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新五代史

指数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尹洙与欧阳修打算合撰《新五代史》,但因史觀不同而作罷,尹洙后来独撰两卷的《五代春秋》。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新五代史》成书,原名《五代史记》。因為私撰,故藏於家。脩卒,家人上呈於朝廷。 乾隆时,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詳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彦章、段凝、趙在禮、范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税、吕琦、楊渥等傳內容都有補強。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目录

  1. 233 关系: 劉守光劉崇劉皇后 (後周)劉皇后 (後唐末帝)劉知遠劉玉娘劉詞劉鳳誥劉鄩劉捍劉承祐十七史商榷占城卢光稠卢文纪南唐南诏南汉史建瑭史弘肇后周后梁吐谷浑吐蕃吳蘭庭吴缜吴越奚族姚顗姚洪孟方立孫德昭孔子孔循孔謙 (五代)宣憲皇后安从进安彦威安重霸安金全宋仁宗尹洙丁會常思世家九國志乾隆于阗康延孝... 扩展索引 (183 更多) »

  2. 二十四史
  3. 五代十国史书
  4. 宋朝文学

劉守光

劉守光(),深州(今河北深州)人,五代時期桀燕國建立者,為幽州節度使劉仁恭之子,發動兵變,奪父位自立,又稱帝。後被李存勗討伐,斬殺。.

查看 新五代史和劉守光

劉崇

劉崇可以指:.

查看 新五代史和劉崇

劉皇后 (後周)

#重定向 貞惠皇后 (後周).

查看 新五代史和劉皇后 (後周)

劉皇后 (後唐末帝)

刘皇后(),应州浑元县(今山西省应县)人,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皇后,刘茂威的女儿。生李从珂长子李重吉。 李从珂初封潞王。后唐明宗天成年间,刘氏被封为沛国夫人。李从珂起兵推翻闵帝李从厚期间,李从厚杀死李重吉。清泰元年(934年)七月,百官数次上表,请立中宫,刘皇后遂被李从珂立为皇后。刘皇后性格强戾,末帝李从珂很害怕她。她弟弟刘延皓开始是李从珂的牙将,李从珂即位,拜刘延皓为宫苑使、宣徽南院使。清泰二年(935年),为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驻鄴城),这都是刘皇后的缘故。刘延皓为人谨厚,显贵后改节变坏,贪污受贿,掠人园宅,在鄴城不能体恤军士,军士皆怒。捧圣都虞候张令昭派他的屯驻兵驱逐刘延皓,刘延皓投至相州。当时,石敬瑭已反,刚刚用兵,张令昭又作乱。张令昭紧闭城门,派遣他的副使边仁嗣请朝廷任命他为节度使。李从珂以张令昭为右千牛卫将军,权知天雄军府事。然后遣范延光征讨张令昭,张令昭败走邢州,范延光追至沙河,斩杀张令昭,作乱的屯驻诸军三千余人都因此而死。有司请杀刘延皓正军法,李从珂因为皇后的缘故,只削其官爵。晋高祖石敬瑭攻入洛阳,刘皇后与李从珂一起自焚。.

查看 新五代史和劉皇后 (後唐末帝)

劉知遠

汉高祖劉知遠(),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五代時期後漢開國皇帝,沙陀族,即帝位後改名劉暠,947年—948年在位,死後諡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知遠在太原出生,祖先是沙陀人,父名琠,冒姓刘氏。.

查看 新五代史和劉知遠

劉玉娘

劉玉娘,魏州成安县人,劉山人之女。為後唐莊宗李存勗皇后,李繼岌生母。劉玉娘殘害忠良,構陷大將郭崇韜、宗室李存乂,導致鄴都之變,鄴都之變引發興教門之變,李存勗被殺,剃髮成為女尼,後李嗣源即位,將劉玉娘賜死。.

查看 新五代史和劉玉娘

劉詞

劉詞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新五代史和劉詞

劉鳳誥

劉鳳誥(),字丞牧,號金門。江西萍鄉(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鄉石觀泉村)人,清朝政治人物、探花。 六歲喪母,瞎一眼,才思敏捷,師承彭元瑞,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登己酉科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并以此身份随乾隆帝出游泰山。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等職。官至兵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嘉庆五年(1800年)起任山东学政,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生員聯號舞弊,未察覺,遭弹劾,遣戍卜魁,流寓齊齊哈爾,與西清友好,並為西清的《黑龍江外紀》作序。晚年寓居南昌。道光十年(1830年)正月,病逝扬州,归葬南昌。幼子刘元喜。 好杜甫詩,集杜诗3卷,稱“文以载道,弗尚词华,飞毫聘藻,失之浮夸。”。娶广东巡抚李侍尧之女。曾作濟南大明湖鐵公祠“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對聯。著有《五代史記註》、《存悔斋文集》32卷,外集4卷。.

查看 新五代史和劉鳳誥

劉鄩

劉鄩(),五代後梁名將,密州安丘(今山東省安丘县西北)人。唐朝时,他为淄青節度使軍校。因軍功為登州、淄州刺史。天復元年(901年),趁朱溫脅迫唐昭宗東遷,節度使王師範命他襲取兗州。後來他隨同王師範降朱溫。後梁開平三年(909年),擊滅刘知俊,收復被李茂貞佔據的長安。梁末帝朱友貞時,擊滅以徐州叛投吴国的蒋殷。與李存勖多年征戰。貞明六年(920年),段凝誣陷他逗留養寇,被毒殺。 刘鄩先后娶郑国夫人和许国夫人天水姜氏,有子刘遂凝、刘遂膺、刘遂雍。又与朱温养子朱友谦为亲家,而《后梁赠中书令刘鄩墓碑》详载刘鄩三子婚配状况均无娶朱友谦女,刘鄩或有女嫁朱友谦子。.

查看 新五代史和劉鄩

劉捍

劉捍,唐朝末年開封人。劉捍為人明敏有威儀,善接待導引。朱溫一開始鎮守在宣武軍,任命劉捍為賓客。 唐昭宗召見,問梁軍中事,稱旨,賜以錦袍,拜登州刺史,賜號「迎鑾毅勇功臣」。朱溫即帝位後,遷左天武指揮使、元從親軍都虞候、左龍虎統軍,出為佑國軍留後。 其後同州劉知俊反,執劉捍而去,因戒忌他而送交李茂貞,被殺。朱溫追贈劉捍為太傅。.

查看 新五代史和劉捍

劉承祐

#重定向 汉隐帝.

查看 新五代史和劉承祐

十七史商榷

《十七史商榷》,共一百卷,清代王鳴盛(1722年-1797年)著。在清代與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趙翼《廿二史劄記》齊名。.

查看 新五代史和十七史商榷

占城

占城(Chiêm Thành),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占城是占婆第六王朝到第十五王朝的国号,之前的国号是林邑、环王。.

查看 新五代史和占城

卢光稠

卢光稠(),晚唐军阀,从885年起控制虔州直至去世,唐亡后名义上同时臣服于后梁及其敌国杨吴。.

查看 新五代史和卢光稠

卢文纪

卢文纪(《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七),字子持,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范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在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做官,后唐末帝李从珂年间为宰相。.

查看 新五代史和卢文纪

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

查看 新五代史和南唐

南诏

南诏(738年-902年/937年),吐蕃人称之为姜域(),是8世紀时興起的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从748年开始扩张至今雲南全境和贵州西部,到860年代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中國的雲南全境、四川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以及緬甸北部、老挝北部、泰國北部地區和越南西北部地區。902年鄭買嗣自立為帝,灭亡南诏,建立大長和国。史学界有时将902年至937年大理国成立前的历史亦算作南诏。.

查看 新五代史和南诏

南汉

南汉(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及越南北部(后失)。971年为北宋所灭。今日廣州頗多南漢開國傳說,北京路有南漢遺跡。.

查看 新五代史和南汉

史建瑭

史建瑭(),字國寶,代州雁門人。後唐重要軍事將領。父親史敬思為晉王李克用的義子,十三太保之一,官封九府都督。 史建瑭因父蔭,年少便出仕於軍中。光化年間,史建瑭主管昭德軍,他與李嗣昭一同攻打汾州,率先登城,生擒叛將李瑭以獻俘,授職檢校工部尚書。天祐五年(908年),朱溫部將李思安圍攻上黨之時,史建瑭為前鋒,與總管周德威前赴救援。當時後梁軍夾城深固而且援路斷絕,史建瑭每日帶領精騎,設置埋伏生擒後梁軍,夜間進犯後梁軍營,驅斬數以千計,敵人因此不敢芻牧。天祐七年(910年),後梁軍將領王景仁安營於柏鄉,史建瑭與周德威先出井陘。天祐八年(911年),高邑之戰中,當時日已晡晚,後梁軍有回歸之意,當時後梁軍結為方陣,分其兵為二:汴、宋之軍居於左方,魏、滑之軍居右方。周德威擊其左翼,史建瑭督部落精騎先陷入其陣,夾攻於右翼的魏、滑之軍,遂長驅追擊。當夜攻入柏鄉,俘斬數以千計,論功加封為檢校左僕射。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大敗後梁軍班師時,史建瑭留守於趙州。後梁軍將領氏延賞數次侵犯趙州之南面邊境,史建瑭設伏柏鄉,擒獲氏延賞以獻給李存勖。 天祐九年(912年),後梁太祖朱溫親自帶兵攻打蓚縣。當時晉軍李存勖正在攻打幽州,分身不下,朱溫聲言後梁軍有五十萬,即將攻打鎮州及定州。都將符存審向史建瑭說:「後梁軍倘以五十萬而來,我等應如何應付?」裨將趙行實說:「走入土門為上策。 」符存審認為事未可知,但朱溫在東,別將西來,尚可以從容地設法謀取。不到旬日,楊師厚圍攻棗強,賀德倫圍攻蓚縣,朱溫親自率軍,攻城甚急。符存審說:「晉王方事北面,南方之事,付與我等數人。如今西道並無兵,坐滋後梁軍的軍勢。何以為謀。朱溫若不能攻下蓚、阜二地,必向西攻打深州、冀州,與公等料閱騎軍,偵視賊勢。」乃選定精騎八百趨至信都,符存審扼下博橋,史建瑭與李嗣肱分道生擒後梁軍。史建瑭乃將麾下三百騎分為五軍,親自率領一軍深入,下命各軍俘掠後梁軍之斥侯而還,在博橋會合。翌日,諸軍皆到達,擒獲斥侯數百人,聚合後皆誅殺,只放走數十人回營,回營的斥侯皆說:「沙陀軍大至矣!」後梁軍震恐。明日,史建瑭、李嗣肱與屬下穿著後梁軍服色,混入斥侯中,等待至晚上,至賀德倫軍的寨門,殺死守門者,縱火大噪,俘斬而去。當夜,朱溫燒營而遁走,當至貝州,迷失道路,委棄兵仗,不計其數。 天祐十二年(915年),史建瑭跟隨李存勖進入魏博,史建瑭與符存審的前軍屯兵於魏縣。天祐十三年(916年),於元城打敗後梁大將劉鄩,收復澶州,以史建瑭為刺史、檢校司空、外衙騎軍都將。再曆任貝州及相州刺史,屯兵於德勝口。天祐十八年(921年),鎮州大將張文禮殺義父王鎔叛變,史建瑭與閻寶一同討伐張文禮,史建瑭為馬軍都將。同年八月,收復趙州,擒獲刺史王鋋。進逼鎮州時,史建瑭在攻打其城門時為流矢所中,於軍中逝世,死時四十六歲(新五代史記載為四十二歲)。 史建瑭的兒子史匡翰為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女婿,娶他的女兒魯國長公主,官至義成軍節度使。.

查看 新五代史和史建瑭

史弘肇

史弘肇(),字化元,郑州滎泽(今河南郑州西北)人。後漢武將。.

查看 新五代史和史弘肇

后周

后周()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它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到960年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被取代共经历了三个皇帝,9年。后周的首都是开封。 统治地区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安徽、江苏的长江以北地区。 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以别于其他以周为国号的政权,又以郭威之姓,别称「郭周」。.

查看 新五代史和后周

后梁

後梁(907年-923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皇朝。自907年梁太祖朱温篡唐称帝建國至923年11月19日梁末帝亡国于后唐,历时17年。因为皇帝为朱姓,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区别,故又称朱梁。.

查看 新五代史和后梁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查看 新五代史和吐谷浑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查看 新五代史和吐蕃

吳蘭庭

吳蘭庭(),一作吳蘭亭,字胥石,浙江歸安人。 生於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年),曾與章學誠同學文於朱筠處。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舉人。精於史學,與吳長元齊名,號稱二吳。卒於仁宗嘉慶六年(1801年)。著有《南霄草堂集》、《讀通鑒筆記》、《考訂宋大中祥符廣韻》、《史記纂誤補》、《五代史記考異》、《五代史纂誤補》等。.

查看 新五代史和吳蘭庭

吴是原吴国、吴郡地域的概称,大致相当于今太湖平原一带 吴也可以指:.

查看 新五代史和吴

吴缜

吳縝,字廷珍,四川成都人,北宋史學家,生卒年不詳。.

查看 新五代史和吴缜

吴越

吴越可能指:;地域、民系.

查看 新五代史和吴越

奚族

奚族,本名庫莫奚族,是中国北方古民族,源自東胡,为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又称匈奴一支)。有說契丹本來亦是奚族的一員,但亦有說兩者有所不同。巴托爾德認為闕特勤碑的tataby部是奚。.

查看 新五代史和奚族

姚顗

姚顗(《旧五代史》卷九十二),字伯真(按《旧五代史》),一字百真(按《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卷五十五,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官员,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年间为宰相。.

查看 新五代史和姚顗

姚洪

姚洪是五代軍事人物。 早年為後梁的小校,屬董璋部下,长兴初年,率兵千人戍守阆州(今四川)。董璋叛變,领兵攻打阆州,董璋便寫信招降姚洪,姚洪拒降,將信紙丟入茅廁。三日後城陷被擒。姚洪大骂董璋曰:“老贼,尔为天子镇帅,何苦反耶!尔既孤恩背主,吾与尔何恩,而云相负。尔为李七郎奴,扫马粪,得一脔残炙,感恩无尽。”董璋大怒,將他丟入鍋內活煮,遂被烹食。.

查看 新五代史和姚洪

孟方立

孟方立(《旧唐书》卷二十上),晚唐军阀,881年 - 889年以节度使身份控制昭義局部或全境,将其军部从潞州迁到家乡邢州,引起了潞州百姓的怨恨,他们倒向了河東节度使李克用,孟方立最终为李克用所败,由于害怕部属造反而自杀。.

查看 新五代史和孟方立

孫德昭

孫德昭(),唐末鹽州五原(今陝西定邊)人。 生卒年不詳。其父孫惟最,世為州校,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德昭以蔭累職為左神策指揮使。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劉季述等預廢昭宗,另立太子李裕。宰相崔胤謀反正,暗中說服孫德昭,勸之迎昭宗復位,並割下一衣带,写上亲笔信派人送给德昭。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孫德昭發兵打敗了劉季述,周承晦擒劉季述等,劉季述、王彥範為亂梃所斃,薛齊偓投井自殺,誅其黨二十餘人,昭宗重新復位,因功任同平章事,充靜海節度使,赐姓名李繼昭。又在凌烟阁上画其肖像。晚年拜为金吾大将军。.

查看 新五代史和孫德昭

孔子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查看 新五代史和孔子

孔循

孔循(《新五代史》卷四十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早年名为赵殷衡且曾姓李、朱,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后唐官员。因与后唐明宗宠信的谋臣安重诲联盟,他在明宗年间显赫,但后来与安重诲生隙,被逐出中央政府,至死未能重返。.

查看 新五代史和孔循

孔謙 (五代)

孔謙() ,五代时后唐政治人物。魏州(今河北省魏县)人。 早年是胥吏,后唐庄宗李存勖時擔任魏博度支使,后轉任租庸副使,同光二年八月,任租庸使,以国用不足,奏請折估錢。造成不少民怨。唐明宗即位后,处死了孔谦。.

查看 新五代史和孔謙 (五代)

宣憲皇后

宣宪皇后魏氏,唐朝末年镇州平山人。 魏氏最初嫁给了平山民王某,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十岁的时候,晋王李克用部下的骑将李嗣源掠平山,俘虏了魏氏母子,以魏氏为妾。数年后,魏氏病卒,葬于太原。这个孩子被李嗣源收为义子。是为李从珂。李嗣源后来当了皇帝,就是后唐明宗,封李从珂为潞王,乃追封魏氏为鲁国夫人。李从珂即位,追尊母亲魏氏为皇太后,议建陵寝,正赶上太原石敬瑭造反,只好在京师河南府东營建魏氏的陵寢。清泰三年(936年)六月初九丙寅,遣工部尚书崔俭奉上皇太后宝册,谥号宣宪。.

查看 新五代史和宣憲皇后

安从进

安從進(),是五代官员。 先祖是振武索葛部人。祖父、父亲皆事唐为骑将。從進少年时即以勇力著称,早年是唐庄宗的护驾马军都指挥使,成為贵州刺史,明宗时为保义彰武军节度使。933年,愍帝即位,徙领顺化。后晋建国,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任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市)节度使。天福六年(941年)四月叛变,据襄州,安重荣立即率部响应。安从进引兵攻邓州,不克,进至湖阳,遇李建崇等部。从进大骇,以为神速,复为野火所烧,遂大败。安从进仅以数十骑奔还襄阳城。石敬瑭以高行周为襄州行营都部署,讨伐平叛。逾年襄州城粮尽,高行周攻破襄州,從進舉族自焚死。其子安弘受及其将佐四十三人送京师处斩。.

查看 新五代史和安从进

安彦威

安彥威,字國俊,代州崞縣人,五代十国后晋节度使。 早年從軍,善騎射,諳兵法,隸屬於唐明宗。又曾任北京留守。頗重信義。歷任寧國軍節度使、河中節度使,官至宋州節度使,治黃河有功。以疾卒於京師。贈太師。.

查看 新五代史和安彦威

安重霸

安重霸,(),五代云州(今山西祁县东)人,前蜀、后唐武将。.

查看 新五代史和安重霸

安金全

安金全(),中国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国时期晋国、后唐将领。.

查看 新五代史和安金全

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其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受封為庆国公,八年(1015年)受封為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昇王,同年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趙禎;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年號為天圣;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中,享年53岁,在位41年。民間流傳“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影射宋仁宗;自古以來,其在包青天劇中亦樹立明君之形象。.

查看 新五代史和宋仁宗

尹洙

尹洙(),字師魯,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世稱河南先生,北宋文人。.

查看 新五代史和尹洙

丁會

丁會(),字道隐,安徽寿春人。 早年投靠黄巢,在朱温麾下效力,朱温投降唐朝,丁会被封为都押衙。李克用遣大将李存孝引兵攻洛阳,張全義糧食且盡,僅食木屑為活,向朱全忠求援。朱全忠命令丁会和葛从周等人率兵前往救援。李存孝、李罕之大败,逃奔河东,張全義自此归附朱全忠。丁會又大破魏博节度使罗弘信於内黄。丁會再攻宿州,引汴水淹城,刺史张筠出降。又大破平卢节度使朱瑾於金乡。光化元年,澤州(今山西晋城)刺史李罕之入据潞州(今山西长治),自称昭义节度使,李克用派大將李嗣昭討伐,李罕之向朱溫求援。當時李罕之已病危,不久去世,朱溫趁機以丁會為昭义留后,後為節度使。 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十一日壬寅夜,朱全忠杀害唐昭宗。丁会聞訊痛哭,率三军为唐昭宗发哀,向河东晋王李克用请降,並前往太原,赐以甲第,位在诸将上,隔年四月二十四日,李存勖于太原城外大阅三军,命丁会为兵马都招讨。910年,病逝于太原。.

查看 新五代史和丁會

常思

常思(),北京人,中國女子花樣游泳運動員。.

查看 新五代史和常思

世家

世家可指:.

查看 新五代史和世家

九國志

《九国志》,共五十一卷,北宋文人路振編撰紀傳體史書。 寫五代十國时南方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东汉(即北汉)、南汉、闽、楚九国之事蹟,君王传记为世家、臣子传记为列传。后来,路振之孙路纶补撰北楚二卷,又称《补九国志》。明清以来佚失,清朝邵晋涵在《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由周梦棠重编为十二卷、列传一百三十六篇。并在卷首补撰世家。 Category:五代十国史书 Category:北宋典籍 Category:紀傳體 Category:11世紀書籍.

查看 新五代史和九國志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查看 新五代史和乾隆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查看 新五代史和于阗

康延孝

康延孝(),923—926年间名为李绍琛,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唐将领。因他于923年叛梁投唐,并对唐帝李存勖献计,说服李存勖突袭后梁都城大梁,导致了后梁的灭亡,他因而受赏并被赐名李绍琛。在后来后唐灭前蜀的战事中,他亦有大功。但在前蜀灭亡后,李存勖杀大将郭崇韬和李继麟(朱友谦),李绍琛害怕,决意反叛,但被败杀。.

查看 新五代史和康延孝

康福

康福(),是五代十国后唐、后晋的武将,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世为本州军校。 后唐庄宗看康福是胡人而且长得福态,命他为马坊使,在相州牧马。鄴都之變,明宗李嗣源被迫造反时,康福献马数千匹。明宗即位后,以他为飞龙使、磁州刺史。康福和李嗣源常常用胡语交谈。枢密使安重诲很讨厌康福。 天成四年(929年),朔方军列校李宾作乱。节度使韩澄向朝廷请求由朝廷任命节度使,安重诲推荐康福担任朔方节度使。康福认为是安重诲陷害他,向李嗣源哭诉。李嗣源让康福领兵一万人赴灵州,击败在西北的吐蕃部落。康福在朔方三年,农业丰收,马匹充沛。安重诲却说,康福有异志。李嗣源没有怀疑他。之后,历任彰义节度使、静难节度使(又稱邠宁节度使,驻邠州)检校太傅。清泰年间,移镇雄武节度使(驻秦州),加特进、开国侯,充西面都部署。 石敬瑭建立后晋,加康福检校太尉、开国公。又加同平章事。移镇河中节度使,加兼侍中。入朝改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增食邑至五千户,实封五百户。天福七年(942年)秋,在京师开封去世,年五十八。赠太师,谥号武安。.

查看 新五代史和康福

康怀英

康怀英(),本名康怀貞,後梁兗州(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人。 康怀貞開始作為朱瑾為牙將,後來歸降朱溫。從征伐,多立軍功,任陝州節度使。後梁建立,歷任右衛上將軍、侍衛諸軍都指揮使、永平軍節度使,多次被李存勖的晉軍擊敗,他避諱梁末帝朱友貞改名康怀英,在官任上去世。.

查看 新五代史和康怀英

五代史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登場的人物。.

查看 新五代史和五代史人物列表

五代史纂誤

《五代史纂误》,北宋史学家吴缜著,原書5卷,一說是劉恕之子劉羲仲所著,用於糾舉歐陽脩《新五代史》中的錯誤:“欧阳脩《五代史》,义存褒贬,而考证则往往疏舛。如司马光《通鉴考异》所辨晋王三矢付庄宗等事,洪迈《容斋三笔》所摘失载朱梁轻赋等事,皆讹漏之甚者。”。又《新五代史》记杜晓“开平二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代史纂误》稱:“今按本纪,开平三年九月辛亥,翰林学士承旨、工部侍郎杜晓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传不合,未知孰是。”清人邵晋涵《旧五代史考异》亦稱:“杜晓入相之岁,《欧阳史》纪作三年,传作二年,吴缜已辨其误。”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湖州知府宇文時中將《五代史纂誤》與《新唐书纠谬》二書合刻於吴兴,附於《新唐书》、《新五代史》之末卷。此書於清代已失传,後從《永乐大典》中辑--5卷,约存原书十之五六。詳見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十六〈史部二〉。.

查看 新五代史和五代史纂誤

五代史補

《五代史補》,北宋陶岳著,凡五卷。 陶岳以為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尚有不足之處,因取“諸國竊據,累朝創業事蹟,編次成書,以補所未及”。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成书,“虽同小说,颇资大猷,聊以备于阙遗”。《五代史補》共載一○七事,今本僅載一○四事,後梁有二十一事,後唐、後晉、後漢各二十事,後周二十三事。《新五代史》、《資治通鑑》多采用之。.

查看 新五代史和五代史補

五代會要

《五代会要》,北宋王溥所撰,共三十卷。 乾德元年(963年),王溥告老还乡的前一年,修成《五代会要》三十卷,共設二百七十九目,體例循仿《唐會要》,分帝系、礼、乐、学校、宗教、选举、职官、刑法、食货、舆服、历数、災異、四裔等13門。 《五代会要》成书於《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之前,依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的诏令、奏议分类编纂而成,是研究五代典章制度必不可少的史料,价值很高,可視為《通典》之續編。由於《舊五代史》是輯本,《新五代史》又僅有司天、職方二考,《五代會要》遂成為研究五代“禮法刑政沿革”的唯一史料。關於唐初世族之升降,唐役使民工興建諸宮、府兵、養馬、都督府的設置、佛寺之興建等皆有記載,足補正史之缺。《五代会要》撰成后,藏于史馆。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文彦博初刊于四川,施元之復刊於徽,乾隆時期有活字本。四库馆臣称该书“收放失旧闻,厥功甚伟”,又说:“读五代史者,又何能无此一书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標點本。.

查看 新五代史和五代會要

任圜

任圜(),五代时后唐大臣。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 祖任清,成都少尹。父任茂弘,避地太原,曾任西河令,有子五人,分别叫任图、任回、任圜、任团、任冏。因任氏诸子风采都很不同,受到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喜爱,就把同宗的侄女嫁给任圜为妻,并任命他为代州、宪州刺史。 圜善谈辩,眾人害怕與之论议。李嗣昭任昭义节度使之時,聘任圜為观察使。后任潞州(今山西长治)观察判官,李嗣昭在常山之役时病死于军中,任圜代理统军,号令如一,敌人不知。之后攻克常山,后唐庄宗改镇州为北京,以圜为工部尚书兼真定(今河北正定)尹、北京副留守,行留守事。次年在郭崇韬属下任行军司马,充北面水陆转运使,仍知府事。同光三年(925年),回朝任工部尚书。后唐伐蜀时,被命跟随郭崇韬出征,西蜀平定回师至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时,他击败康延孝叛军。后唐明宗即位,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韦说、豆卢革罢相,朝政悉令任圜主持。因努力整顿财政,颇见成效。任圜与安重诲商议重新立相,任圜欲举荐李琪。明宗李嗣源較信任安重诲。枢密使安重诲因向任圜讨求歌妓不得而生不合,数次愤争于朝,终被罢职,天成二年(927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出居磁州(今河北磁县)。十月,任圜被安重誨誣与朱守殷合叛。安重诲遣供奉官王镐赴磁州,矫制赐任圜自尽。端明殿学士趙鳳告訴重诲說:“任圜义士,安肯为逆!公滥刑如此,何以赞国!”任圜聚族酣饮,后仰药死。.

查看 新五代史和任圜

张策 (五代)

张策(),字少逸,中国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官员,在后梁开国皇帝梁太祖朱全忠年间为宰相。.

查看 新五代史和张策 (五代)

张承业 (五代)

张承业()唐代末年与五代之间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蒲城县东南)人。字继元,原姓康。唐僖宗时是朝廷宦官,以忠心、正直著稱。.

查看 新五代史和张承业 (五代)

張全義

張全義(),本名言,一名居言,字國維,濮州臨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人,五代十國軍事人物,後唐時任中书令、河南尹,封齊王,鄴都之變時憂懼不食而卒,谥忠肃。.

查看 新五代史和張全義

張皇后 (後梁)

#重定向 元贞皇太后.

查看 新五代史和張皇后 (後梁)

張筠

張筠,浙江省嚴州府建德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九年(1883年),参加癸未科殿試,登進士二甲53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二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查看 新五代史和張筠

張憲

張憲可以指:.

查看 新五代史和張憲

彭元瑞

彭元瑞(),字芸楣,江西南昌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任禮、兵、工三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每次遇見民间水旱疾苦,一定反复具陈,甚至於痛哭。乾隆常笑他:“汝又来为百姓哭矣!”彭元瑞博學強記,善對楹聯,時有令譽。彭元瑞身居紀曉嵐門下的第一把交椅。紀曉嵐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時,彭元瑞是十位副總裁之一。乾隆稱其與蔣士銓為“江右兩名士”。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武英殿校录缺出,彭元瑞替女婿饶文震咨送,引起諸生不滿;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彭元瑞之侄彭良馵為子賄買吏員執照,事發,良馵以家有老母求饒,彭元瑞替其容隐。先后被御史初彭龄、张鹏展参奏,遭革职,日後客居怀庆。嘉慶八年卒,贈太子太保,諡文勤。.

查看 新五代史和彭元瑞

徐無黨

徐無黨(),初名光,浙江永康五崗塘村人。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省試第一,賜進士出身。初任郡教授,升著作郎。轉任政和殿學士。徐無黨少年隨文學家歐陽修學古文辭,天資聰穎、刻苦勤學。文章條理通暢,氣勢磅礴,深受歐陽修喜愛。歐陽修在〈送徐無黨南歸序〉稱讚他:「其文日進,如水涌山出,其馳騁之際,非常人筆力可到。」「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於其歸,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為文辭者,亦因以自警焉。」後來歐陽修撰《新五代史》,交徐無黨加以註解,旨在解釋《春秋》筆法。黃宗羲《宋元學案》卷四《廬陵學案》載:“徐無黨,永康人,從歐陽永叔學古文詞。嘗注《五代史》,妙得良史筆意。”著作不多見,《金華經籍志》卷六《五代史注》條下胡宗懋按語:“無黨嘗謂吾文自足附吾師《五代史》以傳,何以多為哉?”。元冶元年(1086年),卒。.

查看 新五代史和徐無黨

後蜀

後蜀(934年-965年,又稱孟蜀)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國之一,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樊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

查看 新五代史和後蜀

志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部分,與本紀、列傳、表不同,重點是擺在社會制度與學術演變上。不過在《史記》裡不用「志」這個名稱,取而代之的是「書」這個名稱,《東觀漢記》則因避漢桓帝劉志名諱,以「意」這個名稱取而代之,《新五代史》則以「考」這個名稱取而代之,華嶠《漢後書》則用「典」這個名稱,郝經《續後漢書》則用「錄」這個名稱。.

查看 新五代史和志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查看 新五代史和北宋

北汉

北漢(951年-979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時在今山西省北部、陕西省、河北省局部的政權,為十国之一。 951年,后汉被郭威所篡,改国号周,史称后周。随后,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鎮守晉陽的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继位,但国家疆域和地位已发生巨大变化,史学家将其定位为新政权或残余政权,为别于后汉和南方的南汉,史称北汉。又以所统治的山西古称河东,而被称为“东汉”(如欧阳修《新五代史》)。 统治范围包括今山西北部、陕西、河北部分地区。 为与后周抗衡,曾向辽朝请封,援后晋故事,自称侄皇帝。 北漢国兵役繁重,与后周、北宋进行多次的战争,人口锐减到只有盛唐时的八分之一。 北漢最後在979年宋太宗年間被包围,杨业归宋后,太原城内军心动摇,最终投降,宋太宗在战事中损兵折将,气愤之下将太原城平毁再引汾,晋二水灌城,给屡遭战火的北方百姓又带来严重的损失。.

查看 新五代史和北汉

刘信

刘信可以指:.

查看 新五代史和刘信

刘昫

刘昫(),中國五代时涿州归义(今属河北)人,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招撰《唐书》(《旧唐书》)200--。实为赵莹诸人所作。 Category:五代十國歷史學家 Category:五代十国政治人物 Category:保定人 Xu.

查看 新五代史和刘昫

刘敞

劉敞可能指:.

查看 新五代史和刘敞

列傳

中國之正史,即為二十四史,皆為紀傳體,二十四史每本皆有本紀與列傳兩種體例(或稱本紀為紀,列傳為傳,各史不盡相同),其中本紀為該朝帝王生平之傳記,而列傳相對而言,為該朝大臣與其他知名人物生平之傳記。.

查看 新五代史和列傳

周密

周密(),宋末元初人,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著有《齐东野语》等書。.

查看 新五代史和周密

周德威

周德威(),字鎮遠,小名陽五,朔州馬邑(今山西朔縣)人。 驍勇而擅騎射,最初事李克用,為帳中騎督。久在雲中(今山西大同),膽略出眾,據稱見煙塵即能判斷兵力。乾宁中,随李克用攻王行瑜。899年,後梁軍圍太原時,朱溫聽說周德威之名,曾下令能生擒周陽五者,可拜為刺史。梁军勇将陳章,號「陳夜叉」,主动请缨,身披紅甲,騎白色駿馬,李克用勸德威要小心,德威笑曰:“ 陳章好大言耳,安知刺史非臣作邪?”。結果陳章被周德威揮鐵檛擒獲。天祐三年(906年),与李嗣昭攻取潞州。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随李存勗解潞州之围,救出李嗣昭,以功授振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乾化三年(913年),進攻幽州(今北京),消灭“大燕”劉守光,授检校侍中、卢龙节度使。贞明三年(917年),坚守幽州,契丹军強攻兩百餘日竟不能破。贞明四年,周德威父子於胡柳陂(今河南濮阳西)之战中战死。.

查看 新五代史和周德威

和凝

和凝(),五代词人,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东须城镇)人。喜爱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流传汴洛,作品浮艳。诗有《宫词》百首,多为粉饰太平之作。 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义成军节度使贺瓌聘其入幕,又以女嫁之。天成年間,拜殿中侍御史,历官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天福五年(940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定安从进谋反。“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古今词话》說他的词“布于汴洛。洎入相,契丹号为曲子相公。” 历仕五代梁、唐、晋、汉、周五朝,與馮道同事,入相后,悔其少作,多加销毁,“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显德二年(955年)秋,以背疽卒。刘毓盘辑其詩29首,编为《红叶稿》一卷。著有《疑狱集》两卷(951年),其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

查看 新五代史和和凝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新五代史和唐朝

唐景思

唐景思(),秦州(今甘肃省定西市)人,五代十国将领。 唐景思少年以屠狗为业,开始在前蜀投军,前蜀灭亡,他归顺后唐,任贝州行军司马。后汉乾祐年间任沿淮巡检使。后来被家奴诬告有异图,差点被杀。他持家清廉,家无余财。后周显德年间,唐景思从柴荣征南唐,屡有战功。唐景思在攻打濠州时阵亡,追赠武清军节度使。.

查看 新五代史和唐景思

冊府元龜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帙。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龜鑑的意思。.

查看 新五代史和冊府元龜

冯行袭

冯行袭(《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字正臣,封长乐郡王,谥忠敬,晚唐军阀,后依附取代唐朝的后梁。身材魁岸雄壮,脸上有青色胎记,时人称之“冯青面”。《旧五代史》卷一十五.

查看 新五代史和冯行袭

党項

--項(西夏文:𘚜𗧻)是中國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其語言西夏語屬於藏緬語族。在唐、宋時代,被漢人認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吐蕃人稱其為彌藥(),在蒙古帝國時代,稱其為唐兀(),唐兀惕或唐忽惕,被歸屬於色目人。.

查看 新五代史和党項

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贵州全部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千里。 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早在891年,王建就开始统辖全川。903年,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王建不服后梁统治,建国号“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917年,行刘备在成都称汉故事,改国号为汉,次年又恢复国号蜀。 王氏父子共统治两川35年。前蜀初年,王建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在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的情况下,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大大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强国。可是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后唐趁机伐蜀,蜀军溃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今日成都前蜀永陵(王建墓)規模頗可觀。.

查看 新五代史和前蜀

皇祐

皇祐(1049年-1054年三月)是宋仁宗趙禎的年号,北宋使用该年号共计6年,“皇”指“神話傳說中的神明”,“祐”指“保祐”,全部便指神明保祐。 《宋史·本纪第十一》:(慶曆八年)“十二月乙丑朔,以霖雨为灾,颁德音,改明年元”。.

查看 新五代史和皇祐

皇甫暉

皇甫暉(),五代時期軍事人物,魏州興唐府(今河北省大名縣)人,曾以一介小卒之姿發動鄴都之變,引發了後唐莊宗之死,與後唐明宗的即位,後晉時繼續擔任將領,因契丹的攻擊,投奔南唐,官拜奉化節度使,後與後周作戰,被後周將領趙匡胤擊傷,傷重而死。.

查看 新五代史和皇甫暉

石延宝

石延宝,后晋宗室,石敬瑭族孙,出帝石重贵养为次子。自延煦为齐州防御使,而延宝代为郑州刺史。 后晋建立,石延宝遥领鲁州节度使。其兄石延煦为齐州防御使,石延宝代替他为郑州刺史。契丹灭后晋,晋出帝与太后派石延煦、石延宝送降表、玉玺、金印给契丹,石延宝时为威信军节度使。耶律德光得玉玺,说它与前史所传不同,命石延煦等回去要真的传国玉玺。出帝回答:“顷潞王李从珂自焚于洛阳,玉玺不知所在,疑已焚之。先帝受命,命玉工制此玺,在位群臣皆知之。”事情才没有追究。后石延煦、石延宝等从出帝北迁,不知其所终。.

查看 新五代史和石延宝

石延煦

石延煦,后晋宗室,石敬瑭族孙,出帝石重贵养为长子。 后晋建立,石延煦遥领陕西节度使。开运二年(945年)秋,以石延煦为郑州刺史。石延煦年少,不能管事,命一个宦官跟着他,又选尚书郎路航参知州事。宦官于是政事,常常羞辱路航,出帝召路航还朝。不久改石延煦齐州防御使。开运三年(946年),拜镇宁军节度使。当时,河北用兵,天下旱蝗,百姓饿死以百万计,各节度使却争为聚敛,赵在礼积钱钜万,为诸帅之最。出帝羡慕他的富有,以石延煦娶赵在礼之女,赵在礼献绢三千匹,缗钱十万,前后所献不可胜数。五月,出帝派宗正卿石光赞以聘币一百五十床赵在礼到家迎亲,出帝在万岁殿宴请赵在礼,所赐丰厚,君臣穷极奢侈,时人以此为荣。赵在礼对人说:“吾此一婚,其费十万。”十一月,改石延煦镇保义。契丹灭后晋,出帝与太后派石延煦、石延宝送降表、玉玺、金印给契丹,耶律德光得玉玺,说它与前史所传不同,命石延煦等回去要真的传国玉玺。出帝回答:“原来潞王李从珂自焚于洛阳,玉玺不知所在,疑已焚之。先帝受命,命玉工制此玺,在位群臣皆知之。”事情才没有追究。后石延煦、石延宝等从出帝北迁,不知其所终。其母楚国夫人丁氏有美色,被叛将张彦泽劫夺。.

查看 新五代史和石延煦

石重乂

壽王石重乂(《旧五代史》卷七十六),字弘理,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第三子。他自幼好讀書,看兵法,石敬瑭很喜愛他。後來石敬瑭即位,自北京皇城使拜左骁卫大将军,以为河南尹,石敬瑭幸汴州,又加石重乂檢校司空、權東都留守。《旧五代史》卷九十三不久,鄴都的範延光叛變,被任为魏府四面副都部署兼诸军都虞候的前灵武节度使、洛都巡检使张从宾亦叛,与范延光合谋,杀石重乂於河南府,《旧五代史》卷八十九《旧五代史》卷九十七《新五代史》卷八《新五代史》卷五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年十九歲。石敬瑭在偏殿发丧,輟朝三日,贈太傅。同年十月,以庄宅使張穎辦他的喪事,葬於河南府萬安山。天福七年,再赠太尉,追封為壽王。《旧五代史》卷八十八年,在赠太傅虢王的基础上再赠太师。《旧五代史》卷八十一石重乂无子。王妃虢国夫人李氏,汾州刺史李騱之女,石重乂死後當尼姑,《旧五代史》卷七十八開運年間在京師去世。《旧五代史》卷八十七《新五代史》卷一十七.

查看 新五代史和石重乂

石重信

楚王石重信(《旧五代史》卷七十六),字守孚,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兒子,母李皇后,少年时为人聰敏又睿智,且好礼。《旧五代史》卷八十七《新五代史》卷一十七 后唐天成年间,石重信因是后唐明宗外孙,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不久加检校刑部尚书,守相州长史。未几,迁金紫光禄大夫,超拜检校司徒,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历事明宗及后唐闵帝、末帝,不仗着自己贵戚的身份,克己复礼,温和恭顺,很为时人所称道。 后晋高祖登基后,天福二年二月,石重信以左骁卫上将军拜封检校太保、河阳三城节度使,他的政績很好,才一个多月就去除百姓不便之事十余件,石敬瑭下诏褒揚。同年范延光謀反,石敬瑭派前灵武节度使、洛都巡检使张从宾为魏府四面副都部署兼诸军都虞候讨之,六月,张从宾亦叛,与范延光合谋,杀石重信于理所,《旧五代史》卷九十七《新五代史》卷八《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时年二十。後晉高祖打算追封他太尉,但大臣以汉朝例无论皇子生死不封三公而勸阻。石敬瑭说:“此兒为善却遭祸,我很哀悼他,从我开始,何必有先例。”遂册赠太尉。天福七年正月,加赠太师,追封沂王。《旧五代史》卷八十後晉出帝天福八年五月,改封楚王。《旧五代史》卷八十一王妃南阳白氏,昭信军节度使白奉进之女。《旧五代史》卷九十五石重信有兩個兒子,年幼而成长于深宫中,後來随少帝北迁,不知所终。.

查看 新五代史和石重信

石重睿

石重睿(),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兒子,相貌类似石敬瑭,故尤其为石敬瑭所钟爱。天福六年(941年),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石敬瑭病重,宰相冯道单独朝见,而石重睿尚幼,石敬瑭叫重睿出来拜见冯道,命宦官把他抱到冯道怀中。敬瑭虽然不講,但大臣皆知他以冯道托孤。後晉高祖死後,冯道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事,建议立长君,立了石敬瑭兄子石重贵为後晉出帝,石重睿就沒有即位了。出帝登基后,石重睿因避讳改名石睿。 次年(943年)正月,出帝得了小病,枢密使弘文馆大学士桑维翰秘密派中使、女仆与太后联系,问石睿近期可曾读书,请求为其找师傅教导,因此被出帝怀疑有异心。出帝又将此事说给和桑维翰不和的宰相冯玉,冯玉以言词激怒出帝,桑维翰因而被出为开封府尹。《新五代史》卷二十九 当年,石睿在检校司徒任上被出帝任为检校太保、开封尹,因年幼,不出阁,而是派左散骑常侍边蔚知府事。出帝对石睿戏言:“已降衔命使臣,有何例物待之?”石睿说:“例物出於内库,臣何忧焉?”出帝许之。当年秋,出帝幸大年庄回来,置酒于景延广家,景延广献出器服、鞍马、茶床、椅榻,都裹以金银,饰以龙凤,又进帛五千匹,绵一千四百两,马二十二匹,玉鞍、衣袭、犀玉、金带等,赏赐出帝从官,从石睿开始到伴食刺史、石睿从者不等,出帝也赏赐景延广家属。当时天下旱、蝗,百姓每年饿死十数万,而君臣之间尚且穷极奢侈相夸如此。开运二年(945年)五月,石睿被任为雄武军节度使,三年(946年)徙镇忠武节度使,他都不在镇中,也没有封王。四年(947年)契丹灭晋,石睿和出帝一同被俘北上,与出帝妻儿一同被安置于黄龙府,后來不知所终。.

查看 新五代史和石重睿

石重貴

#重定向 晋出帝.

查看 新五代史和石重貴

石重英

石重英(),后晋宗室,高祖石敬瑭长子。 石敬瑭在太原起兵时,石重英为右卫上将军,石重胤为皇城副使,住在京师洛阳。听说石敬瑭举事,藏在民家井中,唐末帝李从珂抓到他们,清泰三年(936年)七月初三己丑,诛杀了他们,并且族灭民家。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石敬瑭为二子发丧,都赠为太保,天福四年(939年)四月追封石重英虢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943年)五月,加赠太师。.

查看 新五代史和石重英

石重杲

石重杲,后晋宗室,家族是沙陀化的石国人后裔,后晋开国皇帝高祖石敬瑭幼子。 石重杲小字冯六,没有起名就死了,石敬瑭建立后晋,赠冯六太傅,追封陈王,赐名重杲。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943年)五月,加赠太师。.

查看 新五代史和石重杲

石敬瑭

|图像.

查看 新五代史和石敬瑭

王处直

王处直(),字允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墓志称并州晋阳县人,晚唐、五代初期的义武节度使,是为割据一方的藩镇。.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处直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安石

王师范

王师范(?《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中国晚唐军阀,889至905年统治平卢镇,其中891至903年是以正式节度使的身份。他最初是权势军阀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附庸,于903年奉唐昭宗诏(不知是否确为其意愿)举事反对朱全忠。他被朱全忠所败后重新归顺之。908年,已篡唐建立后梁称太祖皇帝的朱全忠在抵抗王师范时战死的侄子朱友宁的遗孀请求下,诛杀王师范满门。.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师范

王仁裕

王仁裕(),字德輦,又稱為“詩窯”唐朝天水人(今甘肅省天水縣)。 五代时期的文学家。.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仁裕

王延

王延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延

王建立

王建立(),字延绩。辽州榆社(今山西榆社县)人。五代軍事人物。 早年是後唐代州刺史李嗣源部下,與契丹、后梁作战,屢建奇功,升任镇州节度副使(今河北正定县)、青州节度使(今山东益都)。王建立生性剛烈,“及位居方伯,为政严烈,闾里有恶迹者,必族而诛之。”百姓以“王垛毳”呼之。晚年信佛,皈依禅宗。天福六年(941年)卒。 W J.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建立

王彦章

王彦章(《舊五代史》及《新五代史》記載王彦章被殺時「年六十一」,該出生年份由其去世年推算所得。《資治通鑑》:「甲戌旦,遇梁兵,一戰敗之,追至中都,圍其城。……彥章重傷,馬躓,遂擒之,……乙亥,帝發中都,舁王彥章自隨,遣中使問彥章曰:『吾此行克乎?』對曰:『段凝有精兵六萬,雖主將非材,亦未肯遽爾倒戈,殆難克也。』帝知其終不為用,遂斬之。」),字賢明或子明《舊五代史》記載為「賢明」;《新五代史》記載為「子明」。,為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的重要將領。根據歷史記載及傳說,王彦章以驍勇善戰及忠於後梁政權著稱。在後梁滅亡時,王彦章因不肯降於後唐政權而被殺。.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彦章

王周

王周,明州奉化(今屬浙江)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進士。乾興元年(1022年)以大理寺丞知無錫縣。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知無錫縣、又知明州、撫州。皇祐四年(1052年)辭官歸荆南。王周舊被誤為唐朝人,《全唐詩》、《唐詩百家全集》、《唐人五十家集》皆錄其詩。.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周

王珂 (唐朝)

王珂(),唐朝末年军阀,从895年继承叔父王重盈起,作为护国军节度使统领护国军,至900年被迫投降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为止。.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珂 (唐朝)

王環

王环(),五代十国镇州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后唐天成初年,孟知祥镇西川,王环在其属下。孟知祥建立后蜀,王环典掌军卫。孟昶嗣位,王环兼领左、右卫,后来出任为凤州节度使。周世宗攻凤州,王环曾屡败后周军队,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伐后蜀,秦州(今甘肃秦安)被围,王环援兵。秦州、成州、阶州皆降,王环独坚守百余日,直至力屈城破被擒。周世宗以王环忠於所事,释免其罪,拜其为右骁卫大将军。显德四年(957年),随周世宗南征南唐淮南,在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遇疾病卒。.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環

王鳴盛

王鳴盛(),字鳳喈,號禮堂、西庄,晚號西沚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清代官員。 早年求學詩於長洲沈德潛,後又從於惠棟問經義。精研經學、史學、小學、目錄學等,乾隆十九年(1754年)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在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途中纳一小妾,被御史罗典彈劾,左遷光祿寺卿,後辭官不仕。鳴盛堅持反對孔子的“春秋筆法”,對他所認為的前人對於歷史的扭曲之處,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朱熹的通鉴纲目》,皆以史實予以駁斥。他主張:「經以明道,以求道者不必空執義理求之也。但當正文字,辨音讀,釋訓詁,通傳注,則義理自見,而道在其中矣」。李慈铭赞其“议论淹通,多足决古之疑”,著有《十七史商榷》。 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與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合稱“清代史學三大名著”。.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鳴盛

王松

王松()又名王國載,字友竹、寄生,自號滄海遺民。出生於臺灣新竹,先祖來自福建晉江。是台灣清治時期末期、日治時期間的知名詩人。 王松清同治期間出生於竹塹(今新竹),未成年就展現文學才能,曾入北郭園吟社,專長詩作。1895年乙未戰爭爆發,攜眷回福建祖籍,不料隨即遭盜。1896年臺灣局勢穩定後,回竹塹北郭園吟社繼續漢詩詩文,直至去世為止共長達30年,對臺灣詩壇貢獻頗力。著作計有《臺陽詩話》、《如此江山樓詩存》、《四香樓餘力草》詩作、《內渡日記》、《餘生記聞》、《草艸草堂隨筆》雜文等。1924年中國上海出版商劉承幹曾以上述著作合刊曰《滄海遺民賸稿》。.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松

王权 (五代)

王权,字秀山,太原人。出身太原王氏官宦世家。 唐朝末年举进士,解褐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历任左拾遗、右补阙。后梁时官至侍御史、知制诰、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唐庄宗李存勗平梁,以例出王权为随州司马,之后转任许州。后入为右庶子,历任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尚书左丞、礼部尚书判铨。清泰年间,权知贡举,改任户部尚书。后晋建立,拜兵部尚书。晋高祖石敬瑭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王权出使契丹,他不愿向契丹称臣称子,说:“我虽不才,岂能低头拜于穹庐?”于是拒绝不行。因之获罪停职。次年去世。.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权 (五代)

王檀

王檀(),字众美,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五代后梁将领。 王檀年轻时聪明,仪容英俊,喜读兵书,颇有韬略。唐僖宗中和年间,朱温镇守汴州,王檀为小校。勇冠诸将,摧锋陷阵,屡建战功。中和四年(884年)以军功历迁踏白副指挥使,光启三年(887年),辅佐朱珍败敌,获敌将孙用和、束诩。文德元年(888年),补冲山都虞侯。次年改左踏白马军副将。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转任顺义都将。大破王师范,官至密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密州刺史。朱温称帝,建立后梁,王檀以功升为保义军节度使(驻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潞州东北面行营招讨使、检校太尉。乾化元年(911年),梁晋柏乡之战,梁将王景仁兵败,河朔大震。王檀守邢州,接应败军。李存勗来攻,晋大军围邢州,王檀以孤城力战拒敌,坚守数月,迫使晋军回师,终于保全邢州。此役结束后,王檀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瑯琊郡王。梁末帝即位,以王檀为匡国军节度使(驻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率兵袭击晋阳,几乎攻陷,不克而返。改任为天平军节度使(驻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为帐下叛兵所杀,时年五十一,追谥忠毅。.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檀

王氏高丽

#重定向 高麗_(918年-1392年).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氏高丽

王清

王清()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王清於1739年(乾隆4年)奉旨接替董方,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1741年,卒於任。.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清

王朴

王樸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朴

王思同

王思同(《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旧五代史》卷六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及其前身晋国将军。应顺元年(934年),皇帝李从厚养兄李从珂反叛,王思同受命镇压,但很快被击败并在未得李从珂许可的情况下被处决。.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思同

王晏球

王晏球(),五代时后梁、后唐大将,字莹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末,王晏球年少时被叛军秦宗权所俘,在汴州被一杜姓人收为养子,故改姓杜。朱温镇宣武,被选从军。梁太祖即位,为右千牛卫将军。梁末帝时,迁龙骧四军指挥使,得知末帝死讯后于封丘投降后唐将领李从珂,被赐姓李,赐名李绍虔。后唐明宗时,请求恢复原名,获准,并复本姓王,拜归德军节度使。定州(今河北定县)王都叛,他以招讨使率军讨之,击败契丹援军,克定州,致使王都自焚而死。因以功拜天平军节度使,后加兼中书令。 Y W *.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晏球

王景崇 (五代)

王景崇,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五代后汉时任凤翔巡检使、节度使。为人精明,看事敏锐,擅长说辞。 乾祐元年(948年)趙思綰在永興(長安)兵變,鳳翔節度史王景崇依附反叛,盡殺侯益家屬七十余人。 三鎮連叛,汴京震動。隱帝急派樞密使郭威前去討伐。 最初趙暉進攻鳳翔,王景崇遣使向蜀主孟昶告急,孟昶命安思謙出援。 趙暉後向郭威乞師,乾佑二年(949年)河中、長安依次平定,僅剩下王景崇困守危城,幕客周璨勸他投降。 十二月,赵晖军急攻凤翔,王景崇原计划派公孫輦等人用火燒城的東門诈降,然后用牙兵攻击城北的敌兵。但第二天,公孫輦按照计划火燒東門的时候,王景崇举族自焚而死,其部下公孙辇、张思谏等皆投降。.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景崇 (五代)

王景仁

王景仁(),本名王茂章(改名于906年?),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大将。初为唐朝末年吴王杨行密将,后与杨行密之子和继承人杨渥有争执,被迫逃奔钱镠,后梁太祖皇帝朱全忠欣赏他的能力,作为后梁封臣的钱镠又将他送到后梁,太祖用他为将。但在随后对吴国和梁北面敌国晋国的战事中,他并不成功。.

查看 新五代史和王景仁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查看 新五代史和突厥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查看 新五代史和章太炎

章學誠

學誠(),清代史學家、思想家。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

查看 新五代史和章學誠

符存審

存審(),本名符存,字德祥,陳州宛丘人(今河南淮陽縣),是中國五代時期的後唐軍事將領,一生經歷百餘次戰役而未嚐敗績,曾經多次與後梁交戰並擊破朱溫、驅逐北漠契丹,與同袍周德威齊名。因為被晉王李克用收為義子御賜國姓,因此部分史冊又載為李存審,到後唐明宗李嗣源時其子復歸舊姓。在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列傳中唯一得以保留原本姓氏的人,其餘獲授國姓的眾人皆記為李姓。.

查看 新五代史和符存審

符皇后 (後周)

#重定向 宣懿皇后 (後周).

查看 新五代史和符皇后 (後周)

符道昭

道昭,唐代淮西蔡州(治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五代时后梁将领。 符道昭性格强势聪敏、勇敢果断。开始是蔡州割据者秦宗权部将,被秦宗权信任,用为心腹,被任命监督诸军,后为骑将。秦宗权败死,依附风翔李茂贞,成为李茂贞的养子,改名李继远。官至巴州刺史。朱温攻李茂贞,符道昭抗击屡败,归降後梁,授鄜州右司马。天复三年(903年)朱温上表奏请唐昭宗以符道昭为同平章事,充任天雄节度使,派遣军队护送往秦州赴任;没能到达而返回。朱温诛杀魏博牙兵,魏博将校在外之人都反叛,符道昭协助李周彝与寇彦卿击破魏州牙军残余及兵乱。擒杀左行迁、史仁遇以下四万余人。符道昭作为将领勇猛但是少有谋略。每次作战先发多败。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受禅称帝后,命符道昭与康怀英等攻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筑夹城围攻,经年不克。开平二年(908年)李存勖发援军,攻破夹城,后梁军大败,五月初一,符道昭于军中被晋军所杀。.

查看 新五代史和符道昭

甘州回鹘

#重定向 甘州回鶻汗國.

查看 新五代史和甘州回鹘

焦千之

千之,字伯强,颍州焦陂(今阜南县焦陂镇)人。 自幼好学,在鄉里有好名聲,可惜屢试不中,仁宗時歐陽修知穎州,焦千之從其學習,受到歐陽修赏识。人称上弟。與同時期的同窗曾南丰、王深父皆有文名。吕公著为颍州通判,聘千之教其诸子。吕公著任御史中丞,熱情邀請焦千之同往。欧阳修写《送焦千之秀才》诗相赠。治平二年以殿中丞为乐清令,熙宁三年(1070年),吕公著推薦他任秘书省校理,迁殿中丞,又知无锡县。寓居無錫時,蘇轼曾寫詩向焦千之索惠山泉水。晚年兩袖清風,由其門生吕希纯之助,定居颖州城南以終,人称“焦馆”。.

查看 新五代史和焦千之

牂柯郡

柯郡(牂,音臧,拼音:zāng,注音:ㄗㄤ),中國古郡名。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開西南夷而置。治故且蘭縣(今貴州省貴陽市附近,一說在福泉市一帶)。屬益州刺史部。南齊改為南牂柯郡,梁廢。隋大業中復置牂柯郡。唐置牂州,高宗永徽中再廢。.

查看 新五代史和牂柯郡

盧程

盧程(),唐朝士族,祖父盧懿與父親盧蕴都是大臣。盧程於天复年間登进士第,署为巡官。昭宗迁洛阳,柳璨陷害士族,盧程避居河朔,變服爲道士,遊弋於燕趙之間。被豆盧革薦爲河東節度判官。同光元年,李存勖置百官,卢程因其范阳卢氏的身份而就任行台右丞相。同年七月以事忤存勖而被赐死,赖卢质极力相救得免,贬为右庶子。.

查看 新五代史和盧程

韓通 (後周)

韓通(),字仲达,并州太原(今屬山西太原)人。後周將領,在陳橋兵變中被王彥昇滅門,追贈為中書令。.

查看 新五代史和韓通 (後周)

鞑靼

鞑靼可能指:狭义是蒙古语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演化。即:塔塔尔部落。其强盛时期建立蒙古尼伦国,中国文献称“柔然”或“蠕蠕”国。后期移民至呼伦贝尔草原,散居于达赉湖(呼倫湖)周边。因毒杀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該,成为蒙古部落的世仇。后向北迁徙,进入今西伯利亚地区。广义上因尼伦国强盛时期,声名远播,而被其他国家统称蒙古高原的蒙古语族部落。.

查看 新五代史和鞑靼

药彦稠

药彦稠(),字象先,沙陀三部落人,五代后唐明宗时任静难军节度使。 祖药迁,父药通。药彦稠初为骑将,明宗即位,拜澄州刺史。天成三年(928年)四月,义武节度使王都反于定州(今河北定县),次年(929年)药彦稠从王晏球破王都于定州,迁任侍卫步军都虞侯,领寿州节度使。长兴元年(930年),枢密使安重诲矫诏唆使河中指挥使杨彦温将节度使李从珂驱逐回洛阳。明宗有所怀疑,但在安重诲坚请下,派遣西京留守索自通、侍卫步军指挥使药彦稠率兵讨伐。明宗叮嘱药彦稠俘虏杨彦温后不得杀害,将他带回亲自问讯。但药彦稠却奉安重诲之意将彦温斩杀以灭口,明宗大怒,但因当时安重诲专权而不了了之。此后改任静难军节度使,党项阿埋、屈悉保等族入境掳掠,截杀回鹘使者,药彦稠受命与灵武节度使康福会兵击之,阿埋等亡窜山谷。未等明宗绥抚旨意下达,药彦稠领军自牛儿族攻入白鱼谷,尽诛其族,获其大首领连香等人。又领军驱逐盐州(在今陕西定边)诸戎,掳掠男女千余人。 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死后,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起兵反叛,药彦稠被闵帝李从厚任命为招讨副使。次年(934年)三月,朝廷军队兵临风翔城下。在攻城时羽林指挥使杨思权、严卫指挥使尹晖突然反戈,乱军毕集,泾州军张从宾、邠州军康福、河中军安彦威、兴元军张虔钊皆率军逃亡。药彦稠与招讨使王思同、苌从简一起东走长安,被守将刘遂雍拒绝入城后又奔走潼关,途中被潞王兵捕获,被囚禁在华州监狱,不久被杀,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后,追赠侍中。 子药继能。.

查看 新五代史和药彦稠

荆南

荆南(924年-963年),又称南平、北楚,是五代时十国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荊南雖曰「十國」之一,但自始自終並未真正稱帝,事實上僅能算是一割據政權。高季兴所建。统治范围包括今湖北的江陵、公安一带。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当时荆南所辖的10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封为南平王,,史称「南平」。又以方镇名为「荆南」,后世以此称之。 荆南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向后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荆南;因此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氏对南北称帝诸国,一概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和维持商贸往来,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或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929年,高季兴死后,其子高从诲继位,重新向后唐称臣,因此后唐明宗始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武信(楚武信王),故南平又被称为北楚。后经高保融、高保勗,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宋太祖建隆四年荊湖之戰(963年)戰敗,纳地归降。 由高季兴公元907年担任节度使至荆南963年亡国,前后历五十七年。.

查看 新五代史和荆南

顾炎武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隸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查看 新五代史和顾炎武

袁象先

袁象先(?据《旧五代史》卷三十二,同光二年六月甲戌(924年7月11日),宋州奏报李绍安死讯,但消息传递需要时间,李绍安实际死亡的日期应在此之前。),后唐庄宗年间短期名为李绍安,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唐将领。他是后梁开国之君梁太祖朱全忠的外甥,弑朱友珪、立朱友贞。后梁灭后降后唐。.

查看 新五代史和袁象先

裴羽

裴羽(),字用化,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官员。 唐朝宰相裴贽子。年轻时,以一品官员儿子的身份获任为河南寿安尉。后梁建立后,迁御史台主簿,改监察御史。 后唐明宗时,为吏部郎中,与右散骑常侍陆崇奉命出使闽国册封王延钧为闽王,遇飓风,飘至吴越国都城钱塘。时枢密使安重诲当权,削夺吴越国王钱镠封爵,裴羽被留在钱塘,一年多不得归,后安重诲被诛杀,裴羽才于长兴元年(930年)十月得归。当时陆崇已病亡,裴羽请求载其尸体而还,钱镠初不许,裴羽以言语感动钱镠,钱镠恻然同意,并附表引咎请求重新归顺后唐,其子钱传瓘及将佐也屡次为钱镠上表自诉。明宗得表大喜,吴越国和后唐因而恢复关系,明宗下敕听钱镠治下两浙纲使自便。裴羽护送陆崇丧车回京,将陆崇的珠宝财物还给其家人,当时士人很赞扬他的义气。 后晋初年,累迁礼部侍郎、太常卿。天福五年(940年)正月,时任太常少卿裴羽奏请追谥后唐庄宗皇后刘氏为神闵敬皇后,明宗皇后曹氏为和武显皇后,闵帝皇后鲁国夫人孔氏为闵哀皇后。获准。开运三年(946年)八月,以左谏议大夫改任给事中。 后周广顺初年,为左散骑常侍,卒。元年(951年)三月,赠户部尚书,一作工部尚书。 Y.

查看 新五代史和裴羽

馬胤孫

胤孫,字慶先,棣州商河人。 少好學,喜歡模仿韓愈為文。舉進士,後唐李從珂為潞王時,招為觀察支使、觀察判官,曾諫阻潞王弒帝自立。李從珂以馬胤孫為相。胤孫臨事多不能決,「不开口以论议(即不討論國事),不开印以行事(即不理政務),不开门以延士大夫也(即不接見官員)」,時人稱「三不開宰相」。舉行贡举時,引進新人,作诗曰:“门生门下见门生。”.

查看 新五代史和馬胤孫

馮道

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五代时期政治家、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

查看 新五代史和馮道

馮暉

馮暉(),字廣照,鄴都高唐(今山東省禹城縣西南)人。是中國五代的武將,官至朔方軍節度使、中書令、陳留郡王,後周追赠卫王。.

查看 新五代史和馮暉

高行周

行周(),字尚质,幽州人。五代名将。 是唐末名将“白马银枪”高思继的儿子,其兄高行-珪-,也是一方节度使。 早年追隨李嗣源,後唐莊宗滅梁,以功領端州刺史。替代李守贞擔任天平节度使。天福十二年的闰七月,刘知远遣行周與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率军至邺城打擊杜重威。-乾-佑年間加守太师,封邺王,人稱高老鹞。曾鎮守潼關孤城,後投靠郭威。後周時,改封齐王。广顺二年卒,赠尚书令,追封秦王,谥武懿。有子高懷德。.

查看 新五代史和高行周

賈緯

賈緯,唐代真定获鹿人。 五世祖贾谅,高祖贾瑾。博学善词章,进士久不中,回到河朔,被聘為参军、邑宰。以史馆修撰知制诰、中书舍人。曾受命修纂《高祖实录》。後晉天福六年(941年),晉高祖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趙瑩監修,即今之《舊唐書》。又曾“捜訪遺文及耆舊傳說”,著有《唐年补遗录》六十五卷,補武宗以下至唐末事,司馬光修《通鑑》多參考此書,今佚。.

查看 新五代史和賈緯

趙光逢

赵光逢(),字延吉。京兆府奉天县(今陕西省乾縣)人,唐朝末年和后梁时官员。 右仆射趙隐之長子。曾祖父趙植,官岭南节度使。祖父趙存约,官兴元府推官。趙光逢与其弟趙光裔皆有文名。赵光逢自幼嗜书如命,時人稱“玉界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登进士第,释褐凤翔推官,入京擔任监察御史。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隨帝至華州,拜御史中丞,改任禮部侍郎。後梁時,官至宰辅,两次辞官。封齐国公。.

查看 新五代史和趙光逢

趙翼

趙翼(),字雲崧,號甌北,江蘇常州府陽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文學家、史學家。.

查看 新五代史和趙翼

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靺鞨的一部,又称黑水部,是女真族主体的前身。Huang, P.: "New Light on the origins of the Manch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查看 新五代史和黑水靺鞨

龐師古

師古(),初名從,曹州南華(今山東菏澤)人。唐末朱溫將領。 早年從黃巢為盜,後事朱溫甚謹,未嘗離開。後為裨將,屢從朱溫征戰,先後破黃巢、秦宗權,累有戰功。又代朱溫之子朱友裕領軍,下徐州,時溥自焚死,又破朱瑾於清河。累官至徐州節度使、檢校司徒。乾寧四年(897年)九月,朱全忠派遣龐師古與葛從周分統大軍,渡淮伐杨行密,希圖一舉削平淮南。龐軍屯于清口(今江蘇淮陰),葛從周率步騎萬人從霍丘(今屬安徽)渡淮河為西路,楊行密親自領兵迎戰,師古駐軍寨地低下,或曰:“營地汙下,不可久處。”师古不听,说非太祖之命不妄动,“師古恃眾輕敵,居常弈棋”。楊行密乘夜掘開河堤,淹其军,十一月初二,楊行密令朱瑾与淮南将领侯瓒率骑兵五千人襲擊龐師古,師古兵败死于阵中。葛從周退兵,至渒河,朱瑾又敗之,返京者不足千人,史稱“淮南之战”。.

查看 新五代史和龐師古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查看 新五代史和辽朝

霍存

霍存,洺州曲周人,五代初年將領,義子霍彥威。 早年是黄巢的将领,善骑射,朱溫在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大敗黃巢,霍存和葛從周、張歸霸、李讜等人一同投降朱溫。秦宗权攻汴州,霍存以三千人夜破张晊栅,又以骑兵破秦贤,斬杀三千人。 景福二年(893年)二月,時溥困於朱全忠大軍,向兗州節度使朱瑾求援。朱瑾發兵二萬救徐州,霍存立即發起攻勢,並與朱溫子朱友裕在彭城附近的石佛山下合擊,大敗朱瑾軍。但最後,霍存阵亡。.

查看 新五代史和霍存

霍彦威

霍彦威(《旧五代史》卷六十四),924年-926年间名为李绍真,字子重,谥号晋忠武公,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和后唐将领。.

查看 新五代史和霍彦威

范延光

范延光,字子环,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将领。相州临漳人(今河北省临漳)人。开始在后唐为宣徽南院使,以平定朱守殷之乱,授为枢密使。后来镇压魏州天雄兵变,改为天雄軍节度使。石敬瑭代后唐建立后晋后,范延光很迟才归降、致贺,而他的女儿又是后唐末帝子雍王李重美妃,虽然石敬瑭封他为临清郡王以示安抚,但两人彼此并不信任。937年,在邺城反晋,次年兵败後归罪下属孙锐并灭其族,请求投降,石敬瑭先拒绝,后接受,于是范延光派儿子范守图、范守英入质大梁而后开城投降,获赐铁券,为天平军节度使,改封東平王,以太子少师致仕,最后被杨光远杀害。.

查看 新五代史和范延光

郭威

周太祖郭威(),邢州堯山(今天河北省隆堯),汉族人,字文仲,小名“郭雀兒”。五代時期後周開國皇帝(951年—954年)。(清)趙翼,"〈周祖四娶皆再醮婦〉卷22/五代史",二十二史劄記,清乾隆60年3月(1795年)。原為五代後漢的樞密使,卻因隐帝疑忌之下,全家被殺。怒而起兵,殺死隐帝,不久發動黃旗加身的兵變,建立後周。 《舊五代史》說,有記載其本名為常威,隨母改嫁入郭家,改用郭姓。《新五代史》的紀錄卻剛好相反,曰其母本來是郭姓之妻,後來改嫁常氏。.

查看 新五代史和郭威

郭崇韬

郭崇韜(約865年),字安時,代州(今山西代縣)人。後唐侍中、成德節度使,討伐前蜀有功,卻因與後唐莊宗刘皇后不和而被族滅,時人以為冤。.

查看 新五代史和郭崇韬

赵思绾

趙思綰,鄴都(廣晉府,河北省大名縣)人。五代后汉名將、以兇殘著稱。最早是河中節度使趙贊牙將。後漢乾佑元年(948年),趙思綰聯合凤翔節度史王景崇反叛,佔據永興(長安),乾佑二年五月,城中無糧,遂殺妇女、儿童以為糧。-乾-佑二年(949年)七月李守貞自焚而亡,後為郭威所敗,七月,赵思绾出降,郭威部下郭从义杀赵思绾及其父兄、部曲三百多人。趙思綰好食人肉,史載:“趙思綰好食人肝,嘗面剖而膾之。膾盡,人猶未死。又好以酒吞人膽,謂人曰:‘吞此千枚,則膽無敵矣。’”。.

查看 新五代史和赵思绾

開平 (朱全忠)

#重定向 開平 (年號).

查看 新五代史和開平 (朱全忠)

薛居正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府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名臣、史学家。.

查看 新五代史和薛居正

*古闽人,夏朝至战国时期生活于今日中国福建一带的古人,闽越人的来源之一。.

查看 新五代史和闽

董璋

董璋(),後梁將領,後歸附後唐。.

查看 新五代史和董璋

葛從周

葛從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

查看 新五代史和葛從周

钱大昕

钱大昕(),字晓--,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縣(今上海嘉定区)人,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

查看 新五代史和钱大昕

蒋殷

蒋殷,後梁人。 早年失父,随母至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家,重盈見他可憐,收為養子。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感念王重盈弟王重荣之旧恩,提拔為宣徽院副使。后朱全忠控制朝廷,图谋篡位,枢密使蒋玄晖、太常卿张廷范、宰相柳璨认为天下未定不宜过急,朱全忠不悦。蒋殷和同僚赵殷衡素来与蒋、张不和,就诬告蒋玄晖、张廷范、柳璨与唐哀帝母何太后图谋复兴唐室,朱全忠遂杀蒋玄晖,废枢密使,以蒋殷为宣徽使,赵殷衡为副。蒋殷、赵殷衡又诬告蒋玄晖与何太后私通,朱全忠遂密令蒋殷和赵殷衡缢杀何太后于其住所积善宫,迫哀帝下诏称其系因秽乱宫闱自杀谢罪;并贬杀张廷范、柳璨。 蒋殷与朱全忠庶子郢王朱友-珪-交好。朱友--篡位後,命蒋殷为徐州节度使。朱友珪被杀后,朱全忠嫡子均王朱友贞继位,派其兄弟福王朱友璋代蒋殷为节度使,蒋殷据徐州谋乱,郓州节度使牛存节、刘鄩攻徐州,蒋殷求援于淮南,杨溥遣朱瑾救援,卻被刘鄩击破。王重盈子感化节度使王瓒为免受到牵连,告发蒋殷非王氏子。贞明元年春天,城陷,蒋殷举族自焚死。梁军寻獲尸骨,砍下人头送往汴梁。.

查看 新五代史和蒋殷

金章宗

金章宗完顏璟(),女真名麻達葛,金朝第6位皇帝(1189年1月20日—1208年12月29日在位),在位19年,享年41岁。他是金世宗完颜雍之嫡孙,为金朝文化水準最高者。.

查看 新五代史和金章宗

苕溪漁隱叢話

苕溪漁隱叢話,南宋胡仔(胡元任)編著,成於乾道三年(1167年),是一部詩話集。.

查看 新五代史和苕溪漁隱叢話

雷满

雷满(),字秉仁,晚唐军阀,881年控制朗州及后来被设立为武贞军的邻近地区以立足,并被任为节度使直至901年过世。他以破坏性劫掠邻镇闻名。.

查看 新五代史和雷满

柴宗訓

#重定向 周恭帝.

查看 新五代史和柴宗訓

柴皇后 (後周)

#重定向 聖穆皇后 (後周).

查看 新五代史和柴皇后 (後周)

柴荣

#重定向 周世宗.

查看 新五代史和柴荣

柴誠

柴誠(),后周世宗柴荣的次子,生母不詳。年幼時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殺死,世宗追贈太傅,吴王。 柴誠年幼还没有起名,乾祐三年十一月十三丙子(950年12月24日),在李业的鼓动下,后汉隐帝刘承祐命刘铢诛杀郭威、王峻的家属,刘铢极其残忍,连婴儿都没有幸免。郭威继室张氏与郭威的儿子郭青哥、郭意哥,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定哥还有第三女都被诛杀。柴荣作为郭威的养子,他的三个儿子也被诛杀。后周建立后,郭威下诏赐柴荣长子柴宜哥名谊(宗谊),赠左骁卫大将军;柴荣第二子名诚,左武卫大将军;第三子名諴,左屯卫大将军。世宗显德四年四月廿六癸未(957年5月28日),柴谊赠太尉,追封越王;柴诚太傅,吴王;柴諴太保,韩王。.

查看 新五代史和柴誠

柴誼

#重定向 柴宗誼.

查看 新五代史和柴誼

李嚴

中国历史上有数个名为李严的名人:.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嚴

李存孝 (唐朝)

李存孝()中国唐朝末期名将。代州飞狐(今山西灵丘)人,原名安敬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古人言“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他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地位相当于《说唐》中的李元霸,天下无敌。野史中曾说李存孝引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张之词,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连第二名的王彦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几合。.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存孝 (唐朝)

李存勗

#重定向 唐庄宗.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存勗

李存璋

李存璋(),字德璜。山西雲中人。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李克用初在雲中殺段文楚而起事,李存璋與康君立、薛誌勤等為李克用奔走而結交,相從李克用入關,以軍功授國子祭酒,累升萬勝、雄威等軍管領。其後,李存璋跟從李克用討伐幽州節度使李匡儔後,成為李克用義子,十三太保中排行第八,成為義兒軍使。 光化二年,授為澤州刺史,入為牢城使。跟從李嗣昭討平雲州叛將王暉,改為教練使、檢校司空。光化五年,李克用病危時,召張承業與李存璋囑託輔助李存勖。其後李存璋在扶立李存勖為晉王,夷平李克寧的內亂,頗為有功。 李存璋後改為河東馬步都虞候,兼領鹽鐵。當初,李克用為建立吊軍心,縱容軍士,使部下很多時會干擾商市,肆意豪奪,令法司也不能禁止。李存勖初嗣位時,銳於求理。李存璋得行其誌,抑強撫弱,誅殺其豪首,數月之間,紀綱大振,弭群盜,務耕稼,去姦宄,息幸門,當時的人民都稱讚他的材幹。李存璋跟從晉王李存勖大破後梁軍於夾城,轉為檢校司徒。柏鄉大戰中,為三鎮排陣使。天祐十一年(914年),從盟朱友謙於猗氏,授為汾州刺史。後梁大將尹皓攻打慈州,李存璋逆戰打敗他。天祐十三年(916年),王檀進軍逼近太原,李存璋率領汾州軍入城固守,被授職為大同防禦使、應、蔚、朔等州都知兵馬使。同年秋天,契丹攻打蔚州,契丹國主阿保機遣使馳木書以索取賄賂,李存璋斬了他的使者。契丹逼近雲州,李存璋拒守,城中有古鐵車,乃熔古鐵車以做成兵仗,供應給軍士。契丹大軍撒退,李存璋以軍功加檢校太傅、大同軍節度使、應、蔚等州觀察使。天祐十九年(922年)四月,李存璋因染疾病逝於雲州府第。同光初年,追贈為太保、平章事。後晉天福初年,再追贈為太師。 李存璋有子三人,李彥球為裨校,戰歿於鎮州。.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存璋

李存賢

李存賢(),字子良,本姓王,名賢,許州人。祖父王啟忠,父王惲。 王賢年少時遇上黃巢之亂,加入黃巢的軍隊。李克用破黃巢賊軍於陳、許時,王賢來歸。景福年間,主管義兒軍,為副兵馬使,因賜姓名,十三太保中排行第十。 天祐三年(906年),跟從周德威開赴救援上黨,置營於交口。天祐五年(908年),暫代為蔚州刺史,以抵禦吐渾。 天祐六年(909年),暫代為沁州刺史。沁州當時為賊境並不能保守,乃於州的南面五十里據險立柵以為治所,已經歷十餘年。李存賢至郡後,乃遷移復建舊郡,計劃開發建設險地,特別設立廨舍,使州民能完集。李存勗因此嘉許他,轉為檢校司空,正式拜為沁州刺史。天祐九年(912年),後梁軍乘其無備,來攻沁州,被李存賢擊退。天祐十一年(914年),授為武州刺史、山北團練使。天祐十二年(915年),移為慈州刺史。七月,後梁大將尹皓攻州城,李存賢督軍拒戰,後梁軍攻擊百端,月餘遁去。天祐十八年(921年),河中朱友謙來求援,命令李存賢率師開赴救援。天祐十九年(922年),後梁將領段凝率軍五萬立營逼近晉地,蒲人大為恐慌,多數人欲歸降後梁。間諜離間存賢說河中將士欲拘留他降於後梁,但是,李存賢回應說既然奉命援河中,歿於王事是固然的。後梁軍退後,以功加檢校司徒。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勗滅後梁建立後唐,李存賢被授為右武衛上將軍。同年十一月,入覲洛陽。同光二年(924年)三月,幽州李存審疾篤,要求入覲進見李存勗,眾人商議選擇將帥取代他。當時正在內宴會上,李存勗慨嘆無人能附托時,見李存賢在坐,即日授李存賢為特進、檢校太保,充當幽州盧龍節度使。是年五月,李存賢到盧龍鎮。當時契丹強盛,城門之外,烽塵交警,一日數戰。李存賢性格忠謹周慎,晝夜戒嚴,不遑寢食,以至憂勞成疾,遂死於幽州,當時六十五歲。李存勗下詔贈為太傅。 李存賢少有材力,善於角牴。當初李存勗仍在藩邸時,每次宴會都私下與王郁角牴鬥勝,王郁頻頻不勝。李存勗因而自矜其能力,與李存賢打賭,如李存賢勝便賞他一郡。說罷便即時角牴,結果李存賢獲勝,因而被封為蔚州刺史。.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存賢

李存進

李存進(),本名孫重進。五代代郡振武人(今山西),李克用義子,十三太保中排行第五。生父為孫牷。曾任檢校太傅,天雄軍巡按使,陣亡。同光年間,追贈李存進為太尉。.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存進

李崧

李崧可以指:.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崧

李从璟

#重定向 李從璟.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从璟

李从璋

李从璋,字子良。 后唐明宗李嗣源之侄。少善骑射,跟從李嗣源歷戰河上,有平定後梁的功勞。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迎立李嗣源即帝位有功,天成元年(926年)五月,李從璋领捧圣左厢都指挥使,八月改为大內皇城使,加檢校司徒、彰國軍節度使,賜竭忠建策興復功臣。旋以韃靼諸部入寇邊境,李從璋率麾下出征討伐,一鼓而破,有詔褒獎他。天成三年(928年)四月,移镇滑台。長興元年(930年)十月,出鎮陜州。長興二年(931年)五月,遷為河中節度使,監督安重誨,誅重誨於河中私第。長興三年(932年),就加檢校太傅,賜忠勤靜理崇義功臣。長興四年(933年)五月,制封洋王。同年,明宗駕崩,閔帝嗣位,李從璋再受命代潞王李從珂於岐上,適逢李從珂舉兵攻入洛陽,此事遂告終。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二月授威胜军节度使,降封陇西郡公。天福二年(937年)九月,卒於任上,時年五十一歲。邓人罢市紀念他。朝廷下詔赠太师。.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从璋

李从敏

李从敏(),字叔达。 后唐明宗李嗣源之侄。多谋略,善骑射,跟随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任捧圣都将、成德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明宗即位,补皇城使,平王都之乱。历镇义武节度使、成德节度使、昭义节度使、河阳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封泾王。后晋时为右龙武统军。后汉时,官至西京留守,封秦国公。后周广顺元年,因病去世。.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从敏

李仁福

李仁福(),是五代十国时期党项族的首领,为李思恭的儿子,作为定难军的蕃部指挥使,戍兵于外。开平三年(909年)春,牙将高宗益作乱,杀害定难节度使李彝昌。本州军吏迎立李仁福为帅。四月,后梁太祖朱温降制授仁福检校司空,充定难军节度使。晋王李克用遣大将周德威联合岐王李茂贞邠、凤之师五万同攻夏州,李仁福固守一月有余,后梁援军至,周德威撤退,朱温大喜,授李仁福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李仁福在后梁灭亡后,继续向后唐称臣,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朔方王。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三月,李仁福卒,朝廷追封虢王,赠韩王。子李彝超嗣位,自立为留后。.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仁福

李建及

李建及,本名王建及。许州人。 父王質。早年師事李罕之,並隨罕之奔晋,後以功署牙職,典義兒軍。李克用把他收入義兒軍,改名李建及。911年2月3日柏鄉之戰,梁、晋兩軍战於柏鄉,梁兵急击之,晉軍大敗。后唐庄宗李存勖登高台看見晉兵将败,回頭告訴建及說:“桥为梁夺,则吾军危矣,奈何?”這時建及选擇二百人驰击梁兵,梁兵大败。累拜辽州刺史,率領銀槍效節軍。李建及喜歡以家赀散士卒,宦官韦令图告訴莊宗說:“建及得士心,惧有异志,不可令典牙兵。”改为代州刺史。建及不樂而卒。 Category:李姓.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建及

李從珂

李從珂(),鎮州(今河北正定)人,五代時期後唐皇帝,史稱後唐末帝或後唐廢帝,本姓王,小字二十三,因此又被叫做阿三。.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從珂

李從榮

李從榮(),李嗣源之次子,封秦王。 被任命為河南尹(河南市長),兼判六軍諸衛事,加封天下兵馬大元帥。由於殘暴擅殺,與諸臣不和,僅康義誠傾心與之結交。後唐長興四年(933年),李嗣源病重,李從榮自感素無人望,於是密謀稱帝,樞密使朱弘昭、馮贇等皆言不可,唯康義誠贊成。從榮遂率牙兵千人列陣天津橋,帶兵入宮,又令副將馬處鈞往宮中告知以接應兵馬。 李从荣起兵后,朱弘昭等人入宫告知李嗣源,李嗣源命康義誠平亂,康義誠不聽,李嗣源改命马军指挥使朱弘實平亂,由馮贇坐鎮宮內中兴殿。李從榮由於倉促入宮,陣中多步兵,朱弘昭率三百骑兵由左掖門出,朱弘實率三百骑兵由右掖門出,李從榮人馬大亂,節節敗退。李從榮坠马,被禁衛親軍所擊殺。冯赟又率五百兵卒入秦王府,滿門殺絕,做內應的許王乳母司衣王氏被賜死。李嗣源“聞從榮已死,悲咽幾墮於榻,絕而蘇者再”,李从荣有一子年幼养在宫中,诸将请除之,李嗣源哭着说孙子无辜,却不得不将其交出。李从荣年幼的两个儿子都被处死(其中一子名叫李重光),本人被追废为庶人,數日後,嗣源受驚死去。由宋王李從厚繼承帝位。清泰元年,李从荣被以公爵礼改葬。 李从荣喜欢写诗,和从事高辇等人互相唱和,自以为超群出众,共有一千多首诗,号为《紫府集》。.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從榮

李嗣恩

李嗣恩(),本姓駱。本為吐谷渾部人。。 李嗣恩十五時已精於騎射。侍奉李克用於振武,成為他的養子,十三太保中排行第七;及鎮太原,補為鐵林軍小校。跟從征討王行瑜,奉表獻捷,加為檢校散騎常侍,漸轉突陣指揮使,賜姓名為李嗣恩。 天佑四年(907年),驅逐康懷英於河西,解汾州之圍,加為檢校司空,充當左廂馬軍都將。柏乡之战戰王景仁有功,再加檢校司徒。解救河中府,與後梁軍接戰,應弦而戰斃者甚多,但是李嗣恩被槊打中其口;退軍後,李存勗親自檢視其傷,深加慰勉,轉為內衙馬步都將、遼州刺史。 天佑十二年(915年),從李存勗入魏,擊敗劉鄩有功,轉為天雄軍都指揮使。劉鄩軍從北面樂平突襲,李嗣恩急促倍程先入晉陽。當時城中無備,得知李嗣恩兵至,人佰其勇,劉鄩聞李嗣恩先至晉陽,乃遁走。以莘之戰之功為轉代州刺史,充為石嶺關以北都知兵馬使,稍遷振武節度使。天佑十五年(918年),追赴行在,卒於太原。 天成初年,后唐明宗敦念舊勳,下詔贈李嗣恩為太尉。 李嗣恩有二子,長子名為武八,騎射推於軍中。嘗有時輩臂飢鷹,矜其搏擊,武八持鳴鏑一隻,賭其狩獲,暮乃多之。與契丹戰於親州時歿。幼子名為從郎,累職為行軍司馬。.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嗣恩

李嗣源

#重定向 唐明宗.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嗣源

李嗣本

李嗣本(),雁門人,本姓張。其父張準為銅冶鎮將。李嗣本性格剛烈,為人有節義,善戰而多謀,然而治理郡民時,頗為傷苛且急,眾人以此為他的缺點。 李嗣本年少時已跟從李克用為帳中紀綱,其後漸立戰功,得補為軍校。 乾寧年間,跟從大軍出征李匡筹為前鋒,與桀燕軍大戰,奪得居庸關,以戰功封為義兒軍使,因而賜姓名,十三太保中排行第六。跟從討伐王行瑜,授檢校刑部尚書,改為威遠、寧塞等軍使。 天祐五年(908年),討伐罗弘信於魏州,李嗣本為前鋒,退軍後,改為馬軍都將。跟從李嗣昭討伐王暉於雲州,論功加為檢校司空。後梁大將李思安進軍圍攻潞州,李嗣本跟從周德威軍於餘吾,李嗣本率騎兵與後梁軍轉鬥,前後獻俘數以千計,遷職為代州刺史。天祐六年(909年),跟從大軍進攻晉、絳二地,擔任蕃漢副使都校。及至李克用喪事之時,李嗣本監護其事,改為雲中防禦使、雲蔚應朔等州都知兵馬使,加特進、檢校太保。天祐九年(912年),周德威討伐劉守光,李嗣本率代北諸軍、生熟吐渾,收編山後八軍,得納降軍使盧文進、武州刺史高行珪以獻。幽州平定後,論功授與振武節度使,號“威信可汗”。 天祐十二年(915年),李存勗出兵平定魏博,因劉鄩佔據莘縣,命嗣本入太原巡守都城,天祐十三年(916年),跟從大破劉鄩軍於故元城,收洺、磁、衛三郡。是年六月,還鎮振武。八月,契丹阿保機傾塞犯邊,聚眾三十萬攻打振武,李嗣本在嬰城連日拒戰,契丹軍以火車地道晝夜急攻。因城中兵少,兼禦備罄竭,城遂陷,李嗣本戰歿。李嗣本舉族遷入契丹。李嗣本有子八人,其中四人失陷於幕庭。.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嗣本

李嗣昭

李嗣昭(),本名韓進通,字益光。汾州大谷縣人。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养子。 本是农民的儿子。李克用出猎,落脚韩家,发现周围树林之中竟鬱鬱有气,非常奇怪,便叫来主人询问。回答说家中刚生下一子。李克用以为此子有富贵气象,就买下婴儿,让其弟李克柔养以为子,短小精悍,年輕時好飲酒,克用命其戒酒,遂終身不飲。为衙内指挥使。光化三年(900年)出兵山东,攻取洺州,朱温亲自率军讨战,嗣昭退兵。 天祐三年(906年)李嗣昭同周德威與後梁軍隊大戰於潞州,雙方坚持一年有餘,德威战死,唐莊宗率銀槍軍快速登上無石山,以迷惑後梁軍,李嗣昭則從侧面发动快攻,大破後梁軍。 天祐十九年(922年),唐莊宗在望都被契丹包圍,晉軍出入多次,尚不能解,李嗣昭率三百骑兵突围救出莊宗,禿餒的部隊退走。晉軍奮力攻擊,追到易州,獲氈裘、毳幕、羊馬不可勝計。四月二十四日,嗣昭代替閻寶進攻後梁鎮州張文禮時,頭部中箭,嗣昭忍痛拔出,再以該箭射死敵兵,返回营地後,因伤口血流不止,當夜即去世。庄宗即位后,追赠太师、陇西郡王。 有子八人,长曰李继俦,泽州刺史;次李继韬、李继忠、随使马军都指挥使李继达、相州刺史李继能、潞府左司马李继袭、随使马步军都虞候李继远(小名定哥)、潞府右司马李继镕,除李继达、李继镕外,皆夫人杨氏所生。杨氏善于经商,致家财百万。 后晋年间,追封李嗣昭为韩王。.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嗣昭

李周

李周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周

李克修

李克修(),唐末五代沙陀人。李克用堂弟,李德成之子。 初任奉誠軍使,中和三年(883年)李克用節制河東,授克修為檢校刑部尚書,為左營軍使。是年十月李克用遣李克修攻破澤州(今山西晉城),十一月,李克用平定潞州(今山西長治),孟方立败走山东,刺史李殷銳死,克用命李克修為昭義節度使。 大順元年(890年)三月,李克用巡视潞州,嫌克修招待不周,鞭笞之,李克修憤怒致病,不久卒于潞州府家中。.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克修

李克恭

李克恭(),沙陀人,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弟弟。 龍紀年間,李克恭出任決勝軍使。大順元年(890年),潞州統帥李克修逝世,李克恭代為昭義節度使。李克恭性格驕橫不法,不熟軍政。潞州人民素來喜好李克修的為人簡儉,厭惡李克恭之恣縱,又哀傷李克修因受笞而突然逝世,潞州人士皆有離心。當時李克用初定邢、洺等三州,將進攻於河朔,大肆徵兵以充軍實。潞州有後院軍的雄兵,李克恭選了五百人獻於李克用,軍使安居受愛惜其兵,所以不悅。李克恭令裨校李元審、安建、下屬馮霸部隊送行去太原,行至銅鞮縣時,馮霸劫眾謀叛,殺都將劉杲、縣令戴勞謙,聚眾三千人循山路行軍,北至沁水。李克用命令李元審統兵攻擊,與馮霸戰於沁水,李元審出師不利,帶有戰傷,所以收軍入潞州。五月十五日,李克恭接見李元審於孔目吏劉崇之府第。是日,州將安居受引兵仗攻打李克恭,因風猛而縱火,李克恭、李元審二人一同遇害,州民推安居受為留後。當初,孟方立叛亂,安居受以澤、潞兩州民眾投奔李克用,直至孟遷以邢、洺等州郡納降,復任為牙將,安居受懼怕他向自己報復,因而叛亂,殺李克恭以巴結朱溫。安居受派人至沁水召還馮霸,馮霸並不受命。安居受大懼,立即投奔朝廷,行至長子,為野人所殺,傳首於馮霸軍中。馮霸乃引軍佔據潞州,自稱為留後,向朱溫求援。 李克用下令康君立討伐馮霸,朱溫部將葛從周到來援助馮霸。當年九月,李存孝急攻潞州,朱溫軍隊當夜逃遁,俘獲馮霸等繼而誅殺,李克用乃以康君立為昭義節度使守備潞州。.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克恭

李琪 (五代)

李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旧五代史》卷四十一),字台秀,河南寿安(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中国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官员,后梁年间为宰相。.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琪 (五代)

李罕之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唐代軍事人物。 父李文,世代務農。李罕之少年無賴,有勇力,讀書不成,入寺為僧,曾化緣於河南滑州酸棗縣,窮日無得者。後投奔河陽節度使諸葛爽,改投奔黃巢,张璘击败黄巢,罕之再投降高骈,为光州刺史。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攻击光州,李罕之又回諸葛爽陣中,改任怀州刺史。中和四年(884年),任河南尹和東都留守,與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結合。 光啟二年(886年),諸葛爽病死,李罕之擁立其子諸葛仲方,與劉經爭奪洛陽澠池(今屬河南),李罕之駐兵洛口(洛河入黃河處,在今鞏義市東北)。劉經派張全義抵抗李罕之,張全義卻聯合李罕之反攻河陽(今河南孟縣),不勝,退到懷州(今河南沁陽)。秦宗權部下孫儒趁機攻陷了河陽,焚燒宮闕,屠殺居民。李罕之得李克用之助,收复河阳。 李罕之勇而無謀,性貪暴,不得人心,見張全義治理洛陽功效顯著,就罵張全義:“此田舍一夫儿!”经常向張全義勒索金錢,張全義故意表現得很軟弱,如數供給。文德元年(888年),張全義趁李罕之攻打河東晉州(今山西臨汾)絳州(今山西新絳)時,領占河陽,李罕之翻牆逃走,張全義俘虜其全家,自任河陽節度使。李罕之得李克用之助,以三萬軍圍攻洛陽。張全義糧食且盡,僅食木屑為活,死在旦夕,不得已向朱溫求救。朱溫派大將丁會、牛存節解洛陽之圍,张全义自此依附朱温。李罕之暴虐,“罕之所部不耕稼,专以剽掠为资,啖人为粮”,时人称“李摩云”。 光化元年(898年)十二月,昭义节度使薛志勤死,李罕之乘其喪,自澤州率眾攻佔潞州(今山西长治),自称留后。李克用派大將李嗣昭討伐,李罕之向朱全忠请降,朱全忠派丁會援助他。不久李罕之病危,朱全忠遂命丁會为昭义节度使,又命李罕之移镇河阳,病卒於移防途中。.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罕之

李襲吉

李襲吉(?-906年(天祐3年)),五代十国后唐著名幕僚。父圖,洛陽人,或曰唐相林甫之後也。乾符中,襲吉舉進士,為河中節度使李都搉鹽判官。後去之晉,晉王以為榆次令,遂為掌書記。遷節度副使,官至諫議大夫。襲吉為人恬淡,以文辭自娛,天祐三年卒。以盧汝弼代為副使。莊宗即位,贈襲吉礼部尚书、汝弼兵部尚书。欧阳修,"卷28-唐臣傳第16:豆盧革/盧程/任圜/趙鳳/李襲吉/張憲/蕭希甫/劉贊/何瓚",新五代史(公元1053年).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襲吉

李茂貞

李茂貞(),原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唐末藩鎮之一,五代時期岐國君主。.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茂貞

李重吉

李重吉(),后唐末帝李从珂的长子,出生于李从珂登基前,其母是李从珂妻沛国夫人刘氏即李从珂后来的皇后。 李从珂本为唐明宗养子,封潞王。明宗时,李重吉曾参与征讨义武军节度使王都。李从珂镇凤翔,李重吉为控鹤指挥使,与出家为尼的妹妹幼澄留在京师洛阳。明宗病重,内定储君皇子秦王李从荣为确保自己顺利即位,兴兵入宫,李重吉正在明宗身边侍奉,明宗命李重吉率控鹤兵守宫门。李从荣兵败被杀。明宗死后,李从荣胞弟宋王李从厚即位,即愍帝,不想让李重吉掌亲兵,命李重吉为亳州团练使,幼澄居于宫中,迁李从珂到北京太原府。李从珂于是造反。应顺元年三月二十(934年5月6日),愍帝派遣殿直楚匡祚到亳州捉拿李重吉,在宋州杀害,幼澄也被杀。后李从珂入京,愍帝出逃,孔皇后有病,四子年幼,都未能随行。李从珂遣使问孔后:“李重吉等人何在?”杀孔皇后及愍帝四子。李从珂登基后,赠李重吉太尉,令宋州选空地建庙。李重吉没有儿子,李从珂安排李重谦为他主丧。.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重吉

李重美

李重美(),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第二子,又名李理美。 李重美幼年时明敏如成人。父亲李从珂在934年即位,李重美自左卫上将军领成德军节度使、兼河南府尹、判六军诸卫事,改领天雄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泰三年(936年)封雍王。石敬瑭反,李从珂想北征,李重美认为应当持重,请不要北征。李从珂害怕石敬瑭,本来不愿意去,听李重美之言,深以为然,但是刘延皓与刘延朗等迫之不已,李从珂只好到了河阳,留李重美守京师洛阳。后来听说兵败,洛阳居民都出城藏匿在山谷中。门官请禁止,雍王李重美说:“国家多难,未能为百姓作主,还要禁止他们避祸,可以吗?不如听其自便,事情平息了他们会自己回来。”于是放百姓出城。后晋兵将至,刘皇后堆积柴薪想焚烧宫室,李重美说;“新天子到了,一定不会露天而居,他日一定重劳民力,这是我们死还留下怨恨。”刘皇后于是停止。最后李从珂、刘皇后和李重美一起自焚而死。 李重美妃为范延光女。.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重美

李業

李业,唐朝皇子,本名李隆业,唐睿宗第五子,母王德妃。.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業

李振

李振(),字兴绪,祖居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後梁政治人物。.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振

李愚

李愚(),初名李晏平,字子晦,渤海無棣人。 謹重寡言,好學,為古文。因崇拜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子,为自己取名李晏平(“平”即晏子谥号)。天复元年(901年),举进士,任何南府参军。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预谋篡唐,李愚避难太行山。后唐庄宗時,擔任翰林学士。因平蜀有功,升任中书舍人。天成元年(926年)六月擔任太常卿。长兴二年(931年),唐明宗拜李愚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後唐愍帝時官至宰相,家徒四壁,床上只有舊氈破席。李愚才幹平庸,行事迂阔,凡事唯唯諾諾。帝稱之:“此粥飯僧爾。”應順元年(934年),任宏文館大學士。清泰二年(935年)十月,因病而卒。著有《白沙集》、《创业功百传》。.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愚

李怿

李怿有可能指以下其中一人:.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李怿

杜重威

杜重威(),五代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人。 杜重威娶石敬瑭之妹為妻。石敬瑭即位,以杜重威為舒州刺史。曾随侯益擊败張從賓,功拜潞州节度使。又随高祖打败割据自立的天雄节度使范延光,改调忠武,加升为同平章事。後來在宗城(今河北威縣東)大败安重榮,以功封成德军节度使。重威居功自傲,在镇州时,大肆搜刮民财。 契丹与後晋在滹沱之战後,晋军主帅杜重威得到被契丹立为皇帝的许诺,以十萬兵馬降附契丹。耶律德光南下中原,在临城(今河北临城)得病,不久卻病死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欒城区西)的殺胡林。天福十二年五月,辽永康王耶律阮自立为帝,並命杜重威镇守魏州。是年六月,刘知远平定京师,幾乎盡數屠殺繁台的燕兵一千五百人,劉知遠改国号汉,史称后汉,遙拜杜重威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947年,刘知远令重威移镇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令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杜重威自知理屈,拒不受命,遣其子杜弘璲向麻答求援,麻答下令蕃将杨衮與幽州指挥使张琏赴魏州。劉知遠下令高行周與慕容彦超率军讨伐杜重威。杜重威與張璉誓死守城,漢軍日久无功。刘知远恐生他变,親自來攻,死傷甚巨。知遠見强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重威,许以不死,但张琏因愤刘知远尽杀燕兵:“繁台之卒,何罪而戮?”略無降志。這時魏州粮草用尽,城中将士多踰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著素服,跪在宫门口请降。刘知远杀张琏而赦杜重威,封检校太尉。 刘知远臨死前以杜重威反复无常,欲除之。宰相苏逢吉等秘不发丧,诱杀之。.

查看 新五代史和杜重威

桑維翰

桑維翰(),字國僑,河南洛陽人,五代後晉時大臣,官至宰相。桑維翰面貌醜怪,身材短小而面長,常臨鑑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於公輔。.

查看 新五代史和桑維翰

楚可以指:.

查看 新五代史和楚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查看 新五代史和欧阳修

正史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詳实记录,有別於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謂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正史」一词最早见於阮孝绪《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因紀傳體《史記》、《漢書》之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間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稱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约500万字。《明史·藝文志》又分為紀傳、編年二體,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查看 新五代史和正史

段凝

段凝(?《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本名段明远,后唐庄宗李存勖年间名為李绍钦,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唐将领。因為其妹为后梁开国者太祖皇帝朱全忠妾,他成为太祖手下官员,后在后梁末代皇帝朱瑱年间成为大将。他雄心勃勃的反攻后梁北方大敌后唐计划的失败使得后唐得以败亡后梁,但尽管有此失败,他仍成为后唐开国皇帝庄宗的爱将。庄宗败亡,由养兄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任后,明宗流放段凝,后赐其死。.

查看 新五代史和段凝

氏叔琮

氏叔琮(),尉氏人。唐末名將。.

查看 新五代史和氏叔琮

沈斌

沈斌(),聖名若瑟,江苏省启东县人,天主教海門教區主教。.

查看 新五代史和沈斌

泰和 (金)

#重定向 泰和 (年号).

查看 新五代史和泰和 (金)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查看 新五代史和渤海国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新五代史和清朝

本紀

本纪,或簡稱紀,是中国紀傳體史书中天子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者,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為實質的國家元首。後來部分史書敘述帝王稱帝前的先祖時,取古《尚書》世紀名,稱「世紀」。見《金史》。 Category:紀傳體.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本紀

朱友孜

#重定向 朱友敬.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友孜

朱友寧

朱友寧,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字安仁,初代太祖皇帝朱温侄子,朱存长子。 朱友宁少时聪敏,习诗礼,喜怒不形于色。长大后喜好兵法,有倜傥之风。朱温镇汴州,以他为军校,善用弓剑。转任衙内制胜都指挥使,每次出兵,多命他统领骁果跟从。擒获秦宗权,朱温令朱友宁轞送秦宗权西献长安,唐昭宗下诏加朱友宁检校右散骑常侍、行右监门卫将军。从此朱友宁继立军功,官至检校司空兼龚州刺史、柳州刺史。朱温驻军岐下围凤翔李茂贞,遣朱友宁领所部兵先回宣武(汴州),以备守御。淄青王师范攻打宣武,因为关东诸镇兵都在岐陇,王师范欲乘虚进攻,自齐、鲁至于华下,假称委输贡奉为名,与杨行密、李克用结好。青州人到裴迪处说明情况,裴迪告诉朱友宁。朱友宁不等命令率兵万余东讨。王师范派遣其弟率兵围齐州。朱友宁率兵救援,王师范大败,朱友宁夺马千匹,斩首数千级。天复三年(903年),唐昭宗归长安,朱友宁被授为岭南西道节度使,加特进、检校司徒,赐号迎銮毅勇功臣。王师范数千部众欲攻兖州。朱友宁得知,伏兵在兖州之南邀击,大胜。朱友宁督诸军进逼博昌县,一月余未克。朱温大怒,派刘捍督战。朱友宁用俘虏的民众十余万,各领负木石、牵牛驴,在城南建土山。将人畜木石一起堆筑成山,冤枉之声,闻数十里。城陷后屠城,清河为之不流。六月初八清晨,在攻打莱州的石楼之战,朱友宁从旁自高地驰马而下,马被绊倒,被王师范部下张土所杀。朱友宁将战前日,有大白蛇蟠在帐中,朱友宁很厌恶,最后果然遇害。朱温建立后梁,追封朱友宁为安王。.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友寧

朱友倫

朱友倫,晚唐官员。五代十国後梁太祖朱温侄子,父朱存。 朱友伦幼年聪悟明敏,喜好文墨,通《论语》、小学,通晓声律。长大后,好骑射,有智谋,朱温说:“吾家千里驹也。”朱友伦年十九,为宣武军校。景福初年(892年),充元从骑军都将、元从马军指挥使,表右威武将军、右武卫将军。朱温征兖州、郓州,朱友伦率部兵收聚粮谷,供应军需。幽州兵至内黄,朱友伦率领前锋夜渡河,夺马千匹。领兵往八议关,遇到李克用军万余骑兵,朱友伦设疑军大胜。李罕之以潞州降朱温,被李克用军所围。朱温派遣朱友伦率领步骑数万,越险救应,大破晋军。唐朝加检校司空、守藤州刺史。 天复元年(901年),朱温和李茂贞在岐、陇用兵,李克用乘虚攻打朱温北部。朱友伦率军三万到矾山。朱友伦与氏叔琮一直追至太原。二年,朱友伦领所部兵西赴凤翔。三年,唐昭宗归长安,命朱友伦为宁远军节度使、检校司徒,赐号迎銮毅勇功臣。朱温东归,留朱友伦宿卫京师,伺察昭宗所为。十月十五,朱友伦会宾打马球,坠马而死。唐昭宗辍视朝一日,诏赠太傅,归葬于砀山县。 朱友伦死后,朱温大怒,率兵七万至河中。唐昭宗涕泣,不知所为,想要投奔太原,没有成功。宰相崔胤遣人阻止朱温,朱温怀疑朱友伦是崔胤等所杀,奏请诛杀崔胤,唐昭宗未从,朱温派遣朱友谅至京师,兵围开化坊,杀死崔胤和京兆尹郑元规、皇城使王建勋、飞龙使陈班、阁门使王建袭、客省使王建乂、前左仆射张濬。朱温建立后梁,追封朱友倫为密王。.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友倫

朱友裕

朱友裕,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温长子,字端夫。生母不詳。次弟早逝名不詳。 朱友裕年幼时善骑射,从朱温征伐,以宽厚得士卒之心。唐僖宗中和年间,朱温与李克用攻围华州,黄巢将黄鄴固守。黄鄴卒扛着大槊登城大骂,李克用使自己的沙陀骑兵连射不中。朱温命朱友裕射杀,黄鄴小卒应弦而毙,军中皆大欢呼,声震山谷,李克用送给朱友裕良弓百矢。朱温镇宣武,表为宣武军牙校。秦宗权灭亡,加朱友裕检校左仆射,衙内马步都指挥使。 景福元年(892年),朱温攻郓州朱瑾,朱友裕为先锋到达斗门,郓州兵夜袭,朱友裕败走。朱温后到,不知朱友裕之败,前军遇敌多死。朱温到村落间,才与朱友裕相见。当时,朱宣在濮州,朱温派遣朱友裕先以二百骑在前,朱温后至,没有遇上朱友裕。朱温遇敌败逃。敌兵急追至大沟,幸亏沟中有积薪,马才能过去,朱温将李璠等十余人战死。冬,朱友裕取濮州,率领大军围徐州时溥。当时朱瑾领兖州、郓州之众,领兵二万为徐州时溥外援,在彭门南石佛山被朱友裕击败,朱瑾逃走。都虞候朱友恭向朱温诬陷朱友裕按兵不追,朱温大怒,令裨将庞师古代朱友裕为帅,以朱友裕交付审问,使者误将信给了朱友裕,朱友裕惶恐,不知所为,率数骑逃到山中。在辉州投奔伯父朱全昱,申诉其冤。朱温妻子张氏听说召他回汴州请罪,朱温还想把儿子下狱,张惠请求下得免,令儿子权知许州。许州近蔡州,因为秦宗权之乱,居民残破,朱友裕招抚流散,增加三万多户。 乾宁二年(895年),加检校司空,后为武宁军节度留后。四年(897年),朱温攻下郓州东平,改朱友裕天平军留后,加检校司徒。光化元年(898年),再领许州。天复初年,为奉国军节度留后。朱温兼镇河中,以朱友裕为护国军节度留后,后迁华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兴德尹。天祐元年(904年)七月,兼行营都统,领步骑数万,随父攻打李茂贞,去攻邠州。朱友裕破灵台、良原,下陇州,杨崇本以邠州降。后杨崇本背叛,朱温派遣朱友裕攻打,十月,朱友裕得病,将校屯守永寿,朱友裕得在梨园病死,归葬开封。後梁建国後,朱温追封他为郴(彬)王。乾化三年,又赠太师。.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友裕

朱友誨

朱友誨,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全忠侄子,父朱全昱。 朱温受禅後,封朱友誨为衡王。乾化元年,以檢校兵部尚書充控鶴指揮使。921年,朱友能誘致禁軍,欲謀反,被皇帝幽禁。末帝朱友貞在后梁灭亡前夕,把朱友谅、朱友能、朱友誨三兄弟全部杀死。.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友誨

朱友諒

朱友諒,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全忠侄子,父朱全昱。 904年春正月,因朱友倫在球场坠马而死,朱全忠怀疑崔胤所害,命朱友諒将唐朝宰相崔胤府邸包围,崔胤与妻子儿孫全部被殺。被叔父封为衡王。朱友谅进瑞麦一茎三穗,朱温大怒:“今年宋州大水,何用此为!”罢朱友谅官,留在了京城。朱温卧病,朱全昱来探病,与朱温相持恸哭;朱温放了朱友谅,使与东归。916年正月,朱全昱死后,以衡王朱友谅嗣封广王。朱友谅多行不法、921年,弟朱友能謀反連座,末帝朱友貞在后梁灭亡前夕,把朱友谅、朱友能、朱友誨三兄弟全部杀死。.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友諒

朱友謙

朱友謙,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全忠义子,本名朱簡。 本为保义军节度使王珙帐下都将,899年,王珙被都将李璠杀死,后李璠也被变军杀死,朱简控制了保义军。朱全忠赏识他的才能,收为义子,後封冀王。出任河中(山西省永济市)護国節度使。朱友-珪-殺父后,身感危险的朱友謙归顺晋王李存勗。李存勗赏识他的才能也收他为义子,改名李繼麟,为河中节度使、尚书令。孔謙向李存勗进讒言,郭崇韬被冤杀后,伶人景进又称李继麟先和郭崇韬勾结谋反,郭崇韬死后又勾结郭崇韬女婿皇弟睦王李存乂,宦官都劝庄宗除掉李继麟。于是庄宗迁李继麟为义成节度使,当夜就派蕃汉马步使朱守殷发兵围李繼麟家,将李继麟驱出徽安门外杀死,復姓名为朱友谦。庄宗又诏令长子魏王李继岌和郑州刺史王思同分别在遂州和许州杀朱友谦二子武信节度使朱令德和忠武节度使朱令锡,河阳节度使李绍奇在河中杀朱友谦家人,朱友谦妻张氏率族人百余口受刑时还向李绍奇出示铁券说:“这是皇帝去年所赐,我是妇人,不识字,不知说的是什么。”李绍奇也感到惭愧。朱友谦旧将史武、薛敬容、周唐殷、杨师太、王景、来仁、白奉国当时都是刺史,也因此遭到族诛。朱友谦另一子朱建徽时任澶州刺史,庄宗密诏史彦琼杀之,史彦琼前往时没有对任何人说明去意,结果引发了恐慌,间接造成了后来的邺都兵变等一系列兵变,最终导致庄宗覆亡。 朱友谦有女封楚国夫人,嫁李从曮。.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友謙

朱友貞

#重定向 梁末帝.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友貞

朱友能

朱友能,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全忠侄子,父朱全昱。 朱友能被叔父封为惠王。朱友能为宋州、滑州二州留后、陈州刺史,行为不法,陈州风俗多有淫祠左道,昼夜伏聚,男女杂乱。母乙、董乙聚众称天子,建置官属,朱友能开始不以为意,母乙等攻劫州县,末帝朱友貞发兵击灭。康王朱友孜谋反伏诛之后,末帝疏斥宗室。贞明四年(921年)夏四月,朱友能以陈州造反,举兵攻打大梁。末帝诏陕州留后霍彦威、宣义节度使王彦章、控鹤指挥使张汉杰将兵讨伐。朱友能在陈留,兵败,逃回陈州,诸军围城。秋七月,朱友能降。庚子,末帝赦其死,降封房陵侯,被软禁在京城。后梁灭亡前夕,末帝把朱友谅、朱友能、朱友誨三兄弟全部杀死。.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友能

朱友文

朱友文,字德明,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朱溫(又名朱全忠)的養子之一、後梁的皇族,獲朱温封他為博王。.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友文

朱存

朱存,中国五代十国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的二哥,追封朗王。 朱温年少时父亲朱诚去世且贫困,与哥哥朱全昱、朱存随母亲王氏依靠萧县刘崇家为生。黄巢之乱朱存与朱温一起参与黄巢军,879年,在广州战死。907年,朱全忠取代唐朝即位後梁皇帝,910年追贈二哥为朗王。二子:朱友寧、朱友倫。.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存

朱守殷

朱守殷(),小名会儿。 早年是李存勖的手下,好诋人阴私,李存勖很喜歡他,提拔为蕃汉马步军都虞侯。五代后唐时任宣武节度使,又以朱守殷为巡检。守殷恃恩骄恣,与伶人景進勾结。李嗣源即位後,以守殷为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次年出京,任汴梁節度使。 早年李嗣源就對朱不滿,晋梁夹河之战中,朱守殷防守德胜寨時,因大意造成德胜南城失守,李嗣源曾向李存勖请杀朱守殷以惩败军之罪,李存勖不聽。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十月,朱守殷在汴州谋反,康义诚随李嗣源亲征,不久破城。朱守殷尽杀其族人,引颈命令手下殺死自己。死後被鞭尸七日,传首京师。.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守殷

朱弘昭

朱弘昭(),山西太原人。 早年追随李嗣源,為文思使。因與安重诲有仇隙,故常年駐守在外。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范延光、赵延寿辞职後,李嗣源以弘昭為枢密使,朱弘昭最初不肯,李嗣源大怒說:“我養你們這些人何用?”朱弘昭只好接受。 应顺元年(934年)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起兵造反,各军皆不战而降,三月二十八日康义诚军大潰,闵帝大懼,召弘昭計事,朱弘昭忧心如焚,告訴穆延暉曰:“上召我急,將罪我也。”最後投井自杀,馮贇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安從進所殺,后唐闵帝自洛阳出奔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被刺史王弘贽勒死。.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弘昭

朱全昱

朱全昱,砀山人,中国五代十国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的大哥,封廣王,原名朱昱。 朱温年少时父亲朱诚去世且贫困,与哥哥朱全昱、朱存随母亲王氏依靠萧县刘崇家为生。893年,朱温长子朱友裕被朱友恭诬陷的时候,躲到砀山伯父家里。905年二月戊戌,唐昭宣帝以安南節度使、同平章事朱全昱為太師,致仕。907年,朱全忠取代唐朝即位後梁皇帝,封大哥为广王。在朱温即位前,朱全昱问朱温:“朱三,尔可作天子乎!”即位后,宗亲一起喝酒赌博,朱全昱忽然把骰子击入盆中,骰子迸碎四散。他对斜视朱温说:“朱三,你本是砀山的一介平民,跟随黄巢为盗,天子任用你为四镇节度使,富贵至极,为什么突然灭亡唐朝三百年的社稷,自称帝王,将要灭族,还玩什么博戏!”朱全昱不经常在京城汴州,多在老家居住。儿子朱友谅进瑞麦一茎三穗,朱温大怒:“今年宋州大水,何用此为!”罢朱友谅官,留在了京城。朱温卧病,朱全昱来探病,与朱温相持恸哭;朱温放了朱友谅,使与东归。朱友珪杀害朱温,封伯父为宋州节度使。916年正月,朱全昱病故。末帝朱友贞追贈伯父尚书令,谥号德靖,以衡王朱友谅嗣封广王。宋太宗至道年间,单州有自称广王朱全昱之后与尼姑讼田之人,宋朝史官说“岂以一言之善,独存其嗣耶!”.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全昱

朱珍

朱珍,徐州豐縣人。五代時朱溫的主將。 朱溫降唐时,手下唯朱珍、庞师古二人。光启元年,任诸军都指挥使,位列诸将之上,並進兵焦夷(今安徽亳縣南),击败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隨後又转战山东各地,居功厥偉。 朱珍與李唐賓有芥蒂。汴军攻打郓州时,朱珍作战不利退至濮州,未经禀报就派人自汴州接回家眷。朱溫聞知大怒,又不好發作,他不放心朱珍,暗中命令李唐宾监视朱珍的举动。朱珍知道這件事,心情不好,晚上與部将在帐中喝酒解闷。李唐宾疑其有异心,率十多名亲兵回汴州向朱温报告。朱珍连忙单骑奔回汴州,向朱温说明情况。朱温对两人都很爱惜,俱不加罪,为两人和解,命两人返回濮州。 龙纪初年,朱珍屯萧县,對抗感化节度使时溥,李唐賓因裨将嚴郊不聽朱珍使喚,朱珍下令唐賓責之,唐賓不服,反而前來理論,被朱珍拔劍斬殺于帳中。朱溫聞知大怒,但在左司馬敬翔勸說下,宣布李唐賓謀叛已經在軍前斬首,並譴親使攜帶手書去前方慰撫,軍心才告安定。秋季,七月,朱溫趁前線視察之機,命大将丁會當即擒獲朱珍,怒斥其擅殺大將,下令推出斬首,大将霍存等数十人叩頭,乞求寬恕,全忠不听,拿起床板向他們投擲,他們才退出。朱珍被处死。.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珍

朱瑄

朱瑄《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旧五代史》卷一十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一作朱宣《新唐书》卷一百八十八《新五代史》卷四十二(),晚唐军阀,中和二年(882年)—乾宁四年(897年)以节度使身份统领天平军。他和在邻镇的堂弟泰寧军节度使朱瑾组成权力联盟,后又与盟友感化军节度使时溥一起陷入与前盟友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长期战斗中,这场战斗对乡村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乾宁四年,他们三人战败,朱瑄被朱全忠俘虏并处决。.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瑄

朱温

梁太祖朱温()五代時期後梁開國皇帝,曾参与黄巢之亂,后降唐为将,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但又密谋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后废哀帝自立,建立“后梁”,称帝后改名朱晃。晚年大肆荒淫,強姦兒媳。後為三子朱友珪所殺,終年61歲。.

查看 新五代史和朱温

房知温

房知温(),字伯玉,兖州瑕丘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中国五代十国后唐将领。唐明宗时同平章事、中书令。 房知温年轻时为盗贼,在兖州、郓州等州抢劫为生。后投军,先后在后梁将领葛从周、牛存节部下担任军士,为赤甲官健。因为善于赌博与牛存节交厚,后归劉鄩为裨将。又从刘知俊为克和军使,转从魏州守将杨师厚,因作战勇敢和谋略过人,为马步军校,迁亲随指挥使、加检校司空。李存勖进入魏州,房知温归附。唐庄宗知道他勇悍,赐姓名李绍英,授天雄军马步都指挥使。李存勖建立后唐,房知温历任曹州、澶州、贝州刺史,遣戍瓦桥关。唐明宗举兵入洛阳,房知温首先归附。授兖州泰宁军节度使。后来历任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平卢军节度使,封东平王。他诱使牙兵杀招讨副使乌震,之后又杀牙兵来推卸责任。晚年为人聚敛积财,所至厚敛不已,积至数百万,不恤军政。后晋建立,在平卢镇任上去世,赠太尉。.

查看 新五代史和房知温

春秋 (史書)

#重定向 春秋 (书).

查看 新五代史和春秋 (史書)

昆明市

昆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省会,是云南唯一的特大城市和中国西部第四大城市,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昆明素以“春城”著称,因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昆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云南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滇池,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众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新五代史和昆明市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查看 新五代史和新罗

文惠皇后

文惠皇后王氏(),後梁烈祖朱誠妻。 王氏嫁與朱誠后生朱全昱、朱存、朱溫三個兒子。朱家貧寒,王氏在本村的地主劉崇家做長工。朱溫封侯之後,她隨子貴封為晉國太夫人。大顺二年秋,后疾,卜者曰:“宜还故乡。”乃归。卒于午沟。 开平元年(907年)七月,朱温稱帝,此時王氏已死,朱溫追上母親諡號為文惠皇后。.

查看 新五代史和文惠皇后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晉涵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查看 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

敬翔

敬翔(),字子振,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 自稱是唐代平陽王敬暉之後。祖父敬忻,官同州掾。年輕時“好讀書,尤長刀筆,應用敏捷”,人称少年英才。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未中。黄巢入長安,敬翔逃至汴州(今河南开封),投靠同鄉王發,王發是宣武节度使朱温的观察支使,给军中人士代写书信。朱温问:“《春秋》里都写了什么玩意?”敬翔回答:“诸侯打仗的事。”朱温对敬翔大为赞赏,感慨地说:“天降奇人,以佐于我!”敬翔跟随朱温前后共三十餘年,朱溫是言聽計從,敬翔本人也“盡心勤勞,晝夜不寐,自言惟馬上得休息”。唐昭宗封敬翔为检校右仆射、太府卿,赐號“迎銮叶赞功臣”。朱温称帝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任命敬翔为知枢密院事。为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封平阳郡侯。乾化二年六月,朱溫病重,召敬翔至病榻前受顧托命。朱友贞上台,趙巖及妻族张汉鼎、张汉杰等人用事,敬翔與李振受到排擠。李存勗攻进后梁都城,敬翔全家自杀。.

查看 新五代史和敬翔

慕容彦超

慕容彦超是五代时后汉軍事人物,吐谷浑人,后汉高祖刘知远同母异父弟。 冒姓閻,因體黑又麻臉,故被稱為閻昆侖,早年擔任后唐明宗李亶的军校,累迁至刺史。後擔任泰寧(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节度使。因智詐而為郭威所忌。乾祐三年(950年),郭威起兵反後漢,在劉子陂(今河南封丘南)擊敗慕容彥超,彥超逃往兖州,開封尹侯益向郭威投降。郭威又擊敗劉承祐,後漢亡。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联络南唐、北汉反周,兵败投井死。.

查看 新五代史和慕容彦超

扈載

扈載(922年-957年),字仲熙。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 生於五代後梁龍德二年(922年),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狀元及第,授職校書郎,值史館。遷監察御史。其堂兄是扈蒙,時人稱二扈。卒於五代後周顯德四年(957年)。.

查看 新五代史和扈載

曹皇后 (後唐)

#重定向 和武显皇后.

查看 新五代史和曹皇后 (後唐)

景延广

景延广(),五代时后晋大臣。字航川,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人。 石敬瑭建立后晋,他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果州团练使。出镇义成、保义、河阳等地。石敬瑭死,他与冯道等承顾命,为宰相。后力主抗辽,声言“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天福九年(944年),契丹大军南下,他身为上将,却按兵不动,坐视辽军掳掠北归。终被后晋出帝罢兵权,贬为河南尹,留守洛阳。开运三年(946年),为辽军所俘,次年自杀。 分类:五代十国军事人物 分类:五代十国宰相 Y.

查看 新五代史和景延广

另见

二十四史

五代十国史书

宋朝文学

康福康怀英五代史人物列表五代史纂誤五代史補五代會要任圜张策 (五代)张承业 (五代)張全義張皇后 (後梁)張筠張憲彭元瑞徐無黨後蜀北宋北汉刘信刘昫刘敞列傳周密周德威和凝唐朝唐景思冊府元龜冯行袭党項前蜀皇祐皇甫暉石延宝石延煦石重乂石重信石重睿石重貴石重英石重杲石敬瑭王处直王安石王师范王仁裕王延王建立王彦章王周王珂 (唐朝)王環王鳴盛王松王权 (五代)王檀王氏高丽王清王朴王思同王晏球王景崇 (五代)王景仁突厥章太炎章學誠符存審符皇后 (後周)符道昭甘州回鹘焦千之牂柯郡盧程韓通 (後周)鞑靼药彦稠荆南顾炎武袁象先裴羽馬胤孫馮道馮暉高行周賈緯趙光逢趙翼黑水靺鞨龐師古辽朝霍存霍彦威范延光郭威郭崇韬赵思绾開平 (朱全忠)薛居正董璋葛從周钱大昕蒋殷金章宗苕溪漁隱叢話雷满柴宗訓柴皇后 (後周)柴荣柴誠柴誼李嚴李存孝 (唐朝)李存勗李存璋李存賢李存進李崧李从璟李从璋李从敏李仁福李建及李從珂李從榮李嗣恩李嗣源李嗣本李嗣昭李周李克修李克恭李琪 (五代)李罕之李襲吉李茂貞李重吉李重美李業李振李愚李怿杜重威桑維翰欧阳修正史段凝氏叔琮沈斌泰和 (金)渤海国清朝本紀朱友孜朱友寧朱友倫朱友裕朱友誨朱友諒朱友謙朱友貞朱友能朱友文朱存朱守殷朱弘昭朱全昱朱珍朱瑄朱温房知温春秋 (史書)昆明市新罗文惠皇后旧五代史敬翔慕容彦超扈載曹皇后 (後唐)景延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