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旧五代史

指数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晉涵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391 关系: 劉守光劉崇劉在明劉皇后 (後周)劉皇后 (後唐末帝)劉知遠劉玢劉玘劉玉娘劉訓劉言劉詞劉贇劉鄩劉鋹劉捍劉承勳劉承祐劉承鈞劉晟十国春秋占城卢文纪南诏史建瑭史弘肇后周后唐后梁后晋吐蕃吐渾吳巒太平御览奚族契丹人姚顗姚洪孟知祥孟昶孟方立孫岳孫德昭孔循孔皇后孔謙 (五代)孔邈孔邈 (五代)宣憲皇后容斋随笔...宗室安太妃 (石敬儒)安从进安彦威安重霸安重榮安金全宋太祖宋彦筠宋齊丘實錄寇彥卿封舜卿少数民族丁會常思乾隆于阗康君立康延孝康福康怀英二十二史劄記二十四史五代史人物列表任圜伊德妃张德妃 (后梁末帝)张策 (五代)张承业 (五代)張彥澤張全義張元濟張皇后張皇后 (後梁)張筠張衍張貴妃 (後周太祖)張鵬張歸厚張憲开宝何重建後漢北宋刘夫人 (后唐太祖)刘信刘昫周密周德威周環和凝唐景思冊府元龜冯行袭党項全祖望回鹘皇甫暉石延宝石延煦石德石重乂石重信石重睿石重貴石重胤石重英石重杲石敬儒石敬瑭玉海王处直王守恩王審知王峻王师范王庭胤王仁裕王延王延羲王延鈞王延政王建 (前蜀)王建立王彦章王周王珂 (唐朝)王珙王緘王瑜王環王瓚 (五代)王衍王都王著王進王松王檀王正言王淑妃 (後唐明宗)王清王朴王昶王敏王思同王晏球王景崇王景仁程遜突厥符存審符彥饒符彥超符皇后 (後周)羅周敬羅隱田頵熊皦牂柯郡盧多遜盧程白文珂韓淑妃 (後唐莊宗)鞑靼药彦稠鍾傳萧顷萇從簡袁象先裴羽馬希崇馬希廣馬希範馬希聲馬希萼馮皇后馮道馮暉許仲宣马万马铎马殷高季興高從誨高保勗高保融高允權高行周高麗高汉筠许寂谢彦章貞簡皇后賈緯資治通鑑考異趙光逢趙翼趙熙黑水靺鞨黄宗羲龐師古辽朝霍存霍彦威錢弘倧錢俶錢元瓘范延光范质郡齋讀書志郭威郭崇韬郭侗郭信郭禹蘇禹珪赵德钧 (五代)赵思绾閻寶開平 (朱全忠)薛居正薛廷珪薛志勤董德妃 (後周太祖)董璋葛從周钱镠蒋殷邵晋涵鄭珏金章宗蕭翰雷满陳夫人 (後唐太祖)陳玄陈垣折從阮折獄龜鑑柴宗訓柴宗誼柴宗讓柴皇后 (後周)柴荣柴榮李嚴李存孝 (唐朝)李存乂李存勗李存礼李存美李存璋李存賢李存霸李存進李存渥李崧李九齡李从璟李从璋李从敏李仁福李建及李彝超李彝殷李從厚李從珂李從璟李從璨李從益李從榮李嗣恩李嗣源李嗣本李嗣昭李周李唐賓李克寧 (五代)李克修李克用李克讓李克恭李皇后李皇后 (後晉高祖)李琪 (五代)李繼岌李繼潼李继韬李罕之李璟 (南唐)李遐李襲吉李詳李讜李象李茂勳李茂貞李郁李重吉李重俊李重美李暉李振李昪李昭李愚李承嗣李承勋李怿杨溥杜重威杜洪杜曉桑維翰梁震楊凝式楊隆演楊行密楊淑妃 (後周太祖)楊渥欧阳修正史段凝段深氏叔琮永乐大典沈遘沈斌沈括泰和 (金)渤海温韬清朝本紀朱友孜朱友寧朱友徽朱友倫朱友珪朱友璋朱友裕朱友誨朱友諒朱友謙朱友貞朱友能朱友雍朱友恭朱友文朱存朱守殷朱延寿朱弘昭朱全昱朱珍朱瑾 (唐朝)朱瑄朱洪实朱温戴思遠房知温房暠明朝昭懿皇后 (後唐明宗)显德昆明市新五代史新罗方太方輿勝覽文惠皇后敬翔慕容彦超扈載曹皇后 (後唐明宗)曹英晁公武景延广時溥晋愍帝 扩展索引 (341 更多) »

劉守光

劉守光(),深州(今河北深州)人,五代時期桀燕國建立者,為幽州節度使劉仁恭之子,發動兵變,奪父位自立,又稱帝。後被李存勗討伐,斬殺。.

新!!: 旧五代史和劉守光 · 查看更多 »

劉崇

劉崇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劉崇 · 查看更多 »

劉在明

劉在明(유재명,),韓國男演員。2001年出道,曾參演多部著名影視作品如tvN和電影《內部者們》。2015年在tvN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飾演柳東龍父親柳宰明一角而打開知名度。.

新!!: 旧五代史和劉在明 · 查看更多 »

劉皇后 (後周)

#重定向 貞惠皇后 (後周).

新!!: 旧五代史和劉皇后 (後周) · 查看更多 »

劉皇后 (後唐末帝)

刘皇后(),应州浑元县(今山西省应县)人,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皇后,刘茂威的女儿。生李从珂长子李重吉。 李从珂初封潞王。后唐明宗天成年间,刘氏被封为沛国夫人。李从珂起兵推翻闵帝李从厚期间,李从厚杀死李重吉。清泰元年(934年)七月,百官数次上表,请立中宫,刘皇后遂被李从珂立为皇后。刘皇后性格强戾,末帝李从珂很害怕她。她弟弟刘延皓开始是李从珂的牙将,李从珂即位,拜刘延皓为宫苑使、宣徽南院使。清泰二年(935年),为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驻鄴城),这都是刘皇后的缘故。刘延皓为人谨厚,显贵后改节变坏,贪污受贿,掠人园宅,在鄴城不能体恤军士,军士皆怒。捧圣都虞候张令昭派他的屯驻兵驱逐刘延皓,刘延皓投至相州。当时,石敬瑭已反,刚刚用兵,张令昭又作乱。张令昭紧闭城门,派遣他的副使边仁嗣请朝廷任命他为节度使。李从珂以张令昭为右千牛卫将军,权知天雄军府事。然后遣范延光征讨张令昭,张令昭败走邢州,范延光追至沙河,斩杀张令昭,作乱的屯驻诸军三千余人都因此而死。有司请杀刘延皓正军法,李从珂因为皇后的缘故,只削其官爵。晋高祖石敬瑭攻入洛阳,刘皇后与李从珂一起自焚。.

新!!: 旧五代史和劉皇后 (後唐末帝) · 查看更多 »

劉知遠

汉高祖劉知遠(),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五代時期後漢開國皇帝,沙陀族,即帝位後改名劉暠,947年—948年在位,死後諡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知遠在太原出生,祖先是沙陀人,父名琠,冒姓刘氏。.

新!!: 旧五代史和劉知遠 · 查看更多 »

劉玢

漢殤帝劉玢(),原名劉弘度,五代時期南漢君主,是南漢建立者劉龑之第三子,原封賓王,後改封秦王。 南漢大有十五年(942年),南漢高祖劉龑病重,原以劉弘度及晉王劉弘熙驕傲放縱,因此欲立幼子越王劉弘昌,為臣下所力諫,乃打消此意。不久,劉龑病逝,劉弘度遂繼位,改名劉玢,並改年號光天。 同年,循州(今廣東龍川)變民共推縣吏張遇賢為主,稱中天八國王,改元永樂,一時間南漢的東方州縣多被張遇賢所攻陷。 劉玢驕傲奢侈,荒淫無度。劉龑還在停靈的時條,就肆無忌憚地奏樂飲酒;夜晚則穿著黑色的喪服外出與娼妓混在一起;又命男女赤身裸體供其觀賞;政事廢弛,因此民變愈演愈烈。而左右有忤逆其意者動輒被處死,以致於除了劉弘昌及內常侍吳懷恩外,沒有人敢勸諫,而受勸諫後又不聽。劉玢亦猜忌諸弟及官員,所以叫宦官把守宮門,進宮時要將衣服脫掉檢查,才可以入內,劉弘熙遂生政變之意。 因為知道劉玢喜歡角力,所以南漢光天二年(943年),劉弘熙命陳道庠找來力士數人並告知劉玢,劉玢聽到後大為高興,即與諸王於長春宮聚會飲宴,並觀賞角力。當晚宴會結束,劉玢大醉,劉弘熙於是命力士抓住劉玢,摧擊其前胸斃命。劉玢死後,被諡殤帝。 Category:南汉君主 F 3 Category:五代十國被殺害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劉玢 · 查看更多 »

劉玘

劉玘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劉玘 · 查看更多 »

劉玉娘

劉玉娘,魏州成安县人,劉山人之女。為後唐莊宗李存勗皇后,李繼岌生母。劉玉娘殘害忠良,構陷大將郭崇韜、宗室李存乂,導致鄴都之變,鄴都之變引發興教門之變,李存勗被殺,剃髮成為女尼,後李嗣源即位,將劉玉娘賜死。.

新!!: 旧五代史和劉玉娘 · 查看更多 »

劉訓

劉訓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劉訓 · 查看更多 »

劉言

劉言(),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五代時期曾任武平節度使。本為吉州刺史彭玕的屬下,909年,南吳佔領江西一帶後,隨彭玕投奔南楚。 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南楚馬氏內鬥,楚王馬希萼荒淫無道,湖南大亂,王逵、周行逢等將領因此叛變,割據朗州(今湖南常德),一度推舉馬光惠為武平節度使。後來因馬光惠愚昧懦弱,而時為辰州刺史的劉言驍勇善戰,素得當地原住民的人心,遂被王逵、周行逢等人推為權武平留後(暫代武平節度使)。 不久,南唐將領邊鎬率軍入南楚潭州(今湖南長沙),馬氏舉族投降,南楚滅亡。南唐召劉言等人入朝,然而劉言等人拒絕。廣順二年(952年),劉言遣王逵、周行逢等人攻潭州,南唐軍大敗,撤出湖南,南楚馬氏在南嶺以北的故地因此為劉言等人收復。廣順三年(953年),劉言被後周任命為檢校太師、同平章事、朗州大都督,充武平節度使,制置武安、靜江等軍事。 本來,潭州是武安節度使的府治以及南楚的都城所在地,這時劉言以潭州毀於戰亂,請求後周將湖南地區的政治中心遷往朗州,因此引起被任命為武安節度使的王逵不滿;而劉言為王逵擁立,王逵不願居其下,劉言亦認為王逵是潛在的威脅,總總的原因,二人因此對立。 同年(953年)稍後,劉言身邊將領被王逵與周行逢聯手翦除,王、周二將隨即攻朗州,劉言被擒,不久被王逵派將領潘叔嗣殺害。 L劉 Y L劉.

新!!: 旧五代史和劉言 · 查看更多 »

劉詞

劉詞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劉詞 · 查看更多 »

劉贇

劉贇(),五代時期後漢宗室,生父劉崇,養父劉知遠。權臣郭威假意立之為漢帝,卻在赴京途中貶之為湘陰公,後被郭威所殺。.

新!!: 旧五代史和劉贇 · 查看更多 »

劉鄩

劉鄩(),五代後梁名將,密州安丘(今山東省安丘县西北)人。唐朝时,他为淄青節度使軍校。因軍功為登州、淄州刺史。天復元年(901年),趁朱溫脅迫唐昭宗東遷,節度使王師範命他襲取兗州。後來他隨同王師範降朱溫。後梁開平三年(909年),擊滅刘知俊,收復被李茂貞佔據的長安。梁末帝朱友貞時,擊滅以徐州叛投吴国的蒋殷。與李存勖多年征戰。貞明六年(920年),段凝誣陷他逗留養寇,被毒殺。 刘鄩先后娶郑国夫人和许国夫人天水姜氏,有子刘遂凝、刘遂膺、刘遂雍。又与朱温养子朱友谦为亲家,而《后梁赠中书令刘鄩墓碑》详载刘鄩三子婚配状况均无娶朱友谦女,刘鄩或有女嫁朱友谦子。.

新!!: 旧五代史和劉鄩 · 查看更多 »

劉鋹

劉鋹()原名劉繼興,五代十國時期南漢末代君主,是南漢中宗劉晟之長子,原封衛王。.

新!!: 旧五代史和劉鋹 · 查看更多 »

劉捍

劉捍,唐朝末年開封人。劉捍為人明敏有威儀,善接待導引。朱溫一開始鎮守在宣武軍,任命劉捍為賓客。 唐昭宗召見,問梁軍中事,稱旨,賜以錦袍,拜登州刺史,賜號「迎鑾毅勇功臣」。朱溫即帝位後,遷左天武指揮使、元從親軍都虞候、左龍虎統軍,出為佑國軍留後。 其後同州劉知俊反,執劉捍而去,因戒忌他而送交李茂貞,被殺。朱溫追贈劉捍為太傅。.

新!!: 旧五代史和劉捍 · 查看更多 »

劉承勳

刘承勋(),后汉高祖刘知远幼子。 后汉建立授刘承勋右卫大将军。兄长刘承祐嗣位为隐帝,加刘承勋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遥领兴元府尹,改名刘勋。不久他代替侯益为开封府尹,进位检校太师、兼侍中。乾祐三年(950年)冬十一月,隐帝被杀,军人--立刘承勋为嗣。当时刘承勋病重,大臣、诸将请候刘承勋起居,太后令人用卧榻抬着他出来见人,诸将一见,知道刘承勋不能痊愈,所以议立刘知远养子也是刘知远亲侄的刘赟。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春,刘承勋卒。周太祖郭威下诏封为陈王。.

新!!: 旧五代史和劉承勳 · 查看更多 »

劉承祐

#重定向 汉隐帝.

新!!: 旧五代史和劉承祐 · 查看更多 »

劉承鈞

#重定向 刘钧 (北汉).

新!!: 旧五代史和劉承鈞 · 查看更多 »

劉晟

漢中宗劉晟(),原名劉弘熙,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君主,是南漢建立者劉龑之子,劉玢之弟。.

新!!: 旧五代史和劉晟 · 查看更多 »

十国春秋

《十國春秋》,共114卷,清人吳任臣編撰紀傳體取書。 《十國春秋》,寫十國君主之事蹟,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等文獻資料,計有吳十四卷,南唐二十卷,前蜀十三卷,後蜀十卷,南漢九卷,楚十卷,吳越十三卷,閩十卷,荊南四卷,北漢五卷,十國紀元表一卷,十国世系表一卷,十国地理表二卷,十国藩镇表一卷,十国百官表一卷。康熙八年(1669年)完成。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载:“吴任臣撰《十国春秋》,搜采极博。”《越缦堂读书记》日记曰:“此书三过阅矣,丙辰(1856)读之尤细,甚薄其体载之疏;至壬申(1872)复阅,始叹其博不可及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任臣以欧阳修作《五代史》,于十国仿《晋书》例为载记,每略而不详,乃采诸霸史、杂史以及小说家言,并证以正史,汇成是书。” 吳任臣自序曰:“任臣以孤陋之学,思取十国人物事实而章著之,网罗典籍,爰勒一书,名曰《十国春秋》,为本纪二十,世家二十二,列传千二百八十二。人以国分,事以类属。又为《纪元》、《世系》、《地理》、《藩镇》、《百官》五表,总一百一十四卷。虽世远人湮,书册难考,乃鉴观诸邦,略得而论。……书成,聊著纂述之大指如此。康熙八年(1669年)己酉孟夏,仁和吴任臣撰。”又有周跋:“余校刊吴氏《十國春秋》,附刻《拾遺》、《備攷》二卷,鋟板發十方後,復補錄數條,亦未印行,年末採摭舊聞,則記載沿有闕。”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周昂重刊《十国春秋》。 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也指出了本书的一些瑕疵。比如由于作者吳任臣在杭州生长,对吴越国统治者称某某王,而对其他国家的统治者直呼其名。又如在后唐伐荆南时,虽然荆南时为后唐属国,仍然称后唐为“入寇”等。.

新!!: 旧五代史和十国春秋 · 查看更多 »

占城

占城(Chiêm Thành),是占族人于今越南中部地区建立的古国。根据中国古代史书的记载,占城是占婆第六王朝到第十五王朝的国号,之前的国号是林邑、环王。.

新!!: 旧五代史和占城 · 查看更多 »

卢文纪

卢文纪(《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七),字子持,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范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在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做官,后唐末帝李从珂年间为宰相。.

新!!: 旧五代史和卢文纪 · 查看更多 »

南诏

南诏(738年-902年/937年),吐蕃人称之为姜域(),是8世紀时興起的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从748年开始扩张至今雲南全境和贵州西部,到860年代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中國的雲南全境、四川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以及緬甸北部、老挝北部、泰國北部地區和越南西北部地區。902年鄭買嗣自立為帝,灭亡南诏,建立大長和国。史学界有时将902年至937年大理国成立前的历史亦算作南诏。.

新!!: 旧五代史和南诏 · 查看更多 »

史建瑭

史建瑭(),字國寶,代州雁門人。後唐重要軍事將領。父親史敬思為晉王李克用的義子,十三太保之一,官封九府都督。 史建瑭因父蔭,年少便出仕於軍中。光化年間,史建瑭主管昭德軍,他與李嗣昭一同攻打汾州,率先登城,生擒叛將李瑭以獻俘,授職檢校工部尚書。天祐五年(908年),朱溫部將李思安圍攻上黨之時,史建瑭為前鋒,與總管周德威前赴救援。當時後梁軍夾城深固而且援路斷絕,史建瑭每日帶領精騎,設置埋伏生擒後梁軍,夜間進犯後梁軍營,驅斬數以千計,敵人因此不敢芻牧。天祐七年(910年),後梁軍將領王景仁安營於柏鄉,史建瑭與周德威先出井陘。天祐八年(911年),高邑之戰中,當時日已晡晚,後梁軍有回歸之意,當時後梁軍結為方陣,分其兵為二:汴、宋之軍居於左方,魏、滑之軍居右方。周德威擊其左翼,史建瑭督部落精騎先陷入其陣,夾攻於右翼的魏、滑之軍,遂長驅追擊。當夜攻入柏鄉,俘斬數以千計,論功加封為檢校左僕射。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大敗後梁軍班師時,史建瑭留守於趙州。後梁軍將領氏延賞數次侵犯趙州之南面邊境,史建瑭設伏柏鄉,擒獲氏延賞以獻給李存勖。 天祐九年(912年),後梁太祖朱溫親自帶兵攻打蓚縣。當時晉軍李存勖正在攻打幽州,分身不下,朱溫聲言後梁軍有五十萬,即將攻打鎮州及定州。都將符存審向史建瑭說:「後梁軍倘以五十萬而來,我等應如何應付?」裨將趙行實說:「走入土門為上策。 」符存審認為事未可知,但朱溫在東,別將西來,尚可以從容地設法謀取。不到旬日,楊師厚圍攻棗強,賀德倫圍攻蓚縣,朱溫親自率軍,攻城甚急。符存審說:「晉王方事北面,南方之事,付與我等數人。如今西道並無兵,坐滋後梁軍的軍勢。何以為謀。朱溫若不能攻下蓚、阜二地,必向西攻打深州、冀州,與公等料閱騎軍,偵視賊勢。」乃選定精騎八百趨至信都,符存審扼下博橋,史建瑭與李嗣肱分道生擒後梁軍。史建瑭乃將麾下三百騎分為五軍,親自率領一軍深入,下命各軍俘掠後梁軍之斥侯而還,在博橋會合。翌日,諸軍皆到達,擒獲斥侯數百人,聚合後皆誅殺,只放走數十人回營,回營的斥侯皆說:「沙陀軍大至矣!」後梁軍震恐。明日,史建瑭、李嗣肱與屬下穿著後梁軍服色,混入斥侯中,等待至晚上,至賀德倫軍的寨門,殺死守門者,縱火大噪,俘斬而去。當夜,朱溫燒營而遁走,當至貝州,迷失道路,委棄兵仗,不計其數。 天祐十二年(915年),史建瑭跟隨李存勖進入魏博,史建瑭與符存審的前軍屯兵於魏縣。天祐十三年(916年),於元城打敗後梁大將劉鄩,收復澶州,以史建瑭為刺史、檢校司空、外衙騎軍都將。再曆任貝州及相州刺史,屯兵於德勝口。天祐十八年(921年),鎮州大將張文禮殺義父王鎔叛變,史建瑭與閻寶一同討伐張文禮,史建瑭為馬軍都將。同年八月,收復趙州,擒獲刺史王鋋。進逼鎮州時,史建瑭在攻打其城門時為流矢所中,於軍中逝世,死時四十六歲(新五代史記載為四十二歲)。 史建瑭的兒子史匡翰為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女婿,娶他的女兒魯國長公主,官至義成軍節度使。.

新!!: 旧五代史和史建瑭 · 查看更多 »

史弘肇

史弘肇(),字化元,郑州滎泽(今河南郑州西北)人。後漢武將。.

新!!: 旧五代史和史弘肇 · 查看更多 »

后周

后周()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它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到960年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被取代共经历了三个皇帝,9年。后周的首都是开封。 统治地区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安徽、江苏的长江以北地区。 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以别于其他以周为国号的政权,又以郭威之姓,别称「郭周」。.

新!!: 旧五代史和后周 · 查看更多 »

后唐

后唐(923年-937年)是中國五代時期的政權之一。923年,唐朝的赐姓宗室李存勖消灭後梁,聲稱重建唐朝。後為石敬瑭勾結契丹入侵而滅亡。後唐的建立至其亡國歷時十四年。史学家為了區別由李淵所建立的唐朝,因而稱之為後唐。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 另外,雖然后唐統治者的祖源是沙陀族,但當時的後唐統治的是漢族地帶,後唐也被稱為「漢國」。.

新!!: 旧五代史和后唐 · 查看更多 »

后梁

後梁(907年-923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皇朝。自907年梁太祖朱温篡唐称帝建國至923年11月19日梁末帝亡国于后唐,历时17年。因为皇帝为朱姓,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区别,故又称朱梁。.

新!!: 旧五代史和后梁 · 查看更多 »

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總計12年。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

新!!: 旧五代史和后晋 · 查看更多 »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新!!: 旧五代史和吐蕃 · 查看更多 »

吐渾

#重定向 吐谷浑.

新!!: 旧五代史和吐渾 · 查看更多 »

吳巒

吴峦(),五代将领。字宝川,卢县(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人。 唐末帝李从珂时担任大同节度判官。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时,他在云州关城拒命,契丹军攻城七月不下。不久被石敬瑭召回,担任复州防御使。后任权知贝州军州事,天福九年(944年)契丹大举南下,吴峦坚守贝州,失败后投井而亡。.

新!!: 旧五代史和吳巒 · 查看更多 »

太平御览

《太平御覽》初名《太平類編》、《太平編類》,後改名為《太平御覽》。是北宋时期编写的一部类书,是保存了五代以前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太平御覽》与《太平廣記》、《 文苑英華》以及《冊府元龜》合稱為“宋匯部四大書”。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類書類。.

新!!: 旧五代史和太平御览 · 查看更多 »

奚族

奚族,本名庫莫奚族,是中国北方古民族,源自東胡,为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又称匈奴一支)。有說契丹本來亦是奚族的一員,但亦有說兩者有所不同。巴托爾德認為闕特勤碑的tataby部是奚。.

新!!: 旧五代史和奚族 · 查看更多 »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新!!: 旧五代史和契丹人 · 查看更多 »

姚顗

姚顗(《旧五代史》卷九十二),字伯真(按《旧五代史》),一字百真(按《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卷五十五,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官员,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年间为宰相。.

新!!: 旧五代史和姚顗 · 查看更多 »

姚洪

姚洪是五代軍事人物。 早年為後梁的小校,屬董璋部下,长兴初年,率兵千人戍守阆州(今四川)。董璋叛變,领兵攻打阆州,董璋便寫信招降姚洪,姚洪拒降,將信紙丟入茅廁。三日後城陷被擒。姚洪大骂董璋曰:“老贼,尔为天子镇帅,何苦反耶!尔既孤恩背主,吾与尔何恩,而云相负。尔为李七郎奴,扫马粪,得一脔残炙,感恩无尽。”董璋大怒,將他丟入鍋內活煮,遂被烹食。.

新!!: 旧五代史和姚洪 · 查看更多 »

孟知祥

後蜀高祖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市西南)人。后唐太祖李克用婿。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開國皇帝(934年在位),在位不到1年,享壽61岁。.

新!!: 旧五代史和孟知祥 · 查看更多 »

孟昶

孟昶(chǎng,音同“敞”)(),初名仁赞,表字保元。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据孟知祥夫妇墓誌铭则为第五子,疑两位兄长因早夭未序齿)。後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34年~964年在位),在位31年,享年47岁,史書作「後主」。.

新!!: 旧五代史和孟昶 · 查看更多 »

孟方立

孟方立(《旧唐书》卷二十上),晚唐军阀,881年 - 889年以节度使身份控制昭義局部或全境,将其军部从潞州迁到家乡邢州,引起了潞州百姓的怨恨,他们倒向了河東节度使李克用,孟方立最终为李克用所败,由于害怕部属造反而自杀。.

新!!: 旧五代史和孟方立 · 查看更多 »

孫岳

孫岳,本名孫耀,字禹行,直隶省高陽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新!!: 旧五代史和孫岳 · 查看更多 »

孫德昭

孫德昭(),唐末鹽州五原(今陝西定邊)人。 生卒年不詳。其父孫惟最,世為州校,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德昭以蔭累職為左神策指揮使。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劉季述等預廢昭宗,另立太子李裕。宰相崔胤謀反正,暗中說服孫德昭,勸之迎昭宗復位,並割下一衣带,写上亲笔信派人送给德昭。天復元年(901年)正月孫德昭發兵打敗了劉季述,周承晦擒劉季述等,劉季述、王彥範為亂梃所斃,薛齊偓投井自殺,誅其黨二十餘人,昭宗重新復位,因功任同平章事,充靜海節度使,赐姓名李繼昭。又在凌烟阁上画其肖像。晚年拜为金吾大将军。.

新!!: 旧五代史和孫德昭 · 查看更多 »

孔循

孔循(《新五代史》卷四十三《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早年名为赵殷衡且曾姓李、朱,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后唐官员。因与后唐明宗宠信的谋臣安重诲联盟,他在明宗年间显赫,但后来与安重诲生隙,被逐出中央政府,至死未能重返。.

新!!: 旧五代史和孔循 · 查看更多 »

孔皇后

哀皇后孔氏(),后唐閔帝李从厚的皇后。横海军节度使孔循的女兒。 孔循秘密遣人结交唐明宗李嗣源的王德妃,求皇子纳其女;王德妃向皇帝建議娶孔循之女为李从厚之妃,唐明宗许之。长兴四年(933年),李从厚即位后,封孔氏鲁国夫人,孔氏有贤德的品行,生四子。应顺元年(934年),李从厚立孔氏为皇后,未及册命,潞王李从珂造反。闵帝李从厚杀死李从珂长子李重吉、女李惠明等,后出逃,孔--有病,四子年幼,都不能跟从。末帝李从珂入京,遣使问孔--:“李重吉等人何在?”随后杀死了孔--和她四個兒子。 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正月廿八,后晋高祖石敬瑭,追谥孔--为哀皇后。.

新!!: 旧五代史和孔皇后 · 查看更多 »

孔謙 (五代)

孔謙() ,五代时后唐政治人物。魏州(今河北省魏县)人。 早年是胥吏,后唐庄宗李存勖時擔任魏博度支使,后轉任租庸副使,同光二年八月,任租庸使,以国用不足,奏請折估錢。造成不少民怨。唐明宗即位后,处死了孔谦。.

新!!: 旧五代史和孔謙 (五代) · 查看更多 »

孔邈

孔邈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孔邈 · 查看更多 »

孔邈 (五代)

孔邈(),曲阜人,孔子四十一代孫,后唐时为文宣公。 唐昭宗乾寧五年登进士第,历校书郎、万年县尉,充集贤校理,为獨孤損為其舅。 孔邈當任文宣公時,《元史·孔思晦传》記載期間發生孔末亂孔。後唐明宗天成二年八月﹐以吏部郎中、襲文宣公孔邈為左諫議大夫。年老,以谏议大夫致仕。天成四年四月,襲文宣公孔邈卒。 孔邈錄入二十四史列傳,但在歷代孔府谱书孔邈皆记为无传、失传,《子孫著聞者考》不錄孔邈,《闕裡文獻考‧世系考》不提孔邈襲爵文宣公。.

新!!: 旧五代史和孔邈 (五代) · 查看更多 »

宣憲皇后

宣宪皇后魏氏,唐朝末年镇州平山人。 魏氏最初嫁给了平山民王某,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十岁的时候,晋王李克用部下的骑将李嗣源掠平山,俘虏了魏氏母子,以魏氏为妾。数年后,魏氏病卒,葬于太原。这个孩子被李嗣源收为义子。是为李从珂。李嗣源后来当了皇帝,就是后唐明宗,封李从珂为潞王,乃追封魏氏为鲁国夫人。李从珂即位,追尊母亲魏氏为皇太后,议建陵寝,正赶上太原石敬瑭造反,只好在京师河南府东營建魏氏的陵寢。清泰三年(936年)六月初九丙寅,遣工部尚书崔俭奉上皇太后宝册,谥号宣宪。.

新!!: 旧五代史和宣憲皇后 · 查看更多 »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著的笔记,和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齐名,《梦溪笔谈》以科学技术见长,《容斋随笔》则长于史料和考据,被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淳熙十四年八月,此書受到宋孝宗親自讚賞。 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开宗明义:“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新!!: 旧五代史和容斋随笔 · 查看更多 »

宗室

宗室,是中國、、朝鮮、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對君主父系男性血親及后代的稱呼。一般情況,是以与君主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中國歷史上就此规定不一。 中国历代均专设官府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宗正」、「宗正寺」、「宗人府」等。 宗室的女性后代称为宗女或宗室女。不同的朝代,按相关的制度,宗女会享有册封、俸禄。但因為東亞為父系社會,奉行长子继承制,女性无继承权,宗女后代并不能继承宗室待遇,.

新!!: 旧五代史和宗室 · 查看更多 »

安太妃 (石敬儒)

皇太妃安氏(),後晉宋王石敬儒妻子,代北人,出帝石重貴之生母。 安氏事跡不詳,只知她嫁石敬儒及生後晉出帝石重貴,封秦國夫人。天福八年(943年)九月,石重貴尊母親安氏為皇太妃。後晉滅亡後,她和石重貴於遼國天祿二年(948年)春二月被安置到建州,但是中途安太妃就已經去世了,死前遗言“焚骨为灰,南向扬之,庶几遗魂得反中国也”。.

新!!: 旧五代史和安太妃 (石敬儒) · 查看更多 »

安从进

安從進(),是五代官员。 先祖是振武索葛部人。祖父、父亲皆事唐为骑将。從進少年时即以勇力著称,早年是唐庄宗的护驾马军都指挥使,成為贵州刺史,明宗时为保义彰武军节度使。933年,愍帝即位,徙领顺化。后晋建国,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任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市)节度使。天福六年(941年)四月叛变,据襄州,安重荣立即率部响应。安从进引兵攻邓州,不克,进至湖阳,遇李建崇等部。从进大骇,以为神速,复为野火所烧,遂大败。安从进仅以数十骑奔还襄阳城。石敬瑭以高行周为襄州行营都部署,讨伐平叛。逾年襄州城粮尽,高行周攻破襄州,從進舉族自焚死。其子安弘受及其将佐四十三人送京师处斩。.

新!!: 旧五代史和安从进 · 查看更多 »

安彦威

安彥威,字國俊,代州崞縣人,五代十国后晋节度使。 早年從軍,善騎射,諳兵法,隸屬於唐明宗。又曾任北京留守。頗重信義。歷任寧國軍節度使、河中節度使,官至宋州節度使,治黃河有功。以疾卒於京師。贈太師。.

新!!: 旧五代史和安彦威 · 查看更多 »

安重霸

安重霸,(),五代云州(今山西祁县东)人,前蜀、后唐武将。.

新!!: 旧五代史和安重霸 · 查看更多 »

安重榮

安重荣(),小字鐵胡,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五代时后晋军事将领。.

新!!: 旧五代史和安重榮 · 查看更多 »

安金全

安金全(),中国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国时期晋国、后唐将领。.

新!!: 旧五代史和安金全 · 查看更多 »

宋太祖

#重定向 赵匡胤.

新!!: 旧五代史和宋太祖 · 查看更多 »

宋彦筠

宋彦筠(879年——956年),其先河南人,祖父宋绩,赠光禄卿,祖母王氏,赠琅琊郡夫人。父宋章,母张氏。弱冠从军,从梁军攻取幽州,以功授滑州徵武都头,后迁左崇衙指挥使,升杨刘口战棹都指挥使。后充夹马都指挥使,累功迁宣武军内衙都指挥使,后唐庄宗即位后,超授神捷都指挥使。伐西蜀时为前锋都指挥使,先下剑门关,下绵、汉等四十余城,攻下成都后,授维、渝两州刺史。唐明宗李嗣源即位,转任虢州刺史,927年改任武州刺史(治文德县(今张家口市宣化区),属河东道),抵御契丹。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934年四月—936年闰十一月)初,命掌禁军,充严卫右厢都指挥使,兼和州刺史,后迁莱州刺史。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937)中,范延光据鄴城叛,张从宾时在河阳,乃起兵以应之,屯兵汜水,高祖命杜重威、侯益分兵讨之,宋彦筠随军征战,张从宾兵败溺水而死。宋彦筠以功授汝州防御使,一年后升匡国军节度使。安从进起兵反叛,据守襄阳,高行周为主帅,宋彦筠为副招讨使,安从进城破举族自焚,宋彦筠升任武胜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尉。经二年,加建雄军节度使。不久转任保义军节度使,后移镇沧、贝、邢州,防御契丹。晋少帝石重贵即位,授邓州节度使 ,二年契丹犯境,诏赴阙任北面行营诸道步军都指挥使,从元帅杜重威拒契丹于滹川(河北省武强县)。契丹兵退,移授静难军节度使。汉高祖刘知远即位时,以年老致仕,周高祖郭威时,征起充左卫上将军,以示优恩。周世宗嗣位,以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蔡国公致仕,显德三年死于伊川之别墅,年七十八。宋彦筠先后四个夫人:张氏、戴氏、刘氏、虖(Hu)氏。弟宋彦勋,任客省副使、金紫光禄 大夫。长子宋崇义,任东头供奉官,死于南征。孙宋可言,九岁以父荫授殿直。宋彦筠崇信佛教,曾斋僧数百万(钱),造寺七十余座。.

新!!: 旧五代史和宋彦筠 · 查看更多 »

宋齊丘

宋齊丘,本字超回,改字子嵩,豫章(現南昌)人。 早年随父移居洪州(今江西南昌)。起初,他通过骑将姚克瞻會见执掌吴国实权的徐知诰,擔任徐知诰的谋士,主张田税不收现钱改为缴纳谷帛,“虚抬时价,折纳绸绵绢本色”,并废除丁口税。这些建议遭朝臣反对。徐知诰以此为劝农上策,大力实施,不到十年,江淮“旷土尽辟,桑拓满野”,吴国富强。徐温死后,徐知诰拥杨溥称帝,自任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和三年(931),徐知诰出镇金陵,执掌吴国大权,使子徐景通留扬州管国政,任宋齐丘为吴宰相。 李昪建立南唐(935年)称帝后,升元元年(937年)以齐丘为丞相、同平章事,適逢石敬瑭滅後唐,於是宋齊丘建議李昪的族譜要與已滅亡的唐王朝結合在一起,從此以李姓皇族的後裔自居,以期完成中興大業。不久出为镇南军节度。元宗李璟即位后,保大元年(943年),召为中书令。宋齐丘与李征古、陈觉、冯延巳、冯延鲁、李文徽等人“结为朋党”,时人谓之五鬼,孙晟、常梦锡、韩熙载等人则为另一党,兩黨勢如水火,危及新主李璟的地位。保大十年(952年)三月,冯延巳与孙晟同为平章事,互不相能。徐铉、韩熙载控告宋齐丘、冯延巳结党营私,帝李璟罢冯延巳为太子少傅。宋齐丘怀恨在心,诬蔑韩熙载嗜酒无度,李璟贬韩熙载为和州司士参军。 南唐保大末年(957年),南唐为后周所败,盡失淮南、江北之地。南唐将領馮延魯兵敗被俘,孫晟出使後周被殺。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南唐向后周称臣。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十月,李璟先杀陈觉,是年十一月将宋齐丘押送青阳县九华山安置,次年賜死,谥醜繆。 齊丘为文有天才,自以古今独步,书札亦自矜炫,而嗤鄙欧、虞之徒。集六卷,现存诗三首。.

新!!: 旧五代史和宋齊丘 · 查看更多 »

實錄

實錄是東亞地區所流行的一種編年體史書,在中國,專門指史官為記錄先朝皇帝各類事蹟所編寫的歷史書。.

新!!: 旧五代史和實錄 · 查看更多 »

寇彥卿

寇彥卿,字俊臣,開封人。其世代皆效力於宣武軍擔任牙將軍職。 朱溫初就鎮,以為通引官,累遷右長直都指揮使,領洺州刺史。魏博节度使羅紹威將誅牙軍,太祖遣彥卿去魏博計事,彥卿陰為紹威計畫,乃悉誅牙軍。 彥卿身長八尺,隆準方面,語音如鐘,工騎射,好書史,善於迎合朱溫的意思,動作皆如旨。朱溫曾說:「敬翔、劉捍、寇彥卿皆天為我生之。」其愛之如此。賜以所乘愛馬「一丈烏」。 當朱溫在包圍鳳翔的時候,命令彥卿負責把軍隊陣仗整頓好,彥卿騎乘先前所賜的一丈烏奔馳到陣前,朱溫張大眼睛對他說:「真神將也!」 初,朱溫與崔胤謀,欲遷都洛陽,而唐昭宗沒有准許。其後唐昭宗往鳳翔奔逃,朱溫以兵圍之,昭宗既出,明年,太祖以兵至河中,遣彥卿奉表迫請遷都。彥卿因悉驅徙長安居人以東,人皆拆屋為筏,浮渭而下,道路號哭,仰天大罵曰:「國賊崔胤、朱溫使我至此!」唐昭宗亦顧瞻陵廟,傍徨不忍去,謂其左右為俚語云:「紇幹山頭凍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相與泣下沾襟。昭宗行至華州,遣人告訴朱溫,何皇后懷孕在身,願留華州待冬而行。朱溫大怒,顧彥卿曰:「汝往趣官家來,不可一日留也。」彥卿復馳至華,即日逼迫唐昭宗上道。 朱溫篡唐自立,遂拜寇彥卿為感化軍節度使。歲餘,召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金吾衙仗使。彥卿晨朝至天津橋,民梁現不避道,前驅捽現投橋上石欄以死。彥卿見太祖自首,太祖惜之,詔彥卿以錢償現家以贖罪。御史司憲崔沂劾奏彥卿,請論如法,太祖不得已,責授彥卿左衛中郎將。復拜相州防禦使,遷河陽節度使。 太祖遇弒,彥卿出太祖畫像事之如生,嘗對客語先朝,必涕泗交下。 後梁末帝即位,徙鎮威勝。彥卿明敏善事人,而怙寵作威,好誅殺,多猜忌。卒於鎮,年五十七。.

新!!: 旧五代史和寇彥卿 · 查看更多 »

封舜卿

封舜卿,字讚聖。渤海县人。 其祖先世居渤海蓚縣。封舜卿是封敖之子。性轻佻,德宗时出使湖南,张乐燕設宴款待,封舜卿宴會上要求樂工演奏《麦秀两岐》。梁代做過禮部侍郎。开平三年知贡举,出使幽州(今北京),與鄭致雍同行,又與致雍同受命為學士。才思拙涩,做翰林学士,經常由鄭致雍代筆。贈太子少傅。.

新!!: 旧五代史和封舜卿 · 查看更多 »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实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国家的差别用语,是民族主义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群体,人口比例占少数。少数民族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来民族,来源真实可靠且较为全面完整的各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于对此二者加以鉴别区分。由于少数民族在所居住国家的比例以及他们与多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服饰等特质,国际法中有一些保护少数民族的专门规定。.

新!!: 旧五代史和少数民族 · 查看更多 »

丁會

丁會(),字道隐,安徽寿春人。 早年投靠黄巢,在朱温麾下效力,朱温投降唐朝,丁会被封为都押衙。李克用遣大将李存孝引兵攻洛阳,張全義糧食且盡,僅食木屑為活,向朱全忠求援。朱全忠命令丁会和葛从周等人率兵前往救援。李存孝、李罕之大败,逃奔河东,張全義自此归附朱全忠。丁會又大破魏博节度使罗弘信於内黄。丁會再攻宿州,引汴水淹城,刺史张筠出降。又大破平卢节度使朱瑾於金乡。光化元年,澤州(今山西晋城)刺史李罕之入据潞州(今山西长治),自称昭义节度使,李克用派大將李嗣昭討伐,李罕之向朱溫求援。當時李罕之已病危,不久去世,朱溫趁機以丁會為昭义留后,後為節度使。 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十一日壬寅夜,朱全忠杀害唐昭宗。丁会聞訊痛哭,率三军为唐昭宗发哀,向河东晋王李克用请降,並前往太原,赐以甲第,位在诸将上,隔年四月二十四日,李存勖于太原城外大阅三军,命丁会为兵马都招讨。910年,病逝于太原。.

新!!: 旧五代史和丁會 · 查看更多 »

常思

常思(),北京人,中國女子花樣游泳運動員。.

新!!: 旧五代史和常思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旧五代史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于阗

于阗(又作于寘),古代西域王国,汉、魏、晋均称为于阗,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元史》也称之为斡端。古代居民操塞语,另一说法为藏族和印度的混血部族;--闐語則屬東伊朗語。尉遲烏僧波统治下与归义军关系密切,这时期以后于阗开始使用年号,于阗国于公元1006年被喀喇汗国所灭,该地遂被伊斯兰化。.

新!!: 旧五代史和于阗 · 查看更多 »

康君立

康君立(),蔚州興唐人,世代為邊疆豪族。 乾符年間,在雲州防禦使段文楚麾下為牙校。當時群盜起事於河南,天下即將大亂,但是代北仍是年年饑荒,諸部的豪傑多數有嘯聚邀功的志向。當時段文楚縮減軍士衣物和米糧的供應,戍兵皆有怨言。康君立與薛鐵山、程懷信、王行審、李存璋等認為段文楚為人柔弱,而沙陀部李國昌父子勇冠諸軍,所以他們合謀推李國昌父子為主,儘快平定代北之地,以謀取功名富貴。康君立等乃夜訪李克用,游说他為百姓除去暴虐的主帥,取而代之。眾人遂擁立李克用為帥。到達雲州時,已聚眾達萬人,軍營駐紮在鬥雞台,城中的內應捆绑了段文楚以應李克用的軍隊。收城後,眾人共推李克用為大同軍防禦留後。得知雲州發生變故,朝廷很不高興,下詔徵兵前來討伐。不久李國昌便丟失振武,李克用又失去雲州。朝廷命招討使李鈞、幽州李可舉征討於李克用,攻李克用於蔚州。康君立進擊李可舉的部隊屢次得勝,當李國昌北奔入韃靼時,保住了李克用的軍隊。及後,李克用被授雁門節度,以康君立為左都押牙,跟從大軍入關驅逐黃巢亂軍及收復長安。李克用回太原鎮守時,授康君立為檢校工部尚書、先鋒軍使。 文德元年(888年),李罕之既失河陽,遂來向李克用歸降,並且尋求援助,李克用乃以康君立充為南面招討使,李存孝為其副將,帥師二萬助李罕之攻取河陽。是年三月,與朱溫麾下的丁會、牛存節戰於沇河。臨陣時,騎將安休休叛入敵軍,康君立遂引退。八月,康君立被授汾州刺史。大順元年,潞州小校安居受謀反,李克用派遣康君立前去將他討平,授康君立檢校左仆射、昭義節度使。自此李克用的大軍連年攻略邢州、洺州的土地,攻打孟方立,康君立常率澤州及潞州的軍隊以為掎角。 景福元年(892年),升為檢校司徒,食邑千戶。景福二年(893年),李存孝佔據邢州叛亂,李克用命康君立前去討伐,以戰功加檢校太保。乾寧元年(894年),李存孝叛亂被平定,遂班師。李存孝既死,李克用深為可惜,忿怒諸將沒有能解決他的煩惱。當初,李存信與李存孝不和,屢次互相傾奪,而康君立素來親李存信。同年九月,康君立至太原,李克用當時與諸將酒會博,因為語及李存孝之事而痛哭流涕。當時康君立因為一句說話忤逆李克用旨意,李克用便賜鴆酒毒死他,康君立當時年四十八歲。後唐莊宗李存勗即位後,以念舊之原故,下詔贈康君立為太傅。.

新!!: 旧五代史和康君立 · 查看更多 »

康延孝

康延孝(),923—926年间名为李绍琛,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唐将领。因他于923年叛梁投唐,并对唐帝李存勖献计,说服李存勖突袭后梁都城大梁,导致了后梁的灭亡,他因而受赏并被赐名李绍琛。在后来后唐灭前蜀的战事中,他亦有大功。但在前蜀灭亡后,李存勖杀大将郭崇韬和李继麟(朱友谦),李绍琛害怕,决意反叛,但被败杀。.

新!!: 旧五代史和康延孝 · 查看更多 »

康福

康福(),是五代十国后唐、后晋的武将,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世为本州军校。 后唐庄宗看康福是胡人而且长得福态,命他为马坊使,在相州牧马。鄴都之變,明宗李嗣源被迫造反时,康福献马数千匹。明宗即位后,以他为飞龙使、磁州刺史。康福和李嗣源常常用胡语交谈。枢密使安重诲很讨厌康福。 天成四年(929年),朔方军列校李宾作乱。节度使韩澄向朝廷请求由朝廷任命节度使,安重诲推荐康福担任朔方节度使。康福认为是安重诲陷害他,向李嗣源哭诉。李嗣源让康福领兵一万人赴灵州,击败在西北的吐蕃部落。康福在朔方三年,农业丰收,马匹充沛。安重诲却说,康福有异志。李嗣源没有怀疑他。之后,历任彰义节度使、静难节度使(又稱邠宁节度使,驻邠州)检校太傅。清泰年间,移镇雄武节度使(驻秦州),加特进、开国侯,充西面都部署。 石敬瑭建立后晋,加康福检校太尉、开国公。又加同平章事。移镇河中节度使,加兼侍中。入朝改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增食邑至五千户,实封五百户。天福七年(942年)秋,在京师开封去世,年五十八。赠太师,谥号武安。.

新!!: 旧五代史和康福 · 查看更多 »

康怀英

康怀英(),本名康怀貞,後梁兗州(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人。 康怀貞開始作為朱瑾為牙將,後來歸降朱溫。從征伐,多立軍功,任陝州節度使。後梁建立,歷任右衛上將軍、侍衛諸軍都指揮使、永平軍節度使,多次被李存勖的晉軍擊敗,他避諱梁末帝朱友貞改名康怀英,在官任上去世。.

新!!: 旧五代史和康怀英 · 查看更多 »

二十二史劄記

《二十二史劄記》,清代趙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補遺一卷。每卷以類相從,並各立標題,總計條目約六百零九題,於乾隆六十年三月出版。內容以研究歷代正史為主,其中涉及当时尚未明确为正史的《舊唐書》及《舊五代史》,雖名为二十二史,但實涉及全部二十四史。與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並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新!!: 旧五代史和二十二史劄記 · 查看更多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记载逾四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约4000万字,且统一使用分本紀、列傳的纪传体编写。“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新!!: 旧五代史和二十四史 · 查看更多 »

五代史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登場的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五代史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任圜

任圜(),五代时后唐大臣。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 祖任清,成都少尹。父任茂弘,避地太原,曾任西河令,有子五人,分别叫任图、任回、任圜、任团、任冏。因任氏诸子风采都很不同,受到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喜爱,就把同宗的侄女嫁给任圜为妻,并任命他为代州、宪州刺史。 圜善谈辩,眾人害怕與之论议。李嗣昭任昭义节度使之時,聘任圜為观察使。后任潞州(今山西长治)观察判官,李嗣昭在常山之役时病死于军中,任圜代理统军,号令如一,敌人不知。之后攻克常山,后唐庄宗改镇州为北京,以圜为工部尚书兼真定(今河北正定)尹、北京副留守,行留守事。次年在郭崇韬属下任行军司马,充北面水陆转运使,仍知府事。同光三年(925年),回朝任工部尚书。后唐伐蜀时,被命跟随郭崇韬出征,西蜀平定回师至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时,他击败康延孝叛军。后唐明宗即位,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韦说、豆卢革罢相,朝政悉令任圜主持。因努力整顿财政,颇见成效。任圜与安重诲商议重新立相,任圜欲举荐李琪。明宗李嗣源較信任安重诲。枢密使安重诲因向任圜讨求歌妓不得而生不合,数次愤争于朝,终被罢职,天成二年(927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出居磁州(今河北磁县)。十月,任圜被安重誨誣与朱守殷合叛。安重诲遣供奉官王镐赴磁州,矫制赐任圜自尽。端明殿学士趙鳳告訴重诲說:“任圜义士,安肯为逆!公滥刑如此,何以赞国!”任圜聚族酣饮,后仰药死。.

新!!: 旧五代史和任圜 · 查看更多 »

伊德妃

伊氏(?-947年后),五代十国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妃子。.

新!!: 旧五代史和伊德妃 · 查看更多 »

张德妃 (后梁末帝)

张氏(),五代后梁时人。梁末帝朱友贞的妃子。 张氏是朱友贞为均王时的结发妻子,其父张归霸,是草寇时就跟随朱温的功臣。据说梁末帝即位后,欲立她为皇后,张氏请祭天之後再册立,但朱友贞始终没能够祭天。张氏一直没有相对高级些的封号,直到乾化五年九月二十四日(915年),张氏病重将死,才被封为德妃。册封的当天夜里,张氏就死了。 朱友贞统治末期大杀兄弟和宗室,专用自己的姐夫趙巖以及张德妃的两个兄弟张汉鼎、张汉杰,这数人皆德薄才鲜,妄议军政,后梁政局益发混乱。 Z Z ~.

新!!: 旧五代史和张德妃 (后梁末帝) · 查看更多 »

张策 (五代)

张策(),字少逸,中国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官员,在后梁开国皇帝梁太祖朱全忠年间为宰相。.

新!!: 旧五代史和张策 (五代) · 查看更多 »

张承业 (五代)

张承业()唐代末年与五代之间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蒲城县东南)人。字继元,原姓康。唐僖宗时是朝廷宦官,以忠心、正直著稱。.

新!!: 旧五代史和张承业 (五代) · 查看更多 »

張彥澤

張彥澤(),突厥人,先後徙居陰山、太原,五代后晋时为镇国军节度使,为人残暴,以投降契丹,祸乱中原,为人所不耻,后因故被契丹主耶律德光處死。.

新!!: 旧五代史和張彥澤 · 查看更多 »

張全義

張全義(),本名言,一名居言,字國維,濮州臨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人,五代十國軍事人物,後唐時任中书令、河南尹,封齊王,鄴都之變時憂懼不食而卒,谥忠肃。.

新!!: 旧五代史和張全義 · 查看更多 »

張元濟

張元濟(),中国出版家,字筱斋,號菊生,浙江嘉兴海鹽人,為宋朝張九成的裔孫。.

新!!: 旧五代史和張元濟 · 查看更多 »

張皇后

中國歷史上,有以下多位張姓女子曾被封為皇后:.

新!!: 旧五代史和張皇后 · 查看更多 »

張皇后 (後梁)

#重定向 元贞皇太后.

新!!: 旧五代史和張皇后 (後梁) · 查看更多 »

張筠

張筠,浙江省嚴州府建德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光緒九年(1883年),参加癸未科殿試,登進士二甲53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二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新!!: 旧五代史和張筠 · 查看更多 »

張衍

張衍,福建福州府闽县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永樂十八年,福建庚子乡试中舉。永樂二十二年,登甲辰科會試中進士,授刑部主事。.

新!!: 旧五代史和張衍 · 查看更多 »

張貴妃 (後周太祖)

张氏(),镇州真定县人,后周太祖郭威第三任妻子。.

新!!: 旧五代史和張貴妃 (後周太祖) · 查看更多 »

張鵬

張鵬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張鵬 · 查看更多 »

張歸厚

張歸厚(),字德坤。最早是黃巢的將領,後投降朱溫。.

新!!: 旧五代史和張歸厚 · 查看更多 »

張憲

張憲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張憲 · 查看更多 »

开宝

开宝(968年十一月-976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共计9年。开宝九年十月宋太宗即位沿用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4年12月,145,148,160 ISBN 7101025129。 吳越忠懿王钱俶亦用该年号纪年。南唐后主李煜用该年号纪年(968年十一月-975年十一月),至灭亡。.

新!!: 旧五代史和开宝 · 查看更多 »

何重建

何重建(),五代十国时期军事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何重建 · 查看更多 »

後漢

後漢()是五代十國的第四個朝代,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由沙陀人建立的中原王朝。亦称刘汉。後漢承自後晉,根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晉的「金」德之後是「水」德,因此後漢以「水」為王朝德運。.

新!!: 旧五代史和後漢 · 查看更多 »

志是東亞紀傳體史書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部分,與本紀、列傳、表不同,重點是擺在社會制度與學術演變上。不過在《史記》裡不用「志」這個名稱,取而代之的是「書」這個名稱,《東觀漢記》則因避漢桓帝劉志名諱,以「意」這個名稱取而代之,《新五代史》則以「考」這個名稱取而代之,華嶠《漢後書》則用「典」這個名稱,郝經《續後漢書》則用「錄」這個名稱。.

新!!: 旧五代史和志 · 查看更多 »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新!!: 旧五代史和北宋 · 查看更多 »

刘夫人 (后唐太祖)

皇太妃劉氏(),後唐太祖李克用正室。 劉氏为人能幹,經常随军出征,為李克用提供军事意見,而李克用也聽取她的見解。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後唐莊宗李存勗冊生母曹氏為皇太后,嫡母劉氏冊為皇太妃,違背了尊嫡母為皇太后的制度。,這使曹氏感到十分抱歉,刘氏说:“愿吾兒享国无穷,使吾获没于地以从先君幸矣。复何言哉?”不久,莊宗滅後梁入洛陽,命人迎曹太后到洛陽長壽宮居住,而皇太妃獨留在晉陽。至同光三年(925年)五月,皇太妃刘氏去世。 戏曲《珠帘寨》称之为刘银屏。.

新!!: 旧五代史和刘夫人 (后唐太祖) · 查看更多 »

刘信

刘信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刘信 · 查看更多 »

刘昫

刘昫(),中國五代时涿州归义(今属河北)人,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招撰《唐书》(《旧唐书》)200--。实为赵莹诸人所作。 Category:五代十國歷史學家 Category:五代十国政治人物 Category:保定人 Xu.

新!!: 旧五代史和刘昫 · 查看更多 »

周密

周密(),宋末元初人,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著有《齐东野语》等書。.

新!!: 旧五代史和周密 · 查看更多 »

周德威

周德威(),字鎮遠,小名陽五,朔州馬邑(今山西朔縣)人。 驍勇而擅騎射,最初事李克用,為帳中騎督。久在雲中(今山西大同),膽略出眾,據稱見煙塵即能判斷兵力。乾宁中,随李克用攻王行瑜。899年,後梁軍圍太原時,朱溫聽說周德威之名,曾下令能生擒周陽五者,可拜為刺史。梁军勇将陳章,號「陳夜叉」,主动请缨,身披紅甲,騎白色駿馬,李克用勸德威要小心,德威笑曰:“ 陳章好大言耳,安知刺史非臣作邪?”。結果陳章被周德威揮鐵檛擒獲。天祐三年(906年),与李嗣昭攻取潞州。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随李存勗解潞州之围,救出李嗣昭,以功授振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乾化三年(913年),進攻幽州(今北京),消灭“大燕”劉守光,授检校侍中、卢龙节度使。贞明三年(917年),坚守幽州,契丹军強攻兩百餘日竟不能破。贞明四年,周德威父子於胡柳陂(今河南濮阳西)之战中战死。.

新!!: 旧五代史和周德威 · 查看更多 »

周環

代數幾何中,代數簇的周環(得名於周煒良)是簇作為拓撲空間的上同調環的替代品:子簇(所謂代數圈)構成了它的元素,而其乘法結構來自子簇的相交。事實上,兩環間有一自然映射,它保持了二者都有的幾何概念(例如陳類、相交配對以及龐加萊對偶)。周環的優勢在於其幾何定義不需使用非代數概念。並且,使用了純拓撲情況下不可用的代數工具後,某些兩環都有的構造在周環中更簡單。.

新!!: 旧五代史和周環 · 查看更多 »

和凝

和凝(),五代词人,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东须城镇)人。喜爱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流传汴洛,作品浮艳。诗有《宫词》百首,多为粉饰太平之作。 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义成军节度使贺瓌聘其入幕,又以女嫁之。天成年間,拜殿中侍御史,历官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天福五年(940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定安从进谋反。“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古今词话》說他的词“布于汴洛。洎入相,契丹号为曲子相公。” 历仕五代梁、唐、晋、汉、周五朝,與馮道同事,入相后,悔其少作,多加销毁,“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显德二年(955年)秋,以背疽卒。刘毓盘辑其詩29首,编为《红叶稿》一卷。著有《疑狱集》两卷(951年),其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

新!!: 旧五代史和和凝 · 查看更多 »

唐景思

唐景思(),秦州(今甘肃省定西市)人,五代十国将领。 唐景思少年以屠狗为业,开始在前蜀投军,前蜀灭亡,他归顺后唐,任贝州行军司马。后汉乾祐年间任沿淮巡检使。后来被家奴诬告有异图,差点被杀。他持家清廉,家无余财。后周显德年间,唐景思从柴荣征南唐,屡有战功。唐景思在攻打濠州时阵亡,追赠武清军节度使。.

新!!: 旧五代史和唐景思 · 查看更多 »

冊府元龜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帙。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龜鑑的意思。.

新!!: 旧五代史和冊府元龜 · 查看更多 »

冯行袭

冯行袭(《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七),字正臣,封长乐郡王,谥忠敬,晚唐军阀,后依附取代唐朝的后梁。身材魁岸雄壮,脸上有青色胎记,时人称之“冯青面”。《旧五代史》卷一十五.

新!!: 旧五代史和冯行袭 · 查看更多 »

党項

--項(西夏文:𘚜𗧻)是中國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其語言西夏語屬於藏緬語族。在唐、宋時代,被漢人認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吐蕃人稱其為彌藥(),在蒙古帝國時代,稱其為唐兀(),唐兀惕或唐忽惕,被歸屬於色目人。.

新!!: 旧五代史和党項 · 查看更多 »

全祖望

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清朝史學家、文學家。浙江鄞縣人。.

新!!: 旧五代史和全祖望 · 查看更多 »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新!!: 旧五代史和回鹘 · 查看更多 »

皇甫暉

皇甫暉(),五代時期軍事人物,魏州興唐府(今河北省大名縣)人,曾以一介小卒之姿發動鄴都之變,引發了後唐莊宗之死,與後唐明宗的即位,後晉時繼續擔任將領,因契丹的攻擊,投奔南唐,官拜奉化節度使,後與後周作戰,被後周將領趙匡胤擊傷,傷重而死。.

新!!: 旧五代史和皇甫暉 · 查看更多 »

石延宝

石延宝,后晋宗室,石敬瑭族孙,出帝石重贵养为次子。自延煦为齐州防御使,而延宝代为郑州刺史。 后晋建立,石延宝遥领鲁州节度使。其兄石延煦为齐州防御使,石延宝代替他为郑州刺史。契丹灭后晋,晋出帝与太后派石延煦、石延宝送降表、玉玺、金印给契丹,石延宝时为威信军节度使。耶律德光得玉玺,说它与前史所传不同,命石延煦等回去要真的传国玉玺。出帝回答:“顷潞王李从珂自焚于洛阳,玉玺不知所在,疑已焚之。先帝受命,命玉工制此玺,在位群臣皆知之。”事情才没有追究。后石延煦、石延宝等从出帝北迁,不知其所终。.

新!!: 旧五代史和石延宝 · 查看更多 »

石延煦

石延煦,后晋宗室,石敬瑭族孙,出帝石重贵养为长子。 后晋建立,石延煦遥领陕西节度使。开运二年(945年)秋,以石延煦为郑州刺史。石延煦年少,不能管事,命一个宦官跟着他,又选尚书郎路航参知州事。宦官于是政事,常常羞辱路航,出帝召路航还朝。不久改石延煦齐州防御使。开运三年(946年),拜镇宁军节度使。当时,河北用兵,天下旱蝗,百姓饿死以百万计,各节度使却争为聚敛,赵在礼积钱钜万,为诸帅之最。出帝羡慕他的富有,以石延煦娶赵在礼之女,赵在礼献绢三千匹,缗钱十万,前后所献不可胜数。五月,出帝派宗正卿石光赞以聘币一百五十床赵在礼到家迎亲,出帝在万岁殿宴请赵在礼,所赐丰厚,君臣穷极奢侈,时人以此为荣。赵在礼对人说:“吾此一婚,其费十万。”十一月,改石延煦镇保义。契丹灭后晋,出帝与太后派石延煦、石延宝送降表、玉玺、金印给契丹,耶律德光得玉玺,说它与前史所传不同,命石延煦等回去要真的传国玉玺。出帝回答:“原来潞王李从珂自焚于洛阳,玉玺不知所在,疑已焚之。先帝受命,命玉工制此玺,在位群臣皆知之。”事情才没有追究。后石延煦、石延宝等从出帝北迁,不知其所终。其母楚国夫人丁氏有美色,被叛将张彦泽劫夺。.

新!!: 旧五代史和石延煦 · 查看更多 »

石德

石德(),西汉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中国西汉政治人物,石奋之孙,石庆之子。 石庆任丞相时,家人为小吏至二千石官者十三人,此后势衰。太初三年(前102年),石德嗣父石庆为牧丘侯,担任太常。天汉元年(前100年),石德担任太常职务时失法罔上,没有按照法令规定进行祠祭,犯法当死被判罚为完城旦(四年徒刑),赎为庶人,国除。后为太子少傅,巫蛊之祸,他劝太子刘据起兵反抗。刘据派遣使者矫制赦免长安中都官囚徒,命少傅石德及宾客张光等分别率领;最后长安男子景建从莽通擒获石德,将他杀死。.

新!!: 旧五代史和石德 · 查看更多 »

石重乂

壽王石重乂(《旧五代史》卷七十六),字弘理,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第三子。他自幼好讀書,看兵法,石敬瑭很喜愛他。後來石敬瑭即位,自北京皇城使拜左骁卫大将军,以为河南尹,石敬瑭幸汴州,又加石重乂檢校司空、權東都留守。《旧五代史》卷九十三不久,鄴都的範延光叛變,被任为魏府四面副都部署兼诸军都虞候的前灵武节度使、洛都巡检使张从宾亦叛,与范延光合谋,杀石重乂於河南府,《旧五代史》卷八十九《旧五代史》卷九十七《新五代史》卷八《新五代史》卷五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年十九歲。石敬瑭在偏殿发丧,輟朝三日,贈太傅。同年十月,以庄宅使張穎辦他的喪事,葬於河南府萬安山。天福七年,再赠太尉,追封為壽王。《旧五代史》卷八十八年,在赠太傅虢王的基础上再赠太师。《旧五代史》卷八十一石重乂无子。王妃虢国夫人李氏,汾州刺史李騱之女,石重乂死後當尼姑,《旧五代史》卷七十八開運年間在京師去世。《旧五代史》卷八十七《新五代史》卷一十七.

新!!: 旧五代史和石重乂 · 查看更多 »

石重信

楚王石重信(《旧五代史》卷七十六),字守孚,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兒子,母李皇后,少年时为人聰敏又睿智,且好礼。《旧五代史》卷八十七《新五代史》卷一十七 后唐天成年间,石重信因是后唐明宗外孙,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不久加检校刑部尚书,守相州长史。未几,迁金紫光禄大夫,超拜检校司徒,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历事明宗及后唐闵帝、末帝,不仗着自己贵戚的身份,克己复礼,温和恭顺,很为时人所称道。 后晋高祖登基后,天福二年二月,石重信以左骁卫上将军拜封检校太保、河阳三城节度使,他的政績很好,才一个多月就去除百姓不便之事十余件,石敬瑭下诏褒揚。同年范延光謀反,石敬瑭派前灵武节度使、洛都巡检使张从宾为魏府四面副都部署兼诸军都虞候讨之,六月,张从宾亦叛,与范延光合谋,杀石重信于理所,《旧五代史》卷九十七《新五代史》卷八《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时年二十。後晉高祖打算追封他太尉,但大臣以汉朝例无论皇子生死不封三公而勸阻。石敬瑭说:“此兒为善却遭祸,我很哀悼他,从我开始,何必有先例。”遂册赠太尉。天福七年正月,加赠太师,追封沂王。《旧五代史》卷八十後晉出帝天福八年五月,改封楚王。《旧五代史》卷八十一王妃南阳白氏,昭信军节度使白奉进之女。《旧五代史》卷九十五石重信有兩個兒子,年幼而成长于深宫中,後來随少帝北迁,不知所终。.

新!!: 旧五代史和石重信 · 查看更多 »

石重睿

石重睿(),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兒子,相貌类似石敬瑭,故尤其为石敬瑭所钟爱。天福六年(941年),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石敬瑭病重,宰相冯道单独朝见,而石重睿尚幼,石敬瑭叫重睿出来拜见冯道,命宦官把他抱到冯道怀中。敬瑭虽然不講,但大臣皆知他以冯道托孤。後晉高祖死後,冯道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事,建议立长君,立了石敬瑭兄子石重贵为後晉出帝,石重睿就沒有即位了。出帝登基后,石重睿因避讳改名石睿。 次年(943年)正月,出帝得了小病,枢密使弘文馆大学士桑维翰秘密派中使、女仆与太后联系,问石睿近期可曾读书,请求为其找师傅教导,因此被出帝怀疑有异心。出帝又将此事说给和桑维翰不和的宰相冯玉,冯玉以言词激怒出帝,桑维翰因而被出为开封府尹。《新五代史》卷二十九 当年,石睿在检校司徒任上被出帝任为检校太保、开封尹,因年幼,不出阁,而是派左散骑常侍边蔚知府事。出帝对石睿戏言:“已降衔命使臣,有何例物待之?”石睿说:“例物出於内库,臣何忧焉?”出帝许之。当年秋,出帝幸大年庄回来,置酒于景延广家,景延广献出器服、鞍马、茶床、椅榻,都裹以金银,饰以龙凤,又进帛五千匹,绵一千四百两,马二十二匹,玉鞍、衣袭、犀玉、金带等,赏赐出帝从官,从石睿开始到伴食刺史、石睿从者不等,出帝也赏赐景延广家属。当时天下旱、蝗,百姓每年饿死十数万,而君臣之间尚且穷极奢侈相夸如此。开运二年(945年)五月,石睿被任为雄武军节度使,三年(946年)徙镇忠武节度使,他都不在镇中,也没有封王。四年(947年)契丹灭晋,石睿和出帝一同被俘北上,与出帝妻儿一同被安置于黄龙府,后來不知所终。.

新!!: 旧五代史和石重睿 · 查看更多 »

石重貴

#重定向 晋出帝.

新!!: 旧五代史和石重貴 · 查看更多 »

石重胤

石重胤(),一名石重裔,后晋宗室,宋朝避讳作石重允,本来是石敬瑭的弟弟,但史书不明是否是亲弟弟,石敬瑭喜欢他,以石重允为养子,在名加“重”字辈与自己的诸子同列序齿。 石敬瑭在太原起兵时,石重英为右卫上将军,石重胤为皇城副使,住在京师。听说石敬瑭举事,藏在民家井中,唐末帝李从珂抓到他们,清泰三年(936年)七月初三己丑,于诛杀了他们,并且族灭民家。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石敬瑭为二子发丧,都赠为太保,天福七年(942年)正月,加赠太傅,追封石重胤郯王(一作剡王)。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943年)五月,加赠太师。.

新!!: 旧五代史和石重胤 · 查看更多 »

石重英

石重英(),后晋宗室,高祖石敬瑭长子。 石敬瑭在太原起兵时,石重英为右卫上将军,石重胤为皇城副使,住在京师洛阳。听说石敬瑭举事,藏在民家井中,唐末帝李从珂抓到他们,清泰三年(936年)七月初三己丑,诛杀了他们,并且族灭民家。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石敬瑭为二子发丧,都赠为太保,天福四年(939年)四月追封石重英虢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943年)五月,加赠太师。.

新!!: 旧五代史和石重英 · 查看更多 »

石重杲

石重杲,后晋宗室,家族是沙陀化的石国人后裔,后晋开国皇帝高祖石敬瑭幼子。 石重杲小字冯六,没有起名就死了,石敬瑭建立后晋,赠冯六太傅,追封陈王,赐名重杲。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943年)五月,加赠太师。.

新!!: 旧五代史和石重杲 · 查看更多 »

石敬儒

石敬儒,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哥哥,为后唐莊宗李存勖的骑将,早亡,其子石重贵被石敬瑭收养为子,就是后来的出帝。出帝即位后,母亲秦国夫人安氏尊为太妃,追封父亲(诏书称皇伯)石敬儒为宋王。石敬儒究竟是石敬瑭的亲哥哥还是堂兄,史书没有记载。欧阳修认为如果石敬儒是石敬瑭的亲哥哥,不应该在其他弟弟之后再赠官,更不应该直到石重贵即位后,才追封为宋王。.

新!!: 旧五代史和石敬儒 · 查看更多 »

石敬瑭

|图像.

新!!: 旧五代史和石敬瑭 · 查看更多 »

玉海

《玉海》是中國南宋王應麟編写的一部類書,有200卷。.

新!!: 旧五代史和玉海 · 查看更多 »

王处直

王处直(),字允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墓志称并州晋阳县人,晚唐、五代初期的义武节度使,是为割据一方的藩镇。.

新!!: 旧五代史和王处直 · 查看更多 »

王守恩

王守恩(),字保信,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说辽州榆社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中国五代十国后汉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晋潞州节度使王建立之子。 王建立在后晋时任潞州昭义军节度使,封韩王。王守恩因门荫幼袭官爵,后晋末年在潞州任巡检使,不久举城归附刘知远。后汉立国,乾祐元年(948年)授邠宁节度使(治所在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汉隐帝时,官至永兴军节度使(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及西京留守。在位期间,用人唯亲,奸佞之徒在其身边,败坏政治。他为人贪鄙,专事聚敛,丧车不给钱不许出城,虽是病残行乞的人也不免其税。后周建立,担任左卫上将军,郭威让他回到开封府。周世宗即位,王守恩转任右金吾卫上将军,封许国公。显德二年(955年)十二月,在洛阳病故。.

新!!: 旧五代史和王守恩 · 查看更多 »

王審知

閩太祖審知(閩東語:Uòng Sīng-dĭ;闽南语:Ông Sím-ti),表字信通,一字详卿,庙号太祖(閩東語:Mìng Tái-cū;閩南語:Bân Thài-chó͘;),是五代十國時期閩國開國國王,909年至925年在位。 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為王恁第三子,也是王潮與王審邽之弟。出身貧苦,後在唐末民變期間,與兩位兄長一起加入王緒的農民軍,隨之轉戰福建。其兄王潮被唐昭宗任命為福建觀察使後,他也獲封觀察副使,後福建觀察使升格為威武軍節度使,898年,繼承兄位。後梁篡唐後,後梁太祖於909年冊封王審知為閩王,正式建立閩國。 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統治福建期間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儘量避免戰爭,並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係。另一方面,他注重教育,吸納中原逃離戰亂的人才,又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使福建的經濟和文化得到很大發展。 同光三年十二月辛未(925年12月30日),王審知在福州逝世,其長子王延翰繼位。後唐得知後賜諡忠懿。王延翰稱大閩國王之後,諡他為昭武王。王延鈞稱大閩皇帝後,再改諡號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陵號為宣陵。 因王審知三兄弟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福建人尊稱王審知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尊其長兄王潮為「威武尊王」「广武尊王」、次兄王審邽為「泉安尊王」,視為鄉土神明供奉,合稱開閩三王。946年(開運三年),南唐佔領福州之後,為紀念王審知的德政,將其府邸改建為閩王祠,對他進行祭祀,即今日福州市鼓樓區的忠懿閩王祠。,福建省文物局福建名祠之闽王祠,中国中央电视台《海峡西岸行》.

新!!: 旧五代史和王審知 · 查看更多 »

王峻

王峻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王峻 · 查看更多 »

王师范

王师范(?《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八《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中国晚唐军阀,889至905年统治平卢镇,其中891至903年是以正式节度使的身份。他最初是权势军阀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附庸,于903年奉唐昭宗诏(不知是否确为其意愿)举事反对朱全忠。他被朱全忠所败后重新归顺之。908年,已篡唐建立后梁称太祖皇帝的朱全忠在抵抗王师范时战死的侄子朱友宁的遗孀请求下,诛杀王师范满门。.

新!!: 旧五代史和王师范 · 查看更多 »

王庭胤

#重定向 王廷胤.

新!!: 旧五代史和王庭胤 · 查看更多 »

王仁裕

王仁裕(),字德輦,又稱為“詩窯”唐朝天水人(今甘肅省天水縣)。 五代时期的文学家。.

新!!: 旧五代史和王仁裕 · 查看更多 »

王延

王延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王延 · 查看更多 »

王延羲

闽景宗王延羲(福州話平话字:Uòng Iòng-hĭ;),继位後改名王曦,五代時期閩國君主,王審知之子,王延翰、王延鈞之弟,王繼鵬之叔。.

新!!: 旧五代史和王延羲 · 查看更多 »

王延鈞

閩惠宗王延鈞(Uòng Iòng-gĭng,Ông Iân-kun),(),繼位後更名王鏻(又作王璘),五代時期閩國第一代稱皇帝的君主,926年至935年在位。.

新!!: 旧五代史和王延鈞 · 查看更多 »

王延政

閩天德帝王延政(閩東語:Uòng Iòng-céng;), 五代時期閩國君主王審知的第十三子,人稱十三郎。王延翰、王延鈞、王延羲之弟,王延羲在位時任建州刺史。.

新!!: 旧五代史和王延政 · 查看更多 »

王建 (前蜀)

前蜀高祖王建(),字光圖,五代十國时期前蜀開國皇帝(907年—918年在位),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

新!!: 旧五代史和王建 (前蜀) · 查看更多 »

王建立

王建立(),字延绩。辽州榆社(今山西榆社县)人。五代軍事人物。 早年是後唐代州刺史李嗣源部下,與契丹、后梁作战,屢建奇功,升任镇州节度副使(今河北正定县)、青州节度使(今山东益都)。王建立生性剛烈,“及位居方伯,为政严烈,闾里有恶迹者,必族而诛之。”百姓以“王垛毳”呼之。晚年信佛,皈依禅宗。天福六年(941年)卒。 W J.

新!!: 旧五代史和王建立 · 查看更多 »

王彦章

王彦章(《舊五代史》及《新五代史》記載王彦章被殺時「年六十一」,該出生年份由其去世年推算所得。《資治通鑑》:「甲戌旦,遇梁兵,一戰敗之,追至中都,圍其城。……彥章重傷,馬躓,遂擒之,……乙亥,帝發中都,舁王彥章自隨,遣中使問彥章曰:『吾此行克乎?』對曰:『段凝有精兵六萬,雖主將非材,亦未肯遽爾倒戈,殆難克也。』帝知其終不為用,遂斬之。」),字賢明或子明《舊五代史》記載為「賢明」;《新五代史》記載為「子明」。,為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的重要將領。根據歷史記載及傳說,王彦章以驍勇善戰及忠於後梁政權著稱。在後梁滅亡時,王彦章因不肯降於後唐政權而被殺。.

新!!: 旧五代史和王彦章 · 查看更多 »

王周

王周,明州奉化(今屬浙江)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進士。乾興元年(1022年)以大理寺丞知無錫縣。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知無錫縣、又知明州、撫州。皇祐四年(1052年)辭官歸荆南。王周舊被誤為唐朝人,《全唐詩》、《唐詩百家全集》、《唐人五十家集》皆錄其詩。.

新!!: 旧五代史和王周 · 查看更多 »

王珂 (唐朝)

王珂(),唐朝末年军阀,从895年继承叔父王重盈起,作为护国军节度使统领护国军,至900年被迫投降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为止。.

新!!: 旧五代史和王珂 (唐朝) · 查看更多 »

王珙

王珙(),晚唐军阀,於光启三年(887年)继承其父王重盈控制保义镇,直至光化二年(899年)过世。 另同时期有利州刺史王珙。.

新!!: 旧五代史和王珙 · 查看更多 »

王緘

王緘(),字伯黙,順天府霸州文安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旧五代史和王緘 · 查看更多 »

王瑜

王瑜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王瑜 · 查看更多 »

王環

王环(),五代十国镇州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后唐天成初年,孟知祥镇西川,王环在其属下。孟知祥建立后蜀,王环典掌军卫。孟昶嗣位,王环兼领左、右卫,后来出任为凤州节度使。周世宗攻凤州,王环曾屡败后周军队,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伐后蜀,秦州(今甘肃秦安)被围,王环援兵。秦州、成州、阶州皆降,王环独坚守百余日,直至力屈城破被擒。周世宗以王环忠於所事,释免其罪,拜其为右骁卫大将军。显德四年(957年),随周世宗南征南唐淮南,在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遇疾病卒。.

新!!: 旧五代史和王環 · 查看更多 »

王瓚 (五代)

王瓚,五代十國後梁人。 王重盈之子。早年為开封尹,後迁宣武军节度使。政務委託給女婿牙将辛廷蔚。辛廷蔚依仗王瓒的勢力胡作非为,曲法纳贿,汴州人皆恶之。累官华州节度使。王瓒之義弟蒋殷據徐州反叛。王瓒怕被蔣殷牽連,說蔣殷非王氏之子,本姓蒋。九月,李嗣源進攻汴州,二十七日,王瓒率兵至戚城(今濮阳市区南),与李嗣源交战,十月初九早晨,李嗣源猛攻封丘門,王瓒戰敗投降,梁末帝自杀。.

新!!: 旧五代史和王瓚 (五代) · 查看更多 »

王衍

王衍可以是.

新!!: 旧五代史和王衍 · 查看更多 »

王都

王都(),原名刘云郎,陉邑人,五代十国初期义武节度使王处直的义子,统领新军。921年,王处直秘密联络耶律阿保机,背叛李存勖,定州将领不愿联络契丹,推举王处直义子王都取代王处直,王都软禁王处直,杀王处直子孙及亲信,又杀王处直,归降后唐李存勖。李存勖以其子李继岌娶王都的女儿,以王都为义武军节度使。明宗李嗣源即位后,厌恶王都,和安重诲商量除掉他。王都获悉后,联络契丹反唐。李嗣源派大将王晏球讨伐王都的驻地定州。王都坚守一年多,天成四年(929年)二月,定州城破,王都与家属皆自焚而死。四子一弟(此弟可能係刘氏)被俘献于行在,凌迟于市。.

新!!: 旧五代史和王都 · 查看更多 »

王著

历史上有三个名为王著的人:.

新!!: 旧五代史和王著 · 查看更多 »

王進

王進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一位角色,但歷史上確有此人。 王進在書中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中因高俅讓群臣為他慶祝上任太尉時首次被提及,出場時身份是東京八十萬禁軍的教頭。.

新!!: 旧五代史和王進 · 查看更多 »

王松

王松()又名王國載,字友竹、寄生,自號滄海遺民。出生於臺灣新竹,先祖來自福建晉江。是台灣清治時期末期、日治時期間的知名詩人。 王松清同治期間出生於竹塹(今新竹),未成年就展現文學才能,曾入北郭園吟社,專長詩作。1895年乙未戰爭爆發,攜眷回福建祖籍,不料隨即遭盜。1896年臺灣局勢穩定後,回竹塹北郭園吟社繼續漢詩詩文,直至去世為止共長達30年,對臺灣詩壇貢獻頗力。著作計有《臺陽詩話》、《如此江山樓詩存》、《四香樓餘力草》詩作、《內渡日記》、《餘生記聞》、《草艸草堂隨筆》雜文等。1924年中國上海出版商劉承幹曾以上述著作合刊曰《滄海遺民賸稿》。.

新!!: 旧五代史和王松 · 查看更多 »

王檀

王檀(),字众美,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五代后梁将领。 王檀年轻时聪明,仪容英俊,喜读兵书,颇有韬略。唐僖宗中和年间,朱温镇守汴州,王檀为小校。勇冠诸将,摧锋陷阵,屡建战功。中和四年(884年)以军功历迁踏白副指挥使,光启三年(887年),辅佐朱珍败敌,获敌将孙用和、束诩。文德元年(888年),补冲山都虞侯。次年改左踏白马军副将。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转任顺义都将。大破王师范,官至密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密州刺史。朱温称帝,建立后梁,王檀以功升为保义军节度使(驻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潞州东北面行营招讨使、检校太尉。乾化元年(911年),梁晋柏乡之战,梁将王景仁兵败,河朔大震。王檀守邢州,接应败军。李存勗来攻,晋大军围邢州,王檀以孤城力战拒敌,坚守数月,迫使晋军回师,终于保全邢州。此役结束后,王檀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瑯琊郡王。梁末帝即位,以王檀为匡国军节度使(驻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率兵袭击晋阳,几乎攻陷,不克而返。改任为天平军节度使(驻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为帐下叛兵所杀,时年五十一,追谥忠毅。.

新!!: 旧五代史和王檀 · 查看更多 »

王正言

王正言,鄆州人,五代後唐時的政治人物。 父親王志擔任過濟陰令。正言早年父親去世,家境貧寒,於是出家,跟從佛寺比丘學習,工於詩,密州刺史賀德倫知道了,令他還俗,給予州府的工作。德倫出鎮青州,表奏他為推官,德倫改到魏州,又改為觀察判官。莊宗平定魏博之後,正言繼續舊職,端正謹慎,不與人競爭。嘗為同事司空頲所欺凌,正言忍耐,後司空頲被處死,王正言代為節度判官。 同光年間,擔任戶部尚書、興唐府府尹。當時孔謙為租庸副使,非常害怕張憲突出的表現,不想讓張憲擔任租庸使,於是向郭崇韜請託留張憲于魏州,最後崇韜即奏張憲為興唐府尹兼任鄴都留守,徵王正言為租庸使。王正言不喜歡繁雜的會計事務,動不動忘東忘西,事實上都是聽孔謙的。王正言受到輿論批評,於是最後被改為禮部尚書,由孔謙擔任了租庸使。 同光三年(925年)冬季,取代張憲為興唐府尹兼任鄴都留守,武德使史彥瓊到鄴都監軍,對鄴都官吏、軍人頤指氣使,正言無法駕馭,只能猶豫地聽命。同光四年(926年)鄴都之變發生,魏博軍的一名小兵皇甫暉發動起事,攻入鄴城,立趙在禮為留後,王正言還打算寫奏章報告朝廷,王正言的僕人說:「賊已殺人縱火,都城已陷,何奏之有?」於是王正言被迫率領幕僚、屬官迎接趙在禮。 後唐明宗即位,正言求為平盧軍行軍司馬,明宗同意了,最後卒于任上。.

新!!: 旧五代史和王正言 · 查看更多 »

王淑妃 (後唐明宗)

王淑妃(),中国五代十国后唐第二代明宗皇帝李嗣源宠妃,被称作五代第一美女,永安公主生母,許王李从益養母。.

新!!: 旧五代史和王淑妃 (後唐明宗) · 查看更多 »

王清

王清()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王清於1739年(乾隆4年)奉旨接替董方,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中的這階段,全台灣的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其統帥三營兵力,約數千名水師兵勇。1741年,卒於任。.

新!!: 旧五代史和王清 · 查看更多 »

王朴

王樸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王朴 · 查看更多 »

王昶

王昶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王昶 · 查看更多 »

王敏

王敏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王敏 · 查看更多 »

王思同

王思同(《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旧五代史》卷六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及其前身晋国将军。应顺元年(934年),皇帝李从厚养兄李从珂反叛,王思同受命镇压,但很快被击败并在未得李从珂许可的情况下被处决。.

新!!: 旧五代史和王思同 · 查看更多 »

王晏球

王晏球(),五代时后梁、后唐大将,字莹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末,王晏球年少时被叛军秦宗权所俘,在汴州被一杜姓人收为养子,故改姓杜。朱温镇宣武,被选从军。梁太祖即位,为右千牛卫将军。梁末帝时,迁龙骧四军指挥使,得知末帝死讯后于封丘投降后唐将领李从珂,被赐姓李,赐名李绍虔。后唐明宗时,请求恢复原名,获准,并复本姓王,拜归德军节度使。定州(今河北定县)王都叛,他以招讨使率军讨之,击败契丹援军,克定州,致使王都自焚而死。因以功拜天平军节度使,后加兼中书令。 Y W *.

新!!: 旧五代史和王晏球 · 查看更多 »

王景崇

王景崇可能是下列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王景崇 · 查看更多 »

王景仁

王景仁(),本名王茂章(改名于906年?),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大将。初为唐朝末年吴王杨行密将,后与杨行密之子和继承人杨渥有争执,被迫逃奔钱镠,后梁太祖皇帝朱全忠欣赏他的能力,作为后梁封臣的钱镠又将他送到后梁,太祖用他为将。但在随后对吴国和梁北面敌国晋国的战事中,他并不成功。.

新!!: 旧五代史和王景仁 · 查看更多 »

程遜

程遜(),字惟謙,直隸大名府長垣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旧五代史和程遜 · 查看更多 »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新!!: 旧五代史和突厥 · 查看更多 »

符存審

存審(),本名符存,字德祥,陳州宛丘人(今河南淮陽縣),是中國五代時期的後唐軍事將領,一生經歷百餘次戰役而未嚐敗績,曾經多次與後梁交戰並擊破朱溫、驅逐北漠契丹,與同袍周德威齊名。因為被晉王李克用收為義子御賜國姓,因此部分史冊又載為李存審,到後唐明宗李嗣源時其子復歸舊姓。在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列傳中唯一得以保留原本姓氏的人,其餘獲授國姓的眾人皆記為李姓。.

新!!: 旧五代史和符存審 · 查看更多 »

符彥饒

彥饒,中国五代十国时后唐、后晋将领,后唐时名为李彦饶,陈州宛丘县(今河南省淮阳县)人,祖籍李克用义子李存审(符存审)的次子。符彦超的弟弟,符彦卿的二哥。.

新!!: 旧五代史和符彥饒 · 查看更多 »

符彥超

彦超(),陳州宛丘人(今河南淮陽縣),是中國五代時期的後唐軍事將領。.

新!!: 旧五代史和符彥超 · 查看更多 »

符皇后 (後周)

#重定向 宣懿皇后 (後周).

新!!: 旧五代史和符皇后 (後周) · 查看更多 »

羅周敬

罗周敬,字尚素,中国五代十国时后梁驸马,魏州贵乡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祖籍長沙。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女婿,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的第三子。.

新!!: 旧五代史和羅周敬 · 查看更多 »

羅隱

罗隱(),唐朝文学家。字昭諫,號江東生。馀杭(今浙江馀杭)人,一作新登(即新城,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橫,20歲應進士舉,十次不中,遂改名羅隱。.

新!!: 旧五代史和羅隱 · 查看更多 »

田頵

頵(),字德臣,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唐朝末年的宁国军(今安徽省宣城)节度使(892年-903年)。 田頵為淮南节度使楊行密的部将,任寧國(今安徽宣城)節度使。楊行密圍宣州,赵锽打算逃往廣陵投靠孙儒,当时暴雨如注,河水上涨,田頵乘轻舟追趕,赵锽在东溪被俘获。田頵因功被封宣州刺史。吴越王钱镠的武勇指挥使徐绾叛乱,徐绾和许再思久攻杭州钱镠不下,勾结宣州田頵攻打杭州,最後钱镠打败许再思,与田頵讲和,並遣兒子钱传瓘前去宣州做田頵的人质,吴越国将领胡进思、戴恽等亲随田頵回宣州。 田頵表面上仍聽命於前任節度使杨行密,但田頵不斷招覽文士賢才,在扩张地盘中与杨行密结仇。 天复三年(903年),派杜荀鹤前去汴梁爭取與朱温結盟,和潤州團練使安仁義一起反叛杨行密,被杨行密部下臺濛阵斩。.

新!!: 旧五代史和田頵 · 查看更多 »

熊皦

,又名熊皦。九华山(今安徽青阳县)人。 生卒年不詳。唐清泰二年(935年)進士。延州(今陝西延安)節度使劉景巖聘其為从事。晋天福中葉,熊皦懼怕劉景巖有異心,以利誘之,说服景岩入朝,以功擢拔為補闕。景巖發現被騙,又誣奏其“隱己玉帶”,熊皎被罷黜为商州上津(今湖北郧西县西北)縣令。熊皎害怕景巖報復,逃匿至山中。餘事不詳。工於詩,有《早梅》詩云:“一夜開欲盡,百花猶不知”。有《屠龍集》五卷、《南金集》二卷,皆佚。.

新!!: 旧五代史和熊皦 · 查看更多 »

牂柯郡

柯郡(牂,音臧,拼音:zāng,注音:ㄗㄤ),中國古郡名。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開西南夷而置。治故且蘭縣(今貴州省貴陽市附近,一說在福泉市一帶)。屬益州刺史部。南齊改為南牂柯郡,梁廢。隋大業中復置牂柯郡。唐置牂州,高宗永徽中再廢。.

新!!: 旧五代史和牂柯郡 · 查看更多 »

盧多遜

盧多遜(),河南懷州(今河南沁陽)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四房,北魏济州刺史卢尚之十四代孙。 博涉经史,聪明强记。五代後周顯德初年進士。北宋開寶元年冬,充翰林學士,奉敕与尚药奉御刘翰等纂修《开宝本草》。太平興國初,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後任兵部尚書。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盧多遜告發趙普當初不想立宋太宗,宋太宗因此疏遠了趙普。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宰相趙普告發盧多遜與秦王赵廷美暗通,图谋不轨。初判死刑。後念其久事朝廷,下诏夺官,全家发配崖州(今海南島三亞崖城鎮)。詔書規定:“縱更大赦,不在量移之限。”即遇赦不赦。多逊至崖州,谢恩表曰:“流星已远,拱北极巳不由;海日悬空,望长安而不见。”常年住水南村(崖城鎮水南村),多賦詩譽水南村。雍熙二年(985年)卒于崖州水南村寓所。.

新!!: 旧五代史和盧多遜 · 查看更多 »

盧程

盧程(),唐朝士族,祖父盧懿與父親盧蕴都是大臣。盧程於天复年間登进士第,署为巡官。昭宗迁洛阳,柳璨陷害士族,盧程避居河朔,變服爲道士,遊弋於燕趙之間。被豆盧革薦爲河東節度判官。同光元年,李存勖置百官,卢程因其范阳卢氏的身份而就任行台右丞相。同年七月以事忤存勖而被赐死,赖卢质极力相救得免,贬为右庶子。.

新!!: 旧五代史和盧程 · 查看更多 »

白文珂

白文珂(),字德温,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中国五代十国时将领,后汉隐帝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白文珂出身行伍,初在李克用属下为牙将,后升任至辽州副使。后唐庄宗李存勗嗣位,转任振武都指挥使。唐明宗天成年间,历任镇州、青州、魏州都指挥使,历任瀛州、蔚州、忻州、代州四州刺史,兼蕃汉马步都部署。因军功授检校司空、都指挥使等职。后晋时,随刘知远镇守太原,改任副留守、检校太保。后汉建立,刘知远即位,白文珂转任河中节度使、西南面招讨使、检校太傅,后来改任天平军节度使。乾祐元年(948年)正月,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兼侍中。后周建立,郭威任命他为西京留守、河南尹,兼中书令。周世宗时封晋国公,复以太子太师致仕,显德元年(954年)卒。.

新!!: 旧五代史和白文珂 · 查看更多 »

韓淑妃 (後唐莊宗)

後唐莊宗淑妃(韓氏,),五代十国时人,后唐莊宗李存勗的妃子。.

新!!: 旧五代史和韓淑妃 (後唐莊宗) · 查看更多 »

鞑靼

鞑靼可能指:狭义是蒙古语族中一个部落的名称演化。即:塔塔尔部落。其强盛时期建立蒙古尼伦国,中国文献称“柔然”或“蠕蠕”国。后期移民至呼伦贝尔草原,散居于达赉湖(呼倫湖)周边。因毒杀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該,成为蒙古部落的世仇。后向北迁徙,进入今西伯利亚地区。广义上因尼伦国强盛时期,声名远播,而被其他国家统称蒙古高原的蒙古语族部落。.

新!!: 旧五代史和鞑靼 · 查看更多 »

药彦稠

药彦稠(),字象先,沙陀三部落人,五代后唐明宗时任静难军节度使。 祖药迁,父药通。药彦稠初为骑将,明宗即位,拜澄州刺史。天成三年(928年)四月,义武节度使王都反于定州(今河北定县),次年(929年)药彦稠从王晏球破王都于定州,迁任侍卫步军都虞侯,领寿州节度使。长兴元年(930年),枢密使安重诲矫诏唆使河中指挥使杨彦温将节度使李从珂驱逐回洛阳。明宗有所怀疑,但在安重诲坚请下,派遣西京留守索自通、侍卫步军指挥使药彦稠率兵讨伐。明宗叮嘱药彦稠俘虏杨彦温后不得杀害,将他带回亲自问讯。但药彦稠却奉安重诲之意将彦温斩杀以灭口,明宗大怒,但因当时安重诲专权而不了了之。此后改任静难军节度使,党项阿埋、屈悉保等族入境掳掠,截杀回鹘使者,药彦稠受命与灵武节度使康福会兵击之,阿埋等亡窜山谷。未等明宗绥抚旨意下达,药彦稠领军自牛儿族攻入白鱼谷,尽诛其族,获其大首领连香等人。又领军驱逐盐州(在今陕西定边)诸戎,掳掠男女千余人。 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死后,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起兵反叛,药彦稠被闵帝李从厚任命为招讨副使。次年(934年)三月,朝廷军队兵临风翔城下。在攻城时羽林指挥使杨思权、严卫指挥使尹晖突然反戈,乱军毕集,泾州军张从宾、邠州军康福、河中军安彦威、兴元军张虔钊皆率军逃亡。药彦稠与招讨使王思同、苌从简一起东走长安,被守将刘遂雍拒绝入城后又奔走潼关,途中被潞王兵捕获,被囚禁在华州监狱,不久被杀,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后,追赠侍中。 子药继能。.

新!!: 旧五代史和药彦稠 · 查看更多 »

鍾傳

鍾傳(),唐末豫章人。 少年不事耕種,好射獵,一日喝醉酒又遇虎,與虎搏鬥。虎搏其肩,而鍾傳也抓住虎不放,直到有另一人來搭救,把虎斬殺了。鍾傳富貴之後,很後悔,誡諸子說:“士處世尚智與謀,勿效我暴虎也。”還畫一幅“搏虎狀”以示子孫。在王仙芝之亂時奪得撫州,882年,取代江西觀察使高茂卿,入據洪州,擔任鎮南軍節度使,後來封為南平王。割據江西近三十年。 钟传妻为卢肇次女。钟传有女嫁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嫡长子马希振。钟传死后,子钟匡时继立。养子江州刺史钟延规为自己不得继立怀恨,投降淮南节度使杨渥。杨渥灭钟匡时,并其地。钟传第二十子钟匡范率母奔吴越。.

新!!: 旧五代史和鍾傳 · 查看更多 »

萧顷

萧顷(《旧五代史》卷四十一《旧五代史》卷五十八),字子澄,中国唐朝及其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继政权后梁、后唐官员,后梁年间为宰相。.

新!!: 旧五代史和萧顷 · 查看更多 »

萇從簡

苌从简,陈州(淮陽)人。 世代以屠羊为业,善於用槊。后唐庄宗李存勖時担任小校,凡攻城召搭人梯,苌从简第一個上陣,庄宗爱其勇,以功累迁步军都指挥使。曾被亂箭所傷,镞入髀骨,命工人取出來,在沒麻醉的情況下“以刃凿骨”,苌从简言笑自若。天福六年(942年),官至左金吾衛上將軍,歷任河陽、忠武、武寧等鎮節度使,末帝下令刘在明与苌从简同守河阳。苌从简好吃人肉,“……从简好食人肉,所至多潜捕民间小儿以食。”从简的作為多不法,但庄宗愛其勇猛,多赦免他。明宗時,历官麟、汝、汾、金四州刺史。明宗常告戒他。清泰二年,授颍州团练使。天福元年十二月,授许州节度使,改赐推忠佐运保国功臣。苌从简見许州富豪有玉带,想要卻得不到,於是派遣兩個小卒夜入其家,杀而取之。時人稱其暴虐,为武臣之最。六年秋,随驾幸邺都,途中遇疾返回,不久卒于乡里。赠太傅。.

新!!: 旧五代史和萇從簡 · 查看更多 »

袁象先

袁象先(?据《旧五代史》卷三十二,同光二年六月甲戌(924年7月11日),宋州奏报李绍安死讯,但消息传递需要时间,李绍安实际死亡的日期应在此之前。),后唐庄宗年间短期名为李绍安,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唐将领。他是后梁开国之君梁太祖朱全忠的外甥,弑朱友珪、立朱友贞。后梁灭后降后唐。.

新!!: 旧五代史和袁象先 · 查看更多 »

裴羽

裴羽(),字用化,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官员。 唐朝宰相裴贽子。年轻时,以一品官员儿子的身份获任为河南寿安尉。后梁建立后,迁御史台主簿,改监察御史。 后唐明宗时,为吏部郎中,与右散骑常侍陆崇奉命出使闽国册封王延钧为闽王,遇飓风,飘至吴越国都城钱塘。时枢密使安重诲当权,削夺吴越国王钱镠封爵,裴羽被留在钱塘,一年多不得归,后安重诲被诛杀,裴羽才于长兴元年(930年)十月得归。当时陆崇已病亡,裴羽请求载其尸体而还,钱镠初不许,裴羽以言语感动钱镠,钱镠恻然同意,并附表引咎请求重新归顺后唐,其子钱传瓘及将佐也屡次为钱镠上表自诉。明宗得表大喜,吴越国和后唐因而恢复关系,明宗下敕听钱镠治下两浙纲使自便。裴羽护送陆崇丧车回京,将陆崇的珠宝财物还给其家人,当时士人很赞扬他的义气。 后晋初年,累迁礼部侍郎、太常卿。天福五年(940年)正月,时任太常少卿裴羽奏请追谥后唐庄宗皇后刘氏为神闵敬皇后,明宗皇后曹氏为和武显皇后,闵帝皇后鲁国夫人孔氏为闵哀皇后。获准。开运三年(946年)八月,以左谏议大夫改任给事中。 后周广顺初年,为左散骑常侍,卒。元年(951年)三月,赠户部尚书,一作工部尚书。 Y.

新!!: 旧五代史和裴羽 · 查看更多 »

馬希崇

希崇(),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國君主,楚王馬殷之子,馬希萼同母弟。馬希廣在位時於天策上將府任天策左司馬之職。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馬希範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因而馬希崇就以馬希廣之繼位違反父親兄終弟及的遺命挑撥馬希萼,並且經常將馬希廣的一舉一動告訴馬希萼,以為內應。 後漢隱帝乾祐(950年),叛變的馬希萼攻占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長沙),自立為天策上將軍、武安、武平、靜江、寧遠等軍節度使、楚王--,任命馬希崇為節度副使,將政事都交給馬希崇,然而馬希崇也只是交給下屬而已,政事因而混亂,而馬希萼又對士卒不加賞賜,因此軍心思變。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在馬希崇事先知情的情況下,徐威等將領兵變,馬希崇被推為武安留後,馬希萼則被移往衡山縣囚禁。馬希崇繼立後,亦縱酒荒淫,人心不附。當時南楚情勢,內有數股勢力割據,外有強鄰南唐虎視眈眈,徐威等欲殺馬希崇自救,馬希崇察覺其中變故,遂密迎南唐大軍保護。不久,南唐將領邊鎬率軍進入南楚,馬希崇率家族投降,南楚亡。 南楚亡後,馬氏家族一度被遷往南唐,馬希崇被封為永泰節度使,居住揚州(今江蘇揚州)。後周世宗顯德三年(南唐元宗保大十四年,956年),後周攻南唐,佔領包括揚州在內的淮南地區,馬氏家族遂又被遷往後周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馬希崇被任命為羽林統軍。其後事蹟史書未載,不知所終。.

新!!: 旧五代史和馬希崇 · 查看更多 »

馬希廣

希廣(),字德丕,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國君主,楚王馬殷第三十五子,馬希範一母同胞之弟,個性謹慎溫順,馬希範對他疼愛有加。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馬希範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後漢封馬希廣天策上將軍、楚王,因而馬希廣、希萼之弟馬希崇就以馬希廣之繼位違反父親兄終弟及的遺命挑撥馬希萼。 後漢隱帝乾祐二年(949年),時任武貞(武平)節度使的馬希萼叛,率軍南下進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長沙),馬希萼戰敗,馬希廣以不願傷其兄為由,放棄追擊。乾祐三年(950年)馬希萼結合蠻族軍再度攻擊馬希廣,並向南唐稱臣,請求發兵攻潭州。馬希廣派軍討伐馬希萼,大敗。馬希萼遂與蠻族軍兵圍潭州,守將許可瓊投降,潭州陷落,馬希廣夫妇被擒。马希萼为了避免后患,处死马希广。马希广临死还在背诵佛经。马希广夫人被杖杀于闹市。马希广有子藏在慈堂,后不知所终。马军指挥使李彦温与战棹指挥使刘彦瑫奉马希广其余诸子去袁州奔南唐,马希广诸子后在南唐都城金陵去世。.

新!!: 旧五代史和馬希廣 · 查看更多 »

馬希範

楚文昭王馬希範(),字寶規,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國君主,是楚王馬殷的四子,馬希聲之弟,與馬希聲同年同月同日生。.

新!!: 旧五代史和馬希範 · 查看更多 »

馬希聲

馬希聲(),字若訥,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國君主,是楚王馬殷的次子,馬殷在位時任武安節度副使,为其内定的接班人。妻杨氏。 929年,马希声听信后唐和荆南离间,排挤谋主高郁,高郁因而口出怨言,马希声恼怒,没有告知马殷,就以谋反为由诛杀高郁亲党。马殷虽然为高郁之死大恸,却没有处罚马希声。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年),馬殷去世,馬希聲繼立,不稱王,只稱藩鎮。後唐則任命馬希聲武安、靜江節度使,兼中書令。馬希聲聽說朱全忠喜歡吃雞,很是羨慕,因此繼位後,每天都殺五十隻雞做菜;服喪期間也沒有哀傷的表情,馬殷要下葬時,還吃了好幾盤雞肉。 長興三年(932年)馬希聲去世,弟馬希範繼立。馬希聲在位時並未稱王,只在死後被追封為衡陽王。 妻杨夫人。 Category:馬楚君主 Category:马殷儿子.

新!!: 旧五代史和馬希聲 · 查看更多 »

馬希萼

楚恭孝王馬希萼(),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國君主,楚武穆王馬殷之子,馬希聲、馬希範之弟,馬希廣之兄。馬希範在位時任武貞(武平)節度使,鎮守朗州(今湖南常德)。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馬希範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因而馬希廣、希萼之弟馬希崇就以馬希廣之繼位違反父親兄終弟及的遺命挑撥馬希萼。 後漢隱帝乾祐二年(949年),馬希萼叛變,率軍南下進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長沙),馬希萼戰敗,馬希廣以不願傷其兄為由,放棄追擊。乾祐三年(950年)馬希萼結合蠻族軍再度攻擊馬希廣,並向南唐稱臣,請求發兵攻潭州。馬希廣派軍討伐馬希萼,大敗。馬希萼遂自稱順天王,並與蠻族軍兵圍潭州,守將許可瓊投降,佔領潭州,擒馬希廣。不久,將馬希廣賜死。 馬希萼當初因認為後漢偏袒馬希廣而轉向南唐稱臣,故一改馬殷以來臣服中原的態度,未待冊封即自稱天策上將軍、武安、武平、靜江、寧遠等軍節度使、楚王。登位後,志得意滿,殺戮報復,縱酒荒淫,將事務都交給馬希崇,然而馬希崇也只是交給下屬而已,因此政事混亂,又對士卒不加賞賜,遂軍心思變。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王逵、周行逢首先佔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後,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後,馬希萼被囚禁於衡山縣。馬希萼抵衡山後,復被廖偃、廖匡凝、彭師暠等擁護稱衡山王。不久,南楚為南唐所滅,馬希萼被南唐任命為江南西道觀察使,仍封楚王。其後在入朝的時候,被南唐元宗李璟留下,三年後在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去世寿五十四岁,諡恭孝王。.

新!!: 旧五代史和馬希萼 · 查看更多 »

馮皇后

東亞歷史上,有以下多位馮姓女子曾被封為皇后:.

新!!: 旧五代史和馮皇后 · 查看更多 »

馮道

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五代时期政治家、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

新!!: 旧五代史和馮道 · 查看更多 »

馮暉

馮暉(),字廣照,鄴都高唐(今山東省禹城縣西南)人。是中國五代的武將,官至朔方軍節度使、中書令、陳留郡王,後周追赠卫王。.

新!!: 旧五代史和馮暉 · 查看更多 »

許仲宣

許仲宣(),字希粲,北宋青州人。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进士,与王溥同榜,年十八岁。后周时考功员外郎张乂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入宋,授知北海軍。開寶九年(976年)知永興軍。太宗時,升遷為兵部郎中,授西川轉運使。太平興國八年,升任左諫議大夫。終官給事中。淳化元年(990年)卒,享年六十一歲。.

新!!: 旧五代史和許仲宣 · 查看更多 »

马万

万(),或误作焦方,五代十国时期澶州人,先后效力晋国、后唐、后晋、后汉。.

新!!: 旧五代史和马万 · 查看更多 »

马铎

铎(),字彥聲,號梅岩,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人,明朝政治人物,永樂年間狀元。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翰林學士、國子監祭酒。.

新!!: 旧五代史和马铎 · 查看更多 »

马殷

楚武穆王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开国君王。.

新!!: 旧五代史和马殷 · 查看更多 »

高季興

楚武信王高季兴(),原名高季昌,因避后唐庄宗李存勗祖父李国昌的名讳,改为季兴,字贻孙,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五代十國时期荆南建立者(楚王),以江陵一城周旋于中原、诸侯之间,长于纵横之术。自称东魏司徒高昂之后。 高季兴幼年为汴州商人李七郎(李七郎后为朱全忠义子,改名朱友让)家奴,后为朱友让收为义子,改姓为朱,由此得入军门,为朱全忠亲随牙将,因破凤翔救唐昭宗有功,被唐昭宗授“迎銮毅勇功臣”之号,迁宋州刺史。又随朱全忠扫荡青州,累功升颍州防御使,并復姓高氏。907年朱全忠称帝,建立后梁,授其为荆南节度使。但由于战乱,本来荆南所辖八州只有江陵一城为季昌所领。开平二年,与雷彦恭、马殷、杨行密鏖战,互有胜负。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平四年,大败马楚于油口。后梁末帝朱友贞乾化三年(913年),被册封为渤海王。是年九月,季昌私造战舰五百艘,招募亡命之徒,与杨吴、前蜀交好,后梁对其失去控制。乾化四年(914年)春正月,季昌試圖攻取前蜀的夔、万、忠、涪四州,結果大敗而還。贞明三年,季昌修筑堤坝以防长江水患,荆南人称高氏堤。龙德元年,季昌命都指挥使倪可福修江陵外城。 至后唐灭梁,高季兴向后唐称臣,携300骑入朝觐见,升中书令。在唐时建议李存勗攻取前蜀,李存勗认为十分有道理。但险些为后唐所留,季兴丢弃辎重和随从,连夜赶路才侥幸逃脱。回到江陵后,季兴认为李存勗耽于声色,定不能长久,于是修缮城池,招纳梁军旧部,以备万全之策。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后唐帝李存勗为笼络其心,册封其为南平王。随即与后唐一同攻蜀,不克而还。而蜀国仍被灭亡。消息传至荆南,季兴为之前给后唐出计而感到十分懊悔。高季兴在荆南,常截留各国供品,或也为讨得赐物向诸国称臣,反复无常,时称「高赖子」。 其后后唐灭前蜀,未几,又逢后唐的鄴都之變,李存勗被杀,天成元年,季兴趁机向李嗣源要回了夔、忠、万、归、峡五州。高季兴截获蜀地入朝贡物,又厚颜向后唐索地,妄图扩大地盘,后唐明宗李嗣源怒其无耻,罢其官爵,发湖南和蜀地两地兵马来--,荆南不敌,辖地日蹙,求兵于南吴。后因江南雨季,粮草不济,后唐罢兵,方才逃此一劫,此后归顺南吴,得封秦王。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马楚兴师进攻江陵,季兴不敌。九月,在白田击败楚军。然而后唐又兴兵来攻。十二月十五日(阳历为929年1月28日)高季兴病死,时年七十一。葬于江陵城西的龙山乡。其子高从诲继位,重新向后唐称臣,因此后唐始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武信(楚武信王),故南平又被称为北楚。.

新!!: 旧五代史和高季興 · 查看更多 »

高從誨

從誨(),字遵聖,五代時期荊南君主(南平王)。為高季興之長子。曾仕於後梁中央政府,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時,告歸其父,被高季興任命為馬步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 後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十五日(929年1月28日),被後唐冊封為南平王的高季興去世,高從誨嗣位。由於高季興在位末期曾與後唐決裂,並向南吳稱臣,而唐強吳弱、唐近吳遠,因此高從誨嗣位後,回歸向後唐稱臣,為後唐任命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 長興三年(932年),被封為渤海王。後唐閔帝李從厚應順元年(934年)被改封南平王。 高從誨與部屬聊天,談到鄰國楚王馬希範非常奢侈。高從誨說:「像馬王那樣,可以說是大丈夫了」。孫光憲對答說:「天子諸侯,禮有等差。馬希範那種乳臭兒驕奢僭越,圖一時之樂,不謀遠慮,沒多久就要滅亡了,又有什麼好羨慕的!」高從誨久而悟,說:「你說的是」。之後,高從誨對梁震說:「我自己反省平生花費,實在太多了」。於是捨棄各種玩樂,以讀書作為消遣,省刑薄賦,南平國於是十分安寧。 荊南(南平)地狹兵弱,但因位處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區向中原政權的進貢,只要經過荊南,高季興、高從誨父子就會款待使者,掠奪財物,等到對方加以款待或讚賞,就把財物歸還,而且還會覺得這種行為很丟臉。後來後唐、後晉、遼國、後漢先後據有中原,南漢、閩國、南吳、南唐、後蜀皆稱帝,高從誨為求賞賜向他們都稱臣,所以各國都叫他們為「高賴子」或是「高無賴」。 後漢隱帝劉承祐乾祐元年(948年),高從誨去世,贈尚書令,諡文獻王。其子高保融繼位。.

新!!: 旧五代史和高從誨 · 查看更多 »

高保勗

高保勗(),字省躬,五代時期荊南君主(荊南節度使)。為高從誨之第十子,高保融之弟。高保勗幼時為高從誨所喜愛,高從誨因事盛怒,見到高保勗必釋然而笑,是故百姓稱之為「萬事休」。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高保融因病去世,其子高繼沖年紀尚小,因此遺命高保勗繼位,總判內外軍馬事。不久,即為宋任命為荊南節度使。 高保勗少時多病,體態瘦弱,但頗有治事之才。然而繼位後,放縱荒淫而沒有節制,白天召娼妓至官府,而挑選強壯的士兵,命其隨便調戲淫謔,然後自己再和姬妾一同觀賞做為娛樂。又喜歡營造亭台樓閣,花費人力物力無數,而不理國政,人民都很不滿。 建隆三年(962年),高保勗因病去世,被宋朝贈侍中。遺命其姪即高保融之子高繼沖嗣位。 高保勗去世後數月,南平即為宋所滅,有附會者即以其綽號「萬事休」為預兆。 Category:荆南君主 Category:荆南君主儿子 Category:北宋追赠官员 B.

新!!: 旧五代史和高保勗 · 查看更多 »

高保融

南平貞懿王高保融(),字德長,五代時期荊南君主(南平王)。為高從誨之第三子。 後漢隱帝劉承祐乾祐元年(948年),南平王高從誨去世,高保融繼位。不久,即被後漢任命為荊南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後周太祖郭威廣順元年(951年),被封為渤海郡王。顯德元年(954年),再被進封為南平王。 高保融個性遲鈍緩慢,沒有什麼才能,無論事情大小,皆委由其弟高保勗決定。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宋朝建立後,高保融愈發感到恐懼,因此一年之間三次進貢。同年,因病去世,贈太尉,諡貞懿王。其子高繼沖年紀尚小,因此遺命高保勗繼位。.

新!!: 旧五代史和高保融 · 查看更多 »

高允權

允权(),延州人。五代十国官员。 祖父高怀迁曾任延州郡牙将。怀迁的次子高萬金生允權。初为义川主簿,历肤施县令,歷官彰武节度使(治延州,今陕西延安北)。后晋开运末年(946年),后汉高祖刘知远遣使就加高允权检校太傅,仍正授旄钺。刘知远入汴,高允权屡修贡奉。后汉隐帝即位,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其妻刘氏是太子太师劉景巖孫女,景巖家富饒,允權想霸占,乃誣景巖謀反加以殺害。关西贼平,方面例覃恩命,加检校太师。后周太祖郭威即位,加兼侍中。广顺三年(953年)正月,春天病逝。子高绍基謀自立,诈称父疾病。觀察判官李彬切諫不可,被殺。.

新!!: 旧五代史和高允權 · 查看更多 »

高行周

行周(),字尚质,幽州人。五代名将。 是唐末名将“白马银枪”高思继的儿子,其兄高行-珪-,也是一方节度使。 早年追隨李嗣源,後唐莊宗滅梁,以功領端州刺史。替代李守贞擔任天平节度使。天福十二年的闰七月,刘知远遣行周與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率军至邺城打擊杜重威。-乾-佑年間加守太师,封邺王,人稱高老鹞。曾鎮守潼關孤城,後投靠郭威。後周時,改封齐王。广顺二年卒,赠尚书令,追封秦王,谥武懿。有子高懷德。.

新!!: 旧五代史和高行周 · 查看更多 »

高麗

麗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高麗 · 查看更多 »

高汉筠

汉筠(),字时英,唐朝末年齐州历山人,在五代十国时期先后效力后梁、晋国、后唐、后晋。.

新!!: 旧五代史和高汉筠 · 查看更多 »

许寂

许寂(《旧五代史》卷四十八),字闲闲,《旧五代史》卷七十一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前蜀官员,在末代皇帝王衍年间拜为宰相。.

新!!: 旧五代史和许寂 · 查看更多 »

谢彦章

#重定向 谢彦璋.

新!!: 旧五代史和谢彦章 · 查看更多 »

貞簡皇后

貞簡皇后曹氏(),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宠妾,後唐莊宗李存勗的母亲。 曹氏美貌出眾,性情谦和,嫁與李克用后很得嫡妻刘氏的欢喜,刘氏对李克用说:“妾观曹姬非常妇人,王其厚待之。”曹氏生下四子一女,即後唐莊宗李存勗、永王李存霸、申王李存渥、雅王李存紀,及长女琼华长公主。 同光元年(923年)閏四月,李存勗稱帝,尊生母曹氏为皇太后,而嫡母劉氏竟只尊為皇太妃,違背了尊嫡母為皇太后的制度。又派皇弟李存渥、皇子李继岌迎接曹太后来洛阳。同光三年,独自留在晋阳的皇太妃刘氏病重,曹太后要亲自去晋阳探望,李存勗劝道:“时方暑毒,山路崎岖,无烦往复,可令存渥辈迎侍太妃。”曹太后就没有去。以后得知皇太妃死讯,太后痛哭不已,因此生病,同光三年冬十月崩,諡號貞簡皇后。 戏曲《珠帘寨》称之为曹玉娥。.

新!!: 旧五代史和貞簡皇后 · 查看更多 »

賈緯

賈緯,唐代真定获鹿人。 五世祖贾谅,高祖贾瑾。博学善词章,进士久不中,回到河朔,被聘為参军、邑宰。以史馆修撰知制诰、中书舍人。曾受命修纂《高祖实录》。後晉天福六年(941年),晉高祖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趙瑩監修,即今之《舊唐書》。又曾“捜訪遺文及耆舊傳說”,著有《唐年补遗录》六十五卷,補武宗以下至唐末事,司馬光修《通鑑》多參考此書,今佚。.

新!!: 旧五代史和賈緯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鑑考異

《資治通鑑考異》,簡稱《通鑑考異》,是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的「副產品」,共三十卷。此書利用書證、物證、校勘等方式訂正真偽,結論常以“今從之”、“今從某某”、“今不取”、“故去之”等。 高似孙《纬略》载:“光编集《通鉴》,有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者。”《通鑑考異》用以說明史料取捨的原則和考證過程,遇年月、事跡有不同之處,均詳加考訂,並註明取捨的原因,“其中事同文异者,则请择一明白详备者录之,彼此互有详略,则请左右采获,错综铨次,自用文辞修正之,一如《左传》叙事之体也。此并作大字写。若彼此年月者,修入正文,余者注于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先注所舍者--某书云云,今按某书证验云云,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若无以考其虚实是非者,则--今两存之。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在高鉴择之。”意在“辨正謬誤,以祛將來之惑”。又如陳壽《三國志》記周瑜之死,未記明確年代,《通鑑》卷六六載,獻帝建安十五年,周瑜卒於巴丘。《通鑑考異》曰:「按,《江表傳》,瑜與策同年,策以建安五年死,年二十六,瑜死時年三十六,故知在今年也。」 《通鑑考異》為了考證薛仁果抑或薛仁杲之名,依据校正新、旧《唐书》等中人名的讹误,又兼以昭陵六骏的铭文: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評《通鉴考异》: 张煦侯《通鉴学》一书将司马光的考异方法归纳为六类:参取众书而从长者、两存者、两弃者(即皆不取)、两疑而节取其要者、存疑者、兼存或说于《考异》中者。 近代史家陳寅恪認為司马光的“长编考异法”源自魏晋的佛经“合本子注”,所謂“裴世期之注《三国志》,深受当时内典合本子注之薰习,此盖吾国学术史之一大事。而后代评史者,局于所见,不知古今学术系统之有别流,著述体裁之有变例,以喜聚异同,坐长烦芜为言,其实非也。”.

新!!: 旧五代史和資治通鑑考異 · 查看更多 »

趙光逢

赵光逢(),字延吉。京兆府奉天县(今陕西省乾縣)人,唐朝末年和后梁时官员。 右仆射趙隐之長子。曾祖父趙植,官岭南节度使。祖父趙存约,官兴元府推官。趙光逢与其弟趙光裔皆有文名。赵光逢自幼嗜书如命,時人稱“玉界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登进士第,释褐凤翔推官,入京擔任监察御史。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隨帝至華州,拜御史中丞,改任禮部侍郎。後梁時,官至宰辅,两次辞官。封齐国公。.

新!!: 旧五代史和趙光逢 · 查看更多 »

趙翼

趙翼(),字雲崧,號甌北,江蘇常州府陽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文學家、史學家。.

新!!: 旧五代史和趙翼 · 查看更多 »

趙熙

趙熙(),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清末民初翰林、学者、诗人、书画家。 十五岁应童子试,十七岁中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人,二十五岁(光緒十八年,即1892年)壬辰科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後轉監察御史。1901年任川南经纬学堂监督。著有《香宋诗集》、《香宋词》等。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北面碑文是其題寫。.

新!!: 旧五代史和趙熙 · 查看更多 »

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靺鞨的一部,又称黑水部,是女真族主体的前身。Huang, P.: "New Light on the origins of the Manch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新!!: 旧五代史和黑水靺鞨 · 查看更多 »

黄宗羲

宗羲(),字太冲,號梨洲,世稱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黄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與弟黄宗炎、黄宗會號稱浙東三黄;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黄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新!!: 旧五代史和黄宗羲 · 查看更多 »

龐師古

師古(),初名從,曹州南華(今山東菏澤)人。唐末朱溫將領。 早年從黃巢為盜,後事朱溫甚謹,未嘗離開。後為裨將,屢從朱溫征戰,先後破黃巢、秦宗權,累有戰功。又代朱溫之子朱友裕領軍,下徐州,時溥自焚死,又破朱瑾於清河。累官至徐州節度使、檢校司徒。乾寧四年(897年)九月,朱全忠派遣龐師古與葛從周分統大軍,渡淮伐杨行密,希圖一舉削平淮南。龐軍屯于清口(今江蘇淮陰),葛從周率步騎萬人從霍丘(今屬安徽)渡淮河為西路,楊行密親自領兵迎戰,師古駐軍寨地低下,或曰:“營地汙下,不可久處。”师古不听,说非太祖之命不妄动,“師古恃眾輕敵,居常弈棋”。楊行密乘夜掘開河堤,淹其军,十一月初二,楊行密令朱瑾与淮南将领侯瓒率骑兵五千人襲擊龐師古,師古兵败死于阵中。葛從周退兵,至渒河,朱瑾又敗之,返京者不足千人,史稱“淮南之战”。.

新!!: 旧五代史和龐師古 · 查看更多 »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新!!: 旧五代史和辽朝 · 查看更多 »

霍存

霍存,洺州曲周人,五代初年將領,義子霍彥威。 早年是黄巢的将领,善骑射,朱溫在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大敗黃巢,霍存和葛從周、張歸霸、李讜等人一同投降朱溫。秦宗权攻汴州,霍存以三千人夜破张晊栅,又以骑兵破秦贤,斬杀三千人。 景福二年(893年)二月,時溥困於朱全忠大軍,向兗州節度使朱瑾求援。朱瑾發兵二萬救徐州,霍存立即發起攻勢,並與朱溫子朱友裕在彭城附近的石佛山下合擊,大敗朱瑾軍。但最後,霍存阵亡。.

新!!: 旧五代史和霍存 · 查看更多 »

霍彦威

霍彦威(《旧五代史》卷六十四),924年-926年间名为李绍真,字子重,谥号晋忠武公,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梁和后唐将领。.

新!!: 旧五代史和霍彦威 · 查看更多 »

錢弘倧

吳越忠遜王錢弘倧(),字隆道,五代時期吳越國君主。.

新!!: 旧五代史和錢弘倧 · 查看更多 »

錢俶

#重定向 钱俶.

新!!: 旧五代史和錢俶 · 查看更多 »

錢元瓘

吳越世宗錢元瓘(),字明寶,原名錢傳瓘,五代時期吳越國君主,是吳越國建立者錢鏐之子。.

新!!: 旧五代史和錢元瓘 · 查看更多 »

范延光

范延光,字子环,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将领。相州临漳人(今河北省临漳)人。开始在后唐为宣徽南院使,以平定朱守殷之乱,授为枢密使。后来镇压魏州天雄兵变,改为天雄軍节度使。石敬瑭代后唐建立后晋后,范延光很迟才归降、致贺,而他的女儿又是后唐末帝子雍王李重美妃,虽然石敬瑭封他为临清郡王以示安抚,但两人彼此并不信任。937年,在邺城反晋,次年兵败後归罪下属孙锐并灭其族,请求投降,石敬瑭先拒绝,后接受,于是范延光派儿子范守图、范守英入质大梁而后开城投降,获赐铁券,为天平军节度使,改封東平王,以太子少师致仕,最后被杨光远杀害。.

新!!: 旧五代史和范延光 · 查看更多 »

范质

范質(),中国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任北宋宰相。.

新!!: 旧五代史和范质 · 查看更多 »

郡齋讀書志

《郡齋讀書志》,宋代晁公武撰,凡20卷,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書書目。.

新!!: 旧五代史和郡齋讀書志 · 查看更多 »

郭威

周太祖郭威(),邢州堯山(今天河北省隆堯),汉族人,字文仲,小名“郭雀兒”。五代時期後周開國皇帝(951年—954年)。(清)趙翼,"〈周祖四娶皆再醮婦〉卷22/五代史",二十二史劄記,清乾隆60年3月(1795年)。原為五代後漢的樞密使,卻因隐帝疑忌之下,全家被殺。怒而起兵,殺死隐帝,不久發動黃旗加身的兵變,建立後周。 《舊五代史》說,有記載其本名為常威,隨母改嫁入郭家,改用郭姓。《新五代史》的紀錄卻剛好相反,曰其母本來是郭姓之妻,後來改嫁常氏。.

新!!: 旧五代史和郭威 · 查看更多 »

郭崇韬

郭崇韜(約865年),字安時,代州(今山西代縣)人。後唐侍中、成德節度使,討伐前蜀有功,卻因與後唐莊宗刘皇后不和而被族滅,時人以為冤。.

新!!: 旧五代史和郭崇韬 · 查看更多 »

郭侗

郭侗(),原名郭青哥,后周太祖郭威第二子,生母不詳。 乾祐三年十一月十三丙子(950年12月24日),在李业的鼓动下,后汉隐帝刘承祐命刘铢诛杀郭威、王峻的家属,刘铢极其残忍,连婴儿都没有幸免。郭威继室张氏与郭威的儿子郭青哥、郭意哥,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定哥还有第三女都被诛杀。后周建立后,郭威下诏赠第二子郭青哥为太尉,赐名郭侗;赠第三子郭意哥为司空,赐名郭信。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四月廿六癸未(957年5月28日),郭侗赠太傅,追封剡王;郭信赠司徒,追封杞王。.

新!!: 旧五代史和郭侗 · 查看更多 »

郭信

郭信(),原名郭意哥,后周太祖郭威第三子,生母不詳。 乾祐三年十一月十三丙子(950年12月24日),在李业的鼓动下,后汉隐帝刘承祐命刘铢诛杀郭威、王峻的家属,刘铢极其残忍,连婴儿都没有幸免。郭威继室张氏与郭威的儿子郭青哥、郭意哥,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定哥还有第三女都被诛杀。后周建立后,郭威下诏赠第二子郭青哥为太尉,赐名郭侗;赠第三子郭意哥为司空,赐名郭信。显德四年四月廿六癸未(957年5月28日),郭侗赠太傅,追封剡王;郭信赠司徒,追封杞王。.

新!!: 旧五代史和郭信 · 查看更多 »

郭禹

成汭(),又名郭禹,山东青州人,唐末五代时任荆南节度使。 早年浪蕩,因醉酒杀人,遂落髮為僧,亡命天涯,改名“郭禹”。當時荆南遭兵禍,人口頓減。唐僖宗朝,投奔荆南节度使陈儒,被任命为裨校。淮南节度使高骈手下大将张瓌、韩师德因受吕用之排挤,投靠荆南,陈儒命他们討伐朗州刺史雷满,张瓌反回兵杀陈儒,自称节度使。张瓌对郭禹的勇武颇为忌惮,郭禹于是率千余人南奔归州,据城自称刺史,招徕流亡,勤加训练,拥有精兵三千人。 曾投降黄巢的原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垂涎荆南富庶,遣其弟秦宗言来攻,张瓌固守二年之久,城中死者相继,以至人相食,但秦宗言最终不能攻克,退兵。886年,秦宗权又命山南东道留后赵德諲包围江陵,张瓌向郭禹求救,郭禹与峡州刺史潘章联兵来援,赵德諲退走。887年十二月,赵德諲再次围攻江陵,城中力疲,复州长史陈璠斩张瓌出降。赵德諲破城后,尽掠城中财物,留下大将王建肇守城。888年四月,郭禹从归州出兵,先袭破清江,擒守将牟权,再攻江陵,击败王建肇,王建肇逃奔黔州,郭禹接管荊南。 郭禹恢复姓名为成汭,重用贤士贺隐,勤政爱民,招集流亡人士,减免赋税,養兵五萬人,稱雄一方。彦若有詩:“南海黄茅瘴,不死成和尚。” 后朝廷任成汭为荆南节度使,后又封检校太尉、中书令、上谷郡王。903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打驻守鄂州的武昌军节度使杜洪,杜洪求救于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朱全忠通知成汭和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武贞军节度使雷彦威一同出兵相救。成汭不听掌书记李珽劝阻率舰队去鄂州想夺淮南的地盘,但未至鄂州,马殷、雷彦威就合兵攻取江陵,劫掠人财。成汭因此军心涣散,所率巨舰又被杨行密部将李神福烧毁,无家可归,投水自杀。除江陵被雷彦威占领外,夔、施、忠、万四州也被西川节度使王建兼并,成汭的基业毁于一旦。 成汭晚年,诸子因被成汭岳父所谮,都被成汭放逐,成汭因而绝嗣。906年夏,朱全忠上表称成汭死于国事,请唐哀帝在荆门为他立庙,获得批准。.

新!!: 旧五代史和郭禹 · 查看更多 »

蘇禹珪

苏禹珪(),他是五代十国后漢、后周大臣,字玄锡,高密县人。 苏禹珪进士出身,在后晋官至户部郎中,后汉高祖时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加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后汉高祖临终命他为托孤大臣,辅佐汉隐帝刘承祐。后周建立后仍为同平章事,加守司空,封莒国公。.

新!!: 旧五代史和蘇禹珪 · 查看更多 »

赵德钧 (五代)

赵德钧(),本名赵行实,李存勖统治年间名为李绍斌,封北平王,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晋国及其后身后唐将领。后唐末年,他奉末代皇帝李从珂命迎战反叛的李从珂养妹夫自建后晋的石敬瑭与契丹太宗皇帝率领的契丹盟军。但赵德钧意图获取契丹太宗支持推翻后唐的谈判失败后,即被契丹后晋联军击败,他被迫投降契丹,在囚禁中死去。.

新!!: 旧五代史和赵德钧 (五代) · 查看更多 »

赵思绾

趙思綰,鄴都(廣晉府,河北省大名縣)人。五代后汉名將、以兇殘著稱。最早是河中節度使趙贊牙將。後漢乾佑元年(948年),趙思綰聯合凤翔節度史王景崇反叛,佔據永興(長安),乾佑二年五月,城中無糧,遂殺妇女、儿童以為糧。-乾-佑二年(949年)七月李守貞自焚而亡,後為郭威所敗,七月,赵思绾出降,郭威部下郭从义杀赵思绾及其父兄、部曲三百多人。趙思綰好食人肉,史載:“趙思綰好食人肝,嘗面剖而膾之。膾盡,人猶未死。又好以酒吞人膽,謂人曰:‘吞此千枚,則膽無敵矣。’”。.

新!!: 旧五代史和赵思绾 · 查看更多 »

閻寶

閻寶,字瓊美,鄆州人。 父閻佐,官海州刺史。閻寶早年是朱瑾的牙將,朱瑾失勢逃往淮南,後隨朱瑾歸順後梁。天祐六年,梁太祖以閻寶为邢洺节度使、检校太傅。.

新!!: 旧五代史和閻寶 · 查看更多 »

開平 (朱全忠)

#重定向 開平 (年號).

新!!: 旧五代史和開平 (朱全忠) · 查看更多 »

薛居正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府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宋名臣、史学家。.

新!!: 旧五代史和薛居正 · 查看更多 »

薛廷珪

薛廷珪,字不詳。河東(今山西永濟)人。 薛逢之子。中和年間,進士及第。乾寧二年(895年),唐昭宗封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晋王,以薛廷珪、李琪为册使前往河东军部太原。乾寧中,為中書舍人。入後梁,為禮部尚書。同光三年九月,卒。贈右僕射。.

新!!: 旧五代史和薛廷珪 · 查看更多 »

薛志勤

薛志勤(),小字鐵山,蔚州奉誠(治今河北蔚县)人。 早年是雲州牙将,是振武节度使(治朔州)李國昌的亲信。乾符五年(878年)与李盡忠、康君立等共推國昌之子李克用为留后,以功授右牙都校。 薛志勤曾隨李克用入長安镇壓黄巢,李克用每日派他夜袭长安,放火焚烧仓库,使黃巢不得安寧。李克用至汴州,朱溫在上源驿置酒席为李克用庆功,礼貌恭敬,李克用卻邊喝酒邊罵朱溫。朱溫心裡很不平,但故作鎮定,半夜趁李克用大醉,發兵包圍上源驿。李克用被部下郭景銖用冷水潑醒,與薛志勤对门外射击,射死數十人。不久天降大雨,薛志勤扶着李克用翻墙突圍,縋城得出,監軍陳景思等三百多人不及逃出,全被誅殺。官至昭义节度使。 光化元年(898年)十二月,薛志勤死,李罕之乘其喪,自澤州率眾攻佔潞州(今山西长治),自称留后。.

新!!: 旧五代史和薛志勤 · 查看更多 »

董德妃 (後周太祖)

董氏(),镇州灵寿人,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的妃子。 董氏的祖父董文广在唐末当过州录事参军,其父董光嗣当过赵州昭庆县尉,均为小官。董氏美貌出眾,自幼聪慧,有音乐天分,多才多藝。七岁时镇州兵乱,董氏走失,被潞州牙将所获,收为养女,十分疼爱。十三岁时,她的长兄董瑀四处寻访妹妹下落,终遇见其养父,养父母欣然将她归还。董瑀让她嫁给了同乡刘进超。刘进超在后晋做了小吏。 后晋灭亡,刘进超死于契丹兵乱,董氏寡居于洛阳。郭威第二任妻子杨氏与董氏为乡亲,平时常说董氏贤德。郭威随刘知远路经洛阳时,回忆杨氏的话,以礼纳为妾。951年,后周建立时,郭威第三任妻子张氏在此前被害,未册立皇后,以董氏为德妃。 董妃的大哥董瑀,拜左贊善大夫,二哥元之、三哥自明,都累官歷郡守。 Category:後周妃嬪 Category:灵寿人 ~.

新!!: 旧五代史和董德妃 (後周太祖) · 查看更多 »

董璋

董璋(),後梁將領,後歸附後唐。.

新!!: 旧五代史和董璋 · 查看更多 »

葛從周

葛從周,字通美,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

新!!: 旧五代史和葛從周 · 查看更多 »

钱镠

吴越太祖钱镠(),字具美(一作巨美),浙江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開國國王。 唐末跟从石镜镇将军董昌镇压農民反抗軍,任镇海节度使,乾宁年间,击败董昌,占有两浙十三州,后梁开平初年被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由於吳越國小力弱,又同鄰近的吳、閩政權不和,投靠中原王朝,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先臣服後梁,又臣服後唐。后唐明宗時因惹怒樞密使安重誨,被削去官職,安重誨死後又恢復。長興三年(932年)病死,葬安國縣衣錦鄉茅山。庙号太祖,諡號武肃王。.

新!!: 旧五代史和钱镠 · 查看更多 »

蒋殷

蒋殷,後梁人。 早年失父,随母至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家,重盈見他可憐,收為養子。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感念王重盈弟王重荣之旧恩,提拔為宣徽院副使。后朱全忠控制朝廷,图谋篡位,枢密使蒋玄晖、太常卿张廷范、宰相柳璨认为天下未定不宜过急,朱全忠不悦。蒋殷和同僚赵殷衡素来与蒋、张不和,就诬告蒋玄晖、张廷范、柳璨与唐哀帝母何太后图谋复兴唐室,朱全忠遂杀蒋玄晖,废枢密使,以蒋殷为宣徽使,赵殷衡为副。蒋殷、赵殷衡又诬告蒋玄晖与何太后私通,朱全忠遂密令蒋殷和赵殷衡缢杀何太后于其住所积善宫,迫哀帝下诏称其系因秽乱宫闱自杀谢罪;并贬杀张廷范、柳璨。 蒋殷与朱全忠庶子郢王朱友-珪-交好。朱友--篡位後,命蒋殷为徐州节度使。朱友珪被杀后,朱全忠嫡子均王朱友贞继位,派其兄弟福王朱友璋代蒋殷为节度使,蒋殷据徐州谋乱,郓州节度使牛存节、刘鄩攻徐州,蒋殷求援于淮南,杨溥遣朱瑾救援,卻被刘鄩击破。王重盈子感化节度使王瓒为免受到牵连,告发蒋殷非王氏子。贞明元年春天,城陷,蒋殷举族自焚死。梁军寻獲尸骨,砍下人头送往汴梁。.

新!!: 旧五代史和蒋殷 · 查看更多 »

邵晋涵

邵晋涵(),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浙江余姚人。清朝翰林、校刊学家、历史学家。 祖父邵向荣,康熙壬辰進士。生于乾隆八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甲第三十名进士。乾隆時开四库馆,晋涵受诏徵入馆纂修,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编修。乾隆五十六年,擢左中允。累官至侍读学士。 清廷编撰四库全书时,邵因史学功力深厚被命主持史部之编撰工作。据载其博学强记至极,于四库馆修书之时,其他编撰人员提问之史料问题其均能随口应答并精确告知在何书何页。邵晉涵在四庫館根據《永樂大典》輯出已佚作品:《舊五代史》、《洪範口義》、《洪範統一》、《兩朝綱目備要》、《性情集》、《臨安集》、《九國志》、《東南紀聞》。其中以《舊五代史》影響最大,後世史家莫不宗之。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偶感風寒,醫誤投劑,體疾加劇,六月二十五日卒于邸第,年五十四岁。.

新!!: 旧五代史和邵晋涵 · 查看更多 »

鄭珏

鄭珏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鄭珏 · 查看更多 »

金章宗

金章宗完顏璟(),女真名麻達葛,金朝第6位皇帝(1189年1月20日—1208年12月29日在位),在位19年,享年41岁。他是金世宗完颜雍之嫡孙,为金朝文化水準最高者。.

新!!: 旧五代史和金章宗 · 查看更多 »

蕭翰

萧翰,字寒真,小字敌烈。辽国外戚。原为述律氏,辽太祖皇后述律平的哥哥。萧敌鲁的儿子。.

新!!: 旧五代史和蕭翰 · 查看更多 »

雷满

雷满(),字秉仁,晚唐军阀,881年控制朗州及后来被设立为武贞军的邻近地区以立足,并被任为节度使直至901年过世。他以破坏性劫掠邻镇闻名。.

新!!: 旧五代史和雷满 · 查看更多 »

陳夫人 (後唐太祖)

氏,法名智愿,襄州人,唐昭宗的妃子,也是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妾室。才貌俱全,气度柔静。 陈氏善书,是为唐昭宗所喜爱的嫔妃,封号魏国夫人。乾宁二年(895年)李克用奉诏讨王行瑜时驻军于渭北,唐昭宗降硃书御札,将陈氏和内妓四人赏给了李克用。李克用因陈氏是皇帝所赐,且陈氏貌美、在宫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十分尊重。从光化年间(898年至901年)之后,时事多难,李克用时常独居深念,也很少和妻妾们相处,只有陈氏还能时常与之相见。 陈氏性格静退,从不自侈,李克用称她为阿媎(古同“姐”)。李克用临终,陈氏垂泣说:“妾为王执扫除之役,十有四年矣,王万一不幸,妾将何托?既不能以身为殉,愿落发为尼,为王读一藏佛经,以报平昔。”李克用为之流泪。李克用在908年逝世后,陈氏果然出家为尼,法名智愿,居于洛阳佛寺。后唐庄宗即位,赐号建法大师。后唐明宗改赐号圆惠大师。 后晋天福年间(936年至944年),圆惠大师在太原圆寂,追谥光国大师,塔名惠寂。.

新!!: 旧五代史和陳夫人 (後唐太祖) · 查看更多 »

陳玄

陳玄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陳玄 · 查看更多 »

陈垣

垣(),字援庵,广东新会棠下石头人。中国宗教史研究巨匠,歷任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首任社長。與錢穆、呂思勉、陳寅恪並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家」。.

新!!: 旧五代史和陈垣 · 查看更多 »

折從阮

折從阮,五代時的軍事家、政治家,半獨立的藩鎮,歷事後唐迄後周四朝。河東道雲中(今山西省大同市)人,生于唐大順二年(891年),卒于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初名從遠,字可久,為了避後漢高祖劉知遠之諱,改名從阮。.

新!!: 旧五代史和折從阮 · 查看更多 »

折獄龜鑑

《折狱龟鉴》又名《决狱龟鉴》,是南宋人郑克所著的案例集。 绍兴三年下诏恤刑,鄭克在五代时期和凝父子所著的《疑狱集》基础上创作完成《折狱龟鉴》。是書以《疑狱集》为底本,增加了很多条目,故事多见於正史,或出于墓志,更附益宋朝故事,辑录自春秋、战国,至北宋大观、政和年间有关断狱量刑的案例270余条,390余事,並逐条加以评述,许多条目之末,附有郑克的按语,分为〈释冤〉(上、下)、〈辨诬〉、〈鞫情〉、〈议罪〉、〈宥过〉、〈惩恶〉、〈察奸〉、〈核奸〉、〈擿奸〉、〈察慝〉、〈证慝〉、〈钩慝〉、〈察盗〉、〈迹盗〉、〈谲盗〉、〈察贼〉、〈迹贼〉、〈谲贼〉、〈严明〉、〈矜谨〉等20类。《郡斋读书志》称其“依刘向《晏子春秋》,举其纲要为之目录,体例井然”。《四库全書總目提要》亦称其“究悉物情,用于见闻而资触发,较和氏父子之书,特为赅备”。《折狱龟鉴》虽以《疑狱集》为基础,但文字上有所改动,甚至情节上也不尽相同,明顯有個人再創作的色彩。 该书提出了“情迹论”,情指案情真相,迹指痕迹、物证,主张通过物证来推断案情真相,並反对“深文峻法,务为苛刻”。“情迹论”是物证理论出现的标志。本書“所辑故事,务求广博”,故不免有迷信的思想,還有鼓吹因果报应之說。 明代《永乐大典》载有全书,但各卷界限已不可考。清代四库館臣曾加以校订,重新整理,分为8卷。清人胡文炳在该书基础上写成了《折狱龟鉴补》,計案情719則,約26萬字。.

新!!: 旧五代史和折獄龜鑑 · 查看更多 »

柴宗訓

#重定向 周恭帝.

新!!: 旧五代史和柴宗訓 · 查看更多 »

柴宗誼

柴宗谊(),一名谊,小名宜哥。后周世宗柴荣的长子,生母不詳。 乾祐三年十一月十三丙子(950年12月24日),在李业的鼓动下,后汉隐帝刘承祐命刘铢诛杀郭威、王峻的家属,刘铢极其残忍,连婴儿都没有幸免。郭威继室张氏与郭威的儿子郭青哥、郭意哥,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定哥还有第三女郭氏都被杀。柴荣因為是郭威的养子,柴荣的宜哥等三个儿子,也被杀害。 后周建立后,郭威下诏赐柴宜哥名谊(宗谊),赠左骁卫大将军;柴荣第二子名诚,左武卫大将军;第三子名諴,左屯卫大将军。世宗显德四年四月廿六癸未(957年5月28日),柴谊赠太尉,追封越王;柴诚太傅,吴王;柴諴太保,韩王。.

新!!: 旧五代史和柴宗誼 · 查看更多 »

柴宗讓

#重定向 柴熙让.

新!!: 旧五代史和柴宗讓 · 查看更多 »

柴皇后 (後周)

#重定向 聖穆皇后 (後周).

新!!: 旧五代史和柴皇后 (後周) · 查看更多 »

柴荣

#重定向 周世宗.

新!!: 旧五代史和柴荣 · 查看更多 »

柴榮

#重定向 周世宗.

新!!: 旧五代史和柴榮 · 查看更多 »

李嚴

中国历史上有数个名为李严的名人:.

新!!: 旧五代史和李嚴 · 查看更多 »

李存孝 (唐朝)

李存孝()中国唐朝末期名将。代州飞狐(今山西灵丘)人,原名安敬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古人言“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他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地位相当于《说唐》中的李元霸,天下无敌。野史中曾说李存孝引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张之词,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连第二名的王彦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几合。.

新!!: 旧五代史和李存孝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李存乂

李存乂(),后唐太祖李克用的第五子,生母不详。后唐庄宗李存勖弟。 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辛亥,诏封睦王。李存乂历任建雄、保大二军节度使。是郭崇韬的女婿,郭崇韬被杀后,他和术士杨千郎在家饮酒聚会,对岳父打抱不平。宦官为去除郭崇韬党羽,对庄宗说“存乂对诸将攘臂垂泣,为崇韬称冤,言辞怨望”。庄宗知道后,派兵将其囚禁在宅第中,不久杀了他。伶官郭从谦以李存乂为义父,不知李存乂已死,后来发起兵变即興教門之變,想奉李存乂为主,而庄宗也在平定郭从谦的战斗中被流矢所杀。.

新!!: 旧五代史和李存乂 · 查看更多 »

李存勗

#重定向 唐庄宗.

新!!: 旧五代史和李存勗 · 查看更多 »

李存礼

李存礼,山西应县人,后唐太祖李克用之子,后唐庄宗李存勖之弟,生母不详。 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廿三日辛亥,后唐庄宗李存勖诏封三弟薛王。926年四月,郭从谦兵变,杀害后唐庄宗,李克用的养子明宗李嗣源即位。李存礼与因为中风得病、半身不遂居住在晋阳的李存美不知所终。《十国春秋·李崇礼传》称庄宗弟薛王李崇礼在郭从谦之乱后隐姓埋名避难,因欣赏闽国延平镇的山水而住下,结庐坑口,尽出私财赈济贫乏。后来病危,将封诰给人看,人们才知道他的来历。李崇礼或即李存礼。.

新!!: 旧五代史和李存礼 · 查看更多 »

李存美

李存美,山西应县人,后唐太祖李克用的第三子,后唐庄宗李存勖之弟,生母不详。 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廿三日辛亥,后唐庄宗李存勖诏封三弟邕王。李存美因为中风得病,半身不遂,居住在晋阳。郭从谦兵变,杀害后唐庄宗,李存美没有被杀,但与李存礼不知所终。.

新!!: 旧五代史和李存美 · 查看更多 »

李存璋

李存璋(),字德璜。山西雲中人。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李克用初在雲中殺段文楚而起事,李存璋與康君立、薛誌勤等為李克用奔走而結交,相從李克用入關,以軍功授國子祭酒,累升萬勝、雄威等軍管領。其後,李存璋跟從李克用討伐幽州節度使李匡儔後,成為李克用義子,十三太保中排行第八,成為義兒軍使。 光化二年,授為澤州刺史,入為牢城使。跟從李嗣昭討平雲州叛將王暉,改為教練使、檢校司空。光化五年,李克用病危時,召張承業與李存璋囑託輔助李存勖。其後李存璋在扶立李存勖為晉王,夷平李克寧的內亂,頗為有功。 李存璋後改為河東馬步都虞候,兼領鹽鐵。當初,李克用為建立吊軍心,縱容軍士,使部下很多時會干擾商市,肆意豪奪,令法司也不能禁止。李存勖初嗣位時,銳於求理。李存璋得行其誌,抑強撫弱,誅殺其豪首,數月之間,紀綱大振,弭群盜,務耕稼,去姦宄,息幸門,當時的人民都稱讚他的材幹。李存璋跟從晉王李存勖大破後梁軍於夾城,轉為檢校司徒。柏鄉大戰中,為三鎮排陣使。天祐十一年(914年),從盟朱友謙於猗氏,授為汾州刺史。後梁大將尹皓攻打慈州,李存璋逆戰打敗他。天祐十三年(916年),王檀進軍逼近太原,李存璋率領汾州軍入城固守,被授職為大同防禦使、應、蔚、朔等州都知兵馬使。同年秋天,契丹攻打蔚州,契丹國主阿保機遣使馳木書以索取賄賂,李存璋斬了他的使者。契丹逼近雲州,李存璋拒守,城中有古鐵車,乃熔古鐵車以做成兵仗,供應給軍士。契丹大軍撒退,李存璋以軍功加檢校太傅、大同軍節度使、應、蔚等州觀察使。天祐十九年(922年)四月,李存璋因染疾病逝於雲州府第。同光初年,追贈為太保、平章事。後晉天福初年,再追贈為太師。 李存璋有子三人,李彥球為裨校,戰歿於鎮州。.

新!!: 旧五代史和李存璋 · 查看更多 »

李存賢

李存賢(),字子良,本姓王,名賢,許州人。祖父王啟忠,父王惲。 王賢年少時遇上黃巢之亂,加入黃巢的軍隊。李克用破黃巢賊軍於陳、許時,王賢來歸。景福年間,主管義兒軍,為副兵馬使,因賜姓名,十三太保中排行第十。 天祐三年(906年),跟從周德威開赴救援上黨,置營於交口。天祐五年(908年),暫代為蔚州刺史,以抵禦吐渾。 天祐六年(909年),暫代為沁州刺史。沁州當時為賊境並不能保守,乃於州的南面五十里據險立柵以為治所,已經歷十餘年。李存賢至郡後,乃遷移復建舊郡,計劃開發建設險地,特別設立廨舍,使州民能完集。李存勗因此嘉許他,轉為檢校司空,正式拜為沁州刺史。天祐九年(912年),後梁軍乘其無備,來攻沁州,被李存賢擊退。天祐十一年(914年),授為武州刺史、山北團練使。天祐十二年(915年),移為慈州刺史。七月,後梁大將尹皓攻州城,李存賢督軍拒戰,後梁軍攻擊百端,月餘遁去。天祐十八年(921年),河中朱友謙來求援,命令李存賢率師開赴救援。天祐十九年(922年),後梁將領段凝率軍五萬立營逼近晉地,蒲人大為恐慌,多數人欲歸降後梁。間諜離間存賢說河中將士欲拘留他降於後梁,但是,李存賢回應說既然奉命援河中,歿於王事是固然的。後梁軍退後,以功加檢校司徒。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勗滅後梁建立後唐,李存賢被授為右武衛上將軍。同年十一月,入覲洛陽。同光二年(924年)三月,幽州李存審疾篤,要求入覲進見李存勗,眾人商議選擇將帥取代他。當時正在內宴會上,李存勗慨嘆無人能附托時,見李存賢在坐,即日授李存賢為特進、檢校太保,充當幽州盧龍節度使。是年五月,李存賢到盧龍鎮。當時契丹強盛,城門之外,烽塵交警,一日數戰。李存賢性格忠謹周慎,晝夜戒嚴,不遑寢食,以至憂勞成疾,遂死於幽州,當時六十五歲。李存勗下詔贈為太傅。 李存賢少有材力,善於角牴。當初李存勗仍在藩邸時,每次宴會都私下與王郁角牴鬥勝,王郁頻頻不勝。李存勗因而自矜其能力,與李存賢打賭,如李存賢勝便賞他一郡。說罷便即時角牴,結果李存賢獲勝,因而被封為蔚州刺史。.

新!!: 旧五代史和李存賢 · 查看更多 »

李存霸

李存霸(),后唐太祖李克用之子,山西应县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同母弟,生母曹氏。 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辛亥,诏封永王。李存霸历任昭义、天平、河中三军节度使,都是不到藩镇,只是在京师食俸禄。赵在礼造反后,李存霸被派到河中,唐庄宗到汜水,改李存霸北京太原府留守,李存渥为河中节度使,诏书没有到达,郭从谦反,杀庄宗。李绍荣欲到河中投奔永王李存霸,从兵溃散,李存霸听说京城大乱,率众千人弃河中奔太原。李存霸至晋阳,麾下逃散已尽,只有康从弁没有离开。李存霸削发、服僧衣谒见符彦超:“愿为山僧,希望你能庇护。”军士争杀李存霸,符彦超说:“六相公存霸既然来了,应当奏请,再决定去留。”军士不听,杀之于府门之碑下。.

新!!: 旧五代史和李存霸 · 查看更多 »

李存進

李存進(),本名孫重進。五代代郡振武人(今山西),李克用義子,十三太保中排行第五。生父為孫牷。曾任檢校太傅,天雄軍巡按使,陣亡。同光年間,追贈李存進為太尉。.

新!!: 旧五代史和李存進 · 查看更多 »

李存渥

李存渥(),后唐太祖李克用之子,后唐庄宗同母弟,生母曹氏。 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辛亥,诏封申王。李存渥历任义成、天平二军节度使,都是不到藩镇,只是在京师食俸禄。唐庄宗到汜水,改李存霸北京太原府留守,李存渥为河中节度使,诏书没有到达,郭从谦反,攻兴教门,李存渥从庄宗抗拒。庄宗中流矢而死,李存渥与刘玉娘皇后逃奔太原,据说路上二人私通。到太原符彦超不纳,李存渥走至风谷,为部下所杀。.

新!!: 旧五代史和李存渥 · 查看更多 »

李崧

李崧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李崧 · 查看更多 »

李九齡

李九齡,洛陽人(今屬河南)。 乾德二年(964年)進士第三名,嘗爲蓬州蓬池令。開寶六年(973年)與盧多遜、扈蒙、李穆等同修《舊五代史》,次年閏十月甲子日完竣。有詩集一卷,已佚。.

新!!: 旧五代史和李九齡 · 查看更多 »

李从璟

#重定向 李從璟.

新!!: 旧五代史和李从璟 · 查看更多 »

李从璋

李从璋,字子良。 后唐明宗李嗣源之侄。少善骑射,跟從李嗣源歷戰河上,有平定後梁的功勞。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迎立李嗣源即帝位有功,天成元年(926年)五月,李從璋领捧圣左厢都指挥使,八月改为大內皇城使,加檢校司徒、彰國軍節度使,賜竭忠建策興復功臣。旋以韃靼諸部入寇邊境,李從璋率麾下出征討伐,一鼓而破,有詔褒獎他。天成三年(928年)四月,移镇滑台。長興元年(930年)十月,出鎮陜州。長興二年(931年)五月,遷為河中節度使,監督安重誨,誅重誨於河中私第。長興三年(932年),就加檢校太傅,賜忠勤靜理崇義功臣。長興四年(933年)五月,制封洋王。同年,明宗駕崩,閔帝嗣位,李從璋再受命代潞王李從珂於岐上,適逢李從珂舉兵攻入洛陽,此事遂告終。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二月授威胜军节度使,降封陇西郡公。天福二年(937年)九月,卒於任上,時年五十一歲。邓人罢市紀念他。朝廷下詔赠太师。.

新!!: 旧五代史和李从璋 · 查看更多 »

李从敏

李从敏(),字叔达。 后唐明宗李嗣源之侄。多谋略,善骑射,跟随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任捧圣都将、成德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明宗即位,补皇城使,平王都之乱。历镇义武节度使、成德节度使、昭义节度使、河阳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封泾王。后晋时为右龙武统军。后汉时,官至西京留守,封秦国公。后周广顺元年,因病去世。.

新!!: 旧五代史和李从敏 · 查看更多 »

李仁福

李仁福(),是五代十国时期党项族的首领,为李思恭的儿子,作为定难军的蕃部指挥使,戍兵于外。开平三年(909年)春,牙将高宗益作乱,杀害定难节度使李彝昌。本州军吏迎立李仁福为帅。四月,后梁太祖朱温降制授仁福检校司空,充定难军节度使。晋王李克用遣大将周德威联合岐王李茂贞邠、凤之师五万同攻夏州,李仁福固守一月有余,后梁援军至,周德威撤退,朱温大喜,授李仁福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李仁福在后梁灭亡后,继续向后唐称臣,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朔方王。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三月,李仁福卒,朝廷追封虢王,赠韩王。子李彝超嗣位,自立为留后。.

新!!: 旧五代史和李仁福 · 查看更多 »

李建及

李建及,本名王建及。许州人。 父王質。早年師事李罕之,並隨罕之奔晋,後以功署牙職,典義兒軍。李克用把他收入義兒軍,改名李建及。911年2月3日柏鄉之戰,梁、晋兩軍战於柏鄉,梁兵急击之,晉軍大敗。后唐庄宗李存勖登高台看見晉兵将败,回頭告訴建及說:“桥为梁夺,则吾军危矣,奈何?”這時建及选擇二百人驰击梁兵,梁兵大败。累拜辽州刺史,率領銀槍效節軍。李建及喜歡以家赀散士卒,宦官韦令图告訴莊宗說:“建及得士心,惧有异志,不可令典牙兵。”改为代州刺史。建及不樂而卒。 Category:李姓.

新!!: 旧五代史和李建及 · 查看更多 »

李彝超

李彝超(),是五代十国后唐时党项族的首领,为定难节度使李仁福第四子。历任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长兴四年(933年)三月李仁福卒,三军立李彝超为留后。后唐明宗李嗣源担心定难军勾结契丹,以李彝超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而彰武军节度使安从进为夏州定难军留后,从而撤销党项在定难军的世袭割据。并派遣邠州药彦稠以兵五万送安从进到夏州。五月,李彝超紧闭城门,拒不办理交接。药彦稠、安从进围城一百日,未能攻克夏州。李彝超又联络境外的党项,后唐西北的局势十分紧张。明宗命令班师,李彝超亦上表谢罪。明宗只好授李彝超为检校司徒,定难军节度使,既而定难军朝贡如初。清泰二年(935年),李彝超死后,其兄李彝殷袭位。.

新!!: 旧五代史和李彝超 · 查看更多 »

李彝殷

李彝興(),本名李彝殷,是五代十国到宋朝初年党项族的首领、定难节度使,为李仁福的儿子,早年为夏州行军司马。清泰二年(935年)春,其弟定难节度使李彝超去世,三军推为留后,后唐末帝李从珂授他为定难军节度使。 后晋天福初年,石敬瑭加其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晋少帝石重贵嗣位,加检校太师。天福八年(943年)秋,李彝殷弟绥州(今陕西绥德)刺史李彝敏与其党作乱,被李彝殷击败,奔往延州(今陕西延安),李彝殷押送到京城,朝廷送回夏州,由李彝殷斩了他。开运元年(944年)春,以李彝殷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防备南下的契丹。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春,刘知远加李彝殷兼侍中。这年,李守贞在河中叛乱,暗通李彝殷,李彝殷为之出师,于延州之北境驻扎,既而听说李守贞被郭威所围,便收军而退。 后周显德时,李彝殷被加官至守太傅、兼中书令,封西平王。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春,宋太祖下制加李彝殷守太尉,为避宋宣祖赵弘殷讳,李彝殷改名李彝兴。北汉皇帝刘钧联合代北诸部来进攻麟州,李彝兴遣部将李彝玉会同诸镇兵抵御,刘钧撤退。之后向朝廷献马三百匹,太祖大喜,亲自监督为李彝兴制作玉带,且召来使问:“汝帅腹围几何?”来使回答:“彝兴腰复甚大。”太祖说:“汝帅真福人也。”遂遣使赐带。乾德五年(967年)秋,李彝兴卒,太祖废朝三日,赠他为太师,追封夏王。子李光睿嗣位,自立为留后。.

新!!: 旧五代史和李彝殷 · 查看更多 »

李從厚

#重定向 唐閔帝.

新!!: 旧五代史和李從厚 · 查看更多 »

李從珂

李從珂(),鎮州(今河北正定)人,五代時期後唐皇帝,史稱後唐末帝或後唐廢帝,本姓王,小字二十三,因此又被叫做阿三。.

新!!: 旧五代史和李從珂 · 查看更多 »

李從璟

李從璟(),原名从审,曾用名继璟,后唐明宗李嗣源之长子,后唐庄宗李存勗之義子。鄴都之變中李嗣源被叛軍擁立,李存勗命从审前去勸降其父,路遇仇家元行钦,被行钦斬殺。明宗即位,赠太保。.

新!!: 旧五代史和李從璟 · 查看更多 »

李從璨

李从璨(),后唐明宗李嗣源的侄子,《旧五代史》、《资治通鉴》作皇子。 李从璨性情刚直豁达,好客疏财。天成年间,为右卫大将军,当时安重诲秉政,李从璨不屈从,安重诲因此忌恨他。唐明宗到汴州,留李从璨为大内皇城使。一日,李从璨召宾友在会节园饮酒,李从璨喝醉了,开玩笑地登上了御床。安重诲奏请将他诛杀。李嗣源下诏:“皇城使从璨,朕巡幸汴州,使警大内。乃全乖委任,但恣遨游,于予行从之园,频恣歌欢之会,仍施峻法,显辱平人,致彼喧哗,达于闻听。方当立法,固不党亲,宜贬授房州司户参军,仍令尽命。” 天成四年三月十六(929年4月28日),李从璨在房州被赐死。长兴年间,安重诲获罪。命复李从璨旧官,赠太保。.

新!!: 旧五代史和李從璨 · 查看更多 »

李從益

李从益(),中国五代十国后唐第二代明宗皇帝李嗣源的幼子。.

新!!: 旧五代史和李從益 · 查看更多 »

李從榮

李從榮(),李嗣源之次子,封秦王。 被任命為河南尹(河南市長),兼判六軍諸衛事,加封天下兵馬大元帥。由於殘暴擅殺,與諸臣不和,僅康義誠傾心與之結交。後唐長興四年(933年),李嗣源病重,李從榮自感素無人望,於是密謀稱帝,樞密使朱弘昭、馮贇等皆言不可,唯康義誠贊成。從榮遂率牙兵千人列陣天津橋,帶兵入宮,又令副將馬處鈞往宮中告知以接應兵馬。 李从荣起兵后,朱弘昭等人入宫告知李嗣源,李嗣源命康義誠平亂,康義誠不聽,李嗣源改命马军指挥使朱弘實平亂,由馮贇坐鎮宮內中兴殿。李從榮由於倉促入宮,陣中多步兵,朱弘昭率三百骑兵由左掖門出,朱弘實率三百骑兵由右掖門出,李從榮人馬大亂,節節敗退。李從榮坠马,被禁衛親軍所擊殺。冯赟又率五百兵卒入秦王府,滿門殺絕,做內應的許王乳母司衣王氏被賜死。李嗣源“聞從榮已死,悲咽幾墮於榻,絕而蘇者再”,李从荣有一子年幼养在宫中,诸将请除之,李嗣源哭着说孙子无辜,却不得不将其交出。李从荣年幼的两个儿子都被处死(其中一子名叫李重光),本人被追废为庶人,數日後,嗣源受驚死去。由宋王李從厚繼承帝位。清泰元年,李从荣被以公爵礼改葬。 李从荣喜欢写诗,和从事高辇等人互相唱和,自以为超群出众,共有一千多首诗,号为《紫府集》。.

新!!: 旧五代史和李從榮 · 查看更多 »

李嗣恩

李嗣恩(),本姓駱。本為吐谷渾部人。。 李嗣恩十五時已精於騎射。侍奉李克用於振武,成為他的養子,十三太保中排行第七;及鎮太原,補為鐵林軍小校。跟從征討王行瑜,奉表獻捷,加為檢校散騎常侍,漸轉突陣指揮使,賜姓名為李嗣恩。 天佑四年(907年),驅逐康懷英於河西,解汾州之圍,加為檢校司空,充當左廂馬軍都將。柏乡之战戰王景仁有功,再加檢校司徒。解救河中府,與後梁軍接戰,應弦而戰斃者甚多,但是李嗣恩被槊打中其口;退軍後,李存勗親自檢視其傷,深加慰勉,轉為內衙馬步都將、遼州刺史。 天佑十二年(915年),從李存勗入魏,擊敗劉鄩有功,轉為天雄軍都指揮使。劉鄩軍從北面樂平突襲,李嗣恩急促倍程先入晉陽。當時城中無備,得知李嗣恩兵至,人佰其勇,劉鄩聞李嗣恩先至晉陽,乃遁走。以莘之戰之功為轉代州刺史,充為石嶺關以北都知兵馬使,稍遷振武節度使。天佑十五年(918年),追赴行在,卒於太原。 天成初年,后唐明宗敦念舊勳,下詔贈李嗣恩為太尉。 李嗣恩有二子,長子名為武八,騎射推於軍中。嘗有時輩臂飢鷹,矜其搏擊,武八持鳴鏑一隻,賭其狩獲,暮乃多之。與契丹戰於親州時歿。幼子名為從郎,累職為行軍司馬。.

新!!: 旧五代史和李嗣恩 · 查看更多 »

李嗣源

#重定向 唐明宗.

新!!: 旧五代史和李嗣源 · 查看更多 »

李嗣本

李嗣本(),雁門人,本姓張。其父張準為銅冶鎮將。李嗣本性格剛烈,為人有節義,善戰而多謀,然而治理郡民時,頗為傷苛且急,眾人以此為他的缺點。 李嗣本年少時已跟從李克用為帳中紀綱,其後漸立戰功,得補為軍校。 乾寧年間,跟從大軍出征李匡筹為前鋒,與桀燕軍大戰,奪得居庸關,以戰功封為義兒軍使,因而賜姓名,十三太保中排行第六。跟從討伐王行瑜,授檢校刑部尚書,改為威遠、寧塞等軍使。 天祐五年(908年),討伐罗弘信於魏州,李嗣本為前鋒,退軍後,改為馬軍都將。跟從李嗣昭討伐王暉於雲州,論功加為檢校司空。後梁大將李思安進軍圍攻潞州,李嗣本跟從周德威軍於餘吾,李嗣本率騎兵與後梁軍轉鬥,前後獻俘數以千計,遷職為代州刺史。天祐六年(909年),跟從大軍進攻晉、絳二地,擔任蕃漢副使都校。及至李克用喪事之時,李嗣本監護其事,改為雲中防禦使、雲蔚應朔等州都知兵馬使,加特進、檢校太保。天祐九年(912年),周德威討伐劉守光,李嗣本率代北諸軍、生熟吐渾,收編山後八軍,得納降軍使盧文進、武州刺史高行珪以獻。幽州平定後,論功授與振武節度使,號“威信可汗”。 天祐十二年(915年),李存勗出兵平定魏博,因劉鄩佔據莘縣,命嗣本入太原巡守都城,天祐十三年(916年),跟從大破劉鄩軍於故元城,收洺、磁、衛三郡。是年六月,還鎮振武。八月,契丹阿保機傾塞犯邊,聚眾三十萬攻打振武,李嗣本在嬰城連日拒戰,契丹軍以火車地道晝夜急攻。因城中兵少,兼禦備罄竭,城遂陷,李嗣本戰歿。李嗣本舉族遷入契丹。李嗣本有子八人,其中四人失陷於幕庭。.

新!!: 旧五代史和李嗣本 · 查看更多 »

李嗣昭

李嗣昭(),本名韓進通,字益光。汾州大谷縣人。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养子。 本是农民的儿子。李克用出猎,落脚韩家,发现周围树林之中竟鬱鬱有气,非常奇怪,便叫来主人询问。回答说家中刚生下一子。李克用以为此子有富贵气象,就买下婴儿,让其弟李克柔养以为子,短小精悍,年輕時好飲酒,克用命其戒酒,遂終身不飲。为衙内指挥使。光化三年(900年)出兵山东,攻取洺州,朱温亲自率军讨战,嗣昭退兵。 天祐三年(906年)李嗣昭同周德威與後梁軍隊大戰於潞州,雙方坚持一年有餘,德威战死,唐莊宗率銀槍軍快速登上無石山,以迷惑後梁軍,李嗣昭則從侧面发动快攻,大破後梁軍。 天祐十九年(922年),唐莊宗在望都被契丹包圍,晉軍出入多次,尚不能解,李嗣昭率三百骑兵突围救出莊宗,禿餒的部隊退走。晉軍奮力攻擊,追到易州,獲氈裘、毳幕、羊馬不可勝計。四月二十四日,嗣昭代替閻寶進攻後梁鎮州張文禮時,頭部中箭,嗣昭忍痛拔出,再以該箭射死敵兵,返回营地後,因伤口血流不止,當夜即去世。庄宗即位后,追赠太师、陇西郡王。 有子八人,长曰李继俦,泽州刺史;次李继韬、李继忠、随使马军都指挥使李继达、相州刺史李继能、潞府左司马李继袭、随使马步军都虞候李继远(小名定哥)、潞府右司马李继镕,除李继达、李继镕外,皆夫人杨氏所生。杨氏善于经商,致家财百万。 后晋年间,追封李嗣昭为韩王。.

新!!: 旧五代史和李嗣昭 · 查看更多 »

李周

李周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李周 · 查看更多 »

李唐賓

李唐賓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李唐賓 · 查看更多 »

李克寧 (五代)

李克寧(),沙陀人,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幼弟。.

新!!: 旧五代史和李克寧 (五代) · 查看更多 »

李克修

李克修(),唐末五代沙陀人。李克用堂弟,李德成之子。 初任奉誠軍使,中和三年(883年)李克用節制河東,授克修為檢校刑部尚書,為左營軍使。是年十月李克用遣李克修攻破澤州(今山西晉城),十一月,李克用平定潞州(今山西長治),孟方立败走山东,刺史李殷銳死,克用命李克修為昭義節度使。 大順元年(890年)三月,李克用巡视潞州,嫌克修招待不周,鞭笞之,李克修憤怒致病,不久卒于潞州府家中。.

新!!: 旧五代史和李克修 · 查看更多 »

李克用

李克用(),字翼圣,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人,後唐莊宗李存勗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賜李姓。綽號鴉兒、三郎、獨眼龍、飛虎子,沙陀族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門北部)。是中國唐朝末年最強大的藩鎮節度使之一,後受唐封為晉王。后唐建立後,尊稱其為後唐太祖武皇帝。.

新!!: 旧五代史和李克用 · 查看更多 »

李克讓

李克讓(),沙陀人,代北節度使李國昌次子、後唐太祖李克用的二弟。 李克讓少年時善於騎射,以勇悍聞名。咸通年間,跟隨李國昌討伐龐勛,以軍功為振武都校。乾符年間,王仙芝攻陷荊、襄地區,朝廷徵兵,李克讓率領軍隊奉詔討賊。平亂後,以軍功授職為金吾將軍,留於京師為宿衞。 當初,懿祖朱邪執宜以部族歸順朝廷,唐憲宗賜宅於親仁坊,自長慶以來,嘗派遣一子為典衞兵。李克用起兵雲中,殺段文楚,朝廷議罪,命發兵討伐李克用,天子下詔巡使王處存夜圍親仁坊搜捕李克讓。李克讓與其下屬何相溫、安文寬、石的歷十餘騎彎弧躍馬,突圍而出,官軍數千人追捕,李克等人逃至渭橋時已射殺數百人。李克讓自夏陽掠取船隻而渡河,歸於鴈門。明年,李克用謀反之事昭雪,李克讓復入宿衞。黃巢進犯長安,唐僖宗逃入蜀地,李克讓當時鎮守潼關,為黃巢軍所打敗,以部下六七騎匿伏於南山佛寺中,當夜為山僧所殺害。 李克讓死後,下屬渾進通冒刃而獲免死,歸降於黃巢。中和二年(882年)冬天,李克用入關討賊,屯兵於沙苑。黃巢派遣使者米重威齎賂修好,因此送還渾進通至軍中,兼且擒贈殺害李克讓的山僧十人。李克用焚燒偽詔,交還其使者,盡數誅殺山僧。李克用為李克讓發哀行服,悲慟不已。 《新五代史·后蜀世家》《资治通鉴》《蜀祷杌》《十国春秋》均称后蜀高祖皇帝孟知祥妻琼华长公主为李克让女,但据《大唐福庆长公主墓志》《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唐太祖家人传》,公主是李克用和贞简皇后曹氏的长女,庄宗李存勗的胞姐,并非李克让女。.

新!!: 旧五代史和李克讓 · 查看更多 »

李克恭

李克恭(),沙陀人,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弟弟。 龍紀年間,李克恭出任決勝軍使。大順元年(890年),潞州統帥李克修逝世,李克恭代為昭義節度使。李克恭性格驕橫不法,不熟軍政。潞州人民素來喜好李克修的為人簡儉,厭惡李克恭之恣縱,又哀傷李克修因受笞而突然逝世,潞州人士皆有離心。當時李克用初定邢、洺等三州,將進攻於河朔,大肆徵兵以充軍實。潞州有後院軍的雄兵,李克恭選了五百人獻於李克用,軍使安居受愛惜其兵,所以不悅。李克恭令裨校李元審、安建、下屬馮霸部隊送行去太原,行至銅鞮縣時,馮霸劫眾謀叛,殺都將劉杲、縣令戴勞謙,聚眾三千人循山路行軍,北至沁水。李克用命令李元審統兵攻擊,與馮霸戰於沁水,李元審出師不利,帶有戰傷,所以收軍入潞州。五月十五日,李克恭接見李元審於孔目吏劉崇之府第。是日,州將安居受引兵仗攻打李克恭,因風猛而縱火,李克恭、李元審二人一同遇害,州民推安居受為留後。當初,孟方立叛亂,安居受以澤、潞兩州民眾投奔李克用,直至孟遷以邢、洺等州郡納降,復任為牙將,安居受懼怕他向自己報復,因而叛亂,殺李克恭以巴結朱溫。安居受派人至沁水召還馮霸,馮霸並不受命。安居受大懼,立即投奔朝廷,行至長子,為野人所殺,傳首於馮霸軍中。馮霸乃引軍佔據潞州,自稱為留後,向朱溫求援。 李克用下令康君立討伐馮霸,朱溫部將葛從周到來援助馮霸。當年九月,李存孝急攻潞州,朱溫軍隊當夜逃遁,俘獲馮霸等繼而誅殺,李克用乃以康君立為昭義節度使守備潞州。.

新!!: 旧五代史和李克恭 · 查看更多 »

李皇后

李皇后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李皇后 · 查看更多 »

李皇后 (後晉高祖)

李皇后(),后晋高祖石敬瑭的皇后,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女,嫁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封为永宁公主;长兴四年(933年)九月,进封魏国公主;清泰二年(935年)九月,末帝李从珂改封魏国公主为晋国长公主。 石敬瑭即位,天福二年(937年),有司请立皇后,石敬瑭以宗庙未立,没有同意。当年,李氏之子石重信为叛军张从宾所杀。天福六年(941年)十一月,尊为皇后;次年,石敬瑭病故,其侄石重贵即位,六月,尊李皇后为皇太后。开运三年(946年)后晋被辽国所灭。次年三月,与少帝石重贵一起被辽太宗迁于契丹黄龙府。后汉乾祐二年(949年)二月,改迁建州(今辽宁营口),李太后、石重贵、冯皇后在那里种田。乾祐三年(950年)三月,太后得病,无医药,常仰天而泣,南望戟手大骂误国的杜重威、李守贞:“使死者无知则已,若其有知,不赦尔于地下!”八月廿五,在建州去世,临死对石重贵说:“我死,焚其骨送范阳佛寺,无使我为虏地鬼也!”.

新!!: 旧五代史和李皇后 (後晉高祖) · 查看更多 »

李琪 (五代)

李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旧五代史》卷四十一),字台秀,河南寿安(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中国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官员,后梁年间为宰相。.

新!!: 旧五代史和李琪 (五代) · 查看更多 »

李繼岌

李繼岌(),中国五代十国後唐初代皇帝莊宗李存勗的長子,劉玉娘所生。小名和哥。 同光二年(924年),任北都留守,統括六軍諸衛事。後转任检校太尉。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廿三,封魏王,兼任西南行营都統。奉父命遠征前蜀。灭蜀后,宦官李从袭诬陷灭蜀立功最大的東北面行营都招討使郭崇韜想要谋乱,報告莊宗,劉皇后相信,派遣宦官馬彦珪到军前。次年正月,李繼岌下属宦官李環在李繼岌召见郭崇韜时,打碎郭崇韜的头,其子郭廷诲被斬首。 不久,李继岌率军班师回朝,以灭蜀时为前锋的蕃汉马步军都排陈斩斫使兼马步军都指挥使李绍琛统领后军。不久,河中节度使、尚书令李继麟也因伶官景进和宦官们陷害遭灭族。二月,后唐邺都发生兵变;李绍琛及其所部因郭崇韬、李继麟之死而自危,于是反叛,虽然三月即被平定,却耽误了李继岌的归程。 四月,大军到兴平,听闻了李嗣源與鄴都之變的魏博叛軍合作造反,直逼京師,使得莊宗的禁軍發生兵變,殺了莊宗。李繼岌想要退守鳳翔。李从袭劝马上回洛阳继位,平定叛乱。李繼岌軍至渭水,西都留守張籛断浮桥,李繼岌只好沿河向东,至渭南,下属溃散。 四月十四,李从袭说:“大事已去,福不可再,王宜自图。”李继岌徘徊而哭,对李环说:“吾道尽途穷,你当杀我。”李环迟疑很久,对李继岌乳母说:“吾不忍见王,王若无路求生,当踣面以俟。”李继岌脸朝下趴在榻上,李环将他缢杀(《旧五代史》作自杀)。灭蜀参军的工部尚书任圜从后赶来,把李继岌葬在华州西南。李继岌年轻时病阉,无子。李嗣源即位(是為明宗),任圜率征蜀之师二万回京,明宗抚慰,问任圜李继岌何在,任圜把李继岌死亡的情况告诉了明宗。 部分史書稱李繼岌為興聖太子,可能是其諡號。.

新!!: 旧五代史和李繼岌 · 查看更多 »

李繼潼

李繼潼,后唐庄宗李存勖第二子,生母不詳。 同光三年二月十八辛巳(925年3月15日),唐庄宗李存勖下诏命令,皇子李繼潼、李繼嵩、李繼蟾、李繼嶢为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因為他們都年幼,都沒有出阁封王。第二年,李存勖被郭從謙弒殺。庄宗遇弑时,李克用子孙在世的有十一人:李存霸、李存渥、李存美、李存礼、李存确、李存纪、李继岌、李继潼、李继嵩、李继蟾、李继峣。明宗李嗣源即位,其中五人被杀(李存霸、李存渥、李存确、李存纪、李继岌),李存美患病得以保全,其余包括李存礼、李继潼、李继嵩、李继蟾、李继峣都不知所终。《清异录》記載,后唐福庆公主下嫁孟知祥。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晏驾,后唐大乱。庄宗诸子削发为僧,從小道逃到后蜀。當时孟知祥称帝,厚待他們像自己的兒子,赐予千计。.

新!!: 旧五代史和李繼潼 · 查看更多 »

李继韬

李继韬(《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小字留得,五代十国时期晋国、后梁和晋国的后身后唐将领。父李嗣昭为晋王李存勖(后来的后唐庄宗)的养堂兄,也是晋国一员受尊敬的大将,但李嗣昭死后,李继韬接管了他的辖区,转投晋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后梁。后唐灭后梁后,庄宗起初想赦免李继韬,但后来发现他仍在图谋反对朝廷统治,于是将其诛杀。.

新!!: 旧五代史和李继韬 · 查看更多 »

李罕之

李罕之(),陳州項城人。唐代軍事人物。 父李文,世代務農。李罕之少年無賴,有勇力,讀書不成,入寺為僧,曾化緣於河南滑州酸棗縣,窮日無得者。後投奔河陽節度使諸葛爽,改投奔黃巢,张璘击败黄巢,罕之再投降高骈,为光州刺史。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攻击光州,李罕之又回諸葛爽陣中,改任怀州刺史。中和四年(884年),任河南尹和東都留守,與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結合。 光啟二年(886年),諸葛爽病死,李罕之擁立其子諸葛仲方,與劉經爭奪洛陽澠池(今屬河南),李罕之駐兵洛口(洛河入黃河處,在今鞏義市東北)。劉經派張全義抵抗李罕之,張全義卻聯合李罕之反攻河陽(今河南孟縣),不勝,退到懷州(今河南沁陽)。秦宗權部下孫儒趁機攻陷了河陽,焚燒宮闕,屠殺居民。李罕之得李克用之助,收复河阳。 李罕之勇而無謀,性貪暴,不得人心,見張全義治理洛陽功效顯著,就罵張全義:“此田舍一夫儿!”经常向張全義勒索金錢,張全義故意表現得很軟弱,如數供給。文德元年(888年),張全義趁李罕之攻打河東晉州(今山西臨汾)絳州(今山西新絳)時,領占河陽,李罕之翻牆逃走,張全義俘虜其全家,自任河陽節度使。李罕之得李克用之助,以三萬軍圍攻洛陽。張全義糧食且盡,僅食木屑為活,死在旦夕,不得已向朱溫求救。朱溫派大將丁會、牛存節解洛陽之圍,张全义自此依附朱温。李罕之暴虐,“罕之所部不耕稼,专以剽掠为资,啖人为粮”,时人称“李摩云”。 光化元年(898年)十二月,昭义节度使薛志勤死,李罕之乘其喪,自澤州率眾攻佔潞州(今山西长治),自称留后。李克用派大將李嗣昭討伐,李罕之向朱全忠请降,朱全忠派丁會援助他。不久李罕之病危,朱全忠遂命丁會为昭义节度使,又命李罕之移镇河阳,病卒於移防途中。.

新!!: 旧五代史和李罕之 · 查看更多 »

李璟 (南唐)

唐元宗李璟(),字伯玉,原稱徐景通,南唐建立後,復本姓李,改名璟。對後周稱臣後,又為避後周信祖諱,而改名景。南唐烈祖李昪的長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君主,因此也被称为中主、嗣主。李璟的书法頗佳,词亦有名,與其子李煜並稱「南唐二主」。其詞“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作品被收入《南唐二主词》中。.

新!!: 旧五代史和李璟 (南唐) · 查看更多 »

李遐

李遐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李遐 · 查看更多 »

李襲吉

李襲吉(?-906年(天祐3年)),五代十国后唐著名幕僚。父圖,洛陽人,或曰唐相林甫之後也。乾符中,襲吉舉進士,為河中節度使李都搉鹽判官。後去之晉,晉王以為榆次令,遂為掌書記。遷節度副使,官至諫議大夫。襲吉為人恬淡,以文辭自娛,天祐三年卒。以盧汝弼代為副使。莊宗即位,贈襲吉礼部尚书、汝弼兵部尚书。欧阳修,"卷28-唐臣傳第16:豆盧革/盧程/任圜/趙鳳/李襲吉/張憲/蕭希甫/劉贊/何瓚",新五代史(公元1053年).

新!!: 旧五代史和李襲吉 · 查看更多 »

李詳

李详,可能指:.

新!!: 旧五代史和李詳 · 查看更多 »

李讜

李讜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李讜 · 查看更多 »

李象

李象()是唐太宗嫡长子李承-乾-和太子妃苏氏的嫡长子。唐太宗最初立李承--为太子。 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象出生,唐太宗因此在东宫宴请五品以上官员,并对房玄龄、魏征等进行了褒奖,都赏赐了佩刀。 李承--患足疾后,太宗曾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当众说,依照礼法,即使李承--死在他前头,下一顺位的继承人也应该是身为嫡孙的李象,而非其他皇子。但李承--最终因谋反被废,而唐太宗也立了另一位嫡皇子李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尽管身为太宗的嫡长孙,李象终其一生只做过怀州别驾这样的小官,而且在武则天年间被罢黜。但李象的第四子李昌(李适之)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成为宰相,提出父亲、祖父葬礼有缺,上疏请求将他们归葬昭陵。于是李承--被追赠为恒山愍王,李象也得以追赠为越州都督、郇国公。赵明诚《金石录》所载的《唐郇国公李君碑》即是其子李适之在天宝四年(745年)九月为他所立。.

新!!: 旧五代史和李象 · 查看更多 »

李茂勳

李茂勳(),晚唐军阀,回鹘阿布思人,在875年-876年曾任范陽節度使(军部在今北京),后內禪節度使一職予其子李可舉。.

新!!: 旧五代史和李茂勳 · 查看更多 »

李茂貞

李茂貞(),原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唐末藩鎮之一,五代時期岐國君主。.

新!!: 旧五代史和李茂貞 · 查看更多 »

李郁

李郁,字文甫,四川省重慶府安居縣(今屬銅梁縣)人,民籍,治《詩經》,年三十四歲中式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第二甲第八十六名進士。十一月二十八日生,行二,曾祖李常;祖李億株;父李有;母向氏。永感下,妻何氏,兄恩,弟節。由國子生中式四川鄉試第三十五名舉人,會試中式第六十名。嘉靖二十六年,登進士。嘉靖二十九年,接替王鈴,擔任南直隶常州府宜興縣知縣,后升戶部主事。由董鯤接任知縣。.

新!!: 旧五代史和李郁 · 查看更多 »

李重吉

李重吉(),后唐末帝李从珂的长子,出生于李从珂登基前,其母是李从珂妻沛国夫人刘氏即李从珂后来的皇后。 李从珂本为唐明宗养子,封潞王。明宗时,李重吉曾参与征讨义武军节度使王都。李从珂镇凤翔,李重吉为控鹤指挥使,与出家为尼的妹妹幼澄留在京师洛阳。明宗病重,内定储君皇子秦王李从荣为确保自己顺利即位,兴兵入宫,李重吉正在明宗身边侍奉,明宗命李重吉率控鹤兵守宫门。李从荣兵败被杀。明宗死后,李从荣胞弟宋王李从厚即位,即愍帝,不想让李重吉掌亲兵,命李重吉为亳州团练使,幼澄居于宫中,迁李从珂到北京太原府。李从珂于是造反。应顺元年三月二十(934年5月6日),愍帝派遣殿直楚匡祚到亳州捉拿李重吉,在宋州杀害,幼澄也被杀。后李从珂入京,愍帝出逃,孔皇后有病,四子年幼,都未能随行。李从珂遣使问孔后:“李重吉等人何在?”杀孔皇后及愍帝四子。李从珂登基后,赠李重吉太尉,令宋州选空地建庙。李重吉没有儿子,李从珂安排李重谦为他主丧。.

新!!: 旧五代史和李重吉 · 查看更多 »

李重俊

李重俊(),中國唐朝唐中宗第三子,母不详。遭到韋皇后、安樂公主、武三思等迫害,707年以羽林軍發動重俊之變,殺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後因士卒倒戈,被斬殺。唐睿宗以唐隆之變重祚後,追贈重俊為節愍太子。.

新!!: 旧五代史和李重俊 · 查看更多 »

李重美

李重美(),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第二子,又名李理美。 李重美幼年时明敏如成人。父亲李从珂在934年即位,李重美自左卫上将军领成德军节度使、兼河南府尹、判六军诸卫事,改领天雄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泰三年(936年)封雍王。石敬瑭反,李从珂想北征,李重美认为应当持重,请不要北征。李从珂害怕石敬瑭,本来不愿意去,听李重美之言,深以为然,但是刘延皓与刘延朗等迫之不已,李从珂只好到了河阳,留李重美守京师洛阳。后来听说兵败,洛阳居民都出城藏匿在山谷中。门官请禁止,雍王李重美说:“国家多难,未能为百姓作主,还要禁止他们避祸,可以吗?不如听其自便,事情平息了他们会自己回来。”于是放百姓出城。后晋兵将至,刘皇后堆积柴薪想焚烧宫室,李重美说;“新天子到了,一定不会露天而居,他日一定重劳民力,这是我们死还留下怨恨。”刘皇后于是停止。最后李从珂、刘皇后和李重美一起自焚而死。 李重美妃为范延光女。.

新!!: 旧五代史和李重美 · 查看更多 »

李暉

历史上有三个人的名字为李晖:.

新!!: 旧五代史和李暉 · 查看更多 »

李振

李振(),字兴绪,祖居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後梁政治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李振 · 查看更多 »

李昪

唐烈祖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海州人(今属江苏连云港),一说徐州人(今属江苏),另一说湖州安吉人(今属浙江),原稱「徐知誥」,是南吳大臣徐溫養子。.

新!!: 旧五代史和李昪 · 查看更多 »

李昭

李昭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李昭 · 查看更多 »

李愚

李愚(),初名李晏平,字子晦,渤海無棣人。 謹重寡言,好學,為古文。因崇拜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子,为自己取名李晏平(“平”即晏子谥号)。天复元年(901年),举进士,任何南府参军。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预谋篡唐,李愚避难太行山。后唐庄宗時,擔任翰林学士。因平蜀有功,升任中书舍人。天成元年(926年)六月擔任太常卿。长兴二年(931年),唐明宗拜李愚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後唐愍帝時官至宰相,家徒四壁,床上只有舊氈破席。李愚才幹平庸,行事迂阔,凡事唯唯諾諾。帝稱之:“此粥飯僧爾。”應順元年(934年),任宏文館大學士。清泰二年(935年)十月,因病而卒。著有《白沙集》、《创业功百传》。.

新!!: 旧五代史和李愚 · 查看更多 »

李承嗣

李承嗣(),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国初年将领,先后效力于军阀李克用、杨行密势力。.

新!!: 旧五代史和李承嗣 · 查看更多 »

李承勋

#重定向 李承勳.

新!!: 旧五代史和李承勋 · 查看更多 »

李怿

李怿有可能指以下其中一人:.

新!!: 旧五代史和李怿 · 查看更多 »

杨溥

杨溥可能指下列人物:.

新!!: 旧五代史和杨溥 · 查看更多 »

杜重威

杜重威(),五代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人。 杜重威娶石敬瑭之妹為妻。石敬瑭即位,以杜重威為舒州刺史。曾随侯益擊败張從賓,功拜潞州节度使。又随高祖打败割据自立的天雄节度使范延光,改调忠武,加升为同平章事。後來在宗城(今河北威縣東)大败安重榮,以功封成德军节度使。重威居功自傲,在镇州时,大肆搜刮民财。 契丹与後晋在滹沱之战後,晋军主帅杜重威得到被契丹立为皇帝的许诺,以十萬兵馬降附契丹。耶律德光南下中原,在临城(今河北临城)得病,不久卻病死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欒城区西)的殺胡林。天福十二年五月,辽永康王耶律阮自立为帝,並命杜重威镇守魏州。是年六月,刘知远平定京师,幾乎盡數屠殺繁台的燕兵一千五百人,劉知遠改国号汉,史称后汉,遙拜杜重威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947年,刘知远令重威移镇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令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杜重威自知理屈,拒不受命,遣其子杜弘璲向麻答求援,麻答下令蕃将杨衮與幽州指挥使张琏赴魏州。劉知遠下令高行周與慕容彦超率军讨伐杜重威。杜重威與張璉誓死守城,漢軍日久无功。刘知远恐生他变,親自來攻,死傷甚巨。知遠見强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重威,许以不死,但张琏因愤刘知远尽杀燕兵:“繁台之卒,何罪而戮?”略無降志。這時魏州粮草用尽,城中将士多踰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著素服,跪在宫门口请降。刘知远杀张琏而赦杜重威,封检校太尉。 刘知远臨死前以杜重威反复无常,欲除之。宰相苏逢吉等秘不发丧,诱杀之。.

新!!: 旧五代史和杜重威 · 查看更多 »

杜洪

杜洪(),晚唐军阀,从光启二年(886年)起控制武昌,直至被杨行密击败俘虏并诛杀。.

新!!: 旧五代史和杜洪 · 查看更多 »

杜曉

杜曉,字明遠。唐朝末年與五代十國後梁官员。 祖父杜審權與父杜讓能皆為唐代宰相。天祐元年(904年)杜曉以左拾遗入为翰林学士,迁升为膳部郎中。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後,拜中书舍人,是唐朝翰林学士入仕後梁第一人,官工部侍郎。开平四年(909年)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新!!: 旧五代史和杜曉 · 查看更多 »

桑維翰

桑維翰(),字國僑,河南洛陽人,五代後晉時大臣,官至宰相。桑維翰面貌醜怪,身材短小而面長,常臨鑑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慨然有志於公輔。.

新!!: 旧五代史和桑維翰 · 查看更多 »

梁震

梁震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梁震 · 查看更多 »

楊凝式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别号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因生于癸巳年,又号癸巳人。陕西华阴人。 父杨涉是唐哀帝时的宰相。咸通十四年出生, 天祐二年(905年)进士,官秘书郎。后汉时成为太子少师,故称杨少师。 楊凝式形貌寢陋,性格狂放不羈,人稱“楊風子”,朱溫篡唐,其父代表舊朝傳送國璽,凝式力諫父親不可,為防殃及全家,患下佯狂之疾,常稱疾告歸。显德元年冬,卒,享年八十二歲。工書法,尤精行草,常在光潔的壁上恣意揮灑,壁尽方止,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響。黃庭堅最為推崇,将其书法与吴道子的画誉为“洛中二绝”,认为:“二王以来,书艺超轶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相望数百年。”又說:“余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惟颜尚书、杨少师尚有仿佛。”有《韭花帖》、《夏热帖》、《神仙起居法》、《草堂十志圖跋》傳世。.

新!!: 旧五代史和楊凝式 · 查看更多 »

楊隆演

吳宣王楊隆演(),字鴻源,原名楊瀛,又名楊渭,中国五代時期南吳君主,孝武王次子,楊渥之弟。.

新!!: 旧五代史和楊隆演 · 查看更多 »

楊行密

吳孝武王杨行密(),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长丰)人,唐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時期吴国政權奠定者。唐乾宁二年(895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郡王。天复二年(902)进中书令、封吴王,天佑二年(905)病死,唐谥武忠王,吴国武义年间改谥孝武王,其子杨溥稱帝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新!!: 旧五代史和楊行密 · 查看更多 »

楊淑妃 (後周太祖)

杨氏( ),镇州真定人,后周太祖郭威的第二任妻子。有一姐妹嫁后唐重臣安重诲(是否为其正室不详),生子安崇勋。.

新!!: 旧五代史和楊淑妃 (後周太祖) · 查看更多 »

楊渥

楊渥(),字奉天(《九国志》作承天),五代十國時期南吳君主,但從未稱「吳王」,南吳太祖楊行密長子。.

新!!: 旧五代史和楊渥 · 查看更多 »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新!!: 旧五代史和欧阳修 · 查看更多 »

正史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詳实记录,有別於古代私家编撰史书,即所謂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正史」一词最早见於阮孝绪《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因紀傳體《史記》、《漢書》之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間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稱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约500万字。《明史·藝文志》又分為紀傳、編年二體,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新!!: 旧五代史和正史 · 查看更多 »

段凝

段凝(?《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本名段明远,后唐庄宗李存勖年间名為李绍钦,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唐将领。因為其妹为后梁开国者太祖皇帝朱全忠妾,他成为太祖手下官员,后在后梁末代皇帝朱瑱年间成为大将。他雄心勃勃的反攻后梁北方大敌后唐计划的失败使得后唐得以败亡后梁,但尽管有此失败,他仍成为后唐开国皇帝庄宗的爱将。庄宗败亡,由养兄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任后,明宗流放段凝,后赐其死。.

新!!: 旧五代史和段凝 · 查看更多 »

段深

段深,字德深,武威郡姑臧县人,段韶次子。 段深容貌俊美,宽厚谨慎有父风。齐文宣帝天保年间,受父封姑臧县公。大宁初年,拜通直散骑侍郎。大宁二年(562年),诏尚永昌公主,未婚,永昌公主去世。河清三年(564年),齐武成帝下诏命他娶东安公主。因为父亲段韶之功,官至侍中、将军、源州大中正,食邑赵郡。段韶病重,齐后主下诏封段深济北王,以慰段韶之意。武平末年,官至徐州行台左仆射、徐州刺史。北齐灭亡,在北周封郡公,拜大将军。坐事被杀。.

新!!: 旧五代史和段深 · 查看更多 »

氏叔琮

氏叔琮(),尉氏人。唐末名將。.

新!!: 旧五代史和氏叔琮 · 查看更多 »

永乐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全書22,937--,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的4%。《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新!!: 旧五代史和永乐大典 · 查看更多 »

沈遘

沈遘,字文通,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之侄。以門荫擔任郊社斋郎。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廷试第一,因已官者不得为第一,改第二。通判江宁府,召爲集賢校理,權三司度支判官,出京知越州,徙杭州。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百姓不敢吃青蛙。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以知制诰权发遣开封府,不久迁龙图阁直学士。治平三年,丁母忧,归苏州。治平四年卒。有《西溪文集》十卷。.

新!!: 旧五代史和沈遘 · 查看更多 »

沈斌

沈斌(),聖名若瑟,江苏省启东县人,天主教海門教區主教。.

新!!: 旧五代史和沈斌 · 查看更多 »

沈括

沈括(),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是中国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随母寿昌县太君许氏入籍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新!!: 旧五代史和沈括 · 查看更多 »

泰和 (金)

#重定向 泰和 (年号).

新!!: 旧五代史和泰和 (金) · 查看更多 »

渤海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也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渤海古称沧海、北海。位于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之间,被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陆地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南北長約556千米,東西寬約236千米。 渤海的面积大约有7.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約18米,从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向渤中及渤海海峡方向渤海水深逐渐加深, 到渤中地区, 水深也只有 20~ 30 m;整个区域海底平坦, 坡度较小。.

新!!: 旧五代史和渤海 · 查看更多 »

温韬

溫韜(?-926年),京兆华原(今陝西耀縣)人。五代時期的盜墓賊,曾盜掘昭陵。 出生時相传曾有匪星坠落在嵯峨山,少年為盜,後事李茂貞,易名李彥韜。朱全忠圍李茂貞於鳳翔,溫韜以耀州降梁,不久復叛歸茂貞。朱全忠建立后梁,温韬降后梁,易名温昭图,改耀州为崇州,仍任节度使。 温韬在鎮七年,盡堀唐朝帝塚,“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史載温韬盜昭陵:“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又曾率5萬餘眾盜掘乾陵,近之輒有風雨,遂止。投降后唐后改名李紹衝。天成元年(926年)後唐明宗入洛陽,將溫韜流放德州,又下詔賜死。.

新!!: 旧五代史和温韬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旧五代史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本紀

本纪,或簡稱紀,是中国紀傳體史书中天子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呂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項羽也是無皇帝之實,卻列本紀者,主要是因為司馬遷認為,其在當時有如同皇帝般的領導力,為實質的國家元首。後來部分史書敘述帝王稱帝前的先祖時,取古《尚書》世紀名,稱「世紀」。見《金史》。 Category:紀傳體.

新!!: 旧五代史和本紀 · 查看更多 »

朱友孜

#重定向 朱友敬.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孜 · 查看更多 »

朱友寧

朱友寧,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字安仁,初代太祖皇帝朱温侄子,朱存长子。 朱友宁少时聪敏,习诗礼,喜怒不形于色。长大后喜好兵法,有倜傥之风。朱温镇汴州,以他为军校,善用弓剑。转任衙内制胜都指挥使,每次出兵,多命他统领骁果跟从。擒获秦宗权,朱温令朱友宁轞送秦宗权西献长安,唐昭宗下诏加朱友宁检校右散骑常侍、行右监门卫将军。从此朱友宁继立军功,官至检校司空兼龚州刺史、柳州刺史。朱温驻军岐下围凤翔李茂贞,遣朱友宁领所部兵先回宣武(汴州),以备守御。淄青王师范攻打宣武,因为关东诸镇兵都在岐陇,王师范欲乘虚进攻,自齐、鲁至于华下,假称委输贡奉为名,与杨行密、李克用结好。青州人到裴迪处说明情况,裴迪告诉朱友宁。朱友宁不等命令率兵万余东讨。王师范派遣其弟率兵围齐州。朱友宁率兵救援,王师范大败,朱友宁夺马千匹,斩首数千级。天复三年(903年),唐昭宗归长安,朱友宁被授为岭南西道节度使,加特进、检校司徒,赐号迎銮毅勇功臣。王师范数千部众欲攻兖州。朱友宁得知,伏兵在兖州之南邀击,大胜。朱友宁督诸军进逼博昌县,一月余未克。朱温大怒,派刘捍督战。朱友宁用俘虏的民众十余万,各领负木石、牵牛驴,在城南建土山。将人畜木石一起堆筑成山,冤枉之声,闻数十里。城陷后屠城,清河为之不流。六月初八清晨,在攻打莱州的石楼之战,朱友宁从旁自高地驰马而下,马被绊倒,被王师范部下张土所杀。朱友宁将战前日,有大白蛇蟠在帐中,朱友宁很厌恶,最后果然遇害。朱温建立后梁,追封朱友宁为安王。.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寧 · 查看更多 »

朱友徽

朱友徽,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全忠第七子。 907年,後梁建国後,朱全忠封朱友徽为建王。923年,後唐兵临城下前夕,他的四哥末帝朱友贞怀疑兄弟们叛乱,将朱友雍、朱友徽兄弟殺害。.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徽 · 查看更多 »

朱友倫

朱友倫,晚唐官员。五代十国後梁太祖朱温侄子,父朱存。 朱友伦幼年聪悟明敏,喜好文墨,通《论语》、小学,通晓声律。长大后,好骑射,有智谋,朱温说:“吾家千里驹也。”朱友伦年十九,为宣武军校。景福初年(892年),充元从骑军都将、元从马军指挥使,表右威武将军、右武卫将军。朱温征兖州、郓州,朱友伦率部兵收聚粮谷,供应军需。幽州兵至内黄,朱友伦率领前锋夜渡河,夺马千匹。领兵往八议关,遇到李克用军万余骑兵,朱友伦设疑军大胜。李罕之以潞州降朱温,被李克用军所围。朱温派遣朱友伦率领步骑数万,越险救应,大破晋军。唐朝加检校司空、守藤州刺史。 天复元年(901年),朱温和李茂贞在岐、陇用兵,李克用乘虚攻打朱温北部。朱友伦率军三万到矾山。朱友伦与氏叔琮一直追至太原。二年,朱友伦领所部兵西赴凤翔。三年,唐昭宗归长安,命朱友伦为宁远军节度使、检校司徒,赐号迎銮毅勇功臣。朱温东归,留朱友伦宿卫京师,伺察昭宗所为。十月十五,朱友伦会宾打马球,坠马而死。唐昭宗辍视朝一日,诏赠太傅,归葬于砀山县。 朱友伦死后,朱温大怒,率兵七万至河中。唐昭宗涕泣,不知所为,想要投奔太原,没有成功。宰相崔胤遣人阻止朱温,朱温怀疑朱友伦是崔胤等所杀,奏请诛杀崔胤,唐昭宗未从,朱温派遣朱友谅至京师,兵围开化坊,杀死崔胤和京兆尹郑元规、皇城使王建勋、飞龙使陈班、阁门使王建袭、客省使王建乂、前左仆射张濬。朱温建立后梁,追封朱友倫为密王。.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倫 · 查看更多 »

朱友珪

朱友珪(),小字遙喜,五代時期後梁皇帝,為後梁太祖朱全忠之第三子,弑父自立。登基后不得民心,为袁象先所杀。.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珪 · 查看更多 »

朱友璋

朱友璋,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全忠第五子。 907年,後梁建国後,朱全忠封朱友璋为福王。娶张宗奭女。913年,朱友璋出任許州節度使、检校太保。914年,因讨伐徐州節度使蒋殷有功,任鄆州留後。好接宾客,梁文矩年轻时即游历其门下,时为秘书郎,朱友璋奏他为项城令。末帝朱友贞命朱友璋为忠武軍節度使,駐屯武寧,又辟梁文矩为从事。梁亡前卒。.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璋 · 查看更多 »

朱友裕

朱友裕,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温长子,字端夫。生母不詳。次弟早逝名不詳。 朱友裕年幼时善骑射,从朱温征伐,以宽厚得士卒之心。唐僖宗中和年间,朱温与李克用攻围华州,黄巢将黄鄴固守。黄鄴卒扛着大槊登城大骂,李克用使自己的沙陀骑兵连射不中。朱温命朱友裕射杀,黄鄴小卒应弦而毙,军中皆大欢呼,声震山谷,李克用送给朱友裕良弓百矢。朱温镇宣武,表为宣武军牙校。秦宗权灭亡,加朱友裕检校左仆射,衙内马步都指挥使。 景福元年(892年),朱温攻郓州朱瑾,朱友裕为先锋到达斗门,郓州兵夜袭,朱友裕败走。朱温后到,不知朱友裕之败,前军遇敌多死。朱温到村落间,才与朱友裕相见。当时,朱宣在濮州,朱温派遣朱友裕先以二百骑在前,朱温后至,没有遇上朱友裕。朱温遇敌败逃。敌兵急追至大沟,幸亏沟中有积薪,马才能过去,朱温将李璠等十余人战死。冬,朱友裕取濮州,率领大军围徐州时溥。当时朱瑾领兖州、郓州之众,领兵二万为徐州时溥外援,在彭门南石佛山被朱友裕击败,朱瑾逃走。都虞候朱友恭向朱温诬陷朱友裕按兵不追,朱温大怒,令裨将庞师古代朱友裕为帅,以朱友裕交付审问,使者误将信给了朱友裕,朱友裕惶恐,不知所为,率数骑逃到山中。在辉州投奔伯父朱全昱,申诉其冤。朱温妻子张氏听说召他回汴州请罪,朱温还想把儿子下狱,张惠请求下得免,令儿子权知许州。许州近蔡州,因为秦宗权之乱,居民残破,朱友裕招抚流散,增加三万多户。 乾宁二年(895年),加检校司空,后为武宁军节度留后。四年(897年),朱温攻下郓州东平,改朱友裕天平军留后,加检校司徒。光化元年(898年),再领许州。天复初年,为奉国军节度留后。朱温兼镇河中,以朱友裕为护国军节度留后,后迁华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兴德尹。天祐元年(904年)七月,兼行营都统,领步骑数万,随父攻打李茂贞,去攻邠州。朱友裕破灵台、良原,下陇州,杨崇本以邠州降。后杨崇本背叛,朱温派遣朱友裕攻打,十月,朱友裕得病,将校屯守永寿,朱友裕得在梨园病死,归葬开封。後梁建国後,朱温追封他为郴(彬)王。乾化三年,又赠太师。.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裕 · 查看更多 »

朱友誨

朱友誨,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全忠侄子,父朱全昱。 朱温受禅後,封朱友誨为衡王。乾化元年,以檢校兵部尚書充控鶴指揮使。921年,朱友能誘致禁軍,欲謀反,被皇帝幽禁。末帝朱友貞在后梁灭亡前夕,把朱友谅、朱友能、朱友誨三兄弟全部杀死。.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誨 · 查看更多 »

朱友諒

朱友諒,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全忠侄子,父朱全昱。 904年春正月,因朱友倫在球场坠马而死,朱全忠怀疑崔胤所害,命朱友諒将唐朝宰相崔胤府邸包围,崔胤与妻子儿孫全部被殺。被叔父封为衡王。朱友谅进瑞麦一茎三穗,朱温大怒:“今年宋州大水,何用此为!”罢朱友谅官,留在了京城。朱温卧病,朱全昱来探病,与朱温相持恸哭;朱温放了朱友谅,使与东归。916年正月,朱全昱死后,以衡王朱友谅嗣封广王。朱友谅多行不法、921年,弟朱友能謀反連座,末帝朱友貞在后梁灭亡前夕,把朱友谅、朱友能、朱友誨三兄弟全部杀死。.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諒 · 查看更多 »

朱友謙

朱友謙,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全忠义子,本名朱簡。 本为保义军节度使王珙帐下都将,899年,王珙被都将李璠杀死,后李璠也被变军杀死,朱简控制了保义军。朱全忠赏识他的才能,收为义子,後封冀王。出任河中(山西省永济市)護国節度使。朱友-珪-殺父后,身感危险的朱友謙归顺晋王李存勗。李存勗赏识他的才能也收他为义子,改名李繼麟,为河中节度使、尚书令。孔謙向李存勗进讒言,郭崇韬被冤杀后,伶人景进又称李继麟先和郭崇韬勾结谋反,郭崇韬死后又勾结郭崇韬女婿皇弟睦王李存乂,宦官都劝庄宗除掉李继麟。于是庄宗迁李继麟为义成节度使,当夜就派蕃汉马步使朱守殷发兵围李繼麟家,将李继麟驱出徽安门外杀死,復姓名为朱友谦。庄宗又诏令长子魏王李继岌和郑州刺史王思同分别在遂州和许州杀朱友谦二子武信节度使朱令德和忠武节度使朱令锡,河阳节度使李绍奇在河中杀朱友谦家人,朱友谦妻张氏率族人百余口受刑时还向李绍奇出示铁券说:“这是皇帝去年所赐,我是妇人,不识字,不知说的是什么。”李绍奇也感到惭愧。朱友谦旧将史武、薛敬容、周唐殷、杨师太、王景、来仁、白奉国当时都是刺史,也因此遭到族诛。朱友谦另一子朱建徽时任澶州刺史,庄宗密诏史彦琼杀之,史彦琼前往时没有对任何人说明去意,结果引发了恐慌,间接造成了后来的邺都兵变等一系列兵变,最终导致庄宗覆亡。 朱友谦有女封楚国夫人,嫁李从曮。.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謙 · 查看更多 »

朱友貞

#重定向 梁末帝.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貞 · 查看更多 »

朱友能

朱友能,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全忠侄子,父朱全昱。 朱友能被叔父封为惠王。朱友能为宋州、滑州二州留后、陈州刺史,行为不法,陈州风俗多有淫祠左道,昼夜伏聚,男女杂乱。母乙、董乙聚众称天子,建置官属,朱友能开始不以为意,母乙等攻劫州县,末帝朱友貞发兵击灭。康王朱友孜谋反伏诛之后,末帝疏斥宗室。贞明四年(921年)夏四月,朱友能以陈州造反,举兵攻打大梁。末帝诏陕州留后霍彦威、宣义节度使王彦章、控鹤指挥使张汉杰将兵讨伐。朱友能在陈留,兵败,逃回陈州,诸军围城。秋七月,朱友能降。庚子,末帝赦其死,降封房陵侯,被软禁在京城。后梁灭亡前夕,末帝把朱友谅、朱友能、朱友誨三兄弟全部杀死。.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能 · 查看更多 »

朱友雍

朱友雍,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全忠第六子。 907年,後梁建国後,朱全忠封朱友雍为賀王。923年,後唐兵临城下前夕,他的四哥末帝朱友贞怀疑兄弟们叛乱,将朱友雍、朱友徽兄弟殺害。.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雍 · 查看更多 »

朱友恭

朱友恭,本名李彥威,壽州人。後為朱溫義子。.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恭 · 查看更多 »

朱友文

朱友文,字德明,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朱溫(又名朱全忠)的養子之一、後梁的皇族,獲朱温封他為博王。.

新!!: 旧五代史和朱友文 · 查看更多 »

朱存

朱存,中国五代十国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的二哥,追封朗王。 朱温年少时父亲朱诚去世且贫困,与哥哥朱全昱、朱存随母亲王氏依靠萧县刘崇家为生。黄巢之乱朱存与朱温一起参与黄巢军,879年,在广州战死。907年,朱全忠取代唐朝即位後梁皇帝,910年追贈二哥为朗王。二子:朱友寧、朱友倫。.

新!!: 旧五代史和朱存 · 查看更多 »

朱守殷

朱守殷(),小名会儿。 早年是李存勖的手下,好诋人阴私,李存勖很喜歡他,提拔为蕃汉马步军都虞侯。五代后唐时任宣武节度使,又以朱守殷为巡检。守殷恃恩骄恣,与伶人景進勾结。李嗣源即位後,以守殷为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次年出京,任汴梁節度使。 早年李嗣源就對朱不滿,晋梁夹河之战中,朱守殷防守德胜寨時,因大意造成德胜南城失守,李嗣源曾向李存勖请杀朱守殷以惩败军之罪,李存勖不聽。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十月,朱守殷在汴州谋反,康义诚随李嗣源亲征,不久破城。朱守殷尽杀其族人,引颈命令手下殺死自己。死後被鞭尸七日,传首京师。.

新!!: 旧五代史和朱守殷 · 查看更多 »

朱延寿

朱延寿(),晚唐大军阀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部将和内弟。他参与杨行密的众多军事行动,官至奉国军节度使(虽然未实际控制)。天复三年(903年),他因杨行密曾侮辱他而愤怒,图谋和杨行密的附庸宁国军节度使田頵和润州团练使安仁义一起反叛。杨行密得知,骗其妻、朱延寿的姐姐朱夫人告诉朱延寿,杨行密将把淮南托付给他。朱延寿到淮南军部扬州后,杨行密诛杀之。.

新!!: 旧五代史和朱延寿 · 查看更多 »

朱弘昭

朱弘昭(),山西太原人。 早年追随李嗣源,為文思使。因與安重诲有仇隙,故常年駐守在外。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范延光、赵延寿辞职後,李嗣源以弘昭為枢密使,朱弘昭最初不肯,李嗣源大怒說:“我養你們這些人何用?”朱弘昭只好接受。 应顺元年(934年)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起兵造反,各军皆不战而降,三月二十八日康义诚军大潰,闵帝大懼,召弘昭計事,朱弘昭忧心如焚,告訴穆延暉曰:“上召我急,將罪我也。”最後投井自杀,馮贇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安從進所殺,后唐闵帝自洛阳出奔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被刺史王弘贽勒死。.

新!!: 旧五代史和朱弘昭 · 查看更多 »

朱全昱

朱全昱,砀山人,中国五代十国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的大哥,封廣王,原名朱昱。 朱温年少时父亲朱诚去世且贫困,与哥哥朱全昱、朱存随母亲王氏依靠萧县刘崇家为生。893年,朱温长子朱友裕被朱友恭诬陷的时候,躲到砀山伯父家里。905年二月戊戌,唐昭宣帝以安南節度使、同平章事朱全昱為太師,致仕。907年,朱全忠取代唐朝即位後梁皇帝,封大哥为广王。在朱温即位前,朱全昱问朱温:“朱三,尔可作天子乎!”即位后,宗亲一起喝酒赌博,朱全昱忽然把骰子击入盆中,骰子迸碎四散。他对斜视朱温说:“朱三,你本是砀山的一介平民,跟随黄巢为盗,天子任用你为四镇节度使,富贵至极,为什么突然灭亡唐朝三百年的社稷,自称帝王,将要灭族,还玩什么博戏!”朱全昱不经常在京城汴州,多在老家居住。儿子朱友谅进瑞麦一茎三穗,朱温大怒:“今年宋州大水,何用此为!”罢朱友谅官,留在了京城。朱温卧病,朱全昱来探病,与朱温相持恸哭;朱温放了朱友谅,使与东归。朱友珪杀害朱温,封伯父为宋州节度使。916年正月,朱全昱病故。末帝朱友贞追贈伯父尚书令,谥号德靖,以衡王朱友谅嗣封广王。宋太宗至道年间,单州有自称广王朱全昱之后与尼姑讼田之人,宋朝史官说“岂以一言之善,独存其嗣耶!”.

新!!: 旧五代史和朱全昱 · 查看更多 »

朱珍

朱珍,徐州豐縣人。五代時朱溫的主將。 朱溫降唐时,手下唯朱珍、庞师古二人。光启元年,任诸军都指挥使,位列诸将之上,並進兵焦夷(今安徽亳縣南),击败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隨後又转战山东各地,居功厥偉。 朱珍與李唐賓有芥蒂。汴军攻打郓州时,朱珍作战不利退至濮州,未经禀报就派人自汴州接回家眷。朱溫聞知大怒,又不好發作,他不放心朱珍,暗中命令李唐宾监视朱珍的举动。朱珍知道這件事,心情不好,晚上與部将在帐中喝酒解闷。李唐宾疑其有异心,率十多名亲兵回汴州向朱温报告。朱珍连忙单骑奔回汴州,向朱温说明情况。朱温对两人都很爱惜,俱不加罪,为两人和解,命两人返回濮州。 龙纪初年,朱珍屯萧县,對抗感化节度使时溥,李唐賓因裨将嚴郊不聽朱珍使喚,朱珍下令唐賓責之,唐賓不服,反而前來理論,被朱珍拔劍斬殺于帳中。朱溫聞知大怒,但在左司馬敬翔勸說下,宣布李唐賓謀叛已經在軍前斬首,並譴親使攜帶手書去前方慰撫,軍心才告安定。秋季,七月,朱溫趁前線視察之機,命大将丁會當即擒獲朱珍,怒斥其擅殺大將,下令推出斬首,大将霍存等数十人叩頭,乞求寬恕,全忠不听,拿起床板向他們投擲,他們才退出。朱珍被处死。.

新!!: 旧五代史和朱珍 · 查看更多 »

朱瑾 (唐朝)

朱瑾(),唐末軍事人物,天平節度使朱瑄從弟,善槊,壯武勇猛,兖州泰寧軍节度使齐克让頗愛之,瑾遂假意要娶齐氏之女,卻趁機突擊齐氏而驅逐之,自為泰寧節度使。後為朱溫所敗,奔楊行密。後因徐溫之子徐知訓辱瑾,瑾怒,殺知訓。徐溫發兵迫之,遂自刎死。.

新!!: 旧五代史和朱瑾 (唐朝) · 查看更多 »

朱瑄

朱瑄《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旧五代史》卷一十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一作朱宣《新唐书》卷一百八十八《新五代史》卷四十二(),晚唐军阀,中和二年(882年)—乾宁四年(897年)以节度使身份统领天平军。他和在邻镇的堂弟泰寧军节度使朱瑾组成权力联盟,后又与盟友感化军节度使时溥一起陷入与前盟友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长期战斗中,这场战斗对乡村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乾宁四年,他们三人战败,朱瑄被朱全忠俘虏并处决。.

新!!: 旧五代史和朱瑄 · 查看更多 »

朱洪实

朱洪实(),或作朱弘实,五代十国后唐武将。.

新!!: 旧五代史和朱洪实 · 查看更多 »

朱温

梁太祖朱温()五代時期後梁開國皇帝,曾参与黄巢之亂,后降唐为将,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但又密谋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后废哀帝自立,建立“后梁”,称帝后改名朱晃。晚年大肆荒淫,強姦兒媳。後為三子朱友珪所殺,終年61歲。.

新!!: 旧五代史和朱温 · 查看更多 »

戴思遠

戴思遠(),先後為後梁及後唐重要軍事將領。 戴思遠本是後梁大將,初年事奉後梁太祖朱溫,以武藝及能幹而知名。開平元年(907年),自右羽林統軍加檢校司徒,出任為晉州刺史。開平二年(908年),授職右監門上將軍,尋改為華州防禦使。開平三年(909年),自左天武使復授職右羽林統軍。 郢王朱友珪篡位後,授職洺州團練使。貞明年間出任邢州留後,遷任本州節度使。桀燕將領張萬進殺滄州留後劉繼威,以城歸屬後梁,末帝朱友貞下命戴思遠鎮守。後唐莊宗李存勗平定魏博,以大軍前去滄、德二州,戴思遠棄鎮渡河回歸汴京,累遷天平軍節度使兼北面招討使,帶領兵馬與李存勗對壘。其後,李存勗討伐張文禮於鎮州,契丹來援,李存勗追襲契丹至幽州。戴思遠聽聞,總集大軍以襲撃魏州,至魏店,遇到李嗣源騎軍剛巧殺至,戴思遠只好涉渡洹水,攻陷成安,復歸楊村寨,盡率其眾,攻打德勝北城。城中危急,符存審晝夜乘城以拒後梁大軍。李存勗自薊州五日馳至魏州,戴思遠知道後解圍而去。其後李嗣源襲下鄆州,戴思遠因而被罷去軍權,降授職宣化軍留後。 同年,李存勗攻入汴京,戴思遠只好自鄧州入朝投降,復令他歸鎮。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移戴思遠授職洋州節度使。其後西川的孟知祥及董璋叛亂,戴思遠以董璋為他的故人,避嫌請其他人代其職,征入朝宿衛,以年紀大告老,授職太子少保致仕。 清泰二年(935年)八月,戴思遠於家中逝世。.

新!!: 旧五代史和戴思遠 · 查看更多 »

房知温

房知温(),字伯玉,兖州瑕丘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中国五代十国后唐将领。唐明宗时同平章事、中书令。 房知温年轻时为盗贼,在兖州、郓州等州抢劫为生。后投军,先后在后梁将领葛从周、牛存节部下担任军士,为赤甲官健。因为善于赌博与牛存节交厚,后归劉鄩为裨将。又从刘知俊为克和军使,转从魏州守将杨师厚,因作战勇敢和谋略过人,为马步军校,迁亲随指挥使、加检校司空。李存勖进入魏州,房知温归附。唐庄宗知道他勇悍,赐姓名李绍英,授天雄军马步都指挥使。李存勖建立后唐,房知温历任曹州、澶州、贝州刺史,遣戍瓦桥关。唐明宗举兵入洛阳,房知温首先归附。授兖州泰宁军节度使。后来历任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平卢军节度使,封东平王。他诱使牙兵杀招讨副使乌震,之后又杀牙兵来推卸责任。晚年为人聚敛积财,所至厚敛不已,积至数百万,不恤军政。后晋建立,在平卢镇任上去世,赠太尉。.

新!!: 旧五代史和房知温 · 查看更多 »

房暠

房--(),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和后晋官员,在后唐末帝李从珂年间任枢密使。.

新!!: 旧五代史和房暠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旧五代史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昭懿皇后 (後唐明宗)

#重定向 昭懿皇后 (後唐).

新!!: 旧五代史和昭懿皇后 (後唐明宗) · 查看更多 »

显德

显德(954年-960年正月)是后周太祖郭威开始使用的年号(显德元年正月)。其后后周世宗柴荣在元年正月即位沿用(显德元年-六年);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继续沿用(显德六年六月-七年正月),前后共计7年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4年12月,143-145、147-148、157 ISBN 7101025129。 南唐元宗李璟于958年五月(显德五年)开始用后周显德年号纪年(對外稱用後周之顯德年號,但對內仍用本國之中興年號),直至962年十一月宋朝正式向南唐頒布明年的《建隆四年曆》為止。荆南貞懿王高保融用此年号至960年七月。吳越忠懿王钱俶亦用此年号。.

新!!: 旧五代史和显德 · 查看更多 »

昆明市

昆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省会,是云南唯一的特大城市和中国西部第四大城市,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昆明素以“春城”著称,因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昆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云南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滇池,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众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旧五代史和昆明市 · 查看更多 »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尹洙与欧阳修打算合撰《新五代史》,但因史觀不同而作罷,尹洙后来独撰两卷的《五代春秋》。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新五代史》成书,原名《五代史记》。因為私撰,故藏於家。脩卒,家人上呈於朝廷。 乾隆时,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詳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彦章、段凝、趙在禮、范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税、吕琦、楊渥等傳內容都有補強。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新!!: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旧五代史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方太

方太可以指:.

新!!: 旧五代史和方太 · 查看更多 »

方輿勝覽

《方輿勝覽》是南宋時期地理总志,全書分前集四十三卷,後集七卷,續集二十卷,拾遗一卷,凡七十卷,宋祝穆撰。 《方輿勝覽》成於宋理宗时,记宋初临安府(今浙江杭州)轄下的浙西路、浙東路、江東路、江西路等十七路,各系所属府州军於下,並以临安府为首,內容首记“建置沿革”,次記有郡名、風俗、形勝、土產、山川等“事要”。前集記“浙西路起”,止於“海外四州”,共四十三卷。后集記“淮东和淮西两路”,共七卷。续集記“成都路”起,止於“利西路”,共二十卷;拾遗则記“览安府”至绍熙一卷。《方舆胜览》成书后,其子祝洙又加以重订,增补五百余条内容,咸淳年间重新刊行于世。宰相程元凤、蔡杭上奏朝廷。 本書難免有失誤處,如元绛闵忠诗石刻在广州,《方舆胜览》誤载為封州,又误以为是魏矼所作。.

新!!: 旧五代史和方輿勝覽 · 查看更多 »

文惠皇后

文惠皇后王氏(),後梁烈祖朱誠妻。 王氏嫁與朱誠后生朱全昱、朱存、朱溫三個兒子。朱家貧寒,王氏在本村的地主劉崇家做長工。朱溫封侯之後,她隨子貴封為晉國太夫人。大顺二年秋,后疾,卜者曰:“宜还故乡。”乃归。卒于午沟。 开平元年(907年)七月,朱温稱帝,此時王氏已死,朱溫追上母親諡號為文惠皇后。.

新!!: 旧五代史和文惠皇后 · 查看更多 »

敬翔

敬翔(),字子振,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 自稱是唐代平陽王敬暉之後。祖父敬忻,官同州掾。年輕時“好讀書,尤長刀筆,應用敏捷”,人称少年英才。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未中。黄巢入長安,敬翔逃至汴州(今河南开封),投靠同鄉王發,王發是宣武节度使朱温的观察支使,给军中人士代写书信。朱温问:“《春秋》里都写了什么玩意?”敬翔回答:“诸侯打仗的事。”朱温对敬翔大为赞赏,感慨地说:“天降奇人,以佐于我!”敬翔跟随朱温前后共三十餘年,朱溫是言聽計從,敬翔本人也“盡心勤勞,晝夜不寐,自言惟馬上得休息”。唐昭宗封敬翔为检校右仆射、太府卿,赐號“迎銮叶赞功臣”。朱温称帝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任命敬翔为知枢密院事。为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封平阳郡侯。乾化二年六月,朱溫病重,召敬翔至病榻前受顧托命。朱友贞上台,趙巖及妻族张汉鼎、张汉杰等人用事,敬翔與李振受到排擠。李存勗攻进后梁都城,敬翔全家自杀。.

新!!: 旧五代史和敬翔 · 查看更多 »

慕容彦超

慕容彦超是五代时后汉軍事人物,吐谷浑人,后汉高祖刘知远同母异父弟。 冒姓閻,因體黑又麻臉,故被稱為閻昆侖,早年擔任后唐明宗李亶的军校,累迁至刺史。後擔任泰寧(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节度使。因智詐而為郭威所忌。乾祐三年(950年),郭威起兵反後漢,在劉子陂(今河南封丘南)擊敗慕容彥超,彥超逃往兖州,開封尹侯益向郭威投降。郭威又擊敗劉承祐,後漢亡。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联络南唐、北汉反周,兵败投井死。.

新!!: 旧五代史和慕容彦超 · 查看更多 »

扈載

扈載(922年-957年),字仲熙。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 生於五代後梁龍德二年(922年),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狀元及第,授職校書郎,值史館。遷監察御史。其堂兄是扈蒙,時人稱二扈。卒於五代後周顯德四年(957年)。.

新!!: 旧五代史和扈載 · 查看更多 »

曹皇后 (後唐明宗)

#重定向 和武显皇后.

新!!: 旧五代史和曹皇后 (後唐明宗) · 查看更多 »

曹英

曹英(),中華人民共和國女子射擊運動員,出生於湖南長沙。.

新!!: 旧五代史和曹英 · 查看更多 »

晁公武

晁公武,字子止,號昭德先生。南宋著名目录学家、藏书家。宋朝钜野(今山东巨野县)人。靖康末年入蜀避乱,宋高宗绍兴二年举进士第,绍兴十一年至十七年(1141~1147)任四川转运使井度的从官。自幼喜读群书,初为四川总领财赋司,办事有才干。.

新!!: 旧五代史和晁公武 · 查看更多 »

景延广

景延广(),五代时后晋大臣。字航川,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人。 石敬瑭建立后晋,他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果州团练使。出镇义成、保义、河阳等地。石敬瑭死,他与冯道等承顾命,为宰相。后力主抗辽,声言“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天福九年(944年),契丹大军南下,他身为上将,却按兵不动,坐视辽军掳掠北归。终被后晋出帝罢兵权,贬为河南尹,留守洛阳。开运三年(946年),为辽军所俘,次年自杀。 分类:五代十国军事人物 分类:五代十国宰相 Y.

新!!: 旧五代史和景延广 · 查看更多 »

時溥

时溥,中国唐朝末年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新!!: 旧五代史和時溥 · 查看更多 »

晋愍帝

晉愍帝司馬鄴(),字彥旗,西晉的第四任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司馬鄴為吳王司馬晏之子,晉武帝之孫,外祖父是荀勖。 司馬鄴首先過繼於秦王司馬柬而被封為秦王。308年被封為散騎常侍與撫軍將軍。晉懷帝於洛陽被俘之後司馬鄴逃亡許昌,後在雍州刺史賈疋的護送下逃入長安,之後被封為皇太子。313年晉懷帝於平陽遇害之後,司馬鄴於長安即帝位,改元建興,是为晉愍帝。 晉愍帝即位時,西晉已經沒有可以作戰的能力,而且長安也沒有可與前趙作戰的物資。316年8月劉曜發兵攻打長安,並切斷長安的糧運。晉愍帝在食斷糧絕的情況之下於建兴四年十一月十一日(316年12月11日)投降前趙,之後被送往平陽,封為懷平侯,並且承受為狩獵隊伍前導以及为宴會洗杯子等雜役的屈辱。建兴五年十二月二十日(318年2月7日)被殺。.

新!!: 旧五代史和晋愍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梁唐晉漢周書舊五代史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