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武昌起义

指数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中國武汉武昌发生的兵变:旨在推翻清朝统治,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共進會和文學社)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再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在清廷將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平定保路運動之際,留守湖北之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遂計畫在1911年10月16日發動革命。但10月9日事跡敗露,導致革命黨人遭搜捕殺害,於是10月10日晚間黨人先發制人,齊集猛攻湖廣督署,湖廣總督出逃後督署陷落,至12日攻陷武漢三鎮,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武昌起义的成功发动,使中國各地陸續響應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的訴求,最終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政體,建立了中國史上第一个共和國,就是中华民国,是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62 关系: 劉復基十八星旗南京市司法機構吴兆麟吴醒汉同盟會君主制大炮子彈孫中山宣統宪法安徽省宋教仁山东省山西省居正巡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國中國國民黨中国历史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秋節中華革命黨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國慶日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中華民國歷史中華民國政府丘逢甲三权分立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大会堂云南省廕昌張彪 (山西)彭楚藩保定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保路运动俄罗斯北京市刘仲文...刘公唐才常内地十八省八月十九八月十五殺韃子共和制共進會兴中会光绪帝四川省王文錦 (中將)福建科举程定國端方立法机构立憲運動猜拳烟火絕食瑞澂甘肃省焦达峰熊秉坤直隶遊行荆州府萨镇冰行政机构预备立宪西施馮國璋骑兵谭人凤谭嗣同贵州省黎元洪黃花崗起義黄帝黄帝纪元黄兴黄陂載濤载沣轅門農曆辛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胡瑛都督舉事阅兵走向共和起义门资州蒋翊武邓玉麟蔡济民自立軍起義自首與投案金兆龙长江长江流域长沙市蛇山陆军第一镇陆军第五镇陆军第八镇陆军第四镇陕西省李濟深楊宏勝槍托步枪武汉市武漢三鎮武昌武昌区民主民主党派江西省江苏省汤化龙汉口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阳汉阳兵工厂汉族河南省法律清军清朝湖南省湖广总督湖北省湖北新軍溥仪朝廷朱元璋戊戌变法成都市海关浙江省斬首新軍文学社旗人慈禧太后 扩展索引 (112 更多) »

劉復基

劉復基,一名汝夔,字堯澂,或作堯臣、瑤臣。湖南常德武陵县(今武陵區)人。晚清革命團體同盟會會員,文學社發起人,武昌起義的策劃者之一,武昌起義前的清晨被湖廣總督瑞澂處決,劉復基與彭楚藩、楊洪聖一同斬殺,是為「彭劉楊三烈士」。.

新!!: 武昌起义和劉復基 · 查看更多 »

十八星旗

十八星旗,全称铁血十八星旗,又称鐵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后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 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的会旗。1907年8月间,焦达峰、刘公、孙武等一批在日本的同盟会会员筹组共進會,任务是谋划准备在长江中游的反清武装起义,议定以十八星旗为会旗。 1911年9月,在同盟会推动下策划武昌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组成领导起义的总指挥部,定十八星旗为旗帜。武昌起义在1911年10月10日晚7时左右爆发,起义军成功占领武昌全城。 10月11日,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俗稱湖北軍政府)宣告成立,十八星旗为其旗帜。 1912年1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通过专门决议,以五族共和旗(簡称五色旗)为中国国旗。以十八星旗为陆軍旗。 不過北洋政府很快就停止使用十八星旗,以五色旗为國旗,以十九星旗为中華民國陸軍軍旗,以青天白日红旗为海軍旗。 1928年(民国十七年)12月17日,國民政府立法通过青天白日滿地紅为中国的正式国旗,颁行全中国使用,全面取代五色旗和十八星旗。 雖然今日十八星旗、十九星旗已無法律地位,不過目前仍有部分支持中华联邦主义人士常使用這兩面旗幟。.

新!!: 武昌起义和十八星旗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武昌起义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司法機構

司法机构是政府机构之一,它的工作就是維護法律、確保法律正確執行、解決爭議;但“司法”的具體定義和司法部門的權力在不同法制裏有些不同。 大陸法認為,司法是指法院或特定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适用法律对民事、刑事案件进行聆訊和审判。 普通法認為,司法就是審判、裁決。在普通法體制裡,只有司法部門具有對法律(包括憲法)的解釋權。.

新!!: 武昌起义和司法機構 · 查看更多 »

吴兆麟

吴兆麟()字畏三,号宽元,谱名锡敏。湖北省鄂城县(今鄂州市)葛店岳陂村宗国岭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武昌起义领导人。.

新!!: 武昌起义和吴兆麟 · 查看更多 »

吴醒汉

吴醒汉()又名基培,字厚斋。湖北黄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新!!: 武昌起义和吴醒汉 · 查看更多 »

同盟會

#重定向 中国同盟会.

新!!: 武昌起义和同盟會 · 查看更多 »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新!!: 武昌起义和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大炮

#重定向 大砲.

新!!: 武昌起义和大炮 · 查看更多 »

子彈

子弹(cartridge,也称round,霰弹枪弹则称为shell),又称定装弹药,是一种将弹头/散弹、推进药、底火整合在弹壳中以方便在火器类枪械的膛室中填裝进行发射的弹药。子弹是后膛火器专有的弹药,相比之下,前膛枪不使用定装弹药而是将火药和彈丸分开装入枪管;而气枪因为根本不依赖推进药提供发生动力,只装填独立的弹粒(pellet)和弹珠(round shot)。 如果子弹没装弹头,就称为空包弹(blank);如果没装发射药和底火就称为惰性弹(dummy);如果没能成功击发底火并点燃发射药,就称为哑弹(dud);如果发射药燃烧没能产生足够能量将弹头推出导致其滞留在枪管中,就称为卡弹(squib)。.

新!!: 武昌起义和子彈 · 查看更多 »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新!!: 武昌起义和孫中山 · 查看更多 »

宣統

宣統(a;;)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年号,前后三年。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清朝遺民仍然使用宣统年号纪年。1917年張勳擁戴溥儀復辟时,称宣统九年。.

新!!: 武昌起义和宣統 · 查看更多 »

宪法

憲法,又稱宪章、根本法或憲制文件,是一个主權国家、政治實體或地區、自治地区、聯邦制國家的联邦州或國際組織及其成員的最基本法律。與憲法擁有同樣地位的還有基本法。 憲法通常規定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但不一定包含以上全部內容,例如會逐漸增加憲法內容的英國不成文憲法。憲法定義國家政體及政府運作方式,以及法律訂定的方式。憲法在一個國家之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權威和最大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之依據。有些憲法(特別是成文憲法)會限制政府的權力,其方式是訂定一些政府權力的運作範圍,例如人民的基本權,例如美国宪法就是這類的憲法。憲法之制定和修改,一般須經過特定之程序。考量美國憲法與美國黑奴曾經同時並存,認定憲法並非民主國家特有的法律種類,以憲法的原文"Constitution"作為思考的起點,憲法的定義其實是國家基本結構的意思,漢朝的約法三章亦能歸類為憲法。 印度憲法是世界所有主权国家中,篇幅最長的成文憲法,,共有444條,分為22章,12份附表及118個修正案,若翻譯為印度英語有117,369字。美國憲法是篇幅最短的成文憲法,共有7條,27個修正案,合計4,400字。.

新!!: 武昌起义和宪法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武昌起义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宋教仁

宋教仁,字鈍初,號敦初。漁父是其筆名。出生於中國湖南省桃源县。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责任內閣制的政治家,担任过华兴会和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唐紹儀內閣的農林部總長、也是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1913年3月20日,时任國民黨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老北站)遭黑道分子枪击,3月22日不治身亡,终年31歲。.

新!!: 武昌起义和宋教仁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武昌起义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武昌起义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居正

居正()原名之駿,字覺生,號梅川,湖北省黄州府廣濟县(今武穴市)梅川镇居杠村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國政治家、法學家。萧棟梁「居正.

新!!: 武昌起义和居正 · 查看更多 »

巡捕

#重定向 警察.

新!!: 武昌起义和巡捕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武昌起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新!!: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武昌起义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武昌起义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武昌起义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團體集合而成的革命組織,1905年成立於日本東京。其組織網絡遍布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其發動多次推翻清朝的起義活動,包括成功推翻清朝建立共和政體的辛亥革命。 同盟会主要由孙中山、宋教仁、黄兴、黄元秀、蔡元培等人领导,由於其成员其包羅之眾,自1906年以後就不斷發生內爭,包括個人的衝突、理論的不同與革命方略的歧見,特別是由於一連串武裝起义的失敗,更增加了內爭的激烈性。辛亥革命後,同盟会改組為國民黨,成為之後中華革命黨與中國國民黨之前身。  .

新!!: 武昌起义和中国同盟会 · 查看更多 »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是1911年7月成立于上海的中国同盟会的分支机构,清末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团体。 湖南籍宋教仁、谭人凤等人认为同盟会本部过去只注意南方各省的武装起义,而对长江流域各省的革命活动重视不够。遂于1910年夏在日本东京市举行的十一省区同盟会分会会长会议上,积极主张推进长江流域的革命运动。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黄花岗起义失败。1911年7月31日,宋教仁、谭人凤等人在上海北四川路正式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并派人到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等省联络,加速了武汉革命团体准备武昌起义的进程。该会虚总理席(期待黄兴加入),谭人凤(湖南)任交通,陈其美(浙江)任庶务,潘祖彝(福建)任财务,宋教仁(湖南)任文事,杨谱笙(浙江)任会计,组成总务会。8月2日,总务会干事推谭人凤为总务会议长。同盟會中部总会的成立事先没有取得本部的同意,体现出了独树一帜的分裂意向,但它仍依据同盟会的政治目标。 宋教仁在成立大会上拟就的《章程》中强调推翻清政府建设民主的立宪政体,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和民权,但略去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本部自日本迁回国内,同盟會中部总会的活动自行结束。.

新!!: 武昌起义和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 查看更多 »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排名第五的民主党派,是现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内的第四大党。 农工党创立于1930年。其早期会员多来自国民党左派人士。目前,其盟员主要来自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截至2014年底,农工党共有会员14.4万人。.

新!!: 武昌起义和中国农工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中秋節

#重定向 中秋节.

新!!: 武昌起义和中秋節 · 查看更多 »

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為孫中山於民國三年(1914年)7月8日在日本東京創立的革命組織,黨員多為原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1912年成立的國民黨的部分人士,後於民國八年(1919年)10月10日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新!!: 武昌起义和中華革命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武昌起义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新!!: 武昌起义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慶日

#重定向 國慶日 (中華民國).

新!!: 武昌起义和中華民國國慶日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是武昌起义成功后1911年10月11日于湖北武昌成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既是中华民国第一个省级军政府,同时代行中央军政府的职责,在此后近二个多月中实际上扮演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角色。.

新!!: 武昌起义和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始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为首任临时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退位.

新!!: 武昌起义和中華民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新!!: 武昌起义和中華民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丘逢甲

丘逢甲(),譜名秉渊,字仙根,一字吉甫,号蛰仙、仲阏、华严子、痛哭生、海东遗民、南武山人,齋號蛰庵、柏莊、自強不息齋、嶺雲海日樓。晚號倉海君,又作滄海君。出生於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籍屬彰化縣。清朝官員、诗人和教育家。.

新!!: 武昌起义和丘逢甲 · 查看更多 »

三权分立

#重定向 權力分立.

新!!: 武昌起义和三权分立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武昌起义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自治区之一,首府为南宁市。1958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改用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南地区,南濒北部湾,與越南接壤。廣西壮族自治区有中國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通用普通话,地方語言有廣西平話、桂柳官话、壮语、粤语、客家話、闽语等各種民族語言和方言。.

新!!: 武昌起义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會堂位於中國首都北京市西城区天安門廣場西側,建成於1959年。不僅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地點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會議和辦公地點,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舉行政治、外交活動的場所,还对外承接会议与宴请及文艺活动。人民大會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直属事业单位人民大會堂管理局管理。.

新!!: 武昌起义和人民大会堂 · 查看更多 »

云南省

云南省,简称云或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边疆地区的一个省份,省会昆明。云南是直立人重要的活动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直立人。战国时期,滇池周边地区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云南省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770.5万(2016年),占全国人口3.35%,排名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与三个国家相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新!!: 武昌起义和云南省 · 查看更多 »

廕昌

廕昌()字午楼(又作五楼),满洲正白旗人。清末民初軍事及政治人物,清末陆军大臣。.

新!!: 武昌起义和廕昌 · 查看更多 »

張彪 (山西)

张彪(),字虎臣,山西榆次人,张之洞亲信。武昌起義時任湖北提督兼驻武昌陆军第八镇统制。 民國時,授陸軍中將軍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新!!: 武昌起义和張彪 (山西) · 查看更多 »

彭楚藩

彭楚藩,又名澤藩,一名家棟,字青雲。清末革命黨人士,湖北鄂城人,武昌起義前的清晨被清朝湖廣總督瑞澂處斬,彭楚藩與劉堯澂、楊洪聖一同就義,是為「彭刘杨三烈士」。.

新!!: 武昌起义和彭楚藩 · 查看更多 »

保定市

保定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市境北临北京市、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沧州市,南邻石家庄市、衡水市,西界山西省大同市、忻州市。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拒马河、唐河、大沙河等由西向东流入白洋淀及大清河。全市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55.24万,为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保定曾先后为清代直隶省及近代河北省的省会,素称首都“南大门”,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新!!: 武昌起义和保定市 · 查看更多 »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歷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位處直隶(今河北省)保定城东郊,占地3000余亩,前身為清朝北洋陸軍速成武备学堂、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 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共辦九期,畢業生有6300餘人,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北洋政府、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阵营都有保定军校毕业學生,尤其是大清帝國滅亡後国民政府時期内。若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1902年)算起,保定各军事学堂(校)共培养、訓練了11000余名軍官,當中超过2000人獲得將軍的銜頭;仅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短短的11年中的(1912年-1923年)九期毕业生中就培养了后来成长为少将以上的将军达1700余名。 保定軍校的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輜重兵五科,學制章程參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者居多。第二任校長為蔣方震。保定军校前七期只招收全国四所陆军中学堂(民国后改称陆军预备学校)学制二年之毕业生;而陆中是只招收全国十八所(每省设一所)陆军小学堂学制三年之毕业生;陆小则是招收14-15岁的具初小或私塾学历的子弟。故从陆小、陆中至保定军校执行的是一整套的、严格的军事养成式教育。.

新!!: 武昌起义和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查看更多 »

保路运动

保路運動又稱保路風潮,為清朝末期四川、湖北、湖南、廣東等省反對清朝政府將地方準備興建的川漢鐵路、粵漢鐵路進行國有化而發生的運動。其中四川省的運動最為激烈。 四川保路運動是由立憲派發動和領導的。他們力圖把運動控制在文明爭路的範圍內,要求人們只求爭路,不反官府,不打教堂,更不得聚眾暴動。同盟會雖然沒有掌握保路運動的領導權,但他們執行「借保路之名,行革命之實」的策略,暗中聯絡會黨,準備武裝起義。.

新!!: 武昌起义和保路运动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武昌起义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武昌起义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刘仲文

刘仲文(),譜名耀瑸,又名柄標、树湘,一名湘,後改名公,字仲文,人稱刘仲文,以字行,湖北襄阳人,辛亥革命首义先驱。.

新!!: 武昌起义和刘仲文 · 查看更多 »

刘公

#重定向 刘仲文.

新!!: 武昌起义和刘公 · 查看更多 »

唐才常

唐才常(),字伯平,號絨丞,又字佛塵,湖南瀏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與譚嗣同同鄉,同师于欧阳中鹄,并称为“浏阳二杰”,因發動唐才常起義,被張之洞逮捕,斬首。.

新!!: 武昌起义和唐才常 · 查看更多 »

内地十八省

内地十八省,或称關内十八省、汉地十八省,是指清朝歷史上的漢族地區。1644年後,清朝将原明朝统治区內的湖广分为湖南、湖北,南直隶(先改名为江南)分为安徽、江苏,从陕西中分出甘肃,所設置的18個省份。其中漢族的遼東地區被劃入滿洲,而臺灣在康熙年間劃歸福建管轄。这十八个省份維持原有的政治制度,而不同于滿族的发源地滿洲三将军辖区及新疆、内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其它區域。十八省与其它地区的界限主要是长城、柳條邊。内地十八省的概念與範圍自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两百多年來大致維持不變。清末和民國建立後,在十八省以外的地方開始建立新的省份;共和国成立后,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五个自治区,另设有自治区以下级别的民族自治行政单位。.

新!!: 武昌起义和内地十八省 · 查看更多 »

八月十九

八月十九,农历八月第十九天。.

新!!: 武昌起义和八月十九 · 查看更多 »

八月十五殺韃子

八月十五殺韃子,是在中國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 元朝末年,汉人不堪蒙古人(韃子)的殘暴統治,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軍控制嚴密,義軍無法傳遞消息,適逢中秋節將至,劉伯溫獻計,在中秋節互贈的月餅裡面夾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韃子」。有些版本作「月圓殺韃」的字條藏在月餅裡分發給其他人,紛紛約定在八月十五那天起義,大家一起把韃子殺了。.

新!!: 武昌起义和八月十五殺韃子 · 查看更多 »

共和制

共和制(Republic),是一種政體。與神權及君主制政權的正當性、取得方式和政體形式不同,該政體下國家的最高執政者不是君主,而是依法律選出的最高執政者。施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称作「共和国」。世界上的206個國家中,有135個國家的官方名稱中有「共和国」(「republika」、「république」、「республика」、「جمهورية」等等」)字樣。 古代及現代的共和制不論在意識形態或是組成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在歐洲古典時代及中古時期,許多國家都想建立羅馬共和國的體制。義大利中古時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傳統類似現在的「公民人文主義」,有時也用來表示直接從像撒路斯提烏斯及塔西陀等古羅馬政治家傳下來的制度。不過受希臘影響的羅馬作家,例如波利比烏斯及西塞羅有時也用這個詞來翻譯希臘文中的πολιτεία,這個詞可能是指一般性的政體,但也可能是指不對於羅馬共和制的特定政體,共和制不完全等同於雅典式民主的古典民主,不過有一些民主的概念在內。 共和制在十九世紀初開始在歐洲盛行,最後取代了許多國家的君主專制。在現代的共和國中,政府是依宪法,由公民选举產生的。孟德斯鸠將所有公民共同統治國家的民主,以及只有部份人統治國家的贵族政治及寡頭政治都視為共和國的政體。 大多數的共和國是主权国家,不過也有一些半主权的政體稱為共和國。例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四条提到:「保證本聯邦各州實行共和政體」(guarantee to every State in this Union a Republican Form of Government)。同様的,蘇聯的苏联宪法也將政體描述由15個苏联加盟共和国組成的聯邦,而且其中的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當時在聯合國中就已有席次。 在政治思想上,共和主義指以共和制來治國的一個意識型態。在現代國家興起後,共和主義在世界各國的實踐及理論發展上各異,但大多數有幾項特徵:人民不是統治者的所有物或附屬品,並且大多有一有效憲法確定人民基本的權利不受政府侵犯。政府權力是公有物,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

新!!: 武昌起义和共和制 · 查看更多 »

共進會

共進會是清帝國晚期的一個革命團體,1911年与文学社发动了武昌起义。共進会的入会宣言中奉同盟會的孙中山、刘公、谭人凤、宋教仁为领袖。大陆官方资料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外围组织,亦有学者认为两者是相互独立的组织、无隶属关系;部分学者认为前者和后者之间存在亲缘和离合关系;部分学者认为前者从后者分离后有着自己的纲领,并非在同盟会的部署下开展工作。.

新!!: 武昌起义和共進會 · 查看更多 »

兴中会

興中會,為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革命團體,為中國國民黨的前身組織,中國國民黨即以其成立日1894年11月24日為建黨日。.

新!!: 武昌起义和兴中会 · 查看更多 »

光绪帝

清德宗載湉(a)(),又稱光緒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巴达古尔特托尔汗」(Бадаргуулт төр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光緒」。 光緒帝乃醇贤亲王奕譞次子以及道光帝之孙,以三歲沖齡,過繼給咸丰帝,在位三十四年,於1875年2月25日至1908年11月14日在位。他在幼年時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兩宮聽政,历经甲午战争和戊戌變法。 1898年戊戌變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禁闭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慈禧死之前一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死於砒霜毒,死后庙号德宗(v),谥号景皇帝(v),葬于崇陵。他是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兵入關以來的第九位皇帝。.

新!!: 武昌起义和光绪帝 · 查看更多 »

四川省

四川省(四川话拼音:Si4cuan1sen3;国际音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省政府中心為成都市。四川简称川或蜀,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现今巴蜀则主要是指重庆市与四川省。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譽。.

新!!: 武昌起义和四川省 · 查看更多 »

王文錦 (中將)

王文锦(),字于绣,湖北宜昌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武昌起义和王文錦 (中將) · 查看更多 »

班是现代陸軍、海軍陸戰隊等軍種的编制,由若干个伍或士兵组成,一般是8到15人。 班是现代陸軍编制中的最基本作戰單位,用于完成特定的战斗或勤务任务,編制上多以士官長、上士擔任副排長,中士担任班长,下士担任副班长,下轄三到四個伍(准下士擔任伍長),可以用軍階較低的人員擔任高階職務,稱為「佔缺」。 有些军事單位或是軍事學校、訓練所,以及日本漢字和韓國漢字中,也把班称为「分队」。.

新!!: 武昌起义和班 · 查看更多 »

福建

#重定向 福建省.

新!!: 武昌起义和福建 · 查看更多 »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新!!: 武昌起义和科举 · 查看更多 »

程定國

程定国(),名正瀛,字定国,以字行。湖北鄂州泽林镇大山村下庄屋人,清末湖北新军陆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士兵,参加文学社和共进会等革命組織。 1911年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製作炸彈失敗,造成爆炸,俄籍巡捕立刻搜查,清朝官方於是得知革命行動。1911年10月10日,新軍革命黨人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在东辕门被斩殺,部隊開始搜捕潛伏軍中的革命黨人,黨人人心惶惶。 1911年10月10日傍晚,该营第二排排长陶启圣前来查营,見到程定国與班长金兆龙抱著步槍睡覺,且身上私藏有子彈,陶启圣大罵:「爾謀反耶?」金兆龍對陶不滿,答曰:「反!反!即反矣!」陶启圣大怒,掌摑金兆龍,金兆龍還擊,與陶扭打在地,陶启圣佔上風,程定国以枪托偷襲陶启圣,從陶启圣背後開槍,將陶打成重傷,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前隊隊官黃坤榮、司務長張文濤、八營代理管帶阮榮發先後趕來鎮壓,卻皆被程定國擊斃,此時共進會總代表熊秉坤立即鳴笛,宣布起義,程定国被編入敢死队,奋勇杀敌。 二次革命之后,参与镇压革命党,1916年被革命党人贾正魁抓获,沉入江中而死。.

新!!: 武昌起义和程定國 · 查看更多 »

端方

端方(),托忒克氏(又作托活络氏),字午橋,號匋齋,諡忠敏,满洲正白旗人。清末政治家、金石学家、收藏家。.

新!!: 武昌起义和端方 · 查看更多 »

立法机构

立法机构,又稱立法部門或立法機關,是現代社會中負責議定法律的機構,屬於一種合議性團體,通常由所在地公民按人口比例組成。除了制定、修改與廢除法律外,通常亦負責各式法案(如審批政府的公共預算要求)、監督政府運作(如聽取施政報告與質詢、召開公聽會或聽證會)等功能。如為國家層級的立法機構,還會負責執行宣战、媾和、批准条约、批准緊急狀態、选举與罷黜政府高級官員、甚至立廢国家元首等國家權力。而部分政府間國際組織也設有立法機構。立法機構通常稱為「議會」或「議院」,但亦有使用不同名稱。 在議會制之下,行政部門首長由立法部門產生,向立法部門負責。而在總統制之下,行政部門首長不由立法部門產生,而是分開選舉。但不論在何種制度中,由於立法部門掌握了公共財政的大權,可以說是最根本的權力來源。 立法機構通常由一個或多個單位組成(中文多稱呼為「院」,英文則稱為「chamber」或「house」),主流形式則為一院制與兩院制。多院形式的立法機構,各單位往往有著不同的職責、權力、以及產生成員的方法。立法机构的决策方式是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集体决策,为此各国都设有一套自己的架構和议事程序。.

新!!: 武昌起义和立法机构 · 查看更多 »

立憲運動

立憲運動是中國清朝政府繼洋務自強運動(1861年-1895年)、維新運動(1898年)之後推動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

新!!: 武昌起义和立憲運動 · 查看更多 »

猜拳

拳(又稱猜枚、划拳、搳拳、拇戰、豁戰或酒拳)是一種酒席上的遊戲,飲酒時常以此助興,屬酒令的一种。.

新!!: 武昌起义和猜拳 · 查看更多 »

烟火

烟火,又称烟花、花火、焰火,是一種以火藥和金屬的粉末製成的物體,以火點燃後會燃燒、爆炸並綻放出聲音和五顏六色的光線,通常在戶外使用。.

新!!: 武昌起义和烟火 · 查看更多 »

絕食

绝食(Hunger Strike),又称绝食抗议,特指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进行非暴力抵抗或者抗议的一种方式。非抗議性質的自主性停止饮食,一般稱之為禁食。 绝食者公开宣布一定期间内(最常见的为达到特定目的之前)停止进食,少数同时停止饮水,甚至拒绝静脉注射。绝食抗议的效果,要取决于绝食者的名望、绝食事件的公开程度、公众对绝食者诉求的赞同程度,被抗议方的一贯态度和所处形势等。 绝食可以导致死亡,但绝食者因为有明确的要求,应该与用停止饮食来自杀(包括殉夫、殉国)的情况区别开来。.

新!!: 武昌起义和絕食 · 查看更多 »

瑞澂

澂(),字莘儒,号心如,博尔济吉特氏,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北京,为大学士琦善之孙,黑龙江将军恭镗之子。清末政治家,末代湖广总督。.

新!!: 武昌起义和瑞澂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武昌起义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焦达峰

达峰(),原名焦大鹏,字鞠荪,曾加入哥老会,後為中国同盟会成员,共进会领袖,辛亥革命时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都督。.

新!!: 武昌起义和焦达峰 · 查看更多 »

熊秉坤

秉坤(),原名祥元,又名忠炳,字載乾,湖北省江夏县(今武汉市江夏区)修元鄉熊家灣人,後遷石嘴袁家河楠木廟村。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及政治人物。武昌起义领导人,後授予少將軍銜。.

新!!: 武昌起义和熊秉坤 · 查看更多 »

直隶

隶,中国明、清兩朝的行政区划名词,原意指直屬中央之地。明代直隶地区的府州由中央直接管理,为直辖区,不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终明一代,直隶地区共有南北两片,稱為南直隸、北直隸,簡稱南直、北直,俗稱南京、北京(南京亦可特指應天府,北京亦可特指順天府),雅稱南畿、北畿。與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合稱為「兩直隸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十三省」或「十五省」。.

新!!: 武昌起义和直隶 · 查看更多 »

遊行

遊行或巡遊可能意指下列事物:.

新!!: 武昌起义和遊行 · 查看更多 »

荆州府

荆州府,元朝末年,由朱元璋设置的府。,属湖廣、湖北省。 韓宋龍鳳十年(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中興路設置荊州府,治所在江陵县(即今湖北省荊州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都市到監利縣的长江流域,属湖广布政司。清朝顺治初期 ,沿用明朝制度,仍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1664年),属湖北布政司,终清一朝,下领七县: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县、监利县、松滋县、枝江县、宜都县,考评:冲繁疲难。民国初年,全国废府,故废。.

新!!: 武昌起义和荆州府 · 查看更多 »

萨镇冰

薩鎮冰(平話字:Sák Déng-bĭng;),字鼎銘,中國福建福州人,祖籍山西代縣,中國海軍名將,北洋政府代总理,民国海军上将。曾参与甲午战争。為中國極少數任職過清朝、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朝的名人。.

新!!: 武昌起义和萨镇冰 · 查看更多 »

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也称执法机构、行政機關 ,其工作是对组织進行日常的管理并施行法律政策等相关活动,是三權分立中的其中一部份。广义上,行政被定义为负责国家政策的执行的政府机构。狭义上,则专指内阁等行政决策机构,而只从事事务性执行工作的人员和机构则归为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区分也存在争议,例如法国大革命前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立宪政体,占据行政机构顶端的部长职位的也是行政管理者。.

新!!: 武昌起义和行政机构 · 查看更多 »

预备立宪

#重定向 立憲運動.

新!!: 武昌起义和预备立宪 · 查看更多 »

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沉魚,春秋末期的浙江諸暨一帶人氏,又稱西子,是家喻戶曉的美人,2003年浙江省諸暨市興建了西施殿加以紀念。.

新!!: 武昌起义和西施 · 查看更多 »

馮國璋

馮國璋(),字华甫,直隶省河间府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直系领袖,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理大總統。田子渝, 刘德军,中国近代军阀史词典,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165页.

新!!: 武昌起义和馮國璋 · 查看更多 »

骑兵

騎兵是陸軍當中,騎乘動物作為移動手段的兵種。并不是只有使用马匹的军种称为骑兵,也有騎乘其他動物,例如戰象或駱駝;有些步兵如龙骑兵使用马匹移动,但下马作战。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野戰最重要的主力兵种,殺傷力極大,中外戰史皆常見以少量騎兵牽制大量步兵。 在現代陸軍中雖然已經甚少使用動物,但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移動的部隊仍可稱作騎兵。.

新!!: 武昌起义和骑兵 · 查看更多 »

谭人凤

谭人凤(),字有府,号石屏,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中国湖南隆回县鸭田镇人,清朝末年到中华民国初年著名政治军事人物。.

新!!: 武昌起义和谭人凤 · 查看更多 »

谭嗣同

譚嗣同(),字復生,号壮飞,湖南长沙浏阳人,出身世家,與陳三立、譚延闓並稱「湖湘三公子」。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維新四公子之一。.

新!!: 武昌起义和谭嗣同 · 查看更多 »

贵州省

贵州省,简称贵或黔,是中華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市。貴州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7.9%。素有多彩贵州之称。.

新!!: 武昌起义和贵州省 · 查看更多 »

黎元洪

黎元洪(),字宋卿,清末與中華民國政治家。生于湖北省黄陂县黎家河(今属大悟县),人称“黎黄陂”。清末加入海軍,後擔任新軍協統,武昌起義後,擔任湖北都督、中華民國副總統。袁世凱大總統死後,曾兩次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新!!: 武昌起义和黎元洪 · 查看更多 »

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又称第三次廣州起義、辛亥廣州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是中國同盟會於1911年4月27日(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在广东省廣州市發起的一場起義。.

新!!: 武昌起义和黃花崗起義 · 查看更多 »

黄帝

帝,遠古時期中国神話人物,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神话传說其父亲少典为有熊国君,黄帝本姓公孙,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长居姬水,后改姬姓,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黄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華民族的祖先。根據山海经大荒西經記載,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始均傳說為拓跋鮮卑的早期首領,在魏书中有明確記載。另外根據大荒北經,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因此北狄和犬戎皆為黃帝之後。 黄帝和炎帝並列的說法例如炎黃後裔、炎黄子孙也成為了漢人以至清朝以后全體中國人自称的說法之一。神話中的炎帝及黃帝可能為遠古部落聯盟共主。根據《山海經》,炎帝在阪泉之战敗給黃帝而後蚩尤糾集炎帝的部屬再於涿鹿之戰敗給黃帝。.

新!!: 武昌起义和黄帝 · 查看更多 »

黄帝纪元

黃帝紀元,又稱軒轅紀年,一種紀年法,以黃帝作為紀年之始。原本是道教曆法所用紀元——道曆,零星見于古籍,在清朝末期廣泛使用。因為對於黃帝時代的時間推測不同,其紀年起點也有許多不同說法。有人認為這是一種中國民族主義下的產物,但實際上,格里曆、伊斯蘭教曆等宗教紀年法都是該教中心主義的產物,其他各國各民族曆法無一不是以本國本民族為中心進行紀年的,因此,中國提出自身的紀年法完全合情合理,符合世界各國各民族慣例。最早由劉師培提出,清朝末期变法派和革命派都曾使用這種紀元。 依據中華民國建國時官方認定的黃帝紀元,清末辛亥年(孔子紀元2462年,西元1911年)為黃帝紀元4609年,民國元年為黃帝紀元4610年。黃帝紀元比孔子紀元早2147年,比西元早2698年。 清光绪29年(西元1903年),刘师培在《国民日日报》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制,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变法派主张的孔子纪年。刘师培主张把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元年,光绪29年是黄帝纪元4614年。可是,黄帝的生卒年月在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宋教仁主张把被认为是黄帝即位的癸亥年作为纪元元年,把西元1904年作为黄帝纪元4602年,这成为主流的黄帝纪元。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为首,革命派的杂志采用了黄帝纪元。 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不过,在建立共和政府的讨论中,黄帝纪元被认为是基于帝王的纪年法,这与民主共和的精神不相称。孙文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宣布将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之后黄帝纪元停止使用。目前一些国学机构仍然使用黄帝纪元,并将其称为“中元”。 依據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心之提議,軒轅紀年是黃帝即位後以創製曆法的年份甲子年為元年的紀年方式,乃根據黃帝曆、天干地支及《帝王世紀》、《皇極經世》推算出來的。軒轅元年應為干支紀年開始的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剛好是甲子年。軒轅紀元.

新!!: 武昌起义和黄帝纪元 · 查看更多 »

黄兴

黃興(),字克強,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著名的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於上海去世。 1917年4月15日,黃興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长沙岳麓山。著有《黄興集》、《黃克強先生全集》、《黄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新!!: 武昌起义和黄兴 · 查看更多 »

黄陂

陂可以指:.

新!!: 武昌起义和黄陂 · 查看更多 »

載濤

郡王銜貝勒載濤(),字「叔源」,號「野雲」,愛新覺羅氏,滿洲正红旗人,道光帝孫,醇親王奕譞第七子,過繼為鍾郡王奕詥嗣子,光緒同父異母弟,溥儀叔父。.

新!!: 武昌起义和載濤 · 查看更多 »

载沣

载沣(;a;),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清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生父。.

新!!: 武昌起义和载沣 · 查看更多 »

轅門

轅門,即軍營大門。在將領辦公地點的前方,常用馬車之轅木对立而成進出口,以便於士兵駐守,遂稱「轅門」。本乎軍事用途。設立行轅和轅門的地址多於重地或野外。 有些地方上與軍事有關的高級官衙,尤其是明清時的總督衙門,其門外之兩旁多用木柵圍護,以武士戍衛。故亦俗稱轅門或者幕府。.

新!!: 武昌起义和轅門 · 查看更多 »

農曆

農曆,是現今東亞地區民間傳統廣泛使用的陰陽合曆。古代相傳為黃帝時代或者夏朝創制,又稱黃曆、夏曆「冬至月定為子月」,「自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改曆以來,至今大都採用夏代的建寅制,即取冬至起的第3個月為正月」。。中華民國成立後,由孫中山宣佈採用西方格里曆,而華夏傳統曆法則被稱為舊曆、傳統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以西曆為「公曆」,舊曆改稱「農曆」。在汉语,西曆也称阳历,因此農曆常习惯上称为阴历,然而此曆其實為陰陽合曆。 農曆是陰陽曆:「陽」以冬至回歸年為基準確定歲實,配合太陽季節陽光分一歲為二十四節氣;「陰」根據月球運行定朔望月。中國現存曆書最早是西漢版本之《夏小正》,漢武帝時期制定之《太初曆》已經有相當完善之曆法規則,自此大都採用「夏正」,即以建寅月為正月;之後定朔定氣規則又多次修改。現行農曆版本是依據既定基本規則,運用現代天文學成果修訂,完全依照天文數據計算得來。 農曆和西曆、伊斯蘭曆一樣,是現在應用廣泛的曆法之一。在華人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朝鮮、韓國、越南、以及全世界海外華人社區,農曆廣泛應用於生日標記、各種民俗活動節日等,比如「年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慶活動,被視為中華文化象徵。.

新!!: 武昌起义和農曆 · 查看更多 »

辛亥

辛亥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8个。前一位是庚,后一位是壬子。論陰陽五行,天干之辛屬陰之金,地支之亥屬陰之水,是金生水相生。 太平天国时,曾把“亥”改为“开”。因此1851年在太平天国记为辛开。.

新!!: 武昌起义和辛亥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新!!: 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1号,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专题纪念性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馆建筑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新!!: 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 查看更多 »

胡瑛

胡瑛(),字经武,号萱庵,中国湖南省常德府桃源县上乡下白石村人,中國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人。.

新!!: 武昌起义和胡瑛 · 查看更多 »

都督

都督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國古代軍事指揮官官名。最初是軍隊中的監察官,與監軍相同。在魏晉之後演變為統領軍隊的軍事長官之職。突厥语与蒙古语中的脱脱一名来自都督。.

新!!: 武昌起义和都督 · 查看更多 »

舉事

舉事,或稱起事,指使用武力推翻、脫離或反抗現政權的行為,是中性詞;故此也可以作為褒義詞「起義」或貶義詞「暴動」的委婉表述。使用上,如要強調舉事者以使用武力為手段,可加上「武裝」或「武力」二字在前,即「武裝起事」、「武裝起義」或「武裝暴動」。.

新!!: 武昌起义和舉事 · 查看更多 »

阅兵

阅兵,是指对武装部隊进行检阅的仪式。通常在国家重大节日、迎送国宾和军队出征、凯旋、校阅、授旗、授奖、大型军事演习时举行。用以庆祝、致敬,同时展现本国的軍事建设成就,并可壮观瞻,提振军威,鼓舞士气。.

新!!: 武昌起义和阅兵 · 查看更多 »

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是中國大陸一部近代史電視連續劇,共六十集(内容等同于海外68集版《满清末代王朝》),但中国大陆地区观众只能看到五十九集。由張黎執導。中国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开机拍摄,2003年出品。劇情背景為自清朝慈禧太后歸政光緒皇帝,至民初袁世凱稱帝失敗,約廿年間的中國歷史,包括洋務運動、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拳亂、八國聯軍、庚子後新政、預備立憲、丁未政潮、孫中山革命起義、宋教仁案與二次革命、洪憲帝制、張勳復辟等史事。敘事主要圍繞以下六位主角發展: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袁世凱、孫中山。該劇在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一次後即被停止重播,其影碟仍被允许发行。該劇第59集中,孫文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演说,在第一次播出時被刪剪。2003年,該劇在臺灣由緯來綜合台及中視以《滿清末代王朝》之名先後播出。2005年,香港無綫電視購得該劇集之播映權。 《走向共和》是中國歷史劇突破舊思維的一種嘗試,在學術界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注意與迴響。传言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播出該劇時刪除了一些情節(如第59集末尾孙文在上海大礼堂的讲演),雖然事實上央视在播出的时候确实播放了最后孙文的演讲,但是只播放了部分内容而刪減了許多孫文痛批專制的部分,甚至被許多文章認為是在諷諭目前中共當權者;而整部戲裡在中國被删减了许多民主憲政發展的镜头,完整版在台灣的「滿清末代王朝」始可見全貌。除此之外海外未刪減正體中文版的「走向共和」亦也可見全貌。.

新!!: 武昌起义和走向共和 · 查看更多 »

起义门

起义门古称中和门,位于现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与津水路交汇处,因在1911年见证了其脚下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而蜚声中外。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武汉市人民政府斥巨资将起义门修葺一新,同时增加辛亥革命碑林、风雨长廊、楚望亭、首义烽火石刻等景点,扩大为红色景区。.

新!!: 武昌起义和起义门 · 查看更多 »

资州

资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治所在阳安县(今四川省简阳市西北),北周武成二年(560年)移治资阳县(今资阳市),隋朝开皇七年(587年),移治盘石县(今资中县)。“取资水为名”(《元和郡县志》)。大业初改为资阳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为资州,同年析置荣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资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资州。土贡:麸金、柑。户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口十万四千七百七十五。治所本在盘石县,咸通六年(865年)徙治内江县,七年复治盘石县。下领八县:盘石县、资阳县、清溪县、内江县、月山县、龙水县、银山县、丹山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内江、资阳、资中等市县地。 宋朝时,先后属梓州路、潼川府路。元朝废。至正末明玉珍复置。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资县。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复置,属四川省。辖境扩大,有今内江、资中、资阳、仁寿、井研等市县地。1913年废,改本州为资中县。.

新!!: 武昌起义和资州 · 查看更多 »

蒋翊武

蒋翊武(),字伯夔,湖南省澧县城关镇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新!!: 武昌起义和蒋翊武 · 查看更多 »

邓玉麟

邓玉麟()原名世泰,字炳三,湖北省宜昌府巴东县野三关石桥坪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新!!: 武昌起义和邓玉麟 · 查看更多 »

蔡济民

蔡济民()原名国桢,字幼襄(又作幼香)。湖北黄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武昌起义领导人。.

新!!: 武昌起义和蔡济民 · 查看更多 »

自立軍起義

自立軍起義是在1900年八國聯軍時期,由唐才常所發起之起事,又稱唐才常起義,目標是推翻慈禧,建立光緒君主立憲政府,普選國會議員;結果事敗。此事件激發了維新黨人同情革命,是革命歷史轉捩點之一。 1900年,华北發生义和拳之乱,八国联军6月进攻北京,东南互保形成。谭嗣同的生前挚友、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门生、唐才常在1900年初,於東亞同文會的支持下秘密組織了「正氣會」,對外則託名「東文譯社」,1900年3月改名自立會,因他的激進派立場遂能同時號召維新派、清軍士兵、革命黨、以及興漢會裡的各會黨人員。 這支力量中軍人方面由秦力山、吳祿貞等人領導,會黨方面則由身為哥老會龍頭的畢永年來聯繫,康有為與梁啟超負責向海外華僑募集餉糈,用以接濟義師。1900年7月26日,在上海愚園召開了中國議會,投票選出容閎為議長,嚴復為副議長,唐才常、汪康年、鄭觀應等十人為幹事,決定以自立會為基礎成立自立軍,訂在漢口、漢陽、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同時起事,北上營救光緒皇帝,建立滿人天子,漢族執政的君主立憲國家。 唐才常事前获得孙文兴中会的支援,收攬了孫文的部份人手如畢永年、林圭、秦力山、吳祿貞、與「哥老會」等,最後卻没有得到康有为原先許諾的金錢資助。由于张之洞向清廷输诚,英国又放弃了支持起义从而促成张之洞独立的阴谋,致使事败,唐才常等12位起义领袖在汉口被捕,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斩首。自立軍起義還未全面展開,便被張之洞徹底消滅,更使得興中會來不及在廣東發難響應。隨後孫文等人於惠州起義,亦失敗。.

新!!: 武昌起义和自立軍起義 · 查看更多 »

自首與投案

自首是指犯人在犯罪未被發覺前,向該管公務員(如檢察官、警察等具偵查權之人)告知其犯罪,並接受裁判。在中国大陆以及台灣,自首都是法定減刑事由之一。 而投案是指犯罪已被發覺,但不知犯人,或已知犯人時,犯人主動到案,配合偵查並接受裁判。在台灣,投案不是法定減刑事由之一,而在中国大陆,投案是法定减刑事由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投案”和“自首”可能会被非法律界人士错误使用。 然而如果犯人犯下罪行过重(如恶性谋杀,强奸,抢劫,以及巨额贪污等),即使有自首或投案情节,有时也不会受到任何减刑。例如在中国大陆,有些主动自首或投案的犯下故意杀人罪和贪污罪的嫌犯,也会被处以死刑。.

新!!: 武昌起义和自首與投案 · 查看更多 »

金兆龙

金兆龍(),字品臣,湖北黃岡周鋪(今武漢市新洲區)人,為武昌起義的首先發難者之一。.

新!!: 武昌起义和金兆龙 · 查看更多 »

长江

长江,在中国古代称作江水、大江,简称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80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 西藏、 云南、 四川、 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长江流域覆盖中国大陆五分之一陆地面积,养育了中国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带。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常被并列为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经济的两大源泉。繁荣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占中华人民共和国GDP20%。长江流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濒危动物如扬子鳄和达氏鲟的栖息地。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长江取水、灌溉、排污、运输、发展工业、当作边界等。 近年来,长江受到了工业污染、农业径流、河沙淤积、湿地和湖泊减少的威胁,因而加剧了季节性洪水的发生。长江部分地区已被划为保护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则因丰富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

新!!: 武昌起义和长江 · 查看更多 »

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介于东经90°33'~122°25',北纬24°30'~35°45'之间,东西直距3000公里以上,南北宽度除江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外,一般均达1000公尺左右。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经济总量巨大,有上海、南京、重庆和武汉等中心城市,是中国基础原材料、机电工业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集中地;也是中国水资源配置——南水北调水源地。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的18.8%,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支流众多,其中支流长度500公里以上的18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达437条;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湖泊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约为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长江流域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众多稀有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居中国七大流域首位。长江流域年均水资源总量9960亿立方米,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8亿千瓦,可开发量约2.6亿千瓦,森林资源蕴藏量大,林木蓄积量、矿产资源丰富。 长江流域80%以上土地面积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2005年,全流域人口4.4亿,占全国的3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30000亿元,占全国的35.5%。长江流域为中国农业主产区,耕地20多万平方公里;水稻产量约占全国的70%,棉花产量约占全国的33%,淡水鱼出产约占全国的60%。长江流域为中国主要内河航运集中地区,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干、支流航道里程5.7万多公里,占全国的52.5%。.

新!!: 武昌起义和长江流域 · 查看更多 »

长沙市

长沙市(湘语長沙話:tsã13 sɔ33 sɿ21;普通话:Chángshā shì),古又名潭州,别称星城,因地理特色和历史缘由而有“山水洲城”、“屈贾之乡”之名,又因岳麓书院而有“'''潇湘洙泗'''”之誉。长沙是中国湖南省省会,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湘浏盆地西缘,辖6市辖区、1县、2县级市。总面积11,820平方公里,主要人口为汉族,母语以新湘语长沙方言为主,浏阳市地区则通用赣语宜浏方言。 长沙有着两千多年的原址城建史,“长沙”一名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逸周书·王会》。秦代始设长沙郡,西汉时期建立长沙国,五代时期长沙为南楚都城。北宋时期设立的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留下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佳句。清末时长沙为中国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一,近代则成为了中国一大重要政治革命中心。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黄兴等人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口号在长沙创立华兴会,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核心人物也在此求学和开展政治运动。长沙于1937年成为抗日战争后方,迎来发展鼎盛期,但其后的“文夕大火”以及四次长沙会战摧毁了长沙的城建和经济基础,对其现代史造成了深重影响。 经过数十年恢复期,长沙于改革开放后期开始加速发展。2015年长沙设立了中国中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数据显示,长沙是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多项相关人均指标亦常年位居中西部省会第一。长沙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和新材料6大产业集群,此外还以传媒、出版为特色产业,湖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简称湖南卫视)收视率和影响力常年占据中国大陆省级卫视榜首。长沙有着杂交水稻育种、国内首台激光3D打印机等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设有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计算设备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2016年,长沙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国产中低速磁悬浮铁路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 2017年11月1日,长沙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新!!: 武昌起义和长沙市 · 查看更多 »

蛇山

蛇山,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长江南岸边,与对岸的龟山隔江相望,又名黄鹄山,地处闹市,历来为武汉名胜。武汉长江大桥南端即蛇山脚下。全山长约1790米,海拔85米,宽约25—30米,兀起于地,黄鹤楼即在此山上。元末大汉国主陈友谅之墓,亦位于蛇山附近。 Category:武汉地理 Category:武昌区.

新!!: 武昌起义和蛇山 · 查看更多 »

陆军第一镇

陆军第一镇,清朝末年军队现代化改革之后的新建陆军编--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师的规模。.

新!!: 武昌起义和陆军第一镇 · 查看更多 »

陆军第五镇

陆军第五镇,清朝末年军队现代化改革之后的新军编制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师的规模。第五镇驻山东济南、潍坊等地。 该镇於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6月,由袁世凯从武卫右军先锋队中抽拨12营,陆军第四镇抽调步队4营,马、炮队各1营,并从青州、德州旗兵营闲散余兵内挑选精壮500名,和招募部分新兵,合编而成。辖步队第九、第十两协,每协2标,每标3营;马、炮队各1标,每标均3营;工程队、辎重队各1营。全镇计军官及司书人等748员,弁目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12512名。   第五镇历任统制官为:吴长纯、张怀芝(署)、张永成。辛亥革命时期,其统制是张永成。该镇是袁世凯嫡系,张永成跟随冯国璋南下支援张勋,镇压南京新军革命党人起义。留守在济南的代理统制贾宝卿和下级官兵,拥护辛亥革命,推举山东巡抚孙宝琦为都督,宣布山东独立。 民国成立后,改名为陆军第五师,靳云鹏曾任师长。.

新!!: 武昌起义和陆军第五镇 · 查看更多 »

陆军第八镇

陆军第八镇,清朝末年军队现代化改革之后的新军编制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师的规模。第八镇驻湖北武汉。辛亥革命前夕,端方入川,带走第十六协(第31标及32标)。武昌起义第一枪是工程第八营正目(班长)共进会代表熊秉坤发出。(新说是士兵程正瀛发第一枪)该镇于1908年2月工程营首建气球队,是中国最原始的空军。 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按照德国制式改造湖北旧军为新式陆军。湖北新军经清政府中央练兵处统一编为陆军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张之洞招募知识青年加入新军,这些知识青年日后成为新军中革命势力的积极分子。 辛亥革命之后,第八镇改编为湖北地方部队。 而中央陆军第八师是由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为核心于1913年组成的新部队,与第八镇没有渊源关系。1914年,第八师师长王汝贤,该师参加追剿白朗起义军。1916年初,师长李长泰,第八师奉命入川,增援张敬尧对护国军作战。帝制失败以后,该师回驻天津马厂,1917年参加段祺瑞讨伐张勋复辟。.

新!!: 武昌起义和陆军第八镇 · 查看更多 »

陆军第四镇

陆军第四镇,清朝末年军队现代化改革之后的新军编制之一,从常备新军右镇改变而来,相当于现在的师的规模。辖第七协和第八协。 1905年组成。第四镇驻直隶马厂(天津南60公里处)。首任统制是段祺瑞。辛亥革命之前,统制是吴凤岭。第七协统领陈光远。第八协统领王遇甲。该镇是袁世凯嫡系。 武昌起义发生时,代理统制是王遇甲,7协协统陈光远,8协协统王遇甲兼。该镇曾被编入第一军,由荫昌指挥,南下湖北镇压革命党人。不久,第一军由冯国璋接手,调王遇甲进总司令当参议,提拔陈光远为四镇统制,李厚基为7协协统。 民国之后,改名为陆军第四师,师长杨善德,镇压二次革命,进驻淞沪。 后陈乐山,属于段祺瑞皖系,驻浙江。江浙战争后失败,残部编入孙传芳护路队。最后编入国民革命军,是国军第四十七师的前身,出名将郭华宗,上官云相。.

新!!: 武昌起义和陆军第四镇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武昌起义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排是陸軍、海軍陸戰隊等軍種的编制,一般為25至60人。由若干個班组成。譬如在三三制當中,一個排由排部、三個班加上直屬單位共同組成,為戰術的基本單位。 一般言之,排的組成為排部:排長(通常是軍官,中尉或是少尉)一名、副排長(通常是資深士官,多為上士,有時由中士佔缺擔任。若無人接任則亦可由士官長暫代)一名、三個步兵班(每班約9人到15人,理論上各班均有班長、副班長各一名),加一個火力組(組長一名,可能有3到5人,榴彈手一名,步槍手數名) 有些军事單位或是軍事學校、訓練所也把排称为「區队」;日語和韓語漢字稱為「小隊」。 hu:Szakasz.

新!!: 武昌起义和排 · 查看更多 »

李濟深

李济深(),广西苍梧人,字任潮。原籍江苏。中华民国国民党军人,政治家。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曾于黄埔军校任教,北伐期间支持蒋中正的四一二事件,之后又多次反蒋,曾于福建事变时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政府主席。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響應中國共產黨一致抗日之號召,反對國民政府之反共政策。抗战胜利后脱离蒋中正之中国国民党。1948年發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新!!: 武昌起义和李濟深 · 查看更多 »

楊宏勝

楊宏勝,或作洪圣、洪勝,字益三,湖北襄陽谷城人,清末革命黨人,武昌起義前的清晨,被清朝湖廣總督瑞澂下令處死,楊宏勝與彭楚藩、劉堯澂一同殉難,是為「彭劉楊三烈士」。.

新!!: 武昌起义和楊宏勝 · 查看更多 »

槍托

枪托(gunstock、shoulder stock,简称stock)是冲锋枪、步枪、机枪等长管枪械结构的一部分,与(非浮置的)枪管、机匣和弹匣相連。在用枪时,枪托与射击者的肩膀相抵,使得射击者能够稳定地持握枪械并能更轻松地进行瞄准,还能在射击时将后坐力传导给射击者的身体来分担冲击力。在近身肉搏时,枪托的后托部分也可以被当做钝兵器使用。.

新!!: 武昌起义和槍托 · 查看更多 »

步枪

步枪(Infantry firearm),或称为步--、步铳、步兵铳,是步兵使用的制式长管枪械。现今步枪多指來福槍(rifle),即枪膛内壁锻有膛線、配有枪托用于抵肩精准射击的单兵轻武器。历代战场上出现的步枪有:.

新!!: 武昌起义和步枪 · 查看更多 »

武汉市

武汉市(普通话拼音:Wǔhàn Shì;武汉话拼音:Wǔhán Sì),简称“汉”,别称“江城、东方芝加哥”,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中国三大“内河航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客运量最大的铁路枢纽和航空、公路枢纽之一。“黄金水道”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块区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统称之为“武汉三镇”。 清中后期,武汉经济发达,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国际大都市,繁荣程度位居亚洲前列,被称为“东方芝加哥”。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在这里,中華民國诞生于此。1927年,国民政府决定将武汉三镇合并为京兆区(首都),并将其设为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同年,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迁到武汉,中國共產黨中央机关也搬到武汉,使其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在内迁伊始将武汉定为临时陪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戰焦点城市。1949年以后,武汉转型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研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截至2011年,武汉大学生人数(本科生加研究生)已超过100万,在世界所有城市中名列第一。截至2015年,武汉高等院校高达82所,仅次于北京。近年来,武汉经济大幅增长,被认为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和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极少数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深圳等极少数城市,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二。武汉近年来对外来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渐增强,年轻人口净增率现仅次于深圳排名全国第二,是全国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2014年起至2028年的每年9月,武汉都要举行武汉网球公开赛,是中國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2019年,武汉将举办第7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参与举办国际篮联世界杯篮球赛。 201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武汉市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项目,授予武汉“设计之都”称号,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四个“设计之都”。同年12月,武汉荣膺“2017年度城市创新”奖。.

新!!: 武昌起义和武汉市 · 查看更多 »

武漢三鎮

武漢三鎮位於中國湖北之長江、漢江(漢水)交會處,為武昌(長江以南的市區部分)、漢陽(長江以北、漢江以南市區部分)、漢口(長江西北、漢水以北的市區部分)三城鎮的合稱,範圍即是今日的武漢市區。三城鎮同位於長江和漢水交匯處,隔江鼎立,故通稱「武漢三鎮」。.

新!!: 武昌起义和武漢三鎮 · 查看更多 »

武昌

#重定向 武昌区.

新!!: 武昌起义和武昌 · 查看更多 »

武昌区

武昌区是中國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市辖区,人口为113.7万人(2008年末),是原武昌市的主体部分。当地人的习惯将武汉市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统称武昌,包括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三个行政区划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昌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大以及湖北省政协等省级国家机关驻地。.

新!!: 武昌起义和武昌区 · 查看更多 »

民主

民主(dìmokratía),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即“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的国家制度,国家权力由公民直接或间接行使。民主有时被称为“多数的统治”,与極權統治、独裁统治或寡头政治相对立。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平常所说的民主作风、民主原则、言論自由等民主权利,都从民主之含义派生而来。广义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既在一个完整的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人们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起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政权控制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等。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指出,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 (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 (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

新!!: 武昌起义和民主 · 查看更多 »

民主党派

民主党派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华民国境内除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以外活跃之各中间政党的总称。 抗日戰爭結束后,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由国内各主要政党所组成的政治協商會議,并通过了政协宪草。然而,随着国共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制宪国民大会的召开,更是使得各民主党派分道扬镳。中国青年党和中國民主社會黨两党投向中华民国政府一方,而以民盟为首的大部分党派则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在中共已取得全国战局决定性胜利后,于1949年在北平另行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分庭抗礼。此后留在中国大陆的民主党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體系下八個接受領導的参政黨,而前往台灣的民主黨派则成为两蒋时期的少數合法党派,后逐漸失去影響力並在臺灣民主化的進程中泡沫化。.

新!!: 武昌起义和民主党派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長江支流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46.58平方公里,2016年底人口4592.00万人江西省统计局:〈〉。省会为南昌。.

新!!: 武昌起义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江苏省

江苏,简称苏,是現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地区的一省,省名为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合称,省会为南京市。江苏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 江苏可分為苏南、苏中、苏北三個區域,也可划分为江南、江淮、淮北三个区域,這三個區域在文化、地理、经济各方面都呈现其獨特性。东吴以来,历东晋、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苏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繁荣,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后期、清中期,分别达到巅峰。1927年,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先后设立特别市而脱离江苏省,江苏的地位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該省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均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四位,地区生产总值則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六位。江苏与上海、浙江省、安徽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武昌起义和江苏省 · 查看更多 »

汤化龙

汤化龙(),字济武。湖北蕲水(今浠水)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时期政治家、法学家。.

新!!: 武昌起义和汤化龙 · 查看更多 »

汉口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口特别市存在。 在清末、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及中共建政初期,汉口经济繁荣,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繁华程度位居亚洲前列。民国时期的汉口是绝无仅有地和上海共享荣耀的远东大都会,因位于长江沿岸,为交通枢纽,工商业极为发达,与位于北美洲五大湖岸的芝加哥相似,被《芝加哥论坛报》称为“东方芝加哥”。由于租界林立,对外贸易频繁,新移民不断涌入,汉口现代化程度和城建规模远远领先于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因此汉口也被广泛称为“大汉口”。 汉口地处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大致是今天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四个区所覆盖的范围。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

新!!: 武昌起义和汉口 · 查看更多 »

汉口俄租界

汉口俄租界近代中国兩个在华俄租界之一(另外一个是天津俄租界)。同时也是汉口的5个租界之一。汉口俄租界是汉口的娱乐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

新!!: 武昌起义和汉口俄租界 · 查看更多 »

汉口法租界

汉口法租界曾是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之一(另外3个是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也是汉口的5个租界之一。汉口法租界是汉口的娱乐商业区。.

新!!: 武昌起义和汉口法租界 · 查看更多 »

汉阳

汉阳可以指:.

新!!: 武昌起义和汉阳 · 查看更多 »

汉阳兵工厂

汉阳兵工厂簡稱漢廠,1904年改名為湖北兵工廠,是清朝末年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在汉阳大別山麓設立軍火製造工廠。在創辦同時,除了步槍製造設備以外還引進了煉鋼與火炮製造設備,成為當時中國少有可以生產各式陸軍用輕重兵器之兵工廠。漢廠開工時引進德國步槍技術並大量生產生产後世称為“汉阳造”的步槍。 抗日战争時期漢廠應國家需要進行拆遷,改組為兵工署第一兵工廠。為了有效率的內遷,工廠被計劃性的逐步拆遷至西南地區,機具則被轉移至其他兵工廠進行專業分工,在四川復工後只生產中正式步槍與少量炮彈,重要性大不如前。 抗日戰爭結束後接受軍事工業重組停辦,所有設備併入兵工署二一兵工廠(金陵兵工廠遷廠至重慶江北區,接收漢陽兵工廠部分設備並改名為「兵工署二一兵工廠」,即今日臺灣「軍備局第二0五廠」),中國近代兵工史上擁有重要地位的漢陽兵工廠於1946年走入歷史,其主体离开武汉迁入重庆,成为长安汽车、嘉陵集团、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工业、大江工业控股等企业的前身。.

新!!: 武昌起义和汉阳兵工厂 · 查看更多 »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新!!: 武昌起义和汉族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武昌起义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新!!: 武昌起义和法律 · 查看更多 »

清军

清军、清兵、清朝军队指,自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后金至1912年清帝逊位时,清朝政府所有及效忠于它的武装力量。兵种以陆军为主,兼有水师。.

新!!: 武昌起义和清军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武昌起义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湖南省

湖南省(湘语长益片新派长沙话:;湘语娄邵片双峰话:),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级行政区,全境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因大部在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境内广植芙蓉(木芙蓉),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有“芙蓉国”之誉。湖南的省会长沙市,省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方言以湘语为主,在湖南省內的其他地区则主要使用西南官话、赣语、湘南土话、瓦乡话以及客家话等其他汉语方言。此外,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瑶族的主要语言之一)等少数民族语言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

新!!: 武昌起义和湖南省 · 查看更多 »

湖广总督

湖廣總督(v),又稱两湖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正式簡稱為湖北湖南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因湖北、湖南兩省在明朝時同屬湖廣省,因此通稱為湖廣總督。.

新!!: 武昌起义和湖广总督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新!!: 武昌起义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湖北新軍

湖北新軍為張之洞於湖北訓練的“新式”軍隊。.

新!!: 武昌起义和湖北新軍 · 查看更多 »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新!!: 武昌起义和溥仪 · 查看更多 »

朝廷

朝廷指中國、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在皇帝制度下對宮廷、中央政府等统治机构的總稱。.

新!!: 武昌起义和朝廷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武昌起义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戊戌变法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戊戌維新、維新變法,是中國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年)的短暫政治改革運動,變法量初由慈禧太后默許、光緒帝主導,深入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個層面,希祈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然而後期改革過於激烈,加上光緒帝有意通過維新派奪回權力,且有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建議將慈禧太后囚禁、暗殺等傳聞,惹怒慈禧,加上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當權保守勢力擔心變法中的「合邦」計畫最終會導致中國被日本和英國瓜分,步朝鮮乙未事變的後塵,因而發動了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僅經歷了103日就告終。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逃入日本驻北京大使馆,譚嗣同等維新人士陸續被捕殺害,光緒帝則被軟禁於中南海瀛臺,慈禧重新當政,引發了民間輿論支持孫文和黃興等更為激烈的革命主張,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新!!: 武昌起义和戊戌变法 · 查看更多 »

成都市

成都市(四川话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5年常住人口1465.8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前367年)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截止2018年已有2385年历史;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建城伊始到现代数千年历史中,除白莲教时期几十年外,均保持着高度繁荣和发达,是全国生活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曾是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五个政权的都城,文化遗存丰富,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如今,成都所在的成渝经济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领先的区域。 成都市于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成都是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新!!: 武昌起义和成都市 · 查看更多 »

海关

海关是一个负责征收及保护关税,管制包括动物、植物、财物和危险品出入境物流的国家机关。根据当地的法律规定,某些货物的进出口可能会受到限制或禁止,报关代理执行这些法规Chowdhury, F. L. (1992) Evasion of Customs Duty in Bangladesh, unpublished MB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Monash University, Australia.

新!!: 武昌起义和海关 · 查看更多 »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新!!: 武昌起义和浙江省 · 查看更多 »

斬首

斬首,亦稱砍頭、殺頭或開刀問斬,是死刑的一種,即將人的頭部砍去。.

新!!: 武昌起义和斬首 · 查看更多 »

新軍

新軍全稱「新建陸軍」,是清朝政府於甲午戰爭之後編練的新式陸軍軍隊。這支軍隊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軍事制度、訓練以及裝備,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

新!!: 武昌起义和新軍 · 查看更多 »

文学社

文学社,清末武汉新军中的革命团体,与同盟会无任何渊源。.

新!!: 武昌起义和文学社 · 查看更多 »

旗人

旗人(a)可能指:.

新!!: 武昌起义和旗人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新!!: 武昌起义和慈禧太后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武昌起事武昌起義辛亥武昌起义战役阳夏战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