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三国史记

指数 三国史记

《三國史記》是高丽宰相金富轼奉高麗仁宗之命所编撰的高丽官修正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完整史书。《三国史记》共50卷,约27万字,以中国正史的体例记述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的历史。中国正史在记述多国并存的时期会以一国为主,比如《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蜀、吴都以魏年号纪年。但《三国史记》突破了这样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三国,三国各有本纪,各以自己的君主纪年,均称“我国”。全书由新羅本紀(12卷)、高句麗本紀(10卷)、百濟本紀(6卷)、年表(3卷)、雜志(9卷)、列傳(10卷)等六個部分構成。《三国史记》与中国的《史记》一样都以教化为原则,以塑造人物为写作方法,以道德精神为取人标准,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国正史那样以纪实为写作方法,以对历史贡献的大小为取人标准。因此《三国史记》保留了《史记》亦文亦史的风格。 《三国史记》主要参考引用了朝鲜半岛历史上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新罗古记》、《花郎世记》、《海东古记》、《高丽古记》、《百济古记》、《三韩古记》等史籍,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朝鲜半岛第一部将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结合起来的史书。在两国史料记载有冲突时,金富轼更信任本国史料。《三国史记》明确指出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的校正有34处,其中11处否定中国记录,8处质疑中国记录,15处两存之。.

146 关系: 助賁尼師今基臨尼師今南解次次雄古爾王古朝鮮史记多婁王大武神王太祖王奈勿尼師今奈解尼師今契王威德王 (百濟)婆娑尼師今孝恭王孝成王孝昭王孫吳定康王宣德王安原王安藏王實聖尼師今密友 (高句麗)山上王居道居柒夫己婁王中川王三國志三國遺事三韩三斤王平原王乙巴素乙支文德仇首王伐休尼師今强首伽倻張保皐弓裔圣德王僖康王善德女王味鄒尼師今哀庄王儒理尼師今儒禮尼師今元聖王...倉助利琉璃明王神德王神武王神文王祇摩尼師今美川王義慈王真平王真德女王真聖女王真智王烽上王炤知麻立干甄萱異斯夫百濟聖王百濟武王百濟法王百濟惠王百济階伯花郎世記西川王訖解尼師今高句丽高麗 (918年-1392年)高麗史高麗仁宗高朱蒙魏书資治通鑒黑齿常之辰斯王近仇首王近肖古王蜀汉興德王阿莘王阿達羅尼師今赫居世居西干閔中王閔哀王薛聰肖古王脱解尼师今金富轼金庾信长寿王腆支王逸聖尼師今枕流王東城王次大王正史武寧王武烈王毗有王比流王汾西王沾解尼師今沃沮沙伴王法興王淵蓋蘇文渤海国溫祚王溫達朝鲜三国时代朝鲜王朝实录朴堤上惠恭王昭聖王昔于老斯多含新大王新唐书新罗文周王文咨王文聖王文言文文武王旧唐书憲安王憲康王憲德王敬順王慈悲麻立干慕本王曹魏景德王景哀王景明王景文王晋书 扩展索引 (96 更多) »

助賁尼師今

助賁尼師今(),新羅第11代君主,父為伐休尼師今與紫凰夫人之長男骨正太子;母為仇道葛文王(金氏始祖金閼智後人、13代君主味鄒尼師今之父)與召文國公主雲帽夫人之女玉帽夫人;妃為奈解王與紅帽夫人之女阿爾兮王后。 奈解王將死,遺言以婿助賁繼位。 助賁王身長、美儀采、臨事明斷,國人畏敬。 公元231年,拜奈解尼師今之子于老為大將軍,討破甘文國,以其地為郡。 在位期間,與高句麗、百濟及倭發生磨擦。 死後,其弟沾解尼師今繼承王位。.

新!!: 三国史记和助賁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基臨尼師今

基臨尼師今(),新羅第15代君主。助賁王與嘉凰夫人之孫、父乞淑(或稱乞淑為助賁王之孫),母為奈解王與紅帽夫人之女阿爾兮夫人。 公元307年,改國號為新羅。.

新!!: 三国史记和基臨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南解次次雄

南解次次雄(),姓朴名南解。次次雄為其稱號,意為巫人,當時之人以巫人為尊長。 新羅第2代君主,赫居世居世干之長子。 母為閼英夫人,王妃為雲帝(阿婁)夫人。.

新!!: 三国史记和南解次次雄 · 查看更多 »

古爾王

古尔王()是朝鲜三国之一的百济的第8位国王。他是第4位国王盖娄王的次子和第5位国王肖古王的弟弟。.

新!!: 三国史记和古爾王 · 查看更多 »

古朝鮮

古朝鮮是(公元前2333年? - 公元前108年),古代朝鮮半岛国家的稱謂,包括檀君朝鮮以及并无历史遗迹和文物可证明其存在的箕子朝鮮、卫满朝鲜三个王朝。对古朝鲜这一概念,中国和日本学者与北朝鲜和南韓学者的理解有所不同。中国学者主要用该词指「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和汉四郡」产生以前,朝鲜半岛地区的古代文明。而朝鲜以古朝鮮,多合指檀君朝鮮和衛滿朝鮮,而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中国东北工程主张古朝鮮是对在漢武帝前108年設置漢四郡(位于今朝鮮以北,燕國以東)以前,古代朝鮮半岛北部国家的稱謂,包括虚构的檀君朝鮮以及箕子朝鮮、卫满朝鲜三个王朝。对古朝鲜这一概念,其他国家的学者与南北韩学者的理解有所不同。其他国家的学者主要用该词指信史(箕子朝鲜、卫满朝鲜和汉四郡)产生以前,朝鲜半岛地区的古代文明。而朝鲜单称古朝鮮,多合指檀君朝鮮和衛滿朝鮮,而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13世紀晚期高丽王朝史书《三国遺事》是箕子朝鮮、衛氏朝鮮並立而言的。.

新!!: 三国史记和古朝鮮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三国史记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多婁王

多婁王(,29年-77年在位),百濟第二代王,為首代王溫祚王之長子。 《三國史記》記載,多婁王在位期間與北邊的靺鞨仍多有征戰。中後期將領土擴張至娘子城附近,開始不斷向新羅用兵。曾兩度攻克新羅的蛙山城,但最後都為新羅所收復。.

新!!: 三国史记和多婁王 · 查看更多 »

大武神王

大武神王(),姓高(고)名無恤(무휼)又名武恤。他是高句麗第三代君主,琉璃王的第三子,由松氏所生。在琉璃王逝世後,於公元18年繼任為高句麗的君主。有關大武神王的記載,主要見於《三國史記》。.

新!!: 三国史记和大武神王 · 查看更多 »

太祖王

太祖大王(,53年-146年在位),名高宫,是高句麗第六世君主,为琉璃王少子再思之子,慕本王为侍从杜鲁刺杀后,被迎立为王。(《后汉书》记载太祖王死于121年)。.

新!!: 三国史记和太祖王 · 查看更多 »

奈勿尼師今

奈勿尼師今(),姓金,名樓寒,新羅第17代君主。仇道葛文王之孫,父末仇角干(味鄒尼師今之兄弟),母金氏為味鄒王與達禮夫人之女休禮公主。妃金氏為味鄒王與光明王后之女保反夫人。 訖解尼師今薨,無子,奈勿尼師今繼位。 奈勿尼師今是中國典籍记载的第一位新羅君主。公元381年,在位第二十六年,春夏旱,年荒民飢。奈勿尼師今遣衛頭入苻秦,進貢地方物產。苻堅問衛頭曰:「卿家說海東之事與古不同,為什麼?」答曰:「亦猶,時代變革,名號改易,又怎會相同。」 奈勿尼師今晚年常常被倭寇侵擾。公元364年夏四月,倭兵大舉入侵,奈勿王聞之,恐不可敵,造草偶人數千,衣衣持兵,列立吐含山下,埋伏勇士一千於斧東原。倭人恃眾直進,伏發擊其不意,倭人大敗走,追擊殺之幾盡。 公元402年,奈勿薨,其子幼少,國人立實聖繼位。.

新!!: 三国史记和奈勿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奈解尼師今

奈解尼師今(),新羅第10代君主,父為伐休尼師今與紫凰夫人之次子伊買,母為祗摩王與愛禮王后之女內禮夫人。奈解王之祖父 伐休尼師今薨,前王太子骨正及次子伊買先死,而太孫助賁尚幼少無子,乃立伊買之子奈解為君主。 在位期間與伽倻關係良好、但與百濟征戰頻仍,互有勝負。 奈解尼師今薨,伐休尼師今長男骨正太子與玉帽夫人金氏之子助賁尼師今繼位。.

新!!: 三国史记和奈解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契王

契王()是百濟國第12代國王。344年至346年在位。 契王是第10代國王汾西王之子。西元304年,汾西王被暗殺後,因契王年幼,遂由沙伴王之弟比流王嗣位。344年,比流王死後,契王繼承了王位。 據《三國史記》記載,契王勇力過人,長於騎射。在位只有三年,期間的事蹟不詳。 346年9月,契王病逝。無子,由比流王之子近肖古王嗣位。 Category:百濟君主.

新!!: 三国史记和契王 · 查看更多 »

威德王 (百濟)

威德王(;)是百濟第二十七代王,公元554年至598年在位。根據《三國史記》記載,威德王名扶餘昌(),在《隋書》和《日本書紀》中以余昌之名登場。《三國遺事·王曆》則稱他名叫扶餘高或扶餘明。 威德王是聖王的元子。在位期間,向日本傳輸經論,大量派遣學者以及律師、禪師、比丘尼、呪禁師等僧侶集團,並派遣製造佛像的技術者和建造寺刹的木工。此後,又派遣金屬工藝師和造瓦技術者渡海赴日本。583年,在敏達天皇的邀請下,威德王派遣高僧日羅赴日本。584年,贈送給日本彌勒石像一尊。588年,威德王向日本贈送佛舍利以及僧侶六名,並派遣鑪盤博士白昧淳、瓦博士麻奈文奴、陽貴文、昔麻帝彌等四人,以及畫工一人,為日本提供了建設寺刹的必要技術者,向日本傳播百濟的工藝美術。.

新!!: 三国史记和威德王 (百濟) · 查看更多 »

婆娑尼師今

婆娑尼師今(),姓--名婆娑。新羅第5代君主,儒理尼師今之子。在位期間,婆娑尼師今將新羅版圖擴大。他节俭省用,关爱国民,受到国民的拥戴。在位32年,传位于其子祇摩尼师今。.

新!!: 三国史记和婆娑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孝恭王

孝恭王();姓金名嶢,是新罗国君主,憲康王庶子,母義明太后金氏。895年10月立被立爲太子,897年6月真聖女王禪位于他,899年納伊飡金又謙之女爲妃。911年弓裔立國號曰泰封。在位十六年,諡孝恭,葬師子寺北(今排盤)。孝恭王無嗣,國人立憲康王女壻-朴-景暉爲王。.

新!!: 三国史记和孝恭王 · 查看更多 »

孝成王

孝成王(),姓金名承慶,是新罗第三十四代君主,圣德王第二子,母炤德王后。在位六年,諡孝成,無子,以同母弟波珍飡金憲英爲太子,是为景德王,以遺命燒孝成王柩於法流寺南,散骨於東海。 Category:統一新羅君主 Category:諡孝成 Category:庆州金氏.

新!!: 三国史记和孝成王 · 查看更多 »

孝昭王

孝昭王();姓金名理洪,一作理恭,是新罗第三十二代君主,神文王子,母神穆王后金氏(一吉飡金欽運之女)。六歲即位,在位十一年,諡孝昭,無嗣,弟圣德王繼位,葬孝昭王於望德寺東(今道只府東二十里)。 Category:統一新羅君主 category:702年逝世 Category:諡孝昭 Category:庆州金氏.

新!!: 三国史记和孝昭王 · 查看更多 »

孫吳

吴(222年-280年5月1日,史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孫策奠基、孙权建立的政权。孙权以其地古为吴国,且受封为“吴王”,定國號為“吳”。所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因此又称为“东吴”,以皇室姓孙,又名“孙吴”。 在三国之中,东吴水軍最強,佔領扬州與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东吴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于280年亡于西晋。.

新!!: 三国史记和孫吳 · 查看更多 »

定康王

定康王();姓金名晃,是新罗国第五十代君主,景文王之子,憲康王之弟,母文懿王后金氏。在位一年,887年7月5日去世,諡定康,葬於菩提寺東南。他向侍中金俊興托孤,让妹妹金曼继承王位。 Category:統一新羅君主 category:887年逝世 Category:庆州金氏.

新!!: 三国史记和定康王 · 查看更多 »

宣德王

宣德王();姓金名良相,是新罗第三十七代君主,海飡金孝芳之子,金元训之孙,奈勿王的十世孫,母四炤夫人金氏为圣德王之女。780年惠恭王末年,叛臣金志貞聚衆圍攻宮闕,惠恭王與后妃爲亂兵所害,宣德王時爲上大等,首倡除君側之惡,平亂有功,自立爲王。唐建中元年追封父金孝芳爲開聖王,尊母金氏爲貞懿太后,妻爲王妃。在位六年,無嗣,群臣欲立王族子金周元,因大雨河水暴漲不得渡,議者曰:人君大位,有關天命,非人謀所及。今日暴雨,天其不欲立周元乎!于是上大等金敬信被拥为王,立之而雨止,國人皆呼萬歲。.

新!!: 三国史记和宣德王 · 查看更多 »

安原王

安原王()高句丽第23代君主。安藏王的弟弟,名보연寶延,公元531-545年在位。 由于安藏王无子,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 545年,安原王去世后,阳原王继位。.

新!!: 三国史记和安原王 · 查看更多 »

安藏王

安藏王(),高句丽第22代君主。文咨王之子,名兴安,公元518-531在位。 安藏王时期,王室间纷争加剧,朝局不稳。531年,安藏王被刺杀,其弟安原王继位。从此高句丽结束了好太王几代人开创的盛世局面。.

新!!: 三国史记和安藏王 · 查看更多 »

實聖尼師今

實聖尼師今(),姓金,新羅第18代君主。金閼智裔孫、大西知伊之子,母伊利夫人伊一作企為昔登保阿干之女,妃為味鄒王與光明王后之女內留夫人。 實聖王身長七尺五寸,明達而有遠識。公元392年,實聖尼師今還是孩童時就被送到高句麗為人質。公元401年回國,翌年奈勿尼師今薨,其子幼少,國人便立實聖尼師今繼位。 在位期間與倭國通好,實聖王怨奈勿王把自己當作人質留在外國。在公元402年,便送奈勿王之子未斯欣(美海)為質,其後倭國仍然常常入侵。公元412年,實聖王再以奈勿王之子卜好(寶海)為質送到高句麗。 公元417年,實聖王遣人到高句麗時相告:「見訥祇則殺之。」跟著命令訥祇前往高句麗,逆於中路。那人見訥祇形神爽雅、有君子之風,遂相告曰:「你的國王使我害君,今日見君卻不忍加害。」訥祇乃歸,怨恨實聖王便弒王而自立。.

新!!: 三国史记和實聖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密友 (高句麗)

密友,高句丽将领。 據高丽史书《三国史记》记载,公元244年,毌丘俭率数万魏军攻陷高句丽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往南沃沮。 与东川王一起逃到竹岭的密友主动请兵掩护东川王撤退。密友的英勇行为为东川王赢得了时间,东川王很感激就派人去救他。刘屋句自告奋勇把倒在地上的密友救了回来。东川王将昏迷不醒的密友放在腿上,过了许久后,密友苏醒。 曹魏被击退后,密友和纽由的儿子得到了东川王的重奖。.

新!!: 三国史记和密友 (高句麗) · 查看更多 »

山上王

山上王(,在位时间:197年-227年)高句丽第10任君王,名延優,延优史书中又称为伊夷谟(一说故国川王名伊夷谟),伊夷谟、延优是同音异读。三国志记载其为太祖王的曾孙且与其曾祖同名宫,三国史记认为其为高句丽新大王的第三个儿子,故国川王的弟弟。由于故国川王无子,而继承王位并娶兄长故国川王的妻子--氏为王后。 山上王继位后遭到他的一个兄长的反对,約公元197年,辽东太守公孫康利用高句麗山上王與其兄不和,攻損高句麗都城國內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巖城為新都城丸都城。209年,丸都擴建完畢後山上王將都城遷移。 209年,山上王迁都到新都城丸都城(今中国吉林省集安市附近)。217年,山上王收留近千名辽东难民。 208年,山上王在打猎途中遇到一女子并一见钟情。--氏曾计划暗杀该女子但没成功。后来该女子成为山上王的小--,并为山上王生得一子即后来的东川王。 227年,山上王去世后,东川王继位。.

新!!: 三国史记和山上王 · 查看更多 »

居道

居道(朝鮮語:거도),生卒年不詳,新羅王脫解尼師今的大將。 《三國史記》中明言對居道的族姓和家世均不清楚《三國史記》〈列傳 第四 居道〉 。只知道他是脫解尼師今的邊疆將官。新羅的鄰國--(今蔚山廣域市蔚山區)、--(釜山廣域市東萊區)為新羅邊境之患,居道欲吞併二國,於是每年都命士兵在邊境騎馬為戲,稱為馬技。待兩國人習以為常之後,突然發兵攻打,成功滅了二國。 後來真興王時,異斯夫使用了當年居道同樣的游馬計策,攻滅了伽倻國。.

新!!: 三国史记和居道 · 查看更多 »

居柒夫

居柒夫(朝鮮語:거칠부)(),姓金名荒宗,新羅真興王、真智王時期的貴族,也是文武雙全的學者和將軍。他是奈勿尼師今五世孫,祖父角干仍宿,父親伊飡勿力。《三國史記》〈列傳 第四 居柒夫.

新!!: 三国史记和居柒夫 · 查看更多 »

己婁王

己婁王(),百濟第三代王,公元77~128年在位,是次代王多婁王之長子。 《三國史記》記載,己婁王即位之初,仍維持進犯新羅的政策。但隨後百濟發生了一連串天災和異變,包括兩次日蝕、多次地震、旱災、風災、水災、以及饑荒等等。於是改變策略,遣使向新羅求和修好,聯手共抗靺鞨,也一度發兵解救過受靺鞨侵略的新羅。.

新!!: 三国史记和己婁王 · 查看更多 »

中川王

三國史記中的高句麗世系 中川王(),高句麗第12任君王,名然弗,243年,立為世子,248年-270年在位。259年十二月。死後其子西川王即位。.

新!!: 三国史记和中川王 · 查看更多 »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新!!: 三国史记和三國志 · 查看更多 »

三國遺事

《三國遺事》是由高麗時代国师一然(1206年--1289年)所編撰,以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為記述對象的史書。 該書由五卷、九篇、一百四十四個條目所構成,九篇的篇目分別為王曆、紀異、興法、塔像、義解、神咒、感通、避隱、孝善。坛君传说首次出现于此书。 《三國遺事》是朝鮮半島繼《三國史記》之後第二早的史書,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許多神異的民間傳說。.

新!!: 三国史记和三國遺事 · 查看更多 »

三韩

三韩是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后4世纪左右朝鲜半岛南部三个部落联盟,包括马韩、辰韩和弁韩。《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提到:“韩在带方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 ”按照秦汉时期一里为415.8米的标准来计算,那么三韩部落所占据的总面积应该不下十七万平方公里,已将大半个朝鲜半岛都囊括在了其中。 其中马韩是三韩中最强大的,被三韩拥立为“辰王”,定都目支国,统领三韩之地。4世纪马韩已被百济兼并。辰韩被新罗兼并,弁韩则演化成伽倻后又被新罗兼并。 “三韩”一词最早在中国的典籍《后汉书·东夷列传》中出现。三韩所在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不同时期,三韩的边界也不断的变化。但大體上认为在朝鮮半島的南部,大致为今天的大韩民国。《后汉书》曰三韩之地“皆古之辰国也” 「韓」()在現代韩语中被賦予“伟大”或“领袖”的意思。大韩民国的国名中就含有“韩”字。「韓」後來演變為朝鮮族的別名。三韩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

新!!: 三国史记和三韩 · 查看更多 »

三斤王

三斤王(約464年)百济国第23任国王,477年至479年在位。據《三國史記》記載,三斤王又稱壬乞王;《日本書紀》則作文斤王,《三國遺事·王曆篇》作三乞王。 三斤王是文周王的長子。477年文周王死後,三斤王嗣位,一切軍政大事皆由兵官佐平解仇管理。次年,解仇與恩率(三品官)燕信據大豆城(今忠清北道清州市)反叛。三斤王令佐平眞男、德率(四品官)眞老前往討伐,擊殺解仇;燕信出奔高句麗,三斤王將其妻子斬於熊津的市曹。同年三月,百濟發生日食。 479年春、夏,百濟大旱;同年九月將大豆城移至斗谷(現在何處不明),冬十一月三斤王便死去了。他的其他事跡不詳。.

新!!: 三国史记和三斤王 · 查看更多 »

平原王

三国史记中的高句丽世系 平原王(),名阳成、汤,是高句丽第25任君主,559-590年在位。阳原王的长子。557年,平原王成为王世子,两年后继位。 据说平原王为人勇猛,擅长马术和箭术。在他执政期间,平原王提倡发展农业和半农业,并减少高句丽王室对粮食的苛征。 平原王由于援助北齐的残余势力高宝宁,曾与北周在辽西营州短暂交锋,但与隋以前的中国和突厥保持了紧张但又和平的关系。589年,隋朝统一中国后,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 平原王时期由于百济与新罗联盟的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590年,平原王去世。目前尚无有关其死因的记载。一说死于597年。.

新!!: 三国史记和平原王 · 查看更多 »

乙巴素

乙巴素(을파소,)是公元2世纪东北亚古国高句丽的名大臣。本西鴨谷左勿村农夫出生,故国川王期间任高句丽的大对卢(国相)。祖父乙素也曾担任过琉璃王的大臣。 为了挽救新大王以后高句丽的颓势,故国川王打算任命大臣推举的晏留为国相,而晏留认为乙巴素虽然出生低微但是确实治国之才,乙巴素出仕的190年后使高句丽出现了治世。 Category:高句麗人.

新!!: 三国史记和乙巴素 · 查看更多 »

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是7世纪早期高句丽将领,朝鲜半岛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其军事才华对高句丽战胜隋帝國百万大军的入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乙支文德文武双全,同時為政治家,曾經担任高句丽宰相。他在击败隋帝國的入侵时给隋将于仲文所写的《遣隋将宇仲文》“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 战胜功既高,知足愿--止。”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诗词之一。.

新!!: 三国史记和乙支文德 · 查看更多 »

仇首王

仇首王( ,214年—234年在位),是百济第六任国王,根据三国史记记载,他是百济建立者溫祚王的后代,百济第五任君王肖古王的长子。 根据三国史记所记载的时间地点的推断,仇首王时期的百济国还是部落联盟形式的诸多城邦国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王国。 公元216年,仇首王在沙道城大战北方的靺鞨和東方的樂浪郡 并在公元222年,击败五千人之多的新罗军团,然后仇首王自己的部队也在战争中由于瘟疫等原因伤亡惨重。为了争取带方郡的支持,他娶辽东太守公孙康女为妃。 仇首王离世后,他的长子沙伴王即位。后来王位被肖古王的弟弟,仇首王的叔叔古爾王夺得。古爾王的后世传位三代后,仇首王的次子为百济第11任国王比流王,从王号上看来,百济第十四任君王近仇首王暗示为仇首王的后代。.

新!!: 三国史记和仇首王 · 查看更多 »

伐休尼師今

伐休尼師今(),新羅第9代君主,184年至196年在位。父為脫解尼師今與阿孝夫人之子昔仇鄒,母為支所禮王與毛利夫人之女只珍內禮夫人,妃紫凰夫人。伐休王為前任君主 阿達羅尼師今同母異父之弟,阿達羅王薨,無子,國人立其為君主。在位期間與百濟征戰,互有勝負。伐休尼師今能占風雲,預知水旱及年之豐儉,又知人邪正,所以國民謂之聖,諡號『之聖王』。 伐休尼師今薨,前王太子骨正及次子伊買先死,而太孫助賁尚幼少無子,乃立伊買與內禮夫人之子為君主是為奈解尼師今。.

新!!: 三国史记和伐休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强首

强首,新罗国儒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7世纪晚期到八世纪初期。 有的文献资料记载以汉字偏旁读写朝鲜语的吏读为692年强首与汉学家薛聪等创造,这种用汉字部首或读音标记新罗语的方法使新罗人能用本族语理解汉文,对于新罗国的文化前进起到了卓越的贡献。 高丽国的 金富軾撰的《三國史記》对强首有些充分的肯定,在列传第六,与 薛聪, 崔致远等儒学大家合撰。.

新!!: 三国史记和强首 · 查看更多 »

伽倻

伽倻(42年-562年),亦称加耶、伽耶(가야),是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流域由弁韩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联盟,由许多小的城邦组成。伽倻后被朝鲜半岛三国之一的新罗所吸收。.

新!!: 三国史记和伽倻 · 查看更多 »

張保皐

張保皋(장보고;),新羅名將。出生於新羅清海鎮(今朝鮮半島全羅南道莞島),出身平民家庭,曾在唐朝徐州任「武甯軍小將」,擅長戰技。 九世紀時,新羅的黃海地區飽受海盜之苦,國人常被海盜擄去中國為奴。張保皋以兵力掃蕩海盜,確保新羅的安全與制海權,而且也使清海鎮的成為新羅的貿易要地,組成了對唐朝、日本的國際貿易網,並增強了朝鮮半島對外的文化交流。公元824年,為使在中國的新羅人團結,他出資在今山東省文登縣赤山村幫助村民興建了一座佛教寺院赤山法華院,用作新羅人的精神依靠,请来诵经的首批僧人属天台宗派。 後來張保皋被封為「清海鎮大使」,入主中央的統治核心。出生貧寒的他,對當時貴族壟斷的社會有所不滿,曾試圖改革不平等的骨品制度,減少貴族集團的控制,但最終失敗,並捲入政治鬥爭,最後被刺客所殺。死後,被日本人稱為新羅明神、赤山明神。晚唐詩人杜牧寫有《張保皋傳》,讚揚張保皋的功績。.

新!!: 三国史记和張保皐 · 查看更多 »

弓裔

弓裔(궁예,)是朝鮮半島後三國之一泰封國(後高句麗)的建立者,也是唯一一位統治者。姓金氏,名善宗(선종)。因眇一目,人稱一目大王(일목대왕)。 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弓裔是新羅第四十七代王憲安王的庶子,其母為憲安王的嬪御。另有说法他是景文王庶子。弓裔的母親宮人張氏,是張保皐的女兒。弓裔於五月五日出生於外家,剛出生時就有了牙齒。其出生時,屋有白光如長虹一般,直達天上。掌管星象的官員認為他將來不利於國家,建議國王不要撫養。憲安王派人至其家,要將他殺害。使者將弓裔扔到樓下,乳婢偷偷將他接住,自己作養母,逃往外地撫養。因為接的時候不小心戳到眼睛,致使弓裔瞎了一隻眼睛。弓裔十多歲時遊戲不止,養母以實情告訴他,勸誡他不要如此張狂,以免惹禍上身。弓裔為了不讓養母受到牽連,去了興教寺出家為祝髮為僧,法名善宗。年長後,不遵守戒律,軒輊有膽氣。一次赴齋行次,有烏鳥銜物,落所持鉢中。視之,牙籤上寫著一個「王」字。善宗隱秘不言,但自此頗為自負。 真聖女王五年(891年),弓裔見新羅衰敗、綱紀廢弛、盜賊蜂起,便前往竹州投奔箕萱。箕萱對他非常輕慢,善宗鬱悒不自安,私下結交箕萱麾下的元會、申煊等人為友。 892年(景福元年),投奔北原(今江原道原州市)賊帥麾下,深得信任,令他分兵向東攻略郡縣。於是出宿雉岳山石南寺,攻取了酒泉、奈城、鬱烏、御珍等縣。894年(乾寧元年),攻入溟州,得到部眾三千五百人。弓裔將他們分為十四隊,以金大、黔毛、盺長、貴平、張一等為舍上(部長)。弓裔與士卒同甘共苦,且公私賞罰分明,因此獲得部眾的愛戴和畏懼,被推戴為將軍。攻下猪足、狌川、夫若、金城、鐵圓等城,軍聲甚盛,浿西賊寇紛紛歸附。弓裔自認為勢力強大,可以開國稱君,便建立後高句麗,設置內外官職。王建自松岳郡前來投軍,被任命為鐵圓郡太守。 896年(乾寧三年),攻取了僧嶺、臨江兩縣。翌年仁物郡歸降。弓裔認為松岳郡是漢北名郡,山水奇秀,遂以之為都城。隨後攻取了孔巖、黔浦、穴口等城。當時梁吉在北原,佔據了國原等三十餘城。聽說弓裔地廣民眾,大怒,欲率兵攻打。弓裔先發制人,大敗之。 898年(光化元年)春二月,修葺松岳城,任命王建為精騎大監,攻打楊州、見州。冬十一月,始作八關會。901年,派王建攻下了廣州、忠州、唐城、青州,因功,授予王建阿飡之職。 904年(天祐元年)甲子,弓裔建立國號摩震,年號武泰,設置百官。秋七月,在鐵圓建立都城(今鐵原朝韩非军事区內)遷徙青州一千戶居民至鐵圓。同時,攻取尚州等三十餘州縣,公州將軍弘奇來降。 905年,弓裔正式搬入新的都城,修建宮殿,窮奢極侈,改年號為聖冊。又出兵北方,拓展取得浿西十三鎭。平壤城主將軍黔用來降,甑城赤衣、黃衣賊明貴等也歸服。弓裔便希望吞併新羅,令國人呼新羅為「滅都」(멸도)。凡自新羅來者,盡誅殺之。 911年弓裔改國號為泰封,改年號為水德萬歲。派王建攻取錦城等地,改錦城為羅州。論功行賞,封王建為大阿飡將軍。弓裔自称弥勒佛,头戴金帻,身披方袍,以长子为青光菩萨,以季子为神光菩萨。他曾经自述佛经二十余卷,其言妖妄,荒誕不經。一次講說的時候,僧人批评其所授皆为“邪说怪谈”,弓裔大怒,用铁锥将他打死。 913年(乾化三年),封王建為波珍飡侍中。914年,改元政開,封王建為百船將軍。 弓裔性格殘暴,夫人康氏見他多行非法,正色而諫之。弓裔大怒,問她:「汝與他人姦,何耶?」康氏說:「安有此事?」弓裔說:「我以神通觀之。」於是用烈火加熱了鐵杵,撞其陰部殺之,又殺害了兩個兒子。此後,弓裔多疑急怒,百官、將吏、平民等多有無故受害者,斧壤、鐵圓之人不堪忍受。 918年夏六月,申崇謙、、卜智謙、等人秘密謁見王建,聲稱弓裔暴虐,欲推戴王建為新的國王。王建最初拒絕,夫人柳氏得知後,說:「以仁伐不仁,自古而然。今聞衆議,妾猶發憤,況大丈夫乎?今羣心忽變,天命有歸矣。」手提鎧甲為王建披上。諸將簇擁著王建出門,聲稱王建已經舉義,眾人紛紛前來追隨。到宮門前鼓噪以待之人,亦有一萬餘人。王建遂被推戴為王,建立高麗王朝。弓裔聞變不知所措,微服逃入山林之中,被斧壤(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江原道平康郡)的百姓殺害。.

新!!: 三国史记和弓裔 · 查看更多 »

圣德王

圣德王();姓金原名隆基,避唐玄宗讳改作興光,是新罗第三十三代君主,神文王子,孝昭王母弟。.

新!!: 三国史记和圣德王 · 查看更多 »

僖康王

僖康王();姓金名悌隆,一云悌顒,是新罗国第四十三代君主,伊飡金憲貞之子,惠康太子金礼英之孫,元聖王曾孫,母包道夫人朴氏。在位三年,为金明作亂,被逼自縊。諡僖康,金明自立爲閔哀王。.

新!!: 三国史记和僖康王 · 查看更多 »

善德女王

善德女王(선덕여왕,),姓金名德曼,號聖祖皇姑,是新羅國的第27代君主,性格寬仁明敏。她是真平王金白淨之長女,母親為王妃摩耶夫人金氏(葛文王金福勝之女),在真平王及聖骨出身的王族男子都過世後,德曼繼承了王位,成為新羅及韓國有歷史記載以來的首位女王。.

新!!: 三国史记和善德女王 · 查看更多 »

味鄒尼師今

味鄒尼師今()或味炤尼師今,新羅第13代君主,姓金、為第一位金氏新羅君主、金氏始祖金閼智之後人,出身为雞林中拾得的金閼智的后人。脫解尼師今得金閼智,養於宮中,後拜為大輔。金閼智與阿婁夫人生勢漢、勢漢與阿好夫人生阿道、阿道與加市夫人生首留、首留與舍利夫人生郁甫。 父金仇道為郁甫與好禮夫人之子,母朴氏述禮夫人為葛文王伊柒之女,妃昔氏光明王后為助賁王與阿爾兮王后之女。 沾解尼師今死後無子,國人推味鄒尼師今以助賁尼師今之女婿身份繼位是為新羅金氏首任君主。 即位后第二年二月,封仇道為葛文王。 在位年間多次與百濟作戰。味鄒尼師今薨、葬大陵(一云竹長陵)。.

新!!: 三国史记和味鄒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哀庄王

哀莊王();姓金名淸明,后改重熙,是新罗第四十代君主,昭聖王太子,母桂花夫人金氏。十三岁即位,叔父金彦昇攝政,在位十年,金彦昇與其弟金悌邕入內作亂,哀莊王被弑,彦昇自立爲憲德王。.

新!!: 三国史记和哀庄王 · 查看更多 »

儒理尼師今

儒理尼師今() 姓朴名儒理。 新羅第3代君主,南解次次雄之子。 母雲帝夫人,妃日知葛文王之女明宣王后。儒理尼師今在位時將辰韓六村改為六國行政區,并賜姓於六部。并设立在位34年後以昔脫解賢能,由其承繼王位,王位開始由朴、昔兩氏交替。.

新!!: 三国史记和儒理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儒禮尼師今

儒禮尼師今(),新羅第14代君主。助賁王長子,母朴氏阿召禮夫人、葛文王奈音之女、朴赫居世後人。 朴氏嘗夜行,星光入口因而有娠,載誕之夕,異香満室。 在位期間,與百濟講和,但是與倭屢次交戰。 在位第十四年,伊西古國來攻金城、新羅大擧兵防禦,但不能抵擋。 忽然有異兵到來,其數不可勝數,人皆珥竹葉,與新羅軍同擊賊、大敗伊西古國後,「竹葉軍」不知所終。有人見竹葉數萬積於竹長陵,於是國人謂以味鄒尼師今陰兵助戰。.

新!!: 三国史记和儒禮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元聖王

元聖王();姓金名敬信,是新罗第三十八代君主,一吉飡金孝讓之子,奈勿王的十二世孫,母繼烏夫人朴氏。宣德王無嗣,群臣欲立王族子金周元,因大雨河水暴漲不得渡,議者曰:人君大位,有關天命,非人謀所及。今日暴雨,天其不欲立周元乎!于是上大等金敬信被拥为王,立之而雨止,國人皆呼萬歲。在位十五年,諡元聖,遺命燒柩於奉德寺南。.

新!!: 三国史记和元聖王 · 查看更多 »

倉助利

倉助利 (창조리) (?-?) 是高句丽烽上王和美川王时代的国相。.

新!!: 三国史记和倉助利 · 查看更多 »

琉璃明王

琉璃明王()姓高(고),名琉璃(유리),亦作類利(누리),另一说名孺留(유류),高句麗開國君主朱蒙(東明聖王)的長子,母親為禮氏。他在扶餘出生長大。後來與母親一同前往高句麗投奔朱蒙(被帶素扣留至朱蒙死前)。朱蒙逝世後,於前19年繼任為高句麗的君主。有關琉璃王及高句麗國君之記載,主要見於《三國史記》。而《三國志·魏書》有關這段時期的記載與之差異頗大,故難以相合。三国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后的历史为主,而后来的北朝《魏书》又追述了高句丽开国的神话。.

新!!: 三国史记和琉璃明王 · 查看更多 »

神德王

德王();姓--名景暉,本名秀宗,是新罗国君主,憲康王的女壻,父--乂謙,母貞花夫人。912年4月因孝恭王死后無嗣,被國人立新罗王,在位五年,諡神德,子昇英继位。.

新!!: 三国史记和神德王 · 查看更多 »

神武王

武王();姓金名祐徴,是新罗国第四十五代君主,上大等金均貞之子,惠康太子金礼英之孫,元聖王曾孫,僖康王從弟,母真矯夫人--氏。四月卽位,七月二十三日薨逝。諡神武。太子慶膺继位。.

新!!: 三国史记和神武王 · 查看更多 »

神文王

文王(),姓金名政明,字日炤,是新罗第三十一代君主,文武王子。在位十二年,諡神文。太子理洪時年六歲,即位。 685年,新罗“始备九州”,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的全部领土。 根據《崇惠殿誌》,神文王葬于狼山東,在排盤府東十里的神文王陵。即今日慶州市排盤洞,介乎國道7號線與東海南部線之間,鄰近東海線的東方驛。 神文王二年(682年),统一新罗效仿唐建立起国立高等教育机构国学。国学以15-30岁的贵族子弟为招收对象,学制为9年,主要教授《论语》、《孝经》、《礼记》、《周易》、《左传》、《尚书》、《春秋》、《文选》和算学等。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十品或十一品的官职。.

新!!: 三国史记和神文王 · 查看更多 »

祇摩尼師今

祇摩尼師今(,又称祇味尼师今),新羅第6代君主,婆娑尼師今之子。 在115年及116年兩度與伽倻發生戰爭并失敗後,與百濟及伽倻的關係比婆娑尼師今在位時要和緩。但晚年時,新羅常受靺鞨及倭國侵擾。在位22年,由儒理尼師今長子逸聖尼師今繼位。.

新!!: 三国史记和祇摩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美川王

三国史记中的高句丽世系 美川王(),高句麗第15代王,300年-331年在位。姓高,諱乙弗,一作憂弗(《三国遺事》作瀀弗)。又称好壤王(《三国遺事》作好穰王)。第13代西川王的儿子高咄固(第14代烽上王之弟)之子。《魏書》作乙弗利。 293年九月,烽上王以乙弗之父咄固有叛乱之意,賜死咄固,乙弗害怕被伯父殺害,逃出王宮。在鴨緑江作工販鹽,300年九月,国相倉助利废黜烽上王,拥立乙弗继承王位。 美川王乘西晋混乱,入侵辽东晋朝领土。302年九月,率三万軍队侵入玄菟郡,俘虏八千人,迁至国内城附近的襄平城。311年8月,襲取遼東郡西安平。313年10月,入侵乐浪郡,314年,入侵带方郡。315年2月,攻克玄菟城。西晋平州刺史崔毖誘高句麗与段部、宇文部一起进攻鮮卑慕容廆,宇文部先进攻,大敗。319年12月,崔毖亡命高句麗。慕容廆之子慕容仁鎮守遼東。高句麗将軍如孥鎮守河城,慕容廆派遣將軍張統急襲河城,俘虏千余人迁至棘城(遼寧省朝陽市東南)。320年,美川王再侵遼東,慕容仁和慕容翰将他击败。330年,美川王向後趙石勒朝貢,抑制鮮卑勢力。美川王将10段階官位制改为3段階。美川王在位32年,331年2月死去。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丽,发掘了美川王的王陵,带走了他的尸体。.

新!!: 三国史记和美川王 · 查看更多 »

義慈王

義慈王 (,641年-660年在位),是百濟第三十一代王,為三十代武王之長子,姓扶余,讳义慈。 義慈王年幼時即孝聲遠播,時人譽為「海東曾子」。 641年即位後,開始對貴族中心的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強化王權。曾親自率軍進攻新羅,取其數十城。但因為貴族的內部分裂,與王室的窮奢亟慾,使得國政開始混亂,唐高宗時因開始不朝貢受譴責。 660年,唐朝與新羅聯軍來攻,包圍国都泗沘(今扶餘郡),義慈王退至熊津(今公州),後投降。唐分百濟故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郞將劉仁願以兵一萬留鎭泗沘城,蘇定方将他跟太子孝、王子隆、大臣將領九十三人、百姓一萬兩千人擄至唐,後病死在洛阳,葬于邙山孙皓、陈叔宝墓旁,谥号绍王。.

新!!: 三国史记和義慈王 · 查看更多 »

真平王

真平王(),姓金名伯淨,是新羅國的第26代君主。真興王孫,真智王侄。元年(陳太建十一年)八月封同母弟金伯飯爲真正葛文王,金國飯爲真安葛文王。六年二月改元建福,八年置禮部,他在位時期建立和完善各種新羅官制,在位五十四年,諡真平,無嗣子,女善德王繼位。 在位建立花郎,由報良法師創立。 624年受唐高祖冊封為樂浪郡王、新羅王。.

新!!: 三国史记和真平王 · 查看更多 »

真德女王

真德女王();姓金名勝曼,是新罗國的第28代君主。真平王同母弟真安葛文王金國飯與月明夫人--氏之女,即真平王的姪女,善德女王的堂妹。《三國史記》記載她姿質豐麗,長七尺,垂手可過膝。 元年(唐朝貞觀二十一年)即位。二年改元太和,派遣伊飡金春秋(武烈王)到唐国請攻百濟,三年正月始号令全国服中國衣裳,四年織錦作五言《太平頌》遣使獻給唐高宗,並开始行中國永徽年號。在位八年,無嗣,群臣請伊飡閼川攝政,閼川固讓曰:「臣老矣,無德行可稱,今之德望崇重莫如春秋公,實可謂濟世英傑。」遂奉立金春秋为王。.

新!!: 三国史记和真德女王 · 查看更多 »

真聖女王

真聖女王();姓金名曼,一作垣,是新罗国君主,定康王同母妹妹。887年7月5日即位,891年10月憲安王庶子弓裔叛于鐵原京,第二年甄萱(李姓)據武珍州自稱後百濟,895年10月立憲康王庶子金嶢爲太子。 真圣女王三年(889年),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元宗、哀奴率领起义农民占据沙伐州(今庆尚北道尚州),北原(今江原道原州)梁吉的声势最为浩大,占据附近十几个郡县。896年西南地区又发生赤裤军起义,直至首都庆州附近的牟梁里。897年6月真圣女王被迫禪位于太子嶢,12月去世后被火葬。她在位十一年,她的丈夫大角干金魏弘被追封为惠成王。.

新!!: 三国史记和真聖女王 · 查看更多 »

真智王

真智王(),姓金名舍轮(金輪),是新罗國的第25代君主。立宗葛文王與只召太后之孫,真兴王與思道王后朴氏之次子,妃為起烏公與興道夫人之女智道王后,陳大建八年即位,在位四年,579年農曆7月17日薨,諡眞智。在《三國遺事》的紀錄裡,真智王因為荒淫無道,為國人所廢。 真智王過世後,雖然有子金龍春,但是卻是由其侄子金白淨(真智王兄長銅輪太子與萬呼太后之子)繼位,即真平王。多年後其孫金春秋登上王位,也就是新羅第29代王武烈王。.

新!!: 三国史记和真智王 · 查看更多 »

烽上王

三国史记中的高句丽世系 烽上王(),高句丽第14任君王,名相夫、歃矢娄,292年-300年在位。 293年八月,慕容鲜卑首领慕容廆率军攻打高句丽,烽上王狼狈奔逃,手下五百骑死战抵挡了慕容廆的追兵。 由于担心其弟高咄固与他争权,烽上王将其弟逼死。其弟的儿子乙弗逃走,后来成为美川王。 296年,慕容廆再次攻打高句丽,西川王(西壤王)的陵墓被挖,并掳去烽上王的生母。但后来被高句丽击退。 烽上王在位期间,干旱、地震、霜降等异常气候导致了百姓生活困顿不堪,烽上王在外有鲜卑慕容家族崛起的忧患之下,还加修宫殿等严重的奢侈行为。且不听贤臣进谏,为了维护君王的威严,还把百姓抓来充当劳役。 高句丽名臣仓助利等众大臣一起商议废除君主,推举了烽上王的侄子乙弗,辅佐他做了美川王。 烽上王知道民心的离背后自杀身亡。 Category:高句麗君主 X.

新!!: 三国史记和烽上王 · 查看更多 »

炤知麻立干

知麻立干(),新羅第21代君主。慈悲麻立干與巴胡夫人之長子、父為訥祇王與阿孝夫人之子,母為慈悲王之叔父舒弗邯未斯欣(美海)與紫我夫人之女、妃善兮夫人為乃宿與鳥生公主之女。 在位期間,與百濟聯合和高句麗作戰。 死後,奈勿麻立干之孫習寶葛文王之子金智大路繼位。.

新!!: 三国史记和炤知麻立干 · 查看更多 »

甄萱

萱(;),是朝鮮半島後三國中後百濟的建立者,900年至935年在位。 根據《三國遺事》記載,甄萱本姓李,後以甄為氏,咸通八年出生於新羅尚州的加恩縣。其父阿慈介是黃澗甄氏始祖,以農自活,光啟中據沙弗城(今尚州)自稱將軍。《李磾家記》則記載阿慈介是新羅真興王彡麥宗和思道夫人朴氏第三子的曾孫《원문과 함께 읽는 삼국유사》, 후백제 견훤(後百濟 甄萱), 한국인문고전연구소(2012년)。阿慈介有五子一女,分別是:長子甄萱、二子將軍能哀、三子將軍龍蓋、四子寶蓋、五子將軍小蓋。一女大主刀金。四子皆知名於世。 甄萱成年後體貌雄奇,志氣倜儻不凡。他加入新羅軍隊,進入王京金城(今慶州市)。後被派往西南海防衛,因為作戰勇敢,常常身先士卒,被昇為裨將。 當新羅政治混亂,綱紀廢弛,又加上饑荒,百姓流離失所,盜賊蜂起。甄萱便有了覬覦天下之心。他在892年聚眾起兵,攻取了京西南州縣,所到之處紛紛響應。旬月之間得到了部眾五千多人。於是襲破武珍州(現光州)作為根據地,自封為新羅西面都統指揮、兵馬制置、持節都督、全武公等州軍事、行全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國、漢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此時,北原的叛亂者中良吉的兵馬比較強壯,弓裔投奔在良吉麾下。甄萱聽說後,遙授良吉為裨將。 900年,甄萱西巡至完山州(現全州),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甄萱大喜,自認為自己繼承了百濟的江山,遂稱後百濟王,建立職官制度。同時,甄萱派使者出使吳越朝貢。吳越王錢鏐報聘,並授予他檢校太保的官職。 901年(天復元年),甄萱圍攻大耶城,但無法攻克。910年(開平四年),錦城歸順弓裔的泰封國,甄萱以步騎三千人圍攻,經旬不解。912年(乾化二年),甄萱與弓裔戰於德津浦。 918年,泰封國發生政變,大將王建奪取王位,建立高麗。甄萱得知後,於秋八月派一吉飡閔郃前往高麗慶賀,並贈送孔雀扇及地理山竹箭。同年遣使赴吳越進獻馬匹,吳越王報聘,加授中大夫。 920年,甄萱率領步騎一萬攻破大耶城,移軍進禮城。新羅的景明王派阿飡金律前往高麗求救。王建出兵支援新羅,甄萱得知後率軍撤退。自此,後百濟與高麗表面和平,實際上關係緊張。而新羅因為國力衰弱難以復興,便私下與高麗結好,以為外援。 924年(同光二年)秋七月,甄萱遣子須彌强徵調大耶、聞韶二城之兵攻打高麗的曹物城。曹物城固守且戰,須彌强失利而歸。八月,遣使向高麗獻上驄馬。翌年冬十月,甄萱親率三千騎兵至曹物城,王建也率精兵前來。王建希望暫時和解,以老其師,便遣使求和,並以堂弟王信為人質。甄萱同意和解,並送外甥眞虎交質。十二月,後百濟攻取了居昌等二十餘城,遣人出使後唐稱藩。後唐策授甄萱為檢校太尉、兼侍中、判百濟軍事,依前持節、都督全武公等州軍事、行全州刺史、海東四面都統指揮兵馬制置等事、百濟王,食邑二千五百戶。 926年,眞虎在高麗暴卒,甄萱懷疑是王建故意殺害,便將王信囚禁在監獄中,又派人出使高麗,討還了前年所送的驄馬。秋九月,甄萱大舉進攻新羅,新羅向高麗求救。冬十月,王建親自率軍救新羅。後百濟之兵突襲並攻破了新羅的都城金城,俘虜了景哀王脅迫其自殺,並強行逼迫新羅王后與自己淫亂,又立新羅金氏王族的金傅為敬順王。隨後,俘虜王弟孝廉、宰相英景,取新羅的國帑、珍寶、兵仗、子女百工之巧者而歸。王建率精兵五千人在公山截擊甄萱,與之大戰。高麗大敗,將軍金樂、申崇謙戰死,王建僅以身免,甄萱乘勝攻取了大木郡。契丹使者裟姑、麻咄等三十五人來聘,甄萱派將軍崔堅送乘船其歸國,途中遭遇風暴,飄至後唐的登州,全部被後唐誅殺。 928年(天成三年)夏五月,甄萱潛師突襲高麗的康州,殺死三百餘人,將軍有文生投降。秋八月,派將軍官昕率軍築陽山。王建派將軍王忠攻擊,後百濟兵退至大耶城。冬十一月,甄萱選拔勁卒,攻破缶谷城,殺守卒一千餘人,將軍楊志、明式等生降。翌年秋七月,甄萱以五千人攻破義城府,高麗守將洪術陣亡。又率大軍,在古昌郡瓶山之下與王建交戰,失敗,損失八千餘人。翌日,甄萱迅速聚集殘兵攻破了順州城,高麗將軍元逢逃跑。甄萱將順州百姓全部遷移到了全州。 清泰元年(934年)春正月,甄萱得知王建屯兵運州,便率五千人前來。高麗將軍庾黔弼乘其尚未佈陣,率勁旅騎兵數千人突襲,斬殺三千餘人。自此後百濟開始衰退,熊津(今公州)以北三十餘城聞風歸降高麗,甄萱麾下的術士宗訓、醫者訓謙、勇將和崔弼等人也紛紛歸降王建。 甄萱多有娶妻,這些妻妾為其生下了十多個兒子,其中兒子甄金剛身材高大而且多有智謀,最受甄萱寵愛。甄萱欲將王位傳給金剛,引起另外三個兒子神劍、良劍、龍劍的不滿。當時良劍為康州都督、龍劍為武州都督,只有神劍一人在甄萱身邊。伊飡能奐派人前往康、武二州,與良劍、龍劍等人合謀,於清泰二年(935年)春三月,同與波珍飡新德、英順等人,勸神劍將甄萱囚禁在金山寺,並派人殺死了金剛,自稱後百濟大王。甄萱被囚禁了三個月後,與季男能乂、女子哀福、嬖妾姑比等逃脫,來到高麗的錦城,派人求見王建。王建大喜,派將軍庾黔弼、王萬歲等人前去將他接來,待之以厚禮。因為甄萱年長王建十歲,王建尊其為尚父,授館以南宮,位在百官之上,賜楊州為食邑。 936年,甄萱之婿朴英規在後百濟得知此事後,便遣人送款於高麗,表示願為內應。夏六月,甄萱上表王建,請求出兵討伐逆子。王建同意了這個要求,先派太子王武、將軍朴述希領步騎一萬至天安府。秋九月,王建率領三軍至天安會合,進軍一善。神劍率兵抵抗,隔一利川相對佈陣。王建與甄萱觀兵,以大相堅權、朴述希、金山,將軍龍吉、奇彦等,領步騎三萬為左翼;大相金鐵、洪儒、守鄕,將軍王順、俊良等,領步騎三萬為右翼;大匡王順式,大相兢俊、王謙、王乂、庾黔弼,將軍貞順、宗熙等,以鐵騎二萬、步卒三千及黑水鐵利諸道勁騎九千五百為中軍;大將軍公萱,將軍王含允,以兵一萬五千為先鋒,鼓行而進。百濟將軍孝奉、德述、明吉等見勢力強大,棄甲歸降。王建得知神劍在中軍,讓將軍公萱直搗中軍。後百濟大敗,神劍與二弟及將軍富達、小達、能奐等四十餘人生降。王建受降後,誅殺了能奐,赦免了神劍,另有神劍兄弟三人皆被誅殺的說法。甄萱憂懣發疽,數日後卒於黃山寺。.

新!!: 三国史记和甄萱 · 查看更多 »

異斯夫

斯夫(生卒年不詳)是6世紀時期新羅的將軍、政治家。他以征服现今的独岛和郁陵岛而为人所熟知。姓金,別名(諱)苔宗。《三國遺事》作朴伊宗,在《日本書紀》裡則以伊叱夫禮智干岐或伊叱夫禮知奈末的名字登場。他是新羅第17代王奈勿尼師今的第4世孫,曆仕智證麻立干、法興王、真興王三代,也是真興王母親只召太后的第二任丈夫。.

新!!: 三国史记和異斯夫 · 查看更多 »

百濟聖王

聖王(;)是百濟第二十六代王,523年至554年在位。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聖王名叫扶餘明襛(),《三國遺事》作明穠,《梁書》作明。《三國史記》評價他「智識英邁,能斷事」。 聖王是武寧王長子,在《日本書紀》裡也被稱作聖明王、明王。其在世期間使用聖明王或聖王作為尊號,這一尊號來源於佛教的轉輪聖王。他以佛教的轉輪聖王自居,積極活用佛教的思想來確立王室的權威。在位期間,向倭國輸出佛像和佛經,以及佛經中宣傳的謙益仁道。聖王歡迎對佛經的翻譯,在位期間佛教繁盛,並為教團的整備作出努力。此外招聘工匠和畫師,在各地建立寺刹。.

新!!: 三国史记和百濟聖王 · 查看更多 »

百濟武王

武王 (,600年—641年在位),又稱虎王、武康王或武廣王。姓扶餘,諱璋(又作武康、獻丙),乳名薯童。是百濟第三十代王。 《三國史記》記載,武王為法王之子,法王死後即位。《三國遺事》則記載,武王為寡母與京師南池之池龍交通而生。 武王在位期間事蹟包括:於634年完成建於今益山市地區的彌勒寺 (又--王興寺)。602年至627年間多次遣僧侶觀勒攜佛經及天文地理曆書方術等典籍至日本貢獻。此外,據說武王亦曾在630年時重修首都泗沘王宮。 根據近代考古發現,武王在位期間可能將國都由泗泚城遷移至今之益山市。 武王最初與新羅和高句麗多興戰事,而後與高句麗議和,轉而常與新羅征戰,阻止新羅擴張,掠奪多座新羅城池。武王的外交政策,早期主要周旋於高句麗和中國隋朝之間,藉兩方相互征戰來謀求百濟的利益。在隋朝覆亡後,努力與新建立的唐朝保持親善關係,唐高祖曾冊封武王為帶方郡王百濟王。然而唐朝與新羅反較親密。內政方面,則強化王權,大舉興建許多大型建築設施,例如宮殿、寺廟、城牆及軍事設施。一般認為,武王執政後半期大興土木以及與新羅長年征戰等舉措,是造成百濟國力衰退,在武王死後二十年即為新羅所覆滅的原因之一。 武王於641年逝世,唐太宗追贈光祿大夫。.

新!!: 三国史记和百濟武王 · 查看更多 »

百濟法王

法王(),姓扶餘,諱宣(或云孝順)。是百濟第二十九代王,599年—600年在位。《三國史記》記載法王為惠王之太子。《隋書》百濟傳則記載法王為二十七代王威德王之子。 法王在位期間正值百濟國力衰退,今首爾之地為新羅所侵奪。 《三國遺事》記載法王於即位年(599年)之冬下詔禁止殺生,又於600年於泗泚城創建王興寺(亦名彌勒寺)。.

新!!: 三国史记和百濟法王 · 查看更多 »

百濟惠王

惠王(),或稱獻王,名扶餘季。是百濟第二十八代王,598年至599年在位。在《日本書紀》中,他以餘惠之名登場。 《三國史記》記載惠王為聖王第二子,即二十七代王威德王之弟。《日本書紀》記載惠王是威德王之弟。《東國通鑑》則記載惠王為威德王第二子。《三國遺事》亦記載惠王為威德王之子。《隋書》百濟傳則無惠王。 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在聖王陣亡之後,他曾被威德王派往倭國報告此事。威德王死後,由惠王繼位。在位期間正值百濟國力衰退,內有貴族之間的紛亂,對外方面,今首爾之地為新羅所侵奪,黃海沿岸則受高句麗掌控,因而失去直接與中國貿易的管道,對倭國(日本)政局的影響力亦大不如前。.

新!!: 三国史记和百濟惠王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新!!: 三国史记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階伯

階伯(韓國語:계백,)是7世紀早期到中期古朝鮮王國百濟的一位將領。出生年份和地點不詳。跆拳道二十四式套路中的一個套路以他的名字Gyebaek「階伯」命名。.

新!!: 三国史记和階伯 · 查看更多 »

花郎世記

花郎世記(朝鮮語:화랑세기),是韓國新羅時代學者金大問於公元700年左右所撰寫的私人筆記式古書,主要講述關於新羅國「花郎」的事跡,其中包括斯多含、金庾信等人。曾為史書《三國史記》引用,現已散佚。 1989年,傳聞日本的宮內廳書陵部(即皇家圖書館)館藏中藏有由韓國--私自抄寫的《花郎世記》鈔本。對於這個傳言,韓國的學會普遍回應消極,指該鈔本只是偽書。然而,亦有部分具知名度的學者,支持該鈔本內容確實來自真本《花郎世記》。是非曲直,尚未得到較為籠統的共識。.

新!!: 三国史记和花郎世記 · 查看更多 »

西川王

西川王(西壤王,),高句丽第13任君主,名药卢、若友,270年-292年在位。255年被立为太子,270年继位。 280年,肃慎入侵高句丽。西川王派其兄弟抵御,用奇策杀死肃慎酋长,擒获肃慎600户并安置于扶余南部。之后,西川王封其兄国家和平太子,掌管高句丽军队并负责管理高句丽境内的肃慎和濊貊部落。 西川王十一年(公元280年)冬十月,“肃慎来侵……达贾出奇掩击,拔擅卢城,杀酋长,迁六百余家于夫余南乌川”。“乌川”可能在今伊通河上游段。 296年,慕容廆再次攻打高句丽,剷平了西川王的坟墓。.

新!!: 三国史记和西川王 · 查看更多 »

訖解尼師今

訖解尼師今(),新羅第16代君主。奈解王與紅帽夫人之孫、父大將軍昔于老太子,母為助賁王與阿爾兮夫人之女命元夫人。 父于老事君有功,累官為舒弗邯,見訖解狀貌俊異、心膽明敏、為事異於常流,便對諸侯說「興吾家者、必此兒也」。 基臨尼師今薨、無子,群臣商議奉立幼有老成之德的訖解。 在位期間,於312年與倭聯姻,但於345年解除。 公元346年,倭軍入侵,圍金城。伊伐康世曰:「倭賊遠道而來,其鋒不可當,不若靜待其師老。」訖解尼師今同意,閉門不出。倭軍食盡將退之際,命令康世率勁騎追撃。.

新!!: 三国史记和訖解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三国史记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麗 (918年-1392年)

丽(918年-1392年),又称高麗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王朝之一。918年泰封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丽国,定都于自己的家乡开京(即今开城)。高丽历史在朝鲜半岛维持了近500年,直到1392年朝鲜王朝的建立。 佛教是高丽国的国教。历经16年时间雕刻成的高丽大藏经是世界瑰宝之一。高丽国青瓷制作手艺精湛,闻名世界。部分观点认为,高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但史學界大多數則認為中國在更早的時期已經發明了銅活字印刷術,並用於印製紙鈔。 高丽国都的开城在三国时代属于高句丽,所以王建以高丽为国号(“高丽”的名稱源于“高句丽”,高丽就是高句丽王朝后期通用的简称)。高丽被今天的朝鲜政府认为是朝鲜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但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朝鲜的国家是新罗,如韩国学者李基白就表示:“毕竟是统一的新罗的领土和人民,在那里形成的社会文化构成了后来朝鲜历史的主流”。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也曾在文中提及统一的新罗为韩国历史的源头。.

新!!: 三国史记和高麗 (918年-1392年) · 查看更多 »

高麗史

《高麗史》是一本記載有關朝鮮半島上高麗王朝歷史的紀傳體官史,於朝鲜王朝初期成書,從1392年起至1451年,經歷太祖、太宗、世宗、文宗四朝,歷時59年才完成。期間史書經過多次修訂,編纂者有郑麟趾等多人。全書於文宗元年八月(1451年)完成。 高麗王朝傳32代君主,歷時475年。在此期間,存在著與《朝鮮王朝實錄》相類似的歷代國王實錄——《高麗王朝實錄》。《高麗史》是參照多種官方和私人文獻、書籍而編纂而成的,這些書籍大部份在朝鮮王朝期間因為政治需要被焚毀而失傳。此外,在《高麗史》編纂期間,朝鮮王朝還組織編纂了《高麗史節要》。.

新!!: 三国史记和高麗史 · 查看更多 »

高麗仁宗

麗仁宗(;),諱王楷(),字仁表,高麗國的第17代君主,1123年─1146年在位。 仁宗在位期間發生以李資謙與拓俊京為中心所主導之政變,為高麗王朝規模最大之中央貴族社會政變之一。廟號仁宗,諡號克安恭孝大王,葬於長陵。.

新!!: 三国史记和高麗仁宗 · 查看更多 »

高朱蒙

東明聖太王(),姓高(고),名朱蒙(주몽),亦作鄒牟(추모)、眾解、中牟、仲牟、或都慕,是传说中高句麗的开国国君。 约前37年,在沸流水(今富爾江)畔之紇升骨城(又稱卒本城,今桓仁縣五女山城)建高句麗国。這國家在鴨綠江中游的佟佳江 (卒本扶餘) 附近。扶餘國,古國名,亦作夫餘。.

新!!: 三国史记和高朱蒙 · 查看更多 »

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的历史。.

新!!: 三国史记和魏书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三国史记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字恒元,百济名将,投靠中国唐朝后成为唐朝大将。.

新!!: 三国史记和黑齿常之 · 查看更多 »

辰斯王

辰斯王()是百济的第16任国王,385年—392年在位。.

新!!: 三国史记和辰斯王 · 查看更多 »

近仇首王

近仇首王(),是第14任百济国王,375年—384年在位。近仇首王是第13任百济国王近肖古王的长子,第15任枕流王和第16任辰斯王的父亲,名須。 从王号上看来,近仇首王暗示为仇首王的直系后代。.

新!!: 三国史记和近仇首王 · 查看更多 »

近肖古王

近肖古王(;在位时间:346年—375年)是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百济的第十三任君主,名句。.

新!!: 三国史记和近肖古王 · 查看更多 »

蜀汉

蜀漢(221年-263年,自稱季漢)為中国历史上三國時期西南方的一個政權。於221年由昭烈帝稱帝開始,至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後主投降為終,共經過43年,二帝統治。漢昭烈帝劉備、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統治下,政治清明,為蜀漢建國、北伐奠定基礎。 刘备以延续汉代劉氏皇室政权,称国号为“漢”,自稱「季漢」。不過,魏晉政權皆不承認季漢政權承繼漢室、國號為「漢」,而因其主要領土古稱蜀地,而稱之為「蜀」,「蜀」遂成為其俗稱。由於季漢為曹魏所滅亡,晉又取代魏國,所以《三國志》作者陳壽(季漢出身,季漢滅亡後仕西晉)為保持政治正確,以「蜀」稱呼其國號,而不使用正式國號「漢」;資治通鑑稱其為「漢」。後來歷史為區別西漢和東漢,稱劉備政權為「蜀漢」、「季漢」。.

新!!: 三国史记和蜀汉 · 查看更多 »

興德王

興德王();姓金名秀昇,后改景徽,是新罗国第四十二代君主,憲德王母弟。在位十一年,諡興德,僖康王嗣位,以遺命合葬於定穆王后陵。.

新!!: 三国史记和興德王 · 查看更多 »

阿莘王

阿莘王(),亦作阿華王,或稱阿芳王(見《三國史記》),《日本書紀》則稱阿花王。百濟第十七代王,392年-405年在位,為十五代王枕流王之長子,十六代王辰斯王之姪。 據《三國史記》記載,枕流王死後,阿莘王因尚年少,故由叔父辰斯王繼位。而據《日本書紀》記載,辰斯王對應神天皇無禮,應神天皇便派紀角宿禰等人為使責問百濟,百濟人遂殺辰斯王,紀角宿禰等擁立阿花王(即阿莘王)後返國,但其餘史料無相關記述。 《三國史記》記載阿莘王即位前後,正值高句麗攻陷百濟石峴城關彌城等北方要地。阿莘王命舅父真武為左將,令其收復失土,但多嚐敗績。阿莘王於公元397年將太子(即腆支王)送往倭國(日本)為質,欲聯合倭國繼續向高句麗用兵,並征伐新羅。然而這項企圖多為高句麗所阻撓,且百濟人民因苦於傜役,紛紛逃往新羅。 另根據高句麗好太王碑文之內容,公元396年,好太王曾率兵渡過阿利水(今漢江),陷百濟數十城,迫使阿莘王立誓為奴,又虜王弟及大臣十名至高句麗。.

新!!: 三国史记和阿莘王 · 查看更多 »

阿達羅尼師今

阿達羅尼師今(),新羅第8代君主,逸聖尼師今與只珍內禮夫人之長子,妃為祗摩尼師今與愛禮夫人之女內禮夫人,三國時期新羅朴氏君主最後一位。 157年開雞立嶺路,159年再開竹嶺路,又在165年及167年兩度征百濟,將新羅版圖漸漸擴大。 阿達羅尼師今薨,無子(實有一子為朴景輝之先祖朴碧芳),國人立昔脫解與阿孝夫人之孫,昔仇鄒與只珍內禮夫人之子伐休尼師今(阿達羅王同母異父之弟)為君主。.

新!!: 三国史记和阿達羅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赫居世居西干

赫居世居西干()是朝鲜半岛三国时期新羅的始祖,姓朴。公元4年,傳位於其子南解次次雄。祖先娑蘇夫人為中国出身、归化辰韓。.

新!!: 三国史记和赫居世居西干 · 查看更多 »

閔中王

中王(),姓高(고)名解色朱(해색주)或解邑朱,是高句麗的第4代君主,高句丽第二任君主琉璃王(?-18年)子,亦是前任君主大武神王高無恤的弟弟。他於公元44年十一月至48年在位。.

新!!: 三国史记和閔中王 · 查看更多 »

閔哀王

哀王();姓金名明,是新罗国第四十四代君主,大阿飡金忠恭之子,元聖王曾孫,母貴寶夫人--氏。在位一年,被金陽、金祐徵起兵推翻,为遊宅兵士搜到杀死。諡閔哀。.

新!!: 三国史记和閔哀王 · 查看更多 »

薛聰

#重定向 薛聪.

新!!: 三国史记和薛聰 · 查看更多 »

肖古王

肖古王(),百濟第五代王,公元166~214年在位,為第四代王蓋婁王之子。 據《三國史記》記載,肖古王即位之初,因其父蓋婁王收留了新羅的叛國者吉宣,從而與新羅征戰不休。 167年7月攻打新羅西部邊境奪兩城,翌年8月阿達羅尼師今自漢水(漢江)親征逐肖古王回新羅,奪回二城。公元188年至190年肖古王再次攻打新羅奪數城。公元204年7月陷腰車城(忠清北道報恩郡懷南面) 公元214年肖古王率1000士兵奪石門城(黄海北道瑞興郡石門寺附近),但同年10月,靺鞨騎兵反攻下述水(京畿道驪州郡)。其後肖古王死去,在位49年。.

新!!: 三国史记和肖古王 · 查看更多 »

脱解尼师今

脫解尼師今(,一说吐解尼师今)姓昔名脫解。 新羅(徐罗伐或者徐伐)第4代君主,新羅昔氏国王始祖。.

新!!: 三国史记和脱解尼师今 · 查看更多 »

金富轼

金富轼()字立之,號雷川,高丽历史学家、文学家、历任高丽礼部侍郎、御史大夫、知枢密院事、判三司事、判兵部事、宰相等职,朝鲜半岛现存最早史书《三国史记》的作者。.

新!!: 三国史记和金富轼 · 查看更多 »

金庾信

金庾信(朝鮮語:김유신,),朝鮮三國時代新羅國的大將,亦是在新羅時代統一朝鮮半島的最大貢獻者。金庾信的血統併合了新羅國與駕洛國(又稱金官伽倻,伽倻諸國之一)二國的姻親,父親金舒玄及母親金萬明分別是駕洛國與新羅國的王族,因此金庾信是新羅王族的一分子。《三国史记》説金庾信是來自黄帝之子少昊『三國史記』列傳 第一:金庾信 上.

新!!: 三国史记和金庾信 · 查看更多 »

长寿王

長壽王(),名高巨連或高璉,高句麗第二十代国王(413年至491年在位)。 長壽王在位时期是高句麗的全盛时期。427年,他将高句麗的都城迁至平壤,这标志着高句麗将其扩张的方向从中国遼河以东地区转移至朝鲜半岛。.

新!!: 三国史记和长寿王 · 查看更多 »

腆支王

腆支王()百濟第18代國王。405年至420年在位。他是阿莘王長子。《梁書》作餘映,《日本書紀》作直支王,《三國遺事》作眞攴王。 394年2月立為阿莘王太子。397年作為人質前往倭國。405年9月阿莘王死,由次子訓解監國,欲遣使往倭國迎回腆支王。但不久訓解為腆支王的末弟碟禮殺害,碟禮自立為王。腆支王在倭國軍隊護衛下回到百濟,誅殺碟禮即位。 407年以庶弟餘信、外戚解須、解丘三人為佐平(1等官),並執朝政。次年設置上佐平一職,並由餘信出任此職。416年受東晉王朝「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鎮東將軍、百濟王」的封號。417年7月在百濟東北邊境修建沙口城,調整與高句麗對抗的態勢。 Category:百濟君主.

新!!: 三国史记和腆支王 · 查看更多 »

逸聖尼師今

逸聖尼師今(),新羅第7代君主,儒理尼師今之長子。在位期間禁止平民用珠寶及奢侈品。在位20年間,靺鞨多次侵擾。傳位於其子阿達羅尼師今。.

新!!: 三国史记和逸聖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枕流王

枕流王(),是第15任百济国王,384年—385年在位。.

新!!: 三国史记和枕流王 · 查看更多 »

東城王

東城王(,479年—501年在位)是朝鲜半岛古国百济第24任国王。 名为扶餘牟大(모대)或扶餘摩牟(마모),三斤王堂兄。.

新!!: 三国史记和東城王 · 查看更多 »

次大王

230px 次大王()高句丽第7任君王,名遂成,公元146年-165年在位。其王城国内城在今天中国吉林吉安市境内。 相对比较太祖王的功绩,次大王统治下昏庸无道,百姓们民不聊生。165年,椽那部出身的明临答夫弑杀次大王,拥护次大王的弟弟高伯固——即新大王登基。.

新!!: 三国史记和次大王 · 查看更多 »

正史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詳实记录,有別於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謂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正史」一词最早见於阮孝绪《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因紀傳體《史記》、《漢書》之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間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稱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约500万字。《明史·藝文志》又分為紀傳、編年二體,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新!!: 三国史记和正史 · 查看更多 »

武寧王

#重定向 武宁王.

新!!: 三国史记和武寧王 · 查看更多 »

武烈王

武烈王(;),名金春秋(),是新罗第二十九代君主(公元654年至661年在位),真智王孫,伊湌金龍樹子,母亲天明夫人金氏是真平王之女,善德女王妹。654年繼承新羅王位,660年与唐朝大将苏定方一起围攻百濟都城,百濟義慈王率左右连夜逃遁,随后投降,百濟亡国。661年六月薨,享年59歲(虛歲),諡武烈,廟號太宗()。葬于永敬寺北。.

新!!: 三国史记和武烈王 · 查看更多 »

毗有王

毗有王(),百濟第20代國王。久爾辛王長子(一說是腆支王庶子)。427年至455年在位。《三國史記》未記載他的名諱,他在《宋書》中以「百濟王餘毗」的名字出現。427年12月久爾辛王死後繼位。 429年向南朝宋朝貢,翌年繼承腆支王的爵號,兼有「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鎮東大將軍、百濟王」五個頭銜。433年與新羅和親,並互贈禮物,兩國修好。 毗有王死後,高句麗於455年10月侵犯百濟。新羅旋即出兵支援。在新羅的幫助下,百濟擊退了高句麗的進攻。.

新!!: 三国史记和毗有王 · 查看更多 »

比流王

比流王()是百濟的第11代國王,304年至344年在位。據《三國史記》記載,他是仇首王的次子,沙伴王的弟弟。304年10月,汾西王被樂浪太守派人暗殺。因汾西王的兒子(即後世的契王)年幼,比流王遂被臣民推上了國王的寶座。 比流王在位期間曾試圖恢復百濟的軍事實力。312年,比流王任命解仇掌握軍權。320年在宮殿的西側建立射台,每月兩次進行軍事訓練。327年,內臣佐平優福(比流王的庶弟)在北漢山城(今京畿道廣州市)發動叛亂,被鎮壓。331年,百濟大旱。337年,新羅遣使訪問百濟。344年10月病逝。在位41年。 死後,由汾西王之子契王繼位。.

新!!: 三国史记和比流王 · 查看更多 »

汾西王

汾西王()是百濟第十代國王,298年至304年在位。他是第九代王責稽王的長子,寶菓所生。298年9月,責稽王在與樂浪太守的戰鬥中被殺後,由汾西王即位。 汾西王在位期間,繼續與樂浪郡太守發生戰爭。304年2月,汾西王率軍攻佔了樂浪郡西部地區。同年10月,汾西王突然死亡。據《三國史記》記載,汾西王是被樂浪太守派人刺殺。《三国史记》卷二四记载:百济汾西王七年“春二月潜师袭取乐浪西县。冬十月,王为乐浪太守所遣刺客贼害,薨”。 汾西王死後,因王子(即日後的契王)年少,肖古王的後代被臣民推舉登上王位,是為比流王。 根據金富轼所记百济王世系,汾西王在位七年当公元304被殺,現代有觀點認為比流王应在责稽王之前,汾西王七年应为公元344年。.

新!!: 三国史记和汾西王 · 查看更多 »

沾解尼師今

沾解尼師今(),新羅第12代君主,曾祖父昔仇鄒為脫解王與阿孝夫人之子,曾祖母只珍內禮夫人為支所禮王與毛利夫人之女,祖父為伐休尼師今,祖母為紫凰夫人,父骨正;母金氏玉帽夫人乃仇道葛文王(金氏始祖金閼智後人、13代君主味鄒尼師今之父)與召文國公主雲帽夫人之女。 在位期間,與高句麗講和,但是與百濟屢次交戰。 公元250年大將軍于老(奈解尼師今之子、訖解尼師今之父)被倭人所殺。 死後無子,國人推味鄒尼師今以助賁尼師今之女婿身份繼位是為新羅金氏首任君主。.

新!!: 三国史记和沾解尼師今 · 查看更多 »

沃沮

沃沮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时朝鲜半岛北部的部落。沃沮分为南北两部。南沃沮也称东沃沮大致位于今朝鲜的咸镜道,北沃沮大致位于图们江流域。沃沮南与东濊相邻。据《三国志》记载,南北沃沮习俗相同,语言与高句丽相同。北沃沮经常受到挹娄从海上的进攻(每年夏天進攻,有半年受侵害,躲避山上)。挹娄的语言与高句丽和沃沮不同。据隋书卷81中称新羅國,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或稱斯羅。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復歸故國,留者遂爲新羅焉。故其人雜有華夏、高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獩之地。其王本百濟人,自海逃入新羅,遂王其國。 后汉书记载汉武帝灭了卫满朝鮮后,以沃沮地為玄菟郡。後為夷貊所侵,徙郡於高句驪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浪東部都尉。公元1-2世纪沃沮成为高句丽太祖王藩属(太祖王派大人當他們那裡監治,後來把他們同化)。244年,曹魏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击败高句丽后,高句丽东川王曾暂退到北沃沮。 285年扶余王储在遭到北方游牧民族(鮮卑)袭击时也曾逃到沃沮。5世纪初期,高句丽好太王将沃沮完全纳入高句丽版图。 沃沮与东濊同属扶余的分支。语言和习俗与高句丽人相似。他們的地方稱濊地,因為濊人比貊人多很多。有人說火炕是北沃沮人發明。.

新!!: 三国史记和沃沮 · 查看更多 »

沙伴王

沙伴王,234年在位,是朝鲜半岛古国百济的第七任国王,前任国王仇首王的长子。 根据《三国史记》的记载,沙伴王由于太年幼从而迅速被古爾王取代;而《三国遗事》中是说其被废黜。 沙伴王的生平并没有被历史详细的记载下来。然而,他被记录在一些日本的书籍中,如《新撰姓氏録》,这可能表明,沙伴王逊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日本度过的。.

新!!: 三国史记和沙伴王 · 查看更多 »

法興王

法興王()姓金名原宗,是新罗第23代君主,智證王與延帝夫人的长子,妃保道夫人乃炤知麻立干與善兮夫人之女。梁天監十三年即位。法興王四年(517年)四月开始置兵部。十五年因近臣異次頓从高句麗引进佛教。十九年降服金官國主金仇亥(即駕洛國,又稱伽倻後改稱金官),二十三年(536年)始稱年號建元元年,二十七年七月王薨,真兴王嗣位,時年七歲,由太后攝政。 Category:三國時代新羅君主 category:540年逝世 Category:庆州金氏.

新!!: 三国史记和法興王 · 查看更多 »

淵蓋蘇文

渊盖苏文()又名渊盖金,是高句丽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在中国史书上通常避唐高祖李淵諱而称为泉盖苏文。《日本書紀》记为伊梨柯須彌。.

新!!: 三国史记和淵蓋蘇文 · 查看更多 »

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于公元698年到926年,以靺鞨族人的粟末部人为主体民族,沿袭“古肃慎国”的民族基础而建立的君主制、多民族政权,建国者大祚荣。渤海国的前身为各时期的“肃慎”、“挹娄”、“勿吉”等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建国后受唐册封,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居住地牡丹江流域置忽汗州,设忽汗都护府,亦称“渤海都护府”,册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史称“渤海王国”;中国史籍《新唐書》称之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所统治的领土在极盛期时,曾包括今嫩江至松花江河道一线以南的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吉林省大部、辽宁省、滨海边疆区的南半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新!!: 三国史记和渤海国 · 查看更多 »

溫祚王

溫祚王(),姓扶餘(余.

新!!: 三国史记和溫祚王 · 查看更多 »

溫達

溫達可以指:.

新!!: 三国史记和溫達 · 查看更多 »

朝鲜三国时代

朝鮮半島三国时代()是朝鲜半岛427年到公元660年之间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三国鼎立的历史时期。三国的文化和语言相通。宗教原本共同崇尚巫覡宗敎,但在中国文化的日趋影响下,儒家文化和道教传入。4世纪时,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并迅速传播,一度成为三国的国教。668年,新罗於唐朝帮助下征服百济後灭高句丽,因而结束三国时代,并進入统一新罗时代(一说南北国时代)。 在三国时代之前存在的小国家和民族国家包括东濊、沃沮、扶餘、伽倻、-于-山國、耽罗等国,以及有争议的倭人政权任那。.

新!!: 三国史记和朝鲜三国时代 · 查看更多 »

朝鲜王朝实录

#重定向 李朝實錄.

新!!: 三国史记和朝鲜王朝实录 · 查看更多 »

朴堤上

朴堤上是朝鲜三国时期新罗的一位人物。金富轼所著的《三国史记*朴堤上传》中对他有简略的记述。高丽国师一然的《三国遗事》对朴堤上的事迹有着更为生动的描述。新罗讷祇王很想念被倭人当做人质横目下加革+马留的弟弟美海,于是派朴堤上前去解救。朴堤上到倭国后假称自己是新罗弃臣,得到倭王的信任,并暗中接近美海。一天,他趁着海上大雾将美海成功送上离开倭国的船,但自己却被抓住。倭王对他实行了酷刑,让人剥掉他脚底的皮肤,然后让他在锋利的芦苇苇上下+在行走,又将铁烧红,让他站在上面。但他始终都不屈服。最后倭王将他在木岛烧死。.

新!!: 三国史记和朴堤上 · 查看更多 »

惠恭王

惠恭王();姓金名--運,是新罗第三十六代君主,景德王子。八歲即位,由太后攝政。在位十六年,金志貞聚衆圍犯宮闕,惠恭王與后妃爲亂兵所害,上大等金良相、伊飡金敬信擧兵誅志貞,金良相自立爲宣德王。.

新!!: 三国史记和惠恭王 · 查看更多 »

昭聖王

昭聖王或昭成王();姓金名俊邕,是新罗第三十九代君主,元聖王孫,惠忠太子仁謙之子,母聖穆王后金氏。在位二年,太子淸明即位为哀庄王,叔父金彦昇攝政。.

新!!: 三国史记和昭聖王 · 查看更多 »

昔于老

昔于老()是朝鮮三國時代新羅的軍人、高級官僚。第十代國王奈解尼師今長子,母為骨正太子與玉帽夫人之女紅帽夫人,妻為助賁王與阿爾兮夫人之女命元夫人,有一弟名昔利音。(一說是新羅的角干水老之子)奈解尼師今在位時為新羅太子,奈解尼師今逝世後,從兄助賁尼師今繼位,昔于老成為伊伐飡,總攬國政軍政。.

新!!: 三国史记和昔于老 · 查看更多 »

斯多含

斯多含(朝鮮語:사다함,),韓國新羅時代隸屬花郎組織的武將,也是目前保存資料所記載的最早的花郎成員。他是新羅第十七任君主奈密王的七世玄孫,本姓金。.

新!!: 三国史记和斯多含 · 查看更多 »

新大王

200px 新大王(),高句丽第8任君王,名伯固、伯句,公元165年-179年在位。其兄次大王被明临答夫杀后,被拥立为新的高句丽君主。在位期间,曾击败东汉玄菟郡的军队。死后,其子男武继位,即故国川王。 在《三国志·魏书卷30》中,被称为太祖王高宫的儿子,‘宫死,子伯固立’。这里的儿子可能是太组王后代的意思。 《三国史记》将宫、遂成、伯固三代王看成是兄弟,结果在一百多年内只有三兄弟为王,其真实性令人怀疑。如果太祖王真的是121年死,遂成、伯固最可能是宫的曾孙,当然也不排除是宫的孙子的可能性。.

新!!: 三国史记和新大王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新!!: 三国史记和新唐书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三国史记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文周王

文周王()百濟第22代國王。475年至477年在位。蓋鹵王之子。《日本書紀》作汶洲王,《三國遺事》作文明王。 蓋鹵王時期,文周官至「上佐平」(百濟的一等官,相當於中國古代的丞相),輔佐朝政。475年,高句麗長壽王侵犯百濟,曾奉命往新羅求救。不久漢江以北為高句麗所佔,蓋鹵王被殺。文周被百濟遺臣擁為國王,建都熊津(今忠清南道公州市)。 文周王即位後,於476年2月修復大豆山城(今忠清北道清州市),以安置自漢江以北逃至境內的百濟人。同年3月向南朝宋朝貢。476年4月,耽羅國來獻貢物,文周王授予其使者「恩率」(三等官)的位階。 文周王在位期間,以解仇為兵官佐平,王叔昆支為內臣佐平,並執朝政。不久昆支病死,解仇專權用事。這引起了文周王的極大不滿,一度壓制解仇。解仇遂於477年9月暗殺文周王。從此以後,百濟王權旁落,直至武寧王即位後王權才得以恢復。 Category:百濟君主 Category:朝鮮半島遇刺身亡者.

新!!: 三国史记和文周王 · 查看更多 »

文咨王

三国史记中的高句丽世系 文咨王(),又称文咨明王,高句麗第21代王,492年-519年在位。姓高,名羅雲。长寿王之孫,長寿王王子高助多之子,助多早亡,羅雲被立为大孫。長寿王于491年十二月死去,492年文咨王继承王位。中国史書称为「高雲」。 据《三国史记》记载,494年,扶余国王在遭到靺鞨的进攻后,投靠高句丽。文咨明王随后继续向朝鲜半島扩张,百济和新羅结成同盟对抗高句丽。494年,高句丽在薩水(清川江)与新羅交战,新羅退守犬牙城(忠清北道槐山郡),百济派兵3千人援新羅,高句丽军撤退。495年高句丽包围百济雉壤城(黄海道延白郡銀川面),新羅派遣援兵。496年,攻新羅牛山城,失败,497年攻克。503年,百济達率優永入侵水谷城(黄海道新溪郡)。507年,联合靺鞨入侵百济的慰礼城,百濟将高句丽击退。512年九月入侵百濟,攻陷加弗、圓山二城,虜獲男女一千餘人。 国内政策扩大佛教的影响,498年在平壤建造金刚寺。在位28年,519年死去,谥号文咨明王。北魏灵太后追贈他为車騎大将軍。.

新!!: 三国史记和文咨王 · 查看更多 »

文聖王

文聖王();姓金名慶膺,是新罗国第四十六代君主,神武王之子,母真從夫人金氏。在位十九年,諡文聖。因太子金安早逝,叔父憲安王受顧命而立。.

新!!: 三国史记和文聖王 · 查看更多 »

文言文

文言文,也稱漢文,是漢語族諸語言的一種書面語言,起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汉语口语。据学者胡适考证,至中国汉代,文言文已经脱离了日常口语,而当时的书面语(即文言文)已经开始向复古和口语化两个方向发展。至中國唐宋時期,漢語族諸語言的口語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这時,有三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文书面文献的书面语,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動的作品;另一种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即今日的漢文,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翻譯、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第三種則是各語言白話文的源頭,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亦有今日所謂的文言(如明史、清史稿),又有所謂的近代白话,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等。由於文言文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差異。 在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於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以及马来西亚,是士大夫都能通曉的,故文言文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因而能以筆談的方式跨越語言之間的屏障,如19世紀時操朝鮮語的朝鮮王朝雲峴君與清朝大臣吳長慶筆談、20世紀操閩南語的林獻堂與清朝的梁啟超於日本長崎筆談。随着中国的衰落,中國新文化運動导致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地位。.

新!!: 三国史记和文言文 · 查看更多 »

文武王

文武王可能指:.

新!!: 三国史记和文武王 · 查看更多 »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新!!: 三国史记和旧唐书 · 查看更多 »

憲安王

憲安王();姓金名誼靖,一云祐靖,是新罗国第四十七代君主,神武王之弟。因太子早逝,憲安王受顧命而立。在位五年,諡憲安。 Category:統一新羅君主 category:861年逝世 Category:庆州金氏.

新!!: 三国史记和憲安王 · 查看更多 »

憲康王

憲康王();姓金名晸,是新罗国第四十九代君主,景文王之子,母文懿王后金氏。在位十二年,諡憲康,葬於菩提寺東南。同母弟金晃立為王。.

新!!: 三国史记和憲康王 · 查看更多 »

憲德王

憲德王();姓金名彦昇,是新罗第四十一代君主,昭聖王母弟。哀莊王十三岁即位时,叔父憲德王攝政,哀莊王十年,憲德王與其弟金悌邕入內作亂,哀莊王被弑,憲德王自立爲王。十四年以母弟金秀昇爲太子。在位十八年,諡憲德,葬於泉林寺北。.

新!!: 三国史记和憲德王 · 查看更多 »

敬順王

敬順王,姓金名傅,是新罗国君主,伊飡金孝宗之子,文聖王的裔孫,母桂娥太后金氏是憲康王之女。927年甄萱攻陷新罗金城,景哀王被捉后自尽,甄萱扶持金氏王族后裔的金傅为新罗国王,金傅在位八年,935年讓國于高麗,新罗國被除爲慶州。高麗太祖王建将长女乐浪公主许给金傅为妻,封爲觀光順化衛國功臣上柱國樂浪王政丞,食邑八千戶,位在太子之上,居于神鸞宮,仍以新罗旧都庆州交其治理。高丽景宗三年四月四日(978年5月13日)薨,諡为敬順,葬于長湍府南八里聖居山癸坐丁向原。.

新!!: 三国史记和敬順王 · 查看更多 »

慈悲麻立干

慈悲麻立干(),新羅第20代君主。父為奈勿王與保反夫人之長子訥祇麻立干,母為實聖麻立干與內留夫人之女阿孝夫人,妃為叔父未斯欣(美海)與紫我夫人之女巴胡夫人。 公元474年,高句麗長壽王大舉入侵百濟,百濟蓋鹵王請求援軍,慈悲麻立干出兵救援。未至,百濟已陷,而蓋鹵王被殺。慈悲麻立干卻因此奠定「羅濟同盟」至公元6世紀。 死後,其子炤知麻立干繼位。.

新!!: 三国史记和慈悲麻立干 · 查看更多 »

慕本王

慕本王(모본왕,),姓高(고)名解憂(해우),又名愛婁(애루)、莫來(막래),是高句麗的第5代君主,是前兩任君主大武神王高無恤的嫡子、前任君主閔中王的侄兒。他於公元32年十二月(?)被冊立為高句麗的太子,44年十一月(?)大武神王駕崩時,由於年紀尚幼,所以並未有繼位,其叔叔閔中王繼任高句麗君主。至48年,閔中王駕崩,解憂繼任王位。.

新!!: 三国史记和慕本王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新!!: 三国史记和曹魏 · 查看更多 »

景德王

景德王();姓金名憲英,是新罗第三十五代君主,圣德王第四子,孝成王同母弟。在位二十四年,諡景德,太子乾運時年八歲即位,是为惠恭王,太后攝政,葬景德王于毛祇寺西南。.

新!!: 三国史记和景德王 · 查看更多 »

景哀王

新羅景哀王();姓--名魏膺,是新罗第五十五代君主,神德王之子,景明王之弟,生母為憲康王之女義城王后。在位四年,諡景哀。陵墓位於慶州市拜洞。 在新羅末期的混亂中即位後,就不斷受到王建、甄萱等強大新興勢力的壓迫。景哀王三年(926年)10月,后百济甄萱攻陷新罗金城,景哀王时正与王后和妃嫔遊鲍石亭,结果俱为百济兵所擄獲(歷史記载甄萱強行逼迫景哀王王后與嬪妃淫亂之),並逼迫景哀王自尽。高丽太祖王建领兵赴援,大败而归,王建仅以身免。甄萱将金氏王族后裔金傅扶上了新罗国王的宝座,是为敬順王。 Category:後三國時代新羅君主 category:927年逝世.

新!!: 三国史记和景哀王 · 查看更多 »

景明王

景明王();姓--名昇英,是新罗国君主,神德王之子,母資成王后金氏。在位八年,諡景明,弟--魏膺继位。 景明王二年(918年),弓裔被手下大將王建起兵驱逐,王建自立为王,6月弓裔在出亡的路上被杀。王建即位于鐵原京,自称为高句丽的后继者,定国号为高丽,定年号为天授。正式形成了高丽、后百济、新罗后三国的局面。 Category:後三國時代新羅君主 Category:924年逝世.

新!!: 三国史记和景明王 · 查看更多 »

景文王

景文王();姓金名膺廉,一云凝廉,是新罗国第四十八代君主,阿飡金啓明之子,僖康王孫,母光和夫人--氏。在位十五年,諡景文。太子金晸立為王。 《三國遺事》中的景文王說話,主人公為景文王。.

新!!: 三国史记和景文王 · 查看更多 »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新!!: 三国史记和晋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三國史記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