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石敬瑭

指数 石敬瑭

|图像.

50 关系: 劉知遠后赵后晋后晋显陵吐谷浑同光天平軍節度使天福 (后晋)太原市契丹人孝元懿皇后宣武区安从进山南东道节度使中原中亚五代十国庙号张从宾刺史唐庄宗唐閔帝唐明宗石勒石紹雍石重乂石重信石重睿石重进石重胤石重英石重杲燕雲十六州节度使谥号資治通鑒辽太宗范延光藩镇邺都之乱李從珂李克用沙陀洛阳市清泰成德節度使成德节度使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晋出帝

劉知遠

汉高祖劉知遠(),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五代時期後漢開國皇帝,沙陀族,即帝位後改名劉暠,947年—948年在位,死後諡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知遠在太原出生,祖先是沙陀人,父名琠,冒姓刘氏。.

新!!: 石敬瑭和劉知遠 · 查看更多 »

后赵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次年,其他幸存的石氏子孙投降东晋,也被杀。.

新!!: 石敬瑭和后赵 · 查看更多 »

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總計12年。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

新!!: 石敬瑭和后晋 · 查看更多 »

后晋显陵

顯陵后晋高祖石敬瑭陵。位于河南省宜阳县石陵乡石陵村西。封土高20米,周长100米。墓前有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立“晋高祖之陵墓”碑。墓原立有石像生9对,现多埋于地下。.

新!!: 石敬瑭和后晋显陵 · 查看更多 »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新!!: 石敬瑭和吐谷浑 · 查看更多 »

同光

同光(923年四月-926年四月)是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勗的年号,也是李存勗使用过的唯一的一个年号。计时4年。闽太祖王審知用此年号(923年四月-925年);荆南武信王高季兴亦用此年号(924年三月-926年四月)。 清代的同治、光緒兩朝,亦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新!!: 石敬瑭和同光 · 查看更多 »

天平軍節度使

天平軍節度使,簡稱天平節度使,為唐朝、五代、北宋今山东省西南部地方的藩鎮節度使之一。.

新!!: 石敬瑭和天平軍節度使 · 查看更多 »

天福 (后晋)

天福(936年十一月己亥—944年六月)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开始使用的年号。天福七年六月(942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沿用到944年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4年12月,141-142,147-149,156 ISBN 7101025129,前后共计9年。 后晋灭亡后,劉知遠建立后汉,947年二月-十二月沿用天福年号。吳越世宗錢元瓘和成宗钱弘佐,楚文昭王馬希範、荆南文獻王高從誨也用此年号。947年吳越忠遜王錢弘倧,荆南文獻王高從誨、楚废王馬希廣(四月)再用此年号。.

新!!: 石敬瑭和天福 (后晋) · 查看更多 »

太原市

太原市(太原话:),简称--,古称晋阳,别称并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山西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华北地区重要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区域。 太原市境内的晋阳古城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都城,故太原又被稱為“龍城”。它為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石敬瑭和太原市 · 查看更多 »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新!!: 石敬瑭和契丹人 · 查看更多 »

孝元懿皇后

孝元懿皇后何氏(),後晉憲祖石紹雍妻。 何氏事跡不詳,只知她嫁與後晉憲祖及生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937年)五月,石敬瑭追尊何氏諡號為孝元懿皇后。.

新!!: 石敬瑭和孝元懿皇后 · 查看更多 »

宣武区

宣武区是北京市一旧行政区域,位于北京旧城西南,面积17平方公里,经纬度位置是北纬39°52′-北纬39°53′东经116°19′-东经116°23′,2002年统计有居民41万人。2010年7月1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与北临的西城区合并,合并后改为新的西城区。 宣武区原来属于外城,内城的宣武门之外,由于内城是皇亲国戚和官宦的住宅区,禁止普通商贩和娱乐界入内,所以他们都集中到外城,宣武区是中国京剧的发祥地,著名的京剧界人士的住宅和剧院都集中在宣武区;大栅栏是集中北京著名老字号的商业区;琉璃厂是北京书画艺术的汇集地;宣武区也是北京最古老的城区,千年古刹法源寺就在这里;以前各省商人来京建立的会馆也集中在宣武区;以前宣武门外菜市口是清代的刑场,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都是在这里被处死的;宣武区也是北京回族居民的集中区,著名的牛街和牛街礼拜寺都在宣武区。清代许多著名学者也都曾在宣武区居住,如著名的康有为故居就位于此。.

新!!: 石敬瑭和宣武区 · 查看更多 »

安从进

安從進(),是五代官员。 先祖是振武索葛部人。祖父、父亲皆事唐为骑将。從進少年时即以勇力著称,早年是唐庄宗的护驾马军都指挥使,成為贵州刺史,明宗时为保义彰武军节度使。933年,愍帝即位,徙领顺化。后晋建国,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任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市)节度使。天福六年(941年)四月叛变,据襄州,安重荣立即率部响应。安从进引兵攻邓州,不克,进至湖阳,遇李建崇等部。从进大骇,以为神速,复为野火所烧,遂大败。安从进仅以数十骑奔还襄阳城。石敬瑭以高行周为襄州行营都部署,讨伐平叛。逾年襄州城粮尽,高行周攻破襄州,從進舉族自焚死。其子安弘受及其将佐四十三人送京师处斩。.

新!!: 石敬瑭和安从进 · 查看更多 »

山南东道节度使

山南东道节度使,為唐朝、五代在山南东道设立的節度使。 755年十二月,设立山南节度使,756年正月,设立南阳防御守捉使,后为邓州节度使。756年七月废除。设立襄阳防御使,旋即为节度使,下辖襄州、邓州、随州、唐州、安州、房州、均州、金州、商州。十二月,商州、金州、均州、房州另设兴平节度使。762年,商州、金州、均州、房州设观察使。777年十二月,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州,下辖襄州、邓州、房州、均州、复州、郢州。785年,邓州归东都畿都防御使。787年增加唐州、邓州、安州、复州。802年,安州归奉义军。815年十月,下辖襄州、复州、郢州、均州、房州,唐州、随州、邓州另设节度使。817年十一月,唐随邓节度使废除,地入山南东道。819年–838年,领临汉监牧使。844年,暂废复设。888年五月,建号忠义军,下辖襄州、复州、郢州、房州、均州,905年房州、均州归戎昭节度使,906年恢复山南东道的名字,再领房州、均州。 五代初領襄州、復州、郢州、均州、房州,唐州、隨州、鄧州。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鄧州升為宣化軍節度,割泌、隨、復、郢4州隸之。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南平王高季興所轄復州來屬,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復州升為防禦州,直隸中央。七年(942年),廢山南東道節度使,襄州升為防禦州,直隸中央;均、房2州割隸威勝軍節度。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復置山南東道節度使,領襄州、復州、房州、均州。.

新!!: 石敬瑭和山南东道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中原

中原是漢族傳统中的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華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後被漢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國古代的地緣思想中,起源於中原的華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古代中原地區是華夏部落的原居地,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王朝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區的中心是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全境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新!!: 石敬瑭和中原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石敬瑭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新!!: 石敬瑭和五代十国 · 查看更多 »

庙号

廟号,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号。.

新!!: 石敬瑭和庙号 · 查看更多 »

张从宾

張從賓是五代軍事人物。 早年是後唐庄宗的小校,有戰功。後唐天成中期,自捧圣指挥使领澄州刺史,再升遷左右羽林都校。隨药彦稠攻讨杨彦温于河中。為洛陽巡檢使。后晋天福二年六月,范延光举兵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南)。石敬瑭急令從賓發河南兵數千人擊范延光,被范延光策反,攻汜水,杀巡检使宋廷浩,杀石敬瑭之子河阳节度使石重信,进逼汴州(今河南开封)。石敬瑭命奉国都指挥使侯益與护圣都指挥使杜重威分兵讨之,侯益至汜水遇從賓眾萬餘人,迎頭痛擊,俘斬殆盡。從賓败退,乘马入河,溺水死,其黨羽張延播、張繼祚、婁繼英等,被擒送至闕下。.

新!!: 石敬瑭和张从宾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新!!: 石敬瑭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唐庄宗

唐莊宗李存--,山西应县人,沙陀族,本姓朱邪,因其父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受唐懿宗赐以李姓,而改姓李,諱存--(有時被寫作「勖」,),唐光启元年正月(885年12月)生于山西应县,五代時期后唐开国皇帝。小名“亚子”,藝名“李天下”,以勇猛闻名。 923年5月13日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後因義兄弟李嗣源被軍士擁戴造反,直取洛陽,宮中的指揮使郭从谦為了報仇,趁機發動興教門之變,將存勗殺害。.

新!!: 石敬瑭和唐庄宗 · 查看更多 »

唐閔帝

唐閔帝李從厚(),小字菩薩奴,五代時期後唐皇帝,為後唐明宗李嗣源之子,母昭懿皇后夏氏,有一胞兄李从荣。李嗣源因李從厚與其特別相像,特別喜歡他。.

新!!: 石敬瑭和唐閔帝 · 查看更多 »

唐明宗

唐明宗李亶(),初名嗣源,小名邈佶烈。应州金城(今山西省应县)人,沙陀族,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926年6月3日-933年12月15日在位),在位8年。唐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养子,生父為李霓。.

新!!: 石敬瑭和唐明宗 · 查看更多 »

石勒

趙明帝石勒(),字世龍,原名㔨,小字匐勒,中國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族人,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初期因公師藩而起兵,後投靠漢趙君主劉淵,之後卻與漢國決裂,由漢國分裂出去。石勒在他的謀臣,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台)為根據地,並陸續消滅了王浚、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於北方的勢力,繼而又消滅曹嶷,進侵東晉以及消滅劉曜領導的前趙,又北征代國,率領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石勒又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另外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新!!: 石敬瑭和石勒 · 查看更多 »

石紹雍

石绍雍,胡名臬捩鸡,李克用、李存勖的部将,与周德威并称,历任平州、洺州刺史,后唐追赠太傅,是石敬瑭的父親。 936年,石敬瑭登位後,他被尊為皇帝,廟號后晋宪祖(《新五代史》作献祖),諡號孝元皇帝,皇陵稱昌陵。.

新!!: 石敬瑭和石紹雍 · 查看更多 »

石重乂

壽王石重乂(《旧五代史》卷七十六),字弘理,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第三子。他自幼好讀書,看兵法,石敬瑭很喜愛他。後來石敬瑭即位,自北京皇城使拜左骁卫大将军,以为河南尹,石敬瑭幸汴州,又加石重乂檢校司空、權東都留守。《旧五代史》卷九十三不久,鄴都的範延光叛變,被任为魏府四面副都部署兼诸军都虞候的前灵武节度使、洛都巡检使张从宾亦叛,与范延光合谋,杀石重乂於河南府,《旧五代史》卷八十九《旧五代史》卷九十七《新五代史》卷八《新五代史》卷五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年十九歲。石敬瑭在偏殿发丧,輟朝三日,贈太傅。同年十月,以庄宅使張穎辦他的喪事,葬於河南府萬安山。天福七年,再赠太尉,追封為壽王。《旧五代史》卷八十八年,在赠太傅虢王的基础上再赠太师。《旧五代史》卷八十一石重乂无子。王妃虢国夫人李氏,汾州刺史李騱之女,石重乂死後當尼姑,《旧五代史》卷七十八開運年間在京師去世。《旧五代史》卷八十七《新五代史》卷一十七.

新!!: 石敬瑭和石重乂 · 查看更多 »

石重信

楚王石重信(《旧五代史》卷七十六),字守孚,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兒子,母李皇后,少年时为人聰敏又睿智,且好礼。《旧五代史》卷八十七《新五代史》卷一十七 后唐天成年间,石重信因是后唐明宗外孙,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不久加检校刑部尚书,守相州长史。未几,迁金紫光禄大夫,超拜检校司徒,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历事明宗及后唐闵帝、末帝,不仗着自己贵戚的身份,克己复礼,温和恭顺,很为时人所称道。 后晋高祖登基后,天福二年二月,石重信以左骁卫上将军拜封检校太保、河阳三城节度使,他的政績很好,才一个多月就去除百姓不便之事十余件,石敬瑭下诏褒揚。同年范延光謀反,石敬瑭派前灵武节度使、洛都巡检使张从宾为魏府四面副都部署兼诸军都虞候讨之,六月,张从宾亦叛,与范延光合谋,杀石重信于理所,《旧五代史》卷九十七《新五代史》卷八《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时年二十。後晉高祖打算追封他太尉,但大臣以汉朝例无论皇子生死不封三公而勸阻。石敬瑭说:“此兒为善却遭祸,我很哀悼他,从我开始,何必有先例。”遂册赠太尉。天福七年正月,加赠太师,追封沂王。《旧五代史》卷八十後晉出帝天福八年五月,改封楚王。《旧五代史》卷八十一王妃南阳白氏,昭信军节度使白奉进之女。《旧五代史》卷九十五石重信有兩個兒子,年幼而成长于深宫中,後來随少帝北迁,不知所终。.

新!!: 石敬瑭和石重信 · 查看更多 »

石重睿

石重睿(),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兒子,相貌类似石敬瑭,故尤其为石敬瑭所钟爱。天福六年(941年),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石敬瑭病重,宰相冯道单独朝见,而石重睿尚幼,石敬瑭叫重睿出来拜见冯道,命宦官把他抱到冯道怀中。敬瑭虽然不講,但大臣皆知他以冯道托孤。後晉高祖死後,冯道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事,建议立长君,立了石敬瑭兄子石重贵为後晉出帝,石重睿就沒有即位了。出帝登基后,石重睿因避讳改名石睿。 次年(943年)正月,出帝得了小病,枢密使弘文馆大学士桑维翰秘密派中使、女仆与太后联系,问石睿近期可曾读书,请求为其找师傅教导,因此被出帝怀疑有异心。出帝又将此事说给和桑维翰不和的宰相冯玉,冯玉以言词激怒出帝,桑维翰因而被出为开封府尹。《新五代史》卷二十九 当年,石睿在检校司徒任上被出帝任为检校太保、开封尹,因年幼,不出阁,而是派左散骑常侍边蔚知府事。出帝对石睿戏言:“已降衔命使臣,有何例物待之?”石睿说:“例物出於内库,臣何忧焉?”出帝许之。当年秋,出帝幸大年庄回来,置酒于景延广家,景延广献出器服、鞍马、茶床、椅榻,都裹以金银,饰以龙凤,又进帛五千匹,绵一千四百两,马二十二匹,玉鞍、衣袭、犀玉、金带等,赏赐出帝从官,从石睿开始到伴食刺史、石睿从者不等,出帝也赏赐景延广家属。当时天下旱、蝗,百姓每年饿死十数万,而君臣之间尚且穷极奢侈相夸如此。开运二年(945年)五月,石睿被任为雄武军节度使,三年(946年)徙镇忠武节度使,他都不在镇中,也没有封王。四年(947年)契丹灭晋,石睿和出帝一同被俘北上,与出帝妻儿一同被安置于黄龙府,后來不知所终。.

新!!: 石敬瑭和石重睿 · 查看更多 »

石重进

石重进,后晋宗室,家族是沙陀化的石国人后裔,后晋开国皇帝高祖石敬瑭第五子。 石重进在后晋建立之前早死,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石敬瑭赠石重进以故左金吾卫将军赠太保。天福七年(942年)正月,加赠太傅,四月追封石重进夔王。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943年)五月,加赠太师。.

新!!: 石敬瑭和石重进 · 查看更多 »

石重胤

石重胤(),一名石重裔,后晋宗室,宋朝避讳作石重允,本来是石敬瑭的弟弟,但史书不明是否是亲弟弟,石敬瑭喜欢他,以石重允为养子,在名加“重”字辈与自己的诸子同列序齿。 石敬瑭在太原起兵时,石重英为右卫上将军,石重胤为皇城副使,住在京师。听说石敬瑭举事,藏在民家井中,唐末帝李从珂抓到他们,清泰三年(936年)七月初三己丑,于诛杀了他们,并且族灭民家。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石敬瑭为二子发丧,都赠为太保,天福七年(942年)正月,加赠太傅,追封石重胤郯王(一作剡王)。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943年)五月,加赠太师。.

新!!: 石敬瑭和石重胤 · 查看更多 »

石重英

石重英(),后晋宗室,高祖石敬瑭长子。 石敬瑭在太原起兵时,石重英为右卫上将军,石重胤为皇城副使,住在京师洛阳。听说石敬瑭举事,藏在民家井中,唐末帝李从珂抓到他们,清泰三年(936年)七月初三己丑,诛杀了他们,并且族灭民家。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石敬瑭为二子发丧,都赠为太保,天福四年(939年)四月追封石重英虢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943年)五月,加赠太师。.

新!!: 石敬瑭和石重英 · 查看更多 »

石重杲

石重杲,后晋宗室,家族是沙陀化的石国人后裔,后晋开国皇帝高祖石敬瑭幼子。 石重杲小字冯六,没有起名就死了,石敬瑭建立后晋,赠冯六太傅,追封陈王,赐名重杲。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943年)五月,加赠太师。.

新!!: 石敬瑭和石重杲 · 查看更多 »

燕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或幽雲之地,古代地理名詞,即今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包括燕薊節度使所轄的燕、蓟等十一州,與河東節度使所轄的雲、蔚等五州。 幽州為漢朝時北京名稱,「幽雲」一名見於《宋史·地理志》。幽雲十六州東西寬約600公里,南北長約200公里,總面積約120,000平方公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餘的雲、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地勢居高临下,易守難攻,自秦漢以來,此地區自古為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戰略要地,歷朝皆派有重兵駐守。 后晋皇帝石敬瑭(原为后唐河东节度使)於936年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後晋,契丹首領耶律德光与石敬瑭结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做為回報,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幽雲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間數個王朝都未能将幽雲十六州完全收復(期間瀛、莫于后周时被收復),持续近二百年。http://travel.ifeng.com/around/detail_2011_04/17/5794422_0.shtml 幽云十六州历史背景与传奇故事介绍_凤凰网 旅游频道 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新!!: 石敬瑭和燕雲十六州 · 查看更多 »

节度使

节度使,中國、越南、朝鮮古代軍事將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後來在中國和越南成為地方军政长官,簡稱節度、節使、節帥。唐代驻守於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節的称為节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和安撫使等為節度使。.

新!!: 石敬瑭和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新!!: 石敬瑭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石敬瑭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辽太宗

遼太宗耶律德光(),大契丹國第二位皇帝(927年12月11日至947年5月15日在位),在位20年。字德谨,契丹名耶律尧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947年2月24日,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成为遼朝首位皇帝。.

新!!: 石敬瑭和辽太宗 · 查看更多 »

范延光

范延光,字子环,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将领。相州临漳人(今河北省临漳)人。开始在后唐为宣徽南院使,以平定朱守殷之乱,授为枢密使。后来镇压魏州天雄兵变,改为天雄軍节度使。石敬瑭代后唐建立后晋后,范延光很迟才归降、致贺,而他的女儿又是后唐末帝子雍王李重美妃,虽然石敬瑭封他为临清郡王以示安抚,但两人彼此并不信任。937年,在邺城反晋,次年兵败後归罪下属孙锐并灭其族,请求投降,石敬瑭先拒绝,后接受,于是范延光派儿子范守图、范守英入质大梁而后开城投降,获赐铁券,为天平军节度使,改封東平王,以太子少师致仕,最后被杨光远杀害。.

新!!: 石敬瑭和范延光 · 查看更多 »

藩镇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衛”之意,鎮是指軍鎮;唐代朝廷設置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唐玄宗為防止邊地胡人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時稱天寶十節度。 天寶十節度中,安祿山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後發動叛亂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唐國勢中衰,“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鎮大多依舊服從中央政府,向中央繳納賦稅。而在河北、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一帶的藩鎮,即時稱「河朔三鎮」的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則割據一方,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亦不賦稅,形同獨立政權,“父子相襲,親黨膠固。其兇戾者,強買豪奪,逾法犯令,長吏不能禁。變易主帥,有同兒戲,如史憲誠、何進滔、韓君雄、樂彥禎,皆為其所立,優獎小不如意,則舉族被害”。後代史家把這種局面統稱為“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後,藩镇成為唐政府對抗邊犯的重要屏障,“大者連州十馀,小者猶兼三四”,藩鎮和皇室、宦官之間構成錯綜復雜的關係,藩鎮“喜則連衡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并”。唐朝后期財賦重心轉移到江淮地區,東南豐沛的資源,使朝廷得以延續其統治。宋人尹源評說:“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強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新!!: 石敬瑭和藩镇 · 查看更多 »

邺都之乱

邺都之乱,又稱鄴都之變。是五代十国后唐莊宗时,由魏博軍的一個士兵皇甫暉發動的兵變,又引爆了一連串兵變事件,莊宗養兄李嗣源奉命前去平亂,卻被士兵挾持而一起叛變。最后,莊宗在興教門之變中被杀,李嗣源称帝,是为唐明宗。.

新!!: 石敬瑭和邺都之乱 · 查看更多 »

李從珂

李從珂(),鎮州(今河北正定)人,五代時期後唐皇帝,史稱後唐末帝或後唐廢帝,本姓王,小字二十三,因此又被叫做阿三。.

新!!: 石敬瑭和李從珂 · 查看更多 »

李克用

李克用(),字翼圣,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人,後唐莊宗李存勗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賜李姓。綽號鴉兒、三郎、獨眼龍、飛虎子,沙陀族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門北部)。是中國唐朝末年最強大的藩鎮節度使之一,後受唐封為晉王。后唐建立後,尊稱其為後唐太祖武皇帝。.

新!!: 石敬瑭和李克用 · 查看更多 »

沙陀

沙陀,又名处月、朱邪、朱耶,原是唐朝时西突厥的一部,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今巴里坤)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

新!!: 石敬瑭和沙陀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石敬瑭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清泰

清泰(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是后唐末帝李從珂的年号,共计三年。吳越世宗錢元瓘、楚文昭王馬希範、荆南文獻王高從誨用此年号(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

新!!: 石敬瑭和清泰 · 查看更多 »

成德節度使

成德節度使,又称恒冀節度使、镇冀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成德地区设置的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最稳定的一个藩镇,160年來的統治者,只有三個家族更迭。.

新!!: 石敬瑭和成德節度使 · 查看更多 »

成德节度使

#重定向 成德節度使.

新!!: 石敬瑭和成德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尹洙与欧阳修打算合撰《新五代史》,但因史觀不同而作罷,尹洙后来独撰两卷的《五代春秋》。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新五代史》成书,原名《五代史记》。因為私撰,故藏於家。脩卒,家人上呈於朝廷。 乾隆时,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詳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彦章、段凝、趙在禮、范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税、吕琦、楊渥等傳內容都有補強。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新!!: 石敬瑭和新五代史 · 查看更多 »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晉涵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新!!: 石敬瑭和旧五代史 · 查看更多 »

晋出帝

晋出帝石重贵(),又稱少帝,942年-946年在位。天福七年(942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死,重贵繼位,沿用高祖天福年号,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开运。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契丹攻后晋,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佔開封,石重贵投降,后晋亡。.

新!!: 石敬瑭和晋出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后晋高祖后晋高祖石敬瑭兒皇帝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