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清史稿

指数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1257 关系: 努尔哈赤劳乃宣劳萨嚴可均嚴如熤劉統勳劉瑞芬劉銘傳劉藻 (清朝)基督教博穆博果尔博罗尔卞寶第华尔华蘅芳卢文弨卫哲治卫荣光卫既齐南京市南掌南怀仁卓秉恬升泰古尔布什史念祖史部史朴史料吳士鑑吳傑 (嘉慶進士)吳英 (清朝武官)吴三桂吴廷栋吴伟业吴伯宗吴嘉善吴嘉纪吴棠吴毓兰吴汝纶吴怀清同治帝吕宫吕志恒 (台湾知府)吕贤基坎巨提塞勒塞楞额塔什干...塔拜增祺墨西哥壁昌壽康太妃多尔衮多隆阿多铎夏同善夏孙桐夏鸾翔大学士奎林奥匈帝国奕山奕䜣奕纬奕纲奕继奕詥奕譞奕譓姚延著姚元之姚瑩姚鼎姚鼐姚文田姚文然姚文燮姚怀祥姜宸英姜晟婉容婉貴太妃孟乔芳子部孝康章皇后孝德顯皇后孝和睿皇后孝哲毅皇后孝儀純皇后孝全成皇后孝穆成皇后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孝聖憲皇后孝静成皇后孝誠仁皇后孝賢純皇后孝恭仁皇后孝淑睿皇后孝惠章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敬憲皇后孝慎成皇后孝慈高皇后 (清朝)季芝昌孫思克孔广森孔祥珂孔繁灝孔衍植孔毓圻孔毓珣孔有德孔昭慈孙可望孙延龄孙志祖孙诒经孙诒让孙毓汶孙星衍定妃萬琉哈氏宝丰县宣皇后 (清朝)宣統宮兆麟官文宗室奕功宗室延煦宗室禧恩宗室盛昱宗室恩桂宗室敬徵宗稷辰安费扬古安集延宋庆宋元俊宋琬寿富寿山 (清朝)富德 (瓜爾佳氏)富俊富明阿 (吉林将军)尚可喜尚之信尤侗尹会一尹泰尼堪 (清朝宗室)少数民族屠仁守山海关岳起岳钟琪岑毓英崇厚崇壽崇礼巡撫左宝贵左宗棠左潜巴山 (清朝)巴布泰巴布海巴西巴达克山巴雅喇巴林部上海古籍出版社丁取忠丁宝桢丁世忠丁杰丁汝昌丁朝雄丁日昌丁晏严树森中华书局中华民国国务院中国东北地区中国抗日战争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大總統丰升额常大淳常宁市常青常舒常赉丹麦希福 (他塔喇氏)希福 (赫舍里氏)七十五 (将军)布占泰布延世续三寶 (乾隆繙譯)三泰帛黎年羹尧乾隆帝乌喇特部乌珠穆沁部于式枚于成龍于敏中康基田康国器康紹鏞康熙帝康有为康惠淑妃二十四史五福庄和皇贵妃廣島市代善仲永檀建州三衛任启运任弘嘉任克溥任道鎔廖宗元廖寅伊克坦 (繙譯進士)伊秉绶伊里布伊斯兰教张夏张存仁张宝华张家骧张尔岐张履祥张广泗张之洞张亮基张廷玉张伯行张维屏张瑛张煌言张百熙张裕钊张运兰张采田张鉴张惠言伯麟弘暉弘昼張亨嘉張廷璐張廷瓚張廷樞 (清朝)張彪 (山西)張勳張琦 (嘉慶舉人)張璐 (清朝)張錫庚 (清朝)張蔭桓張英 (清朝)張楷 (同治進士)开泰 (乌雅氏)佟养性佟国纲佟国维佟图赖彤贵妃彭家屏彭元瑞彭玉麟彭鹏彭蕴章彭而述彭毓橘何和礼何璟何焯何煟何桂珍何桂清何梦瑶何汝霖佛尼埒余国柱余甸徐坊徐壽徐壽朋徐大椿徐宗幹徐延旭徐嘉炎徐嗣曾徐继畬徐绩徐用仪徐致祥徐致靖徐枋徐松徐桐徐潮徐本徐有壬徐文靖依克唐阿侯方域德克碑德国德格類德楞泰俞焜俞陛云俞樾俞正燮保寧俄罗斯土默特部匡源圖麗琛北京市北洋政府包世臣國史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北伐僧格林沁刚果王国刚林初彭龄刘台拱刘大年刘大櫆刘典刘秉璋刘熙载刘韵珂刘郇膏刘锦棠刘松山刘永福刘永锡刘清刘湘煃刘源刘昆列傳嘉庆帝嵩祝嵇璜嵇曾筠喬松年喻昌善庆喇嘛教喀山喀喇沁部周天受周天爵周家楣周元理周祖培周系英周煌周盛波周馥 (清朝)周恩来周有德周济咸丰帝和珅和琳和硕特和瑛和裕皇贵妃和春傅山傅弘烈傅鼐傅恒傅清傅振邦哲憫皇貴妃哈占哈元生哈萨克斯坦哈豐阿 (富察氏)唐努乌梁海唐定奎唐岱唐仁廉唐炯唐鑑 (清朝)唐邦治唐英 (清朝督陶官)唐殿魁唐才常唐景崧唐景崇冯子才冯铨冷僧机冒襄军机大臣凤翔县凌廷堪凌曙啓功允䄉允礽允祁允祐允祹允祺允祜允祕允祉允禟允禧允禩允禵允禑允禔全祖望八旗关天培兆惠光绪光绪帝克什克腾部勝保勒伯勒東勒保国兴街道图鲁什图赖四子部落倭仁噶盖皇太極石琳石清吉石承藻玫贵妃瞿鸿禨玉麟王台王又曾王士俊 (康熙進士)王夫之王峻 (清朝)王之鼎 (清朝)王亶望王仁堪王弘祚王德榜王念孙王命岳王国维王珍王筠 (清朝文字學家)王翊 (明朝)王熙 (順治進士)王鍾翰王鳴盛王鸿绪王鼎 (清朝)王錫朋王郡王闿运王肇谦王苹王掞王恩荣王恕 (康熙進士)王来咸王杰 (清朝)王杲王樹枏王澍 (书法家)王有宏王昶 (清朝)王文韶王文雄王文治王时敏王懿德 (道光進士)王懿修王懿荣王懋竑王拯玛尔噶朗班布爾善班第琦善琉球国硕塞祁班孫祁韵士祥福祖大壽祖之望禁書福宁福康安福全 (清宗室)福隆安福长安福惠福敏禮敦巴圖魯秦定三秦瀛秦蕙田秦承恩秘鲁科尔沁部程學啟程祖洛程景伊穆尔哈齐穆彰阿章學誠章煦章钰章攀桂童華端恪皇贵妃端方立山 (清朝官员)策棱策楞管世銘米思翰索尼 (人物)索額圖純惠皇貴妃紀昀綿忻綿愉纳兰揆叙绵恺缪荃孙缅甸罗士琳罗尔纲罗长崟罗惇曧罗思举美利坚合众国羅遵殿羅澤南翁叔元翁同书翁同龢翁心存翁牛特部猛哥帖木兒瑞常瑞典瑞麟瑞澂瑞昌瑾妃田应璜田六善田兴恕甘凤池甘都电报焦循焦祐瀛牛运震牛鉴盧坤盧焯盛宣怀白镕隆禧隆科多隆裕太后韬塞韓菼莊元辰莊靜皇貴妃莊順皇貴妃莊有恭莫與儔莫洛莫洛浑莽古爾泰莽鹄立遏必隆聂士成道光帝联元達素荣庆荣禄荷兰華嵒萨载萬斯同萬斯大鐵保鐵路運輸青麟青海额鲁特部顏元顧八代顧皋项名达顺治帝顾琮 (清朝)顾炎武行政院袁守侗袁希祖袁世凯袁嘉谷袁克文袁祖德袁甲三袁金铠袁枚袁昶额尔德尼额亦都额济纳土尔扈特旗颜伯焘颜检裘曰修裕德裕德齡裕禄裕谦裕泰褚士宝褚寅亮褚英褚汝航西藏自治区饒廷選馬國柱馬玉崑馬齊馬新貽馮桂芬馮溥覺羅寶興覺羅郎球香港觉罗雅尔哈善觉罗满保觉罗拜山許定國許庚身許松年許景澄計東 (清朝)马尔赛马建忠马会伯骆秉章骆腾凤高塞高士奇高天喜高其佩高其倬高恆 (清朝)高斌譚廷襄魏廷珍魏琯魏禧魏裔介魏象枢魏源 (清朝)让·博丹讷尔经额许宗彦鮑超诺岷谢墉谢宝胜谢家禾谭嗣同谭泰谈迁豪格豆斌鲍承先費淳賴慕布賽尚阿賀長齡贞妃 (顺治帝)费密费英东费扬古费扬果越南鶴年趙翼趙爾巽趙申喬趙良棟路振扬鹿傳霖麟魁麦廷章麻勒吉車臣汗部黎培敬黎安理黎世序黎庶昌黃宗漢黃儀 (清朝)黃遵憲黃體芳黃輔辰黃與堅黃鉞 (乾隆進士)黃機 (順治進士)黃易 (篆刻家)黄宗羲黄式三黄琮黄爵滋齊召南车克轮船龚士燕龚贤龍啓瑞达尔党阿达海龔景瀚辛亥革命辛从益迈柱錢儀吉錫良范文程茂明安部郎坦郎廷佐郝上庠郝维讷郝浴郝懿行胡天游 (清朝)胡季堂胡定胡全才胡燏棻胡林翼胡渭胡承珙胤祥郭宝昌郭尔罗斯部郭世勋郭世隆郭一裕郭嵩焘郭琇郭都贤郭松林郭沛霖郭曾炘都兴阿郵件郑国鸿舊土爾扈特部舒兰市舒赫德舒明阎尔梅阮元阿富汗阿尔泰 (清朝大臣)阿尔津阿山阿巴哈纳尔部阿巴噶部阿巴泰阿哈出阿克敦阿噜科尔沁部阿爾泰淖爾烏梁海阿赖阿里袞阿桂阿濟格阿拜 (清朝)阿思哈蘇廷魁蘇克薩哈蘇昌赫德赵尔丰赵德光 (清朝)赵光赵景贤赛冲阿閻若璩閻敬銘薛允升薛福成藍廷珍藍元枚葡萄牙董卫国董福祥董誥董邦達董鄂妃董敎增葉名琛葉布舒葉爾愷葉桂 (醫學家)葉方藹葛云飞蒯光典钱大昕钱谦益钱陈群蒋士铨蒋廷锡那蘇圖那桐那清安那木干邱良功肃顺邵大业邵齐焘邵懿辰邵晋涵邓世昌邓石如邓承修铁木蓋方泌蔡珽蔡毓榮蔡新蔡攀龍蔣益澧蔣文慶鄧廷楨鄭珍鄭成功鄂寶鄂尔多斯部鄂尔泰鄂彌達鄂齐尔桑鄂昌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金士松金德瑛金玉和金福曾金简金顺金梁金溶長庚長順 (清朝官員)长安长龄长清区良卿良弼 (紅帶子)色普徵额苏尼特部苏禄群岛英廉英俄尔岱英和英翰英格兰英桂雍正帝雷以諴雷鋐集部雅尔哈齐通嫔耿仲明耿精忠耆齡 (紅帶子)耆英陳名夏陳士杰 (清朝)陳壽祺陳大受陳大文陳廷敬陳儀陳啟泰陳立 (清朝)陳維崧陳璸陳遹聲陳鑾陳若霖陳連陞陳泰 (清朝)陳惪華陳慶鏞陶彝陶元淳陶茂林陶恩培陶模陶樑陶澍陸世儀陸建瀛陸圻陸隴其陸費墀陸潤庠陈宏谋陈宝箴陈之遴陈德荣陈化成陈凤翔陈国瑞陈诜 (清朝)陈鹏年陈锦陈杰 (数学家)陈洪绶陈潢陈澧陈时夏陆元鼎陆锡熊柏葰查克拉查郎阿查慎行柯劭忞柯琴柰曼部林培厚林亮林则徐林绍年林永昇林文察林旭恩格德尔恩承恪顺皇贵妃恭顺皇贵妃恽敬恆瑞李卫李天馥李孟羣李定国李宗羲李宗瀚李世杰李三李之芳李僡李善兰李凤翔李凤苞李元度李兆洛李光地李因培李率泰李秉衡李端棻李续宾李瀚章李菡 (清朝)李裀李鴻章李霨李赓芸李锐 (数学家)李臣典李恭李森先李氏朝鲜李永芳李渭 (康熙進士)李清 (崇禎進士)李满住李潢李振祜李星沅李文田李景濂杨名时杨吉砮杨士骧杨儒杨国栋 (明朝阉党人物)杨芳 (清朝将领)杨调元杨越杨钟羲杨雍建杨斯盛杨方兴松壽 (閩浙總督)松筠松林杜受田杜尔伯特部 (绰罗斯氏)杜立德杜爾伯特部 (博爾濟吉特氏)杜臻杜濬校對根特格布库栗燿栗毓美桂中行桂廕桂馥桂良桂林市梁巘梁以樟梁鼎芬梅以燕梅清梅成梅文鼎梅曾亮楊載福榮惠皇貴妃樸壽正史武亿武隆阿武训段玉裁毓賢比利时毕沅毛奇龄毛泽东毛昶熙永常永保永琏永琪永琮永瑆永璜永璘永璂永璇永璋江声江忠源江皋江永 (人物)江春霖汤右曾汤若望汪中汪廷珍汪志伊汪灝 (康熙進士)汪琬汪由敦汪莱汪鸣銮汪龙沈家本沈彤 (清朝)沈德潜沈初沈兆霖沈光文沈炳垣沈荃沈近思沈阳市沈起元沈恺曾沈桂芬沈業富沈曾植泰国法式善法国洪亮吉洪秀全洪钧洪承疇涂官俊涂宗瀛淑嘉皇貴妃淑惠妃淑慎皇贵妃温达游百川清史館清太祖大妃清太祖元妃清太祖继妃清安泰清世祖废后清顯祖繼妃清朝清朝遺老湯鵬 (道光進士)溥仪滿福潘世恩潘德舆潘祖蔭潘耒潘思榘挪威本紀札薩克圖汗部朱师辙朱一新朱之弼朱之瑜朱仕琇朱彝尊朱珪 (清朝)朱琦朱筠 (清朝)朱用纯朱裴朱骏声朱贵朱鸿朱钧朱次琦朱洪章朱方增朵力朗格朋春惠周惕惲壽平惇怡皇貴妃成德戴名世戴均元戴熙戴联奎戴衢亨戴鸿慈戴震戴逸戴梓戴敦元明安明亮 (清朝)明善明瑞易培基济尔哈朗浦霖浩罕汗国海西女真海望新土尔扈特部方中通方以智方国栋方苞方耀方東樹方昂施作霖施琅施閏章文孚文庆文彬文祥文绣文瑞 (道光進士)文瑞 (鈕祜祿氏)文煜文海日本日意格时曰淳意大利懿靖大貴妃敏惠恭和元妃敦肅皇貴妃敦拜敬懿皇贵妃敖汉部故宫博物院慧賢皇貴妃慶恭皇貴妃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慕天颜扎鲁特部扎赉特部扎拉丰阿扬古利扈尔汉托津托明阿手表拜音达里曹一士曹亨曹仁虎曹元方曹秀先曹毓瑛曹文埴曾国荃曾国藩曾纪泽曾璧光曾鉌怡良总督晏斯盛普尔普景安景廉 扩展索引 (1207 更多) »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a ;1559年-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氏,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为觉昌安第四子,努爾哈赤是嫡長子,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尔哈赤少年时曾以采人参为生,常到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活动。后因父祖被明朝误杀,努尔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开始了其建国称汗、征战一生之路。他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势力、海西女真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体上统一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天命汗,建立后金,两年后誓师伐明,后金军在四年间接连攻占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地,并迁都沈阳。 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康熙元年又改为太祖高皇帝(a)。正因如此,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努尔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他将来源于女真诸部的松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努尔哈赤还令手下大臣、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文字来拼读女真语(满语),解决了当时女真人(满洲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努尔哈赤善于组织、长于用兵,一生少有败绩,且常有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之战,其进兵辽东时期所采用的屠杀和奴役人民的严酷手段给辽民带来了深重的磨难。.

新!!: 清史稿和努尔哈赤 · 查看更多 »

劳乃宣

勞乃宣(),字玉初,別署矩齋,晚號韌叟,原籍浙江桐鄉,生于直隸廣平(今河北永年)。清末官員,學者。.

新!!: 清史稿和劳乃宣 · 查看更多 »

劳萨

劳萨(德语:Laussa)是奥地利上奥地利州施泰尔兰县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4平方公里,总人口1344人,人口密度39.5人/平方公里(2005年)。.

新!!: 清史稿和劳萨 · 查看更多 »

嚴可均

嚴可均(1762年—1843年)字景文,號鐵橋。清代学者。浙江烏程(現浙江湖州)人。.

新!!: 清史稿和嚴可均 · 查看更多 »

嚴如熤

严如熤(),字炳文,一字苏亭,号乐园。湖南溆浦人,清朝官员、地理学家。.

新!!: 清史稿和嚴如熤 · 查看更多 »

劉統勳

劉統勳(),字延清,號爾鈍,清朝政治人物。山東諸城縣(今属于高密)逄戈庄村人,祖籍江南省砀山(明弘治间始祖福公自南直隶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之後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房總師傅,内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病逝,享壽76歲。 劉統勳為人正直,以能諫著稱,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都有顯著政績,為官四十多年,位至宰相,身兼數職,始終清廉,不曾貪污受賄。乾隆帝評價:「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諡號「文正」。 在民间称为刘罗锅的刘墉是劉統勳的儿子。.

新!!: 清史稿和劉統勳 · 查看更多 »

劉瑞芬

劉瑞芬(),字芝田,安徽貴池人。淮軍人物、晚清外交家。 以諸生跟從李鴻章軍援上海,辦理水陸軍械轉運。累保為道員,督辦松滬釐捐。光緒二年,掌管兩淮鹽運使。旋授蘇松太道。歷任江西按察使、布政使。十一年,改三品京堂,充出使英俄等國大臣;授太常寺卿,遷大理寺卿,仍留使。十三年,改駐為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四國大使。光緒十五年,召授廣東巡撫。光緒十八年,卒。.

新!!: 清史稿和劉瑞芬 · 查看更多 »

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三,室號盤亭、大潛山房,諡號壯肅,是一位出身安徽合肥的淮軍將領和臺湾巡撫。 他是淮軍的領導者之一,並在中法戰爭中於臺灣地區率軍擊退法軍,又在隨後被任命為臺灣建省後首任巡撫,復積極於當地推行各種現代化建設並為其奠定相關基礎。.

新!!: 清史稿和劉銘傳 · 查看更多 »

劉藻 (清朝)

劉藻,初名玉麟,字麟兆,山东巨野人。 康熙四十年出生山东省巨野县万丰镇。曾任观城教谕。官四川通判。乾隆元年(1736年),山东巡抚岳浚推荐诏试博学鸿词。累迁左佥都御史。特旨改名为刘藻,字赢海,号苏村。疏请停减圆明园工程。 乾隆二十年,缅甸军队不断侵扰耿马、孟连等土司。乾隆二十二年七月起,刘藻由湖北布政使迁任云南巡抚。二十六年四月起暂署云贵总督。乾隆三十年,缅军犯云南九龙江橄榄坝,入据车里城(今云南省景洪)。刘藻亲赴思茅。刘藻派兵三路攻打缅甸边境城镇景栋,因指揮不當,三路皆敗。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刘藻被革职,杨应琚任云贵总督。降補為湖北巡撫。劉藻經不起打擊,自盡。有《渡江集》。.

新!!: 清史稿和劉藻 (清朝)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清史稿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博穆博果尔

博穆博果尔(z;),清太宗第十一子,清朝親王。 生母懿靖大貴妃,生于崇德六年十二月二十。顺治十二年(1655年)封襄親王。顺治十三年七月初三薨逝,谥号昭,无嗣。 相传董鄂妃本是他的王妃。《爱新觉罗宗谱》记载博穆博果尔嫡福晋为博尔济吉特氏,并非董鄂氏。另外也没有史料记载博穆博果尔有侧福晋。.

新!!: 清史稿和博穆博果尔 · 查看更多 »

博罗尔

博罗尔,又作巴罗尔、博洛尔。18世纪克什米尔地区部落名。 其名当即晋朝唐朝之间古国 “钵卢勒” 之新译,即唐代 “小勃律”地。在巴达克山东南,东邻坎巨提。有城郭,户3万有奇。乾隆二十五年(1759年)随巴达克山一起首次遣使向清朝朝贡,与清朝政府建立藩属、贸易关系。位于今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控制区北部吉尔吉特河上游山区。.

新!!: 清史稿和博罗尔 · 查看更多 »

卞寶第

卞寶第(),字頌臣,江蘇儀徵人。咸豐元年舉人。捐納為刑部主事,累遷郎中、浙江道監察御史。同治元年,遷禮科給事中、擢順天府府丞。二年,遷府尹,逮捕大盜王景漋等人。五年八月授河南布政使。六年擢福建巡撫。九年,因終養母親開缺。 光緒八年,起復授湖南巡撫,捕哥老會方雪璈、曹小湖、周萬益、張景來等人。九年,署湖廣總督。十一年,回湖南巡撫任。十四年,擢閩浙總督,十六年兼管福建船政。十八年,以疾解職,十九年。卒.

新!!: 清史稿和卞寶第 · 查看更多 »

华尔

#重定向 華飛烈.

新!!: 清史稿和华尔 · 查看更多 »

华蘅芳

华蘅芳(),又作华衡芳,字若汀,江蘇金匱縣(今屬江蘇無錫)人,清末數學家。 少年喜歡數學,十四歲讀通程大位《算法統宗》,咸豐十一年十一月(1861年12月)江蘇巡撫薛煥介紹徐壽、華衡芳入曾國藩幕,至安慶大營,官直隸州知府,精研算理。同治元年(1862年),與徐壽製成中國第一台蒸氣機。曾國藩於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國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1865年研制出中國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873年與傅蘭雅(J·Fryer)合譯《代數學》二十五卷、《微積溯源》八卷、《三角数理》十二卷、《代数难题》十六卷、《决疑数学》十卷、《数术》十一卷。著作包括《数根术解》一卷、《开方古议》二卷、《积较演术》三卷、《学算笔谈》十二卷、《算草从存》四卷、《行素轩算稿》一卷、《答数界限》一卷、《连分数学》一卷、《算草从存》八卷、《算学须知》一卷、《西算初阶》一卷。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天津武备学堂试制氢气球。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去世。 弟:华世芳,字若溪,也擅长数学,著有《恒河沙算草》二种、《专术举偶》、《今有术》、《双套句股》、《三角新理》等稿。.

新!!: 清史稿和华蘅芳 · 查看更多 »

卢文弨

卢文弨(),清朝中期著名学者、校刊学家、考据学家、目录学家、教育家。字召弓,一字檠斋,号矶渔,晚号弓父,“抱经”是其堂号,世称“抱经先生”,浙江杭州人(先世居于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市管辖,后徙于仁和,今杭州)。.

新!!: 清史稿和卢文弨 · 查看更多 »

卫哲治

衛哲治,字我愚。濟源(今屬河南)人。 雍正七年,以貢生資格參加廷試,成績優異,發江南委用,乾隆七年升任海州知州,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歷任山東布政使、安徽巡撫、工部尚書等職。曾合纂《淮安府志》32卷。.

新!!: 清史稿和卫哲治 · 查看更多 »

卫荣光

#重定向 衞榮光.

新!!: 清史稿和卫荣光 · 查看更多 »

卫既齐

#重定向 衛既齊.

新!!: 清史稿和卫既齐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清史稿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南掌

南掌(ລ້ານຊ້າງ lâansâang;शिसत्तनखनहुत्,Sisattanakhanahut;လင်းဇင်း;Vạn Tượng),一譯澜沧、兰沧,中國轉譯西方學者的文章常譯作“瀾滄王國”,是法昂于1353年建立的一个王国,为老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南掌」为音译,ລ້ານ音譯爲lâan、南,意思是百萬。ຊ້າງ音譯爲sâang、掌,意思是象,和漢語“象”也是同源詞。「南掌」老挝语原意为「百万大象」。1694年,南掌分裂,其南部的占巴塞、万象獨立,之後的南掌被西方學者稱之為“琅勃拉邦王国”。南掌與“琅勃拉邦王国”為同一政權,共存在341年。老族自古以来的政治制度是以上座部佛教统合王权思想进行统治。南掌王国宗教上有僧官制度,在中央有僧王及副僧王。三森泰王把人民分为貴族,平民与奴隶。.

新!!: 清史稿和南掌 · 查看更多 »

南怀仁

南怀仁神父(Ferdinand Verbiest,),字敦伯,一字勋卿。尼德蘭弗拉芒人,生於皮特姆(今屬比利時),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清康熙朝来华传教士。.

新!!: 清史稿和南怀仁 · 查看更多 »

卓秉恬

卓秉恬(),字靜遠、靜波,號海帆,四川華陽縣(在成都市境)人,清朝大臣。 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科進士,殿試位列三甲第七十三名,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嘉慶十八年(1813年)任山東道監察御史,次年改吏科給事中。歷升工科掌印給事中、鴻臚寺少卿、順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太僕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太僕寺卿、太常寺卿等職。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兵部尚書,歷戶部、吏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協辦大學士;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拜文淵閣大學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晉武英殿大學士。仕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垂五十餘年,未嘗外任,為官清正嚴謹,作風敢言,皇六子奕訢師傅。鴉片戰爭爆發,上疏力主禁煙。咸豐五年(1855年),卒於任內,贈太子太保,諡文端。.

新!!: 清史稿和卓秉恬 · 查看更多 »

升泰

升泰,字竹珊,卓特氏,蒙古正黃旗人。清朝官員,曾任駐藏大臣。.

新!!: 清史稿和升泰 · 查看更多 »

古尔布什

古尔布什(),博尔济吉特氏,清朝蒙古族官员,满洲镶黄旗人,原为内喀尔喀蒙古台吉。 游牧于西喇木伦河流城,天命六年(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十一月,与台吉莽果尔(莽古勒)率六百户驱牲畜投附后金努尔哈赤,受厚遇与赏赐,娶努尔哈赤女松古图格格为妻,为额驸。赐名青卓礼克图,授一等总兵世职,掌满洲、蒙古牛录各一,隶满洲镶黄旗。天聪五年(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随皇太极围大凌河城,因蒙古左翼兵战不力受罚,予以宽免。后擢兵部承政。崇德三年(1638年),更定官制,改兵部右参政。从军围攻锦州、宁远。顺治初年入关镇压农民起义军。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卒。谥敏襄。.

新!!: 清史稿和古尔布什 · 查看更多 »

史念祖

史念祖,江苏江都人,清朝政治人物。监生出身。 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初一(1895年7月22日),由云南布政使升任廣西巡撫。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九(1897年10月14日),革职。.

新!!: 清史稿和史念祖 · 查看更多 »

史部

#重定向 四部分類法.

新!!: 清史稿和史部 · 查看更多 »

史朴

史朴,遵化州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道光十六年,登進士。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擔任清朝廣州府南海縣知縣。后由吳廷獻接任。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再任南海縣知縣。后由張繼鄒接任。.

新!!: 清史稿和史朴 · 查看更多 »

史料

史料即可據以研究或討論歷史的東西。史料的形式和分類非常廣泛,也沒有一定的形式,某事物是否為史料、或其史料價值高低,通常必須由歷史學家依其專業知識自行判斷。.

新!!: 清史稿和史料 · 查看更多 »

吳士鑑

吳士鑑() ,号絅齋,别署式溪居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

新!!: 清史稿和吳士鑑 · 查看更多 »

吳傑 (嘉慶進士)

吳傑(),字梅梁,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朝政治人物。 少年即能撰文,为阮元所賞識。拔贡生,应天津召试,取二等,擔任文颖馆謄录,书成後,授昌化教谕。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二年(1822年),督四川学政。擔任給事中,出京為湖南岳常澧道,历官贵州按察使、顺天府丞。道光十三年(1833年)上疏论川南少数民族事务,主张先剿后抚,以除内奸、分疆界为善后之策。后连续主持顺天乡试及会试。道光十五年(1835年),擢工部侍郎。道光十六年(1836年),吳傑卒。.

新!!: 清史稿和吳傑 (嘉慶進士) · 查看更多 »

吳英 (清朝武官)

吳英(),字為高,號媿能,中國福建晉江人,後來遷居莆田。因為幼時易姓王,又稱王英。原為鄭成功部將,後來降清,曾隨施琅一同征臺,並在施琅離開臺灣後繼續留守。後來官至福建水師提督,授威略將軍,死後贈太子少保。李紱曾為他寫〈威畧將軍福建水師提督吳公墓誌銘.

新!!: 清史稿和吳英 (清朝武官) · 查看更多 »

吴三桂

吳三桂(),吴周开国皇帝,汉族,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辽西(今辽宁绥中县人)人,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清,引清兵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61年絞殺南明永曆帝,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並於1678年农历八月十七夜病死。其孙吴世璠即位,尊之為周太祖高皇帝。.

新!!: 清史稿和吴三桂 · 查看更多 »

吴廷栋

吴廷栋(),字彦甫,号竹如,安徽霍山人。 少好宋儒之学,“生平笃信朱子,不敢师心自用,妄发一语”,道光六年(1826年)拔贡生,次年授刑部七品京官。歷任直隶河间知府、直隶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同治初年任刑部右侍郎。與倭仁、曾国藩有交往。曾国藩在家書中常提到苦於耳鸣。吴廷栋告诉他,治耳鸣的办法只能靠静养。有《拙修集》十卷。.

新!!: 清史稿和吴廷栋 · 查看更多 »

吴伟业

吴伟业(),字駿公,號梅村,祖籍南直隸苏州府崑山縣(今江苏省昆山市),祖父始遷居太倉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政治人物,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後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體”。与錢謙益、龔鼎孳并稱為江左三大家。.

新!!: 清史稿和吴伟业 · 查看更多 »

吴伯宗

吳伯宗(),名祐,字伯宗,以字行,江西金谿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狀元。.

新!!: 清史稿和吴伯宗 · 查看更多 »

吴嘉善

吴嘉善(),字子登,江西南丰县人,清代数学家。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在京师任职期间,常与江苏巡抚、算学家徐有壬切磋算学。 同治元年(1862年),吴嘉善游长沙,结识丁取忠。同治二年来到广州,与邹伯奇、夏鸾翔相识。光绪五年,出使法国,驻巴黎。后回国从师学习,不久去世。 吴嘉善在徐有壬去世后,续完《测圆密率》3卷。同治六年,又为算学家李善兰校刊《尖锥变法解》1卷。撰有《算学二十一种》,被收入《白芙堂算学丛书》。另有《翻译小补》。.

新!!: 清史稿和吴嘉善 · 查看更多 »

吴嘉纪

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诗人。 出生盐民,少時多病,关心穷苦百姓,明末諸生。入清不仕,隱居泰州(今屬江蘇)安豐鹽場,“每歲水至,常及半扉,井灶盡塌,苦吟不輟。”。 吴嘉纪工於詩,其詩法孟郊﹑賈島,語言簡樸通俗,內容多反映百姓貧苦,以“鹽場今樂府”詩聞名於世,得周亮工、王士禛之賞識,汪懋麟評“五七言近體﹐幽峭冷逸﹐……自脫拘束。至所為今樂府諸篇﹐即事寫情﹐變化漢﹑魏痛鬱樸遠﹐自為一家之言”。著有《陋轩诗集》等等,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吳嘉紀詩箋校》本。妻子是王睿,是女词人。.

新!!: 清史稿和吴嘉纪 · 查看更多 »

吴棠

吴棠(),字仲宣,清代安徽省盱眙县人(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 ,晚清封疆大吏。.

新!!: 清史稿和吴棠 · 查看更多 »

吴毓兰

吴毓兰(),安徽合肥人。咸丰十年,太平軍、捻軍合扰皖北,毓兰以从九品偕兄吳毓芬集团练助剿凤、颍间,从解寿州围,擢县丞。.

新!!: 清史稿和吴毓兰 · 查看更多 »

吴汝纶

吴汝纶(),字挚甫,一作挚父。清朝安徽桐城(今属枞阳会宫乡)人。是近代文学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后期作家。.

新!!: 清史稿和吴汝纶 · 查看更多 »

吴怀清

吳懷清(),字廉期,號蓮溪,陝西省山陽縣人。清末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吴怀清 · 查看更多 »

同治帝

清穆宗载淳(a)(),又稱同治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布伦札萨克汗」(Бүрэн заса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同治」。 同治帝乃咸丰帝长子,5歲(虛歲六歲)登基,原設年號為「祺祥」,隨後不及一年發生辛酉政變,最終由其嫡母慈安太后與生母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史稱「兩宮聽政」),並改設年號為「同治」。直至1875年驾崩,時年僅19週歲,死後廟號穆宗(v),諡號毅皇帝(v)。他是清朝第九位皇帝,在位於1861年至1875年,也是清兵入关后統治中原以來的第八位皇帝。.

新!!: 清史稿和同治帝 · 查看更多 »

吕宫

吕宫(),字长音,号金门。明末清初江南武进(今属江苏省常州市)人。 楊廷鑑的僚婿,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状元),授秘书院修撰。顺治九年,加衔右中允。顺治十年,授內秘書院大學士。顺治十一年三月,陈名夏结党议罪处死,吕宫引咎自责,帝赦其罪。顺治十二年(1655年),修成《资政要览》,加太子太保。二月,休致。卒于康熙三年(1664年),年六十二歲。.

新!!: 清史稿和吕宫 · 查看更多 »

吕志恒 (台湾知府)

#重定向 呂志恆 (清朝).

新!!: 清史稿和吕志恒 (台湾知府) · 查看更多 »

吕贤基

呂賢基(),字羲音,號鶴田,安徽旌德人。.

新!!: 清史稿和吕贤基 · 查看更多 »

坎巨提

坎巨提,一譯乾竺特、謙珠特、喀楚特,是亞洲中部古國,位於今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爾北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的棍雜河谷一帶。18世紀後期,乾竺特國境東、北與中國新疆色勒庫爾(今塔什庫爾干縣)相接,南臨博洛爾(今克什米爾吉爾吉特一帶),東南與巴勒提為鄰。其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都城為棍雜(ہنزہ),一譯罕薩、洪扎;又稱巴勒提特(Baltit),今名卡里馬巴德(Karimabad),在棍雜河北岸。 1761年起乾竺特成為中國的朝貢國。晚清以後,乾竺特又譯作坎巨提,簡稱坎部。1891年,坎巨提被英國軍隊佔領,次年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土邦,即“棍雜土邦”,但仍保持中國的屬國地位。中華民國政府曾主張坎巨提為中國領土。1974年,作为土邦的坎巨提正式併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新!!: 清史稿和坎巨提 · 查看更多 »

塞勒

塞勒 (),滿洲愛新覺羅氏。豫通親王多鐸之曾孫、追封睿親王多爾博之孫,追封睿親王蘇爾發長子。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塞勒被封為三等鎮國將軍。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父親鎮國公蘇爾發死後,襲爵位為輔國公。雍正七年(1729年),塞勒逝世。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信慤郡王德昭逝世,朝廷以塞勒孫如松承襲信郡王爵位,並追封塞勒為信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以多爾袞為小人誣蔑,於開國有功,復任多爾袞為睿親王,配享太廟,其爵位世襲罔替。下詔多爾博仍還為多爾袞後嗣,命令如松子淳穎仍襲睿親王。塞勒亦被追封為睿親王。.

新!!: 清史稿和塞勒 · 查看更多 »

塞楞额

#重定向 塞楞額.

新!!: 清史稿和塞楞额 · 查看更多 »

塔什干

塔什干(Toshkent,Тошкент;Ташкент)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研中心,也是塔什干州的首府(分为11个部分,但不包括塔什干)。塔什干市面积334.8km²,2013年共有人口2,340,900人,就其人口而言是独联体国家中第5大城市。 在1596年,烏茲別克人與哈薩克汗國作戰失利,簽約把塔什干城與附近草原交給哈薩克汗國240年,城中也有很多哈薩克人定居,後來於18世紀,浩罕汗國成立,由一位名為羽奴思的和卓奪回塔什干,再回到烏茲別克人手中(之前哈薩克中玉茲汗阿布賚曾經出兵奪回此地)。.

新!!: 清史稿和塔什干 · 查看更多 »

塔拜

塔拜(z;),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生于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二月十八,生母是钮祜禄庶妃。被封为辅国将军。清太宗崇德四年(1639年)八月初九,塔拜病死,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追封辅国公,朝廷賜予谥号為「慤厚」。.

新!!: 清史稿和塔拜 · 查看更多 »

增祺

增祺(),字瑞堂,伊拉里氏,满洲镶白旗人,為中國清朝官員。 曾任闽浙总督、船政大臣等要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盛京将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国除参与八国联军对华作战外,还调集十几万军队,以保护东清铁路为名,并借口増祺支持义和团闹事,大举入侵中国东北地区。俄军攻陷奉天(今辽宁省),一度将増祺关押于民居中。增祺在其胁迫下,派代表周冕与俄国代表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九条,规定俄军驻防奉天等处,该省清军一律解散,将军要听命于俄方“总管”。但清政府拒绝批准,并将增祺革职。旋仍留任。1903年10月28日,本来已经按照条约撤退的俄军士兵千余人回到奉天,再次拘押増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丁忧免职。任内曾招安张作霖,並任其為游擊馬隊管帶。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授宁夏将军。 宣统元年(1909年)迁广州将军。1910年10月29日-1911年4月14日期間,奉旨接替袁樹勛署理兩廣總督。全名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的該官職,是兼轄廣西地區的廣東、廣西兩省之最高統治者,亦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新!!: 清史稿和增祺 · 查看更多 »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通稱墨西哥(México ),是北美洲的一个联邦共和制主权国家,北部同美国接壤,南侧和西侧滨临太平洋,东南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东部则为墨西哥湾。其面积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超过760,000平方英里),为美洲面积第五大国家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国家。其总人口超过1.2亿,为世界第十人口大国,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及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其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的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一段独裁时期。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自1994年起,墨西哥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五多和世界第六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其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

新!!: 清史稿和墨西哥 · 查看更多 »

壁昌

壁昌(),又做璧昌,字东垣,额勒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壁昌 · 查看更多 »

壽康太妃

寿康太妃(),博尔济吉特氏,科爾沁郡王孔果爾女。清太祖努尔哈赤众多妃子中的一位。 太妃也是蒙古科尔沁部人,当时科尔沁部和后金联姻,不但努尔哈赤娶了几位博尔济吉特氏,其子清太宗皇太极的五大福晋也都是博尔济吉特氏。太妃在天命、天聪、崇德、顺治等年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后来康熙帝即位,才尊封这位庶曾祖母为皇曾祖寿康太妃。康熙四年(1665年)薨。 |- B B ~.

新!!: 清史稿和壽康太妃 · 查看更多 »

多尔衮

#重定向 多爾袞.

新!!: 清史稿和多尔衮 · 查看更多 »

多隆阿

多隆阿(z;),字禮堂,清朝後期將领,呼尔拉特氏,满洲正白旗人《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六,出生于齊齊哈爾,與鮑超並稱為猛將,有“北多南超”(鮑超)之譽。.

新!!: 清史稿和多隆阿 · 查看更多 »

多铎

#重定向 多鐸.

新!!: 清史稿和多铎 · 查看更多 »

夏同善

夏同善(),字舜樂,號子松,浙江仁和县塘栖镇人。晚清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夏同善 · 查看更多 »

夏孙桐

夏孫桐(),字閏枝,號閏庵,室名觀所尚齋,江蘇江陰人。母姚氏為姚鼐之裔。岳父張是彝,妻舅張一麐、張一鵬。 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與修國史會典。歷任湖州、寧波、杭州知府。與繆荃孫同鄉,三妹嫁繆荃孫。民初,入清史館,編《清史稿》,撰嘉慶、道光朝列傳及《循吏傳》、《藝術傳》。.

新!!: 清史稿和夏孙桐 · 查看更多 »

夏鸾翔

夏鸾翔,字紫笙,浙江钱塘人。同治三年,卒。为项梅侣入室弟子。清朝数学家。著有《洞方术图解》二卷、《致曲术》一卷、《致曲图解》一卷、《少广缒凿》一卷。.

新!!: 清史稿和夏鸾翔 · 查看更多 »

大学士

大學士,主要是內閣大學士又稱殿阁大学士,一般有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輔助皇帝的高級秘書官。另外,左右春坊亦有大學士,故大學士不等於內閣大學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新!!: 清史稿和大学士 · 查看更多 »

奎林

奎林(v,),滿洲鑲黃旗人,富察氏,字鍾山、直方,號竹谿,室名靜怡軒、瑤圃、幽棲堂。諡武毅。清朝政治人物、軍事人物。.

新!!: 清史稿和奎林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新!!: 清史稿和奥匈帝国 · 查看更多 »

奕山

奕山(a;),字靜軒,中国晚清武官,清朝宗室、滿洲鑲藍旗人。一等鎮國將軍。道光帝族侄,康熙帝十四子胤禵玄孙,绵备子。.

新!!: 清史稿和奕山 · 查看更多 »

奕䜣

#重定向 奕訢.

新!!: 清史稿和奕䜣 · 查看更多 »

奕纬

隱志郡王奕纬()。道光帝长子。生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四月二十一日,卒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四月十二日。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嘉庆帝封其为多罗贝勒,道光帝登基后降居皇子位。道光十一年四月卒后谥“隐志”。咸丰帝即位后,又追封多罗郡王。无子,以成亲王永瑆曾孙载治为嗣,袭贝子。.

新!!: 清史稿和奕纬 · 查看更多 »

奕纲

奕纲(),清朝道光帝第二子。奕纲生于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廿三,生母是静贵人博尔济吉特氏,是奕訢的同母哥哥。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初八,奕纲病死,仅活了五个月。咸丰帝即位后,追封哥哥为顺郡王,谥号和。.

新!!: 清史稿和奕纲 · 查看更多 »

奕继

奕继(),清朝道光帝第三子。奕继生于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初七,生母是静妃博尔济吉特氏。是奕訢的亲生哥哥。奕繼只活了1个月,同年腊月廿八,奕继病死,咸丰帝即位后,追封哥哥为慧郡王,谥号质。.

新!!: 清史稿和奕继 · 查看更多 »

奕詥

鍾端郡王奕詥(),清朝道光帝第八子。咸丰帝即位封为锺郡王。 奕詥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正月廿六,生母是琳妃乌雅氏,他是奕譞的同母弟弟,光绪帝的叔叔。奕詥被封为钟郡王,同治帝即位,命免宴见叩拜、奏事书名。同治三年,分府,仍廷内行走。同治七年(1868年)十一月初四,奕詥病死,谥号端,无子。以恭忠亲王奕訢子载瀅为后,袭贝勒。载瀅因事被夺爵位,仍归于奕訢一脉。又以醇贤亲王奕譞子载涛为后,袭贝勒,加郡王衔。.

新!!: 清史稿和奕詥 · 查看更多 »

奕譞

醇賢親王奕譞(a;),字樸菴,別稱竹窗、蘭陽,室名為九思堂、思謙堂、退省齋、退潛別墅。清道光帝第七子,故一般稱他為七王爺;母为道光帝莊順皇貴妃乌雅氏(1822年-1866年),兄为咸丰帝,谥贤。詔定稱號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皇帝本生祖考醇賢親王。 奕譞的嫡福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奕譞與她所生的第二子载湉後來成为光绪帝。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則繼承醇親王封號,奕譞的長孫溥儀为清朝末代皇帝,即宣統帝。奕譞是清朝皇室任命的名义上的清末海军及北洋水师最高统帅,实际上指挥权属于李鸿章及淮军丁汝昌。.

新!!: 清史稿和奕譞 · 查看更多 »

奕譓

奕譓()爱新觉罗氏,清朝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

新!!: 清史稿和奕譓 · 查看更多 »

姚延著

姚延著(),字象懸,號榕似,浙江乌程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順治六年(1649年)與其兄姚延啟同登己丑科進士,除廣西慶遠府知府。官至江南按察使。順治十八年(1661年)爆發通海案,姚延著「不欲于無事中生事」,僅判處知縣任體坤一人。王重、袁大受不甘心,疏通京城御史馬騰蛟,以為「不速殺此十生,金壇禍端百出,而蠆先中於鄉紳矣!」。姚延著因“疏縱”之罪,被處以絞刑。《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姚延著 · 查看更多 »

姚元之

姚元之(),字伯昂,號曼卿。清代官员、书画家。安徽桐城人。.

新!!: 清史稿和姚元之 · 查看更多 »

姚瑩

姚瑩(),字石甫,一字明叔,號展和,晚號幸翁,安徽桐城人(今属枞阳县域),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廣西按察使。.

新!!: 清史稿和姚瑩 · 查看更多 »

姚鼎

姚鼎(),字重器,陝西西安府咸寧縣人,匠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姚鼎 · 查看更多 »

姚鼐

姚鼐(),中国清代文学家,字姬传,一字梦穀,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安徽桐城人(今属枞阳县),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與方苞、 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

新!!: 清史稿和姚鼐 · 查看更多 »

姚文田

姚文田(),字秋農,號梅漪。浙江歸安縣(今浙江吴兴)人。清朝政治人物、狀元。官至禮部尚書。.

新!!: 清史稿和姚文田 · 查看更多 »

姚文然

姚文然(),字弱侯,號龍懷,南直隶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文學家。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仕清,官至刑部尚書。.

新!!: 清史稿和姚文然 · 查看更多 »

姚文燮

姚文燮(),字经三,号羹湖,又号黄蘖山樵、听翁、泳园,室名无异室、乐耕室。江南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清前期画家、文学家、学者、官员。.

新!!: 清史稿和姚文燮 · 查看更多 »

姚怀祥

姚怀祥(),字斯征,号履堂,嘉庆二十三年举人,福建侯官人。道光十五年,挑知县,发浙江,权象山、龙游等县。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定海知县,是年六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进抵舟山,耀兵宁波洋面。姚怀祥分募乡勇,为死守计。六月六日,英舰开炮攻城,总兵张朝发重伤撤退。英军攻破南门,怀祥负伤,立城上呼兵,无应者,愤甚,投成仁塘死。.

新!!: 清史稿和姚怀祥 · 查看更多 »

姜宸英

姜宸英(),字西溟,號淇園,又號韋間,明末清初書法家、史学家。浙江慈谿縣(今慈溪市)人。.

新!!: 清史稿和姜宸英 · 查看更多 »

姜晟

姜晟(),字光宇,號杜薌,江蘇元和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姜晟 · 查看更多 »

婉容

婉容(),郭布罗氏,字慕鸿,号植莲,达斡尔族,籍属满洲正白旗。清朝逊帝溥仪嫡妻,逊清小朝廷和滿洲國皇后。.

新!!: 清史稿和婉容 · 查看更多 »

婉貴太妃

婉貴太妃(),陳氏,清朝乾隆帝的妃子。.

新!!: 清史稿和婉貴太妃 · 查看更多 »

孟乔芳

孟喬芳(),字心亭,直隸省永平府盧龍縣(今河北省卢龙县)人,中國明清年間將領。 父孟國用是明寧夏總兵官。孟喬芳为副将,因事被罢职居家。清天聪四年(1621年),清兵入塞,皇太极攻取永平府,孟乔芳及知县等降清,仍为副将。天聰五年(1622年),功封二等輕車都尉。清崇德三年(1631年)改任刑部左参政。崇德四年(1632年),兼任正紅旗漢軍及鑲紅旗漢軍副都統。崇德八年(1636年),改封三等輕車都尉兼騎都尉。順治元年(1644年)随清军入关,改任左侍郎。顺治二年(1645年)出任陝西總督。顺治五年(1648年),孟乔芳率赵良栋、张勇、马宁镇压贺珍、武大定、米喇印、丁国栋反清勢力,閏四月初進駐秦州(今天水),雙方激战於鞏昌,獲勝。七年(1650年),授兵部尚书。八年(1651年),以功晉封一等輕車都尉。九年(1652年),加太子太保,晉封三等男爵。顺治十年(1653年),加少保,仍任川陝三邊總督。十月,以病辭官,十二年死于北京,贈太保。 孟喬芳所部攻滅反清勢力達17萬人,部下多人日後成為征伐三藩之亂及準噶爾噶爾丹的名將。.

新!!: 清史稿和孟乔芳 · 查看更多 »

子部

子部,為漢字索引裡為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個部首中的第三十九個(三劃的則為第十個)。就繁體和簡體中文中,子部歸於三劃部首。子部通常是從上、下、左、右方均可為部字,且無其他部首可用者將部首歸為子部。.

新!!: 清史稿和子部 · 查看更多 »

孝康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a;)是顺治帝的妃子,佟佳氏,清世祖後宮,都统佟图赖之女。.

新!!: 清史稿和孝康章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德顯皇后

孝德顯皇后(a;),姓薩克達氏,原镶藍旗满洲人,后抬镶黄旗满洲。她是太常寺少卿富泰和愛新覺羅氏(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三女)之女,兵部員外郎祺昌和納喇氏孫女,刑部尚書明山和庫爾氏曾孫女。道光二十七年,经清宣宗指婚与皇四子奕詝为嫡福晋。道光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行初定礼。道光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行大婚礼,册封为皇子福晋。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巳时崩。十二月十八日奉移田村暂安。道光三十年正月,皇四子奕詝继位,是为清文宗,上谕追封皇后。十月二十七日,以庄亲王奕仁为正使,成郡王载锐为副使,册谥为孝德皇后。十月二十八日,颁诏天下。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尊谥曰孝德温惠诚顺慈庄恭天赞圣显皇后。同治元年九月,由田村移往静安庄暂安。同治元年十月,升祔奉先殿。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二日辰时,与清文宗合葬定陵地宫,升祔太庙。光绪元年六月,加上尊谥“恪慎”二字。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溥儀继位,加上尊谥“徽懿”二字,是為孝德溫惠誠順慈莊恪慎徽懿恭天贊聖顯皇后。.

新!!: 清史稿和孝德顯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和睿皇后

孝和睿皇后(a;)姓鈕祜祿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承恩公,禮部尚書恭阿拉的女兒。嘉庆帝第二任皇后,道光帝、莊靜固倫公主的繼母。.

新!!: 清史稿和孝和睿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哲毅皇后

孝哲毅皇后(a;),同治帝--,阿鲁特氏,本名无记载。满洲镶黄旗人,原隶蒙古正蓝旗,清朝同治帝载淳皇后。.

新!!: 清史稿和孝哲毅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儀純皇后

孝儀純皇后(a;),魏佳氏,内管领清泰女,乾隆帝妃,嘉庆帝生母。本姓魏,內務府旗鼓佐領(即包衣漢軍或旗鼓漢軍)正黃旗,后抬旗入滿洲鑲黃旗,改姓魏佳氏。.

新!!: 清史稿和孝儀純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全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a;),钮祜禄氏,名不详, 曾祖父为乾隆朝驻藏将军成德, 祖父为穆克登布,父亲为清朝苏州驻防将军、-乾-清门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爵、赠一等承恩侯、晋赠三等承恩公颐龄,满洲镶黄旗人。她是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的第三位嫡妻、即位后所立的第二位皇后(1834年起在位),清文宗咸丰帝的生母。 钮祜禄氏不管生前死后都极受道光帝的寵愛及重視,从全嫔开始(当时同时入宫之四人中,其他三人为贵人,惟其为嫔)、3个月后升全妃、一年后以17岁稚龄超越所有老资格嫔妃成为仅次于孝慎成皇后的全贵妃、而后皇贵妃,直至母仪天下的皇后。她于盛年暴崩,死因不明,至今众说纷纭,成为清宫疑案之一。她生前完全不用凭借子嗣的晋封速度堪称清宫罕见,当皇后后铁腕治后宫也说明了道光帝对其非比寻常的爱重支持,她死后其子奕詝(后来的咸丰帝)能顺利击败其他皇子最终继承大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光对她爱屋及乌。也因為孝全成皇后與道光帝感情極深,自她去世後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

新!!: 清史稿和孝全成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穆成皇后

孝穆成皇后(a;),鈕祜祿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子、戶部尚書、贈三等公布彥達賚女。道光帝第一任妻子,早逝。道光帝登基后追封为孝穆皇后。.

新!!: 清史稿和孝穆成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端文皇后

孝端文皇后(a;),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a),清太宗皇太極皇后,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和科尔沁大妃女。她还是孝莊文皇后的姑姑。為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儿18世孫女。 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皇太极称帝时为正宫皇后,居中宫。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孝莊文皇后两宫并尊,称母后皇太后,无徽号。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崩,享年五十一岁。顺治七年二月葬昭陵。雍正、乾隆累加谥,谥曰:“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莊敏辅天协圣文皇后”。无子,生三女,下嫁额哲、奇塔特和巴雅思祜朗。.

新!!: 清史稿和孝端文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a;),博尔济吉特氏(,即孛兒只斤氏),名布木布泰(a),亦作本布泰。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姪女,顺治帝的生母。本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和博禮之女。.

新!!: 清史稿和孝莊文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聖憲皇后

孝聖憲皇后(),钮祜禄氏(原姓:錢氏),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凌柱的長女。雍正帝的妃子,乾隆帝的生母。.

新!!: 清史稿和孝聖憲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静成皇后

孝静成皇后(a;),姓博尔济吉特氏,名不详,清朝刑部员外郎花良阿的女儿,其先祖来自蒙古科尔沁左右翼(在今中国内蒙古通辽市境内)人,死后抬旗入满洲正黄旗。她是清宣宗道光帝的妃子,清文宗咸丰帝的养母,也是恭亲王奕訢的生母。她虽然身前未成为皇后,但死后被咸丰帝追封为皇后,成为清朝历史上独一无二、既非前朝皇帝嫡福晉、也非本朝皇帝的生母而被追封的皇后。.

新!!: 清史稿和孝静成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誠仁皇后

孝诚仁皇后(a;),赫舍里氏,名芳儀,是康熙皇帝皇--,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索尼孙女。領待衛內大臣噶布喇的女兒。一妹平妃待年宮中。 孝誠仁皇后在位期間共有九年。.

新!!: 清史稿和孝誠仁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賢純皇后

孝贤纯皇后(a;),乾隆帝元配妻子,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其祖父是康熙初年戶部尚書米思翰,父親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伯父是大學士馬齊。.

新!!: 清史稿和孝賢純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恭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a;),姓乌雅氏,護軍參領、加封一等公威武女,烏雅額森孫女,烏雅額伯根曾孫女,是康熙帝之妃。雍正帝生母。.

新!!: 清史稿和孝恭仁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淑睿皇后

孝淑睿皇后(a;),原正白旗包衣,后抬正白旗满洲喜塔腊氏,总管内务府大臣、副都统、承恩公和尔经额女,嘉庆帝第一任皇后。乾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生。.

新!!: 清史稿和孝淑睿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惠章皇后

孝惠章皇后(a;)姓博爾濟吉特氏,名阿拉坦琪琪格,顺治帝第二任皇后。大清崇德六年十月三日生,清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丙戌崩,年七十七。 她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太后,共57年(1661年—1718年)。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身居--位(包含皇后、皇太后)时间最长的人,合共64年(1654年—1718年)。(是昭聖太皇太后姪孫女).

新!!: 清史稿和孝惠章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昭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a;),钮祜禄氏,名東珠,满洲镶黄旗人,太师、果毅公、前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儿,母亲为姬妾舒舒觉罗氏,也是鰲拜的義女。康熙帝第二位皇后。在位期間只有5个月。康熙十七年二月(1678年3月18日)逝世。.

新!!: 清史稿和孝昭仁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敬憲皇后

孝敬宪皇后(a;),烏拉那拉氏。滿洲正黄旗人胤禛的嫡福晋(元配),雍正登基後冊封皇后。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功臣前鋒侍衛费扬古的女儿。康熙曾授予其父:一品步軍統領、一雲騎尉、侍衛內大臣等官職。她的嫡母(或过继養母)為愛新覺羅氏(多羅格格)。.

新!!: 清史稿和孝敬憲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慎成皇后

孝慎成皇后(a;),佟佳氏,名不详, 满洲镶黄旗人,世袭三等承恩公、追封一等公舒明阿女,康熙年间的一等公佟图赖之后,道光帝皇后。.

新!!: 清史稿和孝慎成皇后 · 查看更多 »

孝慈高皇后 (清朝)

孝慈高皇后(a;),那拉氏,名孟古哲哲(p)《满洲实录·卷三》○是年中宮皇后疾篤思母一會.太祖遣人至葉赫徃請.后兄納林布祿阻之止.令家人南太來.太祖曰.我未獲罪於舅.前掠我戶布察寨.後復率九國兵來侵我......今爾妹病篤永訣之際欲母一見汝不容相會.是與我斷好矣.既如此我何必諱言.自今後兩家已成敵國.我將築城汝地日為仇殺.言訖.令南太回○九月內中宮皇后薨.后姓納喇.名孟古哲哲.乃葉赫國揚吉努貝勒之女.年十四適太......方葬於尼雅滿山.於是太祖恨葉赫不令母子相會之仇.遂於甲辰年正月初八日.率兵攻.十一日至葉赫國二城......

新!!: 清史稿和孝慈高皇后 (清朝) · 查看更多 »

季芝昌

季芝昌(),字仙九,一字雲書,江蘇江陰桐岐人,晚清大臣。.

新!!: 清史稿和季芝昌 · 查看更多 »

孫思克

孫思克(),字藎臣、號復齋,遼寧廣寧人,漢軍正白旗,清朝軍事將領。孫得功之子。 孫思克初為王府護衛。順治八年(1651年),任牛錄額真(佐領)、刑部理事官。順治十一年(1654年),任甲喇額真(參領)。康熙二年(1663年),升任陝西甘肅總兵,駐涼州。康熙十五年(1676年),升任涼州提督,授世職一等阿達哈哈番(三等輕車都尉)。次年,進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三等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因之前主張暫緩進兵四川而被追責,罷提督,並奪世職,留任甘肅總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出任甘肅提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加太子少保,授世職拜他喇布勒哈番(騎都尉),並加振武將軍。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因平定噶爾丹之功而加拖沙喇哈番(雲騎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去世,贈太子太保,還之前所革世職並贈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一等男兼一雲騎尉),諡襄武。雍正十年(1732年),入祀賢良祠。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命世襲罔替。 孫思克之妻計氏為敖漢固倫公主之女,有子孫承運、孫承恩,先後襲爵。其子孫承運娶康熙帝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另有女嫁郎廷極為妻。.

新!!: 清史稿和孫思克 · 查看更多 »

孔广森

孔廣森(),字眾仲,一字撝約,號顨軒。山東曲阜人。清代翰林、学者,八大騈文家之一。 孔子七十代孫。孔傳鐸之孫,孔繼汾次子。少受業於戴震,其兄為戴震女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年十九歲中辛卯科進士,姚鼐為同考官,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卒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撰有《春秋公羊傳通義》、《大戴禮記補注》、《禮學卮言》、《經學卮言》、《詩聲類》等專著,又有駢文集《顨軒駢儷文》。.

新!!: 清史稿和孔广森 · 查看更多 »

孔祥珂

孔祥珂(),號覲堂。孔子七十五代嫡孫,山東曲阜人。.

新!!: 清史稿和孔祥珂 · 查看更多 »

孔繁灝

孔繁灝(),字文淵,號伯海。山東曲阜人,孔子七十四代嫡長孫,父為衍聖公孔慶鎔。.

新!!: 清史稿和孔繁灝 · 查看更多 »

孔衍植

#重定向 孔胤植.

新!!: 清史稿和孔衍植 · 查看更多 »

孔毓圻

孔毓圻(),字鍾在,又字翊宸,號蘭堂,山東曲阜人。孔子第六十七代嫡長孫。 康熙六年(1667年)襲封衍聖公。康熙九年(1670年),授光祿大夫,康熙十五年(1676年),晉階太子少師。好詩文,工擘窠大字,善畫墨蘭,得元人趙孟頫之旨。卒諡恭愨。有《蘭堂集》、《幸鲁盛典》。妻方氏,江苏昆山人,山东按察副使方恒女,工诗,善画。.

新!!: 清史稿和孔毓圻 · 查看更多 »

孔毓珣

孔毓珣(),字东美,山东曲阜人,清朝政治人物。 孔子六十六代孙。康熙年间恩贡。授湖廣武昌府通判。历徐州知州。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迁湖广上荆南道,任内兴修水利,筑“孔公堤”。擢广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雍正元年(1723年)加授广西总督,随即调两广总督。官至江南河道总督。.

新!!: 清史稿和孔毓珣 · 查看更多 »

孔有德

孔有德(),明末清初武将。辽东(今辽宁辽阳)人,原籍山东。.

新!!: 清史稿和孔有德 · 查看更多 »

孔昭慈

孔昭慈(),字文止,號雲鶴,山東曲阜人,孔子七十一代孫,属大宗户,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孔昭慈 · 查看更多 »

孙可望

孫可望(),明清之际陕西延长人。本名可旺,小名旺兒,張獻忠義子,軍事人物,原為流寇,後參加南明勢力,最後降清。.

新!!: 清史稿和孙可望 · 查看更多 »

孙延龄

孙延龄(),汉军正红旗人,定南王孔有德部将孙龙之子。孙龙在与南明李定国的作战中阵亡,孫延龄袭二等男兼一等云骑尉,后与孔有德之女、孝庄文皇后养女孔四贞婚配,清廷以此授延龄广西将军,令统辖孔有德旧部。1673年,吴三桂举兵反清,引发「三藩之乱」,康熙帝授孙延龄抚蛮将军,令其平叛。然而,孙延龄经吴三桂劝诱起兵反清,三桂授予其临江王爵位,延龄自称安远大将军、旋即自封安远王。其后,孙延龄对吴三桂重用其对头马雄不满,又密谋降清,事败后被三桂从孙吴世琮所杀。.

新!!: 清史稿和孙延龄 · 查看更多 »

孙志祖

孙志祖(),字贻谷,或作颐谷,号约斋。浙江仁和人。 乾隆丙子科举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歷官刑部员外郎,升云南司郎中,再拔擢江南道监察御史。與汪中友好,汪中去世後,曾與张燕昌、梁玉绳等公祭汪中。著有《家语疏证》六卷、《后汉书补逸》五卷、《文选考异》四卷、《文选注补正》四卷、《文选理学权舆补》一卷、《读书脞录》七卷、《风俗通逸文》一卷、《颐谷吟稿》等。.

新!!: 清史稿和孙志祖 · 查看更多 »

孙诒经

孙诒经(),字子授,號孟常,浙江钱塘縣(今屬杭州市)人。晚清官員。.

新!!: 清史稿和孙诒经 · 查看更多 »

孙诒让

孙讓(),字仲容,号,浙江温州瑞安人,中国清代语言学家,近代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新!!: 清史稿和孙诒让 · 查看更多 »

孙毓汶

孫毓汶(),字萊山,號遲盦,山東濟寧人,清朝末年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孙毓汶 · 查看更多 »

孙星衍

孙星衍(),字伯渊,一字渊如,号季述。江蘇陽湖縣(今屬江苏省常州市)人,祖籍安徽濠州,清代经史学家,考据学者,金石学家。.

新!!: 清史稿和孙星衍 · 查看更多 »

定妃萬琉哈氏

定妃()姓萬琉哈氏,也称瓦刘哈氏,正黃旗郎中拖尔弼女,康熙帝的嫔妃。.

新!!: 清史稿和定妃萬琉哈氏 · 查看更多 »

宝丰县

宝丰县在中国河南省中部、北汝河流域,是平顶山市下属的一个县。.

新!!: 清史稿和宝丰县 · 查看更多 »

宣皇后 (清朝)

宣皇后(),姓喜塔腊氏,名額穆齊(a),王杲(稻叶君山认为王杲就是阿古都督)長女。塔克世妻,努尔哈赤母。 额穆齐为塔克世嫡妻。1559年生努尔哈赤,1564年生舒爾哈齊,再生雅尔哈齐,至少有一女沾河姑。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追尊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額穆齊为宣皇后。.

新!!: 清史稿和宣皇后 (清朝) · 查看更多 »

宣統

宣統(a;;)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年号,前后三年。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清朝遺民仍然使用宣统年号纪年。1917年張勳擁戴溥儀復辟时,称宣统九年。.

新!!: 清史稿和宣統 · 查看更多 »

宮兆麟

宮兆麟(),字伯厚,號玉岩。清朝官員。 先世句容人,後定居懷遠。宮兆麟二十九歲時由貢生捐任湖北安陵通判,累遷至山東糧道。乾隆三十一年,授湖南按察使。乾隆三十二年,调雲南按察使。乾隆三十三年,迁布政使,提拔為广西巡抚。乾隆三十五年,调贵州。貴州布政使觀音保攻擊兆麟喜自誇,人稱「鐵嘴」。乾隆三十六年,因贵州任内失察廠員虧欠鉛斤,被夺官。乾隆四十六年,卒。.

新!!: 清史稿和宮兆麟 · 查看更多 »

官文

官文(v,),清朝官员,满洲正白旗人,王佳氏,字秀峰。出身军人世家,官至,直隸總督,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 最初是殿前蓝翎侍卫,後任荊州將軍,杨霈被撤职,調湖廣總督,任內領導八旗綠營,與湘軍共同平定太平天國。 官文不谙政事,诸事决於家奴,时人称湖广总督府有「三大」,即妾大、门丁大、庖人(厨子)大。初期頗掣肘排擠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后封二等侯,僅次於一等侯曾國藩。曾國藩批評他「才具平庸」,但時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對他極力籠絡,收官文之小妾為義妹。從此政事概由胡出,官文唯唯諾諾而已。 1866年十一月因勦捻軍無功遭左宗棠、曾國荃共同上疏彈劾摘去湖廣總督職,晚清朝廷此次政爭也被視為漢人督撫開始掌握實權,滿人勢力消退分水嶺。1867年召还京,代理直隶总督。1871年病死。谥文恭。著作《蕩平髮逆附記》。.

新!!: 清史稿和官文 · 查看更多 »

宗室奕功

宗室奕功(),清朝宗室、政治人物。 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孫,历任奉宸苑卿,至御前侍衛。光绪二十六年,義和拳亂時,八国联军攻破京師,光緒帝奉孝欽顯皇后向西撤退,奕功以世受國恩,未能隨扈,遂引火自焚。妻祥佳氏、子載捷等,全家投井自殺。.

新!!: 清史稿和宗室奕功 · 查看更多 »

宗室延煦

宗室延煦,滿洲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禮部尚書。 曾任理藩院尚書。光緒十年五月戊子,接替恩承,擔任清朝禮部尚書,后去世。由宗室奎潤接任。.

新!!: 清史稿和宗室延煦 · 查看更多 »

宗室禧恩

#重定向 禧恩.

新!!: 清史稿和宗室禧恩 · 查看更多 »

宗室盛昱

#重定向 盛昱.

新!!: 清史稿和宗室盛昱 · 查看更多 »

宗室恩桂

宗室恩桂(v,),字小山、步蟾,滿洲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禮部尚書。 道光二年壬午恩科進士。曾任理藩院尚書。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己未,接替色克精額,擔任清朝禮部尚書,后改吏部尚書。道光二十八年卒,諡文肅。由麟魁接任。.

新!!: 清史稿和宗室恩桂 · 查看更多 »

宗室敬徵

#重定向 敬徵.

新!!: 清史稿和宗室敬徵 · 查看更多 »

宗稷辰

宗稷辰(),原名續辰,又名龍辰,字滌甫,一作迪甫,號越峴山民,浙江會稽人。清代政治人物和文學家。 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後連年未能考取進士,於是先後於群玉、濂溪、虎溪等書院講學,道光十九年,補官考取軍機章京,又任起居注主事、戶部山東司員外郎等。咸豐元年(1851年),歷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山西道監察御史、山東雲河道等職。同治六年生病歸鄉,主持蕺山書院,同年去世。 他自年輕時即學桐城派古文,師事李宗傳,被認為文章「潔肅堅核,獨抒己見,主立意不重修詞,故含蓄多而奔放」。(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中語)。 著有《躬恥齋文鈔》二十卷、《躬恥齋文鈔後編》五卷、《躬恥齋詩集》二八卷、《四書體味錄》二○卷》。.

新!!: 清史稿和宗稷辰 · 查看更多 »

安费扬古

安费扬古(a;),满洲镶蓝旗人,觉尔察氏,完布禄之子,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世居瑚济寨。少年时期便跟随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战功卓著,忠心不二。.

新!!: 清史稿和安费扬古 · 查看更多 »

安集延

安集延(Andijon)是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一座城市,人口303,000。它是安集延州的首府,位在費爾干纳盆地東南部。該城市最早建於西元9世紀。這裡也是莫卧儿帝國開國之君巴卑尔的出生地。 12世纪时安集延为西辽属地。明朝称之为俺的干,元末明初,归蒙古都格拉特部所属的“曼尕赖·苏雅”(译意为向阳区)地域内,后为帖木儿王朝所属。其地“田土膏腴,民物繁庶”。永乐八年(1410年)始随哈烈使臣至明朝朝贡,两地关系密切。1902年被地震破坏后重建,20世纪初为工商业中心之一,设有历史地志博物馆。.

新!!: 清史稿和安集延 · 查看更多 »

宋庆

宋庆(),中国清代将领。字祝三,山东蓬莱县泊子宋家村人。宋庆出身于军伍。累升至湖南提督及四川提督,手下军队号称“毅军”。.

新!!: 清史稿和宋庆 · 查看更多 »

宋元俊

宋元俊(康熙五十四年-乾隆三十七年,即西元),字甸芳,清朝將領,江南鳳臺縣人。同武進士出身。 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三甲武進士。乾隆十五年(1750年)任四川成都營守備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701005848號。二十年(1755年)升四川懷遠營都司。二十七年(1762年)升四川松潘鎮遊擊。次年改阜和營遊擊。三十一年(1766年)升任四川漳臘營參將,三十五年(1770年)加總兵銜。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升四川松潘鎮總兵。清軍攻小金川,曾獻三路進兵之策。次年卒。.

新!!: 清史稿和宋元俊 · 查看更多 »

宋琬

宋琬(),字玉叔,號荔裳,山东萊陽人。明末清初詩人,政治人物。為一代詩宗、清八大詩家之一、南施北宋、燕臺七子、清朝六大家之一。.

新!!: 清史稿和宋琬 · 查看更多 »

寿富

#重定向 壽富.

新!!: 清史稿和寿富 · 查看更多 »

寿山 (清朝)

寿山(),字眉峰,黑龙江瑷珲(今爱辉镇)人,汉军正白旗。为吉林将军富明阿之子、明末将领袁崇焕八世孙。清末任黑龙江将军。.

新!!: 清史稿和寿山 (清朝) · 查看更多 »

富德 (瓜爾佳氏)

富德,清朝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军机大臣。 乾隆初年,由护军升为三等侍卫,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大学士傅恒征讨大金川,官至副都统。乾隆二十年(1755年),征准噶尔,为正黄旗蒙古都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随兆惠征大小和卓,兵至巴达克山,因功进封一等清远成勇侯,官至御前大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富德入直军机处。二十七年(1762年)九月富德革。因为索贿和用人不当,两次下狱。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军征讨小金川。乾隆四十年(1775年),金川平定,因为滥赏贪污,押送京师处斩。.

新!!: 清史稿和富德 (瓜爾佳氏) · 查看更多 »

富俊

富俊(),字松巖,卓特氏。蒙古正黃旗萬舒保佐領人。清朝政治人物。諡文誠。.

新!!: 清史稿和富俊 · 查看更多 »

富明阿 (吉林将军)

富明阿(Fumingga,),滿姓袁佳氏,原名袁世福,字治安,漢軍正白旗人,清末軍人。为明末将领袁崇煥七世孙。曾任吉林将军以及对太平天国的作战。子寿山曾在光绪年间参与反抗日军对奉天的侵略。.

新!!: 清史稿和富明阿 (吉林将军) · 查看更多 »

尚可喜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初为明朝东江军将领,后投降后金(清),为清初五位汉王之一。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后迁至北直隶真定府衡水县,万历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都司海州卫(今辽宁海城)。生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隨父尚学礼加入东江军,积功至副总兵。崇祯七年(1634年)投奔后金,授总兵职,崇祯九年(1636年)受封智顺王,順治六年(1649年)封平南王,康熙十四年(1675年)晋封平南亲王,康熙十五年(1676年)去世,谥敬。.

新!!: 清史稿和尚可喜 · 查看更多 »

尚之信

尚之信(),字德符,号白岩,别称“俺答公”,汉军镶蓝旗人,祖籍山西洪洞,平南王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年少时曾入宫为侍卫,顺治帝赐其同公爵秩。及后,尚之信归广东,辅佐尚可喜处理藩内军政,之信大权独揽,与尚可喜多有不合。可喜以其酗酒嗜杀,奏请朝廷改以次子之孝袭平南王爵。在三藩之乱中,尚之信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辅德亲王之职爵,反叛清廷。不久,因与吴三桂龃龉,旋即降清,封奋武大将军、袭平南亲王。1680年(康熙十九年),因被家属、部将告发仍怀有异志,尚之信被康熙帝赐死于广州。.

新!!: 清史稿和尚之信 · 查看更多 »

尤侗

尤侗(),字同人、展成,号悔庵,艮斋,晚自號西堂老人,江南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剧作家。.

新!!: 清史稿和尤侗 · 查看更多 »

尹会一

尹会一(),字元孚,号健--,直隶博野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分工部學習,授主事,遷員外郎。雍正五年(1727年)出知湖廣襄陽府。雍正九年(1731年)調江南揚州府知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兩淮鹽運使。乾隆二年(1737年)署廣東巡撫,調署河南巡抚,开仓平籴,救恤赈灾。提倡理学,增订《洛学编》,命州县建立社学。官至吏部侍郎督江蘇学政。有《健--先生文集》《抚豫条教》等著作。 有子尹嘉銓。.

新!!: 清史稿和尹会一 · 查看更多 »

尹泰

尹泰(v;),字子登,章佳氏,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 康熙年间授翰林院笔帖式,为内阁侍读学士,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授为翰林院侍讲,为日讲起居注官,担任国子监祭酒。雍正帝任命他为左都御史,禁止官民服饰逾制。雍正七年(1730年)正月,为东阁大学士,担任《大清会典》和《清世宗实录》总裁。乾隆三年(1738年)七月,尹泰休致,九月去世,赠太子太傅,谥号文恪。第五子为尹继善。.

新!!: 清史稿和尹泰 · 查看更多 »

尼堪 (清朝宗室)

尼堪(z;),爱新觉罗氏,敬谨庄亲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孫,褚英第三子,妻子是遏必隆妹。.

新!!: 清史稿和尼堪 (清朝宗室) · 查看更多 »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实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国家的差别用语,是民族主义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群体,人口比例占少数。少数民族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来民族,来源真实可靠且较为全面完整的各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于对此二者加以鉴别区分。由于少数民族在所居住国家的比例以及他们与多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服饰等特质,国际法中有一些保护少数民族的专门规定。.

新!!: 清史稿和少数民族 · 查看更多 »

屠仁守

屠仁守(),字梅君,湖北孝感人(今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清末官员,学者,教育家,数学家。 屠仁守的祖父屠之申为嘉庆朝刑部员外郎,道光朝直隶总督。屠仁守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补江南道监察御史。他是著名的清流派,光绪十五年(1889年)因呈《归政届期直抒管见摺》吁请慈禧太后参与政事而遭慈禧太后降懿旨罢官,后到山西主讲于令德堂,任令德堂山长。唐国军,清流与教化——屠仁守行年事迹考论, 孝感学院学报2008 28(2)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屠仁守因办学成绩突出得授五品卿衔,后因被山西巡抚毓贤弹劾而入陕西,在三原县宏道书院讲学。同年两宫西狩至陕西西安,屠仁守被大学士鹿传霖保荐而获朝廷“特旨授光禄大夫”,下令“交政务处委任”,然终未获任职,此后他一直从事教学活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屠仁守任陕西大学堂总教习,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1904年1月),屠仁守因病不再任陕西大学堂总教习,不久即病逝于西安,终年71岁。.

新!!: 清史稿和屠仁守 · 查看更多 »

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最东部与辽宁省接壤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且地居燕山与渤海之间,故得“山”、“海”二字而命名。山海关又被称为“榆关”,以古渝水而得名。在历史上,所谓关内、关外、闯关东、关东军等“关”字均指山海关,对中国具有著重要的影响力。 在1990年以前,因老龙头直入海中,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使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1961年,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5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通报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决定取消山海关景区“5A级景区资质”。原因是存在价格欺诈、环境卫生脏乱、设施破损普遍、服务质量下降严重。.

新!!: 清史稿和山海关 · 查看更多 »

岳起

岳起(v,),鄂濟氏,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舉人,經保舉授為筆帖式。連續提升為戶部員外郎、翰林院侍講學士、詹事府少詹事。有「岳青天」之稱。著有《茅堂雜錄》。.

新!!: 清史稿和岳起 · 查看更多 »

岳钟琪

岳鍾琪(),字東美,號容齋,諡襄勤,四川成都人,祖籍甘肅臨洮。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将領,累官拜陝甘總督,屡平边地叛變,著作《姜園集》、《蛩吟集》等。 曾靜向他進言反清,而岳上奏於雍正帝,引發了呂留良案,但雍正已對他起疑,後下獄險死。乾隆時復用,平大小金川之役有功,乾隆帝讚为「三朝武臣巨擘」。.

新!!: 清史稿和岳钟琪 · 查看更多 »

岑毓英

岑毓英(),字彥卿,號匡國,中國廣西壯族人。清朝光緒年間政治、軍事人物。.

新!!: 清史稿和岑毓英 · 查看更多 »

崇厚

完顏崇厚,完顏氏,字地山,號子謙、鶴槎,清朝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咸豐、同治年間處理對外國事務的重要大臣。.

新!!: 清史稿和崇厚 · 查看更多 »

崇壽

崇壽(),字鶴汀,溫徹亨氏,清朝進士、政治人物。 光緒八年,中舉;光緒十五年,登進士,后授庶吉士。光緒十六年,任翰林院編修。光緒十七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次年,授鑲黃旗官學考校官。光緒十九年,任國史館協修。光緒二十年,任詹事府右贊善。光緒二十一年,任鑲黃旗管學官。光緒二十三年,升任翰林院侍講。光緒二十四年,任文淵閣校理。次年,任功臣館纂修、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京后,仰藥殉難,后贈太常寺卿銜。.

新!!: 清史稿和崇壽 · 查看更多 »

崇礼

崇礼(),字受之,蔣氏(或作姜氏),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清末官僚。.

新!!: 清史稿和崇礼 · 查看更多 »

巡撫

巡撫,尊稱為撫臺、撫軍。為中國14世紀-20世紀初的地方官制名稱,統治區域可能由從數千平方公里至數十萬平方公里,权力大于今日仅负责行政事务之省長,统筹地方行政、军事、司法权力。清朝巡抚多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頭銜,副都御史俗稱御史中丞,故习称巡抚为中丞。 越南阮朝也模仿清朝的职官制度,设有巡抚一职。.

新!!: 清史稿和巡撫 · 查看更多 »

左宝贵

左宝贵(),字冠廷,清末著名将领。回族,山东省费县地方镇(今属山东省平邑县)人。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平壤保卫战中戰死,葬於普哈丁墓南区,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戰死的第一人。 光绪皇帝为其题词: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

新!!: 清史稿和左宝贵 · 查看更多 »

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樸存,号湘上农人,署名今亮, 谥文襄,湖南湘阴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將領。一生亲历了討伐太平天國、洋务运动、陕甘回变、新疆之役等重要中國历史事件。然在中法戰爭馬尾海戰後,以欽差大臣之名重整湘軍督辦福建、臺灣海疆防務期間,壯志未酬病逝於福州,享年 73 歲。 宗棠少时屡试不第,功名止於舉人,转而遍读群书,留意水利、農業,钻研舆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後在征討阿古柏時,光緒帝破格敕賜進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清史稿和左宗棠 · 查看更多 »

左潜

左潜(),字壬叔,一作壬叟。左宗棠从子,清朝数学家。 早年中秀才,曾钻研天文历法,校勘出版唐代《开元占经》,补县学生,于诗、古文辞无不深造,尤明算理。与丁取忠为忘年交。早卒。著有《缀术补草》四卷,《缀术释明》二卷。.

新!!: 清史稿和左潜 · 查看更多 »

巴山 (清朝)

巴山(),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世居哈達。祖巴岱,國初時率眾來歸,授世管牛彔額真。再傳至巴山。天聰五年,隨皇太極伐明,圍攻大凌河。明軍出城應戰,殺梅勒額真屯布祿、牛彔額真郎格,巴山衝入明軍陣中,取回二人屍身。六年,從征察哈爾,追至大同。還師時明軍追襲,巴山與承政圖爾格殿後。八年,授世職牛彔章京。尋擢甲喇額真(參領)。 崇德元年,隨皇太極伐朝鮮,與甲喇額真屯泰等率先破敵。三年,兼任工部理事官。從貝勒岳託侵明朝,自牆子嶺入邊,近明都,擊敗明太監馮永盛部軍隊;攻鉅鹿,所部率先登城,因功加半個前程。五年,與承政薩穆什喀、索海等伐虎爾哈部,攻掛喇爾屯。七年,隨奉國將軍巴布泰率師駐防錦州。 順治元年,滿清入關,巴山督所部步兵擊敗李自成,擢工部侍郎,進世職三等輕車都尉。二年,授梅勒額真(副都統),鎮守江寧。三年,命總管江寧駐防滿洲兵,特置總督糧儲兼理錢法,駐江寧,以協領鄂屯兼任,加戶部侍郎,以重其事。時江北諸山寨並起,皆為明守。江寧城中有人謀為明廷內應,巴山偵知,捕斬三十人。未幾,明潞安王朱誼石以二萬人分三道攻江寧,巴山會招撫大漢奸洪承疇等督兵抵禦,敗朱誼石義軍。避居嘉定的明左通政使侯峒曾已於順治二年死難,四年,侯峒曾子侯元瀞通表明魯王朱以海,取得敕書及一封黃斌卿致洪承疇的書信,但為柘林游擊陳可所獲,信中有「內殺巴、張二將」的字句,指的正是巴山及提督張大猷二人。多爾袞知道後,以敵謀設間,詔慰洪承疇,而諭獎巴山及張大猷「嚴察亂萌,公忠盡職」。六年,江南總督馬國柱討六安山區抗清義軍,巴山與張大猷殺義軍首領張福寰,鎮壓各處山寨,進三等男。是年,裁總督糧儲錢法。十一年,復錄江寧平“寇”功,進世職二等男。康熙十二年,卒。 子舒恕,襲世職。從大學士圖海討王輔臣,次平涼城北虎山墪,擊敗王輔臣軍。復從都統穆占討吳三桂,在松滋擊敗吳三桂軍,進圍雲南,屢敗吳世璠將胡國柄、劉玘龍、黃明等,又困其將馬寶、巴養元等於烏木山。論功,進世職一等。卒,子長清,改襲一等阿達哈哈番。.

新!!: 清史稿和巴山 (清朝) · 查看更多 »

巴布泰

巴布泰(z;),努爾哈赤第九子。巴布泰生於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初十,生母是庶妃嘉穆瑚覺羅氏。 天命十年(1625年),偕同阿拜、塔拜討伐東海北路呼爾哈部,有軍功。天命十一年(1626年),命巴布泰處理正黃旗事務。天聰四年(1630年),巴布泰跟從阿敏駐守永平。明兵攻打灤州,巴布泰不能抵御而獲罪罷免。天聰八年(1634年),授梅勒額真之職。跟從大軍伐明,攻克保安州。巴布泰藏匿所獲不以聞而再獲罪罷免。崇德六年(1632年),授三等奉國將軍之職。 順治元年(1644年),跟從大軍入關,追逐李自成至慶都。順治二年(1645年),進封為一等奉國將軍。順治三年(1646年),跟從勒克德渾征戰湖廣,在安遠、南漳、西峰口、關王嶺、襄陽等地大戰,屢次破敵。順治四年(1647年),進爵位為輔國公。 順治六年(1649年),偕同務達海討伐姜瓖,進封為鎮國公。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廿二,巴布泰逝世,朝廷賜予謚號為「恪僖」。.

新!!: 清史稿和巴布泰 · 查看更多 »

巴布海

巴布海(z;),努尔哈赤第十一子。巴布海生于明朝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十一月廿八,生母是庶妃嘉穆瑚觉罗、其妻為揚古利之女兒,曾被皇太極謂他受制於其妻。 初授牛錄章京。天聰八年(1634年),授一等甲喇章京。曾受命偕同兄長鎮國將軍阿拜祭陵,巴布海不等待阿拜,先往祭祀。因取居民牛隻以祭陵而後又以祭牛給居民補償,居民以祭牛小而不接受,與巴布海興訟,判罰銀三十以補償居民,巴布海又不與,再與居民興訟。被皇太極責其愚黯,並且謂他受制於妻。崇德四年(1639年),授梅勒額真之職,又被封為鎮國將軍。崇德七年(1642年),巴布海因莽言被固山額真譚泰誣告獲罪、罪當處死,但皇太極從寬,只奪其爵位。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皇帝即位后,因涉嫌主使飛書投一等公塔瞻(揚古利之次子)府第以攻訐譚泰,內監逮捕巴布海審訊,巴布海不承認控罪,巴布海及其妻並子阿喀喇皆坐死,籍沒其家產給予譚泰。順治九年(1652年),譚泰被誅殺後,乃以其孥及遺產還予同胞兄長巴布泰家人。.

新!!: 清史稿和巴布海 · 查看更多 »

巴西

巴西联邦共和国(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通稱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数略多於2億,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南美洲東部,毗鄰大西洋,面積8,515,767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及美國。巴西和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及法属圭亚那接壤。巴西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国名源于巴西红木。其國旗之含義為:綠色-廣大的叢林;黃色-豐富的礦產;藍色-南半球的星空,其中27顆星分別代表26個州與1個聯邦特區,一道國家格言「紀律與進步」橫跨其中。得益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六,西半球第三,南半球第一,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于历史上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新!!: 清史稿和巴西 · 查看更多 »

巴达克山

巴達克山(波斯语: بد خشان),一作“拔達克山”,今译巴达赫尚,中亚古国,其控制范围大致位于今日阿富汗东北部和塔吉克斯坦东部。 明史中称把丹沙或八答黑商,原被迷里忽辛在帖木尔的帮助下征服,后成为帖木尔帝国的属国之一,由沙哈鲁的一位儿子镇守,帖木儿帝国崩溃后成为独立王国。 《回回館譯語》中称巴丹沙。 其首领称锁鲁檀,曾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景泰七年(1456年)、天顺五年(1461年)、六年(1462年)、成化十九年(1483年)和弘治三年(1490年),六次派人向明朝朝贡。明朝政府也曾于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年(1414年)、十八年三次遣使陈诚等人往访。 《清史稿》中称巴达克山。中国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兆惠率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其部将富德追击叛军首领博罗尼都和霍集占,率军进占巴达克山瓦罕。在此情况之下,巴达克山苏丹出兵击败博罗尼都和霍集占,将二人擒获。由于霍集占与巴达克山仇国塔尔巴斯相勾结,苏丹遂将二人杀死后献给清军,此后巴达克山一度成为清朝属国。后阿富汗国王艾哈迈德·沙·杜兰尼以迎接博罗尼都和霍集占为名威逼巴达克山,迫使其转而归属阿富汗。 19世纪下半叶,阿富汗成为英国属国,巴达克山遂成为英国和俄国大博弈的中心地区之一。1873年,两国达成协议,俄国承认阿富汗对于喷赤河以南的巴达克山和瓦罕走廊的主权,英国则承认俄国对于喷赤河以北的帕米尔高原地区的占领。 1882年俄国与清朝政府簽訂《喀什噶爾界约》,1884年签订《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规定从乌孜别里山口往南,俄国界线转向西南,中国界线一直往南,中间区域待议。但其后俄军继续扩张,至1892年底,占领了萨雷阔勒岭以西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1895年同英国达成协议,完成了对此区域的划界。至此,巴达克山完全被俄、英两国瓜分。 1882年《喀什噶爾界约》中文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寄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

新!!: 清史稿和巴达克山 · 查看更多 »

巴雅喇

觉罗巴雅喇(z;),《清朝全史》记作“巴雅齐”,清显祖塔克世第五子,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异母弟,早年授台吉。.

新!!: 清史稿和巴雅喇 · 查看更多 »

巴林部

巴林部(),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名称源于元朝的巴阿邻部落。 达延汗建六万户,喀尔喀万户为左翼三万户之一。分掌喀尔喀万户的达延汗之子格列山只台吉西迁为外喀尔喀,纳力不剌台吉南迁为内喀尔喀。纳力不剌台吉之子虎喇哈赤的五个儿子兀把赛、速把亥、兀班、炒花、答补分别管理扎鲁特、巴林、叭要、我着、弘吉剌五部,称“炒花五大营”。速把亥开始本部称为巴林部,清朝兴起重创内喀尔喀,只剩下扎鲁特部、巴林部二部,速把亥孙色特尔等率属归附皇太极,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仍有巴林左旗、巴林右旗。.

新!!: 清史稿和巴林部 · 查看更多 »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为现名。,上海古籍出版社官方網站,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出版并整理中國古典文學、哲學、歷史等的古籍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同時也出版普及传统文化的書刊。其中重版書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任社長為李俊民,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一度被紅衛兵列入上海第一批要打倒的對象中,並被撤職;文革結束後,李俊民獲得平反,重新主持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 清史稿和上海古籍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丁取忠

丁取忠,字果臣,湖南长沙人。著书二十一种,被收录于《白芙堂丛书》。光绪初年,卒于家中,年七十余岁。另著《數學拾遺》,《粟布演草》一卷,《演草补》一篇。著作版本: 《数学拾遗》一卷,《白芙堂算学丛书》本。 《舆地经纬度里表》一卷,清咸丰十一年(1861)刻本。 《对数详解》五卷,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四象假令细草》一卷,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粟布演草》二卷补一卷,邹伯奇撰,曾纪鸿等演,丁取忠等述,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白芙堂算学丛书》二十二卷(辑),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文澜书局石印本。 (见《湘人著述表》P4-5,寻霖、龚笃清编著,岳麓书社2010年1月版).

新!!: 清史稿和丁取忠 · 查看更多 »

丁宝桢

丁宝桢(),榜名瓊選,改名寶楨,字穉璜,號佩之,行三,贵州大定府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清朝政治人物,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

新!!: 清史稿和丁宝桢 · 查看更多 »

丁世忠

丁世忠(),福建晋江陳埭鎮岸兜村人,回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福建地区代表。.

新!!: 清史稿和丁世忠 · 查看更多 »

丁杰

丁杰(),原名锦鸿,字升衢,号小疋,浙江歸安人。清代小學和校勘學家。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官寧波府教授。精於《大戴禮記》,與盧文弨齊名,又與戴震、邵晉涵、程瑤田、桂馥等交游,曾助翁方綱纂修《四庫全書》。著有《周易鄭注後定》、《大戴禮記繹》、《漢隸字原考正》、《小酉山房文集》等。身後作品多散佚,《乾嘉群賢遺文小集》輯錄其文。.

新!!: 清史稿和丁杰 · 查看更多 »

丁汝昌

丁汝昌(),原名先达,字禹廷,亦作雨亭,号次章。生于安徽庐江县,后举家迁居巢县,定居巢湖南岸龙骨山下高林镇,今属巢湖市散兵镇,现村名山西丁。清朝北洋海軍水師提督。1895年2月向日本联合舰队递交投降书后服鸦片自杀。.

新!!: 清史稿和丁汝昌 · 查看更多 »

丁朝雄

丁朝雄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江蘇。1791年(乾隆56年)奉旨接任奎林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新!!: 清史稿和丁朝雄 · 查看更多 »

丁日昌

丁日昌(),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字禹生,又作雨生,室名持静齋、清節堂、得恩堂、百蘭山館、蕉雨書屋。广东丰顺人。1875年以军功任命为琼州府学训导。后出任庐陵知县后,因太平军攻陷,遂被免职。其后为曾国藩幕僚,帮助筹办水师。在任福州船政期间提出创建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分区设防的主张;还提出革新船政,延聘外国人教习技术。1876年到台湾,开办煤矿,架起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制订《海难救护章程》,1877年8月,因病回籍休养。1879年清政府命他专制南洋事宜,节度沿海水师官兵。1881年向总理衙门建议派人巡抚广西,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他在政务之余,悉心读书,尤酷爱搜聚典籍,是清代三大藏书家之一,辑有《持静斋书目》五卷。 光緒八年(1882年2月27日),逝世于广东揭阳家中。卹如制。.

新!!: 清史稿和丁日昌 · 查看更多 »

丁晏

丁晏(),字俭卿,号柘堂,江苏山阳县人。 八世祖丁国信,原籍山东济南。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生于淮安城里大沟巷本宅,六岁启蒙,嗜讀書,朱湘很看重他,將女兒嫁他。十七歲结识潘德舆。漕督阮元督察郡学,以“汉易十五家发策”质学子,丁晏“草万余言上之,分条析派,博而有要”,阮元十分赞赏。汪廷珍称赞丁晏“气平心细,识见明确,当今豪杰之士也。”道光元年举人,後由“举人大挑得教谕,不谒选”。官至內閣中書。晚年主讲于丽正书院。咸丰十年(1860年),因平定捻军有功,晏端上书保荐,赏戴花翎。同治三年(1864年),漕督吴元炳又奏保“赏二品封典,诰授通奉大夫”。十年与何绍基主持《重修山阳县志》、《淮安艺文志》修纂。光绪元年(1875年),病逝,墓葬淮安石圹吕庄。著有《尚书余论》2卷、《石亭紀事續編》2卷。編有《颐志齋叢書》二十二種。又刊刻骆腾凤的数学著作《艺游录》,“遗稿凡十余万言,俱手自缮写”。.

新!!: 清史稿和丁晏 · 查看更多 »

严树森

嚴樹森(),字渭春,四川新繁人。清朝政治人物。 原籍陝西渭南。道光二十年(1840年)舉人,捐內閣中書。改知縣,銓授湖北東湖縣,再升同知。晉升為知府,後署武昌府。善詩文,工書法,曾在武昌官署內刻大竹王懷孟所著“零礫詩”。由於巡撫胡林翼推薦,咸豐八年,擢拔為荊宜施道,再遷按察使。咸豐十年,遷布政使,再擢拔為河南巡撫。與皖捻姜台凌對抗,但因與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不合,事相掣肘,於軍事不得要領。同治元年,調湖北巡撫,十二月鄭元善继严树森为河南巡抚。清廷命僧格林沁会同湖广总督官文與严树森、郑元善、毛昶熙、署漕运总督吴棠等合力进攻淮北捻军。嚴樹森等人參劾勝保“觀其平日奏章,不臣之心,已可概見”,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四日,慈禧密詔多隆阿率部前往陝西逮捕勝保。同治二年(1863年),與胡林翼编绘了《皇朝一统舆图》。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二十八,由广西按察使升任廣西布政使。光绪元年十一月初五(1875年12月2日),代任广西巡抚。 光绪二年三月十五(1876年4月9日),去世。.

新!!: 清史稿和严树森 · 查看更多 »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是一間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於1912年1月1日成立,1949年8月後,分成三個部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而中国大陆的中华书局又分成三个部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即原中华书局印刷所)。.

新!!: 清史稿和中华书局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国务院

中华民国国务院是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时期和北洋政府时期的最高行政机关,以国务总理为首长。 1912年4月21日,始设国务院。1915年(民國四年)5月1日,袁世凯为集中大总统权力,改《中华民国约法》,废除国务院,设政事堂,废除国务总理,设国务卿。政事堂附属大总统府,不再是独立行政权力机关。1917年5月8日,恢复国务院建制。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在1925年(民国十四年)11月24日任临时执政,集总统、国务总理权力于一身,废国务院与国务总理;1925年12月26日復設。张作霖于1928年(民國十七年)6月18日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自任中华民国安国海陆军大元帅,也设置国务院与国务总理。 历届国务院均以秘书厅为办事机构,秘书厅设秘书长,下分若干课。国务院所辖各部:南京临时政府有陆军、海军、司法、外交、财政、内务、教育、实业、交通九部。迁都北京后,国务院设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司法、教育、农林、工商、交通十部;后撤销农林部、工商部,设农商部。中华民国军政府时,设外交、军事、内务、财政、司法、教育、实业、农工、交通九部。.

新!!: 清史稿和中华民国国务院 · 查看更多 »

中国东北地区

中国东北地区,简称中国东北、东北、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個地理大区,也属于第二阶梯的经济大区。中國東北在永乐遷都后,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現在的中国东北地区,廣義上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风土文化相近的内蒙古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所构成的地区,狭义上则仅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内。土地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总量33367亿元,占中国全国的8.38%,人口1.2亿,占中国全国总人口的9.18%。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东三省是全国生育率最低的三个省,总和生育率为0.74至0.76,仅为世代更替水準的三分之一。.

新!!: 清史稿和中国东北地区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清史稿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清史稿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大總統

中華民國大總統,簡稱大總統,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國家元首的職稱,為1947年行憲後的中華民國總統前身。 對於首位大總統的說法不一。有指在南京先成立中華民國及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是首位大總統,現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科書亦主要強調這一點。而袁世凱在北京逼使宣統帝退位,其後在北京就任第二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10月10日就任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逝世後,大總統职位被北洋軍閥控制,期间孫文在廣州建立不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广州军政府,曾自任为非常大總統,试图通过武力取代北洋政府。中国国民党在苏俄的资助下進行國民革命軍北伐且胜利,中華民國大總統一職由國民政府主席取代,中國国民党的党国体制逐步确立。.

新!!: 清史稿和中華民國大總統 · 查看更多 »

丰升额

#重定向 豐昇額.

新!!: 清史稿和丰升额 · 查看更多 »

常大淳

常大淳(),中国清朝翰林、地方官员,字正夫,號南陔,湖南衡陽人。 道光三年(1823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编修,其後多次升遷,1833年任山東道監察御史。1837年任福建督糧道,署按察使;第一次鴉片戰爭時駐防泉、漳州防備英軍侵入。1842年任浙江鹽運使,後任安徽按察使。 咸豐二年(1852年),任湖北巡撫。同年12月,太平軍數萬围攻武漢,守城的正規軍僅得數千人。漢陽、漢口先後失守,1853年1月12日武昌城破,常自杀身亡。诏赠总督,谥文节,祀昭忠祠,於湖北建立专祠。.

新!!: 清史稿和常大淳 · 查看更多 »

常宁市

常宁市,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湘江中游南岸,隶属于地级衡阳市。.

新!!: 清史稿和常宁市 · 查看更多 »

常青

常青(v,),佟佳氏,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將軍、封疆大吏。常青以七十餘高齡,出任閩浙總督,經歷林爽文事件,遭援軍福康安上疏請革職查辦常青,清高宗不予置理續重用。五十四年,調任至京授礼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乾隆五十八年,卒,谥恭简。 父安图,官至江西巡抚。有子喜明,官至徐州镇总兵。.

新!!: 清史稿和常青 · 查看更多 »

常舒

常舒(a;),爱新觉罗氏,清太宗第七子。.

新!!: 清史稿和常舒 · 查看更多 »

常赉

常赉()纳喇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将领。 镇安将军玛奇之子,早年待在世宗官邸。雍正元年,授工部员外郎,改迁郎中。雍正二年,调户部。雍正三年,授广东布政使。隔年再拔擢為福建巡抚。雍正六年,调職云南。雍正八年,授刑部侍郎。 雍正十年,準噶爾入侵哈密,常赉率軍前往无克克岭,再隨岳鍾琪移军穆垒,又隨张广泗移军巴尔库尔。雍正十一年冬天驻守南山。雍正十三年改驻守巴尔库尔。乾隆元年,準噶爾求和,常赉還軍北京。乾隆五年,以疾辭歸。乾隆十一年,卒。.

新!!: 清史稿和常赉 · 查看更多 »

丹麦

丹麦(Danmark),全称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擁有两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高度發達,同時是個典型的福利国家,貧富差距極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麥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現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新!!: 清史稿和丹麦 · 查看更多 »

希福 (他塔喇氏)

希福(z;),他塔喇氏,满洲正红旗人。.

新!!: 清史稿和希福 (他塔喇氏) · 查看更多 »

希福 (赫舍里氏)

希福(z;),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号“巴克什”。.

新!!: 清史稿和希福 (赫舍里氏) · 查看更多 »

七十五 (将军)

七十五(v,),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将军。.

新!!: 清史稿和七十五 (将军) · 查看更多 »

布占泰

布占泰(z,?-1618年),称汗后作布占泰汗,乌拉那拉氏,末代乌拉国主,第二代国主布干第三子。在其兄满泰任贝勒时他曾跟随九部联军出征古勒山与努尔哈赤作战兵败被俘,在建州生活三年,后满泰被部民刺杀,努尔哈赤护送其回乌拉即贝勒位,并同其两度和亲,七次盟誓,希望就此掌控乌拉,但布占泰仍有野心,更于此后称汗,任内还与叶赫、蒙古修好结盟,期望能够摆脱建州,自成一霸。不过,布占泰在与努尔哈赤的军事较量中屡屡败北,最终于乌拉城之战失国,投奔叶赫寻求庇护,希望能够东山再起,但未能实现,最终客死叶赫。.

新!!: 清史稿和布占泰 · 查看更多 »

布延

布延(Буян,),尊号彻辰汗(Сэцэн хаан),蒙古大汗,察哈尔部第四任可汗。扎萨克图汗图们的长子,1592年继位。在他统治期间,蒙古汗国再次进入混乱,大汗只是名义上的诸部领袖。他甚至拿出传国玺,证明自己是蒙古的最高统治者,但其他诸部对他只是一笑了之。彻辰汗布延死后,孙子林丹汗(长子莽和克之子)继位。.

新!!: 清史稿和布延 · 查看更多 »

世续

世续(),字伯轩,索勒豁金氏,隶内务府满洲正黄旗。清末军机大臣。.

新!!: 清史稿和世续 · 查看更多 »

三寶 (乾隆繙譯)

三宝(v;),一作三保,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红旗人,乾隆年间军机大臣。.

新!!: 清史稿和三寶 (乾隆繙譯) · 查看更多 »

三泰

三泰(v,),汉军正白旗人,石氏,清朝政治人物、清朝禮部尚書。 侍卫出身,曾任左都御史。雍正九年(1731年)三月乙酉,接替常壽,擔任清朝禮部尚書,后休。由來保接任。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十年(1745年)三月休致。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三泰为吏部左侍郎入直军机处,四月转任户部左侍郎,七月为库车参赞大臣。十一月去世。谥号文恭,葬于北京西郊苏家坨。.

新!!: 清史稿和三泰 · 查看更多 »

帛黎

帛黎(A.

新!!: 清史稿和帛黎 · 查看更多 »

年羹尧

年羹尧(),字亮功、雙峯,号双峰,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间重要將領。原籍安徽怀远,改隶汉军镶黄旗,同進士出身。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之兄。 年羹尧与和隆科多在拥立雍正帝即位时发挥重要作用,人称“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曾平定青海叛乱,深得雍正赏识,官至抚远大将军、一等公,权倾一時。后来失势,被雍正帝賜死。.

新!!: 清史稿和年羹尧 · 查看更多 »

乾隆帝

清高宗弘曆(a)(),又稱乾隆帝,爱新觉罗氏,諱弘曆,镶黄旗满洲人,汗號「腾格里特古格奇汗」(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号「乾隆」,廟號高宗(v),諡號簡稱純皇帝(v)。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18日),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35至1796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後來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89岁。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3年)。.

新!!: 清史稿和乾隆帝 · 查看更多 »

乌喇特部

乌喇特部()(Urad),又译吴喇忒、乌拉特,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名称源于元朝的哈剌赤(牧人、制黑马奶酒者,“乌喇特”即能工巧匠。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5世孙布尔海(图美尼雅哈齐之子、奎蒙克塔斯哈喇之弟)时,号所部号称乌喇特,游牧在呼伦贝尔及其以北。清太宗天聪七年(1633年),布尔海长子赖噶之孙鄂木布、幼子巴尔赛之孙图巴及曾孙色棱率属归附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初年编为三个扎萨克旗,移牧黄河河套北岸,属乌兰察布盟。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仍有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三旗。 Category:巴彦淖尔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新!!: 清史稿和乌喇特部 · 查看更多 »

乌珠穆沁部

乌珠穆沁部()(jmin),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乌珠穆沁意为“种葡萄的人”,“乌珠穆”意为葡萄。 蒙古中兴可汗达延汗曾孙、博迪之子翁衮都喇尔号称所部为乌珠穆沁,属察哈尔万户。翁衮都喇尔幼子多尔济车臣济农时,惧怕察哈尔部林丹汗,依附喀尔喀部。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年),多尔济和兄子色棱率部归清朝,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锡林郭勒盟。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有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

新!!: 清史稿和乌珠穆沁部 · 查看更多 »

于式枚

于式枚(),字晦若,廣西賀縣(今賀州)桂嶺人。清末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于式枚 · 查看更多 »

于成龍

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明末清初山西永宁州(离石縣)人。中國清朝官員,著名廉吏。 明朝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出生,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福建按察使。福建巡撫吳興祚向朝廷舉荐,稱為“閩省廉能第一”。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康熙“特簡”于成龍為畿輔直隸巡撫。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二十三年(1684年)擔任兩江總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龍逝於任上,享壽67岁。 著有《畿輔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

新!!: 清史稿和于成龍 · 查看更多 »

于敏中

于敏中(),字叔子,一字重棠,號耐圃,清朝政治人物。江南鎮江府金壇縣(今江蘇省常州市金坛区)人。狀元及第,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諡文襄。《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于敏中 · 查看更多 »

康基田

康基田(),字茂園,山西省興縣人。清朝官員,善治水,曾任河東河道總督、江南河道總督等職。.

新!!: 清史稿和康基田 · 查看更多 »

康国器

康国器(),初名以泰,字交修,广东南海人,清軍將領,平定太平天國。.

新!!: 清史稿和康国器 · 查看更多 »

康紹鏞

康紹鏞(),字蘭皋,又字鎛南。山西省太原府興縣(今屬呂梁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康紹鏞 · 查看更多 »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新!!: 清史稿和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辮軍復辟,但十二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後病逝,被質疑是政敵下毒。.

新!!: 清史稿和康有为 · 查看更多 »

康惠淑妃

#重定向 衍庆宫淑妃.

新!!: 清史稿和康惠淑妃 · 查看更多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记载逾四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约4000万字,且统一使用分本紀、列傳的纪传体编写。“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新!!: 清史稿和二十四史 · 查看更多 »

五福

五福臨門」中之「五福」源自《書經·洪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然而由於避諱,東漢桓譚於《新論·》把「考終命」(善終)改為「子孫眾多」,五福改為:「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也有人把「考終命」與「多子多孫」都加上,成為「六福」,說是「名(祿)、利(福)、壽、安康、善終、多子多孫」。 五福相對於六凶(六極),即「凶短折、疾、憂、貧、惡、弱」。.

新!!: 清史稿和五福 · 查看更多 »

庄和皇贵妃

#重定向 恭肅皇貴妃.

新!!: 清史稿和庄和皇贵妃 · 查看更多 »

廣島市

廣島市()是日本一級行政區廣島縣的縣廳所在地,也是本州西部的最大城市。原本只是太田川入海口的一個三角洲,自16世紀時毛利氏在此建城並且將行政中樞移至此地後,迅速發展成中國、四國地區規模最大的經貿中心。因其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二战中饱受原子弹在内的军事攻击。.

新!!: 清史稿和廣島市 · 查看更多 »

代善

親王代善(a;),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元妃佟佳氏所生,1583年七月初三出生,清太宗皇太極之兄。他的後裔可以無限世襲禮親王王爵,是鐵帽子王。.

新!!: 清史稿和代善 · 查看更多 »

仲永檀

仲永檀(),字襄溪,号乐园。山东济宁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仲永檀 · 查看更多 »

建州三衛

建州三衛是中國明代為統治東北建州女真所居地區而設立的三個衛,包括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其首領大多為女真族世襲領袖。 其中建州衛建於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以胡里改部属地设置,位於今綏芬河流域,以胡里改部首领火儿阿万戶阿哈出(赐名李承善)为指挥使。其後在永樂年間又以依附于胡里改部的斡朵里部建立建州左衛,以斡朵里部首领孟特穆为指挥使。二者位置均曾多次遷移,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又從建州左衛中分出建州右衛,孟特穆之子董山为指挥使。三衛的首領多由世襲產生,但须经明朝政府认可后方生效,并且须按规定前往京师北京朝贡。 建州三衛的統治範圍大致上由東北至圖們江流域、東南至鸭绿江、西至開原及遼東邊牆一帶,早期歸屬奴兒干都司,奴兒干都司废除后改属遼東都司。 明末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各部反明,並於萬曆44年(1616年)建國號金,建州三衛的建制廢除。 Category:明朝女真 Category:明朝衛所 Category:中國地域政治並稱.

新!!: 清史稿和建州三衛 · 查看更多 »

任启运

任啟運,字翼圣,世称钓台先生,江苏宜兴人。 少甚贫,借得好書,日夜苦讀,晚上靠月光照明。推崇朱熹,深惜朱子未能對三禮作注解。居近古钓台,世称钓台先生。雍正十一年始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任侍读学士、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乾隆八年,充三禮館编纂馆副总裁官,“发凡起例,编排无间寒署”,不久升宗人府府丞。乾隆九年(1744),卒於家邸。.

新!!: 清史稿和任启运 · 查看更多 »

任弘嘉

任弘嘉(),字葵尊,江南宜兴縣人。清朝政治人物,由進士任監察御史,直言敢諫。官至通政司參議。.

新!!: 清史稿和任弘嘉 · 查看更多 »

任克溥

任克溥,字海眉,绰号任帽子,山东聊城人,清朝大臣。 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授南陽府推官,授吏科给事中,因足智多謀,绰号“任帽子”。康熙十二年(1673年)官至刑部侍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聖祖南巡时,任克溥奏请立“今日无税”碑。.

新!!: 清史稿和任克溥 · 查看更多 »

任道鎔

任道鎔(),字筱沅,江蘇宜興人。拔貢出身,考授教職。咸豐中期,在家鄉襄辦團練,任松江府奉賢縣訓導。因籌餉有功,授湖北當陽縣知縣,多行善政,調江夏縣知縣。同治二年,擢直隸順德府知府。因擊退捻軍,晉道員銜。累遷至浙江布政使,歷任直隸布政使、山東巡撫。光緒二十一年,起復為河道總督。二十六年,拳匪起,河南奸民乘機煽亂人心。道鎔鎮靜處理,以河標保衛省防。次年,調浙江巡撫。二十八年,因病辭官。三十二年 ,卒。.

新!!: 清史稿和任道鎔 · 查看更多 »

廖宗元

廖宗元(),字梓臣,清朝官員,湖南寧鄉縣人。同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廖宗元 · 查看更多 »

廖寅

廖寅(,乾隆十六年四月十九日-道光四年正月十一日),字亮工,號復堂,四川省鄰水縣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己亥恩科舉人。歷署布政使、按察使,遷兩淮鹽運使。.

新!!: 清史稿和廖寅 · 查看更多 »

伊克坦 (繙譯進士)

伊克坦(),瓜爾佳氏,字仲平,滿洲正白旗人,清朝末年政治人物,繙譯進士。 光緒八年,鄉試第二名中繙譯舉人。光緒九年,覆試考列三等,准一體會試。光緒十二年,登第二名繙譯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升翰林院編修。光緒十九年,任右中允、翰林院侍講。光緒二十六年,任左庶子。光緒二十七年,授翰林院侍讀學士。光緒三十年,授繙譯會試副考官。光緒三十一年,任光祿寺卿。光緒三十二年,任都察院副都御史。宣統三年,任毓慶宮行走,為溥儀帝師,教習滿文,后任正藍旗漢軍副都統。宣統十四年八月初六日(1922年9月26日)卒,諡文直,派貝子溥伒往奠,賞陀羅經被,賞銀三千圓治喪,贈少保。.

新!!: 清史稿和伊克坦 (繙譯進士) · 查看更多 »

伊秉绶

伊秉绶(),字組似,號墨卿,晚號默庵。福建汀州寧化縣人。清初政治人物、書法家。.

新!!: 清史稿和伊秉绶 · 查看更多 »

伊里布

--伊里布(z;),又名伊禮布,小金榜稱紅帶子伊禮布,字莘农,清朝政治人物,愛新覺羅氏,紅帶子,籍屬镶黄旗。签署《中英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之一。.

新!!: 清史稿和伊里布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清史稿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张夏

张夏,萧山长山乡人。宋朝政治人物。 父张亮是五代吴越国刑部尚书。张夏因排行六五,称十一郎官。张夏以父荫授郎官,任泗州(今属江苏盱眙)知州。仁宗景佑中,授工部郎中任浙江转运使,因築北海塘有功,封宁江侯。曾官尚书兵部郎中,嘉祐六年(1061年)赠太常少卿。.

新!!: 清史稿和张夏 · 查看更多 »

张存仁

张存仁(),字完真,清朝初年遼東廣寧人。 张存仁本来是明朝宁远副将,守大凌河城。崇祯四年(1631年),投降皇太极军。后来隶属于汉军镶蓝旗,官至都察院承政,多次上书议论军国政事。顺治元年(1644年),从清军入关,历任浙江总督、闽浙总督,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直隶、山东、河南总督兼领海防。进封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云骑尉)世职。先后率军征讨山西、下江南,击破明朝鲁王朱以海部属,擒杀马士英。上书建议清朝朝廷从速开科取士,减免赋税以安民心。顺治九年去世,谥号忠勤。.

新!!: 清史稿和张存仁 · 查看更多 »

张宝华

#重定向 張寶華.

新!!: 清史稿和张宝华 · 查看更多 »

张家骧

张家骧(),晚清政治人物,字子腾,浙江鄞县(今宁波)人。父亲张善元,祖父张积梓,曾祖父张光瑾。张家骧行二,兄张家骏,弟张家骐,张家介(早卒),张家馯(季良,1900年岁贡),妹妹四人,分别适周贻浚、刘鹍、林源震、董世滋。有五子,张有翊(早卒),张有培(举人),张有埰,江苏通州知州,张有埏,张有垣。至少二女:张新有(女),张庆有(女)。张家骧卒谥“文庄”。其家族辈份为:洪应文,承嘉光,积善家,有馀庆,坤厚载,乾健行,贞元会,世永昌。.

新!!: 清史稿和张家骧 · 查看更多 »

张尔岐

張爾岐()字稷若,号蒿庵,明末清初山东济阳人。 張行素之子。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明末诸生,崇祯十一年,清兵入掠山东,父張行素被杀,三弟張爾徵被掳北去,下落不明。入清後不仕,笃守程朱之学,教授鄉里终生,种植蔬菜以养母。與顾炎武、薛鳳祚、劉孔懷、李焕章、李中孚有往來,顾炎武稱“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晚年受聘参与《山东通志》修纂,自为墓志铭,康熙十六年(1678年)卒。著有《仪礼郑注句读》、《周易说》、《春秋传义》、《夏小正传注》、《蒿庵集》等。.

新!!: 清史稿和张尔岐 · 查看更多 »

张履祥

张履祥(),字考夫,号念芝,号杨园。浙江桐乡人。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十月初一生。世居杨园村。十五歲补县诸生,屢試不第,崇祯六年,在颜统家裡當家教。崇祯十七年,到绍兴拜致仕御史刘宗周为师。明亡後,刘宗周自杀,张履祥闻知痛哭,绝意仕进,隐居以教书为生,又耕種其中。讲究农桑,並身體力行,顺治十五年,著有《补农书》,自言“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食之所自”。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世居桐乡杨园村,学者称杨园先生。张舜徽生平最喜诵习其书,晚年撰《清儒学记》,即以张履祥居首。著有《经正录》、《愿学记》、《问目》、《备忘录》、《初学备忘》、《训子语》、《补农书》、《丧葬杂录》、《训门人语》等,后人辑为《杨园先生全集》五十四卷。.

新!!: 清史稿和张履祥 · 查看更多 »

张广泗

張廣泗(),號敬齋。漢軍鑲紅旗人,清朝名將。.

新!!: 清史稿和张广泗 · 查看更多 »

张之洞

张之洞(),晚清重臣。字孝达,一字香涛,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天津南皮(今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據說是因為慈禧太后喜歡张之洞的文章,因此破例提拔,授翰林院编修。歷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早年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影响。還曾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砲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砲台失守,张之洞會同两江总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有《廣雅堂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清史稿和张之洞 · 查看更多 »

张亮基

张亮基(),字采臣,号石卿。江苏铜山(今徐州)人。 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入赀为内阁中书,隨大学士王鼎赴河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京察一等出任云南临安知府,為人坦誠,深受林則徐賞識,调永昌,道光三十年累官至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咸丰二年调湖南巡抚。同治元年以总督衔署贵州巡抚,同治十三年湖南巡撫王文韶奉建三公祠,祀張亮基。.

新!!: 清史稿和张亮基 · 查看更多 »

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號研斋,諡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总纂官,死后配享太庙。 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朝,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朝,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完善军机处制度。乾隆年间,加封太保,後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後仍依雍正帝遗命配享太庙,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漢族大臣。.

新!!: 清史稿和张廷玉 · 查看更多 »

张伯行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又号敬庵,河南仪封人(今河南兰考东)。清朝大臣,理学家。.

新!!: 清史稿和张伯行 · 查看更多 »

张维屏

张维屏(),字子树,號南山,又號松心子,广东番禺人,清朝政治人物、诗人,進士出身。 道光二年(1822年)中壬午恩科進士。道光十年(1830年)同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等在北京结宣南诗社。鸦片战争后,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写下很多反映鸦片战争的诗歌。《三元里》為他的代表作。道光十六年(1836年)於江西南康府知府任內,被清廷派任台灣擔任台灣府知府,不過他以母年高望闕拜辭。著有《张南山全集》。.

新!!: 清史稿和张维屏 · 查看更多 »

张瑛

#重定向 張瑛.

新!!: 清史稿和张瑛 · 查看更多 »

张煌言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小字阿雲。宋代丞相張知白之後。浙江宁波府鄞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抗清名將,南明兵部尚書,文学家。後被清兵所俘,殉國。乾隆年间,清廷追谥忠烈。.

新!!: 清史稿和张煌言 · 查看更多 »

张百熙

张百熙(),字--秋,一作冶秋,室名潜斋、退思轩。湖南长沙人。清末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张百熙以进士出身入仕,在京为官多年,历任吏部、户部等部尚书及管学大臣等职,官至邮传部尚书。身后获赠太子少保,谥文达。他思想开明,主张施行新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時有“大学之父”之譽。.

新!!: 清史稿和张百熙 · 查看更多 »

张裕钊

張裕釗(),字廉卿。湖北武昌东沟镇龙塘张村人。近代散文家、書法家。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舉,考授內閣中書。後入曾國藩幕府,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合稱曾門四弟子。工書法,用笔外方内圆,學北魏《張猛龍碑》、《弔比干文》,東魏《凝禪寺三級浮圖碑》以及隋《淳于俭墓志》。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说:“湖北张裕钊,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甑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有日本弟子宫岛咏士。著有《濂亭文集》、《濂亭遗文》、《濂亭遗诗》等。.

新!!: 清史稿和张裕钊 · 查看更多 »

张运兰

张运兰()字凯章,湖南湘乡人,清朝将领。 咸豐初年隨王鑫攻討太平軍,以功擢同知。王錱病危,以曾国藩所赠《二十三史》转赠于张运兰。王鑫死后,由其弟王开化、张运兰分统。王开化病死,张运兰归曾国藩指挥。咸豐十年,曾国藩駐军祁门,李秀成部“突由羊栈岭窜入,图解休宁之围,断鲍、张两军粮路”,运兰偕鲍超破太平軍於黟縣。十一年,攻克休宁,擢為福建按察使。同治元年曾离营病休,同治三年又应左宗棠之召回营,赴福建按察使之任。同治三年,由南雄驰援福建,在武平遇伏,被俘,九月十四日被肢解死,总兵贺国桢、王明高、副将雷照雄、尹定友等均战死。赠巡抚,谥忠毅。.

新!!: 清史稿和张运兰 · 查看更多 »

张采田

張采田(1874年~1947年),一名爾田,字孟劬。浙江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清末曾官候補知縣。辛亥革命後,在燕京大學任教,曾參與纂修《清史稿》,撰〈地理志〉江蘇卷、〈刑法志〉、〈樂志〉、〈後妃傳〉等卷。又精於中醫,著有《白喉証治通考》。晚號遯堪。著有《史微》、《玉溪生年譜會箋》四卷、《遯庵文集》、《遯庵乐府》等。.

新!!: 清史稿和张采田 · 查看更多 »

张鉴

张鉴,成都人,是一名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张鉴曾于嘉靖年间接替谢上箴任建宁府知府一职,嘉靖年间由程秀民接任。.

新!!: 清史稿和张鉴 · 查看更多 »

张惠言

张惠言(),原名一鸣,字皋文,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清代政治人物,經學家、詞學家。 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幼年貧困,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授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著有《茗柯文》五卷。.

新!!: 清史稿和张惠言 · 查看更多 »

伯麟

伯麟(),瑚锡哈理氏,字玉亭,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员、兵部尚書。 由翻译举人入仕曾任雲貴總督。嘉慶二十五年四月戊申(1820年6月3日),接替和世泰,擔任清朝兵部尚書,道光元年五月庚申(1821年6月10日)遷體仁閣大學士。由松筠接任。道光二年(1822年)六月伯麟休导致,次年去世,谥号文慎。.

新!!: 清史稿和伯麟 · 查看更多 »

弘暉

弘晖(),清朝雍正帝第一子。弘晖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廿六,生母是孝敬宪皇后。他是四爺府的嫡长子。隔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晉胤禛為貝勒。 但是,弘晖只活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六月初六,弘晖8歲早殤。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乾隆帝追封同父異母素昧平生的大哥為亲王,谥号端。乾隆帝另闢改建弘暉墓碑園寢土包在河北易县清西陵的崇陵西南的庄西。(敦肅皇貴妃子福惠,與端親王弘暉乾隆改建园寝,二王均未受享堂三间和碑亭)。.

新!!: 清史稿和弘暉 · 查看更多 »

弘昼

弘昼(v;),雍正帝第五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出生,生母纯悫皇贵妃耿氏,时为王府格格,而由乾隆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后撫養成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和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设办理苗疆事务处,弘历与弘昼、鄂尔泰等共同办理苗疆事务。。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十月,乾隆命弘昼管理内务府、御书处的事务。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庚寅七月十三日申時薨,年五十八歲,諡恭,是為和恭親王,由第二子永璧承袭他的爵位。 弘昼为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喜好「辦假喪事,吃祭品」,但亦有歷史學家指他其實是為免捲入弘時和弘曆對皇位的爭奪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自污。乾隆帝即位后,乾隆把父皇的旧邸及财物全赐给了弘昼。弘昼倚着兄长的威势,傲慢任性,肆意妄为。有一次上朝,弘昼因事与军机大臣、获封一等公的讷亲有了小争执,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殴打讷亲,乾隆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既不怪罪,也不出声阻止。见状,文武百官从此无人敢惹弘昼。乾隆年间受命参与议政。 弘昼五世孫溥良為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進士,六世孫毓隆為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進士,八世孫启功為當代書法家、國畫大師。 弘昼存世作品很少,精品更少。《金樽吟》是其代表作,这首诗表述了自己无意皇权帝位、只想把酒言欢及时行乐的心迹,被历史学家誉为“救命诗”。诗云: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和亲王府旧址位于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孫女愛新覺羅氏,即永琨之女,嫁烏梁罕丹巴多爾濟。.

新!!: 清史稿和弘昼 · 查看更多 »

張亨嘉

张亨嘉(),字燮钧,号铁君,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晚清进士,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張亨嘉 · 查看更多 »

張廷璐

张廷璐(),字宝臣,号纫斋,又号药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張廷璐 · 查看更多 »

張廷瓚

张廷瓒,字卣臣,号随斋,桐城(今属安徽省)人。清朝政治人物。 张廷瓒为张英长子。康熙十七年(1678年)中举人,次年考中己未科二甲二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日讲起居注官,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主持山东乡试。不幸先于张英而卒。有《传恭堂诗集》五卷。.

新!!: 清史稿和張廷瓚 · 查看更多 »

張廷樞 (清朝)

張廷樞,字景峰,清初陝西韓城人。 張顧行之子。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進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主持江南乡试,康熙四十一年督江南学政。後任吏部侍郎。官至刑部尚书。雍正元年(1723年),审讯陈梦雷一案释其二子,降官回原籍。六年,陕西巡抚西琳劾奏他曾收受河督赵某赃银6000两,皇帝下诏命逮捕审讯,死于押解京城途中。乾隆初年获平反。 有子张缙。.

新!!: 清史稿和張廷樞 (清朝) · 查看更多 »

張彪 (山西)

张彪(),字虎臣,山西榆次人,张之洞亲信。武昌起義時任湖北提督兼驻武昌陆军第八镇统制。 民國時,授陸軍中將軍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新!!: 清史稿和張彪 (山西) · 查看更多 »

張勳

張勳(),原名张和,字少軒,號松壽老人,中國江西奉新縣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將領,官至江南提督(署兩江總督)、長江巡閱使、定武上將軍。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發動政變,擁戴宣統皇帝復辟,自任政務總長(即總理、首相)兼首席議政大臣,史稱張勳復辟。失敗後避居天津租界,北洋政府將他特赦,又任其「全國林墾督辦」,張勳不就,1923年病逝,前清宣統帝谥之為忠武。 張勳在民國建立後仍忠於清室,刻意不剪髮辮,故綽號辮帥,1914年袁世凯曾任命张勋为定武上将军,1915年张勋改所统「武卫前军」为「定武军」,此軍為了表示忠於清朝,都不剪辫子,所以又称为辫子军、辫军。1917年張勳復辟失败后,定武军也解除番號。.

新!!: 清史稿和張勳 · 查看更多 »

張琦 (嘉慶舉人)

张琦(),字翰风,又字玉可。江苏阳湖人。 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张惠言之弟,与张惠言合称“毗陵二张”,嘉庆十八年中举,以誊录议叙知县,历官山东,邹平、章邱知县,道光五年,补馆陶,精医术。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著有《宛邻诗文集》四卷,《战国策释地》二卷,《素问释义》十二卷。.

新!!: 清史稿和張琦 (嘉慶舉人) · 查看更多 »

張璐 (清朝)

張璐(),字路玉,自號石頑老人,江南長洲(今吳縣)人。明末清初名醫。 明代按察使張少峰之孫。生于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少穎悟,能讀四書又兼攻醫。明亡後不仕,隱居洞庭山十餘年,著書立說。順治十六年(1659年),返鄉里,與喻昌、吳謙齊名。著有《張氏醫通》16卷、《傷寒纘論》2卷、《傷寒緒論》2卷、《本經逢原》4卷、《診宗三昧》。曾為孫思邈《千金方》作註解,寫作成《千金方釋義》30卷。其子張登、張倬亦學医。 Category:清朝醫學家 Category:清朝作家 Category:吳縣人 L.

新!!: 清史稿和張璐 (清朝) · 查看更多 »

張錫庚 (清朝)

張錫庚(),字秋航,號星白。江蘇丹徒人。.

新!!: 清史稿和張錫庚 (清朝) · 查看更多 »

張蔭桓

張蔭桓(),字皓巒,號樵野,又號紅棉居士,中国清朝官员,廣東南海人。.

新!!: 清史稿和張蔭桓 · 查看更多 »

張英 (清朝)

張英(),字敦覆、夢敦,號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大学士。張廷玉是其次子。.

新!!: 清史稿和張英 (清朝) · 查看更多 »

張楷 (同治進士)

張楷(),字仲模,湖北蘄水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累遷至侍講。光緒初年,疏論伊犁事,又請撤總兵周全有卹典,為時所稱。光緒八年,出為浙江金華府知府。因父丧丁憂去官。服闋,補山西汾州府知府,筹治汾阳、平遥两县水利,治狱案多有平反。在任七年,考績為山西最优。調太原府,因母丧丁憂未能上任。服闋,補河南府。調開封府。二十五年(1899年),反對義和團,力陳「邪教不可信,外釁不可開」,当地因此不受战乱纷扰。八国联军入侵京师,创议守防黄河。庚子之乱平定,開缺以道員候補。光緒三十年(1904年)卒。《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張楷 (同治進士) · 查看更多 »

开泰 (乌雅氏)

开泰(v;),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官员。 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九年(1731年),迁侍讲。雍正帝御门,开泰未入侍班,黜令乾清门行走。十三年(1735年),复编修。乾隆元年(1736年),迁国子监司业。八年(1743年),迁祭酒。督江苏学政。再迁内阁学士。三迁兵部侍郎,仍留学政任。十年(1745年),授湖北巡抚。调江西。十三年(1748年),又调湖南。十五年(1750年),因徇庇门生,议夺官,命留任。寻调贵州。擢湖广总督,加太子少傅。 乾隆二十年(1755年),调四川。二十三年(1758年),加太子太保。二十四年(1759年),松潘镇总兵杨朝栋入朝觐见,开泰与岳钟琪奏朝栋衰老,难期胜任。乾隆帝责开泰何以不先奏,下吏部议,夺官,命仍留任。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开泰奏九土司大举击破金川。乾隆帝听闻郎卡使人诣成都,开泰许进谒,抚慰之,而阴令九土司进兵,谕曰:“郎卡於绰斯甲布等屡肆欺凌,众土司合力报复。开泰既闻其事,惟应明白宣示,谕令悉锐往攻;而於郎卡来人严为拒绝,且谕以尔结怨邻境,谁肯甘心?断不能曲为庇护。如此,则郎卡既不敢逞强,绰斯甲布等亦可泄忿。乃既用谲以笼络郎卡,又隐为各土司援助,郎卡素狡黠,岂能掩其耳目?殊非驾驭边夷之道。”命夺官,以头等侍卫赴伊犁办事。不久逝世。.

新!!: 清史稿和开泰 (乌雅氏) · 查看更多 »

佟养性

佟养性(),辽东抚顺人,漢化女真族,为明末政治、军事人物。早年在抚顺经商,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投靠后金,号施吾理额驸,总兵官。崇祯五年(1632年)病死。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廷追谥勤惠。.

新!!: 清史稿和佟养性 · 查看更多 »

佟国纲

佟国纲(v,),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一等公爵都统,康熙帝舅父,太子太保佟图赖(三等精奇尼哈番,满语子爵)长子,孝康章皇后之弟,佟国维之兄。 康熙二十七年,奉命隨领侍領侍衛內大臣索额图与沙俄订立《尼布楚条约》,保护清朝的北部边界安全。二十九年,在征准噶尔部噶尔丹的烏蘭布通之戰中陣亡 (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 子鄂伦岱、法海、夸岱。 T T G T T T.

新!!: 清史稿和佟国纲 · 查看更多 »

佟国维

佟國維(v;),佟佳氏,滿洲镶黄旗人,清初重臣。.

新!!: 清史稿和佟国维 · 查看更多 »

佟图赖

佟图赖(),汉名佟盛年。初隶汉军镶黄旗下,封一等公,领正蓝旗旗主。佟养真之子。卒於順治十五年,赐祭葬,赠少保,仍兼太子太保,谥勤襄。 清朝历史记载康熙帝母亲孝康章皇后是镶黄旗佟图赖女。佟图赖“初名盛年,汉军镶黄旗人”,“父养真,太祖克抚顺,养真以从弟养性已降,掣其族来归”。.

新!!: 清史稿和佟图赖 · 查看更多 »

彤贵妃

彤贵妃(),舒穆祿氏,郎中玉彰女。道光帝妃嫔。.

新!!: 清史稿和彤贵妃 · 查看更多 »

彭家屏

彭家屏(),字樂君,號青原。河南省歸德府夏邑縣(今屬商丘市)人,清朝政治人物,乾隆年間,因文字獄被賜自盡。.

新!!: 清史稿和彭家屏 · 查看更多 »

彭元瑞

彭元瑞(),字芸楣,江西南昌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任禮、兵、工三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每次遇見民间水旱疾苦,一定反复具陈,甚至於痛哭。乾隆常笑他:“汝又来为百姓哭矣!”彭元瑞博學強記,善對楹聯,時有令譽。彭元瑞身居紀曉嵐門下的第一把交椅。紀曉嵐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時,彭元瑞是十位副總裁之一。乾隆稱其與蔣士銓為“江右兩名士”。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武英殿校录缺出,彭元瑞替女婿饶文震咨送,引起諸生不滿;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彭元瑞之侄彭良馵為子賄買吏員執照,事發,良馵以家有老母求饒,彭元瑞替其容隐。先后被御史初彭龄、张鹏展参奏,遭革职,日後客居怀庆。嘉慶八年卒,贈太子太保,諡文勤。.

新!!: 清史稿和彭元瑞 · 查看更多 »

彭玉麟

彭玉麟(),或作玉麐,字雪琴,祖籍湖南衡阳渣江。清末湘军将领。討伐太平軍有功,曾任两江总督、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谥刚直。彭玉麟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彭玉麟又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

新!!: 清史稿和彭玉麟 · 查看更多 »

彭鹏

彭鹏(),字奋斯,又字古愚,号九峰,福建莆田小横塘(今黄石镇横塘村)人。 三藩之乱时,吴三桂邀请为之效力,被拒绝。三藩平定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被朝廷选授为直隶三河知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因表现卓越,调任为广东巡抚。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因积劳成疾而卒,时年69岁。著有《古愚心言》《中藏集》《万寿敷福集》《两粤疏抄》《渡江草》等书。后人有演以彭鹏为主角的《彭公案》。.

新!!: 清史稿和彭鹏 · 查看更多 »

彭蕴章

彭蘊章(),字琮達,一字詠莪,號小園,别號澗東墨客,晚號詒谷老人,江蘇長洲(今蘇州)人。.

新!!: 清史稿和彭蕴章 · 查看更多 »

彭而述

彭而述,字子篯,号禹峰,鄧州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先世居住江西臨江府新喻縣。洪武初,始祖彭資孔徙居鄧州,定居禹山。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與方以智同年。授官阳曲知县,因母喪归里。和王鐸至交。爱新觉罗·阿济格推荐彭而述,督学湖北湖南一带,补分守湖南的永州道县。入清后,歷任广西布政使。與宋琬、申涵光等以詩聞名於世,時稱江北七子。著有《滇黔》、《燕楚》。。.

新!!: 清史稿和彭而述 · 查看更多 »

彭毓橘

彭毓橘(),字杏南,中國清朝湖南湘乡人,湘軍將領,曾国荃同年齡表弟。.

新!!: 清史稿和彭毓橘 · 查看更多 »

何和礼

何和礼(z;),又称何和里、何和哩,明朝文献记载为好好里,董鄂氏人,是清太祖的开国五大臣之一。.

新!!: 清史稿和何和礼 · 查看更多 »

何璟

何璟(),字伯玉,号小宋。廣東香山县人。清朝政治人物。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第十四名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殿試居二甲第五十三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闽浙总督。光绪十年七月归里。晚年在广东应元书院講學。光绪十四年(1888年)卒。著有《春秋大义录》,《事余轩诗》。.

新!!: 清史稿和何璟 · 查看更多 »

何焯

何焯(),字屺瞻,號茶仙,江蘇長洲人。與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並稱為康熙年間的“帖學四大家”。.

新!!: 清史稿和何焯 · 查看更多 »

何煟

何煟(),字謙之,浙江山陰人。 先世籍湖南靖州。雍正年間為江南河工。為人誠懇,乾隆三十年任河南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任河南巡抚,兼管河務,乾隆三十九年卒于任上。.

新!!: 清史稿和何煟 · 查看更多 »

何桂珍

何桂珍(),字丹畦,號丹谿,中國清朝官員,雲南省師宗縣人。官至安徽寧池太廣兵備道,盡力圍剿太平軍,咸豐五年(1855年)在英山縣被嘩變降兵殺害。.

新!!: 清史稿和何桂珍 · 查看更多 »

何桂清

何桂清(),字根雲。雲南省雲南府昆明縣(今雲南省昆明市)。清朝翰林、政治人物、軍事人物。.

新!!: 清史稿和何桂清 · 查看更多 »

何梦瑶

何梦瑶(),字报之,號西池,晚號研农,广东西樵(今崇北大沙村)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十岁能文,早年師從广东学使惠士奇,与劳孝舆、吴世忠、罗天尺、苏珥、陈世和、陈海六、吴秋一等合稱“惠门八子”,通诗文、音律、算术、历法,尤精於醫學。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分发至广西,历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知县,官至奉天辽阳州知州。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病辭歸,以行醫自給。卒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著有《醫碥》、《傷寒論近言》等書。.

新!!: 清史稿和何梦瑶 · 查看更多 »

何汝霖

何汝霖(),字雨人,江蘇江寧 (今南京)人,清朝大臣。嘉慶十八年拔貢,初授工部七品小京官;道光五年舉人。歷任軍機章京、內閣侍讀學士、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兵、戶、禮三部尚書。道光二十年,以大理寺少卿加三品銜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咸豐初年,何年逾七十,仍襄樞務,時陳孚恩由章京躋軍機大臣,一日在直,何觸火爐幾仆。陳譏笑:「人當避爐,爐豈能避人? 」二年,以足疾乞罷直;未幾,卒,贈太子太保,諡恪慎。.

新!!: 清史稿和何汝霖 · 查看更多 »

佛尼埒

佛尼埒(v,),滿洲科奇理氏,滿洲鑲紅旗人。世居瓦爾喀部。父親索爾和諾,年少失去父母,兄長瑚里納撫養成人,其後瑚里納為仇人所害,索爾和諾手刃報仇,以祭奠兄長之墓。崇德三年(1638年),索爾和諾來歸大清。索爾和諾跟從大軍討伐明軍,在攻打河間之時戰死,授牛彔章京世職。 佛尼埒因此襲其父職。授職西安駐防牛彔額真,進封二等阿達哈哈番。康熙初年,累功擢升為西安副都統。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天,從將軍瓦爾喀經四川征討吳三桂 。大軍進入棧道後,聽聞四川叛附吳三桂 ,譚弘據守陽平關。佛尼埒跟從瓦爾喀自野狐嶺進兵,斬首級三千餘。進入朝天關,屢次擊敗敵軍。總兵吳之茂以保寧叛變,佛尼埒移師往討伐他,不克,鑿壕塹與敵軍相持。吳之茂出兵劫略陽糧船,斷截槐樹驛運道。清軍糧餉不繼,退還漢中。吳之茂中途追截,與總兵王懷忠夾擊,清軍敗走。 其冬,提督王輔臣叛變,連陷平涼、秦州。康熙十四年(1675年),擢升佛尼埒為西安將軍,加振武將軍銜。命佛尼埒與貝勒洞鄂進軍討伐王輔臣部將高鼎,佛尼埒以四千人屯關山河岸,偕穆占整師與戰,攻破其壘;逐北,又敗敵軍於渭河橋,進兵薄秦州。軍壘未定,賊寇乘佛尼埒軍隊不備,開壁出戰。 佛尼埒督軍遮擊,賊不敢侵犯。旋攻克東西二關。叛賊數千攻掠仙逸關,佛尼埒考慮會斷了餉道,分兵前往救援。叛賊踰山而走,佛尼埒追躡叛賊,殺其黨且盡,遂率軍趨向隴州。叛賊縱火焚山澤,佛尼埒曰:「是欲燒絕我輓運道也。若不增兵策應,軍食何賴焉?」因此暫駐隴州。 當時清軍久攻未下秦州,而四川及平涼諸賊寇挾萬餘人前往救援,城寇與應者亦有八千餘人。佛尼埒只好還師與諸軍會合,偕內大臣坤接連打敗賊眾,擒獲其將李國棟等,殪其眾三千餘人。州城遂收復,以次攻下禮縣、西和、清水、伏羌諸城。漢中運道受阻,清軍大飢。將軍席卜臣退還西安,上命佛尼埒領兵開棧道,規漢中,緣途攻擊賊軍,賊軍皆兵潰逃竄。康熙十五年(1676年),吳之茂欲救援王輔臣,再侵犯秦州。佛尼埒與護軍統領傑殷商議繞道至叛賊後方,斷絕其運道,收復靜寧。大將軍圖海攻下平涼,吳之茂逃遁。佛尼埒又與傑殷乘夜追擊,追及敵軍於牡丹園,遂攻克祁山堡。吳之茂僅以十餘騎遁走。 康熙十六年(1677年),追論佛尼埒自保寧退還漢中諸罪,降佛尼埒世職為拜他喇布勒哈番,削去他振武將軍之銜,仍署任西安將軍。康熙十七年(1678年),佛尼埒與吳丹等敗敵於牛頭山、於香泉,率師駐守寶雞,堅扼棧道諸隘。賊寇屢至,被佛尼埒屢敗。康熙十八年(1679年),跟從大將軍圖海征伐興安,賊寇於梁河關阻截。佛尼埒領兵為先驅,濟乾玉河,攻拔梁河關,遂攻下興安。康熙十九年(1680年),潼川歸降,並收復鹽亭、中江、射洪諸縣。再打敗賊寇豹子山,攻克瀘州。是年冬天,吳世璠之將領胡國柱自敘州侵擾永寧,朝廷下詔授佛尼埒建威將軍之職討伐。康熙二十年(1681年),攻克馬湖。吳世璠部將宋國輔等以永寧投降。胡國柱亦棄敘州逃遁,康熙帝下命佛尼埒鎮守。其後再下命佛尼埒還鎮漢中。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佛尼埒逝世。雍正八年(1730年),修建賢良祠後,下詔佛尼埒配享賢良祠。乾隆初,朝廷追封佛尼埒諡號「恭靖」。佛尼埒之子托留,承襲世職,官至黑龍江將軍。另一子額倫特,曾署任西安將軍,力戰策凌敦多布時戰死。.

新!!: 清史稿和佛尼埒 · 查看更多 »

余国柱

余國柱,字兩石。湖北大冶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余国柱 · 查看更多 »

余甸

--甸(),字田生,初名祖训,字仲敏。福建福清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出生,寄籍南平,移居福州。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巡抚张伯行开創鳌峰书院,延聘余甸前往主持。歷官四川江津县知县,升户部主事。雍正二年(1724年)任山东按察使,触怒年羹尧。官至顺天府丞。 书法、文章皆冠绝一时,又喜歡收集砚台。十年(1732年),山东蒲台县知县朱成元送禮簿事發,被指稱收銀二千餘兩,與黄炳、博尔多同判绞监候,遂奪官。晚年字修吾,号芳初,曾因寫對聯出事下獄,不久病逝。著有《千卷楼集》。.

新!!: 清史稿和余甸 · 查看更多 »

徐坊

徐坊(),字梧生、士言,室名歸樸草堂。山東省臨清州人。父咸豐十年進士廣西巡撫徐延旭。光緒27年-宣統3年學部國子丞,京師圖書館副監督,宣統3年加太子少保銜。辛亥後召為毓慶宮行走,宣統五年八月二十二日(1913年9月22日)上諭:「前學部國子丞徐坊,著在毓慶宮行走,並著加恩賞給二品銜、在紫禁城內騎馬,欽此。」,宣統六年正月十二日(1914年2月6日):「徐坊著加恩賞食二品俸」,同年十二月十六日(1915年1月30日),「在紫禁城內乘二人暖轎」,二十九日(1915年2月12日),「賞穿帶膆貂挂」。民國五年(1916年)卒,年53,廢帝溥儀追諡“忠勤”,派貝勒載潤往奠,追贈太子少保,賞陀羅經被,賞銀三千圓治喪,子徐鍾蒧賞乾清門三等侍衛。.

新!!: 清史稿和徐坊 · 查看更多 »

徐壽

徐寿(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清末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新!!: 清史稿和徐壽 · 查看更多 »

徐壽朋

徐壽朋(),字進齋,直隸清苑人,本籍浙江紹興。清朝官员。.

新!!: 清史稿和徐壽朋 · 查看更多 »

徐大椿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原名大業,字靈胎,號洄溪,江蘇吳江人。清朝醫學家。.

新!!: 清史稿和徐大椿 · 查看更多 »

徐宗幹

徐宗幹(),字伯楨,號樹人,江蘇通州(今南通市)人,中國清朝官員。.

新!!: 清史稿和徐宗幹 · 查看更多 »

徐延旭

徐延旭,字曉山,山东临清人,清朝政治人物。 咸豐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進士。分發廣西知縣。歷官容縣、桂平縣知縣。同治九年(1870年)任梧州府知府。光緒六年(1880年)升湖北安襄郧荆道道员。光緒八年(1882年)升任廣西布政使。光绪九年九月初九(1883年10月9日),升任广西巡抚。光绪十年二月二十九(1884年3月26日),革职(边外军事失利日)。 有子徐坊。.

新!!: 清史稿和徐延旭 · 查看更多 »

徐嘉炎

徐嘉炎(),字勝力,號華隱,浙江秀水人。 生於明思宗崇禎四年(1631年),記憶絕人,讀書過目不忘。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試博學鴻詞科,列一等,授翰林院檢討,撰寫《明史·恭閔帝本紀》,徐嘉炎認為建文帝未死於大火,而是出國外逃。朱彝尊則認為建文帝已死於火,誰都不能服誰,最後稱“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卒,年七十三歲。 Category:清朝翰林 Category:清朝歷史學家 Category:嘉兴人 J嘉.

新!!: 清史稿和徐嘉炎 · 查看更多 »

徐嗣曾

徐嗣曾(),字宛東,浙江海寧人,清朝官員。.

新!!: 清史稿和徐嗣曾 · 查看更多 »

徐继畬

徐继畬(畬音yú/ㄩˊ, ),字松龕,又字健男,号牧田、松龕先生,室名退密齋,山西代州五臺縣人。生于乾隆六十年,卒于同治十二年,中国清朝学者,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 徐继畬最重要的著作是介绍世界各国风土人情的《瀛寰志略》,他在书中所推崇的西方政治制度,就当时而言,其思想是非常超前的。虽然推崇西方制度,但也深知清朝现实,为人谨慎,也因此,虽然仕途有所坎坷,但终究得以善终。同治年间官至太仆寺卿,加二品顶戴。.

新!!: 清史稿和徐继畬 · 查看更多 »

徐绩

徐绩(),清朝汉军正蓝旗人,出身举人。 乾隆时捐纳通判,官至山东巡抚。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他镇压王伦起义,在临清城南被围。脱身后搜捕王伦的弟弟王林、王柱。后任河南巡抚,正红旗汉军都统,乌什办事大臣。嘉庆十年(1805年)辞官,终年八十余岁。.

新!!: 清史稿和徐绩 · 查看更多 »

徐用仪

徐用儀(),字吉甫,別字筱雲,浙江海鹽人。清朝政治人物,「庚子被禍五大臣」之一。.

新!!: 清史稿和徐用仪 · 查看更多 »

徐致祥

徐致祥(),字季和,號靄如,江苏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次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为太常寺少卿,任左副都御史,改任大理寺卿,升兵部右侍郎,任安徽学政。著有《徐公奏议》兩卷,同长白宝廷疏稿合编《嘉定长白二先生奏议》。.

新!!: 清史稿和徐致祥 · 查看更多 »

徐致靖

徐致靖(),字子静,號僅叟,清末高官,维新派人士。江苏宜兴人,寄籍宛平。.

新!!: 清史稿和徐致靖 · 查看更多 »

徐枋

徐枋(),字昭法,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末清初畫家。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舉人。清順治二年(1645年)父徐汧殉節,遵父命不仕滿清,隱居於天平山麓“澗上草堂”,自称孤哀子。书擅行草,長於山水畫,取法董源、巨然、荊浩,關仝,亦宗倪瓚、黃公望,与杨无咎、朱用纯并称“吴中三高士”。終身不入城市,賣畫自食,例不書款。自號秦馀山人。與宣城沈壽民、嘉興巢鳴盛稱“海內三遺民”。.

新!!: 清史稿和徐枋 · 查看更多 »

徐松

徐松(),字星伯、孟品,原籍浙江上虞,寄籍顺天府大兴县。清代翰林,著名地理学家。.

新!!: 清史稿和徐松 · 查看更多 »

徐桐

徐桐(),字豫如,号廕軒,清末守舊派官僚。漢軍正藍旗人,尚書徐澤醇之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出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徐桐固守理學,極端排外,支持義和團,庚子之變時自縊殉國。著有《治平宝鉴》。.

新!!: 清史稿和徐桐 · 查看更多 »

徐潮

徐潮(),字青来,浙江钱塘(今属杭州市)人。清朝康熙年间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徐潮 · 查看更多 »

徐本

徐本(),字立人,浙江钱塘人。 徐潮之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雍正五年(1727年),提督贵州学政,授赞善,迁升為侍读。雍正七年(1729年),擢拔為贵州按察使。雍正十三年五月,同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办理苗疆事务。高宗時,官刑部尚书。乾隆九年(1744年)六月,致仕。乾隆十二年(1747年)卒,加少傅。谥文穆。.

新!!: 清史稿和徐本 · 查看更多 »

徐有壬

徐有壬(),字君青,一字鈞卿,浙江烏程縣(今湖州)人,寄籍順天宛平縣。清朝官員,官至江蘇巡撫。太平軍進攻蘇州時死難、巷戰而亡。.

新!!: 清史稿和徐有壬 · 查看更多 »

徐文靖

徐文靖(),字位山,一字禺尊。當塗人。 康熙六年(1667年)出生,父徐章達,以孝義稱鄉里。家境清寒。雍正元年(1723年),57歲中舉,都察院孫靜軒力薦應試博學鴻詞科,未試。乾隆九年,著作被侍讀學士張鵬翀看中,上呈皇帝。乾隆十六年,安徽巡撫再度推薦其經學,乾隆閱畢《語助七字詩》嘆道:“詩屬創體,苦無屬和。”,授翰林院檢討。不久告還。靜居石臼湖畔。卒年不詳。著有《竹書紀年統》、《禹貢會》、《山河兩戒考》、《管城碩記》、《正字通略記》4卷。 X Category:當塗人.

新!!: 清史稿和徐文靖 · 查看更多 »

依克唐阿

依克唐阿(z;),字堯山,扎拉里氏(漢譯姓張),滿洲鑲黃旗人,晚清軍事人物,勇號法什尚阿巴圖魯,諡誠勇。.

新!!: 清史稿和依克唐阿 · 查看更多 »

侯方域

侯方域(),字朝宗,號雪苑、杂庸子,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與汪琬、魏禧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與陳貞慧交情尤深。孔尚任《桃花扇》戲劇,即方域愛情故事。.

新!!: 清史稿和侯方域 · 查看更多 »

德克碑

德克碑(Paul-Alexandre Neveue d'Aiguebelle,),本為法國海軍少尉。 同治元年(1862年),參加勒伯勒東組建的常捷軍,常捷軍統領勒伯勒東、達耳第福相繼戰死後。同治二年一月十一日(1863年2月28日),繼任統領。先後協助清軍攻下紹興、富陽、杭州、湖州、奉化等地。 旋奉法國公使檄文,將受代歸,謁見左宗棠,左宗棠撫諭之。德克碑感服,表示願意易服、受其節度,受清軍之令駐守蕭山。 同治四年(1865年),獲賞提督銜、授浙江總兵。當內亂平定後,撤兵回到上海。 同治五年(1866年),充作福建船政局副監督。 同治七年(1868年),監督興建馬尾設船廠有功,獲賞花翎。 同治九年(1870年),隸左宗棠麾下,調赴甘肅平定回變。 1875年,卒。.

新!!: 清史稿和德克碑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清史稿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格類

德格類(z;),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類生於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十三日,生母是繼妃富察氏。 最初授職為台吉。天命六年(1621年),領軍侵略奉集堡,即將退兵之時,有一士卒指出明兵所在,德格類偕同岳託、碩託進擊明兵,擊敗明將李秉誠。再偕同台吉寨桑古檢閱三岔河橋,至海州,城中官民張樂舁輿迎接德格類等,命令軍士不准擾民,不准掠奪財物,不准住宿城上,不准進入民居。翌日,遣視三岔河者還報橋毀及無舟楫渡河而退兵。天命八年(1623年),偕同阿巴泰討伐喀爾喀扎嚕特部。天命十一年(1626年),再跟從代善討伐扎嚕特部。 天聰三年(1629年),偕同濟爾哈朗侵略錦州,焚其積聚。論功行賞進爵位為和碩貝勒。天聰五年(1631年),清朝初設六部,命德格類掌管戶部事務。跟從大軍圍攻大凌河,德格類率兵策應,擊破明監軍道張春。同年十月,祖大壽投降,偕同阿巴泰等偽裝為明軍襲擊錦州,擊斬明兵甚眾。天聰六年(1632年),偕同濟爾哈朗等侵略歸化城。再偕同岳託侵城略地,自耀州至蓋州迤南。天聰七年(1633年),攻克旅順口。天聰八年(1634年),跟從大軍伐明,撫定蒙古來歸人戶。攻克獨石口。又攻打赤城,城並未攻拔而退兵。入保安州,會師於應州後退兵。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德格類逝世。皇太極到臨其喪禮,痛哭哀悼,漏盡三鼓才回去。又於中門設幄以祭奠,撤消庭饌三日。 同年十二月,莽古爾泰雖然已死,仍為親妹莽古濟格格屬下冷僧機控告莽古爾泰與德格類、莽古濟格格盟誓怨望,即將危及皇太極,以莽古濟格格的丈夫瑣諾木為證人,以大逆之罪削除莽古爾泰宗籍,德格類以同謀之罪,被追削貝勒之爵位。其子鄧什庫受牽連而被削去宗籍;德克西克,以侍衛跟從豪格征討張獻忠時戰死,世祖下詔其子輝爾食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俸祿。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聖祖下命恢復德格類一系宗籍,賜紅帶子為「覺羅」。.

新!!: 清史稿和德格類 · 查看更多 »

德楞泰

德楞泰(z;),伍弥特氏,字敦堂,蒙古正黃旗人,清帝國中期名將,於嘉慶年間,平定白蓮教川楚教亂;60歲卒於西安將軍任內,諡號壯果。.

新!!: 清史稿和德楞泰 · 查看更多 »

俞焜

俞焜(),字昆上,號雲史,諡文節,浙江省杭州府錢塘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進士,改庶吉士。道光二年,授翰林院編修。道光六年,任功臣館纂修。道光八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道光十三年,任江西道監察御史。次年,改掌山西道監察御史。道光十六年,任掌河南道監察御史、協理京畿道事務監察御史。道光十七年,任河南彰德府知府。道光二十七年,任直隸永定河道、湖南衡永楙桂道,署湖南按察使。有女俞蘊瑀、俞蘊琪、俞蘊璿,長孫俞錫祉。.

新!!: 清史稿和俞焜 · 查看更多 »

俞陛云

俞陛云(),字阶青,号乐静居士,中国近代学者,清末朴学大师俞樾之孙。俞平伯之父。浙江德清人。.

新!!: 清史稿和俞陛云 · 查看更多 »

俞樾

俞樾(),清末朴学大师。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

新!!: 清史稿和俞樾 · 查看更多 »

俞正燮

俞正燮(),字理初,安徽黟縣人,清代著名學者。.

新!!: 清史稿和俞正燮 · 查看更多 »

保寧

保寧(969年二月-979年十一月)是遼景宗耶律賢的年号。辽朝使用该年号共11年。.

新!!: 清史稿和保寧 · 查看更多 »

志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部分,與本紀、列傳、表不同,重點是擺在社會制度與學術演變上。不過在《史記》裡不用「志」這個名稱,取而代之的是「書」這個名稱,《東觀漢記》則因避漢桓帝劉志名諱,以「意」這個名稱取而代之,《新五代史》則以「考」這個名稱取而代之,華嶠《漢後書》則用「典」這個名稱,郝經《續後漢書》則用「錄」這個名稱。.

新!!: 清史稿和志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清史稿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土默特部

土默特部()是蒙古部落。大多數從事定居農業,主要生活在呼和浩特,一部分生活在呼倫貝爾。「土默特」這個名稱源於「万户制」。.

新!!: 清史稿和土默特部 · 查看更多 »

匡源

匡源(),字本如,号鹤泉,山東胶州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历任皇子奕詝经师,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代理礼部尚书,军机大臣,赐紫禁城骑马,同治帝顾命八大臣之一。東西太后結合恭親王等人奪權,發動了祺祥之變,八大臣或死或貶,匡源被罷官。.

新!!: 清史稿和匡源 · 查看更多 »

圖麗琛

圖麗琛(一作圖理琛,p,),字瑤圃,號睡心主人,葉合(一作葉赫,z)人,阿颜觉罗氏(a),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康熙至雍正年间的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圖麗琛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清史稿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或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由北洋系人物掌权,故而被後世稱之。北洋政府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繼承中国法統的政權。民國2年(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经过选举成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正式成立,中华民国臨時政府結束。从民國元年(1912年)3月至6年(1917年),北洋政府體制經歷了内阁制、总统制、帝制、内阁制的變動。 北洋政府定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定《卿雲歌》為中華民國國歌。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1917年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1919年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但因五四运动抗议而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1928年,由中國國民黨發動的北伐戰爭结束後,北洋政府隨著北洋軍的失敗而瓦解,政權被國民政府所取代。.

新!!: 清史稿和北洋政府 · 查看更多 »

包世臣

包世臣(),清朝文学家,字慎伯,晚號倦翁,安徽泾县人。.

新!!: 清史稿和包世臣 · 查看更多 »

國史館

國史館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最高史政機關,為總統府直屬機構,以修纂國家歷史、史料整理、史料文物採集,以及行憲以來歷任已卸職之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為主要任務。由於1949年中國大陸易幟,部分中華民國政府史料及檔案保留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新!!: 清史稿和國史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博物院),俗稱臺灣故宮(博物院)或臺北故宮(博物院),別名中山博物院,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館舍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和臺灣省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隸屬於行政院的中央二級機關,故宮院長為特任官,視同部會首長。它的前身是成立於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陳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內廷另外組織了故宮博物院,後來因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至南京和四川等地,古物陳列所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撤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再度導致時局動盪,1948年11月10日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的6個機構於是決定遷往臺灣,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臺北現址復院開幕。此後,博物館歷經多次館舍擴建和修繕,並致力打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的虛擬博物館,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也在2015年12月28日啟用。 國立故宮博物院物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各類藏品分別交由器物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和南院處等4個策展部門管理,當中以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古代早期的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和官窯瓷器等蒐藏最具影響力。展廳內是按照文物類別以編年方式系統性地陳設4,000餘件展品,器物類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輪換一次,書畫和圖書文獻類展件則每3個月定期更換。.

新!!: 清史稿和國立故宮博物院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因為國民革命軍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起兵廣東,连奪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内部因对蘇聯與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復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加入西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张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国东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且由于之后的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国共两党间的斗争,导致中国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

新!!: 清史稿和國民革命軍北伐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清史稿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北伐

#重定向 國民革命軍北伐.

新!!: 清史稿和國民政府北伐 · 查看更多 »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亲王(,v,),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成吉思汗弟弟拙赤合撒儿直系后代,嘉庆帝嗣外孙,清朝名将。活躍於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參與過太平天国北伐、第二次鸦片战争等戰役,軍功卓著,与捻军作战時戰死,諡號忠。.

新!!: 清史稿和僧格林沁 · 查看更多 »

刚果王国

刚果王国(1400年-1914年,刚果语:Wene wa Kongo)是位于非洲刚果河河口地区的古代部落联盟。在刚果王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覆盖了西起大西洋海岸,东至宽果河,北起刚果河,南至宽扎河的广大地区。 葡萄牙人于15世纪后期到达刚果河地区,成为最先与刚果王国进行来往的欧洲民族。与西班牙人在美洲的征服不同,葡萄牙人试图与刚果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并以其作为与刚果内地民族进行交往的媒介。1665年,刚果王安东尼奥一世在与葡萄牙军队的战争中阵亡,刚果王国从此陷入衰落。此后刚果王国名存实亡,分裂为多个互相敌对的公国,其昔日的国土成为葡萄牙人的殖民地。.

新!!: 清史稿和刚果王国 · 查看更多 »

刚林

剛林(),字公茂,瓜爾佳氏,满洲正黄旗人。清初官员。 世居蘇完(今吉林雙陽河流域),本隶正蓝旗,属郡王阿达礼。擔任笔帖式,精通漢文、滿語,並能翻译。 天聪八年,中举。崇德元年(1636年),授國史院大學士,与范文程、希福等参議政事。依附多爾袞。順治五年,“以赞理机务忠勤懋著”,又进三等阿思哈尼哈番(漢語「男爵」),赐号巴克什(「文通」)。 陳洪範《北使紀略》記載:南明左懋第晉見剛林,要求哭祭、改葬崇禎皇帝,剛林怒答:“我朝已替你們哭過了、祭過了、葬過了,你們哭甚麼?祭甚麼?葬甚麼?先帝活時,賊來不發兵;先帝死後,擁兵不討賊;先帝不受你們江南不忠之臣的祭。” 順治六年(1649年),曾任《太宗实录》总裁。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多爾袞被掘墓鞭尸。剛林被誣與大学士祁充格擅改太祖实录,遭斬殺,被抄家。.

新!!: 清史稿和刚林 · 查看更多 »

初彭龄

初彭龄(),字颐园,山东莱阳市姜疃镇北黄村人。清代政治人物。官至工部尚書。.

新!!: 清史稿和初彭龄 · 查看更多 »

刘台拱

劉台拱(),字端臨、江嶺、子階,江蘇寶應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出生,幼不好戲,六歲時母朱氏卒,十五歲從鄉里王雒學,見王予中、朱正泉書,遂篤志程朱之學,以《三禮》尤精研之。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江南乡试第八十九名。屢赴會試不第。端临早年居扬州时,与汪中、朱彬友善。在京期间,与京城重要学者如戴震、翁方纲、邵晉涵、程瑤田、王念孙等交游论学,“每發一義,諸老先生莫不折服,以為好學深思知其義者,莫先生若也”,从此扬名。後任鎮江丹徒縣訓導,十七年身奉此職,未再遷官。 劉台拱與汪中、王念孫合稱“揚州三通人”,汪中曾指出:“是时,古学大兴,元和惠氏、休宁戴氏,咸为学者所宗。自江以北则有王念孙为之唱,而君(李惇)和之,中及台拱继之,并才力所指,各成其学。虽有讲席,不相依附。”,是經學大師劉寶楠的族叔。嘉慶十年(1805年)卒。著有《論語駢枝》、《方言補校》等,有《劉氏遺書》(《劉端臨先生遺書》)八卷傳世。.

新!!: 清史稿和刘台拱 · 查看更多 »

刘大年

刘大年(),湖南华容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学家。 早年肄业于长沙湖南国学专修学校。1938年赴陕北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担任北方大学工学院副主任,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华北大学四部领导成员。195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批斗,1978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新!!: 清史稿和刘大年 · 查看更多 »

刘大櫆

劉大魁(),字才甫,號海峰,清代安徽省桐城县(出生地在今枞阳县境)人,為“桐城派”代表。.

新!!: 清史稿和刘大櫆 · 查看更多 »

刘典

刘典()字伯敬,一字克庵 湖南宁乡灰汤人,湘軍左宗棠將領,平定太平天國有功;升任陝西巡撫,後隨左領軍至新疆,開墾三年有成,於1879逝於甘肅任官內;清帝國下令为他在全国立专祠祭祀,赐谥號為"果敏"。著作有《刘果敏公遗书》17卷存世;坟墓在家乡灰汤。.

新!!: 清史稿和刘典 · 查看更多 »

刘秉璋

刘秉璋(),字仲良,諡文莊,庐江人。.

新!!: 清史稿和刘秉璋 · 查看更多 »

刘熙载

劉熙載(),字伯簡,號融齋,江蘇興化人,晚清經學家、批評家。.

新!!: 清史稿和刘熙载 · 查看更多 »

刘韵珂

#重定向 劉韻珂.

新!!: 清史稿和刘韵珂 · 查看更多 »

刘郇膏

#重定向 劉郇膏.

新!!: 清史稿和刘郇膏 · 查看更多 »

刘锦棠

刘锦棠(1844年-1894年),字毅齋,湖南湘鄉人,是晚清1884年新疆建省后第一任巡撫,湘軍出身,曾經平息太平天國、陝甘回變、隨左宗棠收復新疆;著作《劉襄勤公奏稿》。.

新!!: 清史稿和刘锦棠 · 查看更多 »

刘松山

劉松山(1833年-1870年)字壽卿,湖南湘鄉人。清末湘軍將領。 鄉勇出身。初隨王錱鎮壓郴州、株洲等地天地會起義。後從曾國藩對太平軍作戰,屢建奇功,曾任廣東陸路提督。攻陷天京后後,升總兵。 「有一天太平軍夜襲,(湘軍)諸營皆潰,只有劉松山在月下列隊迎敵,太平軍不敢相逼;其餘潰散各營,月夜看不真切,以為太平軍攔截,掉頭要逃,及至劉松山打出旗號,大家才知道大營未失……(曾國藩)從此以國士相待。...

新!!: 清史稿和刘松山 · 查看更多 »

刘永福

刘永福(),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客家人,祖籍博白東平,清朝軍事人物,為黑旗軍領袖及創建者。 劉永福最初是太平軍的將領,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盤踞中越邊境。後受越南阮朝招安,並獲封官職,參與越南抗法運動,成為中法戰爭期間的一支重要勢力。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後退入清朝境內,成為清勇將領。1894年調赴台灣協防。1895年5月25日清朝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后,劉永福不願意投降,便拥立福建台湾巡抚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总统,自称大将军。同年6月在台南自立为大总统。乙未戰爭失利之後棄城渡海逃往中国大陆。.

新!!: 清史稿和刘永福 · 查看更多 »

刘永锡

刘永锡,山西魏县人,是一名明朝政治人物。 刘永锡曾于1644年接替陆一鹏任崇明县知县一职,1644年由徐鼎接任。.

新!!: 清史稿和刘永锡 · 查看更多 »

刘清

刘清可以指:.

新!!: 清史稿和刘清 · 查看更多 »

刘湘煃

刘湘煃,字允恭,湖南江夏人。清朝天文学家。师从梅文鼎。著有《五星法象》五卷,《恆星经纬表根》一卷,《月离交均表根》一卷,《黄白距度表根》一卷,《日食算稿》一卷,《月食算稿》一卷,《各省北极出地图说》一卷,《答全椒吴荀淑历算十问书》一卷。.

新!!: 清史稿和刘湘煃 · 查看更多 »

刘源

刘源(),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宁乡,是前中共中央副主席、首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二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与王光美之子。曾就读于北京市第四中学。刘源先从政,后从军。从政期间,历任河南省郑州市副市长,河南省副省长。进入军界后,历任武警部队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上将军衔。现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新!!: 清史稿和刘源 · 查看更多 »

刘昆

刘昆(),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人。1973年6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厦门大学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毕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共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7年1月补选) 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处长、处长、副主任、副秘书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等职。2010年7月23日,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2013年5月,57岁的刘昆上调中央,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16年12月25日,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2017年2月,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年3月19日,62岁的刘昆在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部长。 育有一子刘翔,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就读。.

新!!: 清史稿和刘昆 · 查看更多 »

列傳

中國之正史,即為二十四史,皆為紀傳體,二十四史每本皆有本紀與列傳兩種體例(或稱本紀為紀,列傳為傳,各史不盡相同),其中本紀為該朝帝王生平之傳記,而列傳相對而言,為該朝大臣與其他知名人物生平之傳記。.

新!!: 清史稿和列傳 · 查看更多 »

嘉庆帝

清仁宗顒琰(z)(),又稱嘉慶帝,爱新觉罗氏;原名永琰,乾隆六十年立为皇太子时為避諱而改作颙琰;汗號「萨伊什雅尔图伊鲁格尔图汗」(Сайшаалт ерөөл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嘉慶」,廟號仁宗(v),諡號睿皇帝(v)。 嘉慶帝乃乾隆帝第十五子,在位於1796年至1820年,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五位皇帝。.

新!!: 清史稿和嘉庆帝 · 查看更多 »

嵩祝

嵩祝(),滿洲镶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赫舍里氏,父亲岱衮。 顺治十八年(1661年),袭封骑都尉。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佐领护军参领擢升内阁学士。和侍郎珠都纳等会同盛京將軍,发海运米一万石赈济盛京灾民。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随康熙帝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受命分管正黄旗行营,率军到克鲁伦河。回师,和内大臣长泰统领后队,接收西路军营奏章。同年,改为护军统领。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从康熙帝征伐噶尔丹到宁夏,奉命参赞昭武将军喀斯喀军务,追击噶尔丹。康熙四十年(1701年),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改任广州将军、传檄广东、广西、湖南官兵镇压瑶族百姓起事,然后加以招抚。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都統署理盛京將軍。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丁巳,接替貝和諾,擔任清朝禮部尚書,后遷文華殿大學士。由赫碩咨接任禮部尚書。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即位,加太子太傅,任纂修圣祖实录和重修玉牒总裁。雍正五年(1727年),因为徇私让贝子苏努借放库银,被夺官。.

新!!: 清史稿和嵩祝 · 查看更多 »

嵇璜

嵇璜(),字尚佐,晚號拙修,江南無錫縣(今江蘇省無錫市)人。清朝政治人物,水利专家。嵇曾筠之子,父子皆長於治河。.

新!!: 清史稿和嵇璜 · 查看更多 »

嵇曾筠

嵇曾筠(),字松友,號禮齋。江南無錫城內學前街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嵇曾筠 · 查看更多 »

喬松年

乔松年(),字鹤侪,山西徐沟(今清徐县)人。清朝政治人物。道光乙未進士。官至東河總督。.

新!!: 清史稿和喬松年 · 查看更多 »

喻昌

喻昌,字嘉言,號西昌老人,中國江西新建(今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中醫學家。《清史稿》卷 502〈喻昌傳〉載:「喻昌,幼能文,不羈,與陳際泰遊。明崇禎中以副榜貢生八都止書言事,尋詔征不就,往來靖安間,披剃為僧,複蓄髮遊江南。順治中僑居常熟,以醫名,治療多奇中,才辯縱橫不可一世。」他醫術精純,對傷寒論有深入心得,又致力於寫作與教授生徒,最具代表性的是《喻嘉言醫學三書》-《寓意草》、《尚論篇》、《醫門法律》,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他與張璐、吳謙,被譽為「明末清初三大名醫」。 Y喻 Y喻 C昌.

新!!: 清史稿和喻昌 · 查看更多 »

善庆

善庆(),张佳氏,满州正黄旗人,是一名清朝政治人物。翰林出身。 善庆曾接替吴其泰任苏松道道员一职,1835年由阳金城接任。.

新!!: 清史稿和善庆 · 查看更多 »

喇嘛教

喇嘛教(Lamaismus;lamaism)是对藏傳佛教的一个不标准的民间称呼。喇嘛()一詞原是對西藏藏傳佛教僧侶或上師的尊稱,如達賴喇嘛(ཏཱ་ལའི་བླ་མ་,藏语拼音:Dalai Lama)。不過,喇嘛教这个称呼在藏语中和学术界被广泛认为是一个輕蔑語或貶義詞(即暗示这种宗教是喇嘛揑造,而非佛教),中国或相關當局打算弃用这一词,“目前多采用藏传佛教代称喇嘛教”。.

新!!: 清史稿和喇嘛教 · 查看更多 »

喀山

喀山(Каза́нь;Казан,俄语拉丁化:Kazan'),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及最大城市。根据俄罗斯2010年人口调查,居民为1,143,600人,为俄国第八大城市。喀山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伏尔加河与卡赞卡河的交汇处。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同为俄罗斯的三座A级历史文化城市。2009年,俄罗斯专利局宣布喀山为俄罗斯运动之都。喀山克里姆林宫为世界遗产。.

新!!: 清史稿和喀山 · 查看更多 »

喀喇沁部

喀喇沁部()(Qaracin),又译哈喇臣、哈喇慎、哈拉克亲,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名称源于元朝的哈剌赤(牧人、制黑马奶酒者,“喀喇”即黑),融入一部分欽察人和康里人。 15世纪前半叶属孛来,15世纪末为亦卜剌统领的永谢布部十营之一。1510年,达延汗击败亦卜剌,喀喇沁分七鄂托克(鄂托克为万户之下的军事行政单位),成为组成永谢布万户的部落之一。达延汗之孙昆都力哈统领,牧地在明朝独石口边外开平(元上都)附近,东扩至朵颜卫地区(在今赤峰市和北京市北部)。1628年,林丹汗于土默特赵城(今呼和浩特)大败喀喇沁,喀喇沁部溃散。朵颜袭用喀喇沁之名。朵颜首领姓兀良哈,是者勒蔑的后裔。清太宗天聪初年,朵颜首领苏布地等率属归附皇太极,编喀喇沁为二扎萨克旗,康熙年间,增编一扎萨克旗,喀喇沁一共左中右三旗,属卓索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有喀喇沁旗,辽宁有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新!!: 清史稿和喀喇沁部 · 查看更多 »

周天受

周天受(),為江南大營總兵署湖南提督。 1860年李秀成「二破江南大營」,周領15000兵敗逃至寧國,向湘軍求援湘軍以「正在攻安慶,分不出援軍」拒援周部綠營官兵,周迫無奈突圍出城被太平軍「奉王」古隆賢部伏兵千人亂槍格斃;弟周天培為湖北提督清軍能戰名將,早於1858年九月(三河之戰前哨戰)遭遇太平軍陳玉成部,也戰歿於浦口。 Z周 Z周 T天.

新!!: 清史稿和周天受 · 查看更多 »

周天爵

周天爵(),字敬修,山東東阿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歸班銓選。道光四年(1824年),授安徽懷遠縣知縣,調阜陽縣。天爵少年以堅苦自立,篤信王守仁之學,上任之後,盡心民事,嚴刑峻法。連升宿州知州、廬州府知府、廬鳳潁泗道。所至捕盜,無漏網者。道光十五年(1835年),擢江西按察使,仍調安徽,遷陝西布政使。道光十七年(1837年),署漕運總督,不久實授。 道光十八年,調署湖廣總督,不久,授河南巡撫,擢閩浙總督,皆未能成行。調授湖廣總督。周天爵對下屬嚴酷,下屬多有怨恨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己革大冶知縣孔廣義揭訐多款,周天爵置之不問。宣宗得知此事,對周天爵嚴厲斥責,議革職留任。又有言官彈劾其濫用酷刑,與孔廣義之言略同,宣宗明侍郎麟魁、吳其濬往按查實,撤天爵職,遷戍伊犂。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命赴廣東交靖逆將軍奕山差遣,隨即免罪,留廣東效力。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授四品頂戴,候補知府,調江蘇辦理清江防務。署漕運總督,兼署南河總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因濫刑及失察下屬被吏議,上疏請求去職,宣宗命其以二品頂戴退休。 道光末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經尚書杜受田向文宗推薦,周天爵起為廣西巡撫,偕同欽差大臣李星沅督剿。咸豐元年春,親率兵與向榮會剿洪秀全太平軍。詔加天爵總督銜,專辦軍務。周天爵已年近八旬,每戰都親臨前敵,但與李星沅、向榮均不和睦。李星沅病卒之後,周天爵暫署欽差大臣。太平軍經武宣改道象州,周天爵相持日久,因無功褫總督銜,回省城暫署巡撫。不久召京。 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北上兩湖,周天爵正僑居宿州,奉命偕同安徽巡撫蔣文慶組織防務。次年,疏請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籌辦團練。隨即太平軍攻陷省會安慶,蔣文慶殉國,周天爵任安徽巡撫,苦苦支撐,因病卒於軍中,由袁甲三代領其軍。朝廷追贈尚書銜。周天爵並非翰林出身,卻破例特諡文忠。《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周天爵 · 查看更多 »

周家楣

周家楣(),字小棠、雲生,江蘇省常州府宜興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咸豐九年,登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元年,任禮部主事、員外郎、禮部郎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光緒元年,任太僕寺少卿。次年,任四川鄉試正考官、大理寺卿。光緒四年,改任順天府府尹,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上行走。光緒七年,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上行走,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光緒八年,再任順天府府尹、考試孝廉方正閱卷官、順天鄉試漢監臨官、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鄉試覆試閱卷官、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光緒九年,任殿試讀卷官,署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考試漢廕生閱卷官。光緒十年,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光緒十一年,考試試差閱卷官、考試漢廕生閱卷官,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1881.12.18-1884.9.3,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正二品)。光緒十二年病休,次年去世。.

新!!: 清史稿和周家楣 · 查看更多 »

周元理

周元理(),字秉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先世为河南汝南人。乾隆三年舉人。十一年,任直隶蠡县知县。調清苑。方觀承薦擢廣東萬州知州,改霸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任保定知府。次年升任清河道,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任直隶按察使,次年又升为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授山东巡抚,又任直隶总督,任上疏浚永定河。三十八年三月,奏报永定、北运两河河堤加固竣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因井陉知县周尚亲案罢官。不久重新起用,担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署理直隶总督。官至工部尚书。乾隆四十七年卒。.

新!!: 清史稿和周元理 · 查看更多 »

周祖培

周祖培(),字叔滋,號芝臺,河南商城(現屬安徽金寨湯家匯鎮)人,祖籍江西婺源,晚清大臣,歷仕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恩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督陝甘學政,歷侍讀學士、詹事、內閣學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擢禮部侍郎,調工部,又調刑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偕戶部尚書賽尚阿查勘江南江防善後事宜,校閱江蘇、安徽、江西營伍。咸豐元年(1851年)擢刑部尚書。咸豐三年(1853年)要犯劉秋貴死於獄,承審官未得實情,周祖培坐降三級調用,授左副都御史,歷工部、吏部侍郎。咸豐四年(1854年)連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咸豐六年(1856年)加太子太保,調吏部。咸豐八年(1858年)會辦五城團防,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署戶部。咸豐九年(1859年)調戶部尚書,兼署吏部。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京師戒嚴,咸豐帝避走熱河,命周祖培留京辦事,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戶部。咸豐十一年(1861年)帝駕崩,命總理喪儀,兼辦定陵工程。及同治帝奉兩宮回鑾,疏言「祺祥」年號意義重復,請更正。周祖培加入了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奕訢的祺祥之變,消滅肃顺的顧命八大臣集團,又與大學士賈楨、尚書沈兆霖、趙光等疏議,列舉歷代皇后協助幼帝的歷史,由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奏請東西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同治元年(1862年)調管刑部。同治六年(1867年)卒於北京,贈太子太保,諡文勤。.

新!!: 清史稿和周祖培 · 查看更多 »

周系英

周系英(),字孟才,號石芳,湖南湘潭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乾隆五十五年(1709年)中會試,因偶感風寒延期殿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嘉慶十年(1805年)升侍講,出督四川學政。嘉慶十四年(1809年)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入直南书房,擢拔為太常寺卿。歷官山西學政、光祿寺卿、大理寺卿、內閣學士、禮部、兵部侍郎等職。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湘潭爆發土客械斗,“闭城罢市,械斗兼旬,人心汹汹,几激大变”,周系英与巡抚吳邦慶互劾,系英之子周汝桢曾致书在籍给事中石承藻,事發,褫职回籍。道光二年(1822年)迁工部侍郎,督江西学政。道光四年(1824年)调户部左侍郎,卒於任上。著有《周系英笔记》。.

新!!: 清史稿和周系英 · 查看更多 »

周煌

周煌(),字景垣、緒楚、號海山,四川省重慶府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人,為清朝進士、政治人物。累任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工部尚書,官至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得太子太傅。諡號文恭。.

新!!: 清史稿和周煌 · 查看更多 »

周盛波

周盛波(),字海舲,安徽合肥人,平定太平天国捻軍之淮軍、清軍名將,弟周盛傳。.

新!!: 清史稿和周盛波 · 查看更多 »

周馥 (清朝)

周馥(),字玉山,号兰溪,安徽建德縣(今东至)人,中國清朝官員。.

新!!: 清史稿和周馥 (清朝) · 查看更多 »

周恩来

没有描述。

新!!: 清史稿和周恩来 · 查看更多 »

周有德

周有德,字彝初,漢軍鑲紅旗人。為中國清朝官員,1664年任山東巡撫,後於1668年1月30日-1670年2月6日期間,奉旨接替盧興祖擔任廣東廣西總督。全名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的該官職,是兼轄廣西地區的廣東、廣西兩省之最高統治者,亦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秋,周有德奉命勘展邊界,深感順治年間海禁遷民之苦,乃上疏請先展界,然後設防。經他和前任巡撫王來任倡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雖然海禁令尚未廢除,船隻仍不能出海,但准許居民可以陸續遷回故地。 復界後,錦田居民因感周、王二公之德,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水頭村建「周王二公書院」,以為紀念,並在書院內教育族中子弟,培育人材,而上水石湖墟本建有「報德祠」供奉周王二人,後因火毀,原址現有巡撫街紀念二人。.

新!!: 清史稿和周有德 · 查看更多 »

周济

周济(),上海人,出生于湖北武汉;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硕士,机械设计及制造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工学博士。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武汉市市长,以及华中理工大学(后与同济医科大学等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2010年6月11日,接替徐匡迪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2013年因在数控、CAD与设计优化方面的贡献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新!!: 清史稿和周济 · 查看更多 »

咸丰帝

清文宗奕(a)(),又稱咸豐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Түгээмэл Элбэг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咸豐」。 咸豐帝乃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誕於北京圆明园澄静斋,养母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20岁登基,於1850年至1861年在位(合共1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葬于定陵(河北遵化市清东陵),享年30岁,庙号文宗(v),谥号簡稱显皇帝(v),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七位皇帝。此外,他亦為清朝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與最後一位儲位密建的皇帝。.

新!!: 清史稿和咸丰帝 · 查看更多 »

和珅

和珅(a;)钮祜祿氏,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原名善保,一作善宝,滿洲正紅旗人,清朝乾隆年間政治家、商人、詩人。官至正一品文華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兼領軍機大臣,乾隆晚期至嘉慶初年權傾天下紀連海著《歷史上的和珅》。 和珅是清朝歷史上的豪商,也是歷史上最貪婪的官員(按年代市值率比較)。 和珅善於打交道,在清朝的外交事務擔任重要職位,連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特使馬戛爾尼也對和珅的外交手法十分讚賞見馬戛爾尼回憶錄中文版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幹,為政清廉,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經歷與成就豐富,故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并將么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並用賄賂、迫害、恐嚇、暴力、綁架等方式籠絡地方勢力、打擊政敵。此外,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舖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成為後世口中權傾天下、富可敵國的“貪官之王”、“貪污之王”。和珅亦同時是18世紀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時期的梅耶·羅斯柴爾德。 以嘉慶帝、監察御史錢灃、大學士劉墉、翰林院编修范衷、軍機大臣王杰、戶部尚書董誥、禮部侍郎朱珪為代表的朝中清議力量,曾多次彈劾和珅,但由於乾隆帝的袒護,和珅均能化險為夷。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駕崩。五日之後,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大清歷朝實錄》《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抄家时发现,在和珅当权的二十多年中,其资产包括二千萬至三千多萬兩白银(其中大部分为其違法工商经营所得,清代規定旗人不得經商,和珅利用內務府包衣奴才,藉公務之便以皇室之名,借勢巧取豪奪,雖說經商,在大清律下仍是貪瀆的犯行)、兼併全國千百万顷的土地以及二一九間房产。在他的保护之下,他的家奴劉全也成了日掷千金的暴发户。和珅所聚敛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擁有的黃金白銀與古玩珍寶,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以一条白綾賜和珅自盡。和珅在被賜死之前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新!!: 清史稿和和珅 · 查看更多 »

和琳

和琳(),滿洲正紅旗人,钮祜祿氏,字希齋,清朝權臣和珅弟。 乾隆时由生员补吏部笔帖式,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驍勇善戰,行事節儉,與顧命大臣福康安有深交。 廓爾喀侵擾後藏,將軍福康安往剿匪,乾隆帝命和琳督辦前藏以東臺站烏拉等事。再下命與鄂輝更番照料糧餉,擢升為工部尚書。和琳上疏陳賊酋拉特納巴都爾悔罪狀,朝廷下詔令福康安受降,偕和琳共同妥籌措善後。未幾,授職鑲白旗漢軍都統。又命和琳偕同孫士毅、惠齡覈辦察木多以西銷算事,仍舊處理西藏事務。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予雲騎尉世職。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授四川總督一職。乾隆六十年(1795年),貴州苗石柳鄧叛亂,擾正大、嗅腦、松桃,湖南苗吳半生、石三保響應其亂事,圍攻永綏,乾隆帝命雲貴總督福康安開往剿匪。和琳時方入京,至卬州,松桃匪已闌入秀山境。和琳聽聞示警馳往,督領參將張志林、都司馬瑜擊走賊匪;其後收復敗賊晏農,進攻礮木山黃陂,通道松桃:受賞雙眼花翎。當時福康安已解正大、嗅腦、松桃之圍,攻石柳鄧於大塘汛,和琳率兵與其會師,遂命參贊軍事;攻克蝦蟇碉、烏龍巖,降七十餘寨,封為一等宣勇伯。復攻下巖碧山,朝廷賞上服貂褂。又以降吳半生之軍功,賞黃帶。龍角碉、鴨保、天星諸寨大捷,加太子太保,賞玄狐端罩。嘉慶元年(1796年),攻克結石岡、廖家冲、連峰諸隘,賞用紫韁。正當福康安逝世,命和琳督辦軍務。當時石三保已就虜獲,石柳鄧尚據平隴。奪尖雲山砲臺,收復乾州,賞三眼花翎。同年八月,進軍圍攻平隴,和琳這時於軍中逝世。晉贈一等公爵,年僅43歲。賜諡號「忠壯」,賜祭葬,命配饗太廟,祀昭忠、賢良等祠,准其家建專祠。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受誅,廷臣論議和琳藉勢邀功,嘉慶帝亦追咎其會剿苗匪,牽制福康安,師出無功,命撤出太廟,毀去其專祠,奪其子豐紳宜綿公爵之位,改襲三等輕車都尉。 和琳有一子豐紳宜綿以及女兒二人,長女嫁與質郡王绵庆為嫡福晉。.

新!!: 清史稿和和琳 · 查看更多 »

和硕特

和碩特()是清代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居乌鲁木齐一带,明朝末年迁徙游牧于安多,主要分佈在安多地區,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合撒兒之後。曾建立统治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国。 合撒兒的七世孫阿克薩噶勒代有兩子,阿魯克特穆爾為內蒙古科爾沁部始祖。次子烏魯克特穆爾居兀良哈地區,與韃靼的呼倫貝爾毗連。瓦剌脫歡太師打敗韃靼後,烏魯克特穆爾前往衛拉特,脫歡稱他们為和碩特,因此得名。他們最遠侵襲至希瓦汗國。 此部有兩人十分著名,咱雅班第達與固始汗。他們是西藏格魯派保護者與西藏實際管理者,直到有駐藏大臣為止。拉藏汗死前,有分管理西藏,罗卜藏丹津作乱后,不再占重要地位(被分为二十一旗外加八旗成为青海蒙古)。蒙古国布尔干省与阿拉善也有他们。他们也是现代青海蒙古一个来源。向清太宗皇太极贡丹书那位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也是此部。到了1949年人口只有二千人。.

新!!: 清史稿和和硕特 · 查看更多 »

和瑛

和瑛(),原名和寧,为道光帝旻宁避讳改名。额勒德特氏,字太葊,蒙古镶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刑部尚書。 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历任四川按察使,四川、安徽、陕西布政使,领侍卫内大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以后八年为西藏办事大臣,对西藏的地形、民俗、物产多有著述。嘉庆五年(1800年)为理藩院侍郎,后为山东巡抚。七年(1802年),因为匿报蝗灾,被罚戍守乌鲁木齐,担任叶尔羌帮办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二十三年(1818年)为上书房总谙达、文颖馆总裁。二月和宁在军机处学习行走,任兵部尚書。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丁巳,罢直军机处,擔任刑部尚書,道光元年(1821年)去世。谥号简勤。著有《西藏赋》《续水经》《藩疆揽要》《回疆通志》。.

新!!: 清史稿和和瑛 · 查看更多 »

和裕皇贵妃

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拜唐阿刘福明女。嘉庆帝颙琰妃。.

新!!: 清史稿和和裕皇贵妃 · 查看更多 »

和春

和春()清末将领,字雨亭,--,满洲正黄旗人。.

新!!: 清史稿和和春 · 查看更多 »

傅山

傅山(),本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更字青主,以字行,号公之它、公它、真山、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明末清初山西阳曲人(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先世居山西大同,后徙于山西忻州。明末清初著名學者,以明遺民自居,於經学、考据、理学、佛学、道教、諸子、漢方、诗法、书画、金石、地理、武术皆有涉獵。有人疑其为《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主要作者。.

新!!: 清史稿和傅山 · 查看更多 »

傅弘烈

傅弘烈(),一作宏烈,字仲謀,號竹君,進賢縣人。清朝韶州府同知、广西巡抚,官至抚蛮灭寇将军。.

新!!: 清史稿和傅弘烈 · 查看更多 »

傅鼐

傅鼐(v,),字閣峰,號爽齋、稻香草堂,富察氏,滿洲鑲白旗,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刑部尚書。曹寅的妹婿。 曾任署理兵部尚書。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庚辰,接替憲德,擔任清朝刑部尚書,后革。由慶復接任。.

新!!: 清史稿和傅鼐 · 查看更多 »

傅恒

傅恒(z;),一作富恒,字春和,富察氏,孝賢純皇后之弟,清朝满洲镶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軍事人物,官至軍機大臣、大學士。諡文忠。 傅恒早年歷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一等忠勇公、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乾隆三十四年,傅恒以经略征缅甸,三路出师,清兵因不適應當地瘴癘之疾,死伤惨重。阿里衮病亡,傅恒本人也染上瘴癘之疾病倒。三月,回京,七月即病逝。乾隆帝親至其府宅祭奠,赐謚“文忠”。子福康安,曾平定臺灣林爽文起事、西藏廓爾喀事變等,封嘉勇郡王。.

新!!: 清史稿和傅恒 · 查看更多 »

傅清

傅清(v,),又作富清,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軍事將領。清初重臣米思翰之孫,李榮保之子,傅恆、孝賢純皇后之兄。 傅清於雍正元年(1723年)授藍翎侍衛。雍正五年(1727年),升三等侍衛。雍正十二年(1734年),任鑾儀衛雲麾使。乾隆元年(1736年),升任鑾儀衛鑾儀使。乾隆五年(1740年),出任直隸天津鎮總兵。乾隆八年(1743年),兼管長蘆鹽政。乾隆九年(1744年),代索拜任駐藏副都統。乾隆十三年(1748年),復任天津鎮總兵。同年,升直隸古北口提督。乾隆十四年(1749年),調任陝西固原提督。同年,西藏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為亂,乾隆帝派傅清與拉布敦為駐藏大臣,前往平亂。乾隆十五年(1750年),傅清與拉布敦將珠爾默特那木札勒誘至通司岡駐藏大臣署,傅清遂揮刀將其斬首。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的餘黨羅卜藏札什率眾向傅清、拉布敦發起攻擊,傅清身負重傷,自知不能幸免,便自刎而死。拉布敦也死於樓下。傅清死後追封為一等伯,諡襄烈。其子孫以一等子世襲。娶康熙第三子允祉子弘暻女。其子富察明仁、富察明义。.

新!!: 清史稿和傅清 · 查看更多 »

傅振邦

傅振邦(),諡剛勇,山東省萊州府昌邑縣(今山東省昌邑縣)人,清朝軍事將領、直隸提督、湖北提督,武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傅振邦 · 查看更多 »

哲憫皇貴妃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佐领翁果图女。約於雍正三年(1725年)成为弘历的侍妾。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八生长子永璜,九年四月生次女。但是,富察氏命运不佳,年紀輕輕就在弘历即位前两个月,即雍正十三年七月初三(1735年8月20日)病死了,死時只有二十來歲。 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弘历追封这位早逝的妾室为哲妃。乾隆十年正月,又以哲妃生育皇长子永璜,追晋为哲悯皇贵妃。金棺暂安于静安庄殡宫,乾隆十七年与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同日入葬裕陵。 F ~.

新!!: 清史稿和哲憫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哈占

哈占(v,),一作哈瞻,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蓝旗人,历任陕西、川陕总督、兵部、礼部尚书等职,参与平定三藩之乱。.

新!!: 清史稿和哈占 · 查看更多 »

哈元生

哈元生,清朝回族大臣,直隶河间府人。 康熙年间入伍,开始做把总。雍正年间为守备。参与平定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乌蒙彝族起义。担任参将。雍正九年(1731年),担任云南提督,之后改任贵州提督,主编《新辟苗疆图志》。十年(1732年),召觐在办理军机处行走,十一月回任贵州。乾隆三年(1738年),哈元生去世。.

新!!: 清史稿和哈元生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新!!: 清史稿和哈萨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哈豐阿 (富察氏)

哈豐阿(z;),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将领,勇號進勇巴圖魯,諡愨勤。.

新!!: 清史稿和哈豐阿 (富察氏) · 查看更多 »

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Таңды Урянхай;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Тагна Урианхай)如今通常只指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属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部分,首府为克孜勒。唐努乌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于外蒙古西北,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西到俄罗斯巴尔瑙尔东南,东到外蒙古库苏古尔泊以东,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狭长盆地。 清朝时的唐努乌梁海不仅包含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的绝大部分,还包含今天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國及外蒙古的库苏古尔省的大部分,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蒙古被編為五旗,由烏里雅蘇臺將軍直接管轄。唐努乌梁海不属于外蒙古(喀爾喀四部),而是不設札薩克的內屬蒙古。 唐努乌梁海地区,早在汉代便有中国人活动痕迹。唐代为都播地,隶属安北都护府管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宋金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代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瓦剌部,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清末,大批俄羅斯移民進入唐努烏梁海。 1911年外蒙古独立後,唐努烏梁海被俄羅斯帝國控制。1913年中俄聲明將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一併劃入“外蒙古自治區域”。1919年一度被中國軍隊收復。1921年,布爾什維克黨在唐努烏梁海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不久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蘇聯承認其為獨立國家。1944年改稱“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併入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现在唐努乌梁海仍然是俄罗斯联邦的一個共和國,隸屬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1948年5月,中華民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華民国领土,但蘇聯方面並未理會。 根据资料称,图瓦人目前占该地人口的82%(2010年人口统计)。图瓦人係蒙古族的一支,明代称烏梁海人,后来迁徙至唐努乌梁海地区,改称为图瓦或土瓦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图瓦人属于突厥人的一支,证据包括图瓦语被公认属于突厥语族而非蒙古语族。唐代屬鐵勒中的都波,受突厥與回紇統治,元代稱禿巴,是林木中百姓。 1992年,苏联解体后,“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通过主权宣言,宣布成为主权国家,并更名为“图瓦共和国”。由于苏联的国家主体俄罗斯联邦没有解体,该国最后仍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名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新!!: 清史稿和唐努乌梁海 · 查看更多 »

唐定奎

唐定奎(),一作定魁,譜名家祥,字俊侯,安徽合肥人,淮軍知名將領。 咸豐年間與四兄唐殿魁辦理團練,後追隨劉銘傳至安慶加入淮軍,隨組「武毅軍」,參與過平太平天國、捻軍、陝甘回變、並派至台灣鳳山駐軍牡丹社事件備戰,累官至福建陸路提督,著有《戍余吟草》,賞賜花翎、黃馬褂。賜號「呼登巴圖魯」、「建威將軍」。 光緒十三年(1887年)病故於江陰。朝廷派人將之歸葬故鄉,諡果介。 T唐 T唐 T唐 D定 T唐 T唐.

新!!: 清史稿和唐定奎 · 查看更多 »

唐岱

唐岱,字昧东,号静岩,清代畫家,隶满洲正白旗。 早年承祖爵,任骁骑参领,從王原祁学画,又師法范寬。后应召入内廷论画法,深受康熙帝賞識,御赐“画状元”。康熙帝曾题唐岱《溪山雪霁图》-- “唐岱笔法老尤劲,鼻祖摩诘追范宽。”乾隆帝在唐岱《千山落照图》畫幅上題寫“位置倪黃中,誰能別彼此”。官至内务府总管。著有《繪事發微》。今瀋陽故宮博物院珍藏《大房選勝圖》和《松鶴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新豐圖》。.

新!!: 清史稿和唐岱 · 查看更多 »

唐仁廉

唐仁廉,湖南东安人,清朝軍事將領。 光绪十年三月十九(1884年4月14日),由直隶通永镇总兵调代廣西提督,仍留原任。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九(1885年7月11日),调任广东陆路提督。.

新!!: 清史稿和唐仁廉 · 查看更多 »

唐炯

唐炯(),字鄂生。貴州遵義人。 唐训方之子。寓居貴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舉人,咸丰六年(1856年)署四川南溪知县。曾镇压李永和、蓝大顺起义。當時石達開敗走貴州,逃往雲南昭通。唐炯以為石達開必進入四川腹地,調用川東鎮總兵唐友耕鎮守大渡河東岸。1862年,因病回成都。光绪元年,丁宝桢督任四川,以唐炯治理盐务。喜收藏,善书法。光绪九年(1883年)官至雲南巡撫。 中法戰爭時因逃往興化,又逃回雲南,被革职定谳斩监候,後遣戍雲南。光绪十三年(1887年),督办云南矿务,前後長達十五年,以机器开采礦物。.

新!!: 清史稿和唐炯 · 查看更多 »

唐鑑 (清朝)

唐鉴(),晚清理学大师,字镜海,生于湖南善化。为曾国藩之师。 唐仲冕之子。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检讨、御史、府、道、臬、藩等地方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召授太常寺卿。 唐鉴为晚清學界巨擘,服膺二程及朱子学,为清末义理学派代表人物。.

新!!: 清史稿和唐鑑 (清朝) · 查看更多 »

唐邦治

唐邦治(),又名均,字子均,原籍丹阳全州厚诚村,后寓居镇江。 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上秀才,後屢試不中。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入江阴南菁书院學習,光绪二十七年毕业,講學於南京学堂,課授经学。宣统三年(1911年)任复旦公学监学。 1914年任職清史館期間,作〈軍機大臣年表〉,首先提出“雍正殺子說”。1928年,赴天津讲学。次年,被聘为《江苏通志》编纂委员。1953年4月去世,葬于京岘山。著有《清皇室四譜》、《历代帝王年表》30卷、《清年表》4卷、《唐藩鎮檢姓韻編》4卷、《帝王庙谥年讳谱》、《王子安秋日登洪府滕王閣宴餞序詳註》1卷等。 T Category:丹陽人.

新!!: 清史稿和唐邦治 · 查看更多 »

唐英 (清朝督陶官)

唐英(),字俊公,號蝸寄居士,遼寧瀋陽(舊奉天)人,隸漢軍正白旗,一說鑲黃旗,清朝雍正和乾隆時期內務府員外郎,供职於養心殿造辦處,為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以其對瓷器製作的卓越貢獻而聞名。唐英在任時期的景德鎮御瓷製品,世稱「唐窯」,是中國歷代瓷器中之珍品。博學的唐英同時也在戲曲、繪畫、篆刻、詩詞等方面具有非凡的成就。.

新!!: 清史稿和唐英 (清朝督陶官) · 查看更多 »

唐殿魁

唐殿魁(),字藎臣,安徽合肥人,淮軍知名將領,在與捻軍於1867年正月十五日湖北安陸尹隆河戰役時戰鬥中彈身亡,諡忠壯。追赠太子少保,世襲騎都尉兼雲騎尉。.

新!!: 清史稿和唐殿魁 · 查看更多 »

唐才常

唐才常(),字伯平,號絨丞,又字佛塵,湖南瀏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與譚嗣同同鄉,同师于欧阳中鹄,并称为“浏阳二杰”,因發動唐才常起義,被張之洞逮捕,斬首。.

新!!: 清史稿和唐才常 · 查看更多 »

唐景崧

唐景崧(),字維卿,中國清朝政治人物,廣西省桂林府灌陽縣人。同治年間以進士入詞林,改吏部主事。中法戰爭期間,請纓南下越南,招撫黑旗軍劉永福,且領軍與法軍激戰有功,歷升道員、布政使,署末代臺灣巡撫。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割讓予日本後,曾出任短暫存在的臺灣民主國大总统。.

新!!: 清史稿和唐景崧 · 查看更多 »

唐景崇

唐景崇(),字春卿。广西灌阳人。晚清翰林、官员。.

新!!: 清史稿和唐景崇 · 查看更多 »

冯子才

冯子才,或名冯子材,字南幹,号萃亭,清军将领,因累官至太子少保,又称冯宫保,谥勇毅。.

新!!: 清史稿和冯子才 · 查看更多 »

冯铨

馮銓(),字伯衡,號鹿菴。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冯铨 · 查看更多 »

冷僧机

冷僧机(),清朝初年的著名大臣,纳喇氏。原是努尔哈赤俘虏的叶赫战俘,天命四年(1619年),被编入正蓝旗。天命十一年(1626年)冷僧机作为家仆,随努尔哈赤的女儿莽古濟下嫁哈达部纳喇氏吴尔古代。天聪七年(1633年)莽古濟的同母哥哥莽古尔泰被圈禁后去世,天聪九年(1635年)莽古濟的哥哥德格類去世,冷僧机向皇太极告密莽古濟意图谋反,皇太极处置了莽古濟,冷僧机被升至正黄旗,加封三等梅勒章京,后为一等侍卫。皇太极死后,冷僧机投靠多爾袞,入关后,加封内大臣,顺治六年(1649年)九月,多爾袞征姜镶,冷僧机与何洛会、刚林、谭泰、范文程等人共理朝政。次年,多尔衮死,不久被削爵,冷僧机被逮捕。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帝将他处死。.

新!!: 清史稿和冷僧机 · 查看更多 »

冒襄

冒襄(),字辟疆,號巢民。如皋(今屬江蘇)人。明末四公子之一。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新!!: 清史稿和冒襄 · 查看更多 »

军机大臣

軍機大臣(v),雅稱為樞密,負責為清朝皇帝「跪受筆錄」提供建議的職務。中國清代中樞職務名稱;該頭銜屬於任務性質,而非定制官銜,無品階可言,擔任者亦無俸祿。.

新!!: 清史稿和军机大臣 · 查看更多 »

凤翔县

凤翔县是中国陕西省宝鸡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陕西省西部,古称雍州,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古称雍县,民间长期流传有凤凰栖生,到唐朝时设凤翔府治雍县,名称被后代沿用。.

新!!: 清史稿和凤翔县 · 查看更多 »

凌廷堪

凌廷堪(),字次仲,號仲子先生,安徽歙縣人。清代經學家、音律學家。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生於海州板浦(今江蘇灌雲縣),六歲喪父,母親王氏變賣首飾供他唸書,後至商店當學徒,仍堅定學習,“工詩及駢散文,兼為長短句”。曾任寧國府學(府治今安徽宣城)教授,研究古代禮制與樂律。究心經史,羨慕江永、戴震之學,並長於考辨,對曆算、古今疆域沿革、職官之異同皆能通達。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受聘於詞典局,參加《四庫全書》修纂。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遊揚州,入扬州词曲局,任分校,受到两淮巡盐御史伊齡阿的賞識,與汪端光、谢溶生、童钰、罗聘、李斗等有往來,开始撰写《元遗山年谱》初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河南巡撫畢沅的幕僚。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受板浦場鹽課大使李汝璜之聘,開館授徒,李汝璜弟李汝珍及中正喬紹僑、喬紹博皆入其門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舉,隔年又中進士,不愿为官,改教職,任宁国府学教授。精於戴震之學,提出“以礼代理”的理念。嘉庆十四年(1809年)卒,年五十三。《清史稿》有傳。 撰有《禮經釋例》十三卷、《燕樂考原》、《校禮堂文集》、《元遺山先生年譜》。.

新!!: 清史稿和凌廷堪 · 查看更多 »

凌曙

凌曙(),字曉樓,一字子昇。清江苏江都人。 最早是香作佣役,不久擔任塾师,結識了包世臣,經包世臣引介,分別問學於阮元、劉逢祿。後入京为阮元校辑《經郛》,開始大量閱覽群书。對《公羊傳》大有見解,以为《春秋》之义存于《公羊》,而《公羊》之学传自董仲舒,並改進徐彥舊疏的缺失。著有《四書典故覈》、《春秋公羊礼疏》、《春秋公羊禮說》、《春秋公羊問答》、《儀禮禮服通釋》、《禮論略鈔》、《春秋繁露注》等書,其中《春秋繁露注》成書於嘉慶二十年(1816年),蕭一山稱《春秋繁露注》發明甚多。凌曙晚年有風疾,精力不逮,僅成《公羊禮疏》。幸有門生陳立繼其志。凌曙的外甥劉文淇也是著名學者。.

新!!: 清史稿和凌曙 · 查看更多 »

啓功

#重定向 启功.

新!!: 清史稿和啓功 · 查看更多 »

允䄉

允䄉(v;),原名胤䄉,清朝康熙帝第十子。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胤䄉生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十一,生母钮祜禄氏是遏必隆女,大姨是康熙皇帝孝昭仁皇后。他是康熙帝成年皇子中除太子胤礽外,出身最高贵者,但是功课不好。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敦郡王,同时胤禛被封为雍亲王,而胤禩、胤禟还是贝勒贝子。因党附胤禩,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被雍正帝革爵圈禁。后被乾隆帝释放,被封为辅国公,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初九,胤䄉病死,享年59岁。以贝子礼安葬,子6人女3人。 敦郡王府位于西城什刹海南官房胡同西口路北,亦称“十王府”,自门牌45号往西一直到西口。.

新!!: 清史稿和允䄉 · 查看更多 »

允礽

允礽(a;),幼名保成,清朝宗室,康熙帝時的废太子。原名胤礽(a),后避其弟雍正帝之諱,改名允礽。允礽是康熙皇帝唯一公布天下中外親自册封禮的皇太子。爾後康熙帝不再公開立太子,恢復舊有祖制以遺詔的形式立太子。.

新!!: 清史稿和允礽 · 查看更多 »

允祁

允祁(v;),原名胤祁,清朝康熙帝的第二十三子。胤祁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十一月廿八,生母是汉人石静嫔,胤祁被封为贝勒。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进封郡王品级。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廿七,胤祁病死,活了72岁,是康熙最后一个离世的皇子。谥号诚,子7人。.

新!!: 清史稿和允祁 · 查看更多 »

允祐

淳度亲王允祐(v;),原名胤祐,清朝康熙帝第七子,后被封为淳親王。 胤祐的母亲是成妃戴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初侍聖祖為嬪。胤祐于康熙十九年七月廿五出生,有殘疾(脚跛)。出生后由惠妃抚养。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四十八年三月晉淳郡王,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晉淳親王,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初二日卒,年五十一歲,謚曰「度」。允祐有7个儿子,他的六子弘暻在其死后袭爵。 允祐府邸旧址位于今公安部大院内。.

新!!: 清史稿和允祐 · 查看更多 »

允祹

履懿亲王允祹(v;),原名胤祹,清朝康熙帝的第十二子。 胤祹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時,生母是定妃萬琉哈氏。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祹被封為贝子。雍正元年被封履郡王,第二年又降为贝子,八年恢复郡王。胤祹自幼被苏麻喇姑撫養,没有參與兄弟皇位的爭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二十四日未時,胤祹病逝,享壽79歲。是康熙諸子中最長壽的,謚號懿,子2人。以乾隆帝之子永珹為嗣孫。.

新!!: 清史稿和允祹 · 查看更多 »

允祺

允祺(v;),恆溫親王,原名胤祺,清朝康熙帝第五子。.

新!!: 清史稿和允祺 · 查看更多 »

允祜

允祜(v;),原名胤祜,清朝康熙帝的第二十二子。 胤祜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二月初三,生母是谨嫔色赫图氏,胤祜被封为贝勒。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廿九,胤祜病死,活了33岁。谥号恭勤,子5人。.

新!!: 清史稿和允祜 · 查看更多 »

允祕

允祕(v;),原名胤祕,清朝和碩諴恪親王,康熙帝的第二十四子。胤祕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五月十六,生母是汉人穆嬪陳氏,这年康熙63岁。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胤祕被封为諴亲王。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二十,胤祕病死,活了58岁。谥号恪。長子弘暢,襲爵遞降為郡王為諴郡王.

新!!: 清史稿和允祕 · 查看更多 »

允祉

允祉(v;),原名胤祉,康熙帝第三子。康熙四十八年晋為诚亲王。其弟雍正帝即位后,改名为允祉。.

新!!: 清史稿和允祉 · 查看更多 »

允禟

允禟(a;),原名胤禟(v),康熙帝第九子,宜妃郭络罗氏之子。胤禟自幼好學,讀書甚多,性聰敏,喜發明,曾親手設計戰車式樣,也十分熱愛外國文化和西學,曾自學外語,首先用拉丁字母轉寫滿文,甚親信當時來華傳教士。胤禟貪污成性是一名人人憎恨的大貪官。.

新!!: 清史稿和允禟 · 查看更多 »

允禧

允禧(v;),原名胤禧,愛新覺羅氏,康熙帝二十一子。 胤禧為熙嬪陳氏所生,康熙五十年正月十一出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從幸塞外。雍正八年,封固山貝子,旋晉封為多羅貝勒。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高宗即位,封多羅慎郡王。能寫一手好字,史载“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徵明”,與鄭板橋等人有往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廿一,薨。胤禧的儿子皆早死,乾隆帝將六子永瑢過繼於他为孙。 《清史稿》有载: 慎靖郡王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康熙五十九年,始从幸塞外。雍正八年二月,封贝子。五月,谕以允禧立志向上,进贝勒。十三年十一月,高宗即位,进慎郡王。允禧诗清秀,尤工画,远希董源,近接文徵明,自署紫琼道人。乾隆二十三年五月,薨,予谥。 二十四年十二月,以皇六子永瑢为之后,封贝勒。三十七年,进封质郡王。五十四年,再进亲王。永瑢亦工画,济美紫琼,兼通天算。五十五年,薨,谥曰庄。子绵庆,袭郡王。绵庆幼聪颖,年十三,侍高宗避暑山庄校射,中三矢,赐黄马褂、三眼孔雀翎。通音律。体孱弱。嘉庆九年,薨,年仅二十六。仁宗深惜之,赐银五千,谥曰恪。子奕绮,袭贝勒。道光五年,坐事,罚俸。十九年,夺爵。二十二年,卒,复其封。子孙循例递降,以镇国公世袭。.

新!!: 清史稿和允禧 · 查看更多 »

允禩

允--(a;),原名胤--(a),雍正命令改名為「阿其那」,康熙帝第八子,母良妃卫氏。.

新!!: 清史稿和允禩 · 查看更多 »

允禵

允禵(a;),满洲爱新觉罗氏,原名胤禎,中研院史語所明清檔案工作室。(a;和胞兄雍正帝胤禛的名字相似),避帝諱改原名為允禵,康熙皇帝第十四子,母亲乌雅氏,雍正帝胞弟,受爵恂勤郡王。 康熙晚年奪嫡時期勢力較大,任大將軍,曾與胤禛競爭儲君之位。雍正帝胤禛即位后夺其兵权,令其留东陵为康熙守灵,避帝名諱改名為允禵。.

新!!: 清史稿和允禵 · 查看更多 »

允禑

允禑(v;),原名胤禑,爱新觉罗氏,清朝康熙帝的第十五子。胤禑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一月廿八,生母是王密嫔。 康熙三十九年时随皇帝出游塞外。雍正四年,封贝勒。受命守景陵。雍正八年,胤禑被封为愉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二月初一,胤禑病死,终年39岁。谥号恪,子5人。。.

新!!: 清史稿和允禑 · 查看更多 »

允禔

允禔(a;),本名胤禔(a)。康熙帝子,母為惠妃那拉氏,其弟雍正帝登基後,因避諱而奉命改「胤」字為「允」,因而官書均書「允禔」。 生於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1672年3月12日)《中國考古集成》第2篇,第1卷,第20期,第928頁「為聖祖仁皇帝玄燁與惠妃納喇氏所生,按照封建禮法稱為庶出。在成年諸子中他年齡最大,生於康熙十一年壬子二月十四日午時,死於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一日卯刻。依固山貝子品級治喪。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為直郡王。允提深受康熙寵愛。」,排行第五,因康熙帝前四子皆夭殤,依規定不序齒,故允禔為康熙實際上的長子。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命允禔為裕親王福全(康熙之兄長)的副將共同抵禦蒙古噶爾丹,因二人不協調,允禔被召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跟從康熙帝征討噶爾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允禔被封為直郡王。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在塞外行圍時太子允礽被廢,允禔十分得意。康熙帝器重允禔,讓他負責監視允礽,從塞外至京城都是由他看守。允禔認為時機已到,便向其父皇進言,要求殺死允礽。此舉引起康熙的反感。後來皇三子允祉告發允禔用蒙古喇嘛魘術廢太子之事,康熙對允禔所作所為極為氣憤,直斥其為“亂臣賊子”。下令奪允禔直郡王爵位,幽禁高牆,嚴加看守。 允禔於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1735年1月7日)逝世,然時間與《中國考古集成》所述出入,享年62歲。雍正帝以固山貝子之禮殯葬。次子弘昉襲爵為鎮國公。 直郡王府旧址,今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前半壁街。.

新!!: 清史稿和允禔 · 查看更多 »

全祖望

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清朝史學家、文學家。浙江鄞縣人。.

新!!: 清史稿和全祖望 · 查看更多 »

八旗

八旗(a)是清朝特有的集军事、生产和行政管理于一体的社会组织,旗下之人称作“旗人”或“八旗子弟”。八旗的雏形来自于明代女真人(满洲人)的射猎小队“牛录”。努尔哈赤将这一制度进行了改善,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依位次,分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色,随后数十年的征战和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吸收了蒙古、汉人等族群而增设蒙古和汉军八旗,形成了一个以满洲为核心、蒙古、汉军为主体的多族群联合的社会集团。 八旗对清兵入關和此后维持政局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征平叛,无役不与,因此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家根本所系”。清廷在施政方面采取旗民分治的政策,在汉地的统治基本上沿用明制,而八旗在行政隶属上则独立于这一体系之外,因此又被称为“国中之国”。八旗子弟“生则入档,壮则当兵”,故以披甲从军为主要职业,此外还可选择出仕,他们在教育、科考、任职、律法等政治、经济领域均享有一定特权。自清中后期,由于八旗人丁的滋生而兵额有限,闲散旗人增多,从而导致了八旗生计问题突显。相对安逸的生活也造成了八旗兵丁逐渐疏于操练,给了湘军等汉人地方武装的崛起的机遇;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用新式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统治者尝试对八旗进行改制以适应时局,但都收效甚微,无法阻止清朝和八旗走向衰败。 民国初年,八旗衙门因《清室优待条件》获得保留部分职能。1938年,随着最后一支八旗组织新疆锡伯旗营被改编为县治,八旗正式成为历史。.

新!!: 清史稿和八旗 · 查看更多 »

关天培

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人。鸦片战争中的清軍名将。.

新!!: 清史稿和关天培 · 查看更多 »

兆惠

兆惠(p,),字和甫,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乾隆时将领,封定边将军、一等武毅谋勇公。.

新!!: 清史稿和兆惠 · 查看更多 »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新!!: 清史稿和光绪 · 查看更多 »

光绪帝

清德宗載湉(a)(),又稱光緒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巴达古尔特托尔汗」(Бадаргуулт төр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光緒」。 光緒帝乃醇贤亲王奕譞次子以及道光帝之孙,以三歲沖齡,過繼給咸丰帝,在位三十四年,於1875年2月25日至1908年11月14日在位。他在幼年時由慈安太后及慈禧太后兩宮聽政,历经甲午战争和戊戌變法。 1898年戊戌變法失败后,他被慈禧太后禁闭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慈禧死之前一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死於砒霜毒,死后庙号德宗(v),谥号景皇帝(v),葬于崇陵。他是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兵入關以來的第九位皇帝。.

新!!: 清史稿和光绪帝 · 查看更多 »

克什克腾部

克什克腾部()(Kesigten)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又译称克失旦、克失探、克锡克腾,克什克腾词源元朝蒙古大汗护卫—客失克田、怯薛歹。 16世纪初,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其子阿赤赖台吉统辖克什克腾部。16世纪中期以后,牧地在明朝蓟州镇边外两千五百多里处。1634年,林丹汗败于皇太极,阿赤赖台吉后裔索诺木率部降附皇太极。清代以后编为一扎萨克旗,属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有克什克腾旗。 Category:克什克腾旗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新!!: 清史稿和克什克腾部 · 查看更多 »

勝保

勝保(),字克齋,蘇完瓜爾佳氏,滿洲鑲白旗人,清末重要将领。.

新!!: 清史稿和勝保 · 查看更多 »

勒伯勒東

勒伯勒東(Albert-Édouard Le Brethon de Caligny,),法國人,初爲法國海軍參將。1861年(咸豐十一年),來到上海。當時太平軍佔據寧波,英法兩國不支持太平天國,決定組軍協助清兵,並派勒伯勒東乘船泊於三江口。1862年(同治元年),參與清軍攻克寧波城。他協助常勝軍訓練新入伍的中國士兵。六月,法國駐寧波海軍司令勒伯勒東,募兵1,500人就任常捷軍統領。1863年,權授浙江總兵,受巡撫、寧波道節度。上虞太平軍進犯泗門、馬渚時,勒伯勒東領軍在餘姚迎戰,1863年1月17日在紹興受傷致死。清廷以法軍參將法爾第福爲江蘇副將,接領常捷軍。.

新!!: 清史稿和勒伯勒東 · 查看更多 »

勒保

勒保(v,),字宜轩,费莫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官员、工部尚書、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新!!: 清史稿和勒保 · 查看更多 »

国兴街道

国兴街道是中国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的一个街道。 国兴街道是原振东区所撤消的白龙乡的一部分。 现辖4个社区:巴伦社区、攀丹社区、米铺社区、道客社区。.

新!!: 清史稿和国兴街道 · 查看更多 »

图鲁什

图鲁什(v;?-1634年),伊尔根觉罗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舒舒觉罗氏),世居叶赫,满洲镶黄旗人。图鲁什历任佐领、参领、前锋统领等职,先后从征北京、锦州、大凌河、察哈尔、大同等地,皆有战功。在大同之役,图鲁什腹部中箭,仍旧力战,最后伤重而死。赐号硕翁科罗巴图鲁,赠三等子,谥忠宣。 图鲁什在后金军中多司侦查之职,每战必为先锋,与劳萨并享“骁勇冠军”之称,史书评价,“事太祖创业复佐太宗从征伐而战死者,劳萨、图鲁什功最高。”.

新!!: 清史稿和图鲁什 · 查看更多 »

图赖

图赖(z;),是清朝初年满洲名将,瓜尔佳氏,费英东第七子,滿清開國功臣,图赖曾欲立肃亲王豪格為皇帝,故死后一度被削爵,顺治帝亲政后,为他加谥号昭勋,立碑纪绩。雍正帝追封图赖一等雄勇公。.

新!!: 清史稿和图赖 · 查看更多 »

四子部落

四子部落(Drben keked ayima),是清朝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5世孙诺延泰时,在呼伦贝尔及以北一带游牧,据说其有四子分牧而居,遂被称为四子部落。清太宗天聪年间,四子部落相继降清,崇德初年,编为一扎萨克旗。和茂明安部、乌喇特部从呼伦贝尔移至归化城土默特东北,属乌兰察布盟。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有四子王旗。.

新!!: 清史稿和四子部落 · 查看更多 »

倭仁

倭仁(v,),字艮峰,烏齊格里氏,蒙古正紅旗人,清末保守派儒家學者的代表。.

新!!: 清史稿和倭仁 · 查看更多 »

噶盖

噶盖(a;),《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噶盖扎尔固齐,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红旗人,清太祖努尔哈赤赐号“扎尔固齐”(a)。噶盖曾与额尔德尼共同初创满文。不久,因卷入孟格布禄密谋刺杀清太祖一事获罪而死。.

新!!: 清史稿和噶盖 · 查看更多 »

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极(z,),爱新觉罗氏,,是后金的第二代大汗和清朝开国皇帝,1626年10月20日至1643年9月21日在位,年号天聪(后金大汗时)、崇德(大清皇帝时),廟號太宗(v),谥号簡作文皇帝(v)。 皇太极早年译名不定,或作“黄台吉”、「洪太極」、“洪太主”、“洪佗始”等,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尊为清太祖)第八子,在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当时后金的实际统治区域为现中国东北大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持續增强兵力,为后来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皇太极除了发展实力之外,也不断发兵入侵明朝。1636年,远征蒙古的察哈尔部,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天賜聰慧」的可汗,即「天聰」義譯)。同年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在沈阳称帝,正式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又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定满语为国语。仿汉制(重用漢人范文程),立百官。此后又以朝鲜国拒绝朝贺为由,大举南下侵略朝鲜,迫其臣服,将明朝在清朝后方的这一个重要盟友势力铲除。 1643年,皇太极逝世。其弟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夺皇位,最终由第九子福临(顺治帝)继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

新!!: 清史稿和皇太極 · 查看更多 »

石琳

石琳(),中國清朝官員,於1689年8月19日-1702年12月17日期間,奉旨接替吳興祚擔任廣東廣西總督。全名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的該官職,是兼轄廣西地區的廣東、廣西兩省之最高統治者,亦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新!!: 清史稿和石琳 · 查看更多 »

石清吉

石清吉(),字祥瑞,直隶沙河县人。清朝军事将领。同武进士出身。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式三甲武进士,授官藍翎侍衛。咸丰初年,出为湖北郧阳镇守备,从大军剿黄陂、崇阳、应城,累升参将。与太平军征战多年,功勋卓著,以战功赐号幹勇巴图鲁,擢总兵,加提督衔。多隆阿督师前往陕西后,石清吉统领五千人在庐州留守。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捻军联合袭扰豫、楚之交,石清吉前往湖北救援,在孝感、黄冈屯兵。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陈得才、马融和合并进攻蕲水,围困清军副都统富森保於关口。石清吉率军驰援,天下大雾,敌人数万云集。石清吉进至药山,敌军渡河,抄其后路,重重包围,石清吉自辰时血战至午时,身被九创,殒於战阵。副将江星南、谷明发,游击曾占彪、段会元皆战死。事闻,朝廷下诏按照提督阵亡例赐恤,入祀京师昭忠祠,赠骑都尉世职,谥威毅,并建专祠祭祀。《清史稿》有传。.

新!!: 清史稿和石清吉 · 查看更多 »

石承藻

石承藻,字黼庭,湖南湘潭人,清朝官員、探花。 父石养源,官至洛川知县。嘉慶十三年(1808年)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五年(1810年),任山西鄉試主考官,提拔祁隽藻、葛天柱等。迁御史,巡视南城,改给事中,以敢言聞名。以母丧,歸鄉守孝。嘉慶年間參修《全唐文》。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湘潭爆發土客械斗,“闭城罢市,械斗兼旬,人心汹汹,几激大变”,侍郎周系英与巡抚吴邦庆互劾。周系英之子周汝桢曾致书承藻,被吴邦庆發現,因此牽連罷官,卒於鄉。有《桐叶山房诗草》。.

新!!: 清史稿和石承藻 · 查看更多 »

玫贵妃

#重定向 玟贵妃.

新!!: 清史稿和玫贵妃 · 查看更多 »

瞿鸿禨

瞿鸿禨(),字子玖,号止庵,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人,清末大臣。.

新!!: 清史稿和瞿鸿禨 · 查看更多 »

玉麟

玉麟(v,),哈達納喇氏,字子振,號研農,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员。.

新!!: 清史稿和玉麟 · 查看更多 »

王台

王台(),本名万(z),那拉氏,塔山左卫都督克什纳长子彻彻穆之子,哈达部长王忠之侄,又称“万汗”(z)。.

新!!: 清史稿和王台 · 查看更多 »

王又曾

王又曾(),是一名台灣通緝犯(因死亡已取消通緝),籍貫湖南長沙,曾是台灣力霸企業集團的董事長、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榮譽理事長。曾陸續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及總統府國策顧問。因涉有掏空、背信、洗錢、內線交易等經濟犯罪,被國民黨開除黨籍,並辭掉總統府國策顧問,逃亡美國。是台灣「十大通緝經濟罪犯要犯」之一。 2016年5月29日在美國遭遇連環追撞車禍身亡,當時王又曾搭乘妻子王金世英開的車,於美國10號州際公路陷入5輛車連環追撞的車禍中,當場死亡。.

新!!: 清史稿和王又曾 · 查看更多 »

王士俊 (康熙進士)

王士俊,贵州福泉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進士,三甲五十五名,官許州知州,累升河南巡撫,乾隆年間任四川巡撫。著有《閑家編》。.

新!!: 清史稿和王士俊 (康熙進士) · 查看更多 »

王夫之

王夫之(,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清初大儒。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新!!: 清史稿和王夫之 · 查看更多 »

王峻 (清朝)

王峻(),字艮齋、次山,清朝政治人物,江南蘇州府常熟縣(今江蘇省常熟市)人。王應祥之孫、王志學之子。 早年與同鄉宋君玉一同求學于陳祖范,並稱“王宋”。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進士。雍正五年,授翰林院編修。擔任浙江、貴州、雲南鄉試官。乾隆初年,改江西道監察御史,彈劾左都御史彭維新矯詐苛鄙。因母喪丁憂離職,主講安定、雲龍、紫陽書院。并校訂《水經廣注》。有子王禮、王本智。.

新!!: 清史稿和王峻 (清朝) · 查看更多 »

王之鼎 (清朝)

王之鼎,直隸顺天府大兴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顺治四年,登进士,官至山西祁县知县。.

新!!: 清史稿和王之鼎 (清朝) · 查看更多 »

王亶望

王亶望,山西臨汾人。 江蘇巡撫王師之子。早年為舉人。因捐资获得知县职务,授官云南武定知府。乾隆三十九年,轉任甘肅布政使。乾隆四十二年,升為浙江巡撫,因上报旱灾有功,擢升为陕甘总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大学士阿桂赴浙江勘察海塘工程時,弹劾杭嘉湖道王燧和嘉兴知府陈虞盛贪浮,牽連到王亶望。阿桂前往甘肅鎮壓河州回民苏四十三之乱時發現天下大雨,並無旱象。乾隆帝派侍郎楊魁到浙江會同巡撫陳輝祖嚴審王亶望。乾隆四十六年王亶望被斩,下令勒尔谨自裁,王廷赞處以绞刑,没收亶望财产折合白银300万两,史稱甘肃冒赈案。.

新!!: 清史稿和王亶望 · 查看更多 »

王仁堪

王仁堪(),字可庄、忍庵,号公定,福建福州府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末狀元,政治人物。为福州最后一名状元。.

新!!: 清史稿和王仁堪 · 查看更多 »

王弘祚

王弘祚(),字懋自,號玉銘。明末清初政治人物,雲南保山人。 明崇禎三年(1630年)舉人出身。官至戶部郎中。明亡後降清,任山西按察使司僉事。累擢戶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康熙三年(1664年)任刑部尚書,八年(1669年)改兵部尚書。康熙十三年(1674年)卒。.

新!!: 清史稿和王弘祚 · 查看更多 »

王德榜

王德榜(),字朗青,祖籍廣東東莞石排鎮埔心村, 生於湖南江華縣。 父經商湖南,生於湖南江華縣,早年參加湘軍,追隨左宗棠開墾新疆。 1884年中法戰爭時調往廣西,募新兵八營,號稱定邊軍。與馮子材同造1885年二月鎮南關大戰勝利,成為民族英雄;卻因李鴻章與左政爭被牽連,官途遭到李鴻章壓抑近二年,直到1887年底累官補貴州布政使,建功未升職任京高官,逝於任內。.

新!!: 清史稿和王德榜 · 查看更多 »

王念孙

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江蘇高郵州(今高郵市)人。清代學者、音韵学家、官員,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给事中,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

新!!: 清史稿和王念孙 · 查看更多 »

王命岳

王命岳(),字伯咨,號耻古,福建晋江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改庶吉士。未散館,特改工科给事中。历戶、兵、刑科給事中。康熙六年(1667年)逝世。王命岳著有《耻躬堂文集》20卷、《周易杂卦牖中天》、《读诗牖中天》等。.

新!!: 清史稿和王命岳 · 查看更多 »

王国维

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浙江杭州府海宁人,国学大师。 王國維與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領域成就卓--。甲骨四堂之一。王國維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陳寅恪認為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新!!: 清史稿和王国维 · 查看更多 »

王珍

王珍(),字雄樵,中國清朝官員,山西長治人。王珍臺灣知府任內因縱容兒子橫徵暴斂,引爆了朱一貴事件,後卒於任內。.

新!!: 清史稿和王珍 · 查看更多 »

王筠 (清朝文字學家)

王筠(),字貫山,號菉友,山東省安丘縣人。 其父王馭超,乾隆丙午舉人,輯有《海岱史略》。王筠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出生,道光元年(1820年)舉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國史館謄錄議敘選山西鄉甯知縣,並曾權知曲沃、徐溝二縣。少喜篆籀,深研《說文解字》,與許翰、何紹基、陳慶鏞、陳奐等切磋文字,是「說文四大家」之一。著書50多種。歿於咸豐四年(1854年)。 王筠所著《說文句讀》,折衷段玉裁、桂馥之說,「垂三十年。其獨辟門徑,折衷一是,不依傍人,論者以為許氏之功臣,段、桂之勁敵」,另著有《說文釋例》、《說文擊傳校錄》、《文字蒙求》及《菉友蛾術編》等。 同治四年(1865年)王筠之子王彥侗表上《說文釋例》、《說文句讀》二書,太子太傅潘祖蔭閱畢,跋其書後,推崇備極。史學家柯劭忞將《說文釋例》、《說文句讀》等收入《續四庫全書》中。.

新!!: 清史稿和王筠 (清朝文字學家) · 查看更多 »

王翊 (明朝)

王翊(),字完勳,號篤庵,餘姚人,為明末浙東抗清人物。拜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新!!: 清史稿和王翊 (明朝) · 查看更多 »

王熙 (順治進士)

王熙(),字子雍,一字胥廷,號慕齋。明末清初順天府宛平縣(今北京市城區)人。清初重臣。 王熙為清禮部尚書王崇簡之子。於順治四年(1647年)中式丁亥科三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累遷右春坊諭德。召直南苑。顺治十五年,擢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顺治十八年,受命撰写遗诏。康熙时命专管密本,为汉臣与闻军机之始。累遷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康熙二十一年,拜保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康熙四十年,詔許致仕,晉少傅。諡文靖。雍正中,入祀贤良祠。有《王文靖集》。《清史稿》有傳。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称之“宛平相国”。.

新!!: 清史稿和王熙 (順治進士) · 查看更多 »

王鍾翰

王鍾翰,湖南省東安縣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教授。王鍾翰於1934年—1940年在燕京大學就讀本科及碩士研究生,師從鄧之誠和洪業(洪煨莲)。 王鍾翰是中国著名的清史学家,主要論文有《清世宗夺嫡考实》、《胤祯西征纪实》、《满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皇太极时代满族向封建制的过渡》等。后結集出版《清史雜考》、《清史新考》、《清史续考》、《清史余考》、《清史補考》五部論文集。又輯錄了《朝鲜李朝实录中之女真史料选编》,獨力校注《清史列傳》、校訂《清鑒易知錄》、校讀《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參與點校《清史稿》、主编《中国民族史》。 W王 W王 W王 Z鍾 Category: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新!!: 清史稿和王鍾翰 · 查看更多 »

王鳴盛

王鳴盛(),字鳳喈,號禮堂、西庄,晚號西沚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清代官員。 早年求學詩於長洲沈德潛,後又從於惠棟問經義。精研經學、史學、小學、目錄學等,乾隆十九年(1754年)榜眼,歷任翰林院編修。在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途中纳一小妾,被御史罗典彈劾,左遷光祿寺卿,後辭官不仕。鳴盛堅持反對孔子的“春秋筆法”,對他所認為的前人對於歷史的扭曲之處,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朱熹的通鉴纲目》,皆以史實予以駁斥。他主張:「經以明道,以求道者不必空執義理求之也。但當正文字,辨音讀,釋訓詁,通傳注,則義理自見,而道在其中矣」。李慈铭赞其“议论淹通,多足决古之疑”,著有《十七史商榷》。 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與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合稱“清代史學三大名著”。.

新!!: 清史稿和王鳴盛 · 查看更多 »

王鸿绪

王鴻緒(),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鴻緒。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橫云山人,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清朝史學家。 出於官宦之家,父王廣心,王頊齡之弟。康熙十二年(1673年)一甲第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康熙十四年(1675年)主持顺天乡试,充日讲起居注官,不久升赞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转侍读,任《明史》总裁官,撰寫列传。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充会试总裁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擢左都御史。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服父丧期满返京,遭左都御史郭琇弹劾其与高士奇“互相勾结,表里为奸,植党营私,招权纳贿,蒙蔽视听,扰乱朝政”,又收受嘉定知县贿赂银五百兩。康熙鑑於前朝黨禍,不願擴大事端,此事不了了之。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因大學士王熙、張玉書的推薦,康熙帝以《明史》「自開局纂修以來,歲久未告竣,事預期速,蕆宜專責成」,責成王鴻緒開始編修《明史》。康熙四十一年,《明史》列傳剛脫稿,尚未訂正,萬斯同即逝於王鴻緒寓所,《明史》的編纂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参与纂修《佩文韵府》。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王鴻緒被免職,以原官解任回籍,他私下帶走史稿,經五年的刪改潤筆,於康熙五十二年史稿撰筆初成,次年進呈。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十七日,王鴻緒進呈明史稿310卷,體例均備,七月十八日內閣將之交明史館收藏。不久王鴻緒將明史稿刻為己作,此即《橫雲山人明史稿》,不具萬斯同之名。同年八月十五日,王鴻緒即卒於张堰镇家。明史的第二次修稿至此終點。 王鸿绪工书法,“奄有魏晋以来诸家之长,挥毫落纸,人争藏弆”。兼通医学,有医著《王鸿绪外科》。著有《横云山人集》27卷。《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王鸿绪 · 查看更多 »

王鼎 (清朝)

王鼎(),字定九,號省厓,陝西同州府蒲城縣(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人,清朝大臣。.

新!!: 清史稿和王鼎 (清朝) · 查看更多 »

王錫朋

王錫朋(),字樵傭,清朝順天府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縣)人,清朝軍事人物。.

新!!: 清史稿和王錫朋 · 查看更多 »

王郡

王郡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陝西。1727年(雍正5年)奉旨調任前往台灣,接任陳倫炯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最高軍事首長。1733年,平臺灣中部大甲西社事件與南部吳福生事件,平調福建水師提督。.

新!!: 清史稿和王郡 · 查看更多 »

王闿运

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榜名開運,派名世求,字壬秋、壬父,齋名湘绮樓。湖南湘潭人,出生于长沙。.

新!!: 清史稿和王闿运 · 查看更多 »

王肇谦

王肇谦,河北深泽人,是一名清朝政治人物。 王肇谦曾于咸丰四年(1854年)接替金崇任漳州府知府一职,咸丰六年(1856年)由耿日椿接任。.

新!!: 清史稿和王肇谦 · 查看更多 »

王苹

王苹(),中国江苏省江宁县人,回族,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

新!!: 清史稿和王苹 · 查看更多 »

王掞

王掞(),中國清朝官員,字藻儒,江南太倉縣(今太倉市)人,祖籍山東莘縣,明首輔王錫爵曾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新!!: 清史稿和王掞 · 查看更多 »

王恩荣

王恩荣(),自称是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魏侍御中散王桥的孙女,尚书令、镇东大将军、中山宣王王叡的女儿,封晋阳县君《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假节龙骧将军豫州刺史李简子墓志铭」君讳蕤,字延宾,陇西郡狄道县都乡和风里人也。弱冠侍御」中散符玺郎中,转监御令,拜步兵校尉,出为东郡太守,迁大」司农少卿。春秋卌二,以正始二年太岁在乙酉十一月戊辰」朔九日丙子薨于洛阳之城东里。诏赠假节龙骧将军,豫」州刺史,谥曰简。其年十二月廿四日庚申窆于覆舟之北原,」祔葬季父司空文穆公神茔之左。其辞曰:」胄延业祉,名族唯李,本系高阳,分命伊土。末叶弥昌,英贤代 」起,克诞若人,令问不己。龆年播淑,绮岁流风,清衿外朗,识韵」内融。尔既从政,声实 兼隆,逸辔方骋,夷路兀穷。同位且来,日」月流遽,垄首烟凝,松关栖雾。幽埏一晦,泉庭 不曙,身灭黄庐,」芳题篆素。」亡祖宝,字怀素,仪同三司炖煌宣公。夫人金城杨氏。父禕,」前军长史。亡父承,字伯业,雍州刺史沽臧穆侯。夫人太」原王氏。父慧龙,荆州刺史长社穆侯。君夫人太原王氏,讳」恩荣,封晋阳县君。合葬君墓。父洛成,太宰中山宣王。」君八男,四女。。.

新!!: 清史稿和王恩荣 · 查看更多 »

王恕 (康熙進士)

王恕,字中安,四川铜梁人。中國清朝官員。 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改庶吉士。雍正元年(1723年),因吏部员外郎缺员,王恕以庶吉士拣补,不久迁郎中。考选广西道監察御史,转兵科给事中。之後出任江南江安粮道,再迁广东布政使。乾隆五年(1740年)任福建巡撫。 子汝璧,字镇之。乾隆三十一年进士。.

新!!: 清史稿和王恕 (康熙進士) · 查看更多 »

王来咸

王来咸,字征南,,浙江鄞县人,清朝拳法家。先祖居奉化,至祖父一代开始住在鄞县。王来咸师从单思南學習内家拳。 王来咸为人机警,不露圭角,非遇甚困不發。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暈穴、啞穴,一切如銅人圖法。有惡少侮之,為所擊,數日不溺,謝過,乃得如故。牧童竊學其法,擊伴侶,立死。視之,曰:「此暈穴。」不久果甦。任俠,嘗為人報仇,有致金以讎其弟者,絕之,曰:「此以禽獸待我也!」 明末曾入伍,官至把总。從錢肅樂起兵于浙東,事敗,隱居於家。慕其藝者,多通殷勤,皆不顧。鋤地擔糞,安於食貧。未嘗讀書,與士大夫談論蘊藉,无有丝毫粗俗。黃宗羲與之遊,同入天童,僧少焰有膂力,四五人不能掣其手,稍近來咸,蹶然負痛。來咸嘗曰:「今人以內家無可炫耀,於是以外家羼之,此學行衰矣!」因為宗羲論述其學源流。 康熙八年,卒,年五十三岁。 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师从其学武,演其說為《内家拳法》一卷,黄百家之后再無所傳。.

新!!: 清史稿和王来咸 · 查看更多 »

王杰 (清朝)

王杰(),字伟人,号惺园,一号葆醇。陕西韓城縣人。清朝乾隆后期名臣。 王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状元。历任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右都御史、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次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嘉庆十年(1805年),王杰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端”。.

新!!: 清史稿和王杰 (清朝) · 查看更多 »

王杲

王杲(),富察氏,系出建州女真。明嘉靖年间起任建州右卫都指挥使。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外曾祖父(一說外祖父)。另有一说王杲和努尔哈赤无血缘关系。.

新!!: 清史稿和王杲 · 查看更多 »

王樹枏

王樹枏(),字晉卿,晚號陶廬老人。直隸新城县(今河北省高碑店市)人。時人將其與陳三立以“南陳北王”並稱。.

新!!: 清史稿和王樹枏 · 查看更多 »

王澍 (书法家)

王澍(),字若林,号虚舟,江南金坛人,清代进士,以书法闻名。 王澍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进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累迁户科给事中。雍正初年,改吏部员外郎。二年後告归,专注书法,名扬海内。四种书体皆善,特别致力於唐欧阳询、褚遂良两家。内阁学士翁方纲称其“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

新!!: 清史稿和王澍 (书法家) · 查看更多 »

王有宏

王有宏(),字金波,直隸天津人,清朝軍事將領。.

新!!: 清史稿和王有宏 · 查看更多 »

王昶 (清朝)

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又号蘭泉。江苏青浦(今屬上海市)人。清朝政治人物、学者。.

新!!: 清史稿和王昶 (清朝) · 查看更多 »

王文韶

王文韶(),字夔石,号耕娱、赓虞,晚号退圃,谥文勤。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今杭州市下城區)人。晚清重臣,洋务派中坚之一。历仕咸同光三朝,官运亨通,权倾一时,但为人圆滑,明於趋避,有“琉璃蛋”之称。.

新!!: 清史稿和王文韶 · 查看更多 »

王文雄

王文雄(),字叔師,賜號法佛禮巴圖魯,貴州玉屏人,清朝軍事將領。.

新!!: 清史稿和王文雄 · 查看更多 »

王文治

王文治(),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清朝翰林、詩人、書法家。.

新!!: 清史稿和王文治 · 查看更多 »

王时敏

王時敏(),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南直隸太倉縣(今江蘇太倉市)人,祖籍山東莘縣,明末清初重要画家。萬曆首輔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崇禎初年廕官為太常寺少卿,入清後不仕。 王時敏擅畫山水,少时学董其昌,并臨摹家藏宋元名作,以黄公望爲宗,笔墨含蓄,浑厚清逸,唯構圖略少變化。王時敏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對清代畫壇影響很大。他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加上恽寿平和吴历,合称“清六家”。王翬、吴历皆出其门下,孙王原祁亦得其指授。.

新!!: 清史稿和王时敏 · 查看更多 »

王懿德 (道光進士)

王懿德(,即嘉慶三年-咸豐十一年),字紹甫,河南開封府祥符人。清朝官員。 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再遷郎中。出守湖北襄陽,擢觀察山東兗沂曹濟道。歷山東鹽使、浙江按察使,調山東按察使。三十年,擢陝西布政使。 咸豐元年(1851年),護理陝西巡撫,奏請豁免百姓積年所欠常平倉糧八萬餘石,擢福建巡撫。二年,兼署閩浙總督。三年,福建會黨四起,海澄、同安、厦門、安溪、仙遊相繼失陷。王懿德令參將李煌、都司顧飛熊破賊,收復尤溪縣城。水師提督施得高、金門鎮總兵孫鼎鼇又於金門破賊。厦門、仙遊皆復。四年,實授閩浙總督。七年,太平軍自江西入境,陷光澤、汀州,但不久又被清軍先後收復。王懿德遣福建總兵饒廷選進援浙江、江西。八年,太平軍再從江西入境,陷浦城、松溪、政和等縣,邵武、光澤、連城亦被擾。周天培軍赴援福建,迫太平軍退回江西,清軍收復福建各地。十年,以病乞致仕。十一年,卒,諡靖毅。.

新!!: 清史稿和王懿德 (道光進士) · 查看更多 »

王懿修

王懿修(),字仲美,安徽青阳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王懿修 · 查看更多 »

王懿荣

王懿榮(),字正孺,號廉生,山東福山縣(今煙臺市福山区)人。晚清翰林,曾三任國子監祭酒。八國聯軍之役拜京師順天團練大臣,不願投降洋人,自殺殉國。追贈侍郎、榮祿大夫,諡文敏。王懿榮精通金石學,被普遍認為是甲骨文的最早發現者。.

新!!: 清史稿和王懿荣 · 查看更多 »

王懋竑

王懋竑(),字予中,号白田,江苏宝应县人。 王懋竑为王式丹之侄。生于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年),少從叔父式丹學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鄉試中舉,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成戊戌科進士,授官安慶府教授。精研朱熹之學,錢穆說他的成就“主要在考据与注释之两者。”虽所得甚丰,然“自有一限量”。卒于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

新!!: 清史稿和王懋竑 · 查看更多 »

王拯

王拯(),字定甫,一字少鹤,号忏甫、忏庵,别署龙壁山人,清朝诗人、书画家、官员、学者,广西(今属柳州市)马平人,是“桐城派”在广西的重要代表人物,“岭西五大家”之一。.

新!!: 清史稿和王拯 · 查看更多 »

玛尔噶朗

#重定向 馬爾吉蘭.

新!!: 清史稿和玛尔噶朗 · 查看更多 »

班布爾善

班布爾善(),滿洲愛新覺羅氏,為人足智多謀。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六子慤厚輔國公塔拜第四子。 崇德四年(1639年),襲三等奉國將軍。順治元年(1644年),以功晉封為二等奉國將軍。順治四年(1647年),晉封為一等奉國將軍。順治六年(1649年),晉封為三等鎮國將軍。順治八年(1651年),再晉封為輔國公。 康熙六年(1667年),班布爾善在輔政大臣索尼死後,以領侍衛內大臣拜秘書院大學士,諂事鰲拜,與他結黨營私,凡事即私下定議,然後施行。康熙八年(1669年),清聖祖以鰲拜結黨專擅,不思悛改,下詔數其罪行,命議政王等將鰲拜逮捕治罪。班布爾善亦受牽連,議政王大臣等劾奏班布爾善二十一條大罪,因定罪以絞刑處死,子孫皆被廢黜宗室資格。.

新!!: 清史稿和班布爾善 · 查看更多 »

班第

班第(;),博爾濟吉特氏,蒙古鑲黃旗人,清朝官員。 官學生出身,歷任內閣學士、兵部侍郎、湖廣總督、兵部尚書。雍正至乾隆年間,三度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乾隆十一年,署山西巡撫。十五年,補拉布敦之缺任駐藏大臣。十七年,轉西寧辦事大臣。十八年,奉旨接替阿里袞署兩廣總督。1755年为定边将军,领兵西征准噶尔。定邊左副將軍阿睦尔撒纳反叛后,班第在撤出伊犁时被准噶尔叛军包围,自刎殉国,諡義烈。.

新!!: 清史稿和班第 · 查看更多 »

琦善

善(a;魏秀梅:《琦善在豫魯的政績,1814-1829》,载《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上)),字靜庵,博爾濟吉特氏,满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員。.

新!!: 清史稿和琦善 · 查看更多 »

琉球国

琉球国(),又稱琉球王國,是琉球历史上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两个朝代的统称和共有国号,也包括早期三山时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作为其共同的对外自称)。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臺灣和九州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朝贡,遭日本薩摩藩入侵後也向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諸島外部勢力的入侵,特別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後,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內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871年,日本在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為琉球藩。1879年3月11日,日本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編入鹿兒島縣;同年,以琉球之地設置沖繩縣。.

新!!: 清史稿和琉球国 · 查看更多 »

硕塞

硕塞(a;),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生母为侧妃叶赫那拉氏。.

新!!: 清史稿和硕塞 · 查看更多 »

祁班孫

祁班孫(),字奕喜、小字季郎,浙江山陰人。 南京巡按祁彪佳次子,祁理孫之弟,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浙,彪佳於蓮花池內自殺殉節。班孫次六,人稱六公子,“穎悟絕倫”,詩文清麗,不假雕飾。善劍術,與反清人士有往來,康熙元年(1662年)魏阱、錢瞻百、錢纘曾、潘廷聰等被殺於杭州,祁班孫、李兼汝、錢氏三兄弟等百餘人戌寧古塔,史稱通海案。班孫在寧古塔教優兒十六人,將江浙一帶的戲曲傳至北地,並築有“漠北書齋”。撰有《唐宋八家文鈔》、《東行風俗記》、《自怡堂集》、《紫芝軒集》。 康熙四年,祁班孙从宁古塔遁归。一年后为逃避清廷追捕,落发为僧,号昼林运大师,仍“喜议论古今,不谈佛法,每及先朝,则掩面哭”。康熙九年,主持毗陵祥符寺,后隐居芙蓉湖。康熙十一年与来访的其兄祁理孙酬唱,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去世,时年42岁。整理遗物时发现要求合葬的遗言和所著《东行风俗记》和《紫芝轩集》,才知道是山阴的祁六公子,得以返葬故乡。.

新!!: 清史稿和祁班孫 · 查看更多 »

祁韵士

祁韵士(),字鹤皋,又字谐庭,号筠禄,晚号访山,山西寿阳人。 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从小入家塾读书,喜史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为贡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国史馆编修官、右春坊右中允、户部主事等职。嘉庆六年(1801年)调任宝泉局监督。嘉庆九年(1804年),宝泉局库亏铜案发,穆彰阿示意监督阿伦查庫,查出亏铜七十万斤,入狱,发配伊犁。主编《西陲总统事略》12卷。嘉庆二十年(1815年)卒。有子祁隽藻、祁宿藻。.

新!!: 清史稿和祁韵士 · 查看更多 »

祥福

祥福(v;),玛佳氏,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军事将领,嘉庆年间由亲军多次提拔至冠军使。道光间跟随提督罗思举镇压赵金龙起事立有战功,官历绥靖、宁夏、镇筸诸镇总兵。道光二十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祥福率本镇兵从湖南开赴广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虎门之战,祥福率兵驻扎乌涌炮台。虎门炮台陷落后,英军继攻乌涌,祥福率部奋力抗击,与虎门同时陷,祥福战死,予骑都尉世职,入昭忠祠。寻诏与关天培同建专祠。子喜瀛,袭世职。.

新!!: 清史稿和祥福 · 查看更多 »

祖大壽

大壽(),字复宇,遼東(遼東寧遠今辽宁興城人)。明末將領,是吳襄的妻舅,不知是否為吳三桂的親舅。自稱祖逖之後。.

新!!: 清史稿和祖大壽 · 查看更多 »

祖之望

祖之望(),字舫斋、载璜,号子久。福建浦城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祖之望中进士。乾隆五十八年,任山西按察使。乾隆六十年,任云南布政使。 嘉庆五年正月至九月,任湖南巡抚。嘉慶七年七月(1802年)至十一月,任山東巡撫。嘉庆七年(1802年),调陕西。嘉慶八年八月五日至九月十四日,任廣東巡撫。嘉慶十七年十二月壬子(1813年1月15日),任刑部尚书。 嘉庆十八年(1813年),病逝。 Category:清朝湖南巡抚 Category:清朝山东巡抚 Category:清朝廣東巡撫 Category:浦城人 Zhi.

新!!: 清史稿和祖之望 · 查看更多 »

禁書

禁書,泛指政府或宗教領袖為了鞏固自身的地位或信眾的信仰,禁止不利己的書籍。他們採取強烈的排他行為,例如焚書或追殺原作者。此外,在書籍的內容觸犯宗教禁忌或文化、道德上的禁忌,或批評時政,亦有可能導致書籍被禁止出版、持有與販賣。甚至随着政治形势的改变,而查禁某些图书。.

新!!: 清史稿和禁書 · 查看更多 »

福宁

福宁可以指:.

新!!: 清史稿和福宁 · 查看更多 »

福康安

福康安( a;),字瑶林,富察氏,清满洲鑲黄旗人。清高宗孝贤皇后侄,大學士傅恒子。.

新!!: 清史稿和福康安 · 查看更多 »

福全 (清宗室)

福全(a;),顺治帝次子。庶妃董鄂氏即宁悫妃出,顺治十年(1653年)癸巳七月十七日丑时出生。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封裕亲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授抚远大将军,和恭亲王常宁分道讨噶尔丹,寻还师。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六月廿六酉刻病故,终年五十,谥宪。 福全是康熙的哥哥,顺治崩后未能继位的原因是他有一只眼睛残疾。.

新!!: 清史稿和福全 (清宗室) · 查看更多 »

福隆安

福隆安(),富察氏,字珊林,乾隆十一年(1746年)生。父傅恒,官至大学士,封一等忠勇公,为孝贤纯皇后侄。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授福隆安和硕额驸,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尚乾隆帝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同年七月袭父爵,封一等忠勇公,官至兵部尚书,兼军机大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月加太子太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二十四卒,年三十九。谥勤恪。 琼瑶的《还珠格格》系列中主角福尔康的原型即为福隆安或其弟福康安。主角紫薇有乾隆帝第四女和硕和嘉公主的影子。.

新!!: 清史稿和福隆安 · 查看更多 »

福长安

福長安(a;),字誠齋,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傅恆之子,孝賢純皇后之姪。福長安在清高宗時期官至軍機大臣、戶部尚書,因平定臺灣、廓爾喀戰役有功圖形紫光閣,封一等侯,嘉慶四年,高宗崩,被指責與和珅同黨,逮下獄,奪爵,籍其家,旋遣往裕陵充供茶拜唐阿,屢坐事譴謫。二十一年,授正黃旗滿洲副都統。二十二年,卒。 福長安同他的哥哥福康安一樣,自幼被乾隆養育宮中,後自藍翎侍衛累遷正紅旗滿洲副都統、武備院卿,領內務府。 乾隆四十四年,八月,以工部右侍郎福長安、為正黃旗漢軍副都統。十月,署理工部右侍郎事務。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命在軍機處學習行走,五月,賞紫禁城騎馬。 乾隆四十七年四月,馳驛前往奉天一帶,查辦工程事件。 乾隆四十八年七月,補戶部左侍郎。 乾隆四十九年五月,為鑾儀衛掌衛事大臣。六月,加恩補授內大臣。七月,甘肅石峰堡逆回平,軍機大臣梁國治、董誥、福長安、並軍機章京之勤勞出力者,一併交部議敘,俱加軍功三級。 乾隆五十一年閏七月,戶部尚書員缺。著福長安補授。兵部尚書慶桂出差之缺。著綽克托署理。行在兵部事務。仍著福長安帶管。十二月,以正白旗漢軍副都統福長安、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喀甯阿、對調。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臺灣平。以福長安夙興夜寐、一體宣勤,交部議敘。三月,調鑲紅旗蒙古都統福長安、為正紅旗滿洲都統。 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崇文門稅務由福長安接管。 乾隆五十五年十一月。大學士王傑、尚書彭元瑞、董誥、胡季堂、福長安、將軍保甯或簡任綸扉。綜理部務。或出膺閫帥。宣力邊疆。宜錫宮銜。用昭優眷王傑、著加太子太保。彭元瑞、董誥、胡季堂、福長安、保寧、俱著加太子少保。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廓爾喀平。諸功臣畫像紫光閣,福長安皆與焉。 乾隆五十九年,四月,調正紅旗滿洲都統福長安、為鑲白旗滿洲都統。 嘉慶三年(1798年)七月。蕩安樂坪賊巢、生擒首逆王三槐,福長安日直樞禁。勞績倍著。自辦理軍務以來。一體始終其事。加恩賞封一等侯爵,照例承襲。 嘉慶四年(1799年),高宗崩,他以阿附大學士和珅,下獄奪爵,籍其家。諸大臣議用朋黨律坐立斬,上命改斬監候,而賜和珅死,使監福長安詣和珅死所跪視。旋遣往裕陵充供茶拜唐阿,就遷員外郎。 嘉慶六年(1801年),以請還京,奪職,發盛京披甲。旋自驍騎校屢遷:再為圍場總管,一為馬蘭鎮總兵,再署古北口提督。屢坐事譴謫。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授正黃旗滿洲副都統。 嘉慶二十二年(1817),卒。.

新!!: 清史稿和福长安 · 查看更多 »

福惠

福惠(),清朝雍正帝的儿子(实际上的第八子,但因早殇而未序齿。)。原名弘晟,改名福慧。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初九,生母是年贵妃。福惠只活了8岁,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初九,福惠去世,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乾隆帝追封弟弟为亲王,谥号怀。.

新!!: 清史稿和福惠 · 查看更多 »

福敏

福敏(v,),字龙翰,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官员,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卒謚文端。.

新!!: 清史稿和福敏 · 查看更多 »

禮敦巴圖魯

敦巴圖魯(v;),清景祖覺昌安長子,顯祖塔克世之兄,太祖努爾哈赤伯父。 禮敦天生英勇,覺昌安討平碩色納、奈呼兩部落,禮敦功勞最大,號曰「巴圖魯」。努爾哈赤起兵之時,禮敦早已去世。努爾哈赤既定東京,葬景祖、顯祖於楊魯山,以禮敦陪葬。 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定天下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派遣官員建太廟追尊列祖祭告山陵。族祖禮敦巴圖魯以景祖長子追贈為武功郡王配與福晉同享太廟。.

新!!: 清史稿和禮敦巴圖魯 · 查看更多 »

秦定三

定三(),字竹坡,湖北武昌府興國州人。清朝军事将领。武榜眼及第。 道光九年(1829年)中式己丑科一甲第二名武进士,授官二等侍卫。出为广西桂林营游击,累擢贵州镇远镇总兵。太平军兴起后,秦定三调安徽,苦战数载,卒于军旅。事闻,朝廷依例赐恤,谥恭武。《清史稿》有传。.

新!!: 清史稿和秦定三 · 查看更多 »

秦瀛

瀛,字凌沧,一字小岘,号遂庵,江苏无锡人。 秦松齡之玄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南巡,召试山东行在,授内阁中书,充《一统志》纂修。歷官浙江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官至刑部侍郎。嘉庆十五年(1810年),以目疾归籍。重修《无锡县志》。陶澍稱其:“凡仕中外三十四年,以按察司刑部最久。事无滞刃。”有《小岘山人诗文集》、《已未词科录》、 《遂庵日知录》、《重订淮海公年谱》、《政余偶存》等。有子秦缃业。.

新!!: 清史稿和秦瀛 · 查看更多 »

秦蕙田

蕙田(),字樹峰,號味經,江蘇金匱縣(今江蘇無錫市)人。.

新!!: 清史稿和秦蕙田 · 查看更多 »

秦承恩

承恩(),字芝轩、慎之,江苏江宁人,清朝大臣。 南宋宰相秦檜的後代,秦大士之子。乾隆二十六年中式辛巳科二甲第十一名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擢拔為侍讲。出京为江西广饶九南道,再升迁為直隶布政使。乾隆五十四年,擢陕西巡抚,負責剿匪。秦承恩依附和珅。和珅垮台後,秦承恩被遣戍伊犁。嘉慶七年(1802年)释还。歷任直隸通永道,擢江西巡撫,遷左都御史仍署巡撫事。,嘉慶十一(1806年)年授工部尚书,同年六月改刑部尚書署直隸總督,嘉慶十三年春,北京城發生了著名的「敏學事件」,黃帶子宗室愛新覺羅敏學大鬧步軍統領衙門,秦承恩捏造事實為敏學開脫,被革去刑部尚書一職,降翰林院編修在文穎館效力。終官司经局洗马,三品卿銜。嘉慶十四年(1809年)卒。父秦大士,有子秦耀曾、秦念曾,兄弟翰林院侍講學士禮部尚書銜秦承業為愛新覺羅旻寧老師。.

新!!: 清史稿和秦承恩 · 查看更多 »

秘鲁

魯共和國(República del Perú),通称秘魯(Perú),是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与巴西和玻利维亚接壤,南接智利,西濒太平洋,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 秘鲁孕育了美洲最早人類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以及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最大国家印加帝国。16世纪,西班牙帝国征服印加帝国,建立秘鲁总督区,包含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1821年独立后,秘鲁既经历了政治动荡、财政危机,也有出现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 现在的秘鲁是总统制议会民主共和国,全国划分为25个地区。安第斯山脉纵贯国土南北,西部沿海地区则为干旱的平原,东部又有亚马孙盆地的热带雨林。秘鲁是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水平为中等,全国约有50%人口生活在贫穷之中,主要经济活动有农业、渔业、矿业以及制造业(如纺织品)。 秘鲁人口估计为3,100万,民族包括印第安原住民、欧洲人、非洲人和亚洲人。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一些地区通用克丘亚语和其他印第安土著语言。各民族文化传统的融合在艺术、饮食、文学和音乐等领域创造了多元的表达方式。.

新!!: 清史稿和秘鲁 · 查看更多 »

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为蒙古旧部名,牧地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 成吉思汗之弟拙赤合撒兒及其后裔所属部下,明朝末年成为蒙古察哈尔林丹汗部。明天启四年(1624年)与林丹汗失和,率部投奔满洲努尔哈赤,为最早归附清王朝的蒙古部落。所属六旗,与扎赉特旗、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前后两旗共十旗,会盟于哲里木。 科尔沁部与清皇室联姻,关系密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的多个妃子,包括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等均出于此部。清末将领僧格林沁、起义军首领嘎达梅林等都是科尔沁蒙古人。满洲人认识藏傳佛教也与科尔沁蒙古人有关,而他们也几乎世代与清代满族贵族通婚。.

新!!: 清史稿和科尔沁部 · 查看更多 »

程學啟

程學啟(?—1864年),字方忠,谥忠烈,安徽桐城人,原為太平天国将领,1861年向湘軍投降,後來被編入淮軍,領軍收復蘇州,1864年在浙江嘉興作戰時中彈身亡。賜號「勃勇巴圖魯」。 自幼勇武。在太平军中,程学启以战功,晋至弼天豫。叶芸来将自己的妻妹嫁程学启。咸丰十一年(1861年),安慶被湘軍圍困危急,二月二十九日(1861年4月8日)半夜,程学启帶300人马向安庆北门曾国葆大营投降。.

新!!: 清史稿和程學啟 · 查看更多 »

程祖洛

程祖洛(),字问源,号梓庭,安徽歙县人。 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历任郎中、内阁学士、江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山东布政使等职。道光二年(1822年),任陕西巡抚,后调河南。道光七年(1827年)丁母忧。后任工部侍郎。道光十年(1830年7月)六月任湖南巡抚,调江苏。道光十二年(1832年)任闽浙总督。之后,奉命查办浙江盐务。台湾张丙等起事后,命将军瑚松额督兵平定,程祖洛治后路军需。道光十六年(1836年)程祖洛丁父忧并称病不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卒赠太子太保,谥简敬。.

新!!: 清史稿和程祖洛 · 查看更多 »

程景伊

程景伊(清康熙五十一年-乾隆四十五年,即),字聘三,清朝政治人物。江南武進縣 (今屬常州市)人。.

新!!: 清史稿和程景伊 · 查看更多 »

穆尔哈齐

尔哈齐(a;),清显祖塔克世次子,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弟,生母李佳氏。骁勇善战,每战必身先士卒。.

新!!: 清史稿和穆尔哈齐 · 查看更多 »

穆彰阿

彰阿(p;),字子樸,號鶴舫,別號雲漿山人,郭佳氏,滿洲鑲藍旗人。.

新!!: 清史稿和穆彰阿 · 查看更多 »

章學誠

學誠(),清代史學家、思想家。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

新!!: 清史稿和章學誠 · 查看更多 »

章煦

(),字曜青,號桐門,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章煦 · 查看更多 »

章钰

钰,字式之,号茗簃,江苏长洲人(今江苏苏州),清末民国初年的藏书家、校勘学家。.

新!!: 清史稿和章钰 · 查看更多 »

章攀桂

攀桂,字淮树,安徽桐城人。 乾隆年間,官至甘肃知县,終官江苏松太兵备道。多才多藝,精於風水,“每为亲戚交友择地,贫者助之财以葬”。章攀桂曾为于敏中金坛里第营造花园。于敏中收受贿赂事發後,攀桂受到牽連,被革职。晚年居江宁,著有《选择正宗》。.

新!!: 清史稿和章攀桂 · 查看更多 »

童華

童華,字研薇,浙江鄞縣(今屬寧波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官漳州府知府、左都御史,京查後左遷禮部右侍郎。著有《竹石居詩草》。.

新!!: 清史稿和童華 · 查看更多 »

端恪皇贵妃

端恪皇贵妃(),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生。镶黄旗满洲佟佳氏,世家大宗出身,头等侍卫裕祥之女。清咸丰帝妃嫔。.

新!!: 清史稿和端恪皇贵妃 · 查看更多 »

端方

端方(),托忒克氏(又作托活络氏),字午橋,號匋齋,諡忠敏,满洲正白旗人。清末政治家、金石学家、收藏家。.

新!!: 清史稿和端方 · 查看更多 »

立山 (清朝官员)

立山(),本名楊立山,字豫甫,土默特氏,蒙古正黃旗人,晚清官員。庚子被禍五大臣之一。 筆帖式出身,久典內廷,與李蓮英友善,深得慈禧寵眷。光绪五年(1879年)任苏州织造,累迁奉宸苑卿、總管內務府大臣、正白旗漢軍副都統、戶部侍郎,二十年,加太子少保。后宁寿宫物品失窃,因失察之罪被停职留任。二十六年官至戶部尚書。戊戌變法後,立山同情光緒帝,反對慈禧與榮祿另立新帝之議,主張維護「祖制」,招致慈禧不滿。 義和團禍起,八國聯軍兵臨天津,廷臣集議御前,意見分歧,載漪等盛推拳民可用,立山認為拳民不足恃。不久,慈禧及主戰派向聯軍宣戰,立山因「藏匿外人」,被革職下獄,斬殺於北京。清政府戰敗後,為立山「昭雪」;宣統元年,追謚忠貞。.

新!!: 清史稿和立山 (清朝官员) · 查看更多 »

策棱

棱(;v;),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台吉,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十世孙,曾祖父图蒙肯。.

新!!: 清史稿和策棱 · 查看更多 »

策楞

楞(v;),中國清朝官員,滿洲正藍旗人。 1743年1月28日至7月17日期間,奉旨接替慶復代理擔任兩廣總督。之後,策楞亦再擔任該要職兩次。在1748年亦曾担任川陕总督,旋以川、陕辖地广改为二督,策楞任四川总督至1753年。期间曾由清政府指派領兵进入西藏平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乱,并奏请《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條,由朝廷頒行。.

新!!: 清史稿和策楞 · 查看更多 »

管世銘

管世銘(),字緘若,號韞山。江蘇武進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進士,官戶部主事,累遷郎中,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月入值軍機處,屢從大臣赴浙江、湖北、吉林、山東按事。乾隆六十年(1795年)改浙江道監察御史。其弟子稱“韞山先生”。著有《韞山堂詩集》,曾編選《讀雪山房唐詩》。.

新!!: 清史稿和管世銘 · 查看更多 »

米思翰

米思翰(z;),富察氏,满洲鑲黄旗人,清初重臣,歷任內務總管、禮部侍郎、戶部尚書。.

新!!: 清史稿和米思翰 · 查看更多 »

索尼 (人物)

#重定向 索尼 (清朝).

新!!: 清史稿和索尼 (人物) · 查看更多 »

索額圖

索額圖(z,),赫舍-里-氏,號愚庵,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

新!!: 清史稿和索額圖 · 查看更多 »

純惠皇貴妃

純惠皇貴妃(),蘇佳氏,蘇召南之女。乾隆帝妃。.

新!!: 清史稿和純惠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紀昀

纪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日,即),字晓岚,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晓岚。清代直隸獻縣(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卒谥文达。 纪昀文采超群,與同時代江南的袁枚齊名,時稱「北紀南袁」。.

新!!: 清史稿和紀昀 · 查看更多 »

綿忻

绵忻(v;),清朝嘉庆帝第四子。绵忻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初九,生母是孝和睿皇后,是绵恺的亲弟弟,被册封为瑞亲王。绵忻活了23岁,道光八年(1828年)八月十九,绵忻病死,谥号怀,子奕志。.

新!!: 清史稿和綿忻 · 查看更多 »

綿愉

惠端親王绵愉(),清朝嘉庆帝第五子。绵愉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二月十七,生母是钮祜禄如妃。被封为惠亲王,太平天国北伐期间曾任奉命大将军。他的文集为《爱日斋集》。同治三年十二月十二(1865年1月9日),绵愉病死,谥号端,有奕详、奕询等子六人。女婿他他拉長敘即珍妃,瑾妃父親,但她們並非愛新覺羅氏所生。.

新!!: 清史稿和綿愉 · 查看更多 »

纳兰揆叙

納蘭揆敘,(),異名納喇揆敍、納蘭揆叙,滿洲正黃旗人,葉赫貝勒金台石曾孫,清康熙時期重臣納蘭明珠次子,清朝政治人物。 初為佐領、侍衛。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侍衛升翰林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之後累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奉使冊封朝鮮王妃仁顯王后閔氏。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升工部右侍郎,后轉工部左侍郎。康熙五十一年,遷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五十六年(1717年),卒,謚文端。雍正二年,發揆敘及阿靈阿罪狀,追奪揆敘官,削謚。墓碑改鐫“不忠不孝陰險柔佞揆敘之墓”。 著有《益戒堂集》、《雞肋集》、《隙光亭雜織》、《後識》等。 其兄是词人纳兰性德。.

新!!: 清史稿和纳兰揆叙 · 查看更多 »

绵恺

绵恺(),惇恪亲王,清仁宗第三子,乾隆六十年乙卯六月二十二日寅时生,道光十八年戊戌十二月初四丑时薨,年四十四岁,谥曰恪。母孝和睿皇后。同母弟绵忻,同母姐一,早夭。.

新!!: 清史稿和绵恺 · 查看更多 »

缪荃孙

缪荃孙(),中国近代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方志学家、金石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字炎之,一字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申港镇缪家村人。.

新!!: 清史稿和缪荃孙 · 查看更多 »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新!!: 清史稿和缅甸 · 查看更多 »

罗士琳

罗士琳(),字茗香,甘泉人(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清朝数学家。咸丰元年,举孝廉,以老病辞。咸丰三年春,太平天国攻陷扬州,死。时年70岁。著有《四元玉鉴细草》二十四卷,《校正算学启蒙》三卷,《校正割圜密率捷法》四卷,《续畴人传》六卷,《句股容三事拾遗》三卷,《三角和较算例》一卷,《演元九式》一卷,《台锥积演》一卷,《周无专鼎铭考》一卷,《弧矢算术补》一卷,《推算日食增广新术》一卷.

新!!: 清史稿和罗士琳 · 查看更多 »

罗尔纲

罗尔纲(),广西贵县人,著名历史学家。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在太平天国史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 罗尔纲为胡适的学生,其著有《师门五年记》和《胡适琐记》等书,回忆了受教于胡适的情况。 1997年病逝於北京。.

新!!: 清史稿和罗尔纲 · 查看更多 »

罗长崟

#重定向 羅長裿.

新!!: 清史稿和罗长崟 · 查看更多 »

罗惇曧

羅惇曧(),字孝遹,号以行,又号瘿庵,晚號癭公。廣東省順德縣(今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鎮人。清朝及中华民国诗人、剧作家。.

新!!: 清史稿和罗惇曧 · 查看更多 »

罗思举

罗思举(1765-1840)字天鹏,四川东乡人,清代军事人物。农民出身,早年因家境贫困,为盗乡里。参加过会党,在秦、豫、川、楚等地做过盗贼,结客报仇,数杀不义者。多次遭遇厄运,幸而不死。嘉庆丙辰元年川楚白莲教起义,罗思举弃盗从军。先后转战四川、陕西、湖南等地,立下功勋。先后任贵州、四川、云南、湖北提督,赏戴双眼花翎,授一等轻车都尉授一等轻车都尉和一品水陆总督,赐“振威将军”。 道光二十年卒於官,赐太子太保,谥壮勇。子本镇,袭世职。.

新!!: 清史稿和罗思举 · 查看更多 »

美利坚合众国

#重定向 美国.

新!!: 清史稿和美利坚合众国 · 查看更多 »

羅遵殿

羅遵殿(),字澹村,號问云,安徽宿松人。清朝官員。.

新!!: 清史稿和羅遵殿 · 查看更多 »

羅澤南

羅澤南(),字仲岳,號羅山,湖南湘鄉石牛灣洲人,晚清著名程朱派經學家、理學家,官至浙江甯紹台道布政使,加布政使銜。湘军缔造人之一,门下李續賓、李續宜、曾国荃、曾国华、蔣益澧、王錱皆為湘军大将。罗泽南为湘军早期名将,儒生统兵的代表人物,临阵审时度势且冲杀在前,与塔齐布并称「塔羅」。咸丰六年,战死于武昌城外,诏依巡抚例议恤,谥忠节。.

新!!: 清史稿和羅澤南 · 查看更多 »

翁叔元

翁叔元(),初名栴,字寶林,號鐵庵,江南常熟人,清朝政治人物、探花。 翁憲祥之孫。康熙十五年(1676年)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編修,館試第一。歷官國子監祭酒、工部尚書、刑部尚書。掌工部至半年,清理積案數十件。性情偏隘,依附明珠,指斥湯斌為「偽道學」。後以病退,優游林壑。著有《鐵庵文稿》、《梵園詩集》。.

新!!: 清史稿和翁叔元 · 查看更多 »

翁同书

翁同书(),字祖庚,號葯房,江蘇常熟人,晚清大臣。同治帝師翁心存長子,光緒太傅翁同龢長兄。.

新!!: 清史稿和翁同书 · 查看更多 »

翁同龢

翁同--(),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中国江蘇常熟人,晚清政治人物、书法家。官至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门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

新!!: 清史稿和翁同龢 · 查看更多 »

翁心存

翁心存(),字二銘,號邃重,江蘇常熟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翁心存 · 查看更多 »

翁牛特部

翁牛特部(Onnigud),又译往流、翁里郭特。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驻于塔儿河(嫩江支流洮儿河)流域,翁牛特,意为“王所领有”,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在元朝为辽王。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朝设泰宁卫,辽王阿札失里为指挥使。后南迁至锦州、义州边外。16世纪中叶后,受到察哈尔、内喀尔喀侵扰。斡赤斤十二世孙巴彦岱洪果尔诺颜时,所部始称翁牛特。清太宗天聪六年,巴彦岱洪果尔曾孙逊杜棱和叔父栋岱青归附后金,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有翁牛特旗。.

新!!: 清史稿和翁牛特部 · 查看更多 »

猛哥帖木兒

#重定向 猛哥帖木儿.

新!!: 清史稿和猛哥帖木兒 · 查看更多 »

瑞常

常(v,),石爾德特氏,字芝生,號西樵 ,諡文端,蒙古鑲紅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瑞常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清史稿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瑞麟

麟(v,),字澄泉,葉赫那拉氏,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大臣。歷任太常寺少卿、內閣學士、禮部侍郎、軍機大臣、戶部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兩廣總督、文淵閣大學士。文生員出身,咸豐三年,入值軍機。同治五年,奉旨接替吳棠擔任兩廣總督,一任九年。十三年卒,追贈太子太保,諡文莊。.

新!!: 清史稿和瑞麟 · 查看更多 »

瑞澂

澂(),字莘儒,号心如,博尔济吉特氏,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北京,为大学士琦善之孙,黑龙江将军恭镗之子。清末政治家,末代湖广总督。.

新!!: 清史稿和瑞澂 · 查看更多 »

瑞昌

#重定向 瑞昌市.

新!!: 清史稿和瑞昌 · 查看更多 »

瑾妃

妃(滿文:gincihiyangga fei)(),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為禮部侍郎長敘之女,清朝末年光緒帝妃。瑾妃有一妹,同为光绪帝之妃,即珍妃。.

新!!: 清史稿和瑾妃 · 查看更多 »

田应璜

#重定向 田應璜.

新!!: 清史稿和田应璜 · 查看更多 »

田六善

六善(),山西省澤州直隸州陽城縣(今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三年,登進士,授河南太康知縣。順治九年,改戶部廣西司主事,后監臨清關、監督鳳陽倉、兼監臨淮關。此後歷任戶部江西司員外郎、廣西司郎中。順治十五年,任江南道監察御史、長蘆巡鹽御史、掌江南道監察御史。康熙三年,任貴州道監察御史、陝西道監察御史、廣東道監察御史。康熙七年,巡視京通各倉御史。康熙十一年,改任刑科給事中。康熙十二年,任戶科掌印給事中、光祿寺少卿。康熙十二年,任通政使司右參議。次年,改左僉都御史、順天府尹、左副都御史。康熙十五年,任會試副考官,次年改工部右侍郎。康熙十七年,任戶部右侍郎督理錢法;次年改戶部左侍郎。 當時陽城縣參加山西鄉試共十人(张尔素、田六善、杨荣胤、王润身、王兰彰、王克生、衛貞元、段上彩、赵士俊、乔映伍),全部中舉;次年十人又參加會試,全登進士,史稱“十鳳齊鳴”。.

新!!: 清史稿和田六善 · 查看更多 »

田兴恕

兴恕 (),字忠普。任贵州巡抚,钦差大臣,贵州提督。.

新!!: 清史稿和田兴恕 · 查看更多 »

甘凤池

#重定向 甘鳳池.

新!!: 清史稿和甘凤池 · 查看更多 »

甘都

#重定向 甘都镇.

新!!: 清史稿和甘都 · 查看更多 »

电报

电报是通信业务的一種,在19世紀初發明,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電報大為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20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撥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隨著傳真機的廣泛使用,電報機現已式微。.

新!!: 清史稿和电报 · 查看更多 »

焦循

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扬州府甘泉縣(今揚州邗江黃玨鎮)人。以《孟子》及《周易》研究見--。.

新!!: 清史稿和焦循 · 查看更多 »

焦祐瀛

瀛(),字桂樵,直隸天津府天津縣人。清朝政治人物,軍機大臣,同治帝顾命八大臣之一。.

新!!: 清史稿和焦祐瀛 · 查看更多 »

牛运震

牛运震(),字阶平,号真谷,人称空山先生,山东滋阳马青(今兖州市新兖镇牛楼村)人,清朝政治人物、文学家,同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牛运震 · 查看更多 »

牛鉴

#重定向 牛鑑.

新!!: 清史稿和牛鉴 · 查看更多 »

盧坤

盧坤(),字静之,号厚山,顺天府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中國清朝官員。.

新!!: 清史稿和盧坤 · 查看更多 »

盧焯

盧焯( ),字光植,汉军镶黄旗人。中國清朝官員。雍正六年,解饷诣京师,雍正帝特召对。於1734年擔任福建巡撫,主要從事福建之軍政事務,品等約為二品。  [清]墨香居画识作卢登棹,清画家诗史、广印人传作卢登焯。字震沧,一作晋昌,号书船,一作云船,鄞(今浙江宁波)人。国子生。秃笔焦墨,山水笔意苍厚,兼工小楷、铁笔,喜考订金石。有印谱,着镜竹轩集。按历代画史汇传以卢焯、卢登棹列作两人,清代画史以卢焯、卢侠焯列作三人,均误。《墨香居画识、两浙名画记、清画家诗史、广印人传》。.

新!!: 清史稿和盧焯 · 查看更多 »

盛宣怀

盛宣怀(),字杏荪(杏生、荇生)、幼勖,号補樓愚齋、次沂、止叟等,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國立交通大學)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 盛家直到現代仍聲勢顯赫,如香港亞洲電視前執行董事盛品儒為盛宣懷直系後人,盛品儒堂兄、亞視電視主要投資者王征(又名盛承宗)為其堂弟的曾孫。值得一提的是,盛宣懷也是臺灣政商界聞人辜振甫的姑父。.

新!!: 清史稿和盛宣怀 · 查看更多 »

白镕

白鎔,字小山,順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人。清朝政治人物。 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典福建鄉試。嘉慶十八年(1813年),大考二等,擢贊善。督安徽學政。累遷少詹事。道光元年(1821年),督廣東學政。歷詹事、內閣學士。道光七年(1827年),擢工部侍郎,調吏部。道光九年(1829年),偕同尚書松筠前赴直隸按查外委白勤被誣冤斃之事,護理總督屠之申等人降黜。督江蘇學政。不久,偕侍郎寶興勘視南河垛料,據實上奏。道光十一年(1831年),擢左都御史,召還京師,未至,命查勘江南賑災情況。次年,回京,署翰林院掌院學士,典順天鄉試。道光十三年(1833年),擢工部尚書,典武會試,因違例坐降大理寺卿。道光十九年(1839年),乞病歸鄉,卒於家,年七十四。《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白镕 · 查看更多 »

隆禧

純靖親王隆禧(z;),清世祖第七子,聖祖弟,顺治十七年 (1660年)四月廿二出生。康熙十三年(1674年)封為純親王。康熙十四年(1675年),分給佐領。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隆禧患重病,聖祖皇帝親臨為其召太醫。七月十五,隆禧薨,聖祖皇帝哀痛輟朝三日。 太皇太后欲到臨純親王喪禮,聖祖皇帝力諫才停止。聖祖皇帝又欲到臨奠,太皇太后亦下諭阻止,留聖祖皇帝於太皇太后宮中。賜予純靖親王之諡號。獨子富爾祜倫襲爵、又一年後身故無子,被除去爵位。.

新!!: 清史稿和隆禧 · 查看更多 »

隆科多

隆科多(z;),清朝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重臣。.

新!!: 清史稿和隆科多 · 查看更多 »

隆裕太后

孝定景皇后(a;),姓叶赫那拉氏《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癸未。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皇帝寅绍丕基。春秋日富。允宜择贤作配。佐理宫闱。以协坤仪而辅君德。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皇后。”,一说为苏完那拉氏刘庆华:《慈禧太后家世新证——〈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研究》 《满族研究》 2009年02期薛柏成:《慈禧家世史料——〈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再论》。《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正史未载其名,有说名靜芬,或稱隆裕太后、隆裕皇后、光緒皇后。光绪帝的表姐和皇后,慈禧太后之弟都統桂祥的女兒。是清朝与中国歷史中的「末代太后」。.

新!!: 清史稿和隆裕太后 · 查看更多 »

韬塞

塞(a;),清太宗第十子。韬塞生于崇德四年(1639年)二月初八,生母是庶妃。初封鎮國將軍。康熙八年(1669年),進輔國公。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初九,韬塞病死,享年57岁。子十二人。.

新!!: 清史稿和韬塞 · 查看更多 »

韓菼

韓菼(,),字元少,一字慕廬,長洲(今蘇州)人。清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禮部尚書。.

新!!: 清史稿和韓菼 · 查看更多 »

莊元辰

庄元辰,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学者、抗清志士。字起贞,晚字顽菴,別署兩曉山樵,学者称其为汉晓先生。浙江鄞县(今屬寧波市)人。.

新!!: 清史稿和莊元辰 · 查看更多 »

莊靜皇貴妃

莊静皇贵妃(),满洲他他拉氏,主事庆海女,咸豐皇帝寵妃,榮安固倫公主生母。.

新!!: 清史稿和莊靜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莊順皇貴妃

莊顺皇贵妃(),乌雅氏,笔帖式灵寿(1788年2月4日—1824年)和妾翁氏女,道光帝妃嫔,光绪帝祖母。莊顺皇贵妃的同母弟弟禧霖过继给了伯祖父三多一支,但是夭折。莊顺皇贵妃为灵寿活至成年子女,莊顺皇贵妃的嫡母为鄂济特氏,无子女。.

新!!: 清史稿和莊順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莊有恭

莊有恭(),字容可,号淳夫、滋圃,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今属广州市黄埔区文冲)人,籍貫福建省晋江。清朝狀元、政治人物。 乾隆四年(1739年)已未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官侍讀學士、中丞、光祿寺卿、兵部右侍郎、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太子少保,江蘇、浙江、湖北和福建巡撫。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7月病卒於福建任上,享年55歲。.

新!!: 清史稿和莊有恭 · 查看更多 »

莫與儔

莫與儔(),字猶人,號傑夫,貴州独山州布依族人。清朝官員。 幼聰慧,八歲能文。嘉慶三年(1797年)中舉,嘉慶四年(1799年)己未科進士,為庶吉士。嘉慶六年(1801年),任四川鹽源縣知縣。嘉庆九年(1804年),任四川甲子科乡试同考官。嘉慶十三年(1808年),在八寨厅(今丹寨)王氏家開館授課。次年,任教於紫泉书院。道光三年(1823年),舉家迁往遵义,任貴州遵義府學教授凡十九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病逝,葬于遵义城东青田山。私谥贞定先生。著有《二南近說》、《仁本事韻》、《貞定先生遺集》等書。有子莫友芝、莫庭芝。.

新!!: 清史稿和莫與儔 · 查看更多 »

莫洛

莫洛(),一作谟络,伊尔根觉罗氏,《八旗通志初集》作阿燕觉罗氏,满洲正红旗人,历任山陕总督、刑部尚书。后来,吴三桂反清,莫洛官拜武英殿大学士,出任陕西经略。不久,死于提督王辅臣的叛乱,谥忠愍,赠骑都尉兼一云骑尉。.

新!!: 清史稿和莫洛 · 查看更多 »

莫洛浑

莫洛渾,覺羅莫洛渾(),諡剛勇, 早年為一等侍衛。順治五年,授一等精奇尼哈番,后升授參領,順治十七年,跟隨安南將軍達素抵達福建征討鄭成功,在進攻廈門的時候陣亡。順治帝認為其祖拜山、父顧納岱和他都因征討而亡,贈其三等伯,諡剛勇。有表弟席特庫、諾爾遜。.

新!!: 清史稿和莫洛浑 · 查看更多 »

莽古爾泰

莽古爾泰(a;),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五子,四大貝勒之一。.

新!!: 清史稿和莽古爾泰 · 查看更多 »

莽鹄立

#重定向 莽鵠立.

新!!: 清史稿和莽鹄立 · 查看更多 »

遏必隆

遏必隆(z;),或作鄂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额亦都第十六子,母为清太祖之女,和硕四公主穆库什。.

新!!: 清史稿和遏必隆 · 查看更多 »

聂士成

聂士成(),字功亭,谥忠节,安徽合肥北鄉(今崗集鄉聶祠堂)人,清末淮军名將。.

新!!: 清史稿和聂士成 · 查看更多 »

道光帝

清宣宗旻寧(a)(),又稱道光帝,爱新觉罗氏;未即位時名綿寧,即位後改作旻寧;汗號「托尔格勒特汗」(Төр Гэрэл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道光」,廟號宣宗(v),諡號成皇帝(v)。 道光帝乃嘉慶帝次子,生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在位於1820年至1850年,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也是自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六位皇帝,以及清朝历史上僅有一位以嫡長子身分繼承皇位的皇帝。.

新!!: 清史稿和道光帝 · 查看更多 »

联元

联元(),字仙蘅,崔佳氏,满洲镶红旗人。晚清官員,庚子事变受難者,与徐用仪、许景澄、袁昶、立山合称“庚子被禍五大臣”。.

新!!: 清史稿和联元 · 查看更多 »

達素

達素,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先世居费雅朗阿,曾任內大臣、安南将军。.

新!!: 清史稿和達素 · 查看更多 »

荣庆

荣庆(),字华卿,鄂卓尔氏,蒙古正黄旗人,清末军机大臣,参与新政。.

新!!: 清史稿和荣庆 · 查看更多 »

荣禄

荣禄(),字仲华,满族,乌喇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清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祖父,慈禧太后的亲信。 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出为西安将军。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1903年病逝。谥文忠。编有《武毅公事略》,著有《荣文忠公集》、《荣禄存札》。.

新!!: 清史稿和荣禄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清史稿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華嵒

華嵒(huà yán,ㄏㄨㄚˋ ㄧㄢˊ)(),字德嵩,更字秋岳,號新羅山人、東園生、離垢居士,福建上杭白砂里人。清代畫家。.

新!!: 清史稿和華嵒 · 查看更多 »

萨载

萨载(?- 1786年),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历任河道、两江总督,长于治水,身后入祀贤良祠。.

新!!: 清史稿和萨载 · 查看更多 »

萬斯同

萬斯同(),字季野,學者稱石園先生,明末清初历史学家,浙江鄞縣(今宁波市)人。生於明崇禎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1638年3月9日),卒於清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八日(1702年5月4日)。黃宗羲是他的老師。.

新!!: 清史稿和萬斯同 · 查看更多 »

萬斯大

万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世称“褐夫先生”,清朝经学家。鄞县县城(今属宁波市海曙区)人。 萬泰第六子。是萬斯同的哥哥和黄宗羲的学生。崇禎六年(1633年)出生,生逢丧乱,曾為張煌言安葬。入清後,棄舉子業,研習諸經,康熙六年偕同学十余人就学于黄宗羲,尤精《春秋》、《三禮》,以為“非通諸經,不能通一經;非悟傳、註之失,則不能通經”。晚年“嘗病足,自稱為跛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於杭州,享年五十一歲。有子万经。.

新!!: 清史稿和萬斯大 · 查看更多 »

鐵保

铁保(v,),中國清朝政治人物。字冶亭,号梅庵,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

新!!: 清史稿和鐵保 · 查看更多 »

鐵路運輸

鐵路運輸(rail transport),通稱軌道運輸或轨道交通。狭义上通常是指一種以具有轮对的车辆沿铁路轨道运行,以达到运送旅客或货物目的的陸上運輸方式。而廣義的鐵路運輸尚包括磁浮列車、纜車、索道等并非使用车轮形式,但仍然沿特定轨道运行的运输方式。 在中国大陆,軌道交通一般指城市軌道交通和城际轨道交通。依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2009),「城市軌道交通」的定義是:“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其英文譯名為「urban rail transit」。.

新!!: 清史稿和鐵路運輸 · 查看更多 »

青麟

青麟(),字墨卿,图们氏,满洲正白旗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中允擢侍讲。五迁至内阁学士。督江苏學政有官譽。咸丰二年,擢户部侍郎。督催丰北塞决工程。三年出督湖北学政(相當于省教育廳長),调礼部侍郎。.

新!!: 清史稿和青麟 · 查看更多 »

青海额鲁特部

青海额鲁特部,亦作青海厄鲁特。清代青海和硕特、土尔扈特、绰罗斯、辉特四部总称,是额鲁特蒙古移居青海者。 四部分牧而处,一共28札萨克。其中和硕特部人最多,有21札萨克,土尔扈特部四札萨克,绰罗斯二札萨克,辉特部一札萨克。初不设盟,无盟长。每次会盟,由西宁办事大臣莅盟主持,盟址在察罕托罗海(今青海省湟源县西南)。开始三年会盟一次,后来一年会盟一次。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为两年一次,道光三年(1823年),分黄河北24旗为左右两翼,每翼有正副盟长各一人。.

新!!: 清史稿和青海额鲁特部 · 查看更多 »

顏元

顏元(),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直隶博野(河北安國縣東北)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顏李學派(“李”指颜元的学生李塨)的創始者。.

新!!: 清史稿和顏元 · 查看更多 »

顧八代

顾八代(v,),字文起,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黄旗人。三藩之乱期间,顾八代在广西数次击破吴世琮,后担任礼部尚书,期间曾教授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帝读书。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卒,后追谥文端,赠太傅,入贤良祠。.

新!!: 清史稿和顧八代 · 查看更多 »

顧皋

顧臯(),字缄石、晴芬,号歅斋。江苏无锡人。 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嘉庆六年(1801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嘉庆九年(1804年)任贵州学政,升为国子监司业。嘉庆十七年丁憂。嘉庆二十年(1813年)充庶吉士教习,入值懋勤殿。長於寫生,尤擅作叢蘭修竹,曾參與编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 Category:清朝狀元 Category:清朝翰林 Category:清朝貴州學政 Category:無錫人 G Category:懋勤殿行走.

新!!: 清史稿和顧皋 · 查看更多 »

项名达

项名达(1789-1850),字步莱,号梅侣,浙江仁和县(今杭州余杭区仁和镇)人。清朝数学家。出生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卒于道光三十年(1850)。嘉庆二十一年举人,国子监学正。道光六年,考进士,官知县不就。道光三十年,卒于家,年62岁。著述甚富,传于后世的有《下学庵句股六术及图解》,《复附句股形边角相求法三十二题》共一卷,《象数一原》未完稿六卷.

新!!: 清史稿和项名达 · 查看更多 »

顺治帝

顺治皇帝(a;),名福临(a),姓爱新觉罗氏,大清第二位皇帝,清兵入关后的首位清帝,1643年10月8日至1661年2月5日在位,在位18年。议政王大臣会议于1643年9月,推举五岁的福临承袭其父皇太极帝位,同时命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和努尔哈赤之侄郑亲王济尔哈朗二人助小皇帝辅理国政。 自1643年至1650年,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多尔衮手里。在多尔衮的领导下,清朝征服明朝的大部分故土,深入西南省份追剿南明政权,在激烈的反对中,建立一系列被清代皇帝所沿袭的政策,如1645年颁布“剃发令”。多尔衮于1650年12月31日死后,13歲的顺治皇帝开始亲政。顺治皇帝试图打击腐败,整顿吏治,削弱满洲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但最终结果成败参半。在位期間,顺治帝面临着大明遗民的复明抵抗,不过至1661年,清军已将大清帝国最后的对手,南明遺臣郑成功和永历皇帝朱由榔击败,郑成功和朱由榔分别于次年病死和被擒杀。顺治皇帝在22岁时因感染高度流行的天花去世,其皇位由已从天花中幸免于难的皇三子玄烨承袭,后者即康熙帝,统治中国61年。由于顺治年间的历史文献流传相对较少,加上史書為突顯康熙帝的功績,因此这段时期同整个清朝历史相比显得较为鲜为人知。 顺治是清朝统治者在位期间在中国使用的年号。由于大清皇室为满洲人,统治许多蒙古部落,而这些蒙古部落曾帮助清朝征服中国,所以顺治年号在满语和蒙古语中分别有对应词,如蒙古语尊号额耶尔札萨克汗(;「平顺统治」的可汗,即義譯「順治」)。顺治帝死后受供奉于太庙,庙号「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统称世祖章皇帝(v),葬于清东陵的孝陵。.

新!!: 清史稿和顺治帝 · 查看更多 »

顾琮 (清朝)

顾琮(v;1685年 - 1755年),字用方,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黄旗人。曾任漕运、河道总督。.

新!!: 清史稿和顾琮 (清朝) · 查看更多 »

顾炎武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隸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新!!: 清史稿和顾炎武 · 查看更多 »

行政院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之相關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 一般所稱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廣義上則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由行政院管轄),端看使用的場合而定。需要注意的是,「院本部」並非法定名稱,乃為了區別行政院內部單位與各部會而使用 。同樣是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通常稱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新!!: 清史稿和行政院 · 查看更多 »

袁守侗

袁守侗(),字執沖,山東省長山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乾隆九年(1744年)舉人出身。入赀授内阁中书,充任軍機處章京。歷遷侍讀、吏部郎中。考選江西道御史,授浙江盐驛道道員。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任廣西按察使,因父喪丁憂歸里。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守喪結束,命以三品京堂仍充任軍機章京。補太僕寺卿。歷遷吏部、刑部侍郎、順天府尹等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遷戶部尚書。次年調刑部。四十六年(1781年),甘肅監粮舞弊事發,釀成大獄,乾隆帝認為守侗“勘驗不实”,將其革職留任,因母喪丁憂去職。 次年,又授直隸總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卒,贈太子太保,賜祭葬,諡清悫。《清史稿》卷324有傳。.

新!!: 清史稿和袁守侗 · 查看更多 »

袁希祖

袁希祖(),字荀陔,湖北汉阳人,原籍浙江上虞。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袁希祖 · 查看更多 »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新!!: 清史稿和袁世凯 · 查看更多 »

袁嘉谷

袁嘉谷()字樹五,號澍圃,,云南石屏县人。清朝政治人物。經濟特科狀元。晚年自號屏山居士。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殿試位列二甲第六十二名,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在隨后的经济特科考试中,获一等第一名,成为“经济特科状元”,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在清朝政府主要担任教育职务,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奉派到日本考察教育兼任雲南留日學生監督,受到啓發,回國調入學部籌建編譯圖書局,宣統元年(1909年)任該局首任局長。主事期間編輯、翻譯各類書籍。研究編寫官定各種教材,統一規範教科書中的名詞術語。如把傳統的「曜日」更改「星期」,就是在其主持下制定的。 辛亥革命后,當過國會議員,後成为云南省政府顾问、省图书馆副馆长任職雲南圖書館時,主持編撰《雲南圖書館圖書目錄》、《雲南叢書》、《滇文叢錄》等,并先後长期执教于东陆大学與雲南大學。於1937年12月23日與世長辭,終年66歲。主要著述有《滇繹》、《雲南大事記》、《滇南金石萃編》、《臥雪堂文集》等。 其故居位于昆明市翠湖北路,于2002年成为昆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筑之一。.

新!!: 清史稿和袁嘉谷 · 查看更多 »

袁克文

袁克文(),字豹岑,别署寒云,中国河南項城人,生於朝鮮國漢城,文學家,青幫大老、昆曲名票,父為袁世凱。一生詩酒風流,故被稱為民國四公子之一。.

新!!: 清史稿和袁克文 · 查看更多 »

袁祖德

袁祖德,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是一名清朝政治人物。 袁祖德曾于1853年接替姚辉第任上海县知县一职,由孙丰接任。.

新!!: 清史稿和袁祖德 · 查看更多 »

袁甲三

袁甲三(),字新斎,号午桥,河南项城人,清朝後期官員,袁世凯的从叔祖父。.

新!!: 清史稿和袁甲三 · 查看更多 »

袁金铠

#重定向 袁金鎧.

新!!: 清史稿和袁金铠 · 查看更多 »

袁枚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時稱隨園先生,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谿,年廿四中進士,曾官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知縣,不到卅八歲即辭官還鄉,致仕之後因投資地產有道,家財萬貫。 袁枚擅長詩、賦、制藝,能寫駢文、小品文、筆記,乾隆時期為诗坛盟主,又為“清代駢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筆亦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其喜好廣泛,甚至編寫食譜、志怪小說,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祭妹文》等。書信亦有名,其《小倉山房尺牘》與許葭村《秋水軒尺牘》、龔未齋《雪鴻軒尺牘》,人稱「清代三大尺牘」。 袁枚生平喜稱人善、獎掖士類,也提倡女性文學,廣收女弟子。不喜理學、漢學,追求自由,反對統一思想,他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天亦不能做主,而況於人乎?」,故被當時的許多文人嚴厲批判,袁枚依然悠哉度日,在文壇享有盛名。.

新!!: 清史稿和袁枚 · 查看更多 »

袁昶

袁昶(昶音chǎng,),原名振蟾,字爽秋,号重黎,浙江桐庐人。清朝官员,官至太常寺卿。庚子事变时,因主和直谏被慈禧斬殺,後得平反,追谥忠节,与徐用儀、许景澄、聯元、立山合称“庚子被禍五大臣”。袁昶也是同光体浙派诗人的代表。.

新!!: 清史稿和袁昶 · 查看更多 »

额尔德尼

额尔德尼《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都英额地方赫舍里氏》、《八旗通志初集·儒林传》作“额尔德尼巴克什”(z蒙古语借词,意为宝贝、宝物、珍宝。(来源见引证1);),满洲正黄旗人。本姓纳喇氏,后由清太宗皇太极赐姓赫舍里。额尔德尼因通晓蒙、汉语,被清太祖努尔哈赤赐号“巴克什”。他曾与噶盖共同创制满文,结束了女真人(满洲人)自女真文失传后书信往来只得用蒙古文或汉文的不便。.

新!!: 清史稿和额尔德尼 · 查看更多 »

额亦都

额亦都(v;)世居长白山英锷峪,钮祜禄氏,父都陵阿,隶属于满洲镶黄旗。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首。康熙朝重臣遏必隆的父亲,孝昭仁皇后的祖父,孝和睿皇后為八世孙(一作六世);孝穆成皇后為第六代後人;據杜家骥慈安太后亦為其後人。清太祖努尔哈赤和额亦都為好友。.

新!!: 清史稿和额亦都 · 查看更多 »

额济纳土尔扈特旗

额济纳土尔扈特旗,蒙古旧旗名。套西二旗之一。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土尔扈特部内属,定牧于额济纳河,遂称额济纳土尔扈特。乾隆十八年(1753年)设旗。治今额济纳旗西南。地域约当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西北小部分。直属理藩院。中华民国时属于宁夏省額濟納舊土爾扈特特別旗。1952年改置额济纳自治区。 Category:清朝的旗 Category:外札薩克蒙古.

新!!: 清史稿和额济纳土尔扈特旗 · 查看更多 »

颜伯焘

伯焘(),字鲁舆,号载枫,别号小岱,广东连平元善镇人,巡抚颜希深孙,颜检子。.

新!!: 清史稿和颜伯焘 · 查看更多 »

颜检

颜检(),字惺甫,号岱山,又号岱云,别号槎客,广东连平县元善镇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生于山东泰安,巡抚颜希深子,拔贡生出身。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颜检以拔贡生朝考入选一等,初授礼部七品小京官,再升仪制司员外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颜检出任江西吉安府知府,后又任云南盐法道,调任迤南(滇南)兵备道。嘉庆六年(1801年),颜检擢升河南巡抚,任职期间曾因违例奏补知县遭罚俸。嘉庆十六年(1811 年)六月,改贵州巡抚。嘉庆十九年(1814年)颜检又奉命以三品顶戴任浙江巡抚,他上书奏请疏浚杭州西湖,兴修水利。 Category:清朝員外郎 Category:清朝吉安府知府 Category:清朝道員 Category:清朝河南巡撫 Category:清朝貴州巡撫 Category:清朝浙江巡撫 Category:連平人 J.

新!!: 清史稿和颜检 · 查看更多 »

裘曰修

裘曰修(),字叔度,一字漫士,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裘曰修 · 查看更多 »

裕德

裕德(),字寿田,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人。湖北巡抚崇纶子,清朝官员。.

新!!: 清史稿和裕德 · 查看更多 »

裕德齡

裕德龄(),汉军正白旗人,因曾担任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并用英文写作了这段经历而闻名。.

新!!: 清史稿和裕德齡 · 查看更多 »

裕禄

裕禄(),喜塔腊氏,字寿山、寿泉,满洲正白旗人,湖北巡撫崇綸子。曾任安徽按察使、安徽巡抚、湖广总督、盛京将军、四川总督。1898年授军机大臣、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随后任直隶总督。 1900年,义和团由山東擴展至直隸,裕祿發兵圍剿,採取「不分首從,一律處死」的手段鎮壓,當時百姓有民謠說道:「遇著梅東益,家家沒飯吃;遇著范天貴,家家都是會」,梅東益、范天貴都是直隸清軍的軍官。在裕祿的鎮壓下,義和團仍然愈剿愈多,清軍副將楊福同被團民襲殺。義和團在北京得到保守派官員端郡王載漪、剛毅、趙舒翹等人的支持,進入北京攻擊教堂洋人,致使各國公使一方面要求天津英軍司令西摩爾率領各國聯軍至北京保護使館,另一方面要求各國增派軍隊到中國。 6月17日,聯軍攻擊大沽砲台,砲台守將羅榮光發砲還擊。6月18日,董福祥甘軍與西摩爾軍在廊坊激戰,西摩爾軍退回天津,戰事實際已經爆發。6月19日,慈禧太后命令裕祿:「各國洋兵欲行佔據大沽砲台一所,事機緊迫,兵釁已開,該督須急招義勇,固結民心,幫助官兵節節防護抵禦,萬不可畏葸瞻顧,任令外兵直入。」 6月17日起,裕祿指揮聶士成武衛前軍與馬玉崑武衛左軍圍攻天津租界區,意欲向西方列強施加壓力,迫使列強撤兵。6月27日,大沽援軍與西摩爾軍集結於天津租界,轉守為攻,7月9日聶士成陣亡,13日裕祿、馬玉崑兵敗逃往北倉,14日天津陷落,8月初逃至杨村,服毒自杀。.

新!!: 清史稿和裕禄 · 查看更多 »

裕谦

#重定向 裕謙.

新!!: 清史稿和裕谦 · 查看更多 »

裕泰

#重定向 裕謙.

新!!: 清史稿和裕泰 · 查看更多 »

褚士宝

褚士宝,字复生,上海人。其人臂力过人,好游学四方,与毕昆阳、武君卿为友。精于枪法,名曰四平枪。南明季福王南渡,兵部员外郎何刚举荐其为伏波营游击。后南都陷落,褚士宝终老于家,弟子有王圣蕃、池天荣。池天荣弟子浙江提督乔照。留传后世有枪谱二种及治伤药酒药方。.

新!!: 清史稿和褚士宝 · 查看更多 »

褚寅亮

褚寅亮(),字搢升,一字鹤侣,江苏长洲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于苏州府长洲,九歲能寫《諸葛武侯論》。雍正十三年(1735),入府学,为廪生。肄业紫阳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南巡時,應试中举,初授内阁中书,歷官刑部主事,官至刑部员外郎。公务之餘,曾向梅瑴成学习数学知识。乾隆四十年夏天(1775年)以病辭歸,主講於常州龙城书院,精研《礼经》三十年,学宗郑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卒。著有《仪礼管见》3卷、《周礼公羊异义》2卷、《十三经笔记》10卷、《勾股广问》等。有三子:鸣噰、鸣哕、鸣喈。.

新!!: 清史稿和褚寅亮 · 查看更多 »

褚英

褚英(a;),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母哈哈纳扎清(元配)。.

新!!: 清史稿和褚英 · 查看更多 »

褚汝航

褚汝航(),字一帆,江蘇吳縣人,一說廣東人。道光二十八年,捐職布政司經歷,發往廣西。在金田及新墟等地剿太平軍,累功擢知府。應曾國藩招,至湖南,與夏鑾督造戰艦,訓練水軍。咸豐四年,率所部復岳州、湘潭。太平軍進犯城陵磯,褚汝航、夏鑾兩人分路進擊,殺太平天國丞相汪得勝等,因功以道員選用。城陵磯之役,清軍被太平軍包圍,陳輝龍及游擊沙鎮邦等戰死。褚汝航等督軍馳救,被殺。.

新!!: 清史稿和褚汝航 · 查看更多 »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區(),简称藏,通稱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边疆的一个藏族自治区(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地理位于青藏高原上,首府拉萨市。.

新!!: 清史稿和西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饒廷選

饒廷選(),字枚臣。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人,清朝軍事人物。.

新!!: 清史稿和饒廷選 · 查看更多 »

馬國柱

國柱(),中國清朝官員。遼陽人,改隸漢軍正白旗。 於1647年8月19日-1654年10月30日期間,奉旨擔任江南江西河南總督,他亦為清朝佔領兩江地區後的首任總督。康熙三年二月,卒。.

新!!: 清史稿和馬國柱 · 查看更多 »

馬玉崑

玉崑(),字景山,民间称为马三元,安徽蒙城人。淮軍將領。.

新!!: 清史稿和馬玉崑 · 查看更多 »

馬齊

齊(a;),富察氏,满洲鑲黄旗人,清初重臣米思翰之子,廕生出身,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八年初任工部員外郎,歷任山西巡撫、左都御史、兵部尚書、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傅、加太子太保銜,歷三朝元老。康熙二十八年,時任左都御史,隨同索額圖與佟國綱代表清朝與俄國談判,簽訂尼布楚條約,收回雅克薩。四十七年,與佟國維等聯名保奏皇八子胤禩為儲,被罷官困禁,後復起用,转而支持胤禛。雍正即位後,馬齊被任命為四大總理事務大臣之一。乾隆四年以87歲高齡去世,加太傅,諡文穆。 马齊的侄女(馬齊弟弟李榮保的女兒)是乾隆元配孝賢純皇后;有侄兒傅恆,乾隆年間的首席軍機大臣;乾隆晉妃為其曾孫女。.

新!!: 清史稿和馬齊 · 查看更多 »

馬新貽

新貽(),字穀山,號燕門,又號鐵舫,室名尚卿居,山東省曹州府菏澤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兩江總督,同治九年(1870年)在總督任內遇刺身亡。諡端愍。.

新!!: 清史稿和馬新貽 · 查看更多 »

馮桂芬

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晚号邓尉山人,清朝江苏省苏州府吴县木渎镇(今属苏州市吴中区)人,著名思想家、散文家。.

新!!: 清史稿和馮桂芬 · 查看更多 »

馮溥

馮溥(),字孔博,號易齋,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今臨朐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馮溥 · 查看更多 »

覺羅寶興

觉罗宝兴(v,),字献山,谥文庄,满洲镶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覺羅寶興 · 查看更多 »

覺羅郎球

覺羅郎球(v,),滿洲正白旗,清朝官员、清朝刑部尚書。 曾任清朝首任禮部尚書。順治七年四月己亥,接替阿喇善,擔任清朝刑部尚書,后革。由濟席哈接任。.

新!!: 清史稿和覺羅郎球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清史稿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觉罗雅尔哈善

#重定向 雅爾哈善.

新!!: 清史稿和觉罗雅尔哈善 · 查看更多 »

觉罗满保

#重定向 覺羅滿保.

新!!: 清史稿和觉罗满保 · 查看更多 »

觉罗拜山

#重定向 覺羅拜山.

新!!: 清史稿和觉罗拜山 · 查看更多 »

許定國

許定國(),河南太康人。明末睢州總兵,後降清朝。.

新!!: 清史稿和許定國 · 查看更多 »

許庚身

許庚身(),字星叔,號吉珊,浙江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人。晚清重臣,崇尚天文、算術、輿地諸學。.

新!!: 清史稿和許庚身 · 查看更多 »

許松年

許松年(),字蓉雋,號樂山,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浙江瑞安。經由武舉加入溫州水師鎮標,後於嘉慶十年(1805年)因海盜蔡牽騷擾臺灣,閩浙總督玉德奏請由許松年護理金門鎮總兵渡臺助剿。時廣東籍的烏石二入福建與朱濆合擾,許松年與李長庚合兵擊敗二人。 嘉慶十一年(1806年)因前任愛新泰出鎮北部擔而署臺灣鎮總兵。同年蔡牽侵擾臺灣府城,由李長庚統帥舟師,許松年陪王得祿乘小船入安平火攻,受槍傷,蔡牽敗走。 嘉慶十二年(1807年)因功實授金門鎮總兵,協剿朱濆(朱濆於兩年後(1809年)傷斃),三年後傷發解任。道光元年(1821年)調任福建水師提督,道光三年(1823年)到臺灣巡視時逢噶瑪蘭料匠林泳春起事,予以平定。道光六年(1827年)李通在臺起事,許松年因此事處置不當遭革職,之後因病呈請回籍。.

新!!: 清史稿和許松年 · 查看更多 »

許景澄

許景澄(),原名癸身,字竹篔,一作竹筠,浙江嘉興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庚子被禍五大臣之一。.

新!!: 清史稿和許景澄 · 查看更多 »

計東 (清朝)

计东(),字甫草,清朝吴江人。 生於天启四年(1624年)。十五歲補諸生。南明弘光時,曾撰成《筹南论》五篇,上揭史可法,惜未能用。顺治十四年丁酉举人,順治十八年,以江南奏销案被黜。与同里顾有孝、潘耒、吴兆骞有“松陵四君”之稱。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宣镇城南坠马傷足,康熙十四年(1675年),以疾卒,享年五十二。著有《改亭文集》、《改亭诗集》等。.

新!!: 清史稿和計東 (清朝) · 查看更多 »

马尔赛

尔赛(Marsais)是法国滨海夏朗德省的一个市镇,位于该省北部,属于罗什福尔区。该市镇总面积平方公里,年时的人口为人。.

新!!: 清史稿和马尔赛 · 查看更多 »

马建忠

建忠(),別名--,學名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務派重要官員、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語言學家。其所著《文通》是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新!!: 清史稿和马建忠 · 查看更多 »

马会伯

会伯(),陕西宁夏人,清朝将领。武状元。 曾祖父马世龙是崇祯年间武将,赐尚方宝剑。康熙三十九年十月,乡试中式,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一甲一名武進士,授头等侍卫。康熙四十五年,授直隶昌平参将。康熙五十年(1711年)调湖南衡州协副将;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调任云南督标中军中营副将。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升为云南永北镇总兵,统管一镇军务。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駐軍西藏,平定准噶尔叛乱。雍正元年(1723年),入朝,世宗說他“有儒将风”,并赐貂冠、孔雀翎。雍正四年(1726年),初调甘肃,途中改授四川巡抚,确认程如丝的贪婪不法事。官至兵部尚书,仍督兵需,并领肃州总兵如故。乾隆元年(1736年),卒。《清史稿》有傳。 馬會伯有從兄弟馬際伯、馬見伯、馬覿伯。.

新!!: 清史稿和马会伯 · 查看更多 »

骆秉章

駱秉章(),原名俊,37歲時改名秉章,字籲門,號儒齋,廣東花縣人,清后期封疆大吏。.

新!!: 清史稿和骆秉章 · 查看更多 »

骆腾凤

骆腾凤,字鸣冈,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人。清朝数学家。嘉庆六年举人,道光六年任知县,改授舒城县训导。不到一年便辞官回乡,教书育人。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卒於家,年72岁。著有《开方释例》四卷,《游艺录》二卷.

新!!: 清史稿和骆腾凤 · 查看更多 »

高塞

塞(z;),号霓庵,清太宗第六子。 高塞生于崇德二年(1637年)二月十六,生母是那拉庶妃。封镇国公。高塞自号敬一主人,文集为《恭寿堂集》。康熙九年(1670年)七月廿二,高塞病死,享年34岁。谥号慤厚。作品有《游千山祖越寺登莲花峰》等。.

新!!: 清史稿和高塞 · 查看更多 »

高士奇

士奇(),字澹人,號江村,諡文恪,清初钱塘(今属杭州)人。 祖居余姚(今浙江省余姚)。以诸生供奉内廷,为清圣祖赏识,任“南书房行走”大臣,官詹事府詹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左都御史郭琇疏劾士奇“欺君灭法,背公行私,其罪之可诛者四也。”副都御史許三禮又疏劾徐-乾-學與高士奇“植黨營私,表里為姦,招搖納賄”,解职归里。 康熙三十三年,复召入宫修书,仍直南书房,官礼部侍郎。能诗,善书法,精鉴赏,通医道,为人诙谐幽默,所藏书画甚富。士奇一直是康熙的寵臣,康熙自言“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著有《春秋地名考》、《左传纪事本末》、《江村销夏录》等。.

新!!: 清史稿和高士奇 · 查看更多 »

高天喜

天喜(),諡果義,甘肅省西寧府(今青海省西寧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軍事將領。.

新!!: 清史稿和高天喜 · 查看更多 »

高其佩

高其佩(),字韦之,号且园、南村。铁岭汉军人。清代著名画家。 安徽巡抚高承爵之子。顺治十七年(1660年)生,继父爵位,为知州右侍郎都统。 高其佩是指画的开山祖,雍正十二年(1734年)卒。作品有:《钟馗》、《双骏图》、《仙山楼阁图》、《虎》、《柳塘鸳鸯图》、《高冈独立图》等。 Category:清朝画家 Category:铁岭人 Q.

新!!: 清史稿和高其佩 · 查看更多 »

高其倬

其倬(),中國清朝官員,字章之,号芙沼,汉军鑲黄旗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檢討。不久兼任佐领。五迁至内阁学士。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授广西巡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即位,擢云贵总督。雍正三年(1725年),升兵部尚書,加太子少傅,調任閩浙總督。雍正八年(1730年),調兩江總督,接替史貽直。一年後复召至京师,隨怡亲王勘定太平峪吉地,進世职三等阿思哈尼哈番。隨署雲貴總督。十一年(1733年)春,回任兩江總督。同年秋,以總督銜兼任江苏巡抚。十二年(1734年)因事降級,即授江苏巡抚。乾隆元年(1736年)召还京师,复授湖北巡抚,調湖南。三年(1738年),擢升工部尚書,又調户部。诣京师經過寶應,病發,卒於舟次。朝廷賜祭葬,謚文良。 繼室夫人為蔡琬,字季玉,蔡毓榮將軍的女兒,尚書蔡珽之妹。.

新!!: 清史稿和高其倬 · 查看更多 »

高恆 (清朝)

恒(),字立斋,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官员、外戚,高斌之子。清高宗慧賢皇贵妃的兄長。 乾隆初年,高恒以荫生授户部主事,再迁郎中。出监山海关、淮安、张家口榷税,署长芦盐政、天津总兵。乾隆二十二年,官兩淮鹽政,修建五亭桥,“一物不知,惟以聚敛为平生主旨”。二十九年,授上驷院卿,仍领两淮盐政。三十年,因从兄高晋为两江总督,当回避,召署户部侍郎。不久,授总管内务府大臣。三十二年,署吏部侍郎。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淮盐政尤拔世揭發两淮盐引案,高恒因侵吞盐引被處以死刑,卢见曾因曾长期任两淮盐运使,亦牵连入案。大学士傅恒請求皇帝念在死去慧賢皇贵妃的情份上,姑免其死,乾隆曰:“如皇后兄弟犯法,当奈何?”傅恒遂不敢言。有子高朴,為葉爾羌玉石案之主犯。四子高杞,娶順貴人之姐。.

新!!: 清史稿和高恆 (清朝) · 查看更多 »

高斌

斌(),原为包衣,後入滿洲镶黄旗,玉牒內改書高佳氏,字右文,号东轩。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吏部尚書、河道总督。为清朝的治河名臣。 本为内务府包衣,授内务府主事。雍正十三年(1735年)出任江南河道总督,开挖砀山毛城铺引河,开新运口,堵塞旧口,防止黄河水倒灌入京杭运河。乾隆六年(1741年)任直隸總督兼总河印务。乾隆十年(1745年)五月辛卯,接替訥親,擔任清朝吏部尚書,十二月入直军机处。乾隆十二年(1747年)遷议政大臣。由來保接任吏部尚書。三月任文淵閣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二月,再管江南河道总督。十八年(1753年),运河决口,宝应、高邮被淹,高斌被革职留任。乾隆二十年(1755年),高斌在任上去世,谥号文定。其女慧賢皇贵妃,慧贤皇贵妃之妹(即另一女)嫁鄂爾泰二子鄂實,其子高恒,其侄高晋。.

新!!: 清史稿和高斌 · 查看更多 »

譚廷襄

譚廷襄(),字竹厓,浙江山陰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道光十三年(1833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刑部主事,再遷郎中。歷官直隸永平府知府,保定府知府、順天府尹、刑部侍郎。咸豐六年(1856年)出為陝西巡撫。咸豐七年(1857年)署直隸總督。咸豐八年(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攻佔大沽砲臺,進軍天津。中英簽訂《天津條約》。因欽差大臣僧格林沁參劾,譚廷襄被革職遣戍軍臺。咸豐九年(1859年)以三品頂戴署陝西巡撫。時值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款議未定,恭亲王奕訢、文祥等奏請咸豐皇帝西巡,遭譚廷襄與陝甘總督樂斌上疏反對。咸豐十一年(1861年)授山東巡撫。山東諸郡縣群盜蜂起,捻軍自安徽入山東,幅軍、長槍會、白蓮教等同時反清。僧格林沁大軍駐山東督剿,譚廷襄率兵出省協助,並督各郡縣團練防剿。同治元年(1862年)兼署河東河道總督。同治三年(1864年)入為刑部左侍郎,歷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戶部左侍郎等職。同治五年(1866年)湖北巡撫曾國荃疏劾湖廣總督官文貪庸驕蹇,官文罷職,令廷襄署湖廣總督。同治六年(1867年)回京,署吏部侍郎,遷左都御史。再遷刑部尚書,兼署吏部。同治九年(1870年)卒,贈太子少保,諡端恪。.

新!!: 清史稿和譚廷襄 · 查看更多 »

魏廷珍

魏廷珍(清康熙八年-乾隆二十一年,即),字君璧,直隸河間府景州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魏廷珍 · 查看更多 »

魏琯

魏琯,字昭華,山東壽光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貳臣傳》作魏管。 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登进士,,官山東道御史。清朝入关后,試湖廣道监察御史,順治二年,以薦起原官,巡按甘肅。歷任江寧學政、河南道、順天府府丞。十二年,遷大理寺卿、兵部督捕右侍郎。。魏琯巧寬八旗逃禁,當坐絞,寬之,降授通政司參議。德州諸生呂煌窩逃事發,奪官流徙遼陽,卒於戍所。.

新!!: 清史稿和魏琯 · 查看更多 »

魏禧

魏禧(),字冰叔,一字凝叔,號裕齋,亦號勺庭先生。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與侯朝宗、汪琬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魏祥、弟魏礼並美,世称“寧都三魏”。.

新!!: 清史稿和魏禧 · 查看更多 »

魏裔介

魏裔介(),字石生,號貞庵,又號昆林。直隸柏鄉縣(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人。清初政治家、經學家。後入祀賢良祠,追諡文毅。.

新!!: 清史稿和魏裔介 · 查看更多 »

魏象枢

魏象枢(),字環極,一作環溪,清初大臣,学者。蔚州(今河北省蔚縣)人。.

新!!: 清史稿和魏象枢 · 查看更多 »

魏源 (清朝)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清湖南省邵阳县金潭人(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文人之一。.

新!!: 清史稿和魏源 (清朝) · 查看更多 »

让·博丹

讓·博丹(Jean Bodin ),是法國的律師、國會議員和法學教授,因他的主權(sovereignty)理論而被視為政治科學之父。代表作《国家六论》,与霍布斯、波舒哀等人同为西方絕對君主制理论的集大成者。 让.博丹出生于法国宗教改革的动荡时期。著书反对法国的宗教冲突。他虽然名义上仍为天主教徒,但对教皇的权威高于法国君主持批评的态度,故教派傾向為溫和、愛國性質的。主张由法国国王实施中央专制来取代派系纷争。在临近生命结束时,他完成了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其中包括了伊斯兰教、犹太教和自然神学。他的主张是各种宗教和谐共存。.

新!!: 清史稿和让·博丹 · 查看更多 »

讷尔经额

#重定向 訥爾經額.

新!!: 清史稿和讷尔经额 · 查看更多 »

许宗彦

許宗彥(),字積卿,號周生。浙江德清人,清朝政治人物。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正月初一生。九歲能讀經史,侍郎王昶愛其才,嘉慶四年(1799年)己未科進士,官至兵部車駕司主事,居官僅兩月,即以親老辭歸。好藏書,有“藏書三十六櫥,類多精善”。精通天文、曆算,自製渾金球,曾觀測到天王星(荷邏候星),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月17日)卒於杭州。著有《鑑止水齋集》二十卷。妻梁德繩。.

新!!: 清史稿和许宗彦 · 查看更多 »

鮑超

鮑超(),字春亭,後改春霆,中国四川奉節都裏六甲安坪藕塘人。.

新!!: 清史稿和鮑超 · 查看更多 »

诺岷

诺岷或作诺敏(v,),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官员。 世居辉发。祖父恩国泰、父亲那敏。历任笔帖式、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雍正元年(1723年),为内阁学士,署工部侍郎,授山西巡抚。他在山西期间,提出耗羡歸公。雍正三年(1725年),诺岷以病请假,命回旗调理。当初,贝子允禟以罪徙西宁,道出平定,太监李大成殴诸生。诺岷按谳,以李大成方病,置未深究。雍正帝责怪诺岷瞻徇,命继任巡抚伊都立覆谳,李大成定罪,诺岷夺官。雍正十二年,诺岷逝世。.

新!!: 清史稿和诺岷 · 查看更多 »

谢墉

谢墉,字昆城,号金圃、丰甫、东墅,浙江嘉善人。 谢垣之弟,乾隆十六年,清高宗南巡,谢墉以优贡生召试,得赐举人,授内阁中书。隔年成壬申恩科进士,南书房行走,乾隆三十八年由內閣學士升工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三年改禮部左侍郎。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著有《安雅堂诗文集》。有子谢恭铬、谢扬镇。.

新!!: 清史稿和谢墉 · 查看更多 »

谢宝胜

謝寶勝(),字子蘭,安徽壽州人。清朝政治人物,軍事將領,性情剛烈,曾因事不利,兩度出家為道士,因清朝覆滅而飲彈自裁。.

新!!: 清史稿和谢宝胜 · 查看更多 »

谢家禾

谢家禾,字和甫,浙江钱塘人,举人,清朝数学家。著有《演元耍义》一卷,《弧田问率》一卷,《直积回求》一卷,.

新!!: 清史稿和谢家禾 · 查看更多 »

谭嗣同

譚嗣同(),字復生,号壮飞,湖南长沙浏阳人,出身世家,與陳三立、譚延闓並稱「湖湘三公子」。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維新四公子之一。.

新!!: 清史稿和谭嗣同 · 查看更多 »

谭泰

谭泰,舒穆禄氏,满洲正黄旗人。 扬古利的从弟。早年被後金授予牛录额真。崇德六年(1641年),松锦之戰爆發,谭泰率400人自小凌河直抵海邊,斷绝明兵歸路。此役洪承畴被俘。崇德七年(1642年),譚泰又連敗何腾蛟、白廣恩等。顺治五年(1648年),授为征南大将军,同何洛會討伐金聲桓、王得仁、李成栋等。屢建军功,深得多尔衮信任,尊陈名夏为“南党”盟主。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死后,大学士刚林、祁充格皆被殺,唯谭泰出任吏部满族尚书。 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陈名夏被御史张煊彈劾,谭泰“咆哮攘臂,力庇党人”。张煊反因誣告之罪被处死。 自此譚泰更縱恣,其妻弟岳爾多已承襲一等精奇尼哈番,為奪其族人法喀應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番而合併為三等侯;譚泰女弟之夫佟圖賴,當時金礪駐防杭州,妄稱員缺,以佟圖賴為擬補。世祖自譚泰袒護陳名夏而搆張煊,已對他厭惡。當年八月,世祖下詔責罰譚泰專橫,命執捕譚泰付於獄中,糾集廷臣議罪。鰲拜復揭發譚泰依附多爾袞及營私擅政諸罪狀,上報之事皆定案屬實。王公大臣議誅殺譚泰及其子孫,世祖下命只誅譚泰,籍沒他的家產,寬恕他的子孫牽連之罪。.

新!!: 清史稿和谭泰 · 查看更多 »

谈迁

谈迁(),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明朝诸生,浙江杭州府海宁枣林(浙江海寧西南)人。《國榷》作者。.

新!!: 清史稿和谈迁 · 查看更多 »

豪格

豪格(a;),爱新觉罗氏,清太宗皇太极长子,母为皇太极继妃乌喇纳喇氏。谥肃武亲王。.

新!!: 清史稿和豪格 · 查看更多 »

豆斌

豆斌(),諡壯節,陝西省平涼府固原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人,清朝政治人物、軍事將領。.

新!!: 清史稿和豆斌 · 查看更多 »

鲍承先

鲍承先,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山西应县人,后入汉军正红旗。 原是明朝副将,万历年间为参将,天启二年(1622年),他投降后金,仍为副将。天聪三年(1629年)入文馆,随皇太极攻打明朝京师顺天府。据说他参与反间计诛杀袁崇焕。八年(1634年)为二等轻车都尉,崇德元年(1636年),被改国号为清的皇太极授为内秘书院大学士,三年(1638年),为吏部右参议,五年(1640年)为明朝锦州,畏缩退避被论罪,因病解任。顺治二年(1645年),鲍承先去世。.

新!!: 清史稿和鲍承先 · 查看更多 »

費淳

費淳(),字筠浦,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朝官員、封疆大吏。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歷任軍機章京、常州知府、雲南布政使、江蘇巡撫、福建巡撫、兩江總督、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累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國史館總裁。嘉慶十六年卒,諡文恪。.

新!!: 清史稿和費淳 · 查看更多 »

賴慕布

賴慕布(z;1611年腊月廿四—1646年五月十一),满洲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十三子,皇太极之弟,母为西林覺羅氏。.

新!!: 清史稿和賴慕布 · 查看更多 »

賽尚阿

賽尚阿(a;),字鹤汀,蒙古正蓝旗人,阿鲁特氏。 嘉慶二十一年蒙古繙譯舉人。歷晚清朝後六朝(--、嘉、道、咸、同、光)蒙古族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首席军机大臣,管理户部;编纂有《蒙文汇书》、《蒙文晰义》两部辞典,还参与编纂了清廷为治理西北少数民族制定之行政法规《钦定理藩院则例》,晚年以兩次欽差大臣身份負責至湖南勦剛起義太平軍卻失敗,被革職查辦,於平定太平天國後准戴罪立功,再升官至副都統,光緒元年賽尚阿病逝。.

新!!: 清史稿和賽尚阿 · 查看更多 »

賀長齡

贺长龄(),字耦耕,号耐庵,湖南善化縣人,祖籍浙江会稽。清朝學者,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賀長齡 · 查看更多 »

贞妃 (顺治帝)

貞妃(),姓董鄂氏,中國清朝順治帝的側妃。一等阿達哈哈番巴度之女,孝獻皇后(董鄂妃)四服內的族姊妹董鄂妃和貞妃都是正白旗魯克素的曾孫女,所以是四服內的族姊妹。家譜:魯克素生席漢、席爾泰。長子席漢生鄂碩,鄂碩生董鄂妃。次子席爾泰生巴度,巴度生貞妃。另參:《清列朝后妃傳稿》。。順治帝駕崩時她隨之殉葬。於康熙朝被追封為皇考貞妃。 董鄂氏原來的位號不明。「貞妃」的名號是殉死後追封。她是順治帝--妃中唯一從殉的人,後世對箇中理由有所猜測。有一說認為她的殉死與董鄂妃有關:因為孝莊太后深感順治帝太過寵愛董鄂妃,在董鄂妃死後順治帝傷心過度,做出追封皇后、葬禮逾度等等違背禮數之舉,甚至有出家的念頭,最後早逝,種種不幸皆歸因董鄂妃。野史認為貞妃為了平息孝莊太后對董鄂妃的怨恨,自願殉葬,以免董鄂氏一族受牽連 ,來自《大清野史之謎》,金滿樓,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1日查閱。。歷史小說作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即採此說,認為貞妃因為董鄂妃之故,為平息世祖廢后娘家的憤怒而被逼殉葬。 顺治帝死时22岁,贞妃死时的年龄也应在20歲左右,初時葬於清東陵風水牆西門外,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從葬於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 由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敕,禁奴僕殉主,明令徹底廢除活人殉葬之習。因此貞妃是清朝最後一位殉葬的妃嬪。.

新!!: 清史稿和贞妃 (顺治帝) · 查看更多 »

费密

费密(),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書法家。.

新!!: 清史稿和费密 · 查看更多 »

费英东

费英东(v;),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满族,瓜尔佳氏。苏完部落首領索尔果子。.

新!!: 清史稿和费英东 · 查看更多 »

费扬古

#重定向 费扬古 (栋鄂氏).

新!!: 清史稿和费扬古 · 查看更多 »

费扬果

费扬果(a;),又作费扬古,努尔哈赤的第十六子,也是最小的儿子。费扬果生于天命五年(1620年)十月,生母不详。费扬果在皇太极在位时,因犯罪被赐死,削除宗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追授红带子(为觉罗),有子四人。.

新!!: 清史稿和费扬果 · 查看更多 »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新!!: 清史稿和越南 · 查看更多 »

鶴年

年(),字芝仙,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历任广东、山东巡抚、两广总督等职。.

新!!: 清史稿和鶴年 · 查看更多 »

趙翼

趙翼(),字雲崧,號甌北,江蘇常州府陽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文學家、史學家。.

新!!: 清史稿和趙翼 · 查看更多 »

趙爾巽

趙爾巽(),字次珊,号無補。中国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省鐵嶺。清末政治、軍事人物,曾任四川總督、湖广总督、東三省總督、清史馆馆长。《清史稿》的主修者,奉天講武堂的創辦人。遺著有《刑案新編》、《趙留守攻略》等。现有赵尔巽墓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神山村北。.

新!!: 清史稿和趙爾巽 · 查看更多 »

趙申喬

趙申喬(),字慎旃,又字松五,號白雲舊人,直隸武進(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趙申喬 · 查看更多 »

趙良棟

趙良棟(),字擎之,号西华,甘肃宁夏(今宁夏银川)人。清康熙初、中期將領。.

新!!: 清史稿和趙良棟 · 查看更多 »

路振扬

#重定向 路振揚.

新!!: 清史稿和路振扬 · 查看更多 »

鹿傳霖

鹿傳霖(),字潤萬,又字滋轩,號迂叟,直隶定兴(今河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鹿傳霖 · 查看更多 »

麟魁

麟魁(),字梅谷,索綽羅氏,滿洲鑲白旗人,晚清大臣。.

新!!: 清史稿和麟魁 · 查看更多 »

麦廷章

麦廷章(),广东鹤山人。清朝将领,担任过把总、千总、守备、都司等职。道光十二年,以外委随剿连州瑶匪功,屡迁至游击。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檄廷章在广东水师中任署提标左营游击,率舟师驻九龙山巡防。期间英军船队接近海岸,递书辩论,开导不服,遽开炮,廷章以大炮应之,将其击退。道光二十一年二月(1840年12月)英军突进占大角、沙角炮台,廷章时佐提督关天培防守靖远炮台。次年二月,英舰拥入三门口,断防御椿练。复以大队围横档、永安,进犯虎门。廷章奋勇御之,最后力竭而死。林则徐把他和关天培并称为“双忠”.

新!!: 清史稿和麦廷章 · 查看更多 »

麻勒吉

麻勒吉(),一作麻尔吉,汉名马中骥,字谦六,苏完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是清朝第一位满洲状元,曾任学士、江南江西总督、步军统领等职。他还参与编修清太祖、太宗圣训,是清世祖遗诏的起草者之一。.

新!!: 清史稿和麻勒吉 · 查看更多 »

車臣汗部

車臣汗部(蒙古語:Сэцэн хан, Secen han),一作格根車臣汗部,又稱喀爾喀東路、克魯倫巴爾和屯盟,簡稱車盟,是清代、民國時喀爾喀蒙古四部之一。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1923年10月,蒙古人民黨政府將其改為“杭肯特烏拉省”。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東方省、肯特省、戈壁蘇木貝爾省,蘇赫巴托爾省北部和東部,以及東戈壁省的大部分地區。.

新!!: 清史稿和車臣汗部 · 查看更多 »

黎培敬

黎培敬(),字開固,又字開周,號簡堂,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今湖南湘潭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諡文肅。.

新!!: 清史稿和黎培敬 · 查看更多 »

黎安理

黎安理(),字履泰,號靜圊。貴州遵義縣東鄉禹門(今遵義縣新舟區)人。 黎朝邦第六代孫,幼時,常被繼祖母虐待,“生而赤貧,少時醫卜星相負販,逐什一之術無不業,而以餘隙讀書。”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舉人。任永从(今从江)县儒学训导。乾隆後期曾出任山東長山縣縣令,有政声。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弃官居家,或编扎茅苫,或饲鸡喂猪。其外孫郑珍说:“七十老孟公,处置到鸡豕。三日一来过,琐琐身料理。”自號非非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卒。著有《鋤經堂文集》、《夢餘筆談》等。有子黎恂。.

新!!: 清史稿和黎安理 · 查看更多 »

黎世序

黎世序(),初名承惠,字湛溪,又字湛谿、景和。河南省汝寧府羅山縣人,清朝政治人物、水利學家、經學家。諡襄勤。由於治水有功,同治時敕封為孚惠黎河神。.

新!!: 清史稿和黎世序 · 查看更多 »

黎庶昌

黎庶昌(),字蓴齋。貴州遵義沙灘人。清朝外交官。.

新!!: 清史稿和黎庶昌 · 查看更多 »

黃宗漢

黃宗漢(),字季云,一字坡友,号壽臣,福建泉州晉江縣人,晚清官員、封疆大吏。 父黄念祖,嘉庆六年(1801年) 举人。嘉慶八年(1803年)八月十八日生。七岁丧父,由长兄黄宗澄教养成长。道光十五年(1835年)進士,依附大學士穆彰阿,「穆門十子」之一。 道光二十八年起,歷任山東按察使、浙江按察使,咸丰元年(1851年),迁任甘肃布政使,咸丰二年,擢升云南巡抚,未到任又调浙江巡抚。後官四川總督。咸丰六年(1856年),回京补内阁学士,兼刑部侍郎、顺天府(今北京市)尹。 咸豐年間,黃宗漢與載垣、端華、肅順等交結。七年,爆發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沦陷,奉旨接替葉名琛擔任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同治帝即位,爆發祺祥之變,載垣等顧命八大臣獲罪,非斬則貶。少詹事許彭壽疏劾黃宗漢與陳孚恩、劉昆並黨肅順等,蹤蹟最密。詔曰:“黃宗漢本年春赴熱河,危詞力阻回鑾。迨皇考梓宮將回京,又以京城可慮,遍告於人,希冀阻止。其意存迎合載垣等,眾所共知。聲名品行如此,若任其濫廁卿貳,何以表率屬僚?革職永不敘用,以為大僚媚者戒。” 晚年遭追奪前賜「忠勤正直」御匾,同治二年(1863年),得陈庆镛延请主讲清源书院,途经上海,得病,寄寓泉漳会馆。同治三年卒。著作有《晋江黄尚书公全集》。.

新!!: 清史稿和黃宗漢 · 查看更多 »

黃儀 (清朝)

黃儀,字子鴻,又宇吉羽。江蘇常熟人。 精輿地之學,攻讀《水經注》,嘗言;“班固《地誌》所載諸川,第言其所出入,而中間經歷之地不可得而聞,惟《水經注》備具之。”。徐乾學開書局於洞庭東山修《大清一統志》,延聘黃儀及顧景范、閻百詩、胡渭諸人協助編校。又能作詩,王應奎称其“诗笔秀整”,徐世昌說他“是冯钝吟(班)一派。” H.

新!!: 清史稿和黃儀 (清朝) · 查看更多 »

黃遵憲

黃遵憲(錢仲聯編:《近代詩三百首》,香港:天地圖書,2002年。),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生於廣東嘉應州,客家人。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新!!: 清史稿和黃遵憲 · 查看更多 »

黃體芳

黃體芳(),字漱蘭,浙江瑞安人。 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進士,與兄黃體立、子黃紹箕、侄黃紹第、侄孫黃曾銘一門五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与張之洞同年同历,久有交往。是維新派人物,支持康有為變法,頻上書言時政得失。光緒九年(1883年)任江蘇學政時,倡議興建南菁書院,主講者有黃以周、繆荃孫等人,學習經史詞章,兼習天文、算學等。著有《漱蘭詩葺》。.

新!!: 清史稿和黃體芳 · 查看更多 »

黃輔辰

黃輔辰(),字琴塢,貴州貴築(今貴陽)人,清朝官员,同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黃輔辰 · 查看更多 »

黃與堅

黃與堅(),字庭表,號忍庵。江南太倉縣(今江蘇省太倉市)人。清朝詩人、學者。.

新!!: 清史稿和黃與堅 · 查看更多 »

黃鉞 (乾隆進士)

黃鉞(),字左田,號左君,又號盲左,安徽太平府當塗縣人,清朝大臣,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是著名的教育家、画家、艺术评论家。.

新!!: 清史稿和黃鉞 (乾隆進士) · 查看更多 »

黃機 (順治進士)

黃機(),字次辰,号雪台。浙江钱塘(今屬杭州市)人。清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黃機 (順治進士) · 查看更多 »

黃易 (篆刻家)

易(),字大易、大业,号小松、秋庵、秋影庵主、莲宗弟子、散花滩人等,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朝篆刻家,书法家。 师事丁敬,与之合称“丁黄派”。西泠八家之一,人们一般习惯把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四个人称为前四家。篆刻较丁敬又有创新,有“蒋仁尚拙,黄易尚巧”之说。他的“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深得个中三昧。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谱》。书法最精隶书,结体参钟鼎法,颇古雅。.

新!!: 清史稿和黃易 (篆刻家) · 查看更多 »

黄宗羲

宗羲(),字太冲,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黄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與弟黄宗炎、黄宗會號稱浙東三黄;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黄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新!!: 清史稿和黄宗羲 · 查看更多 »

黄式三

黃式三(),字薇香,號儆居,定海紫微(今屬定海區)人。 出生於定海紫微莊墩頭(今定海區雙橋鎮裡溪街道墩頭村),自幼讀書成癖,其父王兴悟管教甚嚴。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貢生,道光十四年赴鄉試,其母以暴病卒,“驰归恸绝”,發誓不再應試,唯終身治學。五十治《尚书》、《春秋》,六十治《易经》,“于学不立门户,博综群经”,“东南称经师者,必曰黄氏”,李慈铭评其《论语后案》“不专主汉宋,而悉心考据,务求至当。”,尤長《三禮》,“論禘郊、宗廟,謹守鄭漢學”,又有《礼书通故》一百卷“集清代礼学之大成”。道光二十年英军侵定海,仿韩愈作《五箴》。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病卒。著《复礼说》、《崇礼说》、《约礼说》、《论语后案》20卷、《诗丛书》1卷、《诗序说通》2卷、《诗传笺考》2卷、《春秋释》2卷、《周季编略》9卷、《儆居集经说》4卷、《书启蒙》4卷、《黄氏熟课》3卷、《古体诗》1卷等。有子黄以周。.

新!!: 清史稿和黄式三 · 查看更多 »

黄琮

黃琮,可能指:.

新!!: 清史稿和黄琮 · 查看更多 »

黄爵滋

爵滋(),字德成,号树斋,江西宜黄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黄爵滋 · 查看更多 »

齊召南

齊召南(),字次風,號瓊台,晚號息園。浙江天台人。清代翰林,地理學家。.

新!!: 清史稿和齊召南 · 查看更多 »

车克

车克(v,),清朝初年的大学士,瓜尔佳氏。 崇德三年(1638年)七月,被皇太极任命为户部侍郎,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升任为户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年),顺治帝擢升他为议政大臣,参与圈地、更名田、鼓励垦荒等政策的制定。顺治十二年(1655年),入阁为大学士、太子太保,仍管户部。顺治十三年(1656年),加赠太子太师、少师,康熙六年(1667年),车克致仕解职,康熙十年(1671年),车克去世,谥文端。.

新!!: 清史稿和车克 · 查看更多 »

轮船

#重定向 輪船.

新!!: 清史稿和轮船 · 查看更多 »

龚士燕

龚士燕,字武任,江苏省武进人。清朝数学家。康熙六年入职钦天监,发明“改应法”,八年授历科博士。康熙十年因病还乡,著有象《纬考》一卷,《历言大略》一卷,《天体论》一卷及闇虚、中星、交食、定朔、五星诸论俱佚。.

新!!: 清史稿和龚士燕 · 查看更多 »

龚贤

龚贤(),又名岂贤,表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等,号半亩,又号柴丈人,中国江苏昆山人,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书画家,金陵八家之首。 龚贤早年迁居南京,曾参加复社活动,南京被清朝军队占领后在江南等地流浪20年。50岁以后回到南京,隐居清凉山,筑半亩园,建扫叶楼。 其书法师承米芾,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其画以山水画为主,远宗董源、近宗沈周,能自辟蹊径;善用墨,层层渍染,浓郁苍润,而稍缺乏秀韵;著有《画诀》、《柴丈人画稿》等。 龔賢是明清之際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的畫作在清代並不受重視,直到清末民初才引起中外的注意,近年來研究者尤多。早年研究將龔賢定位為一忠貞的「明遺民」,並強調他特殊的畫風與抑鬱心情的關連。至於畫風特色,則有「個人主義」與「傳統繼承者」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近年隨著有關其生平的資料及大量畫作的發表,使研究者得以擴展對龔賢本人及畫作風貌的瞭解。然而,諸多論文雖分別討論了有關龔賢的各個面向,卻頗難呈現出龔賢人生的明確定位及藝術的整體目標。在身份上,他既是遺民又是職業畫家;在畫論中,他有極執著於文人畫理論之處,卻也有極重視基本技巧的一面;至於畫風表現,主張他以獨創為主或發揚古代傳統者皆各有所據。為了解決這種紛歧而相互矛盾的情況,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跳脫以往對他身份及繪畫內涵的定位,重新思考龔賢人生實況及他本人創作的真正意圖。本文先討論龔賢對個人生命定位的意念、對藝術境界的基本信念,接著討論在實際創作的層次,他如何決定風格的大方向、取捨創作的資源,而將藝術理念具現為畫作。最後,分析他各期畫 作的風格變遷及內涵的轉變,並由歷史的縱向坐標與地域的橫向坐標來看此發展的意義。據筆者研究,政治並非龔賢一生之終極關懷,繪畫才是他安身立命所在。他的身份可定位為「文人專業畫家」,在藝術上有著以繪畫「參與造化」的積極目標,非以抒發個人抑鬱心情為主旨。為實踐他的藝術理念,龔賢選擇「雄偉山水」的風格形式,欲以山巒渾厚,元氣淋漓的大邱壑,重現天地初開時泉湧的生機。透過筆者對龔賢畫業及繪畫目標的重新定位,有關遺民與職業畫家身份的衝突、畫論中道與技的比重、畫風中個人性與傳統性的矛盾,都可在新的理解架構下獲得解釋。.

新!!: 清史稿和龚贤 · 查看更多 »

龍啓瑞

龍啓瑞(),字辑五,號翰臣,廣西臨桂縣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廣東鄉試同考官、湖北學政等,官至江西布政使。 著有《爾雅經注集證》、《經德堂文集》。.

新!!: 清史稿和龍啓瑞 · 查看更多 »

达尔党阿

#重定向 達勒當阿.

新!!: 清史稿和达尔党阿 · 查看更多 »

达海

达海《八旗通志初集·儒林传》作“大海巴克什”(z;),觉尔察氏,满洲正蓝旗人,通晓蒙、汉语,清太宗皇太极赐号“巴克什”。他在噶盖和额尔德尼创制满文的基础上使之最终完善,因而在满洲人中有“圣人”之美誉。.

新!!: 清史稿和达海 · 查看更多 »

龔景瀚

景瀚(),字海峰,福建閩縣人。 曾祖龔其裕,康熙初年以諸生從軍,授江西瑞州府通判。景瀚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進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授甘肅靖遠知縣,受總督福康安提拔,檄署中卫县,開渠利民。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调平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署固原州。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迁陕西邠州知州。嘉庆元年(1796年),以功擢庆阳府知府。 嘉慶年間成功鎮壓白蓮教起義,當時見八旗與綠營皆腐化不可恃,提出坚壁清野法,“令民筑堡御贼”,並開辦團練。後來這篇《坚壁清野议》,载入《续编皇清文颖》。官至兰州知府。嘉慶七年(1802年)卒於京师。著有《澹静斋集》、《汉书百官公卿表补註》等。《清史稿》卷四七八有传。.

新!!: 清史稿和龔景瀚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新!!: 清史稿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辛从益

辛从益(),字谦受,号筠谷,江西万载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選庶吉士,授编修。升遷為御史,以母老辭官歸里。嘉慶十七年(1812年)起复补原官。升遷為给事中。嘉庆二十年(1815年)升光禄寺少卿。道光二年(1822年)迁内阁学士。道光三年(1823年)擢礼部侍郎,督江苏学政。道光八年(1828年)卒於学政任上。好學,善吟咏。著有《诗文集》、《公孙龙子注》、《寄思斋集》等。.

新!!: 清史稿和辛从益 · 查看更多 »

迈柱

迈柱,清朝大臣,喜塔腊氏,满洲镶蓝旗人。 康熙时为户部员外郎、御史。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巡查福建的盐科。雍正初年,为工部侍郎,转任吏部侍郎。雍正五年(1727年),为湖广总督修筑江堤,改土归流。七年(1729年),奏请湖广摊丁入亩。十三年(1735年)七月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元年(1736年),兼管工部,二年(1737年)十二月,迈柱休致。三年(1738年),迈柱去世。谥号文恭。.

新!!: 清史稿和迈柱 · 查看更多 »

錢儀吉

錢儀吉(),初名逵吉,字藹人,號衎石,又号新梧。浙江嘉興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自幼與從弟錢泰吉以學行相磨,號稱“嘉興二石”。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工科给事中。長於地理,曾主讲於粤东学海堂。卒于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著有《衎石齋紀事稿》10卷、《續稿》10卷、《刻楮集》4卷、《旋逸小稿》2卷、《皇輿圖說》40卷、《国朝献徵集》、《碑傳集》。 子錢子萬;女錢淑琬,子萬之妹。子女均有文才。.

新!!: 清史稿和錢儀吉 · 查看更多 »

錫良

錫良(),字清弼,拜岳特氏(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晚清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錫良 · 查看更多 »

范文程

范文程(),字憲斗,为清朝开国重臣。其先世于明初自江西贬往沈阳(清史稿,卷232,列傳十九),“居抚顺所”。他曾事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四代君主,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新!!: 清史稿和范文程 · 查看更多 »

茂明安部

茂明安部(Muuminan),又译毛名安,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茂明安意为“歹的千户”。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6世孙车根时,号所部号称茂明安,游牧在呼伦贝尔及其以北尼布楚河流域。清太宗天聪七年(1633年),车根率属归附皇太极。编为一扎萨克旗,移牧归化城土默特北,属乌兰察布盟,与达尔罕旗相邻。今内蒙古有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新!!: 清史稿和茂明安部 · 查看更多 »

郎坦

郎坦(v;),又作郎谈,清朝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 康熙时历任护军参领、副都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和朋春率军视察雅克萨形势。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和朋春率领林兴珠等将领围攻雅克萨,俄罗斯将领托尔布津被迫投降。朋春准许他逃回尼布楚,之后将雅克萨城拆毁。第二年,俄罗斯再次占领雅克萨,郎坦和萨布素击杀托尔布津,中俄开始议和。二十八年(1689年),和索额图参与签订《尼布楚条约》,晚年历任领内大臣,列议政大臣。.

新!!: 清史稿和郎坦 · 查看更多 »

郎廷佐

郎廷佐(v;),字一柱,清朝官員。漢軍鑲藍旗人。世籍廣寧。父親郎熙載。郎廷佐是熙載的次子。長兄是郎廷輔。弟弟郎廷相,清史稿有記載。.

新!!: 清史稿和郎廷佐 · 查看更多 »

郝上庠

郝上庠(),直隶沙河县(今河北省沙河市)人,清朝将领。 道光十八年(1838年)戊戌科武進士,授蓝翎侍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任山东曹州镇标中营守备,累官武定营游击。咸丰四年(1854年),山东巡抚张亮基荐其署兗州镇总兵,以功擢参将。次年,山东巡抚崇恩疏请其摄登州镇总兵,以功叙沂州协副将。咸丰十年(1860年),署曹州镇总兵。次年,与捻军作战,兵败落职。同年十月战死。赏骑都尉兼云骑尉,祀昭忠祠。《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郝上庠 · 查看更多 »

郝维讷

#重定向 郝惟訥.

新!!: 清史稿和郝维讷 · 查看更多 »

郝浴

郝浴(),字冰滌,號雪海,後改號復陽,直隶定州人(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清朝直臣,官至广西巡抚。他是銀岡書院(今「周恩來同志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的創建者。.

新!!: 清史稿和郝浴 · 查看更多 »

郝懿行

郝懿行(),字恂九,號蘭皋。山東省登州府棲霞縣人。清朝學者。 生於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幼時不敏,十九岁入縣學读书,山东学使赵鹿泉誉为“栖霞四杰”之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入國子監,嘉慶四年(1799年)成進士,授戶部主事。朴訥少言,“得來俸錢,輒以買書”,“展篇執筆,恆自深夜過四更”。书屋叫“丸啸斋”,其妻王照圓,字婉佺,山東福山人,亦渉經史,時有“高郵王父子(王念孫、王引之),棲霞郝夫婦”之譽。懿行卒於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死後無錢舉葬,夫人欲歸原籍不能,羈留京邸,不知所依。”著作收錄於《郝氏遺書》,其中以《爾雅義疏》一書,最費心力。.

新!!: 清史稿和郝懿行 · 查看更多 »

胡天游 (清朝)

胡天游(),一名騤,曾改姓方,字雲持,又字稚威。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清代詩人。 自幼聰敏,有神童之譽,善作駢體文,齊召南稱讚其文說:“磊落擅奇氣,下筆驚人,矯挺縱橫,不屑屑蹈常襲故,雄聲瑰偉,足與古作者角力。”杭世骏称他“藻耀高翔,才名为词科中第一;所作《文种庙铭》等,皆天下奇作”。詩學韓愈、孟郊,“奇情逸藻,才與學相濟而成”。袁枚说他是“旷代奇才”。 乾隆丙辰(1736年)舉博學鴻詞,不就,寄情於山水,酷愛鐘鼎、竹簡。乾隆二十三年,客死山西。.

新!!: 清史稿和胡天游 (清朝) · 查看更多 »

胡季堂

胡季堂,字升夫,号云坡,河南光山人。 胡煦幼子,乾隆元年胡煦卒于北京。七歲丧母,由长嫂抚养长大。乾隆时以二品荫生授顺天通判,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出任甘肃庆阳知府,不久升任甘肃按察使。四十四年,升任刑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嘉庆三年(1798年),授直隶总督,赐孔雀翎。次年,加太子太保,首劾和珅二十条大罪。五年十月以病免官。.

新!!: 清史稿和胡季堂 · 查看更多 »

胡定

胡定(),字明仲,湖廣武昌府崇陽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胡定 · 查看更多 »

胡全才

胡全才,山西文水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进士,授兵部主事。清兵入关,繼續起用,历官兵部郎中。顺治二年(1645年),升任陕西布政使司参议、汉羌兵备道。顺治三年,为宁夏巡抚。十年(1653年),洪承畴举荐,从征湖南。不久,命为郧阳抚治。十三年,升湖广总督。逝世后,追赠兵部尚书,谥勤毅。.

新!!: 清史稿和胡全才 · 查看更多 »

胡燏棻

胡燏棻(Hú Yùfēn,音同“玉分”,),字芸楣,亦作云眉,安徽泗州(今泗县)人,原籍浙江萧山,清末大臣,淮系官僚。.

新!!: 清史稿和胡燏棻 · 查看更多 »

胡林翼

胡林翼(),字貺生,号潤之,湖南長沙府益陽(今益陽市赫山區)人,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進士出身,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是湘軍重要首領,官至湖北巡撫。.

新!!: 清史稿和胡林翼 · 查看更多 »

胡渭

胡渭(),初名渭生,字朏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地理學家。 曾祖胡友信,明代隆慶進士,與歸有光齊名。胡渭生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十二歲父逝,時值亂世,由母攜之避難山中,猶手一編不輟,十五歲為生員,屢試不中,後遊學北京,任教馮溥家中。精於輿地之學,講《禹貢》甚精當,曾與閻若璩等助修《大清一統志》。卒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撰《易圖明辨》、《禹貢錐指》等。 有孫胡彥昇(《清史稿》誤作渭子)。.

新!!: 清史稿和胡渭 · 查看更多 »

胡承珙

胡承珙(),字景孟,号墨庄,安徽省图书馆。,安徽涇縣人,清朝官員。 嘉庆十年(1805年)乙丑科進士。嘉慶十四年(1809年)授翰林院編修。道光元年(1821年)擔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胡承珙潜心经学,着意《毛诗》,广证博考以求本意,著有《毛诗后笺》。另有《仪礼古今文疏义》、《尔雅古义》以及《求是堂诗文集》等。 子胡先翰、胡先頖。.

新!!: 清史稿和胡承珙 · 查看更多 »

胤祥

怡賢親王胤祥(a;,號青山,室名安樂堂、與善堂、文輝園,生於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卒於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清圣祖康熙帝十三子,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同胞妹為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和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

新!!: 清史稿和胤祥 · 查看更多 »

郭宝昌

郭宝昌,本名李宝常,(1940年8月-),中国著名导演、作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妻子柳格格。人称“宝爷”。.

新!!: 清史稿和郭宝昌 · 查看更多 »

郭尔罗斯部

郭尔罗斯部()(orlos),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科尔沁部之一部。与元朝的火罗剌思部同名。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6世孙乌巴什(曾祖父图美尼雅哈齐、祖父奎蒙克塔斯哈喇、博第达喇第三子)号所部号称郭尔罗斯。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年),乌巴什孙布木巴随同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博第达喇长子齐齐克之孙)归附努尔哈赤。顺治年间编郭尔罗斯为二扎萨克旗,属于科尔沁左翼,隶属于哲里木盟。今吉林省有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Category: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新!!: 清史稿和郭尔罗斯部 · 查看更多 »

郭世勋

郭世勋(),汉军正红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早年自笔帖式擢吏部主事。选福建龙岩州知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任兴化府知府。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擢贵州巡抚,调广东巡抚。英國馬戛爾尼訪華,嚴行拒絕留居要求,並禁止內地人與其勾結。高宗賜荷包嘉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入覲,途中發病,到京師卒,賜祭葬。《清史稿》有传。.

新!!: 清史稿和郭世勋 · 查看更多 »

郭世隆

郭世隆,字昌伯,汉军镶红旗人。中國清朝官員。 父郭洪臣,原籍汾州。顺治二年(1645年),英亲王阿济格攻打九江,郭洪臣随明将左梦庚来降,入八旗。康熙四年(1665年),郭世隆袭管佐领,授礼部员外郎,改御史。 於1702年12月17日-1707年1月23日期間,奉旨接替石琳擔任兩廣總督。全名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的該官職,是兼轄廣西地區的廣東、廣西兩省之最高統治者,亦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新!!: 清史稿和郭世隆 · 查看更多 »

郭一裕

郭一裕,清朝湖北漢陽人。 雍正初年,以買官擔任知县,擔任江南清河知县。不久迁任山西知府。乾隆年間,擢拔為云南巡抚。乾隆二十二年,一裕向云贵总督恒文建議製造一金炉上贡,恒文不敢不答应。恒文派人前往民間,以贱价收购黄金,“私饱已囊,篮簋不饬。”。郭一裕乃疏劾恆文贪污,列款五罪。乾隆下令刑部尚书刘统勋與贵州巡抚定長审查,證實情節屬實。皇帝赐恒文自尽,郭一裕被发往军台,云南布政使、云南按察使一并被革职,史稱金爐案。後,准以输金赎罪,授河南按察使。.

新!!: 清史稿和郭一裕 · 查看更多 »

郭嵩焘

郭嵩焘(),字筠仙,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湘軍的創建者之一,也是中国首位驻外使節,曾任駐英國、法國公使。他與曾國藩、左宗棠都是兒女親家。.

新!!: 清史稿和郭嵩焘 · 查看更多 »

郭琇

郭琇(),字瑞甫,號華野,即墨城郭家巷(今青岛市即墨区)人。 出身書香家庭,先祖青州棗園人,永樂二年(1404年)遷居即墨城南河畔。康熙九年(1670年)郭琇中進士,康熙十七年(1678年)授江南吳江縣令。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入朝任江南道御史。歷官僉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職。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郭琇上《参河臣疏》,彈劾河道总督靳辅、户部尚书佛伦,接著又以《纠大臣疏》彈劾明珠、余國柱「植黨類以樹私,竊威福以惑眾」,不久升任左都御史。次年又上《参近臣疏》,弹劾少詹事高士奇、原任右都御史王鸿绪、给事中何楷、修撰陈之龙、编修王顼龄等植党营私,此三疏使得“群党侧目,百端交构”。不久,遭明珠余党诬陷,罷官。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帝南巡,郭琇至德州迎驾。起用为湖广总督。康熙四十一年(1711年),因具报苗民起义失實,又罷官。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病逝鄉里。.

新!!: 清史稿和郭琇 · 查看更多 »

郭都贤

郭都贤(),字天门,号些庵,又號顽石道人,湖廣桃江三堂街合水桥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中秀才,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进士,分校顺天府乡试,录取史可法等六人。历任吏部稽勋司、验封司、考功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等官职。郭都贤任四川参议、江西学政为官有贤声。崇祯十五年(1641年)出任江西巡抚,辞官归里。清順治三年(1646年)束发入桃江浮邱观出家修道。组织了浮邱山“三千道士下洞庭”的抗清活動,即洞庭举事案。桂王在肇庆即位为永历帝,以兵部尚书召郭都贤,而郭都贤已出家为道士。他在吏部为官时,洪承畴入狱。他极力为洪承畴辩诬。洪承畴视为恩师。洪承畴降清后,至桃花江拜望郭都贤,餽贈金錢給郭都賢,不接受,请郭都贤之子出任督军,又謝絕。並故作眼病之状。洪承畴訝異的问“何时得眼疾”,郭都贤说:“我认识你时,眼睛就瞎了。”洪承疇頓時無言以對。洪承畴在长沙制造冤狱,拘禁了名士三百多人,郭都贤去长沙要洪承畴免杀无辜。洪承畴只得将那三百多人全部放了。临别时,郭都贤拱手道:“多谢两朝元老。”洪承畴回答:“下官是千古罪人”。郭都贤工诗文、书法、绘画,善于画松、兰、竹。.

新!!: 清史稿和郭都贤 · 查看更多 »

郭松林

郭松林(1833年-1880年),字西堂,号“子美”,湖南湘潭人,平定太平天国捻軍之湘軍、淮軍、清軍名將;平西捻,赐黄马褂,予轻车都尉世职。授湖北提督,调直隶。光绪六年,卒於官,优恤,建专祠,谥武壮。.

新!!: 清史稿和郭松林 · 查看更多 »

郭沛霖

郭沛霖(),中國清代翰林、政治人物,字仲濟,號雨三,湖北蕲水人。.

新!!: 清史稿和郭沛霖 · 查看更多 »

郭曾炘

郭曾炘(),谱名亲绳,原名曾炬,字春榆,号匏庵,晚号福庐山人。福建侯官县(今属福州市)人。清朝末年官員。郭柏荫之孙。卒贈太子少保,諡“文安”。.

新!!: 清史稿和郭曾炘 · 查看更多 »

都兴阿

都興阿(1818-1875)又做德興阿,字直夫,郭貝爾氏,滿洲正白旗人。.

新!!: 清史稿和都兴阿 · 查看更多 »

郵件

郵件是指經傳遞方式處理的文件。郵件傳遞的過程稱為「郵遞」,而從事郵遞服務的機構或系統,則稱為郵政。.

新!!: 清史稿和郵件 · 查看更多 »

郑国鸿

郑国鸿 (),字雪堂,湘西凤凰县人。.

新!!: 清史稿和郑国鸿 · 查看更多 »

舊土爾扈特部

舊土爾扈特部是清代蒙古土爾扈特部的一支,即由渥巴錫率領、從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遷徙至中國境內的土爾扈特部落。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歸降清朝,被安置於新疆天山北路一帶。舊土爾扈特部分為南、北、東、西四路,稱烏訥恩素珠克圖盟。.

新!!: 清史稿和舊土爾扈特部 · 查看更多 »

舒兰市

舒兰市位于中国吉林省北部,是吉林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新!!: 清史稿和舒兰市 · 查看更多 »

舒赫德

舒赫德(v,)舒穆禄氏,,字伯容、伯雄、號明亭,諡文襄,滿洲正白旗人,清朝军事将领、清朝初期政治人物。徐元夢之孫。.

新!!: 清史稿和舒赫德 · 查看更多 »

舒明

舒明是烏克蘭的村落,位於該國北部切爾尼戈夫州,由巴赫馬奇區負責管轄,始建於1800年,面積0.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7米,2006年人口59,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7.5人。.

新!!: 清史稿和舒明 · 查看更多 »

阎尔梅

阎尔梅(),字用卿,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江南沛县人,诗人。 祖父阎泉。長相耳大面白,人称白耷。复社成员,与张溥、陈子龙齐名。崇祯元年(1628) ,至京师,住真空寺。崇祯三年庚午(1630),中举人。曾参加抗清活动,被史可法聘為幕僚,兩人常討論復國大計,阎尔梅曾勸史可法聯合张七领导的榆園軍,一起恢復中原;顺治八年(1651年)李化鲸的榆园军抗清失败,阎尔梅及弟阎尔羹在沛县被逮捕,入济南监狱。由山東总督沈文奎提审,他“瞪目直上视,不拜”,且吟:“忠孝平常事,捐躯亦等闲 ”。顺治十二年(1655)夏,手刃爱妾,毁先人坟墓,携子逃亡,托幼子於虞城张十六,“走山东,联络四方魁杰,谋再举”。后出家为僧,自诩“蹈东和尚”,顺治十六年,春天离開沛縣,由河南经河北,至芮城、猗氏,拜会王似鹤。历游楚、蜀、秦、晋及关外,不久潜回家乡著述。康熙元年携子寓居虞城县小乔集。康熙四年(1665),为仇家所告發,再躲至刑部尚书龚鼎孽的家中,最後由龚鼎孽出面调停,祸事始平。康熙十二年(1673),回沛县,闭门不问世事。康熙十八年(1679)冬卒。著有《白耷奇山人集》等。阎尔梅墓在今沛县刘河崖村。.

新!!: 清史稿和阎尔梅 · 查看更多 »

阮元

阮元(),字伯元,號芸臺,江蘇儀徵人。清朝政治人物,乾嘉學派經學家。.

新!!: 清史稿和阮元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清史稿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尔泰 (清朝大臣)

阿尔泰(v;),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罪赐死。.

新!!: 清史稿和阿尔泰 (清朝大臣) · 查看更多 »

阿尔津

阿尔津(v;?-1658年),《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阿尔晋,伊尔根觉罗氏,因家族世居穆溪,故又作穆奇觉罗氏,满洲正蓝旗人,曾从征辽东、察哈尔、朝鲜等地,入关后先后跟随大学士洪承畴、信郡王多尼等南征,官至宁南靖寇大将军,封一等子兼一云骑尉。.

新!!: 清史稿和阿尔津 · 查看更多 »

阿山

阿山可以指:; 地名.

新!!: 清史稿和阿山 · 查看更多 »

阿巴哈纳尔部

阿巴哈纳尔部(Abaanar),又译阿霸哈纳尔、阿巴噶那尔,是清朝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18世孙诺密特默克图所部号为阿巴哈纳尔,阿巴哈纳尔,意为叔父们,因成吉思汗后裔称别里古台为叔父。明末,阿巴哈纳尔部徙牧克鲁伦河流域,依附喀尔喀。康熙初年,诺密特默克图曾孙色棱墨尔根和栋伊思喇布兄弟归附清朝,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哈纳尔旗的行政建置撤销后,归属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 Category:锡林浩特市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新!!: 清史稿和阿巴哈纳尔部 · 查看更多 »

阿巴噶部

阿巴噶部(Aba-a),又译阿霸垓,是清朝蒙古部落。 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18世孙塔尔尼库同所部号为阿巴噶,阿巴噶,意为叔父,因成吉思汗后裔称别里古台为叔父。明末,塔尔尼库同曾孙额齐格诺颜多尔济服属于察哈尔林丹汗,后徙牧克鲁伦河,依附喀尔喀。清太宗崇德四年(1639年),多尔济归附清朝,编为一扎萨克旗。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济从孙都思噶尔也归附清朝,编为另一扎萨克旗。二旗同属于锡林郭勒盟。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有阿巴嘎旗。.

新!!: 清史稿和阿巴噶部 · 查看更多 »

阿巴泰

阿巴泰(z;),满洲正蓝旗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1589年六月十六出生,母侧妃伊尔根觉罗氏。.

新!!: 清史稿和阿巴泰 · 查看更多 »

阿哈出

阿哈出,是明朝初年辽东女真胡里改部头人。永乐元年(1403年)十一月,明置建州卫,任阿哈出為指挥使,賜姓名李誠善。 阿哈出的两个儿子釋加奴(李顯忠)、猛哥不花,分別掌建州卫和毛怜卫。兩人死後,又傳位給他們的兒子李满住、撒滿哈失里。.

新!!: 清史稿和阿哈出 · 查看更多 »

阿克敦

阿克敦(z,),滿洲正藍旗,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刑部尚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康熙四十八年,登進士。曾任左都御史。乾隆十一年五月丙申,接替盛安,擔任清朝刑部尚書,其後革職,由達勒當阿接任。 曾代表清朝出使朝鲜。.

新!!: 清史稿和阿克敦 · 查看更多 »

阿噜科尔沁部

阿噜科尔沁(),又译阿鲁科尔沁,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阿鲁意思是北面,与南迁的嫩科尔沁相区别。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5世孙昆都伦岱青号所部号称阿鲁科尔沁。清太宗天聪四年(1630年),昆都伦岱青子达赉、孙穆彰率军归附皇太极。编阿鲁科尔沁为二扎萨克旗,清太宗崇德元年,因达赉年老嗜酒,其所领旗被削,与穆彰所领旗合为一旗。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编为一扎萨克旗,隶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有阿鲁科尔沁旗。 Category:阿鲁科尔沁旗 Category:內札薩克蒙古.

新!!: 清史稿和阿噜科尔沁部 · 查看更多 »

阿爾泰淖爾烏梁海

阿爾泰淖爾烏梁海,一作阿爾泰諾爾烏梁海,是清代科布多所屬烏梁海的一個部落,編為二旗。在阿爾泰烏梁海西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歸附清朝,後隸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其牧地大致相當於今俄羅斯阿尔泰共和国全境、阿爾泰邊疆區東部及哈薩克斯坦東哈薩克斯坦州東北一隅。同治三年(1864年),根據《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阿爾泰淖爾烏梁海被俄國割佔。其地居民主要是操突厥語族“阿爾泰語”的林中狩獵部落,俄國稱其為“衛拉特人”,1948年後改稱阿爾泰人。.

新!!: 清史稿和阿爾泰淖爾烏梁海 · 查看更多 »

阿赖

阿赖是马六甲中央县其中一座小镇,距离马六甲市中心大约6公里。该镇在联邦公路5号,位于干浪 (''Kandang'')和直落垵(''Telok Mas'')之间。 Category:馬六甲.

新!!: 清史稿和阿赖 · 查看更多 »

阿里袞

阿里袞(z;),字松崖。為中國清朝官員,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氏。.

新!!: 清史稿和阿里袞 · 查看更多 »

阿桂

阿桂(z;),字广廷,章佳氏,初為清满洲正藍旗人,以平回部駐伊犁治事有勞,改隸正白旗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新!!: 清史稿和阿桂 · 查看更多 »

阿濟格

阿濟格(p;),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生母为大妃阿巴亥,与多尔衮、多铎为同母兄弟。阿濟格是順治帝的叔父,麻臉,粗暴,私下呼顺治帝為“孺子”,多爾袞病故,他欲承襲攝政,濟爾哈朗等以阿濟格身帶佩刀、「舉動叵測」等罪名,將阿濟格削爵幽禁,入獄後性情更加狂暴,諸王上奏稱阿濟格悖亂已極,順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賜死於獄中。.

新!!: 清史稿和阿濟格 · 查看更多 »

阿拜 (清朝)

阿拜(z;),努尔哈赤第三子。阿拜生于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年)八月十五,生母是兆佳庶妃。.

新!!: 清史稿和阿拜 (清朝) · 查看更多 »

阿思哈

阿思哈(z,),滿洲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兵部尚書。 曾任刑部右侍郎。順治十七年五月甲子,接替覺羅伊圖,擔任清朝兵部尚書,后管左都御史。由蘇納海接任。.

新!!: 清史稿和阿思哈 · 查看更多 »

蘇廷魁

蘇廷魁(,即嘉慶5年—光緒4年),字賡堂,廣東高要人。道光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二十二年,遷御史。曾疏劾穆彰阿、賽尚阿等大臣。咸豐八年,英法聯軍攻佔廣州,蘇廷魁與侍郎羅惇衍等倡設團防局,招募東莞及三元里、佛山練勇數萬人,斬殺聯軍百餘人。同治初年,因中外大臣推薦,授河南開歸陳許道,歷河南布政使,擢東河總督。七年,因滎澤決堤,革職留任,河堤竣工後復任。光緒四年,卒。.

新!!: 清史稿和蘇廷魁 · 查看更多 »

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z;),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人。或稱蘇克沙哈。康熙帝親政之前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後為鳌拜所害,絞死。.

新!!: 清史稿和蘇克薩哈 · 查看更多 »

蘇昌

苏昌(?-1768年),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蓝旗人。历任奉天府尹、广东巡抚、两广、湖广、闽浙总督、代理工部尚书等职。.

新!!: 清史稿和蘇昌 · 查看更多 »

赫德

赫德爵士,Bt,GCMG(Sir Robert Hart,),字鹭宾,生於英国北爱尔兰阿马郡,185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1854年5月,19歲時來到中國。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1861年-1911年)。著有《中国论集》等。.

新!!: 清史稿和赫德 · 查看更多 »

赵尔丰

趙爾豐(),字季和,祖籍山东莱州市,生于奉天鐵嶺(今辽宁省铁岭市),清漢軍正藍旗将领,曾镇压苗民、藏民起义。后调任四川,在保路运动中镇压保路运动人士,成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诱因。辛亥革命后被斩首。 其父是山东泰安知府。趙爾豐共有兄弟四人,排行第三。次兄为《清史稿》的编纂者赵尔巽。.

新!!: 清史稿和赵尔丰 · 查看更多 »

赵德光 (清朝)

赵德光(),贵州郎岱(今属安顺)人。原姓张,因随赵德昌转战云南,改姓赵。清朝军事将领。.

新!!: 清史稿和赵德光 (清朝) · 查看更多 »

赵光

赵光,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的苍梧王。 南越王封其宗人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丞相吕嘉杀赵兴,立王兄赵建德为新的南越王,并派人告知了南越国的诸侯苍梧王赵光及南越国属下的各郡县官员。 前111年,吕嘉和赵建德被擒之后,南越国属下各郡县包括苍梧王赵光,桂林郡监居翁,揭阳县令史定等皆不战而降,苍梧王赵光投降后被汉武帝封为随桃侯。去世后,其子赵昌乐嗣位。.

新!!: 清史稿和赵光 · 查看更多 »

赵景贤

赵景贤(),字竹生,清末湖州府归安县人。清朝政治人物、赵炳言之子。 归安县与湖州府同城而治,赵氏为湖州城内的世家大族。道光二十年(1840年),鄉試中舉,授宣平教諭,改內閣中書。咸豐三年(1853年),在湖州府募集團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在咸丰十年(1860年)以重兵围湖州城,赵景贤组织乡勇抵抗,打退太平军数度围城,至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才城陷被俘就义。后湖州城内曾为其建有祠堂。今湖州竹安巷有其故居尚存。 有子趙深彥、趙濱彥、趙潤彥、趙滋彥、趙溱彥、趙淶彥。著名版画家赵延年、两弹一星功勋赵九章、诗人北岛(赵振开)均为赵景贤的后裔。.

新!!: 清史稿和赵景贤 · 查看更多 »

赛冲阿

#重定向 賽沖阿.

新!!: 清史稿和赛冲阿 · 查看更多 »

閻若璩

閻若璩()字百詩,號潛丘。清初經學家、學者。山西太原人。.

新!!: 清史稿和閻若璩 · 查看更多 »

閻敬銘

閻敬銘(),字丹初,陝西朝邑縣(今大荔縣)人,晚清大臣,理財有道,有「救時宰相」之稱。.

新!!: 清史稿和閻敬銘 · 查看更多 »

薛允升

薛允升(),字克猷,号云阶、云陔。陕西长安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薛允升 · 查看更多 »

薛福成

薛福成(),字叔耘,號庸庵,江苏无锡县人,清朝官员、外交官。.

新!!: 清史稿和薛福成 · 查看更多 »

藍廷珍

藍廷珍(),字荊璞,諡襄毅,清代福建漳州漳浦人。 清朝政治人物,少年從軍。康熙六十年率兵來台,弭平朱一貴事件,累功晉升從一品福建水師提督。.

新!!: 清史稿和藍廷珍 · 查看更多 »

藍元枚

藍元枚()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漳浦。1773年(乾隆38年)奉旨接任金彪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亦為中部地區墾號藍張興之墾戶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祖父藍廷珍亦擔任該官職。 后调任金门镇总兵、苏松镇总兵。1784年(乾隆49年),擢升为江南提督。1786年(乾隆51年),调任福建陆路提督。旋又改任福建水师提督,并出任参赞大臣。 1787年(乾隆52年),他率兵前往台灣制止林爽文民變。不久,即卒於台灣。清廷下令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谥襄毅。.

新!!: 清史稿和藍元枚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清史稿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董卫国

董衞國(),汉军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初授佐領,累官秘書院學士。順治十八年,擢山西巡撫。康熙四年,加工部尚書銜。十三年,改兵部尚書銜。 “三藩之乱”起,抗击耿精忠部于江西,屡败叛军,复率师征湖南,克靖州、沅州、镇远,平贵州有功。甚受康熙帝信任。.

新!!: 清史稿和董卫国 · 查看更多 »

董福祥

董福祥(),字星五,甘肃环县(当时属宁夏固原)人。中国清朝末年武卫后军指挥官。左宗棠西北陆军系统出身。.

新!!: 清史稿和董福祥 · 查看更多 »

董誥

董誥(),字雅倫,號蔗林。浙江富陽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董誥 · 查看更多 »

董邦達

董邦達(),字孚聞、非聞,號東山。浙江富陽人。 生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七歲中秀才,雍正十一年(1733年)進士,選庶吉士,乾隆二年(1737年)散館授編修,參與編纂《石渠寶笈》。官禮部尚書,赐紫禁城骑马。能畫山水,取法元人枯筆,風格在婁東、虞山派之間,與董源、董其昌合稱“古今三董”。代表作《煙磴寒林圖》。卒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谥文恪。長子董誥亦是名畫家。清中期著名画家钱维城曾师从于他。 Category:清朝庶吉士 Category:清朝翰林 Category:清朝畫家 Category:赐紫禁城骑马 Category:富阳人 B Category:諡文恪.

新!!: 清史稿和董邦達 · 查看更多 »

董鄂妃

#重定向 孝獻端敬皇后.

新!!: 清史稿和董鄂妃 · 查看更多 »

董敎增

董教增(),字益甫,號觀橋,江蘇上元(今南京)人,清朝政治人物、探花。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南巡,召試舉人,授內閣中書。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成丁未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散館改吏部主事,累遷郎中。嘉慶四年(1799年)出任四川鹽茶道。次年,授四川按察使,鎮撫彝族等少數民族有功,得到仁宗褒獎。不久,調貴州按察使。嘉慶九年(1804年)遷任四川布政使。 嘉慶十二年(1807年)升任安徽巡撫,安撫棚民,又將徽州、寧國部份世代為僕役者轉為平民。嘉慶十五年(1810年)調任陝西巡撫,整頓鹽務。倚重漢中知府嚴如熤。嘉慶十八年(1813年)調廣東巡撫,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擢閩浙總督,任內放寬造船限制,調解漳泉械鬥。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入覲,稱病乞歸,未得允許。直到道光元年(1821年)方才得以請歸。道光二年(1822年)卒,朝廷賜卹,諡文恪。《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董敎增 · 查看更多 »

葉名琛

葉名琛(茅海建:《清代人物传稿·下·第四卷·叶名琛》第36页),字崑臣,中國清朝中後期的政治人物,湖北漢陽人,籍贯江苏溧水。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軍所俘,卒於印度。.

新!!: 清史稿和葉名琛 · 查看更多 »

葉布舒

葉布舒(a;),清太宗第四子。.

新!!: 清史稿和葉布舒 · 查看更多 »

葉爾愷

葉爾愷(),字悌君,号柏皋。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今杭州市)人,清末政治人物、書法家。善草書。.

新!!: 清史稿和葉爾愷 · 查看更多 »

葉桂 (醫學家)

#重定向 葉天士.

新!!: 清史稿和葉桂 (醫學家) · 查看更多 »

葉方藹

葉方靄(),字子吉,號訒庵,江南崑山縣(今昆山市)人,清朝官员。.

新!!: 清史稿和葉方藹 · 查看更多 »

葛云飞

葛雲飛(乾隆五十四年-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即),字鵬起,一字雨田,號淩臺,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天樂鄉山頭埠村(今屬杭州市蕭山區)人。清朝将领。以武進士開始軍旅生涯,在浙江任職多年,官至定海鎮總兵。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在定海與英軍作戰,壯烈殉國。身後朝廷追諡壯節,入祀昭忠祠。.

新!!: 清史稿和葛云飞 · 查看更多 »

蒯光典

蒯光典(),字禮卿、理卿,號季述,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蒯德模之子。 早年隨父在江南,善於學習。光緒九年(1883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此後負責貴州鄉試,后擔任總督劉坤一的主尊經書院講席,后由張之洞聘為兩湖書院監督。光緒二十四年,任創辦江寧高等學堂。光緒三十二年,出任淮揚海道,此後治理當地官員。光緒三十四年,赴歐洲監督留學生,此後充任京師督學局長。.

新!!: 清史稿和蒯光典 · 查看更多 »

钱大昕

钱大昕(),字晓--,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縣(今上海嘉定区)人,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

新!!: 清史稿和钱大昕 · 查看更多 »

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绛云楼主人、蒙叟、东涧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称虞山、因其职位而称宗伯,直隶常熟县(今江蘇省苏州市常熟市)人,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作为明末清初时期文学领域的集大成者,钱谦益领导这一时期的文坛长达五十年。在政治上钱视为東林黨或復社人士。明朝时四次出仕,官至礼部尚书。后在南京降清,任礼部侍郎五个月,被视作“贰臣”。辞官后投入反清复明运动,为遗民义士接纳,更成为联络东南与西南抗清复明势力的总枢纽。后钱谦益的诗文被乾隆帝下诏禁毁。 陈寅恪认为其是“复国之英雄”,“应恕其前此失节之愆,而嘉其后来赎罪之意,始可称为平心之论”,并称钱与其妻柳如是的诗文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新!!: 清史稿和钱谦益 · 查看更多 »

钱陈群

錢陳群(),字主敬,號香樹,浙江嘉兴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钱陈群 · 查看更多 »

蒋士铨

蔣士銓(),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乳名雷鸣。江西鉛山縣人,清代翰林、詩人。.

新!!: 清史稿和蒋士铨 · 查看更多 »

蒋廷锡

蒋廷锡(),江苏常熟人。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又号青桐居士。中国清代政治人物、画家。.

新!!: 清史稿和蒋廷锡 · 查看更多 »

那蘇圖

那蘇圖(v,),中國清朝官員,戴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忻貴妃之父。 乾隆二年(1737年)任兩江總督,兩年後因丁憂免職。乾隆六年(1741年)再任,次年改閩浙總督。乾隆九年(1744年)任兩廣總督。曾任奉天將軍。乾隆元年八月丁亥,接替通智,擔任清朝兵部尚書,后改刑部尚書。由訥親接任。.

新!!: 清史稿和那蘇圖 · 查看更多 »

那桐

那桐(),字琴轩,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清末朝廷重臣,官至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及皇族内阁的协理大臣。他长达36年(1890-1925)的日记于2006年出版,有一定历史价值。.

新!!: 清史稿和那桐 · 查看更多 »

那清安

那清安,滿洲正白旗,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刑部尚書。 曾任兵部尚書。道光三年四月甲辰,接替蔣攸銛,擔任清朝刑部尚書,后改熱河都統。由明山接任。.

新!!: 清史稿和那清安 · 查看更多 »

那木干

#重定向 納曼干.

新!!: 清史稿和那木干 · 查看更多 »

邱良功

邱良功(),字玉韞,號琢齋,謚剛勇,清朝武官官員,福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九都後浦(今金門縣金城鎮後浦)人。曾經官至浙江水陸提督,乃金門俗諺「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中的三位提督之一。.

新!!: 清史稿和邱良功 · 查看更多 »

肃顺

肅順(a;),字雨亭,爱新觉罗氏,清朝宗室,镶蓝旗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其兄端华袭郑亲王爵。咸豐帝臨終前指派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兩宮太后會同恭親王奕訢發動祺祥之變,肅順被拘捕,斩首于菜市口。.

新!!: 清史稿和肃顺 · 查看更多 »

邵大业

邵大业(),字在中,号厚庵,别号思余。清朝政治人物。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祖籍浙江餘姚。.

新!!: 清史稿和邵大业 · 查看更多 »

邵齐焘

邵齊燾(),字荀慈,号叔山,江苏常熟人。 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少年聰明,好讀書。乾隆七年(1742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编修。四十歲不到即罷官歸里。主講常州龍城書院,有學生黃景仁、洪亮吉等人。帝南巡,齐焘同题颂赞,後以疾辞不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享年五十一岁。葬虞山南麓破山寺(今兴福寺)东。著有《玉芝堂詩文集》九卷。.

新!!: 清史稿和邵齐焘 · 查看更多 »

邵懿辰

邵懿辰(),字蕙西,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為清代中晚期的經學家,曾任刑部員外郎。 邵懿辰在經學史上的重要性,在於在《禮經通論》這本經學著作中,認為當時所存的《儀禮》是完整的,不認為有《逸禮》三十九篇,這種認為秦焚書而經不曾亡的看法,促使了清代考據學想要以文獻考訂恢復古籍的工作失去意義。由於留下來的經是完整的著作,因此並非僅是文件集,而必須視為一整套哲學。此外,由於這種看法,他認為西漢劉歆後來提出的古文經完全是他所作的偽書,這種在經學上具顛覆性的主張,影響到下一代的晚清學者如廖平及康有為懷疑經書權威性的激烈想法。 此外,他又著有《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為中國古籍目錄學的重要參考書。.

新!!: 清史稿和邵懿辰 · 查看更多 »

邵晋涵

邵晋涵(),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浙江余姚人。清朝翰林、校刊学家、历史学家。 祖父邵向荣,康熙壬辰進士。生于乾隆八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甲第三十名进士。乾隆時开四库馆,晋涵受诏徵入馆纂修,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编修。乾隆五十六年,擢左中允。累官至侍读学士。 清廷编撰四库全书时,邵因史学功力深厚被命主持史部之编撰工作。据载其博学强记至极,于四库馆修书之时,其他编撰人员提问之史料问题其均能随口应答并精确告知在何书何页。邵晉涵在四庫館根據《永樂大典》輯出已佚作品:《舊五代史》、《洪範口義》、《洪範統一》、《兩朝綱目備要》、《性情集》、《臨安集》、《九國志》、《東南紀聞》。其中以《舊五代史》影響最大,後世史家莫不宗之。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偶感風寒,醫誤投劑,體疾加劇,六月二十五日卒于邸第,年五十四岁。.

新!!: 清史稿和邵晋涵 · 查看更多 »

邓世昌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谥壮节,广东番禺龙导尾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龙珠直街龙延里2号),中国北洋水师将领,甲午戰爭時陣亡,追贈太子少保,入祀昭忠祠,被譽為民族英雄。.

新!!: 清史稿和邓世昌 · 查看更多 »

邓石如

邓石如(),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邓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 邓少时家贫,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十分勤奋向学。后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终于成为有清一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湖广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他在书法篆刻上长期苦心钻研,使他融会贯通这两大艺术领域,得到诸多如“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等的艺术体悟。由于他的篆刻艺术风格鲜明,独树一帜,技法精湛,世称“邓派”。他在书法史篆刻史上都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巨匠。 邓稼先是他的六世孙。.

新!!: 清史稿和邓石如 · 查看更多 »

邓承修

#重定向 鄧承修.

新!!: 清史稿和邓承修 · 查看更多 »

铁木

铁木(学名:Ostrya japonica)是桦木科铁木属的植物。分布于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河南、陕西、四川、河北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8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坡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新!!: 清史稿和铁木 · 查看更多 »

蓋方泌

蓋方泌(),字季源,又字碧軒,号春舫,山東蒲臺(滨州市博興縣)盖家村人,清朝政治人物,貢生出身。.

新!!: 清史稿和蓋方泌 · 查看更多 »

蔡珽

蔡珽(),字若璞,漢軍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雲貴總督蔡毓榮之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檢討。歷官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吏部、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和正白旗漢軍都統。 任四川巡撫時,年羹堯與李紱、蔡珽不和。雍正元年,年羹尧疏劾四川夔州府知府程如丝贩卖私盐,“凡商家所有之盐尽以半价强买之”,殺害盐商。蔡珽奏称程如丝“为四川第一好官”,程又得以擢升為四川按察使。年羹堯又參劾蔡珽威逼所屬知府蔣興仁致死,迫使其“气愤自杀,事后以病卒”,蔡珽因此被罷官,經審訊後定為斬監候;而年系人馬王景灝得以出任四川巡撫。蔡珽被押到北京後,雍正召見他,蔡珽反上奏年羹堯“貪暴”,雍正认为年羹尧与“蔡珽之奏各相悬殊”,“将此事着石文悼审明”。石文悼极力为程如丝开脱。奏报程如丝“实系冤抑”。後來蔡珽竟任左都御史兼監刑官。 雍正三年十二月(1726年1月)年羹堯以九十二條大罪被賜死,執刑前由左都御史兼監刑官蔡珽監督。臨死前年羹堯以為皇帝會下旨赦免他,可一直都沒有消息,在蔡珽的催促下,年羹堯最後自縊。五年(1727),岳钟琪代替年羹尧任川陕总督时,蔡珽還“言钟琪叵测”,使得岳钟琪不胜惶惑,要辞去川陕总督之職。雍正安慰岳钟琪“此明系蔡珽程如丝等鬼魅之所为”,並对蔡珽不满。雍正發現羹堯幕客汪景祺在《西征纪实》中,記载蔡珽在四川时,獲得夔州府知府程如絲贿賂。雍正下令调查,果然查出蔡珽得程如丝贿银六万六千两,金子九百两,并且谗毁岳鍾琪。雍正四年三月,蔡珽擔任左都御史時,曾推舉黄振國授河南信阳知州,黄振国卻與田文镜不合,后被田文镜斬殺。 雍正四年十二月,浙江道御史谢济世参奏田文镜贪虐不法,雍正察覺蔡珽、李绂、谢济世有结党之嫌。雍正五年(1727年)蔡珽被判斬監候,六年(1728年)二月,管理旗务的多罗郡王德昭上疏,说又查出蔡珽家私藏朱批奏折三件。雍正十三年,高宗即位,被釋放。出狱后,再未任职。乾隆八年卒。著有《守素堂集》。.

新!!: 清史稿和蔡珽 · 查看更多 »

蔡毓榮

蔡毓榮(),字仁庵,漢軍正白旗人。遼寧錦州人。清康熙初、中期將領。.

新!!: 清史稿和蔡毓榮 · 查看更多 »

蔡新

蔡新(),字次明,号葛山,清朝政治人物。福建漳浦人。曾任吏部、工部、刑部、禮部、兵部等五部尚書。.

新!!: 清史稿和蔡新 · 查看更多 »

蔡攀龍

蔡攀龍(),本名奭,字君寵,號躍州,清朝武官官員,福建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十八都平林(今金門縣金湖鎮瓊林里瓊林)人,係屬同安蔡姓宗親支裔。曾經官至福建陸路、水師提督、江南提督,為金門第一位高階武將,乃金門俗諺「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中的三位提督之一。 其墓為金門縣定古蹟,又據說蔡攀龍為廈門大嶝崎口下村蔡氏的叔祖,為昔日該村「震威殿」主神蔡王爺。.

新!!: 清史稿和蔡攀龍 · 查看更多 »

蔣益澧

蔣益澧(),字芗泉,湖南湘鄉人,清朝湘軍人物,參與征討太平天國戰事,曾任浙江巡撫、廣東巡撫等官。.

新!!: 清史稿和蔣益澧 · 查看更多 »

蔣文慶

蔣文慶(),字蔚亭,汉军正白旗人。.

新!!: 清史稿和蔣文慶 · 查看更多 »

鄧廷楨

鄧廷楨(),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江苏江宁人,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清朝官員。善诗文,是著名的书法家,著有《双砚斋诗钞》。邓廷桢本人表面上附和林则徐虎门销烟,邓廷桢的儿子却是广州最大的鸦片商人之一。.

新!!: 清史稿和鄧廷楨 · 查看更多 »

鄭珍

鄭珍(),字子尹,晚號柴翁,貴州遵義沙灘(今遵義縣境)人。和施閏章、姚鼐被並列為清代三大詩人。與獨山莫友芝並稱西南巨儒。.

新!!: 清史稿和鄭珍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政权的将领。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Koxinga)、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现分屬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明鄭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澎湖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新!!: 清史稿和鄭成功 · 查看更多 »

鄂寶

鄂寶(v;),鄂謨託氏,字霽堂,清朝官員。 出身官學生。乾隆五年,任內閣中書。十一年,任內閣侍讀。十四年,任戶部員外郎。十六年,任奉天府府尹。二十年,署理廣西巡撫,並在二十四年獲得正式任命。二十四年,獲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坐銜。二十六年,獲三品職銜,任庫車辦事大臣。三十一年,署理左副都御史,任湖北巡撫。三十二年,調任貴州巡撫,旋調任湖北巡撫。三十三年,任福建巡撫,後調任廣西巡撫、山西巡撫。三十六年,任刑部右侍郎、正藍旗漢軍副都統。三十七年,署理藩院侍郎事務,任刑部左侍郎、督辦軍糧大臣。三十八年,任山西巡撫,賜孔雀翎。四十一年,任湖南巡撫、漕運總督,坐銜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四十八年,任盛京戶部侍郎、兼管奉天府府尹。.

新!!: 清史稿和鄂寶 · 查看更多 »

鄂尔多斯部

鄂尔多斯部(),又译阿尔秃厮(Ordos)。是蒙古部落。又称济农部,是守卫成吉思汗陵的蒙古一部,主要生活在今鄂尔多斯高原。 鄂尔多斯的名字在15世纪末,始见史书。原因是鄂尔多斯部内有供奉成吉思汗灵柩的斡耳朵(ordo,“鄂尔多”,大汗的蒙古包)。由八个白色的蒙古包组成,称“八白室”蒙古语称其为“鄂尔多斯”。开始属于异姓领主亦卜剌、满都赉阿都勒呼,后在1510年被达延汗驱逐至青海,鄂尔多斯成为达延汗六万户之中右翼三万户之一。达延汗任命第三子赛那剌(巴尔斯博罗特)为济农,驻帐统辖右翼三万户。济农子孙掌握部内孛合厮、偶甚(乌审)、叭哈纳思、打郎(达拉特)诸部,称为鄂尔多斯四营或鄂尔多斯十二鄂托克。1628年,林丹汗西进,击溃喀喇沁部、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溃散。林丹汗死后,1635年,鄂尔多斯部降附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初年,鄂尔多斯编为六个扎萨克旗,乾隆元年(1736年)增编一扎萨克旗。七旗在伊克昭统盟,称伊克昭盟,位于黄河河套之内,即今鄂尔多斯市,现在还有乌审旗、达拉特旗。.

新!!: 清史稿和鄂尔多斯部 · 查看更多 »

鄂尔泰

鄂爾泰(v;),字毅庵,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官員。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太保。.

新!!: 清史稿和鄂尔泰 · 查看更多 »

鄂彌達

鄂彌達(v,),鄂濟氏,滿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1732年3月21日-1735年1月5日期間,奉旨接替張溥擔任兩廣總督。全名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的該官職,是兼轄廣西地區的廣東、廣西兩省之最高統治者,亦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其中,1732年3月21日-10月17日這段期間為代署。曾任吏部左侍郎。乾隆二十年六月癸丑,接替阿克敦,擔任清朝刑部尚書。乾隆二十六年卒於任上,諡文恭,由舒赫德接任。.

新!!: 清史稿和鄂彌達 · 查看更多 »

鄂齐尔桑

鄂齐尔桑(v;),清初蒙古大臣。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扎鲁特部人,扎鲁特部贝勒巴克之子。.

新!!: 清史稿和鄂齐尔桑 · 查看更多 »

鄂昌

鄂昌(v;),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 鄂善之子,大学士鄂尔泰之侄。雍正六年,授户部主事。七年,擢拔為陕西宁夏道。十年,迁升為甘肃布政使。十三年,总督黄廷桂劾鄂昌贪纵,後以杨馝代之。 乾隆十五年爆發胡中藻案,胡中藻平時好吟诗,与鄂昌相唱和。高宗下令將胡中藻處斬,鄂昌被賜自盡。.

新!!: 清史稿和鄂昌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清史稿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商務印書館

臺灣商務印書館,簡稱臺灣商務或商務印書,是一家臺灣的出版零售業者,其前身是1947年10月在臺灣臺北市設立的「商務印書館臺灣分館」。.

新!!: 清史稿和臺灣商務印書館 · 查看更多 »

金士松

金士松(),字亭立,號聽濤,江蘇吳江人,寄籍宛平(今屬北京)。 雍正七年(1730年)出生,少時家貧,隨父金翁外出讀書。举順天鄉試後,改歸原籍。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進士,选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任侍讀、廣東學政、顺天学政、禮部侍郎等職。官至兵部尚書。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卒。諡文簡,纪昀為其撰墓誌銘。 弟為金學詩。.

新!!: 清史稿和金士松 · 查看更多 »

金德瑛

金德瑛(),中國清朝狀元、政治人物,字汝白,號檜門。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新!!: 清史稿和金德瑛 · 查看更多 »

金玉和

金玉和,辽东人。明末降清将领,隶正黄旗。.

新!!: 清史稿和金玉和 · 查看更多 »

金福曾

金福曾(),字苕人,浙江省嘉興府秀水縣(今浙江省嘉興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早年以諸生從軍,后任籌團練助城守,此後協守獨松關,解杭州圍。李鴻章器用其才,在攻克蘇州后,檄辦善後,此後其跟隨征戰捻亂有功,因功署婁縣、南匯縣、吳江等縣知縣,期間屢有政績。后因病去世,贈內閣學士。曾纂《南汇县志》。.

新!!: 清史稿和金福曾 · 查看更多 »

金简

金简《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作“金鉴”(v,),金佳氏,字可亭 ,满洲正黄旗人,淑嘉皇贵妃的三兄徐凯:《满洲八旗中的高丽士大夫家族》,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有来源链接,见参考文献),历任总管内务府大臣、镶黄旗汉军都统、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为乾隆年间重臣。.

新!!: 清史稿和金简 · 查看更多 »

金顺

金顺可以指下列人物:.

新!!: 清史稿和金顺 · 查看更多 »

金梁

金梁(),後改名關介之,字息候,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世为浙江杭州八旗驻防,故亦作杭县人。清末翰林,官员,历史学者。奉系少帥張學良之師。.

新!!: 清史稿和金梁 · 查看更多 »

金溶

金溶(),字廣蘊,號一齋。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大興區)人。中國清朝官員,回族。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一》,《回族研究》,2005年1期.

新!!: 清史稿和金溶 · 查看更多 »

長庚

長庚可能指:.

新!!: 清史稿和長庚 · 查看更多 »

長順 (清朝官員)

長順(,道光19年-光緒30年),字鶴汀,郭博勒氏,隸滿洲正白旗,清朝軍事人物,歷仕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勇號恩特赫恩巴圖魯,諡忠靖。.

新!!: 清史稿和長順 (清朝官員)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清史稿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长龄

长龄(v,),字懋亭,萨尔图克氏,蒙古正白旗人。清朝官员。 原为正蓝旗,其父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纳延泰在乾隆时因功入正白旗。乾隆四十年(1775年),长龄历任军机章京、理藩院主事。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参与平定台湾林爽文。嘉庆年间,长龄历任内阁学士、右翼总兵、湖北提督、直隶提督、安徽巡抚、山东巡抚,镇压川陕白莲教起义。嘉庆十二年(1807年),任陕甘总督,平定青海番民之乱。次年,因罪謫伊犁,起为科布多参赞大臣。后为河南巡抚、再任陕甘总督,镇压岐山县饥民暴动。 道光元年(1821年),为协办大学士,次年为文华殿大学士,返京。三年(1823年),长龄为军机大臣。五年(1807年),出为云贵总督。六年(1826年),转任伊犁将军,主持平定张格尔之乱。与杨芳擒获张格尔有功,回京续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封一等威勇公。道光十一年,拜太傅。十八年,长龄去世,谥号文襄。著有《长文襄公自订年谱》、《长文襄公新疆善后奏疏》。.

新!!: 清史稿和长龄 · 查看更多 »

长清区

长清区是中国山东省济南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总面积为1178平方公里,2003年末人口为53.32万。长清区西倚黄河,距济南市区22公里,是省城济南的近郊区。 长清古琴曲名,漢蔡邕所作也。有長淸,短淸二曲,朱权所编《神奇秘谱》中记载:是曲者,漢蔡邕所作也。有長淸短淸二曲,取興於雪,言其淸潔而無塵滓之志,厭世途超空明之趣也。志在髙古,其趣深遠,若寒潭之澄深也。意髙在沖漠之表,遊覽千古,有紫虛大羅之想,恍若生羽翰飛謁王京者也。.

新!!: 清史稿和长清区 · 查看更多 »

良卿

#重定向 释良卿.

新!!: 清史稿和良卿 · 查看更多 »

良弼 (紅帶子)

#重定向 覺羅良弼.

新!!: 清史稿和良弼 (紅帶子) · 查看更多 »

色普徵额

色普徵額(z;),舒穆鲁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軍事將領。 咸豐十一年(1861年),任藍翎長,后改健锐营前鋒校,跟從大学士瑞麟征討畿疆叛亂;此後跟從僧格林沁剿定捻軍,屢有戰功。同治三年,任副前鋒校,跟從都统穆腾阿在畿南備軍。同治七年,任副前鋒參領。光緒四年,委前鋒參領。光緒八年,授镶红旗汉军副都统,充神机营专操大臣。光緒十一年,任前鋒參領。光緒十七年,任副都統銜,后委署翼長。光緒二十一年,任寧夏副都統。光緒二十四年,兼署寧夏將軍;光緒二十六年,實授寧夏將軍,未赴任,命守正阳门,抵禦八國聯軍入犯,后中炮身亡。死後贈太子少保,谥壮恪。.

新!!: 清史稿和色普徵额 · 查看更多 »

苏尼特部

苏尼特部()(Snid)又译苏尼忒等,是明清時期的蒙古地區部落。苏尼特名称源于元朝的雪你惕部落。 达延汗之孙博迪次子可可出大台吉时,所部号称苏尼特,属察哈尔万户。可可出大台吉曾孙塔尔巴海达尔汉(苏尼特东路台吉)和其叔父绰尔衮(西路台吉)害怕被林丹汗吞并,北徙喀尔喀蒙古。清太宗崇德年间,绰尔衮子素塞、塔尔巴海子腾机思率部附清,清朝编苏尼特为二扎萨克旗,属于锡林郭勒盟。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有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

新!!: 清史稿和苏尼特部 · 查看更多 »

苏禄群岛

苏禄群岛位于菲律宾西南部、处于沙巴东边 苏禄群岛(Sulu Archipelago),菲律宾西南部岛群。自民答那峨三宝颜半岛向西延伸至加里曼丹岛东岸,与马来西亚沙巴州相望,有800个以上小岛组成,分为五个岛群,面积2823平方公里,大岛都为火山岛,小岛为珊瑚礁,有热带森林,种植椰子、稻米、咖啡、可可、玉米等。该群岛因古代属于苏禄苏丹国而得名,现是菲律宾的一个省--蘇祿省,首府为和乐。其西南端的海龟群岛以产海龟及其卵著名。 明朝永樂年間蘇祿東王曾經親自率使臣來中國明朝北京拜見明成祖,不幸病故,葬於德州,部份家屬及隨從留在山東德州,其墓遺址在今日苏禄王墓。.

新!!: 清史稿和苏禄群岛 · 查看更多 »

英廉

英廉(v,),字計六,號夢堂。遼東(今遼陽)人,馮氏。 其先世馮士勇本浙江嘉興人,後徙山東省,再徙遼東,內務府漢軍包衣籍,鑲黃旗旗鼓佐领出身。.

新!!: 清史稿和英廉 · 查看更多 »

英俄尔岱

英俄尔岱(a;),又作英古尔代、英古代、英峩岱、龙骨大(용골대,文观部式:Yonggoldae)等,他塔喇氏,满洲正白旗人,曾从征萨尔浒、沈阳、铁岭、辽阳、北京、朝鲜、锦州、松山等地,战功卓著,逐渐晋封至二等公,因娶饶余郡王阿巴泰之女,号多罗额驸,历任都统、户部尚书等职。英俄尔岱曾多次出使朝鲜,丙子战争后曾作为册封朝鲜国王使,重新册封朝鲜仁祖李倧为朝鲜国王。.

新!!: 清史稿和英俄尔岱 · 查看更多 »

英和

英和(),初名石桐,字樹琴,號定圃,索綽絡氏,内务府滿洲正白旗人,中國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英和 · 查看更多 »

英翰

英翰,薩爾圖氏,字西林,滿州正紅旗人。中國清朝官員。 道光二十九年舉人。同治六年(1867年)任安徽巡撫。同治十三年(1874年)10月17日接替瑞麟擔任兩廣總督,期間張兆棟曾暫時署任代理。光緒元年(1875年)9月2日離任。.

新!!: 清史稿和英翰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新!!: 清史稿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英桂

英桂(),字香巖,赫舍哩氏,滿洲正藍旗人。 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以中書充軍機章京,晉侍讀。授山東青州知府,遷登萊青道。擢山西按察使,調山東,署布政使。咸豐三年(1853年),擢河南巡撫。太平軍入湖北,英桂赴南陽抵禦。捻首張洛行佔據安徽雉河集,英桂奉命總督三省軍務,於三河尖、潁上等地屢敗捻軍,捕獲陳太安、王庭貞。咸豐八年(1858年),遷山西巡撫。同治二年(1863年),遷福州將軍。歷官閩浙總督、內大臣。同治十一年(1872年),授兵部尚書,兼總管內務府大臣。調吏部,兼步軍統領。光緒元年(1875年),協辦大學士。光緒三年(1877年),授體仁閣大學士。 光緒四年(1878年),以病乞休。光緒五年(1879年),卒,贈太子太保,諡文勤。子寶昌。.

新!!: 清史稿和英桂 · 查看更多 »

雍正帝

清世宗胤禛(z)(),又稱雍正帝,爱新觉罗氏,諱胤禛,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汗號「纳伊拉尔图托布汗」(Найралт Төв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雍正」,庙号世宗(v),谥号簡作宪皇帝(v)。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西元1722年12月27日登基(農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置軍機處加強皇权,推行摊丁入亩、火耗歸公和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等一系列政策,对康雍乾盛世的延续具有重大作用。.

新!!: 清史稿和雍正帝 · 查看更多 »

雷以諴

雷以諴(),原名鸣,字春霆,号鹤皋,别号水月主人。湖北咸寧(今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石城村大屋雷人。清朝政治人物。 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郎中、御史、给事中、侍读学士、奉天府丞。累官太常寺卿。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佔南京,雷以諴在揚州駐軍,鑑於“国帑空乏,军用不给”採納幕客錢江的建議,於仙女庙(今江苏江都)、邵伯等镇向商家籌集經費,此为清代所創厘金之始。幾年後擴至全國。 不久因與太平軍作战不力,于咸丰四年(1854年)被革职,后补江苏布政使。咸丰六年(1856年)9月揚州失陷後,充军新疆,赦归,授陕西按察使,迁布政使,再任光禄寺卿。同治元年(1862年)免职,主講於江汉书院。有《大学解读》、《经传杂记》、《雨香书屋诗钞》等。.

新!!: 清史稿和雷以諴 · 查看更多 »

雷鋐

雷鋐(),字貫一,號翠庭,室名經笥堂,福建宁化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雍正十一年(1733年)登癸丑科進士,擔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新!!: 清史稿和雷鋐 · 查看更多 »

集部

#重定向 四部分類法.

新!!: 清史稿和集部 · 查看更多 »

雅尔哈齐

雅爾哈齊(a),女真語音中的雅爾哈齊直譯成漢語為“豹子皮”之意,生卒年不详,清显祖塔克世第四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同母弟。其生平事迹不详。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追封通达郡王,配享太庙。.

新!!: 清史稿和雅尔哈齐 · 查看更多 »

通嫔

通嫔(),纳喇氏,康熙帝的贵人,雍正帝时尊封为嫔。 监生常素保之女,何时入宫不详,《清史稿《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通嫔,纳喇氏。事圣祖为贵人。雍正二年,世宗以其婿喀尔喀郡王策棱功,尊封。乾隆九年,薨。子二:万黼,五岁殇;允禶,二岁殇。女一......

新!!: 清史稿和通嫔 · 查看更多 »

耿仲明

耿仲明(),明末遼東蓋州(今遼寧蓋州)人,字雲臺。崇禎初年為登州參將。清初三藩之一。.

新!!: 清史稿和耿仲明 · 查看更多 »

耿精忠

耿精忠(),中国清朝靖南王,三藩之一。 耿精忠為耿仲明之孫、耿繼茂的長子。耿家先世為山東人,被遷至遼東蓋州衛。耿仲明先為毛文龍轄下參將,毛文龍為袁崇煥所殺後轉投孫元化,孫元化為明廷所殺後,轉降努爾哈赤,順治初從多爾袞入關,1649年封靖南王。耿仲明死後,子耿繼茂襲爵。1671年耿繼茂卒,耿精忠襲靖南王爵。 耿精忠與肅親王豪格女成婚,封和碩額駙。繼位後,左右由於讖緯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謠,耿精忠便勸令部署將士以待變。1673年聞尚可喜將撤藩歸遼東,耿精忠與吳三桂為試探朝廷態度亦具疏請撤,康熙帝允許。吳三桂起兵時,招耿精忠共同起事,於是耿精忠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蓄髮易冠服,於福州虜殺福建總督范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與吳三桂合兵入江西,並且邀台灣鄭經由海道取沿海郡縣為聲援,一時兵勢甚盛。 耿精忠叛亂時,康熙命康親王傑書、將軍賴塔分由浙江、衢州討之。鄭經以耿精忠未遵守約定,逕取漳州、泉州二州,納其降將。耿精忠見大勢已去,遂降清。1680年鄭經敗回臺灣,耿精忠請入覲,康熙令三法司按治囚禁。1681年雲南平定後,次年耿精忠被磔於市,范承謨子范時崇分割其肉祭墓。.

新!!: 清史稿和耿精忠 · 查看更多 »

耆齡 (紅帶子)

覺羅耆齡(,即清嘉慶9年-同治2年) ,字九峰,正黃旗人。初授工部筆帖式,中式道光十七年舉人,升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出為江西廣信知府、南安府知府。歷署建昌、撫州、吉安、袁州等地知府。咸豐三年,守禦南昌,賜花翎。尋補贛州知府。五年,擢吉南贛寧道。六年,擢布政使,命駐防饒州。七年,江西巡撫文俊罷官,擢耆齡為巡撫。九年九月,調廣東巡撫。太平軍翟明開自南雄攻江西安遠,耆齡遣兵越境解圍。十一年,太平軍攻入福建,陷武平,耆齡分兵收復。 同治元年,督軍入福建增援浙江,擢閩浙總督。攻克處州、縉雲、奉化。二年,再攻湯溪、永康、武義、龍游、蘭谿等縣,及金華府城,浙東略定。調福州將軍。不久逝世,諡恪慎。.

新!!: 清史稿和耆齡 (紅帶子) · 查看更多 »

耆英

耆英(),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清朝宗室正蓝旗人,官至两广总督。鸦片战争期间多次任钦差大臣代表清廷与英国和谈,后谈判失利而被清文宗赐死。.

新!!: 清史稿和耆英 · 查看更多 »

陳名夏

陳名夏(),字百史,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江南溧陽縣(今属江苏常州溧阳市)人。明末科探花,官翰林院編修兼都給事中。李自成破京師,授職弘文院編修。隨即降清,官至秘書院大學士。順治中捲入南北黨爭,得罪寧完我,以反對薙髮令之名處絞。《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陳名夏 · 查看更多 »

陳士杰 (清朝)

陳士杰(,即道光4年-光緒19年),字雋丞,湖南桂陽州人。以拔貢考取戶部小京官。後為曾國藩軍幕。同治元年,因曾國藩推薦,超授江蘇按察使。四年,論功,加布政使銜。因平定霆軍所部叛軍,賜號剛勇巴圖魯。六年,遷山東布政使。七年,擢浙江巡撫,任內巡視海口,增築鎮海笠山港及定海乍浦砲臺。八年,移山東巡撫,沿海設防。十九年,卒。.

新!!: 清史稿和陳士杰 (清朝) · 查看更多 »

陳壽祺

寿祺(),字恭甫,号左海,晚号隐屏山人,福建侯官人。 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世代務農,父陈鹤书是贡生。陈寿祺五岁開始读书,“不饮,不弈,樗蒲不入座,惟手不释卷”,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改庶吉士。道光九年(1829年),福建通志局重修《福建通志》,聘寿祺总纂《福建通志》。晚年主講於泉州清源书院、鳌峯书院。藏书10万卷,藏书楼名“小馆”,書不外借。卒于宣宗道光十四年,年六十四岁。著有《左海文集》十卷,《左海骈体文》三卷,《绛趺堂诗集》六卷等。有子陈乔枞。.

新!!: 清史稿和陳壽祺 · 查看更多 »

陳大受

陳大受(),字占咸,湖南祁阳人。清朝官員。 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選庶吉士,乾隆元年(1736年)散館,授翰林院编修,次年超擢,五遷至吏部侍郎。乾隆十一年(1746年)加太子少保,調任福建巡撫。乾隆十二年(1747年)任兵部尚書。乾隆十三年(1748年),進協辦大學士、軍機處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加太子太傅。乾隆十五年(1750年)出任兩廣總督,次年卒于任上。賜祭葬,諡文肃。有《陈文肃奏议》。有子陳輝祖、陳嚴祖。.

新!!: 清史稿和陳大受 · 查看更多 »

陳大文

陳大文(),字簡亭,河南杞縣人,原籍浙江會稽,是中國清朝官員。 他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進士,初授吏部主事。四十八年(1783年)任廣西南寧知府,後擢升為雲南迤東道。歷任貴州按察使、安徽按察使及江寧布政使,皆有政聲。他為父親服喪期滿後任廣東布政使,嘉慶二年(1797年)擢升為巡撫,不久兼署總督。嘉慶四年(1799年)調為山東巡撫,五年因母親逝世而離任,六年署任直隸總督。 他後來因病請求回京任官,歷署吏部侍郎、工部尚書。嘉慶八年(1803年),出任兩江總督,次年召授左都御史,尚未到京又擢為兵部尚書。大文在赴京途中患病,仁宗詔遣侍衛帶醫師到他那裡,可是久醫仍未癒,賜尚書銜給他回籍。後來大文被發現在直隸為官時有過失,部議革職,皇帝詔俟他病癒後以四品京堂用,不過他一直沒有復出。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家中去世。 現在,該名字常見於用作教學用途,如於舉例時用作人物名稱等。.

新!!: 清史稿和陳大文 · 查看更多 »

陳廷敬

陳廷敬(),原名陈敬,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山人,山西澤州直隸州(今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人。清朝政治人物,入仕五十三年,康熙朝官至工部、戶部、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卒謚文貞。.

新!!: 清史稿和陳廷敬 · 查看更多 »

陳儀

陳儀(),幼名毅,改名儀。字公俠,後改字公洽,自號退素。浙江紹興人。日本陸軍大學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任内发生二二八事件,為事件中爭議政治人物之一。 國共內戰末期,戰爭形勢急轉直下,陳儀曾勸告蔣中正,對國民黨喪失大陸政權要看開。1948年6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1月釋放浙江省警保處處長毛森(中將,軍統特工)報批處決的100多名共產黨員。1949年1月,陳儀眼見局勢不利於國民黨,欲投奔中國共產黨,並嘗試策反京滬杭警備軍總司令湯恩伯投共,湯恩伯認為毛森得知,深怕自己被牽連,故將此事呈報蔣中正。陳儀在1949年初被免去浙江省主席職務,後來開始被軟禁。1950年4月,陳儀被押解到臺灣,後來被囚禁於基隆。1950年5月,蔣中正以匪諜案,指示臺灣軍事法庭判處陳儀死刑。同年6月18日清晨5時許槍決,地點一說於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碧潭軍人公墓,一說於臺北市馬場町。.

新!!: 清史稿和陳儀 · 查看更多 »

陳啟泰

陳啟泰(Kenneth Chan,),香港出生,香港男演員、男歌手及主持人,因《百萬富翁》最廣為觀眾認識。.

新!!: 清史稿和陳啟泰 · 查看更多 »

陳立 (清朝)

陳立(),字卓人,又字默齋。江蘇句容人。清代經學家,以研究公羊學聞名。 少時客揚州,從凌曙學習。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補應殿試,授翰林院庶吉士。後改授刑部主事。升郎中,授雲南曲靖府知府。同治八年卒。 凌曙晚年臥病,劉文淇代授陳立經學、小學,於《公羊傳》用功最深。積三十年之力著有《公羊義疏》76卷。其他著作有《白虎通疏证》12卷、《尔雅旧注》2卷、《說文諧聲孳生述》3卷及《句溪杂著》6卷。.

新!!: 清史稿和陳立 (清朝) · 查看更多 »

陳維崧

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羡詞派”領袖。.

新!!: 清史稿和陳維崧 · 查看更多 »

陳璸

陳璸(),字文煥,號眉川,中國廣東海康(今属雷州)人,清朝官員,官至福建巡撫,兼攝閩浙總督,為知名的清官,曾被康熙帝親口讚賞,言曰:「陳璸居官甚優,操守極清。朕亦見有清官,如伊者朕實未見;既從古清官,亦未見有如伊者」。.

新!!: 清史稿和陳璸 · 查看更多 »

陳遹聲

陳遹聲,字蓉曙、駿公,號悔門,浙江省紹興府諸暨縣(今浙江省諸暨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十二年,登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五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後出任松江府知府,平定鹽寇。光緒三十三年,授川東道,期間又平定當地寇亂。引病辭職。.

新!!: 清史稿和陳遹聲 · 查看更多 »

陳鑾

陳鑾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清史稿和陳鑾 · 查看更多 »

陳若霖

陳若霖(),字宗覲,號望坡,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螺洲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陳若霖 · 查看更多 »

陳連陞

陳連陞(),湖北鶴峯人。行伍出身,從征川、楚、陝教匪,湖南、廣東逆瑤數有功。累擢增城營參將。1839年,在官涌之戰破英兵,擢三江協副將,調守沙角砲臺。1841年英艦來犯,連陞率子陳長鵬以六百兵對抗數千英軍,發地雷扛砲斃敵數百英軍,最終因孤軍無援,父子一同戰死。事聞,詔嘉其父子忠孝兩全,入祀昭忠祠,並建專祠,加等依總兵例賜卹,予騎都尉世職,子陳展鵬襲,陳起鵬賜舉人。.

新!!: 清史稿和陳連陞 · 查看更多 »

陳泰 (清朝)

陳泰(),钮祜禄氏,滿洲鑲黃旗,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刑部尚書。额亦都之孙,彻尔格之子 曾任前禮部右侍郎。順治七年十二月乙巳,接替濟席哈,擔任清朝刑部尚書,后改吏部尚書。由宗室韓岱接任。 顺治十二年卒于军中,十三年正月,赐祭葬,谥忠襄。乾隆初,定封一等子。.

新!!: 清史稿和陳泰 (清朝) · 查看更多 »

陳惪華

陳惪華(),字--倬,号月溪。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雍正二年(1724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遷侍讀學士,提督廣東肇高學政。官至兵部尚書,因弟惪正遭控濫刑被降職。曾任《大清一统志》馆副总裁,乾隆五年(1740年)庚申歲十一月,全稿完成,乾隆八年(1743年)歲次癸亥,由總裁陳惪華等上表進呈。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擢禮部尚書,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致仕。卒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陳惪華 · 查看更多 »

陳慶鏞

陳慶鏞(),字乾翔,一字頌南,中國清代政治人物,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生,道光二年(1822年)舉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官至御史。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九日上《海疆防堵疏》。咸豐五年(1855年)鎮壓邱二娘起事,邱二娘被陳慶鏞逮捕,遭受嚴刑拷打,後掠到泉州南校場處,裸身凌迟處死。 卒於咸豐八年(1858年)。著有《籀經堂集》、《三家詩考》、《說文釋》等書。.

新!!: 清史稿和陳慶鏞 · 查看更多 »

陶彝

陶彝,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直隸市東城區)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康熙三十九年,登進士,授戶部主事,升任戶部郎中,考選廣西道監察御史,巡視兩浙鹽政。后因上疏請求康熙帝建儲,被罷免遣往軍前效力贖罪。雍正四年赦免歸鄉。.

新!!: 清史稿和陶彝 · 查看更多 »

陶元淳

陶元淳(),一作元湻,字子師,一字紫司,江南蘇州府常熟縣人。清初官員。 年少入都,能文章,與萬斯同、閻若璩成忘年交。康熙中舉博學宏詞,因病不與試。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科進士。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授廣東昌化縣(今屬海南省)知縣。就職後,核定賦役,均糧於米,均役於糧。屢次乞病未果,最後因積勞卒於官。有《南崖集》4卷。 子陶正靖,乾隆間官監察御史。.

新!!: 清史稿和陶元淳 · 查看更多 »

陶茂林

陶茂林(),湖南长沙人。清朝军事将领。.

新!!: 清史稿和陶茂林 · 查看更多 »

陶恩培

陶恩培(),字益之,號问云。浙江山陰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道光十五年(1835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六年(1836年)散館授編修。歷官四川鄉試正考官,提督福建學政,遷御史。咸豐元年(1851年)镇压衡山、安仁、浏阳、醴陵等地太平軍。咸豐四年(1854年)迁山西按察使,不久调往江苏,再擢湖北巡抚。 咸豐五年(1855年)秦日綱在廣濟擊敗湖廣總督楊霈。二月二十七日,太平軍第三次攻佔武昌,陳玉成、韋俊部破漢陽門,恩培見大勢已去,投武昌市郊蛇山紫阳塘自杀,巡撫陶恩培以下,大半殉難。清廷封為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職,諡文節。工书法。.

新!!: 清史稿和陶恩培 · 查看更多 »

陶模

陶模(),中國清朝政治人物,字方之,号子方,浙江省秀水縣人。 同治七年(1868年)二甲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甘肃文县、皋兰知县,光绪元年(1875年)冬任秦州知州,十年(1884年)任甘肃按察使,次年擢直隶按察使,十四年(1888年),又迁陕西布政使,十七年(1891年),迁新疆巡抚,其后署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900年)擔任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广州病逝,赠太子少保,谥勤肃。著有《陶勤肃公奏议》12卷、《养树山房遗稿》2卷。《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陶模 · 查看更多 »

陶樑

陶樑(),字甯求、鳧薌,号鳧香,江蘇長洲縣(今蘇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左侍郎。.

新!!: 清史稿和陶樑 · 查看更多 »

陶澍

陶澍(),字子霖,號雲汀,自稱桃花漁者,印心石屋主人,晚歲自稱髯樵。湖南安化縣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身後追封太子太保,谥文毅。.

新!!: 清史稿和陶澍 · 查看更多 »

陸世儀

世儀,字道威,號桴亭。江蘇太倉人。明末清初學者。.

新!!: 清史稿和陸世儀 · 查看更多 »

陸建瀛

建瀛(),字立夫、仲白,湖北沔陽人,清朝政治人物,累官兩江總督,太平軍破江寧(今南京)時身死。.

新!!: 清史稿和陸建瀛 · 查看更多 »

陸圻

圻(),字麗京,一字景宣,號講山,仁和(今杭州)人。明末詩人、名醫。 父親陸運昌,明代萬曆進士,二弟陸培,崇禎十三年進士;三弟陸階,著《白鳳樓集》;四弟陸坦,詩文頗佳;五弟陸坒,有《丹鳳堂集》。陸圻讀書過目不忘,有神童之譽。六歲能詩。清初是西泠十子之一,公推為十子之首,他與陳子龍等結登樓社,吟詩作對,世稱“西陵體”,康熙元年(1663年),受莊廷鑨明史案的株連。下獄論死,各地多方營救,後得以無罪開釋。歸里後,“骨肉重逢,浑如隔世”,长子繁祉因重病失语,“见父,泪流满面而已”。獄中已有出家的念頭,後於丁未離家出走,時年五十五歲,雲遊四海,甚至为避免家人寻找,“每至必易姓名”,以示决绝,不知所終。著有《詩經吳學》、《威風堂集》、《西泠新語》、《詩集》、《洛神賦辯注》、《陸生口譜》、《冥報錄》;又精醫理,常賣藥於“长安市”,著有《本草丹台录》、《灵台墨守》、《伤寒捷书》、《医林口谱》、《医案》、《医林新论》、《冥极录》、《医论》等。陸莘行是他的女兒。.

新!!: 清史稿和陸圻 · 查看更多 »

陸隴其

其(),原名龍其,字稼書,浙江平湖人。清代理學家。 陸隴其生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二甲進士。康熙十七年任江苏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區)知县,被巡抚慕天颜疏劾去职,離任時,只帶了幾卷圖書和妻子的織布機,民众“扶老携幼,哭卷攀辕”,“嘉定士民数千泣留不得,因刻《公归集》为赠”。俞鶴湖詩讚曰:“有官貧過無官日,去任榮於到任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魏象樞以“天下第一清廉”為由,薦舉陸隴其補轉知靈壽(今屬河北),以清正廉潔而著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卒。 陸隴其終身佩服朱熹,以朱熹的是非為是非,認為「宗朱子者為正學,不宗朱子者即非正學。……今有不宗朱子之學者,亦當絕其道,勿使併進」,反對王守仁“致良知”的陽明學,被清廷譽為“本朝理學儒臣第一”。與陸世儀並稱“二陸”。谥清献,从祀孔庙。著有《困勉录》、《读书志疑》、《三鱼堂文集》等。.

新!!: 清史稿和陸隴其 · 查看更多 »

陸費墀

費墀(),字丹叔,複姓陸費,浙江桐鄉人。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遷禮部侍郎。充任《四庫全書》的總校官。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發現“舛謬叢生,應刪不刪,且空白未填者竟至連篇累頁”,下令陸費墀罰賠文瀾、文匯、文宗等三閣《四庫全書》的面頁、木匣、裝訂、刻字等原料並製作費用十數萬兩銀,陸費墀「本系寒士,家無擔石,……諒不過千金產業耳」,勉力繳罰金三四萬兩銀,三年後去世。家產被查抄,作為三閣藏書裝治費用。.

新!!: 清史稿和陸費墀 · 查看更多 »

陸潤庠

潤庠(),字凤石,号云洒,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民国废并入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新!!: 清史稿和陸潤庠 · 查看更多 »

陈宏谋

陳宏謀(),原名弘謀,後避諱乾隆帝,改名宏謀,字汝諮,號榕門,廣西臨桂縣(今桂林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陈宏谋 · 查看更多 »

陈宝箴

陳寶箴(),字右銘,谱名观善,江西義寧人,晚清維新派政治家。.

新!!: 清史稿和陈宝箴 · 查看更多 »

陈之遴

陳之遴(),字素菴,浙江海寧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禎十年榜眼,官翰林院編修。明亡仕清,官至弘文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因南北黨爭,全家流放盛京尚陽堡。.

新!!: 清史稿和陈之遴 · 查看更多 »

陈德荣

德荣,浙江永嘉人;武汉钢铁学院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毕业,工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199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职。现任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新!!: 清史稿和陈德荣 · 查看更多 »

陈化成

化成(),字业章、蓮峰,諡忠愍,祖籍福建閩南,生於泉州府同安縣,成長於臺灣府淡水廳新莊頭前庄(今臺北捷運頭前庄站附近),清朝高階軍官,擊敗海盜於艋舺、萬華一帶,升任台灣總兵、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等要職,在鴉片戰爭中戰歿,被視為民族英雄。.

新!!: 清史稿和陈化成 · 查看更多 »

陈凤翔

凤翔(),内蒙古察右前旗人。男,汉族。1973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俄语专业毕业。 1975年10月起在北京大学俄语系学习,1979年2月任北京大学国政系教师。1984年10月调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其间,1987年8月至1988年9月赴苏联进修;1992年7月至1994年9月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一等秘书;1997年4月至1998年3月在陕西省彬县挂职,任副县长)。2003年1月,任中联部副秘书长兼六局局长。2004年5月,任中联部部长助理。2006年1月,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2016年7月,不再担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湖北地区代表。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任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新!!: 清史稿和陈凤翔 · 查看更多 »

陈国瑞

国瑞,字庆云,湖北应城人。 早年曾参加太平军,不久叛去,投靠九江镇总黄开榜。曾随清军攻陷怀远,始有名氣。十年七月,又随袁甲三进攻定远。咸丰十一年张乐行為僧格林沁所滅,北捻勢衰,此時清廷决定铲除苗沛霖集團,下令僧格林沁剿苗練,令部将詹启纶、克蒙额會同陈国瑞等进攻苗练。同治三年陈国瑞以功授浙江处州镇总兵,驻扎正阳关。同治四年四月,僧格林沁败死于山东曹州,陈国瑞亦受重伤。捻军围攻嘉祥,陈国瑞率部增援,解嘉祥之围。淮军刘铭传部占领济宁,陈国瑞欲夺淮军之洋枪,自率亲兵500人突袭,刘铭传反击,陈部500人被全歼。光绪八年,病死于黑龙江戍所,一說被杀身死。.

新!!: 清史稿和陈国瑞 · 查看更多 »

陈诜 (清朝)

诜(),字叔大,号实斋,浙江海宁盐官人。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十一年举人。授官中书舍人。选吏科给事中。康熙四十三年,出任贵州巡抚。官至礼部尚书。以老歸里。有子陈世倌。有《周易玩辞述》、《资治通鉴述》等。.

新!!: 清史稿和陈诜 (清朝) · 查看更多 »

陈鹏年

鹏年(),清朝前期官員。字滄洲,字北溟,谥恪勤。湖南湘潭人。.

新!!: 清史稿和陈鹏年 · 查看更多 »

陈锦

锦(?-1652年)是明末清初軍事人物。 早年駐守辽东。1633年叛明後由寧完我推荐给皇太极。他受命治理苏州,“谋乘此尽除三吴知名之士”,俘殺陈子龙。以功授福建总督。顺治八年(1651年)陈锦、金礪、劉之源、田雄等率兵攻舟山群岛,鲁王以张煌言留守舟山。是年八月,陳錦趁霧攻陷螺頭門(蛟門),荡胡伯阮進戰死。陳錦無子,顺治五年(1648年),其妻見惲壽平風神秀朗,便收為養子。 顺治九年(1652年)四月鄭成功兵圍漳州城,陳錦部大敗,兵員器械損失很多,退至同安縣之鳳尾山。七月,陳錦鞭笞其家丁庫成棟,是夜陈锦被庫成棟刺死,割其首,獻給鄭營。鄭成功獎賞庫成棟之後,卻以叛主之罪名,謀殺了庫成棟。陳錦軍星散回汛。陈锦妻子帶領壽平扶柩北歸至杭州靈隱寺。.

新!!: 清史稿和陈锦 · 查看更多 »

陈杰 (数学家)

杰,字静弇,乌程人(今浙江湖州)。初任钦天监博士,累迁国子监算学助教。道光十九年,谢病归,卒于家。著有《古算经细草》一卷 学生:丁兆庆、张福僖.

新!!: 清史稿和陈杰 (数学家) · 查看更多 »

陈洪绶

洪绶(),字章侯,號老蓮、雲門僧、遲雲、弗遲、悔遲、悔已遲、悔僧、遲和尚,浙江省绍兴诸暨人,明代画家。.

新!!: 清史稿和陈洪绶 · 查看更多 »

陈潢

陳潢(),字天一,號省齋,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一說浙江嘉興人。 自幼聰穎,博學多才,精通地理之學。但不喜八股,屢試不第。曾到寧夏、河套等地實地考察。為靳辅所重用,凡治河之事,無不向其請教。《清史稿》說他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之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時問靳輔:“爾必有博通古今之人為之佐!”靳輔說:“通曉政事有一人,即陳潢,凡臣所經營,皆潢之計議。”康熙授其为佥事道。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遭到江南道御史郭琇等彈劾,以“攘奪民田,妄稱屯墾”的罪名被削職逮问。入獄前病卒。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平反。.

新!!: 清史稿和陈潢 · 查看更多 »

陈澧

陳澧(),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晚清著名學者。 《清史稿》稱他「九歲能文,復問詩學於張維屏,問經學於侯康。凡天文、地理、樂律、算術、篆隸無不研究。」十七歲补博士弟子,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三十歲以後讀宋儒書,曾任河源县训导,道光十四年(1834),受聘阮元所創之学海堂,二十年十月(1840年11月),擔任学海堂学长。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會試不第,至咸丰二年,前後六应会试未第。同治三年應巡撫郭嵩燾之聘,總核廣東輿地圖事;郭嵩焘甚至将陈澧喻为罗浮山。其學術思想主張調和漢宋,推崇鄭玄、朱子、顧炎武、江永等前賢,而對馬融、王肅、王陽明,以及當時盛行之考證學及學者提出了批判。晚年任菊坡精舍山长,世称东塾先生。 陳澧一生致力於学问,以博学见称。其著作有《東塾讀書記》、《東塾雜俎》、《切韻考》、《說文聲表》、《老子注》、《公孫龍子注》、《漢儒通義》、《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水經注西南諸水考》、《聲律通考》等。《東塾讀書記》頗近於學術史,其中不乏一得之見。《漢儒通義》則意在打破時人以為漢儒不言義理之刻板印象。而其中影響較大者,則在《切韻考》一書。 陈澧在《切韻考》一書中,提出了《廣韻》在反切上有「同用」、「互用」、「遞用」等規則,遂創「反切繫聯法」,將《廣韻》中之聲類規為四十,韻類包括四聲在內一共三百十一類,糾正了前人以守溫之三十六聲母即中古聲母之謬誤。 近年其遺著被整理為《陳澧集》六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 汪兆銘同父異母長兄汪兆鏞為其入室弟子。.

新!!: 清史稿和陈澧 · 查看更多 »

陈时夏

#重定向 陳時夏.

新!!: 清史稿和陈时夏 · 查看更多 »

陆元鼎

陆元鼎(),字春江,号少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朝官员。.

新!!: 清史稿和陆元鼎 · 查看更多 »

陆锡熊

錫熊(),字健男,號耳山,晚號淞南老人,江蘇上海(今上海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陆深从七世孙。 其父陸秉笏。博學強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進士,授內閣中書,累遷刑部郎中。後與紀昀、孫士毅和陸費墀同為《四庫全書》總纂官。官至左副都御史,出督福建學政。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廷發現《四庫全書》中有詆毀朝廷字句的書籍,乾隆帝大怒,令陸錫熊和紀昀負責重新修正,並由兩人分攤費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時陸錫熊已心力交瘁,最終死於重校東北文溯閣《四庫全書》的路上。編有《契丹國志》、《勝朝殉節諸臣錄》等書。.

新!!: 清史稿和陆锡熊 · 查看更多 »

柏葰

柏葰(v,),原名松葰,字靜濤,巴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晚清大臣。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因戊午科場案被斬首。.

新!!: 清史稿和柏葰 · 查看更多 »

查克拉

查克拉(चक्र ,音chakra 察喀拉,འཁོར་ལོ་ khor lo),字根源自「圓」、「輪子」,意譯為--或氣卦,粵語譯作--,在印度瑜伽的觀念中是指分布於人體各部位的能量中樞,尤其是指從尾骨到頭頂排列於身體中軸者。 脈輪主要是由中脈、左脈及右脈纏繞所形成。.

新!!: 清史稿和查克拉 · 查看更多 »

查郎阿

查郎阿(v,),字松庄,滿洲镶白旗人,乌拉那拉氏,清朝官员,官至清朝吏部尚書。 曾祖父常柱为努尔哈赤姐夫、乌拉部贝勒。父色思特在征伐噶尔丹过程中在乌兰布通阵亡。查郎阿承袭一等轻车都尉兼佐领。升吏部郎中。雍正年间,任吏部侍郎、左都御史。雍正五年(1727年),副都统迈禄率军进藏,平阿尔布巴之乱。六年(1728年)四月癸卯,接替福敏,擔任清朝吏部尚書,后遷文華殿大學士。由性桂接任。七年(1729年),回西安署理川陕总督,协同岳钟琪办理军务。十年(1732年),取代岳钟琪署理宁远大将军,驻军哈密,与准噶尔持军。乾隆三年(1738年)回京,十二年(1747年)因病休致。九月去世。.

新!!: 清史稿和查郎阿 · 查看更多 »

查慎行

查慎行(),本名嗣璉,字夏重,浙江海寧查氏,清詩人。晚年居於初白庵,所以又稱查初白。《舟夜書所見》云:“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大陸將其收入課本。.

新!!: 清史稿和查慎行 · 查看更多 »

柯劭忞

柯劭忞(),字鳳孫,晚号蓼园,山东省萊州府膠州人。清末民初學者、著名史學家。.

新!!: 清史稿和柯劭忞 · 查看更多 »

柯琴

柯琴,字韻伯,號似峰,生卒年不詳,原籍浙江慈溪人,後遷居虞山(江蘇常熟),為《傷寒論》重要的註解者之一。.

新!!: 清史稿和柯琴 · 查看更多 »

柰曼部

#重定向 奈曼部.

新!!: 清史稿和柰曼部 · 查看更多 »

林培厚

林培厚,字敏斋,浙江瑞安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嘉慶十三年(1808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嘉慶十四年(1809年),授翰林院編修。后担任四川重庆府知府,后署川东道。之后担任直隶天津府知府,赈济灾荒,后升任大顺广道,治理淀河、新卫河、洺河,后升任湖北粮储道。后因劳病死于任内。.

新!!: 清史稿和林培厚 · 查看更多 »

林亮

林亮(),字漢臣、漢侯、滌侯,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今福建省漳浦縣)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 行伍出身。康熙四十五年,任福建臺灣水師右營把總。康熙五十一年,任福建福寧鎮左營千總。康熙五十五年,任福建福寧鎮桐山營守備。康熙五十六年,任福建臺灣澎湖水師協標右營守備。康熙六十年,任福建臺灣水師協標中營遊擊,随督施世驃為前隊先鋒,出征台湾。雍正元年,任閩粵南澳鎮左營遊擊、福建臺灣南路營參將、福建臺灣水師協副將、福建臺灣鎮總兵官。雍正四年,任浙江定海鎮總兵官。有子林朝翼。.

新!!: 清史稿和林亮 · 查看更多 »

林则徐

林则徐(薛桂芬 著徐立亭 編,《晚清巨人傳·林則徐》,哈爾濱出版社,ISBN 978-7-80557-894-1),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ISBN 978-7-80122-605-1,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1811年林则徐(26歲)中進士,官至一品,曾經擔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為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稱譽。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使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将收到的鸦片于虎门销毁。虎門銷煙成為清帝國與大英帝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导火线。 清朝官员林則徐一生奉命與西方周旋,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則持开放态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 ,福建日报,2005年8月31日,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爲《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启發作用。.

新!!: 清史稿和林则徐 · 查看更多 »

林绍年

林绍年(),字赞虞,福建闽县人。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浙江道監察御史,以极谏慈禧动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名噪四海。二十六年(1900年)迁云南布政使,就擢巡抚,兼署云贵总督。三十年(1904年)上奏朝廷,呼吁实行立宪改革。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十一,由代贵州巡抚调任廣西巡撫。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1906年11月6日),解任以侍郎用。。三十二年(1906年)内召,以侍郎充军机大臣,兼署邮传部尚书,授度支部侍郎。支持改革。三十三年(1907年)因御史赵启霖劾段芝贵案,林绍年替言官赵启霖报不平,跟庆亲王奕劻闹翻,称病退出军机,外出任河南巡抚。1910年调回中央任学部侍郎,后改任弼德院顾问大臣,随即告病回乡,1916年病逝于福州故里。.

新!!: 清史稿和林绍年 · 查看更多 »

林永昇

林永--(),又名翼昇,字鍾卿,福建侯官人。清朝北洋海軍將領,左翼左營副將。1894年甲午戰爭黃海海戰中為巡洋艦經遠號管帶,在戰事中被日軍炮彈擊中殉國。.

新!!: 清史稿和林永昇 · 查看更多 »

林文察

林文察(閩南語:林文察 / Lîm Bûn-Tshat;),字密卿,臺灣清治時期彰化縣阿罩霧莊(今臺中市霧峰區)人,霧峰林家第五代的族長,清代著名臺灣籍將領,曾協助平定小刀會、戴潮春事件,並於福建、浙江與江西等地領軍對抗太平軍,最後於福建漳州萬松關陣亡,贈太子少保振威將軍,諡剛愍。.

新!!: 清史稿和林文察 · 查看更多 »

林旭

林旭(),字暾谷,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末年维新派人士。出身举人。是康有為的弟子,戊戌六君子之一。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称其“其于诗词、散文皆天授,文如汉魏人;诗如宋人,波澜老成,奥深侬,流行京师,名动一时”。有《晚翠轩集》遗世。.

新!!: 清史稿和林旭 · 查看更多 »

恩格德尔

恩格德尔(),博尔济吉特氏,明末蒙古内喀尔喀五部之一巴约特部人,游牧于西喇木伦河流域。后金初年蒙古将领,归为满洲正黄旗。 达尔汉巴图鲁贝勒之子,世为部长。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恩格德尔投附努尔哈赤,任三等总兵官。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先后入觐努尔哈赤,献驼马,并奉表上尊号,从此蒙古诸部连年朝贡不绝。天命二年(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努尔哈赤把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孙岱嫁给他为妻,恩格德尔号为额驸。 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恩格德尔在努尔哈赤身边侍奉。天命九年(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恩格德尔偕妻及弟莽果尔代部移居辽阳。归附努尔哈赤,隶满洲正黄旗。授三等总兵官。努尔哈赤与他盟誓,赐以敕书:“非叛逆,他罪皆得免。”天聪三年(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正月,与武讷格等率蒙古兵出兵攻打察哈尔。是年冬天,从皇太极攻明朝关内遵化、永平等地,率左翼蒙古兵,败于明督师袁崇焕、明总兵祖大寿。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1年),围攻大凌河城,与明监军道张春、总兵吴襄援军战,行动迟缓被罚。 崇德元年(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十六日《满文老档·第十二函》第九册崇德元年四月 十六日,恩格德尔额驸病故。恩格德尔额驸原系北方喀尔喀蒙古巴岳特部达尔汉巴图鲁贝勒之子,英明汗时,越敌国辟路初来朝,汗嘉许之,以弟达尔汉巴图鲁贝勒之女孙岱格格妻之,授为总兵官,赐城一,并赏民、诸申、奴仆、庄子、金、银、闪缎、蟒缎,其应需物件,具备焉。更加优宠,与诸贝勒并列。是日,遣固山额真拜真图......

新!!: 清史稿和恩格德尔 · 查看更多 »

恩承

恩承(),葉赫那拉.恩承,字露圃,諡文恪,號履堂,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恩承 · 查看更多 »

恪顺皇贵妃

#重定向 珍妃.

新!!: 清史稿和恪顺皇贵妃 · 查看更多 »

恭顺皇贵妃

恭顺皇贵妃(),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主事善庆女。恭顺皇贵妃虽然并非出自嫡流大宗,但也是官宦世家出身。乾隆五十二年生。 嘉庆选秀入宫,赐号如贵人, 十年二月初八日戌时,生皇八女。五月册为如嫔, 十五年九月二十,晋如妃。十六年正月廿五日巳时,生皇九女慧愍固伦公主。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丑时,生皇五子惠端亲王绵愉。 二十五年十二月,道光帝晋尊皇考如贵妃,居寿安宫,道光二十六年,晉尊為皇考如皇貴妃,道光三十年正月,咸丰帝晋尊皇祖如皇贵太妃。咸丰十年闰三月初三日卒,享壽七十四歲,谥恭顺皇贵妃。葬於清西陵昌陵妃園寢。 另外根据《实录》道光二十七年十一月己卯条,有“现在如皇贵妃患恙尚未痊愈”的记录,不排除恭顺皇贵妃患病,并且病情较重,以至于要晋她为皇贵妃,但后来病逝平缓了的可能。.

新!!: 清史稿和恭顺皇贵妃 · 查看更多 »

恽敬

恽敬(),字子居,号简堂,江苏阳湖县(今常州市境)人。清代散文家。乾隆举人,官吴城同知。 自幼喜爱骈文,后致力于古文,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派”创始人。他的文章推崇孔孟之道,宣扬“性”“命”学说。著作有《三代因格论》《大云山房文稿》等。 艾爾曼;〈〉。 Category:清朝举人 Category:清朝同知 Y恽 Y恽 J Category:常州詞派詞人 Y恽 J敬.

新!!: 清史稿和恽敬 · 查看更多 »

恆瑞

宗室恆瑞(v;),愛新覺羅氏,滿洲正白旗人,吉林将军萨喇善子。乾隆中,授侍卫,赴西藏办事,再擢迁福州将军。乾隆五十二年,台湾林爽文事件,乾隆命恆瑞率驻防兵往剿,参赞军务,偕总督常青赴台灣南路。鳳山縣爽文眾熾,高宗知常青、恆瑞不可恃,命福康安督师。爽文眾围总兵柴大纪於诸罗,恆瑞驻军月津港(今盐水港,已於1910年代迂塞廢港),逗留不进,诏解任。福康安至,屡为疏陈讚賞战绩(事實上是沒有战绩),帝益怒,斥責福康安徇私护恆瑞,逮恆瑞论罪;事平戍伊犁。寻予副都统衔,充伊犁参赞大臣。历定边左副将军、绥远城将军,调任西安將軍;後升署陝甘總督。嘉慶六年逝於西安。 女婿為那彥成(乾隆時名將阿桂孫)。.

新!!: 清史稿和恆瑞 · 查看更多 »

李卫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捐納出身,初為員外郎,補兵部。雍正時期,與鄂尔泰,田文镜并称为“三大模范”。.

新!!: 清史稿和李卫 · 查看更多 »

李天馥

李天馥(),字湘北,号容斋,清朝江南合肥人,祖父系合肥人,父亲入籍河南永城,天馥生于合肥。顺治、康熙年间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李天馥 · 查看更多 »

李孟羣

李孟群(),字少樵,号鹤人,河南光州(今河南固始)人。清朝政治、军事人物,同进士出身,官至安徽布政使,短暂代行安徽巡抚职务。十年间尽力围剿太平天国军队,最后在安徽战败身死。谥武愍。.

新!!: 清史稿和李孟羣 · 查看更多 »

李定国

李定國(),明末民變勢力之一大西軍將領,南明武將,明末清初重要的抗清將領。字鴻遠、寧宇。陝西延安人,一說榆林人。張獻忠義子,封為安西將軍。隆武二年(1646年)張獻忠戰死後,與孫可望等率部聯明抗清。永曆六年(1652年),入廣西,克桂林,乘勝北上,連克永州、衡陽,「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吞併中國西南七省,但遭孫可望嫉忌,退入廣西,再屯雲南。十年,密迎永曆帝入滇,封晉王。後孫可望降清,並向清朝献上了“滇黔地图”西南防務機密盡失,清軍大舉攻黔。他轉戰不利,退入緬甸繼續抗清。永曆十六年(1662年),永曆帝被殺,他忧愤至极,一个多月後病亡。.

新!!: 清史稿和李定国 · 查看更多 »

李宗羲

李宗羲(),字雨亭,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汉丰镇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李宗羲 · 查看更多 »

李宗瀚

李宗瀚(),字北溟,号公博,又号春湖,江西临川人。中国清朝政治人物,书法家。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嘉庆三年(1798年),大考二等,擢左赞善。累迁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五年(1800年),主持福建乡试,因母丧归乡,守丧结束,补原官,转侍读学士。历任湖南学政、历太仆寺卿、宗人府丞、左副都御史。宗翰遵守孝道,因丁忧、养亲而退职十年。八年(1828年),擢工部侍郎,主持浙江乡试,留任学政。十一年(1831年),丁本生父忧,抱病奔丧,卒於衢州,以丧服收殓。.

新!!: 清史稿和李宗瀚 · 查看更多 »

李世杰

李世杰(),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担任民建中央组织部部长。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中国民主建国会,分入第八组。2018年1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新!!: 清史稿和李世杰 · 查看更多 »

李三

#重定向 燕子李三.

新!!: 清史稿和李三 · 查看更多 »

李之芳

李之芳(),字鄴园,諡文襄,山东武定州(今山东惠民县)人。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政治人物,官至文華殿大學士。.

新!!: 清史稿和李之芳 · 查看更多 »

李僡

李僡(),字惠人,陕西华阴人。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政治人物,官至山东巡抚。任内防堵太平军,不遗余力。.

新!!: 清史稿和李僡 · 查看更多 »

李善兰

李善兰()字壬叔,号秋纫,中國清朝數學家。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县人。为清代数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中国近代数学的先驱。.

新!!: 清史稿和李善兰 · 查看更多 »

李凤翔

李凤翔,云南人,是一名清朝政治人物。 李凤翔曾于1766年接替陈道耀任南汇县知县一职,1767年由田怡接任。.

新!!: 清史稿和李凤翔 · 查看更多 »

李凤苞

李凤苞(),字海客,号丹涯,原籍江苏句容,生于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清末外交家,曾任驻外公使。光绪七年(1881年)出任清朝首任驻奥国公使。 著作、译作有:.

新!!: 清史稿和李凤苞 · 查看更多 »

李元度

李元度,字次青,又字笏庭,清代湖南省平江县沙塅村人,曾國藩好友、親家、歷史學家,出身貧寒,累官至貴州布政使,有官譽好評。.

新!!: 清史稿和李元度 · 查看更多 »

李兆洛

李兆洛(),原姓王,字申耆,號養一,江蘇陽湖(今屬常州)人,清朝政治人物、地理学家、文学家,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李兆洛 · 查看更多 »

李光地

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又號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閩南人。清聖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第五名,官至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1681年並推保荐施琅領軍,結束明鄭;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與理學家。同時代的學者尊稱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國」。.

新!!: 清史稿和李光地 · 查看更多 »

李因培

李因培(),字其材,号鹤峰,云南晋宁人,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中國清朝官員,曾任户、礼、兵、刑四部侍郎,以及湖南、湖北、福建巡抚。博学能文,工书法。著有《鹤峰集》。因案赐自裁。.

新!!: 清史稿和李因培 · 查看更多 »

李率泰

李率泰(),字寿畴、叔达。清初政治人物,汉军正蓝旗人。其父為明朝第一位降清將領李永芳。 本名延龄,年十二入侍努尔哈赤,赐名率泰。太宗时,因功擢梅勒额真。顺治元年(1644年),以刑部参政兼梅勒额真,隨多尔衮入关,进攻李自成军。次年,从多铎连陷苏州、松江、江阴等地。顺治三年(1646年),进驻浙江、福建。顺治十年(1653年)授两广总督,打击南明桂王政权。顺治十三年(1656年)调闽浙总督。康熙二年(1663年),偕同耿继茂进占厦门、金门等地,迫使郑经退守台湾。.

新!!: 清史稿和李率泰 · 查看更多 »

李秉衡

李秉衡,字鑒堂,辽宁庄河人。.

新!!: 清史稿和李秉衡 · 查看更多 »

李端棻

李端棻(),字苾園,貴州省貴陽府貴築縣(今貴陽)人,晚清政治家、改革家。 同治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雲南學政、刑部侍郎、禮部尚書等職。李幼歲而孤,隨叔父李朝儀赴京城求學。光緒十五年,李以內閣學士身份出任廣東鄉試主考,對考生梁啟超非常賞識,後將堂妹李蕙仙許配予梁為妻。二十二年,李提出以「中學為主為體,西學為輔為用」的教學綱經,疏請立京師大學堂,各省府、州、縣遍設學堂,並建藏書樓、儀器院、譯書局,廣立報館,選派留學生,光緒帝當即批准;又舉薦康有為、梁啟超,支持變法。戊戌政變後,李被充軍新疆;後赦歸,主講貴州經世學堂。并且在1906参与了贵阳一中前身贵阳通省学堂的建立。晚年歸故里,死後葬於永樂鄉。.

新!!: 清史稿和李端棻 · 查看更多 »

李续宾

李續賓(),字迪庵,又字克惠,湖南湘乡人,清朝名将,湘軍中坚。.

新!!: 清史稿和李续宾 · 查看更多 »

李瀚章

李瀚章(),字筱泉,一作小泉,安徽合肥磨店乡(今属安徽瑶海区)人,李文安之子,李鴻章之長兄。中國清朝大臣。.

新!!: 清史稿和李瀚章 · 查看更多 »

李菡 (清朝)

李菡(),字豐垣、號豐順,諡文恪,直隸省順天府寶坻縣(今天津市寶坻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嘉慶二十三年,鄉試中舉。道光二年,登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年,任翰林院編修。道光十二年,任會試同考官、四川鄉試副考官。道光十七年,任右贊善、順天鄉試同考官。道光十八年,任洗馬、侍講、侍讀、侍講學士。道光二十年,任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道光二十一年,任少詹事、安徽學政。道光二十三年,任光祿寺卿。道光二十四年,任通政使。道光二十五年,任左副都御史。咸豐元年,署禮部左侍郎。咸豐三年,署兵部右侍郎。咸豐四年,任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倉場侍郎。咸豐十年,任工部右侍郎。咸豐十一年,任吏部左侍郎、經筵講官、實錄館副總裁,兼署禮部尚書。同治元年,任工部尚書。 有子李德良、李德坊、李德垣、李德堂、李德城;有孫李桂祥、李桂一、李桂辛。.

新!!: 清史稿和李菡 (清朝) · 查看更多 »

李裀

恩彥君(은언군;),諱䄄(인),字明興(명흥),是朝鮮王朝後期的王族,英祖的孫子,莊祖的庶長男(排行第三,兩位兄長均為嫡出),正祖和懿昭世子,恩全君的同父異母弟弟。他是後來的全溪大院君的父親,哲宗的祖父。 1765年(英祖四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恩彦君与恩信君同时行冠礼,同年十一月十日,恩彦君与比他大1岁的参奉宋乐休之女行嘉礼。1771年,恩彦君因向商人借债被英祖得知,而与弟弟恩信君一起流放到济州岛大靜縣。后来恩信君的風土病死在那里,恩彦君则在1773年被放还,1774年叙用。1786年(正祖十年)冬,贞纯王后金氏發現死于五年前(即1781年)的权臣洪国荣生前曾策划谋反,欲擁立恩彦君長子常溪君李湛为繼任王。随后李湛被鸩死,他的父亲恩彦君李䄄则削夺官爵,全家发配江华岛。十多年后,即1801年(朝鲜纯祖元年),朝鲜发起“辛酉邪狱”,镇压天主教。在追查之下发现李䄄之妻宋氏与他的儿媳、李湛之妻申氏曾受洗入天主教,贞纯王后于三月传旨将宋氏、申氏二人赐死。六月下令赐死李䄄。同年六月十三日,李䄄服毒药被赐自尽于江华府谪舍,享年四十八岁。.

新!!: 清史稿和李裀 · 查看更多 »

李鴻章

李鴻章(),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謚文忠,人稱李中堂、李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新!!: 清史稿和李鴻章 · 查看更多 »

李霨

李霨(),字景霱,號坦園,北直隶高陽縣(今屬河北省)人。清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李霨 · 查看更多 »

李赓芸

#重定向 李賡芸.

新!!: 清史稿和李赓芸 · 查看更多 »

李锐 (数学家)

李锐(),字尚之,江苏苏州人,清朝数学家。他独立地发现了一种笛卡儿符号法则的等价形式。.

新!!: 清史稿和李锐 (数学家) · 查看更多 »

李臣典

李臣典(),湖南邵阳人,平定太平天国之湘軍名將,隸屬於曾國荃部。.

新!!: 清史稿和李臣典 · 查看更多 »

李恭

#重定向 李塨.

新!!: 清史稿和李恭 · 查看更多 »

李森先

李森先,字琳芝,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人,明末清初政治家。 崇禎九年(1636年)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授國子監博士。明亡後降李自成,任祠祭司从事。順治年間官任御史,風骨冷峻,鐵面無私,以“不愧朝廷,不愧百姓”以自励。顺治二年(1645年)八月,弹劾弘文院大学士馮銓及其子馮源淮不法之事,多爾袞以國事未穩,決定支持馮銓,森先反遭夺官,清初南北黨爭可說是明末東林黨爭之餘緒。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復職。順治十三年(1656年),以四川道监察御史巡按江南。奉命查荒河南,卒於任上。著有《椒雨園集》、《李森先諫草》、《天中記遊》。.

新!!: 清史稿和李森先 · 查看更多 »

李氏朝鲜

#重定向 朝鲜王朝.

新!!: 清史稿和李氏朝鲜 · 查看更多 »

李永芳

李永芳(),遼東鐵嶺(今屬遼寧)人。 李永芳原籍铁岭,一說是李成梁之孫。原为明朝撫順遊擊,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因后金兵攻陷撫顺,李永芳投降努尔哈赤,授三等副将,娶努尔哈赤孙女、阿巴泰之女為妻,是第一位降清的明朝将领。及後於薩爾滸之戰中獻計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努爾哈赤採用此計,便決定以集中兵力、逐個擊破的,以多戰少多來打敗明軍。曾隨兵征討朝鲜。天命六年(1621年),以功授三等总兵官。崇祯七年卒。有子九人,知名者有次子李率泰、三子刚阿泰、五子巴颜。李永芳之女嫁阿巴泰孫輔國公翁古。李侍堯是他后人。.

新!!: 清史稿和李永芳 · 查看更多 »

李渭 (康熙進士)

李渭,字菉涯,直隸省正定府高邑縣(今河北省高邑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李兆齡之子。 康熙六十年(1721年)登進士,改中書舍人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701006978號。雍正二年,擔任刑部雲南司主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15冊,778。雍正四年,任湖南岳州府知府。雍正五年,革職。雍正十二年,任廣東佛山同知、四川嘉定府知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15冊,779。乾隆五年,任河南彰德府知府。乾隆九年,任山東鹽運使。乾隆十三年,任山東按察使、安徽布政使。乾隆十五年,任山東布政使。.

新!!: 清史稿和李渭 (康熙進士) · 查看更多 »

李清 (崇禎進士)

李清(),字心水,号映碧,直隸揚州府興化縣(今屬江蘇省泰州)人。明末政治人物。李春芳之五世孫,李思誠之孫。.

新!!: 清史稿和李清 (崇禎進士) · 查看更多 »

李满住

李满住(李瞒咄)(),是明朝初年女真首领,首任建州卫首领阿哈出的孫子,釋迦奴(汉名李顯忠)的兒子。1426年,袭封建州卫都督僉事。李滿住的舅舅为猛哥帖木兒(猛哥帖木兒或為努尔哈赤的祖先孟特穆)。.

新!!: 清史稿和李满住 · 查看更多 »

李潢

李潢,字雲門,湖北省安陸府鍾祥縣人,清朝政治人物,數學家。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進士,累升庶子。乾隆五十四年,任山西鄉試副考官、侍講學士。乾隆五十四年,任內閣學士。乾隆五十七年,任江南鄉試副考官、浙江學政。乾隆六十年,任兵部右侍郎。嘉慶元年,任會試副考官、武會試知武舉。嘉慶二年,任江西學政。嘉慶三年,任兵部左侍郎。次年,任翰林院編修。著有《九章算術細草圖說》九卷,《海岛算经》一卷。.

新!!: 清史稿和李潢 · 查看更多 »

李振祜

李振祜(),原名裕,字锡民,号仪叔,安徽太湖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刑部尚書。.

新!!: 清史稿和李振祜 · 查看更多 »

李星沅

李星沅(),字子湘,号石梧, 谥文恭。湖南湘阴人。清朝政治人物。参与禁烟与鸦片战争,时号位湖南“以经济而兼文章”三君子之一。.

新!!: 清史稿和李星沅 · 查看更多 »

李文田

李文田(),字畬光,號若農、芍農,諡文誠,廣東順德人。清代翰林、書法家、蒙古史研究專家。曾為《蒙古秘史》作註。.

新!!: 清史稿和李文田 · 查看更多 »

李景濂

李景濂()字右周,直隸省邯鄲縣人,清朝及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佐藤三郎編輯,民國之精華·中華民國議員列傳,北京寫真通信社,1916年,第71頁.

新!!: 清史稿和李景濂 · 查看更多 »

杨名时

杨名时(),字宾实,号凝斋,江南江阴人。清朝政治人物。 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三甲进士。深为李光地所器重,从之受经学。后授翰林院检讨。四十一年督顺天学政,寻迁侍读。康熙四十四年,任满,命河工效力。后因父母丧,而丁忧守制。五十一年,服除,候补。五十三年,直南书房,后充陕西考官,五十六年授直隶巡道。五十八年迁贵州布政使,五十九年擢云南巡抚。雍正三年擢兵部尚书,改授云贵总督,仍管巡抚事。四年,转吏部尚书,仍以总督管巡抚。后因事遭罪,宽免,留云南待后命。清高宗即位,召诣京师。乾隆元年,赐礼部尚书衔,兼领国子监祭酒,兼直上书房、南书房。二年,卒,赠太子太傅,入贤良祠,赐谥文定。《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杨名时 · 查看更多 »

杨吉砮

杨吉砮(z,),太杵次子,叶赫东城贝勒。.

新!!: 清史稿和杨吉砮 · 查看更多 »

杨士骧

楊士驤(),字蓮府,安徽泗州人,出生江蘇淮安。清末重臣。.

新!!: 清史稿和杨士骧 · 查看更多 »

杨儒

#重定向 楊儒.

新!!: 清史稿和杨儒 · 查看更多 »

杨国栋 (明朝阉党人物)

#重定向 杨国栋 (阉党).

新!!: 清史稿和杨国栋 (明朝阉党人物) · 查看更多 »

杨芳 (清朝将领)

杨芳(),字诚村,贵州松桃(今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是清朝中期将领。 杨芳少年投军为文书,杨遇春推荐他做了将校。嘉庆年间镇压川楚白莲教之乱,为斥候侦骑。后任总兵、提督。嘉庆十八年(1813年),随那彦成镇压林清、李文成天理教之变。道光六年(1826年),杨芳到新疆,参与平定张格尔之乱。道光十八年正月十四,由湖南镇镇总兵官升任廣西提督。道光十八年正月十七(1838年2月11日),同湖南提督互调。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杨芳随参赞大臣奕山赴广东迎敌,用陰門陣对抗英国军舰,被时人和后人嘲笑。失败后,畏敌主和。之后回任湖南提督。.

新!!: 清史稿和杨芳 (清朝将领) · 查看更多 »

杨调元

#重定向 楊調元.

新!!: 清史稿和杨调元 · 查看更多 »

杨越

楊越(?-1691年),字友聲,初名楊春華。浙江山陰(今紹興)安城人,清初戍寧古塔。 其父楊蕃,明末曾任京口(鎮江)副總兵。楊越是明末諸生,明亡後,散盡家產,慷慨尚俠,交結反清志士。順治十八年爆發通海案,其友人錢允武在獄中寫信給楊越,委託照顧其子。信件落入官方手中,楊越主動承擔責任。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楊越與難友李汝謙等攜帶家屬踏上寧古塔之途,面無懼色,妻范氏亦偕行。其子楊賓領弟妹投奔上海叔父。 楊越到了寧古塔“伐木構室,壘土石為炕,出餘物易菽粟。”,並且在當地開課教書。康熙三十年(1691年)病逝,楊賓進京跪哭,兩年後其夫人范氏與二子護棺遷歸,「民送者哭填路」。.

新!!: 清史稿和杨越 · 查看更多 »

杨钟羲

#重定向 楊鍾羲.

新!!: 清史稿和杨钟羲 · 查看更多 »

杨雍建

杨雍建(),字自西,号以斋,浙江海宁盐官人。 曾祖杨鸾、祖父杨万年。父杨斌为杭州府学生,“累举不售”。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貢生出身,入国子监。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授广东高要知县,康熙十八年(1679年)会试副主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任兵科给事中,一日九疏,以敢谏聞名,由兵部、礼部,再到吏部,皆未离谏台,有“本朝第一谏官”之誉。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一月,致仕,“晨膳夕膳,而以粗粝自甘。遇簦笠旧友,胸无水旱冰炭。”。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五月卒於家。著有《楊黃門奏疏》二卷、《撫黔奏疏》八卷、《西台奏議》、《政學篇》一卷、《景疏樓詩文》十卷、《自怡集》一卷。 子杨中讷。.

新!!: 清史稿和杨雍建 · 查看更多 »

杨斯盛

杨斯盛,字锦春,小名阿毛,清朝末年江蘇省川沙縣青墩(今上海市浦東新區)人,建筑设计师。 杨斯盛以泥瓦工起家於上海。主持建造杨瑞泰营造厂、上海江海北关建榷署多次捐資助賑,先後捐建廣明小學、師範傳習所、浦樂小學、浦樂中學、青墩小學,贊助成立土木業公所,捐助洋涇、陸家渡、六裡橋南各個道路,改建嚴家橋,創設上海南市醫院。建立宗祠,置義田,遺囑以自己財產的十分之一傳給子孫,其餘都用於公益。.

新!!: 清史稿和杨斯盛 · 查看更多 »

杨方兴

楊方興(),字浡然,清初大臣。遼東廣寧衛(今遼寧北鎮)人。 原為諸生,天啟二年(1622年)廣寧之戰時歸順女真,皇太極命其掌書記,考試中孝廉,授予牛錄額真之頭銜,又提拔為內秘書院學士,參與編修《清太祖實錄》。楊方興嗜酒,曾在酒後沖犯皇帝聖駕,被判死刑,皇太極赦免他,命他戒酒。 順治元年,隨著清兵入關。七月授予河道總督之位。李自成進兵,決黃河堤,水淹汴梁,水災頻仍,土匪蜂起,楊方興上任之後,修築各堤,消滅土匪,後又引咎辭職,表奏提拔方大猷。 順治十年,黃河決堤於封丘大王庙,毁滅县城,沖毀安平堤、邳州、朱源寨。杨方兴發動夫役数万人治河,堤防一築好就決堤,給事中周體觀彈劾方興,方興抗辯,自請辭職,皇帝慰留。順治十一年,給事中林起龍又攻擊方興貪汙,但朝廷查明方興清廉而貶了起龍,治水到順治十三年才勉強成功,耗费白银八十万两。 後直隸總督李蔭祖彈劾方大猷貪汙,方興亦彈劾大猷,皇上認為方興不先舉發,責備他。給事中董篤行又彈劾方興徇私包庇,方興降級留任。十四年,乞休,加太子太保致仕。方興所居僅蔽風雨,布衣蔬食,四壁蕭然。康熙四年卒,賜祭葬。.

新!!: 清史稿和杨方兴 · 查看更多 »

松壽 (閩浙總督)

松壽(),字鶴齡,滿洲正白旗人。 以廕生任工部筆帖式,累遷郎中。出為陝西督糧道。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晉山東按察使。二十二年(1896年),調江西,晉江寧布政使。二十四年(1898年),擢江西巡撫。三年后歷江蘇巡撫、河南巡撫,加尚書銜。二十八年(1902年),召為工部右侍郎,兼正藍旗蒙古副都統,不久,授熱河都統。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拜兵部尚書。明年,調工部尚書。又明年,任察哈爾都統。三十三年(1907年),授閩浙總督。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閩軍舉事,松壽兵敗,吞金殉國。贈太子少保,予二等輕車都尉世職,諡忠節。.

新!!: 清史稿和松壽 (閩浙總督) · 查看更多 »

松筠

松筠(v,),號湘浦,一說晚號百二老人,瑪拉特氏,蒙古正藍旗人,清朝名臣。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共五十二年。.

新!!: 清史稿和松筠 · 查看更多 »

松林

#重定向 嵩森.

新!!: 清史稿和松林 · 查看更多 »

杜受田

杜受田(),字芝农,山东滨州旧城人(今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清朝重臣。咸丰帝帝师。.

新!!: 清史稿和杜受田 · 查看更多 »

杜尔伯特部 (绰罗斯氏)

杜尔伯特部(ᠳᠥᠷᠪᠡᠳ ;俄罗斯卫拉特语:),是瓦剌(厄魯特)四部之一,姓绰罗斯氏,原居於準噶爾盆地北部額爾齊斯河一帶。始祖为也先长子博罗纳哈勒,一说即忽儿忽答孙楚王。也先死后,其哈屯者密失与长子忽儿忽答孙楚王驻牧于扎布汗河,与次子阿失帖木儿太师分开,以后形成杜尔伯特部。一说也先次子阿失帖木儿有子四人,博罗纳哈勒居幼。博罗纳哈勒自绰罗斯分出后,为纪念四兄弟之情,称其部为杜尔伯特。杜尔伯特是杜尔伯(四)的复数形式。 清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部爭汗位導致該部牽入戰爭。乾隆十八年(1753年),達瓦齊爭得汗位後,又攻打杜爾伯特部,首領车凌、车凌孟克、车凌乌巴什率屬下三千餘戶內附清朝。隔年5月13日,乾隆皇帝於熱河接見三車淩等數位首領,封車陵为亲王、車陵烏巴什为郡王、車陵孟克为贝勒。.

新!!: 清史稿和杜尔伯特部 (绰罗斯氏) · 查看更多 »

杜立德

杜立德(),字純一,號敬脩,直隶宝坻(今属天津市)人。清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杜立德 · 查看更多 »

杜爾伯特部 (博爾濟吉特氏)

杜尔伯特部(Drbed)又译都尔伯特,博尔济吉特氏,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杜尔伯特”是“四”的意思,与元朝的朵儿边部同名。与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同名异部。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6世孙爱纳噶(曾祖父图美尼雅哈齐、祖父奎蒙克塔斯哈喇、博第达喇第四子)号所部号称杜尔伯特。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年),爱纳噶子阿都齐随同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归附努尔哈赤。顺治年间编杜尔伯特为一扎萨克旗,属于科尔沁右翼,隶属于哲里木盟。今黑龙江省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Category:科尔沁部 Category:黑龙江民族史 Category:大庆历史.

新!!: 清史稿和杜爾伯特部 (博爾濟吉特氏) · 查看更多 »

杜臻

杜臻(),字肇余,榜名徐臻,浙江省嘉興府秀水縣(今浙江省嘉興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十五年,登進士,改庶吉士。順治十八年,任翰林院編修。后任秘書院侍讀。康熙八年,任河南鄉試正考官、國子監司業、翰林院侍讀學士。康熙十三年,任內閣學士。康熙十五年,任禮部右侍郎。次年,任吏部右侍郎。康熙二十年,任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次年,擔任吏部左侍郎、武會試正考官。康熙二十三年,任工部尚書。康熙二十八年,任刑部尚書。康熙三十年,任兵部尚書。康熙三十三年,任會試考官。康熙三十八年,任禮部尚書。.

新!!: 清史稿和杜臻 · 查看更多 »

杜濬

杜濬(),原名绍先,字于皇,号茶村,湖北黄冈人,诗人。.

新!!: 清史稿和杜濬 · 查看更多 »

校對

校對,古代稱為校勘、校讎或者校理,是出版編輯過程裡的一個必須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審查訂正排印或繕寫的錯誤。 校對也可以是從事這個工序的人員──校對員(Proof reader)的中文簡稱。《南宋馆阁录》載“卷三《储藏》门记载:“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圈之;少者,于字旁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诸点语断处,以侧为正;其有人名、地点、物名等合细分者,即于中间细点。” 在分工不足的情況下,中文講校對有時包含著審稿的工作。.

新!!: 清史稿和校對 · 查看更多 »

根特

根特( Gent,;Gand,;Ghent,;过去在英语中为Gaunt )(舊譯岡城、崗城、崗省)是比利时弗拉芒大区的一个自治市,也指这个自治市中的根特城。 根特源於利斯河和斯海尔德河匯合的凱爾特定居點。中世纪時,因為羊毛和亚麻產业發展蓬勃,根特成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當時根特也具有儲存糧食的權利。16至18世纪末根特遇上了經濟方面的挫折。棉花产业卻讓根特變成歐洲的第一座工业城市之一。 根特自治市据2015年4月统计有人口25万4千,为比利时第二大自治市,它地处交通要冲,历史悠久,现在仍为旅游胜地。.

新!!: 清史稿和根特 · 查看更多 »

格布库

格布库(?-1646年),一作葛伯库,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白旗人,世居札库木(《清史稿》作雅尔湖)。.

新!!: 清史稿和格布库 · 查看更多 »

栗燿

栗燿(),字仲然,山西渾源州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栗燿 · 查看更多 »

栗毓美

栗毓美(),字友梅,号樸園,山西浑源人。清朝著名官員。 清嘉庆年间拔贡,授任河南温县知县,后迁光州知州、汝宁府、开封府知府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886-1號、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道光十五年,官至河东河道总督。道光二十年,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栗毓美死后,道光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则徐都为他写了祭文,现两篇祭文碑刻俱都保存良好,该地人称“栗家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清史稿和栗毓美 · 查看更多 »

桂中行

桂中行,字履真,江西临川人,清朝政治人物。 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1896年1月11日),由湖南岳常澧道道员升任廣西按察使。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初三(1896年7月13日),调任湖南按察使。.

新!!: 清史稿和桂中行 · 查看更多 »

桂廕

桂廕(),字辑五,號福庭,--佳氏。清朝官员,满洲镶蓝旗人。官至湖北安陸府知府,辛亥革命期間自殺殉國。.

新!!: 清史稿和桂廕 · 查看更多 »

桂馥

桂馥(),字未谷,一字冬卉,號雩門,別號蕭然山外史,山東曲阜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同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桂馥 · 查看更多 »

桂良

桂良(v,),姓瓜爾佳氏,字燕山,滿洲正紅旗人,清朝重臣。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東閣大學士、文华殿大学士、軍機大臣。.

新!!: 清史稿和桂良 · 查看更多 »

桂林市

桂林市(邮政式拼音:Kweili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市境西界柳州市,南临来宾市、梧州市、贺州市,东接湖南省永州市,北邻湖南省邵阳市、怀化市。地处南岭山脉西南部桂东北山地区,湘桂走廊南端,北部为越城岭,东部为海洋山、都庞岭,西部为天平山。主要为丘陵地貌,中部为典型的岩溶峰林区。漓江、湘江为境内两大河流,中间有灵渠相连,全市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人口496.16万。桂林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新!!: 清史稿和桂林市 · 查看更多 »

梁巘

梁巘(),字聞山、文山,號松齋,又號斷硯齋主人,安徽亳州(今亳縣)人。清代書法家。工書法,初學李邕,與孔繼涑稱「南梁北孔」,與梁同書、梁國治有「三梁」之稱。又與乾隆年間的張照、王澍、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等重要書法家齊名,.

新!!: 清史稿和梁巘 · 查看更多 »

梁以樟

梁以樟(),字公狄,號鷦林,北直隸清苑縣(今河北清苑縣)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學者。同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梁以樟 · 查看更多 »

梁鼎芬

梁鼎芬(),字星海,號節庵,中國廣東番禺人。清末民初官员、学者。.

新!!: 清史稿和梁鼎芬 · 查看更多 »

梅以燕

梅以燕,字正謀。安徽宣城人。清朝数学家。 梅文鼎子。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科舉人。以家學渊源,於算學頗有造诣。其父謂“能助餘之思”。早卒。 子梅瑴成,官至左都御史。.

新!!: 清史稿和梅以燕 · 查看更多 »

梅清

梅清()字渊公(一作远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清初山水画家。.

新!!: 清史稿和梅清 · 查看更多 »

梅成

梅成(),中国东汉時代末期揚州刺史部廬江郡人。 梅成在灊山为根据地活動,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曹操平定荊州时,梅成和盟友陳蘭一起在氐族居住的六县起兵反对曹操。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軍派于禁、臧霸征討梅成。梅成诈降于禁,于禁走后,梅成逃到灊山依附陳蘭。以灊山险阻要害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接受孙权派出的韓当援軍。梅成、陳蘭在曹操部下張遼猛攻下战敗,一并斬首。 建安五年(200年)在長江、淮河一带集兵数万人的陳蘭、雷緒(一说即雷薄)、梅--。一说梅--与梅成是同一人物,或者同族人物。.

新!!: 清史稿和梅成 · 查看更多 »

梅文鼎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曆算學家,被譽為「曆算第一名家」。梅文鼎一生博览群书,著述80余种。.

新!!: 清史稿和梅文鼎 · 查看更多 »

梅曾亮

梅曾亮(),原名曾蔭,字伯言,又字葛君,江蘇上元(今南京市)人,祖籍安徽宣城。 曾祖時移籍江蘇。出身诗书家庭。道光二年(1822年)進士,授知縣,不就,援例為戶部郎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告歸,主揚州書院講席。 著作有《柏梘山房集》31卷。.

新!!: 清史稿和梅曾亮 · 查看更多 »

楊載福

楊岳斌(1822年-1890年),原名載福,字厚庵。湖南乾州廳衝角營(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寨陽鄉曙光村)人。湘軍水師統帥。 幼年以割馬草度日。道光二十九年,参加镇压新宁人李沅發天地會。清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創建湘軍水師,調任右營營官。,避穆宗諱改名岳斌,与曾国藩、曾国荃定合围天京(南京),围剿长江两岸,鎮壓太平軍有功。 同治三年(1864年),授陕甘总督职,赏一等轻骑尉世职,加太子少保衔。楊岳斌於次年四月才抵達西安,同年六月進駐蘭州。陝甘地區此時除了戰亂更有旱災,境外接濟又不足,當地清軍糧餉短缺,多次發生嘩變,楊岳斌無法解決問題,遂於1866年請辭,清廷改派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 光绪元年(1875年),受命与彭玉麟整顿长江水师。光绪十一年,率军至台灣,駐軍淡水,以抗法軍。光绪十五年,病逝於家,赠太子太保,谥勇悫。.

新!!: 清史稿和楊載福 · 查看更多 »

榮惠皇貴妃

#重定向 敦惠皇貴妃.

新!!: 清史稿和榮惠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樸壽

樸壽(),字仁山,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官员。.

新!!: 清史稿和樸壽 · 查看更多 »

正史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詳实记录,有別於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謂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正史」一词最早见於阮孝绪《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因紀傳體《史記》、《漢書》之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間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稱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约500万字。《明史·藝文志》又分為紀傳、編年二體,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新!!: 清史稿和正史 · 查看更多 »

武亿

武亿(),字虚谷,又字授堂。河南偃师人,清朝学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恩科进士,任博山知县。创办范泉书院。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钞》等。 Category:清朝博山縣知縣 Category:偃师人 Y億.

新!!: 清史稿和武亿 · 查看更多 »

武隆阿

武隆阿(v,),勇號阿勒精阿巴圖魯,字駿亭,瓜爾佳氏(或作瓜勒佳氏),是一位出身滿洲正黃旗以監生身分任官的清朝官員。.

新!!: 清史稿和武隆阿 · 查看更多 »

武训

武训(),清代山东省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庄人,家境贫苦。因家中排行第七,人稱武七,后改名武训。武训終身行乞辦學,身邊不留分文,為群众办学的先驱者,著名平民教育家,受到朝廷的表揚。.

新!!: 清史稿和武训 · 查看更多 »

段玉裁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清朝語言學家,训诂家、经学家。.

新!!: 清史稿和段玉裁 · 查看更多 »

毓賢

毓賢(a;),字佐臣,內務府滿洲正黃旗,叶赫地方颜扎氏,是清朝末年著名的酷吏和極端排外人士。捐監生,納貲為同知府。他與剛毅的惡行都因為劉鶚的《老殘遊記》而廣為人知,他們都是「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的代表。.

新!!: 清史稿和毓賢 · 查看更多 »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新!!: 清史稿和比利时 · 查看更多 »

毕沅

沅(),字纕蘅,號秋帆,自號靈巖山人。江蘇鎮洋縣(今太倉市)人。清朝狀元、學者、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毕沅 · 查看更多 »

毛奇龄

毛奇齡(),字大可,又字於一,號西河,又號河右、初晴、晚晴。浙江蕭山人。明末清初经学家、文学家。 他是毛萬齡之弟。少時聰穎過人,十三歲應明末童子試,主考官陈子龙见他年幼,玩笑说:“黄毛未退,亦来应试?”毛奇龄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對仗頗工,眾人皆惊。清兵南下,與沈禹錫、蔡仲光、包秉德避兵於深山,築土室讀書,曾謂:“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斯三百年矣。”。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二等,授翰林院檢討,充史館纂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會試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後因兩膝腫脹,關節僵硬,辭職歸隱,居杭州竹竿巷兄長萬齡家。專心著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病逝。葬于萧山北干后浦摊。 毛奇齡之文章,“纵横博辨,傲睨一世”,他反对朱子学,他的弟子收集其舊文編撰《四書改錯》以攻擊朱熹《四书集注》。他還寫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講的《易經》推倒了。毛奇齡認為周敦頤的《太極圖》是來自道教的文獻。全祖望平生最惡毛奇齡之書,攻擊最力。又著有《湘湖水利志》3卷、《萧山县县--刊误》3卷等。清初《四庫全書》收錄其著作二十八種,見於《存目》的三十五種,為《四庫全書》中個人著作被收錄最多的一位。 毛氏其先出自“注經世業”的《毛詩》註釋者。.

新!!: 清史稿和毛奇龄 · 查看更多 »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亦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终身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被尊称为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暨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暨名誉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早先曾借鑑斯大林主義探索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道路,後來其运用經驗和總結的成果被发展称作毛泽东思想,被後繼無產革命參考成為蘇共以外的另一重要左派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他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游击战十六字诀和运动战战略、三个世界理论、矛盾论、实践论等,其核心内容为新民主主义和無產階級专政理论。此外,毛泽东在文學和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的专政統治和階級鬥爭備受批評,因主导或发动的反右运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各类政治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而使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新!!: 清史稿和毛泽东 · 查看更多 »

毛昶熙

毛昶熙(),字旭初,號鏡海。河南武陟人。晚清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毛昶熙 · 查看更多 »

永常

永常(v;),董鄂氏,滿洲正白旗人,清朝軍事將領。 雍正元年(1723年),授三等侍衛。雍正九年(1731年),升二等侍衛。同年,又升頭等侍衛,兼侍衛什長,署理正白旗蒙古副都統。雍正十一年(1733年),調署盛京雄遙副都統。雍正十三年(1735年),調任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同年,任直隸馬蘭口總兵官。乾隆三年(1738年),任直隸古北口提督。乾隆五年(1740年),任鑲紅旗滿洲都統。乾隆六年(1741年),任安西提督,賜孔雀翎、紅絨結頂冠。乾隆十年(1745年),調任甘肅提督。後又復任安西提督、甘肅提督。乾隆十五年(1750年),升任湖廣總督。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欽差大臣,駐安西。不久,任陝甘總督,加太子少保。後奉召至京,以內大臣授定西將軍,率軍征討達瓦齊。後達瓦齊被擒,但乾隆帝指責其用兵不當,將其貶為吏部左侍郎。不久,任鑲黃旗滿洲副都統。阿睦爾撒納反叛後,他出師征討,但因率部撤退而被乾隆帝指責為怯懦,罷免其內大臣、定西將軍職務,以副都統銜為參贊。後被奪官並逮捕回京,但行至半路,便在臨潼去世。.

新!!: 清史稿和永常 · 查看更多 »

永保

永保(1081年二月十日至1084年二月七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使用這個年號的天皇是白河天皇。.

新!!: 清史稿和永保 · 查看更多 »

永琏

永琏(),清朝乾隆帝次子。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廿六申时,生母是孝贤纯皇后。 永璉這個名字是他的祖父雍正帝親自取的,寓意着將來要繼承皇位之意(因為璉代表的為宗廟之器,是古代皇室用來盛祭祀之物的物品)。永璉也甚得父親乾隆帝的鐘愛,乾隆帝認為他“聰明貴重,氣宇不凡”。因此,乾隆帝於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親書密旨立為皇太子,收藏於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後。未想兩年多之後,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永璉因偶感寒疾而夭折,年僅九歲。乾隆帝極為傷感,贈给永璉的諡號為“端慧皇太子”。 乾隆帝命永璉的喪禮以皇太子儀注行,並為永璉修建了端慧皇太子園寢,避諱其名“璉”字。永璉於乾隆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入葬端慧皇太子園寢。因為是皇太子園寢,所以祭祀的等级僅次於帝、后陵,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歲暮祭日,都由皇帝從京師派王公前往祭祀。皇帝親謁東陵時,有時也親往奠釃。.

新!!: 清史稿和永琏 · 查看更多 »

永琪

永琪(z;),字筠亭,號藤琴居士,乾隆帝第五子,生母为愉貴妃珂里葉特氏。.

新!!: 清史稿和永琪 · 查看更多 »

永琮

永琮(),清朝乾隆帝第七子。永琮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子时,生母是孝贤纯皇后。 乾隆十一年正月,因皇后富察氏怀孕,乾隆并未按惯例去圆明园山高水长处度上元节、观看烟火,而是破例留在故宫紫禁城陪伴她们母子。 当年的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日),皇后生下皇七子,当天正逢久旱之后大沛甘霖,笃信佛教的乾隆十分欣喜,倍感天恩眷顾。皇七子生而颖悟出众,甚得乾隆帝钟爱,乾隆命名永琮,内定为皇位继承人。未想永琮只活了20个月,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廿九,永琮因出痘夭折。乾隆帝悲痛不已,谕曰:“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乾隆帝赠给永琮的谥号为悼敏,并命皇七子丧仪视皇子从优。大祭时乾隆亲临祭酒。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其弟嘉庆帝追封他为哲亲王。.

新!!: 清史稿和永琮 · 查看更多 »

永瑆

成哲親王永瑆(z;),號少厂 (ān),一號鏡泉,別號詒晉齋主人,滿洲愛新覺羅氏,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

新!!: 清史稿和永瑆 · 查看更多 »

永璜

定安親王永璜,(z;),乾隆帝長子,追封定親王,諡「安」。生母哲憫皇貴妃富察氏,生於雍正六年五月廿八日。 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南巡,還蹕次德州,孝賢純皇后駕崩,永璜以大阿哥身分迎喪,但其間因與三弟永璋表現得不夠傷感,被高宗斥責二人不合體統,亦不懂禮節,更暗示二人被取消立儲資格。永璜更從此鬱鬱寡歡,沒多久便於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卒逝。高宗雖感後悔,但為時已晚,遂痛心地下諭曰:“皇長子誕自青宮,齒序居長。年逾弱冠,誕毓皇孫。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備成人之禮。” 永璜有子二人,長子固山貝子綿德(1747年-1786年),乾隆十二年七月初六生,母永璜嫡福晉伊拉裡氏。乾隆十五年蒙受皇祖特恩襲封其父所遺的親王,四十一年因與官員往來而削爵,後由其弟綿恩襲爵。次子綿恩,乾隆十二年八月十四日生,母親永璜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綿恩靈巧勤奮,頗受乾隆寵愛。.

新!!: 清史稿和永璜 · 查看更多 »

永璘

永璘(z;),满洲爱新觉罗氏,是乾隆帝的十七子,庆僖亲王。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一日生,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的同母弟。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儿子,也是他最疼爱的儿子,但据说也是最不成器的,天天四处游荡,惹是生非。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璘封贝勒,嘉庆四年(1799年)封惠郡王,尋改庆郡王,而嘉庆帝亦将和珅府第赐给他作为庆王府。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晋庆亲王,同年三月十三日去世。北京昌平城西南40里的白洋沟自然风景区内,有庆親王墓园遗址。 咸丰初年,内务府把庆王府从永璘后裔手中收回。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帝赐给恭亲王奕訢作为恭王府。.

新!!: 清史稿和永璘 · 查看更多 »

永璂

永璂(),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二子。.

新!!: 清史稿和永璂 · 查看更多 »

永璇

儀慎親王永璇(v;),清高宗弘曆第八子。乾隆十一年(1746年)七月十五日出生,生母為淑嘉皇貴妃金氏,尚書金簡外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封儀郡王,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晉升仪親王,嘉慶帝命令其總理吏部,清除和珅黨羽。時人品評其「沉湎酒色,又有腳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初七日薨于王府,謚慎,享壽87岁,他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子。.

新!!: 清史稿和永璇 · 查看更多 »

永璋

循郡王永璋(),清朝皇子、郡王。 乾隆帝弘曆第三子,母蘇氏。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廿五日生,父亲弘曆尚为亲王,母蘇氏為格格(妾室)。同年,父亲登基为帝。永璋初封循郡王。後母子二人均逝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永璋於是年七月十六日去世。僅有一子,生於乾隆二十年十二月,母庶妃完顏氏,獨子於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夭亡。故以成親王永瑆與其嫡妃富察氏(孝賢純皇后弟大學士傅恆女)所生之子綿懿為嗣,乾隆五十二年襲貝勒。.

新!!: 清史稿和永璋 · 查看更多 »

江声

江聲()字鲸濤,又字叔雲,號艮庭,江蘇元和(今苏州)人。清朝經學家、書法家。 少年读《尚书》,後師從惠栋,宗汉儒经说,长于旁搜博引。好《说文解字》,与人写信都用篆书。努力研究尚書。著有《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附《补谊》九条、《识伪字》一条,前后《述外编》一卷。有孙江沅。 J江 J江 S声.

新!!: 清史稿和江声 · 查看更多 »

江忠源

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湖南省新宁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官至安徽巡抚兼军门提督,都察院副右都察御使兼兵部侍郎。为湘军名将,最先升至督抚一级。忠源弟三人,忠濬、忠济、忠淑,族弟忠义、忠信,皆从忠源起兵,为湘军大将。.

新!!: 清史稿和江忠源 · 查看更多 »

江皋

江皋(),字在湄,號磊齋,直隸桐城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書畫家,進士出身。 順治十八年(1661年)進士,授官江西瑞昌縣知縣,曾捐款修築江堤。歷官广西柳州府知府,又补平庆道,官至福建興泉永道,為官清廉。有《染香词》。今江皋墓位於桐城市青草鎮王屋山,有張廷玉題寫的碑文。.

新!!: 清史稿和江皋 · 查看更多 »

江永 (人物)

江永(),字慎修,安徽省婺源县(今属江西省)江湾村人。清朝經學家、音韵學家、數學家。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十七日生,自幼讀書過目不忘,康熙時生員。博學深思,經書、小學、典章、制度、地理、鐘律等無一不精,以考據見長,致力於十三經注疏,尤精於「三禮」,於《易經》發明三十六宮說。朱筠督學安徽時,以江永從祀朱子於紫陽書院。曾遊京師,時方苞任三禮館總裁,“素負其學,及聞先生,願得見,見則以所疑《士冠禮》、《士昏禮》中數事為問,先生從容置答,乃大折服。”有弟子戴震。 著有《周易疑义举要》,对先秦名物加以考释,其中《考工记》二卷,颇多创见,《礼书纲目》搜集散见经传杂书中的古代礼乐制度,以补正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又精于音理,注重审音,撰《古韵标准》,定古韵为十三部,《音学辩微》、《四声切韵表》,阐明等韵学及韵书中分韵的原理。另有《近思路集解》、《乡党图考》、《律吕阐微》、《深衣考误》等书,其学以考据见长,开皖派经学研究的风气。著述多收錄於《四庫全書》。.

新!!: 清史稿和江永 (人物) · 查看更多 »

江春霖

江春霖(),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道人。福建莆田縣萩芦(今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人。清朝官員。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转御史。历任江南、新疆、河南、四川等道监察御史,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多次弹劾北洋大臣袁世凯。后辭官歸里。 著有《江御史奏议》、《梅阳山人诗文集》。.

新!!: 清史稿和江春霖 · 查看更多 »

汤右曾

湯右曾(),字西厓,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年二甲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康熙三十九年,授刑科給事中,彈劾永藻與總督石琳於黎人爭鬥事。四十四年轉河南學政。四十八年,迁奉天府府丞。四十九年,迁光禄寺卿。五十年,转太常寺卿、通政使。五十一年,擢翰林院掌院学士。次年授吏部侍郎,仍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六十年,解侍郎職,专领掌院学士。次年病卒。 诗与朱彝尊齐名,並為浙派領袖,康熙帝以“叢香密葉待詩公”詩賜之,目為“詩公”。著有《懷清堂集》20卷。.

新!!: 清史稿和汤右曾 · 查看更多 »

汤若望

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漢名汤若望,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今属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传教士,明神宗時來華傳教47年,任職中国明末清初官员,一生沒有再回到歐洲的家鄉。.

新!!: 清史稿和汤若望 · 查看更多 »

汪中

汪中(),原名秉中,字容甫,号颂父。清代学者,江苏扬州人。 七岁丧父,家贫,由其母邹維貞授《小学》、《四书》。十四歲入书店当学徒,遍览经史百家,故扬州民间--“无书不读是汪中”,工駢文,特出於當世,二十七歲時作《哀鹽船文》,描寫揚州江面鹽船失火,“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為杭世駿所歎賞,評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落第,遂不复应试,专心治学。 汪中早年家貧,營養失調,又過於勞心勞力,以致於聞更鼓雞犬聲,心跳加速,夜不成寐,自称与劉孝標有四同五异,一生“未嘗有生人之樂”。他为冯廷丞作碑铭時,一再稱自己“恐朝露有期”、“衰疾余生”。汪中侍母至孝,其妻孙氏,工诗,惜不為婆婆所喜,最後汪氏出妻,招致不少指责。汪中尝言,“平生有三憾:一憾造物生人必饮食而始生,生不百年而即死;一憾生无两翼可飞踏九霄,足不四蹄可徒走千里;一憾古人但著述流传,不能以精灵晤对”。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为拔贡生,历为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丞、安徽学政朱筠管书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协助编纂《南巡盛典》。晚年,为盐政全德鑑别書畫,聊保生计。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是年冬,積勞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 汪中研究墨子。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著有《述學》内外篇、《春秋述义》、《春秋后传》、《广陵通典》、《荀卿子通传》、《小学》等。王引之《汪中行狀》總評說:“陶冶漢魏,不沿歐、曾、王、蘇之派,而取則於古,故卓然成一家言。”章太炎推许他的骈文,说:“今人为俪语者,以汪容甫为善。彼其修辞安雅,则异于唐;持论精审,则异于汉;起止自在,无首尾呼应之式,则异于宋以后之制科策论”。.

新!!: 清史稿和汪中 · 查看更多 »

汪廷珍

汪廷珍(),字玉粲,號瑟庵,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清朝政治人物、榜眼。 十二歲喪父,由母亲程氏扶养成人。早年科考不順,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举,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考中己酉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與阮元、伊秉绶同年,授编修。歷官礼部侍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署翰林院掌院学士。任大椿很看重他,稱他是國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端。著有《实事求是斋诗文集》。.

新!!: 清史稿和汪廷珍 · 查看更多 »

汪志伊

汪志伊(),字稼門,中國安徽桐城人。舉人出身的汪志伊於1797年擔任福建布政使,同年再昇福建巡撫。 他於福建巡撫任內,為了平定盜船游奕,緝捕海賊,特地奏請福建水師副參以上兼用本省通融撥用。另外,也改良州縣徵糧措施。也因此改革,任內破獲多名首夥盜犯。之後,因為閩商黃豐勝等至台灣鹿耳門遇盜被劫,他坐視不察,遭革職留任,後則因補救得宜,寬之。 1811年,他調為閩浙總督,是為清朝封疆大吏,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因誤判廉吏李赓芸,致庚芸自縊死,陈寿祺與生员林天光等向钦差呈诉,志伊遭褫職永不敘用,隔年卒。.

新!!: 清史稿和汪志伊 · 查看更多 »

汪灝 (康熙進士)

汪灏(),生卒不詳,字文漪,号天泉,山东临清人。按其点滴事迹,应生活在康熙年间,晚至雍正初期。.

新!!: 清史稿和汪灝 (康熙進士) · 查看更多 »

汪琬

汪琬(),字苕文,號鈍翁,江南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曾结庐居于太湖尧峯,學者稱堯峯先生。明末清初散文家、政治人物。清順治十二年進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编修。與侯方域、魏禧合稱「清初三大家」,亦能詩,唯成就不及其文。.

新!!: 清史稿和汪琬 · 查看更多 »

汪由敦

汪由敦(),初名汪良金,字師苕,號謹堂,又號松泉居士,安徽休寧人,清朝大臣。.

新!!: 清史稿和汪由敦 · 查看更多 »

汪莱

汪萊(),字孝嬰,號衡齋,安徽歙縣人。清代數學家,著有《衡齋算學》七--。 他和篆刻家巴樹谷是好朋友。數學上,他常跟李銳、焦循和江籓討論秦九韶及李冶的著作。.

新!!: 清史稿和汪莱 · 查看更多 »

汪鸣銮

汪鸣銮(),字柳门,号郋亭,一號郇亭,安徽休寧人,寄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清末大臣,“翁门六子”之首。晚清著名的藏書家,碑帖名家。他是近代著名小说家曾朴的岳父,是曾樸著名小說《孽海花》中唐卿的原型。.

新!!: 清史稿和汪鸣銮 · 查看更多 »

汪龙

汪龙,1988年4月21日出生,因关注维权、民运等敏感事件,前往法院旁听、参与公民聚餐而多次被抓捕并被限制前往香港。汪龙于2014年起诉中国联通的宽带、手机无法访问Google、Gmail等网站,被誉为“封锁Google全球第一案”。2014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警方帶走或警告了十多名發表與雨傘革命有關言論的居民,其中受到最嚴處罰的人就是在Twitter上轉發佔中活動進度的汪龍(被深圳警方以涉嫌「尋釁滋事罪」逮捕)。.

新!!: 清史稿和汪龙 · 查看更多 »

沈家本

沈家本(),字子惇,別号寄簃,浙江歸安縣(今湖州吴兴)人。清末法学家、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沈家本 · 查看更多 »

沈彤 (清朝)

沈彤(),字冠雲,號果堂,清初吳江人。.

新!!: 清史稿和沈彤 (清朝) · 查看更多 »

沈德潜

沈德潜(),字碻士(碻讀音què),号归愚,江苏苏州人,清代政治人物、诗人。.

新!!: 清史稿和沈德潜 · 查看更多 »

沈初

沈初(),字景初,號雲椒,浙江平湖(今屬嘉興市)人。朱汝珍《詞林輯略》卷四 癸未.

新!!: 清史稿和沈初 · 查看更多 »

沈兆霖

沈兆霖(),字尺生,號朗亭,又號子滎,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晚清官員。.

新!!: 清史稿和沈兆霖 · 查看更多 »

沈光文

沈光文(Sím Kong-bûn;),字文開,號斯庵,生於浙江鄞縣(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陸九淵門人沈煥的後裔,布政使沈九疇族曾孫。是一位南明時期的文人、官吏;後半生因故流寓台灣,留下若干紀錄當時台灣風土民情的第一手資料,被譽為「海東文獻初祖」、「臺灣漢語古典文學之祖」,與張蒼水及徐孚遠等人並稱東寧三子。.

新!!: 清史稿和沈光文 · 查看更多 »

沈炳垣

#重定向 沈炳垣 (海盐县).

新!!: 清史稿和沈炳垣 · 查看更多 »

沈荃

沈荃(),字貞蕤,號繹堂,別號充齋。明末清初江南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新!!: 清史稿和沈荃 · 查看更多 »

沈近思

沈近思(),字位山,号闇斋,浙江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余杭區)人,中國清朝官員。.

新!!: 清史稿和沈近思 · 查看更多 »

沈阳市

沈阳市,简称--,旧称奉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省会及最大城市,中国东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商贸中心,副省级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沈阳位于东北平原南缘,南连辽东半岛,北依长白山麓,位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是中国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连接朝鲜半岛的重要枢纽。沈阳市现辖十区一市两县,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常住人口829.2万,按城镇人口计算,是东北地区的最大城市。2017年7月14日,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沈阳由原来的“东北地区中心城市”调整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联合国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沈阳市教育指数得分达到了中国大陆最高分,是唯一超过0.8的城市。沈阳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四位。 沈阳历史悠久,是国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沈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是有7200多年历史的新乐遗址。沈阳于汉代建侯城,经辽金元明历朝增筑,逐渐发展为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其继承人清太宗皇太极对沈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将其命名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z)。清朝入关后,沈阳转型为清朝的陪都直至民国。民国时期,沈阳的城市建设规模曾位居亚洲前列,并发展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

新!!: 清史稿和沈阳市 · 查看更多 »

沈起元

沈起元(),字子大,一字子火,號敬亭,江蘇太倉州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清史稿》列傳八十七。.

新!!: 清史稿和沈起元 · 查看更多 »

沈恺曾

沈恺曾(),字虞士,号乐存,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朝官员。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中举人,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登第,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年(1691年)升山东道监察御史。此后历任山西、浙江、河南道事。三十八年(1699年),巡视两广盐课,后回京复掌山西道。在丁父忧期间,因受广东运使牵连,免官而去。著有《耒雨吟稿》、《东南水利议》、《西台奏疏》、《四书义名》、《苹洲偶存》等。.

新!!: 清史稿和沈恺曾 · 查看更多 »

沈桂芬

沈桂芬(),字经笙,又字小山,江蘇吳江人,顺天宛平籍。清末政治家,被梁启超称为“实为(清朝)汉人掌政权之嚆矢”。.

新!!: 清史稿和沈桂芬 · 查看更多 »

沈業富

沈業富(),字既堂,又字方榖、方穀,號味鐙老人,室名味鐙齋、味鐙書屋。江蘇省揚州府高郵州(今屬揚州市高郵縣)人,清朝政治人物、書法家。.

新!!: 清史稿和沈業富 · 查看更多 »

沈曾植

沈曾植(),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浙江省嘉興府嘉興縣人,沈維鐈孫,蒙元史地學者、書法家、史學家、同光體詩人,「於學無所不窺」,樸學宗師。.

新!!: 清史稿和沈曾植 · 查看更多 »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新!!: 清史稿和泰国 · 查看更多 »

法式善

法式善(a;),字開文,號時帆,又號梧門。伍堯氏,內務府正黃旗包衣管領下蒙古人。清朝著名詩人、學者,官至國子監祭酒。.

新!!: 清史稿和法式善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清史稿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洪亮吉

洪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安徽歙县(今屬黃山市)人,生于江蘇陽湖(今常州市)。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恩科榜眼。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著名学者、文学家,并因人口学说而著称。.

新!!: 清史稿和洪亮吉 · 查看更多 »

洪秀全

洪秀全(),又名洪日,是清末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创始人、太平天国运动的民變领袖以及太平天国的建立者。客家人。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广东花县(今廣州市花都區)人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四十二。 洪秀全早年曾接触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会,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1851年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兵反抗清朝统治,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1853年攻取江寧府(今南京),改名天京,以其作为首都。太平天国占据了江南富庶一帶,撼動清廷稅收來源。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國於其死後旋即滅亡。.

新!!: 清史稿和洪秀全 · 查看更多 »

洪钧

洪钧,字陶士,号文卿,中国清朝江苏苏州府吴县人,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传奇人物,又是知名学者。.

新!!: 清史稿和洪钧 · 查看更多 »

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人。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敗戰後降清,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洪在明代時以謀略聞名,討伐流寇、滿人屢戰皆捷,但在松錦之戰,兵敗投降滿清,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政治上,洪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文化上,洪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弘揚儒家學術,尊信孔孟,“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亦為满清统治汉人的統治基礎。清兵入關以後,洪承疇的功勞極大,可以說除了多爾袞及范文程以外,再無他人。.

新!!: 清史稿和洪承疇 · 查看更多 »

涂官俊

--官俊(),字劭卿,江西东乡县人。晚清官员。 光緒元年(1875年),江西乙亥恩科鄉試第一。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即用知县,分发陕西,历署富平、泾阳、长安诸县,又补宜君,调泾阳,政绩卓著。光绪二十年(1894年)卒。病重时仍然处理政务,并捐出俸禄千金,救助孤贫。民众为其建祠。《清史稿》有传。.

新!!: 清史稿和涂官俊 · 查看更多 »

涂宗瀛

塗宗瀛,安徽六安人,清朝政治人物。举人出身。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同治八年(1869年)接替杜文澜任苏松道道员一职,1871年由沈秉成接任。光绪二年三月十五,由湖南布政使升任廣西巡撫。光绪三年十一月十一(1877年12月15日),调任河南巡抚。.

新!!: 清史稿和涂宗瀛 · 查看更多 »

淑嘉皇貴妃

淑嘉皇贵妃(),金氏,朝鮮族,上驷院卿金三寶女,其兄为礼部尚书金简。乾隆帝妃嫔。.

新!!: 清史稿和淑嘉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淑惠妃

淑惠妃(),博爾濟吉特氏,顺治帝妃。 顺治帝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妹。順治十一年(1654年),冊為妃。康熙十二年(1673年),尊封為皇考淑惠妃。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十月薨。 Category:清朝妃 Category:清朝蒙古人 ~.

新!!: 清史稿和淑惠妃 · 查看更多 »

淑慎皇贵妃

淑慎皇贵妃(),富察氏,滿洲镶黄旗人,员外郎凤秀女,即康熙朝戶部尚書米思翰子馬齊(乾隆帝孝賢皇后伯父)七世孫女。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一(1859年12月24日)生,到同治十一年虚岁刚十四,在选入宫时还不足十三岁。 两宫皇太后在皇后人選上意見分歧。西太后慈禧喜愛的富察氏,姿色俏丽,风流多情,善体人意,但心胸狭窄。東太后慈安喜愛的阿鲁特氏是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比同治帝大两岁,是一位名门闺秀(同時也是慈安的表甥女)。 慈禧太后認為富察氏像自己年輕的時候,而十分喜愛,所以主张选富察氏,慈安却认为富察氏美貌豔麗,轻佻好动,不足以母仪天下;而阿鲁特氏端庄文静,知书达理,可以正位中宫。两太后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听从皇帝的意见。 同治帝虽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却对慈禧的日常做法十分厌恶,因此母子之情不深。慈安忠厚慈祥,对同治皇帝视为己出,关怀备至,因此深受同治帝爱戴和尊重。所以在选--时,同治帝按慈安的意愿,选了阿鲁特氏。慈禧十分恼火,她一方面横加干预同治帝--的生活,另一方面处处优待富察氏,本来四人 是同时进宫的,慈禧却把富察氏封为慧妃,享受贵妃待遇,另外那三个人,两个封为嫔,一个封为贵人。 依照清宮慣例,皇妃、宮嬪的冊封禮應與皇后的冊立禮同日舉行。可是同治帝的大婚礼,只安排慧妃的册封礼与皇后的册立礼同日举行,将瑜嫔、珣嫔的册封礼安排在一个月后举行。 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十五日,將慧妃直接晉封為皇貴妃,連升了兩級,而其他三位都只升一级。同治帝刚死半个月,慈禧又封富察氏为敦宜皇贵妃。光绪二十年正月,慈禧六十大寿之前,又封她为敦宜荣庆皇贵妃。皇贵妃得到四个字的封号,在有清一代仅此一例。 光绪三十年二月二十八日(1904年4月13日),富察氏過世,终年四十六岁。谥号为淑慎皇贵妃。她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一入葬惠陵妃园寝第一行正中(其他都葬第二行),成为惠陵妃园寝内第一个墓主人,同時她也是同治帝的所有妃子中享年最短的人。遵照慈禧的安排,其宝顶居前排居中位置(前排唯一一座墓),地宫是石券规格,以显示居其他同治帝妃嫔之上的尊贵地位。民国十七年3月29日,淑慎皇贵妃墓被盗挖。.

新!!: 清史稿和淑慎皇贵妃 · 查看更多 »

温达

#重定向 溫達.

新!!: 清史稿和温达 · 查看更多 »

游百川

游百川(),字匯東、號梅溪,山東省武定府濱州縣(今山東省濱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同治元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同治六年,升任監察御史,彈劾宗室寬和等皇親。同治七年,上奏請剿捻軍、并禁止各省栽種罌粟。同治十二年,上疏反對修葺圓明園。光緒五年,擔任湖南衡永郴桂道,升任四川按察使。光緒七年,升任順天府尹。光緒八年,任倉場侍郎。.

新!!: 清史稿和游百川 · 查看更多 »

清史館

清史館,设立于民国三年(1914年),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设立的纂修清史的机构,修成《清史稿》。.

新!!: 清史稿和清史館 · 查看更多 »

清太祖大妃

孝烈武皇后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z)《滿洲實錄·卷三》○辛丑年正月......○十一月內乌拉国布占泰送满泰之女【名阿巴亥】与太祖为妃太祖以礼迎之大宴成婚......

新!!: 清史稿和清太祖大妃 · 查看更多 »

清太祖元妃

清太祖元妃(),佟佳氏, 名,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元配。.

新!!: 清史稿和清太祖元妃 · 查看更多 »

清太祖继妃

清太祖继妃(),姓富察氏,名衮代(a),清太祖努尔哈赤繼福晋(jai gaiha anggasi fujin),后世称太祖继妃。 相关转述,称其前夫是努尔哈赤的族兄弟威准,衮代于万历十三、四年(1585、1586年)时,再嫁努尔哈赤。是当时女真社会奉行的收继婚。她为努尔哈赤生育了两子一女,与前夫的子女,仅知有昂阿喇一人。1587年,衮代生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1590年,生努尔哈赤第三女莽古济。1597年,生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类。此后,再无关于衮代事迹的详细记录。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清史稿》称天命五年(1620年),衮代得罪,死。《满文老档》所记,努尔哈赤的小妻德因泽在天命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检举大福晋与努尔哈赤次子大贝勒代善之间有暧昧关系以及行贿受贿之嫌,并经查证实,废大福晋。有认为,此次被废的大福晋并非衮代,而是比衮代更为年轻,正值青春的阿巴亥,并据衮代安葬于赫图阿拉,认为她死于后金定都赫图阿拉之时(在1619年前)。 后金迁都辽阳城后,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将父祖陵寝——永陵移葬至东京陵。《满洲实录》称“衮代皇后”及皇子褚英灵柩亦同移於此《满洲实录·卷七》○四月內命宗弟鐸弼旺善贝和齐往祖居呼兰哈达【山名】赫图阿拉处【冈名】移先陵三人承命至......其继娶袞代皇后及皇子阿尔哈图图们灵櫬亦同移於此......

新!!: 清史稿和清太祖继妃 · 查看更多 »

清安泰

清安泰(v;),费莫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登辛丑科進士。授刑部主事,擢員外郎。出為甘肅涼州府知府,調署蘭州府,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擢衡永郴桂道。嘉庆五年二月二十八(1800年3月23日),由湖南按察使升任廣西布政使。嘉庆七年十一月二十五(1802年12月19日),调任浙江布政使。嘉慶十年(1805年),擢江西巡撫,調浙江。官至河南巡撫。《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清安泰 · 查看更多 »

清世祖废后

#重定向 额尔德尼布木巴.

新!!: 清史稿和清世祖废后 · 查看更多 »

清顯祖繼妃

納喇氏,名懇哲(a,),哈達部長萬養女。清顯祖塔克世繼妃,努爾哈赤繼母。.

新!!: 清史稿和清顯祖繼妃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清史稿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遺老

#重定向 清遗.

新!!: 清史稿和清朝遺老 · 查看更多 »

湯鵬 (道光進士)

汤鹏,字海秋,自号浮邱子。湖南益陽人。 嘉庆五年(1800年)生于益阳沙头。自幼聪敏好学,道光二年(1822年)中舉,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進士,授礼部主事,因文章“震烁奇特”,被选入军机章京,同曾國藩同為穆彰阿的门生。歷官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郎,山東道監察御史。平时“究心吏事时政”,其文“皆自道其所得”,自稱“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為歸”。作《浮邱子》一书,另有《海秋詩集》26卷。 逸事:曾文正公、汤鹏师出同门,又同为湘人,关系甚好。某年新春,汤鹏到曾府拜年,延入书房聊天,看见砚台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是新作诗文,便要拿来看看,岂料曾文正公死死护住,怎么也不给看。原来曾文正公有喜欢给人写挽联的怪癖,死人写完了不过瘾,他就偷偷给活人写。结果汤鹏抢将过来之后,发现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十几位曾氏好友,一一被曾“敬挽”一番的挽联稿。汤鹏大怒,拂袖而去,自此断交。.

新!!: 清史稿和湯鵬 (道光進士) · 查看更多 »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新!!: 清史稿和溥仪 · 查看更多 »

滿福

滿福(),瓜爾佳氏,滿洲鑲藍旗人,清朝軍事將領。 滿福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襲世管佐領。雍正五年(1727年)授三等侍衛,署參領。乾隆三年(1738年),任護軍參領。乾隆七年(1742年),擢升為鑲藍旗蒙古副都統。乾隆九年(1744年),任護軍統領。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熱河副都統,兼署古北口提督。同年,改任拉林副都統。乾隆二十年(1755年),升任都統。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任吐魯番領隊大臣。乾隆帝派其平沙拉斯、嗎唬斯之亂,因中敵人詐降之計而遇害。諡武毅,入祀昭忠祠,圖形紫光閣。.

新!!: 清史稿和滿福 · 查看更多 »

潘世恩

潘世恩(),字槐堂,號芝軒,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清朝政治人物。 潘世恩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状元。嘉庆年间,历任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道光年间,担任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傅。潘世恩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与堂兄潘世璜、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

新!!: 清史稿和潘世恩 · 查看更多 »

潘德舆

潘德輿(),字彥輔,號四農,江蘇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車橋鎮人。經學大師。 性至孝,五六岁時,母病不食,德輿亦不食。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科江南鄉試第一名舉人,与郭仪霄、张际亮、张履、徐宝善、汤鹏等友善,对杜甫非常崇敬,一生研究用力甚勤。 潘德輿二十六歲時,弃科举进士之业,潛心攻讀經學,他以為“天下之大病不外一吏字,尤不外一例字,而實則不外一利字”,又說“近世于一二魁儒負劻擠大略,非雜縱橫即陷功利,未有能破例字利字之跼而成百年休養之治者”。道光十五年(1835),任安徽知縣,未到官卒。著有《養一齋集》、《詩話》、《詩文集》有弟子鲁一同。.

新!!: 清史稿和潘德舆 · 查看更多 »

潘祖蔭

潘祖蔭(),字伯寅,一字東鏞、鳳笙,號鄭盦、龜盦、龍威洞天主,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今蘇州市)人,祖籍安徽歙縣,為狀元潘世恩孫,曾任晚清政府要職,賜諡文勤。.

新!!: 清史稿和潘祖蔭 · 查看更多 »

潘耒

潘耒(),字次耕,又字稼堂,晚自號止止居士,江南吳江縣(今江蘇吳江市)人。潘檉章之弟。.

新!!: 清史稿和潘耒 · 查看更多 »

潘思榘

潘思榘(),字絜方,號補堂,江南武進縣(今屬江蘇省常州市)人。中國清朝官員。 潘思榘為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改庶吉士。雍正三年(1725年),分配至刑部学习。雍正六年(1728年),散館补為刑部主事。累迁郎中。雍正八年(1730年),授广东南雄知府。十三年(1735年),迁海南道。乾隆四年(1739年),迁按察使。乾隆七年(1742年),迁浙江布政使。乾隆十一年(1746年),授安徽巡抚。之後調任福建巡抚。乾隆十七年(1752年)卒。乾隆帝命於京師贤良祠祭祀。谥敏惠。.

新!!: 清史稿和潘思榘 · 查看更多 »

挪威

挪威王国(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简称:Norge ,新挪威語:Noreg,舊譯那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极其蜿蜒曲折,构成了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色。此外,挪威还与芬兰、俄罗斯接壤。挪威的领土也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此外对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岛有主权要求。首都為奥斯陆。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2016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是性別平等實踐良好的国家之一,在201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挪威排名第三,仅次于冰岛及芬兰。.

新!!: 清史稿和挪威 · 查看更多 »

本紀

本纪,或簡稱紀,是中国紀傳體史书中天子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者,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為實質的國家元首。後來部分史書敘述帝王稱帝前的先祖時,取古《尚書》世紀名,稱「世紀」。見《金史》。 Category:紀傳體.

新!!: 清史稿和本紀 · 查看更多 »

札薩克圖汗部

札薩克圖汗部(蒙古語:Засагт хан),一作扎薩克圖汗部,是清代、民國時的喀爾喀蒙古四部之一。康熙三十年(1691年)置。1923年,蒙古人民黨政府將其改為“杭特希爾烏拉省”。其地大致相當於今蒙古國戈壁阿爾泰省以及庫蘇古爾省、扎布汗省、烏布蘇省的部分地區。.

新!!: 清史稿和札薩克圖汗部 · 查看更多 »

朱师辙

朱師轍(1878年-1969年),字少濱。祖籍蘇州。 1879年4月14日出生於安徽省黔縣。祖父朱駿聲、父朱孔彰皆晚清學者。朱師轍曾撰寫《清史稿》列传100多篇。後執教於北平辅仁大学、中国大学。與陳寅恪、冼玉清等好友,陳寅恪有《寄懷杭州朱少濱》詩。1969年在杭州逝世。著有《黄山樵唱》、《清史述聞》。.

新!!: 清史稿和朱师辙 · 查看更多 »

朱一新

朱一新(),字蓉生,号鼎甫。浙江义乌毛店镇朱店人。清朝官员、学者。.

新!!: 清史稿和朱一新 · 查看更多 »

朱之弼

朱之弼(),字右君,順天府大興縣(今屬北京市)人。清初政治人物。 順治三年(1646年)進士,授禮科給事中,轉工科都給事中。累遷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五年起歷任工部、刑部、兵部尚書等職。康熙二十二年,之弼舉薦道員王垓擔任湖北按察使,不合康熙帝之意,以“所舉非材”被降三級調用。不久卒。《清史稿》有傳。 弟朱之佐,順治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歷官侍讀學士。.

新!!: 清史稿和朱之弼 · 查看更多 »

朱之瑜

朱之瑜(),字鲁玙,號舜水,明朝浙江餘姚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舜水是他在日本取的号,意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 朱舜水力圖反清復明,在清初曾参加抗清活动,也曾助郑成功北伐;南明灭亡后,他不愿降清,遂东渡日本。於日本和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水戶黃門)接觸,其遺臣性格與儒家思想讓德川光圀深感,未有易姓革命和异族统治的「小中華日本」方是中華思想的正統繼承者,遂發奮編纂《大日本史》,以揚正統,導致尊王攘夷思想之催生。朱舜水更對水戶學擁有不可磨滅之影響。.

新!!: 清史稿和朱之瑜 · 查看更多 »

朱仕琇

朱仕琇(),字斐瞻。福建建宁人。朱仕玠之弟。 乾隆九年(1744年),中福建乡试第一名举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曾任山东夏津县知县、福宁府学教授。后主讲鳌峰书院。 朱仕琇著有 《梅崖文集》。.

新!!: 清史稿和朱仕琇 · 查看更多 »

朱彝尊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嘉兴人,祖籍江蘇吳江,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诗人、词人、经学家。.

新!!: 清史稿和朱彝尊 · 查看更多 »

朱珪 (清朝)

朱珪(),字石君,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人,中國清朝政治人物、学者。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清史稿》列傳一百二十七.

新!!: 清史稿和朱珪 (清朝) · 查看更多 »

朱琦

朱琦 (1962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永濟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先後在美國柏克萊加大東亞語言文學系和史丹福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任教多年,以隨筆散文和人文演講知名,出版有《黃河的孩子》﹑《東方的孩子》﹑《讀萬里路》等隨筆集、散文集。.

新!!: 清史稿和朱琦 · 查看更多 »

朱筠 (清朝)

朱筠(),字美叔,號竹均、竹君,又號笥河,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朱筠 (清朝) · 查看更多 »

朱用纯

朱用純(),字致一,自號柏廬,江蘇省昆山縣人,明亡後隐居乡里以教書為業。.

新!!: 清史稿和朱用纯 · 查看更多 »

朱裴

朱裴(),字小晉,號裴公,室名擷蔬園,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平陽府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科山西乡试解元。順治三年(1646年),登進士,授直隸易州知州,后改任河南禹州知州,有政績,期間逮捕盜渠。后升任刑部員外郎、廣東道御史,再遷禮科給事中。累升至工部侍郎,因病辭職。地震傷足,臥家九年卒。。.

新!!: 清史稿和朱裴 · 查看更多 »

朱骏声

朱駿聲(),字豐芑,號允倩。江蘇吳縣人。清代文字訓詁學家。 生於乾隆五十三年,四岁时能辨四声,十三岁读《说文解字》,無書不讀,又長於詩賦詞章。钱大昕感叹道:“衣钵之传,将在子矣。”為清儒《說文》四大家之一。道光十三年,《说文通训定声》成书,胡适在《辞通》序说,《说文通训定声》“是一部有创见的书”。卒於咸豐六年。葬於黟縣。 著有《礼仪经注一隅》、《夏小正补传》、《小尔雅约注》、《春秋左传识》、《离骚补注》等。另未刊行者還有《尚书古注便读》、《春秋三传异文核》、《小学识馀》、《六书假借经证》、《秦汉郡国考》、《天算琐记》、《经史问答》、《岁星表》等。 有一子,名朱孔彰。其孫為歷史學家朱師轍。 Z Z J Z.

新!!: 清史稿和朱骏声 · 查看更多 »

朱贵

朱贵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外號「旱地忽律」。沂州沂水县人,身材长大,貌相魁伟,双拳骨脸,三丫黄髯。朱富是他的弟弟。因在江湖上做客商折了本钱,投梁山泊入伙。在梁山南边的路上,以开酒店为名,打听来往客商情况,向山上报信。同时用各种方法,劫夺有财帛的客商。是早期的梁山泊头目之一。李逵回家探母时,宋江放心不下,由于朱贵与李逵是同乡,便差他下山去探听消息。李逵在沂水县被捉后,朱贵与弟弟朱富用蒙汗药麻翻了奉知县之命捉拿李逵回京的沂水县都头青眼虎李云,救走了李逵。并且朱贵劝说朱富举家投奔了梁山。大入伙后为山寨打听声息、邀接来宾头领,与杜兴共掌南山酒店。招安后,随军征战辽国、田虎、王庆。打方腊时,在杭州感染瘟疫病死,被追封为义节郎。.

新!!: 清史稿和朱贵 · 查看更多 »

朱鸿

朱鸿,字云陆,人。清朝數學家。 嘉庆七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擢御史,历给事中,出官督理湖南粮储道。道光十年辞官仍居京城,著有《考工记车制参解》。.

新!!: 清史稿和朱鸿 · 查看更多 »

朱钧

朱钧,浙江海宁人,是一名清朝政治人物。 朱钧曾于1849年接替张廷杰任松江府知府一职,1849年由锺殿选接任。.

新!!: 清史稿和朱钧 · 查看更多 »

朱次琦

朱次琦(),字稚圭,一字子襄,人称九江先生,广东南海县九江下西太平村人,晚清思想家、儒学家、教育家、学者、诗人。.

新!!: 清史稿和朱次琦 · 查看更多 »

朱洪章

朱洪章(),字煥文,貴州黎平人,咸豐初年,從黎平知府胡林翼勦盜匪,再隨胡巡撫移軍至湖北征太平軍,改隸湖南提督塔齊布部,屢立戰功以勇名升遷為千總,塔病逝改從周鳳山、華金科部,朱亦敗蹟戰降為把總;咸豐九年從曾國荃收復景德鎮復千總職,「战绩始著」。.

新!!: 清史稿和朱洪章 · 查看更多 »

朱方增

朱方增,浙江海盐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嘉慶六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嘉庆二十年六月十七(1815年7月23日),由翰林院侍讲调任廣西學政。.

新!!: 清史稿和朱方增 · 查看更多 »

朵力

朵力(Dori)是托爾金小說的虛構人物。 朵力是索林·橡木盾(Thorin Oakenshield)、比爾博·巴金斯及甘道夫的十二伙伴之一。他是諾力(Nori)和歐力(Ori)的兄弟,會演奏長笛。 《哈比人歷險記》描述他為「雖然很愛抱怨,但其實是個很好心的人」。索林也說朵力是最強壯的矮人伙伴。在前往孤山的旅途中,朵力曾扛著比爾博走進迷霧山脈(Misty Mountains)的隧道,但他摔倒在地上,比爾博也跟著滾了下來。其他的矮人責罵他 「把飛賊丟在後面」。其後,他們爬上樹躲避座狼(Wargs)的攻擊,所有矮人都爬上樹,朵力卻爬下來救起比爾博。巨鷹將他們救走,比爾博也及時抓住朵力的雙腿。.

新!!: 清史稿和朵力 · 查看更多 »

朗格

朗格(Langhe)是義大利的一個地區,位於義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庫內奧省,塔納羅河以東。地形多為丘陵。朗格是一個非常著名的葡萄酒、起司和松露的產地,其中又尤以阿爾巴白松露聞名。2014年,朗格因其葡萄酒產地景觀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新!!: 清史稿和朗格 · 查看更多 »

朋春

#重定向 彭春.

新!!: 清史稿和朋春 · 查看更多 »

惠周惕

惠周惕(),原名恕,字元龍,号硯谿。江南吴县人。清经学家。.

新!!: 清史稿和惠周惕 · 查看更多 »

惲壽平

恽寿平(),初名格,字壽平,號南田,又號雲溪外史、白雲外史,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清代著名画家。 生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父惲日初為復社要人。壽平八歲能詠蓮,少年遭遇戰亂,隨父參加抗清運動,兵敗後與父失散,被總督陳錦之妻收留。陳錦遇刺身亡,壽平扶靈北歸時,在靈隱寺與父相遇,留寺为僧,後回鄉與家人團聚。 初工山水,笔墨秀峭,后与王翬交往,多作花卉,重视写生,往往用水墨淡彩,清润明丽,自成一格,有“恽派”之称。 人稱其筆有仙氣,與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吳歷齊名,為“清初六大家”之一。生前視錢如無物,晚年贫病交迫,卒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好友王翚出資安葬。 子惲念祖,娶西營湯氏,湯謨孫女、湯自明次女。.

新!!: 清史稿和惲壽平 · 查看更多 »

惇怡皇貴妃

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三品协领裕满女。康熙帝妃,乾隆时,因曾抚育过年幼的乾隆帝之故受到尊封,为皇贵太妃。.

新!!: 清史稿和惇怡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成德

成德又名恒冀或镇冀,唐代地名,治所在恒州(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县)。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李宝臣领成德节度使,统治河北中部,是当时的不服从唐朝中央政府的藩镇割据局势中实力最强的河朔三鎮之一。.

新!!: 清史稿和成德 · 查看更多 »

戴名世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藥身,又號懮庵。安徽桐城人,人称南山先生,又稱“潛虛先生”。為“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知名文學家。康熙四十八年榜眼,因文字獄“南山案”被斬。.

新!!: 清史稿和戴名世 · 查看更多 »

戴均元

戴均元(),字修原,號可亭,江西大庾縣(今大余縣)人,祖籍安徽休寧隆阜,清朝大臣,居官五十餘年,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 狀元戴衢亨之叔父。乾隆四十年(1775年)進士,點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四川學政、鴻臚寺少卿、光祿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山東學政、刑部侍郎、戶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御史、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管理三庫大臣、協辦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文淵閣大學士、實錄館總裁、太子太師。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帝崩,戴均元與托津、盧蔭溥撰寫遺詔,因有「高宗降生於避暑山莊」之語,大學士曹振鏞指軍機擬遺詔犯了「重大錯誤」,道光帝嚴懲戴均元降四級留任,逐出軍機。道光元年(1821年),與莊親王綿課、協辦大學士英和監修寶華峪萬年吉地。道光七年(1827年),陵寢完工,孝穆成皇后入葬。翌年,地宮滲水一尺七寸,帝震怒,嚴譴在事諸臣,褫戴均元職,逮京治罪,擬重闢,念其耄老,免罪釋歸。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於大庾,享年九十五。 戴均元主持撰寫皇帝《實錄》與《起居注》,纂輯《明鑒》,草擬《科場條例》,在學問上頗有建樹。.

新!!: 清史稿和戴均元 · 查看更多 »

戴熙

戴熙(),字醇士,號鹿床、棆庵、井東居士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政治人物、畫家,進士出身。 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士,咸豐年間任職翰林院,官至兵部右侍郎。太平天國事起,在籍辦團練,退休後主講崇文書院,太平軍入杭州,乃賦絕命詞,投池死。其山水師法王翬虞山派,也接近於婁東派,山水“多用擦筆,山石以幹墨作皴,然後以濕筆渲染”,筆致峻削雄健,但略顯呆板。亦善畫竹石小品及花卉。與方薰、奚岡、湯貽汾齊名,並稱“方奚湯戴”。有《山水長卷》、《重巒密樹圖》傳世。著有《畫絮》、《粵雅集》。 Category:清朝翰林 Category:清朝兵部侍郎 Category:清朝画家 Category:清朝自殺人物 Category:杭州人 X.

新!!: 清史稿和戴熙 · 查看更多 »

戴联奎

戴联奎(),字紫垣,江苏如皋县城人。中國清朝官員。 少从邵晋涵受经学,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順天鄉試第一名舉人(解元),乾隆四十年(1775年)聯捷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在翰林久不迁。和珅为掌院,访时望傅其子丰绅殷德,或荐晋涵及联奎,晋涵移病归,联奎亦坚辞。循资累迁至内阁学士。嘉庆九年(1804年),迁兵部侍郎,历礼部、兵部、吏部。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擢左都御史。逾年,擢礼部尚书,调兵部。任会试大总裁、经筵讲官。做过嘉庆帝、道光帝的老师。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因兵部失落行印,坐降三品京堂,补太常寺卿,督浙江学政。道光元年(1821年)擢礼部侍郎,又擢兵部尚书,召还京,未至,道光二年(1822年)卒于浙江,奉旨归葬如皋张草港(今属丁北乡)。.

新!!: 清史稿和戴联奎 · 查看更多 »

戴衢亨

戴衢亨(),字荷之,號蓮士,室名震無咎齋,江西大庾人,祖籍安徽休宁隆阜。清朝政治人物、状元。.

新!!: 清史稿和戴衢亨 · 查看更多 »

戴鸿慈

戴鸿慈(),字少怀,广东南海人。清末军机大臣,立宪派人士。.

新!!: 清史稿和戴鸿慈 · 查看更多 »

戴震

戴震(),中國清代語言學家、思想家。字慎修,號東原,安徽徽州休寧隆阜(今黃山市)人,曾六次會試未中。晚年因學術成就顯著,乾隆帝特招入館任《四庫全書》纂修官,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新!!: 清史稿和戴震 · 查看更多 »

戴逸

戴逸(),原名戴秉衡,江苏常熟人,中国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清史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工作。.

新!!: 清史稿和戴逸 · 查看更多 »

戴梓

戴梓(),字文開,號耕煙,清朝火器制造家、画家。杭州人。 根据戴遂堂的描述,这种连珠铳是一种有火药仓和弹丸仓的燧发枪,故宫里保存有一把康熙年间昂利亚(英格兰)过生产的20连珠铳,应该是故事原型。 这种连珠铳出现于1650年的英格兰,可以连续击发。.

新!!: 清史稿和戴梓 · 查看更多 »

戴敦元

戴敦元(),字金溪,號吉旋,浙江開化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戴敦元 · 查看更多 »

明安

明安(z),博尔济吉特氏,黄金家族后裔,初隶蒙古正黄旗,后改隶满洲正黄旗。蒙古科尔沁兀鲁特部贝勒。.

新!!: 清史稿和明安 · 查看更多 »

明亮 (清朝)

明亮(z;),字寅齋,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都統廣成之子,孝賢純皇后侄兒。清朝政治人物,軍事人物。諡文襄。.

新!!: 清史稿和明亮 (清朝) · 查看更多 »

明善

明善(v),中國滿洲鑲黃旗人,中國清朝政府官員,他於1767年接替永泰出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該官職滿漢人各一,而滿人的他與朱丕烈為同任御史。.

新!!: 清史稿和明善 · 查看更多 »

明瑞

明瑞(v,),字筠亭,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承恩公富文之子,自官學生襲爵。.

新!!: 清史稿和明瑞 · 查看更多 »

易培基

易培基(),字寅村,號鹿山,湖南省善化(現在的長沙市)人,中華民國學者、教育家、政治家。.

新!!: 清史稿和易培基 · 查看更多 »

济尔哈朗

#重定向 濟爾哈朗.

新!!: 清史稿和济尔哈朗 · 查看更多 »

浦霖

浦霖,是中國清朝大臣,浙江嘉善人,乾隆三十一年(1764年)丙戌科进士,授户部主事,後迁郎中。外授湖北安襄郧道,累迁福建巡撫,主要從事福建之軍政事務。.

新!!: 清史稿和浦霖 · 查看更多 »

浩罕汗国

浩罕汗国(Qo`qon Xonligi;خانات خوقند),中亚一古国,18世纪初由乌兹别克明格部落建立,於1876年为俄羅斯帝國灭亡。版图包括今日的哈萨克南部部分地区、烏兹別克東部以及塔吉克与吉尔吉斯部分领土。.

新!!: 清史稿和浩罕汗国 · 查看更多 »

海西女真

海西女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主要分佈於海西(今松花江東)到黑龍江。.

新!!: 清史稿和海西女真 · 查看更多 »

海望

海望(v,),乌雅氏,滿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禮部尚書。.

新!!: 清史稿和海望 · 查看更多 »

新土尔扈特部

#重定向 新土尔扈特二旗.

新!!: 清史稿和新土尔扈特部 · 查看更多 »

方中通

方中通,字位伯,安徽桐城人。清朝数学家。著有《数度衍》二十四卷、《附录》一卷、《揭方问答》。.

新!!: 清史稿和方中通 · 查看更多 »

方以智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後改名大智,字无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南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思想家、科学家。.

新!!: 清史稿和方以智 · 查看更多 »

方国栋

方国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是一名清朝政治人物。举人出身。 方国栋曾于1673年接替韩佐周任苏松道道员一职,1678年由单务嘉接任。.

新!!: 清史稿和方国栋 · 查看更多 »

方苞

方苞(),字靈皋,一字鳳九,晚號望溪,安徽桐城縣人,清代文学家,首創文學流派桐城派。與劉大櫆、姚鼐合稱桐城三祖。.

新!!: 清史稿和方苞 · 查看更多 »

方耀

方耀(),又名方辉、方照轩,广东省普宁县洪阳西村(今属普宁市洪阳镇)人。行伍出身,以镇压广东洪兵起义起家,官至广东水师提督。.

新!!: 清史稿和方耀 · 查看更多 »

方東樹

方東樹()字植之,晚號儀衛老人,安徽桐城人。為清代中期的文學家及思想家。師從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亦為桐城派的重要人物。.

新!!: 清史稿和方東樹 · 查看更多 »

方昂

方昂(),山東歷城縣(今山东濟南市)人,清朝政治人物。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進士。授刑部主事,迁郎中。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任江西饶州府知府。时安南(今越南)阮光平降,上京觐见,所过州县、驿站均有馈赠,唯方昂拒绝供给,并说:“国家以威德服四夷,非夸以靡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任江蘇蘇松道。次年,补江宁盐巡道。嘉庆三年(1798年)擢贵州按察使,迁江宁布政使。不久,因病辞官。着有《坳堂诗集》。《清史稿》有傳。.

新!!: 清史稿和方昂 · 查看更多 »

施作霖

施作霖(),福建长乐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福建地区代表。 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专业。加入农工党。担任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院长。2008年起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新!!: 清史稿和施作霖 · 查看更多 »

施琅

施琅(Sego、Secoe;),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武術家,明鄭降清將領,封一等靖海公,諡襄庄,贈太子太傅。其長子施世綸,曾任漕運總督,次子施世驃統領清兵到臺灣平定朱一貴民變。.

新!!: 清史稿和施琅 · 查看更多 »

施閏章

施閏章(),字尚白,一字屺雲,號愚山,又號蠖齋,晚號矩齋。江南宣城縣(今屬安徽省)人。中國清代官員、詩人。.

新!!: 清史稿和施閏章 · 查看更多 »

文孚

文孚(v,),博尔济吉特氏,字秋潭。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官员,曾任工部尚書。 由监生考授内阁中书,嘉庆十一年(1806年)为内阁侍读学士,十七年(1812年)为内阁学士、刑部侍郎。二十四年(1819年)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多次审理刑狱办事秉公,筹划精心。后任禮部尚書。道光二年(1821年)三月庚戌,接替穆克登額,擔任工部尚書,后改吏部尚書。由宗室禧恩接任。十四年(1834年)十二月为东阁大学士,次年二月为文渊阁大学士,十六年(1836年)七月因疾病致仕。谥号文敬。.

新!!: 清史稿和文孚 · 查看更多 »

文庆

文庆(v,),字孔修,费莫氏,满州镶红旗人,清朝官僚,道光、咸丰两朝军机大臣。.

新!!: 清史稿和文庆 · 查看更多 »

文彬

文彬(),字质夫,纳喇氏,内务府满洲正白旗人。.

新!!: 清史稿和文彬 · 查看更多 »

文祥

文祥(z;),瓜爾佳氏,字博川,號子山,盛京正紅旗人,清代晚期的政治人物,自強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新!!: 清史稿和文祥 · 查看更多 »

文绣

-- 文繡(),字蕙心,自號愛蓮,汉名傅玉芳,蒙古族,鄂爾德特氏,滿洲鄂爾德特氏端恭之女,為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妾室,溥儀冊封她為淑妃,此後直至兩人於1931年離婚為止,未再得進封。.

新!!: 清史稿和文绣 · 查看更多 »

文瑞 (道光進士)

文瑞(),烏蘇氏,字小雲,號叔庵,滿洲鑲紅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登進士,授庶吉士。道光二十四年,任翰林院編修,同年改侍讀、國子監祭酒。道光二十七年,任詹事府詹事、文淵閣直閣事。道光二十八年,任通政使。道光二十九年,任浙江鄉試正考官、左副都御史。咸豐三年,兼署大理寺卿、殿試讀卷官、刑部右侍郎。咸豐四年(1854年),帶兵赴通州駐紮、馳赴固安軍營,同年因病奏請開缺。.

新!!: 清史稿和文瑞 (道光進士) · 查看更多 »

文瑞 (鈕祜祿氏)

文瑞(v,),鈕祜祿氏,满州镶红旗人,世袭男爵,清朝軍事將領。 同治五年,授二等侍衛,后升任一等侍衛,續辦事章京。光緒十一年,任正黃旗漢軍副都統。次年改馬蘭鎮總兵、兼總管內務府大臣。光緒二十七年,任伊犁錫伯營領隊大臣,后改歸化城副都統、兼署綏遠城將軍。光緒三十一年,任青州副都統。光緒三十四年,任成都副都統。宣統元年,任西安將軍。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陝西同盟會發動西安起義,张凤翙率軍與文瑞交戰,22日文瑞戰敗,滿城被破,文瑞投井自盡。.

新!!: 清史稿和文瑞 (鈕祜祿氏) · 查看更多 »

文煜

文煜(),字星巖,費莫氏,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官员。.

新!!: 清史稿和文煜 · 查看更多 »

文海

文海是一个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淡水湖,面积约为1.64平方千米,属于云贵高原区。它的一级流域为长江流域,二级流域为长江干流水系。.

新!!: 清史稿和文海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清史稿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意格

日意格(法語:Prosper Marie Giquel,),法國人。曾爲法國參將,駐防上海。同治元年(1862年),改調海關稅務司。遷到寧波,常捷軍組建後任幫統,收復郡城,攻打太平軍有功。當清朝官軍攻擊慈谿,日意格派遣法國籍士兵前往策應。與清軍攻陷餘姚的四個​​門鎮,遂與前護提督陳世章勒兵往討,一個多月後,攻勢直達上虞。 平定浙江太平軍後,受左宗棠之命與德克碑一同仿造小輪船。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充任正監督,度地募工,殫心所事;籌設繪事院、小鐵廠。 同治七年(1868年),加提督銜,賞花翎。 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船政敎導的功勞而獲賞銀幣。 光緒十二年(1886年),卒。.

新!!: 清史稿和日意格 · 查看更多 »

时曰淳

时曰淳,字清甫,浙江嘉定人。清代数学家。咸丰时与丁取忠为胡林翼幕僚。著有《百鸡术衍》二卷。.

新!!: 清史稿和时曰淳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清史稿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懿靖大貴妃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名。清太宗皇太极妃。阿霸垓部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 原为末代可汗林丹汗的大福晋,称囊囊福晋或囊囊太后(即娘娘太后),。天聪八年(1635年),林丹汗去世。天聪九年(1635年)七月二十日,郭勒图色臣携囊囊太后至,皇太极谕大贝勒代善曰:“此福晋乃察哈尔汗有名之大福晋,当娶之。”代善则回答到:“此福晋虽为大福晋,然无财帛牲畜,我焉能养之?俟察哈尔另一大福晋苏泰太后至,我欲娶之。”皇太极以众人已商议将苏泰太后赐给济尔哈朗为由,拒绝了代善,并数次遣人谕令代善娶囊囊福晋,代善始终未同意,最终囊囊太后嫁给了皇太极,成为他的福晋之一。天聪十年(1636年),她生下皇太极第十一女,即固倫端順長公主。后有一子博穆博果尔(崇德六年,1642年生)。另有抚养一蒙古女的记载,嫁济旺之子噶尔玛德参。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登基,并册封五宫福晋,她被册封为麟趾宫贵妃、大福晋。顺治九年(1652年)十月丁卯,顺治帝加封大贵妃和淑妃尊号,称为懿靖大贵妃。康熙十三年(1674年),懿靖大贵妃逝世。.

新!!: 清史稿和懿靖大貴妃 · 查看更多 »

敏惠恭和元妃

敏惠恭和元妃(),姓博尔济吉特氏(),名海蘭珠 (a)。谥号敏惠恭和元妃,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莊文皇后的姐姐。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19世孙女。.

新!!: 清史稿和敏惠恭和元妃 · 查看更多 »

敦肅皇貴妃

敦肃皇贵妃(),年氏,籍贯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省),一等公、湖廣巡抚年遐龄之女,年羹尧之妹。雍正帝之妃妾。.

新!!: 清史稿和敦肅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敦拜

敦拜,滿洲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吏部尚書。 曾任左都御史。康熙四十一年九月己巳,接替席爾達,擔任清朝吏部尚書,后解。由温达接任。.

新!!: 清史稿和敦拜 · 查看更多 »

敬懿皇贵妃

敬懿皇贵妃(),中國清朝女性皇族,姓--,满洲镶蓝旗人,父知府崇龄。為同治皇帝之妃。自号懒梦山人。.

新!!: 清史稿和敬懿皇贵妃 · 查看更多 »

敖汉部

敖汉部(Auqan)又译鄂罕等,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敖汉是明代出现的部名。 达延汗长子铁力摆户的曾孙岱青杜棱,所部号称敖汉,属于察哈尔万户。清太宗天聪元年(1627年),岱青杜棱子索诺木杜棱与弟塞臣卓哩克图归依皇太极,皇太极以开原(今辽宁开原)属地令索诺木杜棱居住,索诺木杜棱私猎盛京围场,开原的属地被收回,索诺木杜棱还回原处游牧。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敖汉部被编为一扎萨克旗,属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有敖汉旗。.

新!!: 清史稿和敖汉部 · 查看更多 »

故宫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故宫内的博物馆。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佔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为基础。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与俄罗斯埃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羅浮宮、英国大英博物館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2012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万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万人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馆。.

新!!: 清史稿和故宫博物院 · 查看更多 »

慧賢皇貴妃

慧贤皇贵妃(),高氏,满洲镶黄旗人,初隶包衣,河道总督、大学士高斌女。乾隆帝的妃嫔。.

新!!: 清史稿和慧賢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慶恭皇貴妃

庆恭皇贵妃(),陆氏,陆士隆之女,清朝乾隆帝妃嬪。 生于雍正二年六月二十四日。何时入宫不详。乾隆五年,陆氏为贵人,是否有徽号不详。乾隆十六年,晋封庆嫔,二十四年为庆妃,三十三年为庆贵妃。三十九年七月十五日,庆贵妃逝世,时年五十一岁,無子,葬于裕陵妃园寝第二行正中。 嘉庆帝念其养育之恩,關懷備至,於嘉慶四年正月初四亦即太上皇乾隆崩後翌日,追謚陸氏為慶恭皇贵妃。.

新!!: 清史稿和慶恭皇貴妃 · 查看更多 »

慈安太后

孝貞顯皇后(a;),又称慈安太后或東太后,中國清朝咸豐帝的皇后。姓鈕祜祿氏。滿洲鑲黄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楊阿之女。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為同治、光緒初年(1861年至1881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同治帝即位後,稱為「母后皇太后」,與西太后(慈禧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過世為止。谥号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新!!: 清史稿和慈安太后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新!!: 清史稿和慈禧太后 · 查看更多 »

慕天颜

慕天颜(),字鹤鸣,又字拱极。甘肃静宁人。清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慕天颜 · 查看更多 »

扎鲁特部

扎鲁特部(),是明代、清朝蒙古部落。 达延汗建六万户,喀尔喀万户为左翼三万户之一。分掌喀尔喀万户的达延汗之子格列山只台吉西迁为外喀尔喀,纳力不剌台吉南迁为内喀尔喀。纳力不剌台吉之子虎喇哈赤的五个儿子兀把赛、速把亥、兀班、炒花、答补分别管理扎鲁特、巴林、叭要、我着、弘吉剌五部,称“炒花五大营”。兀把赛开始本部称为扎鲁特部,清朝兴起重创内喀尔喀,只剩下扎鲁特部、巴林部二部,兀把赛孙色本、兀把赛曾孙内齐率属归附皇太极,编为二扎萨克旗,属于昭乌达盟。今内蒙古通辽市仍有扎鲁特旗。.

新!!: 清史稿和扎鲁特部 · 查看更多 »

扎赉特部

扎赉特部(),又译札赖特,是明朝、清朝蒙古族部落。与元朝的札剌亦儿部同名。 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16世孙阿敏(曾祖父图美尼雅哈齐、祖父奎蒙克塔斯哈喇、博第达喇第五子)号所部号称扎赉特。 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年),阿敏子蒙衮随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博第达喇长子齐齐克之孙)归附努尔哈赤。编扎赉特为一扎萨克旗,属于科尔沁右翼,隶属于哲里木盟。 今内蒙古兴安盟有扎赉特旗。 Category:扎赉特旗 Category: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

新!!: 清史稿和扎赉特部 · 查看更多 »

扎拉丰阿

扎拉丰阿(a;),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改今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二年尚道光帝第八女寿禧和硕公主。同治十二年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光绪二十年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卒。 N Category:赐紫缰 Category:赐紫禁城騎馬.

新!!: 清史稿和扎拉丰阿 · 查看更多 »

扬古利

扬古利(v;),舒穆禄氏,满洲正黄旗人,世居珲春。後金、清朝初年軍事人物、开国功臣,身后追封武勋王,与福康安同为清代仅有的两例满洲异姓封王的例子。.

新!!: 清史稿和扬古利 · 查看更多 »

扈尔汉

扈尔汉(a;),佟佳氏,世居雅尔古寨。父扈喇虎,早年投奔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認扈尔汉為义子。扈尔汉為報養育之恩,每战必为前锋。後金開國後,名列開國五大臣,執掌鑲白旗,於萨尔浒之战大破明軍,1623年去世,终年四十八。.

新!!: 清史稿和扈尔汉 · 查看更多 »

托津

托津(p;),字知亭,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大臣。.

新!!: 清史稿和托津 · 查看更多 »

托明阿

托明阿(?-1865)是清末将领,鄂栋氏,满洲正红旗人。 1844年擢升為四川提督,以病去职。1847年,出任乌鲁木齐提督、陝西提督。后调任绥远将军。1853年在绥远将军任内,率兵至滁州追袭太平天国北伐军至黄河以北,负伤解职。次年任江北大营钦差大臣,至扬州督办军务。1856年4月太平军进攻江北大营、攻克扬州,清军战败他被革职。1858年予头等待卫,后又任直隶提督、西安将军。1860年随胜保抵抗英法联军,后伤病退职。 Category:清朝軍事人物 Category:江寧將軍 Category:綏遠城將軍 Category:西安将军 Category:清朝四川提督 Category:清朝新疆提督 Category:清朝直隶提督 Category:清朝陝西提督.

新!!: 清史稿和托明阿 · 查看更多 »

手表

手錶,或稱為腕錶,是指戴在手腕上、用以計時及顯示時間的儀器。通常是利用皮革、橡膠、尼龍布、不--鋼等材料,製成錶帶,將顯示時間的「錶頭」束在手腕上。本來作為儀器的「--」應該帶金字旁,但過去也多直接寫成「--」,並非後來漢字簡化影響。.

新!!: 清史稿和手表 · 查看更多 »

拜音达里

拜音达里(z,),纳喇氏,末代辉发贝勒。.

新!!: 清史稿和拜音达里 · 查看更多 »

曹一士

曹一士(),字谔廷,号济寰,江蘇青浦縣人。清朝官员、诗人。.

新!!: 清史稿和曹一士 · 查看更多 »

曹亨

曹亨(),字伯貞,河南汝寧新蔡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曹亨 · 查看更多 »

曹仁虎

曹仁虎(),字來殷,號習庵,江南嘉定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清史稿和曹仁虎 · 查看更多 »

曹元方

曹元方(),字介皇,浙江海鹽縣人。明末官員。 曹元方父曹履泰,官至兵部侍郎,以忠直著稱。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進士。弘光帝即位後,授南直隸常熟縣知縣。常熟以難治著稱。曹元方到任後,籌措兵餉,愛惜民力。南京城破,曹元方棄官歸里。父履泰之前被遣戍,也返回故鄉。父子商議,國難之時,不可安然家居。曹元方於是改名換姓,前往福建建寧,拜謁唐王。即授吏部文選司主事,晉驗封司郎中。隨後,履泰也自海路趕到,授太常寺卿,升兵部右侍郎。父子二人之忠義一時爲人敬仰不已。 唐王兵敗,父子輾轉回鄉。父履泰不久病卒。元方攜母親及妻子離開家鄉,寄居於旅舍。多年後,形勢逐漸安定,一家客居硖石村,建築草堂,元方自號耘庵,終老於此,卒年八十二歲。《清史稿·遺逸》有傳。.

新!!: 清史稿和曹元方 · 查看更多 »

曹秀先

曹秀先(),字恒所,又字芝田、冰持,号地山,南昌新建县人。清朝翰林,文学家。 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为官清廉,“诚敬勤慎”,学问渊博,著述甚丰。有《赐书堂稿》、《移晴堂四六》、《依光集》、《使星集》、《地山初稿》、《省耕诗图》、《衍琵琶行》。卒于任,赠太子太傅,谥文恪。 Category:清朝庶吉士 Category:清朝翰林 Category:新建人 X Category:諡文恪.

新!!: 清史稿和曹秀先 · 查看更多 »

曹毓瑛

曹毓瑛(),字子瑜,號琢如,江蘇江陰人,晚清大臣。 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貢,授兵部七品小京官,升主事,充軍機章京。二十三年順天府舉人。咸豐年間,端華、肅順擅政,曹毓瑛獨不附。十一年,英法聯軍兵犯京師,咸豐帝避走熱河,欲擇一章京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曹毓瑛資歷最深,惟自甘退讓,焦祐瀛遂越次擢用。辛酉政變中,向恭王奕訢等人輸誠,扳倒肅順等顧命大臣,立下大功。十一年,以鴻臚寺少卿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旋遷大理寺卿。同治元年,去「行走上學習」字。二年,遷工部左侍郎。二月,轉兵部左侍郎。四年,遷左都御史。十一月,轉兵部尚書。五年卒,贈太子少保,諡恭愨。.

新!!: 清史稿和曹毓瑛 · 查看更多 »

曹文埴

曹文埴(),字近薇,號竹虛,安徽歙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清史稿和曹文埴 · 查看更多 »

曾国荃

曾国荃,清朝湘军将领,一名子植,谱名传恒,字沅甫,號叔純。湖南长沙府湘乡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名臣曾国藩的九弟,湘軍內部稱之為曾老九,尊稱為九帥。 早年屢試不第,1852年方成為優貢生。後加入湘军,在与太平军作战中,是其兄国藩的重要助手。1856年从湖南募兵三千增援江西吉安,次年陷吉安。1860年围安庆,屡败陈玉成援军,次年陷安庆。1864年攻破天京。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善於圍城,又精於長壕法,人稱曾鐵桶。又由於在攻打太平軍天京(今江蘇南京)時,疑似劫掠南京城中大量財寶,被稱為曾老饕,此外在南京濫殺百姓無數,與其兄被稱為曾剃頭、曾屠戶。卒諡忠襄。.

新!!: 清史稿和曾国荃 · 查看更多 »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婁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新!!: 清史稿和曾国藩 · 查看更多 »

曾纪泽

曾纪泽,字劼刚,号梦瞻,是中国清代著名外交家,亦是清朝中兴名臣。其為汉族官僚曾国藩之长子,袭封一等毅勇侯;曾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也是当时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知识分子。.

新!!: 清史稿和曾纪泽 · 查看更多 »

曾璧光

曾璧光(),字樞桓,四川嘉定府洪雅柳江人。清朝政治、軍事人物。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咸豐九年(1859年)出任貴州鎮遠府知府。同治元年(1862年)防守貴陽立功,次年(1863年)剿平叛亂又有功。同治四年(1865年)升貴州按察使,同治六年(1867年)升貴州巡撫。曾在貴州任職20多年,多次帶兵指揮作戰,長勝無異。加太子少保。光緒元年(1874年)卒,追贈太子太保,諡文誠。《清史稿》有传。.

新!!: 清史稿和曾璧光 · 查看更多 »

曾鉌

曾鉌,字懷清,喜塔臘氏,滿洲正白旗人。父親是慶昀,曾任寧夏將軍。因父蔭而蔭襲為工部主事,累遷郎中,充軍機章京,轉御史。 光緒九年,被外派至陝西監督糧道收納情況,各地農民按例納糧至省屬糧倉,因道路路途遙遠,弊端甚多,曾鉌都設法解決那些問題,為農民所稱讚。當時,三輔地區的士風樸陋而純樸,曾鉌遂延攬長安名師柏景偉、咸陽名師劉光蕡等人到關中書院講課。又設置蠶桑局,聘織師教以煮湅織染法,每年出口絲帛到黃河下游的河南、山東等兩省。 光緒十三年,遷任按察使。 光緒十四年,因丁母憂解職。服除,被重新起用擔任以前的官職,後遷任甘肅布政使。 光緒二十四年,調往直隸,迴避,留本任。後被擢為湖北巡撫,曾感嘆道:「時局艱難至今,豈能一成不變?」於是假陝甘總督之印上陳補官、掣籤、度支、訟獄等四事,曾鉌認為宜變通現成律例,以厚植國本。因此,侍讀學士貽穀、光祿寺少卿張仲炘彈劾其亂政,詔褫職。 宣統改元,總督端方上奏,曾鉌得以復職。.

新!!: 清史稿和曾鉌 · 查看更多 »

怡良

怡良(v;),字悦亭,瓜尔佳氏,满洲正红旗人,中国清朝官员。 怡良最初在刑部任笔帖式,后升为员外郎。道光8年(1828年)起外放,逐级升迁,18年(1838年)出任广东巡抚。在广东巡抚任内,怡良积极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并支持关天培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初期的抵抗活动。林则徐被撤职后,怡良曾短暂署理两广总督一职。琦善出任两广总督后,要求怡良专管地方政务,遂与之产生矛盾,道光21年(1841年)正月,怡良毅然独力上疏,揭发琦善私自割让香港,导致琦善被治罪。其后因与杨芳联名奏请准予印度商人通商,被革职留任。后于八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会办福建军务,查实了闽浙总督颜伯焘失守厦门的经过。 道光22年(1842年),怡良被实授闽浙总督,在任内由于担心受到英国军队的袭击,并急于索回被英国占领的鼓浪屿,屡次强令台湾守将达洪阿和姚莹交还英军战俘。次年奉命入台,以“冒功”为名将达洪阿和姚莹逮捕,制造了台湾冤案,不久去职。 咸丰2年(1852年)被起复任为福州将军,次年转任两江总督,7年(1857年)因病解职。怡良病逝于同治6年(1867年)。 Category:刑部笔帖式 Category:清朝刑部員外郎 Category:清朝廣東巡撫 Category:清朝閩浙總督 Category:福州將軍 Category:清朝兩江總督 Category:滿洲正紅旗人 Category:瓜尔佳氏 Category:第一次鸦片战争人物.

新!!: 清史稿和怡良 · 查看更多 »

总督

总督是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區域中實際或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種官職。在清代,總督多被尊稱為督憲、制軍或制臺。總督一職最初僅是朝廷派往地方進行軍事巡查的虛職,到清代變成常駐地方的封疆大吏。越南阮朝也模仿清朝的職官制度,設有總督一職。 在西方羅馬帝國時代,也設有與清朝總督職能相類似的職務——「rector provinciae」,漢語一般也翻譯為「總督」,後來西方列強對外殖民的時候,在殖民地上設置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漢語中往往也譯為「總督」。.

新!!: 清史稿和总督 · 查看更多 »

晏斯盛

晏斯盛(),字虞際,號一齋,室名楚蒙山房。江西省臨江府新喻縣(今新余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經學家,專長易經。.

新!!: 清史稿和晏斯盛 · 查看更多 »

普尔普

普爾普(),額爾特肯氏,蒙古正黃旗人。清朝軍事將領。.

新!!: 清史稿和普尔普 · 查看更多 »

景安

景安,滿洲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禮部尚書。 曾任左都御史。嘉慶十九年三月甲寅,接替和寧,擔任清朝禮部尚書,后改戶部尚書。由瑚圖禮接任。.

新!!: 清史稿和景安 · 查看更多 »

景廉

景廉(),颜札氏,字儉卿,又字季泉,號秋坪。满洲正黄旗人。晚清重臣。.

新!!: 清史稿和景廉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