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后突厥汗国
后突厥汗国(682年~745年),是东突厥灭亡半个世纪后突厥阿史那家族在蒙古高原重新建立的政权,被视为东突厥之复国,直到8世纪为回纥所灭。.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后突厥汗国
大祚荣
渤海高王()諱大祚荣,是渤海国的開國之主,在位期从698年至719年。.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大祚荣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契丹人
孙万荣
孫萬榮()是7世纪末契丹族的首领。696年,跟随他的妹夫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抗武周,侵略河北。武则天把他的名字改为孫萬斩。李尽忠不久后病死,孫萬榮接替了他的位置,多次大败武周军队。697年三月,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即东硖石谷之战,武周兵大败,王孝杰坠崖而死。四月,武则天以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将兵击契丹。五月,又以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将兵二十万击契丹。六月,后突厥默啜可汗应武周之邀进攻契丹,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之乱平定。 S S Category:唐朝右领军卫将军 Category:契丹萧氏.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孙万荣
乞乞仲象
乞乞仲象(),是渤海国创立者大祚荣的父亲。.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乞乞仲象
乞四比羽
乞四比羽,()是7世纪末白山靺鞨部的頭领。696年,契丹李尽忠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唐,乞乞仲象与乞四比羽率领在营州的靺鞨及高句丽余部度辽水东徙,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武则天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其罪。乞四比羽拒不受命,武则天命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将其击斩。.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乞四比羽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高句丽
震国公
震国公,武周时期国公的封号。 根据宋朝欧阳修、宋祁等人编著的新唐书记载,(公元696年三月)万岁通天中,契丹李尽忠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唐,靺鞨舍利乞乞仲象与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及高句丽馀部度辽水东徙,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女皇武则天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其罪。乞四比羽拒不受命,武则天命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将其击斩。乞乞仲象亦病死,698年大祚荣击败李楷固,兼并乞四比羽部众,建国自号震国王。 Category:武周国公.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震国公
都督
都督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國古代軍事指揮官官名。最初是軍隊中的監察官,與監軍相同。在魏晉之後演變為統領軍隊的軍事長官之職。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都督
赵文翙
赵文翙,武周时代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管理奚和契丹。赵文翙傲慢固执,他瞧不起契丹和奚族,把他们的首领看做奴仆。在契丹饥荒时,他不赈济灾民。这引起了契丹人的怨恨。松漠都督李尽忠和他的内兄孙万荣利用这种怨恨,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壬子日,李尽忠、孙万荣起兵反周,杀死了赵文翙,攻陷了营州。.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赵文翙
李尽忠
李盡忠(),是7世纪末契丹族的首领,大贺窟哥的孙子,袭封松漠都督府都督。696年五月,他和他的妻兄契丹孫萬榮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抗武周,自称「無上可汗」,侵略河北,武则天把他的名字改为李盡灭。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伐契丹。七月,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为榆关道安抚副使,以备契丹。八月,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即黄獐谷之战,几乎全军覆没。9月23日,李尽忠病死,孫萬榮接替了他的位置。 Category:松漠都督府都督 Category:唐朝詔改姓名者 Category:唐朝右武卫大将军 Category:唐朝契丹人 Category:大贺氏.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李尽忠
李楷固
李楷固,又稱武楷固,武周时代的契丹族将领,被武则天封为燕国公。 696年,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和他的内兄孙万荣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反周,李楷固当时是李尽忠的部下。 697年,李尽忠病死、孙万荣兵败被杀,李楷固和副将駱務整一起投降了武周。朝廷大臣因为李楷固、駱務整二人曾经屡胜周军,想把他们处死。宰相狄仁杰介入,说服了武则天宽恕并重用了李楷固、駱務整。李楷固平定了继续反抗武周的契丹人,不过,在天门岭之战中,败于粟末靺鞨的大祚荣。 700年,武则天封李楷固为燕国公,赐姓武。 据推测在705年,唐中宗發動神龍之變复辟后,李楷固又改回姓李。李楷固卒年不详,他的女婿李楷洛,是唐朝名将李光弼之父。.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李楷固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武则天
武周
武周(684年或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王朝。武則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后正式掌权二十一年,也是武周朝唯一的皇帝。 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唐高宗的皇后,又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死前讓其三子廬陵王唐中宗復辟(继承其父唐高宗的皇位),恢复唐朝,並自詔去帝號,以唐朝皇后身份 (則天大聖皇后) 葬于乾陵,故此历史上一般把武周不會視作獨立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帝系,武周时期计入唐朝统治年数。.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武周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渤海国
振国王
根据后晋 刘昫 等人所编著的旧唐书记载,靺鞨人大祚荣骁勇善于用兵,带领高句丽国内其他民族割据一方。(公元698年)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遣使通于突厥。其地在营州之东二千里,南与新罗相接。越熹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风俗跟高句丽和契丹差不多,颇有文字及书记。 振国王的称号来源于武则天对大作荣父亲大仲象所册封的震国公。 Category:唐朝 ZGW.
查看 天门岭之战和振国王
另见
698年
- 698年
- 天门岭之战
7世纪中国
-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 唐攻龟兹之战
- 唐朝
- 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
- 唐灭薛延陀之战
- 唐灭高昌
- 天门岭之战
- 安东都护府
- 安南都护府
- 松州之战
- 玄武门之变
- 白江口之战
- 粟特
- 荊楚歲時記
- 薛延陀
- 薩水之戰
- 阴山之战
-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 隋平李佛子之战
- 隋朝
- 额尔齐斯河之战
唐朝战役
- 上元元年扬州屠杀事件
- 买肖城之战
- 唐攻龟兹之战
- 唐灭高昌
- 大非川之战
- 天门岭之战
- 廣州大屠殺 (唐代)
- 怛罗斯战役
- 松州之战
- 淺水原之戰
- 玄武门之变
- 甘露之變
- 白江口之战
- 睢阳之战
- 虎牢之戰
- 蛇水之战
- 阴山之战
- 霍邑之战
- 额尔齐斯河之战
- 香积寺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