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邹衍

指数 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與代表人物。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漢族先民,相传他的墓地在今章丘相公庄镇郝庄。主要学说是“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13 关系: 中國中國的稱號东周五德終始說五行稷下學宮章丘田齐相公庄镇阴阳家朱元璋戰國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邹衍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的稱號

中国一词是对位于亚洲东部,。“中国”一詞的用法多種多樣,持不同语言、政治观点或意识形态的人可能对中国的地理范围和历史上各政权的正统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而“中国”一词本身有多種不同的含义。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天子所在的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又《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南部及附近地区,后来中原王朝的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或指统辖中原之国,《晋书·宣帝纪》:“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也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在统一的情况下,中央王朝常自称为“中国”;而分裂时期,“中国”也能指稱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中原)或延續正統的王朝。《晉書·載記第十四》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此處「中国」指三國時期于華北地區的魏国,原因是魏繼承漢的正統。 此外,古時「中國」一詞也具有單獨代指漢民族的用法。 秦漢以后,“中国”一名主要作为统一的中央王朝統治領域的泛稱或正統王朝通称,基本上涵蓋了地理、民族和文化意義 宋朝對待海外人士已自稱為中國,如宋太宗召見僧人奝然,日本僧書寫以中國稱之。 。元朝忽必烈在予日本的通牒上以中國自居,在大都接見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亦以中國自稱:“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於後耳”。 明朝在對外官方文件上也以中國自稱,如明太祖賜日本國書與,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 ,在對外官方文件上皆是使用「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先後有隨行人員寫了出國見聞錄,如馬歡與瀛涯勝覽描述中,對外多次以中國自稱。做為國體意義上以「中國」實行現代主權國家的權利,則是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正式條約上。。1909年,清朝明確地在中國第一部成文國籍法《大清國籍條例》中以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 从晚清开始,中国和外国的传统朝贡关系,开始由条约关系逐渐取代。條約是主權國家之間的約定,如何在條約中稱呼自己則體現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從晚清開始,中國與外國的傳統朝貢關係開始由條約關係逐漸取代,在通常情況下,清朝以「中國」和「中華」代表國家,以「大清」代表政府。.

新!!: 邹衍和中國的稱號 · 查看更多 »

东周

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历史上对国都东迁以后的周朝的称呼,相对于之前国都在镐京的時期,即西周。东周也是「春秋時代」的开始。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传26王,前后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扰,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弑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战国时代徐州相王、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時代已称王),周王权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欲观九鼎。定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人遂去。 周赧王时,東周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赧王迁都西周。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国为秦所灭,赧王死,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新!!: 邹衍和东周 · 查看更多 »

五德終始說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之歷史觀念,與天下的空間觀念構成中國文化重要成分。「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週而復始之循環運轉。.

新!!: 邹衍和五德終始說 · 查看更多 »

五行

五行是中国自古以來道学的一种系統观,廣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最早見於戰國陰陽家。五行的意義包涵藉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從革)、木(代表曲直)、土(代表稼穡)。 如果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学说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的現象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种气的变化所總括,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中国自古至今的時序符号「十個天干」,其意義與五行搭配阴阳有密切相關。而陰陽五行生剋學說之完成最早見於劉向。.

新!!: 邹衍和五行 · 查看更多 »

禹,远古时期中国神话人物,姒姓,夏-后-氏,传说名文命,後世尊稱为大禹,是黃帝軒轅氏玄孫,因在大禹治水中成功治理洪水之患的故事而广为人知。传说中,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开创者,定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禹在尧时被封为夏伯,因又史称伯禹、夏禹。.

新!!: 邹衍和禹 · 查看更多 »

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是中國最早的國立高等學府,始建於戰國時期(西元前四世紀)的田齊桓公。稷下位於齊國國都臨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門附近。齊宣王之時,在稷下擴置學宮,招致天下名士: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農家、陰陽家等百家之學,會集於此,自由講學、著書論辯。.

新!!: 邹衍和稷下學宮 · 查看更多 »

章丘

#重定向 章丘区.

新!!: 邹衍和章丘 · 查看更多 »

田齐

氏齐国,史称田齊,为田氏代齐后的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妫(guī)姓。 田氏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田完)。前672年,陈完因避難入齐,事齐桓公,為齊國大夫,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人稱「田氏」,田桓子時田氏开始强大,到了田和時流放了齐康公,自立为君,是為田和代齐。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取代了姜齊。 田和传三代到齐威王,进行改革,国力强盛,大败魏国,开始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此后长期与秦国东西对峙。前284年五国联合攻齐,齐被燕将乐毅攻破,从此国力衰弱。前221年为秦所灭。.

新!!: 邹衍和田齐 · 查看更多 »

相公庄镇

公庄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新!!: 邹衍和相公庄镇 · 查看更多 »

阴阳家

陽家,是中國东周戰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家」為六大學派之首。《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東周戰國末期齊國的鄒衍。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陰陽家則把陰陽矛盾作用引起的變化推演至神秘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新!!: 邹衍和阴阳家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邹衍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邹衍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騶衍邹子鄒衍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