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駐藏大臣

指数 駐藏大臣

藏大臣(;简称:)是清代西藏的軍政長官、駐紮大臣。全稱為欽差駐藏辦事大臣或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又稱西藏辦事大臣。另設副職一員,稱幫辦大臣。雍正五年(1727年)置。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監理西藏政務,並代表朝廷主持並監管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以及西藏各大呼圖克圖之轉世、坐床等事宜。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地位平等,後兩者上書皇帝須經駐藏大臣轉奏。1912年末任駐藏大臣離職,中華民國政府改設西藏辦事長官及蒙藏事務局管理西藏事務。.

138 关系: 博爾濟吉特氏博清額十三世達賴喇嘛印度南海区升泰台山市坐床儀式堪布塞楞額奎林宣統完顏氏官保宗室恆瑞安成郡富察氏尚賢王山西省崇實左都御史巴塘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華民國乾隆乾隆帝广东省康熙康熙帝代本延茂他塔喇氏廓爾喀之役伊爾根覺羅氏伍彌泰張蔭棠佟佳氏侍郎德泰保泰保昌土司呼圖克圖和珅和琳傅清八旗通志兆惠四川總督噶廈...噶倫皇帝玉麟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班禅额尔德尼班第琦善理藩院福康安章京章嘉·若必多吉策楞索琳索拜綠營羅長裿瑚圖禮瑞昌瓜尔佳氏道光道光帝鍾穎額勒登保袁世凯颇罗鼐裕鋼西寧辦事大臣西藏善後章程西藏軍區西藏自治区駐劄大臣訥爾經額訥欽豐紳鳳全轉世达赖喇嘛霍爾三十九族錫縝郡王阳春市赫壽赫特賀赵尔丰董鄂氏钮祜禄氏蒙古八旗蒙藏院那曲地區鄂輝金瓶掣籤雍正雍正帝杭州市松廷松筠松溎桂霖欽定藏內善後章程武昌起义波密土王清史稿清朝清朝君主列表清朝行政区划清朝治藏歷史清朝政府湘乡市湖南省湖北省溫宗堯满族漢軍八旗有泰成都市成林昌都地區浙江省文康文碩文蔚文海改土归流慈禧太后打箭爐拉布敦 (清朝)拉萨市拉萨河 扩展索引 (88 更多) »

博爾濟吉特氏

#重定向 孛儿只斤氏.

新!!: 駐藏大臣和博爾濟吉特氏 · 查看更多 »

博清額

博清額(),富察托氏,清朝軍事將領、繙譯進士。 乾隆十七年,登繙譯進士,授兵部主事,同年改戶部員外郎;任軍機章京。乾隆三十五年,署兵部左侍郎,任正藍旗滿洲副都統。乾隆三十六年,任內閣學士、察視永定河。乾隆三十八年,任欽差內閣學士,赴四川軍營。乾隆三十八年,任領隊大臣,征金川。次年署理藩院侍郎。乾隆四十年,任正黃旗蒙古副都統。乾隆四十一年,負責行在刑部事務、理藩院左侍郎、鑲黃旗蒙古副都統。乾隆四十二年,署工部右侍郎、任庫倫辦事大臣。乾隆四十四年,任兵部左侍郎。乾隆四十五年,任理藩院尚書,署左都御史、任欽差大臣,護送班禪額爾德尼金塔。乾隆四十五年,任西藏辦事大臣。乾隆四十七年,任鑲黃旗漢軍副都統。乾隆四十九年,任正白旗蒙古都統。.

新!!: 駐藏大臣和博清額 · 查看更多 »

十三世達賴喇嘛

#重定向 第十三世達賴喇嘛.

新!!: 駐藏大臣和十三世達賴喇嘛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駐藏大臣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南海区

南海,是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市辖区,是著名的“广东四小虎”之一。历史上与邻近的番禺、顺德合称为南番顺,是为本土发展的岭南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在官方参与评选的2005年中国百强县中排名第五。 原“海县”、“南海市”的覆盖范围更大,惟部分地域已被劃入其它行政区域,不再由南海区管辖。.

新!!: 駐藏大臣和南海区 · 查看更多 »

升泰

升泰,字竹珊,卓特氏,蒙古正黃旗人。清朝官員,曾任駐藏大臣。.

新!!: 駐藏大臣和升泰 · 查看更多 »

台山市

台山市(拉丁化:Toishan)现时为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侧、南海岸边,是岭南著名的侨乡。目前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约有130--万。過去與新會、開平、恩平合稱「四邑」,近年加上鶴山,改稱「五邑」。.

新!!: 駐藏大臣和台山市 · 查看更多 »

坐床儀式

#重定向 坐床.

新!!: 駐藏大臣和坐床儀式 · 查看更多 »

堪布

堪布(),藏傳佛教稱謂,意為佛學博士,通過特定寺院提供佛學教育的出家僧侶,才可以享有這個稱號。通常被稱為堪布的僧人,同時要兼負寺院的管理職責,其角色與漢傳佛教中的住持類似。 西藏傳統上政教合一,因此堪布也是一種正式的僧官職稱。.

新!!: 駐藏大臣和堪布 · 查看更多 »

塞楞額

塞楞額(v;),又作色楞額、色楞閣,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塞楞額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己丑科三甲三十六名進士,授內閣中書。後擢升為翰林院侍講、國子監祭酒。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任刑部郎中。雍正元年(1723年),任會考府掌印郎中、少詹事、殿試讀卷官、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教習庶吉士、經筵講官,並兼任禮部侍郎。雍正二年(1724年),署理國子監祭酒。同年,任刑部右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任禮部右侍郎,兼管兵部左侍郎,署理山東巡撫。同年,改任戶部右侍郎。雍正五年(1727年),任山東巡撫。雍正六年(1728年),任工部左侍郎,兼內閣學士行走。後因事而被奪官。 乾隆元年(1736年),賜副都統銜。乾隆三年(1738年),任鑲藍旗漢軍副都統。乾隆六年(1741年),任直隸提督。乾隆七年(1742年),任陝西巡撫。次年,調任江西巡撫。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調任山東巡撫,兼管提督。同年,擢升為湖廣總督。 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賢皇后去世,按規定朝中大臣百日內服喪,不得剃髮,但塞楞額卻違規剃髮,被舉發,賜自盡。但多名官員私下剃髮,只有塞楞額獲死罪。.

新!!: 駐藏大臣和塞楞額 · 查看更多 »

奎林

奎林(v,),滿洲鑲黃旗人,富察氏,字鍾山、直方,號竹谿,室名靜怡軒、瑤圃、幽棲堂。諡武毅。清朝政治人物、軍事人物。.

新!!: 駐藏大臣和奎林 · 查看更多 »

宣統

宣統(a;;)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年号,前后三年。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清朝遺民仍然使用宣统年号纪年。1917年張勳擁戴溥儀復辟时,称宣统九年。.

新!!: 駐藏大臣和宣統 · 查看更多 »

完顏氏

完顏氏(z;)是金朝的國姓,满族(女真族)、锡伯族的姓氏之一。金朝女真人的姓氏有“白号”和“黑号”之分。女真习俗以白为贵,因此白号之姓比黑号之姓要尊贵。作为金朝皇族姓氏的完颜氏更是名列白号姓之首。.

新!!: 駐藏大臣和完顏氏 · 查看更多 »

官保

官保(v,),烏雅氏,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員。 1756年以刑科給事中差接替立柱出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任滿升黃旗漢軍副都統。曾署理理藩院尚書。乾隆三十三年七月甲午,接替託庸,擔任清朝刑部尚書,后改戶部尚書。由索爾訥接任。 乾隆四十一年卒。諡文勤。.

新!!: 駐藏大臣和官保 · 查看更多 »

宗室恆瑞

#重定向 恆瑞.

新!!: 駐藏大臣和宗室恆瑞 · 查看更多 »

安成郡

安成郡,中國古郡名,辖境相当于今天江西省新余市以西袁河流域。.

新!!: 駐藏大臣和安成郡 · 查看更多 »

富察氏

富察氏(v)为满族姓氏,位列满族八大姓之一。可追溯至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蒲察氏,金朝时期为黑号女真姓氏第二位,与完颜氏世为婚姻。金代多位皇后以及郧王蒲察石家奴、太尉蒲察鼎寿等人皆出自该氏,在当时及此后的元代曾以李为汉姓。至明代,富察氏各支系散处沙济、叶赫、额宜湖、扎库塔、蜚悠城、讷殷、额赫库伦、讷殷江、吉林乌喇、长白山、赛音讷殷、辉发、席百、卦尔察、岳克通鄂城、马察、嘉木湖、沙晋和罗、打牲乌喇、黑龙江、多尔浑、界凡等地,于后金崛起时相继归附。清朝时期,以世居沙济的旺吉努家族最为显赫,大学士马齐、傅恒、嘉勇郡王福康安、孝贤纯皇后等均出自其家。民国以后,富察氏多以富、傅、康、礼、石、谭、马、沙、付、庆、黑、佟、甯、宗、李、佟、罗、张、春等为汉姓。 蒙古和锡伯也有此姓氏。.

新!!: 駐藏大臣和富察氏 · 查看更多 »

尚賢王

尚賢(;)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第九代國王,1641年至1647年在位。 尚賢是尚豐王的第三子,童名思松金。1625年出生於日本薩摩藩。 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即位。這一年,有南蠻船來到西表島傳教,驚動了琉球王府和在番奉行所。琉球王府派遣尚成勳(讀谷山王子朝孝)、章邦彥(宜野湾親方正成),在番奉行所派遣澀谷氏、喜入氏,率領數百人前去擒拿,但南蠻船早已離去。琉球官員便與在番奉行所的官員一起搜查西表島的吉利支丹,隨後歸國覆命。此事件即為八重山吉利支丹事件。《球陽·附卷之一·尚賢王》 1642年,遣正議大夫蔡錦、使者翁鎮等,奉表貢方物。同年,遣三司官之一的章邦彥(宜野灣親方正成)赴薩摩藩為三年人質,是為三司官留質薩摩藩之始。《中山世譜·附卷一·尚賢王》 1643年,設置申口重人眾、御物奉行相付,創立了琉球的表十五人評議機構。《球陽·卷之五·尚賢王》 1644年,尚賢遣正議大夫金應元、使者吉時逢等赴明,奉表貢方物,並以尚豐王訃告,請求襲封為琉球國王。然而當時中國發生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而海上又有海盜阻隔道路,琉球國使臣滯留於福州,既無法去京師又無法歸國覆命。《中山世譜·卷八·尚賢王》為了防止海盜和南蠻船的入侵,琉球在各地設置「遠見番」(烽火臺);若有一艘船來,則燃一炬;兩艘船來,則燃兩炬;以此類推。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帝即位於金陵,領有福建之地,派福州左衛指揮花煾往琉球。尚賢遣使毛大用、都通事阮士元等入賀,並再次請封。弘光帝派禮科給事中陳燕翼為冊封正使、行人司行人韓元勳為冊封副使。不過未出航的時候弘光政權就被清朝攻滅,這次冊封沒有成功。同年,尚賢王下令,除三司官和久米村官員以外,官員上朝的服飾由中華衣冠改為琉球式衣冠;而由於琉球逐年貧困,尚賢王與平啓祥(當間親雲上重陳)、薛禮興(古波倉--登之親雲上賀親)商議,命令全國百姓栽植欝金、燒熬黑糖賣到薩摩藩,使琉球逐漸走出財政困境。 1646年(南明隆武元年、清順治三年),隆武帝在福州繼位,又派遣指揮閩邦基至琉球。尚賢派王舅毛泰允、長史金思義等前往福建朝貢。這時候大將軍貝勒博洛率清軍攻入福建,滅南明隆武政權。滯留福州的琉球使者與安南、呂宋的使者一起,被博洛擄至京師。清朝順治帝依禮部奏請,厚賞他們,要求他們回去後招誘本國國王歸附;同時遣通事謝必振前往琉球詔諭。謝必振遭風漂往長崎,被送到琉球後,尚賢王遣周國盛將之送回福州;但另一方面,琉球仍舊向南明的監國魯王朱以海朝貢,並與建國公鄭彩關係密切,還將硫磺賣給南明以抗擊清軍。《華夷變態·卷一》「《華夷變態》與清、琉球冊封關係的形成」,川勝守 1647年,尚賢王薨,享年23歲,葬於玉陵。無子女,由其弟尚質嗣位。就在同一年,薩摩藩停止三司官為質於鹿兒島三年之慣例、停止薩摩藩剋扣琉球在八重山徵收的稅收,並規定貢米船若擱淺損壞,維修費用出自薩摩藩。次年,清朝使者謝必振與琉球使者周國盛同至琉球,要求琉球繳納明朝頒發的印綬;但此時尚賢王已逝世。.

新!!: 駐藏大臣和尚賢王 · 查看更多 »

山西省

山西,简称晋,中国一省,地处黄土高原东翼。山西表里山河,南临黄河,西邻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曰山西。省会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 山西地區的有獨特的语言、風俗以及历史,省內土地豐足、矿产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晋中盆地一直被稱作华北的「漁米之鄉」。省會太原也有著悠久的歷史。粤商、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潮商与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新!!: 駐藏大臣和山西省 · 查看更多 »

崇實

崇实(),完颜氏,字子华、惕盦,一字朴山,别号适斋,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

新!!: 駐藏大臣和崇實 · 查看更多 »

左都御史

左都御史為中國明朝、清朝官制,都御史之一。清朝品等為從一品。1636年,清朝皇太極即位後,清政府將監察文武百官的職責歸於都察院。1644年,都察院設左都御史、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負責糾察中國十五道、在京百官。.

新!!: 駐藏大臣和左都御史 · 查看更多 »

巴塘县

巴塘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一个县,县治夏邛鎮,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和云南省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接壤,东接同州的乡城县,南临得荣县。巴塘是川藏大道咽喉,少数民族有占比例最大的藏族、羌族、纳西族、彝族和回族等。.

新!!: 駐藏大臣和巴塘县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較大规模的百科全书之一。全书编辑过程历时15年(1978年-1993年9月18日),共有2万多位专家参与编写。.

新!!: 駐藏大臣和中国大百科全书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駐藏大臣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駐藏大臣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乾隆帝

清高宗弘曆(a)(),又稱乾隆帝,爱新觉罗氏,諱弘曆,镶黄旗满洲人,汗號「腾格里特古格奇汗」(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号「乾隆」,廟號高宗(v),諡號簡稱純皇帝(v)。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18日),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35至1796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後來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89岁。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3年)。.

新!!: 駐藏大臣和乾隆帝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駐藏大臣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新!!: 駐藏大臣和康熙 · 查看更多 »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新!!: 駐藏大臣和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代本

#重定向 藏军#编制.

新!!: 駐藏大臣和代本 · 查看更多 »

延茂

延茂(),杜氏,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諡忠恪,清朝官員。.

新!!: 駐藏大臣和延茂 · 查看更多 »

他塔喇氏

他塔喇氏(v),又作他塔拉氏、他他拉氏,为满洲著姓,《库雅喇氏源流考》将其列为满族八大姓之一。明末清初之际,主要聚居于扎库木、安褚拉库,其余散处讷殷江、瓦尔喀、宁古塔、长白山、马察、扎克丹等地,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崛起先后归附。清朝时期,以世居扎库木的岱图库哈理家族最为显赫,其孙英俄尔岱因战功封二等公。清末著名的珍妃亦出自他塔喇氏。民国以后,各支系主要以唐、谭、舒、松、邦等为汉姓。.

新!!: 駐藏大臣和他塔喇氏 · 查看更多 »

廓爾喀之役

廓爾喀之役,又稱平定廓爾喀、廓藏戰爭,尼泊尔方面称为尼泊尔-中国战争(नेपाल-चीन युद्ध ),是清乾隆年間由廓爾喀(尼泊爾王國)入侵清朝藩屬西藏引發的戰爭。廓爾喀是18世紀統治尼泊爾的部族,以貿易與邊界糾紛為由,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侵入西藏聶拉木、濟嚨(在今西藏自治區吉隆縣)等地。清廷隨即調兵進剿。次年(1789年),駐藏大臣及噶廈官員私自與廓爾喀議和,允諾向廓爾喀償銀贖地,並向朝廷謊報失地收復,奏凱班師。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廓爾喀派人入藏討要贖地錢財,噶廈官員藉故不與。次年(1791年)夏,廓爾喀以藏官爽約,再次入侵後藏,攻克聶拉木、濟嚨、定日、日喀則等城,洗劫了班禪額爾德尼駐錫地日喀则札什倫布寺。乾隆皇帝派两广总督福康安、海蘭察等領兵入藏增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清軍收復濟嚨,隨後攻入廓爾喀境內。六七月間,清軍逼近廓爾喀都城陽布(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廓爾喀遣使求和,許諾永不侵犯藏境。八月,福康安--許廓爾喀歸降,啟程返回西藏,史稱“平定廓爾喀”。平定廓爾喀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後一役。此戰之後,廓爾喀遣使赴北京朝覲,成為中國的屬國。福康安為整飭西藏吏制,奏請頒行《欽定藏內善後章程》,確立了此後一百餘年間西藏的政治、軍事、賦稅等制度,達賴喇嘛與駐藏大臣的職權更加強化。此後五十年間,西藏地方與周邊邦國相安無事。.

新!!: 駐藏大臣和廓爾喀之役 · 查看更多 »

伊爾根覺羅氏

伊尔根觉罗氏(v),又作依尔根觉罗氏、宜尔根觉罗氏、民觉罗氏,是满洲--姓覺羅氏的分支,位列滿族八大姓之一。赫哲和在清代属于佛满洲的“陈锡伯”也有此姓。 伊尔根觉罗氏传说为被金人掳走的北宋宗室后裔,还有一部分来自清朝皇帝赐姓。明朝末期,伊尔根觉罗氏各家族主要分布于穆溪、叶赫、兴堪、呼讷赫、瓦尔喀、松花江、阿库里等地区,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崛起的过程中相继归附。清朝时期,伊尔根觉罗氏世家贵族、文臣武将等著名人士甚多。民国以后,伊尔根觉罗氏多因起源传说或觉罗的近似发音而使用“赵”为汉姓。 根据《钦定皇朝通志》记载,“宗室、觉罗之外,有民觉罗氏”,所以伊尔根觉罗氏在广义上也可以泛指爱新觉罗氏之外所有非皇族的“民觉罗氏”,史籍中亦常见其他民觉罗人士被称为伊尔根觉罗氏的情况。.

新!!: 駐藏大臣和伊爾根覺羅氏 · 查看更多 »

伍彌泰

伍彌泰(v,),伍彌氏,蒙古正黃旗人,副將軍三等伯阿喇納子。和珅之外祖父。 伍彌泰在雍正二年襲爵。授佐領,不久就擢為散秩大臣,歷遷鑲白旗蒙古副都統。因有戰功,在乾隆十五年,賜伯號曰誠毅。乾隆二十年,授涼州將軍。不久就被任命以將軍銜駐西藏辦事。乾隆二十四年,返京授為正藍旗蒙古都統。後來擔任江寧將軍。乾隆二十七年,以伍彌泰不勝任為由,被召還,仍為散秩大臣,命協辦伊犁事務。乾隆二十八年,命往烏魯木齊辦事。乾隆三十一年,返京署蒙古鑲黃、漢軍正白兩旗都統,並授內大臣。乾隆三十八年,改駐西藏辦事。四十一年,返京擢升理藩院尚書,兼鑲白旗漢軍都統。不久調任綏遠城將軍,駐紮西安。乾隆四十五年,班禪額爾德尼詣京師,命伍彌泰護行,仍還西安。乾隆四十八年,授其為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鑲白旗蒙古都統,充上書房總諳達。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巡江、浙,命其留京辦事,授東閣大學士。並以其伍彌泰年邁,可在日出後入朝,免其入直。乾隆五十一年,七十四歲去世,贈太子太保,賜祭葬,謚文端。.

新!!: 駐藏大臣和伍彌泰 · 查看更多 »

張蔭棠

张荫棠(),字朝弼,号少卿,又号憩伯,中国广东双水豪山乡人。曾以灼文为名中举。著名外交家,清朝最后一位驻美国公使,也是中华民国首位驻美国公使。.

新!!: 駐藏大臣和張蔭棠 · 查看更多 »

佟佳氏

佟佳氏(z)是满族姓氏,位列满族八大姓之一。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本为地名,以地为氏;另有说法则认为其前身为金代夹古氏。佟佳氏可考始祖为巴虎特克慎,生七子分别为屯图墨图、达尔汉图墨图、颜图墨图、扬嘉图墨图、坦图墨图、额赫礼图墨图、噶尔汉图墨图。至明朝末期发展为159户,各支主要定居于马察、雅尔湖、加哈、佟佳、佛阿拉、扎库木、哈达、萨木占等地。其中额赫礼图墨图后裔巴笃理家族世居马察;颜图墨图后裔扈尔汉家族世居雅尔湖;达尔汉图墨图后裔佟养正家族世居佟佳,后相继迁徙明朝开原、抚顺经商或为官,并定居于此;还有其他同族世居加哈、长白山等地。他们相继归附清太祖努尔哈赤后被编入满洲八旗,一部分则被编入汉军。清朝时期,各支重要世家贵族、文臣武将等著名人士甚多,有“佟半朝”之称。清太祖元妃、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的扈尔汉、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雍正年间重臣隆科多等皆出自该氏,尤以康熙一朝势力最大。民国以后,佟佳氏主要以佟为汉姓,其余使用仝、同、童、董、高、赵、俞、惠等。.

新!!: 駐藏大臣和佟佳氏 · 查看更多 »

侍郎

侍郎為中國、越南、朝鮮官制名稱,一般來說,創建於汉代,並沿用到20世紀初。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

新!!: 駐藏大臣和侍郎 · 查看更多 »

德泰

德泰,满洲正白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德泰曾于乾隆五十六年接替成宁任福州府知府一职,乾隆五十七年由邓廷辑接任。嘉庆十五年正月二十一(1810年2月24日),由候补员外郎、中仓监督调任廣西按察使。嘉庆十八年(1813日),罢。.

新!!: 駐藏大臣和德泰 · 查看更多 »

保泰

保泰(1720年—1729年),是大越国后黎朝裕宗黎维禟的第二个年号,共计10年。.

新!!: 駐藏大臣和保泰 · 查看更多 »

保昌

保昌(v,),滿洲正藍旗人,費莫氏,清朝官员。.

新!!: 駐藏大臣和保昌 · 查看更多 »

土司

土司是中國邊疆的官職,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頭目。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越南後黎朝和阮朝也在其北部少數民族山區設立土司制度,委任部族首領進行統治。.

新!!: 駐藏大臣和土司 · 查看更多 »

呼圖克圖

呼圖克圖(蒙古语:;;又作“呼土克图”、“胡土克圖”)是清朝及中华民国初年对一部分高级藏传佛教转世喇嘛所封的职衔,其的地位仅次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高於一般的轉世喇嘛,這一职衔現已不存在。呼圖克圖是蒙古语“”的汉语音译,是清朝五等喇嘛职衔中的最高等。.

新!!: 駐藏大臣和呼圖克圖 · 查看更多 »

和珅

和珅(a;)钮祜祿氏,字致齋,自號嘉樂堂、十笏園、綠野亭主人,原名善保,一作善宝,滿洲正紅旗人,清朝乾隆年間政治家、商人、詩人。官至正一品文華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兼領軍機大臣,乾隆晚期至嘉慶初年權傾天下紀連海著《歷史上的和珅》。 和珅是清朝歷史上的豪商,也是歷史上最貪婪的官員(按年代市值率比較)。 和珅善於打交道,在清朝的外交事務擔任重要職位,連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特使馬戛爾尼也對和珅的外交手法十分讚賞見馬戛爾尼回憶錄中文版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幹,為政清廉,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經歷與成就豐富,故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并將么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並用賄賂、迫害、恐嚇、暴力、綁架等方式籠絡地方勢力、打擊政敵。此外,和珅還親自經營工商業,開設當舖七十五間,設大小銀號三百多間,且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十三行有商業往來。成為後世口中權傾天下、富可敵國的“貪官之王”、“貪污之王”。和珅亦同時是18世紀世界首富,超越了同時期的梅耶·羅斯柴爾德。 以嘉慶帝、監察御史錢灃、大學士劉墉、翰林院编修范衷、軍機大臣王杰、戶部尚書董誥、禮部侍郎朱珪為代表的朝中清議力量,曾多次彈劾和珅,但由於乾隆帝的袒護,和珅均能化險為夷。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駕崩。五日之後,嘉慶帝即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大清歷朝實錄》《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抄家时发现,在和珅当权的二十多年中,其资产包括二千萬至三千多萬兩白银(其中大部分为其違法工商经营所得,清代規定旗人不得經商,和珅利用內務府包衣奴才,藉公務之便以皇室之名,借勢巧取豪奪,雖說經商,在大清律下仍是貪瀆的犯行)、兼併全國千百万顷的土地以及二一九間房产。在他的保护之下,他的家奴劉全也成了日掷千金的暴发户。和珅所聚敛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擁有的黃金白銀與古玩珍寶,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後十五天,嘉慶帝以一条白綾賜和珅自盡。和珅在被賜死之前寫了一首詩,其中有--:「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新!!: 駐藏大臣和和珅 · 查看更多 »

和琳

和琳(),滿洲正紅旗人,钮祜祿氏,字希齋,清朝權臣和珅弟。 乾隆时由生员补吏部笔帖式,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驍勇善戰,行事節儉,與顧命大臣福康安有深交。 廓爾喀侵擾後藏,將軍福康安往剿匪,乾隆帝命和琳督辦前藏以東臺站烏拉等事。再下命與鄂輝更番照料糧餉,擢升為工部尚書。和琳上疏陳賊酋拉特納巴都爾悔罪狀,朝廷下詔令福康安受降,偕和琳共同妥籌措善後。未幾,授職鑲白旗漢軍都統。又命和琳偕同孫士毅、惠齡覈辦察木多以西銷算事,仍舊處理西藏事務。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予雲騎尉世職。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授四川總督一職。乾隆六十年(1795年),貴州苗石柳鄧叛亂,擾正大、嗅腦、松桃,湖南苗吳半生、石三保響應其亂事,圍攻永綏,乾隆帝命雲貴總督福康安開往剿匪。和琳時方入京,至卬州,松桃匪已闌入秀山境。和琳聽聞示警馳往,督領參將張志林、都司馬瑜擊走賊匪;其後收復敗賊晏農,進攻礮木山黃陂,通道松桃:受賞雙眼花翎。當時福康安已解正大、嗅腦、松桃之圍,攻石柳鄧於大塘汛,和琳率兵與其會師,遂命參贊軍事;攻克蝦蟇碉、烏龍巖,降七十餘寨,封為一等宣勇伯。復攻下巖碧山,朝廷賞上服貂褂。又以降吳半生之軍功,賞黃帶。龍角碉、鴨保、天星諸寨大捷,加太子太保,賞玄狐端罩。嘉慶元年(1796年),攻克結石岡、廖家冲、連峰諸隘,賞用紫韁。正當福康安逝世,命和琳督辦軍務。當時石三保已就虜獲,石柳鄧尚據平隴。奪尖雲山砲臺,收復乾州,賞三眼花翎。同年八月,進軍圍攻平隴,和琳這時於軍中逝世。晉贈一等公爵,年僅43歲。賜諡號「忠壯」,賜祭葬,命配饗太廟,祀昭忠、賢良等祠,准其家建專祠。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受誅,廷臣論議和琳藉勢邀功,嘉慶帝亦追咎其會剿苗匪,牽制福康安,師出無功,命撤出太廟,毀去其專祠,奪其子豐紳宜綿公爵之位,改襲三等輕車都尉。 和琳有一子豐紳宜綿以及女兒二人,長女嫁與質郡王绵庆為嫡福晉。.

新!!: 駐藏大臣和和琳 · 查看更多 »

傅清

傅清(v,),又作富清,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軍事將領。清初重臣米思翰之孫,李榮保之子,傅恆、孝賢純皇后之兄。 傅清於雍正元年(1723年)授藍翎侍衛。雍正五年(1727年),升三等侍衛。雍正十二年(1734年),任鑾儀衛雲麾使。乾隆元年(1736年),升任鑾儀衛鑾儀使。乾隆五年(1740年),出任直隸天津鎮總兵。乾隆八年(1743年),兼管長蘆鹽政。乾隆九年(1744年),代索拜任駐藏副都統。乾隆十三年(1748年),復任天津鎮總兵。同年,升直隸古北口提督。乾隆十四年(1749年),調任陝西固原提督。同年,西藏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為亂,乾隆帝派傅清與拉布敦為駐藏大臣,前往平亂。乾隆十五年(1750年),傅清與拉布敦將珠爾默特那木札勒誘至通司岡駐藏大臣署,傅清遂揮刀將其斬首。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的餘黨羅卜藏札什率眾向傅清、拉布敦發起攻擊,傅清身負重傷,自知不能幸免,便自刎而死。拉布敦也死於樓下。傅清死後追封為一等伯,諡襄烈。其子孫以一等子世襲。娶康熙第三子允祉子弘暻女。其子富察明仁、富察明义。.

新!!: 駐藏大臣和傅清 · 查看更多 »

八旗通志

#重定向 八旗通志初集.

新!!: 駐藏大臣和八旗通志 · 查看更多 »

兆惠

兆惠(p,),字和甫,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乾隆时将领,封定边将军、一等武毅谋勇公。.

新!!: 駐藏大臣和兆惠 · 查看更多 »

四川總督

四川總督(v),正式官銜為總督四川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四川省的軍民政務。.

新!!: 駐藏大臣和四川總督 · 查看更多 »

噶廈

噶廈(),一作“噶沙”,為噶倫辦理政事之所,是清代西藏的行政中心。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置。噶廈駐地在拉薩大昭寺,長官為噶倫,秉承達賴喇嘛(實際上為攝政活佛)旨意辦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駐藏大臣撤離,達賴喇嘛土登嘉措返藏並掌握西藏軍政實權。1912年至1959年間,噶廈成為實際上的西藏政府。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废除噶厦,籌建西藏自治區。部分噶廈官員隨達賴喇嘛流亡印度。西藏流亡政府将其设立的內閣稱為噶廈。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新!!: 駐藏大臣和噶廈 · 查看更多 »

噶倫

噶倫(),一作噶布倫、噶卜倫、噶隆,是清代西藏官府噶廈的長官,“綜理藏務”。首席噶倫稱為噶倫赤巴。 吐蕃時即有“大貢論”(論茝)等諸“論”之官。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將準噶爾蒙古兵逐出西藏,並護送達賴喇嘛轉世靈童格桑嘉措進入拉薩。同時廢除第巴官職,置噶倫三員,共同輔佐達賴喇嘛掌政。雍正元年(1723年),噶倫員額改為五人。雍正三年(1725年),封噶倫康濟鼐為貝子,命其總理藏內事務,由噶倫阿爾布巴等協理。然而各噶倫之間明爭暗闘,各自為政。雍正五年(1727年),康濟鼐為阿爾布巴、隆布鼐一黨所殺。另一噶倫頗羅鼐平定了阿爾布巴之亂,被乾隆皇帝封為札薩克郡王,主持藏政。但頗羅鼐死後,其子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心懷異志,被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斬殺,其黨羽遂後發動叛亂。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軍入藏平定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並颁布《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条,正式設立噶廈衙門,定噶倫員額為四人,三俗一僧,正三品。噶廈始置時的四噶倫為輔國公班第達、札薩克台吉策棱旺札勒、色裕特塞布騰、喇嘛尼瑪嘉木燦。此後,西藏大部分地方的日常行政事務,由噶倫擬定後呈送駐藏大臣及達賴喇嘛批准施行。噶倫的任命是由噶廈提名四五人,達賴喇嘛通常從中選擇。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將軍福康安領兵擊退廓爾喀入侵。為整治西藏吏制,乾隆皇帝下諭頒行福康安所奏《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定噶倫年俸為白銀一百兩、大緞四匹,並撥給公田。如遇出缺,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於噶廈四品官(即戴琫、仔琫、商卓特巴)中揀選,並奏請朝廷補放。。噶倫權位頗重,號稱“四相”。 民國以後,昌都總管由噶倫中的一位兼任。192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與九世班禪矛盾激化,班禪出走內地,日喀則附近原屬班禪額爾德尼的幾個宗也歸噶廈管理。1951年,噶倫阿沛·阿旺晉美代表噶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簽訂《十七條協議》,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1959年達賴喇嘛流亡印度後,噶廈官制被廢除。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印度達蘭薩拉的流亡噶廈中仍設噶倫一職。.

新!!: 駐藏大臣和噶倫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駐藏大臣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玉麟

玉麟(v,),哈達納喇氏,字子振,號研農,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员。.

新!!: 駐藏大臣和玉麟 · 查看更多 »

珠爾默特那木札勒

尔默特那木札勒(,)藏族,西藏江孜人,清朝西藏郡王。颇罗鼐次子。柯劭忞等,清史稿·列传九十九.

新!!: 駐藏大臣和珠爾默特那木札勒 · 查看更多 »

班禅额尔德尼

班禅喇嘛(),又称班禅额尔德尼,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中轉世傳承的領袖,與达赖喇嘛並稱。班是梵文“班智达”(意为博学)禅是藏文“欽波”(;意为大)的简称。班禅喇嘛与同属西藏的达赖喇嘛、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活佛。 1645年,蒙古固始汗入藏,封四世班禅为“班禅博克多”,「博克多」是蒙古語(;意即睿智英武),即为第一班禅。格鲁派确认他为四世班禅,追认宗喀巴的门徒克珠杰为一世班禅,索南却朗为二世班禅,罗桑丹珠为三世班禅。班禪作為活佛,其影響力略遜于達賴,在藏傳佛教學者中已成為共識,扎什倫布寺的輝煌程度也遠不及布達拉宮。 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a)是满语的蒙古语借词,意为“珍宝”,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封号。其驻跸地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班禅的影响主要在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

新!!: 駐藏大臣和班禅额尔德尼 · 查看更多 »

班第

班第(;),博爾濟吉特氏,蒙古鑲黃旗人,清朝官員。 官學生出身,歷任內閣學士、兵部侍郎、湖廣總督、兵部尚書。雍正至乾隆年間,三度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乾隆十一年,署山西巡撫。十五年,補拉布敦之缺任駐藏大臣。十七年,轉西寧辦事大臣。十八年,奉旨接替阿里袞署兩廣總督。1755年为定边将军,领兵西征准噶尔。定邊左副將軍阿睦尔撒纳反叛后,班第在撤出伊犁时被准噶尔叛军包围,自刎殉国,諡義烈。.

新!!: 駐藏大臣和班第 · 查看更多 »

琦善

善(a;魏秀梅:《琦善在豫魯的政績,1814-1829》,载《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上)),字靜庵,博爾濟吉特氏,满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員。.

新!!: 駐藏大臣和琦善 · 查看更多 »

理藩院

藩院(z)是清朝時處理外藩事務的部門,始創於清朝皇太極年間,在順治年間由附屬於禮部改為獨立部門,並在清初至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前兼領對俄羅斯事務。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的清末新政中因改革官制,理藩院改爲理藩部。在清亡後,再無藩屬的概念,理藩部被撤銷。.

新!!: 駐藏大臣和理藩院 · 查看更多 »

福康安

福康安( a;),字瑶林,富察氏,清满洲鑲黄旗人。清高宗孝贤皇后侄,大學士傅恒子。.

新!!: 駐藏大臣和福康安 · 查看更多 »

章京

京(p),清朝武官的一种,另外四品文书官员也称“章京”。.

新!!: 駐藏大臣和章京 · 查看更多 »

章嘉·若必多吉

嘉·若必多吉(,),第三世章嘉呼图克图,甘肃凉州人。 若必多吉三岁(1719年)时被认定为是二世章嘉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次年至佑宁寺出家。不久因寺内有喇嘛参加了罗卜藏丹津的反清活动,佑宁寺被清军焚毁,而三世章嘉其后被军护送回北京。在京期间,他曾与雍正帝四子弘历、二子弘昀等一起读书。1734年三世章嘉奉雍正帝谕旨护送七世达赖喇嘛返回西藏,在藏期间曾到甘丹寺、哲蚌寺等处说法。雍正帝去世后回到京城,乾隆帝命他管理京城各寺庙喇嘛,同时赐他“札萨克达喇嘛”。1740年奉乾隆之命将《丹珠尔》译为蒙文,1751年乾隆又赐他“振兴黄教大国师”。1772年至1790年间再次奉乾隆之命将《甘珠尔》译为蒙文。1786年圆寂。.

新!!: 駐藏大臣和章嘉·若必多吉 · 查看更多 »

策楞

楞(v;),中國清朝官員,滿洲正藍旗人。 1743年1月28日至7月17日期間,奉旨接替慶復代理擔任兩廣總督。之後,策楞亦再擔任該要職兩次。在1748年亦曾担任川陕总督,旋以川、陕辖地广改为二督,策楞任四川总督至1753年。期间曾由清政府指派領兵进入西藏平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乱,并奏请《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條,由朝廷頒行。.

新!!: 駐藏大臣和策楞 · 查看更多 »

索琳

索琳(v),中國滿洲鑲紅旗人,中國清朝政府官員,他於1726年接替禪濟布出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該官職滿漢人各一,而滿人的他與汪繼璟為同任御史。.

新!!: 駐藏大臣和索琳 · 查看更多 »

索拜

索拜(v;),清朝軍事將領。 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鑲白旗滿洲副都統。乾隆三年(1738年),以武備院卿兼鑲黃旗滿洲副都統,署理左翼前鋒統領。乾隆五年(1740年),署理正白旗護軍統領,管理左翼四旗鐵匠。乾隆六年(1741年),署理鑲黃旗蒙古都統。任駐藏副都統。乾隆十年(1745年),改任熱河副都統。乾隆十一年(1746年),任直隸提督。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度出任駐藏大臣。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寧古塔將軍。.

新!!: 駐藏大臣和索拜 · 查看更多 »

綠營

綠營是清朝的正規軍,由漢人編成,部分是為滿足京衛滿族生計,被強制出旗的漢軍旗人、下五旗旗鼓包衣、開戶人、抱養民子、旗下家奴。主要負責彌補八旗的不足和守衛國土。這些漢軍因使用綠色軍旗,故稱為綠營。在清朝大部分的時間裡它都是清軍的主力。.

新!!: 駐藏大臣和綠營 · 查看更多 »

羅長裿

羅長裿(),字退斋,号申田,湖南湘乡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駐藏大臣和羅長裿 · 查看更多 »

瑚圖禮

圖禮(v,),完顏氏,字合庵、景南,號和菴,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新!!: 駐藏大臣和瑚圖禮 · 查看更多 »

瑞昌

#重定向 瑞昌市.

新!!: 駐藏大臣和瑞昌 · 查看更多 »

瓜尔佳氏

尔佳氏(v),亦作瓜勒佳氏、关尔佳氏、关佳氏,是满族姓氏,位列满族八大姓,因其名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首位,有“满族第一大姓氏”、“满洲巨族”的说法。《通谱》认为瓜尔佳本系地名,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其前身为金代女真夹古氏、也写作加古氏、古里甲氏。明朝末期,瓜尔佳氏共有752户,号称“居满洲全族之半”。各支系分别定居于苏完、安褚拉库、尼马察、瓦尔喀、嘉木湖、长白山、蜚悠城、辉发、哈达、叶赫、乌喇、讷殷、费德里、虎尔哈、殷、雅尔湖、吉阳、沙晋穆尔吉、沾城、噶哈里、盖鸡、松花江、黑龙江、聂尔巴、佛讷赫、兴堪、乌费和罗、浑春、嘉通阿、福新得喜莽坎、辽河、马察、兰倭赫、卦尔察、囊武等地,在后金崛起之时陆续归附。清朝时期,瓜尔佳氏为官人数众多,素有“关朝”、“关满朝”之称,以世居苏完的部长索尔果家族最为显赫,其次子费英东为后金开国五大臣、孙鳌拜为康熙朝四大辅臣之一。此外,清末重臣胜保也出自苏完瓜尔佳氏、荣禄则出自乌喇瓜尔佳氏。民国以后,瓜尔佳氏主要以关为汉姓,其余使用石、鲍、汪、李、高、顾、白、胡、郭、果、苏、叶、昌、喜、侯、森、佟、唐、荣、恒、门、吴等。.

新!!: 駐藏大臣和瓜尔佳氏 · 查看更多 »

道光

道光(a;;1821年—1850年)是清宣宗旻宁的年号,共使用三十年。 道光三十年正月清文宗即位沿用。.

新!!: 駐藏大臣和道光 · 查看更多 »

道光帝

清宣宗旻寧(a)(),又稱道光帝,爱新觉罗氏;未即位時名綿寧,即位後改作旻寧;汗號「托尔格勒特汗」(Төр Гэрэл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道光」,廟號宣宗(v),諡號成皇帝(v)。 道光帝乃嘉慶帝次子,生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在位於1820年至1850年,是清朝第七位皇帝,也是自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六位皇帝,以及清朝历史上僅有一位以嫡長子身分繼承皇位的皇帝。.

新!!: 駐藏大臣和道光帝 · 查看更多 »

鍾穎

#重定向 钟颖.

新!!: 駐藏大臣和鍾穎 · 查看更多 »

額勒登保

額勒登保(v;),瓜爾佳氏,字珠軒,滿洲正黃旗人,清朝中期名將。世代為吉林珠戶,隸屬打牲總管。.

新!!: 駐藏大臣和額勒登保 · 查看更多 »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新!!: 駐藏大臣和袁世凯 · 查看更多 »

颇罗鼐

颇罗鼐(,),西藏江孜人,原名琐南多结或索朗多吉(),全名颇拉·索朗多吉。西藏郡王。.

新!!: 駐藏大臣和颇罗鼐 · 查看更多 »

裕鋼

裕鋼,(),清朝官員,蒙古鑲黃旗人。.

新!!: 駐藏大臣和裕鋼 · 查看更多 »

西寧辦事大臣

西寧辦事大臣,清代青海地方之軍政長官,為欽差駐紮大臣。全稱為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簡稱青海辦事大臣。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駐青海湖東。乾隆以後移駐西寧,因此通稱“西寧辦事大臣”。西寧辦事大臣一般由滿洲、蒙古大臣出任,也有少數漢人。民國元年(1912年)改西寧辦事大臣為青海辦事長官。.

新!!: 駐藏大臣和西寧辦事大臣 · 查看更多 »

西藏善後章程

《西藏善後章程》,又称《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是中国清朝政府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颁布的整顿西藏政治体制的章程。 1747年(乾隆十二年),原西藏多罗郡王頗羅鼐病故,其次子珠爾默特那木札勒襲封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素不信奉達賴喇嘛,心懷仇隟”,表面上順從清朝派遣的駐藏大臣,暗中聯絡蒙古準噶爾汗国,伺機起兵反叛。1749年(乾隆十四年),珠爾默特那木札勒攻殺其長兄“阿里公”珠爾默特策布登,控制了阿里。1750年(乾隆十五年),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迫於情勢,誘殺珠爾默特那木札勒,隨後為其黨羽卓呢爾(官名)羅卜藏札什所杀。隨後,清朝廷派四川總督策楞領兵入藏平叛。为了更好地治理西藏,以及削弱世俗貴族的权势,根据乾隆帝的指示,策楞拟定《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條,对西藏的行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章程废除了西藏郡王制,設立噶廈,駐地在拉薩大昭寺,長官為噶倫,秉承駐藏大臣、達賴喇嘛旨意辦事。其同时規定噶倫員額為四人,且必須于公所(噶廈)辦理政事。“查舊例噶隆會辦事件,原有噶沙之公所衙門。自頗羅鼐後,各噶隆竟不赴公所,俱於私宅辦事。……今噶隆業已照例補放,自應遵照舊例,遇有應辦事件,俱赴公所會辦。”章程擴大了駐藏大臣的職權,並首次正式規定了達賴喇嘛的世俗權力,形成了駐藏大臣、達賴與班禪的僧官系統、噶廈俗官系統三者制衡的狀態。駐當雄的達木和碩特八旗蒙古軍隊亦歸駐藏大臣統轄。1751年,清政府頒行策楞所奏的《西藏善后章程》。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清政府还决定在西藏长年驻兵一千五百名,令提督大员率领弹压,三年轮换一次,成为定例。.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善後章程 · 查看更多 »

西藏軍區

#重定向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軍區 · 查看更多 »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區(),简称藏,通稱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边疆的一个藏族自治区(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地理位于青藏高原上,首府拉萨市。.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駐劄大臣

劄大臣,也寫作駐--大臣、駐--大臣,是清代駐紮於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藩部地區的頭銜。駐劄大臣有將軍、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職銜,皆為武職。將軍、副將軍為統轄一地之軍政長官;參贊大臣、都統協助將軍辦事,“掌佐劃機宜”,並管轄其下各路大臣;辦事大臣管轄一城之軍政事務,略同於專城副都統;領隊大臣分管遊牧部落事務。駐劄大臣一般由滿洲、蒙古人充任,也有漢人。清代官員初次被任命為駐劄大臣時,多以正二品副都統銜上任,級別大致相當於內地的總督。 駐劄大臣通常長駐一城,管轄該城及其附屬地區的軍事及重要行政、司法事務。日常性的行政事務一般由當地官吏(如伯克、札薩克、噶倫)自行管理。駐藏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庫倫辦事大臣、伊犁將軍、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還負責一部份外交事務。道光以後,駐紮大臣多由宗室、貴戚出任,官員素質下降,任期普遍縮短,侵漁百姓、倦怠公務之事時有發生,造成清代中後期嚴重的邊疆危機。光緒九年(1883年),清廷籌建新疆省,始裁撤新疆各路駐紮大臣,僅保留伊犁將軍。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三省建省,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將軍也被裁撤。至宣統末年,僅外蒙古、青海、西藏仍保留駐紮大臣。.

新!!: 駐藏大臣和駐劄大臣 · 查看更多 »

訥爾經額

訥爾經額(v,),字近堂,费莫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官员。 嘉慶八年(1803年)癸亥科繙譯進士。道光三年(1823年),任山东按察使、转任布政使。道光六年(1826年),为漕运总督。九年(1829年),为山东巡抚,十二年(1832年),为湖广总督。二十年(1840年),为直隶总督。咸丰二年(1852年),以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九月授为文渊阁大学士,留任总督。咸丰三年(1853年)为钦差大臣,节制黄河南北军队,阻止太平天国北伐。太平军打到临洺关,訥爾經額逃到广平府。太平军进逼京畿,訥爾經額被下狱问罪。五年(1855年)出狱戍边,次年回京守清慕陵。.

新!!: 駐藏大臣和訥爾經額 · 查看更多 »

訥欽

訥欽(),祜雅尔氏,满洲正白旗人,字子襄,清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駐藏大臣和訥欽 · 查看更多 »

豐紳

豐紳(a;),字漢文,吳扎拉氏,隸滿洲正白旗,吉林駐防。都興阿督江北軍,豐紳守揚州,以戰功歷遷至協領。克寶豐,取寧夏,數度獲勝。因往靈州招撫馬化龍,晉副都統。尋護寧夏將軍。先後平西河、橫城堡,補官錦州,擢黑龍江將軍。其後坐事褫職。光緒間,起復故官,歷綏遠城將軍、江寧將軍。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出駐通州,事寧回任。二十四年,卒。詔優卹,予建祠。二十五年,御史彭述劾其侵冒,奪卹典。.

新!!: 駐藏大臣和豐紳 · 查看更多 »

鳳全

凤全(),字弗堂,滿洲鑲黃旗人。清朝驻西藏帮办大臣,1905年在巴塘事变中被杀。.

新!!: 駐藏大臣和鳳全 · 查看更多 »

轉世

印度的宗教中有關輪迴轉世的圖解。 轉世指一個有有情之生物体死亡後,其意識、性格特點或靈魂在另一個肉體裡重生。轉世是佛教、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一些非洲宗教以及很多不同的宗教和希腊哲學的主要和部分信條。大部分的現代非一神教信徒也相信轉世說。.

新!!: 駐藏大臣和轉世 · 查看更多 »

达赖喇嘛

达赖喇嘛()是藏传佛教中格鲁派(黄教)轉世傳承的领袖。除第一世達賴喇嘛之外,歷代達賴喇嘛的名字都是“嘉措”(),藏文意为“海洋”,譯為蒙古語後,即為“达赖”();“喇嘛”是藏语对上师的称呼,也隱含著「智慧」之意。“达赖喇嘛”通常指“智慧深似海”,即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给予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尊号。达赖喇嘛与同属西藏的班禅额尔德尼、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活佛。根敦朱巴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被追認為第一世达赖喇嘛。第四世達賴喇嘛云丹嘉措是俺答汗的孙子,也是唯一一名蒙古人出任達賴喇嘛。目前的达赖喇嘛是第十四世丹增嘉措。.

新!!: 駐藏大臣和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霍爾三十九族

霍爾三十九族(),又稱藏北三十九族,簡稱“三十九族”,是清代對遊牧於今西藏那曲地區西部與昌都地區西北部一帶各部落的稱呼。.

新!!: 駐藏大臣和霍爾三十九族 · 查看更多 »

錫縝

#重定向 錫淳.

新!!: 駐藏大臣和錫縝 · 查看更多 »

郡王

郡王是中國古代帝王敕封皇室成員、異姓功臣或外藩國王的一種爵位。郡王的地位僅次於親王,为封爵的第二等,別稱大王。.

新!!: 駐藏大臣和郡王 · 查看更多 »

阳春市

阳春(邮政式拼音:Yeungchun),是中国广东省陽江市所轄的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漠阳江中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6--27"至112°09’22",北纬21°50’36"至22°41’0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漠阳江纵贯全市,周边是狭长的河谷盆地和小平原。阳春市毗邻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全市总面积4054.7平方公里。 阳春市以汉族人口居多,有瑶、壮等少数民族。至2015年,阳春市辖15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市政府驻在春城街道。 2010年9月,受到熱帶風暴凡亞比的殘留雨帶影響,陽春市遭遇200年一遇的暴雨,當中以雙滘鎮的災情最嚴重,有8條村被淹,超過8000人緊急疏散。.

新!!: 駐藏大臣和阳春市 · 查看更多 »

赫壽

赫壽(v,),清朝官員,舒穆祿氏,滿洲正紅旗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接替郎廷極擔任兩江總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遷理藩院尚書。.

新!!: 駐藏大臣和赫壽 · 查看更多 »

赫特賀

赫特賀(),清朝官員,字蓉峰,蒙古鑲紅旗人。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進士。.

新!!: 駐藏大臣和赫特賀 · 查看更多 »

赵尔丰

趙爾豐(),字季和,祖籍山东莱州市,生于奉天鐵嶺(今辽宁省铁岭市),清漢軍正藍旗将领,曾镇压苗民、藏民起义。后调任四川,在保路运动中镇压保路运动人士,成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诱因。辛亥革命后被斩首。 其父是山东泰安知府。趙爾豐共有兄弟四人,排行第三。次兄为《清史稿》的编纂者赵尔巽。.

新!!: 駐藏大臣和赵尔丰 · 查看更多 »

董鄂氏

董鄂氏(z),亦作栋鄂氏、东额氏等,是满族姓氏,位列满族八大姓之一,基本上都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三等勇勤公何和礼同族。董鄂氏源出瓦尔喀部的民觉罗氏,后来移居董鄂之地,成为当地的统治家族,早期仅有19户,但在八旗之中却拥有20个佐领世职。清朝时期,以三等公何和礼、三等侯鄂硕、三等男阿蘭珠家族最为显赫。董鄂氏还与伊尔根觉罗氏联系紧密,镶红旗阿兰珠、布兰珠兄弟也有作伊尔根觉罗氏的记载。因系出觉罗氏的缘故,董鄂氏也有源为赵宋后裔的家族传说。其中出身该氏的清中期大臣,著名书法家铁保甚至还考证出自己是越王赵偲之裔的家世。民国以后,董鄂氏主要使用董、赵、何、唐、鄂、成、席、佟、彭、齐、红、许等汉姓。 万历十二年(1584年)九月,努尔哈赤听说董鄂部内乱,统兵五百,攻打其部长驻地齐吉答城,董鄂部长阿海闻讯聚兵四百死守。努尔哈赤用火攻,焚烧城楼以及城外庐舍。但城池将陷之际,天降大雪,努尔哈赤不得不班师回城。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董鄂部长何和礼率三部军民归附努尔哈赤。.

新!!: 駐藏大臣和董鄂氏 · 查看更多 »

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v)是满族姓氏,为满族八大姓之一,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本为地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钮祜禄氏出自金代女真姓氏女奚烈,又作粘合、粘割。至明代,其近世可考始祖索和济巴颜后裔散居于长白山、英额、安图瓜尔佳、瓦尔喀、倭赫法三,其余则分布倭济、札库木、珲春、佛阿拉、辉发等地方,于后金崛起时相继归附。清朝时期,以世居长白山的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一等弘毅公额亦都家族最为显赫,有“郎半朝”之称。额亦都之子遏必隆为康熙初年四大辅臣。乾隆年间权臣和珅也与该家族系出同宗,其远祖噶哈察鸾为额亦都伯祖。还有六位皇后出自该姓氏,分别为孝昭仁皇后、孝圣宪皇后、孝和睿皇后、孝穆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孝贞显皇后,其中孝圣宪皇后为乾隆帝生母,孝贞显皇后即同治年间两宫听政之一的慈安太后。民国以后,钮祜禄氏多以郎、钮、浪、和、杨、林、邵、赵、福、仇、侴、明、常、许、梁、姜、钱、金等为汉姓。.

新!!: 駐藏大臣和钮祜禄氏 · 查看更多 »

蒙古八旗

蒙古八旗(a),本称八旗蒙古,简称蒙古或蒙古旗。旗下之人称蒙古、蒙古旗人,是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八旗旗分中人口最少的,主要由科尔沁、喀喇沁等临近后金之地的漠南蒙古内附降人所组成。在后金对蒙古各部和明朝的战争中,蒙古八旗常常担任向导全军的角色,这是其的重要性的直接体现。.

新!!: 駐藏大臣和蒙古八旗 · 查看更多 »

蒙藏院

蒙藏院,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中央机构,负责管理蒙古、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

新!!: 駐藏大臣和蒙藏院 · 查看更多 »

那曲地區

#重定向 那曲市.

新!!: 駐藏大臣和那曲地區 · 查看更多 »

鄂輝

鄂輝(v,),滿洲碧魯氏,滿洲正白旗人。 鄂輝自前鋒分發四川試用守備。七遷建昌鎮總兵。跟從大學士阿桂平定蘭州回亂,授予法什尚阿巴圖魯名號。再遷為成都將軍。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署理四川總督。將軍福康安征討臺灣亂民林爽文,乾隆帝命令鄂輝率領四川屯練降番濟師。再授職參贊,跟從渡海救援嘉義。鄂輝屯兵東莊溪橋,攻克牛稠山竹柵,嘉義圍遂解。逐賊匪至大排竹後殲滅。大軍攻打斗六門,賊匪自山下撲出,鄂輝督兵衝截,賊匪奔逸,鄂輝攻克大埔林、大埔尾二莊,賊匪遂潰。林爽文自所居大里杙奔內山番界,鄂輝逐之至集埔。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春天,詗知爽文所匿地為東勢角,福康安督師鄂輝及舒亮追捕,自歸仔頭至麻著社,分軍,鄂輝自撲仔離東山路進,舒亮直取東勢角。是役遂俘林爽文,暴亂因此而定。乾隆帝命臺灣嘉義立諸將帥生祠,鄂輝亦與有此榮耀。大軍退兵,將鄂輝之圖形紫光閣,賜雙眼孔雀翎、雲騎尉世職。鄂輝朝熱河行在。 廓爾喀入侵西藏,佔據濟嚨、聶拉木諸地。乾隆帝促使鄂輝回四川,與提督成德帥師赴援,又命侍郎巴忠往按。巴忠先前曾為駐藏大臣,學習西藏事務,示意噶布倫,令他賄賂廓爾喀交回入侵之地。鄂輝等遂與議和,上疏陳善後事。尋授職四川總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背盟,再次入侵濟嚨、聶拉木諸地。乾隆帝命將軍福康安督師征討廓爾喀,責令鄂輝誤用巴忠之議致令復生事,奪去其官職,授予副都統之職銜駐守西藏,聽從福康安指揮,福康安下令鄂輝督餉。工部尚書和琳彈劾鄂輝得到廓爾喀貢表不上奏,命令奪去他副都統職銜,逮赴前藏荷校以示懲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命令他罷師回京,授拜唐阿。加員外郎銜,遷為熱河總管。 嘉慶元年(1796年),命以侍衛之職到荊州跟從剿滅白蓮教教匪,立下戰功,以都統銜加太子少保,授職湖南提督。屢次大破賊匪,與額勒登保等攻克石隆山,斬殺賊匪首領石柳鄧,受封三等男爵。嘉慶二年(1797年),擢升雲貴總督。嘉慶三年(1798年),逝世,賜諡號「恪靖」,入祀賢良祠。其子鄂彌善承襲爵位。嘉慶四年(1799年),被追議在湖北軍中收受餽贈白金四千両之罪,鄂輝因此被撤出賢良祠不准入祀。.

新!!: 駐藏大臣和鄂輝 · 查看更多 »

金瓶掣籤

金瓶掣籤(),又称为金瓶掣簽和金瓶鑒別,乃是清朝乾隆帝所提出,訂於《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中,目的在用抽籤方式,以選定藏传佛教各大活佛的繼承人:轉世靈童。歷代達賴中,只有十世達賴、十一世達賴、十二世達賴由金瓶掣籤選定。.

新!!: 駐藏大臣和金瓶掣籤 · 查看更多 »

雍正

雍正(p;,公元1723年至1735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世宗胤禛的年号,前后共13年。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v),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十三年八月清高宗即位沿用。.

新!!: 駐藏大臣和雍正 · 查看更多 »

雍正帝

清世宗胤禛(z)(),又稱雍正帝,爱新觉罗氏,諱胤禛,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汗號「纳伊拉尔图托布汗」(Найралт Төв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雍正」,庙号世宗(v),谥号簡作宪皇帝(v)。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西元1722年12月27日登基(農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置軍機處加強皇权,推行摊丁入亩、火耗歸公和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等一系列政策,对康雍乾盛世的延续具有重大作用。.

新!!: 駐藏大臣和雍正帝 · 查看更多 »

杭州市

杭州市,简称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之一,浙江省交通枢纽、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國際知名的旅遊城市。杭州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下辖10区、1个县级市和2个县,总面积16,853.5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92.3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946.8万,其中市区824.1万。 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都市圈,面积达到34,585平方公里,居住的人口已经达到2,152.1万人。根据201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2年中国都市圈评价指数”,杭州圈在中国大陆是仅次于上海圈、广州圈、首都圈(北京)的第四大都市圈。2015年杭州经济总量位居中國大陸第十,并被《福布斯》多次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杭州正在以“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为总体发展目标,由“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前进。 相传当年大禹在这里停靠过船泊,故其地称“禹航”,谐音为“余杭”;一说“禹航”只是后人附会,“余”字与“无锡”之“无”、“勾吴”之“勾”一样,实为古吴越语中的发语词,江浙地名中常见。隋朝取余杭县之“杭”字,改该县所在的钱唐郡为杭州,此名辗转沿用至今。杭州历史悠久,五千多年前著名的良渚古城便坐落于此;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中央管辖史。古时曾称“临安”(南宋)、“钱塘”、“武林”等。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内有西湖、西溪湿地等景區,其中西湖周邊還有文瀾閣等眾多名勝古蹟。因為風景秀麗,自古有“人間天堂”的美誉。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主办了2016年G20峰会,2018年世界短道游泳錦標賽、2022年亚洲运动会也将在杭州举办。.

新!!: 駐藏大臣和杭州市 · 查看更多 »

松廷

松廷,滿洲鑲紅旗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十二年(1886年),参加光緒丙戌科殿試,登進士三甲6名。同年五月,授国子监助教主事。.

新!!: 駐藏大臣和松廷 · 查看更多 »

松筠

松筠(v,),號湘浦,一說晚號百二老人,瑪拉特氏,蒙古正藍旗人,清朝名臣。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共五十二年。.

新!!: 駐藏大臣和松筠 · 查看更多 »

松溎

松溎(),伊爾根覺羅氏,字壽泉,清朝政治人物、繙譯進士。 咸丰十年,登繙譯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702003437-6號。同治元年,升翰林院编修、侍講、文淵閣校理。同治六年,升任翰林院侍讀、侍讀學士、任日講起居注官。同治十年,任詹事府少詹事、繙書房提調官。同治十二年,任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銜。同治十三年,署文淵閣直閣事,任駐藏辦事大臣。光緒五年,任刑部左侍郎,次年任鑲黃旗蒙古副都統。光緒八年,兼署禮部右侍郎、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光緒九年,兼署正白旗滿洲副都統。光緒十年,任吏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正黃旗滿洲副都統;同年改左侍郎、任經筵講官。光緒十一年,任崇文門副監督。光緒十三年,任管理戶部三庫大臣。光緒十四年,署刑部右侍郎。光緒十六年,署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光緒十七年,任左翼監督。光緒十八年,任工部尚書,兼署戶部左侍郎。光緒十九年,授鑲紅旗蒙古都統、刑部尚書。光緒二十三年,任工部尚書;光緒二十五年,兼署正黃旗漢軍都統;次年兼署鑲藍旗蒙古都統;光緒二十八年,兼署兵部尚書。光緒三十二年,任西安將軍。光緒三十三年,任荊州將軍。.

新!!: 駐藏大臣和松溎 · 查看更多 »

桂霖

桂霖(),字香雨,號方崖,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同治十二年,順天府鄉試中舉。同治十三年,登進士,即用主事。光緒二年,任禮部祠祭司主事。光緒七年,任禮部精膳司員外郎。光緒九年,任湖廣道監察御史;次年改掌河南道監察御史。光緒十年,任雲南大理府知府。光緒十三年,任雲南雲南府知府、雲南補用道。光緒十六年,任雲南迤南道。光緒十八年,任河南開歸陳許道。次年署河南按察使。光緒二十二年,任貴州貴西道。光緒二十八年,署貴州按察使。光緒二十九年,任駐藏幫辦大臣。.

新!!: 駐藏大臣和桂霖 · 查看更多 »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又稱《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或《新訂西藏章程二十九條》,是中国清朝政府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正式颁布的整顿西藏各项事务的章程。此章程也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依據。.

新!!: 駐藏大臣和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 查看更多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中國武汉武昌发生的兵变:旨在推翻清朝统治,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共進會和文學社)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再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在清廷將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平定保路運動之際,留守湖北之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遂計畫在1911年10月16日發動革命。但10月9日事跡敗露,導致革命黨人遭搜捕殺害,於是10月10日晚間黨人先發制人,齊集猛攻湖廣督署,湖廣總督出逃後督署陷落,至12日攻陷武漢三鎮,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武昌起义的成功发动,使中國各地陸續響應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的訴求,最終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政體,建立了中國史上第一个共和國,就是中华民国,是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 駐藏大臣和武昌起义 · 查看更多 »

波密土王

波密土王(),藏語稱為噶朗第巴、噶南木第巴,又譯作甘南木第巴,是1928年以前西藏波密的地方政權。.

新!!: 駐藏大臣和波密土王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新!!: 駐藏大臣和清史稿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駐藏大臣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君主列表

本表主要列出满洲爱新觉罗氏建立的「後金」及「大清」政权君主,及追尊未实际统治的君主。.

新!!: 駐藏大臣和清朝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清朝行政区划

清朝版圖遼闊,民族眾多,在行政區劃上「因時順地、變通斟酌」。大體上,清朝在漢地實行行省制,在東北地區和新疆實行軍府制,在蒙古實行盟旗制,在西藏遵循元朝以來的行政區劃設置。 清末,在列強蠶食鯨吞的形勢下,邊疆各地依靠舊有的行政體制已無法維持有效的統治。光绪年間,新疆、台灣與奉天、吉林、黑龍江相繼建省,實行與漢地相同的行政體制。蒙古、西藏、海南也有建省之議,但在清朝滅亡之前未能實行。.

新!!: 駐藏大臣和清朝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清朝治藏歷史

清朝治藏歷史指清朝政府于1720年取得西藏后至1912年清朝灭亡前清政府與西藏的關係史。 自1720年代以来,清朝开始在西藏驻军,并设置驻藏大臣以統治西藏地区,到18世纪末清朝在西藏的权威达到顶峰。但由于清朝自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後開始衰落,清朝對藏的影響力從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逐渐削弱。1904年英國侵藏戰爭結束後,清朝採取一連串措施加強對於西藏的控制,這些措施於1910年鍾穎率軍進入拉薩達到頂峰,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随着驻藏大臣和驻藏清军被驅离而结束。.

新!!: 駐藏大臣和清朝治藏歷史 · 查看更多 »

清朝政府

清朝政府,或称清政府、清廷,是指大清的治權機構,始于后金政权,長達296年,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後终结。 清朝政府的行政架构始设于后金皇太极时期,天聪五年(1631年),设六部(暗部、道部、醫部、鬼部、兵部、咒部)。天聪十年(1636年)设立都察院。崇德二年(1637年)设立議政王大臣會議,这是后金时期和清初重要的决策机构。 順治元年 (1644年) 清军入关后,又增设多个行政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仿照明朝内阁制度设立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虽然品极位崇,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使之成为决策中心。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定名的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成为清中后期为皇帝服务的国家决策中心。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晚清时期,国内外环境剧变。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庚子事变后,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9月,政府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末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在北京紫禁城中依然保持着一个“逊清皇室小朝廷”,直至民國十三年 (1924年) 11月5日被迫出宫结束。 .

新!!: 駐藏大臣和清朝政府 · 查看更多 »

湘乡市

湘乡市是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偏东的一座县级市,隶属于地级湘潭市。湘江的支流涟水和湘黔铁路横贯市境。.

新!!: 駐藏大臣和湘乡市 · 查看更多 »

湖南省

湖南省(湘语长益片新派长沙话:;湘语娄邵片双峰话:),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级行政区,全境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因大部在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境内广植芙蓉(木芙蓉),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有“芙蓉国”之誉。湖南的省会长沙市,省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方言以湘语为主,在湖南省內的其他地区则主要使用西南官话、赣语、湘南土话、瓦乡话以及客家话等其他汉语方言。此外,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瑶族的主要语言之一)等少数民族语言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

新!!: 駐藏大臣和湖南省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新!!: 駐藏大臣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溫宗堯

温宗尧(),汉奸。字钦甫,广东省广州府新宁县(今台山市)人,清朝末年、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駐藏大臣和溫宗堯 · 查看更多 »

满族

满族(a),全稱滿洲族 ,清代官称满洲,因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名,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普查人口数量为10,410,585人,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满族及其先民靺鞨、女真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先后建立渤海国、金朝和清朝。 目前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及北京等31個省市自治区也有广泛的人口分布。除了散居之外,满族也有自己的聚居区,如新宾、岫岩、青龙、丰宁、伊通、清原、围场、宽城、本溪、宽甸、桓仁满族自治县,还有凤城及北镇两个享有民族县待遇的县级市和满族的民族自治乡镇300余个。.

新!!: 駐藏大臣和满族 · 查看更多 »

漢軍八旗

#重定向 汉军八旗.

新!!: 駐藏大臣和漢軍八旗 · 查看更多 »

有泰

有泰()字梦琴,蒙古正黄旗。清朝官员,曾任驻藏大臣。平措达吉、中德吉、旺宗、次旺、达瓦,驻藏大臣有泰评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2期.

新!!: 駐藏大臣和有泰 · 查看更多 »

成都市

成都市(四川话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5年常住人口1465.8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前367年)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截止2018年已有2385年历史;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建城伊始到现代数千年历史中,除白莲教时期几十年外,均保持着高度繁荣和发达,是全国生活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曾是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五个政权的都城,文化遗存丰富,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如今,成都所在的成渝经济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领先的区域。 成都市于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成都是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新!!: 駐藏大臣和成都市 · 查看更多 »

成林

成林(),字竹坪,满洲镶白旗人,清朝咸豐五年乙卯科举人,清朝同治、光绪朝官员。同治中興的七大重臣之一。曾任光禄寺卿、大理寺卿、总理衙门大臣、署理三口通商大臣、工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务。.

新!!: 駐藏大臣和成林 · 查看更多 »

昌都地區

#重定向 昌都市.

新!!: 駐藏大臣和昌都地區 · 查看更多 »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新!!: 駐藏大臣和浙江省 · 查看更多 »

文康

文康,生卒年月不详,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别号燕北闲人,清朝小说家,满洲镶红旗人,祖父为大学士勒保,父英綬。 文康在世时间大致为道光初年到光绪初年,曾任理藩院郎中、駐藏大臣、徽州知府等职,晚年家道败落,撰写完成了小说《儿女英雄传》。.

新!!: 駐藏大臣和文康 · 查看更多 »

文碩

文碩,姓費莫氏,字俶南,清朝满族官員。 他任駐藏大臣期間,西藏政府在隆吐山設哨卡,阻斷藏印交通,引起英屬印度抗議藏軍越界。他支持西藏政府「隆吐山屬於西藏」的主張,反對清廷要求藏人撤卡,清廷將他調職,印度交涉無效後發動隆吐山戰役,藏軍戰敗。清廷派升泰為駐藏大臣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劃定邊界,承認隆吐山屬於錫金,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新!!: 駐藏大臣和文碩 · 查看更多 »

文蔚

文蔚(),費莫氏,滿洲正藍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累擢至兵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統、內務府大臣。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任參贊大臣,隨揚威將軍奕經赴浙江作戰。長谿嶺戰敗後,退守紹興。戰後,追論戰事失機,褫職下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釋放,予三等侍衛,充古城領隊大臣。咸豐初年,歷任喀拉沙爾、哈密辦事大臣、駐藏大臣、奉天府尹。五年(1855年),卒。.

新!!: 駐藏大臣和文蔚 · 查看更多 »

文海

文海是一个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淡水湖,面积约为1.64平方千米,属于云贵高原区。它的一级流域为长江流域,二级流域为长江干流水系。.

新!!: 駐藏大臣和文海 · 查看更多 »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又稱土司改流、廢土改流,始於明代初期,是指將原來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新!!: 駐藏大臣和改土归流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新!!: 駐藏大臣和慈禧太后 · 查看更多 »

打箭爐

#重定向 康定市.

新!!: 駐藏大臣和打箭爐 · 查看更多 »

拉布敦 (清朝)

拉布敦(v,),董鄂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將領。其先祖對齊巴顏,於努爾哈赤攻打杭佳城時與弟阿蘭珠率領他們的董鄂部部眾來歸。父親錫勒達事奉康熙帝,自讚禮郎累次升遷至吏部尚書。拉布敦為他的第六子。.

新!!: 駐藏大臣和拉布敦 (清朝) · 查看更多 »

拉萨市

拉萨(;國際音標: 或 ),唐代譯作逻些、邏逤、邏娑,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處海拔3,650米,拉萨河流经此,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 拉萨历来是西藏全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1960年正式设市,1982年又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駐藏大臣和拉萨市 · 查看更多 »

拉萨河

拉萨河()位于西藏自治区,藏语称为吉曲。拉萨河发源于嘉黎县北部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北麓彭措拉孔马沟,源头海拔约5283米,向西北流,经彭措怕尔玛和鼓措卧玛两小湖,流入澎措(Pum Co)。出澎措后称麦地藏布,向西流,进入那曲市色尼区,再折向南流回嘉黎县,在嘉黎县措多乡古塘村附近与拉萨河左岸支流麦曲汇合后改称色绒藏布,向西南流经当雄县、林周县交界处有右岸支流桑曲汇入,从此改称热振藏布,在林周县旁多乡与右岸支流拉曲(乌鲁龙曲;Urlung Qu)汇合后始称拉萨河,向东南流入墨竹工卡县、经达孜区、拉萨市城关區、堆龙德庆區,至曲水县汇入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流域东西长约551千米,流域面积约为3萬2471平方千米。在拉萨市附近的拉萨河段,建有青藏铁路的拉萨河大桥。主要支流有: 麦曲、桑曲、拉曲、学绒藏布及堆龙曲等。 Category:拉薩 分类:西藏河流 Category:雅魯藏布江.

新!!: 駐藏大臣和拉萨河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西藏辦事大臣駐藏幫辦大臣駐藏辦事大臣驻藏大臣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