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519綠色行動

指数 519綠色行動

519綠色行動,為1980年代台灣要求解嚴的政治運動。 自從1949年5月19日以來,國民政府於台灣實行台灣省戒嚴令,並且以動員戡亂時期的法律作為最高法律,《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自由權與人權都受到嚴重限縮。鄭南榕、江鵬堅等黨外運動人士推動519綠色行動,以「紀念台灣戒嚴日」為由,要求國民政府解嚴。而且鄭南榕也以其《自由時代雜誌》為519綠色行動作宣傳。 1986年,受到當時亞洲民主化運動興起的影響,鄭南榕期望能籌辦活動以突破戒嚴體制。同年2月,鄭南榕開始和江蓋世、江鵬堅等黨外運動人士策畫可能的活動。最終決定於5月19日發起主張解除戒嚴的519綠色行動,抗議中國國民黨政府在臺灣實行臺灣省戒嚴令長達37年。隨後,鄭南榕開始於雜誌社討論活動進行方法,並且在每期《自由時代周刊》登上廣告宣傳。儘管當時一些人認為受到戒嚴體制的影響將僅有少數人會出面在指定時間參與活動,不過鄭南榕仍然不斷透過雜誌進行宣傳,甚至發起臺灣各地的串連活動。 1986年5月19日,鄭南榕等人依照計畫以「紀念台灣戒嚴日」為由,於台北市艋舺龍山寺聚集數百名群眾,被鎮暴警察以人牆層層包圍。包括陳水扁、謝長廷等黨外運動重要人士皆前往現場,示威民眾則是直接靜坐抗議並且與警方對峙長達12個小時。這次事件成功讓《時代》和《新聞週刊》等國際新聞媒體的關注,開始報導臺灣黨外運動人士提出的訴求,並且為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帶來一定的壓力。而當時擔任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的汪道淵一方面指責鄭南榕「亂來」,另一方面卻又表示:「鄭南榕是不是台灣人,要不然他為什麼要反對戒嚴?」 此一行動在當時也被認為是黨外運動激進派不滿黨外公政會主導人事與國民黨方面溝通時,採取較為妥協、軟弱的立場。1987年5月19日,國民黨雖然提出制定國家安全法,再行解嚴的主張,但不為反對人士所接受。因此當年的5月19日民主進步黨在臺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行抗議活動提出「只要解嚴、不要國安法」、「解除戒嚴、人人有責」及「百分之百解嚴」等口號,延續1986年五一九綠色行動的主張,要求當局「100%解嚴、100%回歸憲法」,這兩次活動都造成相當的震撼。 1987年7月15日,國民政府宣佈解除長達37年的戒嚴;主張解嚴的519綠色行動也正式走入歷史。 2007年6月25日,當時已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決定將在該年7月14日舉行「重返台北龍山寺活動」,回顧當年群眾要求解除戒嚴卻遭鎮暴警察包圍的肅殺氣氛。7月14日當天,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及總統陳水扁等人對龍山寺前廣場的民眾致詞,率領黨公職披上寫有「519綠色行動」、「取消戒嚴」的白布背心,坐在當年靜坐要求解嚴的龍山寺門口,重溫當年黨外人士發動的第一次集體挑戰戒嚴行動;最後由陳水扁率眾人拉起「戒嚴就是軍事統治」的抗議布條,在眾人高喊「取消戒嚴」聲中,共同推開象徵禁錮的鐵門。.

34 关系: 台灣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省戒嚴令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中華民國憲法人权國立國父紀念館國民政府動員戡亂白色恐怖解嚴謝長廷軍事統治黨外運動防暴鄭南榕自由權自由時報自由時代周刊臺北市臺灣省戒嚴令艋舺龍山寺陳水扁民主進步黨民進黨江鵬堅江蓋世汪道淵法律新台灣新聞周刊新闻周刊政治運動時代 (雜誌)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519綠色行動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英文: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WUFI;白話字:Tâi-oân To̍k-li̍p Kiàn-kok Liân-bêng),簡稱台獨聯盟或獨盟,是一個推動台灣獨立運動的組織。1970年由四個海外獨立運動團體:日本台灣青年獨立聯盟(1960年成立,委員長辜寬敏)、加拿大台灣人權委員會(1964年成立)、美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1966年成立,當時主席為蔡同榮)和歐洲台灣獨立聯盟(1967年成立)與國內台灣自由聯盟共同組成世界性台灣獨立聯盟。成為在海外勢力最大的台灣獨立運動組織。.

新!!: 519綠色行動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省戒嚴令

#重定向 臺灣省戒嚴令.

新!!: 519綠色行動和台灣省戒嚴令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519綠色行動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

#重定向 國家安全會議 (中華民國).

新!!: 519綠色行動和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的根本法,擁有最高位階的法律權力。民國35年(1946年)12月25日由制憲國民大會於南京議決通過,民國36年(1947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全文共14章、175條,主要特色為彰顯三民主義與主權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權利的保障,規定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及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採取均權制度,並明列基本國策等。 該憲法制定時, 國共內戰已全面爆發,國民大會因而在民國37年(1948年)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做為戰時的憲法附屬條款;但隨著中華民國在民國38年(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去對中國大陸的治權、以及有效統治區域限縮至臺澎金馬,該條款的適用時間不斷被延長,而致憲政的實施有名無實。至民國80年(1991年),國民大會始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同時在憲法本文之外再另增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凍結部分憲法本文,以因應當前國情,現已經過七次修訂。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的核心價值為:民主制度、法治規範、自由與人權保障、政府機關相互制衡、關懷婦女與弱勢及少數族群、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與救助、義務教育實施、農業與科技及經濟發展。.

新!!: 519綠色行動和中華民國憲法 · 查看更多 »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新!!: 519綠色行動和人权 · 查看更多 »

國立國父紀念館

國立國父紀念館(通稱國父紀念館)是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的綜合性文化設施,於1972年5月16日落成啟用,位於臺北東區,緊鄰信義計畫區。館區總面積達三萬五千坪(約11萬5702.48平方公尺),除了具紀念價值外,建築本體周圍則是戶外運動、休閒、藝文與知性活動的綜合性休憩公園。.

新!!: 519綠色行動和國立國父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519綠色行動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動員戡亂

動員戡亂,指於戰爭或者緊急狀況時,公家動用全部人員及資源以支援國防軍事活動,用以平息叛亂。此一詞彙後來成為全國總動員戡平叛亂的簡稱,為中國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所提出的政策概念。.

新!!: 519綠色行動和動員戡亂 · 查看更多 »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White Terror)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政權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法國政府軍以鎮壓與懲治行動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新!!: 519綠色行動和白色恐怖 · 查看更多 »

解嚴

#重定向 臺灣省戒嚴令#戒嚴令的解除.

新!!: 519綠色行動和解嚴 · 查看更多 »

謝長廷

謝長廷(),臺灣政治人物、律師、外交官。生於臺北市延平區打鐵街(今大同區赤峰街,屬大稻埕)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民主進步黨的創黨十人小組之一,也是民主進步黨黨名命名者、黨綱起草人。現任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法律上的官銜為中華民國駐日本大使)。曾任臺北市議員、立法委員、高雄市市長與行政院院長。 根據謝家族譜,謝長廷的祖籍是漳州府詔安縣,和陳水扁、李應元等人為同鄉。而謝長廷有幾位女性祖輩,族譜上載明出生地是「番社」,因此推斷謝長廷有臺灣原住民族的血統郭瓊俐,《》(台北,布克文化,2005),p48~49。 2007年擔任民進黨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總統候選人,2008年總統大選中敗選後,隨即宣佈退出政壇界,並創設成立台灣維新基金會。謝長廷在兩岸關係上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為一個中國,不能迴避這個憲法各表的問題,行政院院長任內也提出「和解共生」的理念。。.

新!!: 519綠色行動和謝長廷 · 查看更多 »

軍事統治

#重定向 軍事獨裁.

新!!: 519綠色行動和軍事統治 · 查看更多 »

黨外運動

外運動,一般指臺灣的政黨民主進步黨在1986年成立之前,非國民黨人士以類似政黨形式進行之民主運動。因當時一黨執政之中國國民黨政府實施戒嚴和威權統治,剝奪及打壓人民集會與結社自由,亦包括組織政黨。反對派及獨立人士在尚未成立政黨前,以黨外(Tóng-goā)為名,推動台灣民主。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黨外運動領袖主要是反國民黨的人士,並不等同于台灣獨立運動的支持者。 「黨外」,指的是國民黨之外的參政人士。而「黨外」一詞大量的使用,則約自康寧祥、黃信介開始。.

新!!: 519綠色行動和黨外運動 · 查看更多 »

防暴

防暴,又稱為鎮暴,是指人群管制、鎮壓以至驅散騷亂以至暴動人群,或者經由警察警告而不離開者,以防範暴力事件的發生,維持社會秩序回復。在集權國家,時被視為維持暴政的獨裁統治之手段。傳統上由執法機構,例如警察等負責,緊急狀態下會派出軍隊(一般為憲兵及武警等)及其他單位協助。為了達至最少傷亡,上述單位通常會採用特殊的戰術及陣型以應付;同時,裝備了軟性的特殊武器以避免增加傷亡,要求最低的傷害。但如果防制效果無效或失敗,可能造成更大規模衝突及屠殺。.

新!!: 519綠色行動和防暴 · 查看更多 »

鄭南榕

鄭南榕(),臺灣政治人物、時事評論者,同時也是臺灣政治雜誌出版者及持不同政見者,主張爭取全面的言論自由、支持臺灣民主化且致力推動臺灣獨立運動。鄭南榕為外省人第二代,祖籍福建福州,與客家籍妻子葉菊蘭定居臺北市,經歷多次創業挫折;1981年轉為自由作家,開始接觸政治議題,並為黨外運動雜誌撰寫文章。 中華民國仍處於動員戡亂時期的1984年,鄭南榕與友人創辦了黨外運動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大力批評時政,獲得不少社會民眾迴響。之後鄭南榕更以雜誌社為基地,多次發起要求民主化改革的活動,逐漸成為黨外運動的重要人物。而在解除戒嚴後,鄭南榕仍反對當時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一黨獨大政府對於自由思想訴求的壓制,並且多次公開表示支持臺灣獨立運動。1988年,鄭南榕更進一步在雜誌上刊登了許世楷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 1989年,鄭南榕因涉嫌叛亂被傳喚出庭,但他拒絕被警方拘捕。鄭南榕認為臺灣獨立的主張也是《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並表示「國民黨不能逮捕到我,只能夠抓到我的屍體。」隨後將自己關在《自由時代周刊》雜誌社內,並準備汽油,彰顯抵抗意圖;是年4月7日清晨,警方向雜誌社發動攻堅行動時,不願被逮捕的鄭南榕點燃汽油,自焚身亡。 其自焚事件立刻引起迴響,另一名類似主張者詹益樺在鄭南榕出殯期間,於「介壽館」前自焚身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當年度舉辦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有所影響。外省第二代鄭南榕引火自焚的舉動,讓他被許多臺獨主義者尊稱為「言論自由殉道者」、「臺灣建國烈士」或者是「臺灣獨立建國之父」等。鄭南榕的妻子葉菊蘭後來繼續從事政治,並擔任過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客家委員會主委和行政院副院長。2016年12月,林全內閣將鄭南榕逝世日定為「言論自由日」,以紀念鄭南榕捨身捍衛言論自由,並希望讓民眾瞭解言論自由的意義與價值。.

新!!: 519綠色行動和鄭南榕 · 查看更多 »

自由權

#重定向 自由.

新!!: 519綠色行動和自由權 · 查看更多 »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原名《自由日報》,於1987年改名)是一家創立於1980年4月17日的臺湾平面报纸媒体。發行者全名為「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新!!: 519綠色行動和自由時報 · 查看更多 »

自由時代周刊

自由時代週刊是一本由1984年3月12日至1989年11月11日由鄭南榕出版的「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雜誌,並邀請李敖擔任雜誌總監。 自由時代週刊第一期由1984年3月12日發行,每週一期,以紅框封面為主,後來因為愈做愈好,加上其他雜誌搶在自由時代週刊發刊前一日出刊,鄭南榕改為三日刊(1985年7月17日至1985年8月28日),以綠框封面為主,後來因查禁嚴重,印出來的書遭查禁就會血本無歸,因此售價曾漲至66元一本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

新!!: 519綠色行動和自由時代周刊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519綠色行動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戒嚴令

《臺灣省戒嚴令》,正式名稱為《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佈告戒字第壹號》,是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於1949年5月19日頒佈的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時(中原標準時間)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至1987年由總統蔣經國宣佈同年7月15日解嚴為止,共持續38年又56天。此戒嚴令頒布時的臺灣省轄區包含臺灣本島與周邊附屬島嶼、以及澎湖群島。 而金門、馬祖,直到1992年11月7日,國防部才宣布金門縣解除戒嚴,正式結束長達四十三年之久的戒嚴與實施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實驗。 這是臺灣第二次實施戒嚴,第一次戒嚴是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所發布。在臺灣歷史上,該戒嚴令實行的時期又被稱為「戒嚴時代」或「戒嚴時期」。.

新!!: 519綠色行動和臺灣省戒嚴令 · 查看更多 »

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臺北龍山寺,簡稱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廣州街211號,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也是旅遊宗教勝地。本廟與艋舺清水巖和艋舺青山宮並稱「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艋舺青山宮與艋舺新興宮(今西門町天后宮),直接合稱「艋舺四大廟」。本廟與臺灣另外幾座以龍山寺命名的寺廟──淡水龍山寺、鹿港龍山寺、臺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都是分靈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的泉安龍山寺。本廟亦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可見知名度。.

新!!: 519綠色行動和艋舺龍山寺 · 查看更多 »

陳水扁

陳水扁(),暱稱阿扁(tl),生於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南縣官田鄉西庄村(今臺南市官田區西庄--),海商法律師出身,第十、十一任中華民國總統(2000年-2008年)。歷任民主進步黨主席、臺北市議會議員、立法委員、臺北市市長等職。由於涉及龍潭購地案而被判刑20年,三審定讞發監執行,2015年1月5日核准暫時出獄,保外就醫至今。實際上結束其長達六年的监禁。 陳水扁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以39.3%得票率當選為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的直接民選總統,结束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五十五年的長期執政,並於就職演說上提出四不一沒有;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他取得50.11%的得票率,以0.22%差距獲得連任。任內推動一邊一國、台灣正名運動以及台灣入聯運動,在經貿方面則採用「南向政策」的經貿架構。.

新!!: 519綠色行動和陳水扁 · 查看更多 »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之後第一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本土政黨,為現時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成立於1986年,由黨外運動各團體於戒嚴與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及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8年下野;直到2016年大選勝出後,由蔡英文執政,並首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以及立法部門的「完全執政」地位。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新!!: 519綠色行動和民主進步黨 · 查看更多 »

民進黨

#重定向 民主進步黨.

新!!: 519綠色行動和民進黨 · 查看更多 »

江鵬堅

江鵬堅,台灣台北市人,台灣人權律師,為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曾任民主進步黨首任黨主席、立法委員、監察委員。.

新!!: 519綠色行動和江鵬堅 · 查看更多 »

江蓋世

江蓋世,臺灣政治人物,民主進步黨黨員,曾任臺北市議會議員。臺北市立建國中學畢業。臺灣大學政治系學士、政治研究所碩士。利物浦大學政治研究所進修。 主張臺灣獨立早年與鄭南榕同事,成為其雜誌社編輯,1988年、1991年曾經因為主張臺灣獨立事件而入獄,後擔任臺北市議員,因抗議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與謝長廷、洪奇昌等人成為六一二事件被告。 長久醉心於非暴力社會運動,遠赴印度、英國、美國等地,蒐集甘地、馬丁·路德·金恩等人的非暴力社會運動史蹟,曾為「臺北市愛與非暴力協會」理事長,擔任議員後,熱心國際交流,曾成立「臺北東京交流促進會」,與當地知名政要聯繫,促進兩地議員感情,也是第一位在東京都議會演說的市議員。並且是「臺北莫斯科交流聯誼會」會長,與「臺灣與俄羅斯協會」創會委員。.

新!!: 519綠色行動和江蓋世 · 查看更多 »

汪道淵

汪道淵(),安徽省歙縣人,軍法官、國防部及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常務文官,後升任國防部首位文人部長,曾任司法行政部長、國安會秘書長、國防部長、司法院副院長。 汪道淵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法學院、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研究院。爾後亦任職於中華民國軍中法界。1986年7月,任國防部部長。1987年4月,轉任司法院副院長。他為中華民國少數以文人擔任國防部長的例子,也是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一位文人國防部長。 1986年6月17日,蔣經國函電宋美齡: 著有《中國民法總論》、《國際法大綱》等書。.

新!!: 519綠色行動和汪道淵 · 查看更多 »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新!!: 519綠色行動和法律 · 查看更多 »

新台灣新聞周刊

《新台灣新聞周刊》(New Taiwan Weekly)為「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1月1日成立,簡稱「本土文化」)所創立,以關懷台灣本土社會與政治發展為出發點的政論性雜誌,1996年3月1日創刊 (一說1996年3月8日陳宗逸, ,《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63期,2008年12月3日。),2008年12月3日宣布「暫時停刊」但未曾復刊。創辦人及發行人為詹錫奎(筆名「老包」),每週發行一期。.

新!!: 519綠色行動和新台灣新聞周刊 · 查看更多 »

新闻周刊

《新闻週刊》(Newsweek)是一份在纽约出版,在美国和加拿大发行的新闻类週刊。在美国,它是仅次于《时代》的週刊,当然有时它的广告收入超过了后者。在发行量上,它超过了《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在这三份期刊中,《新闻週刊》通常被视作观点比《時代》和《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更自由派,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立場則最為保守。.

新!!: 519綠色行動和新闻周刊 · 查看更多 »

政治運動

政治運動,又叫政治活動、社會運動、社會政治運動,是一種改變政治體制的一種行為。在民主國家,政治運動多由民眾或社会团体發起,以示威遊行、靜坐等方式,迫令執政當局屈服,以達到社會變革;在極權主義國家與共产主义国家,則多由執政當局發動,內容與執政者的意識形態相關。政治運動多有其發起口號,以吸引更多民眾參與。.

新!!: 519綠色行動和政治運動 · 查看更多 »

時代 (雜誌)

#重定向 時代雜誌.

新!!: 519綠色行動和時代 (雜誌)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519绿色行动五一九綠色行動五一九綠色運動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