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中东路事件

指数 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Конфликт на 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ой железной дороге),是中華民國和苏联于1929年发生的一次武装冲突。.

104 关系: 十月革命卡倫戰鬥南满铁路叶剑英双城子同江市同江之役吕荣寰富农富錦戰鬥密山戰鬥丁超帝国主义中俄密约中國中國共產黨中国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國旗东北军东北易帜九一八事變京哈铁路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五色旗张学良张作相张焕相张景惠伯力伯力会议议定书俄罗斯俄罗斯帝国北平市國民政府刘伯承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周濂哈尔滨市唐德剛冯玉祥八一宣言关东军关税兴凯湖皇姑屯事件王家桢王樹常王正廷...王明租借地租界第三国际綏芬河戰鬥绥滨县瓦西里·布留赫尔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產經新聞莫德惠莫斯科萬福麟青天白日勳章额尔古纳河西伯利亞鐵路贫农黑瞎子岛黑龙江达利涅列琴斯克达赉诺尔范其光胡毓坤郭同蒋作宾蔡运升蔣中正长春市苏联苏联农业集体化陈独秀T-18坦克T18李鴻章東寧戰鬥東甯縣戰鬥東清鐵路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武装保卫苏联汪清戰鬥治外法权沙皇俄国清朝清朝滅亡满洲国滨洲铁路滿州里戰鬥海军省海拉尔区斯大林日俄战争日本旅顺口区扎贲诺尔1932年苏联大饥荒 扩展索引 (54 更多) »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新!!: 中东路事件和十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卡倫戰鬥

卡倫戰鬥發生於1929年8月16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黑龍江,是中東路事件的戰鬥之一。卡倫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东北軍,另一方為蘇軍。.

新!!: 中东路事件和卡倫戰鬥 · 查看更多 »

南满铁路

南满铁路是中國東北的一條鐵路的旧称。原属于1897年至1903年由沙俄所筑中东铁路南下支线(哈尔滨至旅顺)的长春至旅顺段。1897年8月与中东铁路干线同时动工,自旅顺向北、自哈尔滨向南同时铺设,1902年12月完工,1903年7月通车。属于宽轨铁路(1524mm)。 日俄战争期间,中东铁路支线旅顺至公主岭段被日军占领,改为與日本國內相同的窄轨轨距(1067mm)。當時所使用的機車有部分於改建為标准轨距後被賣至台灣,供當時興建中之縱貫線鐵路使用(當時被編為80號型,戰後改稱為CK80型)。1905年日俄《朴次茅斯和约》规定以长春宽城子站为界,以南的铁路交给日本,改称为南满铁路。 为管理南满铁路,日本于1906年11月26日成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总部设在东京。於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成立後,將战時所修改的窄轨轨距再更改為标准轨距。該公司后又获得了安奉铁路(安东至奉天)、抚顺铁路(奉天至抚顺)、牛庄铁路(大石桥至营口)的路权,其铁路從奉天再向東延,直達中朝边境的安东,与朝鲜半岛的铁路系统连接起來。 南满铁路更改为标准轨距后,进行了一系列提速改造,1907年至1934年全线建成复线。1934年,牵引亚细亚号列车的太平洋7型蒸汽机车在南满铁路运行测试中达到了130km/h的最高时速。 抗日战争胜利後,南满铁路被中国收回,和旧中东铁路合併为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现以沈阳北站为界,分属京哈铁路和瀋大鐵路。此外,东北按照习惯,将原南满铁路称为“长大铁路”(长春至大连)。.

新!!: 中东路事件和南满铁路 · 查看更多 »

叶剑英

叶剑英(),原名宜伟,字沧白,汉族,廣東梅县客家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叶剑英早年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参与北伐战争。1927年12月,组织广州起义。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等职务,参与历次反围剿战役及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参谋长、中央军委参谋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后委书记、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北平聯合辦事處主任,為接管北平做了大量的工作。同年參加中共代表團,同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廣州市市長,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委等职务,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卷入“二月逆流”案。林彪事件后,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他与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等人联手策划怀仁堂事变,逮捕四人帮成员。此后担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廢除國家主席時期相當於國家元首)等職。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于广州红花岗烈士陵园。.

新!!: 中东路事件和叶剑英 · 查看更多 »

双城子

雙城子,俄文稱「烏蘇里斯克」(Уссури́йск),是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一個城市,坐落在兴凯湖平原上,科马罗夫卡河和拉科夫卡河之间,距离海参崴112千米,双城子面积为3690平方千米。城市的主要工业为食品加工。因为双城子是铁路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双城子又有机车修理工业,其中之一的大型双城子机车工厂建于1895年,是当时的双城子铁路主要的维修工厂。 在2015年,双城子人口为168,137人,是滨海边疆区第二大城市(次于海参崴),其所在的双城子市在2015年人口总共为194,250人。 雙城子最早在1866年被沙俄命名作尼古拉斯科耶(Nikolskoye,Нико́льское)。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修建,1898年改名为尼科利斯克-烏蘇里斯基(Nikolsk-Ussuriysky, Нико́льск-Уссури́йский)。1934年7月22日,设立尼科利斯克-烏蘇里斯基州,州府驻尼科利斯克-烏蘇里斯基市。。1935年改称伏罗希洛夫市。1956年改称乌苏里斯克市。.

新!!: 中东路事件和双城子 · 查看更多 »

同江市

同江市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与黑龙江的右岸。也称拉哈苏苏。拉哈苏苏在为赫哲语中是“老屋”的意思。该市目前为国家级贫困县。.

新!!: 中东路事件和同江市 · 查看更多 »

同江之役

同江之役是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苏联和中国一次大规模武装冲突。 1929年10月12日5时,苏联以800余骑兵、3000余步兵,配合以40余辆坦克,向中国境内同江守军发起进攻。同时,苏联阿穆尔河舰队出动8艘舰艇,由指挥官斯加斯克率领,进攻尹祚干率领的中国江防舰队,由于开展地区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故又名三江口中苏海战。 苏联海军舰种齐全,火力强大,很快便压制住了中国方面的火力。但守军将领沈鸿烈预先以一艘拖船“东乙号”搭载2门大炮埋伏于交战地区附近的芦苇丛中,偷袭苏军旗舰“雪尔诺夫”号得手,因而双方形成僵持。9时日出,苏军出动15架战机掌握了战场的制空权,战局急转直下。中方6艘江防舰艇5艘被击沉,1艘重伤退出战场。 苏方陆军随即渡过黑龙江,向同江进攻,中国守军有东北海军陆战队第一大队和陆军一个营,坚守5个小时后被全歼。下午2时,苏联占领同江,次日退出,但保留了对黑瞎子岛的占领。 根据中方公布的战报,中方损失士兵900人左右,江防舰队失去战力,苏方损失士兵700人左右、舰队旗舰“雪尔诺夫”号等三艘被击沉、两艘重伤、飞机被击落两架。苏方战报未知。.

新!!: 中东路事件和同江之役 · 查看更多 »

吕荣寰

吕荣寰(),字维东,奉天省抚顺人,中华民国及满洲国律师、政治人物。.

新!!: 中东路事件和吕荣寰 · 查看更多 »

富农

#重定向 阶级成分.

新!!: 中东路事件和富农 · 查看更多 »

富錦戰鬥

富錦戰鬥發生於1929年10月,地點則是在中國黑龙江合江北一帶,是中東路事件的戰鬥之一。富錦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東北軍,另一方為苏軍。.

新!!: 中东路事件和富錦戰鬥 · 查看更多 »

密山戰鬥

密山戰鬥發生於1929年8月2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吉林一帶,是中東路事件的戰鬥之一。密山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东北軍,另一方為蘇軍。.

新!!: 中东路事件和密山戰鬥 · 查看更多 »

丁超

丁超()字潔忱,盛京将軍管轄区奉天府興京厅(今新賓满族自治县)人,中華民国、满洲国军事将领。.

新!!: 中东路事件和丁超 · 查看更多 »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Wiley-Blackwell.

新!!: 中东路事件和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是俄罗斯帝国與清朝政府於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签订的条约,中俄文共19頁。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保存。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因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清朝贖回遼東半島,联俄抵禦日本勢力成為清朝外交政策之一。1896年5月初,清政府钦差头等出使大臣李鸿章赴圣彼得堡,庆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沙俄以中俄共同防日为名,利诱贿赂李鸿章与其财政大臣謝爾蓋·維特、外交大臣羅拔諾甫秘密谈判,并于6月3日签订此约。.

新!!: 中东路事件和中俄密约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中东路事件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新!!: 中东路事件和中國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中国东北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简称中国东北、东北、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個地理大区,也属于第二阶梯的经济大区。中國東北在永乐遷都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現在的中国东北地区,廣義上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风土文化相近的内蒙古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所构成的地区,狭义上则仅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内。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总量33367亿元,占中国全国的8.38%,人口1.2亿,占中国全国总人口的9.18%。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东三省是全国生育率最低的三个省,总和生育率为0.74至0.76,仅为世代更替水準的三分之一。.

新!!: 中东路事件和中国东北地区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中东路事件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中东路事件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國旗是中華民國的國家象徵之一,建國初期曾採用五色旗,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後被現今設計取代。其由孫中山提議,將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置於紅旗的左上角而成,故又稱「青天白日滿地紅」;後經國民政府立法定為國旗,並在國民革命軍(中華民國國軍前身)北伐勝利後頒行全國。 《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章總綱第六條明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旗上三色分別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同時亦代表中華民國以三民主義肈建之初衷。除中華民國各級政府機關必須懸掛外,亦使用於其邦交国家及外交使節訪問、或遇特殊慶典等。.

新!!: 中东路事件和中華民國國旗 · 查看更多 »

东北军

東北軍为中华民国时東北的奉系军阀武装,是当时中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東北易帜之后,编为國民革命軍东北边防军,纳入南京中央政府军系统,拥有兵力约三十万。.

新!!: 中东路事件和东北军 · 查看更多 »

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指皇姑屯事件之後,統治中國東北地區的奉系軍閥將領张学良將原來懸掛的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並於1928年12月29日通電南京,宣稱接受國民政府管轄的一個歷史事件。此舉標誌著國民革命軍北伐的結束、國民政府完成中國統一、以及北洋政府時期的正式結束。 由於當時外蒙古已宣布獨立,加上原北洋政府僅於西藏設立代表處而並未進駐軍隊,張學良獲得國府除外交以外之軍政大權照舊的實質權力,服膺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政府,故實現了當時中國的南北統一。.

新!!: 中东路事件和东北易帜 · 查看更多 »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滿洲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和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隊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滿铁路为藉口而侵占瀋陽。事变後三个月之內,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3月1日满洲国成立。事變爆发后,日本國會和以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日本內閣權力下降,日本军部主战派地位上升,中日矛盾激化。 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因此中國軍對未能有組織的抵擋日軍的進攻,日軍快速地佔領了滿洲。此事件也成為西安事變的導火線。 9月18日则被中華民國視為「国耻日」。.

新!!: 中东路事件和九一八事變 · 查看更多 »

京哈铁路

京哈铁路是中国一条从北京通往哈尔滨的干线铁路。京哈鐵路是全线双线电气化铁路,連接中國的華北與東北地區,是東北三省的核心鐵路幹線。目前大多数由东北方向往北京的列车均经由京哈新线运行,其他少部分绕经天津。 原京哈铁路(旧线)经丰台、天津、唐山、秦皇岛、沈阳、长春至哈尔滨,由原京奉铁路(北京至沈阳)和原南满铁路(连京线部分、京滨线)组成,全线在1912年接通。2006年12月31日起,京秦铁路、秦沈客运专线和原哈大铁路哈尔滨至沈阳段合并为京哈铁路。目前京哈铁路的新线起点北京站,经唐山、秦皇岛、葫芦岛、锦州、盘锦、沈阳、铁岭、四平长春到达终点哈尔滨站,全长1249公里。 各段铁路往往有多个名称。例如,北京经过永定门、丰台、廊坊至天津的铁路,同时属于京哈线、京山线、京沈线、京沪线的组成部分。为避免命名的歧义性,在实际工作中,铁道部使用的铁路线路名称分别为京山线、沈山线、哈大线,并不使用京哈线、京沈线等名称。2006年12月31日18时起,取消了京山线名称,北京至天津南仓段并入京沪线,天津南仓站至山海关段改称津山线。.

新!!: 中东路事件和京哈铁路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y Ksawerowicz Rokossowski,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是苏联元帅,生于波兰華沙市;母親是俄羅斯人、父親是波蘭人,故其與波蘭有著密切的聯繫。他是苏联陆军統帥及軍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蘇戰爭中與朱可夫和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3架馬車之一,以頭腦冷靜沉穩及處亂不驚而聞名於世。他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組織指揮不少重大戰役,主要包括:斯摩棱斯克戰役、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及柏林戰役等,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指挥过方面军最多的将领,被譽為“常勝元帥”及“逆境英雄”,2002年俄羅斯軍事學院評定排名第3。.

新!!: 中东路事件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五色旗

五色旗是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執政的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所採用的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比例为5:8。红、黄、蓝、白、黑分別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

新!!: 中东路事件和五色旗 · 查看更多 »

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小六子、双喜,中華民國陸軍一级上将。中国奉天省海城人。生於台安縣桑林,人稱“少帅”,奉系军阀領袖张作霖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享嵩壽100歲。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楊虎城向蔣中正「兵諫」,12月25日,張學良釋放蔣中正,並隨蔣中正回到南京。12月30日被判刑十年,雖然五日後即被特赦,但而後一直遭到蔣中正軟禁。國共內戰時,張學良亦被安排來臺,先後曾居住於高雄壽山、西子灣、新竹五峰鄉清泉部落。蔣經國執政時,張學良依然遭軟禁於臺北市復興崗,直到李登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九十三歲的張學良才重獲自由,定居美國夏威夷,軟禁長達半世紀,可說是被兩蔣幽禁一生。由於西安事變,中華民國政府官方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對張評價不同。台灣公共電視在張不再被軟禁後,製作一部以其口述為主之記錄片。.

新!!: 中东路事件和张学良 · 查看更多 »

张作相

張作相(),字輔臣(又作輔忱)。原籍直隶省深州花盆镇(今属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生于盛京将軍管轄区錦州府義州南杂木村(今凌海市班吉塔镇杂木林子村)。中华民国军事将领。為有「吉林抗日第一人」之稱的馮占海之姨夫。.

新!!: 中东路事件和张作相 · 查看更多 »

张焕相

#重定向 張煥相.

新!!: 中东路事件和张焕相 · 查看更多 »

张景惠

张景惠(),字叙五,今辽宁省台安县人。軍人,滿洲國第2任國務總理大臣。窦应泰,从土匪头目到伪满总理大臣的张景惠,民国春秋1998年第01期.

新!!: 中东路事件和张景惠 · 查看更多 »

伯力

伯力(v),也稱「哈巴羅夫斯克」(a),位於黑龍江及烏蘇里江交界處東側,中俄边界处,北距海参崴,為俄羅斯聯邦遠東聯邦管區行政中心(2002年起)、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首府。其俄文名源於俄國人葉·帕·哈巴羅夫。根據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伯力的人口數量達600,623人;到了2002年俄羅斯人口普查,伯力的人口數量降至583,072人。.

新!!: 中东路事件和伯力 · 查看更多 »

伯力会议议定书

伯力会议议定书,是中国军阀张学良和苏联政府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于苏联伯力的一款议定书。该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中东路事件告一段落,但议定书本身从未能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正式承认。.

新!!: 中东路事件和伯力会议议定书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中东路事件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中东路事件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北平市

北平市,簡稱「平」,舊稱北京,為中華民國在兩岸分治前設置的12個直轄市之一,並在1928年(民國十七年)以前為首都。當時是中國的第一大城市,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综合水平远超南京。.

新!!: 中东路事件和北平市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中东路事件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刘伯承

刘伯承(),名明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曾用名刘伯坚。中国现代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四川省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人。 刘伯承早年从军,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右眼负伤致残。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刘伯承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等职,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129师师长,开辟晋冀鲁豫边区,并参加百团大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他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指挥淮海战役等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等职。1958年,刘伯承因所谓“教条主义”被彭德怀等批判,此后淡出军界,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病逝。.

新!!: 中东路事件和刘伯承 · 查看更多 »

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

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1448頁,「Karakhan, Lev Mikhailovich」條。(Ле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арахан,亞美尼亞語:Կարախանյան Լեւոն Միքայելի,拉丁轉寫:Lev Mikhailovich Karakhan,),蘇聯外交官,亚美尼亚人,生於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死於莫斯科。 1917年起成為俄國共產黨黨員。同年與越飛、托洛茨基一起擔任《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裡的俄方代表團的秘書。1918-1920任苏俄外交事务全权代表。1919年7月对中国发表《加拉罕宣言》,声明放弃俄罗斯帝国时期对华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然而此宣言并无国际法意义最终被斯大林否决。1927-1934年,再次擔任外事人民委员。1921年出任蘇聯駐波蘭大使。 1924年7月31日-1926年9月10日,他擔任苏联駐中國大使,在1924年代表蘇方與北洋政府簽訂《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1925年1月20日,加拉罕与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签署《日苏基本条约》,2月26日在北京互换批准书。1926年9月,因中东铁路问题,在张作霖的强烈抗议下,加拉罕撤离中国。 1934年後擔任駐土耳其大使。 1937年在大清洗中被逮捕处死。.

新!!: 中东路事件和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 · 查看更多 »

周濂

周濂()遼寧開原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东北军将领。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08页.

新!!: 中东路事件和周濂 · 查看更多 »

哈尔滨市

哈尔滨(a),简称哈市,别名冰城、東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位于中国東北平原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的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哈尔滨是20世纪中国的工业重镇,是东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国省会城市中辖区面积最大、辖区户籍人口第二多的特大城市,现辖9区、2市、7县,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继重庆、北京、天津之后为全国第四;市辖区人口553.7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哈尔滨地区常住人口1063.60万人,列全国第八位。 哈尔滨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是冰雪旅游和避暑胜地,以其每年一度的国际冰雪节和浓郁的欧陆风情而闻名,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由于其地理位置,哈尔滨在近现代深受俄罗斯影响。1912年,哈爾濱的俄國僑民有43091人,佔當年哈爾濱人口73.7%。至今哈尔滨的城市建筑风格很多俄式、欧式建筑遍布市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的国际化都市之一。今天,哈尔滨依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俄罗斯博览会的中方永久轮值举办城市。哈尔滨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欧亚第一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根据国务院2013年批复的《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哈尔滨市为沿边开发开放通道中心,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哈长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010年6月22日,哈尔滨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音乐之城”。.

新!!: 中东路事件和哈尔滨市 · 查看更多 »

唐德剛

唐德剛(Te-Kong Tong,),生於中華民國安徽省合肥,美籍華人學者,歷史學家、傳記文學家、紅學家。唐德剛在口述歷史方面有重大貢獻,著有《李宗仁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顧維鈞回憶錄》等。另外還有一大貢獻是關於中國近代演變等“歷史三峽”説。.

新!!: 中东路事件和唐德剛 · 查看更多 »

冯玉祥

冯玉祥(),譜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生長於直隸省保定府(今河北省保定市)。民国军阀,本屬直系軍閥,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倒戈,改所部為國民軍,後敗退西北,自成勢力。唐德剛著、張學良口述:《張學良口述歷史》,台北:遠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西北军领袖。1935年,晉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馮玉祥軍旅一生,擅长见风使舵,八次临阵倒戈。故民間有“倒戈將軍”之稱。.

新!!: 中东路事件和冯玉祥 · 查看更多 »

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全名為《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是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长王明依第三國際指示,在莫斯科以中國共產黨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名義發表。内容主旨是要求停止内战,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保衛蘇聯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戴晴,《在如來佛掌中: 張東蓀和他的時代》,第221页.

新!!: 中东路事件和八一宣言 · 查看更多 »

关东军

東軍是1919年至1945年大日本帝國駐紮在中华民国东北地区(1932年至1945年间为滿洲國)的部隊。.

新!!: 中东路事件和关东军 · 查看更多 »

关税

稅,是指国家授权海关对出入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关税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最高行政单位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对于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而言,关税往往是国家税收乃至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新!!: 中东路事件和关税 · 查看更多 »

兴凯湖

兴凯湖或汗卡湖(俄语:О́зеро Ха́нка),是位于中国和俄罗斯边境的界湖,距中国黑龙江省密山市35公里。其面积4380平方公里,是全中國境內的第二大湖泊,仅次于青海省的青海湖。該湖在俄罗斯境内水面约为3030平方公里(72%),而在中国境内水面1160平方公里(28%)。.

新!!: 中东路事件和兴凯湖 · 查看更多 »

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铁路上被暗殺的事件。 1928年6月4日5点30分,张作霖乘坐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皇姑屯车站三孔桥时,火车被预埋的炸藥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案發皇姑屯站以东,史称皇姑屯事件。當時在日本國內,由於沒有公佈兇手,日本政府一直以「滿洲某重大事件」代稱。.

新!!: 中东路事件和皇姑屯事件 · 查看更多 »

王家桢

王家楨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中东路事件和王家桢 · 查看更多 »

王樹常

王樹常,字庭五,号霆午,中國遼寧省瀋陽市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新!!: 中东路事件和王樹常 · 查看更多 »

王正廷

王正廷(),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浙江奉化人。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官、体育活动家,基督教人士,欧美同学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创始人之一。.

新!!: 中东路事件和王正廷 · 查看更多 »

王明

王明(),男,原名陈绍禹(一说陈绍玉),字露清,安徽金寨县双石乡(现属安徽六安市)码头村人,中國共產黨前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新!!: 中东路事件和王明 · 查看更多 »

租借地

租借地是一國於約定期限內以租借方式,向他國取得管轄權的地區。租借國多憑以武力或不平等條約強占租借地,但出租國仍保有最後的主權,可於約定期滿後將之收回。 现代历史上的租借地很容易与一国在另一国的军事基地混淆。事实上后者的行政权和司法权仍归原主权国所有。 此行為可細分為割讓和租借兩種(稱為「租借」並不精確,因為取得國不一定要付出租金)。例如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分別由《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割讓與英國,沒有限期(兩條文使用的字眼分別為「常遠據守主掌」及「永租在案」);而新界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給英國,有明確限期(99年)。.

新!!: 中东路事件和租借地 · 查看更多 »

租界

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等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其特点是外人侵夺了当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他一些国家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不受本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新!!: 中东路事件和租界 · 查看更多 »

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缩写为Коминтерн),通称第三国际(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

新!!: 中东路事件和第三国际 · 查看更多 »

綏芬河戰鬥

綏芬河戰鬥發生於1929年7月19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松江東境一帶,是中東路事件爆發前的衝突之一。綏芬河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东北军,另一方為苏联红军。.

新!!: 中东路事件和綏芬河戰鬥 · 查看更多 »

绥滨县

绥滨县是黑龙江省鹤岗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上黑龙江与松花江汇流的夹角地带。 面积3360平方千米,人口19万。该县目前为国家级贫困县。.

新!!: 中东路事件和绥滨县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布留赫尔

#重定向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

新!!: 中东路事件和瓦西里·布留赫尔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又译楚伊科夫) (俄语: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 ),苏联元帅。.

新!!: 中东路事件和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 查看更多 »

產經新聞

《產經新聞》是日本的全國性報紙之一,由富士產經集團旗下的產業經濟新聞社(產經新聞社)所發行。其報社宣稱2011年每日發行量为日刊160万,晚报53万,日报的发行量位居全日本第七位(前六位分別為《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中日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东京体育》)。其前身是1933年(昭和8年)6月20日在大阪創刊的《日本工業新聞》。1969年5月至1988年間,報頭題字曾一度改為《サンケイ新聞》。该报近年经营不振,业绩不佳,需要富士产经集团对其进行资金支持。 該報的宣傳口號是「不避諱,不一窩蜂,講重點的报纸」,立場偏右,较为亲近自民党,有媒体称其為“自民党推销员”。.

新!!: 中东路事件和產經新聞 · 查看更多 »

莫德惠

莫德惠,满族,莫塔哈利氏,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字柳枕,吉林双城人(今属黑龙江)。.

新!!: 中东路事件和莫德惠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新!!: 中东路事件和莫斯科 · 查看更多 »

萬福麟

萬福麟()字壽山,祖籍直隸寧河(今天津市寧河縣)官庄。吉林将軍管轄区吉林副都统管轄区長春厅(今吉林省農安縣)人。中华民国陸軍二級上將。.

新!!: 中东路事件和萬福麟 · 查看更多 »

青天白日勳章

青天白日勳章,又稱青天白日大藍綬帶,為中華民國的軍職勳章,頒授對象是保家衛國、抵禦外侮的有功軍職人員。其等級僅次於國光勳章,目前獲頒人數計有210人。 此章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5月15日由國民政府公布《陸海空軍勳章條例》(現《陸海空軍勳賞條例》)時頒行。.

新!!: 中东路事件和青天白日勳章 · 查看更多 »

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Argun)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俄罗斯联邦外貝加爾邊疆區之间,自南偏西流向北偏东,蜿蜒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额尔古纳河和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交汇后形成黑龙江。 位于呼伦贝尔盟境内的呼伦湖的湖水向北注入额尔古纳河,呼伦湖上游是发源于蒙古国的克鲁伦河。在呼伦湖北面几十公里满洲里东部,发源于大兴安岭的海拉尔河从东面汇入额尔古纳河。之后在额尔古纳市西部根河流入额尔古纳河。以海拉尔河为源,到与石勒喀河交汇处为止,额尔古纳河全长1620公里,其中海拉尔河622公里。额尔古纳河总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 额尔古纳河和斡难河、克鲁伦河同时被称为蒙古人的摇篮。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至今,额尔古纳河一直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 分类:俄罗斯河流 分类:内蒙古河流 Category:黑龍江水系 Category:中俄邊界.

新!!: 中东路事件和额尔古纳河 · 查看更多 »

西伯利亞鐵路

西伯利亞鐵路(Transsibirskaya magistral),又稱西伯利亞大鐵路,是一連串連接莫斯科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鐵路網絡。全長9,289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線。該線設有通往蒙古國、中國和北韓的支線。此線自1916年連接莫斯科和海參崴。 此鐵路在1891至1916年在亞歷山大三世和皇太子尼古拉(後來的尼古拉二世)委托下交由俄羅斯政府監督興建。鐵路在完工以前已經吸引不少遊客寫下遊記。俄羅斯也表達了透過連接西伯利亞鐵路和瓜達爾港參與中巴經濟走廊的意願。.

新!!: 中东路事件和西伯利亞鐵路 · 查看更多 »

贫农

#重定向 阶级成分.

新!!: 中东路事件和贫农 · 查看更多 »

黑瞎子岛

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或熊瞎子岛,满语称摩林乌珠岛(a;意为“马头”),俄罗斯称大乌苏里岛(Остров Большой Уссурийский),是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一个岛系,由包括银龙岛、黑瞎子岛在内的93个岛屿和沙洲组成。 清朝末年,俄罗斯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條約将原属于中国的外东北据为己有,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成为两国国界。1929年中东路事件时,苏联军队进占黑瞎子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声索黑瞎子岛主权。至2004年,中俄两国重新勘定国界,将黑瞎子岛一分为二,其中西部回归中国。.

新!!: 中东路事件和黑瞎子岛 · 查看更多 »

黑龙江

黑龙江(a;“萨哈连”意为“黑”,“乌拉”意为“水”;Амар мөрөн,“哈拉穆连”),俄罗斯称之为阿穆爾河(Reka Amur,;此詞來自通古斯語族,意為「大河」或「大水」),是亚洲东北部的一条河流,发源于蒙古国肯特山东麓,在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处形成。经过中国黑龙江省北界与俄罗斯遠東聯邦管區南界,之後以東北向穿越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最終流入韃靼海峽。其主流长2824千米,若以海拉尔河为源头计算,则总长度约4444公里,若以克魯倫河為源頭計算,則總長度5498公里。 黑龙江是中国四大河流之一、世界十大河之一。從清朝立國至19世纪中期以前,黑龙江完全為中國內河,至19世纪中后期沙俄强行占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之后,才成为中俄界河。後來蒙古國獨立,遂流經三個國家。2004年,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将两国国界以黑龙江为基本界限划清。.

新!!: 中东路事件和黑龙江 · 查看更多 »

达利涅列琴斯克

达利涅列琴斯克(Дальнере́ченск)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座城市。位于乌苏里江东岸伊曼河口南岸。2002年人口30092人,1989年时人口33596人。面积108平方公里。 原为中国领土,称为伊曼(一作亦麻、伊瞒、尼满,皆为满语音译,意为“山羊”)。明朝在此地设有亦麻河卫,清朝该地属于吉林将军辖地。1860年,根据《北京条约》,该地并入沙俄,仍称伊曼(Иман)。1972年苏联政府将其更名为“达利涅列琴斯克”,意为“遥远的河流”。.

新!!: 中东路事件和达利涅列琴斯克 · 查看更多 »

达赉诺尔

达赉诺尔可以指:.

新!!: 中东路事件和达赉诺尔 · 查看更多 »

范其光

范其光()字冰澄,江苏江宁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清末民初铁路工程师。.

新!!: 中东路事件和范其光 · 查看更多 »

胡毓坤

胡毓坤()字凌塵,遼寧海城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新!!: 中东路事件和胡毓坤 · 查看更多 »

郭同

郭同()字天镜,号天流,江西省上饶县枫岭头乡岩山地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实业家、记者。.

新!!: 中东路事件和郭同 · 查看更多 »

蒋作宾

#重定向 蔣作賓.

新!!: 中东路事件和蒋作宾 · 查看更多 »

蔡运升

#重定向 蔡運升.

新!!: 中东路事件和蔡运升 · 查看更多 »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新!!: 中东路事件和蔣中正 · 查看更多 »

长春市

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的省会,副省级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天然地理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以及东北地区实力最强的综合大学——吉林大学設在此處,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1932年3月至1945年8月间为满洲国首都新京。 2010年长春常住人口7,677,089人。长春户籍居民包括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等38个民族。长春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市区内居住着30多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侨,包括日本人、韩国人、欧洲人、北美人、阿拉伯人等。 长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和最早的电影工业基地。长春市同时为中国沿边开放城市。.

新!!: 中东路事件和长春市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中东路事件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农业集体化

農業集體化(Коллективиза́ция),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為宣導共產主義,於1930年1月5日所推行之政策。.

新!!: 中东路事件和苏联农业集体化 · 查看更多 »

陈独秀

(),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科举名--生,留学日本时名由己,办《安徽俗话报》时名三爱,辛亥革命后始名陈独秀,办《每周评论》时名只眼,号实庵。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1921年作为总书记的他,反对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大量金钱和鸦片(代替货币以方便在中国南方变现)援助,但反对无效。他于1927年7月被共产国际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中苏正在中国东北开战,他反对当时中共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之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开始向托洛茨基主义靠拢,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于1931年主持建立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

新!!: 中东路事件和陈独秀 · 查看更多 »

T-18坦克

T-18坦克是苏联第一种自行设计的量产坦克,其原型为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生产的轻型坦克雷诺FT-17坦克以及1921年苏俄在此基础上制造的俄罗斯雷诺坦克。.

新!!: 中东路事件和T-18坦克 · 查看更多 »

T18

没有描述。

新!!: 中东路事件和T18 · 查看更多 »

李鴻章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中东路事件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東寧戰鬥

東寧戰鬥發生於1929年11月28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吉林一帶,是中東路事件的戰鬥之一。東寧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东北軍,另一方為苏軍。.

新!!: 中东路事件和東寧戰鬥 · 查看更多 »

東甯縣戰鬥

東甯縣戰鬥發生於1929年8月4日的中國松江東一帶,是国民政府時期的戰鬥之一。東甯縣戰鬥的交戰雙方為东北軍和苏軍。.

新!!: 中东路事件和東甯縣戰鬥 · 查看更多 »

東清鐵路

东清铁路(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缩写为 КВЖД)指俄罗斯帝国修筑的从俄国赤塔经中國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海參崴的铁路中在中国境内的一段铁路系统总称,简称“东清路”。中華民國成立后称中国东省铁路、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中东路。满洲国和苏联共同运营时期北段改称北满铁路,南段改称南满铁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控制该铁路,称为中国长春铁路,簡稱中長鐵路(Китайская Чанчуньск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此鐵路係以哈爾濱為中心,往西延伸至滿洲里(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內),往東延伸至綏芬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往南延伸至大連/旅顺,路線呈丁字型,全長約2400公里。.

新!!: 中东路事件和東清鐵路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

格奥尔基·迪米特罗夫·季米特洛夫(Георги Димитров Михайлов;),通常被称为格奥尔基·米哈伊洛维奇·季米特洛夫(Георг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имитров),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

新!!: 中东路事件和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 · 查看更多 »

武装保卫苏联

1928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布哈林在会上作了《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报告,提出了“第三时期”理论。“第三时期”又被称为革命或战争时期,这一理论完全是以苏俄的利益为导向制定的。当时斯大林担心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准备对苏战争,因而共产国际就号召各国共产党拥护苏联,反对对苏进攻,并将进攻苏联的战争转化为推翻各国资本主义统治的革命。 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后,共产国际远东局明确要求中共中央要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并组织大规模的反对国民党和拥护苏联的群众示威。对此,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李立三、向忠发、周恩来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他们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在8月1日“反帝日”举行示威,而且争取发动上海工人总罢工。 对于中共中央的做法,陈独秀专门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批评,主张在这个时候片面宣传“拥护苏联”“于我们不利”,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广大群众都认同苏联是中国解放的朋友”。陈独秀等人因此被开除党籍。 中东路事件中,中苏双方的武装冲突在1929年12月即已结束。但中国共产党对“武装保卫苏联”的宣传并未结束,持续数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就包含“武装保卫苏联”的内容。同日中共中央代总书记王明也发表了“武装保卫苏联”的讲话。.

新!!: 中东路事件和武装保卫苏联 · 查看更多 »

汪清戰鬥

汪清戰鬥發生於1929年8月28日至30日,地點則是在中國吉林,是中東路事件的戰鬥之一。汪清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东北軍,另一方為苏軍。.

新!!: 中东路事件和汪清戰鬥 · 查看更多 »

治外法权

治外法权是免除本地法律司法权的情形,通常是外交谈判的结果。例如,若一个甲国公民当在乙国访问时享受治外法权,那麼这个人在涉嫌犯罪时,乙国的法院不能进行审判。.

新!!: 中东路事件和治外法权 · 查看更多 »

沙皇俄国

沙皇俄国或沙俄可以指:.

新!!: 中东路事件和沙皇俄国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中东路事件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滅亡

#重定向 清朝#清朝滅亡.

新!!: 中东路事件和清朝滅亡 · 查看更多 »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新!!: 中东路事件和满洲国 · 查看更多 »

滨洲铁路

滨洲铁路自黑龙江省哈尔滨至內蒙古满洲里,全长935公里,归哈尔滨铁路局管辖。目前为双线铁路,全線電氣化。.

新!!: 中东路事件和滨洲铁路 · 查看更多 »

滿州里戰鬥

滿州里戰鬥發生於1929年10月2日-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黑龍江東一帶,是中東路事件的戰鬥之一。滿州里戰鬥的交戰雙方,一方為东北軍,另一方為蘇聯紅軍。.

新!!: 中东路事件和滿州里戰鬥 · 查看更多 »

海军省

海军省是1872年至1945年间主管大日本帝国海军事務的內閣部門,相當於各國海軍部。.

新!!: 中东路事件和海军省 · 查看更多 »

海拉尔区

海拉尔()位于中國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和呼伦贝尔高平原的结合带上,位于346千米的海拉尔河上游。 海拉尔区是呼伦贝尔市政府所在地,位于正阳街道广场路,是呼伦贝尔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通讯中心。面积144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还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26个民族。.

新!!: 中东路事件和海拉尔区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中东路事件和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日俄战争

日俄戰爭(日露戦争;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的戰爭。主戰場位於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島一帶海域。 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帝國遭遇連場敗仗,最終在美國總統羅斯福斡旋下,簽訂《朴次茅斯和约》,戰爭結束。俄羅斯帝國在日俄战争失敗後,損失了用作維持其帝國的常規軍事力量,國內自此動蕩不安,爆发一連串革命事件。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是1905年爆發的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线。 日俄戰爭有不少总体战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该場戰爭形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場預演。Steinburg, p. 3.

新!!: 中东路事件和日俄战争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中东路事件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旅顺口区

旅顺口区,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市辖区,原为旅大市下辖的旅顺市。面积506平方千米,人口21万。邮政编码116041。区人民政府驻水师营街道小南村。大连旅顺开发区在本区西部。该区也是北海舰队驻扎地。 该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距大连市区45公里。旅顺口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有举世闻名的天然不冻旅顺港,为京津海上门户和东北的天然屏障。新开辟的旅顺新港是沟通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黄金水道”。 旅顺港是北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海军基地,最早由清朝开始营建。后先后为沙俄和日本所占。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中,旅顺口即是七子之一。.

新!!: 中东路事件和旅顺口区 · 查看更多 »

扎贲诺尔

#重定向 扎赉诺尔区.

新!!: 中东路事件和扎贲诺尔 · 查看更多 »

1932年苏联大饥荒

1932–33年的苏联大饥荒(Голод в СССР 1932—1933 годах)发生在苏联的几大产粮区,其中包括了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哈萨克斯坦、南乌拉尔山脉和西西伯利亚,特别是发生在乌克兰境内的饥荒被称为“Голодомор”(Holodomor),意为“饥饿毁灭”。 不同于1921年发生在苏俄的,有关这场饥荒的信息一直被苏联当局控制,直到实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这场政治和经济改革在1990年代初引发了苏联的解体。.

新!!: 中东路事件和1932年苏联大饥荒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东路战争中東路事件中東鐵路事件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