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刘曜

指数 刘曜

刘曜(),字永明,新興(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是十六国时汉赵(又称前趙)国君。漢趙光文帝劉淵族子。劉曜由漢趙建國開始就經已為國--戰,參與覆滅西晉的戰爭,並於西晉亡後駐鎮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後於靳準之亂中登上帝位,後遷都長安。但登位後不久,將領石勒就自立,國家分裂。劉曜在其在位期間多番出兵平定和招降西戎和西方的割據勢力如仇池和前涼等。在國內亦提倡漢學,設立學校。及後與後趙交戰,一度大敗後趙軍並圍攻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但終被石勒擊敗並被俘。劉曜及後被殺,死後不久前趙亦被後趙所滅。.

177 关系: 劉和 (十六國)劉儉劉皚劉策劉芳 (皇后)劉述劉茂劉雅劉淵劉敞 (前趙)卜王妃卜泰句渠知右扶風司州司徒司馬保司馬模后赵吕布大司马大赦天水市太原市太学太宰太守太保太傅夜驚姑臧宝鸡市宣明太后安定郡富平县尚书令小学屠各山西省左馮翊上郡丞相临汾市临洮县临潼区东晋东晋十六国君主列表乐毅书法平阳...并州五胡十六国建兴 (西晋)建元 (前赵)仇池伊尹张茂張進張春侍中忻州市匈奴北地郡刺史刘徽刘皇后 (石虎)刘琨刘粲刘熙刘聪刘袭 (前赵)刘阐 (前赵)嘉平 (前赵)喬智明呼延謨呼延晏关羽元熙 (前赵)光初光祿大夫前凉前趙石堪石世石勒石生石虎石梁王彌王翦王連灵台县社稷坛秦安县秦州区管涔山索綝羊獻容羌族甘肃省隶书草书萧何靳準表字颍川郡西安市西河西戎西晋襄陵襄汾县鲜卑賈疋資治通鑒麟嘉 (前赵)車騎大將軍黄石黄河霍光郭默郭汜董卓邢台市臨夏金鏞城长安长乐宫雍州陳安陇西陕西省虛除權渠枹罕郡李永梁州楊難敵槐里永嘉 (西晋)永嘉之乱永凤永济市汝南郡汾河汉学汉中市汉光武帝汉赵沁阳市河南省河北省河內市河瑞河東洛阳城洛阳市洛河游子遠漢霸陵朝鮮未央宫戒严新安新平郡新豐縣 (漢朝)拓跋猗盧曹操晉惠帝晋书晋愍帝 扩展索引 (127 更多) »

劉和 (十六國)

#重定向 劉和 (漢趙).

新!!: 刘曜和劉和 (十六國) · 查看更多 »

劉儉

劉儉,字义真,中国五胡十六国前趙皇族。新兴(今山西省忻州)匈奴人。刘曜长子。 刘曜和元悼皇后卜氏有长子刘俭,次子刘胤。刘胤年方十岁,身高七尺五寸,汉国皇帝刘聪因此惊奇,对刘曜说:“此儿神气,非义真之比也,当以为嗣。”刘曜说:“藩国之嗣,能守祭祀足矣,不敢乱长幼之序。”刘聪说:“卿之勋德,当世受专征之任 ,非他臣之比也,吾当更以一国封义真。”于是封刘俭为临海王,立刘胤为世子。光初二年(319年),汉国(前趙)皇帝刘曜回到长安,从平阳迁都于长安,立后妃羊献容为皇后,以羊献容的儿子刘熙为太子。.

新!!: 刘曜和劉儉 · 查看更多 »

劉皚

#重定向 劉芳 (皇后)#父.

新!!: 刘曜和劉皚 · 查看更多 »

劉策

劉策(),字尚謨,順天府大興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廣西鄉試第十六名。成化二年(1466年),參加丙戌科會試,得貢士第七十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六十六名。曾祖父劉慶。祖父劉端。父亲劉俊。.

新!!: 刘曜和劉策 · 查看更多 »

劉芳 (皇后)

劉芳,十六国之前赵皇帝刘曜的第三任皇后。她是刘曜的第二任皇后的堂妹,光初九年(326年),她堂姐去世时,说自己叔父刘皑的女儿刘芳美丽而且正直,希望刘曜能立她为--。刘皇后死后,刘曜就立刘芳为皇后。之后史书不载刘芳之事,光初十二年(329年),前赵灭亡,刘芳在此时生死不详。.

新!!: 刘曜和劉芳 (皇后) · 查看更多 »

劉述

劉述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刘曜和劉述 · 查看更多 »

劉茂

劉茂可以指:.

新!!: 刘曜和劉茂 · 查看更多 »

劉雅

劉雅,五胡十六国时代汉赵将领。 311年八月,刘聪派赵染与安西将军刘雅带领二万骑兵到长安攻打司马模,司马模向汉投降。九月,河内王刘粲杀了司马模。河内王刘粲在新丰,派刘雅、赵染进攻新平,没有成功。索綝救援新平,与汉军百余战,刘雅等人败退。318年,汉国皇帝刘曜派征北将军刘雅、镇北将军刘策屯兵汾阴,与石勒共同讨伐靳准。刘曜派刘雅、刘策相迎被石虎打败的靳明,靳明率平阳一万五千士民逃奔汉国。刘曜拘捕靳氏家人,全都杀掉。320年正月,刘曜任刘雅为大司徒。游子远诤谏,刘曜叱令立即杀了他。中山王刘雅、郭汜、朱纪、呼延晏等人为游子远求情,刘曜于是赦免了游子远。.

新!!: 刘曜和劉雅 · 查看更多 »

劉淵

漢光文帝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出身匈奴屠各部。為五胡十六國時代中,汉赵的開國君王。.

新!!: 刘曜和劉淵 · 查看更多 »

劉敞 (前趙)

刘敞,中国五胡十六国前趙皇族。新兴(今山西省忻州)匈奴人。刘曜子。 光初二年(319年),汉国(前趙)皇帝刘曜回到长安,从平阳迁都于长安,立后妃羊献容为皇后,儿子刘熙为太子。封儿子刘袭为长乐王,刘阐为太原王,刘冲为淮南王,劉敞为齐王,刘高为鲁王,刘徽为楚王,各宗室子弟都进封郡王。刘熙在前赵灭亡后被杀。.

新!!: 刘曜和劉敞 (前趙) · 查看更多 »

卜王妃

元悼皇后卜氏,前赵末帝刘曜的妻子,儿子是刘胤。 她在刘曜即位前就去世了。318年,在靳准之乱中刘曜的母亲宣明太后胡氏遇难。刘胤流落到黑匿郁鞠的部落成了奴隶。刘胤在323年回到了刘曜的身边。刘曜追谥卜氏为元悼皇后。卜氏的兄弟卜泰为上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领太子太傅。封刘胤为永安王,署侍中、卫大将军、都督二宫禁卫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领太子太傅,号为皇子。.

新!!: 刘曜和卜王妃 · 查看更多 »

卜泰

卜泰,五胡十六国汉赵大臣。官至侍中、大司空。匈奴族。.

新!!: 刘曜和卜泰 · 查看更多 »

句渠知

句渠知,生卒年不詳,句姓,名渠知,巴氐族首領之一,中國十六國初期前趙境內的變民領袖之一。320年,前趙將領結合部分巴氐首領謀叛,事洩皆被前趙帝劉曜所殺。於是巴氐族人皆反,推句渠知為領袖,國號「大秦」,改元平趙。一時間羌、氐、羯等族響應者號稱三十餘萬。關中因此大亂,城門連白天都緊閉。 劉曜接受游子遠的建議,下詔大赦,於是其眾紛紛歸降,只餘句姓宗族餘黨五千餘戶,游子遠進攻,滅之,句渠知下場史書未載。.

新!!: 刘曜和句渠知 · 查看更多 »

右扶風

右扶風,西汉时分内史辖地设立,取义“扶助风化”。三國以後改稱作扶風郡、扶風國,既可以指官名也可以指其所轄政區。今陝西省寶雞市設有扶風縣。.

新!!: 刘曜和右扶風 · 查看更多 »

司州

#重定向 司隸.

新!!: 刘曜和司州 · 查看更多 »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新!!: 刘曜和司徒 · 查看更多 »

司馬保

司馬保(),字景度,河内温县人,晋朝宗室,司馬懿之弟司馬馗的曾孙,南陽王司馬模之子。 司馬保原為南陽國世子,年輕時有文采,喜歡著作。西晉永嘉五年(311年)被其父表為西中郎將、東羌校尉,鎮守上邽(今中國甘肅省天水市),後又任秦州刺史。同年發生永嘉之禍,晉懷帝司馬熾被漢國所俘,司馬模亦戰敗被殺。次年(312年),秦王司馬業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建行台(臨時政府),將已襲南陽王位的司馬保封為大司馬。建興元年(313年),再受封為右丞相、大都督、都督陝西諸軍事;與受封為左丞相、大都督、都督陝東諸軍事的琅邪王司馬睿並列。建興三年(315年)再被命為相國。 次年(316年),晉愍帝司馬業又被漢國所俘,帝位虛懸。司馬保有登帝位之意,但司馬睿先於317年、318年依次稱晉王、帝,是為晉元帝;司馬保於319年亦稱「晉王」,改元建康,並不臣服於司馬睿。但在明年(320年),司馬保即為部將張春、楊次所囚,不久被處死。张春立宗室之子司马瞻为晋王世子。 司馬保昏庸懦弱又無決斷力,身材肥胖,曾自稱重八百斤。嗜睡,有陽痿而不能人道,因此無子。後司馬保故將陳安滅張春、楊次,將司馬保以天子之禮葬於上邽,並諡為元王。.

新!!: 刘曜和司馬保 · 查看更多 »

司馬模

司马模(),字--元表,西晋高密王司马泰的第四子。少好学,与琅琊王司马睿及范阳王司马虓在宗室中有贤名。初封平昌公,晋惠帝末年,拜冗从仆射,累迁太子庶子、员外散骑常侍。成都王司马颖奔长安,东海王司马越以弟弟司马模为北中郎将,镇守鄴城。永兴初年,成都王司马颖原来的部下公师籓、楼权、郝昌等攻鄴城,广平太守丁邵率众来救,范阳王司马虓也遣兗州刺史苟晞救援,公师籓逃散。之后,迁镇东大将军,镇守许昌,进爵南阳王。永嘉初年,转征西大将军、开府、都督秦雍梁益诸军事,代河间王司马颙镇守关中。 东海王司马越征司马模为司空,遣中书监傅祗代替镇守关中。司马模谋臣淳于定建议司马模继续留守长安,和哥哥司马越一个在内、一个在外,遣世子司马保为西中郎将、东羌校尉,镇守上邽,司马越进司马模进位太尉、大都督。 311年,永嘉之乱,镇守蒲坂的牙门赵染,求冯翊太守不得,率众投降刘聪。刘聪派其子刘粲和赵染攻长安,司马模派淳于定抵御,被赵染击败。司马模投降赵染。赵染坐在那里数落司马模的罪行,送到刘粲处,刘粲杀了他,以司马模的妃子刘氏赐给胡张本为妻,子司马保继立为南阳王。.

新!!: 刘曜和司馬模 · 查看更多 »

后赵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次年,其他幸存的石氏子孙投降东晋,也被杀。.

新!!: 刘曜和后赵 · 查看更多 »

吕布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區包头市九原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武将与军阀。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绍效力,后乘劉備與袁術交戰時而占据徐州,自成一方势力。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新!!: 刘曜和吕布 · 查看更多 »

大司马

大司馬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名。在《周禮》中,司馬為職掌軍事的官員。.

新!!: 刘曜和大司马 · 查看更多 »

大赦

大赦是赦免的一种,它是指国家元首或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某一范围内的罪犯一律予以赦免的制度。大赦的效力很大,它不仅免除刑罚的执行,而且使犯罪也归于消灭。经过大赦之人,其刑事责任完全归于消灭。尚未追诉的,不再追诉;已经追诉的,撤销追诉;已受罪、刑宣告的,宣告归于无效。.

新!!: 刘曜和大赦 · 查看更多 »

天水市

天水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人称“西北小江南”。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总人口331.17万人。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华夏文明和漢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享有“羲皇故里”的荣誉。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交相辉映。境内文化古迹甚多,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296处,其中麦积山石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 刘曜和天水市 · 查看更多 »

太原市

太原市(太原话:),简称--,古称晋阳,别称并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山西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华北地区重要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区域。 太原市境内的晋阳古城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都城,故太原又被稱為“龍城”。它為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刘曜和太原市 · 查看更多 »

太学

太學是中國、朝鮮半島、越南古代中央官學,為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

新!!: 刘曜和太学 · 查看更多 »

太宰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周礼·天官冢宰》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参见周朝官制。 在秦朝时,太宰是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员。参见秦朝官制。在汉朝时,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职,但同周朝时的太宰职位大不相同,乃是辅佐主管宗庙礼仪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辅助官员。参见西汉官制。 一直到晉朝,因避諱司馬師的名字,將太師改稱太宰,才恢復成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宋朝宋徽宗政和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太宰兼门下侍郎、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充首相、次相。.

新!!: 刘曜和太宰 · 查看更多 »

太守

太守又稱郡守,中国、朝鮮半島古代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官。 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秦併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汉景帝中二年,郡守更名为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時太守屬於高官,往往奉詔入都,拜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歸,亦多出京,拜为太守。王莽改太守为大尹,东汉复旧称。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漢代太守的收入,除正式俸祿外,有一部份是以公家產業所得,供太守使用,由屬吏少府掌管。 南北朝時新增許多州,而郡所轄的範圍縮小州郡差別不大。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以州刺史取代郡守一職。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宋代以後,時雅稱知府、知州等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新!!: 刘曜和太守 · 查看更多 »

太保

太保,中国古代职官。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召公是第一个太保,《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至成周亲政,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 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保,朝鮮王朝改稱大保。.

新!!: 刘曜和太保 · 查看更多 »

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

新!!: 刘曜和太傅 · 查看更多 »

夜驚

夜驚(night terror、sleep terror,北方话称撒呓挣、夜驚症),在睡眠中突然尖叫、哭喊,意識呈朦朧狀態,發作後約一至兩分鐘,又復入睡,隔天則不知何事。常見於兒童,其中男童又略多於女童。軍隊中也常見有夜驚,軍旅生活緊張,突有聲響就會發生全營動亂,洪邁《容齋隨筆》卷二:“周亞夫距吳、楚,堅壁不出。軍中夜驚,內相攻擊擾亂,至於帳下。亞夫堅臥不起,頃之,复定。”.

新!!: 刘曜和夜驚 · 查看更多 »

姑臧

姑臧也称“盖臧”,在今甘肃省武威市,是匈奴民族用语。在中國歷史上是凉州的治所,在曾五胡十六國中,曾经是前涼、後涼的首都,所以也号称“五凉古都”。 姑臧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 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十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东晋义熙二年(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傉檀进驻姑臧,四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八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 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北凉降于北魏。北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槃经》等十几部经典。 姑臧县城(盖臧城)最早位于今武威锁阳城城址,西汉末、东汉初时,姑臧县治迁往今武威城区,旧址遂废。.

新!!: 刘曜和姑臧 · 查看更多 »

宝鸡市

宝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渭河平原西部。位于东经106°18′~108°03′和北纬33°35′~35°06′之间。东连咸阳,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和平凉毗邻。秦岭南屏,渭水中流,关陇西阻北横,渭北沃野平原。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总面积18117平方公里。.

新!!: 刘曜和宝鸡市 · 查看更多 »

宣明太后

宣明太后胡氏,前赵末帝刘曜的母亲。318年,在靳准之乱中胡氏遇难。刘曜成为前赵皇帝後,派刘雅到平阳为母胡氏迎丧,还葬在粟邑,墓号为阳陵,谥号宣明皇太后。.

新!!: 刘曜和宣明太后 · 查看更多 »

安定郡

安定郡,中國古郡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境。.

新!!: 刘曜和安定郡 · 查看更多 »

富平县

富平县是陕西省渭南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陕西中部,渭河平原北部。面积1233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76万,为陕西省人口最少的行政县,邮编711700,县政府驻杜村镇人民路。.

新!!: 刘曜和富平县 · 查看更多 »

尚书令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謁者,實乃傳達帝命於丞相,自元帝、成帝以後,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漢光武帝為防止臣下專權,避王莽之禍,乃親總吏職,將政務中樞由三公府移入宮中,而由尚書協助處理,此種制度,人稱「事歸臺閣,政由上出」。從此三公雖有其職,而無其權,遂使尚書成為樞機之任。 之後,尚書且侵奪九卿之職掌,自漢明帝以後,行錄尚書事之制度,雖位為三公,亦必帶錄尚書事,然後方得知國政,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新!!: 刘曜和尚书令 · 查看更多 »

小学

小學(Elementary School),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歲到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為初等教育機構,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通常是5年或6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新!!: 刘曜和小学 · 查看更多 »

屠各

屠各,亦作“休屠”、“休屠各”,俗称“屠各胡”。匈奴诸部之一。为南匈奴各部落中最高贵的部落。 西汉时分布于西北塞外,驻牧于武威,金日磾就出自屠各。东汉汉光武帝时匈奴入居塞内,屠各部众多次起事。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乘中原内乱,攻西河郡、并州,攻杀南匈奴羌渠单于。初平四年(193年),与袁绍军战于常山郡。建安十九年(214年)为曹操击败。魏晋南北朝时散居于太行山。匈奴入居塞内的十九部,其中并州屠各最强大,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的割据政权前赵,其统治者即为南匈奴屠各首领刘氏。史籍所见屠各姓有梁、毕、卜、张、李、郭、成、路、石、王、董等。 一說屠各和突厥、屠耆語詞相通。屠耆为匈奴语“贤”,汉人因称左右屠耆王为左右贤王。.

新!!: 刘曜和屠各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刘曜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左馮翊

左馮翊(),为两漢三國时期三輔之一,取义“凭辅京师”,负责管理当时京畿附近地方行政事务,类似太守之职。始于漢武帝改左内史更名左馮翊所置,治所在长安。東漢时治所移至高陵,三國时改为馮翊郡,官名改称馮翊太守。左馮翊既可以指此官名,也可以指所轄地区。.

新!!: 刘曜和左馮翊 · 查看更多 »

上郡

上郡為戰國時期魏國所置。 秦惠王十年(前328年),魏國獻上郡15縣與秦,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膚施縣(在今陕西省榆林市南)。西漢、東漢時沿置,郡治未變。漢靈帝末,因羌胡大擾而遷徙,曹魏時與其他郡縣併為新興郡。隋朝時鄜城郡改名為「上郡」,唐朝以後成為歷史名詞。.

新!!: 刘曜和上郡 · 查看更多 »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新!!: 刘曜和丞相 · 查看更多 »

临汾市

临汾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位于黄河东岸、汾河下游,因临于汾河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新!!: 刘曜和临汾市 · 查看更多 »

临洮县

临洮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定西市下属的一个县,毗邻首府兰州市。县城北距兰州市100千米。由于黄河主要支流洮河穿境而过,注入刘家峡水库而得名。面积2851平方公里,多为黄土高山之地,2004年人口53万,主要有汉、回、藏等民族杂居。邮政编码730500。.

新!!: 刘曜和临洮县 · 查看更多 »

临潼区

临潼区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区,是西安市最东边的一个区,位于渭河平原中部,距西安市区26公里。东接渭南市,南接西安市蓝田县,西接西安市灞桥区、西安市高陵县、咸阳市三原县,北接西安市阎良区。区内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即在此。临潼区距市中心20余公里,总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70多万,辖23个街道办事处、28个社区,285个行政村。总人口702484人。.

新!!: 刘曜和临潼区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刘曜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东晋十六国君主列表

#重定向 五胡十六国君主列表.

新!!: 刘曜和东晋十六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詳),燕國的著名軍事家,輔佐燕昭王;曾攻下齐国70余城,封昌国君,後被赵国封望诸君。是東周戰國時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新!!: 刘曜和乐毅 · 查看更多 »

书法

書法是一種書寫的藝術。書法縱向穿透兩個層面:「使用」與「審美」;橫向跨越文字兩個層面:「文字」、「繪畫」。書法也是一種研究書寫者心理與性格的工具。當代對實踐書法的定義有:.

新!!: 刘曜和书法 · 查看更多 »

平阳

平阳,可以指:.

新!!: 刘曜和平阳 · 查看更多 »

并州

--州(),為古代地名。 《史記》五帝本紀中講:“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劃分域內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一带地区。汉武帝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西省大部,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

新!!: 刘曜和并州 · 查看更多 »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新!!: 刘曜和五胡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建兴 (西晋)

建兴(313年四月-317年三月)是西晋皇帝晉愍帝司馬鄴的年号,共计5年。这也是西晋的最后一个年号。 建兴四年晉愍帝投降前赵,西晋灭亡。 建兴五年三月,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改年号为建武元年。(《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只记到建兴四年陈光,《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11月 ISBN 7540210311。) 前凉从317年开始沿用建兴年号,从建兴五年(317年)沿用至建兴四十一年。 张玄靓时又继续沿用,从建兴四十三年(355年)到建兴四十九年(361年)。前凉年号只有前凉威王张祚是改元为和平,其他时期都是袭用晋朝年号。而在新疆的一些出土文物中也有署“建兴卅六年”的文物吐鲁番阿斯塔那-哈喇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10期。虽然有载张寔年号作永安,张茂作永元,张骏作太元,张重华作永乐,张玄靓作太始,但是并无确切史料佐证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4年12月 ISBN 7101025129。也有观点认为,永安等年号只在政权内部使用,对外则使用建兴年号。.

新!!: 刘曜和建兴 (西晋) · 查看更多 »

建元 (前赵)

建元(315年三月-316年十月)是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汉昭武帝刘聪的第三个年号,共计2年。 建元二年十一月改元麟嘉元年。 《十六国春秋》称建元元年在晋建兴二年(314年)。《资治通鉴》考异,有《汉太宰刘雄碑》云“嘉平五年岁在乙亥二月六日立”。可知改元建元在乙亥(315年)二月之后。.

新!!: 刘曜和建元 (前赵) · 查看更多 »

仇池

仇池是東漢建安年間氐人楊騰率領部衆遷入的定居地,位於今甘肅西和縣西南西漢水北岸。他的後人在晉朝及南北朝時期在那裡建立了氐族政權。.

新!!: 刘曜和仇池 · 查看更多 »

伊尹

伊尹,名摯,(),為中国建立商朝重要名臣、政治家,也被称做中华厨祖。.

新!!: 刘曜和伊尹 · 查看更多 »

张茂

张茂(),字成遜,安定烏氏人。中國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为昭王张寔之同母弟。張茂任內前涼遭前趙出兵威壓,被逼向前趙稱藩,並接受其官爵。.

新!!: 刘曜和张茂 · 查看更多 »

張進

張進(生卒年不詳),本籍福建,為中國清朝時期武官官員。 於康熙49年(1710年)奉旨接替葉國鼎,於台灣地區擔任澎湖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職等為正二品,是台灣清治時期的這階段,扼守台灣海峽的重要武將,並統帥兩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任滿調往福州,仍任副將。.

新!!: 刘曜和張進 · 查看更多 »

張春

張春可以指:.

新!!: 刘曜和張春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刘曜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忻州市

忻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古相望,东临太行山与河北省接壤。.

新!!: 刘曜和忻州市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新!!: 刘曜和匈奴 · 查看更多 »

北地郡

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滅義渠後所置,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西漢時北地郡治馬嶺縣(在今甘肅慶陽市環縣東南的馬嶺鎮)。東漢時由於羌族作亂,北地郡徙池陽(在今陝西泾陽西北)。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遷回原地。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北地郡改治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至曹魏、西晉時,析馮翊郡僑置,郡治亦名富平縣(今陝西富平)。.

新!!: 刘曜和北地郡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新!!: 刘曜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刘徽

刘徽(约225年-约295年),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白尚恕考证他是山东淄博淄川人,梁敬王刘定国之孙菑乡侯刘逢喜的后裔。 刘徽为《九章算术》做注,于三国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成书,其中他提出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方法,计算出正192边形的面积,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为 \tfrac (即 3.14),在此基础上又计算出正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为 \tfrac (即 3.1416)。作此書注時,他還依據其「割補術」為證勾股定理,另闢蹊徑作青朱出入圖。圖雖失傳,但據其「出入相補、以盈補虛」原理,後人參照書中類似方法還原了此圖。 刘徽後撰《重差》,唐初以後失传,仅《重差》一卷单行,因其第一题是测量海岛高度和距离的问题,故又名《海岛算经》。此外刘徽還著有《魯史欹器圖》,《九章重差圖》,唐代失傳。 刘徽的卓越成就受到后人的重视,宋徽宗时代为恢复数学教学制度,便追封了部分历代的天算家,其中便有刘徽。.

新!!: 刘曜和刘徽 · 查看更多 »

刘皇后 (石虎)

劉皇后(),十六國時期人物,她是前赵皇帝刘曜的女儿,封安定公主。后为后赵武帝石虎的第三任皇后。.

新!!: 刘曜和刘皇后 (石虎) · 查看更多 »

刘琨

刘琨(),字越石,中山郡魏昌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人中国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他曾经在西晋末年于晋阳(今山西太原)武装割据了近十年,对抗周围的游牧民族。.

新!!: 刘曜和刘琨 · 查看更多 »

刘粲

汉隐帝刘粲(),字士光,新興(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是十六国时汉赵国君。汉昭武帝刘聪子。劉粲即位後便沉醉於酒色,更與其父的四位皇后亂倫,又大殺輔政大臣,將軍國大事全交給靳準。最終令靳準成功在平陽叛亂,劉粲亦在其中被殺。.

新!!: 刘曜和刘粲 · 查看更多 »

刘熙

劉熙(),匈奴人,十六國時期前趙帝劉曜之子,為劉曜之--羊獻容所生,前趙光初二年(319年)被冊封為皇太子。 光初十一年(328年),劉曜兵敗為後趙所俘,劉熙成為前趙實際上的領導人,但並未登基稱帝。次年(329年),後趙中山公石虎大破前趙軍,劉熙被擒,不久被殺,前趙自此滅亡。.

新!!: 刘曜和刘熙 · 查看更多 »

刘聪

漢昭武帝刘聪(),字玄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十六国时汉赵国君。汉光文帝劉淵第四子,母张夫人。劉聰學習漢人典籍,深受漢化。執政時期先後派兵攻破洛陽和長安,俘虜並殺害晉懷帝及晉愍帝,覆滅西晉政權並拓展大片疆土。政治上创建了一套胡、汉分治的政治体制。但同時大行殺戮,又寵信宦官和靳準等人,甚至在在位晚期疏於朝政,只顧情色享樂。其執政末期甚至出現「三--並立」的情況。.

新!!: 刘曜和刘聪 · 查看更多 »

刘袭 (前赵)

刘袭,中国五胡十六国前趙皇族。新兴(今山西省忻州)匈奴人。刘曜子。 光初二年(319年),汉国(前趙)皇帝刘曜回到长安,从平阳迁都于长安,立后妃羊献容为皇后,儿子刘熙为太子。封儿子刘袭为长乐王,刘阐为太原王,刘冲为淮南王,刘敞为齐王,刘高为鲁王,刘徽为楚王,各宗室子弟都进封郡王。刘熙在前赵灭亡后被杀。.

新!!: 刘曜和刘袭 (前赵) · 查看更多 »

刘阐 (前赵)

刘阐,中国五胡十六国前趙皇族。新兴(今山西省忻州)匈奴人。刘曜子。 光初二年(319年),汉国(前趙)皇帝刘曜回到长安,从平阳迁都于长安,立后妃羊献容为皇后,儿子刘熙为太子。封儿子刘袭为长乐王,刘阐为太原王,刘冲为淮南王,刘敞为齐王,刘高为鲁王,刘徽为楚王,各宗室子弟都进封郡王。刘熙在前赵灭亡后被杀。.

新!!: 刘曜和刘阐 (前赵) · 查看更多 »

嘉平 (前赵)

嘉平(311年六月-315年二月)是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汉昭武帝刘聪的第二个年号,共计5年。 嘉平五年三月改元建元元年。.

新!!: 刘曜和嘉平 (前赵) · 查看更多 »

喬智明

喬智明(),字元達,鮮卑前部人周一良在《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則認為此乃匈奴前部人之訛,喬氏是匈如屠各種。。西晉及漢國官吏及將領。曾任縣令,任內深受當地居民愛戴。.

新!!: 刘曜和喬智明 · 查看更多 »

呼延謨

呼延謨,前趙時劉曜手下大將,任鎮東將軍。.

新!!: 刘曜和呼延謨 · 查看更多 »

呼延晏

呼延晏,生卒不詳,前趙將領,匈奴呼延氏,後封大司空、太保。.

新!!: 刘曜和呼延晏 · 查看更多 »

关羽

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要將領。與張飛並稱“万人敌”。建安四年(199年),受封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後,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後來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襄樊二城,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許都以避其锐。後曹派徐晃前来增援,而东吴背盟,遣陆逊、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景耀三年(260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壮缪侯。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历代推崇,並且視為神衹膜拜,產生關羽信仰,並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國家。由于其忠義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二爺、關老爺,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与“文圣”孔子齐名。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聖帝君、關帝、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民間受《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影响,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关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陈寿撰写之《三国志》,将關羽与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前將軍關羽为五虎之首。毛宗岗称其为“三绝”之“义绝”。直至现代,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仍常有祭拜关公。.

新!!: 刘曜和关羽 · 查看更多 »

元可能是指:.

新!!: 刘曜和元 · 查看更多 »

元熙 (前赵)

元熙(304年十月—308年九月)是十六国时期汉光文帝劉淵的第一个年号,共计5年。这也是前赵(汉)的第一个年号。 元熙五年十月改元永凤元年。.

新!!: 刘曜和元熙 (前赵) · 查看更多 »

光初

光初(或作佐初;318年十月—329年八月)是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刘曜和刘熙的年号,共计12年。 光初十一年八月,刘曜被后赵的石勒所杀,次年,后赵石虎大破前赵军,刘熙被擒,前赵灭亡。《魏书》载光初之后还有太和年号,一般认为这是石勒的太和年号之误。 李兆洛《纪元编》:“佐初,别见。或云即光初。”.

新!!: 刘曜和光初 · 查看更多 »

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古代職官名。為君主近臣,依君主詔命行事。.

新!!: 刘曜和光祿大夫 · 查看更多 »

前凉

前凉(320年-376年)是十六国政权之一。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301年,凉州大姓汉人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課農桑、立學校,多所建樹。又鑄五銖錢,全境通行。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据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晉愍帝)的建興年號,成为割据政权。 320年,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立政权。 345年,张寔子张骏称凉王,都姑臧,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期,前涼極盛。353年張重華病死,宗室內亂不止,國勢大衰。 前涼極盛之時,统治范围包括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史載“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張天錫時已失去甘肅南部。 376年,前秦天王苻堅以十三萬步騎大舉進攻,張天錫投降,前涼滅亡。.

新!!: 刘曜和前凉 · 查看更多 »

前趙

#重定向 汉赵.

新!!: 刘曜和前趙 · 查看更多 »

石堪

石堪(),十六国后赵将领,原为田氏子,多次有功,石勒收为养子。 328年,统兵在寿春攻打晋朝豫州刺史祖约,收降东晋龙骧将军王国、南阳都尉董幼,击破寿春,逼迫祖约逃到历阳,掠夺二万户回国。跟随中山公石虎攻打前赵,侵获前赵皇帝刘曜。330年,封彭城郡王,对丞相石虎把持朝政不满,333年,石堪和刘太后一起谋除石虎,拥立南阳王石恢为盟主。领军攻打兖州,不胜,逃到谯城,在城父被石虎部将郭太俘虏,送到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处死。.

新!!: 刘曜和石堪 · 查看更多 »

石世

石世(),字元安,十六國時期後趙國君主,後世稱「少帝」,為石虎之子。母為前趙帝劉曜幼女安定公主,後趙太和二年(329年),前趙被後趙所滅,石虎將年僅12歲的安定公主強占為妾,十年後安定公主生了石世。石虎在天王位時,石世被封為齊公,安定公主封為昭儀。 後趙建武十三年(348年),石虎廢殺了太子石宣之後,受石世之母昭儀劉氏及她的死黨將軍張豺的教唆鼓動,將劉氏立為皇后,年僅10歲的石世立為太子。次年(349年),石虎正式稱帝,並改元太寧。不久,石虎去世,石世遂即帝位,然而大權皆握在劉太后及張豺之手。 彭城王石遵得知石虎去世後,立即率軍攻回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殺張豺。數日後,石遵自即帝位,石世被改封為譙王,劉太后被廢為太妃,石世在位僅33日。不久,石世與劉太妃皆被殺。 category:后赵皇帝 Category:十六國郡公 Category:石姓 Category:中國被弒帝王.

新!!: 刘曜和石世 · 查看更多 »

石勒

趙明帝石勒(),字世龍,原名㔨,小字匐勒,中國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族人,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初期因公師藩而起兵,後投靠漢趙君主劉淵,之後卻與漢國決裂,由漢國分裂出去。石勒在他的謀臣,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台)為根據地,並陸續消滅了王浚、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於北方的勢力,繼而又消滅曹嶷,進侵東晉以及消滅劉曜領導的前趙,又北征代國,率領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石勒又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另外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新!!: 刘曜和石勒 · 查看更多 »

石生

石生(),十六国后赵宗室,羯族。上党郡武乡(今山西省榆社县西北)人。 石生初官至司州刺史。324年,在新安击杀前赵河南郡太守尹平。攻打许昌颍川,在阳翟被东晋郭诵击败,退守康城。325年,攻打河南郡,击败颍川郡太守郭默。后来被郭默和前赵军击败,被围困在金墉城。326年,攻打汝南,抓住汝南国内史祖济。329年,被前赵刘胤围困在雍城,据城自守,联合中山王石虎在义渠击败刘胤。330年,封为河东王。奉命镇守关中。333年,石生讨伐丞相石虎,自称秦州刺史,被石虎击败,逃到长安。后来从长安奔至鸡头山,被部下杀死。.

新!!: 刘曜和石生 · 查看更多 »

石虎

趙武帝石虎(),字季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後趙的第三位皇帝。廟號太祖,諡號武帝。石虎是後趙開國君主石勒的侄兒。石虎生性殘忍,發家前,不僅用殘酷的手段先後殺死兩位妻子,即使在軍隊中如果遇到與他一樣強健的戰士,他會以打獵戲鬥為由,借機將對手殺死,以解心頭之快;戰鬥中,對俘獲的俘虜,不分好壞,不分男女一律坑殺,很少有俘虜生還。 333年,石勒駕崩,其皇位由兒子石弘繼承。因石虎掌握兵權勢大,石勒妻劉太后與養子彭城王石堪擁立南陽王石恢(劉太后兒子)欲舉兵反對石虎,不幸事洩,劉太后被殺,石堪被捕活活烤死,石恢被捕,不久石勒子秦王石宏亦被捕,咸康元年(334年)十月石弘持璽綬向石虎表明願意禪位,石弘被廢為海陽王,同年殺海陽王石弘、弘母程氏、秦王石宏、南陽王石恢。至335年,其首都由襄國(今中國河北邢台)遷至鄴(今河北邯郸市臨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並特地派人到洛陽將九龍、翁仲、銅駝、飛廉轉運到鄴裝點宮殿。349年正式即皇帝位。石虎在位期間,表現了其殘暴好色的一面,如史書載石虎曾經下達過一條命令:全國二十歲以下、十三歲以上的女子,不論是否嫁人,都要做好準備隨時成為他後宮佳麗中的一員,「百姓妻有美色,豪勢因而脅之,率多自殺」,因此被評為五胡十六國中的暴君。.

新!!: 刘曜和石虎 · 查看更多 »

石梁

石梁(),字士升,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刘曜和石梁 · 查看更多 »

王彌

王彌(),東萊郡人。曹魏將領王頎之孫。西晉末年的叛民領袖,後歸附漢國為將,官至大將軍。後因被另一將領石勒所忌而被殺。.

新!!: 刘曜和王彌 · 查看更多 »

王翦

王翦,又作王赞,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和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後,接著率領平楚大军南下平定百越。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其曾孫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新!!: 刘曜和王翦 · 查看更多 »

王連

王連,字文儀,南陽人。三國時蜀漢官員。.

新!!: 刘曜和王連 · 查看更多 »

灵台县

灵台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东北部,是平凉市下属的一个县。.

新!!: 刘曜和灵台县 · 查看更多 »

社稷坛

稷坛是祭祀社稷时所用的祭坛。中文的“社稷”一词指代国家。社,是社神,主管土地;稷,是稷神,主管五谷。由于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祭祀社稷。祭祀社稷通常由皇族主持,祈盼五谷丰登、国土太平。社稷坛是重要的礼制建筑,在古代都城规划设计中有重要的地位。 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的记载,历代王朝都在都城建造太庙和社稷坛,二者分居左右,但具体位置不尽相同。元代都城大都的太庙在当时的齐化门(今朝阳门)内,社稷坛在平则门(今阜成门)内,虽然也是设在大内宫城的左右,但离皇城较远。 祭祀社稷的活动各朝也不尽相同,分为分祭和合祭两种方式。明朝以前的社稷坛“社”“稷”分开建坛,祭祀行礼也是分开的。南京社稷坛最初也是东西对峙,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固不可分,故让礼官奏议,合社稷共为一坛。遵照洪武十年以后的制式,北京社稷坛按照社稷合为一坛修建,即是今天人们所见的形制。 据明代的史料记载,社稷坛在明代先后有3处:.

新!!: 刘曜和社稷坛 · 查看更多 »

秦安县

安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天水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甘肃东南部。面积1601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0万。邮政编码 741600,县政府驻兴国镇。.

新!!: 刘曜和秦安县 · 查看更多 »

秦州区

州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天水市下属的一个市辖区。面积2442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5万。 2004年9月以前称为秦城区。.

新!!: 刘曜和秦州区 · 查看更多 »

管涔山

管涔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岢岚县和五寨县交界处,在吕梁山以北,为山西境内主要河流汾河的发源地。主峰芦芽山,海拔2736米。1992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批准设立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

新!!: 刘曜和管涔山 · 查看更多 »

索綝

索綝(),字巨秀,敦煌人。西晉末年重要官員,曾迎晉愍帝入關中並助其登位為帝,且掌握朝中權力。晉愍帝被俘後與其一同到漢國都城平陽,被劉聰以不忠所處死。.

新!!: 刘曜和索綝 · 查看更多 »

羊獻容

羊獻容(),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祖父羊瑾(曹魏時代羊耽子),父羊玄之。她不但是晉惠帝司馬衷的第二任皇后,也是前趙末帝劉曜的皇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朝代皆為皇后的女性。.

新!!: 刘曜和羊獻容 · 查看更多 »

羯()又称羯胡,4世紀初時居住在中國北方山西一帶的少數民族,後趙石勒出身於此部族,原隸屬於南匈奴部落联盟的高加索人種或伊朗人種部落,他们可能和粟特人一样属于东伊朗系民族,中國史書將他們歸類於雜胡。冉魏政權時代,號召漢人對羯胡進行種族滅絕,山西羯人被屠杀殆尽後,仍有部分殘部,但此後歷史不詳。學者對他們的起源有數種猜測,有源自中亞大月氏、康居部落联盟、呼揭等等假說,但因文獻資料太少,這些假說都無法獲得證實。.

新!!: 刘曜和羯 · 查看更多 »

没有描述。

新!!: 刘曜和羌 · 查看更多 »

羌族

羌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是古羌人的後裔之ㄧ,自称尔玛。“羌”是他称,源於其以羊为图腾,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30万。有口语,文字失落。羌族至今仍保留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生活文化与信仰,信奉自己的天神“阿爸”,也兼信别神,多神崇拜,也有很多人信仰藏传佛教。.

新!!: 刘曜和羌族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刘曜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隶书

隶书為秦書八體之一,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長方形狀,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相传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变,又称为隶定,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中國文字在小篆以前仍然遵從「六書」造字原則,漢隸則不再遵守「六書」原則,自行變化造形。现代的楷书和行书写法绝大部份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新!!: 刘曜和隶书 · 查看更多 »

草书

草书(別稱:藁書)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因字跡潦草而得名。.

新!!: 刘曜和草书 · 查看更多 »

萧何

萧何(),沛县(今中国江苏省沛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新!!: 刘曜和萧何 · 查看更多 »

靳準

靳準(),十六国时汉赵的大臣,官拜中护军。他的两个女儿靳月光、靳月华十分美艳,315年,汉昭武帝刘聪立月光为上皇后,月华为右皇后,之后,刘聪整日沉湎酒色。靳準官至大司空领司隶校尉,幼女又成了太子刘粲的太子妃。318年七月,刘聪去世,隐帝刘粲即位,立靳氏为皇后,立靳氏所生的儿子刘元公为皇太子。 靳准密谋废黜刘粲,首先他建议刘粲杀掉被诬以谋反的宗室大臣太宰刘景、大司马刘骥、骥母弟车骑大将军吴王刘逞、太师刘顗、大司徒齐王刘劢,起初刘粲并没有同意,由于靳皇后和她的姐姐皇太后靳月华的劝说,使刘粲给予了靳准杀伐大权。八月,屠戮宗室大臣之后,靳准杀了刘粲,并屠灭了在平阳的刘氏皇族,自立为大将军、汉天王,向晋朝称臣。九月,汉赵大将刘曜、石勒联合起兵攻打靳准。十月,刘曜在长安称帝。十二月,靳准被他的堂弟靳明、左、右车骑将军乔泰、王腾、卫将军靳康合谋杀害,平阳城破,而靳氏家族也被刘曜屠灭,刘曜仅在欲纳靳康女为妾时因靳女号泣请死才出于哀怜放过了靳康的一个儿子。.

新!!: 刘曜和靳準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刘曜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颍川郡

川郡 穎川郡,常訛誤成“潁川郡”,是中国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 『說文解字注』 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韻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 依據《說文解字》裡面的解釋,可見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書寫穎川的現象存在了。支持「穎川」的人認為,雖然穎川得名於潁水,但是潁水與穎川是不同的概念,潁水指的是潁水河流,穎川指的是河流兩岸廣闊的地帶。還舉例說明如舞陽縣、女陽縣等,都因㵲水、汝水而得名,卻不稱作㵲陽、汝陽(與現在的汝陽沒有關係)。並且漢代時候的石碑就有「穎」川的寫法了,所以郡望堂號為「穎川」不會錯。.

新!!: 刘曜和颍川郡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刘曜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西河

西河可以指:.

新!!: 刘曜和西河 · 查看更多 »

西戎

西戎是三代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是漢族前身之一,但與战国以后的胡人各民族并沒有任何關係,後來「西戎」被漢族用來代指位於漢族以西的各個非漢民族。.

新!!: 刘曜和西戎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新!!: 刘曜和西晋 · 查看更多 »

襄陵

#重定向 襄陵縣.

新!!: 刘曜和襄陵 · 查看更多 »

襄汾县

襄汾县是中国山西省临汾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1304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42.26万人。.

新!!: 刘曜和襄汾县 · 查看更多 »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新!!: 刘曜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賈疋

賈疋(),字彥度,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曹魏太尉賈詡之孫,西晉末年重要官員,官至征西大將軍、雍州刺史,曾助晉愍帝入關並據有長安。.

新!!: 刘曜和賈疋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新!!: 刘曜和資治通鑒 · 查看更多 »

麟嘉 (前赵)

麟嘉(316年十一月-318年六月)是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汉昭武帝刘聪的第四个年号,共计3年。 麟嘉三年七月汉隐帝刘粲即位改元汉昌元年。.

新!!: 刘曜和麟嘉 (前赵) · 查看更多 »

車騎大將軍

车骑大将军,晋代南北朝将军名号之一。 汉魏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三将军皆为重号将军,高于诸名号大将军,本无须加“大”。 三国以后将军一职授任较滥,且以将军为刺史的加号,于是西晋时将军加“大”以示其尊。除大将军之外,出现各种名号的大将军,如骠骑大将军、四征、四镇大将军等,车骑大将军即为其一。其职掌同车骑将军,位在车骑将军之上。多授予元老重臣,以示尊崇。开府置僚属,一般不领兵。 东晋、南朝及十六国、北魏、北齐沿置。晋、南朝宋都是一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最高班二十四班,大通三年(529年)刊定官号,又定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最高班三十四班;南陈拟一品、秩中二千石。北魏、北齐皆从一品,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以此为仪同府长官军号,九命。.

新!!: 刘曜和車騎大將軍 · 查看更多 »

黄石

黃石可以指:;行政区划.

新!!: 刘曜和黄石 · 查看更多 »

黄河

-- 黄河,在中国古代称作河水、大河,简称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中国的兩條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達素齊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新!!: 刘曜和黄河 · 查看更多 »

霍光

霍光(),字子孟,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名将霍去病异母弟,昭帝上官皇后外祖父,宣帝霍皇后之父。先后任郎官,曹官、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大司马、大将军等职位,封博陆侯,谥号为宣成,是以又被尊称为博陆宣成侯。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宣帝地节二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 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68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和伊尹并提,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新!!: 刘曜和霍光 · 查看更多 »

郭默

郭默(),字玄雄,河內懷人。西晉末年及東晉將領。.

新!!: 刘曜和郭默 · 查看更多 »

郭汜

郭汜()(「汜」音「寺」,一说“汜”是“氾”通假字,正确读音为“fàn”,但“汜”与“氾”的通假关系是否确实,史上已被学者广泛考据过,比如顾颉刚曾就“汜水”古今位置的考证。),幼名阿多,故稱郭多,東漢末期涼州張掖人,原為盜馬賊,後成為董卓女婿牛輔部下。.

新!!: 刘曜和郭汜 · 查看更多 »

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新!!: 刘曜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邢台市

邢台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为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冲积平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古称邢州、钜鹿郡、顺德府。别称“牛城”拥有3500年建城史,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历史上先后为商祖乙,西周邢国,赵国信都、秦末汉初赵张耳和后赵石勒的都城。.

新!!: 刘曜和邢台市 · 查看更多 »

臨夏

临夏可以指:.

新!!: 刘曜和臨夏 · 查看更多 »

金鏞城

金鏞城位于中国汉魏洛阳故城西北角,隋洛阳城之东15公里,是离宫与军事要地。建于曹魏明帝曹叡时期,西晋、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及唐朝初年一直沿用。 自曹魏嘉平二年(254年),司马师废曹芳迁于此和咸熙二年(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禅位居金墉城始,该城亦为废主弃-后-幽居的场所。金墉城共分三个小城,为不同时期修建,丙城为魏晋时期建造,甲、乙二城修建时间晚于丙城。甲城西墙现长22米,宽2米,方向10°.东墙现长21米,宽2米,方向10°.乙城东墙现长25米,宽2米,方向11°.丙墙东墙现长21米,宽2米,方向13°.北墙现长22.5米,宽8米,方向9°.

新!!: 刘曜和金鏞城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刘曜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长乐宫

长乐宫,原为汉长安城的主要宫殿之一,位于汉长安城内的西南角,因位于未央宫的东侧而得别名“东宫”。该宫始建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建成,吕后掌权之后成为太后的专属宫殿。更始三年(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城并焚毁了长乐宫。现长乐宫的遗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1961年作为汉长安城遗址的一部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世纪以来,考古人员已发掘了部分宫内西北部的建筑遗址。.

新!!: 刘曜和长乐宫 · 查看更多 »

雍州

雍州,可以指:.

新!!: 刘曜和雍州 · 查看更多 »

陳安

陳安可以指:.

新!!: 刘曜和陳安 · 查看更多 »

可以指:.

新!!: 刘曜和陈 · 查看更多 »

陇西

陇西可以指:.

新!!: 刘曜和陇西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刘曜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虛除權渠

虛除權渠,前趙帝國叛亂政權領袖之一,曾自號秦王,後投降前趙,被封征西將軍、西戎公。.

新!!: 刘曜和虛除權渠 · 查看更多 »

枹罕郡

枹罕郡,北周、隋朝时设置的郡。.

新!!: 刘曜和枹罕郡 · 查看更多 »

李永

李永可以指:.

新!!: 刘曜和李永 · 查看更多 »

梁可指:.

新!!: 刘曜和梁 · 查看更多 »

梁州

#重定向 梁州 (古代).

新!!: 刘曜和梁州 · 查看更多 »

楊難敵

楊難敵(?-334年),氐人,為4世紀仇池首領之一。 楊難敵是仇池首領楊茂搜之長子。317年楊茂搜死,難敵與弟堅頭分領部曲,難敵號左賢王,屯下辨,堅頭號右賢王,屯河池。 322年,前趙主劉曜親自領軍攻楊難敵,難敵迎戰不勝,退保仇池。仇池諸氐、羌等皆歸降劉曜。劉曜進攻仇池,因為軍中大疫欲退兵,遣人遊說難敵,於是難敵遣使向前趙稱藩。劉曜以楊難敵為假黃鉞、都督益、寧、南秦、涼、梁、巴六州、隴上、西域諸軍事、上大將軍、益、寧、南秦三州牧、武都王。 同年秦州刺史陳安自立為涼王,次年被前趙擊敗,安被殺,楊難敵大懼,與弟楊堅頭南奔漢中,向成漢請降。前趙軍撤退後,楊難敵到武都據險自守,不再聽命成漢。成漢分二路進兵討伐楊難敵,一路被他阻擋不得進,另一路大敗。325年,楊難敵從前趙手上收復仇池。 东晋咸和九年(334年)楊難敵死,子楊毅立。.

新!!: 刘曜和楊難敵 · 查看更多 »

槐里

#重定向 槐里县.

新!!: 刘曜和槐里 · 查看更多 »

氐(; 上古漢語: *tˁij),是古代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今陕西、甘肅、四川三省的交界地区。.

新!!: 刘曜和氐 · 查看更多 »

永嘉 (西晋)

永嘉(307年-313年四月)是西晋皇帝晋怀帝司馬熾的年号,共计7年。 永嘉七年四月晉懷帝死,晉愍帝司馬鄴即位,改元建兴元年。.

新!!: 刘曜和永嘉 (西晋) · 查看更多 »

永嘉之乱

永嘉之亂,或稱永嘉之禍,是發生在中國西晉時代永嘉五年(311年)的一場動亂事件。動亂由居於中原的外族人發動,外族軍隊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並大肆搶掠殺戮,更俘擄晉懷帝等王公大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人政权治所被外族攻破后统治集团几乎全灭的事件。及後西晉於316年滅亡。.

新!!: 刘曜和永嘉之乱 · 查看更多 »

永凤

永凤(308年十月-309年四月)是十六国时期汉光文帝劉淵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年。 永凤二年五月改元河瑞元年。.

新!!: 刘曜和永凤 · 查看更多 »

永济市

永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位于山西西南隅,同蒲铁路穿越市境。.

新!!: 刘曜和永济市 · 查看更多 »

汝南郡

汝南郡,中國古代郡名,在今河南省、安徽省境。发源于汝南郡的知名郡姓有:汝南袁氏、汝南周氏等。.

新!!: 刘曜和汝南郡 · 查看更多 »

汾河

汾河,也称汾水,山西人称为“母亲河”,是黄河的僅次於渭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经太原市南流到新绛县折向西,由运城市的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長,流域面積。 汾河流域覆蓋山西中部,上游穿行山地、黄土丘陵中,中游经太原盆地,介休市以下变窄,过灵石峡进入临汾盆地,下游河谷开阔。四周为山脉环绕。由河源至太原市上兰村为上游,穿行山地,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上兰村至洪洞县石滩村为中游,河出山谷,经太原市入晋中平原,有潇河、文峪河两大支流注入。坡降变缓,泥沙淤积严重。这段河床旧时很不稳定,往往泛滥成灾,但也是流域内最富庶地区。 汾河冲击许多谷地,一些重要城市处于汾河谷地中,如太原、临汾、灵石等。這條河本來是條大河,水量充盈,肥鱼行舟。後來由於1958年汾河水库的建造和1980年代之後激增的工業、農業需求而逐渐水量稀少。.

新!!: 刘曜和汾河 · 查看更多 »

汉学

漢學(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包括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文学、哲学、经济等等,甚至也包括对于海外华人的研究。中國人研究漢學,通常稱為國學。 漢學也指明末清初依汉世儒林家法之说研治经学名物制度,小学训诂的考证学。惠栋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为汉学奠基者。惠栋的再传弟子江藩著《汉学师承记》,自居为汉学宗传,彰显汉学名号,影响深远。.

新!!: 刘曜和汉学 · 查看更多 »

汉中市

汉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地区。经济以农业、旅游业、采矿业为主,工业产值较低。与甘肃、四川毗邻。北依秦岭,南屏大巴山,中部为盆地。全市辖汉台区、南郑区、城固县、洋县、勉县(1964年前旧名“沔縣”)、西乡县、略阳县、镇巴县、宁强县、留坝县、佛坪县,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6万(2016年)。地方方言为汉中话,属西南官话的成渝片。.

新!!: 刘曜和汉中市 · 查看更多 »

汉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東漢建立者,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為漢高帝九世孫,漢景帝七世孫,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蕩,各地寇盜蜂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鄗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蕩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雒陽。 劉秀的軍事才能很高。稱帝之後遣眾將攻伐四方,往往能從前方上報的排兵布陣形勢中發現問題,有時因前方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便為敵人所敗。此外,劉秀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竇融、馬援等均由此歸心。對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內遷入塞,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西河緣邊八郡,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但此舉也成為東漢朝廷和民眾沈重的經濟負擔,在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南匈奴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談不上替東漢守衛北邊。到了東漢中期由於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邊不斷發起暴亂,對東漢北邊邊防乃至北方內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而成為東漢北邊的一大邊患。.

新!!: 刘曜和汉光武帝 · 查看更多 »

汉赵

漢趙(304年-329年),又称前趙,是匈奴人劉渊所建的君主制割据政权,都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北),這是十六国時期建立的第一個政權。 304年,劉淵起兵,称漢王。308年称帝,国号“汉”。310年劉聰即位,311年—316年滅西晋。318年劉曜即位,殺死靳準,次年改国号為「趙」。329年被後趙所滅,立國凡26年。其统治地区包含并州刺史部、雍州刺史部、秦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司隶校尉部、冀州刺史部部分地区。 劉淵以自己祖先與漢朝宗室劉氏約為兄弟而自稱漢王,并立意像汉朝一样统一天下,故以“汉”为国号;以多为匈奴人,又称「匈奴汉」;又统治地区位于中原北方,故称「北汉」,但此稱呼因易于與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混淆而很少使用。劉曜以其发迹之地为战国时赵国之地,改国号为赵,为别于石勒的后赵,而史称「前趙」,或合稱之為「漢趙」。.

新!!: 刘曜和汉赵 · 查看更多 »

沁阳市

沁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北部,沁河下游;因处沁河之北(阳)得名。为焦作地级市下辖的县级市。 秦置野王县,隋改河内县,1913年改沁阳县,于1989年9月27日撤县立市。 沁阳市为河南省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2009年GDP总量为1,950,810万元(折合285,582万美元),位居河南各县(市)居第19位;人均GDP为42,801元(合6,266美元),居7位。 全市辖4个街道、6个镇、3个乡,市政府驻覃怀街道县东街。 沁阳自古为药材的集散地,以“怀药”驰名。 名胜古迹有天宁寺三圣塔、清真北大寺、尧庙、尧泉、战国墓、太平军北伐指挥部旧址和紫金顶旅游胜地。.

新!!: 刘曜和沁阳市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刘曜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新!!: 刘曜和河北省 · 查看更多 »

河內市

河內市(,)是越南的首都,古稱「大羅」、「古螺」、「龍編」、「昇龍」、「昇隆」、「東京」等,位於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西北部,红河右岸和红河与天德江的汇流处,因處红河與蘇瀝江()之間而得名“河內”。四周分別與北江省、北寧省、兴安省、河南省、和平省、富寿省、永福省和太原省接壤。 河內是越南的工業、文化中心,同時也是越南歷史上的古都,其擁有1000多年歷史,從西元11世紀起就是越南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市區歷史文物豐富,名勝古跡遍佈。人口約為620萬,多為越族。.

新!!: 刘曜和河內市 · 查看更多 »

河瑞

河瑞(309年五月-310年六月)是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汉光文帝劉淵的第三个年号,共计2年。 河瑞二年七月,刘聪即位,改元光兴元年。.

新!!: 刘曜和河瑞 · 查看更多 »

河東

河東可以指:.

新!!: 刘曜和河東 · 查看更多 »

洛阳城

洛阳城是指在今洛阳市境内所建的古城。历史上曾多次修建洛阳城:一是在今洛阳市东白马寺东洛水北岸的汉魏故城;另一为在汉魏故城西18里今洛阳市区的隋唐故城;金元时期修筑的城墙;明清时期在金元旧城上重筑的城池。.

新!!: 刘曜和洛阳城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刘曜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洛河

洛河可以指:.

新!!: 刘曜和洛河 · 查看更多 »

游子遠

游子遠,前趙帝國政治人物,大荔族人。官曾任光祿大夫、車騎大將軍,後升為大司徒、尚書。曾經以懷柔的方式協助劉曜平定句渠知、虛除權渠的叛亂。.

新!!: 刘曜和游子遠 · 查看更多 »

漢霸陵

陵,汉文帝的陵寝,有时写作灞陵。因霸陵靠近霸水(今灞河),因此得名。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的东北角,即今灞橋區毛西乡杨家屹塔村,当地人称为“凤凰嘴”。.

新!!: 刘曜和漢霸陵 · 查看更多 »

朝鮮

#重定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 刘曜和朝鮮 · 查看更多 »

未央宫

未央宫,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是汉长安城的主要宫殿之一。该宫始建于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建成于汉高帝九年(前198年)。未央宫平面呈长方形,共分前殿、椒房殿、中央官署、少府、沧池等主要建筑,宫墙四周开有正门和掖门,宫墙四角建有角楼。西汉末年,未央宫一度被焚毁,东汉时得以重修。东汉灭亡之后,未央宫虽然得以继续使用,但经历朝改建,已失去原貌。唐朝时,未央宫原址上修建了新的建筑,晚唐时被彻底荒废。1961年,未央宫遗址作为汉长安宫遗址的一部分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起,未央宫的几个重要遗址被发掘,从中出土了大量文物。2012年,未央宫原址上的数个村庄被搬迁安置,未央宫得以作为遗址公园对外开放。.

新!!: 刘曜和未央宫 · 查看更多 »

戒严

戒严是指国家在处于对外战争、内部叛乱、天灾瘟疫或者财政经济危机的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的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戒嚴實施時司法及行政權會部分或全部由軍隊接管。在有的国家又称之为紧急状态。.

新!!: 刘曜和戒严 · 查看更多 »

新安

新安可以指:.

新!!: 刘曜和新安 · 查看更多 »

新平郡

新平郡,中國古代郡名。東漢興平元年(194年),分安定郡鶉觚縣、右扶風的漆縣置(《後漢書·郡國志五》),郡治漆縣,曹魏、西晉時沿習。東晉時為前秦所據,後為姚萇所取。 隋朝末期以北地郡之新平縣置新平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為豳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為邠州,後一度改稱新平郡。治新平(今陝西省彬縣)。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轄域約為今日陝西彬縣、長武、旬邑、永壽等地。 Category:东汉的郡 Category:曹魏的郡 Category:晋朝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唐朝的郡 Category:陕西的郡 Category:19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新!!: 刘曜和新平郡 · 查看更多 »

新豐縣 (漢朝)

新豐縣,秦代時名麗邑縣(或作酈邑),治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灞橋街道舊劉家村一帶,秦朝末年(前206年),劉邦入主關中。項羽為征奪關中,率領40萬大軍,與劉邦10萬大軍在此處對峙,鴻門宴即發生於此。 劉邦統一天下定都長安之後,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劉太公卻不大喜歡長安,「思東歸」於老家「豐」地。劉邦為解其父思念故土,於是就在驪邑縣附近為他新建一個「豐」地,並改名新豐縣,將豐縣居民全部遷到「新豐」居住,新豐設置與古豐縣完全一樣,仿照古豐老家所建,留有“雞犬認戶,人識其家”之說。 漢代均屬司隸京兆尹。三國以後屬雍州、京兆郡。唐朝天寶七載(748年)廢新豐縣,併入會昌縣。.

新!!: 刘曜和新豐縣 (漢朝) · 查看更多 »

斗即勺,是中國古代滔水器具;亦代指量的容器容積單位。1斗.

新!!: 刘曜和斗 · 查看更多 »

拓跋猗盧

拓跋猗盧(),中國西晉末期鮮卑索頭部首領、代王,295年至307年統治索頭部西部國土,307年至316年統治索頭部全境,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皇帝的先祖之一。其父為拓跋沙漠汗,拓跋猗㐌、拓跋弗皆為其兄弟。 295年,當時的鮮卑索頭部首領,也是猗盧之叔拓跋祿官將國土分為三部,由猗盧統治西部。猗盧善於用兵,向西打敗匈奴、烏桓,並將部落之事,委諸漢人,漢人因此紛紛歸附。304年,與猗㐌擊敗劉淵軍,和晉軍會師。305年、307年,猗㐌、祿官相繼去世後,始完全統領索頭部鮮卑。 310年,支援晉將劉琨擊敗鮮卑白部及鐵弗劉虎,與劉琨二人結拜為兄弟。劉琨推薦猗盧為大單--、代公。猗盧又向劉琨索取土地,由是猗盧的勢力日益強盛。其後數年間,與劉琨聯合對漢國作戰。312年,大破漢軍於晉陽(今中國山西太原)。313年,猗盧以盛樂(今中國內蒙古和林格爾)為北都;平城(今中國山西大同)為南都。命長子拓跋六修統禦國土南部。 315年,猗盧被西晉封為代王。猗盧喜愛幼子拓跋比延,欲使比延繼承其位,長子六修反而不受寵。316年,猗盧召喚六修而不至,遂率軍討伐,反為六修所敗,被擒獲殺之。 猗盧在位時用法嚴苛,史載部落的人有犯法者,甚至整個部落的人都殺光。有時見到路上有人們扶老攜幼而行,問他們去哪裡?回答的往往是:「去赴死。」竟然沒有一個人敢逃亡。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稱帝時,將猗盧追諡為穆皇帝。 Category:代國君主 Category:北魏追尊皇帝 Category:諡穆 Category:晋朝代王.

新!!: 刘曜和拓跋猗盧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新!!: 刘曜和曹操 · 查看更多 »

晉惠帝

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西晋的第二位皇帝,290年至307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晉惠帝」。在他的统治期间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灭亡。.

新!!: 刘曜和晉惠帝 · 查看更多 »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新!!: 刘曜和晋书 · 查看更多 »

晋愍帝

晉愍帝司馬鄴(),字彥旗,西晉的第四任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司馬鄴為吳王司馬晏之子,晉武帝之孫,外祖父是荀勖。 司馬鄴首先過繼於秦王司馬柬而被封為秦王。308年被封為散騎常侍與撫軍將軍。晉懷帝於洛陽被俘之後司馬鄴逃亡許昌,後在雍州刺史賈疋的護送下逃入長安,之後被封為皇太子。313年晉懷帝於平陽遇害之後,司馬鄴於長安即帝位,改元建興,是为晉愍帝。 晉愍帝即位時,西晉已經沒有可以作戰的能力,而且長安也沒有可與前趙作戰的物資。316年8月劉曜發兵攻打長安,並切斷長安的糧運。晉愍帝在食斷糧絕的情況之下於建兴四年十一月十一日(316年12月11日)投降前趙,之後被送往平陽,封為懷平侯,並且承受為狩獵隊伍前導以及为宴會洗杯子等雜役的屈辱。建兴五年十二月二十日(318年2月7日)被殺。.

新!!: 刘曜和晋愍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劉曜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