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新唐书

指数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765 关系: 劉子玄劉季述劉幽求劉仁軌劉仁恭劉弘基劉德威劉玄佐劉祥道劉蘭劉蕡劉栖楚劉沔劉洎劉昌劉昌裔劉悟劉怦劉晏十七史商榷占婆卢钧南诏南霁云单单史大奈史元忠史朝義史料史憲誠史思明司空图司马光吐突承璀吐谷浑吐蕃吴缜吉温夏侯孜大唐新语天竺太穆皇后奚族契丹人契苾何力姚南仲姚崇姚璹姚誾姚思廉...姜公輔姜謩姑墨孟子孟浩然孝明皇后學術機構孔巢父孔颖达孙思邈宣懿皇后室韦宦官宗楚客宇文士及宇文融安祿山安慶緒宋史宋仁宗宋祁宋璟宋申錫宋若昭宋敏求封常清封德彝封絢封敖尉遲勝尉迟恭屈突通岑仲勉岑羲岑文本崔仁師崔彦昭崔元翰崔元略崔知温崔玄亮崔玄暐崔珙崔祐甫崔群崔義玄崔融崔胤崔造崔损崔沔崔液崔湜崔澄崔戎崔日用工部尚书上官婉儿上官仪丁公著 (唐朝)严遵美常袞丘神勣丘行恭三佛齐一行平淮西碑于休烈于志寧于琮于頔于阗于敖康国二十二史劄記五代十国令狐峘令狐彰令狐德棻令狐楚任瓌仇士良伊慎张宿张巡张允伸张行成张雄 (唐朝)张昌宗張名振張士貴張孝忠張守珪張亮張仲武張廷珪張彥弘張嘉貞張公素張皇后 (唐肅宗)張薦張昌齡何皇后 (唐昭宗)何進滔徐岱徐彦若徐申徐有功徐惠徐浩 (唐朝)侯君集侯希逸侯思止來恒俱文珍北宋僧伽罗刘克明 (唐朝)刘禹锡刘瑑刘黑闼列傳單雄信周墀周宝周允元周智光呂夏卿呂才和思皇后傅奕傅游艺哥舒翰唐太宗唐宣宗唐宪宗唐中宗唐代宗唐休璟唐德宗唐俭唐國史補唐僖宗唐哀帝唐玄宗唐睿宗唐穆宗唐顺宗唐高宗唐肅宗唐臨唐武宗唐朝唐昭宗唐文宗唐懿宗唐敬宗唐書人物列表党項关播元獻皇后元稹元載元昭皇后勃律回鹘皇甫無逸石雄玄奘玉海王及善王叔文王君㚟王君廓王处存王孝傑王守澄王世充王彥威王徽 (京兆)王忠嗣王元逵王勃王皇后 (唐玄宗)王皇后 (唐高宗)王珪王紹鼎王紹懿王绍 (唐朝)王维王缙王翃王無競 (唐朝)王鍔王行瑜王質 (唐朝)王鳴盛王鉷王虔休王欣夫王武俊王毛仲王涯王溥 (唐朝)王潮王昌龄王方庆王方翼王旭王播王才人 (唐武宗)王承元王景崇 (唐朝)王智興王晙班宏班固睿真皇后祖君彦禁軍秦宗權秦琼程千里程异程元振突厥窦建德窦抗窦文场章學誠章敬皇后 (唐肅宗)竇威竇德玄竇群竇軌第五琦纪传体罽賓羅士信羅希奭真腊烏重胤爨氏疏勒田令孜田弘正田神功田頵田承嗣焉耆畢諴畢構牛仙客牛僧孺牛元翼独孤怀恩狄仁杰盧坦盧藏用盧杞直齋書錄解題盘盘白居易白志貞白行简白敏中百济韦伦韦皇后韦琮韩愈韓弘韓休韓允中韓全義韓全誨韓瑗韋執誼韋堅韋安石韋待價韋見素韋賢妃 (唐朝)韋述韋雲起韋挺鍾紹京萧华萧邺萧铣顏師古顏相時顏杲卿顧少連顧胤顾彦朗顾彦晖衛伯玉袁恕己袁滋颜真卿裴垍裴坦裴均裴寂裴度裴延齡裴休裴冕裴光庭裴矩裴炎裴行俭裴耀卿裴淑英裴漼裴潾褚亮褚遂良馬存亮馬燧馮宿馮伉馮盎馮河清解琬許紹許敬宗马周马植 (唐朝)骠国骆宾王諸葛爽高力士高句丽高士廉高妹妹高尚 (唐朝)高履行高崇文高仁厚高仙芝高元裕高固高瑀高駢高霞寓高郢高适高昌高智周謝小娥魚朝恩魏徵魏元忠魏知古魏玄同魏谟许远鮑防谶纬豆盧欽望貞順皇后 (唐玄宗)貞懿皇后賈耽賈曾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綱目贺知章越析诏趙宗儒趙翼趙昌趙憬路岩路随黑齿常之黑水靺鞨黄巢黄永年齐映辅公祏辛讜辛雲京霍仙鳴范履冰范希朝范鎮范晔郝處俊郡齋讀書志郭子仪郭子和郭孝恪郭弘霸郭元振郭禹郭贵妃 (唐敬宗)郭虔瓘郭正一郭淑妃郑延昌郑珣瑜郑畋郑肃郑注阎立本阳城县阿史那忠阿史那社尔阿拉伯帝国蘇世長蘇良嗣蘇毗赵德諲赵隐閻立德薛万均薛仁貴薛元超薛元敬薛稷薛舉薛收藝文志董昌董晉 (唐朝)钱徽邢君牙邆赕诏蓋文達蔡允恭蔣義鄭善果鄭絪至和蕭定蕭廩蕭俛蕭嵩蕭倣蕭瑀蕭鈞長孫詮长孙皇后长孙顺德长孙无忌苏定方苏味道苏瓌苗晉卿苑君璋虞世南陳夷行陳子昂陳少游陳希烈陳敬瑄陸德明陸羽陸贄陈叔达陈寿陈儒 (唐朝)陆元方柏耆柳宗元柳璨柳芳柳浑柳晟林恩恭僖皇后恭憲皇后李博乂李叔良李叔明李同捷李多祚李大亮李奉慈李子通李孝李孝基李孝協李孝逸李孝恭李客師李宪李守禮李守素李宗閔李安仁李安期李寬 (唐朝)李密 (隋)李峴李嶠李巽李上金李師古李希烈李世勣李一李幼良李义琰李令問李延寿李建成李弘李德裕李忠李忠臣李商隐李全忠李全略李公逸李元名李元吉李元亨李元嘉李元則李元祥李元素 (京兆)李元裕李元軌李元昌李元方李元懿李元慶李元景李光弼李勉李回李固言李囂李石李玢李玼李玄道李玄霸李珏李珪 (陈王)李珙李琚李琦 (盛王)李琬李琮 (奉天皇帝)李琰 (棣王)李琛李神符李神通李祐李福 (赵王)李程李範李簡李紳李纳李罕之李翱李瑁李瑝李瑤李瑱李瑗 (庐江郡王)李瑛李璥李璬李璲李璿李璘李璆李瓌李白李百药李隆悌李適之李遜李道宗李道彦李道玄李道裕李道興李靖李襲志李观李訓李貞 (唐朝)李賢李鳳 (唐)李麟李載義李迥秀李錡李藩李肇李鄘李重俊李重福李重润李逢吉李抱玉李林甫李恪 (吴王)李恽 (蒋王)李揆李杰李業李正己李泰李泌李渊李渤李湛李明 (唐朝)李昭德李日知李愔李敏 (唐)李敬玄李敬業李慎李承乾李思訓李晟 (唐朝)李智雲杨再思杨凭杨贵妃杨恭仁杨晟 (唐朝)東女國杜如晦杜审言杜伏威杜佑杜讓能杜黃裳杜暹杜楚客杜正倫杜洪杜淹权万纪校對格輔元梁崇义梁師都梅尧臣楊復光楊復恭楊志誠楊嗣復楊綰楊炎楊行密楊虞卿楊於陵楊慎矜楊思勗欧阳修正史武士彠武三思武平一武则天武元衡武攸暨武承嗣段志玄段秀實氏叔琮沈佺期沙陀波斯泉男生渤海国渾瑊清朝源乾曜本紀朱友恭朱弁朱忠亮朱克融朱玫 (唐朝)朱瑄朱熹朱泚朱滔朱敬則惠安皇后戴胄戴至德房玄龄房琯昭德皇后昭成皇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新罗日本旧唐书摩揭陀懿安皇后敬暉慶曆执失思力扶南手表拜占庭帝国曹華時溥 扩展索引 (715 更多) »

劉子玄

劉子玄,宋孝武帝劉駿第十二子,母為江婕妤。 劉子玄与劉子况、淮阳思王劉子霄是同母所生,劉子玄早夭,未封王。.

新!!: 新唐书和劉子玄 · 查看更多 »

劉季述

劉季述(?—901年),唐昭宗時宦官,左神策護軍中尉劉行深的養子,後接替父蔭為左神策護軍中尉。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聯合左軍中尉王仲先、樞密使王彥範、薛齊偓等人挾宰相召百官署狀同意,以“廢昏立明”為由,發動宮廷政變,將昭宗及何皇后鎖進少陽院,從牆穴傳送飲食,迎皇太子監國,擁立李裕繼位,以昭宗為太上皇,又殺昭宗所寵愛的宮女、方士、僧道多人,“每夜殺人,晝以十餘車載屍出”。 宰相崔胤謀反正,暗中說服了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孫德昭發兵打敗了劉季述,周承晦擒劉季述等,劉季述、王彥範為亂梃所斃,薛齊偓投井自殺,誅其黨二十餘人,昭宗重新復位,詔令太子重回東宮。 L L Category:唐朝被處決者 Category:劉姓.

新!!: 新唐书和劉季述 · 查看更多 »

劉幽求

劉幽求(),冀州武强人。 生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聖歷年間任閬中縣尉。改任朝邑(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尉。唐睿宗時,加银青光禄大夫。 唐隆元年(710年),临淄王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诛韦皇后、安樂公主,刘幽求因参预其谋,功授中书舍人,封中山县男。 後與姚崇不合,改授太子少保,劉因此“郁怏於散職,兼有怨言”,被人告發,貶睦州刺史。 开元三年(715年)卒於迁往杭州、郴州途中。赠礼部尚书,谥文献。.

新!!: 新唐书和劉幽求 · 查看更多 »

劉仁軌

劉仁軌(),字正則,汴州尉氏(今屬河南)人。唐朝政治、軍事人物,與新羅聯兵,在白江口之戰大敗日本、百濟聯軍。.

新!!: 新唐书和劉仁軌 · 查看更多 »

劉仁恭

劉仁恭(),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唐末曾任范陽節度使,遭其子劉守光所廢。後守光敗於晉王李存勗,仁恭亦被擒,處死。 其孙刘承嗣墓志铭称其为西汉后裔。.

新!!: 新唐书和劉仁恭 · 查看更多 »

劉弘基

劉弘基(),雍州池陽人。 父劉升是隋代河州(今甘肃临夏)刺史,弘基以父廕為右勳侍。大業末年,为避免從隋煬帝征高句丽,故意私宰耕牛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唐高祖曾有詔以太原元谋立功,劉弘基與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等十四人,约免一死。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句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諡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饑凍。”子刘仁实,袭封夔国公。.

新!!: 新唐书和劉弘基 · 查看更多 »

劉德威

劉德威,徐州彭城人,唐朝官員。.

新!!: 新唐书和劉德威 · 查看更多 »

劉玄佐

劉玄佐(),本名劉洽。唐滑州匡城(今長垣縣西南)人。 少時倜盪,為人豪放,早年是縣衙捕頭,後因事入獄,幾為獄卒折磨至死,後逃脫。從永平軍,代宗大歷年間,因功當上了永平軍牙將。襲破宋州,為宋州刺史,加封為御史中丞。建中二年擊敗李納,斩首万余级,功加御史大夫。又克濮州,杨令晖投降。又與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殊死戰,多有戰勝,希烈攻陳州,劉洽遣劉昌與諸軍救之。在陳州大破李希烈,奪取汴州,为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唐德宗回長安,赐名为劉玄佐。官至泾原四镇北庭等道兵马副元帅。 玄佐厚赏军士,颇得民心,知錯能改,一日欲殺翟行恭,為謀士鄭涉所勸阻。貞元二年(786年),韓滉與劉玄佐同拜為兄弟。貞元八年(792年)四月宣武軍節度使劉玄佐死後,追赠为太傅。其子劉士寧繼任。.

新!!: 新唐书和劉玄佐 · 查看更多 »

劉祥道

劉祥道(),字同壽,魏州觀城縣(今山东省莘縣觀城)人,祖籍广平易阳(河北临洺)。 父劉林甫,唐高祖武德年间官中书舍人、中书侍郎,贞观初年赐爵乐平县男,迁任吏部侍郎。贞观三年(629年)劉林甫病逝后,祥道袭父爵。高宗永徽年间,歷任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显庆二年(657年)迁黄门侍郎,仍掌管吏部选事。显庆三年(658年)进封阳城县侯。显庆四年(659年),升任刑部尚書,龙朔元年(661年),权检校蒲州刺史。龙朔三年(663年),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書)兼检校雍州长史,四月右相李义府下狱,劉祥道接任右相。他生性谨慎,不愿为相,多次以年老多病请求退居闲职。次年(664年)转任司礼太常伯,罢知政事。麟德二年(665年),随高宗封禅泰山,担任终献,事后进爵广平郡公。 曾提拔王勃。乾封元年(666年)又上表乞骸骨,加金紫光禄大夫,让他致仕,不久病卒,年七十一。赠幽州都督,谥号宣。其子劉齊賢后来也担任宰相。另有子刘廣禮。.

新!!: 新唐书和劉祥道 · 查看更多 »

劉蘭

劉蘭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劉蘭 · 查看更多 »

劉蕡

刘蕡(),字去华,唐朝幽州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通过朝庭组织的进士考试。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朝廷举行选拔官员的考试,刘蕡在试卷中激烈地批评当时宦官专权的现象,指责他们擅自废立皇帝,干预朝政,危害天下,劝皇帝诛灭他们。考官冯宿、贾餗、庞严等人贊嘆此文,但惧怕宦官的权势,不敢录取。此事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舆论普遍同情刘蕡,认为他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理应在考试中胜出。在同一次考试中被录取的李郃甚至向皇帝申请将授予自己的官职改授刘蕡,结果当然不了了之。《旧唐书》本传稱刘蕡:“好谈王霸大略,耿介嫉恶,言及世务,慨然有澄清之志。”后来,令狐楚、牛僧孺在地方执政时都征召他为幕僚,对他非常尊重。最终,刘蕡还是受到宦官的迫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在乡间劝农坠马身亡,客死他乡。天复二年(902年),追赠为左谏议大夫。 今刘蕡墓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郊西鵝鄉山頭村龍興屯田野中,2009年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 新唐书和劉蕡 · 查看更多 »

劉栖楚

劉栖楚(),字善保,出身寒微,早年是镇州小吏。唐敬宗时官至桂管观察使、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新!!: 新唐书和劉栖楚 · 查看更多 »

劉沔

劉沔(),字子汪,徐州彭城人。 父劉廷珍,以戰功官左驍衛大將軍、東陽郡王。劉沔最早是許州牙將,少事李光顏為帳中親將。元和末,光顏討吳元濟,常用劉沔為前鋒。後隨振武節度使范希朝回朝,授勳神策軍將軍。授振武節度使。 會昌二年(842年)三月,代苻澈為河東節度使(今山西太原西南)。會昌三年(843年),回鶻大饑荒,烏介可汗入寇雲朔(今山西北部及內蒙古境),劉沔與幽州節度使張仲武招撫,時兩人不協。劉沔與天德行營副司石雄在殺胡山擊敗烏介,烏介可汗夜遁,迎得太和公主至雲州,回鶻從此衰敗。 會昌三年(843年),昭义军节度使刘稹叛唐,刘沔领兵與之恶战,史称昂车关之战。但因刘沔和张仲武有隙,武宗担心误事,于會昌四年(844年)二月二十五日调刘沔以義成節度使鎮河陽。刘沔带走了河东所有的财物,致使河东府库一空,间接造成了后来的杨弁兵变。會昌五年(845年)李德裕出鎮,罷為太子太保,十二月石雄代任。會昌六年(846年)卒。柳公權書《劉沔碑》。.

新!!: 新唐书和劉沔 · 查看更多 »

劉洎

劉洎(),字思道,荊州江陵人,祖籍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南朝梁尚书右丞刘之遴的曾孙。 生年不詳,隋末,仕蕭銑,任黃門侍郎。入唐,初授南康州(今江西贛縣一帶)都督府長史。貞觀七年(633年),拜給事中,封清苑縣男爵位,轉調任治書侍御史。崇魏徵,個性通達而任事嚴謹,以敢言聞名。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欲查看起居註,諫議大夫兼知起居註褚遂良拒絕。黃門侍郎劉洎支持褚遂良并進言:「人君有過失,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 拜為尚書右丞,累官散騎常侍。貞觀十四年有一日,太宗在玄武門宴請三品以上的大臣。宴後,皇帝乘興操筆作飛白書。太宗平時最喜王羲之的草書,本身學王羲之的書法也非常成功,所以書法極好。寫完後,當即一一賜給群臣。大臣們也趁著酒興,紛紛前至搶墨寶。只要太宗一寫完,群臣就迫不及待地從太宗手上搶過來,還你爭我奪。劉洎站得不遠,卻一個都沒有搶到,這時心生一計,他跑到太宗的座位上,在座椅後面,等太宗寫完一幅字,立刻從太宗背後一伸手,把這幅字先搶在手裡了。這個舉動給其他沒搶到墨寶的大臣看到了,便群起大叫:「劉洎登上皇上的御床,罪該當死,請求陛下法辦他。」太宗聞言大笑說:「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就是說有大臣坐在皇帝的御床上是政治昌明的标志(关于婕妤辭輦的典故,参见班婕妤)。貞觀十八年(644年)遷侍中。 後來有重臣在為太宗百年之後的擅權而開始準備,有些大臣不免對此有分歧。劉洎沒有被長孫無忌等納為親近,就因此有了危險。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征遼,留守定州,太宗班師時患“痈疽”,至并州,“及上不豫,劉洎和馬周從內出,洎色甚悲懼,謂同列曰:‘疾勢如此,聖躬可憂!’”結果立即遭褚遂良誣陷。褚遂良對太宗說:“劉洎言國家事不足憂,但當輔幼主,行伊尹、霍光舊事,大臣有異志者誅之,自定矣。”太宗病好了之後,找劉洎來問這件事情。劉洎照實回答,並找了馬周來佐證自己說過的話,另一方面褚遂良也堅持自己的說法,弄得太宗很困惑。到最後太宗為了撫平一邊的大臣,權衡下遂下詔,“洎與人竊議,窺窬萬一,謀執朝衡,自處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賜自盡,免其妻孥。”賜劉洎自盡死。唐高宗時,其子劉弘業控褚遂良當年誣陷,高宗不理。至武則天地位穩固後,欲重振朝綱,昭雪此冤。.

新!!: 新唐书和劉洎 · 查看更多 »

劉昌

劉昌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劉昌 · 查看更多 »

劉昌裔

劉昌裔(752-813),字光後,唐代軍事人物,太原府陽曲縣人,祖籍彭城,曾任陳許節度使,官至使相,爵位彭城郡開國公,追贈潞州大都督,諡為威。.

新!!: 新唐书和劉昌裔 · 查看更多 »

劉悟

劉悟(),范陽(今北京、保定一帶)人。唐朝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部將,後發動兵變殺師道,投降朝廷,封為昭義節度使。.

新!!: 新唐书和劉悟 · 查看更多 »

劉怦

劉怦(《旧唐书》卷一十二),封爵彭城公,谥恭,唐朝将领,于贞元元年(785年)短暂任卢龙节度使,接替表弟朱滔。.

新!!: 新唐书和劉怦 · 查看更多 »

劉晏

劉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代宗朝主管全国财政,德宗朝被赐死,后追赠郑州刺史,又加司徒。.

新!!: 新唐书和劉晏 · 查看更多 »

十七史商榷

《十七史商榷》,共一百卷,清代王鳴盛(1722年-1797年)著。在清代與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趙翼《廿二史劄記》齊名。.

新!!: 新唐书和十七史商榷 · 查看更多 »

占婆

占婆(越南語:Chăm Pa;占語:Campadesa;天城文:चंपा),又稱占波,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區建立的古国。 该地在中国东汉时期属交州。137年(永和二年)東漢象林縣功曹區連率領占族數千人起兵,攻打象林縣,殺死縣令。隨後佔領了整個日南郡,自稱「林邑王」,该地称为「林邑」。到了中國的唐朝,出現過「占波」、「瞻波」等叫法。唐朝中期,該國改名「環王」。 到了9世紀以後,該國開始以「占城」之名,出現在中國和越南的史料之中。占城是梵文“占婆补罗”(Campapura)和“占婆那喝羅”(Campanagara)的简称,其中「pura」、「nagara」是梵文“邑”、“城”的意思。「占城」本是該國對國王居所的稱呼,後來成為中國和越南對該國的稱呼。14世紀時期,該國國勢一度十分強盛,占城國王制蓬峨曾三次率軍攻陷越南陳朝的首都昇龍。但在制蓬峨死後,旋即遭到了越南的反擊,國勢轉衰。1471年,越南後黎朝聖宗皇帝發兵討伐占婆,佔領占婆的首都毘闍耶。從此以後,占婆僅領有南部賓童龍地區,並於1697年成為越南屬下的一個土司。1832年,阮朝的明命帝下令「改土歸流」,正式兼併了賓童龍地區,從此以後,占婆正式滅亡。 占婆在早期大量接受印度文化,信仰以婆羅門教為主,13世紀前後該族人部份改信伊斯蘭教(占族穆斯林今分布在柬埔寨為主)。.

新!!: 新唐书和占婆 · 查看更多 »

卢钧

卢钧(),字子和,唐代诗人,祖籍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徙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大房,卢计子。.

新!!: 新唐书和卢钧 · 查看更多 »

南诏

南诏(738年-902年/937年),吐蕃人称之为姜域(),是8世紀时興起的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从748年开始扩张至今雲南全境和贵州西部,到860年代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中國的雲南全境、四川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以及緬甸北部、老挝北部、泰國北部地區和越南西北部地區。902年鄭買嗣自立為帝,灭亡南诏,建立大長和国。史学界有时将902年至937年大理国成立前的历史亦算作南诏。.

新!!: 新唐书和南诏 · 查看更多 »

南霁云

南霽雲(?-757年),唐代軍官,魏州頓丘人。排行第八,人稱“南八”,張巡、許遠的部將,在安史之乱中殉國。.

新!!: 新唐书和南霁云 · 查看更多 »

单单

#重定向 丹丹国.

新!!: 新唐书和单单 · 查看更多 »

史大奈

史大奈,中国唐朝軍人。原为西突厥特勒阿史那大奈。.

新!!: 新唐书和史大奈 · 查看更多 »

史元忠

史元忠(《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唐朝将领,曾任卢龙节度使并实质独立于朝廷,直至841年被杀。 史元忠的生年和家庭背景都无记载。太和八年(834年)九月,他在卢龙任兵馬使,正逢士兵兵变驱逐了节度使杨志诚和监军宦官李懷仵。士兵拥戴史元忠为首。十月,史元忠自称权句当节度兵马。《新唐书》卷八十一月,当史元忠向当时在位的唐文宗呈上杨志诚所制作的帝王服饰,指出杨志诚怀有异志时,杨志诚被处死,十二月,文宗任史元忠为左散骑常侍、幽州大都督府左司马、知府事,充节度留后。九年(835年)二月,转检校工部尚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旧唐书》卷一百八十《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二又授左仆射。《周元长墓志铭》 史元忠对卢龙的治理记载很少。就任当年,他特署周元长为两节度都押牙。开成初年,他与河东节度使李载义累表为潮州司户参军事李宗闵辩解,使其被徙为衢州司马。二年(837年)十二月,奏当管八州准门下牒追刺史右鱼各一只,乞求另赐新铜鱼,获准。五年(940年)四月,以起复守左金吾卫上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检校司徒、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的身份建成西山上佛经铭。 会昌元年(841年)九月,卢龙又一次骚乱,史元忠被偏将陈行泰所杀。士兵起初拥戴陳行泰接管卢龙自称知留务。当时在位的唐武宗在宰相李德裕建议下,没有立刻回复请求以陳行泰为节度使的表章。闰九月陳行泰被次将張絳所杀,士兵又推立張絳。武宗同样没有批准请求以張絳为节度使的表章。十月,雄武軍指挥使张仲武向朝廷请求讨伐張絳,武宗在李德裕建议下同意了,张仲武很快攻占了卢龙军部幽州,接管了卢龙。.

新!!: 新唐书和史元忠 · 查看更多 »

史朝義

史朝義(),突厥族人,生於寧夷郡,是安史之亂的領導者之一,史思明長子。.

新!!: 新唐书和史朝義 · 查看更多 »

史料

史料即可據以研究或討論歷史的東西。史料的形式和分類非常廣泛,也沒有一定的形式,某事物是否為史料、或其史料價值高低,通常必須由歷史學家依其專業知識自行判斷。.

新!!: 新唐书和史料 · 查看更多 »

史憲誠

史憲誠(),本回鹘药罗葛氏,后赐姓史,建康軍(今甘肃省高台县東南)人。 長慶二年(822年),任中軍兵馬使,原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改任成德節度使,被亂兵所殺,魏博節度使李愬病重,朝廷命田弘正子田敦禮繼任魏博節度使,討伐弒殺田弘正的王庭湊。 史憲誠鼓動魏博軍士騷動,要求田敦禮行「河朔舊事」,恢復獨立。敦禮不願意,遂拔劍自刎。史憲誠自稱留後。朝廷無奈,授之節度。史憲誠與橫海留後李同捷為姻親,暗助橫海軍糧餉。大和三年(829年),朝廷命義成節度使李聽出兵,同捷被滅。憲誠大驚,害怕連坐於己,於是命其子史孝章入朝,歸順朝廷。 朝廷調憲誠為河中節度使,晉侍中。改以李聽為魏博節度使。史受命之後,貪圖銀錢,竟然把倉庫中儲存的軍餉全數帶走,士兵於是譁變,是年六月二十六日夜,士兵乘夜闖入幕府,殺史憲誠,另推都知兵馬使何進滔為留後。.

新!!: 新唐书和史憲誠 · 查看更多 »

史思明

史思明()为突厥或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初名窣幹。其貌不揚,懂六種蕃語。與安祿山既是同鄉,也是同岁,受安祿山提拔擔任平盧節度使,後一起發動安史之亂。安祿山死後,殺死其子安慶緒,稱燕昭武帝。史思明與安祿山被胡人尊称为“二圣”,加上祿山之子安慶緒,思明之子史朝義,被稱為安史四聖。 祿山長於政治、不知軍事,思明長於軍事,安祿山招得史思明,也是促成安祿山更增信心決定反叛的主因之一。.

新!!: 新唐书和史思明 · 查看更多 »

司空图

司空图(),字表圣,中国唐朝末年诗人、文学评论家,河中郡虞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司空图早年为王凝赏识,在其推荐下于唐懿宗咸通10年(869年)中进士,后为报恩,放弃在朝中为官的机会,长期居于王凝幕府中。878年,被任命为光禄寺主簿,分司洛阳。在洛阳期间得到卢携的赏识,后卢携回朝复相,司空图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任郎中。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入长安,司空图拒绝其招揽,逃往凤翔投奔唐僖宗,被任命为知制诰、中书舍人。次年,唐僖宗迁往宝鸡,司空图与其失散,回乡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唐昭宗及宰相朱溫屡次征召其为侍郎、尚书等职,他均坚辞不受,最後接受了宰相柳璨的要求為官,卻故意裝作衰老的樣子,在朝堂上失手墜落笏板,得以放還本鄉中條山。907年,朱温废去唐哀帝,建立后梁,次年又将哀帝刺杀。司空图闻信后,绝食而死。 司空图没有儿子,有女儿嫁给姚顗。司空图以外甥荷为嗣,因此被御史弹劾,但昭宗不予罪责。司空荷官至永州刺史。.

新!!: 新唐书和司空图 · 查看更多 »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新!!: 新唐书和司马光 · 查看更多 »

吐突承璀

吐突承璀,字仁貞,閩人。 以黄門直東宮、為掖廷局博士,唐憲宗即位,為內常侍,知內侍省事,深得寵信。元和初年,任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元和四年(809年),討王承宗屢敗無功。自淮南還都,翰林学士李绛等要求嚴惩,宪宗不得已,貶為軍器使,仍得寵,党類甚眾。元和六年(811年),吐突承璀因宦官劉希光受賄被牽連,憲宗打算廢掉他:“此家奴耳,向以其驅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違犯,朕去之輕如一毛耳!”外放淮南(治今江苏扬州市)監軍。太子通事舍人李涉投状匦院上书,论说承璀无罪。谏议大夫、知匦事孔戣不予受理。李涉于光顺门前想进呈皇上,孔戣指斥其邪恶,贬李涉为硖州司仓。元和九年(814年),李绛罢相,召回吐突承璀。 史載元和六年十二月,太子李宁夭亡,元和七年(812年),議立储贰,吐突承璀欲以皇次子澧王李惲繼皇位,但因李恽生母身份低贱,改立皇三子遂王李恒为太子。但查八一一年,吐突承璀受刘希光贿事被发觉,出为淮南监军。此說有誤。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憲宗暴死,梁守謙、王守澄殺吐突承璀與澧王,擁立太子李恆。敬宗即位,中尉马存亮为承璀诏雪,便令其养子士晔遵礼予以收葬。.

新!!: 新唐书和吐突承璀 · 查看更多 »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新!!: 新唐书和吐谷浑 · 查看更多 »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新!!: 新唐书和吐蕃 · 查看更多 »

吴缜

吳縝,字廷珍,四川成都人,北宋史學家,生卒年不詳。.

新!!: 新唐书和吴缜 · 查看更多 »

吉温

吉温,冯翊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唐朝官员。.

新!!: 新唐书和吉温 · 查看更多 »

夏侯孜

夏侯孜(),字好学,爵封谯郡开国公,唐朝官员。在唐宣宗和唐懿宗年间拜宰相。.

新!!: 新唐书和夏侯孜 · 查看更多 »

大唐新语

大唐新语,又名大唐世说新语等,是中国唐朝刘肃编撰的十三卷笔记小说集,大约著作于元和初年,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等三十门,另有总论一篇。记载唐初至大历末年士大夫的政治生活、著作活动等。体裁仿效《世说新语》。.

新!!: 新唐书和大唐新语 · 查看更多 »

天竺

“天竺”重定向至此,关于北京市顺义区下辖的乡级行政区请参阅“天竺地区” 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上古漢語擬音:)(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史記》曰:「張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唐初统称为「天竺」(中古漢語擬音:),是南方方言「Sindhu」的音譯;「贤豆」()、「狷篤」()、「乾篤」()等稱呼都是根據波斯语「Hindu」的音译,波斯人读「Sindhu」为「Hindu」,希腊人读「Hindu」为「Indu」。 山海經有記載「天毒國」,但是地理位置在朝鮮附近,不一定指印度。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根据「Indu」读音正名为「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歷史之音變過程爲:.

新!!: 新唐书和天竺 · 查看更多 »

太穆皇后

太穆皇后(),窦氏,京兆郡始平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北周上柱国、神武郡公窦毅与襄阳公主之女,唐高祖李渊夫人。.

新!!: 新唐书和太穆皇后 · 查看更多 »

奚族

奚族,本名庫莫奚族,是中国北方古民族,源自東胡,为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又称匈奴一支)。有說契丹本來亦是奚族的一員,但亦有說兩者有所不同。巴托爾德認為闕特勤碑的tataby部是奚。.

新!!: 新唐书和奚族 · 查看更多 »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新!!: 新唐书和契丹人 · 查看更多 »

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唐初名将,铁勒人。.

新!!: 新唐书和契苾何力 · 查看更多 »

姚南仲

姚南仲(),字仲闻,唐代大臣,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人。原籍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姚察弟姚最九世孙。.

新!!: 新唐书和姚南仲 · 查看更多 »

姚崇

姚崇(),原名姚元崇,後名姚元之,因為要避唐玄宗的「開元」年號之諱,因此改名為姚崇,银青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郡公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懿第十子。 650年,生於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721年於長安去世,享壽71歲,谥号文贞。.

新!!: 新唐书和姚崇 · 查看更多 »

姚璹

姚璹(),字令璋,武康(今德清)人。 散骑常侍姚思廉之孙。少時失去父母,抚养弟妹。永徽中明经擢第。累补太子宫门郎,不久以论撰之劳迁秘书郎。累迁至中书舍人。杨再思、姚璹建議继续与突厥联盟。武则天接受他們的意见认为契丹未平,继续交好突厥,突厥日益强大。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甲子,契丹反叛,神功元年(697)八月被平定,姚璹左遷益州長史。.

新!!: 新唐书和姚璹 · 查看更多 »

姚誾

姚誾,唐朝軍事人物,浹州平陸人,是開元年間宰相姚崇之侄孫。父姚弇,開元初年曾任處州刺史。姚誾性格豪邁激盪,喜歡飲酒、戲謔,善於演奏音樂。歷任壽安(今日河南宜陽)縣尉、城父(今日安徽亳州)縣令,與張巡為好友。安史之亂時跟隨張巡、許遠死守睢陽三年,掘草木以食,城破不屈,被安祿山部將尹子奇所殺。以守睢陽之功,至德二年,追贈檢校尚書侍郎。.

新!!: 新唐书和姚誾 · 查看更多 »

姚思廉

姚思廉(),字简之,一说原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南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读。唐朝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徵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佚。 Category:隋朝侍读 Category:唐朝歷史學家 Category:唐朝学士 Category:唐朝太子洗马 Category:唐朝著作郎 Category:唐朝散骑常侍 Category:湖州人 S.

新!!: 新唐书和姚思廉 · 查看更多 »

姜公輔

姜公輔(,學者劉志強指《新唐書》等史籍載姜公輔於唐順宗登位不久時去世,亦即「姜公輔逝世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另據新疆和福州的《姜氏族譜》所載姜公輔「壽七十五歲」,故此姜公輔「應生於唐開元十八年(730)」。),字德文指姜公輔「字欽文」,中國學者劉志強在《中越文化交流史論•科舉與愛州進士姜公輔》裡,考證姜公輔的字應為「德文」。,中國唐代名儒及大臣,愛州(今越南清化,當時為唐朝屬地)人,具才智,考中進士入仕唐室,歷任翰林學士、拾遺等職,在783年(建中四年)的涇原兵變中協助唐德宗皇帝避難有功,升至諫議大夫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輔職務。後因直諫,觸怒德宗皇帝而被貶,最終死於泉州。姜公輔享負文名,獲得中、越兩國人士尊崇,有《白雲照春海賦》、《對直言極諫策》等文章傳世。.

新!!: 新唐书和姜公輔 · 查看更多 »

姜謩

姜謩,秦州上邽人(今甘肃省天水市),唐朝政治人物。 在隋朝大业末年担任晋阳县令,与留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相结交。李渊起兵时,设立大将军幕府,姜謩官拜大将军府司功参军,跟随李渊征讨。 李渊入长安后,成为相国,任命姜謩为相国胄曹参军,封长道县公,并和窦轨被派到陇右进行招抚,后河池、汉阳二郡归附李渊。后被薛举赶回长安。李渊称帝后,历任员外散骑常侍,平定薛仁杲后,出任秦州刺史,衣锦还乡。参与平定凉州,后转任陇州刺史,武德七年(624年),在陇州告老卸任。贞观元年(627年)去世,追赠岷州都督,谥曰安。子为姜行本、孙姜简。.

新!!: 新唐书和姜謩 · 查看更多 »

姑墨

姑墨,古代西域三十城国之一。又作姑默、亟墨、跋禄迦、缽換、撥換,今新疆阿克苏、温宿一带。.

新!!: 新唐书和姑墨 · 查看更多 »

孟子

孟子()名轲,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東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舆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亞聖」之尊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新!!: 新唐书和孟子 · 查看更多 »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鹿門處士,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阳)人,又称「孟襄阳」,盛唐時期著名诗人,屬於山水田園(田園山水)派。孟浩然年輕時曾遊歷四方,故後人稱他孟鹿門、鹿門處士。.

新!!: 新唐书和孟浩然 · 查看更多 »

孝明皇后

孝明皇后,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孝明皇后 · 查看更多 »

學術機構

學術機構是一種或的教育機構。.

新!!: 新唐书和學術機構 · 查看更多 »

孔巢父

孔巢父(),字弱翁,唐朝冀州(今河北省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代孙,孔如圭之子,孔岑父之弟。官居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唐德宗派他前去魏博节度使田悦和他属下将士归顺朝廷,魏博军因得以复为官军而大悦,田悦也表态自己善骑射愿为朝廷杀敌为功臣,孔巢父对他的这一姿态表示欢迎。田悦堂弟田绪杀死田悦归顺朝廷,孔巢父顺应军心认可田绪暂主魏博事。同年又去河中劝说李怀光,李怀光的属下误以为孔巢父是要来夺李怀光之权,杀之。而李怀光也因怀疑孔巢父谋害田悦而不相救。.

新!!: 新唐书和孔巢父 · 查看更多 »

孔颖达

孔颖达(),字衝遠(一作--遠、仲達、--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孫。唐朝经学家。 生於北齊後主武平五年(574年),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南北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孔颖达所疏或正義的經書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左傳》等。.

新!!: 新唐书和孔颖达 · 查看更多 »

孙思邈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為药王,宋朝追封妙应真人,道教尊為天醫妙應廣援善濟真君,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新!!: 新唐书和孙思邈 · 查看更多 »

宣懿皇后

宣懿皇后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宣懿皇后 · 查看更多 »

室韦

室韦,也称失韦,是指中国隋唐史籍上的一个分布于今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之间的一群古代部落的泛称。他們與居住在他們南方的契丹人有緊密的親緣關係。其首領稱作「乞引莫賀咄」,曾於北齊時與中國接觸,隨後不定時向中國納貢。唐朝時為突厥附屬,突厥被回紇取代後便漸漸解體,至黠戛斯控制北漠至契丹時便融入了其他民族。.

新!!: 新唐书和室韦 · 查看更多 »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新!!: 新唐书和宦官 · 查看更多 »

宗楚客

宗楚客(),字叔敖,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武周和唐中宗时期官员。 祖籍南陽(今河南南陽)。曾祖宗丕是後梁弘农郡太守,隋朝時居河東之汾陰。父宗岌,官魏王泰府,與謝偃等撰《括地志》。母武則天堂姐(武后伯父武士逸與伯母諸葛芬之三女)。宗楚客之孫女是李白的第二任妻子。 生而「明皙美鬚髯」,有才華,唐高宗進士,武周革命后兄宗秦客官升内史,不久宗秦客、宗楚客、宗晋卿三兄弟就以奸赃罪被流放岭南。宗秦客死在岭南,宗楚客等人恢复官职回到京城。长安四年(704)三月,宗楚客累遷夏官侍郎后,被任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七月,被贬为原州都督。 神龙初年,宗楚客任太仆卿。武三思掌权时引宗楚客為兵部尚書,封郢国公。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杀死武三思父子,兵败后逃到鄠县,宗楚客派人捕杀,首级被用于祭奠武三思父子。他也是韋皇后与安乐公主的亲信大臣,九月,与纪处讷同知政事,再次担任宰相,他与侍中纪处讷共为朋党,人称宗、纪。弟弟宗晋卿官至将作大匠、宋国公。 景龍二年(708年),宗楚客、纪处讷等受阿史那闕啜忠節贿赂,派兵讨伐突骑施首领娑葛,导致安西都护府被突骑施攻陷,宗楚客等人召安西都护郭元振入京,欲陷他于死罪,元振不从,两方相互攻讦,最终郭元振复任安西都护。景龙三年(709年),監察御史崔琬彈劾宗楚客等人「潛通戎狄,受其貨賂,至生邊患」。唐中宗并未追究,反命崔琬与楚客结为兄弟。宗楚客则转任中书令。 710年六月,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於是發動唐隆之變,殺韋皇后,宗楚客与弟弟宗晋卿等人也一同被杀。 西安市考古研究院日前發現,宗楚客的外祖母名為諸葛芬,出自瑯琊諸葛氏,是武則天三伯武士逸的側室。.

新!!: 新唐书和宗楚客 · 查看更多 »

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字仁人,雍州长安人。隋唐时期官员、驸马、许国皇帝宇文化及的弟弟,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新!!: 新唐书和宇文士及 · 查看更多 »

宇文融

宇文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县)人。.

新!!: 新唐书和宇文融 · 查看更多 »

安祿山

安祿山(),本姓康《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名軋犖山,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母阿史德氏《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父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母为突厥巫師,信仰祆教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臺北,1997。安祿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人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聖武。.

新!!: 新唐书和安祿山 · 查看更多 »

安慶緒

安慶緒()是中国唐代的軍人,大燕政權宗室、皇帝;他是唐東平郡王、東北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的次子,初名仁執,後為唐帝李隆基賜名慶緒。父親叛唐自立後,被封為晉王,後來弒父、襲稱燕帝,最終死於部將史思明之手。.

新!!: 新唐书和安慶緒 · 查看更多 »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新!!: 新唐书和宋史 · 查看更多 »

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其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受封為庆国公,八年(1015年)受封為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昇王,同年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趙禎;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年號為天圣;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中,享年53岁,在位41年。民間流傳“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影射宋仁宗;自古以來,其在包青天劇中亦樹立明君之形象。.

新!!: 新唐书和宋仁宗 · 查看更多 »

宋祁

宋祁(),字子京,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中國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其兄宋庠诗文齐名,时呼“小宋”、“大宋”,合稱“二宋”。著有《宋景文公集》。.

新!!: 新唐书和宋祁 · 查看更多 »

宋璟

宋璟(),字廣平,邢州南和人,為唐玄宗開元初期的著名宰相。.

新!!: 新唐书和宋璟 · 查看更多 »

宋申錫

宋申錫(《旧唐书》卷一十七下),字慶臣,唐朝官员,在唐文宗年间短暂担任宰相。他意图帮助文宗清除当权宦官,反被诬指企图推翻文宗改立其皇弟(漳王李凑)而遭贬死。.

新!!: 新唐书和宋申錫 · 查看更多 »

宋若昭

宋若昭,唐朝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东)人,宋氏五姐妹之二。父亲宋庭芬,世为儒学。 宋庭芬有才华,生五女,分别取名为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都很聪明。宋庭芬教给她们学习经史和诗赋。没成年时,五个女儿均能书写文章。宋若莘、宋若昭的文章尤其清丽淡雅,不追时尚。她们对父母表示,这辈子不嫁人,愿以学问使父母扬名。宋若昭为大姐宋若莘所著得《女论语》十篇,加以注解,甚有条理。 贞元四年(788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表荐宋氏五姐妹。唐德宗将她们召入宫内,加试诗赋,并考问经史大义,深为赞叹。唐德宗能作诗,每次与侍臣作诗唱和,都要宋氏姊妹出席,唐德宗钦佩她们卓尔不群的气节,不以宫女妾侍对待,称呼她们为学士、先生。她们的父亲宋庭芬因此而授官饶州司马,习艺馆内,敕赐高级宅第,有俸料。 元和末年(约820年左右),宋若莘去世后,唐穆宗又命宋若昭接管宫中记注、簿籍,并拜宋若昭为尚宫。宋家五姐妹中,宋若昭最通晓人际关系,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三帝都称她为先生,六宫嫔媛和诸王公主驸马也都以礼相待,十分尊重她。后被进封为梁国夫人。根據《舊唐書》,宝历初年(825年),宋若昭去世。反觀宋若昭的墓誌銘載,卒於大和二年(西元828年),享年68歲。.

新!!: 新唐书和宋若昭 · 查看更多 »

宋敏求

宋敏求(),字次道,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举进士,官至史馆修撰,龙图阁直学士。 家世顯宦,其父宋綬“繼世掌史”。藏書三萬卷,性慷慨,劉恕遠道向他借書,敏求還款待酒飯。歐陽修稱其“文學該贍,多識故事”,詩贊“藏書萬卷覆強記,故事累朝能口傳。”敏求住春明坊,士大夫為借書方便,多居於此。 寶元二年(1039年)賜進士,历任馆阁校勘,後因忤王安石變法外遷,知亳州(今安徽亳縣)。為三司判官時,王安石編《唐百家詩選》時,是依據宋敏求“家藏唐詩百徐編”,“擇其精者”而成。治平(1064~1067年)中,召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太常寺、龙图阁直学士,主修史书等职。私撰唐武宗至唐哀帝六朝實錄一百四十八卷,編集《唐大诏令集》一百三十卷,預修《新唐書》,另著有《春明退朝录》、《長安志》二十卷。另撰有《河南志》二十卷、《东京记》三卷等,均佚。.

新!!: 新唐书和宋敏求 · 查看更多 »

封常清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今山西临猗县),唐朝名将。.

新!!: 新唐书和封常清 · 查看更多 »

封德彝

封德彝(),名倫,字德彝,以字行,隋朝重要大臣,唐朝初年宰相、密国公,观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新!!: 新唐书和封德彝 · 查看更多 »

封絢

封絢,一作封詢,字景文,渤海人,天官侍郎封敖孫女、殷保晦妻。.

新!!: 新唐书和封絢 · 查看更多 »

封敖

封敖,字碩夫。渤海蓚人。唐朝官员。 祖先是冀州蓨(今河北省景縣境)人。元和十年(815年)進士,被裴堪聘為幕僚,轉右拾遺。会昌初年,以左司员外郎被召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再升迁御史中丞。太和年間官拜中书舍人。大中十一年(857年),官拜太常卿。後任淄青、平卢、兴元節度使。终官尚书右仆射。有子封舜卿、孫女封絢。.

新!!: 新唐书和封敖 · 查看更多 »

尉遲勝

尉迟勝,姓尉迟氏,8世纪于阗国王,唐朝將領。 于阗王尉迟珪长子,少年嗣位。唐玄宗天宝年间,向皇帝进贡名马美玉,受到玄宗赏赐,赐他娶宗室女,授为右威卫将军、毗沙都督府都督。尉遲勝归国后,和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一起击破萨毗、播仙,加封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改为光禄卿。唐肃宗至德年间,尉遲勝听说安禄山谋反,命兄弟尉迟曜行于阗国事,自率领五千军马赴难。唐肃宗以他为特进,兼殿中监。唐代宗广德年间,尉遲勝爲骠骑大将军、毗沙府都督、于阗王,令他回国,他请留长安宿卫,把王位让弟弟尉迟曜,封为武都王。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尉遲勝随皇帝至奉天,兼御史中丞。784年,尉遲勝为右领军将军、右威卫大将军,历睦王李述傅。787年,弟弟尉迟曜请立尉迟胜的儿子尉迟锐即位,尉迟胜上表力辞。他六十四岁去世,794年,赠凉州都督。.

新!!: 新唐书和尉遲勝 · 查看更多 »

尉迟恭

尉迟敬德(,尉音yù),隋末唐初名将,名融(后世谬载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并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

新!!: 新唐书和尉迟恭 · 查看更多 »

屈突通

屈突通(),複姓屈突,鲜卑名坦豆拔,雍州長安人,祖籍昌黎郡徒河县(今辽宁省锦州市),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十二。.

新!!: 新唐书和屈突通 · 查看更多 »

岑仲勉

岑仲勉(),名铭恕,字仲勉,原名汝懋,生于广东顺德桂洲乡人里村,历史学家。.

新!!: 新唐书和岑仲勉 · 查看更多 »

岑羲

岑羲(),字伯華,唐代南阳郡棘阳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唐朝和武周官员,在唐殇帝、唐睿宗、唐玄宗年间任宰相。他以办事公正闻名,但在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与太平公主同党,在先天政變后被诛。.

新!!: 新唐书和岑羲 · 查看更多 »

岑文本

岑文本(),南阳郡棘阳县(今新野县)人,字景仁。唐初貞觀朝的宰相之一,封爵江陵子,也是隋唐時代重要的文學家。 岑文本成名甚早。於隋末蕭銑在江陵建立地方政權時,即任岑為中書侍郎,專職管理典藏文書。唐太宗當朝以後,先任秘書郎,復任中書侍郎,並受命與令狐德棻編撰《周書》,文章練達;終官拜中書令,與長孫無忌、高士廉、唐儉、楊师道、劉洎、馬周、褚遂良並列宰相團。 唐史記載著岑文本的特質說:不僅富有文采,且潔身自愛。每次被嘉獎或升遷時,不喜反憂,因為深感責任一次比一次重。岑文本因責任感使然,在貞觀後期越來越見重於唐太宗;--高句麗時,太宗委任他總務後勤,總司物資的調配,其重要性如同漢初的蕭何。原本皇帝有心栽培他為輔佐後任皇帝的骨幹,但未料此番東--意義職責重大,致操勞過度,加上前線戰事先盛後衰,壓力倍增,岑終染病不治,遽逝於幽州(今中國北京市)軍中。享年五十一歲。 唐太宗聞訊,非常悲慟,追贈岑文本為侍中、賜陪葬昭陵。谥号宪。 岑文本有子岑長倩(实为其兄岑文叔子,即岑文本侄)及孫岑羲相繼拜相。.

新!!: 新唐书和岑文本 · 查看更多 »

崔仁師

崔仁師,定州安喜(河北定縣)人。 武德初年應制舉,授管州錄事參軍,以薦拜右武衛錄事參軍。貞觀初年,任殿中侍御史。陳叔達薦為史官,與令狐德棻、岑文本等人修《周書》。青州(山東省青州市)有人造反被逮治,大理寺少卿孫伏伽要求從嚴審理,仁師責令寬恕,悉脫去犯人杻械,並給予飲食、沐浴。只抓魁首十多人,其他人皆释放。不久唐太宗派人重新審訊囚犯,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末年累遷中書侍郎,參知機務,褚遂良忌之。一日有伏閤自訴者,仁師不奏,褚遂良告之太宗,帝大怒,以罔上罪配廣東連州(一說龔州)。不久赦還。永徽初年授簡州刺史。不久卒。 神龍初年以子崔挹為國子祭酒,恩例贈同州刺史。崔仁师诸子中,崔揣官居亳州刺史,袭安平公;崔擢字扬庭,官居雍州司功参军,封安平男;崔摄,官居恒州刺史。崔挹最后官至户部尚书,子崔湜为唐中宗宰相。.

新!!: 新唐书和崔仁師 · 查看更多 »

崔彦昭

崔彦昭(),字思文,中国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崔彦昭 · 查看更多 »

崔元翰

崔元翰(),名鵬,以字行。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唐朝官员。 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早年為楊炎所引薦,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狀元,他是中國科舉史上的第一位三元及第。舉宏詞,歷官禮部員外、知制誥。終官比部郎中。卒於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年)。 Category:崔姓.

新!!: 新唐书和崔元翰 · 查看更多 »

崔元略

崔元略(),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

新!!: 新唐书和崔元略 · 查看更多 »

崔知温

崔知温(),字礼仁,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任宰相。.

新!!: 新唐书和崔知温 · 查看更多 »

崔玄亮

崔玄亮,字晦叔,山东磁州(今河北磁县)人,贞元十一年进士,登书判拔萃科,从事诸侯府。性雅淡,好道术。元和初年,被荐入朝。迁监察御史,转任侍御史。宪宗时,历官密、歙、湖三州刺史。與白居易、崔群有往來。 豆卢著在王守澄授意下誣称宰相宋申锡联络皇弟漳王李凑,商议谋反。文宗詢問官员意见。崔玄亮與李固言、王質、盧均、舒元褒、蔣係、裴休、韋溫都乞求文宗重新和宰相商议,并由适当的部门来调查。崔玄亮下跪,哭着说:“处决一个百姓要谨慎,处决一个宰相更要谨慎。”文宗怒气稍解。牛僧孺也说没必要谋反。王守澄担心文宗被大臣们说服复查宋申锡谋反案,不再坚持处决宋申锡,宋申锡最终被贬。 文宗大和四年改諫議大夫,升迁散骑常侍。终官虢州刺史。有《三州倡和集》。.

新!!: 新唐书和崔玄亮 · 查看更多 »

崔玄暐

崔玄暐,(),本名晔,字玄暐,为避武则天祖父武华之讳而改以字行,恒州井陉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人,祖籍博陵郡安平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與張柬之、敬仲曄等人,乘武則天重病,發動神龍革命,迎立唐中宗復辟,封博陵郡王。后遭韋皇后流放而死。.

新!!: 新唐书和崔玄暐 · 查看更多 »

崔珙

崔珙(),安平郡公,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崔珙 · 查看更多 »

崔祐甫

崔祐甫(),字贻孙,京兆长安人,祖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 崔沔之子。生于开元九年(721年),性格刚烈,进士出身,调寿安尉。歷官起居舍人,累迁中书舍人。官河南少尹。與宰相常衮不和,後來常袞貶為河南少尹,以崔祐甫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獨孤及是至交。卒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年)。.

新!!: 新唐书和崔祐甫 · 查看更多 »

崔群

崔群(),字敦詩。唐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 崔稹之子。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貞元八年進士,年僅十九歲,與韓愈為友,貞元十年中賢良方正科。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十二年為宣歙觀察使從事。元和元年累遷右補闕。元和二年,召為翰林學士,歷官中書舍人。元和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长庆二年,授秘书监。太和五年,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太和六年(832年)八月卒,赠司空。.

新!!: 新唐书和崔群 · 查看更多 »

崔義玄

崔義玄(),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西)人。出身清河崔氏。隋朝隋末唐初期政治人物。 隋朝大业末年投奔李密起义军,未受重用,一日見群鼠渡河,又见槊刃有花文,对左右亲近之人说道:「这是东晋王敦敗亡之兆啊。」。后前往游说据守柏崖的黄君汉,劝其投靠李淵,归唐后被授为怀州总管府司马,与黄君汉一起,击败王世充大将高毗,以功封清丘县公。后从秦王李世民灭掉王世充,攻占洛阳,转任隰州都督府长史。贞观年间,与友人孟神庆一起在韩王李元嘉府中任王府长史。 唐高宗永徽年间,崔義玄任婺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睦州女子陳碩真起兵造反,派童文宝领兵四千人掩襲婺州(今浙江金華),崔義玄率兵抵御,以司功参军崔玄籍為先鋒,在揚州長史房仁裕的统领下,十一月庚戌,陳碩真被俘,崔义玄以功拜御史大夫。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过程中,崔义玄为她谋划,最终将长孙无忌等反武势力去掉。显庆元年(656年)出为蒲州刺史,不久去世,年七十一,赠益州都督,谥号贞。武则天当皇帝后,追念他的功劳,重赠扬州大都督,赐其家实封二百户。.

新!!: 新唐书和崔義玄 · 查看更多 »

崔融

崔融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崔融 · 查看更多 »

崔胤

崔胤(),字昌遐,或字垂休。清河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位夏津縣西北)人。晚唐官员。曾数度拜相(893年-895年、895年-896年、896年-899年、900年-901年、903年-904年),故外号崔四入。 進士出身,與詩人韓偓友好。河中節度使王重榮聘為從事。后入朝,累迁考功、吏部员外郎,转郎中、给事中、中书舍人。大顺中,历兵部、吏部侍郎,寻以本官同平章事。累迁中书侍郎、判户部事。乾宁二年(895年)三月,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河中尹、充河中节度等使再入朝。同年,崔胤随从唐昭宗出逃长安。返回长安后,加礼部尚书,并赐号“扶危匡国致理功臣”。 乾宁三年七月,复以左仆射兼广州刺史,充清海军节度领南东道观察处置等使。后罢崔胤政事,检校兵部尚书、广州刺史、岭南东道节度等使。因朱全忠的关系,复召拜平章事。 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崔胤聯合左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打敗废黜昭宗另立皇长子李裕为帝的劉季述,唐昭宗復位,崔胤进位司空,复知政事,兼领度支、盐铁、三司等使。天復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劫持到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崔胤召朱全忠救駕。崔胤利用朱温對抗宦官,玩弄權術,排斥异己。三年(903年)神策军解散后,昭宗以朱温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欲以皇子为名义上的大元帅,崔胤又迎合朱温的意思,在昭宗属意李裕的情况下坚请昭宗以年轻的嫡次子辉王李祚为元帅。朱温厌恶李裕,要崔胤提出以参与政变为由处死李裕,昭宗不肯,朱温否认是自己的意思。崔胤又覺得朱溫權勢漸大,暗中召募六军十二卫,密為防禦。又與京兆尹鄭元規等繕治兵甲。 天祐元年(904年)春正月,朱全忠侄子朱友伦在球场坠马而死,朱全忠怀疑是崔胤所害,派侄子朱友谅带兵入长安,以“专权乱国,离间君臣”的罪名殺崔胤、郑元规,長安百姓向尸体投掷瓦砾砖石以泄忿,年五十一。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 Category:崔姓.

新!!: 新唐书和崔胤 · 查看更多 »

崔造

崔造(),字玄宰,唐博陵郡安平(今属河北)人。 与韩会、卢东美、张正则为友,好谈经营济世之略,常以王佐自许。初为浙西判官,与刘晏相善。晏被诛,坐贬信州长使。迁建州刺史。建中四年(783年),朱泚为乱,他以所部二千兵待命,德宗嘉之,擢给事中。贞元二年(786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建议天下两税皆由本道观察使、刺史选送京师,诸道及江淮转运使悉停,度支盐铁务还尚书省,六部由宰相分领。行之不久即废。罢相,以忧愧卒,年51。.

新!!: 新唐书和崔造 · 查看更多 »

崔损

崔损(),字至无,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崔损 · 查看更多 »

崔沔

崔沔(),字善沖,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唐朝政治人物。.

新!!: 新唐书和崔沔 · 查看更多 »

崔液

崔液,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崔液 · 查看更多 »

崔湜

崔湜(),字澄澜,唐代定州人,因依附太平公主,遭到唐玄宗肅清,先天之變後被迫自殺。.

新!!: 新唐书和崔湜 · 查看更多 »

崔澄

#重定向 崔登.

新!!: 新唐书和崔澄 · 查看更多 »

崔戎

崔戎(),字可大,唐德宗时人。 父崔貞固,是太原榆次尉。早年為蓝田主簿、唐宪宗时,擔任殿中侍御史、谏议大夫、剑南宣慰使、给事中,崔戎曾擔任华州刺史,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隐应试不中,前來投奔崔戎,崔戎送李商隐到南山的僧寺中温书。离华州时,百姓有戀留挡道者。終官兖海沂密都团练观察使。 子:崔雍、崔袞 李商隱有詩“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新!!: 新唐书和崔戎 · 查看更多 »

崔日用

崔日用(),字日用,滑州靈昌縣(今河南省安阳市滑縣)人,祖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封齐国公,谥号昭。祖崔抗,父崔漪,河间县丞。母河东裴氏,湖州治中裴怀俭之孙,滁州司马裴昉之女。唐高宗仪凤年间卒於郑州,享年二十八岁。.

新!!: 新唐书和崔日用 · 查看更多 »

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工部的最高級長官,相當於今日的內政部長、交通部長,雅称大司空、冬官尚書、冬官卿、冬官常伯。.

新!!: 新唐书和工部尚书 · 查看更多 »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唐朝陕州陕县人(今河南三门峡),祖籍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唐朝的女官、女诗人及唐中宗李顯之昭容,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获罪遭诛后,上官婉儿随母亲被发配入内庭为奴,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得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中宗年间被封为昭容,执掌朝纲,权势日盛,左右朝政,期间大设修文馆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唐隆之變時,手捧與太平公主共同起草的「相王輔政」中宗遺詔求免,仍被李隆基下令處死。.

新!!: 新唐书和上官婉儿 · 查看更多 »

上官仪

上官仪(),字游韶,唐朝陝州陝縣(今河南陕县)人,移居江都。西汉上官桀后裔。.

新!!: 新唐书和上官仪 · 查看更多 »

丁公著 (唐朝)

丁公著(),字平子,苏州吴县人。 三歲喪母,十七歲時,丁父勉其就学。贞元五年(789年)己巳科明經科状元,授集賢殿校书郎。任期未满,辭官回乡養父,其父去世,亲自负土筑坟。升任集贤殿直学士。唐穆宗時,授给事中,赐紫金鱼袋。长庆元年(821年)升任工部侍郎,是年十月,浙东灾疠,任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四月以礼部尚书入为翰林侍讲学士。大和六年(832年),授太常卿,以病辞。未至家而卒。著有《孟子手音》一卷、《皇太子诸王训》十卷、《礼志》十卷,均佚。今存《孟子丁氏手音》辑本一卷。有子丁部領。.

新!!: 新唐书和丁公著 (唐朝) · 查看更多 »

严遵美

严遵美,唐朝宦官,遵美父严季寔,为掖廷局博士。大中年间时有宫人谋弑唐宣宗,宣宗被严季寔所救。擢升为北院副使,终内枢密使。 严遵美任左军容使,叹道:“北司供奉官以胯衫给事,今执笏,过矣。枢密使无听事,唯三楹舍藏书而已,今堂状帖黄决事,此杨复恭夺宰相权之失也。”这是痛恨杨复恭等宦官肆横专权。后从唐昭宗迁凤翔,严遵美求致仕,隐居青城山,年八十余岁去世。 史称唐朝宦官称之为忠谨的,只有马存亮、西门季玄、严遵美三人。.

新!!: 新唐书和严遵美 · 查看更多 »

常袞

常袞(),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字夷甫。 先世為新丰(今陕西临潼)常氏,曾祖常毅,哥哥司農卿常偕,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出生,清儉自賢。天寶十四年(755年)乙未科狀元進士及第,由太子正字授補闕起居郎。寶應二年(763年),爲翰林學士。廣德二年(764年),常袞與大興善寺不空譯經。永泰元年(765年)授中書舍人。宦官鱼朝恩恃宠专权,群臣競相邀宠,唯袞不畏朝恩,常袞上言:“成均之任,當用名儒,不宜以宦者領之。”大曆十二年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與楊綰並掌機務。大曆十四年罷相,貶为福建观察使,在福建设乡校,提倡教育,造就欧阳詹、徐晦等士子。建中四年(783年)卒於任上。.

新!!: 新唐书和常袞 · 查看更多 »

丘神勣

丘神勣,武则天時期的酷吏。.

新!!: 新唐书和丘神勣 · 查看更多 »

丘行恭

丘行恭(),河南洛阳人,后家徒郿县。唐初軍事人物。 丘行恭是隋末交趾郡太守丘和之子,他善骑射,勇敢绝伦。隋炀帝大业末年,天下大乱,他与兄长丘师利在岐州、雍州之间的郿城聚兵一万,结寨自保。后兄弟两人率部下在渭北归附李世民,拜光禄大夫。从其入长安,征讨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频立战功,授左一府骠骑。在與王世充的戰爭中,丘行恭与李世民数十骑突入敌阵,透阵而出。至长堤时,李世民与部下分散,只剩丘行恭追随。敌军追击,李世民坐骑颯露紫中箭,行恭回身御敌,连连射中追兵,使追兵不敢上前。他于是下马拔箭,又將自己的坐骑讓給李世民,牵着颯露紫,手执长刀大呼酣战。连斩数人,破围而出。李世民即位后,下令在昭陵阙前竖立丘行恭拔箭的石刻,以纪念他的功劳。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丘行恭以功迁左卫将军。贞观年间,丘行恭因与嫡兄丘师利争葬生母,被法司弹劾,免官除名。贞观十四年(640年),丘行恭随侯君集平高昌,封天水郡公,累除右武候将军。唐高宗嗣位,历迁右武侯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不久请求致仕,拜光禄大夫。麟德二年(665年)卒,年八十。赠荆州都督,谥号“襄”,赐温明秘器,陪葬昭陵。 史載丘行恭生性严酷,官场同僚对他极为忌惮,多次因手段残酷被弹劾免职。貞觀十七年(643年)一月,鄠县县尉游文芝告發代州都督劉蘭成謀反,一月戊申,蘭成被處以腰斬。丘行恭竟挖出蘭成的心肝烹食。唐太宗知道後責備他:“蘭成謀反,國有常刑,何至如此!若以為忠孝,則太子諸王先食之矣,豈至卿耶?”行恭慚愧无语。 有子丘神智、丘神勣、丘神福、丘神鼎。.

新!!: 新唐书和丘行恭 · 查看更多 »

三佛齐

三佛齐(阿拉伯语:سريفيجايا,爪哇语:ꦯꦿꦶꦮꦶꦗꦪ,),中国古籍又称室利佛逝(梵文:श्रीविजय )、佛逝、旧港,在阿拉伯文獻則稱為社婆格或室利佛哲,是公元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岛代替干陀利国的古国,683年以梵文撰写的格度干武吉碑,是最早的室利佛逝本国记载。室利佛逝无文字,大量出土的碑文皆以梵文撰写。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新!!: 新唐书和三佛齐 · 查看更多 »

一行

一行禪師(),俗名张遂,法號敬賢,號大慧禪師,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唐代僧人,也稱為沙門一行、一行阿闍梨,唐人還呼爲「一公」。他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風水學家,真言宗將其列為傳持八祖之一。 一行精通梵文,熟悉印度的宗教文献,同时了解印度在数学与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一行的研究充分利用了当时印度的三角学知识。.

新!!: 新唐书和一行 · 查看更多 »

平淮西碑

'''平淮西碑''',又名韓碑,是唐朝政府消灭割据蔡州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后,为纪念和颂扬这场战事所雕刻的石碑。碑文出於名家韓愈之手。.

新!!: 新唐书和平淮西碑 · 查看更多 »

于休烈

于休烈(),京兆府高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人,祖籍河南郡洛阳县人),唐肃宗时期的史官、国子祭酒,代宗即位后历任工部侍郎、尚书。.

新!!: 新唐书和于休烈 · 查看更多 »

于志寧

于志寧(),字仲謐,雍州高陵县人。中国唐朝政治家、宰相,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新!!: 新唐书和于志寧 · 查看更多 »

于琮

--琮(),字礼用,河南人。唐朝官员、驸马。 于志宁七世孙,-于-敖之子。早年有大志,靠门荫當小官,久不见用。唯有驸马都尉鄭顥很看重他。大中十二年(858年)中進士,本奉詔娶永福公主,拜驸马都尉,擢升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赐绯,又升左补阙,赐紫。但永福公主娇纵,唐宣宗認為“此可为士人妻乎”,改将廣德公主嫁给--琮。歷官兵部侍郎、諸道鹽鐵轉運使,咸通八年官至同平章事。 唐懿宗时,--琮被韦保衡构陷,贬为韶州刺史。廣德公主随行,一路防止--琮被害。有宦官送来毒酒,公主大骂宦官,泼掉毒酒。后来,--琮回京,授太子少傅,拜右仆射,广德公主为--琮找了歌妓俞洛真为妾,俞洛真“有风貌,且辩慧。顷曾出曲中,值故左揆于公,贵主许纳别室”,--琮纳了俞洛真之后一个多月,不务正业。广德公主得知,赐俞洛真数百金,打发她走了。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入長安,張直方收留--琮、豆盧瑑、崔沆等數百人。事發後,黄巢诛张直方三族,十二月庚子,--琮为黄巢所杀。廣德公主不失节,哭泣道:“今日谊不独存,贼宜杀我!”黄巢不想殺她,公主遂自缢死。.

新!!: 新唐书和于琮 · 查看更多 »

于頔

于(),唐朝大臣。字允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北周太傅、燕文公于谨七世孙。唐德宗时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刺史。南朝时湖州西湖有可灌溉田地3000顷,年久湮没,他兴工设堤塘加以修复,粳稻、蒲鱼收获颇多。后改苏州刺史,浚沟渎,整街衢,废淫祠。由大理卿迁陕虢观察使。自以为得志,陵虐下属,府掾姚岘不胜其虐,与其弟泛舟于河时,投河而死。 贞元十四年(798年),任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东败淮西叛镇吴少诚。后他广募战士,扩充实力,公然聚敛,恣意专杀,以凌上威下为务,向德宗要求提升襄州为大都督府,德宗无奈答应,遂成为汉南重要割据势力。累迁至左仆射、平章事、燕国公。时常不奉诏旨,擅自进兵南阳,朝廷几为之旰食。宪宗时,藩镇势力较弱,稍戒惧,以第四子于季友请求尚公主。宪宗以长女永昌公主下嫁。在其第二子于方屡次劝谏下,才入朝面圣,拜司空、平章事,元和八年,因其子于敏被奴仆王再荣告发杀人,贬为恩王傅。同年十月改授太子宾客。十三年八月卒,赠太保,谥曰“厉”。后其子于季友向唐穆宗求情,改赐谥曰“思”。.

新!!: 新唐书和于頔 · 查看更多 »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新!!: 新唐书和于阗 · 查看更多 »

于敖

于敖,字蹈中,唐朝京兆府高陵县(今陕西省高陵县)人。唐朝官员。 于志宁六世孙,于肃之子。進士出身,授秘书省校书郎,长庆年間官给事中,累迁户部侍郎,转工部侍郎,出京擔任宣歙观察使。白居易有詩相贈。《全唐詩》存其詩一首。.

新!!: 新唐书和于敖 · 查看更多 »

康国

#重定向 康國.

新!!: 新唐书和康国 · 查看更多 »

二十二史劄記

《二十二史劄記》,清代趙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補遺一卷。每卷以類相從,並各立標題,總計條目約六百零九題,於乾隆六十年三月出版。內容以研究歷代正史為主,其中涉及当时尚未明确为正史的《舊唐書》及《舊五代史》,雖名为二十二史,但實涉及全部二十四史。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新!!: 新唐书和二十二史劄記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新!!: 新唐书和五代十国 · 查看更多 »

令狐峘

令狐峘,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令狐德棻之五世孙。天宝末年进士。遇安史之亂,隐居终南山豹林谷。司徒楊綰薦入史館,拜右拾遺,升遷起居舍人。官至禮部侍郎。撰《玄宗實錄》一百卷。《全唐诗》存诗二首。.

新!!: 新唐书和令狐峘 · 查看更多 »

令狐彰

令狐彰字伯陽。京兆富平(今陝西富平)人。祖輩自敦煌内徙中原。令狐温之子。 早年事安禄山,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令狐彰撤至河朔,后转投靠史思明,署官滑、博二州刺史,守滑台。令狐彰暗中與唐军滑州监军杨万定联络,投奔唐军。唐肅宗時,拜滑毫魏博節度使,令狐彰服從中央,“时藩镇率皆跋扈,独彰贡赋未尝阙”。河朔三鎮平定後,封上柱國、霍國公,檢校尚書右僕射。齊映是他的女婿。.

新!!: 新唐书和令狐彰 · 查看更多 »

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朝史学家。.

新!!: 新唐书和令狐德棻 · 查看更多 »

令狐楚

令狐楚(),字壳士,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中国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隋朝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武康郡公令狐熙的后裔。.

新!!: 新唐书和令狐楚 · 查看更多 »

任瓌

任--(),字瑋,廬州合淝(安徽合肥)人。 少年喪父(任七宝,官定远太守),由叔父任蠻奴收養,蠻奴為陳朝鎮東大將軍。任--十九歲擔任南朝陈衡州(今湖南衡山)司馬,受到都督王勇的重用。後來王勇降隋,任瑰罷官回家。 616年,唐高祖李淵起兵時,任瑰投李淵幕下,自荐招抚韩城、冯翊等地武装,被任命為招撫大使。以功被授予左光祿大夫、改授任瑰為穀州刺史。後隨秦王李世民率軍征討王世充。徐圓朗佔據兖州(今山東兗州縣)起兵反唐。率軍圍攻任--所在的虞城(今河南省東部)。任--命崔樞、張公謹率數百人拒敵,崔樞率兵出擊,大敗敵軍。任瑰又平定輔公祏,拜為徐州都督,封管国公。任--喜用親戚,為時人所病,其妻劉氏兇悍善妒,唐太宗賜給任瑰兩名宮女,劉氏將宮女的美髮燒掉。貞觀三年(629年),任瑰去世。 Z G.

新!!: 新唐书和任瓌 · 查看更多 »

仇士良

仇士良(),字匡美。循州興寧(今廣東興寧北)人。唐文宗時宦官。.

新!!: 新唐书和仇士良 · 查看更多 »

伊慎

伊慎(),字寡悔,唐代大臣,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

新!!: 新唐书和伊慎 · 查看更多 »

张宿

張宿,張月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第五宿。.

新!!: 新唐书和张宿 · 查看更多 »

张巡

张巡(),字巡,又称张中丞,蒲州河东或邓州南阳人,唐朝县令。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中,张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縣令的身分,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史之亂的燕军,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英勇就义。他以区区两县几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阳,二个孤城近二年,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唐朝政府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

新!!: 新唐书和张巡 · 查看更多 »

张允伸

张允伸(),字逢昌,范阳(治今北京城西南)人。封爵燕国公,谥忠烈。 世代为军校,曾祖张秀,官檀州刺史。张允伸世仕幽州軍門,累官押衙,兼任马步都知兵马使。大中四年(850年),卢龙节度使張直方因虐待士兵被逐去,軍中立周綝為盧龍留後。大中四年,周綝死後,朝廷以張允伸為留後,累進檢校司徒、兼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允伸得風疾,以其子張簡會爲留後。.

新!!: 新唐书和张允伸 · 查看更多 »

张行成

張行成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张行成 · 查看更多 »

张雄 (唐朝)

张雄(),唐朝末年军阀,自886年始控制一支军队在长江下游地区游荡,并成为争夺淮南、镇海两镇控制权的各路军阀之间的关键角色。张雄最终于887年在上元安顿下来,并控制该地区直至893年过世。 另中和年间有同名同姓官居楚州刺史、御史中丞者,被淮南节度使高骈墨敕授右武卫将军员外置同正。.

新!!: 新唐书和张雄 (唐朝) · 查看更多 »

张昌宗

张昌宗()唐朝定州义丰县(今河北省安国市)人,張希臧與臧氏之子,排行第六,与其兄张易之都是武则天的男宠。在神龍政变中被张柬之等大臣起兵殺死。.

新!!: 新唐书和张昌宗 · 查看更多 »

張名振

張名振(),字侯服,應天江寧(治今江蘇南京)人。.

新!!: 新唐书和張名振 · 查看更多 »

張士貴

张士贵,本名忽峍,字武安。虢州卢氏人(今河南省卢氏县),唐代名将。臂力過人,善騎射。《册府元龟》载他「膂力过人,弯弓一百五十斤,左右骑射,矢不虚发。.

新!!: 新唐书和張士貴 · 查看更多 »

張孝忠

张孝忠(),本名张阿劳,封上谷郡王,谥贞武,唐朝将领,奚族。在安史之乱中,他最初为叛军燕军效力,后又效力军阀李宝臣。李宝臣死后,他效命朝廷,为官军在被半独立藩镇包围的河北提供了立足之地。.

新!!: 新唐书和張孝忠 · 查看更多 »

張守珪

#重定向 张守珪.

新!!: 新唐书和張守珪 · 查看更多 »

張亮

历史上曾出现过数位名为张亮的人:.

新!!: 新唐书和張亮 · 查看更多 »

張仲武

張仲武(),范陽(治今北京市西南)人,唐末時為幽薊節度使。 祖父張仁憲,官至太子中允,其父張光朝,官至六部尚書。自幼博覽群書,尤精《左氏春秋》,為薊北雄武(天津薊縣)軍使。會昌元年(841年)九月,盧龍軍陳行泰發動兵變,殺節度使史元忠自立。又被牙將張絳誅殺。張絳慑于张仲武之名,一度請張仲武主持軍務。不久又上书请求为节度使。張仲武大怒,起兵進攻幽州(北京),並派遣軍吏吳仲舒至京師,請兵攻之,宰相李德裕以仲武知盧龍留后。不久,張仲武以精兵八百、土团五百攻克幽州,殺張絳。會昌二年春,正月,任盧龍節度使。 会昌二年(842年),回纥大将那颉啜统兵南掠,張仲武命其弟张仲至以三萬大军反击,击破回纥骑兵,三万余人投降。张仲武又派大将石公绪領兵進攻契丹與奚族,盡杀回纥监使八百余人。八月,唐廷發兵三路,北伐回纥,以仲武任东面回纥招抚使,乌介可汗逃亡,回纥十万余人投降。大中三年(849年),病死于任上,军中拥立其子张直方继位。.

新!!: 新唐书和張仲武 · 查看更多 »

張廷珪

#重定向 张庭珪.

新!!: 新唐书和張廷珪 · 查看更多 »

張彥弘

張彦弘,唐代宦官。任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天復元年(901年)与左中尉韓全誨幽禁唐昭宗,宰相崔胤乃召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朱全忠救駕。昭宗被韓全誨、張彦弘等劫持至鳳翔(今陝西寶雞)節度使李茂貞之处,朱全忠督兵五萬圍鳳翔一年有餘,天復三年(903年),李茂貞殺韓全誨、張彦弘等二十二人(一說七十二人),傳首给朱全忠,與朱全忠和解,又護送昭宗出城,昭宗回到長安。朱全忠尽灭宦官,唐朝宦官专权结束。.

新!!: 新唐书和張彥弘 · 查看更多 »

張嘉貞

張嘉貞(),字嘉貞,蒲州猗氏人,中國唐朝政治人物,诗人,宰相,諡恭肅。 垂拱元年(685年),中明经五經举,授平乡县尉。不久贬官。长安年间,受侍御史张循宪舉荐,拜张嘉贞为监察御史,迁兵部员外郎。任中书舍人,出任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 唐玄宗初,并州设天兵军,以嘉贞为天兵軍节度使、加上柱國。开元八年(720年),宋璟、苏颇離职。升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数月后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中书令。 開元十年(722年),嘉贞弟张嘉祐入朝为金吾将军,兄弟並居将辅之位,極為显赫。十一年(723年),以贪赃事贬为幽州刺史。十二年(724年),回京任户部尚书兼益州长史,掌益州都督府。 十三年(725年),受王守一牵连,贬为台州刺史,尋升工部尚书兼定州刺史掌北平军,封河东侯。离京赴任时,玄宗赋诗勉,並诏百官於长安东门饯送。十七年(729年),以疾歸洛阳,失明。當秋卒,赠益州大都督,谧恭肃。 嘉贞皆能胜任职守,“不立田園”,惟性情简慢疏阔,多得罪人,为了讨好唐玄宗宠臣王守一,杖打姜皎,致使姜皎因伤势过重而死。他处人不疑,有恩信,能始终,多提拔後進,如苗延嗣、吕太一、崔训、员嘉静諸人皆稱任要职,时人称“令公四俊”。 子张延賞,初名张宝符,唐德宗年间为宰相。有五女,其中三女適郭元振。.

新!!: 新唐书和張嘉貞 · 查看更多 »

張公素

張公素(),唐朝軍閥,于872年至875年间擔任幽州节度使(首府在今北京),并实质独立于朝廷。.

新!!: 新唐书和張公素 · 查看更多 »

張皇后 (唐肅宗)

張皇后(),南阳郡西鄂县人,唐肅宗皇后,興王李佋、定王李侗生母。.

新!!: 新唐书和張皇后 (唐肅宗) · 查看更多 »

張薦

張薦(744年-804年),字孝舉,深州陸澤(今河北省衡水市深州)人。 张鷟之孫。生於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敏銳有文辭,專治《周官》、《左氏春秋》。很得當時書法家颜真卿的赏识。顏真卿被李希烈軟禁時,張薦上書請以李希烈親屬三人贖回顏真卿,後來擔任左拾遺。曾和皇帝討論盧杞的罪行,深得皇帝稱許。擢拔為諫議大夫。官至工部侍郎。贞元二十年(804年),吐蕃赞普去世,张荐任吐蕃吊祭使,前往慰問,病卒於途中。有二子张希夏、张又新。.

新!!: 新唐书和張薦 · 查看更多 »

張昌齡

張昌齡,冀州南宮(今河北省南宮市)人。唐朝詩人。.

新!!: 新唐书和張昌齡 · 查看更多 »

何皇后 (唐昭宗)

#重定向 积善太后.

新!!: 新唐书和何皇后 (唐昭宗) · 查看更多 »

何進滔

何進滔(),唐朝靈州(今寧夏永寧西南)粟特族人,曾為魏博节度使。子何弘敬續領魏博軍。.

新!!: 新唐书和何進滔 · 查看更多 »

徐岱

徐岱可以是:.

新!!: 新唐书和徐岱 · 查看更多 »

徐彦若

徐彦若(),字俞之,封齐国公,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徐彦若 · 查看更多 »

徐申

* 徐申 (崑山),舉人出身,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新!!: 新唐书和徐申 · 查看更多 »

徐有功

徐有功(),字弘敏,唐朝偃师人。 徐文远的孙子,曾祖母是梁元帝女兒安昌公主。举明经科,担任蒲州司法参军,绍封东莞男。为政宽仁,不行杖罚。载初元年(690年),累迁为司刑丞。寻转秋官员外郎,转郎中。后免官,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当时酷吏肆虐,陷害无辜,动辄处死。徐有功依法办案,虽然常常被武则天斥责,也不罔法杀人。当时称遇到来侯必死,遇到徐杜必生。来俊臣陷害任知古、狄仁杰、魏元忠、裴行本等大臣,后来改为流放,来俊臣坚持处死,徐有功当廷驳斥。 长寿二年(693年),徐有功坚持称窦德妃(後來唐玄宗之母)的母亲庞氏无罪,龐氏得免死刑,改判流放,但他本人卻被削職為民。后重新啟用改任左司郎中、司刑少卿。卓然守法,矢志不渝。当时人称赞他就是汉朝的张释之、于定国,亦无以加此。长安二年(702年)逝世,年六十八(《旧唐书》记为“六十二”),追赠司刑卿。唐中宗再度登基后,追赠越州刺史,遣使就家吊祭,赐物百段,授一子官。.

新!!: 新唐书和徐有功 · 查看更多 »

徐惠

徐惠(),湖州长城(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祖籍东海郯(今山东省臨沂市郯城县),徐孝德之女,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於死後被唐高宗追封賢妃。.

新!!: 新唐书和徐惠 · 查看更多 »

徐浩 (唐朝)

徐浩(),字季海,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书法家、官员。 工草书、隶书。是宰相张九龄的外甥,经张九龄说荐,为丽正殿校理,三迁右拾遗。唐朝名将张守珪推荐其到幽州做事,改监察御史,历宪部郎中。唐肅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当时的皇帝诏令俱出其手。加尚书右丞,除国子祭酒。不久贬卢州长史。唐代宗时重新起用,仍拜中书舍人,迁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又为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为李栖筠所弹劾,贬明州别驾。征拜彭王傅。建中三年,以疾卒,年八十,追贈太子少师。世称其书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全唐诗》中有其诗二首。.

新!!: 新唐书和徐浩 (唐朝) · 查看更多 »

侯君集

侯君集(),中国唐朝初期将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北周驃騎大將軍肥城節公侯植之孙,侯定第五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母窦娘子((553年)—贞观六年六月二十二日(632年7月12日)),外祖父为京兆郡丞隋州长史窦璨。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战有功,累迁左虞侯、车骑将军。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间,他曾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唐太宗即位后,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年),改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实际有宰相之职。 贞观九年(635年),任积石道行军总管,跟随李靖平吐谷浑,有很大功劳。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迁吏部尚书。侯君集武士出身,学术上没有造就,迁吏部尚书后方始读书。同年,吐蕃围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击之,成功击退吐蕃军。 贞观十三年(639年)冬,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昌王麴文泰。十四年(640年)八月,进围高昌时,麴文泰已卒,其子麴智盛投降,得22城,8046户,17700口。太宗以高昌故地置西州。侯君集入高昌时,因为自身私占钱财,不敢禁制将士竞相盗窃,班師后被人揭发而下狱。虽被免罪,却由于欽羨長官李靖武功卓越而晉尚書右僕射。此次不得拜相,對仕途心怀不满。贞观十七年(643年),洛州都督张亮密告侯君集煽动自己谋反,但太宗以缺乏旁证,未予追究。 后太子zh-hans:承乾; zh-hant:承乾-同魏王李泰爭嫡日烈,各有黨羽。侯親善太子,策劃兵變,事發被捕。定罪後,太宗於刑前,親往質問,對以『朕因汝從此不登凌煙閣』。侯聞言動容,拜倒大嚎,最後求皇帝念舊,允留侯門香火(當時論罪當族之)。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後遷嶺南),侯亦甘心受刑。太宗没有撤掉侯君集在淩煙閣的圖形。 侯君集被抄家时,被发现家里有二美人,容色绝代。太宗问其缘故,答:“我们吃人乳,不吃饭。” 爾後太子與魏王俱被黜、仍保皇子身份,警示大位不可智取。某次太宗回憶前塵,召承--問『何以謀反』,承--坦承『欲保太子位耳』;再同群臣評論,多以『事由上而起』,指若非太宗三心兩意,子臣何以結黨窺覬。太宗默然。.

新!!: 新唐书和侯君集 · 查看更多 »

侯希逸

侯希逸(),营州(在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唐朝另一著名将领李正己的表兄。 自幼習武,長七尺,勇猛有力,原為安祿山部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侯希逸當時是平盧節度使徐歸道的裨將,不願反叛唐朝,遂與安東都護王玄志襲殺徐歸道,歸順朝廷。乾元元年,平盧節度使王玄志病死,部將李懷玉殺王玄志之子,推侯希逸為節度使,朝廷委曲求全,勉強同意。侯希逸見平戶難守,且行且戰,集结在山东,攻陷青州。寶應元年(762年)五月,以功封平盧、淄青二鎮節度使,統領青、淄(治今山東淄川)、齊(治今山東濟南市)、沂(治山東臨沂)、密(治今山東諸誠)、海(治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区)之州,有治蹟。 唐代宗大歷十一年九月,任檢校尚書右僕射、上柱國,受封淮陽郡王。遂漸驕恣,怠於政事,晚年好佛,大建佛事,軍民苦之。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外出打獵,與巫者夜宿於城外,軍士閉門不納,推舉兵馬使李懷玉為帥,希逸只好奔歸長安,唐朝任命李怀玉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建中二年(781年),迁司空,未及正式拜官,侯希逸病死。.

新!!: 新唐书和侯希逸 · 查看更多 »

侯思止

侯思止(),唐朝和武周年间酷吏。 侯思止来自长安京畿的雍州醴泉。他出身贫穷,靠卖饼也难以为生,于是在恆州(约在今石家庄)游击将军高元禮家中为仆,素诡谲无赖。载初元年(690年)四月,恒州刺史裴贞杖责一判司,该判司示意侯思止游说高元礼,密奏当时为唐睿宗摄政的太后武则天,指控裴贞和睿宗的叔祖父舒王李元名谋反。武则天正要寻机清洗李氏宗室中的长者,于是派周兴去审理,七月,废李元名并流放,杀其子豫章王李亶,灭裴贞族。武则天封侯思止为游击将军。当时告密者往往官居五品,侯思止却求为官阶较低但有权调查犯罪的侍御史。高元礼惧怕,反过来对侯思止阿谀奉承,与他同坐,称他为侯大,并教导他说:“现在国家用人不论门第,如果圣上说你侯大不识字,你就答:獬豸兽也不识字,但能用角顶坏人!”果然武后这样问他,侯思止就按高元礼所教的獬豸回答,武后感到满意。于是在天授三年(692年)封他为朝散大夫、左台侍御史。高元礼又教道:“圣上知道侯大没有宅子,要是赏赐给你犯官的宅子,你可以辞谢而不受。圣上必问你原由,你即奏云:‘那些反贼犯人,臣讨厌他们的名字,不愿住在他们的宅子里。’”武后更高兴了,恩泽更优厚。《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六上《新唐书》卷二百零九《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四 天授年间,侯思止与司刑丞杜景俭、徐有功、来俊臣专理制狱,时人称:“遇徐、杜者生,遇来、侯者死。”《旧唐书》卷五十六 武后夺取睿宗皇位建立武周后,来俊臣等罗织罪名陷害公卿,在牒文左署道:“请付来俊臣或侯思止推实必得。”为武后所信。一批高官如宰相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及司农卿裴宣禮、前文昌左丞盧獻、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都被控谋反。长寿元年(692年)一月,酷吏左台中丞来俊臣负责查案,侯思止负责审讯魏元忠,他口出牢中俚语:“急认白司马(白板子),不然,即吃孟青(棒子)。”其实白司马指的是洛阳的白司马坂,孟青棒是杀琅邪王李冲的将军,侯思止见识浅并不解其意。魏元忠一直不认罪,侯思止就拖拽他。魏元忠讽刺道:“我命苦啊,就像骑着劣驴摔下来,脚被马镫挂住拖拽。”侯思止更生气了,加大了拖拽的速度。魏元忠说:“侯思止,你现在是国家御史,须识礼数轻重。你如果要我的头,锯掉就罢了,别要我承认谋反。奈何你穿着朱紫官袍,奉皇命,却不行正直之事,说的白司马、孟青是何言!非魏元忠,无人能教。”《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结果侯思止惊起害怕,不但停止了对他的折磨,还向他致谢说:“思止死罪,幸蒙中丞教。”引其上床而问之,魏元忠泰然就坐,神色不变。最后这7个官员都被免死,但都被外贬。但侯思止之后仍然说粗俗话,被人仿效,常成为官员们的笑料。御史霍獻可嘲笑侯思止,侯思止愤怒地去找武则天告状。武则天见霍獻可取笑自己信任的大臣,予以斥责,但当霍獻可描述侯思止的粗俗之言时,她也大笑了。 来俊臣、侯思止等滥用刑法,诬陷忠良,人们都害怕,宰相凤阁侍郎李昭德常当廷奏其事,来俊臣一党稍稍受到抑制。同时,侯思止发现,来俊臣休妻后强娶家门显赫的太原王氏王慶詵的女儿,便也想娶同样出自名门的赵郡李氏李自挹之女,武则天让宰相们对此进行商议。李昭德认为来、侯所为都是辱国之举,上奏反对,并号召对其进行弹劾。长寿二年(693年)二月,武则天下令禁止私藏锦,侯思止私藏了锦,李昭德审理之,将侯思止杖杀于朝堂。 后酷吏纷纷伏诛,武则天也有所觉悟。监察御史魏靖上言请复查酷吏们所定案情,获准。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三月,追究侯思止等二十三人自垂拱以来枉滥杀人之罪,所有官爵,并令追夺。天下称庆。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三月,御史大夫程行谌奏侯思止等武周酷吏二十三人残害宗室、良善情状尤重,不许子孙做官。.

新!!: 新唐书和侯思止 · 查看更多 »

來恒

來恆,中国唐朝唐高宗时代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 來恆是来济的异母兄,出生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父亲來護兒,隋朝大将、荣国公。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害,来护儿等忠于隋朝的官员一起被杀。来家只有幼小的来济和来恒没有被杀。 来济和来恒在唐朝以文学著称。643年,来济劝谏唐太宗不要处死废太子--,655年,身为宰相的来济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因此,来济被流放庭州,662年,阵亡。 来护儿本是骁将,而来恒、来济都以才学相称,相次为宰相知政事。当时虞世南的儿子虞昶没有学术,历任将作少匠、工部侍郎,主管工匠。许敬宗说:“来护儿的儿子作宰相,虞世南的儿子作工匠,文武之分怎么会是天生的?”676年三月初五,身为門下省副官黃門侍郎的来恒,被任命为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二月二十五日,唐高宗任命来恒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大使,直到678年,来恒去世,当时他仍是宰相。 有子来景业,官虞部郎中。第五子来景晖(648年—717年8月20日),银青光禄大夫、饶州刺史,娶萧大通(659年—719年6月12日),夫妇生子来翁宠、来瑶等。.

新!!: 新唐书和來恒 · 查看更多 »

俱文珍

俱文珍(),唐代後期宦官,從義父姓,名刘贞亮。 《舊唐書》稱其「性忠正,剛而蹈義。」俱文珍個性專悍,监宣武军时,置亲兵千人,开宦官领兵先例。平涼劫盟时为吐蕃所俘。貞元十三年,韓愈曾作〈送汴州監軍俱文珍序〉,對俱文珍歌頌備至:「奋其武毅,张我皇威。遇变出奇,先事独运。……其監統中貴,必材雄德茂,榮耀寵光,能俯達人情,仰喻天意者,然後為之。」 永貞元年(805年)三月二十四日,同劉光錡、薛盈珍等挾立順宗長子廣陵王李淳為太子,更名為李純。是年七月召翰林學士衛次公、鄭絪、李程、王涯等入金鑾殿,迫起草詔書,由太子即位,即唐憲宗,尊唐順宗為太上皇,史稱「永貞內禪」。 元和元年(806年)王叔文被貶死,至此「永貞革新」以失敗收場。累遷至右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後來韓愈作《順宗實錄》,對俱文珍亦多加褒辭。俱文珍因擅杀东川节度使李康,又與另一位神策軍護軍中尉不合,激起眾怒,宮中的宦官亦群起攻之,漸失恩寵,元和八年(813年)死去。憲宗感念他的翊戴之功,贈開府儀同三司。.

新!!: 新唐书和俱文珍 · 查看更多 »

志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部分,與本紀、列傳、表不同,重點是擺在社會制度與學術演變上。不過在《史記》裡不用「志」這個名稱,取而代之的是「書」這個名稱,《東觀漢記》則因避漢桓帝劉志名諱,以「意」這個名稱取而代之,《新五代史》則以「考」這個名稱取而代之,華嶠《漢後書》則用「典」這個名稱,郝經《續後漢書》則用「錄」這個名稱。.

新!!: 新唐书和志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新!!: 新唐书和北宋 · 查看更多 »

僧伽罗

僧伽罗(梵语名Simhaladvipa),是斯里蘭卡古代名称,又称狮子国、師子國、师子洲。宋代之後,稱呼它為细兰。明朝時稱锡兰。.

新!!: 新唐书和僧伽罗 · 查看更多 »

刘克明 (唐朝)

刘克明(),唐敬宗時期宦官。唐敬宗沉迷于马球,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打夜狐)。刘克明这些宦官就是他的玩伴。敬宗时常殴打他们。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辛丑(827年1月9日),敬宗和刘克明这些宦官一起喝酒,皇帝更衣时,蜡烛突然熄灭,刘克明杀了唐敬宗,矫诏召翰林学士路隋作诏书,命绛王李悟领军国事。明日,下遗诏,绛王即位。但旋被擁立文宗的宦官王守澄等率神策軍滅。 宰相裴度联络中尉梁守谦、枢密使王守澄等拥立定江王李涵继位,是为唐文宗。刘克明投井而死,捞出来戮其尸。.

新!!: 新唐书和刘克明 (唐朝) · 查看更多 »

刘禹锡

刘禹锡(),河南洛阳人,字梦得,祖先来自北方,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新!!: 新唐书和刘禹锡 · 查看更多 »

刘瑑

刘瑑(《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字子全,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短暂拜相。.

新!!: 新唐书和刘瑑 · 查看更多 »

刘黑闼

刘黑闼(闥,音ㄊㄚˋ;),隋末唐初割據勢力之一。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县东北)人。.

新!!: 新唐书和刘黑闼 · 查看更多 »

列傳

中國之正史,即為二十四史,皆為紀傳體,二十四史每本皆有本紀與列傳兩種體例(或稱本紀為紀,列傳為傳,各史不盡相同),其中本紀為該朝帝王生平之傳記,而列傳相對而言,為該朝大臣與其他知名人物生平之傳記。.

新!!: 新唐书和列傳 · 查看更多 »

單雄信

單雄信(),隋唐時期人,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市曹县)人。戏曲、小说中隋唐十八好漢之一。.

新!!: 新唐书和單雄信 · 查看更多 »

周墀

周墀(),字德升,汝南郡人。 周炅之後,祖左拾遺周沛,父左驍衛兵曹參軍周頲早逝,其母以纺织抚养長成。长庆二年(822年)中进士,授湖南巡官,入朝为监察御史、集贤殿学士。長於史學,爲唐文宗所賞識。李宗闵鎮守山南時,聘用周墀爲行軍司馬。不久召回京都,以考功员外郎兼起居舍人事知制诰。唐武宗時,改任工部侍郎,出京爲華州刺史。著名詩人李商隱就曾在周墀之華州幕下。 大中二年(848年)夏五月,官中书门下平章事,就職前他向判官韋澳请教如何当宰相,韋澳说:“愿相无权”又說:“官赏刑罚,与天下共其可否,勿以已之爱憎喜怒移之,天下自理,何权之有?”大中三年(849年),被罷爲劍南東川節度使。後因驸馬都尉鄭颢上書求情,改為檢校尚書右仆射。卒後追贈爲司徒。 四子:.

新!!: 新唐书和周墀 · 查看更多 »

周宝

周宝(《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七),字上--,汝南郡王,唐朝将领,以节度使身份控制镇海八年。.

新!!: 新唐书和周宝 · 查看更多 »

周允元

周允元(),字汝良,武周官员,曾短暂担任宰相。 周允元生年不详,是豫州安城人,祖上为南朝梁义、衡二州刺史、袭蓬陵侯周表,父周基。他在弱冠之年即通过殿试中进士。延载(694年)初,他转任左肃政御史中丞,十月在右肃政台御史中丞任上被武则天除检校凤阁侍郎,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为实质宰相。证圣元年(695年)正月,周允元和酷吏司刑少卿皇甫文備上疏弹劾五位宰相豆盧欽望、韦巨源、杜景儉、蘇味道和陸元方附会于694年后期被武则天流放的权相李昭德且未能匡正,五位宰相都被贬为刺史。 一次,武则天与宰相们饮宴,要他们引用书中的善言。周允元说:“耻于君主不如尧、舜。”武则天之侄武三思想借此斥责他,但武则天却说:“周允元的这句话足以为戒,怎么能怪罪他呢?” 证圣元年,周允元卒,追赠贝州刺史。武则天亲自作七言诗一首以示哀悼,并亲自书写,时人以为荣。.

新!!: 新唐书和周允元 · 查看更多 »

周智光

周智光(生年不详,卒于大历二年正月十三甲子;即公元),籍贯不详,唐朝同华节度使。为人桀骜不驯,与同僚不合,屡次擅自谋害朝廷命官,劫掠贡物。后阴谋发动叛乱,最后众叛亲离,被帐下部将所斩而失败。.

新!!: 新唐书和周智光 · 查看更多 »

呂夏卿

呂夏卿(),字縉叔,宋代福建晉江縣(今福建泉州)人。史學家。 天禧二年(1018年)生,自幼用功,“日誦數千言”,“闭门读书,亲朋罕见其面”,20歲時參加會試落選,得到翰林學士蘇紳的賞識,說:“安有文章如此,而不為時用者!”。 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授端州高要縣(今廣東)主簿,改江寧縣尉,直秘閣同知禮院。 嘉祐八年(1063年),充史館檢修同起居注,知制誥,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陽、颍上一帶),染有怪疾,熙寧三年(1070年)卒於任上。呂夏卿墓葬位于惠安县白岩山麓(今属黄塘镇)。 皇祐元年(1049年)编修《新唐書》,負責宗室、宰相世系表,《宋史》称其“于《新唐书》最有功”。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亦稱:“新書最佳者志、表,列傳次之,本紀最下”。嘉祐五年(1060年)書成,遷直秘閣,同知禮院。收集大量碑刻和歷代姓氏族譜,編纂《唐文獻考》和《古今世系表》。撰有《新唐书纪志传义例》、《唐书直笔新例》、《唐兵志》和《唐文献信考》等书。又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新!!: 新唐书和呂夏卿 · 查看更多 »

呂才

呂才(),唐初哲学家,博州清平(今山東聊城高唐县清平镇)人。.

新!!: 新唐书和呂才 · 查看更多 »

和思皇后

和思皇后赵氏,唐中宗李显第一任妻子,京兆长安人,無子女。.

新!!: 新唐书和和思皇后 · 查看更多 »

傅奕

傅奕(),相州鄴(今河南安陽)人,一生經歷北周、隋、唐三朝。唐朝初期,傅奕是研究天文與曆法的學者,在當官之前曾做過道士,亦是一位激烈的排佛論者。唐高祖時,官至太史令,力反佛教。.

新!!: 新唐书和傅奕 · 查看更多 »

傅游艺

傅游艺(),字元综,又名武游艺,卫州汲县人,郡望为北地泥阳,武周官员,武则天登基后曾經短暂拜相,被稱呼為酷吏。.

新!!: 新唐书和傅游艺 · 查看更多 »

哥舒翰

哥舒翰(699年-757年),唐朝名将,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安史之乱时被安祿山俘虜,後安慶緒殺安祿山,登基為帝,不久,敗於唐軍而逃,將哥舒翰殺害。唐代宗追赠太尉,谥曰武愍。.

新!!: 新唐书和哥舒翰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新!!: 新唐书和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19代皇帝(846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怡,登基之前封為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母鄭宮人,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廿二日生於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新!!: 新唐书和唐宣宗 · 查看更多 »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是唐朝繼唐太宗、唐玄宗以後歷史評價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曾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全國,史稱“元和中興”。.

新!!: 新唐书和唐宪宗 · 查看更多 »

唐中宗

唐中宗李顯(),后改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任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6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705年2月23日-710年7月3日。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病逝,终年55岁,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葬于定陵。.

新!!: 新唐书和唐中宗 · 查看更多 »

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唐肃宗李亨的嫡长子。初名俶,小名大收,原封广平郡王,後改封廣平王、楚王、成王,天可汗,唐朝第11代皇帝(不计武则天),在位17年(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

新!!: 新唐书和唐代宗 · 查看更多 »

唐休璟

唐休璟,名璿,字休璟,以字行,晋昌酒泉人,唐朝与武周大臣和名将,爵位宋國公,諡號忠。历任武则天和唐中宗、唐殇帝、唐睿宗四代皇帝的宰相。 唐休璟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出生,京兆始平人。七世祖是北齐晋昌王唐邕,其先祖在北周和隋朝都任职高官。他曾祖父唐規为北周骠骑大将军、安邑县公。唐休璟的爷爷唐宗(唐世宗)是隋朝末年朔方(今陕西榆林)郡丞,梁师都举兵,杀害了不肯归降的唐宗。唐休璟的父亲唐諧是唐朝的咸陽县令。 唐休璟年少时通过科举明经及第,唐高宗永徽年间,他成为唐高宗哥哥吴王李恪府上的典签,没有显示自己的才能,转任营州户曹。679年,單于大都護府的突厥部落在阿史那泥熟匐率领下背叛唐朝。他们煽动奚和契丹一起攻打营州。当时的营州都督周道務,派唐休璟率兵在独护山大破突厥。因此功,唐休璟转任豐州司马。 阿史那泥熟匐不久后被唐将裴行儉,但突厥的叛乱依然没有平息。683年,突厥在阿史那骨咄禄的领导下复国,史称后突厥汗国,阿史那骨咄禄攻打蔚州,杀害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在朝那山(今内蒙古包头)与骨咄禄交战,战败被俘。高宗皇帝与大臣讨论,主张放弃丰州,将百姓迁至靈州、夏州。唐休璟上书反对,丰州适宜农牧业,自秦汉以来是国家的重镇,放弃丰州,就如同隋末的情况一样,灵州、夏州就不会安稳了。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 唐高宗死后,他的太子李哲即位,就是唐中宗。但是实权掌握在太后武则天手中,684年二月,武则天废黜唐中宗,立中宗的弟弟李旦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听政。唐睿宗垂拱年间,唐休璟任安西副都护,驻守碎叶城。 689年,在韦待价西征吐蕃失败後,韦待价被流放,安西都护閻溫古被杀。唐休璟收集余众坚守西州,被朝廷任命为西州都督。 690年,武则天使唐睿宗退位,自立为皇帝,以武周代替了唐朝。692年,唐休璟建议武则天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武则天命王孝杰和阿史那忠節率军收复。圣历年间(697-700),唐休璟升任衛尉卿、涼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 700年秋,吐蕃将军麴莽布支攻打凉州,围攻昌松县。唐休璟率军到洪源谷,临阵登高,见吐蕃军队衣甲鲜盛,对麾下说:“自从論欽陵(吐蕃执政者,多次大败唐军,699年被吐蕃赞普器弩悉弄逼迫自杀)死后,他兄弟論贊婆归降。麴莽布支成为新元帅,想要炫耀威武,所以吐蕃国中贵族子弟都跟着他。虽然人马看起来强盛,但不通军事,我为诸君取之。” 唐休璟被甲先登,与吐蕃军六战六克,斩麴莽布支副将二人,斩首二千五百级。筑京观(骷髅台)还军。702年,吐蕃派使臣論彌薩请和,武则天在西都长安款待他,唐休璟也被邀请参加宴会。論彌薩多次盯着唐休璟看,武则天问他是什么缘,他回答:“在洪源之战,这位将军雄猛无人可比,杀我们的将士甚众,所以想多看看他。 则天大加叹异,擢拜唐休璟为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唐休璟熟悉边防事务,东到碣石(今河北省秦皇岛)西到安西四镇,他知道所有的地理形势和防御体系。 703年,夏官尚書、检校凉州都督唐休璟被任命为同鳳閣鸞臺三品,成为宰相。当时,西突厥一部突騎施的首领烏質勒,与西突厥其他部落互相攻打,结果导致安西路绝唐休璟与其他宰相讨论后,上奏事情的发展和将来时局的变化。十天后安西诸州的报告,正如唐休璟所描述的一样,武则天赞叹道:“我只后悔用卿太晚。”她又召来当时其他的在任宰相魏元忠、杨再思、李峤、姚元崇、李迥秀说:“唐休璟通晓边防之事,在这一点上,你们十个也抵不上他一个。武则天有任命唐休璟为太子李显(之前的唐中宗,698年从流放地召回立为太子,名字改为显)的右庶子。 704年三月初四,朝廷讨论官员不愿做地方官,唐休璟、李峤建议派中央官员兼职州县,并申请自己率先出镇。武则天得杨再思、韦嗣立等二十人以本官检校刺史,李唐二人没有派出。八月初一,知纳言韦安石上书检举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的罪责,武则天命唐休璟调查。调查尚未结束。契丹叛乱,武则天以唐休璟为幽营都督 (总部在今北京市) 、安东都护府都护出击契丹。在唐休璟临行之前,密告李显:“二张幸蒙宠遇,数侍宴禁中,纵情失礼。非人臣之道,殿下应该惟加防察,早作准备。” 705年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召回唐休璟,加封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酒泉郡公,不久升任尚書省左僕射,仍然同中書門下三品。他自己还在东都洛阳时,让唐休璟留守首都长安,再封唐休璟为宋国公。 唐休璟在706年致仕,但他不想早早引退。当时,尚宫贺娄氏干预国政,唐休璟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 708年起复为太子少师(当时并无太子,太子少师只是荣誉官职)。这年,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河套平原的黄河北岸修築受降三城以控制突厥,唐休璟反对,以为两汉以来都是以黄河阻挡胡人,在草原筑城,最后还是会落入突厥之手。但三城还是被筑成,有效地控制了突厥人。709年冬,他又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很多人批评他不能保持晚节(当时他已经八十三岁),但是他将数千匹绢分散亲族,又以数十万家财大开茔域,备礼安葬五服之亲,为人称道。这位伟大的将军做宰相却很平庸。710年春正月廿九,唐中宗在梨园球场召集后妃和大臣游乐,玩蹴鞠和拔河。唐休璟和韦巨源都非常老了,拔河时摔倒在地上半天起不来,皇帝、皇后、妃嫔、公主看到后,大笑。 710年夏六月初二,唐中宗暴崩(传统史书认为是韦后和安乐公主李裹儿下毒害死的)。中宗的庶子温王李重茂即位为唐殇帝,韦后作为皇太后执政。 六月二十,韦后和安乐公主在唐中宗妹妹太平公主和侄子临淄王李隆基 (唐睿宗相王李旦的儿子)领导的政变中被杀。唐殇帝被废,睿宗李旦复位。唐休璟又拜特进,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防备突厥,停其旧封,别赐实封一百户。711年,上表请致仕。唐睿宗允许。禄及一品子课并令全给。延和元年七月十五日(712年9月2日)病逝于长安怀真里府第,时年八十六,赠荆州大都督,谥号忠。.

新!!: 新唐书和唐休璟 · 查看更多 »

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唐代宗與睿真皇后所生的长子,唐朝第1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在位26年,享壽62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新!!: 新唐书和唐德宗 · 查看更多 »

唐俭

唐儉(),字茂约,并州晋阳县人。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諡襄,賜陪葬昭陵。.

新!!: 新唐书和唐俭 · 查看更多 »

唐國史補

《唐國史補》又名《國史補》,唐代李肇著,凡三卷。 李肇自序言《國史補》乃續劉餗《國朝傳記》一書而作。《國史補》共三○八節(上卷一○三節,中卷一○三節,下卷一○二節),每條目皆用五字標題,以概括其大意,本書記載唐代開元至長慶年間一百年事,涉及當時的社會風氣、朝野軼事及典章制度等。《國史補》書成後相當受重視,“是當時所重者惟肇所補之書”。《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稱此書“在唐、宋說部中,最為近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然論張巡則取李翰之傳,所記左震、李汧、李廙、顏真卿、陽城、歸登、鄭絪、孔戣、田布、鄒待徵妻、元載女諸事,皆有裨於風教。又如李舟天堂地獄之說,楊氏、穆氏兄弟賓客之辨,皆有名理。末卷說諸典故及下馬陵相府蓮義,亦資考據。餘如摴蒱盧雉之訓,可以解劉裕事,劍南燒春之名,可以解李商隱詩。可采者不一而足。”例如《唐國史補》載:“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熱,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唐国史补》亦载:“酒则有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窑春,剑南之烧春……”。.

新!!: 新唐书和唐國史補 · 查看更多 »

唐僖宗

唐僖宗李儇(;),唐朝第21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5年,得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唐朝皇帝中出逃时间最长的一位,在位年间有8年不在京师长安。.

新!!: 新唐书和唐僖宗 · 查看更多 »

唐哀帝

唐昭宣帝李柷(;),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生母何皇后。是唐朝第23位皇帝(除武曌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废。次年死,得年17岁,葬于温陵。 Category:李姓.

新!!: 新唐书和唐哀帝 · 查看更多 »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新!!: 新唐书和唐玄宗 · 查看更多 »

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之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曾用名李旭轮、李轮,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两次在位,第一次為天后武氏 (登基前的武則天) 廢唐中宗李顯而繼位,在位时间是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後上表自行退位,禪讓予母親武則天;第二次是在唐隆之變誅除韋皇后及其黨羽後復辟,在位时间是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後退位禪讓於子李隆基(唐玄宗)。李旦為唐高宗李治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为武则天,李弘、李贤、唐中宗李顯等都是其兄长。.

新!!: 新唐书和唐睿宗 · 查看更多 »

唐穆宗

唐穆宗李恒(),原名宥。唐宪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后郭氏。他是唐朝第15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4年。.

新!!: 新唐书和唐穆宗 · 查看更多 »

唐顺宗

唐顺宗李诵(),唐德宗长子,唐朝第13代皇帝(除武则天以外),805年在位。 唐顺宗也是唐朝唯一一位以先帝嫡长子身份成为皇太子并最终继位的皇帝(唐昭宗嫡长子李𥙿的帝位不被广泛承认)。.

新!!: 新唐书和唐顺宗 · 查看更多 »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新!!: 新唐书和唐高宗 · 查看更多 »

唐肅宗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母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不計武则天),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間,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新!!: 新唐书和唐肅宗 · 查看更多 »

唐臨

唐臨(),字本德,唐代京兆長安人。 北周內史唐瑾之孫,先人從北海遷徙到關中。與兄唐皎有聲名,義寧二年(618年)正月,世子李建成東征,唐臨為直典坊,後授左衛率府铠曹參軍。李建成死于玄武门之变后,被贬出为万泉縣丞,因释囚归耕而出名。遷侍御史,奉命出使岭南。升迁至黃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 唐高宗即位時,任檢校吏部侍郎;同年,迁任大理卿。为官清正,永徽元年(650年)为御史大夫。不久升迁至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又历任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永徽三年(652年),參與《唐律疏議》的編修,永徽四年(653年)頒行。另撰述《冥報記》二卷,大行于世。 显庆四年(659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于任上,年六十。 子唐旦字晓明、唐晃字正明、唐景字广明、唐--字高明。唐景子唐绍字遵业,官至给事中。 Category:唐朝兵曹参军 Category:唐朝县丞 Category:唐朝侍御史 Category:唐朝黄门侍郎 检校 Category:唐朝大理卿 Category:唐朝吏部尚书 Category:西安人 L臨.

新!!: 新唐书和唐臨 · 查看更多 »

唐武宗

唐武宗李瀍()(),临死前12天改名“炎”,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实上的第九子,母韦贵妃。他是唐朝的第18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时间是840年至846年,在位6年,享年31岁。.

新!!: 新唐书和唐武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新唐书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昭宗

唐昭宗李晔(),姓李諱晔,原名--,即位後改名為敏,又改名曄。是唐朝第2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在位年间曾三次出逃京师长安,最终为朱全忠部所弑。 Category:李姓.

新!!: 新唐书和唐昭宗 · 查看更多 »

唐文宗

唐文宗李昂(原名涵,),唐穆宗第二子,母侍女萧氏。唐敬宗之弟。他是唐朝第17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30岁。.

新!!: 新唐书和唐文宗 · 查看更多 »

唐懿宗

唐懿宗李漼(),唐朝第20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59年至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 李漼初名温,唐宣宗李忱的長子。宣宗病死後,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後葬於簡陵,谥号昭聖恭惠孝皇帝。.

新!!: 新唐书和唐懿宗 · 查看更多 »

唐敬宗

唐敬宗李湛(),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16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15歲即位,824年—827年在位,在位3年,得年17岁。.

新!!: 新唐书和唐敬宗 · 查看更多 »

唐書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記載的人物。.

新!!: 新唐书和唐書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党項

--項(西夏文:𘚜𗧻)是中國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其語言西夏語屬於藏緬語族。在唐、宋時代,被漢人認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吐蕃人稱其為彌藥(),在蒙古帝國時代,稱其為唐兀(),唐兀惕或唐忽惕,被歸屬於色目人。.

新!!: 新唐书和党項 · 查看更多 »

关播

关播(《旧唐书》卷一十三),字务元,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关播 · 查看更多 »

元獻皇后

元獻皇后(),姓楊氏,真名不詳,出身于弘农杨氏,為中國唐朝唐玄宗的貴嬪、唐肅宗生母。.

新!!: 新唐书和元獻皇后 · 查看更多 »

元稹

元稹(),字微之,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拓跋什翼犍第八子彭城王拓跋力真的后代,隋朝兵部尚书、益州总管长史、平昌郡公元岩六世孙。父元宽,母郑氏。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新!!: 新唐书和元稹 · 查看更多 »

元載

元載(),字公輔,凤翔府岐山县(今陕西省鳳翔縣)人,唐朝中期官员。.

新!!: 新唐书和元載 · 查看更多 »

元昭皇后

元昭皇后晁氏,唐宣宗的美人。唐懿宗李漼生母。.

新!!: 新唐书和元昭皇后 · 查看更多 »

勃律

勃律(Patola Sahi或Palola Sahi之后吐蕃译Bruzha),克什米尔北部印度河流域古国,扼印度、中亚和西藏之间的交通要道。 中国自东晋开始在史籍中记载此国,有波伦、钵卢勒、钵露勒、钵露罗、钵罗、勃律等不同译名,唐朝多称勃律,地原在今巴尔蒂斯坦一带(今别称小西藏)。 7世纪初,为吐蕃击破,分裂成为大勃律和小勃律两个国家,留居原地巴尔蒂斯坦者称大勃律,向西北迁移至罕札河谷即今吉尔吉特地方的称为小勃律,两地相距约150公里。大勃律於686年被吐蕃征服,不甘於吐蕃統治的人逃到小勃律,不過小勃律也在700年前後為吐蕃所征服。 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勃律三次遣使入唐。唐王朝先后册立其君主。开元初年的714年,小勃律王没谨忙因为受到吐蕃的压迫,亲自入长安表示臣服唐朝。由于小勃律是吐蕃进攻唐之安西四镇的要道,因此,唐朝政府认为小勃律是西域西门,必救之地。北庭节度使张孝嵩遣疏勒副使张思礼率西域联军四千救之,没谨忙出兵接应大破吐蕃。此后,722年(开元十年)唐封没谨忙为小勃律王。 没谨忙之后,苏失利之继位小勃律王,740年被吐蕃军击败,被迫臣服吐蕃,迎娶吐蕃公主为妃,吐蕃势力遂深入西域,二十余国皆为吐蕃臣属。此后三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詧三次讨伐均无功。747年(天宝六年),安西节度副使高仙芝受命以马步万人进讨,分兵三路攻占小勃律全境,俘虏小勃律王夫妇,唐改其国号为归仁,设归仁军镇守。此役过后,西域各国重新归附唐朝。 751年高仙芝在怛逻斯之战中大败于大食,唐朝势力退出中亚西部,756年小勃律及周围地区再次臣服吐蕃。 Category:巴基斯坦历史政权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君主國.

新!!: 新唐书和勃律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新!!: 新唐书和回鹘 · 查看更多 »

皇甫無逸

皇甫無逸,字仁俭,京兆万年人,隋朝、唐朝官员。 开始在隋朝为官,618年,隋炀帝被杀,他在洛阳与段达、元文都拥立越王杨侗为皇帝,后来因为王世充篡权,皇甫無逸投靠唐朝。封滑国公,历任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民部尚书、御史大夫。安抚益州,整顿当地吏治。.

新!!: 新唐书和皇甫無逸 · 查看更多 »

石雄

石雄,徐州人。出身貧寒,祖先已不可考。少為牙校,成為王智興麾下,任捉生兵馬使。 石雄生性勇敢,愛士卒。由於王智興殘虐,軍中欲立石雄。太和三年(829年)石雄前往武寧時,王智興殺盡軍中與石雄友好者百馀人。是年四月王智興謊稱石雄擾亂軍心,請誅之,唐文宗深知王智興陰毒,又賞識石雄才華,最後僅流放白州。後歸劉沔麾下。會昌二年(841年)四月,李德裕奏請以石雄為天德防禦副使,輔佐田牟用兵。 會昌三年(842年)正月麟州(陝西神木)刺史石雄與朱邪赤心擊破回鶻烏介可汗大兵於殺胡山(黑山)。石雄迎太和公主歸國,因功遷天德防禦使。 會昌四年二月,為河中節度使,二月六日,石雄攻克良馬(山西省安澤縣東北),會昌四年三月,為晉絳行營招討使,三月,兼任冀氏行營招討使,李丕為晉州刺史,成為石雄副手。是年九月二十四日,為晉絳行營節度使,率七千人進攻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石雄從翼城出發,攻破昭義軍五寨,殺獲千人,唐武宗称其:“今将帅义而勇罕雄比者。” 累迁至防御使、行营副使,官至河陽節度使,“临财廉,每朝廷赐与,辄置军门,自取一匹缣,余悉分士伍”。王智兴之子王宰聯合白敏中排儕石雄,白敏中認為:「黑山、天井功,所酬已厭。」 官拜神武统军,最後“失势,怏怏卒”。.

新!!: 新唐书和石雄 · 查看更多 »

玄奘

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識宗创始人,師承那蘭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游记》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書寫為書,呈給唐朝之唐太宗。.

新!!: 新唐书和玄奘 · 查看更多 »

玉海

《玉海》是中國南宋王應麟編写的一部類書,有200卷。.

新!!: 新唐书和玉海 · 查看更多 »

王及善

王及善(),洺州邯鄲(今河北邯郸)人。武则天时文昌左相(宰相)。他擔任内史时,人稱为“鸠集凤池”。唐高宗時,累官至禮部尚書。他規定官员不准骑驴上班,又派人终日驱逐,人稱“驱驴宰相”。.

新!!: 新唐书和王及善 · 查看更多 »

王叔文

王叔文(),中國唐朝中期政治人物。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自称是王猛后裔。 蘇州司功出身,善圍棋。唐德宗時,擔任太子李誦侍讀,“常為太子言民間疾苦”,獲太子喜愛。永貞元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順宗即位後,即授叔文翰林待詔兼度支使、鹽鐵轉運使,聯合王伾、劉禹錫等人,有意推行政治改革。拉攏德宗朝宰相兼度支使鹽鐵使的杜佑,但實際主導政事;再以世族出身、時任監察御史的柳宗元出任禮部員外郎,作為緩和官僚反彈之手段。 在內侍省則以東宮系統的李忠言對抗神策軍系統的俱文珍、劉光琦,但由於以整肅宦官為訴求,無法在內侍省得到支持。王叔文著手減免稅賦,罷諸道速奉,廢止宦官把持的宮市,史稱“市里歡呼”,“人情大悅”。三月,俱文珍聯合裴鈞等人迫使順宗立李淳(李純)為太子,而王叔文隨後與西川節度使韋皋決裂,韋皋投靠太子一方。八月,扶立憲宗,以順宗為太上皇,是為「永貞內禪」,貶王叔文為渝州司戶,元和元年(806年)賜死。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死。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准、程異及韋執誼等八人先後被貶為邊遠八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二王前後掌權一百四十六天,史稱「永貞革新」。.

新!!: 新唐书和王叔文 · 查看更多 »

王君㚟

王君㚟(),唐代開元年間將領,字威明,瓜州常樂人(今甘肃省安西县)。以功担任右卫副率。721年,在郭知运之后担任河西節度使、右羽林将军。726年,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入侵大斗拔谷,在青海湖西被王君㚟率领秦州都督张景顺击败。王君㚟为大将军,不久,被瀚海大都督回紇承宗的司马护输所杀。.

新!!: 新唐书和王君㚟 · 查看更多 »

王君廓

王君廓(),并州石艾(今山西省平定县)人,唐朝初年名将。.

新!!: 新唐书和王君廓 · 查看更多 »

王处存

#重定向 王處存.

新!!: 新唐书和王处存 · 查看更多 »

王孝傑

王孝傑,京兆新丰人,唐朝和武周的名将,参加对吐蕃、后突厥、契丹的战争。在武则天时代一度为相,在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的战斗中阵亡。.

新!!: 新唐书和王孝傑 · 查看更多 »

王守澄

王守澄(),唐朝末年宦官,活躍於憲、穆、敬、文四朝,曾三度參與皇帝的廢立,在朝中掌權達十五年之久。與朝廷朋黨勢力結合,賣官行為讓官場風氣為之敗壞。文宗時,以他為首的宦官集團與素來憎惡宦官的皇帝勢力發生多次激烈衝突,後來皇帝成功促成了宦官集團內部的分裂,終因失勢而被酖殺。而日後策動甘露之變的首謀李訓、鄭注便是由他引薦給皇帝,他的死直接或間接地預告了該事變的發生。與詩人王建是同宗,兩人頗有交情。有一弟王守涓。.

新!!: 新唐书和王守澄 · 查看更多 »

王世充

王世充(),字行滿,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官居太尉、相国,封郑王。隋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在东都洛阳接受杨侗的禅让,自稱「大鄭皇帝」。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敗於李世民,被唐朝貶謫巴蜀,遇仇而死。.

新!!: 新唐书和王世充 · 查看更多 »

王彥威

王彥威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王彥威 · 查看更多 »

王徽 (京兆)

王徽(),字昭文,封爵琅琊侯,谥号贞,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王徽 (京兆) · 查看更多 »

王忠嗣

王忠嗣(),初名訓,太原祁縣(今山西祁县)人,唐朝名將,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

新!!: 新唐书和王忠嗣 · 查看更多 »

王元逵

王元逵(),字茂远,唐代回紇阿布思人,成德節度使王廷湊之子,後繼任。.

新!!: 新唐书和王元逵 · 查看更多 »

王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中国山西河津)人。初唐时代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新!!: 新唐书和王勃 · 查看更多 »

王皇后 (唐玄宗)

王皇后(),同州下邽县人,唐玄宗皇后。 王氏家族出于太原王氏,先祖為南梁冀州刺史王神念,父王仁皎,有双胞胎兄长王守一。史书未记载王氏的生年。當玄宗還在臨淄王時期時,聘娶王氏為郡王妃。根据《唐会要》的记载,时间是在武周长寿二年(693年),当时李隆基年仅八周岁。 710年,在討伐韋-后-的唐隆之变時,王氏在幕後協助臨淄王,終於完成大業。唐隆之变后,李隆基受封平王,不久被立为皇太子。王氏当获封太子妃的册封。延和元年(712年),玄宗即位,改元先天。八月二十日,立王氏為皇后。 王皇后結婚多年,始終無子,而當時武惠妃很得寵,王皇后心中不滿,武惠妃便想詆毀她。然而因為王皇后對下屬們素有恩惠,故沒人願意說她壞話。玄宗也起了廢后之心,便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亲信姜皎,姜皎卻把這事說溜出去。开元十年(722年),她的一位妹夫嗣濮王李峤举报姜皎泄露唐玄宗意图废后。姜皎受杖刑后,死于流放途中。皇后因為失去玄宗的愛情,身處於隨時可能被廢的恐懼中,便哭著問玄宗:「陛下難道不掛念當年我爹拿衣服換一斗麵粉,給您做生日湯餅的事嗎?」玄宗聽了也為之感傷動容,遂暫時放下廢--的打算。 因為皇后無子,地位受損,再加上姜皎之事,讓皇后之兄王守一很害怕,遂導致「符厭事件」發生。他請來和尚明悟祭拜南斗與北斗,取來霹靂木並刻上天地文與玄宗名諱,讓王皇后佩帶,說道:「帶著它可保祐早生貴子,往後將可與則天皇后相比。」結果,在开元十二年(724年)事情被揭發,玄宗親自追查,果然搜獲物品。同年秋七月己卯,下诏廢皇后為庶人,賜死王守一。當時詩人王諲甚至作翠羽帳賦,諷刺玄宗的行為。在被廢的三個月後,即当年十月,王氏便過世了,玄宗詔令以一品禮將她葬於無相寺。後宮的人們對她相當思慕,玄宗自己也對此事感到相當後悔。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時,恢復其皇后封號。.

新!!: 新唐书和王皇后 (唐玄宗) · 查看更多 »

王皇后 (唐高宗)

王皇后(),名不详,籍贯并州祁县。唐高宗第一任皇后,後來因武則天被立為皇后而被廢,最後也為武則天所殺。.

新!!: 新唐书和王皇后 (唐高宗) · 查看更多 »

王珪

王珪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王珪 · 查看更多 »

王紹鼎

王紹鼎(),回紇阿布思人,字嗣先,唐朝将领,曾短期担任成德节度使(首府在今石家庄),实际脱离朝廷而独立。父王元逵,母壽安公主(絳王李悟女)。.

新!!: 新唐书和王紹鼎 · 查看更多 »

王紹懿

王紹懿(),封太原伯,唐朝将领,回紇阿布思族,曾任成德节度使,实质独立于朝廷。.

新!!: 新唐书和王紹懿 · 查看更多 »

王绍 (唐朝)

王绍(),李绛《兵部尚书王绍神道碑》唐朝官员。.

新!!: 新唐书和王绍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维

王维(,一说699 —759),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畫家,號稱「詩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受母親影響,精通佛学,其字「摩詰」,是取自佛教的《維摩詰經》。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新!!: 新唐书和王维 · 查看更多 »

王缙

王缙(《旧唐书》卷一十二;《册府元龟》作卒年八十三。),字夏卿,唐朝官员,唐代宗年间为宰相,封爵齐国公。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鼓励皇帝也笃信佛教,但他和更有权势的宰相元载的腐败使龙颜大怒。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伏诛,王缙被贬,再未重返长安。.

新!!: 新唐书和王缙 · 查看更多 »

王翃

王翃,字宏肱,太原晋阳人。五代祖王松年,北齐黄门侍郎。高祖王邵,隋秘书监。曾祖王子奇,京兆府渭南县尉。祖王庆贤,京兆府美原县丞,赠太常卿。父王光谦,楚州淮阴县令,赠太子太保。兄王翊,代宗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刑部侍郎。 早年从军,为折冲都尉,天宝年间在羽林军中任职。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参与讨伐襄州康楚元有功,加兼秘书少监,迁朗州刺史。大历五年(770年),迁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安史之乱时,因唐军频繁在岭南征兵,当地的溪洞夷獠都害怕被征募,有首领梁崇牵,自号“平南十道大都统”,与覃问、西原贼张侯、夏永等人攻陷占据容州。前后经略使陈仁琇、李抗、侯令仪、耿慎惑、元结、长孙全绪等人,虽是容州刺史,却被迫在藤州或梧州上任。至王翃到任后,散发私人财物招募将卒,许下好处,于是人各尽力。又遣使向广州节度使李勉求援,获得李勉发兵手札,出示义州刺史陈仁璀、藤州刺史李晓庭等人,设立盟约,共同讨贼。之后大战于容州,俘虏梁崇牵,尽复容州故境。前后大小百余战,生擒贼帅上献者七十余人。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充招讨处置使。奏请设置顺州,收复郁林诸州,部内渐安。后因哥舒晃杀岭南节度使吕崇贲,岭南复乱。王翃派兵赴援广州,西原贼率覃问乘容州兵马空虚,起兵来袭,被王翃设伏击败,生擒覃问。唐代宗闻而壮之,遣中使慰劳,加金紫光禄大夫,赐第京师。 大历十四年(779年),吐蕃入寇河中,元帅郭子仪领军抵御,王翃被征为汾州刺史、河中少尹,充节度留后,处理郭子仪幕府事务。有悍将凌正谋划叛乱驱逐王翃,王翃接到告发后,暗中将夜漏调前数刻,乱军因时间差而错过约期,被王翃一一击破,凌正被诛杀,军城遂安。 建中二年(781年)三月,振武军乱,其帅彭令芳、监军刘惠光被杀,王翃继任振武军使、东中二受降城镇北绥银麟胜等州留后。三年七月,任京兆尹。建中四年(783年)十月,王翃受命犒劳泾原镇军士,军士以伙食不嘉,愤而生叛,泾原兵变发生,唐德宗慌忙出逃奉天,王翃与宰相崔宁、御史大夫于颀一起从延平门西逃奉天。加御史大夫,改将作监,从幸山南。之后与卢杞一同陷害崔宁,导致崔宁被杀。 唐军收复京城,德宗回京,王翃改任大理卿。贞元九年(793年),出为福州刺史、福建观察使,入为太子宾客。贞元十二年(796年),检校礼部尚书,代董晋为东都留守,判尚书省事、东畿汝防御使。他在洛阳开置屯田二十余,铸造兵器甲胄,操练士卒,颇修军政,为后来的淮西平叛立下大功。贞元十八年(802年)六月卒,时七十余,赠礼部尚书。谥曰肃。 王翃与卢杞交好,崔宁被杀、阻止李怀光不得入朝觐见这两件事,王翃都与卢杞合谋,因此被人所议论。有子王正雅,大理卿。.

新!!: 新唐书和王翃 · 查看更多 »

王無競 (唐朝)

王無競()字仲烈,唐朝政治人物,先世為琅琊人,因官世徙東萊,南朝劉宋太尉王弘的十一世孫。 無競有家財,頗負氣豪縱,下筆成章。被朝廷任用為趙州欒城縣尉,三遷至監察御史,改殿中丞。有一次上朝,因當面批評宰相宗楚客和楊再思,被調為太子舍人。神龍(705年-707年)初,因斥責權幸,無競被外放為蘇州司馬。張易之被誅時(705年),無競因曾與他交往而受牽連,被貶廣州,後被仇家假借君命用棍打死。 無競有文名,與詩人陳子昂交好,全唐詩有收錄無競詩五首。.

新!!: 新唐书和王無競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鍔

王鍔(),字昆吾。自稱太原人。唐朝官员。.

新!!: 新唐书和王鍔 · 查看更多 »

王行瑜

王行瑜(),邠州(今陝西彬縣,位淳化縣西北)人。唐末將領。.

新!!: 新唐书和王行瑜 · 查看更多 »

王質 (唐朝)

王質(),字華卿。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東南)人。 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王通(文中子)後人,寓居寿州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力耕以养母。元和六年(811年)甲科状元,授秘书省正字,歷官侍御史、山南西道節度副使,大和七年(833年)召为给事中,十二月权知河南尹。大和八年(834年)拜宣歙觀察使兼御使中丞,政绩卓著。开成元年(836年)十二月病卒。赠左散骑常侍。.

新!!: 新唐书和王質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鳴盛

王鳴盛(),字鳳喈,號禮堂、西庄,晚號西沚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清代官員。 早年求學詩於長洲沈德潛,後又從於惠棟問經義。精研經學、史學、小學、目錄學等,乾隆十九年(1754年)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在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途中纳一小妾,被御史罗典彈劾,左遷光祿寺卿,後辭官不仕。鳴盛堅持反對孔子的“春秋筆法”,對他所認為的前人對於歷史的扭曲之處,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朱熹的通鉴纲目》,皆以史實予以駁斥。他主張:「經以明道,以求道者不必空執義理求之也。但當正文字,辨音讀,釋訓詁,通傳注,則義理自見,而道在其中矣」。李慈铭赞其“议论淹通,多足决古之疑”,著有《十七史商榷》。 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與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合稱“清代史學三大名著”。.

新!!: 新唐书和王鳴盛 · 查看更多 »

王鉷

王鉷,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南)人,唐朝大臣,封太原县公,兼殿中监。祖父為唐朝西域名將王方翼。 史书未记载生年。天宝年间充京和市和籴使、户口色役使。每年搜括大量财物入内库。来提供给唐玄宗挥霍,非常受信任。最初,王鉷依附楊慎矜而显贵,后和吉温陷害杨慎矜,最终楊慎矜在天宝六年(747年)被赐死。天宝九年(750年),任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加知总监、栽接使。于是王鉷一身兼领二十余使,朝庭内外皆畏惧他的权势。天宝十一年(752年),王鉷的弟弟户部郎中王銲和邢縡谋反,王鉷被赐死,杨国忠势力开始膨胀。.

新!!: 新唐书和王鉷 · 查看更多 »

王虔休

王虔休(),原名王延貴,字君佐,汝州人,唐代軍事人物,曾任昭義節度使,加檢校工部尚書。 善於音樂、武藝,早年任汝州刺史李深之部將。昭義節度使李抱真聞王延貴有才,特意向李深借將,收王延貴入幕府,任昭義押衙。延貴隨抱真四處征戰,皆身先士卒,不畏弓矢,晉為步兵都虞侯,朝廷封為御史中丞。 貞元十年(794年),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去世,元誼與元促經認為應該要立抱真之子李緘世襲,延貴反對,認為應該歸順朝廷,而後延貴被朝廷立為留後,賜名王虔休,元誼非常不滿,要求以洺州、磁州、邢州另作一軍,虔休怒而討伐元誼,元誼詐降;王虔休以裨將率領二千人入洺州城接收,元誼將他們全部殺死,但兩方的征戰,元誼畢竟失利,還是率領洺州士卒五千人、百姓五萬家投奔魏博。 貞元十二年(796年),王虔休真除為昭義節度使。.

新!!: 新唐书和王虔休 · 查看更多 »

王欣夫

王欣夫(1901年-1966年),原名大隆,字補安。江蘇吳縣人。著名文獻學家。 原籍浙江嘉興。早年受業於金松岑,後從曹元弼習經學。1935年搜求顧廣圻題跋,輯成《思適齋書跋》一百八十餘篇。曾任聖約翰大學教授、復旦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教授。晚年書齋名“蛾術軒”,取自《禮記·學記》“蛾子時術之”,收藏古籍珍本善本甚多。文革時被關進牛棚,1966年因患肺炎病逝。著有《文獻學講義》、《補三國兵志》、《藏書紀事詩補正》,其中《文獻學講義》,被譽爲研讀文獻學之必備參考書。.

新!!: 新唐书和王欣夫 · 查看更多 »

王武俊

王武俊(),字元英,契丹怒皆部人。唐將領。成德節度使。 幼善騎射,在李寶臣帳下擔任裨將。封维川郡王。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殺李惟岳,傳首京師,本欲謀得成德節度使,三月為恆冀都團練觀察使,以功高賞薄,對朝廷不滿,又瞧不起張孝忠,暗中與幽州節度使朱滔相互勾結。是年十一月,朱滔稱冀王,與李納、田悅、王武俊一併稱王,昭義節度使李抱真退保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衛長寧忠於唐朝,勸王武俊歸唐不成,想謀殺王武俊,事泄,被腰斬。 李抱真親赴王武俊轅門,勸降武俊,二人結義為兄弟。王武俊與李抱真聯合對付朱滔,德宗为鼓励王武俊也封他为卢龙节度使,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为司空,封琅琊郡王。進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病死,谥忠烈。王武俊妻李氏。长子王士真袭位。另有子王士清、王士平、王士则。 武俊傳王士真、士真傳王承宗,承宗傳王承元,承元歸順朝廷,改封義成節度使,帝敕魏博軍的田弘正掌成德軍。王廷湊兵變,殺田弘正,自立為成德節度使。王廷湊是王武俊養子「王五哥」的後人。.

新!!: 新唐书和王武俊 · 查看更多 »

王毛仲

王毛仲,高句丽人,唐朝禁军将领。开始是临淄王李隆基的家奴。李隆基成为太子後,负责东宫的马驼鹰狗等坊。 在唐隆之變、先天政變頗立功勳。李隆基继位為唐玄宗,授为大将军,因为诛杀萧至忠等有功,升为辅国大将军。开元九年,为朔方道防御讨击大使,后来居功触怒唐玄宗,又得罪了高力士。开元十八年,玄宗还封他刚出世的儿子为五品官,據說他有「怨懟之詞」,在高力士进言下,玄宗很快下了处理他的决心。开元十九年,他被流放到零陵,在永州被赐死。禁軍將領葛福順與毛仲為兒女親家,亦遭流放。.

新!!: 新唐书和王毛仲 · 查看更多 »

王涯

王涯(),字广津,唐太原(今太原)人。 生年不详,父王晃,官温州(今浙江温州)刺史。王涯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进士,调蓝田尉。宪宗時,贬虢州司马,再徙袁州刺史。王涯與妻情笃,“不蓄妓妾”。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官至宰相兼任江南榷茶使,太和九年(835年)十月颁令榷茶,受至朝野極大之反對,不久乃止。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甘露之變事敗,王涯逃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受刑之下供称意欲推翻文宗改立郑注为帝。被腰斬于子城西南隅独柳树下,全族被滅,詩人卢仝(號玉川子)因前晚與王涯一起喝酒,亦被殺。百姓因榷茶之故怨恨王涯,在他被押赴刑场时向他投掷瓦块石头。王涯家富,被抄家劫掠数日,家里仍然有很多卖官得来的艺术珍品。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所著《资治通鉴》中如是评价贾餗和王涯之死:“当时的评论家都说王涯和贾餗善文学,有名声,并不知道李训、郑注的图谋,横遭灭族之祸。他们为此气愤,哀叹他们死得冤枉。臣不以为然。社稷危亡,却不去匡正,当宰相有什么用!王、贾安于高位,享受财富和荣耀,同时李、郑这样的小人用尽奸险手段谋取将相之位。王、贾和他们比肩,不以为耻;国家面临危亡,他们不以为忧。他们苟且偷安,日复一日,自以为得保身良策,无人能及。如果人人为此且无灾祸,奸臣谁不愿意如此呢?一旦灾难降临,就不免家破人亡。这是上天要族诛他们,而非仇士良(宦官头领之一)!” 长子王孟堅,工部郎中、集賢院學士;次子王仲翔,太常博士。均因甘露之变牵连而被灭家。侄孙王羽等逃奔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后刘从谏侄刘稹败死,王羽等也被杀。女婿渭南尉、集贤校理窦紃因是故宰相窦易直之子,没有被宦官杀害,贬循州司户参军。 《全唐詩》錄王涯詩作一卷。.

新!!: 新唐书和王涯 · 查看更多 »

王溥 (唐朝)

王溥(《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字德润,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于901年-903年间为宰相。军阀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准备篡位时对唐朝高官展开清洗,他被杀。.

新!!: 新唐书和王溥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潮

王潮(閩東語平話字:Uòng Dièu;閩南語白話字:Ông Tiâu;),譜名审潮,表字信臣,,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末任固始縣長史。後南下征戰,為福建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與弟王审邽、王審知率兵自中原南下入閩,是五代閩國的濫觴。.

新!!: 新唐书和王潮 · 查看更多 »

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因其善寫場面雄闊的邊塞詩,而有“詩家天子”(或作“詩家夫子”)、 “七絕聖手”、“开天聖手”、“詩天子”的美譽。世称“王江宁”。著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新!!: 新唐书和王昌龄 · 查看更多 »

王方庆

王方庆(),名綝,字方庆,以字行《新唐书》卷七十二,封石泉县公,谥贞,唐朝、武周官员,武则天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王方庆 · 查看更多 »

王方翼

王方翼(),表字仲翔,并州祁县人,少号孝童,唐朝初年名将。唐高祖妹夫王裕的孙子。唐太宗时为右千牛。唐高宗时随裴行俭讨伐李遮匐,为副将,兼检校安西都护,修筑碎叶城。 永淳初年,西突厥阿史那车薄带兵围困弓月城,王方翼率军与其在伊犁河交战,大获全胜。敌军援至,又在热海交战,杀敌七千,擒其首领300人,西域震服。嗣圣时(684年),太后武则天主政猜忌他是王皇后本家、唐朝忠臣,把他流放到崖州。路过衡山(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境)时,王方冀病逝,享年六十三。其孙王鉷。.

新!!: 新唐书和王方翼 · 查看更多 »

王旭

王旭可以是指:.

新!!: 新唐书和王旭 · 查看更多 »

王播

王播(),字明敭,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进士出身。宪宗、文宗时,历官剑南西川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等职,又长期任盐铁转度使。在职期间,善于聚敛搜刮,加重铜、盐等税,虽正税不足,反而每月能以钱物供奉皇帝,名为“羡余”。在淮南任所,虽遇大旱,扔搜刮不已,致使民怨沸腾。自淮南还京,进银碗三千四百、绫绢二十万匹,被封为太原郡公。卒,谥曰敬。工书,尝书唐凤翔尹李晟为国修寺碑。 B Category:唐朝宰相 Category:唐朝郡公 Category:唐朝軍事人物 Category:西川节度使 Category:淮南节度使.

新!!: 新唐书和王播 · 查看更多 »

王才人 (唐武宗)

王才人,邯郸人,唐武宗李瀍的宠妃。武宗死后,王才人自杀。追赠为贤妃。.

新!!: 新唐书和王才人 (唐武宗) · 查看更多 »

王承元

王承元(《旧唐书》卷一十七),封岐国公,唐朝将领。他的家庭世代控制成德镇,但他在兄长王承宗死后拒绝统领成德军,此后做了朝廷将军直至去世。.

新!!: 新唐书和王承元 · 查看更多 »

王景崇 (唐朝)

王景崇(),回紇阿布思人,字孟安,封常山郡王,谥忠穆,唐朝将领,继承先祖任成德节度使并实际独立于朝廷。.

新!!: 新唐书和王景崇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智興

王智興(),字匡諫,河南溫縣人。 曾祖父王靖,官左武衛將軍,父王縉,曾任太子詹事。智興少以驍勇著稱,為徐州(今江蘇)牙兵,隸屬徐州刺史李洧。貞元年間隨李洧歸順朝廷,累遷滕、豐、沛、狄四鎮。元和年间,擊退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因功升侍御史、御史中丞,授沂州(今山東臨沂)刺史。 長慶初年,河朔三鎮又叛,朝廷以智興為武寧軍節度副使,率領徐州(今屬江蘇)三千兵討伐,王智興至徐州,募勇悍之士二千人,號銀刀、雕旗、門槍、挾馬等七軍。七軍中又以銀刀軍的待遇最為優厚,是近侍親兵,每日三百人守衛,他們帶著兵器坐在大堂兩邊廊屋懸掛的帷幕下,“稍不如意,相顧笑議於飲食間,一夫號呼,眾卒相和。節度多懦怯,聞亂則後門逃去,如是且久。”在王智興的縱容下,銀刀軍驕橫難制,以父子相承。 王智興後與節度使崔群不合,於是放逐崔群,“至埇桥,遂掠盐铁院缗帛及汴路进奉物,商旅赀货,率十取七八”,朝廷莫可奈何,授王智兴为检校工部尚书。自此智興自領軍務,割据一方。 太和初年,橫海(今河北滄州東南)李同捷据沧、德二州叛,七月,王智兴率大军三萬人,自備五個月糧餉,进军攻克棣州,平定李同捷,赏赐优厚,進位侍中,封雁门郡王,改任许州刺史。王智兴残虐,攻討李同捷時僅自備五月糧卻耗時超過兩年,故士兵多怨懟。军中欲逐智兴而立武宁捉生兵马使石雄。太和三年(829年)石雄為智興所誣,流放白州。太和九年五月,改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开成元年七月,卒於任上,葬於洛阳榆林之北原。 九子:.

新!!: 新唐书和王智興 · 查看更多 »

王晙

王晙(),滄州景城人。 祖父王有方,遷居洛陽(今河南洛陽),父王行果曾為長安尉。自幼父母皆亡,由祖父撫養,少年好學,氣貌雄壯。 咸亨三年(672年)擢明經,調清苑縣尉,歷官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出京任渭南令。久视元年(700年),宰相魏元忠獲罪贬为高要(今广东肇庆)尉,司礼丞高戬、凤阁舍人张说受牵连流放岭南。王晙为魏元忠申辩。宋璟惭愧叹道:“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负朝廷矣。” 景龍三年(709年),授桂州都督,累遷太僕少卿。有膽識,不畏強權。 開元二年(714年)十月,吐蕃精甲十萬寇犯臨洮,薛訥率大軍至武街驛(今甘肅臨洮東),王晙率二千兵馬襲吐蕃於臨洮,功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并州都督长史。 四年(716年),迁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加御史大夫。 八年(720年),拜为兵部尚书兼幽州都督,复朔方行軍大总管。 九年(721年),以鎮壓胡人康待宾叛亂功封清源县公,仍兼御史大夫。尋胡人再叛,未能平乱,贬梓州刺史。 十年(722年),起用拜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北巡至并州,改并州为太原府,设为北都,刺史改称府尹,授王晙吏部尚书兼太原尹。四月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並追前破突厥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五月兼朔方副大总管兼安北大都护。冬,以許州刺史王喬案,貶蘄州刺史,改定州刺史。 十四年(726年),迁户部尚书,复为朔方节度使。 二十年八月初九(732年9月2日)因病卒。赠尚书左丞相,谥忠烈。存詩一首。.

新!!: 新唐书和王晙 · 查看更多 »

班宏

班宏(),卫州汲县人。唐朝官员。.

新!!: 新唐书和班宏 · 查看更多 »

班固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东汉历史学家,《汉书》的作者。.

新!!: 新唐书和班固 · 查看更多 »

睿真皇后

睿真皇后,沈姓,吴兴郡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唐代宗为广平郡王时的妾室,唐德宗生母。.

新!!: 新唐书和睿真皇后 · 查看更多 »

祖君彦

君彦,北齐仆射祖孝徵之子。博学强记,属辞赡速。薛道衡推荐给隋文帝,隋文帝说:“就是杀斛律明月之人的儿子?朕不用他。”隋炀帝立,更加忌知名士,遂调他为东都书佐,检校宿城令,世称祖宿城。祖君彦自负其才,常郁郁思作乱。为李密草《为李密檄洛州文》,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李密失败,王世充见他,问:“汝为贼骂国足未?”君彦回答:“跖客可使刺由,但愧不至耳!”王世充杀了他,戮尸于偃师。.

新!!: 新唐书和祖君彦 · 查看更多 »

禁軍

禁軍,直轄屬於帝王或元首(如監國、太后等),擔任護衛元首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

新!!: 新唐书和禁軍 · 查看更多 »

秦宗權

宗權(),中国唐朝末藩鎮軍閥,蔡州上蔡县(今屬河南省駐馬店市)人,蔡州節度使,以殘暴著名,後被汴梁節度使朱溫擒獲,斬殺。.

新!!: 新唐书和秦宗權 · 查看更多 »

秦琼

(),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济南五龙潭有其故居。.

新!!: 新唐书和秦琼 · 查看更多 »

程千里

程千里,唐代京兆万年县人。 身高七尺,勇猛有力。屡建奇功,官至安西(治今甘肃临潭县东)副都护。天宝十一年(725年),入京,任御史中丞。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禄山起兵叛乱,程千里在河东地区招募士兵,任河东节度副使、云中(治今山西大同市)太守。 天宝十五载正月,升任上黨郡(治今山西长治市)长史、特进。叛军多次进攻上黨,都被程千里打败。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丁丑(初二),蔡希德包围上党城,程千里自恃骁勇,想要活捉蔡希德,率领百名骑兵出城。敌军救兵突然赶到,程千里退回,不料吊桥塌坏,落入城河被俘。程千里仰首告於城上諸將:“非吾戰之過,此天也,為我報諸將士,乍可失帥,不可失城。”程千里被押送洛阳。安庆绪给他安排了特进的職務,又把他囚禁在客舍中。安庆绪從苑門败走时,嚴莊殺害哥舒翰、程千里等三十餘人。.

新!!: 新唐书和程千里 · 查看更多 »

程异

程--(),字師舉,京兆府长安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境)人。唐代官员,唐宪宗时,短暂的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质宰相)。 出身官宦世家,明經及第,補鄭縣尉。受王叔文的提拔,升盐铁扬子院留後。王叔文變法失敗後,贬郴州司马,为“八司马”之一。後因吏部尚书李巽推荐,授侍御史,任鹽鐵揚子院留後,又遷任淮南等道兩稅司。元和十三年(818年)九月,以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犹领盐铁。次年四月去世,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恭。程异逝世于官邸,无遗产,世重其廉云。裴度說他:“程--雖人品庸下,然心事和平,可處煩劇,不宜為相。” 子程巽。.

新!!: 新唐书和程异 · 查看更多 »

程元振

程元振(694年—764年),唐肅宗、代宗時宦官。與李輔國擁立太子李豫,是為代宗,官至飞龙副使、右监门卫將軍、知内侍省事。寶應元年(762年)程元振掌握了部分禁軍,謀奪輔國權,代宗遂罷免輔國所有官職,以元振代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不久遣人將輔國刺死。程元振加封为镇军大将军,封保定县侯,充宝应军使。不久加骠骑将军,封邠国公,赠其父程元贞为司空,母郄氏为赵国夫人。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亂攻佔河隴地區,程元振知情不報,僕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入侵,同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一度直逼長安。賴郭子儀處理平定亂事。后因策划政變,御史大夫王升發現,上告朝廷,流放溱州(四川省綦江縣東南),在江陵(湖北省江陵縣)被仇家殺死。 C C C Y.

新!!: 新唐书和程元振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新唐书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窦建德

建德(),中国隋末民變軍领袖之一。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決定性的虎牢之戰中敗於李世民之手,被俘後遭斬首於長安。.

新!!: 新唐书和窦建德 · 查看更多 »

窦抗

竇抗(),字道生,岐州平陸县人,隋文帝的外甥,唐高祖太穆皇后的族兄,竇威的族侄,隋朝、唐朝官员。.

新!!: 新唐书和窦抗 · 查看更多 »

窦文场

文场(生卒年不詳)唐朝宦官,唐德宗時期神策軍中尉。德宗是太子时,窦文场和霍仙鳴就是他的内侍。魚朝恩死后,德宗以亲军委於大臣白志贞。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爆發涇原兵變,唐德宗帶著皇妃、太子、诸王等倉皇出逃,由咸阳到奉天(今陝西乾縣),護駕只有宦官霍仙鳴及竇文場,白志贞的军队没有起到作用。德宗重返京师後,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以窦文场和霍仙鸣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宦官分典禁军之先河。貞元十二年(796年)六月,德宗又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後出任樞密使。貞元十四年(798年)霍仙鳴卒,以第五守亮繼之為右軍中尉。窦文场累加骠骑大将军,请致仕回乡。.

新!!: 新唐书和窦文场 · 查看更多 »

章學誠

學誠(),清代史學家、思想家。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

新!!: 新唐书和章學誠 · 查看更多 »

章敬皇后 (唐肅宗)

#重定向 章敬吳太后.

新!!: 新唐书和章敬皇后 (唐肅宗) · 查看更多 »

竇威

竇威(),字文蔚,岐州平陸县人,唐朝的外戚、宰相。唐高祖太穆竇皇后的叔父。.

新!!: 新唐书和竇威 · 查看更多 »

竇德玄

竇德玄,唐朝政治人物,高宗时宰相。窦德玄出身唐朝外戚,曾祖父窦毅,太穆皇后(唐高祖之妻,唐太宗之母)的父亲;祖父窦照是太穆皇后的哥哥,父窦彦,隋朝任工部侍郎、检校西平太守,袭爵钜鹿郡开国公。.

新!!: 新唐书和竇德玄 · 查看更多 »

竇群

竇群(),字丹列,京兆金城(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唐朝官员。 父竇叔向,唐代宗時,官至左拾遺。竇群的兄長竇常、竇牟,弟弟竇庠、竇鞏皆進士出身,只有竇群自己隱居於毗陵。貞元中,蘇州刺史韋夏卿薦為左拾遺,轉膳部員外郎兼侍御史。唐憲宗時,擔任吏部郎中、唐州刺史。武元衡薦為御史中丞。因推薦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得罪宰相李吉甫,出为黔南观察使,迁容管经略使。卒官所。死後家無餘財。.

新!!: 新唐书和竇群 · 查看更多 »

竇軌

竇軌,唐朝軍人。太穆皇后从兄弟、唐朝外戚,岐州平陸县人,字士則。 北周雍州牧、酇国公竇恭之子,隋朝大業年間,竇軌为資陽郡東曹掾,後弃官。617年、李淵起兵,集千人至長春宮迎李淵,平定長安,封赞皇县公、大丞相諮議参軍。 稽胡五万人攻撃宜君,竇軌討伐稽胡,竇軌軍大勝。618年,任太子詹事。竇軌任秦州总管,抵御薛举,進封酇国公。620年、任益州道行台左僕射,击败入侵松州的党項、吐谷渾。与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陽王世充。621年,回益州。竇軌为人严厉,多杀戮。 竇軌与益州行台尚書韋雲起不合。626年,玄武门之变後,李建成被殺,竇軌说韋雲起是李建成同党,杀了他,竇軌任益州都督,食邑六百户。 627年,召回京任右衛大将軍。628年,为洛州都督。竇軌奨励農業,恢复洛阳生产。630年,竇軌去世,追贈并州都督。子竇奉節娶房陵公主。.

新!!: 新唐书和竇軌 · 查看更多 »

第五琦

五琦(),字禹珪,唐代京兆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境)人。 少年時為胥吏出身。天宝初年(应当是742年至746年期间),擔任陕郡太守韋堅从事,後因韋堅事牽連,被贬官。天宝十三年(754年),为须江丞。至德元年(756年),任山南第五道度支使,作榷盐法,改私盐为官營。官至御史中丞,以筹措军费,仍入不敷出。乾元元年(758年)又建议发行虚价大钱,铸重轮乾元重寶,一枚重寶相當於开元钱五十,民间争相盗铸,結果造成幣值大貶。乾元二年(759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一月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长史,不久有人告发他收賄二百两金,御史劉期先前往追罪,改夷州(今贵州凤冈)。御史大夫贺兰进明被贬为溱州员外司马。第五琦既去,上元元年(760年)由河南尹劉晏接任,盐改为民产、官收和商销,“法益精密,官無遺利”。 寶應初年,第五琦起為朗州刺史,有作為,入遷太子賓客。當時吐蕃入寇,代宗逃至陝西,郭子儀請以第五琦為糧料使、兼御史大夫,充關內元帥副使。不久,改京兆尹(首都市長)。大历元年(766年),同劉晏分理财政。大历五年(770年),因鱼朝恩事牵连,贬括州刺史。八年改饶州刺史。十三年再改湖州刺史。建中三年(782年)八月卒。贈太子少保。 三子:第五峰,台州刺史;第五平,京兆兵曹參軍;第五申,其子第五牟兼御史中丞。.

新!!: 新唐书和第五琦 · 查看更多 »

纪传体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皇族、外戚、一般人物稱「傳」,列國諸侯稱「世家」或「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意」或「考」,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馬遷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记》纪传体體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而朝鮮的《三國史記》《高麗史》以及日本的《大日本史》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新!!: 新唐书和纪传体 · 查看更多 »

罽賓

罽賓,古代西域國名,其具体地理位置史学界尚无定论。.

新!!: 新唐书和罽賓 · 查看更多 »

羅士信

羅士信(),隋唐軍事人物。齐州历城(今山東省济南市)人。 613年,年仅十四岁,跟随張須陀征讨王薄、孫宣雅,在潍水作战。变民军刚开始布阵,罗士信驰马到阵前,刺杀数人,斩下一人的首级,用长矛挑着首级在阵前巡走,变民军大惊,不敢靠近罗士信。张须陀趁机率兵进攻,变民军大败溃逃。罗士信每杀一人,就割下鼻子揣在怀里,返回后,来检验杀贼的数目。张须陀感叹赞赏,让罗士信随侍身旁。每次打仗,张须陀身先士卒,罗士信紧随其后。隋炀帝派遣使者来慰问,命人画下张须陀、罗士信战斗的场面来观看。 614年,征讨左孝友、盧明月,他和秦叔宝奇襲盧明月大营。616年,張須陀败于李密,自杀;罗士信随裴仁基投靠李密麾下,被任为总管。618年,攻擊王世充时,纵馬進军,身中数矢被捕。王世充对他丰厚待遇,但他对待遇与邴元真同等不满。罗士信有骏马,王世充侄子赵王王道詢想要此马,罗士信不肯给。王世充强行夺走罗士信的駿馬,送给了侄子,致使罗士信心生怨恨。 619年七月,王世充命罗士信进攻穀州,罗士信率领部下千余人归唐。高祖李淵大喜,派使者迎接慰劳,任命他为陝州道行軍总管。620年,随秦王李世民包围慈澗,将王世充太子王玄应刺于馬下。王世充部下拼命抢夺,才将王玄应救回。冬十月,率兵攻陷硤石堡(今河南新安东),又包围千金堡(今河南洛阳北)。千金堡守军对罗士信百般辱骂。罗士信大怒,当天夜里,派遣一百多人怀抱几十个婴儿来到坞堡之下,让婴儿们啼哭,向坞堡的守军谎称:“我们是从东都叛逃,投靠罗总管来的。”不一会儿,又故意相互说道:“这是千金堡啊,我们弄错了!”赶忙匆匆离去。千金堡内的郑军误以为罗士信已经从堡外离去,这是一群从洛阳叛逃而来、迷失了道路的叛徒,遂打开城门,出兵追击。罗士信早已在附近埋下伏兵,见堡内的守军打开城内,立即冲入坞堡,将里面的人全部杀死。621年,平定王世充后,被任命为絳州总管,封郯国公。622年二月,率领左右两百人突入洺州,替代王君廓守洺州,劉黑闥襲撃,时值大风雪,唐军援军救援不及时,罗士信守城八日,城陷被捕,不屈而死,諡曰勇。 羅士信壽命据《旧唐書》《资治通鉴》记载为二十岁,《高祖实录》、《新唐書》记载为二十八岁。《資治通鑑考異》以羅士信十四岁即跟随張須陀征讨王薄为理由,如得年二十,那羅士信616年十四岁;如果得年二十八,608年羅士信十四岁,当时王薄并未起兵。 《隋史遗文》《隋唐演义》等古典小说中,罗士信的事迹基本与正史吻合,只是增加了罗士信早年与秦琼结义,后来为了保护秦母反出山东等情节;有些版本中,罗士信被描绘成智力有缺陷但勇武过人的形象。《说唐》中虽没有罗士信,但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罗成就是以罗士信为历史原型的。而在《大唐秦王詞話》中,提到“罗成,字士信”,认为罗成就是罗士信。.

新!!: 新唐书和羅士信 · 查看更多 »

羅希奭

羅希奭,唐朝官員。本為杭州人,家近洛陽,鴻臚少卿張博濟的堂外甥。 羅希奭,在御史臺擔任吏員時,執法深刻。 天寶初年,右相李林甫引薦後與吉溫共同主持獄政,又與羅希奭姻婭,自御史臺主簿再遷殿中侍御史。自韋堅、皇甫惟明、李適之、柳勣、裴敦復、李邕、鄔元昌、楊慎矜、趙奉璋下獄事,皆與吉溫鍛煉,故時稱「羅鉗吉網」,惡其深刻也。 天寶八載,除刑部員外,轉郎中。 天寶十一載,李林甫卒,出為中部、始安二太守,仍充當管經略使。.

新!!: 新唐书和羅希奭 · 查看更多 »

真腊

真腊(;;同时期的占婆碑铭以kmir称之)是中南半島的一个农业古国,地占今之柬埔寨北部和老挝南部,中心在老挝巴龟一带,建都。其居民是孟—高棉人的一支,据《隋书》载当地:“人形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拳发垂耳,性气捷劲。” 公元627年之前,真腊只是扶南的北部属国。扶南国之强盛,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是分不开的。来自地中海、印度、中东和非洲的商人经马来半岛和暹罗湾去往中国之前,总要到扶南境内的俄厄城进行休整;但是取道巽他海峡的南方航线出现后,商人们纷纷绕开扶南,利用巽他海峡的转运站将商品直接运往中国。扶南国势日衰,领土收缩,属国相继独立。公元514年,扶南国王憍陈如阇耶跋摩死后,长子留陀跋摩杀嫡弟自立,加剧了国家的内部争斗。 公元550年前后,真腊国王去世,国土由女婿拔婆跋摩(扶南王子)继承。扶南国王卒,拔婆跋摩欲再继承扶南,发军攻打扶南太子,使后者迁都以避。拔婆跋摩死,其弟摩诃因陀罗跋摩(即《隋书》所谓“质多斯那”)继位,继续用兵,死后由儿子伊奢那跋摩继位,终至627年前后灭亡扶南。伊奢那跋摩死后,拔婆跋摩二世继位,国势更加强盛;至拔婆跋摩二世的继承人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又征服了老挝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使国境北接南诏,南抵湄公河之下游,包括了今之柬埔寨、老挝以及越南南部。 阇耶跋摩一世无嗣,卒后由侄女阇耶提黛维继位,国家竟告分裂,史称水陆真腊。其中陆真腊又称文单、婆镂,割据真腊故地;水真腊则大致是昔日扶南国的疆域。(水真腊后来又有太阴王朝和太阳王朝之分,前者定都阿迪塔补罗;后者定都湄公河流域的桑比补罗。而且这两个王朝后更分裂成五个相互敌对的小国家。)公元787年前后,水真腊太阳王朝的都城桑比补罗被爪哇海盗攻陷,国王摩希婆提跋摩被杀,王子(后来的阇耶跋摩二世)被虏。水真腊由此受到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山帝王朝)统治,直至阇耶跋摩二世从爪哇逃回,称王独立。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东北约三十公里的荔枝山,先后统一了水、陆真腊,开创高棉帝国之吴哥王朝。.

新!!: 新唐书和真腊 · 查看更多 »

烏重胤

乌重胤(),字保君,封张掖郡公,后进为邠国公,谥懿穆。唐朝将领、使相。.

新!!: 新唐书和烏重胤 · 查看更多 »

爨氏

氏(爨,汉语拼音:;注音符号:ㄘㄨㄢˋ;粵語拼音:cyun3),其统治阶层酋长原为魏晋时期的并州刺史部士族,其后爨習是蜀汉时南迁到云南的驻守将军,又称爨夷或爨蛮。在东晋之后爨氏驻守于云贵等地后,成为地方政权。同时,「爨」由姓氏变成民族泛称。隋初南中地区大部分归属中央(西南部少数地区在北周时脱离),593年隋文帝设南宁州总管府于味县(今云南曲靖市),但不久爨族人民起兵反抗,云南地区获得独立。 當時閣羅鳳為加強與爨氏部落關係,將女兒嫁給爨歸王之子守偶,另一女嫁給爨崇道之子輔朝,南詔勢力由云缅交界东入滇池地區。唐王朝認為此舉於己不利,派李宓以反間計挑起爨氏內閧,在一場政治陰謀下,爨崇道殺死爨歸王,歸王妻阿姹求救於南詔,南詔出兵殺崇道父子。最後南詔於748年將爨氏政權消滅。 隋唐之际,爨蛮分裂成东、西两爨,东爨的为「乌蛮」、西爨为「白蛮」。唐朝时,属戎州与姚州二都督所监督和控制。白蛮又包含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大部落(六诏)。又有“濮部”之说。748年为南诏所灭,南诏遂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新!!: 新唐书和爨氏 · 查看更多 »

疏勒

#重定向 疏勒国.

新!!: 新唐书和疏勒 · 查看更多 »

田令孜

令孜(),唐末宦官。本姓陳,字仲則。四川蜀人。 唐懿宗時,隨田姓義父入內侍省,歷任小馬坊使,僖宗當普王時侍候僖宗,共同起臥。唐僖宗即位,擢令孜為左神策軍中尉。令孜會寫字,能處理政事。僖宗稱他“阿父”,僖宗愛鬥鵝,常到兄弟們的王府中戲耍,政務都交給令孜。令孜賣官鬻爵,徑直矯旨。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大齊軍入長安,令孜挾持僖宗奔四川。中和元年(881年),僖宗至成都(今屬四川),令孜既有保駕之功,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又封晉國公。光啟元年(885年),僖宗回長安,以令孜為左右神策十軍使,更加專恣自肆。當時國庫空虛,軍費不足,令孜奏請收安邑、解縣兩鹽池之利全歸神策軍。田令孜派義子匡祐到河中,引起河中(今山西永濟西)軍士不滿,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拒不奉詔,上表陳訴令孜十罪。令孜率禁軍討重榮,重榮引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節度使李克用沙陀部軍為援,大敗与田令孜结盟的静难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令孜乃縱火焚燒坊市和宮室,挾僖宗逃往鳳翔(今陝西鳳翔)、興元(今陝西漢中),僖宗不願再走,田令孜派兵挾持。朱玫立嗣襄王李煴為皇帝,尊僖宗為太上皇。諸節度使擊殺朱玫,僖宗又回到長安。僖宗在鳳翔時諸鎮節度使上表請殺田令孜,宰相蕭遘率群臣上言“令孜顓國煽禍,惑小人計,交亂群帥”,亦請求誅殺田令孜。 令孜為眾所不容,光启二年(886年)乃自署為西川監軍使,帶領拱宸奉鑾軍奔成都,依附其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在四川建立勢力範圍。僖宗下诏削田令孜官爵,流放端州,但因田令孜在陈敬瑄庇护下,诏书无用。大順二年(891年),令孜義子壁州刺史王建攻入成都,陳敬瑄與田令孜開門出降,被囚於雅州,二年後王建以田令孜图谋作乱为名将其縊殺,并杀陈敬瑄。临刑时,对行刑者说:“我曾经官至十军容,杀我应该以礼!”于是教以缢人之法,至死神色不变。乾宁年间,有诏追复官爵。.

新!!: 新唐书和田令孜 · 查看更多 »

田弘正

弘正(),本名田興,字安道,唐憲宗賜名弘正。唐平州盧龍(今河北盧龍)人。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從侄,相州刺史田廷玠之子。唐憲宗時為魏博節度使,唐穆宗時以功高,升中書令。後改任成德節度使,被成德軍兵馬使王廷湊謀殺。赠太尉,谥忠愍。.

新!!: 新唐书和田弘正 · 查看更多 »

田神功

功(),冀州南宫县(今河北南宮西北)人。 天寶末年,安祿山署為平盧兵馬使。曾随唐将董秦(赐名李忠臣)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又参与平定淮西度度使李希烈叛乱,上元元年(760年)劉展之亂,田神功討伐叛将刘展,大肆劫掠揚州城並屠殺外籍阿拉伯、波斯商人。 安史之乱期間,田神功為解宋州之圍大病月餘,大历七年(772年)四月,宋洲刺史徐向為报答田神功,在城南开元寺设八关斋会。.

新!!: 新唐书和田神功 · 查看更多 »

田頵

頵(),字德臣,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唐朝末年的宁国军(今安徽省宣城)节度使(892年-903年)。 田頵為淮南节度使楊行密的部将,任寧國(今安徽宣城)節度使。楊行密圍宣州,赵锽打算逃往廣陵投靠孙儒,当时暴雨如注,河水上涨,田頵乘轻舟追趕,赵锽在东溪被俘获。田頵因功被封宣州刺史。吴越王钱镠的武勇指挥使徐绾叛乱,徐绾和许再思久攻杭州钱镠不下,勾结宣州田頵攻打杭州,最後钱镠打败许再思,与田頵讲和,並遣兒子钱传瓘前去宣州做田頵的人质,吴越国将领胡进思、戴恽等亲随田頵回宣州。 田頵表面上仍聽命於前任節度使杨行密,但田頵不斷招覽文士賢才,在扩张地盘中与杨行密结仇。 天复三年(903年),派杜荀鹤前去汴梁爭取與朱温結盟,和潤州團練使安仁義一起反叛杨行密,被杨行密部下臺濛阵斩。.

新!!: 新唐书和田頵 · 查看更多 »

田承嗣

承嗣(),字承嗣,平州盧龍(今屬河北省盧龍縣)人。曾為魏博節度使,封雁门郡王。曾祖田堪,隋州从事。祖父田璟,為鄭州司馬。父田守義,官至安東副都護。.

新!!: 新唐书和田承嗣 · 查看更多 »

焉耆

焉耆(维吾尔文:Qarasheher)又称乌夷、乌耆、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部古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

新!!: 新唐书和焉耆 · 查看更多 »

畢諴

諴(),字存之,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泰安市)人。是唐朝的官員,懿宗朝宰相,仕至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同平章事。.

新!!: 新唐书和畢諴 · 查看更多 »

畢構

毕构(),字隆择,河南郡偃师县人。唐中宗至唐玄宗时期的官员,他因政绩卓著,被认为是景龙、开元年间政事第一。.

新!!: 新唐书和畢構 · 查看更多 »

牛仙客

牛仙客(),唐代涇州鶉觚(今甘肅靈臺)人。.

新!!: 新唐书和牛仙客 · 查看更多 »

牛僧孺

牛僧孺(),字思黯,隴西人。是唐朝著名大臣,牛李黨爭的牛派領袖,領導科舉新秀進士對抗士族李派。 一般認為牛僧孺是古典小說《玄怪錄》的作者。.

新!!: 新唐书和牛僧孺 · 查看更多 »

牛元翼

牛元翼(),唐朝將領,河北趙州人,曾任深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牛元翼為人資質果斷、有智謀,一開始擔任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部下,王承宗用其計,稱雄於河北,牛元翼與傅良弼同冠於諸將。 821年,王承宗死,傳位王承元,承元歸順朝廷,改封義成節度使,唐穆宗敕命以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但是田弘正本為魏博節度使,多年來與成德作戰,成德士兵並不服氣,加上朝廷許諾給成德軍餉也遲撥,成德軍心思變,成德都知兵馬使王廷湊是王承元的誼親,於是起兵叛變,殺死田弘正,族滅之,株連弘正幕府官屬,共殺三百餘人,且發兵襲殺冀州刺史王進岌,王庭湊自封為留後,逼迫朝廷封自己為成德節度使。 魏博節度使李愬與牛元翼相約平定王廷湊,誰知李愬生病,未能前往,最後朝廷封牛元翼為成德節度使,攻擊廷湊;廷湊大怒,出兵包圍深州的牛元翼。此時朝廷任命田弘正之子田敦禮為魏博節度使,率兵三萬攻打王廷湊,但敦禮部下史憲誠發起兵變,逼迫敦禮自刎,史憲誠自稱為魏博留後,與王庭湊結盟,一起反抗唐朝。牛元翼被圍困,甚急,朝廷於是打起圓場,改牛元翼為山南東道節度使,皇帝並以韓愈為宣慰使,到深州宣慰,韓遊說王庭湊放過牛元翼,最後牛元翼得以单骑逃走。王廷凑杀盡了元翼的心腹將領臧平等一百八十人。 長慶三年(823年),山南東道節度使牛元翼得知臧平等百餘人被殺,憂憤而死。王廷凑在牛元翼死後,進而將牛家族滅。.

新!!: 新唐书和牛元翼 · 查看更多 »

独孤怀恩

孤怀恩,隋唐两朝的外戚,唐高祖李渊母元贞皇后之弟独孤整之子。 怀恩幼年,被姑妈即隋文帝独孤皇后养于宫中。曾任雩县县令,以疾免。李渊平京师长安,拜长安县令,颇严明,如职而办。唐高祖受禅,擢升独孤怀恩为工部尚书。唐高祖给他开玩笑:“表弟的几个姑姑的儿子都当皇帝了,该轮到你了吧。”独孤怀恩接替韦义节击蒲州尧君素,数战无功,士气丧沮,诏书切责,独孤怀恩怨望。当时,刘武周使宋金刚攻略浍州,唐高祖发关中军给秦王李世民,屯柏壁。于是独孤怀恩与麾下元君宝、刘让、解令荣静与王行本、刘武周连和,割河东、取永丰仓,绝秦王粮道,长驱三辅。尧君素死後,而王行本得其兵,吕崇茂杀县令响应刘武周。唐高祖命怀恩与永安王李孝基、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攻打吕崇茂,为宋金刚、尉迟敬德所擒。秦王李世民派秦叔宝在美良川打败刘武周,独孤怀恩逃归,唐高祖命率师攻蒲州。元君宝说:“王者不死,果其然!”唐俭听到了。刘武周归还刘让求罢兵,告发独孤怀恩之谋。王行本投降,独孤怀恩勒兵入城,唐高祖渡黄河时,刘让至,得知独孤怀恩之谋。唐高祖召他来,怀恩不知,单舟而来,被捕,缢死在狱中,籍没其家。.

新!!: 新唐书和独孤怀恩 · 查看更多 »

狄仁杰

仁杰,字懷英,號德英,唐代并州陽曲縣(今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人。為唐朝、武周時的著名宰相,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任大理寺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先後舉薦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及姚崇等數十位幹練的官員,皆為唐朝中興之臣,朝中政風為之一變。有人對他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狄仁傑曾犯颜直谏,力勸武則天續立唐嗣,唐祚得以维系。一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為國貢獻卓著。.

新!!: 新唐书和狄仁杰 · 查看更多 »

盧坦

盧坦(),字保衡,河南洛陽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 先祖是范陽人。官河南尉,與杜黃裳有往來。累官刑部侍郎盐铁转运使。又曾任东川节度使。元和十二年卒,赠礼部尚书。.

新!!: 新唐书和盧坦 · 查看更多 »

盧藏用

盧藏用(),字子潛,中國唐朝時期幽州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度支尚書盧承慶之侄孫,父盧璥,官至魏州司馬,嫡母李晋。藏用少以辭學著稱,進士出身,隐居於终南山,學辟穀、練氣之術。武后长安年间,征授左拾遗。 唐中宗神龙中,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兵部、吏部、工部、户部、黄门五侍郎、尚书右丞,兼修文馆学士。先天之变中,因附太平公主,被流放新州。开元初年,恢复官职为黔州都督府长史,兼判都督事,未上任而卒。 卢藏用工于篆书、隶书,好琴棋,被当时人称为多能之士。少年时與陳子昂、趙貞固友善,陈、赵二人早卒,卢藏用抚养他们的子女,被人称善。他有文集二十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八首。 卢藏用早年与兄长卢徵明隐居终南山,来往于少室、终南二山,当时人称为“随驾隐士”,他的道士朋友司马承祯要退隐天台山,卢藏用指着终南山说:“此山中大有好处,何必跑到天台山。”司马承祯说:“以我之见,这是通向官场的捷径啊。”卢藏用大感羞愧。成语稱“終南捷徑”。 卢藏用夫人郑冲,朔州鄯阳县令郑无遗之女。景云年间,封仙源县君、华阳郡君、华阳郡夫人。信奉佛教30年。天宝九载(750年)九月十日卒,年六十五。一女嫁彭城县主簿郑瑊。.

新!!: 新唐书和盧藏用 · 查看更多 »

盧杞

盧杞(),字子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唐德宗時的宰相、奸臣。.

新!!: 新唐书和盧杞 · 查看更多 »

直齋書錄解題

《直齋書錄解題》,私人藏書目錄,南宋陳振孫撰,56卷。.

新!!: 新唐书和直齋書錄解題 · 查看更多 »

盘盘

国是3世纪-7世纪时马来半岛的一个古代国家,其地理位置在马来半岛东岸,暹罗湾附近,與狼牙脩国接壤,北接占城国、堕和罗国,东南接哥罗国。自交州海行四十日可以到达。 盘盘国王名叫杨粟圬,也称崑崙(kurung),大王之意。大臣称为勃郎索滥。国中有佛寺、有印度教庙,人皆学婆罗门书。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12月、四年(533年)4月、五年(534年)秋,六年(535年)8月,盘盘国四度遣使献方物。 南朝陈太建三年(571年)5月,盘盘国遣使献方物。 隋朝大业十二年(616年),丹丹、盘盘二国,来贡方物。 唐朝贞观九年(637年),遣使来朝,贡方物。.

新!!: 新唐书和盘盘 · 查看更多 »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詩界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 白居易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實際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他晚年雖仍不改關懷民生之心,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時放意詩酒,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兩人是文學革新運動的伙伴。晚年白居易又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人稱為「劉白」。唐宣宗稱之為詩仙,而李白是後世才由天上謫仙人轉尊稱為詩仙。 白居易的作品,在作者在世時就已廣為流傳於社會各地各階層,乃至外國,如新羅、日本等地,產生很大的影響。重要的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并序》、《秦中吟》、《新樂府》等,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

新!!: 新唐书和白居易 · 查看更多 »

白志貞

#重定向 白琇珪.

新!!: 新唐书和白志貞 · 查看更多 »

白行简

白行简(),字知退,太原人,唐代文学家。著名文学家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白行简以写作传奇著称,有《李娃传》等名篇。着有文集10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

新!!: 新唐书和白行简 · 查看更多 »

白敏中

白敏中(),字用晦。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詩人白居易從弟。 少孤,與賀拔甚友好,唐穆宗長慶(821年—824年)初中進士,義成節度使李聽聘為幕僚。入朝為右拾遺,高元裕引薦為侍御史、左司員外郎。宣宗立,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李德裕往來密切,被視為李(德裕)黨。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遭貶,出為荊南節度使,白敏中詆毀李德裕,將李黨中人全部貶謫到朱崖州(今海南)。後任尚書右仆射,封太原郡公,“自員外,凡五年十三遷”。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令敏中為萬壽公主選佳婿,敏中推薦鄭顥,當時鄭顥已定親於盧氏,硬是被迫娶公主,婚後不幸福,鄭顥恨之,多次彈劾白敏中。大中五年(851年),被崔鉉、鄭顥排擠,出任邠寧行營都統。咸通二年,出爲鳳翔節度使,以年老再三辭任,除東都留守,以太傅致仕。谥丑(白敏中致仕的那一年病逝,但是唐懿宗同意白敏中退休的正式詔書卻遲遲未到。太常博士曹鄴稱白敏中“病不堅退,驅逐諫臣,怙威肆行”,所以給白敏中定了一個諡號為“丑”,這是個惡諡。)。 三子:白順求,字幾聖;白崇嗣,字光祚;白傅規,字慶餘。.

新!!: 新唐书和白敏中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新!!: 新唐书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韦伦

韦伦(荷兰语:Wellen)是位於比利时林堡省部的一座城市,人口6,930人(2006年)。.

新!!: 新唐书和韦伦 · 查看更多 »

韦皇后

韦皇后(),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自京兆韦氏驸马房,唐中宗李显第二任妻子。父韦玄贞,母崔氏,懿德太子、永寿公主、长宁公主、永泰公主、安乐公主生母。.

新!!: 新唐书和韦皇后 · 查看更多 »

韦琮

韦琮(),字礼玉,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逍遥公房,隋朝荆州总管、上庸文公韦世康的后裔,殿中侍御史-韦乾度-的儿子《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上夜召学士韦琮,以铉名授之,令草制,宰相、枢密皆不之知。时枢密使刘行深、杨钦义皆愿悫,不敢预事,老宦者尤之曰:“此由刘、杨懦怯,堕败旧风故也。”琮,--之子也。,唐宣宗年间短暂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韦琮 · 查看更多 »

韩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稱「韓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東漢、魏、晉、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新!!: 新唐书和韩愈 · 查看更多 »

韓弘

韓弘(),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世居滑州匡城(今河南長垣西南),宣武節度使劉玄佐的外甥。弟韩充为宣武节度使。 父韩海,游击将军赠太师。少孤,依母族。成為劉玄佐的幕僚,累奏試大理評事。又事劉全諒。貞元十五年(799年),劉玄佐死,其子劉士寧被逐。汴軍共推韓弘為留後,為汴州刺史兼宣武軍節度,殺兇卒之魁劉鍔等三百餘人,境內遂平。自试大理评事、检校工部尚书、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宋亳汴颍观察等使。累授检校左右仆射、司空。805年唐宪宗即位后,加同平章事。 元和十年(815年),改任淮西諸軍行營都統,韓弘以淮西諸軍十萬人,出擊吳元濟,韓弘自私,陰為逗撓計,想倚賊以自重,不願淮西速平。結果李光顏作戰最力,韓弘欲結其歡心,舉大-梁-城(今開封市)索得一美婦人贈之,光顏卻還美妓。韓愈作《平淮西碑》表揚戰功,文中大力稱讚韓弘的貢獻,韓弘贈絹五百匹給他以作潤筆之資。消灭吴元济后,以统帅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侍中,封許國公,罢行营都统。后守司徒兼中书令。 元和十三年(818年)秋,“下制罪狀李師道,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討之”,朝廷挾討平淮西之聲威,發五道兵討淄青李師道,韓弘“自將兵擊李師道,圍曹州(今山東荷澤)”。元和十四年(819年)李師道被殺,韓弘始入朝,皇帝待之甚厚。韓弘獻馬三千,絹五千,雜繒三萬。次年(820年),為河中節度使(河中晋绛慈隰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中书令河中尹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三千户)。長慶二年(822年)十二月逝世,年五十八。韓愈撰韓弘墓志銘。有子韓公武。.

新!!: 新唐书和韓弘 · 查看更多 »

韓休

韓休(),字良士,京兆長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政治人物、宰相。.

新!!: 新唐书和韓休 · 查看更多 »

韓允中

韓允中(),或作韩允忠,本名韓君雄,賜名允中,唐朝将领,在一次兵变中控制了魏博镇并成为其节度使,实质独立于朝廷。.

新!!: 新唐书和韓允中 · 查看更多 »

韓全義

韓全義(),早年在神策軍中效力,宦官竇文場對他很有好感,起用全義為帳中偏將,典禁兵駐守長武城,後任夏綏節度使,全義無能,多賴高崇文。 淮西節度使吳少誠抗拒朝廷命令。貞元十六年(800年),朝廷起用韓全義討伐吳少誠,任命為蔡州(河南省汝南縣)四面行營招討使,17個戰區野戰軍,皆受其指揮。韓全義不懂軍事,將部隊駐紮在低下潮濕的地方,陣中出現疫病。韓全義不當一回事,未進行治療,於是軍心迅速瓦解。 貞元十六年五月庚戌日,韓全義與淮西軍戰於廣利城(河南省項城縣南),旗鼓未交,諸軍大潰,吳秀等乘勢追擊,韓全義退保五樓(河南省上蔡縣東北)。是年七月,吳少誠進擊韓全義於五樓,全義又大敗,与監軍賈英秀夜逃至溵水,又退回陳州。唐憲宗繼位,厭惡韓全義的劣跡,全義大懼,自請入朝,以太子太保致仕,不久病逝。.

新!!: 新唐书和韓全義 · 查看更多 »

韓全誨

韓全誨(),唐代宦官。 宦官韓文約的養子,任右神策軍護軍中尉,與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有深交,天復元年(901年)幽禁唐昭宗,宰相崔胤乃召朱全忠救駕。昭宗被韓全誨等劫持至鳳翔(今陝西寶雞),朱全忠督兵五萬包圍鳳翔,与茂贞军战于虢县西槐林驿,“大败岐军,横尸不绝,鲍气闻于十里”。天復二年(902年)冬,鳳翔大雪,城中食盡,死者不計其數。天復三年(903年),正月六日,李茂贞请昭宗诛宦官“四贵”,中尉韩全诲、张彦弘、枢密使袁易简、周敬容四人被斩首,以宦官第五可範續任左军中尉,仇承坦为右军中尉,王知古为上院枢密使,杨虔朗为下院枢密使。是夜,又斩殺神策都将李继诲、李彦弼等二十二人,茂貞亦斬其義子凤翔裨将李继筠。次日李茂貞以韓全誨等二十二人首級,傳首梁軍,與朱全忠和解,全忠遣李振奉表入谢。不久崔胤又搜誅鳳翔扈從宦官七十二人,朱全忠再令京兆密捕致仕老宦官,再杀九十人。李茂贞護送昭宗出城,昭宗回到長安。.

新!!: 新唐书和韓全誨 · 查看更多 »

韓瑗

韓瑗(),字伯玉,爵拜颍川县公,唐朝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人。.

新!!: 新唐书和韓瑗 · 查看更多 »

韋執誼

韋執誼,字宗仁,唐代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韋執誼出自京兆韦氏龙门公房,少有才名,及进士第,先後任右拾遺、翰林學士。娶杜黄裳次女為妻。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順宗執政。永贞元年(805年)二月辛亥,下诏任命吏部郎中韦执谊守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任命王叔文為翰林學士。王叔文開始進行改革。王叔文主張廢除宦官軍權,受到宦官俱文珍等人的抵制。韋執誼企圖市恩于岳父,被罵“以一官見賣”。同年八月,唐順宗因病退位,唐宪宗李純即位,史稱“永貞內禪”。十一月,下詔貶韋執誼為崖州(廣東瓊山)司馬,再贬司户。元和三年(808年)以前病死于崖州,杜夫人歸其喪。有四子:韦曙;韦曈,字賓之,鄭州刺史;韦昶,又名韦绚,字文明,有文采;子韦布震,字熙化;韦旭,字就之。.

新!!: 新唐书和韋執誼 · 查看更多 »

韋堅

韦坚(),字子金。唐代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父韋元珪。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为长安县令,以干济闻。天宝元年(742年),韦坚擢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他的姐妹相继嫁给皇族,姐姐是薛王李隆業妃,妹妹韦氏则是太子李亨的正妃。韦坚的妻子是李林甫舅父姜皎的女兒,因此官運亨通,長期任轉運使,經營租稅,甚得唐玄宗歡心。在咸阳附近渭水旁作堰,截断浐灞,作一与渭水平行的漕渠,至华阴的永丰仓附近与渭水汇合;又在禁苑东望春楼开广运潭,以便漕运。 韋堅素與左相李適之交好,李林甫擔心自己權位受到威脅,與心腹構陷韋堅,授之以刑部尚書,奪去韋堅轉運使職位;二人遂交惡。韋堅與皇甫惟明爲好友,皇甫惟明常在玄宗面前數落李林甫。李林甫向玄宗稱皇甫惟明、韋堅欲扶持李亨造反,玄宗將二人貶出朝廷;二人不久均在被貶途中被殺,家產籍沒,子弟多被牽連。李適之亦因此被貶。事發,李亨懼而與韋堅妹離婚。 韋堅曾興修水運,卻因破坏民冢,招致民怨。李林甫為羅織韋堅罪名,令江淮地方搜集罪證;許多人受到盤剝,乃至裸死獄中。.

新!!: 新唐书和韋堅 · 查看更多 »

韋安石

韋安石(),京兆万年人。 韋孝寬曾孙。祖父韦津。父韦琬。明經中舉,後以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不苟言笑,唐中宗時擔任宰相,不依附太平公主,时人称真宰相。官至尚书右仆射。唐睿宗時,為太常卿姜皎所構陷,憂鬱而死。.

新!!: 新唐书和韋安石 · 查看更多 »

韋待價

韦待价(),唐雍州万年人(今陕西西安附近),唐朝官员。 韦待价属京兆韦氏逍遥公房,曾祖父韦敻,祖父韦冲,隋民部尚书。父韦挺,象州刺史。岳父江夏王李道宗。韦待价最初以门荫任左千牛备身。永徽四年(653年),岳父江夏王李道宗被房遗爱谋反案牵连,待价也因此被贬为卢龙府果毅,与薛仁贵经略东蕃。累官至兰州刺史。垂拱元年(685年)六月,同凤阁鸾台三品,垂拱二年(686),擔任文昌右相。待價出身行伍,“素无藻鉴之才”,“铨综无叙,甚为当时所嗤”。垂拱三年(687年)十一月,武则天遣韦待价领兵击吐蕃,多次取勝。永昌元年(689年)五月丙辰,武则天又命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督三十六总管以讨吐蕃,七月,在寅識迦河(今新疆伊宁西南)敗於吐蕃,士卒冻馁,死亡甚众,屯军于高昌(新疆吐鲁番),七月丙子,被流放繡州(今广西桂平县南),副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被斬殺。病死于绣州。 子孙:.

新!!: 新唐书和韋待價 · 查看更多 »

韋見素

韋見素(),字會微。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 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韋湊之子。進士出身,襲父爵彭城郡公,擢議諫大夫。景龍中,授相王府參軍。開元中太原尹。天寶五載(746年),為江西、山南、黔中、嶺南道黜陟使,有威望。遷吏部侍郎。天寶十三載(754年),楊國忠以見素為宰相。玄宗听信安禄山之言,将三镇险要之处,尽改用番人戍守。韋見素知安祿山“久有異志”,一直勸玄宗提防,不聽。天寶十四載,韋見素再三奏請升遷安祿山為平章事,調其來京,玄宗同意,但派出中使輔璆琳潛察其變,璆琳受安祿山厚賂,回朝後極言祿山“竭忠奉國,無有二心”。至此玄宗對安祿山徹底放心。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起兵反唐,韋見素隨玄宗逃往四川,至馬嵬驛,“軍士不得食,流言不遜”,宰相楊國忠、御史大夫魏方進被殺,韋見素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頭破血流。有人喊道:“勿傷韦相公。”才免於一死。七月,至成都,兼左相、武部尚书,进封豳国公。九月初,自蜀中奉命與房琯、崔渙送傳國璽及冊命,至靈武,唐肅宗出城恭迎。时值战乱,見素曾向肃宗进谏:“臣典选岁久,周知此弊。今寰区未复,员阙不多。若总无条纲,恐难持久。”。韋見素是玄宗舊臣,漸被肅宗冷落,罢左相职,罷知政事,另拜尚書右僕射。改太子太保。唐軍收复长安后,肃宗派他去四川迎回玄宗,授开府仪同三司。上元(760年-761年)中,以足疾辞官。宝应元年(763年)十二月,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有子韋諤。.

新!!: 新唐书和韋見素 · 查看更多 »

韋賢妃 (唐朝)

韦贤妃,唐德宗李-适-的贤妃。祖父是右威卫将军韦濯,定安公主的驸马。母永穆公主。 她的墓志未提及出生年份或逝世时的年龄。最初,韦氏为太子李--的良娣。贞元二年(即786年),册封为贤妃。韦贤妃性情淑敏,言行遵守礼仪,德宗宠爱敬重她,后宫以她的的行为作为规范。唐德宗去世后,上表请留奉崇陵园。元和四年(809年)四月,韦贤妃去世。 姨甥崔蕃。.

新!!: 新唐书和韋賢妃 (唐朝) · 查看更多 »

韋述

韋述,京兆人。唐朝史學家。 司农卿韋弘機的曾孫,父韋景駿,在景龍中任肥鄉令,家有書二千卷,韋述幼時即閱畢群書,「黃墨精謹,內秘書不逮也。」他如入京考進士時年紀還小,身材不高。考功郎宋之問說:“韋學士童年有何事業?”韋述對曰:“性好著書。”宋之問說:“本求異才,果得遷、固。”是岁登科。 開元三年,玄宗詔左散骑常侍褚无量、秘書監馬懷素整理内库书籍,于丽正殿編四部次圖書。懷素乃奏用元行冲、齐浣、王珣、吴兢、殷践猷、王惬、韋述、余钦、毋煚、刘彦真、王湾、刘仲等二十六人,同於秘閣詳錄四部書,五年始成《群书四部录》二百卷。 韋述好譜學,撰有《开元谱》二十卷。张说引他任集贤院直学士、起居舍人,与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曦、孙逖、王幹等文人经常在张说相府中聚会谈论文学。赵冬曦兄弟六人,与韦述弟韦迪、韦逌、韦迥、韦起、韦巡六人,两家都是六人词学登科,张说赞叹说:“赵、韦昆季,今之杞梓也。” 历任屯田员外郎、职方吏部二郎中、左右庶子、累迁尚书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韋述在書府四十年,任史職二十年。補遺續缺。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事简记详。萧颖士將他比作谯周、陈寿之流。他家中聚书二万卷,其中有朝臣画像、历代知名人画像、魏晋已来草书、隶书真迹数百卷,古碑、古器、药方、格式、钱谱、玺谱之类,当代的名公尺题,无不毕备。安史之亂時,韦述抱着《国史》藏于南山,但家中收藏的图书、家产,全被敌军焚烧掠夺一空,韦述最终也陷身敌手,被任命为伪官。唐肃宗至德二年,唐朝收复两京,曾任伪官的韦述被论罪,判流放至渝州,为刺史薛舒刁难侮辱,不食而卒。其著有《唐职仪》三十卷、《高宗实录》三十卷、《御史台记》十卷、《兩京新記》五卷,流行于当时。.

新!!: 新唐书和韋述 · 查看更多 »

韋雲起

韋雲起,唐朝政治人物,京兆万年人。开始在隋朝为官,劝谏隋文帝抑制朋党。统帅归附隋朝的突厥攻打入侵的契丹,官拜治书侍御史。归附唐朝後,劝谏李渊暂缓讨伐王世充。后来击败突厥入侵,历任遂州都督、益州行台兵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後,被窦轨所杀。 子韦师实,垂拱初,官至华州刺史、太子少詹事,封扶阳郡公。师实子韦方质。.

新!!: 新唐书和韋雲起 · 查看更多 »

韋挺

韋挺(),雍州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自京兆韦氏逍遥公房,唐朝初年官员。.

新!!: 新唐书和韋挺 · 查看更多 »

鍾紹京

鍾紹京(),字可大,唐朝興國清德乡人(今江西興國),政治人物、書法家,工書法,後人將其與祖先钟繇並稱“書家雙絕”。 因善於書法而被兵部尚書裴行儉提拔,進入朝廷。後擔任「宮苑總監」,在其妻的鼓動下與李隆基等人發動唐隆之變,擁立唐睿宗,睿宗時為中书令、封越國公。 為人好惡分明,任意賞罰,得罪了薛稷,睿宗貶之為蜀州刺史,唐隆之變後,睿宗禪讓李隆基,是為玄宗,命為戶部尚書,遷太子詹事。又得罪姚崇,玄宗將其連貶綿州刺史、琰州尉、溫州別駕。唐玄宗後又於心不忍,詔入長安,封太子右諭德,後改少詹事。.

新!!: 新唐书和鍾紹京 · 查看更多 »

萧华

萧华可能是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萧华 · 查看更多 »

萧邺

萧邺(),字启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任宰相,唐懿宗年间也短暂任相。.

新!!: 新唐书和萧邺 · 查看更多 »

萧铣

萧铣(),南兰陵中都里人,隋末天下大乱,于大业十三年(617年)称梁王,次年称帝。梁政权最终被唐朝所灭,萧铣被处决于长安。.

新!!: 新唐书和萧铣 · 查看更多 »

顏師古

顏師古(),字籀,雍州京兆郡萬年縣(今陕西省西安市),祖籍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齊黃門侍郎顏之推之孫,唐代經學家、歷史學家。此外亦通音律,可能曾是《梅花三弄》的改編者。.

新!!: 新唐书和顏師古 · 查看更多 »

顏相時

時(),表字睿,雍州万年县人。中国唐朝儒学者。颜師古之弟。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颜之推之孙,颜思魯之子,母亲是殷英童的女儿。与兄长颜師古都学問深厚。武德年間,为李世民属下天策府参軍事、文学館学士。贞观年間,拜为諫議大夫,有谏诤之风。转礼部侍郎。相時羸瘠多疾病,太宗常使赐以医药。顔師古亡故后、相時不胜哀惜而卒。.

新!!: 新唐书和顏相時 · 查看更多 »

顏杲卿

顏杲卿(),字昕,長安萬年县人,祖籍琅琊临沂,唐朝官員。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叛軍圍攻常山,安祿山俘虜其子顏季明,藉此逼迫顏杲卿投降,但顏杲卿不肯屈服,還大罵安祿山,季明被斬。不久城為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到洛陽,見到安祿山,顏杲卿瞋目怒罵,也被處死。 顏杲卿死后,因杨国忠听信张通幽的谗言,没有褒赠。颜真卿向唐肃宗哭诉此事,唐肃宗转诉唐玄宗,唐玄宗杖杀张通幽。颜杲卿的儿子颜泉明免于一死,在洛阳将父亲和他下属袁履谦的尸体收敛。乾元元年(758年),追赠太子太保,谥曰忠节,以其子颜威明为太仆丞。.

新!!: 新唐书和顏杲卿 · 查看更多 »

顧少連

顾少连,字夷仲,唐代苏州吴县人。 举进士,为礼部侍郎薛邕所器重,以拔萃补登封主簿,曾去除虎患,御史大夫于颀荐为监察御史。历官吏部侍郎。當時裴延龄權傾朝野,无人敢忤之。一日少连在田镝宅第酒酣,持象笏擊之,並稱“段秀实笏击贼臣,今吾笏将击奸臣!”。後改京兆尹。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敬。有子顾师闵。.

新!!: 新唐书和顧少連 · 查看更多 »

顧胤

顧胤,蘇州吳(今江苏苏州)人。 祖顧越,南朝陳給事黃門侍郎。父顧覽,隋朝祕書學士。永徽初年,與國子祭酒令狐德棻、長孫無忌等同修《晉書》。又撰《太宗實錄》二十卷、《汉书古今集》二十--成,授弘文館學士。有子顧琮。.

新!!: 新唐书和顧胤 · 查看更多 »

顾彦朗

顾彦朗(),晚唐军阀,897年起以节度使身份控制东川直至去世。.

新!!: 新唐书和顾彦朗 · 查看更多 »

顾彦晖

顾彦晖(《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晚唐军阀,大顺二年(891年)继承其兄顾彦朗为东川节度使,直至为前盟友王建所败,举家自杀。.

新!!: 新唐书和顾彦晖 · 查看更多 »

衛伯玉

衛伯玉是唐朝軍事人物。 早年習武。天寶年間在安西鎮守,以功遷员外诸卫将军。安史之乱时,回长安任神策军兵马使,鎮陝州,由魚朝恩監其軍。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史朝义夜袭陕州,伯玉迎击於礓子岭(今陕县菜园乡),敗之。是年冬天再攻史朝义,奪下渑池等县。乾元二年(759年),击败李归仁部,封羽林大将军。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围长安,史朝义寇陝州,伯玉擊之於礓子岭,十月,陸續攻克永宁、渑池、福昌、长水等县。以功封河东郡公。广德元年(763年),任荆南节度使,再封城阳郡王。大历十一年二月入觐,病死京师。.

新!!: 新唐书和衛伯玉 · 查看更多 »

袁恕己

袁恕己(),沧州东光(今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人,東漢末年諸侯袁绍子袁熙后人,袁異弘之子。唐朝政治人物。曾与張柬之、桓彥範等發動神龍革命,迫女皇武則天退位,唐中宗因而復辟。后因得罪韋皇后,被流放,遭武三思遣人殺死。.

新!!: 新唐书和袁恕己 · 查看更多 »

袁滋

袁滋(),字德深,蔡州郎山县人,祖籍陈郡汝南县(今河南汝南)。唐朝官员,书法家。 元结内弟,经荐引入仕,授试校书郞,曾拜相,官终湖南观察使。 工书法,《旧唐书》称其“工篆籀书,雅有古法”。书迹传世极少。曾奉命出使南诏,在昭通盐津有其摩崖题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子袁郊。.

新!!: 新唐书和袁滋 · 查看更多 »

颜真卿

真卿(),字清臣,雍州萬年縣(今陕西省西安市),祖籍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其楷书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新!!: 新唐书和颜真卿 · 查看更多 »

裴垍

裴垍(),字弘中。絳州聞喜人。河东裴氏东眷裴出身。爲高陵令裴昱第二子。 生年没有记载。弱冠時進士出身,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補美原尉。累遷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元和三年(808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生為國盡心盡力,“小心敬慎,甚稱中旨。”“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他尽力完善法律制度,年方四十四歲,鬚髮盡白。元和初年,叙任中书舍人。当时李吉甫方拜相,不知该如何用人,便向裴垍请教。垍随即列出三十人的名字,李吉甫按照他给的列表录用人才,受人称赞。元和三年,代替李吉甫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入相。在担任相国的期间,裴垍提拔了许多能人贤士,包括裴度、李绛、崔群、韦贯之等。这些人后来都相继入相。白居易《贈裴垍官制》稱:“故太子賓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為理,事君盡禮,徇國忘身。”元和五年,因病罢相,担任兵部尚书。六年(811年),改任太子宾客。旋即病逝。元稹在《感夢》詩中曰:“自從裴公無,吾道甘已矣。”而唐宪宗也十分尊敬他,宦官吐突承璀曾私自向宪宗提出要求,宪宗则考虑到裴垍会不同意而拒绝了他。 子裴鍠、裴处休。裴处休娶陇西李氏,宣州治中李有则之女,生有一女(842年—873年)嫁知盐铁陈许院事、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孙虬。裴处休又有孙乡贡进士裴岩。.

新!!: 新唐书和裴垍 · 查看更多 »

裴坦

裴坦(),字知進。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隋代营州都督裴世节裔孙。大和八年(834年)進士,置宣州观察府,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历楚州刺史。宰相裴休认为裴坦無才。令狐綯荐为职方郎中知制诰。咸通五年左古,曾官諫議大夫。进礼部侍郎,拜江西观察史、华州刺史。咸通十二年(871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建有闻喜亭,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於任上。 四子:裴質字殷敬,裴勛字思弘,裴賝字延實,裴購字昌言。.

新!!: 新唐书和裴坦 · 查看更多 »

裴均

裴均(),字君齊,一作裴筠。絳州聞喜(今山西闻喜)人。.

新!!: 新唐书和裴均 · 查看更多 »

裴寂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出自河东裴氏的西眷裴。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至六年(623年)为尚书右僕射,六年至九年(626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

新!!: 新唐书和裴寂 · 查看更多 »

裴度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东眷裴。中晚唐時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

新!!: 新唐书和裴度 · 查看更多 »

裴延齡

裴延齡(),河中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 唐肅宗時,為汜水縣尉,調授太常博士。唐德宗時,盧杞為宰相,擢延齡為膳部員外郎。德宗后期,延齡得寵於朝廷,上奏“左藏庫司多有失落,近因檢閱使置簿書,乃于糞土之中得銀十三万兩”,裴延齡等擅阿諛逢迎、結黨營私,“以聚斂為長策”。貞元十一年(795年)陸贄上書《論宣令除裴延齡度支使狀》極陳延齡奸事,列舉裴延齡七大罪狀,觸怒德宗,被貶為太子賓客,貶忠州(今四川忠县)別駕。諫議大夫陽城認為:“吾諫官,不可令天子殺無罪大臣。”於是相約拾遺王仲舒等上疏論延齡奸邪罪惡。元稹有代人起草《論裴延齡表》二篇。德宗欲用延齡為相,陽城極力阻止,曰:“白麻若出,吾必裂之而死。”裴延齡恃恩輕躁,只有顧少連不避延齡,一日少連醉酒,持象笏擊之。延齡卒,德宗嗟惜不止。子裴操。.

新!!: 新唐书和裴延齡 · 查看更多 »

裴休

裴休(),字公美。籍贯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县),生于孟州濟源(今河南省济源市),唐代书法家,曾任監察御史、兵部侍郎、節度使,唐宣宗年间拜相。唐朝一代名相。.

新!!: 新唐书和裴休 · 查看更多 »

裴冕

裴冕(),字章甫,河东(今山西永济蒲州)人。河东裴氏东眷裴出身。 世代為河东冠族。天宝初年,以门荫迁升為渭南县尉。御史中丞王鉷充任京畿采访使,表为判官。历官殿中侍御史。又官河西行军司马。天寶十五載(756年),奉詔入京為御史中丞,後至灵武,与杜鸿渐、崔漪等请太子李亨即位,七月十二日,太子在灵武城南楼即位,改元為至德元年,裴冕跪稱“臣稽首上千萬歲壽。”以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肅宗移幸鳳翔,为尚书右仆射。兩京平定後,以功封冀國公。 裴冕性豪侈,喜好车服、美食、名马,自创巾子,其状新奇,人争效之,号为“僕射樣”。他在代替杜鸿渐为宰相后,小吏以俸钱文簿呈献给他看,他见自己的俸钱每月有二千余贯,当着家中子弟的面,就喜笑颜开。.

新!!: 新唐书和裴冕 · 查看更多 »

裴光庭

裴光庭(),字連城,絳州聞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行儉之子。幼年喪父,母庫狄氏被武則天召為御正,極受寵信。裴光庭被提拔至太常丞。因為是武三思女婿,一度受牽累貶官郢州。開元中,擢兵部郎中。開元十七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與蕭嵩爭權不協。开元二十年授光禄大夫,封正平县男。開元二十一年卒。谥忠献。張九齡撰《裴光庭碑》。.

新!!: 新唐书和裴光庭 · 查看更多 »

裴矩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末及唐初政治家。初名裴世矩,后避太宗名讳,单名矩。 父亲裴讷之,北齐太子舍人,早卒。裴矩少好文学,甚有文采。仕途开始于北齐,齐亡后加入北周。周末杨坚执政期间被召用。杨坚取代周建立隋朝,裴矩受到重用。曾经参加平陈之战,安抚突厥启民可汗,又参与隋礼的制定。隋炀帝即位后,裴矩继续被重用,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掌握朝政,合称“五贵”。 裴矩一生中最重要的业绩为炀帝经营西域。大业元年(605年)至九年(613年)间,他至少四次奔波于甘州、凉州(今甘肃武威)、沙州(今甘肃敦煌)等地,大力开发商业,引胡商前往长安、洛阳,以首都贸易取代边境贸易。与此同时,裴矩收集了西域各国山川地理、人物风俗等资料,绘画各国贵族庶人的服饰仪表,制成《西域图记》三卷,并绘造地图,纪录各地险要,献给炀帝。裴矩引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设等入朝,并打击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逆炀帝,任裴矩为尚书右仆射。宇文化及失败后,裴矩事窦建德;建德败后,降唐。武德八年(625年)任太子詹事兼检校侍中、民部尚书。贞观元年(627年)卒,年八十余,赠绛州刺史,谥号敬。 所撰《西域图记》现仅存书序,记载了从敦煌到西海(今地中海)的三条主要路线,是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还著有《开业平陈记》12卷、《邺都故事》10卷、《高丽风俗》一卷,与虞世南共撰《大唐书仪》10卷。今均佚。.

新!!: 新唐书和裴矩 · 查看更多 »

裴炎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河东裴氏洗马裴出身。 其父裴大同。少年時勤奮好學,為弘文生,精於《左氏春秋》、《漢書》,史稱“寡言笑,有奇節”。後明經及第,初仕濮州(山東省鄄城)司倉參軍,历官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永隆二年(681年),遷侍中,掌門下省。唐中宗即位,遷中書令,後來,因中宗欲任命韋皇后父親韋玄貞為宰相,太后武則天在裴炎支持下廢中宗,改立中宗之弟唐睿宗。 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裴炎反對,武后不悅而作罷。嗣聖元年(684年)冬,徐敬業於揚州起兵反武。武則天問策,裴炎主張歸政睿宗,武后大怒。監察御史崔詧言:“炎受顧托、身總大權,聞亂不討,乃請太后歸政,此必有異圖。”下獄,由御史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魚承曄審訊,剛烈不屈。十二月被斬於洛陽都亭驛前街,抄家籍沒,查無積蓄。程務挺上書為裴炎辯冤,也以「與裴炎、徐敬業潛相接應」被斬於軍中。唐睿宗時,贈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夫人刘氏,刘子将之孙,刘德敏之女。二子:裴懿,太子舍人;裴彥先,太子中舍人。.

新!!: 新唐书和裴炎 · 查看更多 »

裴行俭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臣。裴仁基之子。著有《选谱》十卷,以及《草字杂体》,今均佚。.

新!!: 新唐书和裴行俭 · 查看更多 »

裴耀卿

裴耀卿(),字子焕,绛州聞喜(今山西聞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五房之一的南来吴裴,玄宗時的政治家和诗人。.

新!!: 新唐书和裴耀卿 · 查看更多 »

裴淑英

裴氏,字淑英,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東北)人。李德武的妻子,戶部尚書、安邑公裴矩的女兒。《新唐書·裴淑英傳》.

新!!: 新唐书和裴淑英 · 查看更多 »

裴漼

裴漼(),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出身河东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南来吴裴。.

新!!: 新唐书和裴漼 · 查看更多 »

裴潾

裴潾,唐代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以门荫入仕,擢起居舍人,敬宗宝历初年,曾任给事中。太和年間拜河南尹,官刑部侍郎,終官兵部侍郎。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以道義自處,事上盡心,尤嫉朋黨,故不為權幸所知”。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

新!!: 新唐书和裴潾 · 查看更多 »

褚亮

褚亮(),字希明,杭州錢塘人,祖籍河南阳翟,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少年博覽群書,能文,喜交遊名士。南朝陈時,任尚書殿中侍郎。入隋為東宮學士、太常博士。隋煬帝嫉其才,誣賴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為西海郡司戶。大業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舉稱王,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大業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以褚亮為鎧曹參軍。後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 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为封陽翟縣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陽翟縣侯。后致仕归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新!!: 新唐书和褚亮 · 查看更多 »

褚遂良

褚遂良(),字登善,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称褚河南,唐朝政治家,書法家。钱塘人(今浙江杭州)。祖籍河南郡阳翟县(今河南禹州)人,因其家族在永嘉南渡后定居建康后又迁徙至钱塘,遂在南朝陈覆亡后落籍钱塘。 先祖为褚少孙,曾补《史记》,父褚亮时迁杭州。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後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氏被立皇后之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卒於任所。 显庆五年,遂良二子褚彦甫、褚彦仲亦被杀。今杭州有褚家堂。 褚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特点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舒展自如。《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称颂他为“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新!!: 新唐书和褚遂良 · 查看更多 »

馬存亮

存亮,為唐代太監,字季明,河中人。 唐德宗时受阉,侍奉后宫。建中四年四月,随德宗逃到奉天。元和年间,累擢左神策军副使、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进左神策中尉。神策军所籍凡十余万人,马存亮料柬尤精,伍无罢士,部无冗员。吐突承璀監軍淮南,馬存亮接任左神策中尉。最初唐穆宗怀恨吐突承璀不附己,杀之。敬宗即位,马存亮為吐突承璀昭雪,并让其养子吐突士晔安葬。 长庆四年(824年)四月,染署工张韶与卜者苏玄明友善,苏玄明通过张韶入宫生变,唐敬宗击球于清思殿,大惊,逃到左神策军衙。在马存亮的率领下,平定作乱。射死张韶、苏玄明。唐敬宗赐马存亮实封户二百,右神策中尉梁守谦进开府仪同三司。马存亮以一时功最高,求监淮南军。还京,为内飞龙使。唐文宗大和年间,以右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封岐国公,去世后赠扬州大都督。 马存亮事奉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六朝,為六朝元老,唐朝宦官称之为忠谨,只有马存亮、西门季玄、严遵美三人。.

新!!: 新唐书和馬存亮 · 查看更多 »

馬燧

燧(),字洵美,汝州郟城(今河南省郟縣)人。唐朝官员、武将。嶽麓山道林精舍之創建人。.

新!!: 新唐书和馬燧 · 查看更多 »

馮宿

冯宿(766年—836年),字拱之,东阳塘西冯家楼人。 祖父冯智戴是冯盎的长子。贞元八年,与弟冯定還有從弟冯审、冯宽同時中进士,任武寧(今江蘇徐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书记。元和十二年(817年),隨裴度征討吳元濟,被聘為節度判官。 長慶元年(821年),以刑部郎中知制诰。累官左散骑常侍兼集贤殿学士。太和二年(828年),任河南尹(河南洛陽市長),有洛苑使姚文壽縱容部下侵擾百姓,被馮宿杖殺之。太和四年,任工部侍郎,遷刑部侍郎,修《太和格後敕》五十卷。太和九年,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加強邊防,又築涪江堤壩,遏制水患。開成元年(836年)十二月三日卒。西安碑林有《冯宿碑》。.

新!!: 新唐书和馮宿 · 查看更多 »

馮伉

馮伉(742年/743年-809年),原為魏州元城人,父親馮玠遷居,改籍貫為京兆。 大曆初,登五經秀才科,當上長安尉。建中四年,登博學三史科。之後又任膳部員外郎,成為睦王等人的侍讀。 李抱真逝世,馮伉去憑弔,李抱真的兒子送他數百匹帛,他不接受。又想送他到京城,馮伉為此表奏,堅決不接受。 醴泉令一職空缺,宰相推薦的人都不合德宗意,德宗知道馮伉為人清廉,便命他出任。當地有不少人多次犯法,馮伉便作了《諭蒙》十四篇,內容主要為勸人務農、進學和忠孝。在那裏住了七年後,韋渠牟推薦他為給事中,皇太子及諸王侍讀。他被召見於別殿,獲賜金紫服。順宗即位,當上尚書兵部侍郎、同州刺史、國子祭酒、左散騎常侍,又領導太學。元和4年逝,享年六十六歲,獲追贈禮部尚書。 《全唐詩·卷330》錄有他兩首詩:《和權載之離合詩(時為給事中)》、《享文恭太子廟樂章二首》。.

新!!: 新唐书和馮伉 · 查看更多 »

馮盎

馮盎(),字明達,南朝人,高州良德人。北燕馮氏后裔、唐朝高力士的曾祖父。唐朝越國公。.

新!!: 新唐书和馮盎 · 查看更多 »

馮河清

冯河清,京兆人。.

新!!: 新唐书和馮河清 · 查看更多 »

解琬

解琬(),魏州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时期官员。.

新!!: 新唐书和解琬 · 查看更多 »

許紹

許紹(),字嗣宗,安州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人,祖籍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唐初军事人物。 先世於梁末徙至後周,定居安州安陸。祖父許弘與父許法光,都擔任過楚州刺史。唐高祖李淵之父李昞曾在安州任总管,許紹自小与李渊同学,成為好友。隋大业末年,天下大乱,许绍为夷陵郡通守,收留流民,开仓赈济,甚得人心。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弑杀后,许绍效忠越王杨侗。王世充废黜杨侗自立为帝,许绍率黔安、武陵、澧阳等诸郡转投李淵,任硖州(今湖北宜昌)刺史,封安陆郡公。 618年,萧铣在岳州称帝,派遣宋王杨道生攻打硖州,被许绍击破,跳水溺死大半。萧铣又派遣其大将陈普环率大舰从长江直达硖州,与开州的萧阇提攻取巴蜀。许绍派儿子许智仁及录事参军李弘节、女婿张玄静追击至西陵峡,大破之,生擒陈普环,俘获其船舰。长江南岸有安蜀城,与硖州相对,次东有荆门城,皆是险峻之地,萧铣以重兵镇守。许绍遣许智仁及李弘节攻破荆门镇。李渊极为高兴,下诏褒奖, 萧铣的大司马晋王董景珍之弟被萧铣诛杀,董景珍正在长沙镇守,闻讯投降唐朝。许绍出兵接应,但未能赶上董景珍就被萧铣派兵击杀。 武德三年(620年),李靖被派往硖州主持征讨萧铣,因迟迟未能进军,李淵暗中命令許紹斩殺李靖。許紹爱惜李靖之才,為其求情,才獲得諒解。开州(治盛山,今四川开县)蛮酋冉肇則反叛,率眾進攻夔州(治今四川省奉节县),李孝恭迎战失利。李靖即以八百精兵大破冉肇則,阵斩冉肇则,俘獲五千多人,李淵喜出望外,高興的說:“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效”。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攻打萧铣,复令许绍督兵以图荆州。不久,许绍逝世于军中,唐高祖听闻后流泪。萧铣被灭后,其子许智仁被提拔为温州刺史,封孝昌县公。贞观年间(627年—649年),追赠荆州都督。嫡孙许力士袭爵,官至洛州长史。.

新!!: 新唐书和許紹 · 查看更多 »

許敬宗

許敬宗(),字延族。祖籍高阳郡新城县。唐朝官员,官至中书令(宰相)。.

新!!: 新唐书和許敬宗 · 查看更多 »

马周

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今属山东),中国唐朝初年名臣。.

新!!: 新唐书和马周 · 查看更多 »

马植 (唐朝)

植(),字存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马植 (唐朝) · 查看更多 »

骠国

国(သရေခေတ္တရာ ပြည်,; 1967: 8 - 1996: 77 - )是7至9世纪缅甸骠人(pyū)所建立的国家。.

新!!: 新唐书和骠国 · 查看更多 »

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做。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讨武曌檄》,敬业败后,宾王不知所终,一說身殉,一說剃髮出家,終身隱居。道教扶鸞的信眾以駱賓王被斬時兵解,忠肝義膽與文采昂揚,尊之為神,號稱「南天駱恩師」,佛教徒則盛傳駱賓王遁入禪門,稱之為「普濟妙章禪師」,年年端午盛大奉祀。.

新!!: 新唐书和骆宾王 · 查看更多 »

諸葛爽

諸葛爽(),山东博昌人,生年不详,唐朝将领,一度控制河陽,在朝廷和黄巢农民起义军建立的大齐政权之间摇摆不定。.

新!!: 新唐书和諸葛爽 · 查看更多 »

高力士

力士(),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他曾祖馮盎是岭南高州豪酋,到其父馮君衡时,因罪而被抄家。年未满十岁的馮元一也受宮刑,被阉入宫,由宫中女官抚养。他在内翰林学文习武,因射箭百发百中,人称“馮力士”。从文林郎、宣教博士做起,升内府丞。武則天让内侍省宦官高延福收他为养子,改姓高氏,即「高力士」,追随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殺死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復辟。李隆基獲禪位而稱帝,是為玄宗,高力士又参与封禅泰山,平定王鉷之乱,安史之乱随玄宗入蜀,平定南营叛乱,官至内侍监,封齐国公,是唐玄宗心腹太监之首。唐肃宗即位后,在上元初年(760年)将他贬到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寶應元年(762年)被赦免回京,半路至朗州龙兴寺时,得到玄宗驾崩的消息,哀痛而亡,年73岁。16年后(大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追念高力士侍奉玄宗有功,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陪葬玄宗泰陵(今陝西蒲城縣境)。.

新!!: 新唐书和高力士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新唐书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士廉

士廉名儉,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代開國功臣,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高劢之子。.

新!!: 新唐书和高士廉 · 查看更多 »

高妹妹

#重定向 高愍女.

新!!: 新唐书和高妹妹 · 查看更多 »

高尚 (唐朝)

尚(),唐朝幽州雍奴(今天津武清西北)人,本名不危。 他的母亲年老,向别人乞食,高尚周游不回家侍养。与令狐潮关系好,和他的婢女私通,生下一女,于是留居。高尚好学,善文辞。他对汝南周铣说:“吾当作贼死,不能吃草根求活也。”李齐物为新平郡太守(怀州刺史),推荐高尚入朝,给他资助三万钱,引见给高力士。天宝元年(742年)高力士重视他的才干,置於门下,擢升为左领军仓曹参军。天宝六载(747年)经高力士推荐给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掌书记。他极受安禄山厚待,常劝安禄山谋叛。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谋反,与严庄、孙孝哲为安禄山谋划。至德元载(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大燕政权后,以高尚为中书侍郎,安禄山叛军的制敕文诰多出其手。至德二载(757年)与严庄等诛杀安禄山,立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为帝。安庆绪任命他为侍中。后高尚和崔乾祐、孙孝哲被史思明缢死。.

新!!: 新唐书和高尚 (唐朝) · 查看更多 »

高履行

履行,名文敏,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高士廉之子,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官秦府军直千牛、滑州刺史、将作大匠、金紫光禄大夫、太常卿、洪州都督、上柱国、申国公。贞观初年任祠部郎中。为母守孝,哀悼过礼。唐太宗遣使高履行对说:“孝子之道,毁不灭性。汝宜强食,不得过礼。”守孝期满,累迁滑州(今河南滑县)刺史,尚唐太宗第九女东阳公主,拜驸马都尉。贞观十九年(645年),拜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去世,高履行又哀悼过礼,太宗手诏:“古人立孝,毁不灭身。闻卿绝粒,殊乖大体,幸抑摧裂之情,割伤生之累。”守孝期满,任卫尉卿,加金紫光禄大夫,袭爵申国公。永徽元年(650年),拜户部尚书、检校太子詹事、太常卿。显庆元年(656年),为益州大都督府(今四川成都)长史。先是,高士廉居此职就干得很好,高履行继之,亦有善政。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倒台,贬官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转永州刺史,在永州去世。.

新!!: 新唐书和高履行 · 查看更多 »

高崇文

崇文(),唐代名將,幽州人。先祖是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州市)人。崇文不識字,樸實莊重、沈默寡言。曾大破吐蕃、收復西川,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南平郡王,贈司徒。.

新!!: 新唐书和高崇文 · 查看更多 »

高仁厚

仁厚(),晚唐军将,效力于军阀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击败阡能、韓秀升、屈行從的叛军和与陈敬瑄为敌的東川节度使杨师立,随后被陈敬瑄任为东川节度使。但光启二年(886年),陈敬瑄对他产生疑心,将他袭杀。.

新!!: 新唐书和高仁厚 · 查看更多 »

高仙芝

仙芝(),高句丽人後晉劉昫,《舊唐書》/卷104/高仙芝:高仙芝,本高麗人也。父舍雞,初從河西軍,累勞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少隨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遊擊將軍。年二十餘即拜將軍,與父同班秩。事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未甚任用,後夫蒙靈察累拔擢之。開元末,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宋歐陽修、宋祁等編,《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五/列傳第六十/高仙芝:高仙芝,高麗人。父舍雞,初以將軍隸河西軍,為四鎮校將。仙芝年二十餘,從至安西,以父功補遊擊將軍。數年,父子並班。仙芝美姿質,善騎射,父猶以其儒緩憂之。初事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等,不甚知名。後事夫蒙靈察,乃善遇之。開元末,表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唐朝軍事將領、唐玄宗時期的將軍。 其最著名的事蹟是率領唐朝軍隊在中亞與阿拉伯帝國展開怛罗斯战役。.

新!!: 新唐书和高仙芝 · 查看更多 »

高元裕

元裕(),字景圭,河北景县人,中国唐朝官员,进士。七世祖高士廉,六世祖高真行。唐大和初年任侍御史,九年出任阆州刺史;开成四年任御史中丞;大中初年任刑部尚书,次年官至检校吏部尚书、襄州刺史。高元裕为官清廉,生活俭约,通儒术,性格耿直不惧权贵。 其子高璩在唐懿宗年间曾任宰相。.

新!!: 新唐书和高元裕 · 查看更多 »

高固

固,中国春秋时期齊國的大夫,高庄子的孙子。 前604年,鲁宣公到齐国访问,高固让齐惠公留住鲁宣公,使鲁宣公答应把叔姬嫁给他。秋天,高固到鲁国迎叔姬。前595年冬,桓子晏弱会见鲁国公孙归父,事后告诉宣子高固,说公孙归父在鲁国算计别人,也被人算计,很快就要逃亡外国了。前594年秋天,鲁国仲孙蔑和高固相会于无娄。前592年,齐顷公派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与晋国会盟。到了敛孟,高固逃回国,其他人被晋国扣留。前589年,齐晋鞍之战时,高固攻入晋师,拿石头来投晋国人,擒住晋人乘上自己的战车,在车上系桑树根,在齐营巡行,说:“想要勇气的来买我富余的勇气。”.

新!!: 新唐书和高固 · 查看更多 »

高瑀

,出生于贵州安龙县,200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藝術家。现居北京。 高瑀是中国“卡通一代”代表画家之一,以超现实卡通“熊猫”形象系列作品,近年来备受艺术界及市场的关注。他是第一届艺术与设计大奖赛候选人。他自传式的“熊猫GG”暴躁易怒、贪婪血腥,反映了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中国年轻一代,面对当代社会善伪、美丑混淆,欲望、暴力、情色交织,商业消费文化盛行等问题时承受的压力和产生的反思。.

新!!: 新唐书和高瑀 · 查看更多 »

高駢

駢()中国唐朝後期名將,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先世為渤海郡人,遷居幽州。后封渤海郡王。.

新!!: 新唐书和高駢 · 查看更多 »

高霞寓

霞寓,范陽人。 其祖父高仙,父高棲鶴,皆以孝聞名於世,五代同爨。德宗朝,派使洪經綸奏旌表其門閭。霞寓少讀《左氏春秋》及《孫子兵法》。喜歡講大話。元和十年,朝廷讨吴元济,以霞寓为唐、邓、随节度使。6月10日,淮西兵设伏於铁城(今河南遂平西南),佯败而退。霞寓不知是计,直追敵軍。至铁城,伏兵四起,唐軍大敗。15日,退保唐州。七月,贬為归州(今湖北秭归)刺史。元和十三年,官左武卫大将军。宝历二年,夏天,授右金吾卫大将军、检校司徒,至奉天而病死,赠太保。.

新!!: 新唐书和高霞寓 · 查看更多 »

高郢

郢(),字公楚,唐朝官员。 先祖为渤海郡蓚县人。徙衛州,遂為衛州人。九岁通《春秋》。早年是马燧幕下擔任掌书记。寶應初年,進士擢第,登茂才异行科,授華陰尉。迁刑部郎中,再改中书舍人,九年後,拜礼部郎中。拜太常卿。貞元十九年(803年),進位銀青光祿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顺宗即位,高郢转刑部尚书,为韦执谊等所惮。不久罢知政事,以本官判吏部尚书事。第二年,出镇华州。元和元年(806年)冬,复拜太常卿,寻除御史大夫。数月,转兵部尚书。逾月,再表乞骸,不许。再次上言后,乃授尚书右仆射致仕。元和六年(811年)七月逝世,年七十二。赠太子太保,谥曰贞。子高定。.

新!!: 新唐书和高郢 · 查看更多 »

高适

適(),字达夫,沧州渤海人(今河北景县)。唐朝邊塞诗人,詩詞語言質樸,風格雄渾,與岑參並稱“高岑”。.

新!!: 新唐书和高适 · 查看更多 »

高昌

昌(Gaochang; 维吾尔语:قۇچۇ,Qocho),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市,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這些都是漢人在西域建立的國家。唐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漢人的高昌國,後為高昌回鶻。 元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 (قاراهوجئا) 称高昌为火州、合拉火者、哈拉霍州、合拉和州、哈拉火州,。明代文献称高昌为“哈拉和卓”、霍州。 高昌历史文献有二十四史南北朝各書的高昌傳,但記述疏略,如出一轍。《新唐书·高昌傳》、《元史·地理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另外羅振玉于1933年在遼東出版的《遼居雜著乙编》中有《增訂高昌--氏年表》及《高昌專錄》各一卷,以考古實物補訂史書頗詳。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亦有關高昌論著《高昌陶集》(1934)、《高昌專集》(1951增订)、《羅布淖尔考古記》(1948)、《吐鲁番考古記》(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新!!: 新唐书和高昌 · 查看更多 »

高智周

智周(),常州晋陵人,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高智周 · 查看更多 »

謝小娥

謝氏,字小娥,洪州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段居貞妻。《新唐書·謝小娥傳》.

新!!: 新唐书和謝小娥 · 查看更多 »

魚朝恩

魚朝恩(),唐代宦官,泸州泸川(今屬四川)人。精通儒學,能講授《五經》,亦能佛法、禪學。曾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军九节度,權傾朝野,後被唐代宗賜死。.

新!!: 新唐书和魚朝恩 · 查看更多 »

魏徵

魏徵(),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諫太宗十思疏》為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

新!!: 新唐书和魏徵 · 查看更多 »

魏元忠

魏元忠(),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唐朝政治家,武则天时任宰相。.

新!!: 新唐书和魏元忠 · 查看更多 »

魏知古

魏知古(),深州陸澤人 (今河北深州西),唐朝政治人物。 有才名,二十歲時舉進士,長安年間升遷鳳閣舍人衛尉少卿。很受姚崇賞識。神龍初年拔擢拜吏部侍郎,後授晉州刺史。 唐睿宗即位,因兩人是藩邸舊識,景雲二年遷右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玄宗开元初年官至黄门监(门下侍中)。開元二年(714年),赴洛陽考察,與姚崇不合,剛好姚崇二子前往拜訪魏知古,颇招权请托。魏知古將這件事告訴唐玄宗。不久玄宗召姚崇问其子,“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姚崇揣知上意,回答說“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五月二十五日,知古被罢为工部尚书。 五子:魏哲,延安太守;魏毖,陽安太守;魏林,朔州刺史;魏玨,鴻臚少卿;魏曜,贊善大夫。.

新!!: 新唐书和魏知古 · 查看更多 »

魏玄同

魏玄同(),字和初,唐代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县)人。 進士出身,任长安縣令。累轉司列大夫,因與上官儀文章屬和,被發配流放嶺外(廣東)。上元初大赦,才被召回。工部尚书劉審禮進荐他有才,拜岐州长史。累遷至吏部侍郎,再任地官尚书、检校纳言、同平章事。早年周兴做河阳县令時,高宗想提拔他,但有人說他非清流,最後不了了之。周兴不知情,一直在府中苦等,魏玄同便告訴他:“周明府可去矣。”周兴因此对魏玄同有怨恨。 魏玄同与裴炎友善,时人谓之“耐久朋”。周兴诬陷魏玄同曰:“太后老矣,不若奉嗣君为耐久。”永昌元年(689年)闰九月十五日,太后赐死于家,臨刑前负责监督的监刑御史房济告訴他:“丈人何不告密,冀得召见,可以自证!”玄同嘆說:“人杀鬼杀,亦复何殊,岂能作告密人邪!”從容就義。.

新!!: 新唐书和魏玄同 · 查看更多 »

魏谟

魏--《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一作魏谟《新唐书》卷九十七:徵五世孙谟。(),字申之,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拜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魏谟 · 查看更多 »

许远

許遠(),字令威,杭州盐官县(治所在今浙江省海宁市伊桥乡)人。唐朝地方官员。 安史之乱时为睢阳郡太守,与張巡死守睢阳城而知名。城破被送至洛阳,后被杀害。與張巡並稱「雙忠」,在中國各地被廣泛地奉祀為神,在閩南,泉州安溪人奉其為鄉土保護神之一。.

新!!: 新唐书和许远 · 查看更多 »

鮑防

鲍防(),字子慎,襄州襄阳县人(又称河南郡洛阳县人),唐朝政治家。 少孤贫好学,天宝十二年(753年)中杨儇榜進士,授太子正字。代宗时,累官至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御史大夫。歷官福建江西观察使。贞元元年(785年)策贤良方正,贞元年間,累官礼部侍郎,封东海郡公。以工部尚书致仕。贞元六年(790年)秋八月丙申,薨于洛阳私第,年六十九。诏赠太子少保,谥曰宣,葬洛阳北邙山南原。為福建晉江一帶的鮑氏始祖。 善寫文章,尤工於诗,穆员称其《感遇》诗“刺讥时病,丽而有则,属诗者宗诵之”。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友好,時稱“鲍、谢”。有《鲍防集》,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八首、联句三首。 夫人萧氏,封兰陵郡夫人,是南朝梁宗室萧圆肃的后人,怀州刺史萧行赟曾孙女,朝散大夫、太子洗马萧希言孙女,庐州慎县令萧中和女,卒于贞元十三年(797年)十月三日,享年五十八。嗣子鲍宗由,侄子鲍宗参。.

新!!: 新唐书和鮑防 · 查看更多 »

谶纬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現也稱籤)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後來民間發展在廟宇或道觀裹求神問卜,漸漸地更加簡化為求籤。 《說文解字》:讖,驗也。有徵驗之書,河雒所出書曰讖段玉裁注補引《文選•鵩鳥賦》、《文選•魏都賦》補後十二字。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三篇上,中華書局,2014年,第91頁.

新!!: 新唐书和谶纬 · 查看更多 »

豆盧欽望

豆卢钦望(),又名望之,字思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昌黎徒河。唐武则天时宰相。.

新!!: 新唐书和豆盧欽望 · 查看更多 »

貞順皇后 (唐玄宗)

貞順皇后(),即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父恆安王武攸止,母郑国夫人楊氏。她是武則天的孫侄女。.

新!!: 新唐书和貞順皇后 (唐玄宗) · 查看更多 »

貞懿皇后

貞懿皇后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貞懿皇后 · 查看更多 »

賈耽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人。中国唐朝官員,仕至尚書左僕射、知政事。博學好古,尤以精通地理學著稱於世。.

新!!: 新唐书和賈耽 · 查看更多 »

賈曾

賈曾,河南洛陽人,唐朝政治人物。 景云中期擔任吏部员外郎。後為太子舍人,曾請太子(玄宗)禁止女樂。開元初,再拜為中書舍人。與蘇晉同掌制誥,皆以詞學見知,時人稱“蘇賈”。曾後坐事,貶洋州刺史。開元六年,玄宗念舊,特恩甄叙,繼歷慶州刺史。遷禮部侍郎,开元十五年卒。有子賈至。.

新!!: 新唐书和賈曾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新唐书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綱目

《資治通鑒綱目》是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學巨著,其門人趙師淵於樊川書院續編完成,共59卷。內容注重嚴分正閏之際、明辨倫理綱常,並注意褒貶春秋筆法。本書不能算是偉大的歷史著作,因為朱熹不過是修訂了司馬光過於主觀的正統觀,加入了濃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釋,例如:不承認王莽政權,於三國尊蜀漢為正統。全書以“綱目”為體,綱仿《春秋》,目仿《左傳》,朱熹完成綱的部份,他的弟子趙師淵續成目的部份。 《資治通鑒綱目》創造了一種新的“綱目體”史書體裁,實為編年體的變種,明代南軒、商輅又各別為《資治通鑑綱目》撰寫了「前編」和「續編」。但是《通鑒綱目》並沒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與裁定,所以連一般歷史家所作的初步工作也沒有,史學價值不高。南宋人王应麟即表示“《纲目》删‘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二句,则围棋为张玄乎?谢玄乎?”章太炎曰:宋、明以來,有許多人為《資治通鑒綱目》附加價值,如尹起莘寫了《發明》,劉友益寫了《綱目書法》,汪克寬寫了《綱目凡例考異》,明人瞿佑为其书考订正误,永乐八年刻行瞿佑的《资治通鉴纲目集览镌误》,把《資治通鑒綱目》更加神秘化。崇禎三年陳仁錫將三書合印出版時,已有朱熹、王柏、文天祐、李方子、尹起莘、劉有益、揭傒斯、賀善榘、倪士毅、汪克寬、王幼學、徐昭文、陳濟、楊文貞、馮智舒、黄仲昭、余以能等多人舊序。另外,陈济撰《纲目集览正误》,冯智舒撰《纲目质实》,元人王幼学編有《资治通鉴纲目集览》五十九卷。還有陈桱修成 《通鉴续编》 二十四卷,陈均的《皇朝编年纲目被要》三十卷和《中兴两朝纲目备要》十八卷,不著撰人的《两朝纲目备要》十六卷。 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為《資治通鑒綱目》加上御批,由宋犖等重新汇编,校刻出版,命名《御批通鉴纲目全书》,凡一百九十--,加強了這本書的政治性,乾隆十一年閏三月修成《御撰資治通鑒綱目三編》,共二十--,此書乃賡續明嘉靖翰林院庶吉士南轩编写的「前編」,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正編」與商輅的《續資治通鑒綱目》而作。邵廷采就说:“《尚书》、《春秋》经而史矣”,《通鉴》、《纲目》“史而经矣”。.

新!!: 新唐书和資治通鑒綱目 · 查看更多 »

贺知章

贺知章(),字季真,号石窗,晚年号四明狂客,唐代越州永兴(今浙江蕭山)人,著名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贺齐的十八世孙。惟流傳下來的詩不多,收錄於《全唐詩》中的只有二十首,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等。.

新!!: 新唐书和贺知章 · 查看更多 »

越析诏

越析诏(?-747年),唐朝前期云南的一个部落,六诏之一。在今云南宾川县地,位于六诏之东。唐朝设置越析州,以越析诏王世袭越析州刺史。豪酋张寻求与越析诏王波衝之妻通奸,更杀了波冲。唐剑南节度使召寻求至姚州,杀了寻求。部落无人领导,于是连同土地归附南诏。波冲兄子于赠不同意,与一些部众渡泸水,走到龙佉河建邑。后来南诏进侵,于赠战败后投泸水死,政权灭亡。.

新!!: 新唐书和越析诏 · 查看更多 »

趙宗儒

趙宗儒(),字秉文,唐代鄧州穰縣(今河南南阳)人。唐德宗时任宰相。.

新!!: 新唐书和趙宗儒 · 查看更多 »

趙翼

趙翼(),字雲崧,號甌北,江蘇常州府陽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文學家、史學家。.

新!!: 新唐书和趙翼 · 查看更多 »

趙昌

趙昌(),生年大約生於後周顯德六年(959年),逝於約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字昌之,廣漢人,一說劍南人。活躍於中國北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時期,著名折枝、花果、草蟲、林禽畫家。.

新!!: 新唐书和趙昌 · 查看更多 »

趙憬

趙憬(),字退翁,唐朝渭州隴西(今甘肅隴西縣)人。他好學博雅,操守清白。历任给事中等职。曾出使回紇,不辱使命。德宗貞元年间官至宰相。 子赵宣亮、赵全亮、赵元亮、赵承亮。.

新!!: 新唐书和趙憬 · 查看更多 »

路岩

路岩(),字鲁瞻,魏州冠氏(今山东冠县)人。 其父路群,字正夫,能寫文章。唐代大中年間进士,歷官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左仆射等。唐懿宗很看重他,咸通五年以翰林學士、兵部侍郎銜拜相,三十六歲即居相位。咸通十一年,与駙馬韦保衡以同昌公主病死之事逼害劉瞻。不久即与韦保衡同当国,二人势动天下,时人稱之“牛头阿旁”。咸通十二年(871年),与韦保衡不和,罢相,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僖宗即位,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刺史。路岩出城時,路人紛紛向他投擲瓦礫。京兆尹薛能是路岩在相位时所拔擢,路岩告訴薛能道:“临行,烦以瓦砾相饯!”薛能举笏答称:“向来宰相出任,京兆府无发兵防卫先例。”路岩感到惭愧。走到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改流放儋州(今海南省),途中再令自杀,并割取喉骨,交回復命。 路岩任宰相时,有人编歌谣《嘲四相》:“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路)几时休?”说的就是当朝宰相曹确、杨收、徐商、路岩。 有子路德延,字昌遠;路延規,字希聖。.

新!!: 新唐书和路岩 · 查看更多 »

路随

路随,又稱路隋( ),字南式,唐朝官员,唐文宗年间任宰相。.

新!!: 新唐书和路随 · 查看更多 »

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字恒元,百济名将,投靠中国唐朝后成为唐朝大将。.

新!!: 新唐书和黑齿常之 · 查看更多 »

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靺鞨的一部,又称黑水部,是女真族主体的前身。Huang, P.: "New Light on the origins of the Manch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新!!: 新唐书和黑水靺鞨 · 查看更多 »

黄巢

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時人。初為鹽幫首領,售私鹽為業,後成民變軍首领,曾自立为帝,尊号为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国号大齐,年號金統,史稱黄巢之亂。黃巢退敗時死於部下之手。野史有稱「黃巢殺人八百萬」惡名。.

新!!: 新唐书和黄巢 · 查看更多 »

黄永年

永年(),江苏江阴人,中國知名文史學家,生前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社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要著作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唐史史料学》、《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古籍整理概论》、《古籍版本学》以及包括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的《古文献学四讲》等。与著名历史学家童书业先生为翁婿。.

新!!: 新唐书和黄永年 · 查看更多 »

齐映

齊映(),瀛州高陽(今河北高陽)人。 父齊玘,官至檢校兵部侍郎。齊皎之弟,善畫山水。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己酉科状元,舉博學鴻詞,補河南府參軍,滑亳節度使令狐彰聘为掌书记。令狐彰病重时,召见齐映起草临终章表,齐映劝他请求朝廷派替代他的人,並遣子回京都私第。令狐彰都同意,还把女儿许配给齐映。令狐彰死后,发生了兵乱,齊映逃归东都,河阳三城使马燧聘為判官,上奏为殿中侍御史。建中年初(780年)宰相卢杞举荐升刑部员外郎。张镒出镇凤翔(治所在今凤翔),齐映任张镒判官。建中四年(783),爆發泾原兵变,唐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张镒被部将李楚琳所杀,齐映逃至奉天,授御史中丞。興元元年(784年)随帝巡幸梁州(今陕西固城以西),路途险峻难行,齐映为德宗牵马,德宗恐马伤齐映,命其放缰辔,他说:“马奔踢,不过伤臣,若危及圣上,臣虽死不足推责。”官给事中,又改中书舍人。貞元二年(786年)以舍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改中書侍郎,封河間縣男,與崔造、劉滋共同輔政。齊映與左僕射张延赏早年有交情,张延赏向齐映为亲属求官,遭拒,遂怀恨在心,向皇帝弹劾齐映“非宰相之器”。贞元三年正月二十七日,被贬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转衡州刺史。後為桂管、江西兩觀察使。贞元十一年七月卒。追赠为礼部尚书,諡曰忠。.

新!!: 新唐书和齐映 · 查看更多 »

辅公祏

辅公祏(),中国隋朝末年民變军领袖之一,齐郡临济(今山东章丘)人。.

新!!: 新唐书和辅公祏 · 查看更多 »

辛讜

辛讜(),兰州金城县(今甘肃省兰州市)人,庞勋之变中的义士。 太原尹辛雲京之孫《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忠义下·辛谠”记载:“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父早亡,由叔父辛晦抚养长大。辛讜通诗文,身材瘦小,有神力,“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好行侠仗义。初事李峄,主钱谷。辛讜性格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罢居扬州,年五十,不肯入仕。咸通九年(868年)十月,徐州龐勳自桂州擅還,又派遣劉佶以精兵數千人協助吳迥攻打泗州。时辛讜寓居广陵,会见泗州刺史杜慆后,自願出城至淮浙向杜審權求援,遂與死士十人,手執長柯斧,大破敵寨而出。又與四百壯士從扬州、润州取得糧草。 十一月,终解泗州城之围,杜慆与下属“迎泣,表其功于朝,授监察御史”。其后《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有所不同。辛谠无子,只有寄居广陵的侄子辛山僧、辛元老,辛谠视他们为嗣子。每次出城,则书二人姓名,对杜慆曰:“志之,得嗣为幸。”杜慆益感之。平定庞勋之变后,授辛谠泗州团练判官、侍御史。杜慆迁郑滑节度使,辛谠亦从之,为宾佐。杜慆逝世后,乃退归江东,以隐居为事。 《新唐书》则记:初,辛谠求救也,过家十余次,未曾会见妻儿,得粮累二十万。辛谠子及侄子皆客居于广陵,托杜慆曰:“使先人不乏祀,公之惠也。”后辛讜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乾符末,终岭南节度使。.

新!!: 新唐书和辛讜 · 查看更多 »

辛雲京

辛雲京(),金城(今甘肃兰州)人。 世代為河西世家,客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兄弟數人皆有胆識。以功積太常卿。官至北京都知兵马使、代州刺史。宝应元年(762年),邓景山为军士所杀,请求授辛云京为节度使,因授河东节度使兼太原尹。累加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雲京與僕固懷恩不合,懷恩私下与太原将李竭诚通谋,打算攻下太原,被雲京識破,雲京與宦官骆奉先聯合激反僕固懷恩。大历三年(768年)八月庚午卒,册赠太尉,辍朝三日,谥忠献。妻子李氏的墓志显示他最终的官职、爵位为“河东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城郡王”。金城郡王何时所封不详。.

新!!: 新唐书和辛雲京 · 查看更多 »

霍仙鳴

霍仙鳴()是唐朝宦官。 建中四年十月,爆發涇原兵變,唐德宗帶著皇妃、太子、诸王等倉皇出逃,由咸阳到奉天(今陝西乾縣),護駕只有宦官霍仙鳴及竇文場。貞元六年,德宗重返京师後,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以窦文场和霍仙鸣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宦官分典禁军之先河。貞元十二年六月,德宗又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後出任樞密使。貞元十四年霍仙鳴卒,以第五守亮繼之為右軍中尉。因霍仙鳴死的太突然,德宗怀疑是其左右小宦官下毒加害,将其中数十人流放。.

新!!: 新唐书和霍仙鳴 · 查看更多 »

范履冰

范履冰(),怀州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朝官员,在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时任宰相。.

新!!: 新唐书和范履冰 · 查看更多 »

范希朝

范希朝(),字致君,蒲州虞鄉(今山西省運城市虞鄉鎮)人。唐朝將軍。元和九年過世。.

新!!: 新唐书和范希朝 · 查看更多 »

范鎮

范镇可能指:.

新!!: 新唐书和范鎮 · 查看更多 »

范晔

范晔,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范晔 · 查看更多 »

郝處俊

郝處俊(),安州安陸(今湖北省安陆市)人,唐朝官员。.

新!!: 新唐书和郝處俊 · 查看更多 »

郡齋讀書志

《郡齋讀書志》,宋代晁公武撰,凡20卷,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書書目。.

新!!: 新唐书和郡齋讀書志 · 查看更多 »

郭子仪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歷事玄、肅、代、德四帝,封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為傳說“富貴壽考”典故的主人公,頤和園長廊畫中有描繪。.

新!!: 新唐书和郭子仪 · 查看更多 »

郭子和

郭子和,隋末唐初同州蒲城县人,本為左翊衛,因為犯罪被流放榆林,正逢地方大饑,郭子和結集地方士人殺郡丞王才,開倉賑民,自立為永樂王,建元為正平,尊其父為太公。 郭子和自立為王後,南連梁師都,北附突厥而被封為平楊可汗。但郭子和固辭不敢當,被轉封為屋利設。618年時郭子和歸降唐朝,拜雲州總管,封金河郡公,隔年又封郕國公。後來與梁師都交惡,出兵打下了寧朔城。 武德七年(624年)從秦王李世民平劉黑闥,因作戰奮勇,戰後受到唐高祖李淵禮遇而賜姓李氏,封右武衛將軍。在李世民登基為帝後加封郭子和三百戶封邑。显庆元年(656年)被任為黔州都督。後以年老申請退休,加封至金紫光祿大夫才致仕,至麟德元年(664年)卒。.

新!!: 新唐书和郭子和 · 查看更多 »

郭孝恪

郭孝恪(),唐朝初年将领,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年少时有不同寻常的志向,父兄以为他是无赖。隋朝末年率数百少年归附瓦岗军李密。李密大喜,使他与徐世勣守黎阳。李密败亡后,徐世勣遣郭孝恪入长安归降唐朝,唐高祖封郭孝恪阳翟郡公,拜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下诏让郭孝恪与徐世勣经略武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以东,所定州县,委以选补。 621年,窦建德援救洛阳王世充,郭孝恪上谒秦王李世民,献计固守武牢,军临汜水,随机应变,李世民听从他的建议,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窦建德、王世充被擒获后,李世民置酒大会洛阳宫,对诸将说:“孝恪策擒贼,王长先下漕,功固在诸君右。”郭孝恪迁任上柱国。历任贝(今河北清河)、赵(今河北赵县)、江(今江西九江)、泾(今甘肃泾川)四州刺史,所到之处皆有能干的名声。后改任左骁卫将军,累加金紫光禄大夫。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拜郭孝恪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又改任安西都护、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刺史。郭孝恪在安西治所高昌故城推诚抚御,尽得当地民众欢心。贞观十八年(644年),焉耆王叛唐归附西突厥可汗欲谷设,郭孝恪请击焉耆(今新疆焉耆),即拜西州道行军总管,率三千步骑出银山道,夜袭焉耆,俘虏焉耆王龙突骑支。唐太宗玺书褒奖。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拜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大总管,郭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进讨龟兹(今新疆库车),攻破国都,自己留守,遣余军分道进追击逃跑的龟兹国相那利。郭孝恪在城外设营。郭孝恪没有防备那利。那利和城内勾结,袭击唐军,郭孝恪殊死战斗,中流矢而亡,而子郭待诏同时阵亡。将军曹继叔进兵,收复龟兹城。太宗责郭孝恪斥候不明,夺其官。后来怜愍郭孝恪死战,为他举哀。唐高宗即位,追还郭孝恪官爵,赠郭待诏游击将军,赙物三百段。 次子郭待封,官至左豹韬卫将军。高宗咸亨初,作为薛仁贵副将讨吐蕃,在大非川战败,免死为民。少子郭待聘,武后长安年间,官至宋州刺史。.

新!!: 新唐书和郭孝恪 · 查看更多 »

郭弘霸

#重定向 郭霸 (唐朝).

新!!: 新唐书和郭弘霸 · 查看更多 »

郭元振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本太原阳曲人,祖父任相州汤阴令,定居当地,因此成为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北)人,唐朝將領、宰相。.

新!!: 新唐书和郭元振 · 查看更多 »

郭禹

成汭(),又名郭禹,山东青州人,唐末五代时任荆南节度使。 早年浪蕩,因醉酒杀人,遂落髮為僧,亡命天涯,改名“郭禹”。當時荆南遭兵禍,人口頓減。唐僖宗朝,投奔荆南节度使陈儒,被任命为裨校。淮南节度使高骈手下大将张瓌、韩师德因受吕用之排挤,投靠荆南,陈儒命他们討伐朗州刺史雷满,张瓌反回兵杀陈儒,自称节度使。张瓌对郭禹的勇武颇为忌惮,郭禹于是率千余人南奔归州,据城自称刺史,招徕流亡,勤加训练,拥有精兵三千人。 曾投降黄巢的原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垂涎荆南富庶,遣其弟秦宗言来攻,张瓌固守二年之久,城中死者相继,以至人相食,但秦宗言最终不能攻克,退兵。886年,秦宗权又命山南东道留后赵德諲包围江陵,张瓌向郭禹求救,郭禹与峡州刺史潘章联兵来援,赵德諲退走。887年十二月,赵德諲再次围攻江陵,城中力疲,复州长史陈璠斩张瓌出降。赵德諲破城后,尽掠城中财物,留下大将王建肇守城。888年四月,郭禹从归州出兵,先袭破清江,擒守将牟权,再攻江陵,击败王建肇,王建肇逃奔黔州,郭禹接管荊南。 郭禹恢复姓名为成汭,重用贤士贺隐,勤政爱民,招集流亡人士,减免赋税,養兵五萬人,稱雄一方。彦若有詩:“南海黄茅瘴,不死成和尚。” 后朝廷任成汭为荆南节度使,后又封检校太尉、中书令、上谷郡王。903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打驻守鄂州的武昌军节度使杜洪,杜洪求救于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朱全忠通知成汭和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武贞军节度使雷彦威一同出兵相救。成汭不听掌书记李珽劝阻率舰队去鄂州想夺淮南的地盘,但未至鄂州,马殷、雷彦威就合兵攻取江陵,劫掠人财。成汭因此军心涣散,所率巨舰又被杨行密部将李神福烧毁,无家可归,投水自杀。除江陵被雷彦威占领外,夔、施、忠、万四州也被西川节度使王建兼并,成汭的基业毁于一旦。 成汭晚年,诸子因被成汭岳父所谮,都被成汭放逐,成汭因而绝嗣。906年夏,朱全忠上表称成汭死于国事,请唐哀帝在荆门为他立庙,获得批准。.

新!!: 新唐书和郭禹 · 查看更多 »

郭贵妃 (唐敬宗)

郭贵妃,唐敬宗的贵妃。 父亲是右威卫将军郭义。长庆末年,以美貌选入太子李湛的东宫。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郭氏为才人,生李普。唐敬宗少年得子,才人美貌有冠于宫廷,特别宠爱她。宝历元年(825年),李普封普王。同时,郭氏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都得到褒赠。史书评价“荣及祖祢,前例无之。”。赠其父郭义礼部尚书,任命其兄郭环为少府少监,赐大宅第。不久,册封郭才人为贵妃。826年生次子李言揚,同年,唐敬宗遇害,宫闱变起,唐文宗即位,也喜欢晋王,爱若己子,所以郭贵妃礼遇不衰。大和二年(828年),晋王薨逝,唐文宗赠谥号悼怀太子。而郭氏的生平则无记载。.

新!!: 新唐书和郭贵妃 (唐敬宗) · 查看更多 »

郭虔瓘

郭虔瓘(),名湛,字虔瓘,以字行,唐朝将领。七世祖郭献于南朝宋时定居齐郡临淄,后代又移居河南阳翟颍川乡(今河南省禹州市),遂为阳翟人。祖父郭晟,唐初为太常卿、太原郡开国公。父郭庆,右监门卫将军、义章县开国子。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起家为左亲府,充辇脚侍奉。初任潼水府右都尉,后任至北庭副都护。开元初年(713年),为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金山道副大总管。开元二年(714年)春,突厥可汗默啜派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勤率精骑围攻北庭,郭虔瓘与副手郭知运率众固守。同俄特勤单骑亲临城下指挥作战,郭虔瓘派勇士埋伏于路左,突然发动,斩杀同俄特勤,突厥军见首领被杀,三军恸哭,便引兵撤退。默啜妹婿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与同俄特勤一同领兵,怕同俄之死引发默啜怪罪,于是带着妻子投奔唐朝。郭虔瓘以功被唐玄宗授为冠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进封太原郡开国公。開元四年(716),陝王李嗣升為安西大都護,郭虔瓘奉詔转任安西副大都护,进封潞国公,但因领兵征讨西域,却无功而返,張孝嵩代替郭虔瓘為安西副都護。后来,历任凉州刺史、河西节度大使、右威卫大将军。開元四年,上奏家奴八人有戰功,求為游擊將軍,結果被宰相劾其恃功亂紀。开元十四年九月二日卒于京城大宁坊私第,享年八十三岁。.

新!!: 新唐书和郭虔瓘 · 查看更多 »

郭正一

郭正一(),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及高宗妻武皇后(后称武则天)为其子唐中宗摄政期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郭正一 · 查看更多 »

郭淑妃

郭淑妃,生卒不详,唐懿宗李漼妃嫔之一,同昌公主生母。 郭氏被郓王李漼納為妾,于大中三年(849年),生下一個女兒,即同昌公主。853年,李漼登基,是为唐懿宗,郭氏封为淑妃。女兒同昌公主嫁韦保衡為妻。郭淑妃常出入韦保衡的内宅娱饮不禁,外界謠傳韦保衡與郭淑妃淫亂。咸通十一年(870年),女儿同昌公主逝世。十五年(874年),唐懿宗逝世,唐僖宗即位。黄巢造反时,唐僖宗出逃仓促,郭淑妃来不及跟从,流落民间乞讨,为时人所叹,不知所终。.

新!!: 新唐书和郭淑妃 · 查看更多 »

郑延昌

郑延昌(),字光远,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郑延昌 · 查看更多 »

郑珣瑜

郑珣瑜(《旧唐书》卷一十四),字元伯,唐朝官员,唐德宗、唐顺宗年间任宰相。郑余庆堂兄。.

新!!: 新唐书和郑珣瑜 · 查看更多 »

郑畋

郑畋(),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唐末宰相。以镇压黄巢民變而知名。 鄭亞之子。会昌二年(842年)中进士,仕藩镇幕府。咸通五年(864年)进入朝廷,累次升官至中书舍人。十年,迁户部侍郎。十一年,充翰林学士。后来因错被贬为梧州刺史。 唐僖宗即位后,郑畋先官内徙郴、绛二州,后被封为右散骑常侍。乾符四年(877年),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乾符五年(878年),因反对招安黄巢被罢官。广明元年(880年),郑畋出任凤翔节度使。同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僖宗出逃蜀地。郑畋组织军队抗击黄巢军。中和元年(881年),郑畋败黄巢部将尚让等于龙尾陂(今陕西岐山东),又与西北诸镇约盟,号召藩镇合兵攻打长安。不久,其部将李昌言兵变,赶走了郑畋。于是郑畋被罢黜为太子少傅。二年,朝廷召郑畋至成都,复官以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军务。三年,黄巢军从长安撤退,僖宗回到长安。时权宦田令孜及其兄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与郑畋不和,排挤郑畋,乃投其子于彭州(今四川彭县)。不久病逝。 子郑凝绩字裕圣,户部侍郎;孙郑绍余,字垂芳。女儿嫁给相如令李德休。 Category:鄭姓.

新!!: 新唐书和郑畋 · 查看更多 »

郑肃

郑肃(?),字乂敬,中国唐朝官员,唐武宗和唐宣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郑肃 · 查看更多 »

郑注

鄭注(),絳州翼城縣(今山西省翼城縣)人。唐朝政治人物。 本姓魚,又冒姓鄭氏,时号“魚鄭”,人目之为“水族”。為人狡險無雙,處世微賤,以醫術得寵於襄陽節度使李愬,又轉識王守澄。大和八年(834年)九月,唐文宗身患风疾,王守澄推薦給唐文宗,病情好轉,十二月任太仆卿,兼御史大夫。歷任昭義節度副使等職。大和九年(835年)迁工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后助文宗杀王守澄,出为凤翔节度使。 郑注劝唐文宗命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散王守澄权力,並與李训秘商,圖舉消灭宦官势力。甘露之變時,鄭注率亲兵500人赶赴京城,不久傳出李训败死,倉皇逃返凤翔,被监军张仲清和押牙李叔和設宴所杀,屍體送往京师,枭首兴安门。南宋羅大經在撰寫《鶴林玉露》時以其為小人并與韓琦做對比。.

新!!: 新唐书和郑注 · 查看更多 »

阎立本

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隋朝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母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女儿清都公主。谥爵博陵文贞男。.

新!!: 新唐书和阎立本 · 查看更多 »

阳城县

阳城县是山西省晋城市的一个县,位于山西省南端中段,面积1968平方公里,人口約40万,共辖17乡(镇)及1个办事处。.

新!!: 新唐书和阳城县 · 查看更多 »

阿史那忠

阿史那忠(),中国唐朝軍人,字義節。 突厥蘇尼失(阿史那蘇、怀德元王)之子。跟随父亲入唐为官。貞观初年,被唐太宗提拔为左屯衛将軍,迎娶定襄县主(唐太宗贵妃韦珪和前夫生的女儿)为妻。父亲死后,继承薛国公的爵位。637年,检校長州都督。639年,阿史那思摩被唐朝立为突厥可汗,阿史那忠为左賢王。出塞外,郁郁不乐,唐朝使者来见,他请禀告唐太宗准许他回朝为官,唐太宗准許了。 永徽年間,阿史那忠历任左武衛大将軍、右驍衛大将軍。后为長岑道行軍大总管,攻撃铁勒、契丹的入侵。668年,为青海道行軍大总管,防備弓月和吐蕃,之后转任西域道安撫大使、西域道行軍大总管。675年,阿史那忠在洛陽尚善里的私邸去世,被追贈鎮軍大将軍之位,谥号貞,陪葬唐昭陵。时人称阿史那忠是唐代的金日磾。.

新!!: 新唐书和阿史那忠 · 查看更多 »

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唐朝初年名将。 他是东突厥汗国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即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武德九年(626年),颉利可汗率全族兵力南侵,漠北诸族乘机反抗突厥统治,并击败阿史那社尔同欲谷设等人率领的镇压军。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阿史那社尔被迫率部西迁,击破內亂的西突厥汗国,自立为都布可汗。之后,他不顾众臣劝谕,引五万余骑攻击薛延陀,意图报仇,打了一百多天,部兵苦于战斗太久,多有背叛逃跑,薛延陀趁机攻来,社尔被击败退保高昌。.

新!!: 新唐书和阿史那社尔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 新唐书和阿拉伯帝国 · 查看更多 »

蘇世長

蘇世長,雍州武功县(今陝西西安)人,唐朝政治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新!!: 新唐书和蘇世長 · 查看更多 »

蘇良嗣

苏良嗣(),封爵温国公,唐朝官员,唐睿宗第一次登基时曾任宰相。.

新!!: 新唐书和蘇良嗣 · 查看更多 »

蘇毗

蘇毗,藏文史料称孫波(),是青藏高原早期历史上的古国和民族。 蘇毗是羌人的一支,早期居住在今日喀则地区,建立有母系氏族政权东女国,后来扩张到昌都地区、青海玉树。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相娘·芒布杰尚囊攻打苏毗,将其攻灭。 755年,吐蕃政务九大臣中的朗·梅色和末·东则布二人与苏毗国王没庐赞勾结,弑赤德祖赞(尺带珠丹)。随后苏毗叛乱。恩兰·达扎路恭与琛·杰斯秀丁将二人诛杀,并发兵攻打苏毗,杀死没庐赞。没庐赞之子悉诺逻率部众内附唐朝,被唐朝封为怀义王。留在原驻地的苏毗部众在9世纪后逐渐藏族化。 《隋書》卷八十三·西域列传、《北史》卷九十七·西域列传,有关于女国的记载;《旧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南蛮 西南蛮列传、《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列传,有关于女国的记载。.

新!!: 新唐书和蘇毗 · 查看更多 »

赵德諲

赵德諲(),封爵淮安郡王,晚唐军阀,最初在僭称帝号的秦宗权帐下为将。秦宗权近乎失败时,赵德諲转而效忠唐朝,控制忠义镇(军部在今湖北襄阳),死后儿子赵匡凝继为忠义节度使。.

新!!: 新唐书和赵德諲 · 查看更多 »

赵隐

趙隱(《旧唐书》卷一十九下),字大隐,封天水县伯,唐朝官员,唐懿宗、唐僖宗年间任宰相。.

新!!: 新唐书和赵隐 · 查看更多 »

閻立德

閻立德(),唐代建筑家、工艺美术家、画家。名阎让,字立德,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於工程家庭,祖父阎庆,北周少司空、上柱国、宁州大总管、大安郡公。父亲閻毗,隋将作少匠、殿内少监、石保县公。閻立本之兄,善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唐高祖武德中期,奉旨作袞、冕、大裘、六服、腰輿、馓、扇,皆得其妙。唐太宗請他作《玉華宮圖》,得到賞識,官至工部尚書,唐高宗顯慶元年卒於任上。.

新!!: 新唐书和閻立德 · 查看更多 »

薛万均

薛万均,中国唐朝軍人。本敦煌人,后徙雍州咸陽(今陕西省咸陽市)。 薛世雄之子,隋朝大業末年薛世雄为涿郡太守,薛万均和弟弟薛万彻从父到幽州,和武将羅艺結交。羅艺归順唐朝,唐朝封薛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竇建德率衆十万攻范陽,羅艺迎撃。薛万均说:“众寡不敌,今若出门,百战百败,当以计取之。可令羸兵弱马阻水背城为阵以诱之,观贼之势,必渡水交兵。万均请精骑百人伏于城侧,待其半渡击之,破贼必矣。”弱兵背城向川布陣誘敵,薛万均自率精鋭騎兵隐藏在城左。竇建德軍半渡川,薛万均以騎兵攻撃,大破竇建德大軍。翌年,竇建德率衆二十万攻幽州,兵已经登上城墙,薛万均、薛万徹率领敢死队百人出地道,背後襲撃,竇建德軍大驚潰走。李世民平定刘黑闼,召薛万均为右二護軍。唐太宗即位后,柴紹討梁師都,薛万均为副将,薛万徹也从軍。军至朔方数十里外,见突厥兵,唐軍本队後退,薛万均兄弟横撃突厥軍,撃破他们。突厥軍逃亡,唐軍包围梁師都。諸将以城堅固,不能下,薛万均说:“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不久,梁師都被部下斬杀。薛万均因功績,任左屯衛将軍。 随李靖討吐谷渾,任沃沮道行軍副总管。進軍青海,薛万均、薛万徹率百騎。薛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归还对诸将豪言:“贼易与。”進撃得数千首級,勇冠三軍。追撃至積石山,在赤水源破吐谷渾天柱王軍,在河源、图倫磧归還,与李靖在青海合流,转任左屯衛大将軍。 后来,为侯君集副将攻撃高昌,麴智盛降,薛万均進封潞国公。有人告发他侵奪高昌婦女、財产,被魏征劝谏而赦免。唐太宗幸芙蓉园,薛万均清宫不谨、下獄,憂憤而死。太宗(李世民)驚悼其死,命陪葬唐昭陵。.

新!!: 新唐书和薛万均 · 查看更多 »

薛仁貴

薛仁贵,名礼,字仁貴,以字行,絳州龍門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出自河东薛氏南祖,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名将。.

新!!: 新唐书和薛仁貴 · 查看更多 »

薛元超

薛元超(),名振,以字行,唐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 祖父为隋朝薛道衡。父薛收,唐初为秦王记室参军,不幸早逝。薛元超生于武德六年(623年),九歲襲爵汾陰男。善于文辞,太宗甚重之,娶李元吉之女和静县主为妻,累授太子舍人,参修《晋书》。唐高宗即位,迁绐事中,時年二十六歲。不久轉任中書舍人,加弘文館學士,兼修國史。麟德元年(664年)在简州刺史任上曾因与获罪宰相上官仪私下书信来往被长流巂州。薛元超晚年自称一生中有三大遗憾:“不以進士擢第”,没能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卒于光宅元年(684年)。.

新!!: 新唐书和薛元超 · 查看更多 »

薛元敬

薛元敬,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 長於文學,與薛收及薛收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高祖武德初(618年)曾任秘書郎。秦王李世民召为天策府参军兼值记室,杜如晦称之为“小记室”。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太子舍人。掌軍府書檄和朝廷誥令,深得唐太宗之賞識。.

新!!: 新唐书和薛元敬 · 查看更多 »

薛稷

薛稷,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省万荣县)人,著名書畫家,初唐四家之一,因依附太平公主,遭到唐玄宗整肅,先天之變後賜死。.

新!!: 新唐书和薛稷 · 查看更多 »

薛舉

薛舉(),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其父薛汪时徙居兰州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市),中國隋代末年群雄之一。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称帝,迁都秦州。武德元年(618年),薛举与唐军交战,在浅水原大败秦王李世民,正欲乘胜直取长安,却突然病逝。.

新!!: 新唐书和薛舉 · 查看更多 »

薛收

薛收(),字伯褒,隋唐時蒲州汾陰(治今山西萬榮縣西南)人。 其父薛道衡,官隋內史侍郎。薛收自幼過繼給薛孺,十二歲能文。與族兄薛德音、侄子薛元敬齊名,世稱河東三鳳,其中薛收為長雛、薛德音為鶩鷟,薛元敬為鵷雛。好友王績稱薛收之賦“韻趣高奇,詞義晦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 薛收因隋煬帝縊死其父薛道衡,遂不仕隋。房玄齡薦入秦王府,李世民授之主簿。其姐妹薛氏则成为唐高祖的婕妤。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軍討伐佔據洛陽的王世充,這時竇建德率軍前來救援,秦王部將皆建議撤退,唯獨薛收力排眾議,建議李世民分兵圍困洛陽,另一方面再派兵狙擊竇建德。王世充與竇建德同時被擒。入唐後,兼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金部郎中,以功授上柱国,封汾阴县男,食邑三百户。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記室參軍。不久卒。 唐太宗曾对房玄龄言:“薛收若在,當以中書令處之”。贞观七年(633年),追赠为定州刺史及太常寺卿,谥号曰献。永徽五年(654年)薛收夫人逝世,因其子薛元超奏请,唐高宗下诏于永徽六年八月二十三日陪葬昭陵。.

新!!: 新唐书和薛收 · 查看更多 »

藝文志

《藝文志》始見於班固《漢書》,刪定劉歆《七略》而成,為後代正史「藝文志」之始祖。是史傳書籍中開創「九流十家」之祖,「九流十家」一詞便出自《漢書藝文志略序》。 相較於《史記》,《漢書》新增《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四個志目。其中《漢書·藝文志》以《七略》“六分法”方式,“删其要,以备篇籍”,記載自先秦到西漢學術發展的狀況,分類記錄當時存世的典籍,共六略三十八类,计著录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例如“九流十家”的稱呼及其派流,即出自於《漢書·藝文志》。二十六史中,之後大部份正史均有《藝文志》或《經籍志》,例如《旧唐书》有《经籍志》,《新唐书》則改為《艺文志》,但並非每一部史書都有,如《新元史》沒有。 《隋書》則有《經籍志》,《隋書·經籍志》總序曰:“魏氏代漢,採掇遺亡,藏在秘書中外三閣。魏秘書郎鄭默,始制中經”。《隋書·經籍志》則是第一位把經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四十類,另附佛、道兩類典籍,有总序、小序,也有小注,与《汉书·艺文志》相仿。一直到清代編《四庫全書》仍以四部沿用。《隋書·經籍志》的成就在於對魏晉南北朝史學發展首次給予全面總結。舊唐書《經籍志》將訓詁書、文字書、音韻書、書法書等圖書著錄,又將錢譜、竹譜從史部《譜牒類》中移除並劃歸至子部。 宋代王应麟作《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对三百八十多种图书进行了详细考订,“所考证者,汉书著记即起居注,家语非今家语,邓析子非子产所杀、庄忽奇严助之驳文,逢门即逄蒙之类,不过三五条而止”,又收未录之书二十七种,“《易》類增《連山》、《歸藏》、《子夏易傳》;《詩》類增《元王詩》;《禮》類增《大戴禮》、《小戴禮》、《王制》、《漢儀》;《樂》類增《樂經》、《樂元語》;《春秋類》增《冥氏春秋》;道家增《老子指歸》、《素王妙論》;法家增《漢律》、《漢令》;縱橫家增《鬼谷子》;天文增《夏氏日月傳》、《甘氏歲星經》、《石氏星經》、《巫咸五星占》、《周髀》、《星傳》……”,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汉书艺文志》的学术著作。王应麟認為《汉书·艺文志》中将于长《天下忠臣》归入“阴阳家”是不恰當的,又考定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又如:“老子指归不著录隋志:十一卷,严遵撰。列子释文云:遵,字君平,作指归十四篇,演解五千文。”清人姚振宗又作《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补书三十四种。.

新!!: 新唐书和藝文志 · 查看更多 »

董昌

董昌(),中国唐朝末年军阀之一,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

新!!: 新唐书和董昌 · 查看更多 »

董晉 (唐朝)

董晉(),字混成,唐河东虞鄉(今山西永濟)万岁里人。.

新!!: 新唐书和董晉 (唐朝) · 查看更多 »

钱徽

錢徽(),字蔚章。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人。 錢起之子。貞元初年進士出身,居穀城。當地縣令王郢好客,喜結交三教九流,以公帑請客送禮,被革職查辦。觀察使樊澤負責處理此案,發現只有錢徽一文不取。乃表署掌書記。元和初年入朝,任翰林學士。官至尚書郎。与薛正伦、魏弘简有往來。太和三年(829年),去世。 子钱可复,礼部郎中,被凤翔节度使郑注辟为凤翔节度副使,死于甘露之变。.

新!!: 新唐书和钱徽 · 查看更多 »

邢君牙

邢君牙瀛州乐寿人,唐代将领。由于战功屡受升迁,最后封河间郡公。李晟以他为都虞侯,并只与他商议军中的事。吐蕃侵犯边境,他一边耕种一边打仗,西戎竟不能为大患,再加封检校右仆射。贞元十四年卒,时年七十一,废朝一日,赠司空。.

新!!: 新唐书和邢君牙 · 查看更多 »

邆赕诏

邆赕诏(?~794年),唐朝前期云南的一个部落,六诏之一。在今云南洱源县邓川,位于六诏之西。唐朝设置邆备州,以邆赕诏王世袭邆备州刺史。邆賧詔王豐咩被唐御史李知古所殺。其后,咩罗皮、皮罗邆、邆罗颠、颠之-托-相继为王。颠之--(《新唐书》作颠文--)在父王邆罗颠死后继位,在位年期不明。南诏后来攻占野共川,颠之--被俘虏,徙置永昌(今云南保山),邆赕诏亡。.

新!!: 新唐书和邆赕诏 · 查看更多 »

蓋文達

蓋文達,冀州信都人,唐代大儒。 師從劉焯。與蓋文懿兄弟皆名儒,人稱二蓋。文達博覽群書,尤精於三家《春秋》,入唐後由文學殿學士升諫議大夫,拜崇賢學士。刺史竇抗曾召集諸生,跟他進行辯論。當時大儒劉焯、劉軌思、孔穎達等人均在現場。文達對答如流,竇抗覺得好奇,問他是跟作學問的。劉焯說這個人的學問,出於自然,並無門戶之見。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選妃,蓋文達選了一名美女武媚娘入宮,改名叫武照。 G W文.

新!!: 新唐书和蓋文達 · 查看更多 »

蔡允恭

蔡允恭,唐代荊州江陵人。隋朝、唐朝时官员。贞观时期十八学士之一。 祖父蔡点为梁尚书仪曹郎、南兖州别驾。西梁左民尚書蔡大業之子。美姿容,有風采,善綴文。曾在隋朝當官,歷任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隋煬帝寫好的詞賦,多令其諷誦之。煬帝死後,相繼被宇文化及、竇建德延攬。入唐以後,為文學館學士。貞觀初年,除太子洗馬,為十八學士之一。唐太宗嘗覽周武帝所撰《三局象經》,不能看懂,有人說蔡允恭能懂,蔡則向唐太宗表示“少通其略,老乃忘”。著作有二十卷,今存詩一首。.

新!!: 新唐书和蔡允恭 · 查看更多 »

蔣義

蔣義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蔣義 · 查看更多 »

鄭善果

郑善果,郑州荥泽县人,历仕北周、隋朝、唐朝。 郑善果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三房,是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金乡文子郑道邕的孙子,北周大将军、开封县公郑诚之子。郑诚讨伐尉迟迥而死,郑善果当时年仅九岁,袭封爵位。隋文帝开皇初年,进封武德郡公。十四岁,官拜沂州刺史,又转鲁郡太守。隋炀帝时,与武威太守樊子盖在官吏考核中,并列第一,隋炀帝赏赐其黄金百两、物品千段。迁大理卿。突厥将隋炀帝围困于雁门,围解后,以功授右光禄大夫。 从隋炀帝游江都,宇文化及杀害炀帝,以其为民部尚书,跟随宇文化及等到聊城。后为窦建德所俘,押送给唐淮安王李神通。入长安后,官至太子左庶子,封荥阳郡公。未几,检校大理卿,兼任民部尚书。奉公守法,很有威名。山东被平定,为招抚大使。后历任刑部尚书。唐太宗贞观初年,官至岐州刺史,去官后,又拜江州刺史。贞观三年(629年)卒。.

新!!: 新唐书和鄭善果 · 查看更多 »

鄭絪

鄭絪(),字文明,滎陽人。 父郑羡,池州刺史。鄭絪生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少好學,善屬文,進士出身,登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鄠县尉。最初為西川节度使張延賞掌書記,喜結交名士如張參、楊綰、常袞等,五代無名氏《玉泉子》記載劉景《商山題詩》受鄭絪的賞識。唐德宗时期历任补阙、起居郎、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郎、知制诰等内职,唐宪宗监国,遷中書舍人。唐憲宗立,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转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与杜黄裳同掌朝政。元和五年(810年),因处相位而谦默无所事,被贬秩为太子宾客。三月出为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检校礼部尚书。以廉政著称。入为工部尚书,转太常卿,又为同州刺史、长春宫使,改东都留守。入历兵部尚书,旋为河中节度使。大和二年(828年),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保。唐文宗即位后以太子太傅致仕。卒於唐文宗太和三年十月,年七十八歲。赠司空,谥曰宣。 《新唐書》曰:“鄭絪守道寡欲,為人正派。”《旧唐书》载鄭絪以文章出身仕途,生性恬淡,在朝中、朝外为官四十多年,虽然没有赫赫显奕之功,但他“守道敦笃”,爱好读书著作,与当时名士如张参、蒋乂、杨绾、常衮、张籍、韩愈等人相交相重,为讲论名理之游,深受时人敬重。.

新!!: 新唐书和鄭絪 · 查看更多 »

至和

至和(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是宋仁宗趙禎的年号,北宋使用该年号共计3年,指最和谐安定。.

新!!: 新唐书和至和 · 查看更多 »

蕭定

蕭定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蕭定 · 查看更多 »

蕭廩

蕭廩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蕭廩 · 查看更多 »

蕭俛

蕭俛(《旧唐书》卷一十八上),字思謙,封徐国公,唐朝官员,唐穆宗年间任宰相。在传统史料中,他因正直而受到褒扬,也因做出错误决定导致朝廷对河北藩镇失控而受到谴责。.

新!!: 新唐书和蕭俛 · 查看更多 »

蕭嵩

蕭嵩(),后梁明帝蕭巋的玄孫,曾祖父萧珣。唐玄宗时代大臣。.

新!!: 新唐书和蕭嵩 · 查看更多 »

蕭倣

萧倣可能是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蕭倣 · 查看更多 »

蕭瑀

蕭瑀,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和皇后张氏之子。.

新!!: 新唐书和蕭瑀 · 查看更多 »

蕭鈞

蕭鈞(),字宣礼,齊高帝萧道成第十一子。.

新!!: 新唐书和蕭鈞 · 查看更多 »

長孫詮

長孫詮(),一作长孙铨,唐朝驸马,岐州(今陕西凤翔)刺史长孙操的儿子,河南洛阳人。.

新!!: 新唐书和長孫詮 · 查看更多 »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河南郡洛阳县(河南省洛阳市东)人,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皇后。唐朝第一位在位皇后,去世后谥号为“文德皇后”。.

新!!: 新唐书和长孙皇后 · 查看更多 »

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初唐时期大臣,长孙皇后和長孫無忌的族叔,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新!!: 新唐书和长孙顺德 · 查看更多 »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唐太宗、唐高宗时的宰相:贞观元年(627年)七月至二年(628年)正月为尚书右仆射,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46年)四月为侍中,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至二十三年(649年)六月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二十三年六月至显庆四年(659年)四月,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新!!: 新唐书和长孙无忌 · 查看更多 »

苏定方

苏定方(),中国唐朝名将,冀州武邑(今属河北)人,原名烈,字定方,以字行,爵封邢国公。.

新!!: 新唐书和苏定方 · 查看更多 »

苏味道

苏味道(),唐朝大臣,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高宗乾封年间进士。武则天当政时为宰相数年,凡事都阿谀奉迎,自称凡事模棱两端即可,史載“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时人称为“苏模棱”。中宗时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外贬。少时以文章知名,与李峤合称“苏李”。 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今存有诗稿十餘首。.

新!!: 新唐书和苏味道 · 查看更多 »

苏瓌

苏瓌(),字昌容。雍州武功(今陝西省)人。中国唐朝政治家。隋文帝、煬帝时重臣苏威的曾孙。唐中宗时期的宰相,爵封许国公。长子苏颋也是唐玄宗的宰相。.

新!!: 新唐书和苏瓌 · 查看更多 »

苗晉卿

苗晉卿(),字元輔,上黨壺關人。唐朝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官员,官至侍中(宰相)。.

新!!: 新唐书和苗晉卿 · 查看更多 »

苑君璋

苑君璋,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人。隋末唐初政治人物。 出生豪族,娶劉武周之妹。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劉武周於隋末殺王仁恭起事,以為君璋內史令,苑君璋勸劉武周依附突厥,说:“唐土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凤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且并州以南,地形险阻,若悬军深入,恐后无所继。不如连和突厥,结援唐朝,南面称孤,足为上策。”劉武周不聽。宋金刚被唐军全歼後,刘武周对苑君璋说:“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劉武周死後,苑君璋率餘眾依附突厥,为大行台,部将高满政劝他尽杀突厥以归唐朝,但他不从,高满政将他赶回突厥。次年,苑君璋引突厥兵来攻马邑,杀死高满政等人,但因部下不愿为突厥效力,唐高祖李渊又派人赐以金券,而突厥颉利可汗复遣召之。他犹豫未决,最终决定据守恆安,与突厥合军侵略太原之北境。贞观元年(627年),率麾下将士万余人降唐,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安州都督,封芮国公。贞观中逝世,死后谥曰忠。.

新!!: 新唐书和苑君璋 · 查看更多 »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越州(浙江省)餘姚人。善書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新!!: 新唐书和虞世南 · 查看更多 »

陳夷行

夷行(《旧唐书》卷一十八),字周道,颍川许昌(今属河南)人。他在唐文宗、唐武宗年间两度担任宰相,被视为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导人物。.

新!!: 新唐书和陳夷行 · 查看更多 »

陳子昂

子昂(),字伯玉,梓州遂宁市射洪县(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诗人,是唐诗革新、古文運動的先驱者。方回在瀛奎律髓說道:「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故有「唐詩詩祖」之稱。 Category:陳姓.

新!!: 新唐书和陳子昂 · 查看更多 »

陳少游

陳少游,博州博平人(今山东高唐西南)人。唐代官員。 祖父陳儼,为唐代安西副都护。父陳慶,曾任右武衛兵曹參軍。少游幼年讀《老子》、《莊子》、《列子》等書,為崇玄館學生,被推為都講。早年擔任渝州南平(今四川巴县)縣令,至德年間河东节度王思禮奏为参谋。宝应元年,入京为金部员外郎。大曆五年(770年),改浙东观察使。大曆八年,迁淮南节度使,鎮守揚州。建中三年(782年),淄青节度使李纳叛亂,少游率淮南兵收復徐、海等州;不久又被奪去,只得退屯盱眙(今江苏盱眙)。唐德宗移駕奉天(今陕西乾县)後,陳少游奪取鹽鐵使包佶负责押送的公款共計八百万貫。又暗中聯絡李希烈,遣參謀溫述送款於希烈,並稱“濠、壽、舒、廬,已令馳備,韜戈卷甲,伏俟指麾。” 唐将劉洽收复汴州時,取得李希烈起居注,上寫有“某月某日陈少游上表归顺”之字樣。少游惶恐發病,十二月,病死,赠太尉。.

新!!: 新唐书和陳少游 · 查看更多 »

陳希烈

陳希烈(),宋州人。唐朝官员。 精於玄學,開元時期,在皇宮講解《老子》《易經》,用神仙符瑞以取媚於唐玄宗,累遷至秘書少監。曾代張九齡專判集賢院事。唐玄宗如有撰述,必經其手。被李林甫引為宰相。凡事唯唯诺诺,只負責簽字。开元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间,职位为黄门侍郎。天宝四年(745)年,职位为金紫光禄大夫行门下侍郎、集贤院学士兼崇文馆大学士。天宝五年(746年)时,职位为光禄大夫行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宝九年(750年)时,为特进行左相兼兵部尚书、崇元馆大学士、集贤院、宏文馆大学士、上柱国、颍川郡公。安史之乱爆发后,投降安禄山。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收复长安。十二月(758年),陈希烈与达奚珣等二百余人被囚禁于杨国忠宅第中审讯。二十七日,达奚珣等一十八人被处斩,陈希烈等七人赐自尽于大理寺。.

新!!: 新唐书和陳希烈 · 查看更多 »

陳敬瑄

陳敬瑄(《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唐朝将领,因是唐僖宗一朝当权宦官田令孜之兄而得以控制西川。唐僖宗之弟继位为唐昭宗后召他,他起兵抗命。最后被王建败杀,王建吞并了他的领地后建立五代十国之一的前蜀。.

新!!: 新唐书和陳敬瑄 · 查看更多 »

陸德明

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县人。中国南朝陈、隋朝、唐朝儒学者。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曾祖陆鎮之,梁給事中。祖父陆榗。父陆雍,陳豫章王諮議。 陸德明幼年于受学周弘正,善于谈论玄理。南朝陳太建年間,太子陳叔宝征集四方名儒于承光殿講義、陸德明年始弱冠,也应邀参加。国子祭酒徐孝克开讲,恃其貴族身份高谈阔论,众莫敢当;陸德明独与徐孝克抗对,满朝赏叹。后任始興国左常侍、国子助教。陳滅亡后,陸德明归于乡里。 隋煬帝嗣位,以陸德明为秘書学士。大業年間,广为召集明晓经典之士。陸德明与鲁达、孔褒都在门下省辩论,无人出陸德明之右者。转任国子助教。后为皇泰帝楊侗属下国子司業,入殿侍講经典。王世充称郑国皇帝,封其子王玄恕为汉王,以德明为师,还要去陸德明家行束脩之礼。德明深以为耻,先服食了巴豆散,卧于东壁之下。王玄恕入室,跪于床前,陸德明对着遗痢(拉肚子),也不和他说话。之后,去成皋养病,杜绝一切来往应酬。 唐军平定王世充,陸德明被秦王李世民召为文学館学士,教中山王李承-乾-经典,任太学博士。转国子博士,封吴县男。貞觀三年去世。 著書《经典释文》30卷、《老子疏》15卷、《易疏》20卷。 其子陸敦信,龍朔年間为左侍極、同東西台三品,封嘉興县子。.

新!!: 新唐书和陸德明 · 查看更多 »

陸羽

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不知道是誰所生的,或說是有僧人在河濱撿到而收養。長大之後,以《易》自筮,得《漸》之《蹇》,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乃以陸為氏,名而字之。自號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號茶山御史。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著而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新!!: 新唐书和陸羽 · 查看更多 »

陸贄

贄(),字敬輿。吴郡嘉兴(今浙江嘉興人),原籍吴郡吴县(今苏州),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曾為唐德宗宰相,後遭流放,贈兵部尚書,謚曰宣,人稱陸宣公。子陆简礼,兵部郎中。曾孫陸器,開成五年狀元。今在浙江省嘉善县惠民镇,有陆贽墓遗址。如今的常用成语“情有可原”也是源自他起草的诏书《授王武俊李抱真官封并招谕朱滔诏》.

新!!: 新唐书和陸贄 · 查看更多 »

陈叔达

陳叔達(),字子聰,吳興人,陳宣帝陈頊之第十七子,母亲是昭容袁氏。 生年不详,从其兄陈叔慎生年推测,当在572年后。陈叔达有才學,十多歲時即能賦詩,被稱為奇才,在南朝陳時,被封為義陽王。歷任侍中、丹陽尹、都官尚书等。589年,隋灭南陈,入隋。大業中為内史舍人,至絳郡通守。後為李淵所俘,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武德初,授黄门侍郎,判纳言,封江国公。武德七年(624年),與歐陽詢、裴矩等同撰《藝文類聚》100卷。 贞观初年,加授光祿大夫。与萧瑀争殿中,坐忿谇不恭,免官。不久,居母丧,又有疾,唐太宗很担忧,遣使禁却吊者。丧除,为遂州都督,因病未接受任命。顷之,擢礼部尚书。后授散秩归第。貞觀九年(635年)卒,谥曰缪。久之,追赠户部尚书,更谥曰忠。.

新!!: 新唐书和陈叔达 · 查看更多 »

陈寿

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縣(现四川省南充市)人,西晉史學家。蜀漢亡國後仕於西晉,少舉孝廉,除著作郎,著有《三國志》,評價甚高。.

新!!: 新唐书和陈寿 · 查看更多 »

陈儒 (唐朝)

儒(),唐朝末年军阀,882年-885年统治荆南,其中绝大多数时期是以节度使的身份。.

新!!: 新唐书和陈儒 (唐朝) · 查看更多 »

陆元方

陆元方(),字希仲,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武周官员,两度出任宰相。.

新!!: 新唐书和陆元方 · 查看更多 »

柏耆

柏耆(),唐代魏州人,唐朝官员。大將柏良器之子。善於遊說。 元和四年(809年),成德節度使王士真卒,其子王承宗繼任節度使。裴度派遣柏耆前往恒州進行遊說,王承宗被迫獻出德、棣二州。以功授左拾遺。后转兵部郎中,大和元年(827年),迁谏议大夫,同年,李同捷反叛唐朝政府。 大和二年(828年)四月,橫海節度使李祐攻陷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陵縣),諸道軍逼滄州(在今河北省境),李同捷向李祐請降。諫議大夫柏耆受詔宣慰行營,“好張大聲勢,以威制諸將”,諸將領十分厭惡他。李祐留大将万洪代守沧州,柏耆以三百骑驰入沧州,因事诛杀万洪,將李同捷押往長安。当时李祐正在病中,得知万洪被杀,病情加剧。文宗说:“如果李祐死了,就是柏耆杀的!”四月二十六日,行至將陵縣,柏耆怕王廷湊攔截,將李同捷斬殺,傳首京城。诸将嫉恨柏耆有功,都上表弹劾,柏耆被贬为循州司户参军判官,内官马国亮又奏柏耆于李同捷处取婢女九人,文宗念及前事,又命柏耆长流爱州。五月十八日,李祐病故,讣告至京,柏耆被赐死。《旧唐书》有史臣之语曰:“柏耆恃纵横之算,欲俯拾卿相,忘身蹈利,旋踵而诛,宜哉!”.

新!!: 新唐书和柏耆 · 查看更多 »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為當道者嫉恨,除短暫奉召入京外,終生未再北還。因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寓情山水而不忘國政,特別因首創“寓言”體,留下“黔之驢”“臨江之麋”“捕蛇者說”等小品而別具一格。其文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其出于河东柳氏,人称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復號柳柳州。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軍人物,並稱「韓柳」。韓文古,柳文秀。.

新!!: 新唐书和柳宗元 · 查看更多 »

柳璨

柳璨(),字炤之,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朝末年大臣、文學家及史學家。.

新!!: 新唐书和柳璨 · 查看更多 »

柳芳

柳芳(生卒年不詳),字仲敷,唐朝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朝史官。.

新!!: 新唐书和柳芳 · 查看更多 »

柳浑

柳浑(),本名柳载,本字元舆,后字夷旷,一字惟深,襄州人,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封爵宜城县伯,谥号贞,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拜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柳浑 · 查看更多 »

柳晟

柳晟,唐代外戚、官员。出自河东柳氏。 唐肃宗章敬皇后吴氏的外孙,唐代宗的外甥。母和政公主,父亲太仆卿、驸马都尉柳潭。柳晟少年和太子、诸王同砚席、学习诗书,初试太常卿。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朱泚作乱,攻入长安。柳晟跟随唐德宗到奉天(今陕西省乾县),自请入京师游说朱泚,被囚。柳晟孔武有力,在狱中穿凿破墙逃归行在,迁将作少监。元和初年,检校工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充当入回纥策立使。终位左金吾卫大将军。元和十三年(818年)柳晟卒,赠太子太保。.

新!!: 新唐书和柳晟 · 查看更多 »

林恩

林恩(德语:Rinn)是奥地利蒂罗尔州因斯布鲁克兰县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0.65平方公里,总人口1655人,人口密度155.4人/平方公里(2011年)。.

新!!: 新唐书和林恩 · 查看更多 »

恭僖皇后

恭僖皇后(),王氏,名不詳,為唐朝唐穆宗妃、唐敬宗生母,後被追諡為皇后。王氏出身越州,父王紹卿,為婺州金華縣令,母張氏。 王氏在年少時,入皇太子李恆的東宮為侍妾,於元和四年(809年)生下李恆長子李湛(之後的唐敬宗)。李恆在820年即位,是為唐穆宗,將王氏立為妃,册立为妃,具体封号不详。 穆宗在位約四年後駕崩,王氏所生的皇長子李湛即位,是為唐敬宗。長慶四年(824年)二月,敬宗尊生母王氏為皇太后、祖母郭氏為太皇太后,又追贈王皇太后父王紹卿為司空,生母張氏為趙國夫人。敬宗在位不久,被宦官劉克明所殺,舉國震驚,劉克明擁立絳王李悟為監國,不久,和劉克明敵對的另一宦官王守澄又加害李悟,於是郭太皇太后下詔,迎敬宗弟江王李昂即位,是為唐文宗。文宗即位後,尊生母蕭氏為皇太后,加上郭太皇太后與王皇太后,宮中共有三位太后,史書稱之「三宮太后」。文宗即位之初,王皇太后號寶曆太后,寶曆太后後遷居義安殿,於是在大和八年(834年)改稱義安太后。義安太后王氏於會昌五年(845年)崩逝,謚號恭僖皇后,葬於光陵東園。.

新!!: 新唐书和恭僖皇后 · 查看更多 »

恭憲皇后

恭宪皇后王氏,唐懿宗的后宫。 她的家世非常寒微。咸通年间,位列后廷,得到宠幸。具体位号,无记载。八年(867年)生寿王李晔之后薨逝。888年,李晔即位,是为唐昭宗。追尊王氏为皇太后,册上谥号恭宪皇后,祔主懿宗庙,即其墓园为安陵。召其弟王瑰受官。一说即王德妃。.

新!!: 新唐书和恭憲皇后 · 查看更多 »

李博乂

李博乂,唐朝宗室、官员。 生年没有记载。為唐高祖李淵之侄子,父李湛(李渊二哥),博乂即李湛第二子。武德元年(618年)受封陇西王。李博乂有妓妾数百人,皆衣罗绮,骄侈无比。与其弟渤海王李奉慈都被唐高祖所鄙视,对他说:“我怨仇有善,犹擢以不次,况于亲戚而不委任?闻汝等唯昵近小人,好为不轨,先王坟典,不闻习学。今赐绢二百匹,可各买经史习读,务为善事。”唐高宗时,历任宗正卿、礼部尚书,加特进。咸亨二年薨逝,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谥号恭。 子李玄弁,生李慎名,李慎名生李自下,李自下生洪州高安县令李愻。 有女嫁窦炽曾孙雄州刺史窦某。.

新!!: 新唐书和李博乂 · 查看更多 »

李叔良

李叔良,唐朝宗室,长平郡王,唐高祖李渊的六叔李祎的儿子。 史书未记载生年。李叔良在义宁年间,授左光禄大夫,封长平郡公。武德元年,拜为刑部侍郎,进爵为长平郡王。镇守泾州,抵御薛举。薛举假说粮尽,引兵南去,遣高墌人诈降。李叔良遣骠骑刘感率众赴高墌,至百里细川,伏兵齐发,唐军败绩,刘感阵亡。李叔良大惧,出金赐士卒。严为守备,泾州保全。武德四年,突厥入侵,命李叔良率五军抵御。李叔良中流矢而亡,追赠左翊卫大将军、灵州总管,谥号肃。.

新!!: 新唐书和李叔良 · 查看更多 »

李叔明

李叔明(),中国唐朝官员,原籍河北道渔阳郡(今天津市蓟县)人,移为阆州新政人。原名鲜于晋,字叔明,唐代宗大历末年(779年),阆州一个姓严的人奏称他冒姓国姓李氏,请求恢复原姓。李叔明大感耻辱,抗表乞赐宗姓。代宗以他是一方镇帅(东川节度使),许之,将严氏子法办。遂名李叔明,字晋卿,后入京以本官兼尚书左仆射。.

新!!: 新唐书和李叔明 · 查看更多 »

李同捷

李同捷(),橫海節度使李全略之子。 敬宗寶歷二年(826年)三月,李全略去世,李同捷自為留後。大和元年(827年)三月一日遣掌书记崔从长和其弟李同志、李同巽入朝,请求归附。五月十五日,文宗命天平節度使烏重胤为横海节度使,李同捷改为兖海节度使。同捷知其有詐,拒不奉诏。七月二十五日,武宁节度使王智兴以三萬兵馬讨伐李同捷。成德节度使王廷凑支援李同捷。乌重胤多次率军击破李同捷军,十一月八日乌重胤病死。大和三年(829年)四月橫海節度使李祐攻陷德州(今山东陵县),城中將卒三千餘人奔鎮州。諸道軍逼滄州(河北),李同捷向李祐請降,李祐遣大將萬洪入滄州撫眾。諫議大夫柏耆受詔宣慰行營,並將李同捷押往長安。四月二十六日,行至将陵县,柏耆怕王廷凑攔截,将李同捷斩杀,传首京城。唐文宗赦免李同捷母孙氏、妻崔氏、子李元逵,置于湖南;不是孙氏所生的李同志、李同巽也没有被杀,但与他们的母亲一同被放逐。经过这些战事后,横海遍地白骨,人口仅剩三四成。.

新!!: 新唐书和李同捷 · 查看更多 »

李多祚

李多祚(),七世纪末期中国唐朝(武周)的靺鞨族将领,被封为上柱國、遼陽郡王,人称遼陽王,三韓貴種(旧唐书)。707年參與重俊之變,敗死,年五十四。.

新!!: 新唐书和李多祚 · 查看更多 »

李大亮

李大亮(),雍州京兆郡泾阳县(今陕西省咸陽市泾阳县)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武阳房,是北魏度支尚书李琰之的曾孙,西魏南歧州刺史、武阳郡公李纲的孙子,隋朝朔州总管、武阳郡公李充节的儿子,唐朝開國功臣。.

新!!: 新唐书和李大亮 · 查看更多 »

李奉慈

李奉慈,唐朝宗室郡王、官员。 為唐高祖李淵之侄子,父李湛(李渊二哥)。武德元年(618年),受封渤海王。唐高祖时,李奉慈生活骄侈无比。与其兄陇西王李博乂都被高祖所鄙视,对他说:“我怨仇有善,犹擢以不次,况于亲戚而不委任?闻汝等唯昵近小人,好为不轨,先王坟典,不闻习学。今赐绢二百匹,可各买经史习读,务为善事。”显庆年间,累迁原州都督,去世后,谥号敬。.

新!!: 新唐书和李奉慈 · 查看更多 »

李子通

李子通()是中國隋代末年唐朝初年領袖之一,東海丞(今山東嶧縣)人,漁民出身。大業末年,李投奔盜左才相,因李子通聲望日高為其所忌,因而離去;又投奔杜伏威,後在海陵(今江蘇泰州)自立。619年击败陈稜,攻克江都,自稱皇帝,建國號吳,年號明政。 次年击败沈法兴,攻取京口、丹阳、毗陵等郡都归附。後李為杜伏威的將領輔公祏擊敗,棄守江都,渡江至餘杭(今杭州)再次發展;但在621年再被杜伏威擊敗,而被押送唐朝首都長安。李渊不治罪,赐他田产。李渊召杜伏威入朝,李子通认为江南空虚,想去那里招集旧部,东山再起,逃至蓝田被抓获伏诛。.

新!!: 新唐书和李子通 · 查看更多 »

李孝

李孝(),唐高宗李治的次子,宫人鄭氏所生。 生年不详,从其异母兄弟李忠和李素節的生年推测,当在643年至648年间。650年(永徽元年),封許王。652年(永徽三年),任命为并州都督。658年(显慶三年),改任遂州刺史。664年(麟德元年),去世,追贈为益州大都督。諡号悼。是高宗诸子中命运最平稳的一个,亦可能与他英年早逝有关。 神龍初年,他弟弟唐中宗追封他为原王,追贈司徒・益州大都督。.

新!!: 新唐书和李孝 · 查看更多 »

李孝基

李孝基,為唐高祖李淵之從父弟,父李璋(李渊四叔),永安壮王。 武德元年(618年),封永安郡王,历任陕州总管、鸿胪卿,因罪夺官。武德二年,刘武周入侵太原,夏县人吕崇茂呼应。李孝基为行军总管统帅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陕州总管于筠攻打。后来尉迟敬德至,与吕崇茂夹击,唐军大败。李孝基及于筠等都被俘虏,密谋亡归,为刘武周军所害。唐高祖为其发哀,优赐其家。晋阳平定,没有找到尸体,招魂以葬,赠左卫大将军及谥号壮。李孝基無子,“以从兄韶子道立为嗣”。.

新!!: 新唐书和李孝基 · 查看更多 »

李孝協

李孝協(),唐朝宗室,范阳郡王。 唐高祖李渊的六叔李祎的孙子、李叔良的儿子。武德五年(622年),封范阳郡王。贞观初年,以属疏例降封郇国公,累迁魏州刺史。麟德年间(664年—665年),坐受赃赐死。.

新!!: 新唐书和李孝協 · 查看更多 »

李孝逸

李孝逸,唐朝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八叔鄭王李亮的孙子,淮安王李神通的儿子。 少年好学,颇能属文。始封梁郡公。唐高宗时,四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后擅国,入为左卫将军,非常宠遇。684年,徐敬业起事,朝廷以李孝逸为左玉钤卫大将军、扬州行军大总管,帅师南讨,敬业大败。李孝逸克扬州,敬業敗死。以功进为镇军大将军,徙封吴国公。 武承嗣忌恨他,以谗言,迁其为施州刺史。又向武后诬告他谋反,因其有功,免死,流放海南岛的儋州,不久去世,按《新唐书·则天皇后纪》則係被處死。景云(710年至712年)初年,追赠金州大都督。.

新!!: 新唐书和李孝逸 · 查看更多 »

李孝恭

李孝恭(),唐高祖李淵從姪,唐初宗室名將,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二。.

新!!: 新唐书和李孝恭 · 查看更多 »

李客師

李客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自陇西李氏丹阳房,为唐代名将李靖之弟。父李诠,隋朝赵郡太守、临汾襄公。 玄武门之变后,626年七月初三,朝廷任命秦王府护军秦叔宝为左卫大将军、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候大将军。七月初六,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左仆射、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七月初七,朝廷任命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右仆射、前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为御史大夫、中书舍人颜师古和刘林甫为中书侍郎,左卫副率侯君集为左卫将军、左虞候段志玄为骁卫将军、副护军薛万彻为右领军将军、右内副率张公谨为右武候将军、右监门率长孙安业为右监门将军、右内副率李客师为领左右将军。贞观年间,李客师官至右武卫将军,以战功累封丹阳郡公。永徽初年,李客师因年老致仕。善骑射,喜好驰猎,虽老未衰。四时从禽,没有止息。李客师在昆明池南有别业,自京城之外,西到澧水,鸟兽都认识他,每次出猎则鸟鹊随逐而噪,乡人说他是“鸟贼”。总章年间李客师卒,年九十余岁,赠幽州都督。.

新!!: 新唐书和李客師 · 查看更多 »

李宪

李宪,可能是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李宪 · 查看更多 »

李守禮

李守禮(),唐朝章懷太子李賢次子,母张良娣。唐朝宗室,官员。.

新!!: 新唐书和李守禮 · 查看更多 »

李守素

李守素(),赵州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是东魏冀州司马李公绪之孙,邵州司户参军李少连之子,李守冲、李守玄、李守忱、李延祖的兄弟,祖上世代为山东著名的家族《旧唐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十二》:李守素者,赵州人,代为山东名族。太宗平王世充,徵为文学馆学士,署天策府仓曹参军。守素尤工谱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当时号为“行谱”。尝与虞世南共谈人物,言江左、山东,世南犹相酬对;及言北地诸侯,次第如流,显其世业,皆有援证,世南但抚掌而笑,不复能答,歎曰:“行谱定可畏。”许敬宗因谓世南曰:“李仓曹以善谈人物,乃得此名,虽为美事,然非雅目。公即言成准的,宜当有以改之。”世南曰:“昔任彦昇美谈经籍,梁代称为‘五经笥’;今目仓曹为‘人物志’可矣。”贞观初卒。。.

新!!: 新唐书和李守素 · 查看更多 »

李宗閔

李宗閔(),字損之。鄭王李元懿之後。.

新!!: 新唐书和李宗閔 · 查看更多 »

李安仁

李安仁(),字體元,山西萬泉縣人人,直隸興州右屯衛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新唐书和李安仁 · 查看更多 »

李安期

李安期(),字不詳,定州安平人,李百藥之子。唐朝官员,乾封时,授同東西台三品(实质宰相)。 生卒年不詳。幼聰慧,七歲能屬文。隋代大業末年,父百藥貶桂州,行至太湖,遇盜匪,要殺害百藥。李安期跪泣請代,盜匪被感動,於是釋放之。唐代貞觀初年,累轉符璽郎。預修《晉書》成,除主客員外郎,歷任祠部郎中、中書舍人、黃門侍郎、司列少常伯、參知國事。乾封二年(667年)任检校東臺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同年,出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約卒於唐高宗咸亨初年。有《李安期集》傳世。.

新!!: 新唐书和李安期 · 查看更多 »

李寬 (唐朝)

李寬(),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子,母不详。 从他兄弟的出生年龄判断,李宽的生年当在618年或619年。他的生母应当是李世民的妾室。武德三年(620年),李宽在祖父李渊的安排下,过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雲为後,不久夭折。父亲李世民在登基为帝后,于贞观初年,追封他为楚王,无後嗣,封国楚国废除。.

新!!: 新唐书和李寬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密 (隋)

#重定向 李密 (隋朝).

新!!: 新唐书和李密 (隋) · 查看更多 »

李峴

李峴可以是下列人:.

新!!: 新唐书和李峴 · 查看更多 »

李嶠

李嶠,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武则天、唐中宗时期的宰相。.

新!!: 新唐书和李嶠 · 查看更多 »

李巽

李巽(),字用經,順天府宛平縣人,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天府鄉試第八十二名。景泰五年(1454年),參加甲戌科會試,得貢士第三百十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七十七名。曾祖父李師曾,曾任贈禮部左侍郎。祖父李嘉,曾任禮部左侍郎。父亲李直。.

新!!: 新唐书和李巽 · 查看更多 »

李上金

李上金(),唐高宗第三子,母親是宮人楊氏。 生年不详,从其异母兄弟李忠和李素節的生年推测,当在643年至648年间。永徽元年(650年),高宗剛即位時,封上金為杞王;永徽三年(652年),讓他遙領益州都督;乾封元年(666年),封為壽州刺史,又歷任過漉州刺史。因為武后厭惡他的母親,連帶討厭他,而相關人士知道這件事,為迎合武后心意而找了一個罪名削去上金的官位與封邑,將他安置在澧州。 過了很久,於永隆二年(682年),武后佯裝心情愉快,上表讓上金與鄱陽王李素節都能上朝聽政,同時加授當年曾得罪她的蕭淑妃之女義陽公主、宣城公主夫婿官職。後來封上金為沔州刺史、素節為岳州刺史,不准他們再干預朝政。嗣聖元年(684年),上金、素節、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奔高宗之喪,同年封上金為畢王,又改封為澤王、蘇州刺史;垂拱元年(685年),改封為陳州刺史;永昌元年(689年),授太子左衛率,改封為隨州刺史。 載初元年(690年),武承嗣要求周興誣告上金與素節謀反,於是將他們兩人召回洛陽後交付御史台處理。後來素節在南龍門驛被殺害,上金得知後相當恐懼,遂上吊自殺。死後,他的七個兒子流放顯州,其中義珍、義玫、義璋、義環、義瑾、義璲都死在當地,僅剩李義珣存活。唐中宗復位後,恢復上金的官爵,並以義珣為嗣澤王。而在《新唐书》中,上金的儿子为长平王義瑜、義璡、義琛、義珍、義现、義玮、義玫、義珪和義珣。后人有五世孙嗣泽王李彦回。.

新!!: 新唐书和李上金 · 查看更多 »

李師古

李師古(),第三任淄青節度使,李納之子。 最初,李师古以荫袭累至署青州刺史。貞元八年(792年),李納病死,李師古繼任。李師古掌權時,專橫暴戾,但因畏憚朝中宰相杜黃裳,「終身不敢失節。」李師古欣賞張籍,欲徵辟為幕僚,張籍作節婦吟委婉拒絕。又重用高沐、李公度等人,境內和平。贞元末年,他与杜佑、李栾三人的妾室皆封为国夫人,同进,李师古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加检校司徒、兼侍中。 元和元年(806年)閏五月一日,師古病死,臨死前召親近高沐、李公度等曰:“即我不諱,欲以誰嗣?”二人無言以對。師古又說:“豈以人情屬師道邪?彼不服戎,以技自尚,虑覆吾宗,公等审计之。”最後其弟李師道繼位。唐朝政府追赠李师古为太傅。.

新!!: 新唐书和李師古 · 查看更多 »

李希烈

李希烈(),唐代燕州辽西人。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是李忠臣的族侄,后叛唐自立,杀害来劝降的颜真卿,自己最终被部将毒杀。.

新!!: 新唐书和李希烈 · 查看更多 »

李世勣

李世勣(,“勣”是“绩”的异体字),原名徐世勣,或作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朝廷倚之為長城。.

新!!: 新唐书和李世勣 · 查看更多 »

李一

李一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李一 · 查看更多 »

李幼良

李幼良,唐朝宗室,长乐郡王,唐高祖李渊的六叔李祎的儿子。 史书未记载他的生年。当是在唐朝建立后,受封郡王。李幼良性情暴急,唐高祖数次责他。有人盗他的马,辄将盗马者杀视。唐高祖大怒:“盗马是有罪,王能有专杀之权吗?”诏礼部尚书李纲召宗室在朝堂杖责李幼良百下,乃释。李幼良为凉州都督,以流氓为左右,百姓受苦。武德九年(626年)三月丁巳,突厥寇凉州,都督、长乐郡王幼良败之。《新唐书》,本纪第一 高祖。 唐太宗继位,有人告李幼良暗中养士,交结境外。诏中书令宇文士及去替代,并按状。左右大惊欲劫李幼良由间道趋长安自白,不即,北奔突厥。唐太宗复遣侍御史孙伏伽鞫视,无异辞,遂赐死。.

新!!: 新唐书和李幼良 · 查看更多 »

李义琰

李義琰(),魏州昌乐县(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唐高宗宰相,身长八尺,魁梧俊秀,博学有识。《旧唐书》卷八十一《新唐书》卷一百零五爵封酒泉县公。《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

新!!: 新唐书和李义琰 · 查看更多 »

李令問

李令問,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人,出自陇西李氏丹阳房,为唐代名将李靖之弟李客师的孙子。 李令问在唐玄宗为临淄王时与他亲近。李隆基即位,以协赞功,迁殿中少监。开元元年(713年),李令问参预诛杀窦怀贞,封宋国公,实封五百户。进散骑常侍,知尚食事,恩待优渥。常常“游畋自娱”,“厚奉养,侈饮食”,事饌尤酷,“罌鵝、籠驢皆有之”。當時朝廷重臣仍沿襲著嗤鄙肉食之人的風氣,有人勸他稍“蔬食示人,毋為忌者笑”,他回答:“此畜豢,天所以养人,与蔬果何异,安用妄分别邪?” 李令问在洛阳时与李白交往密切。李令问尝对李白说:“兄心肝五藏皆锦绣耶!”一說李白的名篇《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即是描寫李令问在洛陽所築的桃花園,从弟即指李幼成、李令问。 开元十五年(727年)回紇部瀚海大都督承宗被流放瀼州。承宗的族子護輸趁機糾合黨人,斬殺王君㚟。唐廷窮究責任,發現承宗有女與李令問之子聯姻,贬为抚州别驾,后来去世。.

新!!: 新唐书和李令問 · 查看更多 »

李延寿

李延寿(),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窦建德尚书礼部侍郎李大师第四子。.

新!!: 新唐书和李延寿 · 查看更多 »

李建成

李建成(),小字毘沙門,中國唐朝高祖李淵嫡長子。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本為唐高祖太子,後被其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以箭射死。後建成諸子亦被世民全數處決,以绝后患,父子皆除宗籍。后来李世民成为唐太宗,恢复李建成宗籍,追封息隐王,以亲王礼改葬,后又追封隐太子。.

新!!: 新唐书和李建成 · 查看更多 »

李弘

李弘可能指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李弘 · 查看更多 »

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州贊皇縣(今属河北省)人,唐朝宰相、詩人,爵至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領袖人物。.

新!!: 新唐书和李德裕 · 查看更多 »

李忠

李忠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李忠 · 查看更多 »

李忠臣

李忠臣(),原名董秦。幽州薊县人。 少年从军,以材力奮,為節度使薛楚玉部下。安史之亂時,隨史思明攻打河陽,趁夜率五百人投降李光弼,唐肅宗召至京師,賜名李忠臣,賜良馬、甲第。時立有戰功,大敗奚族首領阿布離。郭子儀軍攻相州時,諸軍皆潰,惟獨李忠臣獨勝。李忠臣對下貪暴兇淫,曾為辛京杲死罪開脫。任淮西節度使,與永平節度使李勉、河陽三城使馬燧參與唐平李靈曜汴州之戰,忠臣与马燧合军,進軍汴州南,攻破李靈曜部。 馬燧知李忠臣暴戾,不入汴城。忠臣入城後,宋州刺史李僧惠與之爭功,忠臣擊殺之;忠臣又打算殺害劉昌,劉昌因此逃亡。李忠臣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大歷十四年(779年)三月,李忠臣被李希烈驅逐,783年,擁立朱泚稱帝,784年朱泚败后,被朝廷处死。.

新!!: 新唐书和李忠臣 · 查看更多 »

李商隐

李商隱(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佔廿二首,數量位列第四。.

新!!: 新唐书和李商隐 · 查看更多 »

李全忠

李全忠(),中国唐朝末年军阀,885年推翻前任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后统治卢龙军直至886年去世。儿子李匡威、李匡筹在他死后相继为节度使。.

新!!: 新唐书和李全忠 · 查看更多 »

李全略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唐朝官员。 最早為鎮州小將,事王武俊。元和(806年—820年)中,節度使王承宗死後,奉詔回長安,授代州刺史。長慶元年(821年),田弘正被殺,王日簡成為唐穆宗的軍事顧問,多陳利害,冀合帝意。授德州(治所在今山東陵縣)刺史。是時杜叔良兵敗博野(今河北博野縣),以日簡為橫海軍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北滄州東南)、滄德棣州觀察使,赐姓李氏,名全略。 長慶二年(822年),王稷任德州刺史,帶了許多財物赴任,李全略貪圖他的財貨,殺王稷,屠其家。王稷未嫁的女兒被李全略充作女妓。寶歷二年(826年)四月卒,其子李同捷自為留後,之後叛亂,被唐朝廷任命的正式橫海軍節度使烏重胤與之後的李祐;再加以武寧節度使王智興支援,李同捷被圍剿兩年後兵敗,於押送長安途中被斬。.

新!!: 新唐书和李全略 · 查看更多 »

李公逸

李公逸(),隋末起义军领袖,汴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人。 隋末,与族弟李善行以义勇为人所附。616年,李密从雍州逃亡出来,当时今河南省东部有外黄人王當仁,济阳人王伯当,韦城人周文舉,雍丘人李公逸等都聚众起事。李密于各部首领之间游说夺取天下的谋略。大家开始都不信,时间久了,就渐渐相信了,相士认为李密是公卿子弟,有志气、抱负,当时有谶语说杨氏将灭,李氏将兴,李密多次能渡过难关,或许就是就是将成帝业的李姓人。李公逸等人渐渐敬重李密。在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前后,他们纷纷归附。隋炀帝派代江都郡丞冯慈明到东都,被李密所获。李密劝他归顺,冯慈明斥责李密叛逆。冯慈明逃出后又被李公逸抓获,李密将他释放,但是翟让在营门把他杀死。 后来李密失败,李公逸归附王世充。619年二月廿九日,李公逸知王世充必败,以雍丘前来降唐朝。唐朝在雍丘置杞州,李公逸官拜杞州总管,封阳夏郡公,任命李善行为杞州刺史。唐高祖派夏侯端安抚山东,正好李神通、李世勣败于窦建德,山东只有李公逸所占的杞州忠于唐朝,李公逸将夏侯端护送回宜阳。 王世充遣其从弟王世辨率众攻杞州,李公逸遣使向朝廷请援。唐高祖因为雍丘与关中隔着敌人占领区,未即出兵。李公逸以李善行留守,自己入朝请援,在襄城被王世充的伊州刺史张殷抓获,送到洛阳。王世充问他:“你越过郑国向唐称臣,哪有这种道理?”李公逸回答:“我对天下,只知道有唐,不知道有郑。”王世充大怒,杀了他。李善行也遇害。高祖封李公逸的儿子为襄邑县公。.

新!!: 新唐书和李公逸 · 查看更多 »

李元名

李元名(),唐朝皇子,高祖李淵第十八子。.

新!!: 新唐书和李元名 · 查看更多 »

李元吉

李元吉(),又名劼,小字三胡,中国唐朝唐高祖的第四子,也是嫡四子。死于玄武门之变。.

新!!: 新唐书和李元吉 · 查看更多 »

李元亨

李元亨(),唐高祖李淵第八子,尹德妃所生。 武德三年(620年),封酆王。玄武门之变前,其母尹德妃為了巩固地位及自身利益,千方百計巴結討好太子李建成、李元吉,陷害詆毀李世民,而且深怕唐高祖去世后,李元亨無依無靠,因此生母尹德妃與李建成、李元吉通姦,希望李建成、李元吉能關照自己的兒子。贞观二年(628年),任命为散騎常侍、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刺史。唐太宗作为兄长,思虑弟弟年幼,派遣使者察看弟弟的状況,賜与金杯。贞观六年六月十日(632年7月2日),李元亨去世,年仅十四岁,十二月十一日(633年1月26日)下葬。無子,封国除。.

新!!: 新唐书和李元亨 · 查看更多 »

李元嘉

李元嘉(),字元嘉,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一子。立为韓王。武则天主政时期被赐死。.

新!!: 新唐书和李元嘉 · 查看更多 »

李元則

李元則(620年 - 651年),字彝,唐高祖李淵第十二子,母王才人。 生年不详,从异母兄李元嘉生年推断,当在619年至621年间。621年,封荊王,633年,任豫州刺史。636年,改封彭王,任遂州都督。因为所穿冠服位階僭越,而免官。643年,任澧州刺史,態度改变,开始精励政務,名声显著。651年,去世,追贈司徒、荊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思。唐高宗登望春宮望其灵车,慟哭失声。無子,过继霍王李元軌之子李絢为後,龍朔年間李絢为南昌王。.

新!!: 新唐书和李元則 · 查看更多 »

李元祥

李元祥(),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母为杨素之女楊嬪(601年—657年)。 631年,封許王。637年,徙封江王、任蘇州刺史、受实封八百户。649年、加增实封千户。唐高宗即位后,历任金州、鄜州、鄭州刺史。李元祥性格贪婪、好搜集金宝,贪得无厌。与弟弟滕王李元嬰、侄儿蒋王李惲、哥哥虢王李鳳以貪欲暴虐闻名,王府官属都不愿做他们的下属,说:“宁向儋、崖、振、白(宁可流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崖州【今海南琼山】、振州【今海南三亚】、白州【今广西博白】),不事江、滕、蒋、虢。”元祥体态宽大,腰帯相当于十个人的腰围,饭量相当于数人。当時韓王李元嘉、虢王李鳳、魏王李泰都体态宽大,但都不及李元祥。李元祥还瞎了一个眼。据其墓志记载,李元祥逝世于调露二年七月廿七日(680年9月7日),春秋五十有五,追贈司徒、并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安。.

新!!: 新唐书和李元祥 · 查看更多 »

李元素 (京兆)

李元素(),字大樸,唐朝长安人。 邢國公李密的后裔,宰相李泌的堂弟,曾擔任侍御史,當時東都留守杜亞欲陷害大将令狐运,有强盗在洛水以北抢劫运绢車隊,杜亞下令逮捕令狐運四十餘人。元素為此冤案平反,唐德宗曾大怒喝斥“出”、“去”。迁给事中,再迁尚书右丞。郑滑节度使卢群卒,拜李元素检校工部尚书节度其军,治有异绩。元和初年(806年),召拜御史大夫。大夫,自贞元后,朝廷因难得御史大夫之材,不设,而李元素因素有名望被召拜,中外都希其风采。然而他没有建树,希望作宰相,久之不被用,就对宾客说:“别以散官外放我。”见属吏就先拜,人人失望。李锜反叛,李元素拜浙西节度使。数月回京,为国子祭酒,进户部尚书、判度支。 李元素少孤,奉长姊谨悌,长姐死后,悲鲠成疾,辞职屏居。其妻是石泉公王方庆的孙女。李元素前妻所生子皆不肖,李元素溺爱姬侍不理睬王氏。李元素生病久后更是昏惑,休弃王氏。王氏诉之于朝,诏免李元素官,且令给王氏钱五百万。元和五年李元素卒,赠陕州大都督。.

新!!: 新唐书和李元素 (京兆) · 查看更多 »

李元裕

李元裕(),唐朝皇子,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子。 生年不详,从异母兄弟李凤和李元名的生年推测,在622年至625年间。631年,封鄶王。637年,改封鄧王,受实封八百户。历任鄧州、梁州、黄州刺史。好学問、善談名理,与典签卢照邻为布衣之交。649年,加增实封千二百户。唐高宗时,历任寿州、襄州刺史,兖州都督。665年,去世,追贈司徒、益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康。無子,以江王李元祥之子广平公李炅过继。.

新!!: 新唐书和李元裕 · 查看更多 »

李元軌

李元軌(),唐高祖李淵第十四子,母張美人,立为霍王。本名李元璹。.

新!!: 新唐书和李元軌 · 查看更多 »

李元昌

李元昌,唐高祖第七子,母孫嬪。 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武德三年(620年)封鲁王。贞观二年(628年),授散骑常侍。贞观五年(631年),任西韩州刺史,不久改任华州刺史。贞观八年(634年),改任梁州刺史。贞观十年正月(636年),改封汉王,改任梁州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年),改任陇州刺史。 李元昌少好學,善隸書,又善画馬。與太子李承-乾-關係良好,常在一起遊玩,俱謀取帝位。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陰謀發動政變,事敗,唐太宗想要将他特敕免死,受到大臣高士廉、李世勣阻止。四月六日(4月29日)李元昌被赐自尽于家,时年二十五岁。妻子被籍没。当年十月十五日(12月1日),又以国公礼葬于雍州之高阳原。.

新!!: 新唐书和李元昌 · 查看更多 »

李元方

李元方(),唐高祖李淵的第九子,张氏所生。 武德四年(621年),封周王。贞观二年(628年),任命为散騎常侍。贞观三年(629年),李元方去世,年仅十岁,追贈左光禄大夫。無子,封国除。.

新!!: 新唐书和李元方 · 查看更多 »

李元懿

李元懿(),唐高祖第十三子。母宝林张宠则。.

新!!: 新唐书和李元懿 · 查看更多 »

李元慶

李元慶(),唐高祖李淵十六子,母劉婕妤,立为道王。 生年未有记载,从其异母兄弟李凤的年龄推测,当在622年或623年。623年,封漢王。625年,改封陳王。635年,任趙州刺史。636年,改封道王,任豫州刺史。649年,受实封千户。653年,任滑州刺史的治績被唐高宗得知,赐物二百段。历任徐州、沁州、衛州刺史。事母孝顺,母亲死后,请求亲自修建母亲墳墓,高宗安慰未许。664年去世,追贈司徒、益州都督,陪葬献陵。.

新!!: 新唐书和李元慶 · 查看更多 »

李元景

李元景(),唐高祖李淵的第六子,莫嬪所生。 生年没有记载,因认为莫丽芳与他的母亲莫嫔是同一人,莫丽芳于618年十一月因产病去世,故他大约在此前出生。620年(武德三年),封趙王。625年(武德八年),任命为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刺史。贞观初年,任命为雍州牧、右驍衛大将軍。636年(贞观十年),徙封荊王,荊州都督。转任鄜州(治所在今陕西富县)刺史。永徽初年,進位司徒,实封1500户。653年(永徽四年),因梦见手持日月及参与房遺愛謀反事件,与子李則一起處刑。后来追封沈黎王,备礼改葬,以李奉慈子李长沙嗣,降为侯。神龙初年,李元景孙李逖被封为嗣荆王,但不久去世,无后国除。 妻子裴妃为裴寂的女儿。有女嫁房玄龄子房遗则。《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称元景无后。.

新!!: 新唐书和李元景 · 查看更多 »

李光弼

李光弼(),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人,唐朝著名将领。.

新!!: 新唐书和李光弼 · 查看更多 »

李勉

李勉(),字玄卿。唐朝宗室、官员。 曾祖李元懿為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父李择言,曾为汉、褒、相、岐四州刺史。李勉幼通經史,沉雅清峻,官至開封尉。安史之亂時,随唐肃宗来到灵武,拜监察御史。入朝為太常少卿。因不附和李辅国,出为汾州、虢州刺史。大历二年(767年),入朝拜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與鱼朝恩不和,不久罷官。大历四年,任除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大历十年(775年),内召为工部尚书。大历十一年(776年),汴宋留后田神玉逝世后,下诏命李勉为汴州刺史、汴宋节度使,未行。第二年,复诏李勉为汴宋节度使,移理汴州。 779年,唐德宗登基,加检校吏部尚书,寻加平章事。建中元年(780年),检校左仆射,充河南汴宋滑亳河阳等道都统,余如故。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反,李勉守汴州城数月,无外援,南奔宋州。李勉回朝,素服请罪,优诏复其位。 贞元元年(785年)盧杞徙澧州(今湖南澧縣)。德宗謂李勉曰:「眾人皆言盧杞奸邪,朕何不知!卿如其狀乎?」李勉謂德宗曰:「眾人皆言盧杞奸邪,而陛下獨不知。此所以為奸邪也。」李勉累次上表辞位,遂罢知政事,加太子太保。贞元四年(788年),病逝,年七十二,追赠太傅,諡貞簡。 四子:李纘、李縝、李緯、兵部員外郎李约。.

新!!: 新唐书和李勉 · 查看更多 »

李回

李回(),本名李躔,本字昭回,后改昭度,封陇西郡公,谥文懿,唐朝官员,唐武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李回 · 查看更多 »

李固言

李固言(),字仲樞,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唐朝官员,追赠太尉。 生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2年),元和六年(811年)首次科舉未中,在洛陽時有算命師告之:“紗籠中人,不用相問。”元和七年(812年)壬辰科狀元。太和初年,累官至户部郎中、知台杂。太和四年,李宗闵为宰相,任命他为给事中。六年,李固言迁工部侍郎,七年四月,转为尚书左丞(或作尚书右丞《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七》),奉诏定左右仆射上事仪注。 太和八年,李德裕辅政,李固言贬为华州刺史。不久李宗闵复用,召为吏部侍郎。第二年五月,进御史大夫。六月,李宗闵获罪,李训选李固言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或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加崇文馆大学士。李训实际上厌恶李固言与李宗闵为朋党。九月,以兵部尚书出为兴元节度使(即山南西道节度使)。甘露之变后,唐文宗复召为平章事,仍判户部事。 开成二年(837年),寻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判户部事。其年十月,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代杨嗣复。唐文宗下令李固言复官门下侍郎。上表辞去门下侍郎,乃检校尚书左仆射。 840年,唐武宗登基,授尚书右仆射,当时崔珙、陈夷行以仆射的官职为宰相。所以李固言改检校司空兼太子少师,领河中节度使。以旧疾复发为少师,迁东都留守。武宗一朝,又任兵部、户部尚书。唐宣宗初年,还任尚书右仆射。累授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后以太子太傅官职分司东都。卒於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年),年七十八,追赠太尉。 二子:李懽,河南功曹參軍;李悦。.

新!!: 新唐书和李固言 · 查看更多 »

李囂

李囂(),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燕德妃所生。 生年不详,当在628年后。631年,李囂封江王,632年夭折,谥号殇。无後嗣,封国江国废除。后唐中宗以李嚣兄李恪孙李祎嗣江王以为其后嗣。.

新!!: 新唐书和李囂 · 查看更多 »

李石

李石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李石 · 查看更多 »

李玢

李玢(),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子,本名李洄。母为柳婕妤。 李玢的生年不详,从异母兄李瑁的生年推测,当在720年代初。生母柳婕妤是尚书右丞柳范的孙女,最为名家,玄宗很看重她。李玢仁爱,有学问。开元十三年(725年),封为延王。十五年(727年),遥领安西大都护、碛西节度大使。二十三年(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河南牧,改名李玢。天宝十五载(756年),玄宗因安禄山之乱幸蜀,李玢子女三十六人,不忍丢弃于道路,因此耽搁,数日不及行在所,玄宗大怒;幸亏堂兄弟汉中王李瑀抗疏相救,听其归于灵武。兴元元年,李玢薨逝。 其子李倬王彭城郡王、秘书监同正员,李侹平阳郡王、殿中监同正员,李倞鲁国公,李偃荆国公,李优太仆卿。后裔嗣延王李戒丕。.

新!!: 新唐书和李玢 · 查看更多 »

李玼

李玼(),原名李漼。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四子,母为阎才人。 开元十三年(725年)出生,同年三月封义王。二十三年(735年)七月,授开府仪同三司,改名李玼。兴元元年(784年)四月丁卯,义王李玼薨逝。其子李仪为舞阳郡王、太仆卿同正员,李僇为高密郡王、宗正卿同正员。.

新!!: 新唐书和李玼 · 查看更多 »

李玄道

李玄道(),字元易,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世代居住鄭州,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新!!: 新唐书和李玄道 · 查看更多 »

李玄霸

李玄霸,又稱李元霸(),字大德,李淵第三子,獲封為衛懷王。隋朝大業十年(614年)逝世,傳因意外落马而亡,得年十六,並無兒女。《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卫怀王玄霸字大德。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武德元年,追王及谥,又赠秦州总管、司空。後來以其二哥秦王李世民第四子李泰做其後嗣。李世民继位为唐太宗后,李泰作为皇子回归本宗,改封为越王,唐太宗改以西平王李瓊之子李保定過繼為李玄霸的後嗣,李保定死而無子,玄霸這一支的封國也就正式被削除了。.

新!!: 新唐书和李玄霸 · 查看更多 »

李珏

李珏(或李玨)(),字待价,封赞皇公,谥贞穆,唐朝官员,在唐文宗年间任宰相,在唐武宗年间也短暂担任宰相。他被认为是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导人物。.

新!!: 新唐书和李珏 · 查看更多 »

李珪 (陈王)

李珪(),原名李涣。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五子。.

新!!: 新唐书和李珪 (陈王) · 查看更多 »

李珙

#重定向 李珙 (丰王).

新!!: 新唐书和李珙 · 查看更多 »

李琚

李琚(694年-748年),顿丘(今河南清豐)人。 生於周武後延載元年(694年),早年官石山令。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甲戌科狀元及第,同榜有杜鸿渐、颜真卿、萧颖士等。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尝撰并《八分书》。卒於唐玄宗天寶九年(748年)。 Category:694年出生 Category:748年逝世 L L Category:清丰人 Category:河南状元.

新!!: 新唐书和李琚 · 查看更多 »

李琦 (盛王)

李琦(),本名李沐,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一子,母为武惠妃。 生年不详,从其兄李瑁的生年推断,当在721年之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月,封为盛王。十五年(727年),领扬州大都督。二十年(732年),加开府仪同三司,余如故,改名李琦。天宝五年(746)年左右,纳武敬一女武氏为王妃。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至蜀,在路封李琦为广陵大都督,仍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支度采访等使,以前江陵大都督府长史刘汇为之副都督,以广陵长史李成式为副大使、兼御史中丞。李琦后来没有成行。广德二年(764年)四月,李琦薨,赠太傅。.

新!!: 新唐书和李琦 (盛王) · 查看更多 »

李琬

李琬,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李琬 · 查看更多 »

李琮 (奉天皇帝)

李琮(),原名李嗣直。唐玄宗李隆基长子,母为刘华妃。 景云元年(710年),祖父唐睿宗为帝,封许昌郡王。先天元年(712年)八月,玄宗即位,进改封郯王。开元四年(716年),遥领安西大都护兼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改封庆王,改名李潭。十五年(727年),遥领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二十一年(733年),授太子太师,改名李琮。二十四年(736年),进司徒。天宝元年(742年),兼太原牧。天宝十一年(752年)五月病死,被玄宗追谥为靖德太子。其弟唐肃宗即位后,追谥李琮为奉天皇帝,妃竇氏為恭应皇后,備禮改葬於華清宮北齊陵。以废太子李瑛之子李俅为嗣庆王,官拜秘书监同正员。 据新平郡王李俨墓志铭,李俨为李琮长子,但按《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李俨为李瑛长子。 《明皇杂录》《新唐书·李林甫传》记载玄宗曾对李林甫提及李琮曾在苑中打猎时面部为豽所伤,这很可能是他虽为长子却未能被立为皇太子的原因。肃宗为皇太子时,李林甫为了谋害太子,曾提议玄宗立长子为储,玄宗也有所犹豫,但最终因太子恭谨孝顺而没有易储。.

新!!: 新唐书和李琮 (奉天皇帝) · 查看更多 »

李琰 (棣王)

李琰(),原名李嗣真。唐玄宗李隆基第四子,母钱妃。.

新!!: 新唐书和李琰 (棣王) · 查看更多 »

李琛

李琛,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李琛 · 查看更多 »

李神符

李神符,字神符,唐高祖李渊的八叔李亮的儿子。淮安王李神通之弟。唐朝宗室,封襄邑郡王,谥曰恭。.

新!!: 新唐书和李神符 · 查看更多 »

李神通

李神通,名寿,以字行。為唐高祖李淵之從父弟。唐朝初年大臣。.

新!!: 新唐书和李神通 · 查看更多 »

李祐

李祐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李祐 · 查看更多 »

李福 (赵王)

李福(),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子,字祐,为李世民与楊妃所生。 639年,封趙王,过继给伯父隐太子李建成为後。644年,授秦州都督,实封八百户。649年,加右衛大将軍,累授梁州都督。咸亨元年(670年)在梁州官邸病故,享年37岁。其兄唐高宗贈其为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其妻宇文修多羅,字普明,宇文士及之女,660年5月3日去世。李福四子赠建平王李胤(死于李福生前)、嗣赵王李穆、信都郡公李泽、邯郸公李恭,后皆无嗣。神龍初年,唐中宗以蒋王李惲之孫李思順过继到李穆一系,为趙王之嗣。.

新!!: 新唐书和李福 (赵王) · 查看更多 »

李程

李程(?),字表臣,封彭原郡公,谥缪,唐朝官员,唐敬宗年间拜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李程 · 查看更多 »

李範

李範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李範 · 查看更多 »

李簡

李簡(),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子,后宫所生。 生年不详,当在628年后。631年,李簡封代王,同年去世。无後嗣,封国代国废除。.

新!!: 新唐书和李簡 · 查看更多 »

李紳

李紳(),字公垂,中唐詩人。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 李紳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曾祖父李敬玄,祖父定李守一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江苏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江苏无锡东亭长大厦村)。15歲時讀書於惠山。與元稹、白居易共倡“新樂府” 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元和元年(806年)进士,补国子监助教。润州观察使李锜聘为从事,不隨其叛亂,拜右拾遺。元和七年擔任校書郎。歷官翰林學士,轉任右補闕,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後捲入牛李黨爭。長慶元年(821)三月,改為司勛員外郎、知制誥。二年二月,破格升任中書舍人,入中書省。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受李逢吉排擠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宝历元年(825年)改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不久迁滁州、寿州刺史,又改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歷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开成五年(840年)任淮南节度使。不久入京拜相,官至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李绅脾气急躁,蔑视僧徒,“必问难锋起,祗应不供者,多咄叱而出”,有僧人向李绅宣传因果报应。他问:“阿师从何处来?”僧答:“贫道从来处来。”李绅将他痛打二十下,说:“任从去处去!”。 李绅为官有政绩,但處於黨爭之下,建树不大,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職,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百姓“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李绅在扬州時還经手“江都尉吴湘冤案”,李绅誤信扬州都虞侯刘群之言,将江都县尉吴湘逮捕下狱,以贪污、强娶民女罪,判處死刑。後來朝廷命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發現吴湘罪不至死。李德裕袒护李绅,无故贬斥元藻,最後吴湘仍被處以死刑。会昌六年(846年)七月病逝扬州。李绅短小精悍,於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全唐詩》錄《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詩作中以《憫農》最为著名。颇为讽刺的是,李绅在《悯农》诗中教导世人节约,珍惜粮食,但在其为官之后,颇为奢侈。.

新!!: 新唐书和李紳 · 查看更多 »

李纳

李納(),第二任淄青節度使,自稱「齊王」,李正己之子。 早年為淄、青二州刺史,又为行军司马。建中二年(781年)李正己病死,李納封鎖消息,自領軍政。八月始發喪,請襲父位,德宗不許。李納派高彥昭守濮陽。十月,李納攻打宋州(今河南商丘縣),遣其將王溫會同魏博將信都承慶共攻徐州(治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徐州刺史李淆率兵抵抗,朝廷命宣武節度劉洽(劉玄佐)與神策將曲環增援李洧,大敗之,打通東南漕運,史稱唐擊李納徐州之戰。高彥昭投降劉洽後,李納一怒之下,將彥昭的妻子全部殺害。李納為劉洽所圍困,乃登城見劉洽,哭泣請求自新,并派判官房说、弟弟李经、儿子李承务等为人质入朝。太宦宋凤朝说李纳穷蹙,不必再给机会。於是德宗江房说一行囚禁宫中。李納突圍,退回鄆州(今东平东北),城中乏糧,烹食百姓以作軍糧。朱滔再遣兵馬使承慶等前去救援李納,擊敗劉洽。劉洽退守濮陽。 建中三年(782年)底,朱滔自稱冀王,魏博田悅稱魏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四鎮歃血為盟,以朱滔為盟主。朝廷命令淮寧節度使李希烈兼平盧淄青節度使,專討李納。李希烈乘機率所部三萬人移居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市)。李希烈未討伐李納,反而暗中和李納勾結,與河北三鎮來往頻繁,自稱建興王。興元初年,皇帝下詔,招撫李納,恢復平盧節度使,授檢校工部尚書,又同中書門下乾章事,封隴西郡王。贞元八年(792年)李納卒【年三十四,薨于位】。五子:李承務、李師古、李师道、李師賢、李師智。李师古襲位。.

新!!: 新唐书和李纳 · 查看更多 »

李罕之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唐代軍事人物。 父李文,世代務農。李罕之少年無賴,有勇力,讀書不成,入寺為僧,曾化緣於河南滑州酸棗縣,窮日無得者。後投奔河陽節度使諸葛爽,改投奔黃巢,张璘击败黄巢,罕之再投降高骈,为光州刺史。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攻击光州,李罕之又回諸葛爽陣中,改任怀州刺史。中和四年(884年),任河南尹和東都留守,與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結合。 光啟二年(886年),諸葛爽病死,李罕之擁立其子諸葛仲方,與劉經爭奪洛陽澠池(今屬河南),李罕之駐兵洛口(洛河入黃河處,在今鞏義市東北)。劉經派張全義抵抗李罕之,張全義卻聯合李罕之反攻河陽(今河南孟縣),不勝,退到懷州(今河南沁陽)。秦宗權部下孫儒趁機攻陷了河陽,焚燒宮闕,屠殺居民。李罕之得李克用之助,收复河阳。 李罕之勇而無謀,性貪暴,不得人心,見張全義治理洛陽功效顯著,就罵張全義:“此田舍一夫儿!”经常向張全義勒索金錢,張全義故意表現得很軟弱,如數供給。文德元年(888年),張全義趁李罕之攻打河東晉州(今山西臨汾)絳州(今山西新絳)時,領占河陽,李罕之翻牆逃走,張全義俘虜其全家,自任河陽節度使。李罕之得李克用之助,以三萬軍圍攻洛陽。張全義糧食且盡,僅食木屑為活,死在旦夕,不得已向朱溫求救。朱溫派大將丁會、牛存節解洛陽之圍,张全义自此依附朱温。李罕之暴虐,“罕之所部不耕稼,专以剽掠为资,啖人为粮”,时人称“李摩云”。 光化元年(898年)十二月,昭义节度使薛志勤死,李罕之乘其喪,自澤州率眾攻佔潞州(今山西长治),自称留后。李克用派大將李嗣昭討伐,李罕之向朱全忠请降,朱全忠派丁會援助他。不久李罕之病危,朱全忠遂命丁會为昭义节度使,又命李罕之移镇河阳,病卒於移防途中。.

新!!: 新唐书和李罕之 · 查看更多 »

李翱

李翱(),字習之,汴州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仆射房,是北魏司空、清渊文穆公李冲十世孙,北魏使持节、侍中、太傅、录尚书事、青州刺史、濮阳孝懿公李延寔九世孙,中书侍郎、左光禄大夫、清渊献侯李彬八世孙,清渊县侯李桃杖七世孙。.

新!!: 新唐书和李翱 · 查看更多 »

李瑁

李瑁,唐朝唐玄宗第十八子,生母武惠妃,初名李清,开元十三年(725年)封寿王,二十三年,改名李瑁(或李琩)。他母亲和李林甫计划拥立他为太子,但后来太子没当成,他的王妃杨氏后来成为父亲的貴妃,是為楊貴妃。.

新!!: 新唐书和李瑁 · 查看更多 »

李瑝

李瑝(),原名李沔。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三子。.

新!!: 新唐书和李瑝 · 查看更多 »

李瑤

李瑶,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李瑤 · 查看更多 »

李瑱

李瑱(),原名李潓。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七子。.

新!!: 新唐书和李瑱 · 查看更多 »

李瑗 (庐江郡王)

李瑗,字仲宝,唐朝宗室、庐江郡王、官员。 唐高祖李渊的七叔李蔚的孙子,父亲李悊。武德元年(618年),历任信州总管,封庐江王。武德九年(626年),累迁幽州大都督。朝廷遣右领军将军王君廓辅助他典兵事。玄武门之变后,王君廓因李瑗和李建成关系好,挑拨李瑗谋反,然后,王君廓再擒李瑗缢杀,年四十一岁,传首京师,绝其属籍。 李瑗曾杀一名女子的丈夫,而后纳她为妾。李瑗被处决后,女子籍没入宫,成为唐太宗的后宫。.

新!!: 新唐书和李瑗 (庐江郡王) · 查看更多 »

李瑛

李瑛可能指下列人物:.

新!!: 新唐书和李瑛 · 查看更多 »

李璥

李璥(),原名李滔。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十子(最幼子),母为武贤仪。 母亲武氏是武则天时高平王武重规之女,开元年间入宫中,号为“小武妃”。李滔生年不详,当在720年代末至730年代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封为汴王,授右千牛卫大将军。李滔容貌秀澈,有成人风,唐玄宗喜爱他。二十四年(736年)二月,改名李璥。八月乙亥,汴王李璥薨逝,谥号哀王。.

新!!: 新唐书和李璥 · 查看更多 »

李璬

李璬(),唐玄宗李隆基第十三子,母为高婕妤。 本名李澐,读书有文词。开元十三年(725年),封为颍王。十五年(727年),遥领安东都护、平卢军节度大使。二十三年(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名李璬。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娶独孤礼第十二女为王妃。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玄宗因安史之乱至蜀,任命李璬为蜀郡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杨国忠为副使。玄宗至蜀,令御史大夫魏方进为置顿使,先发出通牒至蜀,托以颍王之籓,令设储供。玄宗至马嵬坡,魏方进被杀,随令李璬先赴本郡,以蜀郡长史崔圆为副使。李璬性格俭率,将渡绵州江,登舟见彩席作为地毯,命撤去。李璬初奉命,因为仓促没有受节,绵州司马史贲说:“大王是帝子,且为节度大使。今到籓地而不持节,单骑径进,人们怎么看?请建大槊,蒙上油囊,做成旌节状,先驱道路,足以威众。”李璬大笑:“我为真王,还用什么假旌节?”将至成都,崔圆迎接,拜于马前,李璬不制止,崔圆大怒。玄宗到成都后,李璬管事两月,人民安定。后来被崔圆所奏,罢居内宅。后玄宗令他到彭原宣慰肃宗李亨,遂从回京师。 建中四年(783年),李璬薨逝。享年六十六岁,唐德宗辍朝三日。.

新!!: 新唐书和李璬 · 查看更多 »

李璲

李璲(),唐玄宗李隆基第十二子,母为刘华妃,本名李潍。 生年不详,从他异母兄李一和异母弟李璬的生年推测,李璲的生年为716年至718年间。开元十三年(725年)五月,封为仪王。十五年(727年),领河南牧。二十三年(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河南牧,改名李璲。永泰元年(765年)二月李璲薨逝,废朝三日,赠太傅。其子李侁为钟陵郡王、光禄卿同正员,李僆为广陵王、国子祭酒同正员。.

新!!: 新唐书和李璲 · 查看更多 »

李璿

--(),原名李漎。唐玄宗李隆基第二十九子,母为武贤仪。 母亲武贤仪是武则天时高平王武重规之女,开元年间入宫中,号为“小武妃”。--生年不详,当在720年代末至730年代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授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凉王。二十四年(736年)二月,改名--。安史之乱,他曾随父亲南入成都;吐蕃入侵,他曾随侄子唐代宗东入陕州。大历九年(774年)十月乙亥,凉王--薨逝。其子李仂,泸阳郡王、殿中监同正员。.

新!!: 新唐书和李璿 · 查看更多 »

李璘

李璘(),本名李泽,唐玄宗第十六子,母郭顺仪,封永王。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起事,被江西採訪使皇甫铣所擒,正法。.

新!!: 新唐书和李璘 · 查看更多 »

李璆

李璆(),唐朝宗室,唐高宗的孙子,许王李素节的儿子。 689年,李素节被武则天杀害后,子九子被杀,李琳、李瓘、李璆、李钦古年幼,长大后囚禁在雷州。705年,叔叔唐中宗复位,李璆回到京师。开元年间,李璆嗣泽王(李上金)。后来外继嗣王者都归宗,乃以嗣江王李祎为信安王,嗣蜀王李䄖为广汉王,嗣密王李彻为濮阳王,嗣曹王李臻为济国公,嗣赵王李琚为中山王,武阳王李继宗为澧国公。李璆为郢国公、宗王卿同正员,特封褒信郡王。张九龄撰《龙池颂》,刻石在兴庆宫,宗室子弟以为不能称盛德,玄宗再命李璆为颂,建花萼楼北卫《龙池皇德颂》。李璆为宗正卿、光禄卿、殿中监。天宝初年,第二次拜宗正卿,加金紫光禄大夫。李璆友爱聪敏,闻善若惊,宗室子弟中有一处长处,都加以荐举,所以宗室在禁中三省任职的,多是李璆所举。 天宝九载(750年)卒,赠江陵大都督。三子:李谦为郢国公、梓州刺史,李巽汝南郡公。其兄嗣许王李瓘死后,二子李解、李需年幼,十一载(752年),以李璆子李益嗣许王。天宝十四载(755年),李解娶杨銛女,袭许王。.

新!!: 新唐书和李璆 · 查看更多 »

李瓌

李瓌,唐朝宗室,汉阳郡王、官员。唐高祖李渊的七叔李蔚的孙子,父亲李安。 生年不详,当在591年后。618年,唐朝建立,始封为汉阳郡公,进汉阳郡王。唐高祖使他,带礼品给突厥颉利可汗言和亲事。颉利可汗始见李瓌,非常倨傲。李瓌开说,示以厚币,颉利可汗大喜,改容加礼,遣使随李瓌入献名马。后再聘问,李瓌见颉利,即长揖。颉利大怒,留之不遣。李瓌意象自若,他不为屈。突厥人知其不可劫,最后以礼遣回。 迁为左武候将军,代哥哥李孝恭为荆州都督,政务清静。岭外酋豪多次相攻,李瓌遣使谕威德,皆如约,不敢乱。唐太宗继位,后例为公。长史冯长命曾为御史大夫,非常自傲,事多专决,李瓌怒杖责,李瓌被免。後起为宜州刺史、散骑常侍,贞观四年去世。 子李冲寂,生李辛。李辛生朝请大夫、上柱国、南宾郡太守李云卿。.

新!!: 新唐书和李瓌 · 查看更多 »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另郭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屬唐安西都護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有“詩仙”、“詩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躍于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义詩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稱為「三絕」。 李白的詩歌在唐朝已被選進殷璠編選的《河嶽英靈集》、於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寫本唐人選唐詩》、韋莊編選的《又玄集》和韋縠編選的《才調集》。 其作品想像奇特豐富,風格雄奇浪漫,意境獨特,清新俊逸;善於利用誇飾與譬喻等手法、自然優美的詞句,表現出奔放的情感。詩句行云流水,渾然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清趙翼稱:“李杜詩篇萬口傳”(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更被譜入曲)。李白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詩歌的巅峰。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2015年3月21日「世界詩歌日」,聯合國郵政發行一套郵票,分別選取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6種不同語言的代表性詩歌,於郵票畫面呈現。漢語詩歌選取李白的《靜夜思》。.

新!!: 新唐书和李白 · 查看更多 »

李百药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唐朝史学家。 李百藥父親李德林是北齐的史臣,参与撰“国史”;後來也是隋朝名臣,奉诏继续撰《齐史》。隋文帝时李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唐朝以後,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 李百药先後於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和三年(629年)两次奉诏繼續完成父撰遺稿,並参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编年体《齐志》。《齊書》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經歷了三個朝代(北齊、隋、唐)、共六十多年时间。《齊書》在宋朝後为了区别萧子显的《南齐书》改为《北齐书》。 B百药 Category:唐朝历史学家 Category:隋朝官员 Category:唐朝官员 Category:諡康.

新!!: 新唐书和李百药 · 查看更多 »

李隆悌

李隆悌(),唐朝皇子,唐睿宗第六子,母不详。 李隆悌在其祖母武则天在位期间,被封为汝南郡王。长安初年,官居尚乘直长。长安二年四月八日(702年5月9日),李隆悌去世,時年十一歲,同月二十日葬于万年县崇义乡白鹿之原。710年唐睿宗复位,追封李隆悌为隋王,赠荆州大都督。李隆悌无子嗣。.

新!!: 新唐书和李隆悌 · 查看更多 »

李適之

李適之(),一名李昌,唐朝宗室。天寶元年至五年(742—746年)任左丞相。.

新!!: 新唐书和李適之 · 查看更多 »

李遜

李遜可以是:.

新!!: 新唐书和李遜 · 查看更多 »

李道宗

李道宗(),字承范,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高祖李渊之侄,中国唐朝初年重要军事将领。李道宗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唐太宗在晚年评价李道宗为与李世勣、薛万彻二人齐名的名将。.

新!!: 新唐书和李道宗 · 查看更多 »

李道彦

李道彦,唐朝宗室,胶东郡王,唐高祖李渊的八叔李亮的孙子,李神通长子。 李道彦幼孝谨,由于李渊起兵,李神通在鄠县避吏,在山谷间,让李道彦出山讨饭,或采野果以食;神通没吃,李道彦不敢先。李渊授朝请大夫。武德初年,封义兴郡公。武德五年(622年),例得胶东郡王,授陇州刺史。贞观初年,为相州都督,爵位按例降为国公。徙岷州都督。630年,以父丧解官。荷土就坟,躬莳松柏,偃庐柴毁,虽亲友不复识。太宗嗟叹李道彦孝顺,敕侍中王珪临谕。除服,复拜岷州都督。从李靖击吐谷浑,李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被党项拓跋赤辞所败,死者数万,退保松州。唐太宗下诏减死,谪戍边。召为妫州都督。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 一子为太中大夫、行剑州长史,且有子中散大夫、检校太子左赞善大夫李文奖。 四世孙李昌岠,辰锦观察使;李昌○,荆南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

新!!: 新唐书和李道彦 · 查看更多 »

李道玄

李道玄,唐高祖李渊的五叔李绘的孙子。.

新!!: 新唐书和李道玄 · 查看更多 »

李道裕

李道裕,京兆泾阳人,唐朝官员。 出身陇西李氏武阳房,祖父李充节,隋朔州刺史、武陽公;父李大通,隋千牛备身、通事谒者;叔父李大亮,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道裕贞观初为虞部郎中,曾出使高昌。十三年迁将作少匠。十八年,唐太宗征辽东,因太常卿韦挺在幽州主持后勤,殆于职务,被太宗免职除名,令李道裕代之。二十年,刑部尚书张亮被人告发谋反,群臣皆认为该杀。独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罪不当死。”但最终张亮伏法,李道裕因此也被太宗记在心中。一年后,刑部侍郎任缺,太宗命宰相推举的数人,皆不称旨,最后言道:“朕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狱云‘反形未具’,此言当矣,朕虽不从,至今悔之。”遂以道裕为刑部侍郎,封狄道公。后出为蒲州刺史。太宗准备再次征辽东,命江南造大船,遣陕州刺史孙伏伽召募勇敢之士,莱州刺史李道裕运粮及器械,贮于乌胡岛。未行而帝崩。高宗嗣位,转大理卿。 永徽三年,弓月道行军副总管高德逸将所购买的骏马私自留下自用,被御史弹劾,李道裕因奏请将骏马送到宫中马厩,被高宗认为他“妄希我意,深乖法官之体”,将他贬官。 有子李仁宗。.

新!!: 新唐书和李道裕 · 查看更多 »

李道興

李道兴,唐朝宗室,长乐郡王,官员。 唐高祖李渊的四叔李璋的孙子。李道宗弟弟。武德初年,爵广宁郡王,唐太宗继位,以属疏降封广宁县公。贞观九年(635年),为交州都督,以南方瘴厉,恐不得年,颇忽忽忧怅,卒於任上,追赠交州都督。.

新!!: 新唐书和李道興 · 查看更多 »

李靖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北)人,出自陇西李氏--四房之一的丹阳房,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军事家。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滅陳的名将,對這個外甥最為賞識。.

新!!: 新唐书和李靖 · 查看更多 »

李襲志

李襲志,字重光,本陇西郡狄道人。五叶祖李景避地安康,称金州安康县人。隋朝、唐朝官员。.

新!!: 新唐书和李襲志 · 查看更多 »

李观

李觀(766年-794年),字元賓。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華之子,“十歲讀書,十六能文”。.

新!!: 新唐书和李观 · 查看更多 »

李訓

李訓(),字子垂,原名仲言,字子训,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肅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唐朝官员。.

新!!: 新唐书和李訓 · 查看更多 »

李貞 (唐朝)

李贞(),字贞,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为李世民与越國燕太妃所生。.

新!!: 新唐书和李貞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賢

李贤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李賢 · 查看更多 »

李鳳 (唐)

#重定向 李鳳 (唐朝).

新!!: 新唐书和李鳳 (唐) · 查看更多 »

李麟

李麟,山东诸城人,是一名清朝政治人物。贡生出身。 李麟曾于1747年接替李宏儒任华亭县知县一职,1748年由余畅接任。.

新!!: 新唐书和李麟 · 查看更多 »

李載義

李載義(),本名李再义,字方穀,封武威郡王,唐朝宗室,826年—831年间控制卢龙并任卢龙节度使,实质独立于朝廷,他在藩鎮時尊敬天子唐文宗、且又参与了对叛将李同捷的讨伐,所以当他被杨志诚兵变驱逐后,朝廷仍任他为节度使,在另两镇任职。.

新!!: 新唐书和李載義 · 查看更多 »

李迥秀

李迥秀,字茂实,涇陽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 出身陇西李氏武阳房,涼州都督李大亮族孫,其母出身貧賤,為李家婢女時,因其美貌,甚得寵,生迥秀。最早為相州參軍,後累官鳳閣舍人。娶散騎常侍張昌宗的母親臧氏為妻,史載,臧氏美貌,淫蕩成性,李迥秀因無法滿足臧氏的旺盛慾火,終日飲酒消愁,常醉不醒。長安中,官至同平章事。左遷岩州刺史。中宗時,終官兵部尚書。卒贈侍中。 兒子李俊,黃州刺史。.

新!!: 新唐书和李迥秀 · 查看更多 »

李錡

李錡(),陇西成纪人,出自唐朝宗室大郑王房,郑孝王李亮的后裔,淄川王李孝同五世孫,唐朝叛臣。 憑父親李國貞的權勢,成為鳳翔府參軍。貞元初,當上了宗正少卿。後來藉賄賂勾結等手段,成為了潤州刺史、浙西觀察、鹽鐵轉運使。他增加私路小堰之稅(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他收藏了不少奇寶,奉獻給德宗,使德宗信任他。李錡恃寵而驕,天下攉酒漕運都被他控制。 貞元十七年(801年),浙西平民崔善貞上書揭露其罪行,反被李錡殺了。 李錡得志,於是募兵,揀選精於箭術的人為一屯,稱為「挽硬隨身」,又以外族為一將,稱為「蕃落健兒」。這些人都成了李錡的心腹,甚至喚李錡作「假父」。 永貞元年(805年)三月,升為鎮海節度使,但解除鹽鐵轉運使一職,實是明升暗降,削減他從中賺錢的機會。不料李錡變本加厲,殺了不少屬吏,逼污良家。寮佐力諫無效,辭了職。.

新!!: 新唐书和李錡 · 查看更多 »

李藩

李藩(《旧唐书》卷一十四:“十一月壬辰朔。癸巳,新授华州刺史李藩卒。”),字叔翰,唐朝官员,唐宪宗年间任宰相。.

新!!: 新唐书和李藩 · 查看更多 »

李肇

李肇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李肇 · 查看更多 »

李鄘

李鄘(《旧唐书》卷一十六),字建侯,唐朝官员,唐宪宗年间曾短暂被任命为宰相,但他拒绝办公,从未行使宰相职权。.

新!!: 新唐书和李鄘 · 查看更多 »

李重俊

李重俊(),中國唐朝唐中宗第三子,母不详。遭到韋皇后、安樂公主、武三思等迫害,707年以羽林軍發動重俊之變,殺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後因士卒倒戈,被斬殺。唐睿宗以唐隆之變重祚後,追贈重俊為節愍太子。.

新!!: 新唐书和李重俊 · 查看更多 »

李重福

李重福(),唐中宗李显的庶长子,母不详。 虽是长子,但并不受中宗喜爱。683年,中宗即位前,李重福就被封为唐昌王,次年,李显被武太后(后世史称武则天)所废,其嫡长子李重照本为唐高宗皇太孙,也被废为庶人。李重福是否被废不详。武则天再次立李显为太子后,圣曆三年(700年)徙封李重福平恩王,长安四年(704年)进封谯王。神龙元年,中宗复位。李重福的正妃是张易之的外甥女。此前在701年,韦皇后独子李重润(即李重照,避讳武则天名武曌而改名)与妹妹、妹夫议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而被祖母武则天处死。而李重福夫妇都被嫡母韦皇后所讨厌,韦皇后诬陷称李重润之死系李重福与张易之兄弟所诬陷,中宗贬李重福为濮州(今山东鄄城)员外刺史,徙合(今重庆合川)、均(今湖北省十堰市)二州,并不让李重福领事,且屡次大赦天下都不赦免李重福。李重福上表哀求,无果。 710年,中宗驾崩,韦后临朝,立中宗少子李重茂为帝,命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率兵五百人驰驿戍均州,以防备李重福。后李隆基、太平公主政变杀韦后,李隆基派十道使赍玺书宣抚,去均州安抚李重福。后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拥立唐睿宗復位,睿宗下诏李重福徙集州(今四川南江)。未及行,张灵均劝说李重福以中宗子身份夺取帝位。张灵均和秘书少监郑愔合谋,聚集数十人。郑愔新贬沅州刺史,留在洛阳等候李重福,为李重福草诏,立李重福为帝,改元中元克復,尊睿宗为皇季叔,被废的李重茂为皇太弟(李重福可能无子),郑愔为左丞相知内外文部尚书知吏部事,意欲恢复中宗一系的皇统。李重福潜募勇士,和张灵均潜入东都洛阳,在郑愔安排下住在驸马都尉裴巽府上,意欲发左右屯营兵袭杀洛阳留守,占据东都。事情败露,侍御史李邕闭城据守,左右屯营兵乱箭射向李重福,李重福攻左掖门也未能攻克,只得遁去藏匿。次日,搜索李重福的军队接近李重福藏身之处,李重福投漕渠而死,年三十一,遭碎尸。追废为庶人,诏以三品礼葬。.

新!!: 新唐书和李重福 · 查看更多 »

李重润

李重润()原名李重照,为祖母武照避讳,改名李重润。中国唐朝唐中宗李顯嫡长子,韦皇后所生。 开耀二年(682年),生于长安城的东宫内殿,当时父亲李顯为太子。祖父唐高宗对他的出生甚为喜悦,在他满月时,大赦天下,改元为永淳。出生当年封皇太孙,开府,后因中宗废迁于房州而废府。圣-zh-hans:历; zh-hant:曆;-年间,中宗李显复为皇太子,李重润重新成為皇太孫,久视元年(700年)封邵王,食邑五千户。大足元年,因与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魏王武延基一起议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而被祖母武则天賜死。 706年,中宗继位之后,伤心爱子惨死,追封为懿德太子,并采用号墓为陵制度以帝王级别的墓制和陪葬品制度将他重新安葬,陪葬-乾-陵。由于他死的时候尚未娶正妃,中宗还为他聘国子监丞裴粹的亡女裴氏为冥婚,一同合葬。.

新!!: 新唐书和李重润 · 查看更多 »

李逢吉

李逢吉(),字虛舟,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李玄道曾孫。父李顏有疾,李逢吉自料醫劑,遂通方書。進士及第,元和九年,改中書舍人。元和十一年(816年)以中書舍人知貢舉,不久拜相。元和、長慶兩朝為宰相,舉薦牛僧孺,與李德裕、李紳相互傾軋。敬宗年间,封凉国公,后改郑国公。太和中,以司徒致仕。九年(835年)正月卒,謚曰成。著有《斷金集》,《全唐詩》存詩八首。.

新!!: 新唐书和李逢吉 · 查看更多 »

李抱玉

李抱玉(),河西武威(甘肃武威)人。本名安重璋,唐肃宗赐姓李氏,唐玄宗為其改名抱玉。.

新!!: 新唐书和李抱玉 · 查看更多 »

李林甫

李林甫(),小名哥奴,號月堂,陕西人。祖籍隴西成紀,唐朝宗室,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出任礼部尚书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任相十九年。李林甫任相期间主要对唐高宗以来逐渐恶化的冗官现象进行了整顿,并编订《长行旨》改革地方财政,在京师设置常平仓解决长安长期的缺粮情况,编订《唐六典》等。后期因卷入唐玄宗震慑太子李亨一案而开罪唐肃宗,又与杨国忠不和导致身后名声急剧恶劣。.

新!!: 新唐书和李林甫 · 查看更多 »

李恪 (吴王)

李恪(),字厶,中国唐朝太宗第三子,隋炀帝的女兒杨妃所生。同母弟蜀王李愔。.

新!!: 新唐书和李恪 (吴王) · 查看更多 »

李恽 (蒋王)

李惲(),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七子,生母王氏。.

新!!: 新唐书和李恽 (蒋王) · 查看更多 »

李揆

李揆(),字端卿,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中国唐朝官员,唐肃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李揆 · 查看更多 »

李杰

--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李杰 · 查看更多 »

李業

李业,唐朝皇子,本名李隆业,唐睿宗第五子,母王德妃。.

新!!: 新唐书和李業 · 查看更多 »

李正己

李正己,原名李懷玉,唐代高句麗人。唐朝第一任淄青平盧節度使。 早年是平盧節度使侯希逸的副將,駐軍於營州(今辽宁省朝阳市),力抗安祿山有功。安史之乱后,平卢军军力严重受损,使其无法在营州地区立足,从而渡海南迁入青州(今山东益都)。进入山东后,李正己与侯希逸重视农业,法制的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永泰元年(765年)侯希逸被李懷玉驅逐,朝廷不能阻止,遂以懷玉为淄青平卢节度使,受赐名正己。大历中期,李灵曜叛變,李正己乘机占领曹、濮、徐、兖、郓等五州,加原有淄青等十州,共有十五州,實力最堅強。 大历十年(775年),田承嗣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阳市),李正己上表讨之,並聯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燕薊节度使朱滔、河东节度使薛兼训等八道兵馬會攻田承嗣,五月十五日,李正己部攻占德州(今山东陵县),九月,李寶臣和李正己在棗強會兵,進圍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田承嗣見勢不妙,暗中勾結李正己,於是李正己按兵不動。河南诸道兵亦不敢进攻。是年十二月,田承嗣上表稱罪,事遂不了了之。大历十一年(776年)田承嗣又蠢蠢欲動,出兵援救李灵曜,最後李灵曜失敗被殺,田承嗣再度上表请罪。李正己又替他说话,事遂平。建中二年(781年)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納自领军政。.

新!!: 新唐书和李正己 · 查看更多 »

李泰

李泰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李泰 · 查看更多 »

李泌

李泌(),字長源,唐朝宰相,京兆人,祖籍辽东襄平。 李泌是西魏八柱国李弼的六代孙,父亲李承休是吳房縣令,娶汝南周氏為妻,聚書兩萬餘卷,并告诫子孙不得賣書。李泌幼居長安,七歲能文,张九龄奇之,玄宗召令供奉東宮,写诗諷刺楊國忠,有“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之句,隐居颍阳。肅宗時,參預軍國大議,拜銀青光祿大夫,隐居衡山(今湖南省),修練道教,劉昫說:“居相位而從事鬼神,乃見狂妄浮薄之蹤。”代宗時,召為翰林學士,不久因得罪权臣元载,被代宗外放為杭州刺史以避祸。德宗時,元载失势,复召回朝廷并授散骑常侍。贞元中,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封邺县侯。李泌以虛誕自任,輔佐四朝天子。贞元五年(789年)三月,辞世。有文集二十卷。 五子:李○,高陵尉;李繁,和州刺史;李繟,咸陽尉;李紩,涪州刺史;李絢,華州文學。 李繁临死前於狱中撰《鄴侯家傳》,明顯帶有神話色彩,記其功業,語多浮誇。此書约亡佚于南宋末年。《通鑑考異》保存了较多的《鄴侯家傳》。五代時又有《鄴侯外傳》一書。.

新!!: 新唐书和李泌 · 查看更多 »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新!!: 新唐书和李渊 · 查看更多 »

李渤

李渤(),字濬之,号白鹿先生,排行十。殿中侍御史李钧之子,洛陽人。.

新!!: 新唐书和李渤 · 查看更多 »

李湛

#重定向 唐敬宗.

新!!: 新唐书和李湛 · 查看更多 »

李明 (唐朝)

李明(),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为李世民与巢王妃杨氏所生。.

新!!: 新唐书和李明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昭德

李昭德(),雍州长安人,是武周武则天时代的高级官员和宰相。他以对武则天的强硬著称,他和他反对的酷吏来俊臣一起被处斩。.

新!!: 新唐书和李昭德 · 查看更多 »

李日知

李日知()是唐朝郑州荥阳人。 事母至孝,进士出身。武則天時累迁司刑丞。當時法令严峻,告密成風,只有李日知宽恕。日知曾經為了一名死囚與少卿胡元禮再三爭執,元禮大怒說“元禮不離刑曹,此囚終無生理!”,日知反駁說:“日知不離刑曹,此囚終無死法!”。最後皇帝裁決免死。睿宗景云元年 (710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先天元年 (712年),转任刑部尚书,以政事致仕。.

新!!: 新唐书和李日知 · 查看更多 »

李愔

李愔(),中国唐朝太宗李世民第六子,母隋炀帝女楊妃。.

新!!: 新唐书和李愔 · 查看更多 »

李敏 (唐)

#重定向 李敏 (怀王).

新!!: 新唐书和李敏 (唐) · 查看更多 »

李敬玄

李敬玄(),亳州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唐代政治人物,自称赵郡李氏南祖一支的后代。.

新!!: 新唐书和李敬玄 · 查看更多 »

李敬業

#重定向 徐敬業.

新!!: 新唐书和李敬業 · 查看更多 »

李慎

李慎(約629年—689年),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母韋貴妃。.

新!!: 新唐书和李慎 · 查看更多 »

李承乾

李--(),為唐太宗長子,長孫皇后所生,字高明,也是唐朝貞觀初期的太子。.

新!!: 新唐书和李承乾 · 查看更多 »

李思訓

李思訓(),字建見,初唐畫家。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出自唐朝皇室郇王房。.

新!!: 新唐书和李思訓 · 查看更多 »

李晟 (唐朝)

李晟()。唐洮州臨潭人。字良器。初為邊鎮裨將,因戰功升至右神策軍都將,因平朱泚之亂,被封為西平郡王。.

新!!: 新唐书和李晟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智雲

李智雲,原名稚詮,中国唐朝开国皇帝李淵第五子,被隋將陰世師所捕殺,唐代追封為楚哀王。.

新!!: 新唐书和李智雲 · 查看更多 »

杨再思

楊再思(),名綝,中国唐朝的大臣,封鄭恭公,在武则天的武周时代和唐中宗时担任宰相,史家多批评他的阿谀。.

新!!: 新唐书和杨再思 · 查看更多 »

杨凭

楊憑,字虛受,弘農人。 與弟楊凝、楊凌皆以能寫文章聞名,崇尚气節,與穆質、許孟容、李鄘等友善,權德輿與楊憑交情最深。大曆中,三兄弟皆登擢進士,時稱三楊。楊憑歷任節度府、監察御史、湖南觀察使。官至京兆尹,曾提拔徐晦。 杨凭性豪奢,築豪宅,又蓄妓妾。與李夷簡有舊怨,元和四年,夷簡劾奏楊憑之前任江西觀察使时的贓罪,憲宗因楊憑有政績,只貶為臨賀(今廣西賀縣南)尉,籍沒家產。权德舆不敢送行,唯獨徐晦一人送杨凭到藍田。不久任杭州長史,元和七年,大赦天下,楊憑得以返京,為太傅。終官太子詹事,卒於任上。柳宗元是杨凭女婿。杨凭有子杨诲之,生于790年代,曾去临贺探望父亲。杨凭另有子杨浑之,杨浑之子杨简,杨简之子杨途,字遐至。.

新!!: 新唐书和杨凭 · 查看更多 »

杨贵妃

楊貴妃(719年-756年),号太真,籍贯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旧唐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一 后妃上》,是唐玄宗之寵妃。身材豐滿,膚如凝脂,相傳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杨氏最初为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后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後還俗。天宝四年(745年),杨氏封为贵妃,正式成为唐玄宗的妃嫔。756年被唐玄宗賜死。.

新!!: 新唐书和杨贵妃 · 查看更多 »

杨恭仁

楊恭仁(),名綸(墓志上名为温),以字行,爵位觀孝公,中国隋唐时期政治人物、唐高祖的宰相。.

新!!: 新唐书和杨恭仁 · 查看更多 »

杨晟 (唐朝)

杨晟(),唐朝末年军阀。.

新!!: 新唐书和杨晟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東女國

東女國,古代女國名,是母系社會,位於青藏高原,約存於中國南北朝至唐代。 東女國南北長約800公里(22天的行程),東西約360公里(9天的行程)。境內設有女王、副女王,由族群内的“賢女”擔當,女王住在九層的碉樓,百姓住四五層的碉樓。《舊唐書》卷197《南蠻西南蠻傳》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党-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白狼夷。”.

新!!: 新唐书和東女國 · 查看更多 »

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与房玄龄人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时的宰相:贞观二年(628年)正月至三年(629年)二月为侍中,三年二月至十二月为尚书右仆射。.

新!!: 新唐书和杜如晦 · 查看更多 »

杜审言

杜审言(),字必简,唐朝著名诗人、官员。杜审言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

新!!: 新唐书和杜审言 · 查看更多 »

杜伏威

杜伏威(),名尧,字伏威,以字行,齐州章丘县(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

新!!: 新唐书和杜伏威 · 查看更多 »

杜佑

杜佑(),字君卿,唐代政治家、史學家,京兆万年县(在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境)人,官至宰相,著有通典。.

新!!: 新唐书和杜佑 · 查看更多 »

杜讓能

杜讓能(),字群懿,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官员。.

新!!: 新唐书和杜讓能 · 查看更多 »

杜黃裳

杜黃裳(),字遵素。京兆杜陵人,莱国公杜如晦六世孙。.

新!!: 新唐书和杜黃裳 · 查看更多 »

杜暹

杜暹(),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 其家五世同堂,事奉繼母以孝聞,被舉薦為官,舉明經,補婺州參軍。任滿離職時,州吏拿來當地產紙一萬餘張送他,杜暹只拿一百張,人稱“百紙參軍”。唐玄宗時任鄭尉,大理平事,開元四年(716年),任監察御史,又官給事中、黃門侍郎兼安西副大都護等職。.

新!!: 新唐书和杜暹 · 查看更多 »

杜楚客

杜楚客(),字山宾,出于京兆杜氏,唐朝官员。 杜如晦的弟弟,少年時代,崇尚奇異的節操。當時杜楚客與叔父杜淹,都被王世充所逮捕。杜淹曾與杜如晦有過節,所以王世充面前進讒言,害死了杜如晦的哥哥,又囚禁杜楚客,令杜楚客瀕死。平定王世充後,杜淹論罪當誅,杜楚客請求兄長杜如晦,可否免叔父的死罪,楚客說:「從前叔父殺害了我們的哥哥,而今兄長您又捨棄叔父不救,杜家一門骨肉互相殘殺幾盡,豈不是令人很悲痛!」杜如晦聽了後感悟了,於是向唐太宗請求赦免杜淹之罪,杜淹因而獲釋。 貞觀四年(630年),奉召為給事中,後擢中郎將,進蒲州刺史,遷徙瀛州。後為魏王府長史,遷工部尚書,攝魏王府事。杜楚客揣摩帝意,然後向唐太宗說魏王李泰聰睿可為太子。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一同被废,杜楚客作为王府长史,也被治罪,以其兄杜如晦之功免死,廢為庶人,後任虔化令,任满转安固令,永徽六年终于安固官舍,年六十八。有一子杜温、一女杜淑。.

新!!: 新唐书和杜楚客 · 查看更多 »

杜正倫

杜正倫,唐朝高宗时的宰相。杜正伦生年不详,是相州(河北邯郸市)人。.

新!!: 新唐书和杜正倫 · 查看更多 »

杜洪

杜洪(),晚唐军阀,从光启二年(886年)起控制武昌,直至被杨行密击败俘虏并诛杀。.

新!!: 新唐书和杜洪 · 查看更多 »

杜淹

杜淹(),字執禮,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太宗时的宰相,杜如晦的叔父。.

新!!: 新唐书和杜淹 · 查看更多 »

权万纪

权万纪,唐朝京兆万年县人。唐朝官员。 历任潮州刺史、治书侍御史敢于直言上谏,导致大理丞张蕴古之死。魏徵说他以告发别人当做直言,以进谗言当做忠诚。后来建议唐太宗开银矿,被免官。久之,由御史中丞进尚书左丞,出为西韩州刺史。后来做吴王李恪的长史,劝他不要打猎。齐王李祐的长史,因屡劝齐王不听,便向皇帝报告。王派刺客将他追杀,肢解后人扔到茅厕里。唐太宗赠权万纪齐州都督、武都郡公,食邑二千户,谥号敢。.

新!!: 新唐书和权万纪 · 查看更多 »

校對

校對,古代稱為校勘、校讎或者校理,是出版編輯過程裡的一個必須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審查訂正排印或繕寫的錯誤。 校對也可以是從事這個工序的人員──校對員(Proof reader)的中文簡稱。《南宋馆阁录》載“卷三《储藏》门记载:“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圈之;少者,于字旁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诸点语断处,以侧为正;其有人名、地点、物名等合细分者,即于中间细点。” 在分工不足的情況下,中文講校對有時包含著審稿的工作。.

新!!: 新唐书和校對 · 查看更多 »

格輔元

格輔元(),汴州浚儀(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朝官员。因弱冠時考中明經,累遷殿中侍御史,歷任御史中丞、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左肅政臺御史大夫。 天授二年(691年)六月,以左肅政大夫格輔元為地官尚書,與鸞台侍郎樂思晦、鳳閣侍郎任知古並同平章事。因反對立武承嗣爲太子被誅。宋歐陽修、宋祁等編,《新唐書·卷一百二 列傳第二十七》:輔元者,汴州俊儀人。父處仁,仕隋為剡丞,與同郡王孝逸、繁師玄、靖君亮、鄭祖咸、鄭師善、李行簡、盧協皆有名,號「陳留八俊」。輔元擢明經,累遷殿中侍御史,曆禦史中丞、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既持承嗣不可,遂及誅。子遵,亦舉明經第,為太常寺太祝,亡命匿中牟十餘年。神龍初,訴父冤,擢累贊善大夫。.

新!!: 新唐书和格輔元 · 查看更多 »

梁崇义

梁崇義(),長安人。 身強有力,能徒手將鐵鉤拉直,再把它捲回原狀,沈默寡言,不多話,很得士兵愛戴。早年為羽林(禁軍第一、二軍)射生(神射手),追隨山南東道(湖北襄樊)節度使來瑱至襄陽(湖北省襄樊市)。累遷右兵馬使。來瑱被程元振誣殺後,崇義收集餘眾退守襄州,誅殺李昭及薛南陽。朝廷姑息,任他为山南東道節度使。 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朝廷派淮西(河南許昌)節度使李希烈聲討崇義。梁崇義發兵至江陵,至四望,大敗而歸。希烈又於蠻水大破之,追至疏口,又破之,翟暉、杜少誠二將請降。六月,李希烈直搗襄陽,梁崇義閉城拒守,守衛者卻開門爭出,崇義自大勢已去,與妻跳井自殺,傳首京師。 孙梁叔明,为李纳所养,后随昭义节度使刘悟为昭义军将,刘悟子刘从谏继为节度使,死后遣梁叔明进旄节,梁叔明被下诏诛杀。.

新!!: 新唐书和梁崇义 · 查看更多 »

梁師都

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人,隋末唐初割据政权君主。.

新!!: 新唐书和梁師都 · 查看更多 »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新!!: 新唐书和梅尧臣 · 查看更多 »

楊復光

楊復光(),唐朝內常侍楊玄價養子。 本姓喬,年幼時入內侍省當太監,「慷慨負節義,有籌略」,有不少「守字輩」的養子,如楊守亮、楊守宗。黃巢進犯江西時,任排陣使。乾符四年誘降王仙芝,仙芝遣尚君長、楚彥威等人洽降,中途為唐招討使宋威所劫持,事遂不順。朝廷以荊南節度使王鐸為招討,取代宋威。復光監忠武軍,屯于鄧州。與節度使周岌瀝酒為盟,據蔡州,以秦宗權為防禦使,進收鄧州。因功授開府儀同三司,封弘農郡公。 中和二年(882年)七月,轉戰河中,次年六月,卒于河中,時年四十二,谥忠肅。楊復光雖是黃門近幸出身,胸有大志,善撫士卒;病逝之時,軍中慟哭數日。平定黃巢之亂者,大多是復光門人故將。.

新!!: 新唐书和楊復光 · 查看更多 »

楊復恭

楊復恭(),字子烙,本姓林,福建人,唐朝宦官。.

新!!: 新唐书和楊復恭 · 查看更多 »

楊志誠

楊志誠(?《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朝将领,831年-834年间任卢龙节度使,实质独立于朝廷。.

新!!: 新唐书和楊志誠 · 查看更多 »

楊嗣復

楊嗣復(),字繼之,又字慶門,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人。 楊於陵次子,與楊虞卿為族兄弟。八歲能文,主考官權德輿錄為進士,二十歲登博學宏詞科,受到宰相武元衡賞識,“皆權德輿門生,情義相得,進退取捨,多與之同”。累遷中書舍人。由戶部侍郎擢尚書右丞,封爵弘農伯。李德裕輔政,被黜為湖南觀察使。會昌元年(841年)三月被貶潮州。唐宣宗大中初,召為吏部尚書。卒諡孝穆。.

新!!: 新唐书和楊嗣復 · 查看更多 »

楊綰

楊綰(),字公權,唐代華州華陰人。 史书未记载他的生年,祖父杨温玉,在武则天时期为显官。其父楊侃是開元年間的醴泉县县令。幼年喪父,家境貧寒。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拜起居舍人、知制诰。历司勋员外郎,职方郎中。唐肅宗時,升中書舍人,兼修国史,迁礼部侍郎,为太常卿,充礼仪使。大歷十三年(778年)元載伏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楊綰患有不治之症,到延英殿议政,必須有人搀扶。不久卒。追封为司徒。 楊綰生性節約,從不過問生計,俸祿全分給親戚好友。崔寬與郭子儀都對他十分敬畏,時比之楊震、邴吉、山濤、謝安之儔。 子杨弘微,兼監察御史。.

新!!: 新唐书和楊綰 · 查看更多 »

楊炎

楊炎(),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今陕西省凤翔县),中國唐朝中期的政治家,兩稅法的創造和推行者。.

新!!: 新唐书和楊炎 · 查看更多 »

楊行密

吳孝武王杨行密(),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长丰)人,唐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時期吴国政權奠定者。唐乾宁二年(895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郡王。天复二年(902)进中书令、封吴王,天佑二年(905)病死,唐谥武忠王,吴国武义年间改谥孝武王,其子杨溥稱帝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新!!: 新唐书和楊行密 · 查看更多 »

楊虞卿

楊虞卿,字師臯,虢州弘農人。歐陽修岳父楊大雅之先祖。 楊寧之子。元和五年進士,為校書郎,擢監察御史。與陽城友好。李宗閔甚器重他,歷官弘文館學士、給事中、工部侍郎,官至京兆尹(首都市長),大和九年七月一日甲申,貶虔州司馬,卒於任上。.

新!!: 新唐书和楊虞卿 · 查看更多 »

楊於陵

楊於陵(),字達夫,弘農(今河南靈寶)人。 家族自称是东汉太尉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父楊太清,客居河朔,死於安史之亂。杨於陵六歲時因戰亂避居到建昌(今永修),少年就有奇志。十九歲,擢進士第,授潤州句容(今江蘇)主簿,節度使韓滉將女兒嫁給他。貞元八年(792年),入朝為膳部員外郎。歷官吏部郎中、中書舍人、潼關防御、鎮國軍使(今陝西華縣)、浙東(今浙江紹興)觀察使,入為京兆尹(首都市長),“奸人無所影賴,京師豪右大震”,官至戶部侍郎。 元和初年,擢牛僧孺對策第一,為李吉甫排斥,元和四年(809年)出任嶺南(今廣東廣州)節度使,聘用韋詞、李翱為幕僚,“諮訪得失,教民陶瓦易薄屋,以絕火患。”為監軍許遂振所誣,憲宗下令追究此事。宰相裴垍為楊氏辯白,改授吏部侍郎,為唐鄧(今河南沁陽)供軍使,高霞寓兵敗,貶郴州(今湖南郴州)刺史。復升戶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平定李師道,命楊於陵為淄青宣撫使。穆宗時,遷戶部尚書,以左僕射致仕。太和四年(830年)卒,贈司空。.

新!!: 新唐书和楊於陵 · 查看更多 »

楊慎矜

楊慎矜(),唐朝政治人物,隋煬帝後代。曾依附楊國忠、李林甫,誣陷大臣,後因得罪李林甫,被唐玄宗賜死。.

新!!: 新唐书和楊慎矜 · 查看更多 »

楊思勗

杨思勖,唐朝宦官,罗州石城人,本为苏姓,姓养父的姓氏。少年时为给事内侍省,跟随唐玄宗讨韦后、太平公主,擢升为左监门卫将军,唐玄宗倚重他。 开元初年,安南都护府梅叔鸾叛乱,号称黑帝,联合三十二州之众,勾结林邑、真腊、金邻等国,号称四十万。杨思勖请出征,唐玄宗募首领子弟十万,与安南大都护光楚客,从马援故道进军,出其不意,梅叔鸾大败,将尸体建成京观还军。 724年,五溪首领覃行章反唐,杨思勖为黔中招讨使,率兵六万,擒获覃行章,斩首三万级,杨思勖因功进封为辅国大将军,跟随皇帝封禅泰山,为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 邕州封陵獠梁大海反唐,攻破宾、横等州,杨思勖平定了他,擒获梁大海等三千人。 泷州蛮族陈行范自称天子,其部下何游鲁号称定国大将军,冯璘号称南越王,攻破州县四十。杨思勖征发永、道、连三州兵,淮南十万弩士,斩杀何游鲁、冯璘。陈行范逃到盘辽诸洞,杨思勖率军穷追,生擒了他,坑沙其党六万,获得马匹金银钜万计。杨思勖死的时候八十岁。 杨思勖很残忍,敢杀戮,所得俘虏,必剥脸皮、敲脑壳,将士对他非常害怕,以这种情况能立功。内给事牛仙童受张守珪贿赂,唐玄宗把牛仙童交给杨思勖杀他。杨思勖把他绑上,挖心,截断手足,剔肉来吃,肉被剔光才死。.

新!!: 新唐书和楊思勗 · 查看更多 »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新!!: 新唐书和欧阳修 · 查看更多 »

正史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詳实记录,有別於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謂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正史」一词最早见於阮孝绪《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因紀傳體《史記》、《漢書》之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間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稱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约500万字。《明史·藝文志》又分為紀傳、編年二體,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新!!: 新唐书和正史 · 查看更多 »

武士彠

武士(,),字信明,隋末唐初官员,是随李渊在晋阳起兵的功臣,亦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父亲,死後諡號魏忠孝王。.

新!!: 新唐书和武士彠 · 查看更多 »

武三思

武三思(),唐朝并州文水人。武則天的姪子,武元庆之子,初封梁王。死於重俊之變。.

新!!: 新唐书和武三思 · 查看更多 »

武平一

武平一(),名甄,字平一,以字行,唐代诗人、作家。武则天族人,颍川郡王武载德之子,武元衡、武儒衡的祖父。据《新唐书》记载,武平一博学多才,通晓《春秋》,善于文章。.

新!!: 新唐书和武平一 · 查看更多 »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新!!: 新唐书和武则天 · 查看更多 »

武元衡

武元衡(),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唐朝名相與詩人。.

新!!: 新唐书和武元衡 · 查看更多 »

武攸暨

武攸暨,唐朝驸马。为武则天之堂侄、太平公主第二任丈夫。.

新!!: 新唐书和武攸暨 · 查看更多 »

武承嗣

武承嗣(),并州武兴县(文水县,即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异母兄武元爽之子。.

新!!: 新唐书和武承嗣 · 查看更多 »

段志玄

段志玄(),名雄,世以字行,唐初武將,齊州邹平县(今山東济南市)人。玄武门之变輔李世民有功,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後裔段文昌、段成式等人皆有文名。.

新!!: 新唐书和段志玄 · 查看更多 »

段秀實

段秀實(),原名段顏,字成公,中國隴州汧陽(今陝西千陽)人,唐代軍事人物。學者胡三省總結其一生曰:「自高仙芝喪師於大食,段秀實始見於史,其後責李嗣業不赴難,滏水之潰,保河清以濟歸師,在邠州誅郭晞暴橫之卒,與馬璘議論不阿,及治喪,曲防周慮,以安軍府,最後笏擊朱泚,以身徇國,其事業風節,卓然表出於唐諸將中。」 祖父段達曾擔任左衛中郎,父親段行琛曾擔任洮州司馬,後來因為段秀實而獲贈揚州大都督。段秀實六歲時母親生病,他七天不飲食,直到母親病好才飲食,當時被稱為「孝童」。長大之後,個性沉厚而有判斷力,想要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唐玄宗時被推舉為明經,但段秀實說:「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於是放棄了功名。.

新!!: 新唐书和段秀實 · 查看更多 »

氏叔琮

氏叔琮(),尉氏人。唐末名將。.

新!!: 新唐书和氏叔琮 · 查看更多 »

沈佺期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人。唐朝著名诗人。.

新!!: 新唐书和沈佺期 · 查看更多 »

沙陀

沙陀,又名处月、朱邪、朱耶,原是唐朝时西突厥的一部,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今巴里坤)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

新!!: 新唐书和沙陀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新唐书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泉男生

淵男生(),唐高句丽平壤城人,字元德。淵蓋蘇文长子,入唐後因避諱唐高祖李淵名而改稱泉男生。.

新!!: 新唐书和泉男生 · 查看更多 »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新!!: 新唐书和渤海国 · 查看更多 »

渾瑊

渾瑊(),本名進,皋蘭州(今寧夏青銅峽南)人,鐵勒族渾部。唐朝將領。 高祖浑阿贪支,属铁勒族浑部,世居皋兰州(今宁夏银南黄河河曲)。父渾釋之是朔方軍軍官。渾瑊累遷至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寧朔郡王.

新!!: 新唐书和渾瑊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新唐书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源乾曜

源乾曜(),封安阳郡公,唐朝官员,唐玄宗年间两度担任宰相。.

新!!: 新唐书和源乾曜 · 查看更多 »

本紀

本纪,或簡稱紀,是中国紀傳體史书中天子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者,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為實質的國家元首。後來部分史書敘述帝王稱帝前的先祖時,取古《尚書》世紀名,稱「世紀」。見《金史》。 Category:紀傳體.

新!!: 新唐书和本紀 · 查看更多 »

朱友恭

朱友恭,本名李彥威,壽州人。後為朱溫義子。.

新!!: 新唐书和朱友恭 · 查看更多 »

朱弁

朱弁(1085年-1144年),字少章,號觀如居士,婺源(今屬江西)人。 移居新鄭(今屬河南),“少穎悟,讀書日數千言。既冠,入太學,晁說之見其詩,奇之,妻以兄女”。靖康之變時避亂江南。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以諸生補修武郎,充當河東大金軍前通問副使,隨正使王倫赴金探問二帝,留金十七年,持節不屈,遭遣冷山牧馬。 紹興十三年(1143年),宋金紹興和議成,與洪皓、張劭返,高宗詔為“忠義守節”,三人辭旨憤激,語多忤秦檜。遷宣教郎、直秘閣,主管佑神觀。紹興十四年(1144年)卒,年六十。著有《聘遊集》、《輶軒唱和集》,已佚;今存有《曲洧舊聞》、《風月堂詩話》等。事蹟見《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九八《奉使直秘閣朱公行狀》,《宋史》卷三七三有傳,「朱弁回朝」是寫朱弁的故事。.

新!!: 新唐书和朱弁 · 查看更多 »

朱忠亮

朱忠亮(),本名士明,字仁辅,沛州浚仪人。 早年是昭义节度使薛嵩的裨将。大历年間,奉詔屯田普潤(今陝西鳳翔北),防遏吐蕃。建中四年,爆發朱泚之亂,率麾下四十骑奔往奉天(今陝西乾縣)勤王。德宗嘉許他,封东阳郡王,为“奉天定难功臣”。后守梁州(今陕西汉中),曾被俘,系长安狱。亂平後,李晟释之,荐于渾瑊,累遷定平鎮(今甘肅寧縣東南)都虞候。憲宗時,授御史大夫,再拔擢為泾源(今甘肅涇川北)四镇节度使,賜名忠亮。元和八年(813年)十月十二日,卒。赠尚书左仆射。.

新!!: 新唐书和朱忠亮 · 查看更多 »

朱克融

朱克融(),幽州(今北京)人。唐末軍閥。 朱滔之孫。少年是幽州小校,事奉幽薊節度使劉總,为都知兵马使时,隨劉總至长安。 宰相崔植、杜元颖不知兵,以张弘靖接替刘总任幽薊節度使,而在长安的朱克融等即使每日在中书省向二宰相相求也不能被授予官职或俸禄,连衣食都要借贷。张弘靖到任后又召回朱克融等,朱克融等怀怨。幽薊军士当年即兵变,推朱洄为留后,朱洄以年老辭位,推荐其子朱克融繼位。朱克融囚禁张弘靖,占据幽冀,与王廷凑互通有無。 宝历二年(826年),唐敬宗派宦官出使幽州,赐朱克融春衣。朱克融以為春衣质地粗劣,扣留宦官,要求朝廷拨出三十万匹布给他们做衣服。朝廷不願生事,一一妥協。朱克融又上言:“闻陛下东幸雒,愿率匠丁五千助营宫室,迎乘舆,且请帛三十万,备一岁费。” 宝历二年(826年),五月,幽州将士不满朱克融暴政,杀朱克融及其长子朱延龄,另立其次子也是幼子朱延嗣为节度使,不久后者也為大將李再义所殺,家族三百余人被灭。.

新!!: 新唐书和朱克融 · 查看更多 »

朱玫 (唐朝)

朱玫(),邠州(今陝西省彬縣)人。唐末軍閥。 原為徐州叛首庞勋部下裨将,咸通十年(869年)降唐,为邠州戍将,后邠宁节度使李侃调任河东,朱玫随行,为马步都教练使。乾符六年(879年),河东军乱,朱玫被任为三城斩斫使,捕杀乱兵。改河东马步军都虞候。同年十二月,诏以为代州刺史。次年,僖宗诏河东节度使郑从谠将河东军给夏绥节度使诸葛爽以便其南讨农民变军黄巢,郑从谠派牙将论安和时任后院军使朱玫率步骑五千前去,论安擅归,郑从谠斩之,将五千军全部交给朱玫勤王。881年,朱玫为邠州通塞镇将,假装效力黄巢所任邠宁节度使王玫,乘机起兵杀之,以别将李重古为留后,约定合兵讨黄巢。他袭击黄巢军,战于开远门,被枪洞穿咽喉,不死。以功升晋州刺史、邠宁节度副使,合泾、原、岐、陇兵八万屯兴平,号定国砦,为黄巢将王播所围,战于涝上,败走邠州,退屯奉天及龙尾陂,诏命灵、盐军相助。同年升邠宁節度使。882年被任为河南都统。引兵屯中桥,列五壁,进西北面都统。883年春唐僖宗重返长安后,授朱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吴兴侯。次年,僖宗改邠宁为静难。中和五年(885年)三月,田令孜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交惡。光啟二年(886年),王重榮上書列舉田令孜十大罪狀。田令孜調撥禁軍,引鄜州(今陝西富縣)、延州(今陝西延安)、靈州(今寧夏靈武)諸道軍,令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討伐王重榮。朱玫反而聯合李克用、王重榮、李昌符反抗田令孜。令孜乃縱火焚燒坊市和宮室,挾僖宗逃往鳳翔(今陝西鳳翔)。朱玫拥李煴为帝,他则自任侍中,专断朝政,又派王行瑜追击僖宗,王行瑜倒戈杀朱玫。.

新!!: 新唐书和朱玫 (唐朝) · 查看更多 »

朱瑄

朱瑄《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旧五代史》卷一十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一作朱宣《新唐书》卷一百八十八《新五代史》卷四十二(),晚唐军阀,中和二年(882年)—乾宁四年(897年)以节度使身份统领天平军。他和在邻镇的堂弟泰寧军节度使朱瑾组成权力联盟,后又与盟友感化军节度使时溥一起陷入与前盟友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长期战斗中,这场战斗对乡村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乾宁四年,他们三人战败,朱瑄被朱全忠俘虏并处决。.

新!!: 新唐书和朱瑄 · 查看更多 »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尤溪縣(今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學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窮困,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新!!: 新唐书和朱熹 · 查看更多 »

朱泚

朱泚(「泚」音同「此」,),唐朝武将。幽州昌平人(今北京昌平南)。 朱泚与其弟朱滔同为幽州节度使李怀仙部将。朱希彩殺李怀仙,继任节度使后,对其颇加信任。大曆七年(772年),朱希彩被手下杀死后,朱滔率軍士,推泚为首,不久担任幽州节度使。 泚當上幽州节度使後,改善幽州與唐朝中央政府關係,先派朱滔領五千幽州兵入關中協助防範吐蕃入侵。大曆九年,泚親入長安面圣,後來更要求留在長安,由朱滔為幽州留守。自安史之亂以來,河北諸帥皆擁兵不朝,故泚至長安時,唐代宗親自慰勞,士民觀者如堵。後來唐朝中央政府更任泚為隴右節度使、鳳翔節度使數個要職。 建中三年(782年),朱滔在幽州起兵反唐,泚因此被免去隴右節度使、鳳翔節度使等职务,留居長安。建中四年(783年),原被派往協助平定淮西節度使叛亂的泾原兵行經長安時因不滿中央招待而譁變並包圍京師,是為泾原兵变,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哗变的士兵一起拥立老長官朱泚为首。朱泚要司農段秀實協助他繼位,秀實竟搶下邻座源休的牙笏,對朱泚吐口水,大罵狂賊,舉笏就打,在李忠臣救护下,朱泚只是脸被打破出血。段秀实最後被侍衛亂劍殺死,感佩秀實忠義的朱泚雖欲阻止而未果。朱泚称帝后,国号秦,年号应天。朱泚可能没有儿子,立兄子朱遂为太子,又立朱滔为冀王、太尉、尚书令、皇太弟。又於三個月後改国号为汉,称天皇元年,与朱滔呼应。 朱泚遣其將韓旻带兵,聲言迎駕,實則三面兵圍奉天。(兵败,逃往泾州(今甘肃泾川),泾原节度使田希鑑闭门不納。 有士兵杀涇原節度使姚令言,並砍下首级向田希鑑投降。泚率餘眾繼續北逃驿马关(今甘肃庆阳县西南),至宁州彭原郡(今甘肃宁县),刺史夏侯英亦閉門拒絕。至彭原西城屯(今甘肃镇原县东)附近被其部將梁庭芬射落马下,後為韩旻所杀,首级传送至梁州。 女婿金吾将军马悦,经党项族地区逃入幽州。.

新!!: 新唐书和朱泚 · 查看更多 »

朱滔

朱滔(),幽州昌平人,朱泚之弟。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朱希彩為部下所殺,眾推朱泚為留後,後為幽薊節度使。 大曆九年(774年),朱泚赴京師,以朱滔留管州務。 朱滔起初响应朝廷参与平定自称成德节度使的李惟岳等,但唐德宗不将深州划给他,而将尚在叛将自称淄青节度使李纳治下的德州、棣州划给他,引起他的不满。李纳及其盟友魏博节度使田悦趁机策反他和斩杀李惟岳却未被德宗如约任为成德节度使的王武俊。建中三年(782年),朱滔謀反,朱泚被軟禁在京城。朱泚後來被推為帝,國號「大秦」,為涇原兵變,朱滔為幽薊節度使,被朱泚封为冀王、太尉、尚书令、皇太弟。朝廷为笼络朱滔,还封他为通义郡王。朱滔抓壮丁当兵,但不抓士族。興元元年(784年),李晟克長安,朱泚逃往寧州彭原,為部將梁廷芬等所殺。朱滔为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和魏博节度使田绪所败,回军幽州,担心被留守军部的表兄刘怦暗算,彷徨不敢入,但刘怦闻讯后组织军队夹道二十里以仪仗迎他回府。 朱滔回府后上表待罪,愈发郁闷成病,军事都委托给刘怦。貞元元年(785年)六月,朱滔病死。军士推刘怦继任。.

新!!: 新唐书和朱滔 · 查看更多 »

朱敬則

朱敬則(),字少連,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 生於貞觀九年(635年),世代望族,“自周至唐,三代矽表,門標六悶,州黨美之。”歷官右补阙、正谏大夫兼修国史,迁凤阁鸾台平章事。长安三年,与刘知几、李峤、徐坚、吴兢等撰本朝史。晚年辞官归里,“无淮南一物,唯有所乘马一匹,诸子好步从而归。”卒于景龍三年(709年),終年七十五歲。著《十代兴亡论》,凡十一篇,有《魏武帝论》、《晋高祖论》、《宋武帝论》、《北齐高祖论》、《北齐文襄论》、《北齐文宣论》、《梁武帝论》、《陈武帝论》、《陈后主论》、《隋高祖论》、《隋炀帝论》。.

新!!: 新唐书和朱敬則 · 查看更多 »

惠安皇后

惠安皇后王氏,唐懿宗的贵妃。 王氏的家世不详。咸通年间,册封为贵妃。咸通三年(862年),生普王李儇。七年(866年)薨逝。十四年(873年),李儇即位,是为唐僖宗。追尊王氏为皇太后,册上谥号惠安皇后,祔主懿宗庙,即其墓园为寿陵。.

新!!: 新唐书和惠安皇后 · 查看更多 »

戴胄

戴冑(),字玄胤,墓志记载为谯国谯人(今安徽亳县),两唐书记载为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死后追封道国公,谥号忠,唐朝初年大臣,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祖父戴景珎,司州从事、清都郡功曹。父戴承伯,汲县令,追赠使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 戴胄为人诚实有才干,年轻时钻研律法,是个出色的文簿。弱冠以明经贡举入仕,授吏部云骑尉,迁弘农宫副监,隋炀帝大业末年,戴胄入朝为门下省录事,受到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的礼遇。618年,隋炀帝在江都遇害,越王杨侗在洛阳即位,以戴胄为给事郎。王世充在击败李密后,大权独揽,想要篡位。戴胄对王世充说:“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须同其休戚,勖以终始。明公以文武之才,当社稷之寄,与存与亡,在于今日。所愿推诚王室,拟迹伊、周,使国有泰山之安,家传代禄之盛,则率土之滨,莫不幸甚。” 王世充在口头上赞扬了戴胄,但619年王世充逼杨侗为自己加九锡,戴胄又抗言切谏。王世充没有理他,不久,废黜杨侗,自立为郑国皇帝。王世充命戴胄为郑州长史,令他与自己的侄子行王行本镇守虎牢关。621年,唐朝秦王李世民派大将王君廓攻克了虎牢关,俘获戴胄。李世民任命戴胄为秦王府士曹参军。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退位,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任命戴胄为兵部员外郎,不久升兵部郎中,封武昌县男。 627年(贞观元年),戴胄被任命为大理少卿。一次,吏部尚书长孙无忌被皇帝召入宫中,不解佩刀进入东上阁,这是一个重大的罪过。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不能察觉,其罪当死;长孙无忌误带佩刀而入,罚铜二十斤。唐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意见。戴胄反对,他认为基于律法,监门校尉和长孙无忌都该严惩,如果因为长孙无忌有功可以法外施恩,监门校尉也不该处死。唐太宗召集大臣复议,封德彝依然坚持。戴胄当面反驳,最后唐太宗听从了戴胄,赦免了监门校尉,也法外施恩將其輕判。 朝廷选拔官吏,有许多官员捏造假的履历骗取重要官位。唐太宗命令这些官员自首,不自首的查出来就处死。有些官员被大理寺查出,戴胄判刑流放。唐太宗对戴胄说:“朕下诏不自首查出来处死,戴卿却只判流放。难道是让朕失信于天下,卿出卖公正吗?”戴胄答道:“如果皇帝陛下直接下诏杀了他们,那就非臣所及。既然,让大理寺审理,我就要依法办案。”唐太宗反问:“你依法办案,却让我失信了?”戴胄答道:“律法是国家向天下承诺的大信,陛下的言语只是根据一时的喜怒。如果陛下依法办案,是忍小忿而存大信。如果陛下为了小忿违背大信,我为陛下可惜。”唐太宗感悟了:“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戴胄多次以这种形式纠正唐太宗的错误,从此,没有积案冤狱。 不久,唐太宗任命戴胄兼任尚书右丞,六月又迁兼任尚书左丞。当时,每年水旱灾害,都以地方州县的正仓出给,没有正仓之处,百姓要去他州就食,多有饥乏。628年,戴胄建议仿效隋文帝建立社仓防备饥荒,让贵族、官员和百姓缴纳粮食,使粮仓丰盈。唐太宗同意,叫这种粮仓为义仓。由于戴胄家贫,唐太宗特诏赐钱十万。 这一时期,尚书仆射缺员:左仆射萧瑀免官,右仆射封德彝去世,新任的右仆射长孙无忌在职不到半年也免官。唐太宗让戴胄负起尚书省的责任来。戴胄处事果断,唐太宗让他和魏征为谏议大夫,纠正过失。629年2月,唐太宗任命戴胄为民部尚书,兼检校太子左庶子,辅导太子李承-乾-。同年,右仆射杜如晦去世前,向皇帝推荐戴胄为吏部尚书。戴胄为吏部尚书后,抑文雅、奖法吏、重实干,被舆论认为没有学术,630年2月唐太宗免去他的吏部尚书,命他以民部尚书參豫朝政,成为宰相之一,并且在631年正月进爵为武昌郡公,食邑二千户。631年,唐太宗向重修洛阳宫戴胄表示反对,认为百姓刚离战祸,不能担负大型建设工程。上表曰: 唐太宗奖赏了他,说:“戴胄于我无骨肉之亲,但以忠直励行,情深体国,事有机要,无不以闻。所进官爵,只是以酬其诚。”633年六月三日,戴胄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唐太宗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为道国公,谥号忠。634年(贞观八年)正月廿四日葬于神禾原。诏命虞世南撰写碑文。因为戴胄屋小,唐太宗令有司特为其造庙。魏征、房玄龄都和戴胄亲善,在戴胄死后,他们路过戴胄所游处之地,都为之流涕。戴胄夫人菀氏,卒于贞观十二年(638年)四月十二日,享年五十三。两人无子,以兄戴仲孙之子戴至德袭爵。戴胄的女儿嫁给了唐太宗的弟弟道王李元庆。 戴胄夫妇墓在陕西神禾原西麓、子午大道西侧,南距西安市长安区香积寺村约700米,东北距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约8300米。2014年9月——11月考古发掘,出土墓志两盒。戴胄墓志盖篆书“大唐故民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武昌郡公戴府君墓志之铭”24字,夫人菀氏为“大唐故民部尚书赠尚书右仆射道忠公夫人菀氏墓志铭”。.

新!!: 新唐书和戴胄 · 查看更多 »

戴至德

戴至德(),爵封道国公,谥恭,唐朝官员,唐高宗年间为宰相。.

新!!: 新唐书和戴至德 · 查看更多 »

房玄龄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其神道碑则作名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房彦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新!!: 新唐书和房玄龄 · 查看更多 »

房琯

房琯(),字次律,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官员。.

新!!: 新唐书和房琯 · 查看更多 »

昭德皇后

昭德皇后可以指:.

新!!: 新唐书和昭德皇后 · 查看更多 »

昭成皇后

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唐睿宗李旦的德妃,唐玄宗李隆基生母。将作大匠窦抗曾孙女,太穆皇后族人。祖父大理卿、莘国公窦诞,父亲润州刺史窦孝谌。窦氏被称之为姿容婉顺,动循礼则。 史书未记载窦氏的生年。李旦为相王时(675年—678年),窦氏为孺人,甚为礼遇。光宅元年(684年),李旦继位,她被册封为德妃。第二年,窦德妃生李隆基行三,另有两女金仙公主行七、玉真公主行八(舊唐書)。載初二年(690年),武则天废李旦,貶为皇嗣,迁居东宫。 长寿二年(693年),户婢团兒诬告她与皇嗣妃刘氏以厌盛巫蛊诅咒皇帝武则天。正月初二,皇嗣妃刘氏和窦氏在嘉豫殿朝见则天皇帝,既退之后,同时遇害。人们都不知道她们的遗体所在。她的二姐窦淑和一个妹妹便担负起抚养年幼丧母的李隆基的责任。唐睿宗复位,为太子生母窦氏上谥号昭成皇后(刘氏同日尊封),以招魂的形式葬在都城之南,陵号靖陵。又在京师立庙,号为仪坤庙。 唐睿宗驾崩后,因为窦氏是继位皇帝的母亲,被追尊为皇太后,谥号依旧,祔葬桥陵,把神主迁到太庙。窦淑封燕国夫人,窦氏妹封邓国夫人,都受到厚待。邓国夫人四子张去惑、张去疑、张去奢、张去逸都做到大官。张去逸的女儿就是后来唐肃宗的张皇后。竇氏之諸弟竇希瑊、竇希球、竇希瓘都曾被封爵國公,恩寵賞賜格外豐厚。然而,其兄弟三人皆名聲極差,以竇希瓘特別囂張跋扈,但仍受玄宗青睞,玄宗女兒昌樂公主就下嫁竇希瓘的兒子。竇希瑊的第四女则成为唐玄宗之子庆王李琮的王妃。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命壽王妃楊氏度為女道士,為昭成皇后薦福。.

新!!: 新唐书和昭成皇后 · 查看更多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5卷,呂夏卿撰,收錄於《新唐書》卷71上~75下,網羅唐代曾任宰相的家族世系。.

新!!: 新唐书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 查看更多 »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1卷,呂夏卿撰,收錄於《新唐書》卷70上、下,表列唐代宗室的世系。.

新!!: 新唐书和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新唐书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新唐书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新唐书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摩揭陀

摩揭陀(梵语:मगध,Magádha,或译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的一个重要王国。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结集,华氏城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圣地之一。唐朝貞觀年间,高僧玄奘往印度取经,曾路经此地,在《大唐西域记》一书中专辟二卷详述。.

新!!: 新唐书和摩揭陀 · 查看更多 »

懿安皇后

懿安皇后(),郭姓,為唐宪宗嫡妻,唐穆宗生母。郭氏一生歷經唐朝七代皇帝治世,其中五朝極盡尊貴,是所謂七朝五尊。.

新!!: 新唐书和懿安皇后 · 查看更多 »

敬暉

敬暉(),字仲曄,绛州太平县(《新唐书》记为绛州平阳县)人。唐朝官员。與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乘武則天重病,發動神龍革命,迎立唐中宗,封平陽郡王。后遭到韋皇后貶謫謀殺而死,謚肅湣,贈太尉。.

新!!: 新唐书和敬暉 · 查看更多 »

慶曆

慶曆(1041年十一月-1048年)是宋仁宗趙禎的年号,北宋使用该年号共计8年,意即美好的年代。 --在乾隆年間因避諱乾隆帝的名字“--”,而改寫為“--”。現在岳陽樓所保存的乾隆年間張照所書《岳陽樓記》,其中即避諱而改寫為--。,岳陽樓中由張照所書的《岳陽樓記》雕屏仿製品。.

新!!: 新唐书和慶曆 · 查看更多 »

执失思力

執失思力(),中国唐朝軍人,突厥人,唐高祖驸马。 執失思力是突厥处羅可汗、頡利可汗属下執失部的酋长,官职为俟利发。626年,出使唐朝,出言不逊,被唐太宗囚在门下省,不久放还。貞观年間,護送隋朝蕭皇后归唐,唐太宗任命他为左領軍将軍。頡利可汗被唐击敗,太宗命執失思力说服渾、斛薩部落降伏。執失思力在太宗側近为官,在太宗狩猎兔子时进諫:“陛下为四海父母,乃自轻,臣窃殆之。”后来太宗又狩猎追鹿,思力固諫。 635年,参与平定吐谷渾。645年,太宗遠征高句麗,執失思力駐屯金山道,領知突厥来牵制薛延陀。薛延陀10万兵侵攻唐境,思力引薛延陀入夏州,撃破之。638年秋,松赞干布亲自指挥大约20万吐蕃军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开始攻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但同时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国都长安再次请求,并宣称他们打算欢迎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指挥5万军队,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协助,援救松州。与此同时,吐蕃军正在围困松州的首县——嘉诚(今四川松潘),但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646年,又跟从江夏王李道宗破薛延陀残余,灭薛延陀汗国。 思力娶唐高祖李淵之女九江公主为妻,并赐铁劵,官駙馬都尉,封安国公。653年,房遺愛之乱起,思力因和遺愛交友、获罪連。唐高宗因思力的战功没有杀他,改流放巂州。公主请求削封邑,与夫同行。九江公主先于執失思力去世。龍朔年間,思力为归州刺史,不久去世。664年,恢复公主封邑,追贈思力勝州都督,谥号景。.

新!!: 新唐书和执失思力 · 查看更多 »

扶南

扶南國(នគរភ្នំ ;越南语:Phù Nam)也称夫南、跋南,是中南半岛的一个印度化古国,建国于公元1世紀,《汉书》中称为“究不事”,遗址在今柬埔寨境内,奉印度教為國教,受印度文化影響甚深。扶南王國国都在公元五世纪在毗耶陀补罗城(Vyadhapura,梵文:猎人城),在今波羅勉省(Prey Veng)附近,有湄公河西北流东入海。高棉語中扶南国王叫“山帝”(Kurung bnam),Kurung(帝) bnam(山)。扶南是高棉語bnam(山)的对音。 《梁书》:“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湾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广十里,西北流,东入于海。其国轮广三千余里,土地洿下而平博,气候风俗大较与林邑同。出金、银、铜、锡、沉木香、象牙、孔翠、五色鹦鹉。其南其南界三千余里有顿逊国,……羁属扶南。顿逊之外,大海洲中,又有毘骞国,去扶南八千里。……扶南王数遣使与书相报答,常遗扶南王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又如碗者,受一升。……扶南东界即大涨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诸薄国。……扶南国俗本裸体,文身被髮,不制衣裳。”.

新!!: 新唐书和扶南 · 查看更多 »

手表

手錶,或稱為腕錶,是指戴在手腕上、用以計時及顯示時間的儀器。通常是利用皮革、橡膠、尼龍布、不--鋼等材料,製成錶帶,將顯示時間的「錶頭」束在手腕上。本來作為儀器的「--」應該帶金字旁,但過去也多直接寫成「--」,並非後來漢字簡化影響。.

新!!: 新唐书和手表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新唐书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曹華

曹華,曹操之女,與兩個姐姐曹憲、曹節一同被選入宫服侍漢獻帝,但她因為年紀太小,較兩位姐姐遲入宮,後封為貴人。.

新!!: 新唐书和曹華 · 查看更多 »

時溥

时溥,中国唐朝末年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新!!: 新唐书和時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