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后赵

指数 后赵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次年,其他幸存的石氏子孙投降东晋,也被杀。.

63 关系: 劉淵南匈奴司隶校尉部士族 (中国)太宁 (后赵)太和 (后赵)临汾市临漳县年号并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人名五胡十六国庙号建平建平 (后赵)徐州刺史部刘粲刘显 (后赵)刘显 (北朝)刘曜儒家农业冉瞻冉隆冉魏冉闵冀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皇帝石寇覓石世石弘石周曷朱石㔨邪石勒石祗石遵石鑒石邪石虎秦州区荆州刺史部靳準青州刺史部青龍 (後趙)谥号豫州刺史部...辽东胡汉分治赵国邢台市长安雍州刺史部梁犊汉赵河西走廊涼州刺史部戰國政权晋怀帝 扩展索引 (13 更多) »

劉淵

漢光文帝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出身匈奴屠各部。為五胡十六國時代中,汉赵的開國君王。.

新!!: 后赵和劉淵 · 查看更多 »

南匈奴

南匈奴,公元48年,匈奴分裂,殘留在北方蒙古高原的部落,被中國稱為北匈奴;由匈奴贵族日逐王比在南方內蒙古一帶建立的匈奴政權,相對於北匈奴,被稱為南匈奴。南匈奴親附於東漢之下,成為附庸。304年,南匈奴單于劉淵建立前趙,推翻晉朝後,開啟五胡十六國時代。.

新!!: 后赵和南匈奴 · 查看更多 »

司隶校尉部

#重定向 司隸校尉部.

新!!: 后赵和司隶校尉部 · 查看更多 »

士族 (中国)

士族,是中国歷史上自东汉至唐朝、五代,世代為高官的士大夫階層,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家族。宋代及以後,「士族」一詞含義有所改變。士人取得官位後,就是士族,已沒有累世為高官的意思。.

新!!: 后赵和士族 (中国) · 查看更多 »

太宁 (后赵)

太宁(或作泰宁;349年)是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后赵武帝石虎的第二个年号,共计1年。 四月石世即位沿用;五月石遵即位沿用,十一月石鑒即位沿用。350年改元青龍元年。.

新!!: 后赵和太宁 (后赵) · 查看更多 »

太和 (后赵)

太和(328年二月-330年八月)是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后赵明帝石勒的第一个年号,共计3年。也是后赵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 石勒319年称王,但是直到328年才开始使用年号。 太和三年九月改元建平元年。 又钟渊映《历代纪元考》考证《魏书》载刘曜得黑兔改年太和有误,实为后赵石勒年号。刘曜并没有改元之事。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前赵和后赵国号相同,领土相接,传闻谬误,导致史书记载错误。.

新!!: 后赵和太和 (后赵) · 查看更多 »

临汾市

临汾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位于黄河东岸、汾河下游,因临于汾河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新!!: 后赵和临汾市 · 查看更多 »

临漳县

临漳县古称邺城、邺是河北省邯郸市下辖的一个县,因境内有漳河,故名。古属邺地。县政府驻:临漳镇,建安路。.

新!!: 后赵和临漳县 · 查看更多 »

年号

年号是君主時代帝王纪年所立的名号《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5年11月臺灣學術網路第五版試用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緣起于中国漢武帝時期,后来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近代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還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國(範圍為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朝鮮半島和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新!!: 后赵和年号 · 查看更多 »

并州刺史部

并州刺史部,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漢州域範圍大致是今日的山西省大部,東漢時擴大至陝西省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一帶。.

新!!: 后赵和并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幽州刺史部

幽州刺史部,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薊縣(今北京市西南)。漢代州域範圍大致是今日的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全部,天津市、遼寧省、吉林省各一部分,北朝鮮大部分。.

新!!: 后赵和幽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人名

人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给定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人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的交往,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 人名是在语言产生以后才出现的。各个民族对人的命名都有很多习惯。这种习惯受到历史、社会、民族等很多文化因素的影響,一个人的名字通常都有一定的含义。.

新!!: 后赵和人名 · 查看更多 »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新!!: 后赵和五胡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庙号

廟号,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号。.

新!!: 后赵和庙号 · 查看更多 »

建平

建平可以指:.

新!!: 后赵和建平 · 查看更多 »

建平 (后赵)

建平(330年九月-333年)是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后赵明帝石勒的第二个年号,共计4年。 建平四年七月石弘即位沿用。明年改元延熙元年。.

新!!: 后赵和建平 (后赵) · 查看更多 »

徐州刺史部

徐州刺史部,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漢代州域範圍大致是今日的山東省東南部、江蘇省長江以北及安徽省東北角。.

新!!: 后赵和徐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刘粲

汉隐帝刘粲(),字士光,新興(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是十六国时汉赵国君。汉昭武帝刘聪子。劉粲即位後便沉醉於酒色,更與其父的四位皇后亂倫,又大殺輔政大臣,將軍國大事全交給靳準。最終令靳準成功在平陽叛亂,劉粲亦在其中被殺。.

新!!: 后赵和刘粲 · 查看更多 »

刘显 (后赵)

刘显(),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将领,后称帝于襄国,称帝次年被冉闵所杀。 351年,后赵王石祗派他的将领刘显率领七万兵众攻打邺城,驻扎在距离邺城二十三里的明光宫,冉魏皇帝冉闵率领全部兵众出战,大破刘显的军队,追到阳平,斩杀三万多人。刘显害怕,秘密派人向冉闵请求投降,请求杀掉石祗表示效忠,冉闵这才带领兵众撤回。刘显杀掉了后赵王石祗和丞相乐安王石炳、太宰赵庶等十多人,将石祗首级传到邺城。冉闵在邺城大道上焚烧了石祗的首级,授予刘显上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七月,刘显再次率兵攻打邺城,被冉闵击败。刘显返回襄国称帝。352年刘显进攻常山,冉闵留大将军蒋干辅佐太子冉智守卫邺城,亲率八千骑兵救援。刘显的大司马清河郡人王宁献出枣强县投降了魏国。冉闵击败刘显,到襄国,刘显的大将军曹伏驹打开城门迎接冉闵,冉闵杀掉了刘显和公卿以下的官吏一百多人,焚烧了襄国宫室,将襄国的百姓迁到邺城。后赵的汝阴王石琨带着妻妾到东晋投降,在建康街头被斩杀。.

新!!: 后赵和刘显 (后赵) · 查看更多 »

刘显 (北朝)

#重定向 刘显 (后燕).

新!!: 后赵和刘显 (北朝) · 查看更多 »

刘曜

刘曜(),字永明,新興(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是十六国时汉赵(又称前趙)国君。漢趙光文帝劉淵族子。劉曜由漢趙建國開始就經已為國--戰,參與覆滅西晉的戰爭,並於西晉亡後駐鎮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後於靳準之亂中登上帝位,後遷都長安。但登位後不久,將領石勒就自立,國家分裂。劉曜在其在位期間多番出兵平定和招降西戎和西方的割據勢力如仇池和前涼等。在國內亦提倡漢學,設立學校。及後與後趙交戰,一度大敗後趙軍並圍攻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但終被石勒擊敗並被俘。劉曜及後被殺,死後不久前趙亦被後趙所滅。.

新!!: 后赵和刘曜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后赵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农业

农业是第一級產業,在現代有廣狹之分。廣義上的農業是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總稱,而狹義上的農業則是純粹指種植業(而這亦符合中文裡「農」字的意思)。农業的產品一般會是食物、纖維、生物燃料、藥物或是其他利用自然資源而來,可以維持或提昇人類生活的物品。此專頁的內容為廣義上的農業。 農業屬初級生產,為人類最大和最重要之經濟活動之一。簡單地說是人類運用其智慧去改變自然環境,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來獲得產品,更進一步換取經濟收益的一種系統。農業是人類定居文明興起的關鍵因素,種植或養育馴化後的物種,可以增加食物,有助於文明的發展。有關農業的知識稱為農業科學。農業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農業的發展隨著不同地區的氣候、文化及技術有很大的不同。不過所有的農業都需要技術可以擴展及維持可以種植作物或養殖動物的土地。若是種植植物,一般就需要灌溉技術,不過也有些植物可以。動物畜養是個龐大的產業,約佔了地球不被冰或是水覆蓋的面積的三分之一。在已開發國家,一般是採取單一作物的集約農業方式,不過藥物與肥料使用量巨大,進入21世紀後可持續農業的比例也在漸漸提高,包括樸門(Permaculture)及有機農業,著重在生態平衡與就近百里飲食。 依據中華民國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第一款定義,農業:指利用自然資源、農用資材及科技,從事農作、森林、水產、畜牧等產製銷及休閒之事業。.

新!!: 后赵和农业 · 查看更多 »

冉瞻

冉瞻(),又名冉良,一說是冉良的弟弟,冉隆之子,冉良與冉瞻是否定一人,史界尚未有定論。 冉瞻生於魏郡(今安陽市內黃),是十六國後趙將領。310年,值十二歲時在河内与刘聪、石勒作战,临弓矢不退,被羯人石勒軍俘獲,石勒看到他有勇力,讓石虎收養其為養子,後改姓石,又名石瞻,被勒徒于兰陵郡。咸和三年(328年),冉瞻在和劉曜部隊交戰中戰死於新絳。 一說冉良是冉闵生父,曾任晋值阁将军,属陈午部将,310年戰死於河內西郊,冉閔稱帝建立冉魏後追封為烈祖高皇帝。 Category:五胡十六國人物 Category:328年逝世 Category:十六國追尊君主 Category:晉朝戰爭身亡者 Category:冉姓.

新!!: 后赵和冉瞻 · 查看更多 »

冉隆

冉隆(),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君主冉閔的祖父,冉良、冉瞻之父。冉閔建冉魏稱帝後,將其追尊為元皇帝。.

新!!: 后赵和冉隆 · 查看更多 »

冉魏

冉魏(350年-352年)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主石虎部下汉人冉闵建立的政权。 冉闵藉石虎死后诸子争位之机,于350年篡夺后赵石氏政权,称皇帝,国号“魏”,建都邺,史称冉魏。352年前燕杀冉闵,攻破邺都,冉魏灭亡。 冉闵以其出身地为古魏郡,都城也为魏郡治所邺,故国号为“魏”,以示“重本不忘故”,又和于谶纬之说,又王室姓冉,故名“冉魏”。.

新!!: 后赵和冉魏 · 查看更多 »

冉闵

冉闵(),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西北),出生于兰陵郡(今山东枣庄和山东临沂交界的地方)以善战著称,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的养孙,冉魏的君主。冉闵因屠胡行为受到汉民族主义者追捧为民族救星,但也因为极端民族政策招致批评。.

新!!: 后赵和冉闵 · 查看更多 »

冀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高邑縣(今河北省柏鄉縣),桓、靈年間移治鄴縣(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漢代州域範圍大致是今日的河北省西南部一帶。.

新!!: 后赵和冀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兖州刺史部

#重定向 兗州刺史部.

新!!: 后赵和兖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后赵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石寇覓

石寇覓(),是後趙武帝石虎的父親。他早逝,因此石虎被石勒的父親石周曷朱收养,所以又有人稱石虎是石勒的弟弟。 石虎稱帝後,追封他為皇帝,諡號孝皇帝,廟號太宗。 Category:十六國追尊君主 Category:后赵.

新!!: 后赵和石寇覓 · 查看更多 »

石世

石世(),字元安,十六國時期後趙國君主,後世稱「少帝」,為石虎之子。母為前趙帝劉曜幼女安定公主,後趙太和二年(329年),前趙被後趙所滅,石虎將年僅12歲的安定公主強占為妾,十年後安定公主生了石世。石虎在天王位時,石世被封為齊公,安定公主封為昭儀。 後趙建武十三年(348年),石虎廢殺了太子石宣之後,受石世之母昭儀劉氏及她的死黨將軍張豺的教唆鼓動,將劉氏立為皇后,年僅10歲的石世立為太子。次年(349年),石虎正式稱帝,並改元太寧。不久,石虎去世,石世遂即帝位,然而大權皆握在劉太后及張豺之手。 彭城王石遵得知石虎去世後,立即率軍攻回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殺張豺。數日後,石遵自即帝位,石世被改封為譙王,劉太后被廢為太妃,石世在位僅33日。不久,石世與劉太妃皆被殺。 category:后赵皇帝 Category:十六國郡公 Category:石姓 Category:中國被弒帝王.

新!!: 后赵和石世 · 查看更多 »

石弘

石弘(),字大雅,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君王。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后赵明帝石勒二子,母程氏。 史載石弘「幼有孝行,以恭謹自守」,受经于杜嘏,诵律于续咸。石勒觉得他不似将门之子,派刘征、任播授以兵书,王阳教之击刺。石勒病重时,中山王石虎与石弘、中常侍严震在宫中侍候,石虎矫诏断绝内外消息。建平四年(333年)九月,石勒一死,石弘繼位,立嫡母劉氏為皇太后。石虎下達第一個“詔令”,將石弘舅父右光祿大夫程遐、中書令徐光論罪誅斬,拜石虎為丞相、魏王、大單于,加九錫,以魏郡等十三郡為邑。石弘恐懼丞相石虎,欲讓位於石虎。石虎拒絕:“君薨而世子立,臣安敢亂之!”遂即位,拜石虎为丞相。 刘太后与石勒养子彭城王石堪谋除石虎,擁皇弟南陽王石恢為盟主。石堪單騎出逃,直奔兗州。到達廩丘時,因事機不密,逮送至襄國,被活活烤死。劉太后被石虎发现参与其中,遭废黜弒害,石虎改尊石弘生母程氏为皇太后。河東王石生在關中起兵,石朗在洛陽起兵,聲言滅石虎。石虎擒下石朗,他先砍掉石朗的雙腳,再斬首。長安一戰,石虎大敗,“枕尸三百余里”,此時石生同盟的鮮卑人竟然反叛,石虎重振軍勢,石生被部下斬首,獻給石虎。延熙元年(334年)十月石弘持玺绶向石虎表明願意禅位。石虎说:“天下人自当有议,何为自论此也!”石弘哭着回宫对程太后说:“先帝真要灭种了!”不久石虎称石弘居丧不孝,废为海阳王,与程太后及弟秦王石宏、石恢一同幽禁崇训宫,不久皆殺之。 Category:后赵皇帝 Category:五胡十六國人物 H弘 Category:中國被弒帝王 Category:五胡十六國被殺害人物.

新!!: 后赵和石弘 · 查看更多 »

石周曷朱

石周曷朱(),字乞翼加,上黨武鄉羯人,是後趙建立者石勒之父。他是部落小帥,但不得人心,後來他讓位給石勒當部落首領。 石勒稱帝後,追封他為皇帝,諡號元皇帝,廟號世宗。 Category:五胡十六國人物 Category:十六國追尊君主.

新!!: 后赵和石周曷朱 · 查看更多 »

石㔨邪

石㔨邪(),是後趙武帝石虎的祖父,石寇覓的父亲。石寇覓早逝,因此石虎被石勒的父親石周曷朱收养。又有人稱石㔨邪就是石勒的爷爷石邪。石虎稱帝後,追封石㔨邪為皇帝,諡號武皇帝。.

新!!: 后赵和石㔨邪 · 查看更多 »

石勒

趙明帝石勒(),字世龍,原名㔨,小字匐勒,中國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族人,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初期因公師藩而起兵,後投靠漢趙君主劉淵,之後卻與漢國決裂,由漢國分裂出去。石勒在他的謀臣,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台)為根據地,並陸續消滅了王浚、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於北方的勢力,繼而又消滅曹嶷,進侵東晉以及消滅劉曜領導的前趙,又北征代國,率領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石勒又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另外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新!!: 后赵和石勒 · 查看更多 »

石祗

石祗(),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後趙的皇帝。为石虎子。.

新!!: 后赵和石祗 · 查看更多 »

石遵

石遵(),字大祗,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為石虎第九子,石世之兄,母為鄭櫻桃。後趙建平三年(333年),後趙帝石勒去世,石虎掌控大權,石遵當時被封為齊王。建武三年(337年),石虎改稱天王後,被降封為彭城公。太寧元年(349年),石虎稱帝後,再被進封為彭城王。 石虎本有意立石遵為太子,然而因昭儀劉氏及將領張豺從中作梗,石虎遂立劉氏之子石世為太子。太寧元年(349年),石虎病重,被任命為大將軍,鎮守關右。不久,石虎去世,石世即位,大權握於劉太后及張豺之手。石遵與姚弋仲、蒲洪、石閔等人商量後決定反擊,遂以石閔為前鋒,攻打都城鄴(今河北臨漳縣),不久,鄴城陷,劉太后不得已只好任命石遵為丞相、领大司马、大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加黄钺、九锡,增封十郡。數日後,石遵假刘太后令廢石世、立石遵为帝,假装再三辞让后在群臣劝进下自登帝位于太武前殿。封石世为谯王,邑万户,待以不臣之礼,废刘太后为太妃,不久皆杀之。石遵兄沛王石冲讨伐石遵,石遵派将军王擢骑马以书信说和不成,派石闵、司空李农击败石冲于平棘,在元氏俘获石冲并赐死。 石遵可能没有儿子,當初在謀反前,曾答應事成後以石閔為太子,可是等到石遵登帝位後,太子卻是石遵之姪石衍,因此石閔頗為不滿,有反叛之意。經過旁人提醒,石遵遂召其兄石鑒、弟石苞與母親鄭櫻桃等人商議,不料會後卻被石鑒出賣,將此事告知石閔。不久,石閔即率軍入宮,石遵受擒後,被殺,在位僅183日。.

新!!: 后赵和石遵 · 查看更多 »

石鑒

石鑒(),字大郎,一作大朗,十六國時期後趙國君主,為石虎第三子,石遵、石世之兄。後趙建平三年(333年),後趙帝石勒去世,石虎掌控大權,石鑒當時被封為代王。建武三年(337年),石虎改稱天王後,被降封為義陽公。太寧元年(349年),石虎稱帝後,再被進封為義陽王。 石鑒在鎮守關中的時候,賦役繁重,文武官員只要頭髮長得比較長,就會被拔下來做帽帶,有剩下的會給宮女,曾因為這種荒唐的行徑,被石虎召回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 太寧元年(349年),石遵廢皇帝石世,自登帝位,石鑒被命為侍中、太傅。石遵因石閔有叛變之意,召两位兄弟石鑒、乐平王石苞與太后鄭櫻桃等人商議,不料會後石鑒出賣其他人,將此事告知石閔。不久,石閔即率軍入宮,殺石遵,石鑒因此被擁立為帝。石遵被杀时说:“我尚且如此,石鉴能长久吗?” 然而石鑒登位後,處處受制於大將軍石閔,於是派石苞和将军李松、张才暗殺之,然而卻事敗,他装作自己不知情,杀死石苞三人;后又鼓励将军孙伏都攻打石闵,不果,又对石闵说孙伏都谋反,命石闵讨灭。石閔知道石鑒有殺己之意,遂頒殺胡令,被殺的人共有20餘萬;并软禁石鉴于御龙观,派尚书王简、少府王郁率数千人看守,用绳子把食物吊给他。 次年(350年),完全控制國政的石閔將後趙國號改為魏(衛),石閔也将包括自己在内的后赵皇族改姓为李,並改年號為青龍。不久,石鑒為求擺脫控制,遂趁李閔外出作戰,秘密派宦官告知在外的將軍抚军将军张沈等,命他们趁虛攻都城鄴城,但宦官告知李閔此事,李閔因而回軍,石鑒遂被誅殺,在位僅103日。.

新!!: 后赵和石鑒 · 查看更多 »

石邪

石邪,又名石耶奕于,晋朝上黨武鄉羯人,他是羯族部落小帥。是石周曷朱之父,後趙建立者石勒的祖父。 329年,石勒自称赵天王,行皇帝事。尊其祖石邪为宣王。330年,石勒稱帝後,追尊他為皇帝,諡號宣皇帝。 Category:五胡十六國人物 Category:十六國追尊君主 Category:后赵.

新!!: 后赵和石邪 · 查看更多 »

石虎

趙武帝石虎(),字季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中,後趙的第三位皇帝。廟號太祖,諡號武帝。石虎是後趙開國君主石勒的侄兒。石虎生性殘忍,發家前,不僅用殘酷的手段先後殺死兩位妻子,即使在軍隊中如果遇到與他一樣強健的戰士,他會以打獵戲鬥為由,借機將對手殺死,以解心頭之快;戰鬥中,對俘獲的俘虜,不分好壞,不分男女一律坑殺,很少有俘虜生還。 333年,石勒駕崩,其皇位由兒子石弘繼承。因石虎掌握兵權勢大,石勒妻劉太后與養子彭城王石堪擁立南陽王石恢(劉太后兒子)欲舉兵反對石虎,不幸事洩,劉太后被殺,石堪被捕活活烤死,石恢被捕,不久石勒子秦王石宏亦被捕,咸康元年(334年)十月石弘持璽綬向石虎表明願意禪位,石弘被廢為海陽王,同年殺海陽王石弘、弘母程氏、秦王石宏、南陽王石恢。至335年,其首都由襄國(今中國河北邢台)遷至鄴(今河北邯郸市臨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並特地派人到洛陽將九龍、翁仲、銅駝、飛廉轉運到鄴裝點宮殿。349年正式即皇帝位。石虎在位期間,表現了其殘暴好色的一面,如史書載石虎曾經下達過一條命令:全國二十歲以下、十三歲以上的女子,不論是否嫁人,都要做好準備隨時成為他後宮佳麗中的一員,「百姓妻有美色,豪勢因而脅之,率多自殺」,因此被評為五胡十六國中的暴君。.

新!!: 后赵和石虎 · 查看更多 »

秦州区

州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天水市下属的一个市辖区。面积2442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65万。 2004年9月以前称为秦城区。.

新!!: 后赵和秦州区 · 查看更多 »

(又稱税赋、稅負、稅捐、租稅等)是指政府(或与政府等价的实体,如教会、部落首领)向纳税人(个人或企業法人)强制征收的貨幣或資源。税由法律强制力保证,抗拒或延遲纳税的人会受到法律惩罚。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或所得稅和財產稅和消費稅,税收的形式可以是货币或劳动。少數國家完全不用納稅,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依稅法繳納的金額稱為「稅金」。依據不同課稅對象、或是不同法律授權、或是不同納稅人可劃分為不同的分類,稱為税种或稅目。政府依法對民間收取稅收的行為稱為課稅;個人或企業向政府繳納稅金的行為稱為納稅。政府要求納稅人在繳稅期限後繳足應納稅金稱為補稅,政府退還溢收稅金稱為退稅。.

新!!: 后赵和稅 · 查看更多 »

羯()又称羯胡,4世紀初時居住在中國北方山西一帶的少數民族,後趙石勒出身於此部族,原隸屬於南匈奴部落联盟的高加索人種或伊朗人種部落,他们可能和粟特人一样属于东伊朗系民族,中國史書將他們歸類於雜胡。冉魏政權時代,號召漢人對羯胡進行種族滅絕,山西羯人被屠杀殆尽後,仍有部分殘部,但此後歷史不詳。學者對他們的起源有數種猜測,有源自中亞大月氏、康居部落联盟、呼揭等等假說,但因文獻資料太少,這些假說都無法獲得證實。.

新!!: 后赵和羯 · 查看更多 »

荆州刺史部

#重定向 荊州刺史部.

新!!: 后赵和荆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靳準

靳準(),十六国时汉赵的大臣,官拜中护军。他的两个女儿靳月光、靳月华十分美艳,315年,汉昭武帝刘聪立月光为上皇后,月华为右皇后,之后,刘聪整日沉湎酒色。靳準官至大司空领司隶校尉,幼女又成了太子刘粲的太子妃。318年七月,刘聪去世,隐帝刘粲即位,立靳氏为皇后,立靳氏所生的儿子刘元公为皇太子。 靳准密谋废黜刘粲,首先他建议刘粲杀掉被诬以谋反的宗室大臣太宰刘景、大司马刘骥、骥母弟车骑大将军吴王刘逞、太师刘顗、大司徒齐王刘劢,起初刘粲并没有同意,由于靳皇后和她的姐姐皇太后靳月华的劝说,使刘粲给予了靳准杀伐大权。八月,屠戮宗室大臣之后,靳准杀了刘粲,并屠灭了在平阳的刘氏皇族,自立为大将军、汉天王,向晋朝称臣。九月,汉赵大将刘曜、石勒联合起兵攻打靳准。十月,刘曜在长安称帝。十二月,靳准被他的堂弟靳明、左、右车骑将军乔泰、王腾、卫将军靳康合谋杀害,平阳城破,而靳氏家族也被刘曜屠灭,刘曜仅在欲纳靳康女为妾时因靳女号泣请死才出于哀怜放过了靳康的一个儿子。.

新!!: 后赵和靳準 · 查看更多 »

青州刺史部

青州刺史部,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漢代州域範圍大致是今日的山東省北部及河北省東南角。.

新!!: 后赵和青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青龍 (後趙)

青龙(350年正月-闰二月)是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第六任君主石鑒的年号,共计三個月。 后赵將領石閔發動政變推翻石鑒,建立冉魏,改元永兴元年。后赵新兴王石祗听说石鉴被冉闵杀死,于是自立,350年三月改元永宁。.

新!!: 后赵和青龍 (後趙)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新!!: 后赵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豫州刺史部

豫州刺史部,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漢代州域範圍大致是今日的河南省南部東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角及山東省西南角。.

新!!: 后赵和豫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辽东

辽东在現代汉语中多指辽东半岛。辽东半岛是位于中国辽宁辽河以东,渤海与黄海之间的一个半岛。而在中國历史上,「辽东」范围稍大于辽东半岛,大致上为现在辽河以东的辽宁省地區,是漢地的組成部分。.

新!!: 后赵和辽东 · 查看更多 »

胡汉分治

胡汉分治是十六国时期诸胡族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分治政策。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设单于左辅、右辅,专治理胡人。所谓胡人即泛指北方诸胡族。其子刘聪继位后,进一步健全胡汉分治制度,以子刘粲为大单于,设左右辅,各管六夷10万落,每万落置一都尉;另设左右司隶,专治理汉人,各管20余万户,每万户置一内史,共43内史。其实质是依靠和利用匈奴及其他胡人贵族压迫汉人。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也设内史专治理汉人,另置大单于镇抚百蛮。后赵抬高羯族地位,称为“国人”。严禁称“胡”,凡胡物都改名。虽然石勒严禁胡人欺凌汉族官僚地主,但实际并无收效,有时汉族高官也不能幸免。鲜卑贵族建立的后燕政权在后期也实行胡汉分治政策。这种政策加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Category: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Category:五胡十六国政治.

新!!: 后赵和胡汉分治 · 查看更多 »

赵国

赵国,戰國七雄之一的諸侯國,也作勺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韩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新!!: 后赵和赵国 · 查看更多 »

邢台市

邢台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为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冲积平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古称邢州、钜鹿郡、顺德府。别称“牛城”拥有3500年建城史,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历史上先后为商祖乙,西周邢国,赵国信都、秦末汉初赵张耳和后赵石勒的都城。.

新!!: 后赵和邢台市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后赵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雍州刺史部

雍州刺史部,东汉时设置的刺史部,雍州或作廱州。 雍州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但具体所指已无从查证。雍州地区自西周到西晋始终是京畿或渭河平原及其附近。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部时,该地区以西属凉州刺史部,东归司隶校尉,不独立设州。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设立过雍州,但是不久取消。 興平元年六月丙子日(194年7月6日),雍州再度成為正式行政區,東漢分涼州河西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設立雍州刺史部,治所在姑臧。建安十八年(213年)省涼州,與司隸校尉部的三輔一起併入雍州。 曹魏黃初元年(220年),分河西八郡復置涼州,曹魏時期的雍州其范围固定在原涼州黃河以東和司隶校尉部的長安及附近的三輔,治所就在当时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临时所在地长安。曹魏、西晋不变。十六国的前秦、后秦一度将雍州迁至安定郡(今甘肃镇原)和蒲坂(今山西永济),北魏、西魏、北周仅将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设为雍州,治所在长安。而东晋和南朝在襄阳侨置雍州。隋朝统一后,以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为雍州,隋炀帝改为京兆郡,唐朝建立后,又改为雍州,唐玄宗设立京兆府。.

新!!: 后赵和雍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梁犊

梁犊,十六国时期后赵士兵起义领袖。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人。曾任高力督。建武十四年(348年),后赵内乱扩大,太子石宣被杀,东宫卫士十余万人谪戍凉州,他于途中率众起义,自称晋征东大将军,长驱东下,逼近长安,后出潼关,战于新安、洛阳,屡败官军,石虎惊慌失措,忙调姚弋仲、苻洪率氐、羌骑兵增援。梁犊在荥阳东激战中被杀。.

新!!: 后赵和梁犊 · 查看更多 »

汉赵

漢趙(304年-329年),又称前趙,是匈奴人劉渊所建的君主制割据政权,都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北),這是十六国時期建立的第一個政權。 304年,劉淵起兵,称漢王。308年称帝,国号“汉”。310年劉聰即位,311年—316年滅西晋。318年劉曜即位,殺死靳準,次年改国号為「趙」。329年被後趙所滅,立國凡26年。其统治地区包含并州刺史部、雍州刺史部、秦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司隶校尉部、冀州刺史部部分地区。 劉淵以自己祖先與漢朝宗室劉氏約為兄弟而自稱漢王,并立意像汉朝一样统一天下,故以“汉”为国号;以多为匈奴人,又称「匈奴汉」;又统治地区位于中原北方,故称「北汉」,但此稱呼因易于與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混淆而很少使用。劉曜以其发迹之地为战国时赵国之地,改国号为赵,为别于石勒的后赵,而史称「前趙」,或合稱之為「漢趙」。.

新!!: 后赵和汉赵 · 查看更多 »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黃河以西,呈西北—東南走向為狹長狀平原,形如走廊,故而得名,丝绸之路必经之道。其範圍是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北部可经居延海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进入漠北,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全境皆為甘肅省、青海省海东市、西宁市和部分内蒙古额济纳旗所轄,由於大部分範圍在甘肃省,故又稱“甘肅走廊”。 最早先后为月氏、匈奴领土,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以來是中原連接西域新疆的重要通道,為古代絲綢之路东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國漢地同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國際通道,在大部分中國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西北端。.

新!!: 后赵和河西走廊 · 查看更多 »

涼州刺史部

涼州刺史部,原屬九州中的雍州地域。始設於西漢,其行政長官為涼州刺史,屬漢代十三刺史部之一。因在中原之西,故又稱西州。其管轄範圍在今甘肅省及寧夏全境、青海東北部、新疆東南部及內蒙古阿拉善盟一帶。.

新!!: 后赵和涼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后赵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政权

政权(regime)在政府、政治和外交领域是指国家的政体的统治体制,或者特定的行政管理当局;在社会学范畴是指社会的制度,或社会的秩序。 政权也可指掌握国家主权的政治组织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维护对社会的统治和管理;通常国家政权(即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征,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又譯為政治實體。 国家政权具有相对自主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自主性程度也不同。对自主性的影响包括了社会危机、社会结构、行政权力。 对政权本质的探讨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古典问题。早期的政治学者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政权的本质是至善。到了中世纪,奥古斯丁将政权视为“世俗之城”,认为世俗世界没有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到了马基雅维里,而从洛克到潘恩,国家政权蜕变为“必要的恶”。马克思主义则从阶级的观点探讨政权的本质,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阶级的本质,国家政权是阶级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

新!!: 后赵和政权 · 查看更多 »

晋怀帝

晉懷帝司馬熾(),字豐度,西晉的第三代皇帝,司馬炎的第二十五子,其正式諡號為「孝懷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晋怀帝」。.

新!!: 后赵和晋怀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后赵冉魏世系图後趙石趙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