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国战争列表

指数 中国战争列表

中國自古以來內部或對外具有重大影響的戰事列表,戰事名稱以大中華地區使用者為準,後面附上時間為該戰進行時間或中方參戰時間,每場戰爭名詞下方為該戰簡介。中國有明确记载确实发生过的战争列表如下:.

795 关系: 城濮之战厦门战役垂沙之戰垓下之战假道伐虢博洛平福建之战十三翼之战卢循起义即墨之戰千亩之战南口战役南宫长万南京保卫战南阳之战南蘇丹內戰南泉战役南昌会战南昌起義反奉战争古寧頭戰役古州苗民起义古勒山之战召陵之盟台儿庄古城台兒莊戰役台湾双堆集战役后周攻南唐之战后周攻后蜀之战后燕灭西燕之战吴平山越之战吴、鲁、邾、郯攻齐之战吴舟师攻齐之战吴淞战役吴攻楚巢、徐、州来之战同治陕甘回变合肥之戰向海明吕光攻龟兹之战吕明星君子馆之战坐原战役堕三都塔山战役墙盘壽春之戰夏口之战夏少康复国之战大同集宁战役大小和卓之乱...大小金川之役大中華地區大非川之战大金川之戰天京事变天门岭之战太原保卫战太原會戰太平天国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头屯河战役夷陵之战夷陵之战 (208年)夔州之战奉天会战姜維北伐娘子关战役娄林之战婼羌暴动孟良崮戰役孟海公孔有德平湖南之战孙策平江东之战孙恩起义定陶之戰 (東漢)定陶战役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宁汉战争宜阳之战宜陽之戰官渡之战安史之亂安庆之战宋夏战争宋子贤宋元战争宋灭南唐之战宋灭南汉之战宋灭后蜀之战宋灭北汉之战宋魏河南之战宋越熙宁战争宋辽战争宋金川陕争夺战宋金战争宋江起义宋文帝攻魏河南之战察都密支那战役小宁城小刀会尉文通岳飛剿滅楊幺岳飛第一次北伐岑猛崖门海战川楚教乱左孝友巨馬水之戰巨鹿之战巨野战役巴西之战上党战役上甘岭战役上高会战上郡之战丁家洲之战两山战役中原大戰中原突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印边境战争中东路事件中国同盟会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战争列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中越战争中苏边界冲突中法战争常德会战东征战役东北1947年夏季战役东北1947年冬季战役东北1947年秋季战役东门之战东汉与羌的战争东汉统一战争七七事变七和卓之亂七国之乱万历朝鲜战争万家岭战役万山群岛战役万忠墓三家分晋三峰山之战三元里抗英事件三秦戰役三监之乱三藩之乱三河之战三晉伐齊之戰下邳之戰一·二八事變一片石之战一江山岛战役也顿村之战乍浦之战九三砲戰九一八事變平型关战役平定準噶爾平阴之战平津作战平津战役乾時之戰广州起义广州暴动广东洪兵起义广西战役广陵之战乌巢之战乃颜义和团纪庄子战场义和团运动乙未戰爭庚戌之变庞勋之变亦思巴奚兵乱京师保卫战康藏边界纠纷二次革命云南回变云顶城应州大捷五三慘案五斗米道井陘之戰廊坊阻击战廣州戰役令狐之战仪南战役延津之战仙人关之战伊宁事变伊阙之战张金称弭兵之盟强渡怒江战役張勳復辟开封之战徐州之战徐州会战徐河之战侯景之乱得汉城保路运动忻口战役土墱寨之戰土木之变北塔山事件北宋统一战争北京之战 (1644年)北伐战争北周灭北齐之战北魏分裂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北洋政府北戎攻齐之战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政府利簋制北之战刘义宣刘裕灭南燕之战刘裕灭后秦之战刘武周周厉王与淮夷之战周夷王攻太原戎之战周子多父攻郐之战周孝王攻西戎之战周宣王对周边各族之战周宣王攻太原戎之战周宣王攻玁狁之战周宣王攻条奔戎之战周宣王攻楚荆之战周康王攻鬼方之战周共王灭密之战周穆王攻徐之战周穆王攻犬戎之战周鄭交惡周昭王攻东夷之战周昭王攻荆楚之战周攻六济戎之战周攻鲁之战周攻曲沃之战周懿王攻犬戎之战和通泊之战哈密之爭哈密暴动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唐岛之战唐与吐蕃战争唐与突厥战争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唐平劉稹之戰唐弼唐再夺东京之战唐击吐谷浑之战唐灭百济之战唐灭高昌唐灭薛延陀之战唐朝与南诏的战争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唐朝统一战争唐末民變唐收复长安之战唐收复洛阳之战唐攻契丹之战出河店之战函谷關之戰 (前241年)函谷關之戰 (前298年)凉州之乱商帝辛攻东夷之战商灭夏的战争商汤灭韦顾之战商汤灭葛之战商汤灭昆吾之战商潢战役八字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王之乱兰封会战共叔段之亂元缅战争元末民变元日战争兖州之战前秦滅代國之戰剑门之战勺陵之战国人暴动国共内战四平战役 (1946年)四渡赤水四方炮台倭寇皖城之战皖南事变皖口之战石达开玄武门之变王子带王子颓王子朝王小波、李顺起义王万昌王德仁王凌之乱王谦王薄灵宝之战灵州之战珍宝岛事件睢阳之战砥平里战役礼义城神龙革命神臂城禹攻三苗之战秦淮河之战秦滅巴蜀之戰秦滅燕之戰秦滅韓之戰秦滅魏之戰秦滅趙之戰秦滅齊之戰秦滅楚之戰秦滅戎之戰秦末农民战争秦攻戎之战秋收起义稷曲之战穿鼻之战窝阔台攻宋之战窦建德端平入洛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三次汉城战役第三次河湟事变第三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第一次定海之战第一次东征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广州之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第一次粤桂战争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一次高丽契丹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长沙战役第一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第二次定海之战第二次东征第二次广州之战第二次国共内战第二次粤桂战争第二次直奉戰爭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长沙战役第二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第五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第四次长沙会战第四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管崇綏遠抗戰繻葛之战红巾军侵略高丽红袄军绿林起义罗唐战争罗艺翟让真州之战烏坵海戰烏蘭布通之戰爨翫瓦桥关之战甲午战争甘之战甘歜熱河戰役界橋之戰牧野之战牛首之战益州之战盧明月直皖戰爭直罗镇战役癸酉之变白公之亂白瑜娑白狼山之战白登之围白马之战白藤江之战 (1288年)白藤江之战 (938年)白藤江之战 (981年)白江口之战白朗 (人名)白朗起义百团大战随枣会战隆吐山战役隋与高句丽的战争隋击流求之战隋炀帝第三次攻高丽之战隋炀帝第一次攻高丽之战隋炀帝第二次攻高丽之战隋與吐谷渾之戰隋朝隋末民变韩侂胄攻金之战韶州之战鞍之戰鎮南關之役莱阳战役莒灭鄫之战联合国荥阳之战荧泽之战荆湖之战華陽之戰萍浏醴起义萧铣靖康之变靖难之役衡宝战役衡阳保卫战顺昌之战饶凤关之战西安戰鬥西仔反西草湾之战西路军西沙之战西晋末年流民起义襄國之戰襄阳之战襄樊之战馬陵之戰馬江海戰香港保衛戰訾敖驪之戰马邑之谋马援征岭南之战詹父攻虢公之战諸葛亮南征高士达高丽契丹战争高丽蒙古战争高平之战高梁河之战高樓寨之戰魏宋河南之战魏滅中山之戰魏滅蜀之戰護國戰爭護法運動诸吕之乱诸葛亮北伐谢晦豐島海戰豪格平川陕之战豫南会战豫东战役豫西鄂北会战豫湘桂会战鲁灭极之战鲁阳之战鲁邾交兵鲁攻邾之战鳩茲之戰賀勝橋戰鬥越灭吴之战趙破匈奴之戰趙滅中山之戰鸡父之战鸣条之战鸦片战争麻隧之战麓川之役黎阳之战黃巾之亂黃花崗起義黑山阻击战黔中之戰黄天荡之战黄帝黄冈起义黄桥战役黄河黄海海战 (1894年)齊滅宋之戰齐崔杼攻鲁之战齐灭纪之战齐灭遂之战齐鲁之战齐鲍牧攻鲁之战齐攻山戎救燕之战齐攻莱之战龍湊之戰边关地道遗址辽国与渤海国的战争辽沈战役达坂城战役龜州大捷辅氏之战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博物馆运城战役迦勒迦河之战霍邑之战露梁海戰郝孝德胪朐河之战郭威灭后汉之战郭子和郭方预郑灭许之战郑灭郐之战郑灭虢之战郑成功攻台之役郑攻宋之战郑攻陈之战郅支之战阪泉之战阴山之战蘇日戰爭赣州战役赤壁之戰赤眉軍赤瓜礁海战薩爾滸之戰閩變閼與之戰薛舉藍朝鼎董卓討伐戰钟会谋反钟相钦廉上思起义蒲骚之战钓鱼城遗址蒋桂战争蒙古与西夏战争蒙古征服花剌子模蒙古灭大理之战蒙古第二次西征蒙古攻四川之战蒙古攻西辽之战蒙元统一中国蒙越戰爭蒙金戰爭肥之戰邯鄲之戰邲之战邺城之战邵兴抗金起义铁列克提蓝山起义蔡州之战蔡牵锦州战役 (1948年)鄢郢之戰鄢陵之战鄭文雅鄱陽湖之戰鄗代之戰鄂州之战鄂西战役野狐嶺戰役臨江戰役臺灣地區金城戰役金军三道攻宋之战金田起义金界壕金门炮战采石之战采石之战 (974年)長城戰役长坂坡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遗址长征长勺之战长衡会战长葛之战长津湖战役长春围困战镇南关起义镇江之战镇海之战苏家埠战役苏中战役苏联入侵新疆英國侵藏戰爭苗劉兵變雁门之战雍熙北伐蛇水之战雅克萨战役速杞之戰虎牢之戰虎门之战虎门炮台虢季子白盘陰晉之戰陳叔陵陈仓之战陈桥兵变陘城之戰陕北战役护步达冈之战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柯尔克孜叛乱柴保昌枣宜会战林历山之战林士弘林爽文事件捻军李子通李世贤李佛子李轨李永和杨玄感松州之战杜伏威桑丘之戰桂南会战桂陵之战桂柳会战棘蒲之戰楚、巴攻邓、鄾之战楚灭庸之战楚灭舒庸之战楚汉战争楚攻绞之战楚攻罗之战樊城之戰横城反击战武公攻玁狁之战武阳之战武汉会战武昌起义殽之戰毌丘俭文钦之乱永安之战永乐城之战永嘉之乱江夏之战江宁之战江陵之战 (208年)江浙战争汾隰之战汉平南越之战汉灭朝鲜之战汉攻大宛之战河外之戰河北之战河阳之战河曲之战沈法兴沙苑之役泾原兵变泓水之战洧上之战洪都保卫战洛阳之战涿鹿之戰淞沪会战淝水之戰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纪念馆渡江战役清平云南之战清平贵州之战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清兵入塞清灭南明之战清灭准噶尔之战清缅战争清朝清朝统一战争湘州之战湘粤赣战役湘西会战湘江战役湛阪之战满城之战滇西缅北战役滇桂战争滇湎路战役漠北之战漢中之戰漢匈戰爭漳州战役潁上之战潍水之战潢光战役潭州之战潼關之戰澎湖海战澶州之战濟西之戰濁澤之戰濡须口之战朝鲜战争朱寘鐇朱粲朱燮惠州七女湖起义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成皋之战成都战役成昌之战戲之戰战争明-锡兰山国战争明太祖第七次北伐明太祖第三次北伐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明太祖第二次北伐明太祖第五次北伐明太祖第八次北伐明太祖第六次北伐明太祖第四次北伐明平云南之战明入越明灭夏之战明灭元之战明缅战争明清战争明朝统一战争明末农民起义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昭莫多之战昌都战役易京之戰昆仑关之战昆仑关战役浚义之战济南战役海峽兩岸關係海都浑河之战 (1585年)浙奉战争浙东之战浙赣战役浙江之战新城之战方腊起義日俄战争旭烈兀西征旅顺口之战播州之役操师乞曲沃灭翼之战曲沃灭晋之战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曹操讨伐袁术之战怛罗斯战役晉陽之戰晉滅吳之戰晋南战役晋平成汉之战晋庄伯攻翼之战晋灭肥、伐鲜虞之战晋荀吴攻鲜虞之战晋西事变晋攻前秦之战晋攻前燕之战1945年国共冲突1959年藏区骚乱203高地 扩展索引 (745 更多) »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一场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城濮之战 · 查看更多 »

厦门战役

厦门战役、厦门之战、厦门战斗是在厦门发生的各种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厦门战役 · 查看更多 »

垂沙之戰

垂沙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01年,秦國、齊國、韓國、魏國四國聯軍攻打楚國的一場戰爭。 前301年,秦將庶長奐、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等四國部隊進攻楚國,楚國派大將唐眛在方城,抗擊齊、韓、魏三國軍隊。 三國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雙方夾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县境,下游至襄樊入漢水)列陣,相持長達六個月。 齊宣王對戰事不耐煩,便派周最到陣地以苛刻的言辭催促匡章趕快渡河作戰,匡章不甘心受委屈,便對周最說:「殺了臣,把臣罷免,甚至殺了臣的全家,這是大王能夠對臣做到的;戰機不成熟的時候要求出戰,戰機成熟的時候不要求出戰,這是大王對臣做不到的。」隨後,匡章命人尋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楚軍放箭射守,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邊。後來,一位樵夫告訴說:「要想知道河水深淺太容易了: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淺的地方;凡是楚軍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匡章聽後喜出望外,隨即選派精兵乘夜從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敗楚軍。楚將唐眛因為聯軍六個多月沒有多大的動靜,放鬆戒備,等知聯軍上岸後才倉卒調兵應戰。楚軍大敗,死者數以千計,楚將唐眛戰死。 垂沙之戰以後,聯軍乘勝攻占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唐眛死後,部將莊蹻率領軍隊叛變並引發人民起事,起事隊伍一度攻下楚國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將楚國的領土分割成幾塊。.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垂沙之戰 · 查看更多 »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戰在前202年發生,是楚漢戰爭的最後一場大戰,垓下在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境內。項羽楚軍約10萬人在此戰中全軍覆沒,劉邦獲勝後建立漢朝。 鸿沟和约之後,彭越攻克昌邑(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和济宁市金乡县境內)旁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用作汉王的军粮,而刘邦趁项羽退军之际率领汉军发起追歼在陽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大破項羽率領楚军,俘虏楚国大将周将军及五千楚軍,刘邦到固陵(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南)后,命令刘贾渡淮河,攻下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派人策反楚国大司马周殷。 此時,靳歙还在攻打济阳(今山東省濟南市济阳县)的项悍並將其擊敗,隨後與劉邦會合陳縣(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夾擊項羽,灌婴在攻克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后还在平定彭城周边地区,得亚将周兰。宣曲侯丁义、汾阳侯靳强及投降的楚將灵常率先攻破固陵守軍大破钟离昧,项羽向南逃跑到陈县,刘邦与灌婴在颐乡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会合,刘邦率领汉军主动出击(有周勃、樊哙、灌婴、靳歙、夏侯婴、蛊逢、丁义、靳强、灵常)等将领,在陈下(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斩杀楚军十几个大将。项羽在陳下大败,陈公利几投降,汉军占领陈县。 漢軍陳下之戰勝利後,項羽已處於絕對劣勢。彭城已被灌婴攻占了,截断了他的退路,無法回江东老家,刘邦已派英布、刘贾攻占了寿春,而项羽的大司马周殷又在舒(古舒國,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叛变,使项羽无法从这条路线撤往江东。北路、南路都不通,周殷以舒县的兵力屠戮了六县(今安徽省六安市),与英布一同北上攻打项羽,项羽继续逃跑,欲前往会稽(秦置会稽郡,郡治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区❳)。 刘贾、周殷、英布攻下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堵截项羽,项羽逃到垓下,刘邦与刘贾、周殷、英布会合,韩信及彭越看到项羽大势已去,也前往垓下与刘邦会合。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60萬人,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10萬楚軍層層包圍。漢軍以韓信亲率30萬人为前軍,劉邦調度孔聚为左翼,陳賀(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中軍,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韓信親率前軍發動攻勢,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劉邦即時調度漢軍左右兩翼迂回夾擊楚軍,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率領前軍翻身再战,以及彭越、英布、刘贾、周殷等诸侯从各处围攻楚军,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楚军在垓下之战中受到决定性失利,然而仍然有着激烈的抵抗。劉邦乃设计令漢兵學唱江東楚國民謠,是夜,四面皆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率八百騎乘夜向南突圍,渡過淮水後,身邊--剩百餘騎。漢軍至黎明時才發覺項羽脫逃,由漢將灌嬰率五千騎追殺。楚軍一度迷路,在東城(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县南)被追上。幾度衝突後,項羽身邊僅剩26人,乌江(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亭長建議他前往江東,但項羽自覺起兵有八千江东子弟追随,今日孤身而还,無顏見江東父老,不願過江,不久,漢軍數千騎追至,項羽令二十六騎下馬步戰,斃殺漢軍五百餘人後,乃揮劍自刎而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垓下之战 · 查看更多 »

假道伐虢

假道伐虢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二十四计。 春秋時代,虞國內亂,虢公率兵平息虞國內亂,虞、西虢國成為兄弟城邦,這時,晉獻公以美玉、良馬、美女利誘虞公,虞公因此借道給晉國,晉國率領大兵攻佔虢國後,虢國滅國,晉國便又占領虞國,虞國沒了救援,也亡滅了。就是趁小國有危難的時候,藉著救援之名而加以併吞。 古時有名的有:趙燕唇亡齒寒、晉獻公假途伐虢。 J假 Category:晋国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假道伐虢 · 查看更多 »

博洛平福建之战

博洛平福建之戰發生於顺治三年(1646年)七月至十一月,清朝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平定福建。 顺治三年(1646年)七月,浙江底定,八月,博洛隨即兵分两路南下,由衢州(今浙江衢县)、广信(今江西上饶)进攻福建。此時鄭芝龍已決定降清,擅自下令守將施福撤走。清軍一路勢如破竹,過仙霞关,攻克浦城,南明巡抚杨廷清、李暄等被斬殺。明隆武帝朱聿键逃至汀州(今福建长汀)。博洛派杜尔德攻滅汀州城,擒斩朱聿键,隆武政权亡。南明总兵姜正希乘夜袭击汀州,被清军击败,死萬餘人。固山额真韩岱於分水关击败南明总兵师福,入崇安县,抚定兴化、漳州、泉州三府。至十一月,福建悉平。.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博洛平福建之战 · 查看更多 »

十三翼之战

十三翼之战是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战役之一。1189年,被各部推举为首领的铁木真与札木合发生军事冲突,札木合於次年集合三万人进犯。铁木真将自己所属三万人分为十三翼,迎战于答阑巴勒主惕。这次战役铁木真虽然失败,但因札木合残杀俘虏,引起部下不满,并归附铁木真,反而增强了他的实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十三翼之战 · 查看更多 »

卢循起义

#重定向 孫恩盧循之亂#盧循之亂.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卢循起义 · 查看更多 »

即墨之戰

即墨之戰發生於前284年至前279年,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軍攻打齊國即墨城的一場攻防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即墨之戰 · 查看更多 »

千亩之战

#重定向 千畝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千亩之战 · 查看更多 »

南口战役

南口戰役,為中国抗日战争早期平綏鐵路沿線作戰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7年8月8日至8月26日,地點在河北省昌平縣(今北京市昌平區)南口與察哈爾省張家口(今河北省張家口市)一帶。 結果日軍獲勝,南口失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南口战役 · 查看更多 »

南宫长万

南宫长万(),又稱南宮萬、宋萬,中国春秋時期宋国政治人物。 前683年,長萬在乘丘之役時被鲁国俘虏。獲釋後,長萬受到宋後閔公的奚落。前682年秋八月甲午,南宫長萬殺死宋後閔公於蒙澤,在門口殺死大夫仇牧,又在東宮西面殺害太宰華督,改立宋子游為君。 宋國公族蕭叔大心向曹國借兵殺死宋子游,改立宋前桓公,南宮長萬出逃陈国,宋國給予陳國金錢,陳國「使婦人飲之醇酒,以革裹之,歸宋」,長萬被引渡回宋國,受剁成肉醬。.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南宫长万 · 查看更多 »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或南京戰役、南京之役,是1937年繼淞滬會戰之後,大日本帝國陸軍向中國首都南京推進所發生的戰役。日本稱為南京攻略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南京保卫战 · 查看更多 »

南阳之战

南阳之战1641年到1642年在河南省南阳市爆发的战争,该地是丝绸之路源头。明朝末年南阳爆发数次战争。 1641年李自成破秦师,获马二万,降秦兵数万,乘胜攻南阳。 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李自成攻打南阳。因南阳城固若金汤,李自成将大营驻扎在城北紫山。紫山是明藩唐王寝陵,有南阳十三陵之称。李自成射书劝南阳总兵猛如虎献城投降,被拒绝,李自成围城三天,开始攻城。义军用六门大炮轰击南门,打毁了半个城楼和许多城垛。十一月二十一日,知县姚运熙在北城上督率丁壮死守,被义军炮弹击中。官军逃窜。义军攻破南阳,猛如虎率部队歼灭义军数千,并持短刀巷战,至唐王府门,望北拜,口称负恩,最后被义军击毙。唐王朱聿镆躲藏在后花园假山背后的石洞中,被义军找到杀死。李自成下令屠城。 义军继而斩邓州知州刘振世,取内乡、镇平、新野、泌阳、禹州等。次年,李自成再攻南阳城,知府邱懋素叫骂不屈,最终被杀。战争过后,尸体遍野,以至于野狗盛行,“狗多人少”。参将刘士杰、游击郭关、守备猛先捷,全战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南阳之战 · 查看更多 »

南蘇丹內戰

南蘇丹內戰是南蘇丹自2013年未遂政變所引發的內戰。2013年12月14日,苏丹人民解放军一支部隊試圖發動政變。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總統次日宣布已鎮壓政變成功,但戰鬥在12月16日恢復,且衝突擴展至種族緊張地區瓊萊省。根據報導,內戰開始至今已有至少500人喪生,而受傷人數超過400名。 南蘇丹總統薩爾瓦·基爾·馬亞爾迪特抨擊前副總統芮克·馬查爾煽動了此起政變,但馬查爾否認,且批評了基爾實施強權政治。國際媒體則多描述該事件為丁卡人與努爾人的種族衝突,然而如屬於丁卡人的總統顧問反而加入了努爾人陣營當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南蘇丹內戰 · 查看更多 »

南泉战役

南泉战役,也称重庆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领导的解放军南下部队与中华民国国军发生的最后一场攻打特大城市的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南泉战役 · 查看更多 »

南昌会战

南昌會戰是中国抗战时期1939年春夏之际,中日双方以争夺江西省会南昌城为目标展开的会战。该会战是武漢會戰後,中國軍隊抵禦日本有限攻勢的首次會戰,也是中日正面戰場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大戰。中方参战部队为薛岳指挥的第九戰區,日方参战部队为冈村宁次指挥的第11军。会战中,国军29军军长陈安宝阵亡。日方称南昌作战,代号“仁号作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南昌会战 · 查看更多 »

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又名八一南昌起義、八一起義、南昌暴動、南昌起事,是中國共產黨於1927年8月1日針對中國國民黨在江西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事事件。.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南昌起義 · 查看更多 »

反奉战争

反奉战争,又称国奉战争、浙奉战争、或第三次直奉战争,是一场发生于中华民国的内战。1925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失败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在武汉就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发动反奉战争,图谋东山再起。.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反奉战争 · 查看更多 »

古寧頭戰役

金门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面称金门战鬥、金门登陆战,中华民国国军方面称古寧頭戰役、古寧頭大捷或金門保衛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一場戰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和金門战役等。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5日,解放军渡海发动厦门战役,先佯攻鼓浪屿,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国军判断失误。之后,解放军分数路成功登陆厦门,击败守岛国军。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军第十兵團佔領廈門後,繼而佔領金門以北之石井、蓮河、大小嶝、澳頭等地。解放军葉飛將属下第32軍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終於決定下令渡海,进攻大金門,結果登岛解放军在岛上战斗三昼夜,全军覆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古寧頭戰役 · 查看更多 »

古州苗民起义

#重定向 苗民起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古州苗民起义 · 查看更多 »

古勒山之战

古勒山之战,是明朝末年女真(满洲)统一战争的转折点。此战改变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力量对比。史书记载,努尔哈赤自此“军威大震,远迩慑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古勒山之战 · 查看更多 »

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又称召陵之会,是春秋时期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与楚国的会盟。 春秋初期,楚国向中原挺进。前656年,齐桓公借自己的妾室蔡姬被蔡国嫁到楚国的事,率领中原诸侯齐及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讨伐蔡国。楚成王援救蔡国,齐楚两国在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会盟。楚国屈完说齐楚风马牛不相及,齐国为什么进犯楚国。管仲责备楚国不能按时向周王室进贡苞茅,並質問楚使為何當年周昭王征楚不回,迫楚國就範,使其向周王室進貢苞茅。齐桓公并没有以武力压服楚国,但是抑制了楚国的北扩,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召陵之盟 · 查看更多 »

台儿庄古城

台儿庄古城,位于中国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原台儿庄古城在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严重毁损,后于2009年至2013年建重建。台儿庄景区被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台儿庄古城 · 查看更多 »

台兒莊戰役

台兒莊戰役為1938年3月至4月中旬國軍在山東省南邊台兒莊與意圖由山東分兩路進攻徐州的日軍進行的戰役,這場戰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徐州會戰的一部分。國軍在以徐州為中心地區與日軍激戰,史稱徐州会战。日軍第5師團主攻臨沂,第10師團主攻滕縣、臨城、台兒莊,均遭國軍擊退。因為是對日抗戰爆發後國軍首次取得的勝利,又稱為台兒莊大捷。但當時的日本帝國陸軍論點並不認為他們撤退代表戰敗,日軍認為即便這場局部衝突伤亡不小,但是這場戰役只是在擴張縱深的接觸戰,而非帝國大本營派令的正式作戰任務。.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台兒莊戰役 · 查看更多 »

台湾

#重定向 臺灣.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台湾 · 查看更多 »

双堆集战役

#重定向 雙堆集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双堆集战役 · 查看更多 »

后周攻南唐之战

后周攻南唐之战,是五代末期发生的国与国之间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战事从955年12月17日,后周世宗派大军南伐开始,战斗中双方互有攻取,很多城池经历过多次争夺。战斗持续了两年零五个月,于958年4月8日结束,最终南唐失去了其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后周攻南唐之战 · 查看更多 »

后周攻后蜀之战

后周攻后蜀之战,是后周世宗柴荣于955年5月发动的一场针对后蜀的战役,该战役的目的是攻取后蜀所占据的陕西领土。战役持续数月,在开始阶段后周方面几乎没有进展,直到956年1月才最终攻陷凤州,后周获得胜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后周攻后蜀之战 · 查看更多 »

后燕灭西燕之战

後燕滅西燕之戰是一場發生於中國十六國時代的戰役,戰事始於393年後燕主動進攻西燕,至394年以都城長子失陷,西燕亡國告終。.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后燕灭西燕之战 · 查看更多 »

吴平山越之战

#重定向 吳平山越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吴平山越之战 · 查看更多 »

吴、鲁、邾、郯攻齐之战

#重定向 吳、魯、邾、郯攻齊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吴、鲁、邾、郯攻齐之战 · 查看更多 »

吴舟师攻齐之战

#重定向 吳舟師攻齊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吴舟师攻齐之战 · 查看更多 »

吴淞战役

吴淞战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于中國长江口内吴淞炮台一带的战役。在杭州湾重镇乍浦沦陷后,清政府为了阻止英國军隊北上,并且沿著长江侵入中國大陸,在长江口一侧的吴淞炮台重兵布防。1842年6月16日,英國軍隊进攻吴淞炮台,在激战一日后,最终以英國军隊攻陷吴淞炮台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吴淞战役 · 查看更多 »

吴攻楚巢、徐、州来之战

吴攻楚巢、徐、州来之战歷經六十年。起自前584年(周簡王二年)至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啟戰端之君主為吳王壽夢的攻徐國之舉,後又攻打鄭國邊境州來。因楚鄭聯盟,楚吳之間互相攻伐多年。吳楚兩國互有輸贏,其中楚師戰多失利,乃築城自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吴攻楚巢、徐、州来之战 · 查看更多 »

同治陕甘回变

同治陕甘回变(1862年-1873年),是於19世紀清朝同治年間發生在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場大規模的,帶有反清性質的族群與宗教戰爭,期間雙方存在大量殘酷地互相屠殺的行為。該次戰爭的起因複雜,主要是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朝西北防務空虛和清政府對治下人民日益深重的盤剝,在長期欺壓當地人民的清朝地方政府和地方團練的挑撥下,加上大環境中長期以來回民、漢人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大量民事和刑事矛盾,族群互相封閉對立及互相之間的大量言語侮辱使得佔少數的回民和多數的漢民由於互相的恐懼和憤恨情緒導致矛盾空前激化。戰爭由陕甘回民和哲合忍耶苏菲门宦在聖山砍竹事件後的武裝暴亂開始,主要表現為回民,漢民及清軍之間慘烈地,報復性地互相屠殺。同治回亂自1862年起直至1873年結束,持續10餘年後才被湘軍左宗棠部完全平定。 該戰亂除了在陕西及甘肃外,还波及宁夏、青海及新疆,对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據統計,陕甘两省共损失人口总数约2000万人。該数字包含了同治年间由陕甘抽调镇压各路叛军后的死亡与失踪人口的总和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第635页。战后,清廷将許多战败的回民叛乱者强制迁移到西部更偏远的山区和土地贫瘠的地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同治陕甘回变 · 查看更多 »

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合肥是一座曹操命劉馥所建設,位處東南方戰略要地的堅固城池,後来又再增築一城远水互为据守,名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魏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位於其進軍路線的交通要衝,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大型的衝突,孙吴军皆未能攻克曹军守势,北进之路从未展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合肥之戰 · 查看更多 »

向海明

向海明(),隋朝时扶风郡起事领袖,扶风(今陕西凤翔)人,本是和尚。大业九年(613年),聚众起事,自称弥勒菩薩转世,三辅震动,数万人响应。他转战于扶风、安定(今甘肃泾川)之间,称皇帝,年号白鳥,后被隋将杨义臣所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向海明 · 查看更多 »

吕光攻龟兹之战

吕光攻龟兹之战,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十月至次年,前秦骁骑将军吕光率军攻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获胜的作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吕光攻龟兹之战 · 查看更多 »

吕明星

吕明星(),隋朝隋炀帝时的起事领袖。 吕明星和帅仁泰、霍小汉等众各万余,攻扰济北,张须陀进军击退他们。大业九年(613年)冬十月丁丑,吕明星率众数千人围攻东郡,武贲郎将费青奴将他击斩。 在清朝小说《说唐》里吕明星作卢明星,是卢明月的兄弟,在贾闰甫店与秦叔宝、程咬金等结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吕明星 · 查看更多 »

君子馆之战

君子馆之战是宋辽战争中一场重要战役,是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之后辽军发动的南侵。宋军在天冻无法使用弓箭的情况下被辽军击败,刘廷让的部队“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宋军河北防线遭到重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君子馆之战 · 查看更多 »

坐原战役

坐原战役高丽史书《三国史记》中记载的一场发生在高句丽国相明临答夫与东汉玄菟郡太守耿临的一场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坐原战役 · 查看更多 »

堕三都

堕三都,春秋时期鲁国孔子執政,堕毁三桓(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的三都事件。.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堕三都 · 查看更多 »

塔山战役

塔山战役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的辽沈战役期间中华民国国军与东北人民解放军之间的一场战役。塔山是塔山堡的简称,意指一座有塔有山的士兵堡垒,然而塔山并没有塔也没有山。塔山只是一个位于锦西以东大约有一百户人家的小村庄,距离锦州15公里,距锦西4公里,唯一的重要之处就在于锦西去往锦州的铁路与公路直接从塔山穿过。塔山的东边濒海是打渔山岛,西面的白台山是塔山地区的制高点。为保障夺取锦州之役,东北野战军在此地仓促建立防御阵地,并以此来迎击援救锦州的国军东进兵团。最后东北野战军成功阻挡住国军东进救援锦州。塔山战役直接决定了锦州战役甚至于影响了辽沈战役的结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面,更多的会被称作为“塔山阻击战”。有人将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与黑山阻击战以及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并称为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塔山战役 · 查看更多 »

墙盘

#重定向 史墙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墙盘 · 查看更多 »

壽春之戰

壽春之戰,是三國時代曹魏大將軍司馬昭在壽春平定諸葛誕率領的淮南叛軍及吳軍近20萬人的一場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壽春之戰 · 查看更多 »

夏口之战

夏口之战是中国的三国时期之前的公元203年发生在军阀孙权和刘表之间的一场战役。孙权试图征服刘表部将黄祖把守的江夏郡(今湖北云梦)。这场战役没有结果,即使在黄祖撤退后,孙权也未能攻占江夏。直到五年后的江夏之战,孙权才终于取得对黄祖的完胜。.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夏口之战 · 查看更多 »

夏少康复国之战

#重定向 少康中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夏少康复国之战 · 查看更多 »

大同集宁战役

大同集宁战役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一场战役。1946年7月至9月间,聂荣臻和贺龙指挥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部队,在山西省大同和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一部)集宁地区对国军傅作义部的攻城打援作战。由于聂贺指挥失当,解放军不但没有取得原定目标,还直接造成边区中心张家口失守。 北线大同集宁战役由解放军在7月下旬首先发起。7月20日,解放军为攻占大同,在应县与国军激战,始终未能攻克。8月,解放军围攻大同。傅作义部队全力增援大同守军,9月,傅作义第35军进攻集宁以解大同之围,此时国共在集宁处于胶着状态,大同又迟迟未能被中共攻克,故解放军主动撤退。此战役,大同守将楚溪春以一个步兵师阻挡10倍于己的兵力45天。解放军在大同作战失利,导致中共控制下的华北区中心城市张家口处于危境。9月下旬,国军36集团军乘中共主力在大同之际,进攻张家口。国军采取奇袭,自长城北侧荒芜地带以骑兵突然进攻兴和,尚义,解放军仅有一个连守张家口,猝不及防。 10月初,应马歇尔要求,国民政府下达第三次停战令,但停战令期限刚过,10月11日国军占领了张家口(張家口戰役)。此事引起国共谈判趋向破裂。张家口被占领是中共遭遇的重大挫折,故中共在重庆《新华日报》,以及友党民盟报纸中,大量报道国军占领张家口,追究其破坏和平的责任。而此时国民政府单方面召集国民大会又遭到中共坚决反对。正在斡旋国共冲突的的民主人士梁漱溟看到政府攻占张家口的报纸后称“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去。” Category:1946年国共内战战役 Category:山西民国时期战役 Category:内蒙古民国时期战役 Category:大同军事史 Category:乌兰察布军事史 Category:集宁区 Category:1946年7月 Category:1946年8月 Category:1946年9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大同集宁战役 · 查看更多 »

大小和卓之乱

#重定向 平定回部.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大小和卓之乱 · 查看更多 »

大小金川之役

大小金川之役,又稱平定兩金川,是清乾隆年間清軍平定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土司兩次動亂的合稱。第一次金川之役為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安撫司莎羅奔私自進攻明正土司,清廷調兵征討。乾隆十四年(1749年)莎羅奔投降。第二次金川之役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金川土司索諾木朋楚克襲殺革布什咱土司色楞敦多布,又幫助小金川土司之子僧格桑侵凌鄂克什、明正等土司。四川官員令其退還土地,大小金川拒不退兵。清廷再次發兵進剿。次年底,清兵攻克小金川官寨美諾(在今阿壩州小金縣美沃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兵攻克大金川噶爾崖寨,索諾木朋楚克出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大小金川之役 · 查看更多 »

大中華地區

#重定向 大中華.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大中華地區 · 查看更多 »

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为了占据青海西部并帮助吐谷浑复国而与吐蕃军队进行的战役,但是最终唐军遭到了失败,损失数万军队。并因此丧失了青海西部。.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大非川之战 · 查看更多 »

大金川之戰

大金川之戰是指乾隆十二年三月(1747年)辛丑,大金川(治所在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土司莎羅奔劫持小金川土司澤旺,清廷任命張廣泗爲川陝總督,前往征討大金川,為大小金川之役的開端。戰爭持續到乾隆十四年十月(1749年)。 乾隆十三年春,清军久戰而无功,清廷遂派大学士讷亲为经略,前往督师,起用岳钟琪随行。讷亲不知兵,卻下命限三日取噶尔崖,結果参将贵国良战死。张广泗看輕讷亲,立馬观望,又誤用間諜良尔吉实。岳钟琪密報朝廷。乾隆帝得知此事,斩张广泗,又赐死讷亲,再命大学士傅恒为经略。乾隆十四年正月,岳钟琪長驅直入莎罗奔勒烏圍(今四川金川东)大營,莎罗奔出降,仍命其为土司。 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爆發第二次金川之戰。 Category:十全武功 Category:中國叛亂.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大金川之戰 · 查看更多 »

天京事变

#重定向 天京之變.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天京事变 · 查看更多 »

天门岭之战

天門嶺之戰,是698年武周的契丹族将领李楷固和大祚荣在天門嶺的战役。结果是渤海胜利。 高句丽灭亡后,大祚荣随其父舍利乞乞仲象徙居营州。696年五月,契丹李尽忠、孙万荣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抗武周,乞乞仲象和白山靺鞨首领乞四比羽及高句丽馀部度辽水东徙,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尽管武则天采取姑息政策,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其罪。但是乞四比羽拒不受命,698年,武则天命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将其击斩。乞乞仲象病死,大祚荣兼并乞四比羽部众,继续反抗武周军队。李楷固引兵过天门岭,追击大祚荣。大祚荣反击,李楷固大败,仅以身免。大祚荣帅其众东据东牟山,其统治之地方圆二千里,十馀万户,胜兵数万人,自称振国王(渤海国的前身,振国王的称号来源于武则天对大作荣父亲大仲象所册封的震国公。),附于后突厥。.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天门岭之战 · 查看更多 »

太原保卫战

太原保衛戰是太原会战的核心战役,也是太原会战的最后一场战役,為抗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山西太原。攻擊部隊為太原以北忻口方向过来的日軍察哈尔派遣兵团和第5师团,太原以东娘子关方向过来的日军第20师团和第109师团。守军为阎锡山指挥的第二战区,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为太原城防司令。 起始時間為1937年11月4日。11月5日,日军从东、北两面逼近太原城郊,5日东路日军占领榆次,6日北路日军兵临太原城下,7日两路日军在日空军配合下,对太原发动总攻。8日总攻,经过激战在当晚突破北面城垣,傅作义率部从城南突围。9日,太原沦陷,战役结束。 後日軍使黄河防线失守,山东大部失陷,交通要点仅剩鲁南滕县、台儿庄。.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太原保卫战 · 查看更多 »

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是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第二戰區與日本軍隊在山西太原附近地区进行的一場大规模戰役。包括天镇战斗、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以及廣靈、靈邱、崞縣、原平等戰鬥。 太原會戰双方指挥官分别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司令长官閻錫山和日本華北派遣軍寺內壽一大將,朱德第十八集团军配合第二戰區作战。 這場戰役結束后中國政府在華北、西北的大規模戰事宣告結束,日軍成功取得山西大同一帶的煤炭資源。.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太原會戰 · 查看更多 »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囯是清朝道光晚年、咸豐至同治初年間建立的政權,创始人为洪秀全和冯云山。洪秀全与少年时代的私塾同学冯云山经过多年传播拜上帝教,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豐元年(1851年)初与杨秀清、萧朝贵、曾天养、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举事,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于咸豐三年(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虜。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軍部队,翼王石达开餘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國之亂是明清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太平军的足迹先后到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势力范围遍及十八省。 因清朝推行薙发令,太平天国蓄发、披髮,故太平軍被称作「长毛」,清廷称其为「长毛賊」、「毛賊」、「髮賊」、「髮匪」、「髮逆」等。又因洪秀全籍貫廣東省廣州府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其他的太平军將士亦多起自兩粵(即兩廣的廣東、廣西),故清廷亦称其为「粵匪」、「粵賊」,平定事件後,清廷命令宮廷畫師繪畫《平定粵匪圖》。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訂立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太平天国 · 查看更多 »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是1860年(清咸丰十年)2月至5月,太平军再次击破围困天京(今南京)的清军江南大营的战役。 1858年初,清廷钦差大臣和春、提督張國樑、署理提督周天受率兵围困天京,再次营建江南大营,并设大营于天京城东。1860年1月底至2月,清军连续攻占了天京城西北的下关、九湫洲,天京危在旦夕。咸丰十年二月,金陵迟迟未克。在此紧要关头,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与忠王李秀成商议后决定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 · 查看更多 »

头屯河战役

头屯河战役是苏联红军入侵新疆后与回族军阀马仲英在新疆省昌吉头屯河的一场战役。 1934年盛世才引苏联入侵新疆围剿马仲英。马仲英的回族部队中央陆军新编第36师在冻结的头屯河边被苏联红军攻击。战役持续20多日,苏军使用了芥子气。中央陆军新编第36师士兵身穿羊皮衣伪装于雪中,使用快马弯刀短距离攻击苏联红军机关枪点,并挫败苏军钳制,双方均伤亡惨重。因伤亡过大和武器落后,马仲英下令撤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头屯河战役 · 查看更多 »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清代時避諱改稱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漢君主劉備進攻孫吳之戰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即劉備稱帝三個月後,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強勁。東吳國君孫權立即以陸遜率軍應戰,陸遜以逸待勞,擋住蜀军攻勢,更在222年八月夷陵一带以火攻打败蜀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夷陵之战 · 查看更多 »

夷陵之战 (208年)

东汉末年的208年的夷陵之战发生在军阀孙权和曹操之间。此战是赤壁军事行动的一个完整部分,在赤壁之战中的乌林大遭遇战后立即爆发。此夷陵之战也是随后江陵之战的序幕。.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夷陵之战 (208年) · 查看更多 »

夔州之战

夔州之战,发生于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交战双方为北宋军和后蜀军。该战斗最终以北宋军获胜告终。该战是北宋灭后蜀的重要一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夔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奉天会战

奉天会战从1905年2月20日开始至3月10日结束,爆发于大清帝國在满洲的奉天地域(奉天现名沈阳,是中国辽宁省省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地面战役之一,也是日俄战争中最后的决定性战役。 俄军陆军兵力超过34万人,由亚历克塞·尼古拉耶维奇·库罗帕特金大将指挥;对阵由陆军元帅大山岩指挥的28万日本陆军。战场合计超过60万人参战。是继1813年莱比锡会战之后世界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亚洲地区最大规模的现代化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奉天会战 · 查看更多 »

姜維北伐

姜維北伐,是指蜀汉对曹魏的进攻。中国三国时期,蜀汉建興十二年(234年)丞相諸葛亮死於五丈原後,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據《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十一次北伐,进攻曹魏。.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姜維北伐 · 查看更多 »

娘子关战役

娘子關战役為太原会战系列战役之一,也是抗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戰略要點太行山娘子關,该关口位于山西与河北交界支处。 起始時間為1937年10月6日。攻擊部隊為日軍川岸文三郎率領的關東軍第20師團。正面守軍為中國孫連仲第26路军與曾萬鍾率領的第3军。 激戰於河北井陘雪花山,原杨虎城部十七路军缩编后的國民革民軍17師(师长赵寿山)傷亡超過千人,最後雪花山失守,國軍再退。其中,一0二團長張世俊貽誤軍機,遭國軍處決。 10月8日-10月22日,日軍於關外被國民革命軍包圍,10月23日日軍第109師團前來解圍,10月26日,日軍攻陷娘子關。.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娘子关战役 · 查看更多 »

娄林之战

#重定向 婁林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娄林之战 · 查看更多 »

婼羌暴动

婼羌暴动,又称卡克里克暴动。1935年在新疆省婼羌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爆发的维吾尔族暴动,反对回族军阀,但以回族为主的中央陆军新编第36师部队迅速击败维吾尔人的反抗,100多名维吾尔人被处决。暴动者的家人被作为人质。.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婼羌暴动 · 查看更多 »

孟良崮戰役

孟良崮戰役是1947年5月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在山东省中部沂蒙山区的一次重大战役。陈毅、粟裕指挥的解放军华东野戰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张灵甫指挥的全副美式装备“王牌模范师”整编七十四师被完全消灭,师长张灵甫阵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孟良崮戰役 · 查看更多 »

孟海公

孟海公(),隋末曹州济阴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613年三月,孟海公在周桥(今定陶县田集乡)聚众起义。控制曹、戴二州,聚众至三万余人,孟海公初称「录事」,在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被杀后,孟海公自称「宋义王」。 620年11月,窦建德自河北率军渡过黄河南下,孟海公首當其衝,孟海公不敵戰敗後,因而归附了窦建德。窦建德留部将范愿守曹州,孟海公隨竇軍西进洛阳救援王世充,但因為士卒疲惫,屡战不利。窦建德又不听谋士凌敬提出的改道攻入关中,结果在成皋一战被李世民所領的唐軍擊敗,全军覆没,孟海公被俘,押解到长安,在621年時被李淵下令处死。 孟海公死後,占据曹州的從弟孟啖鬼以孟海公的儿子孟义为首领,在曹、戴二州起兵反唐,並打算聯絡占据郓州的蒋善合一同發難,可是蒋善合已決心降唐,因此反而聯合親信伏殺了孟啖鬼,孟海公餘部完全被唐朝平定。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一書记载,孟海公最厌恶士大夫,见人谈话引用儒书,立即斩首。菏泽市中部、定陶县东北部的孟海鎮即是因他而得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孟海公 · 查看更多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战

孔有德平湖南之战爆發於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至八月,由平南大将军孔有德率部平定湖南的入關戰爭之一。 顺治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孔有德部陷长沙,次日陷湘阴,湖南总督何腾蛟、總兵王進才撤退。梅勒章京卓罗追亡逐北,将王进才部徹底擊敗。孔有德又率蓝拜、屯泰等,由湘江行至渌口(今湖南株洲),擊敗破湘江北岸的南明军。四月十二日孔有德部占領衡州(今湖南衡阳),黄朝選兵敗,率其姬侍匿于郡南花藥寺,不久被杀。明总兵楊國棟乘機進攻长沙。孔有德令怀顺王耿仲明、固山额真金砺、梅勒章京卓罗等速回长沙。清军击败楊國棟于天津湖牛皮滩,悉歼之,再度攻占长沙。清军得知朱由榔正由武岡劉承胤保護,於是連夜行軍进抵武冈,劉承胤命令部將陳友龍等迎戰,蔣虎、孫華、聶鳴鶴、張承明、張大勝等俱戰死,但朱由榔已逃往廣西,劉承胤本人則降清,孔有德立即派護軍統領線國安帶領一千名騎兵追往靖州。大學士吳炳護送太子取道城步縣入廣西,為清軍截獲,太子和吳炳被押至衡州。吳炳被俘后自縊。尚可喜、梅勒章京蓝拜前往桂阳,途中擊敗郝摇旗。明总兵萧旷、姚有性以一万二千人守靖州,清军攻破靖州,生俘萧旷、姚有性,吏部尚書李若星、兵部尚書傅作霖不屈被殺,又破明侍郎蓋光英军。八月间,清军至沅州,擊敗张宪弼三萬大軍。攻克沅州後,湖南基本平定。.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孔有德平湖南之战 · 查看更多 »

孙策平江东之战

孙策平江东之战是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的一系列戰爭,發生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到次年,以及袁术死后的建安四年(199年)至次年年初,發生原因為袁術多次失信於孫策,使孫策有自立門戶的念頭,並以助袁術攻劉繇為藉口,得到袁術派出的兵馬,在發生戰爭前,孫策擁有士兵五六千人,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孫策最後把在江東的諸割據勢力消滅,成功統一江東五郡,此后江东诸郡成为孙氏势力的基础,為日後其弟孫權建立孫吳基礎 。.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孙策平江东之战 · 查看更多 »

孙恩起义

#重定向 孫恩盧循之亂#孫恩之亂.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孙恩起义 · 查看更多 »

定陶之戰 (東漢)

定陶之戰,是東漢末年在曹操統一華北的戰爭中,曹操攻佔定陶,驅逐呂布勢力出兗州的作戰。 曹操在濮陽之戰攻打呂布後,再次重整旗鼓。興平二年(195年)春天,曹操侵襲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呂布軍。濟陰太守吳資守衞南城,未能攻拔。正好呂布殺至,又擊破呂布軍。同年五月,曹操向駐軍鉅野的呂布部將薛蘭、李封發動攻擊,呂布親自援救,被曹操擊敗,呂布被迫撤退而走。曹操殲滅鉅野守軍,斬殺薛蘭、李封,乘勝進駐乘氏。 此時,曹操獲悉徐州牧陶謙已死,打算趁機奪取徐州,再回軍消滅呂布。謀士荀彧指出,兗州是成就霸業爭奪天下的基地。當前應抓緊戰機,收割熟麥,儲存糧秣,積蓄實力,先集中力量消滅心腹之患呂布。然後進軍討伐割據揚州的袁術,控制淮、泗流域。如現在遠征徐州,呂布必定趁虛而入,兗州郡縣可能陷落呂布之手。前攻徐州多所殺戮,必然人自為戰,無降服心,即能破之,亦難據有。倘若徐州軍民堅壁清野,嚴陣以待,一時不能攻克,您將陷於進退失據,無家可歸的危險境地。曹操採納荀彧的意見,放棄進攻徐州的企圖。不久,呂布從東緡出發與陳宮會合,率領超過一萬大軍,進擊曹操。當時,曹操軍隊在外收麥,留營者不過千人。營西有長堤,其南方為樹林。曹操當即集結部隊,以主力埋伏在長堤之後,派一部兵力列陣挑戰。呂布以為曹操兵少,率軍急攻,被曹操誘入設伏地域後,伏兵突起,步騎聯合夾擊,呂布軍大敗潰逃。曹操緊隨追擊,進抵呂布營寨,呂布無力出戰,又恐被曹軍圍攻,遂連夜棄營撤往徐州投奔新領徐州牧的劉備。曹操乘勝攻取定陶城,並分別派出部隊收復兗州各縣。.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定陶之戰 (東漢) · 查看更多 »

定陶战役

定陶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共人民解放军之战略防御阶段初期,中共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山东西南部定陶地区对进攻该地区的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一次运动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定陶战役 · 查看更多 »

宁远之战

宁远之战是明清戰爭的一部分,發生於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遼寧省兴城市。天啟六年正月(1626年)明朝和后金之间进行的一场战役,明军取得勝利,后金軍戰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打敗後金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宁远之战 · 查看更多 »

宁锦之战

宁锦之战是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明朝和后金之间在宁远和锦州一带进行的一场战役,结果明军取得大胜,这是宁远之战后明军对后金军取得的第二次胜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宁锦之战 · 查看更多 »

宁汉战争

宁汉战争,是在1927年10月至11月,在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之间爆发的战争。由于武汉国民政府简称“汉方”,南京国民政府简称“宁方”,故被史学界称为“宁汉战争”。亦因为作战主力部队为别为武汉国民政府内部的唐生智部和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的新桂系李宗仁部,所以又称为“李唐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宁汉战争 · 查看更多 »

宜阳之战

#重定向 宜陽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宜阳之战 · 查看更多 »

宜陽之戰

宜陽之戰發生於前308年至前307年期間,是戰國時代秦國攻打韓國的一場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宜陽之戰 · 查看更多 »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戰,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焚毁袁军粮草,使得袁军丧失斗志,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官渡之战 · 查看更多 »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反唐戰爭的發起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稱天寶之亂。.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安史之亂 · 查看更多 »

安庆之战

安慶之戰,又稱安慶保衛戰,是咸豐十年(太平天國庚申十年,1860)太平天國與清朝军队之間发生的一場戰鬥。.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安庆之战 · 查看更多 »

宋夏战争

宋夏战争,即北宋与西夏的战争,西夏在1038年独立称帝後,与宋朝进行的战争。主要有五次大的战争,即宋仁宗-夏景宗时期,宋英宗-夏毅宗时期,宋神宗-夏惠宗时期,宋哲宗-夏崇宗时期,宋徽宗-夏崇宗时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夏战争 · 查看更多 »

宋子贤

宋子贤,幻术家。隋朝唐县人。善于摆弄幻术,每天夜里在楼上放出光亮。能变作佛的形状,自称是弥勒佛出世,使远近的人相信从而被迷惑。聚众千百人,于是打算作乱。当时隋炀帝正在高阳(故属瀛州),宋子贤打算举兵袭击乘舆。事情泄露,宋子贤被杀,被连坐者一千多家。.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子贤 · 查看更多 »

宋元战争

宋元战争,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战争,是蒙古帝国(1271年後的国号元)对中國南宋的战争,从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8年-1279年,共22年(不计停战期)。 与蒙滅西夏之戰和蒙金戰爭不同之处,就是蒙元对南宋战争曾因中间内乱与南宋时战时和。 在蒙古歷史定位上,蒙宋战争被認為是蒙古帝国最後一次的重大軍事成就。最后宋臣陸秀夫背負末帝赵昺蹈海殉國,南宋滅亡。中國首次全面由非漢族統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元战争 · 查看更多 »

宋灭南唐之战

宋灭南唐之战从北宋開寶七年(974年)九月至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北宋發動统一戰爭中,聯合吳越國及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陆军渡江,攻破金陵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最终灭掉南唐的著名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灭南唐之战 · 查看更多 »

宋灭南汉之战

宋灭南汉之战,是于北宋开宝三年至开宝四年,一场由北宋发动,针对南汉的战争。该战役最终导致南汉灭亡,其地尽数归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灭南汉之战 · 查看更多 »

宋灭后蜀之战

宋灭蜀朝之战,為北宋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针对蜀朝发起的一場創國战争,以蜀朝灭亡而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灭后蜀之战 · 查看更多 »

宋灭北汉之战

宋灭北汉之战,是北宋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发动的,针对中原国家的最后一场统一战争。战役于当年结束,最终以北汉灭亡告终,该战役同时结束了中原地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灭北汉之战 · 查看更多 »

宋魏河南之战

#重定向 元嘉北伐.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魏河南之战 · 查看更多 »

宋越熙宁战争

宋越熙宁战争(),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至今这场战争还没有准确的叫法。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所著的《越南通史》中,称这场战争为11世纪末中越之战。也有单独称呼两场战役邕州之战、富良江之战的。相对于980年宋朝第一次出兵交趾,在越南此役被称为第二次抗宋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现在中越双方各执一词,无法判断究竟哪方最后取得胜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越熙宁战争 · 查看更多 »

宋辽战争

宋遼战争,一般是指自979年北宋北伐以来,終於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一系列战役。最终宋辽双方約為兄弟之國,結束了25年宋遼战争。百年后金朝建立,宋徽宗與金太祖訂立海上之盟,于1122年派童貫、種師道、劉延慶率軍聯合金朝攻打遼南京,未能成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辽战争 · 查看更多 »

宋金川陕争夺战

宋金川陕争夺战,是宋金战争的一部分,最后宋军退出陕西,守住川口,而陕西划归金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金川陕争夺战 · 查看更多 »

宋金战争

宋金战争,是从1125年-1141年金军南侵,灭北宋、占领中原开始,1161年-1164年;1206年-1207年;1216年-1219年,金军屡次对宋朝进行的侵略性战争,直到端平元年(1234年)蔡州之战,南宋联合蒙古帝国灭亡金朝,共计25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金战争 · 查看更多 »

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在河北、山东、江苏一带的一次民變。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水浒传》的历史原型素材。.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江起义 · 查看更多 »

宋文帝攻魏河南之战

#重定向 元嘉北伐.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宋文帝攻魏河南之战 · 查看更多 »

察都

察都(),即查都·若巴,清末民初四川懋功县(今小金县)境内八角屯(今八角乡)太阳沟内索郎森格扎西曲伦寺藏族喇嘛僧人。 查都·若巴是贫苦农民出身,会练气功,用刀戳而不伤身体,可以将铁器扭曲,降神时常作表演。查都·若巴和在寺院做工的外地汉族木匠傅南山、泥水匠冯子卿二人关系密切,聚会密议暴动。傅南山、冯子卿常在民间散布若巴和尚有真龙天子之命的舆论,先埋下“夹坝刀”和“大清通治”的印玺,之后当众挖出来欺骗群众。民国六年农历正月,查都·若巴与傅南山、冯子卿密定三月初八登基。三月,抚边屯知事张晓东游春时用枪击锦鸡,误中八角喇嘛寺寺庙金顶,惹怒僧俗民众。傅南山、冯子卿拥立查都·若巴趁机起事。查都·若巴带人攻占抚边屯,自称“通治”皇帝,年號通志,奉大清為宗主國,封傅南山为丞相、冯子卿为元帅。再攻入懋功县城,它垄屯守备雍天顺投降。于是兵分为三路,向丹巴县、宝兴县、绥靖屯(今金川县属)发起进攻,两月内,势力扩大到六县、屯。沃日土司、别思满屯守备逃往成都请四川省政府出兵镇压。四川省政府派兵镇压。查都·若巴、傅南山被斩首,冯子卿下落不明。.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察都 · 查看更多 »

密支那战役

密支那战役為中日戰爭的滇西緬北戰役一序列大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雲南省与緬甸北部交界,起始時間為1943年10月下旬。 密支那是緬甸交通重鎮,從密支那乘坐火車南下可達孟關、曼德勒和仰光等地,其往南的公路又和滇緬公路相通,密支那北部又有公路可達中緬邊境,若往西走又可達正在修築的雷多公路,因此其戰役目的為爭奪密支那與掩護修築的中印公路(又名:雷多公路、史迪威公路),因為若不能攻佔密支那,中印公路就不能和滇緬公路連接,同盟國的援華物資就不能被送到中國大後方,在密支那城西北也有兩個軍用機場,這是日軍重要的空軍基地,故要先攻佔以便用空中優勢去控制整個緬甸戰場。 此役攻擊方為中國新一軍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師、胡素的新三十師、潘裕昆的第五十師、第十四師以及美國的麥瑞爾突擊隊,總兵力約3萬餘人,日軍守軍主力則為第18師團第114聯隊第1大隊的1個步兵中隊、1個步兵小隊、機槍中隊的1個小隊、大隊炮1個分隊,第2大隊的1個步兵中隊,聯隊炮中隊的半部(野炮1門、速射炮2門),通信隊主力,機場守備隊及憲兵隊,共約1,200餘人,後續增援第56師團第113聯隊1個大隊、野砲兵1個中隊及工兵第56聯隊約2,000餘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密支那战役 · 查看更多 »

小宁城

小宁城位于中国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江口镇楊柳村,是南宋四川置制司抗蒙山城之一。小宁城始建于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于淳祐九年(1249年)竣工,建于峭壁之上,东西北三面临通河,高出河面约300米,易守难攻。四川军民在此抵抗元军长达34年,直至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才最终降元。小宁城东西长约920米,南北宽约780米,面积约71.8万平方米。小宁城筑有内外两圈城墙,内为子城,外为午城,子午两城各筑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现午城东门(朝阳门)、午城西门、午城北门(重禧门)以及城墙皆保存较为完好。元代此處有小寧州。 小甯城遺址建于宋淳佑乙巳年(1245),是著名的抗元遺址。遺址東、西、北三面臨荔枝河,東西長920米,南北寬780米,面積717600平方米,海拔390米。東門、西門、北門及部分城牆保存較好,南門損毀。1245年(南宋理宗淳佑五年,乙巳),時屬四川省利州路都統張實巳受四川制置使余侍郎〈吩)令,在今荔枝境內建立小寧州〈城),直到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南宋完全滅亡時才歸屬元朝統治。小寧城遺址保存完整,是研究抗元歷史、宋代石城址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2012年7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小宁城 · 查看更多 »

小刀会

小刀会,是中国清朝的一个民间秘密组织,最早记载见于乾隆七年(1742年)。主要在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地活动。最初成立是一些平民自备小刀,以求互保,与反清复明无关。例如1783年,發生於台灣的林貴民變即與小刀會有關。道光三十年(1850年),陈庆真在厦门成立作为天地会的一个分支的小刀会,后传入上海等地。成员包括游民、农民、工人及商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小刀会 · 查看更多 »

尉文通

尉文通,隋朝隋炀帝时的起事领袖。大业六年(610年)六月,雁门尉文通聚众三千人,据保莫壁谷。隋炀帝派遣鹰扬府杨伯泉击破尉文通。尉文通起事的时间,比通常认为隋末民变的首发者王薄还早一年。 在清朝小说《说唐》里尉文通作魏文通,是靠山王杨林的部下,潼关元帅,人送外号“花刀将”,被神箭王伯当射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尉文通 · 查看更多 »

岳飛剿滅楊幺

岳飛剿滅楊幺發生于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上旬至六月期間。岳飛用前兩個月釋俘納降幾回,很少用兵,在六月初僅用了十多天時間,就剿滅了其他南宋軍隊花了四年時間都無法鎮壓的洞庭湖楊幺割據勢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岳飛剿滅楊幺 · 查看更多 »

岳飛第一次北伐

岳飛率岳家軍的第一次北伐發生于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期間。岳飛率岳家軍三万五千人左右大敗偽齊劉豫的部將李成等人,成功地收復了前一年南宋失去的襄陽府镇抚使李横的辖地,以及額外的原由劉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阳军。 紹興三年(1133年),宋神武左副军统制、襄阳府鄧州隨州郢州镇抚使、兼襄阳知府李横率隨州知州李道聯合伊阳县风牛山寨的翟琮北伐偽齊劉豫。偽齊部隊紛紛倒戈,牛皋、彭玘、赵起、朱全、牛宝、朱万成等军归附于李横,董先、张玘、董震等军归附于翟琮,偽齊唐州知州胡安中由李道招降。李横和牛皋、彭玘等克复了汝州、颍昌府、信阳军等地。翟琮和董震、张玘、董贵、赵通等攻入西京河南府,處死了盜掘宋朝皇陵的偽齊河南尹孟邦雄。但劉豫馬上向金軍求援。三月间,金元帅左都监完颜宗弼率主力会合偽齊李成的二万偽軍,在开封西北牟施冈同宋軍進行了決戰,李横、牛皋等被金方重鎧「拐子馬」騎兵击溃。到十月为止,翟琮的伊阳县风牛山寨大本營、鄧州、隨州、唐州、襄阳府、郢州等地相继被金軍攻占,彭玘战死,李横、翟琮、牛皋、董先、李道、张玘等全部敗退到長江一帶。偽齊的李成、许约等联络割据洞庭湖的杨幺、黄诚叛军,约定来年六月间南北夹攻,偽齊军和杨幺军水陆并进,顺江东下,“前去浙中会合”,消灭南宋政权,双方“建国通和”。 紹興三年(1133年)年底敗逃到長江一帶的宋軍中,李道、牛皋等屡次上書岳飛和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赵鼎,“乞听岳飛节制”。宋廷于是将牛皋、董先共一千余人以及李道等部并入岳家軍,张玘也拨归岳飞统辖;翟琮改任江南东路兵马钤辖,獨立成軍;李横和岳飛基本同級別,不愿隶属岳飛,其一万五千人马改隶官職更高的张俊。 紹興四年(1134年),為擊敗偽齊军和杨幺军的合兵計劃,岳飛決定先打李成、后打杨幺,「先襄汉,襄汉既复,李成丧师而逃,杨幺失援矣。第申严下流之兵以备之,然后鼓行。」朝廷里,宰相朱胜非支持這一作法:「襄阳上流,襟带吴、蜀。我若得之,则进可以蹙贼,退可以保境。今陷于寇,所当先取。」剛从江南西路调任政府参知政事的赵鼎也支持岳飞:「知上流利害,无如飞者。」而惟獨签书枢密院事徐俯却反对委派岳飛出兵,戍守淮南西路的劉光世也要求代替岳飛“措置荆襄”。最后宋廷决定由岳家軍出兵收復襄汉,劉光世軍增援,王燮軍牽制洞庭湖的杨幺军。宋廷正式任命岳飛为荆湖北路前沿统帅,在他的制置使官職上添入「兼制置荆南、鄂、岳」的加衔,岳家軍里增加荆湖北路安抚使司颜孝恭部约一千九百人,崔邦弼部三千人,以及荆南镇抚使司的兵马。岳家軍當時用于进攻襄汉六郡的总兵力,大致在三万五千人左右。 由于再敗對戰局有重大影響,南宋朝廷非常看重這次岳飛的出征。出师前,赵鼎又生怕岳飛有失,上奏高宗:「陛下渡江以来,每遣兵将,止是讨荡盗贼,未尝与敌国交锋。(岳)飛之此举,利害甚重,或少有蹉跌,则使伪境益有轻慢朝廷之意。」为了使岳飛之「将佐竭力奋死」,「以济事功」,宋高宗下詔稱岳飛曾保奏王贵、张宪和徐庆三将「数立战效,深可倚办」、「理宜先有以旌赏之」,给王贵等三人颁赐捻金线战袍各一领,金束带各一条。宰相朱胜非通知岳飞,只要得胜即授予他节度使的头衔。宋高宗又特令张俊的「神武右军」和杨沂中的「神武中军」分别選战马各一百匹拨给岳家军,并在岳飛的制置使官衔上又增加「兼黄州、复州、汉阳军、德安府」的加衔。岳家軍自鄂州渡江攻郢州,岳飛在江心对幕僚们发誓:「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五日,岳家军開到郢州城下。偽齊郢州知州荆超和长寿知县劉楫率一万多人马守城,拒绝投降。由于后勤供应有困難,岳家军的军粮不過两餐饭,但岳飞却說:「可矣,吾以翌日巳时破贼!」六日黎明,岳家军開始总攻。荆超投崖自杀,劉楫被活捉後斩首,偽齊守軍被殺达七千人。 然后岳家军分兵两路,张宪和徐庆率军往东北去进攻随州,岳飞率主力往西北主攻偽齊大將李成驻守的襄阳府。李成不戰而逃,五月十七日,岳飞占領襄阳。而另一邊,偽齊随州知州王嵩堅守不出,张宪和徐庆连攻数日不果,牛皋自告奋勇,只带三日口粮领兵支援张宪和徐庆。五月十八日,三日粮食尚未吃完,牛皋便与张宪、徐庆合軍攻下随州城,其中十六岁的岳雲使两杆数十斤重的铁锥枪,第一个攻上城头。五千偽齊军被歼灭,王嵩被俘并被押赴襄阳府处斩。 和前一年(1133年)對付李橫北伐一樣,劉豫急忙调度兵力并请来一部分金兵,集结在鄧州东南的新野、龙陂、胡阳、随州的枣阳县以及唐州、邓州,加上李成逃到新野的部隊,号称三十万大军。岳飛命令岳家軍统制王萬和荆南府镇抚使司统制辛太守住清水河,以引誘偽齊軍進攻。但辛太怯戰,竟私自逃往峡州宜都县(今湖北枝城市)。 六月五日,王萬军与偽齊軍交战後,岳飛亲率主力夹攻,击败了李成。第二天,李成又列陣求戰,卻犯了劉邦在彭城之戰中犯的戰術錯誤,被岳飛看出破綻。對于王贵、牛皋等将的请战,岳飞说:「且止,此贼屡败吾手,吾意其更事颇多,必差练习,今其疏暗如故。夫步卒之利在阻险,骑兵之利在平旷;成乃左列骑兵于江岸,右列步卒于平地,虽言有众十万,何能为!」岳飞举鞭對王贵说:「尔以长枪步卒,由成之右击骑兵。」又對牛皋说:「尔以骑兵,由成之左击步卒。」和劉邦在彭城之戰的敗局相似,李成的前列骑兵溃散之后,将后列骑兵挤入水中淹死,軍隊崩潰一败涂地。李成一軍因此元氣大傷,后來再也沒能反攻襄阳府。 劉豫不斷火急向金國求援,但是完顏宗弼剛剛在三月被吳玠一軍在仙人关殺金坪之戰中大敗,金軍主力损折較大。又恰逢盛夏,女真人不耐酷热,正在北方避暑。于是只派了一员史書上未記錄姓的、名叫刘合孛堇的二等战将,会合李成,拼凑了陕西和河北偽軍数万,在鄧州西北扎了三十多个营寨防守。 在備辦糧草準備了一个多月以后,王贵和张宪分别率军從光化路和横林路向鄧州挺進。七月十五日,王贵和张宪两军在鄧州城外三十几宋里,同数萬偽齊軍和金軍會战;王萬和董先两部突然出現夾擊,擊敗了對手。金將刘合孛堇只身逃窜。岳家军俘虜降簽軍將領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取战马二百多匹。偽齊軍高仲退守鄧州城。七月十七日,岳家军攻城,岳雲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攻下鄧州活捉了高仲。岳飛為避嫌,只報了岳雲随州之功,未將邓州之功申报。事隔一年,宋廷查清此事,方才将岳雲升迁武翼郎。由于岳雲勇猛善战,被稱為“赢官人”。 七月二十三日,选锋军统制李道攻占唐州。與此同時,王贵和张宪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击败偽齊軍和金軍。同一天,信阳军也被攻下,岳家軍俘虜偽齊唐州知州、信阳军知军、通判等官员共五十名。第二年,宋高宗为此特奖赏李道和崔邦弼金束带各一条。 七月二十六日,劉光世的部将酈瓊率五千援军趕到,但已經无仗可打。岳飛特别上奏,要求给这五千人「先次推赏」、「卒使不沾寸赏,恐咈人情」。 收復襄汉是岳飛的第一次北伐,由于两三个月前吴玠仙人关殺金坪之战大破金军主力,客觀上幫助了岳家军完成了自南宋開國八年以来第一次收复了大片失地的目標。收復的地方包括前一年丟失的原先李横的辖区,以及額外的原由偽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阳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岳飛第一次北伐 · 查看更多 »

岑猛

岑猛(),字濟夫,明朝广西田州同知,土司。岑瑛之孙岑溥次子,弘治九年(1496年),岑溥废长立幼,舍弃了岑猇。弘治十二年(1499年),岑猇夺位,其父死,岑猇又被黄骥等所杀。直到正德三年(1508年),才被明朝廷升为同知。嘉靖二年(1523年),被同族诬以谋反,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姚镆击岑猛,五路進兵。沈希儀為中路,夜間派三百兵繞至敵後,天明時誘敵,以漢朝名將韓信「拔帜树帜」之策,在敵營立幟,大敗敵軍。当年九月,岑猛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岑猛 · 查看更多 »

崖门海战

厓门海战(古文作「厓」,目前中國大陸多作「崖」,港臺則續用「厓」),又称厓山海战、厓门战役、厓门之役等,是南宋末年宋军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牽涉到南宋的存亡。相傳宋元双方投入军队30餘万,战争的最后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此战之後,南宋正式滅亡,原有領土成為元朝的一部份。 厓門在廣東新會。因東有厓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名厓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崖门海战 · 查看更多 »

川楚教乱

川楚教乱(1796年-1804年),又称之为白蓮教之亂、川楚白莲教起义或川楚白莲教起事,指中国清朝嘉慶年間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政府的事件。.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川楚教乱 · 查看更多 »

左孝友

左孝友,隋末起义军领袖,齐郡人。 614年,左孝友率十万部众屯守蹲狗山。齐郡郡丞张须陀扎营逼蹲进狗山,左孝友窘迫,只好自缚投降。其党解象、王良、郑大彪、李宛等众各万计,都被张须陀各自扫平。张须陀威振东夏,因功升为齐郡通守,兼任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手下名将罗士信、秦叔宝。.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左孝友 · 查看更多 »

巨馬水之戰

巨馬水之戰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发生的戰爭。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袁紹在界橋之戰後派崔巨業領兵圍故安,久攻不下。撤退時被公孫瓚派三萬人追擊,在巨馬水大破袁紹軍,殺七八千人。 其後公孫瓚乘勝追擊至平原,以田楷為守將。袁紹遣兵數萬連戰兩年,期間田楷曾敗於袁譚手下,此戰期後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及天子遣使和解告終。.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巨馬水之戰 · 查看更多 »

巨鹿之战

--是秦末民變中,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鉅鹿郡(今河北邢台平乡)之一场重大决战,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率先猛攻秦军糧道,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經此一役,秦朝滅亡在即,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之领袖地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巨鹿之战 · 查看更多 »

巨野战役

巨野战役也称龙凤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一场战斗。 定陶战役后,国军第5军和整编第11师占领了菏泽,继续向鲁西南根据地进攻。1946年9月29日,刘伯承下达作战命令,决定阻击5军主攻11师。在龙堌集,解放军成功阻击了5军;但在章缝集(张凤集),整11师一个团重创围攻的解放军几个纵队。10月7日,刘邓决定撤围。10月16和18日,国军整11师和5军分别占领巨野、嘉祥,10月24日,整11师占领郓城。 刘伯承在战后总结教训时说:“此次我军与敌人陷于抵角僵持的笨拙状态,敌人十分谨慎,迟迟不前,我军则未能大踏步进退调动迷惑敌人,使其暴露弱点,反陷于被动。假若此次我军把主力拉远一些,只以小部队接敌侦察,使敌人敢于大胆前进,待敌人进入我预定战场,突然进入战斗,打敌薄弱部分,定能奏效。因此我军在战役中,主力宜于大踏步宽大机动的进退,才能出其不意,攻敌不备,便于各个歼灭敌人。” Category:1946年国共内战战役 Category:山东民国时期战役 Category:菏泽军事史 Category:巨野县 Category:1946年9月 Category:1946年10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巨野战役 · 查看更多 »

巴西之战

巴西之战是三国之前的215年军阀刘备和曹操之间的一场战斗。刘备军在张飞率领下战胜了张郃率领的曹操军。(詳見漢中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巴西之战 · 查看更多 »

上党战役

上党战役又稱長治戰役,发生于1945年中华民国山西省上党地区(今山西省长治市)境内,是抗日战争结束之际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后国共两党发生的首次军事冲突,是1945年国共冲突的一部分,成为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序曲。 该战役由中共发动,且发生于重庆谈判期间,意在打擊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增加共產黨的談判筹码。这次战役歼灭了中国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之一阎锡山所属的晋绥军11个师的部队,使得阎锡山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未能对中共发动攻势,并且不得不借助中央军守卫山西。.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上党战役 · 查看更多 »

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為美軍「摊牌行动」(Operation Showdown)的一部份。1952年夏季,美第9軍計劃動用美國陸軍第7師,大韓民國陸軍第2師及第9師,奪取五聖山南麓的三角峰和“阻擊”棱線,進而威脅五聖山,這次行動稱之為“攤牌行動”,其中中國官方將發生在三角峰附近的戰鬥稱之為“上甘嶺戰役”,而美方及韓方則稱「三角高地戰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삼각 고지 전투)。 戰鬥自1952年10月14日開始,持續42日,但截至1953年1月初,在“阻擊”棱線附近仍有零星戰鬥,在3.7平方公里的地區,双方伤亡约3万人。截至1952年末,志願軍仍然控制三角峰即上甘嶺的全部區域,但是韓軍軍隊奪取了“阻擊”棱線中除了北部Y高地之外的所有區域。 在“攤牌行動”,志願軍第15軍遭聯合國軍重創,其中第45師在“阻擊”棱線的戰鬥中遭韓軍第2師毀滅性打擊,截至戰爭結束之後志願軍第45師都沒有再次出現在戰場上。“攤牌行動”結束之後,志願軍轉入守勢,與聯合國軍脫離接觸。遭受重創的中共軍第45師、第29師被撤回後方,三角峰即上甘嶺附近交由第106團把守,主力第34師退守五聖山。 6個星期的艱苦奮戰過去了,聯合國軍司令部所屬部隊控制了狙擊嶺的一部分,但失去了整個“三角山”。在“三角山”戰鬥中,他們由最初的2個營的兵力發展到2個師以上的兵力,死傷人數由200人增加到9000人。儘管中國人大概在這場戰鬥中耗費了10000名士兵,但是他們絲毫不感到缺乏兵力,在過去的一年裡,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表現了為奪取有戰術意義的高地,他們是願意付出重大犧牲的。“三角山”之戰,中國軍隊以他們不屈不撓的鬥爭扭轉了白馬山之戰的敗局,並且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 中國方面的觀點通常將上甘嶺戰役視為韓戰中一場重要且關鍵性的勝利,諸如《抗美援朝戰爭史》一類的官方戰史也著重描述中國志願軍經歷了傳奇性的刻苦、犧牲與勝利。因此在戰後的數十年間,這場戰役成為了中國藝文、愛國創作(包括一部1956年上映的電影《上甘嶺》)的主要題材之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上甘岭战役 · 查看更多 »

上高会战

上高會戰為1941年初日軍為鞏固南昌外圍據點,保證佔領區安全,決定對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9戰區部隊實施的軍事打擊。日方將此次戰事的名稱稱為錦江作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上高会战 · 查看更多 »

上郡之战

上郡之战是发生于前144年的一次小规模的汉军匈奴遭遇战。 当年六月,匈奴入侵雁门和上郡,李广受汉景帝命前往抵御。在一次单独行动中,李广与部下约百余人突然遇到匈奴上千人的骑兵力量。李广使用疑兵计,知弱而不逃,使得匈奴军队怀疑他埋有伏兵。到晚上,匈奴依然怕伏兵,因此撤退而去,李广得脱。 Category:汉匈战役 Category:西汉战役 Category:陕西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前2世纪亚洲战役 Category:前140年代中国 Category:前144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上郡之战 · 查看更多 »

丁家洲之战

丁家洲之战,是宋元战争中的一場在1275年長江發生的主要水戰。这是南宋奸臣賈似道第一場親自指揮作戰,結果以南宋戰敗、退守建康(今南京)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丁家洲之战 · 查看更多 »

两山战役

#重定向 兩山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两山战役 · 查看更多 »

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中正(即蒋介石)與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中國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之一場军阀混战。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上海印刷,第471頁,ISBN 978-7-5000-0242-0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後,左派領導人汪精卫聯合西山會議派及地方實力派張發奎發起挑戰南京國民政府之內戰。中国共产党方面,或稱蔣馮閻李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原大戰 · 查看更多 »

中原突围

中原突围是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初期的一场战役。其结果是被包围的5万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成功摆脱了30余万国民政府军的围剿。中国共产党认为是役为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原突围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印边境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Sino-Indian War,भारत-चीन युद्ध Bhārat-Chīn Yuddh)是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发生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一场边境战争。在中国也被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这场战争在西段和东段同时进行,又以东段由印度实际控制的“”(中国称为“藏南地区”)为主战场。由于战场处于高海拔地区,環境惡劣,雙方都有后勤補給困难的問題。中國在取得胜利目標後即撤回,印度则重新佔領絕大部分中印爭議地區,兩國皆宣布勝利。这场战争给印度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并影响着中印关系的深入发展,并且对中苏和中美关系的走向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印边境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Конфликт на 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ой железной дороге),是中華民國和苏联于1929年发生的一次武装冲突。.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东路事件 · 查看更多 »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團體集合而成的革命組織,1905年成立於日本東京。其組織網絡遍布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其發動多次推翻清朝的起義活動,包括成功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體的辛亥革命。 同盟会主要由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黄元秀、蔡元培等人领导,由於其成员其包羅之眾,自1906年以後就不斷發生內爭,包括個人的衝突、理論的不同與革命方略的歧見,特別是由於一連串武裝起义的失敗,更增加了內爭的激烈性。辛亥革命後,同盟会改組為國民黨,成為之後中華革命黨與中國國民黨之前身。  .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国同盟会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反围剿战争

#重定向 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反围剿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反围剿战争

#重定向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反围剿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反围剿战争

#重定向 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反围剿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重定向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反围剿战争

#重定向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反围剿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国战争列表

中國自古以來內部或對外具有重大影響的戰事列表,戰事名稱以大中華地區使用者為準,後面附上時間為該戰進行時間或中方參戰時間,每場戰爭名詞下方為該戰簡介。中國有明确记载确实发生过的战争列表如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国战争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華民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越战争

#重定向 1979年中越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越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苏边界冲突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是发生于1960年代中蘇交惡高潮时期,一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之间的武装军事对抗。其中珍宝岛保卫战几乎导致了苏联和中国两国之间爆發全面性战争。 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失败后,尤其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及提出有限主权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是个极其严重的挑战,1969年連續的邊境衝突,也終促成中美1970年代的和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於1971年進入聯合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苏边界冲突 · 查看更多 »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Guerre Franco-Chinoise),又称清法戰爭()、中法越南戰爭,发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间(即清光绪十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间),是清朝为了保护越南而與法國发生的戰爭。戰事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由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擊敗清朝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兩艦隊,取得臺灣海峽制海權,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和澎湖兩處。 戰爭過程中,法軍的陸海二軍雖於多數戰役佔上風,但未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澎湖等地,卻因於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全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訢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枢,又稱為「甲申朝局之變」),但後期勉強在臺灣形成僵局,且有馮子才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给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并成功夺回谅山,導致茹费里政權垮台。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中國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推動了臺灣建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中法战争 · 查看更多 »

常德会战

常德戰役是抗日战争中一場戰役,於1943年(民国32年)11月至1944年1月期間。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6战区部队在湖南西北部常德地区对日军第1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常德会战 · 查看更多 »

东征战役

东征战役是第一次国共内战中,中共红一方面军与国军的一次战役。中共试图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但被阎锡山阻止,被迫返回。 1936年2月,林彪亲自在一线侦查地形为部队选择好强渡黄河的渡口,20日,红一方面军发起进攻,双方经历东渡黄河战斗、石楼县战斗、关上村战斗等战斗,5月2日-5日红一方面军返回。红一方面军缴获各种枪4000余支、炮20余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军事历史研究部 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东征战役 · 查看更多 »

东北1947年夏季战役

东北1947年夏季战役,中国共产党亦称东北1947年夏季攻势,是国共内战中双方发生的战役。 1947年5月13日,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战略反攻,发起战役,针对国军分散守点的特点,以围城打援主要战法,取得胜利。缴获各种炮1039门、机枪2500挺。 其中的第三次四平战役失利后,林彪、刘亚楼吸取教训总结出“四快一慢”战术,林又总结龙书金的作战经验总结出战术“四组一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东北1947年夏季战役 · 查看更多 »

东北1947年冬季战役

东北1947年冬季战役,中共方面亦称东北1947年冬季攻势,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双方发生的战役。 12月15日,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发起战役,取得胜利。缴获各种大炮1200余门、各种枪6.9万余支(挺)、弹药两千余万发、汽车300余辆。把东北的国军压缩包围在长春(郑洞国部约11万)、沈阳(卫立煌、廖耀湘部共20余万)、锦州(范汉杰部15万)等几个互不相连的据点中《战功卓著的军事家、开国功臣;祸国殃民的历史罪人:林彪元帅》中华网。。东北的国军以大城市的工事抗衡,希望重蹈第三次四平战役之胜。.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东北1947年冬季战役 · 查看更多 »

东北1947年秋季战役

东北1947年秋季战役中共亦称“东北1947年秋季攻势”,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双方发生的战役。 8月初,蒋介石派陈诚接替杜聿明,陈扬言六个月恢复东北局势。取得胜利。缴获各种炮105门、各种枪7.7万余支(挺)、弹药两千余万发。.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东北1947年秋季战役 · 查看更多 »

东门之战

#重定向 東門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东门之战 · 查看更多 »

东汉与羌的战争

东汉与西羌的战争,又称羌患。历时百年,中国东汉与河湟西部落后又互不统一的西羌部落断断续续进行的百余年的战争,第一次从公元77年至101年,第二次公元107年至118年,第三次公元139年至145年,第四次公元159年至169年,第五次公元184年至214年。由于西羌的内迁,和河西走廊、陇西当地的汉朝人时常发生冲突。最初,西北的地方官多数都残酷苛暴,导致西羌反抗此起彼伏,西羌人屠杀汉朝人,西羌人在东汉取代了北匈奴成为汉朝第一外患,西北地区尤其是关中多次沦为战场,羌人还曾一度兵进至山西河东。不但如此,刚崛起的鲜卑、南匈奴亦不时起兵南下,战乱波及关中、陕北、陕南等地。此战之后,使得关中更加荒芜,成了羌、氐、匈奴、拓跋等族的混杂区,东汉西北人口大量内迁,导致河套以南地区也成了“羌胡区”。关中地区的经济、人口一直等到北周时期才逐渐复苏。唯一幸免战乱的西北地区是凉州西部,尤其是敦煌、酒泉和张掖等郡在战争时相对稳定,此地是后来张氏前凉的根据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东汉与羌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东汉统一战争

东汉统一战争,是东汉建立后,对新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自立政权的统一战争。 23年—24年,东汉建立以前,刘秀在河北平定王郎,建立根据地。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称帝,建立东汉,夺得更始帝派朱鲔驻守的洛阳。建武二年(公元26),渔阳太守彭宠結合匈奴,反对刘秀。27年,平定赤眉军,夺得关中。建武三年三月,岑彭迫降董訢,击杀邓奉。29年,率军平定梁郡的劉永、琅邪的張步、黎丘的秦丰、漁陽的彭寵。30年,平定東海的董憲、淮南的李憲。河西窦融归降东汉。此时,只有陇西、巴蜀、九原的卢芳不在东汉的掌控中。建武十年(34年)汉光武帝平定陇西隗纯,結束历时四年的陇西之战。 陇西平定后,劉秀的統一大業僅剩公孙述割据的巴蜀。建武十一年(35年)春,岑彭率军攻克夷陵,入江关(今四川奉节)。六月,来歙率军击败王元诸部,占领河池。建武十一年(35),来歙与盖延、马成攻克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乘胜进军,外久,来歙被刺客殺害。北路汉军改由马成指挥。公孙述派人刺杀岑彭,汉军退出武阳。岑彭遇害後,吴汉接替伐蜀。吴汉一開始貪功受挫,不久撤走,与部下刘尚會合。建武十二年十一月,吴汉与臧宫会师成都,是月十七日公孙述反击汉军,派延岑出击臧宫,自身則率軍数万攻打吴汉。吴汉大破蜀军,公孙述重伤身亡。延岑举城投降。巴蜀全境歸附。37年,汉军击败卢芳,东汉成为全国性政权,卢芳逃入匈奴,东汉统一战争最终结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东汉统一战争 · 查看更多 »

七七事变

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抗戰、卢沟桥事變,是中華民國與日本於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華民國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的一起軍事衝突,為第二次中日戰爭(八年抗戰)全面爆發的起點。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駐屯軍在蘆溝橋附近演習。駐豐台日軍稱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遭拒絕後,即攻擊城西盧溝橋。當晚10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點傳來槍聲,並有一名為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前身之一為西北軍)拒絕。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國駐軍第二十九军奮起抵抗。翌日清晨5時許,日軍炮轰宛平城。随后发生了平津作战。第二十九軍在之后的平津作战中打輸,撤退至保定,平津地区為日本佔領,第二次中日戰爭随后全面爆发。.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七七事变 · 查看更多 »

七和卓之亂

七和卓之亂,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流亡於浩罕汗國的白山派和卓後裔入侵中國新疆的事件。19世紀的文獻認為,這次入侵以邁買的明、倭里罕、阿布都拉、塔瓦克爾、薩比爾、阿克恰甘、依山七人為首,七人皆為和卓波羅尼都後裔、邁瑪特玉素普的子侄,故稱“七和卓之亂”。現代研究認為,所謂的“七和卓”實際上只有三人是真正的和卓後裔。 卡塔條勒等人在浩罕伯克胡達雅爾的支持下,帶領浩罕軍隊和布魯特部落入侵新疆西南部,攻佔了喀什噶爾回城,並一度包圍喀什噶爾漢城和英吉沙爾。清廷調兵南下後,在英吉沙爾附近擊潰七和卓,隨即收復喀什噶爾回城。卡塔條勒等人逃回浩罕境內。浩罕軍隊撤離時,裹挾喀什噶爾附近居民37000餘人遷往浩罕,並掠走大量財物。胡達雅爾伯克收繳了掠奪的財物後,將卡塔條勒拘押,並遣使向清廷辯解自己與入侵行動無關。從卡塔條勒等人侵入邊界到其逃回浩罕,共歷時三個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七和卓之亂 · 查看更多 »

七国之乱

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發生於中國西漢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當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實行削藩政策,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引起之內亂,由竇嬰、周亞夫所平定。 七王為: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七国之乱 · 查看更多 »

万历朝鲜战争

#重定向 萬曆朝鮮之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万历朝鲜战争 · 查看更多 »

万家岭战役

万家岭战役又稱德安戰役,1938年於武汉会战序列中,在万家岭一带國民革命軍第九战区部队在指挥官薛岳的率领下于南浔铁路战场几近全歼日本軍第101师团與第106师团。 中国方面为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的第一集團軍、第九集團軍、第十集團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余汉谋、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叶肇、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俞济时,第一八七师,第九十一师,第一四二师,第六十师、第十九师,新编第十三师,预备第六师,第一三九师的1个旅,新编第十五师1个旅,共10万余人。前敌总指挥为第九集团军司令吴奇伟。 日本方面为侵华派遣军第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第106师团下辖步兵第111旅团(步兵第113聯隊、步兵第147聯隊)和第136旅团(步兵第123聯隊、步兵第145聯隊),以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最終被第101师团、第27师团、第9师团,4個師團之中僅僅約略1500兵力突圍脫逃,救援逃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万家岭战役 · 查看更多 »

万山群岛战役

萬山群島战役為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为了夺取万山群岛而进行的一次战役,是次战役為中國人民解放军海軍首次參與大型海戰,對象為中華民國海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万山群岛战役 · 查看更多 »

万忠墓

万忠墓是中日甲午战争旅順大屠殺遇难者墓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白玉山东麓。 在甲午战争的旅顺大屠杀之后,遇难者的遗体被集体焚化,骨灰就葬在白玉山东麓,俗称“万人坑”。当时日军立有“清国将士阵亡”碑,以掩人耳目。1896年由顾元勋主持修建遇难者墓碑、享殿,并题字“万忠墓”,从此成为旅顺大屠杀纪念地。此后经过数次修复。1994年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重修万忠墓时,曾在此发掘到大量死难者遗骸和遗物。 在万忠墓后修建有万忠墓纪念馆。1994年11月21日曾在此举行“甲午战争旅顺殉难同胞百年祭奠仪式”。.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万忠墓 · 查看更多 »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東周時代,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等晉大夫勢力所瓜分的事件。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三家为諸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一般情況以本年作為戰國元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三家分晋 · 查看更多 »

三峰山之战

三峰山之战于1232年發生,是蒙滅金戰爭中一場重要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三峰山之战 · 查看更多 »

三元里抗英事件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时期30名印度人组建的英属印度陆军小分队與广州农民在广州郊外三元里发生的衝突事件。 三元里是廣州城北附近的一個小村莊,1841年5月,英軍在三元里附近驻扎。由於有英國士兵到三元里搶劫財物、強暴婦女。村民韋紹光之妻被調戲,激起當地民眾憤怒,三元里及其附近鄉村的一萬多民眾組織結集起來,向英軍圍攻襲擊。民眾手持大刀、長矛等傳統兵器,趁著天氣陰雨,誘導英属印度陆军30人小分队到潮濕的沼澤地,在火槍無法射擊發揮武器優勢的情況下,進而重重圍困印度軍,英军派出两个海軍连,攜帶不怕雨淋的“雷管枪”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久的印度軍撤回了英軍陣地四方炮臺。而民眾不依不饒,包围了四方炮臺。了解到情况后,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保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英军主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葆纯对英军的实力有比较清醒的了解,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从此也担上了"卖国贼"的恶名。 當地民謠:「一聲炮響,二律埋城,三元里頂住,四方炮台打爛,伍紫垣頂上,六百萬講和,七錢二兌足,八千斤大炮未燒,久久打下,十足輸曬。.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三元里抗英事件 · 查看更多 »

三秦戰役

三秦戰役,是劉邦指揮三秦之戰役,劉邦平定關中,三秦(章邯、司馬欣、董翳)都自盡或降漢。三秦指章邯、司馬欣、董翳等三位被項羽封在關中平原為王的秦朝降將,秦、漢等王朝均定都於此,為古秦國的根據地,今日三秦也成為陝西的別稱。.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三秦戰役 · 查看更多 »

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是西周初,故商畿地区(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三位貴族(三监)叛乱的事件,為中國第一個宗室之亂,周武王逝后,周成王年少登基,周公摄政,武庚、管叔、蔡叔和霍叔等諸侯非常不滿,起兵反对周公。周公也發動了周公东征,斬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將霍叔廢為庶人,平定了三监之乱。.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三监之乱 · 查看更多 »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1673年12月28日-1681年12月8日)是清朝康熙初年,吳三桂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以朝廷撤藩之議为由,结合海内外反清势力起兵反叛的战争。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举兵始,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占云南、吴世璠自缢而终,共历时八年。 吴三桂起兵初期兵势甚猛,数月之间便攻占江南六省。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察哈尔亲王布尔尼、延平王郑经等先后举兵响应,一度动摇清廷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吴三桂之声势至此达到顶点。不过,吴军此后未能有所进取,清廷在相持阶段逐渐获得转机。1676年(康熙十五年),清大将军图海凭借平定察哈尔之余威,一战而收复关中地区。与此同时,康亲王杰书等各路清军也击破耿精忠三路北伐大军于浙江和江西一带,耿精忠于此战后向清廷投降。次年(1677年),尚之信亦降清,孙延龄势力则于广西覆灭,吴军之东西两翼皆被清军翦除,清军在全局上对吴军呈合围之势。1678年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试图重振民心士气,然而却于数月后病死于衡州,太孙吴世璠继位。此后,战局对于吴周而言更是每况愈下,先失重镇岳州,湖南因而不保;清军又击败吴周将领王屏藩于四川,试图阻断吴军补给线,吴世璠只得退守贵阳。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军顺势分道入黔直指云南,于次年(1681年)攻克昆明,吴世璠兵败自缢,三藩之乱至此平定。.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三藩之乱 · 查看更多 »

三河之战

三河之战,太平天国晚期著名战役之一,太平軍與湘軍在安徽三河鎮(今屬肥西縣)激戰。此役湘軍戰敗,名將李續賓陣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三河之战 · 查看更多 »

三晉伐齊之戰

三晉伐齊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初期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前後耗時2年,以三晉勝利而告終。是役齊康公被聯軍所俘虜,與三晉之君一起朝見周天子。齊康公並請求封三晉為諸侯。次年,九鼎聲響,三晉成為了諸侯。.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三晉伐齊之戰 · 查看更多 »

下邳之戰

下邳之戰,發生於東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是三國時期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中呂布勢力覆亡,曹操取得呂布控制的徐州,並且能在官渡之戰以前消除呂布乘虛後襲的危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下邳之戰 · 查看更多 »

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变(日本稱第一次上海事変),又稱為淞滬戰爭,是日本在1932年初發動的侵略上海之戰爭。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為支援配合其对滿洲的侵略而自導自演引發的衝突。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发起了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揮下進行反擊,史稱「一二八事變」。 事變发生后,国际上出面调停上海的战火,却对日本佔領滿洲采取了放任的态度。1932年3月1日,满州国成立,达到了在滿洲炮制傀儡政权的目的。.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一·二八事變 · 查看更多 »

一片石之战

一片石之战是公元1644年发生于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的战役,作战双方为清軍、山海關明軍和大順軍。清朝通过此戰的胜利而最終清兵入关,建立統治。 一片石位于今辽宁绥中县西七十里的九門口,是明代長城中最重要的關隘之一,位於遼寧與河北省的分界處,被譽為“京東首關”。.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一片石之战 · 查看更多 »

一江山岛战役

一江山島戰役是1955年1月18日上午7時許,中国人民解放军與中華民國國軍於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中在浙江省一江山島進行的戰役。解放軍華東軍區部隊发动攻岛作战,此为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大舉進攻大陳島門戶一江山島。戰鬥历时两天,至1月19日2時,解放軍佔領該島。国军一江山島指揮官王生明阵亡,副指揮官王輔弼被俘,其餘守軍阵亡500多人,遭俘500多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一江山岛战役 · 查看更多 »

也顿村之战

也顿村之战(야돈촌 전투)1370年高丽攻打北元辽阳行省的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也顿村之战 · 查看更多 »

乍浦之战

乍浦之战发生于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5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是英国远征军为控制长江,封锁京杭大运河,截断漕运,进攻清朝海防要地乍浦同清军进行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最终以英国军队获胜告终。这场战役过后,英军开始沿着长江口向中国内地进攻,为清朝最终战败埋下了伏笔。.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乍浦之战 · 查看更多 »

九三砲戰

九三炮戰爆發於1954年9月3日,砲戰地點為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該砲戰屬於1950年代國共內戰的一部份,為1949年古寧頭戰役之後至1954年間,最大的砲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九三砲戰 · 查看更多 »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滿洲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和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隊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滿铁路为藉口而侵占瀋陽。事变後三个月之內,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3月1日满洲国成立。事變爆发后,日本國會和以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日本內閣權力下降,日本军部主战派地位上升,中日矛盾激化。 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因此中國軍對未能有組織的抵擋日軍的進攻,日軍快速地佔領了滿洲。此事件也成為西安事變的導火線。 9月18日则被中華民國視為「国耻日」。.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九一八事變 · 查看更多 »

平型关战役

平型關战役,或稱平型關战斗,是對日抗戰期間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中的一场战役,由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所領導,历时一个月(从当年9月3日制定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战场范围达数百里,中国方面投入兵力11个军共计十余万,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屬中等规模战役。 中國大陸所稱平型關大捷或乔沟伏击战或蔡家峪伏擊戰,指该战役的第18集团军第115師林彪部在山西灵丘县西的平型关一带配合国军作战,為平型關戰役中的一段小插曲。中共戰史普遍未提及國軍戰況與死傷人數,僅稱「九月二十五日……以劣势装备获得「歼灭」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马车200辆、缴获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掷弹筒20余具、步枪1000余支、军马53匹及其他大批军械的战果……」 平型关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守土抗战”。也曾作过一次较大的主动出击计划,策划以3个师的兵力,出长城合围日军,歼灭日军于关外,缓解平型关正面防御的紧张局势,以巩固内长城的基本防线。即计划由晋绥军71师、新编第2师以8个团兵力西北出擊,八路军第115师以4个团東南出擊。关内守军誘引日軍第5師團主力從當面來攻,出关的3个师從兩翼合圍日军。1937年9月24日,阎锡山以第6集团军名义下达“25日平型关出击计划”,115师于喬溝伏擊了相向而行,于数小时内先后抵达的日軍武装押运汽车队和輜重隊两部,击毙两部中佐指挥官,日军辎重队7人幸存。中共史称平型關大捷。 平型关战役本身是完全失败的,乔沟伏击战也未確實阻斷日本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平型关战役 · 查看更多 »

平定準噶爾

平定準噶爾,清代文獻又稱之為平定準部,是17世纪至18世紀时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與清朝之間的戰爭。戰爭始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準噶爾首領噶爾丹入侵喀爾喀蒙古,並乘勝進兵至內蒙古;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進兵伊犁(今新疆伊犁州霍城縣),俘獲准噶爾首領達瓦齊,以“準噶爾汗國”滅亡而告終。達瓦齊被俘後,時任定邊左副將軍的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非準噶爾人)起兵反叛,天山北路再次陷入動亂。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逃亡的阿睦爾撒納病死於俄罗斯,俄國請清使驗看屍首,“準噶爾之事,於是大定”。次年,清軍剿滅叛軍殘部並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亂,西域全境底定,西北邊患暫告終結。平定阿睦爾撒納之後,清代蒙古未再發生大的變亂,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後的外蒙古獨立。 平定準噶爾之役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後長達七十年。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後,“拓地二萬餘里”《嘯亭雜錄》卷一平西域,西域天山南北盡入版圖。原準噶爾領地被稱作準部,與天山以南的回部合稱西域新疆,後簡稱新疆。平定準噶爾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首。.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平定準噶爾 · 查看更多 »

平阴之战

平阴之战,是晉國攻打齊國的一場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平阴之战 · 查看更多 »

平津作战

平津作战指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29军在北平及天津地区与日本陆军中国驻屯军的作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平津作战 · 查看更多 »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國民黨稱平津會戰是中国近代史中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國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進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華民國國軍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等华北大片地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平津战役 · 查看更多 »

乾時之戰

乾時之戰發生於前685年,魯莊公討伐齊國的戰爭。 前685年,雍林人殺公孫無知,齊僖公之子公子小白和齊國正卿高傒從小相好,一聽說雍林人殺了無知,就和秘密召公子小白從莒國回來。另一方面,魯莊公聽說無知被殺,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即位,而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帶鉤。公子小白咬舌吐血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六日方抵。這時公子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迎立他為國君,是為齊桓公。 魯莊公大怒,為助公子糾爭位,於是年秋天,再度領兵攻打齊國。齊、魯兩軍在乾時相遇,齊軍大敗魯軍。魯莊公丟棄所乘戰車,改乘輕車逃回。其御手秦子及車右梁子持莊公的旗幟,在道旁誘騙齊軍時被俘。不久,大夫鮑叔牙率齊軍至魯國,鮑叔牙給魯莊公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莊公害怕,遂殺死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桓公聽從鮑叔牙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委以政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乾時之戰 · 查看更多 »

广州起义

廣州起義可以指:.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广州起义 · 查看更多 »

广州暴动

#重定向 广州起义 (1927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广州暴动 · 查看更多 »

广东洪兵起义

广东洪兵起事是太平天国时期由广东天地会发动的一次反清叛乱。.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广东洪兵起义 · 查看更多 »

广西战役

广西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末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与国军白崇禧集团的战役。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军事》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I》,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5月上海印刷,第308页,ISBN 7500002424.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广西战役 · 查看更多 »

广陵之战

#重定向 广陵事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广陵之战 · 查看更多 »

乌巢之战

烏巢之戰是曹操與袁紹兩軍相爭其中一部分,是官渡之戰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事件導致袁紹大軍無糧食而潰敗,曹操實力再為增強。 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得到漢獻帝,遷都許昌,於政治上取得優勢,並平定多個勢力,遂與河北大族袁紹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決鬥。曹操佈下連環計及採用霹靂車,並派出大將關羽,因此多次擊敗袁軍。雖然如此,袁紹軍兵多糧足,曹操糧少而將不能支持下去,正巧原本是袁紹麾下謀士的許攸來降,許攸獻上奇襲烏巢一計,曹操言聽計從,將袁軍糧草全部燒毀,情況自此改變。.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乌巢之战 · 查看更多 »

乃颜

乃颜(;),蒙古帝国东翼宗王,鐵木哥斡赤斤玄孙。 乃颜祖父塔察尔曾拥戴忽必烈为蒙古大汗,因此被任命为东道诸王之长,其领地包括自哈尔哈河至大兴安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元至元23年(1286年),忽必烈为抵御海都和笃哇在西北的进攻,将蒙古驻军大量调往西部,乃颜乘机蓄积力量,准备夺取蒙古大汗之位。 忽必烈接报后,在辽阳设立行中书省,监视乃颜。乃颜遂于次年四月与其他东道诸王一同起兵反叛,虽然没有得到蒙古本部的支持,但是乃颜仍然能够率军占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将忠于忽必烈的军队压迫至辽东。 五月,忽必烈以玉昔帖木儿和李庭领军,亲自从上都出发,急行军攻打乃颜。六月,两军决战于呼伦贝尔草原。乃颜溃败,向北逃走,不久被抓获处死。乃颜之死标志着蒙古东道诸王势力的衰落。 马可·波罗自称参与平定乃颜的战争,根据他的记述,乃颜是景教徒,其军以十字架为旗帜符号。 Category:蒙古族人物 Category:元朝軍事人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乃颜 · 查看更多 »

义和团纪庄子战场

义和团纪庄子战场,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义和团在天津阻击欲迂回包抄、收复紫竹林法租界的八国联军的战场,位于今天津市西青区快速路与紫金山路一带,该遗址目前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义和团纪庄子战场 · 查看更多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發生於1900年清朝末期,清朝甲午戰爭戰敗后,在西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华北农村頻繁發生教案、天灾频仍及宫廷权力争斗激化的情况下,黄河北岸农民与中国天主教教徒之间的武装冲突。1900年春季直隶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號稱「义和团」的农民动用私刑处死了大量中國基督宗教信徒與西方人士,並纵火烧毁了教堂和教徒房屋;同年6月,清朝中央政府允许义和团进驻北京。义和团又先于清军进攻天津租界,最终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義大利、英國八国组建远征军引发八國聯軍之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义和团运动 · 查看更多 »

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1895年5月29日-1895年11月18日;)是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政府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各地人民為抵抗日本接收統治而發起的戰爭。 「乙未」是指戰事爆發的1895年,因適逢農曆乙未年而得名。文獻紀載上又稱乙未之役、乙未日軍征臺之役 、乙未之變,日本方面則有臺灣平定作戰()、臺灣平定、臺灣征討()等別稱。該戰爭是以臺灣為主要發生地的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當時以客家族群作戰最力。 1895年5月29日,負責接收臺灣的日軍部隊從現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象徵乙未戰爭的開始。日本投入包含近衛師團等正規軍隊的三萬餘名兵力,而臺灣方面除了以臺灣民主國為主的抗日政權外,主要有臺灣人民等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軍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P171,五南圖書公司,台北及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唐景崧的廣勇等;合計正規軍約有三萬三千餘名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誌》(靖臺事略),及民兵十萬名。經過大約6個月的戰爭,臺灣民主國第一任總統唐景崧及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均逃離臺灣,被劉永福放棄的8000多名清軍和黑旗軍(約3000名)在群龍無首下慌亂的投降,日方認定臺灣民主國已經滅亡,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於11月18日向京都大本營報告:「全島悉予平定」。不過,臺灣人後續仍有一些零星的對抗日本統治的活動,尤其原住民部族的武力抗爭持續將近了20年。 乙未戰爭均造成臺日兩方的大量傷亡,日軍計有515人負傷,164人戰死。另有数千日军感染霍乱等疾病而死,死者中包含領軍的近衛師團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以及近衛師團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不過根據相關考證,日軍在傷亡名單上面採取單位互換、戰死改為病死、戰死隱瞞不報與竄改戰死地點等方式來匿報實際作戰陣亡人數,根據《靖國神社志》的資料顯示,不含病死與意外事故死亡,在臺灣戰場被抗日軍民擊斃的日軍最高可能達1,436人鐘至正、張健豐著,《乙未戰爭研究—你所不知道的台灣保衛戰》,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8年,第80-81頁。。而臺方死傷人數難以估算,依照《臺灣治績誌》論述,「各戰場遺留的屍體在七、八千人以上」;因此乙未戰事陣亡的兵士,至少有14,000人江彥震:(乙未戰爭客家再次展現義民精神),《客家雜誌》,2007年12月1日。.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乙未戰爭 · 查看更多 »

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指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右翼蒙古进攻明朝的事件,这次事件是在明世宗拒绝与蒙古进行贸易的背景下,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发动的一场战争。此次战争从大同边塞一直燃烧到明朝首都北京城下,因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 俺答在多次遣使要求开放朝贡贸易未果后兵临北京,以武力要求明朝政府开放边贸。此时严嵩执政,战备废弛,俺答汗率军由古北口越过长城,达到北京城下。严嵩惧战,不准诸将出击,以待蒙古军掳掠后自行撤退。事后,严嵩以执行他命令的兵部尚书丁汝夔为替罪羊,将丁处死以逃避责任。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朝开放宣府、大同等地与蒙古进行马匹交易。.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庚戌之变 · 查看更多 »

庞勋之变

勳之變,又稱龐勳之亂,唐懿宗咸通初年,在徐泗二州的淮水流域(今江蘇徐州、安徽泗縣地區)招募了一批戌卒,開赴邕州,八百人前往桂州(广西桂林)讨伐南诏,約定三年期滿後即調回。三年之後,戌卒日夜求歸,徐泗觀察使崔彥曾卻一再食言。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这批戌卒已駐守桂林六年,忿於還鄉無望,於是在桂州譁變,劫夺粮库,擁立糧料判官龐勳為都將,擅自捲旗北歸。.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庞勋之变 · 查看更多 »

亦思巴奚兵乱

亦思巴奚兵乱,是發生於元朝末年1357年至1366年間在福建发生的一场長達近10年、以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稱為波斯戍兵之亂;由於古泉州人称色目人为番客,因此又称番客之乱。在兵亂期间,亦思巴奚军割据泉州,并且插手福建政治,一度北上占领了福州,还参与了兴化的乡族内战,引发了福建沿海的多個派別參加的大规模混戰,后来又与元朝的福建行省政府直接对抗,最後被元朝將領陳友定平定。这场兵乱波及泉州、福州及興化等地方,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由于连年战争破坏了泉州港的安定局面,大批乔居穆斯林逃离,重创了泉州及兴化一带的社会秩序及经济貿易,更導致了時為世界最大港口的泉州盛極一時的海外贸易大幅衰落,随着泉州港衰落,泉州伊斯蘭教势力也被驱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亦思巴奚兵乱 · 查看更多 »

京师保卫战

京师保卫战亦称北京保卫战,发生于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中國明朝在兵部尚書于谦領導下抵抗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軍,并将其擊退的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京师保卫战 · 查看更多 »

康藏边界纠纷

康藏边界纠纷,或称为康藏纠纷,中華民國分別称为康藏戰爭青藏戰爭,或合稱青康藏戰事,国际上称为中藏战争(Sino–Tibetan War),指20世纪初西藏自治政府因边界纠纷而入侵西康省和青海省的事件。先后共有三次事件,最后在国民政府的调解下平息。 1912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发布《告民众书》,宣布西藏完全自治。西藏自治政府宣布整个藏区都是西藏自治政府的辖境,但西康和青海地区当时分别处于民国军阀川军和马家军的统治之下。1914年,中华民国划定康定以西(包括金沙江以西的今昌都地区在内)为川边特别区,受四川省管制。这引起了西藏自治政府的不满,1917年以及1920年至1922年,藏军曾两次大规模地进攻川边特别区,驱逐了川军并占领了这个特别区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控制了金沙江以东的德格、甘孜等地。这两次分别被称为第一次康藏纠纷和第二次康藏纠纷。藏族传统意义上的康区落入西藏自治政府手中。 与此同时,十三世达赖独揽大权,并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改革。他与九世班禅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九世班禅被迫逃到了青海。 1930年6月,甘孜的大金寺与白利土司因争庙产发生纠纷,九世班禅暗中支持白利土司。白利土司在这次纠纷中处于下风,要求川军介入此事。刘文辉立即发兵攻占这个地区,但不久即被藏军驱回。第三次康藏纠纷(又称青藏战争)爆发。 国民政府得知发生边境纠纷,派遣官员唐柯三前来调解。唐柯三是一名穆斯林,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也是穆斯林,马福祥电告唐柯三,要求唐尽量破坏和约,因为马认为南京的蒋介石存心利用这次事件。 次年藏军多次攻打川军,但均受挫。1932年,藏军转而将矛头指向马家军控制的青海,攻打玉树。马步芳电告刘文辉,要求联手防御藏军,得到了刘的同意。在马家军和川军的合作下,西康省(川边特别区于1928年改为西康省)的石渠、德格等多个县被收复,藏军退回金沙江西侧。马家军也收复了自从1919年以来被藏军占领的青海省边缘地区。不少藏军的将领被俘,这使十三世达赖大为震惊。十三世达赖电告英属印度殖民政府,要求在其斡旋下同南京国民政府和谈。在英属印度的斡旋下,南京国民政府与西藏自治政府达成了和解。1933年,马家军和川军停止了进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康藏边界纠纷 · 查看更多 »

二次革命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二次革命,即「討袁之役」,又稱「癸丑之役」、「贛寧之役」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9月,第20頁,ISBN 978-7-5326-0083-0,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繼辛亥革命後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鬥爭。江西、江蘇、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四川等地一度脫離北洋政府獨立。最後以北洋軍擊潰革命勢力告終。 传统意义上革命是对专制政權或文化的颠覆,「一次革命」是指推翻滿清的辛亥革命,符合革命的定義;而孙文在已進行國會民主選舉的時代發動的这场战争是否属于革命的范畴,少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学者也有非议。.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二次革命 · 查看更多 »

云南回变

雲南回變,又稱杜文秀起义,是1856年发生在清朝云南省的一次大規模回族穆斯林武裝反抗清朝政府统治的起事。1872年被清军镇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云南回变 · 查看更多 »

云顶城

云顶城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淮口镇云顶山上,东临沱江金堂峡,是南宋四川置制司抗蒙山城之一。云顶城由时任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的余玠建于淳祐三年(1243年),以抵抗蒙古军队入侵成都。云顶城是四川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据点,抗蒙“川中八柱”之一。南宋成都府路和潼川府路的治所都曾一度迁移到云顶城中。云顶城虽地处川西平原,处于宋元对战的最前沿,但南宋军民仍在此坚守长达15年之久直至宝祐六年(1258年)。云顶城南北长2300米,东西宽2100米,总面积约1.5平方千米。云顶城原在悬崖之上筑有外廓门、小东门、南城门、长宁门、端午门、后宰门、北城门、瓮城门等八座城门,其中北城门、长宁门至今保存较为完好,而其余六门也有遗址存留。云顶城遗址内还保留有南宋时期所建一字墙五道、水井四口、水池五处、炮台两处及军营遗址。1991年4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云顶城 · 查看更多 »

应州大捷

应州大捷正德十二年(1517年)农历10月在宣府(今张家口宣化区)爆发的明朝与鞑靼 (蒙古)的冲突。.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应州大捷 · 查看更多 »

五三慘案

五三慘案,又稱濟南慘案,日本称濟南事件(済南事件),指1928年5月3日國民革命軍在北伐途中经过山东济南城时,賀耀組在山東各地擊敗北京政府方面的張宗昌部(4月末攻入濟南)。此時,賀耀組軍同日軍發生衝突,日軍蠻橫,導致五月八日談判破裂,南京國民政府的談判代表被杀害,這次糾紛被稱之濟南事件。日本方面要求蔣介石將所謂濟南事件的責任者賀耀組罷免,蔣介石遂罷免了賀耀組的第3軍團總指揮兼南京衛戌司令的職務。劉世善(2002)、261頁。徐主編(2007)、2107頁。劉国銘主編(2005)、1800頁。日軍借口革命軍对城內的日本僑民進行搶劫、強姦、屠殺12人,而出动军队展開報復,蓄意屠杀中国军人与民众六千余人的事件。其中,国民党战地政务委员会派遣济南的外交处处长兼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山东交涉员蔡公时及署内职员17人被日军虐杀。惨案发生后,日方否认日军屠杀中国军民,并要南京国民政府道歉、赔偿、惩凶,并于5月11日攻佔濟南。直至次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中日济案协定》之後,日軍才退出濟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五三慘案 · 查看更多 »

五斗米道

--又称正一盟威之道(正一道)、天师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就是“--姆”(另一說法是--崇拜和蜀地的彌教結合而成,即「--彌」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五斗米道 · 查看更多 »

井陘之戰

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趙國太傅、兼任代王)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裏逃生,並另調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爲大勢已去,故一哄而散,趙軍大敗,陳餘被斬。 成語「背水一戰」典故由此而來。.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井陘之戰 · 查看更多 »

廊坊阻击战

廊坊阻击战或廊坊大捷,发生于1900年6月18日八国联军之役期間,河北廊坊附近聶士成的武衛軍、董福祥部队的3000名回族甘军及2000名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一场阻击战,导致联军撤回天津。.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廊坊阻击战 · 查看更多 »

廣州戰役

廣州戰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大日本帝國攻占中華民國廣東省省會廣州週邊地區的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廣州戰役 · 查看更多 »

令狐之战

令狐之战是中国春秋时代,晋国卿士赵盾在公元前620年率军在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击败秦军的作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令狐之战 · 查看更多 »

仪南战役

仪南战役是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的一次战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为消灭嘉陵江以东国军发动的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仪南战役 · 查看更多 »

延津之战

延津之战是东汉建安年间发生在黄河沿岸的一场战事。此战发生在白马之战后不久,也是引发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敌对军阀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决战的一系列战斗之一。继袁绍大将颜良在白马之战中阵亡后,袁绍军又一员名将文醜之死更是在官渡之战前大伤了袁绍军的士气。.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延津之战 · 查看更多 »

仙人关之战

仙人关之战,發生於南宋绍兴四年(金朝天会十二年,1134年),宋軍在仙人关(今甘肃省徽县东)与金军进行的一次作战。 绍兴三年(1133年)十二月,金元帅左都监完颜宗弼率军攻克和尚原,南宋吴玠军退守阶州(今甘肃武都县东南),金军由宝鸡直趋仙人关。吴玠在关右侧筑垒,称“杀金坪”,并在地势险要处筑隘,设第二道防线,严阵以待。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完颜宗弼与陕西经咯使完颜杲、伪齐四川招抚使刘夔率骑兵十万,大举攻打仙人关。吴玠率万余人与金军激战数日,最后力不能及,退守第二道防线。金军身穿重甲,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吴玠与其弟吳璘督军死战,以劲弓强弩大量杀伤金军,金军攻势不减,吴玠派部将杨政率精锐,持长刀、大斧攻打金军左右。三月初一夜,宋军燃火四山,战鼓动地,出兵反击,派王喜、王武诸将攻入金营,金军惊溃,金将韩常被射伤,引兵逃走。吴玠于是扩大战果,派张彦等率军劫横山寨,杀敌千余人,又派王俊在河池(今甘肃徽县)设伏兵,再攻金军。金军被迫退回凤翔府。.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仙人关之战 · 查看更多 »

伊宁事变

伊宁事变,中華民國政府也称伊宁叛乱,1944年抗戰時期在中华民国新疆省北部的伊宁地区的反漢聖戰,被國民政府視為疆獨運動。中共在1950年後則稱為「三区革命」,视三区革命为人民民主戰爭开始的标志。伊宁事变是得到苏联、中共、外蒙古資助聲援的武裝分离运动,并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伊宁事变 · 查看更多 »

伊阙之战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镇)擊敗魏、韩、东周三国联军,擒杀联军主将公孫喜的战役,此战秦国共斩首敌军24万。.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伊阙之战 · 查看更多 »

张金称

张金称(),隋末山东农民起义首领。大业七年(611年)率众起义,发展到几万人。后二年在清河(今属河北)击毙隋军将领冯孝慈。十二年连克平恩(今河北邱县西)、武安、巨鹿、清河等县。后因轻敌,为隋将杨义臣啟用蘇定方大败,继为杨善会所俘,亡。所部后归窦建德领导。.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张金称 · 查看更多 »

弭兵之盟

弭兵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两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弭兵意思为平息战事。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人曰弭兵,而我弗許。.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弭兵之盟 · 查看更多 »

强渡怒江战役

#重定向 騰衝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强渡怒江战役 · 查看更多 »

張勳復辟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是指張勳與其舊長官宗社党黨人铁良等清朝遗老一手策划,於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逊位皇帝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因發生在丁巳年,時人稱之為丁巳復辟,又因張勳所部的定武軍,人稱辮軍,故稱辮軍復辟。前後歷時共十二天,被段祺瑞討伐而失敗,張勳流亡天津。.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張勳復辟 · 查看更多 »

开封之战

#重定向 李自成攻开封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开封之战 · 查看更多 »

徐州之战

#重定向 徐州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徐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指1938年1月至6月间,中国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次重要的会战。 日本军队于1937年12月13日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之后,继续挥军北上,而另一股日军亦从华北方向南下,意图打通津浦线。中日两国军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一系列激战。其中,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另有约5800人一说),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徐州会战 · 查看更多 »

徐河之战

徐河之战是北宋于端拱二年(989年)为了防止辽军偷袭运粮队而在徐河发起的一场阻击战。战役最终以宋军胜利并成功地将辽军驱逐出境告终,此后数年内辽军均没有再有进犯。.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徐河之战 · 查看更多 »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侯景勾结京城守将皇侄临贺王萧正德,举兵谋反的事件。侯景原为东魏大将,于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隊投降南梁,驻守寿阳。反叛中侯景攻陷南梁都城建康,纵兵抢掠,危害江南。侯景得势后,先立萧正德为帝,再杀萧正德立武帝太子萧纲为帝,又废萧纲立武帝曾孙萧栋。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中江南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士族门阀在此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而这之后陈霸先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最终取而代之建立南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侯景之乱 · 查看更多 »

得汉城

得汉城位于中国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永安镇大通江畔得漢城村得漢城東、南門外崖壁上。,是南宋四川置制司抗蒙山城之一。得汉城坐落于三面环水的三层台地之上,每层台地都十分陡峭,类似一圈天然城墙,城内则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是四川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据点,抗蒙“川中八柱”之一。得汉城建于淳祐九年(1249年),时任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的余玠将此城命名为“得汉”,取收复汉中之意,并且将洋州治所移至得汉城。南宋军民在此坚守长达15年,直至景定五年(1264年)才被元军诱降。得汉城原筑有四门,现仍保存有城墙和东、南、北三座城门,城内同时还存有炮台、衙署、鼓楼、监狱、天池、水井等遗址。得汉城南门旁历代游人凭吊得汉城的题记、诗文等石刻以“得汉城摩崖石刻”的名义于2012年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得汉城遗址于2014年列为巴中市文物保护单位。 該城曆為兵家重鎮,宋列四川“八柱”之一,城內古跡甚多,尤以歷代石刻題記為最,僅東、南門外崖壁上就有明清時期的石刻題記23悟,其中題字3幅,對聯3幅,詩詞12幅,其它5幅。這些石刻題記出自明代右都禦史林俊、書法家余誠、朱導,清代徐延伍等名家之手。有的巳收錄《四川歷代碑刻》,有的已收入各類志書。這些石刻題記內容全都與得漢城的歷史、山川、人文有關,書風各異,真、行、隸、草皆有,詩、聯、文俱全,融書法、詩文及石刻藝術於一體,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94年,得漢城摩崖石刻被通江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得汉城 · 查看更多 »

保路运动

保路運動又稱保路風潮,為清朝末期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省反對清朝政府將地方準備興建的川漢鐵路、粵漢鐵路進行國有化而發生的運動。其中四川省的運動最為激烈。 四川保路運動是由立憲派發動和領導的。他們力圖把運動控制在文明爭路的範圍內,要求人們只求爭路,不反官府,不打教堂,更不得聚眾暴動。同盟會雖然沒有掌握保路運動的領導權,但他們執行「借保路之名,行革命之實」的策略,暗中聯絡會黨,準備武裝起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保路运动 · 查看更多 »

忻口战役

#重定向 忻口會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忻口战役 · 查看更多 »

土墱寨之戰

宋辽战争中一场战役,发生在986年十二月。是宋军雍熙北伐失败后,辽军发动的南侵战役之一,但与同月进行的君子馆之战结果不同,这场战役以宋军胜利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土墱寨之戰 · 查看更多 »

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或称土木之役、己巳之变,是指發生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慘敗被俘的事变。发生于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亦称土木堡之变。英宗遭俘后被拘往北方囚禁,因此明朝史学家在史书中将该事件讳之为北狩,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土木之变 · 查看更多 »

北塔山事件

北塔山事件是1947年6月5日-1948年7月在中华民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间的边界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北塔山事件 · 查看更多 »

北宋统一战争

北宋统一战争,是宋朝建立后,对五代十国剩余的割据政权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及北汉的统一战争。 主要包括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963年),同时荆南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965年);宋太祖率军征讨北汉(968年);潘美率军平定南汉(970年);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投降(975年);之后,吴越、清源軍節度使陈洪进主动投降归顺(978年);宋太宗率军平定北汉(979年)。 不过,宋朝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二次讨伐辽国失败,燕云十六州和辽西、辽东还在契丹手中。党项李继迁及其后代后来控制了夏州、灵州、河西走廊,建立了西夏 。交州建立的交趾国,也只是成为宋朝的藩属国,即越南正式從中國本土独立出去 。.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北宋统一战争 · 查看更多 »

北京之战 (1644年)

#重定向 甲申之變.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北京之战 (1644年) · 查看更多 »

北伐战争

#重定向 國民革命軍北伐.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北伐战争 · 查看更多 »

北周灭北齐之战

北周灭北齐之战,575年-577年,南北朝时期北周统一北方的战争。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北齐武平六年)七月,北周武帝宇文邕自长安出兵攻北齐。出征前,众臣主张走汾水攻晋阳(今太原西南),周武帝不纳,自率大军直指河阴郡(今河南洛阳东北)。八月周军攻克河阴大城、武济,进围洛口(今巩义东北)。北齐军坚守河阳中潭城。北周军克河阳南城,围攻中潭城,二旬不克。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领兵自晋阳南下救河阳,适值周武帝患病,周军撤军西返。 建德五年九月,周武帝进军晋州,驻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南的汾曲,遣内史王谊监督诸军攻平阳。北齐守军闭城固守,周武帝亲临城下督战。周将段文振率数十人乘夜登城,齐军大溃,遂克平阳。十一月,北齐后主高纬率援军至平阳。周武帝以梁士彦镇守平阳,遂引军西返长安以避其锋。齐军围平阳、昼夜攻击,周军坚守。周武帝下诏调集诸军增援平阳。十二月初四,周武帝再至平阳,时诸军聚达8万人,遂于城外列阵20余里。周军总攻,大败北齐军。齐后主败退晋阳,周武帝乘胜追击。齐后主欲奔突厥,军阵溃烂,后率数十人南逃邺城(今河南安阳与河北邯郸之间)。退至邺城后,齐后主禅位于八岁皇太子高恒即齐幼主。 建德六年正月,周武帝率军追击至邺城,齐后主领百骑东遁,幼主传令禅让给叔祖父任城王高湝,但禅位诏书并没有送达高湝处。周武帝入邺城,遣将追击齐后主至青州南邓村(今山东临朐西南),俘其父子。二月,周军攻下信都(今河北冀县),俘高湝、广宁王高孝珩等。北齐亡。北齐文宣帝子范阳王高绍义逃到突厥,被其扶植。 後來建立隋朝的杨坚曾参加了这场战争,但不是主攻将领。.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北周灭北齐之战 · 查看更多 »

北魏分裂

北魏分裂,是指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的事件。 北魏孝庄帝杀死权臣尔朱荣之后,北魏大乱,尔朱兆、尔朱世隆杀害孝庄帝,先后拥立元晔、元恭、元修做皇帝。混战的胜出者是高欢。534年,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关系决裂,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于是在邺城拥立元善见为皇帝,是为东魏。元修在年底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东魏政权在高欢的控制中,550年,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北齐而取代;西魏政权在宇文泰的控制中,557年,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而取代。 Category:北魏政治 Category:东魏政治 Category:西魏政治 Category:国家解体 Category:530年代中国政治 Category:534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北魏分裂 · 查看更多 »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

#重定向 北魏統一北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或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由北洋系人物掌权,故而被後世稱之。北洋政府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国法統的政權。民國2年(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过选举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臨時政府結束。从民國元年(1912年)3月至6年(1917年),北洋政府體制經歷了内阁制、总统制、帝制、内阁制的變動。 北洋政府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定《卿雲歌》為中華民國國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9年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但因五四运动抗议而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1928年,由中國國民黨發動的北伐戰爭结束後,北洋政府隨著北洋軍的失敗而瓦解,政權被國民政府所取代。.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北洋政府 · 查看更多 »

北戎攻齐之战

北戎攻齐之战,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齐国西北部(今山东西北部)大败北戎军的作战。 前706年夏,生活在今河北北部一带的北戎发兵侵入齐国西北部地区。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庄公派太子忽率兵救齐。六月,郑军大败北戎军。俘虏北戎主将大良、少良和甲士300余人。齐僖公想要把女儿嫁给太子忽,太子忽以“齐大非偶”婉言拒绝。.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北戎攻齐之战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因為國民革命軍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起兵廣東,连奪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内部因对蘇聯與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復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加入西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张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国东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且由于之后的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国共两党间的斗争,导致中国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國民革命軍北伐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利簋

利簋,西周早期青銅器。為周武王時官吏利所作,故名。因其銘文中有“珷征商”字樣,又被稱為“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今临潼区),現藏中国国家博物馆。2002年入选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利簋 · 查看更多 »

制北之战

#重定向 北制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制北之战 · 查看更多 »

刘义宣

刘义宣(),小字師護,宋武帝刘裕第六子。刘宋宗室,受封為南郡王。劉義宣在宋官至丞相,曾出任荊州刺史達十年,並憑荊州軍力量先後起兵討伐劉劭及反抗宋孝武帝,但最終為孝武帝討伐軍所敗,被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刘义宣 · 查看更多 »

刘裕灭南燕之战

#重定向 刘裕北伐#灭南燕.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刘裕灭南燕之战 · 查看更多 »

刘裕灭后秦之战

#重定向 刘裕北伐#灭后秦.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刘裕灭后秦之战 · 查看更多 »

刘武周

劉武周(),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東北)人,隋朝末年地方割據勢力。父刘匡,母赵氏。.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刘武周 · 查看更多 »

周厉王与淮夷之战

#重定向 周厲王與淮夷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厉王与淮夷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夷王攻太原戎之战

#重定向 周夷王攻太原戎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夷王攻太原戎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子多父攻郐之战

#重定向 周子多父攻鄶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子多父攻郐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孝王攻西戎之战

#重定向 周孝王攻西戎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孝王攻西戎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宣王对周边各族之战

#重定向 周宣王對周邊各族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宣王对周边各族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宣王攻太原戎之战

#重定向 周宣王攻玁狁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宣王攻太原戎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宣王攻玁狁之战

#重定向 周宣王攻玁狁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宣王攻玁狁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宣王攻条奔戎之战

#重定向 周宣王攻條奔戎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宣王攻条奔戎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宣王攻楚荆之战

#重定向 周宣王伐楚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宣王攻楚荆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康王攻鬼方之战

#重定向 周康王攻鬼方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康王攻鬼方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共王灭密之战

#重定向 周共王滅密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共王灭密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穆王攻徐之战

#重定向 周穆王攻徐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穆王攻徐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穆王攻犬戎之战

#重定向 周穆王攻犬戎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穆王攻犬戎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鄭交惡

周鄭交惡發生於前720年,鄭國侵犯東周的國境。 鄭桓公曾經是周朝朝廷的司徒,鄭武公也在周平王時出任卿士。鄭莊公繼承父親為鄭國國君時,也承襲了父親在朝廷的卿士職位。後來,周平王寵信虢公忌父,有意擢升虢公、分享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怨恨周王,周王隨即澄清,並以王子狐入鄭為人質,鄭國遂派遣世子忽入周為人質,史稱「周鄭交質」。 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繼位。周朝廷準備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鄭莊公派遣鄭卿祭足率領鄭軍在四月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溫地的麥,又於當年秋天再率領鄭軍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成周的禾,周鄭關係因此進一步惡化。.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鄭交惡 · 查看更多 »

周昭王攻东夷之战

#重定向 周昭王攻東夷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昭王攻东夷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昭王攻荆楚之战

#重定向 周昭王攻荊楚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昭王攻荆楚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攻六济戎之战

#重定向 周攻六濟戎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攻六济戎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攻鲁之战

#重定向 宣王伐魯.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攻鲁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攻曲沃之战

#重定向 周攻曲沃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攻曲沃之战 · 查看更多 »

周懿王攻犬戎之战

#重定向 周懿王攻犬戎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周懿王攻犬戎之战 · 查看更多 »

和通泊之战

和通泊之战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策零与清朝在和通泊地区(今新疆阿勒泰北与蒙古国边界地区)展开的一场战争。 战争中,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正确使用了诈降、诱敌深入、诱敌野战等兵法,并抓住了清军统帅傅尔丹立功心切的弱点,成功地利用智谋和兵法战胜了清军。战争以清军几乎全军覆没、败阵而逃告终。 因为蒙古语称湖泊为“淖尔”,所以和通泊之战又称和通淖尔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和通泊之战 · 查看更多 »

哈密之爭

哈密之爭,也稱明朝哈密爭奪戰、明朝哈密戰爭,為發生在明朝中期的一系列在新疆哈密地區(哈密国)的爭奪戰爭。因為哈密地區位於明朝、蒙古瓦剌和吐鲁番三派势力的交界,为兵家多争之地。明朝后期,哈密由吐鲁番(東察合台汗國)最终占领。.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哈密之爭 · 查看更多 »

哈密暴动

#重定向 哈密暴動.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哈密暴动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唐太宗征服东突厥汗国之后,开始对西域(即现代新疆和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以及一些松散结盟的绿洲城邦国家施加军事实力,其主要针对西突厥,以恢复两汉以来对西域的统治。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灭亡高昌,由此建立了中原王朝首次在该地区的永久性军事和政治机构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在贞观十八年(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高昌,唐朝在高昌的守将安西都护郭孝恪反击,并占领焉耆,俘虏国王龙突骑支,但后来焉耆再次脱离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的突厥族将军阿史那社尔攻打焉耆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征服两国。然后疏勒和于阗归附唐朝,使唐朝完全控制了西域,直到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统治期间(670年),被吐蕃占领。之後,西域时得时失,武则天时曾被完全收回,直到唐德宗时唐朝永久性地丧失西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发生在645年至649年。642年,渊盖苏文杀死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亲征高句丽。645年,唐軍冲破高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勣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唐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丽的战役搁浅。直到668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联合新罗滅了高句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唐岛之战

唐岛之战(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丙寅,即1161年11月16日),中国古代宋金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发生在今青岛市黄岛区附近黄海海面的唐岛(又名陈家岛)附近,金朝水师希望由海路进攻南宋首都浙江臨安府(今杭州市)并灭亡宋朝,但金水师全军覆没,而以宋的胜利而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岛之战 · 查看更多 »

唐与吐蕃战争

#重定向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与吐蕃战争 · 查看更多 »

唐与突厥战争

#重定向 唐滅东、西突厥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与突厥战争 · 查看更多 »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伐,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万方数据。高句丽被灭后,罗唐战争爆发。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唐平劉稹之戰

劉稹之叛,因其发生于唐武宗会昌年间,史稱会昌伐叛,是指唐朝會昌三年(843年)至四年(844年),唐廷平定昭義節度使劉稹叛乱之戰。 會昌三年(843年)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卒,其侄也是养子劉稹用昭義(山西長治)兵馬使郭誼的建議,秘不發喪,自領軍務。监军崔士康奏称刘从谏病重,请求朝廷任命劉稹为留后。 劉稹因其父刘从谏上書言宦官仇士良等之惡,与朝廷交恶,不敢歸朝。宰相李德裕認為昭义邻近帝都,不可割据一方,故朝廷不准,五月十三日,唐朝廷下诏令削夺刘从谏及刘稹官爵。武宗會昌四年(844年),李德裕用成德、魏博、河中等鎮兵力進攻昭義,命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诏讨使,与河中节度使陈夷行、河东节度使刘沔、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合力出擊。劉稹命薛茂卿抵抗。 期间,因刘沔与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不合,武宗调任前宰相李石为河东节度使。刘稹遣军将贾群来见李石,呈上李石堂兄洺州刺史李恬的信说:“刘稹愿举族归命于相公,奉刘从谏的丧事归葬东都。”李石囚禁贾群,上报书信。李德裕以李石名义回信要刘稹面缚来降。不久河东都将杨弁趁府库空虚之机煽动士兵兵变驱逐李石,与刘稹结盟。朝臣们与忠武节度使王宰建议停止讨伐刘稹,接受其投降,但李德裕仍坚持原立场。刘稹为了表明自己并非叛者,反而攻打杨弁。杨弁被平定后,朝廷仍然讨伐刘稹。 是年七月十八日,天德防御使石雄入潞州,有七千人隨行,過烏嶺(在山西翼城縣境),破昭義軍五寨。王元逵攻宣务栅(今河北隆尧西北),在尧山(今河北完县西北)擊敗劉軍。八月十八日,薛茂卿攻陷科斗店。劉稹軍心漸怠,权实握在王协、李士贵手中,將士愈覺離心,大將高文端向唐軍投降,邢州(今河北邢台)刺史崔嘏归降,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磁州(今河北磁县)相繼倒戈。 劉稹部下董可武、郭誼、王協等人,把劉稹騙入別院殺害,事後族滅其家,郭谊、王协等人出降。石雄宣佈澤潞平定,将郭谊、王协等人連同劉稹的首級傳送長安。 Category:唐朝戰爭 澤潞 Category:山西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843年 Category:844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平劉稹之戰 · 查看更多 »

唐弼

唐弼(),隋末民变起义军领袖,扶风人。 614年二月廿九日,唐弼拥立李弘芝为天子,有部众十万人,唐弼自称唐王。617年,薛举派他的儿子薛仁果攻打扶风郡,唐弼据守汧源抵抗。薛举派使者招降唐弼,唐弼杀死了李弘芝,请求归降薛举。薛仁果乘此时唐弼没有防备,袭击攻取汧源,获得了唐弼的全部部众。唐弼率数百骑兵逃到扶风郡请降,扶风太守窦璡杀死唐弼。 清代小说《说唐》中有唐璧,为秦叔宝在隋朝的上司,事迹与小说《隋唐演义》中的来护儿大致相同,但后来也成为十八路反王之一,其他没有多少情节与历史上的唐弼相同。.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弼 · 查看更多 »

唐再夺东京之战

#重定向 昭觉寺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再夺东京之战 · 查看更多 »

唐击吐谷浑之战

唐击吐谷浑之战,是唐太宗针对西部邻国吐谷浑步萨钵可汗伏允,不断侵扰边境地区,而于634年,发动大规模反击,由名将李靖指挥,对吐谷浑的军事打击,吐谷浑遭到严重的失败,635年,伏允被部下暗杀。吐谷浑因此被削弱,不再是青海地区的大国。唐朝成为臣服唐朝的伏允之子甘豆可汗慕容顺与其孙乌地也拔勤豆可汗诺曷钵的保护者。在被西南邻国吐蕃不断攻击下,吐谷浑再也没能恢复原来的强盛。672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统治时,唐被迫把吐谷浑迁移到自己的领土,吐谷浑灭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击吐谷浑之战 · 查看更多 »

唐灭百济之战

唐灭百济之战,是660年发生在百济和唐朝、新罗之间的战争。原因是百济联合高句丽,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与进贡事宜。唐高宗屡次下诏威吓百济无果,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唐朝派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帥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等水陸十萬讨伐百濟。新罗武烈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率兵从成山渡海,百濟據守熊津江口拒敌。苏定方進擊,百濟军队死數千人。苏定方水陸并進,直取其都城泗沘。城外二十餘里,百濟傾國來戰,唐军大胜,殺百济军一萬餘人,唐军入泗沘外郭。同时,新罗大将金庾信在黄山大胜百济大将阶伯,百濟義慈王及太子扶余隆逃入北境,苏定方進圍泗沘城;義慈次子扶余泰自立為王,帥眾固守。扶余隆子扶余文思说:“王與太子皆在,而叔遽擁兵自王,借使能卻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率领左右踰城降唐,许多百姓也跟从,扶余泰不能制止。苏定方命軍士登城立旗幟,扶余泰窘迫,開門降唐。於是扶余義慈、扶余隆及諸城主都投降了。 百濟故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唐高宗以其地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但是,由于唐军、新罗军没有安抚百姓,军纪败坏。在唐军主力撤退後,道琛、鬼室福信、黑齿常之开展百济复国运动,拥立在倭国的王子扶余丰为王。663年,白村江之战后,唐朝和新罗联军击败了倭国和他支持的百济复兴势力,百济全境成为唐朝的羁縻地区。 670年代,唐军和亲唐百济贵族撤出原百济地区,迁往辽东建安城,其地入新罗,设立所夫里州(今忠清南道扶余郡,即熊川州、熊州)、发罗州(今全罗南道罗州市,即武珍州、武州)、完山州(今全罗北道全州市,即完山州、全州)。.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灭百济之战 · 查看更多 »

唐灭高昌

唐灭高昌,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遣军队平定了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延续了140多年的麹氏王朝就此灭亡。唐朝政府在高昌国故地设置了西昌州(后改为西州),并在吐鲁番西北的交河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这时唐朝初年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唐朝政的统治开始进入西域地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灭高昌 · 查看更多 »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灭薛延陀之战,是唐太宗时期灭亡漠北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乙失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灭薛延陀之战 · 查看更多 »

唐朝与南诏的战争

唐朝与南诏的战争,是8世纪、9世纪间唐朝和南诏进行的三次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朝与南诏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

唐朝与奚、契丹(两蕃)的战争,是7世纪到9世纪唐朝和奚、契丹的一系列战争。 奚、契丹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时归顺唐朝,建立了两个羁縻州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奚匹帝、契丹阿卜固叛唐,薛仁贵、阿史德枢宾、左武候将军延陀梯真、居延州都督李含珠率军平叛,斩匹帝、俘阿卜固。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武周,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在硖石谷之战、东硖石谷之战大败武周军,大将王孝杰坠崖而亡。契丹兵锋直接推进到赵州。后武周联合突厥默啜消灭孙万荣,但是奚、契丹倒向了后突厥。唐玄宗即位,冷陉之战,唐军大败于奚。阿史那默啜在716年死后,奚、契丹重新归唐。契丹可突于专政,驱逐都督、公主,废大贺氏、立遥辇氏,与唐朝为敌。唐朝设立幽州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防御奚、契丹。732年-734年,唐军重创奚、契丹,可突于被杀。安禄山就任后,挑衅两蕃,致使745年和亲公主被杀。751年八月,安禄山败于土护真水,6万唐军阵亡。安史之乱后,营州于761年陷于奚,平卢节度使南迁淄青,不服从中央的幽州节度使承担防御两蕃之任。之后,两蕃倒向了回鹘,李载义于830年破奚,擒奚王茹羯,张仲武在847年大破北奚、山奚。回鹘亡国后,契丹耶律氏取代遥辇氏,整合奚族,重新崛起。多次侵扰幽州。耶律阿保机在唐朝灭亡(907年)数年后(916年)建立契丹国(即辽朝),成为五代和北宋最大的边患。.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

唐朝与西突厥在唐永徽六年至显庆元年(655年-657年)进行了一次战役,是唐朝继永徽二年(651年)之后的第二次对西突厥的战役,唐朝由程知节为讨伐西突厥的统帅(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西突厥当时的可汗为沙钵罗可汗,即以前臣服唐朝的阿史那贺鲁。这次唐朝的军事行动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导致唐朝由苏定方为统帅的对西突厥的第三次讨伐(657年-658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 · 查看更多 »

唐朝统一战争

唐朝统一战争,是唐朝建立后,对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割据政权的统一战争。 主要包括秦王李世民率军平定薛举·薛仁杲父子(618年)、刘武周·宋金刚(619年—620年)、王世充(620年—621年)、窦建德(621年)、刘黑闼(621年—622年)的战争,与赵郡王李孝恭、李靖平定萧铣(621年)、辅公祏(623年—624年)的战争,吴王杜伏威平定李子通(620年—621年)、林士弘(621年—622年)的战争,太子李建成平定刘黑闼(622年—623年)的战争。 唐朝在624年基本统一中原,628年,柴绍率军消灭依附突厥的梁师都,唐朝统一战争最终结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朝统一战争 · 查看更多 »

唐末民變

唐末民變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之乱被平定而结束,历时25年,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兩江、閩浙、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末民變 · 查看更多 »

唐收复长安之战

#重定向 香积寺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收复长安之战 · 查看更多 »

唐收复洛阳之战

#重定向 新店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收复洛阳之战 · 查看更多 »

唐攻契丹之战

#重定向 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唐攻契丹之战 · 查看更多 »

出河店之战

出河店之战,是遼朝和女真部落发生于1114年的一次战役。 辽天祚帝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抗辽朝,十一月,辽朝将领萧嗣先和副都统萧挞不也统兵七千进攻女真,集结于鸭子河(嫩江的一段,在今吉林省月亮泡以东、黑龙江省肇源以西)北岸。阿骨打率3700甲士与其对峙。 不久,阿骨打率军乘夜偷渡鸭子河,顺利到达北岸者仅1200余人,与辽军在出河店遭遇。此时大风骤起,尘埃蔽天,阿骨打乘机纵兵进击,辽军不辨虚实,大败溃逃。女真军队斩俘辽兵及缴获各种物资不计其数。随后,阿骨打挥军攻占宾州、祥州、咸州等地,兀惹、奚等部族纷纷前来归降。 出河店之战标志着女真正式崛起为契丹在东北的主要对手,为阿骨打建立金朝奠定了基础。 C C.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出河店之战 · 查看更多 »

函谷關之戰 (前241年)

函谷关之战是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函谷關之戰 (前241年) · 查看更多 »

函谷關之戰 (前298年)

函谷關之戰發生於前298年—前296年,戰國時代齐、韓、魏三國聯軍攻打秦國的一場戰爭。 前299年,秦國和赵国联盟,与齐国断交,在秦国为相的齐国公子孟尝君逃回齐國。前298年,在孟尝君倡导下,齐国联合韓國、魏國合縱攻秦。至函谷关,秦军退入关内据守。前297年,三国继续攻击,前296年,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占领盐氏城。秦国向联军求和,分别将封陵、武遂还给魏、韩。當時,趙國、宋國和秦國結盟,沒有參與攻秦,但是趙國忙於兼併中山國,也沒有出兵助秦。燕國與齊國有亡國之仇,在三國攻秦后,三國聯軍又在齊將匡章的率領下,大敗燕國。楚國雖然國王楚懷王被秦國欺騙扣留在秦國,但是前301年,齊、韓、魏三國聯軍垂沙之戰大敗楚軍,楚國也沒有參與合縱。 齊國雖然得勝,但沒有獲得很大的收益。韓國、魏國得罪秦國,在前294年,遭到秦國白起在伊闕之戰的毀滅性打擊。.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函谷關之戰 (前298年) · 查看更多 »

凉州之乱

东汉末年发生的凉州之乱(184年至189年)是中国西部的凉州(约在今甘肃)羌人反对汉朝朝廷的叛乱。小月氏和同情他们的汉朝叛军很快加入,意图从朝廷手中夺取凉州的控制权。此乱在黄巾之乱后不久,是一系列导致东汉衰亡的变乱之一。Haloun, p. 119虽然相对未受到传统史家们的重视,此乱仍有着持久的重要意义,动摇了中央朝廷对西北的控制,为未来数百年胡人在此建立政权奠定了基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凉州之乱 · 查看更多 »

商帝辛攻东夷之战

#重定向 帝辛伐东夷.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商帝辛攻东夷之战 · 查看更多 »

商灭夏的战争

#重定向 鸣条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商灭夏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商汤灭韦顾之战

#重定向 鸣条之战#翦除羽翼.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商汤灭韦顾之战 · 查看更多 »

商汤灭葛之战

#重定向 鸣条之战#翦除羽翼.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商汤灭葛之战 · 查看更多 »

商汤灭昆吾之战

#重定向 鸣条之战#翦除羽翼.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商汤灭昆吾之战 · 查看更多 »

商潢战役

商潢战役是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的一次战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进攻国民政府控制下的河南商城和潢川。 黄安战役结束后,红四方面军为了打击北线的国军,扩大其根据地,中共鄂豫皖军委决定发动商潢战役。 商城和潢川共驻守了国军三个师和一个旅,第58师驻防商城,第12师驻防潢川,而蒋介石嫡系汤恩伯第2师和独立第33旅驻扎在商、潢之间。红四方面军根据其部署,又考虑商城城防坚固,决定先进攻第2师在克商城。1932年1月13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率红四军第10、第11、第12师自黄安向北开进,由令红二十五军第73师向西策应主力部队发动战役。在此之前,为迷惑国军,徐向前命曾中生率独立师向黄陂佯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商潢战役 · 查看更多 »

八字軍

八字军是在北宋灭亡之后,在金军占领地区燕云十六州(今天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北部的十六个州)河北地区人民组织的抗金义军。 由于这支部队的将士都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决心,故称“八字军”。 王彦于建炎元年9月带领7000人部队,度过黄河进攻金国,结果大败,在逃亡期间招收了很多抗金义军,并在岳飞率领下奋勇作战下转败为胜。在河北站稳了脚步。 八字军一度人数超越十万人是一支从义军起步,后来被南宋招安成为官兵的人。末期八字军在刘锜的率领下也打了不少的胜战,特别是順昌之戰以五千精兵大败十万金兵更是以少胜多的奇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八字軍 · 查看更多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重定向 八国联军之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查看更多 »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發生於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間的政治動亂,是一场由西晋皇族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為中国历史上一場極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晉書》将八王彙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間,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後導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之后晋室遗族走避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后,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八王之乱 · 查看更多 »

兰封会战

蘭封會戰是1938年5月日軍土肥原賢二第14師團為配合徐州會戰,切斷徐州中國軍隊之西面退路和阻止第一戰區軍隊增援徐州,和中國軍隊發生的一場會戰。第一戰區薛岳豫東兵團一度調集幾個軍的兵力,將第14師團團團包圍。然而,最終以88師師長龙慕韩及第27軍軍長桂永清先後領兵臨陣棄守蘭封,日軍佔領蘭封(兰考)而告終。.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兰封会战 · 查看更多 »

共叔段之亂

共叔段之乱,《春秋》称之为鄭伯克段--鄢。发生于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郑莊公廿二年),是春秋初年在郑国国内发生的一场内乱。.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共叔段之亂 · 查看更多 »

元缅战争

元缅战争是1277年至1287年间元朝皇帝忽必烈率军攻打缅甸蒲甘王朝而引發的战争。战争以元军胜利、蒲甘王朝沦为元朝附庸国而告终。 1271年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继续以武力威胁试图使周边国家臣服。到1276年灭南宋后,國力大增。自1277年开始,元朝与蒲甘王朝开始在云南边境地区发生战事。1283年,元军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王朝,蒲甘城破,国王那羅梯訶波帝向元朝投降,缅甸北部被元朝置为缅中行省,后缅中行省撤消,但那羅梯訶波帝之後的蒲甘國王几乎都是元朝的傀儡。自元朝敗蒲甘王朝後,其领土就開始分裂,不久后正式灭亡。自此,缅甸分成若干掸邦。.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元缅战争 · 查看更多 »

元末民变

#重定向 元朝民變.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元末民变 · 查看更多 »

元日战争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战争;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襲来」,或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鎌倉、室町時代呼称(蒙古襲来、異賊襲来、蒙古合戰、異國合戰)亦有用凶徒稱呼之,江戶時代大日本史稱為元寇。這兩次入侵也以北九州為主要戰場。当时元朝舰队是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艦隊。 1259年(正元元年・元宪宗9年)、高麗抵抗蒙古勢力武人政权倒台,1260年(文应元年、中統元年)忽必烈上台,对高麗方針由武力征服变更为怀柔政策。高麗成为后来元朝侵略日本的協力者。 蒙古帝國滅金朝以後,负责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麗成为其东藩,而且蒙古帝國又與高麗結盟。1271年忽必烈以易經「大哉--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两年之后要求高麗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元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兖州之战

兖州之战是汉末军阀曹操和呂布争夺兖州的战役。战事持续了百余日,胜负未分。.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兖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前秦滅代國之戰

前秦滅代國之戰,前秦建元十二年(代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十月至十二月,前秦出兵攻克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灭亡代國的作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前秦滅代國之戰 · 查看更多 »

剑门之战

剑门之战,发生于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交战双方为北宋军和后蜀军,战斗以北宋大获全胜告终。此役是北宋灭后蜀的关键一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剑门之战 · 查看更多 »

勺陵之战

#重定向 勺陵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勺陵之战 · 查看更多 »

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也称彘之乱,是中国西周时期一次以首都鎬京四郊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国人是西周、春秋时期对居于都城之人的统称。对于国人暴动的性质除了平民暴动,亦有是贵族政变等说法。.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国人暴动 · 查看更多 »

国共内战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是1927年开始,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内战的一方为1947年行宪之前,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行宪之后,为民选的中华民国政府 ,另一方为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戰爭可分为两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7年至1937年間之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结束之第二次國共內戰。其為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共產黨透過這兩次內戰,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絕大部分區域的統治權,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取代原有的中華民國國家體制,造成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的局面。兩個政權自1979年1月1日起停火,也恢復民間和部分官方的交流活動,但仍未簽署任何形式的停戰協定或和平協議方式正式結束戰爭。 1925年,主张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領袖孙中山去世后,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勢力迅速擴大,導致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痕。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期間,两党矛盾激化,導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於1927年4月12日在南京宣布清党;同年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國共兩黨正式決裂。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事,開始武裝夺权,並先後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及數處革命根据地,與定都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28年12月,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後,自1930年起先後5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之根據地。1934年,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国軍攻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開逃亡,於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後,國共雙方同意停止內戰,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編入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統治的陝甘寧邊區則在名義上由國民政府直轄。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國民政府将大量地方军阀武装推上抗战前线,而胡宗南等國民政府中央军精锐则包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則以游击战为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並多次军事冲突。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導致雙方在1946年全面開戰。共產黨將其掌握的武裝力量命名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經過辽沈、-zh-hans:淮海; zh-hant:徐蚌-、平津等三大战役後,共產黨在東北與北方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1949年初已控制长江以北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結束訓政、頒行憲法、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國軍,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尝试以改革換取社會菁英與中產階級的支持,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战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臺灣地區。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1950年後,國共雙方仍有數次小規模交戰,至1979年雙方自行停戰後大致維持相隔的臺灣海峽分治的統治格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四平战役 (1946年)

#重定向 第二次四平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四平战役 (1946年) · 查看更多 »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一次转折性战役,發生於1935年1月19日-3月22日。穿插于国军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国军。当发现国军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对方一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相當大思想參考此次戰役。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撤出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西迁,由于李德的重要战略失误,中央红军在强渡湘江时,损失极大,部队从8万5000人下降到3万人,史称“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随后选择了国军兵力较弱的贵州,进入贵州并占领遵义后,召开了遵义会议,撤消了三人团中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成立了“前敌委员会”掌握军事指挥权,选举任命朱德为前敌委员会司令,毛泽东被选为政委。.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四渡赤水 · 查看更多 »

四方炮台

四方炮台原名永康炮台、永宁炮台,位于中国广州市越秀山蟠龙岗顶,为清代广州城北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炮台建于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名为永宁炮台,又因炮台呈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长宽约48米,高7米,分外台和子台,设大小炮28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25日英军占领此处作为司令部,5月31日三元里等地的农民包围炮台,迫使英军退出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炮台遭到破坏,目前仅存地基,1962年出土铁炮一门,陈列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1999年7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四方炮台 · 查看更多 »

倭寇

倭寇(倭寇)是东亚地區对东亚海盗的贬称,一般是指13至16世紀期間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沿岸的海盜,这些海盗被抓拿后一般報稱自己為日本人,故此又说是為日本海盗,惟歷史上倭寇来源众多,成分复杂,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範圍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內陸地區。 倭寇不一定都是來自日本的海盜。前期的倭寇,以日本人为主体,被称为「真倭」;戚繼光《紀效新書》倭寇的盔甲、武器、劍術戰法描述的非常清楚,和官府對決的戰鬥確實以精湛的日本劍術,甚至能做到一攻五。後期的倭寇,出現了以中国人为主体、其他東亞族裔為輔,被称为「假倭」,《明史日本傳》有云:「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朝鮮正史《世宗實錄》(二十八年十月壬戌)亦記載「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倭寇 · 查看更多 »

皖城之战

#重定向 皖城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皖城之战 · 查看更多 »

皖南事变

南事变又稱為新四軍事件,此間的「皖南」即指事變發生地區——安徽南部,而新四軍則是指共產黨轄下;分別由葉挺和項英擔任正副軍長袁國平擔任政治部主任的國民革命軍新编第四軍。 該事變發生於民國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華民國轄下的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部隊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数万人规模的中等冲突事件。事件中,新四军所屬軍部兵力與皖南部隊遭到了严重的损失。范力沛認為,此事件起因為此前黃橋事件,是国民政府对黄桥事件的报复行动。.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皖南事变 · 查看更多 »

皖口之战

口之战,是宋灭南唐之战的关键一役,对阵双方为北宋和南唐。该战事爆发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十月,并于当月结束战斗。此战最终由北宋取得胜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皖口之战 · 查看更多 »

石达开

石达开(),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祖籍广东兴宁,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家。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从容赴死《黄彭年致唐友耕函》:“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谁之过欤?”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对手心有余悸,在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画等各种媒介宣传他的事迹以激励民气,号召志士,鼓吹革命。有关石达开的民间传说、歌谣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 封号全称:殿前吏部又正天僚开朝公忠又副军师顶天扶朝纲翼王喜千岁.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石达开 · 查看更多 »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玄武门之变 · 查看更多 »

王子带

王子带(),姓姬,名带,或称叔带、大叔带、大叔。《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惠王五年,惠--生叔帶」,食邑于甘(今河南原陽縣),谥昭,故又称甘昭公。他是周惠王之子,周襄王之異母弟。在东周春秋时代发动叛乱并称王。 惠王的王后宠爱王子带,想立王子带为太子。但没来得及做这件事就去世了。然而,这已经打破了周王室的安宁。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霸主齐桓公组织首止之会。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和曹昭公参加。会上诸侯会见了周王太子郑(后来的周襄王),目的是通过尊太子而安定周王室。周惠王不满,命郑文公叛齐桓公。导致了齐桓公率领的诸侯军和郑国的战争。 惠王二十四年(前653年)冬,惠王崩。襄王怕王子带争王位,因此不发丧,向齐国告难。齐桓公在襄王元年春(前653年)组织洮之会。参与首止之会的诸侯与会。会上襄王的王位安定后,才为惠王发丧。 襄王四年(前649年)夏,王子带召扬邑、拒邑、泉邑、皋邑戎人以及伊、雒之戎一同讨伐京师,攻入王城,焚烧东门。秦穆公和晋惠公讨伐戎人来救周。戎人退走。次年,襄王为此讨伐王子带。王子带逃到齐国。襄王六年(前647年),齐桓公组织诸侯咸之会。会后诸侯派军队驻守周畿。 襄王十五年(前638年),襄王召王子带回京师。 襄王十八年(前635年),周王室發生了王子帶之亂,後晉文公出兵殺王子帶,並護送襄王回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王子带 · 查看更多 »

王子颓

王子颓(),姓姬,或簡稱子颓,周莊王的庶子,為莊王所寵愛。在東周春秋時代發動叛亂並稱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王子颓 · 查看更多 »

王子朝

王子朝(),姬姓,名朝,是東周春秋時期周景王的庶出的長子(非嫡系),為周景王所寵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王子朝 · 查看更多 »

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发生在北宋初期。因蜀地赋税过重,当地农民王小波以“均贫富”为口号率众起义,此后不久王小波战死,由李顺接管起义队伍并一度攻下成都,並在成都及其周邊範圍建立了李蜀政權。但由于后期出现重大指挥失误等多方面原因,起义最终失败。.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王小波、李顺起义 · 查看更多 »

王万昌

王万昌,隋朝末期民變領袖之一。珠崖郡(今海南省内)人。 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十二月辛酉,朱崖人王万昌举兵作乱反隋,隋炀帝派遣陇西郡太守韩洪将王万昌讨平。韩洪字叔明,是韩擒的季弟。王万昌在隋末民變全面爆发的王薄起事之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王万昌 · 查看更多 »

王德仁

王德仁,隋末起义军领袖,汲郡人。 614年,王德仁拥有数万部众,在林虑山据守。617年,李密攻克洛口仓,赵、魏以南,江、淮以北,群雄莫不响应,孟让、郝孝德、王德仁及济阴房献伯、上谷王君廓、长平李士才、淮阳魏六兒、李德謙、谯郡張遷、魏郡李文相、谯郡黑社、白社、济北張青特、上洛周比洮、胡驴贼等都归附李密。李密都把他们拜以官爵,使他们各领其众,设置百营簿来管理。618年,李密遣房彦藻东出黎阳分道招慰州县。房彦藻回程走到卫州,王德仁截杀了房彦藻。王德仁占据林虑山,有数万人,四处抢劫,为患数个州县。王德仁杀了房彦藻后,李密派徐世勣征伐他。王德仁战败,五月初十,王德仁和武安郡通守袁子都向唐王李渊投降,李渊以王德仁为邺郡太守。唐朝任命安阳令吕珉为相州刺史,改相州刺史王德仁为岩州刺史。王德仁愤恨不平,八月十二日,将山东大使宇文明达诱骗进林虑山杀害,叛唐归附王世充。.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王德仁 · 查看更多 »

王凌之乱

王凌之乱,又作寿春一叛,是三国时期251年王凌领导的反对曹魏司马懿一族的讨伐性起事,也是250年代寿春三叛的第一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王凌之乱 · 查看更多 »

王谦

王谦可以指:.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王谦 · 查看更多 »

王薄

王薄(),隋朝末期民變領袖之一。齊郡鄒平(今山东省内)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王薄 · 查看更多 »

灵宝之战

#重定向 靈寶、潼關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灵宝之战 · 查看更多 »

灵州之战

灵州之战可以指:.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灵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珍宝岛事件

珍宝岛事件中方称为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因黑龙江流域的珍宝岛的归属问题于1969年3月間在岛上发生的武装冲突。事件以中方胜利而告终,中方在事件后实际控制了珍宝岛。 事件致使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珍寶島一役后,苏聯高層曾多次商討要對中國進行報复,并明確发出先发制人和核打擊的威脅,中方作出相应舆论回击。蘇聯更是從周邊圍堵和威脅當時的中國。这使得珍寶島事件成为继古巴導彈危機后冷戰期間又一次爆发全面核戰爭的重大危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珍宝岛事件 · 查看更多 »

睢阳之战

阳之战是安史之乱期间叛将安禄山的燕军和忠于唐朝的军队在睢阳的一场战役。尽管此战最终是燕军得胜,但蒙受了巨大的人力和时间的损失。此战以唐军奋战到最后一人的决心及围城期间的食人行为闻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睢阳之战 · 查看更多 »

砥平里战役

#重定向 砥平里戰鬥.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砥平里战役 · 查看更多 »

礼义城

义城位于中国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土溪镇渠江东岸礼义山上,距渠县县城约35公里,是南宋四川置制司抗蒙山城之一。礼义城建于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时任四川制置使的蒲择之将渠州州治迁移至此,渠州军民在此抗元长达20年。直到咸淳十年(1274年)冬礼义城才被元军攻陷。现存礼义城遗址占地168000平方米,遗址内尚有南宋时期所建西门、南门、城墙、水井、天池等文物。礼义城内宋代所刻《知军都统练使将军胡公全城却敌记》碑(碑上刻有礼义城全图)在1984年被劈作七块当作条石使用,现仅存残件。2007年6月1日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礼义城 · 查看更多 »

神龙革命

龙革命,又称神龙政变、五王政變,是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武周皇帝武则天內禪,使武周滅亡及唐朝復興的事件。.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神龙革命 · 查看更多 »

神臂城

臂城,又名老泸州或铁泸城,位于中国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焦滩乡长江畔,距合江县城约30公里,是南宋四川置制司抗蒙山城之一。神臂城四周皆为悬崖,其西南北三面环水,犹如一处伸入川江的半岛,川江复杂险恶的水情使其成为一处天然壁垒。神臂城建于淳祐三年(1243年),时任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的余玠将泸州治所迁入此城。直到景炎二年(1277年)神臂城才最终失陷,坚守抗蒙长达34年。由于神臂城对巩固南宋长江防线和保卫战时四川置制司驻地重庆都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使其成为宋元双方争夺的焦点,曾5次易手,为同时期众多抗蒙山城所罕见。神臂城东门、西门(神臂门)及城墙皆保存完好,同时还保存有护城池、较场、钟鼓楼、烽火台、水寨、衙署等遗址。此外神臂城中还留有后世褒贬南宋尽忠和叛降史实的“许彪孙托孤”及“刘整降元”两处石刻,和中国境内最大的玄武石刻。2007年6月1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神臂城 · 查看更多 »

禹攻三苗之战

#重定向 禹伐三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禹攻三苗之战 · 查看更多 »

可以指:.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秦 · 查看更多 »

秦淮河之战

淮河之战,是北宋灭南唐战争中的重要一战。此役爆发于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正月十七日,并于次日结束。宋军宣告胜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秦淮河之战 · 查看更多 »

秦滅巴蜀之戰

滅巴蜀之戰發生於前316年,是戰國時代秦國攻滅蜀國及巴國的一場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秦滅巴蜀之戰 · 查看更多 »

秦滅燕之戰

國軍破趙國以後,王翦屯軍中山國故地,準備下一步攻打燕國,易水一帶軍容壯盛。燕太子丹派荊軻赴秦,準備以獻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古代膏腴之地)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桓齮)的首級之名刺殺秦王,企圖造成秦國混亂,以解亡國危機。結果陰謀敗露,荊軻被肢解死。 秦王大怒,於前227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大敗燕軍和前來支援的代軍,攻陷薊都(北京)。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往遼東,匿於衍水(今遼陽太子河,因太子丹匿於此得名)。燕王喜聽信趙國代王嘉之計,將太子斬首以獻秦國,以解秦王之怒。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殲了逃到遼東的燕軍,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燕王喜之餘事失考。.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秦滅燕之戰 · 查看更多 »

秦滅韓之戰

秦滅韓之戰,韩王安五年(前234年),秦攻韩,韩王安派韩非使秦,秦留下韩非,不久杀之。韩王安九年,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国大将内史腾攻韩,俘获了韩王安,得到韩国的土地,以其地设立为颍川郡。 Category:春秋战国战役 Category:春秋战国历史.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秦滅韓之戰 · 查看更多 »

秦滅魏之戰

秦國先後滅韓、趙和重創燕國以後,地處中原的魏國孤立無助。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秦國將領王賁率六十萬大軍出關中,攻佔了楚國北部的十幾座城,保障了攻魏秦軍側翼安全後,旋即回軍北上突襲並圍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大梁居於睢水、潁水、鴻溝的交匯之地,護城河十分遼闊,五座城門皆備吊橋,地形易守難攻。魏軍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軍強攻毫無奏效,王賁引黃河、鴻溝(汴渠)水灌入城內。三個月後,大梁城被水浸壞,城牆崩塌,居民死亡數十萬人,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魏王被處決。秦在魏國地區設碭郡,又建置泗水郡。 《史記·魏世家》記載,信陵君向魏安釐王上書中預言:「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固有怀、茅、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共、汲。必危;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果然應驗。 Category:春秋战国战役 Category:春秋战国历史.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秦滅魏之戰 · 查看更多 »

秦滅趙之戰

秦滅趙之戰是秦国对赵国开展一系列进攻战役后,在前228年取得最终胜利的战役。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王乘趙國進攻燕國之際,派王翦、桓齮、楊端和分兩路大軍攻趙,攻佔了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鄴(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今与赵都邯郸城同在邯郸市境)和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9座城池城,趙國的實力大減。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十月,秦王嬴政擔心秦滅韓時,趙國仍有助韓的可能,再度攻打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斬首10萬,大敗趙軍,並殺死趙將扈輒。 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桓齮率秦军在肥之战中被趙军全殲。次年(前232年),秦軍分兩路進攻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亦被李牧擊敗,秦軍被斬首十餘萬,史稱番吾之戰。 趙國經過秦國數年的攻擊,死傷數十萬,再無組織進攻能力了,僅能退守邯鄲自保。秦軍南渡黃河轉攻韓國,攻克韓都郑城(今河南新鄭),虜韓王安,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韓國不戰而降,秦設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趙國代地發生地震。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趙國大饑。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滅韓後第二年,秦軍乘趙國大旱,兵分兩路,南北合擊趙都邯鄲。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破趙軍,攻佔邯鄲,俘趙王,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收拾殘部,自立為代王。 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失敗,秦將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嘉聯合抵抗秦軍,聯軍由太子丹統領,兵敗易水,秦軍克燕都城薊(北京)。燕王喜與太子逃至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代王嘉勸燕王喜“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李信率軍在攻滅燕於遼東,俘燕王喜;不久又攻趙代殘餘勢力,俘代王嘉。建立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和遼東郡(今遼宁省遼陽市老城區)。 Category:秦国战役 Category:赵国战役 Category:河北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前220年代中国战役 Category:前228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秦滅趙之戰 · 查看更多 »

秦滅齊之戰

公元前264年,齐王田建即位,由母亲君王后辅佐。秦國重金收買了齊丞相後勝,使齊國既不合縱抗秦,也不加強戰備。秦滅五國後,齊王才頓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秦王嬴政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在灭燕之后率军南下攻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燕國南部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幾無抵抗,大軍直抵齐都临淄(今山東淄博北)。蒙恬率軍攻打齊國,齊軍措手不及,齐王田建听从后胜的建议,不戰而降。齐人怨王不早与诸侯合纵攻秦,僅對秦國言聽計從,以致亡国,諷刺說:“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Category:春秋战国战役 Category:春秋战国历史.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秦滅齊之戰 · 查看更多 »

秦滅楚之戰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稱病辭朝,回歸故里。一開始秦國戰事順利,李信攻平輿(今河南平輿縣北),蒙恬攻寢丘(今安徽臨泉縣),大敗楚軍。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縣)後,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楚兵尾隨其後,急行軍三日三夜,不久楚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告急。秦王政親自馳往頻陽,復用王翦,以蒙武為裨將,秦王自送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萬重兵,出征時向秦王政「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秦王政大笑;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秦王政最後答應,部下怪而問之,他說出了自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藉此消除秦王政疑懼。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領兵伐楚,堅壁不出,待楚軍調動之際,大破楚軍,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楚將項燕被殺(一說自殺);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再度出兵攻楚,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蒙武等出兵攻越,破越都会稽,越君投降,秦在此置會稽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市)。 Category:春秋战国战役 Category:前220年代 Category:秦国战役 Category:楚国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秦滅楚之戰 · 查看更多 »

秦滅戎之戰

滅戎之戰,是指秦國歷史上,秦仲至秦穆公時一系列對戎部落之間的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秦滅戎之戰 · 查看更多 »

秦末农民战争

#重定向 秦末民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秦末农民战争 · 查看更多 »

秦攻戎之战

#重定向 秦滅戎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秦攻戎之战 · 查看更多 »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又稱秋收暴动、秋收起事,是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按《中央關於湘鄂粵贛四省農民秋收暴動大綱》所規劃的一連串的暴動,是一個涉及四省的全盤暴動計畫,毛澤東並未參與決策,且參與領導的僅僅是湖南、江西邊界的湘南一路,此外湖南還有兩路:湘東(中)、湘西。至於湖北,則計畫有七處暴動。 據統計,當時中共在中國各地發動了大小100多次武裝暴動,遍及14省140餘縣(市)。規模和影響較大的還有湖北鄂中、鄂西特委於1927年9月領導的沔陽、監利、公安等縣的暴動;1927年10月有馮平領導的海南島暴動、馬尚德(楊靖宇) 領導的河南確山暴動、唐澍等領導的陝西清澗暴動;1927年11月有吳光浩領導的湖北黃麻暴動、曾天宇領導的江西東固等地的暴動;1927年12月張太雷等領導的廣州暴動。秋收暴動延伸到1928年還有方志敏等領導的江西弋橫暴動;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暴動;賀龍、周逸群領導的湖南桑植暴動;朱積壘等領導的閩西暴動,劉志丹、唐澍等領導的陝西渭華暴動;彭德懷等領導的湖南平江暴動。.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秋收起义 · 查看更多 »

稷曲之战

#重定向 稷曲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稷曲之战 · 查看更多 »

穿鼻之战

穿鼻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中英战斗。1839年11月3日查理·義律命令窩拉疑號(HMS Volage)及在穿鼻洋阻止擅自簽署林則徐甘結的英國商船皇家撒克遜號(Royal Saxon)離開,窩拉疑號向「皇家撒克遜」號發警告炮,於是清水师提督關天培率军保護「皇家撒克遜」號。此時英軍誤以爲中國艦上之紅旗為宣戰之意,於是炮擊中方軍艦,Elleman, Bruce A. (2001).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穿鼻之战 · 查看更多 »

窝阔台攻宋之战

窝阔台攻宋之战(1235年-1241年)是蒙古帝国在長达45年时间内分三階段侵略南宋的第一階段戰爭。 1234年正月蒙古與南宋合力滅金;但是宋相鄭清之令宋將趙葵、趙范趁勢收復洛陽汴京,才甫光復汴洛又遭蒙軍奪回,史稱端平入洛。窩闊台汗以「背盟」為借口,1235年决定征服南宋。 至1236年,蒙軍攻佔襄陽呈州(今鐘祥)和成都,幸當時蒙軍分兵西征沒有全力攻宋,宋失土先後於1241年前孟珙等宋將戰勝收復。 Category:宋蒙战争 Category:湖北历次战争与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窝阔台攻宋之战 · 查看更多 »

窦建德

建德(),中国隋末民變軍领袖之一。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決定性的虎牢之戰中敗於李世民之手,被俘後遭斬首於長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窦建德 · 查看更多 »

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是指南宋在聯合蒙古帝国滅金朝之后,下令出兵收復位于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軍事行動,由于糧草不濟以及沒有騎兵等原因,最终被蒙古軍大敗而退回原來的秦嶺淮河線防線。.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端平入洛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三次长沙会战(第二次長沙作戦),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6日的湖南和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交战双方为中华民国第9战区司令薛岳所统帅的国民革命军第9战区部队共300,000人与大日本帝國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所统率的日军第11军共约120,000人,此次战役主要经历--日军向长沙推进的外围战斗、攻守双方在长沙城的攻防战斗和日军撤退时国军进行的反击作战三个阶段。在战役指导上国军方面指挥官采用了“天炉战法”对抗日军,而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则出现了明显的判断失误,最终导致战役结果为中方成功防守长沙,日方遭受惨重损失撤退而结束,因此又被中国方面称为“长沙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三次长沙会战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汉城战役

三次汉城战役,是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的一部分。是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协同发起进攻,一举突破联合国军防线,渡过汉江,占领韩国首都漢城,并继续向南追击。聯合國軍被迫撤退到北緯三十七度線。这也是中国军队近代以来首次武装占领他国首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三次汉城战役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河湟事变

三次河湟事变或称乙未河湟事变、河湟起义是青海、甘肃穆斯林民族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即乙未年)发动的反清起义,源于同一教派的两大苏菲門派之间的暴力争端。瓦哈比派激励依赫瓦尼派组织并加入其中鼓励起义,结果被忠于清朝政府的穆斯林击溃。.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三次河湟事变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重定向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三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定海之战

一次定海之戰發生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5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为攻打定海与清军发生的一场战役。这场战事最终以定海陷落英军获胜而告终,定海总兵张朝发,知县姚怀祥等先后殉职。定海之战为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占的第一座城池,也是近代史上西方军队第一次占领中国领土的战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一次定海之战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东征

#重定向 国民革命军东征#第一次東征.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一次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广州之战

一次广州之战,发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3月,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与英国东方远征军在中國广州一带发生的战事。在这场战斗中清军将领杨芳因指挥清军使用马桶对抗英军舰炮,被时人所嘲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一次广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重定向 國民革命軍北伐.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国共内战

一次国共内战是指中國在1927年-1937年间,在四一二事件後,由中國國民黨领导的国民政府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性政权之間的战争,此战争於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後趋向隐化,以国共摩擦形式贯穿抗战始终。中國國民黨稱為剿共。中国共产党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或十年內戰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9月,第4922頁,ISBN 978-7-5326-0083-0。.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一次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粤桂战争

一次粤桂战争,又称两广战争。是旧桂系军阀陆荣廷,与效忠孙中山,由陈炯明所指挥的建国粤军,在1920年至1921年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主要作战地域为广东、广西两省。.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一次粤桂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直奉戰爭

一次直奉戰爭,發生於1922年4月28日至5月5日,以直勝奉敗收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一次直奉戰爭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高丽契丹战争

第一次高丽-契丹战争,發生在十世纪遼和高麗之間的衝突。 993年11月,契丹聚兵800000入侵高麗西北邊境,強逼高麗停止向北宋納貢,改向遼納貢和使用遼年號,高麗接受。遼撤軍,同時承諾高麗可管理鴨綠江的女真人。 之後遼把注意力轉向宋朝。 category:高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一次高丽契丹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又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為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道光十九年 (1839年) 清帝國钦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圣旨於广东东莞收繳鴉片,先於虎门销烟,接着道光帝下旨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而发起战争。战争以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为起点,最后以清朝失败,及以签订《南京条约》告終。这场战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闭关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长沙战役

一次长沙战役(又称为“第一次长沙会战”、“湘北会战”,日本称“湘赣会战”),指1939年(民国28年)9月至10月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九战区部队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区对日本军队进行的防御战役。这次战役是继“二战”欧洲大战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攻势。日本为达到对国民政府诱降和军事打击,集中10万兵力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向向长沙发起了进攻。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1939年10月1日被正式任命为司令长官)为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调动了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多人参加此次战役。至10月9日,中国军队第195师恢复到进占鹿角、新墙、杨林街之线,日军陆续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至10月14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一次长沙战役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重定向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一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二次大沽口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少有以清朝一方获胜为结果的战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定海之战

二次定海之战,發生於1841年9月26日。是英国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阶段,英国东方远征军第二次北上舟山群岛与清軍发生的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这起战事最终以清军失利告终,总兵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等先后在战斗中先后阵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二次定海之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东征

#重定向 国民革命军东征#第二次東征.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二次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广州之战

二次广州之战,发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与英国东方远征军在中國广州发生的战事。清朝正式对英宣战后,清军在靖逆将军奕山带领下对广州一带的英军进行了自鸦片战争爆发后的首次大规模的反攻行动,但最终以清军失利,与英方签订《广州和约》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二次广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国共内战

二次国共內战發生於1945年至1949年間 ,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间为争夺中国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 抗日戰爭結束后,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谈判很快破裂,内战全面爆发。在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全面優勢,佔領中共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成功政策幫助下,解放军逐步取得戰爭主動權,開始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及至1947年中,在挺進大別山後,中共更完全取得整場戰爭的主動權,戰局至此逆轉。解放軍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敗國軍,渡過長江,並在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则退往臺灣,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隔台灣海峽对峙,並長期在中國大陸(尤其是福建省)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1979年後,海峽两岸关系才開始缓和,至此兩岸雙方再未發生戰事。迄今,内战戰火虽已停止,然而随着两岸政治情勢的变化,军事紧张局面亦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交戰雙方至今從未有正式的停戰協定或和約,因此廣義的來說,目前海峽兩岸仍然處於戰爭狀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粤桂战争

二次粤桂战争,是1921年6月至1921年8月期间,广西省军阀陆荣廷,与掌握广东“中华民国政府”实权的陈炯明所爆发的战争。战争进行的主要地域为广西省。 “第二次粤桂战争”在史学界被视为“第一次粤桂战争”的延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二次粤桂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直奉戰爭

二次直奉戰爭,中華民國發生於1924年9月15日至11月3日的一場內戰,以奉勝直敗收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与沪浙皖系、广东孙中山、冯玉祥国民军联手对抗直系把持的中央政府。所以该场战争也是一场联合反直战争。战争的结果是直系把持的中央政府被推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二次直奉戰爭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次鴉片戰爭(Second Opium War;Seconde guerre de l'opium)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是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英國與法國欲谋取在华更大利益,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为导火索,组织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戰爭;又被英国人称为「亞羅號戰爭」(Arrow War)、「英法對華遠征」(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英中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此次戰爭時值不列顛群島的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時期、法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以及中國的清朝咸豐時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长沙战役

二次长沙战役(又称“第二次长沙会战”),指1941年(民国30年)9月至10月,抗日战争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军队进行的防御战役;本次会战从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结束,历时一个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二次长沙战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重定向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二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 查看更多 »

第五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重定向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五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 查看更多 »

第四次长沙会战

四次長沙會戰為中國抗日戰爭末期的大型戰役之一,是指1944年5月至8月,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長沙、衡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长衡会战中的第1个阶段。 學術界將「長衡會戰」分為2個階段:.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四次长沙会战 · 查看更多 »

第四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重定向 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第四次战役 (志愿军入朝) · 查看更多 »

管崇

管崇,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晋陵郡(今江苏常州)人,隐居常熟(今江苏常熟)。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遣其将陆顗渡江,夜袭屯兵扬子的隋将赵六儿部,破其两营,缴获大批军械装备。后与朱燮共推刘元进为主,进据吴郡(今江苏苏州),其受众达十万人,始任尚书仆射。又与朱燮部驻屯毗陵(今江苏常州),连营百里。最后为隋将吐万绪所破,退守黄山(今江苏苏州境),战死军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管崇 · 查看更多 »

綏遠抗戰

綏遠抗戰又稱綏遠事件(綏遠事件)發生於1936年11月至12月,位於中华民国綏遠省(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战争双方为傅作义率领的晋绥军和李守信、德穆楚克栋鲁普旗下的大汉义军以及蒙古军。这场战争是抗日戰爭初期双方主要交火之一,共分为红格尔图战役、百灵庙战役和锡拉木楞庙战役三场战役。此次抗战初期晋绥军处于守势,在成功抵挡住大汉义军对红格尔图的进攻之后开始发动反攻,并于反攻中夺回了被蒙古军控制的百灵庙。此后大汉义军连同蒙古军在关东军空军的配合之下对百灵庙发动反扑,被晋绥军重创并击退。此后晋绥军在锡拉木楞庙附近对大汉义军发起总攻,将该地区的大汉义军几乎全歼,部分大汉义军将领率部投靠了晋绥军。战争最终以晋绥军大获全胜而告终,大汉义军在此次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并最终被撤销编制,日本方面因为此次严重失利而减少了在总攻中使用日伪军的次数,而中方在该场战役的胜利也对中国民众的抗日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作用。而因为百灵庙战斗在整场战争中规模和影响最大,此后很多媒体和研究人员用“百灵庙战役”或“百灵庙大捷”来指代整个绥远抗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綏遠抗戰 · 查看更多 »

繻葛之战

繻葛之战发生在东周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是春秋時代初期鄭國在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此战是周室衰弱,诸侯国崛起,不听从天子之命竞相争霸的标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繻葛之战 · 查看更多 »

红巾军侵略高丽

#重定向 红巾军东征高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红巾军侵略高丽 · 查看更多 »

红袄军

红袄军,金国后期山东、河北民變军。因身穿红袄为标记,故名红袄军。 13世纪初,大蒙古國大軍進攻金國,中都陷落。金國的统治崩潰,山東、河北農民紛紛起兵抗金。較大的的起義軍,山東益都有楊安兒,潍州(今山东潍坊)有李全,沂蒙山有刘二祖、郝定。.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红袄军 · 查看更多 »

绿林起义

绿林起义指中國古代新莽末的农民起义。天凤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县)人王匡、王凤组织了以绿林山为根据地的武装起义,史称“绿林军”。地皇三年(22年)二王分兵,遂又称被为下江兵和新市兵。次年,义军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郾县(今河南郾城)等地。王莽乃派王寻、王邑率军镇压,但在昆阳之战遭到惨败。义军乘胜攻洛阳、长安。长安被迅速攻占后,王莽被杀。后绿林军首领刘玄称帝。公元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了绿林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绿林起义 · 查看更多 »

罗唐战争

#重定向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罗唐战争 · 查看更多 »

罗艺

罗艺(),字子廷,襄州襄阳县人。唐初將領,曾赐李姓,封為燕郡王、左翊卫大将军。後因在贞观元年谋反,逃亡而被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罗艺 · 查看更多 »

翟让

翟让()隋末群雄中瓦岗军领袖,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後因與李密爭權,被李密派蔡建德刺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翟让 · 查看更多 »

真州之战

真州之战,南宋端平三年(元太宗八年,1236年)九月,蒙古帝国将领察罕攻打宋朝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被知州丘岳击退的战役。 1236年十一月,蒙古宗王口温不花等率军攻打南宋淮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等三州守将弃城逃走。口温不花收取三州兵马粮械,派游骑从信阳向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掠夺,派遣部将察罕率军攻打真州,自己率军继续南进。察罕率军到达真州,知州丘岳治军严明,防守严密,挫败攻城蒙古大军,乘胜出击,在浦桥(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大战,用强弩射杀蒙古一将,蒙古军稍稍撤退。丘岳认为蒙古兵力超过自己十倍,于是设三道伏兵,他在西城置炮。蒙古军再次进攻,宋朝伏兵突起,炮石齐发。丘岳派勇士袭击蒙古军营垒,焚烧庐帐,蒙古军被迫撤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真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烏坵海戰

--,又称--,發生在1965年11月13日-至11月14日,是中華民國海軍在運輸傷患途中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軍發生的小型軍力駁火衝突。.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烏坵海戰 · 查看更多 »

烏蘭布通之戰

烏蘭布通之戰是指1690年清朝與準噶爾汗國之間的戰爭。此役遏止了準噶爾汗國的进攻势头,为之后清国歼灭準噶爾汗國奠定基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烏蘭布通之戰 · 查看更多 »

爨翫

翫,隋朝西爨豪酋。父為南寧州刺史爨瓒,在其父死後與爨震分统其部眾。隋朝以其地為恭州(今云南昭通)、協州(今云南彝良)、昆州(今云南昆明),爨翫為昆州刺史。不久叛隋,597年,隋朝以史萬歲率軍擊敗。旋叛,再被隋军击败,惧而入朝,後為隋文帝所殺。諸子為官奴。子爨弘达。.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爨翫 · 查看更多 »

瓦桥关之战

桥关之战是发生于辽乾亨二年,即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農曆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十一,遼國奪佔北宋瓦橋關(今河北省雄县)的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瓦桥关之战 · 查看更多 »

甲午战争

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稱清日戰爭,國際通稱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进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甲午战争 · 查看更多 »

甘之战

之戰發生於前21世紀中國是夏初时期,公元前2059年,是夏王啟为巩固统治,在甘(今陕西户县一带)击灭西方諸侯有扈氏,使家天下制度确立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21世纪,“天下共主”夏禹死后,夏禹之子夏启打破自尧舜以来的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制,杀死原继承人伯益夺取王位在钓台(今河南禹州境)召开首领大会。西方的有扈氏对夏启的夺权不服,起兵反抗。夏启伐之,大战於甘。夏启戰前啟作《甘誓》声称有扈氏犯了“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大逆不道的罪行,又曰;“用命,赏于祖,弗有命,戮于社”。戰鬥結果為有扈氏被擊敗,夏军直打到扈地,有扈氏惨败,死伤无数,倖存的有扈氏沦为奴隶。此役讓啟的天子之位更加確立。當時亦為夏朝之高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甘之战 · 查看更多 »

甘歜

歜,春秋时期东周王室的卿士,王子带的后裔。前610年(周匡王三年,鲁文公十七年)秋季,甘歜乘戎人饮酒,击败戎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甘歜 · 查看更多 »

熱河戰役

熱河戰役,又叫热河事变,發生於1933年2月至3月,位於中華民國熱河省。由於滿洲國成立時,《建國宣言》中即曾表達過熱河為滿洲一部份。於是日本即方面根據《日滿議定書》,積極侵略熱河。熱河戰役首先於1933年1月爆發的是位於榆關的大型戰鬥。張學良以保存實力為由,退居山海關之內,積極謀求抵抗。日本軍隊駐守長城外,佔領熱河直取北平態勢相當明顯,不過就整體而言,日本是想藉由攻擊北平行動,換取中國國民政府對滿洲國的承認。 因為中國國內輿論普遍不願意承認滿洲國,2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至北平,與包括張學良等27名將領一起發表「保衛」熱河通電。2月21日,熱河戰役爆發。裝備不良,士氣低落的東北軍節節敗退,3月4日承德失守,熱河抗戰結束。熱河最後遭日軍佔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熱河戰役 · 查看更多 »

界橋之戰

橋之戰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開打的戰爭,為各地諸侯爭奪地盤明顯化的第一次會戰。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屯兵盤河,袁绍在界橋應戰。此戰之後雙方仍然爭戰不斷,先後發生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歷時兩年,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及董卓借漢獻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終。.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界橋之戰 · 查看更多 »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殷商帝辛(周朝稱之為紂王)軍隊和周武王軍隊的決戰,史稱「武王克殷」、「武王克商」、「武王伐紂」。由于殷商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窮兵黷武,加剧了國家財政負擔、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稱:“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牧野之战 · 查看更多 »

牛首之战

#重定向 牛首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牛首之战 · 查看更多 »

益州之战

州之戰是東漢末年劉備與益州牧劉璋爭奪益州的戰爭。自赤壁之戰後,劉備領有荊州,為實現《隆中對》跨有荊、益的計劃,已有意圖進攻益州。此時劉璋受制於據守漢中的張魯,又有強大的曹操意圖攻取漢中,對蜀地構成威脅,張松於是勸劉璋歡迎劉備入蜀,以增強實力自保。劉璋於是請劉備入蜀。劉備入蜀後初期與劉璋關係良好,劉璋更給兵士予劉備和讓他督白水軍,讓他進攻張魯。劉備到了葭萌後就不再前進。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並發動戰爭。劉備一直向成都逼近,諸葛亮、張飛和趙雲亦入蜀助戰,但劉備軍隊在雒城時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劉備圍困成都,劉璋才向劉備投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益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盧明月

盧明月(),中国隋朝末年民变领導者,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大业十年(614年)起兵叛隋。十二月,率十数万人攻入祝阿县。隋将張須陀大軍与盧明月对峙十数日。張須陀開始撤退,卢明月追撃,秦叔宝、羅士信率兵一千人偷袭卢明月的大营,卢明月大敗。大业十一年(615年)十月十三,卢明月率军十万攻打淮陽郡、襄城郡。转战河南,到达淮北,拥有的部众号称四十万,自称无上王。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隋炀帝命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率兵讨伐卢明月,卢明月在南阳败于王世充,卢明月被斬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盧明月 · 查看更多 »

直皖戰爭

戰爭,發生於1920年7月14日,是直系曹錕與皖系段祺瑞為爭奪北京政府統治權,在京津地區的對抗。当时曹锟为地方军区负责人,段祺瑞为民国政府“边防督办”,从法律上来说,直皖战争是一场地方军人抗拒中央政府的军事政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直皖戰爭 · 查看更多 »

直罗镇战役

罗镇战役是第一次国共内战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甘根据地后,国民革命军与中国工农红军双方的一次战役。 东北军精锐第五十七军一〇九师孤军挺进陕北吴起镇方向。1935年11月20日,国军先头部队第一〇九师占领直罗镇,夜,红一方面军对其包围。次日,红一方面军对第一〇九师发起进攻。红一方面军一部击败了后续赶来的国军,由于东北军长期背井离乡,已经斗志全无,加上共军唱起《松花江上》,东北军士兵更是无心作战,团长石世安、郑树藩阵亡,师参谋长刘德裕被俘。师长牛元峰对红军机动作战能力估计不足,使部队无法逃出红军包围圈,在绝望境地,他掏出手枪让副官打死自己,牛元峰被副官打死后,副官被红军俘虏,第一〇九师突围失败被全歼。 红军以800多人伤亡就杀、伤、俘6,000多第一〇九师士兵,军长董英斌战后被解职。战局失利以及后来面对中国共产党停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坐鎮督战。红一方面军缴枪3500余支、机枪176挺、迫击炮8门、马300余匹《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军事历史研究部 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直罗镇战役 · 查看更多 »

癸酉之变

酉之变,或稱天理教之乱、天理教起事、八卦教之乱、八卦教起事,指中国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发生的一次天理教(秘密宗教八卦教的一派)军队进攻北京紫禁城的事件。其餘魯、豫各地亦有起事,皆隨即被官兵平定。.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癸酉之变 · 查看更多 »

白公之亂

白公之亂是發生於前479年楚國貴族白公勝謀反,攻入郢都,劫持楚惠王的內戰。被叶公高所平定。.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白公之亂 · 查看更多 »

白瑜娑

白瑜娑,一作白瑜妄,隋朝西北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人,奴隶出身。大业九年(613年),夺取官府牧场马匹起义,转战陇右,随众达数万人。后据平凉(今甘肃平凉),声势浩大,豪绅称其为“奴贼”。义宁元年(617年),攻扶风(今陕西凤翔),数月不下,因粮尽,遂为唐将阴谋诱杀,后部归李世民。.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白瑜娑 · 查看更多 »

白狼山之战

白狼山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207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交战双方为军阀曹操的军队和与曹操敌人袁尚、袁熙结盟的游牧乌桓部落。战役的结果曹操方面取胜,乌桓的领地被摧毁,之后乌桓的势力被逐渐削弱,该部落的人口融入汉人或鲜卑部落,最终淡出历史舞台。曹營隨軍謀士郭嘉因水土不服身染重疾在烏桓征討結束後客死遼東。.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白狼山之战 · 查看更多 »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六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中国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白登之围 · 查看更多 »

白马之战

白马之战是东汉末年袁绍和曹操在华北决战官渡时的一系列战斗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战曹操军斩杀袁军大将颜良,并放弃了白马以保卫更具战略重要性的官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白马之战 · 查看更多 »

白藤江之战 (1288年)

1288年白藤江之戰()指的是元朝軍隊與越南陳朝於1288年發生的戰役,因該役以白藤江為戰場而得名。這場戰役是元越戰爭的一部分。.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白藤江之战 (1288年) · 查看更多 »

白藤江之战 (938年)

938年白藤江之戰()指的是938年中國南漢政權與靜海地區(今越南北部)軍閥吳權之間的戰爭,因發生在白藤江而得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白藤江之战 (938年) · 查看更多 »

白藤江之战 (981年)

981年白藤江之戰()亦稱981年宋越戰爭()、第一次抗宋战争(),指的是981年中國北宋與越南前黎朝之間的戰爭。因其交戰地點位於今越南北部的白藤江而得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白藤江之战 (981年) · 查看更多 »

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又稱白村江海戰,是大唐、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663年发生的一次海战,战役以大唐、新罗联军的胜利和百济灭亡与倭国撤军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白江口之战 · 查看更多 »

白朗 (人名)

#重定向 白朗 (民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白朗 (人名) · 查看更多 »

白朗起义

#重定向 白朗 (民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白朗起义 · 查看更多 »

百团大战

團大戰,又稱晉南遊擊戰、正太战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次游擊戰役,是由中國共產黨所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以下皆以八路軍稱呼)在1940年8月至10月间發動、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襲作戰。参加作战的中国军队包括八路军120师、129师和晋察冀军区與當地民兵。也是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之后參與較具規模的战役。中共宣稱戰爭初期戰報統計(第一階段)共達一百零五個團,因此定名為百團大戰(原正太戰役)。戰爭期間日軍發動反擊戰剿滅周邊一帶的共軍根據地,受損的平漢鐵路、同蒲路、石太路、井陘煤礦區迅速恢復運作,隨後日軍以國軍為主要目標再次發動相關戰役。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联名签署的“正太铁道战役”的《战役预备命令》由八路军总部正式下发到晋察冀军区、第120师及第129师,同时上报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毛泽东审阅了此命令。命令中要求参战的部队最初预定22个团。8月20日晚20时,战役打响。随后众多未被命令参战的团陆续加入,其中不少团是37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日占区和华北根据地当地扩编的,军饷与军火不在国民政府供给名册内,实际自备粮服军火,尤其是枪支、军服五花八门,训练和组织程度也不齐,更大量是没有军服拿起枪是兵放下枪即是民的民兵。其对日军袭扰压抑已久,开战后未等八路军总部命令即加入战斗。导致战役规模迅速扩大,彭德怀和左权也始料未及,更不用说身处延安的毛泽东,最终形成105个团的规模,因而更名为“百团大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百团大战 · 查看更多 »

随枣会战

棗會戰發生於1939年5月,日軍為消滅中國第5戰區的主力,向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中國軍隊與之展開為期20餘天的會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随枣会战 · 查看更多 »

隆吐山战役

隆吐山战役是1888年英屬印度陸軍與藏軍之間因為錫金、西藏邊界糾紛而發生的戰爭,英国方面称為「锡金远征」(Sikkim Expedition),藏人稱為「土鼠年戰爭」,中國大陸称為「第一次英國侵藏戰爭」。結果英軍擊潰了駐守爭議領土隆吐山的藏軍,並佔領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清廷派駐藏大臣升泰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劃定藏錫邊界,承認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隆吐山战役 · 查看更多 »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隋文帝和隋炀帝多次派出空前的大军征讨高句丽但惨败而归。经过多次交战后,高句丽婴阳王将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遣返,隋炀帝撤軍。由于长年大规模征兵,隋国內出現隋末民變,后灭亡。不过隋朝的屡次空前大规模进攻也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隋击流求之战

隋击流求之战隋朝攻击流求國的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隋击流求之战 · 查看更多 »

隋炀帝第三次攻高丽之战

#重定向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第三次战争(613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隋炀帝第三次攻高丽之战 · 查看更多 »

隋炀帝第一次攻高丽之战

#重定向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第二次战争(612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隋炀帝第一次攻高丽之战 · 查看更多 »

隋炀帝第二次攻高丽之战

#重定向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第二次战争(612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隋炀帝第二次攻高丽之战 · 查看更多 »

隋與吐谷渾之戰

隋與吐谷渾之戰是一场发生在608年—609年間,隋朝攻滅吐谷渾的戰爭。隋軍集中優勢兵力,採用窮追不捨、四面合圍的戰法,數次大敗吐谷渾,將其主力消滅殆盡,消除了吐谷渾對隋朝西北部的威脅。.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隋與吐谷渾之戰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隋末民变

隋末民变是隋朝末年民变推翻隋朝统治的战争,战争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的王薄领导的长白山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的反唐失败结束,前后历时14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隋末民变 · 查看更多 »

韩侂胄攻金之战

#重定向 開禧北伐.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韩侂胄攻金之战 · 查看更多 »

韶州之战

韶州之战,发生于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十二月,是宋灭南汉之战中的重要一役,由于南汉大将潘崇彻并无抵抗之意,此役可谓彻底击溃了南汉剩余的主力部队,此后南汉所有的抵抗都不再对宋军构成威胁。.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韶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鞍之戰

#重定向 鞌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鞍之戰 · 查看更多 »

鎮南關之役

鎮南關之役是发生在1883年-1885年清朝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下简称法国)在中法战争期间的战役,以清朝胜利結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鎮南關之役 · 查看更多 »

莱阳战役

莱阳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解放军在山东省莱阳县取得胜利的一场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莱阳战役 · 查看更多 »

莒灭鄫之战

#重定向 莒滅鄫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莒灭鄫之战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联合国 · 查看更多 »

荥阳之战

荥阳之战可以指:.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荥阳之战 · 查看更多 »

荧泽之战

#重定向 熒澤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荧泽之战 · 查看更多 »

荆湖之战

荆湖之战,是北宋于乾德元年(963年)发动,借平张文表之乱,顺势攻取荆南及湖南一带的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荆湖之战 · 查看更多 »

華陽之戰

華陽之戰發生於前273年,戰國時代秦國攻打魏國、趙國的一場戰爭。 前275年,趙國與魏國進攻韓國的重要城邑華陽(今河南省鄭州市南),韓國向秦國求救,秦昭襄王便派遣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陽率軍救援韓國。秦軍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軍速度進行長途奔襲,秦軍突然出現在華陽的戰場上,趁着趙、魏兩國聯軍不備時發動進攻,大敗趙、魏聯軍。此戰,秦軍共斬首魏軍十三萬,俘虜三名魏將,魏將芒卯敗逃,趙國將領賈偃亦被秦軍擊敗,秦軍將趙軍俘虜兩萬人沉入黃河中。秦軍乘勝攻取了魏國的卷縣(今河南省原陽縣舊原武西北)、蔡陽(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和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東)和趙國的觀津(今河北省武邑縣東部審坡鎮),魏國被迫獻南陽(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地區)與秦國求和。.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華陽之戰 · 查看更多 »

萍浏醴起义

萍瀏醴起義,又称丙午萍浏之役,是同盟会策动会党和矿工的武装起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萍浏醴起义 · 查看更多 »

萧铣

萧铣(),南兰陵中都里人,隋末天下大乱,于大业十三年(617年)称梁王,次年称帝。梁政权最终被唐朝所灭,萧铣被处决于长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萧铣 · 查看更多 »

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祸、靖康之亂、靖康之难、靖康之耻、丙午之耻,是指中國宋朝的1126-27年,來自北方的女真族攻陷北宋京師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擄走北宋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及几乎全部皇族、后妃、官吏及逾十萬首都平民的重大戰爭及災難。城破於宋欽宗靖康元年(丙午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因而得名。 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秋,金軍借張覺事變,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斡離不(宗望)領軍攻燕京。西路由完顏粘沒喝(宗翰)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攻佔河北,河南等地,渡過黃河,南趨汴梁。宋徽宗見勢危,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徽宗在幕後主政,同时为南逃準备。 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完顏宗望率金兵東路軍進至開封府城下,包圍北宋首都,因京城守禦使李綱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宗望脅逼宋議和後撤軍,即宣和和議,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宋欽宗以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為人質,並割讓中山、河間(今屬河北)、太原三鎮。同年秋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西路軍破太原,此前欽宗早已將李綱罷相;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兵臨汴京,圍城一個月後,城破。1127年春,金軍俘宋徽、欽二帝及大批皇族北去,北宋滅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靖康之变 · 查看更多 »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靖难之役 · 查看更多 »

衡宝战役

衡宝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部南下作战期间与国军白崇禧等部发生的一场战役。是唯一一场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衡宝战役 · 查看更多 »

衡阳保卫战

衡陽保衛戰是發生在1944年6月22日到1944年8月8日之間中國抗日戰爭後期最慘烈的一場城市争夺战。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最成功的战役和以寡敌众的最典型战例,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是中国整个抗战史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伤亡士兵最多、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也是日本战史中记载的唯一一次日军伤亡超过中国军队的战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衡阳保卫战 · 查看更多 »

顺昌之战

顺昌之战是南宋初期抗金战役之一。 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南下顺昌府(今安徽省阜阳市)。劉錡率八字軍到达该地,赶修防御工事,并挫败金军葛王完顏褎及龙虎大王完顏突合速。金主帅兀术以主力攻之,又为所挫,乃去。顺昌之战中宋军以不满二万人的兵力,击败金军十余万。 Category:宋金战役 Category:南宋战役 Category:安徽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阜阳历史 Category:12世纪中国战役 Category:1140年代中国 Category:1140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顺昌之战 · 查看更多 »

饶凤关之战

饶凤关之战,發生於南宋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1133年),宋軍在饶凤关(今陕西省石泉西北)与金军进行的一次作战。 和尚原之战后,金朝陕西经略使完颜杲率军十余万,继续在川陕向南宋大举进攻,企图避开和尚原从宋军防守薄弱的饶风关进入四川。1132年十月,金军攻破商州(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后,1133年正月初九,破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市)。南宋知兴元府刘子羽派统制官田晟率兵守备饶凤关,以阻挡金军,驰报吴玠请援。吴玠当即率部从河池(今甘肃省徽县)日夜兼程三百里赶到饶凤关。二月初五,在完颜杲督令下,金军穿着重甲,登山攻关。吴玠命令所部和前来增援的洋州(今陕西省洋县)义士与金州、均州、房州安抚使王彦所率领的八字軍,共三万余人。凭借地势,以强弓硬弩,轮番发射,顽强坚守六昼夜,金軍伤亡惨重。二月十一日,吴玠部下一个军校降金,带领金军从蝉溪岭绕到关后,夜袭击郭仲荀率领的宋军,占领山寨,对饶风关居高临下,派一部精兵攻打宋军背后。宋军腹背受敌,被迫败退。吴玠带领余部退到西县(今陕西省勉县西),王彦率军奔达州(今四川省达州市)。二月十三日,金军攻入兴元府(今陕西省汉中市)。刘子羽焚城,带领余部退至三泉(今陕西省宁强县西北)。吴玠认为金军粮草难以为继,不能久驻,于是回师河池,准备断其归路。金军粮草不继,疾病流行,在四月初率兵北返,吴玠乘机派兵于武休关(今陕西省留坝县东南)袭击金军后队,金军不备,被斩杀和坠落涧中数千人,丢弃所获辎重而去。王彦乘势收复金州。.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饶凤关之战 · 查看更多 »

西安戰鬥

西安戰鬥發生於1918年1月下旬,地點則是在中國西安戰鬥。是北洋政府時期內戰之一,交戰兩方為的前身為陝軍的靖國軍及獨立軍旅陳樹藩部。戰鬥前期,靖國軍分三路圍攻西安,不過親北洋政府之陳樹藩部仍靠後援獲勝,並使靖國軍範圍僅止於陝西。.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西安戰鬥 · 查看更多 »

西仔反

西仔反戰役,又稱基隆戰役、淡水戰役、澎湖戰役,是指1884年8月5日至1885年6月13日中法戰爭期間,法國與清軍在臺灣北部與澎湖之間發生的戰役總稱。 「西仔」指法蘭西;「反」通「叛」是戰爭動亂的總稱。.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西仔反 · 查看更多 »

西草湾之战

#重定向 茜草灣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西草湾之战 · 查看更多 »

西路军

#重定向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西路军 · 查看更多 »

西沙之战

西沙之戰,中方称西沙自卫反击战,越方称黄沙海战(Hải chiến Hoàng Sa),指1974年1月19日在西沙群島西部的永乐群岛海域中國人民解放军海軍與越南共和國海軍(南越海軍)間發生的一次战斗。 在此次战役中,南越海軍战败退却,中国人民解放军奪取被越南共和国占領的西沙群島西部的永乐群岛中的珊瑚、甘泉、金银三島,并巩固了对整個西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控制权。.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西沙之战 · 查看更多 »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战争,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至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各族流民反抗西晋的起义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西晋末年流民起义 · 查看更多 »

襄國之戰

襄國之戰是中國東晉時期的一場戰爭,即指後趙青龍元年(350年),冉魏武悼天王冉閔率軍圍攻後趙都城襄國的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襄國之戰 · 查看更多 »

襄阳之战

发生在191年的襄阳之战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時期,孙堅和刘表之间的一场战役。刘表為此戰之最後勝利者。事緣在反董卓聯盟瓦解后,袁术、袁绍两位军阀為争权夺利,各自组织联盟跟對方抗衡,孫堅、公孙瓒及陶謙等人支持袁术,而曹操、刘表等人則支持袁绍。陈寿《三国志》卷四十六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孫堅篇初平二年,袁术為企圖染指漢南,就命下属孙坚攻打刘表,並希望藉此消除袁绍在荊襄的势力。尽管孙坚在初戰中取得勝利,但他在圍攻襄陽城時,與黃祖交戰而阵亡,故他的军队也被迫撤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襄阳之战 · 查看更多 »

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是中國南宋与元朝之间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因南宋一直以来有长江作天险,元将郭侃、郝經認為攻宋戰略需自漢水重兵突破,刘整向忽必烈献计取襄阳以攻宋,建议受到采纳,开始準備大戰。 咸淳四年(1268年),忽必烈命令刘整、阿朮兵困襄阳和樊城(今湖北襄阳),守將是呂文德、呂文煥兄弟,呂文德是南宋權相賈似道的親信。 第二年,忽必烈又派丞相史天泽助战。蒙古军在襄、樊二城四周修筑城围,并封锁汉水,多次打退南宋援军。咸淳六年(1270年),李庭芝督战增援襄,不利。由于襄、樊长期被围困,粮饷断绝,而与此同时宋度宗却依旧终日淫乐不理政事,当权的贾似道亦拒絕予以支援。 咸淳八年(1272年),李庭芝进驻郢州(今湖北钟祥),以张顺、张贵为统帅。同年五月,二张率师逆汉水而上,冲破元军重围,箭射傷蒙副帥劉整並于25日抵襄。入襄后,张贵率军突围,卻大败而回。战斗中张贵重伤被俘,至死不屈。至此南宋5年8次15萬水兵為主的救援通通失敗。 蒙帥阿朮及河南行省史天澤聽萬戶張弘范、水軍總管張禧,加蒙萬山新訓水兵70,000發動對襄樊水陸夾擊。又使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所--回回炮攻城,樊城破。 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元军破樊城后大开殺戒,吕文焕陣前號哭不已。南宋守将范天顺誓死不投降,终自缢身亡;牛富率百余勇士巷战,重伤投火自尽。蒙古军帥阿朮感慨,逐保证襄陽投降後可全城安全,之后襄阳宋将吕文焕為免元军屠城,在元軍保证不屠殺后投降元朝。襄阳和樊城这两个城市的失守,使元军得以越过长江,导致南宋的最终灭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襄樊之战 · 查看更多 »

馬陵之戰

陵之戰是中國戰國時期,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時損失,進攻弱小韓國,使其向齊國求救。是齊軍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殲滅魏軍的著名伏擊戰。《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739頁。上將軍太子申被斬殺,次將龐涓陣亡,從此魏國不再有能力與齊秦兩國爭霸,淪為二流國家。.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馬陵之戰 · 查看更多 »

馬江海戰

江海戰(又稱馬尾海戰)是中法战争中的一場海上戰役。該戰起於法國為控制台灣海峽,命远东艦隊中国海分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隊突襲位在福州馬尾的福建水師,殲滅福建水師半數戰艦,並摧毀馬尾造船廠、沿岸砲臺等海防設施,徹底癱瘓福建沿海的海上武力,順利達成法軍預定的戰略目標。.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馬江海戰 · 查看更多 »

香港保衛戰

香港保衛戰(Battle of Hong Kong;香港の戦い,又稱香港攻防战、十八日战事)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為進攻英屬香港所發動的戰役。戰役於1941年12月8日爆發,至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爵士宣佈無條件投降、12月26日全體駐港英軍投降結束為止。 香港殖民地一直是英國在亞太區戰略的重要據點。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及華盛頓會議結束後,英國逐漸視日本為在東亞的假想敵,並且按照時局變化調整香港的佈防策略及方案,以配合英國整體的戰爭部署。至於日本在《倫敦海軍條約》1936年失效後,開始深入探討與英國開戰的部署,亦斷續構思進攻香港的計畫。1940年7月2日,日軍在御前會議中定出兩大國策,其一是以日本為中心,建設以日、滿、華聯會骨幹的「大東亞新秩序」,其二是配合按照合適時機「南進」太平洋。此新國策一改日軍戰略,由「北進」向大陸發展,轉變為「南進」向太平洋進攻。 1941年,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區逐漸站穩陣腳,打算透過增兵香港及東亞殖民地,再聯同美國、中國及荷蘭等國家,阻嚇日本向英國宣戰;然而日本在8月遭美國實施石油禁運,日本軍軍部及政府最終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並且制訂「南方作戰」行動,而進攻香港即為此項作戰的「C作戰」(C作戦)。1941年12月8日,日本陸軍第38師團越過深圳河,進攻新界。當時駐港英軍的作戰計劃為固守香港島,位於新界及九龍的醉酒灣防線僅作拖延用途。新界北的駐港英軍先將新界各地的主要道路及鐵路切斷,令到日本軍隊的進攻進度受到大大的拖延。日本原本計劃部署一週才向醉酒灣防線進攻,惟第228聯隊及第230聯隊私自行動,先後在9日晚及10日早上攻破城門碉堡及金山防線,迫使駐港英軍提早在10日下午起撤回香港島。由於日本軍隊的整體部署被兩支聯隊擾亂,第38師團比較遲才向九龍推進,最終至12日才佔據九龍半島及魔鬼山,其時駐港英軍已經全數撤離。12月13日,日本軍隊嘗試勸降駐港英軍不果,雙方在維多利亞港連日隔海砲戰。由於第38師團於開戰前未有準備,攻擊港島方案至17日才告落實。18日晚上,日本軍隊登陸港島東北,遭到人數比較少的駐港英軍頑抗,阻止日本軍隊進入維多利亞城市區,攻擊方案再遭擾亂。不過,第230聯隊在19日早上意外攻入港島中樞、防線比較弱的黃泥涌峽,並且包圍駐港英軍西旅司令部;其餘兩支聯隊也在欠缺協調之下,同時向黃泥涌峽東北的畢拿山及渣甸山推進。英日雙方在黃泥涌峽激戰連場,最終以西旅司令部失陷、羅遜准將陣亡、駐港英軍反攻失敗告終,惟日本軍隊第230聯隊亦遭受嚴重傷亡,致使接著數日只能夠待命及休整。 12月20日後,駐港英軍的防線逐步瓦解。日本軍隊在當日凌晨沿紫羅蘭山南下淺水灣、深水灣及壽臣山,又在港島北的聶高信山打開缺口。雖然人數比較多的日本軍隊再次因為不熟地勢及遭到駐港英軍的頑抗,使到其各路攻勢於淺水灣酒店、壽臣山及紅山半島等地方一度停滯。然而駐港英軍已經折損嚴重,逐漸被日本軍隊分割為東西兩部,再加上多次反攻俱告失敗,促使港督楊慕琦及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少將考慮投降。不過在倫敦的命令下,駐港英軍繼續抵抗。22日至25日,駐港英軍西旅在黃竹坑、中峽及灣仔一帶接連敗退,楊慕琦最終於25日下午決定投降。至於死守赤柱半島的東旅英軍,因為通訊中斷之故,至26日凌晨才向日本軍隊投降。至此,日本成功佔據香港,開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才得以再次接管香港至1997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香港保衛戰 · 查看更多 »

訾敖

訾敖(?—前529年),羋姓,熊氏,名比,字子干,楚共王的第三子,楚康王、楚灵王的弟弟,也被称为公子比、右尹子干。前541年,公子围杀死侄儿楚王郏敖自立,公子比北逃晋国。前529年,楚国人推翻楚灵王,公子比回国即位,不久,弟弟公子弃疾故意让蔓成然报告称楚灵王已率兵回都靖難,公子比和弟弟公子黑肱吓得自杀,公子比被葬在訾这个地方,因此称为訾敖。 起初,楚共王有五个宠爱的儿子:公子昭、公子围、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没有嫡长子可立。于是就祭祀群神,请神来决定派谁主掌国家。楚共王暗中和巴姬在祖庙内埋藏一块璧玉,然后召见五个公子斋戒入内,公子昭跨璧而过,公子围用手肘爬过,公子比、公子黑肱都远离璧玉,没有从上面经过。公子弃疾年幼,被抱进庙,一拜再拜都正好压在璧上。 所以公子昭以长子而即位,为楚康王,到了他的儿子楚王郏敖失国,公子围为楚灵王,结果身遭弑杀。公子比做了十几天的王,公子黑肱没有即位,又都被杀。郏敖的儿子被楚灵王所杀,灵王的儿子又为弃疾所杀;四人都没有后代。唯独公子弃疾,后来即位为平王,终于延续楚国的世系。 Category:楚國君主 Category:羋姓.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訾敖 · 查看更多 »

驪之戰

驪之戰發生於前659年,魯國攻打莒國的一場戰爭。 前662年,魯莊公死前,叔牙想擁立慶父為君,被弟弟季友賜毒酒毒死。魯莊公死後,公子班繼位為魯君子般。慶父勾結私通魯莊公的夫人哀姜,殺死了魯君子般,趕走了弟弟季友。立哀姜妹妹與魯莊公的兒子公子啟方繼位,就是魯閔公。 前660年,慶父與哀姜謀殺閔公,想自立為君。季友知道後,從陳國與閔公的弟弟公子申回到邾國,魯人要殺慶父。慶父害怕,逃亡至莒國。於是季友回國,立公子申為魯僖公。哀姜害怕得罪,逃亡至邾國。季友賄賂莒國國君送回慶父,但不免除慶父兩度弒君之罪,慶父其後自縊而死。齊桓公知道侄女哀姜在魯國作亂便殺了她。 翌年(前659年)冬天,莒國國君莒茲丕公派遣其弟公子拏到魯國索賄,季友率魯軍迎戰在驪地擊敗莒軍,擒獲公子拏。魯僖公賞賜汶陽之田及費地予季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驪之戰 · 查看更多 »

马邑之谋

邑之谋,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围,是前133年汉朝策划的一场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结果被匈奴识破,没有成功。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结束了汉朝自汉高帝时期以来对匈奴奉行的和亲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马邑之谋 · 查看更多 »

马援征岭南之战

援征岭南之战是东汉军队镇压交趾农民起义的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马援征岭南之战 · 查看更多 »

詹父攻虢公之战

#重定向 詹父攻虢公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詹父攻虢公之战 · 查看更多 »

諸葛亮南征

諸葛亮南征,又称南中平定戰,是建興三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爭。當時朱褒、雍闓、高定等人叛變,南中豪強孟獲亦有參與,最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諸葛亮南征 · 查看更多 »

高士达

士达(),隋末山东民變軍领袖之一。信都蓨(今河北衡水市景县)人。 大业七年(611年)率千余人在清河(今属河北)起事。以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为根据地。不久,得窦建德部会合,自称东海公。十二年(616年)击杀隋涿郡通守郭绚,后因未接受窦建德机动作战、避锋间击的策略,小胜后又轻敌,为隋将杨义臣所败,战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高士达 · 查看更多 »

高丽契丹战争

#重定向 高丽与契丹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高丽契丹战争 · 查看更多 »

高丽蒙古战争

#重定向 蒙古入侵高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高丽蒙古战争 · 查看更多 »

高平之战

平之戰是北漢與後周之間的一場戰役,此役後周大勝,为后来北宋統一打下重要基礎。.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高平之战 · 查看更多 »

高梁河之战

梁河之战是北宋在终结五代十国局面之后,宋太宗赵光义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地区,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六月发动的针对辽国的第一次北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高梁河之战 · 查看更多 »

高樓寨之戰

樓寨之戰,是陸軍運動戰經典戰鬥,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山東、江蘇、湖北等地的捻軍在山東菏澤高樓寨(今高莊集)殲滅僧格林沁部,也是清朝中後期著名戰役。 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捻軍齊集亳州的雉河集會盟,推張樂行為盟主,宣佈軍紀和行軍作戰條例,以五色旗區分。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親督翼長恆齡、成保及副都統常星阿等部進抵湖北棗陽。捻軍誘敵過滍水(今沙河),擊斃翼長恆齡、營總保青、副都統舒倫保。僧格林沁氣急敗壞,決心猛追捻軍。 三月廿九日,捻軍自河南考城進入山東境內,僧格林沁所部,尾隨捻軍之後窮追不捨,後方供給不繼,部隊饑疲交加,「將士死亡者數百,軍中多怨言」。四月初九,宗禹等自邳州進入山東,十二日,撲臨城,轉趨寧陽、汶上,西走范縣、濮州,繼續北上東阿、平陰,進入江蘇。兩造皆疲,捻眾多足腫,捻軍有人私下請降,僧格林沁竟怒斬來使,諸捻遂知惟死戰可免。 同年五月初十捻軍過運河,進至范縣(今河南范縣東)南面的羅家樓。此時僧格林沁所部“晝夜追逐,憊極,恆解鞍小憩道左,飲火酒兩巨觥,輒上馬馳驅”。 五月十七,僧格林沁率軍追至高樓寨之南的解元集地區。 五月十八日午,僧格林沁部至高樓寨。捻軍已埋伏在高樓寨以北村莊之河堰、柳林中,张宗禹派出少数部队迎战,命任柱、张琢并力冲击,诱使僧军向高楼寨地区深入。任化邦領眾捻軍速攻,僧格林沁急部分三路倉猝拒戰,翼長諾林丕勒、副都統托倫布馬隊,總兵陳國瑞、何建鰲各步隊為西路;副都統成保、烏爾圖那遜馬隊,總兵郭寶昌步隊為東路;副都統常星阿、溫德勒克西馬隊為中路。宗禹、文光、任柱等亦分三路迎戰,西捻敗退。 陳國瑞、何建鰲等乘勝逐迫之,不料常星阿所部敗退,中路捻與西路捻眾夾擊國瑞、建鰲等,自午時至戌時(晚上20時),僧格林沁部兵馬兵潰敗,被圍;捻軍驅策人民,於外圍挖困馬長溝,僧格林沁騎兵無法越溝脫困。萬名捻軍馬兵下馬改當步兵,挺刀刺入圍內清軍;七千名清軍(另說九千人)傷亡殆盡;内阁大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皆同戰歿。 僧格林沁領少數騎兵,十九日子夜,往西北北京方向突圍,走約七、八公里,匿於吴家店森林,中傷墜馬。 僧格林沁被捻軍張皮綆(張凌雲,張宗禹手下)入林內發現拉出,斩於麥田,以攮刀斷首,取其三眼花翎著之,洋洋以去。 據說僧格林沁被杀後,諸捻军首领張宗禹、任化邦、賴文光、牛宏升、范汝增等人一字排開,朝被封為親王的僧格林沁遺體開槍洩恨,僧身中八彈,有鄉野說法,此為「王八彈」典故,惟「王八蛋」乃一早有之罵人俗語,是「雜種」之意。故此說甚為附會,頗不可信。 僧格林沁此戰之敗,不惟自身戰歿,並使得捻軍獲盡三盟、黑龍江健馬勁卒及僧格林沁軍槍炮軍火。副都統成保奏稱:「我軍失利後,馬步兵勇收集無多。」。 僧格林沁歿後,清以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從此,清朝喪失最後的滿蒙八旗勁旅,軍權漸入漢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湘軍、淮軍手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高樓寨之戰 · 查看更多 »

魏可以是指:.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魏 · 查看更多 »

魏宋河南之战

#重定向 北魏攻宋河南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魏宋河南之战 · 查看更多 »

魏滅中山之戰

魏滅中山之戰發生於戰國時代初期(前408年至前406年)期間,魏國攻滅中山國的一場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魏滅中山之戰 · 查看更多 »

魏滅蜀之戰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263年,曹魏實際領袖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分東、中、西三路進攻漢中。蜀漢則以大將軍姜維為首組成抵抗軍,据劍閣天险与魏军相持,魏軍不能前进。鄧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劉禪出降,姜維闻讯后帶部投降鍾會,蜀漢滅亡,開啟三國時代的統一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魏滅蜀之戰 · 查看更多 »

護國戰爭

護國戰爭(又稱護國戰役、護國運動、反帝戰爭、反帝制戰爭;民國四至五年,即1915年至1916年)是發生在中華民國的政變,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於北京宣佈接受君主立宪帝制,蔡锷、唐繼堯、李烈鈞等宣布雲南獨立,並且发动反北洋政府的内战。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後亦紛紛宣佈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後宣佈取消帝制,並於數月後病逝。.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護國戰爭 · 查看更多 »

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1917年—1922年)指由孫文領導,反對段祺瑞主導的北洋政府終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廢除中華民國國會,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行動,因陳炯明反對孫文後失敗並向段祺瑞主持的北洋政府和談而結束。在中國國民黨歷史中,亦稱為「三次革命」。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當時的臨時憲法)。.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護法運動 · 查看更多 »

诸吕之乱

#重定向 诛吕安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诸吕之乱 · 查看更多 »

诸葛亮北伐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在228年至234年间發動的对曹魏的战争,共五次。總括而言,北伐局部胜利,蜀汉军夺得武都阴平二郡,使得魏军损兵折将且处于下风,並對曹魏經濟造成頗大打击,但未能达成攻取关中地区或陇西等战略目标;其间魏军也曾试图發動反擊戰,卻遭蜀汉军击败。北伐行动最後以蜀汉军主帅、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而告终结。.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诸葛亮北伐 · 查看更多 »

谢晦

謝晦(),字宣明,陳郡陽夏人。出身陳郡謝氏士族,是東晉太保謝安兄謝據的曾孫。謝晦是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的重要官員,後更擔任宋少帝劉義符的四位顧命大臣之一。謝晦後聯同徐羨之及傅亮廢黜了宋少帝,迎立了宋文帝,並外調為荊州刺史,但不久宋文帝就下詔誅殺徐羨之及傅亮,並出兵討伐謝晦。最終謝晦兵敗被擒,並被處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谢晦 · 查看更多 »

豐島海戰

豐島海戰(日方称豊島沖海戦)發生於公元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27年),是中日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的一次遭遇战,也是中日双方第一次海战,清廷惨败,济远艦以小擊大、以一敌三,不敌败走,日舰在追击过程中遇到清军租用的英國运兵船高升号,将其击沉,船上七百余名中外官兵除少數獲救之外,悉数遇难。.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豐島海戰 · 查看更多 »

豪格平川陕之战

豪格平川陕之战爆發於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至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此役张献忠戰死,大西军大敗,清軍平定四川。 顺治三年(1646年),豪格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率领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等人开始征剿陕川,不久,陕西平定。经汉中,命鳌拜急行军,偷袭贺珍,孫守法、王光恩、武大定、賀珍等潰敗。十一月,豪格军自陕西入四川,张献忠的部下刘进忠在百丈关(今四川旺苍以西)向豪格投降。豪格命鳌拜与刘进忠向川北進攻,过保宁(今四川阆中),侦知张献忠在西充,张献忠被射殺。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豪格军一路勢如破竹,攻克茂州、荣昌、隆昌、富顺、内江、夔州及贵州之遵义诸县。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四川略定,班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豪格平川陕之战 · 查看更多 »

豫南会战

豫南會戰為1941年1月至3月,中國第五戰區部隊在河南省南部對日軍華中派遣軍第1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豫南会战 · 查看更多 »

豫东战役

-- 豫东战役,亦称开封睢杞战役,黄泛区会战,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在中原地区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兵团作战。 1948年6月至7月,华东野战军西线部队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出其不意地攻占河南省会开封,并在睢县杞县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华东野战军在战役第一阶段全歼开封守军整编第66师等,在战役第二阶段歼灭区寿年兵团部及整编75师等,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和师长沈澄年,在战役第三阶段给予黄百韬兵团以打击后成功撤退,并在之后不久发动济南战役,攻占济南,全歼第二绥靖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豫东战役 · 查看更多 »

豫西鄂北会战

豫西鄂北会战為1945年3月21日至5月11日,在抗日戰爭中,國軍第5、第1戰區部隊在河南省西部、湖北省北部地方對日軍華北方面軍第12軍所進行的防禦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豫西鄂北会战 · 查看更多 »

豫湘桂会战

豫湘桂會戰(日方稱之為「一號作戰」(一号作戦)或「大陸打通作戰」)是日本帝國陸軍於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於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貫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攻勢,4月中國豫湘桂大溃败开始,37天失去38座城市。 此戰主要分為3個個階段:進攻河南中部的豫中會戰、進攻長沙的長衡會戰和針對桂林與柳州的桂柳會戰。 主要戰略目標為開通由東北經華中、華南前往中南半島的路線,以及佔領其東南方的機場,防止美國陸軍航空軍自該地起飛攻擊日軍海上交通線和轟炸本土。 為了本次攻勢,日軍投入了410,000名的士兵、800輛戰車和將近70,000匹馬,於2,400公里的戰線發動攻擊,這也是有史以來日軍動員規模最大的一次攻勢作戰。最後日軍成功佔領美國航空隊基地,並給予中國人力與物質上相當大的損失,但同時也因為兵力不足而無法擴張戰果,日後於中國戰場長期維持守勢。.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豫湘桂会战 · 查看更多 »

鲁灭极之战

鲁灭极之战,是指發生在公元前721年魯國吞併極國的一場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鲁灭极之战 · 查看更多 »

鲁阳之战

#重定向 魯陽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鲁阳之战 · 查看更多 »

鲁邾交兵

鲁攻邾之战發生於前716年—前488年,魯國攻打邾國的一系列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鲁邾交兵 · 查看更多 »

鲁攻邾之战

#重定向 鲁邾交兵.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鲁攻邾之战 · 查看更多 »

鳩茲之戰

鳩茲之戰,又称“衡山之战”或“鸠兹衡山之战”,發生於前570年,吳國與楚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前570年,楚國令尹子重領兵討伐吳國,攻克鳩茲,軍至衡山,子重先行凱旋回國,大宴慶賀。派遣部下鄧廖率領組甲車兵三百、被練步兵三千吳軍繼續侵略吳國。 吳軍在此時反攻,大敗楚軍,俘獲將軍鄧廖,楚軍只剩組甲八十、被練三百回國。三日後,吳軍討伐楚國,取去良邑駕地。楚人於是歸咎於子重,子重因此遇心病而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鳩茲之戰 · 查看更多 »

賀勝橋戰鬥

賀勝橋戰鬥發生於1926年8月29日-31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鄂南一帶(今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地域内),是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的戰鬥之一。賀勝橋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國民革命軍,另一方為吳佩孚部隊。.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賀勝橋戰鬥 · 查看更多 »

越灭吴之战

越灭吴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晚期战国初期吴和越两诸侯国间的战争。越国虽然在开始时处于弱势,并一度亡国,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一系列战争后攻破吴都吴城,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而越国的声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越王勾践称霸,成为历史上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霸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越灭吴之战 · 查看更多 »

趙破匈奴之戰

趙破匈奴之戰發生於前265年,戰國時代趙國名將李牧統率趙軍反擊匈奴的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趙破匈奴之戰 · 查看更多 »

趙滅中山之戰

趙滅中山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中期的戰爭。從前307年攻打中山國房子到前296年併吞中山國結束,共計12年的時間,趙國不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連成一體,領土的擴張也使國力強大起來。.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趙滅中山之戰 · 查看更多 »

鸡父之战

雞父之戰發生於西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該年吳國公子光、公子掩余率军征州來,楚国楚平王派司马薳越率军會同頓國、胡國、沈國、蔡國、陳國、許國六小國兵力對抗吳國。將該戰爭主戰場為雞父(今河南固始)。吳國使用刑徒三千攻擊楚軍並使用埋伏,楚軍大敗。胡国国君胡子髡、沈国国君沈子逞被吴军俘虏。.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鸡父之战 · 查看更多 »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一说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与夏军进行的一场决战,战争导致夏朝灭亡,商汤建立了商朝。.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鸣条之战 · 查看更多 »

鸦片战争

#重定向 第一次鸦片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麻隧之战

#重定向 麻隧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麻隧之战 · 查看更多 »

麓川之役

麓川之役,为发生在明朝正統年间的四次明朝朝廷征伐雲南麓川平缅宣慰司思任發、思机發父子叛亂的戰爭。 四次征討分別發生於正統四年(1439年)、正統六年(1441年)、正統七年(1442年)、正統十三年(1448年),明朝經過連年征戰,仍未徹底平息叛亂,最終以盟約形式結束;期間連續發動數十萬人的進攻,致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而拒不采纳刑部侍郎何文渊、侍讲刘球的“罢麓川兵,专备西北”的正确建议,以致忽略了西北边防,坐大瓦剌势力,贻患无穷。.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麓川之役 · 查看更多 »

黎阳之战

黎阳之战是东汉末年202-203年军阀曹操针对已故对手袁绍之子袁尚、袁谭兄弟的一次入侵尝试。袁绍死后四个月的202年农历九月,双方发生了第一场战事。虽然此战以曹操撤军告终,却使袁氏兄弟矛盾激化,曹操暂退后,身为哥哥的袁谭兵变反对弟弟袁尚。.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黎阳之战 · 查看更多 »

黃巾之亂

巾之亂,又称黄巾起义、黃巾民變、黄帢贼乱,是中国東漢灵帝時的大规模民變,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以宗教形式(太平道)組織的暴动之一,開始於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由張角、张宝、张梁等人領導,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直接导致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漢末三國時期一干著名群雄幾乎都有直接、間接參與討伐黃巾軍作為爭霸天下的起點。.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黃巾之亂 · 查看更多 »

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又称第三次廣州起義、辛亥廣州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是中國同盟會於1911年4月27日(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在广东省廣州市發起的一場起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黃花崗起義 · 查看更多 »

黑山阻击战

黑山阻击战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中辽沈战役期间,发生在辽西黑山、大虎山的中华民国国军与东北人民解放军之间的一场战斗。黑山以及大虎山以西到绕阳河是驻沈阳国军主力第9兵团计划撤往营口的通道。为保证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迅速东进围歼国军第9兵团的意图得以实现,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一线建立防线,阻击并拖延了国军第9兵团向营口撤退。为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第二阶段辽西之战中歼灭了国军第9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面,有人将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与塔山阻击战以及淮海战役中的徐东阻击战,并称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三大阻击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黑山阻击战 · 查看更多 »

黔中之戰

中之戰發生於前280年,戰國時代秦國攻打楚國的一場戰爭。 秦國國相張儀曾提出連橫的策略。秦昭襄王自白起在前293年領軍於伊闕之戰大敗韓、魏二國後,根據張儀定下的策略,便開始密謀由西南方向進攻楚國,即是由西向東經巴、蜀兩地對楚國實行迂迴進攻戰略,直搗楚國腹地黔中。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昭襄王命令將軍司馬錯率大軍由隴西(今甘肅臨洮)進入今四川,增補巴、蜀兩地軍隊十萬;然後乘坐大舶船萬艘,載米六百萬斛,從巴地的涪水南下,進攻楚國。秦軍戰勝重重困難,翻越現今的岷山山脈、摩天嶺山脈、雲貴高原,終於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國後方。當時,楚軍主力集結西北部的秦、楚邊境前線,後方軍力空虛。遭受司馬錯突然進攻,楚軍猝不及防,損失大片土地。秦軍攻佔楚國的黔中郡。楚頃襄王被迫獻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及漢水以北地區給予秦國。 黔中之戰不單使秦國佔領了楚國大片土地,亦為翌年白起帶領秦軍在鄢郢之戰中大破楚國都城打下基礎。.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黔中之戰 · 查看更多 »

黄天荡之战

天蕩之战是在宋金战争中,宋军与金军在黄天蕩进行的一次水战。據《中国通史》载,黄天蕩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東北和鎮江市西北部的長江南岸相連接處,由此可推斷具體位置位於今日鎮江句容市的下蜀鎮、寶華鎮和南京市棲霞區龍潭街道的部分地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黄天荡之战 · 查看更多 »

黄帝

帝,遠古時期中国神話人物,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神话传說其父亲少典为有熊国君,黄帝本姓公孙,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长居姬水,后改姬姓,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黄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華民族的祖先。根據山海经大荒西經記載,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始均傳說為拓跋鮮卑的早期首領,在魏书中有明確記載。另外根據大荒北經,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因此北狄和犬戎皆為黃帝之後。 黄帝和炎帝並列的說法例如炎黃後裔、炎黄子孙也成為了漢人以至清朝以后全體中國人自称的說法之一。神話中的炎帝及黃帝可能為遠古部落聯盟共主。根據《山海經》,炎帝在阪泉之战敗給黃帝而後蚩尤糾集炎帝的部屬再於涿鹿之戰敗給黃帝。.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黄帝 · 查看更多 »

黄冈起义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孙中山派同盟会员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何子渊等发动黄冈起义,一举占领了潮州饶平县黄冈城。清潮州总兵黄金福立即带兵前往镇压,革命党人被杀害200余人,其余起义军流亡香港,历时6天的黄冈起义遂告失败。.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黄冈起义 · 查看更多 »

黄桥战役

桥战役,又称黄桥事件,是1940年10月,蘇北地區的中國共產黨新四軍与黄桥所属战区的國民革命軍韩德勤部之间发生的中等规模武装冲突。 1939年3月,南昌沦陷,江苏已成敌后,新四军因国民政府指挥不力与长期拖欠粮饷,而不再接受国民政府的防区划分,越区自行扩大抗日根据地,与毗邻防区的国军发生摩擦,其间互有小规模武装攻击。1940年新四军北上,进入苏北时任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防区,7月接近黄桥镇时,驻黄桥“日军久攻不下的”国军先自行退却,新四军旋即进驻黄桥,此举引起韩德勤的不满,韩在请示蒋介石得到含糊回复后,集结了嫡系4倍于新四军即约1.5万人的兵力向黄桥新四军發起戰役。它是新四軍改編以來遇到的最大的戰役之一,該戰役的防御對象並非日軍或偽軍,而是參加過徐州會戰的抗日將領、國民黨中央委員、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所屬的抗日主力部隊。此“抗日主力部队”的战力表现却令世人大跌眼镜,韩部掌握进退主动权却混乱不堪,遭遇数倍对方的重大伤亡,最终黃橋戰役中新四軍獲得勝利,一舉將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消滅,軍長李守維陣亡,並佔領了姜堰。 陈毅在战前已对国军陈太运、李明扬、李长江部滲透,因而在战役中唯有韩部嫡系部队孤军深入,而新四军4千余战斗部队则以逸待劳,致使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中将军长李守维戰敗溺水身亡,中将旅长翁达战败自杀,共军声称國民革命軍1.1萬餘人傷亡或被俘,国军的伤亡数字是“五千余官兵”。.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黄桥战役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黄海海战 (1894年)

海海战是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大鹿岛附近海域进行的决战。亦称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在海战中损失惨重,战后丁汝昌命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日本帝国陆军得以执行花园口登陆及荣成湾登陆作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黄海海战 (1894年) · 查看更多 »

齊滅宋之戰

齊滅宋之戰發生於前286年,戰國時代齊國攻滅宋國的一場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齊滅宋之戰 · 查看更多 »

齐崔杼攻鲁之战

#重定向 齐鲁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齐崔杼攻鲁之战 · 查看更多 »

齐灭纪之战

#重定向 齊滅紀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齐灭纪之战 · 查看更多 »

齐灭遂之战

#重定向 齊滅遂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齐灭遂之战 · 查看更多 »

齐鲁之战

鲁之战發生於春秋战国时,魯國与齐国的一系列戰爭。魯國、齐国是今山东省在周朝时期的两个大国,齐国强盛,多次和鲁国进行战争。虽然齐国占据上风,但无法吞并鲁国,而且两国对立很少超过十年以上。最后鲁国在战国末期被楚国所灭。 齐鲁之间爆发战争主要有10个时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齐鲁之战 · 查看更多 »

齐鲍牧攻鲁之战

#重定向 齊鮑牧攻魯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齐鲍牧攻鲁之战 · 查看更多 »

齐攻山戎救燕之战

齐攻山戎救燕之战,是在前664年,齊桓公為了救助燕國,於是發兵討伐山戎的戰爭。 在前664年,山戎一直在北方屢次侵擾燕國,燕國的國君派使者向齊桓公求救,希望齊桓公能出兵相救,齊桓公答應了。 很快,齊桓公率軍隊到達,但山戎一早就搶了很多東西後便跑了,齊桓公很氣餒,但管仲說山戎雖然跑了,但一定會再來,既然已經出兵,就應該一鼓作氣,將他們連根拔除,徹底征服,讓北方長治久安。於是,齊桓公派兵追擊山戎,燕國國君向齊桓公獻策,表示北方的無終國和山戎有仇,可請他們幫忙攻打山戎。齊桓公派人帶禮品向無終國求救,無終國派了一支軍隊參戰。 齊桓公亦對俘虜們寛厚以待,他們紛紛告訴齊桓公,密盧一定是去了孤竹國借兵了。 齊桓公率軍去到孤竹國,密盧正在孤竹國,孤竹國國君率兵抵抗,大敗。孤竹國的臣子提議兩個謀策,一、交出密盧、二、用計令齊桓公帶兵入旱海,可不費一兵一卒便可把齊桓公的軍隊困死。孤竹國國君把兩個計策都試一試,把密盧殺死和說被齊桓公打敗的大將逃走路線(引入旱海)。 齊桓公真的中計,管仲說可以解開老馬的韁繩,讓牠們自由走。齊桓公和他的軍隊走出旱海,直攻孤竹國,消滅了孤竹國,把故山戎和孤竹國的土地送給燕國,燕國的國君很感謝齊桓公。.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齐攻山戎救燕之战 · 查看更多 »

齐攻莱之战

#重定向 齊滅萊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齐攻莱之战 · 查看更多 »

龍湊之戰

龍湊之戰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開打的戰爭。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不久就派兵與袁紹在龍湊開戰,被袁紹擊敗,公孫瓚退還幽州。此戰之後雙方仍然爭戰不斷,如巨馬水之戰,歷時兩年,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及天子遣使和解告終。.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龍湊之戰 · 查看更多 »

边关地道遗址

边关地道遗址是北宋初期为防御辽国南侵而修建的地下战道的遗址,发现于20世纪中期。目前已发现的遗址分布於河北省雄县、霸州、文安、永清、固安五县,纵横东西约65公里,南北约25公里,纵横地区总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仅在永清县境内就有300平方公里。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边关地道遗址 · 查看更多 »

辽国与渤海国的战争

#重定向 辽与渤海国的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辽国与渤海国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國國民黨称之为遼西--会战,又作遼瀋會戰。 中共將領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中國東北地区向被分割于沈阳、长春、锦州等地的中華民國國軍发起进攻,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收编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衛立煌所率领的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部、旅部團部不計,共47.2万人,并攻占了东北全境。东北人民解放军获得完全胜利,辽沈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中华民国国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辽沈战役 · 查看更多 »

达坂城战役

#重定向 达坂城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达坂城战役 · 查看更多 »

龜州大捷

州大捷(),發生在1019年3月10日,是第三次高麗與契丹之戰的决定性戰役。 契丹在横過鴨綠江後開始攻擊高麗,但高麗將領姜邯贊堵塞河水灌向遼軍阻止他們前進,只有少数契丹軍隊前進至高麗首都開城。 因姜邯贊切斷契丹補给線和不斷騷擾,契丹軍隊决定撤回,將领姜邯贊在龜州附近襲撃他們,得到决定性勝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龜州大捷 · 查看更多 »

辅氏之战

#重定向 輔氏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辅氏之战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国有专题性博物馆,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而建。该馆位于武昌区首义广场之南,建筑面积22,142平方米,用地50,000平方米。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主建筑师孙一民。外墙为“楚国红”色,几何造型寓意“历史的峡谷”、“革命的闪电”。 该馆有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内设1个序厅、5个基本陈列厅。基本陈列为《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展出400多件文物、复原场景及历史照片。第一展厅位于一楼,展示晚清社会矛盾、救亡探索,孙中山倡议革命以及群众运动。第二展厅位于二楼,介绍展出各地革命团体及同盟会的发端,武昌起义和保路运动。第三展厅位于三楼,介绍武昌起义:酝酿阶段、宝山里失事、第一枪、占领武昌城。第四展厅也位于三楼,介绍武昌首义中的鄂军都督府、阳夏保卫战,以及后续各省的响应及共和的创立。第五展厅则位于二楼,介绍相关纪念和今日的武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辛亥革命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运城战役

运城战役,为发生于1947年4月至12月山西运城,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之间的战役。经过三次大型的攻坚战,徐向前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运城。.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运城战役 · 查看更多 »

迦勒迦河之战

迦勒迦河之戰(俄語:Битва на реке Калке,烏克蘭語:Битва на річці Калка)是指西元1223年欽察人及基輔羅斯對抗蒙古的戰爭。 自鐵木真成為大汗後,蒙古開始東征西討,因此居於第聂伯河的欽察人向基輔羅斯的加利奇公國求助(因欽察人曾包庇蔑兒乞人)。由於兩國存在姻親關係,加利奇決定聯合其他羅斯的公國對抗蒙古,合組成8萬大軍。負責統率蒙古軍的哲別及速不台,駐守在第聂伯河的下游支流卡利奇克河(或譯迦勒迦河)按兵不動。 加利奇的王公姆斯季斯拉夫按捺不住,率兵渡河發動進攻。蒙古軍則向後佯撤,引誘加利奇軍脫離大軍;直到迦勒迦河平原之時,姆斯季斯拉夫才發覺己軍被整齊的蒙古軍分割得七零八落又求助無援。其實當時羅斯其他的大公已經趕到戰場,但因利害關係著想而不願投入戰場。姆斯季斯拉夫最終逃離戰場回到迦勒迦河的對岸,臨走前還燒毀了所有的船隻,結果不但使蒙古軍無法繼續追趕,連其他羅斯軍隊亦無路可逃,通通成為了蒙古的战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迦勒迦河之战 · 查看更多 »

霍邑之战

霍邑之战于617年9月8日在中国唐国公李渊的军队和当时的统治者隋朝的军队之间发生。李渊正率大约25,000人的军队沿汾水南下进军都城大兴城。因大雨,他的进军受阻两周,在霍邑遇到了隋朝的20,000或30,000精兵。李渊的骑兵在两位大儿子统领下将隋军从城墙的保护下诱出,但在两军第一次交锋时,李渊军最初被击退。当时可能是因李渊的战略,唐军侧翼的机动骑兵赶到出现在隋军后方,隋军溃败,向霍邑逃回。李渊的骑兵却切断了他们的退路。防御薄弱的霍邑被攻克,唐军继续进军大兴城,11月大兴城为其所陷。次年,李渊废隋,自称皇帝,开创唐朝。.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霍邑之战 · 查看更多 »

露梁海戰

露梁海戰是一場於1598年12月16日在朝鮮東南外海露梁海域展開的海戰。參戰雙方為中國明朝與朝鮮王朝的聯軍,以及當時征伐朝鮮的日本軍隊。這場戰役發生在「朝鮮之役」(朝鮮稱「壬辰祖國戰爭」)第二回合衝突(日本稱「慶長之役」)的後期。此次海战中国明朝和朝鲜王朝的联军给与一部日军歼灭性的打击,对战后朝鲜半岛200年的和平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星岛环球网.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露梁海戰 · 查看更多 »

郝孝德

郝孝德,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平原(山东平原)人。大业九年(613年),聚众数万起兵反隋,活动于黄河以北地区。曾与王薄、孙宣雅等起义部队联合,并占领章丘(山东章丘北),后被隋将张须陀击败,归附瓦岗军,会合徐世勣,占黎阳仓(今河南浚县境内),自称平原公。.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郝孝德 · 查看更多 »

胪朐河之战

胪朐河之战是1409年9月23日东蒙古(北元)和明朝之间的一场在蒙古高原的胪朐河河岸的战役。 1403年本雅失里加冕为完者帖木儿汗后,明成祖派使节祝贺他,1409年要他归顺。本雅失里扣押了使节,表态不愿附属明朝。同年,蒙古阿苏特领袖阿鲁台斩杀了成祖的另一名使节给事中郭骥,宣布效忠可汗。当时东蒙古人被卫拉特蒙古人的最近的袭击驱赶到胪朐河,故成祖趁机讨伐。 七月,成祖命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擔任總兵官,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為左、右副將,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统领十万精骑出塞。成祖憂慮丘福會輕敵,叮囑他:“用兵要慎重。到开平以北,就不会看到敌人。应该时刻如同见敌人一样,是进是止机动灵活,不可以只唯一个原则。一次进攻不得胜利,那么就要等待再次发动进攻的机会。”大軍已出發,成祖又派人傳達詔書,如果軍中有人說敵軍容易擊敗,切勿相信。 八月,丘福出塞,率領千餘人先至臚朐河南,擊潰了蒙古軍一些散兵,然後渡河,俘獲蒙古尚書一人,給他酒喝,並詢問本雅失裏的所在地。尚書答道:“听说大军到来,害怕得向北逃走,离这里有三十里。”丘福大喜,並說:“应该迅速出击生擒他们。”諸將請求等待各路軍隊齊集,探明虛實然後再進兵,丘福不聽,並以尚書為嚮導,步步進逼敵營。 交戰兩天,每次戰鬥,蒙军總是佯裝戰敗撤退,丘福執意乘勝而入。李遠勸諫說:“将军轻信敌军间谍,孤军深入四处转战。敌人故意示弱引诱我军深入,我军前进必然不利,后退却又担心被敌人追击,只有构建营寨确保自身安全。白天挥旗击鼓,派出奇兵向敌人挑战;晚上多点火鸣炮,虚张声势,使敌方无法预料。等到我军全部赶到,合力进攻他们,必定胜利。否则,也可以保全军队而返回。当初皇上和将军怎么说的,您竟然忘了吗?”王聰亦持同樣意見,力言不可。但丘福不顧眾人反對,厲聲道:「違命者斬!」而後繼續領兵孤軍深入,騎兵等都哭泣。諸將不能阻止被逼隨行。明军被诱敌深入到蒙古草原,被彻底击溃。李远、王聪率五百骑冲突敌阵,斩数百人,王聪战死。李远战马绊倒,与丘福、王忠、火真都被俘,都在奥诺胡以西被阿鲁台所杀,全军覆没。《明史纪事本末》蒙军乘胜掩杀明军数万。丘福麾下将士多逃回,具体说丘福战败之状。明成祖叹道:“丘福不从吾言,以至于此,而将士何辜?此朕不明知人之过。”命礼部抚恤死亡将士的家。成祖为丘福战败震怒,夺丘福、火真、王忠世爵,而因王聪、李远曾劝阻丘福又力战而死而予以褒奖抚恤,分别追赠为国公。《国朝献徵录》(卷6):“成祖聞敗,大怒。諭東宮:“明春,朕且親征雪恥。”又遣使諭順寧王馬哈木:“丘福敗績,或本雅失理得福軍旗幟衣甲,詐刼攻爾,慎防此虜。”以故福後不得嗣。” 此战的结果是明成祖告谕太子明年春将亲征雪耻,并遣使告谕順寧王馬哈木:“丘福战败,本雅失里得到了丘福军队的旗帜、衣物和盔甲,会乔装进攻,要小心他。”并付诸行动,亲自统军讨伐东蒙古,歼灭蒙军大部。.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胪朐河之战 · 查看更多 »

郭威灭后汉之战

#重定向 後周代漢.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郭威灭后汉之战 · 查看更多 »

郭子和

郭子和,隋末唐初同州蒲城县人,本為左翊衛,因為犯罪被流放榆林,正逢地方大饑,郭子和結集地方士人殺郡丞王才,開倉賑民,自立為永樂王,建元為正平,尊其父為太公。 郭子和自立為王後,南連梁師都,北附突厥而被封為平楊可汗。但郭子和固辭不敢當,被轉封為屋利設。618年時郭子和歸降唐朝,拜雲州總管,封金河郡公,隔年又封郕國公。後來與梁師都交惡,出兵打下了寧朔城。 武德七年(624年)從秦王李世民平劉黑闥,因作戰奮勇,戰後受到唐高祖李淵禮遇而賜姓李氏,封右武衛將軍。在李世民登基為帝後加封郭子和三百戶封邑。显庆元年(656年)被任為黔州都督。後以年老申請退休,加封至金紫光祿大夫才致仕,至麟德元年(664年)卒。.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郭子和 · 查看更多 »

郭方预

郭方预,隋末起义军领袖。613年起兵反隋,自称“卢公”,聚众达三万余人,攻陷郡城后,大肆掠夺而去。后被隋将张须陀击败。是隋末农民起义浪潮的一部分。.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郭方预 · 查看更多 »

郑灭许之战

#重定向 鄭魯齊三國攻許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郑灭许之战 · 查看更多 »

郑灭郐之战

#重定向 鄭滅鄶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郑灭郐之战 · 查看更多 »

郑灭虢之战

#重定向 鄭滅虢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郑灭虢之战 · 查看更多 »

郑成功攻台之役

#重定向 鄭成功攻臺之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郑成功攻台之役 · 查看更多 »

郑攻宋之战

#重定向 鄭攻宋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郑攻宋之战 · 查看更多 »

郑攻陈之战

#重定向 鄭攻陳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郑攻陈之战 · 查看更多 »

郅支之战

#重定向 郅支围城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郅支之战 · 查看更多 »

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是中國上古時期傳說中的一場战争,由黃帝與炎帝對戰,最終由黃帝擊敗炎帝。此傳說見於《史記·五帝本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阪泉之战 · 查看更多 »

阴山之战

山之战是唐与突厥的战争中一次关键性的战役,唐朝在这次战役中彻底击败了东突厥汗国,东突厥頡利可汗后被俘虏,东突厥从此灭亡。唐军统帅李靖于贞观四年(630年)二月趁夜袭击阴山东突厥驻地,因此也叫做“李靖夜袭阴山”或者“夜袭阴山”。.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阴山之战 · 查看更多 »

蘇日戰爭

蘇日戰爭(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或稱「日蘇戰爭」(日ソ戦争)、「遠東戰役」或「八月風暴行動」(Operation August Stor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與蘇聯之間的一場戰爭,也是二戰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由蘇聯发动迅速、猛烈的大规模进攻,佔領庫頁島以南以及南千岛群岛,日本於滿洲(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軍事力量在此打击下缴械投降,日方傀儡政權「滿洲國」滅亡,傀儡政權皇帝溥儀亦成了蘇軍俘虜。 1945年初軸心國集團各地戰線皆瀕臨崩潰,同盟國於雅爾達會議上規劃戰後秩序與要求蘇聯加入對日戰爭,後者承諾將於納粹德國投降後3個月加入遠東戰鬥。苏联要求了同盟国战后归还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亞洲方面日本急於應付逐漸進逼中的英美聯軍,冀望尚對日中立的蘇聯可從中調停,以维持日本在东亚的利益。蘇聯表面上與日軍“友好”,但已秘密備戰且漠视日方调停要求直至1945年8月8日開戰最後一刻。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前即開始轉調軍隊至遠東地區,其主要對手為駐於滿洲的日軍70万人之龐大的關東軍,與蘇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等條件相比,關東軍早將精銳單位調出而空洞化,蘇軍享有質與量的龐大優勢,而关东军则拥有大量日軍武器坐守经营了数十年的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工事以逸待劳。 1945年8月8日當天150万蘇軍同時自北、東、西3方向對滿洲發動進攻,由於蘇方遞交宣戰書後即被切斷通訊,日本大使沒能將消息傳回國內,等於是技巧性的不宣而戰。關東軍原本是准备进攻苏联的军队,因日本在诺门坎战役的失败对苏联转入防御,但在太平洋战场占用了日本大量资源的时候,仍保有70万人的规模,拥有后来被证实“大量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及经营了数十年的工事,无需等待日本国内下达作战命令,实际上關東軍的停止作战命令也是于8月18日由司令 山田乙三 下达的,等于是技巧性的对苏备战。同時蘇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进攻非常順利,在交战过程中攻势凌厉,“满洲受到大规模进攻使日本政府領導人放棄將滿洲作為戰略後備基地而繼續抵抗的念頭”并最终迫使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苏军将满洲国当敌国看待,军纪弛懈,滿州國的治安被战事破壞後,亦犯下不少罪行,不少漢奸因為恐懼還跟著日軍撤退而後未得赦免而被處決。占领东北地区后,蘇聯立刻展開對南庫頁島和北方群島登陸行動,奪回日俄戰爭中失去的領土與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满洲受到大规模进攻使日本政府領導人放棄將滿洲作為戰略後備基地而繼續抵抗的念頭,於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宣言》即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於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此役“蘇聯軍隊在遠東做了長期準備”一次投入89个师150万军队,其中不乏经历了苏德战场有经验的老兵,“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前即開始轉調軍隊至遠東地區”,透過短期對日作戰和極少傷亡而为盟国取得龐大利益。当时美军在太平洋夺岛战中伤亡惨重,尤其是冲绳一役,18万美军伤7万余亡1万余人占总兵力近一半,预计进攻日本本岛需付出伤亡美军百万英军50万人的代价,而中华民国国军对日军的“中国派遣军”都疲于应付,更妄论击败“关东军”夺回满洲地区。苏联于8月14日与中華民國签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換文內容附件有两条主要:苏军出兵攻打满洲国后,一、苏军三个月内从东北“撤完”;二、「鑑於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願望,中華民國政府同意,將在日本戰敗後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外蒙的獨立」,没有时限。随即苏军根據《雅爾達協定》攻佔了滿洲地區,随后又根据《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撤出东北,但撤军因掠奪大量財物及日本投資工業設備等战利品并搶運至蘇俄境內而推迟,不过1946年蒋介石仍要求苏联暂缓从东北撤军以待中华民国国军进驻,3月22日苏联大使通知国民政府,4月底以前苏军将全部撤离东北,但中华民国国军仍没有足够的兵力进入东北。 而後冷戰時期在扶植勢力代理人的政策主導下,停止了向对日战绩不佳的国民党的自孙中山时代以来的长年资金和武器扶植,转而同意中共將中國東北作為根據地,並裝備了大量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大幅增強了在日後內戰中的實力。而朝鮮亦由蘇聯所扶殖,對半島局勢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在對蘇戰爭也在滿洲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日僑,日侨被迅速遣返,許多人返国后因占领区内戰後生活艱苦而死亡;被蘇軍俘虜的600,000名日軍也被送往西伯利亞進行強制勞動,後約有100,000人死於當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蘇日戰爭 · 查看更多 »

赣州战役

赣州战役是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的一次战役,其战役历时33天,红军方面不仅损失惨重,城未攻克,还影响其扩大和巩固根据地的工作。后中国共产党对此役之评价为“是左倾军事冒险主义所造成的恶果”,认为左倾军事冒险主义领导者对局势的错误估计,认为夺取中心城市,便可以取得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盲目地派遣军事实力和武器装备都不足的红军,强攻国民党控制下城防极为坚固的赣州。由于红军发动此次战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东军阀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使得红军日后的反围剿更加困难。此次战役红军在战略指导上,违背了“战略上持久,战斗中速决;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斗中以多胜少”的原则。同时,对守军布防的不明,导致不敢轻易攻城;对援军判断失误,攻城和打援的关系处理不到位都是此役红军失败的原因。由于战事的失利,同年3月,项英拜访被冷遇的毛泽东,并请其重新出师参与军事策划。3月中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召开了江口会议,总结攻打赣州的经验教训,确定红军下一步行动方针。彭德怀在他的自述中表示,红军没有在国军援军增援时积极打援,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朱德在之后的回忆中认为,由于前三次的反围剿胜利,中央冲昏了头脑,直接导致其放弃游击战术,转而攻打大城市。赣州战役的时期,虽然实际作战与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上形成巧合(赣州战役是2月4日至3月7日,一二八上海抗战是1月28日至3月3日),但是《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是1月10号下达,远早于一二八事变。一二八当日,中共组织了沪西反日大罢工,封锁日厂,检查日货,坚持两个多月,支援十九路军对日作战。十九路军伤亡惨重后,国军的增援部队为张自忠的第五军。之后准备增援上海的部队为胡宗南的第一师和王均的第七师。赣州附近的陈诚第十八军及第十师、第八十三师等部队并未作过增援准备,也未参与赣州战役。离上海更近的驻无锡、苏州一带的上官云相一师,驻浙江的戴岳一旅,驻江北的梁冠英一路皆按兵不动。.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赣州战役 · 查看更多 »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战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勝多的战爭之一,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之戰,也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水战。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後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協議結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军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 此戰後,曹軍退守襄陽,曹孫劉三分荊州,奠定三國鼎立之勢。刘备势力迅速崛起,在之後10年占领了荆州(兩湖)和益州(四川)大片土地,建立了蜀漢。.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赤壁之戰 · 查看更多 »

赤眉軍

赤眉軍是中國新莽末年起事的軍隊之一,因起事者將眉毛染紅,示其別於政府軍,故稱作赤眉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赤眉軍 · 查看更多 »

赤瓜礁海战

赤瓜礁海戰,又稱南沙之戰或“3·14”海战,是1988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與越南為爭奪南中國海南沙群岛的島礁发生的一場小規模战斗。 越南方面将南沙群岛称作“长沙群岛”,因此越方将这次海战称为“长沙海战”(Hải chiến Trường Sa)。 本次战役以中方的完全胜利而告终,中方以1人轻伤为代价,夺取了南沙群岛赤瓜礁等6个重要岛礁,并几乎全歼了参战的越南海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赤瓜礁海战 · 查看更多 »

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西元1619年明朝與女真族的後金政權在萨尔浒(a;山名,位于今遼寧省撫順市東部渾河中上游大夥房水庫東南岸)發生的一场大战,明軍大敗於金军,从而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格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薩爾滸之戰 · 查看更多 »

閩變

福建事變简稱閩變,發生於1933年(民國22年)11月,为在福建發動反對蔣中正政府的起事,其后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起事者为蔡廷锴、蔣光鼐、陳銘樞和李濟深等人,及其帶領下原本在福建參與剿滅中國共產黨紅軍的廣東系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由於未得到各方支持,次年一月即被蔣介石以優勢兵力擊敗。戰敗後,各高層領導人出走,十九路軍亦在缴械後被解散收編。.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閩變 · 查看更多 »

閼與之戰

與之戰發生於前270-269年,戰國時代秦國攻打趙國的一場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閼與之戰 · 查看更多 »

薛舉

薛舉(),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其父薛汪时徙居兰州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市),中國隋代末年群雄之一。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称帝,迁都秦州。武德元年(618年),薛举与唐军交战,在浅水原大败秦王李世民,正欲乘胜直取长安,却突然病逝。.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薛舉 · 查看更多 »

藍朝鼎

藍朝鼎(),回族,清末順天軍起义领袖,又名藍二順。 雲南省大关人,貧農出身。1859年,李永和与藍朝鼎、藍朝柱兄弟以“不交租、不納糧”“打富济貧”的口号起义,藍朝鼎称大元帥。順天軍进入四川省,包围叙州,占領犍為、乐山。犍為、乐山製盐業兴盛,盐工参加順天軍,軍勢膨涨十数万人之上。1860年段階率领順天軍的活動范围四十余州县。李永和、藍朝鼎和藍朝柱分兵,李永和守犍為、乐山一带,藍朝鼎、藍朝柱北上攻綿州。1861年5月包围綿州。因兵力分散,清朝四川总督駱秉章率湘軍对抗,藍朝鼎阵亡。藍朝柱率残军逃至陝西省南部,称大漢显王,后战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藍朝鼎 · 查看更多 »

董卓討伐戰

#重定向 討伐董卓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董卓討伐戰 · 查看更多 »

钟会谋反

#重定向 钟会之乱.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钟会谋反 · 查看更多 »

钟相

#重定向 锺相.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钟相 · 查看更多 »

钦廉上思起义

#重定向 欽廉上思之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钦廉上思起义 · 查看更多 »

蒲骚之战

#重定向 蒲騷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蒲骚之战 · 查看更多 »

钓鱼城遗址

钓鱼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城区东面5公里的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因南宋與蒙古大军發生釣魚城之戰而闻名天下,蒙哥便在這裡戰死。這裡是南宋四川置制司抗蒙山城之一。 1961年7月13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二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7日重新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月23日列為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初定名單。1996年11月20日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合川钓鱼城被称为“迄今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战场遗址,在1982年和邻近的北碚缙云山一起,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务院列为“缙云山—北温泉—钓鱼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钓鱼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蒋桂战争

蒋桂战争,是在1929年3月至6月期间,于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内部,由蒋中正与新桂系势力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1989年5月上海印刷,ISBN 7500002440.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蒋桂战争 · 查看更多 »

蒙古与西夏战争

#重定向 蒙古滅西夏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蒙古与西夏战争 · 查看更多 »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

蒙古征服花剌子模沙朝戰爭爆發在1219年底至1220年,它標示著蒙古與中古大波斯外交和貿易失敗的結果,也是「蒙古西征」的開始。當時雄踞中亞的花剌子模沙朝的國境面積相當於印度次大陸的大小。 武力入侵征服「花剌子模沙朝」並非是成吉思汗最初的計劃。《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曾經寫信給花剌子模最高统治者阿拉烏丁·摩訶末蘇丹,以平等溫和的用詞之禮問候摩訶末,成吉思汗口述:“摩訶末可汗你統治日落地方,我統治日升地方”,言明且以貿易和文化交流,興盛彼此。當時成吉思汗方與西夏言和、正與他眼中的世仇也是強敵的金朝交戰於滿洲及華北。西方有研究學者認為,土庫曼與其他遊牧民族,彼此多少皆有血緣姻親關係,因此只要貿易順利,在尊重政治及文化的自主性之慣例下,至多納為附庸。該研究也分析,甚至在蒙古侵略中原時,就其觀點視之,早先遊牧民族侵略金朝、宋朝都會有流血事端,花剌子模原本不會有這樣的遺憾出現。Nicolle, David.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蒙古征服花剌子模 · 查看更多 »

蒙古灭大理之战

大理蒙古戰爭,又称蒙古入侵大理,發生於1244年至1265年,是蒙古帝国消灭大理国的战争。蒙古帝国共對大理国發動了三次戰爭。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令其弟忽必烈、大將兀良哈台共同征位于云南的大理国,蒙哥封摩些蠻主為玛哈羅嵯,翌年平,並委段興智續任總管。忽必烈即位为元世祖後,1265年派軍隊撲滅舍利畏起義,蒙古与大理的戰爭最終結束。大理最終成為元朝的屬地,後改為元雲南行省的控制;原大理東部成為元梁王辖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蒙古灭大理之战 · 查看更多 »

蒙古第二次西征

#重定向 长子西征.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蒙古第二次西征 · 查看更多 »

蒙古攻四川之战

蒙古攻四川之战是繼蒙古帝国忽必烈于1253年攻灭大理国、1254年北上攻佔貴州,1255年,忽必烈以中路軍,會合東路軍鐵哥帶兒及西路蒙軍,1255年--1256年三路蒙兵攻佔四川西部甘孜州及合州,曾經一度攻佔至重慶但是又棄守,因為宋军防守人數遠多過於蒙古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蒙古攻四川之战 · 查看更多 »

蒙古攻西辽之战

蒙古攻西辽之战,1218年起,成吉思汗為控制通往中亞及西亚商貿路線:絲路,在擊敗西夏、征服回鹘部後掌握絲路東段,繼而攻擊曾經護衛回鹘的西遼國,掌握絲路中段貿易財富;此戰由大將哲別僅領蒙軍鐵騎兩萬多即達成戰勝任務;亦可視作蒙古第一次西征前哨戰之序幕。 Category:蒙古西征 Category:西辽 分類:蒙古帝國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蒙古攻西辽之战 · 查看更多 »

蒙元统一中国

蒙元统一中国,在13世纪经历了七十余年,蒙古帝国先后灭亡征服西辽、西夏、金朝、吐蕃各部、大理国、南宋,于1279年统一全中国。从成吉思汗在1205年、1207年小规模攻击西夏开始,到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完全征服南宋结束,全中国併入了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这是中国第一次被非汉族完全统治,第二次是17世纪满族建立的清朝。.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蒙元统一中国 · 查看更多 »

蒙越戰爭

蒙越戰爭(),或元越戰爭、蒙古越南戰爭、蒙古侵越戰爭、越南抗蒙戰爭,是指歷史上蒙古(元)對越南陳朝的侵略戰爭。越南對抗蒙元的戰爭共有三次,分別發生在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在每次戰爭前后,雙方均進行過外交活動。 如今,越南視抗蒙戰爭為其历史上对外抗战最为光辉的一页。越南陈朝共有三代皇帝经历了此次战争,分别是陈太宗、陈圣宗和陈仁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蒙越戰爭 · 查看更多 »

蒙金戰爭

蒙金戰爭(1211年~1234年金朝滅亡)是指13世紀時,成吉思汗之大蒙古国摧毁當時位於中國华北,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一帶的金国的戰爭。蒙古軍歷經二十三年成吉思汗、木华黎及其子、拖雷、三子窩闊台汗(1211年八月—1216年,1217年—1224—1227年,1227—1234年3月9日),分三階段,最後通過聯合南宋的孟珙才徹底消滅金朝。這是世界史上著名的君主制小國崛起、以少勝多的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蒙金戰爭 · 查看更多 »

肥之戰

肥之戰發生於前233年,是戰國時代秦國與趙國之間的一場截擊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肥之戰 · 查看更多 »

邯鄲之戰

#重定向 邯郸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邯鄲之戰 · 查看更多 »

邲之战

邲之战,指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於西元前597年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发生的一场大战。 泌水入荥阳称“蒗荡渠”,可写作“两棠”,所以此战又可称为“两棠之役”。如《吕氏春秋·至忠》和贾谊《新书·先醒》都写作“战于两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有《两棠之役》多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邲之战 · 查看更多 »

邺城之战

邺城之战,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九月至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唐军围攻邺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与河南省安阳市境)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被狂风惊散溃败的作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邺城之战 · 查看更多 »

邵兴抗金起义

#重定向 邵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邵兴抗金起义 · 查看更多 »

铁列克提

铁列克提是中国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的一个地区。裕民县地处塔城盆地西南边缘,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东北与塔城市、额敏县相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铁列克提 · 查看更多 »

蓝山起义

蓝山起义(),也称蓝山蜂起(),是公元1418年至1427年发生在越南的一次反抗中国明朝统治的民族起义。 公元1400年越南陈朝的陈少帝被权臣胡季犛逼迫禅让,胡季犛继位,建立胡朝。中国明朝趁越南政权更迭之际,于1407年出兵侵略打败了胡朝,侵佔越南(当时国土相当于现今中、北部),设立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朝采取了暴力征服、压迫剥削与屠殺、分化、同化等手段治理越南,引起了越南人民的不满,各地相继爆发暴动起义。1418年2月7日,来自越南清化省梁江蓝山乡的豪族黎利,在蓝山发动起義,自称“平定王”。明军获悉黎利起義,便派马骐领兵征讨。黎利引诱明军到洛水(清化锦水),用伏兵将之击退,这是黎利最初尝到的胜果。从1419年至1424年,黎利以至灵山、蓝山乡等地为为主要据点,多次领兵与明军交战,各有胜负。1424年,黎利听从少尉阮只的建议,制定了“先取茶隆(在今越南乂安省),略定乂安,以为立脚之地,资其财力,然后返斾东都”的方略,在越中地区日渐坐大,包围西都,进占顺化、新平等地,明廷也不得不多派兵员赴越增援。1426年,黎利军进迫河内,在崒洞之役(Trận Chúc Động)大败明军。1427年明廷派柳升再加兵十万前来增援,黎利又在支棱之役中大败明军,击杀柳升。随后黎利派出使节入明,要求册封其所立的傀儡君主陳暠为王。明朝最终决定退兵。明封陈暠为“安南国王”,征夷将军王通先前就已领兵逃離越南,蓝山起義勝利结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蓝山起义 · 查看更多 »

蔡州之战

蔡州之戰是金朝與蒙古帝国最後一場戰役,金朝經多次挫敗,元氣大傷,根本無力抵抗蒙軍。蒙古军队和南宋军队在蔡州城合围金哀宗,数月后攻占蔡州城。最终此戰之後,金朝滅亡,蒙古疆域擴張至河南地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蔡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蔡牵

蔡牵(),一作蔡騫,福建同安出身的河洛人。清乾嘉年間的一名海賊領袖,活躍並稱霸於台灣海峽,受眾人尊稱為「大出海」。後來遂於滬尾(今臺灣臺北淡水區)建立政權,年號光明,號鎮海威武王,並持有「光明正大」玉璽。建國之後,長期與清軍交戰,然先盛後衰,最終在與清將王得祿、邱良功的一場海戰中徹底敗陣,以自己的火炮炸船自殺。 蔡牽對當時華南與台灣的社會有著重大的影響力,許多地方土豪、世族都向他繳交保護費,保持著密切的關係;例如艋舺的張得寶、清水的蔡源順、臺南府城的林朝英、金門的黃俊以及鼓浪嶼的黃旭齋(黃勗齋)等地方首富皆持有蔡牽給予的通行憑証,或者是署名蔡牽題的「媽祖令牌」,或者黃色「免劫令旗」,頗具有統治者諭令的意味。.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蔡牵 · 查看更多 »

锦州战役 (1948年)

錦州之戰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之間的一場戰役,它是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是遼瀋戰役的一個組成部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锦州战役 (1948年) · 查看更多 »

鄢郢之戰

鄢郢之戰是前279年至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楚国,攻陷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夺取楚国洞庭湖周围的水泽地带、长江以南以及北到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云梦县一带)的大片土地的战役。此战过后,楚国国力大损,此后一蹶不振。.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鄢郢之戰 · 查看更多 »

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发生于春秋中叶,为晋、楚争霸中原而进行的一次战役。公元前575年春,楚诱使郑国叛晋。同年五月,晋厉公伐郑,楚共王救之,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晋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鄢陵之战 · 查看更多 »

鄭文雅

鄭文雅(Olivia Cheng Man Ngar,),香港出生,1979年香港小姐冠軍兼最上鏡小姐。鄭文雅是香港1978-80年全港女子跳高紀錄保持者,前麗的電視藝員、前電影演員。現時是女子高爾夫球教練及舞台劇演員。她喜好旅遊、攝影、舞蹈、陶瓷、藝術表演。而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女神造型亦是仿照鄭文雅的身形而臨摹的。 鄭文雅曾就讀於上水鳳溪第一中學,於1991年10月29日與商人虞哲輝結婚。.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鄭文雅 · 查看更多 »

鄱陽湖之戰

鄱阳湖之战(1363年8月30日─1363年10月4日)是中國元朝末年的一場重要戰役,朱元璋在此役擊敗並殺死強敵陳友諒,也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鄱陽湖之戰 · 查看更多 »

鄗代之戰

鄗代之戰發生於前251年,戰國時代燕國攻打趙國的一場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鄗代之戰 · 查看更多 »

鄂州之战

鄂州之战,南宋宝祐六年至开庆元年(元宪宗八年至九年,1258年—1259年)十月,蒙古帝国忽必烈率蒙古东路军攻鄂州(今武汉武昌)的作战。 1258年二月,元宪宗蒙哥决定率军攻南宋四川,命宗王塔察儿率东路军攻荆山(今安徽省怀远西南淮河北岸)。十一月,塔察儿攻宋无功,蒙哥改命忽必烈率东路军攻鄂州,等待蒙哥大军一到,直趋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十一月,忽必烈自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启程。1259年七月,军至汝南,从被俘宋兵口中得知蒙哥死于的钓鱼城,认为是谣言,于是采取招降和进攻两套方案,继续前进。八月十五日,忽必烈率主力渡过淮河。八月二十日,攻破大胜关(今河南罗山南),宋兵逃跑。万户张柔率军攻打虎头关(今湖北省麻城东北),在沙窝(今河南商城西南)与宋军作战,其子张弘彦将宋军击败,击破守关宋兵。八月廿一日,忽必烈至黄陂。八月三十日,率军抵达长江北岸。南宋将领袁玠担任沿江制置副使,横征暴敛,被百姓所恨。蒙古军至,渔人献渔舟给蒙古军,充当向导。 九月初一,从攻四川的宗王末哥遣使将蒙哥死讯告诉忽必烈,劝他北归争汗位,忽必烈为立战功,还是率师渡江。九月初三,忽必烈登香炉山(今阳逻堡北),见长江北有武湖,湖东江岸筑阳逻堡,南岸是浒黄川。宋军用大船扼住长江渡船,拥兵十万,船二千,在于江中布阵,水陆阵容严整。忽必烈派军夺大舟二艘,连夜准备船只,想要夺阳逻堡,渡江。九月初四早晨,风雨昏暗,诸将以为不可渡江。忽必烈不听,于是,遂令分兵三路并进。董文炳率敢死士数百人冲在前面,乘朦胧击鼓急进,直达南岸,蒙古军竟相争渡,宋军迎战,三战都战败。张荣实率军乘轻舟在北岸作战,获得宋朝大船二十艘,俘虏二百人,斩杀宋将吕文信。水军万户解谢诚部将朱国宝,率精兵与宋军于中流作战,一共十七战,夺下宋船千余艘。宋军三道全部失败,阳逻堡也失败,蒙古军渡过长江。九月初九,忽必烈以主力围攻鄂州,同时派郑鼎率军袭江西,另派兵到湖南接应兀良合台。宋朝听说鄂州被围,兀良合台由广西入湖南。宋理宗大为震惊,命各制司进兵赴援,命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督诸军援救鄂州。九月十一日,忽必烈登城东北压云亭,观察城中军情,见城中出兵,派兵迎战,俘虏宋军二人。后带着宋朝降人到城下劝降,宋朝守将张胜杀死降人,派兵出击,宋军又败。张胜于是采取缓兵之计,诈降蒙古,诱劝蒙古军东撤,焚毁城池周边民居。宋将高达率军援救,蒙古军百户长巩彦晖中伏被俘杀。九月十七日,张柔率军会忽必烈攻打鄂州。派军攻打岳州(今湖南岳阳),南宋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从重庆来援救,阻击未胜,吕文德趁夜率军入城。 十月,贾似道自汉阳(今武汉)入城督师。蒙古军久攻不克,张柔于是命部将何伯祥造鹅车,掘洞入城,宋军在城内树栅为夹城,蒙古军募勇士由勇将张禧率领自城东南角进攻,守将高达力战,张禧身负伤而退,张柔再选士兵登城,破城东南隅,高达奋力抗击,组织人力修城,随破随修,使蒙古军不得入。十一月,蒙古军强攻鄂州城,张胜战死,城中死伤至一万三千人,贾似道移师黄州(今湖北黄冈),密派宋京去蒙古军中乞和,被蒙古拒绝。十一月十七日,忽必烈驻牛头山,得到其妻察必密信,于是想要撤军,但是声称要直捣临安、移师青山矶。闰十一月初二,忽必烈派张文谦告知诸将六天后撤离鄂州。贾似道得知蒙哥死讯,再遣宋京以划江为界,一年奉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向蒙古军乞和。忽必烈将乞和之事搁置起来。留下张杰、阎旺接应兀良合台,自己率大军北归。忽必烈安抚招降与军事进攻相结合,进展顺利,为之后灭宋积累了经验。宋朝守城将士奋勇抗击,取得守城胜利,但贾似道坐失抗蒙良机,反而割地乞和。.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鄂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鄂西战役

鄂西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与国军发生的一场战役。 1949年10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左、右两路向宋希濂部发起进攻。11月,宋希濂部西撤,19日,国军79军4个师被解放军左路军截住,经6日战斗被全歼。国军14兵团司令官钟彬被俘《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军事历史研究部 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鄂西战役 · 查看更多 »

野狐嶺戰役

野狐嶺戰役是蒙金戰爭初期起關鍵作用,決定「蒙起金衰」的會戰。它发生於1211年八月(金國衛紹王大安三年,成吉思汗在位第六年),地点在野狐嶺(今河北省萬全縣)。在这場大型會戰及之后1213年懷來戰役中,金國連連挫敗,導致金國內部發生弒君政變,加速了金國的滅亡。野狐嶺戰役也是世界軍事史上以少勝多(金兵50餘萬,蒙軍9萬)典範作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野狐嶺戰役 · 查看更多 »

臨江戰役

臨江戰役,中国共产党和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稱之为四保臨江,或经常与其配合的北满军事行动并称“三下江南、四保臨江”。1946年11月國共內戰期間,陳雲等領導長白山區的東北民主聯軍堅守南滿根據地,對國民革命軍進行機動作戰,破坏杜聿明的“先南後北,南攻北守”戰略。.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臨江戰役 · 查看更多 »

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歷次版本中稱為自由地區,亦称臺澎金馬地區、臺澎金馬、臺閩地區,是指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之後迄今,中華民國有效管理的領土,與1949年國共內戰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的「大陸地區」相對。涵蓋範圍包括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以及存有主權爭議的釣魚臺列嶼,全由島嶼構成。由於臺灣為最主要的組成領土,因此得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臺灣地區 · 查看更多 »

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是朝鮮戰爭進行的最後一場戰役,自1953年7月13日起至27日停戰協定簽字止,歷時15天。這場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以來進行的惟一的戰役規模的陣地進攻作戰。此次戰役志願軍集中了20兵團的第21、第54、第60、第67和第68軍以及第24軍,總兵力達到24萬人,同時集中了1360門火炮,形成强大的進攻力量,在金城以南——牙沈里至北漢江間22公里地段上對對面韓國第3、6、8、9四個師展開進攻。其中,7月14日淩晨,志願軍第203師609團第2營和第607團的一個偵察班組成的作戰支隊,穿過韓國國軍的炮火封鎖區,摧毀了位于二青洞(利川洞)的韓國陸軍首都師(猛虎師)第1團團部,是該戰役中最經典戰例,由于在此團部繳獲一面綉有白虎頭圖案的旗幟而聞名為“奇襲白虎團”。至7月16日下午時分,志願軍戰線已向南擴展192.6平方公里,達到既定戰役目標。與此同時,部分韓軍陣地由美軍及韓軍預備隊接防,從16日開始,美軍第3師、韓國軍第5、7、11師以及3、6、8、9四個師的殘餘部隊向志願軍連續反擊,截至7月27日停戰的11天裏,志願軍第20兵團打退了美軍和韓軍的連續反擊一千余次,韓軍攻占了白岩山、黑雲吐嶺等地點,但志願軍守住了其餘的新占領的約180平方公里的地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金城戰役 · 查看更多 »

金军三道攻宋之战

金军三道攻宋之战是1217年至1224年,金國攻南宋之戰爭。1211至1213年,金軍在野狐嶺戰役及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節節敗退,國力日漸衰落,1214年五月,金宣宗被迫南逃,由中都燕京遷都開封。七月,宋寧宗接納真德秀奏議,决定從此罷金國歲幣,但沒有直接出兵,對於蒙古攻金保持中立。1215年蒙古攻下金中都,金國領土縮小,欲「取償於宋」。1217年(宋寧宗嘉定十年、金宣宗貞祐五年)四月初一,金宣宗貪宋淮南之蓄,以「歲幣不至」為由,下令烏古論慶壽攻宋。戰爭持續數月,金國財力不支,且山東紅襖軍大盜李全率眾投靠南宋抗金,但是南宋也無國力全面反擊,且蒙古成吉思汗西征中,導致金軍不願輕易撤出南宋,戰事近一年膠著對峙。1219年,金僕散安貞為統帥,分兵三路攻宋,宋軍軍民奮起抵抗,在大安軍、棗陽之戰力挫金軍攻勢,使金國蒙受嚴重損失,金軍樞府武騎盡於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1220年,夏宋會師夾攻金秦州及鞏州,不克。1224年,繼任之金哀宗為了集中力量對抗蒙古,與宋夏議和收兵。結果金國「南開宋釁,西啟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補患」。 category:宋金戰爭 Category:宋朝战役 Category:金代战役 category:1217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金军三道攻宋之战 · 查看更多 »

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武装起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金田起义 · 查看更多 »

金界壕

金界壕又称金长城、兀术长城、金源边堡,是金朝为防御塔塔儿和蒙古诸部在大兴安岭区域所建造的壕堑。金初界壕从七家子至上庙沟全长约1680千米,界壕主要分布在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黑龙江省、河北省亦有分布。部分地段在蒙古国境内,约410千米。 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境内的遗址,以“金界壕遗址”的名称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金界壕遗址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金界壕遗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金界壕 · 查看更多 »

金门炮战

八二三砲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是指1958年到1979年(戰況最烈的為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馬祖及其他中國東岸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以隔海砲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砲戰。 砲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中華民國國軍隨後開始反擊。炮戰初期,解放軍攻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著重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在砲戰初期,國軍猝不及防,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甚至利用八吋榴炮反击及癱瘓廈門車站等補運單位。砲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鬥。10月初,解放軍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逐漸減少攻勢。至此,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维持單打雙不打,直到1979年1月1日和美國建交。 金門炮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至今最后一次大較量,此後雙方軍事衝突局限於海上,並逐漸停止至今。.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金门炮战 · 查看更多 »

采石之战

#重定向 採石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采石之战 · 查看更多 »

采石之战 (974年)

采石之战,发生于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对阵双方为北宋和南唐,爆发于开宝七年闰十月,结束于当年十一月。宋军宣告胜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采石之战 (974年) · 查看更多 »

長城戰役

長城大會戰,又稱长城抗战,是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发前,1933年日满势力向关内扩张,围绕长城一线发生的數場戰役,与热河战役相连接。由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重点仍落在“安内”与战争准备阶段,故采取了退让态度,结局以双方签订了塘沽协定暂息争端。当时中国国内抗日救亡运动涌起,紧接长城抗战还发生了“察哈尔民众抗日民众同盟军”的事件,以及在当年发生“闽变”,造成南京政府的忙乱,不过蒋中正最终在“围剿”中还是成功地将红军赶往了中国西部。在中方的隐忍退让之下,直到1935年12月,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日本势力逐渐进入了华北。 1933年,日本以熱河省地方官員表示歸附滿洲國為由,與滿洲國軍隊進軍熱河,省長湯玉麟不戰而逃;之後日軍進攻山海關、長城各隘口與熱河,國民政府派遣宋哲元、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關麟徵、黃杰與劉戡在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羅文峪、界嶺口憑險固守并抵禦日軍,但最終由於軍備不良、戰力消耗殆盡、戰略位置喪失而撤退。王以哲部东北军属于参战部队。 之後中華民國成立國民政府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由黃郛與何應欽與日本代表梅津美治郎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劃定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軍隊不得進入,而日軍退回長城以北,但实际上日军以“监察中国军队”的名义留下了驻军,为卢沟桥事变准备了条件。以長城為界,滿洲國更於長城各地樹立「王道樂土大滿洲國」的界碑。.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長城戰役 · 查看更多 »

长坂坡之战

长坂坡之战发生于中国东汉末年,曹操軍在荆州当阳附近的长坂坡追擊劉備軍。赤壁之戰之前哨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长坂坡之战 · 查看更多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東周战国时代秦國進攻趙國的大规模战役,“三年而后決”(靳生禾、謝鴻喜認為為前期僵持對峙二年六個月,後期白熱戰六個月),雙方都出動了傾國之師。結果,秦军戰勝赵军,並且盡數坑殺投降赵軍。 长平之战是為戰國形势转折点,經此一役,歷史證明並間接決定最後統一天下的是秦國,此後秦國天下無敵,六國皆不再有力單獨对抗秦军,秦滅六國只剩下时间问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长平之战 · 查看更多 »

长平之战遗址

长平之战遗址,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重大战役。虽然已经过去了2200多年,但是现在这一地区的很多地名和村名都和此次战争有关。 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是长平之战遗址的最重要的建筑。相传唐玄宗巡游至此,看到这里的累累白骨,便在这里的头颅山旁修建了骷髅王庙,并且挑选了一个巨大的尸骨,将其封为骷髅大王,立像于庙中。明代诗人-于-達真对此写道:现存的骷髅王庙为清代建筑,庙内供奉有赵括夫妇的塑像。 长平之战遗址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在遗址内出土了很多的刀币、布币、戈、矛、箭头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长平之战遗址 · 查看更多 »

长征

长征,又稱北上抗日發生在十四年抗戰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从中央苏区和南方苏区开始的战略转移與逃亡,最终抵达、汇聚于陕甘苏区。红军到达陕甘苏区后,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在报告中首先用“长征”一词,从此,“长征”一词进入史册。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余华里,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實際距離约合萬余公里;当时的國民政府称其为“流窜”或「西竄」。红军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 中央红军368天的长征期间,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15天进行大决战,235天用于白天行军,18天用于夜间行军,期间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中央红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62座县城,红军阵亡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击溃政府軍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五座连绵起伏的雪山。.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长征 · 查看更多 »

长勺之战

長勺之戰是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前684年的長勺 (今山東省萊蕪) 。此次戰役是繼前685年乾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魯國主將曹劌在此次戰役中的評論被認為是對戰前準備及管理軍隊士氣的重要觀點。 《左傳》對是次戰役有詳細描述,但《史記》〈齊太公世家〉及〈魯周公世家〉均無是次戰役之紀錄。.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长勺之战 · 查看更多 »

长衡会战

长衡会战,或称湖南会战,是指1944年(民国33年)5月至8月,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豫湘桂會戰(1號作戰)中,中国第9战区部队在湖南长沙、衡阳地区对日军进行的防御战役。学术界也将“长衡会战”分为2个阶段:.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长衡会战 · 查看更多 »

长葛之战

#重定向 長葛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长葛之战 · 查看更多 »

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之战,又称长津湖战役或长今湖战役(장진호 전투;Battle of Chosin Reservoir) ,是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一场决定性战斗,为朝鲜战争的东线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介入冲突以后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悄悄渡過鴨綠江,进入北朝鲜东北部,在朝鲜東北部之長津湖包圍聯合國軍,令长津湖地区的美国十分意外,雙方随即在严寒气候下展开一场历时17天的残酷战斗。在1950年11月27日到12月13日期间,爱德华·阿尔蒙德少将指挥30,000 人的联合国军部队(绰号长津精英)被宋时轮指挥的大约67,000人的中国部队包围。虽然中国军队成功地包围了联合国军,并且有人数优势,但中国军队因为冻伤、补给不足及武器装备劣于美军而受到各種嚴重損失,战斗后期联合国军突破包围圈撤退。第10军从兴南港的撤离,标志着联合国军完全撤出了北朝鲜。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長津湖戰役,從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共進行了十天,對整場朝鲜戰爭的進程有重大的影響,戰役共包括防守下碣隅里、防守柳潭--、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團及第7團從柳潭里突圍撤向下碣隅里 、美國陸軍第31團級作戰隊在長津郡東面的戰事四部分。.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长津湖战役 · 查看更多 »

长春围困战

长春围困战、或稱長春圍城,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在中國吉林省长春市发生的一场围城战,进攻方为萧劲光所指挥的东北人民解放军(下称解放军),守城方为郑洞国所指挥的中華民國國軍(下称国军)。长春战役是辽沈战役之一部分,解放军占领长春宣告了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长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第一个大的围城战役”,以10万解放军围困10万国军。东北解放军意图围城打援,以部分部队进攻长春,吸引沈阳廖耀湘兵团北上救援,然后在途中将廖耀湘兵团围歼。但攻打长春之解放军与守城之国军兵力相当,装备不如国军,而廖耀湘兵团又拒绝北上援救,所以东北解放军始终没决心强攻长春。后解放军决定先攻下锦州,切断东北国军南逃之路,将东北国军滞留在东北战场,逐个消灭,因此主力南下,长春战役形成了围而不攻之局。 战役自1948年5月23日,解放军對防守长春之国军完成包围,并切断国军空中运输开始,直至10月19日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倒戈,新七军投降,解放军进驻长春结束。期间150多天解放军进行了围困和经济封锁民逃脱,为让城内老百姓耗光城内国军的粮食,利用铁丝网、壕沟不让难民出来。為劝阻出来者回去,解放军打骂捆绑離開者,开枪射击,最终十余万难民饿毙。。.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长春围困战 · 查看更多 »

镇南关起义

#重定向 丁未鎮南關之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镇南关起义 · 查看更多 »

镇江之战

镇江之战可以指:.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镇江之战 · 查看更多 »

镇海之战

#重定向 鎮海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镇海之战 · 查看更多 »

苏家埠战役

苏家埠战役是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的一次战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为应对国军在皖西以苏家埠为枢纽的六安至霍山的防线发动的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苏家埠战役 · 查看更多 »

苏中战役

苏中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战略防御阶段初期,利用国军注意力集中在围堵中原突围,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地区反击国军进攻而连续进行的七次作战的总称,因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又称其为苏中“七战七捷”。学者何新声称苏中战役夸大战果,其理由是两淮最终失陷于国军。事实上,进攻两淮作战是徐州绥靖公署下辖的第5军(欠第200旅)、第7军、整编第69师(欠第99旅)、整编第28师(欠第80旅)、整编第57师、整编第58师、整编第74师,上述部队并不属于第一绥靖区(可参照下述“双方参战兵力”一节,与一绥区参战部队完全不同);而共产党方面,两淮防守方为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因此,两淮作战与本次战役并无直接联系。部分学者提出一本名为《徐州绥靖概要》的书籍声称国军方面取得了此次战役胜利,然而国军战役总结则明确指出此役"招致重大损失"。相反,华东共军本就不计一城一地得失,弃临沂歼李仙洲,弃坦埠歼张灵甫,弃开封歼区寿年,比比皆是。双方“胜利”的标准既已不同,如此,则国军亡5万余人得苏中,共军亡苏中而歼敌5万人;国军志在略地,共军志在歼敌,此役双方皆得偿所愿,则双方俱称“获得胜利”似亦无不妥。.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苏中战役 · 查看更多 »

苏联入侵新疆

苏联入侵新疆是于1934年1月至4月发生在中国西北部新疆省的一次军事冲突。此次冲突是哈密暴动的一部分。中华民国方面的指挥官包括蒋介石、马仲英等,而苏联方面的指挥官包括斯大林。在此次冲突当中,苏联红军协助归化军参与了与中华民国军队的作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苏联入侵新疆 · 查看更多 »

英國侵藏戰爭

英國侵藏戰爭是清代光緒年間英屬印度陸軍由錫金入侵西藏的戰爭。英國的直接目的是建立英屬印度与西藏之間的貿易與政治聯繫,戰略目的是防止俄国勢力進入西藏,威脅大英帝國皇冠的珠寶——英屬印度。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於英屬錫金與西藏的邊界糾紛,爆發隆吐山战役,英軍擊潰駐守爭議領土隆吐山的藏軍,佔領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戰後,清廷派駐藏大臣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承認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由於西藏噶廈政府並未參與談判,因此拒絕依條約開放與印度的貿易,抵制畫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英國外交使團在榮赫鵬率領下由錫金進入西藏要求談判邊界與通商問題被拒,返回印度後英軍增兵,於次年(1904年)攻陷拉薩,英國稱之為「榮赫鵬遠征西藏」(Younghusband expedition to Tibet)。榮赫鵬與噶倫等官員簽訂《拉薩條約》,清廷駐藏大臣則拒絕簽署。英軍撤兵後,清廷派出代表與英國簽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英國承諾不侵佔西藏,清廷則保證不准其他國家侵佔西藏。 中國認為英國侵藏戰爭共有兩次:「隆吐山战役」是第一次英國侵藏戰爭,「榮赫鵬遠征西藏」是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藏人將「榮赫鵬遠征西藏」稱為「木龍年戰爭」(),夏格巴·旺秋德丹所著《藏區政治史》稱為「榮赫鵬武裝使團」而不稱為「侵略」;英國將隆吐山战役稱為「遠征錫金」(Sikkim Expedition),英文史料中「英國侵藏戰爭」通常指「榮赫鵬遠征西藏」而不包括隆吐山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英國侵藏戰爭 · 查看更多 »

苗劉兵變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是建炎三年(1129年)由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並逼迫宋高宗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兵變消息傳出後,苗、劉二人沒有採取進一步的措施,各地將領紛紛採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壓,苗傅和劉正彥見局勢失去控制,連忙奉宋高宗復辟,最後兩人被打敗,在建康被寸斬。.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苗劉兵變 · 查看更多 »

雁门之战

雁门之战指的是中國北宋和辽朝之间发生在980年的战役,结果以宋军击败辽军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雁门之战 · 查看更多 »

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是北宋于雍熙三年,发动的一场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目的的北伐。之所以在此时北伐,主要原因在于辽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辽乾亨四年)辽景宗去世,辽圣宗即位,赵光义认为其执政未稳,有机可乘。此役初期宋军进展顺利,但由于后期将领冒进,致使战术上出现重大失误,最终导致全面溃败,进而不得不退守至原来的边界。.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雍熙北伐 · 查看更多 »

蛇水之战

蛇水之战是公元662年发生在今朝鲜平壤一带的一次区域战争,是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又被称为第一次平壤战争。 高句丽渊盖苏文率军与唐朝沃沮道交锋。唐朝沃沮道全军覆没。 渊盖苏文杀死了唐朝沃沮道统领庞孝泰和他的13个兒子。 S S Category:662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蛇水之战 · 查看更多 »

雅克萨战役

雅克萨战役,是17世紀中后期清朝和俄国之间因邊境衝突而爆發的一场战争,俄方及西方稱之為俄清邊境衝突(俄文:Русско-цинский пограничный конфликт, 1652—1689)。.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雅克萨战役 · 查看更多 »

速杞之戰

速杞之戰發生於前704年,楚國打敗隨國軍隊的一場戰爭。 楚國國君熊通為人好戰,早有僭號稱王的志向。令尹鬬伯比進言說楚國去除王號已久,如今欲恢復王號,首先必須以武力制服諸侯。熊通便向鬬伯比詢問計策。鬬伯比認為隨國為漢東諸國中最強大,如若熊通以兵攻打隨國,而另一方面派遣使節要求隨國會盟。若隨國臣服楚國,則漢淮地方諸國,全都會繼而臣服。前706年,熊通聽從鬬伯比之計,因此親率大軍,屯兵於瑕。派遣大夫薳章,要求隨國會盟。隨國暫且應允結盟,但因佞臣少師中了鬬伯比驕兵之計,而使隨侯輕視楚國。 前704年夏天,楚國邀請各國諸侯到沈鹿(今湖北省鍾祥縣東)會盟,漢東諸國中,只有黃,隨二國國君未到盟會。熊通因此派遣大夫薳章前去責備黃國,又親自率領大軍討伐隨國,進軍至漢水、淮水之間。雖然大夫季梁在戰前反對與楚軍速戰,又建議避其鋒芒。但是隨侯及少師輕視楚軍,兩軍在速杞交戰,隨軍因而大敗,隨侯逃逸,戎右少師為鬬丹俘獲。熊通要求隨侯為楚國上言要求進爵,但是周桓王拒絕熊通,熊通遂自立為「武王」,與隨國結盟而去。漢東諸國,各遣使稱賀。自此,楚君皆稱「王」,開創諸侯僭號稱王的先河,當時周室衰微,故亦無法阻止。.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速杞之戰 · 查看更多 »

虎牢之戰

虎牢之戰,又名洛陽-虎牢之戰,發生於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一帶,是唐朝統一戰爭中最關鍵的一戰,李唐在該戰役中一舉平定洛陽王世充、河北竇建德兩大割據勢力,奠定唐朝基本版圖。.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虎牢之戰 · 查看更多 »

虎门之战

虎门之战,发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2月,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远征军进攻广州门户虎门要塞与清朝守军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共有三次战斗,分别为沙角山、大角山战斗,横档岛水道战斗和横档一线战斗。这场战役最终以虎门要塞陷落,英军获胜告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这场战役中阵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虎门之战 · 查看更多 »

虎门炮台

虎门炮台位于中国广东省境内的珠江入海口,为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遗址。 其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后来陆续增建,包括城垛、炮洞、兵房、火药局等设施,均用砖、石、灰沙构筑。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鄧廷楨、怡良、关天培等,为防备英军侵略,将虎门11座炮台分为三重门户设置:以沙角、大角炮台为第一门户;南山、威远、靖远、横档、永安、巩固炮台为第二门户;大虎炮台为第三门户;并以新涌、蕉门炮台为左右两翼,共设铁炮300多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陷后被英军毁坏。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政府重修虎门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又被英、法军队捣毁。光绪年间再次重修。1982年2月23日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虎门炮台 · 查看更多 »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时期的一件大型青铜器,中国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虢季子白盘 · 查看更多 »

陰晉之戰

晉之戰發生於前389年,秦國起兵50萬討伐魏國西河郡,被郡守吳起以少勝多擊敗秦軍的著名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陰晉之戰 · 查看更多 »

陳叔陵

陳叔陵(),陈宣帝陳頊次子,封為始興王。母親是貴人彭氏。 南梁承聖中,生于江陵。与兄长陈叔宝曾被扣为人质。天嘉三年(562年),随兄长回到南陈,封康乐侯,邑五百户。光大元年(567年),除中书侍郎。二年,出为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其父登基后,陈叔陵于太建元年(569年),封始兴郡王,奉昭烈王祀。进授使持节、都督江、郢、晋三州诸军事、军师将军,刺史如故。当时,陈叔陵时年十六,已自己主政,下属不能干预。他性格严刻,部下慑惮。诸公子侄及罢县令长,皆逼令事己。寻进号云麾将军,加散骑常侍。 太建三年(571年),加侍中。四年,迁都督湘、衡、桂、武四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湘州刺史,侍中、使持节如故。诸州镇闻其至,皆震恐股栗。寻进号镇南将军,给鼓吹一部,迁中卫将军。九年,除使持节、都督扬、徐、东扬、南豫四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侍中、将军、鼓吹如故。太建十年,至都,加扶,给油幢车。陈叔陵又喜掘墳露骨,《陳書》載,叔陵“好遊塚墓間,遇有塋表主名可知者,輒令左右發掘,取其石志古器,並骸骨肘脛,持為玩弄,藏之庫中”。太建十一年(579年),生母彭氏去世,东晋太傅谢安的陵墓也被他挖掘,將彭氏葬於此。为生母彭氏丁忧去职,又起为中卫将军,使持节、都督、刺史如故。服阕,又为侍中、中军大将军。 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宣帝去世,為爭奪帝位,曾以藥刀砍中其兄陈叔宝頸項,和赶来的其母柳--数下,陈叔宝乳媪吴氏在太后身旁从后面抓住陈叔陵的手肘,陈叔宝才得以起身,陈叔陵仍然抓着陈叔宝的衣服,被陈叔宝挣脱。陈叔陵的弟弟长沙王陈叔坚与陈叔陵搏斗,夺下刀,用衣袖把他绑在柱子上。吴媪已扶陈叔宝躲避,陈叔坚去寻找陈叔宝,陈叔陵趁机挣脱,走出云龙门,快速回到东府,招呼甲士,散金银以为赏赐,召在外诸王将帅,但除了堂弟扬州刺史新安王陈伯固以外并无人响应。陈叔宝继位,派大将蕭摩訶追杀陈叔陵。陳叔陵企圖招降蕭摩訶,派人送給蕭摩訶一部鼓吹,並對他說:“事捷,必以公為台鼎。”萧摩诃回报说:“须王心膂节将自来,方敢从命”。叔陵照办,结果其心复将领皆被萧摩诃拘捕处决。叔陵见大势已去,將妃張氏及寵妾七人沉於井,自率步騎百人--突圍奔隋,从南门出逃,情急落馬。萧摩诃率军将其追斩。诸子被赐死,舅舅彭暠以及相关官员被处决。.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陳叔陵 · 查看更多 »

陈仓之战

#重定向 暗渡陈仓.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陈仓之战 · 查看更多 »

陈桥兵变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中國歷史上一宗發生在顯德七年(960年)的軍事政變。後周禁軍效仿後漢乾和八年(950年)軍士擁立郭威登基稱帝的澶州兵變,於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拥戴赵匡胤为帝。此次兵變导致了後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亦標誌著五代十國中的五代時期的結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陈桥兵变 · 查看更多 »

陘城之戰

城之戰發生於前264年,戰國時代秦國攻打韓國的一場戰爭。 魏國人范雎因受魏國相國魏齊迫害而逃往秦國。到了秦國,范雎以客卿身份向秦昭襄王進言,針對穰侯魏冉屢次帶領秦軍跨越韓、魏兩國進攻齊國,勞師動眾卻又收穫很小的缺點,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的策略。即是以恩威並用的辦法親近魏、韓兩國,威脅楚、趙兩國,迫使齊國恐懼後主動依附秦國,待齊國依附後,然後再向臨近秦國的韓、魏兩國發動進攻,拓展土地。秦昭襄王採納范雎的建議,對臨近的韓、魏兩國發動進攻。 前264年,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今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東北),接連攻拔韓國陘城等九座城邑,斬殺韓軍五萬,此戰是為陘城之戰。次年(前263年),白起又率軍封鎖了南陽太行山道。前262年,白起再攻拔韓國野王,切斷了上黨郡同韓國本土的聯繫。上黨郡守馮亭只好向趙國投降,引發秦、趙兩國之間著名的長平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陘城之戰 · 查看更多 »

陕北战役

陕北战役,发生于1947年(民国36年)3月。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战略防御阶段阶段,胡宗南率国军整编第1军、第29军所属 6个整编师15个旅,在马家军一部协助下对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实施的一次重点进攻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陕北战役 · 查看更多 »

护步达冈之战

护步达冈之战为金国收国元年、辽国天庆五年(1115年)发生的一场战役,金军以少胜多击败辽的战役,金太祖抓住有力战机,追击辽军于护步答冈(今黑龙江省五常市西),重创辽军主力,金军由抗辽走向灭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护步达冈之战 · 查看更多 »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介入朝鲜战争后的第三场战役。包括西线第三次汉城战役及东线原州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 · 查看更多 »

柯尔克孜叛乱

柯尔克孜叛乱是1932年发生在中华民国新疆省的柯尔克孜族非正规军反抗新疆政府的起事,领导者是埃德·米拉布。 在喀什噶尔的回族道尹馬紹武在事件中粉碎柯尔克孜族叛军。苏联也参与镇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柯尔克孜叛乱 · 查看更多 »

柴保昌

柴保昌,生卒年不详,隋代绛郡人,隋末山西汾晋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柴保昌与敬盘陀等在绛郡聚众起事,逐渐发展到数万人,转战于绛郡、文城郡、临汾郡一带。 十二月,朝廷诏令民部尚书樊子盖率关中兵数万征讨义军。樊子盖将义军主要活动范围汾水以北的村庄、坞堡全部烧毁,对投降的义军,不分老少,一律坑杀。残酷的镇压手段引起了民众的恐慌和愤怒,参加义军的民众更多了,以致到了大业十二年(616年)官军仍不能取胜。 隋炀帝见师出无功,下诏召回樊子盖,以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李渊代之。李渊改变策略,采用剿抚并用的手段,一面积极进攻,一面进行劝降。他善待投降的义军,甚至将降者安置在身边,从而成功地瓦解了义军的军心,前后投降的义军有数万人。起义最终失败,余部散入它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柴保昌 · 查看更多 »

枣宜会战

棗宜會戰為1940年5月至6月,中國第5戰區部隊在湖北省棗陽、宜昌地區對日軍華中派遣軍第11軍進行的防御戰役,日軍方面則稱為宜昌作戰,目標是消滅宜昌周圍的第5戰區兵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枣宜会战 · 查看更多 »

林历山之战

#重定向 林歷山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林历山之战 · 查看更多 »

林士弘

林士弘(),,祖籍福建莆田,祖林英,由莆田北螺村移居洪州鄱陽。饒州鄱阳县(今江西鄱阳县)人,隋末唐初地方割据势力之一。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5年)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兵,攻占豫章郡城,师乞战死后他统率义军大败隋军于鄱阳湖,杀隋将刘子翊,发展到十多万人,遂攻占虔州(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境),林士弘称南越王或楚帝,并用延康或太平为年号;其势力最强时领土由江西九江至广东广州。至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战败,退保安成(今江西安福东南)山洞,不久病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林士弘 · 查看更多 »

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事件為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由天地會領袖林爽文發動的一場抗清行動。.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林爽文事件 · 查看更多 »

捻军

捻军(1853年-1868年),清朝官方稱之為捻匪或捻賊,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安徽北部及江苏、山東、河南三省部分地区的反清農民軍,兴起后一度響應同时期的太平軍。捻军重要人物為沃王張洛行(又稱張樂行,張宗禹之叔)、奏王苗沛霖、梁王張宗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等人。捻军持續活動16年,全盛時曾經斬殺清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最後分為東西兩支,由清朝將領李鴻章和左宗棠平定。.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捻军 · 查看更多 »

李子通

李子通()是中國隋代末年唐朝初年領袖之一,東海丞(今山東嶧縣)人,漁民出身。大業末年,李投奔盜左才相,因李子通聲望日高為其所忌,因而離去;又投奔杜伏威,後在海陵(今江蘇泰州)自立。619年击败陈稜,攻克江都,自稱皇帝,建國號吳,年號明政。 次年击败沈法兴,攻取京口、丹阳、毗陵等郡都归附。後李為杜伏威的將領輔公祏擊敗,棄守江都,渡江至餘杭(今杭州)再次發展;但在621年再被杜伏威擊敗,而被押送唐朝首都長安。李渊不治罪,赐他田产。李渊召杜伏威入朝,李子通认为江南空虚,想去那里招集旧部,东山再起,逃至蓝田被抓获伏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李子通 · 查看更多 »

李世贤

李世贤(),广西藤县大黎乡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封“侍王”,在天京失陷後繼續領導部份太平軍反清,1865年被友軍殺害。.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李世贤 · 查看更多 »

李佛子

李佛子(,),是越南北部地方起義軍領袖,萬春國(野能國)政權君主(555年-602年)。 李佛子是李賁的部將。546年,陳霸先擊敗李賁,李賁出奔屈獠。李佛子則同李天寶一起,率三萬人逃往九真,遭陳霸先追擊,投奔哀牢。548年李賁逝世後,追隨李天寶,在桃郎城寨立國。555年,李天寶病逝後繼領其部眾,建都峯州,越南史家稱之為「後李南帝」()。 557年,李佛子興兵攻打另一路起義軍首領趙光復,戰於太平縣,未分勝負。李佛子隨後與趙光復簽訂了和約,以君臣州為界。李佛子遣子雅郎入贅於趙氏。 571年,李佛子再次興兵攻打趙光復,兼併了趙氏的勢力。 李佛子與中國隋朝關係微妙。隋文帝於601年詔令境內建造佛塔及安奉舍利,交州地區亦有執行。據銘文資料記載:「維大隋仁壽元年歲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乙丑,皇帝普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謹於交州龍編縣禪眾寺奉安舍利,敬造佛塔。」學者王承文據此認為,李佛子與隋室應有著隸屬關係。 601年,李佛子派兄長的兒子李代權據守龍編,將軍李普鼎據守鳴鳶城,自己則率軍守「越王古城」。隋文帝計畫發兵討伐李佛子。左僕射楊素推薦瓜州刺史劉方有將帥的才能,於是文帝拜劉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以度支侍郎敬德亮為長史,統領二十七營前往征討。李佛子遣二千餘人前往防禦,隋軍的營主宋纂、何貴、嚴願等率部,在都隆嶺擊敗了起義軍。劉方隨後遣使勸降。李佛子因畏懼而率軍投降,被劉方縛送隋都大興城,與其他將領一同被斬首,前李朝滅亡。 越南人為紀念李佛子,在小鴉海口為李佛子修建祠堂,對其進行祭拜。後來在《粵甸幽靈集》中,追稱他為英烈仁孝欽明聖武皇帝。.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李佛子 · 查看更多 »

李轨

李轨(),字處則,凉州姑臧县(在今甘肃省武威市)人。隋末唐初时期甘肃河西地区割据者。 隋朝大业中,补鹰扬府司兵。大业十三年(617年),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為了進攻薛舉,遣使給李軌送來璽書,稱李軌為從弟。十一月,李軌佔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五郡之地,改稱涼帝,建元安樂,並遣人奉書給唐高祖,自稱從弟、大涼皇帝臣軌。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高祖派安兴贵劝李轨降唐,安兴贵劝李轨降唐无效,遂与其弟戶部尚書安修仁密谋,勾結胡兵发动兵变,城中人爭出就興貴,李軌見大勢已去,攜同妻子登上玉女台,飲酒告別,李轨被俘,送往長安与诸弟、诸子一同問斬。.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李轨 · 查看更多 »

李永和

李永和(),雲南省大关縣人,回族,貧農出身,清朝末年順天軍起义领袖、滇匪。.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李永和 · 查看更多 »

杨玄感

楊玄感(),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隋末割據勢力之一。其父楊素為隋朝著名將相。 楊玄感體貌偉岸,又有美髯,愛好讀書,擅長騎射。因其父楊素的軍功而獲得柱國之位,先任郢州刺史,其後遷為宋州刺史。楊素為隋煬帝猜忌的時候楊玄感曾經去職,父死之後復任鴻臚卿,繼承其父之楚國公爵位,之後更升任禮部尚書。可是見疑於煬帝,故陰謀擁立秦王楊浩。 因隋煬帝逼死楊素,後來又對人說過要把楊素一家滅族,官為禮部尚書的楊玄感內心不安,於是開始策劃謀反。大業九年(613)春,隋煬帝第二次出征高句麗,命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督糧。此時民變已經陸續爆發,楊玄感认為機不可失,遂滯留糧草,並於同年六月初率兵割據城池。又偽報遼東的水軍總管來護兒謀反,屯兵於黎陽。 杨玄感的故交李密自長安率兵至黎陽,成為玄感謀士。李密認為上策是北據燕都,以斷隋煬帝後路,中策是西入長安,以控制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下策是攻擊附近的洛陽。而杨玄感选择下策,進圍洛陽,久攻不克,掛念父老妻兒的隋援軍到來,攻勢猛烈,杨玄感軍被迫西撤,一日三戰三敗,然後再重新對戰於董杜原,被宇文述諸軍攻擊,杨玄感大敗,與十餘個騎兵竄逃林木間,欲奔往上洛。處境窘迫的杨玄感,最後只剩下自己與弟弟楊積善兩人,步行逃到了葭蘆戍,自知無法逃脫,對弟弟積善說:「已兵敗如此了,我不能受人戮辱,你殺了我。」於是積善砍死了楊玄感,然後自殺,卻自刺未死,被追兵俘虜,與楊玄感的首級一起送到行在,磔刑其屍首在洛陽市場上,然後焚屍,餘黨都被平定。公卿們請改玄感姓為梟氏,皇帝下詔許可。 玄感生前出身閥閱,於民有德,死狀淒慘,民甚憐之,被奉為目連尊者部下之判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杨玄感 · 查看更多 »

松州之战

松州之战,是唐朝和吐蕃的第一次战役。吐蕃在贞观十二年以唐朝拒绝他们迎娶公主为由,在松州和唐军交战,希望籍此逼迫唐朝下嫁公主。吐蕃军队在攻城未遂,反而被唐军偷袭后上表求和。在唐朝答应求和后吐蕃再次求婚,成功迎娶文成公主,迎来与唐朝数十年的和平时期,唐朝也获得了足够的时间抵抗突厥和高句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松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杜伏威

杜伏威(),名尧,字伏威,以字行,齐州章丘县(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杜伏威 · 查看更多 »

桑丘之戰

桑丘之戰是發生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的戰役。此戰役為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首次與齊國正面交鋒的戰役,秦國本打算藉著勝魏解楚的威勢趁勝擴大戰果,向韓、魏二國借道攻齊以挫敗齊國,卻反被齊國打敗,於是秦國派遣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向齊國賠罪。.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桑丘之戰 · 查看更多 »

桂南会战

桂南會戰,發生在1939年11月-1940年2月,中國軍隊在廣西省南部地區防禦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桂南会战 · 查看更多 »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即围魏救赵)的战役。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城,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而後魏國與韓國結盟,合攻另一支齊軍,是為襄陵之戰,最後在楚國與秦國的介入之下,魏、齊簽署和約,孙膑釋放庞涓。.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桂陵之战 · 查看更多 »

桂柳会战

桂柳會戰亦被稱為桂柳戰役,是抗日戰爭中日本帝國陸軍與國民革命軍之間的陸上戰役。這場戰役是豫湘桂戰役、也被稱為一號作戰的第3部分。作為上述行動的一部分,這次進攻的主要目標是將日本佔領的領土連接起來,同時,摧毀在該地區的美國陸軍航空軍基地。 1944年8月日本在結束湖南省的衡陽攻防戰後,日本第6方面軍部隊分別自湖南衡陽、廣東西江、雷州半島3路發兵對廣西省的桂林及柳州發起進攻;防守在該地區的國民革命軍為抗日戰爭第四戰區部隊。在9月及10月的戰鬥逐漸擊破第4戰區所屬武力後,日軍自11月開始進攻桂林,而當時的桂林只有20,000名守軍防守。 中國政府知道桂林不可能繼續堅守,但出於國內政治原因而堅持防守,向被圍困地區運送食品和生活用品。大多數平民在數週之前已從桂林逃離,該市已被燒成焦土,桂林已被加強防禦,滿佈碉堡及鐵絲網,廣西部隊由白崇禧將軍指揮。約瑟夫·史迪威將軍,是白崇禧的好友,不斷運送美國軍火增援白的部隊力量,守軍在山丘邊挖掘戰壕。 相較起衡陽城下的長期僵持,桂林城則迅速淪陷,只經過10日的戰鬥日軍便成功佔領桂林,同日進據柳州。因為國軍迅速撤退,日架於11月24日已控制了廣西約67%面積共75個縣的地區,215,000名平民在報復及交戰中喪生,傷亡人數更超過431,000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桂柳会战 · 查看更多 »

棘蒲之戰

棘蒲之戰發生於前381年,楚國、趙國聯軍打敗魏國的一場戰爭,以各國皆疲弱而告終。主因是趙國侵佔了衛國大塊土地,威嚇到魏國在中原地區的利益,使得魏國出兵支援衛國,齊國也派兵支援,趙國向楚國求救,楚國也加入了這場大戰。這場戰役也是魏國自魏文侯改革以來首次在戰場上失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棘蒲之戰 · 查看更多 »

楚、巴攻邓、鄾之战

楚、巴攻邓、鄾之战,是指發生於公元前703年(周桓王十七年)楚巴兩國聯軍攻邓鄾兩國的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楚、巴攻邓、鄾之战 · 查看更多 »

楚灭庸之战

楚灭庸之战,是指發生在公元前611年,楚國與秦、巴兩國聯手消滅庸國的一場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楚灭庸之战 · 查看更多 »

楚灭舒庸之战

#重定向 楚滅舒庸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楚灭舒庸之战 · 查看更多 »

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或稱楚漢相爭,是秦朝滅亡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時間一般認定為前206年-前202年,秦朝滅亡之后開始,一直到項羽於烏江邊自刎結束。楚汉战争结束了秦末民變之后短暂的分裂局面,是继秦灭六国之后的又一次中国统一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楚汉战争 · 查看更多 »

楚攻绞之战

#重定向 楚攻絞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楚攻绞之战 · 查看更多 »

楚攻罗之战

#重定向 楚攻羅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楚攻罗之战 · 查看更多 »

樊城之戰

樊城之戰,亦可稱為關羽北伐,是漢末三国时期的一場重要戰役。此役中蜀汉大将關羽父子被东吴俘杀,蜀漢失荊州三郡,與東吳關係破裂,此後發生夷陵之戰。 219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經已穩定益州、漢中,荊州守將關羽見時機成熟,遂北伐曹操。關羽首先進攻樊城,樊城守將曹仁急求援軍,魏王曹操先後派出徐晃、張遼、裴潛、呂貢援救曹仁,自己亦親征,不過張遼和曹操未到,樊城之圍已經解除。 原因是曹操派人連絡孫權,希望孫權從關羽背後偷襲荊州。由於劉備借南郡一直不奉還,且關羽又經常擾攘邊境奪取糧食,故此孫權接受曹操的意見,聯合討伐關羽,派呂蒙指挥荊州行動。當時關羽剛被徐晃擊敗,意圖撤退,得知大本營南郡已失,唯有退守麥城,最後突圍時被擒,被孙权斬首。.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樊城之戰 · 查看更多 »

横城反击战

横城反击战是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后的一场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中东线的一次战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胜利而结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横城反击战 · 查看更多 »

武公攻玁狁之战

#重定向 武公攻玁狁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武公攻玁狁之战 · 查看更多 »

武阳之战

武陽之戰,是東漢末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曹操以機動戰法,在東武陽等地大破黑山軍的戰役。 初平三年(192年)春天,東郡太守曹操,屯兵頓丘。黑山軍于毒部進攻武陽。諸將都請求發兵救援武陽,曹操卻主張襲擊于毒部的根據地,以圍魏救趙的方式解武陽之圍,于毒若回救,則武陽之圍自解;若其不撤武陽之兵,則可乘虛搗其老營。曹操於是統兵進擊黑山。于毒聞訊,即撤武陽之圍,回師救營,曹操又急轉兵鋒,北向內黃,黑山軍眭固部及匈奴南單于之子於扶羅部皆被曹軍擊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武阳之战 · 查看更多 »

武汉会战

武漢會戰(中國:武漢保衛戰;日本:武漢攻略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一場橫跨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等广阔地域大規模戰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蔣中正領導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抗擊由华中方面军总司令畑俊六指揮的大日本帝國陸軍。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帕維爾·費奧多羅維奇·日加列夫、率領苏联航空志愿队支援中國。 武汉会战包括有:马当战役、九江战役、黄梅战役、广济战役、田家镇战役、瑞昌战役、马头镇战役、星子战役、万家岭战役、富金山战役、信阳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武汉会战 · 查看更多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中國武汉武昌发生的兵变:旨在推翻清朝统治,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共進會和文學社)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再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在清廷將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平定保路運動之際,留守湖北之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遂計畫在1911年10月16日發動革命。但10月9日事跡敗露,導致革命黨人遭搜捕殺害,於是10月10日晚間黨人先發制人,齊集猛攻湖廣督署,湖廣總督出逃後督署陷落,至12日攻陷武漢三鎮,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武昌起义的成功发动,使中國各地陸續響應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的訴求,最終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政體,建立了中國史上第一个共和國,就是中华民国,是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武昌起义 · 查看更多 »

殽之戰

晉殽之戰,首見於《春秋左傳》,乃是秦國與晉國之間所發生的一場大戰。此戰發生於公元前627年(魯僖公三十三年、周襄王二十五年、鄭穆公二年、秦穆公三十三年、晉襄公元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殽之戰 · 查看更多 »

毌丘俭文钦之乱

毌丘俭文钦之乱,又称寿春二叛,是三国时期对曹魏摄政司马师家族的一次讨伐性起事,是250年代寿春三叛的第二叛。.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毌丘俭文钦之乱 · 查看更多 »

永安之战

#重定向 永安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永安之战 · 查看更多 »

永乐城之战

宋夏自从庆曆和议以后,双方维持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到了宋神宗时期,西夏外戚梁太后与其弟梁乙埋姐弟当权,国势衰落,政治腐败,西夏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梁太后多次出兵攻宋,想提高国内政治威望,却都惨败而归。宋神宗认为西夏无理,下令攻灭西夏。宋军于元豐四年(1081年)11月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击溃夏军,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命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于元豐五年(1082年)9月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 徐禧等人率領二万五千禁军,景思宜有四千禁军,另有厢军四万人,总兵力约七万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了消灭西夏,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宁夏境内),种谔認為永乐距银州故城不远,三面绝崖而无水泉,力谏说在永乐筑城必然失败。徐禧怒斥种谔,並上奏朝廷,弹劾种谔骄横。又把种谔调往延州,种谔由是怨懟。至九月初六,築成,徐禧令景思宜领四千人镇守,自行带中军,右虞侯军,右军八千余人返米脂。 不出十日,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曲珍忙报知徐禧。徐禧與李舜举、李稷等,统兵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部下高永亨建議夏军渡永定河時突袭敌军,徐禧以為“王师不鼓不成列。”予以拒絕,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夏军渡永定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宋军战败,退入城中。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永乐城中缺水,“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沈括以及宦官李宪等人的救兵受阻。鄜延道總管种谔因為怨恨徐禧,竟未予以援救。高永能劝徐禧尽出金帛招募敢死队血拼,徐禧不听。鄜延路副总管曲珍劝徐禧突围,徐禧亦不听。 二十日夜,天降大雨,新建城墙浸水后被夏军擂垮,宋军饥疲不能拒,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李舜举、李稷、高永能等人死难,《宋诗纪事本末》,卷四十,《西夏用兵》言宋军二十多万士卒役夫阵亡,只有曲珍、王湛、李浦、呂整裸跣逃脱,《邵氏聞見錄》稱“靈武之役,喪師覆將,塗炭百萬,帝中夜得報,起環榻行,徹旦不寐。”次日神宗對輔臣痛哭失聲,史称永乐城之战。根据台湾学者方震华之分析,宋军在此役之中的损失约在二万到三万战斗部队以及留在城内的厢军和保甲等,二十万为后人政治目的而夸大。 永乐城之战后,宋神宗开始悔悟,而不再轻言开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永乐城之战 · 查看更多 »

永嘉之乱

永嘉之亂,或稱永嘉之禍,是發生在中國西晉時代永嘉五年(311年)的一場動亂事件。動亂由居於中原的外族人發動,外族軍隊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並大肆搶掠殺戮,更俘擄晉懷帝等王公大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人政权治所被外族攻破后统治集团几乎全灭的事件。及後西晉於316年滅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永嘉之乱 · 查看更多 »

江夏之战

江夏之战是中国军阀孙权和刘表在东汉末年208年的一场战役。这是孙权和刘表在江夏附近驻守的部将黄祖的最后决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江夏之战 · 查看更多 »

江宁之战

江宁之战是太平天国攻陷江蘇江寧府(今南京)的战役。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超過50萬老少男女民兵,攻佔擁有200萬人口的江寧。3月29日,改江寧府為天京並定都於此,直到1864年7月19日被清湘軍攻陷。.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江宁之战 · 查看更多 »

江陵之战 (208年)

江陵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和刘备联军对抗曹操的战事。此战是赤壁军事行动的一部分,在208年的夷陵之战后的乌林陆地遭遇战和曹操军在赤壁之战的水战中溃败后立刻开战。注意乌林的战事是赤壁之战的副产物,不可混同。 江陵城與當陽北方周围激战正酣时,荆南却没有太多激烈的战斗。由于不能把江陵从支援它的城市(益州诸城除外,详见夷陵之战)中孤立出来,战事演变成消耗战,最终因曹操军大量伤亡告终。约一年后,曹操无力应对人力物力的持续损耗,命曹仁撤离江陵。.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江陵之战 (208年) · 查看更多 »

江浙战争

江浙战争,又称齐卢战争、甲子兵禍、甲子兵灾,是1924年中华民国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之间进行的战争,也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导火索。 民国初年,上海虽然在行政上属于江苏省,但驻防上海的历任淞沪护军使均属于皖系,事实上受治于浙江督军,不受属于直系的江苏督军节制。1924年9月,江苏督军齐燮元,联合福建孙传芳、安徽张文生向浙江督军卢永祥发动进攻。9月3日,江苏军在江苏宜兴打响了第一枪。江浙战争正式爆发。9月18日,因浙江警务处长夏超倒戈,齐燮元的军队攻陷杭州,卢永祥退往上海。10月,两军在上海近郊发生激战。10月13日,卢永祥下野东渡日本,江浙战争结束。 这次战争破坏相当严重,齐燮元军10月9日攻占青浦时,劫掠了全城三日,造成规模不小的难民潮涌入上海租界。 斧头帮帮主王亚樵与戴笠有参与此战,王亚樵多年以后和戴笠通信时,有提及江浙战争:「江浙战败偕君等去穗复命,尔后分道扬镳各奔东西,辗转十年。北站刺宋、庐山刺蒋,数桉共发,当局震怒,悬赏百万购亚樵之首甚急。亚樵乃一介布衣寒士,辛亥以来以身许国,复兴中华。.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江浙战争 · 查看更多 »

汾隰之战

#重定向 汾隰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汾隰之战 · 查看更多 »

汉平南越之战

漢平南越之戰是西漢時期,漢朝滅南越国的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汉平南越之战 · 查看更多 »

汉灭朝鲜之战

汉灭朝鲜之战是一场由汉帝国对卫满朝鲜在公元前109年至前108年发动的战争,战争以汉朝胜利,古朝鲜灭亡告终。战争起因为卫满朝鲜国王卫右渠阻止朝鲜半岛南方的辰国前往汉朝与汉朝取得联系并进行朝贡,汉武帝于前109年派军队,最终将古朝鲜外国消灭。古朝鲜被灭后,汉在辽东半岛及朝鲜设立了汉四郡: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临屯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汉灭朝鲜之战 · 查看更多 »

汉攻大宛之战

漢攻大宛之戰,亦称漢宛戰爭、汗血马之战或天马之战,為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發生的一起西漢與大宛之間的戰爭,前後持續了約四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汉攻大宛之战 · 查看更多 »

河外之戰

河外之戰發生於前247年,戰國時代秦國與魏、趙、韓、燕、楚五國聯軍之間的一場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河外之戰 · 查看更多 »

河北之战

河北之战,是辽圣宗趁北宋宋太宗驾崩,宋真宗即位的时候开展的大规模南侵,历时四个月。由于辽军大将耶律斜轸出征路上即去世,宋军方面的主将也并没有太多出众的人选,战役从一开始就没有以往雍熙北伐和太平兴国北伐的惨烈,但是仍旧给战火所及地区造成了极大的损伤。在辽军大举进攻的同时,宋军也从后方摸入了辽国境内。战役最终并没有明确分出胜负,辽军撤退,宋军收回失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河北之战 · 查看更多 »

河阳之战

河阳之战是在唐安史之乱中,唐军在河阳击败史思明的燕军进攻的作战。史思明在邺城之战中大败唐军后杀安庆绪自立为燕帝,随即南下向唐朝发起进攻企图再次夺取两京。然而李光弼在收整溃军后在河阳以掎角之势抵挡住了史思明的进攻。占据开始回转为对唐军有利的态势。 Category:安史之乱.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河阳之战 · 查看更多 »

河曲之战

河曲之战可以指:.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河曲之战 · 查看更多 »

沈法兴

沈法興(),湖州武康人。隋末地方官员,隋末民变时称王。 父沈恪是南朝陳廣州刺史。沈法興任吳興郡守。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沈法兴以诛宇文化及为名,从东阳郡起兵。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绝,沈法兴请求与连和,会盟时袭杀路道德,进据其城(今江蘇常州),自稱梁王,建都毗陵,改元延康。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沈法興改臨海縣為海州。李子通征沈法興,法興遣部將蔣之起迎戰,李子通大破之,法興放棄毗陵,逃奔吳郡(今江蘇蘇州)。杜伏威使輔公祏以精卒數千人討李子通。李子通被杜伏威擊敗後,東走太湖,又組織武裝,襲擊吳郡的沈法興。法興大敗棄城,率左右數百人投靠吳郡的聞人遂安(聞人是複姓),闻人遂安派遣部將李孝辯前去迎接,法興途中後悔,預謀殺孝辯,在會稽被識破,孝辯發兵包圍之,法興走頭無路,投江溺死,梁亡。《舊唐書·--五十六》有傳。 Category:隋朝太守 Category:隋末民变政权君主 Category:唐朝自殺人物 Category:德清人 S Category:大唐雙龍傳登場人物 Category:自杀贵族.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沈法兴 · 查看更多 »

沙苑之役

沙苑之役指的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東、西魏之间第二場大戰。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為一雪小關(今陝西潼關南禁谷)之敗,亲率二十万军队至蒲津(今山西永濟縣一帶)攻討西魏,志在為竇泰復仇。十月進抵洛水之南的許原,威逼長安。西魏帝派遣宇文泰前来迎击。 当时宇文泰的军队不满万人,軍隊備有三日糧食,以輕騎渡渭河至北岸的沙苑(今陝西大荔南),距高歡大軍60里安營。此時宇文泰採李弼之計,列陣於渭曲,又命將士將武器藏於蘆葦中,等候聞鼓聲而起。高歡遣東魏兵至,見西魏兵少人乏,於是兵馬輕敵冒進,一時行伍亂次。宇文泰乘東魏軍輕敵不為行列,李弼、趙貴伏兵頓起,李弼的鐵騎橫擊東魏主力,將高歡大軍截為兩段,在沙苑一举击溃东魏军队,俘虜7萬人,繳獲鎧仗18萬件,高歡連夜跨駱駝逃往黃河西岸。宇文泰命令將士每人在戰場上植柳樹一株,以示慶賀。西魏升宇文泰為柱國大將軍,增邑五千戶,參戰的其他十二名將領也進爵增邑。 凭借这场以弱胜强的伏擊戰,宇文泰既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权,确立了东西魏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权的主宰地位,为之后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苑之战后东魏不再能随意侵入关中,东西魏的主战场转为河东(山西)和河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沙苑之役 · 查看更多 »

泾原兵变

涇原兵變,是唐代中期的兵變事件。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地方士兵叛變,叛軍攻陷首都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更引發皇帝被叛軍包圍一月餘,史稱奉天之難。自此事件後朝廷威嚴掃地,唐德宗更為重用宦官制約武將,促成宦官專权的局面。.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泾原兵变 · 查看更多 »

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是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泓水之战 · 查看更多 »

洧上之战

#重定向 洧上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洧上之战 · 查看更多 »

洪都保卫战

洪都保衛戰,又稱洪都之戰,是中國元朝末年陳友諒和朱元璋在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著名的守城戰役,亦以以少勝多而聞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洪都保卫战 · 查看更多 »

洛阳之战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北周十万大军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北周派遣尉迟迥进攻,北齐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段韶救援洛阳。最终北齐以少胜多。.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洛阳之战 · 查看更多 »

涿鹿之戰

涿鹿之战(涿:ㄓㄨㄛˊ)是相傳中國遠古時代,有熊氏黃帝與神農氏炎帝兩族聯合,同蚩尤九黎族進行的一次大規模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涿鹿之戰 · 查看更多 »

淞沪会战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或上海戰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變)爆发於1937年8月13日,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會戰。卢沟桥事变后,蔣中正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國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採取主動發起战役。對中國而言,标志著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两国之间不宣而战,由地区冲突真正升级为全面战争。即使當時日本國力遠高於中國,也動員全國,馬上投入全面戰爭。例如隨即大量增加公債發行,並發起了日本全國性的「消費節約運動」。 战斗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市区和郊区展开。上海是中國當時首都南京門戶,又是中國經濟中心和重要工業基地。上海為中國第一大商港,每年對外貿易額佔全國二分之一以上。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劃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三个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淞沪会战 · 查看更多 »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淝水之戰 · 查看更多 »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三大战役”之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中華民國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防區。由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時期,解放軍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对國軍一次战略性进攻戰役。 戰役历时65天,解放軍殲滅國軍5个兵团和1個綏靖區部隊,計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降3.5万余人,變節改编2.8万人;国军将领被俘124人,阵亡6人,投降22人,叛變8人。被消灭国军统计中还不包括溃散和逃亡人数),此外還击退由蚌埠方面屢次北援之第六、八兩個兵團。國軍方面,由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刘峙及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造成解放軍伤亡13.4万人。此战役被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方面称为「徐蚌--会战」(徐州、蚌埠),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为「淮海--战役」(淮阴、海州)。.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淮海战役 · 查看更多 »

淮海战役纪念馆

淮海战役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2年3月25日,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淮海战役纪念馆 · 查看更多 »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又称京沪杭战役,是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占领当时中华民国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政治、经济中心,强渡长江并向中华民国国军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战役。最终,解放军佔領中華民國首都南京,以及全国經濟中心上海,國軍敗局已定。.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渡江战役 · 查看更多 »

清平云南之战

清平雲南之戰爆發於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至十六年(1659年)二月,由安远靖寇大将军多尼、平西大将军吴三桂攻取云南,灭南明永历政权的戰爭。 顺治十五年(1658年)信郡王铎尼奉命至贵州主持西征军务,兵分北、南、中三路向雲南進攻,北路由吴三桂率领,南路由卓布泰率领,中路由铎尼率領。永历帝拜李定國为招讨大元帅。李定国命令吳子聖守安隆,以白文选守七星关,定國本人至贵州鸡公背(关岭之东南),與铎尼决战。 吳子聖被卓布泰打败逃亡,李定国得报,率三万将士前来增援,在罗炎河、凉水井(兴义东)与清军展开激战,明兵漸不支,退保北盘江。赵布泰部由普安州进入云南。吴三桂部在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擊敗白文選,再陷乌撒(今云南宜威),文选由河木和(澜沧江东岸,永平南),经右甸(今雲南昌宁),又退至镇康州(镇康北),入缅甸木邦。明軍死傷慘重,“僵尸遍野,腥血成渠”。李定国不敢恋战,退回昆明,護送永历帝至永昌(今云南保山)。顺治十六年(l659年)春,清军大举进攻永昌。永历帝避難於腾越(今腾冲)。李定国派部将窦民望、高文贵、王玺分兵在磨盘山設伏重擊清軍,卻有叛將卢桂生告知吳三桂,雙方展開激戰,“尸委山谷皆满”,窦民望與王玺皆战死在阵地上,史稱磨盘山血战。但隨後李定國在双河口山顶被卓布泰部擊敗,至陆格,又被卓布泰兵分三路擊敗,只得退至孟良、锡箔。顺治十六年正月初三,清軍三路会师昆明。但早在顺治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朱由榔即在李定國等掩護下,向昆明逃亡,再逃往缅甸。顺治十六年正月,清军已占領雲南全境。二月,吴三桂部自罗次出师,铎尼自昆明出师,兵分兩路追击永历帝。由於朱由榔已逃入缅甸境内。清軍遂於三十日班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清平云南之战 · 查看更多 »

清平贵州之战

清平贵州之战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至十五年(1658年)十二月,平西大将军吴三桂、征南将军卓布泰與宁南靖寇大将军洛托三路攻取贵州。 顺治十五年二月,吴三桂一路,由陕西沔县(今勉县西南)、宁羌(今宁强)顺水而下。四月,洛托部抵达贵阳。五月初三日,吴三桂部行至遵义,不久与洛托部会师于贵州府(今贵阳)。卓布泰部則抵独山州。李定国派遣馮雙禮、祁三升扼守盘江河东岸,以李承爵、张先壁据守黄草坝(今贵州兴义县),堵清军东路。又命白文选出七星关(福泉东北),牵制吴三桂。又致书李来亨,打算以夔东十三家围攻重庆。吳三桂部師出遵義,趨天生橋,入烏撒,十二月初三日,吴三桂与白文选战于七星关,白文选不敵,败回昆明。铎尼军在鸡公背(今贵州关岭县)擊敗馮雙禮,进抵云南曲靖。赵布泰军亦擊败李定国於罗炎、凉水井,“僵尸遍野,腥血成渠,兵民死事不下三、四十万人”,再由普安州兵入贵州。.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清平贵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发生在清光緒二年(1876年)至三年(1877年),清军消滅了入侵新疆的浩罕汗國將領阿古柏,收復新疆大部份地區,結束了同治新疆回亂。左宗棠為清軍最高將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 查看更多 »

清兵入塞

清兵入塞,又称“清(后金)南略”,是后金和清皇太极政权在和明朝在辽西战场因无法完全打通关宁锦防线而陷入僵持局面时期,绕道蒙古,从山海关西面的长城关隘进入大明北方开辟第二战场的数次攻击掠夺军事行动。因为有几次规模不大,所以究竟有几次这样的军事行动有四次、五次、六次等不同的说法。 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第二次攻入长城,突入长城独石口,七月,在延庆大败明军,八月,清军猛攻昌平,遍蹂京畿,历时四个多月,明称“丙子虏变”。崇禎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清軍第三次入塞時,阿济格的军队56战皆捷,共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艷服乘騎,奏樂凱歸”,砍木書寫“各官免送”四字,以羞辱明軍,明称“戊寅虏变”。宣大總督梁廷栋與兵部尚書張鳳翼恇怯不敢战,自知死罪難逃,每日服食大黃取瀉求死。 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軍第四次入塞,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统帅军队从沈阳出发,绕道蒙古,从密云东面的墙子岭、喜峰口东面的青山口,突破长城要塞,沿着运河往南直到济南,俘获了人畜46万。朝廷急调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卢象升拼死奋战,弹尽粮绝,最後阵亡。後來清军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初八日至十一日从青山口出长城北归,洪承畴奉命鎮守蓟辽边境。山西巡抚孫傳庭建议陕西精锐之师调回對抗“流寇”,朝廷未采纳,反以傳庭為保定总督,傳庭借口推辞,崇禎大怒,命將其逮捕入狱。此後李自成、张献忠再度崛起,直至明亡。 清兵入塞一直被視為明朝滅亡的主因,蓋因在己巳之變前,滿清的叛亂範圍一直控制在遼東地區,並沒有越過長城。滿清入塞使明朝伤筋动骨,對華北地區造成空前浩劫,死者無算,更令被重重圍困的農民軍乘機逃脫明軍的清剿,例如滿清在1638年的入塞,便令被困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有喘息之機。 另一方面,滿清是在徹底擊敗漠南林丹汗,讓漠南蒙古成為滿清附庯之后,才對華北地區進行大規模擄掠的。己巳之變時,虽因袁崇焕的议和政策,导致蒙古各部偏向满清,但滿清尚未徹底降伏蒙古,因此皇太極繞道蒙古人地盤進攻明朝京畿地區,亦被視為軍事冒險。因當時關寧軍仍控制山海關及遼西地區,蒙古人地區相當於滿清的后路。.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清兵入塞 · 查看更多 »

清灭南明之战

清灭南明之战,爆發於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元年(1662年),是清军入關戰爭中消滅南明各政权的作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清灭南明之战 · 查看更多 »

清灭准噶尔之战

#重定向 平定準噶爾.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清灭准噶尔之战 · 查看更多 »

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တရုတ် - မြန်မာ စစ်ပွဲများ)是18世纪下半叶(时值中国清朝乾隆皇帝统治中后期),中国和缅甸两国围绕边界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最后以双方签订和约收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清缅战争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统一战争

清朝统一战争,是指来自满洲(今中国东北)的清朝政权进入山海关之后,为获得整个中国的统治权及取得更多疆域而發動的一系列战争。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向清朝投降。清朝势力正式入主中原,随后先后攻破各路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势力。1661年,攻取云南,中国本部全部归于清朝统治之下。清朝在三藩之乱中巩固了其在华南的统治地位,并在1683年攻取台湾,消灭南明最后一支势力。清朝又相继出兵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将它们归于自己统治之下,今日中国的版图大致在清朝时期形成。.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清朝统一战争 · 查看更多 »

湘州之战

湘州之战是南北朝时期北周與陈之间因为争夺湘州(今湖南长沙)而发生的战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湘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湘粤赣战役

湘粵赣战役為中国抗日战争晚期的大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江西、廣東、湖南等省交接邊境,起始時間為1945年1月中旬。攻擊部隊為沿海日軍第68、104、40、27師團。守軍為中國第七及第九戰區共十一個軍。2月,日軍攻陷贛州,中國守軍退守粵漢鐵路範圍之外。此役,日军虽一时打通粤汉铁路南段,破坏了赣南空军基地,但未能击溃守军主力,故不能有效地控制该地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湘粤赣战役 · 查看更多 »

湘西会战

湘西會戰,雪峰山战役(日語:芷江作戦)為抗日戰爭後期中國戰場上最後一場由日軍發動進攻的大型戰役。主要作戰時間为1945年4月至6月,戰場位置位於在中國湖南省中西部,侵华日军此战主要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攻略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湘西会战 · 查看更多 »

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双方的一次战役。 1934年11月下旬,蒋介石调集25个师沿湘江构筑了对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第四道封锁线。11月25日,红一方面军分四个纵队,从兴安、全州之间渡过湘江,但后续部队因辎重过多,行动缓慢,未及时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军事历史研究部 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国军抓住良机发起猛烈进攻。 林彪统一指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4师参与了这场战役,红一军团在脚山用阵地战硬顶着国军湘军的进攻,损失6000人。一位中共党史专家称:“林彪、聂荣臻指挥的红一军团在湘江战役中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不然,中共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就有可能被俘,中国革命也有可能在此失败。” 湘江战役的结果使中央红军由10余万锐减为4万余人,董振堂、陈云之红五军团损失过半,刘少奇、罗荣桓的红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于此役几乎覆没。.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湘江战役 · 查看更多 »

湛阪之战

湛阪之战,周灵王十五年(前557年),晋国中军将荀偃率军在楚国湛阪(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击败楚军的作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湛阪之战 · 查看更多 »

满城之战

满城之战指的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发生在河北满城的一场战役,结果以宋军重创辽军,击退敌方进攻更以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满城之战 · 查看更多 »

滇西缅北战役

滇西緬北会战為抗日戰爭的大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雲南省与緬甸北部交界地区,起始時間為1943年12月初。其戰役目的為打通中印公路。1945年3月底,中國遠征軍、英軍及麥瑞爾突擊隊於芒友會師,日軍則失緬北要塞。 盟军由中美英三国军队联合组成,其中中国参战部队有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等部队。战役总指挥为国军卫立煌将军,战役副总指挥为美军的约瑟夫·史迪威将军。日军主力为日军緬甸方面軍,战役指挥司令官陸續為河边正三、木村兵太郎、田中新一等人,兵力总结达150,000余人。 缅北滇西战役历时一年半,盟军以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并收复滇西怒江西岸全部失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滇西缅北战役 · 查看更多 »

滇桂战争

#重定向 第一次滇桂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滇桂战争 · 查看更多 »

滇湎路战役

滇湎路战役為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雲南省緬甸北部交界,起始時間為1942年3月上旬。日軍第12、18、33、35師團及泰國軍隊兩師,攻陷仰光,並在隨後攻打緬北。中國部隊越過邊境,以200師為主,與其對抗。8月,一度佔領緬北的中國軍隊退至怒江,該戰役以日軍佔領緬甸而結束。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宋希濂,所部编入远征军,在滇西缅北抗击日军,征战三年,歼灭日军3个师团,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取得了滇西北反击战的彻底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滇湎路战役 · 查看更多 »

漠北之战

漠北之战是於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发生于戈壁沙漠以北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汉朝军队在此役中对匈奴的心脏地带发起了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在卫青与霍去病的率领下,西汉军队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汉书》,卷006,卷055,卷094上。《资治通鉴》,卷019.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漠北之战 · 查看更多 »

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東漢末年群雄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 由於漢中是益州北方的一個郡,接近長安三輔地區,而且易守難攻,因此劉備在214年平定益州後,於217年向北攻佔漢中,戰事維持兩年。最終,劉備領有漢中,控制中國西南地區,同年秋進位為漢中王,正式建立基業,不久後創立蜀漢。.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漢中之戰 · 查看更多 »

漢匈戰爭

漢匈戰爭又稱漢匈百年戰爭是指漢朝對付匈奴的一系列戰役,雙方各有勝負,前後經歷逾130年。此一期間,漢朝與匈奴的關係是以和親政策和戰爭情況互相存在。此外,漢武帝的元狩二年(前127年)開始修築漢長城。.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漢匈戰爭 · 查看更多 »

漳州战役

漳州战役可以指:.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漳州战役 · 查看更多 »

潁上之战

#重定向 潁上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潁上之战 · 查看更多 »

潍水之战

潍水之战是一場在西元前204年,汉军韩信于齐国与西楚联军之间的一场战役,韩信攻破齊都臨淄後向東追擊田廣,項羽命龍且率號稱二十萬軍援之。韩信佯败之后,采取水攻的方法截断齐楚联军,最后反戈一击取得胜利,龍且亦被擊殺,为以少胜多的经典。.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潍水之战 · 查看更多 »

潢光战役

潢光战役是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的一次战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为应对国军占领的河南省潢川和光山地区的防线发动的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潢光战役 · 查看更多 »

潭州之战

潭州之战,是宋元战争中發生於1275年的一場戰爭。 1275年農曆九月至除夕,在湖南潭州今長沙地區,宋軍三千人守城三個月後被攻下。此戰役是宋元戰事中的一場彰顯宋朝氣節可歌可泣的攻防戰。大年初一城破,著名的嶽麓書院師生數百人集體自盡。守城司令官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李芾更是舉家投井。 元將阿-里-海牙亦在攻城時負箭傷,一度命危。他領數萬元军攻擊此孤城,也擊退宋相文天祥救援宋軍。 Category:湖南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元朝战役 Category:南宋战役 Category:1275年 Category:宋蒙战争 Category:长沙军事史.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潭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潼關之戰

潼關之戰是曹操與馬超、韓遂等西方群雄發生的戰爭。當時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決定向西方拓展。馬超、韓遂等受消息影響,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附近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後曹操用計取勝,壓制關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潼關之戰 · 查看更多 »

澎湖海战

澎湖海戰,又称施琅攻台,清朝消滅鄭氏王朝之戰爭,澎湖四大戰役之一。1683年(康熙2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澎湖海域與東寧水軍對戰,清軍先敗而後勝,東寧統帥劉國軒集潰勇從澎湖吼門水道逃竄。劉國軒戰敗消息一出,鄭氏王朝內部無心抵抗清軍,未久延平郡王鄭克塽率眾薙髮降清,南明東寧王國自此覆亡,結束在台灣22年統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澎湖海战 · 查看更多 »

澶州之战

澶州之战,是北宋和辽之间于1004年爆发的一场决战,双方主力倾巢而出,在北宋领土北部激战,两国首脑也齐聚澶州城下。最终辽军主将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宋军用床弩射死,虽然战事持平,但是辽军已经无心恋战。同时双方部分官员一直在两国高层斡旋,战事最终以平局收场,并没有明确的胜负之分。.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澶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濟西之戰

濟西之戰發生於前284年,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燕、秦、趙、韓、魏五國聯軍及被策反的楚軍共同攻打齊國的一場戰爭。.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濟西之戰 · 查看更多 »

濁澤之戰

濁澤之戰發生於前369年,韓國、趙國聯軍攻打魏國的一場戰爭。 前371年,魏武侯在尚未指定魏國繼承人的情況下逝世,國內發生混亂,兒子魏罃和魏緩互相爭立。 當年七月,魏緩逃亡到達邯鄲,請求趙成侯出兵為他回國爭位。前369年,魏國大夫公孫頎亦從宋國經由趙國進入韓國會見韓懿侯遊說他,魏罃雖有王錯相助,挾據上黨,只得半個魏國而已,若能趁魏國內亂之際,聯合趙國,定能除掉魏罃及打敗魏國,實在機不可失。 韓懿侯聽了很高興,就跟趙成侯合兵一起進攻魏國。趙成侯與韓懿侯親率兩國軍隊,聯兵大舉討伐魏國。聯軍向魏國都城安邑進發(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魏罃坐鎮都城,連忙派出魏軍在濁澤迎戰。韓趙聯軍勢大敗魏軍於濁澤,進而包圍安邑。 此時,韓懿侯和趙成侯發生了分歧,趙成侯主張除去魏君,擁立魏緩,割地而退。韓懿侯認為這樣會被其他人視為貪暴,他主張把魏國分裂為兩國,使魏國不強於宋國、衛國,則韓趙兩國日後再無魏國之患。 雙方固執己見。韓懿侯不悅,遂乘夜率領韓國軍隊離去。趙成侯見趙軍勢孤,不能再戰,也領軍撤走。聯軍不戰自破,安邑之圍即解。魏罃殺死魏緩,自立為君,是為魏惠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濁澤之戰 · 查看更多 »

濡须口之战

#重定向 濡须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濡须口之战 · 查看更多 »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与大韓民國之间,自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爭,因未有和平協議,战争在理论上上仍未結束。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备后發動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為韩战(韩国内战)/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联合国当时用语)/朝韩内战(现今用语)之起点。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隨即介入,当时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联合国只承认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25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蘇聯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韩民国向联合国控诉受到入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北朝鲜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随后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由21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军”参战,包括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外加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船,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这支部队不听命于秘书长,而是受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要求由美國提交戰鬥行動報告。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韓戰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开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达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鲜军队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苏联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鮮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朝鲜战争結束后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首次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朝鲜战争 · 查看更多 »

朱寘鐇

朱寘鐇(),庆靖王朱㮵後裔,其祖為靖王庶第三子安华恭懿王朱秩炵。封安化王,后因發動安化王之亂被賜死,爵除。.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朱寘鐇 · 查看更多 »

朱粲

朱粲(),隋末唐初亳州城父(今安徽省毫州市)人,朱粲最初为隋朝末期的县级官吏,615年随军讨伐变民途中逃跑后聚十万之众造反。转战安徽、湖北、陕西和四川等地杀戮无数,于618年在冠军县被马元规的军队打败,同年就东山再起,拥众20万,称楚帝,建立楚国。朱粲在以后的征战中因缺粮难以为继就烹煮人肉,朱粲后遭淮安豪族的反叛攻打,败退后向唐朝投降,被唐高祖李渊封为楚王,并派遣散骑常侍段确慰劳朱粲,不料却触犯朱粲,被朱粲烹食,朱粲旋即投奔王世充。621年,唐王李世民攻灭王世充,朱粲被杀于洛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朱粲 · 查看更多 »

朱燮

朱燮(),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吴郡人。曾出家为道士。通经史,习兵法,隋宋任昆山县博士,613年率数十学生起义,被稱作「民苦役者,赴之为归」。 朱燮跟晋陵义军领袖管崇合流攻破隋將趙六兒,兵力發展至十萬人,後來兩人共推刘元进为主,进据吴郡,他任尚书仆射。在圍攻丹陽時为隋将吐万绪所击败,戰死五千兵馬,劉元進、朱燮僅以身免。继又为隋朝江都丞王世充所败,战死于吴,連三萬兵馬都被坑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朱燮 · 查看更多 »

惠州七女湖起义

惠州七女湖起義发生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孫中山派人到廣東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惠城區汝湖鎮)發動起義,以嚮應黄岡起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惠州七女湖起义 · 查看更多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

三路攻金之战,是自1213年起,成吉思汗佯攻居庸關,實則分兵奪佔紫荊關,並配合遼人於遼東反金,蒙兵兵分三路,大舉犯境金國河南、河北、山西甚至遼東、山東,掠奪頗豐,逼迫金宣宗奉獻出「500童男500處女」祈降,並遷都至河南開封。.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 · 查看更多 »

成皋之战

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的著名战役。漢王四年(前203年),刘邦派刘贾与卢绾攻打楚国后背后,項羽攻打彭越。西楚大司馬曹咎守成皋,堅守不出,劉邦命兵卒叫罵侮辱,曹咎憤怒,率兵渡汜水(今河南荥阳),欲与汉军决战,刘邦乘楚军半渡之时而攻擊,收成皋,曹咎與秦將司馬欣皆自刎。此战之后,楚汉进入战争相持阶段。.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成皋之战 · 查看更多 »

成都战役

成都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的一次战役,发生于1949年12月,通过此次战役,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在成都平原歼灭胡宗南所率领的国军30余万人,和平进占成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成都战役 · 查看更多 »

成昌之战

成昌之战,又称无盐大捷或无盐战役,是发生在西汉末年王莽与赤眉军之间的一场战役。战役地点为无盐县(今山东东平无盐村)周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成昌之战 · 查看更多 »

戲之戰

戲之戰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八月起,秦朝反擊張楚政權企圖進攻首都咸陽而進行的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戲之戰 · 查看更多 »

战争

戰爭是动物界普遍的行为,在人类社会,战争则与政治紧密关联,是多個組織和組織之間的有組織性的武裝衝突。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以武力为手段,目的是迫使一方服从另一方的意志(通常是政治意图),通过多次大规模对决使敌人失去抵抗的力量,这样的行为就是战争。兵法是在战争中作戰的方式,沒有战争的情形稱為和平。 一些学者不认同战争一定和政治有关,有些战争出现时间比政治、国家还要早。所以约翰·基根认为克劳塞维茨的定义有局限性,只适用于文明社会,他给出的定义是:「战争一向是文化的表现,往往是文化形态的一个决定因素,在某些社会是文化本身」。 若從開戰開始計算死亡人數,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約在6,000萬至8,500萬之間。若以人口比例來看,巴拉圭戰爭是近代歷史殺傷力最強的戰爭,殺死了巴拉圭60%以上的人口。依照史迪芬·平克的說法,理查德·斯莫利在2003年將戰爭列為接下來50年間人類10大問題中的第6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战争 · 查看更多 »

明-锡兰山国战争

明-锡兰山国战争是1410年到1411年间发生在斯里兰卡的明朝郑和船队与锡兰山国(羅依伽摩)的战争。 郑和下西洋时经过斯里兰卡时,羅依伽摩国王亚烈苦奈儿认为郑和船队威胁其国,打算攻击郑和船队。郑和决定离开锡兰山国,不过回航时又到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觊觎船上物品,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郑和见其军队集体进攻,防御空虚,率随从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袭并攻克其首都,生擒亚烈苦奈儿一家。锡兰山军紧急回防,被明军击败。亚烈苦奈儿一家被掠往明朝。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献与明成祖,朝臣齐奏诛杀,明成祖怜悯亚烈苦奈儿无知,释放亚烈苦奈儿和妻子儿女,给予衣食,命礼部商议,选其国人中贤者为王。选贤者邪把乃耶(波罗伽罗摩巴忽六世),遣使赍引,诰封为锡兰山国王,并遣返亚烈苦奈儿。 斯里兰卡史书认为郑和打算掠走供奉在斯里兰卡的佛牙(佛陀的牙齒),因此发动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锡兰山国战争 · 查看更多 »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发生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初三日,朱元璋因為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多次騷擾明邊境,詔命晋王朱㭎、燕王朱棣分兵两路北征。西路由晋王朱㭎率定远侯王弼出山西。東路由燕王朱棣率領,以颍国公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为左右副将军,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为左右参将,于三月初二日出长城古北口。燕王朱棣侦察到乃儿不花在迤都(今蒙古苏赫巴托尔省之达里甘戛附近)屯扎,就決定乘大雪天远道突襲。三月三十日,燕王到達迤都圍住了乃儿不花的營地,并派乃儿不花的朋友观童入营劝降。乃儿不花在燕王的軟硬兼施下投降,其部眾数万人、牲畜数十万头都被明軍俘獲。晋王朱㭎则没碰到北元人马而还。 category:明太祖北伐战役 Category:蒙古国战役 Category:1390年代亚洲战役 Category:1390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 查看更多 »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发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至三月,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第三次北征。 洪武十三年二月,北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領上萬人在和林屯扎,懷疑有南侵动向。十一日,朱元璋命令西平侯沐英率其陕西明军进攻北元。三月二十一日,沐英行軍到達灵州(今宁夏灵武),偵察到脱火赤已经到了乃路(今内蒙古额集纳旗东南)。于是沐英急行軍七昼夜,渡過黄河,經宁夏翻過贺兰山進行突襲;在距離脱火赤軍营50里的地方分兵四路,分別從各個方向乘夜合围攻袭。脱火赤、爱足等遭突然袭击,未經激烈抵抗就被明军俘虏南下。 明史记载明军攻入哈拉和林,活捉了脱火赤、爱足。.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 查看更多 »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是1370年明朝北伐北元的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太祖第一次北征 · 查看更多 »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发生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是明太祖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此战结果,徐达的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 查看更多 »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又称金山之战,是指朱元璋洪武二十年(1387年)发动的一场北伐战争,结果是战胜纳哈出,并把辽东纳入明朝势力范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 查看更多 »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发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朱元璋获悉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以北有北元军队活動,就命令駐扎在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領兵去大宁歼灭之。朱棣行軍到彻彻儿山,果然碰到北元軍。北元軍大败,索林帖木儿等数十人被俘虜。明軍騎兵追擊到兀良哈秃城,又遇北元將領哈剌兀,再次大败北元軍凯旋班師。 Category:明太祖北伐战役 Category:内蒙古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1390年代中国战役 Category:1396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 查看更多 »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又称捕鱼儿海之战,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三十日,朱元璋詔命永昌侯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为左右副将军,都督佥事耿忠、孙恪为左右参将,率军15万人第六次北征北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军行軍到達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明軍行至百眼井,距捕鱼儿海还有四十里,仍侦察不到元军行迹,蓝玉想引兵退还,王弼說“吾輩提十余萬眾,深入漠北,無所得,遽班師,何以覆命?”。蓝玉同意王弼的看法,命诸军继续前进,“穴地而炊,毋见烟火”。锦衣卫探知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正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蓝玉以王弼為前鋒,急行軍直奔北元汗帐。.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 查看更多 »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发生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南侵明边境。四月十五日,朱元璋任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分兩路出塞北征。东路以傅友德为先锋,在灰山(今内蒙古宁城东南)大败元军,俘獲不少元軍人畜;又行軍到北黄河(即潢河,今西辽河),遇到的北元部隊不戰而逃,被明军追击,北元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被俘。西路军以沐英為先鋒出長城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攻取高州(今河北平泉境内)、嵩州(可能是指松州,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渡过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俘虜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八月底,明軍北征各部勝利班师。 Category:明太祖北伐战役 Category:蒙古国战役 Category:内蒙古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河北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1380年代中国战役 Category:1381年.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 查看更多 »

明平云南之战

明平云南之战,是汉人主导的明朝将蒙古人主导的元朝驱逐出中国的最后阶段。战争双方都使用了穆斯林部队。 1381年,明朝出动30万汉族和回族部队,消灭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明朝将领傅友德、沐英和蓝玉率军攻打蒙古和穆斯林军队。1382年1月6日,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兵败自杀。忠于明朝的回族部队占领了云南。沐英和他的家族后来获得在云南全省世袭驻军地位,一直到咒水之难随南明永历帝入缅甸東吁王朝北部(今克钦邦东北部的八莫)边境的沐天波。 战争结束后,明朝将军蓝玉和傅友德阉割了380名蒙古和回族穆斯林俘虏。他们许多人成为太监,服务明朝皇帝。 其中一名太监就是郑和。 汉人士兵也参与了战争。他们与汉族、苗族与瑶族妇女的后代被称为“屯堡人”,以区别于在以后的几个世纪移民到云贵的汉人。屯堡人今天仍然生活在贵州、云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平云南之战 · 查看更多 »

明入越

明入越,越南稱之為明與大虞戰爭(),指的是明永樂四年至五年 (公元1406年至1407年) 期間明成祖进攻越南胡朝(大虞國)的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勝利,胡朝滅亡告終。越南被併入明朝領土,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入越 · 查看更多 »

明灭夏之战

明灭夏之战是明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消灭四川夏政权的战争。战争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开始至八月结束。 明朝稳定了北方的局势后,于洪武四年正月三日,由征西將軍湯和率舟師由瞿塘、征虜前將軍傅友德率步騎由秦隴,分南、北两路大军进军四川。夏政权君主明升面对明军压境,一面派出遣明使修好,以争取战备时间,一面用铁索横断瞿塘峡口,并以重兵扼守之。闰三月,明南路军强攻瞿塘峡,受挫,遂还归州(现湖北秭归)。明北路军则进攻顺利,先后攻克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州(今甘肃文县)、江油、彰明、绵州(今四川绵阳);六月初一日,明北路军攻克汉州,兵临成都。南路军得到永嘉侯朱亮祖率师增援军,再次举兵西进,六月初十,廖永忠率兵攻克夔州(今四川奉节),突破瞿塘天险。第二日,明南路军水陆分道并进,六月二十二日,明军兵至重庆,明升投降,蜀夏政权灭亡。七月十日,北路军进逼成都,成都守将戴寿力战不支,并闻明升已降,遂开城归降。八月二十日,明北路军攻破保宁(今四川阆中),擒获夏将吴友仁,战争结束。.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灭夏之战 · 查看更多 »

明灭元之战

#重定向 徐达北伐.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灭元之战 · 查看更多 »

明缅战争

明缅战争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时为中国明神宗万历年间)中国明朝与缅甸东吁王朝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战争以原属明朝云南的孟养、木邦等地被缅甸侵占而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缅战争 · 查看更多 »

明清战争

明清战争,交战双方为明朝和后金(后改国号为大清,即清朝)。1589年,女真愛新覺羅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後金,1644年清兵入關。經過四十年戰爭,清軍擊敗明軍及農民軍勢力,壓制關內反對者、成功入主中原,取得最終勝利。最後一個以明朝為国號之臺灣明鄭王朝結束於1683年。在戰爭過程中,清軍屠殺多處,例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庚寅之劫。但是農民軍及明軍亦有軍紀敗壞及參與屠蜀等屠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清战争 · 查看更多 »

明朝统一战争

明朝统一战争,是明朝建立后,对元朝殘餘勢力如云南的把匝剌瓦尔密和辽东的纳哈出及周围地方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除漠北草原和西域等地外,全国已基本上被明朝控制。.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朝统一战争 · 查看更多 »

明末农民起义

#重定向 明朝民變.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末农民起义 · 查看更多 »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明太宗远征漠北之战指的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分别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二年(1414年)、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五次亲征对盘据在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的战争,致使蒙古势力进一步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成祖亦在第五次亲--得胜回朝途中病故。.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 查看更多 »

昭莫多之战

昭莫多之战是清朝平定准噶尔的一场战役,清朝感受到准噶尔汗国将成为清朝的威胁,于是发动战争,并获得胜利。.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昭莫多之战 · 查看更多 »

昌都战役

昌都战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噶厦談判破裂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昌都進行的战役。Shakya 1999 pp.28–32此次战役中解放軍在昌都城关镇打擊了藏軍的主力,降低了西藏噶厦的抵抗士氣,從而迫使西藏噶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藏的主權。 部分西方學者及媒體稱此戰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吞併西藏,而有部分西方學者和媒體以及蘇聯稱此戰役為侵略西藏(Invasion of Tibet),中國侵略西藏(Chinese invasion of Tibet)行動的一部份;中國官方則稱此為西方逼迫下發動的戰役,稱其為西藏和平解放的一部份。.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昌都战役 · 查看更多 »

易京之戰

易京之戰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袁紹與公孫瓚的最後一戰。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袁绍率兵攻公孫瓚。公孫瓚只守不攻,袁紹遂設下伏兵。公孫瓚中伏後,心知必敗,逃回城中自殺。.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易京之戰 · 查看更多 »

昆仑关之战

#重定向 昆仑关战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昆仑关之战 · 查看更多 »

昆仑关战役

崑崙關战役為抗日戰爭的大型戰役之一,也是桂南會戰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規模部隊的一場戰役。地點位於中國廣西戰略要點崑崙關,時間為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 1939年11月15日,日本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攻占钦州、防城后,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12月4日进占昆仑关,桂南会战打响。国民政府调集四个战区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参加桂南会战,以确保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安全。 國軍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五军奉命主攻昆仑关,12月18日凌晨战斗开始打响。12月30日第五军第三次攻克昆仑关,歼滅第21旅团5000余人,21旅团班长以上的军士官死亡达85%以上,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昆仑关战役 · 查看更多 »

浚义之战

浚义之战是指东晋太兴二年(319年)四月,晋朝派威将军祖逖進攻石勒、石虎的聯軍,雙方在浚仪(今河南开封)展开战争。次年六月,石勒败退东燕城。 category:五胡十六國戰役.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浚义之战 · 查看更多 »

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國民黨稱濟南會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次戰役。1948年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华东野战军发动了济南战役,9月24日攻佔济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济南战役 · 查看更多 »

海峽兩岸關係

海峡两岸关系,又称臺湾海峽兩岸關係,简称臺海關係、兩岸關係,亦稱陸臺關係,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间的關係。自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而中华民国政府的统治范围则缩减至臺澎金马地区。同时,双方亦仍于法理上主张拥有全中国之主权,成为兩岸之間以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韩战、冷戰、臺灣經濟飛躍、東歐民主化、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和中國崛起等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壓縮。1987年台湾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两岸官方、民間交流逐漸恢復。李登辉任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馬英九總統执政後,兩岸正式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官方交流中斷。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不僅關乎兩岸雙方利益,还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瞩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民眾不斷增強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民眾的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尖銳。.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海峽兩岸關係 · 查看更多 »

海都

海都(;),蒙古帝国窝阔台汗之孙,合失之子。窝阔台汗国的实际创立者。 自拖雷後裔蒙哥當選蒙古大汗始,窝阔台後裔漸失势,海都即於此时分封至蒙古以西的海押力。蒙哥汗死後,海都支持新汗阿里不哥與忽必烈争夺汗位,終告失败。但海都希冀大汗之位属于窝阔台後代,遂积蓄实力,联合钦察汗国,圖謀与忽必烈争夺蒙古帝国大汗寶座。成吉思汗曾經說出,只要窩闊台有一個吃奶的後代,都比其他人優先繼承,因此他不斷反忽必烈。 有鑑於此,忽必烈遂派察合台後嗣八剌返察合台汗国争夺汗位,企求引起西部诸王内乱,以便其集中精力灭南宋的战争。令忽必烈意外的是,海都虽然與八剌初亦激战,但旋即和好。至元六年(1268年),海都、八剌和钦察汗国君王在塔拉斯河会盟,公開反对忽必烈和伊儿汗国,並商議以海都为盟主。会盟各王指稱忽必烈汗已经被汉族同化,言明要對忽必烈用兵以恢复蒙古人的游牧本性。 次年,忽必烈以那木罕为将,在别失八里击败海都。至元十二年(1274年),忽必烈再遣安童辅佐那木罕西征。未料,那木罕部将昔里吉等于次年底发动兵变,将安童抓获後交予海都。不久,八剌死去,海都扶立笃哇任察合台汗国君王,两汗揮師東進蒙古本部。土土哈把他趕出漠北祖宗大帳。 至元二十四年(1286年),海都等同东部乃颜联络,乘忽必烈率领元军主力东去平叛的機會,一度发兵佔领和林,但不久即退出。 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纠合诸王四十,再度進兵蒙古,最後在和林被海山(後來的元武宗)击败,於归途中,伤重不治。据扎马剌·哈儿昔记载,海都卒于伊斯兰历701年(1301年9月6日-1302年8月25日),时年六十八岁。 category:窝阔台汗国君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海都 · 查看更多 »

浑河之战 (1585年)

渾河之戰发生于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由努爾哈赤以80人擊敗哲陳部800人。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努爾哈赤率步騎500人征哲陳部,途中遇河水暴漲,令眾兵回,只帶80人(綿甲50人、鐵甲30人)繼續前進。哲陳部主聯合王城之兵800人迎戰,努爾哈赤部下大驚,只有穆爾哈齊及近侍顏祿、兀凌噶與努爾哈赤等4人衝入敵陣,敵兵張皇而逃。渾河之戰,建州軍死傷甚多,雅巴海、布哈、巴顏、孫扎欽、雅木棒由里、郎格、實爾泰、杜木布等皆戰死,為了穩定軍心,努爾哈赤大行祭奠亡魂。 H.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浑河之战 (1585年) · 查看更多 »

浙奉战争

#重定向 反奉战争.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浙奉战争 · 查看更多 »

浙东之战

浙东之战,是1842年3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扬威将军、乾隆帝的曾孙奕经精心策划的一场针对入侵浙江东部英国远征军的一次大规模反击战,最终以失败告终。由于这场战役发起日期定于虎年、虎月、虎日、虎时、以生肖属虎的宁夏镇总兵段永福为指挥官以及打击的目标为洋人,故称“五虎灭羊(洋)之战”。.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浙东之战 · 查看更多 »

浙赣战役

浙赣战役為中國抗日戰爭中期的大型戰役之一,地點是在中國浙江、江西二省,起始時間為1942年5月中旬。6月14日,日軍攻陷浙贛鐵路全線,7月國民革命軍反撲,戰役結束後除了金華、義烏兩地之外,浙贛線恢復發起日之前態勢。.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浙赣战役 · 查看更多 »

浙江之战

浙江之战1862年起,浙江巡撫左宗棠、布政使蔣益澧、法軍常捷軍,與以金華為據點的30餘萬太平軍侍王李世賢、寧波黃文英長達兩年半以上的全省征戰;直到天京已經陷落,浙江戰事仍頑疲持續,至8月李侍賢率領太平軍剩兵仍20餘萬,洶湧逃亡福建海線,出乎佈防內陸清軍意料之外。 林文察为台灣霧峰人,未滿三十即升任總兵,於浙江之战為清國屢立戰功,頗受左氏仰仗。.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浙江之战 · 查看更多 »

新城之战

#重定向 新城之乱.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新城之战 · 查看更多 »

方腊起義

方腊之亂是指北宋末年在浙江、江苏一带的一次民變。宣和四年(1122年),此次民变被北宋朝廷镇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方腊起義 · 查看更多 »

日俄战争

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島一帶海域。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约》,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战争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线。 日俄戰爭有不少总体战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该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場預演。Steinburg, p. 3.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日俄战争 · 查看更多 »

旭烈兀西征

旭烈兀西征,又稱蒙古第三次西征,是由蒙哥汗之弟旭烈兀率領,是蒙古帝國繼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及長子西征後的第三次大規模的西征,亦是蒙古帝國最後一次西征。這次西征蒙古佔領了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木剌夷國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旭烈兀西征 · 查看更多 »

旅顺口之战

旅顺口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一场陆战,发生于1894年11月21日中国东北的旅顺口,日本获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在此期间发生了旅顺大屠杀。.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旅顺口之战 · 查看更多 »

播州之役

播州之役是明朝萬曆年間鎮壓播州杨氏土司——楊應龍叛亂的一場戰爭,被视为明神宗三大征之一 。 唐朝末年杨端打敗南詔,繼而割據播州,世襲官位,歷經兩宋與元朝統治後,於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首領楊鏗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前后历经二十九代。萬曆十四年(1586年),又赐杨应龙都指挥使衔。萬曆十七年楊應龍叛亂,燒殺擄掠,時叛時降,反覆不定。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以都指挥使楊國柱讨之,杨朝栋等迎战于飞练堡(今贵州瓮安东北),明军夺占三百落,楊军佯败设伏于天邦囤。楊國柱不知是計,一戰失利,國柱战敗被俘,罵賊不屈,與經歷潘汝資等俱死,三千人全軍覆沒。明廷遂罷免江東之,以郭子章代之。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制川、湖、貴州諸軍事。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李化龍指揮明軍分兵八路進發——总兵劉綎出綦江(播州的北面),马礼英出南川,吴广出合江,曹希彬出永宁,童元镇出乌江,朱鹤龄出沙溪,李应祥出兴隆卫,陈璘出白泥,每路約三萬人,共計二十餘萬人。明軍一路勢如破竹,其中又以劉綎部最善戰,三月二十九日破婁山關(今貴州遵義縣北九十里),婁山關既失,播州無險可守。四月十六日楊應龍退守海龍囤(貴州遵義西北)。五月十八日,明軍會師於海龍囤下,輪番進攻,楊應龍則令士兵以滾木、礌石阻擋。應龍的第一勇將楊珠為砲擊死。六月劉綎大破大城。六月初六,楊應龍知大勢已去,與二妾周氏、何氏自縊死。其子楊朝棟、弟楊兆龍,應龍妾田雌鳳等被捕,明軍入城,播州全境平定。此役前后历时114天,耗费了湖广、四川、贵州三省财力,約二百餘萬兩。十二月,李化龙班师回朝,磔楊朝棟、楊兆龍等於市。平播之役后,明廷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置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两省。.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播州之役 · 查看更多 »

操师乞

操師乞(),一名操天成,饒州鄱阳人(今江西省上饒市),隋末唐初地方割据势力的多个领导人之一。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5年)起兵,十二月癸未,自号元興王,建元始興(一作天成),攻陷豫章郡,以林士弘为大将軍。隋将劉子翊討伐,操師乞被射殺,其后,队伍由林士弘领导。评书《兴唐传》中角色左天成之原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操师乞 · 查看更多 »

曲沃灭翼之战

#重定向 曲沃代翼.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曲沃灭翼之战 · 查看更多 »

曲沃灭晋之战

#重定向 曲沃代翼.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曲沃灭晋之战 · 查看更多 »

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

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是由中國北方的曹魏於公元244年至245年攻打高句丽的一系列戰爭。 《三国志》第二十八卷正史记载:正始七年(246年),毌丘儉帶步騎兵萬人出玄菟討伐高句丽,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敗高句麗東川王,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骑逃窜往东沃沮(又称南沃沮)。毌丘儉又屠殺丸都內官員數千人,之後退兵。不久又再次進攻,東川王逃到買溝,随后,毌丘俭自在丸都一带坐镇,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另一路由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于高句丽的不耐等濊貊种落。 王颀的军队追至竹岭,再度大破东川王余部。随后,魏军杀至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东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内,魏军进一步追讨。但高句丽王终于在部下的忠诚保卫下击杀一小队魏军而得以隐匿。王颀军主力则进一步向东北行,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 整个征剿行动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毌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245年5月回师凯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曹操讨伐袁术之战

曹操讨伐袁术之战是三国前的197年—199年的一场由汉朝朝廷发起對僭號稱帝的袁术做出的讨伐。最終以袁术及其仲氏政权败亡而告终。.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曹操讨伐袁术之战 · 查看更多 »

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战役(阿拉伯語:),又稱怛逻斯之役或但逻斯之役。是中国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现在阿拉伯、信奉伊斯兰教遜尼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羅在内的中亚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也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抵触和小冲突。McNeill, William H. McNeill (1998).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怛罗斯战役 · 查看更多 »

晉陽之戰

晉陽之戰,發生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晉國四大世族大夫,智伯瑤(知伯瑤)、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之間的一場戰爭,又稱三家滅知、三家滅智。最後智伯瑤被後三者圍剿而死。.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晉陽之戰 · 查看更多 »

晉滅吳之戰

晉滅吳之戰是晉朝為統一全國發動的戰爭,也是三國時期最後的一場戰爭。在晉咸寧五年(279年,吳天紀三年)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下令大舉伐吳,次年三月十五(280年5月1日),吳主孫皓正式投降,該戰結束。戰後,晉武帝將年號改為太康,因此這場戰爭也被稱為“太康之役”。 晉滅吳之戰使晉朝開創由北方平定南方統一天下的先例,戰後不久,吳國各地守軍陸續向晉國歸降,西晉成功統一全國,結束自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分裂局面。同時,晉滅吳之戰作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成功的大規模渡江作戰,在中國軍事史上同樣有著重要地位,此役創造的水陸俱進、多路並發、順流直下的戰略,對此後歷代在長江流域發生的諸多戰爭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晉滅吳之戰 · 查看更多 »

晋南战役

#重定向 中條山會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晋南战役 · 查看更多 »

晋平成汉之战

#重定向 晉滅成漢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晋平成汉之战 · 查看更多 »

晋庄伯攻翼之战

#重定向 晉莊伯攻翼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晋庄伯攻翼之战 · 查看更多 »

晋灭肥、伐鲜虞之战

#重定向 晉滅肥、伐鮮虞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晋灭肥、伐鲜虞之战 · 查看更多 »

晋荀吴攻鲜虞之战

#重定向 晉荀吳攻鮮虞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晋荀吴攻鲜虞之战 · 查看更多 »

晋西事变

晋西事变,又称十二月事变、新軍事件,指1939年11月28日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冬季攻勢初期所發生的八路军與阎锡山的國共摩擦事件。這起事件破壞了國軍第二戰區在晉南三角地帶對日軍的攻勢計劃。中共指控閻錫山「背信棄義、發動內戰與日軍聯合夾擊共軍」。國民政府與閻錫山則認為中共違抗命令、策動叛變、兼併國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晋西事变 · 查看更多 »

晋攻前秦之战

#重定向 桓溫北伐#第一次北伐.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晋攻前秦之战 · 查看更多 »

晋攻前燕之战

#重定向 枋頭之戰.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晋攻前燕之战 · 查看更多 »

1945年国共冲突

1945年国共冲突指得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共军队为代表中國接受日軍投降和抢夺物資而发生的军事战争。主要由上党战役、平绥战役、平汉战役、津浦战役以及山海关阻击战组成。主要是由中國共產黨率先全國所發動的上党战役而引发的第二次国共内战;同时,当年华北地区南北纵向铁路(主干线津浦,平汉等)遭到中共全面破坏。.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1945年国共冲突 · 查看更多 »

1959年藏区骚乱

1959年藏区骚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之为1959年西藏叛乱,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支持者称之为1959年西藏起义,中華民國政府称之为1959年西藏抗暴运动,是195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與藏族軍民在藏區發生的严重武装冲突,以拉萨最为激烈。中国人民解放军鎮壓暴乱后,將土地改革擴展到原噶廈控制區。原西藏政府首腦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與高官流亡到印度,成立西藏流亡政府,主張西藏独立。.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1959年藏区骚乱 · 查看更多 »

203高地

203高地是位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的丘陵地形,以其海拔203米得名。.

新!!: 中国战争列表和203高地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國戰爭史中國戰爭列表中国内战中国战争史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