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流行性感冒

指数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為一種由流感病毒造成的傳染性疾病。流感的症狀可輕可重,最常見者為高燒、流鼻水、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咳嗽和疲倦感。患者通常在接觸病毒2天後發病,症狀大多在一週內會解除,但咳嗽可能持續超過兩週。孩童可能會噁心和嘔吐,但這在成人並不常見;噁心和嘔吐更常發生在與流感病毒無關的感染性腸胃炎,有時會不精確地稱此為腸胃型感冒(stomach flu)。流感可能的併發症包括病毒性肺炎、次級細菌性肺炎、鼻竇感染以及造成其他疾病惡化(如氣喘或心臟衰竭)。 可感染人類的流感病毒有--三型。病毒通常由咳嗽,打噴嚏和說話產生的,近距離接觸時尤其容易發生。此外,病毒也可藉由接觸到受染污的物體表面、再碰觸口或眼睛後傳播。受感染的患者無論在發病前後均可能具有傳染性,喉嚨、痰液或鼻黏膜等檢體的病毒測試則可作為確診的依據。目前已有數種快篩方法,然而快篩仍有偽陰性(即使受感染,檢測結果仍顯示為未感染的陰性)的可能。而藉由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病毒RNA則是較準確的檢驗方法。 勤洗手可降低感染流感的風險,因為肥皂可使病毒失去活性。配戴外科口罩亦可預防感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高風險族群應每年接受流感疫苗注射。流感疫苗通常針對預計會流行的3至4種病毒株設計,接種疫苗很少發生嚴重的併發症。由於病毒RNA突變迅速,疫苗一般僅在當年最為有效。常作為抗流感藥物,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奥司他韦。目前普遍認為原先健康的人使用克流感(奥司他韦的商品名)似乎弊大於利,而有其他健康問題的流感患者使用克流感也沒有好處。 流行性感冒在世界各地傳播。每年的都造成約300萬至500萬件重病案例,其中有約25萬至50萬名患者死亡。流感在北半球及南半球爆發的季節主要為冬季,赤道附近的國家則會不定時爆發流行。致死的案例多半發生在小孩、老人或同時患有其他健康問題的病人。嚴重而大規模的大流行爆發並不常見。20世紀曾發生過三次極為嚴重且有記錄的全球:1918年流感大流行(因西班牙疫情最嚴重,故又稱西班牙流感)、1958年流感大流行(因起源於中國貴州省,故又稱亞洲流感)和1968年流感大流行(因起源於香港,故又稱做香港流感),三起大流行的死亡人數皆超過百萬人。而21世紀,2009年6月在墨西哥爆發的A型H1N1流感大流行經研究發現為A型流感病毒之突變種造成,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世界衛生組織將該次疫情的全球流感警告級別提高到第六級(最高等級),該次流行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流感病毒也會感染其他動物,豬、馬和鳥類等都在其列。.

212 关系: 基因基因組基因組學占星术南半球口罩发热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吸菸太平洋三大島群外科口罩奥司他韦奧克拉荷馬州季節性流感疫苗季铵阳离子宿主对乙酰氨基酚密歇根大学尚柏朗過濾器小托马斯·弗兰西斯属 (生物)巨噬细胞不良反应 (医学)东南亚希波克拉底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干扰素乔治·沃克·布什乙醇亚洲流感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代謝途徑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微管组织中心微米信使核糖核酸快速篩檢方法心血管疾病心臟衰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地方性流行北半球北极地区制药工程分子病毒学嘔吐呼吸困难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咳嗽咽喉痛哮喘唾液酸冠狀動脈疾病凝集素出血免疫免疫原性免疫系统內吞作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克拉黴素副黏液病毒科国内生产总值噴嚏皮質醇矇眼貂火雞災害管理神经氨酸酶离子通道禽流感突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糖尿病紫外线細胞素風暴細胞毒性纳米纽约时报经济衰退细菌性肺炎细胞培养细胞因子细胞核罗马罗氏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美国陆军美洲殖民翻譯 (生物學)瘟疫瘀點疫苗疲倦症狀病死率病毒病毒培養病毒包膜病毒性病毒性肺炎病态生理学炎症生物治療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H10N7亞型甲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电子显微镜牛津英語詞典百日咳癌症聚合酶链式反应遺傳重組菸草鑲嵌病毒萘普生靈敏度和特異度頭痛衣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血球凝集素血清型西班牙香港流感骨痛熱症骆驼高尔基体鰭足類豬流感貂屬貓流感質子趋化因子路透社麻疹黏膜黑死病鼻塞鼻竇鼻竇炎鼻病毒鼻漏转录过敏霍亂阿司匹林肺炎肿瘤坏死因子-α肌痛肌肉痠痛醣蛋白重組DNA自然 (期刊)金刚乙胺金刚烷胺腸胃炎腹痛腹瀉艾滋病雷氏症候群蛋白酶蛋白酶解RNA複製酶抗原抗原呈递细胞抗体抗细菌药抗病毒药物抗生素恶心校對 (生物學)核内体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病毒核苷酸根特大学格林-巴利综合征正黏液病毒科死亡率洗手淋巴细胞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湿度漂白劑演化流行病流行病学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核蛋白新英格蘭患病率感染意大利语懸浮粒子慢性阻塞性肺病普通感冒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 扩展索引 (162 更多) »

基因

基因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生”。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通常由DNA序列来承载。基因也可视作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或RNA序列。弄清其序列本身的过程叫基因测序。基因的结构由增强子,启动子及蛋白编码序列组成:即基因产物可以是蛋白质(蛋白质编码基因)及RNA,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差異)表现。在一个个体当中所有的基因总和叫基因组。在一个物种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总合叫基因库。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基因分为细胞核基因及线粒体基因,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也含有独立于细胞核的叶绿体基因组。人類約有一万九千至兩萬两千個基因。 在真核生物中,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带有一定数量的基因。一个基因在细胞有丝分裂时有两个对列的位点,称为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父与母。依所攜帶性状的表現,又可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一般来说,同一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體都含有相同的基因(除了已经分化的免疫细胞),但并不是每个细胞中的所有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都会被表現出来。控制基因表达的因素分为传统的遗传学(增强子,启动子序列相关)因素及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脱乙酰化及RNA干扰相关)因素。職司不同功能的細胞或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活化而表現的基因也不同。在某一细胞类型当中所有被表达的基因叫转录组,所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叫蛋白质组。通过即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或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可得到转录组及蛋白质组的信息。用电脑处理基因序列的学科叫生物信息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生物信息学项目。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的30亿个碱基对形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繪製人类基因组圖譜,並且辨識其载有的基因,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该计划起始于1990年于2000年完成。.

新!!: 流行性感冒和基因 · 查看更多 »

基因組

在生物学中,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是指包含在该生物的DNA(部分病毒是RNA)中的全部遗传信息,又稱基因體(genome)。基因组包括基因和非編碼DNA。1920年,德国汉堡大学植物学教授汉斯·温克勒(Hans Winkler)首次使用基因组这一名词。 更精确地讲,一个生物体的基因组是指一套染色体中的完整的DNA序列。例如,生物个体体细胞中的二倍体由两套染色体组成,其中一套DNA序列就是一个基因组。基因组一词可以特指整套核DNA(例如,核基因组),也可以用于包含自己DNA序列的细胞器基因组,如粒线体基因组或叶绿体基因组。当人们说一个有性生殖物种的基因组正在测序时,通常是指测定一套常染色体和两种性染色体的序列,这样来代表可能的两种性别。即使在只有一种性别的物种中,“一套基因组序列”可能也综合了来自不同个体的染色体。通常使用中,“遗传组成”一词有时在交流中即指某特定个体或物种的基因组。对相关物种全部基因组性质的研究通常被称为基因组学,该学科与遗传学不同,后者一般研究单个或一组基因的性质。.

新!!: 流行性感冒和基因組 · 查看更多 »

基因組學

基因组学(Genomics),或基因體學,是研究生物基因组和如何利用基因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提供基因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系统利用,试图解决生物,医学,和工业领域的重大问题。 基因组学能为一些疾病提供新的诊断、治疗方法。例如,对刚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一个名为“Oncotype DX”的基因组测试,能用来评估病人乳腺癌复发的个体危险率以及化疗效果,这有助于医生获得更多的治疗信息并进行个性化医疗。基因组学还被用于食品与农业部门。 基因组学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包括:生物信息学,遗传分析,基因表达测量和基因功能鉴定。.

新!!: 流行性感冒和基因組學 · 查看更多 »

占星术

医学占星用的人体解剖-占星关系图. 占星術(Astrology),亦稱占星学、星象學,是用天体的运动和相对位置来占卜人事及地表事件的一种理論。占星术可至少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植根于系统预测季节性变化和将天体周期解释为神圣传意迹象的传统。许多文明都曾有将重要事件附会于天文事件的传统,而像印度、中国和玛雅等古文明甚至还发展出了复杂的系统,通过天文观测来预测地表事件。可追溯至公元前19-17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并由此传播至古希腊、罗马、阿拉伯世界,并最终传至中西欧地区。当代西方占星术通常与天宫图系统相联系,标榜其能基于天体位置来解释不同人格并预测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多数专业的占星家均依赖于这一系统。 纵观其历史,占星术长期被视为学术传统并普遍存在于学术界中,与天文学、炼金术、气象学和医学关系密切。占星术亦曾流行于政治界;从但丁与乔叟到莎士比亚、洛佩·德·维加和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他们的多部文学作品中都曾提到过占星术。 然而,科学革命开始后,占星术已受到广泛质疑;它在理论.

新!!: 流行性感冒和占星术 · 查看更多 »

南半球

南半球(Southern Hemisphere)是指赤道以南的半个地球。 南半球主要包括的地區有亚洲印度尼西亞南部、非洲中部及南部、大洋洲絕大部分、南美洲大部分、南極洲全部。 在南半球,夏季为12月至2月,冬季为6月至8月,与北半球四季相反。 南半球的海洋有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印度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更多地大于陆地面积,除了南极洲的极度寒冷外,南半球的气候相对北半球的气候要温和些。也因为如此,再加上气流多东西环流,南半球的污染要比北半球少很多。 在南半球,朝北向阳。.

新!!: 流行性感冒和南半球 · 查看更多 »

口罩

口罩(英语:surgical mask, face mask 或简称mask)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於過濾進出口鼻的空氣,以達到阻擋有害的氣體、氣味、飛沫進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多以布或紙等制成,並應在每次使用後丟棄。 外科口罩或醫用口罩是一系列戴在口鼻部位用於阻擋外界有害的物質進入佩戴者口鼻;或阻擋佩戴者呼吸道分泌物沾污他人或環境的用具,多為醫護人員所用,亦被廣泛地用於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如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流感的傳播。在亞洲城市中,類似的口罩亦用以日常生活中以阻擋煙塵。 一般市民多以為外科口罩或類似的口罩可以過濾空氣中的有害物質,但實際上外科口罩的設計最主要的目的是阻擋佩戴者的口鼻飛沫,過濾空氣中微粒的能力極為有限,更遑論過濾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在日本,人们生病期间在公众场合佩戴口罩是很平常的事情,这样做可防止疾病传播。在香港和澳門,其衛生部門亦鼓勵市民佩戴以預防呼吸道傳染病,而市民亦普遍接受。不過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對外科口罩可以預防佩戴者感染呼吸道疾病則抱持懷疑態度,並且歐美民众也甚少佩戴口罩。.

新!!: 流行性感冒和口罩 · 查看更多 »

发热

--(fever),又稱作發熱(pyrexia)或發燒反應(febrile response),其定義為:體溫在調節時超過了平常體溫。現在醫界並沒有一致認可的正常體溫上限,文獻從37.5到38.3℃都有。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心將原本的體溫設定點 (set point) 調高,即為发烧,并讓人感到寒冷。這使得身體為了生產更多熱而出現,且開始試圖保存熱量。當体温调定点回到正常值时(即為退燒時),患者就會開始感到燥熱,出現,也可能開始流汗。發燒導致的熱性痙攣(較強烈的肌肉收縮)較為少見, --> 然而這在年輕孩童患者之中較為常見。發燒通常不會高到。 發燒是指身體製造過多熱能或身體的體溫調節失調,導致身體的溫度高過溫度設定值或溫度設定值本身過高。 發燒可能是由許多疾病造成,從小病到重症都有可能, -->這包含了、細菌、寄生、普通感冒、流行感冒、泌尿道感染、脑膜炎、疟疾、闌尾炎等。 --> 非感染性的發燒成因包含了血管炎、深静脉血栓、藥物的副作用、癌症等。另外,發燒不等同高熱這個類似疾病,不同之處在於,高熱(中暑為高熱的一種)起因於身體累積的熱能過多或是身體的散熱功能不足,導致體溫超越正常體溫設定點 (set point)。 治療發燒本身,一般來說是非必要的。然而治療衍生的疼痛與發炎,有利於患者於生病期間的修養,因為患者會覺得舒服些。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這類藥物可能可幫助上述治療,也可以同時降低體溫。在額頭放冷的毛巾或是洗個熱水澡,不但無效且可能讓人更不舒服。三歲以下的幼童或是患有像是免疫缺陷這類嚴重疾病的患者或出現多重併發症狀的人必須立刻送醫。。高熱無論如何也必須立刻送醫。 發燒是常見的醫學徵象之一。體溫上升可強化免疫細胞,增加殺死細菌和病毒的能力,發燒也可抑制細菌和病毒在體內繁殖。 -->發燒約佔看病孩童中的求診原因的30%;生重病的成人會有75%的機率出現發燒這個醫學徵兆。儘管發燒是身體本身的一個強而有力的防衛機制,但是治療發燒本身並不會讓身體的抵抗力降低使得潛在病因的病情惡化。有些家長與醫療從業人士,常會把發燒本身看得太嚴重,這樣的現象被稱為發燒恐慌症(fever phobia)。.

新!!: 流行性感冒和发热 · 查看更多 »

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

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簡稱:MMWR)為一份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發行的美國流行病学摘要周刊。1981年6月5日MMWR發布一份5位病人的病情案例,隨後此份案例就成為有史以來艾滋病的首份醫學報告。.

新!!: 流行性感冒和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 · 查看更多 »

吸菸

吸食香煙(Tobacco smoking,或稱抽煙、吸煙,粵語與閩語皆作食煙,閩南語作食薰)是從燃燒煙草產品吸入煙草的致癮化學物質尼古丁,特別是吸食香煙、吸食雪茄、使用煙斗等行為,香煙的主要成份包括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 吸煙行為其實同時損害吸煙者及附近被動地吸二手煙者的健康,因此歐盟及美國都允許雇主拒絕聘用及開除吸菸者,而許多國家也規定室內公共場所不得吸菸、禁菸令也開始延伸至許多室外場所、有一些地方甚至立法禁止私人住宅吸菸。吸煙者及被動吸煙者也會吸入數千種有害化學物質,吸煙除了引致口氣、牙漬、咳嗽、痰多或喉部不適,更會引致各種病症,尤其是肺癌等疾病造成肺部嚴重損害。 吸煙是煙草消費的最常用的方法,煙草熏是最常見的物質。常混有添加劑,然後裂解農產品。產生的油煙吸入肺部的肺泡中的活性物質通過吸收。.

新!!: 流行性感冒和吸菸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三大島群

位於大洋洲的三大島群: 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希臘語字根為「小島」之義) 位於赤道以北,西太平洋,包括:馬紹爾群島、諾魯、帛琉等...

新!!: 流行性感冒和太平洋三大島群 · 查看更多 »

外科口罩

外科口罩(surgical mask)是讓在手術及护理病患時穿戴的口罩,用意是避免細菌附著在空氣中的液滴或是氣溶膠中,進入穿戴者的口鼻。外科口罩無法讓穿戴者免於空浮菌或是病毒的入,其保護效果也比有特別材質、外形或是密閉效果的N95口罩或是NIOSH口罩要弱。 在東亞國家,許多人在戶外也會戴著口罩,以減少傳播的風險。.

新!!: 流行性感冒和外科口罩 · 查看更多 »

奥司他韦

奥司他韦(INN:Oseltamivir)是一種作用于神经氨酸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其抑制神经氨酸酶的作用,可以抑制成熟的流感病毒脱离宿主细胞,从而抑制流感病毒在人体内的传播以起到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奥司他韦是基于结构的合理药物设计的成功案例,在这种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大量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手段,根据靶酶的三维结构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高效低毒专一性强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奧司他韋以品牌名稱特敏福(Tamiflu)出售,治療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的抗病毒藥物。許多醫療機構在感染症狀48小時內用於有併發症或併發症高危的人群。他們建議它用於那些高危人群感染,而不是一般人群。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建議臨床醫生酌情處理那些存在風險較低者。口服服用有藥丸或液體製劑。 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是奥司他韦的专利持有人,目前他们生产的奥司他韦磷酸盐胶囊剂(商品名Tamiflu,中國大陸稱达--菲,港譯特敏--福,臺灣譯為克流--感)是市场上唯一的奥司他韦制剂。2005年10月间,由于禽流感在世界范围的扩散,全球掀起一股抢购的风潮,罗氏也因为不肯开放奥司他韦的专利权、限制销售等行为而。2009年的H1N1新流感及2013年H7N9流感亦使用奥司他韦作治療。.

新!!: 流行性感冒和奥司他韦 · 查看更多 »

奧克拉荷馬州

奧克拉荷馬州(Asgaya gigageyi,或者òɡàlàhoma(音譯自英語);波泥語:Uukuhuúwa;卡育加語:Gahnawiyoˀgeh;State of Oklahoma)是美國的一個州,有美國最大的印地安原住民人口。「奧克拉荷馬」(Oklahoma)一字是從印地安的巢克圖族人Choctaw語言中okla(人)及humma(紅)所得來的,此州一般簡寫為OK,有時也寫成Okla。2000年人口約有345萬多人(3,450,654)。本州行政區劃,共管轄77個郡。.

新!!: 流行性感冒和奧克拉荷馬州 · 查看更多 »

季節性流感疫苗

季節性流感疫苗,常簡稱流感疫苗,是針對流行性感冒的疫苗。 因為流感病毒變化的速度很快,一年會發展新的流感疫苗兩次。大部分狀況下,疫苗有中度到高度的保護力;然而每年情況略有不同。對65歲以上的長者,目前證據較缺乏。 平均來說,他們可以減少半日因病而上班必須請假的狀況。有打疫苗的孩童,可以保護他們周遭的人。 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都建議幾乎任何大於六個月的人,每年應該施打流感疫苗。尤其是孕婦、六個月大至五歲的孩童、有慢性疾病者、美洲原住民、以及醫療相關人員。 疫苗大致上是安全的。在兒童,有5-10%會有發燒的反應,也有可能有肌肉痛、疲倦等症狀。在某些年份,疫苗可能在年長者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機率約百萬分之一。疫苗不應該施打於對蛋嚴重過敏者、或有流感疫苗過敏史者。疫苗有不活化及減毒病毒兩種。孕婦應該使用不活化疫苗。在施打類型方面,有肌肉內注射、鼻噴劑、皮內注射等形式。 對抗流感的疫苗在1930年代開始,一直到1945年開始在美國廣為使用。它被列在世界衛生組織基本藥物標準清單,即其建議之對基礎健康照護系統最重要的藥物。在2014年,其批發價約 5.25 美元。在美國,則是少於 25 美元。.

新!!: 流行性感冒和季節性流感疫苗 · 查看更多 »

季铵阳离子

#重定向 季铵盐.

新!!: 流行性感冒和季铵阳离子 · 查看更多 »

宿主

宿主(Host),也稱為寄主,是指為寄生物包括寄生蟲、病毒等提供生存環境的生物。.

新!!: 流行性感冒和宿主 · 查看更多 »

对乙酰氨基酚

没有描述。

新!!: 流行性感冒和对乙酰氨基酚 · 查看更多 »

密歇根大学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简称:UMich 或 Michigan,縮寫:UM)是美国密歇根州的一所世界名校,于1817年建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之一。有三个校区,分别是安娜堡(主校区,又译安阿伯)、迪尔伯恩(Dearborn)和弗林特。 密大建校以来,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并拥有巨大影响,多項调查显示该大学超过70%的专业排在全美前10名,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威斯康辛大学麥迪遜分校以及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素有“公立大学典范”之称。密大同时也是美国重要的学术联盟美国大学联合会的14个发起者之一。因为高质量的教育,该校的学术水平和校友水準都很高。其校友中包括1位美国总统、24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美國太空總署宇航员、18位普利策奖得主、25名罗德奖学金得主、30多位各个大学的校长。.

新!!: 流行性感冒和密歇根大学 · 查看更多 »

尚柏朗過濾器

尚柏朗過濾器,或稱巴士德-尚柏朗過濾器,是由查理斯·尚柏朗於1884年發明的陶瓷製濾水器。其原理和类似。.

新!!: 流行性感冒和尚柏朗過濾器 · 查看更多 »

小托马斯·弗兰西斯

小托马斯·弗兰西斯(Thomas Francis Jr.,),美国医生,病毒学家与流行病学家。弗兰西斯是第一位在美国分离出流感病毒的科学家,在1940年发现了另一种的流感病毒株,并参与了流感疫苗的研制。.

新!!: 流行性感冒和小托马斯·弗兰西斯 · 查看更多 »

属 (生物)

#重定向 属.

新!!: 流行性感冒和属 (生物) · 查看更多 »

巨噬细胞

巨噬細胞(macrophage,縮寫為mφ)是一種位於組織內的白血球,源自單核球,而單核球又來源於骨髓中的前體细胞。巨噬細胞和單核球皆為吞噬細胞,在脊椎動物體內參與非特異性防衛(先天性免疫)和特異性防衛(细胞免疫)。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細胞或游離細胞的形式對細胞残片及病原體進行噬菌作用(即吞噬以及消化),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細胞,令其對病原體作出反應。.

新!!: 流行性感冒和巨噬细胞 · 查看更多 »

不良反应 (医学)

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 effect),在医学领域,又称为不良作用、不良影响、不良后果,是指一种有害的,人们所不希望出现的,由于某种药物或其他诸如化疗或手术之类的医療所造成的反应、效应、作用、效果、结果或影响。.

新!!: 流行性感冒和不良反应 (医学) · 查看更多 »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新!!: 流行性感冒和东南亚 · 查看更多 »

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古希臘文:Ἱπποκράτης,),為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之醫師,約生於公元前460年,後世人普遍認為其為醫學史上傑出人物之一。在其所身處之上古時代,醫學並不發達,然而他卻能將醫學發展成為專業學科,使之與巫術及哲學分離 ,並創立了以之為名的醫學學派,對古希臘之醫學發展貢獻良多,故今人多尊稱之為「醫學之父」。 世人往往將其文集諸位作者的成就、奉行其醫學原則的醫師及其本人之事蹟相混淆,以致於今天,對其真實想法、所書之文、所做之事知之甚微。然而,其仍被認為對臨床醫學貢獻甚多,並總先世醫學之大成,堪稱古醫師之典範。而其所訂立之醫師誓言,更成為後世醫師之道德綱領,直至今天。 約卒於公元前370年,享年90歲。.

新!!: 流行性感冒和希波克拉底 · 查看更多 »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rganisation mondiale de la santé animale,縮寫來自舊名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épizooties, OIE,“国际兽疫局”),是1924年建立的一个国际组织。2007年6月,OIE有169个成员国家。它的总部在法国巴黎。 OIE所宣称的使命是:.

新!!: 流行性感冒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 查看更多 »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英文縮寫为 WHO;中文簡稱:世衛組織或世衛)是聯合國专门机构之一,國際最大的公共衛生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机构。根據《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世界衛生組織的宗旨是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盡可能獲得高水平的健康。該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身體,精神及社會生活中的完美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的主要職能包括:促進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進公共衛生,疾病醫療和有關事項的教學與訓練;推動確定生物製品的國際標準。截至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組織共有194個成員國。.

新!!: 流行性感冒和世界卫生组织 · 查看更多 »

干扰素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动物细胞在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后分泌的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宿主特异性醣蛋白。细胞感染病毒后分泌的干扰素能够与周围未感染的细胞上的相关受体作用,促使这些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防止进一步的感染,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但干擾素對已被感染的細胞沒有幫助。.

新!!: 流行性感冒和干扰素 · 查看更多 »

乔治·沃克·布什

--(英语:George Walker Bush,/ˈdʒɔrdʒ ˈwɔːkər ˈbʊʃ/,),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为美國第43任总统。 布什在2001年1月20日就職在擔任總統之前,於1995年至2000年間擔任第46任德克萨斯州州長。布什家族很早就開始投入共和党以及美國政治,布什的父親是之前曾擔任第41任總統的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他的弟弟傑布·布什也曾擔任佛羅里達州的州長,由於與父親同樣擔任過美國總統,因此又常被稱為小布什以區別,而他父親就被稱為老布什。 小布什任內遭遇了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他因此發動了一連串反恐戰爭。在2001年10月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以推翻塔利班政權並剷除基地組織勢力,接著他在2003年3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萨达姆政權。 在經過激烈的選戰後,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擊敗民主黨參選人約翰·凱利當選連任,他获得连任,並成功贏得普選和選舉人票。任內小布什推行了1.3兆元的減稅計畫、醫療保險和社會福利體制的改革,同時也推行了社會保守主義的政策,例如禁止晚期墮胎的法案、以及反對承認同性婚姻的聯邦法案提議。近年來,布什政府在反恐戰爭的正當性、关塔那摩湾事件、虐囚门事件、以及颶風卡特里娜救災工作的處置上遭遇到眾多批評,執政民調認可度在911事件之後也有逐漸下滑的趨勢。 在-zh-hans:美国在线;zh-hant:美國在線;zh-hk:美國線上;zh-tw:美國線上;zh-mo:美國線上;-于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布什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六位,且此时小布什仍在總統任內。.

新!!: 流行性感冒和乔治·沃克·布什 · 查看更多 »

乙醇

乙醇(Ethanol,結構简式:CH3CH2OH)是醇类的一种,是酒的主要成份,所以也俗稱酒精,有些地方俗稱火酒。化學結構通常縮寫為, 或 EtOH,Et代表乙基。乙醇易燃,是常用的燃料、溶剂和消毒剂,也用于有机合成。工業酒精含有少量有毒性的甲醇。医用酒精主要指体积浓度为75%左右(或质量浓度为70%)的乙醇,也包括医学上使用广泛的其他浓度酒精。 乙醇与甲醚是同分异构体。.

新!!: 流行性感冒和乙醇 · 查看更多 »

亚洲流感

亚洲流感是一种最初1957年在中国爆发的流行性感冒,该病随后在同年传遍全世界(包括美国)。病毒一直持续到1958年。 亚洲流感是A型流感的H2N2病毒(H2N2的H与N是代表病毒中的血凝素与神经氨酸酶蛋白质),流感疫苗在1957年被研发出以对抗病毒爆发。據信全球共有至少100萬人死于该病毒;美国相对死亡较少,只有大约72000人死亡。 亚洲流感病毒稍后进行抗原转变,进化为H3N2,即所谓的香港流感,其在1968年至1969年导致死亡较少的流感爆发。 从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共3700个1957年病毒测试包被从美国病理学院(CAP)错误的发往世界各地。大多数含有这个流感病毒的测试包未被收件人重視,因此从加拿大的一个实验室中病毒樣品遭到外洩。美国病理学院的任务在于帮助其它试验室鉴别未被鉴别的病毒样品,但是当时它的合作私人试验室错误地将1957年的病毒当作新的流感A系病毒送出。美国政府将1957年的病毒看作是致命性的,因此要求收件人销毁这些病毒。.

新!!: 流行性感冒和亚洲流感 · 查看更多 »

人畜共通傳染病

人畜共通病(Zoonoses)指任何可以經由動物傳染給人或由人傳染給動物的傳染病,透過人畜之間直接傳播,或是藉由病媒傳播(例如蚊子),將病原體帶入另外一個生物體上,而這些病原體包括真菌、細菌、病毒和原生動物。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中,該詞彙多來自希臘文,由表示動物的「zoon」加上代表疾病的「nosos」,兩詞融合為一,這一類傳染病當中有許多會造成患者嚴重的生理變化。保護醫學(conservation medicine)則是一門,整合醫學、獸醫學、環境科學的跨領域學科,與此類疾病之研究息息相關。.

新!!: 流行性感冒和人畜共通傳染病 · 查看更多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缩写为HIV)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屬反轉錄病毒的一種。普遍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導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後天性細胞免疫功能出現缺陷而導致嚴重隨機感染及/或繼發腫瘤並致命的一種疾病。愛滋病毒起源於1920年代的非洲金沙萨,自1981年在美國被識別並發展為全球大流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通常也俗稱為「艾滋病病毒」或「艾滋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作為反轉錄病毒,在感染後會整合入宿主細胞的基因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療並不能將病毒根除。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6年估計全球約有3670萬名愛滋病毒感染者,流行狀況最為嚴重的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亞與東南亞,成長幅度最快的地區是東亞、東歐及中亞。 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程的一些時期,特別是早期及末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會存在於含有免疫細胞、血漿、淋巴液或組織液的某些體液中,如血液、精液、 前列腺液、陰道分泌液、乳汁或傷口分泌液;另一方面,病毒在體外環境中極不穩定。因此,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不安全的性接觸、靜脈注射、輸血、分娩、哺乳等;而通常的工作、學習、社交、或家庭接觸,比如完整皮膚間的接觸、共用坐便器、接觸汗液等,不會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與唾液或淚液的通常接觸(如社交吻禮或短暫接吻)也未有導致傳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報告;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說已感染病毒的母親,可將病毒透過先嚼過的食物(唾液內含血液)傳給孩子。.

新!!: 流行性感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 查看更多 »

代謝途徑

代謝途徑(metabolic pathway)在生物化學中,是一連串在細胞內發生的化學反應,並由酶所催化,形成使用或儲存的代謝物,或引發另一個代謝途徑(稱為「流量控制反應」)。多種途徑都是精細的,並涉及原來物質逐步修飾成所需的化學結構的化合物。在分子生物学中常被称作代谢通路,通常是指某个或某几个基因表达所涉及的全部酶或信号分子。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的细胞内所有表达的基因的集合称为基因表达谱通常用RNA-seq来测定。 細胞內不同代謝途徑組成了代謝網絡。底物是否進入代謝途徑,要視乎細胞的需要,即合成代謝物及分解代謝物濃度的獨特組合(流量控制反應的動力)。代謝途徑包括主要的代學反應(一般都是需要酶的)令生物保持牠的內環境穩態。.

新!!: 流行性感冒和代謝途徑 · 查看更多 »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OM,AK,KBE(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通常称作麦克法伦或麦克·伯内特,是澳大利亚病毒学家,主要以免疫学方面的工作知名。他因为预言获得性免疫耐受性而获得诺贝尔奖,而其最知名的贡献则是无性选择学说。.

新!!: 流行性感冒和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 查看更多 »

微管组织中心

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是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结构,微管在该处聚合。 微管组织中心有两个主要功能:.

新!!: 流行性感冒和微管组织中心 · 查看更多 »

微米

微米(Micrometer、㎛)是长度单位,符号µm。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10-6,此即為「微」的字義)。此外,在ISO 2955的国际标准中,“u”已经被接纳为一个代替“μ”来代表10-6的国际单位制符号。微米是红外线波长、细胞大小、细菌大小等的数量级。.

新!!: 流行性感冒和微米 · 查看更多 »

信使核糖核酸

信使RNA(messenger RNA,縮寫:mRNA),是由DNA經由轉錄而來,帶著相應的遺傳訊息,為下一步轉譯成蛋白質提供所需的訊息。在细胞中,mRNA從合成到被降解,經過了數個步驟。在轉錄的過程中,第二型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 II)從DNA中複製出一段遺傳訊息到前mRNA(尚未經過修飾或是部份經過修飾的mRNA,稱作pre-messenger RNA,pre-mRNA,或是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hnRNA)上。在原核生物中,除了5'加帽之外mRNA並未被進一步處理(但有些罕有的特例),而經常是邊轉錄邊轉譯。在真核生物中,轉錄跟轉譯發生在細胞的不同位置,轉錄發生在儲存DNA的細胞核中,而轉譯是發生在細胞質中。不過,曾有研究學者認為真核生物亦有邊轉錄邊轉譯的現象,只是這個觀點並未被廣泛接受。 在真核生物中,mRNA在準備好轉譯前需要經過多個處理步驟:.

新!!: 流行性感冒和信使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快速篩檢方法

#重定向 流感快篩.

新!!: 流行性感冒和快速篩檢方法 · 查看更多 »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簡稱CVD)指的是關於心臟或血管的疾病,又稱為循環系統疾病、迴圈系統疾病。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症候群、中風、、風濕性心臟病、動脈瘤、心肌病變、心房顫動、先天性心臟病、心內膜炎、以及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等等。 不同疾病的致病机理都不同。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及週邊動脈阻塞都和粥狀動脈硬化有關。它可能是由高血壓、抽煙、糖尿病、缺乏運動、肥胖、高血脂、飲食習慣不良以及過量飲酒等因素造成。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當中,由高血壓造成的佔13%,抽煙造成的佔9%,糖尿病造成的佔6%,缺乏運動佔6%,肥胖佔5%。其他可能的因素還有風濕性心臟病,這是由鏈球菌感染喉嚨後缺乏適當治療所導致。 估計有九成的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可以藉著減少風險因子來預防動脈硬化,比方說、規律運動、戒煙與控制飲酒量。控制血壓與糖尿病也對心血管健康有幫助。用抗生素治療鏈球菌咽喉炎能減少發生風濕性心臟病的機會。健康的人服用阿斯匹靈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尚未有定論。。不建議55歲以下的女性與45歲以下的男性為預防心血管疾病服用阿斯匹靈,年紀高於此標準的人則視個人狀況而定可能適合使用阿斯匹靈。對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而言,接受治療也能改善預後。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常見的死因之一,除了非洲之外心血管疾病在死因排行中都名列前茅。2013年心血管疾病共奪走了1,730萬條生命(總死亡數的31.%),比起1990年的1,230萬(總死亡數的25.8%)提升了不少。1970年代起,在發展中國家裡不管哪個年齡層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都在上升,相對而言在多數已開發國家中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則在下降。冠狀動脈症候群與中風造成的死亡在男性中佔總心血管疾病死亡數的80%,在女性也佔了75%。大多數的心血管疾病好發於年紀較長的成年人。超過7千1百萬的美國人有著心血管問題。其中20到40歲的人有11%患有心血管疾病;40到60歲則有37%;60到80歲有71%;80歲以上的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比率則高達85%。在已開發國家中,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平均年齡是80歲,但在發展中國家則僅為68歲。男性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年齡比女性平均要早7到10年。.

新!!: 流行性感冒和心血管疾病 · 查看更多 »

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Insuffisance cardiaque,HF, heart failure),一般意指慢性心臟衰竭(CHF, chronic heart failure)。但是有時則指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當心臟無法推送足量維持身體所需,心臟衰竭於焉而生。在醫學術語中,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又稱CCF, congestive cardiac failure)或慢性心臟衰竭(CHF, chronic heart failure)同義且可互換使用。心臟衰竭症狀通常包含呼吸困難、過度疲憊與下肢水腫。呼吸喘特別在運動、與時容易症狀加劇。心臟衰竭通常會限制病患行動與運動的可負荷量,即便控制得宜,運動量依然受限。 造成心臟衰竭的常見原因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包含曾有心肌梗塞)、高血壓、心房顫動、、和心肌病變。這些原因會造成心臟結構或功能的改變,進而造成心臟衰竭。根據左心室(LVEF,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異常與否,心臟衰竭分為兩類:低收縮分率心衰竭(HFrEF,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和正常收縮分率心衰竭(HFpE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兩者的病理機轉不同,對藥物治療反應與預後亦不相同。疾病嚴重程度通常以運動耐受力下降多寡來分級。心臟衰竭並不等同於心肌梗塞(部份心肌壞死)或心跳停止(所有血流皆停止)。其他可能和心臟衰竭有類似症狀的疾病包括:肥胖、腎臟問題、肝臟問題、貧血、等。 心臟衰竭的診斷是根據病史及理學檢查,並透過心臟超音波確認診斷。抽血檢查、心電圖、則適用決定心臟衰竭的潛在成因。心臟衰竭的治療端視嚴重度與成因。對控制穩定的慢性心臟衰竭病患而言,治療通常包含藥物、生活型態的調整,譬如戒菸、運動、飲食控制等。對低收縮分率心衰竭病患而言,建議使用藥物包含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與乙型交感神經接受體阻斷劑。對於較嚴重者,可使用醛固酮拮抗劑、血管張力素受體抑制劑或肼苯太素併用。對正常收縮分率心衰竭患者,則需要治療相關健康問題。利尿劑因為有助於避免體液滯留,所以建議服用。必要時視情況,則可使用心律調節器或。然而嚴重患者對上述治療反應不佳,可考慮或心臟移植。 尤其是在状况“轻”的情况下心衰竭往往由于没有共同承认的定义以及难以诊断而不被诊断出来。心臟衰竭是常見、高醫療支出且可能致命的疾病。在已開發國家,約2%的成人有心臟衰竭,而年齡高於65歲者則增加至6-10%。甫診斷心臟衰竭第一年的死亡風險為35%,往後每年則降低至10%。此風險與某些癌症類似。在英國心臟衰竭佔緊急入院的5%。即使使用最好的治疗,心衰竭的年死亡率为10%。心衰竭是导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入院的主要原因。有關心臟衰竭的文獻,最早由紀錄於西元前1550年。.

新!!: 流行性感冒和心臟衰竭 · 查看更多 »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或簡稱促皮質素()——是一種多肽激素,生產並分泌於腦垂體,是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中的重要化學物質。.

新!!: 流行性感冒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 查看更多 »

地方性流行

地方性流行(Endemic),在流行病學中,指毋須從外界輸入,便能在人口內持續出現的疾病,亦稱地方病或風土病。例如:在英國,水痘是地方性流行病,而瘧疾並不是。雖然每年在英國都會出現數宗本地感染的瘧疾,但因為英國不多可以傳播瘧疾的蚊子,所以瘧疾沒能扎根,不是當地的地方病。 地方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表现出共同的病征。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自然疫源性)地方病。化学性地方病指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在局部地区内呈异常现象,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等,在当地居民人体同环境之间元素交换出现不平衡;人体从环境摄入的元素量超出或低于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就会患化学性地方病。此外,大骨节病、克山病经过60多年海量人力物力防治投入,目前仍然是病因不明。 在流行病學中,地方性流行(Endemic)的定義為:每個受感染的人,平均會把疾病傳染給不多不少的另外一個人。假若人口全部都可能染病,那麼疾病的基本傳染數(R0)應為1 。如果人口中部分人有免疫力,哪麼可能感染的人口(S)乘以基本傳染數(R0)應為1。換句話說,地方性流行病處於穩定狀態時: \ \times.

新!!: 流行性感冒和地方性流行 · 查看更多 »

北半球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半球。 地球上大部份的陸地(亞洲大部份、歐洲全部、非洲北半部、北美洲全部、南美洲極北部)及人口都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冬季通常是1月至3月,夏季通常是7月至9月,與南半球四季相反。 北半球的海洋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 在北半球,朝南向陽。.

新!!: 流行性感冒和北半球 · 查看更多 »

北极地区

北极地区或北极地方(有时也直接用“北极”一词来指代)指的是环绕在地球北极点周围的地区,与南极地区一起构成了地球的寒带。北极地区包括整个北冰洋以及格陵兰岛(丹麦领土)、加拿大、俄罗斯、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阿拉斯加(美国)八个国家的部分地区。 北极地区主要由一个被广大冰原覆盖的大洋(即北冰洋)和环绕在其周围的一圈无树木的冻土地带所组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近年来北极地区的冰盖厚度在不断下降。一些证据表明,最迟到2040年 或2100年,北极地区在夏季时将不再为冰所覆盖。而最新的研究显示,在2007年夏季冰层的融化速度高于估计值,因此可能很快就会出现无冰的情况。 北极地区的生物体包括冰中的微生物、鱼类与海洋哺乳动物、陆地动物以及人类。这一地区具有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而在此居住的土著居民和其文化都与这里低温和极端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新!!: 流行性感冒和北极地区 · 查看更多 »

制药工程

制药业,是人類歷史上將製藥技術提升至藥物量產化的工程技術。由於現代的藥物大多數屬有機化合物,在溫度、雜質的存在下極容易受到感染或變壞,好的制藥過程需要在環境有很好的配合。 制药工程是一个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人才为目标。.

新!!: 流行性感冒和制药工程 · 查看更多 »

分子病毒学

分子病毒学是1950年代分子生物学兴起以来将分子生物学方法运用于病毒学而形成的一门学科。1960年代以来,DNA病毒和RNA病毒的复制机制都得以阐明,一类亚病毒被发现;建立了绝大多数病毒基因组的无性繁殖系;某些病毒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一些病毒的基因表达调控原理被发现。病毒基因组学、病毒免疫学都得以长足进展。病毒的诊断和预防都有了一系列进步。 其方向主要包括.

新!!: 流行性感冒和分子病毒学 · 查看更多 »

嘔吐

#重定向 呕吐.

新!!: 流行性感冒和嘔吐 · 查看更多 »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Dyspnea或Dyspnoea)、呼吸急促或空气饥是患者因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症状,病人一般可自己觉察到呼吸困难,但外界不易观察出来。 一般而言重体力劳动等带来的呼吸困难是正常症状,但如果在意外情况下发生呼吸困难,则可能是病态症状。85%的呼吸困难病例都是由于哮喘、肺炎、心肌缺血、间质性肺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理因素导致的。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所采取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新!!: 流行性感冒和呼吸困难 · 查看更多 »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Respiratory Diseases)。 是指局限于呼吸系统的疾病。从生理上分为两类:阻塞性肺病和限制性肺疾病。 从解剖学上可分为: 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肺间质疾病和血管性肺病。.

新!!: 流行性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 · 查看更多 »

呼吸道

呼吸道是指人体内呼吸过程中空气所要通过的所有器官的总称。呼吸道是呼吸系统的一部分,呼吸系统还包括空气不必通过的、单对呼吸过程依然非常重要的器官,比如橫膈膜。 呼吸道可以分三部分:.

新!!: 流行性感冒和呼吸道 · 查看更多 »

咳嗽

咳嗽是一種呼吸道常見的突發性症狀,咳嗽由氣管、支氣管粘膜或胸膜受炎症、異物、物理或化學性刺激引起,咳嗽時先是聲門關閉,呼吸肌收縮,肺內壓升高,然後聲門張開,肺內空氣噴射而出。通常伴隨著聲音。咳嗽具有清除呼吸道異物和分泌物的保護性作用。.

新!!: 流行性感冒和咳嗽 · 查看更多 »

咽喉痛

咽喉痛(sore throat、throat pain,又稱喉嚨痛或喉痛),是指咽喉出現痛楚的徵狀,最主要的成因是咽喉炎(喉嚨發炎),但可由其他原因引致,例如白喉和傷風感冒威脅。 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對乙醯氨基酚有助紓緩喉嚨痛 。.

新!!: 流行性感冒和咽喉痛 · 查看更多 »

哮喘

--(英語:asthma,又稱--)是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主要特征是多变和复发的症状、可逆性气流阻塞,和。常见症状表现为喘息 、咳嗽、胸腔紧迫、胸闷和呼吸困难。 普遍認為哮喘是因為基因和共同导致的。環境因素通常包含:暴露於空氣汙染和过敏原(allergen) 。 其他可能的誘發因子包含阿司匹林和β受體阻斷藥之類的藥物。 对哮喘的诊断通常基于症状的类型、不同时间下对治疗的反应,及。医学上对哮喘的分类依据是发病频率、一秒内用力呼吸量()和呼气流量峰值來分類。哮喘也可以分为(外来的)或非特应性(固有的),此处特应性指的是向类别1型超敏性反应发展的倾向。。 當前氣喘無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遠離氣喘誘發因子,例如:過敏原和刺激物,並且規律的吸入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對於控制病情十分有幫助。急性症状的治疗通常是通过短效β2激动药(例如沙丁胺醇,英文名稱:salbutamol)和口服皮质类固醇。在极其严重的病例中,才可能需要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硫酸镁和住院治疗。症状可以通过避免触发物来阻止,如过敏原和刺激物,和吸入皮质激素的使用以及引用吸入皮质激素。 在哮喘症状得不到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LABA)或作为对吸入皮质激素的补充。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哮喘病已经广泛的流行。到2011年,全球有2.35亿至3亿人受到影响,大约25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新!!: 流行性感冒和哮喘 · 查看更多 »

唾液酸

唾液酸是神经氨酸中氨基酸或羟基氢被取代的一类衍生物的总称,通常也指代此类化合物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N-乙酰神经氨酸。唾液酸广泛存在于动物体组织,在其他生物体也有少量分布,主要作为糖蛋白和神经节苷脂的组分。唾液酸取代基通常为乙酰基或羟乙酰基,不过甲基、硫酸酯基、磷酸酯基取代氨基的唾液酸也已被发现。 唾液酸由瑞典生物化学家贡纳尔·布利克斯等人于1952年发现,其名称来源于希腊语σιαλοσ(sialos),最初由唾液粘蛋白中分离而而得名。.

新!!: 流行性感冒和唾液酸 · 查看更多 »

冠狀動脈疾病

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又稱為缺血性心臟病或簡稱冠心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病、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AHD)和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一群包含穩定型心絞痛、、心肌梗塞和猝死的疾病。冠狀動脈疾病是最常見的心臟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胸痛或不適,有時會轉移到肩膀、手臂、背部、頸部或下顎。有些人可能會有胸口灼熱的感覺。通常症狀在運動或情緒壓力下出現,持續時間不超過數分鐘且休息會緩解。有時會伴隨呼吸困難,有時則是毫無症狀。少數人以心肌梗塞為最初的表現。其他可能的併發症包含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 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抽菸、糖尿病、缺乏運動、肥胖、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過高、營養不良和酗酒等。其他的危險因子也包括憂鬱症。潛在的病理機制與冠狀動脈血管的粥狀硬化有關。心電圖、與是常見有助於診斷的工具。 預防方式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以及戒菸。視情況合併使用藥物控制高血糖、高膽固醇或高血壓。只有很有限的證據支持對低風險且沒有症狀的民眾實施篩檢。最初治療和預防措施一樣,包括生活方式調整以及三高(高血糖、高膽固醇或高血壓)的控制。進一步的藥物治療包括阿斯匹靈、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或硝酸甘油的醫療用途。在病況較嚴重的情形下,會考慮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對於穩定型心絞痛,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對於提升存活年限或降低未來心臟病發的效果仍不明確。 冠狀動脈疾病在西元2012年是全球第一大死因,也是人們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2013年也是全球死因首位,死亡人數自1990年574萬人(12%)攀升至2013年814萬人(16.8%)。而隨著診斷及治療技術進步,經年齡校正後的冠狀動脈疾病死亡率自1980年至2010年則呈現下降趨勢,尤其在已開發國家更為顯著。同時經年齡校正後的冠狀動脈疾病病例數在1990至2010年間亦呈現下降趨勢。根據美國本土於2010年統計,冠狀動脈疾病盛行率於大於65歲族群為20%、45至64歲為7%、18至45歲為1.3%。針對同一年齡層相比,男性的發生率較女性高。.

新!!: 流行性感冒和冠狀動脈疾病 · 查看更多 »

凝集素

凝集素(Lectins)是一種對醣蛋白上的醣類具有高度特異性的结合蛋白。在實驗室中,經常被用來分離、純化醣蛋白。 Lectin的名字的由來是來自於拉丁文中的legere,代表選擇的意思。儘管它們最初是在一百多年前於植物中發現,但是如今認為它們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一般普遍認為最早關於血球凝集素的敘述,來自於1888年彼得·赫曼·斯蒂尔马克在塔尔图大学(專制時期的俄國最老的大學之一)发表的博士論文。血球凝集素,也具有高度毒性,由斯蒂尔马克自蓖麻的種子純化出來(Ricinus communis)而命名為蓖麻毒素(Ricin)。然而大部分的凝集素基本上在作用時不具有酵素活性以及不造成免疫反應。凝集素在自然中到處存在,它們可以結合游離溶液中的醣類,或者特定蛋白質結構的某一部分上。它們凝集細胞并(或者)參與糖结合(glycoconjugate)作用。 雖然人們認為在植物中凝集素的功能是結合細胞表面上的醣蛋白,然而在動物中它的功能也包括結合可溶性的細胞外或細胞內醣蛋白。舉例來說,有一種凝集素被發現在哺乳類动物肝細胞的表面上,能夠專一性的識別乳糖殘基。人們相信這些細胞表面上的接受器是負責將循環系統中的特定醣蛋白移除。另一個例子是甘露糖-6-磷酸接受器能夠識別含有此種殘基的水解酵素,隨後標定這些蛋白將其送至溶小體。它們提供許多不同的生物功能——從細胞附著的調控,到醣蛋白合成,以及血液中蛋白質的濃度。凝集素也能夠藉由識別僅在病原中發現或是無法進入宿主細胞的的醣類而在免疫系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純化的凝集素對於臨床应用非常重要,因為它能夠用來鑑定血型。有些存在人類紅血球上的醣脂質以及醣蛋白能夠經通过凝集素來鑑定。一種來自於雙花扁豆(Dolichos biflorus)的凝集素,經鑑定後发现可识别A1血型。來自於植物Ulex europaeus的凝集素,經鑑定後发现可识别H血型抗原,而來自於植物Vicia graminea的凝集素则可识别N血型抗原。 凝集素在植物中的真正功能還有待研究,而是否僅具細胞附著功能依然還有疑問。凝集素在種子中大量表現(通常自種子中純化),并且隨著植物生長而減少,这顯示其在植物發芽或種子自我生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凝集素被視為免疫系統中的直接演化前身,而且它們至今依然在此扮演重要角色 - lectin complement activation pathway, Mannose binding lectin, S,P,E lectins, etc.

新!!: 流行性感冒和凝集素 · 查看更多 »

出血

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或身体表面。.

新!!: 流行性感冒和出血 · 查看更多 »

免疫

免疫(immunity),指生物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中包括特异性免疫(後天免疫系統)与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系統)。.

新!!: 流行性感冒和免疫 · 查看更多 »

免疫原性

人体免疫系统对于特定抗原能够产生免疫反应,则称其有免疫原性。 与反应原性不同之处在于人体在对某些抗原本身不会直接产生免疫反应,而要在类似的另一种抗原刺激下,获得对前一种抗原的免疫原性,如风湿性心脏病。 Category:免疫學.

新!!: 流行性感冒和免疫原性 · 查看更多 »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体内一系列的生物学结构和所组成的疾病防御系统。免疫系统可以检测小到病毒大到寄生虫等各类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并且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将这些物质与生物体自身的健康细胞和组织区分开来。 病原体可以快速地进化和调整,来躲避免疫系统的侦测和攻击。为了能够在与病原体的对抗中获胜,生物体进化出了多种识别和消灭病原体的机制。就连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也发展出了可以对抗噬菌体感染的酶系统。一些真核生物,例如植物和昆虫,从它们古老的祖先那里继承了简单的免疫系统。这些免疫机制包括抗微生物多肽(防御素)、吞噬作用和补体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有颌类脊椎动物则发展出更为复杂多样的防御机制。 典型的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由多种蛋白质、细胞、器官和组织所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精细的动态网络。作为复杂的免疫应答的一部分,人类的免疫系统可以通过不断地适应来更有效地识别特定的病原体。这种适应过程被定义为“适应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针对特定的病原体的初次入侵,免疫系统中的記憶T細胞能够产生“免疫记忆”;当该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这种记忆就可以使免疫系统迅速作出强化的免疫应答(即“适应性”)。而适应性免疫正是疫苗注射能够产生免疫力的生物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紊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免疫系统的活力降低就会发生免疫缺陷,进而导致经常性和致命的感染。免疫缺陷可以是遗传性疾病,如重症聯合免疫缺陷;也可以由药物治疗或病菌感染引发,如艾滋病就是由于艾滋病毒感染而引发的适应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另一方面,免疫系统異常会将正常的组织作为入侵者而进行攻击,从而引起自体免疫疾病。常见的自体免疫疾病包括慢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型糖尿病和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新!!: 流行性感冒和免疫系统 · 查看更多 »

內吞作用

內吞作用(Endocytosis)是大分子物質(如糖類、脂質、蛋白質等)或其他細胞(如細菌)進入細胞內部的方式。它區別于小分子物質(如水、無機鹽、氨基酸等)進入細胞的方式(自由擴散或主動運輸),是先以細胞膜凹陷的方式形成一個“小泡”,把要進入細胞內部的物質包裹起來。之后小泡脫離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而細胞膜則重新組合以免出現破損,此時小泡會一直包裹物質直到不再被需要為止。進入后的物質會參與細胞內的一系列生命活動。.

新!!: 流行性感冒和內吞作用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Cristoforo Colombo),),意大利探险家、殖民者、航海家,出生于中世纪的熱那亞共和國(今意大利西北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新!!: 流行性感冒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 查看更多 »

克拉黴素

克拉黴素也稱為甲紅黴素,商品名為Biaxin,是一種用來治療多種細菌感染的抗生素,包括了鏈球菌性喉炎、肺炎、皮膚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萊姆病等,大多是口服藥物形式。 --> 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頭痛和腹瀉,罕見的情況是會出現嚴重過敏反應。 -->此药物可能會影響肝功能 -->,另外若于懷孕期間使用,可能存在用藥風險 -->。此藥物由紅黴素製成,化學稱為“6-O-甲基紅黴素”,屬於巨環內酯類,機轉是透過抑制某些細菌製造蛋白質達成。 克拉黴素是1980年代發明的, 它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是基礎衛生系統需要的重要藥物之一。它可作為一般用藥。批發成本每劑介於0.13至0.79美元之間。在美國,此藥中等偏貴,每療程約花費50至100美元。.

新!!: 流行性感冒和克拉黴素 · 查看更多 »

副黏液病毒科

副粘液病毒科包括二個亞科,副粘液病毒亞科(Paramyxivirinae)及肺炎病毒亞科(Pneumovirinae)。.

新!!: 流行性感冒和副黏液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縮寫:GDP)亦稱国内生产毛额或本地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區域內的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之全部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亦有相當重要性。它與国民生产总值不同之處在於,國內生產總值不將國與國之間的收入轉移計算在內,即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一個地區內生產的產品價值,而國民生產總值則計算一個地區實際獲得的生產性收入。再簡單的來說本地生產總值是屬地主義,GNP是屬人主義;舉例來說,無論台灣、香港、韓國、美國等廠商在中國大陸生產的最終財貨,都包括在中國大陆的本地生產總值內,此一數值亦包括移住勞工的薪資在內。.

新!!: 流行性感冒和国内生产总值 · 查看更多 »

噴嚏

喷嚏,又称喷嚏反射,是一种人和动物的生理反射行为。 反射的感受器在鼻黏膜,由三叉神经传导到脑部。打喷嚏前,鼻子变得发酸、发痒。过程一般为急促吸气,张嘴,然后高速(可达每小时50公里)通过鼻腔和口腔同时排气,产生响亮的“阿─嚏”聲音(粵語中以「乞嗤」形聲表示)。打喷嚏时,唾液会形成1000-40000粒飞沫随空气高速喷出,速度達每小時177公里(即每秒約49.2米),所以是很多传染病的传染媒介。一般打喷嚏的同时还会闭眼,可能是为了避免飞沫污染。直径大于100微米的飞沫很快落地,小粒飞沫水分部分蒸发后,形成气溶胶,可以悬浮几个小时或更长。 在公共場合,因為喷嚏是一种本能反射,难控制。但出于礼貌和公共卫生,应该不要把飞沫溅到别人身上。最好是用手帕、面巾纸即時掩口,实在来不及用手背或袖子肘弯处也可以。紧捂口鼻打喷嚏,会对中耳和鼓膜产生压力,不利于健康。另外,喷嚏时上身有激烈的运动,要注意避免因此扭伤腰部。如果噴嚏還是持續不止,為避免傷害黏膜,可以用手指按住人中,舒緩神經。.

新!!: 流行性感冒和噴嚏 · 查看更多 »

(学名:Canis lupus familiaris),現代俗称为狗,一种常见的犬科哺乳动物,與狼為同一種動物,生物学分类上是狼的一个亚種。狗是最早驯養於人類的一个物种。被人养的称为家犬,返回野外没人养的狗称为“野狗”或“流浪狗”,是可以領養的。犬的壽命最多可達二十多年,平均則為十數年,與貓的平均壽命相近。若無發生意外,平均壽命以小型犬為長。 DNA分析显示狗不单单是灰狼(Canis lupus)的近亲,更是各地不同灰狼亚种的混血后代。现代狗的祖先约在1.1万至1.6万年前开始在西欧被人类驯化,更早之前人類飼養的古代狗已經滅絕,如在比利时所发现距今3.6万年及阿尔泰山所发现约3.3万年前的标本,则显示已经中断的驯化事件,这些更早期的古代狗均未留下现存后代。但2016年的研究表明,現代狗至少經過兩次馴化,人類在亞洲馴化狗,發生在超過1.4萬年前,一小部分家犬和人通過歐亞大陸西遷。這意味著,所有現代家犬,還有紐格萊奇墓犬,牠們的祖先可追溯回到亞洲。基因檢測發現舊石器時代的歐洲犬,很多基因型在現代歐洲犬中找不到。這結果可能意味著,古歐洲犬沒留下多少後代,有可能是因為亞洲犬在新石器時代就逐漸取代了古歐洲犬。 狗在中习得了与人类行为和谐一致的特殊习性,更获得了靠高淀粉饮食茁壮成长的能力,为犬科动物中的奇葩。各种狗的形状、大小、毛色都有显著不同。狗可用作陪伴、看家护院、捕猎、放牧、载货、拉车、警用、、做宠物、等,因此有“人类的好朋友”这一美誉。但同时,東亞的北朝鮮、韩国、中國部份地區、東南亞的越南、歐洲的瑞士、法國、美國夏威夷等地的人类也把狗作为食物。 今天,家犬的种类已达数百个品种,其中多数犬种出现是近几百年的事。人们根据需要培育了许多不同的品种。身高从只有15.2厘米的吉娃娃到76厘米的爱尔兰猎狼犬,颜色也从白色到黑、灰或棕都有。长毛、短毛,直毛、剛毛、卷毛、沒毛,不一而足。很忠心。.

新!!: 流行性感冒和犬 · 查看更多 »

皮質醇

質醇(cortisol),,屬於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之中的糖皮質激素,在應付壓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稱為「壓力荷爾蒙」。皮質醇會提高血壓、血糖水平和產生免疫抑制作用。在藥理學,人工合成的皮質醇稱作氫羥腎上腺皮質素(hydrocortisone),除了補充皮質醇不足外,也會用作治療過敏症和發炎。最初被用作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時,皮質醇被稱作Compound E(化合物E)。.

新!!: 流行性感冒和皮質醇 · 查看更多 »

矇眼貂

寵物貂(學名:),又名雪貂、地中海雪貂或矇眼貂,是的馴養亞種。牠們是兩性異形體的,雄貂比雌貂大。牠們一般呈褐色、黑色、白色或混色,公貂連同尾巴長可到51公分,重1—2公斤,母貂體型較小,體重約在600公克—1公斤,壽命為7—10歲。 寵物貂的馴養歷史不明,但很有可能是早於25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的古埃及時代原生種鼬鼠。目前仍有一些地區利用歐洲雪貂來獵捕兔,但漸漸被馴養為寵物的寵物貂已經不適合野外生活。由於寵物貂與歐洲雪貂有著密切關係,雪貂是非常容易與他們交配的。過度的歐洲野生雪貂與寵物貂的繁殖,被認為在紐西蘭對當地生物造成損害。所以,現在有某些地區是禁止飼養雪貂的。雪貂一詞常常讓人誤會寵物貂是全白色,其實除了白子,全白的寵物貂是非常少見的。.

新!!: 流行性感冒和矇眼貂 · 查看更多 »

火雞

火雞,又名七面鳥或吐绶鸡,是一種原產於北美洲的家禽。火雞體型比一般雞大,可達10公斤以上。根據傳統,美國人會在感恩節及聖誕節烹調火雞。 和其他雞形目鳥類相似,雌鳥較雄鳥小,顏色較不鮮艷。火雞翼展可達 1.5 - 1.8 公尺,是當地開放林地最大的鳥類,很難與其他種類搞混。 火雞有兩種,分別是:分佈於北美的野生火雞,和分佈於中美洲的眼斑火雞。現代的是由墨西哥的原住民馴化當地的野生火雞而得來。.

新!!: 流行性感冒和火雞 · 查看更多 »

災害管理

災害管理,是涉及多部門的運籌帷幄,包含規劃、計畫實施、預警、緊急應變、救助等措施,以減少或降低天然災害或人為災害對於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及衝擊。災害管理可分成災前的減災、整備,災時的應變,以及災後的復原四階段。.

新!!: 流行性感冒和災害管理 · 查看更多 »

神经氨酸酶

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又称唾液酸酶,神經氨酸(5-氨基-3,5-二脫氧-D-甘油-D-半乳壬酮糖酸),是分布于流感病毒被膜上的一种醣蛋白,它具有抗原性,可以催化唾液酸水解,协助成熟流感病毒脱离宿主细胞感染新的细胞,在流感病毒的生活周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甲型流感病毒中,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会发生变异,这成为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在目前已知的甲型流感病毒中共有9种不同的神经氨酸酶抗原型。.

新!!: 流行性感冒和神经氨酸酶 · 查看更多 »

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英语:Ion channel)是一种成孔蛋白,它通过允许某种特定类型的离子依靠电化学梯度穿过该通道,来帮助细胞建立和控制质膜间的微弱电压压差(参见细胞电势)。这些离子通道存在于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针对离子通道的研究叫做通道学,这一研究涉及了许多许多科学技术,例如电流生理学的电压钳位(尤其是膜片钳位技术)、免疫组织化学以及逆转录。.

新!!: 流行性感冒和离子通道 · 查看更多 »

禽流感

禽流感(Bird Flu),全名鳥禽類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Avian influenza strains are those well adapted to birds".

新!!: 流行性感冒和禽流感 · 查看更多 »

突变

突变(Mutation,即基因突变)在生物学上的含义,是指细胞中的遗传基因(通常指存在於細胞核中的去氧核糖核酸)发生的改变。它包括单个碱基改变所引起的点突变,或多个碱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原因可以是细胞分裂时遗传基因的复制发生错误、或受化学物质、基因毒性、辐射或病毒的影响。 突变通常会导致细胞运作不正常或死亡,甚至可以在较高等生物中引发癌症。但同时,突变也被视为演化的“推动力”:不理想的突变会经天择过程被淘汰,而对物种有利的突变则会被累积下去。中性突變(neutral mutation)对物种沒有影响而逐渐累积,会导致间断平衡。.

新!!: 流行性感冒和突变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流行性感冒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缩写为DMs,简称diabetes)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它的特徵是患者的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值。高血糖會造成俗稱「三多一少」的症狀:、 、及體重下降。對於第一型糖尿病,其症狀會在一個星期至一個月期間出現,而對於第二型糖尿病則較後出現。不論是哪一種糖尿病,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引發許多併發症。一般病徵有視力模糊、頭痛、肌肉無力、傷口癒合緩慢及皮膚很癢。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與;嚴重的長期併發症則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腎臟病、、以及視網膜病變等。 糖尿病有兩個主要成因:胰臟無法生產足夠的胰島素,或者是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全世界糖尿病患人數,1997 年為 1 億 2,400 萬人,2014年全球估计有4.22亿成人患有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患人數快速增加及其併發症,造成財務負擔、生活品 質下降,因此聯合國將每年的 11 月 14 日定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

新!!: 流行性感冒和糖尿病 · 查看更多 »

紫外线

紫外線(Ultraviolet,簡稱為UV),為波長在10nm至400nm之間的電磁波,波長比可見光短,但比X射線長。太陽光中含有部分的紫外線,電弧、水銀燈、黑光燈也會發出紫外線。雖然紫外線不屬於游離輻射但紫外線仍會引發化學反應與使一些物質發出螢光。 而小于200纳米的紫外線輻射會被空氣強烈的吸收,因此稱之為真空紫外線The ozone layer protects humans from this.

新!!: 流行性感冒和紫外线 · 查看更多 »

細胞素風暴

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又稱高細胞因子症(Hypercytokinemia),一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因為細胞因子與免疫細胞間的正回饋回路而產生。这也被认为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2003年SARS事件、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及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中病毒致死的原因不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认为这一症状与H1N1之间的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展示其关联性。。.

新!!: 流行性感冒和細胞素風暴 · 查看更多 »

細胞毒性

細胞毒性(Cytotoxicity)是指細胞受到釋放出的有毒物質而引起的細胞毒性反應。.

新!!: 流行性感冒和細胞毒性 · 查看更多 »

纳米

纳米(符號 nm,nanometre、nanometer,字首 nano 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侏儒」的意思),是一个長度單位,指1米的十億分之一(10-9m)。 有時候也會見到埃米(符號 Å)這個單位,為10-10m。 1納米(nm).

新!!: 流行性感冒和纳米 · 查看更多 »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新!!: 流行性感冒和纽约时报 · 查看更多 »

经济衰退

經濟衰退在經濟學中,是指一個經濟活動普遍放緩、商業萎縮的時期。宏觀經濟指標,如GDP、就業、投資支出、產能利用率、家庭收入、企業利潤和通脹下降,而破產失業率上升。 衰退發生時,消費普遍下降(需求產生不利衝擊)。這可能引發的各種事件,如金融危機,外貿摩擦,不利的市場供給或經濟泡沫破滅。各國政府通常應對經濟衰退,採取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如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增加政府支出和減少稅收。.

新!!: 流行性感冒和经济衰退 · 查看更多 »

细菌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是一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类型。.

新!!: 流行性感冒和细菌性肺炎 · 查看更多 »

细胞培养

細胞培養(英語:cell culture)是一種技術,是將真核生物或原核生物細胞培養在受控制的狀態下,使其生長。這項技術的發展與方法,與組織培養或器官培養關係密切。細胞培養的例行步驟包括解凍細胞、換盤、分盤、換細胞培養液、結凍細胞等步驟。 最早的實驗室常態性動物細胞培養,始於1950年代。不過早在19世紀,便已經有人提出將活體細胞從原先的組織中分離出來的概念。.

新!!: 流行性感冒和细胞培养 · 查看更多 »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也翻译为細胞激素(cytokine),是一组蛋白质及多肽,在生物中用作信号蛋白。这些类似激素或神经递质的蛋白用作细胞间沟通的信号。细胞因子多是水溶性蛋白和糖蛋白,分子量小(8-30千道耳顿)。 细胞因子可以由多种细胞释放,尤其重要的是在先天性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由于其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细胞因子参与免疫性疾病、炎症及传染性疾病。不过,并非所有的功能仅限于免疫系统,细胞因子还涉及多个胚胎發育环节。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类型(如造血性和非造血细胞)产生。并能对邻近细胞或整个机体有作用。这些效应强烈依赖于其他化学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存在。.

新!!: 流行性感冒和细胞因子 · 查看更多 »

细胞核

细胞核(nucleus)是存在於真核細胞中的封閉式膜狀细胞器,內部含有細胞中大多數的遺傳物質,也就是DNA。這些DNA與多種蛋白質,如組織蛋白複合形成染色質。而染色質在細胞分裂時,會濃縮形成染色體,其中所含的所有基因合稱為核基因組。細胞核的作用,是維持基因的完整性,並藉由調節基因表現來影響細胞活動。 細胞核的主要構造為核膜,是一種將細胞核完全包覆的雙層膜,可使膜內物質與細胞質、以及具有細胞骨架功能的網狀結構核纖層分隔開來。由於多數分子無法直接穿透核膜,因此需要核孔作為物質的進出通道。這些孔洞可讓小分子與離子自由通透;而如蛋白質般較大的分子,則需要攜帶蛋白的幫助才能通過。核運輸是細胞中最重要的功能;基因表現與染色體的保存,皆有賴於核孔上所進行的輸送作用。 細胞核內不含有任何其他膜狀的結構,但也並非完全均勻,其中存在許多由特殊蛋白質、RNA以及DNA所複合而成的次核體。而其中受理解最透徹的是核仁,此結構主要參與核糖體的組成。核糖體在核仁中產出之後,會進入細胞質進行mRNA的轉譯。.

新!!: 流行性感冒和细胞核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流行性感冒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罗氏

罗氏(F.,简称Roche),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跨国医药研发生产商。它始创于1896年,现属于罗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罗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交易代码ROC.S)是伦敦证券交易所virt-x下一支股票(virt-x SWX瑞士证券下属公司)。 瑞士藥界巨頭羅氏於2009年3月26日以大約468億美元完成收購生物制藥商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44%的未持有股權,並完全擁有此公司。 截至2014年6月底,羅氏持有日本中外製藥(Chugai Pharmaceutical)61.62%的股份。 2014年8月25日羅氏大藥廠同意以約83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生物科技公司InterMune,將取得用於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藥物非尼酮(pirfenidone)。 2017年12月22日羅氏以17億美元(約132.6億港元)現金收購美國抗癌藥物生產商Ignyta。.

新!!: 流行性感冒和罗氏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常简称为PNAS)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学术周刊。创刊于1915年。院刊出版前沿研究报告、述评、综述、前瞻、学术讨论会论文等。该刊覆盖生物学、化學、物理学、数学和社会科学。.

新!!: 流行性感冒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 查看更多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縮寫为CDC)是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所属的一个机构,总部设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作为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机构,为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提供可靠的资料,通过与国家卫生部门及其他组织的有力的伙伴关系,以增进健康的决策,促进公民健康。该中心的重点在于发展和应用疾病预防和控制、环境卫生、职业健康、促进健康、预防及教育活动,旨在提高美國人民的健康。.

新!!: 流行性感冒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 查看更多 »

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United States Army),是美利坚合众国军的陆上軍種。美国陆军组建于1775年6月14日,2016年有现役军人758,000名,预备役军人955,000名。预备役軍人中550,000名编成为美国国民警卫队,405,000名编成为美国陆军预备役部队(USAR)。“GI”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陆军士兵的别称。.

新!!: 流行性感冒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美洲殖民

最早发现并移民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是东亚后裔,迁徙时间至晚约在一万年前。歐洲各個強權對美洲殖民的熱潮是在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開始的,在那之後大量的歐洲殖民者來到了美洲,進而改變了美洲大陸的歷史。 儘管是哥倫布開始了大量的美洲移民潮,但是他並不是第一個來到美洲的歐洲人,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北歐人〔其中包括維京人〕才是第一個登陸美洲的歐洲人,他們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500年前就在文蘭建立了殖民地,但是後來這些維京人放棄了他們在美洲的殖民地。 第一個歐洲勢力在美洲征服當地原住民文化的是西班牙,其在美洲的佔領地幅員遼闊,包含了絕大部分的南美洲和中美洲以及北美洲的一部分。葡萄牙佔據了巴西,英國、法國、還有荷蘭則佔據了加勒比海中的大小島嶼。除此之外,英國與法國人也分別在北美洲的加拿大、新英格蘭、北美十三州及路易西安納建立各自的殖民地。 剛開始的殖民大部分都是由各個國家所贊助,到了後來前往美洲殖民的主要因素,是因為人民為了逃離歐洲的貧窮或是宗教迫害。.

新!!: 流行性感冒和美洲殖民 · 查看更多 »

翻譯 (生物學)

--()是蛋白質生物合成(基因表达中的一部分,基因表达还包括转录)过程中的第一步。翻译是根據遺傳密碼的中心法則,将成熟的信使RNA分子(由DNA通过转录而生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核苷酸序列)解码,并生成对应的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过程。但也有许多转录生成的RNA,如转运RNA、核糖体RNA和小核RNA等并不被翻译为氨基酸序列。 翻译的過程大致可分作三個階段:起始、延長、终止。翻译主要在细胞质内的核糖体中进行,氨基酸分子通过转运RNA被带到核醣體上。生成的多肽链(即氨基酸链)需要通过正确折叠形成蛋白质,许多蛋白质在翻译结束后还需要进行翻译后修饰才能具有真正的生物学活性。 在原核生物的蛋白質合成中,通常可以使用某些抗生素(如茴香素、放线菌酮、氯霉素、四環黴素)来抑制或阻断翻译的进行;其基本原理是競爭性抑制作用或是共價结合而佔據了核糖体的活性位点。由于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结构与真核生物中的不同,这些抗生素可以特异性消灭感染真核宿主的原核生物而不会对宿主造成影响。.

新!!: 流行性感冒和翻譯 (生物學) · 查看更多 »

貓(學名:Felis silvestris catus),通常指家貓,在現代漢語中也稱貓咪,為小型貓科動物,是為野貓(又稱斑貓;Felis silvestris)中的亞種,此外也有其他未經過《國際動物命名法規》認可的命名,例如Felis catus。根據遺傳學及考古學分析,人類馴養貓的紀錄可追溯至10,000年前的肥沃月灣地區,古埃及人飼養貓的紀錄可追溯至3,600年前,目的可能為捕鼠及其他齧齒目動物,以防止牠們吃掉--。現在,貓成為世界上最為廣泛的寵物之一,飼養率僅次於犬(或稱狗),但同時也是危害十分廣泛的外來種,由於獵捕的習慣,威脅着很多原生鳥類、齧齒類的生存。更直接的風險是因狩獵而感染野外病菌的貓,會引入例如狂犬病等進入人類生活圈,因此對飼主知識技術與社會責任要求也較高,先進國家的公衛系統普遍會針對野貓進行抓捕絕育,管理意義即在於此。長期飼育的貓平均壽命為12年以上(相當於人類64歲),歷史上最長壽的貓則達38歲(等於人類168歲,來自美國德州)。小部分文化在過去亦有食用貓肉的習俗,如越南、廣州等,但現今大部分地區因衛生防疫,或是以貓為寵物等因素而禁止食用貓肉。 品種獲認證的貓會稱為純種貓,主人會以選擇繁殖的方式讓貓繁殖出他們認為趨于“完美”的品種。歷史上也存在因為偶然突變而產生,後給人類保留並加強其特色的品種。.

新!!: 流行性感冒和猫 · 查看更多 »

瘟疫

瘟疫,指大型且具有傳染力又會造成死亡的流行病,在廣大區域或全球多處傳染人或其他物種。現代醫學衛生發達,許多會造成大量死亡的瘟疫都有效控制為流行病等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大流行病的出現應符合下列條件:.

新!!: 流行性感冒和瘟疫 · 查看更多 »

瘀點

點(petechia)是在身體上的一個紅色或紫色的血點塊,医学上也称作出血点。.

新!!: 流行性感冒和瘀點 · 查看更多 »

疫苗

疫苗是用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制成的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生物制剂,通过疫苗接种使接受方获得免疫力。 英语中,疫苗一詞“vaccine”源自於愛德華·金納所使用的牛痘。“vacca”為拉丁文,意即牛。當人類接種牛痘後,能對天花產生抗體。牛痘為巴斯德及其他人繼續研究。而派發及接受疫苗的過程稱為接種。.

新!!: 流行性感冒和疫苗 · 查看更多 »

疲倦

#重定向 疲勞.

新!!: 流行性感冒和疲倦 · 查看更多 »

是指肺及支氣管等鼻腔以下的呼吸管道的粘膜所產生的分泌物,用來將包含塵埃、病毒、過敏原等異物排出體外的黏液,也可能是因上呼吸道感染,而經由咳嗽及咳痰所吐出來的黏液。.

新!!: 流行性感冒和痰 · 查看更多 »

症狀

症狀(symptom),又稱病狀、徵狀、病徵,醫學術語,在的領域裡,「症狀」是描述疾病的重要參數之一,代表的是「來自病人的主觀感受」。英文的symptom,字根來自於希臘文σύμπτωμα,意思是「降臨在身上的不幸與惡運」。。 在中文中,「症狀」常和「體徵」(sign)搞混。症狀是由患者描述的主觀感受,無法直接量測、而體徵則是外部觀察到的客觀事實。舉例來說,流鼻水、頭昏及體溫超過攝氏三十八度,這三者都是感冒的元素:但流鼻水及頭昏是感冒的症狀;而體溫超過三十八度,則是感冒的體徵。症狀和體徵常常沒有特異性,不過兩者結合可以協助診斷,有助於排除一些可能錯誤的方向,有時症狀和體徵也可能是可以指向特定疾病的。 症狀一詞有時也會用在人體沒有生病的情形下,例如。.

新!!: 流行性感冒和症狀 · 查看更多 »

病死率

病死率(case fatality,fatality rate)在流行病学中指一定时期内患某一疾病的患者中死亡的比率。例如每年病死率为9/10000是指,在特定的一年中每10000名被诊断为患某病的患者中,最终平均有9人死亡。 西班牙流感的病死率大于2.5%,亚洲流感与香港流感的病死率约为0.1%,其他流感的病死率则小于0.1%。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是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它的病死率可达90%。狂犬病毒也是极度致命的病毒之一,如果一个未接种疫苗的个体感染狂犬病又未进行预防性治疗的话,其病死率几乎可达100%。.

新!!: 流行性感冒和病死率 · 查看更多 »

病毒

病毒(virus,中文舊稱“濾過性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靠寄生生活的介於生命体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目前不把它歸於五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和動物)之中。它是由一个保护性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藉由感染的機制,这些简单的有機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病毒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研究病毒的科学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病毒由两到三个成份组成:病毒都含有遺傳物質(RNA或DNA,只由蛋白质组成的朊毒體并不属于病毒);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用来包裹和保护其中的遗传物质;此外,部分病毒在到达细胞表面时能够形成脂质包膜环绕在外。病毒的形态各异,从简单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複合型结构。病毒颗粒大约是细菌大小的百分之一。Collier pp.

新!!: 流行性感冒和病毒 · 查看更多 »

病毒培養

病毒培養(Viral Culture)是一種通過將病毒與它能感染的細胞混合以對病毒進行檢測的實驗室檢驗手段。如果細胞出現變化,即出現「致細胞病變作用」(cytopathic effect),則可以說培養結果是陽性的。 傳統的病毒培養方法已經很大程度上被較新的殼小瓶培養法(shell vial culture,SV法)取代。殼小瓶培養法中,需要將樣品放置於載玻片上,再對樣品進行離心,使得細胞變爲單層。隨後,可以通過抗原檢測(比如)的方法檢測病毒的生長情況。殼小瓶培養法大大減少了檢測巨細胞病毒等生長較慢的病毒所需的時間,這也正是此方法出現的直接原因。另外,殼小瓶培養法中的離心步驟增加了此方法的靈敏度,因爲在離心後病毒顆粒與細胞的距離很近,容易感染細胞。目前,對人或猴子的細胞進行實驗會用傳統的病毒培養方法,也會用較新的殼小瓶培養法。 可以通過病毒培養鑑定的人類病毒包括腺病毒、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麻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除了巨细胞病毒和鼻病毒需要使用致細胞病變作用檢測外,其餘病毒都可以通過最後一步的免疫螢光檢測 in: 。.

新!!: 流行性感冒和病毒培養 · 查看更多 »

病毒包膜

大部分病毒(如流感病毒等许多动物病毒)都拥有病毒包膜(viral envelopes)结构,覆盖在衣壳的外面。病毒包膜物质通常源自于宿主的细胞膜(携带宿主的磷脂和蛋白质),但也包含有病毒的醣蛋白。病毒包膜帮助病毒躲避宿主的免疫系统的监视。包膜表面的糖蛋白可以用于识别并激活宿主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在病毒进入细胞后,病毒包膜会与宿主的细胞膜融合在一起,使得病毒的衣壳和基因組可以进入并感染宿主细胞。 The cell from which the virus itself buds will often die or be weakened and shed more viral particles for an extended period.

新!!: 流行性感冒和病毒包膜 · 查看更多 »

病毒性

病毒性是指一種生物的致病性程度,即一個病原體引發疾病的相對能力。於生態學的了角度上來看,病毒性可以是寄主因寄生所引發的適應度下降。病毒性可以近因(即病原體協助令寄主生病的跡象)及遠因(即令病原體帶有病毒性的演化壓力)來理解。.

新!!: 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 · 查看更多 »

病毒性肺炎

由病毒感染所引起肺炎的即病毒性肺炎。 病毒是肺炎兩種主要病因之一,另一種為細菌;而少見的病因為真菌(fungi)和寄生生物(parasites)。.

新!!: 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肺炎 · 查看更多 »

病态生理学

病态生理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新的医学科目,结合了病理学和生理学,专门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其前身为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贝尔纳首先倡导的实验病理学。于1879年在俄国的喀山大学最早出现了独立的病理生理学学科和独立的教研室。 在中国,其诞生于50年代。.

新!!: 流行性感冒和病态生理学 · 查看更多 »

炎症

症反應、炎性反應,俗稱發炎,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及局部损伤所发生的防御性为主的反应,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是生物組織受到外傷、出血或病原感染等刺激,激發的生理反應。其中包括了紅腫、發熱、疼痛等症狀。炎性反應是先天免疫系統為移除有害刺激或病源體及促進修復的保護措施,並非如後天免疫系統般針對特定病源體。炎性反應並非等同於感染,即使很多時發炎是因感染而發生,發炎是生物體對病源體之反應之一。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可以引起人体自身免疫系統的過敏,進而攻击自身的組織及細胞、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狼瘡症等免疫系統過敏病症,免疫系統過敏所生成的COX-2及Interleukin-1 alpha使得軟骨組織疼痛及發炎。 長期發炎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如花粉症、牙周炎、動脈粥樣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甚至癌症(如膽囊癌),因此炎性反應在正常情況下受生物體緊密監控。 炎性反應可分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生物體應該有害刺激的初步反應,更多的血漿和白血球(特別是粒細胞)從血液移往受損組織。一連串的生化反應進行傳播並促成進一步的炎性反應,當中牽涉局部的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及受損組織內的各個細胞。慢性炎症引致發炎部位的細胞類型改變,組織的毀滅與修復同時進行。.

新!!: 流行性感冒和炎症 · 查看更多 »

生物治療

生物治療(Biopharmaceutical﹚是一种新兴的自身免疫的新型治疗方法,又稱生物反应修饰剂,目前多應用於癌症,主要思想是运用生物技术和制剂对病人体内吸取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改造和扩增后回输到病人体内,極大化增強生物自癒能力來抗病。也是一種趨勢產物。.

新!!: 流行性感冒和生物治療 · 查看更多 »

甲型流感病毒

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常简称甲流)是一种流感病毒,包含多种亚型,可感染野生鸟类、驯养家禽、猪、马和人等多种哺乳類動物并导致流行性感冒。该病毒是正黏液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下的唯一一个物种。人们从野生鸟类身上提取出了甲流病毒的所有亚种的菌株,但鸟类本身却很少发病。一些甲流病毒的可导致家禽和少部分人类发病。病毒有时可通过野生水鸟感染到家禽身上,而这可导致人类流感瘟疫爆发。 人们已研制出甲流病毒的疫苗,许多国家为了能在禽流感爆发之际能够快速应对而囤积了不少疫苗。2011年,研究人员报告称发现了对甲流全部亚型都有效的抗体。 历史上著名的流感大爆发均为甲型流感病毒所致,包括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年亚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1977年俄罗斯流感、2003年H5N1禽流感、2009年猪流感、2013年H7N9流感等。.

新!!: 流行性感冒和甲型流感病毒 · 查看更多 »

甲型流感病毒H10N7亞型

H10N7是一种甲型流感病毒(有时称为禽流感)的亞种。在2004年,埃及首次爆發有人类感染的H10N7疫症。此次爆發感染了一些伊斯梅利亞的居民,包括两个一岁的婴儿和有一个孩子的家禽商人。 全球首三度爆发H10N7(但未感染人类)的個案在美国明尼蘇達州出現。首兩宗是在1979年,於一个火雞农场爆發;而該農场在1980年第三度爆发同一病毒。据亚临床研究:雖然H10N7的临床病徵不严重,但火雞的死亡率卻高达31%。未感染病毒的火雞之後已和感染了其時无法辨認的病毒(即H10N7)的火雞隔离,並被安置在一个邻近該土耳其农场的池塘。 H10N7病毒也在欧洲造成了嚴重的影响:在2014年,港海豹因感染H10N7而導致死亡率大幅增加。第一个個案是在2014年春季於瑞典爆發。随后,H10N7的疫情扩散到丹麦。几个月后,H10N7扩散到德国和荷兰附近的北海,並造成当地港口区內10%海豹死亡。.

新!!: 流行性感冒和甲型流感病毒H10N7亞型 · 查看更多 »

甲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

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1N1),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也是人類最常感染的流感病毒之一。 所謂「H1N1」是病毒名稱的縮寫,其「H」指的是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而「N」指的是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兩種都是病毒上的抗原名稱。其意思是:具有「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第1型、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第1型」的病毒,因此,根據其結構類推,則也有「H2N2」、「H5N1」等的流感病毒。血球凝集素共有1~16型,神經氨酸酶共有1~9型。 一些H1N1的種類可以在人類間傳播,包括1918年的流感大爆發,另一些可在雀鳥和豬之間傳播。 这种病毒的遗传组成存在争议。根据它的血凝素蛋白和神经氨酸酶的类型,科学家同意这是一种H1N1病毒。它是由人、猪和禽流感的遗传物质组成,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它主要是由猪流感的基因组成的。 H1N1新型流感原是一種於豬隻中感染的疾病,屬於甲型流感病毒。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資料顯示,美國以前即曾有人類感染豬流感之病例。日前墨西哥與美國爆發的豬流感疫情,即為H1N1病毒所引起,但目前對此種結合豬流感、人類流感的新病毒的流行病学了解很少。 2009年3至4月,墨西哥爆發H1N1疫潮,導致過百人感染。疫情其後傳播到全世界。2009年4月30日凌晨,世界衛生組織把全球流感大流行警告級別提高到第5級。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至最高等级第6级。.

新!!: 流行性感冒和甲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 · 查看更多 »

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

型流感病毒H5N1亞型(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5N1,記作A(H5N1)或H5N1),也稱H5N1病毒、H5N1禽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個高致病性亞型,具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第5型,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第1型。H5N1病毒可以導致人和一些其他的動物死亡。 有一個在鳥類及禽類間傳播的H5N1毒株稱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病毒H5N1亞型(HPAI A(H5N1),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of type A of subtype H5N1),這一毒株是H5N1流感的致病源。該病毒在鳥群中的傳染性很強,發病突然、病症嚴重、死亡快速,因而屬於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這是一種動物流行病(不在人類間傳播)和動物共患病,可在很多物種間傳播 This was reprinted in 2005: 。 H5N1病毒是1996年首次在中國廣東的家鵝中明確發現。H5N1病毒主要感染鳥類並導致禽流感。1997年在香港傳播時,很多農場的雞受感染後都即時死亡,並引發首次報告了H5N1病毒感染人類的病例,使一名幼稚園學生死亡。2003年至2015年,全世界已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630例人類確診個案,其中375例死亡,死亡率約60%;這些確診的報告病例全部發生在東南亞地區(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柬埔寨、中國大陸)。2006年3月9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一個中國”原則將“H5N1禽流感全球及國家圖”將臺灣劃為感染區。2006年3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公開說明,臺灣沒有任何人類或家禽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不是傳染區。 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家在美国《科学》杂誌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破译”了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对防止禽流感病毒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新!!: 流行性感冒和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 · 查看更多 »

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

H7N9(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7N9,記作A(H7N9)或H7N9)是一種甲型流感病毒,是禽流感病毒或禽流感病毒的一個亞型,因病毒在禽鳥類的死亡率低,經基因交換後轉移到人類上感染後成為病發期短、重症率與死亡率均相對於SARS略高而引發社會注意。 H7N9原本屬於低致病性感冒病毒,仅在禽间发现。2006年美国卫生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开了1988年发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火鸡身上第一个病毒记录。2013年3月下旬,人类感染甲型流感H7N9病毒與病例在上海開始陸續在中国长江三角洲一帶的城市被发现,這是該病毒全球首次感染人類,中国農業部獸醫師于康震表示:家禽、鴿子中分離到的H7N9與患者分離出之病毒高度同源,該病毒經基因交換後仍能感染雞、鴿子等禽鳥,對家禽呈低致病力,感染後沒有顯著症狀或大規模患病與死亡,尚未發現豬感染該病毒(該病毒在活禽市場檢出率最高,在養禽場尚未檢出),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流感病毒研究中心主任田代正人表示,H7N9病毒相對於其他禽流感病毒(如H5N1)较难追查,病毒在禽鸟间传播而不能被飼養者以至衛生部門及時發覺」 中国国家衛計委與世衛组织駐華代表藍睿明均認為確診病例間未發現流行病學聯繫,目前疫情處於散發狀態,尚未發現人傳人,但至今病毒來源不明、傳播途徑不清,不排除通過候鳥遷徙帶入國內的可能;5月22日中新社報導,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青年教師熊成龍、張志傑在最新一期的國際傳染病領域著名期刊「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研究成果顯示,H7N9病毒起源於華東地區,而非學界之前所認為的「來自於中韓禽類混血」。國家衛計委在4月17日之媒體溝通會上,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主任馮子健表示,不排除該病毒存在有限「人传人」的能力。.

新!!: 流行性感冒和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 · 查看更多 »

电子显微镜

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簡稱電鏡或電顯)是使用電子來展示物件的內部或表面的顯微鏡。 高速的電子的波長比可見光的波長短(波粒二象性),而顯微鏡的分辨率受其使用的波長的限制,因此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約0.2奈米)遠高於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約200奈米)。.

新!!: 流行性感冒和电子显微镜 · 查看更多 »

牛津英語詞典

《牛津英語詞典》(英語: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是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卷詞典,被視為最全面和權威的英語詞典。不少對英語詞彙的學術研究都以牛津詞典作為切入點。而詞典對詞彙拼法的要求,影響了不同地區的書面英語。 截至2005年11月30日,該詞典收錄了301,100主詞彙,字母數目達3億5千萬個。詞典亦收錄了157,000個以粗體印刷的組合和變形,以及169,000個以粗斜體印刷的短語和組合,令詞典收錄的詞彙達到616,500個。另外,詞典共列出137,000條讀音、249,300個詞源、577,000個互相參照和2,412,400句例子。牛津詞典旨在收錄所有已知詞彙的用法,以及詞彙在不同地區之英語的變化(請參看1933版詞典的前言)。第一版前後花了71年編寫,其中22年是準備工作(1857年至1879年)。在實際編輯的49年間(1879年至1928年),共用了4個主編,每名主編約有6個助手,還有在英美登報招募的約1,300個義工提供引句。.

新!!: 流行性感冒和牛津英語詞典 · 查看更多 »

百日咳

日咳(Pertussis)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細菌性傳染病。一開始的病徵通常類似於普通感冒 -->,會有流鼻水、發燒和輕微咳嗽等症狀。之後幾周會伴隨著劇烈咳嗽 -->,就連呼吸時也會發出高音調的「呼哮」聲(whoop)。這種現象可能持續超過一百天或是十周。被感染者有可能因為咳得太嚴重而有想吐、感到疲倦的情況,甚者咳到 。未滿足歲的幼兒咳嗽的情況可能並不明顯,但卻會出現好幾次的情形。一般而言,從感染百日咳到病發的潛伏期為7到10天,而百日咳也會在那些已經打過疫苗的人身上出現較輕微的症狀。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疾病 -->,可藉由已感染者的咳嗽或噴嚏而傳播給他人,是的一種 。病患對他人的傳染性是從疾病開始一直延續到約三週後開始產生劇烈咳嗽後 -->,但若以抗生素治療五天後將不再具備傳染性 。針對此疾病的檢驗主要是使用來進行 -->,檢體可再經由細菌培養或是聚合酶連鎖反應來檢驗並確認。 百日咳的預防主要藉由施打疫苗來執行。建議在六到八周的年齡初次接種,並在兩歲前接種四劑。疫苗的功效會隨時間變差,因此建議年齡較大的兒童及成人追加施打。對於已暴露在及有罹患嚴重疾病風險的人來說,抗生素可用來預防此疾病。對於罹患此疾病的人來說,在初期症狀的三周內服用抗生素是有效的,但若超過這個時間,對大多數人幾乎沒有效果 -->。建議未滿一歲兒童及孕婦在症狀出現六周內服用 -->。用來治療的抗生素包括紅霉素、阿奇霉素及複方新諾明。目前對於這些藥物治療咳嗽的功效仍沒有足夠證據。許多未滿一歲的兒童需要住院。 據估計,百日咳每年在全世界感染約1600萬人。大部分的病例都發生在開發中國家,且各個年齡層的人們都有遭受感染的可能。在2013年,百日咳而死亡的病患由1990年的138000人降至61000人。感染百日咳的兒童有近2%不滿足歲即死亡 。第一次關於百日咳大規模爆發的記載是在16世紀 -->,1906年人們終於發現造成百日咳的病原體 -->,直到1940年代百日咳疫苗才問世。.

新!!: 流行性感冒和百日咳 · 查看更多 »

癌症

症(英語:Cancer)又名為腫瘤(英語:Malignant tumor),指的是細胞不正常增生,且這些增生的細胞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部分;中医学中称岩,為由控制細胞分裂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还会週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体内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转移到身體其他部分。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會癌化,有些細胞增生不會侵犯身體其他部分,稱為良性腫瘤。癌症常見的徵象與症狀包括新發生的腫塊、異常的出血、慢性咳嗽、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以及腸胃蠕動的改變等等,但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這些症狀,因此發現這些症狀並不一定表示得了癌症。在人類身上,目前已知的癌症超過一百種。 癌症有許多類型,因吸菸而罹癌者佔了癌症死者中的22%,肥胖、飲食不佳、運動不足、飲酒則共佔了10%。其他可能造成癌症的因素還包括某些感染、暴露於游離輻射、以及環境汙染因子。在發展中國家約有20%的癌症是由於感染症(如B型肝炎、C型肝炎、以及人類乳突病毒等)造成。致癌因子通常是透過改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運作,通常許多這類遺傳物質的變化是癌症產生所必要的。約5-10%的癌症是由於遺傳自雙親的基因異常。癌症可以由症狀和徵候或透過的方式發現,然後再以影像檢查和切片檢查來確診。癌細胞持續生長而不受外在訊息調控,可能是原本正常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将细胞引入到癌变状态,但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与控制細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出现異常,如腫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导致这种局面,可能是为该蛋白编码的DNA因突变而出现了损伤,轉译而出的蛋白质因此也出现错误。要將一個正常細胞轉化成一個惡性腫瘤細胞通常需要許多次突變,或是基因轉譯為蛋白質的过程受到干扰。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质被稱為致癌物質,又以其造成基因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觸放射性物質,或是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煙、輻射、酒精。还有一些病毒可將本身的基因插入細胞的基因裡,激活癌基因。但突变也会自然產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觸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產生。发生在生殖细胞的突变有可能傳至下一代。 許多癌症都可以預防,預防的方式包括戒烟、不要攝取太多酒精、多吃蔬菜水果及類食品、減少紅肉與速食(包含)的攝取、維持健康體重、多運動、減少陽光曝曬、以及施打疫苗預防某些感染症等等。透過篩檢早期發現,對於部分的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和子宮頸癌等)有用,但乳癌篩檢的價值則有爭議性。對癌症的治療方式通常結合化學療法、放射療法、手術以及標靶治療等。疼痛控制與症狀控制是癌症治療中重要的一環,而安寧緩和醫療對於癌症晚期的病人來說相當重要。癌症病人的存活率端看癌症的種類與開始治療時的疾病狀況。在已開發國家兒童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高達80%,在美國的成年癌症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則有66%。而病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癌細胞所在部位以及惡性生長的程度。多數癌症根據其類型、所處的部位和發展的階段可以治療甚至治癒。一旦診斷確定,癌症通常以結合手術、化療和放射療法的方式進行治療。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開發出許多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藥物,也增進治療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經治療,通常最終結果將導致死亡,也有出現因癌症未及時治療或是改用另類療法而延誤正規治療,因此影響病情的情形。 在2012年,大約有1,410萬人得到癌症,並且造成820萬人身亡(相當於全年總死亡人數的14.6%)。男性身上最常見的癌症包括肺癌、前列腺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以及胃癌;在女性身上最常見的則是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和子宮頸癌。兒童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腦瘤最常見,不過非洲除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那裡更常見。2012年,大約16.5萬個15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產生癌症,由於DNA的損傷會隨著年齡而累積增加,罹癌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同時有數種癌症在已開發國家較常見。美国每年逝世的5个人当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则是100-350/100000。癌症在发达国家中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台灣則是長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隨著人類越來越長壽及開發中國家生活習慣的改變,全球的罹癌率整體而言在上升中。.

新!!: 流行性感冒和癌症 · 查看更多 »

聚合酶链式反应

聚合酶連鎖反應(英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縮寫:PCR),是一種分子生物学技術,用於扩增特定的DNA片段,這種方法可在生物體外進行,不必依賴大腸桿菌或酵母菌等生物體。這種方法由凱利·穆利斯(Kary Mullis)Mullis, Kary B. et al.

新!!: 流行性感冒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 查看更多 »

遺傳重組

遺傳學上的重組是指DNA片段斷裂並且轉移位置的現象,也稱為遺傳重組或是基因重組。发生在减数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结合。 對原核生物(例如細菌)來說,個體之間可以透過交接,或是經由病毒(例如噬菌體)的傳送,來交換彼此的基因,並且利用基因重組將這些基因組合到本身原有的遺傳物質中。 對於較複雜的生物來說,重組通常是因為同源染色體配對時發生互換,使得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在遺傳到子代時,經常有不完全的連鎖。由於重組現象的存在,科學家可以利用重組率來定出基因之間的相對位置,描繪出基因圖譜。.

新!!: 流行性感冒和遺傳重組 · 查看更多 »

菸草鑲嵌病毒

菸草鑲嵌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又譯為--,是一種RNA病毒,專門感染植物,尤其是菸草及其他茄科植物,能使這些受感染的葉片看來斑駁污損,因此得名(mosaic為馬賽克,也就是拼貼之意)。19世紀末期人們已知有某種威脅菸草作物生存的疾病,但直到1930年才確知此病毒的存在。.

新!!: 流行性感冒和菸草鑲嵌病毒 · 查看更多 »

萘普生

萘普生(Naproxen、INN),是一种NSAID,用于缓解普通或严重的疼痛、发热、发炎,以及由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经痛、肌腱炎、滑囊炎等病症引发的强直性反应,对月经失调也有治疗效果。该药通过抑制cox-1和cox-2两种环氧酶发挥药效。萘普生系列在中国市场上的商品名即为萘普生,在美国,以Aleve, Anaprox, Miranax, Naprogesic, Naprosyn, Naprelan, Proxen, Synflex等商品名销售。 1976年,萘普生以Naprosyn 为名开始在美国作为处方药销售。1980年,萘普生钠以Anaprox的名称在美国上市。它在世界各地基本上都是作为处方药销售。FDA于1994年批准萘普生钠作为OTC上市,商品名为Aleve。在澳大利亚,低剂量小包装的萘普生那名列SUSDP之上。在英国,2008通过了含萘普生250mg的片剂作为OTC以Feminax Ultra之名销售,该药用于缓解15至50岁妇女的经痛现象。.

新!!: 流行性感冒和萘普生 · 查看更多 »

靈敏度和特異度

敏度和特異度是統計學中用來表徵二項分類測試特徵的數據。.

新!!: 流行性感冒和靈敏度和特異度 · 查看更多 »

頭痛

頭痛,又叫頭疼(英語:headache),是一種在頭部、頸部或肩膊以上位置發生的局部疼痛。許多頭部和頸部問題的症狀都是頭痛。頭痛可能是偏頭痛、、丛集性头痛,有時候也解釋為頭痛的一種。頻繁的頭痛會影響人際關係及工作。有嚴重頭痛的人,患有憂鬱症的風險也比較高。 頭痛有種種起因,有些輕微,有些嚴重。頭痛的原因包括疲勞、睡眠不足、壓力、藥物影響、娛樂性藥物影響、病毒感染、普通感冒、頭部受傷、食用很冷的食物或飲料,或是牙齒問題等,而像威脅生命的腦炎、腦癌、腦膜炎及等等,都有可能是原因。有許多有關頭痛的分類系統,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的分類。 頭痛的治療和造成頭痛的原因有關,不過大部份治療還是包括用阿斯匹靈或扑热息痛(對乙醯氨基酚)等镇痛药來止痛。頭痛是最普遍會遇到的身體不適症狀之一。 一年中,大約會有一半的人出現過頭痛症狀。.

新!!: 流行性感冒和頭痛 · 查看更多 »

衣壳

衣壳是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又称为壳体。衣壳是由病毒衣壳蛋白亚基所形成的寡聚体。衣壳的作用是用于包裹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

新!!: 流行性感冒和衣壳 · 查看更多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簡稱疾管署),是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轄下的一個所屬機關,負責建立現代化防疫體系。.

新!!: 流行性感冒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查看更多 »

血球凝集素

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C53H67N9O17) (TYR-PRO-TYR-ASP-VAL-PRO-ASP-TYR-ALA),是指可使紅血球凝集的抗體或其他物質。 在流感病毒、痲疹病毒(以及許多其他細菌和病毒)表面等均能找到,可附著於不同動物的紅血球,而使紅血球凝集。嚴重時可致死。水解血球凝集素可得轻、重两链,轻链可与受体细胞膜融合,重链则和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结合。 至少有16個不同的HA抗原,貼上了H1到H16的標籤。前三種H1、H2型、H3,遍佈於人類流感病毒。.

新!!: 流行性感冒和血球凝集素 · 查看更多 »

血清型

血清型是指病毒和細菌中特定不同的亞種。這些微生物一般都由細胞表層的抗原來分類命名的。但是在同一種類的微生物裡也會有分支和不同。血清型的決定是由很多種類的因素而形成的,其中不乏包括病毒性、革蘭氏陰性菌表層的脂多糖、外毒素、細菌的質粒和噬菌體等。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也可以利用基因特性來分別不同的血清型。.

新!!: 流行性感冒和血清型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新!!: 流行性感冒和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香港流感

香港流感是一种最初1968年在香港爆发的流行性感冒,该病随后在同年传到美国。疫症一直持续到1969年。.

新!!: 流行性感冒和香港流感 · 查看更多 »

(学名:Equus ferus caballus),是一种草食性家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产于中亚草原,6000多年前就被人类驯養,最早的馬匹馴養遺址於烏克蘭草原發現,15世纪后,才被歐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和澳洲地區。.

新!!: 流行性感冒和马 · 查看更多 »

骨痛熱症

登革热--也称为--、断骨热、天狗熱,是一種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由蚊媒。患者大約會在感染後3到14天後發作,症状包括发热、頭痛、肌肉和关节痛,还有典型性的皮疹。一般會於2至7天痊癒。少部分患者病情可进一步恶化,出现危及生命的登革出血热,患者有出血、和血浆蛋白渗出,或者进展为登革休克综合征,此时会出现致命性的低血压休克。 登革病毒由黑斑蚊属的几种蚊子传播,主要是埃及斑蚊(A.

新!!: 流行性感冒和骨痛熱症 · 查看更多 »

骆驼

駱駝属(学名:)通称駱駝,是偶蹄目骆驼科的动物,主要有两种。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早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开始驯养駱駝,作为役畜,以供驮运和骑乘,有许多国家有倚赖骆驼为生的骆驼牧民,甚至有骆驼骑兵,所以稱為[沙漠之舟]。.

新!!: 流行性感冒和骆驼 · 查看更多 »

高尔基体

尔基体(Golgi apparatus)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屬於細胞的一組膜,專門收集並包裹各種物質,例如酶和激素。這些膜形成像一堆平板的扁囊,部份扁囊常常脫離並移向質膜,一旦與質膜接合,便將其中內含物排出細胞。 大多数真核细胞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真菌)均有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是1898年被意大利解剖学家卡米洛·高基发现的并以他的名字命名。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在于处理细胞膜、溶酶体或内体上的以及细胞生产的蛋白质,将它们分到不同的小泡中去。因此它是细胞的中心传送系统。 大多数离开内质网的运输小泡首先来到高尔基体,在这里被改变,分开和运送到它们的最终目的地。大多数真核细胞有高尔基体,但是尤其在分泌许多物质(比如蛋白质)的细胞裡它特别突出。比如免疫系统中分泌抗体的浆细胞的高尔基体就特别发达。.

新!!: 流行性感冒和高尔基体 · 查看更多 »

是海洋哺乳动物鲸目中部分生物的通称。鲸目又分為齒鯨類(Odontoceti)和鬚鯨類(Mystacoceti),前者包括海豚科。在日常語言中,常將鲸和海豚(以及江豚)分开,但在動物學中它們同屬於一個系群。海豚科屬於鲸目下的齒鯨亞目,該亞目中有抹香鯨及等。而以鯨鬚替代牙齒,利用鲸鬚過濾水中浮游生物進食的鬚鯨亞目,有座頭鯨及現存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等。 鲸的尺寸可以由只有1.7米長50公斤的毛伊海豚,到長34米重達190噸的藍鲸,後者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一些種類表現出性别差異,雌性體型比雄性體型更大。鲸拥有流線型的身體和鳍狀的一對前肢。雖然不像海豹一样敏捷,鲸鱼也能以20節的速度巡游。鬚鲸用喉咙嚨上的皺褶來擴展它們的嘴,以便吞嚥大口的海水。露脊鲸摄取的海水占牠百分之四十的體重。齒鲸則有尖锥状的牙齒,用於捕捉烏賊和魚類。鬚鲸在海洋中拥有發達的“嗅覺”,而齒鲸擁有敏锐的听觉。鲸的嗅覺之發達,可以同时活躍於水上和水下的環境,以至於有的鲸甚至在盲了以後仍能生存。 數世紀以來,鯨經常被作為桌上佳餚或是工業產品的原料。然而,到了20世紀中葉,鯨的數量已經因為捕鯨工業的盛行而銳減,成為了瀕臨絕種的生物。所幸現階段大多數國家都已經在八零年代簽下全球禁捕令,停止捕鯨工業的持續發展。.

新!!: 流行性感冒和鯨 · 查看更多 »

鰭足類

鰭足類(学名:Pinnipedia),是分類為鳍足亚目、鳍脚亚目或鳍足目的動物。「鳍足」是源自拉丁文,意思是「长着像鳍一样的脚」。这一类的动物身体成纺锤形,四肢为鳍状,高度适应水中的生活。全世界总共大约有两千万只鳍足动物。.

新!!: 流行性感冒和鰭足類 · 查看更多 »

豬流感

流感(Swine influenza),亦稱食用猪流感,是指那些通常感染猪的流感病毒(称为猪流感病毒或SIV)的毒株引起的流感。猪流感常见于美国的中西部(偶而也发生在其他州)、墨西哥、加拿大、南美、欧洲(包括英国、瑞典和意大利)的猪流感毒株都是C型流感病毒以及被称为H1N1、H1N2、H3N1、H3N2和H2N3的A型流感之亚型病毒的毒株。 猪流感病毒经由猪传播到人并不常见。当传播给人时,并非总是引起人流感,而常常唯一的感染征候是可由实验室检测到的抗体的存在。当传播导致人流感时,这叫做人畜互传猪流感。在猪群中工作的人们,尤其是不穿戴防护衣物频繁接触猪群的人们,有被传染上猪流感的危险。但妥当地煮熟了的动物肉不会有传播病毒的危险。二十世纪中期出现了亚型流感病毒的鉴定技术,使猪传人的情况能够被准确地鉴定出来。那之后,记录了大约50宗这样的传播。这些猪流感毒株极少在人和人之间传播。在人方面,猪流感的症状和一般流感症状相似,即发冷、发热、喉痛、肌肉痛、严重头疼、咳嗽、虚弱和一般的不舒服。 2009年在人类间爆发的流行性感冒俗称“猪流感”;它是由一种带有和猪流感有密切关系的基因的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新变种引致的。这种新病毒的源头仍未查出。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报告,这种亚型病毒还没曾在豬隻中提取出来过。它可以人传人,造成和一般流感相似的症状。 豬隻可以被人类流感传染;这在1918年和2009年的流感疫潮期间都曾发生过。.

新!!: 流行性感冒和豬流感 · 查看更多 »

貂屬

貂屬(学名 Martes)是食肉目鼬科动物中的一屬。大部分貂屬动物都居住在树上,以松鼠为食,它们的食物还包括小鸟和蛋。 貂在中国主要产于东北地区,有多个品种。.

新!!: 流行性感冒和貂屬 · 查看更多 »

貓流感

貓流感是一種在貓科動物發生的上呼吸道感染病。不過,現時普遍認為這個名稱是錯誤命名,原因是貓流感一般並不是由流感病毒的感染而引起。相反的,它是一種綜合症:一個用來泛指所有在貓隻發生的疑似流感病徵。這個病可能由以下其中一種病原體引起:.

新!!: 流行性感冒和貓流感 · 查看更多 »

質子

|magnetic_moment.

新!!: 流行性感冒和質子 · 查看更多 »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chemokines),也稱做趨化激素、趨化素或是化學激素。是一小分子细胞因子家族蛋白。趋化因子蛋白的共同结构特征包括,分子量小 (约8-10 千道尔顿),有四个位置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以保证其三级结构。这些小蛋白因其有定向细胞趋化作用而得名。当然,这些蛋白有些趋化因子历史上还有其他的名字,包括已知的SIS细胞因子家族、 SIG细胞因子家族,SYC细胞因子家族和血小板因子-4家族。有的趋化因子被认为促进炎症反应,而有些趋化因子被认为在正常的修复过程或发育中控制细胞的迁徙。在所有脊椎动物和一些病毒和一些细菌中有趋化因子存在,但不存在于其他无脊椎动物。这些蛋白质结合到趋化因子受体而起作用,趋化因子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选择性地表达在靶细胞表面。.

新!!: 流行性感冒和趋化因子 · 查看更多 »

路透社

路透通讯社(Reuters),简称路透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體新聞通訊社,提供各類新聞和金融數據,在128個國家運行。路透提供新聞報導給報刊、電視台等各式媒體,並向來以迅速、準確享譽國際。另一方面,路透提供工具和平台,例如股價和外幣匯率,讓交易員可以分析金融數據和管理交易風險;同時路透的系統讓客戶可以經由網際網路完成買賣,取代電話或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買賣大廳等人工交易方式,它的電子交易服務串連了金融社群。 路透的服務分為四個部份:買賣與交易、研究與資產管理、企業和媒體,其中超過90%的收入來自金融服務業務:對股票、外幣匯率、以及債券等資訊的分析、處理、發送,以及相關產品的開發。 路透社总部位于英国,是加拿大汤姆森集团控股的新闻服务和金融市场数据供应商,该集团业务包括全球各地的报纸、广播。而新闻报道的收入占不到10%。它的主要业务是提供金融市场信息和交易的产品。这些措施包括市场数据,如股票价格和货币汇率,研究和分析,以及交易系统,使经销商购买和出售这些资产作为货币和股票在电脑屏幕上而不是通过电话或在交易大厅一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其他方面的服务,最值得注意的是分析的40000家公司债务债权,竞争者包括彭博新聞社和道琼斯通讯社。.

新!!: 流行性感冒和路透社 · 查看更多 »

鸟(通俗名:Bird)是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擁有色彩鮮艷的羽毛或者流線型的身軀,根據品種的不同可陸生、飛行或者潛水的一種有脊椎動物。鳥類的學名曾經作為獨立的鸟纲(Aves)、和哺乳綱等並列,但現在比較常用鳥翼類(學名:Avialae)代替ギル 『鳥類学』 (2009)、30頁。目前鳥類共有8600種,如果算入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有9000多種。用科學上最嚴謹的說法,鳥類被定義為鳥形恐龍(學名:Avian Dinosauria),是已經滅絕的恐龍總目在地球上一個僅存的分支ギル 『鳥類学』 (2009)、626頁山階鳥研 (2006)、16頁。鳥類從年前的侏羅紀、到年前白堊紀這一段時間內,所有的鳥類都由獸腳亞目虛骨龍類近鳥型恐龍進化而來。 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鴕鳥體高可達2.5公尺,而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長最小僅5公分。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現存鸟类一共有一萬多种,有鸚鵡,蜂鳥,相思,等雀鳥。僅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特有种至少有70幾種。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其他的鸟甚至包括垃圾。大多数的鸟是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鷹、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鸵鸟、奇異鳥、以及被人類捕食而绝种的渡渡鸟等。 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例如大海雀和新西兰的恐鸟;也有一些鳥類隨著恐龍滅絕而一同滅亡例如始祖鳥、孔子鳥和黃昏鳥。.

新!!: 流行性感冒和鸟 · 查看更多 »

雞(学名: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原鸡属原鸡中被人類驯化而成的亚种,是家畜及家禽中數量最多,分佈也最廣的,2003年的總數超過二百四十億隻,世界上雞的數量比所有其他的鳥都多。家雞最初的馴化作為家禽目的是為人們提供肉、蛋等食品,為人們提供廉價優質的動物蛋白質。.

新!!: 流行性感冒和鸡 · 查看更多 »

麻疹

麻疹(拉丁語:Morbilli;德語:Masern;法語:Rougeole;英語:Measles 或 Rubeola;日語:はしか),是未有麻疹疫苗時,一種好發在兒童身上的傳染病,但成人也有一定可能感染。兒童常見的急性病毒是由麻疹病毒引起。此症典型的體徵及症狀包括四天的發燒,及出現咳嗽、鼻炎以及结膜炎的症狀(其英文為cough、coryza及conjunctivitis,也簡稱為三C),伴隨著發燒及紅疹。常見有發燒的症狀,約會持續一週,麻疹的發燒會高達40 °C(104 °F)。 罹患麻疹時,在口中會出現稱為的白點 -->,是麻疹的性症狀,不過只是暫時出現,因此不常看到 。不過在病患的感染力到達高峰之前,醫師若有識別到柯氏斑點,有助於減緩疾病的擴散。 患者多半在有症狀後五天就會開始出現紅色平坦的疹子,一開始常出現在臉部,再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在接觸麻疹者後約十到十二天會有麻疹症狀,會持續七至十天。 病患中有三成會有併發症,像是腹瀉,視力障礙,腦炎及肺炎等疾病。麻疹和風疹(德國麻疹)及小兒急疹是不同的疾病。 麻疹是的一種,所以可輕易藉由已感染者的咳嗽和打噴嚏而傳染給他人 -->,也可藉著唾液或鼻腔分泌物傳播。有九成的人沒有免疫能力下,和麻疹患者共處一室的話,會有極高機率得病 -->,病患在出現紅疹的前後四天都具有傳染力。人們通常一生中只會得一次麻疹。對於疑似病例進行相關檢測是公共衛生防疫上的重要措施。 麻疹疫苗對於預防感染麻疹非常有效 -->,在2000年到2013年全球約有85%的孩童接受疫苗接種 -->,這項政策也使得因麻疹而死亡的人數銳減75%。目前沒有特殊療法可治癒麻疹 -->,仅能对症治疗和预防机会感染,包括補充電解質的、健康的食物以及可以抑制發燒的藥物。若有其他的細菌感染(例如肺炎),可以使用抗细菌药。在发展中國家,會建議補充維生素A。 麻疹每年影響約2千萬人,主要在非洲和亞洲的发展中地區。它造成疫苗可預防疾病中最高的死亡數。它在2013年從1990年的54萬5千例死亡下降到導致約9萬6千人死亡。1980年時估計每年約有260萬人死於麻疹。在美國的免疫接種之前每年有3到4百萬個病例發生。大多數受感染以及死亡者皆小於五歲。受感染者的死亡率大約0.2%,在營養不良者更是可能高達10%。.

新!!: 流行性感冒和麻疹 · 查看更多 »

黏膜

黏膜是生物体(口腔、器官、胃、肠、尿道等器官里面)中由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其结缔组织部分被称为固有层,其上皮组织部分被称为上皮,内有血管和神经,能分泌黏液。其作用是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新!!: 流行性感冒和黏膜 · 查看更多 »

黑死病

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區,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約在14世纪40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2500萬人死亡,根據估計,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紀歐洲約有占人口總数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同樣的疾病多次侵襲歐洲,直到1700年代為止,期間造成的死亡情形與嚴重程度各不相同。較晚的幾次大流行包括1629年到1631年的意大利瘟疫、1665年到1666年的倫敦大瘟疫、1679年的維也納大瘟疫、1720年到1722年的馬賽大瘟疫,以及1771年的莫斯科瘟疫。關於這些疾病的異同仍有爭議,但是其致命型態似乎於18世紀消失於歐洲。 黑死病對歐洲人口造成嚴重影響,改變歐洲的社會結構,動搖當時支配歐洲的羅馬天主教會的地位,並因此使得一些少數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猶太人、穆斯林、外國人、乞丐以及痲瘋病患者。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活在當下」的一種情緒,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談》(The Decameron)之中所描繪的一般。 14世紀發生於歐洲的事件,剛開始被當時的作家稱作「Great Mortality」,瘟疫爆發之後,又有了「黑死病」之名。一般認為這個名稱是取自其中一個顯著的症狀,稱作「acral necrosis」,患者的皮膚會因爲皮下出血而變黑。而黑色實際上也象徵憂鬱、哀傷與恐懼。 歷史紀錄對於黑死病的特徵紀錄中,有一些關於淋巴腺腫的描述,與19世紀發生於亞洲的淋巴腺鼠疫相似,這使得科學家與歷史學家推測自14世紀開始的黑死病,與鼠疫相同,皆是由一種稱為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的細菌所造成。這些細菌是寄生於跳蚤身上,並藉由黑鼠(Rattus rattus)等動物來傳播。也有研究认为病源可能來自亞洲的小沙鼠(Gerbils)。不過由於其他疾病也有可能產生淋巴腺腫,因此也有人提出其他不同的觀點。時,9座城市中有7座透過人類身上衣物的跳蚤與頭蝨傳播。 目前普遍認為黑死病的病原体可能已经灭绝。但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消息顯示,黑死病應尚未滅絕。.

新!!: 流行性感冒和黑死病 · 查看更多 »

鼻塞

鼻塞是指鼻道因鼻內血管腫脹、鼻中膈歪曲,或鼻甲、鼻息肉肥厚而造成空氣流通不順的情況。它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的症狀。.

新!!: 流行性感冒和鼻塞 · 查看更多 »

鼻竇

鼻竇(Paranasal sinuses),又名鼻旁窦,位於人的頭顱,在頭骨之間、鼻腔周圍的顱骨與臉骨之內。鼻竇共有四對,平時,在鼻腔附近。在眼睛下方,額竇在眼睛上方,在兩眼之間,在眼睛後方。人臉部的竇是根據附近的來命名的。.

新!!: 流行性感冒和鼻竇 · 查看更多 »

鼻竇炎

鼻竇炎(Sinusitis)是描述發生於鼻竇的炎症。常見症狀包含濃厚鼻涕、鼻塞,以及臉部疼痛。其他症狀包含發燒、頭痛、嗅覺減退、喉嚨痛,以及咳嗽。咳嗽會於夜間加劇。嚴重副作用較為罕見。臨床上將病程4周以下的鼻竇炎稱作急性鼻竇炎(Acute rhinosinutis,ARS),延續12周以上則稱為慢性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tis,CRS)。 鼻竇炎可能肇因於感染、過敏、空氣汙染,或鼻腔構造問題。最常見的案例為。如果症狀持續十天以上未改善,可能就會造成病原菌孳生。哮喘、囊腫性纖維化,及免疫缺失患者可能會有復發鼻竇炎的現象。如果沒有懷疑有其他可能併發症存在,一般來說不需使用X光照影。慢性鼻竇炎則建議以鼻鏡或電腦斷層檢查。 洗手、禁菸,和增加免疫力能預防某些鼻竇炎發生。疼痛症狀則可以使用如萘普生、皮質類固醇等鎮痛藥緩解,鼻沖洗也許能緩解某些症狀。急性鼻竇炎一般進行僅,若症狀持續7-10日,且持續惡化,則可施予抗細菌藥介入。已使用抗細菌藥者,第一線輔佐藥物建議選用阿莫西林或。某些慢性病人必須執行手術。 鼻竇炎為常見的症狀。在歐美,每年約有一至三成的人會發生。女性發生率較男性為高。慢性鼻竇炎發生率約為12.5%。美國花費於鼻竇炎治療上的金錢約達110億美金。鼻竇炎的無效治療相當氾濫,包含以抗細菌藥治療病毒性鼻竇炎。.

新!!: 流行性感冒和鼻竇炎 · 查看更多 »

鼻病毒

鼻病毒(學名:rhinovirus,rhino-是希臘文「鼻」的意思)是最常造成一般感冒的病毒(其次為冠狀病毒),因為它會感染鼻子引起發炎而命名的。常見的症狀有發燒、流鼻涕、頭痛等。最适合它生存的温度在33℃到35℃之间,这可以解释它为什么通常在鼻子裡生存,因為鼻腔會接觸到外部的冷空氣,所以溫度會較體溫的37℃低。目前根據其表面的蛋白質種類,已经发现了99种鼻病毒,在自然中通常潛伏存在。它的直径仅仅只有30纳米,比其他病毒小得多(天花病毒可達300纳米),為最小的病毒之一。.

新!!: 流行性感冒和鼻病毒 · 查看更多 »

鼻漏

鼻漏(rhinorrhea或rhinorrhoea)是指鼻腔充斥大量黏液的一种症状。该症状也被称为流鼻涕、流鼻水等,在人身上较为常见。鼻漏是过敏(過敏性鼻炎)和其他一些疾病(如普通感冒)的常见症狀,也是哭泣、暴露于低温、滥用可卡因、戒药(比如戒掉美沙酮等鴉片類藥物)等表现出的副作用。出现鼻漏症状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不过也有不少医疗救治和预防措施可供使用。.

新!!: 流行性感冒和鼻漏 · 查看更多 »

转录

转录()是遗传信息由DNA转换到RNA的过程。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第一步,转录是mRNA以及非編碼RNA(tRNA、rRNA等)的合成步骤。 转录中,一段基因会被读取、複製为mRNA;就是说一特定的DNA片段作为模板,以DNA依赖的核糖核酸聚合酶(RNA聚合酶或RNA合成酶)作为催化剂而合成前mRNA的过程。 转录尚有未清楚的部分,例如是否需要DNA解旋酶,一般来说是需要的,但某些地区称RNA聚合酶可代替其行使识别DNA上的有关碱基以开始转录的功能。 mRNA转录时,DNA分子双链打开,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到DNA单链上,并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单链mRNA分子。至此,转录完成。 转录通常是多起点多向复制。 转录时所转录的仅为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DNA),不包括内含子。 转录按以下一般步骤进行:.

新!!: 流行性感冒和转录 · 查看更多 »

过敏

過敏(ἀλλεργία; 德语、法语: Allergie;allergy, allergic diseases)為人體接觸環境中部分對一般人影響不大的過敏原因子後,所引發的一系列超敏反應現象,人體對於某些過度反應的現象,包含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哮喘與全身型過敏性反應等;症狀可能有紅眼、引起搔癢的皮疹、流鼻水、呼吸困難與腫脹等。食物耐受不佳與食物中毒是兩種不一樣的現象。 常見的過敏原有食物和花粉。金屬和其他物質也可能引發過敏。食物、蚊蟲叮咬和藥物常造成嚴重的過敏反應。症狀的發展同時取決於遺傳和環境。過敏的原始機制是免疫球蛋白E抗體,它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份,會與過敏原結合,並釋放組織胺等引起發炎的化學物質。過敏的確診通常依據病患的醫療史進行判斷。特定病例必須進行或血液檢驗做進一步判定。然而,檢驗結果為陽性,並不代表所檢驗的過敏原就是引發過敏的單一物質。 在幼年時期,暴露在常見的過敏原也許具有保護作用。美國1997-2011年間對18歲以下兒童進行調查,各年齡組間食物過敏患病率無差異顯著。然而,皮膚過敏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而呼吸道過敏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過敏的治療包括:避開已知的過敏原和使用皮質類固醇與抗組織胺藥。嚴重過敏時,應緊急靜脈注射腎上腺素。所謂的,是一種藉由將病人逐漸暴露在,越來越大量的過敏原下的治療方式,常用在某些特定的過敏疾病,像是乾草熱或是昆蟲叮咬。過敏原免疫療法,對於食物過敏的效果還不清楚。 過敏是相當常見的症狀。在開發中國家,大約20%的人被過敏性鼻炎所困擾,大約6%的人至少有過一次食物過敏的經驗,有將近20%的人,一生之中至少經歷一次異位性皮膚炎。依據國家的不同,有 1%到18%的人有氣喘的症狀,0.05%到2%的人會經歷全身性過敏。許多過敏性的疾病的比例有上升的趨勢。1906年,首次使用「allergy」這個字來命名過敏。 也有一種過敏稱「電視過敏」是因電視看太多所導致的過敏現象。.

新!!: 流行性感冒和过敏 · 查看更多 »

霍亂

霍亂(Cholera)是由霍亂弧菌的某些致病株感染小腸而導致的急性腹瀉疾病 -->。症狀可能相當輕微,也可能相當嚴重。典型症狀為連續數日嚴重水瀉。可能合併有嘔吐、肌肉抽搐的現象 。霍亂所導致的嚴重腹瀉可能造成脫水及電解質失衡,甚而導致眼窩凹陷、皮膚濕冷且缺乏彈性,以及手腳出現皺紋等。脫水可能導致皮膚發紺。一般是在接觸病原體後立即會 發病。 霍亂可由多種霍亂弧菌引起,各個菌種致病力不同 -->:一些菌種可致更為嚴重的病症。霍亂弧菌最主要通過被含該細菌的人糞便污染的水或食物傳播。未經徹底烹飪的海鮮也是一個常見的傳播途徑 -->。霍亂弧菌僅對人類造成影響。感染霍亂的風險因子包括衛生條件不佳、飲用水不潔、以及貧困 -->。一些學者也表示海平面上升也可能會利於該病的傳播。至今仍為霍亂實驗室診斷的金標準,現市面有試紙條供霍亂快速檢測,但其準確性不佳。 預防霍亂的方法包括使用更有效的消毒方法與提供潔淨的用水。口服的霍亂疫苗約可有半年的免疫力 -->,更有能預防由大腸桿菌所導致的其他不同種腹瀉情況 -->。優先考慮的治療方法當屬,也就是用電解質來補充流失的體液。口服補充溶液是最常被使用的 ,針對幼童霍亂患者,會考慮補充鋅。在部分病例裡,有時會需要加入靜脈注射的治療,像是施打乳酸鈉林格注射液,而抗生素對患者也有些許助益 --> ,前提是要先一步進行測試,以了解哪種抗生素能有效的對抗霍亂弧菌。 霍亂估計影響全球三百萬至五百萬人並在2010年內造成58,00-130,000人死亡。儘管霍亂常被分類為瘟疫,但它在已開發國家是少見的 -->,儿童是最易被感染的人群。霍亂可能以流行病或地區流行病出現。持續增加霍亂風險的區域包含非洲與東南亞 -->,雖然被感染後的死亡風險通常小於5%,但對沒有渠道接受治療的族群,死亡率可能高達50%。關於霍亂的歷史描述最早於西元前五世紀在梵語被發現。由約翰‧斯諾醫師在1849到1854年間對霍亂的研究成就了流行病學領域很顯著的進步。.

新!!: 流行性感冒和霍亂 · 查看更多 »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或译作--、--、--(Aspirin),也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是水杨酸类药物,通常用作止痛剂、和消炎药,亦能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的發炎性疾病,例如川崎氏病、心包炎,以及風溼熱等等。心肌梗塞後馬上給藥能降低死亡的風險。本品也能防止血小板在血管破损处凝集,有抗凝作用。高心血管風險患者长期低剂量服用可预防心脏病、中风与血栓。该药还可有效预防特定幾种癌症,特别是直肠癌。。對於止痛及發燒而言,藥效一般會於30分鐘內發揮。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在抗發炎的角色上與其他NSAID類似,但阿斯匹靈還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效果。 阿司匹林的其中一個常見的副作用是會引起胃部不適。更嚴重的副作用則包含胃潰瘍、等等,也可能會使氣喘惡化。其中年長者、酗酒者,以及還有服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或抗凝剂者,出血風險更高,妊娠後期也不建議用藥。有感染的孩童不建議用藥,因为这会增加患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高劑量者可能會引起耳鸣。 虽然它们都有名为水杨酸的类似结构,作用相似(解热、消炎、镇痛),抑制的环氧化酶(COX)也相同,但阿司匹林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抑制作用不可逆,而且对环氧化酶-1(COX-1)的抑制作用比对环氧化酶-2的(COX-2)更强。 阿司匹林衍生自柳树皮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早在2400年前柳树皮就用来治病,希波克拉底就用它来治头痛。1763年,在牛津大学的沃德姆学院,首次从柳树皮中发现了阿司匹林的有效成分水杨酸。1853年,化學家將水杨酸钠以乙酰氯處理,首次合成出乙醯水楊酸。此後五十年,化學家們逐步提升生產的效率。1897年,德国拜耳開始研究乙醯水楊酸的醫療用途,以代替高刺激性的水楊酸類藥物。到1899年,拜耳以阿司匹林(Aspirin)為商標,將本品銷售至全球。此後五十年,阿斯匹靈躍升成為使用最廣泛的藥物之一。目前,拜耳公司在很多國家對於「阿司匹靈」一名的專利權已經過期,或是已經賣給其他公司。 本品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每年的消费量约40,000公噸(約500至1200億錠)。本品列名於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為基礎公衛體系必備藥物之一。,每劑在发展中国家的批發價約介於0.002至0.025美元之間。,每月劑量在美國的價格低於25.00美金。本品目前屬於通用名药物。.

新!!: 流行性感冒和阿司匹林 · 查看更多 »

肺炎

肺炎(pneumonia),是指肺部出現發炎的症狀,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肺炎常見的症狀包括有痰的咳嗽、胸痛、發熱及呼吸困難。症狀可能由輕微到嚴重不一。特別高齡的長者或新生兒可能會出現不典型的症狀。通常在治療開始後三天會逐漸好轉;然而,患者在未來一個月以上可能會感到疲倦。 肺炎通常是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偶爾會由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另外藥品影響或者是自體免疫性疾病也會造成肺炎。危險因子包括諸如囊腫性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部疾病,以及氣喘、糖尿病、心臟衰竭、具吸菸史,還有使咳嗽能力貧弱的中風、免疫抑制。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理學檢查來判斷 -->。、血液測試,痰液都能幫助確認診斷。這個疾病可以依照感染的地點分類為社區、醫院、或醫護相關的肺炎。 疫苗可用於防止特定種類的肺炎 -->,其他預防包含多洗手和禁菸。治療方式則取決於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抗生素可用於治療細菌造成的肺炎 ,如果病人病情嚴重,通常會住院治療。當病人氧氣含量低時,會用。 全球每年約有4.5億人(全球人口的7%)罹患肺炎,每年約400萬人因此死亡。肺炎被十九世紀時的醫生視為「死亡統帥」。在二十世紀,抗體和疫苗的發明使存活率得以改善。然而,開發中國家居民、年老、年幼與慢性疾病患者,肺炎依然高居主要死因之一。由於肺炎經常縮短垂死之人的煎熬,因此被稱為「老人之友」。.

新!!: 流行性感冒和肺炎 · 查看更多 »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种涉及到系统性炎症的细胞因子,同时也是属于引起的众多细胞因子中的一员。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不过有一些其它类型的细胞也能生产。 肿瘤坏死因子α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作为一种内源性致热原,它能够促使发热,引起细胞凋亡,(通过诱使产生''IL1''和)引发败血症,引起恶病体质,引发炎症,阻止肿瘤发生和。 肿瘤坏死因子α生产的失调被认为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包括阿茲海默氏症、癌症、重性抑郁障碍和肠炎。虽然仍有争议,不过当前的研究认为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与抑郁和肠炎有关。基因工程生产的肿瘤坏死因子α被用作(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为他索纳明)。 肿瘤的恶变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α常异位表达,而其过量表达同副甲狀腺素一道与引发继发性高钙血症和癌症有关。.

新!!: 流行性感冒和肿瘤坏死因子-α · 查看更多 »

肌痛

#重定向 肌肉痛.

新!!: 流行性感冒和肌痛 · 查看更多 »

肌肉痠痛

#重定向 肌肉痛.

新!!: 流行性感冒和肌肉痠痛 · 查看更多 »

醣蛋白

-- -- -- -- -- -- -- -- -- -- 糖蛋白是一種含有寡糖鏈的蛋白質,兩者之間以共價鍵相連。其中的寡糖鏈通常是經由共轉譯修飾或是後轉譯修飾過程中的糖基化作用而連結在蛋白質上。 糖蛋白多肽链常携带许多短的杂糖链。它们通常包括N-乙酰己糠胺和己糖(常是半乳糖和/或甘露糖,而葡萄糖竟较少)。该链末端成员常常是唾液酸或L-岩藻糖。这种寡糖链常分支,很少含多于15个单体的,一般含2—10个单体,分子量相当于540—3,200。糖链数目也变化很大。.

新!!: 流行性感冒和醣蛋白 · 查看更多 »

重組DNA

重組DN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脱氧核糖核酸。它是把一般不同时出现的DNA序列组合到一起而产生的。从遺傳工程的观点来看重組DNA是把相关的DNA添加到已有生物的基因組中,比如细菌的质粒中,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或者添加特别是的特性,比如免疫。重組DNA与遺傳重組不是一回事。它不是重组细胞内或者染色体上已经存在的基因组,而完全是通过外部工程达到的。重组蛋白质是从重組DNA合成出来的蛋白质。 重組DNA技术是1973年由斯坦利·诺曼·科恩和赫伯特·玻意尔设计的。1974年他们发表了他们的设计。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描述了分离和放大基因或者DNA片段,然后精确地把它们插入其它细胞中,由此制造出转基因细菌。沃納·亞伯、丹尼爾·那森斯和漢彌爾頓·史密斯发明了限制酶才使得重組DNA技术可行,为此他们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医学奖。.

新!!: 流行性感冒和重組DNA · 查看更多 »

自然 (期刊)

《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权威及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首版於1869年11月4日。虽然今天大多数科学期刊都专一於一个特殊的领域,《自然》是少数(其它类似期刊有《科学》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期刊。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每年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是在《自然》中以短文章的形式发表的。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期刊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期刊内最重要的文章。期刊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及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期刊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期刊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紧密,非常具有技术性。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主流媒体的关注。因此科学家之间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上的竞争非常强。但是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新!!: 流行性感冒和自然 (期刊) · 查看更多 »

金刚乙胺

金刚乙胺(Rimantadine)是一种抗病毒药,属于三环胺类,对A型流感病毒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且作用强于金刚烷胺。金刚乙胺的中枢神经副作小于金刚烷胺。金刚乙胺通过抑制特异蛋白的释放,而干扰病毒脱壳,它能抑制逆转录酶而发挥抗病毒活性或抑制病毒特异性RNA的合成,但却不影响病毒的吸附和穿入。金刚乙胺在肾排泄前被代谢。.

新!!: 流行性感冒和金刚乙胺 · 查看更多 »

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Amantadine,常用名金刚胺)是美国FDA所批准的抗病毒和抗帕金森病药。金刚乙胺与金刚烷胺有着相似的结构和性质。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100%的季节性H3N2流感和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的流感病毒样本对金刚烷胺有耐药性。在美国,金刚烷胺不再被推荐作为感冒药。另外,金刚烷胺抗帕金森病的效果仍不确定,2003年考科藍指出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金刚烷胺抗帕金森病的效果和安全性。.

新!!: 流行性感冒和金刚烷胺 · 查看更多 »

腸胃炎

肠胃炎是以胃和小肠炎症为特征的胃肠道病症,可导致腹泻、呕吐、腹部的疼痛和绞痛合并而成疾病表现。虽然与流感并无关系,但该病也被称为肠胃型感冒和消化道流感。 全球大部份兒童的腸胃炎是因爲受到轮状病毒感染。成年人則以轮状病毒和弯曲杆菌感染爲主,其他原因包括不同的細菌或細菌毒素,與及寄生蟲。感染途徑是進食不潔食物或飲用污染的水,或近距離接觸病人。 治疗以充分补水为基础。对于轻度或中度病例,可通过口服补液溶液来完成。对于更为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静脉补液。肠胃炎的主要患病人群是儿童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 食慾不振,感覺不到飢餓。.

新!!: 流行性感冒和腸胃炎 · 查看更多 »

腹痛

腹痛又可稱(abdominal pain、stomach pain、肚痛、肚子疼等)泛指腹部及其周圍部分的疼痛症狀,可能的成因很多,例如腸胃炎、腹瀉時會有腹痛,此外有些女性在月經期間也會因為子宮收縮而導致腹痛,稱為經痛,而孕婦在快將臨盆時,腹部也會間歇性出現強烈的痛楚,稱為陣痛。.

新!!: 流行性感冒和腹痛 · 查看更多 »

腹瀉

腹泻(俗称拉肚子,廣東俗稱肚痾,中医称之为泄泻,diarrhea, diarrhœa來自διάρροια,包含兩個字根:「διά /dia,經過」,以及「ῥέω/rheo,流動」)的定義是在24小时之內有軟便或水便的狀況而且排便三次以上 -->,症狀常持續好幾天而且可能因為體液流失的關係而產生脫水現象 -->。如果脫水的情形繼續惡化,接下來可能會出現排尿量減少、膚色蒼白、心跳過速、或者對外界刺激反應不佳 -->。另外,對以母乳餵養的嬰兒來說,軟便可能是正常的現象。 最常見的原因為腸道感染,可能是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腸胃炎」 -->。主要是透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 -->(例如: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或喝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等途徑傳染。另外也可能是全身性感染的其中一個表現。非感染性原因例如:乳糖不耐症、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大腸激躁症、急性中毒等因素 。另外依症狀持續時間可分為急性腹瀉(小於兩周)、持續性腹瀉(二至四周)、慢性腹瀉(大於四周)。急性水樣腹瀉其中一個原因為霍亂弧菌感染。出血性腹瀉,也就是糞便中帶血,又稱為「痢疾」(Dysentery)。大部分情況不需做糞便培養確定病原。 感染性腹瀉的預防方式包括:改善、確保飲用水的潔淨以及勤洗手。讓嬰兒持續哺乳至少六個月,並施打輪狀病毒疫苗也是推薦的預防方式。在治療方面,給病人服用(乾淨的飲用水加上適量的鹽、糖、以及鋅片),如果說買不到口服脫水補充液,可以參考配方自行配製,口服脫水補充療法在過去25年內拯救了五千萬名孩童免於因腹瀉造成的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而死亡。一般建議腹瀉患者仍可正常進食(如果是哺乳中的嬰幼兒則照常哺乳)。徜若病人出現嚴重的脫水症狀,則可能需要靜脈輸液,但這情形並不常見,絕大多數的案例都能經口補足流失的水和電解質。腹瀉的病人很少需要抗生素,但在極少狀況下仍需要依情形給予抗生素(例如腹瀉中帶血、伴隨高燒、旅行後隨即發作的嚴重腹瀉、或是在糞便檢體中見到或培養出特定的細菌或寄生蟲。)樂必寧(Loperamide)對減緩腸道運動可能有幫助,但並不被建議用在嚴重腹瀉的患者身上。 全球每年有17至50億例的腹瀉病例,尤其常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兒童身上(平均約一年3次)。2012年全球五歲以下兒童死因當中腹瀉排名第二(有76萬名兒童死於腹瀉,佔11%)。經常發生的腹瀉也會造成五歲以下的兒童的營養不良及其他長期問題(如生長遲緩或智力發展遲緩)。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报告,全世界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有百分之二十是腹泻所引發的脫水現象造成的。每年有一百八十万孩子死于腹泻。.

新!!: 流行性感冒和腹瀉 · 查看更多 »

酒(Alcoholic beverage),其中含有3%至60%的酒精(即乙醇)。為人類飲用歷史最長的加工飲品,由植物發酵製成。.

新!!: 流行性感冒和酒 · 查看更多 »

艾滋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音译为艾滋病),源自于一种反轉錄病毒——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缩写为HIV)感染后,导致免疫系統被破壞,逐漸成為許多伺機性疾病的攻擊目標,进而促成多種臨床症狀New disease baffles medical community, J. L. Marx, Science, 2003, 217 (4560): 618–621. 。 HIV為脆弱的RNA病毒,如暴露在空氣中,依照病毒量多寡会在幾秒鐘至幾分鐘之內全數死亡。HIV特性原本即特別脆弱且不能接觸空氣,HIV的感染大多於較封閉環境,如血管裡面傳播(輸血/共用針筒方式等), 陰道或肛門直腸的環境(如無套陰交、肛交),透過潛藏在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母乳等傳染,不包括唾液, 汗液, 尿液或其他體液。一般情况下,接吻不会造成感染HIV。 愛滋病與HIV感染兩者,具有本意上的不同。HIV感染後,若獲得控制(有些不須藥物即可控制)、或在發病前的潛伏期,HIV病患則為HIV帶原者。唯病發後之相關症狀,則稱為愛滋病。.

新!!: 流行性感冒和艾滋病 · 查看更多 »

雷氏症候群

雷伊氏--綜合症(Reye's syndrome),又稱雷氏--症候群是會快速進展的。症狀包括嘔吐、精神混亂、癲癇發作、。雖然一般也會有,但多半不會有黃疸的症狀。罹患雷氏症候群的病患死亡率是20%至40%,其餘的病患約有三分之一有明顯的腦損傷。 雷氏症候群的病因還不清楚,通常是在病毒感染疾病(例如流行性感冒或水痘)康復後開始出現,約90%的兒童病患都和使用阿斯匹靈有關,遗传性代谢缺陷也是風險因子之一。血液檢查會發現、低血糖及凝血酶原時間加長的情形。多半也有的症狀。 預防雷氏症候群最直接的方法為避免對孩童施用阿斯匹靈。當不再對孩童施用阿斯匹靈後,雷氏症候群的發生率減少90%以上。早期診斷有助於癒後結果,而治療方式則採取支持性療法另外也會考慮使用甘露醇(Mannitol)以減輕腦水腫。 澳洲病理學家在1963年首次對此症候群作出了詳盡的描述。此症候群最常影響孩童,據統計每年有少於100萬名的孩童罹患此症。因發現此症候群與阿斯匹靈有關,故原先對於孩童可給予阿斯匹靈的一般用藥建議已被廢止,只有治療川崎氏病時才允許使用。.

新!!: 流行性感冒和雷氏症候群 · 查看更多 »

蛋白酶

蛋白酶(protease)是生物體內的一類酶(酵素),它們能夠分解蛋白質。分解方法是打斷那些將氨基酸連結成多肽鏈的肽鍵。 抑制蛋白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被称蛋白酶抑制剂。许多病毒蛋白酶的抑制剂是很有效的抗病毒药。.

新!!: 流行性感冒和蛋白酶 · 查看更多 »

蛋白酶解

蛋白酶解或蛋白水解(Proteolysis)是指蛋白质降解为较小的多肽或氨基酸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被水解的都是肽键,且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因此常用蛋白酶解。但也可能发生分子内消化,以及不依赖酶的途径,如酸和热的作用而产生的降解。 蛋白酶解在有机体中有多种用途,比如消化酶降解食物中的蛋白,为机体提供氨基酸;完成翻译的多肽链也需要水解加工才能产生有活性的蛋白质;某些生理和细胞过程的调控也是通过蛋白质的酶解进行;还有蛋白酶解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或不正常的蛋白质在细胞中的积累。.

新!!: 流行性感冒和蛋白酶解 · 查看更多 »

RNA複製酶

RNA複製酶(RNA replicase),或名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縮寫RdRp或RDR),係一類能以複製RNA的酶。值得注意的是,這類酶和在轉錄中扮演重要角色、以DNA爲模板合成RNA的RNA聚合酶不是同一類酶。 RNA複製酶對於那些反義RNA病毒來說,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蛋白質。RNA複製酶能合成一條RNA單鏈的互補鏈。.

新!!: 流行性感冒和RNA複製酶 · 查看更多 »

抗原

抗原(antigen,縮寫Ag)為任何可誘發免疫反應的物質,不只是從病原體那裡取得,一般來說體內發現分子夠大的有機物就有可能作為一個適合的抗原,這樣也就會導致例如過敏等問題。外來分子可經過B細胞上免疫球蛋白的辨識或經抗原呈現細胞的處理並與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結合成複合物再活化T細胞,引發連續的免疫反應。.

新!!: 流行性感冒和抗原 · 查看更多 »

抗原呈递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也称为抗原提呈细胞、辅佐细胞或抗原呈現細胞,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将抗原物质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辅佐细胞。APC是一群异质性细胞,白细胞中主要有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一些非白细胞在细胞因子的影响下,也可呈现提呈细胞的功能(如内皮细胞等)。其细胞表面的MHC分子可以和抗原结合。T细胞可以识别这些MHC分子和抗原的复合体。.

新!!: 流行性感冒和抗原呈递细胞 · 查看更多 »

抗体

抗體,又稱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簡稱Ig),是一种主要由浆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抗体能通过其可变区唯一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蛋白上Y形的其中两个分叉顶端都有一被称为互补位(抗原結合位)的锁状结构,该结构仅针对一种特定的抗原表位。这就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般,使得一种抗体仅能和其中一种抗原相结合。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完全依靠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这些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电荷作用和疏水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侧链或者多肽主干之间。正因这种特异性的结合机制,抗体可以“标记”外来微生物以及受感染的细胞,以诱导其他免疫机制对其进行攻击,又或直接中和其目标,例如通过与入侵和生存至关重要的部分相结合而阻断微生物的感染能力等,就像通緝犯上了手銬和腳鐐一樣。针对不同的抗原,抗体的结合可能阻断致病的生化过程,或者召唤巨噬细胞消灭外来物质。而抗体能够与免疫系统的其它部分交互的能力,是通过其Fc区底部所保留的一个糖基化座实现的 。体液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便是制造抗体。抗体也可以与血清中的补体一起直接破壞外来目标。 抗體主要由一種B细胞所分化出来的叫做漿細胞的淋巴細胞所製造。抗体有两种物理形态,一种是从细胞分泌到血浆中的可溶解物形态,另一种是依附于B细胞表面的膜结合形态。抗体与细胞膜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体又被称为B细胞感受器(B Cell Receptor,BCR),这种复合体只存在于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是激活B细胞以及后续分化的重要结构。B细胞分化后成为生产抗体的工厂的浆细胞,或者长期存活于体内以便未来能迅速抵抗相同入侵物的记忆B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与B细胞进行互动的辅助型T细胞对于B细胞的完全活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辅助型T细胞负责识别抗原,并促使B细胞能分化出能与该抗原相结合的抗体的浆细胞和记忆型B细胞。而可溶性抗体则被释放到血液等体液当中(包括各种分泌物),持续抵抗正在入侵的外来微生物。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种醣蛋白 。它们是血浆中丙种球蛋白的主要构成成分。抗体通常由一些基础单元组成,每一个抗体包括:两个長(大)的重链,以及两个短(小)的轻链。而輕鏈和重鏈之間以雙硫鍵連接。輕鏈和重鏈又分為可變區和恆定區,而不同类型的重链恆定區,将会导致抗体种型的不同。在哺乳类动物身上已知的不同种型的抗体有五种,它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引导免疫系统对所遇到的不同类型外来入侵物产生正确的免疫反應。 尽管所有的抗体大体上都很相似,然而在蛋白质Y形分叉的两个顶端有一小部分可以发生非常丰富的变化。这一高变区上的细微变化可达百万种以上,该位置就是抗原结合位。每一种特定的变化,可以使该抗体和某一个特定的抗原结合。这种极丰富的变化能力,使得免疫系统可以应对同样非常多变的各种抗原。之所以能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抗体,是因为编码抗体基因中,编码抗原结合位(即互补位)的部分可以随机组合及突变。此外,在免疫种型转换的过程中,可以修改重链的类型,从而制造出对相同抗原專一性的不同种型的抗体,使得同种抗体可以用于不同的免疫系统过程中。.

新!!: 流行性感冒和抗体 · 查看更多 »

抗细菌药

抗生素(antibacterial)也称为“抗细菌剂”,是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抗细菌药也可简称为“抗菌药”,包括抗生素(antibiotic) 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其它类微生物生长、生存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类似化合物。在定義上是一較廣的概念,包括抗细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以及對付其他微小病原之抗生素;但臨床實務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細菌抗生素。抗生素的副作用之一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新!!: 流行性感冒和抗细菌药 · 查看更多 »

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antiviral drug)是一类用于特异性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就像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一样,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对特定的病毒起作用;但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不同的是,後者消灭细菌,前者只是抑制病毒的发展。抗病毒药物与杀病毒剂(viricide)不同,前者是用于抑制体内的病毒,而后者是用于消灭体外的病毒。 目前大多数的抗病毒药物是用于对抗艾滋病毒、疱疹病毒、乙肝和丙肝病毒以及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

新!!: 流行性感冒和抗病毒药物 · 查看更多 »

抗生素

#重定向 抗细菌药.

新!!: 流行性感冒和抗生素 · 查看更多 »

恶心

噁心,(英文:Nausea又稱kalang,或pinky),在醫學上是指一種胃部不適或感到想嘔吐的症狀。噁心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情況下產生症狀,其中許多與胃有關。頭暈可能會導致噁心。 Category:症狀 Category:呕吐.

新!!: 流行性感冒和恶心 · 查看更多 »

校對 (生物學)

校正(英語:Proofreading)是指DNA複製過程中的錯誤檢測和修正,主要具有此能力的酵素是DNA聚合酶。 細菌中所有三種DNA聚合酶(I、II、III)都有以3'到5'方向的外切酶活性(與外切酶相同的功能); 真核生物體內則只有參與延長(γ、δ與ε)作用的聚合酶有此功能。同樣是以3'到5'方向的外切酶活性。.

新!!: 流行性感冒和校對 (生物學) · 查看更多 »

核内体

#重定向 胞內體.

新!!: 流行性感冒和核内体 · 查看更多 »

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簡稱RNA,是一類由核糖核苷酸通過3',5'-磷酸二酯鍵聚合而成的線性大分子。自然界中的RNA通常是單鏈的,且RNA中最基本的四種鹼基爲A(腺嘌呤)、U(尿嘧啶)、G(鳥嘌呤)、C(胞嘧啶)通過轉錄後修飾,RNA可能會帶上(Ψ)這樣的稀有鹼基,相對的,與RNA同爲核酸的DNA通常是雙鏈分子,且含有的含氮鹼基爲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鳥嘌呤)、C(胞嘧啶)四種。 RNA有着多種多樣的功能,可在遺傳編碼、翻譯、調控、基因表達等過程中發揮作用。按RNA的功能,可將RNA分爲多種類型。比如,在細胞生物中,mRNA(信使RNA)爲遺傳信息的傳遞者,它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因爲mRNA有編碼蛋白質的能力,它又被稱爲編碼RNA。而其他沒有編碼蛋白質能力的RNA則被稱爲非編碼RNA(ncRNA)。它們或通過催化生化反應,或通過調控或參與基因表達過程發揮相應的生物學功能。比如,tRNA(轉運RNA)在翻譯過程中起轉運RNA的作用,rRNA(核糖體RNA)於翻譯過程中起催化肽鏈形成的作用,(小RNA)起到調控基因表達的作用。此外,RNA病毒甚至以RNA作爲它們的遺傳物質。 RNA通常由DNA通過轉錄生成。RNA在細胞中廣泛分佈,真核生物的細胞核、細胞質、粒線體中都有RNA。.

新!!: 流行性感冒和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核糖核酸病毒

核糖核酸病毒(RNA virus),又稱RNA病毒,其遺傳物質為RNA,這些核糖核酸通常是單鏈RNA(ssRNA),但是也可能是雙鏈RNA(dsRNA)。 由RNA病毒感染造成的著名人類疾病包括埃博拉出血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性感冒、丙型肝炎、西尼羅河熱、脊髓灰質炎、麻疹。相較於DNA病毒,RNA病毒具有較高的變異性,因為它們缺乏修正錯誤的DNA聚合酶的能力。 雖然RNA通常會很快地產生變異,但是和SARS相關的RNA病毒的遺傳物質突變卻較緩慢。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按照巴尔的摩病毒分类系统的分类方法把RNA病毒定为包含其中第三组(Group III)、第四组(Group IV)、第五组(Group V)的那些病毒,同时不把生活史中出现了DNA的病毒算是RNA病毒。 那些把RNA作为遗传物质,但是在复制过程中出现DNA的病毒被称为逆转录病毒。它们包含巴尔的摩分类系统里的第六组(Group VI)。感染人得艾滋病的著名逆转录病毒就有HIV-1和HIV-2。.

新!!: 流行性感冒和核糖核酸病毒 · 查看更多 »

核苷酸

核苷酸(Nucleotide)为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由一個含氮鹼基作為核心,加上一個五碳糖和一個或者多个磷酸基團組成。含氮碱基有五种可能,分别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和尿嘧啶。五碳糖为脱氧核糖者称为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的單體),五碳糖为核糖者称为核糖核苷酸(RNA的單體)。 根据构成核酸的核苷酸数量分为寡核苷酸(少于或等于15个核苷酸)和多核苷酸(15个核苷酸以上)。.

新!!: 流行性感冒和核苷酸 · 查看更多 »

根特大学

根特大学(荷兰语:Universiteit Gent;荷兰语缩写:UGent;英语:Ghent University或University of Ghent;法語:Universiteit Gand)是比利时学术排名第一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世界百强大学之一,位于比利时的荷兰语区城市根特。学校建于1817年,是比利时最早专门用荷兰语教学的大学。前身为国立根特大学(荷兰语:Rijksuniversiteit Gent,缩写:RUG),1991年简化作现名。 该校目前拥有11所学院、117个系,在校生约为41000人,其中4150名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教职工约9000人。根特大学在生物技术、医学、水产学、兽医学、心理学、农业与林业学、法学等基础及应用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竞争力,且在Zwijnaarde和Ostend有两处科技园。与中国的合作是根特大学国际合作事务的重要部分,根特大学不仅与中国多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而且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提供多种奖学金和众多优惠措施。 在最新发布的2017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根特大学排名全球第69位,比利时第一;而在2017全球大学研究影响力排名(RRGU)中,根特大学更是位列全球第53名。这所著名的古老大学为世界培养出了许多顶尖人才,这里曾走出过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利时首相、国际奥委会主席、联合国UNAIDS执行董事等。.

新!!: 流行性感冒和根特大学 · 查看更多 »

格林-巴利综合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縮寫為GBS),又稱基連巴瑞症候群、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種因免疫系統損害周圍神經系統,而導致的急性肌肉癱瘓疾病。本病的典型初始症狀為痛覺異常及肌肉弱化。一般肌肉症狀會先從手腳開始進犯,之後進犯上臂及上半身。本病症狀會持續數小時至數週,在急性期間,15%的患者會進犯,可能危及生命,需要使用,有些則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導致心率及血壓異常。 此疾病的致病原因尚未明朗,病理的機制和自體免疫性疾病有關,身體內的免疫系统攻擊週邊神經,因此破壞了髓磷脂的絕緣。有時這種免疫失調會因為感染所引發,偶爾也會因為手術或疫苗接種所引發。此疾病一般會依症狀及體徵診斷,不過需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也會透過測試以及檢查腦脊液來驗證。疾病可依照虛弱的部位、神經傳導測試的結果、以及是否有可以再分為幾個子類。格林-巴利综合征屬於急性的。 對於肌肉極度無力的病患,立即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進行,同時施以支持療法可有效使其中大部分恢復,患者的恢復期需數週到幾年之久,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留有終生的肌肉無力的後遺症。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種罕見疾病,發生率約為每年十萬分之二,其全球死亡率約為7.5%。性別與地域與其發生率不存在明顯關聯格林-巴利综合征以法國神經病學醫師(Georges Guillain)與(Jean Alexandre Barré)的姓氏命名,兩位醫師與(André Strohl)醫師在1916年共同描述該疾病。.

新!!: 流行性感冒和格林-巴利综合征 · 查看更多 »

正黏液病毒科

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希臘文Orthos有「正確,直」之意;myxo有「粘液」之意)屬於負鏈RNA病毒,共有六個屬,此科的病毒可感染脊椎動物。造成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正是正黏液病毒科的一員,屬於負鏈RNA病毒。正黏液病毒科可分為四屬病毒,三屬為流行性感冒病毒,分為A型、B型及C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以及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屬和托高土病毒屬。流行性感冒病毒可以感染人、馬、豬及禽類(參見禽流感),其中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可以感染人、豬、馬及鳥類,而B型流行性感冒,僅可感染人類。C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僅感染人、豬,造成之病害較少。 A型及B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之感染力非常強,傳播速度非常快,可以稱之為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感染範圍遍及世界各大洲。水禽類,尤其是候鳥,為各不同血清型病毒之帶原者及病毒重組之動物。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則鮭魚,托高土病毒則可以感染脊椎動物及非脊椎動物,如蚊子和海蝨。 本科中有三屬為流感病毒,其分類方法依照其表面NP及M抗原相異性:.

新!!: 流行性感冒和正黏液病毒科 · 查看更多 »

死亡率

死亡率是用來衡量一部分人口中,一定規模的人口大小、每單位時間的死亡數目(整體或歸因於指定因素)。死亡率通常以每年每一千人為單位來表示;因此在死亡率為9.5的10萬人口中,表示這一人口中每年死去950人。死亡率有別於發病率,發病率是指一定規模的人口在一定時間內罹患該病新增加例數(發病率)。患病率是指一定時間一定規模人群中某病新舊病例總和。 辨別:.

新!!: 流行性感冒和死亡率 · 查看更多 »

洗手

洗手,是为了清除尘土、污垢和微生物而清洁手的行为。洗手可以使用水、其他液体或者肥皂来完成,也可以不使用这些东西。某些地区没有自来水,人们可以打井来使用井水,也可以将雨水保存在水缸之类的容器中,需要的时候用瓢盛出来使用。有时在没有水源和肥皂的野外,人们会用木头燃烧剩下的木灰来洗手。 洗手可以预防疾病及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传播,主要医疗目的是清除可能伤害人体或导致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或病毒)和化学物质。洗手对于从事医疗工作以及食品加工工作的人尤其重要,同时对于公众来说,洗手也是重要的卫生习惯。.

新!!: 流行性感冒和洗手 · 查看更多 »

淚或稱淚液、淚水,是眼睛外部的淚腺所分泌的液體。 淚的原料是血液中的水份,它經由淚腺分泌出來後、通過並潤濕眼球表面,之後進入鼻淚管,流入鼻腔內而進入喉嚨。 它不只可濕潤眼角膜,並可使眼球潤滑利於轉動,此外並有保護眼睛免受細菌感染和過濾部份紫外線的效果。正常的狀況下它一天的分泌量約是二至三毫升,且因量少從外觀是看不出來的。 在感情激動時,包括哭和笑時都會使得淚水的分泌量增加,當其分泌的速度比流入鼻淚管的排出速度快時,淚水即會溢出眼外,而從外觀可以覺察,稱為流淚。 若分泌的淚水不足時,稱為乾眼症。 Category:人体生理学 Category:眼睛 Category:体液.

新!!: 流行性感冒和淚 · 查看更多 »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也称--,为白细胞中体积最小的一种,直径6—8微米;在人体约--白细胞的20—30%,圆形细胞核,细胞质很少。 某些疾病可以影响淋巴细胞数目的增减,如患肺结核时,有显著增加。 淋巴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识别功能的细胞系。按其发生迁移、表面分子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淋巴细胞的膜表面分子(分化群抗原)可用于鉴定和区分其亚群和亚类,是研究淋巴细胞的重要工具。.

新!!: 流行性感冒和淋巴细胞 · 查看更多 »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Wendell Meredith Stanley,),出生于印第安纳州里奇维尔,美国化学家,194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S S S S Category:富兰克林奖章获得者.

新!!: 流行性感冒和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 查看更多 »

湿度

溼度一般在氣象學中指的是空气溼度,它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空气中液态或固态的水不算在溼度中。不含水蒸气的空气被称为乾空氣。由於大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占空气体积的0%到4%,一般在列出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成分的时候是指这些成分在乾空气中所占的成分。.

新!!: 流行性感冒和湿度 · 查看更多 »

漂白劑

漂白劑是一些化學物品,可透過氧化還原反應將有色分子反應成無色分子,來將顏色去除或變淡以達至漂白物品的功用。 漂白劑依據其在漂白過程發生的氧化還原反應所擔任的角色來區分:若漂白劑在反應中擔任氧化劑者,稱為氧化型漂白劑;若漂白劑在反應中擔任還原劑者,稱為還原型漂白劑。 日常生活中較接觸的是氧化型漂白劑,通常分為兩類:氯漂白劑及氧漂白劑。氯漂白劑含次氯酸鈉(NaClO),而氧漂白劑則含有過氧化氫(H2O2)或一些會釋放過氧化物的化合物,譬如過硼酸鈉或過碳酸鈉。漂白粉的成分通常是次氯酸鈣(Ca(ClO)2)或氯化次氯酸鈣(Ca(ClO)Cl)。漂白也是染色過程中的初期步驟。.

新!!: 流行性感冒和漂白劑 · 查看更多 »

演化

--(evolution),指的是生物的可遺傳性狀在世代間的改變,操作定義是種群內基因頻率的改變。基因在繁殖過程中,會經複製並傳遞到子代。而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狀改變,進而造成個體之間的遺傳變異。新性狀又會因為物種迁徙或是物種之間的水-平-基因轉移,而隨著基因在族群中傳遞。當這些遺傳變異受到非隨機的自然选择或隨機的遺傳漂變影響,而在族群中變得較為普遍或稀有時,就是演化。演化會引起生物各個層次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生物個體和分子 。 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起源,約35-38億年前出現,其被稱為最後共同祖先,但是2015年一項在西澳的古老岩石進行的研究中發現41億年前「的行跡」。 新物種(物種形成)、種內的變化()和物種的消失(絕種)在整個地球的不斷發生,這被形態學和生化性狀證實,其中包括共同的DNA序列,這些共同性狀在物種之間更相似,因為它源於最近的共同祖先,並且可以作為進化關係的依據建立生命之樹(系统发生学),其利用現有的物種和化石建立,化石記錄的事物包括由的石墨 、,以至多細胞生物的化石。生物多樣性的現有模式被物種形成和滅絕塑造。據估計,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99%以上已經滅絕。地球目前的物種估計有1000萬至1400萬。其中約120萬已被記錄。 物種是指一群可以互相進行繁殖行為的個體。當一個物種分離成各個交配行為受到阻礙的不同族群時,再加上突變、遺傳漂變,與不同環境對於不同性狀的青睞,會使變異逐代累積,進而產生新的物種。生物之間的相似性顯示所有已知物種皆是從共同祖先或是祖先基因池逐漸分化產生。 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演化理論,最早是由查爾斯·達爾文與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所提出,詳細闡述出現在達爾文出版於1859年的《物種起源》.

新!!: 流行性感冒和演化 · 查看更多 »

流行病

流行病指可以感染眾多人口的傳染病。流行病可以只是在某地區發生,亦可以是全球性的大流行。歐洲語言中,辭源均來自希臘語,如英語的epidemic,法語的épidémie等。 當某一疾病之觀察值超過預期值時,就稱之為流行。而全球流行其定義為某一之。.

新!!: 流行性感冒和流行病 · 查看更多 »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學是一門探討影響人類群體健康及疾病的學問,是公共衛生及預防醫學的礬石。它被視為公共衛生研究的基礎方法論, 同時在循証醫學中做為辨別疾病因素和最佳臨床治療途徑的科學理論。 在研究傳染病及非傳染性疾病時,流行病學家從事眾多事項,包含爆發調查、研究設計、數據蒐集及分析(如創建統計模組)等。流行病學家須跨足並使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如生物學、生物計量學、地理信息系統和社會科學。 流行病學不僅研究傳染病,其他如慢性病(像癌症、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等)、精神疾病、自殺與意外事件等等健康議題,甚至各種疾病的危險因子(如抽菸、肥胖、營養攝取狀態、生活型態等),都可成為流行病學研究的主題。.

新!!: 流行性感冒和流行病学 · 查看更多 »

流感疫苗

#重定向 季節性流感疫苗.

新!!: 流行性感冒和流感疫苗 · 查看更多 »

流感病毒核蛋白

流感病毒核蛋白(Influenza virus nucleoprotein (NP))是包被流感病毒的反義蛋白質。流感病毒核蛋白是決定流感病毒種間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關於流感病毒核蛋白的研究有兩個主要問題:流感病毒核蛋白基因通過能在多大程度上跨越種間屏障、通過突變(能作出多大程度上的改變)以適應新的宿主。.

新!!: 流行性感冒和流感病毒核蛋白 · 查看更多 »

新英格蘭

新英格兰(New England),--,是位于美国大陆东北角、濒临大西洋、毗邻加拿大的区域。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美国的六个州,由北至南分別为: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麻薩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麻薩諸塞州首府波士顿是该地区的最大城市以及经济与文化中心。 近400年前的17世纪初,英格兰的清教徒们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迫害而来到新英格兰地区时,这片土地上已经有北美的原住民居住。在18世纪,新英格兰是最早表现出从英国统治下独立意志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之一——尽管新英格兰地区在后来的英美之间的1812年战争时持反战态度。19世纪,新英格兰在美国的废奴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美国文学和哲学的发源地、最早组织起免费公共教育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北美最早体现出工业革命成果的地区。 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的人常被称为New Englander。新英格兰地区和中大西洋地区合称东北地区。新英格兰地区也是大美国—加拿大东北大西洋区域的一部分。.

新!!: 流行性感冒和新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患病率

盛--行率(prevalence rate,又稱流行率、患--病率)在流行病学中是指某特定时间总人口中患有某病或症状的人口所占比例。盛行率的計算方式是將一研究中,發現有特定病症的人數除以被研究的總人數,會以百分比或是分數表示,或是以每一萬人或是每十萬人患病的人數來表示。 流行病學家、醫療保健提供者、政府機構、毒理學家和保險公司都會用到盛行率的估計資料。.

新!!: 流行性感冒和患病率 · 查看更多 »

感染

感染是指由其他物種在身為宿主的個體內進行有害的複製、繁殖過程。 具傳染性的生物體會尋找並且利用宿主體內資源,以利自身生存,但這個過程一旦干擾了宿主正常的生理運作,可能造成慢性症狀、急性症狀、壞疽(gangrene)、器官及組織被吞噬、甚至死亡,因此這類物種又稱為病原體,通常是微生物,但事實上感染的定義可以更廣,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類病毒,甚或是具有致病能力、但並非生物的傳染性物質,例如普恩蛋白。由於醫學領域研究的疾病多由傳染而來,傳染病因此成為醫學中重要的一個學術分支。 傳染在中文定義上不同於感染,傳染乃是指疾病或病原體由一個體轉移至另一個體上的過程。但由於一般可感染生物體的疾病,也通常具有傳染力,因此兩者常混用。.

新!!: 流行性感冒和感染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语

意大利语(Italiano)隸屬於印欧语系的羅曼語族。现有约7千万人日常用意大利语,大多是意大利居民。另有28个国家使用意大利语,其中4个立它为官方语言。正规意大利语源自於托斯卡納語中的佛羅倫斯方言,发音在于意大利中北部方言之间。正规版近来稍微加进了一些经济中心米兰的口音。在作曲領域中,亦使用為數不少的意大利文字詞。 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一样,有长辅音。其他的拉丁语族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已无长辅音。.

新!!: 流行性感冒和意大利语 · 查看更多 »

懸浮粒子

懸浮顆粒或稱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大气颗粒物(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颗粒(particulates),泛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或液滴,顆粒微小甚至肉眼難以辨識但仍有尺度的差異。在环境科学中,人類活動造成的過量顆粒散布與懸浮為空气污染的主要指標之一,但可能造成生物體不適或影響生態及能量圈循環範圍涵蓋尺度廣泛,從水霧、塵埃、花粉、皮屑、過敏源、霾;人為排放廢氣、灑布農藥、肥料、以及廢棄物如畜牧的糞便遇風揚塵等,一直到前驅物在大氣環境中經過一連串極其複雜的化學變化與光化反應後形成硫酸鹽、硝酸鹽及銨鹽。 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以下简称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 (µm)的颗粒物称为颗粒物(PM10);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PM2.5),例如室內的二手菸霧。颗粒物能够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并可随呼吸进入体内,积聚在气管或肺中,影响身体健康。.

新!!: 流行性感冒和懸浮粒子 · 查看更多 »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缩写为COPD),常简称为慢阻肺。COPD是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气流受限。症状包括呼吸短促、咳嗽和。COPD是一種,也就是說病情會隨時間逐漸惡化,最後連走路、著衣等日常活動都難以進行。 過去學界會將COPD分為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和肺氣腫(emphysema)兩型。慢性支氣管炎一詞現今則用於描述「連續兩年痰咳三個月以上」的症狀。 吸烟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原因。其他相对次要的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和遗传等。在发展中国家,导致空气污染最常见的原因是烹煮及供暖炉火的通風不良。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環境下,会使肺部产生炎症反应,并导致气流通道变窄及肺组织功能障碍。这一诊断是以所给出的空气流通不良為準。COPD與哮喘不同的是,前者在使用支气管扩张药之後,改善效果不若後者。 减少的暴露可有效预防大多數慢性阻塞性肺病。这包括尽可能地减少吸烟频率和改善室内外的空气质量。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方式包括戒烟、接种疫苗、,以及常用的各种吸入性支气管扩张药和皮質類固醇。有些患者还需要长期供氧或。在遇到急性发作的患者时,可采取加大药物用量以及住院治疗的方式。 2015年,全球COPD的患者约有1.74億人(2.4%),主要影響40歲以上的人口,男女罹病風險相當。1990年,COPD共約造成240萬人死亡;到了2015年,數字則攀升至320萬人。約90%的死亡人數分布於開發中國家,可能肇因於較高的吸菸率。2010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了21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新!!: 流行性感冒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 查看更多 »

普通感冒

傷風,又稱普通感冒(common cold),醫學上还稱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鼻咽炎,是一種上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主要原發於鼻腔 ,但也可能進犯喉嚨以及鼻竇。症狀一般於暴露病原後兩天內開始出現,包含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頭痛、發燒等。大部分症狀通常在七到十天內會緩解,但某些症狀可能會持續三個星期以上。有其他健康問題者患感冒時可能會併發肺炎。 目前已知有逾200種病毒株會導致傷風,其中最常見的為鼻病毒。病毒會藉由空氣傳播,可能藉由接觸感染者而直接遭到傳染,或是單純在環境中因口鼻吸入病毒而感染。危險因子有前往 、睡眠不良、等。感冒病毒對於組織的破壞,其實並不足以引起傷風的那些症狀,反而大多是由身體免疫反應所導致Eccles p. 112。流行性感冒的症狀與傷風類似,但症狀一般更重。此外,流行性感冒較少造成流鼻水的症狀。 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疫苗能夠預防傷風。基本的預防方式包含洗手,不用髒手觸碰眼、鼻、口,以及避免接觸患者。有一些證據支持戴口罩也可以減少感染風險Eccles p. 209。傷風並無解藥,但可以進行症狀治療。在症狀初期補充锌可能可以縮短病程及減低嚴重度布洛芬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緩解疼痛;傷風時不應使用抗生素。現有證據不能證明止咳藥有益。 傷風為人類盛行率最高的一種傳染病Eccles p. 1。成人平均每年感冒2至3次,小孩則高達6-8次 。傷風在冬季較為常見;傷風自古以來即有文獻記述。.

新!!: 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 · 查看更多 »

1918年流感大流行

1918年流感大流行(1918 flu pandemic)是於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間爆發的全球性H1N1甲型流感疫潮,由一種稱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Spanish flu)引起的傳染病,曾經造成全世界約5億人感染,5千萬到1億人死亡(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傳播範圍達到太平洋群島及北極地區;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約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較起來極為致命。其名字由來並不是因為此流感從西班牙爆發,而是因為當時西班牙的疫情最為嚴重(亦有指當時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參戰各國對傳媒的箝制仍未放鬆;只有中立國西班牙能大肆報道,令時人錯覺當地疫情特別嚴重),有約8百萬受感染,甚至包括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所以被稱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至於在西班牙則以著名歌劇Naples Soldier為其命名,為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自然事件之一。 一般流感通常死亡的是幼童及老年人、或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但本次流行事件死者最多的卻是青壯年。現今的研究將病毒株從死者的冷凍屍體中分離,顯示本病毒致死的原因是因為引起細胞素風暴,導致自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因此免疫力最強的青壯年反而最容易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而死。 另,此一疾病在多處亦被暱稱為西班牙女士。.

新!!: 流行性感冒和1918年流感大流行 · 查看更多 »

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是一次由流感病毒新型变体甲型H1N1流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行病疫情。2009年3月底,该流感开始在墨西哥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德克薩斯州爆發,不斷蔓延。2009年5月底,該流感在墨西哥死亡率達2%,但在墨西哥以外死亡率僅0.1%。持续了一年多的疫情造成约1.85万人死亡,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214个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流感季中,全世界每5人中就有1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但死亡率可能不到0.02% 。另据美国CDC估计,截至2010年3月中旬,这场疫情导致5千9百万美国人染病,26万5千人住院,1万2千人死亡。 由於未能為所有個案作檢測,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把所有病例統稱為疑似流感疾病。而這些病例都有嚴重的疑似流感病徵,甚至肺炎病徵,譬如墨西哥的病例更導致死亡。這個新變種甲型流感病毒基因包括人類流感病毒、豬流感及禽流感。4月底,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對於新變種,疑似人傳人的風險及在墨西哥的高致命性都表示十分關注。4月25日,世衛總幹事陳馮富珍宣布把這次疫情定位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其原因是對於病例中的臨床、流行病學及病毒學報告缺乏認識。 2010年8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紧急咨询委员会15名独立科学家发出建议后,宣布H1N1甲型流感大流行已经结束。.

新!!: 流行性感冒和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Influenza流感时行感冒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