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指数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唐太宗征服东突厥汗国之后,开始对西域(即现代新疆和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以及一些松散结盟的绿洲城邦国家施加军事实力,其主要针对西突厥,以恢复两汉以来对西域的统治。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灭亡高昌,由此建立了中原王朝首次在该地区的永久性军事和政治机构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在贞观十八年(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高昌,唐朝在高昌的守将安西都护郭孝恪反击,并占领焉耆,俘虏国王龙突骑支,但后来焉耆再次脱离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的突厥族将军阿史那社尔攻打焉耆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征服两国。然后疏勒和于阗归附唐朝,使唐朝完全控制了西域,直到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统治期间(670年),被吐蕃占领。之後,西域时得时失,武则天时曾被完全收回,直到唐德宗时唐朝永久性地丧失西域。.

目录

  1. 84 关系: 吐火罗吐谷浑吐蕃契苾何力宰相安西大都护府安西四镇中原中原王朝中亚帕米爾高原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咄陆可汗于阗庭州康国库车县伊吾伊州伊犁河侯君集喀什储君哈密哈萨克斯坦唐太宗唐德宗唐高宗唐朝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公主皇帝玄武门之变程咬金突厥米國綠洲统叶护真珠可汗疏勒焉耆白诃黎布失毕白苏伐叠頡利可汗西域西州西突厥高昌魏徵資治通鑒... 扩展索引 (34 更多) »

  2. 640年
  3. 640年代
  4. 648年
  5. 7世纪中国
  6. 唐太宗
  7. 唐朝戰爭
  8. 新疆歷史

吐火罗

#重定向 吐火罗人.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吐火罗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吐谷浑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吐蕃

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唐初名将,铁勒人。.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契苾何力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宰相

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大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连至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止,共存在约150年。 安史之乱前,安西都护府和大都护府三易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为都护府,共约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为大都护府,共约71年。安史之乱后,765-778年为都护府,781年后又名为大都护府,至790年左右陷落为止。.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中国唐代西域重兵之地。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置,唐前期四镇指的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今阿克·贝希姆遗址,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市西南8公里处),开元七年(719年)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四镇变为龟兹、于阗、疏勒、焉耆。.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安西四镇

中原

中原是漢族傳统中的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華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後被漢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國古代的地緣思想中,起源於中原的華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古代中原地區是華夏部落的原居地,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王朝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區的中心是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全境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中原

中原王朝

中原王朝,通常是指历史上定都於中原的王朝。它既包含汉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王朝,也包含蒙古族和满族等其他非漢族定都于中原的王朝。 中原王朝在学术上存在两种定义:一则以中原文明的汉人为核心的王朝国家即汉族統治的王朝,也被称为“华夏王朝”,例如秦、汉、唐、宋、明;二则以中原汉地为核心拓展、统治者不限于汉人的王朝国家,如元、清。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定义经历了从“王朝國家”到“現代國家”的转化,自19世纪以来由于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最终取代了中原王朝国家的观念。 中原王朝的天下观分四层:以汉地十八省为核心的直接统治区域;通过册封、羁縻、土司间接治理的边疆;还有属于中华朝贡体系的其它国家;在此之外,则为化外之地。其核心即随疆域不断变化的天下。中原王朝的天下观往往是以中原为核心,而如满蒙的征服王朝则是以其统治者自身为核心的多元世界。 从夏直到北宋滅亡,绝大多数被视为具備統治正當性的王朝皆定都于中原,只有東晋、南宋、南明等政權例外。各个定都于中原的皇帝会自视为正统天子,包括有非漢族的五代十國、鮮卑族的北魏、女真族的金、滿族的清,還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根据德裔學者魏復古提出的学说,非汉族王朝可再细分为「滲透王朝」和「征服王朝」,其中前者指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侵漢地北部所建立的政權,這些政權吸收漢文化並且最後徹底被漢化,而后者在佂服漢地後,選擇性漢化並且堅持本族文化的王朝,包括遼、金、元與清等非漢族民族所建的王朝。.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中原王朝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中亚

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Помир),古稱蔥嶺,是古代中國和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之必經之地。據《西河舊事》「其山高大,上生蔥」而得名,地理上屬亞洲中部,位於中國、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的邊境上。高原最高峰爲中國境內的公格爾山(7649米)。帕米爾高原也是亞洲主要山脈的匯集處,包括喜馬拉雅山、興都庫什山等五大山脈,號稱亞洲屋脊。目前除東部傾斜坡仍為中國所管轄外,大部分屬於塔吉克斯坦,只有瓦罕帕米爾屬於阿富汗。.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帕米爾高原

乙毗射匮可汗

乙毗射匮可汗,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泥孰之侄孙。642年九月,乙毗咄陆可汗发兵入侵唐朝伊州(今新疆哈密),被安西都护郭孝恪击败,西突厥属部处密降唐。弩失毕及乙毗咄陆所部屋利啜等派代表至长安,请唐朝废黜乙毗咄陆,另立西突厥可汗。唐太宗遣使册立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将原被乙毗咄陆可汗扣留的唐朝使者全部礼送回长安。乙毗咄陆可汗看到自己众叛亲离,逃往吐火罗。 644年,唐朝扶持的乙毗射匮可汗开始与唐朝修好,但也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646年六月,乙毗射匮可汗遣使向唐朝朝贡,请婚。唐太宗诏令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等五国为聘礼。乙毗射匮可汗不顾唐朝的压力,开始向龟兹、焉耆等国渗透自己的势力。648年,唐朝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平龟兹,击溃了乙毗射匮可汗在西域的势力。 唐朝晋封原乙毗咄陆可汗部将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给他唐朝的鼓纛,派他去招抚尚未服从的其它西突厥部落。649年,唐太宗逝世,阿史那贺鲁觉得有机可乘,于七月脱离唐朝并发兵攻打唐朝的庭州。651年,阿史那贺鲁击败乙毗射匮可汗,招降其余西突厥部落,自立为沙钵罗可汗。.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乙毗射匮可汗

乙毗咄陆可汗

乙毗咄陆可汗(),姓阿史那氏,即位之前为欲谷设,西突厥可汗,东突厥始毕可汗之子。东突厥灭亡后,投奔西突厥。638年,欲谷设自立为乙毗咄陆可汗,与咥利失可汗阿史那同俄大战,未分胜负。于是,以伊列河(今伊犁河)为界,乙毗咄陆可汗治西部(南庭),咥利失可汗治东部(北庭)。639年,同俄之臣俟利发吐屯勾结欲谷设,欲谷设东侵,阿史那同俄逃往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在那里死亡。弩失毕部立薄布特勤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由于同俄和薄布西逃,北庭(咄陆部)被欲谷设占据,欲谷设建牙镞曷山西,称北庭,其辖境西以伊列河为界。厥越失、拔悉密、结骨(黠戛斯)、触木昆等部被他管辖。乙毗咄陆可汗与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互相攻战。乙毗咄陆也遣使朝唐。唐太宗劝谕他们停兵休战,彼此和睦相处。乙毗咄陆可汗兵力渐强,西域诸国纷纷归附。不久,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被乙毗咄陆杀死。 乙毗咄陆可汗自恃强大,于642年九月遣处月、处密诸部围攻发兵入侵唐朝伊州(今新疆哈密),焉耆被郭孝恪击败,西突厥属部处密降唐。乙毗咄陆可汗攻破米国。部将泥熟啜擅取俘虏,被乙毗咄陆可汗处死,因此引起部众怨恨。泥熟啜的部属在胡禄屋领导下袭击乙毗咄陆可汗。乙毗咄陆可汗部众离散,他退守白水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塞兰)。弩失毕及乙毗咄陆所部屋利啜等派代表至长安,请唐朝废黜乙毗咄陆,另立西突厥可汗。唐太宗遣使册立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将原被乙毗咄陆可汗扣留的唐朝使者全部礼送回长安。乙毗咄陆派人招引他原来的部落。部落中的人都说:“使我千人战死,一人独存,亦不汝从!”乙毗咄陆可汗看到自己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于是逃往吐火罗。653年,乙毗咄陆可汗死,其子颉苾达度设称真珠叶护。.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乙毗咄陆可汗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于阗

庭州

庭州,又名別失八里(Bechbaliq或Beshbalik)、别石把、亦力把力,是中亚古城,原为车师后部王庭所在,因为该王庭由五座城市组成,故称为别失八里,意为“五城之地”,城址位于今吉木萨尔之北。.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庭州

康国

#重定向 康國.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康国

库车县

库车县(维吾尔语:كۇچار ناھىيىسى ),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的县。古代龟兹王国之地。称为歌舞之乡。油气资源丰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基地。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9万,其中,城镇人口23万。县城库车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750千米。.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库车县

伊吾

伊吾镇可以指:.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伊吾

伊州

伊州有多种含义:.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伊州

伊犁河

伊犁河(Іле)是中国水量最大的内陆河,也是新疆水量最丰富的河流。 伊犁河主源特克斯河发源于汗腾格里峰北侧,由西向东流,在东经82°左右折向北流,穿过喀德明山脉,和巩乃斯河汇合,又折向西流,在伊宁和喀什河汇合,穿越国境,进入哈萨克斯坦,最终进入巴尔喀什湖。 伊犁河上游穿越一系列山地和谷地,这个区域年降水量达到700毫米,春季还有高山融雪水进入,因此水量丰富,年径流量为118亿立方米。过了伊宁后,进入河谷平原,河床变宽,多沙洲岛屿,水流分叉。 伊犁河流域气温比新疆其他地区高,干流封冻只有60天左右,由于上游主要是岩石高山,因此含沙量也少,年平均为0.2-0.5千克/立方米。 伊犁河流域因为雨水丰沛,农业几乎不需要灌溉。下游在5-10月间可通航吃水量为200吨左右的船只。 Category:亞洲跨國河流 Category:哈薩克斯坦河流 Category:新疆河流 Category:内流河 Category:絲綢之路地點.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伊犁河

侯君集

侯君集(),中国唐朝初期将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北周驃騎大將軍肥城節公侯植之孙,侯定第五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母窦娘子((553年)—贞观六年六月二十二日(632年7月12日)),外祖父为京兆郡丞隋州长史窦璨。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战有功,累迁左虞侯、车骑将军。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间,他曾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唐太宗即位后,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年),改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实际有宰相之职。 贞观九年(635年),任积石道行军总管,跟随李靖平吐谷浑,有很大功劳。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陈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迁吏部尚书。侯君集武士出身,学术上没有造就,迁吏部尚书后方始读书。同年,吐蕃围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击之,成功击退吐蕃军。 贞观十三年(639年)冬,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昌王麴文泰。十四年(640年)八月,进围高昌时,麴文泰已卒,其子麴智盛投降,得22城,8046户,17700口。太宗以高昌故地置西州。侯君集入高昌时,因为自身私占钱财,不敢禁制将士竞相盗窃,班師后被人揭发而下狱。虽被免罪,却由于欽羨長官李靖武功卓越而晉尚書右僕射。此次不得拜相,對仕途心怀不满。贞观十七年(643年),洛州都督张亮密告侯君集煽动自己谋反,但太宗以缺乏旁证,未予追究。 后太子zh-hans:承乾; zh-hant:承乾-同魏王李泰爭嫡日烈,各有黨羽。侯親善太子,策劃兵變,事發被捕。定罪後,太宗於刑前,親往質問,對以『朕因汝從此不登凌煙閣』。侯聞言動容,拜倒大嚎,最後求皇帝念舊,允留侯門香火(當時論罪當族之)。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後遷嶺南),侯亦甘心受刑。太宗没有撤掉侯君集在淩煙閣的圖形。 侯君集被抄家时,被发现家里有二美人,容色绝代。太宗问其缘故,答:“我们吃人乳,不吃饭。” 爾後太子與魏王俱被黜、仍保皇子身份,警示大位不可智取。某次太宗回憶前塵,召承--問『何以謀反』,承--坦承『欲保太子位耳』;再同群臣評論,多以『事由上而起』,指若非太宗三心兩意,子臣何以結黨窺覬。太宗默然。.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侯君集

喀什

喀什可以指:.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喀什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储君

哈密

哈密可以指:.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哈密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哈萨克斯坦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唐太宗

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唐代宗與睿真皇后所生的长子,唐朝第1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在位26年,享壽62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唐德宗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唐高宗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唐朝

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

唐朝与西突厥在唐永徽六年至显庆元年(655年-657年)进行了一次战役,是唐朝继永徽二年(651年)之后的第二次对西突厥的战役,唐朝由程知节为讨伐西突厥的统帅(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西突厥当时的可汗为沙钵罗可汗,即以前臣服唐朝的阿史那贺鲁。这次唐朝的军事行动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导致唐朝由苏定方为统帅的对西突厥的第三次讨伐(657年-658年)。.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

公主

公主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來代稱君主制的皇女或王女,例如日本的皇女及封為內親王的親王之女,或者歐洲君主之女兒、姊妹、姑母(若母親為女王或女皇則包括姨母),以及其他直系王室成員之女;有時則依其與君主的親疏之別,分以「公主」或「郡主」稱之,例如稱日本的「女王」為「郡主」。公主也作為欧洲女性爵位Princess的翻譯,專用作非因婚姻而得到Princess爵位者,通常為君主的直系親屬。有時,一些非君主直系親屬而被封為“Princess”的女性,也被稱為公主,例如巴伐利亞的茜茜公主。 在古代东亚通常是皇女的位號。《幼學瓊林》卷二.外戚類:「帝女乃公侯主婚,故有公主之稱。」 此外,在若干影視作品的漢語譯文中,日本古代公卿或大名之女(姬)亦常被不準確地譯為「公主」;然而,這些公家或武家的小姐,其身分地位與嚴格意義上的「公主」並不相稱,这时的实际含义应为千金或者小姐。欧洲作品如格林童话等,也将封建领主之女大多譯為「公主」,与前者情况类似。.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公主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皇帝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玄武门之变

程咬金

程咬金(),本名知節,字义贞,唐朝大将,济州东阿斑鸠店人(今属山东省东平县),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十九。在民间故事程咬金是一员福将,其三板斧相当厉害,但實際上,一生並無以板斧為武器,而用槊。.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程咬金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突厥

米國

米國可以指:.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米國

綠洲

綠洲是一個地理名詞,是指被沙漠地形包圍的環境裏、一塊有植被覆蓋的孤立肥沃地區。通常會造成綠洲的原因都是因為此地點有終年不斷的水源供應,常見的水源來源是地下水泉湧或人工鑿井來灌溉,水在遠方的降雨區降到地面後潛入地底,通過透水的地下砂岩層穿過沙漠地帶,在綠洲處返回地表附近而能被使用到。 綠洲對於沙漠地區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大部分的沙漠居民都是圍繞在綠洲地帶生活,往來的商旅與貿易網往往也都是沿著綠洲發展起來,因為綠洲是重要的食物與水之補給站。盤據非洲大陸北部中央的撒哈拉沙漠裏面,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口都是居住在零星分佈於沙漠中的綠洲地帶。中國烏鞘嶺以西、北山和祁連山之間的河西走廊,有大量綠洲,“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葦溪連片,古剎處處”,就是在描寫有稱“金張掖”或“甘洲”之稱的張掖,漢朝即有額濟納綠洲,河西走廊的綠洲唯一水源是來自祁連山春融的雪水。.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綠洲

统叶护

统叶护(),西突厥汗国可汗(618年至628年在位),其统治时期为西突厥汗国的全盛时期。 史书未记载他的生年。统叶护于618年继其兄射匮为西突厥汗国可汗,他与中国唐朝保持着良好关系,唐高祖曾以宗室之女与之结亲。据信玄奘西行时在碎叶见到的西突厥大汗就是统叶护。 统叶护的武功极盛,他曾多次入侵波斯伊兰莎赫尔,据东罗马帝国史料记载,希拉克略皇帝就是在其支援下取得对波斯的决定性胜利的,两人曾在第比利斯城下会面。 統葉護統治下,西突厥國境廣大,東起高昌,南至信度河流域。《旧唐书·突厥下》这样描述统叶护的全盛时期:“统叶护可汗,勇而有谋,善攻战。遂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据旧乌孙之地。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其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根据中国史书记载,统叶护统治后期遭到许多部族的反抗,尤其是葛逻禄。628年,其伯父莫贺咄暗杀统叶护,自立为可汗,国中大乱,西突厥从此衰落。有人認為他是可薩人的第一位可汗札比爾,因為他當年與东罗马帝国希拉克略皇帝在第比利斯城下会面。他统治时期曾与伊朗作战两次,也曾借兵东罗马反伊朗(另一说法可萨汗国是独立国家)。.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统叶护

真珠可汗

真珠可汗(),名夷男,7世纪薛延陀可汗。605年,他祖父乙失钵逐突厥泥厥处罗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匮可汗征服。 628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杀,汗国大乱。乙失夷男率7万户越阿尔泰山归依东突厥汗国。第二年,突利可汗叛离颉利可汗,投靠唐朝。敕勒的拔野古,回纥,同罗相继叛突厥作乱,推乙失夷男为可汗,牙帐设在郁督军山,在630年被唐太宗册封,薛延陀立国。后来一些室韦、靺鞨依附,其二子大度设、突利失在633年被唐太宗封为小可汗。639年,薛延陀拒绝唐朝支持的李思摩的突厥复国。641年,唐朝派李世勣北伐薛延陀,大胜。真珠可汗请罪,唐太宗以新兴公主和亲,旋即悔婚。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期间,唐太宗为防止薛延陀南下,故意写信“语尔可汗:今我父子东征高丽,汝能为寇,宜亟来!”,九月,真珠可汗去世,他的两个儿子曳莽突利失、多弥可汗拔灼和侄子咄摩支争位,第二年,唐朝灭薛延陀,设燕然都护府。.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真珠可汗

疏勒

#重定向 疏勒国.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疏勒

焉耆

焉耆(维吾尔文:Qarasheher)又称乌夷、乌耆、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部古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焉耆

白诃黎布失毕

白诃黎布失毕,白姓,7世纪中的龟兹国王。白苏伐勃駃的儿子。他哥哥龟兹国王白苏伐叠死后,白诃黎布失毕继位。白诃黎布失毕停止对唐朝进贡。并攻打附属唐朝的邻国。唐太宗大怒,648年初,他派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率军攻打龟兹,也征用了铁勒、东突厥、吐蕃和吐谷浑的士兵。社尔兵临龟兹。白诃黎布失毕派他的宰相那利和羯猎颠,来抵挡社尔的前锋韩威。战斗一开始,韩威假装撤退,当龟兹军追击时,韩威和曹继叔反击,大败龟兹。白诃黎布失毕坚守龟兹国都伊逻卢(今库车)。社尔攻打伊逻卢,白诃黎布失毕逃跑。社尔派郭孝恪守伊逻卢,自己继续追击白诃黎布失毕,白诃黎布失毕已逃往拨换城(今阿克苏)。社尔围城40天后攻克,俘虏白诃黎布失毕和羯猎颠。但那利逃跑,率领龟兹残余部队和西突厥救援部队反攻伊逻卢,由于出其不意,郭孝恪在战斗中阵亡。但那利攻不下伊逻卢内城,被迫逃离。龟兹人抓住那利,把他交给社尔。社尔以白诃黎布失毕弟弟白叶护为新国王,并在西突厥、于阗和安国向唐朝进贡后,撤军。唐朝建立龟兹、于阗、疏勒、焉耆为安西四镇。 649年,唐太宗去世后,唐高宗复封白诃黎布失毕为龟兹王,与那利、羯猎颠还国。656年,龟兹王白诃黎布失毕来朝。那利与白诃黎布失毕的妻子阿史那氏通奸,白诃黎布失毕不能禁,左右请杀之,由是更加猜忌。658年,使者报告,唐高宗并召那利与白诃黎布失毕至京师,囚那利,护遣白诃黎布失毕还国。羯猎颠不让白诃黎布失毕回国,遣使降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白诃黎布失毕不敢进伊逻卢,悒悒而死。唐高宗诏左屯卫大将军杨胄发兵擒拿羯猎颠,以其地为龟兹都督府,更立白诃黎布失毕之子白素稽为王,授右骁卫大将军,为都督。安西都护府迁徙到龟兹国,以故安西为西州都督府,即拜左骁卫大将军兼安西都护麹智湛为都督。西域平定。.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白诃黎布失毕

白苏伐叠

白苏伐叠(Swanata),龟兹国王,号时健莫贺俟利发。白苏伐勃駃之子。贞观四年(630年)向唐朝献马,唐太宗赐玺书,抚慰加等。后来臣服西突厥。郭孝恪伐焉耆,遣兵援助焉耆,自是不再向唐朝朝贡。苏伐叠死後,弟白诃黎布失毕继位。.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白苏伐叠

頡利可汗

頡利可汗(古突厥文:𐰃𐰞𐰞𐰃𐰏𐰴𐰍𐰣,拉丁轉寫:Illig-qaγan;),原名阿史那咄苾,封归义荒王,是東突厥汗国最後一任可汗(620年—630年),在位10年。 生年没有记载。咄苾初為莫賀咄設,是處羅可汗之弟。620年處羅去世,其妻隋朝義成公主立咄苾繼位,號頡利可汗。頡利後來以義成公主為妻。頡利在位時多次逾越长城侵擾中国。內政方面,頡利重用漢人趙德言,但德言「專其威福,多變更舊俗,政令煩苛」,引起突厥人的不滿,另外頡利「又好信任諸胡而疏突厥」。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東突厥遭受雪災,「雜畜多死,連年饑饉,民皆凍餒」,但頡利反而加重了諸部的負擔,「由是內外離怨,諸部多叛」。唐太宗于貞觀三年(629年)八月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出兵征伐東突厥。貞觀四年(630年)三月頡利兵敗逃亡投靠突利可汗,被突利可汗转交给唐军,東突厥亡。唐軍把頡利押送到長安,唐太宗在他面前列舉其罪,然後免其一死,安置他在唐長安城。頡利在長安「鬱鬱不得志,與其家人或相對悲歌而泣」。唐太宗打算封頡利為虢州刺史,頡利不願赴任,改授右衛大將軍。634年頡利去世,追赠歸義王,諡曰荒,以突厥習俗火葬。 子特勤,特勤生伽那,伽那生武周冠军大将军行右鹰扬卫将军归义可汗阿史那感德。阿史那感德夫人阿史德,五原郡开国公次女。.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頡利可汗

西域

西域,古代地理名称,中国汉朝时多指天山南麓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國家和地區,隋唐时的西域扩大,北至拂菻,中至波斯,南至婆罗门,元朝时更将欧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内。 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特指兩漢、隋唐兩代中原王朝朝廷設置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位於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特徵依然可見于現在新疆地區的遺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畫。该地對東西方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轉站的重要作用。.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西域

西州

西州,可以指:.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西州

西突厥

西突厥汗國,原是突厥帝国西面可汗。突厥东西分裂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正史說只有東突厥才說突厥,西突厥名「十箭」(Onoq),此乃源自西突厥創立人室點密授十部落首領每人一支箭,所以稱為十箭。 西突厥政體與東突厥大同小異,但有一位置是西突厥專有,名“阎洪達”,評論國政。西突厥分為左、右兩廂,各五姓:左廂咄陸部五姓,右廂弩失畢部五姓。咄陸五啜號:處木昆律啜,胡祿屋闕啜,攝舍提敦啜,突騎施賀邏施啜,鼠尼施處半啜。弩失畢五俟斤號:阿悉結闕俟斤,哥舒闕俟斤,拔寒幹暾沙闕俟斤,阿悉結泥孰俟斤,阿舒虛半俟斤。左右兩廂合為十姓部落。 突厥兴起时,土门可汗弟室点密西征,役属西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诸部。室点密先是联合薩珊波斯在布哈拉之戰擊敗厌哒,在布哈拉之戰後由於與薩珊波斯爭奪絲綢之路控制權而交惡,所以又聯同東羅馬帝國结盟,进攻薩珊波斯。 581年突厥分裂,达头可汗建立西突厥汗国,设南牙(冬都)于鹰娑川(今新疆库车西北)岸边,建北牙(夏都)于碎叶河旁的干泉(今哈萨克斯坦楚河西岸)。至射匮可汗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弟统叶护可汗把汗庭迁到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派吐屯驻西域各国,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 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阿史那同俄在位期间,承认了十姓部落(此处系指弩失毕和咄陆)独立地位,同时还与东突厥划定伊犁河为界。此时的西突厥仅仅是当初的东边一小部分。 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进攻唐朝的庭州等地。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参见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唐朝在其故地设置崑陵都護府和濛池都护府,以羈縻的方式管辖各部落。.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西突厥

高昌

昌(Gaochang; 维吾尔语:قۇچۇ,Qocho),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市,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這些都是漢人在西域建立的國家。唐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到840年漠北回鶻國崩,一部份回鶻人佔據漢人的高昌國,後為高昌回鶻。 元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 (قاراهوجئا) 称高昌为火州、合拉火者、哈拉霍州、合拉和州、哈拉火州,。明代文献称高昌为“哈拉和卓”、霍州。 高昌历史文献有二十四史南北朝各書的高昌傳,但記述疏略,如出一轍。《新唐书·高昌傳》、《元史·地理志》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另外羅振玉于1933年在遼東出版的《遼居雜著乙编》中有《增訂高昌--氏年表》及《高昌專錄》各一卷,以考古實物補訂史書頗詳。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亦有關高昌論著《高昌陶集》(1934)、《高昌專集》(1951增订)、《羅布淖尔考古記》(1948)、《吐鲁番考古記》(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記》(1958)、《新疆考古發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論叢》(1981)等。.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高昌

魏徵

魏徵(),字玄成。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諫太宗十思疏》為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魏徵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資治通鑒

麴伯雅

--伯雅(),-麴乾固-之子,為中國古高昌的君主之一,屬-麴-氏高昌之列。 史书没有记载生年。他於601年即位。改年号延和。608年,至隋朝朝贡,隋炀帝封--伯雅为光禄大夫、弁国公、高昌王。611年,隋炀帝征高句丽,--伯雅随行至高句丽。隋朝将華容公主宇文氏嫁给--伯雅。612年,--伯雅归国。613年,发生政变,--伯雅失去王位。620年,--伯雅復位,改年号重光。谥号献文王见于明朝胡广《记高昌碑》,转引自陈晓伟《胡广与高昌--氏、唐李元忠事迹丛考》,《文献》2016年第6期。。.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麴伯雅

麴文泰

--文泰(),-麴-伯雅之子,為中國古高昌的君主之一,屬-麴-氏高昌之列,他於623年至640年在位。年号有延寿。 史书未记载生年。贞观四年(630年),入唐朝贡。唐太宗賜文泰妻华容公主宇文氏李姓,封常乐公主。玄奘西游时路经高昌国,受到--文泰的热情接待。后来--文泰渐渐自大,与西突厥欲谷设联合,阻碍西域商路,进攻唐朝的伊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冬,唐太宗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出击高昌王--文泰。640年,唐軍至磧口,--文泰惊惧而病死。谥号光武王。 子-麴-智盛继位。另一子-麴-智湛,后为唐左骁卫大将军、西州都督、上柱国、天山郡开国公。.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麴文泰

麴智盛

--智盛,-麴-文泰之子,為中國古高昌的君主之一,-麴-氏高昌的末代国王,后歸唐受封。.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麴智盛

龟兹

龟兹(汉语拼音(叶音):Qiūcí,注音符號:ㄑㄧㄡ ㄘˊ,龟兹语:Kutsi,梵文:Kuci(na),维吾尔語:Küsen,),又称曲先、丘慈、邱慈、屈支、丘兹、拘夷、归兹、屈茨,是古代西域绿洲国家。648年唐设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安西四镇之一。.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龟兹

龙先那准

龙先那準,《新唐書》作婆伽利,龙姓,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拥立的西域焉耆国王,龙突骑支、龙栗婆準的弟弟。648年,唐太宗派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率军攻焉耆。西突厥拥立的焉耆国王龙薛婆阿那支放弃焉耆,逃到龟兹东部,阿史那社尔擒杀之。社尔拥立龙薛婆阿那支的堂弟龙先那準为焉耆国王,以其地为焉耆都督府。永徽二年(651年),龙先那準去世,唐高宗放回早年被俘虏的龙突骑支,让他重新当焉耆国王,拜为左卫大将军。   .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龙先那准

龙突骑支

龙突骑支,龙姓,7世纪西域焉耆国王。贞观六年(632年),焉耆国王龙突骑支请求唐朝重新开放沙漠道路,唐太宗批准,导致高昌不满,高昌袭击抢劫焉耆的使团和商队。高昌在贞观十二年(638年),与处月和处密部落,攻击焉耆,攻陷5个城市,抓获1500个焉耆男子和妇女。麴文泰还与西突厥沙钵罗叶护可汗阿史那薄布入侵唐朝的伊吾(今新疆哈密),以及焉耆。这事使唐朝兴兵灭亡了高昌。 而与唐朝一直保持友好的焉耆在贞观十八年(644年)之前,由于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屈利因为他的弟媳是焉耆王龙突骑支的女儿,作为回应,龙突骑支开始倒向西突厥,减少对唐朝的朝贡。安西都护郭孝恪请求皇帝允许攻打焉耆,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准许。当时,龙突骑支有三个兄弟在西州,郭孝恪以其中的一个龙栗婆準当他的向导。据说,由于焉耆国都被水环绕,郭孝恪在夜间穿越水域,发动突然袭击。当天上午,唐军爬上焉耆城墙,攻克焉耆,俘获龙突骑支。龙突骑支和他的家人被送到长安,唐太宗释放了他们。 649年,唐太宗去世后,龙突骑支被雕成石像,竖立在唐太宗的唐昭陵旁。永徽二年(651年),龙突骑支的弟弟龙先那準去世,唐高宗放回龙突骑支,让他重新当焉耆国王。拜为左卫大将军,归国。死後,龙嫩突立。.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龙突骑支

龙薛婆阿那支

龙薛婆阿那支,龙姓,644年—648年的西域焉耆国王,龙突骑支、龙栗婆準的堂兄。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派安西都护郭孝恪攻打倒向西突厥的焉耆。俘获焉耆国王龙突骑支,拥立他兄弟龙栗婆準为王。郭孝恪派龙栗婆準在焉耆负责事务,率军撤退。三天后,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屈利的救援部队抵达,但郭孝恪已经撤出,因此屈利抓住龙栗婆準後追赶郭孝恪,被郭孝恪反击。另一个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处那,由他的属下吐屯代替焉耆国王管理焉耆,向唐进贡。但是当他的使者来到长安,唐太宗斥责使者说:“我攻打焉耆,你是谁,怎敢占据?”西突厥恐惧,放弃了焉耆。 焉耆贵族拥立龙栗婆準的堂兄龙薛婆阿那支为新国王,号瞎干,但仍对阿史那处那服从,将龙栗婆準交给西突厥的属国龟兹处死。648年初,唐太宗派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率军攻打龟兹,也征用了铁勒、东突厥、吐蕃和吐谷浑的士兵。648年秋,攻焉耆。龙薛婆阿那支放弃焉耆,逃到龟兹东部,阿史那社尔擒杀之。社尔拥立龙薛婆阿那支的堂弟龙先那準为焉耆国王。.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龙薛婆阿那支

龙栗婆准

龙栗婆準,龙姓,贞观十八年(644年)唐朝拥立的西域焉耆国王。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派安西都护郭孝恪攻打倒向西突厥的焉耆。当时,焉耆国王龙突骑支有三个兄弟在西州,郭孝恪以其中的一个龙栗婆準当他的向导。据说,由于焉耆国都被水环绕,郭孝恪在夜间穿越水域,发动突然袭击。当天上午,唐军爬上焉耆城墙,攻克焉耆,俘获龙突骑支。郭孝恪派龙栗婆準在焉耆负责事务,率军撤退。三天后,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屈利的救援部队抵达,但郭孝恪已经撤出,因此屈利抓住龙栗婆準後追赶郭孝恪,被郭孝恪反击。另一个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处那,由他的属下吐屯代替焉耆国王管理焉耆,向唐进贡。但是当他的使者来到长安,唐太宗斥责使者说:“我攻打焉耆,你是谁,怎敢占据?”西突厥恐惧,放弃了焉耆,焉耆贵族拥立龙栗婆準的堂兄龙薛婆阿那支为新国王,但仍对阿史那处那服从,将龙栗婆準交给西突厥的属国龟兹,处死。.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龙栗婆准

进贡

#重定向 朝貢.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进贡

郭孝恪

郭孝恪(),唐朝初年将领,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年少时有不同寻常的志向,父兄以为他是无赖。隋朝末年率数百少年归附瓦岗军李密。李密大喜,使他与徐世勣守黎阳。李密败亡后,徐世勣遣郭孝恪入长安归降唐朝,唐高祖封郭孝恪阳翟郡公,拜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下诏让郭孝恪与徐世勣经略武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以东,所定州县,委以选补。 621年,窦建德援救洛阳王世充,郭孝恪上谒秦王李世民,献计固守武牢,军临汜水,随机应变,李世民听从他的建议,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窦建德、王世充被擒获后,李世民置酒大会洛阳宫,对诸将说:“孝恪策擒贼,王长先下漕,功固在诸君右。”郭孝恪迁任上柱国。历任贝(今河北清河)、赵(今河北赵县)、江(今江西九江)、泾(今甘肃泾川)四州刺史,所到之处皆有能干的名声。后改任左骁卫将军,累加金紫光禄大夫。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拜郭孝恪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又改任安西都护、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刺史。郭孝恪在安西治所高昌故城推诚抚御,尽得当地民众欢心。贞观十八年(644年),焉耆王叛唐归附西突厥可汗欲谷设,郭孝恪请击焉耆(今新疆焉耆),即拜西州道行军总管,率三千步骑出银山道,夜袭焉耆,俘虏焉耆王龙突骑支。唐太宗玺书褒奖。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拜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大总管,郭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进讨龟兹(今新疆库车),攻破国都,自己留守,遣余军分道进追击逃跑的龟兹国相那利。郭孝恪在城外设营。郭孝恪没有防备那利。那利和城内勾结,袭击唐军,郭孝恪殊死战斗,中流矢而亡,而子郭待诏同时阵亡。将军曹继叔进兵,收复龟兹城。太宗责郭孝恪斥候不明,夺其官。后来怜愍郭孝恪死战,为他举哀。唐高宗即位,追还郭孝恪官爵,赠郭待诏游击将军,赙物三百段。 次子郭待封,官至左豹韬卫将军。高宗咸亨初,作为薛仁贵副将讨吐蕃,在大非川战败,免死为民。少子郭待聘,武后长安年间,官至宋州刺史。.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郭孝恪

都護府

都護府是漢、唐等時代中原王朝為督察邊境各民族而設置的軍事機關。漢代在西域設有西域都護府,魏、西晉設有西域長史府,唐代曾設六都護府。都護府長官稱為都護。.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都護府

阿史那同俄

阿史那同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泥孰之弟。634年,泥孰病死,同娥设继位,是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635年,同俄献马五百匹于唐朝,上表请婚。唐太宗厚加抚慰,但未同意他缔结婚姻的要求。同俄承认了十姓部落(西南方的弩失毕五部(称南庭)和西方的咄陆五部(称北庭))的相对独立地位。同俄丧失民心,西突厥发生内乱。638年,东突厥始毕可汗之子欲谷设自立为乙毗咄陆可汗,与同俄大战,未分胜负。于是,以伊列河(今伊犁河)为界,乙毗咄陆可汗治西部(南庭),咥利失可汗治东部(北庭)。639年,同俄之臣俟利发吐屯勾结欲谷设,欲谷设东侵,阿史那同俄失逃往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在那里死亡。他的儿子为乙屈利失乙毗可汗,可是很快就死了。弩失毕的酋长迎阿史那薄布,立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阿史那同俄

阿史那弥射

阿史那弥射(),西突厥兴昔亡可汗,室点密可汗五世孙,在本蕃为莫贺咄叶护。 唐朝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遣鸿胪少卿刘善因立弥射为奚利邲咄陆可汗(有学者怀疑弥射和阿史那泥孰是同一人),其族兄阿史那步真欲自立为可汗,遂谋杀弥射弟侄二十余人。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不相容,以贞观十三年(639年)率所部处月、处密部落投靠唐朝,授右监门大将军。 阿史那弥射跟随太宗征高句丽有功,封平壤县伯。显庆二年(657年),转右武卫大将军。闰正月二十一日,唐高宗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西突厥,北路的主帅是苏定方,南路则由阿史那弥射和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统领。西突厥汗国亡后,唐朝在当地设置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辖咄陆五部。662年,阿史那弥射被阿史那步真诬告被杀。.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阿史那弥射

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唐朝初年名将。 他是东突厥汗国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即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武德九年(626年),颉利可汗率全族兵力南侵,漠北诸族乘机反抗突厥统治,并击败阿史那社尔同欲谷设等人率领的镇压军。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阿史那社尔被迫率部西迁,击破內亂的西突厥汗国,自立为都布可汗。之后,他不顾众臣劝谕,引五万余骑攻击薛延陀,意图报仇,打了一百多天,部兵苦于战斗太久,多有背叛逃跑,薛延陀趁机攻来,社尔被击败退保高昌。.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贺鲁

阿史那贺鲁(?-659年),西突厥汗国大将,室点密可汗五世孙,后自立为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古突厥文:𐰃𐱁𐰉𐰺𐰀𐰴𐰍𐰣,拉丁轉寫:Ϊšbara qaγan)。 早年为西突厥叶护,在多罗斯川(今额尔齐斯河源头)一带游牧。646年,乙毗射匮就任西突厥可汗,击败原可汗乙毗咄陆,将其逐入吐火罗。贺鲁原为乙毗咄陆一党,遂率3000部众畏罪逃奔唐朝。是时唐军正征讨龟兹,即封贺鲁为昆丘道行军总管,进军龟兹。之后,贺鲁又被封为瑶池都督府都督、沙钵罗叶护。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贺鲁乘唐太宗新丧之机,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夺取西州、庭州等地,统一西突厥部众,同唐朝对抗。后为吐蕃压迫,放弃天山以南,将王廷迁往天山以北。 永徽三年(652年),唐将梁建方、契苾何力击败贺鲁别部处月部。永徽六年(655年),唐将程知节又击败贺鲁的小部落。显庆三年(658年),唐将苏定方彻底击溃贺鲁本部,副将萧嗣业追擒贺鲁于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西突厥汗国至此灭亡。 贺鲁被唐高宗献俘于长安太庙,之后获赦,不久病死于长安。.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阿史那贺鲁

阿史那薄布

阿史那薄布(),西突厥可汗,阿史那同俄之侄,封为特勤。638年,东突厥始毕可汗之子欲谷设自立为乙毗咄陆可汗,与同俄以伊列河(今伊犁河)为界,乙毗咄陆可汗治西部(南庭),咥利失可汗阿史那同俄治东部(北庭)。639年,同俄之臣俟利发吐屯勾结欲谷设,欲谷设东侵,阿史那同俄西逃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在那里死亡。弩失毕部立薄布特勤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由于同俄和薄布西逃,北庭被欲谷设占据,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建牙于睢合水北,称南庭。其辖境东以伊列河为界。龟兹、焉耆、鄯善、且末、吐火罗、石国、史国、何国、穆国、康国等皆受其节度。他屡次向唐朝遣使朝贡。641年秋七月,唐太宗命左领军将军张大师往授玺书,册立他为可汗,并赐给鼓纛。乙毗咄陆可汗兵力渐强,西域诸国纷纷归附。不久,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被乙毗咄陆杀死。.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阿史那薄布

阿史那步真

阿史那步真(),西突厥继往绝可汗,室点密可汗五世孙,莫贺咄叶护阿史那弥射的族兄。唐朝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册封弥射为奚利邲咄陆可汗,阿史那步真欲自立为可汗,遂谋杀弥射弟侄二十余人。贞观十三年(639年)阿史那弥射率所部处月、处密部落投靠唐朝,阿史那步真遂自立为咄陆叶护,但其部落多不服,步真无奈,也携家属投靠唐朝,授左屯卫大将军。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二十一日,唐高宗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西突厥,北路的主帅是苏定方,南路则由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统领。西突厥汗国亡后,唐朝在当地设置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兼右卫大将军,统辖弩失毕五部。662年,阿史那步真向安西都护苏海政诬告阿史那弥射谋反,弥射被杀。667年,步真死,从此近20年十姓部落无主。.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阿史那步真

阿史那泥孰

阿史那泥孰(),西突厥可汗,达头可汗曾孙,世为莫贺设。阿史那泥孰在唐朝武德年间,曾至长安,与秦王李世民结为兄弟。 628年,莫贺咄暗杀统叶护可汗,自立为可汗,他自称大可汗后,西突厥十姓不服。弩失毕部共同推举泥孰为可汗。泥孰不肯就位,迎立统叶护可汗子阿史那咥力特勤,是为肆叶护可汗。630年,莫贺咄兵败,被泥孰杀死。诸部共推肆叶护为西突厥大可汗。但肆叶护疑心拥立他的泥孰,又阴谋杀害泥孰,泥孰逃往焉耆。632年秋,肆叶护遭设卑达官与弩失毕部攻击,逃往康居,不久死亡。西突厥迎立泥孰,是为咄陆可汗。 泥孰被推举为西突厥可汗后,即派遣使臣至唐朝表示内附。633年,唐朝的代表鸿胪少卿刘善因抵达西突厥,册封泥孰为吞阿娄拔奚利邲咄陆可汗,他是第一个唐朝册封的西突厥可汗,这标志着西突厥亲唐势力的建立。634年,泥孰病死。 Category:突厥可汗 Category:阿史那氏.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阿史那泥孰

阿克苏

阿克苏可以指:.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阿克苏

薛万均

薛万均,中国唐朝軍人。本敦煌人,后徙雍州咸陽(今陕西省咸陽市)。 薛世雄之子,隋朝大業末年薛世雄为涿郡太守,薛万均和弟弟薛万彻从父到幽州,和武将羅艺結交。羅艺归順唐朝,唐朝封薛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竇建德率衆十万攻范陽,羅艺迎撃。薛万均说:“众寡不敌,今若出门,百战百败,当以计取之。可令羸兵弱马阻水背城为阵以诱之,观贼之势,必渡水交兵。万均请精骑百人伏于城侧,待其半渡击之,破贼必矣。”弱兵背城向川布陣誘敵,薛万均自率精鋭騎兵隐藏在城左。竇建德軍半渡川,薛万均以騎兵攻撃,大破竇建德大軍。翌年,竇建德率衆二十万攻幽州,兵已经登上城墙,薛万均、薛万徹率领敢死队百人出地道,背後襲撃,竇建德軍大驚潰走。李世民平定刘黑闼,召薛万均为右二護軍。唐太宗即位后,柴紹討梁師都,薛万均为副将,薛万徹也从軍。军至朔方数十里外,见突厥兵,唐軍本队後退,薛万均兄弟横撃突厥軍,撃破他们。突厥軍逃亡,唐軍包围梁師都。諸将以城堅固,不能下,薛万均说:“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不久,梁師都被部下斬杀。薛万均因功績,任左屯衛将軍。 随李靖討吐谷渾,任沃沮道行軍副总管。進軍青海,薛万均、薛万徹率百騎。薛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归还对诸将豪言:“贼易与。”進撃得数千首級,勇冠三軍。追撃至積石山,在赤水源破吐谷渾天柱王軍,在河源、图倫磧归還,与李靖在青海合流,转任左屯衛大将軍。 后来,为侯君集副将攻撃高昌,麴智盛降,薛万均進封潞国公。有人告发他侵奪高昌婦女、財产,被魏征劝谏而赦免。唐太宗幸芙蓉园,薛万均清宫不谨、下獄,憂憤而死。太宗(李世民)驚悼其死,命陪葬唐昭陵。.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薛万均

薛延陀

薛延陀,是敕勒部落之一,他們是部落聯合體,由薛(Syr)與延陀(Tardouch)組成。是東部高車一部落。曾經於487年(齊永明五年),隨阿伏至羅到準噶爾盆地建高車國。其中族源有匈奴。 南北朝時遊牧於阿爾泰山西南,額爾齊斯河一帶,少數留在于都斤山。他們的軍力很大。曾經多次反叛。六世纪中叶,准噶尔盆地的敕勒人随突厥土门可汗东征柔然后,散居在漠北的敕勒人分成15部,薛延陀为其中一部。605年,他們的首領乙失缽驅逐突厥泥厥處羅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匱可汗重新征服。 628年,西突厥汗國大亂。薛延陀部長乙失夷男率7萬戶越阿爾泰山歸依東突厥汗國。後來,敕勒的拔野古、回紇、同羅相繼作亂。推乙失夷男為可汗,即真珠可汗,牙帳設在鬱督軍山,在630年立國。接受唐朝的可汗封号。徙庭于独逻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後來一些室韋、靺鞨依附。同年与唐军一起消灭了东突厥,并占领漠北之地。 646年在唐灭薛延陀之战中被唐朝(李道宗等将领)在回纥的帮助下击败,随后亡國。唐太宗於故地設六府七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分别是: 六府:.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薛延陀

铁勒

铁勒(--,中古漢語擬音:),又称敕勒、高车、丁零、狄历,6世紀到7世紀,亚欧大陆中部分布的突厥以外突厥语族遊牧民的总称。其中的回鶻后来建立汗国。.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铁勒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长安

苏定方

苏定方(),中国唐朝名将,冀州武邑(今属河北)人,原名烈,字定方,以字行,爵封邢国公。.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苏定方

李世民

#重定向 唐太宗.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李世民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李渊

東突厥

東突厥汗國(581年-630年)是突厥汗國于581年正式分裂後的東部汗國。.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東突厥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武则天

沙漠

沙漠,亦作砂漠,全称沙质荒漠(Erg),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和别的区域相比,沙漠中生命并不多,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藏着很多动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来的动物。沙漠的地勢凹凹凸凸,氣侯較炎熱,雨量稀少。.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沙漠

朱俱波

朱俱波,昆仑山麓中的古代小国,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西南棋盘乡及塔什库尔干县东南境。 《新唐书·西域传》作朱俱波国,亦作朱居槃国,《后汉书》子合国地,《魏书》作悉居半国、朱居国、朱俱槃国,《洛阳伽蓝记》、《宋云行纪》作朱驹波国,《南史》作周古柯、句般,《大唐西域记》作斫句迦、沮渠,《续高僧传》作遮拘迦国,《新疆识略》作哈尔哈里克。 其国原为汉朝时的子合国,至唐朝时已兼并周围的西夜、蒲犁、依耐、德若,形成这一山区地带的统一国家。今叶城县的乌夏巴什一带是其中心。境属昆仑山山区,东临塔里木盆地。在于阗西,语言与于阗相类,南北朝役属于嚈哒。俗信佛教,唐朝时,朱俱波多次遣使朝贡,唐朝在朱俱波设立碛南州。.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朱俱波

昌吉回族自治州

昌吉回族自治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自治州,位于新疆中部偏北。东与哈密市相接,西连石河子市,南与吐鲁番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壤,北邻塔城、阿勒泰地区,东北与蒙古国毗邻。从东西北三面环抱首府乌鲁木齐市。 南境有终年积雪的天山,有广大的森林和牧场;北部准噶尔盆地草原广阔。昌吉州汉族人口比例约75%,回族人口比例约10%。.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昌吉回族自治州

新唐書

#重定向 新唐书.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新唐書

新疆

#重定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新疆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和旧唐书

另见

640年

640年代

648年

7世纪中国

唐太宗

唐朝戰爭

新疆歷史

亦称为 唐击焉耆之战。

麴伯雅麴文泰麴智盛龟兹龙先那准龙突骑支龙薛婆阿那支龙栗婆准进贡郭孝恪都護府阿史那同俄阿史那弥射阿史那社尔阿史那贺鲁阿史那薄布阿史那步真阿史那泥孰阿克苏薛万均薛延陀铁勒长安苏定方李世民李渊東突厥武则天沙漠朱俱波昌吉回族自治州新唐書新疆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