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查看 李元則和司徒
大都督
大都督,亦稱都督中外诸軍事,中國古代武官,為全國最高之軍事统帥。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予黄钺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级将领。.
查看 李元則和大都督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查看 李元則和刺史
唐獻陵
唐獻陵为唐十八陵之首,为唐高祖李渊墓。位于咸阳市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 獻陵在三原县城东北40里东原上,贞观九年五月,唐高祖驾崩于长安大安宫。十月,葬在献陵。按汉光武帝陵墓制度修建,封土为陵。分为陵寝、柏城、封城三部分。陵寝在柏城中央,覆斗型土冢,高21米,东西长150米,南北120米。柏城四门:东华门、西华门、朱雀门、玄武门,门前各有一个石虎,还有四个角楼。封土上有神游殿,陵前有寝殿、寝宫。唐宪宗元和十年被民变军所毁。宋朝有所修补,但现在荡然无存。《唐会要》记载献陵陪葬有25座,现代实地考古发现67座。;陪葬人物.
查看 李元則和唐獻陵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查看 李元則和唐高宗
遂州
遂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周闵帝元年(557年)置,治所在方义县(今四川省遂宁市)。隋朝大业初年,改遂宁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改遂州。天宝初年又改遂宁郡,乾元初年仍改遂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遂宁、蓬溪,重庆市潼南等市县。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升遂宁府。 Category:北周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北宋的州 Category:四川的州 Category:重庆的州 Category:遂宁行政区划史.
查看 李元則和遂州
荆州
荆州,地理上可以指:.
查看 李元則和荆州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查看 李元則和表字
豫州
豫州可以指:.
查看 李元則和豫州
龙朔
龍朔(661年三月—663年)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近3年。.
查看 李元則和龙朔
追贈
追贈,或作追封、追晉,即加封死者的官職、勳位,一般用在因公殉職或者陣亡的軍人、警員、公務員等,或特別表揚對政府有貢獻的死者。《後漢書》公孫述傳:「初,常少、張隆勸述降,不從,並以憂死。帝下詔追贈少為太常,隆為光祿勳,以禮改葬之。」 另一種情況是,後代成為高級官吏或貴族,朝廷為表示優賞,對其祖先加封。或者子孫追尊先人,始於周武王。宋高承《事物紀原》追贈:「自武王克商,追王太王、王季,故後代有追諡追尊之典,兩漢逮今,人臣亦有追贈之制。.
查看 李元則和追贈
都督
都督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國古代軍事指揮官官名。最初是軍隊中的監察官,與監軍相同。在魏晉之後演變為統領軍隊的軍事長官之職。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
查看 李元則和都督
李元嘉
李元嘉(),字元嘉,唐高祖李淵的第十一子。立为韓王。武则天主政时期被赐死。.
查看 李元則和李元嘉
李元軌
李元軌(),唐高祖李淵第十四子,母張美人,立为霍王。本名李元璹。.
查看 李元則和李元軌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查看 李元則和李渊
殉葬
殉葬又稱陪葬,是指以器物、畜牲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 另外,中國古代也有賜已死之人陪葬帝王、貴族、尊親屬等的風俗,這多半是一種褒揚死者的作法。.
查看 李元則和殉葬
澧州
澧州,中国隋朝时设置的州。 开皇九年(589年)置松州,寻改澧州。治所在澧阳县(今湖南省澧县)。以澧水得名。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澧水流域(溇水上游除外)。大业初年,改为澧阳郡。唐朝初年,复为澧州。天宝、至德间又曾改为澧阳郡。南宋初钟相、杨幺起义,曾以此州为根据地。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澧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为澧州府,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又降为州,属常德府。三十年(1397年)改属岳州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升为澧州直隶州,属湖南省。乾隆以后,今桑植县分属永顺府,辖境缩小。1913年废州改名澧县。.
查看 李元則和澧州
新唐書
#重定向 新唐书.
查看 李元則和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