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6 关系: 劉仁軌,吐蕃,大同江,宝藏王,安东都督府,安东都护府,安舜,小高句丽,三国史记,买肖城之战,平壤,伎伐浦之海戰,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唐高宗,唐與百濟的戰爭,唐朝,元宵节,剑牟岑,统一新罗,羁縻,熊津都督府,百济,花郎,营口市,靺鞨,高句丽,高句丽复兴运动,高丽 (918年-1392年),高丽契丹战争,高侃,資治通鑒,黄海,辽宁省,辽东半岛,薛仁貴,金庾信,金元述,报德国,李谨行,泗沘,朝鲜历史,朝鲜半岛,新唐书,新罗,文武王 (新羅),扶余隆。
- 中国—韩国关系
- 唐朝戰爭
- 新羅戰爭
劉仁軌
劉仁軌(),字正則,汴州尉氏(今屬河南)人。唐朝政治、軍事人物,與新羅聯兵,在白江口之戰大敗日本、百濟聯軍。.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劉仁軌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吐蕃
大同江
大同江()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是朝鮮的第五大河流。長450.3公里,流域面積達20000平方公里,因河床深,又受黄海潮水影响,利于航运。發源於狼林山脈的慈江道,流程蜿蜒。向南流在南浦市注入西朝鮮灣。該河流經朝鮮首都平壤市。.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大同江
宝藏王
宝藏王(),讳藏(장)或宝藏(보장),是高句丽第28任君主,642年-668年在位。平原王高阳成之孙,荣留王之侄,太陽王之子。642年,渊盖苏文发动军变杀死荣留王后,立高藏为高句丽的国王。在其在位的大多数期间,宝藏王是渊盖苏文摄政的军事政权的傀儡。.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宝藏王
安东都督府
安东都督府(676年—705年),唐朝管理高句丽故地的羁縻机构。676年,安东都护府内迁辽城(今辽宁辽阳),辽城(遼東)州都督作为管理高句丽故地的羁縻机构,高句丽宝藏王担任安东都督, 受安东都护府管辖。697年因契丹孙万荣叛乱和大祚榮的崛起废止安东都护府。改辽城(遼東)州都督为安东都督府,由高句丽宝藏王的三子高德武担任安东都督。705年,大祚榮接受唐朝招安,唐朝再设安东都护府。有观点认为,安东都督府后来在晚唐时期演化成了小高句丽。.
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朝鮮語:안동 도호부)原为唐朝和新罗联军在攻灭高句丽之后,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旧时的管理机构设在平壤,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大部和中国东北地区。罗唐战争期间,安东都护府治所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靺鞨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朝攻下高句丽后,唐朝无法管制高句丽故地。於676年任命宝藏王“辽东州都督朝鲜王”让他管理辽东州都督府。不过宝藏王却联合原高句丽北疆境外的附属国—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复兴高句丽。681年,宝藏王被流放剑南道,682年去世。.
安舜
安舜(《三国史记·新羅本紀》作安胜),高句丽宝藏王高藏外孙,高句麗大臣淵淨土(渊盖苏文之弟)之子。 670年,高句丽故地发生贵族钳牟岑(《三国史记》作剑牟岑)纠集的叛乱,失败后,安舜杀之并南逃新罗。 新罗文武王八月册封安胜为高句丽王,册文称赞其“流离辛苦,迹同晋文;更兴亡国,事等卫侯”,希望“永为邻国,事同昆弟”;安胜等也表示“愿作藩屏,永世尽忠”。674年新罗改封安胜为报德王,678年建立北原小京(今韩国江原道原州),683年,新罗神文王“征报德王安胜为苏判,赐姓金氏,留京都,赐甲第良田”,报德国就此灭亡。.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安舜
小高句丽
小高句丽是日本学者日野開三郎在其著述《小高句麗国の研究》中描述的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王族后代在辽东和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建立的复兴政权。但是由于史料较少,而日野開三郎的猜测成分太大,所以不被学术界所公认。.
三国史记
《三國史記》是高丽宰相金富轼奉高麗仁宗之命所编撰的高丽官修正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完整史书。《三国史记》共50卷,约27万字,以中国正史的体例记述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的历史。中国正史在记述多国并存的时期会以一国为主,比如《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蜀、吴都以魏年号纪年。但《三国史记》突破了这样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三国,三国各有本纪,各以自己的君主纪年,均称“我国”。全书由新羅本紀(12卷)、高句麗本紀(10卷)、百濟本紀(6卷)、年表(3卷)、雜志(9卷)、列傳(10卷)等六個部分構成。《三国史记》与中国的《史记》一样都以教化为原则,以塑造人物为写作方法,以道德精神为取人标准,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国正史那样以纪实为写作方法,以对历史贡献的大小为取人标准。因此《三国史记》保留了《史记》亦文亦史的风格。 《三国史记》主要参考引用了朝鲜半岛历史上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新罗古记》、《花郎世记》、《海东古记》、《高丽古记》、《百济古记》、《三韩古记》等史籍,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朝鲜半岛第一部将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结合起来的史书。在两国史料记载有冲突时,金富轼更信任本国史料。《三国史记》明确指出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的校正有34处,其中11处否定中国记录,8处质疑中国记录,15处两存之。.
买肖城之战
买肖城之战為於675年农历九月爆发,新罗与唐朝之間的军事冲突,朝鲜半岛称之为买肖城大捷。.
平壤
平壤,正式名稱為平壤直轄市(),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大同江横跨市区,東側是平安南道的大同郡、檜倉郡及南浦特别市的大安郡及龍岡郡、南側是黃海北道的黃州郡、延山郡及-松-林市、北側是平安南道的成川郡及平城市。 平壤位于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势低--的地段,因地势平坦而得名“平壤”。也是平安道名稱中“平”字的來源地。城市西北部是低矮的山岭,东部是丘陵和的平原。大同江和它的支流普通江流经市中心。 因城内遍布柳树,平壤又稱“柳京”。朝鲜政府提倡植树造林並推动环境保护的政策,平壤的山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平壤市民的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8平方米。 平壤是传说中朝鮮族的始祖檀君在西元前1122年建都的王儉城所在地,為朝鮮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有乙密台、练光亭、大同门、普通门等年代久远的古迹。虽然平壤在朝鲜战争中被毁坏几成废墟,平壤很快得到重建,20世纪70、80年代,平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建了主体思想塔、人民大学习堂、五一体育场、平壤凯旋门等地标性建筑。.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平壤
伎伐浦之海戰
#重定向 伎伐浦之战.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伐,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万方数据。高句丽被灭后,罗唐战争爆发。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字为善,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母文德皇后。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领土面積逾1200万平方公里,东起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西临鹹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崩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終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唐高宗
唐與百濟的戰爭
#重定向唐灭百济之战.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唐朝
元宵节
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元夕、小正月、小年或春燈節,日本稱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鮮稱正月大滿月(정월대만월)、正月大보름(정월대보름,「보름」為固有詞,月圓、望日之意,或簡稱大보름)、上元(상원)、元宵(원소)、元夕(원석)、烏忌日(오기일),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格里曆1月15日)。 元宵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在中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包括「灯谜|猜灯谜」,人们会把一些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写到纸上,然后用细线把每个问题挂在房顶上,之後讓人們來猜谜。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視為天官大帝(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元宵节
剑牟岑
剑牟岑(?-672) 是7世纪后期,在高句丽被新罗所灭后在新罗复兴高句丽的原高句丽将领。668年,唐朝与新罗的联军灭了高句丽后,剑牟岑开始在大同江流域开展高句丽复兴运动。670年,立高句丽宝藏王的外孙(一说庶子)安舜为王,定都今朝鲜黄海南道载宁郡。 据《三国史记》记载,剑牟岑在高句丽被所灭后在大同江南岸杀死数名唐的官员和法安和尚后,进入新罗领地。剑牟岑在途中遇到安舜。 在载宁郡剑牟岑立安舜为高句丽国王,并派信使到新罗要求新罗承认其合法地位。当时的新罗正忙于抵制唐在朝鲜半岛建立安东都护府。于是马上承认了安舜的高句丽王位,并提出相互联盟反唐的建议。 672年,在唐对安舜的高句丽王国大规模进攻下,安舜与剑牟岑发生分歧。剑牟岑被安舜下令杀害。安舜随后逃到今韩国益山市建立了报德国。.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剑牟岑
统一新罗
统一新罗时代(668年-901年)是朝鮮半島的一個朝代。公元668年,新罗联合唐朝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不久,罗唐战争爆发,新罗获得了平壤以南的朝鮮半島,朝鲜半島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 900年后百济建立,901年泰封国建立,统一新罗时代结束,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 统一新罗时代是1945年南北分治以后的术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政治的渴望,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历史学家建议使用南北国时代,其中包括了渤海国。在北朝鲜于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后,渤海国一度代替统一新罗成为朝鲜历史主线。认为渤海国在北部且继承高句丽,统一新罗由于长期臣服于唐朝而有悖于主体思想,统一新罗时代并不承认渤海国对于高句丽的继承,认为新罗为三国的唯一继承者。.
羁縻
羁縻,《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引申为笼络控制。实行羁縻政策的地区名义上从属朝廷,实际由当地原住民首领自行统治。唐朝对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採行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開放貿易。宋、元、明、清几个王朝称土司制度。 越南、朝鮮等漢字文化圈國家也曾對於所統治的少數民族地區沿用中國的羈縻政策,委任部族首領進行統治。.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羁縻
熊津都督府
津都督府(朝鮮語:웅진 도독부),是唐朝与新罗灭亡百济后,在百济故地建立的羁縻府,由百济遗民管理,后在新罗与唐的战争中,被新罗吞并。 660年,百济被新罗和唐朝的联军灭亡。百济故土划分为熊津(今韩国忠清南道公州)、马韩(今韩国全罗北道益山)、东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德安(今韩国忠清南道论山市恩津面)、金涟(不详)五个都督府。熊津都督府下辖熊津、东明、支浔、鲁山、古四、沙泮、带方、分嵯8州,治所在熊津州,都督、长史、司马、刺史都由百济人担任。从显庆五年(660年)至龙朔三年(663年),百济复国运动兴起,唐朝与新罗联合镇压,其间为了军事行动的需要,将五个都督府合为一个熊津都督府。由唐朝将领王文度担任熊津都督,王文度死后,由镇守百济故都泗沘的唐朝将领刘仁愿为熊津都督、带方州刺史。百济复国运动失败后,刘仁愿改任百济都護,唐高宗任命百济国末代国王义慈王的儿子扶余隆任熊津都督。但扶余隆害怕受到新罗国的侵略,未敢赴任,只好由唐朝将领刘仁轨检校熊津都督。高句丽灭亡后,刘仁轨、刘仁愿回国,熊津都督依然是未敢赴任的扶余隆,代行其事的是百济人熊津都督府长史难汗、熊津都督府司马祢军。后来百济国的国土大多被新罗国兼并。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协助熊津都督府,同新罗作战,最终失败。677年,熊津都督府被从泗沘迁至建安故城(今辽宁营口),与隶属安东都护府的建安州都督府合并。 686年,新罗在熊津州也设置同名的都督府,757年,改称熊川。940年,高丽国建立后改熊川为公州、设置都督府。983年,升格公州府。.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百济
花郎
花郎徒(화랑도),又稱花郎(화랑)、郎家(낭가)、風流徒(풍류도)、國仙徒(국선도)、風月徒(풍월도),是朝鮮半島新羅時代一種訓練青少年的制度。此制度源於部族社會,讓青少年一起過團體生活,學習各種當地傳統道德、禮儀規範,之後又混合了中國傳入的佛教、儒教等思想。在新羅真興王時成為國家正式的教育機構,其徒眾被稱為「花郎徒」。 20世紀韓國的觀點認為,花郎在唐与新罗灭亡高句丽的战争和新罗与唐朝的战争中起到的很大的力量。.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花郎
营口市
营口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中南部,地处渤海之滨,辽东湾畔,地理坐标为东经121°56′—123°02′,北纬39°55′—40°56′。为中国八大水系之一的辽河入海口。是中国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是中国民族金融业的起兴之地,现为东北最近的出海通道,是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东北亚地区最具发展竞争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之一,全国重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为二类大城市。.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营口市
靺鞨
靺鞨,是活跃于中国古代东北地区一个民族,南北朝之前稱勿吉。靺鞨的一个主体部落粟末靺鞨于唐代建立了渤海国。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靺鞨传》记载:“靺鞨,盖肃愼之地,后魏谓之勿吉,在京师东北六千余里。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新唐书》的记载略同。 隋代靺鞨大体以吉林松花江流域为中心,分布在东至今俄罗斯东部滨海边疆州,北至黑龙江、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 历史上的靺鞨有数十个部落,主要的部落有7个——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白山部、黑水部、粟末部,各部相距二三百里,史称“靺鞨七部”。.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靺鞨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高句丽
高句丽复兴运动
句丽遗民复兴高句丽的运动开始于唐与新罗联军灭亡高句丽后的668年。一些高句丽遗民在高句丽故地展开了复兴高句丽的运动。其中较为著的人物有剑牟岑等。 于此同时,不甘于唐控制朝鲜半岛的新罗也于670年—676年发动反唐的罗唐战争。.
高丽 (918年-1392年)
#重定向 高麗 (918年-1392年).
高丽契丹战争
#重定向 高丽与契丹之战.
高侃
侃,沧州(渤海郡)蓚(今河北景县东)人,唐朝高宗时期的将领。.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高侃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黄海
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黄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缓,为东亚大陆架的一部分。.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黄海
辽宁省
辽宁省,简称辽,舊稱奉天省,中國的一个省,省會位于沈阳市。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辽宁省的位置是东北与吉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与河北省毗连,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南临黄海和渤海。辽宁在自古以來便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关外的軍事要隘,也是將东北地区聯繫内蒙古通向歐亞國家為交通上所必經之要道。.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辽宁省
辽东半岛
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它的北面边界是鸭绿江口与辽河口的联线,其它三面临海。千山山脉从南至北纵贯整个半岛。最高点高于1000米。最高为步云山1131米。半岛沿海地带是平原,海中有很多岛屿,著名的有小龙岛,蛇岛 (中国),长山群岛等等。由于海洋气候影响半岛上冬暖夏凉,夏季是避暑胜地。重要的城市有大连市、营口市、丹东市等。.
薛仁貴
薛仁贵,名礼,字仁貴,以字行,絳州龍門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出自河东薛氏南祖,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名将。.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薛仁貴
金庾信
金庾信(朝鮮語:김유신,),朝鮮三國時代新羅國的大將,亦是在新羅時代統一朝鮮半島的最大貢獻者。金庾信的血統併合了新羅國與駕洛國(又稱金官伽倻,伽倻諸國之一)二國的姻親,父親金舒玄及母親金萬明分別是駕洛國與新羅國的王族,因此金庾信是新羅王族的一分子。《三国史记》説金庾信是來自黄帝之子少昊『三國史記』列傳 第一:金庾信 上.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金庾信
金元述
金元述(김원술,)是朝鮮三國時代新羅的一個將領,官位為。他是金庾信的次子,在對抗唐朝的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 金元述最初僅為裨將。唐朝聯合靺鞨大敗新羅軍隊於石門之野,將軍曉川、義文等人戰死。金元述本來想要戰死沙場,但其佐淡凌勸阻了他,讓他日後再來雪恥。金元述隻身逃回都城,金庾信以之為恥,要求文武王將其處死,但文武王赦免了他。金元述非常羞愧,隱遁於田園,終身不敢見父。金庾信死後,金元述求見自己的母親,母親亦避而不見,元述慟哭而去。 675年,唐軍攻買蘇川城。金元述聽說後,欲戰死,以雪前恥。於是力戰擊退唐軍,因功得到了文武王的獎賞。不過他後悔自己對父母的不孝,從此以後終身不出仕。.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金元述
报德国
报德国(小高句丽),新罗扶植下的高句丽遗民傀儡政权。668年,唐朝与新罗的联军灭了高句丽后,原高句丽将领剑牟岑在大同江流域开展高句丽复兴运动。670年,剑牟岑立高句丽宝藏王的庶子安舜为王定都今朝鲜黄海南道载宁郡。(《三国史记》作剑牟岑)由于新罗的支持剑牟岑,因此爆发了新罗与唐朝的战争。新罗文武王八月册封其中的高句丽王室后裔安胜(《新唐书》作安舜)为高句丽王,册文称赞其“流离辛苦,迹同晋文;更兴亡国,事等卫侯”,希望“永为邻国,事同昆弟”;安胜等也表示“愿作藩屏,永世尽忠”。 674年新罗改封安胜为报德王,678年建立北原小京(今韩国江原道原州),683年,新罗神文王“征报德王安胜为苏判,赐姓金氏,留京都,赐甲第良田”,高句丽遗民的报德国就此灭亡;685年,新罗“始备九州”,统一全部完成。.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报德国
李谨行
李谨行(),唐朝时靺鞨人、武官。 酋帅突地稽之子。相貌伟岸,武力绝人。麟德年间,任营州都督。他的部落家僮有数千人,以财力雄据边关,被夷人(契丹、高句丽)所忌惮。666年,以左监门卫将军与李勣、契苾何力、高侃、薛仁贵东征高句丽。670年,镇压高句丽将领剑牟岑的反叛。又和支持高句丽复国的新罗交战,是罗唐战争中,后期唐军的主帅。防御吐蕃时,累拜右领军大将军,为积石道经略大使。吐蕃论钦陵等率众十万人进攻湟中,李谨行以空城计待之。吐蕃疑有伏兵,不敢进。676年,于青海又破吐蕃数万众,唐高宗授其为镇军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永淳二年(683年)七月二日去世于鄯州河源军,年六十四,追赠幽州刺史,陪葬乾陵。 夫人临汾郡夫人傅氏,春秋六十有一,垂拱元年(685年)七月十七日陪葬於乾陵。有子李思敬。.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李谨行
泗沘
泗沘(사비)是百济末期的首都名字,它的位置在今天韩国扶餘郡,位於忠清南道西南部的錦江流域。 西元538年,第26代百濟王聖王將都城自熊津(今公州市)遷移至泗沘,即今日的扶餘郡。扶餘做為百濟首都,至660年新羅唐朝聯軍滅百濟為止,共歷6王計123年。 660年,唐朝灭亡百济,并在百济故地建立设置了5个都督府:“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纳入唐王朝直接管理。但随着后来的百济复国运动,唐朝在665年把五个都督府统一合并为熊津都督府。罗唐战争后,唐朝退出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北。泗沘被统一新罗并入版图之中,新罗设置所夫里州扶余县。.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泗沘
朝鲜历史
朝鲜历史指的是整個朝鮮半島的歷史。 根据考古所得,早在远古时期朝鲜半岛之上就已有人类居住。其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4世纪进入鐵器时代。 韓國信史大約在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建立卫满朝鲜时建立。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中国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統治朝鮮半島北部四百多年。但到公元4世纪以后,中原勢力漸衰,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兼并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汉四郡。在南部,百济消灭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朝鮮半島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 今日韓國人所稱的統一是在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朝--鮮半岛,朝鮮因為政治因素對此則有不同見解,不過無論如何,等到中古時代的高麗國(高麗也是韓國英文名Korea的來源)出現之後,韓民族國家的概念基本已經確立。904年,新罗僧人弓裔建立“后高句丽”。918年,后高句丽大将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其统治,改国号为“高丽”,后更滅新羅正式統一朝鮮半島。高丽王朝是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高丽在朝鲜半岛维持近500年的历史,直到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又維持500餘年,並在世宗時並創制朝鮮文字-諺文,在此同時儒教也大力發展並取代佛教的主導地位。後來於1592年與日本爆發戰爭而鎖國,西方勢力入侵日本後,日本也內部革新而成為殖民國家,甲午一役後在列強的操縱下朝鲜高宗改革建立大韓帝國正式脫離朝貢體系。但很快的於1910年“日韩合并”就遭滅亡。 1945年2月,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2国共同托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鮮半島被美苏分為南北兩塊分别占領,并分别建政,北部蘇聯勢力範圍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南部處於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大韓民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苏联缺席下,当时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联合国安理会84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军支援南韩。1953年,联合国军支援的南韩同由中国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及北朝鲜最终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分裂至今。.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新唐书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新罗
文武王 (新羅)
文武王();姓金名法敏,是新罗第三十代君主(公元661年至681年在位),在位期間達成了朝鮮半島的三國統一。 武烈王長子,生母文明王后為名將金庾信之妹,正室慈儀王后,波珍飡善品之女。650年曾遠赴唐朝,獲得「大府卿」之官位。654年成為新羅兵部令。655年立爲太子,武烈王七年(660年)領兵船一百艘与唐朝大将苏定方一起围攻百濟都城,攻灭百濟。661年六月武烈王薨逝,法敏即位。此后金法敏联合唐军多次攻取百濟諸城,攻破百濟殘衆。六年(666年)文武王欲滅高句麗,向唐請兵,唐派李勣伐高句麗,668年九月唐兵联合新罗攻克平壤城,高句麗王高臧投降,高句麗亡。 灭亡高句丽后,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置安东都护府作为统治机构。但遭到了新罗的反击,并最终导致新罗与唐朝的战争。在与唐朝的战争中,文武王联合并扶植了朝鲜半岛上的原高句丽和百济的反唐势力,包括剑牟岑扶植安舜建立的高句丽复兴政权。为对付文武王,唐高宗扶植文武王的弟弟金仁问为新罗君主,并派刘仁轨领兵攻打文武王。676年,由于新罗的攻势,唐朝在与吐蕃战争的失败和高句丽与百济遗民从未间断的反唐运动,唐朝退出大同江以南土地。 文武王统治新罗20余载,直至681年病故。文武王在病故前将王位传让给了其子神文王。按照文武王的遗愿,神文王将文武王的遗体在东海火化,以使文武王的灵魂变成海上蛟龙保护新罗免受外敌的入侵。.
扶余隆
#重定向 扶餘隆.
查看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和扶余隆
另见
中国—韩国关系
- 2015年集安旅游大巴坠桥事故
- 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
- 中国民航296号航班劫机事件
- 中韩自由贸易区
- 北方政策
-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
- 唐灭百济之战
- 恐韓症
- 白江口之战
- 苏岩礁
- 跨太平洋快线
- 韓流
- 高句丽争议
唐朝戰爭
-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 唐击吐谷浑之战
-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 唐攻龟兹之战
- 唐朝与新罗的战争
- 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
- 唐灭百济之战
- 唐灭薛延陀之战
- 唐灭高昌
- 安史之亂
- 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