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南史

指数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下迄南陳祯明三年(589)。记刘宋、南齊、南梁、陈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记载南朝历史。《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家李延壽的作品。他撰寫這兩部書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570-628)未完成的事業。 李大師鑑於南北朝各朝歷史,記事重複,詳于本國而略於他國,「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於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餘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刪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 李大師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當時《南史》、《北史》皆未能成書,最後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壽繼續撰述,「因於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之」,後因事離開史局,「以所得者編次之,然尚多闕,未得及終」,貞觀十五年(641年),繼續編撰,「因茲復得勘究宋、齊、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成書,「始末修撰,凡十六載」。司马光给劉恕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自有南北二史之後,《宋書》、《南齊書》、《魏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被稱為八書,史稱「二史八書」。《南史》與《北史》均广为流传,致“学者止观其书,沈约、魏收等所撰皆不行”。 《南史》與《北史》皆用「家傳」形式突出門閥士族的地位,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達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餘年,乃至於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朱熹說:“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同時《南史》、《北史》內容亦有重复现象。《南史》中更刪除了部分判決文字(包含《後漢書》的作者范曄等人之罪名文字),使成不白之冤。.

286 关系: 劉師知劉康祖劉穆之劉義恭劉義慶劉瓛劉遵考劉道規劉道鄰劉裕劉恕劉湛劉惠端劉敬宣劉智容垣護之南史人物列表南齐南陳南梁南朝司馬褧司馬茂英司马光后汉书吐谷浑夏王豐天竺姚察孫瑒孔琳之孔靖宗元饒宗越宗悫宕昌宋孝武帝宋順帝宋明帝宋文帝崔慧景丁令光席闡文于阗任忠任昉仇池张尚柔张阙張弘策...張彪張裕張麗華張興世張邵張惠紹張敬兒何婧英何尚之何令婉何承天徐度徐勉徐羨之徐昭佩徐文盛徐摛侯安都侯瑱侯景北史到彦之刘子业刘宋刘义康周炅周盤龍周迪周朗周文育周敷 (南朝)傅亮傅弘之傅縡唐太宗唐朝倭国王寶明王少姬王弘王彧王僧孺王准之王皇后 (梁敬帝)王琳王神念王韶之王韶明王鎮之王靈賓王裕之王誕王諶王貞風王鳴盛王茂王蕣華王惠王悦之王憲嫄王懿王曇首禎明章要兒章昭達纪传体羊侃羊欣焦度熊曇朗留異百济韩子高韋叡荀朗華皎萧统萧铿萧铄萧昭业萧昭文萧文寿萧摩诃顧野王袁齊媯袁湛裴邃裴松之裴惠昭褚令璩褚裕之駱文牙高句丽高昌謝岐謝裕謝梵境謝方明魯悉達鮑泉谢晦貞觀鲁爽賀瑒趙安宗路惠男齐和帝齐武帝齐明帝范岫范雲范泰范晔胡僧祐胡穎 (南朝)胡道安胡藩郗徽蘭欽阮令嬴赵昺薛安都蒯恩蔡廓蔡道恭蔡景歷鄧至臧燾臧愛親蕭宏蕭寶卷蕭嶷蕭秀蕭紀蕭綸蕭綜蕭緬蕭績蕭銶蕭道生蕭道成蕭遙光蕭鏘蕭衍蕭鑑蕭鉉蕭鋒蕭暠蕭暢蕭映蕭懿蕭敷蕭曄蕭思話蕭晃虞玩之虞荔虞悰陰子春陳妙登陳宣帝陳寶應陳伯宗陳伯山陳伯之陳伯固陳伯茂陳伯恭陳後主陳道正陳詳 (南朝)陳法容陳昌陳擬陳慧紀陳曇朗陶弘景陶渊明陸子隆陸山才陸杲 (南朝)陸澄陸慧曉陈庆之陈霸先陈文帝柳元景柳敬言柔然李大師李安人李延寿杜崱杜僧明杜稜桓康梁元帝梁簡文帝梁敬帝樊毅檀道济歷史學家殷孝祖殷鈞殷淑儀殷景仁毛修之毛喜永初江夷江子一江祏江秉之江簡珪江革江淹沈君理沈妙容沈婺華沈容姬沈约沈炯沈恪沈演之波斯淳于量潘淑妃本紀朱修之朱熹显庆新罗扶南扶桑曹武曹景宗 扩展索引 (236 更多) »

劉師知

劉師知(),本名劉師智,為避諱梁敬帝的名字而改名,沛國相縣人《陳書·卷十六·列傳第十》:劉師知,沛國相人也。家世素族。祖奚之,齊晉安王諮議參軍,淮南太守,有能政,齊武帝手詔頻褒賞。父景彥,梁尚書左丞、司農卿。師知好學,有當世才。博涉書史,工文筆,善儀體,臺閣故事,多所詳悉。梁世歷王府參軍。紹泰初,高祖入輔,以師知為中書舍人,掌詔誥。是時兵亂之後,禮儀多闕,高祖為丞相及加九錫并受禪,其儀注並師知所定焉。高祖受命,仍為舍人。性疏簡,與物多忤,雖位宦不遷,而委任甚重,其所獻替,皆有弘益。《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劉師知,沛國相人也。家本素族。祖奚之,齊淮南太守,以善政聞。父景彥,梁司農卿。……好學,有當務才,博涉書傳,工文筆,善儀體,台閣故事,多所詳悉。紹泰初,陳武帝入輔,以師知為中書舍人,掌詔誥。時兵亂後,朝儀多闕,武帝為丞相及加九錫並受禪,其儀注多師知所定。梁敬帝在內殿,師知常侍左右。及將加害,師知詐帝令出,帝覺,遶床走曰:「師知賣我,陳霸先反。我本不須作天子,何意見殺。」師知執帝衣,行事者加刃焉。既而報陳武帝曰:「事已了。」武帝曰:「卿乃忠於我,後莫復爾。」師知不對。武帝受命,仍兼舍人。性疏簡,與物多忤,雖位宦不遷,而任遇甚重,其所獻替,皆有弘益。,南梁、南陳官员。 劉師知的祖父劉奚之是南齊晉安王蕭子懋的諮議參軍、淮南太守,有善政得齊武帝手詔經常獲褒賞;父親劉景彥則是南梁的尚書左丞、司農卿。他好學有當政才能,廣泛涉獵書史,練習文筆,熟悉禮儀,尚書的事都十分了解悉。南梁時曾擔任王府參軍。紹泰初年陳霸先輔政,任命劉師知為中書舍人,掌管詔令。當時戰亂剛剛平息,缺少禮儀,陳霸先擔任丞相、加九錫及受禪稱帝的儀式皆梁敬帝由他定制。梁敬帝在宮殿內經常由劉師知侍奉,到梁敬帝即將被害時,劉師知欺騙他出來,梁敬帝發現了就繞過床邊說:「劉師知你出賣我,陳霸先謀反;我根本不用當皇帝,為何要殺我?」劉師知拉著梁敬帝衣服,由行兇者殺死。事成後他向陳霸先說:「事情完了。」陳霸先回應:「你忠於我,之後不要背叛。」他不說話。南陳建立後,他仍為舍人;他個性散漫,不順從他人,雖然沒有轉官,但仍獲重用,他的建議都有增益。 陳霸先逝世,喪禮六天後需要穿著成服,朝廷大臣商議大行皇帝靈座守靈人之衣服制度。博士沈文阿認為應穿著吉服,劉師知回應:「既然穿著成服,應該具備喪禮的禮儀,靈筵和衣服器物都應該簡樸。現在雖然沒有大行皇帝的守靈人,但以前梁朝昭明太子過世,守靈人都穿縗斬,只有盔甲依舊,可以作參考。我認為六天成服的守靈人要穿縗斬。」中書舍人蔡景歷也說:「雖然不完全準確,唯按照山陵的禮儀,成服只有凶禮並無吉禮,守靈人不可以佩戴玉飾和貂尾,考慮禮儀,應穿著縗斬。」中書舍人江德藻和謝岐等人也認同劉師知的議論。 沈文阿特援引晉朝和劉宋的山陵禮儀認為守靈人可穿吉服,不認同劉師知的看法;由於二人意見不同,於是找尚書左丞徐陵決斷。徐陵說:「梓宮祭祀於山陵,靈筵祭祀於宗廟,有此分別才會知道吉凶。根據《山陵鹵簿》吉部伍中,公卿級別以下指路人,與武賁、鼓吹、執蓋、奉車都穿上吉服,守靈人怎會獨自穿上縗絰呢?如果說公卿、小官也穿喪服,那麼和梓宮隊列有何差別?若說禮樂用吉禮,官吏卻用凶禮,怎可能容許坐華蓋穿喪服;戴麻布卻坐在玉輅呢?我認同博士的意見。」。劉師知就採用王俭《喪服明記》反駁,謝岐和蔡景歷一同附和,而江德藻就提出諮詢八座袁樞、張種、周弘正、周弘讓、沈炯、孔奐,他們亦認同劉師知。最後二人上奏陳文帝,陳文帝採納劉師知的見解。 其後他遷轉為鴻臚卿,仍然擔任舍人,在天嘉元年(560年)被免官。陳文帝曾下令劉師知撰寫起居注,自永定二年(558年)秋天至天嘉元年冬天,編訂為十卷。之後朝廷再起用他為中書舍人,掌管詔令。天康元年(566年)陳文帝病重,他與尚書僕射到仲舉等人入宮侍奉醫藥。文帝去世,預先接受顧命。陳頊擔任尚書令時,劉師知入朝輔政,光大元年(567年),他和仲舉等遣舍人殷不佞矯詔讓陳頊回到東府,事發後在北獄被賜死。.

新!!: 南史和劉師知 · 查看更多 »

劉康祖

劉康祖(),表字不詳,彭城呂縣人。南朝宋將領,曾參與對北魏的北伐戰爭,並戰死。.

新!!: 南史和劉康祖 · 查看更多 »

劉穆之

劉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東莞郡莒縣人。西漢齊王劉肥的後裔。東晉末年政治人物,官至尚書左僕射。劉穆之深受劉裕倚仗,更屢次在劉裕領兵在外時留守建康,並且總掌朝廷內外事務。.

新!!: 南史和劉穆之 · 查看更多 »

劉義恭

江夏文献王刘义恭(),宋武帝刘裕第五子,母為袁美人。劉義恭作為南朝宋宗室,曾於內外出任要職,官至太宰,宋文帝、宋孝武帝及宋前廢帝在位期間都任高職,亦為宋孝武帝所遺命的輔政大臣。後因謀廢宋前廢帝而被其殘忍殺害。.

新!!: 南史和劉義恭 · 查看更多 »

劉義慶

刘义庆(),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劉宋宗室,武帝劉裕之侄,襲臨川王。任官各地清正有績,後因疾病還京師,卒年四十一。曾集士人門客作《世說新語》、《幽明錄》等書,文筆簡潔,為世人所推重。 義慶本長沙王劉道憐之子,過繼給劉裕另一弟弟劉道規,世襲臨川王,劉義慶為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先後任尚書省左僕射,出為荊州刺史,再轉任南兗州刺史,加開府儀同三司。 義慶為人恬淡寡欲,愛好文史,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門下,當時名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匯集門客,著有《徐州先賢傳》,編有《幽明錄》、《宣驗記》等,但皆多散佚,存《世說新語》一書,大傳於世。梁代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引書四百多種,與《世說新語》並行。 《世說新語》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期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始於德行,終於仇隙。每門皆收名人遺聞軼事,全書共一千多則故事。每則故事文字多寡不同,大抵以簡短雋永為主,長篇數行而盡,短言僅有三二十字,但均甚有可觀之處,皆可吟詠。.

新!!: 南史和劉義慶 · 查看更多 »

劉瓛

劉瓛,字子圭,小名阿称。沛国相人。 晋丹阳尹惔六世孙。劉瓛早年擔任祭酒主簿。大明四年(460年)举秀才,勤奋好学,博通经术。别驾东海王元曾給瓛父劉惠的信上說:“比岁贤子充秀,州闾可谓得人。”曾擔任会稽郡丞。永明初年,竟陵王子良请为征北司徒记室。其母孔氏告訴亲戚: “阿称便是今世曾子。”劉瓛四十多歲未婚。建元年間,司徒褚渊推薦他娶王氏女,不為婆婆所喜,遂出妻。.

新!!: 南史和劉瓛 · 查看更多 »

劉遵考

劉遵考(),表字不詳,彭城人。南朝宋宗室,宋武帝劉裕族弟。封營浦縣侯,在宋官至侍中、特進、左光祿大夫。.

新!!: 南史和劉遵考 · 查看更多 »

劉道規

劉道規(),字道則,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銅山縣)人。南朝宋宗室,宋武帝刘裕异母弟,母為孝懿皇后萧文寿。東晉末年重要將領,官至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

新!!: 南史和劉道規 · 查看更多 »

劉道鄰

刘道鄰,(),刘翘第二子,宋武帝刘裕异母弟,母為孝懿皇后萧文寿。 刘道鄰早年为国子学生。刘裕平定桓玄之乱时,刘道鄰留在家中侍奉母亲。桓玄之乱平定后,出任员外散骑侍郎。不久改任建威将军、南彭城内史。刘裕镇守京口时,进号龙骧将军,又领堂邑太守,戍石头。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加任使持节、监征蜀诸军事,封新兴县五等侯。义熙四年(408年),代替诸葛长民出任并州刺史、义昌太守。当时北魏南侵,刘道鄰镇守山阳,进号征虏将军,加任督淮北军郡事、北东海太守,因破鲜卑军有功,进封新渝县男,食邑五百户。 义熙五年(409年),刘道鄰跟从刘裕攻伐广固,常作军锋。广固攻陷后,慕容超率亲兵欲突围逃走时,被刘道鄰所部擒获,刘道鄰因功加使持节,进号左将军。义熙七年(411年),改任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义熙八年(412年),刘裕讨伐刘毅,征刘道鄰为都督衮、青二州晋陵、京口、淮南诸郡军事、兗州刺史、青州刺史。义熙九年(413年),因刘道鄰攻伐广固的战功,改封其为竟陵县公,食邑一千户,原先的新渝县男一爵赐予刘义宗。义熙十年(414年),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义熙十一年(415年),改任都督荆、秦、宁、湘、益、梁、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将军、镇护南蛮校尉、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刘道鄰贪财,致使镇守之地的府库空虚。晋恭帝元熙元年(419年),解任尚书令,进位司空,出镇京口。 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庚午(420年7月13日),封长沙王,食邑五千户,进位太尉。永初三年六月戊子(422年7月21日),刘道鄰去世,时年五十五岁,追赠太傅,谥景。.

新!!: 南史和劉道鄰 · 查看更多 »

劉裕

#重定向 宋武帝.

新!!: 南史和劉裕 · 查看更多 »

劉恕

劉恕(),字道原,一作道源,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

新!!: 南史和劉恕 · 查看更多 »

劉湛

劉湛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南史和劉湛 · 查看更多 »

劉惠端

劉惠端(),彭城人,南朝齊明帝蕭鸞之妻。祖父是光祿大夫劉道弘。 齊高帝蕭道成在位時,劉惠端被許配給蕭鸞,至建元三年(481年),為西昌侯夫人。483年生蕭寶卷,另有三子:萧宝玄、萧宝寅、萧宝融。後來在永明七年(489年)去世,葬江乘縣張山。 延興元年(494年),她被贈封為宣城王妃;不久蕭鸞即位,她又追尊為皇后,諡號明敬皇后。 Category:南齐追封皇后 H.

新!!: 南史和劉惠端 · 查看更多 »

劉敬宣

劉敬宣(),字萬壽,小字阿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東晉末年將領,其父劉牢之亦為東晉將領。劉牢之因謀叛桓玄而自殺身亡,其後劉敬宣逃奔至南燕,在劉裕討伐桓玄時劉敬宣歸國,入晉後官至右將軍。.

新!!: 南史和劉敬宣 · 查看更多 »

劉智容

刘智容(),南北朝南朝齐皇族,广陵人,齐高帝萧道成的正妻。祖父刘玄之,父亲刘寿之,都是员外郎。她的母亲桓氏梦见吞玉胜生刘智容,时有紫光满室,告诉刘寿之,刘寿之说:“可惜不是男孩。”桓氏说:“虽女,亦足兴家矣。”年十余岁,嫁给了萧道成,严正有礼法,家庭肃然。南朝宋泰豫元年(472年)去世,享年五十岁。葬在齐宣帝墓侧。昇明二年(478年),赠竟陵公国夫人;三年(479年),赠齐国妃;印绶如太妃。建元元年(479年),尊谥昭皇后。三年(481年),赠其父刘寿之金紫光禄大夫,母桓氏上虞都乡君。.

新!!: 南史和劉智容 · 查看更多 »

垣護之

垣護之(),字彦宗,略陽桓道人,南朝宋將領,曾三度參與元嘉北伐,並參與討平劉劭、劉義宣及劉誕的內亂。垣護之在宋官至豫州刺史。.

新!!: 南史和垣護之 · 查看更多 »

南史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南史和南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南齐

齊(479年-502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二个朝代。为蕭道成所建。史称南齐(以与北朝的北齐相区别)或萧齐。 以齐为国号,源于谶纬之说。《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宋”(因为南朝宋皇族为刘姓)。.

新!!: 南史和南齐 · 查看更多 »

南陳

#重定向 陳 (南朝).

新!!: 南史和南陳 · 查看更多 »

南梁

#重定向 梁 (南朝).

新!!: 南史和南梁 · 查看更多 »

南朝

南朝在漢字文化圈中一般指一個國家政權併立的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南方的政權,可以指:.

新!!: 南史和南朝 · 查看更多 »

司馬褧

司馬褧(),字元素,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司馬褧字元素,河內溫人也。曾祖純之,晉大司農高密敬王。祖讓之,員外常侍。父燮,善《三禮》,仕齊官至國子博士。《南史·卷六十二·列傳第五十二》:司馬褧字元表,河內溫人也。曾祖純之,晉大司農高密敬王。祖讓之,員外常侍。父燮,善三禮,仕齊位國子博士。,南梁官员。 司馬褧曾祖父司馬純之是東晉大司農、高密敬王;祖父司馬讓之曾擔任員外常侍;父親司馬燮熟悉《三禮》,在南齊官至國子博士。他年輕時就繼承家業,專心一志,經常閱讀書本,涉獵了很多禮文書籍。沛國劉曁獻是儒學宗師,嘉奖他的學問,十分欣賞。他年少和樂安任昉友好,任昉亦推崇他。最初司馬褧為國子生,以奉朝請起家,轉任王府行參軍。天監初年,朝廷下詔尋找儒者整理五禮,有人推舉他整理嘉禮,於是除授尚書祠部郎中。當時定制的禮樂,司馬褧給予的意見大多付諸實行,任步兵校尉,兼中書通事舍人。司馬褧特別精通事數,關於國家吉凶禮,當世名儒明山賓、賀蒨不能判斷時,都找他決定。 其後司馬褧曾擔任正員郎、鎮南諮議參軍,仍然兼任舍人。又遷官尚書右丞,出任仁威長史、長沙內史,除授雲騎將軍,兼御史中丞,很快改為正任。天監十六年(517年),司馬褧獲任命為宣毅將軍、南康王蕭績的長史、負責府國和石頭戍軍事;他雖然外任,但朝廷下令預留文德殿和武德殿給他去請安,不限日子。次年(518年),遷任明威將軍、晉安王蕭綱長史,不久去世。朝廷下令記室庾肩吾收集他的文章十卷,著作《嘉禮儀注》一百一十二卷。.

新!!: 南史和司馬褧 · 查看更多 »

司馬茂英

司馬茂英(),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恭帝司馬德文之女,生母恭思皇后褚靈媛。 司马茂英在東晉時封為海鹽公主,劉裕封宋公后,以长子劉義符娶司马茂英为妻。刘裕接受禅让建立刘宋后,司马茂英被册拜为太子妃。永初三年(422年),宋少帝刘义符即位为皇帝,司馬茂英被册立为皇后。元嘉元年(424年),司马茂英被降为营阳王妃,之后又为南丰王太妃。元嘉十六年(439年),司马茂英去世。据《宋书》记载,司马茂英以虚岁四十七去世,张森楷认为宋少帝死的时候虚岁十九,司马茂英当时应该是虚岁二十左右,十六七年后到元嘉十六年去世,应该虚岁三十六或三十七,不应该是虚岁四十七,他怀疑《宋书》的记载有误。.

新!!: 南史和司馬茂英 · 查看更多 »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新!!: 南史和司马光 · 查看更多 »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新!!: 南史和后汉书 · 查看更多 »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新!!: 南史和吐谷浑 · 查看更多 »

夏王豐

夏王豐,中國南朝梁時期皇族女性,出身會稽,為梁元帝妃,梁敬帝生母。梁元帝《为妾夏王丰谢东宫赉锦启》记录为夏王丰。.

新!!: 南史和夏王豐 · 查看更多 »

天竺

“天竺”重定向至此,关于北京市顺义区下辖的乡级行政区请参阅“天竺地区” 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上古漢語擬音:)(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史記》曰:「張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唐初统称为「天竺」(中古漢語擬音:),是南方方言「Sindhu」的音譯;「贤豆」()、「狷篤」()、「乾篤」()等稱呼都是根據波斯语「Hindu」的音译,波斯人读「Sindhu」为「Hindu」,希腊人读「Hindu」为「Indu」。 山海經有記載「天毒國」,但是地理位置在朝鮮附近,不一定指印度。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根据「Indu」读音正名为「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歷史之音變過程爲:.

新!!: 南史和天竺 · 查看更多 »

姚察

姚察(533年─606年),南朝陳及隋朝文學家及歷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梁書》及《陳書》的始撰者,孫吳太常姚信九世孫。 姚察的父親姚僧垣是當時著名醫師。姚察是姚僧垣的長子,有一弟姚最。梁元帝即位時,姚僧垣攜同兩子前往江陵入朝,元帝授姚察原鄉縣令。西魏攻滅梁元帝,姚僧垣及姚最隨行至長安,姚察因不在江陵而沒有隨行,留仕南梁及南陳,官至吏部尚書,亦曾出使北周與父親見面。 隋朝攻滅陳朝後,姚察亦至長安任職,任秘書丞,並奉隋文帝命修撰梁、陳兩朝歷史。開皇十三年(593年),姚察承襲父親姚僧垣在北朝受封的北絳郡公稱號。 大業二年(606年),姚察去世,享年七十四歲。其子姚思廉繼承父業,完成二書,並親自為父親作傳,收錄於《陳書》。 清朝學者趙翼於《二十二史劄記》中,指出姚察父子以古文寫作梁、陳二書,認為二人是古文運動的先行者,比韓愈早了二百多年。.

新!!: 南史和姚察 · 查看更多 »

孫瑒

孫瑒(),字德璉。吴郡吴县(治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朝梁、南朝陳将领。南梁中散大夫孫循道之子。.

新!!: 南史和孫瑒 · 查看更多 »

孔琳之

孔琳之(),字彥琳,會稽山陰人。孔子二十八代孫,孔沈孫。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官員,在宋官至御史中丞。.

新!!: 南史和孔琳之 · 查看更多 »

孔靖

孔靖(),字季恭,会稽郡山陰县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官員,其祖父為東晉初年官員孔愉。.

新!!: 南史和孔靖 · 查看更多 »

宗元饒

宗元饒(),南郡江陵人《陳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宗元饒,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學,以孝敬聞。仕梁世,解褐本州主簿,遷征南府行參軍,仍轉外兵參軍。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為主簿。高祖受禪,除晉陵令。入為尚書功論郎。使齊還,為廷尉正。遷太僕卿,領本邑大中正,中書通事舍人。尋轉廷尉卿,加通直散騎常侍,兼尚書左丞。時高宗初即位,軍國務廣,事無巨細,一以咨之,臺省號為稱職。《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宗元饒,南郡江陵人也。少好學,以孝聞。仕梁為征南府外兵參軍。及司徒王僧辯幕府初建,元饒與沛國劉師知同為主簿。陳武帝受禪,稍遷廷尉卿、尚書左丞。宣帝初,軍國務廣,事無巨細,一以咨之,台省號為稱職。,南梁、南陳官员。 宗元饒少年好學,以孝順尊敬長輩著名。南梁年間出身本州主簿,遷任征南府行參軍,轉為外兵參軍。司徒王僧辯建立幕府,他與沛國劉師知一同擔任主簿。陳武帝受禪建立南陳,除授晉陵縣令,入朝任職尚書功論郎;出使北齊回國後,出任廷尉正,轉遷太僕卿,領任本邑大中正,中書通事舍人。不久改任廷尉卿,加通直散騎常侍,兼官尚書左丞。當時陳宣帝剛即位,致力軍國事務,事無巨細都諮詢宗元饒,在御史台號稱稱職。 他轉任御史中丞,管理五禮。當時合州刺史陳裒貪污聲名狼藉,遣使在水邊陸地收集漁獲,又從六郡乞求糧食,百姓苦不堪言。他上表彈劾陳裒獲准,後來吳興太守、武陵王陳伯禮與豫章內史、南康嗣王陳方泰都傲慢放縱,宗元饒亦上奏朝廷之,二人都被罷去官職。 宗元饒個性公平,善於主持法律,通曉故事要旨,官吏犯法、施政不方便民眾及禮儀不足也會及時糾正,獲益良多。他改任貞威將軍、南康內史,提供三千多斛米協助人民赋税,慰問老人,拯救窮困,百姓很依賴他。他為賦稅入朝,朝廷下詔加任散騎常侍、荊雍湘巴武五州大中正。尋很快就以本官再次領授尚書左丞,又出任御史中丞。歷任左民尚書、右衛將軍、領任前將軍,遷轉為吏部尚書。太建十三年(581年)他去世,虛齡六十四,朝廷贈封他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協助喪事。.

新!!: 南史和宗元饒 · 查看更多 »

宗越

宗越(),南陽郡葉縣人。南朝宋時期將領。宗越曾參加過宋文帝至孝武帝期間多場大戰役,共建功勳。前廢帝時得重用,作為爪牙討伐反對前廢帝的大臣勢力,但他在前廢帝被殺得心懷恐懼,不久就因謀圖作亂而被殺。.

新!!: 南史和宗越 · 查看更多 »

宗悫

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名将,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镇平县南)人,年少时,他任侠尚武,曾经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文帝时代,他屡立战功。元嘉三十年(453年),刘劭杀宋文帝自立,宗悫时任南中郎咨议参军,他随刘骏出兵击杀刘劭。刘骏即位为宋孝武帝,为左卫将军,迁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大明三年(459年),他参与平定竟陵王刘诞之乱。前废帝刘子业在位时,他官居雍州刺史。.

新!!: 南史和宗悫 · 查看更多 »

宕昌

宕昌可以指.

新!!: 南史和宕昌 · 查看更多 »

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劉駿,字休龍,小字道民,宋文帝劉義隆的第三子,南朝宋第五任皇帝。453年3月16日深夜,皇太子劉劭於京城建康(今南京市)行凶,殺害父皇宋文帝劉義隆,自稱皇帝;時為武陵王的劉駿在沈慶之的輔佐下,於江州(今九江市)起兵宣討。同年5月20日,於新亭(今南京市西南)即皇帝位。5月27日攻下京城,擒斬長兄劉劭、二兄劉濬。隔年(454年)2月14日改元,年號孝建;457年2月10日二度改元,年號大明。 劉駿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撤除「錄尚書事」職銜,並分割州、郡以削弱藩鎮實力;誅中書令王僧達、丹陽令顏竣,討誅隨王劉誕,剷除強臣。崇禮佛教,尊奉高僧僧導,率公卿親臨瓦官寺聽宣《維摩詰經》;詔令整肅佛門,勒令不法僧人還俗;史載劉駿天性好色,臨幸不避戚誼,並有與母后路惠男亂倫之嫌疑,流傳後世。 464年7月12日,劉駿病逝於建康宮玉燭殿,享年三十五歲,在位十一年。8月27日,奉葬景寧陵。 史載劉駿其人機警聰慧,博學多聞並文采華美,讀書能七行俱下,又雄豪尚武,擅長騎射。劉駿病逝後,吏部尚書蔡興宗稱其為「守道之君」(「以道始終」);然而劉駿生性喜奢、欲求無度,晚年「尤貪財利」、不聽善諫,以致原本讚許他德行的士族,也感嘆「天下失望」;更兼大明末年,浙江大旱,通貨膨脹失控、浙江的人民餓死十分之六、七,依《宋書‧州郡志》記載之戶口推算,飢餓致死者最高可能有三十萬人。南朝梁史家裴子野總結劉駿「威可以整法,智足以勝奸,人君之略,幾將備矣。」卻也嘆道:「夫以世祖才明,少以禮度自肅,思武皇之節儉,追太祖之寬恕,則漢之文景,曾何足云!.

新!!: 南史和宋孝武帝 · 查看更多 »

宋順帝

#重定向 宋顺帝.

新!!: 南史和宋順帝 · 查看更多 »

宋明帝

宋明帝劉彧(),字休炳,小字榮期,南朝宋第七任皇帝。劉彧生於元嘉年間,為宋文帝劉義隆第十一子,先後受封淮陽王、湘東王。宋前廢帝劉子業即位,顧慮諸叔威脅皇位,趁劉彧入朝時將其拘留殿中,並因劉彧體胖而封其為「豬王」,大肆羞辱,且屢次欲加殺害,都因始安王劉休仁諂媚化解,才保全性命。劉子業遭壽寂之殺害後,劉休仁便奉迎劉彧即皇帝位,改元泰始,大赦天下。 劉彧在位六年半,執政前期眾親王及方鎮相繼叛變,朝廷頻繁動武平亂,國力逐漸耗損。北魏也趁機侵略,佔領山東、淮北等地區,北朝國力自此超越南朝;劉彧為防範宋孝武帝劉駿諸子奪取皇位,殺盡諸姪子,致使劉駿絕後;晚年尤多忌諱,文書奏折不得出現諱字,犯禁者一律誅殺。 472年5月10日,劉彧逝世,享年三十四歲,庙号太宗,谥号明帝,奉葬高寧陵。 史載劉彧個性寬和仁慈,儀容端雅,喜好文學。即位後雖然四方反抗但用人不疑,能使將士效忠不貳。然而晚年好猜忌,對待皇族及侍臣動輒殘忍刑戮;國家連年征伐,國庫空虛,而劉彧卻奢侈無度,致使「天下騷然,民不堪命」,劉宋國運自此衰敗。.

新!!: 南史和宋明帝 · 查看更多 »

宋文帝

宋文帝劉義隆,小字車兒,宋武帝劉裕的第三子,劉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生於東晉末年,南朝宋立國後,受封宜都王。宋少帝被廢後獲擁立為帝,即位後改元元嘉。劉義隆在位近三十年,在位期間,建立制度、賞罰分明、鼓勵農桑,減免賦稅力役,使得國家大治,「內清外晏,四海謐如」,此治世因其年號元嘉而稱為「元嘉之治」。劉義隆亦銳意北伐,曾先後三次發起大規模北伐戰爭圖收復北魏所佔的河南土地,然而三次皆失敗,其中發生在元嘉後期的第二次更讓魏軍南攻至江北瓜步,一度威脅建康。元嘉北伐亦對國內經濟民生造成嚴重打擊,《資治通鑑》對北伐的創傷寫道「元嘉之政,自此衰矣。.

新!!: 南史和宋文帝 · 查看更多 »

崔慧景

崔慧景(),字君山,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人。 崔慧景开始是刘宋国子学生,历任宁朔将军,依附萧道成。南齐建立,封乐安县子,历任梁州、南秦州刺史,平定李乌奴之乱。齐明帝时,北魏攻打襄阳,他都督雍州驻军戍守樊城。萧宝卷即位,担任护军将军。永元二年(500年),率军征寿阳叛亂的裴叔業,到广陵举兵反萧宝卷,擁立京口的萧宝玄。崔慧景还军攻打建康,蕭子良的兒子蕭昭胄投靠他。崔慧景围城十二天,被蕭懿擊败,崔慧景逃跑,被漁夫所杀。漁夫用魚簍裝他的頭顱獻於朝廷。.

新!!: 南史和崔慧景 · 查看更多 »

丁令光

丁令光(),梁武帝萧衍妃子。谯国(今安徽省亳州市)人,萧统、蕭綱、蕭續生母。 丁令光出身平民,健壮质朴勤于劳作。萧衍任雍州刺史时看上这名姿色豔美的村姑,啖以重赂,丁家父母遂取消了原先与村人魏某讲好的婚事,送女为萧衍妾。萧衍嫡妻郗徽为潯陽公主的女兒,御夫至严,待丁令光如粗使婢女,每天令她舂米五斛,丁令光日日认真工作,毫无怨忧,这才得被容纳。 郗徽死后,丁令光得到萧衍宠爱,次年生下三子萧统、蕭綱、蕭續。中兴二年(502)四月,萧衍建立梁国,八月立丁令光为贵嫔,十一月立萧统为皇太子。丁令光以生活简朴、待人踏实得到了拥护,多年实际主持后宫。普通七年(526年),丁令光去世,时年42岁,谥曰穆妃,她的次子简文帝萧纲即位后,又追尊她为穆太后。 Category:南朝梁妃嬪 Category:南北朝追封皇太后 Category:亳州人 L.

新!!: 南史和丁令光 · 查看更多 »

席闡文

席闡文,南齊安定臨涇人。 早年孤貧,喜讀史書。齊初,任雍州刺史蕭赤斧中兵參軍。勸萧颖胄隨萧衍起兵代齊。入梁後官至侍中。.

新!!: 南史和席闡文 · 查看更多 »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新!!: 南史和于阗 · 查看更多 »

任忠

任忠字奉誠,小名蠻奴,南朝陳、隋人。汝阴(今安徽阜阳)人。 出身卑微,善骑射,谲诡多计略,州里少年皆附之。鄱陽王蕭范將其置於左右。侯景之乱时,聚數百人起兵,以功授荡寇将军。入南朝陈時,历官安湘太守、右军将军。再升迁為霍州刺史,陳後主時封梁信郡公,與孔範不合。隋軍攻陳,陳後主以任忠為鎮東大將軍,自吳興入赴,屯守朱雀門。韩擒虎军直入朱雀门,陈军本來還想反擊,任忠说:“老夫尚降,诸君何事”。最後降於韩擒虎,隨隋军自南掖门攻入建康(南京)。入隋,授开府同三司。.

新!!: 南史和任忠 · 查看更多 »

任昉

任昉(),字彥昇,小字阿堆,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南朝梁文學家。 自幼“聪明神悟”,四岁能诵诗,八歲能文,“雅善属文,尤长载笔,声闻藉甚。”叔父任晷誇他“吾家千里駒也。”南朝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齊為王儉所重,任丹陽尹刘秉的主簿(办公室主任)、竟陵王記室參軍,官至中書侍郎、司徒右長史,梁時歷任義興(今江蘇宜興縣)、新安(今浙江淳安縣)太守。一生仕宋、齊、梁三代,為官清廉,仁愛恤民,离开義興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已”。天監七年(508年)卒於官舍,家中仅有桃花米20石。梁武帝萧衍“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 任昉寫文章時擅長表、奏、書、啟等文體,文格壯麗,“起草即成,不加点窜”,而同期的沈約以詩著稱,時人稱「任筆沈詩」。沈约称任防“心为学府,辞同锦肆”。王融“自謂無對當時”,可是一見任昉之作,似“恍然若失”。王俭见其笔札,“必三复殷勤,以为当时无辈,曰:‘自傅季友以来,始复见于任子。若孔门是用,其入室升堂。’”又與沈约、王僧儒同为三大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作《奏彈范鎮》文,他反對范縝的“神滅論”。著有《述異記》2卷、《杂传》247卷、《地理书钞》9卷,《地记》252卷、《文集》23卷、《文章缘起》1卷等。.

新!!: 南史和任昉 · 查看更多 »

仇池

仇池是東漢建安年間氐人楊騰率領部衆遷入的定居地,位於今甘肅西和縣西南西漢水北岸。他的後人在晉朝及南北朝時期在那裡建立了氐族政權。.

新!!: 南史和仇池 · 查看更多 »

张尚柔

文獻皇后張尚柔(),范阳郡方城县人,南梁太祖文皇帝蕭順之妻,祖父濮陽太守張次惠,父交州刺史張穆之。後母蕭氏是蕭順之的從姑。有堂弟张弘策。 她事跡不詳,只知她嫁與蕭順之及生長沙宣武王蕭懿、永陽昭王蕭敷、梁武帝蕭衍、衡陽宣王蕭暢。天監元年(502年)五月,蕭衍尊封蕭順之諡號文皇帝,廟號太祖。而張氏就被上諡號獻皇后。.

新!!: 南史和张尚柔 · 查看更多 »

张阙

張闕(),中國南朝宋時期皇族女性,為南朝宋武帝的夫人,生宋少帝及義興恭長公主。.

新!!: 南史和张阙 · 查看更多 »

張弘策

张弘策(),字真简,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人。 文献皇后的親人,梁武帝萧衍的从舅。父张安之,扬州主簿。自小以孝闻名。其母生病時,五日不食,弘策亦不食。最後她的母親强灌他吃粥,弘策吃其母所吃剩的。母親去世後,弘策三年不食盐菜。初任齐邵陵王国常侍,协助雍州刺史萧衍夺权。萧衍称帝后,加封为散骑常侍、洮阳县侯。後随梁武帝西征,擔任辅国将军,迁升為卫尉卿。天监元年(502年)东昏侯余党孙文明等率數百人,私入南北掖門,燒神虎門,弘策被殺。谥号愍侯。有子張缅、张缵、张绾、張紑。張紑曾孙即張柬之。 女张宝和为桂阳王萧象的王妃。.

新!!: 南史和張弘策 · 查看更多 »

張彪

張彪可以指:.

新!!: 南史和張彪 · 查看更多 »

張裕

張裕可以指.

新!!: 南史和張裕 · 查看更多 »

張麗華

張麗華()南朝陳後主叔寶寵妃,皇太子陳深、會稽王陳庄生母,揚州人,出身兵家,父兄皆以織席為生。後遭高颎斬首。.

新!!: 南史和張麗華 · 查看更多 »

張興世

張興世(),本名張世,字文德,竟陵郡竟陵縣(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人。南朝宋將領,曾參與討蠻、討平劉劭及劉義宣等戰事,在宋明帝時更參與討伐尋陽政權,成功斷其糧道協助取勝,獲宋明帝增名為興世。.

新!!: 南史和張興世 · 查看更多 »

張邵

张邵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南史和張邵 · 查看更多 »

張惠紹

張惠紹(),字德繼,義陽人《梁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張惠紹,字德繼,義陽人也。少有武幹。齊明帝時為直閤,後出補竟陵橫桑戍主。永元初,母喪歸葬於鄉里。聞義師起,馳歸高祖,板為中兵參軍,加寧朔將軍、軍主。師次漢口,高祖使惠紹與軍主朱思遠遊遏江中,斷郢、魯二城糧運。郢城水軍主沈難當帥輕舸數十挑戰,惠紹擊破,斬難當,盡獲其軍器。義師次新林、朱雀,惠紹累有戰功。建康城平,遷輔國將軍、前軍,直閤、左細仗主。《南史·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五》:張惠紹字德繼,義陽人也。少有武幹,仕齊為竟陵橫桑戍主。母喪歸鄉里。聞梁武帝起兵,乃自歸,累有戰功。,南齊、南梁官员。 張惠紹年少時就有武材,在齊明帝時擔任直閤,後補任竟陵橫桑的戍主。永元初年,他的母親過世在家鄉下葬,聽聞蕭衍起事,就立刻參與,獲任命為中兵參軍,後加寧朔將軍、軍主。蕭衍軍隊到達漢口,蕭衍命令他和軍主朱思遠斷絕長江郢城與魯城的糧運;薛元嗣派郢城的水軍主沈難當以小船意圖突擊,遭張惠紹擊敗並斬殺,其軍器都歸他所有。之後蕭衍軍隊在新林和朱雀時張惠紹也立下戰功,到建康被平定,他就遷任輔國將軍、前軍、直閤及左細仗主。南梁建立,張惠紹受封石陽縣侯,食邑五百戶,遷官驍騎將軍,仍然為直閤、細仗主。當時東昏侯蕭寶卷的數百人餘黨偷偷進入宫殿,燒毀神虎門和殺害衛尉張弘策,他率軍迎戰,斬殺數十名餘黨,於是餘眾四散,張惠紹也因此增邑二百戶,遷任太子右衛率。 天監四年(505年),梁武帝北伐,張惠紹與冠軍長史胡辛生、寧朔將軍張豹子攻打宿預,捉拿城主馬成龍送到建康。他命令部將藍懷恭在水南立城夹击敌人。不久北魏援軍趕到打敗藍懷恭,張惠紹棄守宿預,連夜回到淮陰,宿預回歸北魏所有。兩年後(507年),北魏軍進攻鐘離,朝廷詔令左衛將軍曹景宗監督軍隊支援,據守邵陽。他和馮道根、裴邃等人攻斷魏軍的連橋,近距離交战令魏軍潰敗。他因功增邑三百戶,轉為左驍騎將軍,很快就出為持節、都督北兗州諸軍事、冠軍將軍、北兗州刺史。北魏宿預、淮陽兩個城池投降南梁,張惠紹在招撫二城一事上有功,故進號智武將軍,增封二百戶,又入朝擔任衛尉卿,遷官左衛將軍、出任持節、都督司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司州刺史、領任安陸太守。他在州處事和洽,令官民都擁戴他。 其後張惠紹徵還為左衛將軍,加通直散騎常侍,賜百人甲仗,可以直衛殿內。天監十八年(519年)他去世,虛歲六十三。朝廷下詔稱讚他的功績,贈官護軍將軍,賜鼓吹一部,布百匹,蠟二百斤。諡忠,子張澄嗣爵。.

新!!: 南史和張惠紹 · 查看更多 »

張敬兒

張敬兒(),本名苟儿,宋明帝为他改名敬儿,南阳郡冠军县(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北)人,南北朝时期刘宋、南齐的大臣。 少年娴熟弓马,以军功官至宁朔将军、越骑校尉。元徽二年(474年),桂阳王刘休范反,他诈降斩杀刘休范之首,因功封襄阳县侯,任雍州刺史。昇明二年(478年)荆州刺史沈攸之反,他派兵袭击江陵,杀死沈攸之,进号征西将军。南齐建立,历任中军将军、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因为功高位重,被齐武帝猜忌,于是被杀。其弟張恭兒。.

新!!: 南史和張敬兒 · 查看更多 »

何婧英

何婧英(),庐江郡灊县(今安徽省霍山县人),是南朝齊廢帝蕭昭業的皇后。父親為何戢,嫡母為刘宋山陰公主劉楚玉,生母為宋氏。.

新!!: 南史和何婧英 · 查看更多 »

何尚之

何尚之(),字彥德,廬江灊縣人。東晉驃騎將軍何充弟何準曾孫。南朝宋官員。.

新!!: 南史和何尚之 · 查看更多 »

何令婉

何令婉(),南北朝人,刘宋前廢帝劉子業第一任妻子。.

新!!: 南史和何令婉 · 查看更多 »

何承天

何承天可能指以下人物條目中的一個:.

新!!: 南史和何承天 · 查看更多 »

徐度

徐度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南史和徐度 · 查看更多 »

徐勉

徐勉,字修仁,南朝东海郡郯城人。 父徐融為南昌相,徐勉幼時為孤兒,貧而好学,在南齐为太学博士,镇军参军。后来跟随梁武帝萧衍,被梁武帝信任。任為中書侍郎,建威将军。在南梁昇進侍中、吏部尚書、左僕射、中書令。他博通经史,善辞令,建議武帝統一礼制,修訂五礼(吉、凶、軍、賓、嘉),梁朝的典章朝仪、婚冠吉凶之礼,徐勉都参与制定。立梁律,起国子学、州郡学校教育子弟,鼓勵培養官吏。为官勤于职事,清正无和,不经营产业,被当时的人所称道。他日夜在官署办公,经常数十天不回家,家里养的狗都不认识他的了。每当他回家,群犬惊吠,他叹息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徐勉任吏部尚书时,曾经和门人在晚间聚会。一个门人想求徐勉任他为官,徐勉说:“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大同元年去世。享年七十歲。武帝聞報流涙,車駕臨席葬禮。贈光禄大夫,賜東園秘器、朝服、錢帛,諡號簡肅。徐勉為人清廉,日常生活質素,自稱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

新!!: 南史和徐勉 · 查看更多 »

徐羨之

徐羨之(),字宗文,小字干木,東海郡郯縣(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政治人物,在南朝宋官至司徒。徐羨之出身寒門,因與劉裕同在桓脩幕下而互相結交,在劉裕消滅桓玄,執掌朝權後漸進高位。在南朝宋時更以司空、錄尚書事、揚州刺史身份擔任四位顧命大臣之一。後因宋少帝劉義符行為失當,徐羨之就與同為顧命大臣的傅亮及謝晦合謀廢殺少帝,改立了宋文帝劉義隆。但不久文帝就以徐羨之等廢殺少帝及廬陵王劉義真的罪名誅殺徐羨之三人,徐羨之最終自殺。.

新!!: 南史和徐羨之 · 查看更多 »

徐昭佩

徐昭佩(),梁元帝蕭繹的正妻,祖父是徐孝嗣,父親徐緄。 517年十二月,被迎娶為湘東王妃。出嫁當時路經西州,狂風大作,竟吹倒房子;之後又下暴風雪,把喜事的帷簾都覆蓋成白色;等新娘來到夫家時,又發生西州大雷狂作,把柱子都震碎的事,因此被認為是不祥的預兆。婚後,生下兒子蕭方等、女兒益昌公主蕭含貞。 徐妃容貌嬌豔,因蕭繹瞎了一隻眼睛的關係,對他也沒什麼禮貌。蕭繹後來與徐妃感情不睦,因此兩三年才去她那裡留宿一次。而徐妃每次聽說蕭繹要來她這裡,就故意化妝只畫半張臉,稱為半面妝,諷刺他瞎一隻眼的事,而蕭繹看到便大怒離去。此事成為謎語中「徐妃格」的來歷。徐妃又嗜酒,往往喝個爛醉,因此蕭繹回到她這裡時,也發生過她嘔吐在蕭繹衣服上的事。徐妃個性也頗善妒,見到不受寵的妾,便與她們一同喝酒;得知有姬妾懷孕的,便手刃她們。但和永康公主蕭玉嬛感情極好。 中年後的徐妃曾數次與人淫亂。起初,與荊州後堂瑤光寺智遠道人通姦。之後她又看上蕭繹身邊的親信暨季江,因為暨季江頗具姿色,徐妃便與之通姦,暨季江時有感嘆:「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後來成為「徐娘半老」的典故。而當時有位叫賀徽的人,是有名的美男子,徐妃也要求他在普賢尼寺與她通姦,兩人甚至在枕頭上題詩相互贈答。 蕭繹不喜歡徐妃,而喜歡側室王貴嬪,王貴嬪為他生下蕭方諸。但是王貴嬪很年輕就過世了,蕭繹一直認為是徐妃害死她的。徐妃之子蕭方等年輕有為,很得蕭繹喜愛;蕭繹偶然去找徐妃,因為蕭方等的關係,很難得地想與徐妃和睦相處,不但稱讚她的兒子,又一面感慨:「要是能再得到一個像方等一樣的兒子,我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徐妃聽完此話竟哭泣離去,讓蕭繹很生氣,竟將她淫穢的行為書寫公諸大閤。後來方等戰死,蕭繹對她也不再有所顧忌,便逼令她自殺。徐妃自知難逃一死,遂投井自殺。蕭繹將她的屍體送回徐家,並且說這是休妻。徐妃被葬在江陵瓦官寺,蕭繹後來甚至在自己的著作《金樓子》裡公開徐妃的淫行。 Category:南梁皇帝配偶 Z昭佩 Category:南北朝被賜死人物 Category:南朝王妃 Category:中国皇帝嫡妻未得封后者.

新!!: 南史和徐昭佩 · 查看更多 »

徐文盛

徐文盛,字道茂,彭城人。 其父徐慶之。徐文盛長於水戰,为寧州刺史。太清二年侯景之亂時任左衛將軍,徐文盛在貝磯(今湖北黃岡附近)擊敗任约,斬任約部將叱羅通,進駐大舉口(今湖北黃岡北)。 徐文盛妻石氏為侯景所奪,侯景歸還其妻,徐文盛心生感激,縱敵入掠。萧绎有所觉察,将徐文盛调回江陵。有人向萧绎告发徐文盛貪渎,萧绎将徐文盛下狱。不久處死。其妻石氏亦饮鸩死。.

新!!: 南史和徐文盛 · 查看更多 »

徐摛

徐摛(),字士秀,東海郯(山東郯城)人。 祖徐憑道,宋海陵太守。父徐超之,官員外散騎常侍。生於劉宋廢帝元年(474年),幼而好學,“屬文好為新變,不拘舊體”,春坊盡學之,號稱宮體。梁武帝蕭衍召見徐摛,很得歡心,“帝甚加歡異,更被親狎、寵遇日隆”,其子徐陵亦在東宮,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卒於梁簡文帝大寶二年(551年)。《玉台新詠》不錄徐摛之詩。.

新!!: 南史和徐摛 · 查看更多 »

侯安都

侯安都(),字成师,始兴郡曲江(现韶关乳源)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辅佐陈霸先建立陈王朝。 太清三年(548年),侯景叛乱(参见侯景之乱)。始兴郡太守陈霸先招兵欲伐侯景,侯安都遂率千余众前去归附。大宝二年(551年)六月,陈霸先亦兵发南康(现赣州西南),侯安都随之征战,屡见战功,平定了侯景之乱。被封为猛烈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承圣三年(554年)三月,侯安都与陈霸先一起镇守京口,担任兰陵太守。梁元帝被杀后,王僧辩于天成元年(555年)五月,与北齐勾结,扶植萧渊明为帝。侯安都协助陈霸先设计诛灭王僧辩,复立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改元绍泰,臣属于北齐。 太平元年(556年)三月,北齐攻梁,侯安都率军击败了北齐军队,晋号为平南将军,改封西江县公。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是为陈武帝。陈武帝死后,侯安都立临川王陳蒨为帝,是为陈文帝,又率兵平定了王琳,誅杀要求登基的武帝子衡阳王陈昌,先后进爵为清远郡公、封侍中、征北大将军等。 自从平定王琳后,侯安都自恃功高过人,日渐骄傲,當時的文士褚玠、马枢、阴铿、张正见、徐伯阳、刘删、祖孙登等都成了他的賓客,动辄聚集千余人;其部不遵法度,侯安都却给予庇护。而且侯安都目中無人,甚至对文帝亦不敬。一次陪文帝饮酒,侯安都问文帝:“何如作临川王时?”文帝最初不回應,侯再三逼問,帝不得已说:“此虽天命,抑亦明公之力”。文帝对此非常不满。天嘉三年周迪谋反时,朝臣商议派侯安都去平定,文帝卻另派吴明彻去讨伐。文帝從中书舍人蔡景歷口中得知称侯安都要谋反。天嘉四年(563年)六月,文帝以侯安都進江州刺史為由,将安都召进嘉德殿,隔離其部屬,当场逮捕侯安都,宣布罪狀,次日赐死,享年44岁。 侯安都的墓在乳源县桂头镇,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以前韶关有纪念侯安都的风烈楼,现在的风烈路就是因此而流传下来的。.

新!!: 南史和侯安都 · 查看更多 »

侯瑱

侯瑱,南朝大臣,字伯玉,巴西郡充国县(今四川南部县西北,郡治今四川阆中)人,梁元帝时侍中,陈文帝时太尉。.

新!!: 南史和侯瑱 · 查看更多 »

侯景

侯景(),字萬景,朔方人(或說是雁門人),鲜卑化羯人,父親侯標,祖父乙羽周,南北朝侯景之亂的主角。.

新!!: 南史和侯景 · 查看更多 »

北史

《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100卷,含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下迄隋义宁二年(618),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学家李延寿的作品,《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並參考各種雜史,“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體例完整,文字優美。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570-628)未完成的事业。.

新!!: 南史和北史 · 查看更多 »

到彦之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今江苏沛县西北)人。南朝宋将领,自称楚国大夫屈到后裔。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將領,得宋文帝重用,並曾參與元嘉北伐。.

新!!: 南史和到彦之 · 查看更多 »

刘子业

刘子业(),小字法师,中國歷史南北朝時期南朝宋皇帝,史稱「前廢帝」。他是宋孝武帝刘骏长子,生母為文穆皇后王憲嫄。年号“永光”、“景和”。宋前廢帝以皇太子身份即位,但即位之初受制於掌權大臣而難以專政,遂於即位一年後就先將主政大臣戴法興誅殺,接著又將圖謀廢立的三名顧命大臣殺害,其中更殘忍肢解了叔祖父江夏王劉義恭。此後前廢帝肆意行事,荒淫无道,做了很多殘暴甚至亂倫的行為,約半年後就在阮佃夫等人策劃下,被主衣壽寂之刺殺。.

新!!: 南史和刘子业 · 查看更多 »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新!!: 南史和刘宋 · 查看更多 »

刘义康

劉義康(),小字車子,彭城綏輿里(今江蘇省銅山縣)人。南朝宋皇子,宋武帝劉裕第四子,母親是美人王氏。劉義康在劉裕稱帝後受封彭城王,多次在外任刺史,後入朝以司徒掌政,因宋文帝多病,故朝事一度由劉義康獨掌。然而義康行事不顧君臣禮儀,其黨眾更圖推義康登上帝位。宋文帝最終除去其黨眾,義康被逼請外任江州。後義康因涉及孔熙先等謀反之事而被為庶人。宋文帝及後見北魏大舉南侵,兵臨長江北,擔心義康又被人趁機擁立而下令殺死義康。.

新!!: 南史和刘义康 · 查看更多 »

周炅

周炅(),字文昭,汝南安成人《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周炅字文昭,汝南安成人也。祖彊,齊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父靈起,梁通直散騎常侍、廬桂二州刺史,保城縣侯。炅少豪俠任氣,有將帥才。梁大同中為通直散騎侍郎、朱衣直閤。太清元年,出為弋陽太守。《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周炅字文昭,汝南安成人也。祖強,齊梁州刺史。父靈起,梁廬、桂二州刺史,保城縣侯。炅少豪俠任氣,有將帥才。梁太清元年,為弋陽太守。,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周炅的祖父周彊是南齊太子舍人、梁州刺史,父親周靈起則是南梁的通直散騎常侍、廬桂二州刺史,封保城縣侯。周炅年輕崇尚俠義,有將領才幹,大同年間任職通直散騎侍郎、朱衣直閤,到太清元年(547年)外任弋陽太守。侯景之亂期間,梁元帝承制改授他為西陽太守,封西陵縣伯;侯景派侄子侯思穆據守齊安,周炅率領勇兵打敗侯思穆,並處斬他,因功授持節、高州刺史。其時周炅佔據武昌、西陽兩郡,聚集民眾,兵力很強。侯景部下任約佔據樊山,他和寧州長史徐文盛攻擊任約,斬殺任約部將叱羅子通及趙迦婁等人。二人乘勝追擊,頻頻勝利,任約部隊全被消滅。承聖元年(552年),周炅遷官使持節、都督江定二州諸軍事、戎昭將軍、江州刺史,進爵為西陵縣侯,食邑五百戶。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王琳佔領上流,周炅據江州跟從王琳;之後王琳遣派部將曹慶等人攻打周迪,而命令他負責夾擊,最後敗給侯安都送到建康。陳蒨釋放周炅,授與戎威將軍、定州刺史,帶任西陽、武昌二郡太守。天嘉二年(561年),留異佔據東陽造反,陳文帝徵召他回京討伐,但尚未到達留異就已經被平定,他回到本鎮。天康元年(566年),因平定華皎功勞,周炅獲授員外散騎常侍;到太建元年(569年)遷轉為持節、龍驤將軍、通直散騎常侍。 太建五年(573年),朝廷進授周炅為使持節、西道都督安蘄江衡司定六州諸軍事、安州刺史,改封龍源縣侯,增食邑到一千戶,同年他跟隨都督吳明徹北伐,沿途所向披靡,一個月攻克十二座城。北齊遣派尚書左丞陸騫帶領二萬士兵從巴州、蘄州出發,和他相遇。周炅留下弱兵和軍資,設下疑陣讓陸騫上當,自己則帶領精兵,由小路包抄北齊軍,大敗陸騫並虜獲大量齊軍的器械馬驢;不久他攻下巴州,江北各城池及穀陽民眾都殺死武裝首領出降,進號和戎將軍、散騎常侍,增邑到一千五百戶,朝廷又下詔叫他入朝。當初,西梁蕭詧的定州刺史田龍升以城降陳朝,詔封振遠將軍、定州刺史,封赤亭王。周炅入朝,田龍升佔領江北六州七鎮叛入北齊,北齊派歷陽王高景安的軍隊和應;朝廷就任用他為江北道大都督統領眾軍征討田龍升。田龍升命令弋陽太守田龍琰帶著二萬名士兵於亭川佈陣,高景安則於水陵、陰山支援,田龍升又引渡另外的部隊駐紮山谷。周炅分配好軍隊,自己率令驍勇的部隊先擊敗田龍升,田龍琰就逃跑,最後被殺;而高景安遁走回北齊,江北地方被收復。他以功增食邑到二千戶,進號平北將軍,定州刺史,依然擔任持節、都督,賜女妓一部。太建八年(576年)他在任內去世,虛齡六十四,贈司州刺史,封武昌郡公,諡壯,兒子周法僧嗣爵,官至宣城太守。.

新!!: 南史和周炅 · 查看更多 »

周盤龍

周盤龍(),江苏宝应人,南朝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人。 周盤龍年少好弓马,有勇力。宋明帝时,历任龙骧将军,随萧道成北伐。南齐建立,进号右将军。建元二年(480年),北魏进攻寿阳,帮助垣崇祖破敌,杀伤数万,获得大量牛马辎重。次年,北魏军攻打淮阳,周盘龙的儿子周奉叔率二百人陷入敌阵万余人之中,周盘龙得知,驰马执槊,冲入敌阵。周奉叔杀出重围,见父亲久不出围,翻身跃马入阵。父子两骑东西冲击,所向披靡。周盘龙父子威名振于北魏。后来,官至大司马、征虏将军、济阳郡太守。周盘龙年老后,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头戴貂蝉冠,以貂尾装饰,齐武帝笑着说:“卿戴貂蝉冠,比兜鍪(头盔)如何?”周盘龙说:“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子周奉叔、周世雄。.

新!!: 南史和周盤龍 · 查看更多 »

周迪

周迪(),南北朝时临川南城人,南朝梁、陈之交时地方割据者。.

新!!: 南史和周迪 · 查看更多 »

周朗

周朗可能是下列人物:.

新!!: 南史和周朗 · 查看更多 »

周文育

周文育(507年-559年),字景德,义兴阳羡人。 本名项猛奴,十一歲時能跳高五、六尺。早年孤貧,天监十八年(519年)被義興人周薈收養,又讓兄子周弘讓教他读书。侯景之亂時,随陈霸先入建業(南京),周文育与杜僧明同为前军,攻克蘭裕。太平二年(557年)二月,平西将军周文育讨伐广州刺史萧勃。永定三年(559年)五月,與周迪、巴山太守熊昙朗一起攻讨余公颺。王琳部将曹慶下令偏将常眾愛抵抗周文育。周迪战败,不知去向,周文育退守金口(江西省新建县西南)。熊昙朗忽生异心,阴谋叛变。周文育监军孙白象得知此事,議殺熊昙朗,周文育不肯。這時周迪寫信給文育,五月二十九日,文育將信轉呈給熊昙朗,熊昙朗在宴席上诛杀周文育,投降常众爱。有子周寶安。.

新!!: 南史和周文育 · 查看更多 »

周敷 (南朝)

周敷(),字仲遠,臨川人《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周敷字仲遠,臨川人也。為郡豪族。敷形貌眇小,如不勝衣,而膽力勁果,超出時輩。性豪俠,輕財重士,鄉黨少年任氣者咸歸之。《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周敷字仲遠,臨川人也。為郡豪族。敷形貌眇小,如不勝衣,膽力勁果,超出時輩。性豪俠,輕財重士,鄉党少年任氣者咸歸之。,南梁、南陳官员。.

新!!: 南史和周敷 (南朝) · 查看更多 »

傅亮

傅亮可以指:.

新!!: 南史和傅亮 · 查看更多 »

傅弘之

傅弘之(),字仲道,北地泥陽(今陝西耀縣東南)人。西晉司徒傅祗玄孫。東晉末年將領,參與北伐後秦的戰事,但在撤出長安時兵敗為夏國所俘,被殺。.

新!!: 南史和傅弘之 · 查看更多 »

傅縡

傅縡(),字宜事,北地靈州人《陳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四》:傅縡字宜事,北地靈州人也。父彝,梁臨沂令。縡幼聰敏,七歲誦古詩賦至十餘萬言。長好學,能屬文。梁太清末,攜母南奔避難,俄丁母憂,在兵亂之中,居喪盡禮,哀毀骨立,士友以此稱之。後依湘州刺史蕭循,循頗好士,廣集墳籍,縡肆志尋閱,因博通群書。王琳聞其名,引為府記室。琳敗,隨琳將孫瑒還都。時世祖使顏晃賜瑒雜物,瑒託縡啟謝,詞理優洽,文無加點,晃還言之世祖,尋召為撰史學士。除司空府記室參軍,遷驃騎安成王中記室,撰史如故。縡篤信佛教,從興皇惠朗法師受三論,盡通其學。時有大心暠法師著無諍論以詆之,縡乃為明道論,用釋其難。《南史·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九》:傅縡字宜事,北地靈州人也。父彝,梁臨沂令。縡幼聰敏,七歲誦古詩賦至十餘萬言。長好學,能屬文。太清末,丁母憂,在兵亂中,居喪盡禮,哀毀骨立,士友以此稱之。後依湘州刺史蕭循。循頗好士,廣集墳籍,縡肆志尋閱,因博通群書。王琳聞其名,引為府記室。琳敗,隨琳將孫瑒還都。時陳文帝使顏晃賜瑒雜物,瑒托縡啟謝,詞理周洽,文無加點。晃還言之文帝,召為撰史學士。再遷驃騎安成王中記室,撰史如故。縡篤信佛教,從興皇寺慧朗法師受三論,盡通其學。,南陳官员。 傅縡父親傅彝是南梁臨沂令,他幼年聰明,七歲就能背誦古詩共十多萬字。長大後的他好學,能寫文章。太清末年,傅縡攜同母親南奔避難,之後母親逝世,在兵亂中亦盡禮守喪,悲傷到身體消瘦,士友都稱讚他。其後他依附湘州刺史蕭循,蕭循好士,廣集書籍,他不停閱讀,因而学识渊博;王琳聽聞傅縡的學識,就招引擔任府記室,王琳失敗後,傅縡跟隨王琳部將孫瑒到建康。當時陳文帝派顏晃賞賜孫瑒雜物,孫瑒委託傅縡致謝,他的詞理卓越,不須修改,顏晃對陳文帝說明後就被徵召為撰史學士,除授司空府記室參軍,遷任驃騎將軍、安成王陳頊的中記室,繼續撰史。傅縡篤信佛教,從興皇惠朗法師接受三論;其時有大心暠法師編著無諍論毁谤,他為說明道論撰寫文章解釋。 不久他以本官兼任通直散騎侍郎出使北齊,回來後獲授散騎侍郎、鎮南將軍始興王陳叔陵的諮議參軍,兼任東宮管記。傅縡歷官太子庶子、僕,仍然兼管記如故。陳後主即位,遷任秘書監、右衛將軍,兼中書通事舍人,掌管詔誥。他的文章華麗,思考敏捷,關於軍國大事的文章下筆即成,不用起草,就算深思熟慮的人寫的作品也不及他,獲得陳後主重視。然而傅縡個性質直剛強,沒有操守,恃才任性凌辱他物,朝中大臣都討厭他。適逢施文慶、沈客卿等人以善辩逢迎親近陳後主,傅縡被疏遠;他們收受高句麗使節金錢誣告傅縡,於是後主派人拘捕傅縡入獄。他一向個性剛強,因為痛恨而在獄中上書斥責後主;後主得知上書後十分生氣。後來後主怒意緩和,派使者向傅縡說:「我可以赦免你,但你可以改過嗎?」他回答:「我的心好像臉孔一樣,如果臉孔可以改變,那麼心可以改變。」結果後主更發怒,下令宦官李善慶徹查,被賜死獄中,虛歲五十五。有十卷文集傳世。.

新!!: 南史和傅縡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新!!: 南史和唐太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南史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倭国

倭国是古代中国诸王朝对于日本列岛上政治势力的称呼,倭,《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另外可解作遙遠的意思。有說法認爲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われ」(Ware)。綜合而言,「倭」的來歷無通說,被認為「不明」。 日文汉字中,「倭」音讀為「わ」(Wa),與「和」字同。訓讀為「やまと」(Yamato)亦與「和」同。但中国有学者认为邪马台才是「やまと」的音译,倭是中国古代对倭奴的简称,但倭奴的汉语古音爲wana、并不对应旧时日语词汇中女人的音讀「wonna」。汉魏至晋日本正是女王当政,倭奴国即是倭國中的奴國,并不指女王国,而中国古代以音译称呼和记载外国地理和人物名词的惯例。有人说倭來自日语我的音wa。 日本列岛在早期与中国的交往時还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概念,早期的倭人係以個別或团体进贡。根据中国早期历史书籍的记载,大约于弥生时代中期就开始不断有倭人团体与汉王朝在汉四郡进行朝贡事宜,如“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稚,倭人贡畅草”。.

新!!: 南史和倭国 · 查看更多 »

王寶明

王寶明(),南朝齊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妻。祖父是吳興太守王韶之,父親是太宰祭酒王曄之。她在南朝宋的時期,便已嫁給蕭長懋為妻。兩人之間,生下鬱陵王蕭昭業。.

新!!: 南史和王寶明 · 查看更多 »

王少姬

王少姬(),琅邪临沂人,南梁侍中、丹阳尹、卫尉卿王琳的孙女,南梁金紫光禄大夫王固的女儿,南陈废帝陈伯宗皇后。 天嘉元年(560年),为皇太子妃,566年,陈伯宗即位,立为皇后。生皇太子陈至泽。568年,皇叔安成王陈顼废陈伯宗为临海王,王少姬为临海王妃。至德年间,王少姬去世。.

新!!: 南史和王少姬 · 查看更多 »

王弘

王弘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南史和王弘 · 查看更多 »

王彧

王彧(),字秉文,直隸大名府開州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天府鄉試第六名。正統四年(1439年),參加己未科會試,得貢士第七十六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四十五名。曾祖父王元善,曾任元任河中府同知。祖父王輔。父亲王勉。.

新!!: 南史和王彧 · 查看更多 »

王僧孺

王僧孺(465-522),字僧孺,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 魏衛將軍王肅八世孫。祖父王准是南朝宋司徒左長史。父亲王延年,家道中落。僧孺五歲時就能讀《孝經》,六歲能屬文,因家貧,常幫人抄書,所寫既畢,內容都背誦無誤。南朝齊時擔任太学博士,因善辞藻入幕於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编撰《四部要略》,与任昉有往來,与沈约、任昉并为当时三大藏书家。南朝梁初官至御史中丞,后任南康王长史,被典签汤道愍所排斥。天监十年,转徙至南徐州。工於书法,《南史》本传说他“善楷、隶”。晚年患有“癫眩屡动,消温频增”之病。作品都散佚,明代张溥辑为《王左丞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新!!: 南史和王僧孺 · 查看更多 »

王准之

王准之(),字元魯,琅琊臨沂人。東晉末及南朝宋初年官員,曾祖父是東晉尚書令王彪之。王准之一支世代傳承朝儀知識,撰有《儀注》。.

新!!: 南史和王准之 · 查看更多 »

王皇后 (梁敬帝)

王皇后(),名不详,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梁太子中庶人王佥之女,梁敬帝萧方智皇后。.

新!!: 南史和王皇后 (梁敬帝) · 查看更多 »

王琳

王琳可以指:.

新!!: 南史和王琳 · 查看更多 »

王神念

王神念(),太原祁县人《梁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三》:王神念,太原祁人也。少好儒術,尤明內典。仕魏起家州主簿,稍遷潁川太守,遂據郡歸款。魏軍至,與家屬渡江,封南城縣侯,邑五百戶。頃之,除安成內史,又歷武陽、宣城內史,皆著治績。還除太僕卿。出爲持節、都督青、冀二州諸軍事、信武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南史·卷六十三·列傳第五十三》:王神念,太原祁人也。少好儒術,尤明內典。仕魏位潁川太守,與子僧辯據郡歸梁,封南城縣侯。曆安成、武陽、宣城內史,皆著政績。後為青、冀二州刺史。,北魏、南梁官员。 王神念自小喜歡儒術,尤其明瞭內典。他在北魏自州主簿起家,很快轉遷為潁川太守,於是據郡向南梁投誠。魏軍攻到,他和家屬渡過長江,受封南城縣侯,食邑五百戶。不久就除授安成內史,歷任武陽、宣城內史,治理的成績不錯。轉為太僕卿,外任持節、都督青、冀二州諸軍事、信武將軍及青冀二州刺史。 王神念個性剛直,任職的州郡一定禁止淫祠,其時青州冀州東北有一座臨海的石鹿山,有一間神廟用巫術欺騙百姓,浪费人力物力。他來到後就下令毀壞神廟,於是當地風俗改正。普通年間,南梁北伐,徵任為右衛將軍。普通六年(525年)轉使持節、散騎常侍、爪牙將軍,仍然擔任右衛將軍,不久病死,虛歲七十五,贈本官、衡州刺史,給與一部仪仗,諡壯,梁元帝初年追贈侍中、中書令,改諡忠公。。 他年少就熟習騎射,到老年也並未退步,曾在梁武帝前手執刀和盾牌,左右交錯,騎馬來往,冠絕同儕《梁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三》:神念少善騎射,旣老不衰,嘗於高祖前手執二刀楯,左右交度,馳馬往來,冠絕羣伍。……子尊業,仕至太僕卿。卒,贈信威將軍、青、冀二州刺史,鼓吹一部。次子僧辯,別有傳。《南史·卷六十二·列傳第五十二》:神念少善騎射,及老不衰。嘗于武帝前手執二刀楯,左右交度,馭馬往來,冠絕群伍。……神念長子遵業,位太僕卿。次子僧辯。。.

新!!: 南史和王神念 · 查看更多 »

王韶之

王韶之 (),字休泰,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荊州刺史王廙的曾孫。中國東晉及南朝宋官員,曾經參與修撰晉代歷史,曾經奉劉裕命殺害晉安帝。入宋後在吳興郡任太守,治績良好。.

新!!: 南史和王韶之 · 查看更多 »

王韶明

王韶明,琅琊临沂人,南齐海陵王萧昭文皇后。 太常王慈之女,祖父王僧虔。永明八年(490年),皇孙临汝公萧昭文纳王韶明为临汝公夫人。493年,萧昭文之兄萧昭业即位,为新安王妃。延兴元年(494年)萧鸾废萧昭业,萧昭文即位,王韶明被立为皇后。同年,萧昭文被萧鸾所废,王韶明降为海陵王妃。同年,萧鸾杀萧昭文,以大礼但非皇帝礼葬。王韶明后事不详,也不知是否与夫合葬。.

新!!: 南史和王韶明 · 查看更多 »

王鎮之

王鎮之(),字伯重,琅邪臨沂人。東晉平南將軍、荊州刺史王廙曾孫,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官員,擅長當官,在地方甚有治職,在朝中亦秉正執法,嚴厲但不殘酷,得當時人稱許。.

新!!: 南史和王鎮之 · 查看更多 »

王靈賓

王灵宾(),琅邪临沂人,為梁简文帝萧纲的正妻。祖父太尉、南昌文宪公王俭,父亲王骞。.

新!!: 南史和王靈賓 · 查看更多 »

王裕之

#重定向 王敬弘.

新!!: 南史和王裕之 · 查看更多 »

王誕

王誕(),字茂世,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末年官員,東晉丞相王導曾孫,祖父是後將軍王恬,其父王混過繼了給王恬兄王悅為其後嗣。王誕早年曾依附司馬元顯勢力,元顯敗後遭流放。回建康後便為劉裕所倚,屢次隨軍。.

新!!: 南史和王誕 · 查看更多 »

王諶

#重定向 高麗忠烈王.

新!!: 南史和王諶 · 查看更多 »

王貞風

王貞風(),琅邪临沂人,南朝宋明帝劉彧的皇后,王导的玄孙女,父王僧朗。.

新!!: 南史和王貞風 · 查看更多 »

王鳴盛

王鳴盛(),字鳳喈,號禮堂、西庄,晚號西沚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清代官員。 早年求學詩於長洲沈德潛,後又從於惠棟問經義。精研經學、史學、小學、目錄學等,乾隆十九年(1754年)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在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途中纳一小妾,被御史罗典彈劾,左遷光祿寺卿,後辭官不仕。鳴盛堅持反對孔子的“春秋筆法”,對他所認為的前人對於歷史的扭曲之處,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朱熹的通鉴纲目》,皆以史實予以駁斥。他主張:「經以明道,以求道者不必空執義理求之也。但當正文字,辨音讀,釋訓詁,通傳注,則義理自見,而道在其中矣」。李慈铭赞其“议论淹通,多足决古之疑”,著有《十七史商榷》。 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與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合稱“清代史學三大名著”。.

新!!: 南史和王鳴盛 · 查看更多 »

王茂

王茂可以指:.

新!!: 南史和王茂 · 查看更多 »

王蕣華

王蕣华,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太尉王俭孙女,齐和帝萧宝融皇后,.

新!!: 南史和王蕣華 · 查看更多 »

王惠

王惠可能是下列人物:.

新!!: 南史和王惠 · 查看更多 »

王悦之

王悦之可以指:.

新!!: 南史和王悦之 · 查看更多 »

王憲嫄

王憲嫄(),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的皇后,父親為王偃,母亲為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吴兴长公主刘荣男,元嘉二十年(443年)時,被納為武陵王妃。生前廢帝劉子業、豫章王劉子尚、山陰公主劉楚玉、臨淮公主劉楚佩、皇女劉楚琇、康樂公主劉脩明。.

新!!: 南史和王憲嫄 · 查看更多 »

王懿

#重定向 王仲德.

新!!: 南史和王懿 · 查看更多 »

王曇首

王曇首(),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丞相王導曾孫,東亭侯王珣幼子。王曇首兄長是南朝宋太保王弘,自己亦是南朝宋重要官員。.

新!!: 南史和王曇首 · 查看更多 »

禎明

明(587年正月—589年正月)是南朝陳政權,陳後主陈叔宝的年号,共计2年。 祯明元年春正月戊寅,诏曰:.

新!!: 南史和禎明 · 查看更多 »

章要兒

要儿(),南朝陈武帝陈霸先皇后。吴兴乌程人(今属浙江)人。本姓钮,后改姓章。父南梁散骑常侍章景明;母苏氏。她生得奇特,遇事稳而不乱,是女中豪杰。.

新!!: 南史和章要兒 · 查看更多 »

章昭達

昭達(),字伯达,南陈吴兴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 南梁侯景之乱,从乡里招募众人援救建康。侯景被平定,为吴兴郡太守陈蒨部将,备受信赖。陈蒨即位为陈文帝,命他平定王琳、陈宝应,都立下大功,历任郢州、江州刺史。陈废帝时,他平定湘州刺史华皎,晋升为征南大将军。陈宣帝时,率军征后梁萧岿,攻下安蜀城。太建三年(571年)章昭達去世。其子章大宝。.

新!!: 南史和章昭達 · 查看更多 »

纪传体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皇族、外戚、一般人物稱「傳」,列國諸侯稱「世家」或「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意」或「考」,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馬遷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记》纪传体體例编纂而成,“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而朝鮮的《三國史記》《高麗史》以及日本的《大日本史》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新!!: 南史和纪传体 · 查看更多 »

羊侃

羊侃(),字祖忻。南朝梁泰山梁甫(今山東泰安東南)人。.

新!!: 南史和羊侃 · 查看更多 »

羊欣

羊欣(),字敬元,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南朝宋書法家。 羊欣年轻时性格沉静,不与人争强斗胜,姿容美丽,善于说笑话,擅长草书和隶书。 羊秘之後,王献之的外甥,父羊不疑官烏程令,世代擅长书法。羊欣於南渡後,歷仕晉、南朝宋兩朝。官至中散大夫、義興太守。 善于隶书,独步當代。時人稱:“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清人刘熙载稱:“王家,羲、献……为南朝书法之祖,其后擅名宋代莫若羊欣,实亲受于子敬。”卒於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年)。有《採古來能書人名》1卷。有草书《笔精帖》(《淳化阁帖》卷3)傳世。.

新!!: 南史和羊欣 · 查看更多 »

焦度

度可以是.

新!!: 南史和焦度 · 查看更多 »

熊曇朗

曇朗(),豫章南昌人《陳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熊曇朗,豫章南昌人也,世為郡著姓。曇朗跅弛不羈,有膂力,容貌甚偉。侯景之亂,稍聚少年,據豐城縣為柵,桀黠劫盜多附之。梁元帝以為巴山太守。荊州陷,曇朗兵力稍彊,劫掠鄰縣,縛賣居民,山谷之中,最為巨患。《南史·卷八十·列傳第七十》:熊曇朗,豫章南昌人也,世為郡著姓。曇朗跅弛不羈,有膂力,容貌甚偉。侯景之亂,稍聚少年,據豐城縣為柵,桀黠劫盜多附之。梁元帝以為巴山太守。魏克荊州,曇朗兵力稍強,劫掠鄰縣,縛賣居人,山谷之中,最為巨患。,南北朝南梁官員,於南陳建立初期割據新淦,兵敗被殺。 熊曇朗家族是郡內望族,他個性放蕩不羈,力氣巨大,容貌英偉。侯景之亂時,他聚集少年佔據豐城縣,立下欄柵,附近凶惡奸詐劫的盜賊都依附他,梁元帝任命他以為巴山太守。荊州失陷,熊曇朗的兵力加強,就掠奪鄰縣,綁架居民到山谷中,成為地方禍患。侯瑱鎮守豫章,熊曇朗表面服從,但暗中卻想取代侯瑱;侯方兒推翻侯瑱時,熊曇朗作為其背後謀主,侯瑱敗亡,他獲得很多侯瑱的兵馬。蕭勃跨過山嶺,歐陽頠擔任前軍,他欺騙歐陽頠會一同前往巴山襲擊黃法𣰋;又向黃法𣰋約定一起打敗歐陽頠,說:「事成後給我兵馬武器。」熊曇朗出兵和歐陽頠夾擊,又欺騙他說:「余孝頃打算突然偷襲,需要分一些伏兵。」他就送三百名兵甲協助熊曇朗。到城下即將打仗,熊曇朗假裝向北走,黃法𣰋乘虛而入,歐陽頠失去支援,狼狽退後,他奪取歐陽頠的兵馬武器回歸。其時巴山人陳定也擁兵建寨,熊曇朗假裝以女兒嫁給陳定的兒子,對他說:「周迪、余孝頃不贊同此婚事,需要強兵迎接。」陳定遣派三百精兵和土豪二十人前往,到達後熊曇朗收拾他們,取去馬仗,又開價讓陳定贖回。 紹泰二年(556年),熊曇朗作為南川的武裝首領依例除授游騎將軍,很快擔任持節、飆猛將軍、桂州刺史,領官豐城縣令,歷任宜新、豫章兩郡太守。王琳派李孝欽等人跟隨余孝頃在臨川攻打周迪他也率領部下支援。同年,因功獲授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寧遠將軍,封為永化縣侯,食邑一千戶,樂隊一部,並以抵抗王琳的功勳,授平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其他依舊。周文育於豫章攻擊余孝勱,熊曇朗出軍會合,惟周文育失利時他就乘機殺害周文育呼應王琳,奪取周文育的部將,佔據新淦縣,貼著江邊為筑城。王琳東下,陳蒨出兵南川,江州刺史周迪、高州刺史黃法𣰋打算沿河流接應,熊曇朗就據城用軍艦阻攔;周迪和黃法𣰋帶領南中士兵築城圍攻,斷絕他和王琳的通訊。王琳敗走他的黨羽有異心,周迪攻陷新淦城,俘虜部下男女萬多人;熊曇朗隻身逃到村中,被村民斬死,屍體被送回建康,在朱雀觀懸掛,他的家族也不分老少被棄市。.

新!!: 南史和熊曇朗 · 查看更多 »

留異

留異(),東陽長山人《陳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留異,東陽長山人也。世為郡著姓。異善自居處,言語醞藉,為鄉里雄豪。多聚惡少,陵侮貧賤,守宰皆患之。梁代為蟹浦戍主,歷晉安、安固二縣令。侯景之亂,還鄉里,召募士卒,東陽郡丞與異有隙,引兵誅之,及其妻子。太守沈巡援臺,讓郡於異,異使兄子超監知郡事,率兵隨巡出都。《南史·卷八十·列傳第七十》:留異,東陽長山人也,世為郡著姓。異善自居處,言語醞籍,為鄉里雄豪。多聚惡少,陵侮貧賤,守宰皆患之。仕梁,晉安、安固二縣令。侯景之亂,還鄉里,占募士卒。太守沈巡援台,讓郡於異,異使兄子超監知郡事,率兵隨巡出都。,南梁、南陳官员,後協助周迪和陳寶應叛亂而被殺。 留異家族是郡內望族,他擅長自處,言語寬和,在鄉間自詡英雄豪傑;經常聚集不良少年欺負弱小,地方长官都任為他是個禍患。南梁期間他擔任蟹浦戍主、晉安和安固二縣的縣令。侯景之亂爆發,他回到故鄉,召集民眾,東陽郡丞和他不和,就派兵剿滅,俘虜他的妻子。太守沈巡過來支援留異,並讓出職務給他;留異吩咐姪子留超代理郡事,自己率兵去建康。。 建康陷落,他跟隨臨城公蕭大連,獲委任為司馬負責軍事。留異個性殘暴,沒有遠見,督察責罰蕭大連的主將和部眾作威作福,士兵都害怕他。侯景的將軍宋子仙過浙江,留異逃回故鄉,不久帶領部下向宋子仙投降。其時蕭大連取下東陽的信安嶺,打算進入鄱陽,留異就嚮導宋子仙擒獲蕭大連。侯景任命他為東陽太守,留下他的妻子作人質。侯景的行臺劉神茂反正向侯景拒兵,留異表面和劉神茂合作,暗地卻通知侯景;之後劉神茂事敗被殺,只有他獲免。 侯景被平定後,王僧辯使命留異慰勞東陽,他仍然在當地聚眾合鄉閭,佔據險阻地方,勢力大得讓其他州郡忌憚。梁元帝任命他作信安縣令;荊州淪陷,王僧辯指使他再擔任東陽太守。陳蒨平定會稽,留異雖然協助運輸糧食,但在郡內擁兵自重。紹泰二年(556年),朝廷以他支援的功勞除授持節、通直散騎常侍、信武將軍、縉州刺史,領東陽太守,封永興縣侯,食邑五百戶,同年遷任散騎常侍、信威將軍,增食邑三百戶,其餘依舊,又以陳蒨的長女陳氏嫁給留異第三子留貞臣。 南陳永定二年(558年),陳武帝徵召留異擔任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他藉故拖延不赴任。陳蒨即位為陳文帝,改授他為都督縉州諸軍事、安南將軍、縉州刺史,領東陽太守。留異經常遣派他的長史王澌作使節入朝,王澌經常表示朝廷虛弱,他相信了,在表面依然奉行臣子禮節,但总是在觀望,和王琳自鄱陽信安嶺秘密通信;王琳又派人到東陽署任地方長官。到王琳敗亡,陳文帝遣派左衛將軍沈恪代替他擔任太守,實際是伏兵襲擊。留異到下淮抵抗,沈恪給他大敗,退回錢塘,他又上表謝罪。當時南陳官軍在湘州、郢州有戰事,就下達詔書撫慰並籠絡,留異也知道朝廷最後還是會討伐自己,就派兵防守下淮及建德,準備航道。留異以為官軍從錢塘江攻上,但侯安都卻由會稽、諸暨的步道偷襲,他十分恐懼,逃離東陽郡到桃支嶺,於嶺口架設柵欄巩固自己安全。天嘉三年(562年),侯安都攻破柵欄,他和次子留忠臣出奔依附陳寶應,陳軍俘虜他的餘黨數千人。兩年後(564年),陳寶應被剿滅,同時擒拿留異到建康斬首,子姪及同黨都被殺,只有第三子留貞臣因娶陳文帝的女兒獲免。.

新!!: 南史和留異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新!!: 南史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韩子高

韩子高,原名韩蛮子,父韩延庆,会稽山阴人,中国古代南北朝著名美男子,有才德。韩子高出身寒微,是時子高年十六,尚總角,容貌豔麗,纖妍潔白,如美婦人。螓首膏發,自然娥眉,見者無不嘖嘖。在还乡路上邂逅了臨川王陈蒨。陈蒨十分中意他,將韩蛮子收為貼身侍從,並改其名為「韩子高」。韩子高性格恭谨,勤于侍奉,一直主持陈蒨的酒食。陈蒨性急,韩子高却总能很快明白他的意思。韩子高长大以后,学习骑射,颇有胆量。在平定杜龛之后,陈蒨配给他士卒,提拔為将领,但陈蒨仍一直將韩子高留侍於側。陈蒨继位以后,史称陈文帝,封韩子高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又封以爵位文招县子,邑三百户。天嘉二年,升任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后又被授以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之位。累官至文招县伯、散骑常侍、右卫将军。陈文帝病重之时,他入宫侍奉医药。后来陈废帝即位,韩子高因为位高权重,深受权臣陳頊猜忌,最终被诬陷谋反而處死,年仅三十歲。 後世一些創作將陈蒨與韓子高的關係描繪為同性愛,例如李翊在小說《陳子高傳》中寫陈蒨甚至曾打算登基后立他为皇后,而明代王驥德的杂剧《男皇后》等皆是后人紀念他的藝文作品。 Category:南北朝軍事人物 Category:南陈中央官员 Category:中国皇室男宠 Category:中國男同性戀者.

新!!: 南史和韩子高 · 查看更多 »

韋叡

韋叡(),字懷文,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自京兆韦氏东眷,南梁名将。.

新!!: 南史和韋叡 · 查看更多 »

荀朗

荀朗(),字深明,潁川潁陰人《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荀朗字深明,潁川潁陰人也。祖延祖,梁潁川太守,父伯道,衛尉卿。朗少慷慨,有將帥大略,起家梁廬陵王行參軍。《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荀朗字深明,潁川潁陰人也。祖延祖,梁潁川太守。父伯道,衛尉卿。朗少慷慨,有將帥大略。,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荀朗的祖父荀延祖是南梁潁川太守,父親荀伯道則是南梁的衛尉卿。他少年性格豪爽,有將帥的謀略,從梁朝廬陵王蕭續的行參軍起家。侯景之亂時,荀朗招攬民眾同行據守巢湖,不屬於任何人。臺城被攻陷後,梁簡文帝密詔授與他雲麾將軍、豫州刺史,下令他和各諸侯王討伐侯景;侯景命令儀同宋子仙、任約等人頻頻征討,荀朗據山立寨固守,宋子仙未能攻破。當時京師饑荒,百姓都逃難到江外謀生,他就招引部隊,贈送衣食給百姓以賑災,於是部隊聚眾到數萬人。侯景在巴陵戰敗,荀朗在濡須攔截侯景,擊敗他的後續部隊。王僧辯東征,荀朗派遣部將范寶勝及和弟弟荀曉率領二千兵士協助。平定侯景後,他又於踟躕山打敗北齊將領郭元建;承聖二年(553年),他帶領萬餘命士兵過江,到宣城郡邊安頓,梁元帝讓他擔任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安南將軍、都督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但他未赴任,荊州就已經失陷。陳霸先輔政,北齊的蕭軌、東方老入侵,佔領石頭城,荀朗從宣城赴戰,和侯安都等人打敗齊軍。 南陳永定元年(557年),荀朗得賜爵興寧縣侯,食邑二千戶,封他的兄長荀昂為左衛將軍,弟弟荀晷為太子右衛率。很快他伴隨陳蒨在南皖拒守王琳。陳霸先駕崩,宣太后和舍人蔡景歷密不發喪,荀朗的弟弟荀曉在建康暗中探悉,就陰謀率領家兵襲擊。事情敗露,蔡景歷殺死荀曉,同時囚禁荀朗和他的兄弟。陳蒨即位為陳文帝後釋放他們,撫慰荀朗,下令他和侯安都等人防守王琳。王琳敗亡,荀朗遷任使持節、安北將軍、散騎常侍、都督霍晉合三州諸軍事、合州刺史。天嘉六年(565年)他去世,虛歲四十八,贈南豫州刺史,諡壯,兒子荀法尚嗣爵。.

新!!: 南史和荀朗 · 查看更多 »

華皎

華皎(),晉陵暨陽人《陳書·卷20·列傳第十四》:華皎,晉陵暨陽人。,南梁、南陳、後梁及北周政治人物。 華皎世代為小官,南梁時期任職比部令史;侯景之亂期間跟隨侯景的軍師王偉。陳武帝陳霸先攻打侯景,而陳蒨(即後來的陳文帝)被侯景囚禁,華皎待他很好;之後侯景被平,陳蒨擔任吳興太守,委任他為都錄事,府署衣食都交給他負責。華皎聰明,勤於文書,陳蒨平定杜龕後仍然給他人馬,繼續擔任都錄事;他也能好好治理和教養部下,當時適逢戰事完畢,百姓都陷入饑荒,華皎關懷他們,分配好糧食,於是擢升為暨陽及山陰二縣縣令。陳蒨繼位為陳文帝後,華皎除授開遠將軍、左軍將軍;到天嘉元年(560年)受封懷仁縣伯,食邑四百戶。 王琳東下攻打南陳,華皎隨同侯瑱防守。到王琳敗亡,他鎮守湓城、知江州。當時南州地方长官多由地方豪強出任,不遵守朝廷法令,陳文帝下令華皎用刑法治理;王琳麾下的將領都歸附他。天嘉三年(562年),除授假節、通直散騎常侍、仁武將軍、新州刺史,資監江州,不久陳文帝下詔命他監管尋陽、太原、高唐、南新蔡、北新蔡五郡軍事、任尋陽太守,其他依舊任職。周迪割據謀反,派遣侄子匿藏在船中,冒稱商人進入湓城打算偷襲,但被華皎發現,派人反擊,取得周迪的船隻;同年,他跟隨都督吳明徹討伐周迪,周迪被剿滅後以軍功授散騎常侍、平南將軍、臨川太守,進爵為懷仁縣開國侯,增封到五百戶,後再授使持節、湘巴等四州都督、湘州刺史。 華皎自小官起家,善於經營產業,湘川多產糧運、竹木,都上交朝廷;而脯菜、油蜜亦有營辦。他又經營礦業,製造銅鼓、生口送到京師建康。陳廢帝陳伯宗即位,華皎進號安南將軍,改封重安縣侯,食邑一千五百戶。陳文帝時期,以湘州出產杉木舟,命華皎興建大艦金翅等二百多艘戰船和水戰工具以攻入漢水峽谷。 韓子高被誣陷謀處死後,華皎感到不安,決定整治武器、聚集群眾;司徒、安成王陳頊(即後來的陳宣帝)催促他交收戰船,他都藉詞推卻。光大元年(567年),華皎秘密啟奏到廣州,陳頊假裝許可,但詔書未送出他已引北周軍隊入陳國,並和巴州刺史戴僧朔投奔後梁,士氣旺盛;又留下兒子華玄響在後梁,請求梁明帝蕭巋攻打南陳。陳廢帝下召委任吳明徹為湘州刺史,率領三萬士兵到郢州,實際打算偷襲後梁軍隊;而撫軍大將軍淳-于-量、冠武將軍楊文通、巴山太守黃法慧分散掩飾偷襲;周武帝宇文邕命衛公宇文直監督荊州總管權景宣、大將軍元定參戰;梁明帝則派遣柱國王操帶領二萬水軍在巴陵會合華皎。 當年,梁明帝授華皎司空,巴州刺史戴僧朔、衡陽內史任蠻奴、巴陵內史潘智虔、岳陽太守章昭裕、桂陽太守曹宣和湘東太錢明都是他的部下。陳廢帝下詔派司空徐度和楊文通自安成到湘東偷襲華皎,當時華皎的戰場在巴州白螺,和南陳海軍相持不下。當徐度趨向湘州,華皎率兵從巴州、郢州順風作戰。淳--量和吳明徹招募軍中小艦,賞賜金銀,叫他們先抵擋後梁艦隻,先受拍彈;不久後梁艦隻彈藥用盡,南陳軍隊即時反攻,後梁軍船全部沉沒。後梁士兵又用大船裝滿柴,乘風放火,但風勢轉向令火燒回自己,於是後梁大敗,華皎和戴僧朔不敢入巴陵,奔向江陵。 華皎一行隨同麾下百多人到達江陵,梁明帝再授他司空,封江夏郡公。至天保十年(571年),他到长安朝覲周武帝,到襄陽時向衛公宇文直說:「梁主失去江南,民少國貧。朝廷既然分封梁朝後裔,應該給養梁國,好像齊桓公救衛國、楚莊王復陳國一樣。希望周朝借來數州補助梁國。」宇文直十分同意,就派使節上呈周武帝;周武帝准許,以基州、平州、鄀州讓給後梁,往後史書便失去他的蹤影。.

新!!: 南史和華皎 · 查看更多 »

萧统

蕭統(),字德施,中國南朝梁代太子、文學家,梁武帝長子,其母為貴嬪丁氏。.

新!!: 南史和萧统 · 查看更多 »

萧铿

萧铿(),字宣严,齊高帝萧道成第十六子,母为何氏。 齊武帝永明元年正月壬戌(483年2月5日),封宜都王。萧铿早年担任游击将军,永明十年,转任左民尚书。永明十一年,萧铿担任持节、都督南豫司二州军事、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镇守姑熟。当时有盗墓贼发掘晋朝大司马桓温女儿的墓冢,发现金蚕银茧及圭璧等陪葬物。萧铿派长史蔡约去修复墓冢,蔡约丝毫未动这些陪葬物。郁林王萧昭业即位,进萧铿军号为征虏将军。 延兴元年九月乙未(494年11月7日),蕭铿被宣城郡公萧鸞所杀,时年十八岁。南平王萧锐、晋熙王萧銶也同时被杀。.

新!!: 南史和萧铿 · 查看更多 »

萧铄

萧铄(),字宣朗,南齐太祖萧道成第八子。.

新!!: 南史和萧铄 · 查看更多 »

萧昭业

蕭昭業(),字元尚,小名法身,南朝齊的第三任皇帝,文惠太子蕭長懋之長子,齐武帝之孙。.

新!!: 南史和萧昭业 · 查看更多 »

萧昭文

蕭昭文(),字季尚,南朝齊的第四任皇帝,在位僅四個月。母亲为宫人许氏。 蕭昭文為文惠太子蕭長懋的第二子,永明四年(486年)封為臨汝公,邑千五百户。初为辅国将军、济阳太守。十年(492年),转持节、督南豫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将军如故。十一年(493年),进号冠军将军。 493年萧昭文兄长鬱林王蕭昭業即位後,十月封昭文為新安王。隆昌元年(494年)闰四月,以为扬州刺史。七月,尚书令、镇军大将军、西昌侯蕭鸞刺死萧昭业,拥立萧昭文為帝,改年號為延興,大赦。但是政事俱操於蕭鸞之手,萧昭文的生母许氏也没有得到尊封。萧昭文刚登基,萧鸾就被任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宣城郡公。九月,萧鸾以萧昭文之名诛杀高帝、武帝诸子,先杀司徒鄱阳王萧锵、中军大将军随郡王萧子隆、南兖州刺史安陆王萧子敬。江州刺史晋安王萧子懋起兵,萧鸾假黄钺,萧子懋败亡,萧鸾又杀湘州刺史南平王萧锐、郢州刺史晋熙王萧銶、南豫州刺史宜都王萧铿。十月,萧鸾被进为太傅,领大将军、扬州牧,加殊礼,进爵为王。萧鸾又杀中军将军桂阳王萧铄、抚军将军衡阳王萧钧、侍中秘书监江夏王萧锋、镇军将军建安王萧子真、左将军巴陵王萧子伦,且几乎杀死萧昭文的弟弟萧昭秀。这时萧鸾已掌控萧昭文的起居,有一次萧昭文想吃蒸鱼菜,太官令答没有萧鸾的命令,不给他吃。萧鸾诸子年幼,于是任兄子萧遥光、萧遥欣、萧遥昌以要职。当月,萧昭文被蕭鸞以嫡母皇太后王宝明名义以有病为由廢黜為海陵王,以东汉东海王劉彊之礼安置,给虎贲、旄头、画轮车,供奉很厚。次月,萧昭文便被蕭鸞派去看病的医生殺害,谥号恭。萧鸾以劉彊之礼厚葬,但并没有用皇帝礼。北魏趁机大举入侵。.

新!!: 南史和萧昭文 · 查看更多 »

萧文寿

蕭文壽(),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侍御史萧亮之孙女,洮阳县县令萧卓之女。南朝宋武帝劉裕的继母,劉翹的第二任妻子。她與劉翹生長沙景王劉道憐、臨川烈武王劉道規。刘裕的母亲赵安宗产后即死,刘裕多年是由继母养育。 義熙七年(411年),拜蕭氏為豫章公太夫人,後來劉裕為宋公、宋王時,蕭氏又加稱宋太妃、宋太后的稱號。南朝宋初年,尊她為皇太后,住在宣訓宮。刘裕为帝时年纪已老,依然每天朝见继母,从无虚漏。 宋少帝即位,再加崇曰太皇太后,同年(景平元年,423年)在顯陽殿去世,諡號為孝懿皇后,虛歲八十一。因刘裕遗旨:“太后百岁后不须祔葬”,遂在興寧陵别开一圹,礼仪一遵往式。 X X X X W文寿 Category:谥孝懿.

新!!: 南史和萧文寿 · 查看更多 »

萧摩诃

蕭摩訶(),字元胤,蘭陵人。中國南朝、隋朝官员。.

新!!: 南史和萧摩诃 · 查看更多 »

顧野王

顧野王(),字希馮,吳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朝梁至陳時代的官员、作家。.

新!!: 南史和顧野王 · 查看更多 »

袁齊媯

袁齊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皇后,父袁湛。她是庶出的女兒,母親王氏地位卑賤,因此一直到五六歲的時候,才得到撫養。起初被選為宜都王妃,後來成為皇后,生太子劉劭以及東陽獻公主劉英娥。 起初,袁齊媯生下劉劭時,仔細端詳後,派人告訴劉義隆說:「這孩子長相異常,以後必定破國亡家,不能把他養大。」遂要殺兒子。劉義隆得知後,狼狽的趕到皇后殿外,才停止她的舉動。 劉義隆對待袁齊媯,相當有禮數。因為袁齊媯的娘家貧窮,便常請求劉義隆拿錢資助,但劉義隆生性節儉,給的錢也只是三萬五萬而已。後來潘淑妃很得劉義隆寵愛,常自稱只要請求皇上,沒有什麼得不到的。袁齊媯聽說這事,不知真假,便假借潘淑妃的名義向劉義隆要求三十萬回家,沒想到才一晚上劉義隆就將錢撥下來了。為此袁齊媯感到相當怨恨,假託自己身體不適的名義,不再與劉義隆見面。劉義隆每次要來見她,她就迴避到別處;劉義隆屢次伺機想要見她,也見不到她的面。連潘淑妃兒子始興王劉濬與其他庶子要來探望她,她都不見。最後袁齊媯終於怨恨成疾,病危之際,劉義隆前來,哭著執起她的手,並且問她有什麼遺言要交代的。袁齊媯只是看著劉義隆,一句話也沒說,過了許久,便用被子把頭蒙起來,再也不想看他。後來她便在顯陽殿過世,年三十六歲。 袁齊媯死後,劉義隆相當哀痛,命顏延之作一篇哀策,文字相當華麗,劉義隆並以「撫存悼亡,感今懷昔」八字致意。有司單位建議給她諡號「宣」,後來劉義隆親自定其諡號為「元」,故稱其為「文元皇后」。 在她死後來留下一則逸話,說是常有顯靈之事。劉義隆還有一位側室沈容姬,曾經因為一些小過失被責罵,使劉義隆氣得想要處死她。宮中的徽音殿為皇后正殿,自從袁齊媯逝世後就關閉起來。沈容姬來到徽音殿前哭喊:「今天我沒有罪而要被處死,如果先--在天有靈,應當知道這件事!」結果徽音殿裡每個窗戶竟然都應聲而開。侍從隨即將此事稟報劉義隆,劉義隆驚訝的前往去看,認為是皇后顯靈,遂饒過沈容姬的罪。 大明五年(461年),劉駿下令追贈袁齊媯之母王氏為豫章郡新淦縣平樂鄉君,並且派人灑掃其墓園。 Category:刘宋皇后 Q Category:谥元.

新!!: 南史和袁齊媯 · 查看更多 »

袁湛

袁湛(),字士深,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歷陽太守袁耽孫。東晉官員,官至尚書右僕射,本州大中正。其女袁齊媯後成為南朝宋宋文帝的皇后。.

新!!: 南史和袁湛 · 查看更多 »

裴邃

裴邃,可以指:.

新!!: 南史和裴邃 · 查看更多 »

裴松之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东晋、劉宋時期的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與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稱。.

新!!: 南史和裴松之 · 查看更多 »

裴惠昭

裴惠昭(),河东闻喜(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齐武帝萧赜的正妻,追尊武穆皇后。 祖父裴朴之,给事中。父亲裴玑之,左军参军。裴惠昭生萧长懋(458年)、萧子良(460年)。裴惠昭与萧嶷的妻子庾氏为妯娌,庾氏勤于女工,奉事公婆萧道成、劉智容夫妇恭谨不倦。裴惠昭不能及,性情又严厉,故不为公婆看重。萧赜也不喜欢她,做赣县令时曾经因吵闹将她送走。他们年幼的次子萧子良见状非常不乐,萧赜问:“汝何不读书?”萧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萧赜被孩子感动,又把妻子召了回来。萧子良妻袁氏布衣时和她有矛盾,裴惠昭加以训罚。 升明三年(479年),为齐世子妃。建元元年(479年),南齐建立,为皇太子妃。建元二年(480年)七月戊午去世。谥号穆妃,葬於休安陵。世祖萧赜即位,追尊武穆皇后。.

新!!: 南史和裴惠昭 · 查看更多 »

褚令璩

褚令璩(),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皇后,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太常褚澄之女。.

新!!: 南史和褚令璩 · 查看更多 »

褚裕之

褚裕之(),字叔度,《晉書》作褚喻之,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東晉外戚,晉恭思皇后褚靈媛兄,他亦是南朝宋的開國元勳。東晉征北將軍褚裒曾孫。褚裕之在南朝宋官至雍州刺史、征虜將軍。.

新!!: 南史和褚裕之 · 查看更多 »

駱文牙

#重定向 駱牙.

新!!: 南史和駱文牙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南史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昌

昌(Gaochang; 维吾尔语:قۇچۇ,Qocho),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市,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這些都是漢人在西域建立的國家。唐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漢人的高昌國,後為高昌回鶻。 元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 (قاراهوجئا) 称高昌为火州、合拉火者、哈拉霍州、合拉和州、哈拉火州,。明代文献称高昌为“哈拉和卓”、霍州。 高昌历史文献有二十四史南北朝各書的高昌傳,但記述疏略,如出一轍。《新唐书·高昌傳》、《元史·地理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另外羅振玉于1933年在遼東出版的《遼居雜著乙编》中有《增訂高昌--氏年表》及《高昌專錄》各一卷,以考古實物補訂史書頗詳。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亦有關高昌論著《高昌陶集》(1934)、《高昌專集》(1951增订)、《羅布淖尔考古記》(1948)、《吐鲁番考古記》(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新!!: 南史和高昌 · 查看更多 »

謝岐

謝岐(),會稽山陰人《陳書·卷十六·列傳第十》:謝岐,會稽山陰人也。父達,梁太學博士。《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謝岐,會稽山陰人也。父達,梁太學博士。,南梁、南陳官员。 謝岐的父親謝達是南梁的太學博士。他年少機警而好學,在南梁獲得人們稱讚,擔任尚書金部郎,山陰縣令。侯景之亂,他流落東陽;侯景平定後依附張彪。張彪在吳郡及會稽郡時將各種政務都交托他處理,每次出征都讓他留守郡內知後事。張彪敗亡,陳霸先起用謝岐參與國家大事,兼尚書右丞。當時經常興兵,缺少糧食,謝岐料理得宜,獲得重用。南陳永定元年(557年),朝廷授官給事黃門侍郎、中書舍人,仍然為尚書右丞。天嘉二年(561年)他去世,贈通直散騎常侍。.

新!!: 南史和謝岐 · 查看更多 »

謝裕

#重定向 谢景仁.

新!!: 南史和謝裕 · 查看更多 »

謝梵境

謝梵境(),陳郡陽夏县(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人,右光祿大夫謝莊的孫女,车骑功曹谢颺的女儿,宋順帝劉準的皇后。昇明二年冬十月壬寅(478年12月8日),谢梵境被册立为皇后。宋順帝禪位时,谢梵境降為汝陰王妃。.

新!!: 南史和謝梵境 · 查看更多 »

謝方明

謝方明(),表字不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官員,東晉太保謝安六弟永嘉太守謝鐵孫。在南朝宋官至丹陽尹。.

新!!: 南史和謝方明 · 查看更多 »

魯悉達

魯悉達(),字志通,扶風郿縣人《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魯悉達字志通,扶風郿人也。祖斐,齊通直散騎常侍、安遠將軍、衡州刺史,陽塘侯。父益之,梁雲麾將軍、新蔡義陽二郡太守。……弟廣達……《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魯悉達字志通,扶風郿人也。祖斐,齊衡州刺史、陽塘侯。父益之,梁雲麾將軍、新蔡義陽二郡太守。,南梁、南陳官员。 魯悉達的祖父魯斐是南齊通直散騎常侍、安遠將軍、衡州刺史、陽塘侯,父親魯益之則是南梁雲麾將軍、新蔡義陽二郡太守,弟弟是安左將軍、綏越郡公魯廣達。他自小以孝順聞名,起家梁南平嗣王蕭恪的中兵參軍;侯景之亂時,魯悉達糾合鄉民保衛新蔡,耕田儲糧。其時兵荒饑饉,京都及上川有很多人都餓死,倖存者都攜同到新蔡,由魯悉達分配糧食,救活不少人命,亦在當地給居所安頓。他又召撫晉熙郡等五郡人物獲得當地,命令弟弟魯廣達領兵跟隨王僧辯討伐侯景。平定侯景後,梁元帝授與他持節、仁威將軍、散騎常侍、北江州刺史。梁敬帝即位,王琳佔有上流,留異、余孝頃、周迪等紛紛武裝佔據所在地,魯悉達撫綏五郡,得到民心,士兵願意讓他差遣;王琳授悉達為鎮北將軍,陳霸先亦派遣趙知禮授與他征西將軍、江州刺史,又送鼓吹女樂,他都接受,但猶豫不決不就任。陳霸先命令安西將軍沈泰偷襲失敗;北齊也派來行臺慕容紹宗率領三萬兵士攻擊鬱口,勢力鼎盛,魯悉達出戰打敗齊軍,慕容紹宗只能隻身逃出。 王琳打算東下,考慮魯悉達控制中流,可能成為自己禍患,於是頻頻遣使招誘,他始終不服從;王琳沒法開闢版圖,就和連同北齊,北齊派來清河王高岳協助。二人爭持一年多,直到裨將梅天養等人懼怕惹罪,就引齊軍入城。魯悉達勒令麾下數千人過江歸附陳霸先,陳霸先看到他十分高興,說:「為何現在才來?」他回應:「臣鎮守安撫上流,願意當國家的蕃屏,陛下授臣官爵位,知恩深厚;沈泰偷襲臣下,威嚴亦深厚,然而臣下歸附的原因是陛下豁達大度,和漢高祖一樣。」陳霸先嘆道:「你說得對。」給他平南將軍、散騎常侍、北江州刺史的官職,封為彭澤縣侯。陳文帝即位,進號安左將軍。魯悉達雖然依仗氣節,但從來不以富貴輕視他人,喜歡詩詞歌賦,禮待人才,和玩賞聚會。之後他改任安南將軍、吳州刺史,適逢母親逝世,悲傷過度而病死,虛歲三十八,贈安左將軍、江州刺史,諡孝侯,兒子魯覽嗣爵。.

新!!: 南史和魯悉達 · 查看更多 »

鮑泉

鮑泉(),字潤岳,東海人《梁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四》:鮑泉字潤岳,東海人也。父幾,湘東王諮議參軍。泉博涉史傳,兼有文筆。少事元帝,早見擢任。及元帝承制,累遷至信州刺史。《南史·卷六十二·列傳第五十二》:鮑泉字潤嶽,東海人也。父幾字景玄……泉美須髯,善舉止,身長八尺,性甚警悟。博涉史傳,兼有文筆。少事元帝為國常侍,早見擢任,謂曰:「我文之外無出卿者。」後為通直侍郎。常乘高幰車,從數十左右,傘蓋服玩甚精。道逢國子祭酒王承,承疑非舊貴,遣訪之,泉從者答曰:「鮑通直」。承怪焉,復欲辱之,遣逼車問:「鮑通直復是何許人,而得如此!」都下少年遂為口實,見尚豪華人,相戲曰:「鮑通直復是何許人,而得如此」,以為笑謔。及元帝承制,累遷至信州刺史。,南梁官员。 鮑泉父親鮑幾是湘東王蕭繹(梁元帝)的諮議參軍。鮑泉涉獵史傳,亦有文才,年輕時擔任蕭繹的國常侍,很早獲得擢升,蕭繹說:「我的文章沒有不出自你的手。」之後擔任通直侍郎。他經常乘坐覆滿帷幔的車子,從行十數人,車子的傘蓋器用都十份精緻。在路上遇到國子祭酒王承,王承懷疑是新貴,就派人訪查,鮑泉隨從回應:「是鮑通直。」王承怪罪他,又打算欺辱他,就接近鮑泉的車子問:「鮑通直是誰啊,可以這樣的嗎?」建康的年輕人就當這句話為口頭禪,看到崇尚豪華的人就互相嘲弄:「鮑通直是誰啊,可以這樣的嗎?」成為坊間嬉笑戲謔。到蕭繹承制,累遷至信州刺史。 太清三年(549年),湘東世子蕭方等出征河東王蕭譽戰死,蕭繹大怒,命令鮑泉和平南將軍王僧辯討伐蕭譽。王僧辯問他:「你有什麼計畫?」他回應:「此事像热水浇雪般容易,不用擔心。」王僧辯回應:「你說的是平常的言論,河東王年輕已懂軍事,要有一萬精兵才可以進攻。竟陵的士兵很快就會來到,还可以重申。我和你去稟告吧。」鮑泉答應,其後王僧辯如實說出,鮑泉卻默然不語。蕭繹很生氣,於是关押王僧辯,當時的將鮑泉比作酈寄一樣的人。之後他到長沙取下毗鄰城鎮脅逼蕭譽,蕭譽率軍攻打他,唯他堅守不能攻克。鮑泉困乏而出擊大敗,被河東王軍隊俘虜部眾,於是圍困湘州城,未能攻下。蕭繹就數算鮑泉二十條罪,下詔責備:「面如冠玉,還疑木偶,須似蝟毛,徒勞繞喙。」起用囚禁中的王僧辯代替他擔任都督,並派遣舍人羅重歡領齋仗三百人和王僧辯前往。王僧辯到達,通傳鮑泉:「羅舍人被下令送王竟陵過來。」鮑泉愕然,迴避說:「有你幫助我,叛賊很快平定。」之後王僧辯背對他坐下,說:「鮑郎有罪,朝廷下令我抓拿你,你請勿介意。」並叫羅重歡出示詔令把鮑泉鎖在床下,鮑泉神色自若道:「王師迟延一事我認罪,但恐怕後人會想起我的糊塗。」王僧辯感到不安寧,他就向朝廷啟禀迟延的罪。不久蕭鐸恢復其官職,命令他與王僧辯等人率水軍於郢州逼近蕭譽。 郢州平定後,蕭繹以長子蕭方諸擔任郢州刺史,鮑泉出任刺史長史,代行政事。蕭方見他温和文弱,諮詢的意見並未採用,又叫他伏在床騎背為馬,在他的衣服寫他的名字,於是州府互相欺騙。侯景秘密遣派將領宋子仙、任約率精兵偷襲。蕭方諸和鮑泉不顾及軍政,只懂得唯飲酒作樂,侯景軍隊臨城,百姓互相奔告。其時蕭方諸和他玩雙陸,不信敵軍來臨,說:「徐文盛大軍在東邊,怎會在這裡?」不久越來越多人傳告,鮑泉才下令关闭城门。敵軍縱火焚燒,沒有人抵抗,於是能入城,郢州陷落。敵軍抓住蕭方諸及鮑泉送到之侯景住處。後來侯景於巴陵攻打王僧辯失敗,就在江夏殺死他,將屍體沉在黃鵠磯。 初時鮑泉擔任南討都督時,鮑泉的朋友夢見他得罪蕭繹,醒來就告訴他。不到半個月,鮑泉果然被囚禁。不久,鮑泉的朋友又夢見他穿著紅色衣服在水上行走,亦告訴他:「你別擔心,很快就沒有事了。」並告訴他夢境內容,鮑泉秘密記住,很快他就恢復官職,就像朋友的夢境一樣。他明白《儀禮》,編寫《新儀》四十卷流傳。.

新!!: 南史和鮑泉 · 查看更多 »

谢晦

謝晦(),字宣明,陳郡陽夏人。出身陳郡謝氏士族,是東晉太保謝安兄謝據的曾孫。謝晦是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的重要官員,後更擔任宋少帝劉義符的四位顧命大臣之一。謝晦後聯同徐羨之及傅亮廢黜了宋少帝,迎立了宋文帝,並外調為荊州刺史,但不久宋文帝就下詔誅殺徐羨之及傅亮,並出兵討伐謝晦。最終謝晦兵敗被擒,並被處死。.

新!!: 南史和谢晦 · 查看更多 »

貞觀

貞觀是以下統治者的年號:.

新!!: 南史和貞觀 · 查看更多 »

鲁爽

鲁爽(?),小名女生,扶風郿人。南北朝時期將領,初因父祖投奔北魏而在北魏任官,后来投奔刘宋。魯爽在宋曾參與過元嘉北伐及討伐劉劭的戰事,但不久就因和劉義宣等起兵反叛而被擊敗被殺。魯爽作戰勇猛,當時人稱其為「萬人敵.

新!!: 南史和鲁爽 · 查看更多 »

賀瑒

贺瑒字德琏,南朝梁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晋朝司空贺循玄孙。祖贺道力,精於三礼。贺瑒早年由劉獻荐为國子生,举明经,為揚州祭酒。在南朝齐为太学博士、太常丞。入南朝梁,官太常丞。後來遭母憂去職。天监初年,復官太常丞。天监四年(505年),开五馆,以玚兼五经博士。玚本人精於《礼》,常有學生數百人。.

新!!: 南史和賀瑒 · 查看更多 »

趙安宗

趙安宗(),下邳僮(今江苏省沭阳县县)人,治書侍御史趙彪孙女,平原太守趙裔之女,南朝宋武帝劉裕的母親,也是劉裕父親劉翹的第一任妻子。母亲孙氏是东莞人。有两个兄弟赵宣之,赵伦之(字幼成,趙氏之弟)。升平四年(360年),與劉翹結婚。興寧元年(363年)四月二日生劉裕,當日即因生產而死,年二十一歲。 南朝宋初年,為她追上諡號為孝穆皇后,稱其墓地為興寧陵。永初二年(421年),經有司單位建議,追贈趙安宗之父趙裔為光祿大夫,趙安宗之母孫氏為豫章郡建昌縣君,並賜其子孫食祿。 A Category:劉宋追封皇后.

新!!: 南史和趙安宗 · 查看更多 »

路惠男

路惠男(),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妃嬪,孝武帝劉駿之母。.

新!!: 南史和路惠男 · 查看更多 »

齐和帝

齊和帝蕭寶融(),字智昭,南齊的末代皇帝,齊明帝蕭鸞第八子,母萧鸾原配追赠皇后刘惠端。494年被封為隨郡王,499年改封為南康王並任荊州刺史,駐守江陵。 501年三月,蕭衍發兵攻打蕭寶卷,並且立蕭寶融為皇帝;蕭衍進入建康後,便將蕭寶融於502年接入建康。同年,蕭寶融封蕭衍為梁王,不久蕭衍以蕭寶融名義殺害湘東王蕭寶晊兄弟,後來又殺掉齊明帝其他的兒子。不久蕭寶融便被迫禪位予蕭衍,南齊到此滅亡。 蕭衍即位後封蕭寶融為巴陵王,在姑孰建立宮室供其居住;而不久蕭寶融也被蕭衍所殺。.

新!!: 南史和齐和帝 · 查看更多 »

齐武帝

齊武帝蕭賾(),字宣遠,齊高帝蕭道成長子,母刘智容。南朝齊第二任皇帝,病死時54歲,葬景安陵。年号永明。.

新!!: 南史和齐武帝 · 查看更多 »

齐明帝

齊明帝蕭鸞(),字景栖,小名玄度,廟號高宗,谥明皇帝,南朝齊的第五任皇帝。為始安貞王蕭道生之子、齊高帝蕭道成之姪。他在494年至498年期間在位,共5年。.

新!!: 南史和齐明帝 · 查看更多 »

范岫

范岫(),字懋賓,南朝濟陽考城(今民權縣)人。身高約191公分,歷仕南朝宋、齊、梁三朝。天監十三年在任時過身,終年七十五歲。.

新!!: 南史和范岫 · 查看更多 »

范雲

范雲可以是:.

新!!: 南史和范雲 · 查看更多 »

范泰

范泰(),字伯伦,东晋顺阳山阴人(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東晉末及南朝宋官員,范甯之子。.

新!!: 南史和范泰 · 查看更多 »

范晔

范晔,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南史和范晔 · 查看更多 »

胡僧祐

胡僧祐(),字願果,南陽冠軍人《梁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四十》:胡僧祐字願果,南陽冠軍人。少勇決,有武幹。仕魏至銀青光祿大夫,以大通二年歸國,頻上封事,高祖器之,拜假節、超武將軍、文德主帥,使戍項城。城陷,復沒于魏。中大通元年,陳慶之送魏北海王元顥入洛陽,僧祐又得還國,除南天水、天門二郡太守,有善政。性好讀書,不解緝綴。然每在公宴,必強賦詩,文辭鄙俚,多被嘲謔,僧祐怡然自若,謂己實工,矜伐愈甚。《南史·卷六十四·列傳五十四》:胡僧佑字願果,南陽冠軍人也。少勇決,有武幹。仕魏位銀青光祿大夫。以大通三年避爾朱氏之難歸梁。頻上封事,武帝器之,拜文德主帥,使戍項城。魏克項城,因入北。中大通元年,陳慶之送魏北海王元顥入洛陽,僧佑又歸梁,徐南天水、天門二郡太守,有善政。性好讀書,愛緝綴,然文辭鄙野,多被嘲謔,而自謂實工,矜伐彌甚。,南北朝北魏、南梁官員。 胡僧祐年少勇敢果斷,有武功才能,在北魏擔任銀青光祿大夫,大通二年(528年)回到南梁,經常上奏奏章,令梁武帝器重他,拜假節、超武將軍、文德主帥,防守項城。項城失陷,他被北魏俘虜,至中大通元年(529年),陳慶之送回北魏北海王元顥到洛陽時他又可以回國,除授南天水、天門二郡太守,有德政。胡僧祐喜歡讀書,但不理解文辭意義,然而他每次在宴會中總會強行賦詩,文辭粗俗被嘲笑,胡僧祐神色自若,稱自己有實力,愈來愈誇耀自己。之後他在蕭繹處擔任鎮西錄事參軍,侯景作亂,西邊沮蠻反叛,蕭繹命令胡僧祐征討,並要求殺死當地渠帥,他勸諫蕭繹不要這樣做,就被判忤旨入獄。大寶二年(551年),侯景入侵荊陝,在巴陵包圍王僧辯,於是蕭繹釋放胡僧祐,拜任假節、武猛將軍,封新市縣侯,命令他支援。臨行前他對兒子說:「你可以開兩扇門,一扇紅色,另一扇白色。吉利的話我從紅門進屋,我死了就從白門抬入屋,我不打勝仗不會回家。」蕭繹聽說後認為他很豪邁。胡僧祐到達楊浦,侯景派部將任約率領五千名精兵據守白塉,遙遠等待之。他抄岔道西上,任約認為他怕自己而退後,立刻追趕,在南安芊口,對胡僧祐說:「吳兒,為何你不投降?走到哪兒去。」他不理睬任約,偷偷退卻,至赤砂亭適逢陸法和到達,二人一同擊破任約,擒拿任約到江陵,侯景得知後逃去。蕭繹任用胡僧祐為侍中、領軍將軍,回到荊州。 其後他拜任領軍將軍,積累許多財物,所得的儀仗經常放在齋中,對自己自娛。別人說:「這是羽儀,你名聲隆重,不應這樣。」他回應:「我喜歡這樣,不用見怪。」出遊時亦隨身攜帶儀仗,別人都笑他。承聖二年(553年),胡僧祐進官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其他依舊。西魏入侵,朝廷任命他僧祐為都督城東諸軍事。魏軍四面攻至,同時出擊,他親自抵擋箭和垒石,日夜督戰,獎勵士兵,賞罰分明,各人都被感動,願意拼死一戰,所向披靡,敵軍不敢前進。不久他中流矢逝世,虛歲六十三,梁元帝知道後趕過去哭泣,於是內外惶恐,城池陷落。.

新!!: 南史和胡僧祐 · 查看更多 »

胡穎 (南朝)

胡穎(),字方秀,吳興東遷人《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胡穎字方秀,吳興東遷人也。其先寓居吳興,土斷為民。穎偉姿容,性寬厚。梁世仕至武陵國侍郎,東宮直前。出番禺,征討俚洞,廣州西江督護高祖在廣州,穎仍自結高祖,高祖與其同郡,接遇甚隆。及南征交趾,穎從行役,餘諸將帥皆出其下。及平李賁,高祖旋師,穎隸在西江,出兵多以穎留守。侯景之亂,高祖克元景仲,仍渡嶺援臺,平蔡路養、李遷仕,穎皆有功。歷平固、遂興二縣令。高祖進軍頓西昌,以穎為巴丘縣令,鎮大皋,督糧運。下至豫章,以穎監豫章郡。高祖率眾與王僧辯會於白茅灣,同討侯景,以穎知留府事。《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胡穎字方秀,吳興人也。偉姿容,性寬厚。梁末,陳武帝在廣州,穎深自結託。從克元景仲,平蔡路養、李遷仕皆有功。武帝進軍頓西昌,以穎為巴丘令,鎮大皋,督糧運。下至豫章,以穎監豫章郡。武帝率眾與王僧辯會白茅灣,同討侯景,以穎知留府事。,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胡穎祖先寄居吳興,之後土斷為民;他樣子英俊,個性寬厚,在梁朝任職武陵國侍郎,東宮直前。之後出發到番禺,征討黎族山區,廣州西江督護陳霸先在廣州,他就和陳霸先結交,陳霸先因為二人來自同一郡,待他很好。朝廷南征交趾,胡穎跟隨從出行討伐,各將領都從屬他;李賁平定,高祖回師,胡穎隸屬西江,出兵以他留守。侯景之亂,陳霸先打敗元景仲,跨越山嶺支援建康,討平蔡路養、李遷仕,胡穎都有功勞,歷任平固、遂興二縣令。陳霸先屯駐西昌,任命他為巴丘縣令,鎮守大皋,監督糧運;陳霸先下至豫章,胡穎監督豫章郡,之後陳霸先率兵和王僧辯於白茅灣會合討伐侯景,留下胡穎知府事。 承聖年間,梁元帝授與他假節、鐵騎將軍、羅州刺史,封爵漢陽縣侯,食邑五百戶,很快擔任豫章內史,陪同陳霸先鎮守京口。北齊派郭元建出關,都督侯瑱率師抵禦,陳霸先揀選府內三千名驍勇的士兵跟隨胡穎,令他們和侯瑱同行,在東關擊敗郭元建。承聖三年(554年),陳霸先包圍廣陵,北齊人東方光佔據宿預請降,任命胡穎為五原太守,隨著杜僧明支援東方光,但失敗退還,轉任曲阿令。很快他領任馬軍,跟從陳霸先襲擊王僧辯,跟隨周文育在吳興征討杜龕。紹泰元年(555年),胡穎除假節、都督南豫州諸軍事、輕車將軍、南豫州刺史。太平元年(556年),除持節、散騎常侍、仁威將軍,後兼任丹陽尹。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胡穎兼任左衛將軍,其餘依舊。永定三年(559年),他隨同侯安都征伐王琳,在宮亭擊破王琳的將領常眾愛等人。陳文帝繼位,除授侍中、都督吳州諸軍事、宣惠將軍、吳州刺史,但未接受就改官義興太守,仍然任職將軍。天嘉元年(560年),他獲任命為散騎常侍、吳興太守,同年六月逝世,虛齡五十四,贈侍中、中護軍,諡壯。次年(561年)配享高祖廟庭,兒子胡六同嗣爵。.

新!!: 南史和胡穎 (南朝) · 查看更多 »

胡道安

胡道安(),淮南郡人,刘宋宋武帝刘裕登基前的妾室,被刘裕所杀。.

新!!: 南史和胡道安 · 查看更多 »

胡藩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將領。胡藩早年跟隨桓玄,在桓玄兵敗後還家,為劉裕所召命,參與多場戰事,為南朝宋的開國功臣。.

新!!: 南史和胡藩 · 查看更多 »

郗徽

德皇后郗徽(),高平郡金乡县人,中國南北朝之梁朝开国皇帝萧衍的结发妻子。祖父郗绍,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亲郗烨,太子舍人,早卒,母亲是宋文帝劉義隆的女儿潯阳公主。 郗徽幼年明慧,姿色秀麗,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无不闲习。宋后废帝想纳郗徽为后;南齐初年,安陆王萧缅又欲求婚:郗徽以疾病推辞。建元末年(480年代初),萧衍始娉为妻。生下三女永兴公主萧玉姚,永世公主萧玉婉,永康公主萧玉嬛。 建武五年(498年),高祖为雍州刺史,到雍州不久,永元元年(499年)八月郗徽在襄阳官舍去世,时年三十二岁。其年归葬在南徐州南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中兴二年(502年),齐朝进萧衍位相国,封十郡,梁公,诏赠郗徽为梁公妃。萧衍即位为梁武帝,追崇郗徽为德皇后,陵为修陵。郗徽御夫很严,史载死后化为龙,监守后宫,且託夢于梁武帝,因此梁武帝至死没有再立皇后。.

新!!: 南史和郗徽 · 查看更多 »

蘭欽

蘭欽是烏克蘭的市級鎮,位於該國西部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州,始建於1050年左右,面積27.89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7,93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85人。.

新!!: 南史和蘭欽 · 查看更多 »

阮令嬴

阮令嬴(),為中國南齊、南梁時代人物。出身會稽余姚人。先後曾嫁給南齊始王蕭遙光、南齊廢帝蕭寶卷、南梁武帝蕭衍等等。 阮令嬴原姓石氏,父親石靈寶,母親陳氏。石令嬴初嫁南齐始王蕭遙光為姬妾。蕭遙光之後以謀逆之罪被處死後,石氏作為罪犯女眷以美貌被南齊廢帝蕭寶卷納入宫中。蕭衍起兵征討昏庸的南齊廢帝蕭寶卷,並放出宮中美人兩千,石氏以美貌仍被蕭衍留在宮中,並封為采女。天監七年八月,石氏產下皇子蕭繹。蕭衍大喜,封石氏为修容,並賜姓阮氏。封其父石靈寶為奉朝請。 大同九年七月,阮氏於江洲内寢逝世,享年67歲。蕭衍追諡“宣”。之後阮令嬴之子蕭繹即位,是為南梁元帝,並追封生母阮令嬴為文宣太后。時石靈寶已死,追贈散騎常侍、左衛將軍,武康縣侯等等,又賜食邑五百戶;阮令嬴生母陳氏封為武康縣侯夫人。 Category:南朝梁妃嬪 Category:南齊妃嬪 Category:南北朝赐姓氏者 R L L.

新!!: 南史和阮令嬴 · 查看更多 »

赵昺

宋帝昺趙昺(音:ㄅㄧㄥˇ、同丙)(),宋朝末代皇帝(南宋第九位,1278年5月10日—1279年3月19日在位)在位313天,得年7岁。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宋度宗趙禥的七子,母俞修容。前任皇帝宋端宗趙昰的異母弟。先後封為永國公、信王、廣王等。.

新!!: 南史和赵昺 · 查看更多 »

薛安都

薛安都(),字休达,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军事将领。其後代為唐朝名將薛仁貴,護主有功的薛楚玉(薛仁貴之子)等人。.

新!!: 南史和薛安都 · 查看更多 »

蒯恩

蒯恩(),字道恩,蘭陵承縣人。東晉末年將領,參與多場重要戰事如孫恩盧循之亂、劉裕北伐等。後在護送劉義真從關中東還時敗於夏軍被俘,死在北方。.

新!!: 南史和蒯恩 · 查看更多 »

蔡廓

蔡廓(),字子度,濟陽考城人。東晉末及南朝宋時期官員。蔡廓曾祖是東晉領司徒蔡謨。.

新!!: 南史和蔡廓 · 查看更多 »

蔡道恭

蔡道恭(),字怀俭,南朝齐、南朝梁南阳郡冠军县(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北)人。 刘宋益州刺史蔡那之子。蕭長懋赴任雍州,召蔡道恭为雍州主簿,担任員外散騎常侍。後因战功,累進越騎校尉、後軍将軍。建武末年,出任輔国司馬、汝南县令。南齐南康王蕭宝融赴任荊州,推薦蔡道恭为西中郎中兵参軍,加輔国将軍。 永元二年(500年),蕭衍起兵,蔡道恭在属下任冠軍将軍、西中郎諮議参軍。中興元年(501年),蕭宝融即位为齐和帝,蔡道恭任右衛将軍。巴西郡太守魯休烈攻打蕭衍,蔡道恭任持節、督西討諸軍事与他作战,鲁休烈降伏。因功转任中領軍,固辞不受,出任使持節、右将軍、司州刺史。 天监元年(502年),因南梁建国之功,封漢寿县伯,进号平北将军。天监二年(503年),北魏中山王元英率軍围攻司州(治所在河南省信阳市)。他率领五千人抗御,坚守城池数月之久、重创魏军,后来次年五月在城中忧心而病故。临终时,命部下取所持节对侄子蔡僧勰说:“禀命出疆,凭此而已。既不得奉以还朝,方欲携之同逝,可与官柩相随。”曹景宗援軍不至,八月州城陷落,蔡道恭追贈使持節、都督司州諸軍事、司州刺史、漢寿县開国伯、镇西将軍。天监八年(509年),北魏返還蔡道恭的遺体,葬在襄陽。子蔡澹嗣任河東郡太守。.

新!!: 南史和蔡道恭 · 查看更多 »

蔡景歷

蔡景歷(),字茂世,济阳考城人。 祖蔡点,南朝梁時擔任尚书左民侍郎。父蔡大同,曾任岳阳王记室参军。景歷生於梁武帝天監十八年,少年時俊爽,有孝心,與萧允友好。景歷家贫好学,先在王府办事,得到陈霸先器重。入陈后,历官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员外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守度支尚书等职,助文帝诛杀侯安都。累迁度支尚书,卒於陳宣帝太建十年。有子蔡征。.

新!!: 南史和蔡景歷 · 查看更多 »

鄧至

鄧至,又稱鄧至羌、白水羌,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一個羌族所建立的政權,其地在仇池以西,宕昌以南,相當於今中國四川省北部,都城鄧至城(今中國四川省九寨溝縣西),首領姓「像」,史籍第一位有記載的首領是像舒治。 根據《周書》記載鄧至「有像舒治者,世為白水酋帥,自稱王焉」;又《魏書》記載「其王像舒治遣使內附,高祖(北魏孝文帝)拜龍驤將軍、鄧至王,遣貢不絕。」 另《梁書》則記載鄧至把帽子稱作「突何」,衣服與宕昌相同。各史籍也都記載鄧至的風俗習慣和宕昌一樣。 《周書》並載鄧至自像舒治十一傳至像檐桁,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像檐桁失去政權,投奔西魏,西魏太師宇文泰派兵護送他回去復位。其後事史籍未載,不久北周代西魏後,在其地設立鄧州,鄧至最晚應在此時滅亡。.

新!!: 南史和鄧至 · 查看更多 »

臧燾

臧燾(),字德仁,南朝東莞郡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人,武敬皇后兄,少好學,善《三禮》,後雖為外戚貴顯,仍自奉簡約。 晉孝武帝太元年間,衛將軍謝安開始建立國學,徐、兗二州刺史謝玄舉薦臧燾為助教。後來顧慮母親年老,家中貧窮,臧燾跟弟弟臧熹一起放棄仕途,以耕種謀生,自己節約而供養雙親十多年。父母去世後,臧燾守喪六年,以居喪過哀而出名。守喪期滿後,被任命為臨沂縣令。 劉裕在家鄉京口起兵討伐桓玄後,臧燾任太學博士,參右將軍何無忌軍事。義熙初年,隨府轉鎮南參軍,不久參劉裕中軍軍事,入補尚書度支郎,改掌祠部,承襲封爵為高陵亭侯。 後來臧燾升為通直郎,復任劉裕鎮軍、車騎、中軍、太尉諮議參軍。劉裕北伐關、洛,大司馬琅邪王一同出征,任命臧燾為大司馬從事中郎,總攬留府之事。義熙十四年(418年),任命為侍中。元熙元年(419年),因腳病離職。 劉裕登基後,召拜臧燾為太常,雖然身為外戚顯貴,然而更加自我約束,住茅屋吃蔬菜,不改變原有的習慣,所得俸祿,與親戚共用。永初三年(422年),臧燾退職,拜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同年去世,時年七十歲。少帝追贈他左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

新!!: 南史和臧燾 · 查看更多 »

臧愛親

臧愛親(),南朝宋武帝劉裕之妻。東莞郡人。 祖父臧汪,字山甫,任尚書郎。父親臧俊,字宣乂,郡功曹。後適高祖,生會稽宣長公主劉興弟。義熙四年正月甲午,臧愛親病逝於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年四十八歲。這個時候劉裕還只是東晉的豫章郡公,因此臧愛親只得到了豫章公夫人的追諡,並歸葬丹徒老家。劉裕稱帝之後,追封臧愛親為武敬皇后,臧焘为其兄,臧熹为其弟,臧質為其姪子。 Category:刘宋皇后 category:东莞臧氏 Category:劉宋追封皇后.

新!!: 南史和臧愛親 · 查看更多 »

蕭宏

萧宏(),字宣达,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武进县西北),梁武帝的六弟。封临川王。 官至侍中、太尉。担任扬州刺史二十年。天监四年(505年)十月,统率兵马征北魏,兵器精良,“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蕭宏大軍進抵洛口(今安徽怀远附近),和陈伯之对恃,五年二月,梁徐州刺史昌义之与陈伯之战于梁城(安徽省壽縣東南),昌义之败走。萧宏叫秘书丘迟写信给陈伯之,请他反正归来。天監五年三月,陈伯之投降。南梁攻克梁城。北魏邢巒渡淮河,跟中山王元英會師,共擊梁城。蕭宏大為恐懼,打算班師。九月二十七日夜晚,洛口狂風暴雨,萧宏临阵脱逃,梁军将士寻统帅不见,“弃甲投戈,填满水陆,捐弃病者,强壮仅得脱身。”钟离一战,南梁大败,危急之刻,梁武帝派韋叡與曹景宗率軍馳援,梁軍藉淮水暴漲之利,以水軍優勢搭配火攻,擊敗北魏大軍。 萧宏为人怯懦贪鄙,奢侈无度,暴敛无厌。家中库房百间,藏钱三亿余。梁武帝最初以为萧宏私藏兵器,亲自探访。萧宏很害怕,梁武帝更加怀疑。后来,梁武帝一看是钱,大喜,对萧宏开玩笑说:“阿六,你很会过日子啊。”(阿六,汝生活大可。)乃更剧饮至夜,举烛而还。兄弟俩更加和睦。蕭宏与侄女永兴公主通奸,计划杀死梁武帝,立永兴公主为皇后。事情败露后,永兴公主、蕭宏先后惊惧而死。梁武帝为了皇室形象和和睦,依然赠蕭宏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谥号靖惠。《梁書》依照南梁官方记载,将蕭宏写成宽和笃厚的长者。《南史》综合各方面史料,写出了蕭宏的怯懦贪鄙。.

新!!: 南史和蕭宏 · 查看更多 »

蕭寶卷

蕭寶卷(),字智藏,原名蕭明賢,南齊的第六代皇帝,後封東昏侯;為齊明帝蕭鸞第二子。蕭寶卷也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昏庸荒淫的皇帝之一。.

新!!: 南史和蕭寶卷 · 查看更多 »

蕭嶷

豫章文獻王蕭嶷(),字宣儼,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二子,齊武帝蕭賾之弟。生母高昭皇后劉智容。.

新!!: 南史和蕭嶷 · 查看更多 »

蕭秀

#重定向 萧秀.

新!!: 南史和蕭秀 · 查看更多 »

蕭紀

蕭紀(),字世詢,為梁武帝蕭衍第八子,母葛修容,梁簡文帝蕭綱、梁孝元帝蕭繹之弟。.

新!!: 南史和蕭紀 · 查看更多 »

蕭綸

蕭綸(),字世調,梁武帝萧衍第六子,母丁充華。谥号邵陵攜王。.

新!!: 南史和蕭綸 · 查看更多 »

蕭綜

萧综(),字世谦,梁武帝蕭衍第二子〔繼子〕,母为吴淑媛。为萧宝卷遗腹子。.

新!!: 南史和蕭綜 · 查看更多 »

蕭緬

萧缅(),字景业,始安贞王萧道生第三子,齐明帝萧鸾之弟,母为懿皇后江氏。 萧缅早年曾出任秘书郎、邵陵王文学、中书郎。建元元年(479年),封安陆侯,食邑一千户。转太子中庶子,后个人侍中。齐武帝即位后,给人五兵尚书,领前军将军,后改任辅国将军、吴郡太守。萧缅有很高的才能,遂出任持节、都督郢州、司州之义阳军事、冠军将军、郢州刺史。永明五年(487年),改任侍中,领骁骑将军,仍迁中领军。永明六年(488年),改任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后又改任使持节、都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宁蛮校尉、左将军、雍州刺史。 永明九年(491年),萧缅去世,享年三十七岁,追赠侍中、卫将军,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谥昭侯。长子萧宝晊袭爵。萧缅任职时,深得百姓的敬爱。出丧时,百姓在沔水之边为其设祭,立祠于岘山。建武元年(494年),齐明帝萧鸾篡位,追赠萧缅为侍中、司徒、安陆王,食邑二千户。.

新!!: 南史和蕭緬 · 查看更多 »

蕭績

南康简王蕭绩(),字世谨,小字四果,梁武帝蕭衍第四子,母为董淑仪。.

新!!: 南史和蕭績 · 查看更多 »

蕭銶

蕭銶(),字宣攸,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十八子,齊武帝蕭賾之弟。生母陸修儀。.

新!!: 南史和蕭銶 · 查看更多 »

蕭道生

萧道生,字孝伯,萧承之的次子。南朝宋的时候官居奉朝请,在弟弟萧道成当皇帝前就去世了。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建立南齐,追封萧道生为始安王,谥号贞。 他的兒子萧鸾在494年废杀皇帝萧昭业為郁林王,改立昭业之弟萧昭文;不久又废萧昭文为海陵王自立为帝,改元建武,追尊父亲萧道生为景皇,生母江氏为懿--。在御道西立寝庙,陵墓称修安陵。.

新!!: 南史和蕭道生 · 查看更多 »

蕭道成

帝萧道成(),字绍伯,南北朝時代南齊开国皇帝。.

新!!: 南史和蕭道成 · 查看更多 »

蕭遙光

蕭遙光(),字元晖。為始安靖王蕭鳳之子、齊高帝蕭道成之姪孫、齊明帝蕭鸞之侄。.

新!!: 南史和蕭遙光 · 查看更多 »

蕭鏘

#重定向 萧锵.

新!!: 南史和蕭鏘 · 查看更多 »

蕭衍

#重定向 梁武帝.

新!!: 南史和蕭衍 · 查看更多 »

蕭鑑

始興簡王蕭鑑(),字宣彻,齊高帝萧道成第十子,母为何氏。 齊高帝建元元年六月甲申(479年7月18日),封广兴王。后来广兴郡改称始興郡,蕭鑑的封国也随之改为始興国。 齊武帝永明二年十一月丁亥(484年12月21日),出任持节、都督益宁二州军事、前将军、益州刺史。永明八年(490年),进号安西将军。永明九年(491年),改任散骑常侍,秘书监,领石头戍事。不久改任左卫将军,未就任即去世,得年二十一岁,遣赠中军将军。.

新!!: 南史和蕭鑑 · 查看更多 »

蕭鉉

河東王蕭鉉(),字宣胤,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十九子,齊武帝蕭賾之弟。生母張淑妃。.

新!!: 南史和蕭鉉 · 查看更多 »

蕭鋒

蕭鋒(),字宣颖,齊高帝萧道成第十二子,母为張淑妃,有容貌德行。先前萧道成还未登基时,南朝宋后废帝强娶萧锋母张氏,还要害萧锋,萧道成不敢让时年四岁的萧锋住在旧宅,只能藏在张氏家。 齊高帝建元三年正月丙子(481年3月1日),封江夏王。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年),出任辅国将军,南彭城太守、平昌太守。后改任散骑常侍。永明七年(489年),改任左卫将军,转侍中,领石头戍事。永明九年正月甲午(491年1月26日),改任南徐州刺史。隆昌元年(494年),出任侍中,领骁骑将军,不久加秘书监。 蕭鋒擅长琴书,有武力,深受堂兄权臣萧鸞的忌惮。他虽然慨然有恢复皇权之志,但因典签掣肘,无法实现。萧鸾杀戮诸王,萧锋写信诘问指责,萧鸾左右不转交。萧鸾也不敢在萧锋的王府抓捕萧锋。延兴元年十月戊戌(494年11月10日),萧鸾让萧锋去太庙兼任祠官,夜间派兵去太庙抓捕他。萧锋出太庙登车,士兵们想上前杀他,萧锋徒手将数人当即击倒在地,最终被敢于靠近他的士兵所杀。时年二十岁。桂阳王萧铄、衡阳王萧钧、建安王萧子真、巴陵王萧子伦也同时被杀。 萧锋妻是王慈之女,故萧锋与其侄孙当时在位皇帝萧昭文为连襟。.

新!!: 南史和蕭鋒 · 查看更多 »

蕭暠

安成恭王蕭暠() 字宣曜,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六子,齊武帝蕭賾之弟。生母任太妃。.

新!!: 南史和蕭暠 · 查看更多 »

蕭暢

衡阳宣王萧畅(),字季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四子,梁武帝萧衍之弟,母为文獻皇后張尚柔。 萧畅仕齐,有美名,歷官太常、衛尉,封江陵县侯。永元二年(500年)十月,萧畅與長兄尚書令蕭懿一同被東昏侯殺害。天监元年四月八日(502年4月30日),萧衍建立梁朝,追赠萧畅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追封衡阳郡王,谥宣王。.

新!!: 南史和蕭暢 · 查看更多 »

蕭映

臨川獻王蕭映() 字宣光,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三子,齊武帝蕭賾之弟。生母謝貴嬪。.

新!!: 南史和蕭映 · 查看更多 »

蕭懿

蕭懿(),字元達,萧顺之之长子,梁武帝蕭衍的長兄。.

新!!: 南史和蕭懿 · 查看更多 »

蕭敷

永阳昭王萧敷(),字仲达,梁文帝萧顺之第二子,梁武帝萧衍之兄,母为文獻皇后張尚柔。 萧敷仕齐,历任后军长沙王行参军、太子舍人、太子洗马、南海王友、丹杨尹丞、太子中舍人、建威将军隋郡内史、寧朔將軍隋郡内史、後軍庐陵王谘议参军。建武四年八月六日(497年9月18日),萧敷去世,享年三十七岁。 天监元年四月八日(502年4月30日),萧衍建立梁朝,追赠萧敷侍中、司空,追封永阳郡王,食邑二千户,谥曰昭王。.

新!!: 南史和蕭敷 · 查看更多 »

蕭曄

#重定向 萧晔.

新!!: 南史和蕭曄 · 查看更多 »

蕭思話

蕭思話(),南蘭陵人。孝懿皇后蕭文壽侄兒,父親是蕭文壽弟蕭源之。南朝宋外戚,屢次外任刺史,亦參與多場內亂和對外戰爭。.

新!!: 南史和蕭思話 · 查看更多 »

蕭晃

蕭晃(),字宣明,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四子,齊武帝蕭賾之弟。生母謝貴嬪。.

新!!: 南史和蕭晃 · 查看更多 »

虞玩之

虞玩之(),中国南北朝时期政治家。.

新!!: 南史和虞玩之 · 查看更多 »

虞荔

虞荔(),字山披,会稽余姚(今浙江宁波余姚市)人。 幼年聪明,九岁随从伯父虞阐去探望太常陆倕,陆倕问虞荔《五经》十事,對答如流。梁朝时任司文郎、通直散骑侍郎、中书舍人。入陈朝,官太子中庶子。天嘉二年(561年)卒,享年五十九。著有《鼎录》。.

新!!: 南史和虞荔 · 查看更多 »

虞悰

虞悰(),字景豫,南北朝时期的官僚和医学家。 出生于会稽余姚(今宁波余姚市)的门阀士族家庭,为虞潭五世孙。祖父虞啸父,官至尚书。父亲秀之,是黄门郎。南朝齐武帝萧赜在即位之前,与虞悰私交甚厚。萧赜即位之后,虞悰即受封为高官。 虞悰精通医术,善调饮食。南朝齐武帝萧赜曾经到虞悰家中宴饮,结果贪杯而酒醉,虞悰就用自己配置的醒酒药方疗之。虞悰的醒酒药在历史上很有名,名叫“醒酒鲭鲊”,鲭鲊,即腌鱼片。.

新!!: 南史和虞悰 · 查看更多 »

陰子春

子春(),字幼文,武威姑臧人。 曾祖陰襲,隨宋武帝南遷,世居南平郡作唐县(在今湖北荊州地區)。陰子春曾都督梁、秦二州刺史,历位朐山戍主、东莞太守。官至梁朝左衛將軍。陰子春不愛洗足。史載陰子春「身服垢污,腳數年一洗,言每洗則失財敗事」。梁州之戰大敗,陰子春認定是洗腳所致,遂終身不洗腳。 太清二年(551年),爲左卫将军,迁侍中。侯景之亂爆發,梁元帝令子春随王僧辩攻平邵陵王。與左卫将军徐文盛至贝矶,敗於侯景军,郢州(武昌)陷没,被萧绎处死於江陵。有子阴钧、陰鏗。.

新!!: 南史和陰子春 · 查看更多 »

陳妙登

陳妙登(?— ?),劉宋明帝劉彧的妃子。丹陽建康(江蘇南京)人,出身屠戶。.

新!!: 南史和陳妙登 · 查看更多 »

陳宣帝

#重定向 陈宣帝.

新!!: 南史和陳宣帝 · 查看更多 »

陳寶應

陳寶應(),晉安侯官人《陳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陳寶應,晉安侯官人也。世為閩中四姓。父羽,有材幹,為郡雄豪。寶應性反覆,多變詐。梁代晉安數反,累殺郡將,羽初並扇惑合成其事,後復為官軍鄉導破之,由是一郡兵權皆自己出。《南史·卷八十·列傳第七十》:陳寶應,晉安侯官人也,世為閩中四姓。父羽,有材幹,為郡雄豪。寶應性反復,多變詐。梁時晉安數反,累殺郡將,羽初並扇惑成其事,後復為官軍鄉導破之,由是一郡兵權皆自己出。,南梁、南陳官员,後協助留異和周迪叛亂而被殺。 陳寶應家族是閩中四姓,父親陳羽有才能,在郡內號稱英雄豪傑;而陳寶應個性反覆無常,多變狡詐。南梁期間晉安郡多次反叛,殺害當地將領,陳羽曾參與叛變,但後來又引導官軍擊敗叛軍,於是郡內兵權都歸入陳羽手中。 侯景之亂期間,晉安太守、賓化侯蕭雲讓陳羽管理當地,他年老,但能處理當地事務,吩咐陳寶應統領軍隊。其時東部饑荒,尤其在會稽更死去大部分民眾,平民都互相賣身,唯獨晉安依然富庶。陳寶應從海路進入臨海、永嘉及會稽、餘姚、諸暨,承載糧食和人民貿易,收穫玉器、絲綢和民眾子女,又羅致到能駕船的人,於是財產豐富,部下強盛。侯景被平定後,梁元帝任命陳羽為晉安太守。陳霸先輔政,陳羽奏請退休,希望讓陳寶應擔任太守,獲允許。紹泰元年(555年),朝廷授他為壯武將軍、晉安太守,不久加員外散騎常侍,次年(556年)封侯官縣侯,食邑五百戶。當時東西山路都有流寇佔據,他從海路到會稽納貢。南陳建立,他獲封持節、散騎常侍、信武將軍、閩州刺史,領會稽太守。陳文帝繼位,進封他為宣毅將軍,又加父親陳羽為光祿大夫;同時下令宗正將他家族的世系記下並編為宗室,派使者授予他的子女官職爵位。。 後來陳寶應娶留異的女兒為妻子,侯安都討伐留異時他派兵協助留異,又資助周迪的兵糧,入侵臨川。都督章昭達在東興、南城打敗周迪,陳文帝命令章昭達率領軍隊由建安南路越過山嶺,又命益州刺史、領信義太守余孝頃統率會稽、東陽、臨海、永嘉軍對從東路會合攻打陳寶應,並且下詔宗正斷絕他家族的屬籍。天嘉五年(564年),周迪被擊敗,章昭達越過東興嶺在建安坐鎮,余孝頃從海路攻擊晉安;陳寶應據守建安湖邊拒守官軍,水陸兩路都架設柵欄。章昭達鋪設深溝和高壘,不和他作戰,但命令士兵軍士斬樹木造木筏。不久大水沖出,衝擊陳寶應的柵欄;官軍水陸兩路攻至,於是他的部屬潰敗,自己逃入山中,走投無路被抓獲,和子弟二十人被押到建康斬首。.

新!!: 南史和陳寶應 · 查看更多 »

陳伯宗

陳伯宗(),字奉業,小字藥王,南朝陳朝的第三代皇帝,史書稱作「廢帝」,陳文帝陳蒨之嫡出長子,母安德皇后沈妙容。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陳伯宗在陳文帝死後即帝位,由於陳伯宗年幼,便以叔父安成王陳頊為司徒、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於是政局都為陳頊所掌握。567年改年號為光大,陳頊晉位為太傅,准許佩帶劍履上殿。光大二年(568年)11月,陳頊叛逆廢陳伯宗為臨海王,自立為帝,是為陳宣帝。 陳伯宗於被廢之後,於太建二年(570年)四月逝世,得年十九歲《陳書 卷四 本紀第四 廢帝伯宗》:太建二年四月薨,時年十九。。.

新!!: 南史和陳伯宗 · 查看更多 »

陳伯山

陳伯山(),南北朝陳朝鄱陽王,字靜之。世祖文帝陳蒨第三子,母親為嚴淑媛。 陳伯山為人英偉,舉止閑雅,喜慍不形於色,陳蒨非常器重他。當初陳霸先建立陳朝時,剛剛得到天下,諸王受封時儀注多有闕漏,及至陳伯山受封時,陳蒨意欲隆重其事,天嘉元年(559年)七月丙辰日,封陳伯山為鄱陽王。陳蒨乃遣散騎常侍、度支尚書蕭睿持節兼太宰告於太廟;又遣五兵尚書王質持節兼太宰告於太社。同年十月,陳蒨到臨軒策命,又敕令王公已下並醼於鄱陽王府第。仍授任陳伯山為東中郎將、吳郡太守。天嘉六年(565年),轉任為緣江都督、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天康元年(566年),進號為鎮北將軍。 叔父陳頊輔政時,不欲令陳伯山駐守邊境,遂於光大元年(567年),徙封陳伯山為鎮東將軍、東揚州刺史。太建元年(569年),陳頊即位後,徵陳伯山入朝為中衛將軍、中領軍。太建六年(574年),又任命為征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尋為征南將軍、江州刺史。太建十一年(579年),入朝為護軍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仍給鼓吹并扶。陳叔寶即位後,進號為中權大將軍。至德四年(586年),出為持節、都督東揚豐二州諸軍事、東揚州刺史,加封侍中,餘職並如以前。禎明元年(587年),母親嚴淑媛逝世,因而去職。明年,又起任為鎮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給班劍十人。禎明三年(589年)正月薨,當時年僅四十歲。 因為陳伯山性格寬厚,風度儀表優美,又於諸王中年歲最長,後主陳叔寶深深敬重他,每當朝廷有冠婚饗醼之事,必定使陳伯山為主。及嚴淑媛逝世,陳伯山居喪時因為孝順而出名。陳叔寶曾經駕臨吏部尚書蔡徵的府第,因此往弔唁嚴淑媛,陳伯山號慟殆絕,因此,起為鎮衛將軍,陳叔寶仍謂群臣曰:「鄱陽王至性可嘉,又是西第之長,豫章已兼司空,其亦須遷太尉。」未及下詔而陳伯山逝世,後來正值陳朝覆亡,遂無贈諡號給陳伯山。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陈伯山生三子:陈君范,隋朝温令。陈君通,淄州刺史。陈君宾,虔州刺史。陈君通之子陈矩,穆州刺史。陈君宾在《旧唐书·循吏传》有传。.

新!!: 南史和陳伯山 · 查看更多 »

陳伯之

陳伯之,濟陰睢凌(今江蘇省睢寧縣)人。南朝齊人。.

新!!: 南史和陳伯之 · 查看更多 »

陳伯固

伯固(),字牢之,南陈世祖文帝陈蒨第五子,封新安王。.

新!!: 南史和陳伯固 · 查看更多 »

陳伯茂

伯茂(),字郁之,南陈世祖文帝陈蒨第二子,母皇后沈妙容,封始兴王。 559年(永定3年)8月,为祖父陳道談後嗣,封始興王。加寧遠将軍、置佐史。任使持節、都督南琅邪彭城二郡諸軍事、彭城郡太守。561年(天嘉2年)正月,为宣惠将軍、揚州刺史。 当时,北伐軍人在丹徒盗掘晋朝郗曇墓,大获晋右将军王羲之书法及诸名贤遗迹。事件发觉,赃物被县官没收,藏在秘府,文帝知道伯茂好古,多将这些书帖賜给他。于是陈伯茂大工草書、隷書,会得右軍(王羲之)之法。562年(天嘉3年)6月任镇東将軍、東揚州刺史。 566年(天康元年)4月,废帝陈伯宗即位,5月陈伯茂为征東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劉師知想矫詔外放皇叔安成王陳頊,陈伯茂支持劉師知。劉師知事发被杀後,陳頊害怕陈伯茂扇動朝廷,567年(光大元年)2月,進陈伯茂中衛大将軍,居住禁中,专与废帝游处。陳朝衆望归于陳頊,陈伯茂不满,日夜愤怨,多次口出恶言。建安人蒋裕、韓子高谋乱,陈伯茂参与。568年(光大2年)11月,陈顼以太皇太后章要儿的名义废陈伯宗为臨海王,陈伯茂为温麻侯。六门之外有别馆,为诸王冠婚之所,名为婚第,此时命陈伯茂出居到别馆。路上陳頊派刺客襲杀,陈伯茂在車中死去,享年18岁。.

新!!: 南史和陳伯茂 · 查看更多 »

陳伯恭

伯恭,南北朝陈朝晋安王,字肃之,世祖文帝陈蒨第六子,母親為嚴淑媛。 文帝天嘉六年(565年),立为晋安王。不久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置佐史。当时陈伯恭年十几岁,便留心政事,治理官曹。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入京为安前将军、中护军,迁中领军。改为中卫将军、扬州刺史,以公事免职。四年(572年),起为安左将军,寻为镇右将军、特进,给扶。六年(574年),出为安南将军、南豫州刺史。九年(577年),入为安前将军、祠部尚书。十一年(579年),进号军师将军、尚书右仆射。十二年(580年),迁仆射。十三年,迁左仆射。十四年,出为安南将军、湘州刺史,未拜。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583年),为侍中、中卫将军、光禄大夫,为生母严淑媛丁忧,去职。祯明元年(587年),起为中卫将军、右光禄大夫,置佐史、扶并如故。 祯明三年(589年)隋灭陈,被迫迁往关中,隋炀帝大业中,官至成州刺史、太常卿。.

新!!: 南史和陳伯恭 · 查看更多 »

陳後主

#重定向 陈后主.

新!!: 南史和陳後主 · 查看更多 »

陳道正

宣孝皇后陈道正,《北史》作陈道止,中國南北朝之齐朝开国皇帝萧道成的母亲,临淮郡东阳人,曹魏司徒陈矫后代。.

新!!: 南史和陳道正 · 查看更多 »

陳詳 (南朝)

陳詳(),字文幾,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南梁官员,南陳宗室、官员《陳書·卷十五·列傳第九》:陳詳字文幾,少出家為桑門。善書記,談論清雅。高祖討侯景,召詳,令反初服,配以兵馬,從定京邑。高祖東征杜龕,詳別下安吉、原鄉、故鄣三縣。龕平,以功授散騎侍郎、假節、雄信將軍、青州刺史,資割故鄣、廣德置廣梁郡,以詳為太守。高祖踐祚,改廣梁為陳留,又以為陳留太守。永定二年,封遂興縣侯,食邑五百戶。其年除明威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五》:遂興侯詳字文幾,少出家為沙門。善書記,談論清雅。武帝討侯景,召令還俗,配以兵馬,從定建鄴。永定二年,封遂興縣侯。天嘉三年,累遷吳州刺史。五年,討周迪,戰敗,死之。以所統失律,無贈諡。子正理嗣。。 陳詳是陳武帝陳霸先的從孫,他年少出家為僧侶,善於書記,言談清雅。陳霸先討伐侯景徵召他還俗,配備兵馬,跟隨平定江陵。之後陳霸先討伐杜龕,陳詳分別取下安吉、原鄉和故鄣三縣,平定杜龕後就以功勳獲授散騎侍郎、假節、雄信將軍、青州刺史,又割故鄣縣和廣德縣析置廣梁郡,任命他為太守。陳武帝建立陳朝後,改廣梁郡為陳留郡,陳詳亦出任為陳留太守。永定二年(558年)獲封遂興縣開國侯,食邑五百戶,同年除授明威將軍、通直散騎常侍。 永定三年(559年),陳詳跟從侯安都在宮亭湖擊敗王琳部將常眾愛。陳文帝繼位,他轉任宣城太守,仍為雄信將軍。王琳據守柵口,陳詳陪同吳明徹襲擊湓城虜取王琳家属,但失敗,因此經由南湖和鄱陽步道回歸。王琳被平定,他和吳明徹並無功勞。天嘉元年(560年),陳詳按例增加食邑到一千五百戶,仍為通直散騎常侍,兼右衛將軍。天嘉三年(562年)出任假節、都督吳州諸軍事、仁威將軍、吳州刺史。 周迪割據臨川起兵,陳詳自吳州突襲周迪的濡城別營,俘虜他的妻子,周迪敗走後陳詳就回歸本鎮。天嘉五年(564年),周迪再次由臨川發兵,朝廷下令他擔任為都督,率水兵步兵討伐。陳軍至南城與周迪軍隊相遇,陳軍戰敗,陳詳也戰死,虛歲四十二。因為他所統部下行军沒有纪律,朝廷決定不贈諡,子陳正理嗣爵。.

新!!: 南史和陳詳 (南朝) · 查看更多 »

陳法容

陳法容,中國南北朝时,刘宋明帝的妃嫔、宋順帝養母。 出身丹陽建康。宋明帝晚年因肥胖而無法臨幸后妃,故只要弟弟們的妾侍有妊者皆接入宮中,如果生下男子便將生母殺害,由后妃有意願者撫養。宋順帝本為桂陽王劉休範之子,在宮中由昭華陳法容撫養長大。明帝駕崩後,陳法容晉為安成王太妃。順帝即位后,陳法容再晉為皇太妃。順帝禪位后被南朝齐封为汝阴王,陳法容去皇字、只稱汝阴王太妃,最後不知所終。.

新!!: 南史和陳法容 · 查看更多 »

陳昌

陳昌作为人名,可以指下列人物:.

新!!: 南史和陳昌 · 查看更多 »

陳擬

陳擬(),字公正,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南梁官员,南陳宗室、官员《陳書·卷十五·列傳第九》:陳擬字公正,高祖疏屬也。少孤貧,性質直彊記。高祖南征交趾,擬從焉。又進討侯景,至豫章,以擬為羅州刺史,與胡穎共知後事,並應接軍糧。高祖作鎮朱方,擬除步兵校尉、曲阿令。紹泰元年,授貞威將軍、義興太守。二年,入知衛尉事,除員外散騎常侍、明威將軍、雍州刺史,資監南徐州。《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五》:永修侯擬字公正,陳武帝之疏屬也。少孤貧,質直強記。武帝南征交址,擬從焉。梁紹泰二年,除員外散騎常侍、明威將軍,以雍州刺史資,監南徐州事。。 陳擬是陳武帝陳霸先的從子,他年少孤苦貧窮,個性正直、记忆力强。陳霸先征討交趾,他跟隨;之後陳霸先討伐侯景時任命陳擬為羅州刺史,與胡穎共同處理事務,接應軍糧。陳霸先鎮守朱方,他擔任步兵校尉、曲阿縣令。紹泰元年(555年),授命為貞威將軍、義興太守;到次年(556年)入朝當衛尉,除授員外散騎常侍、明威將軍、雍州刺史,監督南徐州。 陳武帝建立陳朝後,陳擬在永定二年(558年)獲封永修縣開國侯,食邑五百戶,不久擔任輕車將軍,兼南徐州刺史,員外散騎常侍如故。同年改授通直散騎常侍、中領軍;至永定三年(559年)以本官監南徐州。陳文帝繼位,陳擬獲任命為丹陽尹、常侍如故,後來因事被連坐免官,以平民身分知郡,很快就恢復本職。天嘉元年(560年)他去世,虛歲五十八,贈領軍將軍,喪事的用品都由朝廷共給,諡定。次年(561年)配享高祖廟廷,兒子陳黨嗣爵。.

新!!: 南史和陳擬 · 查看更多 »

陳慧紀

陳慧紀(),字元方,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南梁、南陳、隋朝官员,南陳宗室《陳書·卷十五·列傳第九》:陳慧紀字元方,高祖之從孫也。涉獵書史,負才任氣。高祖平侯景,慧紀從焉。尋配以兵馬。景平,從征杜龕。除貞威將軍、通直散騎常侍。高祖踐祚,封宜黃縣侯,邑五百戶,除黃門侍郎。世祖即位,出為安吉縣令。遷明威將軍軍副。司空章昭達征安蜀城,慧紀為水軍都督,於荊州燒青泥船艫。光大元年,以功除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宣遠將軍、豐州刺史,增邑并前一千戶。《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五》:宜黃侯慧紀字元方,武帝之從孫也。涉獵書史,負材任氣。從武帝平侯景。及帝踐阼,封宜黃縣侯,除黃門侍郎。。 陳慧紀是陳武帝陳霸先的從孫,他涉獵不少書史,恃著自己的才學任性使氣。陳霸先討伐侯景時他跟隨,配備兵馬,也陪同陳霸先討伐杜龕,南梁期間他獲任為貞威將軍、通直散騎常侍。陳武帝建立陳朝後,陳慧紀在永定二年(558年)獲封宜黃縣開國侯,食邑五百戶,擔任黃門侍郎。陳文帝繼位,他轉任安吉縣縣令,遷官明威將軍軍副。當時司空章昭達征討安蜀城,陳慧紀出任水軍都督,在荊州燒毀青泥連結的船隻。臨海王陳伯宗即位,他在光大元年(567年)因功除授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宣遠將軍、豐州刺史,增加食邑到一千戶。 太建九年(577年),吳明徹北伐失敗,以陳慧紀擔任持節、智武將軍、緣江都督、兗州刺史,增加食邑到二千戶。北周軍隊乘勝追擊,在攻佔的淮南江外騷擾,他召集士兵從海路回建鄴,不久除授使持節、散騎常侍、宣毅將軍、都督郢巴二州諸軍事、郢州刺史,增加食邑到二千五百戶。陳後主至德二年(584年),陳慧紀遷官使持節、散騎常侍、雲麾將軍、都督荊信二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賜一名伎女,再增邑食邑到三千戶。禎明元年(588年),西梁蕭琮的尚書左僕射安平王蕭巖、晉熙王蕭瓛率領二萬多人向陳慧紀請降,他以士兵迎接,同年以接應降軍的功勞加侍中、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征西將軍,增食邑到六千戶。。 隋朝軍隊越過長江攻打南陳,清河公楊素率軍走過巴峽,陳慧紀派遣南康太守呂忠肅和將領陸倫拒守,結果戰敗。楊素進據馬頭,同時隋朝將領韓擒虎及賀若弼也過江據守蔣山,他帶領三萬將士和一千多艘戰船沿江南下打算奪取台城;但在漢口被隋朝秦王楊俊阻截無法前進。陳慧紀聽聞呂忠肅戰敗,就燒掉公安的糧食,假裝引兵東下,推舉湘州刺史、晉熙王陳叔文為盟主,水軍都督周羅睺與郢州刺史荀法尚守衛江夏。建鄴被攻陷,隋晉王楊廣差遣使節以向陳慧紀的兒子陳正業勸降,又派使節樊毅勸降周羅睺,稱長江上流边城全部投降。於是他和巴州刺史畢寶一同哭著投降。他在隋朝依例授封儀同三司,其後去世。兒子陳正平有文采。.

新!!: 南史和陳慧紀 · 查看更多 »

陳曇朗

陳曇朗(),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南梁官员,南陳宗室《陳書·卷十四·列傳第八》:南康愍王曇朗,高祖母弟忠壯王休先之子也。……曇朗少孤,尤為高祖所愛,寵踰諸子。有膽力,善綏御。侯景平後,起家為著作佐郎。高祖北濟江,圍廣陵,宿預人東方光據鄉建義,乃遣曇朗與杜僧明自淮入泗應赴之。齊援大至,曇朗與僧明築壘抗禦。尋奉命班師,以宿預義軍三萬家濟江。高祖誅王僧辯,留曇朗鎮京口,知留府事。紹泰元年,除中書侍郎,監南徐州。《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五》:南康愍王曇朗,武帝母弟忠壯王休先之子也。……曇朗少孤,尤為武帝所愛。有膽力,善綏禦。侯景平後,起家著作郎。武帝誅王僧辯,留曇朗鎮京口,知留府事。。 陳曇朗的父親是陳武帝陳霸先的弟弟南康忠壯王陳休先。陳曇朗自小失去雙親,比陳霸先的親生兒子更受寵愛;他有膽量和力量,擅長安定抵御。侯景平定後,從著作佐郎起家;陳霸先北渡江,包圍廣陵,宿預人東方光據家鄉起義,陳霸先就派遣他與杜僧明從淮河進入泗水支援。北齊援軍趕到,陳曇朗和杜僧明築起壘牆抗禦。不久朝廷下令班師回朝,以三萬家宿預義軍渡江。陳霸先誅殺王僧辯,留他鎮守京口,代理留府事。紹泰元年(555年),除任中書侍郎,監南徐州。 紹泰二年(556年),徐嗣徽、任約等人引北齊軍攻近京城,很快就要求陳霸先子姪為人質來請和。當時各地仍未完全臣服,京都兵力虛弱,糧運不斷,朝中大臣都希望和北齊議和,令陳霸先為難,不敢違逆眾人意見。於是他對朝廷各人說:「我錯誤輔助王室,令到蠻夷入侵,不能平定,責任難逃。在位各位希望停戰議和,令邊疆平靜,若果我不聽你們的提議,一定會被你們說我必謂怜悯子姪,這次我決定差遣陳曇朗為人質,而且齊人沒有信用,覬覦我國,當我們弱勢時一定毀約。當齊軍來到,諸君必須奮力一戰。」陳霸先害怕陳曇朗不想作人質,可能從東道逃跑,於是親自率步騎到京口迎接他至京師送到北齊。 其後北齊撕毀和約,派蕭軌等人跟隨徐嗣徽渡江,陳霸先大破齊軍,俘虜蕭軌、東方老等人;齊人請求割地及贈送馬牛贖回俘虜,陳霸先不准許。及後蕭軌等人被殺,齊人亦在晉陽殺害陳曇朗,時年虛歲二十八。因為當時南梁和北齊隔絕,陳霸先完全不知道陳曇朗已死,南陳建立時還遙封他為南康郡王,奉陳休先祀,禮秩和皇子一樣。到天嘉二年(561年)南陳和北齊結好,朝廷才知道陳曇朗被殺的消息,陳文帝追贈他侍中、安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諡愍,派遣兼郎中令、隨聘使江德藻、劉師知迎接陳曇朗的靈柩,在次年(562年)春天回到建康《陳書·卷十四·列傳第八》:齊果背約,復遣蕭軌等隨嗣徽渡江,高祖與戰,大破之,虜蕭軌、東方老等。齊人請割地并入馬牛以贖之,高祖不許。及軌等誅,齊人亦害曇朗于晉陽,時年二十八。是時既與齊絕,弗之知也。高祖踐祚,猶以曇朗襲封南康郡王,奉忠壯王祀,禮秩一同皇子。天嘉二年,齊人結好,方始知之。世祖詔曰:「夫追遠慎終,抑聞前誥。南康王曇朗,明哲懋親,蕃維是屬,入質北齊,用紓時難。皇運兆興,未獲旋反,永言跂予,日夜不忘。齊使始至,凶問奄及,追懷痛悼,兼倍常情,宜隆寵數,以光恆序。可贈侍中、安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諡曰愍。」乃遣兼郎中令隨聘使江德藻、劉師知迎曇朗喪柩,以三年春至都。初,曇朗未質於齊,生子方泰、方慶。及將適齊,以二妾自隨,在北又生兩子:方華、方曠,亦同得還。《南史·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五》:齊背約,遣蕭軌等隨徐嗣徽度江。武帝大破之,虜蕭軌、東方老等誅之,齊人亦害曇朗于晉陽。時陳與齊絕,弗之知。武帝踐阼,猶以曇朗襲封南康郡王,奉忠壯王祀,禮秩一同皇子。天嘉二年,齊人結好,始知其亡,文帝詔贈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諡曰愍。乃遣兼郎中令隨聘使江德藻迎曇朗喪柩,三年春至都。初,曇朗未質于齊,生子方泰、方慶;及將適齊,以二妾自隨,在北又生二子方華、方曠,亦同得還。。.

新!!: 南史和陳曇朗 · 查看更多 »

陶弘景

陶弘景(;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諡號貞白先生,丹陽秣陵 (今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人,南朝道士、醫學家、文學家與書法家,博學多才,善於描寫自然風景,精通醫藥與天文知識,兼修佛、道二教,特別尊崇東晉時出世的上清經,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南齊時,他擔任親王的侍讀多年,有感官職低微,索性辭官隱居不仕,率弟子棲隱茅山,專心修道,卻因梁武帝曾常派人向他諮詢國事,有「山中宰相」的美譽。陶弘景長期煉製丹藥,鑄煉寶刀,撰有《真誥》、《登真隱訣》、《本草經集注》等道教與醫學重要著作,受元代茅山宗追尊為第九代宗師,其淵博知識廣受現代史家所推崇。.

新!!: 南史和陶弘景 · 查看更多 »

陶渊明

陶淵明(),(),一名潛()。,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先生。潯陽郡柴桑县(今江西省庐山市)人。東晉、劉宋的文學家,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孫,父、祖皆為郡守,自曾祖、祖、及父,都在東晉為臣,但自己一生未曾擔任高官,曾任彭澤令,但因厭惡當時的政治,做了80餘日就辭職歸故里。.

新!!: 南史和陶渊明 · 查看更多 »

陸子隆

子隆(),字興世,吳郡吳縣人《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陸子隆字興世,吳郡吳人也。祖敞之,梁嘉興令。父悛,封氏令。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起家東宮直後。侯景之亂,於鄉里聚徒。是時張彪為吳郡太守,引為將帥。彪徙鎮會稽,子隆隨之。及世祖討彪,彪將沈泰、吳寶真、申縉等皆降,而子隆力戰敗績,世祖義之,復使領其部曲,板為中兵參軍。歷始豐、永興二縣令。《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陸子隆字興世,吳郡人也。祖敞之,梁嘉興令。父悛,封氏令。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侯景之亂,於鄉里聚徒。時張彪為吳郡太守,引為將帥,仍隨彪徙鎮會稽。及文帝討彪,彪將沈泰、吳寶真、申縉等皆降,而子隆力戰敗績。文帝義之,復使領其部曲。,南梁、南陳官员。 陸子隆的祖父陸敞之是南梁嘉興縣令,父親陸悛則是南梁的封氏縣令。陸子隆年少慷慨大方,立志建立功名,以東宮直後起家。侯景之亂時,他在家鄉聚集群眾,當時的吳郡太守張彪引薦為將領;張彪徙任會稽太守,陸子隆跟隨。陳蒨討伐張彪,張彪的將領沈泰、吳寶真和申縉等人都投降,唯有陸子隆力戰到底,最終失敗。陳蒨欣賞他的忠義,給他繼續率領部下,任命為中兵參軍,歷任始豐、永興二縣縣令。 陳蒨嗣位為陳文帝,陸子隆領兵保衛宮殿,很快就隨侯安都於柵口拒守王琳。王琳平定後,授為左中郎將。天嘉元年(560年),他受封益陽縣子,食邑三百戶,外任高唐郡太守;次年(561年)除授明威將軍、廬陵太守。當時周迪據臨川造反,東昌縣人脩行師和應,率兵攻打陸子隆,勢力巨大。陸子隆在外邊安排伏兵,城門則緊閉示弱。脩行師部隊來到就兩邊夾擊,脩行師大敗投降,他准許並送脩行師到京師。天嘉四年(563年),周迪引導陳寶應從臨川出兵,他跟隨都督章昭達討伐周迪。周迪退兵,二人跨越東興嶺征伐陳寶應。官軍至建安郡後他負責管理本郡。陳寶應據守建安的湖邊抵抗官軍,他和章昭達各自據守營地,章昭達先和敵軍戰鬥,失利而失去戰鼓和號角。陸子隆知道後率兵支援,擊敗叛軍,取回章昭達失去的羽儀甲仗。晉安平定,他的功勞最大,遷任假節、都督武州諸軍事,仍然為將軍如故,不久改封朝陽縣伯,食邑五百戶。陳廢帝即位,進號智武將軍,加員外散騎常侍,其餘依舊。 華皎據湘州叛陳,考慮陸子隆駐守重鎮,因此覺得憂患,頻頻派使節召喚投靠,他不願意,於是華皎派兵攻打,又未能攻克。華皎於郢州被打敗,他出兵偷襲華皎後部,和官軍會合。陸子隆獲授職持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武州諸軍事,進爵朝陽縣侯,增食邑到七百戶。不久遷任都督荊信祐三州諸軍事、宣毅將軍、荊州刺史,依然為持節、常侍。其時荊州新設立,治所在公安縣,城池不穩固,他修建城郭,安抚笼络人民,得到民心,號稱稱職。任職三年後,居民都上表請求立碑讚頌他的功績,朝廷准許。太建元年(569年),進號雲麾將軍,次年(570年)去世,虛歲四十七。贈散騎常侍,諡威,子陸之武嗣爵。.

新!!: 南史和陸子隆 · 查看更多 »

陸山才

山才(),字孔章,吳郡吳縣人《陳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陸山才字孔章,吳郡吳人也。祖翁寶,梁尚書水部郎。父汎,散騎常侍。山才少倜儻,好尚文史,范陽張纘,纘弟綰,並欽重之。起家王國常侍,遷外兵參軍。尋以父疾,東歸侍養。承聖元年,王僧辯授山才儀同府西曹掾。高祖誅僧辯,山才奔會稽依張彪。彪敗,乃歸高祖。《南史·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陸山才字孔章,吳郡吳人也。祖翁寶,梁尚書水部郎。父泛,中散大夫。山才倜儻,好尚文史,范陽張纘、纘弟綰並欽重之。,南梁、南陳官员。 陸山才的祖父陸翁寶是南梁尚書水部郎;父親陸汎則是散騎常侍。陸山才年少卓越豪邁,喜歡文學與史學,范陽的張纘與其弟張綰都敬重他。他從王國常侍起家,遷任外兵參軍,不久因為父親患病回鄉奉養。承聖元年(552年),王僧辯授陸山才儀同府西曹掾,到陳霸先誅殺王僧辯,他逃到會稽依附張彪。張彪敗亡,陸山才最終歸附陳霸先。紹泰年間,都督周文育出鎮南豫州,不懂奏疏,就任用他為長史協助政事。周文育南征,打敗蕭勃,擒拿歐陽頠,計畫多出自陸山才;及後周文育西征王琳,留下他監督江州事務,仍然鎮守豫章。周文育與侯安都在沌口戰敗,余孝頃自新林入侵豫章,陸山才召集餘眾依附周迪。周迪擒拿余孝頃、李孝欽等人,派遣陸山才從都陽樂安嶺東路送他們到京師,之後除授中書侍郎;又由樂安嶺安撫南川各郡。周文育重新鎮守豫章金口,他再任貞威將軍、鎮南長史、豫章太守。 周文育被熊曇朗殺害,熊曇朗囚禁陸山才等人送往王琳處。未送到時,侯安都於宮亭湖擊敗王琳部將常眾愛,於是他才能回國,擔任貞威將軍、新安太守。因為王琳未平定,陸山才留守富陽縣捍衛東路。之後他入朝為員外散騎常侍,遷任宣惠將軍始興王陳伯茂長史,代行東揚州事。侯安都討伐留異,他率領王府部下跟隨;留異戰敗後獲除任明威將軍、東陽太守,入朝為始興王長史,帶會稽郡郡丞,代行東揚州事,唯未拜授就改授散騎常侍,兼度支尚書,任滿後改為實授。陳頊南征周迪,委派陸山才為軍司,討平周迪後復職。余孝頃自海路襲擊晉安,他又以本官到會稽提供策略。回朝後,因在宴席上和蔡景歷言語失禮,被彈劾罷官。不久又授與散騎常侍,遷轉雲旗將軍、西陽武昌二郡太守。天康元年(566年)他去世,虛歲五十八,贈右衛將軍,諡簡子。.

新!!: 南史和陸山才 · 查看更多 »

陸杲 (南朝)

杲(),字明霞,吳郡吳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梁書·卷二十六·列傳第二十》:陸杲字明霞,吳郡吳人。祖徽,宋輔國將軍、益州刺史。父叡,揚州治中。《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陸杲字明霞,吳郡吳人也。祖徽字休猷,宋補建康令……為益州刺史……父叡,揚州中從事。,南齊、南梁官员。 陸杲是劉宋輔國將軍、益州刺史陸徽的孫子,父親陸叡曾擔任揚州中從事。他年少好學,工於書畫,舅舅張融有名聲,二人的風度舉止類近,當時的人說:「太陽下只有舅舅與外甥最相似。」陸杲自南齊中軍法曹行參軍起家,歷任太子舍人、衛軍王儉主簿,遷任尚書殿中曹郎。拜任當天,八座丞郎到上省交禮,但他遲到,因此被免官。後來他出任司徒竟陵王蕭子良的外兵參軍,遷官征虜將軍宜都王蕭鏗的功曹史、驃騎將軍晉安王蕭子懋的諮議參軍和司徒從事中郎。南梁建立,陸杲被任命為驃騎記室參軍,轉相國西曹掾。天監元年(502年),除授撫軍長史,因母親去世去職。服喪完畢後,拜授建威將軍、中軍將軍臨川王蕭宏的諮議參軍,不久改任黃門侍郎和右將軍安成王蕭秀的長史。天監五年(506年),出任御史中丞。 陸杲個性剛直,沒有顧慮。山陰縣令虞肩在任期間貪污數百萬,陸杲上奏請求懲處。中書舍人黃睦之向陸杲求情,他拒絕了。梁武帝蕭衍聽說後詢問陸杲是否有此事,陸杲回答有此事。梁武帝再問:「你認識黃睦之嗎?」陸杲說不認識,於是武帝指著他身旁的黃睦之說:「他在這裡。」陸杲罵黃睦之:「你這個小人,居然為罪人到南司求情!」黃睦之大惊失色。領軍將軍張稷是陸杲的堂舅舅,陸杲曾因公事彈劾張稷,張稷因在宴會中告訴梁武帝:「陸杲是我的親戚,因為小事彈劾我,不宽免我。」武帝回應:「陸杲做他的份內事而已,你怎可以不滿意!」他在御史臺任職期間,號稱不畏權貴。 天監六年(507年),他改官秘書監,很快就擔任太子中庶子、光祿卿。天監八年(509年),出任義興太守,在郡期間寬厚慈惠,得民眾稱頌。回朝後轉任司空臨川王蕭宏的長史、領揚州大中正。天監十四年(515年),遷官通直散騎侍郎,不久轉遷散騎常侍,仍為中正。次年(516年)遷司徒左長史,到天監十六年(517年)入朝擔任左民尚書,改任太常卿。普通二年(521年),出任仁威將軍、臨川內史。到普通五年(524年)入朝授金紫光祿大夫,再次領任揚州大中正。中大通元年(529年)加特進,仍為中正。他在中大通四年(532年)逝世,虛歲七十四,諡質子《梁書·卷二十六·列傳第二十》:六年,遷秘書監,頃之爲太子中庶子、光祿卿。八年,出爲義興太守,在郡寬惠,爲民下所稱。還爲司空臨川王長史、領揚州大中正。十四年,遷通直散騎侍郎,俄遷散騎常侍,中正如故。十五年,遷司徒左長史。十六年,入爲左民尚書,遷太常卿。普通二年,出爲仁威將軍、臨川內史。五年,入爲金紫光祿大夫,又領揚州大中正。中大通元年,加特進,中正如故。四年,卒,時年七十四。諡曰質子。杲素信佛法,持戒甚精,著《沙門傳》三十卷。《南史·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為義興太守,在郡寬惠,為下所稱。曆左戶尚書,太常卿。出為臨川內史,將發,辭武帝,於坐通啟,求募部曲。帝問何不付所由呈聞。杲答所由不為受。帝頗怪之,以其臨路不咎問。後入為金紫光祿大夫、特進。卒,諡質子。杲素信佛法,持戒甚精,著沙門傳三十卷。。 陸杲信奉佛教,精於持戒甚精,著有《沙門傳》三十卷。.

新!!: 南史和陸杲 (南朝) · 查看更多 »

陸澄

澄,字彦渊,吴郡吴人。 祖父陸劭曾任临海太守。陸澄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年,少年好學,手不释卷,早年為太学博士。博學多聞,想寫宋書又寫不成,王俭称之“书厨”。後來擔任尚书殿中郎。歷官给事中,秘书监。卒于齐郁林王隆昌元年。.

新!!: 南史和陸澄 · 查看更多 »

陸慧曉

慧曉,字叔明,吳郡吳人。 晉太尉陸玩的玄孫。父陸子真,元嘉時海陵太守。慧曉為人正直,不濫交友。初应州郡辟,举秀才,卫尉史,历诸府行参军。以母老还家侍养,十余年不仕。蕭道成辅政时,除为尚书殿中郎。为蕭道成所赏,引为太傅东阁祭酒。南齐建立之初的建元初年,仍迁太子洗马。 建武初,除西中郎长史,行事、内史如故。俄征黄门郎,未拜,迁吏部郎。出为辅国将军、晋安王镇北司马、征北长史、东海太守,行府州事。入为五兵尚書。永元二年(500年)六月,任南兗州刺史,不久病死。年六十二,追赠太常。慧曉有三子陸僚、陸任、陸倕,時人稱三陸。其中陸倕是竟陵八友之一。.

新!!: 南史和陸慧曉 · 查看更多 »

陈庆之

陳慶之(),字子雲,義興郡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梁武將。.

新!!: 南史和陈庆之 · 查看更多 »

陈霸先

陳武帝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時代陳朝開國皇帝。原是南梁的著名軍事將領。557年接受梁敬帝的禪位建立陳朝,557年至559年在位。死後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

新!!: 南史和陈霸先 · 查看更多 »

陈文帝

陳文帝陈蒨(),一作茜,又名昙蒨、荃菺,字子華。中国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560年—566年在位),在位7年,年号天嘉。.

新!!: 南史和陈文帝 · 查看更多 »

柳元景

柳元景(),字孝仁,河東解縣(今山西运城解州鎮)人。南朝宋軍事人物,曾參與元嘉北伐、討伐劉劭及劉義宣等戰事,屢建功勳。官至尚書令,並成為宋前廢帝顧命大臣,但因圖謀廢黜前廢帝而被誅殺。.

新!!: 南史和柳元景 · 查看更多 »

柳敬言

柳敬言(),字敬言,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市)人,南齐侍中,司空,尚书令、贞阳忠武公柳世隆的曾孙女,南梁秘书监柳恽的孙女,鄱阳太守、驸马都尉柳偃与长城公主的女儿。 梁大同七年(541年),柳偃任鄱阳太守,死于官任上。九岁的柳敬言料理家事与成年人相仿。柳敬言姿色嬌豔,身高七尺二寸,手垂过膝。侯景之乱时,柳敬言和弟弟柳盼赴江陵(今湖北荆州)投奔梁元帝。梁元帝因为长城公主的缘故,待他们十分优厚。梁元帝征召大将陈霸先的子侄入京护卫自己的安全,陈霸先就命侄子陈顼去江陵保护梁元帝。后来,梁元帝亲自做媒,将柳敬言许配给了陈顼。陈顼的原配妻子钱氏则降为妾室。 承圣二年(553年),柳敬言在江陵生下陈叔宝。次年,江陵被西魏攻陷,陈顼随魏军迁到长安,柳敬言与陈叔宝留在穰城(今河南邓县)。南陈天嘉元年(560年),陈顼的哥哥陈蒨即位,是为陈文帝。陈顼被封为安成王。天嘉二年,柳敬言与陈叔宝返回建康(今江苏南京)。天嘉三年,陈顼回到建康。这时柳敬言就成为了安成王妃。569年,陈顼即位,是为陈宣帝,柳敬言被立为皇后。 582年,陈顼驾崩,后主陈叔宝即位,尊柳敬言为皇太后,居住的宫殿称弘范宫。就在这时,陈朝失去了淮南地区,隋朝的军队逼近长江,始兴王陈叔陵作乱,陈后主依赖母后柳敬言和保姆乐安君吴氏相救才幸免于难。后主受伤不能料理政事,这其间诛杀陈叔陵,料理陈顼的丧事,主管边境防务以及各司杂务,虽然都是借后主的名义发布政令,实际上全部由柳敬言决断。后主疮愈,柳敬言乃归政。 588年十月,隋文帝杨坚命杨广率51万大军攻陈。589年正月一日,隋军突袭长江,随后节节胜利,攻破建康,俘陈后主,陈亡。三月,柳敬言与后主等王公贵族百人被送到长安,后迁至洛阳。604年,陈后主死,时年五十二。大业十一年(615年)柳敬言在洛阳去世,年八十三,葬洛阳之邙山。.

新!!: 南史和柳敬言 · 查看更多 »

柔然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檀檀,古代遊牧民族,先祖為東胡,中世紀原是附屬於鲜卑拓跋部的一個部落。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突厥汗國自蒙古高原崛起後,柔然分裂許多分支,其中一支融入室韋,因此柔然也是蒙古人祖先之一,一支西遷成為歐洲所說的阿瓦爾人,而柔然也是契丹人的祖先之一。 南北朝时柔然也自称“汉”,柔然君臣于481年致南齐皇帝萧道成的国书:“虽吴(指长江以南)、汉(指柔然)异域,义同唇齿……光复中华(北魏占领的中原)……岂不盛哉!”公元552年柔然因属下突厥部落起义而灭国。一些史学家认为有可能在最后民族相杀的悲剧中,柔然的一支部落在公元568年进入了东欧,在那里,柔然成了欧洲人所说的阿瓦尔人。.

新!!: 南史和柔然 · 查看更多 »

李大師

李大师(),字君威,相州(今河南安陽)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是北魏龙骧将军、荥阳太守、姑臧穆侯李承的玄孙,北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高平宣景男李虔的曾孙,北齐广武东二郡太守李晓的孙子,隋朝清江洛阳二县县令李仲举的长子,李行师的哥哥。.

新!!: 南史和李大師 · 查看更多 »

李安人

#重定向 李安民 (南朝).

新!!: 南史和李安人 · 查看更多 »

李延寿

李延寿(),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窦建德尚书礼部侍郎李大师第四子。.

新!!: 南史和李延寿 · 查看更多 »

杜崱

杜崱(),京兆杜陵人《梁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四十》:杜崱,京兆杜陵人也。其先自北歸南,居於雍州之襄陽,子孫因家焉。祖靈啓,齊給事中。父懷寶……官至驍猛將軍、梁州刺史。……崱卽懷寶第七子也。幼有志氣,居鄉里以膽勇稱。釋褐廬江驃騎府中兵參軍。世祖臨荊州,仍參幕府,後爲新興太守。《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杜崱,京兆杜陵人也。其先自北歸南,居於雍州之襄陽,子孫因家焉,父懷寶……嶷位西荊州刺史……崱,嶷弟也。幼有志氣,居鄉里以膽勇稱,後為新興太守。,南北朝南梁官員。 杜崱家世從北邊歸南,定居雍州襄陽,祖父杜靈啓是南齊給事中,父親杜懷寶則是南梁的驍猛將軍、梁州刺史。他少年有志氣,在家鄉以勇敢聞名,最初釋褐廬江驃騎府中兵參軍。蕭繹到荊州,他加入幕府,後擔任新興太守。太清二年(548年),他跟隨岳陽王蕭詧侵犯荊州,蕭繹與他有交情,秘密邀請他歸順。杜崱與兄長杜岸、弟弟杜幼安、侄子杜龕連夜等夜歸順,蕭繹任命他為持節、信威將軍、武州刺史,不久遷官宣毅將軍,領鎮蠻護軍、武陵內史,封枝江縣侯,食邑一千戶。蕭繹下令他伴隨王僧辯東討侯景,在巴陵遇上侯景攻打,但數十日攻不下而逃遁,杜崱因此獲加侍中、左衛將軍,進爵為枝江縣公,增食邑五百戶,仍然隨著僧辯追擊侯景到石頭城,兩軍於橫嶺爭持。戰事開始,侯景親自帶領精兵作戰;杜崱從嶺後橫截,令侯景大敗,東奔晉陵,杜崱佔據石頭城。侯景平定後,加散騎常侍、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增加食邑千戶。 同月,北齊將領郭元建在秦郡攻打秦州刺史嚴超遠,王僧辯下令杜崱支援,而陳霸先亦從歐陽會合,和郭元建在士林作戰。陳霸先令弓箭手射箭,郭元建部下後退,杜崱就因驅使士兵攻擊,大破北齊軍隊,斬首級萬多人,生擒千餘人,郭元建聚集餘眾逃走。當時蕭繹於江陵抓獲王琳,王琳的長史陸納等人在長沙反叛,蕭繹徵任他與王僧辯共同討伐。承聖二年(553年),他和陸納在車輪交戰,大勝陸納軍隊,取得兩個城池,陸納等人避走保住長沙,杜崱就圍攻當地。之後陸納投降,杜崱又和王僧辯於硤口西征武陵王蕭紀,平定並鎮守當地,於是旋,遇病去世。朝廷追贈車騎將軍,加鼓吹一部,諡武。.

新!!: 南史和杜崱 · 查看更多 »

杜僧明

杜僧明((),字弘照,广陵临泽人。南北朝时期南朝陈朝将领。.

新!!: 南史和杜僧明 · 查看更多 »

杜稜

杜稜(),字雄盛。吴郡钱塘县(治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南朝梁、南朝陳将领。.

新!!: 南史和杜稜 · 查看更多 »

桓康

桓康(),南朝北蘭陵郡承縣(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 刘宋宋孝武帝大明年間,从军随蕭道成。后来和蕭道成子蕭賾到贛县。泰始元年(465年)晋安王劉子勛反抗宋明帝起兵,蕭賾被南康郡相沈肅之捕拿下獄。桓康保护蕭賾夫人裴惠昭、子蕭長懋、蕭子良逃亡,潜伏在山中。桓康和蕭賾門客蕭欣祖、楊瑑之、皋分喜、潜三奴、向思奴40人一起攻破南康郡大獄,救出蕭賾。他随蕭賾转战,所经村落暴行,江南人都害怕桓康。在蕭賾属下为冠軍府参軍,任殿中将軍、武騎常侍,出任襄賁县令。元徽二年(474年)、桂陽王劉休範起兵,桓康放棄襄賁回到建康,投到蕭道成属下。劉休範被平定,桓康任員外郎。 元徽五年(477年)七月初六日夜,宋后废帝微服出行到領軍府,与側近密議。桓康和蕭道成所養健儿盧荒、向黑在門前听到密語。七月初七日夕,王敬則将后废帝的首级献给蕭道成。桓康全副武装随蕭道成入宮。蕭道成駐屯東府,桓康任武陵王中兵、寧朔将軍,兼蘭陵郡太守,護衛側近。 昇明二年(478年),蕭道成命他到東府召黄回,桓康率数十人殺害黄回。桓康受後軍将軍、直閣将軍之号,任南濮陽郡太守。建元元年(479年),蕭道成即位皇帝,建立齐朝、桓康封吴平县伯。受輔国将軍、左軍将軍、游击将軍之号。 北魏侵攻南齐,桓康假節駐屯北方,受冠軍将軍之号。建元三年(481年)二月,在淮陽大胜魏軍,進兵攻下北魏樊諧城。《魏書·高祖紀上》记载,桓康在淮阳败于北魏。建元四年(482年),担任持節、督青冀二州東徐之東莞琅邪二郡朐山戍北徐之東海漣口戍諸軍事、青冀二州刺史。蕭賾即位为齐武帝,桓康任驍騎将軍。同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新!!: 南史和桓康 · 查看更多 »

梁元帝

梁元帝萧绎(),字世誠,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正式谥號為「孝元皇帝」,後世比照西漢的漢元帝和東晉的晋元帝,省「孝」字稱「梁元帝」。.

新!!: 南史和梁元帝 · 查看更多 »

梁簡文帝

#重定向 梁简文帝.

新!!: 南史和梁簡文帝 · 查看更多 »

梁敬帝

梁敬帝蕭方智(),字慧相,南梁的末代皇帝,梁元帝蕭繹的第九子。549年,蕭方智被封為興梁侯;552年被封為晉安王,553年被封為江州刺史。 當梁元帝在江陵被殺之時,555年陳霸先、王僧辯擁立蕭方智以太宰承--於建康,立为梁王,但是之後北齊將貞陽侯蕭淵明送回之後,王僧辯因无力抵抗,又同意擁立蕭淵明為皇帝,但要求立萧方智为皇太子。萧渊明登基后,立萧方智为皇太子。陳霸先以王僧辩投降北齐、抛弃元帝子为由袭殺王僧辯,萧渊明亦退位,萧方智登基。557年,蕭方智禪位與陳霸先,南朝梁滅亡。 陳霸先封蕭方智為江陰王,後蕭方智於558年被陳霸先殺死,陳霸先追諡曰敬帝。陳霸先封蕭方智再從兄弟、梁武帝十弟鄱陽王蕭恢之孫蕭季卿為江陰王。.

新!!: 南史和梁敬帝 · 查看更多 »

樊毅

樊毅,字智烈。南陽郡湖陽县(治今河南唐河西南湖阳镇)人,南朝梁、南朝陳将领。南梁散騎常侍、信武将軍、益州刺史樊文熾之子。.

新!!: 南史和樊毅 · 查看更多 »

檀道济

檀道济(),祖籍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南朝宋之名将,出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檀韶、檀祗之弟。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將領,曾參與討伐盧循,滅後秦及元嘉北伐等戰役,既是開國元勳,亦屢立功勳,卻引來宰相劉義康與宋文帝的猜忌,最終被兩人下令誅殺。.

新!!: 南史和檀道济 · 查看更多 »

歷史學家

#重定向 史家.

新!!: 南史和歷史學家 · 查看更多 »

殷孝祖

殷孝祖(),陳郡長平人。南朝宋時期將領。殷孝祖曾祖父是東晉名士殷浩之父殷羨,雖然出身一流大族陳郡殷氏,但孝祖的祖父及父親都寂寂無聞。殷孝祖曾參與抵抗北魏及討伐竟陵王劉誕的戰事,在義嘉之難時支持宋明帝,但在作戰時戰死。.

新!!: 南史和殷孝祖 · 查看更多 »

殷鈞

殷钧,名一作殷均。字季和,南朝梁文学家,书法家,陈郡长平县(今河南省西华县北)人,父亲殷睿。 少好学,善隶书,为当时楷法。梁武帝时,娶永兴公主,拜驸马都尉。任司徒左长史、侍中等职,为秘书郎、秘书丞时,校定秘阁四部书,编写目录。迁为临川内史,虽体弱多病,只能闭阁卧床治理政事,因而也不甚扰民。在任有政绩,为吏民所拥护,劫盗皆逃离临川境。抓获劫盗首领到郡衙,但并不施加刑罚,而是和言悦色地指责他的罪行。这个劫帅大受感动,顿首下拜请求改过,殷钧当场命令将他释放。这人后来成了个守法百姓。后官至散骑常侍、领兵校尉、东宫学士、国子祭酒等职。中大通四年,卒,时年四十九岁。谥贞子。二子:殷构,殷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二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诗一首。.

新!!: 南史和殷鈞 · 查看更多 »

殷淑儀

殷淑儀(),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側室,本名不詳,父親為南郡王劉義宣。.

新!!: 南史和殷淑儀 · 查看更多 »

殷景仁

殷景仁()《宋書·文帝紀》:「十一月癸丑,尚書僕射、揚州刺史殷景仁卒。」據轉。,一名鐵,陳郡長平人。中国南朝宋政治人物,受宋文帝重用,官至揚州刺史、尚書僕射。晉太常殷融曾孫。.

新!!: 南史和殷景仁 · 查看更多 »

毛修之

毛修之(),字敬之,滎陽陽武人。東晉將領毛穆之孫,梁秦二州刺史毛瑾子。毛修之本為東晉將領,但後來先後為夏國及北魏所俘,終成為北魏將領。《二十四史》中,《晉書》、《宋書》、《魏書》、《南史》及《北史》,都給他立傳。.

新!!: 南史和毛修之 · 查看更多 »

毛喜

毛喜(),字伯武,滎陽陽武(今河南原陽)人。擅長書法,為陳朝官員。.

新!!: 南史和毛喜 · 查看更多 »

永初

永初是几个年号的名称:.

新!!: 南史和永初 · 查看更多 »

江夷

江夷(),字茂遠,濟陽考城人。晉黃門侍郎、《徙戎論》作者江統的曾孫,祖父江虨及父江敳皆在東晉任官。東晉末及南朝宋官員,在宋官至尚書右僕射。.

新!!: 南史和江夷 · 查看更多 »

江子一

江子一(),字符贞,济阳考城人(今河南省民权县东)。 父江法成,天监中期官至奉朝请。生于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少時好学,有志操。因家貧,一生以蔬食為主。起家王国侍郎,奉朝请。曾求观书秘阁,得到皇帝允許,有敕直华林省。卒于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年六十岁。.

新!!: 南史和江子一 · 查看更多 »

江祏

江祏(),字弘业,濟陽考城人,南朝齐高官。.

新!!: 南史和江祏 · 查看更多 »

江秉之

江秉之(),字玄叔,濟陽考城人。祖父為東晉太常江逌,父親是給事中江纂。東晉末及南朝宋官員,以地方治績優良而聞名。.

新!!: 南史和江秉之 · 查看更多 »

江簡珪

江簡珪(),济阳郡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人,中国南朝刘宋时期皇后。.

新!!: 南史和江簡珪 · 查看更多 »

江革

歷史上名叫江革的人有:.

新!!: 南史和江革 · 查看更多 »

江淹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出身士族中最低的次門寒素)。江淹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早年仕途上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下,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加重用。之後一路官運亨通,終於在梁初攀升到高位的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受封伯爵,以金紫光禄大夫之位退休。他的一生,見證了次門寒士靠絢麗文才爬升,最終升至高位的不平凡生涯。.

新!!: 南史和江淹 · 查看更多 »

沈君理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 祖父沈僧畟,南朝梁時擔任左民尚书。父沈巡,梁朝太清年间曾擔任东阳太守。沈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早年擔任湘东王法曹参军、会稽府西曹掾(祕書),娶會稽穆公主。一度出任吴郡太守。侯景平后,梁元帝征为少府卿。荆州陷,萧詧署金紫光禄大夫。陈文帝即位,歷官明威将军、丹阳尹(市長)。天康元年(566年),父死,丁忧去职。陈宣帝時,擔任太子詹事,迁吏部尚书。女沈婺华为陈宣帝皇太子陈叔宝的太子妃。赐沈君理爵望蔡县侯。太建五年(573年)沈君理卒,赠太子少傅、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沈君理工書法,窦臮《述书赋》稱他“快速无度,驰突不疏。尺题已终,笔势仍余。似逸笼槛之众鸟,恣飞鸣之所如”。.

新!!: 南史和沈君理 · 查看更多 »

沈妙容

沈妙容(),南朝陈文帝陈蒨的皇后。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父亲是南梁安前中录事参军沈法深,母亲高氏。哥哥沈欽(503年—569年)隨文帝征伐,以功累遷至貞威將軍。.

新!!: 南史和沈妙容 · 查看更多 »

沈婺華

沈婺华(?—628年左右),南陈后主陈叔宝皇后,陈高祖陈霸先的外孙女。吴兴(浙江湖州)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唐太宗贞观初年。父親为仪同三司、望蔡贞宪侯沈君理,母親即陈高祖陈霸先女会稽穆公主,出身高贵。史称沈婺华“性端静,有识量,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

新!!: 南史和沈婺華 · 查看更多 »

沈容姬

沈容姬(),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妃子,明帝劉彧之母。母王氏。出身不詳,入宮後封為美人,後晉婕妤。.

新!!: 南史和沈容姬 · 查看更多 »

沈约

沈约(),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新!!: 南史和沈约 · 查看更多 »

沈炯

沈炯(),字禮明,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陳書·卷十九·列傳第十三》:沈炯字禮明,吳興武康人也。祖瑀,梁尋陽太守。父續,王府記室參軍。炯少有雋才,為當時所重。釋褐王國常侍,遷為尚書左民侍郎,出為吳令。侯景之難,吳郡太守袁君正入援京師,以炯監郡。京城陷,景將宋子仙據吳興,遣使召炯,委以書記之任。炯固辭以疾,子仙怒,命斬之。炯解衣將就戮,礙於路間桑樹,乃更牽往他所,或遽救之,僅而獲免。子仙愛其才,終逼之令掌書記。及子仙為王僧辯所敗,僧辯素聞其名,於軍中購得之,酬所獲者鐵錢十萬,自是羽檄軍書皆出於炯。及簡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於江陵勸進,僧辯令炯製表,其文甚工,當時莫有逮者。《南史·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九》:沈炯字初明,吳興武康人也。祖瑀,梁尋陽太守。父續,王府記室參軍。炯少有俊才,為當時所重。仕梁為尚書左戶侍郎、吳令。侯景之難,吳郡太守袁君正入援建鄴,以炯監郡。台城陷,景將宋子仙據吳興,使召炯,方委以書記,炯辭以疾,子仙怒,命斬之。炯解衣將就戮,礙于路間桑樹,乃更牽往他所,或救之,僅而獲免。子仙愛其才,終逼之令掌書記。及子仙敗,王僧辯素聞其名,軍中購得之,酬所獲者錢十萬,自是羽檄軍書,皆出於炯。及簡文遇害,四方嶽牧上表勸進,僧辯令炯製錶,當時莫有逮者。,南梁、西魏、南陳官员。 沈炯的祖父沈瑀是南梁尋陽郡太守;父親沈續是王府記室參軍。沈炯年少才智出眾,得當時的人重視,最初任官王國常侍,改任尚書左民侍郎,外任吳縣縣令。侯景之亂時,吳郡太守袁君正支援京師,委派沈炯代理郡事。到京城失守,侯景部將宋子仙佔據吳興,遣派使者徵召他擔任書記;他藉詞說生病推卻,宋子仙聽後很生氣,命人殺死他。沈炯脫去衣服準備斬首,但被路邊桑樹阻礙,就改到其他地方處決,突然獲救。宋子仙愛才,最後都逼令他掌管書記。後來宋子仙被王僧辯擊敗,王僧辯早聽聞沈炯的才華,在軍中買起他,賣他的人獲得鐵錢十萬,於是王僧辯的軍事文書都出自他手中。到梁簡文帝遇害,地方官員向江陵上表勸進,王僧辯吩咐沈炯寫作表書,文筆通順,其他作品都及不上。 陳霸先南下,和王僧辯在白茅灣會合登壇設盟,沈炯為他們寫盟約。及後侯景東奔到吳郡,俘虜他的妻子虞氏和兒子沈行簡,一同殺害,沈炯的弟弟帶著他的母親逃脫。平定侯景後,梁元帝憐憫他的妻兒遇害,特封他為原鄉縣侯,食邑五百戶。王僧辯出任司徒,任用他為從事中郎,之後梁元帝徵任為給事黃門侍郎,領尚書左丞。西魏奪取荊州,他被俘虜,唯西魏人禮遇他,授官儀同三司。沈炯因為母親在江東,經常思念南梁,害怕西魏人愛惜他的文才留住,於是閉門謝客,不和別人交往;寫作文章後立刻丟掉,不准流傳。他曾獨自行經漢武帝的通天臺,寫下思鄉的文章上奏。付奏後,當晚沈炯夢見有皇帝居所,守衛森嚴,他就詳細說明心事,有人說:「很不捨得讓你走,不知道何時能再見面。」幾天之後,他和王克等人就被放回南梁,紹泰二年(556年)回到建康,除授司農卿,遷官御史中丞。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加沈炯為通直散騎常侍,仍然任職御史中丞;他以母親年紀老邁而上辭官養老,但朝廷不准。當初,陳霸先曾稱沈炯適宜輔助君主,軍國大政都讓他參與籌劃,繼位的陳文帝也重用他,打算讓他尊榮顯貴。適逢王琳侵犯大雷,留異割據東部,文帝欲給沈炯立功,就解任他中丞職務,加號明威將軍,送還家鄉聚集部眾。可是他不久就因病在吳中去世,虛歲五十九。文帝聽聞後即日辦理喪事,并遣使者拜祭,贈侍中,諡恭子,有文集二十卷傳世。.

新!!: 南史和沈炯 · 查看更多 »

沈恪

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幹局。梁新渝侯蕭映為郡將,召為主簿。映遷北徐州,恪隨映之鎮。映遷廣州,以恪兼府中兵參軍,常領兵討伐俚洞。盧子略之反也,恪拒戰有功,除中兵參軍。高祖與恪同郡,情好甚暱,蕭映卒後,高祖南討李賁,仍遣妻子附恪還鄉。尋補東宮直後,以嶺南勳除員外散騎侍郎,仍令招集宗從子弟。《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幹局。梁新渝侯蕭映之為廣州,兼映府中兵參軍。陳武帝與恪同郡,情好甚昵。蕭映卒後,武帝南討李賁,仍遣妻子附恪還鄉。尋補東宮直後。以嶺南勳,除員外散騎侍郎。仍令總集宗從子弟。,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沈恪個性深沉,有辦事才能,梁朝新渝侯蕭映為郡將時徵召他為主簿。蕭映搬往北徐州,他也跟隨鎮守;到蕭映遷到廣州,他則兼任府中兵參軍,經常領兵伐黎族。盧子略反梁,他對戰有功,除授中兵參軍。陳霸先和沈恪來自同一郡,感情很好,蕭映去世後,陳霸先南征李賁,差遣妻子依附沈恪回鄉,很快他補任東宮直後,因嶺南功勳除授員外散騎侍郎,詔令他聚集宗族。侯景包圍臺城,沈恪率部下入城,依例加右軍將軍。侯景派人在東西堆起兩個土山逼城,城內也堆起土山和應,沈恪擔任東土山主,日夜迎戰,以功封東興縣侯,食邑五百戶,遷員外散騎常侍。建康陷落,沈恪抄小路回到故鄉;陳霸先征討侯景,派人通知他,於是在東邊起兵和應,至侯景被平,他在京口參見陳霸先,同日授都軍副,很快轉任府司馬。 陳霸先打算討伐王僧辯,沈恪參與計劃,當時王僧辯的女婿杜龕鎮守吳興,陳霸先就派陳蒨到長城縣建立欄柵防備杜龕,又下令他回到武康縣招兵。王僧辯遭誅殺,杜龕果然差遣副將杜泰率兵在長城攻擊陳蒨。其時沈恪已率領士兵離開武康縣擊敗杜龕的黨羽,不久陳霸先遣派周文育支援長城,周文育到達時杜泰就逃走。陳蒨和周文育進軍離開吳興郡,沈恪的部隊亦到達,屯駐郡南。杜龕獲平定,陳蒨襲擊東揚州刺史張彪,任命沈恪監督吳興郡。太平元年(556年),他除授宣猛將軍、交州刺史,同年遷轉為永嘉太守,但未拜任就下令他再次監督吳興郡。他從吳興入朝,適逢陳霸先準備受禪,於是派中書舍人劉師知帶領他勒兵入宮,好像在別宮保衛梁敬帝。沈恪推門入見陳霸先,叩頭推辭:「沈恪曾經侍奉蕭家,今日不忍看到這樣的事,我願意受死,不會遵奉命令。」陳霸先嘉許他的志向,不再逼他,任用盪主王僧志取代。 陳霸先建立南陳,他擔任吳興太守;永定二年(558年)轉到會稽郡任職。當時余孝頃隱謀和應王琳,到臨川出兵攻打周迪,朝廷任用沈恪為壯武將軍,率兵跨過山嶺營救周迪;余孝頃得知他來到就退走。永定三年(559年),遷官使持節、通直散騎常侍、智武將軍、吳州刺史,顺便就任鄱陽郡,很快追還鄱陽郡職,改行會稽郡事;同年改除散騎常侍、忠武將軍、會稽太守。陳蒨繼位為陳文帝,進封他監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建安、晉安、新寧、信安九郡諸軍事,依然擔任將軍、太守。天嘉元年(560年),增爵位食邑五百戶,次年(561年)徵召為左衛將軍,不久外任都督郢武巴定四州諸軍事、軍師將軍、郢州刺史;天嘉六年(565年)再徵召為中護軍,改任護軍將軍。光大二年(568年),沈恪轉遷使持節、都督荊武祐三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唯未就鎮就改為護軍將軍。 陳宣帝即位,他獲加散騎常侍、都督廣衡東衡交越成定新合羅愛德宜黃利安石雙等十八州諸軍事、鎮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他未到嶺南,前廣州刺史歐陽紇就舉兵抵抗,令他不能前進,朝廷派遣司空章昭達督軍討伐歐陽紇,之後歐陽紇平定,沈恪入州。廣州經歷兵荒,房屋遭摧殘破壞,他關心安撫,施行恩惠,當地人民很依靠他。太建四年(572年),他被徵為領軍將軍,調回朝廷後被指就任不及時而被罷免;太建十一年(579年)獲起用出任散騎常侍、衛尉卿,同年又授與他平北將軍、假節,監督南兗州。次年(580年),改授他散騎常侍、翊右將軍,監南徐州,又派電威將軍裴子烈領馬五百匹協助他沿江防守。明年(581年)他再次入朝任職衛尉卿,仍然擔任常侍、將軍,很快又加侍中,遷護軍將軍。陳後主繼位,因病改授散騎常侍、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同年去世,虛歲七十四,贈翊左將軍,朝廷下詔賜他棺材,為他舉哀,提供喪事資金,諡元,兒子沈法興嗣爵。.

新!!: 南史和沈恪 · 查看更多 »

沈演之

沈演之(),字臺真,吴兴武康(今德清)人。沈演之出身江東豪族吳興沈氏,是王敦之亂時支持王敦的沈充玄孫。南朝宋官員,得宋文帝重用。.

新!!: 南史和沈演之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南史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淳于量

淳于量(),字思明,濟北人《陳書·卷十一·列傳第五》: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濟北人也,世居京師。父文成,仕梁為將帥,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起家湘東王國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參軍。累遷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餘載,兵甲士卒,盛於府中。荊、雍之界,蠻左數反,山帥文道期積為邊患,中兵王僧辯征之,頻戰不利,遣量助之。量至,與僧辯并力,大破道期,斬其酋長,俘虜萬計。以功封廣晉縣男,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為新興、武寧二郡太守。《南史·卷六十六·列傳五十六》: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濟北人也。世居建鄴。父文成,仕梁為將帥,位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處,偉姿容,有幹略,便弓馬。梁元帝為荊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馬,令往事焉。以軍功封廣晉縣男。,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淳于量家族世居建康,父親淳于文成是南梁將領,官至光烈將軍、梁州刺史。他自少懂得對待自己,樣子英偉,有才幹,熟悉弓箭騎馬,梁元帝蕭繹擔任荊州刺史時,父親分給他人馬叫他到元帝處工作。淳于量自湘東王國常侍起家,兼任西中郎府中兵參軍,遷官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多年,在府中的兵卒十分多。荊州雍州邊界處經常有蠻夷反叛,蠻夷的山帥文道期成為邊防禍患,中兵王僧辯出征不利,派遣淳于量幫助。他來到後和王僧辯合作打敗文道期,斬殺當地酋長,俘虜萬多人,以功封廣晉縣男,食邑三百戶,授涪陵太守,歷任新興、武寧二郡太守。侯景之亂,梁元帝派遣五軍支援京邑,他參與其中;到建康失陷,他回到荊州。之後元帝承制,任命淳于量為假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巴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巴州刺史。侯景西上攻打巴州,元帝命令都督王僧辯佔據巴陵,他和王僧辯一同防衛侯景,大敗侯景的軍隊,擒拿他的部將任約。接著二人進攻郢州,捉獲宋子仙,仍然隨著王僧辯討平侯景。承聖元年(559年),朝廷以功勳授與淳于量左衛將軍,封為謝沐縣侯,食邑五百戶,不久外任持節、都督桂定東西寧等四州諸軍事、信威將軍、安遠護軍、桂州刺史。 荊州被西魏攻陷,淳于量保住桂州;王琳割據湘州和郢州,多次派人招攬他,他雖然對外和王琳往來,但暗地遣使抄小路歸附陳霸先。陳霸先受襌建立南陳,授於淳于量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大將軍,給他一隊儀仗,依然任職都督、刺史;不糾進號鎮南將軍,仍授與都督、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陳文帝繼位,進號征南大將軍。王琳平定後,朝廷多次要求他入朝,天嘉五年(564年),徵任為中撫大將軍,依然擔任常侍、儀同、獲得鼓吹。淳于量的部下大多眷戀本土,打算逃入山谷,不願意入朝。陳文帝派湘州刺史華皎征討衡州界黃洞,並以兵迎接他。天康元年(566年),他到達建康,被他人以在路途上逗留而彈免去儀同;光大元年(567年),朝廷再次給他給一部鼓吹。華皎謀亂,他出任使持節、征南大將軍、西討大都督,率領艦隊從郢州樊浦應戰,之後華皎失敗逃遁,同時北周將領長胡公拓跋定投降,因功授侍中、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醴陵縣公,增食邑一千戶。不過官職尚未拜授就外任使持節、都督南徐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依舊擔任侍中、儀同,得到鼓吹。 太建元年(569年),淳于量進號征北大將軍,給人扶侍他;至太建三年(571年),淳于量向江陰王蕭季卿购买梁朝陵墓的樹木被連坐免去侍中,但很快復官。太建五年(573年),再徵召為中護大將軍,仍然是侍中、儀同、得到鼓吹、扶侍。吳明徹西伐也,他表示贊成,派第六子淳于岑率領跟從軍隊;淮南攻克,淳于量改封始安郡公,增食邑一千五百戶,次年(574年)外調使持節、都督郢巴南司定四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郢州刺史,其他官職優待一如以往。太建七年(575年),徵召為中軍大將軍、護軍將軍;太建九年(577年)因公事免去侍中,不就又復加侍中。太建十年,吳明徹被北周俘虜,朝廷加淳于量使持節、都督水陸諸軍事,授散騎常侍、都督南北譙三州諸軍事、車騎將軍、南兗州刺史,其他如故。太建十三年(581年),加左光祿大夫,增食邑五百戶,次年(582年)四月薨,虛歲七十二,贈司空。.

新!!: 南史和淳于量 · 查看更多 »

潘淑妃

潘淑妃(?-453年)是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妃子,出身與生年、本名不詳,始興王劉濬生母,皇太子劉劭、東陽公主劉英娥繼母。.

新!!: 南史和潘淑妃 · 查看更多 »

本紀

本纪,或簡稱紀,是中国紀傳體史书中天子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者,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為實質的國家元首。後來部分史書敘述帝王稱帝前的先祖時,取古《尚書》世紀名,稱「世紀」。見《金史》。 Category:紀傳體.

新!!: 南史和本紀 · 查看更多 »

朱修之

#重定向 朱脩之.

新!!: 南史和朱修之 · 查看更多 »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尤溪縣(今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學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窮困,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新!!: 南史和朱熹 · 查看更多 »

显庆

显庆(656年正月-661年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5年餘。 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

新!!: 南史和显庆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南史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扶南

扶南國(នគរភ្នំ ;越南语:Phù Nam)也称夫南、跋南,是中南半岛的一个印度化古国,建国于公元1世紀,《汉书》中称为“究不事”,遗址在今柬埔寨境内,奉印度教為國教,受印度文化影響甚深。扶南王國国都在公元五世纪在毗耶陀补罗城(Vyadhapura,梵文:猎人城),在今波羅勉省(Prey Veng)附近,有湄公河西北流东入海。高棉語中扶南国王叫“山帝”(Kurung bnam),Kurung(帝) bnam(山)。扶南是高棉語bnam(山)的对音。 《梁书》:“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湾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广十里,西北流,东入于海。其国轮广三千余里,土地洿下而平博,气候风俗大较与林邑同。出金、银、铜、锡、沉木香、象牙、孔翠、五色鹦鹉。其南其南界三千余里有顿逊国,……羁属扶南。顿逊之外,大海洲中,又有毘骞国,去扶南八千里。……扶南王数遣使与书相报答,常遗扶南王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又如碗者,受一升。……扶南东界即大涨海,海中有大洲,洲上有诸薄国。……扶南国俗本裸体,文身被髮,不制衣裳。”.

新!!: 南史和扶南 · 查看更多 »

扶桑

扶桑,中國神话中的灵地之一,传说在極东的大海上,扶桑树是由两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树组成。太阳女神羲和大神为她的儿子金乌(三足乌鸦,太阳之灵)从此处驾车升起。.

新!!: 南史和扶桑 · 查看更多 »

曹武

#重定向 曹虎.

新!!: 南史和曹武 · 查看更多 »

曹景宗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朝梁将领。.

新!!: 南史和曹景宗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