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闽台关系

指数 闽台关系

闽臺關係,亦称臺閩關係,是指位居中國大陸的福建與隔著臺灣海峡相望的臺灣之間的關係。由于台湾海峡平均宽度180公里,最窄处只有130公里,因此闽台两地位置相邻、气候相似、环境相近。尽管台闽关系随历史发展而变换,但两地在人员、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现今,台湾居民多是中国大陆移民,其中又以閩南族群为主,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73.5%。而在文化方面,闽台两地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多有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成立自由中国之声、中央广播电台大陆广播组等对大陆播音,中華人民共和國则在福建省福州市設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電台對台湾進行廣播,台海心戰直到1990年才正式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包括福建在內的東南沿海佈署可隨時候命攻擊台灣本土的飛彈,並在1995年到1996年在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前,在臺灣外海試射飛彈。另据不完全统计,自1989年至2013年,中華民國军警在台湾海峡大陆一侧拦截抓扣大陆作业渔船达223艘、渔民3160人;在1990年两次遣返大陆人员时,闷死、撞船淹死大陆人员计46人,其中25名福建渔民被闷死的重大惨案称为907事件,但中華民國政府對此仅表示遗憾,未追究责任。.

目录

  1. 331 关系: 劉銘傳基因基隆基隆顏家厦门市厦门事件厦门港南安市南島民族南竿鄉南臺灣古寧頭戰役台北盆地台灣原住民台灣外省人台灣客家人台灣獨立運動台灣道教台灣菜台灣海峽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台灣族群台灣日治時期台湾原住民族台湾人台湾经济台湾省台海心戰吳沙同安区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国际汇率)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国际汇率)士林區大坵大安區 (臺北市)大嶝街道大龍峒保安宮天启媽祖定光古佛客家人宜蘭平原宜蘭縣安平區安平縣 (台灣)安溪县宋朝小三通尤权工夫茶... 扩展索引 (281 更多) »

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三,室號盤亭、大潛山房,諡號壯肅,是一位出身安徽合肥的淮軍將領和臺湾巡撫。 他是淮軍的領導者之一,並在中法戰爭中於臺灣地區率軍擊退法軍,又在隨後被任命為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復積極於當地推行各種現代化建設並為其奠定相關基礎。.

查看 闽台关系和劉銘傳

基因

基因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生”。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通常由DNA序列来承载。基因也可视作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或RNA序列。弄清其序列本身的过程叫基因测序。基因的结构由增强子,启动子及蛋白编码序列组成:即基因产物可以是蛋白质(蛋白质编码基因)及RNA,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差異)表现。在一个个体当中所有的基因总和叫基因组。在一个物种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合叫基因库。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基因分为细胞核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也含有独立于细胞核的叶绿体基因组。人類約有一万九千至兩萬两千個基因。 在真核生物中,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基因。一个基因在细胞有丝分裂时有两个对列的位点,称为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父与母。依所攜帶性状的表現,又可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一般来说,同一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體都含有相同的基因(除了已经分化的免疫细胞),但并不是每个细胞中的所有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都会被表現出来。控制基因表达的因素分为传统的遗传学(增强子,启动子序列相关)因素及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脱乙酰化及RNA干扰相关)因素。職司不同功能的細胞或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活化而表現的基因也不同。在某一细胞类型当中所有被表达的基因叫转录组,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叫蛋白质组。通过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或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可得到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的信息。用电脑处理基因序列的学科叫生物信息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生物信息学项目。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的30亿个碱基对形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繪製人类基因组圖譜,並且辨識其载有的基因,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该计划起始于1990年于2000年完成。.

查看 闽台关系和基因

基隆

#重定向 基隆市.

查看 闽台关系和基隆

基隆顏家

基隆顏家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發跡於北台灣的基隆、瑞芳一帶地區,是台灣早期少數以企業家身分發跡的地方望族。顏家在日治時期以開採金礦、煤礦起家,被稱為「炭王金霸」,之後更多角化開展事業,成為台灣的富商巨賈。顏家與瑞芳李家(李建興、李建和家族)並稱,礦界稱為「愛生理,找顏李」(要生意,找顏李)。.

查看 闽台关系和基隆顏家

厦门市

廈門市(ipa(廈門話讀音),郵政式拼音:Amoy(來自漳州話讀音)),別稱鷺島,簡稱鷺或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五個開發開放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即「新特區」);廈門片區納入中國最早的四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之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2017年,廈門市市區建成區334.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1万人。 廈門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位於臺灣海峽西岸中部、福建省東南沿海、閩南金三角的中心,地處北緯24°23'~24°54'、東經117°53'~118°26',隔海與龍海市及中華民國的金門縣相望,陸地與南安市、安溪縣、長泰縣、龍海市接壤。全市通行閩南語廈門話。廈門島是廈門的主要島嶼,也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島上有廈門的商業和政治中心。廈門島和金門縣隔海對望,在兩岸敵對期間曾經炮火連綿。廣義上的廈門地區,廈門市境域由沿廈門灣的大陸地區(翔安、同安、集美、海滄)和廈門島(思明、湖裡)、鼓浪嶼(思明)、大嶝島(翔安)等島嶼以及廈門灣組成。全市土地面積656.14平方英里,其中廈門本島土地面積54.48平方英里(含鼓浪嶼),海域面積約1,308.89平方英里。港區外島嶼星羅棋布,港區內群山四周環抱,港闊水深,終年不凍,是一個條件優越的海峽性天然良港。當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到廈門時稱廈門為「花園城市」。 厦门市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3784.25亿元人民币,增长7.9%,居福建省第3位,高居中国大陆第49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7,282元人民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54元人民币,均居福建省第1位。厦门的主要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商贸服务业,会展旅游业,金融业,机械制造,航空维修和电子产品制造。厦门为全世界最大的LED芯片生产封装基地之一,并且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大型客车生产基地与全亚洲最大的航空维修基地之一。.

查看 闽台关系和厦门市

厦门事件

厦门事件是指1900年8月25日,日本台湾总督派遣陆军渡海,准备占领厦门,遭到西方列强强烈反对。英、德、美、俄都将战舰开进了厦门港,英军陆战队登陆英租界,导致日军被迫撤军。.

查看 闽台关系和厦门事件

厦门港

厦门港指台湾海峡西岸环厦门湾和东山湾的港区,包括东渡、海沧、翔安、招银、后石、石码、古雷、东山、云霄和诏安等十个港区。港口、航道和水路运输实施行政管理的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为厦门港口管理局。 厦门港是中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中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集装箱运输干线港、东南沿海的区域性枢纽港口、对台航运主要口岸。.

查看 闽台关系和厦门港

南安市

南安市(Lâm-oaⁿ-chhī),雅称武荣,为中国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中游。 面积2,0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1万多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人口以汉族为主,此外有畲、满、回等少数民族。南安为极具实力的县市,其综合竞争力位居福建省第3位,2011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32位。2010年,南安市GDP总量480.21亿元,较上年增长13.6%,人均GDP3.2万元。 南安是明清風雲人物鄭成功、洪承疇的故鄉。南安也属清代泉州三邑之一。由于近代有大量南安人遷居海外,南安也被成为中国著名僑鄉。.

查看 闽台关系和南安市

南島民族

#重定向 南岛民族.

查看 闽台关系和南島民族

南竿鄉

南竿鄉位於閩江口外東海中,為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所屬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也是連江縣政府所在地,自從南竿機場興建完成後,南竿已成為馬祖地區交通、政治、經濟、教育及文化中心,因此當地人皆稱南竿為「本島」。 南竿鄉轄區包括人口聚居的主要島嶼南竿島,及黃官嶼、鞋礁、北泉礁、劉泉礁等無人島礁,均屬於馬祖列島的一部分。.

查看 闽台关系和南竿鄉

南臺灣

南臺灣,為臺灣南部簡稱。關於南臺灣的範圍定義有許多種,但主要通指臺灣南部地區。臺灣話諺語「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中常稱的「下港」亦意指南部或南臺灣地區。以高雄市與臺南市兩大都會區組成雙核心結構的區域核心,並形成臺灣第三大的高雄都會區及第五大的臺南都會區,並擁有以嘉義市為核心的嘉義都會區等,共計三個都會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南臺灣

古寧頭戰役

金门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面称金门战鬥、金门登陆战,中华民国国军方面称古寧頭戰役、古寧頭大捷或金門保衛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一場戰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和金門战役等。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5日,解放军渡海发动厦门战役,先佯攻鼓浪屿,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国军判断失误。之后,解放军分数路成功登陆厦门,击败守岛国军。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军第十兵團佔領廈門後,繼而佔領金門以北之石井、蓮河、大小嶝、澳頭等地。解放军葉飛將属下第32軍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終於決定下令渡海,进攻大金門,結果登岛解放军在岛上战斗三昼夜,全军覆没。.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古寧頭戰役

台北盆地

臺北盆地是臺灣北部的一個地理區域,是臺灣第二大盆地,海拔20公尺以下的平地面積約243平方公里。臺北盆地北側為大屯火山群,西鄰林口臺地,南接雪山山脈,東南邊則是松山丘陵。臺北盆地的形狀接近三角形。三個端點分別是:.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北盆地

台灣原住民

#重定向 臺灣原住民族.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灣原住民

台灣外省人

#重定向 臺灣外省人.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灣外省人

台灣客家人

#重定向 客家裔臺灣人.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灣客家人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道教

台灣道教信仰人口以及影響力相當深遠,因此中華民國為亞洲區道教最興盛的國家之一。.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灣道教

台灣菜

臺灣菜(簡稱臺菜)在廣義上指在臺灣創造、或富有臺灣特色的菜餚,狹義上則限定於傳統臺灣閩南人的菜色。整體而言雖然和傳統的中華料理大部份相同或接近,但是因為在臺灣能夠取得的食材與中國大陸不盡相同,隨著時間的演變,當年以閩南與客家為大宗的各省移民帶至臺灣的菜色已演變成有新意的特色菜系。 臺灣四面環海,氣候溫熱多雨,物產豐饒,取材較北方多元,例如使用非常多海鮮作為食材;且因地處亞熱帶地區,蔬菜、水果生產頗豐、種類繁多,所以「水果入菜」也是台菜一大特色。而每遇節慶,台菜師傅喜愛以中藥材熬燉各種食材作為藥膳食補,因此依節氣進補也是台灣飲食的主要習慣之一。另外,臺灣茶葉聞名於世,也有一些料理以茶入菜。醬油、米酒、麻油、豆豉、九層塔、油蔥酥、香菜是台菜最常使用也最有特色的調味料與香料。.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灣菜

台灣海峽

臺灣海峽(簡稱臺海;歐洲早期稱福爾摩沙海峽)指的是介於福建與台湾之間的狹窄海域和海峽。 由於臺灣海峽位於东海及南海之間,為東洋海洋史上貿易路線上的重要水域;位於亞洲及太平洋之間,成為近代地緣政治戰略要點。 地理學上為东海及西太平洋的一部分,北以台湾新北市三貂角經釣魚臺列嶼之黃尾嶼與福建省平潭島連線;南則是以屏東縣鵝鑾鼻與福建省东山岛連線為界,南北長約300公里,平均寬度180公里。 主要以大陸棚為主,其水深(岩床最大深度)為70米。海域上的島嶼,除靠近福建的沿海大陸島外,尚有澎湖群島與屏東縣的小琉球。.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灣海峽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臺灣海峽飛彈危機(又称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1996年台海危機)。海峽兩岸關係自19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后以经济交流为重本已日趋缓和,1990年代初因东欧及苏联巨变,美国不再需要拉拢中共对抗苏联,转为拉拢台湾对抗中共,激起两岸矛盾,两岸政治关系日趋紧张,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两岸经济关系并未受到实质影响。 1995年至1996年間台湾政界提高了对中華民國“正统性”的诉求,引发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准备武力攻台的軍事演習,行動引發危機。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队和南京軍區分別向台灣外海試射飛彈,舉行兩棲登陸作戰演習,美國則緊急調動兩個航艦戰鬥群进入海峡,台海一时戰雲密佈。 台北政府認為北京政府试图"以恫嚇行為干涉中華民國第一次全民直選總統,但最終適得其反",李登輝順利當選連任。中共方面则原已作好在台超越底线后对台实施一定规模战术打击的准备,后因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中間諜問題(即劉連昆案)取消了原计划。 而即便经历了此次危机,两岸经济关系也未出现大的变动。.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台灣族群

#重定向 臺灣族群.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灣族群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灣日治時期

台湾原住民族

#重定向 臺灣原住民族.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湾原住民族

台湾人

#重定向 臺灣人.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湾人

台湾经济

#重定向 臺灣經濟.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湾经济

台湾省

#重定向 臺灣省.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湾省

台海心戰

台海心戰,是金門炮戰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與中华民国政府分別在兩岸(廈門與金門等島嶼)的台灣海峽之間互相進行的誘利敵軍的心理战行動,此行動直到1990年才正式結束。行動包括使用喇叭廣播、無線電、漂浮物品到對岸。雙方互有降軍投降,從而得知對方情報。.

查看 闽台关系和台海心戰

吳沙

吳沙(),清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率領閩、客移民共約兩千人,武裝入墾宜蘭,是漢人成功全面拓墾蘭陽平原之領導者,但也因原漢衝突造成世居此地的原住民流離失所。.

查看 闽台关系和吳沙

同安区

同安区是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个市辖区,原为同安县,别称“银城”、“銀同”,地处闽省东南沿海、“闽南金三角”的核心地带。.

查看 闽台关系和同安区

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国际汇率)

本条目为世界各国其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的排序。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经济体内所有居民生产者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加上产品税并减去不包括在产品价值中的补贴。计算时未扣除资产折旧或自然资源损耗和退化。人均GDP是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年中人口数。按IMF資料,如無者按美國中央情報局資料。 这里的数字没有考虑到生活费用在不同的国家的差异,而且因为汇率变化每年其结果可以差别很大。这种汇率波动可能会改变一个国家的每年排名,即使他们往往很少或根本没有改变其人民的生活水准。因此,这些数字应谨慎使用。 比较国家财富也经常以购买力平价(PPP)作为基础,来调整各国不同的生活费用(详见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主要是删除了汇率的问题,但有它自己的缺点。它并不反映经济总量在国际贸易中的价值,比起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也需要更多的估计数字。因此没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使用得更为广泛。 使用任一套数字来比较两个国家的财富都应该十分谨慎。人们往往愿意使用他们喜欢的数字来赞赏或贬低一个国家,而忽略其他的数字列表,这可能会造成大大的不同,但一个有效的比较,两个经济体系的所有排名都应考虑到,以及利用其他经济数据作为一个经济体的背景。 本条目包括不同机构统计的三组数据,数据按现价美元计。.

查看 闽台关系和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国际汇率)

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国际汇率)

这是一份按照国内生产总值排列的經濟體列表,是某经济体指定年份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這裡的GDP是按照市場價值或政府官方汇率所估算,單位是百万時值美元。.

查看 闽台关系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国际汇率)

士林區

士林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北方,區內東北為大屯火山群,以七星山為最高(1,120公尺);東南有大崙山及大直諸山。 士林區宜住宜商,市況繁榮,為臺北市十二行政區面積最大的區,其人口僅次於大安區。蔣中正生前居住的士林官邸與臺北唯一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市民假日的好去處,臺北捷運劍潭站旁的士林夜市揚名國際。臺灣著名高級住宅區天母外籍人士眾多,係因大使館以及臺灣四所外僑學校坐落之故。士林區文教設施亦豐,以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為首、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等社教場所均位於本區, 2010年臺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士林區為玫瑰,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查看 闽台关系和士林區

大坵

大坵,為福建沿海的島嶼名稱或地名:.

查看 闽台关系和大坵

大安區 (臺北市)

大安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的中心偏南,是臺北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大安區名之由來,來自舊地名「大安--」。 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及大臺北地區明星高中職師大附中、大安高工、著名貴族學校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臺北市私立延平高級中學、臺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等均位於此區,文教氣息相對濃厚。 臺北市少有的大型綠地在此地則有大安森林公園扮演都市之肺的角色。 本區南部的公館、師大路有許多以學生文化為主的商圈;本區北部則為商業辦公及住宅混合區,其中忠孝東路為貫穿臺北市東西最重要的軸線之一,沿忠孝東路三段、四段有眾多百貨公司、商場及餐廳,商業機能極為發達。本區內的敦化南路、仁愛路與辛亥路部份路段則是著名的林蔭大道。而建國高架道路與市民大道連接國道高速公路,使得本區交通十分便捷,2010年臺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大安區為波斯菊,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查看 闽台关系和大安區 (臺北市)

大嶝街道

大嶝街道,是中国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的一个街道,由大嶝岛、小嶝岛、角屿岛三个岛屿组成,俗称“三岛,与金门岛最近距离仅1800米,面積14.6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戶籍人口19204人,是国家白鹭自然保护区。 第二次國共內戰以前歸金門縣管轄,稱大嶝鄉,中華民國國軍自1949年10月撤出金門縣大嶝郷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曾於1955年在大嶝郷設立金門縣人民政府”,1970年12月併入同安縣,金門縣人民政府撤銷;2003年9月,原同安區析出東部的馬巷鎮、新店鎮、新圩鎮(舊馬巷廳附近)等組成翔安區。 大嶝岛内有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大嶝对台小额商品贸易市场;海上看金门等旅游项目。特产有紫菜、牡蛎等。.

查看 闽台关系和大嶝街道

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為祭祀保生大帝的臺灣民間信仰廟宇,因為創廟者為來自中國的福建同安人,因此保安之名有「保佑同安」的意思。保安宮和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合稱「臺北三大廟門」。 保安宮初創於1742年,本只為簡單木造小庵,1804年正式改庵建廟。19世紀後,經幾度改建後,該廟發展成3000坪的三殿三進式大廟。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認定該廟宇為國家二級古蹟(今直轄市定古蹟)。1995年,因應緊鄰街道擴建,保安宮自費整修,以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達到「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盡復舊觀效果,成為全臺灣各級古蹟修復的最高典範,並獲得2003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日治時代從大龍峒保安宮分靈的,有兩座廟宇,最早乃明治三十年(1897年)板橋江翠保安宮潮和宮;其次則是大正五年(1916年)分靈的永和保福宮。.

查看 闽台关系和大龍峒保安宮

天启

天启可以指:.

查看 闽台关系和天启

媽祖

媽祖(莆仙語:Mâ-cô;閩南語:Má-tsoó͘;閩東語:Mā-cū)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琉球)及東南亞沿海地區濱下武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與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75頁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 、天后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查看 闽台关系和媽祖

定光古佛

定光古佛,宋初僧人,人稱「定光佛」、「定光佛祖」、「定公古佛」、「定光大師」等。是閩西汀州客家人之重要守護神。.

查看 闽台关系和定光古佛

客家人

#重定向 客家民系.

查看 闽台关系和客家人

宜蘭平原

宜蘭平原,又稱蘭陽平原、噶瑪蘭平原,位於台灣東北部的宜蘭縣境內,是一個面積約有320平方公里的小型平原,也是台灣第三大的平原(僅次於嘉南平原及屏東平原);主要由蘭陽溪沖積和地型升高造成,屬沖積扇平原。平原南北端各有烏石漁港及蘇澳港兩處港口,在早期為平原對外的重要口岸,今日已開發成為觀光漁港與商港。 蘭陽平原是台灣東部最早開發的地區。在漢人尚未進入前,蘭陽平原為平埔族噶瑪蘭人活躍的區域,故早期宜蘭被稱為「噶瑪蘭」,另有原住民語譯名「蛤仔難」。蘭陽平原的開發歷史,可追溯到1776年,林元旻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墾淇武蘭(今礁溪鄉),為漢人入墾蘭陽平原最早者。 1796年時,以吳沙為首的福建漳州府移民兩百多人的共同墾殖,當時為侵略噶瑪蘭人,故從今日的頭城為起始點,漸次建立了以「圍」、「結」為單位的聚落群,顯現出聚落的防衛功能,頭城之名由此而來。宜蘭縣志記載:『惟當時吳(沙)使用火器甚猛,平埔族終於不敵潰走,撤至西勢之哆囉美遠、珍仔滿力、辛仔罕三社為後圖,吳乘勢侵入,沿途無敵,遂入頭圍。』。 以地理學的區域觀點而言,宜蘭因水利資源(降雨、湧泉、溝渠)豐沛,故具有明顯的散村聚落,與臺灣常見臨近水源的集村有相當不同。另外蘭陽平原也具有良好中地理論的架構-平原以宜蘭市、羅東鎮為中地,四周各有規模較小的鄉鎮聚落。.

查看 闽台关系和宜蘭平原

宜蘭縣

宜蘭縣(tl),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舊稱噶瑪蘭,位於臺灣本島北部,與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臺中市、花蓮縣相鄰,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為歌仔戲的發源地。轄宜蘭市1市,羅東鎮、蘇澳鎮、頭城鎮3鎮和礁溪鄉、員山鄉、壯圍鄉、五結鄉、冬山鄉、三星鄉、大同鄉、南澳鄉8鄉,縣治設在宜蘭市。 日治時期的宜蘭全境屬臺北州,戰後獨立設縣。行政院國發會將該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該縣劃歸為臺灣東部區域。.

查看 闽台关系和宜蘭縣

安平區

安平區是臺灣臺南市三十七個行政區之一,北以鹽水溪和安南區為界,東以民權路、中華西路與中西區相鄰,南則隔運河與南區毗鄰,西為臺灣海峽。臺南市政府永華市政中心(原省轄臺南市政府)即座落此處,區內北端為老安平聚落,為漢人最早開發地之一,在荷蘭時期時這裡建有大員市鎮,是臺灣最古老的市鎮,而「臺灣」之名也起源於「大員」(荷語:Tayouan),因此此區可說是臺灣歷史的起源地。.

查看 闽台关系和安平區

安平縣 (台灣)

#重定向 臺灣縣 (1684年-1887年).

查看 闽台关系和安平縣 (台灣)

安溪县

安溪县(An-khoe-koān),古稱小溪、清溪,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厦、漳、泉閩南金三角西北部,隶属泉州市。县域范围东经117°36′-118°17′,北纬24°50′-25°26′,东接南安市,西连华安县,南毗同安区,北邻永春县,西南与长泰县接壤,西北与漳平市交界。全县总面积3057.28平方千米,辖24个乡镇460个村居,人口97.7435万(2010年),有汉族、畲族等多个民族,通行普通話與閩南語,以茶業聞名全中國,號稱中國茶都。 安溪县是"国家级园林县城",素有"龙凤名区"之美誉,全县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其中以清水岩、文庙、城隍庙最为著名。 1990年代末,台湾人将电信诈骗技术传入安溪县,在该县下属的魁斗镇和长坑乡迅速传播,这两个乡镇有许多人从事电信诈骗,有「电信诈骗之鄉」之稱。.

查看 闽台关系和安溪县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查看 闽台关系和宋朝

小三通

小三通是自2001年1月1日起,海峽兩岸實施的小型三通模式,實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与中華民國福建省的金門縣以及連江縣進行小規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郵。.

查看 闽台关系和小三通

尤权

尤权(),河北卢龙人,生于北京;197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主席,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正部长级)。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八、十九届中央委员,第十九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现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

查看 闽台关系和尤权

工夫茶

工夫茶是流行中國大陸潮汕、福建和臺灣的一種瀹泡青茶的程式,也傳播至中國大陸其他地區以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查看 闽台关系和工夫茶

巽他古陆

巽他古陆(Sundaland)是一个生物地理学上的概念,指的是末次冰期由于海平面下降而在东南亚地区露出水面并连成一体的陆地。 巽他古陆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今日都已位于海面以下。仍然是陆地的部分,包括马来半岛、婆罗洲、爪哇岛、苏门答腊岛等。巽他古地的东界为华莱士线(Wallace Line),即东洋界与澳新界动物群的分界线。 Category:东南亚 Category:冰河時期 Category:古大陸 Category:淹没的大陆.

查看 闽台关系和巽他古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通俗简称“国家发改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因其职责范围较广,在国家部委中,作为宏观规划和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发改委位置重要,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经济内阁”的角色。故被称为“小国务院”。.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民国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华民国

中央广播电台

#重定向中央廣播電臺.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央广播电台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最高層級的國家學術研究機構、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直接隸屬於總統府。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中研院所屬之研究員、副研究員與助研究員,其位階相當於大學教授、副教授與助理教授,台灣的頂尖大學也經常藉由合聘與兼任的方式,聘請中研院研究員充實其師資陣容與指導研究生。.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央研究院

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Central News Agency,略稱CNA)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1995年轉型為依據《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成立、由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目前總社設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志--清大樓。.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央通訊社

中央日報

《中央日報》,為中國國民黨創辦之中文報紙,由何浩若於民國17年(1928年)2月創刊於上海,彭學沛為首任總編輯。民國38年(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民國95年(2006年)實體報停刊,改為網路報形式繼續發行。實體報總計發行28356號。 中央日報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之代表性的官方媒體。 1949年,中央政府撤退到臺北市;此後,《中央日報》接續在臺灣發行五十餘年,為中國國民黨黨營文化事業成員,幾乎為「黨報」。在報禁開放前,《中央日報》銷量很高。於1960年代至1980年代間,《中央日報》與《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並稱為「三大報」。第一次政黨輪替(民國89年,西元2000年)以前,《中央日報》與《青年戰士報》(後改名《青年日報》,目前為中華民國國防部所有之中文報紙)同為宣導官方立場的主要媒體。 香港《大公報》與馬來西亞《光華日報》是少數歷史比《中央日報》長的中文報紙。.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央日報

中國人民解放軍對臺灣飛彈

中國人民解放軍對臺灣飛彈,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所部署在其东南沿海、射程涵蓋中華民國的各式導彈,普遍認為針對台灣。一旦雙方發生軍事衝突,可用於非直接性的封鎖,亦可直接打擊防空設施、空軍基地和C2通訊體系,干擾中和台灣的領導階層,使民眾喪失戰鬥意志。.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對臺灣飛彈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國國民黨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国大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集团军

#重定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集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集团军

#重定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集团军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又称建党节、中国共产党建党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七一建党节、党的生日等,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而设立的纪念日,1941年中共中央正式将庆祝日期定为每年的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纪念日成为一个全国性节日,但不是法定节日。每年7月1日前后,中共各级党组织都会开展党员教育和纪念活动。在部分如70周年、80周年、90周年这样的特殊年份,中共中央会在7月1日前后召开纪念大会,并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发表讲话,其讲话精神会成为党员教育的学习内容。 最早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是共产国际,1936年共产国际举行了一系列纪念中共成立15周年的活动。1938年,陕北抗日根据地庆祝中共成立17周年时需要确立日期;但时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人都只记得中共一大召开时为7月,而未能记住具体日期,于是商议将7月1日作为纪念日。194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中共诞生二十周年的指示,正式将7月1日确立为中共诞生纪念日。 中共一大开幕日期经过考证被确认为1921年7月23日后,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的日期并没有随之更正,仍然在7月1日庆祝。.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由贸易区或福建自贸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福建省设立的自由贸试验区,也是位置上最接近台湾的自由贸易园区。福建自贸区总面积118.04平方公里,包括了平潭片区(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43.78平方公里)和福州片区(31.26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大陆官方的定位,福建自贸区“立足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着力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创新两岸服务业合作模式,以此来辐射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发展”。按区域布局划分,平潭片区重点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和国际旅游岛,在投资贸易和资金人员往来方面实施更加自由便利的措施;厦门片区重点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福州片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区在福州市马尾区正式挂牌成立。.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共和國

#重定向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華共和國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華民國政府

中興新村

中興新村,位於台灣南投縣南投市,是台灣戰後第二個新市鎮(次於光復新村),為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駐地所在,面積約7.07平方公里。1955年開始籌建,1956年臺灣省政府從台北市疏遷至此辦公,1957年整體都市設計參仿英國倫敦「新市鎮」創建模式而設計建造完成,最早佔地約二百公頃,成為辦公與住宅合一之田園式行政社區,社區內開先例之雨、污水分流下水道系統,使社區有最好的生活環保標準,社區內巷道採囊底路設計,易形成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濃厚情誼,突顯強烈的社區意識。目前已成為中台灣觀光休閒遊樂據點。 台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省虛級化)之後實施後,中興新村原有服務省府機關的機能不再,面臨發展定位的轉型。中華民國政府目前致力於進行中興新村的再造、活化,最初計畫由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規劃。2009年再改由國科會朝設置中部科學園區高等研究園區來規劃。.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興新村

中臺灣

中臺灣是臺灣中部的簡稱。其為臺灣西部平原的起始地帶,是臺灣的農業重鎮,同時也是臺灣中小企業與精密機械最重要的聚集地,巨大機械(捷安特)、臺中精機、寶成集團、漢翔航空工業等知名企業均以臺中市為根據地,並形成全國第二大的臺中彰化都會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臺灣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Guerre Franco-Chinoise),又称清法戰爭()、中法越南戰爭,发生在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间(即清光绪十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间),是清朝为了保护越南而與法國发生的戰爭。戰事除在越南境內展開外,法國尚派遣部隊攻打雲南邊界,並由法國海軍上將孤拔統率遠東艦隊,擊敗清朝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兩艦隊,取得臺灣海峽制海權,並先後佔領臺灣基隆和澎湖兩處。 戰爭過程中,法軍的陸海二軍雖於多數戰役佔上風,但未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於海戰贏得全勝,並一度攻佔基隆、澎湖等地,卻因於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全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於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訢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枢,又稱為「甲申朝局之變」),但後期勉強在臺灣形成僵局,且有馮子才統率各部於鎮南關之役给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并成功夺回谅山,導致茹费里政權垮台。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中國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推動了臺灣建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並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中法战争

举人

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雅稱「孝廉」、「發解」、「發達」、「鄉進士」、「鄉先進」、「鄉進」等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zh-hant:公車;zh-hans:公车-。明清時俗稱「老爺」。.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举人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东南亚

东引岛

東引島,亦稱為東引,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東引鄉的主島嶼。原屬羅源縣,自西元1965年7月起始劃予連江縣代管。舊稱“東湧島”,屬於馬祖列島,分為東引、西引(又名清水島)兩島,兩島相隔僅半華里,退潮时可涉水而過,兩島周圍水深四十餘潯,急流洶湧,由是得名。目前東引島經中柱島(又稱中引),而和西引島有橋樑相連結。東引島燈塔建於清朝光緒30年(1904年)。東引島為中華民國戰略要地,故現在為軍事管制區,在島上部署有天弓防空飛彈陣地,有深水港名為中柱港,百姓亦可觀光。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其主權,將東引島劃入福建省连江县马祖乡,1958年,宣布東引島為中國領海基點之一。但實際上卻從未有效統治過。.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东引岛

三不政策

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為退守臺灣的中華民國中期的大陸政策。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後,蔣經國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共採取的政策。.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三不政策

三通

三通是臺海两岸直接“通郵”、“通商”、“通航”的简称,主要是中国大陸提出與臺灣方面就兩岸之間的交流提議,中華民國政府則長期採取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作為對應。 因為兩岸政府主张之管轄區域重叠,且除了民進黨政府外,雙方領導人各自宣稱「一個中國」,此航線一般定义為:不是國內航線(道)、也不是國際航線(道),而是两岸航线。.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三通

一邊一國

一邊一國(tl),是指認定台灣、中國不屬同一國家的主張。一邊一國是台灣由民主進步黨執政時,對於兩岸關係的一種外交政策,也是支持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主體性人士的一個重要政治主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這個主張被歸在一中一台。 2002年8月3日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透過視訊會議發言對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台灣同鄉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上向與會人士提出。相對於特殊兩國論僅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國家統治(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邊一國論更強調台灣有別於中國之外的獨立性。.

查看 闽台关系和一邊一國

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1992 Consensus),是一個與台海兩岸關係有關的政治術語。是指在1992年,台灣海峽兩岸政府授權的非官方組織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香港會談之後經由口頭協商而逐漸形成的不成文默契(即無任何書面協議或約定,無任何法律效力)。但其實質含義為何,至今海峽雙方仍無交集。 最初在九二香港會談中,雙方並沒有達成广泛的共識,「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也尚未出現。到2000年4月28日,時逢中華民國總統选举結束後、政權移交前,中國陸委會主委蘇起首次提出“九二共識”,并阐述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隨後列入中國國民黨的黨綱之中。 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歷史性訪問中國大陸,與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锦涛會面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在公文書上使用“九二共識”之名稱,并将其阐述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2006年,蘇起坦承「九二共識」是為了重新包裝「一中各表」所自創的名詞。 2008年5月26日,馬英九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海峽交流基金會的文件中首見「九二共識」一詞。 2015年的兩岸領導人會面中,雙方再度肯定九二共識是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及共識,此會談與稍早的朱習會都沒有特別強調各自表述的存在。 自2016年5月蔡英文政府執政後僅承認九二會談,但不承認九二存在共識,此後兩岸關係轉淡。2017年10月,习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报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應堅持“一個中國”及“九二共识”的立場來處理两岸關係。.

查看 闽台关系和九二共識

九龙江

九龍江,又稱漳水、龍溪、柳營江,是中國福建第二大河,閩南第一大河。發源於龍岩市。長258公里,流域面積1.47萬平方公里。其出海口位於廈門、金門一帶,其中位於出海口南岸的漳州月港乃明朝海禁時期,明政府認定的四大走私港之一。.

查看 闽台关系和九龙江

平潭县

平潭县(平话字:Bìng-tà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福州市下辖的一个海岛县,位於福州市東南部海域,由126個島嶼組成,其中以海壇島為最大島。由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管辖,其行政区域和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重合。县人民政府和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驻扎于潭城组团。.

查看 闽台关系和平潭县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查看 闽台关系和广东省

于伟国

于伟国(),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市。1973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查看 闽台关系和于伟国

亮島

亮島,古稱橫山,舊稱浪島,位於馬祖列島北竿與東引之間,行政上隸屬中華民國連江縣北竿鄉橋仔村。島嶼長約1400公尺、寬250公尺,面積約0.4平方公里,四周峭壁陡峻,地形顯要,距離中國大陸蜘蛛島24公里,雙峰島26公里。後因呼應「島立天中,亮照大陸」的期許而更名為亮島。。因限制民間人士登岸,至今仍是軍事重地。.

查看 闽台关系和亮島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查看 闽台关系和康熙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查看 闽台关系和康熙帝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目,計算方式是其總人口數除以總面積。一般使用的单位是每平方公里人数或每平方米所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分布疏密程度的常用数量指标。它通常用于计算一个国家、地区、城市或全球的人口分布状况。 适当的人口密度能够保证良好的居住、卫生及经济条件等。.

查看 闽台关系和人口密度

人類發展指數列表

下表为最新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列表。最新的人类发展报告为《2016年人类发展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于2017年3月21日,实际上是在2015年数据的估计基础上编制的。2016年报告涵盖了193个联合国成员国中的186个,包括香港和巴勒斯坦国。最新报告中并未统计朝鲜、摩纳哥、圣马力诺、梵蒂冈、台灣、澳门、波多黎各、美属维尔京群岛等,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官方统计单位独立提供的人类发展指数附加于联合国列表之下以供参考。有7个联合国成员由于缺乏数据而未列入此表。世界平均数值和一些国家联合组织的数值也列入了此表,以便对比。 这些国家或地区也按照人类发展指数进行分类,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组别。在2016年报告中,只有第一组“极高”的国家才可能是发达国家(部分“极高”组的国家被视为发展中国家,例如卡塔尔、阿联酋等),剩下的三组都是发展中国家。.

查看 闽台关系和人類發展指數列表

府城

府城指旧时府一级的行政机构所在的城市或城池。 在古代中国,府城的规模与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有关,府城之间的规模差异较大,有研究认为明清时期标准的府城规模为城周24里(如正定府城、太原府城),但常用的府城规模多为城周12-16里,也有少量府城规模仅有城周4-9里(与常用的县城规模接近),府城内通常可容纳10-36个里坊,主要的建筑物有府衙、府学、府城隍庙以及附郭县的县衙、县学和县城隍庙等。.

查看 闽台关系和府城

廈門灣

廈門灣可以指:.

查看 闽台关系和廈門灣

廈門話

厦门话(bp),舊稱廈語,又稱廈門閩南語,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閩南語的一种方言,屬於閩南語的泉漳片。通行於福建省廈門市一带。 厦门话是今日厦门、臺灣及新加坡最通用的一种闽南语方言,尤其在新加坡也颇具影响力。中國大陆以及新加坡的廣播或電視節目的闽南语播音皆采用厦门话进行放送。 大体來說,閩南地區,香港,臺灣及整個東南亞的福建話(同為一個分片)皆可互通无碍。.

查看 闽台关系和廈門話

开元

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意思是开辟新纪元。开元年间,唐朝国力處於最强盛的時期,史称开元盛世。.

查看 闽台关系和开元

後壁黃家古厝

後壁黃家古厝位於臺灣臺南市後壁區,於2008年4月9日公告為古蹟, 為臺灣少數保持完整的閩南式四合院。.

查看 闽台关系和後壁黃家古厝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閩南語白話字:Pó-seng tāi-tè)為中國大陸閩南(泉州、漳州、廈門)地區及臺灣、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保生大帝通常是指北宋人吳夲,然而亦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信仰,認為孫思邈、吳夲、許遜三位在成神後結拜為義兄弟,而都會被稱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還有三十六神將.

查看 闽台关系和保生大帝

信義區 (臺北市)

信義區,地理位置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的中間略偏東南,臺北市政府、臺北市議會、臺北世界貿易中心皆位於此。 本區原為松山區的一部份,由於松山區至西元1980年代人口達45萬,轄區過大,因此在西元1990年3月12日臺北市行政區重劃時將松南地區畫出獨立設區,由原松山區縱貫鐵路以南地區與大安區和平東路3段以北合併而成,名稱取自信義計畫區。因此歷史緣由,常見區內道路以「松」字開頭,而松山高中、松山工農、松山家商等校,也因此出現今天都不位於松山區的現象。 該區百貨公司林立,許多企業總部、金融總部設於此,區內的臺北101是目前世界第八高的摩天大樓,亦是世界最高綠色建築。信義計畫區因實施都市計畫特別審議制度及重點發展區域,因此其都市景觀成為臺北市的重要亮點,並且吸引臺北眾多金字塔頂層富裕人士群聚於此。2010年臺北市舉辦花卉博覽會而制定區花,信義區為野牡丹,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查看 闽台关系和信義區 (臺北市)

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Pygmies,單數作Pygmy)並不是一個種族,而是泛指所有全族成年男子平均高度都少於150厘米或155厘米http://www.economist.com/science/displaystory.cfm?story_id.

查看 闽台关系和俾格米人

北屯區

北屯區是臺中市市中心的一個市轄區,是臺中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目前轄區人口超過27萬人。北屯地形錯綜,生活型態多元化,兼具都市風貌與鄉村氣息,著名的大坑風景區亦位於此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北屯區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大清朝廷於第二次英法联军後在北京分别與英国、法国、俄國各自签订的戰敗條約。咸豐皇帝委任欽差大臣恭親王奕訢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签约地点在北京礼部衙门,今天安门广场东南角。另外,1887年与葡萄牙签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亦称《中葡北京条约》。北京条约使得清朝增加对英法的赔款数额,增开商埠,并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九龙西)给英国。條約还承认1858年《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凍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从此中国失去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 三條約正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查看 闽台关系和北京条约

北竿鄉

北竿鄉位於閩江口外東海中,隸屬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為該縣第二大鄉。北竿鄉轄區包括人口聚居的主要島嶼北竿島,及高登島、亮島、大坵島等大小島嶼十餘座,均屬於馬祖列島的一部分。.

查看 闽台关系和北竿鄉

北臺灣

北臺灣,為臺灣北部簡稱。關於北臺灣的範圍定義有許多種,但主要通指臺灣北部地區。臺灣話中的諺語:「頂港有名聲,下港尚出名」中常稱的頂港(Téng-káng)意指北部或北臺灣地區。以首都臺北市為區域核心,並有目前臺灣第一大的都市新北市,形成臺灣最大的臺北都會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北臺灣

北港鎮 (臺灣)

#重定向 北港鎮 (台灣).

查看 闽台关系和北港鎮 (臺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簡稱臺灣文獻館)是中華民國政府維護與保存臺灣相關史政文獻的專責機構,前身為臺灣省政府設置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精省後改為現名並成為國史館唯一的附屬機關。其專責辦理台灣全志之纂修,以及保存臺灣總督府檔案、專賣局檔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省級機關檔案、古文書、碑碣拓本、日文古籍、民俗文物等相關臺灣史料。.

查看 闽台关系和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國共內戰

#重定向 国共内战.

查看 闽台关系和國共內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Fonds Monétaire International,缩写:FMI;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缩写:IMF)於1945年12月27日成立,与世界银行同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国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其總部設置於美国华盛顿特区。.

查看 闽台关系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告台湾同胞书

《告台湾同胞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中華民國发表的公开信,被视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華民國最早的政策性文件,其在历史上总共发表五次。其中,以1979年1月1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的最为著名,其内容主要为商讨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并提出两岸三通、扩大两岸的交流。.

查看 闽台关系和告台湾同胞书

冰河期

#重定向 大冰期.

查看 闽台关系和冰河期

先王實錄

《先王實錄》,今亦稱《從征實錄》,為台灣明鄭時期戶官楊英所撰寫之日記式、編年體史書,主要記載跟隨延平王鄭成功征戰的史實。.

查看 闽台关系和先王實錄

兒玉源太郎

兒玉源太郎(),正二位勲一等功一級子爵(追封伯爵),长州藩的支藩——德山藩出身(今山口縣周南市),台灣日治時期第4任總督(1898-1906)。兒玉在總督任內,也在中央身兼數職(兼任日本內閣陸軍大臣、軍務大臣、文部大臣等職位),更領兵參與日俄戰爭,因此在台灣的時間很短。實際在台灣負責政務的人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被稱為「兒玉、後藤時代」。 1903年(明治36年),兒玉中将后继田村怡与造为陆军参谋次长(参谋总长为大山巖),日俄战争中兒玉源太郎升为大将调为满州军总参谋长,在203高地争夺战中支援乃木希典大将为战场总指挥。 1906年(明治39年),兒玉源太郎奉調回國,任命其任職中國東北「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創立委員長」。上任之後,兒玉源太郎制定了對中國東北移民50萬的計畫,以日本化東三省。任職10天後在家因腦溢血逝世。 甲午戰爭(日本方面稱為:日清戰爭)時期擔任陸軍次官,之後獲升為陸軍大將,後續也擔任過內務大臣、文部大臣,並受封伯爵。.

查看 闽台关系和兒玉源太郎

光州

光州,中国古代的州。 始建于南朝梁年间,治所在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唐朝太极元年(712年)移治定城县(今河南潢川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地。因濒淮河上游,自古为南北兵争之地。南宋在此置榷场,与金贸易。明朝辖境扩大至今息县。清朝雍正二年(1913年)升格为直隶州。民国二年,废州设道,光州直隶州改为豫南道(民国三年改为汝阳道),州治更名潢川县,因潢河(淮河支流)穿城而过而得名。光州下辖光山县(今光山县、新县),固始县(今固始县、淮滨县南部),商城县,息县(今息县、淮滨县西部)。近年,因潢川县、光山县施行一体化同城战略, 光州小商品商业发达,素有豫南小苏州、小汉口之称。.

查看 闽台关系和光州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查看 闽台关系和光绪

四不一沒有

四不一沒有是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在2000年5月20日第十任總統的就職典禮上發表的“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这是陈水扁政府針對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重要言論,亦曾是陳水扁代表當時作為執政黨的民主進步黨對中國大陸政府就兩岸立場的明確表態。.

查看 闽台关系和四不一沒有

王令麟

王令麟,出生於台灣台北市,籍貫湖南長沙,其父為王又曾,母為王又曾二房陈佩芳。.

查看 闽台关系和王令麟

火山碧雲寺

火山碧雲寺,原名火山廟,源於白河大仙寺,亦稱白河碧雲寺、關子嶺碧雲寺,簡稱碧雲寺,俗稱新巖,位於台灣台南市白河關子嶺,是台灣直轄市定古蹟,,與俗稱舊巖的大仙寺合稱為南瀛八大景之關嶺雲巖,距大仙寺約五公里、水火同源約一公里。與東山碧軒寺關係密切。 台灣歌謠作曲家吳晉淮所作《關仔嶺之戀》唯一提到的景點,正是指此寺。.

查看 闽台关系和火山碧雲寺

火箭炮

火箭砲或稱噴進砲是炮兵裝備的火箭彈射裝置,通常為多發聯裝式,主要作為火箭彈的發射點火具,同時為火箭彈提供一定的初始射角和方向。由於火箭彈由自己攜帶的燃料通過發動機產生的推力飛行,該裝置無須考慮像身管式火炮那樣承擔如巨大的後坐力等問題,故該裝置較簡單。並且能以大口徑多發聯裝的方式提高發射速度和火力。主要配用殺傷爆破火箭彈以壓制、殺傷有生目標和其他弱防護目標。由於火箭彈的口徑比較大,發射時彈丸所受的加速度和撞擊力較小,也可以發射特種火箭彈(如掃雷火箭、佈雷火箭、照明火箭等)。相比於身管式火炮,火箭炮的火力密集度比較高。缺點是再裝填速度慢、射擊精度不如身管式火炮。但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部分發達國家的軍隊已經裝備了帶有自動再裝填設備的火箭彈運輸/裝填兩用車輛,協同火箭炮一起作戰;同時為火箭彈裝備各種各樣的制導裝置来提高精度。.

查看 闽台关系和火箭炮

福州市

福州市(ipa(福州話讀音)),別稱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是中華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当地居民以汉族的福州族群为主,母语为闽东语福州话。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新一线城市。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自宋代起福州的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当时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福州是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这裡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福州还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为福建一大侨乡。 2017年福州辖6区1县级市5县,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常住人口757万人。.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州市

福建

#重定向 福建省.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建

福建巡抚

福建巡抚,明清時代地方軍政官員。.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建巡抚

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福建布政司,是明清在闽江流域及附近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名,下辖8府1直隶州57县。布政使司衙门驻福州府。.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福建省

福建省(Hók-gióng;Hok-kiàn;Fuk-kien),簡稱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的一个省,省会福州。东西最寬約為480公里,南北最長約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東北與浙江省毗邻,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东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省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福建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章《综合》:基本省情 福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是中國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共31.26平方公里、平潭片区共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中国第二批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福建旅游资源丰富,有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和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建省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簡稱「閩」,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目前僅由金門與連江(馬祖)兩縣,以及原屬莆田縣的烏坵鄉(今託金門代管)所組成和原屬长乐县的白犬列岛(莒光乡)(今託連江代管),緣此其常被稱為「金馬地區」。金馬地區是中華民國政府作為在中國大陸擁有主權的意義與象徵。在政府用語中亦將臺澎金馬稱作「臺閩地區」,即示為實質統治之臺灣與福建二省之地區。 因國共內戰爆發,中華民國國軍節節潰敗於中共解放軍。鑒於形勢,福建省政府自1949年8月隨國軍從福州市遷駐金門。韓戰爆發後,解放軍曾多次進攻該地而未捷,而國軍亦無能力反攻。進而形成福建由兩政治實體割據一方的格局。1956年7月因為實施戰地軍政指揮,福建省政府精簡化並遷至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1996年1月15日遷回金門辦公,省政府維持原精簡化之編制,且不設省議會。 福建省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省份,概念上為「大陸福建」與「金馬福建」,前者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統治,設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後者由中華民國實質統治,設立福建省政府。 由於金門西距廈門島不到10公里,而東距台灣島則有277公里。因此中華民國政府於2001年元旦起實施金馬小三通,金馬地區開始展開與大陸小規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郵。.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 (清)

福建省(v),为清朝的内地十八省的一个省。.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建省 (清)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成立于1949年8月。1955年2月改组为福建省人民委员会。1968年8月改组为福建省革命委员会。1979年12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撤销,复设福建省人民政府。.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经济

福建省是中國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0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十二位。1979-2007年29年按绝对数比较,2007年GDP总量为1978年的138.02倍;按不变价格推算(以同期全国平均物价水平为基准),GDP年平均增长率12.4%,增长速度次于广东、浙江等二省份居全国第三位,2010年GDP增长13.8%,仅次于天津市、重庆市、四川省,增幅居全国第四位。2016年GDP總量2.59萬億人民幣。同年,福建省为中央政府提供了644亿元的财政盈余,在六个能为中央政府提供财政盈余的省级行政区中排名前六。.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建省经济

福建省政府

福建省政府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最高行政機關,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於1927年7月3日由福建省政治委員會改設而成。原設於福州市,後因國共內戰遷至臺灣;1996年1月15日遷至福建省轄內的金門縣金城鎮現址,但維持原精簡化之編制,並在1998年省虛級化施行後成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完全喪失實施地方自治的能力。2017年1月18日,行政院成立金馬聯合服務中心,以合署辦公模式與福建省政府共同辦公。.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建省政府

福建行政长官列表

本表列出历代福建地区历任主要行政长官或相当官员。.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建行政长官列表

福建臺灣巡撫

福建臺灣巡撫,光緒帝1885年敕設臺灣為行省,1887年正式建省,巡撫為臺灣省的臺灣西部最高地方統治者。.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建臺灣巡撫

福建臺灣省

福建臺灣省(v)為大清帝國在1885年至1895年間存在的一個行省,管轄原福建省的臺灣府和臺北府,一般以「臺灣省」俗稱,史稱「臺灣建省」。這是第一個專為臺灣設置的省級行政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建臺灣省

福佬客

福佬客(白話字、台羅:hok(hô/ho̍h)-ló-kheh,四縣腔台灣客拼:hog loˋ hagˋ),俗稱「客底」,由林衡道首次提出,指改用閩南語,被閩南化的台灣客家人後裔。在臺灣人口的統計中,可能多達200萬人,而調查中,多數會依其本人的意願,列為臺灣閩南人。年輕一輩的福佬客,以國語為主要使用語言,可能亦以閩南人自居。也有原本是閩南人,因定居桃竹苗客家庄,後代講客家話的客福佬。.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佬客

福佬话

#重定向 闽南语.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福佬话

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2500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因禪宗的傳承不在於文字,甚至並非衣缽,而在於釋尊及代代祖師傳承下來的釋尊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難以瞭解並繼承,故歷代幾乎都只傳大根器者,並未公開傳法,直到六祖惠(慧)能 大師一花開五葉,才有第一次普傳,五葉,也就是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第一義諦、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真修實證,並將禪融入日常生活中,直到見性,也就是真正見證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查看 闽台关系和禅宗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查看 闽台关系和科举

笨港

港為臺灣南部古地名之一,指今日的雲林縣北港鎮以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

查看 闽台关系和笨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查看 闽台关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国共内战

二次国共內战發生於1945年至1949年間 ,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间为争夺中国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 抗日戰爭結束后,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谈判很快破裂,内战全面爆发。在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全面優勢,佔領中共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成功政策幫助下,解放军逐步取得戰爭主動權,開始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及至1947年中,在挺進大別山後,中共更完全取得整場戰爭的主動權,戰局至此逆轉。解放軍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敗國軍,渡過長江,並在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则退往臺灣,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隔台灣海峽对峙,並長期在中國大陸(尤其是福建省)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1979年後,海峽两岸关系才開始缓和,至此兩岸雙方再未發生戰事。迄今,内战戰火虽已停止,然而随着两岸政治情勢的变化,军事紧张局面亦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交戰雙方至今從未有正式的停戰協定或和約,因此廣義的來說,目前海峽兩岸仍然處於戰爭狀態。.

查看 闽台关系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第四紀

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地质时代中的最新的一个纪,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两个世。第四纪前是新近纪。它从约260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查看 闽台关系和第四紀

粤东

粤东,指广东東部,其涵义较固定,包括以下地级市:潮州、汕头、揭阳、梅州、汕尾,但客家地区的梅州、惠州、河源(有时计入粤北)。廣東可劃分為四片區域: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

查看 闽台关系和粤东

縣 (中華民國)

縣是中華民國的第二級行政區劃,下分鄉、鎮、縣轄市。縣隸屬於省,原由省管轄,省虛級化後改由中央政府在實質上直轄。行政首長為縣長,由縣民直接選舉產生,四年選舉一次,以領導縣政府之運作;立法機關為縣議會,其議員亦由縣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與縣長同,惟可連選連任。截至2016年6月,中華民國第一大縣為彰化縣(1,288,803人),亦是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縣。.

查看 闽台关系和縣 (中華民國)

统一

統一通常指:.

查看 闽台关系和统一

终战诏书

《终战诏书》,全称《大东亚战争终结之诏书》(大東亜戦争終結ノ詔書),亦称《停战诏书》,是指日本昭和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公開表示接受美、英、中、苏四国在波茨坦会议上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同意无条件投降的诏书。这被看作是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結束的預兆。 《终战诏书》是在1945年8月14日由昭和天皇亲自宣读并录音,8月15日通过日本放送协会(NHK)正式對外广播。这是日本天皇的声音首次--公众播出。此詔書的廣播又稱為“玉音放送”,在日语中,天皇的聲音被敬称为“玉音”,“放送”則指广播,因而得名。.

查看 闽台关系和终战诏书

羹,為一種黏稠濃湯。主要由肉、菜及勾芡調和,亦能加麵成為麵羹。另亦有甜如豆沙、糖等做成的甜食。.

查看 闽台关系和羹

省委书记

省委书记(区委书记、省级市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或越南共产党各省委员会的首要领导人的称谓。越南稱“省委秘書”。.

查看 闽台关系和省委书记

烈嶼鄉

嶼鄉,又稱小金門,位於金門本島西南西方,居於金廈兩門之間,位處於福建省東南隅的九龍江口外、廈門灣內,並包括大膽島、二膽島、三膽島、四膽島、五膽島、復興嶼、猛虎嶼、獅嶼等諸小島。屬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管轄。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島嶼僅0.5公里,在戰略位置上是「外島中的外島,前線中的前線」。 山多平地少的烈嶼,總面積為14.8536平方公里,山巒多分布於東北方,地勢東北寬而高聳,西南狹而平緩,宛若「彪顧猛虎」之勢,再加上「扼制閩海,屏障金門」的地理位置,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烈嶼鄉共劃分為五村,分別為林湖村、上岐村、西口村、黃埔村、上林村,到2016年7月,現有登記戶籍人口約為一萬兩千多人。.

查看 闽台关系和烈嶼鄉

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簡稱統戰,是一種由共產主義者(或其他)採用的政治鬥爭方式,指聯合不同政治團體及社會各界的力量,為同一政治目的而共同奮鬥,其基礎理論由第三國際確立。通過統一戰線,共產黨人得以聯合不同的工農階級,推翻敵對的資本主義勢力。 這裏的統一戰線的意義,並非特指追求「國家統一」。.

查看 闽台关系和統一戰線

瓷器

瓷器,也作磁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需经过高温(约1200℃–1400℃)的窯內烧製。 瓷器最早出现于三国魏晋或隋唐(目前有争议),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窯爐內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而產生不同色彩,即窯變。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 原料纯净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时,会发出类似金属相撞的清脆声音。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过各种贸易管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查看 闽台关系和瓷器

甲午战争

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稱清日戰爭,國際通稱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进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查看 闽台关系和甲午战争

監控

#重定向 監視.

查看 闽台关系和監控

花枝羹

花枝羹(亦名為花枝焿或生炒花枝)是普及於台灣市集販售的海鮮食品,大眾化小吃,台北士林夜市尤為著名。.

查看 闽台关系和花枝羹

遠流出版公司

遠流出版公司,全名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遠流,為臺灣相當--名之大出版社。1975年王榮文創辦獨資商號遠流出版社,1981年2月24日改組為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 闽台关系和遠流出版公司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查看 闽台关系和道教

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名稱為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是荷蘭歷史上為向亞洲發展而成立的特許公司,成立於1602年3月20日,1798年解散,是世界第一家跨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指公開而非特權股份)。 其標幟以V串連O和C(上方的A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縮寫,代表該船隻或設備是阿姆斯特丹所派出,若為米德爾堡市派出者則加註M字,依此類推。)。在其成立將近200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從荷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25,000名員工、12,000名船員。.

查看 闽台关系和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蘭人

尼德蘭人(Nederlanders),中文習慣稱為荷蘭人,是荷蘭的主體民族,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Autochtone population at 1 January 2006, Central Statistics Bureau, Integratiekaart 2006, This includes the Frisians as well.

查看 闽台关系和荷蘭人

荷蘭語

荷兰語(Nederlands),又稱尼德蘭語,属於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主要通行於荷蘭,在比利時與蘇利南有六成人口使用它,這三個國家共同組成荷蘭語聯盟。是荷蘭、比利時、苏里南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官方語言。在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的佛兰德斯地区通用。欧洲约有2300万人以荷兰语为第一语言,還有曾經被荷蘭統治了四個世紀的印度尼西亞也有日常的使用。 "1% of the EU population claims to speak Dutch well enough in order to have a conversation." (page 153) 荷兰语字母表由26或27個拉丁字母组成,除A至Z外,在Y后面有一个 IJ 。荷兰语有时用 IJ 代替Y。 荷兰语与英语和德语接近,同属西日耳曼语支。荷兰语是由古代低地德语诸方言演变而来,最早的荷兰语文献可追溯到12世纪的佛兰德斯。当代荷兰语是五种方言群体的集合:中西部方言(包括南、北荷兰省,乌德勒支,海尔德兰的大部和西兰的岛屿等地区使用的方言),东北方言(格罗宁根、德伦特、上埃塞尔和海尔德兰东部使用的方言),中南部方言(北博拉班特及其周边的林堡地区,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博拉班特和东弗兰德斯),西南部方言(西弗兰德斯)和东南部方言(荷兰的林堡地区大部和比利时的同名地区)。东北方言通常被称为萨克森方言,东南方言被称为东部低地法兰科方言,其他的三个群体则被称为西部低地法兰科方言。荷兰的弗里斯兰省的语言通常单独列为一种语言:弗里斯兰语。南非荷兰语是17世紀殖民者所說的荷蘭語的變種,有相當數量的馬來、班圖諸語言的借詞和語法散佈其中,南非白人的祖先名為布爾人,其名稱的由來是來自荷蘭語中boer(農夫)這個單詞。 荷蘭語的舌後音較德語、俄語等多,除了ch發舌後音外,連g也是發舌後音的。.

查看 闽台关系和荷蘭語

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又作菩提達摩,簡稱達摩,在中土的印度人,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師,其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武神」。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菩提达摩”意譯為覺法,菩提本意为“觉悟”,达摩本义则是“佛法”(Dharma)。 在中國佛教裡,被視作中國禪宗初祖、東土第一代祖師。 南北朝時來到南朝梁,但因與梁武帝話不投機,而轉投北魏少室山的少林寺面壁閉關。相传达摩是少林武術瑰寶《易筋经》、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禅宗带入中国的佈道者,相傳口述《少室四論》,由弟子曇林筆受。達摩的事蹟繁多,是一位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

查看 闽台关系和菩提达摩

萊園

#重定向 臺中市私立明台高級中學#萊園.

查看 闽台关系和萊園

顯應祖師

顯應祖師(),宋朝河南僧人,俗姓黃,名惠勝,精通佛法,在福建永春、安溪兩地弘法,深得民心,圓寂後被該兩地的百姓奉祀,頗享香火。.

查看 闽台关系和顯應祖師

顺治

順治(p;;公元1644年至1661年)为中国清朝在清軍入關後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临的年号,前后共18年。 顺治十八年正月清圣祖即位沿用。.

查看 闽台关系和顺治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重定向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查看 闽台关系和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西屯區

西屯區(臺羅:Sai-Tūn-Khu)是臺灣臺中市市中心的一個市轄區,郵遞區號為407,是臺中市人口第二高的行政區,目前轄區人口約22萬人,僅次於北屯區。西屯是臺中市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區內擁有眾多大學院校。著名的七期重劃區即分屬此區與南屯區。中台灣廣播電台、全國廣播皆將總部設於此區,臺中市政府的臺灣大道市政大樓與臺中市議會的臺中議政大樓也位於此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西屯區

西魯肉

西魯肉是台湾宜蘭的特色餐點之一,其實是就是一種什錦羹.

查看 闽台关系和西魯肉

馬偕紀念醫院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馬偕紀念醫院,一般簡稱馬偕紀念醫院,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屬下的醫院。.

查看 闽台关系和馬偕紀念醫院

馬尾

尾,是一種髮型,指將大部分的頭髮往頭後部集中,用一个皮套或其它的可以松紧的装饰品,將其紮起來豎在半空中的造型。该发型因看起來像馬的尾巴而得名。如果將單馬尾紮於側邊則稱為側馬尾。 馬尾並不屬於辮子,辮子乃是將頭髮分成小束之後再互相纏繞而成的髮型,與單純只有將頭髮紮起之馬尾不同。稱「馬尾」為「馬尾辮」不但是一種贅詞,而且容易使讀者被誤導。.

查看 闽台关系和馬尾

馬祖列島

列島(閩東語平話字:Mā-cū Liĕk-dō̤)是隸屬中華民國的群島,位於臺灣海峽正北方,面臨閩江口、連江口和羅源灣,與中國大陸僅一水之隔,距中國大陸最近點約9.25公里。主要由南竿島(馬祖島)、北竿島、高登島、亮島、東莒島(東犬島)、西莒島(西犬島)、東引島、西引島及其附屬小島共計36個島嶼、礁嶼組成,面积29.6平方公里,居民人口約12,900多人。 1999年以馬祖列島為範圍的馬祖國家風景區成立,隸屬於交通部觀光局管理。除了地形地貌和人文特色外,因地理位置關係而成為多種候鳥過境或渡冬的區域,2000年成立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主要針對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鳳頭燕鷗、黑尾鷗、岩鷺、插尾雨燕等7種鳥類。2000年6月曾在此發現在世界鳥類紅皮書中被列為臨絕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共4對,每年的最佳賞燕鷗季為5月到8月台灣的國家風景區 陳永森;林孟龍/著 ISBN 9867630211 2004年2月出版。 馬祖除通用國語之外,還通用操長樂口音的閩東語,當地稱為「平話」、「馬祖話」或「福州話」,官方則稱之為「福州語」。.

查看 闽台关系和馬祖列島

許立明

許立明(),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現任高雄市代理市長。.

查看 闽台关系和許立明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国於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今山口縣下關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称《中日講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下关条约》或《日清講和條約》。清廷代表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鸿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國政府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陆奥宗光。該條約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並導致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予大日本帝國,造成往後50年的台灣日治時期,遼東半島割讓後因三國干涉還遼未成。條約中文原本現典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文原本則藏於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查看 闽台关系和马关条约

高僧信仰

僧信仰是指把佛教高僧視為神明膜拜的東亞民間信仰,又稱「佛教俗神」信仰。如福建泉州安溪縣的清水祖師信仰、顯應祖師信仰,漳州的三平祖師信仰,汀州的定光祖師、伏虎禪師信仰,福州的泗州祖師、扣冰祖師信仰,高僧信仰亦會道教化、如道教廟宇、鸞堂也時常奉祀原屬佛教禪宗的達摩祖師、濟公禪師與普庵禪師等。但是,王見川博士則稱此類信仰內涵和特質,應改以「神異僧的靈驗崇拜」稱之才正確,兼可代替先前名實都不符的「高僧信仰」觀點。.

查看 闽台关系和高僧信仰

高甲戏

戏(闽南语:Ko-kah-hì),又叫“戈甲戏”、“九角戏”、九甲戲,以闽南语为媒介语进行表演,是福建主要剧种之一,最初起源於合興戲发源于福建泉州,流行于闽南地区,臺灣和东南亚華裔闽南人聚居之地。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高甲戏的剧目来源比较复杂,绝大部份是从提线木偶戏、梨园戏、徽戏、弋阳腔、京戏吸收过来的。初步统计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一百多个,新编的优秀剧目有《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笋江波》、《许仙谢医》等。.

查看 闽台关系和高甲戏

高登島

登岛,原名下目岛,属于马祖列岛北竿島之離島。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0.92公里,面积约1.84平方公里。位于连江县东部,马祖列岛东北,距中國大陸9公里,行政隸屬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北竿鄉芹壁村。.

查看 闽台关系和高登島

高雄

#重定向 高雄市.

查看 闽台关系和高雄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高雄市

高雄市市長

市市長是高雄市行政首長,綜理市政,由20歲以上的高雄市市民普選產生,每4年選舉一次,並且同時進行市議員選舉。市長任期4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以下列出歷任高雄市(合併後直轄市)市長,並溯及日本殖民時代的高雄市(州轄市)役所之首長(高雄市尹、高雄市長)和戰後的高雄市(省轄市)市長、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市長。 現任高雄市代理市長為許立明。.

查看 闽台关系和高雄市市長

高雄市政府

市政府是中華民國高雄市的最高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屬於直轄市政府位階,由行政院直接監督。.

查看 闽台关系和高雄市政府

高雄陈家

家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因其发迹于台灣高雄地区,所以被称为“高雄陈家”。清末陳中和時期興旺,至日治時期因配合日本「米糖王國」政策,於1904年設立「新興製糖」,為台灣最早的本土糖業,後代陳啟川、陳啟清、陳田錨等均從政。杜聰明博士創辦高雄醫學院時,陳家也曾捐地資助並成為該校董事會主要成員,其中一棟校舍落成後即以「啟川樓」為名,附設醫院則名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查看 闽台关系和高雄陈家

貓鼻頭

#重定向 墾丁國家公園#貓鼻頭.

查看 闽台关系和貓鼻頭

鳳山區

鳳山區是臺灣高雄市的一個行政區,為高雄市政府鳳山行政中心(昔高雄縣政府)及高雄市議會的所在地。位於高雄市內西南方,北面與鳥松區接壤,西面與三民區、苓雅區、前鎮區比鄰,東面、南面則為大寮區、小港區等工業重鎮,屬於東高雄。人口約35.9萬人,為高雄市人口最多的轄區。 鳳山區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高溫多雨,年均溫為攝氏23度,降雨量全年約1,500~2,000公釐。其為昔日高雄縣之縣治,因地理環境緊鄰高雄市中心,因此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間發展非常快速。該區1980年代前與高雄市中心間,尚存過渡區農地,在高速公路開通後縣市區界已逐漸模糊,並以高雄市區為主進行消費及移動,成為高雄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 鳳山區目前從北到南共有三個主要商業活動集中區:赤山、鳳山、五甲,各自有自己的消費生活圈。赤山為近年來高雄新興之住宅區,並有「文山特區」一稱號,區域範圍為青年路二段起至澄清路交叉口,南至建國路三段、西至澄清路;鳳山則是傳統政治中心,政府機關與古蹟林立;五甲地區比鄰於前鎮區,人口密集,商業繁榮。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生活圈在清季皆已發展為有規模的聚落,歷經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分別有著不同歷史淵源、發展歷程,使本區的街景呈現多元交融的樣貌。另一方面,由於本區東南側設有三所軍事學校:陸軍官校、中正預校、步兵學校,伴隨而生的軍事用品商店與眷村文化更加豐富了本區的文化內涵。.

查看 闽台关系和鳳山區

賴振昌

賴振昌,臺灣政治人物,彰化縣人,前任臺灣團結聯盟立法委員,臺灣團結聯盟中執委,曾任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校長、學務長、總務長及研發長,文化大學財金系主任、會計系(所)主任,國立台灣大學商學博士畢業。 因在教育領域理念上與出身教育體系的台灣團結聯盟黨主席黃昆輝契合;同意參選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並於台聯不分區立委候選名單中排名第五順位,台灣團結聯盟獲得1,178,896票共囊括三席不分區立委。 在「一個立委席次、兩人輪替服務」的台聯政策制度下立法委員許忠信、黃文玲兩年任期屆滿,於2014年2月1日起請辭,依序由周倪安與賴振昌遞補不分區立委;2014年2月7日中選會頒發當選證書,三日後於立法院宣誓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第八屆立法委員。.

查看 闽台关系和賴振昌

鸡笼山

鸡笼山可能是指:.

查看 闽台关系和鸡笼山

鹿港

#重定向 鹿港鎮.

查看 闽台关系和鹿港

鹿港辜家

鹿港辜家,臺灣知名望族,五大家族之一,发迹于彰化鹿港而得名。該家族的創祖為辜顯榮,其於臺灣日治時期因經商而崛起,家族至今在臺灣政商界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1年,家族旗下的主要企業分為辜岳甫家族(子辜濂松)的「中信辜家」(中信集團為主,含中租控股,並為開發金控大股東),及辜振甫家族的「和信辜家」(和信集團為主含臺泥、雲朗觀光集團等)。.

查看 闽台关系和鹿港辜家

黃姓

黃姓是漢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中國大陸第七大姓。黃姓人口在廣東省最多,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約19%。黃姓在廣東、香港和澳门為第二大姓;在广西為第一大姓;在福建、台灣為第三大姓。在韓國、朝鲜亦有黃姓,羅馬轉寫為Hwang。.

查看 闽台关系和黃姓

黃守恭

黃守恭(),字國材,号一翁,又稱黃長者是泉州紫雲黃姓的始祖。黃守恭的先祖黃元方始入閩南,至黃守恭時,他從福州南下,經莆田,最後定居於泉州。 太极元年,黄守恭逝世并葬于泉州丰泽区北峰塔后村西山。.

查看 闽台关系和黃守恭

黄峭

黃峭(),讳嶽,字峭山,又字仁静,号青岗。福建绥城县昼锦乡和平里坎头村上井人(今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上井),生于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四月十五日戌时。 黄峭娶三妻(官氏、吳氏、鄭氏),各生七個兒子,共有兒子二十一個,有孫百餘人。951年,黃峭將十八個兒子遣至各地,有「遣子詩」--:“漫云富貴由天定,三七兒郎當自強。”他是江夏黄氏的始祖,子孙遍布福建、江西、广东、台湾。 一些记载中黄峭曾荣登进士,而也有考证其并非进士出身。.

查看 闽台关系和黄峭

鼓山

鼓山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東郊的一座山,位於福州市區东郊8公里处,其北面為鼓嶺,南面是閩江,東面是大磨溪,西面為福州平原,整座山南北長6公里,東西寬4公里,一般高度在700-800米,最高峰為海拔919.1米的大頂峰。鼓山得名于其山顶上一塊酷似大鼓的巖石,且有傳說運每逢风雨之际,就會有鼓聲由上中岩洞传出,因此有鼓山之名。涌泉寺在鼓山山腰。鼓山是福州重要的風景區之一,山上有涌泉寺、喝水岩、十八景、观音阁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7-80122-400-0鼓山上還有古代摩崖石刻多三百多處,其中有蔡襄、朱熹等人的手书,是福州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点,涌泉寺前則有建于北宋的兩座陶塔,這些重要的人文遺跡以“鼓山摩崖石刻(石窟寺及石刻)”的名稱列入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中。,文明中華網站.

查看 闽台关系和鼓山

齒齦鼻音

齒齦鼻音(alveolar nasal、dental, alveolar and postalveolar nasals)是輔音的一種,中文俗稱前鼻音,用於一些口語中。齒齦鼻音在國際音標的符號是,X-SAMPA音標的符號則是。漢語拼音中以n表示。.

查看 闽台关系和齒齦鼻音

辜汪會談

--或--,是1993年及1998年海峡两岸分别派出辜振甫和汪道涵进行的两次会谈。第一次在新加坡,第二次在中國大陸上海。.

查看 闽台关系和辜汪會談

连江县

连江县(福州话平话字:;国际音标:)别称闽都金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福州市下所属之县份。全县介于北纬26°07'-26°27',东经119°17'-120°31'之间,东濒台湾海峡;西傍福建省会福州,陆路相距50公里;南临闽江出口;北控闽浙两省通衢。全县陆海总面积4280.15平方公里。陆地面积1168.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112.02平方公里。 由于上世纪中叶国共内战关系,原连江县一分为二,位于外海的南竿岛、北竿岛等为中华民国政府所有,位于中国大陆的连江县主体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有。故与两岸均有的“福建省”相同,两地亦各有其“连江县”,为唯一两岸分治的县份。.

查看 闽台关系和连江县

霧峰林家

霧峰林家,是日治時期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因其發跡於霧峰(古稱阿罩霧,今台灣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自19世紀中期以來,林家掌控了中台灣大量的田地,領有數千精良兵勇以及樟腦專賣權等特權,協助平定太平天國、戴潮春事件並參與中法戰爭,是清治時期台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霧峰林家與板橋林家在清代便發跡,臺灣人稱「一天下,兩林家」。一如板橋林家花園,霧峰林家占地廣闊的萊園也相當聞名(位於林家創辦的明台高中校址內)。日治時期,霧峰林家與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台灣五大家族」。.

查看 闽台关系和霧峰林家

茶藝

茶藝可以指:.

查看 闽台关系和茶藝

茶文化

从茶叶的栽培、采茶、制茶,到品茶都有很多文化内涵的内容,是以茶作为载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查看 闽台关系和茶文化

閩南

閩南(Bân-lâm),指福建(簡稱閩)南部,東臨臺灣海峽,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治理的福建省中漳州、泉州、廈門3個地級市(經濟發達,有閩南金三角之稱)和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下的金門,,部份定義亦包含福建南部九龍江、晉江流域。.

查看 闽台关系和閩南

閩南裔台灣人

#重定向 閩南裔臺灣人.

查看 闽台关系和閩南裔台灣人

閩南方言拼音方案

閩南方言拼音方案(;又稱:閩南拼音/;簡稱:閩拼方案/、閩拼/)是一套將中國閩南地區之闽南语口语拉丁化标音系統。该系统基於廈門话口音制定,同时制定了泉州话版本和漳州话版本。而另稱「普閩典方案」來自於1982年10月廈門大學主編的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一書。閩南方言拼音方案偶尔也被叫做「闽南话注音方案」。林寶卿《普通話閩南方言常用詞典》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2007年10月.

查看 闽台关系和閩南方言拼音方案

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白話字:;臺羅:)為閩南人自古不斷發展至今的民族內涵、思想與習俗,亦作閩臺文化、臺閩文化、福佬文化或河洛文化(),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福建閩南、廣東潮汕、广东海陆丰)、臺灣、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閩南文化有其特殊性質,且內涵豐富,歷史上曾經先後融合了閩越文化、華夏文化、伊斯蘭文化、南洋文化、西洋文化以及日本文化。十七世紀開始,閩南文化開始隨著閩南人往海外移民發展,並成為東亞極具影響力的一種文化,至今為臺灣與新加坡的主要文化。閩南文化的內涵主要包含了閩南語言,閩南民間風俗,閩南口傳文學,閩南民間藝術,閩南民間工藝,閩南民間醫藥,閩南家族制度,及閩南小吃文化。.

查看 闽台关系和閩南文化

閩粵械鬥

閩粵械鬥(當代又稱閩客械鬥)是發生在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汉族族群(祖籍福建的閩南人、祖籍广东的客家人、潮州人)間的武裝衝突。.

查看 闽台关系和閩粵械鬥

閭山派

閭山派,又稱閭山道、閭山教等,是一個華南道教重要流派,以福建為中心。相傳其發源於閩北武夷山脈的建陽,流行於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浙江、江西、江蘇、湖南等地,與海外的台灣、東南亞。.

查看 闽台关系和閭山派

闽南语

閩南語(bp),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閩語中的一種,形成於中國東南沿海的閩南地區(今福建省南部區域),主要分布於現今的中國大陸閩南、廣東潮汕地區和廣西、浙江部份地區,以及臺灣、菲律賓、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海外華人之間。闽南语在台灣與东南亚等地一定的影响。狭义的闽南语指福建南部、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通行的闽台泉漳片闽南语。闽南语分支之下再分为潮汕片、海陆丰片、龙岩片、头北片、浙南片、大田片、中山片、雷州片和海南片等方言。闽台泉漳方言作为主流闽南语 ,是闽南语系中影响力最为巨大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片分。在其原乡福建省和台湾,闽台泉漳片闽南语是闽语支中占优势的语言,流通程度仅次于标准汉语 (普通话)。海南通行的海南话以及广东雷州半岛通行的雷州话,原被认为是闽南语的方言,但由於與闽台片閩南語存在較大差異,今已被單獨劃出,認定為閩語的直屬分支。《中國語言地圖集》,B8 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香港朗文(遠東)出版公司出版,1987年。 於2017年,全球以閩南語(包括潮汕話、海南話等)為母語的人數約為4834萬人,其中中國大陸的閩南語人口(包括潮汕話、海南話)則是2710萬人(2013)。全球閩南語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並非定值而會浮動,估計位居世界第20~30名之間。 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閩南話或閩南方言。在臺灣,最常用臺語或臺灣話來稱呼,少部分人則稱為河洛話或福老話(亦作鶴佬話、Holo話,台羅:Hô-ló-uē)。居住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之為福建話或咱人話(亦稱咱儂話)。此外,於臺灣日治及戰後時期亦有福建語的稱呼。浙江南部的苍南、平阳、洞头一带亦稱之為福建話。 閩南語與現代標準漢語無法相通,因而被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是一種語言。在中國大陸被官方認定為漢語方言之一,稱為閩南方言。而在臺灣,認同語言說與方言說的學者皆有。閩南語及華語在語音、詞彙、句法上本有許多差異,又由於分支較早,彼此間的差異亦相當顯著,至於閩南語中許多來源不明的字詞,也並非源自漢語。有統計研究指出,閩南語的核心詞彙僅49%與華語同源,比同屬西日耳曼語支的英語與德語之間的差異還要大10%。 閩南語曾在鄭氏王朝與西班牙、英國等西洋國家外交通商時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以後推行國語運動,使台語在臺灣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直到解嚴之後,才廢除國語運動,改行推廣本土語言。(論文發表於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2000年,中華民國頒佈《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閩南語成為法定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之一。 在中國大陸,泉州话曾長期被當作閩南语的标准音。至清末五口通商以后,其优势地位逐渐被廈門話和台湾话混合优势腔取代。今日厦门话和台湾闽南语混合优势腔是闽南语的代表方言。中國大陸采用厦门话作为閩南语广播的标准音。在臺灣,北中南都各有些微的發音差異,被稱為偏泉通行腔、偏漳通行腔、海口腔(偏泉腔)和內埔腔(偏漳腔),但由于台湾的交通发达,人口流动大,以及台湾闽南语电视节目和闽南语歌曲专门采用台湾闽南语混合第一优势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闽南裔台湾人(尤其是城区地带)的闽南语腔调趋向于台湾闽南语混合第一优势腔。.

查看 闽台关系和闽南语

闽南金三角

闽南金三角指中國福建省閩南沿海的厦门、泉州和漳州三个地级市及所辖县区。人口1700餘萬人,主要講閩南語泉漳片,財政收入約占福建省的52%、進出口總約占福建省的70%、經濟生產量(GDP)佔福建省的4成,是中國大陸在經濟改革開放後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之一,是大陆台商投资较密集的区域。此一名稱因此主要是用於經濟事務,常用以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經濟發達地區作比較。其中厦门依靠經濟特区、港口成為大陸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泉州依靠发达的制造业,物流行业蓬勃发展:而漳州正从以农业為主,向工业化转型。.

查看 闽台关系和闽南金三角

闽南民系

閩南民系,簡稱閩南人,客家稱河老(Hô-ló),又稱福佬(Hok-ló)、學佬(Ha̍k-láu),是漢族七大民系中閩民系的分支之一。閩南裔人主要分佈於臺灣、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以及東南亞等華裔聚居地,若加上世界華僑總和則人口超過1億。狹義的閩南人指的是中國福建閩南地區使用泉漳片者,約為今日的福建南部沿海、廣東與香港、澳門、臺灣、東南亞與歐美以及世界各地的閩南移民;廣義的閩南人則包括了潮汕人、海陸豐話、浙南閩語、龙岩话、大田话、雷州话、海南話、中山閩語的使用者。在中國大陆福建省、臺灣各縣市(除了南桃園地區、新竹縣、苗栗縣)、东南亚国家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地,閩南裔人口大多是當地優勢族群。 今日在臺灣的泉漳後裔若以國語自稱,慣用詞多為「臺灣人」、「本省人」、「閩南人」,若以母語臺灣話自稱則有臺灣人、河洛人、本省人等稱法。臺灣史教科書使用閩南人一詞。桃園市政府使用河洛人一詞,並舉辦桃園河洛文化節。而東南亞各國閩南裔則常以「福建人」做自稱。因臺灣人並非由單一族群及使用單一語言所組成,在需國語情境細分所屬族群時,亦會依來臺祖使用臺灣河洛人一詞。.

查看 闽台关系和闽南民系

闽西

闽西(客家語:Mîn-sî),即福建西部,从行政上包括三明市和龙岩市。但是一般论及闽西,都是从文化和历史传统上说的,包括汀州府八县: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以上今属龙岩市)、宁化、清流、明溪(以上今属三明市)。龙岩市和三明市的其它县市,从文化和历史传统上说分属闽南和闽北。 闽西(汀州)是汉人南迁时客家形成的祖籍地,处于赣闽粤客家地区的东北部,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通行汀州客家話。闽西宁化石壁村被称为客家祖地。閩西地區,最有名的鄉土神祇是宋代高僧定光大師,又被尊稱為定光古佛,至今台灣、香港、南洋,尚有許多閩西客家後裔十分信奉。 Category:客家地區 Category:福建地名.

查看 闽台关系和闽西

闽江

闽江(Mìng-gĕ̤ng;Ma̿ing-gó̤ng),是中国福建省境内的最大河流。全长577公里,流域面积6099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一半。.

查看 闽台关系和闽江

邓小平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后由啟蒙老師改名邓希贤。中国四川省广安州协兴乡(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人,祖籍江西吉水,在法国勤工儉讀期间参加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後留學蘇聯並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复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认领导地位。1978年至1983年,任全国政协主席;1981年至1989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年至1987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3年至199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邓小平一生未担任中国国家元首、中国政府首脑,或中共党内最高领导职务,但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9年11月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一职前,普遍认为他是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予以确认。直到今天他定下的政治及經濟路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仍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官方评价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称他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称以其部分政治理念为核心的政治理论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分。具体来说,他的提议包括“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一国两制”;其政策影响到了20世纪后期每个中国人,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他推动的改革还缔造了新兴超大城市深圳市。他于1978年和1985年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查看 闽台关系和邓小平

邓小平南巡

邓小平南巡,又称九二南巡,其讲话中文媒體亦称为“南方谈话”,是指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期间,邓小平在中国南方的深圳、珠海、广州、上海等地所做的巡视以及讲话,重申與改革開放相關的鄧小平理論,並期許廣東能按其「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观」發展經濟在20年內追上亞洲四小龍。見學者Robert Weatherleyp的學術專書的總結原文, 來源為 此事最初为香港无线新闻从大陆民众得知情况后,采访深圳官方并将事件首次披露。事后《解放日报》与《深圳特区报》的未经中共中央审核的社论,支持邓小平南巡。在《珠海特区报》对邓小平南巡细节的试水式报导后,中共中央发文意图统一媒体对邓小平南巡的表述。《深圳特区报》撰写的邓小平南巡细节文章被《光明日报》未经批准转载,得到邓小平的支持和肯定,并命令中共中央媒体报导,最终迫使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公开肯定邓小平的南巡。 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一书里披露,邓小平在南巡期间曾经在珠海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两个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刘华清和军委秘书长杨白冰,单单绕过名义上的军委主席江泽民。会上邓小平重申:“谁不改革,谁就下台……我们的领导看上去像是在做事,但他们没做任何有用的事。”出席会议的军队领导人的强大阵容表明,如有必要,军队高层愿意拥护一个新的领导人。 有学者认为,迫於地方媒體壓力,2月24日《人民日報》做出響應報導,迫使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公開支持已無任何党职和公职的邓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而中共中央政治局當年3月初發佈相關的正式決定,使中共再次确立改革开放方向。學者趙穗生於同儕評審期刊發表中的文章分析, 邓小平南巡在初期被江澤民主導的北京和國家媒體所忽略, 上海的《解放日報》發表了數篇由"皇甫平"署名的文章支持並宣揚“邓小平南巡”的重要性及意義, 才再次確認改革開放的路線, 並證明當時邓小平仍是實際上的中國最高領導人。見.

查看 闽台关系和邓小平南巡

肉羹

肉羹是臺灣傳統羹類料理具代表性的一種,也是臺灣菜的代表菜色之一。在臺灣,「羹」字經常作「焿」,「羹」字則常使用在羊羹。肉羹是普及於臺灣市集販售的豬肉副食製品,食用歷史悠久,是一種大眾化的小吃。羹的做法相當多元,不過使用的食材原則上大同小異,主要差別在火候控制及調味料的使用。 隨著臺灣經濟大幅改善,民眾對於飲食也越來越講究。早期將豬肉絲直接放入羹湯的烹調方式不再受民眾青睞。為了使羹湯整體口感精緻化,各地的臺灣菜師父對於製作肉羹都有自己的獨家秘方。不過整體而言通常都會使用到3種食材:瘦肉、肥豬肉、魚漿。瘦肉,肥肉,和魚漿的比例大約 8:3:1。 著名出產的地方:嘉義市西區、嘉義縣新港鄉、雲林縣北港鎮、臺中市大雅區、宜蘭縣三星鄉和羅東鎮。.

查看 闽台关系和肉羹

蔡姓

蔡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北宋百家姓中,蔡姓被列于第155位。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蔡姓目前是中国大陆第44大姓。蔡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6%。尤以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省多此姓,四省蔡姓约占大陆地区汉族蔡姓人口的44%。当代蔡姓总人口约552万。在台湾,蔡姓人口超过60万,是第八大姓。.

查看 闽台关系和蔡姓

蔡萬霖

蔡萬霖(),台灣知名企業家,台灣-苗栗-縣竹南鎮人,與兄弟蔡萬春及蔡萬才為國泰人壽創辦人。霖園集團創辦人與首任董事長。曾任台北市議員與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台灣首富與全球百大富豪之一。.

查看 闽台关系和蔡萬霖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查看 闽台关系和蔣中正

蔣經國

蔣經國(),字建豐,生於大清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曾任中華民國總統、陸軍二級上將,國際知名反共人士。他是蔣中正與毛福梅所生的獨子。1925年至1937年在蘇聯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馬列主義教育。回国后他成為三民主義忠實信徒。1939年,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以建設「新贛南」著名於時,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籌備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並擔任幹事會幹事長。1944年至重慶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二戰後,為外交部特派員,與蘇聯方面交涉中国东北地区事務。1948年8月至10月,一度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督導上海經濟。 1952年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出任救國團主任。1956年,主持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率隊開闢中橫公路等台灣地區交通、民生建設。1975年蔣中正逝世後的中國國民黨主席(繼蔣中正成為首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任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972年至1978年擔任行政院院長,為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首長),1978年起接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兩任總統,於1988年1月13日總統任內逝世。當時蔣經國在台灣主政期間推行十大建設。蔣經國在國際上孤立情勢中,大大發展中華民國經濟,解除多年之戒嚴,促進政治民主化。.

查看 闽台关系和蔣經國

鄭克塽

鄭克塽(閩南語:Tīnn Khik-sóng;),一名秦,人稱秦舍,字實弘,號晦堂,鄭經次子,鄭成功之孫。 1681年,鄭克塽繼承王位。1683年,率領舉國降清,降清後受封海澄公。 在英國商館的債務紀錄中,以新藩(Sinpouan;Sin-phoan)與臺灣國王(King of Tywan)稱呼鄭克塽。.

查看 闽台关系和鄭克塽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政权的将领。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Koxinga)、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现分屬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明鄭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澎湖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查看 闽台关系和鄭成功

鄭成功攻臺之役

鄭成功攻台之役(鄭荷之戰、熱蘭遮城包圍戰,Slag om Fort Zeelandia,Siege of Fort Zeelandia)是1661年3月底到1662年2月初(中國南明永曆十五年三到十二月)間一場發生於台灣(福爾摩沙)西南沿海的戰爭,主要戰場包括赤崁、臺江內海、大員等處;該役明延平王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台灣海峽,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先攻佔普羅民遮城,然後圍攻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台湾。 鄭荷雙方在1662年2月1日簽訂正式合約。荷蘭人寫了條約18條,鄭成功以中文寫了16條,雙方互換條約。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湾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由於荷蘭殖民時期聯「番」制漢的平衡機制消滅,為了獲得充足的糧食,大批鄭軍在臺灣西南部平原屯田墾殖,但是鄭軍此一擴張領土的行動,導致與原住民發生數次衝突,並對反抗的原住民展開屠殺,造成平地原住民失去其傳統生活領域,只得遷徙或因無法維持部落生活型態而被漢化。.

查看 闽台关系和鄭成功攻臺之役

鄭文燦

鄭文燦(),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桃園市八德區人,民主進步黨籍,現任桃園市市長。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畢業,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電機學系(轉系)、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畢業,服役於中華民國國軍動員部隊。曾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行政院發言人、海基會副秘書長、民進黨中常委、民進黨中執委、民進黨文宣部主任、桃園縣議員和野百合學運決策小組召集人。曾任民進黨桃園市黨部主委、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發言人,現任台灣新社會智庫召集人。2014年,鄭文燦獲民進黨提名參選桃園直轄市市長選舉 ,以五成餘的得票率爆冷門擊敗尋求連任的中國國民黨籍縣長吳志揚,當選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後的首任桃園市市長,並以47歲之齡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二年輕的直轄市市長,僅次於陳水扁當選臺北市市長時的44歲。.

查看 闽台关系和鄭文燦

臨水夫人

臨水夫人是福建閩江流域民眾崇奉的神靈,其他的信徒則遍佈臺灣、浙江、江蘇以及東南亞;因源於福州府,故福州人視其為鄉里的守護神。其他地區的信徒,則多視其為婦女、兒童的保護神,與七星娘娘信仰略有雷同之處。臨水夫人相傳名喚陳靖姑,是閭山派的女道士,生前有德於民,歿後被奉為神靈,其信仰非常昌盛,以其能護佑孕婦、順產保胎聞名。臺灣有主祀臨水夫人的廟宇一百三十幾座。供奉臨水夫人的祖廟在福建省寧德古田縣大橋鎮臨水宮。據《閩都别記》記載,古田臨水宫供有臨水夫人的真身塑像。.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臨水夫人

自由中国之声

自由中国之声(英文:Voice of Free China)是1949年10月10日到1997年12月31日運作的一个中华民国的国际广播電台,是中央广播电台的前身。在冷战时代,该电台主要进行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國國際广播电台的宣传、宣称只有中华民国政府是唯一合法的中国政府的对外宣传。自由中国之声隶属于中国广播公司多年,这是一个根据政府合同提供公共广播节目的私人公司。.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自由中国之声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原名《自由日報》,於1987年改名)是一家創立於1980年4月17日的臺湾平面报纸媒体。發行者全名為「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自由時報

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Self-propelled artillery),指使用車輛底盤自備動力,无需其他車輛牵引的火炮,大多有輕装甲保護,火炮一般为榴弹炮、迫击炮、加农炮、反坦克炮、火箭炮或高射炮等。有別於一般火炮需要利用其他車輛,獸力或者是人力移動。 除了自行火炮外還有一種自運火炮或稱短途自行牵引火炮,是在需要牽引的火炮加上小型汽油引擎的輔助動力裝置APU,除了能夠協助射擊時的操作,還可以做短距離的行動,但是這一種設計並未包含在自走炮的歸類當中,仍屬於牽引火砲如芬蘭155 GH 52 APU。.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自行火炮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南市

臺南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是中華民國臺南市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南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 現今的臺南市政府為直轄市之行政機關,而此直轄市於2010年12月25日由臺南縣與臺南市兩個縣市合併改制而來。作為地方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南市政府

臺中市

臺中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在臺灣中部,是臺灣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中央為臺中盆地,是臺中市的人口稠密區。台中市與周邊相對的地理位置上,北與臺灣省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與臺灣省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隔中央山脈與臺灣省花蓮縣相鄰,東北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分水嶺毗鄰臺灣省宜蘭縣,西望面臨臺灣海峽。總面積約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9.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2016年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中市列為Gamma-等級之城市,在臺灣入榜城市之中排名第二位,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都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係始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的地名之中最晚出現的名稱。在台灣清領時期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中市

臺中市政府

臺中市政府是中華民國臺中市地方自治事項的最高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中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臺中市政府共設有29個所屬一級機關、28個區公所、175個所屬二級機關、307所各級學校、22所幼兒園。此外,臺中市政府還經營2個市營事業機構。 作為地方自治團體的行政機關,臺中市政府的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施行臺灣州制和臺灣市制時所成立的臺中州廳和臺中市役所。2010年12月25日臺中市 (省轄市)與臺中縣合併改制為臺中市(直轄市),並設立直轄市行政機關臺中市政府。.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中市政府

臺北

--北(Tâi-pak,俗體字書寫作--北)是臺灣的地理名詞,詞義為「臺灣之北」;原本指稱北臺灣,19世紀末臺北建城後,漸用於專指以此城池為中心發展的都市。 「臺北」依照定義的不同涵蓋不同的範圍。行政區的臺北指臺北市,都會區的臺北則指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人口約700多萬人,有的機構定義臺北都會區會再加上桃園市,人口超過920萬人,面積3678平方公里,為世界第50大都會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北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北市

臺北市市長

臺北市市長是中華民國臺北市的行政首長。該職務起源於大正九年(1920年),臺北州臺北市成立時置市尹一人,由官方派任,另設有市助役輔助市尹。昭和十五年(1940年)改稱市長,增添一名市助役。1945年臺灣戰後時期開始,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置市長一人,薦任或簡任,綜理全市行政。1951年改為市公民選舉產生,任期3年,連選得連任一次,1960年任期延長為4年。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市長改由行政院派任。至1994年院轄市改制為直轄市,市長復由市公民選舉產生。 目前臺北市政府置市長一人,對外代表臺北市,綜理市內行政,由市公民選舉產生,任期4年,連選得連任一次。置副市長三人,由市長任命,協助市長處理市政,比照簡任十四職等。 置秘書長一人,由市長依《公務人員任用法》任免。另置副祕書長、參事、技監、顧問、參議,同由市長任免。.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北市市長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簡稱:北市府)是中華民國臺北市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北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臺北市政府設有32個所屬一級機關、112個「所屬二級機關」、12個區公所、236所各級學校、14所幼兒園,此外臺北市政府還經營3個事業機構。臺北市政府及其所屬機關、學校和市營事業機構,共有編制員工約七萬餘人。 作為地方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臺北市政府的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施行臺灣市制時所成立的「臺北市役所」。1967年7月1日,直轄市臺北市成立,並新設直轄市行政機關「臺北市政府」。1968年7月1日,原屬臺北縣的內湖鄉、南港鎮、木柵鄉、景美鎮和原屬陽明山管理局的北投鎮、士林鎮併入臺北市(直轄市),確立今日的臺北市轄域。.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北市政府

臺北府

臺北府為清廷於光緒元年12月20日(西元1876年1月16日),沈葆禎奏請在臺灣島北部設置之官署及行政區劃《臺灣文獻叢刊》〈臺灣輿地彙鈔〉,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年重印,第113-116頁,《清朝續文獻通考》卷315,劉錦藻,〈臺灣省輿地考〉乙文。於官署方面,臺北府設置臺北府知府等官員,衙門地點則位於臺北城內,與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淡水縣知縣衙門比鄰。(今臺北中山堂附近)。另外,於行政區劃方面,則為臺灣道之下,與臺灣府並立之區劃。1885年,臺灣建省後,臺北府轉為隸屬「福建臺灣省」之下,也是清朝218個府建制之一。轄區涵蓋今日之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宜蘭縣、新竹縣及新竹市。.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北府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

臺灣原住民

#重定向 臺灣原住民族.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原住民

臺灣南島語言

#重定向 台灣南島語言.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南島語言

臺灣外省人

臺灣的外省人族群,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1980年代末期海峽兩岸重啟交流期間,從臺灣以外之中國大陸各省移民至臺灣的人士及其後裔。尤其以1949年後因國共戰爭使得大陸地區為中國共產黨佔領,此時隨中華民國政府遷進臺灣的移民潮為最大的一波。「外省」一詞為相對概念,對應詞為「本省人」,係指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結束以前就已定居台灣的人。此外日治時期來台者的地位介於本省人跟外省人之間。 臺灣外省人是一個複雜的群體,其中同為福建廣東等地區的閩南人、客家人,便因為移民時期不同,在外省族群遍也存在。也有部分並非漢族,如蒙古族、滿族、回族等中華民國法定境內的少數民族。而1980年代末期兩岸重啟交流後移民來臺的中國大陸公民,因實為不同政府所轄,則不再被稱呼外省人,轉而稱之為「大陸人」。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觀點而言,居住在台灣的外省人與本省人皆視為「臺灣居民」,並不承認中華民國官方登記的任何「省籍」,來往大陸地區須按規定辦理暫住登記。.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外省人

臺灣客家人

#重定向 客家裔臺灣人.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客家人

臺灣人

臺灣人是由多數族群所構成,包含原居台灣的台湾原住民族,後依時期有17世紀左右漢族移民的閩南裔和客家裔,戰後時期移民的外省裔,以及1990年代後移民的臺灣新住民等族群,其中漢族閩南裔人數為大宗,約占七成。 17世紀前葉,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等西歐海權國家普遍以福爾摩沙之名稱呼臺灣本島,而居住於島上的人民則被歐洲人稱為福爾摩沙人(Formosan),此稱呼本指涉為原住民族,後隨移民族群加入與在地認同而成為臺灣人的自稱,並在至戰後時期之前,一直被國際社會所使用。直至解嚴之後,臺灣主體意識逐漸高漲,則逐漸以臺灣人自稱。.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人

臺灣府

臺灣府於臺灣清治時期始設的府。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設承天府,永曆三十七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獻國歸順大清,翌年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改承天府為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之前,臺灣府實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地方行政的內政最高統治官署衙門,位於今天的臺南市,所以,台灣亦即是台南的舊名,時至今日,台南人還是以府城自居。 1875年設臺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中臺灣與南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1887年設臺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臺灣中部,並將其事務轉移至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 臺灣府的主官為臺灣知府,建省前後分別受臺灣道、福建臺灣布政使及福建臺灣巡撫等官職制約。1895年,臺灣被清朝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府不再設置。.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府

臺灣五大家族

臺灣五大家族在傳統上,是指臺灣自日治時期一直到戰後時期,地方上曾顯赫一時的本省五大家族,由北至南分別為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和高雄陳家。.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五大家族

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歷次版本中稱為自由地區,亦称臺澎金馬地區、臺澎金馬、臺閩地區,是指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之後迄今,中華民國有效管理的領土,與1949年國共內戰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的「大陸地區」相對。涵蓋範圍包括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以及存有主權爭議的釣魚臺列嶼,全由島嶼構成。由於臺灣為最主要的組成領土,因此得名。.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地區

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Government of Taiwan「總督府所屬英譯名稱ニ關スル件」(1896年09月19日),〈明治二十九年乙種永久保存第七卷〉,《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0076007。/Taiwan Government/Government of Formosa)是臺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設於1895年,首長為臺灣總督。其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由臺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政體皆採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之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臺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總督府各級單位、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另外,地方行政基層係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均是警察的業務。 臺灣總督府的辦公廳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文武町一丁目,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建築,現今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歷時8年興建,於1919年3月完工,耗費281萬日圓;而對臺統治最重要的象徵「台字紋章」,當年則由莊頭北工業創辦人莊庚戌親自開模銅鑄。該建築完工前,臺灣總督府是使用清代原布政使司衙門西側籌防局為辦公處所。.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總督府

臺灣省

臺灣省,簡稱「臺」,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全省劃分為11縣、3市,範圍為臺灣本島(不含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直轄市)、澎湖群島,以及鄰近臺灣本島之離島。全省面積佔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的69.38%,而人口則佔總人口的30.68%。 臺灣之建省,可追溯至大清光緒13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臺灣省。中華民國臺灣省於民國34年(1945年)設立時,其範圍包含了臺灣全島及離島與澎湖列島。民國87年(1998年)12月20日起,臺灣省政府因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而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正式凍省(虛級化)。民國99年(2010年),因五都改制,使基隆市變成該省的外飛地,因此也是該省自民國38年(1949年)底國府遷臺以來,第一個在同一塊陸域土地上擁有飛地的省份。其中彰化縣為該省第一大縣、新竹市為該省第一大市。.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省

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最高行政機關,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成立於1947年4月22日,前身為1945年9月1日成立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原具有完整的地方政府功能,在1998年實施精省後,改制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僅專責中央政府交辦之指定業務,不具備施行地方自治的能力。.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省政府

臺灣荷西統治時期

臺灣歷史上的荷西統治時期(1624年-1662年),荷蘭統治臺灣前後共約38年,採取--製造原漢衝突,便於分而治之--——七歲以上台灣居民須繳「人頭稅」(以鹿皮繳交),而明鄭時期,只對16歲以上男子課「人丁銀」;荷蘭禁漢人直接與原住民交易,並把奪自原住民的土地交漢人耕作,又給予漢人獵鹿權利,造成原、漢衝突,以便分而治之。又稱荷西殖民時期,簡稱荷西時期,台灣教科書多稱為國際競爭時期(部份版本教科書將該時期起始時間定為1600年),可以指:.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荷西統治時期

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荷蘭統治臺灣時期為1624至1662年間,荷蘭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南臺灣歷時38年的殖民統治,影響力遍及整個臺灣西部。若將澎湖群島與臺灣本島兩者視為一體,則可視1622年荷蘭人建風櫃尾城堡為本時期的開端。 此時正逢地理大發現,歐洲強權紛紛前來東亞貿易,並建立殖民地,而荷蘭人為建立能與明朝、日本貿易的據點,遂於1624年佔領臺灣。在荷蘭人據臺以前,臺灣本島未有嚴格定義的漢人移民,大多數皆為短期僑居的漢人。荷蘭殖民當局為了開墾土地而急需勞動力,又缺乏本國移民發展殖民地,便招引大量漢人移民臺灣。當時荷蘭人為漢人建立了適合移居的環境,漢人雖然最多不過萬人,但也提供了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而臺灣經濟就在荷漢相互依賴之下快速成長,因此有學者稱其為共構殖民。 在原住民的統治方面,起先荷蘭人以發展貿易為重,無力擴張。等到1635年起,荷蘭殖民當局對外貿易開始穩定,才發起征服行動,與麻豆社原住民部落訂定麻豆協約,確立荷蘭人為領主、原住民為封臣的封建關係。荷蘭人透過定期召開的地方會議(landdag),維繫雙方的封建關係,並任命原住民首長,確立原住民社會的正式領袖,以協助荷蘭人推行政令。透過地方會議,荷蘭人也將原本以個別村社為政治實體、彼此攻伐的原住民部落,統合成互相聯盟的聯合村(Verenigde Dorpen),置於荷蘭主權之下。荷蘭人便藉由攻擊聯合村的敵對部落,讓原住民出草,使得雙方的關係更為緊密歐陽泰 2007,頁359-362。 1640年代以後,臺灣殖民地的行政支出不斷地暴漲,收入也逐漸從轉口貿易轉移到本地稅收。為此,荷蘭人開始新增各種稅收,加上1650年後許多農民賴以維生的甘蔗業開始衰退,漢人對於荷蘭人的統治越來越不滿,引爆了郭懷一事件。事件平息之後,荷蘭人並沒有更改整個殖民地的結構,依然以剝削漢人勞力為經濟發展基礎。然而鄭成功崛起於福建沿海,為荷蘭人創建的荷漢殖民地帶來新的變數,鄭成功於1661年進攻臺灣,翌年荷蘭人為其所擊敗,退出臺灣。.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荷蘭統治時期

臺灣話

臺灣話(方音),又稱為臺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為閩南語泉漳片之變體,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近代以來常以臺語(方音)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一般英語稱之為Taiwanese或Taiwanese Hokkien。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其中以福建南部(閩南)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其所帶來的閩南語逐漸在各地演變分化,並融入荷蘭語、日語及原住民語言等語言於其中,使得臺灣話與福建的閩南語在詞彙使用及腔調上存在有不少差異。隨著漳泉移民(閩南裔台灣人)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逐漸成為臺灣本島最主要的通行語言之一;雖然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國語(華語),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講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華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捩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和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上斷送。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為偏泉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中部符合此一分布。.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話

臺灣文化

臺灣文化,由於臺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過去兩千年的移民社會,由多樣化的人種族群所組成,且不同時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現。從最早期的南島文化、古閩越文化,到中期的海盜文化,地理大發現後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早期歐洲文化,明鄭時期以後東南沿海漢族開始大規模開墾而帶來的閩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宗教開始對本區域發生影響,再到後來又混合日治時期的文化與受日本皇民化影響,20世紀中葉起受戰後歐美文化的影響,以及本地與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復興,二十世紀中後期,印尼,越南等東協國家大量移民台灣,各已超過十萬人口,對台灣多語言,文化造成豐富的碰撞 台灣文化因此具有傳統與現代的面向,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範疇逐漸確立。.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文化

臺灣族群

臺灣族群,一般分臺灣原住民族及最大族群漢族。前者分為臺灣原住民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後為臺灣閩南人(閩南移民後裔,祖籍泉州府、漳州府等,有時被稱為福佬)、臺灣客家人、臺灣外省人三類的漢系民族。1993年,時任立法委員的林濁水及葉菊蘭首先提出「四大族群」之說。經過多年,臺灣人口中的「四大族群」的劃分已形成相當普遍的族群想像主張。惟此一劃分尚存些許爭議,因為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其他的三大族群均屬於以漢族為主體者。關於族群融合或尊重,牽涉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大方向爭議。在學界,傾向社群主義者,主張「融合」對社會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性,此種主張指向未來臺灣「國民民族主義」或「國族主義」之建設。傾向自由主義者則主張「尊重」,此種主張指向未來臺灣「公民民族主義」或憲政自由主義之建設。兩種意見與西方1980年代後「社群主義」對比「自由主義」的辯論緊密相關。 臺灣族群主要有漢族與原住民族,2004年的一份報告認為臺灣人口不到2%為原住民族,漢族部分則包含閩南人約70%、客家人約15%、外省人約13%徐富珍、陳信木,,臺灣人口學會2004年年會暨「人口、家庭與國民健康政策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 1993年時若以所用母語區分,推估使用臺灣閩南語(73.3%)、「客語」(12%)、「其他漢語方言」(13%)及「原住民語」(1.7%)。 關於臺灣人口多寡的敘述所在多有,然而漢語方言中除了國語以外,閩南話(泉漳片)是臺灣最具優勢的方言,並得到臺灣話之稱。根據2008年中華民國年鑑,臺灣大概有73%的人使用閩南話。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截至2013年8月,臺灣原住民族人口數為53萬1435人(佔台灣人口總數的2.28%)。 但根據馬偕紀念醫院林媽利醫生長期在基因領域的研究,臺灣的福佬人及客家人有不少是滿清時被迫漢化的平埔族,她於2007年的DNA研究顯示,全台各族群比率約為:閩南族群73.5%,客家人17.5%,1945年之後遷台的外省族群7.5%,原住民佔1.5%。但林媽利的研究有人质疑,人類學博士陳叔倬和西拉雅文化研究者段洪坤提出其研究存有數據前後矛盾、歸類標準有選擇性、歸類方法不準確等研究方法上的錯誤。 依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布上,「福佬人」占67.5%;「客家人」占13.6%;「中國大陸各省市人」占7.1%;「原住民」占1.8%;「中國大陸客家人」0.5%;「其他」(華僑、外國人、新移民等)0.5%;「不知道、無法回答、不願回答」1.4%,還有不認為自己屬於任何其他祖籍的「臺灣人」7.5%。2016年12月,客家委員會調查顯示,自我認定自己是客家人者,超過453萬人,占全國人口約19.3%,較2011年調查結果增加33萬人,提升1.2%,此代表民眾客家自我認同的提升,但能夠講客語的比例則降至46.8%(212萬人)。.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灣族群

臺海現狀

臺海現狀意指當前海峽兩岸的政治地位與狀態,即臺灣與中國大陆分屬中華民國政府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統治的現狀。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停止對金門砲擊之後,兩岸處於實質性停火狀態。中華民國政府於1991年宣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單方面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以中國大陸方面為首的觀點認為,兩岸並無簽訂任何停火或停戰協議,依舊處於敵對狀態,並在政治、軍事、外交、意識形態等領域上仍有敵對心態。 「维持台海现状」被认为是目前暂时缓和海峽两岸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兩岸均具有廣泛民意支持,但是中國大陆、臺灣和國際社會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看法不盡相同。.

查看 闽台关系和臺海現狀

金城鎮 (金門縣)

金城鎮是隸屬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的一個鎮,位於金門島西南角,是金門縣政府所在地,亦是福建省政府駐地。為金門縣最重要的都會區,人口數占全縣人口總數比例近35%。.

查看 闽台关系和金城鎮 (金門縣)

金門縣

金門縣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一個縣,轄區包含金門群島的金門島、烈嶼及代管的烏坵等島嶼,通行閩南語(烏坵通行莆仙語)。也是中华民国福建省政府所在地,縣治所在地位於金城鎮。.

查看 闽台关系和金門縣

金门炮战

八二三砲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是指1958年到1979年(戰況最烈的為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馬祖及其他中國東岸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以隔海砲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砲戰。 砲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中華民國國軍隨後開始反擊。炮戰初期,解放軍攻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著重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在砲戰初期,國軍猝不及防,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甚至利用八吋榴炮反击及癱瘓廈門車站等補運單位。砲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鬥。10月初,解放軍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逐漸減少攻勢。至此,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维持單打雙不打,直到1979年1月1日和美國建交。 金門炮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至今最后一次大較量,此後雙方軍事衝突局限於海上,並逐漸停止至今。.

查看 闽台关系和金门炮战

蕭萬長

蕭萬長(),生於日治台湾臺南州嘉義市,中華民國前副總統,曾任行政院院長、立法委員、大陸委員會、經濟部長主任委員與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蕭萬長是台灣少數從基層擢升並兼具外交、經濟、中國大陸事務與政黨事務經歷的談判人才,在政壇上有「微笑老蕭」之稱。曾於2000年與連戰首度搭檔代表國民黨參加總統大選失利。2007年6月23日,受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邀請,二度成為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參加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並成功當選。總統府於2009年5月20日宣布蕭萬長罹患肺腺癌三期;5月21日,手術順利完成。2011年5月31日決定不再搭檔參選2012年副總統,於2012年5月20日卸任。 卸任後屢次代表總統馬英九率團參加博鰲論壇以及APEC會議,先後會見過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習近平、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等。他也是第一位在台灣出生的行政院院長。.

查看 闽台关系和蕭萬長

艋舺

艋舺(巴賽語:Bangka;台羅:Báng-kah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又稱文甲,屬大加蚋堡,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之一,即今萬華之前身。十七世紀荷蘭的古地圖中,艋舺位置標示為Handelsplaasts,就是交易場所的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 艋舺為台北市發源地,亦為當時台湾原住民商聚之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平埔族驱船与汉人交易,因称船为Bangka,而被闽南语转称此地为“艋舺”。台灣日治時期,因臺灣話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日語发音的「萬華」(banka)相似,「艋舺」因此被當時日本政府易字為「萬華」,今日臺灣閩南語猶稱其「艋舺」,但是在地人的定義認為「艋舺」並不等於「萬華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艋舺

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臺北龍山寺,簡稱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廣州街211號,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也是旅遊宗教勝地。本廟與艋舺清水巖和艋舺青山宮並稱「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艋舺青山宮與艋舺新興宮(今西門町天后宮),直接合稱「艋舺四大廟」。本廟與臺灣另外幾座以龍山寺命名的寺廟──淡水龍山寺、鹿港龍山寺、臺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都是分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本廟亦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可見知名度。.

查看 闽台关系和艋舺龍山寺

艋舺清水巖

艋舺清水巖,全名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俗稱艋舺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為一座受道教、台灣民間信仰影響極多的佛教廟宇。除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師外,並配祀天上聖母媽祖、關帝君、文昌君、地藏菩薩、魁星及福德正神等眾神祇。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從艋舺清水巖分香所建的廟,計有新莊山子腳、景美溪子口、三角湧、淡水祖師廟等。 艋舺清水巖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它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也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青山宮合稱為「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艋舺青山宮與西門町天后宮(原艋舺新興宮)合稱「艋舺四大廟」。 臺北盆地周圍早期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而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故大臺北地區祖師廟林立。艋舺清水巖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瑞芳祖師廟,稱為「大臺北四大祖師廟」。但這些祖師廟中以艋舺清水巖最具有歷史特色,不僅象徵安溪人的移民勢力,還見證了影響臺北市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頂下郊拼」。.

查看 闽台关系和艋舺清水巖

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

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AN/FPS-115 PAVE PAWS)是美國研製的一種探測潛射對地攻擊彈道導彈預警雷達,「PAVE」是美國空軍對於電子系統的計劃代號、「PAWS」是Phased Array Warning System(相位陣列預警系統)的縮寫,雷神公司為雷達主承包商,IBM聯邦系統(現由洛克希德馬丁收購,為洛克希德‧馬丁系統整合公司)研發軟體。 它主要用於從美國的東西海岸,監視大西洋和太平洋上戰略導彈、核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它可以探測導彈的彈道、發射點,計算出彈著點的位置,來提供彈道飛彈來襲的預警情報;同時,它也可以用於太空目標的監視,比如監視和探測衛星這些空間目標。.

查看 闽台关系和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

苓雅區

苓雅區為臺灣高雄市一市轄區,位於市內西南部,市中心中部,北臨三民區,西北連新興區、前金區,西隔愛河與鹽埕區、鼓山區為界,南接前鎮區,東鄰鳳山區,是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的所在地。 本區地勢平坦,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產業以工商業為主,高雄地標高雄85大樓亦位於本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苓雅區

雲林縣

雲林縣(Hûn-lîm-koān;Yùn-lìm-ye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農業首都」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偏南,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斗六丘陵與南投縣相隔,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嘉義縣相鄰,北邊以濁水溪與彰化縣相鄰,共有1市5鎮14鄉,縣政府設於斗六市。荷治時期,雲林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海防要塞。1622年明朝海盜顏思齊與其部將鄭芝龍等登陸大笨港地區,為臺灣最早的大陸漢族移民拓墾。雲林縣大部縣域位處臺灣西部的嘉南平原上。特產有文旦、茂谷柑、雲頂茶、酸菜、西瓜、木瓜、甜瓜、軟枝楊桃、濁水米、醬油等。山區的古坑鄉發展出咖啡產業。雲林縣以農漁業、糖業為主要產業,青壯年人口外移,第二、三級產業在臺灣西部各縣市中規模較小,然而縣內有全國最大的石化工業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雲林縣

雄風三型反艦飛彈誤射事件

-- 雄風三型反艦飛彈誤射事件是一起中華民國軍事事件,發生於2016年7月1日。中華民國海軍原先規劃在左營軍港水星碼頭內對500噸級金江號巡邏艦進行年度甲類操演驗收,但在進行系統檢查時,由於人為因素導致錯誤發射一枚雄風三型反艦飛彈,最後飛彈進入澎湖縣望安鄉東吉嶼的東南方海域,並追蹤貫穿一艘正於中華民國領海內作業的高雄籍漁船駕駛艙,造成船上人員一死三傷,飛彈在澎湖群島東側、距離臺灣海峽中線仅有66海里之遠。對此國防部海軍司令部參謀長梅家樹中將召開緊急記者會,初步認定誤射事件是因為人員違規操作所造成,並派遣直升機和船艦前往飛彈墜落海域搜查殘骸,參謀總長嚴德發上將則親率國防部參謀本部的調查小組南下。.

查看 闽台关系和雄風三型反艦飛彈誤射事件

雙唇鼻音

雙唇鼻音是輔音的一種,用於一些口語中。雙唇鼻音在國際音標的符號是,X-SAMPA音標的符號則是 m。世界上大部分語言均有使用雙唇鼻音。漢語中“摸”、“麼”等字均是以雙唇鼻音開首,漢語拼音中以m表示。.

查看 闽台关系和雙唇鼻音

連江縣 (中華民國)

連江縣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雙島縣之一,位於台灣海峽正北方,面臨閩江口、敖江口和羅源灣,與中國大陸只有一水之隔,為海運要衝。現主要由南竿島、北竿島、高登島、亮島、東莒島、西莒島、東引島、西引島及其附屬小島共計三十六個島嶼、礁嶼組成。中華民國行政區劃編碼ISO 3166-2:TW自從2015年11月27日起將連江縣編為「TW-LIE」。 由於第二次國共內戰關係,原連江縣一分為二,之后與马祖列岛合并成立連江縣,位於大陸的連江縣主體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治,設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這成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縣份,形成今日兩個「連江縣」的特殊情況,概念上區分為「大陸連江」與「竿塘連江」,口語上則多稱為「大陸的連江縣」與「馬祖」以作區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編碼GB/T 2260-2002把連江縣編成350122 LJF。.

查看 闽台关系和連江縣 (中華民國)

陰謀論

謀論通常是指對歷史或當代事件作出特別解釋的說法,通常暗指事件的公开解释为故意欺骗,而背后有集团操纵事态的发展及结果,以到达该集团损人利己的目的。此類特別解釋不同於一般廣為接受的解釋,將事件解釋為個人或是團體秘密策劃的結果。而且此類特別解釋中特別激進者還會進一步駁斥那些廣為接受的解釋,認為那些是陰謀策劃者的掩飾。 阴谋论往往缺乏证据,荒謬的邏輯,不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是很多谣传的基础。但是被指责为阴谋当事人的一方,也很难证伪阴谋论的说法,许多阴谋论有不可证伪的特点,即通常说的“难以自证清白”。逻辑上,任何一件自然发生的事件,事后都可以被描绘成事先策划的。因此,說一個理論是陰謀論同时有该理論不被廣為接受的意味。 陰謀論不只是指理論,也用來指許多沒有證據的說法、傳聞。.

查看 闽台关系和陰謀論

陳儀

陳儀(),幼名毅,改名儀。字公俠,後改字公洽,自號退素。浙江紹興人。日本陸軍大學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任内发生二二八事件,為事件中爭議政治人物之一。 國共內戰末期,戰爭形勢急轉直下,陳儀曾勸告蔣中正,對國民黨喪失大陸政權要看開。1948年6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1月釋放浙江省警保處處長毛森(中將,軍統特工)報批處決的100多名共產黨員。1949年1月,陳儀眼見局勢不利於國民黨,欲投奔中國共產黨,並嘗試策反京滬杭警備軍總司令湯恩伯投共,湯恩伯認為毛森得知,深怕自己被牽連,故將此事呈報蔣中正。陳儀在1949年初被免去浙江省主席職務,後來開始被軟禁。1950年4月,陳儀被押解到臺灣,後來被囚禁於基隆。1950年5月,蔣中正以匪諜案,指示臺灣軍事法庭判處陳儀死刑。同年6月18日清晨5時許槍決,地點一說於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碧潭軍人公墓,一說於臺北市馬場町。.

查看 闽台关系和陳儀

陳元光

陳元光(Tân Goân-kong;),字廷炬,號龍湖,唐朝將領,曾任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縣令。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父親陳政,母親吐萬氏。墓呈圓丘形,墓前碑文為:「唐開漳陳將軍墓」。 漳州、潮汕与畲族史上的關鍵人物。福建漳州人與臺灣和新加坡的漢族閩南漳州移民後代,均尊稱其為開漳聖王(閩南語:Khai-tsiang Sìng-ông)。.

查看 闽台关系和陳元光

陳水扁

陳水扁(),暱稱阿扁(tl),生於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南縣官田鄉西庄村(今臺南市官田區西庄--),海商法律師出身,第十、十一任中華民國總統(2000年-2008年)。歷任民主進步黨主席、臺北市議會議員、立法委員、臺北市市長等職。由於涉及龍潭購地案而被判刑20年,三審定讞發監執行,2015年1月5日核准暫時出獄,保外就醫至今。實際上結束其長達六年的监禁。 陳水扁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以39.3%得票率當選為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的直接民選總統,结束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五十五年的長期執政,並於就職演說上提出四不一沒有;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他取得50.11%的得票率,以0.22%差距獲得連任。任內推動一邊一國、台灣正名運動以及台灣入聯運動,在經貿方面則採用「南向政策」的經貿架構。.

查看 闽台关系和陳水扁

陸委會

#重定向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查看 闽台关系和陸委會

Nationalencyklopedin

#重定向 国家百科全书.

查看 闽台关系和Nationalencyklopedin

柯文哲

柯文哲(),臺灣新竹市人,中華民國無黨籍政治人物,現任臺北市市長。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臺大醫院急診部醫師、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臺大醫學院教授,專長為外科重症醫學、器官移植 、人工器官等,是臺灣第一個急診與重症加護專職醫生,為臺灣器官標準移植程序的建立者,也是首位將葉克膜(ECMO)技術引進臺灣的醫師。綽號柯P、KP。 在2006年後開始在媒體曝光而知名,2014年宣布參選臺北市市長選舉,並以「在野大聯盟」為號召,同年當選臺北市第15任直轄市市長,成為臺北市改制直轄市後首位無黨籍市長。.

查看 闽台关系和柯文哲

林姓

林姓是漢字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7位,中國大陸第十七大姓氏,臺灣第二大姓氏。林姓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省四邑(今天,通常稱為江門五邑, 就是江門市管轄的新會,開平,鶴山, 恩平和台山)和台灣,是兩地的第二大姓氏,在海外华人中林姓也为大姓。韓國、日本及越南亦有林姓,分別讀作「임」(Im)、「はやし」(Hayashi)和「Lâm」。在韓國,林姓佔總人口的1.66%。 在介紹姓氏時,林姓多以「雙木林」作說明。.

查看 闽台关系和林姓

林媽利

林媽利(),是一位台日混血醫師,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林媽利的父親林新振是外科醫師,母親是日本人吉武牧野(漢名林媽基)。她長期任職於馬偕醫院,並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與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同時也是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部輸血醫學暨分子人類學研究室教授。.

查看 闽台关系和林媽利

林本源家族

林本源家族,或稱板橋林家,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與霧峰林家並稱,臺灣人稱「一天下,兩林家」。林本源家族清朝时發跡於板橋。「林本源」並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板橋林家的「商號」。2008年6月,富比士公佈出身板橋林家、任華南金控董事長的林明成身價淨值12億美元,居是年台灣第二十。.

查看 闽台关系和林本源家族

板橋區 (台灣)

板橋區(枋橋、擺接,Pang-kiô-khu;Piông-khièu-khî)為台灣新北市的一個區,是新北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新北市首善之區。板橋因地處新北市主要人口商業腹地的中心位置,在重大公共建設的投入下,近年來已由台北都會區主要衛星都市之一,進而逐漸成為新北市與淡水河系西岸的政經中心。板橋林本源園邸(林家花園)為境內頗負盛名的名勝古蹟,與近來快速發展的城市面貌相互呼應,形成新舊並蓄、宜古宜今的城市景緻。 板橋區總面積為23.14平方公里,全境為適宜開發人居的平原地形並有河川環繞,其中河域面積廣達686公頃,行政區劃分為126里、2509鄰。全區人口約55.2萬,在全國368個鄉、鎮、市、區中排名第一,甚至超越全國半數以上縣市之人口數。.

查看 闽台关系和板橋區 (台灣)

桃園區

桃園區為臺灣桃園市人口最多、密度最高的市轄區,是桃園市政府所在地。本區人口數44.3萬人,在全國368個鄉、鎮、市、區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北市板橋區。密度為12,750人/平方公里,是臺灣發展最迅速的區域之一,也是全國唯一區名與市名相同的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桃園區

桃園市

桃園市是臺灣的直轄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北部的都市,屬於「首都生活圈」、「桃竹苗生活圈」的一員,在部分商業投資中,也被認為是大台北地區的組成之一。桃園市全市面積1,220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20.2萬人,其西面臺灣海峽、東臨臺灣省宜蘭縣、北接新北市、南與臺灣省新竹縣為界。活動人口約250萬人、外籍居民約12萬人,是中華民國設籍人口第五多的直轄市。 桃園市的核心區為桃園區與中壢區,並依族群分布及生活圈分為北桃園和南桃園。北桃園屬於首都生活圈,南桃園則是屬於桃竹苗生活圈 。由於毗鄰臺北都會區及多項重大公共建設、投資皆位於桃園,再加上擁有臺灣規模最大的國際機場,使得桃園市近年來發展迅速,吸引大量外縣市人口移入、形成桃園中壢都會區。桃園呈現為閩、客、原住民族等多族群融合之貌,也因為工業發達,同時也是臺灣引入來自東南亞外籍勞工人數最多的直轄市,同時也是越南裔新住民最多的城市。.

查看 闽台关系和桃園市

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政府是中華民國桃園市的最高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屬於直轄市政府位階,受行政院直接監督及管轄。.

查看 闽台关系和桃園市政府

梨園戲

梨園戲,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戲曲劇種,在中國閩南及臺灣 ,和東南亞華裔闽南人聚居之地流行。 演唱的曲調和樂隊、樂器係福建南音(南管)系統,在臺灣被稱為南管戲、七子戲。自古奉田都元帅為戲神(與潮劇、白字戲、歌仔戲相同,都元帥是官職,潮州稱田元帥)。 1949年以后進行改革,在泉州設立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拍攝梨園戲彩色電影《陳三五娘》。 2006年5月20日,這個劇種列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演員曾靜萍得到2次中國戲劇梅花獎。 Category:戲曲劇種 Category:福建戏曲 Category:台灣傳統.

查看 闽台关系和梨園戲

棕色人种

棕色人種是人種和族群分類法中的一個項目。如黑人和白人一樣,它是基於人類膚色的人種術語。它用於描述南亞、東南亞、北亞、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和(含拉丁裔美國人)的各種人群,也常被用来描述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原住民。.

查看 闽台关系和棕色人种

母語

母語,或第一語言,為一個人出生以後,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母語一般是自幼即開始接觸、並持續運用到青少年或之後;並且,一個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母語傳授的。一個人同時可以擁有多種母語,並且可以使用雙語或多種語言。相較之下,第二語言是任何一種語言,不是一個人的第一語言。.

查看 闽台关系和母語

永康區

永康區為臺灣臺南市的市轄區,位於臺南市中心略偏西南,東臨新化區、東南臨歸仁區、南臨仁德區、西南臨東區、西臨北區、西北臨安南區、北則與新市區相接。 舊稱臺南縣永康鄉,1993年5月改制為永康市,2010年因配合臺南縣市合併改制而改制為市轄區至今。區境內因工商業與交通發達導致人口與都市規模成長相當快速;現人口數為23.4萬,為臺南市人口數最多的轄區。 另知名企業─統一企業、大成長城企業總部皆設於本區;臺灣前20名銀行及各大知名餐飲業者皆有在本區設立多個據點。.

查看 闽台关系和永康區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查看 闽台关系和民主進步黨

民间宗教

民间宗教(或者稱為民间信仰)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經過历史練瀝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聖賢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 民间宗教活动与正式教派的教义之间通常有一种紧张关系。为要使「民间宗教」这个词有意义,必须有一个有传统有专业祭司的有组织宗教与之相对。在没有这些元素的文化中則不需將民间宗教獨立出來。 跟「有组织宗教」或「历史性宗教」相比較,制度化的宗教有創立者、教义、理论以及神職人員,而民間信仰既沒有經典,也沒有組織或系統化的教派,因此,民间宗教也可被认为是不在祭司或神学家指导下由平民进行的宗教活动, 而其信仰人士心理上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总的来说,信仰民间版宗教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与正规宗教间的区分。没有人有意识地进行民间宗教活动并把之称为一种宗教。当民间宗教与正式宗教间的矛盾冲突被人们意识到时,这种民间宗教可能会不理这种阻力,或发展自己的教义并使自己正规化。.

查看 闽台关系和民间宗教

江丙坤

江丙坤(),臺灣省南投县草屯镇溪州里人,曾任中國國民黨第一副主席、現任國際民主聯盟副主席、國立臺北大學校友總會總會長。曾出任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董事長。.

查看 闽台关系和江丙坤

江苏省

江苏,简称苏,是現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地区的一省,省名为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合称,省会为南京市。江苏省地跨长江、淮河南北。 江苏可分為苏南、苏中、苏北三個區域,也可划分为江南、江淮、淮北三个区域,這三個區域在文化、地理、经济各方面都呈现其獨特性。东吴以来,历东晋、南朝、隋、唐、南唐、北宋、南宋,江苏地区经济文化一直比较繁荣,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朝中后期、清中期,分别达到巅峰。1927年,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上海和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先后设立特别市而脱离江苏省,江苏的地位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該省人类发展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均居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第四位,地区生产总值則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六位。江苏与上海、浙江省、安徽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查看 闽台关系和江苏省

汉语族

漢語族(或漢語語族、漢白語族)為漢藏語系中之一支。關於其所包含的語言種類,在語言學界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認為漢語族只有漢語一種語言;另一種認為漢語族包含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等七大語言(或者是加上晋语、徽语、廣西平話),再加上閩語內部不能互通,所以閩語實際上是一類語言,而在語言學上的歸屬應該是閩語語群,其下的閩南語、閩東語、闽北语、闽中语和莆仙語則為單一語言。前一個觀點將贛語、閩語、粵語、吳語、官話、晉語、湘語、客語等列為漢語的方言;而後一種觀點認為漢語族包含了數個互相關聯的各自独立的親屬語言。此外,有說法主張白語(白族的語言)也屬於漢語族,因此亦稱漢白語族。.

查看 闽台关系和汉语族

汉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黃種人,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体民族。佔中国大陆人口《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問題的論辯》漢民族形成問題的爭鳴 第129頁92%,佔臺灣人口97%,佔新加坡人口74%,佔馬來西亞人口23.4%。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佈,總人口约为13.9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0%或五分之一,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作為民族的称呼,是在中国的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确立的。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魏晋南北朝以后,“华夏人”开始出现“汉人”自称谓,在此之前,“汉人”、“汉民”多为周边国家对汉朝国民的称呼見p.33, p.67 。漢族自稱“漢人”,其他民族称之“唐人”、“華人”、“秦人”、“桃花石”。 19世纪末開始用「汉族」一詞做為漢民族的稱呼,受漢民族主義和共產主义運動等多重影响,这一称呼逐步广泛使用,并于官方固定下来,在此之前,“華夏”(起源於中國黄河中下流域的遠古部落名稱)較常被使用為漢民族的別稱,民族政治认同根据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对華夏、汉人的定义都具有差异。汉族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的主體民族。 另外,中國古代没有现代称谓“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漢族这一民族,用于民族之间区别的“满”、“蒙”、“汉”,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现代学界尤其史学界称历史上的汉人为汉族。 漢族自古以來就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九州」,同時認為非漢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在九州之外或“漢地”,而非漢民族稱呼漢族主要聚居地區為「漢地」。 漢族通常被认为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黃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國民党及中國共產黨用來做為“汉族”的代称或另稱。 漢族之內因地域、語言、文化及社會多樣性上可分出不少漢族民系;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在西晉以前漢族人口主要分佈於中国北方,隨後北方人口因永嘉之禍大舉向南遷徙,歷史上汉族由北往南的大規模移動也改變了南北人口分佈密度。.

查看 闽台关系和汉族

河洛人 (臺灣)

#重定向 閩南裔臺灣人.

查看 闽台关系和河洛人 (臺灣)

沿海

#重定向 岸.

查看 闽台关系和沿海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闽台关系和法国

泉安

泉安可以指:.

查看 闽台关系和泉安

泉州市

泉州市(ipa)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是闻名海内外的国际花园城市,是福建省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三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9年居福建省首位。 泉州,简称泉或鲤,又称刺桐城、清源、溫陵,地处福建東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闽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点,為第一批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祖籍地,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历史文化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首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与日本横滨、韩国光州齐名。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数目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爱拚才会赢」是泉州的城市精神。泉州是中國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泉州港是中国规模亿吨以上的重要大港。2015年,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泉州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2015年7月,中国工程院把泉州市作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

查看 闽台关系和泉州市

泉州三邑

泉州三邑,指福建省泉州府的晉江(又稱泉安)、惠安、南安三縣。一般臺灣所稱之三邑,即指泉惠南三邑。 在臺灣清治時期自中國大陸遷臺的漢族閩南移民,以泉州府居民佔大多數,其中以三邑最多,是在清朝即有相當程度開發的臺北、彰化、嘉義、北港、臺南等地,比例為高;1926年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調查全臺漢人族群,並於兩年後出版《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調查結果臺灣當時有18.2%的人口來自三邑,占泉州裔的40.75%。 在臺北,三邑移民以艋舺龍山寺為中心,頗得商業利益。也為了利益,參與、引發了許多歷史重要事件,如驅逐勢力範圍內的泉州同安人之頂下郊拚等。艋舺青山王廟則是艋舺的「庄頭大廟」,每年舉辦「艋舺大拜拜」。 通常來說,泉州三邑的建築、宗教,以及居家生活習慣影響臺灣甚鉅,比方廟宇建築、臺灣喪葬習俗、臺灣閩南語腔調等。除了艋舺龍山寺,臺灣各地的龍山寺如淡水龍山寺、林口龍山寺(今林口竹林寺)、大溪龍山寺、鹿港龍山寺、臺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等,都是三邑人的信仰中心。 除了泉惠南三邑之外,泉州府又有清同永三邑:即清溪(安溪)、同安、永春(後為直隸州)之合稱。惟此稱並不流行。.

查看 闽台关系和泉州三邑

泉州府

泉州府是明清时期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府,範圍大概是今日的泉州、廈門與金門。.

查看 闽台关系和泉州府

泉州港

泉州港,又稱“刺桐港”,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沿海港口,由福建省泉州市港口管理區管理。.

查看 闽台关系和泉州港

泉漳片

泉漳片 ,也稱為泉漳閩南語、泉漳話、漳泉話、闽台片周长楫;欧阳忆耘 (编),《厦门方言研究》, 页 3; 211,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是闽语系最大以及最强势的一支的一簇方言分片,在福建闽南地区和臺灣地区一带及海外闽南裔华人社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閩台片闽南语是现代闽语中使用人数最多、适用范围最广泛及具有最大影響力的閩語,以厦门話和臺灣话通行腔作为代表。狹義的閩南語所指的是閩台片的閩南語。 泉漳片緣起於中國福建南部,除分布於閩南本土,也廣泛流行於臺灣、廣東海陸豐、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許多閩南移民與其後裔的居住地。 泉漳片閩南語在中國福建通稱為閩南話,在臺灣為臺語,臺灣話或臺灣閩南語,在东南亚国家又被称为福建話。泉漳片閩南語與潮州話有十分親近的關係。除此方言之外,福建境內仍有包含了其他的閩南語方言的漢語族閩語支的語言之存在。.

查看 闽台关系和泉漳片

泉漳械鬥

泉漳械鬥或稱漳泉械鬥是發生在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的台灣(台湾清治時期),祖籍福建的两大閩南語族群(泉州人與漳州人)間的武裝衝突。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漳州話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故泉州話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臺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 清代官員李逢時(生卒:1829-1876,字泰階,噶瑪蘭廳人)於1860年代,特作七言古詩〈漳泉械鬥歌〉,表達對台灣歷來許久漳泉火拼現象的感慨。 〈漳泉械鬥歌〉詩云:「漳人不服泉州驢,泉人不服漳州豬。終日紛紛列械鬥,田園廬舍相侵漁。臺灣自昔稱樂土,漳人泉人久安處。邇來強悍風氣殊,更望何人固吾圉。甯長敬,林國芳,挾富挾貴無王章。艋川搖動鯨鯢竄,蟲沙猿鶴罹奇殃。我聞干豆有古寺,土人於此驗災異。今年鐵樹又開花,械鬥從中有天意。天意冥冥不可解,紅羊換劫總堪駭。殺人如草死如眠,骷髏屯積血飄灑。君不見,漳人泉人鷸蚌持,粵人竟得漁人利,漳人是豬泉亦豬。又不見,長敬國芳號令行,漳泉各受二人制,泉人是驢漳亦驢。.

查看 闽台关系和泉漳械鬥

淡水

淡水,是水質中僅有微量溶解的氯化鈉的水,是相對於海水或礦泉水的一種水體。.

查看 闽台关系和淡水

淡水區

淡水區(英文:Tamsui District),舊稱滬尾,位於中華民國新北市西北沿海以及淡水河的出海口北側,北鄰三芝區,南鄰臺北市北投區,西濱臺灣海峽,西南與八里區以淡水河一水之隔。而在歷史上,此處也曾經是西班牙登陸臺灣在臺灣北部散播的起點。.

查看 闽台关系和淡水區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查看 闽台关系和清史稿

清水祖師

清水祖師,法號普足,俗名陳昭應(一說為陳榮祖、陳昭或陳應,),本籍福建永春,是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由於在蓬萊山(今屬安溪縣蓬萊鎮)清水巖修道,鋪橋造路,廣施醫藥,被尊稱為清水祖師,又稱蓬萊祖師、麻章上人,俗稱「祖師公」,圓寂後,求雨驅蟲,屢禱屢靈,南宋宋孝宗時成為朝廷封賜的神靈,直到宋寧宗追封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原屬於佛教禪宗的清水祖師,逐漸民間化、道教化(道教信徒稱之為「黑帝化身清水真人」),被安溪人視為地方最重要的守護神,是安溪諸聖之首。許多安溪人以種茶為業,再加上清水祖師以求雨聞名,也被視為安溪鐵觀音的保護神。另外,許多安溪人信奉的神祇,如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法主真君都被視為有保護茶葉種植的職能。在閩南,清水祖師是重要的鄉土神靈,是應惠靈天之一。隨著安溪移民來臺,清水祖師的信仰在臺灣也蓬勃發展,在臺灣,1994年時有清水祖師為主神的廟宇有98座,大臺北就有63座,尤其是大文山地區。大臺北地區可說是清水祖師信仰最盛之地,三峽長福巖祖師廟、艋舺清水巖、淡水清水巖、瑞芳祖師廟,號稱「大臺北四大祖師廟」。.

查看 闽台关系和清水祖師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闽台关系和清朝

清朝政府

清朝政府,或称清政府、清廷,是指大清的治權機構,始于后金政权,長達296年,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後终结。 清朝政府的行政架构始设于后金皇太极时期,天聪五年(1631年),设六部(暗部、道部、醫部、鬼部、兵部、咒部)。天聪十年(1636年)设立都察院。崇德二年(1637年)设立議政王大臣會議,这是后金时期和清初重要的决策机构。 順治元年 (1644年) 清军入关后,又增设多个行政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仿照明朝内阁制度设立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虽然品极位崇,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使之成为决策中心。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定名的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成为清中后期为皇帝服务的国家决策中心。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晚清时期,国内外环境剧变。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庚子事变后,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9月,政府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末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在北京紫禁城中依然保持着一个“逊清皇室小朝廷”,直至民國十三年 (1924年) 11月5日被迫出宫结束。 .

查看 闽台关系和清朝政府

漢族

#重定向 汉族.

查看 闽台关系和漢族

漳州市

漳州市(Tsiang-tsiu-tsh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位于北緯23.6—25度,東經117—118度漳州平原上,鄰近厦門、汕頭两个經濟特区,是福建最南端的一个地級市。全市土地面积1.2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98万人,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万人。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确定并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查看 闽台关系和漳州市

漳州府

漳州府,中国明清时设置的府。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漳州路为府,属福建省。治所在龙溪县(今福建漳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及其西南地区。清辖境缩小,只相当今福建省九龙江中、下游流域及其西南地区。1913年废。 清朝时,漳州府府治仍为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市)。辖: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今福建省漳浦县)、南靖县(县治在今福建省南靖县靖城镇)、长泰县(今福建省长泰县)、平和县(今福建省平和县)、诏安县(今福建省诏安县)、海澄县(县治在今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东北岛屿上)共7县;云霄厅(今福建省云霄县)1散厅。 Category:明朝的府 Category:清朝的府 Category:福建的府 Category:漳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368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闽台关系和漳州府

潮州人

#重定向 潮汕民系.

查看 闽台关系和潮州人

潮汕地區

Summary.

查看 闽台关系和潮汕地區

澎湖

#重定向 澎湖縣.

查看 闽台关系和澎湖

澎湖群島

澎湖群島,亦稱澎湖列島,是位於臺灣海峽上的一組群島,東距臺灣本島約50公里,西離歐亞大陸約140公里,由90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約為128平方公里,全境均隸屬中華民國臺灣省澎湖縣管轄,為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區域第一大離島群。16世紀時葡萄牙殖民者來到東方,發現澎湖海域魚產豐富,在島上住著許多漁民,因此稱呼澎湖為漁翁島(Pescadores)。澎湖群島多漁港,夜間萬點漁火流動,忽明忽滅,與水中映射之星--互相煇映,1953年臺灣省政府將「澎湖漁火」選定作為臺灣八景之一。《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第十五至十六頁觀光遊憩是現今澎湖群島的重要產業之一,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也在1995年於澎湖群島設立「澎湖國家風景區」。.

查看 闽台关系和澎湖群島

澎湖水道

澎湖水道,又稱澎湖海溝,是臺灣與澎湖之間,由一條狹長狀的海谷地形所構成的海域。水道东面是台湾的雲林、嘉義二縣,西面是澎湖縣。水道最宽15.75海里,位于查母屿和外傘頂洲之间。 澎湖水道為早期臺灣移民橫渡所稱「黑水溝」之一。由於這裡的海域水色深暗,有強勁海流快速流過,海象惡劣,常有船難,有著「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之俗諺,形容了臺灣早期移民橫渡澎湖水道所歷經險惡的海象。 目前,他国船舶通过澎湖水道,可能被视为“无害通过”,但相关法律尚待厘清。.

查看 闽台关系和澎湖水道

澎湖海战

澎湖海戰,又称施琅攻台,清朝消滅鄭氏王朝之戰爭,澎湖四大戰役之一。1683年(康熙2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澎湖海域與東寧水軍對戰,清軍先敗而後勝,東寧統帥劉國軒集潰勇從澎湖吼門水道逃竄。劉國軒戰敗消息一出,鄭氏王朝內部無心抵抗清軍,未久延平郡王鄭克塽率眾薙髮降清,南明東寧王國自此覆亡,結束在台灣22年統治。.

查看 闽台关系和澎湖海战

濁齒齦塞音

濁齒齦塞音是輔音的一種,用於一些口語中。濁齒齦塞音、齒音和齒齦後音在國際音標的符號都是,X-SAMPA音標的符號則是。 北京官語和粵話均無此音,只有/t/。 吳語有此音,由宋朝廣韻及更早之舌頭音,定紐作/d/。.

查看 闽台关系和濁齒齦塞音

服装

服裝(亦稱為衣物、衣服、衣著)最廣義的定義,除了指軀幹與四肢的遮蔽物之外,還包括了手部(手套)、腳部(襪子、鞋子、涼鞋、靴子)與頭部(帽子)的遮蔽物,以及延伸出来的服装配饰。幾乎所有的人類都有穿著衣物的文化。人類穿戴衣物有社會性的理由。服裝中的許多物件都帶有某種文化、宗教與社會意義。某些色彩也和性別有關,例如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起,美國社會就習慣將藍色連結到男孩,讓粉紅色連結到女孩,而在戰前的情況則剛好相反。 衣物能夠保護脆弱的人體免於天氣與環境的傷害,在一些有潛在危害的活動(像遠足或烹飪時)可以提高安全的程度。衣物可以在人的皮膚和環境中間有一個阻隔,因此不容易受到昆蟲叮咬或是植物刺的傷害。衣物可以使身體維持在較舒適的溫度,避免過冷或過熱。在健康上,衣物也可以減少毒性物質或感染原進入體內,並避免紫外線傷害人體。 除了人類以外,人類也為動物設計了服裝。有些是作為寵物的飾品,有些則出於戰爭或特定需求。.

查看 闽台关系和服装

朱立伦

#重定向 朱立倫.

查看 闽台关系和朱立伦

惠安县

惠安县(Hūi-uann-kuāinn),雅稱螺城、螺陽,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與晉江、南安,合稱泉州三邑。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东北部介于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地理坐标为北纬24°49′-25°15′,东经118°38′-119°05′。辖境东北连泉州湾,西接洛江区,北邻泉港区,南隔泉州湾与晋江市相望。总面积646.7平方公里,年末户籍人口953,805人(2009年),常住人口94.60万人(2009年)。人口以汉族为主,有回、畲、蒙古等民族。 惠安为极具实力的县市,其综合竞争力位居福建省第三位,201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廿九位。2009年,惠安县GDP总量344.52亿元(折合50.43亿美元),人均GDP为36,573元(合5,354美元)。 全县辖15个镇、1个民族乡(百崎回族乡),县政府驻螺城镇。惠安县以惠安女独特民俗及而闻名。县境内北宋洛阳桥、明代崇武城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闽台关系和惠安县

明清

明清是中国明朝和清朝的二字并称,由1368年至1912年中国实行共和制前最後的两个大一统皇朝。.

查看 闽台关系和明清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闽台关系和明朝

济公

济公(),法號道濟,又稱濟癫和尚、濟公活佛、濟公禪師,俗名李修緣(一名李心遠),南宋时浙江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永宁村)人。富有傳說色彩的佛教禪門臨濟宗僧人,以不死守戒律、飲酒食肉、神通廣大聞名。.

查看 闽台关系和济公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海协会;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缩写为 ARATS)为中華人民共和國对应中華民國的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的社团法人,属受权处理海峡两岸之間事务的机构。其业务上級机关为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查看 闽台关系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经济区或海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人民政府于2004年提出的的战略构想。2009年5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经过进一步修改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发布。 2009年5月14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刊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4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文发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规划指出,要将海峡西岸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福州、泉州、厦门、温州、汕头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五大中心城市。。 2011年7月29日上路的福建省內的9個城市居民赴金門、馬祖和澎湖個人遊,不得中轉至台灣本島(俗稱:小三通自由行)。2012年8月28日,再開放海西地區11個城市(包括浙江的溫州、衢州、麗水,江西的贛州、撫州、上饒、鷹潭以及廣東的梅州、潮州、汕頭、揭陽)居民赴金馬澎自由行政策。截至目前開放了20個城市。中華民國陸委會表示,經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評估,從2015年1月1日起,從中國大陆內地到金門、馬祖和澎湖(不含中轉到台灣)將可辦理落地簽入境。.

查看 闽台关系和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峽兩岸關係

海峡两岸关系,又称臺湾海峽兩岸關係,简称臺海關係、兩岸關係,亦稱陸臺關係,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间的關係。自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而中华民国政府的统治范围则缩减至臺澎金马地区。同时,双方亦仍于法理上主张拥有全中国之主权,成为兩岸之間以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韩战、冷戰、臺灣經濟飛躍、東歐民主化、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和中國崛起等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壓縮。1987年台湾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两岸官方、民間交流逐漸恢復。李登辉任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馬英九總統执政後,兩岸正式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官方交流中斷。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不僅關乎兩岸雙方利益,还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瞩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民眾不斷增強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民眾的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尖銳。.

查看 闽台关系和海峽兩岸關係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查看 闽台关系和浙江省

新北市

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以來,為中華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四百萬人。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眾多並匯集許多來自各地移民,是很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重疊,因此雙北一般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儘管新北市本身有很多中小企業進駐。該市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 新北市自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

查看 闽台关系和新北市

新北市政府

新北市政府是中華民國新北市的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新北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按《新北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設有22局、4處、1委員會等27個一級機關(新北市政府所設處與委員會皆為附屬機關、而非內部單位)以及28個區公所(新北市有29區,惟烏來區為山地原住民區,不含屬性為地方自治行政機關的烏來區公所)。 作為地方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新北市政府的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施行臺灣州制時所成立的「臺北州廳」。2010年12月25日,直轄市新北市成立,並新設行政機關「新北市政府」。.

查看 闽台关系和新北市政府

新竹

新竹,是臺灣一個地名,可以指:.

查看 闽台关系和新竹

新竹市

新竹市(Sin-tik-tshī)是位於臺灣北部的都市,中華民國臺灣省的三個市之一,地處新竹平原上,為新竹都會區的中心城市。全市劃分為3個區,總面積104.1526平方公里,其西面臺灣海峽,南鄰苗栗縣,北邊、東北邊與新竹縣相連。全境除南半部屬竹東丘陵外,其餘為地勢低平的平原。古名竹塹,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又名「風城」,因九降風特別強盛而得名。 新竹市是臺灣高科技代工產業的重鎮,1936年代成立的台灣總督府第一個科研所。1970年代成立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及1980年代初期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吸引大批國內與國際廠商的投資及許多高科技人力移居,因此有「臺灣矽谷」之稱。.

查看 闽台关系和新竹市

新營區

新營區位於臺灣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民治市政中心的所在地。為原臺南縣縣治中心,目前為臺南市中的主要城市。亦是北臺南政經、教育、文化、醫療、交通等重要區域中心。區內行政機關和商店林立,鐵路、公路發達、鄰近嘉義高鐵站其交通極為便利。因地理位置處於雲嘉南地區中心,近年成為臺南市政府積極發展的一個城市。未來將陸續投入許多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重大建設,以及規劃建置臺南捷運黃線、紫線環狀線、棕線三條路線。此區發展前景可期。.

查看 闽台关系和新營區

施琅

施琅(Sego、Secoe;),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武術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一等靖海公,諡襄庄,贈太子太傅。其長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驃統領清兵到臺灣平定朱一貴民變。.

查看 闽台关系和施琅

日语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日語也是大國語言之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類似於美國的英語的事實上的國語地位。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僑,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7年3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尼語(馬來語),排名第七。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日本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共通語)。.

查看 闽台关系和日语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闽台关系和日本

日本帝国

#重定向 大日本帝国.

查看 闽台关系和日本帝国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12月开始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改革由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推动,在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提出。這一決策改变了中国大陆自1949年后经济上逐渐对外封闭的情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高速发展。 1978年前,中国大陆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资源。改革开放以两个阶段引进市场经济原则。第一阶段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进行,主要涉及废除农业集体制度、对外资开放本地市场和允许本地企业家开创事业,但大部分工业仍然由国家拥有和营运。第二阶段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进行,其政策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国有企业承包制度,政府不再控制物价,并废除部分保护主义政策。尽管如此,国家仍然控制银行业和石油工业等基本行业。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陆的市场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70%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私募市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占世界经济1%到现在的15%,仅次于美国的21%,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全球第一;世界最大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国家;现在中国每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以上。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

查看 闽台关系和改革开放

承天府 (臺灣)

承天府(1661年-1683年)是台灣明鄭時期的行政單位,由南明延平王鄭成功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後所設立。承天府衙門置於赤崁樓,主官為承天府府尹。1683年台灣鄭氏投降清朝後,清朝廢除承天府,改臺灣府。.

查看 闽台关系和承天府 (臺灣)

更新世

更新世(英語:Pleistocene),亦称洪积世(从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动、植物属种与现代相似。显著特征为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此时,欧洲发生过七次冰期:、、、、、和玉木冰期(第四紀冰河時期)。人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更新世的生物群(Biota)都非常接近现代的形态——许多“属”一级的生物,甚至包括松柏科植物、被子植物、昆虫、软体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其他生存到今天的生物,已经在此时出现。.

查看 闽台关系和更新世

曹永和

曹永和(),生於臺灣臺北市士林,臺灣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榮譽博士。以研究臺灣荷西統治時期與提出「臺灣島史觀」著名。.

查看 闽台关系和曹永和

普庵印肅

普庵印肅(),諱印肅,號普庵,禪門臨濟宗高僧,又稱普庵禪師、普庵祖師等,民間也寫作「普唵」,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袁州宜春人(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俗姓余。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出家。一日讀《華嚴經》至「達本情忘,知心體合」,頓時悟道。乾道二年(1166年)於袁州南泉山建造慈化寺,故又稱南泉寺。乾道五年(1169年)圓寂。由於在世時靈驗事蹟不斷,涅槃後逐漸受到人民信仰,成為一位專門消災解厄的佛教神祇。.

查看 闽台关系和普庵印肅

晋江

晋江,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的第一大河,全流域都在泉州市境内。晋江水系河流全长404.8公里,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流经永春、安溪、南安、鲤城、泉安(即晋江市)。 相傳此河流得名晋江的原因,是從晉朝中原人士衣冠南渡,因懷念故土,故將此河命名為「晉江」,也因為泉安得名,稱泉安江。 晋江的源头在戴云山脉东坡,上游的东溪和西溪在南安县丰州双溪口汇合后成为晋江,并在浔埔注入泉州湾。 随着现代化进程,泉州晋江流域正面临着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水资源危机。.

查看 闽台关系和晋江

晋江市

晋江市(Tsìn-kang-tshī),雅稱刺桐、瑞桐、泉安,为中国福建省下辖县级市,由泉州地级市代管。晋江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三面临海。地理坐标为北纬24°30′-24°54′,东经118°24′-118°43′。辖境东北连泉州湾,东与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陸域面積649平方公里(不含灘塗,濕地),海域面積63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1公里。全市辖6个街道、13个镇,市政府驻罗山街道世纪大道。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晉江在經濟、軍事、文化占据重要地位,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之一。清代,晋江與南安、惠安,合稱泉州三邑。境内有安平桥、草庵、龙山寺、磁灶窑址等古迹以及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

查看 闽台关系和晋江市

907事件

907事件,又称907惨案、闽平渔5540号事件,是指1990年7月间中华民国军警以“越界偷渡”为由逮捕并虐待行经台湾海峡的大陆渔船上76名渔民的事件。整起事件共造成25人死亡、多人受伤或失踪,另有29人生还。 该起事件导致中国大陆舆论哗然,对海峡两岸关系产生巨大冲击。大陆民众和媒体对台湾军方反人道的扣押驱逐方式和中华民国政府对此事件的态度产生了普遍不满和反感。并导致两岸红十字会签署《金門協議》以保证双方人员移交的安全。.

查看 闽台关系和907事件

亦称为 台湾与福建关系。

巽他古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民国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研究院中央通訊社中央日報中國人民解放軍對臺灣飛彈中國國民黨中国大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集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集团军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政府中興新村中臺灣中法战争举人东南亚东引岛三不政策三通一邊一國九二共識九龙江平潭县广东省于伟国亮島康熙康熙帝人口密度人類發展指數列表府城廈門灣廈門話开元後壁黃家古厝保生大帝信義區 (臺北市)俾格米人北屯區北京条约北竿鄉北臺灣北港鎮 (臺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共內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告台湾同胞书冰河期先王實錄兒玉源太郎光州光绪四不一沒有王令麟火山碧雲寺火箭炮福州市福建福建巡抚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福建省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省 (清)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经济福建省政府福建行政长官列表福建臺灣巡撫福建臺灣省福佬客福佬话禅宗科举笨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国共内战第四紀粤东縣 (中華民國)统一终战诏书省委书记烈嶼鄉統一戰線瓷器甲午战争監控花枝羹遠流出版公司道教荷兰东印度公司荷蘭人荷蘭語菩提达摩萊園顯應祖師顺治行政院大陆委员会西屯區西魯肉馬偕紀念醫院馬尾馬祖列島許立明马关条约高僧信仰高甲戏高登島高雄高雄市高雄市市長高雄市政府高雄陈家貓鼻頭鳳山區賴振昌鸡笼山鹿港鹿港辜家黃姓黃守恭黄峭鼓山齒齦鼻音辜汪會談连江县霧峰林家茶藝茶文化閩南閩南裔台灣人閩南方言拼音方案閩南文化閩粵械鬥閭山派闽南语闽南金三角闽南民系闽西闽江邓小平邓小平南巡肉羹蔡姓蔡萬霖蔣中正蔣經國鄭克塽鄭成功鄭成功攻臺之役鄭文燦臨水夫人自由中国之声自由時報自行火炮臺南市臺南市政府臺中市臺中市政府臺北臺北市臺北市市長臺北市政府臺北府臺灣臺灣原住民臺灣南島語言臺灣外省人臺灣客家人臺灣人臺灣府臺灣五大家族臺灣地區臺灣總督府臺灣省臺灣省政府臺灣荷西統治時期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臺灣話臺灣文化臺灣族群臺海現狀金城鎮 (金門縣)金門縣金门炮战蕭萬長艋舺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苓雅區雲林縣雄風三型反艦飛彈誤射事件雙唇鼻音連江縣 (中華民國)陰謀論陳儀陳元光陳水扁陸委會Nationalencyklopedin柯文哲林姓林媽利林本源家族板橋區 (台灣)桃園區桃園市桃園市政府梨園戲棕色人种母語永康區民主進步黨民间宗教江丙坤江苏省汉语族汉族河洛人 (臺灣)沿海法国泉安泉州市泉州三邑泉州府泉州港泉漳片泉漳械鬥淡水淡水區清史稿清水祖師清朝清朝政府漢族漳州市漳州府潮州人潮汕地區澎湖澎湖群島澎湖水道澎湖海战濁齒齦塞音服装朱立伦惠安县明清明朝济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峽兩岸關係浙江省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新竹新竹市新營區施琅日语日本日本帝国改革开放承天府 (臺灣)更新世曹永和普庵印肅晋江晋江市907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