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太傅

指数 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

目录

  1. 148 关系: 劉光世劉洋南朝叔向后秦后赵后汉书塔失海牙士会士贞子大㚖太傅姚旻完顏宗幹完者帖木儿完泽安审琦宋庠宋真宗宋高宗宋朝崔溥左传丁列中国古代职官东汉帖可万俟醜奴万炜三公三国乞台普济平晏五代十国任顗张士逊张格张浚伯忽 (太师)伯答沙張居正張俊众家奴何执中徐弘基徐達後燕徒单克宁忽鲁忽答北朝... 扩展索引 (98 更多) »

劉光世

劉光世(),字平叔。保安軍(今陝西志丹)人。宋代將領。.

查看 太傅和劉光世

劉洋

劉洋可以是指以下的人物.

查看 太傅和劉洋

南朝

南朝在漢字文化圈中一般指一個國家政權併立的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南方的政權,可以指:.

查看 太傅和南朝

叔向

叔向(出生年不詳,約卒於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晉昭公四年、楚平王元年)或稍後)白壽彝版《中國通史》第三卷上古時代 叔向論政,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又字叔譽,因被封于楊 (今山西省洪洞縣),以邑为氏,别为楊氏,又稱叔肸、楊肸、楊譽。他出身晉公族,历事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三世,为晋平公傅《左傳·襄公十六年》:平公即位,羊舌肸为傅、上大夫,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叔向和晏嬰、子產是同時代人,他不曾擔任晉國執政的六卿,但以正直和才識著稱於世。前546年,叔向代表晋国與楚國达成了弭兵会盟,缓和了当时的形势。.

查看 太傅和叔向

后秦

后秦(,或稱姚秦)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次年(385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国号秦,史称后秦。 其国号以所统治地区为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秦”,以别于前秦和西秦,后世袭用之。又以王室姓姚而别称姚秦。 统治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苌卒,子姚兴继位,攻杀前秦苻登,扫除前秦残部;又乘后燕灭西燕,尽占原西燕河东之地;弘始元年(399年)乘东晋内乱,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国势遂与后燕相当。伐後涼,得鳩摩羅什。是年,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 弘始十八年(416年)姚兴卒,子姚泓继位。國內曾歸降的多族勢力趁機反叛,乘丧发兵。东晋劉裕派檀道濟等北伐,陷洛阳。后秦宗室皇弟為奪位反叛,被姚泓消滅。永和二年(417年)东晋圍攻长安,姚泓舉家投降,竟被劉裕滅族,后秦亡。后秦共存在32年(384-417)。.

查看 太傅和后秦

后赵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次年,其他幸存的石氏子孙投降东晋,也被杀。.

查看 太傅和后赵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查看 太傅和后汉书

塔失海牙

塔失海牙,又译塔失海涯、答失海牙。元朝大臣,任中书平章政事。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即位,由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入朝为中书省平章政事。至大三年(1310年),受命主持招募民工疏浚会通河之事。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拜御史大夫。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即位,再任为中书平章政事。次年,因为受赃被弹劾,杖责免官。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驾崩,他和燕帖木儿等人拥立元文宗,于是由太子詹事升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来改任大司农。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加太尉,第四次任平章政事,领都水监、度支监。至元六年(1340年),进太傅。.

查看 太傅和塔失海牙

士会

士会(),'''祁'''姓、'''士'''氏,名会,因被封于随、范,以邑为氏,别为范氏,谥武,又被称为士季,随会,随季,范子,范会,武季,随武子,范武子。是士蔿之孙,成伯缺之子,春秋晋国中军将、太傅。.

查看 太傅和士会

士贞子

士渥濁,即士贞子,亦称士伯和士贞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傅。 前597年,邲之战后,荀林父向晋景公请死,士渥濁劝止。前594年,荀林父破狄有功,晋景公赏赐他,并将瓜衍封给士贞子。前586年,士渥濁认为赵婴和庄姬私通而被放逐将因祸得福。三年后,即前583年,庄姬为了赵婴逃亡的缘故,向晋景公诬陷说:“赵同、赵括将要作乱。栾氏、郤氏可作证。”六月,晋国杀赵同、赵括。前573年,晋悼公即位,以士渥濁为太傅。.

查看 太傅和士贞子

大㚖

大皋(),本名撻不野,金朝大臣。渤海族大氏,辽阳人。 阿骨打攻打辽朝,击破宁江州,大皋被俘获收养。金太祖收国二年(1116年),担任东京奚民谋克,兼同知东京留守事。金国攻下辽国中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和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大皋与二十万辽军作战,奋勇杀敌数百人。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金国兵破北宋汴京,大皋劝谏不要抢掠。后来担任河间路都统,随完颜宗弼攻打宋朝江南。继任扬州都统,河间尹兼总河北东路兵马。天会十一年(1133年),大皋任太子太保、元帅右都监。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大皋任元帅右监军。皇统元年(1141年),他再随完颜宗弼攻打南宋,留守汴京,行元帅府事。皇统八年(1148年),转任左监军。天德二年(1150年),继位的完颜亮任命大皋为右副元帅,兼行台左丞,历任平章行台省事、行台右丞相。入朝任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天德四年(1153年),告老,任东京留守。贞元三年(1155年),拜太傅,领三省事,不久病卒,谥号杰忠。.

查看 太傅和大㚖

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

查看 太傅和太傅

姚旻

姚旻,南安郡羌人。十六國後秦將領。 387年,前秦冯翊太守兰椟率军二万,与鲁王苻纂谋攻长安。苻纂之弟苻师奴劝苻纂登极称帝,苻纂不从。苻师奴杀了苻纂,兰椟与苻师奴断绝了来往。西燕皇帝慕容永进攻兰椟,兰椟求救于后秦,后秦皇帝姚苌想要亲自带兵去救兰椟。尚书令姚旻、左仆射尹纬担心苻登背后袭击。姚苌认为苻登反应迟钝滞重,缺乏决断力,九月,姚苌率兵来到泥源,打败苻师奴。389年,前秦皇帝苻登攻克了平凉。八月,苻登守苟头原,威逼安定。后秦皇帝姚苌留下尚书令姚旻镇守安定,自己在深夜率领三万骑兵直奔大界,偷袭前秦等待搬运的粮草等物资,攻克大界,杀死了毛皇后以及南安王苻弁、北海王苻尚,凯旋而归。393年,姚苌临终,把太尉姚旻、仆射尹纬、姚晃、将军姚大目、尚书狄伯支等人召入宫中,让他们接受遗诏辅佐太子姚兴治理朝政。.

查看 太傅和姚旻

完顏宗幹

完顏宗幹(),女真名斡本,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庶长子,母裴满氏。金熙宗完顏亶的養父,海陵王完顏亮的生父。.

查看 太傅和完顏宗幹

完者帖木儿

完者帖木儿,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蒙古族。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完者帖木儿由御史中丞迁中书右丞,知枢密院事。因为他任右丞时曾弹劾中书右丞相太不花骄慢拒命,为太不花所恨。于是以失误专制之罪名,改官征至军中。太不花失败後,完者帖木儿免于受害。至正二十年(1360年),元顺帝拜完者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为知枢密院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升中书右丞相,知大抚军院事,掌内外诸王、驸马、各处总兵、统兵、行省、行院、宣慰司等军情。.

查看 太傅和完者帖木儿

完泽

完泽(),元朝丞相,蒙古土别燕氏,都元帅土薛的孙子,中书右丞相線真之子。 完泽最初侍从太子真金,任詹事,参与谋议,执掌环卫,深受器重,太子真金称他为难得之才。真金死后,他辅佐皇孙铁穆耳两次安抚北方,平定乃颜、合丹之乱。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担任尚书省右丞相,因为尚书省和中书省并立,于国于民不利,请求罢黜尚书省,事务合并到中书省,遂任中书省右丞相。他革除桑哥的弊政,罢黜钩考钱粮,蠲免积欠租税,节约赏赐,一时称为贤相。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后,他和诸王在忽里台大会拥立铁穆耳为元成宗。继续任宰相,因为是东宫旧臣,很受倚重。宗藩内外官吏人等,咸听丞相完泽约束。奏罢征安南的战争。上祖宗尊谥庙号。他排挤太傅伯颜、平章不忽木出中书省。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任哈剌哈孙为中书左丞相,以分其权。大德四年(1300年),加太傅,录军国重事,鼓励元成宗南征八百媳妇。完泽死后追封兴元王,谥号忠宪。.

查看 太傅和完泽

安审琦

安审琦,五代十国时将领,字国瑞。先世为沙陀部人。后唐名将振武军节度使安金全之子。 安审琦为人骁勇,精熟弓马骑射。年轻时以将家子跟随后唐庄宗李存勗身边,为义直军使,战功卓著,转任本军指挥使。官至都指挥使。后唐同光年间,充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李从珂出镇河中,奏安审琦为牙兵都校,旋入朝为归化军指挥。从魏王李继岌灭前蜀。唐明宗即位,安金全、安审琦父子受重用,因战功颇著,以功改任龙武右厢都校,领富州刺史。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年间,担任顺化军节度使兼北面行营排阵使,镇守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叛李从珂,李从珂令杨光远、张敬达、安审琦等率兵围攻太原。他与杨光远合谋杀张敬达,投降石敬瑭。 石敬瑭建立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充天平军节度使(治今山东省东平县)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天福三年(938年)改任晋昌军节度使、京兆尹。在京兆任职达四年之久。后移镇河中节度使。晋出帝即位,加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开运二年(945年),契丹国耶律德光进兵犯境,他以马军左右厢都指挥使担任北面行营马兵左右厢都虞侯,与诸将一起抵御契丹,率军至洺州,出兵相救皇甫遇、慕容彦超,一度击退敌军。晋出帝升他为侍中,同平章事。 后晋亡于契丹,安审琦归附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任命他为襄州节度使(治今湖北省襄阳市),兼中书令。击败荆军进攻,封齐国公。 郭威建立后周,安审琦被加封南阳王,进封陈王,加守太师。他镇守襄、沔十余年,地方安宁。他为三朝将领,对部下却亲善和气,严而不残,威而不暴,人称“民怀其惠”。显德五年(958年)改任平卢军节度使,次年正月被属下安友进所杀。.

查看 太傅和安审琦

宋庠

宋庠(),字公序,原名宋郊,後改名庠。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 宋祁之兄,人稱「二宋」。生於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原居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後徙安州安陸(今屬湖北)。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宋庠在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連中三元。原取宋庠弟宋祁為第一,因「長幼有序」而改取宋庠。仁宗命改“郊”为“庠”。初仕襄州通判、大理评事。累迁右谏议大夫,参政知事。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治平三年(1066年)卒。著有《元憲集》、《校定国语补音》三卷、《通谱丛志》十二卷等,其中《元憲集》已佚,清初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宋元宪集》四十卷。.

查看 太傅和宋庠

宋真宗

宋真宗趙恒(),原名趙德昌,又曾名趙休、趙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開封府尹(即後來的宋真宗趙恆,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加檢校太傅行開封尹,至道三年(997年)四月登基後離任)。997年以太子身份继位,在位25年。 宋真宗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

查看 太傅和宋真宗

宋高宗

宋高宗趙構(),字德基,中國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獲封為「康王」。 在位初期因為眼見金朝強勢,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岳飛等等。但恐懼將领权力过大,為了強化中央集權,採取求和政策,終於1141年(紹興十一年)達成紹興和議,重用主和派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並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雖然宋高宗之稱臣決策導致南宋偏安之局面,卻成功鞏固了南宋在中國南方的統治,並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之局面。.

查看 太傅和宋高宗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查看 太傅和宋朝

崔溥

崔溥()字渊渊,号锦南,朝鲜王朝官员,全罗道罗州人。崔溥24岁中进士第三名,29岁中文科乙科第一名,1487年任朝鲜弘文馆副校理。弘治元年閏正月初三(1488年2月15日),时任济州等三邑推刷敬差官的崔溥得知父亲病逝,于是渡海回家奔丧,途中遭遇海难,在海上漂流了14天,最后在中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今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牛头门)登陆获救。经当地官员审查,排除倭寇嫌疑后,由中国官员护送,自台州走陆路经宁波、绍兴至杭州,由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朝鲜。崔溥也因此成为明代行经京杭大运河全程的第一个朝鲜人。 崔溥回国后用汉文以日记体记述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名为《漂海录》。全书约5.4万余字,涉及中国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韩关系及中国明朝的重要历史文献。.

查看 太傅和崔溥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查看 太傅和左传

丁列

丁列(,),越南后黎朝初期将领,为蓝山起义时黎利麾下重要将领之一。 丁列是清化寿春县人。1416年,清化豪族黎利舉行,丁列與黎慎、黎文安、黎文零、鄭可、張雷、黎柳、裴國興、黎寧、黎獫、武威、阮廌、黎來、劉仁澍、黎涪、阮理、張斕等十八人一起,與黎利一同祭拜東王公,發動藍山起義以反抗明朝的統治。后来追随黎利到了至灵山。1424年,黎利听从阮隻的建议夺取了茶隆州,并准备计划下一步攻取乂安。明将陈智等人水陆并进攻打茶隆。黎利率兵到兰江上游设伏,又派丁列带一千人从间道占据杜家(在河静省兴山县境内),两路伏兵夹击,大败明军。 在1427年支棱之役中,丁列与刘仁澍、黎冷、黎察、黎受等人率兵一万、战象五头埋伏于支棱关,大破明军。 后黎朝建立之后,丁列获封永禄大夫、金吾卫大将军,被列为开国的一等功臣,赏爵上智字,与阮廌、郑可、陈元扞、范文巧、黎察、黎银等人获得穿红绯的特权。1429年,封廷上侯。.

查看 太傅和丁列

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古代职官是指中國古代的職官制度。关于中国夏朝以前的一些官职的描述,一般认为是缺少可信度的。因此也就是说,职官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

查看 太傅和中国古代职官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查看 太傅和东汉

帖可

#重定向 鐵哥.

查看 太傅和帖可

万俟醜奴

万俟醜奴(),原州人,匈奴族,北魏關隴起事軍領袖。.

查看 太傅和万俟醜奴

万炜

万炜,明朝驸马都尉,明穆宗的女婿。 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二月乙酉,明神宗封第五妹为瑞安公主,拜万炜为驸马都尉,第二年春二月出嫁,敕礼部采旧仪。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年间,祭祀太庙等礼仪多由万炜代行。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庚辰,明熹宗即皇帝位,派陈良弼祭祀南郊,吴汝胤祭祀北郊,万炜祭祀太庙,陈伟祭祀社稷。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壬戌,明熹宗派万炜等人分祭岳镇海渎、历代帝王、先师孔子、祖陵等陵、徐王等王、太岳、太和山、真武等神及近年薨逝并追封亲王。八月,加驸马万炜太子太保,十月加万炜为少傅。崇祯时,官至太傅,掌宗人府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兵临城下,三月初五日寅时,崇祯帝命驸马都尉万炜以特牲告太庙。李自成攻入北京,万炜和儿子万长祚被杀。他的另一个儿子万弘祚投水死,万长祚的妻子李氏也投井而死。万炜在大兴县东建曲水园。.

查看 太傅和万炜

三公

三公是古代東亞的官名。泛指辅佐帝王处理国务的次高官员。具体包括的官职内容则分为两种: 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東漢無太師、太保,惟有太傅,為上公。 北魏將太師、太傅和太保並稱為三師上公。 《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其中位於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為現在的 三師 。相對古人各朝對星座的認識見解不同,三師 (星官)、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或各有對應。 西汉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太尉(后改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隋唐时成为最高荣誉头衔。 至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元代和明清时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日本律令制時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麗的三公是指大衛、司徒、司空。朝鮮王朝以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為三公,亦稱三政丞。 三公職位在多數朝代中只是虛銜,為象徵性的榮譽職位,並無實際的權力與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後才追贈三公。.

查看 太傅和三公

三国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一段三個國家並立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從建安元年起算。三國是指曹魏、蜀漢及孫吳。東漢末年戰爭不斷,使得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東漢末期,漢廷因黃巾之亂、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灵帝、张举张纯叛乱、外戚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漢靈帝時期,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爆发黃巾之亂。為鎮壓黃巾,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縱容地主組織私人武裝,對抗黃巾。董卓亂政並與關東諸勢力對抗後遷都長安,使得朝廷威信喪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據混戰。其中曹操擁護逃回洛陽的漢獻帝,遷都許。他擊敗多股勢力,最後在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勢力袁紹,大致掌控中國北方。曹操以優勢兵力南征荊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戰被孫權和劉備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也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積極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孫權獲得整個荊州南部。劉備病死後,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遲至229年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鄒紀萬(1990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一節〈三國鼎立〉,第6頁-第21頁。。此後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曹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的被司馬氏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出兵伐蜀,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最後於280年發起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陳壽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為研究三國歷史的重點書籍。而羅貫中結合歷史、民間故事,撰寫的《三國演義》章回小說,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豐富的內涵深入人心。.

查看 太傅和三国

乞台普济

乞台普济(),又音奇塔特布济克,元代党项(唐兀)人。姓史氏。元武宗时中书右丞相。乞台普济的祖父是拉吉爾威,宿衞太祖成吉思汗。 他是算智尔威次子。算智尔威充忽必烈藩府宿卫,从征大理国,攻南宋。世祖即位后,从征阿里不哥,任蒙古唐兀军民达鲁花赤。乞台普济自幼从父出入世祖帷幄。至元三年(1266年)选侍皇子燕王真金,充宿卫近二十年。后奉诏保育鞠视保育真金的孙子海山(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皇曾孫幼學,其子也克吉兒侍讀。有时游戲廢學,他就打也克吉兒来训誡。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海山镇抚北庭时,他扈从总兵北边,主持军事。大德四年(1300年),入朝取印信。大德十一年(1307年)海山即位为元武宗,特授中书平章政事,加太尉,封庆国公。至大元年(1308年)二月,加太子太傅,录军国重事,拜中书左丞相。元武宗诏命内外大小事务并听中书省裁处,诸王、公主等毋得干预。十一月,乞台普济升为中书右丞相。奏准汰冗官、节财用、整治各处屯田等。至大二年(1309年),与丞相塔思不花奏请玺书不得越过中书省,直下翰林院干预田土、词讼、户口、钱谷、选举等事务。同年设立尚书省,乞台普济进太傅,为尚书右丞相。至大三年(1310年),解除相位,赐给他安吉州五百民户。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被封为安吉王。.

查看 太傅和乞台普济

平晏

平晏(),西汉、新朝大臣,梁国下邑,後爲平陵人,父為平当。 平晏為王莽心腹,元寿二年(前1年),漢平帝即位,平晏為尚書令、長樂少府。元始五年(5年)閏月、封防鄉侯,領有千戶。同年十二月,昇任大司徒。 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建立新朝,封平晏就新公,任命為太傅。太傅平晏、太師王舜、国師劉歆、国将哀章號稱四輔。平晏兼任領尚書事。始建国二年(10年),平晏為左伯。 天鳳元年(14年),王莽派遣平晏與大司空王邑去洛陽,選定宗廟、社稷、郊兆之地。同年三月,解除其領尚書事的兼任。地皇元年(20年),平晏在太傅位上去世。.

查看 太傅和平晏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查看 太傅和五代十国

任顗

任顗(),《晋书·载记第二》作刘顗,五胡十六国汉国刘渊、刘聪属下大臣,封昌国公。 310年,刘渊去世,刘聪即位,任顗为吏部尚书,312年正月廿二日,刘聪封司空王育和尚书令任顗的女儿为左、右昭仪,中军大将军王彰、中书监范隆、左仆射马景三人的女儿都为夫人,右仆射朱纪的女儿为贵妃,都授予金印紫绶。十月,刘聪任命王育为太保、王彰为太尉,任顗为司徒,马景为司空,朱纪为尚书令,范隆为左仆射,呼延晏为右仆射。刘聪同时册立三皇后,大臣陈元达竭力劝谏,刘聪不听,把陈元达转为闲职。大司徒任顗,光禄大夫朱纪、范隆,骠骑大将军河间王刘易等都抗表逊位,迫使刘聪收回成命。314年,刘聪让汝阴王刘景任太师,王育任太傅,任顗任太保,马景任大司徒,朱纪任大司空,中山王刘曜任大司马。318年,刘聪死后,任顗进位太师,被刘粲所杀。.

查看 太傅和任顗

张士逊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说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人。北宋宰相、诗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张士逊举进士第,为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主簿,除射洪(今属四川)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次年,出知江宁府。明道元年(1032年)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后再次罢相。宝元元年(1038年)以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郢国公。康定元年(1040年)拜太傅,封邓国公(今河南邓县一带)致仕。皇祐元年(1049年)张士逊卒,年八十六,谥文懿。张士逊曾经活跃于北宋政坛,在仁宗朝三次拜相。.

查看 太傅和张士逊

张格

张格(),字承之,又字或小字义师,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前蜀政治家,两度官拜宰相。在说服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立最幼子王衍(王宗衍)为储一事中起到作用。.

查看 太傅和张格

张浚

#重定向 張浚.

查看 太傅和张浚

伯忽 (太师)

伯忽,元朝大臣,元仁宗时太师。 皇庆二年(1313年)正月甲午,察罕脑儿等处宣慰使伯忽担任御史大夫。四月辛巳,元仁宗加御史大夫伯忽开府仪同三司。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壬子,元仁宗命御史大夫伯忽、脱欢答剌罕整治台纲,诏谕内外。延祐四年(1317年)十月壬寅,元仁宗派遣御史大夫伯忽赈济成纪县灾民。延祐六年(1319年)闰八月壬申,太傅、御史大夫伯忽为太师。.

查看 太傅和伯忽 (太师)

伯答沙

伯答沙(),元朝政治人物,札剌亦儿部人。 伯答沙的高祖父搠阿是木华黎的堂弟,祖父忙哥撒儿为蒙哥的最高断事官(汉文称丞相)。其父帖木儿不花。元武宗时伯答沙任宣徽院使,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年)拜中书右丞相。元英宗即位后(1321年),伯答沙以大宗正府札鲁忽赤出镇北方,泰定四年(1327年),伯答沙拜太保,天历元年(1328年),拥立元文宗有功,伯答沙升太傅兼宗正大札鲁忽赤,至顺三年(1332年),伯答沙去世,追封咸平王。.

查看 太傅和伯答沙

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人,祖籍直隶鳳陽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官至吏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任內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升遷制度。.

查看 太傅和張居正

張俊

張俊,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人。五世祖徙秦州,子孙遂为秦州三阳寨人。.

查看 太傅和張俊

众家奴

众家奴,元朝大臣,元顺帝时的太傅。 泰定二年(1325年)九月戊申朔,泰定帝分天下为十八道,遣使分道宣抚。时任陕西盐运使的众家奴和中书断事官韩庭茂到云南。天历二年(1329年)五月壬申,元明宗封亦怜真八为柳城王,八即剌为陕西行台御史大夫,众家奴为御史中丞。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丁丑,元顺帝命知枢密院事众家奴,加太傅衔。.

查看 太傅和众家奴

何执中

何执中(),字伯通,北宋处州龙泉人。 何执中举进士,为台州、亳州判官。宋徽宗时,他追随蔡京,所以崇宁四年(1105年)拜为尚书右丞,四年后取代蔡京为尚书左丞。引起太学生的反对。他处处迎合宋徽宗,粉饰太平。政和元年(1111年),他和蔡京并为宰相,五年后,以太傅致仕。.

查看 太傅和何执中

徐弘基

徐弘基,(),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軍事將領、魏國公。 徐維志之子。萬曆二十三年七月,繼承爵位。萬曆三十五年,協守南京兼領後軍都督府。萬曆三十七年四月,提督操江。天啟元年,以疾辭任,加太子太保。明末崇禎十四年,再次鎮守南京,加太傅。諡莊武。徐文爵繼承爵位。.

查看 太傅和徐弘基

徐達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军队,追随其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任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北伐中原,攻佔元大都。此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北元势力。官至中書省右丞相,封魏国公。同時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岳父。死后,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查看 太傅和徐達

後燕

後燕(384年-407年)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時慕容氏諸燕之一,由鮮卑人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立的政權。全盛時統治範圍「南至琅琊,東訖遼海,西屆河汾,北暨燕代」(《讀史方輿紀要》),即今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遼寧的一部分。自384年慕容垂稱燕王到407年慕容熙被殺,立國凡24年。 《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燕,以别于慕容氏諸燕,后世袭用之。.

查看 太傅和後燕

徒单克宁

徒单克宁(),金朝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人,出自女真徒单部,原名习显。.

查看 太傅和徒单克宁

忽鲁忽答

忽鲁忽答,元朝驸马。又作忽剌兀带、呼噜古岱。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忽鲁忽答被封为太傅。延祐四年(1317年)十二月丁巳,元仁宗赐诸王秃满铁木儿等及驸马忽剌兀带各部,金一千二百两、银七千七百两、钞一万七千七百锭、币帛二千匹。.

查看 太傅和忽鲁忽答

北朝

北朝在漢字文化圈中一般指一個國家政權併立的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北方的政權,可以指:.

查看 太傅和北朝

刘景

刘景可以指:.

查看 太傅和刘景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查看 太傅和周朝

呼延晏

呼延晏,生卒不詳,前趙將領,匈奴呼延氏,後封大司空、太保。.

查看 太傅和呼延晏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查看 太傅和储君

哈剌哈孙

哈剌哈孙(,),斡剌纳儿氏,元朝大臣。蒙古开国功臣启昔礼之曾孙。 哈剌哈孙于至元九年(1272年)任怯薛百夫长,并袭号“答剌罕”。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出任大宗正府札鲁忽赤。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荣禄大夫,出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大德二年(1298年),改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并升左丞相。次年奉召还朝,出任中书左丞相。大德七年(1303年),晋升为中书右丞相。其时因元成宗多病,朝中大权由哈剌哈孙与卜鲁罕皇后执掌,两派明争暗斗。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去世后,为防卜鲁罕皇后与左丞相阿忽台、安西王阿难答等人夺权,哈剌哈孙派使节前往漠北召怀宁王海山与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入京,先发制人将卜鲁罕、阿忽台等一网打尽。海山即位任元武宗后,哈剌哈孙因“定难”之功加太保、录军国重事,不久又加太傅。此后因反对秃剌封越王而遭其谮言,改任和林行省左丞相。至大元年(1308年),受赐大帐如亲王制。同年闰十一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至大二年(1309年),追赠推诚履正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顺德王,谥忠献。.

查看 太傅和哈剌哈孙

唐尊

唐尊(),西漢時代末期、新朝大臣,字伯高,豫州沛郡人。 开始随山陽郡張無故(字子儒)学习儒学。地皇元年(20年),太傅平晏去世,唐尊继任太傅。唐尊说:“国库空虚,人民贫困,灾祸的根源在于奢侈。”于是身穿小袖短衣、破洞的衣服、鞋子,乘坐母马驾的柴车,睡坐时用干草(槁)作衬垫,用瓦器作餐具,又用瓦器盛着食物赠送公卿。外出看到不分开走路的男女,唐尊自己下车,用象征性的刑罚,拿红抹布弄脏他们的衣服。王莽听到后对他很赞赏,下诏书告诫公卿考虑向他学习。赐封唐尊为平化侯。23年,绿林军攻陷常安,唐尊和王揖、赵博、苗訢、王盛、中常侍王参等都和王莽一起死在渐台上。.

查看 太傅和唐尊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太傅和唐朝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查看 太傅和元朝

兀术

完顏宗弼(),女真名完顏兀朮,一作完顏乌珠,汉姓王,名宗弼(民间常称为金兀朮)。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

查看 太傅和兀术

前秦

前秦(350年—394年)是十六国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370年起,先後灭前燕、前凉及代国,统一北方。394年被西秦或後秦註所灭。當時朝鮮半島由高句麗、百濟、新羅割據,接受前秦册封。北方外族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及高車。西有吐谷渾及白蘭。 因其所据为战国时秦国故地,故以此立国号。前秦之称最早见于《十六国春秋》,后为别于其他以“秦”为国号政权,而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苻,故又称为苻秦。.

查看 太傅和前秦

前燕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國时代由鮮卑人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至慕容儁正式稱帝建國,其國號為「燕」。其全盛时的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 以其所在地为战国时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燕”之名,為區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家遂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慕容,又称为“慕容燕”,而其他慕容氏諸燕都不用这个称呼,「慕容燕」成为前燕的专称。.

查看 太傅和前燕

王建立

王建立(),字延绩。辽州榆社(今山西榆社县)人。五代軍事人物。 早年是後唐代州刺史李嗣源部下,與契丹、后梁作战,屢建奇功,升任镇州节度副使(今河北正定县)、青州节度使(今山东益都)。王建立生性剛烈,“及位居方伯,为政严烈,闾里有恶迹者,必族而诛之。”百姓以“王垛毳”呼之。晚年信佛,皈依禅宗。天福六年(941年)卒。 W J.

查看 太傅和王建立

王保保

王保保(),沈丘(今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人,小字保保,元惠宗赐名扩廓帖木儿(,又譯庫庫特穆爾),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儿养子。元末重要将领,亦是北元政府的支柱。封齐王,拜太尉知樞密院事、中書省平章政事、銀青榮祿大夫。.

查看 太傅和王保保

王黼

王黼(),字將明,北宋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北宋末期政治人物,風姿俊美,善於逢迎,被稱為六賊之一。原名王甫,後因與東漢宦官王甫同名,而被賜名黼。.

查看 太傅和王黼

王育

王育(),字養民,山東濟南府泰安州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山東鄉試第十一名。正統十三年(1448年),參加戊辰科會試,得貢士第一百四十五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五十三名。曾祖父王友諒。祖父王忠。父亲王珪,曾任山西夏縣教諭。.

查看 太傅和王育

王曙

王曙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太傅和王曙

福敏

福敏(v,),字龙翰,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官员,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卒謚文端。.

查看 太傅和福敏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查看 太傅和秦朝

窦炽

竇熾(),字光成。北周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

查看 太傅和窦炽

童貫

童貫,字道夫,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人,北宋权阉。因其生性巧媚,善于奉承,深得宋徽宗赏识。童贯是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这亦是少数宋朝宦官专政的時期;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的宦官;被册封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為廣陽郡王。.

查看 太傅和童貫

罗绍威

羅紹威()字端已,唐朝末年魏博贵乡县(今河北省大名县)人,祖籍長沙。官至魏博节度使。後梁時,拜其為太師兼中書令。.

查看 太傅和罗绍威

留從效

留从效(),字元--,五代時泉州南安桃林场(今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人,曾任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

查看 太傅和留從效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查看 太傅和隋朝

韩世忠

韓世忠(),字良臣,绥德州(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官至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封咸安郡王(从一品),太师致仕,赠通义郡王,追封蕲王、谥“忠武”。原配白氏死後,梁紅玉成為韓的正妻。.

查看 太傅和韩世忠

韩建

韩建(《旧五代史》卷一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今河南省许昌市),晚唐军阀,最终成为篡唐的后梁的下属。他最为知名的是于乾宁三年(896年)至光化元年(898年)在自己的军部华州控制唐昭宗及在昭宗停留期间屠戮宗室亲王。.

查看 太傅和韩建

韋昭度

韋昭度(),字正紀,京兆人。唐朝官员。.

查看 太傅和韋昭度

莫登庸

莫太祖(,),名莫登庸(),是越南莫朝開國君主。1527年至1529年期間在位。.

查看 太傅和莫登庸

荀息

荀息(),名黯,字息,本为原氏,稱原息、原黯、原氏黯,翼城息邑人,春秋時代晉國大夫。子荀逝敖。.

查看 太傅和荀息

萧宝夤

萧宝夤(),字智亮,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母親為劉惠端,胞兄為齐东昏侯萧宝卷。因梁武帝滅南朝齊,投奔北魏,成為北魏皇婿。後因起義,被爾朱天光所殺。.

查看 太傅和萧宝夤

萧习泥烈

蕭习泥烈,遼朝(契丹)末年政治人物,担任知右夷离毕事。 天庆九年(1119年)三月初一,辽天祚帝派遣知右夷离毕事萧习泥烈等册金太祖阿骨打为东怀国皇帝。乌林答赞谟、奴哥等先以书信报聘。七月,金朝再派遣乌林答赞谟来,责册文没有“兄事”的字样,不称“大金”而称“东怀”,有小邦怀德的意思;册文还有“渠材”二字,语言牵涉轻侮;“遥芬多戬”等文字,都不是好意。如依前书所定,然後可从。九月,辽天祚帝派遣习泥烈、杨立忠先持册稿出使金国。十月,遣使送乌林答赞谟持书回归金国。天庆十年(1120年)二月,金朝派乌林答赞谟持书和册文副本到辽国,谴责辽朝向高丽国请兵。三月,因为金人所定“大圣”二字,与先世称号相同,再派习泥烈往议。阿骨打大怒,辽金遂绝交。.

查看 太傅和萧习泥烈

萧仲恭

萧仲恭,契丹萧氏,辽末后族大臣。辽朝归降金朝将领。本名术里者,又作术者。辽道宗外孙,天祚帝姨夫,中书令萧特末和公主耶律特里之子。 萧仲恭幼时为孩儿班班使,天庆五年(1115年),任副宫使,后迁本部详稳(将军)。保大二年(1122年),为护卫太保,兼领军事,扈从天祚帝西逃天德军(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东),侍奉备至。保大五年(1125年)二月,与天祚帝同被金兵俘获,与辽主被金军所俘,金太宗以其忠于主,特加礼待。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奉命出使宋朝。北宋朝廷请他致蜡丸书于辽旧臣耶律余睹,使为内应。萧仲恭明面上应许,北还见完颜宗望,即献腊丸书。金人遂以此为借口大举侵宋,攻陷开封,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萧仲恭历任右宣徽使、殿前都点检。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指斥完颜宗磐,因功进升为尚书右丞。皇统初年,封兰陵郡王,授世袭猛安。皇统七年(1147年),升平章政事,监修国史,封济王。皇统八年(1148年)六月,改任行台左丞相,八月,入为尚书右丞相,十二月,为太傅、领三省事,封曹王。天德二年(1150年),完颜亮任命他为燕京留守,封越国王。同年死,谥贞简。正隆二年(1157年),降封郑国公。.

查看 太傅和萧仲恭

萧兀纳

萧兀纳(),一名挞不也,字特免。辽国(契丹)将领。契丹六院部人。 萧兀纳魁伟简重,善于骑射。辽道宗即位后,广开言路积极选拔利用人才。朝中有个叫萧图独的官员,在清宁初年,举荐萧兀纳,补任祇候郎君,转任近侍敞史,护卫太保。咸雍三年(1067年)三月,奉命出使宋朝,吊祭宋英宗。不久,转任右夷离毕,掌刑狱。道宗经常为得到萧兀纳这位忠臣喜不自禁,曾对王师儒、耶律固等人说:“兀纳忠诚可靠,就是比作当年狄仁杰辅佐唐朝、耶律屋质辅佐辽穆宗,也不算过分。”宠爱之情溢于言表。大康初年,为北院宣徽使。大康二年(1076年)十二月,改南京统军使。耶律乙辛谋害太子耶律濬予立宋魏国王耶律和鲁斡之子耶律淳为储嗣,萧兀纳与夷离毕萧陶隗进谏力阻,奏明耶律乙辛谋害皇孙耶律延禧,取信於辽道宗。大康五年(1079年),为同知南院枢密使事,兼殿前副点检,以其忠封兰陵郡王,辅导燕王,愈受优宠。次年十二月,转任北府宰相。大康七年(1081年)五月,兼殿前都点检。大康八年(1082年)六月,知北院枢密使事。大安元年(1085年),改南院枢密使。寿昌元年(1095年),再任北府宰相。寿昌七年,天祚帝耶律延禧即位,因为耶律延禧在东宫时不满他的直言,外派出他为辽兴军节度使,守太傅。王华诬害他私借内府犀角,夺太傅官,降任宁边州刺史、临海军节度使。天庆元年(1111年),知黄龙府事,改东北路统军使。因女真完颜阿骨打部势渐崛起,屡上疏请增兵严加边备,天祚帝皆不以为然。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兵攻宁江州(今吉林省扶余市东南石头城子),萧兀纳战败,引三百骑弃城渡混同江(今松花江),大败于出河店(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西南),十一月,再与萧敌里于长泺拒金兵,兵败免官。天庆五年(1115年),又授上京留守,耶律章奴叛攻京城,萧兀纳以死拒战,守京城有功,以功授元帅,官至契丹都宫使。天庆八年(1118年)十一月,因病在官任上去世,年七十岁。.

查看 太傅和萧兀纳

裴宪

裴宪(),字景思,晋朝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后赵大臣。祖父裴徽,曹魏冀州刺史。裴秀从孙,裴楷之子。 父裴楷,精通《老子》、《易经》。裴宪初仕晋,侍讲东宫,历任黄门吏部郎、侍中。东海王司马越以裴宪为豫州刺史、北中郎将。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奉诏讨石勒,军败奔淮南。永嘉五年(311年),大司马王浚称受中诏承制封拜,以裴宪为尚书。建兴二年(314年),王浚为石勒所击破,裴宪为石勒俘获。石勒素重其名,嘉赏他廉正,任命他为给事中郎。出任长乐郡太守。石勒建后赵,裴宪与王波为石勒修撰朝仪,订立礼仪制度。石勒称帝,授司徒。石虎即位,更加礼重,裴宪光禄大夫,封安定郡公。因为儿子免官,后来官复原职,官至太傅,裴宪以德重名高为时人称道。343年左右去世。.

查看 太傅和裴宪

餘蔚 (後燕)

#重定向 余蔚王.

查看 太傅和餘蔚 (後燕)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查看 太傅和西汉

馮佐周

冯佐周(,),越南李朝、陈朝官员。 冯佐周原为李朝的内官判首,与陈守度相友善。1211年,李惠宗派奉御范布迎接陈氏容,陈守度令冯佐周护送。李惠宗患有精神疾病,无法上朝。便由皇女李佛金继位,是为李昭皇,封冯佐周为辅国太傅。1225年,在冯佐周的建议下,惠宗同意让昭皇禅位给自己的丈夫陈煚。陈煚继位,是为陈太宗,开创陈朝。 陈朝建立后,陈太宗认为冯佐周功劳很大,在1226年,令他权知乂安府,给予他授予别人爵位的权利,自佐职、舍人以下,诣阙奏闻。他在陈朝初年的权势仅在陈守度之下。1233年,奉命阅定乂安府诸名邑。翌年,加封兴仁王。1236年,又加封为兴仁大王。 1239年,被授予入内太傅,遣归即墨鄕,起造宫室殿宇。翌年,奉命营造清化府行宫五处。1241年病卒。 Category:越南李朝官員 Category:越南陳朝官員 Category:馮姓.

查看 太傅和馮佐周

馮道

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市交河鎮)人。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卒於後周顯德元年(954年)。五代时期政治家、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曾經侍奉五朝、八姓(八個家族)、十三帝,「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後為官四十多年,堪稱中國官場史上的不倒翁。.

查看 太傅和馮道

訶黎跋摩四世

诃黎跋摩四世(,梵文名,Harivarman IV),占婆(占城)12世紀初国王。 《宋史》记载他名为杨卜麻叠。诃黎跋摩四世為闍耶因陀羅跋摩二世的侄子,約1113年即位,在位時,占婆对越南遣使不绝(1117年、1118年、1120年、1124年、1126年),1126年,李仁宗设宴招待占婆使节。北宋政和年間,宋徽宗授杨卜麻叠金紫光禄大夫,领廉州、白州刺史。杨卜麻叠言身縻化外,不沾禄食,愿得薄授奉给,壮观小国。1119年,杨卜麻叠进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怀远军节度、琳州管内观察处置使,封占城国王。1129年,杨卜麻叠遣使入贡,遇郊恩,宋高宗制授检校太傅,加食邑。1132年七月,占婆与真腊联合,进攻越南李朝乂安州,李神宗随即派太尉杨英珥击破两国联军。.

查看 太傅和訶黎跋摩四世

高保融

南平貞懿王高保融(),字德長,五代時期荊南君主(南平王)。為高從誨之第三子。 後漢隱帝劉承祐乾祐元年(948年),南平王高從誨去世,高保融繼位。不久,即被後漢任命為荊南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後周太祖郭威廣順元年(951年),被封為渤海郡王。顯德元年(954年),再被進封為南平王。 高保融個性遲鈍緩慢,沒有什麼才能,無論事情大小,皆委由其弟高保勗決定。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宋朝建立後,高保融愈發感到恐懼,因此一年之間三次進貢。同年,因病去世,贈太尉,諡貞懿王。其子高繼沖年紀尚小,因此遺命高保勗繼位。.

查看 太傅和高保融

高麗時代

#重定向 高麗 (918年-1392年).

查看 太傅和高麗時代

譚以蒙

譚以蒙()是越南李朝時期的一位官員。 譚以蒙是譚時奉的兒子,為安全皇后譚氏的弟弟。1186年,太傅吳履信死後,譚以蒙被李高宗任命為太傅,並擔任輔政之職。1192年,清化府古宏甲叛亂,譚以蒙奉命率領清化府之兵前往鎮壓,大破之,擒叛軍首領黎晚歸京。同年,演州胡口叛亂,譚以蒙再率兵鎮壓。1194年,真登州叛亂,譚以蒙率軍平定,擒其首領何黎。 1197年,譚以蒙被封為列侯。翌年,在譚以蒙的建議下,李高宗大舉整治寺院的風氣,僅留有德高僧,餘皆令還俗。 1203年,占城國王布池被叔父布由篡位,與妻子率船二百隻,逃到機羅海口,前來求救。知乂安州殿前指揮使杜清、乂安州牧范延將此事奏聞朝廷。譚以蒙奉命,與樞密使杜安一起至機羅海口迎接,命杜清、范延嚴加防備。杜清、范延卻認為應該與占城人推心置腹地交往,不該戒備。譚以蒙甚怒,率軍而歸。杜清、范延見譚以蒙憤怒,十分害怕,便襲擊布池之軍,以為自全之計,反被布池擊敗。 1206年,譚以蒙拜太保,戴拱辰冠。翌年,段尚、段主發動叛亂,李高宗派兵大舉討伐,譚以蒙出大通道以擊之。1209年,范秉彛與范猷不和,受到范猷的誣告,被李高宗召入宮中逮捕。范秉彛的部將郭卜以兵攻皇宮,高宗便將范秉彛殺害,與皇太子旵出逃。郭卜率兵入宮,擁立李忱為帝,授予譚以蒙太尉的職務。不過隨後李高宗便在陳李、陳嗣慶的支持下復位。同年李高宗便逝世了,皇太子旵繼位,是為李惠宗。惠宗年幼,政事皆委於譚以蒙。而譚以蒙又不學無術、柔懦不能決斷,因此政事日墮。 1212年,因陳嗣慶專權,李惠宗令譚以蒙、段尚調集軍隊,欲討伐之。1214年,陳嗣慶攻昇龍,譚以蒙、安仁王率北江道諸軍與之交戰,在安沿被陳承擊敗。此後,譚以蒙在史書中失去了記載。.

查看 太傅和譚以蒙

贺惟一

賀惟一(),名惟一,字允中,元朝陝西鄠縣(今户县)人,初賀姓,奉帝敕,賜姓名為拓拔太平,人稱賀太平。元惠宗时代丞相,後忤皇后奇氏,被貶,后賜死。 祖父賀仁傑、其父賀勝,皆元朝功臣。.

查看 太傅和贺惟一

趙榛

信王趙榛(),宋朝宗室。 宋朝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第十八子,生母刘贵妃,政和元年(1111年)八月出生,十一月賜名趙榛,授建雄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福國公。政和三年(1113年)正月,正三公官名,改授檢校太保。宣和七年(1125年)二月,改安遠軍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平陽郡王。靖康元年 (1126年) 四月,改慶陽、昭化軍,遷檢校太傅,進封信王。随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所虏,北行至庆源,逃亡藏匿真定境内。当时马扩与赵邦杰聚兵于五马山砦,迎赵榛奉为主公,两河(河北、河东)宋朝遗民闻风响应。 赵榛派遣马扩到行在秉奏宋高宗:“邦杰与扩,忠义之心,坚若金石,臣自陷贼中,颇知其虚实。贼今稍惰,皆怀归心,且累败于西夏,而契丹亦出攻之。今山西诸砦乡兵约十余万,力与贼抗,但皆苦窘,兼阙戎器。臣多方存恤,惟望朝廷遣兵来援,不然,久之恐反为贼用。臣于陛下,以礼言则君臣,以义言则兄弟,其忧国念亲之心无异。愿委臣总大军,与诸砦乡兵,约日大举,决见成功。” 黄潜善、汪伯彦怀疑这个赵榛是假的,宋高宗认识赵榛的笔迹,遂命他为河外兵马都元帅。黄潜善、汪伯彦还是怀疑,马扩将行,密授朝旨,使几察赵榛,复令马扩听诸路节制。马扩知事不成功,遂留大名府不前。当时有传言赵榛将渡河入京,朝廷下诏择日还京,来对抗这个谋划。金人怕马扩带来援兵,急发兵攻打诸砦,断其水道,诸砦遂陷落。赵榛逃亡,不知所在,有人说后来和太上皇同居五国城。绍兴元年(1131年),邓州有杨其姓,聚众千余人,自称信王。镇抚使翟兴觉察其诈,遣将斩杀。天眷二年(1139年)六月十九日,赵榛殁于五国城。.

查看 太傅和趙榛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查看 太傅和齐国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查看 太傅和辽朝

范廷召

范廷召(),冀州枣强(今河北省枣强县)人。后周与北宋初年武将。 后周太祖时从军,先任北面招收指挥使,后迁为殿前指挥使,追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入宋后又追随宋太宗平灭北汉,参与收复燕云之役。1001年去世,赠侍中,《宋史》有传 。.

查看 太傅和范廷召

胡漢蒼

胡漢蒼(,),《明實錄》和《明史》稱之為胡,是越南胡朝的末代君主,1401年至1407年在位。.

查看 太傅和胡漢蒼

郭崇

郭崇,开始名崇威,五代十国至北宋将领,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 郭崇沉默厚重寡言,有方略、以勇力应募为士卒。后唐时,为应州骑军都校。后晋高祖石敬瑭割幽州、云州、应州之地给契丹国,郭崇耻于事奉辽国,奋身南归,戍守太原。后汉高祖刘知远起事,以郭崇为先锋。后周建立后,郭崇跟从太祖郭威平定河中,以战功转任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加同平章事,周世宗时,多次参加征战,立有大功,官至成德军节度使,周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师。宋朝建立,宋太祖加郭崇兼中书令,改镇平卢军。乾德三年(965年)郭崇卒,赠太师。其子郭守璘,郭守璘的儿子郭允恭,郭允恭第二女郭氏为宋仁宗皇后。.

查看 太傅和郭崇

阮帥

阮帥(,)是越南后陈朝的一位将领。 阮帅的早年生平不详。1409年,邓容、阮景异叛离简定帝,在支罗县拥戴重光帝即位,阮帅被封为太傅。当时简定帝在御天城同明军对抗,阮帅率军偷袭,将简定帝擒获,押往乂安三制江。重光帝亲自迎接,尊简定帝为太上皇,一起合力抗击明朝。七月,重光与简定一起攻打各地,简定帝进兵下洪,重光帝进兵平滩。时张辅挂征夷将军印来支援明军,明军气势大振,简定帝便弃船上岸来到天关镇。重光帝怀疑简定有异志,派阮帅前去追,但没有追上。 1411年(永乐九年)九月,重光帝与阮帅等人兵分数路进军沿海一带,擒杀土人指挥阮正。翌年,张辅、沐晟攻打乂安,与后陈朝军队在谟渡相遇。邓容和张辅都殊死搏斗,不分胜负;但阮帅、阮景异却坐船逃入海中,胡贝也弃船上岸,致使邓容孤军无援,不得已也以轻舟遁入海中。1413年(永乐十一年),阮帥、阮景異等人追随重光帝袭击雲屯、海东等地沿岸,掠取粮食。 1414年,张辅率军攻打后陈朝,与阮帅的部队战于蔡茄。邓容用战象趁夜突袭明营,一度得胜。但阮帅不给予支援,致使邓容大败。后陈朝主力尽失,张辅势如劈竹。阮帅派三位刺客前去暗杀张辅,载着稻草顺流飘到张辅船边,一人登上船头,二人登上船尾。张辅发觉,捕获了二人,杀死其中一人,释放了另一人,并赐以财物。不久,阮帅与重光帝、邓容、阮景异等人都被捕,押送燕京。重光帝在途中投水而死,阮帅也跳水殉死。 Category:後陳朝人 Category:阮姓 Category:明朝自杀人物 Category:越南自殺者 Category:安南屬明時期人物.

查看 太傅和阮帥

阮元

阮元(),字伯元,號芸臺,江蘇儀徵人。清朝政治人物,乾嘉學派經學家。.

查看 太傅和阮元

阮熾

阮熾(,),越南後黎朝初期大臣和外戚。 阮熾出生在今天的乂安省宜祿縣,祖籍是在河靜省宜春縣。1405年阮熾的父親被殺,他前往投奔黎利,黎利將他視如己子。1418年黎利發起反抗明朝的藍山起義,他也參加,時年22歲。 1426年藍山起義軍北伐,阮熾原本負責鎮守清潭(今青池縣)。後因李篆被明將王通擊敗,阮熾與丁禮一起率兵3000人馳援。在萃洞(在美良縣)和祝洞(在彰德縣)設伏,誘敵深入,大破明軍,擊斃尚書陳洽和內官李亮,這就是崒洞祝洞之戰。此後,乘勝包圍了東關城(今河內市)。王通被迫向起義軍乞和,願以全師而退,得到黎利的同意。但投靠明朝的越南人陳封、梁汝笏等人,以中國軍隊在白藤江三次大敗來勸說王通,聲稱這是黎利要在明軍撤退期間重演歷史。王通便暗中修建城壘,並派人向明廷求援。送信人被黎利捕獲後,黎利大怒,下令繼續攻擊明軍。王通出擊藍山軍的將領黎阮於西扶烈(在青池縣),阮熾與丁禮率兵救援,因兵少,在途中遭到王通夾擊,丁禮被殺,阮熾逃脫。在此後的東關城之戰中,阮熾同范問、黎魁一起,率領鐵突軍大敗明軍,擒其將黃福、崔聚。 後黎朝建立之後,阮熾被列為功臣。1429年,獲封縣侯。1442年,黎太宗逝世後,與鄭可一起奉命輔佐黎仁宗。仁宗年幼,以皇太后阮氏英攝政,而阮氏英正是阮熾的女兒。但阮氏英與專權的鄭可之間矛盾日趨尖銳,便聯合阮熾與丁列,將鄭可處決。 1459年,黎仁宗的兄長黎宜民篡位,殺害仁宗和皇太后。六個月後,阮熾聯合丁列等人先將范屯、潘般誅殺於議事堂,而後關閉城門,捕殺黎宜民,擁立太宗的庶子黎聖宗登上皇位。 1463年,阮熾被任命為太尉。1465年逝世,諡義武。 Category:黎初朝官員 Category:阮姓 Category:諡義武.

查看 太傅和阮熾

阮潢

阮潢(,)是越南的廣南阮主第一代領袖,他是阮淦的次子,為阮氏所生。.

查看 太傅和阮潢

阮文郎

阮文郎(;)是越南後黎朝時期的一位大臣。 阮文郎是清化宋山人,為爽國公阮文𠐔的兒子,他與長樂皇太后阮氏恒有親戚關係。根據《大越史記全書》的說法,阮文郎「精通兵法,善觀天時,力能捕虎。」 阮文郎初封義郡公。1509年,因威穆帝寵倖外戚--,阮文郎被罷官逐回老家。阮文郎便在清化三府舉兵,鎮守神符海口。當時簡修公黎瀠被威穆帝關在監獄裡,以賄賂守卒的方式逃脫,前去投奔阮文郎,阮文郎奉之為盟主。阮文郎發檄,歷數威穆帝的暴政,不久便率兵攻入東都,殺威穆帝,擁立簡修公登大位,是為襄翼帝。因擁立有功,阮文郎進封義國公,其子阮弘裕封安和侯。 1511年,襄翼帝聽說東方有天子氣,派阮文郎往塗山厭之。同年陳珣作亂,攻打東都。阮文郎欲讓襄翼帝避走清化。美惠侯鄭惟㦃率三十餘人突襲敵營,刺殺陳珣,使得局勢得到逆轉。阮文郎率大軍大敗叛軍。鄭惟㦃因此得到襄翼帝的重用,也受到阮文郎的忌恨。 1513年,阮文郎病卒,追贈義勳王,使用王者禮儀下葬,鑄金為像。 1516年,阮弘裕被逐出東都,逃往清化。陳真以黎昭宗的名義,派阮公度、莫登庸前往追擊,途經阮文郎墓,開棺將其斬首。.

查看 太傅和阮文郎

蘇憲誠

蘇憲誠(,),又作蘇憲成,越南李朝的輔政大臣,侍奉李英宗和李高宗兩朝。為官文武兼備,以非宗室身份獲封王爵。.

查看 太傅和蘇憲誠

赵元佐

赵元佐(),字惟吉,初名德崇,母為元德皇后李贤妃,生父為宋太宗赵光义。 年少時聰明機警,身形舉止與宋太宗相似,甚得宋太宗喜愛。十三歲時,跟隨著到近郊狩獵,前方有一隻兔子,宋太宗叫趙元佐射看看,結果一發而中,契丹使節在旁邊看到,十分訝異。早年随父亲出征太原、幽州的蓟地。太平興國年間,出居內東門別第,拜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卫王,赴上中書。後徙居東宮,改賜今名,加檢校太尉,進封楚王。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秦王赵廷美被贬至涪陵,赵元佐试图拯救,后赵廷美死,赵元佐发疯,并伤及旁人。雍熙二年,重阳节太宗大宴,唯独不召他参加,于是发怒焚烧宫廷。后被废为庶人。赵光义三子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念及兄情,恢复其爵位。天圣五年(1027年),赵元佐驾薨,赠河中、凤翔牧,追封齐王,谥号恭宪。后改封潞王,又改魏王,宋徽宗时改封汉王。.

查看 太傅和赵元佐

鄧訓

鄧訓(),字平叔。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東漢軍事人物。.

查看 太傅和鄧訓

鄭柄

鄭柄(;),越南南北朝时期北朝第六代郑主郑根的孙子、鄭栐的儿子,未及繼位便去世,後追封為晉光王,廟號睿祖。.

查看 太傅和鄭柄

鄭根

鄭根(;),是越南後黎朝的重要政治、軍事人物,也是鄭氏政權的第六代領袖(1682年-1709年),封號定南王()。.

查看 太傅和鄭根

鄭梉

鄭梉(,)是越南後黎朝的重要政治、軍事人物,也是鄭氏政權的第四代領袖(1623年-1657年),封號清都王()。他曾於1627年發動征討阮主的戰爭,是為鄭阮紛爭之始。.

查看 太傅和鄭梉

金朝

金朝,国号大金(女真文: ;1122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女真人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人首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大金立國後,與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戰,於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隨即撕毀與北宋之約,兩次南下中原,於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時,領有華北地區以及秦嶺、淮河以北的華中地區,使南宋、西夏與漠北塔塔兒、克烈等政权和部落臣服而稱霸東亞。金朝佔領華北中原,因此以中國正統王朝自居。因其滅北宋,金朝從意識形態上認為宋朝正朔已亡,不承認南宋為正統,並根據五行相生的原則選取生自宋朝「火」德的「土」德為王朝德運。 金世宗與金章宗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後期逐漸走下坡。金軍的戰鬥力持續下降,即使統治者施以豐厚兵餉也無法遏止。女真人與漢族的關係也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道路。金帝完顏永濟與金宣宗時期,金朝受到北方新興大蒙古國的大舉南侵,內部也昏庸內鬥,河北、山東一帶民變不斷,最終被迫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後為了恢復勢力又與西夏、南宋交戰,彼此消耗實力。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夾擊之下滅亡。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變不壞也。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故国号名金,在部份文献中,“金源”因此成為金朝的代稱,現代學者研究指出,「金」實為女真的漢譯,大金國意同「女真國」。 金朝作為女真族所建的新興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質濃厚。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而後吸收遼朝與宋朝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機制得以精簡而強大。軍事方面採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先後打敗許多強國。經濟方面大多繼承自宋朝,陶瓷業與煉鐵業興盛,對外貿易的榷場掌控西夏的經濟命脈。女真貴族大肆占領華北田地,奴役漢族,使得雙方的衝突加劇。當金朝國勢衰退時,漢族紛紛揭竿而起。 金朝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逐漸趨向漢化,中期以後女真年輕人改漢姓、著漢服的現象普遍,金廷屢禁不止。金世宗積極倡導學習女真字、女真語,但仍無法挽回女真漢化的趨勢。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已盛行以雜劇的形式作戲。金代院本的發展,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醫學與數學都有長足的發展,金元四大家的學說為中醫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天元術的精進與《重修大明曆》的修編為後來元朝數學帶來重要的影響。.

查看 太傅和金朝

长龄

长龄(v,),字懋亭,萨尔图克氏,蒙古正白旗人。清朝官员。 原为正蓝旗,其父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纳延泰在乾隆时因功入正白旗。乾隆四十年(1775年),长龄历任军机章京、理藩院主事。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参与平定台湾林爽文。嘉庆年间,长龄历任内阁学士、右翼总兵、湖北提督、直隶提督、安徽巡抚、山东巡抚,镇压川陕白莲教起义。嘉庆十二年(1807年),任陕甘总督,平定青海番民之乱。次年,因罪謫伊犁,起为科布多参赞大臣。后为河南巡抚、再任陕甘总督,镇压岐山县饥民暴动。 道光元年(1821年),为协办大学士,次年为文华殿大学士,返京。三年(1823年),长龄为军机大臣。五年(1807年),出为云贵总督。六年(1826年),转任伊犁将军,主持平定张格尔之乱。与杨芳擒获张格尔有功,回京续任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封一等威勇公。道光十一年,拜太傅。十八年,长龄去世,谥号文襄。著有《长文襄公自订年谱》、《长文襄公新疆善后奏疏》。.

查看 太傅和长龄

老章

老章,元朝将领。畏兀儿氏。曾祖父八丹,祖父腊真,父亲察乃。.

查看 太傅和老章

耶律宗教

耶律宗教,字希古,小字驴粪(旅坟)。辽国将领。辽景宗之孙,耶律隆庆之子。 辽圣宗太平初年,担任辽州始平军节度使,太平五年(1025年)入朝为南面林牙。太平七年(1027年)任宜州崇义军节制。辽兴宗重熙元年(1032年)任丰州天德军节度使,改任西北。重熙七年(1038年),入朝为南面契丹诸行宫副都部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重熙十年(1041年),耶律宗教改任东北路达领将军。重熙十一年(1042年),任北院宣徽使。重熙十四年(1045年),出知蔚州忠顺军节度使事。重熙十五年(1046年)为左夷离毕,掌管刑狱。.

查看 太傅和耶律宗教

陳堯叟

尧叟(961年—1017年),字唐夫,阆州阆中新井县(今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大桥镇)人。北宋状元,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致仕,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查看 太傅和陳堯叟

陳光耀

陳光耀(;),是越南西山朝的一位將領。他同武文勇、武廷秀、阮文雪、黎文興、李文寶、阮文祿,並稱「西山七虎將」。 關於陳光耀早年事蹟不詳,其出生地也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說出生於今平定省懷恩縣,一說在廣義省慕德縣,一說在今日的峴港(當時地屬廣南)。 阮岳、阮侶、阮惠發動西山起義之後,陳光耀前往投奔。途中,陳光耀遭到老虎的襲擊。正在這個危急時刻,一位名叫裴氏春的女勇士救了他。二人同去投奔阮岳。阮岳得知了這件事之後便提出要做媒人,讓陳光耀與裴氏春結為夫妻。後來陳光耀和裴氏春都成為西山朝的名將。 1789年,陳光耀參加了清越戰爭,他當時就在阮惠所轄的中軍作戰。西山朝擊退清軍之後,陳光耀被任命為乂安鎮守,負責建造鳳凰中都。1792年,阮惠以哀牢(今寮國)缺貢為由,派遣陳光耀、黎忠率軍入侵哀牢,俘獲大量財寶、大象、馬匹而歸。 1792年,阮惠逝世,阮光纘繼位。阮光纘年僅十歲,由少傅陳光耀、太師裴得宣、大司徒武文勇為輔政大臣。陳光耀、武文勇帶兵在外,太師裴得宣獨攬朝政。 1795年,陳光耀率軍包圍了延慶城,遭到舊阮軍武性部的奮勇抵抗,久攻不克。而在朝中,裴得宣欲削武文勇兵權,反遭武文勇殺害。陳光耀得知後,率軍回朝,與武文勇對抗。後經阮光纘的講和,陳光耀入朝,與大司徒武文勇、少保阮文訓、大司馬阮文名(一作阮文賜)同掌朝政,號稱四柱大臣。但不久陳光耀即被奪去兵權。 1799年,阮福映率軍大舉進攻歸仁。陳光耀和武文勇奉命前往支援,途中遭到阮文誠部的阻擊,武文勇大敗。歸仁城也因彈盡糧絕而向阮福映投降。阮光纘知西山軍兵敗,親自來到茶曲(今屬廣義)督戰。但因逆風而班師回朝,陳光耀和武文勇守廣南。 1800年,陳光耀與武文勇進攻歸仁。但得知富春(今順化)被攻陷之後率軍回援,在廣南遭到黎文悅部的截擊,因此奮力攻陷了歸仁,欲據守歸仁抗擊舊阮。1802年,在得知歸仁成為孤城、阮光纘逃往昇龍(今河內)之後,二人放棄了歸仁,北上準備與阮光纘會合。陳光耀與武文勇途經哀牢,攻破香山縣,準備北上昇龍;後得知舊阮攻破乂安,陳光耀遂與裴氏春回到清漳縣。不久陳光耀夫妻二人都被舊阮俘虜。而武文勇也在農貢縣被俘虜。 西山朝滅亡之後,陳光耀被押往順化,同其他被俘的西山朝將領一起梟首示眾。如今,他被视作越南历史上一位英雄,归仁市有一坊名为陈光耀坊,西山县有一街道也叫陈光耀。 Category:西山朝將領 Category:陳姓 Category:被處決的越南人.

查看 太傅和陳光耀

陈升之

升之(),原名旭,字暘叔。宋朝建州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出生。景祐元年進士。历知封州(今广东封川)、汉阳军(今湖北汉阳),入京为监察御史。累官观文殿学士、尚书左丞。治平二年(1065年),拜枢密副使。因母老请求外放,知越州。陈升之有才智,晓边事。 熙宁元年(1068),改任知大名府,熙宁二年(1069年),知枢密院同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王安石“甚德之”,曾深寄厚望,“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與王安石不合,又请罢条例司,不久“称病归卧”,時人称其为“筌相”。熙宁七年(1074年),拜镇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次年歸里。元丰二年(1079年),因病去世。赠太保、中书令,谥成肃。.

查看 太傅和陈升之

李常傑

李常傑成書於越南陳朝期間的《越史略》將李常傑記載為「阮常傑」。李氏改為阮氏的原因,據《安南志略》、《大越史記全書》等典籍記載,是要避陳朝皇室的祖先陳李之諱,並且杜絕「民之望李氏」(見黎崱《安南志略·李氏世家》,北京中華書局,307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26頁)。(,,原名吳俊,字常傑《東南亞歷史詞典·李常傑條》,206頁。),是越南李朝的一位宦官和將領,亦是李太宗、李聖宗及李仁宗三朝元老,尤以李仁宗時期他的表現最為活躍,並且成為李朝與宋朝交戰的主要將領。.

查看 太傅和李常傑

李克用

李克用(),字翼圣,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门)人,後唐莊宗李存勗之父,本姓朱邪(又作朱耶),其父受唐朝天子賜李姓。綽號鴉兒、三郎、獨眼龍、飛虎子,沙陀族人,唐大中十年(856年)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門北部)。是中國唐朝末年最強大的藩鎮節度使之一,後受唐封為晉王。后唐建立後,尊稱其為後唐太祖武皇帝。.

查看 太傅和李克用

李道成

李道成(;)是越南李朝官員。 生於北江古法州亭榜村(今越南北寧省東岸縣),其父是李朝的一位宗室。1069年,李聖宗親征--,留太子李乾德守都城昇龍(今河內市)。因太子年幼,遂由太子生母宸妃倚蘭夫人與擔任太師一職的李道成同掌朝政。 1072年,李聖宗逝世,太子李乾德繼位,是為李仁宗。仁宗年幼,由倚蘭元妃、上陽太后以及太師李道成並掌朝政。翌年,上陽太后在與倚蘭元妃的爭權中失勢而被迫自殺,李道成則被任命為左諫議大夫,出知乂安州。李道成到達乂安之後,在當地的佛寺中供奉佛像和李聖宗位號,日夜禱告。 1074年,李道成被封為太傅平章軍國重事。他在李常傑與宋朝交戰期間負責防備占城,以防止李朝受到兩面夾擊。1081年在乂安病逝,死後附祀李八帝廟中。 Category:越南李朝官員 Category:李姓.

查看 太傅和李道成

李骧

历史上有数个名为李骧的人:.

查看 太傅和李骧

杨沂中

杨沂中(),字正甫,代州崞县人(今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南宋大将,官至少师、宁远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封恭国公;太师致仕,进封同安郡王;追封和王,赐谥武恭。.

查看 太傅和杨沂中

杜原款

杜原款(),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大臣,太子申生的师傅。 前656年,骊姬诬陷申生要杀害晋献公,申生知道后,逃到新城。晋献公杀死杜原款。杜原款临死前,命小臣圉带话给申生,说自己没有辅佐好太子,希望申生能够自杀,以保全自己和君父的名誉。申生许诺,在曲沃自缢而死。.

查看 太傅和杜原款

杜重威

杜重威(),五代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人。 杜重威娶石敬瑭之妹為妻。石敬瑭即位,以杜重威為舒州刺史。曾随侯益擊败張從賓,功拜潞州节度使。又随高祖打败割据自立的天雄节度使范延光,改调忠武,加升为同平章事。後來在宗城(今河北威縣東)大败安重榮,以功封成德军节度使。重威居功自傲,在镇州时,大肆搜刮民财。 契丹与後晋在滹沱之战後,晋军主帅杜重威得到被契丹立为皇帝的许诺,以十萬兵馬降附契丹。耶律德光南下中原,在临城(今河北临城)得病,不久卻病死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欒城区西)的殺胡林。天福十二年五月,辽永康王耶律阮自立为帝,並命杜重威镇守魏州。是年六月,刘知远平定京师,幾乎盡數屠殺繁台的燕兵一千五百人,劉知遠改国号汉,史称后汉,遙拜杜重威为太尉、归德军节度使。947年,刘知远令重威移镇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令与原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杜重威自知理屈,拒不受命,遣其子杜弘璲向麻答求援,麻答下令蕃将杨衮與幽州指挥使张琏赴魏州。劉知遠下令高行周與慕容彦超率军讨伐杜重威。杜重威與張璉誓死守城,漢軍日久无功。刘知远恐生他变,親自來攻,死傷甚巨。知遠見强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重威,许以不死,但张琏因愤刘知远尽杀燕兵:“繁台之卒,何罪而戮?”略無降志。這時魏州粮草用尽,城中将士多踰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著素服,跪在宫门口请降。刘知远杀张琏而赦杜重威,封检校太尉。 刘知远臨死前以杜重威反复无常,欲除之。宰相苏逢吉等秘不发丧,诱杀之。.

查看 太傅和杜重威

栾宾

栾宾(),'''姬'''姓,'''栾'''氏,名字已失考,字宾父,也被称为栾叔宾父,是晋靖侯的庶孙。 前745年,晋国开始发生动乱,晋昭侯就把叔叔成师封在曲沃,由栾宾辅佐成师。.

查看 太傅和栾宾

楊廷和

楊廷和(),字介夫,號石齋, 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区馬家鎮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中期重臣、内阁首輔。 楊廷和早年登進士,入翰林,參與修撰《明憲宗實錄》、《大明會典》。正德年間,進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與機務。明武宗後期擔任內閣首輔,加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與劉瑾、江彬等宦官寵臣勢力對抗,并逐步清除武宗時期政弊。武宗駕崩後無嗣,楊廷和與內閣大臣依宗法《皇明祖訓》立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位,是為明世宗,并出臺了一系列政弊改革方略。嘉靖初年,楊廷和與其子楊慎在大禮議事件中,因極力反對明世宗追尊生父,被迫致仕歸鄉。.

查看 太傅和楊廷和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查看 太傅和楚国

武公紀

武公紀(),越南南北朝時期的後黎朝官員,稱仁郡公,世襲鎮守宣光地方。.

查看 太傅和武公紀

毛貴 (前秦)

毛貴(),是十六国前秦大臣,氐族酋长。 东晋永和六年(350年),苻洪自称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任命雷弱儿为辅国将军,梁楞为前将军兼任左长史,鱼遵为后将军兼任右长史,段陵为左将军兼任左司马,王堕为右将军兼任右司马。赵俱、牛夷、辛牢为从事中郎,毛贵则被任命为单于辅相。永和七年(351年)正月二十日,苻健即天王位、大单于位,立国号为大秦,改年号为皇始。任命雷弱儿为太尉,毛贵为司空,姜伯周为尚书令,梁楞为左仆射,王堕为右仆射,鱼遵为太子太师,强平为太傅,段纯为太保,吕婆楼为散骑常侍。前秦皇始二年(352年)八月,前秦皇帝苻健任命雷弱儿为大司马,毛贵为太尉,张遇为司空。前秦皇始四年(354年)八月,苻健封赏抵御桓温的功臣,任命雷弱儿为丞相,毛贵为太傅,鱼遵为太尉,淮南王苻生为中军大将军,平昌王苻菁为司空。皇始五年(355年)六月十四日,苻健召唤太师鱼遵、丞相雷弱儿、太傅毛贵、司空王堕、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右仆射段纯、吏部尚书辛牢等人前来接受遗诏辅佐朝政。苻健死后,儿子苻生继承为皇帝,毛贵是苻生梁皇后的舅舅。九月,苻生杀掉了皇后梁氏以及毛贵、梁楞、梁安。.

查看 太傅和毛貴 (前秦)

汉赵

漢趙(304年-329年),又称前趙,是匈奴人劉渊所建的君主制割据政权,都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北),這是十六国時期建立的第一個政權。 304年,劉淵起兵,称漢王。308年称帝,国号“汉”。310年劉聰即位,311年—316年滅西晋。318年劉曜即位,殺死靳準,次年改国号為「趙」。329年被後趙所滅,立國凡26年。其统治地区包含并州刺史部、雍州刺史部、秦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司隶校尉部、冀州刺史部部分地区。 劉淵以自己祖先與漢朝宗室劉氏約為兄弟而自稱漢王,并立意像汉朝一样统一天下,故以“汉”为国号;以多为匈奴人,又称「匈奴汉」;又统治地区位于中原北方,故称「北汉」,但此稱呼因易于與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混淆而很少使用。劉曜以其发迹之地为战国时赵国之地,改国号为赵,为别于石勒的后赵,而史称「前趙」,或合稱之為「漢趙」。.

查看 太傅和汉赵

沐晟

沐晟(),字景茂,明朝开国大将沐英次子,沐春弟、沐昂兄,祖籍安徽定遠,明朝军事人物。 沐晟早年继承其兄西平侯爵位。永乐年间,同张辅進攻并佔領安南,改其為交阯。正统年间,率军讨伐麓川叛乱战败,退军后病逝。.

查看 太傅和沐晟

温都思忠

#重定向 耨盌溫敦思忠.

查看 太傅和温都思忠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太傅和清朝

潘世恩

潘世恩(),字槐堂,號芝軒,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清朝政治人物。 潘世恩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中状元。嘉庆年间,历任侍读、侍讲学士、户部尚书。道光年间,担任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进太傅。潘世恩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与堂兄潘世璜、孙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

查看 太傅和潘世恩

朝鮮王朝

#重定向 朝鲜王朝.

查看 太傅和朝鮮王朝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查看 太傅和朝鲜半岛

朱纪

朱纪(),甘肃平凉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甘肃地区代表。 毕业于兰州大学核物理专业。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查看 太傅和朱纪

朱永

朱永(),字景昌。朱謙子。明朝軍事將領。保國公。妻 张氏,英国公张辅女。 朱永早年隨父征戰宣府。被俘的明英宗獲釋歸來時,路過宣府,朱謙率朱永拜見。奪門之變后,英宗召見朱永,問:「是見朕宣府者耶?」永頓首謝,即日分領宣威營禁軍。天順四年,宣府告警,其率領京軍巡撫邊疆。天順七年,統領三千營,后兼神機營。明憲宗繼位后,改都督團營,仍然兼領三千營。成化元年,荊、襄盜亂,命朱永與尚書白圭正統,獲勝。之後論功,進侯爵。之後甘肅毛里孩犯邊,命佩將軍印,會彰武伯楊信防禦,之後班師。成化六年,再拜將軍,偕都御史王越,都督劉玉、劉聚往延綏討阿羅出,獲勝,論功,予世侯。 成化十四年,加封太子太保,次年,拜靖虜將軍東征。班師后,進爵保國公。次年正月,延綏告警,命其為將軍,王越提督軍務,汪直監軍,分兵出塞,王越、汪直一部在威寧海子俘獲敵軍;而朱永一部則無功而返,之後未得封賞。久之。進太子太傅。成化時期年,再次與汪直、王越出兵大同,抵禦亦思馬,獲得首功,賜襲世公。成化十九年,蒙古小王子入邊界,宣府、大同告急,當時王越、汪直已得罪,只以朱永為鎮朔大將軍,中官蔡新監軍,督諸將周玉、李玙等,獲勝。回朝班師后,仍然督團營。之後有人稱其圖謀不軌,朱永遂求解兵權,憲宗不許。同年冬,手敕加太傅、太子太師。弘治四年,監修太廟,完工后,晋升太師。 朱永治軍嚴肅,所至多奏功。前後八次獲佩將軍印,在內總管十二團營兼掌都督府事,位列侯勛均名無與之相比。弘治九年去世,追封宣平王,謚武毅。其子朱暉嗣公爵。.

查看 太傅和朱永

朵带

朵带,元朝大臣,译名又作朵台、朵䚟。 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任命时任侍御史的朵带为中书参知政事。后来历任徽政使、太常礼仪院使。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朵带加太傅。元泰定帝即位,命为太子詹事,进拜太师。泰定帝多召朵带商议国事。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驾崩,太师朵带与中书左丞相倒剌沙等辅佐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在上都即位,燕帖木儿拥立图帖睦尔与他们抗衡,最后天顺帝兵败,朵带出降。.

查看 太傅和朵带

成汉

成汉(304年-347年)也称成、后蜀,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割据政權之一。 301年益州的蜀郡的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郡地领导西北難民反抗西晋的統治,304年其子李雄称成都王,306年李雄称帝,建国号“成”,建都蜀郡的治所成都。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其领土疆域为益州全部。347年为东晋桓温攻破成都。.

查看 太傅和成汉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查看 太傅和戰國

戰國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名著。由漢朝劉向編訂,但其原作者不詳。劉向因此書所记的多是東周後期时諸國混戰,纵横家为其君王擬定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为《战国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战国策》為國別體,全书按东周國、西周國、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韓国、燕国、宋国、衞國、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說客們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纵横家的政治策略與辯論技巧,也可說是合纵與連橫的实战演习手冊。本書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

查看 太傅和戰國策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太傅和明朝

新朝

新朝(9年-23年),又稱新莽,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的朝代,為當時權臣王莽所建立,僅王莽一代,建都常安(即原長安)。 西漢末年,人民被豪強欺壓而急需改革,儒者信奉讖緯學說認為將改朝換代,當時漢室外戚王莽博得雅名,獲得人民與儒者的支持,使他以偽造符瑞的方式於9年1月10日篡位稱帝,國號為「新」,西漢亡。 王莽稱帝後進行許多改革,主要有改革官制、改變地名、推行王田制、禁止奴婢買賣、五均六筦(國營事業、所得稅與借貸)及改革幣制等。然而,王莽改制大多遵循《周禮》等古制,沒有明確的解決問題。新制政令繁雜,名稱不斷變動。而且朝令夕改,用人不當,改革最終失敗。17年因為天災不斷,而人民因為改革失敗而經濟破產,最後爆發新末民變,赤眉軍、綠林軍等等民變軍相繼而起。新莽軍相繼在成昌之戰、昆陽之戰慘敗。23年劉玄成立玄漢,即更始帝。同年绿林军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亡。25年劉秀建立東漢,即漢光武帝。同年赤眉軍攻入長安,玄漢亡。漢光武帝擊潰赤眉軍後,最後於36年一統天下。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透過篡位取得政權的先例。王莽積極推動古制,也使得古文經持續發展。而王莽的失敗代表復古思想的破滅,使得漢儒變法禪讓的政治理論至此消失,漸變帝王萬世一統的思想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 上冊》第六章〈漢帝國的盛世〉,四〈外戚政治與王莽篡位〉,第146頁-第154頁。。東漢班固所寫的《漢書》視王莽為逆臣賊子,以至于新朝一度被称呼为“亡新”,《资治通鉴》直接把新朝归入“汉纪”。而且傳統史觀鄙棄用篡位的方式取得政權。所以後世史學家對王莽的評價皆差。直到清末之後評價才逐漸中立。.

查看 太傅和新朝

撒敦

撒敦,译名又作合散、哈散。元朝大臣,钦察人,元顺帝时中书左丞相。床兀儿第四子,燕铁木儿的弟弟。 撒敦在蒙古语是亲戚、亲属的意思。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死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撒敦奉兄长燕铁木儿之召,从上都还大都(今北京市),共同拥戴元武宗子怀王图帖睦尔为帝,即元文宗。与即位上都的元天顺帝阿剌吉八对峙,随燕铁木儿率军于榆林、蓟州、白浮、檀子山等地连败上都王禅、不花、塔失帖木儿统帅之兵。以功历任宣徽使、知枢密院事等职,赐号答刺罕。至顺三年(1332年),元宁宗即位,任御史大夫。元统元年(1333年),元顺帝即位,为中书左丞相、太傅,受封荣王,食邑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元统二年(1334年)四月,加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至元元年(1335年),撒敦卒,至元二年(1336年),侄子唐其势逆谋罪暴露,撒敦被籍没家财。.

查看 太傅和撒敦

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晉江市)人,北宋政治家。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历官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兼侍中等,封鲁国公。死后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

查看 太傅和曾公亮

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文港鄉(今南昌進賢縣)人。北宋著名詞人晏幾道父親,世稱晏殊為大晏,晏幾道為小晏。為北宋前期著名婉約派詞人,與歐陽修並稱「晏歐」。.

查看 太傅和晏殊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查看 太傅和晋国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查看 太傅和晋朝

刘景周朝呼延晏储君哈剌哈孙唐尊唐朝元朝兀术前秦前燕王建立王保保王黼王育王曙福敏秦朝窦炽童貫罗绍威留從效隋朝韩世忠韩建韋昭度莫登庸荀息萧宝夤萧习泥烈萧仲恭萧兀纳裴宪餘蔚 (後燕)西汉馮佐周馮道訶黎跋摩四世高保融高麗時代譚以蒙贺惟一趙榛齐国辽朝范廷召胡漢蒼郭崇阮帥阮元阮熾阮潢阮文郎蘇憲誠赵元佐鄧訓鄭柄鄭根鄭梉金朝长龄老章耶律宗教陳堯叟陳光耀陈升之李常傑李克用李道成李骧杨沂中杜原款杜重威栾宾楊廷和楚国武公紀毛貴 (前秦)汉赵沐晟温都思忠清朝潘世恩朝鮮王朝朝鲜半岛朱纪朱永朵带成汉戰國戰國策明朝新朝撒敦曾公亮晏殊晋国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