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和太傅
快捷方式: 差异,相似,杰卡德相似系数,参考。
后赵和太傅之间的区别
后赵 vs. 太傅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次年,其他幸存的石氏子孙投降东晋,也被杀。.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
之间后赵和太傅相似
后赵和太傅有(在联盟百科)2共同点: 汉赵,戰國。
漢趙(304年-329年),又称前趙,是匈奴人劉渊所建的君主制割据政权,都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北),這是十六国時期建立的第一個政權。 304年,劉淵起兵,称漢王。308年称帝,国号“汉”。310年劉聰即位,311年—316年滅西晋。318年劉曜即位,殺死靳準,次年改国号為「趙」。329年被後趙所滅,立國凡26年。其统治地区包含并州刺史部、雍州刺史部、秦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司隶校尉部、冀州刺史部部分地区。 劉淵以自己祖先與漢朝宗室劉氏約為兄弟而自稱漢王,并立意像汉朝一样统一天下,故以“汉”为国号;以多为匈奴人,又称「匈奴汉」;又统治地区位于中原北方,故称「北汉」,但此稱呼因易于與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混淆而很少使用。劉曜以其发迹之地为战国时赵国之地,改国号为赵,为别于石勒的后赵,而史称「前趙」,或合稱之為「漢趙」。.
后赵和汉赵 · 太傅和汉赵 · 查看更多 »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后赵和戰國 · 太傅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后赵和太傅的共同点。
- 什么是后赵和太傅之间的相似性
后赵和太傅之间的比较
后赵有63个关系,而太傅有148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2,杰卡德指数为0.95% = 2 / (63 + 148)。
参考
本文介绍后赵和太傅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