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言論自由日 (臺灣)

指数 言論自由日 (臺灣)

言論自由日是中華民國(臺灣)的國定紀念日,在2016年12月22日由行政院宣布定於4月7日,目的在紀念黨外政論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創辦人鄭南榕為追求言論自由而奉獻犧牲的精神。該紀念日的制定,起源於《自由時代周刊》於1988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刊登「臺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宣揚臺灣獨立運動;身為該雜誌創辦人兼總編輯的鄭南榕,因此被國民黨政府指控意圖分裂國土,而在1989年1月21日接到法院的叛亂罪到案傳票。他為了「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這也是該雜誌的重要口號)的理念,於1989年4月7日在雜誌社內拒捕自焚殉道身亡。, 鄭南榕基金會.

目录

  1. 171 关系: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加州州議會加利福尼亚州基本權反媒體壟斷運動反侵略日台灣人台灣團結聯盟台灣國台灣獨立運動司法院司法院大法官叛國太保市外省人姚文智媒體壟斷宜蘭市宜蘭縣宜蘭縣縣長宜蘭縣政府宗教自由安平區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寒蟬效應屏東市屏東縣屏東縣縣長中央廣播電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中華民國言論自由世界人权宣言世界新聞自由日三十二條處理大綱人权人權教育人民主权论人性尊嚴二二八事件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張花冠彰化縣信義區信息自由國立台灣文學館國立成功大學... 扩展索引 (121 更多)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加州州議會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亞州議會.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加州州議會

加利福尼亚州

加利福尼亚州(State of California),簡稱加州,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州。面積位列美國第三;人口為3,930萬,位列美國各州第一。州首府是沙加緬度。在地理、地貌、物產、人口構成方面都具有多样化的特點。加州有一别名叫做“金州”(The Golden State),邮政缩写是CA,此外尚有英文昵称为Cali。 大洛杉矶地区及舊金山灣區分別為美國第二及第五大都會區,人口分別為1,870萬及880萬人。洛杉矶為加利福尼亞州,且為美國第二大城市,僅次於纽约。洛杉矶县為;聖貝納迪諾縣為美國面積最大的縣。 加利福尼亞州地區生產總額達$2.67兆美元,居各州第一位。與國家相比,加利福尼亞州位居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人口居世界第36位。大洛杉矶地区及舊金山灣區為美國第二及第三大都會區經濟體。舊金山灣區為美國人均生產總額最高的地區,世界市值前十大公司有4家總部位於此地區,世界前十大富豪有4位亦居住於此地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加利福尼亚州

基本權

基本權即為一般所理解的人權,由於此種權力於憲法學上有其特殊的運作模式,故另外以憲法學上基本權之詮釋為內容介紹。.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基本權

反媒體壟斷運動

反媒體壟斷運動,又稱反媒體巨獸運動,為2012年在台灣發起的學生與社會運動,901反媒體壟斷聯盟與由台灣各大學院校學生組成的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為推動此運動的主要團體。反對旺中案、反對壹傳媒併購案,要求制定反媒體壟斷法。以維護台灣新聞自由、反對媒體壟斷、防止中資與台灣財團控制台灣媒體為主要訴求。.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反媒體壟斷運動

反侵略日

反侵略日是中華民國行政院於2006年3月8日制定的紀念日,日期在每年的3月14日。.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反侵略日

台灣人

#重定向 臺灣人.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台灣人

台灣團結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台聯黨,是一個臺灣政黨,成立於2001年8月12日,創黨時主要以原中國國民黨內本土派的黨員及民進黨內獨立派的黨員組成,其創黨的四大宗旨為「穩定政局、振興經濟、鞏固民主、壯大台灣」。由於偏向臺灣本土化與臺灣獨立的政治訴求,普遍被歸屬為泛綠陣營的政黨之一。前總統李登輝雖然並非該黨黨員,但為該黨之精神領袖。 第8屆立法委員選舉所獲得的國會席次及全國得票率,台灣團結聯盟僅次於國民黨、民進黨的台灣第三大政黨,亦是藍綠兩黨以外唯一獲得一百萬選票以上的政黨。2014年中華民國直轄市議員及縣市議員選舉亦為全國第三大黨。第9屆立法委員選舉不分區立委僅獲2.5%的政黨票,區域立委均落選,是繼2008年之後第二度退出國會。2016年1月20日,台聯宣布資遣所有員工。.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台灣團結聯盟

台灣國

台灣國所指涉之詞彙意涵依不同語境及前後文而可能包括:.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台灣國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台灣獨立運動

司法院

司法院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為中華民國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的審判及公務員的懲戒,並設有大法官十五人,以大法官會議審理方式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令及組成憲法法庭審理總統、副總統彈劾案與政黨違憲解散案。司法院於實務上並不職司審判,而是由轄下的各級法院、行政法院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任之,而實際為一個司法行政機關。.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司法院

司法院大法官

司法院大法官,是中華民國依照《中華民國憲法》於最高司法機關——司法院中所設置,具有「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職務、審理「政黨違憲解散案」及「總統、副總統彈劾案」權限之常設機關,相当于憲法法院。同時,在一般口語的用法中,司法院大法官亦有可能是指該機關的「成員」。 在指稱該機關的成員時,司法院大法官也是屬於憲法上的法官,同樣受到《中華民國憲法》第81條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於司法院釋字第601號解釋中便已經對此加以闡明。根據《法官法》規定,司法院大法官也屬於該法所稱之法官,原則上受到該法之規範,僅於例外情況下排除該法之適用。.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司法院大法官

叛國

叛國,在法律上,指一個人對其所屬於的國家不忠誠;違背其效忠宣言或與其國家的敵人合作的人會被稱為叛徒。《法律詞典》(Oran's Dictionary of the Law)(1983年版)對叛國的定義是:「一個公民協助外國政府推翻或嚴重侵害他所屬的國家,或慫恿外國對他所屬的國家宣戰。」 站在本国执政者(尤屬長期執政的獨裁者)的立场上来看,叛國的相似詞是革命,因為革命幾乎會利用國內外一切可用勢力來從事推翻原政府政權的行為,叛國與革命的認定則由觀點立場的不同而有差異,進行革命的人通常會被原始政府視為叛國或密謀顛覆等,被捕後通常會以前述之罪名予以處決、監禁或是驅逐出境(有外國勢力介入者的可能性較大)。但是也有观点认为二者可从受支持的普遍程度上来划分。 在一些奉行民族主義的獨裁國家,「叛國」經常被用作消弭改革派或異見分子的藉口,被指控叛國的人未必會被提上法庭上,根據客觀的案情證據接受公平審議。這些國家會將不同程度的異見人士動輒標籤為叛國、「賣國賊」,而被國家秘密警察私下緝拿,或動用輿論壓力以達至政治迫害、噤聲等鞏固政權的效果。.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叛國

太保市

太保市(Thài-pó-chhī),舊稱「溝尾--」 ,前身為「太保鄉」,位於臺灣嘉義縣中部,緊鄰嘉義市,屬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為嘉義縣的縣治所在地,是一個以製造業及農業為主的嘉南平原典型鄉鎮。1946年改設為嘉義市市轄區「太保區」, 1950年恢復設鄉,改隸嘉義縣,1982年隨著嘉義市升格省轄市,縣市分治,縣政府遷設於該地,改制為縣轄市,促使太保由原本以農業為主,少數製造業為輔的鄉鎮,正式成為嘉義縣的縣政中心。近年來中央、地方政府及企業在該市多有建設、交通較為便利,是高鐵嘉義站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所在地。.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太保市

外省人

外省人,字面意義為來自別的省份的人,這個稱呼起源於籍貫觀念。在华语圈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使用较为广泛。.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外省人

姚文智

姚文智,臺灣新竹縣人,自由時報記者出身,現任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曾任高雄市新聞處處長、高雄市副秘書長、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卸任局長後,曾協助謝長廷競選台北市長,不過仍敗給了國民黨提名的郝龍斌,2008年返回高雄並於左楠選區以兩萬餘票之差大敗給轉戰區域立委的黃昭順,後轉往故鄉台北發展,2012年轉戰台北市第二選舉區,雖在土生土長的士林落後,最終仍以三千票的些微差距擊敗挑戰三連霸立委的周守訓。2014年,決定參與台北市長民進黨第一階段初選,並以黑馬之姿於5月14日確定勝出,第二階段的在野整合民調與無黨籍的柯文哲皆贏過國民黨提名的連勝文,但因柯文哲領先幅度較大,故遵照兩階段民調規則,禮讓柯文哲並擔任其競選台北市長後援會總會長,而柯文哲也以過半得票率大勝國民黨提名的連勝文;2016年尋求立委連任,以近六成得票大勝國新共推的四屆市議員潘懷宗。 其後代表民進黨參選2018年台北市長,於2018年4月22日發起舉辦「機蛋大遊行」,也被稱作「柯黑大遊行」,現場有數千人參加遊行。.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姚文智

媒體壟斷

Category:言论自由 Category:大眾媒体.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媒體壟斷

宜蘭市

宜蘭市(Gî-lân-tshī。)位於台灣蘭陽平原精華區的中央,東通壯圍鄉,西連員山鄉,南鄰蘭陽溪與五結鄉相對,北接礁溪鄉,為宜蘭縣的核心都市、交通樞紐。 宜蘭縣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入清朝版圖,嘉慶十七年(1812年)正式設廳治理,廳治選在五圍,五圍即今宜蘭市。嘉慶十八年(1813年),宜蘭城修築完成,城內設施在數年內一一完備,宜蘭城儼然成為蘭陽平原政治、經濟、文教的中心。戰後初期,宜蘭設縣,宜蘭市成為縣治,並為縣內唯一的縣轄市;全縣級的設施,如宜蘭縣政府、宜蘭縣議會、宜蘭縣史館等,均設在本市。 在歷史背景與豐厚的文化資源條件下,宜蘭市一向被譽為宜蘭縣的文教特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宜蘭市

宜蘭縣

宜蘭縣(tl),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舊稱噶瑪蘭,位於臺灣本島北部,與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臺中市、花蓮縣相鄰,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為歌仔戲的發源地。轄宜蘭市1市,羅東鎮、蘇澳鎮、頭城鎮3鎮和礁溪鄉、員山鄉、壯圍鄉、五結鄉、冬山鄉、三星鄉、大同鄉、南澳鄉8鄉,縣治設在宜蘭市。 日治時期的宜蘭全境屬臺北州,戰後獨立設縣。行政院國發會將該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該縣劃歸為臺灣東部區域。.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宜蘭縣

宜蘭縣縣長

本條目列出歷任的民選宜蘭縣縣長。.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宜蘭縣縣長

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是中華民國臺灣省宜蘭縣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縣級自治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政府委辦事項。宜蘭縣的自治監督機關原為臺灣省政府,但臺灣省政府在虛級化後業務與功能大幅縮減,其自治監督機關亦改為行政院各部會(主要為內政部)。宜蘭縣政府也是其轄下各鄉、鎮、市的地方自治監督機關。.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宜蘭縣政府

宗教自由

宗教自由是指一个人可以在一个社会中自由选择其宗教信仰和在这个社会中公开参加这个宗教信仰的仪式和传统,或者选择不信仰任何宗教,而不必担心受社会的迫害或歧视。 宗教自由也包括根据自己的判断放弃或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自由的范围更广,还包含獨自或與他人一道、公開或私下敬拜的權利,以及參加宗教儀式、宗教活動和宗教傳道而無需擔心遭受政府或社會其他團體迫害的權利。.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宗教自由

安平區

安平區是臺灣臺南市三十七個行政區之一,北以鹽水溪和安南區為界,東以民權路、中華西路與中西區相鄰,南則隔運河與南區毗鄰,西為臺灣海峽。臺南市政府永華市政中心(原省轄臺南市政府)即座落此處,區內北端為老安平聚落,為漢人最早開發地之一,在荷蘭時期時這裡建有大員市鎮,是臺灣最古老的市鎮,而「臺灣」之名也起源於「大員」(荷語:Tayouan),因此此區可說是臺灣歷史的起源地。.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安平區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重定向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寒蟬效應

寒蟬效應可以指:.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寒蟬效應

屏東市

屏東市(排灣語:Akav)位於屏東縣西方偏北,屬於高雄都會區的一部分,屏東市的人口排名是高雄都會區的第三名(僅次於高雄市鳳山區、三民區),亦為全臺人口第二多的縣轄市(僅次於彰化縣彰化市)約有20萬1千人,市內共轄79個里,為屏東縣的縣治及首善之區。 本市位於屏東平原之上,地勢平坦,物產豐富,充滿南國風情,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5℃,也因為南台灣的驕陽以及全台灣日照時數最長的城市,而有「太陽城」的封號。.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屏東市

屏東縣

屏東縣(排灣語:Qakaw;閩南語:Pîn-tong-kuān;六堆客語:Pinˇ dungˊ ian;馬卡道語:Akauw),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 本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紅豆、皮蛋、鹹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屏東縣

屏東縣縣長

本條目列出歷任的屏東縣縣長,並溯及戰後時期的屏東縣地方首長。現任縣長為潘孟安,2014年12月25日宣誓就職。.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屏東縣縣長

中央廣播電臺

中央廣播電臺,簡稱央廣,為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廣播電臺,也是中華民國唯一提供國際廣播服務的公共媒體機構,以中文(國語、閩南語、客家語、粵語)、英語、日語等13種語言代表中華民國對全球廣播。其於1928年由時任監察院副院長陳果夫籌款成立,與中國廣播公司系出同源,並開創了華人廣播史上首次「現場直播連線」的先河;遷至臺灣後,逐漸轉型為專責對中國大陸、國際社會廣播的國家公共媒體,依據法定任務及營運方針,央廣在屬性及定位上配合政府政策,宣揚臺灣自由、民主、人權、多元文化等核心價值,以追求、捍衛中華民國國家利益為依歸,代表國家向國際發聲,同時促進兩岸和平、加速中國大陸的民主化進程。.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中央廣播電臺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立法公佈於1935年1月1日,同年7月1日連同《中華民國刑法》全文共357條一同實施。本條文於1928年之刑法草案(共387條)頒布時,原為刑法第103條,後來於1935年頒布後,方改列為第一百條。 這個條文於1992年修正。這項修正,被視為是臺灣民主運動、言論自由及推動人權保障的重大成就。.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

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本文列出中華民國的主要節日與歲時,包括放假和不放假的國定紀念日與節日,以及常見的民俗節日。 紀念日及節日依據《紀念日與節日實施辦法》實施。2001年起,中華民國政府機關及公私立各級學校實行「週休二日」,即每週六、日放假。2006年中秋節假期以來,節假日如遇到週二、四等,還會採取中間上班日(週一、五)調整放假,形成至少4天連續的「彈性假期」(但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2015年起,對公部門實施節假日與週末重疊則補假的新假期制度:若與星期六重疊,則星期五補假一天;若與星期日重疊,下星期一即補假一天。私人事業單位自2016年1月1日起亦將全面實施勞工「週休二日」,自此全面實施「週休二日」。 2015年12月31日之前,臺灣適用「雙週84工時」的勞工,放假規定大致與1998年到2001年的「隔週週休二日制」放假規定相同,不過也有與勞工約定比照公部門休假的私人事業單位。2015年5月1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勞動基準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將雙週84小時的工時上限改為單週40小時,每天工作不得超過8小時。法案三讀通過後,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週休二日」,此修正案不包括《勞動基準法》第八十四條之一的彈性工時勞工。.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中華民國節日與歲時列表

中華民國言論自由

中華民國言論自由的憲法上根據是《中華民國憲法》第11條:“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黨外政論雜誌《自由時代》週刊創辦人鄭南榕因宣揚臺灣獨立運動(刊登「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而接到涉嫌叛亂的法院傳票,他為了凸顯「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而於1989年4月7日拒捕自焚。 1991年,獨立台灣會案促使一〇〇行動聯盟推動廢除刑法一百條。1992年,立法院修訂該條後,思想、學術與言論之自由獲得具體保障。 司法院大法官對言論自由所作出的解釋當中,認為國家應保障言論自由的理由不外為“反映公意強化民主,啟迪新知,促進文化、道德、經濟等各方面之發展”(釋字第364號)、“保障意見之自由流通,使人民有取得充分資訊及自我實現之機會”(釋字第414號)及“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釋字第509號)。 其中釋字509號解釋雖認中華民國刑法的誹謗罪並未違憲,不過大法官指出:就算誹謗罪的被告無法證明己言為真,法院依被告所提出的資料,認被告有相當理由相信他的言論是真實的,就不能以誹謗罪處罰;這個見解相當程度減輕發表言論者必須證明所言為真的法律責任。.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中華民國言論自由

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夏樂宮通过的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联合国大会第217号决议,A/RES/217),共有30條。宣言起草的直接原因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省,是第一份在全球範圍內表述所有人類都應該享有的權利的文件。其由联合国出版在其自己網站上。 《世界人權宣言》與《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兩公約)和其他兩個可選協約一起包含在國際人權法案中,兩個公約都是在1966年通過。.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新聞自由日

世界新闻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La Journée mondiale de la liberté de la presse)是由联合国创建,旨在提高新闻自由的意识,并提醒政府尊重和提升言论自由的权利,该权利铭记在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中。 1993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的5月3日定为世界新闻自由日,也为了纪念温得和克宣言,该宣言是由非洲报刊记者于1991年统一列出的新闻自由准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新闻自由日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吉耶尔莫·卡诺新闻自由奖。.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世界新聞自由日

三十二條處理大綱

《三十二條要求》,定案於1947年3月7日,為台灣二二八事件中,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於3月7日向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所提出的要求,其內容乃針對二二八事件解決方法所提出的建議。.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三十二條處理大綱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人权

人權教育

人權教育是在學校和教育機構對人權歷史、學說和法律的教育,也面向公眾推广。.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人權教育

人民主权论

人民主权论又稱為國民主權說,主张国家主权归全体人民所有,政府应由人民产生并服从人民的意志。亦即「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理論基礎来源于启蒙运动,伴隨18、19世紀民權思想而來。.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人民主权论

人性尊嚴

#重定向 尊严 人性尊嚴是《德國基本法》中的一個理念,該法第一章第一条規定:「人性尊嚴不可侵犯。國家一切權力均有義務尊重並保護人性之尊嚴」。此一理念被許多國家採為憲法的最高指導原則。.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人性尊嚴

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於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發生的事件。1947年2月27日,因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查緝私煙時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死傷,引起28(次)日的陳抗傷亡,更擴及後續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佔官署。事件中,臺灣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與攻擊官署,當地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攻擊,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逮捕與鎮壓殺害臺灣民眾,事件造成民眾大量的傷亡,然而傷亡數字眾說紛紜,由數百人至數萬人不等。 此事件亦稱作「二二八大屠殺」、「二二八革命」、「二二八起義」、「二二八事變」、「二二八慘案」、「二二八民變」等。 1945年,國民政府接替日本開始統治臺灣,然而來自中國大陸的軍政人員,甫經歷中日戰爭,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臺灣生起排斥與歧視的心態,並時常對臺灣人抱持著優越感,以征服者、勝利者自居,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2004-10,李筱峰,世新大學教授,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1-02-28,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4期,20040901,對待人民驕縱專橫。而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對於相對落後的中國社會現況、普及教育、法治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缺乏瞭解,導致由原本的滿懷期望轉變成深感失望。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人毫無軍紀可言,例如乘車、用餐不付款、低價強購、賒借不認帳,乃至有偷竊、搶劫、恐嚇、詐欺、調戲婦女、強姦、開槍殺人等非法情事發生,與臺灣日治時期日籍軍政人員的軍紀嚴明、高行政效率形成強烈對比,也使得臺灣人民愈來愈敵視國民黨與長官公署,反而感到日治時期下的臺灣比較良善。 當時統治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錯誤、官民關係惡劣、軍隊紀律不良、官員貪污腐敗。在經濟方面,政府一手壟斷並管制物資買賣、濫印鈔票,並掏空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支援國共內戰,導致嚴重通貨膨脹、大量民眾失業,臺灣經濟因而巨幅倒退,終至民不聊生。由於政府的種種倒行逆施,加上掌握資源控制權的人士對臺灣人民的種種歧視與打壓,使得台灣人民深受其害,因而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終導致龐大民怨能量總爆發。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因不當使用公權力造成民眾一死一傷,成為事件導火線。隔天民眾前往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請願,但遭公署衛兵開槍掃射,使原先的請願運動轉變成為反抗政府行動,臺灣在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後,至3月6日已蔓延到除了澎湖外的全台灣,外省人受波及遭臺籍民眾攻擊傷亡.大紀元.2014-02-28.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二二八事件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名臺北新公園,是一座位於臺灣台北市中正區的公園,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為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公尺,鄰近總統府、外交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等主要機關建築。.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

#重定向 和平紀念日 (臺灣).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二二八和平紀念日

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是一個針對二二八事件,要求究明二二八事件真相、恢復冤罪者名譽以及將2月28日做為全臺民眾永遠的和平祈願日的團體。.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張花冠

張花冠(),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生於臺灣嘉義,現任嘉義縣縣長。中興法商(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士、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碩士。2001年張棄商從政,以無黨籍身分當選立委,後加入民主進步黨。2010年獲第10屆臺北大學傑出校友。2017年代表臺灣參加美國總統川普就職大典。夫曾振農為已故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曾任多屆立委。張為嘉義首位女縣長,任內積極招商引資,參加活動常以創意變裝造型出席、言談幽默風趣,常對國家經濟建設發表建言。2017年主張嘉義縣市合併成「大嘉義」,提出蛋黃蛋白理論:縣市分治好比完整雞蛋分離出蛋黃與蛋白,但「蛋黃蛋白一起吃比較健康」。.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張花冠

彰化縣

彰化縣(Tsiang-huà-kuān;Chông-fa-yen)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臺灣米倉」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東邊以八卦山脈與南投縣接壤,西邊濱臨臺灣海峽,南邊以濁水溪與雲林縣為界,北邊以烏溪與臺中市為界。彰化縣古稱「半線」,地形上以平原為主,北邊屬於彰化平原,南邊則是濁水溪扇狀平原。彰化縣是臺灣本島面積最小的縣,是臺灣人口第一大縣,也是臺灣設籍人口唯一超過百萬人的縣市。本縣常與臺中市及南投縣合稱中彰投地區,或與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等三縣市合稱彰雲嘉地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彰化縣

信義區

信義區可以指:.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信義區

信息自由

--,又稱--,指的是保護使用網際網路和資訊科技(請參照數位權利)表達意見的自由。資訊自由也涉及對於資訊技術領域的审查,譬如在不受到审查或者是限制下使用網路資料的能力。 資訊自由可以視作是言論自由的延伸,受到國際人權法認可的基本人權,後者在現代被普遍認為是在任何型態的媒體上,以口述、文字、印刷、透過網際網路或透過藝術表達的自由。這代表在言論自由的保護範圍上除了內容以外,還包含表達的方式。資訊自由也可能引用於網際網路和資訊技術領域下的隱私權。隱私權,如同自由陳述權一般,皆是人權包含的權利,而資訊自由法則是隱私權的一項延伸產品。.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信息自由

國立台灣文學館

#重定向 國立臺灣文學館.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國立台灣文學館

國立成功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簡稱成大,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的國立大學,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前身為1931年台灣日治時期創辦的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945年戰後改制為「省立工學院」(臺灣省僅有的三所省立學院,另二所為省立農學院、省立師範學院),1971年確立為國立成功大學。目前校總區由相互緊鄰的8大校區組成,另擁有安南校區、歸仁校區及斗六校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國立成功大學

國際人權日

1950年起,聯合國大會定每年的12月10日為國際人權日,以紀念聯合國於1948年12月10日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受到該世界人權宣言的啟示,聯合國在1966年制定了「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目的在進一步闡明並執行宣言所揭示之各項人權精神。該二盟約加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之任擇議定書與「世界人權宣言」合稱「國際人權憲章」(International Bill of Human Rights),為國際間最重要之人權典章。.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國際人權日

國民黨政府

國民黨政府可以指:.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國民黨政府

國教

国教或官方宗教、官方信仰,是指由国家确立的特定宗教,具有高於其它宗教地位的宗教。国教往往负担着通过宗教宣扬国家指導思想的任务。.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國教

嘉義市

嘉義市(Ka-gī-chhī、鄒語:maibayu),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市,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的都市,地處嘉南平原北端,全市在北回歸線以北(但極靠近北回歸線),嘉義都會區的中心城市,也是南部第三大城市。全境除東部屬丘陵地帶外,其餘為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降。外圍由嘉義縣環繞,古名「諸羅山」,係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及因嘉義東方諸山羅列,又名「桃城」,因清治時期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得名。 嘉義市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過往曾因林業的發展而繁榮。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地方特產方面,則以火雞肉飯、方塊酥、阿里山羊羹、雪花餅、小饅頭、甘藷、鳳梨酥最為人所知。文化活動上,日治時期以繪畫最為著名,曾有「畫都」之美譽,代表人物有陳澄波等人;近年來則以國際管樂節、覺醒音樂祭最為興盛。在政治上,市長長年由源於黨外運動的「許家班」掌握,故有「民主聖地」之稱,唯隨著中國國民黨籍黃敏惠的當選,政治勢力亦有所轉變,升格為省轄市後,一至八屆市長(正任)皆由女性擔任,在臺灣政壇相當特殊,直到第九屆市長由民主進步黨籍涂醒哲當選,成為嘉義市升格省轄市後首位男性民選市長(首位男性市長為接替許世賢擔任代理市長的省府委員江慶林)。.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嘉義市

嘉義縣

嘉義縣是臺灣的縣,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全境環繞嘉義市,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阿里山山脈以及玉山主峰接壤,東北邊與南投縣相鄰,南邊以八掌溪與臺南市相鄰,東南邊與高雄市相鄰,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雲林縣相鄰,北回歸線通過縣境南部。縣治位於太保市,嘉義縣內轄有2市、2鎮、14鄉(含1個山地鄉),共有18個鄉鎮市。境內的民雄鄉、水上鄉、中埔鄉及太保市為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 嘉義縣古名「諸羅縣」(Tsu-lô-kuān),地處嘉南平原,為重要農業產區。境內水利建設堪稱完備,土地肥沃,以農產聞名,沿海地區為重要漁業產區,為國內重要產地,加以阿里山的森林資源,曾盛極一時。經時代變遷,阿里山成為國際著知名的觀光風景區、縣內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則為國際知名的博物館、高跟鞋教堂為獲得金氏世界紀錄之全球最大高跟鞋形建築。觀光業、工業及農漁業皆為縣內重要產業。.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嘉義縣

嘉義縣縣長

嘉義縣縣長是嘉義縣之行政首長,負責綜理縣政,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及機構,現任縣長為第16屆民主進步黨籍的張花冠,於2009年12月5日當選,12月20日任職至今。.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嘉義縣縣長

傳票

傳票可以指:.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傳票

出版節

出版節是中華民國出版界設立。民國五十一年三月三十日,由於紀念 孫中山先生撰述《三民主義》於民國十三年三月三十日出版,定此日為出版節。而《第一屆出版節宣言》是由世界書局副總經理蔣紀周編撰。.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出版節

公民不服從

--(也称--、政治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為在憲政體制下處於少數地位的公民表達異議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反對權的政治權利。當然,政治權利還包括反對權,如保護少數群體、舉行抗議、游行示威以及讓公民了解政府信息和進行政治查詢。反對權其實就是指「公民不服從」。所謂「公民不服從」,乃是一些對被自己判斷為已偏離正義的法律或政府政策的公開違反,以期達到糾正不正義的目的。公民不服從是憲政體制下處於少數地位的公民表達異議的一種方式。它是違法行為,但卻基於對法律的忠誠,是出於良知、出於對正義的關注而選擇的違法 公民的「反對權」就是指「公民不服從」,雖可能涉及違法的行為,卻是出於对「社會良知及正義」等公共利益的重视而不得已所采用的一種手段,是少數人出於對法律的尊重和表現的一種喚起多數人認同的非常手段。 馬丁·路德·金認為“任何違反法律但卻是因為良心告訴他法律是不公正的,爲了喚起社會對法律的不公正而在獄中接受懲罰的人,都是在表示對法律的最高尊重。” 基於公民的道德、良知所從事的「公民不服從」,這是不同於一般的「暴民反抗」及「暴動」。「公民不服從」參與者的訴求,是否符合「社會良知及正義」的公共利益是須要訴諸社會多數人的認同所進行的一種抗爭行為。.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公民不服從

公民自由

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往往指公民的政治自由。公民自由限制了政府的權力,防止政府濫用權力和干擾其公民的生活。 基礎的公民自由包括了集會自由、宗教自由、言論自由。同時公民也有權要求合法訴訟程序、公平的審判過程、隐私权、和自我防衛的權利。許多世界上的民主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歐洲,都有著各自的憲法以保障公民自由,而民主政府也有責任保護這些公民自由,相反的權威主義國家便缺乏這些保護、政府甚至會主動侵犯這些自由。 某些自由是否屬於公民自由也存在爭議,而它們是否該被保護也是爭論的議題。有爭議的例子包括了生育權、LGBT权益、以及持有槍械的權利。除此之外,即使是被法律保護的公民自由有時候也會被廢止,尤其是在戰爭的時期。.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公民自由

獨立台灣會案

立台灣會案,又稱獨台會案,發生於1991年5月9日,中華民國法務部調查局以加入獨立台灣會為由,進入國立清華大學拘捕五個人的事件。這五個人可能因違反《懲治叛亂條例》與《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的內亂罪,求處唯一死刑,被認為侵犯了《中華民國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在台灣引發一連串的的政治抗爭。此五人最終獲判無罪,在民意壓力下,立法院通過修改《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廢止《懲治叛亂條例》。.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獨立台灣會案

立法委員

#重定向 立法院#立法委員.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立法委員

立法院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現在是一院制之議會,設有113個席位。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國會,立法院院長即為議長。立法院成立於1928年(民國17年),最初為國民政府的附屬機關,1948年(民國37年)因應行憲而在制度上脫離行政權。1992年(民國81年)立法院開始全面定期改選至今。現任之第九屆立法委員於2016年2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屆滿日為2020年1月31日。.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立法院

第四權

#重定向 第四階級.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第四權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重定向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美国参议院

美利堅合眾國參議院(United States Senate)是美國的立法机构──美國國會的兩院之一,另一院為眾議院。 參議院的組成和權力建基於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美國每一州於聯邦參議院中均有兩位議員作為代表,與各州人口無關,所以全院員額為100名議員。參議員任期為六年,相互交錯,每隔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席位。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第四節,美國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议长,但無參議員資格;且除非是為了在表決平手時打破僵局,否則不得投票。 參議院公認較眾議院更為審慎;參議員名額較少而任期較长,容許學院派看法與黨派之見,較眾議院更易置外於公共輿論。參議院擁有若干表列於憲法而未授予眾議院的權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憲法明列總統在批准條約或任命重要人事時,須「採酌參議院之建議並得其認可」。 兩院制的國會是於制憲會議中所訂立的康乃狄克協議所得的結果。依該協議,各州在眾議院中的代表權以人口為基礎,但在參議院中具均等代表權。憲法規定法律之制定須經兩院通過。參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較眾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更為重要,使得參議院(上議院)所負的責任較眾議院(下議院)更廣泛,亦更具政治影響力。 參議院承襲古羅馬元老院之名,其議場建築物分佈在國會山莊北部。眾議院的建築物則分佈在國會山莊南部,詳見。.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美国参议院

美国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简称美国宪法,是美国的根本大法,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该宪法于1787年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获得代表的批准,并在此后不久为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由各个拥有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邦国家,同时也有个联邦政府来为联邦的运作而服务。从此联邦体制取代了基于邦联条例而存在较为松散的邦联体制。1789年,美国宪法正式生效。美国宪法是世界上首部成文宪法,该宪法为日后许多国家成文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美国宪法

美国宪法修正案

此条目列出的是所有已批准生效與未批准生效,且已經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宪法修正案。自憲法簽署完成後,已有二十七項修正案經批准,其中前十項統稱權利法案。對美國憲法的修正程序受美國憲法第五條所規定。另有其他許多已向国会提议,但是未向各州提交的。 修正案在生效之前,須經國會參眾兩院的三分之二表決通過,或是由三分之二的州會議(稱作)的要求,而後才能提呈給各州,並經過四分之三州議會的批准,批准的方式是由國會在提案時決定。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修正案是由州議會要求而提出。只有1933年的第二十一修正案,是採行州會議的方式來批准。.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美国宪法修正案

美国众议院

美利堅合眾國眾議院(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為美國國會兩院之一,另一院為參議院。美國各州在眾議院中拥有的席位比例以人口為基準,但至少會有一名議員。 院內議員總數經法律明定為435名。眾議員任期兩年,无连任限制。眾議院議長由眾议员选举产生,傳統上為多数党之領導人。然而多數黨領袖另由該多數黨於院內之第二重要議員擔任。據美國總統繼位條例,眾議院議長繼任總統之順序仅次於兼任参议院议长的副总统,為政壇上第三重要的領袖人物。 兩院制國會的起源是因為建國者希望擁有一個貼近且跟隨民意公論的“人民議院”,代表各州政府、以制衡不太受大众情绪干扰的參議院。憲法規定法案須經兩院批准方能通過。 眾議院一般被認為較參議院更具黨派色彩。憲法制定者中有很多人企圖讓參議院(1914年前是由州議會選舉)成為眾議院(公民直選)的制衡機構。於是“建議與同意”權(如批准條約的權力)授權僅由參議院單獨行使。眾議院也有其獨有的權力:倡議歲入法案之權、彈劾政府官員、以及在選舉人團僵持不下時選舉總統。然而,所有這些權力都可由參議院制衡(counter-check)。參議院一般較眾議院及眾議員更具威望。參議員任期較長、人數較少、且(多數情況下)較眾議員代表更多的選民。 眾議院會議廳位於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莊南翼。參議院在同一建築物的北翼開會。.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美国众议院

美国国会

美国国会(United States Congress)是《美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机構,位於國會大廈。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其中立法权力归国会;行政权力归美国总统;司法权力归美国联邦法院。国会由經直接選舉產生的參議院议员與眾議院议员组成,每个议员代表其选区内的选民,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国会议员代表整个国家的选民,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與人民的行为。.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美国国会

美国权利法案

美国权利法案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前十条修正案的统称。这些修正案的提出是为了缓解那些反对批准宪法的的担忧,其中保障了多项个人自由,限制了政府的司法和其他方面权力,并将一些权力保留给各州和公众。起初这些修正案仅针对联邦政府有效,不过在第十四条修正案通过后,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统称合併原則的进程将权利法案中的大部分条款应用到了各州。 这些修正案由詹姆斯·麦迪逊在第一届联邦国会上作为一系列立法细则提出,先由联邦众议院于1789年8月21日通过,再于1789年9月25日通过国会两院联合决议案正式提出,1791年12月15日获得了足够数量州的批准而正式成为宪法的一部分并生效。国会一共提出了十二条修正案,但这次通过的只有其中十条,另外两条中一条于203年后获得足够数量的州批准成为第二十七条修正案,另一条从程序上来说仍在等待各州批准。 权利法案列举了宪法正文中没有明确表明的自由和权利,如宗教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个人财物搜查和扣押必须有合理颁发的搜查令和扣押状的权利,只有大陪审团才能对任何人发出死刑或其它“不名誉罪行”的起诉书,保证由公正陪审团予以迅速而公开的审判,禁止等。此外,权利法案还规定宪法中未明确授予联邦政府、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或人民行使。这些条款受到了喬治·梅森1776年的弗吉尼亚权利法案、英国的1689年權利法令和诸如1215年大憲章在内英国早期政治文献的影响。 权利法案诞生后的150年里几乎没有对美国司法构成什么影响,但在进入20世纪后情况有所改观,成为许多联邦最高法院重要判决的基石。文件最初有14份副本,其中一份长期存放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向公众展示。.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美国权利法案

美国新闻自由

美国政府认为,美国高度发达的传媒有赖于其自由的新闻环境,其中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新闻自由奠定了基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美国新闻自由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美国总统

美麗島站

美麗島站,位於臺灣高雄市新興區,為高雄捷運紅線、橘線交會的捷運車站,為高雄捷運初期路網唯一的轉乘車站,通車前計畫暫名為大港埔站。美麗島站是以1979年12月10日在此地爆發、震驚台灣社會和影響民主運動發展的美麗島事件為名。本站由日本建築師高松伸所設計,以祈禱為主題象徵。車站內部之公共藝術作品—光之穹頂,乃由義大利藝術家水仙大師(Narcissus Quagliata)親手打造。本站亦是臺灣第一個以葡萄牙文為譯名的捷運車站。本站設站地點為高雄市中心道路要衝。 美國旅遊網站「BootsnAll」於2012年初評選全世界最美麗的15座地鐵站,美麗島站排名第二名。2014年1月15日,國際知名新聞網站選出「讓紐約客只能夢想的全球8大最美地鐵站」,本站排名第二名。 由於車站付費區的複雜特性,此站刷卡或單程票同站進出15分鐘內免重新計費。.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美麗島站

真實惡意原則

真實惡意(Actual malice),也譯為真正惡意、實際惡意、實質惡意,美國法律名詞,是美國法院用來規範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的準則之一。這個原則在1964年美國最高法院審理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時確立。 2000年7月7日,中華民國大法官會議發布的釋字第五百零九號解釋案,也採納了這個法則。.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真實惡意原則

結社自由

结社被現代社會認為是人與生俱有的一種權利。.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結社自由

牽阮的手

是一部由紀錄片導演莊益增(臺大哲學系畢)與顏蘭權(留學英國的電視電影製作碩士)夫妻花五年時間共同執導的臺灣電影,於2010年完成,2011年公映。故事紀錄同樣出身臺南的社運人士田朝明醫師與田孟淑夫婦橫跨長達六十幾年的深情與大愛,也透過兩人長期投入台灣民主運動呈現出臺灣半個多世紀的民主發展歷史,及對臺灣這片土地堅持永續的熱愛。.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牽阮的手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联合国

鍾佳濱

鍾佳濱(),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生於臺灣屏東,外省人第二代,有客家血緣,是野百合學運領袖,曾任民主進步黨副秘書長、國大代表、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參選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對壘國民黨王進士獲勝,即屏東縣第二選區(屏東市、萬丹鄉、麟洛鄉),當選第9屆立法委員。.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鍾佳濱

行政院

行政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依憲法之相關規定向立法院負起政治責任。 一般所稱的「行政院」,狹義上僅指行政院本部,主要功能為協助行政院院長處理各項行政事務,廣義上則涵蓋各中央行政機關(即俗稱之「部會」,均由行政院管轄),端看使用的場合而定。需要注意的是,「院本部」並非法定名稱,乃為了區別行政院內部單位與各部會而使用 。同樣是非法定名稱,行政院通常稱為中華民國的內閣,行政院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與各部會首長則為內閣閣員,並定期召開行政院會議以議定國家重大政事。.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行政院

行政院副院長

行政院副院長是中華民國行政院的副首長,輔佐行政院院長施政,並於院長職位空缺、或因故不能視事時代行職權,相當於各國的副總理。現任行政院副院長為施俊吉,正式於2017年9月8日就任。.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行政院副院長

行憲紀念日

行憲紀念日,中華民國法定節日,定於每年12月25日,紀念制憲國大代表於1946年(民國35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中華民國憲法。 1963年(民國52年),行政院將行憲紀念日定為國定假日;直至2000年取消的這段期間,每年12月25日均放假一天。2001年(民國90年)起,公務人員實施周休二日,行憲紀念日不再放假。目前12月25日因為這天也是基督教的耶誕節,部份企業與基督新教、天主教會學校仍會宣佈放假。.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行憲紀念日

西屯區

西屯區(臺羅:Sai-Tūn-Khu)是臺灣臺中市市中心的一個市轄區,郵遞區號為407,是臺中市人口第二高的行政區,目前轄區人口約22萬人,僅次於北屯區。西屯是臺中市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區內擁有眾多大學院校。著名的七期重劃區即分屬此區與南屯區。中台灣廣播電台、全國廣播皆將總部設於此區,臺中市政府的臺灣大道市政大樓與臺中市議會的臺中議政大樓也位於此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西屯區

香港言論自由

香港言论自由,指的是香港地区的言论自由程度,其历程可以分为港英时期和特区时期。言论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和新闻自由有较大的联系,因此本条目亦包含部分新闻自由内容。参见香港新闻自由条目。.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香港言論自由

解嚴

#重定向 臺灣省戒嚴令#戒嚴令的解除.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解嚴

解嚴紀念日

解嚴紀念日為中華民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中規定的一個紀念日,時間為每年的7月15日,只紀念,不放假。 該紀念日是為紀念1987年7月15日中華民國政府解除“臺灣省戒嚴令”而設。該戒嚴令自1949年5月19日頒佈,次日開始行使,共行使38年多。 2007年6月,行政院召開兩次協商舉辦「解嚴二十週年紀念系列活動」會議,決議提請內政部研訂7月15日為紀念日。內政部隨即修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將7月15日訂為解嚴紀念日。6月20日,行政院會議審議通過。.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解嚴紀念日

許智傑

*京城銀行獨立董事 許智傑(Hsu Chih-chieh,)是臺灣政治人物,嘉義縣人,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博士班、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機械系學士,民主進步黨籍。曾任第八屆鳳山市市民代表、高雄縣議會第15屆議員、第十五屆鳳山市市長、第一任鳳山區區長。現為民進黨中執委、第九屆立法委員當選人。京城銀行獨立董事,其2017年半年擔任獨董報酬為60萬元,加上業務執行費用16萬2千元,共76萬2000元。.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許智傑

記者節

記者節,一個為表彰感謝記者為社會所做出貢獻的節日。 中華民國的記者節定於9月1日,為不放假的法定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记者节,定為每年的11月8日,为不放假的法定节日,是中國大陸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另两个是教师节和国际护士节)。.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記者節

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一種基本人權,指一國公民,可以按照个人意願表達意見和想法的法定政治權利,這些意見表達不用受政府「事前」的審查及限制,也無需擔心受到政府報復。有時也被稱為意涵更廣泛的表達自由van Mill, Davi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2 Edition), Edward N.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 (油畫)

《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是諾曼·洛克威爾《四大自由》系列油画中的首幅作品。这四幅油画代表的理念都源自第32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941年1月6日国情咨文中的四大自由。 《言論自由》於1943年2月20日在《星期六晚邮报》首發,一同發佈的還有小説家布斯·塔金頓的文章,來作為四大自由系列的一部分。洛克威爾認為此作與《信仰自由》是全系列中最成功的作品。因爲洛克威爾喜歡在他的畫作反映出他曾經歷或者展望的生活,因此對於此作反映了真實事件並不感到驚奇。.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言論自由 (油畫)

詹姆斯·麦迪逊

詹姆士·麥迪遜(James Madison Jr.,), 是位美國政治家、開國元勛、第四任總統 (1809年-1817年)。因在起草和力薦《美國憲法》和《權利法案》中的關鍵作用被譽為“憲法之父”。 麥迪遜出生於弗吉尼亞州富裕的種植園家庭,於獨立戰爭期間任大陸會議和弗吉尼亞下議院成員。在1780年代末期,他協助組織制憲會議,制定新憲法來替換失靈的邦聯條例。會後,麥迪遜成為修憲運動的領袖之一。他與約翰·傑伊及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共同編寫《聯邦黨人文集》,力挺憲法。 1788年憲法通過之後,麥迪遜選入眾議院。期間,他成為喬治·華盛頓總統親密的顧問,是第一屆國會最突出的成員之一,協助通過法案,建立新政府。因起草前十條憲法修正案,麥迪遜也被譽為“權利法案之父”。雖然新憲法建立了強有力的聯邦政府,但在華盛頓任期內,麥迪遜反對財務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主張的中央集權。為了反對漢密爾頓,托馬斯·傑佛遜和漢密爾頓成立了民主共和黨,與漢密爾頓的聯邦黨抗衡,成為國家第一對主要政黨。在傑佛遜1800年勝選後,麥迪遜被任命為國務卿(1801-1809年)。在任內,麥迪遜主持購買路易斯安那,將國土面積翻倍。 麥迪遜在1808年勝選接任,並於1812年連任。因外交抗爭和貿易禁運失敗,美國與英國卷入1812年戰爭。由於美國軍力財力不強,戰爭打得一塌糊塗。麥迪遜不得不違心支持強大的國家政府和軍隊,以及國家銀行。史學家常視麥迪遜為優秀總統。.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詹姆斯·麦迪逊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高雄市

高雄市市長

市市長是高雄市行政首長,綜理市政,由20歲以上的高雄市市民普選產生,每4年選舉一次,並且同時進行市議員選舉。市長任期4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以下列出歷任高雄市(合併後直轄市)市長,並溯及日本殖民時代的高雄市(州轄市)役所之首長(高雄市尹、高雄市長)和戰後的高雄市(省轄市)市長、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市長。 現任高雄市代理市長為許立明。.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高雄市市長

高雄市政府

市政府是中華民國高雄市的最高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屬於直轄市政府位階,由行政院直接監督。.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高雄市政府

高雄捷運

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簡稱高雄捷運、高捷,為中華民國第二座投入營運的-zh-hant:大眾捷運系統;zh-hans:城市轨道交通系统;zh-tw:大眾捷運系統;zh-hk:城市軌道交通系統;zh-sg:城市轨道交通系统;zh-mo: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首座機場聯絡軌道系統,以高雄市區為中心,並向高雄市的郊區提供服務,同時也是高雄國際機場的機場聯絡軌道系統,而計畫中的延伸路線亦涵蓋台南市、屏東縣部分地區。本系統於1980年代開始討論規劃興建,1998年行政院決定以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辦理初期路網,1999年經高雄市政府甄選後由高雄捷運公司負責興建捷運紅線、橘線,並於2008年3月9日開始正式通車營運。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則只負責路線規劃與興建監督,不負責興建。 高雄捷運初期高運量系統總經費為新台幣1813.79億元,其中政府出資83.19%(計1508.89億元),民間出資16.81%(計304.9億元,其中198億元向銀行團聯貸取得)。政府出資部分中央政府補助約1191億元,高雄市政府(縣市改制前)負擔約286億元,而高雄縣政府(縣市改制前)負擔約32億元。與臺北捷運營運模式不同之處在於,路線的興建與通車後的營運,皆由以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組成的「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其興建、營運特許期限共36年(由簽約起算而非營運起算),高捷公司需負擔鉅額的折舊攤提及利息費用,營運5年以來,虧損嚴重,瀕臨破產邊緣,以致須於2012年9月函請高雄市政府修改BOT合約,並在各車站爭取額外收入和實施削減成本的措施。此外興建捷運當時政府亦提供三大土地開發案,來作為交換條件,以增加民間參與誘因。 修約後,高雄捷運財務漸有改善,於2017年1月,宣布2016年盈餘7400萬元,為首度盈餘,除了運量增加,平均每日達17.2萬人次外,多角化經營也是原因,將南機廠租給大魯閣草衙道,大寮主機廠部份土地作為享溫馨囍宴會館及舊振南觀光工廠,並成功打造動漫角色-高捷少女,甚至跨足4G通訊電纜租賃,皆有助於營收。 高捷初期以地下路線為主,紅線的橋頭火車站到世運站間則是為高架段;至於紅線的南岡山站、橘線的大寮站則為平面路線,和新建的環狀輕軌相似。未來高捷擴充現階段已整併其中三條輕軌路線成為黃線並送審中。目前共有三條路線營運中,分別是紅線、橘線和環狀輕軌,其規劃為高運量系統、輕軌運輸系統,累積運量已於2016年12月底突破4億7000萬人次。.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高雄捷運

警備總部

#重定向 臺灣警備總司令部.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警備總部

鳳山區

鳳山區是臺灣高雄市的一個行政區,為高雄市政府鳳山行政中心(昔高雄縣政府)及高雄市議會的所在地。位於高雄市內西南方,北面與鳥松區接壤,西面與三民區、苓雅區、前鎮區比鄰,東面、南面則為大寮區、小港區等工業重鎮,屬於東高雄。人口約35.9萬人,為高雄市人口最多的轄區。 鳳山區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高溫多雨,年均溫為攝氏23度,降雨量全年約1,500~2,000公釐。其為昔日高雄縣之縣治,因地理環境緊鄰高雄市中心,因此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間發展非常快速。該區1980年代前與高雄市中心間,尚存過渡區農地,在高速公路開通後縣市區界已逐漸模糊,並以高雄市區為主進行消費及移動,成為高雄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 鳳山區目前從北到南共有三個主要商業活動集中區:赤山、鳳山、五甲,各自有自己的消費生活圈。赤山為近年來高雄新興之住宅區,並有「文山特區」一稱號,區域範圍為青年路二段起至澄清路交叉口,南至建國路三段、西至澄清路;鳳山則是傳統政治中心,政府機關與古蹟林立;五甲地區比鄰於前鎮區,人口密集,商業繁榮。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生活圈在清季皆已發展為有規模的聚落,歷經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分別有著不同歷史淵源、發展歷程,使本區的街景呈現多元交融的樣貌。另一方面,由於本區東南側設有三所軍事學校:陸軍官校、中正預校、步兵學校,伴隨而生的軍事用品商店與眷村文化更加豐富了本區的文化內涵。.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鳳山區

賴清德

賴清德(英文名:William Lai Ching-te,),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內科醫師,新北市人,出身萬里區礦工家庭,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第29任)。 父親是礦工,於賴清德年幼時即逝世。賴自建中、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成功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畢業,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原任成大醫院主治醫師,之後因擔任陳定南全國醫師後援會總召集人而從政,曾經多次當選國民大會代表與立法委員,2010年當選臺南市市長,2014年成功連任;在市長的第二任期時,因獲總統蔡英文任命為行政院長而提前卸任市長,組織賴清德內閣。.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賴清德

黨外

外可以指:.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黨外

黨外運動

外運動,一般指臺灣的政黨民主進步黨在1986年成立之前,非國民黨人士以類似政黨形式進行之民主運動。因當時一黨執政之中國國民黨政府實施戒嚴和威權統治,剝奪及打壓人民集會與結社自由,亦包括組織政黨。反對派及獨立人士在尚未成立政黨前,以黨外(Tóng-goā)為名,推動台灣民主。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黨外運動領袖主要是反國民黨的人士,並不等同于台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 「黨外」,指的是國民黨之外的參政人士。而「黨外」一詞大量的使用,則約自康寧祥、黃信介開始。.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黨外運動

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民主國家對過去独裁政府实施的違法和不正義行為的彌補,通常具有司法、歷史、行政、憲法、賠償等面向。其根本基礎在還原歷史真相。 簡而言之,由政府檢討過去因政治思想衝突或戰爭罪行所引發之各種違反國際法或人權保障之行為,追究加害者之犯罪行為,取回犯罪行為所得之財產權利。此外亦考慮「制度性犯罪」的價值判斷與法律評價,例如紐倫堡大審、東京審判、去納粹化以及秘密警察的罪行。轉型正義之目的為鞏固和保障基本人權之普世價值,以督促政府停止、調查、懲處、矯正、和預防未來政府對人權的侵犯。 轉型正義是「遲來的正義」,也可能違反信賴保護原則,但這涉及「制度性犯罪」之評價(參見道德兩難)。轉型正義必須以體制內的方式來實現,並符合國際法庭或國內法所公認之法律原則,例如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比例原則、及平等原則。對於一個從政治思想衝突或戰爭而轉型的國家,轉型正義採取了實際上可行的觀點來面對這些挑戰,其同時也包含了對全體歷史及文化的服從,而不讓現實成為一個不作為的藉口。此外,轉型主義的爭議在於新生的政權可能基於政治為目的而清算舊政權及其勢力,引發舊政權的支持者強烈反彈。.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轉型正義

蘇治芬

蘇治芬(),臺灣政治人物,出身於政治家族,生於雲林縣北港鎮,曾任民主進步黨雲林縣選區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不過在2004年的立法委員選舉時,她沒有參選連任。2005年當選雲林縣縣長,2009年連任,為雲林縣首位非中國國民黨籍及首位女性縣長。2015年3月4日民進黨2016選舉對策委員會開會,民進黨前主席、選對會顧問謝長廷成功勸進雲林縣前縣長蘇治芬參選2016年雲林第一選區立法委員。.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蘇治芬

藏區連環自焚事件

藏区连环自焚事件是自2009年2月起,发生在中國部分傳統藏區内的一系列藏人自焚事件。,已有约至少150名经报道的喇嘛、女尼或包括農牧民在內的藏人自焚,其中约至少126人死亡,被西藏女作家唯色稱為「是近代史上最偉大最慘烈的政治抗議浪潮。」, 自由時報, 2013-2-15, 開放雜誌, 2013-01-06根据媒体报道,这些自焚者的主要目的是抗议中国政府对藏区的高压统治、宗教限制、同化政策,並且要求讓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返回西藏。中国政府将事件归咎于中国境外的藏独势力,称系列的自焚事件与“达赖集团”的煽动教唆直接相关。不過达赖曾對自焚的行為表示困惑。.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藏區連環自焚事件

藏族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自称“博巴”()。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内人口约630万余人(2010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亦有分布;另有从中国境内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后代近20万。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藏族从此逐渐形成。藏族使用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常着藏袍。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历新年为重要节日。 藏族文化悠久、灿烂而独特,文献众多,藏医药、藏历、歌舞、唐卡、金铜佛像等都独具特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藏族

葉菊蘭

葉菊蘭(),臺灣苗栗縣銅鑼鄉客家人,鄭南榕遺孀。廣告行銷界出身,現任臺灣觀光協會會長,前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及行政院副院長。葉也先後出任交通部長、客家委員會主委、高雄市長等公職,從政生涯締造不少紀錄,包括第一位女性副閣揆、第一位女性直轄市長(代理高雄市,直到2006年第一位以選舉方式產生的女性直轄市長陳菊繼任)。.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葉菊蘭

鄭南榕

鄭南榕(),臺灣政治人物、時事評論者,同時也是臺灣政治雜誌出版者及持不同政見者,主張爭取全面的言論自由、支持臺灣民主化且致力推動臺灣獨立運動。鄭南榕為外省人第二代,祖籍福建福州,與客家籍妻子葉菊蘭定居臺北市,經歷多次創業挫折;1981年轉為自由作家,開始接觸政治議題,並為黨外運動雜誌撰寫文章。 中華民國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的1984年,鄭南榕與友人創辦了黨外運動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大力批評時政,獲得不少社會民眾迴響。之後鄭南榕更以雜誌社為基地,多次發起要求民主化改革的活動,逐漸成為黨外運動的重要人物。而在解除戒嚴後,鄭南榕仍反對當時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一黨獨大政府對於自由思想訴求的壓制,並且多次公開表示支持臺灣獨立運動。1988年,鄭南榕更進一步在雜誌上刊登了許世楷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 1989年,鄭南榕因涉嫌叛亂被傳喚出庭,但他拒絕被警方拘捕。鄭南榕認為臺灣獨立的主張也是《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並表示「國民黨不能逮捕到我,只能夠抓到我的屍體。」隨後將自己關在《自由時代周刊》雜誌社內,並準備汽油,彰顯抵抗意圖;是年4月7日清晨,警方向雜誌社發動攻堅行動時,不願被逮捕的鄭南榕點燃汽油,自焚身亡。 其自焚事件立刻引起迴響,另一名類似主張者詹益樺在鄭南榕出殯期間,於「介壽館」前自焚身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當年度舉辦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有所影響。外省第二代鄭南榕引火自焚的舉動,讓他被許多臺獨主義者尊稱為「言論自由殉道者」、「臺灣建國烈士」或者是「臺灣獨立建國之父」等。鄭南榕的妻子葉菊蘭後來繼續從事政治,並擔任過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客家委員會主委和行政院副院長。2016年12月,林全內閣將鄭南榕逝世日定為「言論自由日」,以紀念鄭南榕捨身捍衛言論自由,並希望讓民眾瞭解言論自由的意義與價值。.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鄭南榕

鄭麗君

鄭麗君(Cheng Li-chiun,),臺灣苗栗縣苑裡鎮人,出生於中華民國臺北市。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民主進步黨第8-9屆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為教育、文化專業代表。曾任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在陳水扁政府時期以34歲之齡成為最年輕的部會首長及內閣閣員。2016年5月20日起辭任立委,並接任蔡英文政府首任文化部部長,以46歲之齡亦成為林全內閣最年輕的部會首長及內閣閣員。.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鄭麗君

自由

自由(和製漢語:,Freedom, Liberty)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包括各国宪法规定的言论信息自由和新闻自由,當然還有諸多的自由意志例如思想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但因學術上對於自由之概念多有不同,且自由與胡作非為僅一線之隔,因此在法律概念上則以憲法來保障人的自由權,並同時賦予其國民守護享有各該憲法保障之各種自由權利之義務。 自由在民主政治中又体现为一种精神,自由,就是对什么是正确不那么确定,但是會守護那有選擇之自由的精神。.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自由

自由巷

自由巷,掛牌設立於2012年(台灣解嚴25周年)8月,位於臺灣臺北市民權東路三段106巷3弄,全長365公尺、寬約6公尺,巷內有黨外政論雜誌《自由時代》周刊辦公室原址(現為)。該刊創辦人鄭南榕因宣揚臺灣獨立運動(刊登「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而接到涉嫌叛亂的法院傳票,他為了凸顯「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而於1989年4月7日拒捕自焚,此後被譽為「焚而不燬台灣魂」。11號3樓自焚所在的總編輯室保留至今,並於199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成立。.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自由巷

自由之家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总部位于美国華盛頓特區,致力于民主、政治自由以及人权的研究和支持,其最知名的是对各国民主自由程度的年度评估,该报告被用于政治科学的研究。 自由之家由温德尔·威尔基和埃莉诺·罗斯福创建于1941年,自称为“全球民主自由的清音”。该组织的66%预算来自美国政府的政府预算,但也接受其他来源的资助,例如、以及荷兰政府等 。一些人批评该组织接受美国政府的资金,并投其所好而失去客觀性,而另一些人则称赞该组织促進世界各國的民主改革 ,作者:Miller, John R,2007年2月5日在线版。.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自由之家

自由民主制

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意思接近「自由主義的民主」,是民主在21世紀的主導形式,為政體之一。它採取了代議民主制,由人民選出的民意代表行使決策權力,其權力則受到法治的監督和限制,通常還會採納保障個人及少數派權利和自由的宪法,同時也限制了多數派及其選出的領導人的權力。 自由民主制所保障的權利和自由是相當多樣化的,但通常都會包含以下的成分:要求合法程序的權利、隱私權、私人財產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權利、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宗教自由。在自由民主制中這些權利(也被稱為「自由權利」)可能是直接經由憲法賦予,或是透過一般法規和判例法賦予。 自由民主制通常也有著寬容和多元的特色;多元的社會和政治觀點—即使是極端或偏激的觀點亦然,在遵守民主規範的情況下都會被允許存在。自由民主制定期舉行選舉,不同政治觀點的團體都有機會藉此角逐政治權力。 「自由民主制」中「自由」一詞遵從自由主义的意識形態。自由民主制最初是在啟蒙時代由擁護自由的哲學家們所創立的現代自由民主制框架,強調透過宪法保障個人免受政府權力的侵犯。.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自由民主制

自由時代周刊

自由時代週刊是一本由1984年3月12日至1989年11月11日由鄭南榕出版的「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雜誌,並邀請李敖擔任雜誌總監。 自由時代週刊第一期由1984年3月12日發行,每週一期,以紅框封面為主,後來因為愈做愈好,加上其他雜誌搶在自由時代週刊發刊前一日出刊,鄭南榕改為三日刊(1985年7月17日至1985年8月28日),以綠框封面為主,後來因查禁嚴重,印出來的書遭查禁就會血本無歸,因此售價曾漲至66元一本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自由時代周刊

自焚

自焚是自殺的一種极端形式,自焚者經常會使用汽油或煤油烧死自己,古時用木炭或跳火山。是自殺方法中痛苦最強烈,死狀最悽慘的其中一種。自焚会造成严重的表皮和呼吸道烧伤,因此幸存者的后遗症状比其他自杀幸存者要严重得多。 在某些狀況下公開自焚,通常是一些人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观点,比如抗议政府決策不公,對法律案件有所執疑,遭受冤屈等。例如曾在越南戰爭時期反對南越政府迫害而自焚的釋廣德等僧侶,而後演變成佛教徒危機,造就全越南輿論的憤慨,最後楊文明將軍發動1963年南越政變,捕杀吴廷琰。在其他各國也有類似事件,韓國有同樣為反政府運動而自殺的學生,而日本為爭取改善基層工人階級待遇的釜崎共鬥會議幹部,都採用了自焚自殺而引起了社會的注目。在台灣,黨外運動人士鄭南榕與詹益樺等曾為了追求言論自由,向國民黨政府自焚抗議。 2010年,26歲的突尼斯年輕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失業被迫當無照小販,遭受執法人員的濫用暴力,於是自焚以抗議,揭開了茉莉花革命與阿拉伯之春的序幕。 2005年西藏的僧人也曾以自焚方式反抗;西藏流亡政府声称:自2011年起至2014年9月,已有132位僧侶或藏人以自焚的方式反对中共政府,其中约至少113人死亡,被西藏女作家唯色稱為「是近代史上最偉大最慘烈的政治抗議浪潮。」而中共喉舌媒体《环球时报》则声称:是一家名为“哲瓦在线”的网站煽动藏区年轻僧人自焚,2012年一年内藏区发生76起自焚事件。而2009年以前,“哲瓦在线”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美国政府下属的。一段时间后,达赖喇嘛的亲信、前任驻北美代表、“哲瓦在线”的创建人土登桑珠又为“哲瓦在线”找到了新的资金提供者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以“人权沟通项目”的名义给“哲瓦在线”每年5万美元的经费。.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自焚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南市

臺南市市長

本條目列出自臺灣自設置臺南市此一行政區劃後,同名之州轄市、省轄市、直轄市的歷任臺南市市長。現任臺南市代理市長為李孟諺。.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南市市長

臺南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是中華民國臺南市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南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 現今的臺南市政府為直轄市之行政機關,而此直轄市於2010年12月25日由臺南縣與臺南市兩個縣市合併改制而來。作為地方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南市政府

臺中市

臺中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在臺灣中部,是臺灣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中央為臺中盆地,是臺中市的人口稠密區。台中市與周邊相對的地理位置上,北與臺灣省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與臺灣省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隔中央山脈與臺灣省花蓮縣相鄰,東北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分水嶺毗鄰臺灣省宜蘭縣,西望面臨臺灣海峽。總面積約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9.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2016年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中市列為Gamma-等級之城市,在臺灣入榜城市之中排名第二位,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都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係始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的地名之中最晚出現的名稱。在台灣清領時期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中市

臺中市市長

臺中市市長為臺中市行政首長,綜理市政,由年滿20歲的臺中市市民普選產生,每4年選舉一次。以下列出歷任臺中市(直轄市)市長,並溯及日本殖民時代的臺中市(州轄市)役所之首長(臺中市尹、臺中市長)和戰後的臺中市(省轄市)市長。.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中市市長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北市

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Taipei Municipal Jinhua Junior High School)簡稱金華國中,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的一所國民中學,鄰近大安森林公園。.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簡稱:北市府)是中華民國臺北市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北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行政院。臺北市政府設有32個所屬一級機關、112個「所屬二級機關」、12個區公所、236所各級學校、14所幼兒園,此外臺北市政府還經營3個事業機構。臺北市政府及其所屬機關、學校和市營事業機構,共有編制員工約七萬餘人。 作為地方自治團體之行政機關,臺北市政府的歷史沿革,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施行臺灣市制時所成立的「臺北市役所」。1967年7月1日,直轄市臺北市成立,並新設直轄市行政機關「臺北市政府」。1968年7月1日,原屬臺北縣的內湖鄉、南港鎮、木柵鄉、景美鎮和原屬陽明山管理局的北投鎮、士林鎮併入臺北市(直轄市),確立今日的臺北市轄域。.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北市政府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灣

臺灣人權

臺灣人權是指人權在臺灣的實踐,也就是臺灣住民做為一個人對所應享有之權利的爭取歷史與現行保障。以下分別從歷史、法律、現實等層面描述臺灣的人權進展,參考國際人權團體對臺灣各地各類人權狀況的觀察。.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灣人權

臺灣共和國

臺灣共和國(Tâi-oân Kiōng-hô-kok;Thòi-vân Khiung-fò-koet;英語:Republic of Taiwan或Taiwanese Republic),是指臺灣獨立運動支持者主張以臺灣島一帶的島嶼樹立的一個國家。在臺灣獨立運動中,主張採取這個建國路線的人,又被稱為台獨派。 台灣目前仍然是中華民國實際統治地域,包括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臺灣獨立運動的目的可說是尚未達成,又有臺灣國(Tâi-oân Kok)等名稱。 在台灣日治時期1920年代後半的台獨運動家之間提倡流傳,特別是,臺灣共產黨民族主義者曾試圖以積極的民族解放標榜。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後,臺灣被中華民國接收,經過二二八事件的衝擊,以臺灣人廖文毅為中心的臺灣獨立運動家提出具體的理念,1956年在日本東京曾經一度樹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灣共和國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簡稱行政長官公署、長官公署、省署)是臺灣交由中華民國治理初期的最高行政機關,1945年9月1日成立、1947年4月22日解散。最高首長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僅有陳儀一人擔任過此職。陳儀本人集行政、立法、司法於一身,還身兼軍事大權,被民眾詬病為新總督。影響臺灣後世甚鉅的二二八事件即發生於該機關設置之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從日本手中接管與統治臺灣、並設為省份,但並非與其他省份相同設置省政府,而是設置「行政長官公署」此一特別行政組織,並同時負責南海諸島的接收工作, 海洋國家公園, 2010年03月;但由於長官公署統治政策錯誤與種種倒行逆施,政治腐敗、貪污橫行,以及民不聊生之下,導致臺灣在1947年2月爆發二二八事件,各地民眾群起反抗政府。有鑑於多數臺灣住民對以陳儀為首的行政長官公署強烈不滿,國民政府在二二八事件平息後廢除此機關,改組為臺灣省政府。.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時報

《臺灣時報》,簡稱《臺時》,為台灣的綜合性日報,創立於1971年8月25日,吳基福為首任董事長,夏曉華為首任發行人,總社位於高雄,與《民眾日報》並稱「南台灣兩大報」,口號是「無黨派,獨立報」。目前董事長為王明仁,社長為林世英,前董事長王玉發為榮譽董事長。.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臺灣時報

金山區 (新北市)

#重定向 金山區 (台灣).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金山區 (新北市)

苦勞網

苦勞網,即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成立於1997年,是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社會運動相關訊息的網路媒體,以「運動的媒體,媒體的運動」自許。苦勞網除與社運團體長期建立關係,作為對外發佈訊息的平台,並自產報導傳遞出主流媒體不感興趣的邊緣聲音之外,也將媒體本身看作是論述實踐的一部分。.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苦勞網

苓雅區

苓雅區為臺灣高雄市一市轄區,位於市內西南部,市中心中部,北臨三民區,西北連新興區、前金區,西隔愛河與鹽埕區、鼓山區為界,南接前鎮區,東鄰鳳山區,是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的所在地。 本區地勢平坦,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產業以工商業為主,高雄地標高雄85大樓亦位於本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苓雅區

雲林縣

雲林縣(Hûn-lîm-koān;Yùn-lìm-ye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農業首都」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偏南,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斗六丘陵與南投縣相隔,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嘉義縣相鄰,北邊以濁水溪與彰化縣相鄰,共有1市5鎮14鄉,縣政府設於斗六市。荷治時期,雲林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海防要塞。1622年明朝海盜顏思齊與其部將鄭芝龍等登陸大笨港地區,為臺灣最早的大陸漢族移民拓墾。雲林縣大部縣域位處臺灣西部的嘉南平原上。特產有文旦、茂谷柑、雲頂茶、酸菜、西瓜、木瓜、甜瓜、軟枝楊桃、濁水米、醬油等。山區的古坑鄉發展出咖啡產業。雲林縣以農漁業、糖業為主要產業,青壯年人口外移,第二、三級產業在臺灣西部各縣市中規模較小,然而縣內有全國最大的石化工業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雲林縣

雲林縣縣長

歷任雲林縣長列表列出自台灣實施地方自治後,雲林縣所產生的每一任縣長。現任雲林縣長為李進勇,2014年12月25日宣誓就職。.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雲林縣縣長

集會自由

集會自由是自由權的一種。除了指可以和平參與任何集會的權利以外,很多時都用來指稱在特定課題與政府對立之時,反對者有權就這一課題集會反對。集會自由是自由主義及民主主義提倡者的一種重要權利。 非法集會指未經所在地政府的許可而進行的集會活動,參與者可能被刑事拘留。.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集會自由

陳菊

陳菊(),臺灣民主進步黨籍政治人物,生於臺北縣羅東區三星鄉(今宜蘭縣三星鄉註:宜蘭縣是1950年10月成立的,陳菊出生時還沒有宜蘭縣。),現任總統府秘書長,世界新聞專科畢業、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碩士。曾為美麗島事件政治犯,於獄中留下遺書;事件後27年,陳菊回到事發地,成為高雄首位民選女市長,也是台灣首位女性民選直轄市長。陳曾任臺北、高雄社會局長、行政院勞委會主委、高雄市市長及東亞人權協會理事等。 陳菊卸下勞委會主委一職後,以些微差距當選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第9任(民選第4屆)市長,後於2010年高雄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選舉中當選為合併後的首屆高雄市市長,2014年獲得99萬票,為競選對手楊秋興得票數兩倍有餘,且為當次選舉得票數最高的地方首長,順利連任。2018年4月21日,接任總統府秘書長。就高雄市(合併前直轄市)11個市轄區而言,陳菊連續擔任地方首長11年餘,為中華民國地方自治史上,連續擔任同一地區的地方首長期間第二長者。.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陳菊

陳永興

陳永興(),台灣的政治人物與醫師,高雄市人。.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陳永興

Nownews

#重定向 NOWnews今日新聞.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Nownews

柯文哲

柯文哲(),臺灣新竹市人,中華民國無黨籍政治人物,現任臺北市市長。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任臺大醫院急診部醫師、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臺大醫學院教授,專長為外科重症醫學、器官移植 、人工器官等,是臺灣第一個急診與重症加護專職醫生,為臺灣器官標準移植程序的建立者,也是首位將葉克膜(ECMO)技術引進臺灣的醫師。綽號柯P、KP。 在2006年後開始在媒體曝光而知名,2014年宣布參選臺北市市長選舉,並以「在野大聯盟」為號召,同年當選臺北市第15任直轄市市長,成為臺北市改制直轄市後首位無黨籍市長。.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柯文哲

林世嘉

林世嘉(Lin Shih-chia,),中華民國臺灣臺中人,是衛生醫療和政治人物,前任立法委員,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學士,曾任行政院「推動參與世界衛生組織跨部會小組」成員,推動二二八守護台灣大聯盟舉行「百萬人牽手護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生命及醫療倫理規範研擬與制定專責小組」委員,參與WHO「全球SARS防治會議」,生物技術開發中心顧問,臺灣歐洲聯盟研究協會理事。現任財團法人彭婉如基金會董事長,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2011年10月11日,林世嘉獲臺聯提名為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全國不分區立委排名第四位。臺聯雖在不分區立委只分到三席,但因《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婦女保障名額的規定,使林當選中華民國第八屆立法委員。.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林世嘉

林佳龍

林佳龍(),中華民國(臺灣)政治人物,生於臺北市艋舺,民主進步黨籍,現任臺中市市長和民進黨游系掌門人。畢業於建中、臺大,取得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總統府副秘書長、行政院新聞局長、國安會諮詢委員、民進黨秘書長、立委、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等職,於2014年大臺中直轄市第2屆市長選舉當選,同年12月25日就任。林佳龍與美國政學界及台灣工商界友好,兼任臺灣智庫董事長。.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林佳龍

林全內閣

林全內閣,是由中華民國行政院長林全所領導的內閣,同時也是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蔡英文上任後的第一個內閣。 2016年,林全成為總統當選人蔡英文任命的「政權交接小組」召集人之一,後亦被蔡英文總統聘任為行政院長、進行組閣;林內閣定位為「財經內閣」、「改革內閣」,力拚臺灣經濟發展、產業升級。 2017年9月4日,行政院證實林全以完成階段性任務為由請辭行政院長獲准,7日內閣總辭,8日由賴清德內閣接替林全內閣。.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林全內閣

林聰賢

林聰賢(),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生於宜蘭縣羅東鎮,曾任宜蘭縣縣長,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農家子弟出身,農校畢業,高等考試及格,林聰賢歷任基層公務員(宜蘭市公所課長、羅東鎮公所主秘),亦曾任陳定南競選宜蘭縣長總幹事、「宜蘭縣後備憲兵協會」會長等。2009年以兩萬票之差擊敗尋求連任的國民黨籍縣長呂國華,並於2014年連任之役囊括64%的選票,以歷屆宜蘭縣長當選人最高得票數蟬聯。 2017年2月3日林全內閣小改組,林聰賢因農業背景以及自基層公務員至縣長的行政歷練獲邀入閣,於同月8日升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一職。.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林聰賢

李俊俋

李俊俋(Lee Chun-yi,),臺灣政治人物,出生於嘉義市,為民主進步黨黨籍,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班結業,曾經擔任擔任淡江大學兼任講師,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參事,嘉義市副市長,銓敘部政務次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兼憲改辦公室主任,2011年5月25日,李俊俋獲民主進步黨徵召,代表民進黨參選2012年立法委員選舉對上國民黨的現任立委江義雄,決戰嘉義市選區,最終以四百三十七票之差,險勝尋求連任的立委江義雄。 李俊俋的父親是在陳水扁政府時代有「國師」之稱的憲法專家、臺大法律系教授李鴻禧教授。 2016年1月16日,李俊俋代表民進黨角逐2016年立法委員選舉以7萬3,965票順利連任。 2016年7月6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理刪除公寓大廈不得飼養動物規約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時表示「若真修法,住戶以後在公寓大廈內養牛、養豬怎麼辦?」 2016年7月15日,對於南海仲裁案認定太平島是岩礁,李俊俋表示,太平島周邊海域不是我國經濟海域,仲裁對漁民暫不影響,不要用義和團方式解決問題,要真正面對國際情勢,我國宣稱有太平島主權,非常明確,但有無必要在此時宣稱200海里經濟海域,要有智慧。.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李俊俋

李進勇

李進勇(),中華民國律師、政治人物,雲林縣四湖鄉人,民主進步黨籍,為現任雲林縣縣長。曾擔任法官、基隆市市長、雲林代理縣長、內政部、法務部、交通部政務次長、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3年7月8日,李進勇宣布參加2014年雲林縣長選舉民進黨政黨初選。2013年10月30日中午,民進黨黨中央公布民調結果,李進勇以29.96%的支持率,勝過初選對手劉建國的23.64%及李應元的17.8%,確定代表民進黨出馬角逐2014年雲林縣長選舉。最終以五萬餘票之差擊敗張麗善高票當選。.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李進勇

李永得

李永得,中華民國客家籍政治人物,生於高雄縣美濃鎮福安里(今高雄市美濃區),曾任媒體與出版相關工作,現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高雄市政府副市長。在自立晚報任職記者時,奉報社要求,與徐璐在戒嚴時期前往中國大陸進行報導。 李有兩段婚姻,第一段是與謝書書(現任宏碁供應商管理處長)的婚姻,但因故離婚收場,2011年4月,李與立法委員邱議瑩結婚,而與前妻謝書書育有一個女兒,目前就讀於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博士班的李杭。.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李永得

李昆澤

李昆澤(Lee Kun-tse,1964年4月29日—),台灣的政治人物,現任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選區位於台灣高雄市第六選舉區,並連續十二次獲得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鑑為優秀國會議員。2005年獲選國立中山大學傑出校友。.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李昆澤

李應元

李應元(),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雲林縣崙背鄉人,臺灣獨立運動參與者。現任環境資源部部長。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畢業,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醫療經濟學博士,曾任行政院秘書長、勞委會主委。.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李應元

殉教

殉教,又稱殉道,意指为了宗教或信仰而不畏迫害和杀戮,以致牺牲生命。.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殉教

民主

民主(dìmokratía),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即“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的国家制度,国家权力由公民直接或间接行使。民主有时被称为“多数的统治”,与極權統治、独裁统治或寡头政治相对立。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平常所说的民主作风、民主原则、言論自由等民主权利,都从民主之含义派生而来。广义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既在一个完整的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人们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起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政权控制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等。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指出,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 (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 (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民主

民主化

民主化的字源來自民主,通常指的是政權由獨裁體制轉變成民主體制的過程。不少人主張民主化可以被視為一種長期而且連續的歷史過程,而且可以發生在各種社會領域,例如經濟民主化、家庭民主化等等,,近來也有學者討論全球化的民主治理議題。但是在一般人與大多數社會科學家的理解中,民主化通常是指從威權主義或極權主義等其他各種政治體制轉變成自由民主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治權威的組織方式可能會出現本質上的改變。民主化的社會生態會產生很大改變。.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民主化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主席

民主進步黨主席,中華民國政黨民主進步黨創黨以來之歷任黨主席名單,黨主席任期為2年。2002年後修黨章,在執政時期,總統會兼任黨主席,以黨領政。最近一次黨主席的選舉為2014年民主進步黨主席選舉,現任黨主席為蔡英文,她於2014年5月28日上任。.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民主進步黨主席

民視

#重定向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民視

民權東路

民權東路是台北市重要東西向道路之一,路名取自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著三民主義(民生、民權、民族)。屬雙向道路,分六段,部份路段設有公車專用道,西接民權西路;東接成功路。.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民權東路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法国

泛綠

泛綠,也稱綠軍、綠營、泛綠軍、泛綠陣營,是與民主進步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政黨、團體、人士之總稱,由於時代力量、台灣團結聯盟的意識型態與民進黨相近,而民進黨黨旗的主要顏色為綠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綠。這種稱法出現在2000年總統選舉產生首次政黨輪替後,原本是媒體的權宜性用法,包括民進黨、台聯、建國黨、自由台灣黨與其支持者,以及台教會、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等親民進黨之民間團體,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泛綠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藍。部分2014年後成立的社運型第三勢力政黨因為與具有獨派色彩,或是與民進黨理念相近,而被部分人士劃分為泛綠政黨,例如在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中公開支持時任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時代力量。 「綠營」所指涉的是一種概略的意識型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被歸類在綠營的各個政黨、社團與個別人物,彼此間的政治理念也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綠營強調台灣本土意識、反共、反對中國民族主義,以及傾向支持台灣獨立,主張台灣正名、台灣優先、台灣民族主義、兩國論與一邊一國等,確保台灣自主於中國之外。經濟政策與藍營相較更接近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混合思想,文化政策與藍營相較更接近民族主義與國際主義的混合思想。相對於當今掌控中國政局的中國共產黨所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推崇的中國民族主義,泛綠陣營強調台灣自由、民主、法治等價值。綠營所包含的範圍較主張台獨運動的人士更廣泛,因此無法與台灣社會所稱的「獨派」畫上等號。統派人士指責泛綠陣營妨礙兩岸統一,並批評綠營的行為和作風。 綠營或藍營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而有「深綠」、「淺綠」之分,此一概念經廣泛引申包含「綠委」(泛綠陣營之立法委員,或直指民進黨籍之立法委員)、「綠營支持者」、「綠營群眾」、「綠皮藍骨」(指擁有綠營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藍者)等用法。 此外,台灣的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承襲國際間綠黨運動的環保主張,與泛綠陣營訴求相近,因此民進黨2016年在艱困選區(國民黨具優勢的單一選區)禮讓綠社盟的情形出現。 另外前總統李登輝卸任並離開國民黨後,政治思想偏向強調台灣主體意識,並在台灣團結聯盟等政治組織上有一定的影響力,也成為台灣本土化運動重要的推動者。.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泛綠

泛藍

泛藍,也稱藍軍、藍營、泛藍陣營,是對中國國民黨意識型態相近的各種團體之總稱,目前包含中國國民黨、新黨。 「泛藍」這個詞彙用於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之後的台灣政壇,最初是由新黨元老高新武所發明的名詞,後由同黨籍的謝啟大在媒體大力宣傳,指稱中國國民黨以及由其分裂產生的新黨與親民黨(2000年至2012年屬於泛藍);新黨、親民黨皆源自國民黨且意識形態皆與國民黨相近,所源出的中國國民黨黨旗主要顏色為藍色,因此媒體權宜性地統稱之為泛藍。後來被各界廣為接受使用,並擴大及於上述三黨的支持者和政治立場相近的民間團體,在此之前1990年代的近義詞為「泛國民黨」,泛藍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泛綠。 泛藍是一種概略的政治意識形態,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個別政黨、社團與個人之間的實際政治理念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泛藍陣營與泛綠政見相左,共同的主張為反對台灣獨立、宣揚三民主義、強調中華文化傳承。 大多數泛藍強調「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捍衛中華民國、以及提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本土派」也有獨台主張,「統派」則主張一中同表,認為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泛藍或泛綠皆非正式的組織,各黨派也不曾實際籌組聯盟,在政治操作上分合不定,又因各自理念的差距(主要是對統獨問題堅持的程度)而有「深藍」或「正藍」以及「淺藍」或「淡藍」之分,此一概念廣泛引申,「泛藍支持者」、「藍營群眾」、「藍軍」,還有「藍委」泛藍陣營立法委員、或親泛藍的無黨籍及直指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甚至「藍皮綠骨」指曾經或現在擁有泛藍政黨黨籍,但意識型態偏向泛綠者,或與泛綠結盟的人士等之用法。.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泛藍

淡水河

淡水河(臺羅:Tām-tsuí-hô;四縣腔:Tam suiˋ hoˇ),別名淡江、稻江、契馬諾。是一條位於臺灣北部的河流。幹流長158.70公里,為臺灣第三長之河流,僅次於濁水溪及高屏溪;流域面積2,726.00平方公里,遍佈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與新竹縣、宜蘭縣局部,亦為臺灣第三大,被列為中央管河川,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河川。淡水河流域內人口近八百萬,幾占全國人口三成,工商業發達,是臺灣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淡水河發源自位於雪霸國家公園內的品田山(標高3,529公尺)上。淡水河分別有三大支流: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與新店溪流經於新北市板橋區的港仔嘴後即稱為淡水河,淡水河於關渡納入基隆河後,向北流向淡水油車口而注入臺灣海峽,一般所稱廣義的淡水河,是指整個淡水河水系而言;而狹義的淡水河,則是指江子翠到油車口河段。此段長度僅23.7公里,卻是台灣少數河面寬廣、流速穩定與可進行水運的河流。 早期淡水河肩負台北盆地的水運重任,近代以降的淡水河則兼具供給臺北都會區民生用水、農業灌溉、都市排水及防洪等功能,中下游則成為排水集汙之河道。淡水河流域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包括人口成長、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趨勢,均與淡水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淡水河

游錫堃

游錫堃(),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宜蘭縣冬山鄉太和村客家人,歷任台灣省議員、宜蘭縣縣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院長及民進黨主席等職。是民進黨突破黨禁“圓山組黨”的策劃者。 宜蘭縣長任內揭櫫“文化立縣”,成為“台灣文藝復興”的起點,任滿前獲遠見雜誌1996、1997台灣民情報告23縣市評比連續兩年全國第一名。之後他上任成為台灣出生最年輕的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長,第一位曾任民選縣長的行政院長;組成1996年總統民選以後迄今任期最長的內閣。行政院長任內推動“挑戰2008國發計畫”,促進台灣“工業經濟”轉型為“知識經濟”;完成“金融改革”使台灣“金融逾放比”符合國際標準;貫通雪山隧道、完成員山子分洪道等重大建設。被譽為1996年後最有治績的行政院長,當時施政滿意度更高達六成四。 2007年擔任民進黨主席時,推動通過“正常國家決議文”。2014年以出身宜蘭且長達21年沒參與選舉的資歷,到新北市挑戰當時國民黨聲勢頗高的在任市長朱立倫,最後出乎意料拉距到只差2萬4528票(1.28%)沒能勝選。.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游錫堃

湯德章紀念公園

湯德章紀念公園,亦稱民生綠園,舊稱大正公園 。是紀念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湯德章律師之公園,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為七路交匯之圓環、臺南市之道路中心、台20線起點。.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湯德章紀念公園

潘孟安

潘孟安(1963年8月15日),臺灣屏東縣車城鄉原住民馬卡道族人,民主進步黨政治人物,現任屏東縣縣長。曾任第十四屆、第十五屆屏東縣議會議員、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立法委員與立法院民主進步黨黨團幹事長。.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潘孟安

戒严

戒严是指国家在处于对外战争、内部叛乱、天灾瘟疫或者财政经济危机的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的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戒嚴實施時司法及行政權會部分或全部由軍隊接管。在有的国家又称之为紧急状态。.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戒严

新北市

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以來,為中華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四百萬人。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眾多並匯集許多來自各地移民,是很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重疊,因此雙北一般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儘管新北市本身有很多中小企業進駐。該市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 新北市自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新北市

新營區

新營區位於臺灣臺南市,臺南市政府民治市政中心的所在地。為原臺南縣縣治中心,目前為臺南市中的主要城市。亦是北臺南政經、教育、文化、醫療、交通等重要區域中心。區內行政機關和商店林立,鐵路、公路發達、鄰近嘉義高鐵站其交通極為便利。因地理位置處於雲嘉南地區中心,近年成為臺南市政府積極發展的一個城市。未來將陸續投入許多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重大建設,以及規劃建置臺南捷運黃線、紫線環狀線、棕線三條路線。此區發展前景可期。.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新營區

新聞局

新聞局可指:.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新聞局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或稱新聞自由權,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權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各国新闻自由度排名请参见新闻自由指数词条) 至于官方的信息,政府则有责任和义务根据信息的相关程度和重要性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信息涉及到了国家的机密而必须受到保护,以此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许多政府服从所谓的《阳光法案》或《信息合法化自由公约》来定义国家利益的概念范围。 新聞自由源起於歐美等國對於出版自由的爭取,隨著社會演進,新聞自由理論基礎從傳統到新穎,新聞與出版的自由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完整的權利體系。目前許多民主國家均承認新聞自由的重要性,許多非政府組織(如無國界記者)每年針對世界各國作出新聞自由程度評鑑。隨著科技進步,新聞媒體逐漸突破來自政府的壓力,但也有更多大企業給予新聞業帶來新的挑戰。 在现代的集权国家裏,新闻自由是一个被高度质疑的争议性概念。这些政权将新闻自由视为对政府权威以及社会安全的威胁。因此,大多数集权制国家都会设立全国性的宣传机构,用来维持集权政府的统治,对所谓任何试图挑战政权权威性的媒体或记者的活动进行压制。有的时候,这种对言论的镇压达到了野蛮的程度,甚至会动用警察和军队等具有武力的單位。在这些国家裏,新闻从业人员往往需要在新闻理念和意识形态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否则就会受到专制政权的威胁。威胁的方式包括解雇、被列入黑名单、人身攻击、绑架、刑讯,甚至暗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新闻自由

斗六市

斗六市(Táu-la̍k-tshī)位於臺灣省雲林縣東部,為雲林縣政府所在地,也是雲林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等中心之一以及雲林主要交通中心之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斗六市

日治時代

#重定向 日治時期.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日治時代

支持酷刑受害者國際日

國際聲援酷刑受害者日為每年的6月26日,其為聯合國大會所創設以聲援所有受到酷刑所創傷的心靈、身體及精神。.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支持酷刑受害者國際日

托马斯·杰斐逊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美利堅合眾國第三任總統(1801年─1809年)。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及美国开国元勋中最具影響力者之一。其任期中之重大事件包括路易西安那購地案(1803年)、1807年禁運法案(Embargo Act of 1807)、以及路易斯與克拉克探勘(1804–1806)。 身為政治學家,傑佛遜秉持古典自由主义與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制定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Virginia Statute for Religious Freedom, 1779, 1786)。該法日後成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創設條文之基礎,傑佛遜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因他而得名。1792年他創立並領導民主共和黨(今日民主黨之前身),傑佛遜曾為第二任維吉尼亞州州長(1779年-1781年)、第一任美国國務卿(1789年─1793年)、與第二任美国副总统(1797年-1801年)。1800年傑弗遜擊敗競逐連任的亞當斯當選美國第三任總統,此後他領導的政黨統治美国達四分之一世紀,直至他的政黨1824年分裂為止。 除了政治事業外,傑佛遜同時也是農學、園藝學、建築學、詞源學、考古學、數學、密碼學、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專家;又身兼作家、律師與小提琴手;也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創辦人。許多人認為他是歷任美国总统中,智慧最高者。在1962年一個宴請4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晚宴上,约翰·-zh-cn:肯尼迪;zh-tw:甘迺迪-對滿堂社會菁英致詞說:“我覺得今晚的白宮聚集了最多的天份和人類知識——或許撇開當年傑佛遜獨自在这里吃饭的时候不计。” 在美国在线于2005年举办的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中,托马斯·杰斐逊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人物第12位。.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托马斯·杰斐逊

思想自由

思想自由(),亦稱為“良心自由”(Freedom of Conscience)或“理念自由”(Freedom of Idea),是個人擁有或思考獨立於他人之外的觀點、事實、思想之自由。它與言論自由或表達自由的概念不同,不應混淆。.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思想自由

228

228是一個在227和229之間的自然數。.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228

519綠色行動

519綠色行動,為1980年代台灣要求解嚴的政治運動。 自從1949年5月19日以來,國民政府於台灣實行台灣省戒嚴令,並且以動員戡亂時期的法律作為最高法律,《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自由權與人權都受到嚴重限縮。鄭南榕、江鵬堅等黨外運動人士推動519綠色行動,以「紀念台灣戒嚴日」為由,要求國民政府解嚴。而且鄭南榕也以其《自由時代雜誌》為519綠色行動作宣傳。 1986年,受到當時亞洲民主化運動興起的影響,鄭南榕期望能籌辦活動以突破戒嚴體制。同年2月,鄭南榕開始和江蓋世、江鵬堅等黨外運動人士策畫可能的活動。最終決定於5月19日發起主張解除戒嚴的519綠色行動,抗議中國國民黨政府在臺灣實行臺灣省戒嚴令長達37年。隨後,鄭南榕開始於雜誌社討論活動進行方法,並且在每期《自由時代周刊》登上廣告宣傳。儘管當時一些人認為受到戒嚴體制的影響將僅有少數人會出面在指定時間參與活動,不過鄭南榕仍然不斷透過雜誌進行宣傳,甚至發起臺灣各地的串連活動。 1986年5月19日,鄭南榕等人依照計畫以「紀念台灣戒嚴日」為由,於台北市艋舺龍山寺聚集數百名群眾,被鎮暴警察以人牆層層包圍。包括陳水扁、謝長廷等黨外運動重要人士皆前往現場,示威民眾則是直接靜坐抗議並且與警方對峙長達12個小時。這次事件成功讓《時代》和《新聞週刊》等國際新聞媒體的關注,開始報導臺灣黨外運動人士提出的訴求,並且為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帶來一定的壓力。而當時擔任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的汪道淵一方面指責鄭南榕「亂來」,另一方面卻又表示:「鄭南榕是不是台灣人,要不然他為什麼要反對戒嚴?」 此一行動在當時也被認為是黨外運動激進派不滿黨外公政會主導人事與國民黨方面溝通時,採取較為妥協、軟弱的立場。1987年5月19日,國民黨雖然提出制定國家安全法,再行解嚴的主張,但不為反對人士所接受。因此當年的5月19日民主進步黨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行抗議活動提出「只要解嚴、不要國安法」、「解除戒嚴、人人有責」及「百分之百解嚴」等口號,延續1986年五一九綠色行動的主張,要求當局「100%解嚴、100%回歸憲法」,這兩次活動都造成相當的震撼。 1987年7月15日,國民政府宣佈解除長達37年的戒嚴;主張解嚴的519綠色行動也正式走入歷史。 2007年6月25日,當時已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決定將在該年7月14日舉行「重返台北龍山寺活動」,回顧當年群眾要求解除戒嚴卻遭鎮暴警察包圍的肅殺氣氛。7月14日當天,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及總統陳水扁等人對龍山寺前廣場的民眾致詞,率領黨公職披上寫有「519綠色行動」、「取消戒嚴」的白布背心,坐在當年靜坐要求解嚴的龍山寺門口,重溫當年黨外人士發動的第一次集體挑戰戒嚴行動;最後由陳水扁率眾人拉起「戒嚴就是軍事統治」的抗議布條,在眾人高喊「取消戒嚴」聲中,共同推開象徵禁錮的鐵門。.

查看 言論自由日 (臺灣)和519綠色行動

國際人權日國民黨政府國教嘉義市嘉義縣嘉義縣縣長傳票出版節公民不服從公民自由獨立台灣會案立法委員立法院第四權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美国参议院美国宪法美国宪法修正案美国众议院美国国会美国权利法案美国新闻自由美国总统美麗島站真實惡意原則結社自由牽阮的手联合国鍾佳濱行政院行政院副院長行憲紀念日西屯區香港言論自由解嚴解嚴紀念日許智傑記者節言論自由言論自由 (油畫)詹姆斯·麦迪逊高雄市高雄市市長高雄市政府高雄捷運警備總部鳳山區賴清德黨外黨外運動轉型正義蘇治芬藏區連環自焚事件藏族葉菊蘭鄭南榕鄭麗君自由自由巷自由之家自由民主制自由時代周刊自焚臺南市臺南市市長臺南市政府臺中市臺中市市長臺北市臺北市立金華國民中學臺北市政府臺灣臺灣人權臺灣共和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時報金山區 (新北市)苦勞網苓雅區雲林縣雲林縣縣長集會自由陳菊陳永興Nownews柯文哲林世嘉林佳龍林全內閣林聰賢李俊俋李進勇李永得李昆澤李應元殉教民主民主化民主進步黨民主進步黨主席民視民權東路法国泛綠泛藍淡水河游錫堃湯德章紀念公園潘孟安戒严新北市新營區新聞局新闻自由斗六市日治時代支持酷刑受害者國際日托马斯·杰斐逊思想自由228519綠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