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旧五代史和李彝超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旧五代史和李彝超之间的区别

旧五代史 vs. 李彝超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晉涵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李彝超(),是五代十国后唐时党项族的首领,为定难节度使李仁福第四子。历任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长兴四年(933年)三月李仁福卒,三军立李彝超为留后。后唐明宗李嗣源担心定难军勾结契丹,以李彝超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而彰武军节度使安从进为夏州定难军留后,从而撤销党项在定难军的世袭割据。并派遣邠州药彦稠以兵五万送安从进到夏州。五月,李彝超紧闭城门,拒不办理交接。药彦稠、安从进围城一百日,未能攻克夏州。李彝超又联络境外的党项,后唐西北的局势十分紧张。明宗命令班师,李彝超亦上表谢罪。明宗只好授李彝超为检校司徒,定难军节度使,既而定难军朝贡如初。清泰二年(935年),李彝超死后,其兄李彝殷袭位。.

之间旧五代史和李彝超相似

旧五代史和李彝超有(在联盟百科)7共同点: 后唐契丹人党項李仁福李彝殷李嗣源新五代史

后唐

后唐(923年-937年)是中國五代時期的政權之一。923年,唐朝的赐姓宗室李存勖消灭後梁,聲稱重建唐朝。後為石敬瑭勾結契丹入侵而滅亡。後唐的建立至其亡國歷時十四年。史学家為了區別由李淵所建立的唐朝,因而稱之為後唐。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 另外,雖然后唐統治者的祖源是沙陀族,但當時的後唐統治的是漢族地帶,後唐也被稱為「漢國」。.

后唐和旧五代史 · 后唐和李彝超 · 查看更多 »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契丹人和旧五代史 · 契丹人和李彝超 · 查看更多 »

党項

--項(西夏文:𘚜𗧻)是中國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其語言西夏語屬於藏緬語族。在唐、宋時代,被漢人認為是古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吐蕃人稱其為彌藥(),在蒙古帝國時代,稱其為唐兀(),唐兀惕或唐忽惕,被歸屬於色目人。.

党項和旧五代史 · 党項和李彝超 · 查看更多 »

李仁福

李仁福(),是五代十国时期党项族的首领,为李思恭的儿子,作为定难军的蕃部指挥使,戍兵于外。开平三年(909年)春,牙将高宗益作乱,杀害定难节度使李彝昌。本州军吏迎立李仁福为帅。四月,后梁太祖朱温降制授仁福检校司空,充定难军节度使。晋王李克用遣大将周德威联合岐王李茂贞邠、凤之师五万同攻夏州,李仁福固守一月有余,后梁援军至,周德威撤退,朱温大喜,授李仁福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李仁福在后梁灭亡后,继续向后唐称臣,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朔方王。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三月,李仁福卒,朝廷追封虢王,赠韩王。子李彝超嗣位,自立为留后。.

旧五代史和李仁福 · 李仁福和李彝超 · 查看更多 »

李彝殷

李彝興(),本名李彝殷,是五代十国到宋朝初年党项族的首领、定难节度使,为李仁福的儿子,早年为夏州行军司马。清泰二年(935年)春,其弟定难节度使李彝超去世,三军推为留后,后唐末帝李从珂授他为定难军节度使。 后晋天福初年,石敬瑭加其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晋少帝石重贵嗣位,加检校太师。天福八年(943年)秋,李彝殷弟绥州(今陕西绥德)刺史李彝敏与其党作乱,被李彝殷击败,奔往延州(今陕西延安),李彝殷押送到京城,朝廷送回夏州,由李彝殷斩了他。开运元年(944年)春,以李彝殷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防备南下的契丹。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春,刘知远加李彝殷兼侍中。这年,李守贞在河中叛乱,暗通李彝殷,李彝殷为之出师,于延州之北境驻扎,既而听说李守贞被郭威所围,便收军而退。 后周显德时,李彝殷被加官至守太傅、兼中书令,封西平王。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春,宋太祖下制加李彝殷守太尉,为避宋宣祖赵弘殷讳,李彝殷改名李彝兴。北汉皇帝刘钧联合代北诸部来进攻麟州,李彝兴遣部将李彝玉会同诸镇兵抵御,刘钧撤退。之后向朝廷献马三百匹,太祖大喜,亲自监督为李彝兴制作玉带,且召来使问:“汝帅腹围几何?”来使回答:“彝兴腰复甚大。”太祖说:“汝帅真福人也。”遂遣使赐带。乾德五年(967年)秋,李彝兴卒,太祖废朝三日,赠他为太师,追封夏王。子李光睿嗣位,自立为留后。.

旧五代史和李彝殷 · 李彝殷和李彝超 · 查看更多 »

李嗣源

#重定向 唐明宗.

旧五代史和李嗣源 · 李嗣源和李彝超 · 查看更多 »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尹洙与欧阳修打算合撰《新五代史》,但因史觀不同而作罷,尹洙后来独撰两卷的《五代春秋》。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新五代史》成书,原名《五代史记》。因為私撰,故藏於家。脩卒,家人上呈於朝廷。 乾隆时,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詳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彦章、段凝、趙在禮、范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税、吕琦、楊渥等傳內容都有補強。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 · 新五代史和李彝超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旧五代史和李彝超之间的比较

旧五代史有391个关系,而李彝超有16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7,杰卡德指数为1.72% = 7 / (391 + 16)。

参考

本文介绍旧五代史和李彝超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