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1932年苏联大饥荒

指数 1932年苏联大饥荒

1932–33年的苏联大饥荒(Голод в СССР 1932—1933 годах)发生在苏联的几大产粮区,其中包括了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哈萨克斯坦、南乌拉尔山脉和西西伯利亚,特别是发生在乌克兰境内的饥荒被称为“Голодомор”(Holodomor),意为“饥饿毁灭”。 不同于1921年发生在苏俄的,有关这场饥荒的信息一直被苏联当局控制,直到实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这场政治和经济改革在1990年代初引发了苏联的解体。.

目录

  1. 29 关系: 基輔古拉格大英百科全书富農 (俄國)三年困难时期乌克兰乌克兰大饥荒伏尔加河北高加索哈爾科夫哈萨克斯坦破坏活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纽约时报经济改革爱德华·赫里欧開放政策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苏联解体苏联集体农庄英国PDF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obert ConquestRoutledge波尔塔瓦文尼察1932年哈萨克斯坦大饥荒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基輔

古拉格

古拉格(ru-Gulag.ogg)是前蘇聯政府的一个机构,負責管理全國的劳改营。其俄語全稱為“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ых Лагерей и колоний”,簡稱“ГУЛАГ”,意思为「勞改營管理總局」。根據的著作《古拉格:一段歷史》中之敘述,「古拉格」是蘇聯的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分支部門,執行勞改、扣留等職務。這些營房被囚人士中包括不同類型的罪犯,日後成為鎮壓反對蘇聯異見人士的工具,被囚禁人士數以百萬計。 1973年,「古拉格」一詞透過亞歷山大·索忍尼辛发表的著作《古拉格群島》傳到西方,“古拉格”一词在西方开始指苏联的劳改营和所有形式的蘇聯政治迫害。 在1917年之前,俄罗斯就有劳改营的存在,这些劳改营被称为“卡托加”,后来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捷尔仁斯基曾在卡托加服过苦役。 公历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夺取了俄罗斯的权力。1918年Applebaum, Anne (2003) Gulag: A History.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古拉格

大英百科全书

《大英百科全書》(又称《不列顛百科全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由私人機構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所出版的英語百科全書,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权威的百科全书,是英語世界俗稱的ABC百科全書之一。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是由大約100名全職編輯及超過4000名專家為受過教育的成年讀者所編寫而成。它被普遍認為是最有學術性的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是現存仍然發行的最古老的英語百科全書。它在1768年至1771年間在英國爱丁堡首次面世,便馬上受到讀者歡迎,規模日漸龐大。平均13年左右出一个新版。1801年的第三版已經達到21冊。它日盛的地位使招募知名的貢獻者更容易。1875年至1889年間的第9版和1911年的第11版已經被認為是學術與文學風格的標誌性百科全書。自從第11版開始,《大英百科全書》的條目慢慢變得精簡以打進北美市場。1933年,《大英百科全書》是首部百科全書採納「連續性修訂」政策,即不斷再版並且定期更新條目。 Aside from providing an excellent summary of the Britannica's history and early spin-off products, this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life-cycle of a typical Britannica edition.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大英百科全书

富農 (俄國)

富農(a),是指在俄羅斯帝國後期至蘇聯初期,一些相對富裕的農民階級的稱呼。 他們有自己的土地自己耕作,農忙時也會僱人耕作,也有自己的耕牛。 雖然他們不是地主,但是根據馬列主義理論,他們被視為小資產階級,是無產階級的階級敵人。 斯大林在1929年發動農業集體化後,他們被宣布為農村剝削者,財產被充公集體農莊,本人被發配西伯利亞的勞改營。 在1930年,斯大林稱富農階級在政治上已不存在。 category:蘇聯歷史.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富農 (俄國)

三年困难时期

三年困难时期,或称三年大饥荒,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内,在农业集体化和大跃进运动之后,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发生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大饑荒。与之类似的发生在共产主义国家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性大饥荒有朝鲜饥荒和1932年苏联大饥荒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1980年代以前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 部分大陸居民或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餓飯年、饥荒年、人饿,海外一些学者则称之为三年大饥荒或三年大災荒,也有部分西方学者称其为大跃进饑荒、中国大饥荒。 大饥荒所發生的時期有不同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是1959-1961年,、Basil Ashton、文貫中採用1958-1961年,楊繼繩、馮客及周遜的著作則採用1958-1962年。.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三年困难时期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乌克兰

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大饥荒(Голодомор,拉丁字转写:Holodomor;意为“以饥饿灭绝”,出自“морити голодом”,意为“以饥饿杀死”),是1932年至1933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的大饥荒。據估計,大約有240萬Timothy Snyder,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p.53 (he states that this figure "must be substantially low, since many deaths were not recorded.")至750萬Anatoliy Vlasyuk, Nationalism and Holodomor, p.53 (he states that this the absolute minimum killed, by looking at the population loss would be around 4.5 million, with 7.5 million being more likely, and 10 million also being possible.")烏克蘭人死於這一事件。虽然同一时期在苏联各地都发生了饥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词通常用来特指在乌克兰民族聚居区内发生的饥荒。当代学者大多認為乌克兰大饥荒是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灾难,造成饥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在乌克兰,这次饥荒有时被认为是故意制造的、针对乌克兰民族的行动,因此當地也稱為「饥荒种族清洗」。历史学家认为苏联政府在這次大饥荒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大饥荒的后果更加惨重,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乌克兰大饥荒

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俄语:Волга,又譯--),位於俄罗斯西南部,全長3,692公里,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長的內流河,流入裏海。 伏尔加河是歐洲流域最廣以及流量最大的河流,流經歐洲俄羅斯,是代表型的俄羅斯河流。俄羅斯前二十個人口最多的城市中,有十一個是在伏尔加河流域中,其中也包括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世界水量前十大的水庫中,古比雪夫水庫和雷賓斯克水庫位在伏尔加河流域中。窩瓦河在俄羅斯文化中有特別的意義,常在俄國文學稱為Волга-матушка(伏尔加母親),被稱為是「俄羅斯的母親河」。.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伏尔加河

北高加索

北高加索又稱內高加索,指的是高加索山脉以北的欧亚交界区域。在政治概念上包括了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区,及俄罗斯的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阿迪格共和国、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车臣共和国和达吉斯坦共和国。這些地區的人民多信伊斯蘭教。.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北高加索

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Харків,哈爾基夫;Харьков)位於烏克蘭東北部,人口1,455,000(2005年),面積303平方公里,是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和哈爾科夫州的首府,也是該國重工業、文化、教育中心。该市以俄语人口为主,并于2006年将俄语订为地区官方语言。.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哈爾科夫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哈萨克斯坦

破坏活动

#重定向 破坏行动.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破坏活动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重定向 第聂伯罗.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纽约时报

经济改革

经济改革(俄语:перестро́йка,国际音标:)是指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自1987年6月起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它与当时的政治改革開放政策共同构成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国内政策的关键词。“перестро́йка”一词的俄语字面意义即为“重建”,其意图为改变苏联陷入僵局的经济状况。 经济改革开始了苏联从计划体制经济到市场体制经济的转变。改革不但未能改变苏联步履蹒跚的经济状况,反而事与愿违地激化了苏联的社会与经济矛盾,使苏联经济急剧恶化并走向崩溃,最终促使了苏联的解体。.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经济改革

爱德华·赫里欧

爱德华·赫里欧(Édouard Herriot,),法國政治家和作家。1905年當選為里昂市長,此後一生皆任此職。1924~1932年三次組閣任法國總理,1936~1940年当选国民议会议长。 1919~1957年三次任法国激进社会党主席,为该党公认领袖。因反对维希政府,被囚禁于德国。戰後1945~1955年续任里昂市长。1947~1955年再任国民议会议长。 H H H Category:里昂市长.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爱德华·赫里欧

開放政策

开放政策(гла́сность 解作“开放性”或“公开性”)是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開放政策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重定向 苏联农业集体化.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苏联解体

苏联集体农庄

苏联集体农庄(p)是苏联的一種集體農場,苏联集体农庄和國營農場(sovkhoz)都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出現的形式,十月革命廢除了有農奴制及贵族政治的封建制度,也廢除了個人或是家庭农业,取而代之的就是苏联集体农庄及國營農場。 1920年代在巡迴的宣傳者影響之下,開始出許多自發性的集體農場。一開始的集體農場是傳統俄羅斯村社的現代版,廣泛的「農業組織」(zemledel' cheskaya artel),(簡稱TOZ),最後才形成苏联集体农庄。十月革命後前十五年的農業漸漸變成集体农庄,而在1928年開始的苏联农业集体化運動中演變成「暴力衝突」。.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苏联集体农庄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英国

PDF

#重定向 可移植文档格式.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PDF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重定向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Conquest

#重定向 羅伯特·康奎斯特.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Robert Conquest

Routledge

#重定向 羅德里奇.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Routledge

波尔塔瓦

波尔塔瓦(Полтава)是乌克兰波尔塔瓦州的首府,人口约为313,400人(2004年)。.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波尔塔瓦

文尼察

文尼察(乌克兰语:Вінниця)位于乌克兰中西部南布格河畔,是文尼察州的首府,人口约37万。.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文尼察

1932年哈萨克斯坦大饥荒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是1932年苏联大饥荒的一部分。哈萨克人按死亡人数比例在苏联大饥荒中受影响最为严重(约38%)。哈萨克斯坦大约150万死亡人口中有130万人是哈萨克族。 其余20万人当中,大部分乌克兰人也受到影响。根据其他估计有多达200–230万哈萨克族死于这场饥荒。.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1932年哈萨克斯坦大饥荒

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

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开始于1937年1月6日,原本預定在1933年執行,但由於五年前發生的大饑荒,使得这成了苏联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被销毁,负责人被作为"破坏者"送进古拉格,同樣任何團體任意私自調查也會被當作反蘇分子而入獄,因为其结果表明苏联人口远少于预期。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СССР 1937 года.

查看 1932年苏联大饥荒和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