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秦朝

指数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43 关系: 劓刑劉賈城旦舂县令垓下之战博士十二金人占卜占星术卢敖卫满朝鲜即墨区南岭南越国南越族南郡南阳市南陽郡南海郡 (中国)南斗六星古羌人古螺史记右北平郡司馬遷司馬欣吴县吴广吕不韦吕氏春秋墨刑壽春夏县大司農大庾岭大篆大豆大鴻臚大麦大阪大梁城大月氏天下太原市太原郡太子丹太守太尉太常夜郎...外黃奇貨可居姜女石遗址嫪毐嬴姓孟津县子婴子嬰定陶宝鸡市宫刑宗正宋義寡婦清尚书 (书籍)封建小篆小麦小月氏少府少昊將軍 (中國古代)屠睢山东 (古代)山东半岛山神山戎岷江嶧山刻石巨鹿之战巫術巴郡上帝上党郡上谷上谷郡上郡丞相帝国帝王紀年中原王朝中尉中國中國大歷史中國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君主列表中国朝代临汾市临洮县临淄区临潼区常山郡丹陽郡东夷东周东周国东瓯国东胡东海三公三皇五帝三秦三齊三楚三晋九原区九原郡九卿九州 (日本)九江郡幽州乌桓度量衡二十八宿二十等爵五尺道庄子井陘之戰庙号代王嘉代郡仲父廷尉会稽山张良伯益張耳彭城郡彭越侍中侍御史徐福御史大夫徭役侯生徵兵制信都土星匈奴北京市北地郡北斗七星刘邦刖刑刑罚刑法嗇夫周孝王周平王周青臣周朝咸阳宫咸阳市哀牢儒生冒頓單于商鞅商鞅变法商朝內史 (秦漢行政區)共尉关中 (消歧义)光祿勳前207年前221年四海皇帝石生王绾王翦王賁王離灌嬰灵渠獫允琅邪郡睡虎地秦简硃砂碣石宫碭郡礼记神仙方术神化祖先秦始皇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秦孝文王秦二世秦开秦国秦皇岛市秦灭六国之战秦穆公秦直道秦莊襄王秦襄公秦驰道秦栈道秦武王秦泰山刻石秦末民变秦昭襄王程邈章邯箕子朝鲜籀文罰金烏氏倮烹刑絞死炼丹田假田市田廣田儋田臧田榮甌雒國甘泉宫遗址焚书坑儒燕国燕王喜番禺 (消歧义)監軍盱眙县相国瀛洲白帝白起百越芝罘岛隶书隸變韩信韩国 (战国)韩非韓廣韓王安韓王信韓成莊蹻鞭笞荆轲荀子萧何非子靳歙頭曼單于項它項梁衡山郡项羽项羽十八诸侯列表项燕衛滿颍川郡西南夷西周西楚西汉西戎首都詹事骊山髡刑諫逐客書高密市高陵縣魏咎魏冉魏国 (战国)魏王假魏豹魯郡诸子百家谥号象郡鲜卑質子 (東亞政治)鴻門宴鸿沟車裂黔中郡黄仁宇黄冈市齊王建齊郡齐桓公龍且辽东辽东郡辽西郡錢塘范增范文澜蜀郡郡县制郡尉胡毋敬郴县胶西郡都尉都江堰郑国渠舍人阴阳家阿房宫赵姬 (秦庄襄王)赵佗赵国赵高閩中郡閩越闽越王城遗址董翳葛剑雄蒯徹蒲州 (北周)蒙恬蒙武蒙毅邯郸市邯鄲郡邹衍肃慎肉刑蓝田县蓬萊山鄣郡臧荼臨江國臨淄里長里耶秦简金常政金星长城长乐宫长平之战长沙郡腰斬酈食其鉤町鉅鹿郡苍梧郡英布雁門郡雍国雒越雒邑通典連坐連坐法陳留郡陳餘陳郡陽翟陈胜陇西郡暗渡陈仓揮發性李信李冰李牧李斯東郡東海郡杜伯桂林市桂林郡桓齮楚 (秦朝)楚国楚王負芻楚義帝楚辞榆林市武关武臣死刑毛笔水稻水星江陵县汉武帝汉朝河南郡河內郡 (中國)河東郡 (中國)沛郡泰安市泰山泗水 (河流)法家泛神论洞庭郡活埋洛阳市淮河淳于越渭河平原湘江漢中郡濊貊朝鲜半岛朝歌木星會稽郡月氏成山头成蟜戰國春秋时期春申君昭君墓昌平君济北郡 (秦朝)斬首方士方丈 (神話)族誅日本日本列島敖倉景駒 扩展索引 (393 更多) »

劓刑

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屬五刑內肉刑的一種,被處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漢文帝時,將應受劓刑的罪改為笞刑,在隋以後,刑典中即不再有劓這種刑罰。.

新!!: 秦朝和劓刑 · 查看更多 »

劉賈

劉賈,秦末漢初沛縣(今江蘇沛縣)人,漢高祖劉邦之宗室,頗有戰功,封為荊王。英布造反時,抵抗而陣亡。.

新!!: 秦朝和劉賈 · 查看更多 »

城旦舂

城旦舂是中國秦代、漢代時期的一種刑罰,屬於徒刑。城旦是針對男犯人的刑罰,其意思是“治城”,即築城;舂是針對女犯人的刑罰,其意思是“治米”,即舂米。男女差役的分別卻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因應情況而調整的。在漢文帝刑罰改革以前,城旦舂是無期徒刑;改革後,刑期最高為六年。.

新!!: 秦朝和城旦舂 · 查看更多 »

县令

縣令,尊稱縣太爺、縣大老爺,雅稱為百里侯、邑侯、邑宰。是中國古代縣級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名稱,掌握所管轄區域的行政、司法、審判、稅務、兵役等大權。县令下设县丞、主簿、縣尉、典史等。.

新!!: 秦朝和县令 · 查看更多 »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戰在前202年發生,是楚漢戰爭的最後一場大戰,垓下在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境內。項羽楚軍約10萬人在此戰中全軍覆沒,劉邦獲勝後建立漢朝。 鸿沟和约之後,彭越攻克昌邑(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和济宁市金乡县境內)旁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用作汉王的军粮,而刘邦趁项羽退军之际率领汉军发起追歼在陽夏(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大破項羽率領楚军,俘虏楚国大将周将军及五千楚軍,刘邦到固陵(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南)后,命令刘贾渡淮河,攻下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派人策反楚国大司马周殷。 此時,靳歙还在攻打济阳(今山東省濟南市济阳县)的项悍並將其擊敗,隨後與劉邦會合陳縣(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夾擊項羽,灌婴在攻克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后还在平定彭城周边地区,得亚将周兰。宣曲侯丁义、汾阳侯靳强及投降的楚將灵常率先攻破固陵守軍大破钟离昧,项羽向南逃跑到陈县,刘邦与灌婴在颐乡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会合,刘邦率领汉军主动出击(有周勃、樊哙、灌婴、靳歙、夏侯婴、蛊逢、丁义、靳强、灵常)等将领,在陈下(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斩杀楚军十几个大将。项羽在陳下大败,陈公利几投降,汉军占领陈县。 漢軍陳下之戰勝利後,項羽已處於絕對劣勢。彭城已被灌婴攻占了,截断了他的退路,無法回江东老家,刘邦已派英布、刘贾攻占了寿春,而项羽的大司马周殷又在舒(古舒國,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叛变,使项羽无法从这条路线撤往江东。北路、南路都不通,周殷以舒县的兵力屠戮了六县(今安徽省六安市),与英布一同北上攻打项羽,项羽继续逃跑,欲前往会稽(秦置会稽郡,郡治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区❳)。 刘贾、周殷、英布攻下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堵截项羽,项羽逃到垓下,刘邦与刘贾、周殷、英布会合,韩信及彭越看到项羽大势已去,也前往垓下与刘邦会合。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60萬人,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10萬楚軍層層包圍。漢軍以韓信亲率30萬人为前軍,劉邦調度孔聚为左翼,陳賀(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中軍,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韓信親率前軍發動攻勢,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劉邦即時調度漢軍左右兩翼迂回夾擊楚軍,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率領前軍翻身再战,以及彭越、英布、刘贾、周殷等诸侯从各处围攻楚军,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楚军在垓下之战中受到决定性失利,然而仍然有着激烈的抵抗。劉邦乃设计令漢兵學唱江東楚國民謠,是夜,四面皆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率八百騎乘夜向南突圍,渡過淮水後,身邊--剩百餘騎。漢軍至黎明時才發覺項羽脫逃,由漢將灌嬰率五千騎追殺。楚軍一度迷路,在東城(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县南)被追上。幾度衝突後,項羽身邊僅剩26人,乌江(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亭長建議他前往江東,但項羽自覺起兵有八千江东子弟追随,今日孤身而还,無顏見江東父老,不願過江,不久,漢軍數千騎追至,項羽令二十六騎下馬步戰,斃殺漢軍五百餘人後,乃揮劍自刎而亡。.

新!!: 秦朝和垓下之战 · 查看更多 »

博士

博士是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一級學位。如某科系哲學博士、理學博士、文學博士、教育博士、工商管理博士、管理博士。日常生活中博士學位會與姓氏相結合而被稱為某博士。而博士英文同醫生一樣是Doctor。基本上博士論文必須包含該領域創新又有深度的內容,並通過同行學者審查方能取得博士學位。 然而,醫學博士及法律博士雖稱作「博士」,這不是一般所指的學術型「博士學位」,然而在美國與PhD博士學位具備同等地位(部分國家則視為類碩士學位)。 中国古代的“博士”指专门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例如漢武帝時的五经博士)。 後來衍生為對特定的某一種專門職業精通的人,比如“茶博士”、“酒博士”等,類似近代對於服務業跟製造業師傅的稱呼。.

新!!: 秦朝和博士 · 查看更多 »

十二金人

十二金人是秦灭六国后将天下的兵器收缴铸成的十二个大型青铜人立像.

新!!: 秦朝和十二金人 · 查看更多 »

占卜

占卜(英語:Divination)是藉由超自然或以術數運算方法來推測未來或探究事物的神祕學活動。.

新!!: 秦朝和占卜 · 查看更多 »

占星术

医学占星用的人体解剖-占星关系图. 占星術(Astrology),亦稱占星学、星象學,是用天体的运动和相对位置来占卜人事及地表事件的一种理論。占星术可至少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植根于系统预测季节性变化和将天体周期解释为神圣传意迹象的传统。许多文明都曾有将重要事件附会于天文事件的传统,而像印度、中国和玛雅等古文明甚至还发展出了复杂的系统,通过天文观测来预测地表事件。可追溯至公元前19-17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并由此传播至古希腊、罗马、阿拉伯世界,并最终传至中西欧地区。当代西方占星术通常与天宫图系统相联系,标榜其能基于天体位置来解释不同人格并预测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多数专业的占星家均依赖于这一系统。 纵观其历史,占星术长期被视为学术传统并普遍存在于学术界中,与天文学、炼金术、气象学和医学关系密切。占星术亦曾流行于政治界;从但丁与乔叟到莎士比亚、洛佩·德·维加和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他们的多部文学作品中都曾提到过占星术。 然而,科学革命开始后,占星术已受到广泛质疑;它在理论.

新!!: 秦朝和占星术 · 查看更多 »

卢敖

卢敖,世称卢生,秦朝方士,燕国人,一说齐国人。官至博士。據說修煉方術而成仙,漢朝時為了紀念卢敖,設置了盧氏縣,在今日河南省。.

新!!: 秦朝和卢敖 · 查看更多 »

卫满朝鲜

衛滿朝鮮(;前195年—前108年),又稱衛氏朝鮮(),是一個由漢人衛滿建立的古朝鮮政權。 根據《史記》記載,漢朝初年时,漢高祖所封的燕王盧綰出逃匈奴,其部將衛滿率舊部渡過鴨綠江,推翻了箕子朝鮮自立。 前109年,朝鮮國王衛右渠與西漢發生衝突。漢武帝派兵攻滅衛氏朝鮮,以其地設置漢四郡。.

新!!: 秦朝和卫满朝鲜 · 查看更多 »

即墨区

即墨区为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地处东经120°07′—121°23′,北纬36°18′—36°37′,濒临黄海,位于胶东半岛南部。 “即墨”因故城(位于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建城于现址,已有1400多年建城史。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单坚守即墨,并摆下火牛阵,大破燕国军队。汉初,齐国末裔田横不愿归降汉朝,率五百壮士困守于即墨外一海岛(今名田横岛),最终全部自刎或者蹈海而死。现代画家徐悲鸿曾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油画《田横五百士》。今天,即墨境内还有祭海节等民俗。.

新!!: 秦朝和即墨区 · 查看更多 »

南岭

南岭(南岭山脉;五岭、五岭山脉),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先秦時期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百越地区的经济、文化不及中原地区。唐朝朝廷於张九龄倡议下在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改善进出岭南交通,岭南与中原交流日益频繁,促进岭南开发。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利用南岭作为划分行政区界的地物标志,所以南岭也是诸省区的边缘。 南岭山脉以南的地區稱作岭南,現代主要是指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

新!!: 秦朝和南岭 · 查看更多 »

南越国

南越国,又称为南越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或南粤班固:《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是约前204年至前112年《史记》和《汉书》记载的时间为元鼎六年冬,元鼎六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应为前111年,但由于汉朝以十月为岁首,冬为一年开始,《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載為「元鼎六年冬十月,行东,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县。」依《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元鼎六年冬十月是儒略曆公元前112年11月14日—12月13日。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广东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广东百科全书》,第101页。王赓武主编:《香港史新编》(上),第28页。肖一亭:《珠海、澳门史前史的重建》,《东南文化》1998年第4期,第108页。。南越国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4年建立。前196年,赵佗向西汉皇帝刘邦称臣,南越国成为西汉的一个“外臣”。约前183年,南越国与西汉交恶,赵佗开始称帝,其后,闽越、夜郎、同师等国皆臣属于南越国,南越国的势力影响范围扩张至顶峰。前179年,南越国与西汉修好,赵佗再次向西汉皇帝汉文帝称臣。前113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因向西汉请求“内属”,而和丞相吕嘉发生争议。吕嘉杀死赵兴,立其兄赵建德为新君主,并与西汉对峙。前112年,西汉君主汉武帝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在同年将南越国灭亡。南越国共存在93年,历经五代君主。 南越国的建立保证了秦末乱世时岭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岭南免遭战乱之苦。来源于秦朝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使岭南落后于中原的政治、经济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国君主推行“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移民和南越国各土著部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使中原文化和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使岭南文化既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又得到了发展。.

新!!: 秦朝和南越国 · 查看更多 »

南越族

#重定向 南越部落.

新!!: 秦朝和南越族 · 查看更多 »

南郡

南郡,中国古代的郡,秦昭襄王时设置,位于今湖北省荆州一帶。.

新!!: 秦朝和南郡 · 查看更多 »

南阳市

南阳市,简称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南水北)。全市现辖2个市辖区、4个市级功能区、10个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已划出大片地区如泌阳)。 史前遗物有西峡恐龙蛋化石,与四川自贡出土的骨架相呼应。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后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阳郡治所所在地,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明为唐王藩封,今存王府山。历代以来,以南阳为封号者,不胜枚举。 古来以「楚风汉韵」知名。下辖内乡县令居豫鄂陜三省交界处,曾破格为五品(就中淅川是楚国源),今存完整清代县衙。白河流经市内为汉水最大支流。旧南阳府境内出土众多汉画砖,卧龙区有传承武侯祠(清康熙版刻已与医聖祠俱毀文革中),与色彩斑斓的独玉产地相去不远。为河南省内唯一长江流域地区(另信阳为淮河源)。 今南阳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有谓是古丝绸之路之源,断代可疑待考。 先秦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扣马谏王”、秦楚“丹阳之战”和三国故事“三顾茅庐”皆发生在秦汉南阳郡。古南阳孕育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浑天仪发明者张衡、陶朱公范蠡、兴周八百年的太公望姜子牙、名相五羖大夫百里奚等历史名人。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渠所在地,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宛西风景尤为秀美,(山茱萸等)特色中草药三分天下西峡有其二。.

新!!: 秦朝和南阳市 · 查看更多 »

南陽郡

南阳郡,中国古郡名。秦国于前272年设置,辖境在今河南省、湖北省等地。其后辖境多有变化。唐朝乾元时,全国废郡改州,改为邓州。.

新!!: 秦朝和南陽郡 · 查看更多 »

南海郡 (中国)

南海郡,是从秦朝至唐朝的郡,位於漢地九州域內。郡治番禺县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新!!: 秦朝和南海郡 (中国) · 查看更多 »

南斗六星

南斗六星是人马座的一部分恆星,六顆亮星在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南斗六顆星名由斗宿一、斗宿二、斗宿三、斗宿四、斗宿五、斗宿六,排列成像斗杓形狀,古代中國稱之為南斗六星、因其外形而素負盛名,這個區域在二十八宿屬於斗宿。 有六顆星在人马座內偏西的位置(也就是對應希臘神話畫像之人馬胸膛及部分弓箭的位置),在這些星星中有人馬座μ、人馬座λ、人馬座φ、人馬座σ、人馬座τ、人馬座ζ等六顆較亮的星,與北天大熊座的北斗七星兩個斗杓南北相互輝映。.

新!!: 秦朝和南斗六星 · 查看更多 »

古羌人

古羌人,为古代中国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其西方(位于今甘肃一带)多个以牧羊为生的人群的称呼。上古時期,古羌又被稱为羌戎、西羌。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古羌人是一个使用藏缅语族的族群。他们还被认为是现代羌族和藏族祖先之一,與漢族的形成也有較深淵源。.

新!!: 秦朝和古羌人 · 查看更多 »

古螺

#重定向 古螺城.

新!!: 秦朝和古螺 · 查看更多 »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秦朝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右北平郡

右北平郡,中國古郡名。戰國時燕國置。秦代郡治在無終縣(今天津蓟县)。西漢移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縣甸子鎮黑城村黑城古城),隸屬于幽州刺史部。王莽時改稱北順。東漢時移治土垠縣(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東南)。西晉改右北平郡為北平郡。.

新!!: 秦朝和右北平郡 · 查看更多 »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山西河津)人(一说陝西韓城人),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學家。司馬遷所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被後世尊称爲史遷,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稱太史公。.

新!!: 秦朝和司馬遷 · 查看更多 »

司馬欣

司馬欣(),秦朝長史,陳勝、吳廣大澤起事後,輔佐秦少府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獲項羽封為塞王,都櫟陽,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與曹咎一同自剄于汜水上。.

新!!: 秦朝和司馬欣 · 查看更多 »

吴县

吴县,从秦朝至1995年的县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所。后历为吴郡、吴州、苏州、苏州府治所。1912年1月1日至9月24日,为江苏省省会。1928年城区划出设苏州市。1930年5月16日,撤苏州市,仍并入吴县。1949年,吴县划出城区建苏州市,市、县分治。同年,属苏州专区。 1951年,由吴县划出城东、城西两区组成郊区(2000年9月8日被批准改名为虎丘区)。1970年,属苏州地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县隶属江苏省苏州市。1995年6月撤消吴县,设吴县市(县级市)。2000年12月撤消吴县市,改设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

新!!: 秦朝和吴县 · 查看更多 »

吴广

吴广(?),字叔,陳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秦末农民战争領袖,曾与陈胜發動大泽起义。.

新!!: 秦朝和吴广 · 查看更多 »

吕不韦

吕不韦(),中国战国时代衞國濮阳(今河南濮阳南)大商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后位及秦相,在秦為相十三年。廣招門客以「兼儒墨,合名法」為思想中心,合力編撰《呂氏春秋》,有系統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後為先秦雜家代表人物之一。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下令將其流放至蜀地(今四川),不韋憂懼交加,于是在三川郡(今河南洛陽)自鸩而亡。.

新!!: 秦朝和吕不韦 · 查看更多 »

吕氏春秋

《呂氏春秋》又稱《呂览》,是中國先秦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彙編,共26卷,160篇,完成於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為秦国相国吕不韦及其門人集體編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黃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是杂家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类书的起源。.

新!!: 秦朝和吕氏春秋 · 查看更多 »

墨刑

墨刑又稱黥刑、黥面,是中國上古时代和朝鲜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奴、婢、盗、贼)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誌。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但是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墨刑是奴隸制五刑中最輕的一種刑罰。 自汉文帝废除肉刑,但黥刑并未真正废除掉,成为刑罚制度外的一种私刑,根据统治者需要和情绪随意使用。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年间开始,黥刑又正式成为刑罚的一种附加刑,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清廷修订《大清律例》彻底废除此刑,前后沿用数千年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秦漢時的英布就因為受過黥刑而被稱為黥布。唐朝時的上官婉兒因為得罪武則天而被黥面,在額上留下刺青,後來她仿效劉宋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在額上刺字的地方以梅花形為裝飾(一說為黥面時刺成梅花形),顯得格外嫵媚,並且為其他女性模仿,成為唐朝流行的化妝之一。 唐末各地方的藩镇相继割据,形成各自独立的军事势力,战事不断,百姓被强征参军时有逃跑,逃兵被捉回就会被黥面。宋朝的黥刑更加普遍,常对发配边远地区的罪犯附加黥刑,称为刺配。.

新!!: 秦朝和墨刑 · 查看更多 »

壽春

壽春可以指:.

新!!: 秦朝和壽春 · 查看更多 »

夏县

夏县是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临垣曲县、西接盐湖区、北靠闻喜县、南依平陆县。面积1352.6平方公里,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共有人口35.2821万人,县治在瑶峰镇。县名来自夏朝。.

新!!: 秦朝和夏县 · 查看更多 »

大司農

大司農為中國古代官名,秦代時有治粟內史,掌理國家財政,至漢景帝時改名大農令,漢武帝時再改為大司農,為漢代九卿之一,其屬官有五個單位,各設一令一丞,其中太倉掌米穀庫儲,均輸掌物資供應,平準掌物使調節,都內管理國庫,籍田皇管皇帝躬耕事宜。此外後來漢武帝新設的鹽鐵專賣也歸大司農管理。曹魏司农王思宏作水碓,免归田里。 魏晉南北朝時,各朝亦多設大司農,以掌管財政事宜,地位重要,北魏時另設了太倉尚書分大司農之權,其後大司農只掌理管布帛和賦稅的單位。隋代以後此官改为司農寺卿。元代有設大司農司,但職掌已較為不同。 清代常雅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新!!: 秦朝和大司農 · 查看更多 »

大庾岭

大庾岭,古名塞上、台岭,又名东峤、梅岭,为五岭之一,位于江西、广东两省的边境,一向是广东与江西的交通咽喉。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在这里筑城而得名大庾岭。唐代的张九龄在此开凿通往中原的通道时,在道旁种植大量的梅树,因而又名梅岭。五代后又荒废,宋嘉佑中江西提刑蔡挺于弟广东转运使蔡抗重加修筑,遂成坦途。大庾岭是花岗岩断块山,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米左右,其南端有大片红色砂岩的丹霞地貌——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大庾岭蕴藏着丰富钨矿,为中国之最,素有“中国钨都”之誉。 category:广东山脉.

新!!: 秦朝和大庾岭 · 查看更多 »

大篆

大篆,是西周晚期开始使用的漢字字體,相傳為周宣王的史官籀作《史籀篇》时发明。廣義上的大篆可以泛指小篆之前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蝌蚪文與鸟虫书;狹義則僅指籀文,由於小篆是以此為簡化,因此古文記載的大篆通常指籀文。.

新!!: 秦朝和大篆 · 查看更多 »

大豆

大豆(学名:Glycine max)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一般都指其种子而言。大豆是東亞的原生種植物,果實呈椭圆形、球形。種皮顏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別名為黄豆、青豆(不是指豌豆)、黑豆,以黄豆最常見。毛豆即为尚未成熟的食用大豆(大豆在莢果種仁生長至八分熟時採收的鮮豆莢)。 大豆可以製成大豆油、豆豉,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分類中,甚至將大豆列為而不是豆類。無脂肪的豆粕是動物飼料中常見及廉價的蛋白質來源,像就在一些餐點中代替肉。每單位面積,種豆可以產生的蛋白質較其他利用方式都要高。 在東方有許多豆類製品,未醱酵的豆類製品有豆漿、豆腐、豆腐皮等,醱酵的豆類製品有醬油、豆瓣醬、醱酵豆醬、納豆、丹貝等也是用豆類製成調味料。大豆油有許多工業的應用,主要生產大豆的國家有美国(36%)、巴西(36%)、阿根廷(18%)、中国(5%)和印度(4%).

新!!: 秦朝和大豆 · 查看更多 »

大鴻臚

大鴻臚是中國古代官名,秦代時稱典客,漢景帝中六年時改名大行令,至漢武帝太初元年時改名為大鴻臚,為掌理「蠻夷」事務,亦即外交事務的機構,下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王莽一度將之改為典樂,魏晉南北朝時此單位有時設置有時廢除,至北魏時尚有此官,隋代以後廢除,改为鴻臚寺卿,但所職掌職務已有所不同,作为鸿胪寺主官的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新!!: 秦朝和大鴻臚 · 查看更多 »

大麦

大麦(学名:Hordeum vulgare),是一种禾本科植物,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也可以作为啤酒或某些蒸馏酒的发酵原料。 大麦是世界上第四大耕作谷物,仅次于玉米、稻和小麦,2014年,大麦收获面积达49万平方千米,年产量约1.44亿吨;到2016年,大麦世界年产量约1.47亿吨。.

新!!: 秦朝和大麦 · 查看更多 »

大阪

#重定向 大阪市.

新!!: 秦朝和大阪 · 查看更多 »

大梁城

大梁城,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国迁都大梁的时间史书普遍有两种看法:《史记》和《资治通鉴》认为是魏惠王31年(公元前339年),《竹书纪年》认为是魏惠王9年(公元前361年)。 前365年,魏惠王迁都于此,并筑梁城。为区别于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临汝县),命名为“大梁”。又因城北的人工沟渠浚仪渠(或浚水),称浚仪。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国将军王贲领兵攻打魏国。秦军引河沟水灌大梁城,三月而城坏,魏王假请降,魏国灭亡。秦国在此地置浚仪县。 城池遗址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米多,具体范围尚未查明。据考证应与现存的开封城墙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新!!: 秦朝和大梁城 · 查看更多 »

大月氏

大月氏,存在於公元前一世紀的古代國家。源自月氏,起源于先秦时期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的一个部落。西汉时期,統治現今的伊犁河流域一帶,其后南迁至今阿富汗。.

新!!: 秦朝和大月氏 · 查看更多 »

天下

-- 天下,最初是中华民族中漢族對世界的專有概念,後來傳播至東亞地區,深深影響東亞周邊的歷史和文化。“天下”的字面意思為「普天之下」,沒有地理和空間的限制,但也有不同的用法,用來形容某一種地理概念。天下这一概念伴隨一定的秩序原理,為某個地域、人民、國家的世界觀。就算對世界觀不明確的地域民眾,他們的「天下」的概念亦會根據一定的秩序形成。.

新!!: 秦朝和天下 · 查看更多 »

太原市

太原市(太原话:),简称--,古称晋阳,别称并州,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山西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华北地区重要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区域。 太原市境内的晋阳古城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都城,故太原又被稱為“龍城”。它為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秦朝和太原市 · 查看更多 »

太原郡

太原郡,也稱太原國,是前246年,秦国始置至隋朝時期的郡,辖区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吕梁市等地。 晋阳城由赵简子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前455年(周贞定王十四年),智伯瑶攻打赵氏,以汾水淹灌城。后来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称为晋阳之战。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 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蒙骜攻赵国,定太原。次年置太原郡。晋阳城为太原郡、晋阳县治所。秦始皇时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西汉武帝时为并州所辖郡之一。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下领二十一县:晋阳县、葰人县、界休县、榆次县、中都县、于離縣、兹氏县、狼孟县、邬县、盂县、平陶县、汾阳县、京陵县、阳曲县、大陵县、原平县、祁县、上艾县、虑虒县、阳邑县、广武县。 西晉泰始元年,封司馬瓌為太原王,封地太原國。曹魏末年,太原郡下轄十三縣,東晉末年,狼孟縣廢除,下轄十二縣:陽曲縣、榆次縣、于離縣、孟縣、陽邑縣、大陵縣、祁縣、平陶縣、京陵縣、中都縣、鄔縣。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太原郡废入并州。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太原郡。户十七万五千三,下领十五县:晋阳县、太原县、交城县、汾阳县、文水县、祁县、寿阳县、榆次县、太谷县、乐平县、和顺县、辽山县、平城县、石艾县、盂县。唐朝建立后,天下改郡为州,故于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

新!!: 秦朝和太原郡 · 查看更多 »

太子丹

太子丹(),姬姓,名丹,又稱燕丹,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

新!!: 秦朝和太子丹 · 查看更多 »

太守

太守又稱郡守,中国、朝鮮半島古代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官。 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秦併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汉景帝中二年,郡守更名为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時太守屬於高官,往往奉詔入都,拜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歸,亦多出京,拜为太守。王莽改太守为大尹,东汉复旧称。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漢代太守的收入,除正式俸祿外,有一部份是以公家產業所得,供太守使用,由屬吏少府掌管。 南北朝時新增許多州,而郡所轄的範圍縮小州郡差別不大。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以州刺史取代郡守一職。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宋代以後,時雅稱知府、知州等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新!!: 秦朝和太守 · 查看更多 »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新!!: 秦朝和太尉 · 查看更多 »

太常

太常,中国古代官名,掌宗庙礼仪。原名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太常;也有认为西汉初年名为太常,汉惠帝改为奉常,汉景帝时恢复旧称。新朝王莽改名秩宗。东汉再次恢复为太常。 太常的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由太常管理的诸陵县,被合称为太常郡。太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汉代因太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诸卿之首。西汉时多以列侯任该职。由于该官涉及宗庙和典礼,在其位者动辄见咎。从汉武帝到西汉末,太常因过错而削爵免官的达二十余人。太常之秩为中二千石,有丞,并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十几个属官。东汉时省去十属官,任太常的人也不必为列侯,并多以名儒如桓荣、丁鸿等担任这一职务。另外,两汉时博士亦属太常。对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都由太常主持。所以太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的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见太学)。 魏晋至明、清,历代太常职掌基本与汉同,改名为太常卿、太常寺卿(太常寺的主管长官)。唯属官博士及太乐、太史、太卜、太医,则先后分出,转属他司。太常遂成专掌祭祀、礼仪之官。.

新!!: 秦朝和太常 · 查看更多 »

夜郎

夜郎,又稱作夜郎國,是中國漢朝時所謂西南夷中的一個國家,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学术界的认识分歧亦很大。有学者認為位在今天貴州六盘水毕节一帶。關於夜郎國的記載主要見於《史記·西南夷列傳》,而根據考古的資料,一般認為其在中國的戰國時代已經存在。因为牂牁江是今六盘水市与普安县的交界处,所以六盘水和毕节赫章可樂遺址这一片被认为是夜郎古国所在地。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曾名夜郎县。 《史記》中記載夜郎是當時西南夷中最大的國家,「临牂牁江」,漢武帝時因意圖攻打南越國,派唐蒙出使南越國,發現當地有蜀地生產的枸醬,得知是從夜郎來的,因此上書武帝,可以通夜郎以制南越國,因此武帝派唐蒙出使夜郎,見其首領夜郎侯多同,並厚賜其財物,約定要在當地設置郡縣官吏並以其子為縣令,夜郎侯認為其國家與漢朝距離遠,就暫且先答應,但後屢次不服於漢,後因此有了「漢孰與我大」此一名言,成為「夜郎自大」一成語的典故,蒲松齡在《聊齋誌異·絳妃》中寫道:「駕砲車之狂雲,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直到漢朝滅亡南越國後,夜郎國才開始入朝,武帝封為夜郎王。《漢書》記載夜郎王興在漢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時舉兵反漢,漢朝派兵誅滅,夜郎國亡。改設郡縣。直到宋朝還短暫的出現過夜郎縣的稱號。 可乐是夜郎古国鼎盛时期的政治中心,可乐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贵州省赫章县。 湖南新晃县人文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宋曾两次置夜郎县。清道光五年编纂的《晃州厅志》序载:「晃州,古夜郎国」。这里是中国巫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延续「竹崇拜」、「牛图腾」与斗牛、斗狗等独特民族风情。 唐代大诗人李白闻王昌龄贬谪龙标(即今黔阳)时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不朽名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 秦朝和夜郎 · 查看更多 »

外黃

#重定向 民权县.

新!!: 秦朝和外黃 · 查看更多 »

奇貨可居

#重定向 秦太上皇#赵国为质 Q奇.

新!!: 秦朝和奇貨可居 · 查看更多 »

姜女石遗址

姜女石遗址位于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的止锚湾海滨,临近渤海,为一处秦至西汉前期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该遗址发现于1982年,勘探发掘始于1984年,已探明范围为南北长4公里,东西沿海岸3.5公里,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遗址以位于墙子里村、被考证认为是秦始皇、汉武帝东巡时所筑行宫的碣石宫遗址为主体,以黑山头、止锚湾海头台地遗址为东西两翼,另在周围的杨家村南瓦子地、周家村南、金丝屯东也有相关遗址分布,整个建筑群呈合抱之势。该遗址为在关中以外地区首次发现的秦代行宫遗址。 遗址群的主体建筑碣石宫为建于夯土台基之上的大型高台多级建筑,呈长方形,靠近海岸线,中轴线南端正对海中被称为姜女坟的三块巨大礁石(为天然的海蚀柱,因民间传说为孟姜女投海自尽之处而得名,据考证为秦汉时期历史记载中的碣石)。遗址中除夯土台和墙体基础外,也保留有成排的柱础、已塌落的屋顶瓦面、花面空心踏步砖(台阶)和较完整的排水道系统,其中出土的夔纹大半圆形瓦当为迄今为至所发现的最大的瓦当,也是建筑采用皇家建筑规格的重要物证。亦有少量汉代建筑遗址,出土有卷云纹瓦当等汉代文物,但其遗址因距地表过浅而保存状况不佳。 1986年7月23日,该遗址以“绥中万家秦汉大型宫殿遗址保护区”被公布为第三批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又以“姜女石遗址”之名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秦朝和姜女石遗址 · 查看更多 »

嫪毐

嫪毐(;),戰國末年秦國的假宦官,為秦始皇母親趙姬的面首,和她通姦生子,並且謀反,事發後被秦始皇所誅。.

新!!: 秦朝和嫪毐 · 查看更多 »

嬴姓

嬴姓,是中文姓氏之一,上古八大姓之一。.

新!!: 秦朝和嬴姓 · 查看更多 »

孟津县

孟津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西北部、北靠黄河,是洛阳市的下属一个县。东距郑州134公里,南与洛阳市区毗临。 人口43万人,总面积为758.7平方公里。全县辖8镇4乡,226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城关镇长华村。 下辖小浪底镇,位于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南岸。.

新!!: 秦朝和孟津县 · 查看更多 »

子婴

子嬰(),嬴姓,史称秦王子婴和秦降王子婴,也作秦三世。是為秦朝最後一位君主,出身秦國宗室,在位僅46天。其性格仁愛且節制,秦二世皇帝胡亥在位时,子婴曾就二世杀死兄弟、功臣之事向二世进谏。胡亥被弑後,中丞相趙高迎立子嬰繼位。子婴即位五天便設計謀殺趙高,族誅。《史記》指趙高企圖招引義軍到咸陽及承諾殺死所有秦朝宗室,子婴得知就先下手把他殺死。《赵政书》则指赵高为章邯所杀。劉邦進入關中,子嬰向劉邦軍投降,秦朝正式滅亡。不久,项羽率军抵達關中,便殺死子嬰和他的妻子儿女,並進行了大屠殺。 子嬰的身世並無定論。一般歷史學家認為子嬰是胡亥的姪子,甚至認為就是扶蘇之子,近來李開元的說法頗流行,認為他是秦始皇嬴政姪子,成蟜的兒子。.

新!!: 秦朝和子婴 · 查看更多 »

子嬰

#重定向 子婴.

新!!: 秦朝和子嬰 · 查看更多 »

定陶

#重定向 定陶区.

新!!: 秦朝和定陶 · 查看更多 »

宝鸡市

宝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渭河平原西部。位于东经106°18′~108°03′和北纬33°35′~35°06′之间。东连咸阳,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和平凉毗邻。秦岭南屏,渭水中流,关陇西阻北横,渭北沃野平原。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总面积18117平方公里。.

新!!: 秦朝和宝鸡市 · 查看更多 »

宫刑

宫刑,又称腐刑、阴刑、胥靡之刑、椓刑或宫,中国古代的一种極其残酷的刑罚,受刑者会丧失性能力和生殖能力。.

新!!: 秦朝和宫刑 · 查看更多 »

宗正

宗正為中國古代官名,秦朝時起設立,為皇室親屬之近官,為管理皇族事務的官員。 汉朝,宗正是九卿之一,一般由刘氏同族出任,西汉时期的宗正多由楚元王刘交后代出任,刘郢客、刘礼、刘辟彊、刘德、刘向、刘庆忌皆担任过“宗正”一职,這是由於宣帝時霍光拉拢宗室,拜刘辟彊为光禄大夫,“徙为宗正”,其子刘德则“待诏丞相府”,又为“宗正丞,杂治刘泽诏狱”,刘向更因此捲入外戚许嘉、史高和宦官弘恭、石显的政治斗争中,班固称其“奕世宗正”。漢平帝元始四年宗正更名為宗伯。王莽時期,宗正合併為秩宗,東漢時復稱宗正。宗正下設都司令空丞,內官長丞等職。 宗正一職於南朝曾廢除,後期恢復,改名为宗正卿、宗正寺卿(宗正寺的主管长官)。明清時期,改稱宗人府,到清朝時仍不廢。宗正星官共由二星組成,在現在通用的88星座中屬於蛇夫座。.

新!!: 秦朝和宗正 · 查看更多 »

宋義

宋義(?-前207年)是秦末楚後懷王的大將軍。秦末統兵救趙時,遭到項羽發動兵變,刺殺而死。.

新!!: 秦朝和宋義 · 查看更多 »

寡婦清

#重定向 巴寡妇清.

新!!: 秦朝和寡婦清 · 查看更多 »

尚书 (书籍)

#重定向 尚书 (书).

新!!: 秦朝和尚书 (书籍) · 查看更多 »

封建

封建是源自於中國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將領土分封與宗室或功臣做為食邑的制度。在此制度下,大地主或領主能強行索取土地收入,並且能在其領地上行使政府職權。.

新!!: 秦朝和封建 · 查看更多 »

小篆

小篆,又稱秦篆,作為秦始皇制定推行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政策的一部分,以秦國本國的篆文為基礎,增損後代替了原先關東六國所使用的版本,由此統一了大篆這一字體的書寫形式。根據考古所得可知,遲至從戰國中後期,社會上流行著大篆和隸書兩種功能和性質不同的字體--大篆主要用於經典書籍及金石銘文;而隸書主要用於官府的政令及日常的書信。因此,小篆是將大篆的各種寫法統一了的結果,它和隸書同時間流行於世。兩漢時的小篆字形趨於方直,筆法稍摻隸意,說明隸和篆兩種書體有相融合的趨勢。隸書後來在更大的範圍內流行與使用,於此或可見一端。而小篆本身,由於其字體本身的優美,被後世傳承下來,並被歷代的書法家所青睞。.

新!!: 秦朝和小篆 · 查看更多 »

小麦

小麥是小麥屬(学名:Triticum)植物的統稱Belderok, Bob & Hans Mesdag & Dingena A. Donner.

新!!: 秦朝和小麦 · 查看更多 »

小月氏

小月氏,古代民族與國家,源自月氏。在匈奴擊敗月氏後,部份成員西遷,建立獨立國家,稱大月氏。而留在原居地的成員,附屬於匈奴,稱小月氏。.

新!!: 秦朝和小月氏 · 查看更多 »

少府

少府,中國古代中央官名,历代职掌不一,唐朝以后多称少府监,元朝始废。在漢代,少府也是地方官吏職位,亦作「小府」。.

新!!: 秦朝和少府 · 查看更多 »

少昊

少昊,昊又作皞、皓、顥,又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氏、雲陽氏,或稱朱宣。姓己,名摰(亦作質、鸷)為黃帝之子,生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北),建都于曲阜。傳說他能繼承太昊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又“鸷”,乃手执鹰隼之意,故少昊名“鸷”(传说少昊养有猛禽鹰隼作为宠物,故名“鸷”) 亦有另一傳說四凶之一窮奇為少昊之子,少昊还是殷商始祖帝喾(玄鸟氏)的祖父(另一说帝喾祖父为玄嚣。)。他曾以鳥作官名,並設有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的官。活動於山東西南部一帶,擅於治水與農耕。 顾颉刚认为的少昊氏加入古史系统自刘歆始。今有少昊陵,位于今山东省曲阜市城东旧县村。 據舊史少昊、青陽、玄嚣是否同一人並無公論。 少昊金天氏,西方之神,金星的化身。在《山海经》中,蓐收是他的助手,少昊表示秋天收割之金神。少昊死后,成为白帝。 《三国史记》説金庾信是黄帝之子少昊的後裔『三國史記』列傳 第一:金庾信 上.

新!!: 秦朝和少昊 · 查看更多 »

將軍 (中國古代)

#重定向 將軍 (東亞古代).

新!!: 秦朝和將軍 (中國古代) · 查看更多 »

屠睢

屠睢(),秦朝的尉,秦攻百越之战的主将。 约前218年,秦始皇派屠睢率50万秦军分五路进攻岭南和闽越地区的百越族——南越、西瓯、骆越和闽越。秦始皇派史禄率领士兵在湘水和漓水之间修筑了灵渠,保障了秦军的后勤供给。秦军进攻西瓯初时很顺利,杀了西瓯的首领译吁宋。但西瓯的越人不肯屈服,逃入丛林推选出新的将领与秦军对抗。后来还发动夜袭大破秦军,杀死秦军统帅屠睢。前214年,秦始皇派遣任嚣、赵佗率领秦军重新发动攻势,很快击溃了西瓯人的反抗,此时,岭南地区已完全纳入了秦朝的版图。.

新!!: 秦朝和屠睢 · 查看更多 »

山东 (古代)

《史记· 秦始皇本纪》 --> 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國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由于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的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也有“山东六国”之称。 战国之后的秦、汉等所称的“山东”一般也是指的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 到唐宋年间,“山东”则主要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山东省,以及河南省的部分。但唐代末年,就已经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 金代,设立“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行政区,“山东”开始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划概念出现。之后,明代设“山东行省”,后改“山东承宣布政司”,中国广播网,2005年4月13日,清朝设“山东省”沿用至今。.

新!!: 秦朝和山东 (古代) · 查看更多 »

山东半岛

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一大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广义上,以寿光羊口的小清河口为北界,向南跨越泰沂山脉和齐长城,至苏鲁交界的日照绣针河为南界,该线以东区域为山东半岛。而狭义上,则以胶莱河为界以东,该范围又称胶东半岛。半岛三面临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望,东部与韩国隔黄海相望。重要的城市有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

新!!: 秦朝和山东半岛 · 查看更多 »

山神

山神,在一些人類的宗教信仰中,認為自然界充滿神靈。當然山岳亦不例外,尤其崇山峻嶺,更為人所崇拜。在春秋時代,孔子之母顏徵在向尼山神祈禱,而生孔子。戰國時代,楚國文豪屈原在《楚辭.九歌》中,即有〈山鬼〉一篇,意即山的神靈。宋玉的文章中,甚至記載楚懷王曾夢見與巫山神女幽會。 在中國,山神信仰不少,其中著名的有東嶽大帝等五嶽大帝,還有神魔小說中時常出現的泰山老母、驪山老母,也有不少山神信仰與人鬼信仰混合,如安徽廣德祠山的祠山王;江蘇南京蔣山的蔣王;福建武夷山的武夷王;閩南泉州惠安縣青山的青山王;南安縣樂山的樂山王;廣東潮州人與客家人信奉的三山國王等。許多山神神尊為將領造型,戎裝按劍,持節提鞭;少數則為文官打扮,錦袍玉帶,楚楚衣冠。 漢字文化圈以外國家也有山神信仰,如印度教著名的雪山神女,即是喜馬拉雅山山神之女。.

新!!: 秦朝和山神 · 查看更多 »

山戎

山戎,又稱為無終氏、北戎,中國春秋时期的部族,生活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遼寧省西北部與河北省東北部。遭齊國擊敗後消失。 被认为起于燕,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与被中国史书统称为戎的犬戎、西戎的居住方位有所不同。有人认为就是后世的匈奴,但被現代學者所否定。 山戎曾经一度强大,势力范围在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及齐国之间。时常骚扰燕国,并于周平王东迁后第65年(约公元前705年),越过燕国攻打被认为一度很强盛的齐国。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并意图解决山戎对中原的骚扰。 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再次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但次年山戎已经退回北方。 齐燕联军继续北征,攻克山戎国城无终山(今河北迁安县燕山一带),但山戎王逃亡到孤竹国(孤竹国出自商王族的旁支墨胎氏氏族。),齐燕联军最终“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国也灭了。至此,孤竹国在历史上就消亡了。而燕国也开辟了疆土,成为霸主齐国的北方屏障。 四年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率领军队“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彻底征服了山戎。山戎一部分融入了汉地民族,一部分融入了东胡部落。有人认为成为鲜卑人之一。 很多年以后的公元前272年,当秦国称霸西方时,西戎也被秦人同化,戎族便不见于任何历史典籍。.

新!!: 秦朝和山戎 · 查看更多 »

岷江

岷江(拼音:,注音:ㄇㄧㄣˊ ㄐㄧㄤ),又叫汶江或都江.2008-09-06 ,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是其水流量最大的支流及中国水利开发最早的河流之一。.

新!!: 秦朝和岷江 · 查看更多 »

嶧山刻石

峄山刻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 。两面刻文,共15行,满行15字,相传为李斯所书。《峄山刻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也就是仅存不多的小篆刻石,传说是李斯的书法手迹,但于史无据。.

新!!: 秦朝和嶧山刻石 · 查看更多 »

巨鹿之战

--是秦末民變中,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鉅鹿郡(今河北邢台平乡)之一场重大决战,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率先猛攻秦军糧道,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經此一役,秦朝滅亡在即,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之领袖地位。.

新!!: 秦朝和巨鹿之战 · 查看更多 »

巫術

巫術、法術(witchcraft)是一種企圖以超自然、神秘方式影響世界的方法。.

新!!: 秦朝和巫術 · 查看更多 »

巴郡

巴郡,是中国古代的郡级行政区划,范围在今天重庆市和四川省内。.

新!!: 秦朝和巴郡 · 查看更多 »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新!!: 秦朝和上帝 · 查看更多 »

上党郡

上党郡,是中国古代设立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其最广大时的范围,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全境,晋城市大部,全境及晋中市东部的榆社县、和顺县、昔阳县、左权县(遼縣)等地。上党的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

新!!: 秦朝和上党郡 · 查看更多 »

上谷

#重定向 延庆区.

新!!: 秦朝和上谷 · 查看更多 »

上谷郡

上谷郡,中國古郡名。 戰國燕置,郡治在沮阳县(今河北怀来縣一帶),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北齊、北周沿之,轄區日易縮小。隋文帝時廢郡,其屬縣劃入易州。隋煬帝改稱上谷郡。户三万八千七百,下领六县:易县、涞水县、遒县、遂城县、永乐县、飞狐县。唐朝初年,改為易州,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又恢復上谷郡,但不久全国改郡为州,「上谷郡」之名從此走入歷史。.

新!!: 秦朝和上谷郡 · 查看更多 »

上郡

上郡為戰國時期魏國所置。 秦惠王十年(前328年),魏國獻上郡15縣與秦,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膚施縣(在今陕西省榆林市南)。西漢、東漢時沿置,郡治未變。漢靈帝末,因羌胡大擾而遷徙,曹魏時與其他郡縣併為新興郡。隋朝時鄜城郡改名為「上郡」,唐朝以後成為歷史名詞。.

新!!: 秦朝和上郡 · 查看更多 »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新!!: 秦朝和丞相 · 查看更多 »

帝国

帝國,原指国家元首或统治者称为皇帝或女皇的君主制国家,但通常亦泛指领土辽阔、人口众多,往往统治或支配多个民族或邦国的强盛一时的国家。现在有些大的企业或被一个人控制的政治实体也被称为帝国,如商业帝国。.

新!!: 秦朝和帝国 · 查看更多 »

帝王紀年

帝王紀年,以君主繼立為經緯的歷史紀年系統。中國古代以新君即位之年或次年為元年,每易一君便改元一次或數次,以新元為基礎重新累計年數表年;後來還出現了帝王所立的年號紀年。 中國從商朝未年的西伯昌開始,到漢武帝劉徹使用年號代替,之間都是使用帝王紀年系統進行紀年;而其中自有確切紀年的西周共和元年起計,有朝代西周(末期)、東周(含春秋時代、戰國時代)、秦朝和漢朝至漢武帝的漢朝初期,共701年(前841年-前140年)。講述東周歷史的兩部典籍《春秋》和《戰國策》都是使用帝王紀年。 帝王紀年是信史的重要考察特點之一,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在確切紀年的共和元年基礎上,上溯之前歷史準確年代的嘗試,共和以前的歷史目前仍無法納入現存連續不斷且確切的歷史時間體系之中。.

新!!: 秦朝和帝王紀年 · 查看更多 »

中原王朝

中原王朝,通常是指历史上定都於中原的王朝。它既包含汉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王朝,也包含蒙古族和满族等其他非漢族定都于中原的王朝。 中原王朝在学术上存在两种定义:一则以中原文明的汉人为核心的王朝国家即汉族統治的王朝,也被称为“华夏王朝”,例如秦、汉、唐、宋、明;二则以中原汉地为核心拓展、统治者不限于汉人的王朝国家,如元、清。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定义经历了从“王朝國家”到“現代國家”的转化,自19世纪以来由于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最终取代了中原王朝国家的观念。 中原王朝的天下观分四层:以汉地十八省为核心的直接统治区域;通过册封、羁縻、土司间接治理的边疆;还有属于中华朝贡体系的其它国家;在此之外,则为化外之地。其核心即随疆域不断变化的天下。中原王朝的天下观往往是以中原为核心,而如满蒙的征服王朝则是以其统治者自身为核心的多元世界。 从夏直到北宋滅亡,绝大多数被视为具備統治正當性的王朝皆定都于中原,只有東晋、南宋、南明等政權例外。各个定都于中原的皇帝会自视为正统天子,包括有非漢族的五代十國、鮮卑族的北魏、女真族的金、滿族的清,還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根据德裔學者魏復古提出的学说,非汉族王朝可再细分为「滲透王朝」和「征服王朝」,其中前者指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侵漢地北部所建立的政權,這些政權吸收漢文化並且最後徹底被漢化,而后者在佂服漢地後,選擇性漢化並且堅持本族文化的王朝,包括遼、金、元與清等非漢族民族所建的王朝。.

新!!: 秦朝和中原王朝 · 查看更多 »

中尉

中尉是軍人的職階,位階介於少尉和上尉之間。在英文中,陸軍以及空軍、海軍陸戰隊的中尉稱為Lieutenant或First Lieutenant,美國海軍中尉稱為Lieutenant Junior Grade,英國海軍中尉稱為Sub-Lieutenant,英國空軍中尉則稱為Flying Officer。 中華民国國軍中尉主要擔任排長或副連長的職務,但可佔缺擔任連長。.

新!!: 秦朝和中尉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秦朝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大歷史

《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黄仁宇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容,分析中國歷朝發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以至經濟學都有利用。.

新!!: 秦朝和中國大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化

#重定向 中华文化.

新!!: 秦朝和中國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秦朝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新!!: 秦朝和中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朝代

中國朝代指的是於中原或附近各个民族建立的朝代或政权,這些治理中原王朝的正統代表政權更替构成了中國朝代的輪替。中原朝代二字示意:“朝”指當政政權,“朝代”泛指“朝”政權執政的時代可用做划分該历史時代的称呼,它的性质是某个历史阶段的国家政权,也可做為一个或多个政权的集合代称。.

新!!: 秦朝和中国朝代 · 查看更多 »

临汾市

临汾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位于黄河东岸、汾河下游,因临于汾河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新!!: 秦朝和临汾市 · 查看更多 »

临洮县

临洮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定西市下属的一个县,毗邻首府兰州市。县城北距兰州市100千米。由于黄河主要支流洮河穿境而过,注入刘家峡水库而得名。面积2851平方公里,多为黄土高山之地,2004年人口53万,主要有汉、回、藏等民族杂居。邮政编码730500。.

新!!: 秦朝和临洮县 · 查看更多 »

临淄区

临淄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山东省中部的一座石油化工工业城市,是淄博市的一个市辖区。在古代曾为西周、春秋、战国时的大国齐国国都,1994年被國務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秦朝和临淄区 · 查看更多 »

临潼区

临潼区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区,是西安市最东边的一个区,位于渭河平原中部,距西安市区26公里。东接渭南市,南接西安市蓝田县,西接西安市灞桥区、西安市高陵县、咸阳市三原县,北接西安市阎良区。区内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即在此。临潼区距市中心20余公里,总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70多万,辖23个街道办事处、28个社区,285个行政村。总人口702484人。.

新!!: 秦朝和临潼区 · 查看更多 »

常山郡

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时期称恒山郡、常山国、恒州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历代有变化,主要包括河北省石家莊及邢台部份地區,以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为中心。.

新!!: 秦朝和常山郡 · 查看更多 »

丹陽郡

#重定向 丹楊郡.

新!!: 秦朝和丹陽郡 · 查看更多 »

东夷

东夷,是中国先秦时期,中原居民对黄河流域下游(青、兖、徐三州)居民的总称。考古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夷是指自后李文化始至岳石文化的承载者。 夏商时期的“夷”,不带有民族观念,只是作为部落联盟的称呼;周朝首次出现“东夷”一词,是周部落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称呼。傳說东夷部落的少昊是黄帝之子,伯益是黄帝重孙。 东周时期,经齐、鲁等国在山东地区的多年经营,夷、夏諸部落逐渐融合。秦汉以后,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吉、黑的少数民族。.

新!!: 秦朝和东夷 · 查看更多 »

东周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時期,即西周。东周也是「春秋時代」的开始。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6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扰,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東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新!!: 秦朝和东周 · 查看更多 »

东周国

东周,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名,戰國时代,从小国西周国分裂出来的另一个小国。东周国为西周国的兄弟国,其始封君为东周惠公。东周国建都巩地(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前249年被秦国所灭。《史记·秦本纪》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东周国灭亡。.

新!!: 秦朝和东周国 · 查看更多 »

东瓯国

东瓯(),又称东越、东海,是古代百越部落建立的一个国家,其国土大致在今日浙江省东南的温州至台州中南部一带。其国都为东瓯,国王姓駱氏(一作雒氏),是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後裔。 东瓯相传是古代越王后裔的封地,越国灭亡之后割据自立。秦灭六国之后,被降为君长。其君长摇率军参加秦末民变,并在楚汉战争中支持汉高祖刘邦,因此在前191年,被西汉册封为东海王,建立东瓯国。前138年,东瓯受到闽越的進攻而举国内附汉朝,被安置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区),其故地为闽越所并。 瓯现仍是浙江省温州市的古称,瓯越至今常是温州人的自称。.

新!!: 秦朝和东瓯国 · 查看更多 »

东胡

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學者一般相信,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新!!: 秦朝和东胡 · 查看更多 »

东海

東海,亦稱東中國海、中國東海,是指長江出海口以南、中國大陸以東的大片海域,為太平洋西部的陸缘海之一。南接台灣海峽,北臨黃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東臨太平洋,以日本九州和琉球群島為界。東海的面積大約是70餘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千餘米,最深處接近日本冲繩本島西側的中琉界沟(沖縄トラフ),約為2,700米。鹽度爲31-32‰,東部爲34‰。海水溫度平均9.2°C。冬季南部水溫在20°C以上。整個海區介于北緯23°00′~33°10′,東經117°11′~ 131°00′之間。.

新!!: 秦朝和东海 · 查看更多 »

三公

三公是古代東亞的官名。泛指辅佐帝王处理国务的次高官员。具体包括的官职内容则分为两种: 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東漢無太師、太保,惟有太傅,為上公。 北魏將太師、太傅和太保並稱為三師上公。 《晉書‧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其中位於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為現在的 三師 。相對古人各朝對星座的認識見解不同,三師 (星官)、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或各有對應。 西汉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太尉(后改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隋唐时成为最高荣誉头衔。 至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元代和明清时的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日本律令制時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麗的三公是指大衛、司徒、司空。朝鮮王朝以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為三公,亦稱三政丞。 三公職位在多數朝代中只是虛銜,為象徵性的榮譽職位,並無實際的權力與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後才追贈三公。.

新!!: 秦朝和三公 · 查看更多 »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帝王」。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被稱為傳說時代,在夏朝之前。其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及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相似之處。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惟歸誰人說法眾多。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時代遠早於五帝時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000至5,000年至7000至8000年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三皇五帝時期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發展,例如鑽木取火、行醫等,皆對後世的中國文化有遠大的影響。.

新!!: 秦朝和三皇五帝 · 查看更多 »

三秦

三秦,原指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三位被項羽封在关中地区为王的秦朝降将,后成为中国陕西省的别称。.

新!!: 秦朝和三秦 · 查看更多 »

三齊

三齊,共有齊國、膠東國與濟北國等,為秦末漢初的古地名,泛指齊地。秦朝末年田榮擁護田市為齊王,自封國相,並且與項羽不合。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十八諸侯時,為了排擠田榮,並且想要弱化齊國,將原齊國三分給對西楚有功或擁護西楚的人。將原齊王田市改封膠東王、將田都封為齊王、將田安封為濟北王《史記·項羽紀》。田榮得知後十分不滿,於同年併吞三齊,自立為齊王。而後項羽擊潰田榮後,改立田假為齊王,並且沒有復建三齊。三齊所指的地域大致與秦朝的濟北郡、臨淄郡、膠東郡三郡相當。.

新!!: 秦朝和三齊 · 查看更多 »

三楚

三楚,分成西楚、东楚与南楚等,為秦漢之間的古地名。三楚本指楚国强盛时期的地理范围,到后來成为楚文化概念。直至东汉时期,依然为时人所使用刘跃进,, 《文学遗产》2008年第05期。南北朝後泛指湖南、湖北一帶《昭明文選‧阮籍‧詠懷詩之六》:「三楚多秀士,朝雲進荒淫。」。戰國時期,楚國疆域遼闊,於秦漢之間按先後成立順序分成南楚、東楚與西楚等地,此說法出自《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其中西楚地還於秦末漢初時由西楚霸王項羽建立西楚國。另外,三楚的南楚、東楚、西楚又可指三個城市:江陵(今湖北江陵)、吳郡(今江蘇苏州)與彭城(今江蘇徐州),此說法出自《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漢書‧卷一‧高帝紀上》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舊名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這也吻合秦末漢初三楚的主要城市,這三城乃是楚人的核心地带。.

新!!: 秦朝和三楚 · 查看更多 »

三晋

三晋,原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趙國、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后演变为中国山西省的别称。.

新!!: 秦朝和三晋 · 查看更多 »

九原区

九原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原名包头市郊区。面积734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6.4万人,常住人口22万人(2015年数据)。区人民政府驻沙河街道。所辖地域现分为不相连的两部分:沙河街道、赛汗街道、白音席勒街道位于青山区和东河区之间;其余街镇共同呈L形从西南两面包围青山、昆都仑二区。.

新!!: 秦朝和九原区 · 查看更多 »

九原郡

九原郡,中國古代行政區郡名,裴駰《史記集解》注為秦代三十六郡之一。.

新!!: 秦朝和九原郡 · 查看更多 »

九卿

九卿是秦汉时期的中央政府九个主要的官职,通常也以此来表示整个朝廷。分别是:奉常(汉景帝改太常)、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时复旧)、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汉改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汉武帝时改大司农)、少府。 魏晋起,九卿职任转轻,政务转由尚书台诸曹办理。梁武帝在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

新!!: 秦朝和九卿 · 查看更多 »

九州 (日本)

九州(,)是日本西南部的一個島,為日本本土四大島之一,也是日本的第三大島、世界第37大島,面積36,752.6平方公里(2011年9月1日統計),次於本州和北海道,比四國大。古名筑紫島(據《古事記》)或筑紫洲(據《日本書紀》)。其北面的關門海峽將九州和本州分隔,而東北面則隔豐後水道與四國相對。 廣義上的九州則指九州地方,包括九州本島上的大分縣、宮崎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含五島列島和對馬島)、熊本縣和鹿兒島縣(含大隅群島和奄美群島)等7縣、以及琉球群島上的沖繩縣,人口約13,013,573人(2016年2月1日),面積約3.79萬平方公里,目前是日本高科技產業的主要集中地。.

新!!: 秦朝和九州 (日本) · 查看更多 »

九江郡

九江郡,是中国古代秦朝至三国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后改为淮南郡。.

新!!: 秦朝和九江郡 · 查看更多 »

幽州

#重定向 幽州 (九州).

新!!: 秦朝和幽州 · 查看更多 »

乌桓

乌桓(上古漢語擬音:),又名乌丸、古丸,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自東胡,是最早附屬於匈奴的部落。.

新!!: 秦朝和乌桓 · 查看更多 »

度量衡

度量衡可以指:.

新!!: 秦朝和度量衡 · 查看更多 »

二十八宿

right 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

新!!: 秦朝和二十八宿 · 查看更多 »

二十等爵

二十等爵,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爵位制度,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秦國,西漢時中下層爵位的性質由軍功爵轉化為普通的吏民爵,北宋以後徹底消失。.

新!!: 秦朝和二十等爵 · 查看更多 »

五尺道

五尺道是中国战国时代修筑的一条连接中原、四川与云南的通道。秦国蜀郡太守李冰采用积薪烧岩的原始办法,开山凿岩,开通了此条道路。因路宽五尺,所以称为「五尺道」。 Category:中国古道 Category:春秋战国交通 Category:战国建筑 Category:秦国.

新!!: 秦朝和五尺道 · 查看更多 »

庄子

莊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唐玄宗天寶初(742 CE),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子部道家類。.

新!!: 秦朝和庄子 · 查看更多 »

井陘之戰

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趙國太傅、兼任代王)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裏逃生,並另調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爲大勢已去,故一哄而散,趙軍大敗,陳餘被斬。 成語「背水一戰」典故由此而來。.

新!!: 秦朝和井陘之戰 · 查看更多 »

庙号

廟号,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号。.

新!!: 秦朝和庙号 · 查看更多 »

代王嘉

代王嘉(約前250年左右─?),嬴姓,赵氏,名嘉,趙幽繆王之兄,後為代王,中國戰國時期趙國最後的君主。.

新!!: 秦朝和代王嘉 · 查看更多 »

代郡

代郡,中國古郡名。 战国时代赵国首设,今河北蔚縣一帶。秦朝四十八郡之一。西漢時屬并州刺史部轄;东汉时属于幽州刺史部管辖。户五万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七万八千七百五十四。下领十八县:桑乾县、道人县、当城县、高柳县、马城县、班氏县、延陵县、狋氏县、且如县、平邑县、阳原县、东安阳县、参合县、平舒县、代县、灵丘县、广昌县、卤城县。 曹魏、西晉、北魏、北齊、北周沿之,轄區日益縮小。隋文帝時廢郡,其屬地劃入朔州,「代郡」之名從此走入歷史。.

新!!: 秦朝和代郡 · 查看更多 »

仲父

仲父,本义指父亲的大弟,后成为中国君主对重臣的尊称,多特指首个被尊称为此称号的管仲。古代以“伯仲叔季”排行,仲父为父亲的弟弟中年龄最长者。历史上,除却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外,后世亦有多位君王效法管仲的典故将某一重臣尊为“仲父”,如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这表示君主尊重该大臣,事之如父。.

新!!: 秦朝和仲父 · 查看更多 »

廷尉

廷尉(又稱大理、作士),係中國古官名。於秦朝初置。係掌刑獄。,學典.

新!!: 秦朝和廷尉 · 查看更多 »

会稽山

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部,长约100公里。会稽山最高峰为香炉峰,海拔354.7米。会稽山为中国五大镇山之南镇。隋代开皇十四年(594年),会稽山诏封为“南镇”。 《史記》中“禹封泰山,禪會稽。”与“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大禹陵位于会稽山山麓,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群组成。在会稽山山麓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這里也是越人心目中的聖地(越國王室出自少康)。 早在2000多年前,绍兴先民在会稽山上从野生榧树中人工选择和嫁接培育成了香榧这一优良品种,现已形成面积约400平方公里的会稽山古香榧群。2013年5月29日,绍兴会稽山的古香榧群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单位。.

新!!: 秦朝和会稽山 · 查看更多 »

张良

张良,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今河南许昌)人,生于新郑。出身戰國韓國門閥,祖父張開地與父親張平,作了五任韓王的相國,即所謂五世相韓,韓國被秦朝滅亡後,曾暗殺秦始皇失敗,後成為汉高祖劉邦的谋臣,是汉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漢初三傑。.

新!!: 秦朝和张良 · 查看更多 »

伯益

伯益,嬴姓趙氏,名益,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大业之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赵国王室的祖先。 大唐武周女皇帝武則天建武周時,尊封伯益為“齊德尊聖皇帝”。.

新!!: 秦朝和伯益 · 查看更多 »

張耳

張耳(),秦末大梁(今開封)人,早年為游俠,曾被西楚霸王封為常山王,後來被汉太祖封為趙王。.

新!!: 秦朝和張耳 · 查看更多 »

彭城郡

彭城郡,或為楚國、楚郡、彭城國,中國古代郡、國名。.

新!!: 秦朝和彭城郡 · 查看更多 »

彭越

彭越(),字仲,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人,秦末汉初的军事政治人物,西漢開國功臣,封梁王。後在消滅異姓王風潮時,漢高祖命其討伐陽夏侯陳豨,彭越出力甚少,後遭到高祖整肅、流放,途中向-呂后-求情,卻反遭呂后殺死,屍體遭到醢刑,剁為肉醬,並賞賜給各諸侯王,滅族。.

新!!: 秦朝和彭越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秦朝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侍御史

侍御史,為御史的一種,簡称侍御,中國古代官制。 秦朝初置,漢代沿用,隸屬於御史大夫之下,可彈劾非法。 漢宣帝時又有治書侍御史一職,掌五曹,即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乘曹。三國時,曹魏於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記錄朝廷動靜,糾彈百官朝儀。 隋改殿中侍御史為殿内侍御史。 唐代侍御史歸属臺院,共四员,又改殿內侍御史為殿中侍御史,歸属殿院,用來纠察早朝禮仪。 唐宋兩朝,御史臺所屬機構有臺院、殿院和察院鼎三而立,分別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監察御史任職。自魏晉迄於宋、元朝,均置侍御史。 明代以後此職遂廢。.

新!!: 秦朝和侍御史 · 查看更多 »

徐福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秦朝時齊地人,為一方士,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

新!!: 秦朝和徐福 · 查看更多 »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為中國歷史的官職,三公之一,御史的首領,负责监察百官,大约相当于副丞相。 類似於近代:監察院、督察處、政風廉潔處、廉政公署。防範朝廷主官於侵害人民權益、貪官污吏、貪贓枉法。.

新!!: 秦朝和御史大夫 · 查看更多 »

徭役

徭役,或稱繇役、傜役等,指政府強迫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東亞歷史上指律令制下派成年之健全男子為政府的勞動。包含兵役、夫役等。民眾必定服役,有官職、爵位或科舉資格者或許可以免役,有時亦可繳納一筆稅金,換取免役資格。.

新!!: 秦朝和徭役 · 查看更多 »

侯生

侯生,世称侯公,秦朝方士,韩国人。在秦为客卿。 与韩终、石生一起为秦始皇求不死药。前212年,在卢生的鼓动下,秦始皇自称真人,不再称朕,有人透露皇帝行踪都被处死。侯生对卢生说秦始皇大权独揽、刚愎自用,不能为他求仙药:“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於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两人逃亡。秦始皇认为自己厚待卢生、侯生,卢生、侯生还诽谤自己,命令告发诽谤皇帝的博士诸生。被告发的士人全部被坑杀,就是坑儒事件。 《说苑》记载,侯生后来被捕,秦始皇与他当面对质。要将他车裂,问他有何面目来见自己背叛的皇帝。侯生指出秦始皇奢靡无度,将要败亡。秦始皇默然良久,问他为什么不早说。侯生说皇帝自负,自己不敢言而逃亡,现在必死,才敢进谏。秦始皇最终没有杀他。.

新!!: 秦朝和侯生 · 查看更多 »

徵兵制

徵兵制,是一種國家徵募軍人的制度,亦稱為義務役、常備役、充員兵役等,意指全體國民,如符合一定條件(通常是年滿法定年齡,且身體健康、無殘疾的男性),均須強制性加入軍隊服役一段時期(通常由半年至三年不等,視乎國家及軍種而定)。與募兵制(亦稱為志願役)為相對用詞。由於義務役成員是強制性、非自願及非終生性,因此實施徵兵制的國家通常會同時實施募兵制,容許自願選擇以軍人為長期職業的人士,在義務役期完畢後,繼續在軍隊服役。一般士兵由徵兵而來,士官幹部、軍官幹部則主要採志願方式招募,除非志願方式招募不足者,如中華民國每年都會舉辦預官預士考試,招考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義務役青年,使之在服役期間晉升為下士士官或者少尉軍官。 中華民國及大韓民國的義務役制度,近年來常發生棒球球員、藝人的兵役問題。雖然兩個地方法律明文規定男性有服兵役的義務,但仍有一定的轉圜空間;有部分的棒球球員與藝人在國際上有知名度,但因為兵役問題可能導致事業中斷,兵役機關會採取彈性的方式使被徵召入伍的藝人與棒球球員擔任為期十二天的「補充兵」。此外,臺灣和韓國的資訊產業發達,為求有效利用資訊產業人才,兵役機關會彈性實施「研發替代役」制度。.

新!!: 秦朝和徵兵制 · 查看更多 »

信都

#重定向 冀州区.

新!!: 秦朝和信都 · 查看更多 »

土星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於第六、体积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氣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国亦称之填星或鎮星。 土星是中国古代人根据五行学说结合肉眼观测到的土星的颜色(黄色)来命名的(按照五行学说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土黄)。而其他语言中土星的名称基本上来自希臘/羅馬神話传说,例如在欧美各主要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中土星的名称来自于羅馬神話中的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还有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说其在罗马神话中即萨图尔努斯)、巴比倫神话中的尼努尔塔和印度神话中的沙尼。土星的天文学符號是代表农神萨图尔努斯的鐮刀(Unicode: )。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痕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覆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时会有長时间存在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快速。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62顆。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衞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4KM),比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並且土卫六是唯一擁有明顯大氣層的衛星。.

新!!: 秦朝和土星 · 查看更多 »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新!!: 秦朝和匈奴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秦朝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北地郡

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滅義渠後所置,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西漢時北地郡治馬嶺縣(在今甘肅慶陽市環縣東南的馬嶺鎮)。東漢時由於羌族作亂,北地郡徙池陽(在今陝西泾陽西北)。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遷回原地。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北地郡改治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至曹魏、西晉時,析馮翊郡僑置,郡治亦名富平縣(今陝西富平)。.

新!!: 秦朝和北地郡 · 查看更多 »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是由大熊座的七顆明亮的恆星組成。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因為這七顆星較易被觀星者辨認出來,所以常被用作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誌,是一個重要的星群。 北斗七星之名始見於漢代緯書《春秋运斗枢》:“第一天枢,第二天璇,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瑤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北斗七星的中國星名由--口至斗杓連線順序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前四顆稱「斗魁」,有稱「璇璣」;後三顆稱「斗杓」。現代星名則命名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通過--口的兩顆星連線,朝--口方向延長5倍可以找到北極星,這兩顆也稱作「指極星」。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北斗七星,《甘石星經》:「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皇帝坐著北斗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把北斗星斗柄方向的變化作為判斷季節的標誌之一。古籍《鶡冠子》記載:「斗杓東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古代視北極星為皇帝的象徵,而北斗則是皇帝出巡天下所駕的御輦,一年由春開始,而此時北斗在東,所以上帝從東方開始巡視,故《易。傳》:「帝出乎震」,震卦在東。.

新!!: 秦朝和北斗七星 · 查看更多 »

刘邦

汉高帝劉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蘇徐州丰县)人。秦末汉初的政治家、軍事家。刘邦从沛县起兵反秦,被萧何、曹參、樊哙等人拥立,自稱沛公,后投奔楚項梁,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约,破武关,秦王子婴降。秦国灭亡后,项羽分封入关诸侯有功者,封刘邦為汉王。楚汉战争中,劉邦擊敗項羽獲勝,統一自秦亡後的天下,於西元前202年稱帝,史称西漢,為漢朝开国皇帝,駕崩於西元前195年,在位7年,死后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史稱汉高帝。太祖為其正式廟號,而史書多稱呼 「漢高祖」。.

新!!: 秦朝和刘邦 · 查看更多 »

刖刑

刖刑,刖音同月,又稱剕刑,剕音同費,中國古代一種酷刑,指砍去受罰者左腳、右腳或雙腳。刖刑在夏朝稱臏,周朝稱刖,秦朝稱斬趾。亦有指刖刑是削去膝蓋骨(臏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說法。 刖刑乃隋朝以前的五刑之一,屬肉刑;亦有指它是滿清十大酷刑之一。 相傳為和氏璧發現者之卞和就曾受兩次刖刑,雙腳皆被砍去。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西周铜器窖藏的它盘为受过刖刑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实物佐证。.

新!!: 秦朝和刖刑 · 查看更多 »

刑罚

刑罰是對觸犯法律的人的懲罰,刑罰的目的主要有應報理論、一般預防理論和特殊預防理論。簡而言之,阻隔或監控、嚇阻再犯及嚇阻欲仿傚者和其他相似行為者與撫慰、補償受損者及其相關人事物。 在藥物治療、基因改造(基因治療)、晶片控制、高精準度測謊技術與儀器等等方法合乎成本效益、高效率、效能,具有準確性、穩定性、方便性、安全性,而且對社會、自然環境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之前,只能以教育、傳播、心理治療、刑罰、儘可能不疏失錯誤的偵察和調查系統(包括偵防科技、鑑識科技與體系、制度和監控記錄設備的佈置)等其他方式來預防、矯治直接或間接影響大眾權益的行為。如果能使違法者戒過從善,變成更有能力、意願有益社會及補償受害相關者的人,更能提升社會效益、減少損失,但為了嚇阻他人再犯,仍必須有需求剝奪或給予不欲之事物的處罰(使不得或減少獲得所需、使失去或增加損失所需、增加或給予其不欲)。對於愈有高僥倖心態或自大妄為的犯行者,愈不能疏漏任何一次其各程度的犯行,皆要以相反於其需求模式的方式處罰。.

新!!: 秦朝和刑罚 · 查看更多 »

刑法

刑法(criminal law、strafrecht)是與犯罪有關聯的法律,其目的在於保護生命、身體、財產、等相關法益,並懲罰違反規範且破壞或威脅這些法益的行為。不同於重視私人間損害賠償的民法 ,刑法是判斷何為犯罪,懲罰犯罪行為的法律。.

新!!: 秦朝和刑法 · 查看更多 »

嗇夫

嗇夫是一種類似於農夫的官職。 嗇夫最早可追溯至西周,《仪礼·觐礼》:“啬夫承命告于天子。”春秋戰國時代的啬夫相當於縣令。秦朝的嗇夫種類繁多,《云梦秦简》有記載田嗇夫、厩嗇夫、皂嗇夫、倉嗇夫、庫嗇夫、苑嗇夫、司空嗇夫、發弩嗇夫等,《云梦秦简》裡還有記載县啬夫、大啬夫。漢朝時還有虎圈嗇夫、暴室啬夫。.

新!!: 秦朝和嗇夫 · 查看更多 »

周孝王

周孝王,姓姬,名辟方,西周第八代國王,諡號孝王,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逨盘》铭文作考王。周共王的弟弟(一作周懿王之弟),周懿王的叔父。周懿王病死後繼承王位。.

新!!: 秦朝和周孝王 · 查看更多 »

周平王

周平王()姓姬,名宜臼,東周第一位國王。周幽王的兒子,母親是申--,為申侯的女兒,後母褒姒。.

新!!: 秦朝和周平王 · 查看更多 »

周青臣

周青臣,秦朝博士仆射。 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宴,博士七十人上前敬酒。周青臣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非常高兴,博士淳于越说周青臣阿谀奉承皇帝,不是忠臣,并且提出分封制比郡县制的好处。李斯驳斥了淳于越,并且提出焚书之议。.

新!!: 秦朝和周青臣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新!!: 秦朝和周朝 · 查看更多 »

咸阳宫

#重定向 咸阳城.

新!!: 秦朝和咸阳宫 · 查看更多 »

咸阳市

咸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河沿岸;距西安25千米;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流经市区。咸阳辖区面积10196平方千米,总人口504万人,下辖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和9个县,拥有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大部分(包括秦汉新城、沣西新城、空港新城和泾河新城的全部以及沣东新城的部分区域)均位于咸阳市境内;中国目前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于1997年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 咸陽是中国著名古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朝的都城所在地,在周朝、西汉和唐朝均为京畿重地。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的咸阳,是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200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2005年当选中国十佳宜居地级市。2014年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咸阳市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区域,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西安(咸阳)大都市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

新!!: 秦朝和咸阳市 · 查看更多 »

哀牢

哀牢是云南、缅甸北部地区一古国,属西南夷百濮系统,存在时间大约自公元前3世纪左右至公元76年。 传说哀牢的开国君主是九隆(母亲沙壹),乃东海龙王之幼子,故哀牢崇拜龙神。其鼎盛时期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大致统治范围南至西双版纳,西至怒江,北至横断山脉,东至洱海一带,是西南夷的霸主。哀牢的中心区域是今云南保山哀牢山一带。 汉武帝时期,派人开通西南夷,希望打通前往身毒(今印度)的道路,于元封二年(前109年)派兵渡过兰沧水,攻打哀牢,“置雟唐、不韦二县”。这次征伐使得哀牢全盛时期结束,国势衰落。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哀牢王贤栗遣使内属,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柳貌继承哀牢王位,派其子献国于东汉,其时哀牢共有5萬户、55萬餘人。东汉政府以益州六县与哀牢地设立永昌郡,以哀牢王为部族君长,另派官吏进行行政管理。 漢章帝建初元年(76年),类牢继位为哀牢王,起兵反抗东汉,为东汉击破,类牢被杀。自此之后,哀牢不复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出现。 哀牢人穿鼻儋耳,镂身紋身,有着先进的文化,根据《华阳国志》、《后汉书》等的记载,其地矿产丰富、贸易繁荣。唐代的穿鼻蠻是指他們,有人說他們是克倫族祖先。 在越南脫離中國獨立之後,越南人也把越南西北部與西部的地方稱作「哀牢」()。「哀牢」這個地名也在越南史籍《大越史記全書》裡面多次出現。但這裡的哀牢並非指漢朝時的哀牢國,而是指現在的寮國。.

新!!: 秦朝和哀牢 · 查看更多 »

儒生

儒生,在上古时代是专门职业人才,从事国家祭祀的礼仪,也就是祭司。他们世代相传,将古老的典章制度、历史记录保留下来。到孔子的时候,集历代之大成,整理了易经、尚书、礼乐、诗经、春秋五大经典,也称“五经”。狹义儒生指信奉这些儒家经典的人。《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广义儒生指精通经典和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新!!: 秦朝和儒生 · 查看更多 »

冒頓單于

#重定向 冒顿.

新!!: 秦朝和冒頓單于 · 查看更多 »

商鞅

商鞅(),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

新!!: 秦朝和商鞅 · 查看更多 »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於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政治改革。该制度分两次進行,首次始於公元前356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经过商鞅变法,奠定秦国在战国七雄的雄厚实力,对秦国的崛起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 秦朝和商鞅变法 · 查看更多 »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新!!: 秦朝和商朝 · 查看更多 »

內史 (秦漢行政區)

內史原本為周代官名,秦代時延襲,並掌管治理京畿地區(即京師),後逐漸掌握地方行政,並軟此而成為地方行政區名。秦內史地位相當於西漢時的三輔(即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治所咸陽。漢初分置為渭南郡、河上郡、中地郡,至高帝九年(前198年)合為內史。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左、右內史。漢武帝時右內史改置京兆尹,左內史改置左馮翊、右扶風。.

新!!: 秦朝和內史 (秦漢行政區) · 查看更多 »

共尉

共尉(或作共驩)(),中國秦末漢初人,父為項羽所封的臨江王共敖,父死後即位稱臨江王。.

新!!: 秦朝和共尉 · 查看更多 »

关中 (消歧义)

中可以指:.

新!!: 秦朝和关中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光祿勳

光祿勳,中国古代官名。 战国时代开始设置,称郎中令。秦朝相沿,为九卿之一,掌管宿卫侍从之官,汉武帝时改为光祿勳,东汉末年一度称郎中令,魏晋再改为光祿勳。據錢穆考證,光祿勳三字本為光麓閽之音借,乃指皇家門房。开始的时候,大夫、仆射、郎中、侍郎、常侍都是郎中令的属官,而汉朝行察举制,诸郡国秀才孝廉俱得先补光禄所辖五官署、左署、右署之中郎、侍郎、郎中,俗谓“三署郎”,经过培养考核后方得任官,此制使得光禄俨然有了后世吏部的职权。九卿职权渐为尚书省六曹侵吞以后,至南北朝光禄已不常设。晋朝时管理皇室膳食的太官署始隶光禄,北齐据此设立光禄寺,光祿勳改称光禄寺卿(南梁称光禄卿),职权仅剩管理皇室的膳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新!!: 秦朝和光祿勳 · 查看更多 »

前207年

没有描述。

新!!: 秦朝和前207年 · 查看更多 »

前221年

没有描述。

新!!: 秦朝和前221年 · 查看更多 »

四海

四海是古中國的世界觀裡環繞中國四方之海,四個方位各有一個海。西海是青海湖,東海是東中國海,北海是貝加爾湖,南海是南中國海。其中西、北兩個海最初只是象徵,直到漢朝的對付匈奴的戰爭,才連繫到真實的位置。中國文學和詩詞歌賦中有提到「四海之內」這個文學的中國稱號。.

新!!: 秦朝和四海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秦朝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石生

石生(),十六国后赵宗室,羯族。上党郡武乡(今山西省榆社县西北)人。 石生初官至司州刺史。324年,在新安击杀前赵河南郡太守尹平。攻打许昌颍川,在阳翟被东晋郭诵击败,退守康城。325年,攻打河南郡,击败颍川郡太守郭默。后来被郭默和前赵军击败,被围困在金墉城。326年,攻打汝南,抓住汝南国内史祖济。329年,被前赵刘胤围困在雍城,据城自守,联合中山王石虎在义渠击败刘胤。330年,封为河东王。奉命镇守关中。333年,石生讨伐丞相石虎,自称秦州刺史,被石虎击败,逃到长安。后来从长安奔至鸡头山,被部下杀死。.

新!!: 秦朝和石生 · 查看更多 »

王绾

王绾,秦始皇時丞相,由御史大夫升任。 在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时,王绾与冯劫、李斯建议秦王政称「泰皇」,秦王卻改称皇帝,是為秦始皇帝。 王绾认为原楚国、燕国、齐国之地距秦国遥远,应该分封皇子或宗室子弟守卫。廷尉李斯反对,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建议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于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将全国封为三十六个郡。.

新!!: 秦朝和王绾 · 查看更多 »

王翦

王翦,又作王赞,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和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後,接著率領平楚大军南下平定百越。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其曾孫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新!!: 秦朝和王翦 · 查看更多 »

王賁

王賁(「賁」音同「奔」,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將領王翦之子。.

新!!: 秦朝和王賁 · 查看更多 »

王離

王離(生卒年不详),字明,秦末大將王翦之孫,王賁之子。始皇统一时封武成侯。始皇东巡至琅邪与其父贲均从与议于海上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蒙恬北逐匈奴时为裨将居上郡。二世三年,囚杀蒙恬以其军属之戍守北疆。 秦二世二年九月,秦将章邯破杀楚将武信君项梁后,认为楚已经不足虑,遂北上击赵。后九月,王离率军围赵。 秦二世三年十月,楚後懷王分兵,拜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救赵;同时令沛公刘邦将砀郡兵西向攻秦。沛公先率楚军北上收陈胜、项梁散卒,至东郡,与王离军相遇。楚军出击秦军于杠里,大破东郡尉与王离所率領的秦軍。宋义率楚军行至安阳按兵不动。 王离率军击赵,时人评曰:“王离秦之名将也。今将强秦之兵攻新造之赵举之必矣”。客曰:“不然。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以其所杀伐多矣其后受其不祥。今王离已三世将矣。” 秦二世三年十一月,宋义按兵不动四十餘日,项羽心焦難耐,自稱奉怀王密令,刺杀宋义,並领军救赵。十二月,项羽军至鉅鹿南漳水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二萬人渡河袭甬道,绝其军粮,项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赵,九战秦军大破之,王离被项羽所俘,部下苏角统其军战败阵亡,涉间誓死不降,遂自焚而死。 王离败后,其军遂降楚兵。家人恐遭秦二世治罪,其长子王元逃琅玡,次子王威逃太原。 后来项羽坑杀秦军,王离或在其中。.

新!!: 秦朝和王離 · 查看更多 »

灌嬰

嬰 (),睢陽(今河南商丘)人。漢朝開國功臣,官至太尉、丞相,諡號為懿侯。 《江城名跡記》記載江西南昌人奉灌嬰為南昌城隍廟城隍,南唐時封「輔德王」,宋淳祐八年(1248年)封「忠惠王」,頗得香火。.

新!!: 秦朝和灌嬰 · 查看更多 »

灵渠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俗稱為陡河,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盘山渠道Day & McNeil (1996), 636.

新!!: 秦朝和灵渠 · 查看更多 »

獫允

獫(拼音:xiǎn,注音:ㄒㄧㄢˇ)允,又寫作嚴允、獫狁、玁狁等,位於中國北方與西北方的古代游牧民族,活躍於西周中期。其形跡最早可見於周代金文及先秦古籍,有時與“昆夷”等名相混稱,居住地區亦相同。學者認為,獫狁與犬戎及匈奴,可能有共同祖先。.

新!!: 秦朝和獫允 · 查看更多 »

琅邪郡

琅邪郡,又作琅琊郡,琅玡郡,中国古代的郡。在今山东省东南和江苏省东北部地区。.

新!!: 秦朝和琅邪郡 · 查看更多 »

睡虎地秦简

睡虎地秦簡,亦稱雲夢秦簡,為1975年12月於中國湖北省雲夢縣城關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秦代竹簡,記錄當時的法律及公文,經整理的竹簡内容,被收入《睡虎地秦墓竹簡》一書。此批竹簡是研究戰國晚期至秦始皇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的珍貴史料,也是校核古籍的依據。 据考证,该墓的主人名叫“喜”,生前曾担任过县的令吏,参与过“治狱”,这些竹简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根据工作需要对秦朝的法律和法律文书所作的抄录。.

新!!: 秦朝和睡虎地秦简 · 查看更多 »

硃砂

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

新!!: 秦朝和硃砂 · 查看更多 »

碣石宫

#重定向 姜女石遗址.

新!!: 秦朝和碣石宫 · 查看更多 »

碭郡

碭郡,中國古郡名。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國,以魏國東部置碭郡。因其境内有碭山(今芒砀山)而得名。郡治在碭縣(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封彭越為梁王,以碭郡置梁國,其地在今河南省東部、山东省西南部與安徽省北一帶。國都為定陶縣。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彭越謀反,改封皇子劉恢為梁王,領碭郡、東郡,都睢阳。文帝元年梁國除為郡。三國魏時改梁國為梁郡。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復置碭郡,郡治在下邑縣(在今碭山縣東)。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 Category:秦朝的郡 Category:西汉的郡 Category:北魏的郡 Category:东魏的郡 Category:北齐的郡 Category:安徽的郡 Category:山东的郡 Category:河南的郡.

新!!: 秦朝和碭郡 · 查看更多 »

礼记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戰國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西汉学者戴德将或稍早于他的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姪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礼记」則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 汉景帝时魯恭王劉餘初好治宮室而壞孔子宅,得古文經《礼》五十六篇於壞壁之中,礼家将其中与今《仪礼》相同的十七篇录下,得以流传。《奔丧》、《投壶》见于另外三十九篇中,也录下得传。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 朱熹撰有《朱子家禮》一书,他認為“《禮記》只是解《儀禮》”。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礼记》全書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并且《大学》与《中庸》被朱熹选入“四书”。《禮運》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新!!: 秦朝和礼记 · 查看更多 »

神仙方术

蓍龜被用來卜卦使用 神仙方术,传统中国五術之一,屬民間信仰。古人相信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甚至变成神仙,這種思想源于先民对自身永葆青春的渴望。先秦时期,道教尚未成形前,人们开始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各种矿物植物等配置药方,以及研究寻找自身的命门,从事这一活动的人被称为方家或方士,因此他們所从事的活动就叫「方術」。 及至中國東漢時期五斗米道張天師出現,修持神仙方術就被說成是「修道」,方士不約而同地共尊崇老子的道家無為學說,原本是哲學理論的道家思想之具體實踐和實用方「法」與技「術」,因此也有人稱「方術」為「道術」。現代有的人會稱道術為「五術」。.

新!!: 秦朝和神仙方术 · 查看更多 »

神化

化或神格化(ἀποθέωσις,英文為Apotheosis或deification)是指把一個人高舉至神的地位。中國民間信仰也常常將歷史人物神化,朝廷也會順應民情給予認証,例如明朝萬曆帝敕封關公為關聖帝君,清朝康熙帝冊封媽祖為天后。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在內的多神信仰地區都有將傑出人物封神的傳統。 很多歷史上著名的宗教家和哲學家都不以神自居,卻長期被其弟子們把其神化.

新!!: 秦朝和神化 · 查看更多 »

祖先

先是與後代相反的概念。然而,很多時候所指的祖先,通常都是最少隔幾代,年代久遠的則稱為遠祖。在很多父系社會,狭义的祖先一词只代指父親那邊的祖先。 如果兩個人有共同的祖先,即是代表他們有血緣關係。在演化論上,幾個物種有同一演化祖先,它們便是該祖先物種的後代。 中国古代尊称去世祖先为“皇”,如皇考(对亡父的尊称)、皇姑(对丈夫亡母的尊称)、皇祖(远祖,称高祖以上的祖先)、皇舅(女子称丈夫的亡父)等。 很多文化均有敬仰祖先的傳統,不論死活也要表現恭敬。有些民族還有祖先拜祭的習俗(如清明掃墓、祭拜神主),以維繫整個家族及社會秩序。.

新!!: 秦朝和祖先 · 查看更多 »

禹,远古时期中国神话人物,姒姓,夏-后-氏,传说名文命,後世尊稱为大禹,是黃帝軒轅氏玄孫,因在大禹治水中成功治理洪水之患的故事而广为人知。传说中,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开创者,定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禹在尧时被封为夏伯,因又史称伯禹、夏禹。.

新!!: 秦朝和禹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秦朝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兵马俑

始皇兵马俑,又稱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秦兵马俑等,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的西陽村。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墓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完成。 据目前的考证,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1987年,秦始皇陵墓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秦朝和秦始皇兵马俑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陵

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即始皇帝的陵墓,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以东31公里临潼区的骊山,本稱骊山園。建于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据目前的考证,已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被普遍认为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 秦朝和秦始皇陵 · 查看更多 »

秦孝文王

孝文王(),又称安国君,《史记索隐》记载名柱,《广弘明集》引《陶公年纪》记载名式,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昭襄王之子,在位仅三天 。.

新!!: 秦朝和秦孝文王 · 查看更多 »

秦二世

二世胡亥(),是秦朝第二位皇帝。公元前210年—前207年在位,嬴姓,名胡亥。後人多稱秦二世,也稱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幼子),公子扶蘇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胡亥在赵高与宰相李斯的帮助下,秘不发丧,發動沙丘之變,賜死扶蘇,杀兄弟姐妹二十餘人而即位,是為秦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的大澤之變,六国旧贵族也乘機各自复国。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女婿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卒年24岁。.

新!!: 秦朝和秦二世 · 查看更多 »

秦开

开是中國戰國時代燕国將領,早年在东胡做人质,很受東胡的信任,通曉民情風俗。燕昭王即位後,秦開逃歸燕國。后于前300年大破东胡,迫使東胡北退千余--,又曾渡過遼水進攻箕子朝鮮,直達滿番汗(今朝鲜清川江)為界,據有今遼寧全境。并开辟辽东,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築燕長城。《史記·匈奴傳》有其事蹟。 秦舞阳是秦開之孙,曾隨著荊軻行刺秦始皇。.

新!!: 秦朝和秦开 · 查看更多 »

秦国

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嬴姓,趙氏。认为秦先祖蜚廉是商朝末年纣王的宠臣。据清华简《系年》的第三章,周初三监之乱平定后,蜚廉“东逃于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杀蜚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鉴于秦人和奄国同姓,同主少皞,李学勤先生认为秦人始祖可能起源东方,在西周初年被谪戍西方。据,西周周孝王因秦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其封於秦,作为周朝分封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獲封为诸侯,為伯爵地位,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国。周朝给其封地在今甘肃河东地区到陕西一带。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甘肃天水到陇南一带)建都近300年。雍城遗址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國與西戎、義渠之間有通婚、結盟的關係,秦國崛起後,這些勢力皆被併入秦國。战国时期,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为秦滅六國奠定基础。嬴政在前221年,統一諸夏,秦始皇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制帝國,秦帝国较西方的罗马帝国还要早兩百年。.

新!!: 秦朝和秦国 · 查看更多 »

秦皇岛市

皇岛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端,是京哈铁路上重要城市之一。靠在渤海湾边上,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西南距省会石家庄483公里。以秦始皇求仙驻跸而得名。 秦皇岛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甲级旅游城市。著名的风景区山海关、北戴河坐落于此。.

新!!: 秦朝和秦皇岛市 · 查看更多 »

秦灭六国之战

-- 秦灭六国之战,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国進行消灭山東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从前235年攻打趙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5年的时间,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中国歷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新!!: 秦朝和秦灭六国之战 · 查看更多 »

秦穆公

公,部份記載中被稱為秦繆公,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諡号穆,在《史记》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及公孫枝等賢臣的辅佐,曾协助晉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礎。.

新!!: 秦朝和秦穆公 · 查看更多 »

秦直道

道,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境内,是一条秦代修筑的交通干道。该道路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但没有具体的建成日期。建成之后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至清朝时逐渐废弃。--时,考古学界重新展开了关于秦直道的研究,关于秦直道的走向问题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2009年,陕西延安市境内的秦直道透過考古发掘确认,至此关于秦直道的走向几乎已全部确认。2006年和2013年,秦直道遗址、秦直道起点遗址和秦直道遗址延安段、秦直道遗址庆阳段分别列入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秦朝和秦直道 · 查看更多 »

秦莊襄王

#重定向 秦太上皇.

新!!: 秦朝和秦莊襄王 · 查看更多 »

秦襄公

襄公(),嬴姓,名開,西周和春秋时期秦国君主,也是秦国被正式封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秦庄公次子,在位12年。.

新!!: 秦朝和秦襄公 · 查看更多 »

秦驰道

道,为秦帝国的国道。从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修建从国都咸阳到全国各地的驰道。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

新!!: 秦朝和秦驰道 · 查看更多 »

秦栈道

國在-zh-hans:秦岭; zh-hant:秦嶺;-上修建的栈道。最初用于攻打巴地和蜀國时运粮。《战国策—秦策》有--:「范睢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新!!: 秦朝和秦栈道 · 查看更多 »

秦武王

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作秦悼武王,《世本》作秦武烈王,《越绝书》作秦元武王;《史记索隐·秦本纪》记载名蕩,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惠文王之子,在位4年。.

新!!: 秦朝和秦武王 · 查看更多 »

秦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巡泰山时所立。 碑高四尺五寸、宽一尺四寸,字型工整、笔画圆健,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为宰相李斯所书。刻石北、东、西三面为秦始皇诏书,共144个字,南面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所刻二世诏书78个字。 刻石原立於岱頂,至明只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年)遭火,刻石遂失;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字,移至岱庙;现在位于泰山岱庙东御座的露台前西侧,仅存二世诏书中的10个残字: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最著名的拓本为宋拓百六十五字本,收165字,曾由明朝大收藏家安国收藏,现藏于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

新!!: 秦朝和秦泰山刻石 · 查看更多 »

秦末民变

末民變(前209年七月-前207年十月)指中國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秦之戰爭。秦滅楚後楚地流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秦始皇死後一年,陳勝、吳廣率先於大澤鄉起義,其後各地響應,其中原楚國項羽和劉邦領導的兩支軍力最強。前208年十一月至前207年七月,項羽率諸侯聯軍鉅鹿消滅秦軍主力以及劉邦大破藍田秦軍最後一支主力。前207年十月,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亡。項羽成為共主,分封天下。隨後楚漢戰爭爆發。.

新!!: 秦朝和秦末民变 · 查看更多 »

秦昭襄王

昭襄王(),嬴姓,名稷,一名則,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悼武王(簡稱秦武王)之弟。在位時間长達五十六年,期間任用包括魏冉、范雎、白起等名臣,治軍備戰,富國強兵,为其曾孫秦始皇奠定將來一統天下的基礎。 前306年,秦武王意外死亡,諸兄弟爭位;趙武靈王與秦國的魏冉等大臣合謀,於是得立,是為秦昭襄王,簡稱秦昭王。秦昭襄王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之西元前260年打敗趙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其在位晚期發生的。前256年,昭襄王灭東周。前251年,昭襄王死,享年七十五。.

新!!: 秦朝和秦昭襄王 · 查看更多 »

稷可以指:.

新!!: 秦朝和稷 · 查看更多 »

程邈

程邈,生卒出身不詳,眾說紛紜,只知是秦始皇時代的人。相傳其發明隷書,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提及出土文物相關論述對此說存疑,近年出土《青川木牘》、《天水放馬灘秦簡》證明戰國已有隸書雛形,故現以程邈整理隸書為通說。.

新!!: 秦朝和程邈 · 查看更多 »

章邯

邯(),秦末名將。在陳勝、吳廣發動大澤之變之後,章邯率秦軍擊滅周章、田儋、魏咎、鄧說、伍逢、蔡賜、陳勝、項梁(項羽的叔父)等。在前207年的鉅鹿之戰中,蘇角、王離被楚將項羽諸侯聯軍擊敗後,章邯率秦軍主力向項羽投降,歸順西楚。秦國滅亡之後,項羽把關中封給章邯及其部將司馬欣、董翳(史稱三秦),章邯為雍王,定都廢丘。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在關中展開三秦戰役,章邯被漢軍水淹廢丘击败,被俘後不屈,自刎而死。.

新!!: 秦朝和章邯 · 查看更多 »

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기자조선),根据《史记》、《尚书大传》、《汉书》等史书的说法,是在公元前11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由商朝宗室箕子在辽宁与当地原住民东夷人一起建立的一个国家。是以东夷人为主体的国家。有学者认为该国原为箕氏侯国,在辽西的喀左县一带,与孤竹国相邻;在战国时代为燕国将领秦开所败,其国君被迫率百姓遁入朝鲜半岛。.

新!!: 秦朝和箕子朝鲜 · 查看更多 »

籀文

籀文(籀音同「咒」),又稱大篆,傳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造,春秋時期已在秦國流行。小學類序--:「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許慎《說文解字》收籀文二百二十三字。近人王國維認為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複,象形象事之意少,規旋矩折之意多”。 周宣王的石鼓文也常被指為籀文,秦始皇時曾撰有六塊記功刻石:秦山刻石、瑯琊刻石、繹山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之罘刻石等。其中又以瑯琊刻石最著名,即山東諸城瑯琊台,由李斯撰寫,載秦初開國功臣列侯武城侯王离(應是王翦之誤植)、列侯通武侯王賁等人之事績。北宋時又發現三塊刻字石頭,內容是秦王詛咒楚王的文字,後人稱為“詛楚文”。籀文、石鼓文、詛楚文和部分秦國金文,皆屬同一字體,稱籀文或大篆。 Category:漢字書體.

新!!: 秦朝和籀文 · 查看更多 »

罰金

罰金或罰款,是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門、日本、大韓民國的財產刑處罰的一種,常用於較輕微的罪行或違法行爲,例如交通、環境衛生和吸煙等。當一個人觸犯法例,執法人員會向該人發告票,並登記個人資料,需要以指定方式繳交罰款。在新加坡,罚款及罚金是同义词,英文都作fine。香港的罰款能直接用作財產刑。 廣義的罰款可以表示各種罰錢,但在法律術語,不同的漢字使用國家和地區對於不同性質的罰款有不同的稱呼:.

新!!: 秦朝和罰金 · 查看更多 »

烏氏倮

烏氏倮,《汉书》作乌氏蠃,是活躍於秦始皇時期的秦地富商。烏氏是縣名(地在今甘肅省平涼市西北),倮是人名,姓氏無記載,已不可考。 烏氏倮以經營牛馬等畜牧業致富,在秦地西部一帶開設牧場,通過飼養和繁殖牲畜,進行牲畜貿易,以換取絲綢等珍貴異物。史載他曾經以絲綢等珍奇物品贈獻給戎王(部落酋長),獲得十倍的酬償。烏氏倮所畜養的牛馬數量多至以山谷牧地來計算。 秦始皇賞識其營商活動及對畜牧業的貢獻,給予了他相當於封君的禮遇,讓他與其他大臣一起列席朝議,可以說是商人在秦朝裡的佼佼者。.

新!!: 秦朝和烏氏倮 · 查看更多 »

烹刑

烹刑,或稱烹殺,是一種酷刑。施刑者先將犯人的衣服脫光,並將犯人推入一個如成人般高的大鍋,放在柴火上烹煮。犯人大多數都因灼傷死去,有些最终全身燒焦。受到此刑罚的知名人士有齊哀公、郦食其、周苛、寒奡、石川五右衛門、等。 司馬遷《史記》記載,秦朝末年的項羽時常使用這樣的刑罰,他曾烹殺不肯屈服的漢將周苛;也曾威脅要把漢王劉邦的父親烹殺,不過劉邦表示並不在乎,最後項羽只好放棄這個想法。 蒙古部落首領扎木合在十三翼之战擊敗鐵木真後,用七十個大鍋烹煮戰俘。元朝后期還曾用烹刑,有〈李存赠胡巡检民〉诗:“前岁醢光卿,今年烹志父”。 1970年代乌干达的独裁領袖阿敏(Idi Amin Dada)曾被指控用烹刑惩罚他的敌人,據指出他残忍将自己的妻子杀害分尸,并且煮熟后吃掉。.

新!!: 秦朝和烹刑 · 查看更多 »

絞死

#重定向 绞刑.

新!!: 秦朝和絞死 · 查看更多 »

炼丹

古時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分為外丹和内丹,兩者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過理論上還是具有相通性。.

新!!: 秦朝和炼丹 · 查看更多 »

田假

假(),齐襄王的儿子,齊王建的弟弟。秦末軍事人物,原田齐公族,秦末民變時的六國群雄之一。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秦將章邯擊殺齐王田儋於臨濟,齊人乃立田假為王,田儋的从弟田榮起兵驅逐田假,田假逃亡楚国。 田榮立田儋的儿子田巿为齐王,要求楚国交出田假,楚国不理,所以田荣不随项羽入关。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也不封田荣,田荣因此起兵反抗项羽。 汉王二年(前205年)二月,田榮败死后,项羽再立田假为齐王,三月,田假被田榮的弟弟田横击败,再投楚国,被项羽所杀。.

新!!: 秦朝和田假 · 查看更多 »

田市

#重定向 田巿.

新!!: 秦朝和田市 · 查看更多 »

田廣

广(),秦末齐国狄县(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人,故田齊公族,田荣之子。 漢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分封十八諸侯,沒有封齊國田榮。田榮不服,驅逐臨淄王田都、擊殺膠東王田市、濟北王田安,自立為齊王。 汉二年(前204年)正月,項羽伐田荣,田荣逃至平原县,被平原人杀死。项羽再立田假为齐王,三月,田假被田荣的弟弟田横击败,再投楚国,被项羽所杀。田横收复失地,立田广为王。 汉四年(前203年)十一月,汉王刘邦派使者郦食其赴齐讲和,田广与田横同意和汉王共同对付项羽。汉将韩信趁齐国懈备,引兵东进,攻入齐国。田横、田广大怒,立即烹杀了郦食其。韩信袭破历下军(今山东济南),攻陷齐都临淄。田广逃亡中病死,田横在海岛(即今田横岛)自立为王。.

新!!: 秦朝和田廣 · 查看更多 »

田儋

儋(),秦末軍事人物,狄縣(今山東高青)人,原田齐公族,秦末民變時的六國群雄之一。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月,張楚大王陳涉派周市在东方攻城略地,至狄縣,田儋和从弟田荣、田横率領大批人馬,假裝要把一名犯法的家奴送到狄縣縣府去,讓縣令處死。但田儋到了之後就殺了縣令,自立為王,占领整个齊地。六月,秦將章邯於臨濟圍攻魏王魏咎,田儋率兵救魏。章邯命士卒在夜间口銜枚突襲,大破齊、楚軍,擊殺田儋於臨濟。 田儋死後,前任齊王田建的弟弟田假自立為王,田榮、田横起兵驅逐田假,田假逃亡楚國,田榮、田横立田儋的兒子田巿為齊王。後來田巿被田榮所殺。.

新!!: 秦朝和田儋 · 查看更多 »

田臧

臧,秦朝末年,陳勝手下的將領,曾經謀殺吳廣,因秦將章邯討伐,被殺。.

新!!: 秦朝和田臧 · 查看更多 »

田榮

荣(),秦末齐国狄县(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人,秦末軍事人物,原田齐公族,秦末民變時的六國群雄之一。.

新!!: 秦朝和田榮 · 查看更多 »

甌雒國

#重定向 甌貉.

新!!: 秦朝和甌雒國 · 查看更多 »

甘泉宫遗址

泉宫遗址或称汉甘泉宫,是中国秦朝兴建的离宫之一。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扩建,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增建。后经数次扩建,甘泉宫规模宏大壮观。成为次于长安政治中心之外重要的避暑与理政的行宫。汉武帝曾多次来此避暑及处理政务,汉武帝以后,汉宣帝曾六次来甘泉宫,并在此祭祀。汉元帝即位后,也五次前往甘泉宫处政。从汉平帝开始,由于国力转衰,皇帝往甘泉宫逐渐减少,甘泉宫逐渐湮没。.

新!!: 秦朝和甘泉宫遗址 · 查看更多 »

焚书坑儒

书坑儒指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诗、书、百家语”、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史记·儒林列传》称“焚诗书,坑术士”。 商鞅曾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記》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坑儒”一词出处是西汉孔安国(孔子十二世孙)《〈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在此之前《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支持“坑儒”提法的学者认为由《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始皇长子扶苏的话“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可知,秦始皇所坑掉的“诸生”中,固然有一部分术士,但大多数是“诵法孔子”的儒生。而反对“坑儒”提法的学者认为这是扶苏求情之话,无法用来证明秦始皇坑杀的是儒生,他们认为“焚书”并未废除儒学,儒家学说在焚书之后仍然存在。.

新!!: 秦朝和焚书坑儒 · 查看更多 »

燕国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国時期在中国北方的一個姬姓諸侯国,也作酀国、匽国或郾国,為戰国七雄之一,传国43王800年,於前222年被秦国消滅。.

新!!: 秦朝和燕国 · 查看更多 »

燕王喜

燕王喜(生卒年不詳),本名姬喜,是戰國时期燕國的末代君主。 二十八年(前227年),秦国攻燕,兵臨易水(河北易縣)。燕太子丹派荊軻、秦舞陽等人以獻督亢之地圖和秦將樊於期首級之名,謀刺秦王政,圖窮而匕見,最終荆軻事敗被殺。燕太子丹逃亡遼東(今遼寧遼陽市),代王嘉慫恿燕王喜弒子,喜殺子獻首級,以解秦王之怒。二十九年(前226年),秦王政派王翦率軍伐燕,同年十月破燕都薊城。三十三年(前222年),生俘喜,燕國滅亡。.

新!!: 秦朝和燕王喜 · 查看更多 »

番禺 (消歧义)

可以指:.

新!!: 秦朝和番禺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監軍

监军也称监军事、督軍,是中國歷史上,替中央政府監督在外之軍隊的官職,常持節。.

新!!: 秦朝和監軍 · 查看更多 »

盱眙县

--县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西部,淮安市最南端,北临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西邻接安徽省。别名都梁、临淮、泗州、东阳等。秦朝建县,县名初为“盱台”,后为“盱眙”。建县时间在秦王政二十四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3—前221年)之间。盱眙境内历史遗迹众多,有明代第一陵---明祖陵,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唐宋时期的水陆都会---古泗州城,汉代经学家孔安国创办儒学讲堂的旧址---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汉时期江都国国主江都王刘非的陵墓---'''大云山汉墓''',新四军四大军部之一的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等。盱眙境内曾出土世界最早的彗星运行图和战国时期的陈璋圆壶。.

新!!: 秦朝和盱眙县 · 查看更多 »

相国

国,漢朝廷臣最高职务。 战国時代称为「相邦」,如秦国呂不韋。汉高祖劉邦即位,为避諱「邦」字,改稱「相国」。汉朝相国最初由蕭何担任,蕭何死后,曹参继任。曹参之后,不设相国,以王陵为右丞相,陳平为左丞相,所以漢代「相国」一称,幾乎成为萧曹二人代名詞。《史記》蕭何、曹参的传記为《蕭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 其實呂后的侄兒吕产一度担任相国,但不久之後周勃、陳平、劉章等大臣發動兵變殺死,而不為眾所熟知,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就任相国。篡位的权臣多喜自命為「相国」。 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日本实行律令制,以太政官最高职位太政大臣的唐名为相国。比如平清盛称为「入道相国」,德川将軍的法名常作「正一位大相国○○院殿」,因为幕府将軍或者生前就任太政大臣,或者死後朝廷追贈太政大臣。.

新!!: 秦朝和相国 · 查看更多 »

瀛洲

瀛洲(或作瀛州)是中國神話中仙人所居的神山。傳說渤海外有三座神山:蓬萊、瀛洲、方丈,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始皇、漢武帝求仙訪藥之處,其上物色皆白,黃金白銀為宮闕,珠軒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吃了能長生不老。《列子·湯問》亦有「渤海之東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員峤,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的記載。记载中另外两座山被传说中的龙伯国巨人钓去了守护神龟,因此沉没於海中,“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新!!: 秦朝和瀛洲 · 查看更多 »

白帝

白帝,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五帝之一,掌管天下的西方,亦是古代帝王及宗廟所祭祀的主要對象之一。在「先天五帝」的概念中,白帝即為少昊。五行中對應金,季節中對應秋天,五色中則對應白色。.

新!!: 秦朝和白帝 · 查看更多 »

白起

白起(),《战国策》作公孙起,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餘座,歼灭近百萬敵軍,未嘗一敗,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战、華陽之戰、陉城之战和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千字文》将白起与王翦、廉颇和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名将。.

新!!: 秦朝和白起 · 查看更多 »

百越

越部落从夏、商、西周时期开始就是一个他称。是指使用“戉”这种生产工具(或兵器)的南方部落。由于内部“各有种姓”。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南部大江大河的下游。故战国时将之称为“百越”。王文光:《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论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75页。.

新!!: 秦朝和百越 · 查看更多 »

芝罘岛

芝罘岛又称之罘、芝罘山、芝罘半岛,是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北部的一座陆连岛,三面环海,仅南部与山东半岛相连,是中国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陆连岛。东西长约9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南距烟台市区约4公里,形状似一个灵芝。芝罘岛在历史上因秦始皇三次登临而闻名于世。.

新!!: 秦朝和芝罘岛 · 查看更多 »

隶书

隶书為秦書八體之一,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長方形狀,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相传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变,又称为隶定,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中國文字在小篆以前仍然遵從「六書」造字原則,漢隸則不再遵守「六書」原則,自行變化造形。现代的楷书和行书写法绝大部份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新!!: 秦朝和隶书 · 查看更多 »

隸變

變,是漢字由小篆演變為隸書的過程,大約發生在秦漢之間,是漢字發展的轉捩點。 由於小篆筆劃繁複,書寫不方便,一些下級官員(隸)於是將筆劃簡化(如將「艸」頭簡化為「艹」,「靁」字下的三個田減為一個,變成「雷」),將弧筆改為直筆,方便書寫;又將同一偏旁用在不同位置時改為不同形狀(如「心」用在旁:情;用在下:恭)等等。對後世的漢字有很大的影響。現代的楷書和行書寫法絕大部份和隸變之後相差不遠。.

新!!: 秦朝和隸變 · 查看更多 »

韩信

韓信(),淮陰人,是西漢開國三傑之一,又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蒯徹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韓信是謀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謀戰」派的軍事理論家,在中国历史上以卓绝用兵才能著称,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主要戰績有、擒魏豹、斬陳餘、收左車、降燕地、殺龍且、取田齊等偉大事蹟。后世何去非评价为“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明代茅坤解釋韓信的軍事技巧為“從天而下,而未嚐與敵人血戰者。”韓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官拜漢左丞相、趙國丞相、齊王、楚王,“王侯將相”一人全任,却也因其“功高震主”引起猜忌。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開始消滅異姓王,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貶為淮阴侯;最後韩信被呂雉(即呂--)及萧何骗入宫内,誣以謀反之名處死于长乐宫鐘室。.

新!!: 秦朝和韩信 · 查看更多 »

韩国 (战国)

韓國是中國战国七雄之一,也作乾国,出自晉國宗室,姬姓。後世历史學家將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陽(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新!!: 秦朝和韩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韩非

韓非(約),生活於戰國末期時期的韓國(今屬河南省新鄭市)的思想家,為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認為應該要「法」、「術」、「勢」三者並重,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韓非出身韓國公族,與李斯均是荀子學生,後因其學識淵博,被秦始皇召喚入秦,正欲重用,卻遭到妒忌的同窗李斯害死,在韓非死後,秦始皇在韓非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統一六國的帝業。 韓非其學出於荀子,源於儒家,而成為法家,又推究老子思想,歸本於道家。司馬遷指出韓非喜好「刑名法術」且歸本於道家的「黃老之學」,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統治理論。《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

新!!: 秦朝和韩非 · 查看更多 »

韓廣

韓廣(?-前205年),秦朝人,在秦末民變時自立為燕王。 大澤之變時,原是陳勝部下將領,後隨武臣攻打趙國,武臣自立為趙王。前209年奉趙王武臣之命進攻燕地,卻在那裡自立為燕王。 前206年項羽分封時,燕將臧荼被封為燕王,而韓廣則被徙封為遼東王,以無終(今天津薊縣)為都。韓廣對此不服,不肯遷往遼東,同年被臧荼擊殺,燕國及遼東兩地皆為臧荼所有。.

新!!: 秦朝和韓廣 · 查看更多 »

韓王安

韓王安(?─前226年),姬姓,韩氏,名安,在位9年。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韓王安獻出南陽(今河南境王屋山(太行山餘脈)南、黃河以北地區),同年九月,秦王任命韓國降將內史騰為南陽守。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率師十萬南下渡過黃河攻韓,一路勢如破竹,幾無抵抗,俘虜韓王安,以韓地建置潁川郡,建郡治于陽翟(今河南禹州),韓國滅亡。 之後,前226年,在韓国故都新鄭的前韓国貴族發動叛亂,後被平定,而韓王安也在這年被處死。.

新!!: 秦朝和韓王安 · 查看更多 »

韓王信

韓王信(),姬姓,韓氏,名信,為免與同時期另一名將,後封淮陰侯的韓信混淆,故通稱韓王信。他是秦末漢初將領,西漢初年被劉邦封為韓王,後投降匈奴,前196年與漢軍作戰時被柴武所殺。.

新!!: 秦朝和韓王信 · 查看更多 »

韓成

韓成(),戰國時期韓國的宗室,秦朝末年,第一任韓王,後項羽疑其通漢王,問斬。.

新!!: 秦朝和韓成 · 查看更多 »

莊蹻

莊--,字企足,上古漢族人,戰國時代軍事人物,又名莊嶠,《韓非子》稱莊蹺、《後漢書》作庄豪《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楚國人,楚庄王的后代。他一開始是唐眜的部將,後反楚起事,是當時知名的大盜,與盗蹠齊名,後又歸順楚國,成為將軍,率兵攻入滇國,自立為滇王。 也有學者認為大盜莊--和將軍莊--是不同人,只是名字相同罷了。.

新!!: 秦朝和莊蹻 · 查看更多 »

鞭笞

鞭笞、打藤或笞刑,簡稱鞭刑,歷史悠久,是刑罰的一種執行方式。執行者會以竹片或藤製成的鞭,鞭打犯人的臀部,受者的臀部常會皮開肉裂。鞭笞不但見於國家刑罰,也常見於家庭和學校,施行地方主要是手掌或臀部,但其殘酷程度通常不及國家刑罰。 由於這種刑罰普遍被國際組織認為是對受刑人不人道及侵犯其人權,此刑罰在世界上多數地區已經廢除。如今,今日世界上約有16個國家實施類似笞刑,大部份在亞洲及非洲(多数也實行沙里亞法),例如: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阿富汗、伊朗、坦桑尼亞、波札那、尼日利亞等。.

新!!: 秦朝和鞭笞 · 查看更多 »

荆轲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嬴政,失败被杀。荊軻其人典故被收錄在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之中,「圖窮匕見」的典故即來自此。.

新!!: 秦朝和荆轲 · 查看更多 »

荀子

荀子(),名荀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和法家先驅。.

新!!: 秦朝和荀子 · 查看更多 »

萧何

萧何(),沛县(今中国江苏省沛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新!!: 秦朝和萧何 · 查看更多 »

非子

非子(),嬴姓,西周中期人物。秦國的建國君主,大骆之子。周孝王繼位後,試圖復興周朝國力。非子善於畜馬。孝王召非子負責主理馬匹於汧河及渭河之閒,一年下來,馬的匹數增加了一倍多。孝王十分滿意,就將秦地幾十里的土地封給他,做了附庸於鄰近大諸侯的小國國君,這就是日後統一中國的秦朝的發源地。.

新!!: 秦朝和非子 · 查看更多 »

靳歙

靳歙,汉朝开国功臣,封信武侯。.

新!!: 秦朝和靳歙 · 查看更多 »

頭曼單于

#重定向 头曼.

新!!: 秦朝和頭曼單于 · 查看更多 »

項它

項它,,又作項佗、項他,秦末民變軍事人物,西楚、魏國將領。.

新!!: 秦朝和項它 · 查看更多 »

項梁

项梁(),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项氏的后裔,項燕的兒子,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在反秦战争的定陶之役中为秦将章邯所败,战死。.

新!!: 秦朝和項梁 · 查看更多 »

衡山郡

衡山郡,中国古代的郡。 秦朝时置,治所在邾县(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西北)。辖境约今河南省信阳市、湖北省红安县、黄冈市以东,安徽省霍山、怀宁两县以西,南至长江,北至淮河地区,以境内包有衡山(古衡山,在今安徽省霍山县)周围地区得名。楚汉之际,项羽以秦衡山郡置衡山国,都邾。汉太祖复为衡山郡,属淮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改置衡山国,治所依旧。汉武帝时辖境缩小,元狩元年(前122年)复改为衡山郡,次年分置六安国,东部属庐江郡,西部属江夏郡。.

新!!: 秦朝和衡山郡 · 查看更多 »

项羽

項羽(),名籍,字羽,以字行,楚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朝末年西楚軍事家,政治家。 楚国名將項燕之孫,七歲後隨叔父項梁遷吳中,秦末民变期间在会稽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 ,被楚後懷王封為魯公。前207年鉅鹿之戰中,項羽統率楚軍五萬大破秦軍五十萬,決定秦朝覆亡之勢,秦三世自降為「秦王」,不再稱「皇帝」。項羽起兵三年,即率領山東六國諸侯滅秦,分封天下,政由羽出,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年僅二十五歲。 前206年,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項羽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未能重用范增、韓信、陳平,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战為劉邦指揮諸侯六十萬聯軍所敗,突圍至烏江後,自刎而死。 項羽被譽為中國历史最为勇猛的将领,史學家稱“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亦認為「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新!!: 秦朝和项羽 · 查看更多 »

项羽十八诸侯列表

项羽十八诸侯列表,前206年,項羽進兵咸陽,殺秦王子嬰,欲稱王關中,楚後懷王不悅,項羽尊懷王為楚義帝,但暗中命英布刺殺之,自稱西楚霸王,分封軍功者十八人,以為諸侯。.

新!!: 秦朝和项羽十八诸侯列表 · 查看更多 »

项燕

项燕(),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宿城区)人。战国末期楚国大将军,是抗秦將領項梁之父,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在秦滅楚之戰中,項燕曾大败秦将李信,但不久之后被王翦擊破,兵败自杀。.

新!!: 秦朝和项燕 · 查看更多 »

衛滿

卫满(),是前2世纪时期卫氏朝鲜的建立者。他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个有同时代史书明确记载的君主。《史记》只记载了他的名字——满,未记载其姓氏,在《汉书》中才提及他姓卫。 卫满本来是汉朝漢人,为燕王卢绾的部下。卢绾虽是汉高帝刘邦的--,但依然被疑为谋反被汉廷讨伐。前195年,卢绾逃至匈奴,而卫满东逃。根据《史记》,卫满率领千人,改换蛮夷之服东渡浿水(今朝鲜清川江)。居秦朝故空地上下鄣,在真番、朝鲜等族和从燕国、齐国逃来的汉人中称王,建都在王險城(可能即今日朝鲜的平壤)。时汉朝天下初定,约在前192年、前191年,辽东太守约定卫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勿使犯边。有了汉朝的支持他扩大了卫氏朝鲜的疆域,方数千里。前108年,卫氏朝鲜在他的孙子卫右渠手中被汉武帝灭亡。 400年后,《魏略》的记载,卫满是取代箕子的后代准王在朝鲜称王的。准王南逃,自称韩王。 根据日本平安時代《新撰姓氏录》记载,日本氏族笔氏的祖先是朝鲜半岛的渡来人,为卫满的后裔。.

新!!: 秦朝和衛滿 · 查看更多 »

颍川郡

川郡 穎川郡,常訛誤成“潁川郡”,是中国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 『說文解字注』 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韻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 依據《說文解字》裡面的解釋,可見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書寫穎川的現象存在了。支持「穎川」的人認為,雖然穎川得名於潁水,但是潁水與穎川是不同的概念,潁水指的是潁水河流,穎川指的是河流兩岸廣闊的地帶。還舉例說明如舞陽縣、女陽縣等,都因㵲水、汝水而得名,卻不稱作㵲陽、汝陽(與現在的汝陽沒有關係)。並且漢代時候的石碑就有「穎」川的寫法了,所以郡望堂號為「穎川」不會錯。.

新!!: 秦朝和颍川郡 · 查看更多 »

西南夷

西南夷是中国汉代对居住在今川西、云南、贵州境内的少数民族(除了滇國由漢族莊蹻建立)的总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中都有《西南夷列传》,记载了各个时期西南夷中的基本情况。.

新!!: 秦朝和西南夷 · 查看更多 »

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指中國歷史上東遷之前的周朝。周朝是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原居於渭水流域。其後為逃避戎狄而遷居岐山下的周原,並於此地發展農業,建築城郭,設立官制。都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成王五年營建雒邑(又稱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經常在成周駐節,但是主要活動依舊以鎬京為中心。 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後來這裡由秦人奪回),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史稱平王東遷。 西周從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6年。 前770年,平王弃宗周而迁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部族集團逐步形成,成为汉民族的前身之一,周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其他部落。 以武裝封建與軍事佔領來進行東進。每有新開拓領地,須築城、建廟、立社,即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新!!: 秦朝和西周 · 查看更多 »

西楚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诸侯国,主君项羽,都彭城,统楚、梁及自己的鲁国旧邑九郡之地,国号“楚”。 泰二世三年二月,项羽于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奠定自己在众诸侯中的地位,并进军关中虽后于刘邦但依靠兵力优势及大胜之威仍取得关中控制权,并于其后回军彭城,成为楚实际控制者。前206年二月尊楚后怀王为义帝,并分封诸侯,自号“霸王”,史称西楚霸王。 前202年于垓下之战中灭于以汉为首的诸侯联盟,项羽自刎于乌江。楚霸王薨后楚随之被汉所吞并,西楚政权正式灭亡。 史籍中并无“西楚”之称,《史记·项羽本纪》以及《汉书·项籍传》所载为“楚”而非西楚。 史家不以西楚纪年,凡楚汉相争之事,皆以汉纪年。汉高祖元年为刘邦称汉王的前206年,而不是汉朝建立的前202年。.

新!!: 秦朝和西楚 · 查看更多 »

西汉

西汉(前206年或前202年-8年、23-25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是汉朝的一部分。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分封为汉王而建立政權,后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后,前202年最终统一天下,在定陶县 (今属山东省)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为“汉”。项羽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称帝后遂以封国名为王朝名。又刘邦都城长安位于刘秀所建汉王朝都城洛陽之西,为加以区别,故史称“西汉”,有时又以都城与刘秀所建汉王朝的相对位置代称为“西京”。而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 西汉建立后,刘邦废秦苛法,实施无为而治。减轻赋稅和徭役,釋放部分奴婢,抑制富商,限制土地兼併,并且獎勵開荒,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中国战略网。 西汉初期分封诸侯王,而后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在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平叛后诸侯王势力被削弱。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汉朝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欧亚大陆文化贸易的交流。武帝还采用儒生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授五经,使经学成为食禄的工具 中华文化信息网。当时又建立藏书库,整理图籍,使文化得到发展。史学家司马迁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昭帝、宣帝时,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元帝以后,宦官和外戚更加得势,百姓起义不断出现。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哀帝时,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平帝时,王莽复起,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平帝病死,孺子刘婴立,王莽见有机可乘,于居摄三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亡。西汉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少帝、昌邑王(废帝)刘贺等一些在位时间较短且为吕雉等人的傀儡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1代皇帝、12代君主(因为孺子婴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当了3年的皇太子)。也有把新朝灭亡后在長安重建漢室的更始帝算作西汉最後一位皇帝,但劉秀建立的東漢並不視其為漢朝皇帝,因此歷史說法存在爭議。 西汉极盛时的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葱岭一线,西南到今云南、广西以及今越南中部,北接大漠,东北至今朝鲜半岛北部。 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贸易繁荣,耕地扩大,冶金和纺织技术先进,现在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的低温炒钢炉在世界冶金技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西汉是中华文化的高峰,通过丝绸之路和各国往来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的时代风貌。汉朝后华夏族出现了新的自称“汉族”。.

新!!: 秦朝和西汉 · 查看更多 »

西戎

西戎是三代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是漢族前身之一,但與战国以后的胡人各民族并沒有任何關係,後來「西戎」被漢族用來代指位於漢族以西的各個非漢民族。.

新!!: 秦朝和西戎 · 查看更多 »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新!!: 秦朝和首都 · 查看更多 »

詹事

詹事,中國古代内侍职官之一,秦朝起设立,主要掌管皇太子宫中事务。.

新!!: 秦朝和詹事 · 查看更多 »

骊山

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环城东路3号,距离西安市区25公里,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4公里,最高海拔1302米。它是“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辟有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园区之一。 骊山得名一说是因为其远望如黑色骏马;一说这里是商周时期骊戎国地。 骊山是传说中女娲补天处,骊山西绣岭第二峰有老母殿,山下有溫泉著稱的华清池。.

新!!: 秦朝和骊山 · 查看更多 »

髡刑

髡刑(--),中国上古五刑之一,为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夏商周到东汉。 髡是指剃髮,《说文·髟部》段玉裁注曰:“髡,剃发也。”焦赣《易林·复之坎》:“髠刑受法,终不得释。”三國時期,马谡被诸葛亮诛杀,陈寿之父是马谡的参军,被施以髡刑。魏明帝定律,“髡刑有四,完刑、作刑各三。”晉時徒刑稱做“髡刑”﹐又名“耐罪” 中國文革期間流行把人的头发剃一半、留一半,叫“阴阳头”。.

新!!: 秦朝和髡刑 · 查看更多 »

諫逐客書

《諫逐客書》,是李斯寫給秦王嬴政的一篇文章,其文體在形式上為應用文,而內容上則為論說文。這篇文章被視為是後來的駢文之初祖。 秦王嬴政四年(前243年),揭發韓國實施“疲秦計畫”,即韓國水工鄭國利用修關中水渠以耗費秦國人力、銀錢,和吕不韦和嫪毐之黨徒為亂(他們兩人都不是秦人)。在宗室大臣鼓噪下,秦王政下逐客令,驅逐所有六國籍貫客卿,被驅逐者之一、楚国上蔡李斯因此寫下《諫逐客書》予秦王政過目,內容闡述說明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如此一來国家才能夠富強。秦王讀了李斯的上書,就廢除了「逐客令」,命人追回李斯,並恢復其官職。嬴政任命李斯為客卿,並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最終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权君主統治國家。.

新!!: 秦朝和諫逐客書 · 查看更多 »

高密市

密市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是潍坊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地处胶东半岛和山东内陆的中间,东临山东省最大城市青岛。高密市西北与安丘市,西南与诸城市,东部与胶州市,北部与平度市接壤。 高密市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市)之一,也是山东省肉类生产第四大、中国第13大县市。.

新!!: 秦朝和高密市 · 查看更多 »

高陵縣

#重定向 高陵区.

新!!: 秦朝和高陵縣 · 查看更多 »

魏咎

魏咎(),原魏国公族,秦末民變時的六國群雄之一。.

新!!: 秦朝和魏咎 · 查看更多 »

魏冉

魏冉,亦作魏焻或魏厓,中国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宣太后异父弟,封於穰邑(今日河南鄧州市),故為穰侯。 秦武王23歲因舉鼎負傷而死,沒有兒子,各兄弟爭位。魏冉實力較大,擁立秦昭王,亦幫秦昭王清除了爭位的對手。之後推薦白起,加上自己的戰功,多次戰勝魏國與趙國等,得到很多賞賜,比王室更富有。穰侯魏冉、宛侯公子市、鄧侯公子悝和華侯羋戎等四大列侯掌控秦政,並稱「四貴」。 范雎入秦後,向秦昭王遊說,稱宣太后與穰、宛、鄧、華四貴是國政的障礙,於是昭王罷免魏冉,改立范雎為宰相,並將魏冉遷徙到函谷關以外,魏冉忧郁而亡。.

新!!: 秦朝和魏冉 · 查看更多 »

魏国 (战国)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1年(一说:公元前339年)魏侯罌(即後來的魏惠王)从安邑(一说: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新!!: 秦朝和魏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魏王假

魏王假(),原名魏假,魏景湣王魏增之子。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將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樑城,水淹三月,城內死傷無數,魏王投降,魏國滅亡,凡八傳,歷九君。 《資治通鑑》記錄魏王假投降後遭處死。但在《史記》中並無記錄投降後的下落。.

新!!: 秦朝和魏王假 · 查看更多 »

魏豹

魏豹(?-前204年),原魏国公族,秦末民變時的六國群雄之一。魏咎之弟,魏咎敗死後繼承兄位,立為魏王,後被項羽封為西魏王。,後因叛服無常,被漢御史大夫周苛所殺。夫人為薄姬。.

新!!: 秦朝和魏豹 · 查看更多 »

魯郡

魯郡,中國古代郡、國名。.

新!!: 秦朝和魯郡 · 查看更多 »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許多学派纷呈,眾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新!!: 秦朝和诸子百家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新!!: 秦朝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象郡

象郡為秦代在平定百越族後所設的一個郡級行政單位。近現代有關象郡位置向有爭議,一說是在今日廣西與廣東雷州半島,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以上,一說則指象郡包含了越南境內的北圻和中圻,面積廣達30萬平方公里以上。另外,象郡於秦末為南越国所轄無可爭議,不過南越国遭西漢消滅後,西漢是否繼續在原處復設郡縣,則有所爭議。不過,可確定的是,象郡的設置,對於嶺南開發是個不可忽略的關鍵。.

新!!: 秦朝和象郡 · 查看更多 »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新!!: 秦朝和鲜卑 · 查看更多 »

質子 (東亞政治)

質子,即一種政治上的人質。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為了互相取信,會互相交換人質,稱為質子。通常是君主的兒子作為質子,質押於他國,秦異人就是一例子。除了以平等方式互相交換人質外,亦有當弱國有求於強國諸侯時,就出現單方面送出質子的情況。 中央強權亦出於控制地方勢力的需要,會任命地方首領的親人為京官,稱任子,美言為入侍。任子表面上是一種榮耀,但實質上卻是朝廷控制的質子,中央能以質子的安全影響地方首領的決定。 當兩方勢力出現矛盾的時候,質子的安全是沒有保證的,如秦異人即被質於秦國之大敵趙國,使雙方獲取政治平衡。亦有不質嫡長子的做法,避免權力繼承出現問題。 在蒙古帝國時期,蒙古大汗讓諸侯和將校的子弟來大汗帳下充當人質,稱為禿魯花(turqaq)。這些子弟編為一個軍,稱為禿魯花軍。 而以諸侯之子為質子的行為在日本亦有出現,如日本戰國大名德川家康少時,就曾去今川義元府上成為人質。.

新!!: 秦朝和質子 (東亞政治) · 查看更多 »

鴻門宴

鸿门宴,指前206年(汉元年)十二月在位於故秦都城咸阳郊外的新丰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由当时两位楚将刘邦与项羽进行的一次签约宴会。此前楚怀王熊心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因率先进入关中灭秦,欲以秦王子婴为丞相,在关中称王,引发实力强大的项羽的不满,刘邦因自度实力不及项羽,于是将关中的统治权出让给项羽,项羽最终满意,打消了讨伐刘邦的打算,并为后来几个月后分封诸侯创造和平条件。 此次宴會對楚汉战争及以後中國歷史皆發生重要影響,鸿门宴虽然让项羽获利最大,但此后分封将汉中郡分给刘邦,秦三世未能抵抗住刘邦,使得刘邦吞并关中,并为日后楚汉相争埋下伏笔。.

新!!: 秦朝和鴻門宴 · 查看更多 »

鸿沟

鸿沟是中国的古运河名。约战国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开鑿的连结黄河与淮河的运河。故道从今河南省荥阳市北引黄河水,东流经过今中牟县北,又东经过今开封市北,转折向南经通许县东、太康县西,至淮阳县东南入颍水。.

新!!: 秦朝和鸿沟 · 查看更多 »

車裂

車裂,又稱轘、轘裂、轘脔、轘磔。俗稱五馬分屍,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相傳此刑乃將犯人的頭及四肢分別縛到五輛車,由馬引車前進以撕裂其身體。 秦國的商鞅及嫪毐皆受此刑,但行刑時間頗有爭議,以下將詳述有關爭論。.

新!!: 秦朝和車裂 · 查看更多 »

黍(学名:Panicum miliaceum),是禾本科黍属的一个物种,其种子形小常作为饲料作物和谷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叫黍子,生长期短,耐寒耐旱耐贫瘠;籽实叫黍,淡黄色;磨米去皮后称黍米,俗称黄米,为黃色小圓顆粒,直径大于粟米(即北方俗称的小米);黍米再磨成麵,俗称黄米面。黍的籽粒有粳性与糯性之分。粳性黍为非糯质,不黏,一般供食用。糯性黍为糯质,性黏,磨米去皮后称作大黄米或软黄米,用途广泛,可磨麵作糕点,古代也广泛用于酿酒。在中国黍子栽培大体以山西-陕西省界(约为东经110度)为界,以东的华北、东北地区以糯性黍子为主,以西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以粳性黍子为主。.

新!!: 秦朝和黍 · 查看更多 »

黔中郡

中郡,中国古代的郡。 战国楚置。辖境约当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省东部,后地入秦。治所在临沅县(今湖南常德市);一说治沅陵县(今湖南沅陵县西南)。辖境扩大,有今湖南省沅江、澧水流域,湖北省清江流域,重庆市黔江流域和贵州省东部。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为武陵郡。.

新!!: 秦朝和黔中郡 · 查看更多 »

黄仁宇

仁宇(Ray Huang,),是一位籍貫湖南长沙的美國籍歷史學家。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國共內戰期间擔任国军軍官,後赴美求學並获取密西根大學歷史博士学位。以身為中国歷史明史专家及倡导“大歷史观”而为世人所知。著有《萬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暢銷作品。.

新!!: 秦朝和黄仁宇 · 查看更多 »

黄冈市

冈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鄂豫皖赣四省交界处,北靠大别山、南临长江。京九铁路纵贯全市,境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距武汉不到一小时车程。 除此以外,黄冈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城,有大量的历史古迹和人文传统,包括东坡赤壁、五祖弘忍、程颐和程颢兄弟、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之一的李时珍等等,20世纪则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在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各领域声名卓著的人物,如胡风、熊十力、黄侃、汤用彤、闻一多、李四光、徐复观、殷海光、汤佩松、彭桓武、王亚南、朱邦复等等。.

新!!: 秦朝和黄冈市 · 查看更多 »

齊王建

齊王建(,60歲),王莽追尊为齐敬王及新世祖,是戰國時代田齊的亡國君主。他於前264年至前221年在位,長達44年。在這44年間,前一阶段很大程度上因為得到太后君王后的扶持,另一方面也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齐国,优先进攻韩、魏、赵等三晋,齐国才得以安享太平。 君王后逝世後,王后的族弟-后-胜执政。--胜是个贪官,在秦國不斷賄賂之下,齊國對其餘五國袖手旁觀,終於到五國滅亡後,田齊亦為秦國所滅。齊王建也死于流放之地。 齐王建有孙田安,曾于秦汉之交受封为济北王。其後裔王莽追加諡號「敬」。.

新!!: 秦朝和齊王建 · 查看更多 »

齊郡

齊郡,又名齊國,中國古代郡、國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於其故地分置齊郡、琅邪郡。漢初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領田氏齊國故地,後徙韓信為楚王,分齊國為七郡。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復置齊國,治所在臨菑縣(縣治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領七郡七十三縣,其地相當於今山東省北部、中部、膠東半島和東南沿海地區。至武帝時,齊國之地已分為十二郡國,又除齊國為齊郡,屬青州刺史部。西漢後期,齊郡僅轄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淄博市區東部及青州、臨朐、廣饒一帶,人口五十餘萬。王莽改齊郡為濟南郡。漢光武帝復置齊國。魏晉南北朝諸代,或置齊郡,或置齊國。北魏時齊郡屬青州,另於濟南郡之地置齊州。隋初廢齊郡。隋煬帝改齊州為齊郡,治歷城(在今濟南市城區),臨淄改屬北海郡。唐初改郡為州,廢齊郡,復置齊州。.

新!!: 秦朝和齊郡 · 查看更多 »

齐桓公

桓公(),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齊氏(其祖先原為呂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公孫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79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餓死。 在位期間執政為國懿仲、高傒、管夷吾、仲孫湫、隰朋。.

新!!: 秦朝和齐桓公 · 查看更多 »

龍且

龍且(且音ㄐㄩ,jū),中国楚汉战争时代人物。西楚项羽部下。 前206年,漢王劉邦起兵攻占三秦,楚将龍且和魏相項他与漢将灌嬰在定陶之南交战失败。前205年,龍且、項声攻淮南,大破黥布軍。黥布逃亡漢军处。 前204年十月,曹參攻占臨淄,項羽派遣龍且率兵號稱有20万进攻漢軍。十一月,龍且与韓信、呂澤、陈武、丁禮等聯軍在濰水对陣,被擊殺。.

新!!: 秦朝和龍且 · 查看更多 »

辽东

辽东在現代汉语中多指辽东半岛。辽东半岛是位于中国辽宁辽河以东,渤海与黄海之间的一个半岛。而在中國历史上,「辽东」范围稍大于辽东半岛,大致上为现在辽河以东的辽宁省地區,是漢地的組成部分。.

新!!: 秦朝和辽东 · 查看更多 »

辽东郡

遼東郡,中國古代的郡,主要在今辽宁省境内。.

新!!: 秦朝和辽东郡 · 查看更多 »

辽西郡

辽西郡,秦代出土文物皆作潦西郡,中国古代的郡。战国燕所置,秦朝以後沿用。自古為邊塞駐屯地,唐代金昌緒《春怨》云:“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新!!: 秦朝和辽西郡 · 查看更多 »

錢塘

#重定向 杭州市.

新!!: 秦朝和錢塘 · 查看更多 »

范增

范增(),战国后期至秦末居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亚父街道)人,西楚霸王项羽首席谋臣幕僚。项梁反秦起义时,范增曾劝项梁立楚怀王后裔为王,一直在项羽身边任參謀,被其尊稱“亚父”,極受尊祟。但最终因陈平之离间计而失去项羽的信任,离开楚军。.

新!!: 秦朝和范增 · 查看更多 »

范文澜

范文瀾(),字仲澐,中国历史学家。浙江绍兴人。.

新!!: 秦朝和范文澜 · 查看更多 »

蜀郡

蜀郡是中國古代的郡。蜀郡以成都一帶為中心,所轄範圍隨時間而有不同。東漢時期與廣漢郡、犍為郡合稱「三蜀」。.

新!!: 秦朝和蜀郡 · 查看更多 »

郡县制

郡縣制,指對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類似於現在的行政區劃)。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封建制的补充,后经过秦汉发展,取代封建制成为主要体制。亚洲其他国家也从中国学习了该体制,如日本、朝鲜。.

新!!: 秦朝和郡县制 · 查看更多 »

郡尉

郡尉為中國秦朝官制名稱,為郡之武官,辅助主官郡守,職責為掌管武裝甲卒,其官爵約略於四級不更至七級公大夫之間。另外,郡尉轄下亦有數名有丞作為屬官。 西汉凡人口达二十万的郡,便举用一人为郡尉,禁备盗贼。景帝时,改称郡尉为都尉。.

新!!: 秦朝和郡尉 · 查看更多 »

胡毋敬

胡毋敬,又作胡母敬,姓胡毋,是中國秦朝人物,担任太史令。 在秦始皇统一规范文字的过程中,李斯将小篆的形体的开体与写法制定以后,为了推广到全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以小篆编写书籍。胡毋敬作七章《博学篇》,文字采用《史籀篇》(大篆作品,启蒙读物),结构却略有不同,后世称为秦篆,即小篆。.

新!!: 秦朝和胡毋敬 · 查看更多 »

郴县

郴县,古旧县名。秦朝置县,治今湖南省郴州市。.

新!!: 秦朝和郴县 · 查看更多 »

胶西郡

胶西郡,秦朝时设置的郡。汉朝时改为胶西国。 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年),始设置胶西郡。西汉汉王六年(前201年),复置胶西郡,治所在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西南),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胶河以西,高密市以北地区。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改为胶西国。元封三年(前108年)复为胶西郡。本始元年(前73年)改为高密国。户四万五百三十一,口十九万二千五百三十六。仍治高密县,下辖五县:高密县、昌安县,石泉县、夷安县、成乡县。西汉末辖境约当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废入北海国。.

新!!: 秦朝和胶西郡 · 查看更多 »

都尉

都尉,是中国、朝鮮、越南很多官职称号的一部分,各种都尉职权地位差异较大,又分为各地管领军事事务的都尉与中央领特定事务的都尉两类。.

新!!: 秦朝和都尉 · 查看更多 »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边的古迹甚多,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关、凤栖窝和斗犀台等。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 1980年7月7日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4日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都江堰以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与青城山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秦朝和都江堰 · 查看更多 »

郑国渠

鄭國渠,中国战国时,韓國著名水利学家「郑国」(鄭氏,名國),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为秦所筑河渠,長三百里,位於今日中國陝西省涇陽縣上然村涇出口一帶。為紀念工程師鄭國,称“郑国渠”。.

新!!: 秦朝和郑国渠 · 查看更多 »

舍人

舍人,古代官称。原為旅店的主人或貴族家裡左右親信或門客,後來成為官職,前冠以頭衔,名称及职权不同。 舍人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地官》,是国君的亲近属官。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書舍人。《唐書‧職官志》列有中書舍人、太子中舍人、太子舍人、起居舍人、通事舍人、太子通事舍人。宋、元時稱顯貴子弟為「舍人」。明代稱應襲衛所職位的武官子弟為「舍人」或中書舍人。 宋朝以後,以「舍人」及「舍」稱官宦、世族、士紳、地主之家的子弟,,閩南則冠以「阿」字為首,故稱「阿舍」。.

新!!: 秦朝和舍人 · 查看更多 »

舜(拼音:shùn),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的五帝之一,名重華;生於姚墟,故'''姚'''姓,后居于妫水之边,故妫姓。冀州人,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禅让」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中庸引述孔子稱舜「德為聖人,尊為天子」。.

新!!: 秦朝和舜 · 查看更多 »

阴阳家

陽家,是中國东周戰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東周戰國末期齊國的鄒衍。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陰陽家則把陰陽矛盾作用引起的變化推演至神秘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新!!: 秦朝和阴阳家 · 查看更多 »

阿房宫

阿房宫,是一组始建于秦朝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朝灭亡前后废弃,相传其被项羽纵火焚毁。1923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寻找阿房宫遗址,并最终确认一组位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和未央区的交界处的夯土基址为阿房宫遗址,这些基址主要位于阿房村的周围,其中主要遗迹包括前殿、上天台、磁石门等遗址。1961年,阿房宫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2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人员发现该建筑并没有被火焚烧过的痕迹,而整个阿房宫在被毁之前并未建成。2012年,阿房宫遗址公园正式立项建设。.

新!!: 秦朝和阿房宫 · 查看更多 »

赵姬 (秦庄襄王)

#重定向 赵姬.

新!!: 秦朝和赵姬 (秦庄襄王) · 查看更多 »

赵佗

赵佗(),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秦朝南海龍川令 ,南越国创建者,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和皇帝。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南越国的建立年代,無史籍直接记载,现代的研究文献均以《史记》的相关记载推算而得,所以目前对南越国建国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前204年,一说是前203年,一说是前207年在位至前137年,号称“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

新!!: 秦朝和赵佗 · 查看更多 »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新!!: 秦朝和赵国 · 查看更多 »

赵高

赵高(),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及秦朝政治人物,历仕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代君主,沙丘之变和望夷宫之变的主谋、策划者。最后被子婴派宦官韩谈刺杀而死。 一般认为赵高引发的多次秦朝内部宫廷混乱是造成秦朝加速灭亡的原因之一,但历史上对赵高是否为宦官以及制造秦朝宫廷混乱的动机都尚存争议。司馬遷著《史记》时没有为赵高单独立传,赵高的事蹟主要记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和《史记·蒙恬列传》中。.

新!!: 秦朝和赵高 · 查看更多 »

閩中郡

閩中郡,战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治所在东冶(今福建省建瓯市)。辖境约当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宁海县及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秦末废。 前222年至221年間,秦平定楚國的江南和越國舊地後,就進入了今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征服了當地的越人政權葛劍雄,《人口與中國疆域的變遷──兼論中國人口對外部世界的影響》,長城文化網,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sd/wen/rkyjy.htm 秦朝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以其地屬閩中郡,但秦的控制點相當少,郡中幾乎沒有設縣。史書無記載閩中郡的廢除時間。 而後無諸北上助漢擊楚,漢高祖封無諸為閩越王,封國閩越國,閩中郡的建置不再出現。.

新!!: 秦朝和閩中郡 · 查看更多 »

閩越

閩越(Mìng-uŏk;Bân-oa̍t;Mâing-ṳ̆e;Máng-e̤̍h),又稱為閩粵,亦稱為無諸國。狭义上的闽越指今中國福建省。在中國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於越人外遷至闽中地区,與當地的百越土著“闽人”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國家,主体部族为当时的闽部落和於越部落,后世人便将融合了越国文化并承袭了越国衣钵的古闽人称为閩越人,存在的時間大致上在公元前333年至公元前111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後的六、七十年之間,國力達到鼎盛,是當時中國東南方勢力最強的國家,閩越王無諸在城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邊的興田鎮)所建的王城,也是當時東南一帶規模最大的城市。.

新!!: 秦朝和閩越 · 查看更多 »

闽越王城遗址

闽越王城遗址(城村汉城遗址)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是汉初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而营建的王城遗址。1958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59年试掘,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开始全面探查和重点发掘,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武夷山的一部分,申报入世界遗产。 汉城遗址的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方形呈北偏西25度,东西最宽处550米,南北最长处860米,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 现存城墙、城门、水门、瞭望台、祭坛、宫殿、道路、水井等遗址。该遗址是中国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汉代早期城址。 遗址南侧建有闽越王城博物馆,展示出土的各种文物。.

新!!: 秦朝和闽越王城遗址 · 查看更多 »

董翳

董翳(),中國秦朝都尉,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獲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北)。.

新!!: 秦朝和董翳 · 查看更多 »

葛剑雄

葛剑雄,浙江湖州人,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历史学家,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 秦朝和葛剑雄 · 查看更多 »

蒯徹

蒯徹,范陽人(與武帝同名「徹」,《史记》、《漢書》避漢武帝名諱作「通」。師古曰:「本名為徹,其後史家追書為通。」)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據傳,東漢末年劉表的謀臣蒯良、蒯越是其後裔。.

新!!: 秦朝和蒯徹 · 查看更多 »

蒲州 (北周)

蒲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以泰州改置,治所在蒲坂县(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蒲州镇)。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河东郡,义宁元年(617年)复为蒲州。治所在桑泉县(今临猗县西南临晋镇)。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移治河东县(今蒲州镇)。辖境约当今山西省永济、河津、临猗、闻喜、万荣等市县及运城市西南部地区。开元元年(713年)曾升为河中府,旋仍为蒲州。乾元三年(760年)又升为河中府。属河东道。 金朝天会六年(1128年)改为蒲州。属河东南路。天德元年(1149年)复为河中府。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蒲州,省州治河东县入州。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永济、河津、临猗、万荣等市县及芮城县西部地区。属平阳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蒲州直隶州,六年升为蒲州府。为晋、陕间交通咽喉,历为军事重地。.

新!!: 秦朝和蒲州 (北周) · 查看更多 »

蒙恬

蒙恬(),中国秦朝名将,祖居齐国,祖父蒙骜和父亲蒙武皆为秦國名将。蒙恬北防匈奴多年,威震北方。秦始皇駕崩後,因為支持太子扶苏,被趙高設計處決。.

新!!: 秦朝和蒙恬 · 查看更多 »

蒙武

蒙武(生卒年月不详),中国战国时秦国名将。祖居齐国,父蒙骜、子蒙恬及蒙毅皆为秦名将。.

新!!: 秦朝和蒙武 · 查看更多 »

蒙毅

蒙毅,為秦朝大臣蒙恬之弟,主掌刑罰及監察朝臣(廷尉)。.

新!!: 秦朝和蒙毅 · 查看更多 »

邯郸市

邯郸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因邯山至此尽而得名,有「河北南大门」之称。市境北接邢台市,东临山东省聊城市,南界河南省安阳市、濮阳市,西邻山西省晋中市、长治市。地处太行山脈东麓,华北平原中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丘陵带,东部为冲积平原区。滏阳河、漳河、洺河等自西向东流经市境。全市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人口943.3万,主城区人口达367.42万人。 邯郸历史悠久,是中原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距今8000年前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百余年,前后经历八代国君,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邯郸遭到战乱破坏,由当时的赵国国都贬为一个郡;西汉时期和关中的长安、中原的洛阳、山东的临淄、西南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邯郸临漳县)逐渐兴起,袁绍、曹魏等势力先后占据邺城而称霸天下;南北朝时,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隋朝隋炀帝下令火焚邺城,邺城遭到毁灭;到北宋时,邯郸东部地区的大名县成为北宋“陪都”为北京大名府。明清时期,邯郸隶属广平府、彰德府;民国初年,邯郸隶属直隶省冀南道,199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地市合并,邯郸地区周围所辖各县划归到邯郸市,称邯郸市。 邯郸已探明矿物资源多达40多种,煤炭和铁矿石储藏量分别在40亿吨和4.8亿吨,被誉为现代“钢城”、“煤都”,邯郸不但是河北省重要的焦煤及钢铁生产基地,亦是中国大陆重要的电力、纺织、煤炭、建材等生产基地;粮食产量也居河北省前列,素有“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之称;邯郸商业也十分发达,市政府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也加快了其他项目的发展。2015年邯郸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邯郸是中国成语之城,“邯郸学步”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赵国都城的风雅。.

新!!: 秦朝和邯郸市 · 查看更多 »

邯鄲郡

邯鄲郡,中國古郡名,戰國時趙國置。秦滅趙後置趙郡,不久改為邯鄲郡。西漢初年置趙國,其後多次除為邯鄲郡,郡治在邯鄲縣(縣治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城區西南趙邯鄲故城)。漢景帝五年(前152年),以原邯鄲郡北部置趙國。此後邯鄲郡之名為趙國、趙郡所取代。.

新!!: 秦朝和邯鄲郡 · 查看更多 »

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與代表人物。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漢族先民,相传他的墓地在今章丘相公庄镇郝庄。主要学说是“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新!!: 秦朝和邹衍 · 查看更多 »

肃慎

肃慎,亦称息慎、稷慎,是夏代及商代生活在黑水(今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的一个部族。與漢族、濊貊、东胡同被称为古代东北地區及外满洲的四大民族,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被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民族之ㄧ。.

新!!: 秦朝和肃慎 · 查看更多 »

肉刑

肉刑,是指通过对罪犯身体外部机能的残害,达到处罚罪犯的目的。 部分肉刑对罪犯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如腐刑、斬斷手腳的刑罰。中国古代的黥、劓、臏、腐、大辟(即死刑)等五刑,除了大辟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皆属于不可逆肉刑)。 目前大部分国家已经废除了肉刑。 category:刑罰 Category:肉刑.

新!!: 秦朝和肉刑 · 查看更多 »

蓝田县

蓝田县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管辖下郊区县。古时以盛产蓝田玉闻名,目前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

新!!: 秦朝和蓝田县 · 查看更多 »

蓬萊山

蓬萊山,又称为蓬萊、蓬山、蓬丘、蓬壺、蓬萊仙島等。傳說渤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萊、瀛洲、方丈,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始皇、漢武帝求仙訪藥之處,其上物色皆白,黃金白銀為宮闕,珠軒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吃了能長生不老。《山海經·海內北經》中就有「蓬萊山在海中」之句;列子卷五《湯問》:亦有「渤海之東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員峤,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的記載。记载中另外两座山被传说中的龙伯国巨人钓去了守护神龟,因此沉没于海中,“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也發生在這裡,相傳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萊閣醉酒後,展示各自的寶器,凌波踏浪、渡海而去,「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傳說便由此流傳。 又有一說蓬萊仙島就是指現在的台灣。另外因为日本的地理分布,也有以蓬莱三岛作為對日本的雅稱。平安時代,僧侶寬輔認為「蓬萊山」就是指富士山。《竹取物語》中提到「東海有蓬萊山」,由「蓬萊玉枝」述說富士山的緣起。.

新!!: 秦朝和蓬萊山 · 查看更多 »

鄣郡

#重定向 丹楊郡.

新!!: 秦朝和鄣郡 · 查看更多 »

臧荼

臧荼(),秦朝末年西汉初年人,是反秦戰爭中的將領,一度為項羽十八諸侯之一,封燕王,後來歸附漢朝,在消滅異姓王風潮中,被劉邦所殺。.

新!!: 秦朝和臧荼 · 查看更多 »

臨江國

临江国,楚汉之际到西汉时期封国,临江国都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新!!: 秦朝和臨江國 · 查看更多 »

臨淄

#重定向 临淄区.

新!!: 秦朝和臨淄 · 查看更多 »

里長

里正又稱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是中國春秋战国时的一里之長,明代改名里长。目前仍為中華民國的地方官,透過四年一次定期選舉選出,無連任限制。。 最早春秋时,已有里正一職,負責掌管戶口、賦役之事。《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秦、漢兩朝沿用之。 唐朝有里正一職,以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每里置里正一人。杜甫《兵车行》云:“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宋初以里正与户长、乡书手共同督税,再以里正为衙前,故又称“里正衙前”。 明代改名里长,並以110户为一里。.

新!!: 秦朝和里長 · 查看更多 »

里耶秦简

里耶秦简是在湖南西部里耶鎮出土的36000余枚戰國至秦朝的竹简,记载了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的秦代历史。 「里耶」在秦代之名為「遷陵」。.

新!!: 秦朝和里耶秦简 · 查看更多 »

金常政

金常政()是中国百科全书编纂专家,辽宁人。 1978年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筹建工作,担任编审、副总编。起草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体设计文件和体例。1991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

新!!: 秦朝和金常政 · 查看更多 »

金星

金星(英語、拉丁語:Venus,天文符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是從太陽向外的第二顆行星,軌道公轉週期為224.7地球日,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在中國古代稱為太白、明星或大囂,另外早晨出現在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稱長庚。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太白為白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金星。它的西文名稱源自羅馬神話的愛與美的女神,维纳斯(Venus),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它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體,視星等可以達到 -4.7等,足以照射出影子。由於金星是在地球內側的內行星,它永遠不會遠離太陽運行:它的離日度最大值為47.8°。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它的大小、質量、體積與到太陽的距離,均與地球相似,所以經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在其它方面則明顯的與地球不同。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行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2倍。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金星沒有將碳吸收進入岩石的碳循環,似乎也沒有任何有機生物來吸收生物量的碳。金星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阻擋了來自太空中,可能抵達表面的可見光。它在過去可能擁有海洋,並且外觀與地球極為相似,但是隨著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溫度上升而全部蒸發掉了B.M. Jakosky, "Atmospheres of the Terrestrial Planets", in Beatty, Petersen and Chaikin (eds), The New Solar System, 4th edition 1999, Sky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新!!: 秦朝和金星 · 查看更多 »

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为抵御不同时期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修筑规模浩大的隔離牆或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蹟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西、内蒙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将春秋战国至明等各时代修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将其他具备长城特征的文化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根据认定结论,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认定数据如下: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

新!!: 秦朝和长城 · 查看更多 »

长乐宫

长乐宫,原为汉长安城的主要宫殿之一,位于汉长安城内的西南角,因位于未央宫的东侧而得别名“东宫”。该宫始建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建成,吕后掌权之后成为太后的专属宫殿。更始三年(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城并焚毁了长乐宫。现长乐宫的遗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1961年作为汉长安城遗址的一部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世纪以来,考古人员已发掘了部分宫内西北部的建筑遗址。.

新!!: 秦朝和长乐宫 · 查看更多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東周战国时代秦國進攻趙國的大规模战役,“三年而后決”(靳生禾、謝鴻喜認為為前期僵持對峙二年六個月,後期白熱戰六個月),雙方都出動了傾國之師。結果,秦军戰勝赵军,並且盡數坑殺投降赵軍。 长平之战是為戰國形势转折点,經此一役,歷史證明並間接決定最後統一天下的是秦國,此後秦國天下無敵,六國皆不再有力單獨对抗秦军,秦滅六國只剩下时间问题。.

新!!: 秦朝和长平之战 · 查看更多 »

长沙郡

长沙郡,中國秦朝至唐朝時設置的的一個郡。.

新!!: 秦朝和长沙郡 · 查看更多 »

腰斬

#重定向 腰斩.

新!!: 秦朝和腰斬 · 查看更多 »

酈食其

酈食其(),陳留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人,是漢王劉邦的謀臣,因遊說齊王田廣停戰,而韓信卻繼續攻齊,田廣大怒,將之烹殺。.

新!!: 秦朝和酈食其 · 查看更多 »

鉤町

鉤町,又称句町(),中国古代西南民族。百越的一支所建立的國家。是西南夷的一支。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鉤町王毋波率部归附汉朝。汉朝于鉤町夷的地区设立句町县(今云南广南县),隶属牂柯郡,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鉤町族首领亡波因协助平定姑缯、叶榆的反叛有功而被封为“鉤町王”,享受着国县并置的特殊待遇。凭此优势,鉤町的势力迅速发展,到西汉末年,鉤町国繼滇国、夜郎国成为横跨桂西、云贵高原前沿的文明古国,其疆域十分宽广。汉成帝时,夜郎王兴和鉤町王禹起兵互相攻击,朝廷派使者抚慰。王莽派五威将帅去西南夷,把鉤町王改为侯。鉤町王邯不服。王莽示意牂柯郡大尹周歆杀死邯。邯的弟弟承起兵杀死周歆。新朝打了九年鉤町,不能征服。.

新!!: 秦朝和鉤町 · 查看更多 »

鉅鹿郡

鉅鹿郡,或為鉅鹿國,中國古代郡、國名,秦置,秦代设郡县制,三十六郡之一。位於今河北省邢台市.

新!!: 秦朝和鉅鹿郡 · 查看更多 »

苍梧郡

蒼梧郡,中國古郡名。《漢書》載為漢武帝滅南越國而置。但傳世秦代官印中有「蒼梧侯丞」之文,可知蒼梧郡實為秦代始置。.

新!!: 秦朝和苍梧郡 · 查看更多 »

英布

英布,又称黥布,六县(今安徽六安)人,秦末汉初名将,項羽封其為九江王,漢朝建立后封淮南王,由於朝廷接連消滅異姓王,又加上被仇家賁赫告發「意圖謀反」,英布不安,終於在前196年起兵反漢,被劉邦擊敗,英布逃亡時,被妻舅吳臣命鄉民刺殺而死。.

新!!: 秦朝和英布 · 查看更多 »

雁門郡

雁门郡,中国古代的郡,位於今中國山西。原為樓煩領土,战国赵武灵王擊破樓煩、林胡後,佔有此地,在此設郡。 秦、西汉治所在善无县(今山西省右玉县南)。辖境约当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等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自治区黄旗海、岱海以南地。东汉移治阴馆县(今山西省朔州市东南),三国魏移治广武县(今代县西)。 隋朝开皇初年,废雁门郡。大业初改代州为雁门郡,治所在雁门县(即今代县)。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改为代州,天宝初又改为雁门郡,乾元初又复改为代州。 Category:赵国的郡 Category:秦朝的郡 Category:汉朝的郡 Category:曹魏的郡 Category:西晋的郡 Category:五胡十六国的郡 Category:北朝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唐朝的郡 Category:山西的郡 Category:朔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忻州行政区划史.

新!!: 秦朝和雁門郡 · 查看更多 »

雍国

雍国,是中国历史上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一个姬姓诸侯国。雍国系周文王第十三子的封国。雍国封地在今河南焦作市西南7公里的朱村乡府城村。村西北200米处现存府城遗址,城垣方形,面积约8万平方米。调查发掘证实,此城始建于夏末商初,沿用于东周时期。这里北望太行,南邻黄河,是夏末商初黄河北边夏商文化交汇处,商王畿西部的田猎区,也是东周时期晋国东进黄河下游,与齐楚争霸的战略要地。雍国于春秋中期被晋国吞并。 Y Y Y.

新!!: 秦朝和雍国 · 查看更多 »

雒越

雒越又名駱越,最早源自於於越,屬百越的一支,分布在中國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中心曾經為交趾一帶。 「雒越」的「駱」有水田之意,他們以農業維生,自戰國時代生活在廣西,駱越人經常與西甌人(首府是鬱林)共存于同一地区,故古籍上也將他們併稱。後被併入南越,漢朝在此置交趾、九真、日南等郡。 他們雖然是百越中最落後的一支,但製作銅鼓的技術很高,他們在戰國末年移至越南紅河一帶,成立甌雒國;東漢後改稱「里人」。 與他們最接近的民族是京族、芒族、壯族、黎族、水族等,他們也是老撾老龍族祖先之一,其東山文化傳播至東南亞各國。.

新!!: 秦朝和雒越 · 查看更多 »

雒邑

洛邑別稱成周,中國古地名,在今洛阳市。 西周周成王時,周公建成洛邑(今瀍河两岸),又称成周。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成周,从此又称王城。周敬王前510年修筑新都(今洛阳白马寺以东),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稱「東周」;旧城称为「王城」,俗稱「西周」。.

新!!: 秦朝和雒邑 · 查看更多 »

通典

《通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唐杜佑撰。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編成,歷時三十餘年。本書記錄上起黃虞(黃帝與有虞氏)時代,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敍述尤詳。本書列為「十通」之一,與《通志》、《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

新!!: 秦朝和通典 · 查看更多 »

連坐

連坐(Collective punishment),又稱『旁坐』、『連坐法』、『連坐制』、『連坐處分』等,最早是軍事術語。係指一人犯錯,集體受罰的刑罰制度。其概念為:將特定人數的團體視為同一人,因此連帶受到處罰的其他人很可能本身並沒有犯錯。 與連坐相關的制度就是聯保,指連帶保證責任,但連坐不一定有聯保規定,因為綜觀歷史,某些連坐處罰並不因有無保證責任,而僅因為可能受罰人是犯罪者的親戚、朋友、鄰居等,如族誅。.

新!!: 秦朝和連坐 · 查看更多 »

連坐法

#重定向 連坐.

新!!: 秦朝和連坐法 · 查看更多 »

陳留郡

陳留郡,中国古郡名,在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西漢始置,隋初廢。 陳留郡原為濟川郡。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濟川郡移治陳留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東南陳留城),故改名為陳留郡。屬兗州刺史部。漢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以陳留郡為濟陽國,封皇子康為濟陽王。建昭五年(前34年),徙濟陽王為山陽王,國除為陳留郡。又得河南郡酸棗縣。漢成帝元延、綏和之際,陳留郡領17縣:陳留、小黃、成安、寧陵、雍丘、酸棗、東昏、襄邑、外黃、封丘、長羅、尉氏、傿、長垣、平丘、濟陽、浚儀。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民權縣、寧陵縣以西,開封市、尉氏縣以東,延津縣、長垣縣以南,杞縣、睢縣以北之地。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296284戶,1509050人。東漢前期,省成安、長羅二縣。章帝時,以梁郡甾縣來屬,更名為考城縣。建初四年(79年),以傿縣、寧陵縣屬梁國,以長垣縣屬濟陰國。後又以長垣縣還屬陳留。漢和帝永元十一年(99年),置己吾縣。其後,以陳國之圉、扶溝二縣屬陳留。 西晉受曹魏禅让后,封曹魏末代皇帝曹奂为陈留王,置陳留國,移治小黃縣(今祥符區東北),陳留縣併入小黃。南朝宋時復為郡。北魏移治浚儀縣(今祥符區西北),轄境為今開封、封丘縣一帶。隋開皇中廢。唐置汴州。.

新!!: 秦朝和陳留郡 · 查看更多 »

陳餘

陳餘(),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秦末漢初代王兼趙國太傅,井陘之戰失敗,被劉邦殺死。.

新!!: 秦朝和陳餘 · 查看更多 »

陳郡

陳郡,中國古郡名,或為楚郡、陳國、淮陽國、淮陽郡。其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一帶。.

新!!: 秦朝和陳郡 · 查看更多 »

陽翟

陽翟,中國古代地名,為今日河南禹州市。 傳說是夏禹建國時的首都。在東周周襄王時,狄人入侵此地而得名。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前375年,韩哀侯将都城从阳翟迁至新郑,但阳翟仍然是韩国重要商业城市,吕不韦曾在此经商活动。在明朝洪武時期曾改名叫鈞州,到萬曆時,因避諱明神宗「朱翊钧」的“钧”字,改為禹州。.

新!!: 秦朝和陽翟 · 查看更多 »

陈胜

胜(),字涉,秦朝南陽郡阳城(今河南省方城县)人。秦末民變领袖。因秦法嚴苛,與吴广带领約九百名戍卒發動大泽乡起义,首先抗秦,後敗,遭車夫莊賈刺殺而死。.

新!!: 秦朝和陈胜 · 查看更多 »

陇西郡

陇西郡,是一个中国古代的郡,其范围历史上有显著变化,秦漢時轄地範圍較大,一度包括今甘肅省南部和東南部的天水、蘭州等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處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兵家必爭之地。秦初置三十六郡時,隴西是其中之一,秦漢時郡治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南),三國時後遷到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唐時改隴西郡為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縣保留了隴西之名,成為隴西縣。金、元時改名鞏昌府,民國以後改名隴西縣。李白、李淵、李廣均出自隴西郡。.

新!!: 秦朝和陇西郡 · 查看更多 »

暗渡陈仓

暗渡陳倉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八計,即在戰爭中隱蔽攻擊路線,暗中迂回到敵後偷襲,攻其不備,克敵制勝。 原文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此计是我方利用敌人被我方佯攻、佯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乘虚而入,以达到军事上的出奇制胜。「暗渡陳倉」后来成为成語,指利用以明顯、不相干的行動,吸引對方的注意,再暗自採取其他行動,以達成目的。 於現代,暗渡陳倉亦有偷情或從事非法勾當的意思。.

新!!: 秦朝和暗渡陈仓 · 查看更多 »

揮發性

揮發性,在化學、物理和熱力學的領域中,是指物質汽化的程度。在某一溫度下,蒸氣壓越高的物質越容易汽化,也就是揮發性越高。 揮發性通常用來指液體,但也可用來描述一些不須經過液態就可以直接汽化的固體物質,如乾冰、氯化銨。 Category:物理化学 Category:熱力學 Category:化學性質 hu:Illékonyság (kémia).

新!!: 秦朝和揮發性 · 查看更多 »

李信

李信,字有成,生卒年不详,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著名將軍,幫助秦王政消滅六國。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為漢飛將軍李廣的五世始祖。.

新!!: 秦朝和李信 · 查看更多 »

李冰

李冰,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生卒年不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擔任蜀郡郡守時,與其子(二郎)主建了的都江堰,得到鄉民敬仰,經歷代追贈,清德宗光緒四年(西元1888年)封李冰「通佑顯惠襄護王」。李冰及其治水事迹自东汉起便被神化,并逐步演变成为川主(二郎神)。川主是四川及重庆的乡神,也是巴蜀地区最重要的民间信仰神祇。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新!!: 秦朝和李冰 · 查看更多 »

李牧

李牧(),,战国後期军事家,赵国名将,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驻守代郡、雁门郡期间,率军大破匈奴。在肥之战、番吾之战两次击败秦国,受封武安君,但最终被赵幽缪王杀害。而关于李牧的死因,史料记载也多有不同。李牧死后仅三个月,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被秦军攻破,赵幽缪王成为阶下之囚。.

新!!: 秦朝和李牧 · 查看更多 »

李斯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或說其字通古。 李斯,早年为上蔡郡的小吏,负责掌管文书,后和韓非师从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诸子百家中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李斯学成后进入秦国,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文信侯很赏识李斯,任他做郎官。后劝说秦王政攻灭东方六国,被任命为长史。秦王政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命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国水工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至廷尉。在秦滅六國之戰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尊秦王政称号为皇帝。李斯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毁民间所收藏诸子百家之书。李斯还参与了秦朝诸多制度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身,与赵高陷害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皇帝,后被赵高所害,诛灭三族。.

新!!: 秦朝和李斯 · 查看更多 »

東郡

東郡,中國古郡名。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攻取魏國北部地置。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封皇子劉恢為梁王,置梁國,領碭郡、東郡。呂-后-七年(前181年),徙梁王恢為趙王,徙呂王產為梁王,改梁國為呂國。漢文帝元年(前179年),梁國除為碭郡、東郡。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東郡領二十二縣:濮陽、觀、聊城、頓丘、發干、-范-、茌平、東武陽、博平、黎、清、東阿、離狐、臨邑、利苗、須昌、壽良、樂昌、陽平、白馬、南燕、廩丘。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濮陽市與山東省聊城市一帶,郡治在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都尉治所在東阿,屬兖州刺史部。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東郡有401297戶,1659028人。王莽改東郡為治亭。 東漢以後轄境縮小。西晋改为濮阳国,北魏時复置,移治滑臺。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改為兖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兖州為東郡,治白馬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為滑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靈昌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滑州。.

新!!: 秦朝和東郡 · 查看更多 »

東海郡

東海郡,一名郯郡、東晦郡,中國古郡名。 秦代始置,郡治在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西漢時其轄境在今山東省臨沂市與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天长市一帶,屬徐州刺史部。東漢、三國魏置東海國。西晉復置郡。南北朝時為雙方爭奪之地。東魏置海州。隋初廢,大業中復置郡,治朐山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海州為東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海州。.

新!!: 秦朝和東海郡 · 查看更多 »

杜伯

杜伯(),中国西周政治人物,杜氏。周宣王的大臣,尧之子丹朱的后裔。周宣王听说有女子危害周朝江山,把很多妇女、女婴都杀死了。杜伯劝谏,周宣王不听,杀死了杜伯,其子隰叔逃到晋国,作为晋国的士师,為晉卿士氏(即范氏)的始祖。周宣王后来梦见杜伯射杀自己,得病而死。.

新!!: 秦朝和杜伯 · 查看更多 »

栗是殼斗科栗属(学名:Castanea)中的乔木或灌木总称,大约有八九种,原生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大部分种类栗树都是20-40米高的落叶乔木,只有少数是灌木。各种栗树都结可以食用的坚果,单叶,椭圆或长椭圆状,10-30厘米长,4-10厘米宽,边缘有刺毛状齿。雌雄同株,雄花为直立柔荑花序,雌花单独或数朵生于总苞内。坚果包藏在密生尖刺的总苞内,总苞直径为5-11厘米,一个总苞内有1-7个坚果。 美洲栗原来是美国东部的主要树种,但被亚洲真菌寄生隐丛赤壳菌传染几乎灭绝,欧洲和西亚的栗树种类也容易受感染,但中国和日本的栗树种类对这种真菌有抵抗力,所以现在被美国引种,培养能抗真菌的杂交树种。 栗坚果稱為栗子。《本草纲目·果一·栗》:“栗之大者爲板栗,中心扁子爲栗楔。稍小者爲山栗。山栗之圆而末尖者爲锥栗。”在欧洲、亚洲和美洲被广泛应用作为食品。在南欧中世纪时是居住在森林中居民食物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 栗子可以煮、烤、炒等多种方法食用,也可以磨成粉用做面包、糕点的原料。 作为食品目前在中国最流行的使用方法是糖炒栗子,用糖色和沙子混合,将变成黑色的沙子和栗子混合炒,一是使栗子受热均匀,二是使栗子中的糖分不容易损失。炒出的栗子甜香适口。北京小吃中有栗子面的小窝头,据说是从皇宫中流传出的作法,当年曾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 冬季储藏栗子要放在沙子中,防止水分蒸发。 栗木非常坚固耐久,不容易被腐蚀,颜色发黑,有美丽的花纹,是非常好的装饰和家具用材。但由于栗树生长缓慢,大尺寸的栗木非常昂贵。 栗树皮可以提炼单宁酸和栲胶,是皮革工业的重要原料。树叶可以饲养柞蚕。.

新!!: 秦朝和栗 · 查看更多 »

桂林市

桂林市(邮政式拼音:Kweili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市境西界柳州市,南临来宾市、梧州市、贺州市,东接湖南省永州市,北邻湖南省邵阳市、怀化市。地处南岭山脉西南部桂东北山地区,湘桂走廊南端,北部为越城岭,东部为海洋山、都庞岭,西部为天平山。主要为丘陵地貌,中部为典型的岩溶峰林区。漓江、湘江为境内两大河流,中间有灵渠相连,全市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人口496.16万。桂林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新!!: 秦朝和桂林市 · 查看更多 »

桂林郡

桂林郡,為中國古代的郡。秦朝時置「桂林郡」,汉朝时改稱「鬱林郡」。三國時孫吳分鬱林郡置桂林郡,郡名即以秦代桂林郡來命名。.

新!!: 秦朝和桂林郡 · 查看更多 »

桓齮

桓齮(),戰國末年秦國將軍。楊寬的《戰國史》認為桓齮就是樊於期。始皇十一年(前237年),桓齮与王翦和杨端和攻趙,取邺九城。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赵王迁二年(前233年),桓齮從上黨越太行山進攻趙的赤麗、宜安(石家莊東南),與趙將李牧战于肥下(宜安东北),為李牧所敗,逃至燕國(《戰國策》說是戰敗被殺,司马光在《資治通鑑》记载“秦师败绩,桓齮奔还”)後無相關記載。.

新!!: 秦朝和桓齮 · 查看更多 »

楚 (秦朝)

楚,是秦朝公元前209年陈胜所发动的农民起义成立的政权。也有说法称国号为“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 秦朝末年(公元前209年7月),包括陈胜与吴广在内的900餘名贫苦农民,去渔阳驻守边地,途中卻延誤了時間。由于逾期應役,按秦律要被斬首,陈胜与吴广認為與其被殺死,不如一起号召起义,迅速组织了一批农民为主的队伍,并占领了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镇劉村集),史称大泽乡起义。陈县是东周陈国的都城,又是楚国末期的国都。陈胜在占领陈县后自立为王,根据《史记》的记载,后人对政权名称有“楚”和“张楚”两种说法。 陳勝以吳廣率重兵進攻滎陽(今屬河南),又以周文為將軍,率部由陳縣出發西擊秦,破函谷關。再集數十萬兵力,進抵關中戲地(今陝西臨潼境),逼近咸陽,秦二世大驚。急令少府章邯率領幾十萬在驪山修墓的刑徒,迎擊周文軍。周文因為孤軍深入,旋被擊敗,退出函谷關,駐紮曹陽(河南靈寶東),久待救援不至,三個月後,楚軍退到澠池,周文自殺。不久吳廣被其部將田臧殺死,吳廣死後,軍心渙散。秦將章邯率軍攻來,田臧兵敗被殺。前209年12月,章邯率軍進攻陳縣,陳勝敗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公元前208年陈胜被车夫莊贾所杀。他的部下吕臣在安徽地区组织了「苍头军」,并重夺陈县,处死莊贾,擁立景駒,重新建立楚政权。不久原楚国贵族項梁拥立楚懷王之孫熊心(即楚後懷王,後稱楚義帝),吕臣立即投奔。楚自此合并到西楚。 Category:秦朝 Category:中國民變政權 Category:河南歷史 Category:安徽歷史 Category:中国历史政权.

新!!: 秦朝和楚 (秦朝)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新!!: 秦朝和楚国 · 查看更多 »

楚王負芻

楚王負芻,芈姓,熊氏,名負芻,楚考烈王之子,楚哀王之庶兄,一说楚顷襄王之子,楚考烈王之弟。 楚哀王繼位二月餘,負芻門客殺哀王、太后李嫣和李园,立负刍为王。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領兵伐楚,秦兵堅壁不出,待楚軍調動之際,大破楚軍,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再度出兵攻楚,虜負芻,平定楚國。負芻被废為庶人。.

新!!: 秦朝和楚王負芻 · 查看更多 »

楚義帝

楚義帝(?),芈姓,熊氏,名心,是秦朝末年的政治人物、楚國的宗室,楚懷王之孫,後受原楚國貴族項梁、項羽擁立,成為反秦的起義軍領袖之一,襲用祖父熊槐的稱號楚懷王,故史家為了區別,多稱之楚後懷王、後楚懷王、楚懷王心等;前206年項羽命英布將義帝刺殺。.

新!!: 秦朝和楚義帝 · 查看更多 »

楚辞

楚辞,有时也被称为骚体、楚辞体,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诗人所创作的一种文体。西汉劉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集并命名为《楚辞》,楚辞又称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还包括这部诗集以外的其他的楚地作品,在西汉初期曾是对由楚地特色的作品的泛称。.

新!!: 秦朝和楚辞 · 查看更多 »

榆林市

榆林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又名“驼城”。榆林是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明长城从该市北部穿过。是一个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边塞城市。榆林是中国重要的煤、石油、天然气、盐产区,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这里是从塞外入陕的要道,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新!!: 秦朝和榆林市 · 查看更多 »

武关

武关,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的少习山峡谷之间武关河的北岸,历史悠久,春秋时名“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称为“秦之四塞”,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南大门。 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昭襄王胁迫楚怀王割地,楚怀王不肯,被秦國扣留,老死秦国。 前206年8月,刘邦起义部队由此入关,逼近咸阳。 W Category:中国山口 Category:陕西地理.

新!!: 秦朝和武关 · 查看更多 »

武臣

武臣(),陈郡(今河南淮阳)人,陳王陳勝部将,自立為趙王,不久因內鬨而被部將李良所殺。.

新!!: 秦朝和武臣 · 查看更多 »

死刑

死刑(英文:Death Penalty 或 Capital Punishment)亦稱極刑、處決、正法、伏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遭受此種剝奪生命權的犯人通常都犯下了嚴重罪行。儘管對“嚴重罪行”的定義時常有爭議,但目前保有死刑的國家中,一般來说,“蓄意殺人”必然是死刑的一個重要理由。 據大赦国际資料,截至2009年4月30日世界上超过67%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其中废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国家多达92个,废止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为10个,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为36个(以过去10年未执行一例死刑为标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達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的國家為105個,其中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為59个。保持、恢復死刑制度的檢討在各國始終不斷,死刑存廢問題是難論是非對錯與治安相關數據佐證的價值觀之爭。 現今所有歐盟的成員國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即使當中不少國家的民眾支持死刑。.

新!!: 秦朝和死刑 · 查看更多 »

毛笔

毛筆,是一種源于中国的傳統書寫工具。有玉管、翠管等雅稱,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現今也有一些科學毛筆。.

新!!: 秦朝和毛笔 · 查看更多 »

水稻

水稻(学名:Oryza sativa)是草本稻屬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又称为亚洲型栽培稻,簡單來說也可以說是稻。.

新!!: 秦朝和水稻 · 查看更多 »

水星

水星(Mercurius),中國古稱辰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為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 ,軌道週期是87.969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转速度遠遠超過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運動使它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墨丘利,是快速飛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氣層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區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極區气温則終年維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外觀看起來與月球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几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来说,一天相当于兩年。 因為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金星也一樣),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从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 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从技術角度上讲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新!!: 秦朝和水星 · 查看更多 »

江陵县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荆江河段北岸。全县版图呈马鞍形,东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积1032平方千米。2010年末总人口40.5万人。 .

新!!: 秦朝和江陵县 · 查看更多 »

汞是化学元素,俗稱水銀,臺灣亦可寫作銾,化学符号Hg,原子序数80,是種密度大、銀白色、室温下為液態的過渡金属,為d区元素。常用來製作溫度計。在相同條件下,除了汞之外是液體的元素只有溴。銫、鎵和銣會在比室溫稍高的溫度下熔化。汞的凝固點是,沸點是,汞是所有金屬元素中液態溫度範圍最小的。 汞在全世界的矿产中都有产出,主要来自朱砂(硫化汞)。摄入或吸入的朱砂粉尘都是剧毒的。汞中毒还能由接触可溶解于水的汞(例如氯化汞和甲基汞)引起,或是,吸入汞蒸气或者食用被汞污染的海产品或吸食入汞化合物引起中毒。 汞可用于溫度計、氣壓計、壓力計、血壓計、浮閥、水銀開關和其他裝置,但是汞的毒性導致汞溫度計和血壓計在醫療上正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酒精填充,鎵、銦、錫的填充,-zh-cn:数码;zh-tw:數位;zh-hk:數碼;-的或者基於電熱調節器的溫度計和血壓計。汞仍被用于科學研究和補牙的汞合金材料。汞也被用于發光。荧光燈中的電流通过汞蒸氣產生波長很短的紫外線,紫外線使荧光體发出荧光,從而產生可見光。.

新!!: 秦朝和汞 · 查看更多 »

汉武帝

漢武帝劉徹(),西汉第七位皇帝,其母为关陇人孝景王皇后,於7岁时被冊立为储君,16岁登基,在位達54年,其正式諡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圣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树,和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历代史学界和政治家们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极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会帶了新思維,亲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對內政策上,漢武帝用人唯才,不問出身,開創了察舉制并兴太学,以致該時期培養及出現了大量名臣良將;他又頒布《推恩令》,和平地削減了诸侯的權力及勢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学从此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另有首开丝绸之路、使用年号、设立刺史、加强内廷权力等开创性举措。 對外政策上,漢武帝一改漢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後世代朝廷奉行的和親傳統,以強勢態度積極地對付匈奴,發動第二階段漢匈戰爭,先後收復了西漢初年的多處領土,不过终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來匈奴於中國西北部的威脅刘运动,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6期。《汉书·卷六》:匈奴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汉书·卷六》:匈奴入五原、酒泉,杀两都尉。《汉书·卷七》: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汉书·卷九十四》:(前71年)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于是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凡三国所杀数万级,马数万匹,牛、羊甚众。又重以饿死,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其后汉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得数千人还。匈奴终不敢取当,兹欲乡和亲,而边境少事矣。。 漢武帝又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先後在秦朝故土吞灭了东瓯国、南越國、閩越國,并远征异域,消灭衛滿朝鮮及夜郎國等等,继秦朝后再次拓展了中国疆域;同時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丝绸之路,远征大宛,使汉帝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远达中亚,將帝國在民生、經濟、文化和軍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其在位期間被稱為漢武盛世,為漢朝的極盛時期。 而漢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對人民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其晚年性情也變得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致使了巫蛊之祸的發生,為其普遍整體正面評價留下負面部份。駕崩前兩年,漢武帝在輪台下道《罪己詔》,重拾文景之治時期的與民生息的政策,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基礎。.

新!!: 秦朝和汉武帝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秦朝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河南郡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叁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名稱走入歷史。.

新!!: 秦朝和河南郡 · 查看更多 »

河內郡 (中國)

河内郡,是漢代畿郡、名郡,位於今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 中國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戰國時河內為魏國領土。秦末民变时司馬卬被項羽封為殷王,都城在河內。漢高祖即位時設置殷國,次年改名為河内郡,位於太行山東南與黃河以北。與河東郡、河南郡合稱三河,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漢武帝時,河內郡守王溫舒“令郡具私馬五十疋為驛,自河內至長安”,可知河內當時有大量養殖牲畜。 西漢官員在河內推動了許多防洪工程。西漢末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和基本經濟區,已從關中轉移到河內一帶。光武帝劉秀起兵,把河內委托給最信賴的部下寇恂,令他準備和轉運軍糧。.

新!!: 秦朝和河內郡 (中國) · 查看更多 »

河東郡 (中國)

河東郡,中國古代的郡。.

新!!: 秦朝和河東郡 (中國) · 查看更多 »

沛郡

沛郡,或沛国,是从西汉开始设立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辖区范围之后有变化。.

新!!: 秦朝和沛郡 · 查看更多 »

泰安市

泰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黄河之东。北界济南市,东邻莱芜市,东南与临沂市相接,南与济宁市毗邻,西与聊城市及河南省濮阳市隔黄河相望。全市总面积7,761平方公里,人口560.08万。泰安之名取“国泰民安”之意,因泰山而驰名。主城区位于泰山南麓,山城一体,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新!!: 秦朝和泰安市 · 查看更多 »

泰山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矗立在鲁中群山间;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是中國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1987年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双遗产之一。.

新!!: 秦朝和泰山 · 查看更多 »

泗水 (河流)

泗水是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所以得名。经泗水县、曲阜市及兖州市,折南至济宁市东南鲁桥镇入鲁运河。 泗水在古代曾汇集反水、睢水、潼水、沂水等诸多河流,泗水自鲁桥以下又南循运河至南阳镇,穿南阳湖而南,经昭阳湖西、沛县东、又南至徐州市东北循淤黄河东南、宿迁市及泗阳县,在泗口(又名清口,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附近)注入淮河,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故“淮泗”往往通称。 泗水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联系中原与江淮地区的交通孔道,开发甚早。最早的地理书《禹贡》中说的 “泗出陪尾”.

新!!: 秦朝和泗水 (河流) · 查看更多 »

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春秋戰國時期從未有一個組織或學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將韓非子、管仲等理念相似的人歸類為一派並命名「法家」。《漢书·艺文志》列为“八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周代时的诵训。亂世时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到了韓非集其大成。漢代時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其思想則成為統一天下的理論基礎。.

新!!: 秦朝和法家 · 查看更多 »

泛神论

泛神论(Pantheism)是一种将大自然与神等同起来,以强调大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哲学观点。认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并没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 这种观点自十六世纪開始盛行,並持續至今,代表人物有布鲁诺、斯宾诺莎、約翰·托蘭德等。 布鲁诺把宇宙、自然界与神等同起来,认为自然界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而且自身在运动变化之中。而斯宾诺莎则用「神」和「自然」两个术语表达同一概念,即表示作为万物存在的原因的最高实体。.

新!!: 秦朝和泛神论 · 查看更多 »

洞庭郡

洞庭郡,中国秦朝的郡。 洞庭郡在史书文献中没有记载,在里耶秦简发现名称。里耶秦简证明秦朝统一之后,分置洞庭郡,说明此地望在传统所说的黔中郡、长沙郡之间。下轄迁陵县、酉阳县、临沅县、阳陵县、零陵县、昆阳邑、孱陵县、索县、竟陵县、醴阳县。.

新!!: 秦朝和洞庭郡 · 查看更多 »

活埋

活埋,古称“生埋”,指将活人或活动物埋入土中,使其窒息死亡。活埋可以是人为造成,也可以是自然灾害或者意外导致的。.

新!!: 秦朝和活埋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秦朝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淮河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现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西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为1000公里。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以废黄河为界,整个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南宋以來,黃河奪淮是困擾國家漕運的歷史性問題,明潘季馴、清靳輔治河皆由淮入手,取得成效。.

新!!: 秦朝和淮河 · 查看更多 »

淳于越

淳于越,秦朝人。曾任仆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置酒咸阳宫时,他建议实行分封,以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遭丞相李斯驳斥,引發焚書事件。.

新!!: 秦朝和淳于越 · 查看更多 »

渭河平原

渭河平原,又称为关中平原、關中,在中國陝西中部、秦嶺北麓,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約400米,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新!!: 秦朝和渭河平原 · 查看更多 »

湘江

湘江又称湘水,为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達9.46万平方公里,全长948公里,历年平均径流量722亿立方米。.

新!!: 秦朝和湘江 · 查看更多 »

漢中郡

汉中郡,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置,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因在汉水中游得名。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秦岭以南,留坝县、勉县以东,乾佑河流域以西和湖北省郧县、保康县以西,粉青河、珍珠岭以北地。西汉移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东汉复还旧治。东汉末改名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复名汉中都。建安后辖境屡缩,北周时只有今陕西省汉中、南郑、城固等市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唐天宝、至德时,曾改梁州为汉中郡。魏、晋、南北朝时为梁州、北梁州治所。东晋、南朝时,曾侨治秦州及其所属郡县于此。.

新!!: 秦朝和漢中郡 · 查看更多 »

濊貊

没有描述。

新!!: 秦朝和濊貊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秦朝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朝歌

朝歌(Zhāogē),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街道。商朝的武乙在此建陪都,称为朝歌。武王克殷时,帝辛在朝歌郊外的牧野迎战而被击败,商朝灭亡。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把原殷商王幾地区一分为三:北部为邺,南部为卫,东部为鄘(浚)。康叔被封于卫国,定都于朝歌城数百年。汉代置朝歌县;西晋八王之亂中朝歌仍扮演一定角色;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淇县县政府所在地为朝歌镇。2010年,朝歌镇撤销,改为淇县朝歌街道。 商盘庚迁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后即称为殷,《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更不徙都”。殷是主要都城,朝歌只是陪都,朝歌与殷墟是两个不同的地名。.

新!!: 秦朝和朝歌 · 查看更多 »

木星

|G1.

新!!: 秦朝和木星 · 查看更多 »

會稽郡

會稽郡,中國古郡名。秦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于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新!!: 秦朝和會稽郡 · 查看更多 »

月氏

月氏(上古漢語擬音(郑张尚芳)://。又譯禺氏、禺知、月支、苑支)為前7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始见于先秦史籍,早期以游牧為生,从事玉器贸易,住在今中国的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一带,並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居留於中國甘肅及青海的祁连山西北麓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氏。這時,月氏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於大月氏位處於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藏緬語族。.

新!!: 秦朝和月氏 · 查看更多 »

成山头

成山头,位于中国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为山东半岛最东端。因该地地处成山山脉的最东端,故而得名。成山头三面环海,一面接陆。1988年,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5年,成山头景区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成山头风景区内还有诸多的历史遗迹,如始皇庙、秦代立石等。1992年6月12日,成山头遗址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秦朝和成山头 · 查看更多 »

成蟜

成蟜,前256年—前239年,《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战国策·卷六·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作盛桥。战国末年秦国公子,秦庄襄王之子,秦王政之弟,后投降赵国被殺。.

新!!: 秦朝和成蟜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秦朝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新!!: 秦朝和春秋时期 · 查看更多 »

春申君

春申君(),名黄歇,中国战国时代楚国人(今河南省潢川人)。楚考烈王时期官至楚国令尹,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新!!: 秦朝和春申君 · 查看更多 »

昭君墓

昭君墓是中国西汉王昭君的陵墓,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郊大黑河南岸,209国道9公里。因为传说中周围的草木一到秋天就会凋零,唯有昭君墓上草木常青,所以又叫“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昭君墓高33米,占地20余亩,是人工夯筑的大土堆。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 墓前立有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得并马青铜塑像,和1963年10月中共元老董必武来此赋诗的诗碑。墓园内有文物陈列室和休息室,后院环绕陵墓陈列清代以来有关昭君墓的碑刻。 昭君墓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 现在这里是“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馆”所在地。.

新!!: 秦朝和昭君墓 · 查看更多 »

昌平君

昌平君名熊啟,前272年楚太子熊元與傅春申君黃歇入質於秦国,前271年娶秦昭襄王之女生昌平君。前263年楚太子元拋妻棄子與春申君逃亡歸楚,昌平君為華陽夫人撫養,前249年秦莊襄王立封昌平君入仕。前246年秦始皇立為御史大夫與相國呂不韋輔政,前238年昌平君與吕不韦、昌文君受命平定嫪毐之乱。前237年,吕不韦被罷免了相國职後,昌平君以平叛功勞繼任秦国右丞相,奉命督辦秦始皇與楚夫人大婚。前235年與左丞相顛監造銅戈,前230年與左丞相隗狀監造銅戈。 前226年,秦始皇帝武力鎮壓反秦新鄭韓民,將居住在郢陳的韓王安處死。昌平君聞王翦罷相上諫,秦始皇帝怒將昌平君罷相至郢陳(淮陽)以安撫楚民。前225年李信率兵20萬攻楚,昌平君即與楚將項燕聯合反攻郢陳。前224年,王翦領60萬兵員滅楚克楚都壽春圍郢陳,俘虜楚王負芻克郢陳與項燕撤守淮北。前223年昌平君為大將軍項燕擁立为楚王,不久被王翦、蒙武全殲於蕲縣。昌平君戰死,項燕自殺,楚徹底滅亡。 前209年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發動大澤之變,國號「張楚」,前208年陳勝被秦少府章邯打敗,被部下莊賈刺殺,楚將項梁擁立昌平君的族叔楚後懷王,楚國復國。.

新!!: 秦朝和昌平君 · 查看更多 »

济北郡 (秦朝)

济北郡,秦朝时设置的郡。在今山东省、河北省境。 秦朝析齐郡置,治所在博阳县(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因在济水之北,故名。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德州、茌平以东,东平、泰安、莱芜以北,邹平、信阳以西及河北省沧州、海兴以南地。秦亡后,前206年正月,项羽分封诸侯,封田安为济北王,改置为济北国,齊國分為三齊。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复为济北郡。文帝二年(前178年),置济北国,立刘肥之子刘兴居为济北王,都博阳。前176年,谋反国除。前164年,刘肥之子刘志为济北王。七国之乱後,衡山王刘勃为济北王。前86年,国除,其地并入泰山郡。东汉和帝在90年以卢县、蛇丘、刚县置济北国。刘寿为济北王。历经曹魏、西晋。十六国为济北郡。.

新!!: 秦朝和济北郡 (秦朝) · 查看更多 »

斬首

斬首,亦稱砍頭、殺頭或開刀問斬,是死刑的一種,即將人的頭部砍去。.

新!!: 秦朝和斬首 · 查看更多 »

方士

方士,即術士,是操弄方術的人,以冥想、氣功、煉丹、靜坐等方式,達到長生不老與羽化飛昇等目標。 方士往往修異術,通鬼神,以求了悟死生的解脫之道。對於中國古代醫學、化學、天文、軍事與神怪小說取材上有卓越的貢獻,有的甚至交往遊俠,行俠仗義,關心社會,行醫救人,以解民生疾苦。部份方士推動迷信,爲一己之利蠱惑他人,詐騙金錢,造成社會動盪。黄宪、王充、扬雄等人都是反对方士的人。 東周時已有方士之稱,宋无忌、正伯侨、充尚都是當時的方士,《史记·秦始皇本纪》載:“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唐朝道士成玄英说「方」即「道」,但與道教無涉,《漢書‧王莽傳》:“先是衛將軍王涉,素養道士西門君惠。”《新唐书.

新!!: 秦朝和方士 · 查看更多 »

方丈 (神話)

方丈山,又稱為方丈、方壺、方丈洲等。中国神话傳說中渤海的神山,其餘兩座則為蓬萊、瀛洲,為仙人所居,在《山海經》中都有記載;《列子·湯問》中則記「渤海之東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是為渤海東五山之一;而《史記》中的《封禪書》和《秦始皇本紀》都分別記載秦始皇、漢武帝也曾使人到方丈求訪仙藥。而西漢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的記載就更為詳細:記載方丈洲在東海中心,是一個四岸各長五千里的正方島,上空有龍在聚集,有金碧輝煌的宮殿,有耕種芝草的田和玉石泉;當中還說不欲升天的仙人會到方丈洲居住,所以仙家達数十萬,而宮殿的主人為九源丈人,他是天下水神和各種水獸的首領。.

新!!: 秦朝和方丈 (神話) · 查看更多 »

族誅

族誅是一種將受刑人連坐其族處以死刑,為古代社會的殘酷刑罰。而族就是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之合稱。此刑法亦針對以家庭為本位傳統社會,例如古時的中國。當其中一位家庭成員犯下通敵叛國、欺君犯上、密謀造反等滔天死罪時,當權者為免除後患、斬草除根就會對犯事者施行此嚴刑以鞏固自身政權。 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朝鮮、日本和越南,亦曾使用這一種刑罰。而朝鮮制度中對「族」的定義與中國制度中的定義是幾近一樣。 在中國歷史中,族誅始於商朝。當時被稱為劓殄,乃族誅的初形,斬殺犯罪者及其後代之刑。秦朝时發展為誅三族、五族、七族。隋朝时被隋文帝廢除,但在隋煬帝復行並擴至誅九族。.

新!!: 秦朝和族誅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秦朝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列島

日本列島()是位於歐亞板塊東北部的東亞地域海岸、太平洋西北部日本海溝附近隆起的群島,大致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属大陆岛。它由和組成的島嶼組成。 由於日本為一島國,該詞除了可以指日本列島本身之外,也可做為日本領土整體的代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使用了“居住島”一詞來界定日本的主權範圍及日本天皇的憲政管治範圍,這個詞今天也常用來區分日本本土和其過往的殖民地及在20世紀上半葉的其他領土.

新!!: 秦朝和日本列島 · 查看更多 »

敖倉

敖倉,即秦汉时政府设置的粮仓,故地位於漢滎陽縣城西北,以所在之敖山而得名;北臨黃河和濟水分流之處,南帶廣武山,西隔汜水,與天險雄關成皋(即虎牢)遙遙相望。.

新!!: 秦朝和敖倉 · 查看更多 »

景駒

景驹(?),'''芈'''姓,'''景'''氏,楚国的公族,秦末农民战争时的楚王,楚大司馬秦嘉所立,秦二世二年端月即位,当年四月被项梁討死。.

新!!: 秦朝和景駒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嬴秦秦代秦帝國秦王朝赢秦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