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隋书

指数 隋书

《隋书》,唐魏徵等撰。隋文帝時,王劭已撰成《隋書》八十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首先提出修 齊、梁、陳、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隔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数年仍未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歷史。.

191 关系: 劉元進劉焯劉昉 (隋朝)劉方南梁史萬歲吐谷浑天文志奚族女国契丹人婆利孔颖达宣華夫人室韦容華夫人宇文弼宇文忻宇文化及宇文述宇文愷宇文智及岑仲勉崔仲方崔弘度崔彭崔儦万宝常乞伏慧义宁于仲文于志寧于茂德于阗令狐德棻令狐熙張煚張衡 (隋)开皇何妥何稠北周北齐圓周率周法尚唐高宗唐朝党項元孝矩元亨 (平凉公)...元弘嗣元善元文都元景山元晖 (义宁公)四部分類法倭国皇甫績石国王劭 (隋朝)王世充王世積王仁恭 (隋朝)王韶 (隋朝)王頍王頒王誼王辩 (隋朝)獨孤伽羅祖冲之突厥真腊疏勒焉耆牛弘独孤盛 (隋朝)独孤陀目录学百济隋炀帝隋恭帝隋朝隋文帝韩擒虎韋世康韋鼎達奚長儒靺鞨顏師古衛玄裴仁基裴矩裴蘊裴虔通裴政西突厥許敬宗諸葛潁高句丽高丽景宗高熲高麗文元王高昌魏德深魏徵魏澹鮑宏貞觀 (唐朝)賀若弼趙綽麥鐵杖龟兹辛彦之辛德源郭荣 (隋)郭衍赤土閻毗薛世雄薛道衡藝文志铁勒蕭巋蕭琮蕭瓛长孙无忌长孙晟雲定興虞世基虞庆则虞綽陳稜陳朝 (中國)陸爽林邑李子雄 (高都郡公)李安 (隋)李密 (隋)李世民李延寿李德林李元操李礼成李穆 (北朝)李百药李衍李諤李淳風李渊李文博李景 (隋朝)来护儿杨勇 (隋)杨玄感杜台卿杜整梁士彦梁睿梁毗楊堅楊侑楊俊楊秀楊素楊爽楊瓚楊靜 (道悼王)楊諒楊杲楊昭楊智積樊叔略武德段文振永徽汉书沈光 (隋)洗夫人潘徽房彦謙房玄龄昭武九姓显庆流求國新罗斛斯政撒馬爾罕愍皇后 (隋朝)敬播慕容三藏晋书 扩展索引 (141 更多) »

劉元進

刘元进(),隋朝时江南民变领袖,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刘元进少时好侠义。当时,隋炀帝滥征徭役,东征高句丽。吴(苏州)、会(绍兴)士卒皆云:“去年吾辈父兄从帝征者,当全盛之时,犹死亡大半,骸骨不归;今天下已罢敝,是行也,吾属其无遗类矣。”于是士卒多逃兵役。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二征高句丽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兵变反隋。七月,刘元进起兵响应杨玄感,旬月众至数万。刘元进准备渡江北进的时候,杨玄感已失败。吴郡(今江苏苏州)朱燮、毗陵(今江苏常州)管崇拥众七万,响应刘元进,共推刘元进为天子,朱燮、管崇为仆射。毗陵、东阳(今浙江金华)、会稽(今浙江绍兴)、建安(今福建建瓯)等地皆响应。 隋炀帝派左屯卫大将军吐万绪、光禄大夫鱼俱罗率兵镇压。十二月,刘元进攻丹阳,被吐万绪击败,吐万绪在黄山击斩管崇。刘元进退据建安,沿途百姓纷纷加入,刘元进又进一步壮大了声势。刘元进再攻吴郡,江都郡丞王世充发江南兵数万渡江进攻。刘元进、朱燮兵败战死,投降的三万余人被坑杀于黄亭涧。.

新!!: 隋书和劉元進 · 查看更多 »

劉焯

劉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省冀縣一帶)人,隋朝天文學家。曾任太學博士等職,精於曆法,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編成《皇極曆》,在於歲差部分有極大改進,比過去的曆法準確,惜未被採用。卒於隋煬帝大業四年。與劉炫合稱二劉。.

新!!: 隋书和劉焯 · 查看更多 »

劉昉 (隋朝)

#重定向 劉昉 (舒国公).

新!!: 隋书和劉昉 (隋朝) · 查看更多 »

劉方

劉方()京兆郡長安縣人,北周和隋朝將領。他以平定交州李佛子之亂和遠征林邑而出名。 北周時為上士,因戰功,授上儀同。680年,楊堅成為北周丞相,劉方跟隨韋孝寬,前往相州討伐尉遲迥,因功,授開府儀同三司,封河陰縣侯。 581年,楊堅代北周自立,建立隋朝,進封公爵。583年,追隨衛王楊爽自白道攻打突厥,升大將軍。此後,歷任甘州刺史、瓜州刺史。 交州人李佛子據越王故城起兵造反,遣兄子李大權佔據龍編城、別帥李普鼎佔據鳥延城。602年,在左僕射楊素推薦下,劉方擔任交州道行軍總管,以度支侍郎敬德亮為長史,統帥二十七營進軍前往討伐。劉方治軍嚴格,犯禁令者皆斬。若有士兵生病,劉方親自前往看病。行軍至尹州,敬德亮得了重病。劉方前往探病,見敬德亮病危,傷心地悲泣嗚咽,一行人無不感動。劉方行軍至都隆嶺,李佛子派2000人攻擊,劉方派營主宋纂、何貴、嚴願等人將其擊敗。隨後進兵與李佛子對峙,遣人向李佛子曉以利害。最終李佛子投降,被押送長安。 此後,劉方任驩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負責經略林邑。劉方派遣欽州刺史甯長真、驩州刺史李暈、上開府秦雄等人攻打越常,又自與大將軍張愻、司馬李綱等人,率水軍攻打比景。605年,劉方率水軍到達入海口,林邑王范梵志派兵把守要塞,但被劉方擊敗逃走。隋軍沿闍黎江進軍,林邑軍在南岸設立防柵。劉方通過大量設置旌旗、敲打金鼓來示威,林邑軍驚恐潰散。劉方命以弓弩射擊大象,大象負傷,回頭衝亂了林邑軍隊的陣腳,使其傷亡慘重,在退卻途中被俘虜上萬人。渡過区粟、越過六里,擊敗沿途遭遇的林邑部隊。隨後沿大綠江而進,擊破沿途各處要塞。經過馬援銅柱,又南進八日,到達林邑國的國都。林邑王范梵志棄城逃往海上。隋軍自林邑王廟中掠得了金人,洗劫了林邑王宮殿,勒石紀功而還。因當地酷熱,隋軍腳上浮腫,死者十之四五。劉方也因病在歸國途中死去。追贈上柱國、盧國公。其子劉通仁嗣。.

新!!: 隋书和劉方 · 查看更多 »

南梁

#重定向 梁 (南朝).

新!!: 隋书和南梁 · 查看更多 »

史萬歲

史萬歲(),京兆杜陵人,隋朝軍事家,,祖父史归,北魏原州刺史、灵武郡公。父親是史靜,曾經擔任北周的泾州总管、原兰河渭等六州刺史,封太平县公,家族世代為將。他有一個兒子叫史懷義。.

新!!: 隋书和史萬歲 · 查看更多 »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新!!: 隋书和吐谷浑 · 查看更多 »

天文志

《天文志》是中國紀傳體正史的一種體例,歸類於志。 《天文志》是專門記載朝代之天文異象之書,《史記》將天文記載於《天官書》,《漢書》始有《天文志》一專有名詞,《漢書》中的《天文志》是馬續所輯,歷代皆沿用,如《宋书》、《隋書》、《晉書》皆有《天文志》,《宋书》记叙了魏晋至刘宋的天文異象,《隋書》的《天文志》被認為是諸志最佳。.

新!!: 隋书和天文志 · 查看更多 »

奚族

奚族,本名庫莫奚族,是中国北方古民族,源自東胡,为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又称匈奴一支)。有說契丹本來亦是奚族的一員,但亦有說兩者有所不同。巴托爾德認為闕特勤碑的tataby部是奚。.

新!!: 隋书和奚族 · 查看更多 »

女国

#重定向 蘇毗.

新!!: 隋书和女国 · 查看更多 »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新!!: 隋书和契丹人 · 查看更多 »

婆利

#重定向 汶莱.

新!!: 隋书和婆利 · 查看更多 »

孔颖达

孔颖达(),字衝遠(一作--遠、仲達、--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孫。唐朝经学家。 生於北齊後主武平五年(574年),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南北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孔颖达所疏或正義的經書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和《左傳》等。.

新!!: 隋书和孔颖达 · 查看更多 »

宣華夫人

宣華夫人(),陳氏,名不詳,陈宣帝女,陈后主同父异母妹,隋文帝晚年妃嫔。.

新!!: 隋书和宣華夫人 · 查看更多 »

室韦

室韦,也称失韦,是指中国隋唐史籍上的一个分布于今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之间的一群古代部落的泛称。他們與居住在他們南方的契丹人有緊密的親緣關係。其首領稱作「乞引莫賀咄」,曾於北齊時與中國接觸,隨後不定時向中國納貢。唐朝時為突厥附屬,突厥被回紇取代後便漸漸解體,至黠戛斯控制北漠至契丹時便融入了其他民族。.

新!!: 隋书和室韦 · 查看更多 »

容華夫人

容华夫人,蔡姓,隋文帝晚年嫔妃,丹阳人。 589年,隋灭南陈之后,被选入隋宫,家世不详、生卒年不详。蔡氏初为五品世妇,姿容婉丽、仪态大方,文帝颇为喜爱。但独孤皇后不喜,文帝并不宠幸她。独孤皇后在602年过世后,垂暮的文帝无法排遣丧妻后巨大精神之恸,试图在青春美色中麻醉自己忘却悲苦。蔡氏渐渐得宠,迅速从世妇直接升为贵人,并参与掌管后宫,地位和公主出身的陈贵人不相上下,之后又先其一步进封容华夫人。据《隋书》记载,文帝过世后,蔡氏亦与隋炀帝亦有男女关系,史书未载其之后下落。隋末唐初赵毅笔记《大业略记》记载蔡氏为仁寿宫变女主角。.

新!!: 隋书和容華夫人 · 查看更多 »

宇文弼

宇文弼(?—607年),字公輔,南北朝末期至隋朝初年人物,河南洛陽人。博學多通,北周時奉詔修定《五禮》,隋初先後任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大業三年(607年)七月隋煬帝至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楊廣命人制一可容納三千人的大帳蓬,招待突厥啟民可汗。宇文弼私下跟高熲說:“天元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又說:“長城之役,幸非急務。”被人告發,以“誹謗朝政罪”與賀若弼、高熲同時被處死。 Category:南北朝人 Category:隋朝政治人物 Category:607年逝世 Category:隋朝被處決者 弼.

新!!: 隋书和宇文弼 · 查看更多 »

宇文忻

宇文忻(),表字仲乐,北周、隋朝大臣,北周许国公宇文贵的儿子。 宇文忻幼年敏慧,善骑射。曾从齐王宇文宪北征突厥,因功赐爵兴固县公。与韦孝宽一起镇守玉壁,进爵化政郡公。576年,跟随周武帝攻下北齐的晋州、并州。北齐灭亡,进位大将军。又在吕梁击败南陈。进位柱国,任豫州总管。580年,杨坚掌权,以宇文忻为行军总管,在邺城击破尉迟迥,以功封英国公。参决军国大事。隋朝建立,宇文忻出力很多。585年,任右领军大将军,改封杞国公。他通兵法,善于驾驭军马,深得六军推服,为隋文帝猜忌,去职。586年,与梁士彦等同谋起兵谋反,事情败露,被杀。弟弟为大建筑家宇文恺。宇文忻有子宇文运,唐朝右领左右将军、上柱国、义清县开国公。宇文运子宇文怀俭,唐外府寺丞。宇文怀俭女嫁河东柳尚远。.

新!!: 隋书和宇文忻 · 查看更多 »

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隋末武將,割據勢力之一。弒隋炀帝自立,後為竇建德所殺。.

新!!: 隋书和宇文化及 · 查看更多 »

宇文述

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南)人。.

新!!: 隋书和宇文述 · 查看更多 »

宇文愷

宇文恺(),字安樂,鮮卑人。 宇文愷生於西魏恭帝二年(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年),為武將世家,父親宇文貴以弓馬顯名。三歲賜爵雙泉伯,七歲晉封為安平郡公。愷擅建築。隋代著名工程,多有參預。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詔營建新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以愷為營新都副監,高熲為大監,開皇二年六月動土興建,隔年三月初步竣工,其規模計畫皆出自宇文愷。開皇四年(584年),主持開鑿廣通渠,把渭水導入黃河。大業元年(605年)主持規劃建造東都洛陽城,城分宮成、皇城和外廓城。 炀帝北巡,恺总结人民经验,能造“大帳”,其下可坐數千人;又造观风行殿,能容侍卫百人,下装轮轴可推移。 卒於大業八年。著有《東都圖記》二十卷、《釋疑》一卷、《明堂圖議》二卷。.

新!!: 隋书和宇文愷 · 查看更多 »

宇文智及

宇文智及(),中国隋朝軍事人物,左翊衛将軍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之弟、宇文士及異母兄。先祖是匈奴人,姓破野头,後歸化鮮卑門閥,改姓宇文。 616年,宇文述遺言,向隋炀帝推荐化及为右屯衛将軍,智及为将作少監。 618年,智及与兄化及联合武賁郎将司馬德戡、武勇郎将趙行枢(智及好友)、直長薛世良、勛士楊士覧(智及外甥)谋反弑煬帝。他们擁立智及好友、煬帝弟秦王杨俊之子秦王杨浩为皇帝。 智及任左僕射,宇文兄弟北上,遭到王世充、李淵、李密等勢力阻拦。化及毒弑秦王浩,以魏县为根据地,自号許帝,任命百官,宇文智及为齐王。 619年,宇文化及在聊城敗于竇建德,宇文兄弟和楊士覧、許弘仁、孟景、元武達共同被处死,梟首軍門。.

新!!: 隋书和宇文智及 · 查看更多 »

岑仲勉

岑仲勉(),名铭恕,字仲勉,原名汝懋,生于广东顺德桂洲乡人里村,历史学家。.

新!!: 隋书和岑仲勉 · 查看更多 »

崔仲方

崔仲方,字不齐,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 崔仲方很小愛讀書,有才幹。曾與楊堅同學。开皇五年十月,崔仲方督率三萬人,於朔方(治岩绿,今陕西横山西北)、灵武之间修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

新!!: 隋书和崔仲方 · 查看更多 »

崔弘度

崔弘度(),一名衍,字摩诃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周、隋朝官员。.

新!!: 隋书和崔弘度 · 查看更多 »

崔彭

崔彭(),字子彭,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周、隋朝官员。.

新!!: 隋书和崔彭 · 查看更多 »

崔儦

崔儦(),字岐叔,清河郡东武城县(今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人,出自清河崔氏的清河大房,北齐、北周、隋朝官员。.

新!!: 隋书和崔儦 · 查看更多 »

万宝常

万宝常(),隋朝音乐家。父万大通,随王琳降北齐。后秘密计划回江南,事泄被诛,万宝常被配为乐户。北周灭亡北齐,隋朝取代北周。开皇年间,郑译制定礼乐,召万宝常参议,奉命制造各种乐器,以自制水尺为律尺以调乐音。 他撰写《乐谱》64卷。他家中贫穷,饿死时,其妻看着《乐谱》说:“要这些有什么用呢?”把《乐谱》丢到火里烧。被看到的人救出几卷。.

新!!: 隋书和万宝常 · 查看更多 »

乞伏慧

乞伏慧,字令和,马邑(今朔城区)鲜卑人。 祖父乞伏周是北魏银青光禄大夫,父乞伏纂,官金紫光禄大夫。慧少慷慨有大节,好射箭騎馬。北齐文襄帝时,为行台左丞,加荡寇将军。北周時為大将军。隋朝時,拜曹州刺史,迁升為荆州总管,兼任潭桂二州总管三十一州诸军事。炀帝時为天水太守,大业五年征吐谷浑,民苦於牢役,這時煬帝西巡,“坐为道不整,献食疏薄”,帝大怒,命左右斩之。后来见到乞伏慧因国事劳累,頭髮快掉光了,便释放他,“除名为民,卒于家。”.

新!!: 隋书和乞伏慧 · 查看更多 »

义宁

义宁(617年十一月-618年五月):隋朝政权隋恭皇帝杨侑的年号,歷時7个月。 时隋炀帝在江都,军阀李渊控制京城长安后拥立皇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但炀帝对此一无所知,仍以皇帝自居并继续使用大业年号。.

新!!: 隋书和义宁 · 查看更多 »

于仲文

于仲文,中国隋朝政治军事人物,字次武,河南郡洛阳人。.

新!!: 隋书和于仲文 · 查看更多 »

于志寧

于志寧(),字仲謐,雍州高陵县人。中国唐朝政治家、宰相,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新!!: 隋书和于志寧 · 查看更多 »

于茂德

于氏,字茂德,河南人,北周大左輔于實的女兒、韓覬之妻。.

新!!: 隋书和于茂德 · 查看更多 »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新!!: 隋书和于阗 · 查看更多 »

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朝史学家。.

新!!: 隋书和令狐德棻 · 查看更多 »

令狐熙

令狐熙,字長熙,隋朝耀州人,令狐整之子。 性情端重,雖在私室,終日儼然,凡所交給,必一時名士。涉群書,尤明《三禮》。北周時被任為吏部上士,後轉夏官府都上士。位至吏部中大夫、仪同大将军。入隋任鴻臚少卿。有子令狐德棻。.

新!!: 隋书和令狐熙 · 查看更多 »

張煚

張煚,字士鸿,河间鄚人。 父張羡。少好学,博學多聞。北魏時擔任荡难将军。从北魏孝武帝入关,累迁银青光禄大夫。北周太祖宇文泰引為從事中郎,並賜姓叱羅氏。 隋文帝即位,拜为尚书右丞。再迁太府少卿,领营新都监丞。父死丁憂去職。不久授儀同三司。遷太府卿,拜民部尚書。仁壽四年卒於官。贈滄州刺史,諡曰定。有子張慧寶,官至絳郡丞。.

新!!: 隋书和張煚 · 查看更多 »

張衡 (隋)

#重定向 張衡 (隋朝).

新!!: 隋书和張衡 (隋) · 查看更多 »

开皇

开皇(581年二月—600年十二月):隋朝政权隋文帝杨坚的年号,歷時20年。.

新!!: 隋书和开皇 · 查看更多 »

何妥

何妥,字棲鳳,生卒年不詳。何国粟特(今乌兹别克斯坦)人。隋代音乐家与哲学家。 父何细胡是西域粟特人,在梁朝經商致富,遂家居郫县(今四川成都平原中部)。何妥机敏聪慧,八歲入國子學。開皇十二年(592年)以國子博士受命考定鐘律。又曾獻上何妥車。以国子祭酒卒于官。著有《乐要》一卷、《周易讲疏》十三卷等。 曾孙何令思,破薛延陀于石堡城。何令思五世孙唐朝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新!!: 隋书和何妥 · 查看更多 »

何稠

何稠,字桂林,益州郫(今四川成都郫县)人,北周至唐初的巧匠、高级官员。曾参与建造隋文帝的泰陵,以及隋炀帝征辽时的观风行殿和六合城。.

新!!: 隋书和何稠 · 查看更多 »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新!!: 隋书和北周 · 查看更多 »

北齐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新!!: 隋书和北齐 · 查看更多 »

圓周率

圓周率是一个数学常数,为一个圆的周长和其直径的比率,约等於3.14159。它在18世纪中期之后一般用希腊字母π指代,有时也拼写为“pi”()。 因为π是一个无理数,所以它不能用分数完全表示出来(即它的小数部分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然,它可以用像\frac般的有理数的近似值表示。π的数字序列被認為是随机分布的,有一种统计上特别的随机性,但至今未能证明。此外,π还是一个超越数——它不是任何有理数系数多项式的根。由於π的超越性质,因此不可能用尺规作图解化圆为方的问题。 几个文明古国在很早就需要计算出π的较精确的值以便于生产中的计算。公元5世纪时,南朝宋数学家祖冲之用几何方法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大约同一时间,印度的数学家也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5位。历史上首个π的精确无穷级数公式(即π的莱布尼茨公式)直到约1000年后才由印度数学家发现。在20和21世纪,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计算机的计算使得π的精度急速提高。截至2015年,π的十进制精度已高达1013位。当前人类计算π的值的主要原因为打破记录、测试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高精度乘法算法,因为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对π的精度要求都不会超过几百位。 因为π的定义中涉及圆,所以π在三角学和几何学的许多公式,特别是在圆形、椭球形或球形相關公式中广泛应用。由于用於特征值这一特殊作用,它也在一些数学和科学领域(例如数论和统计中计算数据的几何形状)中出现,也在宇宙学,热力学,力学和电磁学中有所出现。π的广泛应用使它成为科学界内外最广为人知的常数之一。人们已经出版了几本专门介绍π的书籍,圆周率日(3月14日)和π值计算突破记录也往往会成为报纸的新闻头条。此外,背诵π值的世界记录已经达到70,000位的精度。.

新!!: 隋书和圓周率 · 查看更多 »

周法尚

周法尚,南朝陈、北周、隋朝大臣,字德迈,汝南郡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南朝陈大臣周炅的次子,陈武帝的外孙。.

新!!: 隋书和周法尚 · 查看更多 »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新!!: 隋书和唐高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隋书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党項

--項(西夏文:𘚜𗧻)是中國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其語言西夏語屬於藏緬語族。在唐、宋時代,被漢人認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吐蕃人稱其為彌藥(),在蒙古帝國時代,稱其為唐兀(),唐兀惕或唐忽惕,被歸屬於色目人。.

新!!: 隋书和党項 · 查看更多 »

元孝矩

元孝矩(),名矩,字孝矩,以字行,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玄孙,西魏开府仪同三司、安昌平王元子均之子,北魏宗室,西魏、北周、隋朝官员。.

新!!: 隋书和元孝矩 · 查看更多 »

元亨 (平凉公)

元亨(),字德良,一名孝才,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后裔,西魏司空、冯翊简穆王元季海长子,元魏宗室,西魏、北周、隋朝官员。.

新!!: 隋书和元亨 (平凉公) · 查看更多 »

元弘嗣

元弘嗣(),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后裔,隋朝官员。.

新!!: 隋书和元弘嗣 · 查看更多 »

元善

元善(),又名善住,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后裔,南梁征北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元稚舒之子,北魏宗室,北周,隋朝官员。.

新!!: 隋书和元善 · 查看更多 »

元文都

元文都(),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后裔,北周小冢宰、江陵总管元则之子。個性耿直,明辩有器干。北周時曾為右侍上士。後在隋朝,歷任內史舍人、尚書左丞、太府卿等職,頗有能名,隋煬帝繼位後,拜御史大夫,在當時受到信任。 617年,在隋煬帝出走江都後,與段達、皇甫无逸、韦津等同為東都留守。次年,隋煬帝崩,與達等推越王楊侗為帝。任內史令、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左骁卫大将军、摄右翊卫将军、鲁国公等官職,倍受重用。由於洛陽兵權為王世充把持,又有宇文化及另立秦王楊浩為帝,元文都遂建議楊侗招降當時勢大的李密以跟王世充制衡。 元文都因為此計大大得罪王世充,在楊侗意欲拔擢元文都擔任御史大夫時,王世充大力阻礙,元文都鑑於王世充仗著兵權在手日益跋扈,因此入朝向楊侗進言須殺王世充,並與盧楚等謀趁世充入朝時伏兵殺之。不料事泄,段达告密,王世充奔往含嘉城,聯合段達發動兵變,殺元文都,諸子亦全數遇害。 M Category:隋朝国公 M.

新!!: 隋书和元文都 · 查看更多 »

元景山

元景山(),字珤岳,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北魏宗室。 祖父元燮是安定王,父亲元琰為宋安王。元景山自小即有才能。周闵帝时,从大司马賀蘭祥出擊吐谷浑,以功拜抚军将军,累迁任开府仪同三司。随周武帝讨平北齊,因功被任命为大将军,改封平原郡公,食邑二千户。 宣帝時,跟著上柱国韦孝宽经略淮南。郧州总管宇文亮谋图不轨,偷袭孝宽。元景山率铁骑三百出击,大破之,斩殺宇文亮。以功拜亳州(今安徽省毫州市)总管。又讨击司马消难,平定桐柏山蛮族叛乱,以功拜上柱国。 开皇元年(581年)九月,南朝陳攻袭江北,隋文帝派遣上柱国长孙览、元景山并为行军元帅,自漢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漢口)发兵南攻陈朝,遣上開府儀同三司鄧孝儒將卒四千攻甑山。开皇二年正月陈宣帝死去,陳朝請和,隋朝有诏班師回朝。後因事免官,开皇六年九月丙戌(586年10月26日),卒于家,虚岁五十五,谥号襄。.

新!!: 隋书和元景山 · 查看更多 »

元晖 (义宁公)

#重定向 元晖 (义宁县公).

新!!: 隋书和元晖 (义宁公) · 查看更多 »

四部分類法

四部分類法,是分類大部分中國古典典籍的方法,分經、史、子、集四类,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的所有书籍。.

新!!: 隋书和四部分類法 · 查看更多 »

倭国

倭国是古代中国诸王朝对于日本列岛上政治势力的称呼,倭,《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另外可解作遙遠的意思。有說法認爲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われ」(Ware)。綜合而言,「倭」的來歷無通說,被認為「不明」。 日文汉字中,「倭」音讀為「わ」(Wa),與「和」字同。訓讀為「やまと」(Yamato)亦與「和」同。但中国有学者认为邪马台才是「やまと」的音译,倭是中国古代对倭奴的简称,但倭奴的汉语古音爲wana、并不对应旧时日语词汇中女人的音讀「wonna」。汉魏至晋日本正是女王当政,倭奴国即是倭國中的奴國,并不指女王国,而中国古代以音译称呼和记载外国地理和人物名词的惯例。有人说倭來自日语我的音wa。 日本列岛在早期与中国的交往時还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概念,早期的倭人係以個別或团体进贡。根据中国早期历史书籍的记载,大约于弥生时代中期就开始不断有倭人团体与汉王朝在汉四郡进行朝贡事宜,如“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稚,倭人贡畅草”。.

新!!: 隋书和倭国 · 查看更多 »

皇甫績

皇甫績,字功明,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縣)人,隋朝信州總管、義陽郡公。.

新!!: 隋书和皇甫績 · 查看更多 »

石国

石国,西域古国,昭武九姓之一。波斯语Chaj、突厥语Tash、粟特语Cac,石之意。今为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最早见于《魏书·西域传》称为者石,源自塔什干古称“Chach”。《隋书·西域传》称为石国:“石国居药杀水,都城方十余里其王姓石名涅……有粟麥,多良馬。其俗善戰……南去鏺汗六百里东南去瓜州六千里”。杜佑《通典》:“石国隋时通焉。居于药杀水,都柘枝城,方十余里,本汉大宛北鄙之地。东与北至西突厥,西至波腊界,西南至康居界……有粟、麦,多良马。隋大业五年,唐贞观八年,并遣使朝贡”。石国人善舞,有柘枝舞流行唐代长安,到宋代仍流行。 石国是唐代高僧往印度取经时必经之地。玄奘在627年-645年去往印度取经,曾路过赭时国,即石国;《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载:“赭时国周千余里,……西临叶河,役属突厥”。 天宝十年(751年)唐安西大都护节度使高仙芝攻陷石国,并擒国王(突厥人的吐屯)及妻子押归京师。天宝十年(751年),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兵,唐与大食在怛邏斯(今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附近)决战,高仙芝兵败,石国归附大食。 明代称为达失干。明朝永乐年间行在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曾到过达失干:“达失干城在塞兰之西,去撒马尔罕七百余里。城周回二里,局平原上,四面皆平岗,多园林,广树木。水流长行。土宜五谷。居民稠密”。.

新!!: 隋书和石国 · 查看更多 »

王劭 (隋朝)

王劭,字君懋,生卒年不详。隋代历史学家。 父王松年,北齐任御史中丞。王劭被魏收聘为参开府军事,北齐官至中书舍人,北周時,仍为中书舍人。入隋授著作佐郎,在家编《齐书》。内史侍郎李之操告发王劭私撰国史。隋文帝派人没收其著作,览後大为高兴。任员外散骑侍郎,负责撰修起居注。撰成《皇隋灵感志》30卷,另著有《隋書》80卷、《齐志》20卷、《齐书》纪传100卷、《平贼记》3卷。 王劭好采集迂誕不经的故事及传闻轶事,故《隋书》对他评价不高:“好诡怪之说,尚委巷之谈,文词鄙秽,体统繁杂;直愧南、董,才无迁、固,徒烦翰墨,不足观采”。 W S.

新!!: 隋书和王劭 (隋朝) · 查看更多 »

王世充

王世充(),字行滿,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官居太尉、相国,封郑王。隋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在东都洛阳接受杨侗的禅让,自稱「大鄭皇帝」。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敗於李世民,被唐朝貶謫巴蜀,遇仇而死。.

新!!: 隋书和王世充 · 查看更多 »

王世積

王世積,闡熙新囶人,王雅之子。 後周時功拜上開府儀同三司,开皇九年(589年),隨楊廣滅陳,王世积军由蕲春(今湖北蕲春北)攻蕲口(今蕲春西南),大败陈将纪填,陳國人民大量向隋军投降,以功进位上开府,赐奴婢六十口。入隋後任凉州总管,官拜上柱国,日後王世积从此嗜酒如命,不参与政事。开皇十八年,親信皇甫孝諧犯罪,逃到王世积处,世積拒絕收留他。皇甫孝谐被發配桂州,臨行前檢舉王世積陰謀叛變,帝下令斬殺王世積。.

新!!: 隋书和王世積 · 查看更多 »

王仁恭 (隋朝)

王仁恭()字元實,天水上邽人。 祖王建,北周鳳州刺史。父王猛,鄯州刺史。隋末任马邑太守。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初八,為马邑校尉劉武周所殺。劉武周將王仁恭的人頭遊街示眾,下令開倉賑災。.

新!!: 隋书和王仁恭 (隋朝) · 查看更多 »

王韶 (隋朝)

王韶,字子相。太原祁县(今山西太原市)人。世居京兆。祖王谐,原州刺史。父王谅,早卒。 王韶幼時大方文雅,尤精儒學,有識之人認為他與眾不同。北周時累以軍功官至車騎大將軍、議同三司。北周灭北齐后,进位开府,封晋阳县公,迁任内史中大夫。北周宣帝即位,拜丰州刺史,改封昌乐县公。 隋文帝称帝后,进爵项城郡公,转灵州刺史,晋王楊廣鎮守并州時,以王韶為行台右僕射,他性格刚直,楊廣对他很是忌惮,不敢违犯法度。有次楊廣乘他外出巡视长城时,大起园林,王韶回来后,自锁而谏,楊廣不得已只好停建园林。在平陈之役中,王韶以本官为元帅府司马。攻克金陵后,由王韶镇守。一年后召回,升為柱國。后为并州总管秦王杨俊的长史,一年后在进京途中病卒。隋炀帝即位,追赠司徒、尚书令、灵豳等十州刺史、魏国公。子王士隆嗣。.

新!!: 隋书和王韶 (隋朝) · 查看更多 »

王頍

王頍(551-604年),字景文,太原祁县(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南梁名将王僧辩之子。 年二十,尚不知书,其兄王颙所责,感激诵习,通晓五经,好读诸子,偏记异书,当世称为博物,颇晓兵法。隋文帝时,为国子博士。坐事发配岭南,为汉王杨谅府谘议参军,参与谋反。隋文帝仁寿四年,兵败自杀,年五十四岁。.

新!!: 隋书和王頍 · 查看更多 »

王頒

王頒,字景彥,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生卒年不详。王僧辯次子,祖父王神念,為梁左衛將軍。.

新!!: 隋书和王頒 · 查看更多 »

王誼

王誼(),字宜君,河南洛陽人。父親王顯曾任北周鳳州(治今陝西鳳縣東北)刺史。王誼少時慷慨,有大志,能騎馬彎弓,博覽群書。周閔帝時,為左中侍上士。周武帝即位時封楊國公,遷內史大夫。後從周武帝伐北齊,在并州(今山西太原)遇險,王誼奮勇護駕,救出武帝。宣帝即位後,擔心王誼過於剛直,出為襄州(今湖北襄樊)總管。楊堅為丞相後,以王誼為行軍元帥討擊司馬消難,並擊破巴蠻蘭雒州,以功拜大司徒。後又奉使突厥,歸而封郢國公。參修《開皇律》。當時上柱國元諧頗不得意,與王誼有往來,言辭激烈,有胡僧告發王誼自稱名應圖讖當為王,公卿奏王誼大逆不道。文帝說:“朕与公旧为同学,甚相怜愍,将奈国法何?”開皇五年(585年)四月十六日,賜死於家。 |- Category:洛陽人 Category:北周国公 Category:北周大司空 Category:南北朝司徒 Category:隋朝官員 Category:隋朝被賜死人物.

新!!: 隋书和王誼 · 查看更多 »

王辩 (隋朝)

王辩(),字警略,隋朝将领。.

新!!: 隋书和王辩 (隋朝) · 查看更多 »

獨孤伽羅

孤伽羅(),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七女。隋朝隋文帝即位之後,封為皇后。.

新!!: 隋书和獨孤伽羅 · 查看更多 »

祖冲之

沖之(公元),字文远,范阳郡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刘宋时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个领域。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也是数学家。.

新!!: 隋书和祖冲之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隋书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真腊

真腊(;;同时期的占婆碑铭以kmir称之)是中南半島的一个农业古国,地占今之柬埔寨北部和老挝南部,中心在老挝巴龟一带,建都。其居民是孟—高棉人的一支,据《隋书》载当地:“人形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拳发垂耳,性气捷劲。” 公元627年之前,真腊只是扶南的北部属国。扶南国之强盛,跟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是分不开的。来自地中海、印度、中东和非洲的商人经马来半岛和暹罗湾去往中国之前,总要到扶南境内的俄厄城进行休整;但是取道巽他海峡的南方航线出现后,商人们纷纷绕开扶南,利用巽他海峡的转运站将商品直接运往中国。扶南国势日衰,领土收缩,属国相继独立。公元514年,扶南国王憍陈如阇耶跋摩死后,长子留陀跋摩杀嫡弟自立,加剧了国家的内部争斗。 公元550年前后,真腊国王去世,国土由女婿拔婆跋摩(扶南王子)继承。扶南国王卒,拔婆跋摩欲再继承扶南,发军攻打扶南太子,使后者迁都以避。拔婆跋摩死,其弟摩诃因陀罗跋摩(即《隋书》所谓“质多斯那”)继位,继续用兵,死后由儿子伊奢那跋摩继位,终至627年前后灭亡扶南。伊奢那跋摩死后,拔婆跋摩二世继位,国势更加强盛;至拔婆跋摩二世的继承人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又征服了老挝的中部和北部地区,使国境北接南诏,南抵湄公河之下游,包括了今之柬埔寨、老挝以及越南南部。 阇耶跋摩一世无嗣,卒后由侄女阇耶提黛维继位,国家竟告分裂,史称水陆真腊。其中陆真腊又称文单、婆镂,割据真腊故地;水真腊则大致是昔日扶南国的疆域。(水真腊后来又有太阴王朝和太阳王朝之分,前者定都阿迪塔补罗;后者定都湄公河流域的桑比补罗。而且这两个王朝后更分裂成五个相互敌对的小国家。)公元787年前后,水真腊太阳王朝的都城桑比补罗被爪哇海盗攻陷,国王摩希婆提跋摩被杀,王子(后来的阇耶跋摩二世)被虏。水真腊由此受到爪哇的夏连特拉王朝(山帝王朝)统治,直至阇耶跋摩二世从爪哇逃回,称王独立。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东北约三十公里的荔枝山,先后统一了水、陆真腊,开创高棉帝国之吴哥王朝。.

新!!: 隋书和真腊 · 查看更多 »

疏勒

#重定向 疏勒国.

新!!: 隋书和疏勒 · 查看更多 »

焉耆

焉耆(维吾尔文:Qarasheher)又称乌夷、乌耆、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部古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

新!!: 隋书和焉耆 · 查看更多 »

牛弘

牛弘(),字里仁,隋代安定郡鹑觚县(今陝西省長武縣和甘肃省灵台县一帶)人。.

新!!: 隋书和牛弘 · 查看更多 »

独孤盛 (隋朝)

孤盛(),隋朝将领,独孤楷的弟弟,兄弟本姓李,随主君独孤信姓独孤。 618年三月十一,宇文智及与司马德戡、裴虔通计划谋杀隋炀帝,裴虔通用司马德戡的部下替换各门的卫兵。裴虔通驱赶殿内宿卫出宫门,右屯卫将军独孤盛问裴虔通,军队为什么这样调动。裴虔通回答:“形势已如此,不关将军的事,将军不要轻举妄动!”独孤盛大骂:“老贼,你说的什么话!”来不及披铠甲,与身边十几个人一起和裴虔通的属下交战,独孤盛最终不敌,被乱兵杀死。.

新!!: 隋书和独孤盛 (隋朝) · 查看更多 »

独孤陀

孤陀,字黎邪,云中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的第六子,独孤伽罗皇后的异母弟。 独孤陀家族祖上原是北魏匈奴部落酋长,北魏末年,独孤信抛弃父母妻子随孝武帝元修去长安投奔宇文泰,后成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北周立国元年(557年),独孤信因参预楚国公赵贵铲除权臣宇文护,事情泄露后被毒杀,独孤陀时任胥附上士,被流放到蜀郡十余年。572年宇文护被杀后,才回到长安。 581年,杨坚登基为帝,下诏追赠皇后之父独孤信为太师、上柱国、冀定等十州刺史、赵国公,食邑万户。独孤陀拜上开府、右领左右将军,封武喜县公。后出为郢州刺史,进位上大将军,累转为延州刺史。开皇九年,平定江南。文帝遣左领军将军独孤陀至浚仪迎劳杨素大军。 独孤陀笃信左道之术,家里养有猫鬼,开皇十八年独孤皇后和杨素之妻郑祁耶患病,医者认为是猫鬼所致,隋文帝认为独孤陀是独孤皇后异母弟,其妻又是杨素异母妹,于是派其独孤陀的哥哥独孤穆以亲情开导他,又亲自避开旁人含蓄劝告,独孤陀言无此事。文帝不悦,将他降为迁州刺史。后又令左仆射高颎、纳言苏威、大理正皇甫孝绪、大理丞杨远人等联合查案,独孤陀家奴婢徐阿尼招认受主人独孤陀指使,以猫鬼向杨素家和独孤皇后下诅咒,文帝派人用牛车将独孤陀夫妻押回,准备赐死于其家。独孤皇后绝食三日请求留独孤陀一命,陀弟司勋侍中独孤整向文帝求情,于是免陀死罪,除名为民,以其妻杨氏为尼。不久独孤陀就死了。隋炀帝即位,追念舅氏之情,赠正议大夫,复赠银青光禄大夫。有二子:独孤延福、独孤延寿。.

新!!: 隋书和独孤陀 · 查看更多 »

目录学

录学(英語:Bibliography或Bibliology,又名文獻學或書誌學),是图书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文献目录工作的一般原理及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新!!: 隋书和目录学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新!!: 隋书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諡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諡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諡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間,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大部分河段失去了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新!!: 隋书和隋炀帝 · 查看更多 »

隋恭帝

隋恭帝杨侑(),隋煬帝長子楊昭的第三子,母韦妃。李渊所立傀儡皇帝。 当生于大业元年(605年),同年,其父杨昭被立为太子。大业二年(606年),父亲杨昭逝世。大业三年(607年),初封陳王,後改封代王。後隋煬帝幸江都,留其为长安留守。於太原留守的李淵發動晉陽起兵攻克长安之后,被李渊立为傀儡皇帝,尊杨广为太上皇。618年禅位於李淵,封楊侑為酅國公。唐朝武德夏五月(619年6月)去世,終年15歲,死后諡號隋恭帝。葬於陝西省乾縣陽洪鄉乳台村南800米處。无子,族子杨行基嗣公。.

新!!: 隋书和隋恭帝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隋书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廟号高祖,西元581年3月4日-西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小字为那羅延(梵语,意为金剛不壞),鮮卑赐姓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掌权之後,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分治二百七十三年的中原和江南地區。.

新!!: 隋书和隋文帝 · 查看更多 »

韩擒虎

韓擒虎(),字子通,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县)人。隋初開國功臣之一。 唐朝皇室祖先有李虎,故唐人為了避諱,時稱其為韓擒或韓擒豹。.

新!!: 隋书和韩擒虎 · 查看更多 »

韋世康

韋世康(),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歷仕北魏、北周、隋三朝。.

新!!: 隋书和韋世康 · 查看更多 »

韋鼎

韋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 高祖韋玄,隱居商山。祖韋睿,南朝梁開府儀同三司。父韋正,官黃門侍郎。博涉经史,尤善相術。南朝梁時,官至中书侍郎。以玄象歷數逢迎陳霸先建陳朝。太建中期,官散骑常侍。奉使北周時,又以相術勸楊堅篡位。後客居僧寺。 楊堅建立隋朝後召見他,任上儀同三司。開皇十三年,任光州刺史。韋鼎對一土豪說:“卿是好人,那忽作賊?”,是「卿本佳人,奈何作賊」的原典。不久卒于长安。.

新!!: 隋书和韋鼎 · 查看更多 »

達奚長儒

達奚長儒(?-约588),表字富仁,北周、隋朝将领,鲜卑族达奚氏。出自代北虏姓。 北魏定州刺史達奚俟的孙子。骠骑大将军达奚庆的儿子。15岁嗣爵乐安公。西魏大統年間,初任奉車都尉。宇文泰召他为亲信,任子都督。因功历任假輔国将軍,使持節、撫軍将軍、通直散騎常侍。平蜀之战,为先鋒,攻城野战必胜。任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北周天和年間,任渭南郡守,转任驃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建德年间,从周武帝平定北齐,转任上開府,進爵成安郡公,一子別封县公。578年,任左前軍勇猛中大夫。後和烏丸軌在呂梁包围南陳将軍吴明彻,南陳劉景率七千人来援,長儒迎撃。击败劉景,俘虏数千人。吴明彻被俘,因功进大将軍。 580年,楊堅任丞相,王謙在蜀起兵,沙州氐楊永安煽动利州、興州、武州、文州、沙州、龍州,响应王謙。長儒受命討楊永安,获胜。王謙二子逃出長安投靠王謙,長儒捕斬二人。581年,隋朝建国,進位上大将軍,封蘄春郡公。 582年,突厥沙鉢略可汗与弟葉護、潘那可汗率兵十数万南進,長儒为行軍总管,率兵二千迎击。在周槃遭遇突厥軍,转战三日,兵士武器用尽,都以拳殴敵,手都露出了骨头。激战后,突厥失败。突厥軍死傷者数万,士气低下于是撤退。長儒身上負傷五处,貫通伤二处。長儒軍死傷者十有七八。文帝楊堅赞赏長儒奮战,賜上柱国位,战死将士赠官三转,子孫嗣位。 同年,任寧州刺史,转任鄜州刺史,因母喪去职。服丧中五日不喝水,哀哭憔悴越礼,文帝感嘆。再起为夏州总管、三州六鎮都将事,北方民族忌惮長儒,不敢侵境。因病免官。任襄州总管,在职二年,转任蘭州总管。文帝派涼州总管独孤羅、原州总管元褒、灵州总管賀若誼防备突厥,都受長儒節度。長儒率兵進入祁連山北,西至蒲類海,没有遭遇突厥軍而归還。转任荊州总管、三十六州諸軍事,委为江陵守。一年後,在官任上去世。谥号威。子達奚暠,大業年間任太僕少卿。.

新!!: 隋书和達奚長儒 · 查看更多 »

靺鞨

靺鞨,是活跃于中国古代东北地区一个民族,南北朝之前稱勿吉。靺鞨的一个主体部落粟末靺鞨于唐代建立了渤海国。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靺鞨传》记载:“靺鞨,盖肃愼之地,后魏谓之勿吉,在京师东北六千余里。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新唐书》的记载略同。 隋代靺鞨大体以吉林松花江流域为中心,分布在东至今俄罗斯东部滨海边疆州,北至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 历史上的靺鞨有数十个部落,主要的部落有7个——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粟末部,各部相距二三百里,史称“靺鞨七部”。.

新!!: 隋书和靺鞨 · 查看更多 »

顏師古

顏師古(),字籀,雍州京兆郡萬年縣(今陕西省西安市),祖籍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齊黃門侍郎顏之推之孫,唐代經學家、歷史學家。此外亦通音律,可能曾是《梅花三弄》的改編者。.

新!!: 隋书和顏師古 · 查看更多 »

衛玄

衛玄(),字文升,河南洛阳人。 祖父卫悦,北魏司农卿,父卫摽,侍中、左武卫大将军。.

新!!: 隋书和衛玄 · 查看更多 »

裴仁基

裴仁基,字德本。隋朝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人。隋末名将。.

新!!: 隋书和裴仁基 · 查看更多 »

裴矩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末及唐初政治家。初名裴世矩,后避太宗名讳,单名矩。 父亲裴讷之,北齐太子舍人,早卒。裴矩少好文学,甚有文采。仕途开始于北齐,齐亡后加入北周。周末杨坚执政期间被召用。杨坚取代周建立隋朝,裴矩受到重用。曾经参加平陈之战,安抚突厥启民可汗,又参与隋礼的制定。隋炀帝即位后,裴矩继续被重用,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掌握朝政,合称“五贵”。 裴矩一生中最重要的业绩为炀帝经营西域。大业元年(605年)至九年(613年)间,他至少四次奔波于甘州、凉州(今甘肃武威)、沙州(今甘肃敦煌)等地,大力开发商业,引胡商前往长安、洛阳,以首都贸易取代边境贸易。与此同时,裴矩收集了西域各国山川地理、人物风俗等资料,绘画各国贵族庶人的服饰仪表,制成《西域图记》三卷,并绘造地图,纪录各地险要,献给炀帝。裴矩引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设等入朝,并打击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逆炀帝,任裴矩为尚书右仆射。宇文化及失败后,裴矩事窦建德;建德败后,降唐。武德八年(625年)任太子詹事兼检校侍中、民部尚书。贞观元年(627年)卒,年八十余,赠绛州刺史,谥号敬。 所撰《西域图记》现仅存书序,记载了从敦煌到西海(今地中海)的三条主要路线,是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还著有《开业平陈记》12卷、《邺都故事》10卷、《高丽风俗》一卷,与虞世南共撰《大唐书仪》10卷。今均佚。.

新!!: 隋书和裴矩 · 查看更多 »

裴蘊

裴蘊,河東郡聞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隋煬帝的重臣,後在宇文化及之乱中被殺。.

新!!: 隋书和裴蘊 · 查看更多 »

裴虔通

裴虔通,河东人。 早年为晋王楊廣的亲信,升迁至监门校尉。煬帝繼位後,官至监门直阁、通议大夫。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參與江都政變,跟元禮率軍攻擊東閣,再入西閣,缢殺隋煬帝。貞觀二年,唐太宗以裴虔通不忠於隋煬帝遷配懽州。 隋書宇文化及傳記載:「虔通因自開門,領數百騎,至成象殿,殺將軍獨孤盛。武賁郎將元禮遂引兵進,突衛者皆走。虔通進兵,排左閣,馳入永巷,問:『陛下安在?』有美人出,方指云:『在西閣。』從往執帝。帝謂虔通曰:『卿非我故人乎!何恨而反?』虔通曰:『臣不敢反,但將士思歸,奉陛下還京師耳。』」 這是因為楊廣尚未登基前,禮賢下士,與裴虔通親如兄弟,故有此言。.

新!!: 隋书和裴虔通 · 查看更多 »

裴政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 高祖裴寿孙隨刘裕迁居寿阳(今安徽寿县)。梁豫州刺史裴邃之孙,裴之礼之子。早年為邵陵王府法曹参军,转起部郎、枝江令。湘东王召为宣惠府记室,真除通直散骑侍郎。侯景之乱之時,随建宁侯王琳出兵讨伐,擒宋子仙,复荆州,加壮武将军,封夷陵侯。又大破萧纪于峡口。升为平越中郎将、镇南府长史。一日為西魏部隊虜獲,萧詧劝裴政归顺,裴政表面順從,卻对城中喊道:“援兵大至,各恩自勉。吾以间使被擒,当以碎身报国。”,蕭詧下令將他就地處死,蔡大業諫阻道:“此民望也。若殺之,則荊州不可下矣。”。江陵陷落後,被送往西魏首都,授员外散骑常侍,“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入隋,转迁率更令,加上仪同三司,并與苏威等修订《开皇律》。.

新!!: 隋书和裴政 · 查看更多 »

西突厥

西突厥汗國,原是突厥帝国西面可汗。突厥东西分裂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正史說只有東突厥才說突厥,西突厥名「十箭」(Onoq),此乃源自西突厥創立人室點密授十部落首領每人一支箭,所以稱為十箭。 西突厥政體與東突厥大同小異,但有一位置是西突厥專有,名“阎洪達”,評論國政。西突厥分為左、右兩廂,各五姓:左廂咄陸部五姓,右廂弩失畢部五姓。咄陸五啜號:處木昆律啜,胡祿屋闕啜,攝舍提敦啜,突騎施賀邏施啜,鼠尼施處半啜。弩失畢五俟斤號:阿悉結闕俟斤,哥舒闕俟斤,拔寒幹暾沙闕俟斤,阿悉結泥孰俟斤,阿舒虛半俟斤。左右兩廂合為十姓部落。 突厥兴起时,土门可汗弟室点密西征,役属西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诸部。室点密先是联合薩珊波斯在布哈拉之戰擊敗厌哒,在布哈拉之戰後由於與薩珊波斯爭奪絲綢之路控制權而交惡,所以又聯同東羅馬帝國结盟,进攻薩珊波斯。 581年突厥分裂,达头可汗建立西突厥汗国,设南牙(冬都)于鹰娑川(今新疆库车西北)岸边,建北牙(夏都)于碎叶河旁的干泉(今哈萨克斯坦楚河西岸)。至射匮可汗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弟统叶护可汗把汗庭迁到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派吐屯驻西域各国,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 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阿史那同俄在位期间,承认了十姓部落(此处系指弩失毕和咄陆)独立地位,同时还与东突厥划定伊犁河为界。此时的西突厥仅仅是当初的东边一小部分。 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进攻唐朝的庭州等地。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参见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唐朝在其故地设置崑陵都護府和濛池都护府,以羈縻的方式管辖各部落。.

新!!: 隋书和西突厥 · 查看更多 »

許敬宗

許敬宗(),字延族。祖籍高阳郡新城县。唐朝官员,官至中书令(宰相)。.

新!!: 隋书和許敬宗 · 查看更多 »

諸葛潁

诸葛颍()字汉。建康(今江苏南京)人。 祖父諸葛銓,南朝梁時,官零陵太守。父諸葛規,官義陽太守。初仕南朝梁,侯景之乱时,奔亡至北齊,待诏文林館。北齊時历官太学博士、太子舍人。北齐亡后,杜门不出十余年。隋朝時,晋王楊廣用为記室。煬帝時,升迁為著作郎,極得寵幸,“曲宴輒與皇后嬪御連席共榻”。曾随炀帝北巡,病逝於途中。.

新!!: 隋书和諸葛潁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隋书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丽景宗

麗景宗(;),諱王伷(),字長民。高麗國的第五任君主,975年─981年在位。 他是光宗長子,母為大穆王后皇甫氏。死後廟號景宗,諡號至仁成穆明惠顺熙靖孝恭懿献和大王,葬於荣陵。.

新!!: 隋书和高丽景宗 · 查看更多 »

高熲

(),字昭玄,一名敏,渤海郡蓨县(今中国河北省景縣)人,其父高宾为独孤信赐姓独孤氏,因此又称独孤颎,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其子是杨勇的女婿,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大业三年,见炀帝奢靡,甚为忧虑,有所议论,为人告发,与贺若弼同时被杀害。诸子遭到流放。.

新!!: 隋书和高熲 · 查看更多 »

高麗文元王

王貞(왕정,),是高麗國開國君主太祖王建第十四子,母親是神明太后劉氏。後來被追封為文元大王(문원대왕),原因不明。.

新!!: 隋书和高麗文元王 · 查看更多 »

高昌

昌(Gaochang; 维吾尔语:قۇچۇ,Qocho),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市,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這些都是漢人在西域建立的國家。唐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漢人的高昌國,後為高昌回鶻。 元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 (قاراهوجئا) 称高昌为火州、合拉火者、哈拉霍州、合拉和州、哈拉火州,。明代文献称高昌为“哈拉和卓”、霍州。 高昌历史文献有二十四史南北朝各書的高昌傳,但記述疏略,如出一轍。《新唐书·高昌傳》、《元史·地理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另外羅振玉于1933年在遼東出版的《遼居雜著乙编》中有《增訂高昌--氏年表》及《高昌專錄》各一卷,以考古實物補訂史書頗詳。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亦有關高昌論著《高昌陶集》(1934)、《高昌專集》(1951增订)、《羅布淖尔考古記》(1948)、《吐鲁番考古記》(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新!!: 隋书和高昌 · 查看更多 »

魏德深

魏德深,隋鉅鹿(今河北巨鹿)人,後遷居弘農。 祖父魏冲,任北周刑部大夫及建州刺史。父魏毗,曾任郁林縣令。 魏德深初為隋文帝的挽郎,後來歷任馮翊書佐、武陽司戶書佐等職,又轉任貴鄉長。在貴鄉期間為政清廉,頗有政績。煬帝征高麗期間,賦役苛重,民不聊生,而貴鄉能維持安定。 後任館陶縣令,貴鄉人爲了挽留魏德深,兩縣爭訟,後斷歸貴鄉。館陶居民因而有人遷居貴鄉。 郡丞元寶藏嫉妒他的能力,強迫他率領千人增援東都洛陽,後與李密軍交戰時陣亡。.

新!!: 隋书和魏德深 · 查看更多 »

魏徵

魏徵(),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諫太宗十思疏》為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

新!!: 隋书和魏徵 · 查看更多 »

魏澹

魏澹(),字彦深,巨鹿下曲阳(今晋县)人。 祖魏鸞,北魏時官光州刺史。魏收族弟。魏澹博涉經史,北齐为殿中侍御史、殿中郎中、中书舍人。入隋後,任行台礼部侍郎、散骑常侍、太子舍人、著伯郎等职。楊勇很禮遇他,令注《庾信集》,又撰有《笑苑》、《词林集》。又著有《魏書》。.

新!!: 隋书和魏澹 · 查看更多 »

鮑宏

鮑宏(),字润身,东海郯人。為南北朝時梁代的书侍御史,著有描述《小博经》、《博塞经》,記錄塞戲。 宏七岁而孤,为兄泉之所爱育。年十二,能属文,尝和湘东王萧绎诗,绎嗟赏不已,引为中记室,迁镇南府谘议、尚书水部郎,转通直散骑侍郎。江陵既平,归于北周。隋文帝时,提议为不附从尉迟迥的尉迟义臣,赐姓皇族,为杨义臣。鮑宏九十六岁去世。.

新!!: 隋书和鮑宏 · 查看更多 »

貞觀 (唐朝)

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第二代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 《周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韓康伯注:「天地萬物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孔穎達疏:「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陳夢雷淺述:「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

新!!: 隋书和貞觀 (唐朝) · 查看更多 »

賀若弼

賀若弼(),复姓贺若,字輔伯,河南郡洛阳县人。隋朝大臣。.

新!!: 隋书和賀若弼 · 查看更多 »

趙綽

赵绰(),字士倬,隋朝大臣,河东人。他质直刚毅,恭谨恪勤。在北周为天官府史,授夏官府下士、内史中士、掌教中士。丞相杨坚以他为录事参军、掌朝大夫、仪同。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以他为大理丞、大理正、刑部侍郎。隋文帝有时不按律法,按自己的脾气下令加重刑罚。赵绰多次直谏,隋文帝虽然有时气急败坏,但最终能够听从,依法施行。赵绰在仁寿年间去世,时年六十三。隋文帝为之流涕,官宦吊祭,鸿胪监护丧事。有二子,赵元方、赵元袭。.

新!!: 隋书和趙綽 · 查看更多 »

麥鐵杖

麦铁杖(),原名麥饒豐,广东省始兴人,生於陳朝和隋朝期間,為隋朝大將軍。隨楊素征突厥立功,后死在征高句丽,追赠宿国公,謚武烈。死后子麦孟才袭爵,麦仲才、麦季才并拜正议大夫。.

新!!: 隋书和麥鐵杖 · 查看更多 »

龟兹

龟兹(汉语拼音(叶音):Qiūcí,注音符號:ㄑㄧㄡ ㄘˊ,龟兹语:Kutsi,梵文:Kuci(na),维吾尔語:Küsen,),又称曲先、丘慈、邱慈、屈支、丘兹、拘夷、归兹、屈茨,是古代西域绿洲国家。648年唐设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安西四镇之一。.

新!!: 隋书和龟兹 · 查看更多 »

辛彦之

辛彦之(),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西魏、北周、隋朝时期官员。.

新!!: 隋书和辛彦之 · 查看更多 »

辛德源

辛德源字孝基,陇西狄道(今甘肅临洮县)人。 沉静好学,美仪容。北齊時歷官员外散骑侍郎,比部郎中、待诏文林馆、尚书考功郎中、中书舍人。劉巡讚其“文章□艷﹐體調清華”。為周武帝平齐后随驾入关的十八名士之一,因尉遲迥之乱,“隐于林虑山,郁郁不得志,着《幽居赋》以自寄”。入隋﹐隱於山林。秘书监牛弘以德源推薦他與著作郎王邵同修国史。转谘议参军,卒於任上。著有《辛德源集》。.

新!!: 隋书和辛德源 · 查看更多 »

郭荣 (隋)

#重定向 郭榮 (隋朝).

新!!: 隋书和郭荣 (隋) · 查看更多 »

郭衍

郭衍(),字彦文,自称太原郡介休县(今山西省介休县)人,中国北周、隋朝軍人、政治人物。.

新!!: 隋书和郭衍 · 查看更多 »

赤土

赤土是古代東南亞吉蔑人所建立的印度化國家。《隋书》与《通典》对赤土有详细记载:“赤土国,扶南之别种也。在南海中,水行百余日而达所都。土色多赤,因以为号。东波罗刺国,西婆罗娑国,南诃罗旦国,北拒大海,地方数千里。其王姓瞿昙氏,名利富多塞……炀帝即位,募能通绝域者。大业三年,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等请使赤土。帝大悦,赐骏等帛各百匹,时服一袭而遣。赍物五千段,以赐赤土王。其年十月,骏等自南海郡乘舟,昼夜二旬,每值便风。至焦石山而过,东南泊陵伽钵拔多洲,西与林邑相对,上有神祠焉。又南行,至师子石,自是岛屿连接。又行二三日,西望见狼牙须国之山,于是南达鸡笼岛,至于赤土之界。其王遣婆罗门鸠摩罗以舶三十艘来迎,吹蠡击鼓,以乐隋使,进金锁以缆骏船。月余,至其都,王遣其子那邪迦请与骏等礼见。先遣人送金盘,贮香花并镜镊,金合二枚,贮香油,金瓶八枚,贮香水,白叠布四条,以拟供使者盥洗。其日未时,那邪迦又将象二头,持孔雀盖以迎使人,并致金花、金盘以藉诏函。男女百人奏蠡鼓,婆罗门二人导路,至王宫。骏等奉诏书上阁,王以下皆坐。宣诏讫,引骏等坐,奏天竺乐。”。 克伦(Kern)根据四世纪吉打梵文碑石,考据赤土为吉打许云樵 第161页。但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许云樵认为通典的“僧祇城亦曰狮子城”乃指赤土国的都城,即今現代克拉地峽東南部屬於泰國的宋卡(英文:Songkhla),宋卡梵文称为Singora,正是狮子之意许云樵:第二篇 丙 赤土与丹丹。 赤土由吉蔑族 (Mon Khmer) 所建立,信奉婆羅門教,國都叫僧祇城(英文:Singora),因國土多赤色,故稱赤土。據說赤土後來被另外一個東南亞印度化古國狼牙脩所併吞。 公元七世紀,中國隋朝時期,隋煬帝楊廣派常駿出使赤土。.

新!!: 隋书和赤土 · 查看更多 »

閻毗

閻毗,榆林盛樂(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人,居雍州萬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周帝婿、官员。 北周上柱國寧州刺史閻慶之子。閻毗七歲襲石保縣公,北周武帝時選為帝婿,娶清都公主。北周宣帝即位,拜仪同三司,授千牛左右。入隋后,隋文帝愛其才藝,拜車騎將軍。閻毗在隋代的最有貢獻的工程就是修築了河北的一段(從洛口到涿郡)的運河。後從煬帝征遼東,至高陽卒。 有子閻立德、閻立本。.

新!!: 隋书和閻毗 · 查看更多 »

薛世雄

薛世雄(),字世英,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人,隋代著名軍事將領。.

新!!: 隋书和薛世雄 · 查看更多 »

薛道衡

薛道衡(),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隋炀帝时被处决。 出身官僚家庭,父薛孝通。道衡六歲時早孤,性好學,讀《春秋左氏傳》,有感於子產相鄭之功,作《國僑贊》,见者奇之。歷仕北齊、北周,北齊時,薛道衡待詔文林館,兼主客郎,負責接待北周及南朝陳的使者。隋朝开皇八年( 588年),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吏部郎,随从晋王杨广、宰相高熲出兵伐陈。隋師臨江,高熲曾問薛道衡:“此番舉兵,能否克定江東,請君言之。”薛回答:“南北分裂已久,戰爭不息,否終斯泰,以運數言之,其必克一世;有德者倡,無德者亡。” 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即位,愛其才,自番州(今广州)刺史召回,欲委以秘书监一职,但薛道衡不识时务,撰《高祖文皇帝颂》奏上。焬帝讀後大怒,对大臣苏威说:“道衡至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改任司隸大夫。司隶刺史房彦谦知其必及祸,劝他杜绝宾客,道衡卻不以为然。一次,朝臣在討論新令,久無結論,道衡說:“向使高熲不死,令決當久行。”御史大夫裴蘊彈劾他:“道衡負才恃舊,有無君之心。見詔書每下,便腹非私議,推惡於國妄造禍端。”隋炀帝称赞裴蕴说:“公论其逆,妙体本心。”後為隋煬帝賜自盡,薛道衡感到非常意外,不肯自尽。司法部門再上奏皇帝,炀帝下令将他用绳子勒死。妻子兒女被发配且末(今新疆且末县)。天下稱冤。唐朝詩人张九龄有《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詩:“尝闻薛公泪,非直雍门琴。窜逐留遗迹,悲凉见此心”。 唐朝时,追赠薛道衡为上开府临河县开国公。.

新!!: 隋书和薛道衡 · 查看更多 »

藝文志

《藝文志》始見於班固《漢書》,刪定劉歆《七略》而成,為後代正史「藝文志」之始祖。是史傳書籍中開創「九流十家」之祖,「九流十家」一詞便出自《漢書藝文志略序》。 相較於《史記》,《漢書》新增《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四個志目。其中《漢書·藝文志》以《七略》“六分法”方式,“删其要,以备篇籍”,記載自先秦到西漢學術發展的狀況,分類記錄當時存世的典籍,共六略三十八类,计著录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例如“九流十家”的稱呼及其派流,即出自於《漢書·藝文志》。二十六史中,之後大部份正史均有《藝文志》或《經籍志》,例如《旧唐书》有《经籍志》,《新唐书》則改為《艺文志》,但並非每一部史書都有,如《新元史》沒有。 《隋書》則有《經籍志》,《隋書·經籍志》總序曰:“魏氏代漢,採掇遺亡,藏在秘書中外三閣。魏秘書郎鄭默,始制中經”。《隋書·經籍志》則是第一位把經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四十類,另附佛、道兩類典籍,有总序、小序,也有小注,与《汉书·艺文志》相仿。一直到清代編《四庫全書》仍以四部沿用。《隋書·經籍志》的成就在於對魏晉南北朝史學發展首次給予全面總結。舊唐書《經籍志》將訓詁書、文字書、音韻書、書法書等圖書著錄,又將錢譜、竹譜從史部《譜牒類》中移除並劃歸至子部。 宋代王应麟作《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对三百八十多种图书进行了详细考订,“所考证者,汉书著记即起居注,家语非今家语,邓析子非子产所杀、庄忽奇严助之驳文,逢门即逄蒙之类,不过三五条而止”,又收未录之书二十七种,“《易》類增《連山》、《歸藏》、《子夏易傳》;《詩》類增《元王詩》;《禮》類增《大戴禮》、《小戴禮》、《王制》、《漢儀》;《樂》類增《樂經》、《樂元語》;《春秋類》增《冥氏春秋》;道家增《老子指歸》、《素王妙論》;法家增《漢律》、《漢令》;縱橫家增《鬼谷子》;天文增《夏氏日月傳》、《甘氏歲星經》、《石氏星經》、《巫咸五星占》、《周髀》、《星傳》……”,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汉书艺文志》的学术著作。王应麟認為《汉书·艺文志》中将于长《天下忠臣》归入“阴阳家”是不恰當的,又考定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又如:“老子指归不著录隋志:十一卷,严遵撰。列子释文云:遵,字君平,作指归十四篇,演解五千文。”清人姚振宗又作《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补书三十四种。.

新!!: 隋书和藝文志 · 查看更多 »

铁勒

铁勒(--,中古漢語擬音:),又称敕勒、高车、丁零、狄历,6世紀到7世紀,亚欧大陆中部分布的突厥以外突厥语族遊牧民的总称。其中的回鶻后来建立汗国。.

新!!: 隋书和铁勒 · 查看更多 »

蕭巋

#重定向 梁明帝.

新!!: 隋书和蕭巋 · 查看更多 »

蕭琮

蕭琮,字溫文,為西梁明帝蕭巋之子,西梁第三位,亦是末代皇帝。.

新!!: 隋书和蕭琮 · 查看更多 »

蕭瓛

蕭瓛(),字欽文,梁明帝蕭巋第三子。封義興王。 蕭瓛幼時有令譽,能屬文,特受父親寵愛。出任荊州刺史时,頗有能名。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欲取締西梁政权,崔弘度率领隋軍到達鄀州後,梁朝群臣都很恐懼,無計可出,只有蕭瓛建議南奔陳朝。蕭瓛遂與叔父安平王蕭巖投奔陳朝,被陳叔寶任命為侍中、安東將軍、吳州刺史。开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吳人推舉蕭巖為主,抵抗隋軍。隋軍總管宇文述擊敗蕭巖、蕭瓛後,將他們押往長安處死,蕭瓛時年二十一歲。.

新!!: 隋书和蕭瓛 · 查看更多 »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唐太宗、唐高宗时的宰相:贞观元年(627年)七月至二年(628年)正月为尚书右仆射,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46年)四月为侍中,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至二十三年(649年)六月为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二十三年六月至显庆四年(659年)四月,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新!!: 隋书和长孙无忌 · 查看更多 »

长孙晟

長孫晟,字季晟,河南洛阳人,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平原县侯长孙兕的儿子,隋右驍衛將軍、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 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书·长孙晟列传》。北周时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每次共同驰射,同辈皆在长孙晟之下。长孙晟十八岁时为司卫上士。起初没有名气,别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携其手并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新!!: 隋书和长孙晟 · 查看更多 »

雲定興

雲定興,隋朝大将,原为当时的巧匠。 云定兴的女儿为隋文帝皇太子杨勇所遇而喜,后纳为昭训,生下三个儿子。云定兴因此能随便出入太子宫,得到许多财宝。独孤皇后因为不满杨勇宠爱云昭训等小妾,气死太子妃元氏,而十分讨厌云昭训,乃至对杨勇大为不满。 杨勇被废後,雲定興除名配于少府。隋炀帝立,立即将杨勇杀害。雲定興用从女儿那里得来的明珠络帐等宝物贿赂宇文述,与之结交为友,然后制作许多精美的衣物、兵器、甲仗等,由宇文述呈进,以奉承隋炀帝。以后宇文述对他说:“您有如此好的手艺,知道为什么不可能做官吗?那是因为您的几个外孙还活着啊。”云定兴回答道:“这些没用的东西,皇上就该把他们杀了!”隋炀帝很满意,于是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杨勇长子长宁王杨俨被鸩杀,杨俨七个弟弟被流配岭表,在途中也被追杀殆尽。云定兴被封为少府丞。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检阅军器库,称赞云定兴所监造的器甲精美,宇文述乘机进言:此皆云定兴之功。炀帝大悦,提升云定兴担任少府丞。 何稠死后,雲定興继任为少府少监,转卫尉少卿,迁左御卫将军,仍知少府事。大业十一年(615年),授左屯卫大将军,奉命援救在雁门关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的隋炀帝,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应募从军,隶属于云定兴手下,建议用疑兵之计,雲定興采纳,突厥军遂退。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皇泰主杨侗禅位于郑王王世充。云定兴因为立了劝立之功,王世充封他做了太尉。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王世充被唐军所灭,云定兴入唐,任右武卫大将军,封归德公。生云师德、云师端两子(据《元和姓纂》)。.

新!!: 隋书和雲定興 · 查看更多 »

虞世基

虞世基(),字懋世,中國隋朝時期人物,會稽餘姚人。虞世南的哥哥。 父虞荔,曾任陈国太子中庶子。虞世基幼沉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陈灭之后效劳于大隋,任内史省低级文员,贫无产业,后升任内史舍人。炀帝即位,经礼书监柳顾言推荐,升任内史侍郎,得到炀帝重用,专典机密,与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等参掌朝政,人称五贵。 辽东之役,进位金紫光禄大夫。615年跟随炀帝北巡雁门,为突厥所围。世基劝帝重为赏格,亲自抚循,又下诏停辽东之事。帝从之,师乃复振。但是围解之后,炀帝又下伐辽之诏。自此朝野离心。616年,炀帝南巡江都,行至巩县,世基以盗贼日盛,请发兵屯洛口仓,以备不患。炀帝不从,说他:“卿是书生,定犹恇怯。”于时天下大乱,世基知帝不可谏止,又联想起高颎、张衡被杀的往事,惧祸及己,唯诺取容,不敢忤意。后来地方许多匪情急报,均被他扣押不报。太仆杨义臣捕盗于河北,降贼数十万,列状上闻。炀帝惊叹道:“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说:“鼠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炀帝调回杨义臣,放其兵散。越王杨侗遣太常丞元善达穿越农民起义区,来江都奏事,称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京都,贼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边汇报边大哭,炀帝为之动容。世基见帝色忧,进曰:“越王年小,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帝乃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元善达在回程路上被起义军所杀。此后没有人敢向炀帝奏闻起义军事。 世基妻徐氏,继室孙氏。孙氏携前夫之子夏侯俨入世基家,性骄淫,为其聚敛,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 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弒殺煬帝,虞世基等也被誅殺,虞世南欲代兄死而不得。 子虞逊,简州刺史。虞逊女嫁银青光禄大夫、和州刺史、上柱国、琅琊县开国伯颜谋道。.

新!!: 隋书和虞世基 · 查看更多 »

虞庆则

虞慶則(),中国隋朝軍人,本姓魚,京兆郡櫟陽县人。 北周灵武太守虞祥之子,仕北周,历任中外府行参軍、外兵参軍事、袭封父亲的沁源县公爵位。578年,受儀同大将軍之位,任并州总管長史。579年,为開府儀同三司。与越王宇文盛、高熲平定稽胡之乱。任石州总管,稽胡8000户归服。 581年,隋朝建国,進位大将軍,转任内史監、吏部尚書、京兆尹、封彭城郡公、兼任新都总監,主管大興城营造。582年冬,突厥侵入隋朝境内,慶則为元帥討突厥。隋軍受严寒之苦,手指冻掉的有1000人。達奚長儒率騎兵2000人進別道,受突厥軍包围,慶則按兵不救,達奚長儒孤軍作战,死者十之八九。文帝没有問責慶則。慶則转任尚書右僕射。 後突厥沙钵略可汗摄图願归順隋朝,求隋朝派重臣来使,文帝以慶則为使者入突厥。摄图的慇懃態度是慶則派長孫晟劝説的,摄图与弟葉護受詔,愿称臣朝貢。摄图贈慶則1000匹馬,将女儿嫁给慶則为妻。文帝以慶則功高,没有追問。慶則受上柱国之位,封魯国公,食邑任城县1000户。 589年,平定南朝陳後,文帝幸晋王楊广之邸,与群臣共进酒会,慶則与高熲、楊素祝文帝長寿。文帝大喜,称願諸公子孫世代富貴。慶則转任右衛大将軍、右武候大将軍。 597年,嶺南李賢叛乱,慶則为桂州道行軍总管征讨。他妻弟趙什柱为府長史随行。趙什柱与慶則愛妾私通,恐事情发觉。趙什柱便向文帝说慶則不愿遠征。李賢之乱平定後,慶則眺望潭州臨桂鎮的山川形勢,说:“此诚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派趙什柱到長安奏报平叛形势。趙什柱到長安,诬告慶則叛乱計划,慶則被处死。.

新!!: 隋书和虞庆则 · 查看更多 »

虞綽

虞綽(約560年—約615年),隋朝文学家、书法家、政治人物。字士裕,会稽郡余姚人。.

新!!: 隋书和虞綽 · 查看更多 »

陳稜

陳稜,字長威,廬江襄安(現今安徽巢縣)人也。.

新!!: 隋书和陳稜 · 查看更多 »

陳朝 (中國)

#重定向 陳 (南朝).

新!!: 隋书和陳朝 (中國) · 查看更多 »

陸爽

陆爽()字开明,魏郡临漳人。 生于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九歲時就能學習,日誦二千餘言。尚書僕射楊遵彥看見他覺得訝異,說“陸氏代有人焉”。北斉清河王高岳召為主簿。入隋时为太子洗马。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年五十三岁。由於陆爽生前曾建议以《春秋》之义为皇太子诸子命名,隋文帝對此感到憤恨,下令“其身虽故,子孙并宜屏黜,终身不齿”。.

新!!: 隋书和陸爽 · 查看更多 »

林邑

林邑(Lâm Ấp)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林邑是占婆第一王朝到第四王朝的国号。.

新!!: 隋书和林邑 · 查看更多 »

李子雄 (高都郡公)

李子雄(),字毗卢,赵郡高邑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人,出自赵郡李氏西祖,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第五子,西魏、北周、隋朝官员。.

新!!: 隋书和李子雄 (高都郡公) · 查看更多 »

李安 (隋)

#重定向 李安 (赵郡公).

新!!: 隋书和李安 (隋) · 查看更多 »

李密 (隋)

#重定向 李密 (隋朝).

新!!: 隋书和李密 (隋) · 查看更多 »

李世民

#重定向 唐太宗.

新!!: 隋书和李世民 · 查看更多 »

李延寿

李延寿(),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窦建德尚书礼部侍郎李大师第四子。.

新!!: 隋书和李延寿 · 查看更多 »

李德林

李德林(),字公輔,隋博陵安平人。 祖父李壽,官湖州戶曹從事。父亲李敬族,官拜鎮遠將軍。德林年幼聰敏,十五歲能誦五經。長大後,對家人孝順,善寫文章,辭覈而理暢。北齊天保年間舉秀才。魏收很看重他。 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曾參與國史修撰,編成《齊史》二十七卷。周武帝灭北齐,“入邺之日”,专门遣人到李德林家“宣旨慰喻”,称“平齐之利,唯在于尔”。周武帝在云阳宫用鲜卑语对大臣说:“我常日唯闻李德林名,及见其与齐朝作诏书移檄,我正谓其是天上人。岂言今日得其驱使,复为我作文书,极为大异。”入隋後,官至內史令,封安平公,奉詔續修《齊史》,全書未成而卒。其子李百藥續成《齊書》。.

新!!: 隋书和李德林 · 查看更多 »

李元操

李元操(),原名孝贞,字元操,为避杨祯的讳改以字行,赵郡柏人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北齐、北周、隋朝官员。.

新!!: 隋书和李元操 · 查看更多 »

李礼成

李礼成(),字孝谐,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是凉武昭王-李暠-六世孙,北魏司徒李延寔的孙子《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五》:李礼成字孝谐,陇西狄道人也。凉王--之六世孙。祖延实,魏司徒。父彧,侍中。礼成年七岁,与姑之子兰陵太守荥阳郑颢随魏武帝入关。颢母每谓所亲曰:“此儿平生未尝迴顾,当为重器耳。”及长,沉深有行检,不妄通賔客。魏大统中,释褐著作郎,迁太子洗马、员外散骑常侍。周受禅,拜平东将军、散骑常侍。于时贵公子皆竞习弓马,被服多为军容。礼成虽善骑射,而从容儒服,不失素望。后以军功,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爵修阳县侯,拜迁州刺史。时朝廷有所徵发,礼成度以蛮夷不可扰,扰必为乱,上表固谏。周武帝从之。伐齐之役,从帝围晋阳,礼成以兵击南门,齐将席毗罗率精甲数千拒帝,礼成力战,击退之。加开府,进封冠军县公,拜北徐州刺史。未几,徵为民部中大夫。《北史·卷一百·序传第八十八》:礼成字孝谐,年七岁,与姑之子兰陵太守荥阳郑颢随魏武帝入关。颢母每谓人曰:“此儿平生,未尝回顾,当为重器。”及长,沉深有行检,不妄通賔客。在魏,历著作郎、太子洗马、员外散骑常侍。周受禅,拜平东将军、散骑常侍。于时贵公子皆竞习弓马,被服多为军容。礼成虽善骑射,而从容儒服,不失素望。后以军功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爵脩阳侯,拜迁州刺史。时朝廷有所徵发,礼成度以蛮夷不可扰,扰必为乱,上表固谏,武帝从之。伐齐之役,从帝围晋阳,齐将席毗罗精兵拒帝,礼成力战击退之。加开府,进封冠军县公,历北徐州刺史、户部中大夫。,北魏侍中李彧与丰亭公主元季瑶第五子,历仕西魏、北周、隋朝,陇西李氏绛郡房始祖。.

新!!: 隋书和李礼成 · 查看更多 »

李穆 (北朝)

#重定向 李穆 (申国公).

新!!: 隋书和李穆 (北朝) · 查看更多 »

李百药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唐朝史学家。 李百藥父親李德林是北齐的史臣,参与撰“国史”;後來也是隋朝名臣,奉诏继续撰《齐史》。隋文帝时李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唐朝以後,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 李百药先後於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和三年(629年)两次奉诏繼續完成父撰遺稿,並参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编年体《齐志》。《齊書》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經歷了三個朝代(北齊、隋、唐)、共六十多年时间。《齊書》在宋朝後为了区别萧子显的《南齐书》改为《北齐书》。 B百药 Category:唐朝历史学家 Category:隋朝官员 Category:唐朝官员 Category:諡康.

新!!: 隋书和李百药 · 查看更多 »

李衍

李衍可以指:.

新!!: 隋书和李衍 · 查看更多 »

李諤

李谔,唐朝皇子,是唐德宗李适的第十子,生母不详。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谔被哥哥唐顺宗封为钦王,李谔去世之年不详。.

新!!: 隋书和李諤 · 查看更多 »

李淳風

李淳風(),中国唐朝初年岐州雍人(今陝西省凤翔县),唐朝政治人物、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新!!: 隋书和李淳風 · 查看更多 »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新!!: 隋书和李渊 · 查看更多 »

李文博

李文博,是一名中国足球运动员,现效力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球队上海绿地申花,司职边后卫。.

新!!: 隋书和李文博 · 查看更多 »

李景 (隋朝)

李景(),中国隋朝时代軍人、政治人物,字道兴,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人。 李景骁勇善于骑射。参与北周灭北齐的战争,平定尉迟迥。在隋朝以军功封为滑国公。参加灭南陈、平定高智慧的战争。开皇十八年,随汉王杨谅东征高句丽。隋文帝死后,杨谅反对隋炀帝,李景随杨素参与平定汉王。後西征吐谷浑,东征高句丽。为右武卫大将军。他率军作战,虽然不以智谋见长,但勇猛敢战,很少有败绩。杨玄感叛乱,朝臣的子弟很多跟随,李景家人没人从逆。隋炀帝称他为李大将军,来表示敬重。隋朝末年孤军守北平郡,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景从柳城回幽州,途中被变民所杀。.

新!!: 隋书和李景 (隋朝) · 查看更多 »

来护儿

来护儿(),江都人,字崇善。隋朝武将。.

新!!: 隋书和来护儿 · 查看更多 »

杨勇 (隋)

#重定向 杨勇 (隋朝).

新!!: 隋书和杨勇 (隋) · 查看更多 »

杨玄感

楊玄感(),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隋末割據勢力之一。其父楊素為隋朝著名將相。 楊玄感體貌偉岸,又有美髯,愛好讀書,擅長騎射。因其父楊素的軍功而獲得柱國之位,先任郢州刺史,其後遷為宋州刺史。楊素為隋煬帝猜忌的時候楊玄感曾經去職,父死之後復任鴻臚卿,繼承其父之楚國公爵位,之後更升任禮部尚書。可是見疑於煬帝,故陰謀擁立秦王楊浩。 因隋煬帝逼死楊素,後來又對人說過要把楊素一家滅族,官為禮部尚書的楊玄感內心不安,於是開始策劃謀反。大業九年(613)春,隋煬帝第二次出征高句麗,命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督糧。此時民變已經陸續爆發,楊玄感认為機不可失,遂滯留糧草,並於同年六月初率兵割據城池。又偽報遼東的水軍總管來護兒謀反,屯兵於黎陽。 杨玄感的故交李密自長安率兵至黎陽,成為玄感謀士。李密認為上策是北據燕都,以斷隋煬帝後路,中策是西入長安,以控制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下策是攻擊附近的洛陽。而杨玄感选择下策,進圍洛陽,久攻不克,掛念父老妻兒的隋援軍到來,攻勢猛烈,杨玄感軍被迫西撤,一日三戰三敗,然後再重新對戰於董杜原,被宇文述諸軍攻擊,杨玄感大敗,與十餘個騎兵竄逃林木間,欲奔往上洛。處境窘迫的杨玄感,最後只剩下自己與弟弟楊積善兩人,步行逃到了葭蘆戍,自知無法逃脫,對弟弟積善說:「已兵敗如此了,我不能受人戮辱,你殺了我。」於是積善砍死了楊玄感,然後自殺,卻自刺未死,被追兵俘虜,與楊玄感的首級一起送到行在,磔刑其屍首在洛陽市場上,然後焚屍,餘黨都被平定。公卿們請改玄感姓為梟氏,皇帝下詔許可。 玄感生前出身閥閱,於民有德,死狀淒慘,民甚憐之,被奉為目連尊者部下之判官。.

新!!: 隋书和杨玄感 · 查看更多 »

杜台卿

杜台卿字少山,博陵曲阳(今河北曲阳)人。 杜弼次子。生年不详,少好学,博览书记,會寫文章。北齊時擔任奉朝請,歷官司空西阁祭酒、中書黃門侍郎。隋初被召入朝,编著《玉烛宝典》十二卷。开皇十四年(594年),自請免职还乡,約卒於开皇十七年。.

新!!: 隋书和杜台卿 · 查看更多 »

杜整

杜整,字思齊,浙江溫州府平陽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早年出身國子生,后进浙江鄉試第七十七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參加戊戌科會試,得貢士第一百七十一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八十七名。曾祖父杜孟初。祖父杜立雅。父亲杜□。.

新!!: 隋书和杜整 · 查看更多 »

梁士彦

梁士彦() 隋朝著名将领,字相如,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东北)人。.

新!!: 隋书和梁士彦 · 查看更多 »

梁睿

梁睿(),字恃德。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县北)人。隋朝名将。 西魏太尉梁御之子。梁睿“少沉敏,有行检”,自幼被宇文泰养在宫中,又命诸子与梁睿交游,相當融洽。七岁,袭爵广平郡公,累加仪同三司。 杨坚专权,命梁睿代王谦为新益州总管。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先后举兵反对杨坚。王谦亦起兵作乱。张威奉命以行军总管身份,隨梁睿前去平叛。王谦得知梁睿军由嘉陵江(西汉水)上游沿江而下,遂派遣开府李三王等鎮守通谷(通谷堡,在今甘肃狄道县东北),梁睿派使张威击破,擒数千人,进至龙门(今四川广元境)。接著张威又繞小路突襲开远,益州刺史达奚惎逃往成都。张威繼續率中军奋勇出击成都,大敗王谦,达奚惎、乙弗虔开城投降。王谦在新都被俘斬,益州叛乱遂平。 梁睿平定王谦,自以為功高震主,恐被时人忌恨,遂公開接受贿赂以自壞名声。文帝倒沒有怪罪他。开皇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梁睿随文帝至洛阳而卒,时年六十五。有子梁洋嗣。.

新!!: 隋书和梁睿 · 查看更多 »

梁毗

梁毗(),又名梁长璞,字景和,安定乌氏人,隋代大臣,历任京师和地方要职。有八子:梁玄侃、梁玄德、梁玄策、梁玄莫“梁师都”、梁玄修、梁玄珍、梁玄掫、梁玄粟。 梁毗個性剛直,於周武帝統治年間,以明經入仕,累迁布宪下大夫。後來參與征服北齊的戰爭,在征服并州的戰事中立有戰功。擔任行军总管长史,加仪同三司。宣政年間又封易阳县子,迁武藏大夫。隋朝建立後,梁毗进爵为侯。拜治书侍御史,转大兴令,迁雍州赞治,出为西宁州刺史,改封邯郸县侯,徵散骑常侍、大理卿。仁寿初,进上开府。隋炀帝即位後,迁刑部尚书,摄御史大夫。後來梁毗舉發宇文述私自招兵買馬的事情,但煬帝不聽,令張衡代替他的官位。梁毗憂憤,數月後病卒。煬帝令吏部尚書牛弘弔唁之,贈縑五百匹。.

新!!: 隋书和梁毗 · 查看更多 »

楊堅

#重定向 隋文帝.

新!!: 隋书和楊堅 · 查看更多 »

楊侑

#重定向 隋恭帝.

新!!: 隋书和楊侑 · 查看更多 »

楊俊

楊俊(),小字阿祗,隋文帝第三子,母獨孤皇后。.

新!!: 隋书和楊俊 · 查看更多 »

楊秀

楊秀(),隋文帝楊堅的第四子,封蜀王,後降为庶民。 楊堅和皇后独孤伽羅的儿子,有胆气,容貌瑰伟,美须髯,多武艺。性情暴烈,甚至“生剖死囚,取胆为乐”。581年,隋朝建国,立为越王,不久,徙封蜀王,任柱国、益州刺史、益州总管,都督二十四州諸軍事。582年,以本官,進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書令。592年,任内史令、右領軍大将軍。再出鎮蜀地,文帝又派元巖为益州长史,益州大治。 开皇十三年,元巖卒于官。楊秀日渐奢靡骄纵,造浑天仪,多捕山獠充当宦官,車馬衣服違反制度兴建宮殿比拟皇帝。皇太子楊勇被废,晋王楊广立为皇太子,楊秀对二哥楊广不满。楊广与楊素派使者探查楊秀的罪状,密告他谋反。602年,因被杨广、杨素诬陷使用巫蛊诅咒文帝及幼弟汉王杨谅,被剥奪官爵贬为庶民软禁于内侍省,因罪責被剥奪官爵贬为庶民,不许与妻儿相见。杨秀上表请求原谅,求见最爱的儿子爪子,文帝更生气了,下诏说杨秀有十大罪,还说:“我不知道‘杨坚’、‘杨谅’是你的什么亲戚。”但後来还是允许杨秀与諸子相处。文帝感嘆說:「元巖若在,吾兒豈有是乎!」 煬帝楊广即位後,禁錮如初,不过隋炀帝都一直把他带在身边。618年,宇文化及弑煬帝,欲立楊秀为皇帝,众議不许,于是楊秀及其七个儿子都被殺害。.

新!!: 隋书和楊秀 · 查看更多 »

楊素

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人,北周、隋朝軍事家、詩人。爵封越国公,谥景武。其祖杨暄在北魏是中等官员(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杨-旉-是北周开国功臣(汾州刺史)。.

新!!: 隋书和楊素 · 查看更多 »

楊爽

楊爽(),中国隋朝皇族,衛昭王,文帝楊堅異母弟,字師仁,小字明達。 楊忠幼子,在北周时,因父軍功,封同安郡公。楊爽6岁时,楊忠去世,楊忠正妻呂氏養育,在楊堅諸弟中特受寵愛。17岁为内史上士。580年,楊堅掌握北周政权,楊爽任大将軍、秦州总管。赴任前,转任蒲州刺史,進位柱国。581年,隋朝建国,立为衛王。转任雍州牧、兼左右将軍。转任右領軍大将軍、兼并州总管。582年,進位上柱国、涼州总管。 次年,楊爽为行軍元帥,率7万兵防備突厥。出平涼、无突厥軍而還。583年,大举北伐,楊爽为元帥。河間王楊弘、豆盧勣、竇荣定、高熲、虞慶則諸将分道進攻,都受楊爽節度。楊爽率李充節等四个将军出朔州,在白道遭遇沙钵略可汗,撃破之。沙钵略可汗負重傷逃走。文帝大喜,赐予楊爽梁安县1000户食邑。586年,再为元帥,率15万兵出合川。突厥軍逃走,楊爽归還。587年,召還楊爽为納言。 不久,楊爽卧病在床,文帝派遣巫者薛荣宗見他。薛荣宗称病的原因是多鬼为厉。楊爽側近遂驱鬼,数日後,传说薛荣宗被鬼物襲击,走下阶而毙。当夜楊爽去世,享年25岁。追贈太尉、冀州刺史。.

新!!: 隋书和楊爽 · 查看更多 »

楊瓚

楊瓚(),字恒生,一名慧。中國隋朝皇族,為隋文帝同母弟。 楊瓚在北周時因爲其父楊忠的軍功而得封竟陵郡公,並尚北周武帝妹順陽公主,後進封邵國公。隋書稱楊瓚「貴公子,又尚公主,美姿儀,好書愛士,甚有令名於當世,時人號曰楊三郎。」史載楊瓚於隋文帝稱帝前害怕其篡位未成而株連同宗,因此曾數次陰謀圖害隋文帝。 隋文帝受禪後於開皇元年(581年)二月辛未封楊瓚為滕王。後拜為雍州牧。未幾緣事罷官,以滕王就第閒居。開皇十一年(591年),楊瓚在栗園伴隨隋文帝時暴薨,時年四十二。人们传言他是被鸩杀的。.

新!!: 隋书和楊瓚 · 查看更多 »

楊靜 (道悼王)

#重定向 楊靜 (隋朝).

新!!: 隋书和楊靜 (道悼王) · 查看更多 »

楊諒

楊諒(),字德章,一名傑,隋文帝楊堅第五子,母独孤皇后。因不滿隋煬帝楊廣,起兵造反,被楊素率兵擊敗,被囚至死。.

新!!: 隋书和楊諒 · 查看更多 »

楊杲

楊杲(),小字季子。父隋煬帝楊廣,母萧嫔。 大業九年(613年),年僅七歲,封為趙王。次年八月,隋炀帝巡行北疆,突厥攻雁门关,箭射到隋炀帝面前,隋炀帝害怕,抱着杨杲哭得眼睛都肿了。不久授光祿大夫,拜河南尹。楊杲聰敏,美容儀,隋煬帝寫的詞賦,多能誦之。性至孝,見煬帝不食,亦終日不食。大業十四年(618年),江都政變,宇文化及帶人入宮,楊杲時年十二歲,在楊廣身旁不停悲號哀哭,裴虔通使贼斩之于帝前,血湔御服。时年十二。蕭皇后跟宮女、宦官,用木板做一個棺材,把楊廣和楊杲,置於西院流珠堂。.

新!!: 隋书和楊杲 · 查看更多 »

楊昭

楊昭(),隋煬帝嫡長子,母亲萧皇后,隋恭帝、燕王楊倓、隋皇泰主杨侗之父。 自幼养于宫中,深受隋文帝喜爱。年12歲被封為河南王,仁壽初年徙封為晉王,拜内史令,兼左卫大将军。隋炀帝即位后,炀帝巡游洛阳宫,他留守京城。大業元年立為皇太子。体肥,膂力过人,能拉动强弓。生性谦和,喜怒不显于色。大业二年到洛阳朝拜炀帝,恳求留在洛阳,炀帝不允,多次请求被拒绝,于是惶恐得疾病,于七月二十三日去世,諡號元德太子。 王世充與元文都、盧楚等擁立皇泰主為皇帝後,追尊楊昭為皇帝,諡號孝成皇帝,廟號世宗。.

新!!: 隋书和楊昭 · 查看更多 »

楊智積

楊智積()是隋文帝楊堅的兄弟楊整的兒子。 楊智積受封為蔡王,算是隋朝的皇室宗親,不過他一生行事極為謹慎小心,深恐自己因一個不小心而遭致殺身之禍,據稱他謹慎處事的態度,是源自於過去他父親楊整與楊堅的關係不好,太妃尉氏與獨孤皇后的關係也不好所致,他行事之謹慎,就連楊堅也為他感到同情。由於他高度謹慎小心的行為,因此他最後得以免於殺身之禍,保住的自己項上人頭。.

新!!: 隋书和楊智積 · 查看更多 »

樊叔略

樊叔略(),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西魏、北周、隋朝官员。.

新!!: 隋书和樊叔略 · 查看更多 »

武德

武德(618年五月—626年十二月)是唐高祖的年号,也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唐朝使用武德这个年号一共8年餘。武德是唐朝建国的年代,在武德初期,中国境内的不同政权有14个之多,而武德年结束时,唐朝已经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稳定了其统治。 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新!!: 隋书和武德 · 查看更多 »

段文振

段文振(),字元起,北海郡期原县(今山東益都)人。北周、隋朝武将。.

新!!: 隋书和段文振 · 查看更多 »

永徽

永徽(650年正月—655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也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使用最長的年號。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六年。.

新!!: 隋书和永徽 · 查看更多 »

汉书

--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傳」為「傳」,改「本紀」為「紀」,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漢書》為己任,經過二十餘年努力,班固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分。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隨從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東觀藏書閣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漢書前後歷經四人之手完成,歷時四十多年。漢書注疏中,最著名者有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新!!: 隋书和汉书 · 查看更多 »

沈光 (隋)

#重定向 沈光 (隋朝).

新!!: 隋书和沈光 (隋) · 查看更多 »

洗夫人

#重定向 冼夫人.

新!!: 隋书和洗夫人 · 查看更多 »

潘徽

潘徽(),字叔慎,浙江金華府金華縣人,儒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隋书和潘徽 · 查看更多 »

房彦謙

#重定向 房彦谦.

新!!: 隋书和房彦謙 · 查看更多 »

房玄龄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其神道碑则作名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房彦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新!!: 隋书和房玄龄 · 查看更多 »

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亦称九姓胡,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西域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的粟特民族和国家及其来华后裔之统称。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花剌子模)和戊地九姓(出自《新唐书》,又有包括穆、東安、畢、沛捍、那色波、烏那曷、漕等姓的说法),唐代又称九姓胡。《隋书》记载,九姓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祁连山昭武城(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为匈奴所破,迁居葱岭,分为多个小国,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九國在南北朝時隸屬懨噠,隋朝時隸屬西突厥。唐朝平西突厥後,划入康居都督府,归安西都护管辖。康国为康居都督府、史为怯沙州、安为安息州、石为大宛都督府、米为安息州、何为南谧州。 昭武九姓人善商贾,和中国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国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 西安、洛阳出土了许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有的为唐朝立了军功,有的担任过唐朝的军政职务。例如唐代石城守将康拂耽延、鸿胪卿康谦,琵琶乐师康昆仑。安禄山原为康国人,后改姓安。哥舒翰则父为突厥,母为九姓胡。史思明亦出自史国,有关史思明,另一种说法认为其史姓来自突厥王族阿史那氏的缩写,但据史思明自己立的《大唐再修归义寺碑》提到,其父系郡望在金陵,经考证金陵为前凉时期的河西地区建康郡的别称,郡治骆驼城,因此史思明也出自昭武九姓,入华后落脚在河西地区。安禄山郡望在瓜州常乐县,其县名别称为会稽。 九姓由于世代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曾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而狮子、哈巴狗、汗血马等物种传入东土,也与九姓有关。.

新!!: 隋书和昭武九姓 · 查看更多 »

显庆

显庆(656年正月-661年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5年餘。 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

新!!: 隋书和显庆 · 查看更多 »

流求國

流求國或稱琉求,是中國唐代史家魏徵和令狐德棻等在《隋書·流求國》和《隋書·陳稜傳》中所提到的一個在東方海上的島國。根據該史料的記載,在公元7世紀初(大業年間),隋煬帝派遣兩名武將數次到達流求國,殺其國王歡斯渴刺兜,將其住民及數千名不馴服的男女捕回隋。1874年,法國學者圣第尼認為這個流求國就是今天的臺灣,可能是依循《元史·琉求》的記載「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界內彭湖諸島,與琉求相對」。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曾遣使自澎湖巡檢司出发宣撫流求,渡海遇到一个「山长而低者」的地方,使臣認定到達琉求,但跟當地人語言不通,登陸的兩百餘人中有三人遭到殺害,無功而返。元成宗元贞三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言:「今立省泉州,距琉求为近,可伺其消息,或宜招宜伐,不必它调兵力,兴请就近试之。」九月,高兴遣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赴琉求国,生擒一百三十余人而返。第二年正月,又将所俘留求人放回,要他们歸顺元朝,此後不了了之。元代汪大淵的《島夷志略》則稱琉求,文中提及「自彭湖望之甚近」,對於琉求峙山的描述被認為是指今高雄的壽山,並略述其地的物產(其中硫磺與臺灣早期的物產相對應)和原住民的獵頭之類習俗。 梁嘉彬在1958年發表〈吳志孫權傳夷洲亶洲考證〉,以東洋針路、季風、洋流等佐證質疑吳國發現臺灣的說法,提出隋代的流求應是指今天的琉球群島,這是最早提出來的反對觀點。另有史明等認為,當時隋代的流求應該是泛指琉球群島及台灣等,中國以東海中的一連串島嶼。.

新!!: 隋书和流求國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隋书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斛斯政

斛斯政,隋朝官员,河南洛阳人。 斛斯椿之孫。父斛斯恢,官散骑常侍、新蔡郡公。早年斛斯政為亲卫,后来以军功授予仪同。大业年间,斛斯政作为尚书兵曹郎。渐渐成为隋炀帝信任,杨玄感兄弟和他们交好。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斛斯政为兵部侍郎。当时,隋炀帝经略四方,军国多务,斛斯政处事果断干练,很得炀帝信任。杨玄感造反時,斛斯政曾和他通谋,事情败露,逃至高麗。大业十年(614年),隋發動第三次征辽戰爭,當時中原盗贼蜂起,“人多流亡,所在阻绝,军多失期”,不過高麗也是--乏已極,无力再战,遂遣使請降,並将斛斯政献出求和,隋朝军队将他带回京城,宇文述建议“要用非常之刑”,如杨积善之法,十一月二日, 斛斯政於金光門外,綁缚于柱上,被公卿百僚用弓箭击射而死,死後被人臠割其肉,挫骨揚灰。.

新!!: 隋书和斛斯政 · 查看更多 »

撒馬爾罕

撒马尔罕(Samarqand Самарқанд;سمرقند;Самарканд)是中亞地區的歷史名城,也是伊斯蘭學術中心,現在是乌兹别克斯坦的舊都兼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州的首府,首任總統伊斯拉木·卡里莫夫生於此城。“撒马尔罕”一词在粟特语中意为“石城”或“石要塞”、“石堡垒”;另根据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

新!!: 隋书和撒馬爾罕 · 查看更多 »

愍皇后 (隋朝)

#重定向 炀愍皇后.

新!!: 隋书和愍皇后 (隋朝) · 查看更多 »

敬播

敬播,蒲州河东人。 貞觀初年進士。授太子校书。随唐太宗远征高丽,至一山下,许敬宗为文刻石纪功,敬播說:“圣人与天地合德,山名驻跸,此盖天意銮舆不复更东矣。”貞觀十五年(641年)與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等人同撰《五代史志》。历官谏议大夫、给事中。後因事貶為越州都督府长史。龙朔三年,卒於任上。有《文贞公传事》。.

新!!: 隋书和敬播 · 查看更多 »

慕容三藏

慕容三藏() 字悟真,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北齐、北周、隋朝将领。东魏高欢手下大将、北齐尚书左仆射慕容绍宗次子,燕国太原王慕容恪七代孙。.

新!!: 隋书和慕容三藏 · 查看更多 »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新!!: 隋书和晋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五代史志隋書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