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指数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公曆;儒略曆:1777年12月12日-1825年11月19日),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羅斯帝國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由於亞歷山大一世於拿破崙戰爭中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一世,復興歐洲各國王室,因此被歐洲各國和俄國人民尊為“神聖王、歐洲的救世主”。 他在位期間改革俄國兵制,設立軍團制,改變了從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餘年的貴族統兵制。他的統治期前半主要在戰爭時期渡過,後半則沉迷於與宮廷仕女遊玩,以及神秘主義的研究上,漸漸不理政事。最終在其承繼者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俄國爆發了一連串人民起義。因此其評價往往是兩極化的,而且直到現在,他的行為仍然不能被理解。他的性格優柔寡斷、多疑、固執,又極其自尊自傲,因此被稱為“(北方的)斯芬克斯”。 不過,在他的統治下,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方面都進入極盛時期。在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俄國領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脈、東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國巴黎。他率領軍隊橫跨大半個歐洲,一直攻至法國巴黎,使俄國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第一的陸權國家。在維也納會議上,他聽從本尼格森伯爵的進言,將歐洲各國的土地歸還各國王室,以免去佔領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和面對各國王室道義上的責難,此舉為他羸得了歐洲輿論的普遍支持,從而使俄國瓜分波蘭和吞併芬蘭時並未受到反對。同時他更將黑海艦隊推進至位處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恐嚇鄂圖曼帝國,迫使在第七次俄土戰爭戰敗的鄂圖曼帝國不敢在俄軍進佔歐洲時乘虛而入。於是,俄國在亞歷山大一世的統治下,成為當時歐洲的一大軍事強權。.

目录

  1. 391 关系: 加拿大城鎮戰基輔埃及厄尔巴岛博罗金诺战役博斯普魯斯海峽华沙卡尔十四世·约翰卡爾十三世卡扎尔王朝卢布南高加索南极反法同盟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叶卡捷琳娜二世司法部叛國同性戀君士坦丁大帝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塔甘羅格多瑙河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大博弈大使大公大公教會大元帅大诺夫哥罗德大英帝國大陆封锁夜襲外交外遇外貝加爾州奥尔登堡奥地利奥斯特里茨战役奥斯曼帝国奧地利帝國女大公女官威廉一世 (德国)宴會官僚安娜·帕夫洛芙娜 (荷蘭王后)... 扩展索引 (341 更多) »

  2. 1777年出生
  3. 1825年逝世
  4. 俄罗斯帝国大公
  5. 俄罗斯帝国皇帝
  6. 拿破仑战争俄罗斯指挥官
  7. 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加拿大

城鎮戰

城鎮戰又称為巷战(urban warfare),是指以人口聚居的城市或城鎮,甚至是更大的都會區來作為主要戰鬥場所的現代化戰爭方式。在18世紀以前,由於軍隊多以包圍城鎮外的作戰方式進行,通常就直接把當時對城鎮的攻擊行動稱作攻城戰。但隨著火藥的發明以及火炮開始投入了戰場,使得城牆已失去過去能有效防禦的功效。到了今日,城鎮戰多被視為一種特殊的軍事行動,原因在於今日城鎮戰得面對更加複雜的城市地形與建築,以及更多的一般平民。城鎮戰往往使得進攻方得付出較為昂貴的代價來占領該座城鎮;而對於防守方來說,則往往在作戰中擁有了一定的優勢(如基地地點、補給來源等),這種情況特別是在攻守兩方軍事實力懸殊時會更加的明顯。 一般軍事人員在遭遇城鎮戰時,大多時候會因房屋的配置無法立刻得到己方軍隊或裝甲車輛的掩護,而對方軍事人員和一般民眾又可能十分難以分別。除了可能遭遇穿著平民服裝的敵方士兵外,還包括有民兵、黑社會等這些單純想保衛自己家園,而提起自己的武器(也有可能是政府提供)襲擊入侵軍隊的民眾們。在許多資料交流和長程武器大範圍使用的現代戰爭中,城鎮戰卻不同於大部分典型且位在寬闊處的軍事行動,它反而讓敵我雙方的距離快速拉近,雙方皆只能在極短的距離接觸交火。城鎮戰被歸屬於複雜的三維空間戰鬥模式,軍隊時常因為建築物、強化過的掩蔽物等,只能擁有有限的視野以及火力發揮空間。而熟悉戰場的敵軍卻可能在掩蔽物甚至是地下基礎設施(如地鐵或下水道)中躲藏, 並以放置陷阱、爆裂物或者是安排狙擊手的方式,消減對方的實力。.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城鎮戰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基輔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埃及

厄尔巴岛

厄尔巴岛(Isola d'Elba)位於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海岸线外,第勒尼安海和利古里亚海之间,是托斯卡纳群岛的主岛,也是仅次于撒丁岛和西西里岛的意大利第三大岛,距离亚平宁半岛西岸大约10公里,面积223平方公里,以出产葡萄酒闻名。 根据1814年签订的枫丹白露条约,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被流放至此,當時此島為法國領地。他在厄尔巴岛居住期间,保留“皇帝”头衔,并在名义上统治该岛,每年还可以获得两百万法郎的津贴,但由英國皇家海軍監看該島。在其统治期间,拿破仑在岛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收效良好。後人假託拿破崙之名,寫下著名的英語迴文詩: 1815年,拿破仑得到消息,认为法国人民仍然支持他,而维也纳会议无法立刻对其的行动作出一致反应,加上他怀疑英国密谋将其流放到大西洋的岛屿去,遂于2月逃离厄尔巴岛,回到法国,建立百日王朝。其后他再次失败,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厄尔巴岛

博罗金诺战役

博羅金諾之戰 (俄語:Бородинская битва, 法語:Bataille de la Moskowa) (1812年9月7日) 是所有拿破崙戰爭中最大和最血腥的單日戰鬥,超過二十五萬士兵投進了戰場,造成至少七萬人死傷。由法皇拿破崙一世所領導的法軍對陣俄羅斯帝國的米哈伊爾·庫圖佐夫元帥率領的俄軍。 戰鬥發生在莫扎伊斯克鎮以西的博羅金諾村附近。法軍雖然奪取了各個重要據點,俄軍也因戰略考量和差劣的軍隊素質被迫撤退,戰果卻沒有讓拿破崙有半點高興。這次戰鬥是拿破崙在俄羅斯境內的最後一次攻勢,是侵俄戰役中的轉折點。.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博罗金诺战役

博斯普魯斯海峽

#重定向 伊斯坦布尔海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

华沙

華沙(Warszawa )是波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維斯拉河兩岸,距波羅的海和喀爾巴阡山脈大約350公里。2008年人口數字爲1,707,983人,都市圈人口大約2,785,000人。城市面積512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積12266平方公里。冷戰時期著名的華沙公約就是於此簽署的。 该市也是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拥有许多工业企业(制造、钢铁、电气工程、自动工业),66所高等学府(包括华沙大学),和超过30家剧院。.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华沙

卡尔十四世·约翰

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Jean-Baptiste Bernadotte,),生于法国波城,1804年晋封法国元帅,1810年被选为瑞典王储,1818年分別以卡尔十四世·约翰(Karl XIV Johan)和卡爾三世·約翰(Karl III Johan)的名号加冕为瑞典国王与挪威国王,在位至1844年去世。.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卡尔十四世·约翰

卡爾十三世

卡爾十三世(Karl XIII,),在挪威稱卡爾二世(Karl II),1809年至1818年期間的瑞典國王,1814年至1818年的挪威國王。他是瑞典國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的次子,瑞典-挪威聯合的首任君主。.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卡爾十三世

卡扎尔王朝

卡扎尔王朝(Qājār dynasty,1794年~1925年),也译作恺加王朝。伊朗北部卡扎尔部落(現代屬於土庫曼人)首领阿迦·穆罕默德·汗建立的王朝。.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卡扎尔王朝

卢布

卢布(p),货币单位,最初为俄罗斯帝国所使用,后来很多与俄国联系密切的东欧国家也曾使用,现在使用这一货币单位的国家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德涅斯特河沿岸等国。每1卢布可以分为100戈比(p)。俄罗斯卢布的流通区域除了俄罗斯联邦之外,还包括不被广泛承认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两国,在乌克兰东部自治的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也可以用来支付。 历史上,曾使用“卢布”的国家还包括莫斯科公国、俄罗斯沙皇国、立陶宛大公国、俄罗斯帝国、苏维埃俄国(1917年至1923年)、苏联(1923年至1991年)、拉脱维亚(1992年-1993年)和塔吉克斯坦(1995年-2000年)等国。.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卢布

南高加索

南高加索(South Caucasus),又称外高加索(Transcaucasia),大约指高加索山脉以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国所在地区。外高加索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1922年12月该地区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国以外高加索联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加入苏联加盟共和国。.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南高加索

南极

南極(south pole)是根據地球的旋轉方式決定的最南點。它通常表示地理上的南極區域,有一個固定的位置。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概念,南緯60度以南的地區稱為南極,它是南大洋及其島嶼和南極大陸的總稱,總面積約6500萬平方公里。.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南极

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是1792年到1815年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發生革命的法国而结成的同盟。 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为了对抗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其后的五次同盟则是为了对抗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反法同盟和法国进行了长达25年的战争。 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和法兰西共和国之间的战争称为法国大革命战争,后五次同盟与法兰西帝国之间的战争称为拿破仑战争。 头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败告终,拿破仑統治的法国也因此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盛极一时。 第六次反法同盟则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而拿破仑则被流放到埃尔巴,并使得法国历史上已经灭亡的波旁王朝复辟。 第七次反法同盟则彻底击败了东山再起的拿破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反法同盟

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Gustav IV Adolf,),是1792年至1809年間的瑞典國王,也是最後一個統治芬蘭的瑞典君主。.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Е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亦称叶卡捷琳娜大帝(Екатерина II Великая),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I)而稱呼她為凱薩琳二世,俄罗斯帝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1762年至1796年在位),也可能是最知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生于普鲁士波美拉尼亚斯德丁,出生名为索非亚·弗雷德里卡·奥古斯塔·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多恩堡(Sophie Friederike Auguste von Anhalt-Zerbst-Dornburg),通过政变废黜并刺杀其夫彼得三世,即位为俄罗斯女皇。在其治下俄罗斯经历复兴,达到其历史顶峰并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叶卡捷琳娜即位和在位时均时常依靠其宠幸贵族的协助,如和波将金。在苏沃洛夫、鲁缅采夫和乌沙科夫等将领支持之下,叶卡捷琳娜治下的俄罗斯帝国通过军事及外交迅速扩张。在南方,俄罗斯通过俄土战争击败奥斯曼帝国并击溃克里米亚汗国,对黑海及亚速海的广阔区域进行了殖民(即新俄罗斯);在西方,叶卡捷琳娜前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统治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被瓜分,俄罗斯获得了最大面积的领土;在东部,俄罗斯开始对阿拉斯加进行殖民,俄属北美由此建立。 叶卡捷琳娜改革行政区划,诸多新城镇在其令下建立起来。她跟随其所景仰的彼得大帝的步伐,继续根据西欧模式对俄罗斯进行现代化革新,但征兵制及经济仍旧以为基础,国家及地主的需求越来越依赖于农奴,由此导致了多次叛乱,农民及哥萨克的普加乔夫起义即为一例。 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被称为“叶卡捷琳娜时代”,通常被认为是俄罗斯帝国及俄罗斯贵族的黄金时代。彼得三世在位时颁布,由叶卡捷琳娜确认延续的《贵族自由宣言》将贵族由强制兵役和国家公务中解放出来。叶卡捷琳娜推动诸多古典主义贵族建筑的建设,改变了俄国的面貌。她热心支持启蒙时代理念,由此获得开明专制君主一称。叶卡捷琳娜亦支持艺术事业,推动了的发展。这一时期所建立斯莫尔尼宫是欧洲首家由国家资助的女性高等教育机构。.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叶卡捷琳娜二世

司法部

司法部是主管法律體系的部或政府機關,一般歸類於行政部門。有別於負責法律執行的司法部門,司法部主要維持法律體系的運作,包括監督檢察機關、維護等,部分國家或地區的司法部還有監督選舉、指揮警察、司法改革等職責。監獄、看守所等刑罰執行機關(又稱為「矯正機關」)也是司法部的主管項目之一。 司法部的首長為司法部長,但部分國家或地區稱為「」(Attorney General),如美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司法部

叛國

叛國,在法律上,指一個人對其所屬於的國家不忠誠;違背其效忠宣言或與其國家的敵人合作的人會被稱為叛徒。《法律詞典》(Oran's Dictionary of the Law)(1983年版)對叛國的定義是:「一個公民協助外國政府推翻或嚴重侵害他所屬的國家,或慫恿外國對他所屬的國家宣戰。」 站在本国执政者(尤屬長期執政的獨裁者)的立场上来看,叛國的相似詞是革命,因為革命幾乎會利用國內外一切可用勢力來從事推翻原政府政權的行為,叛國與革命的認定則由觀點立場的不同而有差異,進行革命的人通常會被原始政府視為叛國或密謀顛覆等,被捕後通常會以前述之罪名予以處決、監禁或是驅逐出境(有外國勢力介入者的可能性較大)。但是也有观点认为二者可从受支持的普遍程度上来划分。 在一些奉行民族主義的獨裁國家,「叛國」經常被用作消弭改革派或異見分子的藉口,被指控叛國的人未必會被提上法庭上,根據客觀的案情證據接受公平審議。這些國家會將不同程度的異見人士動輒標籤為叛國、「賣國賊」,而被國家秘密警察私下緝拿,或動用輿論壓力以達至政治迫害、噤聲等鞏固政權的效果。.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叛國

同性戀

同性戀,亦稱為同性向、同性愛,是以同性為對象建立起親密關係,或以此性傾向做為主要自我認同的行為或現象。同性戀連同雙性戀和異性戀構成了性傾向連續光譜不同程度之別的三區帶。對同性戀者常用的稱呼為同志,男性為男同志(Gay),女性為女同志(Lesbian)。 性傾向是個體對特定性別之人,感受到的持久性情感、愛慕或性吸引力。目前尚無研究能夠明確證實性傾向是由特定、或多種因素所引致。但數篇生物學理論研究論文指出性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基因或子宮環境等生物性因素,而由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非社會性的環境因子共同作用促成,科學證據不支持能由社會性手段教導或學習性傾向的說法。 科學研究已證實同性戀是人類性慾的自然展現型式之一,同性戀此性傾向與異性戀、雙性戀相同,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傷害。性傾向可能會在一生中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認同;儘管如此,大多數人對於他們的性傾向,幾乎沒有或沒有經驗到能選擇的感覺,並且沒有充足可靠的科學證據支持能用心理學手段干預性傾向。 不少同志處於互相承諾或同居的親密關係,有些也共同育養子女,但直到最近一些國家才展開針對同性親密同居的戶口調查,同志家戶的生活境況也開始獲得矚目。在人類歷史上,同性間的親密關係與性行為受過推崇和迫害,而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爭取同志社群能見度、同性親密關係社會承認和相關法律權利的全球性社會運動興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結合、生育撫養、工作就業、從軍入伍、醫療照護上獲得平等對待的權利,並且推動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對性別氣質或性傾向的仇恨言論和霸凌行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同性戀

君士坦丁大帝

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奥勒里乌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us,),常被稱為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Κωνσταντῖνος ὁ Μέγας,Constantine the Great),或聖君士坦丁(Saint Constantine),羅馬帝國皇帝,306年至337年在位。他是第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罗马皇帝,在313年与李锡尼共同頒佈《米蘭詔書》,承認在帝国轄境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 君士坦丁在内战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和李锡尼,巩固皇位。统治期間,他对法兰克人、阿拉曼人、西哥特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战役均取得勝利,并成功夺回在前一个世纪丧失的达基亚地区。他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宫 ,并将之命名为新罗马,但人们为尊君士坦丁之名,将此地称作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此后一千年均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因此君士坦丁也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的创立者。.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君士坦丁大帝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雖然是國家的元首,但君主的权利與產生的方式,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往往在不同時期,君主的產生方式與權利範圍也各不相同。.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君主立宪制

塔甘羅格

塔甘羅格(Таганрог)位於亞速海岸,是俄羅斯羅斯托夫州的一個港口城市。2002年人口281,947人。 1698年9月12日,由沙皇彼得大帝宣布建立,是俄羅斯海軍第一個基地。著名的劇作家安東·契訶夫在這裡出生。 2010年1月29日 俄羅斯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開始視察塔甘羅格市,他首先向安東·契訶夫雕像敬獻了花圈。.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塔甘羅格

多瑙河

多瑙河(德文:Donau)是欧洲第二大河,次於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發源於德國黑森林地區,最後注入黑海,全長2857公里,流域面積81.7万平方千米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Reaktorsicherheit: Hydrologischer Atlas von Deutschland, Freiburg i.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多瑙河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爾 (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出身於古老的貴族家庭。起初封號是比尼窩王子 (prince de Bénévent) ,然後成為塔列朗王子。法國主教、政治家和外交家。由於腿部殘疾,不能如家族期望的那樣進行軍事生涯,轉而學習神學。1780 年,他成為一般代理神職人員並成為法國王室的教會代表。 他曾歷經數屆法國政府擔任高等職務,通常是外交部長或一些其他外交要職。他的職業生涯跨越路易十六 、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波旁復辟和奧爾良王朝時期。塔列朗的上級通常都不信任他,但是拿破侖本人認為塔列朗是個十分能幹的外交官。「塔列朗式」已經成為一種玩世不恭、狡猾的外交態度之代名詞。 他是拿破崙年代的首席外交官,當時法國的軍事勝利將法國塑造為一個強大、橫跨歐洲的大一統帝國。 然而大多數的時候,塔列朗的任務是為法國尋求和平,以此鞏固法蘭西的國際利益。1801年,他成功地與奧地利簽訂呂內維爾條約,並在1802年與英格蘭達成亞眠和約獲得和平。但是他並沒能阻止1803年戰爭的重啟。在1805年,他反對他的皇帝再度與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開戰,因此他於1807年八月辭去外長官銜,但拿破崙依然倚靠他。塔列朗隱秘勾搭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暗中破壞皇帝的計劃。 塔列朗尋求通過談判實現和平,意圖延續法國革命所獲得的成果。拿破崙拒絕和平,當他在1814年垮臺後,塔列朗基於正統性原則擔負起波旁王朝復辟的任務。1814年至1815年,當拿破崙的征服失敗後,塔列朗在維也納會議扮演重要角色,他在那裡談判獲得有利於法國的解決方案。 學術界對塔列朗的評價是高度兩極分化的。有人認為他是歐洲歷史上最多才多藝,熟練的和有影響力的外交官之一;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他是叛徒,依次背叛了舊制度、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和波旁復辟。.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大博弈

大博弈(The Great Game;Турниры теней,即“影子競賽”之意),或译作大竞争、大競力,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政治術語,特指大英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爭奪中亞控制之戰略衝突。“大博弈”一語之提出者,一般認為是亚瑟·康诺利,後因英国小说家鲁德亚德·吉卜林之小说《Kim》而流传开来。 傳統上之大博弈時期約為1813年至1907年《英俄條约》时止。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後,大博弈展開了較为緩和之第二階段。.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大博弈

大使

#重定向 特命全權大使.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大使

大公

大公是一个中世纪欧洲贵族等级的对应汉语翻译词汇简称,系“大公爵”的简称。参见:.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大公

大公教會

大公教會」的「大公」原文起源自希臘语单词καθολικός,意为「普遍的」,汉譯作「公」乃取同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公」,因為大公教會教徒認為只有大公教會才是「全世界的」、「一般的」、「大眾的」教會。他們選擇這個名字,是由於他們認為最開始的教會是開放給全部的人,而不是特定的種族、階級,或者特定宗派的。 「大公教會」一詞最早出現在《使徒信經》中之「聖而公教會(sancta ecclesia catholica)」。.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大公教會

大元帅

大元帅是军衔体系中的最高等级,一般授予一国武装部隊的最高统帅。 另外中华民国的特级上将、纳粹德国的帝国元帅、法西斯意大利的最高帝国元帅,以及美国在1903年授予乔治·杜威海军特级上将,在1919年授予约翰·潘兴陆军特级上将和在1976年追授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合众国特级上将(General of the Ar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军衔均可以视为大元帅。.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大元帅

大诺夫哥罗德

大诺夫哥罗德(Великий Новгород,俄语诺夫哥罗德拉丁字母拼写:Novgorod)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城于859年,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沃爾霍夫河注入伊爾門湖的地方。大诺夫哥罗德在2002年有人口216,856人,人口数量最高时是在1989年统计时,当时人口达229,126人。大诺夫哥罗德是诺夫哥罗德州的首府。俄罗斯10号联邦公路通过诺夫哥罗德。.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大诺夫哥罗德

大英帝國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大英帝國

大陆封锁

大陆封锁 (法语:blocus continental,英语:continental system)是拿破仑在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启动的对英国的经济封锁政策,该政策于1814年结束。拿破仑意图使用经济战的手段使英国屈服。另一方面,该政策也可以起到保护法国经济的作用。 在特拉法加海戰后,法国无力再发动渡海战,拿破仑只能将争霸重心放回欧洲大陆。故而他要利用经济手段。为了彻底切断英国在欧洲的贸易,他下令禁止了来自或驶向英伦三岛的通商船运。在法国统治的地区,英国的货物被没收。英国商人受到警察追查。到了1807年底,政策的对象扩展至中立的船运。1810年8月5日的法令要求所有进口货物关税提高50%。 然而英國仍有美洲及其海外殖民地作為貿易對象,其經濟雖受影響但仍可支撐,相對的,當時許多歐洲大陸的國家對英國的商品有一定的需求,且也需要將本國的原料售予英國換取金錢,因此拿破崙的經濟封鎖政策引起了普遍不滿,各地的走私也因此興盛,甚至各國的政府也暗中參與和允許走私貿易,拿破崙因此大費周章的以各種或戰或和的手段維繫大陸封鎖的執行,與英國有密切經濟聯繫的俄國一開始原本同意配合對英國的經濟封鎖,但俄國政府很快就發現封鎖同時對俄國本土的經濟造成壓力,貴族和地主們無法將領地的原料外銷給英國,因此俄國政府先是以允許中立國船隻進入俄國港口的政策放鬆了對英國的經濟封鎖,後來索性不願繼續配合封鎖,英國商品從而突破了大陸封鎖大肆流入歐洲大陸,因此引發了1812年的俄法戰爭。 Category:拿破崙戰爭 Category:法国经济史 Category:英国经济史 Category:英法關係 Category:1800年代欧洲 Category:1810年代欧洲.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大陆封锁

夜襲

夜襲,泛指利用夜晚視線不佳、大多數人類睡眠的時間進行偷襲的行為。這可能是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夜襲

外交

外交是一個國家、城市或組織等在國際關係上的活動,其目的在於建立能夠滿足彼此需求的關係。如互派使節、進行談判、會談。一般來說外交是國家之間通過外交官就和平、文化、經濟、貿易或戰爭等問題進行協商的過程體系。一般來說國際條約首先是由外交官協商而成,然後由國家的政治家批准簽署生效的。國家、國際間的外交為邦交或國交,城市、城際間的外交為友好城市。.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外交

外遇

《日本の礼儀と習慣のスケッチ》,1867年出版) 外遇,也稱作婚外情、出軌、小三,是指有婚姻關係的其中一人,與配偶以外的人發生超出友誼的愛情關係(不論是否有性行為)。外遇的定義依不同研究領域有些許不同,在社會學辭典中,外遇即有發生性交(通姦)行為;若僅有「思想或行為上的不貞」而無實際的性接觸,可稱之為精神外遇。法律上,有了性關係被視為是外遇的必要因素,此性關係是指已婚者與非配偶發生自願性的性行為。 根據臺北市觀音線協會於2002年6月的調查,臺灣有4%的已婚民眾有外遇經驗,以此數據推算,外遇人口約46萬人以上。.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外遇

外貝加爾州

外貝加爾州(Забайка́ль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帝國和蘇聯早期的一個州。位於貝加爾湖以東,包括今日的布里亞特共和國和外貝加爾邊疆區。面積約61.3萬平方公里,1897年人口672,037人。首府赤塔。 1851年建省,1884年改受濱海總督區管轄,1906年3月17日被納入伊爾庫茨克總督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外貝加爾州

奥尔登堡

奥尔登堡(Oldenburg)是德国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在下萨克森州境内。 它位于该州西部,洪特河畔,介于不来梅和荷兰城市格罗宁根之间。2004年人口总数为157868人,是下萨克森州的第四大城市。 奧爾登堡首次被提及是在1108年。奥尔登堡在历史上曾是奥尔登堡伯国(后升格为大公国)的首府,是德意志境内的一个邦。从该邦的统治家族中产生了北欧(丹麦、挪威和瑞典)的奥尔登堡王朝。在兩次大戰之間奧爾登堡是自由市。奧爾登堡在二戰中受到的損失相對較小。戰後有許多難民遷移到奧爾登堡。人口也因此大幅增加。奧爾登堡的交通頗為發達。附近有多條高速公路通過。奧爾登堡中央車站有通往德國各大主要都市的列車。奧爾登堡國家在劇院是奧爾登堡歷史最久的劇院。在1833年首次開放。奧爾登堡的城堡是頗為著名的景點。.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奥尔登堡

奥地利

奥地利共和国()通稱奥地利(Österreich ),是一个位在於中歐的内陆国家,但在歷史上也被分類成西歐或者東歐的國家國。奧地利与多國接壤,东面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面是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面是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面是德国和捷克。首都兼最大城市是維也納,人口超過170萬。國土面積,同時因阿爾卑斯山存在的緣故,奧地利成爲了一個山地國,只有32%的國土海拔低於,最高點海拔。 如今的奧地利是一個半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下含九個聯邦州。Lonnie Johnson 17奧地利是當今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6,33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4年排世界第21位。同時自1995年以來就是歐盟成員, 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接受並于2002年起使用歐元。奧地利曾是統治中歐650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部份,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並且奧地利在民族上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居住地,和德國、瑞士、盧森堡同為德語區,在歷史上和中歐東歐的的匈牙利、捷克、波蘭都有緊密的關聯。.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奥地利

奥斯特里茨战役

奧斯特里茨戰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崙戰爭中的一場著名戰役。75,000人的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指揮下,在波西米亚的奧斯特里茨村(位於今捷克境內)取得了對87,000俄羅斯-奧地利聯軍的決定性勝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隨之瓦解,并直接导致奧地利皇帝于次年被迫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 這場戰役因歐洲三個大國的皇帝奧皇弗朗茨二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全部親臨戰場,又稱“三皇會戰”。.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奥斯特里茨战役

奥斯曼帝国

鄂圖曼帝國(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鄂圖曼人建立的帝国,创立者為--鄂圖曼一世。鄂圖曼人初居中亞,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西亞及北非之大部份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自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故鄂圖曼帝國的君主苏丹以自封的形式,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鄂圖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线達六个世紀之久,直接大英帝國在18世紀通過直布羅舵打通地中海航線為止。在其存在期间,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与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鄂圖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希南名留至今。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控制今日中東歐不少國家。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鄂圖曼帝國是15世紀至19世紀唯一能挑战崛起的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伊斯蘭教勢力,但鄂圖曼帝國终不能抵挡近代化欧洲列強的冲击,於19世紀初趨於沒落,淪為英國、法國等列強的棋子,但其卓越的戰略地理位置使英國、法國得以利用鄂圖曼帝國阻止俄羅斯帝國對外向歐洲擴張,並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成功阻止,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鄂圖曼帝國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国民运动,放弃了大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疆域,建立了主權獨立但面积较小、僅控制色雷斯及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共和國,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奥斯曼帝国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奧地利帝國

女大公

#重定向 大公.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女大公

女官

女官又稱宮官,在漢字文化圈是指高級的宮女,有一定的品秩,並且領有俸祿。其工作範圍包括管理較低級的宮女,訓練新入宮的宮女,照顧皇子、皇女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女官

威廉一世 (德国)

威廉一世(Wilhelm I,),全名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Wilhelm Friedrich Ludwig),普鲁士国王(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1871年1月18日就任德意志帝国第一任皇帝。他死後,因為德意志統一的偉大成就,被其孫威廉二世尊為大帝,號稱「威廉大帝」。.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威廉一世 (德国)

孫是指子女的子女,男性稱孫兒或孫子,女性稱孫女。在父系社會,兒子的子女稱為「內孫」或者「孫」,女兒的子女稱為「外孫」。而自己的孫或外孫就稱自己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另外,閩南語裡又常把愛孫稱為「金孫」。 在東亞傳統的一夫多妻家庭中,嫡子與正妻所生之子女為嫡孫,庶子的子女或嫡子之庶子女則稱為庶孫。而東亞文化傳統上以嫡長繼承-制-為主,因此長孫往往特別受祖父母疼愛。 一些比自己低兩輩的親屬也稱為孫,如兄弟的孫稱為姪孫,男性稱姊妹的孫為外甥孫,女性稱姊妹的孫為姨甥孫。 孫有時泛指後代,如「皇孫」可以泛指所有皇室後裔,不一定指當朝皇帝的孫。.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孙

宴會

宴會,是社團聚會一起吃的一餐飯局,活動通常有一個主題,例如國際外交上的國宴、結婚的婚宴、壽宴、慈善餐舞會等。而西式或者安排會前雞尾酒酒會加自助餐等。 晚宴是一項專案管理,內容包括嘉賓名單、點菜菜單選擇、座位編排、收支預算、活動程序流水賬、祝酒及司儀等。 宴會是人群聚集的社交活動,按舉行的時間可以分為早會、午宴和夜宴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宴會

官僚

官员,亦称官僚。在傳統東亞是指有官品的政府人員,相較於沒有品秩的政府人員稱作吏,官和吏的另一個重要的分別是官有固定的薪水,而吏則大多情況下沒有(少數例外,如在王安石變法時,有發薪給中央的吏的作法)。 從出身來看在唐代中業以後,官員大多數出自於科舉,因此與以從事實務起家的吏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彼此之間不能昇降,而僅僅在元朝有讓吏昇作官的管道。百姓或下属都称官长为“大人”,官员的儿子被稱為衙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三月癸未条说:“洛下有十衙内,尤放恣。”孔平仲《珩璜新论》卷4说,“或以衙为廨舍”。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時期,官位不論中央或地方官,一共分作九品,一品地位薪俸最高,九品最低。此外宋朝之後,有很多種官,僅是用來酬庸人物而不具有實效的。 官僚和官员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过非法手段实现世代为官。 英國人稱呼中國的官為Mandarin,該詞來源於印度梵文曼怛罗,經由馬來文與葡萄牙文,輾轉傳入英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官僚

安娜·帕夫洛芙娜 (荷蘭王后)

安娜·帕夫洛芙娜女大公(Grand Duchess Anna Pavlovna of Russia,),是俄羅斯帝國沙皇帕维尔·彼得洛维奇與妻子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皇后所生的女兒。1816年,安娜嫁給了尼德兰国王威廉二世,两人育有4個兒子和1個女兒。 泡桐屬的學名「Paulownia」以她的名字而命名。 Category:荷兰王后 Category:俄罗斯帝国女大公 Category:俄罗斯帝国君主女儿 Category: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王朝 Category:聖彼得堡人 Category:玛丽亚·路易莎皇后勋章得主 Category:葬于代尔夫特新教堂王室墓地.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安娜·帕夫洛芙娜 (荷蘭王后)

安娜·彼得羅芙娜

安娜·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娃(俄語:Анна Петровна; )是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和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大女兒。 她的妹妹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娃為1741年至1762年之間的女皇。雖然她是一名储君,但由於政治原因她並沒有繼承王位。然而,她的兒子彼得三世在1762年統治帝國,繼承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娃的皇位。她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查爾斯·弗雷德里克的夫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安娜·彼得羅芙娜

安東尼·烏爾里希

安東尼·烏爾里希·普林茨·馮·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Anton Ulrich Prinz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俄羅斯帝國攝政王、大元帥,在位期間介入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不倫瑞克公爵阿爾布雷希特二世之子,俄國沙皇伊凡六世之父,其弟斐迪南與其姪卡爾皆為普魯士元帥。1741年被伊麗莎白女皇罷黜,全家被監禁於阿爾漢格爾斯克省的霍爾莫戈雷。1762年葉卡捷琳娜大帝給他機會返回不倫瑞克,條件是把子女留在俄國,但是他拒絕了。 1774年他於監禁中過世,在這之前幾周他喪失了視力。在他去世後六年,四位被長期軟禁的子女被葉卡捷琳娜大帝安排转移至丹麥霍爾森斯,仍处于软禁下直至过世。.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安東尼·烏爾里希

安東莞·亨利·約米尼

安東莞·亨利·約米尼(Antoine-Henri, baron Jomini,),為拿破崙時期的瑞士軍事家,之後亦服務於沙俄軍隊。 約米尼一生的最大貢獻,就是他寫出了幾部有關戰爭和軍事理論的鴻篇巨著,對戰爭的規律、性質、戰略戰術、軍隊建設等各方面從理論上進行了探討,創立了較完善的軍事理論體系。他和19世紀另一位大軍事思想家克勞塞維茨並列為西方軍事思想的兩大權威。.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安東莞·亨利·約米尼

小雅羅斯拉夫韋茨

小雅羅斯拉夫韋茨 (Малояросла́вец)是俄罗斯卡卢加州東北部的一个城市,距离州府卡卢加東北61公里,2002年人口31,606人。 建立於14世纪晚期,1776年建市。.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小雅羅斯拉夫韋茨

尼基季奇

#重定向 多布雷尼亚·尼基季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尼基季奇

尼古拉一世 (俄国)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Николай I Павлович,1)(),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825年—1855年在位)。保羅一世第三子。其兄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男嗣,次兄康斯坦丁大公放弃皇位继承权,因此被立为俄国皇帝。在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農奴獲得了從事商業,和從一個地主的屬地遷徙到另一個地主屬地的自由。農奴比例降到了35%。到了亞歷山大二世時期,因為農奴制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於是在1861年被徹底廢除。.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尼古拉一世 (俄国)

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

尼可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羅曼諾夫即尼可拉二世(Николай 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儒略曆1868年5月6日-1918年7月4日),俄罗斯帝国末代沙皇和芬蘭大公,在位时间1894年—1917年。.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

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俄方称《涅尔琴斯克条约》(Нерчинский договор),是清朝和俄國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條約,于1689年订立,也是中国政府首次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正式条约。簽訂該條約的結果使大清與俄羅斯分據了廣大土地,並一度阻止了俄羅斯的東擴。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按照國際法原則談判達成的條約,也是最早明確使用“中國”一詞來指代大清的國際法文件,國體意義上的“中國”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西方外交條約文件上。 条约的权威版本为拉丁文版本,另有俄文和满文译本,但这些版本相差甚远。两个世纪以来未有正式的汉文文本,但界碑上同时以汉文、满文、俄文和拉丁文标识。.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尼布楚條約

尼曼河

尼曼河(立陶宛语:Nemunas;俄罗斯语:Неман;白俄罗斯语:Нёман;波兰语:Niemen;德语:Memel)发源于白俄罗斯的山区(在明斯克的西南部),流经白俄罗斯、立陶宛和俄罗斯,河长937公里,最后于克莱佩达注入波罗的海。 在俄语中,“德国人”为немец,即“日耳曼人”,因为在中世纪,德国人曾经占领过这个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尼曼河代表德语分布地区的东部界限,例如在德国国歌歌词的第一段有这样的一句话,描述当时德意志民族的领土:...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尼曼河

屠殺

#重定向 屠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屠殺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山西省

工兵

--,英語稱為Sapper、Pioneer或Combat engineer,是為地面作戰部隊提供支援的非前線部隊。主要負責開路、架橋、障礙排除、設置及災害搶修等工程性質任務,亦會參與民間維修及建設,是軍隊中的必需部隊。 現代化軍事戰術部隊中,有部分國家將工兵列為特種部隊或是特種技能,如英國,澳大利亞將戰鬥工兵作為部隊前鋒並配置反坦克飛彈,在美國將工兵技能則做為特種技能訓練,結訓後可以獲得工兵特種勳.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工兵

工業化

工業化,是人類社會由前工業(累積資本速度緩慢的農業畜牧業經濟)到工業狀態的社會及經濟改變過程(見前工業社會)。此一社會及經濟改變與技術創新有很密切關係,尤其是大規模量產和冶金學的進步。狹義的工業化有代表性的是《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的定義,製造業和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及其就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工業化

巴尔干半岛

巴爾幹半島(Balkans)是一個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萬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希臘時代,巴爾幹半島被稱為半島。該地區的名稱來自于一條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 巴爾幹地區向來存在諸多矛盾,其中既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爭端。由于半島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由此而來的列強干涉致使這一地區的矛盾頻繁被放大為戰爭,因此又有歐洲火药庫之稱。不過近年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內戰後至今)已實現停火與和平,只是偶然間在領土主權上有些糾紛,例如科索沃主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觸發點之一——薩拉熱窩事件亦是發生在巴爾幹半島上。 目前,巴尔干半岛共有11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47.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巴尔干半岛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巴伐利亚

巴甫洛夫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醫師。因為對狗研究而首先對古典制約作出描述而著名,並在1904年因為對消化系統的研究得到诺贝尔生理學或医学奖。.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巴甫洛夫

巴登

巴登(Baden),是一个历史地名,位于德国西南部的施瓦本,为今天巴登-符腾堡州的一部分。巴登全境呈L形,西面隔莱茵河与法国、普法尔茨相望,南边与瑞士相隔一条莱茵河,北面与黑森接壤,东北与巴伐利亚共享一小段边界,东部与符腾堡、霍亨索伦为邻。巴登面积约15070平方千米,人口约231万,首府卡尔斯鲁厄。 巴登起源于12世纪的巴登边区伯国,统治者属于宰林根王朝(Zähringen),经过若干次分裂后于1771年重新统一。1803年,巴登升为选侯国,1806年升为大公国,为附庸拿破仑的莱茵同盟的一部分。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国。1918年一战结束后,君主制被推翻,末代大公弗里德里希二世退位。之后经历了巴登民主共和国和南巴登州(1933年被纳粹取消)后与符腾堡和霍亨索伦两地区合并,1952年成立新的巴登-符腾堡州,首府在斯图加特。.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巴登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巴黎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上帝

上訪

上訪,或信訪(即“人民来信来访”的简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特有的政治表达及申诉方式。按照官方定义,信访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政府、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反映冤情、民意,或官方(警方)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等等。 为处理信访事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专门设立有国家信访局,各级政府、人大及政协也设有信访办公室。通常,规模以上各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等均设有信访办公室。例如,清华大学信访办、北京协和医院信访办、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信访办。依據憲法行使「上訪權」伸冤的中國大陸民眾,稱為訪民。 除了中國大陸的居民外,有部分的香港、澳門商人及中華民國(台灣)的台商在大陸經商時會遇到行政問題,藉由上訪的方式以保護自身的權益。而上述商人及人民在大陸置產者之上訪問題,有時會藉由香港駐京辦、澳門駐京辦、港澳辦、國台辦等機關進行協調。 在中国古代,魏晋以后历朝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设登闻鼓,并设专职机构或人员,遇有击鼓者需立即受理或上报。“人有穷冤则挝鼓,公车上表其奏”,以作“用下达上而施于朝”之用。这也是“击鼓鸣冤”的由来。北宋专设登闻鼓院(鼓院)和登闻鼓检院(检院),两院均受理吏民申诉之状。.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上訪

个人崇拜

个人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культ личности)指以大规模宣传手段将某个人在一个社群中塑造成崇拜对象,通常都通过媒体手段将其人格形象理想化、英雄化甚至神化。 当政府利用大众媒体、宣传及其他方式予以不质疑的奉承和频繁的颂扬、美化等等,将某一在世(或已身故)的政治领袖塑造为英雄化、神化、理想化的公众形象,则自然会产生個人崇拜的群眾現象。這些崇拜与人类本身具有的英雄仰慕等心理类似,但区别在个人崇拜是非自主性的仰慕,必须同時伴随大量可被限制的單一媒介,將一位普通人物,進行一边倒的形象包裝、過度高估的領袖特質等荒腔走板的宣傳,在常態下通常人都有缺點,而個人崇拜的民眾卻說無法說出來。此外,對偶像的負面批評通常是不被容忍的和不配存在的,會被視為錯誤、反動思想,甚至到了不配合表達效忠(如統一佩戴胸章)就會被整肅的程度,這點是兩者之間的最大差別。.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个人崇拜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是地方分权的对称。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并迅速衰落。这种制度通常与君主专制相提并论,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没有必然联系。另外,也跟地方权力较大的几种政权体制作为对照。现在中央集权并没有消失,许多单一制国家仍旧实行中央集权制。.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中央集权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中亚

中欧

中欧是對欧洲中部的代稱,包括奥地利、捷克、德国、匈牙利、列支敦士登、波兰、斯洛文尼亞與斯洛伐克。 但受二戰後冷戰氛圍的影響,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西德有時會被人們認為也是西歐國家的一部份,而東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則也會被人普遍認為是東歐國家。.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中欧

丹麥-挪威

丹麦-挪威联合王国(丹麥文/瑞典文:Danmark-Norge),1524年-1814年,北欧国家,由原卡尔马联合(1397年-1523年)演变而来。1523年瑞典王国独立后,挪威继续与丹麦联合。此後数百年间,丹麦和瑞典不断争雄,挪威长期作为丹麦牵制瑞典北方的基地而存在。 1658年与1660年之间,瑞典王国一度冲破丹麦的封锁,占领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港,但最终由于1659年瑞典侵略丹麦失败而被后者收复。 1801年,英国怀疑丹麦与法国结盟,故用军舰轰击哥本哈根,且封锁挪威,造成其境内大饥荒。 1814年,原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麾下大将,瑞典王储卡尔·约翰(后来的卡尔十四世)进攻丹麦,迫使之于1月14日签订《基尔条约》,割让挪威。5月17日,丹麦王储——挪威总督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后来的克里斯蒂安八世)宣布挪威独立,卡尔·约翰前往征讨,最终于8月14日签订莫斯和约,将挪威并入瑞典。丹麦-挪威联合体终结。1815年维也纳和会上,列强承认挪威是瑞典的领土。 * Category:欧洲历史上的王国 Category:欧洲历史上的共主邦联.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丹麥-挪威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希腊

东欧

東歐,多半是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西的歐洲,直至德國、瑞士、義大利(不含);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划分方法: 自然地理方面的東歐,是指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響,接近烏拉爾山、乌拉尔河和伏爾加河(窩瓦河)流域,實際上主要是指俄羅斯聯邦和哈萨克斯坦的歐洲部分和其他獨立國協的歐洲會員國家。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遭蘇聯併吞,或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政治上由共产党一黨專政,經濟上多採用計划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这点与西欧相反。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无神论。 本條目再把東歐分為兩區:東歐和獨立國家國協(以下內容,簡稱為國協)。.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东欧

东正教北京传道团

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又称“俄罗斯馆”,是由俄罗斯帝国于中国清朝康熙年间建立的,以在中国传播东正教为主要目的,兼顾搜集中国情报的宗教团体。传道团建立于1714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传道团改组为东正教北京总会,结束了北京传道团的历史,期间共组织了十八届北京传道团。.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东正教北京传道团

布加勒斯特條約

有五份和約簽訂於布加勒斯特:.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布加勒斯特條約

布里亞特

#重定向 布里亚特.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布里亞特

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despotism),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独裁的管治形式。在此一情況下,統治者擁有絕對權力或支配力。 专制主义多指政治专制,但有时也指经济专制、文化专制等其他方面。政治专制包含君主专政、宗教專政、一党专政、軍事專政等多种形式。.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专制主义

帕维尔·奇恰戈夫

帕维尔·瓦西列维奇·奇恰戈夫(俄语:Павел Васильевич Чичагов,1767年7月8日 - 1849年9月1日),彼得堡人,俄国军人,拿破仑战争期间任俄海军军官。父亲瓦西里·雅科夫列维奇·奇恰戈夫海军上将是波罗的海舰队司令。母亲是萨克森人。他自幼在俄国最好的海军学校学习。 1782年毕业后,作为父亲的副官远游地中海。1788一1790年俄瑞(典)战争期间任战列舰舰长。参加了著名的维堡海战,获得4级圣乔治勋章和代表勇气的黄金剑。 1799年任波罗的海舰队分舰队司令。但保罗一世当政时期他和许多权臣不和,作为雅各宾分子被剥夺勋章关进监狱。但不久就被放出来担任远洋探险队队长。1802年亚历山大一世即位后任俄国副海军大臣、1807年为海军大臣。1809年晋升海军上将,他喜欢科学,主张解放农奴。 被任命为多瑙河集团军总司令、黑海舰队司令、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总督,随后在俄法1812年战争中,又出任俄国第三集团军司令。参加别列津纳河战役,由于没能和彼得·克里斯蒂安诺维奇·维特根斯坦的部队活捉拿破仑于1813年自动退役。1814年去英国留学曾随船到过新大陆还爱上了一个英国姑娘。1817年回国后成为造船专家在帝国造船厂工作担任工程师,1828年退休侨居意大利和法国。1849年在巴黎去世。 C C C.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帕维尔·奇恰戈夫

三角關係

三角關係,亦稱做三角戀、三角戀愛、三角戀情,是指一個三個人的群體在同一時期中,陷入了類似以下的狀況。如其中兩人愛上同一個人,或一個已有伴侶的人正好愛上群體中的另一個人等。 三角戀,是多角戀的一種。.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三角關係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乌克兰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指政府有义务运用公共资源保障所有适龄儿童接受的教育。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原則是強制、普遍與免費。凡是适龄儿童都應強制接受教育的义务,並且教育對象沒有階級或是出身的限制,此外還必須是免納學費的。1717年,普魯士王國開始實施義務國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第一款指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現代大部份的國家和地區都有實施義務教育,但年數和成效不一。 在日常生活中,強制教育、普遍教育及免費教育均與義務教育通用,但嚴格來說,這些字詞只提及了義務教育的部份基本原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义务教育

亚历山大大帝

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Ἀλέξανδρος Γ' ὁ Μακεδώ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世称亚历山大大帝( 或 ),古希臘北部馬其頓國王。生於佩拉,到16歲為止一直由亞里士多德任其導師。30歲時,已經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其疆域從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他一生未嘗敗績,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統帥之一。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并掌握王國的實際權力,因此有能力實現其父的擴土計劃。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他擊破波斯,并推翻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為了尋找并抵達“世界的盡頭和大外海”,亞歷山大大帝在西元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巴比倫,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的計劃。在他死後,由於無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不服,最終引發內戰,亞歷山大帝國也就迅速瓦解,分裂成四個國家。亞歷山大死後,部將卡山德為了稱王,謀殺了亞歷山大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與亞歷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澈底斷絕了亞歷山大的血脈 亞歷山大的遺產包括他擴張領土導致的文化融合。他建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他將希臘文化一直向東傳播,導致希臘化時代的到來,直到15世紀仍然能在拜占庭帝國中發現這些痕跡。他以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為偶像,最終自己也成為一個近乎神話的人物。後世有許多軍事領導人和軍校都參照過他的戰術。.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可能为以下人物:.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亚历山大一世

亞歷山大柱

亞歷山大柱(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ая коло́нна 或 Александри́йская коло́нна)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廣場的中心。為了紀念打敗拿破崙入侵俄罗斯帝国而豎立。亞歷山大柱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命名。亞歷山大柱由法國出生的建築師奧古斯特·德·蒙費朗(Auguste de Montferrand)設計,從1830年開始建造,1834年8月30日完工。這座紀念碑高47.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類型建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亞歷山大柱

康斯坦察縣

康斯坦察縣(羅馬尼亞語:Judeţul Constanţa)是羅馬尼亞東南部的一個縣。東臨黑海,南界保加利亞。面積7,071 平方公里,人口715,151(2002年)。首府康斯坦察。 下設3市、8镇、52鄉。 C.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康斯坦察縣

人道

人道可以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人道

亂倫

亂倫可以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亂倫

库尔斯克

库尔斯克(Курск;Kursk)是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行政中心,位于,人口412,442(2002年人口普查)。.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库尔斯克

五國同盟

五國同盟(Quintuple Alliance)是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所制定的四國同盟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軍事同盟。在1818年,由於法國已付清所有賠款,奧地利、英國、俄羅斯、普魯士四個列強因此在亞琛會議上聚首一堂討論與法國將來的關係,決定恢復其平等的國際地位,並與法國結盟,並將四國同盟發展成為五國同盟。.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五國同盟

庇護七世

教宗神僕庇護七世(Servus Dei, Pius PP.,),原名Giorgio Barnaba Luigi Chiaramonti,1800年-1823年在位,在位23年。.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庇護七世

伊万诺沃

伊万诺沃(俄语:Ива́ново)位于俄罗斯西部,是伊万诺沃州的首府,人口431,721(2002年)。 伊万诺沃历史上被认为是俄罗斯纺织中心,由于纺织工人多为女性,因此伊万诺沃也被称作“新娘城市(City of Brides)”。20世紀初職工的生活條件惡劣,罷工頻繁。其中一次的罷工,導致了第一次俄國革命 。 1905年在伊万诺沃建立的苏维埃和聖彼得堡市蘇維埃()同为世界上最早的苏维埃议会之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伊万诺沃

伊凡六世

伊凡六世(,1740年—1741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为安娜·伊万诺夫娜的外甥女、伊凡五世的長女葉卡捷琳娜·伊萬諾夫娜的女兒梅克伦堡的安娜·利奥波德芙娜和不伦瑞克的安東尼·烏爾里希之長子。 1740年,女皇安娜·伊萬諾夫娜逝世,臨終時將帝位傳給她的伊凡六世,以確保帝位由伊凡五世的子嗣繼承,並由她的緋聞情人恩斯特·約翰·比隆成為攝政。三星期後,其父母推翻恩斯特·約翰·比隆,而安東尼·烏爾里希成為攝政王。1741年,被彼得大帝之女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发动政变推翻,全家被囚禁。伊凡六世於1764年在一次未成功的营救活动中被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伊凡六世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又被称为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俄羅斯沙皇國的開創者。留里克王朝君主,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伊凡四世

伊爾庫茨克

伊爾庫茨克(Ирку́тск),是一個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重要都市,亦是伊爾庫茨克州的首府,人口約59萬。伊爾庫茨克雖然距離莫斯科以東5,185公里(鐵路距離),由於它位處於東亞及中亞之間,貿易的往來使這個都市的人口從1900年的不足5萬人上升至1975年的50萬。.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伊爾庫茨克

伊爾庫茨克省

伊爾庫茨克省(Иркут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成立於1764年,受伊爾庫茨克總督區管轄(1914年)。1925年併入西伯利亞邊疆區。 其範圍大約為今日伊爾庫茨克州。 И.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伊爾庫茨克省

伊熱夫斯克

伊熱夫斯克 (俄語:Иже́вск;烏德穆爾特語:Иж)是俄羅斯烏德穆爾特共和國首府。2002年人口632,140人,是俄國人口第二十多的城市。 伊热夫斯克过去是一个工业城市,其特点为各式各样的金属制造,尤其是机械和武器。伊热夫斯克是俄罗斯最著名的步枪建造点之一,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在这里设计了他著名的AK-47突击步枪,卡拉什尼科夫生前也生活在这里。这里也是汽车和摩托车生产基地——品牌名称为依兹(IZH)。另外这里是NBA猶他爵士的安德烈·基里連科的出生地,他的昵称为“AK-47”(來自他的名字Andrei Kirilenko,和他的球衣號碼47)。.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伊熱夫斯克

伊萬·克雷洛夫

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俄语:Ива́н Андре́евич Крыло́в,英语:Ivan Andreyevich Krylov,),俄国著名的寓言作家,诗人,与伊索和拉·封丹齐名。他通过将寓言内容与现实紧密联系和自己幽默而朴实的语言风格使寓言突破了道德训诫的界限,成为了讽刺的利器。他通过寓言这一体裁将俄罗斯民间的生动朴实的语言引入俄罗斯文学,为俄罗斯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伊萬·克雷洛夫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伊斯坦堡

伤寒

傷寒(Typhoid Fever),清末時譯為腸熱症,後受日本影響,音譯為腸窒扶斯,又稱為濕溫傷寒、腸傷寒、傷寒熱。為所導致的感染症。症狀可輕可重,通常在暴露病原後6至30天後發病。常會出現逐漸發燒數日的症狀。也常出現虛弱、腹痛、便秘,以及頭痛的症狀。偶見腹瀉或嘔吐症狀,但通常不嚴重。有些患者會起玫瑰色紅疹。有些嚴重病例會有意識混亂的現象。若未妥善治療,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周至數月。有些人可能會帶有傷寒桿菌,但卻沒有任何症狀,然而這些帶原者仍具有傳播病菌的能力。傷寒及副傷寒皆屬於腸熱病。 傷寒的致病原為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為腸道沙門氏菌的(Salmonella enterica)一種血清型,主要生長於消化道及血液中,且人類為其唯一宿主。本病一般經由攝入受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傳染。風險因子包含不完全或衛生不良。有開發中國家旅遊史者感染風險亦較高。診斷方法包含或探測血液、糞便,及骨髓中的細菌DNA,但細菌培養可能並不容易。偵測骨髓中的病原體為最準確的方法。症狀與許多感染症相當類似。值得注意的是,傷寒與斑疹傷寒為不同疾病。 傷寒疫苗可減低注射後兩年感染傷寒的機會達 30% 至 70% 。注射後七年仍有些許保護力。至疫區旅遊者,建議預防性施打傷寒疫苗,其他避免感染的方法包含給予乾淨的饮用水、做好消毒,以及養成洗手的習慣。未確定是否帶有傷寒桿菌者,不建議為他人烹調。治療可使用阿奇霉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等抗细菌药。但目前病原體對於上述藥物的抗藥性日益增加,使治療越來越不容易。 2015年,全球新病例數達1250萬人,當中最常見的國家為印度。孩童最容易受到感染。自1940年代起,由於衛生觀念的進步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已開發國家的傷寒發生率逐漸下降。在美國,每年新病例數約為 400 例,總患病者約 6,000 人。在2015年,傷寒共導致全球 149,000 人死亡,相較於1990年的 181,000 有下降的趨勢。傷寒若不進行治療,有高達 20% 的死亡率。若妥善治療,則死亡率可降低至 1-4% 之間。.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伤寒

弥撒

彌撒(Missa),又稱感恩祭(Eucharistia, Synaxis),是天主教會拉丁禮的祭祀仪式。舊天主教會、聖公會及大部份的路德會高派教會的禮儀也跟彌撒大同小異。在東方教會中,是指與羅馬教廷完全共融的聖餐禮。「彌撒」的拉丁文原文「missa」(解散之意),是由彌撒中的最後一句話:「Ite, missa est」(拉丁文),即「儀式結束,你們離開吧」而來。.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弥撒

弹劾

彈劾指,按照一些國家的憲法的規定,立法機構在特殊情況下可以不經行政機構同意就可以取消政府的行政職能,彈劾是這樣的行動中的第一個階段。世界上很多擁有憲法的國家或地区可以進行彈劾,比如美國、巴西、阿根廷、俄羅斯、菲律賓、愛爾蘭、中華民國、大韓民國等地,主要應用於總統制或半總統制的國家。 彈劾的英文impeachment來自拉丁語,是被捉住的意思。這個詞也與現代法語中的動詞empêcher和現代英語中的impede類似,意為「阻止」。中世紀以來常認為該詞源於拉丁文中的impetere(攻擊),但這是錯誤的。Impeachment一詞在法律界更常用於場合,即對證人的誠實可信提出質疑。 彈劾通常很少見,彈劾實際上只是法律上的指控,相當於刑法中的起訴。被彈劾的政府官員面臨著立法機構的投票表決,來決定是否對彈劾的的指控定罪。大多數國家的憲法要求投票結果是壓倒性多數(一般是三分之二多数)才可定罪。此外,彈劾的操作很多時侯涉及政治鬥爭,如克林顿彈劾案。.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弹劾

弗里德蘭戰役

弗里德蘭戰役(1807年6月14日)是拿破崙戰爭中一場重要戰役,交戰雙方為由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帶領的法軍以及由俄羅斯帝國的本尼格森伯爵所帶領的俄軍。戰役發生地點位於今日加里寧格勒的普拉夫金斯克附近。拿破崙和法軍取得決定性勝利,而俄軍戰敗後則沿著維納河與尼曼河混亂地潰逃。 由於先前的埃勞戰役中雙方並未分出勝負,所以在弗里德蘭的決戰是出於戰略的必要性。戰役開始前,位於弗里德蘭由拉納元帥所指揮的軍團,被本尼格森伯爵發現看似孤立於主力軍,他進而認為這是殲滅這些法軍的機會。於是本尼格森伯爵指揮全軍渡過維納河前去進攻,但拉納軍團仍成功在拿破崙率領援軍抵達戰場前守住陣地。到了下午的晚些時刻,法軍數量已經增加至八萬人,這時拿破崙認為是反擊的好機會,從而對俄軍左翼發動猛烈的襲擊,以期能壓制俄軍並迫使對方退向河邊。由於俄軍抵擋不住法軍的攻勢,他們的防線出現漏洞並開始渡維納河北逃。俄軍在弗里德蘭遭到了重創,並損失兩萬餘人以上,而法軍則損失一萬多人左右。 拿破崙這場在弗里德蘭的壓倒性勝利,成功迫使俄羅斯在政治上與他求和,瓦解了第四次反法同盟。而沙皇亞歷山大也只能無奈地同意與拿破崙協商和約,最終討論結果促成了提爾西特條約,內容包含俄羅斯同意加入大陸系統來一同對抗英國,還有普魯士割讓將近一半的領土。普魯士損失的領土被割讓給新成立的威斯伐倫王國,並由拿破崙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來統治。提爾西特條約也讓法國控制了愛奧尼亞群島,這在戰略地位上極為重要,因為它掌握進入地中海地區的入口。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提爾西特條約的安排與簽訂,是拿破崙帝國的高點,因為在歐洲大陸上已無列強可與法國匹敵。.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弗里德蘭戰役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 (萨克森国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Friedrich August I,),全名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约瑟夫·玛利亚·安东·约翰·奈波穆克·阿洛易斯·克萨威尔(Friedrich August Joseph Maria Anton Johann Nepomuk Aloys Xaver),绰号:“公正者”(der Gerechte),第一任萨克森国王,1806年12月11日至1827年5月5日在位,1763年至1806年任萨克森选侯,称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三世。1807年至1813年间兼任华沙公爵,称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一世(波兰文:Fryderyk August I)。.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 (萨克森国王)

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弗朗茨二世(德语:Franz II,),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1792年—1806年在位),奥地利帝国的第一位皇帝(1804年—1835年在位,称弗朗茨一世,德语:Franz 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奧波德二世与皇后西班牙的玛利亚·路易莎之子。 弗郎茨二世就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時,德意志城邦割據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早已失去實權。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意志諸城邦的分化,帝國的前景並不樂觀。第二次反法同盟結束後,神聖羅馬帝國喪失了全部意大利領地,瑞士更成立赫爾維蒂共和國,掠奪了奧地利大公國在阿爾卑斯山中部的領地。第三次反法同盟後,弗郎茨二世在奧斯特里茲戰役慘敗,神聖羅馬帝國首都維也納被法軍三次攻陷,奧地利軍被全殲,雙方簽訂普雷斯堡和約,萊茵邦聯創立,弗郎茨二世保留皇帝頭銜。在拿破崙稱“法国人的皇帝”三個月後,弗朗茨亦自稱奧地利皇帝以回應拿破崙,成立奧地利帝國。但再度被迫臣從於拿破崙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提爾西特同盟中。不可干涉第七次俄土戰爭。 弗郎茨二世發起了四次反拿破仑的神聖同盟,都被拿破崙打敗,而且大大削弱了奧地利的國力,間接導致日後普魯士的崛起。1806年,拿破仑強行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歷八百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滅亡,奧地利成為萊茵邦聯的一部分。弗郎茨二世被迫以和亲的方式,把女儿瑪麗·路易莎嫁给拿破仑。從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大幅度衰落,無法恢復對全歐洲的影響力。 弗郎茨二世在1814年拿破崙倒台後,立即主持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在首相梅特涅領導下成立維也納體系和神聖同盟,企圖恢復歐洲的舊「秩序」,以抵消自由主義的影響,但被迫制定憲法,承認部分改革。在1848年革命後,維也納體系被推翻,弗郎茨二世用盡一生精力維繫的奧地利帝國崩潰,匈牙利、波希米亞、巴爾幹各國民族主義紛起。 法国大革命中被断头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是弗郎茨二世的姑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休蒙

#重定向 肖蒙.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休蒙

休蒙條約

《儲蒙條約》(Treaty of Chaumont)又作《休蒙條約》或《肖蒙條約》是一項關於拿破崙戰敗後的對歐洲前途所作出的其中一份安置協定,於1814年3月1日簽訂.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休蒙條約

弓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遠距離殺傷武器之一。一般通過弓臂的彈力来射出箭。弓箭用於狩獵、運動比賽,也曾經在戰爭中被人使用。.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弓

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罗曼诺夫(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為俄羅斯帝國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1682年—1725年),及俄國皇帝(1721年—1725年)。在位期间力行改革,使俄罗斯现代化,定都聖彼得堡,人稱彼得大帝(Пётр Вели́кий)。.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彼得大帝

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

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親王('''პეტრე ბაგრატიონი'''. Пётр Ива́нович Багратио́н;),俄羅斯帝國陸軍上將、親王。巴格拉季昂是格魯吉亞巴格拉季昂皇族的後裔。.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

彼得·维特根施泰因

彼得·赫里斯季安诺维奇·维特根施泰因(俄语:Пётр Христианович Витгенштейн,1769年1月17日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 - 1843年6月11日利沃夫),俄国军人,拿破仑战争时期任俄军陆军元帅。 维特根施泰因是德国贵族后裔。 W W W.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彼得·维特根施泰因

彼得·斯托雷平

#重定向 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彼得·斯托雷平

彼得三世 (俄国)

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Пётр III Фëдорович, Pyotr III Fyodorovitch,原名卡尔·彼得·乌尔里希,Karl Peter Ulrich von Schleswig-Holstein-Gottorf,),1762年任俄罗斯帝国皇帝,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的卡尔·腓特烈和安娜·彼得罗芙娜之子,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本來是德意志人,幾乎不會說俄語。 彼得三世因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无嗣,他在1742年被挑选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1762年彼得三世即位后,是为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由於他對腓特烈大帝的武功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刚即位便停止了于俄国有利的七年战争,与普鲁士王腓特烈订立攻守同盟;這個行為被稱為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讓普魯士起死回生,逃過一劫。彼得三世不僅不進攻普魯士,反過來命令年前攻佔柏林的切爾尼謝夫將軍率領2萬俄軍援助普魯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對奧地利作戰。彼得本人甚至表示過在腓特烈麾下作戰的願望。 彼得三世宣告解除贵族的服役义务,停止对非東正教信徒的迫害。可是由于没收修道院领地、强迫军队普鲁士化,对外把自己出身的荷尔斯泰因家族的利益置于俄罗斯国家利益之上,引起俄罗斯僧侣阶级、贵族和军人的反感。1762年6月28日,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妻子葉卡捷琳娜(葉卡捷琳娜二世)废黜。7月17日,被廢的沙皇彼得三世被毒死(也有說是縊死),葉卡捷琳娜對外宣稱是消化不良而死。 1796年女沙皇葉卡捷琳娜死後,夫妻倆的兒子保羅登基為沙皇保羅一世。因為保羅一世的相貌與性格極端酷似其父,不久就在1801年被反對派暗殺(被人用枕頭悶死),沙皇之位由葉卡捷琳娜親自撫養的長孫亞歷山大一世(保羅一世的長子)繼承。.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彼得三世 (俄国)

彼得保罗主教座堂

彼得保罗大教堂(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ий собор)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奉献给要塞的主保圣人使徒彼得和保罗。 彼得-保罗要塞最初由彼得大帝下令建造于1712年到1733年,是圣彼得堡最古老的地标,位于涅瓦河的兔子岛,以防止可能来自瑞典的攻击。 彼得大帝建城后不久就兴建了这个地点上的第一座教堂,祝圣于1704年4月。随后在1712年到1733年重新兴建圣彼得堡的第一座石砌教堂,即目前的大教堂。其金色的尖顶高达404英尺,顶部是手持十字架的天使,成为圣彼得堡的重要象征。 大教堂于1919年被关闭,于1924年改为博物馆。它目前仍然是正式的博物馆,但是自2000年起已经恢复了宗教仪式。 大教堂内保存了从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的几乎所有的俄罗斯沙皇和皇后的遗骸,尼古拉二世一家于1998年7月安葬于此。(只有彼得二世和伊凡六世没有埋葬在这里,彼得二世安葬在克林姆林宫的天使长米迦勒大教堂)。 2006年9月28日,亚历山大三世的皇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亲玛丽亚·费奥多萝芙娜,在去世78年以后,从丹麦罗斯基勒大教堂迁葬彼得保罗大教堂。 该堂在1859年以前是该市的主教座堂,此后改为圣以撒大教堂。目前的主教座堂是喀山大教堂。.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彼得保罗主教座堂

德川家齊

德川家齊(1773年—1841年),德川幕府第十一代將軍,在位時間:1787年—1837年。德川御三卿之一的一橋德川家第二代當主德川治濟的長子,乳名是豐千代。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的曾孫。德川幕府十五位將軍中他的妻妾與子女最多,側室共四十人,兒女五十五人(子二十八人,女二十七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德川家齊

德勒斯登戰役

德勒斯登戰役發生於1813年8月26日-8月27日於德國德勒斯登附近。結果在拿破崙帶領下,法國擊敗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普俄奧聯軍。然而拿破崙卻沒有贏的徹底,造成日後戰鬥的艱辛;幾天後,側翼軍團被圍被迫投降後,雙方又發生了庫爾姆戰役(Battle of Kulm)。.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德勒斯登戰役

德意志

德意志可以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德意志

後備

《後備》是一部衛斯理系列中的小說,由香港科幻小說家倪匡所寫,系列編號046,被正式編入系列之中。故事主要講述衛斯理經過多重的難關發現神秘的勒曼醫院為有錢的大人物制造「複製人」,作為他們後備之用。.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後備

後勤學

後勤學,又稱軍事物流學,是計劃與執行軍事部隊的物流運輸與維護的藝術與科學。就是軍事行動中的:.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後勤學

徵兵制

徵兵制,是一種國家徵募軍人的制度,亦稱為義務役、常備役、充員兵役等,意指全體國民,如符合一定條件(通常是年滿法定年齡,且身體健康、無殘疾的男性),均須強制性加入軍隊服役一段時期(通常由半年至三年不等,視乎國家及軍種而定)。與募兵制(亦稱為志願役)為相對用詞。由於義務役成員是強制性、非自願及非終生性,因此實施徵兵制的國家通常會同時實施募兵制,容許自願選擇以軍人為長期職業的人士,在義務役期完畢後,繼續在軍隊服役。一般士兵由徵兵而來,士官幹部、軍官幹部則主要採志願方式招募,除非志願方式招募不足者,如中華民國每年都會舉辦預官預士考試,招考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義務役青年,使之在服役期間晉升為下士士官或者少尉軍官。 中華民國及大韓民國的義務役制度,近年來常發生棒球球員、藝人的兵役問題。雖然兩個地方法律明文規定男性有服兵役的義務,但仍有一定的轉圜空間;有部分的棒球球員與藝人在國際上有知名度,但因為兵役問題可能導致事業中斷,兵役機關會採取彈性的方式使被徵召入伍的藝人與棒球球員擔任為期十二天的「補充兵」。此外,臺灣和韓國的資訊產業發達,為求有效利用資訊產業人才,兵役機關會彈性實施「研發替代役」制度。.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徵兵制

保罗一世 (俄国)

#重定向 保罗一世 (俄罗斯).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保罗一世 (俄国)

保罗一世 (俄罗斯)

保罗一世·彼得罗维奇(),1796年—1801年在位,是俄罗斯帝国皇帝,稱號保羅一世,他42歲登基,僅在位5年。保羅一世的父親是彼得三世,母親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有傳聞稱其為1752年9月-1755年春成為葉卡捷琳娜情夫的俄羅斯族禁衛軍長官謝爾蓋.薩爾特科夫的兒子,但保罗·彼得罗维奇性格简直是其父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的翻版。.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保罗一世 (俄罗斯)

心理学家

心理學家(Psychologist),研究心理學之學者。.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心理学家

心理陰影

根據榮格分析心理學,陰影是人無意識或夢中同性但性格與自我(ego)相反的人物,也是榮格四大原型之一。榮格認為人性是矛盾的,如果表現於外的意識中的性格是東,在無意識中補償性的性格往往是西。陰影也有正負之分。正面的自我的陰影是負面的。負面的自我的陰影是正面的。.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心理陰影

俄属北美

俄属北美(Russkaya Amerika)是俄羅斯帝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範圍與今日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大致相同。歷史可始於俄國官方在18世紀初葉發起的大北极探险行動。1799年,俄國官方將此地的管理壟斷權授予俄美公司。1867年,俄国将北美殖民地售予美国,成為阿拉斯加州的最早前身。.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俄属北美

俄国君主列表

俄國君主列表,指俄羅斯由862年留里克創立諾夫哥羅德公國開始,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其間,共1055年間俄國君主的列表。 862年,留里克創立諾夫哥羅德公國,是為俄羅斯國家的開始。882年,第二代諾夫哥羅德大公奧列格攻陷基輔,創立了基輔羅斯。基輔羅斯創立早期,匯聚周邊民族,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羅斯人。伊戈爾繼位後,創立留里克王朝,是為統治俄羅斯的第一個王朝。基輔羅斯在這段時間屢次出兵劫掠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第一帝國、可薩汗國等周邊國家。 智者雅羅斯拉夫死後,長子、次子、四子分別爭位,基輔羅斯小分裂,最終由四子弗謝沃洛德再度統一,是為弗謝沃洛德一世。弗謝沃洛德之子紅太陽莫諾馬赫打敗南俄草原的波洛韋茨人,消除了突厥人對基輔羅斯的威脅。紅太陽莫諾馬赫死後,基輔羅斯大分裂,他的長孫伊賈斯拉夫二世·姆斯季斯拉維奇曾統一大部分基輔羅斯,但被七叔尤里·多爾戈魯基所敗,基輔羅斯再度陷入動亂。1169年,尤里·多爾戈魯基長子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聯合十六個大公國的軍隊攻陷基輔,將首都遷移至弗拉基米爾,再度名義上統一基輔羅斯,但一年後再分裂。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死後,除了其弟大窩弗謝沃洛德能暫時穩定局勢外,基輔羅斯長時間陷於動亂中。最後在長子西征中,基輔羅斯亡於拔都為首的蒙古侵略軍。 伊凡大帝在位期間,吞併諾夫哥羅德、布良斯克、特維爾、圖羅夫、明斯克、霍爾姆等公國,滅亡金帳汗國,莫斯科大公成為俄國君主。伊凡三世晚年娶巴里奧略王朝的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將莫斯科大公國視作拜占庭帝國的承繼人。伊凡大帝和其子瓦西里三世致力出兵消滅蒙古和其他大公國殘餘勢力,打下了統一俄羅斯的根基。1547年1月16日,伊凡大帝之孫伊凡四世自稱沙皇,成立俄羅斯沙皇國,俄國再度統一。 1598年1月17日,伊凡四世之子費奧多爾一世·伊萬諾維奇去世,留里克王朝結束,俄羅斯陷入混亂。僅伊凡四世的顧問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登位時,勉強維持了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和平,但戈東諾夫在位七年間,俄國內部多有暴亂。戈東諾夫去世後,波蘭扶植了三位德米特里,皆稱為伊凡四世幼子。偽德米特里一世成功取得沙皇之位,但被瓦西里四世所推翻,成立叔伊斯基王朝。但波蘭立陶宛聯邦撕破停戰協定,宣稱瓦迪斯瓦夫四世對俄國王位有繼承權,入侵俄國。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率領軍隊攻陷莫斯科。瓦西里四世被俘,叔伊斯基王朝被波蘭立陶宛聯邦終結。瓦迪斯瓦夫自稱沙皇伏拉斯基拉夫一世,透過七波耶會議,開始了波蘭立陶宛聯邦對俄羅斯的管治。梁贊公爵以留里克王朝後裔身份號召俄羅斯人抵抗波蘭侵略,召開全俄縉紳會議。在他死後,大主教被推舉為領導人。在1613年2月21日其子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全俄沙皇米哈伊爾一世,1613年7月21日全俄縉紳會議還政沙皇,成立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王朝在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和費奧多爾三世治下,分別於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奧斯曼帝國處取回烏克蘭地方,並因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率領哥薩克酋長國附庸俄國,俄國領土獲得大幅度的擴張,但因波羅的海沿岸的歸屬問題與瑞典帝國的關係急速惡化。彼得大帝於1696年開始進行彼得大帝改革,俄國開始西化。終於在1721的大北方戰爭打敗瑞典,取回自古斯塔夫大帝時代交給瑞典的俄國東北部海岸線。彼得大帝因此稱帝,成立俄羅斯帝國。彼得大帝去世後,由於他處決其子,導致無嗣繼位,他十四歲的孫子彼得二世去世後,羅曼諾夫王朝絕男嗣。在其女伊麗莎白女皇去世後,彼得大帝外孫彼得三世繼位,開始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彼得三世在位不到一年便被妻子葉卡捷琳娜大帝所廢,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間三次瓜分波蘭、於第五次俄土戰爭大敗奧斯曼,吞併克里米亞汗國。在她去世後,由其子保羅一世繼位,但因改革不得貴族支持,被暗殺於米哈伊洛夫宮,由其子亞歷山大一世繼位。亞歷山大一世在位期間領土再度大幅擴張,先後打敗奧斯曼和波斯,從瑞典處取得芬蘭大公國。在拿破崙戰爭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撃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取得波蘭會議王國國王頭銜,俄國成為歐陸霸主。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戰敗,尼古拉一世之子亞歷山大二世因此推行改革,廢除農奴制,並結束了長達三十多年的高加索戰爭,出售阿拉斯加。在亞歷山大二世被激進青年謀殺後。亞歷山大三世繼位,俄羅斯開始工業化進程,並佔領全中亞。尼古拉二世登位後期,因1905年俄國革命,俄國開始立憲運動。因大斯拉夫主義俄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7年俄國革命,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及軟禁,俄國君主制結束。.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俄国君主列表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俄罗斯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历史始於东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傳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這些國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13世纪以后,莫斯科逐渐成為原先基辅罗斯文化的中心。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大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到18世纪彼得一世时代,已變成为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横跨从波兰到太平洋的广袤地域。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度。随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革命的压力。从废除农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推出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宪法和国家杜马,极大地改变其经济和政治状况,只是沙皇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 军事战败和食物短缺引发1917年俄国革命,此后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登上权力的舞台,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成立并继承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然而,俄罗斯已不再是超级大国。直至今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结构依然带有沙俄和苏联的特点。.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正教会

俄罗斯正教会(Русская 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Церковь),又称“莫斯科宗主教区”(Московский Патриархат/Moscow Patriarchate)。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正教會自主教會。在東正教各自治教會的排名中僅次於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條克及耶路撒冷四大古教會。列第五。 公元988年的羅斯受洗普遍被視為羅斯正教會的開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其後管轄了羅斯教會六個世紀。基輔及全羅斯都主教的職位處於普世牧首的管轄下直到1686年。 與俄正教會頗有淵源的美國正教會不是俄正教會的一部分,雖然其教會的建立源自18世紀俄正教會傳教團在阿拉斯加的傳教。但美國正教會已经於1970年成為東正教自治教會(儘管并沒有受到完全承認)。 在外俄羅斯正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總部位於紐約,於1920年由當時在蘇聯控制以外的俄羅斯正教信徒組成。其拒絕了俄羅斯正教會谢尔盖一世領導。直到2007年5月17日,雙方正式和解。目前該教會為俄羅斯正教會下的半自治教會。俄羅斯正教會下還有白俄羅斯正教會、乌克兰正教会 (莫斯科宗主教圣统)、中國正教會、日本正教會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俄罗斯正教会

俄美公司

俄美公司(Рус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ая компания)是一個半官方性質的殖民貿易公司,由格里戈里·舍利霍夫和 尼古拉·列扎諾夫共通創辦,並在1799年得到沙皇保羅一世的特許。 此20年的特許賦予俄美公司在俄屬北美、阿留申群島至北緯55度地區的貿易壟斷權。於1821年,第二次特許更使公司的控制權擴張到了北緯51度。根據特許,三分之一的公司利潤將給予俄皇。 從1790年至1818年,在亞歷山大·巴拉諾夫的管理下,俄美公司在新阿爾漢格爾斯克(今日的錫特卡)建立一個永久據點,並以此地來組織日漸繁榮的皮草貿易。 但自從1820年代之後,公司的利潤開始減少。而早在1818年俄國政府便從持有特權狀的商人手中收回了俄美公司的所有權。费迪南德·冯·弗兰格尔,一個探險家兼俄國官員,成為國營時期的第一任總裁。於1867年,當阿拉斯加購地把當地的控制權轉交給美國後,俄美公司停止了一切商業活動。而俄美公司的商業所有權則全部賣給位於舊金山的Hutchinson, Kohl & Company。.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俄美公司

俄法戰爭

#重定向 俄法战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俄法戰爭

土耳其新軍

#重定向 耶尼切里.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土耳其新軍

圣加仑

圣加仑(St.,瑞士德語:Sanggale,Saint-Gall,San Gallo)位于瑞士东北部,是圣加仑州的首府,人口约7万4千人,海拔约700米,思泰纳赫河穿越其中,最后汇入博登湖。 圣加仑市始建于7世纪,如今作为一个拥有16万人口的都会区核心,已经成为瑞士东部的文化经济中心。主要产业为服务业。 圣加仑市的主要旅游景点是圣加仑修道院,于198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著名的图书馆中,最早的藏书可追溯到9世纪。.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圣加仑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圣彼得堡

圣诞节

聖誕節是基督教用來紀念耶稣降生的节日,西方基督教通常將此節日定於12月25日。不認同耶穌為聖人或是為了政治正確的族群則稱之耶誕節(意為耶穌誕辰日)。作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並以與延續慶祝。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 由於耶穌的誕生日期無法確定,聖經上也無相關記載,所以在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圣母领报的日期來推算,或是在基督教發展初期將古羅馬的農神節轉化而來,當時社會上(如古羅馬的冬至)以該節日慶祝日照時間由短變長。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前中期開始將聖誕節定在12月25日,東方正教會稍晚以儒略曆定於1月7日,亞美尼亞教會則定在1月6日或1月19日。 在基督教國家,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佈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而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鉤,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與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週,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季之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圣诞节

地主

地主可以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地主

圖拉

圖拉可以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圖拉

北冰洋

北冰洋(Arctic Ocean)又稱北極海、北大洋,位於北極圈內,大致以北極點為中心。北冰洋是世界五大洋中最小最淺的。--積1405.6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大洋--積的3.6%。平均深度1200-1300米,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深處為南森海盆,深度為5450米。 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將北冰洋視為洋,不過一些海洋學家稱之為「北極陸間海」或是「北極海」,分類為陸間海或是大西洋的河口灣。 北冰洋有巴倫支海、波弗特海、楚克奇海、東西伯利亞海、格陵蘭海、哈得遜灣、哈得遜海峽、喀拉海、拉普捷夫海、白海和巴芬灣等边缘海和陆间海。 洋--上有長年不化的冰層,占北冰洋--積的三分之二,厚度多在2-4米左右。中央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是永久性的海冰。水溫大部分時間在0℃以下。當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瓦解的冰山就隨之流入大西洋,給航運帶來威脅。1912年4月15日,鐵達尼號客輪就是撞到漂流的冰山而沉沒的,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北冰洋島嶼很多,数目僅次於太平洋,面積達400萬平方公里。主要島嶼有格陵蘭島、斯瓦尔巴群岛、北极群岛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北冰洋

北歐

北歐是地理上对歐洲北部的簡稱,一般分為狹義及廣義兩種定義:.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北歐

僱傭兵

僱傭兵是一種為了利益而参加戰爭的戰士,参战的目的只是为了金錢奖励,無任何政治與種族宗教等立場,只要出价够高可以受僱於任何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僱傭兵

別列津納河戰役

別列津納河戰役是拿破崙的軍隊1812年從莫斯科撤退到斯摩稜斯克後,搶渡別列津納河時,被俄軍從三路夹攻的戰役。法軍大败後狼狈渡過別列津納河。.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別列津納河戰役

列寧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列寧

列文·奥古斯特 (本尼格森伯爵)

列文·奥古斯特·戈特利布·西奥菲尔(Levin August Gottlieb Theophil,俄语:莱昂蒂·莱昂蒂耶维奇·本尼格森伯爵 ,Leonty Leontyevich, Count von Bennigsen,), 俄罗斯帝国將軍、伯爵。初在漢諾威的軍隊中服役,1773年參加俄軍,1774和1778年同奥斯曼帝国作戰,1787年成為上校,1793年參加鎮壓波蘭起義,1801年任立陶宛總督,1802年升騎兵上將,1805年任集團軍司令,曾保衛普烏圖斯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列文·奥古斯特 (本尼格森伯爵)

喬治·坎寧

喬治·坎寧(George Canning,又譯甘寧,),英國政治家,外相,曾短暫出任英國首相。.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喬治·坎寧

喀尔巴阡山脉

喀尔巴阡山脉(Karpaty、Карпати、Munții Carpați)是欧洲中部山系的东段部分,绵延约1500公里,穿过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波兰、乌克兰和罗马尼亚。.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喀尔巴阡山脉

喀山

喀山(Каза́нь;Казан,俄语拉丁化:Kazan'),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及最大城市。根据俄罗斯2010年人口调查,居民为1,143,600人,为俄国第八大城市。喀山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伏尔加河与卡赞卡河的交汇处。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同为俄罗斯的三座A级历史文化城市。2009年,俄罗斯专利局宣布喀山为俄罗斯运动之都。喀山克里姆林宫为世界遗产。.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喀山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储君

哥薩克

哥薩克馬邁 哥萨克(козаки;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及俄罗斯南部)的游牧民系,在历史上以驍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為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移民中国的部分哥萨克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哥薩克

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Харків,哈爾基夫;Харьков)位於烏克蘭東北部,人口1,455,000(2005年),面積303平方公里,是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和哈爾科夫州的首府,也是該國重工業、文化、教育中心。该市以俄语人口为主,并于2006年将俄语订为地区官方语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哈爾科夫

哈萨克汗国

哈薩克汗國(哈萨克语:;土耳其语:Kazak Hanlığı;俄语:Казахское ханство)是哈萨克族在1456年创建的王朝,其统治区域大约在今天哈萨克斯坦一带,1847年灭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哈萨克汗国

儒略曆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历法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误差隨着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良,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但大英帝國、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從儒略曆改用格里历。現今儒略曆只有蘇格蘭昔德蘭群島之富拉島、阿索斯神权共和国和一些北非的柏柏尔人使用。.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儒略曆

冬宫

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冬宮) 冬宫(p)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721-1762年(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属俄罗斯巴洛克建筑。 建成之初到1917年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一直是俄国皇帝们的皇宫。冬宫具有双重性,早在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在位期间(1741—1761年)就已经具有皇家博物馆的属性,伊丽莎白女皇是最早修缮、也是最大规模修缮冬宫的女皇之一。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二世女皇在位期间(1762—1796年)极大的扩充了冬宫的馆藏数量,并于1764年在冬宫内建立了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当时是她的私人博物馆),该馆当时收藏的是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柏林商人戈茨科夫斯基手中获得的225幅绘画作品,及来自欧洲和北亚地区的艺术珍品。1917年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1895—1917年在位)宣布退位,冬宫结束了它作为皇宫的历史。博物馆在12月17日庆况自己的建馆日——这—天也是圣叶卡捷琳娜日。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于1852年对公众开放。 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冬宫,(一说并未开炮,并未流血),接着士兵和工人占领冬宫。1940—1943年圣彼得堡被德军围困,冬宫受到很大破坏,但馆藏的艺术珍品得到了列宁格勒(当时圣彼得堡被称为列宁格勒)人民的妥善而及时的保护。1945年二战结束,苏维埃政府开始重修冬宫。因為這棟建築還提拔了設計師拉斯特雷利的作品。现在的冬宫一般被称为埃尔米塔日博物馆(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Эрмитаж),以古文字学研究和欧洲绘画艺术品闻名世界。.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冬宫

农作物

農作物,或常被稱為作物,又称农艺作物,俗称庄稼,是泛指在大量培植供人食用或做工业原料的物種,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目前世界上被人们所栽培的植物约1500种,依其應用及研究方式不同,常見多種不同的分類方式,例如食用作物、特用作物、雜用作物等。 广义上农作物可分为大田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三类,包括所有栽培植物,如大田作物,果树,蔬菜,观赏、药用植物,林木等。对这种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种植业。 狭义上农作物专指大田作物(field crops),即在田间进行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对这种狭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作物栽培。.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农作物

军国主义

軍國主義(Militarism),是一種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保證軍事力量視作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军国主义

內政部

內政部是部分國家政府管理國內重要政務的政府機關所使用的名稱,一般包括警察和內部保安、災害管理、管理地方自治事務、選舉、公共行政、入境及移民歸化事務等。但部分國家並沒有內政部的設置,包括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即是將國家的內部政務,分別由不同的機關負責。警察通常歸内政部指挥。.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內政部

公共安全

公共安全是指保护个人、财产、物品不受到灾害或事故等危险的威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对公共安全的认识和评价也不相同。 公共安全大致可以分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公共安全

公曆

#重定向 格里曆.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公曆

六日戰役

六日戰役(1814年2月10日–14日)是第六次反法同盟中的一系列戰役,當時聯軍已逼近巴黎,也是拿破崙在該次戰爭中的最後一場勝仗。 拿破崙身邊僅剩約七萬人,卻要面對至少五十萬聯軍的入侵,這些聯軍包括了布呂歇爾元帥和施瓦岑貝格元帥各自率領的主力兵團。然而施瓦岑貝格率領的主力軍卻推進緩慢,且面臨極端危險的處境。另一方面布呂歇爾進展甚快,但他的俄普聯軍已筋疲力盡,許多部下四散各地,這也給予法軍一個絕佳的反擊機會。 六日戰役發生於2月10日至15日,期間拿破崙在四場戰鬥(、、、)中擊敗布呂歇爾的部隊。拿破崙僅用四萬人的部隊,就造成布呂歇爾七萬部隊折損17,750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六日戰役

共济会

共濟會(Freemasonry),亦稱美生會,出现于18世纪西欧,自从1717年成立英格兰第一个总会所,至今其已经遍布全球。会员包括眾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有些要求申请者必须是有神论者,有些則接受無神論者申请。 共济会是一种非宗教性質的兄弟會,基本宗旨为倡导博爱、自由、慈善,追求提升个人精神内在美德以促进人类社会完善。陰謀論者認為,共济会是富人和权贵的阴谋组织,其有着不为人知的统治世界秘密计划,比如「新世界秩序」。.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共济会

元帅

元帅是一个军衔等级,处于军衔体系中的最高等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元帅

克萊門斯·梅特涅

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德意志出生的奥地利政治家,亦是所在时代最重要的外交家之一。梅特涅生於科布伦茨的贵族家庭。父亲也是外交家。梅特涅曾就讀斯特拉斯堡大学和美因茨大学,见证过1790年利奥波德二世和1792年弗朗西斯二世的加冕礼。在英格蘭短暂游歷後,他被任命為尼德蘭公使,然就任第二年尼德蘭即被法國占领。   1795年與第一任妻子爱麗諾·馮·考尼特斯结婚,這段婚姻助他躍入维也纳社交圈。1825年原配夫人過世,1827年與男爵夫人安托瓦内特·来卡姆(Antoinette Leykam)结婚,她於1829年逝世;後又與伯爵夫人梅兰妮·西奇·费拉里(Melanie Zichy-Ferraris)於1831年结婚,她先梅特涅5年過世。1801年任奥地利驻萨克森公使,1803年任驻普鲁士公使,1806年改任驻巴黎公使。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   梅特涅之子理查德·冯·梅特涅也是出色外交家。他十二個婚生和非婚生的孩子多數沒他活得長。他是保守主义者,热衷维护大国均衡策略,尤其反对俄国对中欧的领土扩张,并力图削弱奥斯曼帝国。他讨厌自由主义并致力防止帝国崩溃,例如他强行镇压在北意大利和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叛乱;在国内他也推行相同的政策,他建立大范围的间谍网络和检查制度来维續动荡的局面。类似政策在他的策划下在德意志各邦得以推行,此即著名的卡尔斯巴德法令。   1809年任奥地利帝国外交大臣直至1848年革命被迫下野為止,他任内首要工作是缓和奥地利與法國的關係。他促成奥地利公主,女公爵瑪麗·路易莎與拿破倫的婚姻。然不久後,作為外相他推動奥地利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代表奥地利签署了枫丹白露条约,流放拿破倫。他是後拿破倫時代欧洲列强组成的维也纳会议(1814年9月-1815年6月)之主席。帝国在1813年10月授予他親王頭銜。“梅特涅体系”維繫着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联盟十数年之久。这是梅特涅在奥地利外交上的最高峰。此後,梅特涅逐渐被國际外交邊缘化。 1821年他擔任首相,歷經兩朝(弗朗西斯二世和他兒子费迪南一世)直到1848年费迪南一世遜位。此後,他经歷伦敦到布莱顿再到布鲁塞爾的短暂流亡生涯,1851年他再一次回到维也纳宫廷,成为费迪南一世的继任者——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1859年梅特涅逝世,享年86岁,乃同时代知名政治家之最。   歷史上對梅特涅政策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他引领的“梅特涅时代”避免了欧洲大战,其外交才能有目共睹,他使得欧洲列强難以察覺奥地利军事、经济外强中乾的事實。他反对沙俄帝国野心的决策也被视为政绩。他因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整歐洲秩序,撲滅歐洲革命之火,被封上「消防隊長」的稱號。反对者認为,他坚持病态的保守主义政策仅仅是出于他的虚荣心和不犯错主义,他们认为梅特涅本可以为奥地利做得更多,而不是在1817年通过行政改革来镇压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使得最终德國在普魯士而非奧地利主導下統一。另有史学家指出,梅特涅事实上并没有多大实权,真正的权力都在哈布斯堡君主手里。 1812年12月拿破仑在侵俄战争中失败后,梅特涅在1815年积极参加建立神圣同盟,他是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是复辟势力总代表,积极主张镇压欧洲各国革命。1821年5月,他任奥地利首相。1848年3月,奥地利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实行宪政。梅特涅被迫辞职,亡命英国,1849年迁居比利时,1851年返回奥地利,任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顾问。 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梅特涅。他的整个政治生涯,都是在对国家制度的亲切关怀和对传统权威的适度尊重中,寻找政治生活一切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源泉。梅特涅对于欧洲的眼光也同样朝这个方向推进。梅特涅眷恋着旧秩序,殚精竭力地在各国之间玩弄权术,见风使舵,以期达到他渴望的一成不变。而事实上,他的大国均势政策,在他手中行之有效,以致落后的奥地利能一度跻身于欧洲强国。维也纳体系在旧秩序的气味中摇摆而至于平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克萊門斯·梅特涅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羅斯又稱為東方戰爭(Восточная война),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是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小亞細亞地區權利而開戰,戰場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亞半島。作战的一方是俄罗斯帝国,另一方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后来撒丁王国也加入这一方。一开始它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但因为其最长和最重要的战役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爆发,后来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戰爭是俄羅斯人對抗歐洲的重要精神象徵,最終以俄方求和簽訂巴黎和約作結。.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亞

#重定向 克里米亚.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克里米亞

勳章

勳章,中文清末曾译为宝星。是由政府、王室或国际组织颁授于个别人士或团体的荣誉证章,目的是為了表揚和彰顯受勳者对社会、民族、国家和人类的贡献,包括在運動、軍事、科學、學術上或其他重大和特殊功勳或成就。對受勳者而言,是一種榮譽的象徵。另外也有祈禱獎章(devotional medal),穿戴以表示其宗教信仰。 在目前世界各國中,授與勳章的組織為政府,而受勳者多為文職和軍職人員,但受勳者的身份依各國的獎勵制度法令而有所差異。嚴格來說,勳章的樣式和受勳者都以軍職人員為多。而且,在法令中會明文規定受勳者身份、何種功勳可被授予該獎章及授予方式,並說明勳章等級、意義、規格、樣式和正反面圖案並規定其佩帶順序、位置等,相當考究。有些國家更明定,被授與某些勳章的受勳者,可以享有某些特權。.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勳章

勃艮第

勃艮第(Bourgogne,),又譯勃艮地 、布根地、博根地,法國中部大區,面積3萬1582平方公里,人口163萬3891人(2007年統計數字)。下轄科多爾省(21)、涅夫勒省(58)、索恩-盧瓦爾省(71)、約訥省(89)。 勃艮第和波爾多為法國兩大著名產酒區,但勃艮第大區政府所在城市第戎卻以生產芥末而聞名遐邇。 2016年1月1日,弗朗什-孔泰大区与勃艮第大区合併为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勃艮第

国家杜马

国家杜马(Gosudarstvennaya Duma)是俄羅斯的下議院,為俄羅斯聯邦會議(國會)兩個構成機構之一,有450個議席。國家杜馬是俄羅斯的常設立法機構,主要負責起草和制定國家法律。參加議員的資格為最少21歲以上的公民,任期五年。.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国家杜马

国书

国书是当某国向别国派遣大使、公使时,由派遣国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国家元首的正式文件。即派遣国元首给接受国元首的大使、公使介绍信或委任状。中文当中,把召回大使、公使时,大使母国的元首致召回国元首的信件也称为国书。代办使用的相同性质的文件一般称为介绍书。.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国书

国葬

国葬是一种葬礼的规格,以国家名义为逝者举行的葬礼仪式,代表国家对逝者的高度尊崇。国葬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如中国、日本、美国、俄羅斯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国葬

四國同盟

四國同盟()是一個由奧地利外相梅特涅組成的軍事同盟,在1815年11月20日在維也納簽約,是維也納會議的組成部分,其組成國包括奧地利、英國、俄羅斯、普魯士四個列強。.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四國同盟

皮埃爾·弗朗索瓦·夏爾·奧熱羅

#重定向 皮埃尔·奥热罗.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皮埃爾·弗朗索瓦·夏爾·奧熱羅

王是一個領袖的頭銜,一般是君主的稱號,即「國王」。皇是一朝的主庭、王上之王。在中國歷史中,皇帝稱號是由秦始皇創製使用的,後來一些藩屬國,例如李氏朝鮮、安南、琉球等國的君主也被中國皇帝封為國王。亦可以是不同部落的首領。 除了指君主之外,亦可是一些地方的首領,例如諸侯王、藩王。亦可以是沒有統治實權的爵位,即王爵,如親王、郡王等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王

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保罗一世)

瑪麗亞·费奥多罗芙娜(Maria Feodorovna,),頭銜為:瑪麗亞·费奥多罗芙娜皇后,是俄羅斯帝國的保罗一世(帕维尔·彼得洛维奇)沙皇的妻子。婚前是符騰堡的索菲·玛丽·多蘿西婭·奥古斯塔·路易絲郡主(Duchess Sophie Marie Dorothea Auguste Louise of Württemberg)。 M M Category:玛丽亚·路易莎皇后勋章得主.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保罗一世)

獨裁者

裁者指在獨裁或專制的政權下,拥有國家最高權力的「領導人」,也有部分人士是透過民主制度成為領導人或由國家元首任命執政後才實行獨裁統治。社會科學及世界史中對於介定獨裁者存有爭議,因為最常使用這一術語的是出於現代自由主義人士,用法也通常是負面的,用來指責在共和或君主立憲下的領袖,但不包括做出可被認為是獨裁行為的殖民地或君主專制政權,也不包括在前普選制下統治階級的民主制和軍閥割據下的政體,而且批判獨裁的人經常會默許無政府狀態或金權政治,認為前者優於獨裁或當後者是民主的必要之惡。。企業管理模式討論有借用政治學及社會科学關於獨裁或專制的理論去評估組織方式及領導風格郑元春.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獨裁者

碉堡

碉堡,為使用木、石、鐵或混凝土製造的軍事防禦工事,完全或部分埋在地下以防禦炮火,並作為自衛基地。常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時期。可作為指揮部、彈藥庫、儲存庫。常有地道、戰壕或交通壕連接,佈有機槍、大炮,能防禦上方炮火及空中攻擊,填補戰壕的防御漏洞,有些碉堡还可以抵禦毒氣和核辐射。 碉堡常以部份或完全埋在土中,用以隱蔽或防禦炮火。 碉堡的設計和用料皆為抵禦炮火,所以特別堅固耐用,一、二戰時的碉堡至今仍能保持良好。.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碉堡

社会阶级

会阶級(social class),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汉语词汇还有“等級”、“阶层”、“社会等级”、“等级社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划分,即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水平和社会身份的社会群体总称。.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社会阶级

神圣同盟

圣同盟()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由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三个君主制国家的国王于1815年9月26日在巴黎会晤时建立的一个同盟。欧洲大多数国家后来参加了这个松散的政治组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神圣同盟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神圣罗马帝国

神秘主義

主義(Mysticism),也有較模糊的稱為密契主義,包涵人類與神明或某種超自然力量結合為一的各種形式、經驗、體驗,並且強調這是一切宗教共有的現象。神秘主义者的基本信条是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隐藏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特殊教育或者宗教仪式获得。神祕主義的兩大特徵:.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神秘主義

禁軍

禁軍,直轄屬於帝王或元首(如監國、太后等),擔任護衛元首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禁軍

秘密警察

密警察亦稱政治警察,現代中國大陸稱為特工,在台灣稱為特務。是情報機構的一種。人員通常以秘密的方式執勤,針對國內威脅,以保障獨裁者或國家安全為目標的警察。秘密警察的基本目標不是維持法律,而是以特殊目的維持某地區秩序、安全或思想審查。秘密警察有時候會被用作政治迫害的工具。在不同的時代及國家,他們的名義、功用並不相同。在威权主义的國家,秘密警察常作為國家恐怖主義的行使人,監控人民思想、人身罪行、秘密未經審判處刑及刑求犯下許多反人類罪行。有顯著秘密警察活動的國家,常被稱為警察國家。另一種則是潛入敵方的內部,進行資料蒐集及暗殺等行動,一般稱為臥底。.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秘密警察

科羅斯堅

科羅斯堅是烏克蘭的城市,位於該國北部的烏日河畔,距離首都基輔150公里,由日托米爾州負責管轄,始建於705年,面積10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71米,2012年人口65,643。.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科羅斯堅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罕默德·阿里帕夏(阿拉伯语:,),出生于卡瓦拉(今属希腊共和国),逝世于开罗,是一名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帕夏(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创立者。他常被称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人。他灭亡了马木鲁克,镇压了方兴未艾的瓦哈比主义者。在随后的战斗中向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开战并造成该国不得不以割让埃及为其私领的代价来换取和平。他的兴起使得西方宁愿帮助已然一蹶不振的奥斯曼帝国,也不愿看到一个强有力的新兴统治者将其取而代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第七次反法同盟

#重定向 百日王朝.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第七次反法同盟

第七次俄土战争

七次俄土战争发生于1806年至1812年间。 1806年,奥斯曼帝国受到法国拿破仑一世的支持,加上俄国在奥斯特利茨会战中遭到惨败,决定对俄国进行军事行动,以夺回对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地的控制权。俄国立即派出4万名以上的军队进入两地,奥斯曼帝国遂封锁土耳其海峡,并正式对俄国宣战。 虽然俄军主力被拿破仑牵制在普鲁士,但是俄军仍然能在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在巴尔干半岛、外高加索和黑海几个方向上同时取得胜利。1807年,俄国与法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从而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奥斯曼土耳其。1809年,名将巴格拉提昂接管指挥权,一度渡过多瑙河蹂躏多布罗加。1810年,又一次渡过多瑙河,同土耳其军队展开拉锯战。不久,米哈伊尔·库图佐夫接管了俄军指挥权,他制定了一次大胆的诱敌战术,以期尽快解决战事来抽调主力北上防备拿破仑。 6月22日开始,库图佐夫将俄军逐步向北撤回多瑙河南岸,做出要渡河北返的姿态,土耳其军果然中计追来,此时库图佐夫秘密派遣一支原在多瑙河以北的军队迂回渡过多瑙河,切断了土军的退路。10月2日,两军决战,土耳其军彻底崩溃,并于11月23日向库图佐夫投降。 土耳其于1812年5月28日承认战败,签定《布加勒斯特條约》,割让比萨拉比亚。同年10月,拿破仑一世入侵俄国,但是此时俄军已经撤回国内进行备战,因此当拿破仑得知土耳其败绩时,十分遗憾。.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第七次俄土战争

第三次反法同盟

三次反法同盟(Third Coalition),1805年8月9日,奧地利帝國、英國、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宣戰,最後反法同盟以大敗收場。.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第三次反法同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六次反法同盟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1812年—1814年)中,由匈牙利、普魯士、俄羅斯、瑞典、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及萊茵聯邦的某些邦國組成的同盟,打敗了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拿破崙俄法戰爭中遭受慘敗後,歐洲的力量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40萬與聯軍作戰。不料,各附庸小邦國乘機起來擺脫法國控制,拿破仑陷入困境。在1813年十月的萊比錫戰役中,在薩克森擊敗拿破崙的軍隊。在1814年3月30日,聯軍攻陷巴黎,拿破崙被迫退位,被放逐到義大利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然而,拿破崙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1815年3月20日,進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250萬軍人參與了戰爭,總共約有200萬人陣亡。重要战役包括民族會戰及斯摩棱斯克戰役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第六次反法同盟

第六次俄土战争

第六次俄土战争是發生在1787——1792年,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的一場戰爭。作為俄土戰爭之一環。 在此次戰爭中,土耳其战败,被迫签定《雅西和约》。割让德涅斯特河以东的广阔领土。 Category:俄土战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第六次俄土战争

第四次反法同盟

第四次反法同盟是1806年秋天,英国、俄国、普鲁士、薩克森及瑞典等國組成的反法同盟。10月1日,普魯士率先對法宣戰。14日一天當中,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大敗普軍,普軍幾乎全軍覆沒,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控制權,大為削弱普魯士及建立一個親法的華沙公國。1807年6月14日,拿破仑在弗里德蘭戰役大敗俄軍,俄皇被迫求和,簽訂了和平條約。 category:拿破崙戰爭.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第四次反法同盟

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米哈伊爾·博格達諾維奇·巴克萊·德托利親王(Mikhail Bogdanovich Barklay-de-Tolli,西里爾字母: Михаи́л Богда́нович Баркла́й-де-То́лли,),俄羅斯帝國陸軍元帥、親王,冬宮六十四元帥之一,芬蘭總督(1809—1810),戰爭大臣(1810–1813),及第六、第七次反法同盟中的帝俄皇家陸軍總司令。.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

#重定向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米哈伊爾·庫圖佐夫

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

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伯爵(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пера́нский,),俄羅斯帝國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期最偉大的改革家。他是亞歷山大一世和後來的尼古拉一世的御前顧問,有時他也被稱為俄國自由主義之父。.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

米歇尔·内伊

米歇尔·内伊(Michel Ney,),埃尔欣根公爵,莫斯科瓦亲王,被称为Le Rougeaud(“red faced”或“ruddy” 红脸子)和le Brave des Braves(“the bravest of the brave”勇士中的勇士),法国军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的军事指挥官,拿破仑一世手下18名法国元帅之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米歇尔·内伊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納粹德國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戰役(英語:Battle of Somme,法语:Bataille de la Somme,德语:Schlacht an der Somm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時間發生在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間,英、法兩國為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到法德邊境,於是在位於法國北方的索姆河區域實施作戰。双方傷亡共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實戰中。.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索姆河战役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維也納

維亞濟馬

維亞濟馬 (Вя́зьма)是俄羅斯斯摩棱斯克州東部的一個城市。2002年人口57,545人。 1239年首見於文獻。1494年被納入莫斯科大公國。拿破崙和希特勒侵俄時期這裡都爆發過激戰。有鐵路聯繫莫斯科、聖彼得堡、卡盧加和布良斯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維亞濟馬

縱火

縱火指的是蓄意造成的火灾事件。纵火会造成財物损失甚至人命傷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縱火

经济

經濟是指一定範圍(國家、區域、等)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另一涵意是隐藏的不平等的欲望交换,經世濟民是和諧的分配不平等化。而研究經濟問題、探討經濟發展規律、解釋經濟現象成因的社會科學即稱為經濟學。.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经济

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维多利亚女王(,全名为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37年6月22日即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1876年5月1日开始成为印度女皇,是第一位兼任印度皇帝的英国女王。 维多利亚是肯特与斯特拉森公爵愛德華親王之女。爱德华与其父乔治三世同時在1820年去世,维多利亚在母亲萨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公主维多利亞的严格监督下成长。因为父亲三个长兄都未留下合法子嗣就去世了,時年18岁的维多利亚於是在1837年继承王位。 雖然当时英国已建立了君主政权相对较小的君主立宪制,而维多利亚被奉为国家象征,但是她试图私下影响政府政策及官员任命等政務。 维多利亚在1840年与表弟萨克森-科堡与哥达的阿尔伯特王夫结婚。他们的女儿、孙子散布在欧洲皇室,使维多利亚得到了“欧洲祖母”的外号。阿爾伯特在1861年去世后,维多利亚开始了隐居。因此,共和主义暂时得势,但是,在维多利亚在位后期,她重新出现在公众场合。维多利亚的50、60登基大典都比较隆重。 维多利亚在位时间长达63年7个月,是在位第二長的英国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長的女性君主,這一時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这是英国一个工业、文化、政治、科学与军事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的时期,亦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大幅扩张。维多利亚是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她的儿子、皇位继承人爱德华七世属于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

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Le congrès de Vienne)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外交会议。本次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主持,其目的在于解决由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导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保证欧洲的长久和平。会议的目标不仅包括恢复战前国界,还包括重新调节各列强的权力,使他们能够相互平衡并保持和平。参会者主要是保守派,反对共和主义和革命。法国失去了在前一段时间征服的所有领土,而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则获得了大量的领土——普鲁士吞并了西部的一些德意志小国,并获得了40%的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奥地利获得了威尼斯和北意大利的大部;俄罗斯则获得了波兰的一部分。在数月之前,荷兰王国被建立起来,并包括了部分过去的奥地利领土,这一部分领土于1830年成为比利时。 历史学家保罗·施罗德认为,旧的“权力平衡”体系事实上是相当不稳定和具有掠夺性质的,而维也纳会议则刻意回避了这一体系,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规则,达成了更为稳定和温和的平衡。维也纳会议是这一时期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开始,而这些会议最终构成了欧洲协调,试图在欧洲建立一套和平的权力平衡体系,并成为了日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样板。 会议的直接背景是拿破仑帝国于1814年战败和投降,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持续战争。拿破仑在会议期间重回法国,于1815年3月至7月重建百日王朝并导致新战事的爆发,但会议仍然继续进行,决议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之前的九天便已经签署。 从技术上来说,“维也纳会议”并不能算是一个会议,因为实际上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并没有召开,大多数的讨论都是由奥地利、英国、法国、俄罗斯和普鲁士等列强间的非正式会晤中进行的,其他代表的参与基本上十分有限。而在另一方面,维也纳会议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各国代表共同参与订立条约的洲际性会议,而非简单地在各国首都之间传递信息。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在日后虽有一定修改,但仍然奠定了欧洲政治的框架,一直延续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维也纳会议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罗马

罗斯托夫州

罗斯托夫州(Rostovskaya oblast)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南部聯邦管區。位於東歐平原和前高加索之間,庫馬-馬內奇窪地從中穿過,亞速海從西南伸入。面積100,800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4,404,013,首府頓河畔羅斯托夫。 成立於1937年9月13日。.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罗斯托夫州

罗曼诺夫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是1613年至1917年统治俄罗斯的王朝。罗曼诺夫王朝是俄罗斯的一個王朝,它也是俄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扩展为世界范围的强国之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罗曼诺夫王朝

美泉宫

美泉宫(Schloss Schönbrunn,又音译作申布伦宫)是座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如今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 美泉宫的名字来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年至1619年在位),传说1612年他狩猎至位于Meidling和Hietzing之间的凯特堡,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1743年,奥地利女皇玛丽娅·特蕾西娅下令在此营建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和巴洛克式花园,总面积2.6万平方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美泉宫

羅馬教廷

羅馬教廷(Curia Romana;中文常直稱為教廷)是聖座的行政机构。它是輔助教宗處理整個天主教會的事務,也与教宗一起构成了天主教会的中央领导机构。其為天主教會的日常運作與達成目標提供必要的中樞組織。現今多以其所在地「梵蒂冈」代稱。.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羅馬教廷

烏拉爾

烏拉爾可以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烏拉爾

爱德华·阿道夫·卡西米尔·约瑟夫·莫蒂埃

爱德华·阿道夫·卡西米尔·约瑟夫·莫蒂埃(Édouard Adolphe Casimir Joseph Mortier, duc de Trévise,),特雷维索公爵(duc de Trévise),拿破仑的法国元帅之一。 莫蒂埃生于勒·卡托-康布雷齐。在法國大革命戰爭中,1789年加入敦刻尔克的国民自卫队,1791年进入北方军团任一名上尉,后在多瑙河军团、赫爾維蒂(Helvetia)军团中服役,1799年提升为准将、少将,1800年被任命为巴黎第十七军军长,1803年英国对法宣战,领兵占领汉诺威。1804年晋升为中将,5月被授予法国元帅称号。 1805年12月任第五军团军长,1806年10月-1807年6月转任第八军团军长。1808年,被授于特里维索公爵爵位。1807年任第十军团指挥官,1812年入侵俄罗斯时任任青年近卫军军长,攻占莫斯科后,任莫斯科总督。 1814年拿破仑一世退位后,被路易十八封为法国贵族,授圣路易勋章。任第十六军区总督。百日王朝期间,拿破仑一世任命他为自卫队骑兵司令。1825年被授于王国的最高荣誉圣灵勋章(Order of the Holy Spirit)。1830-1831年在圣彼得堡任驻俄大使。1831年获荣誉勋章。1834年11月18日-1835年3月12日,任战争大臣和部长委员会主席(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of ministers)。 1835年7月28日路易-菲利普国王检阅国民自卫队,法国共和主义者朱塞佩·马尔科·菲埃希暗杀路易-腓力未遂,陪同的莫蒂埃元帅和另外11人被炸弹炸死,路易-菲利普在元帅的葬礼时痛哭哀悼。 Category:法國總理 Category:法国元帅 Category:法國公爵 Category:法國遇刺身亡者.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爱德华·阿道夫·卡西米尔·约瑟夫·莫蒂埃

絞刑

#重定向 绞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絞刑

痢疾

,是一種傳染病。依传染性的致病生物体不同而分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元朝皇帝元順帝便是死於痢疾。.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痢疾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瑞士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瑞典

炮兵

炮兵是指以火炮、火箭和飛彈等为基本装备,用火力进行战斗的兵种。由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组成,需要强大的火力和较远的射程,是战斗中的火力突击力量。主要用于支援和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 炮兵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在明永乐年间,京军中就有规模使用火炮的部队(神机营)。 在現代軍隊,砲兵屬於陸軍等部隊的兵種之一。在日本陸上自衛隊中,則將砲兵部隊稱為特科。 vi:Pháo Category:炮兵.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炮兵

瓦拉幾亞

拉幾亞(羅馬尼亞文:Ţara Românească)是一個在中世紀時期位於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歷史地區,位置大約在今日的羅馬尼亞東南部。.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瓦拉幾亞

瓜分波蘭

分波蘭(Rozbiory Polski)是指近代一系列列強瓜分波蘭的事件。从17世纪开始,當時做為波蘭統治主體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开始走向衰落,而在18世纪时,波兰的领土开始遭到普鲁士、奥地利帝國(当时为哈布斯堡帝國時期)和俄罗斯帝国三个邻近国家的瓜分,此分割一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而第三阶段的进行导致了波兰的灭亡,详细分割疆域请参照右边的图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瓜分波蘭

焦土政策

土政策(Scorched earth,又稱焦土作戰)是一種軍事戰略。此戰略包括當敵人進入或撤出某處時破壞任何可能對敵人有用的東西。漢字中「焦土」的意思包括燒壞農作物來摧毀敵人的食物來源,古稱堅壁清野。這個戰術辭彙在現代使用上並不限於使敵人食物缺乏,還可以包括破壞遮蔽所、交通運輸、通訊與工業資源。 這樣的行動有可能會被位於敵軍佔領區的軍隊繼續貫徹執行,甚至是位在自軍佔領區的軍隊。這個詞彙常與「刀耕火種」弄混,後者並非是軍事戰略,而是一種農耕技術。它有可能會包含,但不會與懲罰性的破壞敵人的資源這樣的行為相同,因為「焦土」是比較「戰略」而非「戰術」的技巧。.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焦土政策

特爾納瓦

特爾納瓦 (斯洛伐克語:Trnava;匈牙利語:Nagyszombat;德語:Tyrnau;拉丁語:Tyrnavia )是位於斯洛伐克西部的一個城市。位於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東北47公里處。特爾納瓦歷史悠久,有「斯洛伐克的羅馬」之稱。特爾納瓦是特爾納瓦州的首府所在地。 Category:斯洛伐克城市.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特爾納瓦

監督

監督意為監視督促,可以指以下事物:.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監督

芬兰

芬兰共和国(Suomi,Finland,)是北欧国家,陆地上与瑞典、挪威和俄罗斯接壤,西南面被波罗的海环绕,东南部为芬兰湾,西面则为波的尼亚湾。芬蘭是世界高度的發達國家和福利國家,國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2018年世界幸福感报告》调查中芬兰被排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芬兰

芬蘭大公國

#重定向 芬兰大公国.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芬蘭大公國

芬蘭灣

芬蘭灣(Suomenlahti;Soome laht;Финский залив, Finskiy zaliv;Finska viken)是波羅的海東部的大海灣,位於芬蘭、愛沙尼亞之間,伸展至俄羅斯聖彼德堡為止。芬蘭灣形狀細長,長度約為400公里,平均水深為40米,最深處115米。海水含鹽量低,深度和含鹽量均自東向西逐漸增加,並有3-5月的封凍期。主要注入的河流有從聖彼德堡出海的涅瓦河。灣內主要城市有芬蘭的赫爾辛基、愛沙尼亞的塔林及俄羅斯的聖彼德堡。 芬兰湾形状细长,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400公里,平均水深为40米,入口处宽70公里,中部最宽处130公里。南北19~128公里。北岸陡峭、曲折,多岛屿;东、南岸低平。 芬兰湾一般深度20—30米,西端入口处最深,达115米。有涅瓦河、纳尔瓦河、塞马运河等注入。索伊马运河通此湾。芬兰湾内有戈格兰岛(Gogland,苏尔萨里(Suursaari))、拉文萨里岛(Lavansaari,即莫希内)和科特林岛(即喀琅施塔得)。.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芬蘭灣

芬蘭戰爭

芬蘭戰爭是在1808年2月至1809年9月期間於芬蘭地區爆發的一場戰爭,參戰國家為瑞典及俄羅斯。最後瑞典戰敗,其東部的三成領土被割讓,成為附庸於俄羅斯帝國的芬蘭大公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芬蘭戰爭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莫斯科

鞭笞

鞭笞、打藤或笞刑,簡稱鞭刑,歷史悠久,是刑罰的一種執行方式。執行者會以竹片或藤製成的鞭,鞭打犯人的臀部,受者的臀部常會皮開肉裂。鞭笞不但見於國家刑罰,也常見於家庭和學校,施行地方主要是手掌或臀部,但其殘酷程度通常不及國家刑罰。 由於這種刑罰普遍被國際組織認為是對受刑人不人道及侵犯其人權,此刑罰在世界上多數地區已經廢除。如今,今日世界上約有16個國家實施類似笞刑,大部份在亞洲及非洲(多数也實行沙里亞法),例如: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阿富汗、伊朗、坦桑尼亞、波札那、尼日利亞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鞭笞

莱比锡战役

莱比锡战役,發生於1813年10月在德國萊比錫附近。因參戰國家和民族眾多,所以莱比锡战役亦被稱為“民族會戰”。拿破崙以十八萬人與俄羅斯、普魯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國三十萬聯軍苦戰,最後敗陣。拿破崙敗返萊茵河西岸,最後返回巴黎。 隔年元老院宣告廢除拿破崙的帝位。整場戰役下來,反法聯盟死傷約5.4萬人,法軍約死傷3.7萬人。萊比錫戰役是拿破崙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拿破崙的戰敗代表著拿破崙統治德意志的最後希望已經幻滅,反法聯軍於1814年3月31日進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濳返法國,拿破崙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正式展开,戰敗後,6月22日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六年後死去(1821年5月5日)。.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莱比锡战役

遠東

遠東(Far East)西歐人使用的地理概念。以西歐為中心,东欧、东南欧、北非、安納托利亞稱為「近東」,東非、黎凡特、阿拉伯半島、中亞一帶稱為「中東」,西伯利亞、東亞、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等其餘更遠的東方稱為「遠東」。後來中東和近東常合稱「中近東」;現在有時“中東”指的是“中近東”。类似地,中国過去称西方國家为“泰西”。 遠東一般指的是今天的東亞,即阿富汗、哈薩克以東、北緯20度以北、太平洋以西、北緯50度以南的地區。在日、韓語則使用極東之譯名(日:極東;韓:극동)。廣義上的遠東還包括北亞,即澳洲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北冰洋以南的地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遠東

遺腹子

遺腹子,是指生理父亲死后才出生的孩子。在胎儿母亲妊娠期内父亲死亡的孩子,出生后叫做遺腹子。一般法律上,承认遗腹子的继承权。.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遺腹子

聖馬可

#重定向 馬可 (福音書作者).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聖馬可

華沙公國

華沙公國(Księstwo Warszawskie、Duché de Varsovie、Herzogtum Warschau、Варшавское герцогство)是由拿破崙在1807年6月9日成立的波蘭人國家。根據1807年6月9日的《提爾西特和約》,于1806年10月的耶拿会战战败之后的普魯士王国要割讓一部分土地,而拿破崙就是在它割讓的土地成立華沙公國,之后在1809年并入加利西亚。 Category:法蘭西第一帝國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君主國 Category:短命國家.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華沙公國

革命

革命,指權力或組織結構的根本性改變,這些改變是在相對短暫的時間中發生。人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中所進行之重大變革。 人們改造自然的重大變革,有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等;人們改造社會之重大變革,即社會革命。一般而言,是指由下而上對當前制度進行根本上的變革。社會革命是歷史發展之火車頭;它最深刻之根源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矛盾。相對於改革,則是由上而下的變革。例如在政治層面上,由下而上以暴力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稱之為革命,但也有和平革命。當現存之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之嚴重障礙時,就要求通過革命,改變舊生產關係以及維護這種舊生產關係之舊上層建築,即改變社會制度,解放被束縛之生產力,推動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相反,由上而下從帝制推行君主立憲制,成立民主議會,稱之為改革。通常革命較激進劇烈,改革則較保守溫和。在階級社會裡,社會革命是階級鬥爭之必然趨勢和集中表現,通常要使用暴力。 在工業層面上的重大革新,稱之為工業革命。通常是指對當前工業或生產模式進行變革,即以新的機器例如蒸汽機取代舊有的人力,提升生產效率。 一般而言,“革命”這個詞表示一個政治制度的改變。Jack Goldstone, "Theories of Revolutions: The Third Generation, World Politics 32, 1980:425-53John Foran, "Theories of Revolution Revisited: Toward a Fourth Gener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11, 1993:1-20Clifton B.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革命

顧問

顧問是一個職稱,對某些範圍知識有專家程度的認識,他們可以提供顧問服務,例如法律顧問、政治顧問、投資顧問、港事顧問、軍事顧問、國策顧問、地產顧問、工程顧問或國家安全顧問等。 顧問提供的意見以獨立和中立為首要,所以讀者參考顧問報告之前,首要了解顧問的背景是否存在利益衝突以影響其建言之中立性。.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顧問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亞(Сибирь),古稱「鮮卑利亞」或「錫伯利亞」,是俄羅斯及蒙古国北部的一片非常大的地域,佔有整個北亞,面積約1,276萬平方公里,範圍西至烏拉山脈、東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哈薩克的中北部,以及蒙古国和中國的邊境。整個地域除了西南部份屬於哈薩克以外,其餘的都屬於俄羅斯,並且占据了其75%的領土。.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西伯利亚

馬可福音

《馬可福音》(τὸ κατὰ Μᾶρκον εὐαγγέλιον,天主教汉譯作《馬爾谷福音》)是《新约圣经》中记录耶稣传道活动的四福音书之一。是一本面向的福音书。在新约全书中它是第2本书,為對觀福音書之一。 《馬可福音》主題:神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奴僕救主。它記錄了從受施洗者約翰的洗以來,耶穌的傳道故事,一直到耶穌被處死以及耶穌空墓被人發現為結尾。馬可福音中,並沒有耶穌的族譜紀載,也沒有耶穌出生的場景紀載。此外,在馬可福音原始的斷結尾中,也沒有復活後耶穌顯像的紀載。馬可福音將耶穌描繪成一個行動派的英雄人物,一個驅魔者,醫治者,以及一個神蹟實行者。根據馬可福音,耶穌是神之子,但是他對這身分一直保密,這是學者對馬可福音所謂的"",將神國訊息隱藏在寓言故事的教導內,故事中的門徒們不斷的無法理解。他也符合先知預言中彌賽亞是一個受磨難的僕人。在原始馬可福音結尾,耶穌的墳墓被人發現是空的,耶穌請人捎訊息說他會在加利利與門徒碰面,接著婦女因為驚嚇而逃跑,甚麼都不敢說,經文停止於第16章第8節。於廣泛流傳於現代聖經中的馬可福音長結尾中,則增加了向天下傳福音的大使命,經文停止於第16章第20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馬可福音

馬哈茂德二世

哈茂德二世(奧斯曼土耳其語:محمود ثاني Mahmud-u sānī、英語:Mahmud II,)是奧斯曼帝國第三十任蘇丹,於1808年登基,至1839年逝世。他出生於伊斯坦堡托卡比皇宮,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的兒子。因北方強鄰俄羅斯帝國屢次的軍事威脅,令他統治期間致力於大規模的法制及軍事改革,馬哈茂德二世因此被稱為奧斯曼改革的始祖,有開明專制君主之稱。.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馬哈茂德二世

馬其頓

其顿(Macedonia )是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理和历史地区。长期以来,它的界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认为该地区涉及六个巴尔干半岛国家:希腊(北部的馬其頓地區)、北马其顿共和国、保加利亚(布拉格耶夫格勒州)、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它占地约,人口约476万。 馬其頓共和國自立國以來,一般簡稱為“馬其頓”;但馬其頓共和國和馬其頓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存在名称争议。希臘方面認為“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個概念,反對馬其頓共和國使用“馬其頓”名稱,所以暫名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现在普遍认为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为史高比耶。 马其顿地区其已知的最古老定居点可追溯到约9000年前。公元前4世纪中叶,马其顿王国统治了巴尔干半岛;从那之后,马其顿的历史便开始多元化。.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馬其頓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首都

駕崩

駕崩,也做崩、山陵崩,宾天,是在漢文化圈中表示天子死亡的委婉说法。.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駕崩

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一種基本人權,指一國公民,可以按照个人意願表達意見和想法的法定政治權利,這些意見表達不用受政府「事前」的審查及限制,也無需擔心受到政府報復。有時也被稱為意涵更廣泛的表達自由van Mill, Davi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2 Edition), Edward N.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言論自由

马加丹州

加丹州(Magadanskaya oblast)是俄羅斯遠東联邦区的一個州。面積461,400 km²,人口182,726 (2002年)。首府马加丹,距離俄羅斯首都莫斯科5911公里。是俄罗斯面积第13大的一级行政区,也是人口最少的联邦主体之一。为马加丹时区(东12时区) 馬加丹州建於1953年12月3日,領土面積為46.14萬平方公里,占俄羅斯聯邦總面積的2.7%。 州內行政單位數量有8個行政區、1個州附屬市、1個區附屬城市、34個城鎮、33個行政農莊。州中心是馬加丹,建市時間為1939年,是俄最偏遠、最年輕的州首府之一。主要城市有馬加丹、蘇蘇曼。 馬加丹州主要的出口產品是魚類和其他海產品其次是黑金屬和有色金屬。從地域分佈上講,出口面向的國家主要是日本、韓國、美國、英國。 由於馬加丹州地處偏遠,且自然氣候條件惡劣,州境內沒有鐵路。科里姆公路將馬加丹州和俄羅斯其他地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公路總長度2500公里,其中硬化路面長達2200公里。公路運輸在州內的運輸方式中佔有主導地位。其次是依靠空運和水運。由汽車、海船及飛機進行貨物和旅客運送。 馬加丹州最大的電力製造單位是科雷馬河上的科雷馬水電站。目前正在建設第二個水電站,中坎河河口電站,其投產裝置已於2012年建成。整個水電樞紐預計於2017年完工。電站的發電功率為570兆瓦,平均年發電量25.5億千瓦時。州內還有阿爾卡戈林斯克發電站和科雷馬克國營發電站。 在2002年人口普查中,俄罗斯族有146,511人,占80.2%为第一大民族。其它人口由104个民族组成。第二大民族是乌克兰族18,068人 (9.89%), 第三大民族埃文基族2,527人(1.38%), 第四大民族白俄罗斯族2,169人 (1.19%),第五大民族鞑靼族2,006人 (1.1%).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马加丹州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巴伐利亚国王)

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亦稱作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Maximilian Joseph,1756年5月27日至1825年10月13日),是1775年至1799年的茨魏布吕肯公爵及巴伐利亞選帝侯(以 Maximilian IV Joseph之名,1799年至1805年),亦是巴伐利亞國王(以Maximilian I 之名,1806年到1825年 )。他是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統治家族之一普法爾茨 - 比肯費爾德家族的成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巴伐利亚国王)

马恩省

恩省(Marne)是法國阿爾薩斯-香檳-阿登-洛林大區所轄的省份,位于法国东北部,以流经省内的马恩河(罗马时代称马罗那)命名。 該省編號為51。马恩省省会是香槟沙隆(以前称为马恩河畔沙隆),副省会是埃佩尔奈、兰斯、圣梅内乌勒和维特里勒弗朗索瓦。 生产世界闻名的起泡酒的香槟葡萄园位于马恩。.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马恩省

骑兵

騎兵是陸軍當中,騎乘動物作為移動手段的兵種。并不是只有使用马匹的军种称为骑兵,也有騎乘其他動物,例如戰象或駱駝;有些步兵如龙骑兵使用马匹移动,但下马作战。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野戰最重要的主力兵种,殺傷力極大,中外戰史皆常見以少量騎兵牽制大量步兵。 在現代陸軍中雖然已經甚少使用動物,但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移動的部隊仍可稱作騎兵。.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骑兵

骑枪

騎槍(Lance),或稱騎士槍、騎兵槍,是一種騎兵用的槍類長兵器,通常被密集騎兵陣中的騎兵使用,用於衝垮對方的陣形,西元前就已經出現,到20世紀初才隨著騎兵從戰場上淘汰。用於戰場的騎槍有尖銳的槍頭,但用於競技比賽的騎槍通常是鈍頭。.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骑枪

高加索

加索(კავკასია;車臣語、俄語:Кавказ)是位於西亞及東歐交界處,黑海、裏海之間高加索山脈的地區,總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該地名根據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著作《博物志》的追溯,是來自斯基泰「kroy-khasis」,意為「冰雪閃耀」或「雪白」。境內最高峰、海拔5,642米的厄尔布鲁士山被称为“欧洲之巅”。 由于被高加索山脉分割,该地区分为南高加索和北高加索两部分。南高加索又称外高加索,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三国。北高加索又稱內高加索,属于俄罗斯。达吉斯坦、车臣、印古什、北奥塞梯、卡巴尔达-巴尔卡尔等共和国都分布在这里。.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高加索

高加索山脉

加索山脈(Кавказские горы,კავკასიონი,Կավկազ,Qafqaz),呈东西走向,在黑海与里海之间,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的国界线。其最高峰为厄尔布鲁士峰,其海拔為5642米(18510呎),同时也是欧洲第一高峰。 高加索山脈包括.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高加索山脉

識字率

識字率的定義為一個國家當中,十五歲以上的合法「勞動人口」中能讀寫文字的人的比率,就目前而言,全球平均識字率正在增加當中,但是世界上依然有不少失學的人口。 識字率能反映出一個國家教育普及的程度,也可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同時在某種程度中也可以反映出國家的政局安定性,另一方面,識字率增加和國民義務教育實施以及印刷術普及等也有著關聯。 傳統上,「識字」是指讀書和寫字的能力水準到達可以溝通的能力。.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識字率

让-巴普蒂斯·儒尔当

让-巴普蒂斯,儒尔当伯爵(Jean-Baptiste, comte Jourdan;法国指挥官,拿破仑的帝国元帅之一。他曾做过路易十六的士兵,在西印度群岛服役(1778~1784)。.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让-巴普蒂斯·儒尔当

让-约瑟夫 (德索勒侯爵)

让·约瑟夫·保罗·奥古斯丁,德索勒侯爵(Jean Joseph Paul Augustin, Marquis Dessolles,)法國政治家。他曾从1818年12月29日至1819年11月18日担任法国首相。 D.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让-约瑟夫 (德索勒侯爵)

谷地

谷、谷地,由两侧正地形夹峙的狭长负地形,常有坡面径流、河流、湖泊发育,陡峻的谷地可能有泥石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现为一组向高处突出的等高线。.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谷地

費奧多·烏沙科夫

#重定向 費奧多爾·費奧多羅維奇·烏沙科夫.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費奧多·烏沙科夫

贍養費

贍養費為法律中定義,在夫妻分居或離婚後,提供給配偶的必需生活费用。傳統上贍養費是由男方支付給其前妻,但1970年後,基於男女平等的考量,男方也可有權向其前妻要求贍養費。 許多國家法律要求贍養費要讓前妻能獲得與丈夫相同的生活水準,而私生子女的母親也有相同權利,這代表著再婚及擁有私生子女對富裕男性來說負擔也很高,富裕男性的婚姻次數及私生子女數目也會受到贍養費的限制——男性可以藉由多次婚姻及私生子女來達成實質一夫多妻制。.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贍養費

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语:Београд,意为“白城”),欧洲国家塞尔维亚首都和最大城市,以及当年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的总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位于塞尔维亚北部萨瓦河和多瑙河汇合处,此处也是潘诺尼亚平原和巴尔干半岛的相遇处。贝尔格莱德市内共有人口123万,整个行政区范围内的人口达到近170万,是原南斯拉夫地区最大的城市。 贝尔格莱德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出现在公元前4800年温查文明时期。凯尔特人于公元前3世纪征服了这一地区,并将其命名为, 后被罗马帝国占领 。 公元520年,斯拉夫人占领了这一地区。此后它在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几次易手。城市的斯拉夫语名字Beligrad(字面意思为“白城”)第一次被提及是在878年。1284年,贝尔格莱德第一次成为塞尔维亚斯雷姆王国的首都。此后,它还先后成为塞尔维亚(1404年-1918年、2006年-)、南斯拉夫(1918年-2003年)首都以及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行政、立法首都(2003年-2006年)。 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唯一的直辖市,被分为17个自治市,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地方委员会。贝尔格莱德占塞尔维亚总面积的3.6%,约21%(不包括科索沃自治省)的塞尔维亚人居住在该市。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贝尔格莱德

贪污

貪污是指身在某特定職位的人員利用职务便利不正當地取得财产的一種行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贪污

费边战术

费边战术指一种拖延迂回的战术,不急于达到目的,用时间拖垮敌人。以迴避陷入消耗戰。.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费边战术

路易十八

路易十八(),法國國王,是路易十六的弟弟,封普羅旺斯伯爵。其姪路易十七在狱中被保王党奉为国王。1795年,路易十七死于狱中,路易十八被奉为继承人。但由1795年至1824年在位期間,他有一大段時間並未居住在法國國內,實際在位約十年(1814-1824年),當中約三個月短暫流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路易十八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李希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国。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強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遗产战争和重盟战争。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爭負擔也使國庫日漸空虛,使法國國力在他死後日漸下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路易十四

路易·尼古拉·达武

路易·尼古拉·达武(Louis Nicolas d'Avout;),法国军人和政治人物,第一帝国元帅。先后受封奥尔施泰特公爵(1st Duke of Auerstaedt)及埃克米爾亲王(1st Prince of Eckmühl)。富于韬略,对军纪素来严苛,因而昵称铁帅。.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路易·尼古拉·达武

軍屯

军屯是指驻屯的军队,利用驻屯军队就地耕种土地。 軍屯是「寓兵於農」的政策。鄭成功论军屯为:“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6年),初置张掖郡、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並以六十万人戍田。曹操整合军屯与民屯,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府兵制也是一種軍屯,最初府兵实行于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 元朝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姚演主持在“涟、海等州募民屯田”。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十月,“定涟、海等屯田法”,“以江淮间自襄阳至于东海多荒田,命司农司立屯田法,募人开垦,免其六年租税并一切杂役”。元朝的军屯遍及全国,从首都周围到边疆地区,“皆立屯田,以资军饷”,並设立屯田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屯田所用耕牛、农具和种子,大多由国家供给,“由是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矣”。黑龙江口奴儿干地区還设有征东元帅府的屯田,属下的水达达路管辖。元代后期,由于军屯官吏贪污,屯军大量逃亡,大多数军屯名存实亡。 明代军屯的规模之大實历代从未有过,为了促进军屯的发展,朝廷调拨耕牛、农具和种子,初期土地不征收税粮。洪武六年(1373年)各地军屯月粮完全自给且有盈余,朱元璋曾夸口:“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卫所是明代兵制的核心编制单位,明代卫所制保留了府兵制的特点,就地解决军队粮饷问题,“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垦辟。”。明代軍屯分为常操军、屯军两種。,就地区分布而言,有边屯有营屯。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凉州等十一卫有屯军33500人,屯地16300余顷。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后,有军队180万人以上,到了永乐二年(1404年),“天下通计,人民不下一千万户,官军不下二百万家”。同年,又一次公布屯田法:“守城军士视其地之夷险要僻,以量人之屯守为多寡。临边而险要者则守多于屯,在内而夷僻者则屯多于守。地虽险要而运输难至者,屯亦多于守。”宣德以后,屯粮的作用越来越小,军饷要靠户部库银支给。嘉靖年间,梁材指出:“军饷不敷,一切仰给有司;有司不敷,近又仰给内帑;内帑不敷,将来何所仰给乎!”嘉靖時,屯军破产流亡,嘉靖九年(1530年)由於土地荒废严重,方日乾建议南京镇南等卫“荒芜屯田,不拘军民僧道之家,听其量力开耕,待成熟之后照旧纳粮,令永远管业,不许补役复业者争告”。 军屯有其負面影響。军屯屯地的来源有多种:官田、没官田、废寺田、牧马场、废田、荒田、空地、绝户田等。明朝初年,官田的数量庞大。军官豪强侵占良田,侵害百姓利益,所謂“邑人惧其暴,屯田惧其扰”。弘治六年(1498年),兵部尚书马文升说,“卫所官旗势豪侵占盗卖十去五六”。.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軍屯

軍事

軍事(military),古稱軍務,即軍隊事務,是與一個國家及政權的國防或武裝部隊相關的學問及事務。.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軍事

軍事戰略

克劳塞维茨將戰略定義為「如何使用戰爭手段以達成戰爭目的的學問」;李德哈特定義為「使用以及分配軍事工具以達成政策目標的藝術」。就以現代用法而言,戰略分為多種層次,傳統的戰略指軍事戰略(Military Strategy),亦即是戰爭的前置規劃、軍事行動的詳細計畫,武力的運動與處置等等。而加上了政治層面,亦即戰爭的指導,則被稱之為大戰略(grand Strategy),此外還有包含經濟、心理各層面的總體戰略(Total Strategy),以及野戰戰略(現在指為戰術Tactic)等較為低層面的說法,但大體來說戰略指的是具有「總體性」的規劃。.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軍事戰略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黑海

黑海艦隊

黑海舰队(俄语:Черноморский флот)是俄罗斯(以及苏联)的一支海军舰队,苏联时叫红旗黑海舰队(Краснознаменный Черноморский флот)。这支舰队的行动范围是黑海和地中海,它在黑海和亞速海有数个基地,其主基地是位于克里米亚港口城市塞凡堡。 1954年蘇聯把克里米亚劃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2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被允許继续使用这个港口作为其军事基地,在过去十数年中导致多次两国之间的外交冲突。按条约俄罗斯将于2017年撤出塞瓦斯托波爾,於2010年簽約再度延長25年。每年俄罗斯向乌克兰繳纳一亿美元作为其基地的租金。2014年克里米亚归属公投后,克里米亚共和国宣布和塞瓦斯托波尔一起从乌克兰独立;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直辖市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并被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黑海艦隊繼續控制當地。由於俄羅斯控制該區,因此中止向烏克蘭繳付租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黑海艦隊

農奴制

農奴制是一種在封建制度下、特別是莊園制度下的與農民地位相關的奴役制度。農奴制度主要發展在歐洲10世紀中世紀中期,持續到19世紀中葉,以財務束縛或變異的奴隸制為條件對農民實行奴役。農奴以自己的勞力,在國有或莊園主的土地工作,以換取保護和公正,以及在該土地上額外開墾耕作以保證自己的生計。 農奴制不僅涉及農作,也包括礦業、森業和築路。農奴制下,莊園形成了社會的基本單位,農奴形成了封建社會最低的社會階層。農奴受到法律、經濟和社會關係上的多重束縛。農奴不同於奴隸,農奴的領主只有不完全的人身佔有權。領主不能處死農奴,但能隨意處罰(黥面)或連同土地買賣、抵押和轉讓。農奴有義務為領主無償勞作,農奴的產出也被定義為領主的產權(所以農奴逃走等於盜取領主財產)。 1861年俄羅斯廢除的農奴制規定,領主的產業往往以農奴的數量來衡量。但農奴要困在莊園土地上,不得領主批准,不得離開。如果農奴逃亡,要受來自國家制度的懲罰,領主也會捕捉他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農奴制

在日本很常見的煎茶 一個人正在製作抹茶 茶,是指利用茶樹的葉子所加工製成的飲料,多烹成茶湯飲用,也可以加入食物中調味,又有藥用。葉羽,茶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11現代的茶主要按製作工序分爲六大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中國查葉詞典,陳宗懋.楊亞軍,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7。茶大多種植在梯田。.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茶

部門

#重定向 单位 (社会组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部門

舉事

舉事,或稱起事,指使用武力推翻、脫離或反抗現政權的行為,是中性詞;故此也可以作為褒義詞「起義」或貶義詞「暴動」的委婉表述。使用上,如要強調舉事者以使用武力為手段,可加上「武裝」或「武力」二字在前,即「武裝起事」、「武裝起義」或「武裝暴動」。.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舉事

阿穆尔州

阿穆尔州(Amurskaya oblast),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是远东联邦管区的一个州。面积36.37万平方公里,人口88.11万,首府海兰泡(俄方稱布拉戈维申斯克,Благовещенс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阿穆尔州

阿瑟·韋爾斯利

#重定向 第一代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阿瑟·韋爾斯利

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州(Alaska,)是美國位於北美洲最西北端的聯邦州。州以東與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育空地區相鄰,最西端位於阿圖島,並與俄羅斯在白令海峽以西有一海上邊界。以北有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是北冰洋最南的部分。太平洋位於其南側和西南側。此州也是美國最大的州,也是第7大行政區劃。另外,阿拉斯加州也是人口第3少和最稀疏的州份。然而阿拉斯加仍然是北美洲北緯60度線以北人口最多的領土,其人口(根據2015年美國人口普查局調查有738,432人)比加拿大北部及格陵蘭的總和還要多四倍餘。阿拉斯加州接近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阿拉斯加州經濟分別由漁業、天然氣和石油工業壟斷,該州有許多此類資源。軍事基地和旅遊業也貢獻了一定部分的。 美國在1867年3月30日以720萬美元自俄羅斯帝國購買阿拉斯加,大約每英畝2美分(每平方公里4.74美元)。購下後經過若干次行政易手,在1912年5月11日成為建制領地。此州在1959年1月3日加入美國,成為第49個州。.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阿拉斯加州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蘇聯

阅兵

阅兵,是指对武装部隊进行检阅的仪式。通常在国家重大节日、迎送国宾和军队出征、凯旋、校阅、授旗、授奖、大型军事演习时举行。用以庆祝、致敬,同时展现本国的軍事建设成就,并可壮观瞻,提振军威,鼓舞士气。.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阅兵

赫尔辛基

赫尔辛基(Helsinki,Helsingfors),是芬兰的首都以及全国最大城市。赫尔辛基位于新地区,芬兰最南端的芬兰湾岸边。在2016年底,赫尔辛基人口为635,181人。所谓“大赫尔辛基”是由赫尔辛基和埃斯波、万塔、考尼艾宁四个城市一起组成的首都区,在2016年底的统计中有1,138,502人。 赫尔辛基在爱沙尼亚塔林北部约80公里处,距离西南的瑞典斯德哥尔摩约400公里,距离东边的俄罗斯圣彼得堡约300公里。这三座城市与赫尔辛基在历史上有着密切联系。.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赫尔辛基

薩拉托夫

薩拉托夫(Сара́тов,俄语拉丁字母拼写:Saratov),是俄羅斯薩拉托夫州首府、伏爾加河下游右岸的港口,位於烏克蘭與哈薩克之間。2002年人口為873,055人。 建於1590年。曾为面粉工业中心。城名可能來自韃靼語сары тау,意思是「黃色的山」,亦可意譯為「美麗的山」。.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薩拉托夫

開明專制

開明專制(enlightened despotism,又譯啟蒙專制),也稱為開明絕對主義(enlightened absolutism),或仁慈的专制主义(benevolent despotism),是专制主义或絕對君主制的一种形式,由歐洲啟蒙運動思想家所提倡。支持並使用的君主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约瑟夫二世和俄羅斯女皇-zh-cn:叶卡捷琳娜; zh-hk:葉卡捷琳娜; zh-tw:凱薩琳-二世。.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開明專制

董事会

董事会(或稱為董事局)是一家公司最高的治理機構,由多位董事組成,其代表者稱為董事長或董事會主席。 理论上说,控制一家公司的有两种实体: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实际上,不同的公司董事会的权力差别很大。小的私人公司里面,董事和股东一般就是同一个人,所以根本就没用真正的权力分割。对于大的上市公司,董事会一般会有很大的权力,各个董事的职责和管理权限也一般由个别专业的执行董事(常務董事)专门负责那些专业领域的事务(比如财务董事和市场推广董事)。 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董事会通常拥有实际的权力。机构股东(如养老基金或者银行)通常在董事会有自己的代理人,这样在股东大会的时候,相对于小股东,董事会能掌握投票结果。但是,最近也有一些运动,希望推动和提高机构投资者和小股东的发言权http://www.economist.com/finance/displaystory.cfm?story_id.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董事会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口,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和欧洲第15大都会区。那不勒斯地区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那不勒斯位于那不勒斯湾的北岸,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两个火山区域:维苏威火山和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因此,该市自古至今不断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 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吉他和曼陀林,以及对歌剧和拿波里民谣的重大贡献。 在其存在的2500余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市为古希腊人所创建,在“大希腊”中扮演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今天,那不勒斯仍是繁荣的地中海港口和商业城市,高速铁路和地铁网伴随着都会区的扩张。另一方面,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继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妨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那不勒斯

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

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Bon-Adrien Jeannot de Moncey,),科内利阿诺公爵,法国元帅,是一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的著名将领。.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

鄂霍次克海

鄂霍次克海(p),是西太平洋的一個陸緣海,位於堪察加半島以西,千島群島以西北,北海道岛以北,库页岛以東,以及西伯利亞(包括尚塔尔群岛)東部以南。鄂霍次克海東北部的海灣為舍利霍夫灣。.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鄂霍次克海

重性抑郁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也称为临床抑郁症、重性抑郁症、单极性抑郁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这种精神疾病的典型表现是:患者陷于抑郁的情感状态,自尊心降低,对以往喜爱的活动明顯失去兴趣且失去身體的活動力。“抑郁症”这个词通常是指重性抑郁障碍,但有时也被用来称呼其他抑郁性障碍,在研究和诊治中常使用“重性抑郁障碍”这个相对较精确的词汇。重性抑郁障碍是一种对患者的家庭、工作、学习、日常饮食与睡眠等身体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失能状况。在美国,大约3.4%的患者自杀。在所有自杀者中,有60%的人患有重性抑郁障碍或者其他心理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患者对症状的主观叙述、亲友对患者行为的描述和对患者的精神状态检测。没有实验室测试可以用来直接诊断重性抑郁障碍,但医生通常要求患者做一些身体检查以及由專業心理師作測驗評估,以確認是否為重度憂鬱症並排除会引起相似症状的其他疾病。重性抑郁障碍最常在30至40岁发作,在50至60岁之间达到另一发病高峰。据报道,女性重性抑郁障碍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但男性患者自杀率更高。 多数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在社区中接受抗抑郁药治疗,一些患者还接受心理治疗或咨询。对于自我忽视或者有严重自残或伤害他人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入院治疗。有极少部分患者必须在短效全身麻醉下接受电痉挛疗法。重性抑郁障碍的病程可长可短,可以只发作一次并持续几个月,也可能反复发作并持续一生。患者的预期寿命较健康人短,部分原因是患者对生理疾病的易感性增大。患者或曾经患有重性抑郁障碍的人可能会遭受社会的歧视。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抑郁症的本质与病因的理解一直在不断加深,遗憾的是,人们对抑郁症的许多方面依然缺乏充分的理解,非專業人士常認為患者只是悲傷而缺乏警覺,腦部、精神專家也對於這種神經混亂症狀有著各種見解。对于抑郁症的本质与病因,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生物学的观点。心理治疗主要基于人格、人际关系和学习的相关理论。大多数生物学理论则关注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这类大脑中原有的、用来协助神经元间信息传导的物质,这类物质与抑郁症有关,大多数抗抑郁药物至少会增加一种神经递质的活动水平。.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重性抑郁障碍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自由主义

自閉症

自閉症(autism)為一種腦部因发育障碍所導致的疾病,其特徵是情緒表達困難、社交互動障礙、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有問題,以及日常上常見的,表現出限制的行為與重複的動作,明顯的特定興趣。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表达和社交活动,常做一些刻板和守舊性的动作和行为。自閉症的病因仍然未知,很多研究人員懷疑自閉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環境因素觸發。雖然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未有定論,研究人員發現7個經常出現在自閉症病人的基因組。另有研究指出胚胎發育初期經由孕婦攝取的環境毒性亦可能是成因之一。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學院保守估計美國自閉症的發病率為每千人中有5至6人。總計只有男性才會患上自閉症。联合国发布的数据表明,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150。診斷是建基於一系列的精神病學原則,而有一些臨床測試可以協助斷症。 自閉症是生理上不明顯,故此斷症需要完整的身體和神經評估。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定義,自閉症必需要三歲前出現社會互動、言語及社交溝通遲緩發展。ICD-10也要求病徵需要在3歲前出現。 部分自閉症患者可經過診療、實習及特殊教育,可改善他們的社交能力,而可參與主流教育及社交活動。但以現時醫療科技水平來說,並不可能完整根治自閉症,僅是提升自閉兒的功能。.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自閉症

金字塔

金字塔(pyramid),在建築學上是指錐體建築物,著名的有埃及金字塔,还有玛雅金字塔、阿兹特克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一般來說基座為正三角形或四方形等的正多邊形,也可能是其他的多邊形,側面由多個三角形或接近三角形的面相接而成,頂部面積非常小,甚至成尖頂狀。古代金字塔,是用石塊堆疊而成,越高使用材料越少,質心接近基座,可以有效抵擋自然災害。 世界上許多不同的文明都有建造金字塔。在數千年的時間里,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物。最早的金字塔是在代赫舒爾的紅金字塔,其後是在吉薩的胡夫金字塔。這兩個金字塔都在埃及。胡夫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目前僅存的一個。 胡夫金字塔主要是以石灰岩興建(有些房間則是使用紅大理石來建造的)。胡夫金字塔是建築的經典之作。胡夫金字塔中有約一千三百萬個石塊,大小由2.5噸至5噸不等,其底部的邊長約為230公尺,佔地13畝。其四邊精確的對準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四面的角度為52度。金字塔的原始高度為146.5公尺,但現在只有137公尺,少了九公尺是因為在開羅建設時,金字塔上的高級白石灰石被偷。胡夫金字塔現在仍為世界上最高的金字塔。若以體積來看,最大的金字塔是位於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乔鲁拉大金字塔。 1970年代開始,由於建築技術的演進,達到輕質化、可塑化、良好的空調與採光。有些建築師會從幾何學選取元素,因此現代金字塔式建築在世界各地被人們建造出來。.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金字塔

采矿业

采矿业是从地下开采有经济价值的矿物或其他物质的活动,开采的部位都是矿物比较集中的矿床,采矿业开采的物质包括铝矾土、煤、钻石、铁、稀有金属、铅、石灰石、镍、磷、岩盐、锡、铀和钼等,几乎任何不能由农业生产的原始物质都是由矿物提供的,从广义来说,石油、天然气、甚至地下水的开采都能算做采矿业范畴。.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采矿业

酷刑

酷刑,屬於一種會對人的肉體或精神造成極大痛苦的刑罰,其屬於一種手段,目的往往在於處罰某種不法行為或是以此取得特定的資訊,後者也稱為刑求。 根据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约第1條的定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酷刑

腓特烈·威廉三世

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或译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1797年11月16日—1840年6月7日在位)和布蘭登堡的選帝侯。 他还创作了军乐《普鲁士检阅进行曲》(Preußischer Präsentiermarsch)。.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腓特烈·威廉三世

苏丹共和国

苏丹共和国(جمهورية السودان;Republic of the Sudan),简称苏丹,南苏丹独立后有时也被称作北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国名源于阿拉伯语「Bilad-al-Sudan」,字面意思为“黑(人)的土地”。面积1,886,068平方公里,爲非洲面積第三大國、世界面積第16大國。首都喀土穆。人口多为阿拉伯穆斯林。曾被失敗國家指數评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国家」,归咎於军政府在达尔富尔战乱问题上的专制统治。同时,南苏丹於2011年1月9日举行公民投票,98.83%的投票支持獨立。2011年7月9日,南蘇丹共和國正式宣佈獨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苏丹共和国

若阿尚·缪拉

若阿尚·缪拉(Joachim Murat,),法兰西第一帝国军事家、元帅(1804年起)。曾任贝尔格和克莱沃公爵(1806年起),后成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1815年在位)。他以杰出的骑兵指挥官和勇武绝伦的战士而著称。.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若阿尚·缪拉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英国

雷管槍

雷管式點火、撞擊式點火(Percussion lock)或火帽式點火(Cap lock),是一種使用雷管點火來擊發火器的裝置。雷管中裝有非常不穩定的雷汞,雷汞稍受衝擊就會爆炸。射擊時由扳機敲擊雷管,雷管中的雷汞爆炸而引火點燃推進藥,子彈再受推進藥的爆風推出。此種擊發裝置的構想在十七世紀就已存在,但是由蘇格蘭牧師正式發明,並於西元1807年取得專利。 雷管槍改善許多燧發槍的缺點,例如子彈更易於裝填、槍枝更能適應天氣等。 Category:火器 Category:槍械運作 Category:早期现代火器 ko:뇌관총.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雷管槍

集會自由

集會自由是自由權的一種。除了指可以和平參與任何集會的權利以外,很多時都用來指稱在特定課題與政府對立之時,反對者有權就這一課題集會反對。集會自由是自由主義及民主主義提倡者的一種重要權利。 非法集會指未經所在地政府的許可而進行的集會活動,參與者可能被刑事拘留。.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集會自由

雅庫茨克州

雅庫茨克州(Якут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州,屬伊爾庫茨克總督區管轄。範圍大致包括薩哈共和國和馬加丹州的內陸地區。面積3,969,123平方公里,1897年人口269,980人。首府雅庫茨克。 1805年建州。1922年改組為自治共和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雅庫茨克州

雅克·勞里斯頓

#重定向 雅克·劳里斯顿.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雅克·勞里斯頓

雅罗斯拉夫尔

雅罗斯拉夫尔(Яросла́вль;俄语拉丁字母拼写:Yaroslavl';英语:Yaroslavl)是俄罗斯的一个城市,位于伏尔加河和科托罗斯尔河相会之处。为雅罗斯拉夫尔州首府。人口 591 374(2011年一月统计)。雅罗斯拉夫尔 - 俄罗斯联邦中央联邦区的按人口数量排名第三大的城市。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前往莫斯科,沃洛格达,雷宾斯克,科斯特罗马,伊万诺沃和基洛夫方向的铁路和公路。同时雅罗斯拉夫尔还拥有内河港口和机场。全市占地面积205平方公里。全市划分为六个行政区:捷尔任斯基区,伏尔加河区,基洛夫区,克拉斯诺彼列科普斯克区,列宁区,伏龙芝。 雅罗斯拉夫尔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立于11世纪并于17世纪达到其发展尖峰,在​​2010年雅罗斯拉夫尔市庆祝了它的建市一千年诞辰。通常在雅罗斯拉夫尔市城市日于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庆祝(2010年,城市一千年诞辰庆祝活动于9月10到12日举行)。城市的历史中心位于伏尔加河和科托罗斯尔河的汇流处,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雅罗斯拉夫尔历来被认为是俄罗斯金环的主要组成地区之一。 同时它也是一个工业重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雅罗斯拉夫尔

逃兵

逃兵,泛指逃避兵役(Draft dodger),或是已是軍人身分但是脫逃(Desertion)。 在軍事術語中,是指擅離職守的官兵,即在未經政府或上級允許的情形下,離棄崗位或逃避「義務」。英文術語「AWOL」是「Absent WithOut Leave」(曠職、不假外出)的字頭縮寫,有「開小差」之意。 軍人不經允許而擅自不就職務者,超過一定時間以上,大多會遭受處罰或是軍法判刑禁錮。在戰爭時逃兵,甚至會被長官,或是軍糾、憲兵、政戰等人員立即槍斃。.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逃兵

逃稅

逃税,又称非法避税,泛指使用不合法的手段企图不支付有关的课税。在某些国家,逃税是刑事犯罪,案情轻者会被征收,少征收税款数倍的罚款(例如香港为3倍,新加坡更达5倍)。在中国大陆,逃税金额巨大者一度可被判处死刑,最新的刑法修正案已经取消相关罪行的死刑判决,改为最高刑期为无期徒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逃稅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指七个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所使用。.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选帝侯

附庸國

庸國(Vassal state)是指在別的宗主國輕度統治之下,主權严重不完整的國家,实际上是藩属国以至從屬國的一种。屬國跟藩属国比起來,主权被宗主国侵犯的程度也是一樣严重。.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附庸國

陆军

軍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一個軍種,主要在陸地上作戰,故也叫地面部隊。現代陸軍有多個兵科,包括步兵、裝甲兵、炮兵、航空兵、工兵、通訊兵、運輸等等,是目前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軍種。 在冷兵器時代,陸軍主要以刀、劍、斧、矛、弓、弩等作為戰鬥工具。而到了現代,陸軍兵器則有槍械、火炮、飛彈、戰車、直昇機等類別,可謂多不勝數。.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陆军

暴動

#重定向 骚乱.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暴動

抽搐

抽搐(英語:Cramp),俗称抽筋,人类身体肌肉系统常见的收缩现象。 发作时会使得受伤者感觉疼痛或受到極大壓力。常常是因为从静止状态直接转做剧烈运动而导致的。人身体的肌肉是能收缩的,带弹性的,在静止状态下肌肉会在某种状态下保持着,如果突然改变成运动状态,那么肌肉也必须突然的改变状态,从收缩变放松,或放松变收缩。这时常会导致人体肌肉虽然接收到脑传出做运动的信号,但一时却反应不过来,产生痉挛(肌肉自动收缩),也就是肌肉“不听使唤”。这时候,肌肉触摸上去会感觉紧张且发硬,还有可能会发现肌肉外表变形。发作后如果受伤者停止运动,会持续5至10分钟便会自然地恢复正常。但是如果10分钟后依然还是没有恢复肌肉在静止状态下的原状,很有可能有其他的更严重的潜在病症,需要及时去医院做检查。 其中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肌肉抽筋。在长时间的反复剧烈运动下,反复运动时使用的肌肉超负荷的折磨,再加上过度出汗,导致肌肉的盐量缺陷。在小腿抽筋的情况下,可以在地上坐平,双手伸直触摸脚趾,用手紧紧地抓牢发作的腿的大脚趾,向上反掰,并且保持小腿紧贴地面伸直,稍许便恢复正常。如果感觉在地上坐平后,肌肉更加疼痛,应停止这套缓解方法,改坐在椅凳上休息。如果即使已停止了运动,然而肌肉感觉却愈来愈疼痛,可在小腿受伤处覆盖上热水透湿了的毛巾。 在冷水中游泳也常常会导致肌肉抽筋,并且双腿抽筋的可能性会比双臂抽筋的可能性要大,所以一旦感觉肌肉抽筋,一定不可惊慌,试着用双臂代替双腿游向岸边。因为游泳时双腿抽筋时常会造成溺水人亡事故。.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抽搐

暗杀

暗杀或称行刺,密裁指因為一些原因而进行的谋杀,常常是政治因素。执行暗杀的人被称为刺客。一些恐怖组织(最早为中世纪的阿萨辛派,其后则有近代的爱尔兰新芬党、意大利烧炭党、俄罗斯民意党和中国斧头帮等)常派出刺客謀刺各国元首、重要領袖。同樣地,许多国家的情报機構或秘密警察也都秘密地訓練刺客,例如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俄國的國安會(KGB)、英國的軍情六處(MI6)、以色列的情報特勤局(Mossad)和中國的國安部(MSS)等,用以刺殺敵國或恐怖组织的高階领导人及持不同政見者。 在政治與軍事謀略上,暗殺的目的是藉由結束敵對勢力首腦的生命,以期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恫嚇或瓦解敵方士氣、混亂或癱瘓敵方指揮系統。在執行方法上,常見的有刺殺、射殺、毒殺、斬殺、自殺式炸彈攻擊等,但情报單位執行時,重要目標常以製造車禍、空難、疾病、火災、失足、溺水、電擊、食物中毒、親友互殘等方式,將景況安排為意外,且為安排該等景況,常造成目標親屬及其他不相干的人員傷亡,隱藏目標則以綁架至秘密處所執行,屍體銷毀後往往無法尋獲。查緝偵察人員最終多僅能以失蹤結案。另外有時為摧殺目標,常以誘餌誘引目標,誘餌往往藉由犧牲,使目標暴露蹤跡或共同毀滅,以達暗殺之目的。.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暗杀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又譯: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立陶宛语:Karaliaučius、低地德语:Königsbarg、波兰语:Królewiec)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在1944年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45年柯尼斯堡战役后,苏联红军占领城市。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1946年,为纪念刚逝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柯尼斯堡

枢密院

枢密院,中國歷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長官稱樞密使。在不同朝代有著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軍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枢密院

枪毙

枪毙,又稱槍決,是指用枪械射殺囚犯,是一种死刑的执行方式。这种执行方式在许多有死刑的国家和地区中,属于法定死刑的唯一执行方法,或者作为法定死刑的执行方法之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枪毙

枫丹白露宫

枫丹白露宫(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在法国北部法兰西岛地区塞纳-马恩省的枫丹白露镇,从12世纪起用作法国国王狩猎的行宫。「枫丹白露」的法文原义为美丽的泉水。枫丹白露风景绮丽,森林茂盛,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枫丹白露宫

提爾西特條約

提爾西特條約是指1807年6月,拿破崙在弗里德蘭擊敗俄普聯軍後於提爾西特簽署的兩個條約。7月7日,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與法國的拿破崙在尼門河中央的竹筏會面後,簽訂了第一條。7月9日又與普魯士簽訂了第二條。提爾西特條約結束了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戰爭,兩國結成同盟,同時也開始執行幾乎無效的大陸封鎖。這兩個國家在爭論中秘密地同意互相援助:法國承諾幫助俄羅斯對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而俄羅斯則同意加入大陸封鎖以對抗大英帝國。拿破崙也說服亞歷山大開啟英俄戰爭,再向瑞典發動芬蘭戰爭,以迫使其參加大陸系統。更具體來講,沙皇同意從俄土戰爭時占領的瓦拉幾亞和摩達維亞撤走。原先被俄國將領烏沙科夫及森亞文占領愛奧尼亞群島和卡塔羅,也將移交法國。為了補償沙皇的損失,拿破崙答應讓沙皇的德國親戚統治奧爾登堡公國和其他一些小國。 與普魯士簽訂的條約則剝奪了她大半的領土:科特布斯割讓給薩克森,易北河左岸則分封給新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比亞韋斯托克則割給俄羅斯(此舉讓俄羅斯建立了貝洛斯托克州),而普魯士在第二次及第三次瓜分波蘭時所占的領土,則轉交給半獨立的華沙大公國。此外,普魯士還被迫削減軍力至四萬人,並罰款一億法郎。塔列蘭曾建議拿破崙應簽訂溫和的條款,但遭拒絕;該條約也標誌著一個重要階段:他開始疏遠皇帝。 許多普魯士和俄羅斯的觀察家都認為,該條約不但不平等,同時也是污辱。俄軍拒絕遵從拿破崙的指令,尤其是在里斯本事件中,他們更向全歐洲表達此意見。俄國皇室阻擋了拿破崙欲與沙皇的姊妹結婚的計畫。由於沙皇開始允許中立國在俄國港口停靠,兩國的合作在1810年急轉直下。1812年,拿破崙橫越尼門河,開啟俄法戰爭,終結了同盟的最後希望。.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提爾西特條約

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Ostpreußen;Rytų Prūsija或Rytprūsiai;Prusy Wschodnie;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是普魯士王國及后来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位于普魯士公国的领地上。今天东普鲁士的北部,分别属于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区,及俄罗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舊稱哥尼斯堡)。而南部大部份被納入波兰的瓦爾米亞-馬祖里省。东普鲁士包含了古普鲁士人在波罗的海的领地。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支柱—容克贵族的发源地。 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南海岸,首府是哥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北部并将其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而东普鲁士南部则划归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大多被遣送回德国或被流放西伯利亚。.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東普魯士

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

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瓦尔施塔特公爵(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 Fürst von Wahlstatt,1742年12月16日-1819年9月12日),普鲁士元帅,在数次重大战役中名声远扬。他积极进攻的指挥风格为他赢得了“前进元帅”的称号。布吕歇尔在1816年被评为柏林和罗斯托克的名誉市民。瓦尔哈拉神殿建有他的胸像。.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

格但斯克

格但斯克(Gdańsk、西里西亞語:Dànzica、卡舒比語:Gduńsk、Dantiscum),德语称但泽(Danzig),是波兰波美拉尼亚省的省会,也是该国北部沿海地区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 在汉萨同盟时代以来的600多年间,格但斯克始终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一个重要的航运与贸易中心。虽然在历次的战争中曾经几度衰落,但是,在每次衰落之后不久,格但斯克都能够利用它的区位优势,恢复过去的繁荣。现在,它仍然保持着波兰重要航运与工业中心的地位。现在,格但斯克市的人口有458,053人(2006年),并且与附近的格丁尼亚和索波特联合组成三联市都会区,人口总数超过80万。 格但斯克这座城市在欧洲政治、军事与外交史上,历来属于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600多年來,一直是日耳曼和斯拉夫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主要焦点。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的军舰炮击但泽的波兰基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战后,根据美英苏三强制定的雅尔塔协定,重新划分了欧洲各国的版图,格但斯克也结束了居民以德意志新教徒为主的局面,几乎完全换了一批新市民,变成一个波兰化城市。 格但斯克还是世界闻名的团结工会的发祥地,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真正独立的政治组织,在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结束共产主义对其统治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格但斯克

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

格哈德·约翰·大卫·冯·沙恩霍斯特(德語:Gerhard Johann David von Scharnhorst,)是普鲁士的军事改革家及将军。他在1755年出生于汉诺威一农民家庭。1777年从桑堡-利珀军校毕业后在汉诺威军队服役。 1786年起在军校讲授炮兵学。1793年任炮兵连长,赴比利时参与镇压法国革命。1800年被授予贵族头衔。1801年转入普鲁士军队。次年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1807年参加對抗法國的耶拿-奥尔施塔特之战,兵败被俘。获释后任军事局长兼军队改革委员会主席,与奥古斯特·冯·格奈森瑙一起进行军事改革,组建正在成形中的总参谋部,实行徵兵制,更新武器装备,加强部队训练。1813年普鲁士参加反法联盟后出任布吕歇尔的参谋长,1808-1813年间任普鲁士军队总监,并在1810年于柏林創建了普魯士軍事學院。直至沙恩霍斯特死亡的一段時期里,普魯士軍官的職位再次向中產階級開放,高級軍官的晉升變得以學歷為準,并且軍隊逐漸有了民主化的趨勢,但是在沙恩霍斯特死亡后,懼怕革命思想影響軍隊的貴族停止了這種趨勢。 沙恩霍斯特提倡法國的“全民皆兵”式徵兵,將普魯士的兵役制度改為短期的Krümpersystem。因為1807年的提爾西特條約將普魯士軍隊的數量限制為42000人,沙恩霍斯特引進了平民在軍中訓練數月然后回歸的制度,他指導每個連隊每月輪換掉3-5名士兵,如此每年就會有60個受過訓練的可動員士兵。直至戰爭時,在Krümpersystem下受到訓練的士兵動員成立了12個火槍手團和39個后備步兵團。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一起被认为是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奠基人,但两人均未任普军总参谋长之职。 Category:德國軍事人物 Category:普鲁士将领 Category:德國貴族 Category:下薩克森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

格罗德诺

格罗德诺(Гро́дна,Grodno,Gardinas),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州首府,位于涅曼河畔,邻近波兰和立陶宛,是国际交通和白俄罗斯国内交通的枢纽之一。格罗德诺城市人口达32万8千人。(2009年统计资料),是白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至今城内仍保留了许多古代城堡与宗教建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格罗德诺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是一东欧國家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它曾經是苏联加盟共和国,1991年4月9日正式独立,首任總統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为“格鲁吉亚共和国”,1995年8月24日该国通过新宪法,国名定为“格鲁吉亚”,曾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因為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格鲁吉亚根据议会2008年8月14日通过的决议做出退出独联体的决定,并于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续,正式退出。 格鲁吉亚领土面积达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人口数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统计);主要民族为格鲁吉亚族(70.1%),其他主要少数民族有亚美尼亚族、俄罗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语言为格鲁吉亚语,当地居民亦多通晓俄语;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格鲁吉亚位于地区的黑海沿岸,北邻俄罗斯,南部与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接壤。格鲁吉亚是苏联領導人斯大林的故乡,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和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格鲁吉亚

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也譯作极权政体、全能政体、总体统治、全体主义)或極權國家(Totalitarian state),是一種政治學上的術語,用來描述一個對社會有著絕對權威并儘一切可能謀求控制公眾與私人生活的國家之政治制度。 極權主義之概念在形成之初有著積極的含義,由威瑪德國法學家、納粹學者卡爾·施米特與一些在1920年代提出。施米特在其有關全能(all-powerful,即統治一切)政府之合法性的、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作品中使用了「Totalstaat」一詞。 冷戰時期,這一概念在西方反共政治論述中尤為著名,通常被用以強調納粹德國、法西斯主義國家與蘇聯共產黨之間的相似性。 其它運動與政府組織亦會被定性為極權主義。歷史上一個叫做的保守主義運動之領袖就曾經宣告其目的是「為西班牙帶來真正的統一、全新的靈魂、極權的政體」,並且稱「民主不是終結,而是一個新的國家征戰四方的手段。當時機來臨,要麼國會屈服,要麼我們將消滅國會。.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極權主義

標語

標語(Slogan)或口號,是在政治、社會、商業、軍事或是宗教等範籌上所使用的一句容易记忆的格言或者宣傳句子,主要用作反覆表達一個概念或者目標。標語的種類多不勝數,由書面至頌唱、禪理到通俗亦有。很多時候它們簡單的修辭特色為詳情留下很少的想像空間,因此它們多被用作一個統一目的的社會表達,甚於為特定對象而作的映射。 不過在近幾年的台灣電視圈中,slogan被解釋為哏(梗),並且有誤用以至是濫用的情況發生。.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標語

權杖

權杖是一種長型棍杖,可以是裝飾性的或是宗教儀式的道具,是西方貴族或掌權者用來表示自身權力及地位的物品。 時至今日,權杖亦不時會在巡行隊伍或啦啦隊中出現,但形式已大大不同。.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權杖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欧洲

欽察

欽察是古代中亞地區的突厥語民族之一。欽察部落聯盟在11世紀中葉時曾經佔據黑海北濱的欽察草原,其中一些部落则与庫曼人合併,在突厥遷移中遷移到了西伯利亞西部,後來蒙古帝國所建立的欽察汗國部分領土即欽察人的原居地。一些阿拉伯学者把咸海至烏克蘭以北稱欽察草原一带的地方稱為庫曼尼亞,因為這地區幾乎只有欽察-庫曼人居住。在波斯历史著作《史集》中,“钦察”意为空心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欽察

歐洲協調

歐洲協調(Concert of Europe),又稱為會議制度(Congress System),是1815年至1900年左右出現在歐洲的勢力均衡,保護各王國既得利益對抗民族主義和革命浪潮。其創建成員為英國、奧地利、俄羅斯、普魯士,她們均屬摧毀了拿破崙帝國的四國同盟的成員。稍後法國亦加入成為協調的第五個成員。最初,歐洲協調的領導人物為英國外交大臣卡蘇里子爵、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及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在19世紀時,歐洲協調的理念其實是藉由不同政治協定及外交經驗的累積,逐步建立及發展起來的,其中最重要的首推維也納會議及其相關的協定。廣義的維也納協定更包括儲蒙條約、1814年巴黎和約、1815年巴黎和約、維也納協定、神聖同盟、四國同盟。協調中曾經召開的會議,包括1814-15年在維也納、1818年在愛斯拉沙伯、1819年在卡斯巴德、1820年在特拉波、1821年在萊巴赫、1822年在凡羅拿、1830年、1832年和1838、1839年在倫敦。歐洲協調至克里米亞戰爭時開始瓦解。1878年柏林會議為最後之歐洲協調。由於各強國之間的衝突連連,致令協調難以達成,最終會議制度於一次大戰爆發時即告完全消失。.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歐洲協調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正教會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步兵

死刑

死刑(英文:Death Penalty 或 Capital Punishment)亦稱極刑、處決、正法、伏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遭受此種剝奪生命權的犯人通常都犯下了嚴重罪行。儘管對“嚴重罪行”的定義時常有爭議,但目前保有死刑的國家中,一般來说,“蓄意殺人”必然是死刑的一個重要理由。 據大赦国际資料,截至2009年4月30日世界上超过67%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其中废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国家多达92个,废止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为10个,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为36个(以过去10年未执行一例死刑为标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達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的國家為105個,其中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為59个。保持、恢復死刑制度的檢討在各國始終不斷,死刑存廢問題是難論是非對錯與治安相關數據佐證的價值觀之爭。 現今所有歐盟的成員國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即使當中不少國家的民眾支持死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死刑

死刑犯

死刑犯(Death row,或稱死囚、死刑囚犯)常指被司法宣判為死刑,而尚未被處決的犯人。他們被監禁在監獄中(中国大陆、台灣及日本的死刑犯則是囚禁在看守所內),等待死刑的執行。但是在被司法定讞之前,會有很長的時間必須待在監獄中。如果他們選擇冗長費時的上訴程序,囚犯可能在執行死刑前,要等待好幾年甚至数十年的時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世界死刑犯最多的国家,死刑会在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的七天内被以枪决或者注射药物的方式执行。在美國有將近4分之1的死囚,其實是在監獄中自然死亡。 對於死刑囚犯的長期監禁,以及不知何時到來的死刑常會構成精神上的折磨,有些犯人可能導致精神方面的疾病,此被稱為「死囚現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死刑犯

比利时

比利時王國(Koninkrijk België;法語:Royaume de Belgique;德語:Königreich Belgien),是一個西歐國家。它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大型國際組織的總部所在地。比利時自北起順時針分別與荷蘭、德國、盧森堡和法國接壤,西面則濱臨北海。 比利時的名稱,源自羅馬時代,當時此地稱為比利時高盧(Gallia Belgica),字面意為貝爾蓋人的高盧。「比利時」這個中文譯名,源自1849年徐繼畬所編纂的《瀛寰志略》。.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比利时

比薩拉比亞

比薩拉比亞(羅馬尼亞語:Basarabia;烏克蘭語:Бесарабія;Бессарабия;保加利亞語:Бесарабия;土耳其語:Besarabya)是指德涅斯特河、普魯特河-多瑙河和黑海形成的三角地帶。 在第七次俄土戰爭後鄂圖曼帝國讓予俄羅斯帝國。沙俄在1812年建立了州,1873年改置省。1918年與羅馬尼亞合併。二次大戰期間被蘇聯佔領,大部分土地改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小部份劃歸烏克蘭(南比薩拉比亞)。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后,曾出现羅馬尼亞及摩爾多瓦統一運動,主张将苏联境内的比薩拉比亞地区并入罗马尼亚,但始终未果。摩爾達維亞后于1991年脱离苏联獨立成為摩爾多瓦共和國。 Category:羅馬尼亞 Category:摩爾多瓦 Б.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比薩拉比亞

水污染

水質污染是指對水體(湖泊、河流、海洋、及地下水等)的污染。若污染物沒有經過處理去除有害物質,就直接或是間接的排放到水中,就會引起水質污染,造成环境退化。 水質污染會影響整個生態系,包括水體內的所有動植物。這類的影響不只是針對個別物種或是特別地區的一些生物,也會對整個自然界造成影響。.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水污染

民兵

民兵(Militia)或武裝民兵相對於現役或者是後備軍人,泛指一個國家當中具備最基礎的作戰能力的人民。這些人民可能已經自軍中退役,或者是受過簡單到完整的軍事訓練,至少會操作各式輕型槍支類的武器進行作戰。 民兵可能出現的場合包括作為一個國家的輔助或者是後備補充兵力,也可能是在內戰的場合出現在反對政府的武裝力量當中,或者是在和平時期民間自己組織的武裝力量。民兵多半有固定的工作或者是職業,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組織起來執行戰鬥或者是相關的支援任務。 在歷史上民兵參與戰爭或者是衝突的機會非常多,無論是在傳統正規軍隊作戰的場合,或者是作為游擊戰的武裝力量。包括美国独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戰、越戰、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以及在非洲許多內戰當中,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美国允許人民擁有槍枝的權利也與美國獨立戰爭的民兵有很大關聯(參見: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民兵

气球 (航空器)

氣球(balloon)是娛樂性航空器的一种,它配备有用來填充氣體的袋狀物,当充入氣體的密度小於其周圍的環境的氣體密度,且由此壓力差產生的静浮力大於氣球本身與其搭載物的重量時气球就可浮升。气球作为一种娛樂性交通工具可用来运载观测仪器和遊客,只装载设备的无載人气球经常用于对高空大气环境的科学研究,有时也用于测定宇宙射线。另外,用作娛樂性熱氣球的例子有海洋公園。.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气球 (航空器)

江户幕府

江戶幕府(),又称德川幕府(),是日本歷史上第三個、也是最後一个幕府政權,由德川氏開設於江戶(今东京)而得名。自創始者德川家康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直到1867年末任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為止。.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江户幕府

汉诺威

汉诺威(Hannover)位于莱納河畔,德国下薩克森-zh-hans:州; zh-hant:邦;-的首府,位于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处,既处于德国南北和东西铁路干线的交叉口,又濒临中德运河,是个水陆辐辏的交通枢纽。汉诺威是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是德国的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中心。此外第三产业已占就业人数的2/3,除商业、金融、保险业外,汉诺威最著名的就是会展业和旅游业,欧洲最大的旅游企业途易的总部就设在这里。当地每年将举办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展览CeBIT,2000年,这里还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另外,一年一度的汉诺威射手节也是全世界类似节日中最大规模者。.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汉诺威

沙皇

沙皇(俄语:царь)是部分斯拉夫君主採用的頭銜,此字源於羅馬時期的拉丁語稱號「凱撒」,在中世紀時被視為與「皇帝」一詞擁有類同的地位,即與羅馬皇帝一樣,受他國皇帝或宗教領袖(如羅馬教宗或君士坦丁堡牧首)認許。此頭銜最先為保加利亞君主採用,後來在拜占庭帝國滅亡後由莫斯科公國承襲。在彼得大帝改以為「凱旋將軍與獨裁者」(俄語:Император и Самодержец)為主要稱號後,「沙皇」一詞在官方定義下改與「國王」同等,但民间和国外仍非正式地把俄國君主称为沙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沙皇

沙皇俄国

沙皇俄国或沙俄可以指:.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沙皇俄国

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Čechy;Czechy;Böhmen;Bohemia)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是有关波希米亞王國的历史文献中,也常指代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在内的整个捷克地区。波希米亚是古中欧国家,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王国,随后成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波希米亚曾经南临奥地利,西抵巴伐利亚,北接萨克森和卢萨蒂亚,东北与西里西亚为邻,并與东部的摩拉维亚接壤。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亚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后成为组成捷克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亚拥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国1030万居民中有约600万人生活在波西米亚地区。现今的波西米亚地区西与德国接壤,北邻波兰,东部为古摩拉维亚地区,南部则与奥地利为邻。波希米亚地区山峦环绕,分别通过波希米亚森林,厄尔士山脉,克尔科诺谢山和蘇台德山脈等与其他地区接壤。其中最高峰位于蘇台德山脈内。.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波希米亚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波兰

波羅的海艦隊

波羅的海艦隊(Балтийский флот)在苏联时期叫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Дважды 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ый Балтийский флот)是蘇聯與現在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現役海軍艦隊;在蘇聯時代此艦隊兩次榮膺紅旗勳章,艦隊司令部設在加里寧格勒。兩大主要基地為:加里寧格勒,與位於芬蘭灣的喀琅施塔得。.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波羅的海艦隊

波蘭會議王國

波兰王国(Królestwo Polskie,Царство Польское),通常称为波兰会议王国(Kongresówka)、簡稱議會波蘭,又因為屬於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瓜分波蘭三部分中的一個、也能被稱作俄属波兰。该国在1815年经由维也纳会议成立,在1915年被同盟国用另一个波兰王国取代。该国在本质上是俄国的共主邦联。虽然原则上,波兰王国获得了相当大的正式的政治上的主权,成为了独立国家,但沙皇总体上并不顾及这些限制他们权力的因素,且严格地说,在十一月起义和一月起义后,俄罗斯更是削弱了波兰议会王国的自主权,首先将该国变为俄国的总督区,随后又将该国划分为俄罗斯帝国的几个省。这样,波兰所谓的主权也就不复存在了。Nation without a State: Imagining Polan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y Agnieszka Barbara Nance,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age 169-188 波兰王国的领土大体上包括现在波兰的卢布林省、罗兹省、马佐夫舍省和圣十字省。.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波蘭會議王國

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792、1815-1830)、西班牙(1700年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稱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字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波旁王朝的君主堪稱是历史上最为多灾多难的群体:亨利四世遭暗杀身亡,路易十三42岁便英年早逝,路易十六最终在一場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波旁王朝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為一句表示任何人不論其身分地位為何,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不會因為其身分地位而獲有差別待遇的諺語。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概念不論在東方或西方都於相當早的時期便已萌芽。目前已知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公元前552年的波斯人歐塔涅斯(Otanes),其表示:「人民統治的優點,首先在於它最美好的名聲,那就是──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公元前430年時,在一場雅典人紀念死去的戰爭英雄的集會上,伯里克利亦曾謂:...當私人糾紛產生時,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中國,根據《禮記‧曲礼上》之記載,過去曾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概念,故在此時期,法律的適用會依據該人的身分地位而有所不同。然而到了戰國以後,便開始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概念。漢朝時,於《史記卷一百二‧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中記載:「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都展現了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概念。.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蘭西第一帝國(Empire français)是法國拿破崙一世建立的君主制國家,又稱為拿破崙帝國,並對19世紀初的歐洲大陸影響甚大。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1804年12月加冕,成为法国人民的皇帝(L'Empereur des Français),結束法国执政府的統治。第一帝国在对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胜利,击败奥地利、普魯士、俄罗斯、葡萄牙等国,其中包括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及弗里德兰戰役(1807年)等。欧洲战争于1807年7月,《蒂尔西特条约》的签订下結束。 法国对外的一连串战争称为拿破仑战争,把法国的影响力扩至整个西欧及波兰甚至整個歐洲。 1814年4月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一度复位;1815年6月再次退位,第一帝国告終。.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法国

法治

法治(rule of law)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法治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管治国家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法治意味着每个人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包括立法者、行政官员和法官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has defined "rule of law" this way: The authority and influence of law in society, esp.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法治

港口

港口是可以停泊船隻和運輸貨物、人員的地方,位於洋、海、河流、湖泊等水體上,通常也兼具口岸的功能。.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港口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清朝

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Battle of Waterloo,Bataille de Waterloo,Slag bij Waterloo,Schlacht bei Waterloo/Schlacht bei Belle-Alliance)是1815年6月18日大英帝國,荷蘭聯合普魯士王國與法蘭西第一帝國在布魯塞爾南部的滑鐵盧進行的一次戰役。這是拿破崙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在这場戰役中,大英帝國的威靈頓公爵和普魯士的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擊敗了拿破崙指揮的法軍,這場戰役的勝負決定了拿破崙所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国的覆滅。後世也經常將重大的失敗代稱為滑鐵盧。 1815年拿破崙率旧部逃离厄爾巴岛,重返巴黎。英國、普魯士、奥地利等國結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分頭包圍法國。威靈頓公爵和馮·布呂歇爾指揮的英普聯軍集結在法國東北邊境。拿破崙乘反法同盟的軍隊尚未集結完成先發制人,6月16日率領12万法軍主力在里尼之戰击败馮·布呂歇爾将军率领的普軍,隨後派遣埃曼努尔·格鲁希元帥帶領3万3千名法軍追擊逃跑的普軍,自己則赶到比利时布魯塞爾以南的滑鐵盧,威靈頓公爵率领的英軍對峙。但是格魯希未能按命令消滅逃跑的普軍,反而讓普軍擺脫了追蹤。馮·布呂歇爾花了一个上午重整軍隊,马不停蹄地奔赴滑鐵盧。爲等待地面乾燥,法軍于6月18日午後才向英軍發起進攻。戰役中法軍的優勢騎兵不斷衝擊英軍的方陣,晚6時正當拿破崙將要宣佈獲勝之刻,馮·布呂歇爾率领的普軍赶到并猛攻法軍右翼。晚9時,法軍被普軍突破而崩潰。 滑鐵盧戰役後,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岛,于六年後逝世。.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滑铁卢战役

滑膛槍炮

滑膛槍砲(Smoothbore)是一種身管内壁沒有膛線的火器。人類最早期發明的火砲都是滑膛前装砲,也就是不具有膛線、並需從炮口方向進行火藥與砲彈裝填的火砲設計。由於早期的滑膛炮炮弹与炮膛間密合不平整,火药燃气易外洩,除火药推力减小造成射程近與殺傷力減弱外,射擊精準度也不佳,因此逐漸被之後發明的线膛炮所取代。但到了近代由於機械製造的工藝進步解決了精準度不足的問題,滑膛砲反而因為砲彈不會因自旋導致能量的損失,與發射時砲管損耗較小而重新獲得重視,而成為迫擊砲和無後座力炮的主要使用設計。.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滑膛槍炮

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

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伯爵(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Дибич-Забалканский),俄羅斯帝國陸軍元帥,冬宮六十四元帥之一,曾任俄軍總參謀長。1785年5月13日生於Wielka Lipa(位於下西里西亞),1831年6月10日逝世于普烏圖斯克附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

朱塞佩·加里波底

朱塞佩·加里波第(,,又译加里巴尔迪;,,又譯--;)是一位意大利将领、爱国者与政治家。他在意大利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亲自领导了许多军事战役,號稱意大利统一的宝剑。梁啟超將他与加富尔、朱塞佩·马志尼称为意大利建国三杰。此外,他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加富尔、马志尼同为公認的意大利国父。 加里波第在意大利复兴运动(统一运动)中是一位中心人物,因为他亲自指挥与参与了许多场战役,而这些战役最终导致了统一的意大利的形成。他通常是某一合法势力的代表。例如:他在1848年由米兰临时政府指派为将军,在1849年經罗马共和国战争部长指派为将军,以及在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的赞同下,代表他领导了。 加里波第也有“两个世界的英雄”之稱,这是因为他在南美洲的巴西、乌拉圭等国和在欧洲都有军事活动。在当时的国际性传媒报道的推波助澜下,这些活动令他在意大利及海外赢得了重要的名声。在他那个时代,许多最伟大的知识分子,比如维克多·雨果、大仲马、乔治·桑,都对他刮目相看。英国与美国对他帮助巨大,在他困难时,这两个国家都为他提供过财政与军事上的支持。 在加里波第的广为流传的故事里,他与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他的志愿兵们将红衫作为他们的制服。.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朱塞佩·加里波底

最後通牒

最後通牒(Ultimatum),是指一个团体向另一个团体提出的最后的条件,是一种最高威胁:表明或意隐含着如果条件不被接受就以严厉的惩罚相威胁的声明,尤指在外交谈判中这样的声明。中文早期亦有按音譯成「哀的美敦書」,其語源為拉丁语中「最後一個」。 外交上的最後通牒通常是沒有談判餘地的最後要求。如果最後通牒不被接納,下一步就是严厉的制裁,甚至是宣战。 有时候,有意宣戰的國家會以最後通牒為開戰手段。這些最後通牒一般含有較苛刻的條款,而開立者知道對方是不會全盤接受的。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的七月最後通牒即屬此類。.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最後通牒

战略

战略/策略,是指为实现某种目标(如政治、军事、经济或国家利益方面的目标)而制定的大规模、全方位的长期行动计划。.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战略

明斯克

明斯克(ipa;Минск)是白俄罗斯的首都也是明斯克州的首府,约有180万居民,位于白俄罗斯的中心,斯维斯洛奇河畔。明斯克是白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多个高等院校,包括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此外还有著名的马戏团、歌剧院和芭蕾舞院。.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明斯克

流亡

流亡或逃亡,指任何人或團體,因為自然災害、受到侵略、迫害或其他負面因素而離開出生或定居的國家、地區。流亡未必指在國外流亡,如唐玄宗幸蜀,也可以稱做流亡。 強迫他人流亡的刑罰稱為流放。世界各國都有流放的刑罰,流放地通常是離島或極為偏遠的地方,使被流放的人難以返回原定居或活動的地方。如大英帝國時常流放罪犯到澳大利亞、俄羅斯帝國則多將異議分子遷徙至西伯利亞,日本幕府將軍則多流放公卿、武士到北海道或佐渡島、隱岐島。中國,清初多流放罪人至東北盛京、寧古塔、尚陽堡,中葉以後則常常是伊犁或烏魯木齊。.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流亡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為一種由流感病毒造成的傳染性疾病。流感的症狀可輕可重,最常見者為高燒、流鼻水、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咳嗽和疲倦感。患者通常在接觸病毒2天後發病,症狀大多在一週內會解除,但咳嗽可能持續超過兩週。孩童可能會噁心和嘔吐,但這在成人並不常見;噁心和嘔吐更常發生在與流感病毒無關的感染性腸胃炎,有時會不精確地稱此為腸胃型感冒(stomach flu)。流感可能的併發症包括病毒性肺炎、次級細菌性肺炎、鼻竇感染以及造成其他疾病惡化(如氣喘或心臟衰竭)。 可感染人類的流感病毒有--三型。病毒通常由咳嗽,打噴嚏和說話產生的,近距離接觸時尤其容易發生。此外,病毒也可藉由接觸到受染污的物體表面、再碰觸口或眼睛後傳播。受感染的患者無論在發病前後均可能具有傳染性,喉嚨、痰液或鼻黏膜等檢體的病毒測試則可作為確診的依據。目前已有數種快篩方法,然而快篩仍有偽陰性(即使受感染,檢測結果仍顯示為未感染的陰性)的可能。而藉由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病毒RNA則是較準確的檢驗方法。 勤洗手可降低感染流感的風險,因為肥皂可使病毒失去活性。配戴外科口罩亦可預防感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每年接受流感疫苗注射。流感疫苗通常針對預計會流行的3至4種病毒株設計,接種疫苗很少發生嚴重的併發症。由於病毒RNA突變迅速,疫苗一般僅在當年最為有效。常作為抗流感藥物,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奥司他韦。目前普遍認為原先健康的人使用克流感(奥司他韦的商品名)似乎弊大於利,而有其他健康問題的流感患者使用克流感也沒有好處。 流行性感冒在世界各地傳播。每年的都造成約300萬至500萬件重病案例,其中有約25萬至50萬名患者死亡。流感在北半球及南半球爆發的季節主要為冬季,赤道附近的國家則會不定時爆發流行。致死的案例多半發生在小孩、老人或同時患有其他健康問題的病人。嚴重而大規模的大流行爆發並不常見。20世紀曾發生過三次極為嚴重且有記錄的全球:1918年流感大流行(因西班牙疫情最嚴重,故又稱西班牙流感)、1958年流感大流行(因起源於中國貴州省,故又稱亞洲流感)和1968年流感大流行(因起源於香港,故又稱做香港流感),三起大流行的死亡人數皆超過百萬人。而21世紀,2009年6月在墨西哥爆發的A型H1N1流感大流行經研究發現為A型流感病毒之突變種造成,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世界衛生組織將該次疫情的全球流感警告級別提高到第六級(最高等級),該次流行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流感病毒也會感染其他動物,豬、馬和鳥類等都在其列。.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流行性感冒

斬首

斬首,亦稱砍頭、殺頭或開刀問斬,是死刑的一種,即將人的頭部砍去。.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斬首

斯芬克斯

斯芬克斯最初源於古埃及的神話,它被描述為長有翅膀的怪物,通常為雄性,當時的傳說中有三種斯芬克司——人面獅身的Androsphinx,羊頭獅身的Criosphinx(阿曼的聖物),鷹頭獅身的Hieracosphinx。亞述人和波斯人則把斯芬克司描述為一隻長有翅膀的公牛,長著人面、絡腮鬍子,戴有皇冠。到了希臘神話裡,斯芬克司卻變成了一個雌性的邪惡之物,代表著神的懲罰。“Sphinx”源自希臘語“Sphiggein”,意思是“拉緊”,因為希臘人把斯芬克司想像成一個會扼人致死的怪物。 在希臘神話中,赫拉派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懸崖上,攔住過往的路人,用繆斯所傳授的謎語問他們,猜不中者就會被牠吃掉,這個謎語是:“什麼動物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腿最多的時候,也正是他走路最慢,體力最弱的時候。”俄狄浦斯猜中了正確答案,謎底是“人”。斯芬克司羞愧萬分,跳崖而死(一說為被俄狄浦斯所殺)。據雅典的阿波羅多洛斯記載,斯芬克斯是厄喀德那同她的兒子雙頭犬奧特休斯所生。斯芬克司的人面象徵著智慧和知識。一說斯芬克司之谜在更深層次的表現為“恐懼和誘惑”,即“現實生活”。 在歐洲的裝飾藝術裡,斯芬克斯隨著文藝復興而得到了很大的重視。隨後,與古埃及相近的斯芬克斯形象傳進各個其他文化中,儘管因為不同的描述而形象各異以及在不同文化傳統裡得到不同的發展。 一般來說,斯芬克斯常常與皇家的墓葬和宗教廟宇等建築形式聯繫在一起。最早的已知斯芬克斯形象被發現在土耳其的公元前9500年的哥贝克力石阵,.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斯芬克斯

斯洛博齊亞

斯洛博齊亞(羅馬尼亞語:Slobozia.)是位於羅馬尼亞東南部的一個城市。屬瓦拉幾亞地區。斯洛博齊亞是雅洛米察縣的首府所在地。2002年人口普查時,該市有人口52,710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斯洛博齊亞

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俄语:Смоленск)位于俄罗斯西部第聂伯河畔,距离莫斯科360公里,是斯摩棱斯克州的首府。斯摩棱斯克得名于树脂(Смола),因为当地的松树林很茂盛,过去一直都是松香(Канифоль)的出产地。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座机在斯摩棱斯克机场降落失败坠毁,机上包含总统夫妇、波兰国家银行总裁、波兰陆军司令在內共132人全数遇难。.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戰役 (1812年)

一次斯摩棱斯克之戰發生於1812年8月17日,拿破崙指揮約17萬5千法軍,與俄軍展開攻防戰,當夜俄軍放火燒城後撤退。.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斯摩棱斯克戰役 (1812年)

新年

新年是指曆法新循環開始。不同地方都會按照各自曆法慶祝新年。在西曆,新年元旦日是指1月1日,在格里曆及其前身儒略曆皆同。不少國家都會定新年為全國假期,美國、英國等列1月1日為法定假期。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韓國、北韓和越南,西曆元旦日和農曆新年同樣都列為假期。.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新年

斷頭台

斷頭台(Guillotine)是一種執行死刑的器具,用以將犯人的頭斬去。斷頭台由一個高的直立架和一塊刀片組成,而刀片則用繩索懸掛在頂部,當執行死刑時,刀片垂直墜落,頭從身體截斷。根據歷史記載,斷頭台起源於法國並且是該國執行死刑的最主要方法,特別是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包括法國在內的多個國家也在使用斷頭台。在1981年法國廢除死刑前,以斷頭台斬首是該國執行死刑的唯一合法方式。.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斷頭台

文化

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經驗,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对“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义,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文化和文明有时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文化

无条件投降

无条件投降(Unconditional Surrender)是指在作战结束时战败的一方允许战胜方完全控制其政治和社会,对其中的事务进行任何处理。一般来说,提出无条件投降会延长战争的时间,因为这样的要求排除了任何要求双方都做出妥协的停战的可能性。.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无条件投降

摩爾達維亞

摩爾達維亞(Moldova Occidentală)是東歐的一個地區。包括了今羅馬尼亞東北部、摩爾多瓦以及烏克蘭的小部份地區。位于喀尔巴阡山和普魯特河之間。該地區在歷史上曾建有摩爾達維亞公國。後摩爾達維亞同瓦拉幾亞公國合併為羅馬尼亞。蘇聯曾在此一地區建立 (即今之前身)。 Category:摩爾多瓦歷史 Category:罗马尼亚历史 Category:乌克兰历史 Category:欧洲历史地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摩爾達維亞

摄氏温标

摄氏温标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温标,符号为°C,属于公制单位。 摄氏温标的规定是:在标准大气压,纯水的凝固点(即固液共存的温度)為0°C,水的沸點為100°C,中間劃分為100等份,每等份為1°C。.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摄氏温标

撒旦

#重定向 撒但.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撒旦

擲彈兵

擲彈兵原先是一種專門用來投擲手榴彈與進行一些突擊行動的士兵,如此特別的角色大約在十七世紀中晚期建立,此時擲彈兵通常選擇最強壯最高大的士兵擔任。到了十九世紀,擲彈兵實質上不再和投擲手榴彈有關,但還是選擇在體格上最強力者與可以在戰場上領導突襲的人擔任,擲彈兵通常在包圍戰中領導一些攻堅行動,然而這個角色通常以被稱作敢死隊(Forlorn hope)的全武裝志願者來執行,且也可能由戰鬥工兵或先鋒來執行。 到了十九世紀,法國與阿根廷建立的一種叫「馬擲彈兵」的單位,類似步兵擲彈兵,這些騎馬的擲彈兵也是依體型與力量來徵選。 在現代,因為手榴彈等已經成為步兵的標準裝備,甚至使用步槍榴彈或榴彈發射器的步兵都會叫作「擲彈兵」,所以傳統的擲彈兵部隊多數都轉換成為特種部隊或儀仗隊。.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擲彈兵

收藏家

收藏家,是某些特定物品的愛好者,他喜愛或者習慣擁有其喜愛的項目,例如集郵、剪報、明星相片、名廠跑車、私人飛機、垃圾債券、玩偶、ACG相關產品等。.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收藏家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政治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是指政治領袖同時兼為宗教領袖,或者宗教領袖同時兼為政治領袖的政體。.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政教合一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意大利

意大利統一

意大利统一运动(Risorgimento,意为“复兴”,故中文文亦有譯为“复兴运动”)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意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意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1861年3月17號薩丁尼亞議會在都靈正式宣布義大利王國成立。 意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儘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意大利王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意大利統一

敬礼

敬礼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姿势或行动向对方表示致敬的身体动作或类似行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敬礼

救世主大教堂 (莫斯科)

#重定向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莫斯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救世主大教堂 (莫斯科)

拷問

#重定向 酷刑.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拷問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拿破崙戰爭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二世

拿破仑二世(Napoléon II,),即弗朗索瓦·约瑟夫·夏尔·波拿巴(François Joseph Charles Bonaparte),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与他的第二位皇后玛丽·路易莎(Marie-Louise)之子,生于杜伊勒里宫。 他出世后即被封作“罗马王”(Roi de Rome),为拿破仑一世法兰西第一帝国皇位的继承人。1813年拿破仑一世在莱比锡戰役中战败,次年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法国元老院随即废除了拿破仑一世的帝位。拿破仑一世在枫丹白露宮宣布退位,在退位诏书中他希望由“罗马王”即位、路易莎皇后摄政。但是在保王的塔列朗游说下,反法同盟最终使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一世失败后,弗朗索瓦被母亲带到她位于帕尔马的领地,后来又被送到维也纳他的外祖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即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那里,他的封号也先后被改为帕尔马亲王(Prince of Parma,1814年-1818年)和莱希斯塔德公爵(Duke of Reichstadt,1818年-1832年)。尽管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继位,“”——拿破仑的支持者依然称弗朗索瓦为“拿破仑二世”或是“罗马王”。由于身患肺结核,弗朗索瓦身体状况一直很差,终于在1832年于维也纳去世。.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拿破仑二世

拒馬

拒馬是機動式路障的一種。 在中國古代架起長槍或與木柱搭配作成障礙物用以防禦敵方騎兵的進攻,稱為「拒馬槍」。三支交干相貫,以鐵為索固定的為「遠馱固營拒馬槍」。橫一大木,大木長短不一,上穿九至十支鐵槍,稱作「近守拒馬鹿角槍」。類似的防禦工事在西方亦有。 現代的拒馬則改為由鐵架與鐵絲網所組成,故又稱為「鐵拒馬」,用途也更為廣泛。除了在軍事上的使用外,在鎮暴維安行動上也會使用,有隔離及阻擋人車的作用。而且現代的拒馬有些還設計有走輪,機動性強,2~4人即可在極短的時間內架設完成。但因重量較輕,所以有時還會加釘短樁於地上。.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拒馬

拉法葉侯爵

#重定向 拉法耶特侯爵.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拉法葉侯爵

怠工

#重定向 按章工作.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怠工

性取向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或稱性傾向、性向,是指一個人對特定性別的持久性情感、浪漫、與性吸引力。最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性傾向如同膚色,是個程度漸進的連續概念,屬於性別光譜的一環。每個人的性傾向位於從「只對異性感興趣」到「只對同性感興趣」之間的某個位置。 通常,性取向被歸為四類:異性戀(對異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同性戀(對同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雙性戀(對兩性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無性戀(對兩性均無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等概念。 此外為了避免性別二分法,亦有其他的分類方法:男性向(對男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女性向(對女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雙性向(對兩性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無性向(對兩性均無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性傾向的多樣情況,在人類歷史和世界不同國家與文化中都有描述。研究表明,性傾向形成於童年或青少年早期。沒有科學研究足以證明「改變性傾向」的治療是安全或有效的;事實上,對於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這些治療通常帶來負面影響或心理陰影。 性傾向的定義並不單單含有或依賴於性行為,而是依賴並表現於一個人在性和浪漫情感上的持久性吸引,這包括一個人在愛、依附感、親密行為等非性方面的內在深刻需求,具體表現例如:非性愛慕、共同目標與價值觀、相互支持愛護、長久承諾等。一個禁慾或從未發生過性行為的人,並不一定是「無性戀」;一個跟同性發生過性行為的人,但缺乏浪漫或情感上的耐久吸引,並不是同性戀;一個跟異性發生過性行為的人,但缺乏浪漫或情感上的耐久吸引,也不是異性戀。 性傾向和其他跟性身份有關的幾個概念是相互區分的:「生理性別」(biological sex)是指男性或女性的解剖學、生理學、遺傳學特徵;「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指一個人將自己視為男性或女性的心理認同;「性別的社會角色」是指社會對出生男性、出生女性(排除雙性人)的行為期待和文化規範,也通常是性別刻板印象的來源。此外,有些社會尚有脫離男女二分的第三性性別角色。.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性取向

性罪行

#重定向 性與法律.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性罪行

性欲

性慾,指對性的渴望。一般科學家認為,性慾是一種本能慾望,對於繁殖下一代有利。至於對大多數動物而言,性慾只存在於發情期時,而動物的發情期通常都是季节性的(例如春天)。對於某些宗教而言,表現出性慾,尤其是對非自己元配的人表現性慾(被認為是不合法理的性慾),是一種罪行,像但丁神曲的七宗罪就是一個例子;另一方面,在某些宗教,神職人員為了能夠追求真理,並且更進一步接近神祇,常常進行禁慾,及把禁慾列為應該遵守的規範。 性需求从青春期开始产生。青春期时,男性和女性身体内的荷尔蒙激素水平逐渐提高,性机能趋于成熟,性需求逐渐增强,如果性需求受到压抑,则造成了“青春期性焦虑”。男性解决性需求的方法为注重性行为或射精带来快感。女性尚有性行為、分娩、哺乳等多方面来满足性需求。.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性欲

总督

总督是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區域中實際或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一種官職。在清代,總督多被尊稱為督憲、制軍或制臺。總督一職最初僅是朝廷派往地方進行軍事巡查的虛職,到清代變成常駐地方的封疆大吏。越南阮朝也模仿清朝的職官制度,設有總督一職。 在西方羅馬帝國時代,也設有與清朝總督職能相類似的職務——「rector provinciae」,漢語一般也翻譯為「總督」,後來西方列強對外殖民的時候,在殖民地上設置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漢語中往往也譯為「總督」。.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总督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普魯士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普魯士王國

晋商

晉商又稱晉幫,指的是「山西商人」或「山右商人」,「晉」是山西的簡稱。.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晋商

1830年革命

1830年革命是指1830年代初期歐洲革命力量與貴族間的對抗。實際發生時間為1830年-1832年。該活動源自1830年7月26日,法國國王查理十世頒布一連串壓制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法律。此擴充貴族勢力並限制公民權利的法案,導致街頭罷工與武力革命。響應者則有波蘭、比利時、義大利、德意志、希臘等地區。此革命活動成功者有法國、比利時與希臘。其中,法國廢除了君主專制,成功成立一個君主立憲制的政府,比利時與希臘獨立。不過波蘭、德意志和義大利則均被俄羅斯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的君主專制政府鎮壓。其中,波蘭更被俄國沙皇政權併吞。.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1830年革命

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英语: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英语: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裝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第一场革命于1848年1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爆发。随后的法国二月革命更是将革命浪潮波及到几乎全欧洲。但是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1848年革命还是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并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查看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和1848年革命

另见

1777年出生

1825年逝世

俄罗斯帝国大公

俄罗斯帝国皇帝

拿破仑战争俄罗斯指挥官

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亦称为 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

安娜·彼得羅芙娜安東尼·烏爾里希安東莞·亨利·約米尼小雅羅斯拉夫韋茨尼基季奇尼古拉一世 (俄国)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尼布楚條約尼曼河屠殺山西省工兵工業化巴尔干半岛巴伐利亚巴甫洛夫巴登巴黎上帝上訪个人崇拜中央集权中亚中欧丹麥-挪威希腊东欧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布加勒斯特條約布里亞特专制主义帕维尔·奇恰戈夫三角關係乌克兰义务教育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一世亞歷山大柱康斯坦察縣人道亂倫库尔斯克五國同盟庇護七世伊万诺沃伊凡六世伊凡四世伊爾庫茨克伊爾庫茨克省伊熱夫斯克伊萬·克雷洛夫伊斯坦堡伤寒弥撒弹劾弗里德蘭戰役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 (萨克森国王)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休蒙休蒙條約彼得大帝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彼得·维特根施泰因彼得·斯托雷平彼得三世 (俄国)彼得保罗主教座堂德川家齊德勒斯登戰役德意志後備後勤學徵兵制保罗一世 (俄国)保罗一世 (俄罗斯)心理学家心理陰影俄属北美俄国君主列表俄罗斯俄罗斯历史俄罗斯帝国俄罗斯正教会俄美公司俄法戰爭土耳其新軍圣加仑圣彼得堡圣诞节地主圖拉北冰洋北歐僱傭兵別列津納河戰役列寧列文·奥古斯特 (本尼格森伯爵)喬治·坎寧喀尔巴阡山脉喀山储君哥薩克哈爾科夫哈萨克汗国儒略曆冬宫农作物军国主义內政部公共安全公曆六日戰役共济会元帅克萊門斯·梅特涅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亞勳章勃艮第国家杜马国书国葬四國同盟皮埃爾·弗朗索瓦·夏爾·奧熱羅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保罗一世)獨裁者碉堡社会阶级神圣同盟神圣罗马帝国神秘主義禁軍秘密警察科羅斯堅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第七次反法同盟第七次俄土战争第三次反法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六次反法同盟第六次俄土战争第四次反法同盟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米哈伊爾·庫圖佐夫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斯佩蘭斯基米歇尔·内伊納粹德國索姆河战役維也納維亞濟馬縱火经济维多利亚 (英国君主)维也纳会议罗马罗斯托夫州罗曼诺夫王朝美泉宫羅馬教廷烏拉爾爱德华·阿道夫·卡西米尔·约瑟夫·莫蒂埃絞刑痢疾瑞士瑞典炮兵瓦拉幾亞瓜分波蘭焦土政策特爾納瓦監督芬兰芬蘭大公國芬蘭灣芬蘭戰爭莫斯科鞭笞莱比锡战役遠東遺腹子聖馬可華沙公國革命顧問西伯利亚馬可福音馬哈茂德二世馬其頓首都駕崩言論自由马加丹州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巴伐利亚国王)马恩省骑兵骑枪高加索高加索山脉識字率让-巴普蒂斯·儒尔当让-约瑟夫 (德索勒侯爵)谷地費奧多·烏沙科夫贍養費贝尔格莱德贪污费边战术路易十八路易十四路易·尼古拉·达武軍屯軍事軍事戰略黑海黑海艦隊農奴制部門舉事阿穆尔州阿瑟·韋爾斯利阿拉斯加州蘇聯阅兵赫尔辛基薩拉托夫開明專制董事会那不勒斯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鄂霍次克海重性抑郁障碍自由主义自閉症金字塔采矿业酷刑腓特烈·威廉三世苏丹共和国若阿尚·缪拉英国雷管槍集會自由雅庫茨克州雅克·勞里斯頓雅罗斯拉夫尔逃兵逃稅选帝侯附庸國陆军暴動抽搐暗杀柯尼斯堡枢密院枪毙枫丹白露宫提爾西特條約東普魯士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格但斯克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格罗德诺格鲁吉亚極權主義標語權杖欧洲欽察歐洲協調正教會步兵死刑死刑犯比利时比薩拉比亞水污染民兵气球 (航空器)江户幕府汉诺威沙皇沙皇俄国波希米亚波兰波羅的海艦隊波蘭會議王國波旁王朝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国法治港口清朝滑铁卢战役滑膛槍炮漢斯·卡爾·馮·弗里德里希·安東·迪比奇朱塞佩·加里波底最後通牒战略明斯克流亡流行性感冒斬首斯芬克斯斯洛博齊亞斯摩棱斯克斯摩棱斯克戰役 (1812年)新年斷頭台文化无条件投降摩爾達維亞摄氏温标撒旦擲彈兵收藏家政治政教合一意大利意大利統一敬礼救世主大教堂 (莫斯科)拷問拿破崙戰爭拿破仑一世拿破仑二世拒馬拉法葉侯爵怠工性取向性罪行性欲总督普魯士普魯士王國晋商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