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07 关系: 博陵郡,千金公主 (唐高祖),南昌公主,均田制,大业,大业 (年号),大唐创业起居注,天子,天宝,天水市,太原郡,太尉,太上皇,太穆皇后,姑臧,孔雀,定西市,宝林 (位号),宗族,宇文士及,宇文泰,安平县,安平公主 (唐高祖),宋金刚,尚书令,尚书仆射,封德彝,封言道,尹德妃,射箭,屏風,山西省,上官仪,丞相,中原,中國太上皇列表,中国君主列表,临洮县,常樂公主,丹陽公主,九江公主,平阳昭公主,乔师望,庙号,张婕妤 (唐高祖),张宠则,张氏 (李渊),弘化郡,御座,北周,... 扩展索引 (157 更多) »
- 566年出生
- 635年逝世
- 中国太上皇
- 唐太宗
- 唐朝皇帝
- 隋朝将军
博陵郡
博陵郡,可以指:.
查看 李渊和博陵郡
千金公主 (唐高祖)
千金公主,中国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之女,起初封千金公主。武周时期为武则天收养为义女,赐姓武,改封安定公主。先后嫁温挺,郑敬玄二人。 千金公主虽然是唐朝宗室,辈分上还是武则天的亲生女儿太平公主的姑祖母,但她极力讨好武则天,为她搜罗男宠。她以进献薛怀义而讨武则天欢心,得她收养为义女。改邑号为延安大长公主,加实封氏,赐姓武。后又改封安定公主。子郑克乂娶魏王武承嗣女。在武则天义女的名号庇佑下,她安然度过了武周朝杀戮唐宗室的多次风波,没有死于非命。从这点上看来,她又是一个擅长自保的人物。.
南昌公主
南昌公主,姓李。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女,生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李渊封她为南昌公主。她嫁给了驸马苏勖,苏勖是隋朝开国宰相苏威的孙子、苏夔的儿子。苏勖的侄女苏氏是唐太宗的太子--的太子妃。.
查看 李渊和南昌公主
均田制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产生于北魏,北魏分裂出来的东魏西魏及继之后的北齐、北周以及隋唐都承袭了这一制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武周末年均田制形同虚设;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均田制永远的退出了中國的历史舞台。不過,這種制度在朝鮮中宗時卻又在趙光祖的建議下在朝鮮半島重新出現。.
查看 李渊和均田制
大业
大业,是女脩的儿子。女脩在纺织的时候,遇上一只生蛋的燕子,女脩吞下蛋后生下大业。大业娶少典的女儿女华,生了大费。大费就是伯益,是秦国和赵国的祖先。 白国红根据女脩吞玄鸟卵而生子以及《说文解字·女部》、《路史·后记七》注引谯周《古史考》中“嬴,少皞氏之姓”的记载,认为大业的父方是少皞氏氏族。 《列女传》班昭注、王符《潜夫论》和郑玄《毛诗谱》均把伯益充当皋陶之子,此后高诱《吕氏春秋注》、陆德明《精典释文》、张守节《史记正义》、孔颖达《毛诗正义》、邢昺《论语注疏》、《新唐书》、郑樵《通志·氏族略》一直沿用了这种说法,认为大业和皋陶是同一人。但梁玉绳指出把伯益充当皋陶之子是刘向、郑玄等人的错误理解所导致的,并详细论证此说有误。李学勤也指出以伯益充当皋陶之子,完全违背了《史记·秦本纪》的记载,而《秦本纪》的记载出自秦人自己的史籍,当以此为准。.
查看 李渊和大业
大业 (年号)
大业(605年正月—618年三月)是隋朝政权隋炀帝杨广的年号,歷時13年餘。其名称来自《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隋书》、《北史》等记载到大业十三年,《资治通鉴》只记载到十二年。清朝学者赵翼则认为李渊虽然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但是隋炀帝仍在,大业年号并没有废。事实上隋炀帝当时在江都,未必知道李渊已另立皇帝,故仍以皇帝自居并继续使用大业年号。南京图书馆研究部主任徐忆农指出,《隋史》是唐太宗在位时修撰的,的确刻意回避“大业十四年”,但并非绝对禁止,如《隋史·许善心》传中写道:“十四年化及弑逆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学锋则指出有多种书写“大业十四年”的墓志,《卢文构夫人月相墓志铭》中,有“大业十四年遇疾”;而洛阳出土的王德备墓志上书写“于时大业十四年正月十五日……卒”,该墓志撰于贞观十八年。张学锋认为唐初朝廷对于“大业十四年”的使用比较宽容。.
查看 李渊和大业 (年号)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創業起居注》,又稱《創業起居注》,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唐溫大雅撰,凡三卷,是現存最早的起居注作品。 本書記載了唐高祖李淵父子建國故事,自隋大業十三年(617年)至唐武德元年(618年),三百五十七天之間的史事。 作者溫大雅為李淵的參軍,專掌文翰,所記之事皆是親身見聞,故史料價值甚高,部份情節甚至與《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有出入,可以互相參照。 本書少見單行本,《秘冊匯函》、《津逮秘書》、《學津討原》、《藕香零拾》、《叢書集成》等叢書皆有收錄。.
查看 李渊和大唐创业起居注
天子
天子,中國共主及帝王之頭銜,意指上天之兒子,象徵統治天下之權力源自上天。 黃帝、堯、舜都被尊為天子。周朝以「天子」為君主正式名號。自秦始皇始,中國統治者都冠上皇帝頭銜,也稱天子,類似於單-于-、天皇、可汗等稱號。天子的命令又稱「聖旨」,即“德为圣人”的旨意。明清兩朝皇帝使用的「奉天承運皇帝」一辭,彰顯了帝王權力受命於天,西方稱君權神授。「天」在此意為「天神」或「上帝」、「天公」。.
查看 李渊和天子
天宝
天寶是: 年号.
查看 李渊和天宝
天水市
天水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人称“西北小江南”。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总人口331.17万人。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华夏文明和漢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享有“羲皇故里”的荣誉。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交相辉映。境内文化古迹甚多,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296处,其中麦积山石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 李渊和天水市
太原郡
太原郡,也稱太原國,是前246年,秦国始置至隋朝時期的郡,辖区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等地。 晋阳城由赵简子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前455年(周贞定王十四年),智伯瑶攻打赵氏,以汾水淹灌城。后来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称为晋阳之战。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 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蒙骜攻赵国,定太原。次年置太原郡。晋阳城为太原郡、晋阳县治所。秦始皇时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西汉武帝时为并州所辖郡之一。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下领二十一县:晋阳县、葰人县、界休县、榆次县、中都县、于離縣、兹氏县、狼孟县、邬县、盂县、平陶县、汾阳县、京陵县、阳曲县、大陵县、原平县、祁县、上艾县、虑虒县、阳邑县、广武县。 西晉泰始元年,封司馬瓌為太原王,封地太原國。曹魏末年,太原郡下轄十三縣,東晉末年,狼孟縣廢除,下轄十二縣:陽曲縣、榆次縣、于離縣、孟縣、陽邑縣、大陵縣、祁縣、平陶縣、京陵縣、中都縣、鄔縣。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太原郡废入并州。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太原郡。户十七万五千三,下领十五县:晋阳县、太原县、交城县、汾阳县、文水县、祁县、寿阳县、榆次县、太谷县、乐平县、和顺县、辽山县、平城县、石艾县、盂县。唐朝建立后,天下改郡为州,故于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
查看 李渊和太原郡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查看 李渊和太尉
太上皇
太上皇,簡稱上皇,是东亚国家於實行君主制時期,一種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内禅的皇帝,且退位皇帝和現任皇帝係同一政權的元首。.
查看 李渊和太上皇
太穆皇后
太穆皇后(),窦氏,京兆郡始平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北周上柱国、神武郡公窦毅与襄阳公主之女,唐高祖李渊夫人。.
查看 李渊和太穆皇后
姑臧
姑臧也称“盖臧”,在今甘肃省武威市,是匈奴民族用语。在中國歷史上是凉州的治所,在曾五胡十六國中,曾经是前涼、後涼的首都,所以也号称“五凉古都”。 姑臧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 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十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东晋义熙二年(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傉檀进驻姑臧,四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八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 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北凉降于北魏。北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槃经》等十几部经典。 姑臧县城(盖臧城)最早位于今武威锁阳城城址,西汉末、东汉初时,姑臧县治迁往今武威城区,旧址遂废。.
查看 李渊和姑臧
孔雀
孔雀(学名:Pavo),是一种鸟类,属鸡形目,雉科,又名越鸟、南客。孔雀有三种,绿孔雀和蓝孔雀属于该属,而刚果孔雀单独成属。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雄鸟羽毛为宝蓝色,富有金属光泽,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又名爪哇孔雀,分布在东南亚和中國雲南省,此外,蓝孔雀还有白孔雀和黑孔雀两种变异种。 孔雀最早见于《山海经》的《海内经》:“有孔雀。”东汉杨孚著《异物志》记载岭南的孔雀:“孔雀,其大如大雁而足高,毛皆有斑纹彩,捕而蓄之,拍手即舞。”.
查看 李渊和孔雀
定西市
定西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市境北界兰州市、白银市,东接庆阳市、天水市,南邻陇南市,西临甘南州、临夏州。地处西秦岭山地与陇西黄土高原结合部,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地貌为高原丘陵。洮河自南向北流经市境西部,渭河发源于中部渭源县并东流出境。全市总面积1.96万平方公里,人口277.83万。定西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获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查看 李渊和定西市
宝林 (位号)
宝林是中國帝王妃嬪称号。 汉魏时,既有保林之号。隋炀帝时始設,为正五品,列八十一御妻,定员二十名。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采女三十七员,正七品。唐朝后宫八十一御妻,宝林定员二十七名。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龙朔二年(662年)设置卫仙六人取代宝林。咸亨二年(671年)复旧。唐玄宗设置才人七人取代,正四品。南朝齐、南朝梁的太子妾室也有宝林。金朝后宫也有宝林。.
查看 李渊和宝林 (位号)
宗族
宗族指中國地方上擁有共同祖先、姓氏相同、聚居一地的人群。一個宗族可以包括很多的家庭,形成大的聚落,保持團結和互助,有祭祖或節慶等共同活動,并保有公共财产。传统社会中,民众个人及家庭的财产、事业、社会地位等通常依附于宗族。.
查看 李渊和宗族
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字仁人,雍州长安人。隋唐时期官员、驸马、许国皇帝宇文化及的弟弟,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查看 李渊和宇文士及
宇文泰
宇文泰(),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漢化鮮卑人,北朝西魏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
查看 李渊和宇文泰
安平县
安平县位于中国河北省中南部,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辖的一个县。.
查看 李渊和安平县
安平公主 (唐高祖)
安平公主,姓李,名字不详。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女,生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李渊封她为安平公主,嫁给杨思敬,杨思敬是唐朝关中大族,弘农杨氏的后裔。.
宋金刚
宋金刚(),中国隋末民變首领。上谷(现河北省)人。 在上谷地区聚众反叛,之后,為竇建德所敗,率殘部投靠山西的刘武周,受封宋王,屢戰皆捷。南下与李世民交战,就是歷史有名的柏壁之戰,战败后與百餘騎兵逃亡到突厥,謀走上谷,突厥追獲,后被腰斬杀害。.
查看 李渊和宋金刚
尚书令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 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查看 李渊和尚书令
尚书仆射
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唐朝初年和北宋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查看 李渊和尚书仆射
封德彝
封德彝(),名倫,字德彝,以字行,隋朝重要大臣,唐朝初年宰相、密国公,观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查看 李渊和封德彝
封言道
封言道(),字让,唐朝初年宰相封德彝之子,尚唐高祖第十二女淮南公主李澄霞,为驸马都尉。.
查看 李渊和封言道
尹德妃
尹德妃,唐高祖李渊的德妃,酆王李元亨生母。.
查看 李渊和尹德妃
射箭
射箭或箭術、弓術,是借助弓或弩的弹力将箭射出的一種活動,最初是用作狩獵之用,後來應用到軍事上。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的傳統射箭方式,有些地區更發展成一種儀式化的技藝。例如儒家文化圈六藝中的「射」,在各地又分別發展為射藝(中國)、日本弓道、朝鮮弓道等。 现代国际射箭比赛有射准射箭比赛、射远射箭比赛、室内射箭比赛、野外射箭比赛、环靶射箭比赛等多种。比赛方法和规则均不相同,多数为在不同距离内射中箭靶的环数计算成绩。.
查看 李渊和射箭
屏風
屏風是家具的一種,作用於間隔出一處特定的空間,有防止光及風直入室內。屏風適合用於更衣、沐浴、睡覺等私人活動。現時在酒樓、辦公室等公眾場所也常見,它有作為間板房用途,可暫時把一處大的房間分成幾間小房間。 屏風用料可以具有藝術,如用紅木、磨沙玻璃等,加上綢緞窗花、清明上河圖、八美圖等修飾。.
查看 李渊和屏風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查看 李渊和山西省
上官仪
上官仪(),字游韶,唐朝陝州陝縣(今河南陕县)人,移居江都。西汉上官桀后裔。.
查看 李渊和上官仪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查看 李渊和丞相
中原
中原是漢族傳统中的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華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後被漢族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國古代的地緣思想中,起源於中原的華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華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稱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 古代中原地區是華夏部落的原居地,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王朝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區的中心是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省全境为主体,包括陕西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
查看 李渊和中原
中國太上皇列表
此列表列舉了中國歷代太上皇的資料。 Category:中国皇族列表 *.
查看 李渊和中國太上皇列表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查看 李渊和中国君主列表
临洮县
临洮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定西市下属的一个县,毗邻首府兰州市。县城北距兰州市100千米。由于黄河主要支流洮河穿境而过,注入刘家峡水库而得名。面积2851平方公里,多为黄土高山之地,2004年人口53万,主要有汉、回、藏等民族杂居。邮政编码730500。.
查看 李渊和临洮县
常樂公主
常乐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七女,母不详。 生年不详,从房陵公主(李渊第六女)和李澄霞(李渊第十二女)生年推断,当在619年至621年间。常乐公主下嫁趙瓌。其女赵氏为李显的正妃,675年在被武则天囚禁后死亡。趙瓌被驱逐至括州担任刺史,后来迁到寿州。侄子越王李贞反武时,常乐公主表现很有气节和见识,说:“为我谢王,与其进,不与其退。若诸王皆丈夫,不应掩久至是。我闻杨氏篡周,尉迟迥乃周出,犹能连突厥,使天下响震,况诸王国懿亲,宗社所托,不舍生取义,尚何须邪?人臣同国患为忠,不同为逆,王等勉之。”越王失败后,周兴弹劾趙瓌与公主连谋,夫妇皆被杀。.
查看 李渊和常樂公主
丹陽公主
丹阳公主,姓李,名不详。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十五女,生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李渊封她为丹阳公主,唐太宗把她嫁给了大将薛万彻,薛万彻很蠢,丹阳公主羞於嫁他,数月不和他同席。太宗听说,大笑,为薛万彻摆酒宴,召其他的驸马从容地劝说薛万彻,握槊以佩刀为赌注,唐太宗假装不胜,遂解下来赐给他。公主高兴了,命薛万彻和自己同乘一辆车回家。.
查看 李渊和丹陽公主
九江公主
九江公主,姓李。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八女,生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李渊封她为九江公主。她嫁给了驸马执失思力,执失思力本来是突厥的将军,突厥灭亡后,他成了唐的将领。.
查看 李渊和九江公主
平阳昭公主
平阳公主(),姓李,本名无记载。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三女,母窦氏。李建成同母妹、李世民同母姐。人称三娘子。.
查看 李渊和平阳昭公主
乔师望
乔师望,生卒年不详,唐朝大臣、将领、驸马。 娶唐高祖女儿庐陵公主为妻。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派时任游击将军的乔师望,册封夷男为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侯君集灭高昌,建立安西都护府,第一任安西都护就是乔师望。贞观二十年(646年)春天,唐太宗派执失思力和乔师望,击败薛延陀多弥可汗拔灼,拔灼逃离,薛延陀坠入混乱。唐高宗朝封襄邑县子、驸马都尉。显庆三年(658年)为凉州刺史,後改任益州、润州。上元二年(675年),为华州刺史。 乔师望任内撰《华山西峰秦皇观基浮图铭》,卢照邻为他作《驸马都尉乔君集序》。有子乔知之、乔侃、乔备,并以文词知名。有女乔氏。.
查看 李渊和乔师望
庙号
廟号,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号。.
查看 李渊和庙号
张婕妤 (唐高祖)
张婕妤,唐高祖寵妃,可能是周王李元方生母。.
查看 李渊和张婕妤 (唐高祖)
张宠则
张宠则(),唐朝妃嬪,河内郡修武县人,祖先因官居魏郡邺城。唐高祖李渊的宝林。 她的祖父张肃是隋朝襄安县令,父亲张文成是敦煌郡书佐。隋文帝开皇九年张宠则出生,张宠则选入唐高祖后宫。武德四年(621年),生高祖十三子滕王李元懿。十一月,被封为宝林。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逝世。贞观十年(636年),李元懿封郑王。二月二十日,唐太宗尊张宠则为郑国太妃。李元懿任潞州刺史,张宠则随儿子赴任。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一日(645年2月12日)后,张宠则在潞州去世,年五十七岁。.
查看 李渊和张宠则
张氏 (李渊)
#重定向 李元方#母.
查看 李渊和张氏 (李渊)
弘化郡
弘化郡,中国古代的郡。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改庆州置,治所在合水县(今甘肃省庆城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合水、庆阳、华池、环县及陕西省吴旗等县地。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改置为庆州。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甘肃的郡 Category:陕西的郡 Category:庆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延安行政区划史.
查看 李渊和弘化郡
御座
御座或宝座,在某些场合可称作王座或皇座,在中国还有龙椅的称呼。是君主在典礼场合所坐的椅子。“御座”还可以象征王国或王冠,一些歐洲國家中,御座在许多場合下直接用作君权或君主的代稱。.
查看 李渊和御座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查看 李渊和北周
北周静帝
#重定向 周静帝.
查看 李渊和北周静帝
北周明帝
#重定向 周明帝.
查看 李渊和北周明帝
刘婕妤 (李渊)
刘婕妤,唐朝妃嬪,唐高祖李渊的婕妤。 唐朝分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婕妤九人。武德五年(622年)左右,刘婕妤生子李元庆,即高祖第十六子。武德六年(623年),李元庆封汉王。武德八年(625年),李元庆改封陈王。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李元庆封道王。刘婕妤在唐高祖驾崩後,尊为道国太妃。李元庆事母刘婕妤孝顺,刘婕妤去世后,李元庆请求亲自为母亲修建坟墓,唐高宗安慰未许。.
查看 李渊和刘婕妤 (李渊)
刘武周
劉武周(),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東北)人,隋朝末年地方割據勢力。父刘匡,母赵氏。.
查看 李渊和刘武周
刘文静
刘文静(),字肇仁,京兆武功县人。倜傥有胆略,唐朝开国功臣。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八月为纳言(侍中)。.
查看 李渊和刘文静
和政公主 (唐朝)
和政公主(),本名不詳,唐肅宗次女,母吳氏。.
查看 李渊和和政公主 (唐朝)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查看 李渊和储君
傅奕
傅奕(),相州鄴(今河南安陽)人,一生經歷北周、隋、唐三朝。唐朝初期,傅奕是研究天文與曆法的學者,在當官之前曾做過道士,亦是一位激烈的排佛論者。唐高祖時,官至太史令,力反佛教。.
查看 李渊和傅奕
傀儡
傀儡指的是:.
查看 李渊和傀儡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查看 李渊和唐太宗
唐与突厥的战争
#重定向 唐滅东、西突厥之戰.
查看 李渊和唐与突厥的战争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查看 李渊和唐玄宗
唐王
唐王,一个中国古代王爵封号。在一些古典小说和戏曲里,也把唐朝乃至后唐、南唐的皇帝称为唐王,如《西游记》称唐太宗为唐王陛下。.
查看 李渊和唐王
唐獻陵
唐獻陵为唐十八陵之首,为唐高祖李渊墓。位于咸阳市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 獻陵在三原县城东北40里东原上,贞观九年五月,唐高祖驾崩于长安大安宫。十月,葬在献陵。按汉光武帝陵墓制度修建,封土为陵。分为陵寝、柏城、封城三部分。陵寝在柏城中央,覆斗型土冢,高21米,东西长150米,南北120米。柏城四门:东华门、西华门、朱雀门、玄武门,门前各有一个石虎,还有四个角楼。封土上有神游殿,陵前有寝殿、寝宫。唐宪宗元和十年被民变军所毁。宋朝有所修补,但现在荡然无存。《唐会要》记载献陵陪葬有25座,现代实地考古发现67座。;陪葬人物.
查看 李渊和唐獻陵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查看 李渊和唐高宗
唐长安城
唐代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始建於隋朝開皇元年,唐朝建立後,易名為長安城,屬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亦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外国文献上称为胡姆丹。隋代的大兴城人口在隋文帝开皇之治时为25万人(一说60万人),到了唐代武则天时期为100万左右(a) This contains supporting materials for the following book: (b) Ian Morris,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0.
查看 李渊和唐长安城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李渊和唐朝
唐朝君主列表
本表主要列出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政权君主,及追尊未实际统治、不被广泛承认的君主。 包含武则天建立的“武周”政权君主、追尊君主。 包含“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君主。.
查看 李渊和唐朝君主列表
冊府元龜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帙。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龜鑑的意思。.
查看 李渊和冊府元龜
军阀
軍閥可以定義為軍人以武力為後盾,割据一方,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忽視國家的秩序法律。以下為軍閥的定義:.
查看 李渊和军阀
八柱国
八柱国是中国历史上西魏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为:.
查看 李渊和八柱国
公子
公子,原意指諸侯之子,也可以指诸侯之女。 後人遂将世家門閥子弟稱作公子。如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九回:婁公子捐金贖朋友,劉守備冒姓打船家。 公子一稱,今日常用於尊稱他人的子女。如:.
查看 李渊和公子
六镇起义
#重定向 六镇之乱.
查看 李渊和六镇起义
元宵节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元夕、小正月、小年或春燈節,日本稱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鮮稱正月大滿月(정월대만월)、正月大보름(정월대보름,「보름」為固有詞,月圓、望日之意,或簡稱大보름)、上元(상원)、元宵(원소)、元夕(원석)、烏忌日(오기일),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格里曆1月15日)。 元宵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在中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包括「灯谜|猜灯谜」,人们会把一些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写到纸上,然后用细线把每个问题挂在房顶上,之後讓人們來猜谜。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查看 李渊和元宵节
勤王
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如唐朝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勛,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 君主有詔勤王時,全國都會有人響應;君主沒詔令勤王時,野心者就會矯詔勤王。能夠獲得勤王詔令,相當於獲得了起事的資本。 中國歷史上許多勤王例子,多为藉口以攻入朝廷。如西晉八王之亂。唐朝的李克用和朱溫兩人都多次勤王,成為他們爭奪天下的藉口。 另一常見的反叛藉口是「清君側」:意指起兵掃除君王(皇帝)身邊的小人、奸佞。若有人以清君側口號起事,便可能會有使用勤王為號召的對抗者。.
查看 李渊和勤王
皇后
皇后,在中國史籍中常簡稱為--,是世界歷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皇帝正配的稱號。目前唯一仍有皇后存在的國家及皇室是日本皇室,為明仁天皇(亦是现存唯一的皇帝)的皇后美智子,其他國家君主的正配一般只稱為“王后”。.
查看 李渊和皇后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查看 李渊和皇帝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查看 李渊和玄武门之变
王威
王威,東漢末年時將領。生卒年、字號、籍貫等均不詳。隸屬荊州劉表勢力。.
查看 李渊和王威
王世充
王世充(),字行滿,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官居太尉、相国,封郑王。隋皇泰二年(619年),王世充在东都洛阳接受杨侗的禅让,自稱「大鄭皇帝」。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敗於李世民,被唐朝貶謫巴蜀,遇仇而死。.
查看 李渊和王世充
王才人 (李渊)
#重定向 王才人 (唐高祖).
查看 李渊和王才人 (李渊)
獨孤伽羅
孤伽羅(),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七女。隋朝隋文帝即位之後,封為皇后。.
查看 李渊和獨孤伽羅
禁軍
禁軍,直轄屬於帝王或元首(如監國、太后等),擔任護衛元首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
查看 李渊和禁軍
秦安县
安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天水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南部。面积1601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0万。邮政编码 741600,县政府驻兴国镇。.
查看 李渊和秦安县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查看 李渊和突厥
窦建德
建德(),中国隋末民變軍领袖之一。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決定性的虎牢之戰中敗於李世民之手,被俘後遭斬首於長安。.
查看 李渊和窦建德
窦诞
竇誕(),字光大,岐州平陸县人,中国隋朝、唐朝官员。 竇抗的第三子,太穆皇后的族侄。隋朝仁寿年間,官居朝請郎。617年,被李渊召为丞相府祭酒,转任殿中监,封安丰郡公,唐高祖李淵之女襄陽公主嫁给他为妻。跟随李世民征讨薛举,任元帥府司馬。之後,历任刑部尚書、太常卿。李淵年幼諸子家事交由窦诞管理。后来出任梁州都督。 627年,任右領軍大将軍、大理卿,進封莘国公。修築太廟,被赐予绢帛五百段。任殿中监时因病免職,改任宗正卿。病中与皇帝对答语无伦次,唐太宗李世民命他以光禄大夫致仕。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二月病情加重,逝世于辅兴里府第,享壽六十八。追贈工部尚書、荊州刺史。谥号安。 子窦孝慈、窦孝立、窦孝冲、窦孝臻、窦孝诚、窦孝果、窦孝谌、窦孝礼,窦孝谌是燕国夫人窦淑和唐玄宗之母窦德妃的父亲,窦孝礼是唐德宗时著名商人窦乂的祖父。女嫁柳亨。另一女竇胡娘,乃襄陽公主之女,嫁長孫無傲,唐太宗皇后長孫氏之堂兄。.
查看 李渊和窦诞
窦抗
竇抗(),字道生,岐州平陸县人,隋文帝的外甥,唐高祖太穆皇后的族兄,竇威的族侄,隋朝、唐朝官员。.
查看 李渊和窦抗
窦毅
毅(),字天武,北周驸马,北朝、隋朝时官员。唐高祖李渊的岳父。 父窦岳早逝。窦毅功勋卓著后,追赠大将军、冀州刺史。窦毅深沉有器度,事亲以孝闻。北魏孝武帝初,以员外散骑侍郎入仕。当时权臣高欢擅权,窦毅慨然有殉主之志。534年孝武西迁,遂从入关,封奉高县子,食邑六百户,除符玺郎。从擒窦泰,复弘农,战沙苑,皆有功。拜右将军、太中大夫,进为侯爵,增邑一千户。累迁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西魏废帝二年(552年),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进爵安武县公,增邑一千四百户。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进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改封永安县公,出为豳州刺史。 557年,周孝闵帝登基,北周建国,窦毅进爵神武郡公,增食邑,共计五千户。保定三年(563年),出征还朝,治左宫伯,转小宗伯,寻拜大将军。时出使突厥,朝议嘉奖,别封成都县公,食邑一千户,进位柱国。出为同州刺史,迁蒲州总管。徙金州总管,加授上柱国,入为大司马。隋朝开皇初年,拜定州总管。累居藩镇,--得民和。开皇二年(582年),逝世于州,年六十四。追赠襄郢等六州刺史,谥曰肃。 窦毅性温和,每以谨慎自守,娶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襄阳公主。第二女窦氏,即太穆皇后。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诏赠司空、总管荆郢硖夔复沔岳沅沣鄂十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封杞国公。.
查看 李渊和窦毅
竇威
竇威(),字文蔚,岐州平陸县人,唐朝的外戚、宰相。唐高祖太穆竇皇后的叔父。.
查看 李渊和竇威
繼承人
繼承人指的是當被繼承人死亡時,擁有繼承權之人,概括地承繼原先被繼承人一身之權利義務及法律關係上之地位例如:占有,但專屬於被繼承人本人者不在此限。但是一般所使用繼承人一詞的意義也可能非指法律上之繼承人,而屬事實上承接被繼承人家業、財產、地位、權力、爵位或名望之人,此時的繼承人則是接班人的意思。 各地法律、习俗对继承人的确定、继承顺序不尽相同。配偶、子女(包括尚未出世子女)、父母、兄弟姐妹是常见的继承人。.
查看 李渊和繼承人
真定公主 (唐高祖)
真定公主,姓李,名不详。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女,真定公主生卒年不详,生母不详,嫁给了崔恭礼。墓葬不详。崔恭礼子崔通理,朝请大夫、果州相如县令,尚清平县主。.
献陵
陵,可以指:.
查看 李渊和献陵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查看 李渊和甘肃省
独孤信
孤信(),本名如愿,鲜卑名期弥头,河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官拜大司马,进封卫国公。.
查看 李渊和独孤信
狄道县
道县,中国旧县名。古狄道长期为陇西郡治所。 秦穆公用由余之计,向西开拓,西戎八国臣服于秦,陇坻以西緜诸、绲戎、翟豲之戎,相继为秦所征服,并在当地设“县”、“道”管理。狄道就是狄人居住的地方。秦伐西戎后设置了邽县(今天水一带)、冀县(今甘谷县)、豲道(今武山县)、緜诸道(今天水)、狄道等。汉代设狄道县,故城在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南。《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县有蛮夷曰道”。南北朝及隋唐时,与成纪县同为陇西李氏祖籍而知名。 元朝时,属臨洮府。明朝,仍属臨洮府,为其治所。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升狄道县为狄道州,属兰州府。民国初年,狄道州于1913年废为狄道县。狄道之名一直沿用至1929年1月,才改为临洮县。.
查看 李渊和狄道县
隆尧唐祖陵
隆尧唐祖陵,位于中国河北省邢台市汪尹村,为邢台市隆尧县的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墓葬,公布时间为1982年7月23日。 唐陵的历史年代为唐代,为唐朝皇家陵寝之一,包括唐高祖高祖父李熙墓建初陵,曾祖父李天锡墓启运陵。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取代隋朝,建立唐朝,追尊高祖父李熙为庙号献祖宣皇帝,墓称建初陵;追尊曾祖父李天锡为懿祖光皇帝,墓称启运陵。陈寅恪以唐朝的祖陵在河北,推测唐朝皇室出自赵郡李氏的破落户、陇西李氏的假冒牌。朱希祖经考据认为李熙卒于武川,其子李天锡为避六镇兵乱,携父遗骨南迁于赵郡广阿。后来李虎将父祖合葬于此。赵郡并非李氏祖地,唐朝皇室确系为陇西李氏。原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李渊和隆尧唐祖陵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諡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諡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諡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間,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大部分河段失去了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查看 李渊和隋炀帝
隋煬帝征高句麗
#重定向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查看 李渊和隋煬帝征高句麗
隋恭帝
隋恭帝杨侑(),隋煬帝長子楊昭的第三子,母韦妃。李渊所立傀儡皇帝。 当生于大业元年(605年),同年,其父杨昭被立为太子。大业二年(606年),父亲杨昭逝世。大业三年(607年),初封陳王,後改封代王。後隋煬帝幸江都,留其为长安留守。於太原留守的李淵發動晉陽起兵攻克长安之后,被李渊立为傀儡皇帝,尊杨广为太上皇。618年禅位於李淵,封楊侑為酅國公。唐朝武德夏五月(619年6月)去世,終年15歲,死后諡號隋恭帝。葬於陝西省乾縣陽洪鄉乳台村南800米處。无子,族子杨行基嗣公。.
查看 李渊和隋恭帝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查看 李渊和隋朝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廟号高祖,西元581年3月4日-西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小字为那羅延(梵语,意为金剛不壞),鮮卑赐姓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掌权之後,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分治二百七十三年的中原和江南地區。.
查看 李渊和隋文帝
莫丽芳
莫丽芳(),吴郡吴县人,唐高祖李渊登基前的妾侍。 莫丽芳是南陈东卫、北兖、南徐三州刺史莫影龙的孙女,高唐郡太守莫孝恭之女,莫丽芳在唐朝建立当年十一月,即逝世于别馆,追赠贵嫔。安葬于长安县福阳乡。有《大唐莫贵嫔墓志铭》出土,为大唐西市博物馆所藏。研究者陈丽萍依据墓志文“载诞璇枝、庆隆磐石”,认为她曾生育子嗣。霍斌进一步指出她与李渊第六子李元景生母莫嫔为同一人。.
查看 李渊和莫丽芳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查看 李渊和道教
萧铣
萧铣(),南兰陵中都里人,隋末天下大乱,于大业十三年(617年)称梁王,次年称帝。梁政权最终被唐朝所灭,萧铣被处决于长安。.
查看 李渊和萧铣
萬貴妃 (唐)
#重定向 萬貴妃 (唐朝).
查看 李渊和萬貴妃 (唐)
衡陽公主
衡陽公主,姓李。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女,生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李渊封她为衡陽公主。她嫁给了驸马阿史那社尔,阿史那社尔是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夫妻二人死后,陪葬唐昭陵。.
查看 李渊和衡陽公主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查看 李渊和表字
表親
表親是指藉着父母的兄弟姐妹而連結的血親。父母的表亲对子女而言也是表亲,現代細分的時候稱之爲二代表親,而父母的兄弟姊妹的直系後代則稱之爲一代表親。以此類推,還有三代、四代等。而“表叔”關係最近的親緣就是父母的一代表兄,屬於本人的二代表親),就會在前面加上遠房二字加以區分,稱爲“遠房表弟”,“遠房表叔”等。同時,“遠房表親”也凡指一切非一代的表親。.
查看 李渊和表親
行政中心
行政中心又稱治所,即「政府所在地/驻地」,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城市为载体,如首都、首府、省會等。不同层级的政府可能聚集于同一城市,亦或在同一行政区内处于不同的下级行政区内。.
查看 李渊和行政中心
裴寂
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出自河东裴氏的西眷裴。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至六年(623年)为尚书右僕射,六年至九年(626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
查看 李渊和裴寂
裴矩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末及唐初政治家。初名裴世矩,后避太宗名讳,单名矩。 父亲裴讷之,北齐太子舍人,早卒。裴矩少好文学,甚有文采。仕途开始于北齐,齐亡后加入北周。周末杨坚执政期间被召用。杨坚取代周建立隋朝,裴矩受到重用。曾经参加平陈之战,安抚突厥启民可汗,又参与隋礼的制定。隋炀帝即位后,裴矩继续被重用,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掌握朝政,合称“五贵”。 裴矩一生中最重要的业绩为炀帝经营西域。大业元年(605年)至九年(613年)间,他至少四次奔波于甘州、凉州(今甘肃武威)、沙州(今甘肃敦煌)等地,大力开发商业,引胡商前往长安、洛阳,以首都贸易取代边境贸易。与此同时,裴矩收集了西域各国山川地理、人物风俗等资料,绘画各国贵族庶人的服饰仪表,制成《西域图记》三卷,并绘造地图,纪录各地险要,献给炀帝。裴矩引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设等入朝,并打击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逆炀帝,任裴矩为尚书右仆射。宇文化及失败后,裴矩事窦建德;建德败后,降唐。武德八年(625年)任太子詹事兼检校侍中、民部尚书。贞观元年(627年)卒,年八十余,赠绛州刺史,谥号敬。 所撰《西域图记》现仅存书序,记载了从敦煌到西海(今地中海)的三条主要路线,是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还著有《开业平陈记》12卷、《邺都故事》10卷、《高丽风俗》一卷,与虞世南共撰《大唐书仪》10卷。今均佚。.
查看 李渊和裴矩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查看 李渊和西安市
西突厥
西突厥汗國,原是突厥帝国西面可汗。突厥东西分裂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正史說只有東突厥才說突厥,西突厥名「十箭」(Onoq),此乃源自西突厥創立人室點密授十部落首領每人一支箭,所以稱為十箭。 西突厥政體與東突厥大同小異,但有一位置是西突厥專有,名“阎洪達”,評論國政。西突厥分為左、右兩廂,各五姓:左廂咄陸部五姓,右廂弩失畢部五姓。咄陸五啜號:處木昆律啜,胡祿屋闕啜,攝舍提敦啜,突騎施賀邏施啜,鼠尼施處半啜。弩失畢五俟斤號:阿悉結闕俟斤,哥舒闕俟斤,拔寒幹暾沙闕俟斤,阿悉結泥孰俟斤,阿舒虛半俟斤。左右兩廂合為十姓部落。 突厥兴起时,土门可汗弟室点密西征,役属西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诸部。室点密先是联合薩珊波斯在布哈拉之戰擊敗厌哒,在布哈拉之戰後由於與薩珊波斯爭奪絲綢之路控制權而交惡,所以又聯同東羅馬帝國结盟,进攻薩珊波斯。 581年突厥分裂,达头可汗建立西突厥汗国,设南牙(冬都)于鹰娑川(今新疆库车西北)岸边,建北牙(夏都)于碎叶河旁的干泉(今哈萨克斯坦楚河西岸)。至射匮可汗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弟统叶护可汗把汗庭迁到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派吐屯驻西域各国,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 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阿史那同俄在位期间,承认了十姓部落(此处系指弩失毕和咄陆)独立地位,同时还与东突厥划定伊犁河为界。此时的西突厥仅仅是当初的东边一小部分。 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进攻唐朝的庭州等地。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参见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唐朝在其故地设置崑陵都護府和濛池都护府,以羈縻的方式管辖各部落。.
查看 李渊和西突厥
襄陽公主 (唐高祖)
#重定向 襄陽公主 (唐高祖之女).
骑兵
騎兵是陸軍當中,騎乘動物作為移動手段的兵種。并不是只有使用马匹的军种称为骑兵,也有騎乘其他動物,例如戰象或駱駝;有些步兵如龙骑兵使用马匹移动,但下马作战。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野戰最重要的主力兵种,殺傷力極大,中外戰史皆常見以少量騎兵牽制大量步兵。 在現代陸軍中雖然已經甚少使用動物,但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移動的部隊仍可稱作騎兵。.
查看 李渊和骑兵
高君雅
君雅(),隋朝大臣,为虎牙郎将。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派王威以虎贲郎将与高君雅同为太原副留守,监视李渊。次年,刘武周反隋,李渊诓骗王威、高君雅,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好向朝廷请兵,只能就地招募。王高同意了。李渊以逃亡而来的刘弘基、长孙顺德二人领兵。私下对王威同党武士彟,王高二人曾表达过对此事的怀疑,被武士彟打消。 同年五月十五,李渊、王威、高君雅正在办公,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前来呈给李渊密信。密信中是说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谋反。高君雅捋起衣袖大骂道:“这是造反的人要杀我。”李渊将二人收押。五月十七,突厥兵至太原城下,大家相信了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李渊以此为借口,杀死了王威、高君雅。.
查看 李渊和高君雅
高士廉
士廉名儉,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唐代開國功臣,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高劢之子。.
查看 李渊和高士廉
高密公主 (唐朝)
密公主(),唐高祖李淵的第四女,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姊姊。 生母和生年,均无记载。当生于589年至598年间。她先嫁長孫孝政,由李建成做主再嫁段綸。大业十三年(617年),父亲李渊在晋阳起兵。丈夫段纶则逃往蓝田,聚兵万人《資治通鑒·隋紀·義寧元年》:「左親衛段綸,文振之子也,娶淵女,亦聚徒於藍田,得萬餘人。」。唐朝建立后,她最初受封琅邪公主《資治通鑒考異·隋紀·義寧元年·段綸娶李淵女》:「《唐太宗實錄》云:『隱太子以琅邪長公主妻之』。劉子玄《唐高宗實錄》及新唐書皆云:『高密大長公主適段綸』。蓋改封。」這裡的「隱太子」指李建成;所以可以看成由李建成做主,當時封號是琅邪公主的高密公主嫁段綸。。永徽六年(655年)逝世,遺命要求自己的陵墓向東,以望見父親李淵的陵墓唐献陵。《新唐书卷八十三·諸帝公主列傳第八·高祖十九女·高密公主》,原載: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2007年3月10日更新。後來段綸、高密公主夫婦二人死後葬唐昭陵。与前夫有一女长孙氏,嫁段某。 段綸是段文振之子。段綸曾為蜀郡太守、劍南道招慰大使、益,蒲二州都督、熊州刺史、散騎常侍、秘書監、宗正卿、禮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爵封紀國公。《新唐书卷八十三·高密公主傳》作"高密公主,下嫁長孫孝政,又嫁段綸。綸,隋兵部尚書文振子,為工部尚書、杞國公。;《文安縣主誌》、《邳國夫人段氏墓誌銘》作紀國。段綸、高密公主夫婦二人的後人有女段蕑璧(617年—651年),兒子段儼。段蕑璧字昙娘,邳國夫人、嫁给长孙顺德之子。段俨的妻子们有獨孤善的曾孫女、和李元吉的女兒文安縣主(623年—648年)。.
查看 李渊和高密公主 (唐朝)
高祖
可以有下列二种含义:.
查看 李渊和高祖
诸侯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主要是指中国历史周朝時分封制之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君主最高统治者被赐与“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世爵。 少数时期,与中原朝廷对抗的軍閥割据势力,也被稱為諸侯。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張魯、張繡、劉表、劉焉、馬騰、韓遂等地方將領,晚唐以武力自居,不理會朝廷的軍事藩鎮河北三鎮,五代十国南方的吳越、南吳、閩國、南唐、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等政權,或者元朝末年的陳友諒、張士誠羣雄等。.
查看 李渊和诸侯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查看 李渊和谥号
豆卢怀让
豆卢怀让,芮国公豆卢宽之子,尚唐高祖第六女万春公主。官任唐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府卿、驸马都尉、上柱国,兄豆卢仁业死后,袭封芮国公。.
查看 李渊和豆卢怀让
貴族
貴族指的是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知识、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通常贵族财富多于其他人。在現時,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有完整的贵族传统。 貴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世袭爵位或者拥有对世袭爵位的继承权,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不被認為是貴族;其他勋位、荣誉称号的拥有者也不被认为是贵族。高级官僚往往可以凭借贡献获得赐爵,大多是终身爵位;军事将领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封爵或赐爵,或是世袭爵位,或是终身爵位。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袭爵位,則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的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中的邊緣者。.
查看 李渊和貴族
贞观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李世民)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諍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唐太宗在位期間只使用一個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称「貞觀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础。.
查看 李渊和贞观之治
麟德
麟德(664年正月—665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2年。 《旧唐书》、《新唐书》都称是龙朔三年十二月,诏改明年正月一日为麟德元年。但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纪元钞》则记载“龙朔四年六月一日改”,与史书的记载相差半年。.
查看 李渊和麟德
黄钺
钺可以指:.
查看 李渊和黄钺
郭婕妤
#重定向 李元禮#母.
查看 李渊和郭婕妤
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唐朝初年名将。 他是东突厥汗国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即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武德九年(626年),颉利可汗率全族兵力南侵,漠北诸族乘机反抗突厥统治,并击败阿史那社尔同欲谷设等人率领的镇压军。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阿史那社尔被迫率部西迁,击破內亂的西突厥汗国,自立为都布可汗。之后,他不顾众臣劝谕,引五万余骑攻击薛延陀,意图报仇,打了一百多天,部兵苦于战斗太久,多有背叛逃跑,薛延陀趁机攻来,社尔被击败退保高昌。.
查看 李渊和阿史那社尔
蘇勗
蘇勗,字慎行,中国唐朝武功人,隋朝宰相苏威之孙。 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他的侄女苏氏是太子李承乾之妃。貞觀十二年(638年),司马苏勖“以自古名王多引賓客,以著述為美”,勸唐太宗四子魏王李泰奏請撰《括地志》,後與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胤、記室參軍蔣亞卿、功曹參軍謝偃等就府參撰,由光祿司供給飲食,衛尉供帳。貞觀十五年,撰成《括地志》55O卷,又序略5卷,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賜李泰物萬段,蘇勗、蕭德言等成加給賜物。 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相继被废黜后。在贞观十七年(643年),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因此任命了一批东宫官员。苏勖以吏部侍郎之位任太子右庶子。 子苏均、苏干。.
查看 李渊和蘇勗
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中国歷史的中古时代一个以赵郡(含今河北赵县、隆尧县、元氏县、高邑县、赞皇县、临城县等地)为郡望的著名士族。赵郡李氏以战国名将李牧为始祖。 赵郡李氏在南北朝官位显赫,在唐朝被列为七姓十家的禁婚家,有多人出任宰相。.
查看 李渊和赵郡李氏
薛婕妤
薛婕妤,隋薛道衡女。唐高祖婕妤,出家为尼后法号宝乘。 旧新唐书的后妃传中皆无薛氏传记,可能因她未生育皇子。隋炀帝在609年缢死薛道衡后,其妻儿流放且末(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薛氏是否在此流放之列不详。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成为唐高祖的妾室不详,仅知获封婕妤。薛氏“妙通经史,兼善文才”,唐高宗曾受教于她。649年登基后,高宗以师傅旧恩,封她为河东郡夫人,礼敬甚重。薛氏有意出家为尼,高宗尊从她的意愿,在禁中为她建造鹤林寺。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案发,薛氏和她的侄子薛元超因与上官仪私下书信来往而牵涉其中。最终薛元超长流巂州,薛氏则被削去河东郡夫人的邑号,幽禁于唐高祖别庙静安宫。其后,薛氏的境遇,已无法考证。.
查看 李渊和薛婕妤
薛仁杲
薛仁果,或作仁杲(,注音:ㄍㄠˇ,),河東汾陰(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中国唐朝初隴西割据者“秦帝”薛舉長子,后被唐朝攻灭。.
查看 李渊和薛仁杲
薛道衡
薛道衡(),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隋炀帝时被处决。 出身官僚家庭,父薛孝通。道衡六歲時早孤,性好學,讀《春秋左氏傳》,有感於子產相鄭之功,作《國僑贊》,见者奇之。歷仕北齊、北周,北齊時,薛道衡待詔文林館,兼主客郎,負責接待北周及南朝陳的使者。隋朝开皇八年( 588年),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吏部郎,随从晋王杨广、宰相高熲出兵伐陈。隋師臨江,高熲曾問薛道衡:“此番舉兵,能否克定江東,請君言之。”薛回答:“南北分裂已久,戰爭不息,否終斯泰,以運數言之,其必克一世;有德者倡,無德者亡。” 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即位,愛其才,自番州(今广州)刺史召回,欲委以秘书监一职,但薛道衡不识时务,撰《高祖文皇帝颂》奏上。焬帝讀後大怒,对大臣苏威说:“道衡至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改任司隸大夫。司隶刺史房彦谦知其必及祸,劝他杜绝宾客,道衡卻不以为然。一次,朝臣在討論新令,久無結論,道衡說:“向使高熲不死,令決當久行。”御史大夫裴蘊彈劾他:“道衡負才恃舊,有無君之心。見詔書每下,便腹非私議,推惡於國妄造禍端。”隋炀帝称赞裴蕴说:“公论其逆,妙体本心。”後為隋煬帝賜自盡,薛道衡感到非常意外,不肯自尽。司法部門再上奏皇帝,炀帝下令将他用绳子勒死。妻子兒女被发配且末(今新疆且末县)。天下稱冤。唐朝詩人张九龄有《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詩:“尝闻薛公泪,非直雍门琴。窜逐留遗迹,悲凉见此心”。 唐朝时,追赠薛道衡为上开府临河县开国公。.
查看 李渊和薛道衡
薛舉
薛舉(),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其父薛汪时徙居兰州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市),中國隋代末年群雄之一。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称帝,迁都秦州。武德元年(618年),薛举与唐军交战,在浅水原大败秦王李世民,正欲乘胜直取长安,却突然病逝。.
查看 李渊和薛舉
蕭瑀
蕭瑀,字時文,南朝梁明帝蕭巋和皇后张氏之子。.
查看 李渊和蕭瑀
長沙公主
长沙公主,姓李,名不详。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女,生母不明。 生卒年不详。具体排行不详,《新唐书·诸帝公主》中,列于第一位,是否是李渊长女无其它记载。李渊封她为长沙公主,把他嫁给了驸马冯少师,冯少师是李世民秦王府的亲信。李渊第六女萬春公主后来也被改封为长沙公主。.
查看 李渊和長沙公主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查看 李渊和长安
老子
李聃,名耳,字伯陽、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华夏族,生于中夏东周末的某诸侯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時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李聃的學説後被庄周、楊朱等人發展,後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記载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和莊子同樣是道家的人物,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李聃被尊为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查看 李渊和老子
陈叔达
陳叔達(),字子聰,吳興人,陳宣帝陈頊之第十七子,母亲是昭容袁氏。 生年不详,从其兄陈叔慎生年推测,当在572年后。陈叔达有才學,十多歲時即能賦詩,被稱為奇才,在南朝陳時,被封為義陽王。歷任侍中、丹陽尹、都官尚书等。589年,隋灭南陈,入隋。大業中為内史舍人,至絳郡通守。後為李淵所俘,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武德初,授黄门侍郎,判纳言,封江国公。武德七年(624年),與歐陽詢、裴矩等同撰《藝文類聚》100卷。 贞观初年,加授光祿大夫。与萧瑀争殿中,坐忿谇不恭,免官。不久,居母丧,又有疾,唐太宗很担忧,遣使禁却吊者。丧除,为遂州都督,因病未接受任命。顷之,擢礼部尚书。后授散秩归第。貞觀九年(635年)卒,谥曰缪。久之,追赠户部尚书,更谥曰忠。.
查看 李渊和陈叔达
陈寅恪
陳寅恪(),字鹤寿(不常用),是一位籍貫江西省義寧州(今修水縣)、生於湖南長沙的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曾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亦為民初時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餘三人為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通曉二十餘種语言。其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學,著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与钱穆、陈垣、吕思勉并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查看 李渊和陈寅恪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中国歷史的中古时代一个以陇西郡为郡望的李姓家族。崛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是北方最为显赫士族之一。其后,因唐朝皇族属陇西李氏而备受推崇,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写《通志》时,“言李者称陇西”。.
查看 李渊和陇西李氏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查看 李渊和陕西省
柴绍
柴绍,字嗣昌,晉州臨汾(在今山西臨汾境内)人,唐朝初期大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平阳昭公主为妻,唐朝建国以后封為霍國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戶。.
查看 李渊和柴绍
李天錫
李天锡,一作李天赐,是李熙的儿子,李虎的父親,李昞的祖父,李淵的曾祖父,是北魏的幢主,西魏追赠為司空,妻為賈氏。李虎为其次子,另有长子李起头和三子李乞豆。 李淵登位後,他被尊為懿王,咸亨五年(674年)八月十五,唐高宗追尊李天錫為皇帝,廟號懿祖,諡號光帝。.
查看 李渊和李天錫
李密 (隋)
#重定向 李密 (隋朝).
查看 李渊和李密 (隋)
李世民
#重定向 唐太宗.
查看 李渊和李世民
李建成
李建成(),小字毘沙門,中國唐朝高祖李淵嫡長子。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本為唐高祖太子,後被其弟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以箭射死。後建成諸子亦被世民全數處決,以绝后患,父子皆除宗籍。后来李世民成为唐太宗,恢复李建成宗籍,追封息隐王,以亲王礼改葬,后又追封隐太子。.
查看 李渊和李建成
李元名
李元名(),唐朝皇子,高祖李淵第十八子。.
查看 李渊和李元名
李元吉
李元吉(),又名劼,小字三胡,中国唐朝唐高祖的第四子,也是嫡四子。死于玄武门之变。.
查看 李渊和李元吉
李元亨
李元亨(),唐高祖李淵第八子,尹德妃所生。 武德三年(620年),封酆王。玄武门之变前,其母尹德妃為了巩固地位及自身利益,千方百計巴結討好太子李建成、李元吉,陷害詆毀李世民,而且深怕唐高祖去世后,李元亨無依無靠,因此生母尹德妃與李建成、李元吉通姦,希望李建成、李元吉能關照自己的兒子。贞观二年(628年),任命为散騎常侍、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刺史。唐太宗作为兄长,思虑弟弟年幼,派遣使者察看弟弟的状況,賜与金杯。贞观六年六月十日(632年7月2日),李元亨去世,年仅十四岁,十二月十一日(633年1月26日)下葬。無子,封国除。.
查看 李渊和李元亨
李元嘉
李元嘉(),字元嘉,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一子。立为韓王。武则天主政时期被赐死。.
查看 李渊和李元嘉
李元則
李元則(620年 - 651年),字彝,唐高祖李淵第十二子,母王才人。 生年不详,从异母兄李元嘉生年推断,当在619年至621年间。621年,封荊王,633年,任豫州刺史。636年,改封彭王,任遂州都督。因为所穿冠服位階僭越,而免官。643年,任澧州刺史,態度改变,开始精励政務,名声显著。651年,去世,追贈司徒、荊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思。唐高宗登望春宮望其灵车,慟哭失声。無子,过继霍王李元軌之子李絢为後,龍朔年間李絢为南昌王。.
查看 李渊和李元則
李元祥
李元祥(),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子,母为杨素之女楊嬪(601年—657年)。 631年,封許王。637年,徙封江王、任蘇州刺史、受实封八百户。649年、加增实封千户。唐高宗即位后,历任金州、鄜州、鄭州刺史。李元祥性格贪婪、好搜集金宝,贪得无厌。与弟弟滕王李元嬰、侄儿蒋王李惲、哥哥虢王李鳳以貪欲暴虐闻名,王府官属都不愿做他们的下属,说:“宁向儋、崖、振、白(宁可流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崖州【今海南琼山】、振州【今海南三亚】、白州【今广西博白】),不事江、滕、蒋、虢。”元祥体态宽大,腰帯相当于十个人的腰围,饭量相当于数人。当時韓王李元嘉、虢王李鳳、魏王李泰都体态宽大,但都不及李元祥。李元祥还瞎了一个眼。据其墓志记载,李元祥逝世于调露二年七月廿七日(680年9月7日),春秋五十有五,追贈司徒、并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安。.
查看 李渊和李元祥
李元禮
李元礼(),唐高祖李淵的第十子。立为徐王。 李元禮性格恭谦謹直,善于騎射。621年,封鄭王。632年,受实封70户,任鄭州刺史,徙封徐王,徙封徐州都督。643年,徙封絳州刺史。有善政的名声,太宗为褒奖他精勤,賜给錦与綾絹。649年,受实封1000户。653年,加司徒之位,与长孙无忌、李世勣并为三公,兼潞州刺史。672年,李元礼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追贈太尉、冀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康。 李元礼有妾赵氏和爱姬罗观照。其子淮南王李茂性格酷薄,行为恶劣。父亲李元礼卧病在床时,元礼寵姬趙氏貌美,李茂逼迫欲奪之。李元礼叱責李茂,李茂愤恨,屏斥李元礼的侍衛,断绝了父亲的药膳。说:“既得五十年为王,更何烦服药?”李元礼最终餓死,李茂後袭封父爵。上元年間,此事泄露,李茂被流放振州而死。另有子淮南公李蕃、汶山公李蓁、李莹。李莹生李延祚,李延祚生李光,李光女嫁致果副尉试左清道率府兵曹参军上轻车都尉秦某。.
查看 李渊和李元禮
李元裕
李元裕(),唐朝皇子,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子。 生年不详,从异母兄弟李凤和李元名的生年推测,在622年至625年间。631年,封鄶王。637年,改封鄧王,受实封八百户。历任鄧州、梁州、黄州刺史。好学問、善談名理,与典签卢照邻为布衣之交。649年,加增实封千二百户。唐高宗时,历任寿州、襄州刺史,兖州都督。665年,去世,追贈司徒、益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康。無子,以江王李元祥之子广平公李炅过继。.
查看 李渊和李元裕
李元軌
李元軌(),唐高祖李淵第十四子,母張美人,立为霍王。本名李元璹。.
查看 李渊和李元軌
李元昌
李元昌,唐高祖第七子,母孫嬪。 生于武德二年(619年),武德三年(620年)封鲁王。贞观二年(628年),授散骑常侍。贞观五年(631年),任西韩州刺史,不久改任华州刺史。贞观八年(634年),改任梁州刺史。贞观十年正月(636年),改封汉王,改任梁州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年),改任陇州刺史。 李元昌少好學,善隸書,又善画馬。與太子李承-乾-關係良好,常在一起遊玩,俱謀取帝位。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陰謀發動政變,事敗,唐太宗想要将他特敕免死,受到大臣高士廉、李世勣阻止。四月六日(4月29日)李元昌被赐自尽于家,时年二十五岁。妻子被籍没。当年十月十五日(12月1日),又以国公礼葬于雍州之高阳原。.
查看 李渊和李元昌
李元方
李元方(),唐高祖李淵的第九子,张氏所生。 武德四年(621年),封周王。贞观二年(628年),任命为散騎常侍。贞观三年(629年),李元方去世,年仅十岁,追贈左光禄大夫。無子,封国除。.
查看 李渊和李元方
李元懿
李元懿(),唐高祖第十三子。母宝林张宠则。.
查看 李渊和李元懿
李元慶
李元慶(),唐高祖李淵十六子,母劉婕妤,立为道王。 生年未有记载,从其异母兄弟李凤的年龄推测,当在622年或623年。623年,封漢王。625年,改封陳王。635年,任趙州刺史。636年,改封道王,任豫州刺史。649年,受实封千户。653年,任滑州刺史的治績被唐高宗得知,赐物二百段。历任徐州、沁州、衛州刺史。事母孝顺,母亲死后,请求亲自修建母亲墳墓,高宗安慰未许。664年去世,追贈司徒、益州都督,陪葬献陵。.
查看 李渊和李元慶
李元曉
李元晓(),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一子,母魯才人。 生年不详,从异母兄李元祥生年推断,当在626年或之后,亦曾有傳其為628年出生。631年,封密王。635年、任虢州刺史。640年,受实封八百户。649年,加增实封千户,转任泽州刺史。653年、任宣州刺史,後转任徐州刺史。676年去世,追贈司徒、揚州都督,陪葬献陵,谥号貞。子南安王李穎袭位。另一子李亮。.
查看 李渊和李元曉
李元景
李元景(),唐高祖李淵的第六子,莫嬪所生。 生年没有记载,因认为莫丽芳与他的母亲莫嫔是同一人,莫丽芳于618年十一月因产病去世,故他大约在此前出生。620年(武德三年),封趙王。625年(武德八年),任命为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刺史。贞观初年,任命为雍州牧、右驍衛大将軍。636年(贞观十年),徙封荊王,荊州都督。转任鄜州(治所在今陕西富县)刺史。永徽初年,進位司徒,实封1500户。653年(永徽四年),因梦见手持日月及参与房遺愛謀反事件,与子李則一起處刑。后来追封沈黎王,备礼改葬,以李奉慈子李长沙嗣,降为侯。神龙初年,李元景孙李逖被封为嗣荆王,但不久去世,无后国除。 妻子裴妃为裴寂的女儿。有女嫁房玄龄子房遗则。《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称元景无后。.
查看 李渊和李元景
李玄霸
李玄霸,又稱李元霸(),字大德,李淵第三子,獲封為衛懷王。隋朝大業十年(614年)逝世,傳因意外落马而亡,得年十六,並無兒女。《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卫怀王玄霸字大德。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武德元年,追王及谥,又赠秦州总管、司空。後來以其二哥秦王李世民第四子李泰做其後嗣。李世民继位为唐太宗后,李泰作为皇子回归本宗,改封为越王,唐太宗改以西平王李瓊之子李保定過繼為李玄霸的後嗣,李保定死而無子,玄霸這一支的封國也就正式被削除了。.
查看 李渊和李玄霸
李祐 (齐王)
李祐(),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母阴妃。 李祐的生年没有记载,异母兄李泰生于620年,其生年当不早于620年。武德八年(625年),封宜阳郡王,是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628年),徙封燕王,累转豳州都督。贞观十年(636年),後封为齐王,同时担任齐州都督。贞观十二年(638年),李祐进京养病,他的舅父阴弘智勸他募壮士以自卫。阴弘智推荐妻兄燕弘信辅助李祐,招募死士。 李祐好游獵,结交奸邪之人,昝君謨、梁猛彪以善騎射得幸於李祐,太宗怪長史薛大鼎無方,改以權萬紀為長史。李祐不思悔改,權萬紀多次犯顏勸諫,斥退昝君謨、梁猛彪等小人,引起李祐的不滿,李祐又立即將之召回,狎暱逾甚,權萬紀與李祐关系闹得很僵。太宗又以校尉韦文振为齐王府典军。太宗命令刑部尚書劉德威前往齊州處理。劉德威經查明屬實,要求齊王與權萬紀返京說明。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祐派燕弘亮等率20騎射殺權萬紀,支解之,昝君谟等勸他起兵謀反,有人劝李祐入豆子冈(在今山东惠民)为盗,李祐犹豫不决。三月,唐太宗急召兵部尚书李勣与刘德威伐齐王。李祐日夜與燕弘亮等五人對其妃宴樂。三月三十日被兵曹参军杜行敏擒住,押送至长安,被太宗赐死於內侍省,貶為庶人。同党一并被杀。他的被擒导致太子李承-乾-谋反计划被发现。朝廷授杜行敏为巴州刺史,封南阳郡公,齐州平陵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东平陵城)下诏改名为全节县。.
查看 李渊和李祐 (齐王)
李熙
李熙可以指:.
查看 李渊和李熙
李靈夔
李灵夔(),唐高祖李淵第十九子,母宇文昭儀。 生年不详,从其异母兄弟李凤和李元祥生年推断,当生于622年至626年间。李灵夔自幼好学問,善草書、隸書,通音律,有美誉。和同母兄韓王李元嘉十分友爱。631年,封魏王。636年,改封燕王,受实封八百户,任幽州都督。640年,徙封魯王,转任兗州都督。649年,加增实封千户。655年,转任隆州刺史。历任絳州、滑州、定州刺史,太子太師。685年,转任邢州。688年,越王李貞起兵反对武则天,事泄,李灵夔被捕。李灵夔被流放振州,賜死。 武則天改李靈夔、李藹為'''虺'''氏,直至唐中宗復辟稱帝的神龍初年,李灵夔父子恢复生前爵位,並還復李姓。 子李詵、李藹:清河王李詵早逝;范陽王李藹,察知越王李貞必将失敗,告发李貞的陰謀而免死,任右散騎常侍,但后来还是被酷吏殺害。李藹之子李道堅嗣鲁王。李道坚女嫁谯郡城父县尉卢复。.
查看 李渊和李靈夔
李鳳 (唐)
#重定向 李鳳 (唐朝).
查看 李渊和李鳳 (唐)
李轨
李轨(),字處則,凉州姑臧县(在今甘肃省武威市)人。隋末唐初时期甘肃河西地区割据者。 隋朝大业中,补鹰扬府司兵。大业十三年(617年),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為了進攻薛舉,遣使給李軌送來璽書,稱李軌為從弟。十一月,李軌佔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五郡之地,改稱涼帝,建元安樂,並遣人奉書給唐高祖,自稱從弟、大涼皇帝臣軌。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高祖派安兴贵劝李轨降唐,安兴贵劝李轨降唐无效,遂与其弟戶部尚書安修仁密谋,勾結胡兵发动兵变,城中人爭出就興貴,李軌見大勢已去,攜同妻子登上玉女台,飲酒告別,李轨被俘,送往長安与诸弟、诸子一同問斬。.
查看 李渊和李轨
李虎
李虎()字文彬,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中国北魏、西魏官员,「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左仆射,父亲是李天錫,母亲賈氏。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
查看 李渊和李虎
李暠
涼武昭王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是李昶的遺腹子,十六國時期西涼的建立者。自稱是西漢將領李廣之十六世孫。李暠的后代形成了陇西李氏的镇远将军房、平凉房、武阳房、姑臧房、敦煌房、仆射房和绛郡房,唐朝皇室和诗人李白亦稱李暠為其先祖。天宝二年(743),唐玄宗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
查看 李渊和李暠
李歆
李歆(),字士業,小字桐椎,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十六國西涼公,為-李暠-世子。其第三子李重耳是李唐王朝皇室的直系祖先。 西涼建初十三年(417年),李暠過世,李歆被部下擁護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涼州牧,改元嘉興。李歆在位時,繼承其父稱臣於東晉的政策,因此東晉封其為酒泉公。 李歆用刑頗嚴,又喜歡建築宮殿,臣屬多有勸諫,然而李歆並不能接納。嘉興四年(420年),北涼佯攻西秦以誘西涼,李歆因此出兵攻擊,戰敗被殺。.
查看 李渊和李歆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查看 李渊和李渊
李渊 (消歧义)
李渊可能指下列人物:.
查看 李渊和李渊 (消歧义)
李澄霞
李澄霞(),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女,生母不明。李渊封她为淮南公主。她嫁给了驸马封言道,封言道是唐朝开国宰相封德彝的儿子。.
查看 李渊和李澄霞
李昞 (北周)
李昞(),南北朝時期北周官员,祖籍隴西,是唐朝開國君主李淵的父親,妻子獨孤氏。 李昞家族世代都仕於北朝,其父李虎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稱陇西郡公。554年9月,李昞承襲為陇西郡公,564年,加封唐國公。曾任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隋時繼續為唐國公,死後諡唐仁公。 李淵登位後,他被尊為皇帝,廟號世祖,諡號元帝,陵墓称兴宁陵。.
查看 李渊和李昞 (北周)
李智雲
李智雲,原名稚詮,中国唐朝开国皇帝李淵第五子,被隋將陰世師所捕殺,唐代追封為楚哀王。.
查看 李渊和李智雲
杨师道
楊師道(),字景猷,封爵安德懿公,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桂陽公主之夫,趙節繼父。 楊師道是隋文帝族侄观王楊雄的儿子,楊雄和高熲、虞慶則、苏威在隋朝初年并称四贵。楊師道的哥哥楊恭仁历事隋唐二朝,并且是唐高祖的宰相。 隋末大乱,楊師道在东都洛阳曾一度被王世充扣留。之后,楊師道离开洛阳,投奔在长安建立唐朝的李渊。621年九月,东突厥入侵靈州(今宁夏灵武),楊師道为靈州總管,击破东突厥的进攻。622年九月,交州刺史權士通、弘州總管宇文歆、靈州總管楊師道在三觀山擊破突厥。加之楊恭仁是唐高祖的老友,所以唐高祖加授楊師道上儀同,為備身左右,将第五女桂陽公主嫁给了他。624年,太子李建成的部将楊文幹造反,唐高祖遣左武卫将军钱九陇与灵州都督(623年,唐高祖改總管为都督)杨师道去讨伐。之后,楊師道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楊雄曾经担任过)。贞观十年(636年),楊師道接替魏征任門下省的首长侍中,成为宰相。楊師道为人谨慎,从没有泄露过禁中语。他说:“在我年幼时曾读过《汉书》,上面说孔光不言溫室之樹,我非常钦佩他的风度。”退朝后,常邀请才俊之士到他家里讨论文学;宴集園池,品评文坛,切磋书法。639年,楊師道任中書省的首长中書令。 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同谋的趙節是桂陽公主和前夫趙慈景所生的儿子。楊師道负责处理这个案子,他力图为繼子趙節说情,触怒了唐太宗,他被解除中書令职务,為吏部尚書,趙節也被处决。唐太宗亲自去姐姐家,桂陽公主“泣谢子罪”,唐太宗哭着说国法为重不能徇私,所以辜负了姐姐。由于楊師道出身高贵,与世家贵族熟识。为避嫌疑,他常常提拔他不认识的人为官。然而舆论还是抨击他,用人不公,无识人之才。 644年,唐太宗评价国家重臣时提到楊師道: 645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楊師道随驾并攝中書令。战争结束后,有人说他的坏话,貶為工部尚書,尋轉太常卿。647年楊師道去世,贈吏部尚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懿,賜東園祕器,并為立碑。.
查看 李渊和杨师道
杨侑
#重定向 隋恭帝.
查看 李渊和杨侑
杨玄感
楊玄感(),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隋末割據勢力之一。其父楊素為隋朝著名將相。 楊玄感體貌偉岸,又有美髯,愛好讀書,擅長騎射。因其父楊素的軍功而獲得柱國之位,先任郢州刺史,其後遷為宋州刺史。楊素為隋煬帝猜忌的時候楊玄感曾經去職,父死之後復任鴻臚卿,繼承其父之楚國公爵位,之後更升任禮部尚書。可是見疑於煬帝,故陰謀擁立秦王楊浩。 因隋煬帝逼死楊素,後來又對人說過要把楊素一家滅族,官為禮部尚書的楊玄感內心不安,於是開始策劃謀反。大業九年(613)春,隋煬帝第二次出征高句麗,命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督糧。此時民變已經陸續爆發,楊玄感认為機不可失,遂滯留糧草,並於同年六月初率兵割據城池。又偽報遼東的水軍總管來護兒謀反,屯兵於黎陽。 杨玄感的故交李密自長安率兵至黎陽,成為玄感謀士。李密認為上策是北據燕都,以斷隋煬帝後路,中策是西入長安,以控制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下策是攻擊附近的洛陽。而杨玄感选择下策,進圍洛陽,久攻不克,掛念父老妻兒的隋援軍到來,攻勢猛烈,杨玄感軍被迫西撤,一日三戰三敗,然後再重新對戰於董杜原,被宇文述諸軍攻擊,杨玄感大敗,與十餘個騎兵竄逃林木間,欲奔往上洛。處境窘迫的杨玄感,最後只剩下自己與弟弟楊積善兩人,步行逃到了葭蘆戍,自知無法逃脫,對弟弟積善說:「已兵敗如此了,我不能受人戮辱,你殺了我。」於是積善砍死了楊玄感,然後自殺,卻自刺未死,被追兵俘虜,與楊玄感的首級一起送到行在,磔刑其屍首在洛陽市場上,然後焚屍,餘黨都被平定。公卿們請改玄感姓為梟氏,皇帝下詔許可。 玄感生前出身閥閱,於民有德,死狀淒慘,民甚憐之,被奉為目連尊者部下之判官。.
查看 李渊和杨玄感
杨恭仁
楊恭仁(),名綸(墓志上名为温),以字行,爵位觀孝公,中国隋唐时期政治人物、唐高祖的宰相。.
查看 李渊和杨恭仁
杨氏 (江国太妃)
江国太妃杨氏(),弘農華陰(治今陝西華陰)人。隋朝越国公楊素之女。入宫为唐高祖李渊为嫔妃,称杨嫔,生江安王李元祥。.
查看 李渊和杨氏 (江国太妃)
杨文纪
杨文纪(),字温范(墓志则载为名纪,字文宪),弘農華陰(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人。越国公楊素之從叔,隋朝官员,民部尚书杨文思之弟。.
查看 李渊和杨文纪
東突厥
東突厥汗國(581年-630年)是突厥汗國于581年正式分裂後的東部汗國。.
查看 李渊和東突厥
杜伏威
杜伏威(),名尧,字伏威,以字行,齐州章丘县(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隋朝末期农民起义军领导者之一。.
查看 李渊和杜伏威
楊嬪 (楊文紀女)
#重定向 楊貴嬪.
查看 李渊和楊嬪 (楊文紀女)
楼烦郡
楼烦郡,可以指:.
查看 李渊和楼烦郡
武官
武官是指負責軍事事務的官員,與文官相對。武官包括各級將領,古代的武官除了需要精通武術外,還要求對兵法、謀略等有一定認識。 於現代,「武官」一詞常用來代指軍官等有一定軍階或警階且仍於軍職或警職等職位服務的公職。.
查看 李渊和武官
武德
武德(618年五月—626年十二月)是唐高祖的年号,也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唐朝使用武德这个年号一共8年餘。武德是唐朝建国的年代,在武德初期,中国境内的不同政权有14个之多,而武德年结束时,唐朝已经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稳定了其统治。 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查看 李渊和武德
武德律
《武德律》是唐朝高祖武德年间制定并颁布的律令。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命裴寂等修订律令,十一月颁布“五十三条格”。四年,又命裴寂、萧瑀、崔善为等十五人撰定律令,于七年(624年)完成并颁布,史称《武德律》。共十二篇,五百条。它基本上“以《开皇》为准”、“除其苛细五十三条”,附上新颁布的“五十三条格”,“他无所改正”。同时制定的还有《武德令》三十卷、《武德式》十四卷。.
查看 李渊和武德律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查看 李渊和武则天
武周
武周(684年或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王朝。武則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獲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前后正式掌权二十一年,也是武周朝唯一的皇帝。 武周仍然袭用唐制,武则天既是唐高宗的皇后,又是两个唐朝皇帝的生母,死前讓其三子廬陵王唐中宗復辟(继承其父唐高宗的皇位),恢复唐朝,並自詔去帝號,以唐朝皇后身份 (則天大聖皇后) 葬于乾陵,故此历史上一般把武周不會視作獨立的朝代,惯例上把武周计入唐朝帝系,武周时期计入唐朝统治年数。.
查看 李渊和武周
法琳
法琳,河南颍川人,唐朝高僧,俗姓陈氏。.
查看 李渊和法琳
朱希祖
朱希祖(),字逖先,浙江海鹽人。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家。.
查看 李渊和朱希祖
成纪县
成纪县,中国古县名,其址历史上曾有迁移,但是都在今天甘肃省东南部,处于平凉市和天水市辖区内。南北朝及隋唐时,与狄道县同为陇西李氏祖籍而知名。 成纪在战国时便设县,秦朝统一时属于陇西郡,县址大约在今天天水市秦安县西北叶堡川。汉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纪从此归天水(东汉短暂改名汉阳)。北魏时,成纪县被废置,但是到北周又被恢复。唐朝时,县址被迁移到今天天水市秦州区,并成为秦州(天水郡)的州治。北宋时州治迁到上邽县(今天水市市区),成纪的县名随之移动,明省成纪县,称秦州。 成纪是传说为古代伏曦出生的地方,历史记载为元代一县,位于今天水秦安和平凉静宁的交汇处,古书记载为陇山以西(现六盘山),最为确切为今天天水市秦安县西北叶堡川。 Category:甘肃古代县份 Category:平凉历史 Category:天水历史.
查看 李渊和成纪县
房玄龄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其神道碑则作名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房彦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查看 李渊和房玄龄
房陵公主
房陵公主(),唐高祖李淵第六女。 621年11月,封永嘉公主,下嫁竇奉節,生下女儿竇氏。654年,改封為房陵大長公主,後來又下嫁賀蘭僧伽。 房陵公主先後嫁了兩個丈夫。她的前夫名竇奉節,是高祖李淵竇皇后的侄兒,不但出身高貴,且擔任左衛將軍、秦州都督等職務。但是永嘉公主並不把丈夫放在眼裡,一方面監視丈夫,不許拈花惹草;另一方面包養了不少情夫。永嘉公主的情夫里,有一個人物名叫楊豫之,是唐太宗李世民胞弟巢刺王李元吉之女壽春縣主的丈夫。永嘉公主和壽春縣主的年紀雖然相彷,但永嘉公主卻是壽春縣主的姑姑,不過她卻和侄女的丈夫幽會。而楊豫之也無所顧忌,他宣稱自己死了母親,要做孝子,不忍有房閨之樂,因此要跟老婆分居。趁機躲開壽春縣主的監視,和永嘉公主通姦。 楊豫之很快就被竇奉節帶兵殺去,但竇奉節不久也死。 丈夫和情夫先後死去,永嘉公主嫁给賀蘭僧伽,而身邊的情夫更猶如雜草般不斷地冒出来,賀蘭僧伽对永嘉公主的淫亂不聞不問。 賀蘭僧伽在咸亨四年673年死去,永嘉公主於閏五月初三,在九成宮避暑後去世,時年五十五歲。同年10月4日,陪葬献陵。 窦奉节和永嘉公主所生的女兒竇氏(686年7月28日卒)嫁武周隰州刺史建平公于遂古。.
查看 李渊和房陵公主
明敬皇后 (北周)
孤皇后(),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太保、卫国公独孤信长女,母郭氏,周明帝宇文毓的夫人。 宇文毓登基之前,娶独孤氏为夫人。宇文毓二年正月癸丑(558年2月22日),独孤氏被册立为王后。当年四月甲戌(558年5月14日),独孤氏去世,四月甲申(558年5月24日)葬于昭陵。武成初年,独孤氏被追尊为皇后。周明帝死后,与独孤皇后合葬。.
查看 李渊和明敬皇后 (北周)
流寇
流寇,又稱流賊,是指流動的土匪、強盜,尤指明朝末年的流寇,現在中國共產黨學者稱之農民(起義)軍。明朝末年的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是中國歷史上流寇的最高點,最後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死。.
查看 李渊和流寇
斡耳朵
斡耳朵(古突厥文: ;,orda,orda,ordu,ordon,horde ),又称斡鲁朵、斡里朵、兀鲁朵、窝--陀、斡爾朵、鄂爾多等,意为宫帐或宫殿,是突厥、蒙古、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皇家住所和后宫管理、继承单位。最早见于唐代古突厥文的碑铭。 广义的斡耳朵也指宫室建筑或家眷。例如遼德宗将其建立的西辽都城命名为虎思斡鲁朵。也可解國家,俄羅斯人在金帳汗國時代稱直接臣服的國家為大斡耳朵。.
查看 李渊和斡耳朵
新唐書
#重定向 新唐书.
查看 李渊和新唐書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李渊和旧唐书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查看 李渊和政變
执失思力
執失思力(),中国唐朝軍人,突厥人,唐高祖驸马。 執失思力是突厥处羅可汗、頡利可汗属下執失部的酋长,官职为俟利发。626年,出使唐朝,出言不逊,被唐太宗囚在门下省,不久放还。貞观年間,護送隋朝蕭皇后归唐,唐太宗任命他为左領軍将軍。頡利可汗被唐击敗,太宗命執失思力说服渾、斛薩部落降伏。執失思力在太宗側近为官,在太宗狩猎兔子时进諫:“陛下为四海父母,乃自轻,臣窃殆之。”后来太宗又狩猎追鹿,思力固諫。 635年,参与平定吐谷渾。645年,太宗遠征高句麗,執失思力駐屯金山道,領知突厥来牵制薛延陀。薛延陀10万兵侵攻唐境,思力引薛延陀入夏州,撃破之。638年秋,松赞干布亲自指挥大约20万吐蕃军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开始攻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但同时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国都长安再次请求,并宣称他们打算欢迎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指挥5万军队,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协助,援救松州。与此同时,吐蕃军正在围困松州的首县——嘉诚(今四川松潘),但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646年,又跟从江夏王李道宗破薛延陀残余,灭薛延陀汗国。 思力娶唐高祖李淵之女九江公主为妻,并赐铁劵,官駙馬都尉,封安国公。653年,房遺愛之乱起,思力因和遺愛交友、获罪連。唐高宗因思力的战功没有杀他,改流放巂州。公主请求削封邑,与夫同行。九江公主先于執失思力去世。龍朔年間,思力为归州刺史,不久去世。664年,恢复公主封邑,追贈思力勝州都督,谥号景。.
查看 李渊和执失思力
拓跋氏
拓跋氏,又作拓拔、托跋、禿髮,古代鮮卑氏族之一,為拓跋部的族長,拓跋部單于的家系多屬於此氏族。拓跋部建立了包括北魏在內的許多拓跋國家。在北魏時,採取漢化政策,改姓元,唐朝之後拓跋氏族逐漸漢化,被融入漢人之中。.
查看 李渊和拓跋氏
景烈皇后
景烈皇后,梁氏,嫁给西魏的陇西郡公李虎,生下一子李昞,李昞后来被北周封为唐国公。武德元年(618年),李昞的儿子李渊建立唐朝,六月廿二,追谥祖父李虎为太祖景皇帝。咸亨五年(674年)八月十五,唐高宗追谥高祖母梁氏为景烈皇后。.
查看 李渊和景烈皇后
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是隋朝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县,隋炀帝建有晋阳宫)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夺取长安,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础的事件。.
查看 李渊和晋阳起兵
另见
566年出生
- 尉遲熾繁
- 李渊
635年逝世
中国太上皇
唐太宗
-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 唐击吐谷浑之战
-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 唐攻龟兹之战
- 唐昭陵
- 唐灭薛延陀之战
- 唐灭高昌
- 唐高宗
- 天可汗
- 太穆皇后
- 安西大都护府
- 徐惠
- 昭陵六骏
- 李丽质
- 李元吉
- 李建成
- 李恪 (吴王)
- 李承乾
- 李明達
- 李泰 (唐朝)
- 李渊
- 李貞 (唐朝)
- 松州之战
- 步辇图
- 武则天
- 淺水原之戰
- 玄奘
- 玄武门之变
- 虎牢之戰
- 长孙皇后
- 阴山之战
- 高阳公主
唐朝皇帝
- 唐中宗
- 唐代宗
- 唐僖宗
- 唐哀帝
- 唐太宗
- 唐宣宗
- 唐宪宗
- 唐德宗
- 唐懿宗
- 唐敬宗
- 唐文宗
- 唐昭宗
- 唐朝君主列表
- 唐武宗
- 唐殇帝
- 唐玄宗
- 唐睿宗
- 唐穆宗
- 唐肅宗
- 唐顺宗
- 唐高宗
- 天可汗
- 李承宏
- 李渊
- 李熅
- 李𥙿
隋朝将军
- 冼夫人
- 史大奈
- 周罗睺
- 單雄信
- 宇文化及
- 宇文智及
- 宇文述
- 屈突通
- 张须陀
- 朱粲
- 李孝恭
- 李密 (隋朝)
- 李建成
- 李渊
- 杜伏威
- 来护儿
- 杨义臣
- 杨恭仁
- 杨玄感
- 柴绍
- 楊素
- 楊諒
- 殷开山
- 沈法兴
- 王世充
- 王伯当
- 窦建德
- 罗艺
- 苏定方
- 萧摩诃
- 长孙晟
- 高熲
亦称为 唐高祖,唐高祖李渊,雀屏中選。
,北周静帝,北周明帝,刘婕妤 (李渊),刘武周,刘文静,和政公主 (唐朝),储君,傅奕,傀儡,唐太宗,唐与突厥的战争,唐玄宗,唐王,唐獻陵,唐高宗,唐长安城,唐朝,唐朝君主列表,冊府元龜,军阀,八柱国,公子,六镇起义,元宵节,勤王,皇后,皇帝,玄武门之变,王威,王世充,王才人 (李渊),獨孤伽羅,禁軍,秦安县,突厥,窦建德,窦诞,窦抗,窦毅,竇威,繼承人,真定公主 (唐高祖),献陵,甘肃省,独孤信,狄道县,隆尧唐祖陵,隋炀帝,隋煬帝征高句麗,隋恭帝,隋朝,隋文帝,莫丽芳,道教,萧铣,萬貴妃 (唐),衡陽公主,表字,表親,行政中心,裴寂,裴矩,西安市,西突厥,襄陽公主 (唐高祖),骑兵,高君雅,高士廉,高密公主 (唐朝),高祖,诸侯,谥号,豆卢怀让,貴族,贞观之治,麟德,黄钺,郭婕妤,阿史那社尔,蘇勗,赵郡李氏,薛婕妤,薛仁杲,薛道衡,薛舉,蕭瑀,長沙公主,长安,老子,陈叔达,陈寅恪,陇西李氏,陕西省,柴绍,李天錫,李密 (隋),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名,李元吉,李元亨,李元嘉,李元則,李元祥,李元禮,李元裕,李元軌,李元昌,李元方,李元懿,李元慶,李元曉,李元景,李玄霸,李祐 (齐王),李熙,李靈夔,李鳳 (唐),李轨,李虎,李暠,李歆,李渊,李渊 (消歧义),李澄霞,李昞 (北周),李智雲,杨师道,杨侑,杨玄感,杨恭仁,杨氏 (江国太妃),杨文纪,東突厥,杜伏威,楊嬪 (楊文紀女),楼烦郡,武官,武德,武德律,武则天,武周,法琳,朱希祖,成纪县,房玄龄,房陵公主,明敬皇后 (北周),流寇,斡耳朵,新唐書,旧唐书,政變,执失思力,拓跋氏,景烈皇后,晋阳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