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指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指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進行的白色恐怖統治,期間從1949年5月20日至1991年5月22日為止。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頒布《臺灣省戒嚴令》,宣告自1949年5月20日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同年5月24日經由立法院三讀通過《懲治叛亂條例》,為針對中國共產黨叛亂的特殊狀況而實施,實際上,透過此「特別刑法」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剷除異己、鞏固極權主義的領導中心,對於批評或反對政府者、持不同政見者(如主張臺灣獨立、左翼等等)進行整肅迫害,任意冠上意圖顛覆政權之罪名,將刑罰範圍極度擴張。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等情治單位藉由特別刑法充當政府整肅異己的工具,罔顧基本人權、民主、自由等、無所不在隨時隨地監控人民,對言行可疑人士或持不同政見者炮製假案、予以扣上匪諜的帽子,在全國各地濫捕、濫殺、刑求毆打及沒收財產,造成大量的冤死、冤獄、傷殘,人民的生命、財產、健康,以及心靈上遭受嚴重損害。 雖然中華民國政府宣告自1987年7月15日起解嚴,「名義上」白色恐怖已經結束,臺灣平民不再受到嚴厲的軍法審判,但是《懲治叛亂條例》以及《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仍然持續鎮壓與政府持不同政見者。1991年5月9日,法務部調查局幹員未知會國立清華大學校方,於清晨五時許進入清大學生宿舍拘提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引發臺灣社會與大學校園劇烈反彈。5月9日,清大學生到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靜坐抗議。5月12日,抗議的教授及學生於中正紀念堂靜坐,二十多名教授遭到鎮暴警察以棍棒毆打。5月15日,上千名臺灣各大學學生發動罷課並佔領臺北車站大廳靜坐六天五夜,要求「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反對政治迫害」。5月17日,立法院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5月22日正式宣告廢止。1998年6月17日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補償條例,成立「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十五年間補償10067件,其中死刑809人,包括:二二八事件、澎湖七一三事件、孫立人部屬郭廷亮案、柏楊案、李敖、雷震案、美麗島案(除了林義雄可能因林宅血案未破堅持不領補償金)等。但約1500名受難者未提出申請。基金會執行長希望基金會結束營運後能與二二八基金會合併成為「國家人權基金會」,繼續保障未申請者的權益。.

235 关系: 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健康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台南市委會郵電支部案台大支部案台北市工作委員會台灣大眾幸福黨台灣再解放聯盟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台灣獨立運動台灣省戒嚴令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司法院司法院大法官吳石吳石、朱諶之間諜案吳榮元吳思漢向陽 (詩人)大力水手事件大陸外省人姚嘉文威权主义孫立人孫立人兵變案宿舍安康接待室山东省崔小萍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左派中壢事件中央通訊社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共产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中華民國立法院中華民國總統府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中華民國法務部中華民國海軍白色恐怖事件中華民國政府中正紀念堂丘延亮...三七事件一桶蚵仔平反平民人权二七部隊二二八受刑人案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五二四事件延安市任顯群廖史豪張璧坤你是燈塔彭明敏余登發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心灵匪諜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國立基隆高級中學國立清華大學判刑刑訊逼供呂秀蓮呂赫若和平宣言傅正唐志堂冤獄冷战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公視新聞六四事件共匪共產國家光明報四六事件犯罪嫌疑人知识分子王鼎鈞王昇獨台會案立法委員立法院管碧玲簡吉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罷課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美麗島事件美日安保條約生命無辜無期徒刑特務独裁監察院監控白色恐怖白雅燦莫須有聯合文學鍾浩東顏世鴻被出賣的台灣被出賣的台灣 (電影)西瓜效應馬場町紀念公園解嚴許席圖許曹德高一生謝娥謝瑞仁謝聰敏魏廷朝財產越南民主共和国鹿窟基地案麦卡锡主义身心障礙軍事法庭軍法審判黃信介黃紀男黃煌雄黃華黃溫恭黑名單 (臺灣)齊邦媛轉型正義违宪审查返校郭廷亮郭成防暴蘇東啟藍博洲藍明谷肅清蔡同榮蔡瑞欽蔡有全鄭南榕鄭定國鄭評鄭文峰自由臺北車站臺灣人權臺灣省臺灣省戒嚴令臺灣省政府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臺灣警備總部臺灣時報雨港基隆雷震雷震事件雷震案老挝陳儀陳福星陳誠陳英泰陳欽生陳正然陳明忠陳映真陳文成陳文成事件陳智雄陶普斯號事件Nownews柏楊柏楊回憶錄柯旗化枪毙林如堉林宅血案林水泉林文安林書揚枉死李友邦李宗仁李凱南李玉堂李筱峰李蒼降李水井李敖東南亞條約組織楊逵極權主義武漢大旅社案殺朱拔毛段澐民主民主進步黨江南案江炳興沈崇案波兰人民共和国泰源事件法務部調查局淚王子湯守仁澎湖七一三事件持不同政见者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有期徒刑情治單位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新台灣新聞周刊新民主主义施明德政权政治犯政治迫害懲治叛亂條例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扩展索引 (185 更多) »

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

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又名基隆中學事件,為1949年至1950年發生於基隆市的匪諜案件,一般視之為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早期案件之一。.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 · 查看更多 »

健康

健康是指生物的功能性和代謝效率的水平。對人類而言,健康是指個人或群體面臨生理、心理或社會的挑戰時,適應及自我管理的能力。世界衛生組織於1948年定義健康廣義來說是:「健康不僅為疾病或虛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健康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Федератив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Socialističn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是一個存在於1945年至1992年的巴爾幹社會主義國家,由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社會主義共和國所組成,首都為貝爾格勒。南國為多民族國家,政府奉行聯邦制,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一黨專政。由於該國承襲有著「第一南斯拉夫」之稱的南斯拉夫王國,因此另有別名「第二南斯拉夫」。 該國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軸心國武裝侵略而滅亡的南斯拉夫王國,在軸心軍佔領期間,原南斯拉夫境內出現反抗勢力,其中一支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所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1943年後,西方盟軍認可其為領導南斯拉夫抗戰的盟軍,開始大量軍事增援,狄托的共產黨政權成為了該國的政府代表之一。1945年3月,南斯拉夫由當時的流亡政府和狄托領導的「民族解放委員會」組成聯合政府,同年11月29日,狄托排除與整肅了其他政黨,建立完整的共產黨一黨專制政權,並將國號立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再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冷戰期間,在狄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走上了與其他東歐國家不同的路線,不但有著偏向自由化的經濟體制、政治氣氛與言論自由,更不依附於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兩大軍事聯盟,反而與印度、埃及、印尼和拉丁美洲國家創立了不結盟運動組織,並擁有領導地位。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隨著東歐社会主义國家經濟衰退、民族主義的復活與東歐劇變,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民族間的不和及分裂,伴隨著暴力的排斥其他民族的行為逐漸升級。在此之後,南斯拉夫聯邦走向解體。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新國家之間因民族問題產生了一系列的暴力衝突,并發展為南斯拉夫內戰。時至1992年,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加盟國均退出南斯拉夫聯邦,剩下的兩國則組建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宣告終結。2008年後,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分裂出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六個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以及只得到部分國家承認的科索沃。.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台南市委會郵電支部案

#重定向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1950年代.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台南市委會郵電支部案 · 查看更多 »

台大支部案

#重定向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1950年代.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台大支部案 · 查看更多 »

台北市工作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台北市工作委員會,簡稱台北市工作委員會、中共台北市委,是中国共产党在台湾省台北市的地方组织,是中共台湾省委的派出机构。 中共台北市委為中國共產黨設置於台灣台北市之外圍組織,成立於1947年10月,以讀書會形式進行活動,由郭琇琮負責。台北市工作委員會轄下設有台灣大學附屬醫院支部、草山支部、菸酒公賣局支部、台北電信局支部、士林熱帶醫學研究所支部、雙園支部、和尚州支部及第一至第五之台北街頭支部等等。1950年,毛人鳳主導之保密局破獲該委員會,並立即逮捕委員會所有成員達51人。其中包含擔任委員會書記一職的郭琇琮在內,此「匪諜案」共有15人遭槍斃,36人被判1至15年有期徒刑。 台北市工作委員會為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最大直屬機構,株連政治犯甚多。而1950年代此「北工委案」的爆發,開啟以台北市為主的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此時期甚至可延伸到1970年代,甚至到1990年代該案才藉由口述歷史等活動得以部分平反。.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台北市工作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台灣大眾幸福黨

台灣大眾幸福黨,為台灣戒嚴時期的一場政治案件。又稱為羅東案。 該黨由當時的宜蘭縣羅東鎮人陳泉福、、黃禎義、林樹欉等人發起,由於不滿國民政府對台灣人的壓迫與差別待遇,決定籌組政黨以非武裝方式推翻國民政府,實現台灣獨立;1965年9月陳泉福等人在經過長期籌備後,決定組成台灣大眾幸福黨,並草擬組織草綱、青年同盟組織草案、入黨誓詞、組織草案等文件;而且陳泉福等人也與顏尹謨、林水泉等人有所往來,並曾參與顏尹謨等人組織的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的活動。 1965年秘密成立「臺灣大眾幸福黨」,黨員有教師、大學生、醫師、公務員、工人、商人等。因與「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林水泉等素有聯繫,故被牽連破獲。1967年12月至1968年4月,羅東中學教師黃英武等19人陸續被捕,1968年判決,陳泉福、黃英武、黃禎叢、陳啟智、黃恒正、黃正雄、廖正雄等8人判刑12年;林德川等6人判10年徒刑;邱廣生等3人6年徒刑;1人5年徒刑,1人交付感訓。.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台灣大眾幸福黨 · 查看更多 »

台灣再解放聯盟

台灣再解放聯盟(英語:Formosan League for Reemancipation)1948年2月28日成立於香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島外的第一個台灣獨立運動組織。.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台灣再解放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是從事台灣獨立運動的一個政治組織,於1956年在日本東京由台灣留美博士廖文毅主導成立,1977年解散。在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初期,是主要的海外台獨運動組織之一。.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台灣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省戒嚴令

#重定向 臺灣省戒嚴令.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台灣省戒嚴令 · 查看更多 »

台灣自救運動宣言

《台灣自救運動宣言》乃是1964年9月由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彭明敏與其學生魏廷朝、謝聰敏所印製的一份宣言。.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台灣自救運動宣言 · 查看更多 »

司法院

司法院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為中華民國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的審判及公務員的懲戒,並設有大法官十五人,以大法官會議審理方式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令及組成憲法法庭審理總統、副總統彈劾案與政黨違憲解散案。司法院於實務上並不職司審判,而是由轄下的各級法院、行政法院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任之,而實際為一個司法行政機關。.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司法院 · 查看更多 »

司法院大法官

司法院大法官,是中華民國依照《中華民國憲法》於最高司法機關——司法院中所設置,具有「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職務、審理「政黨違憲解散案」及「總統、副總統彈劾案」權限之常設機關,相当于憲法法院。同時,在一般口語的用法中,司法院大法官亦有可能是指該機關的「成員」。 在指稱該機關的成員時,司法院大法官也是屬於憲法上的法官,同樣受到《中華民國憲法》第81條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於司法院釋字第601號解釋中便已經對此加以闡明。根據《法官法》規定,司法院大法官也屬於該法所稱之法官,原則上受到該法之規範,僅於例外情況下排除該法之適用。.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司法院大法官 · 查看更多 »

吳石

吳石()名萃文,字虞薰,號湛然。福建省閩侯縣螺洲鎮(今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烈士,中華民國國軍將領、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共在台潜伏人员。.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吳石 · 查看更多 »

吳石、朱諶之間諜案

吳石、朱諶之間諜案是1949年至1950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初期轰动一时的谍报案件,因涉及人员的级别最高的是中華民國國防部中将参谋次长吴石和到台灣潛伏的中共黨員朱諶之(化名朱枫)而得名。.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吳石、朱諶之間諜案 · 查看更多 »

吳榮元

吳榮元()臺灣左派人士,1949年生於台南。1972年就讀国立成功大学時,接觸到《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遂與同學數人秘密籌組成功大學共產黨,並自製五星紅旗、印刷《共產黨宣言》;事發之後,先後被判死刑與無期徒刑,1975年因蔣介石逝世遇特赦減刑。1986年出獄,投身臺灣勞工運動持續至今。曾任勞動人權協會第二任會長。現為勞動黨主席、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 1993年4月26日,吳榮元在《自立早報》的【焦點對談】中聲言: 2009年,臺灣民間數十個認同九二共識的民間團體合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以社會運動形式致力於兩岸和平發展,吳榮元曾任召集人。2016年10月13日,吳榮元在兩岸和平發展論壇聲明稿中說,本年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轉型而來、與2009年成立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同名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應該體認當前兩岸關係的新形勢,在擴大參與交流的基礎上,重視落實和平紅利的合理分配,讓更多兩岸人民共享和平紅利。 2009年1月20日,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反軍購大聯盟等團體聚集於美國在台協會門外,抗議美國長期以來為了自身利益塑造中東戰爭;吳榮元說,一直以來,美國蓄意製造世界各地的武裝衝突與對立以維護自身利益,「美國永遠是披著羊皮的大老虎」。 2017年2月23日,吳榮元返回國立成功大學領到他遲了45年的畢業證書,他說,台灣社會不滿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幾十年所累積的反彈,談轉型正義確實是必要的改造工程,但是不能違逆歷史事實;二二八事件是國共內戰期間國民政府為了在台灣鞏固政權而發生的事件,當時還是在中華民國的體制下,不是因為台灣獨立運動而起,不能倒果為因;如果民主進步黨真要促進轉型正義,民進黨就不能只把矛頭朝向國民黨,而是要概括承受中華民國過去的一切功過責任,以政府的立場承擔所有的歷史責任。.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吳榮元 · 查看更多 »

吳思漢

吳思漢(),本名吳調和,中國共產黨黨員,父吳勻為小學教師,後勤學成為漢醫並從事藥材買賣,日治台南州新營郡白河庄人,台灣台南白河公學校,台南二中畢(今台南一中),京都大學醫學部肄業,因對祖國的嚮往而投身抗戰,從京都一路從淪陷區進入中國重慶,1945年光復後擔任台灣新生報日文編譯,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設啟蒙書店發展組織,1949年7月加入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擔任工委,後因《光明報》曝光遭到逮捕,1950年11月28日槍決於馬場町刑場。.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吳思漢 · 查看更多 »

向陽 (詩人)

向陽,本名林淇瀁,臺灣南投縣鹿谷鄉廣興村人,台灣作家。 他是跨領域的作家,除了以詩聞名之外,兼及散文、兒童文學及文化評論、政治評論。在身分上,他是詩人、作家,也是作詞人、政治評論家、總編輯、總主筆、學者。身分多重,領域寬廣,當代文壇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弟林彧也是詩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向陽 (詩人) · 查看更多 »

大力水手事件

大力水手事件,亦稱「柏楊案」。1968年1月3日,《中華日報》家庭版刊出柏楊(本名郭衣洞)翻譯的美國《大力水手》(Popeye the Sailor Man)連環漫畫,故事內容為卜派父子合購一島,遂在島上建立私人國家,各自競選總統。 據監察院的調查報告,此案緣起以下翻譯問題。英文原文為:「小孩問大力水手:『現在你已有了你自己的國家,你將如何治理她呢?』大力水手:『我們將舉行自由選舉,我要出來競選。』小孩說:『全國只有我們兩個人,你要出來競選,該怎麼選呢?』大力水手:『由我們當中的一人投票。』」 然而柏楊將其譯為:「小孩問大力水手:『老頭,你要寫文章投稿呀!』大力水手:『我要寫一篇告全國同胞書。』小孩說:『全國只有我們兩個人,你知道吧!』大力水手:『但是我還是要講演。』」 由於翻譯與英文原文內容大相逕庭,登出後,被認為有影射當時蔣總統中正及國防部蔣部長經國,有污衊之疑,於是台灣中華日報分別在1月16日與1月22日,向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主任陳裕清提出報告。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調查後,函請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偵辦本案,並副知司法行政部調查局,並於2月26日由司法行政部調查局主持之「咸寧會報」決議,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台北市警察局、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及該局成立「清華專案」小組調查。 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先後約談柏楊及其妻倪明華。3月4日柏楊再度被約談,3月7日被捕。6月7日移送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 據司法行政部調查局之移送書,柏楊之犯罪事實為其在1948年瀋陽為中共解放之際,經由中共幹部介紹,向毛澤東像宣示,脫離國民黨,並加入「民主同盟」,為統一戰線而努力。認定其長期利用寫作,利用盲目之群眾心理,大肆揭發社會黑暗面,顛倒是非,以淆惑視聽,迷亂人心,破壞政府威信,離間人民與政府感情,激發對政府不滿情緒,動搖民心士氣,以遂匪方文化統戰之陰謀。 7月7日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事檢察官偵結,以曾受匪訓為匪工作為由,觸犯《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唯一死刑之叛亂罪,提起公訴。案經台灣警備總司令部軍事法庭審理結果,以柏楊於偵查中坦承犯行,已具悔悟之意,且其犯罪情節尚非重大等,依法減刑,於1969年8月11日判處有期徒刑12年。 當時旅美學人孫觀漢、劉述先,甚至美國輿論界,都大力救援柏楊,但救援無效。1969年倪明華提出離婚要求,柏楊在獄中絕食21天。柏楊被移送綠島,1975年因蔣中正逝世減刑至八年。原於1976年3月6日刑滿出獄,但卻遭國家安全局核定,由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移送綠島指揮部任「看管雇員」,至1977年4月才因美國政府關切而被釋放,離開綠島。總刑期達九年又二十六天,獄中苦讀《資治通鑑》,完成了《中國人史綱》、《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中國歷史年表》三部書稿。出獄後又花了十年翻譯《柏楊版資治通鑑》七十二冊。.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大力水手事件 · 查看更多 »

大陸

#重定向 陆地.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大陸 · 查看更多 »

外省人

外省人,字面意義為來自別的省份的人,這個稱呼起源於籍貫觀念。在华语圈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使用较为广泛。.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外省人 · 查看更多 »

姚嘉文

姚嘉文(),臺灣彰化縣和美鎮人,執業律師,曾任考試院院長、民主進步黨第二任黨主席、總統府資政。妻子周清玉為前任彰化縣長、立法委員、國策顧問。.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姚嘉文 · 查看更多 »

威权主义

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或威權論在哲學中是一個政治哲學理論,其提出某個政府應要求民眾絕對服從其权威,並限制个人的思想跟言論和行為自由。政府上的威权主义指權力集中於單一领袖或一小撮精英。威权领导者時常任意行使权力而不考虑或利用现有法律去扩大权力,公民也通常無法透過自由競爭的选举來替換之。权力争夺与统治集团的自由競爭,是有限或不存在的。 不少打壓反对派政党或其他非政府組織政治团体,都是威權政體或权威政体(Authoritarian regime)。有關反对党或其他政治組織,不是有限不然就是根本不存在,威权主义因而站在民主的對立面,但近年威权主义也出現在民主政权中。 在不同學術領域如新聞學、行政學、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威权主义概念的中文專業用詞或有差異如獨裁主義、集權主義、集體主義、專制主義、權威性格、。.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威权主义 · 查看更多 »

孫立人

孫立人,CBE(),字撫民,號仲能。安徽廬江人,二次大戰緬甸戰場重要將領。清華大學庚子賠款留美預科1923屆,普渡大學土木工程學士,維吉尼亞軍校博雅教育學士,抗日戰爭時期少數留美、不是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留美的財政部長宋子文賞識留美軍人,孫立人從財政部稅警總團特科兵團團長起家,1942年任師長指揮新三十八師(後編入新一军)在緬甸仁安羌之战,以寡敵眾擊退日軍,救出7000名英軍及500名西方記者和傳教士,贏得國際聲譽。同年拒絕與上級杜聿明穿過熱帶叢林野人山撤回雲南,改為帶隊撤往英屬印度,是他一生最重要軍事決定,最終杜聿明領兵逾半出不了山,大多死於瘴氣。英國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是極少數外國軍官得主。亦是四名獲授美國功勳勳章的中國軍官(與蔣介石、戴安瀾和謝莽)。 國共內戰前期在東北戰場與共軍林彪相持,參與第二次四平战役、臨江戰役等,但與上級杜聿明將帥不和,1947年4月被調閒職,沒參與第二階段大戰。1947年11月被調台灣,方加入國民黨。1955年遭蔣介石指控兵變案,軟禁33年。.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孫立人 · 查看更多 »

孫立人兵變案

孫立人兵變案,又稱郭廷亮匪諜案,發生於1955年,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冤案。中華民國政府指控陸軍上將孫立人部屬少校郭廷亮預謀發動兵變,以此為藉口宣稱孫立人「縱容部属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將他革職軟禁。孫立人部屬有300多人受到牽連下獄。2001年1月8日,中華民國監察院重新調查後,認為孫立人係遭誣陷。經過監委李炳南等人調查後指出,已故抗日名將孫立人的部屬郭廷亮是匪諜,是經過政府刻意製造出來的一場戲。 孫立人兵變案其實是一連串的事件,主要目的是在整肅孫立人的勢力。自1950年,蔣介石與情治系統就開始有系統的整肅孫立人的下屬,直到1955年,才正式將孫立人解職,無限期軟禁。此事件由蔣介石與蔣經國主導,但是蔣介石真實的動機何在,史家仍未有定論。.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孫立人兵變案 · 查看更多 »

宿舍

宿舍,是一种供学生、职工或组织成员居住的房屋,居住人數從單人多至十几人不等。宿舍的設備從只有基本的床舖及共用的衛浴設備,到有廚房可供住宿者自行煮食、有電視機及運動器材不等。不過,高級職員的宿舍又與豪宅無異。前者是寄宿學生或職員的福利,宿生間是同輩職工,非親屬父母等關係,宿舍主持或管理人員稱為「舍監」。 而高級職員的宿舍,容許企業管理層及其家庭成員同住,甚至有私家游泳池等設施,生活及消費全包,視乎僱傭合約條款、勞動法等而定。 平常的宿舍有守則,傳統宿舍受到男女授受不親等保守觀念影響,通常男生、女生,大多數宿舍為男女分棟或同棟不同樓層,有些宿舍為男女同宿,舍員要参與自治。甚至如大學生,以自己居住的宿舍名稱為榮,不時舉行各種舍際競賽。 相對於建築宿舍供宿生居住,大學或者組織可以提供津貼,協助有居住需求的成員,在私人房地產市場租屋住。在資本投資及快速反應上,住宿津貼比較宿舍供應更加靈活。另外也有與校外建商或屋主合作,承租或價購房屋再供給宿生居住,以降低自行興建所需費用及土地空間。.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宿舍 · 查看更多 »

安康接待室

#重定向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軍事看守所安康分所.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安康接待室 · 查看更多 »

山东省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华东地区的最北端省份,省会设于济南,副省级城市有济南市、青岛市。2017年山东省常住人口超过1亿人,位列全国第二。其中汉族占99.3%,另有回、满、蒙3个世居少数民族及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山东省西部连接内陆,逆时针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是全境最高点(1532.7米);东部是山东半岛。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对,东面与朝鲜半岛隔黄海相望。 山东土地面积约15.79万平方公里,排名全国第19,境内交通发达,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密集。山东是工农业大省,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一部分,2017年生产总值达7万亿人民币,位列全国第三名,对中国内地经济的贡献約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第10位。山东在2011年1月确立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山东半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组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18年1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山东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齐鲁文化,又分为“鲁西文化”和“胶东文化”。其中儒家的创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军事家孙子、孙膑则是齐文化的代表。而鲁菜则位居中国八大菜系之首。.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山东省 · 查看更多 »

崔小萍

崔小萍(),藝名艾納,是一位出身山東濟南的戲劇工作者。她曾在中國廣播公司製作約七百部廣播劇,也曾在1966年導演瓊瑤小說《窗外》改編的同名黑白片電影《窗外》。 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她曾因遭懷疑是匪諜,於1968年至1977年之間被囚禁在監獄之中。.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崔小萍 · 查看更多 »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常簡稱工委會)是台灣的體制外勞工運動組織之一,成立於1992年,緣於1992年基隆客運罷工事件。1992年6月2日9時整,基隆客運產業工會舉行會員大會,投票通過從1992年6月4日16時整開始罷工,由「七人決策小組」決定罷工時間長短;此次罷工間接促成工委會的成立。 工委會雖不合於《工會法》規定,卻結合了基層工會、行業工會聯合會、地區性總工會、女工、工傷者及外勞等組織,成為台灣重要的勞工運動力量。其口號為「工人鬥陣,車拚相挺」。 2006年時,工委會成員改組成「人民火大行動聯盟」。2011年,人民火大行動聯盟向內政部登記為政黨「人民民主陣線」。.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左派

左派,又稱左翼,左派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也就是親社會主義,和右派以階級和秩序相對,也就是親保守主義。左派是指激進主義,甚至是革命黨,是和反动和独裁政府持相反政治取向的人。 「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世俗化的派別便稱為左派,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义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左派 · 查看更多 »

中壢事件

中壢事件,是197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中,由於中國國民黨在桃園縣長選舉投票過程中作票,引起中壢市市民憤怒,群眾包圍桃園縣警察局中壢分局、搗毀並放火燒毀警察局、警方發射催淚瓦斯以及開槍打死青年的事件。中壢事件被認為是臺灣民眾第一次自發性地上街頭抗議選舉舞弊,開啟爾後「街頭運動」之序幕。 《新新聞》於2014年訪問到一位自稱當年為警備總部的便衣憲兵,擔任教育班長,混在群眾裡面搞破壞,以及搧風點火鼓動群眾,帶六個兵縱火燒中壢分局跟中壢消防局,並帶兵將雲林、嘉義榮民之家的人頭資料抄過來入籍桃園縣,調了二十幾萬人的資料,投票當天由士兵代為投票的情事,並於事後得到三千元的加給金。.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壢事件 · 查看更多 »

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Central News Agency,略稱CNA)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1995年轉型為依據《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成立、由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目前總社設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志--清大樓。.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央通訊社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國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1946-1952),簡稱中共台湾省委、台湾省工委、省工委,是中國共產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台灣成立的省級組織。由於台灣在日治時期曾有共產主義政黨(即台灣共產黨)存在,省工委成員中亦有一些前台灣共產黨的成員,但是省工委與日治時期的台灣共產黨並無繼承關係。.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国家武装力量,由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组成。解放军由中国共产党建立,自成立起坚持“党指挥枪”原则,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所领导,中央军委主席统率全军。 从其前身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之时起,该军队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就发挥了重要影响,并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朝鲜战争、中越战争等历次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共有兩百萬名现役軍人,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正规军队。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国防预算第二高的国家,年度官方軍事預算總額達152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約為美國的四分之一。此外,解放军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军,军舰数量世界第一、吨位总数世界第三的海军以及规模庞大的空军,并拥有洲際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潛艇、战略轰炸机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2018年4月中旬其综合军事实力也位居世界第二超越俄罗斯,仅次於美国。.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立法公佈於1935年1月1日,同年7月1日連同《中華民國刑法》全文共357條一同實施。本條文於1928年之刑法草案(共387條)頒布時,原為刑法第103條,後來於1935年頒布後,方改列為第一百條。 這個條文於1992年修正。這項修正,被視為是臺灣民主運動、言論自由及推動人權保障的重大成就。.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立法院

#重定向 立法院.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華民國立法院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府

總統府是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的幕僚機關,專責處理與總統、副總統有關的行政事務;成立於1948年5月20日,其機關法人前身為國民政府。.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華民國總統府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

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簡稱國策顧問,根據《中華民國總統府組織法》由總統遴選及聘任,過去分為「有給職」及「無給職」兩種,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不再聘任「有給職」,並於2010年9月1日修正《中華民國總統府組織法》第十五條取消「有給職」國策顧問職務,所有國策顧問均為無給榮譽職。 國策顧問就不同範疇的公共政策向總統提供意見,國策顧問多來自不同專業領域或群體,為國建言。.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法務部

法務部為中華民國最高司法行政機關。本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博愛特區內,與司法院為鄰,隔重慶南路與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相望。 除本部之外,法務部另轄調查局、廉政署、最高檢察署、臺灣高等檢察署、福建高等檢察署金門分署、行政執行署、矯正署、司法官學院、法醫研究所以及所屬機關28個檢察機關與77個矯正機關等一共124個機關,本部暨所屬機關員工約一萬八仟餘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華民國法務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海軍白色恐怖事件

中華民國海軍白色恐怖事件,發生於1949年間,中華民國海軍內部的白色恐怖事件。當時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下令拘捕一千多名海軍官兵,進行思想改造及拘禁迫害。中華民國海軍多位重要將領,如劉和謙、鄭本基、朱成祥等人,都曾是受害者。 據海軍總司令部的統計,共有1196海軍官兵因此事遭受拘禁,失蹤及遭處死人數無法統計。因為中華民國國防部聲稱此事缺少證據,歷史資料也遭意外燒燬,無法證明曾有大規模屠殺與非法監禁,日後多數申請冤獄賠償案皆遭法院駁回,中華民國政府也尚未就此事進行正式調查與平反。.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華民國海軍白色恐怖事件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於武昌的中華民國軍政府,之後歷經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現今在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政府體制基於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以及1991年首次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分為中央、地方兩大層級。 中華民國施行「一府五院」的中央政府組織,別稱「中樞」:「一府」是指總統、副總統、以及總統之幕僚單位(總統府、國安會等),「五院」則指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下屬各政府機構,此乃依照孫中山自創之五權憲法理論,將國家治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五種,並分別設置一個「院」來執行。地方政府架構則分為省╱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等三級,但省的功能於1998年起虛級化,故一般均將省級剔除;原本屬於省轄下的縣、市,在省虛級化後實際上與直轄市同屬中央政府直轄。現今所稱的地方政府,指直轄市、縣、市、鄉、鎮、縣轄市、以及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有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 中華民國政府也是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行憲政府。.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華民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正紀念堂

中正紀念堂是一座為紀念已故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而興建的建築,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也是眾多紀念蔣中正總統的建築中規模最大者。全區250,000平方公尺,主樓高76公尺,管理機關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而園區廣場的南北側,另建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管理的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落成以來成為臺北市及臺灣在國際上最著名地標之一。 園區廣場除了供民眾休憩外,也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常舉辦展覽;邦交國元首訪華歡迎儀式(軍禮)也在此舉行。園區主體建築及牌坊等以「臺灣民主紀念園區」之名義,被登錄為國定古蹟 ;園區及園區周邊以「中正紀念堂」之名義被登錄為文化景觀 。.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中正紀念堂 · 查看更多 »

丘延亮

丘延亮,綽號阿肥,是一位台灣社會學家、勞工運動者,曾任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退休)。 丘延亮就讀台大人類學系期間,與陳映真等人組「讀書會」試圖突破白色恐怖時代知識宰制,於1968年6月6日被捕,因「叛亂罪」入獄,即民主台灣聯盟案。(該案已於2004年12月10日經總統府人權委員會列為「台灣戒嚴時期十大代表性政治冤案」並獲平反。)1971年被特赦減刑出獄。1979年以中學肄業學歷流亡美國獲政治庇護,被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接受為博士生,後取得博士學位。1983、1988年兩度申請中研院民族所研究職位皆通過學術審查,但因「與《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十五條第一款之規定有所抵觸」的因素未接獲聘書;遲至2005年才經中研院「處理丘延亮案特別委員會」通過聘任為「副」研究員。 丘延亮著名的著作為2003年出版之Colours of Money, Shades of Pride—Historicities and Moral Politics in Industrial Conflicts in Hong Kong(香港工業抗爭的歷史性與道德政治)(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研究一場1986年香港一個手錶工廠女工的抗爭,研究階級鬥爭中的主體,其抗爭動力背後的道德意義。獲、、等著名學者推薦。.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丘延亮 · 查看更多 »

三七事件

三七事件,亦名東崗事件、或東崗慘案,是一宗發生在1987年3月7日,中華民國國軍小金門守軍射擊並屠殺無武裝的越南難民船事件。郝柏村於2000年出版的《八年參謀總長日記》中證實事件中的越南難民十九屍二十命全部遇害,但有在場士官見證不止此數。.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三七事件 · 查看更多 »

一桶蚵仔

《一桶蚵仔》(A Pail of Oysters)是美國軍人作家韋恩·斯內德的一本小說,1953年出版,內容描寫戰後白色恐怖下的台灣社會。本作品原為1950年斯內德發表於雜誌上的一篇短文,後在經紀人的委託下,斯內德與妻子旅居台灣三個月進行訪查,並改寫為這部小說。書中對台語翻譯平實,相當有台灣味。2016年2月28日,即二二八六十九週年當天,英文原本再版;而漢字譯本則可分為洪湘嵐的華文本(2002年)以及五分珠的台文本(2003年)。.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一桶蚵仔 · 查看更多 »

平反

平反是一个政治用语,指涉及政權的人物、组织或政府在经历了一个不名誉阶段之后恢復名譽,也有沉冤昭雪之意。 主要用来指一些權力階層在对某个人或群体进行谴责、批判、劳改、监禁甚至伤害后;由於政權更迭、其立场变化、领导人变更,路线方针变化等原因,恢复受害者自由、名誉;推翻之前的结论。平反本身不包括道歉或赔偿,但可能是道歉或赔偿的先兆。.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平反 · 查看更多 »

平民

平民是指普通市民、公民,指不是奴隸但沒有任何特權或官職的自由人,因此除了貴族、高級官員、奴隸外,都稱平民。 在軍事上,指的是,或者是非參與戰鬥的人員。.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平民 · 查看更多 »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人权 · 查看更多 »

二七部隊

二七部隊,又稱台灣民主聯軍,乃台灣台中地區於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由謝雪紅、楊克煌、鍾逸人、蔡鐵城、黃信卿、古瑞雲等中部地區各方人士所共同組織領導的反抗國民政府的武裝民兵(或稱民軍、人民軍)組織。二七部隊是二二八事件當時規模最大、維持最久的反抗勢力組織,同時也是當時全台灣民眾口耳相傳關注的焦點。「二七部隊」的名稱取自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2月27日傍晚發生在台北市的一起緝菸血案。.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二七部隊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受刑人案

二二八受刑人案指1982年要求警備總部釋放在綠島囚禁長達35年而仍倖存的24位政治犯所衍生的政治風波。 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後,中國國民黨政府展開大規模的逮捕行動。直到三十五年之後(1982年),因案涉獄而被判處無期徒刑後在外島倖存而仍在監者,仍有24人之多。1982年9月24日,國民黨籍立委洪昭男與無黨籍立委蘇秋鎮於立法院七十會期第二次會議中向行政院提出質詢。在當時威權的政治氣氛中,洪向警備總部司令陳守山表示,依據《刑法》第七十七條規定:「受徒刑之執行而有梭悔實據者,無期徒刑逾十年後,有期徒刑逾二分之一後,由監獄長官呈司法行政最高官署,得許假釋出獄」。然而,二二八受刑人卻始終被排除在這項法律優惠之外。洪表示,若干受刑人在民國六十四年政府頒布犯罪減刑條例時曾接到辦理出獄的通知,但家屬趕赴監所因為不可知的因素,使他們遭受到又一次嚴重失望。雖然洪在院會就該案向警總質詢後隨即受到黨內各面的關切與警總跟監竊聽。但由洪昭男與黃志達立委持續施壓,加上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杭立武奔走。警總開始「靜悄悄」的釋放24位受刑人。綠島監獄的政治犯王如山、王為清、李國民、吳約明,於民國72年2月10日農曆春節前依法假釋出獄,接著陳列珍、王德勝、劉貞松、王永富、李振山、謝秋臨、洪水流、陳水泉、林書揚、王金輝、李金木、徐文贊,也紛紛出獄。洪昭男與蘇秋鎮首度院會質詢終使得囚禁漫長三十多年,浪費大半青春的二二八「政治犯」重獲自由,創下戒嚴時的先例。.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二二八受刑人案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28(次)日的陳抗傷亡,更擴及後續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佔官署。事件中,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擊官署,當地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攻擊,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逮捕與鎮壓殺害臺灣民眾,事件造成民眾大量的傷亡,然而傷亡數字眾說紛紜,由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 此事件亦稱作「二二八大屠殺」、「二二八革命」、「二二八起義」、「二二八事變」、「二二八慘案」、「二二八民變」等。 1945年,國民政府接替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然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與歧視的心態,並時常對臺灣人抱持著優越感,以征服者、勝利者自居,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2004-10,李筱峰,世新大學教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02-28,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4期,20040901,對待人民驕縱專橫。而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由原本的滿懷期望轉變成深感失望。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人毫無軍紀可言,例如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竊、搶劫、恐嚇、詐欺、調戲婦女、強姦、開槍殺人等非法情事發生,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軍政人員的軍紀嚴明、高行政效率形成強烈對比,也使得臺灣人民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反而感到日治時期下的臺灣比較良善。 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官員貪污腐敗。在經濟方面,政府一手壟斷並管制物資買賣、濫印鈔票,並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國共內戰,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大量民眾失業,臺灣經濟因而巨幅倒退,終至民不聊生。由於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使得台灣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總爆發。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因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一死一傷,成為事件導火線。隔天民眾前往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但遭公署衛兵開槍掃射,使原先的請願運動轉變成為反抗政府行動,臺灣在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後,至3月6日已蔓延到除了澎湖外的全台灣,外省人受波及遭臺籍民眾攻擊傷亡.大紀元.2014-02-28.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二二八事件 · 查看更多 »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公設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英語: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由中華民國行政院依《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第三條於1995年10月設立,其成員包含學者專家、社會公正人士、政府及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或其家屬代表等,最終目的為帶來真正寬恕與永久和諧。 創立初期工作重點在於賠償、紀念活動與撫慰。2007年,中華民國政府核定為常設性機構,經營228國家紀念館,並朝向紀念、教育、文化三大方向進行運作。.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五二四事件

五二四事件,又稱劉自然事件,是1957年一起示威事件,發生於前美國駐華大使館所在的臺灣臺北市。本案為臺灣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少有的幾次反美事件之一,亦為臺灣戒嚴時期罕見之大規模示威活動。.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五二四事件 · 查看更多 »

延安市

延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终点,及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是中共革命圣地。主要景点宝塔及窑洞等,多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旧址,附近有黄帝陵及黄河壶口瀑布等人文自然景观。.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延安市 · 查看更多 »

任顯群

任顯群(),生於江蘇宜興,曾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廳長、臺鐵局長及台灣省政府財政廳長。在財政廳長任內,他在台灣推動統一發票與愛國獎券,被譽為「台灣統一發票之父」,對於安定台灣經濟有很大貢獻。.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任顯群 · 查看更多 »

廖史豪

廖史豪(),台灣雲林縣西螺鎮人,出身西螺望族廖家。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曾任台灣再解放聯盟台灣地下工作委員會。為「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姪子。.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廖史豪 · 查看更多 »

張璧坤

張璧坤(),中國共產黨員,嘉義市人,曾任台大法學院支部書記,因同學鄭文峰介紹加入省工委學工委台大法學院支部,1950年2月擔任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台大法學院支部書記,發展地下組織,引薦黃嘉烈、李炎輝、歐振隆、吳崇慈、洪金盛等入黨,1949年8月光明報被繳獲,光明報曝光台大法學院支部成員多人遭到逮捕,1950年共諜蔡孝乾變節供出大批共黨組織人員名單,導致中國共產黨在台組織瓦解,學工委書記李水井遭逮捕,張璧坤被迫南下嘉義躲避,1950年後與葉城松等人隱蔽於嘉義山區,1954年被捕,於1956年9月26日槍決於台北馬場町刑場。.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張璧坤 · 查看更多 »

你是燈塔

《你是燈塔》為中國紅歌,又名《跟著共產黨走》,1940年由沙洪(王敦和)作詞,王久鳴作曲。.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你是燈塔 · 查看更多 »

彭明敏

彭明敏(),國立臺灣大學退休教授,為國際法權威及台灣獨立運動領袖之一,祖籍高雄市,生於台中大甲,為基督徒。客家與平埔族混血兒,林媽利教授的遺傳學研究指出彭氏的父系祖先有台灣原住民平埔族血統,母系則具有北亞的血統,且有客家血統。.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彭明敏 · 查看更多 »

余登發

余登發,臺灣高雄橋頭人,曾任中華民國第一屆國大代表、高雄縣長、中國統一聯盟首任名譽主席,1979年曾遭「通匪」罪名逮捕。臺南商業專門學校畢業本科畢業,是臺灣戒嚴時期統派政治活動家,因有功於台灣民主運動,被喻為台灣民主先驅、「台灣野生的政治家」、「赤腳政治家」。1989年兒媳競選縣長時,余死於自宅,致死原因存有爭議。.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余登發 · 查看更多 »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Народна P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Narodna Republika Balgariya)是194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的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由保加利亚共产党一党专政,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之一,通常被视作苏联在东欧的一个卫星国。 1946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保加利亚废除君主制,建立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保加利亚共产党长期处于执政党地位。保共总书记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当选为第一任部长会议主席。自1954年开始,托多尔·日夫科夫先后任保共中央第一书记、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国务委员会主席。 1989年,保加利亚政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1月,佩特尔·姆拉德诺夫取代日夫科夫出任保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委员会主席(1990年4月改称总统)。1990年,保共决定实行多党制,保共也重组为保加利亚社会党。11月国民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保加利亚共和国。.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心灵

心灵或稱心智(英文:Mind)是指一系列认知能力组成的总体,这些能力可以让个体具有意识、感知外界、进行思考、做出判断以及记忆事物。心灵是人类的特征,但是其它的生物可能也具有心灵Dictionary.com网络词典: "mind": "1.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心灵 · 查看更多 »

匪諜

匪諜,在台灣戒嚴時期中華民國政府所使用的法律術語,用以指稱中國共產黨派遣至台灣進行地下情報活動的間諜人員。充滿特定的意識型態,早前多使用於「罵人」或有「特定目的」的政治人物上。如今已經逐漸成為歷史名詞。 現今有真實法律狀況發生,則稱「共諜」。.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匪諜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Magyar Népköztársaság)为1949年到1989年间在匈牙利存在的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簡稱基隆高中、基隆中學、基中、省基中,是一所位在臺灣基隆市暖暖區的公立高級中學,鄰近臺鐵八堵車站、基隆河、臺灣礦工醫院,八堵國民小學,因其環境優美而暱稱為「翠崗」。.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國立基隆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簡稱清大、清華、新竹清華,為高教深耕計畫遴選出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四所大學之一,原建於北平市,1956年於臺灣新竹市復校,與國立交通大學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相鄰,有9個學院、17個部門和22個獨立研究院所。該校之象徵物為梅花與紫荊,吉祥物為大熊貓,並於每年定期舉辦「清華紫荊季」活動。 該校之設置幾經更迭,並自國共內戰後由梅貽琦主導於1955年在臺復校。該校現為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成員。 該校校區內有北京清華二校门的等比例縮小複製品,象徵兩校之間淵源深厚、一脈相承。新竹清華與北京清華更有「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的說法。現雙方合作提供MOOC課程、學術訪問制度及雙聯學位課程,並與廈門市三方共建「清華海峽研究院」,促進兩岸學術及文化交流。在美國的清華校友會亦同時為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之校友服務。 2017年,QS排名中,清大為世界第151名。2016年,ARWU排名中,清大落於世界第301至400名區間。.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國立清華大學 · 查看更多 »

判刑

#重定向 刑罚.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判刑 · 查看更多 »

刑訊逼供

刑讯逼供(台灣俗作刑求),是指司法工作人员为了逼取口供,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的行为。这些可以是肉体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近代在戰爭時,慣用此審訊方式虐待戰俘取得有軍事價值資訊者。 根据联合国反刑讯公约的定义,刑讯逼供指的是:国家机关以暴力取得口供,或是恐吓惩罚为目的,而使当事人遭受到“蓄意的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楚”或此方面的威逼。 逼供由於令嫌疑犯受到極大痛楚,可能虛構証據或自認犯罪,因而很可能造成冤獄。.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刑訊逼供 · 查看更多 »

呂秀蓮

呂秀蓮(),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出生於日治台灣新竹州桃園郡桃園街,曾任中華民國第10-11屆副總統、民主進步黨第11屆代理黨主席、桃園縣第12-13屆縣長、總統府國策顧問(李登輝任命)、立法委員等職。她是臺灣民主運動和臺灣婦女運動的關鍵倡議者之一,也是臺灣獨立運動的重要領導人物之一。她所提倡的九六共識,相當程度影響了台灣的「國際地位」論述。呂秀蓮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也是臺灣目前唯一女性副總統,更是解嚴後目前唯一連任的副總統。.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呂秀蓮 · 查看更多 »

呂赫若

呂赫若,本名呂石堆,筆名呂赫若,生於日治台灣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今台中市潭子區),曾祖父原居桃園龍潭,後遷居台中。呂為活躍於台灣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的小說家,亦是中国共產黨黨員,有台灣第一才子之稱。呂石堆之所以用呂赫若為筆名,是擷取他所敬佩的兩位左翼作家--朝鮮作家(장혁주)與中國作家郭沫若。他各取其中一字組合而成。.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呂赫若 · 查看更多 »

和平宣言

《和平宣言》,為台灣作家楊逵於1949年發表的宣言。 1949年1月楊逵執筆的《和平宣言》,被中國上海《大公報》轉載,觸怒臺灣省主席陳誠。而在四六事件時,亦遭到逮捕,經軍法審判判處12年有期徒刑,至1961年才自綠島獲釋,這也是楊逵一生中最長的一次牢獄之災。 《和平宣言》的內容,除了建議釋放二二八事件被捕的人民之外,同時也主張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當時的第二次国共内战。.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和平宣言 · 查看更多 »

傅正

正在東吳大學政治學系講授選舉制度的傅正 傅正(),出生於江蘇省高淳縣,號中梅,是一位中華民國政治家、政論家。亦是臺灣民主進步黨早期的創黨元老之一。1940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46年就讀上海大同大學經濟系,之後轉入武漢大學政治系。1950年抵臺。並參加投稿雷震的《自由中國》,曾為文批評蔣介石第三度連任總統。.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傅正 · 查看更多 »

唐志堂

唐志堂,1925年11月20日生,日治台北州七星郡汐止街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台北二中畢業,1943年參與謝娥等反日事件遭到逮捕,直到戰後日本投降才被釋放,戰後加入三青團,1947年舊日好友李蒼降、劉青石引薦加入共產黨,後擔任汐止軍民合作站書記,隨李蒼降加入省工委基隆市工委,領導汐止支部,光明報事件後組織被破獲遭到逮捕,1950年10月14日槍決於馬場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唐志堂 · 查看更多 »

冤獄

冤獄(Miscarriage of justice),或稱司法誤判,或審判不公。當被認為是嫌犯的人,實際上並沒有犯下被指控的罪行,可是在司法判決中予以定罪與刑罰。有時候當冤獄的判決被推翻,已是數年之後,甚至當事人已被處決或死於監獄之中。.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冤獄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

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是1967年時一起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案件,其中1966年3月時顏尹謨、林水泉等人參考來自日本的宣傳資料,開始以「台灣獨立聯合陣線行動委員會」作為名義擬定《六六三一獨立鬥爭決戰書》等宣傳四處發放,呼籲臺灣青年發起革命來推翻中國國民黨的統治。同年11月12日時,時顏尹謨、林水泉決議將組織正式命名為「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並且通過組織大綱以及宣誓文,主張「建設新國家,成立新政府,制定新憲法」。 其中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一方面讓前往日本留學的顏尹謨與待在日本的臺灣獨立運動領導人史明和辜寬敏等人密切接觸,並且接受指導準備藉由暗殺中國國民黨官員與煽惑軍人叛變等方式發起武裝革命。而另外一方面,顏尹謨的哥哥顏尹琮也在臺灣另外成立台灣獨立同志聯合會國內行動團作為內應。但是在1967年3月時,作為參與成員的吳文就與陳光英在從雲林縣前往臺中縣途中遭到逮捕,而同年8月底時中華民國政府便針對包括林水泉、顏尹謨、黃明宗、許曹德等涉案人士進行大規模逮捕行動。 據許曹德與黃華的回憶錄表示,陳光英為調查局特務。.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 · 查看更多 »

公視新聞

公視新聞(PTS NEWS)是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視)新聞部製播的電視新聞節目總稱。雖然公視開播時就已設置新聞部,但受限於中華民國《公共電視法》三讀通過時立法院附帶的決議,直到2002年7月1日才開始製作每日即時新聞。 與大多數的電視台一樣,公視正式新聞節目集中於每日晚上。整體而言,公視新聞因為新聞內容淨化,幾乎看不到其他台灣新聞台的血腥、火爆的場面,且素材多元,針對民生消費、台灣政經社會、人文環境等議題報導都極為深入;相較於台灣其他商業電視台,政治新聞立場也盡量客觀,不偏向任何政黨色彩,並時常邀請國內專家學者討論時事新聞;再加上主播群平穩播報風格,使得公視新聞在台灣備受推崇、得到了各方很好的評價。 公視新聞主要時段分別是午間台語新聞節目《公視中晝新聞》、晚間台語新聞節目《公視暗時新聞》及晚間華語新聞節目《公視晚間新聞》。與其他電視台多數的台語新聞不同,公視以直接使用台語用詞「中晝」、「暗時」來稱呼其新聞節目,展現台語的主體性。.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公視新聞 · 查看更多 »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狹義上指六四清場,又稱「六四天安門事件」,即1989年6月3日晚間至6月4日凌晨,中國共產黨派遣解放軍至北京天安門廣場对学生集会清场的行动;廣義上指八九民運,即自1989年4月開始,由大學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起,持续近2個月的全國示威運動。 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心脏病猝逝,許多北京大學生與市民便在天安門廣場舉辦悼念活動。在部分大學生主導下,原本单纯悼念的活動轉向要求政府控制通貨膨脹、處理失業問題、解決官员貪腐、政府問責、新聞自由、民主政治與结社自由等。期间,最多有一百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示威。以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赵紫阳为首的温和派希望與示威群眾展開談判达成和解。 在5月中旬,學生發起激進絕食行動,促使中國各地四百多個城市陸續集結抗議,表態支持。一連串遊行後,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及國務院總理李鵬為首的强硬派決定以武力解決示威,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和前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等多位中共元老亦支持出兵。5月20日,李鵬代表國務院宣布北京市實施戒嚴,並調動解放军三十萬兵力前往首都北京。最终解放军在6月4日控制天安門廣場并实施清场。 之後,中國共产党大規模逮捕示威民眾和支持者,並鎮壓其他地区進行的抗議活動;還嚴格控制國內新聞媒體對事件之報導,並禁止外國記者將相關照片和採訪影像發送至國外。國際社會则譴責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武力驅離示威群眾,許多西方國家亦一度實施經濟制裁,並至今實行武器禁運。 六四事件導致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被免去所有職務,包括政治局常委胡啟立在內,許多同情抗議活动的中共官員也被降級或免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被提拔為新任黨總書記和第三代領導核心。許多參與八九民運的人士則流亡海外,並被政府禁止返回中國大陸。這次風波後,中共党内强硬派抬头,改革開放政策停滞,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重新恢復;原先在1980年代逐漸開放的人權、民主政策等政治改革也暫止進行。中共中央机关报在运动中期譴責其為「反革命暴亂」,而今日六四事件在中國大陸仍為敏感話題被禁止討論或悼念,不過仍有許多人主張平反六四。由於中共拒絕提供更多事件資料,导致六四事件数据模糊,出现多种版本,單是死亡人數的估計便從百余人至上万人都有。.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六四事件 · 查看更多 »

共匪

共匪是中國国民党(后扩为中華民國)在蒋经国去世前對共產黨人士的一種敵對性稱呼。於中文環境中多用於指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黨員、或支持中國共產黨的亲中共人士。.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共匪 · 查看更多 »

共產國家

#重定向 社会主义国家.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共產國家 · 查看更多 »

光明報

光明報是1948年秋天至1949年8月間,在臺灣流傳的地下刊物,為1948年中國共產黨台灣基隆市工作委員會發行之刊物,後遭破獲導致中共在臺組織第一次瓦解。.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光明報 · 查看更多 »

四六事件

四六事件或稱四六學潮,為臺北市於1948年至1949年發生的一次國民政府大規模逮捕學生的行動。.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四六事件 · 查看更多 »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suspect或crime suspect),又稱嫌疑犯、嫌犯、疑犯,是指对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对其提起公诉以前的称谓。 犯罪嫌疑人和罪犯不同,依无罪推定的原則,除非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不然犯罪嫌疑人是無罪的。.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犯罪嫌疑人 · 查看更多 »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主要是指具有相對丰富知识,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对于现实持有一定批判精神的人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识分子不被视为一种阶级成分。但可被视为小资产階級的一部分。.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知识分子 · 查看更多 »

王鼎鈞

王鼎鈞(),山東省臨沂縣蘭陵镇(今属臨沂市兰陵縣)人,台灣當代散文作家,曾用筆名方以直。創作以散文為主,其它還有詩、小說、劇本及評論。現旅居美國紐約市,專事寫作。.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王鼎鈞 · 查看更多 »

王昇

王昇(),字化行,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江西龍南人,曾任駐巴拉圭共和國大使、國防部聯合作戰訓練部主任、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政工幹部學校校長。.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王昇 · 查看更多 »

獨台會案

#重定向 獨立台灣會案.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獨台會案 · 查看更多 »

立法委員

#重定向 立法院#立法委員.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立法委員 · 查看更多 »

立法院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現在是一院制之議會,設有113個席位。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國會,立法院院長即為議長。立法院成立於1928年(民國17年),最初為國民政府的附屬機關,1948年(民國37年)因應行憲而在制度上脫離行政權。1992年(民國81年)立法院開始全面定期改選至今。現任之第九屆立法委員於2016年2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屆滿日為2020年1月31日。.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立法院 · 查看更多 »

管碧玲

管碧玲(Kuan Bi-ling,),臺中縣豐原鎮人(今臺中市豐原區),臺灣民主進步黨籍政治人物,被支持者暱稱為「管媽」,隸屬謝系。1979年大學畢業即在母校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公共行政系服務,並一邊讀研究所,最後在國立台灣大學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在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後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獨立改成立為國立臺北大學,繼續在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專任副教授(現仍為兼任副教授),2000年借調到高雄市政府擔任新聞處長、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長,到2004年4月17日兩次四年借調期滿,遂辭去國立臺北大學專任教職。2004年9月15日因參選立法委員辭去文化局長等所有本兼職,此一階段共服公職24年10個月又15天。現任高雄市第五選區立法委員,已連任四屆(2005年2月1日就任第六屆立法委員,連任第七、第八至今第九屆立法委員)。.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管碧玲 · 查看更多 »

簡吉

簡吉(),是一位生於臺灣高雄鳳山的社會運動者與政治人物。他曾於臺灣日治時期加入臺灣共產黨,又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二八事件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犧牲於1950年代白色恐怖之中。.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簡吉 · 查看更多 »

綠島人權文化園區

#重定向 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綠島人權文化園區 · 查看更多 »

罷課

罷課是學生集體拒絕上課,是學生運動之一,但「走堂」未必是罷課。教師集體拒絕教課則稱為罷教。.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罷課 · 查看更多 »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二战后在罗马尼亚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罗马尼亚共产党为执政党。在1947至1965年间的正式名称为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Republica Populară Romînă,RPR),1965至1989年的正式名称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Republica Socialistă România,RSR)。.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為一黨專政的蒋经国政府稱此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於1979年12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在台灣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重大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於12月10日組織群眾進行遊行及演講,訴求民主與自由,終結黨禁和戒嚴。期間有一些理小平頭配戴青天白日徽章的二十餘歲不明人士混入群眾中朝演講者投擲雞蛋進行挑釁。外圍的鎮暴部隊則將群眾完全包圍住,並往裡面釋放催淚彈,以及照射強力探照燈激化民眾,並逐步縮小包圍圈,終至引爆警民衝突。事件後,警備總部大舉逮捕黨外人士,並進行軍事審判,為台灣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警民衝突事件。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最後在美國國會議員及國際人權組織的關切、各國媒體來台採訪,以及各界的壓力下,除事件总指挥施明德判無期徒刑外,其餘皆以有期徒刑論處。 此事件對台灣往後的政局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台灣民眾於美麗島事件後開始關心台灣政治。之後又陸續發生林宅血案(1980)、陳文成命案(1981)、江南命案(1984)撼動國際社會,使國民黨政府不斷遭受國際輿論的壓力以及黨外勢力的挑戰,之後國民黨漸漸不再稱呼黨外人士為野心陰謀份子,並逐漸放棄一黨專政的路線以應時勢,乃至於解除持续38年的戒嚴、開放黨禁、報禁。伴隨著國民黨政府的路線轉向,台灣主體意識日益確立,在教育、文化、社會意識等方面都有重大轉變。 美丽岛事件的七位受刑人中,除林弘宣之外,其他的六位受刑人在出狱后都曾担任民主进步党的党主席或者代理党主席。吕秀莲是中华民国首位女性副总统,陈菊是中华民国首任民选女性直辖市长以及现任的总统府秘书长,姚嘉文是首位民主进步党籍的考试院院长,黄信介是民主进步党首位连任两届并做满任期的党主席,许信良是首位曾经退出民主进步党的前任党主席,施明德是民主进步党历任党主席中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坐牢最久者,林义雄是带领民主进步党走向执政的党主席,张俊宏曾任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美麗島事件 · 查看更多 »

美日安保條約

美利堅合眾國與日本國之間互相合作與安全保障條約(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日本国とアメリカ合衆国との間の相互協力及び安全保障条約,簡稱為美日安保條約)是由美國與日本於1960年1月19日在華盛頓簽訂的安全互助條約,此條約宣示兩國將會共同維持與發展武力以聯合抵禦武裝攻擊,且同時也將日本國土內一國受到的攻擊認定為對另一國的危害,也包括美軍駐日的條文。此條約在冷戰時期強化了美日關係,也包括了後來進一步的國際合作與經濟合作的條款。该条约用以取代1951年的。.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美日安保條約 · 查看更多 »

生命

生命泛指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并且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簡單來說,也就是具有生命機制的物体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4th edition, published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via.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生命 · 查看更多 »

無辜

無辜可以指:.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無辜 · 查看更多 »

無期徒刑

無期徒刑或终身监禁一般是指判决对犯人囚禁終生的刑罰,是大部份國家地區(不一定已廢除死刑)中最高的刑罰之一。不同地方對這種自由刑有不同的用詞以及定義,例如,漢字文化圈國家和地區的稱呼是:.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無期徒刑 · 查看更多 »

特務

特務,即特別的任務或工作,即「特工」。通常指間諜,即刺探情報,行刺或執行秘密特殊任務的人員。有时候也包括秘密警察,即以保障國家安全,进行政治戰等為目的之特殊警察人員。 特務一詞在中國大陸於內戰之後含有貶義,通常指敌方的情报人员。而在台灣则代表在情治單位工作的特別幹員,为中性词汇。 另外,军队中的一些非常规战斗单位有时也称为特务单元,包括警卫连,侦查连,别动队等。 现代受雇于公司或其他组织而盗取情报的商业间谍,则通常不被称为特务。 Category:特定人群称谓 Category:職業.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特務 · 查看更多 »

独裁

裁(autocracy),也譯為專制、專政,政治學名詞,是一種政府的形式,由一個擁有無限威權的統治者,在不受法律及傳統的制衡下,以個人意志來進行統治。由統治者個人獨攬國家最高權力,以專制殘暴之手段實行統治之方式。這個具備無限權力的統治者,稱為獨裁者(αὐτοκράτης,autocrates)。以這種統治方式形成的政治制度,稱為獨裁政體(dictatorship)。.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独裁 · 查看更多 »

監察院

監察院為中華民國最高監察機關,1931年2月成立。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在中華民國五院中可負責行使彈劾權、糾舉權、監察權(調查權)、監試權及審計權;1992年前與國民大會和立法院共同行使國會職權。 監察院由委員二十九人組織而成,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任期六年,監察委員之中一人任院長,一人任副院長。.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監察院 · 查看更多 »

監控

#重定向 監視.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監控 · 查看更多 »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White Terror)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政權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法國政府軍以鎮壓與懲治行動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白色恐怖 · 查看更多 »

白雅燦

白雅燦(),生於台灣彰化縣花壇,政治人物。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曾因在選舉中抨擊蔣經國,被捕判刑,成為政治犯。.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白雅燦 · 查看更多 »

莫須有

莫須有為南宋時期中古漢語的口語,原意「或許有」。以秦檜誣害岳飛之詞“該事體莫須有”而聞名,于今漸成成語,後人以之借代「誣陷的冤罪」,常說“莫須有的罪名”,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之意。.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莫須有 · 查看更多 »

聯合文學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合文學,為傳承文學傳統、匯整文學資產、鼓勵文學創作的宗旨理念,始終秉持出版文學好書、樹幟文學楷模、建構文學重鎮、擴伸文學視野的高標準而自許,曾多次獲金鼎獎等多種出版獎項,為國內重要之文學類出版公司,同時也積極出版綜合生活類型圖書,現已出版七大書系、七百多種叢書。.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聯合文學 · 查看更多 »

鍾浩東

鍾浩東(),本名鍾和鳴,,中國共產黨員,出身臺灣屏東高樹的臺灣客家裔社會運動者與白色恐怖受難者。作家鍾理和的異母弟。其妻為蔣渭水之養女蔣碧玉,因日本「差別待遇」政策萌發反日情緒心向「祖國」,1940年從日本明治大學休學後前往中國廣東加入丘念台領導的東區服務隊參與抗戰,戰後返台曾任基隆中學校長。二二八事件後,思想左傾,加入省工委並成立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支部擔任書記發行《光明報》,《光明報》事件曝光後遭到逮捕,1950年10月5日遭判死刑,1950年10月14日槍決於台北馬場町刑場。.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鍾浩東 · 查看更多 »

顏世鴻

顏世鴻(),生於台灣高雄市,台灣醫生。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曾因參加中國共產黨而遭逮捕下獄,在綠島、小琉球被監禁13年。出獄後在台南擔任醫師。.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顏世鴻 · 查看更多 »

被出賣的台灣

《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由二二八事件當時任職於美國駐台北領事館副領事的柯喬治(George Kerr)所著作。敘述年代自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至1965年出書前夕。以1945年台灣戰後時期至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前後為全書描述的重點。書中直接描述國民政府在台灣的種種貪腐暴政、台灣人民遭受的苦難,以及二二八事件中台灣人民遭國府軍隊屠殺的情況。這本書早年在海外的影響既深且廣,在1970年代許多台灣留學生在海外讀過後,內心受到極大衝擊,許多人因此紛紛投入台灣獨立運動。.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被出賣的台灣 · 查看更多 »

被出賣的台灣 (電影)

《被出賣的臺灣》(Formosa Betrayed),2009年出品的一部美國電影,劇情以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為背景改編的故事,改編自江南案、陳文成命案、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以及台灣問題等,類型屬政治驚悚。該片導演是(Adam Kane),由查理·斯特拉(Charlie Stratton),杨·塞谬尔(Yann Samuell),布萊恩·阿斯克維(Brian Askew),纳撒尼尔·君(Nathaniel Goodman)所編劇,刁毓能身兼編劇、製片、演員,場景設定於1983年的芝加哥與臺灣,主要故事描述一位不諳中文,對臺灣政治生態也不熟悉的聯邦調查局探員抵臺偵查一宗臺裔美籍教授的命案,以及臺灣政府的涉入,後來探員發現該謀殺案的內情遠超乎意料的複雜。基於成本考量,電影主要拍攝地點在泰國,臨時演員也由泰國當地招募,故劇中場景可見泰文的招牌,以及非臺灣腔調的國語。但主角初到從機場坐車到市區時,街景卻是香港上環的雀仔橋。.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被出賣的台灣 (電影) · 查看更多 »

西瓜效應

西瓜效應,或稱依偎效應,指趨炎附勢。基於自身利益,向勢力強大或局勢較有利一方倒戈的情況,貶義即稱為牆頭草、騎牆派。.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西瓜效應 · 查看更多 »

馬場町紀念公園

場町紀念公園是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萬華區的公園。東臨中正河濱公園、西頻華中河濱公園、南靠新店溪、北側以水源路和青年公園相鄰。.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馬場町紀念公園 · 查看更多 »

解嚴

#重定向 臺灣省戒嚴令#戒嚴令的解除.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解嚴 · 查看更多 »

許席圖

許席圖(),生於雲林縣北港鎮,曾為台灣學生領袖,為白色恐怖受難者。.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許席圖 · 查看更多 »

許曹德

許曹德(),家族出自於台灣新竹,基隆出生。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台灣獨立運動參與者。 許曹德在1967年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中遭到逮捕。台灣解嚴後,許曹德因在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將「台灣應該獨立」列入組織章程,與蔡有全一起遭到國民黨當局逮捕。引發民間大力聲援,即為許曹德、蔡有全台獨案。.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許曹德 · 查看更多 »

高一生

一生(鄒語:Uyongu Yata'uyungana,日語:矢多一夫、矢多一生,),生於日治臺灣阿里山鄉特富野部落系統Lalauya小社(樂野村),鄒族人曾任警察、教師、作曲家、吳鳳鄉(今阿里山鄉)鄉長,為著名鄒族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音樂家、詩人。致力於高山族自治運動,曾提出原住民自治區之構想,白色恐怖受難者,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著名歌手高慧君與高蕾雅為其孫女,杜銘哲為其外甥。.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高一生 · 查看更多 »

謝娥

謝娥,臺灣臺北艋舺人,日本東京女子醫學校畢業。生於1918年(大正七年),老松公學校,台北第三高女畢業後赴日本東京女子醫學校深造,成為台灣第一位外科女醫師,1942年畢業歸台,服務於台北帝大醫學院第一外科。由於父親參與台灣民族運動的影響,及目睹日本人對台灣人欺壓的種種,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謝娥即投身反日宣傳與活動,回台在地大醫學院服務時,透過台北工業學校的劉英昌結識了郭宗清、黃雨生及唐志堂等台北二中同學,1943年計畫在日本人飲用水中下毒響應盟軍登陸,遭日本當局破獲逮捕下獄,直到戰後日本投降才被釋放,光復後加入國民黨,並當選立法委員擔任公職,然而,國民政府的種種施政致使許多謝娥舊日反日戰友加入台共組織,對政治失望的謝娥選擇遠離,1949年赴美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公共醫學博士,1991年返台,於1995年逝世。.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謝娥 · 查看更多 »

謝瑞仁

謝瑞仁(),日治臺南廳蔴荳區人(今台南市麻豆區),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麻豆街執業醫師,麻豆鎮長、麻豆鎮農會常務理事。省工委麻豆支部案時遭到逮捕,以麻豆支部案首判死刑,1950年9月30日於馬場町被槍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謝瑞仁 · 查看更多 »

謝聰敏

謝聰敏(),臺灣政治人物,《台灣人民自救宣言》起草人,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前民主進步黨籍。.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謝聰敏 · 查看更多 »

魏廷朝

魏廷朝(),祖籍桃園龍潭烏樹林,出生於今桃園市八德區八德國小旁的一間民宅,桃園客家人,他的父親是小學老師,對日本統治台灣極為憤慨,遂將兒子取名「廷朝」,朝廷的顛倒,意為「顛覆朝廷」。臺灣的人權工作者與政治人物,被稱為「人格者」。其弟魏廷昱,亦為活躍之人權與政治人物,台灣民主運動時期黨外人士稱兄弟二人為「大魏」、「小魏」,頗受敬重。為魏侃夫系十八代魏飛龍之後,族譜記載一世祖為南京江寧魏侃夫。.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魏廷朝 · 查看更多 »

財產

财产(property),指能夠被擁有的任何有形或無形事物,多指具有经济价值,依一定之目的而结合之权利义务之总体。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法律条文中,某些涉及物权的民事法律对于物权的客体多不使用“物”、“特定物”、“独立物”、“有体物”这样的概念,而是直接使用“财产”一词。值得注意的是,财产的范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张的。.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財產 · 查看更多 »

越南民主共和国

越南民主共和國()俗稱北越,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共產主義國家。北越建立於1945年,但直到1954年才開始獲得廣泛承認。1975年,北越擊敗南越贏得內戰。1976年7月2日,北越與其主導的越南南方共和國合併,改国名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完成了越南的統一。 1945年八月革命後,在同年9月2日,越南獨立同盟會領袖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宣佈越南從法國獨立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成立。但法國仍然想維持在法屬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最終與越盟爆發武裝衝突,發展成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51年,在印度支那共產黨分裂後,越盟中的共產主義者改組成立了越南勞動黨(),並開始在政府中將非共產主義者邊緣化。從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後期開始,越南勞動黨當局還開展了一系列諸如等政治運動,造成大量民眾被迫害致死或被處決。 1954年,在越盟於奠邊府戰役中取勝後,法國與越盟達成日內瓦協定,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以法國撤出越南告終,按照協議,越盟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控制北緯十七度線以北的越南地區,因而此後也稱爲「北越」,而反共的越南國(後來的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則控制北緯十七度線以南的越南。日內瓦協議規定的300天自由遷徙期中,法國和美國發起了自由之路行動,幫助大量居住在越南北部的基督徒和地主、商人等居民逃往南方。這些居民因擔心居住在北方會受到越南勞動黨主導的北越的迫害而逃離。 日內瓦協定後,南越和北越雙方武力衝突不斷擴大。1959年,北越當局開始放棄和平統一方針,開始謀求武力統一越南。1960年,越南勞動黨三大確立加強武力統一越南的方針。北越控制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從1960年開始大幅活躍,在南方進行破壞等遊擊活動。北部灣事件後,美國全力介入越南內戰,協助南越對抗北越,但最後卻深陷戰爭泥潭,國內反戰聲浪高漲,最後在1973年簽署巴黎和平協定,並於同年撤出越南。隨後,北越加強對南越攻勢,最終在1975年佔領西貢,並在1976年完成越南的統一,國名亦改爲延續至今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越南民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鹿窟基地案

鹿窟基地案,又稱鹿窟事件,事件發生於1952年(民國41年)12月29日。由於在「臺北市委會」電器工人支部案所捕溫萬今的日記中,發現他曾在1952年4至6月於共產黨武裝基地受訓。保密局認為此基地應在臺北縣石碇鄉一帶,故與臺北衛戍司令部合作,前往搜捕共產黨地下工作人員。臺北衛戊司令部司令張柏亭估計,由石碇至汐止間的鹿窟山區,以每五十公尺一人計算,大約需要一團的兵力。最後會議決定,再增加一個加强營協助,故以一團加上一加強營的兵力前往鹿窟山區尋找共產地下基地。死者36人,其中一人於現場因襲擊谷正文被當場槍殺,最終35人死刑,其他村民與遁入鹿窟的共產黨員或無辜被牽連者多為徒刑,而破獲鹿窟亦讓保密局確認追捕不到的呂赫若早於鹿窟因蛇咬而身亡。.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鹿窟基地案 · 查看更多 »

麦卡锡主义

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是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指控他人不忠、颠覆、叛国等罪。它也指“使用不公正断言、调查方式,特别是对持异议者和批评者进行打击。” 在麦卡锡时代,不少美国人被指为共产党人或同情共产主义者,被迫在政府或私营部门、委员会等地接受不恰当的调查和审问。被怀疑的主要对象是政府雇员、好莱坞娱乐界从业人士、教育界、工会成员。虽然没有足够证据能证明任何事实,但嫌疑人依然被定罪,而个人的真实或可疑的左派组织或信仰都被大肆夸张。许多人因此失去工作,事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有人甚至被监禁。绝大多数被定罪者事后都得到了平反,法案被判违宪,解职令被判非法或准许申诉。 麦卡锡主义最著名的例子包括参议员麦卡锡自己的演讲、调查和听证;好莱坞黑名单,以及众议院非美调查委员会(HUAC);以及J·埃德加·胡佛领导的FBI所做的形形色色反共运动。麦卡锡主义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触及了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美国大摩擦和大争论的来源之一。 许多保守主义者认为该词汇是不合适的,是对麦卡锡神化的贬义词。.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麦卡锡主义 · 查看更多 »

身心障礙

身心障礙,是指由于先天或中途發生生理和心理损伤,造成个人在社会生活方面不能充分使用自己能力的状态。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为了使残疾人过上尽量正常的生活,对其保护逐渐加强,包括:康复、生活及就學補助、福利,特殊教育等服务;经济上的优惠,例如降低税收;以及立法嚴禁歧視、工作保護等。.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身心障礙 · 查看更多 »

軍事法庭

軍事法庭(英語:Court-martial,簡稱CM),亦可譯為軍法審判、軍法裁判、軍法會議等,是依照審判關於軍隊等軍事組織的犯罪或者在軍事組織下的成員犯罪(如軍人)的法庭。複數以上的軍事法庭,即可組成軍事法院(Military court)。 世界各國對軍事法庭的軍事審判權(Ccourt-martial jurisdiction)的界限不盡相同。有的國家是將軍人犯法併入普通法院審判,有的是僅保留戰時軍事法庭;而有的國家是依照軍人所犯罪行區分至普通法院審或軍法審,有的國家是將軍法審獨立於普通法院外;至於對象部份,有些國家是包含軍眷,或者是平民若觸犯軍法時,亦得移送軍法審判。 有些國家的軍事法庭在基於機密需要下,可以選擇不公開審理,或者不設置陪審團;一些國家在軍人判刑未確定前,會先做出拔除軍階、勒令退伍、拘束其人身自由等處罰。.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軍事法庭 · 查看更多 »

軍法審判

#重定向 軍事法庭.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軍法審判 · 查看更多 »

黃信介

黃信介(),本名黃金龍,臺北市大龙峒(今屬大同區)人。美麗島事件主要人物,民主進步黨第三屆及第四屆黨主席,臺灣民主運動與黨外運動先行者,對抗威權的民主運動領袖。其為台灣的社會運動參與者與政治人物連溫卿外甥。其父為黃火炎,母為連好。1954年與大稻埕張亦泰布莊千金張月卿結婚。.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黃信介 · 查看更多 »

黃紀男

黃紀男()出生於日本統治下的臺灣,1939年日本東京大學政治­科畢業後,返臺於臺灣總督府文教局任職。 1945年臺灣被中國國民黨政府接管之後,由於人民生活的惡化與官方的腐敗,使其逐漸傾向於台灣獨立思想;此時他也與主張台灣獨立的廖文毅有所接觸。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黃紀男先到上海拜訪廖文毅,但只見到其二哥廖文奎,並至南京拜訪司徒雷登,10月15日返台。12月底再度抵達上海,並於隔年(1948年)1月抵達香港,與廖文毅宣傳台灣託管論,主張台灣由聯合國託管後再進行公民投票獨立,並且與謝雪紅等人發生激辯。黃紀男更於2月28日參與創辦戰後台灣島外的第一個台灣獨立運動組織「台灣再解放聯盟」,並擔任秘書長。同年4月,受廖文毅之命,與陳梧桐一起到日本活動,拜會國會議員倉石忠雄、首相蘆田均、國會議員藤山愛一郎、美國合眾社遠東支社社長霍爾布萊特(Earnest Horbright)、麥克阿瑟、國會議員尾崎行雄、朝日新聞社社長緒方竹尾和在日台灣人。其中,藤山與尾崎相當支持台灣獨立。1948年底,黃紀男才回香港。後廖文毅前往日本東京,黃紀男轉回台灣密謀台灣獨立運動。 1950年5月,黃紀男便因主張台灣獨立被捕,判刑12年並移送綠島;1956年因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的陳哲民返台,黃紀男減為9年有期徒刑。1962年,黃紀男重新與在日本東京籌措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的廖文毅取得聯繫,為警總破獲,並於1965年1月被判死刑;廖文毅回台後於1965年12月特赦出獄。 廖文毅返台之後,擔任曾文水庫副主任委員。黃紀男出獄後便到曾文水庫工作。日本工程師在台日之間來來往往,常會帶些日本的新聞或雜誌來台,有些會報導台灣和中國情勢的消息。有一次,鍾謙順從謝聰敏處拿到一批有關1970年4月24日蔣經國在美國遇刺的報導資料到曾文水庫,黃紀男讀後放在抽屜中,竟遭有心人士撬開,拿去密告。1972年6月12日,黃紀男被捕,被判有期徒刑15年,1982年,獲減刑出獄,是黃紀男第三度入獄。總計黃紀男從事台灣獨立運動,在白色恐怖年代曾三度入獄,服刑長達24年。 民進黨成立後,黃紀男以高齡擔任民進黨第一、二、三屆的仲裁委員­,並且在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出任總統府國策顧問,2003年5月過世。.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黃紀男 · 查看更多 »

黃煌雄

黃煌雄,臺灣宜蘭縣人,前任民進黨籍立委、國代,台灣作家(臺灣史、蔣渭水傳),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畢業,臺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第三、四屆監察委員,現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任委員。.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黃煌雄 · 查看更多 »

黃華

黃華可以指:.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黃華 · 查看更多 »

黃溫恭

黃溫恭(),生於日治台灣高雄州岡山郡路竹庄(今高雄市路竹區),外科醫師、牙醫師,是路竹地區的首位牙醫師。1952年,因涉入中國共產黨臺灣省工作委員會燕巢支部案,遭逮捕後判刑十五年,但被蔣中正下令槍決,是台灣戒嚴時期遭處決的共諜之一。.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黃溫恭 · 查看更多 »

黑名單 (臺灣)

黑名單一般指駐外單位不予核發簽證的參考名­單,或者對於出境者不再核准其入境的政策,被視為打壓異己、維護專制統治、以及宣稱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台灣,黑名單特別指國民黨政府來臺之後,在國民黨專制的戒嚴時期,針對主張臺獨、民主或同情左派以及共產主義等政治異議人士採取不予核發簽證或禁止入境措施。針對「黑名單」返臺的禁令在1992年解嚴之後終止,官方稱「列註人員名單」。台灣解嚴回歸真正的法治社會後才有「不受歡迎人士」名單取而代之。.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黑名單 (臺灣) · 查看更多 »

齊邦媛

齊邦媛()是中華民國作家、中國文學學者,生於中華民國遼寧省鐵嶺縣,專長為中國文學、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齊邦媛被部分學者譽為臺灣文學之母。1947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榮譽博士。齊邦媛之夫羅裕昌被譽為臺灣鐵路電氣化之父。.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齊邦媛 · 查看更多 »

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民主國家對過去独裁政府实施的違法和不正義行為的彌補,通常具有司法、歷史、行政、憲法、賠償等面向。其根本基礎在還原歷史真相。 簡而言之,由政府檢討過去因政治思想衝突或戰爭罪行所引發之各種違反國際法或人權保障之行為,追究加害者之犯罪行為,取回犯罪行為所得之財產權利。此外亦考慮「制度性犯罪」的價值判斷與法律評價,例如紐倫堡大審、東京審判、去納粹化以及秘密警察的罪行。轉型正義之目的為鞏固和保障基本人權之普世價值,以督促政府停止、調查、懲處、矯正、和預防未來政府對人權的侵犯。 轉型正義是「遲來的正義」,也可能違反信賴保護原則,但這涉及「制度性犯罪」之評價(參見道德兩難)。轉型正義必須以體制內的方式來實現,並符合國際法庭或國內法所公認之法律原則,例如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比例原則、及平等原則。對於一個從政治思想衝突或戰爭而轉型的國家,轉型正義採取了實際上可行的觀點來面對這些挑戰,其同時也包含了對全體歷史及文化的服從,而不讓現實成為一個不作為的藉口。此外,轉型主義的爭議在於新生的政權可能基於政治為目的而清算舊政權及其勢力,引發舊政權的支持者強烈反彈。.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轉型正義 · 查看更多 »

违宪审查

違憲審查(Constitutional review),或稱合憲性審查,是指基於權力制衡原則,由釋憲機關判斷命令、法律或者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憲法。对于个人行为的司法审查属于传统司法权,而违宪审查则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後,普遍发展為維護宪法机制的司法權力,是司法獨立的象徵。.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违宪审查 · 查看更多 »

返校

《返校Detention》是一款2017年發布的2D橫向式恐怖冒险解謎游戏,由姚舜庭於2014年開始獨立製作。原本受到英國小說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影響想製作出一部反乌托邦題材的臺灣版《一九八四》作品,並製作出第一款名為《魔都》的恐怖遊戲原型,於後期重新製作成第二款原型《返校》,並在2015年與其他五人創立赤燭工作室後共同開發。 劇情講述位在偏遠山區一座名為翠華中學的高中校園裡,高中生魏仲廷、方芮欣因故被困在學校中,兩人要想辦法逃出學校,但是卻發現學校的各種事物與場景,都有著不為人知、深埋已久的背景故事。《返校Detention》最初於2016年5月13日開放PC平台的試玩版後引起討論,尖端出版也宣布會改編成小說;之後,赤燭遊戲在宣傳網站公布遊戲於2017年1月13日上市,並與臺灣作曲家張衞帆擔任製作的原声带在Steam同時上架;同年2月6日出版由笭菁執筆的小說《返校-惡夢再續-》,之後公視向赤燭團隊買下IP版权開發電視影集,影一製作所也確認拍攝電影並由導演徐漢強執導、李烈和李耀華共同監製。.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返校 · 查看更多 »

郭廷亮

郭廷亮(),生於雲南河西,前中華民國陸軍少校,台灣白色恐怖受難者。曾為孫立人將軍部屬,在孫立人兵變案中被誣陷為匪諜,以羅織孫立人的罪名。他的死亡被懷疑是遭警備總部或是情治單位所謀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郭廷亮 · 查看更多 »

郭成

郭成,四川都指揮使司敘南衞(今四川省宜賓市)人,明朝军事将领。.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郭成 · 查看更多 »

防暴

防暴,又稱為鎮暴,是指人群管制、鎮壓以至驅散騷亂以至暴動人群,或者經由警察警告而不離開者,以防範暴力事件的發生,維持社會秩序回復。在集權國家,時被視為維持暴政的獨裁統治之手段。傳統上由執法機構,例如警察等負責,緊急狀態下會派出軍隊(一般為憲兵及武警等)及其他單位協助。為了達至最少傷亡,上述單位通常會採用特殊的戰術及陣型以應付;同時,裝備了軟性的特殊武器以避免增加傷亡,要求最低的傷害。但如果防制效果無效或失敗,可能造成更大規模衝突及屠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防暴 · 查看更多 »

蘇東啟

蘇東啟,臺灣政治人物,生於日治臺灣臺南州北港郡北港街。北港公學校畢業後負笈日本,就讀東京關東中學,後考入日本中央大學政治系,並曾與朝鮮人門野、鄭孝根密議在日本展開抗日行動。是臺灣黨外民主運動與獨立運動先驅。.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蘇東啟 · 查看更多 »

藍博洲

藍博洲(),生於台灣苗栗縣西湖鄉,統派、台灣客家人,記者、報導文學作家及小說家。.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藍博洲 · 查看更多 »

藍明谷

藍明谷(本名藍益遠),岡山街尾崙人,作家,基隆中學教師,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因涉及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案,被判死刑槍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藍明谷 · 查看更多 »

肅清

肅清,是一個政治術語,即整肅清洗,意指政府或組織清除某些被視為身份不正的人或團體。在肅清的過程中,可能涉及到流血事件,也可以是通過非武力來解決的。然而,在歷史上,不少的被肅清者也被軟禁、監禁、驅逐、流放或者被處死;但也有的僅是開除、降職、免職、罷黜一切職權,有時事後能得到平反。.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肅清 · 查看更多 »

蔡同榮

蔡同榮(Chai Trong-rong,),中華民國 (台灣)政治人物,已故資深立法委員,曾任美國臺獨聯盟創盟主席、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教授、民間全民電視公司董事長、民主進步黨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民進黨中央執行委員、民進黨中央常務委員。為早期臺灣獨立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以及公民投票的主要推動者。.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蔡同榮 · 查看更多 »

蔡瑞欽

蔡瑞欽(),台南州東石郡朴子街人,中國共產黨員,1946年入廈門大學英文系,為台灣第一批公費留學生,1947年由何川吸收加入共產黨,受陳炳基領導,於1948年加入新民主同志會,填補李登輝之遺缺,吸收同為公費留學生之謝傳祖與鄭溪北等人加入共產黨,並擔任台南地區工委會朴子小組長,後遭逮捕,於1951年5月21日槍決於台北馬場町。 2013年列名北京西山無名英雄廣場,紀念在台灣被處決的「隱避戰線烈士」。.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蔡瑞欽 · 查看更多 »

蔡有全

蔡有全(),是一位臺灣獨立運動人物。他在1988年因公開主張臺灣獨立遭判刑11年,並在出獄後受聘為國策顧問。 他的妻子是為前立法委員周慧瑛。.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蔡有全 · 查看更多 »

鄭南榕

鄭南榕(),臺灣政治人物、時事評論者,同時也是臺灣政治雜誌出版者及持不同政見者,主張爭取全面的言論自由、支持臺灣民主化且致力推動臺灣獨立運動。鄭南榕為外省人第二代,祖籍福建福州,與客家籍妻子葉菊蘭定居臺北市,經歷多次創業挫折;1981年轉為自由作家,開始接觸政治議題,並為黨外運動雜誌撰寫文章。 中華民國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的1984年,鄭南榕與友人創辦了黨外運動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大力批評時政,獲得不少社會民眾迴響。之後鄭南榕更以雜誌社為基地,多次發起要求民主化改革的活動,逐漸成為黨外運動的重要人物。而在解除戒嚴後,鄭南榕仍反對當時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一黨獨大政府對於自由思想訴求的壓制,並且多次公開表示支持臺灣獨立運動。1988年,鄭南榕更進一步在雜誌上刊登了許世楷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 1989年,鄭南榕因涉嫌叛亂被傳喚出庭,但他拒絕被警方拘捕。鄭南榕認為臺灣獨立的主張也是《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並表示「國民黨不能逮捕到我,只能夠抓到我的屍體。」隨後將自己關在《自由時代周刊》雜誌社內,並準備汽油,彰顯抵抗意圖;是年4月7日清晨,警方向雜誌社發動攻堅行動時,不願被逮捕的鄭南榕點燃汽油,自焚身亡。 其自焚事件立刻引起迴響,另一名類似主張者詹益樺在鄭南榕出殯期間,於「介壽館」前自焚身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當年度舉辦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有所影響。外省第二代鄭南榕引火自焚的舉動,讓他被許多臺獨主義者尊稱為「言論自由殉道者」、「臺灣建國烈士」或者是「臺灣獨立建國之父」等。鄭南榕的妻子葉菊蘭後來繼續從事政治,並擔任過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客家委員會主委和行政院副院長。2016年12月,林全內閣將鄭南榕逝世日定為「言論自由日」,以紀念鄭南榕捨身捍衛言論自由,並希望讓民眾瞭解言論自由的意義與價值。.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鄭南榕 · 查看更多 »

鄭定國

鄭定國 (),浙江省永嘉縣人,出生於舟山市定海區干纜鎮。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入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進修碩士。1989年獲博士學位即以投身教育事業為榮,先後任教於逢甲大學、雲林科技大學、明道大學、南華大學等校,2014年自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兼臺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退休。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學、宋詩學。是為開拓臺灣區域文學先驅,注入臺灣文學發展新頁不遺餘力,且具振衰起蔽的深遠影響。.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鄭定國 · 查看更多 »

鄭評

鄭評()本名鄭智仁,臺灣高雄人,台灣獨立運動的參與者,由於組織暗殺蔣經國而被判處死刑。 鄭評出生於貧苦家庭,自小信奉基督教,並且在教友的協助之下在--開麵包店維生。1972年,鄭評前往日本參與基督教反共聯合會的國際大會,並且因此與史明認識;鄭評並且參與獨立台灣會活動,並且學習政治和游擊戰的課程並參與訓練。 鄭評回台灣之後便開始活動,並與游進龍、黃坤能、柯金鐘、賴錦桐等人開始組成「台灣獨立革命軍鄭評小組」,除了到處散發「台灣獨立萬歲」的標語,並且開始收買槍枝武器,準備槍擊蔣經國。但是由於賴錦桐的出賣,導致鄭評等台灣獨立革命軍成員都於1973年5月被捕。1974年4月,鄭評被判處死刑,黃坤能、洪維和、林見中等三人各判無期徒刑,柯金鐘、游進龍處有期徒刑十年,其他人因自首而無罪。1974年8月11日,鄭評在新店市安坑刑場被執行槍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鄭評 · 查看更多 »

鄭文峰

鄭文峰(),中国共产党党员,台湾台南州東石郡朴子街(今嘉義縣朴子市)人,嘉義中學畢業後台北經濟專門學校,後日本戰敗學校改制為台大法學院商學系,後思想左傾,1947年二二八事件時曾加入學生軍武裝起義,由陳炳基及葉城松吸收加入共產黨,擔任台大法學院支部委員及省工委學工委小組長,1950年蔡孝乾變節後,中共在臺組織瓦解,大量成員遭到逮捕,1950年11月29日遭槍決於台北馬場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鄭文峰 · 查看更多 »

自由

自由(和製漢語:,Freedom, Liberty)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包括各国宪法规定的言论信息自由和新闻自由,當然還有諸多的自由意志例如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但因學術上對於自由之概念多有不同,且自由與胡作非為僅一線之隔,因此在法律概念上則以憲法來保障人的自由權,並同時賦予其國民守護享有各該憲法保障之各種自由權利之義務。 自由在民主政治中又体现为一种精神,自由,就是对什么是正确不那么确定,但是會守護那有選擇之自由的精神。.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自由 · 查看更多 »

臺北車站

臺北車站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為臺鐵、台灣高鐵、臺北捷運的地下化鐵路車站,同時是與桃園機場捷運共站的車站;周邊則有臺北轉運站、國光客運臺北車站等公共汽車站點。不但是臺北都會區與北臺灣首要的公共運輸樞紐,也是全臺灣運量最大的鐵路車站,每日進出人次約50萬以上,長期穩坐台鐵各車站總運量首位,總使用人次則居於全球第25名。 臺北車站於1891年(清光緒17年)7月5日設站,歷經多次遷移與改建後,現今站體啟用於1989年9月2日,臺灣鐵路管理局本部也設於此;隨著臺北捷運、台灣高鐵進駐之後,形成幅員廣闊的地下街區。車站周邊有商辦、補習班聚集的臺北站前商圈,若再連結臺北轉運站、捷運北門站、華山特區等周圍之「臺北車站特定區」設施,面積可達46.31公頃。另外臺北車站常被稱為「臺北火車站」,臺語則稱為「臺北火車頭」或「臺北車頭」,外縣市族群則常簡稱為「北車」。.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臺北車站 · 查看更多 »

臺灣人權

臺灣人權是指人權在臺灣的實踐,也就是臺灣住民做為一個人對所應享有之權利的爭取歷史與現行保障。以下分別從歷史、法律、現實等層面描述臺灣的人權進展,參考國際人權團體對臺灣各地各類人權狀況的觀察。.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臺灣人權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

臺灣省,簡稱「臺」,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全省劃分為11縣、3市,範圍為臺灣本島(不含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直轄市)、澎湖群島,以及鄰近臺灣本島之離島。全省面積佔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的69.38%,而人口則佔總人口的30.68%。 臺灣之建省,可追溯至大清光緒13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臺灣省。中華民國臺灣省於民國34年(1945年)設立時,其範圍包含了臺灣全島及離島與澎湖列島。民國87年(1998年)12月20日起,臺灣省政府因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而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正式凍省(虛級化)。民國99年(2010年),因五都改制,使基隆市變成該省的外飛地,因此也是該省自民國38年(1949年)底國府遷臺以來,第一個在同一塊陸域土地上擁有飛地的省份。其中彰化縣為該省第一大縣、新竹市為該省第一大市。.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臺灣省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戒嚴令

《臺灣省戒嚴令》,正式名稱為《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佈告戒字第壹號》,是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於1949年5月19日頒佈的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時(中原標準時間)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至1987年由總統蔣經國宣佈同年7月15日解嚴為止,共持續38年又56天。此戒嚴令頒布時的臺灣省轄區包含臺灣本島與周邊附屬島嶼、以及澎湖群島。 而金門、馬祖,直到1992年11月7日,國防部才宣布金門縣解除戒嚴,正式結束長達四十三年之久的戒嚴與實施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實驗。 這是臺灣第二次實施戒嚴,第一次戒嚴是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所發布。在臺灣歷史上,該戒嚴令實行的時期又被稱為「戒嚴時代」或「戒嚴時期」。.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臺灣省戒嚴令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最高行政機關,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成立於1947年4月22日,前身為1945年9月1日成立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原具有完整的地方政府功能,在1998年實施精省後,改制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僅專責中央政府交辦之指定業務,不具備施行地方自治的能力。.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臺灣省政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簡稱警備總部、警總)是中華民國政府曾在臺灣設置的一個公共安全維護機關,隸屬於國防部,為國軍的分支,在戰後便成立。其權責職司戒嚴地區衛戌、保安、後備軍事動員、文化審檢、入出境管制、郵電檢查、電訊監查定位監聽等任務,因任務兼具治安(包括出入境管理)、民防、軍事動員及情治色彩,在戒嚴時期是當時臺灣的八大情治系統之一(法務部調查局、國防部情報局、憲兵司令部調查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國民黨大陸工作會、內政部警政署、國家安全局)。1992年,警總改制為海岸巡防司令部,成為現今國防部後備指揮部與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之前身。 中華民國在實施緊急狀態或戒嚴的地區設置警備機關,為國軍的一個分支。歷來的警備機關之名稱不一,或稱戒嚴司令部、保安司令部、衛戍司令部等,任務龐雜,但皆「支前安後」。國共內戰時,中華民國政府將全國分為若干綏靖區,設立剿總與警總,依據《戒嚴法》第二條:「戒嚴地域分為二種:一、警戒地域:指戰爭或叛亂發生時受戰爭影響應警戒之地區。二、接戰地域:指作戰時攻守之地域。警戒地域或接戰地域,應於時機必要時,區劃佈告之。」 戒嚴地區之任務由當地部隊(剿匪總司令部、軍政長官公署、綏靖公署等,常以剿總為最高單位)劃分警戒區與接戰區(綏靖區,國府遷台後改稱作戰區),並由警備部隊於警戒區實施軍管,但警備單位之設定並無明確法源,僅依賴軍事命令設立,因此解嚴、終止動員戡亂後,警備總部成為黑機關,後來繼承之「軍管部暨海岸巡防司令部」也成為黑機關,直到海巡三法及相關法令通過後才解決。典型情況下,一個警備司令部下管若干警備區。.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臺灣警備總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臺灣警備總部

#重定向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臺灣警備總部 · 查看更多 »

臺灣時報

《臺灣時報》,簡稱《臺時》,為台灣的綜合性日報,創立於1971年8月25日,吳基福為首任董事長,夏曉華為首任發行人,總社位於高雄,與《民眾日報》並稱「南台灣兩大報」,口號是「無黨派,獨立報」。目前董事長為王明仁,社長為林世英,前董事長王玉發為榮譽董事長。.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臺灣時報 · 查看更多 »

雨港基隆

《雨港基隆》是一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台湾基隆和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戀愛冒險遊戲,由臺灣的遊戲工作室Erotes Studio製作,是第一部以台湾历史为主题的美少女游戏。于2014年8月23日正式發售,此前有提供试玩版。2014年9月30日由未來數位代理上市。2014年10月25日發售第一張資料片《媛德妹妹》。日文版於2016年7月17日發行,將會有追加故事、新曲,追加日文配音及可切換台灣配音,並刪除台灣版劇情差評的部份。2015年在台北國際電玩展得到國內自製單機遊戲金獎。.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雨港基隆 · 查看更多 »

雷震

雷震(),字儆寰,生於大清帝國浙江湖州長興,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政治評論家和出版家。 曾在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浙江省長興縣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浙江省代表。至台灣後,因創辦《自由中國》雜誌,批評時政,在1960年至1970年之間因雷震事件入獄十年。.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雷震 · 查看更多 »

雷震事件

雷震事件,是一件發生於1960年的臺灣白色恐怖案件。.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雷震事件 · 查看更多 »

雷震案

#重定向 雷震事件.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雷震案 · 查看更多 »

老挝

寮人民民主共和國(,拉丁化:Sathalanalat Paxathipatai Paxaxon Lao;La République Démocratique Populaire Lao),簡稱寮國(ເມືອງລາວ,--),是東南亞國家中唯一的内陆国家。鄰國有西北部的緬甸、中國,東部的越南,南部的柬埔寨與西部的泰國。2015年10月人口約707萬人,首都永珍。 歷史上曾是真臘王国的一部分。14至18世纪是南掌王國,之后分裂成三個王國,並受暹罗和越南入侵。1893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日本佔領結束時曾短暫獨立,但不久即恢復法國統治。1949年獲得自治,1953年成為獨立國家。 寮國目前是聯合國會員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老挝 · 查看更多 »

陳儀

陳儀(),幼名毅,改名儀。字公俠,後改字公洽,自號退素。浙江紹興人。日本陸軍大學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任内发生二二八事件,為事件中爭議政治人物之一。 國共內戰末期,戰爭形勢急轉直下,陳儀曾勸告蔣中正,對國民黨喪失大陸政權要看開。1948年6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 11月釋放浙江省警保處處長毛森(中將,軍統特工)報批處決的100多名共產黨員。1949年1月,陳儀眼見局勢不利於國民黨,欲投奔中國共產黨,並嘗試策反京滬杭警備軍總司令湯恩伯投共,湯恩伯認為毛森得知,深怕自己被牽連,故將此事呈報蔣中正。陳儀在1949年初被免去浙江省主席職務,後來開始被軟禁。1950年4月,陳儀被押解到臺灣,後來被囚禁於基隆。1950年5月,蔣中正以匪諜案,指示臺灣軍事法庭判處陳儀死刑。同年6月18日清晨5時許槍決,地點一說於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碧潭軍人公墓,一說於臺北市馬場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陳儀 · 查看更多 »

陳福星

陳福星(),台南市人,中國共產黨員,與葉石濤為台南二中同學,日本大學哲學系畢業,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成立台南市工委會,後身分曝光潛逃,1948年底,蔡孝乾遭捕,陳福星於1949年重整省工委會成為省工委首腦,退入苗栗三義山區持久對抗,1952年組織遭政府瓦解,並於1952年召開記者會宣布組織瓦解,1953年底獲得國防部核准自新。.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陳福星 · 查看更多 »

陳誠

陳誠(),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是中國國民黨黨、政、軍首要人物之一。其軍事集團是蔣中正嫡系部隊中堅力量。他自黃埔軍校起就一直追隨蔣中正,成為心腹干將,曾任軍長、兵團總指揮、集團軍總司令、軍政部長、湖北省政府主席、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兼任海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等要職。到臺灣後,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和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陳誠 · 查看更多 »

陳英泰

陳英泰(),是一位出身臺北木柵的企業家及白色恐怖受難者。.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陳英泰 · 查看更多 »

陳欽生

陳欽生(),綽號「生哥」,是一位出身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的臺灣白色恐怖受難者及人權運動者。.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陳欽生 · 查看更多 »

陳正然

陳正然(1959年2月28日-),臺灣嘉義人,台灣第一個搜尋引擎蕃薯藤創辦人之一,現為痞客邦執行董事、中華電信獨立董事、易飛網獨立董事、蕃薯藤社會企業董事、資鼎中小企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 1981年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1984年,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1988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UCLA)社會學博士班肄業。 1991年,陳正然曾因獨台會案而被起訴。1994年陳正然與、蕭景燈、吳俊興創立台灣第一個入口網站蕃薯藤。2006年陳正然出脫蕃薯藤股票。.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陳正然 · 查看更多 »

陳明忠

明忠(),1929年出生于日治高雄州冈山郡一个大地主家庭。台灣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黨員,黨外運動與社會運動參與者,推动兩岸和平统一,反对台独。.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陳明忠 · 查看更多 »

陳映真

陳永善( ),筆名陳映真、許南村、趙定一、陳善、陳善乃、陳秋彬、然而、石家駒等,生於台灣新竹州竹南郡竹南街(今苗栗縣竹南鎮),祖籍福建省安溪縣,臺灣文學作家。早年從事小說寫作,受社會主義思潮與中國作家魯迅影響,在臺灣文壇推動現實主義風格,是鄉土文學論戰中鄉土文學派的主要代表者之一,是臺灣戰後時期臺灣文學界重要旗手。創辦《人間》雜誌,為臺灣報導文學先驅。 在文學成就之外,因推動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統一,反對台獨,個人政治色彩濃厚,遭受廣泛議論及注目。.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陳映真 · 查看更多 »

陳文成

陳文成(),臺灣臺北縣中和鄉(今新北市中和區)人,生於林口(今新北市林口區),前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統計系助理教授,長期關心台灣民主與人權發展。陳文成於1981年返臺,被警備總部約談,當晚釋回,但第二天被發現陳屍於臺灣大學研究生圖書館旁,被稱為陳文成事件。.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陳文成 · 查看更多 »

陳文成事件

陳文成事件,於1981年在台灣台北市發生的陳文成教授離奇死亡案件,真相至今未明。此事件轟動海內外,為改變台灣歷史的重大事件之一。 1981年5月20日,陳文成全家由美國返台探親,7月2日被三名警備總部人員帶走約談,隔日清晨被人發現陳屍於台大研究生圖書館旁。中華民國政府曾聲稱他是畏罪自殺,陳文成的家人與朋友指控是遭到國民黨政府謀殺。到台灣參與驗屍的美國法醫生理學家及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則認為這是一起他殺案件。 此事件引起美國政府重視,對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施壓,要求進行調查,美國國會同時要求調查國民黨派至美國校園的學生特務。在美國壓力下,中華民國政府宣布,在未有確定罪名前,警備總部不得隨意秘密約談相關人士,並且取消海外政治犯的黑名單。當時正值台灣白色恐怖時期,陳文成命案造成國際社會要求中華民國實施民主化的壓力與關注,使中華民國政府同意讓海外異議人士回到台灣,在台灣民主化運動中,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解嚴後,台灣政府對陳文成命案曾數次重啟調查,但都沒有具體成果。 此事件與江南案、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被改編成2009年電影《被出賣的台灣》。從2012年開始,陳文成友人要求在台大校園陳屍之處,樹立小型紀念碑,但未獲台大校方同意。在楊泮池校長任內,2015年3月21日,台大校務會議正式通過,將其陳屍地點命名為「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陳文成事件 · 查看更多 »

陳智雄

陳智雄(Tân Tì-hiông,),臺灣日治時期生於阿緱廳(今屏東縣中北部)。曾隨日軍被派至印尼擔任外交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居住在印尼,冒死參與印尼獨立革命,獨立後首任總統蘇卡諾授以榮譽國民的最高榮譽。因參與台灣獨立運動成為無國籍者。為了進入日本,取得瑞士國籍。曾經擔任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東南亞巡迴大使李筱峰,, 2000/11/23陳五郎撰、吳宗德譯,, 2000/11/23,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2013-06-26,之後遭中華民國政府於日本誘捕,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予以處死。柯維斯,, 極光電子報(台灣教授協會), July 9,2013.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陳智雄 · 查看更多 »

陶普斯號事件

陶普斯號事件發生於1954年6月23日,是一起蘇聯油輪在國際公海上被中華民國海軍攔截並帶回台灣扣押的事件。.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陶普斯號事件 · 查看更多 »

Nownews

#重定向 NOWnews今日新聞.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Nownews · 查看更多 »

柏楊

柏楊()本姓郭,原名定生。後其父因方便替他轉校,而易學名為立邦,後又因升大學問題而自行改名為郭衣洞。出生於河南省開封,籍貫為河南省輝縣。筆名來自中橫公路隧道附近台灣原住民部落的原名諧音「古柏楊」(今稱古白楊;Kubayang)。另一個筆名則是鄧克保,台灣作家,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被稱為台灣的魯迅。 柏楊雖然有相當多的歷史著作,但是有些(在史學上)較為保守的人士認為柏楊並非歷史學家(因為他的歷史著作尚未達到傳統人文科學考據的學術研究標準),而是個作家、思想家及歷史評論家。 經歷過政治牢獄近10年的柏楊相當關注自由、人權與尊嚴等議題,曾創立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且擔任會長。.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柏楊 · 查看更多 »

柏楊回憶錄

《柏楊回憶錄》,1995年11月9日於臺北縣新店市花園新城由柏楊口述,國立陽明大學教授周碧瑟執筆。柏楊的一生災難重重,在寫作途中,周碧瑟常常把筆放下來,嘆息說:「您的災難,怎麼沒完沒了?」全書的故事是台灣白色恐怖以來最詳盡動人且令人毛骨悚然的回憶。.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柏楊回憶錄 · 查看更多 »

柯旗化

柯旗化(),筆名明哲,生於台灣高雄市左營區,是臺灣的文學家及英語教育家。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因被懷疑思想左傾,遭到刑求後被長期監禁。此外,他也是台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柯旗化 · 查看更多 »

枪毙

枪毙,又稱槍決,是指用枪械射殺囚犯,是一种死刑的执行方式。这种执行方式在许多有死刑的国家和地区中,属于法定死刑的唯一执行方法,或者作为法定死刑的执行方法之一。.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枪毙 · 查看更多 »

林如堉

林如堉(),台北州海山郡板橋街人,台北二中畢業,曾任泰北中學教師,1947年與李登輝等創立新民主同志會擔任中央委員,由於同學吳克泰及二中學弟陳炳基都已加入共產黨,1948年「新民主同志會」也改名為「台灣人民解放同盟」成為中共地下組織,林如堉領導,由省工委學工委徐懋德擔任上級指導,後因特務滲透進組織,組織遭破獲瓦解,林如堉於偷渡香港前遭逮捕判刑三年半有期徒刑,1950年11月29日竟因涉及吳朝麒等之台北監獄內亂案遭判死刑,1950年12月16日執行槍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林如堉 · 查看更多 »

林宅血案

林宅血案為1980年2月28日發生於臺灣省議會議員、美麗島事件被告林義雄位在臺北市住家的一起震驚國內外的--殺案件。林義雄六十歲的母親游阿妹及七歲雙胞胎女兒林亮均、林亭均被刺殺身亡,九歲長女林奐均受重傷,此案至今仍未偵破,已成懸案。 案發後,當時的刑事單位把偵查目標指向黨外人士,懷疑曾任林義雄競選幹部的黨外人士游錫堃涉案,之後又懷疑林家美國籍友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家博 (Bruce Jacobs) 涉案,但警方最終未發現任何游錫堃或家博涉案的證據。 由於林義雄當時因美麗島事件而被警備總部收押,事涉敏感。當天又是三十多年前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日子,時機巧合。林義雄當年為美麗島事件要犯,其住處及電話均為情治單位所監控,兇手還能從容進出林宅行兇,不少人認為此案為國民黨政府所主導的一場謀殺案,藉以動搖各地黨外人士的意志。幾十年後,經過幾次重啟調查,仍無法破案。.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林宅血案 · 查看更多 »

林水泉

林水泉,台北市人,台灣的民主運動從事者與白色恐怖時期政治犯。.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林水泉 · 查看更多 »

林文安

林文安(),臺灣登山家,臺北市人,臺灣岳界四大天王之一,台灣百岳之父。.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林文安 · 查看更多 »

林書揚

林書揚(),臺灣臺南市麻豆區人,勞動人權協會第三任會長與勞動黨榮譽主席。 林書揚出身麻豆林家被稱為「臺灣三大林家」之一,由於家族參與過臺灣文化協會等台灣自覺運動,對於林書揚的左派意識與民族意識有相當大的啟蒙。林書揚就讀於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時,便大量閱讀馬克思等人的著作。 1945年,林書揚畢業於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但是未能升學;而此時由於大量左派思潮書籍進入台灣,林書揚也組織相關的讀書會以匯集同志。在1950年的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麻豆支部案中,林書揚被捕,判處無期徒刑,一直到1984年才釋放,長達三十四年零七個月,與李金木兩人是台灣史上坐牢最久的政治犯。出獄後的林書揚成為島內社會主義統一派夏潮系的領導人之一。 1986年,林書揚發起成立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有一千餘人參與。1987年,林書揚創辦黨外運動刊物《前方》,強調以工農兩階級為基礎的階級路線;該刊基於階級立場,對當時試圖抹煞社會內部階級差異的「民間社會論」(或稱「民間哲學」)展開了最早的批判。隨後林書揚參與創建了工黨,並在夏潮系離開工黨之後,於1989年參與創建了勞動黨。林書揚歷任勞動黨副主席、勞動黨榮譽主席、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會長、勞動人權協會會長、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2012年10月11日晚間23時50分,林書揚在北京逝世。.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林書揚 · 查看更多 »

枉死

枉死,或稱冤死、屈死。指不是因年老生病而壽終正寢,而是自殺、天災、戰亂、意外、遇害等,含冤而身亡的,稱為枉死。如《西遊記》:「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眾王子、眾頭目的鬼魂,儘是枉死的冤業,無收無管,不得超生,又無錢鈔盤纏,都是孤寒餓鬼。」《老殘遊記》:「我去是很可以去,只是與正事無濟,反叫站籠裡多添個屈死鬼。」 在中國民間信仰,因為善行而枉死(如為救人、殉教、殉職而死),會立刻升天或屍解成仙;因惡行而枉死(如搶劫而被官差就地正法),會立即打入十八地獄;因大冤而枉死(如被奸人害死),十殿閻君可能會判其轉世報仇,或者會授予命令(俗稱「黑令旗」),使其枉死之人的冤魂向仇家索命。 但如非此三者,枉死者的靈魂生活相當悲慘,一種是被當地的風水所困,困在自殺的地方,成為地縛靈,每天重複一次枉死的動作,可能需要替身代替自己,才能離去。另一種就是被黑白無常等鬼差勾至地府,集中至枉死城,直至陽壽盡了的那一日,才能出離枉死城,接受閻君的審判。 華人常常為發生意外而過世的人立廟,稱為陰廟,希望這些人枉死之後,得到香火供養而不擾亂人世。.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枉死 · 查看更多 »

李友邦

李友邦(),本名李肇基,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生於臺北廳芝蘭二堡和尚州於蘆洲李宅(今新北市蘆洲區),日治時代抗日事發,遠走中國,就讀於黃埔軍校,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李友邦以台灣義勇軍中將司令頭銜光榮回台。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以涉及蔡孝乾匪諜案的罪名,被國民黨政府處死。.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李友邦 · 查看更多 »

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生於临桂西鄉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黨員。新桂系首领,曾任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排行第二,幼年家貧務農,18歲入廣西陸軍小學。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支部,辛亥革命後陸軍小學改組,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 李宗仁以實力軍人之姿,在廣州加入孫文陣營。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拥戴广州国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北伐以後十年期間,屢次發動和参與中原大戰、蔣桂戰爭等國民黨內戰,亦苦心經營廣西。抗日戰爭時,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台兒莊會戰中名震一時。 1948年中華民國行憲,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1949年11月,當中國國民黨自陪都重慶撤退,代總統李沒有跟他們在一起;相反,李乘機到香港宣布會入醫院治療胃病。蔣介石復出接替李之出缺,開始帶領中國國民黨對抗共產主義。李在香港守侯兩週,之後和夫人郭德潔等家人一道出走美國。李並未赴台,1954年被彈劾罷職。後經瑞士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病逝於北京。 李宗仁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兩岸分治前,首任也是唯一的中華民國副總統。.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李宗仁 · 查看更多 »

李凱南

李凱南,高雄彌陀人,長榮中學畢業,日治末期為台南安定區安定國小教師,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回家鄉彌陀,成為彌陀國民學校教員。1947二二八事件後回台南。 他於1947年5月經由李武昌的介紹,參加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臺南地區工作委員會組織。。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李凱南曾與李媽兜等人在台南山區發展組織,同行者還有出身彌陀的陳文山、李武昌,以及盧老得、郭老富等,這些人多是被當局注意而無路可走的人。但由於在地村長會因為政府要求報戶口而暴露行蹤的問題,他們數度遷移處所。到了1948年的6月左右,參加完「香港會議」後回台的李媽兜決定解散組織,回到平地市區發展。 後來李凱南在後堀建立武裝基地,擔任「後堀基地支部書記」, 以墾荒為掩護,在山地秘密建立武裝地區,收集槍械以配合共軍攻台。 1950年春,國防部保密局偵破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台南地區的組織,保密局利用自首者探查李凱南等人的下落,李凱南於同年10月5日在雲林嘉義交界的小梅山被捕。被關在軍法處時,李凱南曾主導策劃逃獄,於1951年2月16日發動名為「吃麵包計劃」的逃獄行動,可惜功敗垂成。 他死前被關在軍法處,曾作了一首歌並譜曲: 李凱南在1951年5月21日清晨,於馬場町執行槍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李凱南 · 查看更多 »

李玉堂

李玉堂(),山东省广饶县人,黃埔軍校一期,抗日戰爭中國將領,中華民國陸軍中將。與李延年、李仙洲、王耀武合稱三李一王。他因曾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談判條件與妻子陳伯蘭皆遭蔣中正政府處以槍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李玉堂 · 查看更多 »

李筱峰

李筱峰(),出生於臺灣臺南縣麻豆鎮(今臺南市麻豆區),是歷史學家與政治評論家,曾是蔣介石忠貞信徒的李筱峰後來轉變政治立場,專門研究臺灣史,中央廣播電台,提倡泛南島民族意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退休兼名譽教授。李筱峰是現近臺灣主體史观的创立者与推行者之一,影響了當今台灣歷史教育與價值觀,台灣日治時期著名革命僧證峰法師林秋梧為其舅公。.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李筱峰 · 查看更多 »

李蒼降

李蒼降(),中國共產黨黨員,出身蘆洲李家,台灣日治時期台北二中畢(今成功中學),擔任蘆洲公學校教師,1944年因閱讀禁書遭檢舉入獄,1945年光復後出獄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1947年參與成立新民主同志會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7月加入基隆市工作委員會擔任工委,後因《光明報》曝光遭到逮捕,1950年10月14日與鍾浩東、唐志堂押赴馬場町刑場槍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李蒼降 · 查看更多 »

李水井

李水井(),中国共产党党员,台湾台南州東石郡朴子街(今嘉義縣朴子市)人,日本山口專科學校畢,二二八事件後思想左傾,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台發展組織,為學工委要角,遭逮捕前已領導至少150個組織,於省工委案地位僅次於蔡孝乾,1950年蔡孝乾變節後,中共在臺組織瓦解,李水井遭到逮捕,大量組織成員遭逮捕,1950年11月29日遭槍決於台北馬場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李水井 · 查看更多 »

李敖

李敖(),字敖之、幼名安辰,自稱李大師。台灣历史学家、文学家、作家、政治評論家、政治人物、文化批評者、中國近代史學者。生於满洲国时期的哈爾濱市,籍貫吉林扶餘,祖籍山東濰縣,李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公開活動常身著一件自稱是价值12000元新台币的名牌紅色夾克,成為他的象徵。李敖情史非常豐富,也曾因此帶來個人爭議。 李敖成名於20世纪60年代,當時在《文星》雜誌上為胡適辯護,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力主全盤西化,掀起中西文化論戰。早年少谈当代政治议题;後來才逐漸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20世纪70年代走入政治運動,曾因捍衛言論自由,反抗國民黨對黨外異議人士的迫害,而成為政治犯,服刑5年8個月。解嚴後,多次參選,曾任立法委員,卸任後逐漸轉往中國大陸發展,除研究、寫作、教學外,積極從事評論。李敖有濃厚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思想,自認反蔣、反日、反美、反台獨、反國民黨、反民進黨。晚年倾向于赞美中國共產黨,以及兩岸統一,但他曾批評和諷刺中國共產黨的言論自由問題。 2018年3月18日上午10時59分,李敖在台北市榮民總醫院因腦瘤病逝,享年83岁。.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李敖 · 查看更多 »

東南亞條約組織

東南亞條約組織(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缩写为SEATO, 又称东南亚公约组织,簡稱東約組織)是一個已經解散的國際組織。它是一個根據《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又稱為《馬尼拉條約》,在1954年9月簽訂)而於1955年2月19日在泰国曼谷正式成立的集體防衛組織,總部亦設於曼谷。東約組織曾有8個成員國。 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的目的是牽制亞洲的共产主义勢力,不過組織內部的糾紛使它無法有效履行防務行動,使之未能介入老撾內戰和越南战争,因此该組織解散後有學者認為它是個失敗的国际组织;但另一方面,由這個組織撥款贊助的文教計劃亦在東南亞地区留下了深远的影響。東南亞條約組織最終隨著多個成員國無意繼續參與會務、陆续退出而於1977年6月30日解散。.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東南亞條約組織 · 查看更多 »

楊逵

楊逵(),本名「楊貴」,是一位臺灣小說家、兒童繪本作家,亦以其社會運動者身分聞名,筆名楊逵、楊建文、賴健兒、林泗文、伊東亮;以楊逵為代表筆名,是源自1932年發表〈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時首度使用,據說因仰慕《水滸傳》李逵之孝勇而名之。.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楊逵 · 查看更多 »

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也譯作极权政体、全能政体、总体统治、全体主义)或極權國家(Totalitarian state),是一種政治學上的術語,用來描述一個對社會有著絕對權威并儘一切可能謀求控制公眾與私人生活的國家之政治制度。 極權主義之概念在形成之初有著積極的含義,由威瑪德國法學家、納粹學者卡爾·施米特與一些在1920年代提出。施米特在其有關全能(all-powerful,即統治一切)政府之合法性的、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作品中使用了「Totalstaat」一詞。 冷戰時期,這一概念在西方反共政治論述中尤為著名,通常被用以強調納粹德國、法西斯主義國家與蘇聯共產黨之間的相似性。 其它運動與政府組織亦會被定性為極權主義。歷史上一個叫做的保守主義運動之領袖就曾經宣告其目的是「為西班牙帶來真正的統一、全新的靈魂、極權的政體」,並且稱「民主不是終結,而是一個新的國家征戰四方的手段。當時機來臨,要麼國會屈服,要麼我們將消滅國會。.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極權主義 · 查看更多 »

武漢大旅社案

兩蔣時期,監委陶百川將雷震案及武漢大旅社案並列為台灣兩大冤案。武漢大旅社案,為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最曲折離奇的著名的刑求冤獄案。經後人數十年調查研究證據證明是「雷震案的前奏曲」。 1959年7月,當時全台北最豪華的武漢大旅社經理姚嘉薦被發現吊死在旅社二樓,檢警單位原本驗判為單純上吊自殺,五個月後,調查局認為此案涉及匪諜案,介入調查後認定,姚是被注射三針農藥致死,包括旅社老闆夫婦黃學文、楊薰春夫婦、帳房、員工、工友、房客,及台大化工系主任陳華洲共七人被逮入獄陸續被調查局逮捕拘禁,酷刑逼供在「匪諜」或「殺人犯」二選一圈下的謀殺罪名。媒體發布為「百年罕見大謀殺案」,被稱是白色恐怖下最黑暗的「配合政策需要」被導演出的慘劇,被擺佈的媒體,案件牽連情治單位、司法機關、甚至最高當局。.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武漢大旅社案 · 查看更多 »

殺朱拔毛

殺朱拔毛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剿共」運動的口號,取豬隻宰殺程--的「殺豬拔毛」之諧音雙關語,其中「朱」指朱德,「毛」則指毛澤東。它起源於1930年代國民政府圍剿實行武裝割據之中共蘇區。戰爭時期,軍權高於政權,所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排名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之前。國民黨也稱彼等為「朱毛軍」、「朱毛匪幫」。外界常有誤解認為朱德在前係屬挑撥,乃誤傳。 在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國民黨敗退到台灣後,「殺朱拔毛」並未因毛澤東地位已遠超過朱德而改變,且成為跟「反攻大陸解救同胞」一樣頻繁出現的政治口號,甚至有榮民及朝鲜战争的反共義士倣傚岳飛的故事將此四字刺在身上。.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殺朱拔毛 · 查看更多 »

段澐

段澐(),字湘泉,中國湖南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陽市)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曾任台灣防衛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在國共內戰中,於1946年兩度擊潰華北人民解放軍,得到華北趙子龍的稱號。在台灣白色恐怖時代,1952年以知匪不報的罪遭槍決,後世研究者多認為段澐案為冤案。 2013年列名北京西山無名英雄廣場,紀念在台灣被處決的「隱避戰線烈士」。.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段澐 · 查看更多 »

民主

民主(dìmokratía),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即“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的国家制度,国家权力由公民直接或间接行使。民主有时被称为“多数的统治”,与極權統治、独裁统治或寡头政治相对立。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平常所说的民主作风、民主原则、言論自由等民主权利,都从民主之含义派生而来。广义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既在一个完整的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人们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起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政权控制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等。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指出,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 (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 (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民主 · 查看更多 »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民主進步黨 · 查看更多 »

江南案

江南案發生於1984年10月15日,華裔美籍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俗謂「劉江南」)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遭到中華民國國防部情報局僱用的台灣黑道份子刺殺身亡。內情曝光後台美關係頓時緊張,中華民國方面雖然承認江南案為情報局官員主使,但仍強調本案乃情報局官員獨斷專行所致,非高層授意,並逮捕了情報局長汪希苓、副局長胡儀敏、第三處副處長陳虎門等人。 當時竹聯幫張安樂指控蔣孝武可能是幕後主使。江南案告一段落後,蔣孝武於1986年3月奉派至新加坡擔任商務副代表,並長期留在駐外單位,在蔣經國總統任內都未再回到中央政府。對此,坊間有人解讀為「謫放外地」。後來張安樂明白表示,係用圍魏救趙的策略,故意說還有一卷錄音帶指控蔣孝武,其實,他並沒有證據證明蔣孝武涉案。 此案的事件经與陳文成命案、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等綜合改编後成為2009年電影《被出賣的台灣》的主题。.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江南案 · 查看更多 »

江炳興

江炳興(),臺灣臺中大里人,畢業於臺中一中,陸軍軍官學校第33期學生,基督教徒。因參與臺灣獨立運動入獄,後因策畫與其他政治犯共同劫械越獄(許多獄中政治犯與支持者稱為「起義」)、並聯合獄外人士武裝革命推翻國民黨政府而再次遭逮捕,後由總統蔣中正親自批示槍決,是為「泰源事件」。這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第一件已達付諸行動階段的武裝革命,也是臺灣戰後時期繼1958年海軍士官學校校友臺獨案、1958年黃埔軍校臺籍校友臺獨案、1961年「蘇東啟案」等大小案件後再一次計畫以武力號召臺灣獨立的事件。,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 自由時報, 2011-7-4 江炳興被資深臺灣獨立運動人士史明等讚為「革命烈士」、「建國烈士」或「泰源烈士」等。由台灣文史政治學界以紀念為台灣付出、犧牲生命的義人為宗旨的「台灣英雄館」即將其列入。參與白色恐怖受難者口述訪談的黨外文史工作者林世煜則將其譽為「自高中時代就決死志,歷十數年不動搖的人格者。」林世煜,, 想想 Thinking Taiwan, Oct 16, 2012.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江炳興 · 查看更多 »

沈崇案

沈崇案是1946年12月24日發生於中國北平的一起刑事事件。北京大學女學生沈崇(1927年-2014年)遭到兩名美軍士兵強暴。新聞傳開後,成為當時中共領導反美运动的导火线,並造成中国国民政府與美國關係緊張。.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沈崇案 · 查看更多 »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是二战后在波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波兰统一工人党为执政党。在1944至1952年间的正式名称为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1952至1989年的正式名称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语: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 苏联对波兰的内政和外交有一定的影响,苏联一直在波兰驻有军队。1945年波兰军队80%的军官都由苏联将军和顾问组成。.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波兰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泰源事件

泰源事件,為1970年發生於臺灣台東縣東河鄉泰源谷地泰源監獄的事件,其中參與者主要為臺灣獨立運動的政治犯、駐守該監獄的衛兵和當地原住民,當時還有人負責後續劫獄、搶佔廣播電台等工作,這是一場有組織但迅速被中華民國國軍(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警察與當地原住民聯合鎮壓成功的武裝臺獨行動。時任國民黨當局官方定義此事件是暴動「泰源暴動」,臺灣獨立運動人士則認為是武裝起義「泰源起義」。.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泰源事件 · 查看更多 »

法務部調查局

法務部調查局(簡稱調查局、MJIB),是中華民國政府的犯罪偵查與情報機構,隸屬於法務部。總部位於新北市新店區,於省及直轄市設有調查處與航業調查處,於各縣市設立調查站。 負責執行維護國家安全與偵辦重大犯罪之工作;另於北部、中部、南部、東部等4個地區設立機動工作站,作為專責辦案單位。肅貪工作領域,職責類似香港廉政公署或新加坡貪污調查局;防制毒品業務,職責相近美國緝毒署(DEA)或。.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法務部調查局 · 查看更多 »

淚王子

是一部2009年的台灣電影,取自焦姣父親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被害的故事。.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淚王子 · 查看更多 »

湯守仁

湯守仁(鄒語:Yapasuyongʉ Yulunana,音譯:雅巴斯勇‧優路拿納,日語:湯川一丸,)臺灣鄒族人,生於日治臺灣臺南州嘉義郡蕃地,嘉義縣縣參議員、教師,二二八事件嘉義地區原住民反抗軍領袖,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湯守仁 · 查看更多 »

澎湖七一三事件

山東流亡學校煙台聯合中學匪諜案,又稱山東學生流亡案,一般稱之為澎湖七一三事件、澎湖七一三冤案,是發生在1949年7月13日澎湖的軍事冤案事件。。.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澎湖七一三事件 · 查看更多 »

持不同政见者

持不同政见者(Dissident),也称异议人士、异议分子、异见人士、異已人士、反對派,是指一些持有與国家或政府的政策、法律不同的意見,或質疑执政者的合法性的人士。相对于在野派或反对派,持不同政见者这一术语通常指他们的意见為執政的政权所不能容忍,或主流观念不能容忍的,在自由法治国家,主流社会不能容忍的不同观点,通常会通过法律诉讼的来解决。1974年,水门事件上诉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宣判时,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在判决的时侯曾说:“国家安全并不是孤立的概念,最大的安全就在于我们的自由的制度。当权者必须容忍媒体‘吵吵嚷嚷,一意孤行,碍手碍脚’,才能保护更高的价值,那就是表达的自由和人民的知情权。” 在专制国家,持不同政见者很可能会受到人身威胁与伤害,獨裁者会利用手中的執法机构对于司法界的控制,来制造司法腐败,制造司法冤案来打壓,包括被硬性劳改、恐嚇性收監、軟禁等,其實這類人有部分是爲了讓社會/國家更好的付出行動的愛國者。在民主國家,也要小心意外、偷拍抹黑、干擾等隱蔽行為。.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持不同政见者 · 查看更多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人一定期限內人身自由的刑罚方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稱為有期徒刑,在香港和一些西方国家或地區称为有期监禁,在日本國及大韓民國稱為有期懲役。有期徒刑的刑期幅度很大,不同国家或地區对于这种刑罚的执行有所不同。澳門禁止無期徒刑,所以別處的有期徒刑在當地就是徒刑。.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有期徒刑 · 查看更多 »

情治單位

#重定向 情报机构.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情治單位 · 查看更多 »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

《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是中華民國在臺灣戒嚴時期偵辦以及審理匪諜相關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據之一,其中條文共計有15條並且被視為動員戡亂時期的特別法。《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於1950年6月公布,並且曾經1954年12月修正部分條文。而在通過《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後,便由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負責逮捕被認為有嫌疑的人士。也因為只要被密報是匪諜後不經任何法律程序,政府就可以加以逮捕、審訊乃至於定罪下獄,這使得該段時期又被稱作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在擴充解釋犯罪構成要件後,中華民國政府縱容情治單位機關網羅所有人民的政治活動並加以限制,在國家公權力長期濫用的情況下人民基本言論或隱私權完全失去保障。儘管原本在1991年5月1日宣布動員戡亂時期結束後,作為特別法的《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便應該因為喪失法源而失效。但是一直到同年5月23日時,行政院才向立法院表示該法律是由於《懲治叛亂條例》在5月22日宣布廢止才喪失依據,因此立法院於隔天才通過廢除《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 · 查看更多 »

新台灣新聞周刊

《新台灣新聞周刊》(New Taiwan Weekly)為「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月1日成立,簡稱「本土文化」)所創立,以關懷台灣本土社會與政治發展為出發點的政論性雜誌,1996年3月1日創刊 (一說1996年3月8日陳宗逸, ,《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63期,2008年12月3日。),2008年12月3日宣布「暫時停刊」但未曾復刊。創辦人及發行人為詹錫奎(筆名「老包」),每週發行一期。.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新台灣新聞周刊 · 查看更多 »

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或新三民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泽东提出依清黨前国民党所主張聯俄、容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下的再進化,他對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理论,曾經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澤東當時認為在實行共产主義之前,必須先經過新民主主義這一過渡性的階段,这一理论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9日陕甘宁边区)一文中有充分论述。《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不仅标志着毛泽东创立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而且创立了全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2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上《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否定“由一党一派一阶级来专政”。以后,他在《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然而1953年毛泽东批判劉少奇提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資本主義傾向觀點。.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新民主主义 · 查看更多 »

施明德

施明德()是台灣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異議人士、人權護衛者、政治犯和作家,被稱為“台灣的曼德拉”。 台灣高雄市人,畢業於高雄中學和陸軍砲兵學校。施明德是台灣黨外運動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曾擔任立法委員、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和民主進步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被尊稱為施主席。 施明德曾在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和李登輝這四位總統任內,三次以政治犯的身份入獄,兩次被判處無期徒刑,累計坐牢時間二十五年半。曾參與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並擔任美麗島事件總指揮。 1995年聯合新黨參選立法院長以一票之差敗於國民黨的劉松藩。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退出民進黨。 2006年發起紅衫軍反貪倒扁運動,並擔任紅杉軍運動指揮部的總指揮,被尊稱為施总指挥。2015年5月21日,宣布以無黨籍身份参加2016年总统大選,但因未達到連署30萬份的連署書門檻而宣布退選。.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施明德 · 查看更多 »

政权

政权(regime)在政府、政治和外交领域是指国家的政体的统治体制,或者特定的行政管理当局;在社会学范畴是指社会的制度,或社会的秩序。 政权也可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维护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通常国家政权(即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又譯為政治實體。 国家政权具有相对自主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自主性程度也不同。对自主性的影响包括了社会危机、社会结构、行政权力。 对政权本质的探讨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古典问题。早期的政治学者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政权的本质是至善。到了中世纪,奥古斯丁将政权视为“世俗之城”,认为世俗世界没有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了马基雅维里,而从洛克到潘恩,国家政权蜕变为“必要的恶”。马克思主义则从阶级的观点探讨政权的本质,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的本质,国家政权是阶级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政权 · 查看更多 »

政治犯

政治犯(political prisoner),是指以一些人对犯罪时有政治目的,或者以政治目的被认罪的人的称呼,其歷史可以上朔到古代。但由於政治犯本身通常不涉及暴力行為,因此也被称作良心犯或持不同政見者。由于这个称呼是主观性的,對於一個犯人是否為政治犯通常爭議很大,被一國政府認定是不法人士或恐怖主義者的犯人可能自另一國看來是政治犯。因此,關於政治犯的國際爭執通常很激烈,一些政府甚至否认政治犯的存在。.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政治犯 · 查看更多 »

政治迫害

政治迫害是一種迫害,指獨裁者或政党基于政治目的與利益而威胁或疑似威胁其统治地位的个人、团体和其他党派,利用国家机器不择手段对其进行迫害。.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政治迫害 · 查看更多 »

懲治叛亂條例

《懲治叛亂條例》為中華民國政府過去為壓制叛亂國家者所制定的刑事特別法,民國38年(1949年)5月24日由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年6月21日公告施行,全文共13條。該法是當時動員戡亂時期執政的國民黨政府為安定國家政局而制定,但國民黨政府在民國38年從中國大陸退守臺灣並實施戒嚴後,反而成為壓制政治異議者的主要工具。該法在戒嚴解除近四年後的民國80年(1991年)5月22日才廢止。.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懲治叛亂條例 · 查看更多 »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重定向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新!!: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和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中國國民黨威權時期中華民國威權時期台灣白色恐怖時代臺灣白色恐怖臺灣白色恐怖時代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