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駐藏大臣

指数 駐藏大臣

藏大臣(;简称:)是清代西藏的軍政長官、駐紮大臣。全稱為欽差駐藏辦事大臣或欽命總理西藏事務大臣,又稱西藏辦事大臣。另設副職一員,稱幫辦大臣。雍正五年(1727年)置。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監理西藏政務,並代表朝廷主持並監管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以及西藏各大呼圖克圖之轉世、坐床等事宜。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地位平等,後兩者上書皇帝須經駐藏大臣轉奏。1912年末任駐藏大臣離職,中華民國政府改設西藏辦事長官及蒙藏事務局管理西藏事務。.

172 关系: 博清額升泰古伯察吉彩洛定坐床夏扎·旺曲杰布大昭寺太昭縣奎林宗主权宇拓桥尼泊尔历史川藏铁路左拉瓦爾·辛格巴塘事变巴塘土司中尼银钱贸易中国历史中国古代职官中国行政区划中華民國治藏歷史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中英藏印條約帕巴拉·罗桑济美班垫丹贝尼玛帕巴拉·阿旺罗桑济美丹贝坚参帕巴拉·晋美巴丹邓贝贡布帕巴拉活佛帕拉·丹增朗杰帕拉·白玛结布帕拉·白玛顿丹平定準噶爾乃瓊護法亚泽王朝康乾盛世延茂廓爾喀之役廓藏戰爭 (1855—1856)張蔭棠德珠·吐布丹坚参青饶称勒朗结德珠·阿旺罗布藏丹贝卓美德木·丹增嘉措德木·阿旺绛白德勒嘉措德木·阿旺罗布藏吉克美嘉木参德木·阿旺罗布藏土布丹济克美嘉措德木·阿旺洛桑赤列绕杰则里拉山口喜德寺喇嘛说呼圖克圖和硕特...傅清冲赛康冲赛康市场内地內屬蒙古元清非中國論克什米尔四川藏洋噶廈噶倫玉麟玉樹等四十族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班第琦善理塘土司碩督縣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第十一世達賴喇嘛第一次驅漢事件第五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第八世达赖喇嘛策墨林·阿旺罗桑丹贝坚赞策墨林·阿旺札木巴勒楚勒齐木策墨林活佛米協麟类乌齐寺納木扎勒索琳 (军机大臣)索拜約翰·克勞德·懷特绥远城将军罗布林卡羊八井寺羅長裿热振·阿旺益西楚臣坚赞瑚圖禮熱振活佛直隶提督隆吐山战役隆文 (嘉慶進士)聂向联豫達木蒙古額勒登保裕鋼西姆拉條約西姆拉會議西寧辦事大臣西黃寺西藏历史西藏君主列表西藏善後章程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农奴制度西藏独立运动西藏白话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货币史西藏郡王西藏问题西藏歷史年表駐劄大臣訥欽諾那呼圖克圖趙爾豐治理西藏鹿傳霖载濂辛亥革命霍康·索南多杰霍爾三十九族阿汪洛绒益西丹比结存阿旺根敦阿旺楚臣赫德赫特賀赵尔丰藏区藏军藏族钟颖那曲市锡金历史锡金王国锡金邦锵清·阿旺钦若班桑鄂輝金瓶掣籤長庚 (清朝尚書)英國侵藏戰爭雍正帝雪城 (西藏)陳法蓉松筠松溎桂霖森巴戰爭江孜宗山抗英遗址汉传佛教波密县波密土王清代蒙古盟部旗列表清朝清朝历史清朝官職表清朝统一战争清朝行政区划清朝治藏歷史溫宗堯有泰成德 (鈕祜祿氏)成德 (消歧義)新龙县文寧文康文碩文蔚擦绒·旺秋杰布拉達克拉萨历史拉萨条约1727年 扩展索引 (122 更多) »

博清額

博清額(),富察托氏,清朝軍事將領、繙譯進士。 乾隆十七年,登繙譯進士,授兵部主事,同年改戶部員外郎;任軍機章京。乾隆三十五年,署兵部左侍郎,任正藍旗滿洲副都統。乾隆三十六年,任內閣學士、察視永定河。乾隆三十八年,任欽差內閣學士,赴四川軍營。乾隆三十八年,任領隊大臣,征金川。次年署理藩院侍郎。乾隆四十年,任正黃旗蒙古副都統。乾隆四十一年,負責行在刑部事務、理藩院左侍郎、鑲黃旗蒙古副都統。乾隆四十二年,署工部右侍郎、任庫倫辦事大臣。乾隆四十四年,任兵部左侍郎。乾隆四十五年,任理藩院尚書,署左都御史、任欽差大臣,護送班禪額爾德尼金塔。乾隆四十五年,任西藏辦事大臣。乾隆四十七年,任鑲黃旗漢軍副都統。乾隆四十九年,任正白旗蒙古都統。.

新!!: 駐藏大臣和博清額 · 查看更多 »

升泰

升泰,字竹珊,卓特氏,蒙古正黃旗人。清朝官員,曾任駐藏大臣。.

新!!: 駐藏大臣和升泰 · 查看更多 »

古伯察

古伯察,本姓胡克(Évariste Régis Huc,),法國來華傳教士、旅遊作家、天主教遣使會神父,1844–1846年在清朝遊歷,他對蒙古族、藏族、漢族的見聞令他在歐洲聞名。書中一再以「la Tartarie, le Thibet, et la Chine」描繪清朝治下的韃靼利亞、西藏和中國。Huc, Évariste Régis(1857), Christianity in China, Tartary, and Tibet, page 84.

新!!: 駐藏大臣和古伯察 · 查看更多 »

吉彩洛定

吉彩洛定,意为“接官亭”,位于拉萨市城关区。.

新!!: 駐藏大臣和吉彩洛定 · 查看更多 »

坐床

坐床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重大宗教仪式,是活佛傳承過程中,轉世者由轉世靈童正式繼任活佛並改稱活佛名號的必要儀式。 坐床的主要内容是恭敬藏传佛教历代教派祖师以及松赞干布、唐朝文成公主、莲花生、白郎木女神。礼仪上,先由活佛、转世灵童向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和宗喀巴等各教派传承祖师献哈达。身穿黄色法衣的达赖喇嘛,乘坐黄色来到拉萨,达赖喇嘛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像、松赞干布、唐朝文成公主、莲花生、白郎木女神的塑像献哈达,并念《成就四业经》。念毕,在布达拉宫的日光殿上,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交换哈达,并向驻藏大使赠送佛像、礼品等。接着即在日光殿上举行坐床礼仪庆祝大会。 坐床典禮是藏傳佛教的傳統法規,當小活佛被尋訪並確定其身份後,要進行隆重莊嚴的坐床儀式。「坐床」是指用來坐的床,只能坐而不能臥。故在佛典中的床與座,往往可以通用。坐床典禮根據活佛的地位各不相同,可以分為大、中、小。在確定「轉世靈童」之後,要將「轉世靈童」迎接到寺院,這時稱為「轉世靈童」,在舉行了坐床典禮以後,就不再稱為「轉世靈童」,而稱活佛的名號,如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

新!!: 駐藏大臣和坐床 · 查看更多 »

夏扎·旺曲杰布

夏扎·旺曲杰布(,)藏族,后藏白朗人,西藏贵族,曾任噶伦、摄政。.

新!!: 駐藏大臣和夏扎·旺曲杰布 · 查看更多 »

大昭寺

大昭寺()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该寺院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000年,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8年2月17日,大昭寺建筑内部发生火灾,照片傳開隨即被刪除,官媒通報只作七十多字的交代,情况未明。.

新!!: 駐藏大臣和大昭寺 · 查看更多 »

太昭縣

太昭縣,屬西康省,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設治,位於金沙江以西,在北經二十三度東緯三十度一謄。距鹿馬嶺左之麓,中跨尼羊河,其形勢東西長南北狹,如一勾鐮,全縣面積共32280方里。其疆域北至常多,與嘉黎縣界,東以桑布碩松山,與工布底穆宗界,南至絨吉,以雅魯藏布江與西藏奈布城界,西以鹿馬嶺,與西藏墨竹工卡界。約今工布江达縣附近。 治所居尼羊河、布球河之間,地方平原,就以前官寨改為縣署。無城郭,以前為市。南騎布球河一橋,名三星橋。北騎尼羊河一橋。名甲桑橋,南北一街,人民八十餘戶,環繞而居,形勢廣闊,為入藏要道,舊置炮碉數座,為一重鎮。.

新!!: 駐藏大臣和太昭縣 · 查看更多 »

奎林

奎林(v,),滿洲鑲黃旗人,富察氏,字鍾山、直方,號竹谿,室名靜怡軒、瑤圃、幽棲堂。諡武毅。清朝政治人物、軍事人物。.

新!!: 駐藏大臣和奎林 · 查看更多 »

宗主权

宗主权是指国家对其属国的内政及外交拥有干预的权力,对属国享有宗主权的国家即是宗主国。宗主國通常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属國的外交权,但属国仍保有独立的自治權力。較有權的一方為宗主。英文裡的宗主權「Suzerainty」原是用來形容鄂圖曼帝國及其周圍屬地的關係。與主權不同的是,宗主關係裡的附庸通常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也可指封建帝王對進貢属国或諸侯的關係。一般而言,附庸國在名义上保有一定主权,实际上依國情不同,在内政、外交和经济等方面有不同程度上从属并受制于宗主国。 宗主在歷史上許多帝國中存在,但很難用20世紀後的國際法定義,因為宗主關係需要很明確的存在或不存在。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可以和一個強權簽署協約受其保護,但現代國際法並沒有硬性規定宗主關係不能撤回。.

新!!: 駐藏大臣和宗主权 · 查看更多 »

宇拓桥

宇拓桥,藏语称“宇拓桑巴”(意为“绿松石桥”),汉语俗称琉璃桥,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宇拓路中段,大昭寺以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廊桥。.

新!!: 駐藏大臣和宇拓桥 · 查看更多 »

尼泊尔历史

尼泊尔历史非常悠久,若根據當地的傳說和地質探測的研究,很可能早在20萬年前已有人在當地居住王宏纬編,(2004年),《尼泊爾》,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3月,p.114。古代尼泊尔境内有很多国家,在前6世纪,尼泊尔人就已在加德满都河谷一带定居。這些國家各自發展成為尼泊爾的各個民族,之間互有勝負,加上來自南部的移民,以及來自英國的入侵者,共同譜成了今日的尼泊爾歷史。.

新!!: 駐藏大臣和尼泊尔历史 · 查看更多 »

川藏铁路

川藏铁路是中国一条部分在建的铁路,纳入了由中国铁道部编制的《全国铁路网中长期规划调整方案》。根据规划,川藏铁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经雅安市、甘孜藏族自治州后进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林芝市,最终到达拉萨市,全长约1629公里,其中四川境内约650公里。川藏铁路将按国家Ⅰ级电气化铁路建设,其中成都至雅安段为双线、设计速度200km/h,雅安至拉萨段为单线、设计速度160km/h。 川藏铁路包括了成都至康定铁路、康定至林芝铁路、拉萨至林芝铁路横跨川西高原、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以及雅鲁藏布江等,沿途地质情况十分复杂,多年冻土、滑坡、多地震等地质灾害严重。.

新!!: 駐藏大臣和川藏铁路 · 查看更多 »

左拉瓦爾·辛格

左拉瓦尔·辛格·卡赫卢里拉(Zorawar Singh Kahluria,)是道格拉人(今克什米尔)的一位名将。他以“拉达克的征服者”而为世人所知,被誉为“印度的拿破仑”。 出生在今日印度喜马偕尔邦的比拉斯普尔,后来其家族迁徙到查谟。他为道格拉人的拉贾服役,后来被著名拉贾古拉卜·辛格(后来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建立者)任命为将军,镇守雷阿西。他的忠诚和才能受到古拉卜的肯定,先是提升为查谟北部所有要塞的指挥官,后来被任命为基斯赫特瓦尔的总督,授予“维齐尔”头衔。 1834年,古拉卜派左拉瓦尔率领5000人入侵拉达克,迫使拉达克向道格拉人臣服。拉达克不断起兵反抗,最终都被他镇压。此后,他又率兵相继征服了巴尔蒂斯坦周围各土邦。 1841年,左拉瓦尔写信给西藏的阿里噶本,命令其向道格拉人进贡,遭到拒绝。率领6000人东进,讨伐西藏,向班公错进军。另有道格拉人征调的拉达克、巴尔蒂军队抄另外两条路,经过玛旁雍错、噶尔托克(今噶尔雅沙)入侵阿里地区,并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这里。敌将逃往普兰,但不久也被道格拉人攻陷。这时整个阿里地区都被道格拉人征服,西藏被迫向道格拉人求和。驻藏大臣向满清朝廷求救,但正值鸦片战争期间,满清正在遭受英国的侵略,无力应对。西藏只好派藏军防御。 道格拉人对阿里地区的征服引起达尔德人瓜分西藏财富的渴望,同时也引起库马盎王国和英属印度殖民政府的注意。12月,英属印度向锡克帝国发起抗议和最后通牒,警告他们不要这样做。然而,随后发生的突发事件,将战争的结局彻底改变了。左拉瓦尔向冈仁波齐峰进军,当时正值冬季,大雪封住了道路。这一意外事件使道格拉军队的补给线被拉长,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死。藏军乘机偷袭了道格拉人的营地。左拉瓦尔在战斗中中弹落马,被藏军杀死。他的阵亡导致道格拉军队的溃败。道格拉军队撤离西藏时,在穿越山口时遭遇恶劣天气而死亡大半。 Category:印度军事人物 Category:拉达克 Category:克什米尔 Category:战争身亡者.

新!!: 駐藏大臣和左拉瓦爾·辛格 · 查看更多 »

巴塘事变

巴塘事变是1905年发生在康区巴塘的一次重大事件。清廷驻西藏帮办大臣凤全及随员50余人在事变中被杀。.

新!!: 駐藏大臣和巴塘事变 · 查看更多 »

巴塘土司

巴塘土司是清朝时期在康区巴塘(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设置的世袭土司,有正副二名。其辖境包括今日甘孜州的巴塘、得荣二县,西藏的盐井县以及芒康县的莽岭、竹巴龙、郭布三个乡,最强盛时期还包括云南迪庆的中甸(今香格里拉县)和阿墩子(今德钦县)。巴塘土司与理塘土司、德格土司、明正土司并称为“康区四大土司”。 巴塘土司在元代为巴塘招讨司,明朝时期被丽江土司吞并。和硕特部的固始汗平定康区之后,巴塘地区归附西藏政权统治之下。1703年,西藏政府派遣陀翁布(巴德娃)、扎西次仁两人为“第巴”(营官),驻扎巴塘。此为巴塘土司之始。1719年,清朝派岳鍾琪攻打藏區,以驅逐準噶爾汗國的勢力。途經理塘和巴塘,驻守两地的西藏第巴都前来投降。清朝在巴塘设置巴塘宣抚司,任命陀翁布为正营官(正土司),扎西次仁为副营官(副土司)。清廷虽然规定巴塘与理塘两个土司“照流官例,开缺题补”,但事实上土司一职基本上是由同一个家族继承的。 1725年雍正帝在岳鍾琪的建議下實行藏區分治,將巴塘和理塘從達賴喇嘛直轄的西藏劃出歸四川管,其土司都由清廷任命。巴塘土司管辖的中甸、阿墩子两地也被划出,归云南省管辖。根据《卫藏通志》记载,巴塘土司共管辖地方寨落33处、头人29名、百姓6920户和大小喇嘛2110众,并且有按年上缴粮食赋税、承当差役、挽运年糈等职责。 1903年,光緒帝委派駐藏大臣鳳全對康區經營。他野蠻干涉當地事務,並鼓動漢人移民康區進行開墾。這引起了當地廣大藏人的不滿,最終在1905年因為宗教和民族衝突引發巴塘事變,鳳全在巴塘被殺。隨後,巴塘土司和理塘土司一起舉起反清大旗。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奉命率軍鎮壓,巴塘正土司扎西吉村(羅進寶)、副土司郭宗扎保(扎巴吉村)都兵敗被俘。趙爾豐對巴塘起義軍進行殘酷鎮壓,屠殺藏民數百人,屍體拋入金沙江。又將正副土司等起義軍首領“剜心沥血,以祭凤全”。鄰近的鄉城人准备支援巴塘,又遭趙爾豐血腥圍剿,屠殺僧俗一千二百餘人,搗毀當地藏傳佛教寺院,致使當地民不聊生。經此事變之後,巴塘、理塘二土司被趙爾豐強制「改土歸流」,正式廢除。.

新!!: 駐藏大臣和巴塘土司 · 查看更多 »

中尼银钱贸易

中尼银钱贸易,或称藏尼银钱贸易、银钱贸易,是指16世纪至18世纪间清朝藩屬西藏与尼泊尔之间以白银换银币的特殊贸易,贸易的一方是西藏,另一方开始是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尼瓦尔三土邦——巴德冈、加德满都、帕坦,后来是统一尼泊尔的廓尔喀。通过银钱贸易,尼泊尔银币大量流入西藏,成为西藏当时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同时也造成了西藏白银的大量外流,最终于乾隆年间被清廷所禁止。.

新!!: 駐藏大臣和中尼银钱贸易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駐藏大臣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古代职官是指中國古代的職官制度。关于中国夏朝以前的一些官职的描述,一般认为是缺少可信度的。因此也就是说,职官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

新!!: 駐藏大臣和中国古代职官 · 查看更多 »

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行政区划,历代多有所变更。而且除了中原王朝外,往往还同时存在着許多边疆民族建立的政权,其行政区划制度各不相同。.

新!!: 駐藏大臣和中国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治藏歷史

中華民國對西藏的主權地位一直是西藏獨立運動中爭論的焦點。偏西藏獨立的人士認為在中華民國的大陸統治時期,西藏並不受國民政府直接管轄或支配,甚至達成事實上的獨立(de-facto independence);偏中國主權的人士認為西藏政府一直聽命於國民政府,儘管過程中西藏有過獨立的傾向,但從未正式宣佈獨立,亦從未受任何一國認可,中華民國政府一直享有對西藏的主權。.

新!!: 駐藏大臣和中華民國治藏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

《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是中國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的條約。该章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4月20日在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加爾各答簽訂,10月14日在中国北京交换批准。中方代表为钦差大臣張蔭棠以及“秉承張大臣訓示,隨同商議”的西藏噶倫汪曲結布,英方代表为欽差大臣韋禮敦。條約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保存。.

新!!: 駐藏大臣和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 · 查看更多 »

中英藏印條約

《中英藏印條約》,又称《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是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的條約,主要內容是清朝承認哲孟雄(今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劃定哲孟雄與西藏的邊界。《中英藏印條約》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3月17日在英屬印度的加爾各答,由清政府駐藏幫辦大臣升泰和印度總督簽訂,8月27日在伦敦交换批准。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市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保存。 在1893年(光绪十九年)12月5日又根據《中英藏印條約》的規定簽訂《中英藏印續約》。.

新!!: 駐藏大臣和中英藏印條約 · 查看更多 »

帕巴拉·罗桑济美班垫丹贝尼玛

帕巴拉·罗桑济美班垫丹贝尼玛()藏族,四川理塘(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人,第八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新!!: 駐藏大臣和帕巴拉·罗桑济美班垫丹贝尼玛 · 查看更多 »

帕巴拉·阿旺罗桑济美丹贝坚参

帕巴拉·阿旺罗桑济美丹贝坚参()藏族,四川理塘嘎吉地方(今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人,第九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新!!: 駐藏大臣和帕巴拉·阿旺罗桑济美丹贝坚参 · 查看更多 »

帕巴拉·晋美巴丹邓贝贡布

帕巴拉·晋美巴丹邓贝贡布()藏族,四川理塘(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人,第七世(不计追认)帕巴拉活佛。土呷,西藏昌都历代帕巴拉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西藏研究2012年第3期.

新!!: 駐藏大臣和帕巴拉·晋美巴丹邓贝贡布 · 查看更多 »

帕巴拉活佛

帕巴拉活佛()清朝时期初封诺门汗,称阐讲黄法额尔德尼那门汗,并给铜印,后换给银印,称额尔德尼诺门罕,后封呼图克图,称帕克巴拉额尔德尼呼图克图;中华民国时期续封呼图克图,称帕巴拉呼图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称帕巴拉活佛;主寺为强巴林寺。中国西藏昌都市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活佛系统,也是该地区藏传佛教各派中最大的活佛系统。.

新!!: 駐藏大臣和帕巴拉活佛 · 查看更多 »

帕拉·丹增朗杰

帕拉·丹增朗杰(,)藏族,西藏江孜人,西藏贵族,噶厦噶伦。.

新!!: 駐藏大臣和帕拉·丹增朗杰 · 查看更多 »

帕拉·白玛结布

帕拉·白玛结布(,)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噶伦。.

新!!: 駐藏大臣和帕拉·白玛结布 · 查看更多 »

帕拉·白玛顿丹

帕拉·白玛顿丹()藏族,西藏江孜人,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新!!: 駐藏大臣和帕拉·白玛顿丹 · 查看更多 »

平定準噶爾

平定準噶爾,清代文獻又稱之為平定準部,是17世纪至18世紀时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與清朝之間的戰爭。戰爭始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準噶爾首領噶爾丹入侵喀爾喀蒙古,並乘勝進兵至內蒙古;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進兵伊犁(今新疆伊犁州霍城縣),俘獲准噶爾首領達瓦齊,以“準噶爾汗國”滅亡而告終。達瓦齊被俘後,時任定邊左副將軍的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非準噶爾人)起兵反叛,天山北路再次陷入動亂。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逃亡的阿睦爾撒納病死於俄罗斯,俄國請清使驗看屍首,“準噶爾之事,於是大定”。次年,清軍剿滅叛軍殘部並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亂,西域全境底定,西北邊患暫告終結。平定阿睦爾撒納之後,清代蒙古未再發生大的變亂,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後的外蒙古獨立。 平定準噶爾之役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後長達七十年。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後,“拓地二萬餘里”《嘯亭雜錄》卷一平西域,西域天山南北盡入版圖。原準噶爾領地被稱作準部,與天山以南的回部合稱西域新疆,後簡稱新疆。平定準噶爾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首。.

新!!: 駐藏大臣和平定準噶爾 · 查看更多 »

乃瓊護法

乃琼护法(),又譯為乃琼吹忠、涅沖護法,西藏的傳統巫師,能傳達神明意旨,居住在乃瓊寺中,屬於宁玛派,為达赖喇嘛的專屬靈媒。護法神會附身在他的身上,為達賴喇嘛提供預言,作為他在宗教與政治上的決策參考。在歷史上,乃瓊護法曾被第五世达赖喇嘛指派为噶厦的宣谕神, 足以影響噶厦的政治方針,故擁有很重要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乃瓊護法今已傳至第十七代,現任乃瓊護法為。.

新!!: 駐藏大臣和乃瓊護法 · 查看更多 »

亚泽王朝

亞澤王朝是一個於亞澤地區建立的王朝,又名木郎部落。.

新!!: 駐藏大臣和亚泽王朝 · 查看更多 »

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指的是清朝从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经济繁荣的局面,亦可指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嘉慶四年(1799年)這一段時期。 清人入关后,康雍乾三代帝王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巩固封建政权,提高经济实力,自康熙开始采取了奖励垦荒、更名田、兴修水利、禁止圈地、捐免田赋及改革赋役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此期間,清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局勢較為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國防力量也相對強大,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處於上升狀態,時間跨度至少有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其繁華富裕的程度也在中國歷史上亦有相當地位,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故史學界一般将康、雍、--时期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时期,学界对該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争议。有說法認為虽被称为盛世,但是纵观此时期几乎是民变迭起,而且规模也愈来愈大,特别是后期爆发的苗民起义与白莲教大起义给予了清朝统治以有力的打击,使清朝从此陷入风雨飘摇,認為在一定程度了否定了盛世的说法。然而歷史學家歐陽泰(Tonio Andrade)指出,從約1300年到1750年,中國和歐洲發生的戰爭數目大致相當,1750年後至1839年可被稱為「清朝大和平時期」,儘管該段時期民變不斷,且當中有些民變規模甚大,但是也比1200年後的中國歷代朝代的戰事少。亦有說法認為「盛世有阴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萬事大吉。」在康雍乾時期,自三藩之亂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長期和大型的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社會安定,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美國漢學家、歷史學家魏斐德、羅威廉(William T. Rowe)和歐立德等稱这段時期為「High Qing(盛清)」(1683-1839),認為是清朝興盛與繁華的時期,是帝制中國最後的高峰期 ,亦有西方學者认为康乾时期不是黄金时代而是专制黑暗时代。 康雍乾整體上保持了穩定和繁榮的局面,國家財政收入增長極其迅速,中國這塊土地仍保持著富裕和有序。在該段時期结束後的六七十年的時間裡,清王朝连续遭到了外国侵略与国内动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两次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逐步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困,落後和长期危机的境地。然而乾嘉之際的盛衰之變是清朝統治的盛衰之變,清朝的社會經濟在不少地區仍在持續發展,清朝政權仍具有較強的活力,並且獲得不少地區和不少民眾的支持,讓清政權在內憂外患險惡環境中仍支撐了一百餘年。在康乾「盛世」後的嘉道「中衰」時期,中國社會的早期近代化進程亦未因統治危機的出現而陷於停滯。.

新!!: 駐藏大臣和康乾盛世 · 查看更多 »

延茂

延茂(),杜氏,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諡忠恪,清朝官員。.

新!!: 駐藏大臣和延茂 · 查看更多 »

廓爾喀之役

廓爾喀之役,又稱平定廓爾喀、廓藏戰爭,尼泊尔方面称为尼泊尔-中国战争(नेपाल-चीन युद्ध ),是清乾隆年間由廓爾喀(尼泊爾王國)入侵清朝藩屬西藏引發的戰爭。廓爾喀是18世紀統治尼泊爾的部族,以貿易與邊界糾紛為由,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侵入西藏聶拉木、濟嚨(在今西藏自治區吉隆縣)等地。清廷隨即調兵進剿。次年(1789年),駐藏大臣及噶廈官員私自與廓爾喀議和,允諾向廓爾喀償銀贖地,並向朝廷謊報失地收復,奏凱班師。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廓爾喀派人入藏討要贖地錢財,噶廈官員藉故不與。次年(1791年)夏,廓爾喀以藏官爽約,再次入侵後藏,攻克聶拉木、濟嚨、定日、日喀則等城,洗劫了班禪額爾德尼駐錫地日喀则札什倫布寺。乾隆皇帝派两广总督福康安、海蘭察等領兵入藏增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清軍收復濟嚨,隨後攻入廓爾喀境內。六七月間,清軍逼近廓爾喀都城陽布(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廓爾喀遣使求和,許諾永不侵犯藏境。八月,福康安--許廓爾喀歸降,啟程返回西藏,史稱“平定廓爾喀”。平定廓爾喀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後一役。此戰之後,廓爾喀遣使赴北京朝覲,成為中國的屬國。福康安為整飭西藏吏制,奏請頒行《欽定藏內善後章程》,確立了此後一百餘年間西藏的政治、軍事、賦稅等制度,達賴喇嘛與駐藏大臣的職權更加強化。此後五十年間,西藏地方與周邊邦國相安無事。.

新!!: 駐藏大臣和廓爾喀之役 · 查看更多 »

廓藏戰爭 (1855—1856)

廓藏戰爭,尼泊爾方面稱之為尼泊爾-西藏戰爭(नेपाल-तिब्बत युध्द),是清咸豐年間廓爾喀(今尼泊爾)入侵西藏的戰爭。.

新!!: 駐藏大臣和廓藏戰爭 (1855—1856) · 查看更多 »

張蔭棠

张荫棠(),字朝弼,号少卿,又号憩伯,中国广东双水豪山乡人。曾以灼文为名中举。著名外交家,清朝最后一位驻美国公使,也是中华民国首位驻美国公使。.

新!!: 駐藏大臣和張蔭棠 · 查看更多 »

德珠·吐布丹坚参青饶称勒朗结

德珠·吐布丹坚参青饶称勒朗结()原名洛桑顿柱曲批,藏族,籍贯不详,第四世(计追认)德珠活佛。孙镇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新!!: 駐藏大臣和德珠·吐布丹坚参青饶称勒朗结 · 查看更多 »

德珠·阿旺罗布藏丹贝卓美

德珠·阿旺罗布藏丹贝卓美()原俗名罗布藏汪曲甲错,藏族,西藏错拉营官属下扪地方人,第三世(计追认)德珠活佛。.

新!!: 駐藏大臣和德珠·阿旺罗布藏丹贝卓美 · 查看更多 »

德木·丹增嘉措

德木·丹增嘉措(;)原俗名旺达,男,藏族,西藏工布地区人,第十世德木活佛,最早廣為人知的藏族摄影家。.

新!!: 駐藏大臣和德木·丹增嘉措 · 查看更多 »

德木·阿旺绛白德勒嘉措

德木·阿旺绛白德勒嘉措(,)藏族,工布博楚寺之中麦地方(工布布曲拉康村附近)人,第六世德木活佛,第一位西藏摄政。谢廷杰、洛桑群觉,西藏昌都史地纲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

新!!: 駐藏大臣和德木·阿旺绛白德勒嘉措 · 查看更多 »

德木·阿旺罗布藏吉克美嘉木参

德木·阿旺罗布藏吉克美嘉木参()藏族,察木多所属哩达瓦地方人,第八世德木活佛。拉萨文物志,拉萨: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85年,第61页.

新!!: 駐藏大臣和德木·阿旺罗布藏吉克美嘉木参 · 查看更多 »

德木·阿旺罗布藏土布丹济克美嘉措

德木·阿旺罗布藏土布丹济克美嘉措(,)藏族,昌都人,第七世德木活佛。谢廷杰、洛桑群觉,西藏昌都史地纲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3-175页.

新!!: 駐藏大臣和德木·阿旺罗布藏土布丹济克美嘉措 · 查看更多 »

德木·阿旺洛桑赤列绕杰

德木·阿旺洛桑赤列绕杰(,)藏族,桑耶那地方人 ,第九世德木活佛。谢廷杰、洛桑群觉,西藏昌都史地纲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6-178页.

新!!: 駐藏大臣和德木·阿旺洛桑赤列绕杰 · 查看更多 »

则里拉山口

则里拉山口(藏文意为“可爱的平坦隘口”,它是錫金與西藏之間最平坦、最好走的隘口)旧译咱利纳,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区日喀則市亞東縣與印度錫金邦的邊境。海拔,山口长度。 则里拉山口和乃堆拉山口是联系西藏和锡金之间的两个主要山口,也是藏印之間两条主要的陸路貿易通道之一。经甘托克通道走乃堆拉山口,经噶伦堡通道走则里拉山口。雖然則里拉山口海拔比乃堆拉山口的稍高,但由於地形較為平坦,貿易商偏好走則里拉山口。.

新!!: 駐藏大臣和则里拉山口 · 查看更多 »

喜德寺

喜德寺,藏语名“喜德嘎贝桑贝林”,俗称“喜德扎仓”(),赐名“凝禧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东路。.

新!!: 駐藏大臣和喜德寺 · 查看更多 »

喇嘛说

《喇嘛说》是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撰写的一篇阐述针对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政策的文章。该文刊刻于北京雍和宫内的石碑上。《喇嘛说》 ,中国西藏(中文版)1995年第S1期.

新!!: 駐藏大臣和喇嘛说 · 查看更多 »

呼圖克圖

呼圖克圖(蒙古语:;;又作“呼土克图”、“胡土克圖”)是清朝及中华民国初年对一部分高级藏传佛教转世喇嘛所封的职衔,其的地位仅次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高於一般的轉世喇嘛,這一职衔現已不存在。呼圖克圖是蒙古语“”的汉语音译,是清朝五等喇嘛职衔中的最高等。.

新!!: 駐藏大臣和呼圖克圖 · 查看更多 »

和硕特

和碩特()是清代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居乌鲁木齐一带,明朝末年迁徙游牧于安多,主要分佈在安多地區,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合撒兒之後。曾建立统治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国。 合撒兒的七世孫阿克薩噶勒代有兩子,阿魯克特穆爾為內蒙古科爾沁部始祖。次子烏魯克特穆爾居兀良哈地區,與韃靼的呼倫貝爾毗連。瓦剌脫歡太師打敗韃靼後,烏魯克特穆爾前往衛拉特,脫歡稱他们為和碩特,因此得名。他們最遠侵襲至希瓦汗國。 此部有兩人十分著名,咱雅班第達與固始汗。他們是西藏格魯派保護者與西藏實際管理者,直到有駐藏大臣為止。拉藏汗死前,有分管理西藏,罗卜藏丹津作乱后,不再占重要地位(被分为二十一旗外加八旗成为青海蒙古)。蒙古国布尔干省与阿拉善也有他们。他们也是现代青海蒙古一个来源。向清太宗皇太极贡丹书那位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也是此部。到了1949年人口只有二千人。.

新!!: 駐藏大臣和和硕特 · 查看更多 »

傅清

傅清(v,),又作富清,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軍事將領。清初重臣米思翰之孫,李榮保之子,傅恆、孝賢純皇后之兄。 傅清於雍正元年(1723年)授藍翎侍衛。雍正五年(1727年),升三等侍衛。雍正十二年(1734年),任鑾儀衛雲麾使。乾隆元年(1736年),升任鑾儀衛鑾儀使。乾隆五年(1740年),出任直隸天津鎮總兵。乾隆八年(1743年),兼管長蘆鹽政。乾隆九年(1744年),代索拜任駐藏副都統。乾隆十三年(1748年),復任天津鎮總兵。同年,升直隸古北口提督。乾隆十四年(1749年),調任陝西固原提督。同年,西藏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為亂,乾隆帝派傅清與拉布敦為駐藏大臣,前往平亂。乾隆十五年(1750年),傅清與拉布敦將珠爾默特那木札勒誘至通司岡駐藏大臣署,傅清遂揮刀將其斬首。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的餘黨羅卜藏札什率眾向傅清、拉布敦發起攻擊,傅清身負重傷,自知不能幸免,便自刎而死。拉布敦也死於樓下。傅清死後追封為一等伯,諡襄烈。其子孫以一等子世襲。娶康熙第三子允祉子弘暻女。其子富察明仁、富察明义。.

新!!: 駐藏大臣和傅清 · 查看更多 »

冲赛康

冲赛康(),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八廓北街,是一座古建筑大院,现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

新!!: 駐藏大臣和冲赛康 · 查看更多 »

冲赛康市场

冲赛康市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是一座西藏日用商品交易市场。.

新!!: 駐藏大臣和冲赛康市场 · 查看更多 »

内地

內地可能有多種含意:.

新!!: 駐藏大臣和内地 · 查看更多 »

內屬蒙古

內屬蒙古,指清代不設世襲札薩克,直接任命官員治理的蒙古各旗,與外藩蒙古相對(這些多是曾經反抗清朝統治的部落)。內屬蒙古各旗以副都統、散秩大臣或總管等為旗長,其下有參領、佐領、驍騎校、護軍校、前鋒校等官吏。旗長為副都統者,稱“副都統旗”;為散秩大臣者,稱“散秩大臣旗”;為總管者,稱“總管旗”。各旗隸屬於將軍、都統、駐劄大臣或行省,亦歸理藩院旗籍清吏司、典屬清吏司監管。.

新!!: 駐藏大臣和內屬蒙古 · 查看更多 »

元清非中國論

元清非中國論,或稱滿蒙非中國論,是一種有關中國朝代的歷史觀點,該觀點的支持者認為在中國歷史裡非起源於中原地區且不是由漢族統治的元朝和清朝不是中國王朝、認為元朝和清朝是中國的亡國時期、當時中國是蒙元和滿清的殖民地,認為大元及大清疆域非中國領土、其擴張史非中國榮光,成吉思汗非中國英雄。 該觀點對清末革命黨人的意識形態有所影響,相關理論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具有學術與政治緊密結合特色的日本學術界中興起。當時有日本學者通過「清非支那」、「支那非國」及「滿蒙非支那」等理論,發表「清朝非中國」、「滿蒙不屬中國」以及「中國應當放棄對滿蒙地區的控制」的主張,為日本大陸政策的實踐作鋪墊,並且為1930年代日本侵華提供倫理上的根據和政治理由,當時中國史學界為了維護傳統史學體系及國家利益,對日方的相關理論作出駁斥。 現代諸如西藏流亡政府、某些漢民族主義者及日本右翼史家等則採用該理論;另一方面,美國新清史派學者則向其批評者澄清其學術理論並無主張清朝非中國王朝,與二戰前主張滿蒙非中國論的具有政治陰謀的日本學者不同。.

新!!: 駐藏大臣和元清非中國論 · 查看更多 »

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कश्मीर、کشمیر)是位于南亚最北端的一个地区。19世纪中期之前,“克什米尔”一词仅指代喜马拉雅山脉和比尔本贾尔岭之间的,而今日则广泛覆盖由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邦(细分为查谟、克什米尔及拉达克)、由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以及由中国控制的阿克赛钦和喀喇昆仑走廊 Quote: "Kashmir, region of the northwestern Indian subcontinent.

新!!: 駐藏大臣和克什米尔 · 查看更多 »

四川藏洋

四川藏洋(或称四川藏元、四川卢比,俗称洋钱、藏币、川卡、川洋、藏洋、藏元、赵尔丰钱等),1902年开始铸造,1958年停止流通的一种中国地方铸银币,其最初的发行目的是抵制英印卢比对藏区的入侵,主要发行流通于四川藏区,但是西藏、青海藏区、甘南藏区和云南藏区亦有流通。四川藏洋最终成功地将英印卢比逐出了康巴地区,成为康区的主要货币,但在卫藏的流通十分有限。康巴地区解放后,藏元仍在民间流通,但随着人民币的发行,逐渐淡出流通市场。至1958年,四川藏洋停止流通。 四川藏洋仿英印卢比制造,正面为光绪侧面像,背面为纹环绕着的“四川省造”四个汉字,中央有一横花子或立花子,花纹与英印卢比相仿,其重量、大小均与英印卢比一致。.

新!!: 駐藏大臣和四川藏洋 · 查看更多 »

噶廈

噶廈(),一作“噶沙”,為噶倫辦理政事之所,是清代西藏的行政中心。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置。噶廈駐地在拉薩大昭寺,長官為噶倫,秉承達賴喇嘛(實際上為攝政活佛)旨意辦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駐藏大臣撤離,達賴喇嘛土登嘉措返藏並掌握西藏軍政實權。1912年至1959年間,噶廈成為實際上的西藏政府。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废除噶厦,籌建西藏自治區。部分噶廈官員隨達賴喇嘛流亡印度。西藏流亡政府将其设立的內閣稱為噶廈。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新!!: 駐藏大臣和噶廈 · 查看更多 »

噶倫

噶倫(),一作噶布倫、噶卜倫、噶隆,是清代西藏官府噶廈的長官,“綜理藏務”。首席噶倫稱為噶倫赤巴。 吐蕃時即有“大貢論”(論茝)等諸“論”之官。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將準噶爾蒙古兵逐出西藏,並護送達賴喇嘛轉世靈童格桑嘉措進入拉薩。同時廢除第巴官職,置噶倫三員,共同輔佐達賴喇嘛掌政。雍正元年(1723年),噶倫員額改為五人。雍正三年(1725年),封噶倫康濟鼐為貝子,命其總理藏內事務,由噶倫阿爾布巴等協理。然而各噶倫之間明爭暗闘,各自為政。雍正五年(1727年),康濟鼐為阿爾布巴、隆布鼐一黨所殺。另一噶倫頗羅鼐平定了阿爾布巴之亂,被乾隆皇帝封為札薩克郡王,主持藏政。但頗羅鼐死後,其子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心懷異志,被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斬殺,其黨羽遂後發動叛亂。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軍入藏平定珠爾默特那木札勒之亂,並颁布《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条,正式設立噶廈衙門,定噶倫員額為四人,三俗一僧,正三品。噶廈始置時的四噶倫為輔國公班第達、札薩克台吉策棱旺札勒、色裕特塞布騰、喇嘛尼瑪嘉木燦。此後,西藏大部分地方的日常行政事務,由噶倫擬定後呈送駐藏大臣及達賴喇嘛批准施行。噶倫的任命是由噶廈提名四五人,達賴喇嘛通常從中選擇。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將軍福康安領兵擊退廓爾喀入侵。為整治西藏吏制,乾隆皇帝下諭頒行福康安所奏《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定噶倫年俸為白銀一百兩、大緞四匹,並撥給公田。如遇出缺,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於噶廈四品官(即戴琫、仔琫、商卓特巴)中揀選,並奏請朝廷補放。。噶倫權位頗重,號稱“四相”。 民國以後,昌都總管由噶倫中的一位兼任。192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與九世班禪矛盾激化,班禪出走內地,日喀則附近原屬班禪額爾德尼的幾個宗也歸噶廈管理。1951年,噶倫阿沛·阿旺晉美代表噶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簽訂《十七條協議》,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1959年達賴喇嘛流亡印度後,噶廈官制被廢除。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印度達蘭薩拉的流亡噶廈中仍設噶倫一職。.

新!!: 駐藏大臣和噶倫 · 查看更多 »

玉麟

玉麟(v,),哈達納喇氏,字子振,號研農,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员。.

新!!: 駐藏大臣和玉麟 · 查看更多 »

玉樹等四十族

玉樹等四十族,是清代對遊牧於今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的蒙古族、藏族部落土司的稱呼。 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年),西藏与青海、四川、云南的边界勘定完成。青海、西藏大致以唐古拉山为界,北路的巴彦、南称等四十族(即玉树等四十族)由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南路的三十九族称为“霍尔三十九族”,与達木蒙古同归驻藏大臣管辖。玉樹等四十族游牧地域大致包括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市、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四十族:.

新!!: 駐藏大臣和玉樹等四十族 · 查看更多 »

珠爾默特那木札勒

尔默特那木札勒(,)藏族,西藏江孜人,清朝西藏郡王。颇罗鼐次子。柯劭忞等,清史稿·列传九十九.

新!!: 駐藏大臣和珠爾默特那木札勒 · 查看更多 »

班第

班第(;),博爾濟吉特氏,蒙古鑲黃旗人,清朝官員。 官學生出身,歷任內閣學士、兵部侍郎、湖廣總督、兵部尚書。雍正至乾隆年間,三度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乾隆十一年,署山西巡撫。十五年,補拉布敦之缺任駐藏大臣。十七年,轉西寧辦事大臣。十八年,奉旨接替阿里袞署兩廣總督。1755年为定边将军,领兵西征准噶尔。定邊左副將軍阿睦尔撒纳反叛后,班第在撤出伊犁时被准噶尔叛军包围,自刎殉国,諡義烈。.

新!!: 駐藏大臣和班第 · 查看更多 »

琦善

善(a;魏秀梅:《琦善在豫魯的政績,1814-1829》,载《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期(上)),字靜庵,博爾濟吉特氏,满洲正黃旗人。清朝官員。.

新!!: 駐藏大臣和琦善 · 查看更多 »

理塘土司

塘土司是清朝時期在康區理塘(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世襲土司,有正副二名。其轄境東至雅江中流,西至二郎灣,南至拉空嶺、甕水關,北至昌台(涵盖了今理塘县、乡城县、稻城县以及雅江县和新龙县的一部分),扼守雲南、四川、西藏三地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理塘土司轄境分別與明正土司、巴塘土司、德格土司的轄境接壤,它們並稱「康巴四大土司」。 理塘土司在元代属“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的“奔不儿亦思则招讨司”,在明朝万历时期脱离中央政权,由当时的西藏政府派遣的「第巴」(營官)管理。1719年,清朝派岳鍾琪攻打藏區,以驅逐準噶爾汗國的勢力。途經理塘和巴塘,當地土司投降。清朝在理塘設置理塘宣撫司,冊封七世達賴的繼父勒安邦為理塘大營官,即理塘正土司;原理塘寺的喇嘛卻吉降措降為理塘二營官,即理塘副土司。 1725年雍正帝在岳鍾琪的建議下實行藏區分治,將理塘和巴塘從達賴喇嘛直轄的西藏劃出歸四川管,其土司都由清廷任命。理塘土司下轄有五個長官司、一個土千戶、一個土百戶和三十九名部落頭人,百姓共有6500多戶。 1903年,光緒帝委派駐藏大臣鳳全對康區經營。他野蠻干涉當地事務,並鼓動漢人移民康區進行開墾。這引起了藏人的不滿,最終在1905年因為宗教和民族衝突引發巴塘事變,鳳全在巴塘被殺。巴塘土司和理塘土司一起舉起反清大旗。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奉命率軍前去鎮壓。理塘正土司陣亡,副土司兵敗服毒自殺。1906年,理塘土司和巴塘土司被趙爾豐強制「改土歸流」,正式廢除。.

新!!: 駐藏大臣和理塘土司 · 查看更多 »

碩督縣

碩督縣,在西康省恩達縣西470里。土名碩般多。為察木多至西藏要道,又為青海之捷徑。 清代設糧台於此,有正副營官,枕山臨河,地據形勝,築土甃石為城,僧眾蕃民皆在城內;宣統二年(1910年),駐藏大臣聯豫於此設碩板多理事官,民國初設置碩督府,尋改為碩督縣,屬川邊特別區域,十四年(1925年),改屬西康特別區域,國民政府成立,廢道,直屬西康省政府。縣治在碩布楚河右岸,即今西藏自治區洛隆縣(孜托)西北碩般多城(碩督鎮),有城郭,洞門高敞,碉樓峻峭,環以長垣,儼然雄鎮。人民住於城內,建有房屋,迥異番居。境內金礦稱盛,煤、鐵、銅等礦及森林亦富,惟交通不便,有待開發。.

新!!: 駐藏大臣和碩督縣 · 查看更多 »

第十三世達賴喇嘛

圖登嘉措(,),藏傳佛教格魯派第十三世達賴喇嘛。 十三世達賴喇嘛一生處在英國和俄羅斯爭奪中亞霸權的大博弈的時代,而西藏正處於二者爭奪的地區之中。他在外交上周旋於英國、俄羅斯和清政府之間,使西藏得以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威望也因此得以提高。他曾經歷過英國的兩次入侵以及清朝軍隊的驅逐,長年流亡在外。在英屬印度流亡期間所見到的歐洲式現代化科技令他大開眼界,使他確立了改革西藏的決心。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被推翻,西藏陷入動盪之中。他自大吉嶺返回西藏,並在1913年宣佈西藏脫離清朝獨立,使西藏成為事實上獨立自治的政體並延續到1951年。不過,西藏政府並未獲得國際的承認,且因其與中華民國政府模糊不清的關係,引發後來西藏主權歸屬問題的糾紛。他也被西藏流亡政府認為是西藏獨立運動的先驅。 十三世達賴喇嘛在1913年至1933年期間是西藏事實上政教合一的最高領袖,在此期間,他為西藏的政治、經濟、宗教改革以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近代西藏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共學者、西藏流亡政府和藏族人民都不同程度地給予他肯定的評價。西藏流亡政府更是認為他是繼五世達賴之後第二位偉大的達賴喇嘛,給予他相當正面的評價。不過,他在位期間實行神權政治,並以嚴酷手段打壓政敵的行為受到了一些人士的批評,稱他為「獨裁者」。.

新!!: 駐藏大臣和第十三世達賴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十一世達賴喇嘛

凱珠嘉措(;),藏傳佛教格魯派第十一世達賴喇嘛。 康区打箭炉(今四川康定)人,父亲才丹团柱。被认定为第十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之一。因为阿里地区发生森巴戰爭,先安排在泰宁寺居住。1841年,战争结束,驻藏大臣宗室海樸主持在布达拉宫举行金瓶掣签,认定为十一世达赖,由七世班禅在大昭寺剃髮,取法名。1842年四月廿六在布达拉宫坐床。1846年受沙弥戒。在哲蚌寺学习五部大论,1852年驻藏大臣寶清陪同他到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讲经说法,熬茶。期间由二世策墨林活佛阿旺强白楚臣嘉措、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三世热振活佛阿旺益西楚臣坚赞摄政。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十三亲政,同年十二月廿五(1856年1月31日)在布达拉宫「突然示寂」。 11 Category:康定人.

新!!: 駐藏大臣和第十一世達賴喇嘛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驅漢事件

一次驅漢事件(),指宣统辛亥年(1911年)因为中国内地辛亥革命引发的驻西藏拉萨地区的清朝军队哗变和对藏族僧俗的劫掠,随後流亡英属印度的十三世达赖在英国支持下领导西藏僧俗驱逐清朝驻藏军队,並返回拉萨恢复执掌西藏政教大权。.

新!!: 駐藏大臣和第一次驅漢事件 · 查看更多 »

第五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哲布尊丹巴·罗布藏楚都木济克默特(),第五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外蒙古藏传佛教的主要活佛。加上佛教传说的十五世,又称二十世。 出身藏族,卫藏衮布惇多布的儿子。乾隆晚年规定哲布尊丹巴的转世,由西藏大昭寺金瓶掣定。第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入寂后,七世班禅选出三个灵童,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写下其名,放在金瓶中,由班禅和驻藏大臣金瓶掣定。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在布达拉宫随班禅受格宁戒和出离戒。二十五年(1820年),迎到库伦居法座,受金册金印。道光元年(1821年)重赐金册金印。向道光帝献九白之贡(白驼一,白马八)。十一年(1831年)从经师罗卜桑札木养受沙弥戒。十五年(1835年)道光命他到西藏,从七世班禅,受比丘戒。十六年(1836年)回到库伦,十九年(1839年)在北京觐见道光皇帝。二十二年在库伦入寂,龛座供奉在库伦甘丹寺。.

新!!: 駐藏大臣和第五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查看更多 »

第八世达赖喇嘛

强白嘉措(,),藏傳佛教格魯派第八世达赖喇嘛。 后藏托布加地方拉日岗人。父亲公爵索南达吉。1762年,五岁时,乾隆帝派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认定他为第七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迎到布达拉宫坐床。1765年,拜六世班禅为师,受沙弥戒。1777年,又随六世班禅受比丘戒,因为没有完成修习,尚未亲政。1781年七月廿一,受命亲政,乾隆帝赐给他金册金印。1783年,在拉萨西郊建罗布林卡夏宫。于当年寻得七世班禅转世灵童,为七世班禅取名。执政期间,行政事务交给摄政(六世第穆活佛阿旺绛白德勒嘉措、一世策墨林活佛阿旺粗成、八世济咙活佛益西落桑丹白贡布),听命于驻藏大臣,他只进行宗教活动。他统治时期廓尔喀曾入侵西藏,洗劫了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之地札什倫布。清朝乾隆帝派兵擊退廓爾喀,收復了聶拉木、濟嚨等失地。事后,按《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处理西藏政务,特別著述《金瓶掣籤》的修法儀軌。 1804年十一月十九在布达拉宫圆寂。.

新!!: 駐藏大臣和第八世达赖喇嘛 · 查看更多 »

策墨林·阿旺罗桑丹贝坚赞

墨林·阿旺罗桑丹贝坚赞 (,),俗名龙布嘉措,藏族,甘肃卓尼人,第三世策墨林活佛。郭方忠、张克复、吕靖华,甘肃大辞典,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年.

新!!: 駐藏大臣和策墨林·阿旺罗桑丹贝坚赞 · 查看更多 »

策墨林·阿旺札木巴勒楚勒齐木

墨林·阿旺札木巴勒楚勒齐木(,)其名又译阿旺绛贝楚臣嘉措、阿旺降白楚臣等,藏族,甘肃省巩昌府洮州厅卓尼土司辖区(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城柳林镇附近)人,第二世策墨林活佛。周学军,二世策墨林诺们罕活佛圆寂日期与地点续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新!!: 駐藏大臣和策墨林·阿旺札木巴勒楚勒齐木 · 查看更多 »

策墨林活佛

墨林活佛()清朝封为诺门罕,其称呼有多种(见下文),是清朝西藏有摄政资格的四大林活佛之一;中华民国初期,被达赖封为呼图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称策墨林活佛。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活佛系统,驻锡于拉萨策墨林(崇寿寺)。陈庆英,雍和宫的佛仓简说,载 陈庆英,陈庆英藏学论文集(上),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新!!: 駐藏大臣和策墨林活佛 · 查看更多 »

米協麟

米协麟(),字瑞符,号景韩,晚清官员,山東濟寧州人,回族。.

新!!: 駐藏大臣和米協麟 · 查看更多 »

类乌齐寺

类乌齐寺,本名“扬贡寺”,藏语称“查杰玛”或“格培林”,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类乌齐镇的一座藏传佛教达隆噶举派寺院。 类乌齐寺的本名为“扬贡寺”,是桑吉温兴建。该寺主殿“查杰玛”建成后,因该殿十分宏伟壮丽,成了该寺的象征,所以藏语常称该寺为“查杰玛”。此外,因该寺建于类乌齐的“纳衣塘”大坝上,故被称作“类乌齐寺”。藏语通常称该寺为“查杰玛”或“格培林”。.

新!!: 駐藏大臣和类乌齐寺 · 查看更多 »

納木扎勒

那木扎爾()、那木札勒、納木扎勒、納穆札爾,圖伯特氏,諡武毅,清朝政治人物、軍事將領。,蒙古正白旗,拉锡子。.

新!!: 駐藏大臣和納木扎勒 · 查看更多 »

索琳 (军机大臣)

索琳(v),清朝满洲正蓝旗人,完颜氏,军机大臣。 荫生出身,署理户部左侍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十一月,索琳在军机处行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补户部右侍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二月乾隆帝命他到土默特审案。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降为军机司员。出任驻藏大臣。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月署理礼部侍郎,在军机处学习行走。十月补内阁学士,赴归化城办事。乾隆四十一年四月甲子(1776年6月9日)由库伦办事大臣升任理藩院尚书,乾隆四十一年七月壬申(1776年8月16日),降理藩院右侍郎。.

新!!: 駐藏大臣和索琳 (军机大臣) · 查看更多 »

索拜

索拜(v;),清朝軍事將領。 雍正十三年(1735年),任鑲白旗滿洲副都統。乾隆三年(1738年),以武備院卿兼鑲黃旗滿洲副都統,署理左翼前鋒統領。乾隆五年(1740年),署理正白旗護軍統領,管理左翼四旗鐵匠。乾隆六年(1741年),署理鑲黃旗蒙古都統。任駐藏副都統。乾隆十年(1745年),改任熱河副都統。乾隆十一年(1746年),任直隸提督。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度出任駐藏大臣。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寧古塔將軍。.

新!!: 駐藏大臣和索拜 · 查看更多 »

約翰·克勞德·懷特

約翰·克勞德·懷特(John Claude White,又譯惠德,)是英屬印度的官員,攝影師,作家和土木工程師。他於1889年到1908年擔任英國駐錫金政務官,參與英屬印度與西藏的通商與劃界談判。他長期住在錫金首都甘托克,因為拍攝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照片與著作而聞名。他曾獲得印度帝國三等勳.

新!!: 駐藏大臣和約翰·克勞德·懷特 · 查看更多 »

绥远城将军

绥远城將軍,清代内蒙古地區最高官員,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加强西北边防,奏准在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东北2.5公里,另筑驻屯满洲八旗官兵的新城。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动工,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建成,命名为绥远城。设立绥远将军统领,并管辖漠南蒙古王公、归化城土默特蒙古,调遣宣化大同二镇绿营官兵。官階為正一品。旺昌是首任绥远城將軍,至宣统三年(1912年),堃岫被北洋军人张绍曾所取代止,将军衙署历时172年,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将军有79任,均在此管理驻扎。.

新!!: 駐藏大臣和绥远城将军 · 查看更多 »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藏语意为“宝贝园林”)是一座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郊的古典园林。.

新!!: 駐藏大臣和罗布林卡 · 查看更多 »

羊八井寺

羊八井寺,藏语全称“土登羊八井”(),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镇,是一座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寺院,为噶玛噶举派红帽系的主寺。.

新!!: 駐藏大臣和羊八井寺 · 查看更多 »

羅長裿

羅長裿(),字退斋,号申田,湖南湘乡人。清朝政治人物。.

新!!: 駐藏大臣和羅長裿 · 查看更多 »

热振·阿旺益西楚臣坚赞

热振·阿旺益西楚臣坚赞(,)藏族,籍贯未详,第三世热振活佛(世数的说明见热振活佛)。 Dictionary of Learned And/Or Accomplished Beings Who Appeared In The Snowy Land, in: Reting.org, Reting.org,.

新!!: 駐藏大臣和热振·阿旺益西楚臣坚赞 · 查看更多 »

瑚圖禮

圖禮(v,),完顏氏,字合庵、景南,號和菴,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新!!: 駐藏大臣和瑚圖禮 · 查看更多 »

熱振活佛

熱振活佛()清朝先封为诺门罕,称广衍黄法阿齐图诺门罕,后封为呼图克图,称哷徵阿齐图呼圖克圖(简称“哷徵呼圖克圖”),此后又曾一度被剥夺呼图克图职衔,为清朝有資格任攝政的活佛之一;中华民國时期续封呼图克图,稱热振呼圖克圖;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称为熱振活佛;駐錫拉萨喜德寺及林周县热振寺。.

新!!: 駐藏大臣和熱振活佛 · 查看更多 »

直隶提督

隶提督是清朝统领直隶军务的最高军事长官,为从一品官。.

新!!: 駐藏大臣和直隶提督 · 查看更多 »

隆吐山战役

隆吐山战役是1888年英屬印度陸軍與藏軍之間因為錫金、西藏邊界糾紛而發生的戰爭,英国方面称為「锡金远征」(Sikkim Expedition),藏人稱為「土鼠年戰爭」,中國大陸称為「第一次英國侵藏戰爭」。結果英軍擊潰了駐守爭議領土隆吐山的藏軍,並佔領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清廷派駐藏大臣升泰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劃定藏錫邊界,承認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新!!: 駐藏大臣和隆吐山战役 · 查看更多 »

隆文 (嘉慶進士)

隆文(),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红旗人。 嘉庆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刑部主事。坐事罢职,捐复,授翰林院侍讲。累擢内阁学士。道光中,充驻藏大臣。历吏部、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屡奉使出谳狱。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与奕山督师广东抗英,意不相合,甫至,病,忧愤而卒,谥端毅。.

新!!: 駐藏大臣和隆文 (嘉慶進士) · 查看更多 »

聂向

聂向(藏文:;THL:),是达赖或班禅行宫下设的一个官职,负责达赖、班禅、驻藏大臣和重要外国客人往来招待,充当向导的官员。.

新!!: 駐藏大臣和聂向 · 查看更多 »

联豫

联豫(),字建侯,原娃王,满洲正黄旗(一说内务府正白旗)人,是清朝的最后一任驻藏大臣。 清光绪年间任四川雅州府(今雅安市)知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授副都统衔,派为驻藏帮办大臣。翌年(1906年),接替有泰为驻藏大臣。联豫上任后对之前在西藏推行改革措施的驻藏帮办大臣张荫棠有所猜忌,但实际上继承了其改革事业。他在张荫棠整顿藏务的基础上继续推行新政,旨在加强对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治理。宣统二年(1910年)鐘穎統帥二千餘名川軍抵藏,十三世达赖喇嘛逃往英属印度,聯豫奏報朝廷,褫奪了達賴喇嘛的名號和部分官員的官階品第。与此同时聯豫起用左參贊羅長裿,在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川軍的配合下率軍攻佔波密,消灭了波密土王,并试图进一步改土归流。但随后辛亥革命爆发,驻拉萨清军发生动乱,联豫于次年(1912年)离开西藏经印度回到内地。清朝驻藏大臣制度终结。 Category:駐藏大臣 Category:满洲正黄旗人.

新!!: 駐藏大臣和联豫 · 查看更多 »

達木蒙古

達木蒙古,達木在今西藏自治区当雄县。 清代初年就有蒙古族遊牧。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罗卜藏丹津兵败,属下和硕特蒙古逃往達木。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達木蒙古由驻藏大臣直接管辖;四旗在札喜汤,二旗在汤宁,一旗在五佛山,北靠拉干山,南接前藏。一旗在格拉,东北临哈拉乌苏,西接后藏。.

新!!: 駐藏大臣和達木蒙古 · 查看更多 »

額勒登保

額勒登保(v;),瓜爾佳氏,字珠軒,滿洲正黃旗人,清朝中期名將。世代為吉林珠戶,隸屬打牲總管。.

新!!: 駐藏大臣和額勒登保 · 查看更多 »

裕鋼

裕鋼,(),清朝官員,蒙古鑲黃旗人。.

新!!: 駐藏大臣和裕鋼 · 查看更多 »

西姆拉條約

西姆拉條約(Simla Accord),是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间,在印度北部城市西姆拉舉行的由中華民國政府、英屬印度和西藏噶廈政府三方參加的西姆拉會議上產生的一系列文件和協議,其中包括西藏與中國的關係,西藏與中國內地領土分界,以及西藏與印度領土分界,后者就是著名的麥克馬洪綫。.

新!!: 駐藏大臣和西姆拉條約 · 查看更多 »

西姆拉會議

西姆拉會議(Simla Convention),是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間,在印度北部城市西姆拉舉行的由中華民國政府、英屬印度和西藏噶廈政府三方參加的會議。會議主要是討論西藏與中國的關係,以及西藏與印度、中國的領土分界。會上英國企圖劃定麥克馬洪線,引發爭論。最後中国政府退出談判,而英國與西藏則簽訂了西姆拉條約。.

新!!: 駐藏大臣和西姆拉會議 · 查看更多 »

西寧辦事大臣

西寧辦事大臣,清代青海地方之軍政長官,為欽差駐紮大臣。全稱為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簡稱青海辦事大臣。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駐青海湖東。乾隆以後移駐西寧,因此通稱“西寧辦事大臣”。西寧辦事大臣一般由滿洲、蒙古大臣出任,也有少數漢人。民國元年(1912年)改西寧辦事大臣為青海辦事長官。.

新!!: 駐藏大臣和西寧辦事大臣 · 查看更多 »

西黃寺

西黄寺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黄寺大街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中的清净化城塔是北京现存四大金刚宝座式塔之一(其他三座分别为碧云寺塔、真觉寺塔、玉泉山妙高塔)。 如今的西黄寺只是原来西黄寺建筑群中的清净化城塔院,塔院的山门开在黄寺大街11号。现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所在地,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管理。.

新!!: 駐藏大臣和西黃寺 · 查看更多 »

西藏历史

西藏位於亚洲腹地的青藏高原。在中文中,西藏既可以指傳統意義上的西藏,即包括整個藏區,又稱大西藏地區;也可以特指其西南部地區,即清朝以來分割邊界後的行政區劃,面积略大过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之範圍。本條目正文中所指的西藏,若無特別說明,通常指大西藏地區,以更加方便和準確地闡述包含各個藏區的西藏整體的歷史。由於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故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自古以來,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阻絕外來勢力的侵擾,也保留獨特的地域文化。自石器時代即在西藏高原活動的人類,逐漸發展成今日的藏族,而其綿延至今的文化中最引人矚目的,正是在他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宗教色彩。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自稱為「博(bod)」。「博」是集民族、地域、政權於一體的總稱。满语、蒙语中則稱「博」為「tübat(圖波特)」。除了「博」和「圖波特」這兩個語彙以外,在歷史上還可以找到「吐蕃」、「唐古特」、「土伯特」等其他對於西藏的稱謂。对于在东部藏區(如四川、青海等)生活的藏民,部分漢族人會稱呼他們作「西番」或「西羌」等等。 除藏族人外,世代生活着西藏地區的还有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历史 · 查看更多 »

西藏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西藏或藏区的君主。.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藏善後章程

《西藏善後章程》,又称《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是中国清朝政府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颁布的整顿西藏政治体制的章程。 1747年(乾隆十二年),原西藏多罗郡王頗羅鼐病故,其次子珠爾默特那木札勒襲封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素不信奉達賴喇嘛,心懷仇隟”,表面上順從清朝派遣的駐藏大臣,暗中聯絡蒙古準噶爾汗国,伺機起兵反叛。1749年(乾隆十四年),珠爾默特那木札勒攻殺其長兄“阿里公”珠爾默特策布登,控制了阿里。1750年(乾隆十五年),駐藏大臣傅清、拉布敦迫於情勢,誘殺珠爾默特那木札勒,隨後為其黨羽卓呢爾(官名)羅卜藏札什所杀。隨後,清朝廷派四川總督策楞領兵入藏平叛。为了更好地治理西藏,以及削弱世俗貴族的权势,根据乾隆帝的指示,策楞拟定《西藏善後章程》十三條,对西藏的行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章程废除了西藏郡王制,設立噶廈,駐地在拉薩大昭寺,長官為噶倫,秉承駐藏大臣、達賴喇嘛旨意辦事。其同时規定噶倫員額為四人,且必須于公所(噶廈)辦理政事。“查舊例噶隆會辦事件,原有噶沙之公所衙門。自頗羅鼐後,各噶隆竟不赴公所,俱於私宅辦事。……今噶隆業已照例補放,自應遵照舊例,遇有應辦事件,俱赴公所會辦。”章程擴大了駐藏大臣的職權,並首次正式規定了達賴喇嘛的世俗權力,形成了駐藏大臣、達賴與班禪的僧官系統、噶廈俗官系統三者制衡的狀態。駐當雄的達木和碩特八旗蒙古軍隊亦歸駐藏大臣統轄。1751年,清政府頒行策楞所奏的《西藏善后章程》。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清政府还决定在西藏长年驻兵一千五百名,令提督大员率领弹压,三年轮换一次,成为定例。.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善後章程 · 查看更多 »

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或称人民解放军入侵西藏、中國入侵西藏、等,具体见名称章节)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軍事行動和谈判,在1951年將西藏納入共產黨統治的事件。共軍入藏后西藏噶厦和西藏社會架構在中华人民共和國内保持不變,直至1959年藏區騷亂,西藏噶厦被中央人民政府解散,十四世達賴喇嘛自西藏流亡印度為止。 1949年7月,西藏噶厦為了避免捲入國共內戰,驅逐了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拉薩辦事處的人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逐步將与西藏相邻的云南、新疆、西康等省納入統治。1949年11月,西藏噶厦向美國、英國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信,表示決意保持治權獨立状态,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侵入行動作出毫無保留的抵抗。1950年2月15日,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部聯合發出「進軍西藏政治動員令」。中國人民解放軍10月7日开始進攻康區西部,10月19日攻克昌都,擊斃5,700餘名西藏官兵,俘虜了包括多麥總管阿沛·阿旺晉美在內的軍官和2,600餘名士兵,藏軍於10月21日投降。 噶廈政府從1950年11月起尋求國際援助,一直沒有獲得肯定答覆。噶廈在內部經過強烈爭論後,決定放棄向國際求援,而與中國談判。達賴喇嘛於1951年1月2日抵達與錫金相鄰的亞東,準備必要時流亡國外。1951年2月,西藏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4月抵達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李维汉等谈判。1951年5月23日,代表团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中共對外宣稱「西藏和平解放」。.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和平解放 · 查看更多 »

西藏农奴制度

西藏农奴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與部分學者對1959年西藏土地改革運動之前西藏社會制度的描述。这一描述在部分內容引起很大爭議。 西藏自1720年代清朝以來被認為受到中國的有效統治,目前西藏农奴議題是指在中國長期統治下西藏仍然保有「農奴制度」。農奴制度引起的爭議有政治和學術兩個方面。在政治方面,中国政府方面將1959年之前的西藏社會称為“封建農奴制”和“人間地獄”,稱西藏的农奴根本没有人权,旧西藏是世界上人权最糟糕的地方之一,认为這賦予中國統治西藏的道德權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西藏和平解放時承諾要「維持西藏現有的社會階級」,共同打倒帝國主義與國民黨勢力,並沒有提到「解放農奴」。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西藏後的前幾年也保留了當地貴族對農民的權利。1959年騷亂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在西藏推行階級鬥爭與土地國有化,农奴議題才逐漸浮現。 中國之外的學者多半不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的描述。西藏独立运动的支持者甚至声称1959年前西藏无农奴制度。.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农奴制度 · 查看更多 »

西藏独立运动

西藏独立运动,簡稱藏獨運動或者藏獨,是主张西藏地區成为一個主權國家的一系列運動。西藏與中原王朝在歷史上有不同程度上的交往和聯繫,在部分時期亦受到不同程度上的統治。在清朝中期西藏开始被朝廷直接管治,然而到了清末,在英國影響下西藏主權意識逐漸抬頭,爭議也日囂塵上。中華民國建政後宣稱繼承及擁有西藏主權,遭到達賴喇嘛、英國、蘇聯西藏的故事,與達賴喇嘛談西藏歷史,第245頁、中國共產黨董樹藩,民國48年西藏反共抗暴後達賴喇嘛言行之研析,(中華民國)蒙藏委員會,1986年3月,第40頁的反對。北洋政府及后续的国民政府虽有派驻拉萨的蒙藏事务机构,但对西藏行政中央噶厦鲜有實際影响。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推翻了最早提出的尊重民族自决,推動西藏「民族獨立」或者建立「民主自治邦」的革命理念(建立中華聯邦)。195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与噶厦谈判破裂后在昌都发生战斗,西藏流亡政府及部分西方媒體稱之為中國入侵西藏(Chinese invasion of Tibet),北京稱之为昌都戰役,部分西方學術著作稱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吞併西藏。藏軍于该役戰敗投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實質統治西藏(北京稱為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4月,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五人代表团前往北京,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條協定》。 1987年爆發大規模血腥事件,不久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官方的壓力使對立再度升高。另一方面,西藏流亡政府被質疑為了得到國際間的同情和支持而過度放大中國共產黨等中國官方的傷亡數據,以及作出一些誇張或不實的指控(例如對西藏的「種族屠殺」或「文化滅絕」等描述),而北京當局也被指對西藏的實際狀況作出失實的報導。當前世界主流國家並不承認其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藏人內部尚且沒有建立起一致的獨立或自治共識,惟西藏獨立運動仍然存有一定的影響力。.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独立运动 · 查看更多 »

西藏白话报

《西藏白话报》(ནུབ་བོད་ཀྱི་ཕལ་སྐད་ཚགས་པར; 威利轉寫:nub bod kyi phal skad tshags par)是1909年(也有說1907年)清朝駐藏大臣聯豫與張蔭棠在拉萨创办的报纸。它是西藏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藏文报纸。 聯豫與張蔭棠為了推行改革,實行新政,決定創辦《西藏白话报》。《西藏白话报》每十日發行不到一百份(也有說三、四百份)。當時多數漢人與藏人不懂彼此語言,因此《西藏白话报》同時使用漢文與藏文。 目前沒有任何史料顯示《西藏白话报》對藏人有影響。.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白话报 · 查看更多 »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在中國長期統治西藏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終於解放農奴而设立的3月28日节日。 中国政府官方論述為1959年至1961年的西藏民主改革的紀念。此纪念日被部份西藏人认为是针对流亡藏人于每年3月10日纪念的西藏人民起义日而设立的。.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 查看更多 »

西藏货币史

西藏货币史是指在西藏地区流通货币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由于私有财产的产生,货币就随着原始的物物交换开始在西藏萌芽。在吐蕃王朝时期,西藏主要以砂金为货币。在随后的分裂割据时期,白银越来越重要,西藏进入金银并用时期。元代统治西藏后,随着大量白银的输入,西藏步入银本位时期。16世纪开始,西藏大量使用通过与尼泊尔银钱贸易流入的尼泊尔银币。西藏在1763年及1785年兩度自铸银币,应对尼泊尔银币的短缺。后来由于廓尔喀以银钱贸易问题为由两次入侵西藏,清政府在击退廓尔喀后,詔令西藏自行铸造货币,西藏于1791年开始系统地铸造藏币。藏币铸行之初仅有银币,1909年开始铸行铜币,1911年开始发行纸币,期间还曾短暂发行过金币。除藏币外,从周边地区流入的四川藏洋、英印卢比等也曾在西藏流通。1959年藏區騷亂后,藏币被废止,人民币成为西藏的流通货币。.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货币史 · 查看更多 »

西藏郡王

西藏郡王为清朝册封的西藏的世袭多罗郡王。 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入藏,赶走侵入西藏的准噶尔军,废除第巴制度,以康济鼐为首席噶伦,主持西藏的政局。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康济鼐被阿尔布巴所杀。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首席噶伦颇罗鼐因之前平定阿尔布巴之乱有功,被封为多罗郡王。乾隆十二年(1747年),颇罗鼐死,其次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继承西藏郡王。乾隆十五年(1750年),驻藏大臣傅清发觉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有不臣之心,杀死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西藏内乱,乾隆平乱後废除郡王,建立噶厦制度。噶厦制度一直持续到1959年。.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郡王 · 查看更多 »

西藏问题

西藏问题是指中國對西藏是否擁有主權的問題,由此引發許多藏人希望在目前的西藏流亡政府的领导下,實現西藏地區自治,令中國政府給予西藏地區政治、宗教、言論自由,停止侵犯西藏人權,不再向西藏移民,同時停止在西藏地區長期以來的核試驗和傾倒放射性核廢料行為的政治運動。 目前,整个西藏地區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印度共和國分別統治,同時相關的還有巴控喀什米爾。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未放棄對於西藏的主權。 西藏流亡政府是由十四世達賴喇嘛在印度成立。流亡政府認為,195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拉薩向達賴的追隨群眾開槍,并包圍達賴的住處,西藏再次發生大規模衝突。同年十四世達賴逃離拉萨。西藏流亡政府所訴求的“大藏区地区”合并也是現今西藏問題之一。1980年代,达赖喇嘛一度要求“大藏区地区”实质自治,到1989年,中国爆发六四事件,西藏流亡政府再次要求独立。1997年以后,达赖喇嘛强调自己追求的是实质自治。 西藏流亡政府的最終政治目標是要求大西藏地区實現自治獨立。.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问题 · 查看更多 »

西藏歷史年表

没有描述。

新!!: 駐藏大臣和西藏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駐劄大臣

劄大臣,也寫作駐--大臣、駐--大臣,是清代駐紮於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藩部地區的頭銜。駐劄大臣有將軍、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職銜,皆為武職。將軍、副將軍為統轄一地之軍政長官;參贊大臣、都統協助將軍辦事,“掌佐劃機宜”,並管轄其下各路大臣;辦事大臣管轄一城之軍政事務,略同於專城副都統;領隊大臣分管遊牧部落事務。駐劄大臣一般由滿洲、蒙古人充任,也有漢人。清代官員初次被任命為駐劄大臣時,多以正二品副都統銜上任,級別大致相當於內地的總督。 駐劄大臣通常長駐一城,管轄該城及其附屬地區的軍事及重要行政、司法事務。日常性的行政事務一般由當地官吏(如伯克、札薩克、噶倫)自行管理。駐藏大臣、烏里雅蘇臺將軍、庫倫辦事大臣、伊犁將軍、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還負責一部份外交事務。道光以後,駐紮大臣多由宗室、貴戚出任,官員素質下降,任期普遍縮短,侵漁百姓、倦怠公務之事時有發生,造成清代中後期嚴重的邊疆危機。光緒九年(1883年),清廷籌建新疆省,始裁撤新疆各路駐紮大臣,僅保留伊犁將軍。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三省建省,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將軍也被裁撤。至宣統末年,僅外蒙古、青海、西藏仍保留駐紮大臣。.

新!!: 駐藏大臣和駐劄大臣 · 查看更多 »

訥欽

訥欽(),祜雅尔氏,满洲正白旗人,字子襄,清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駐藏大臣和訥欽 · 查看更多 »

諾那呼圖克圖

諾那呼圖克圖() ()又名格热·索朗列旦,藏族,西藏类乌齐龙桑地方人,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僧侶。罗同兵,诺那活佛的几个重要史实略考,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他还被人称作“格热喇嘛”(一译“噶拉喇嘛”)。.

新!!: 駐藏大臣和諾那呼圖克圖 · 查看更多 »

趙爾豐治理西藏

赵尔丰治理西藏是指1905-1911年期間赵尔丰代表清廷進入西藏治理。.

新!!: 駐藏大臣和趙爾豐治理西藏 · 查看更多 »

鹿傳霖

鹿傳霖(),字潤萬,又字滋轩,號迂叟,直隶定兴(今河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駐藏大臣和鹿傳霖 · 查看更多 »

载濂

载濂(),道光帝孙、惇亲王奕誴长子,已革郡王衔多罗贝勒。.

新!!: 駐藏大臣和载濂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新!!: 駐藏大臣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霍康·索南多杰

霍康·索南多杰(,)藏族,籍贯不详,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新!!: 駐藏大臣和霍康·索南多杰 · 查看更多 »

霍爾三十九族

霍爾三十九族(),又稱藏北三十九族,簡稱“三十九族”,是清代對遊牧於今西藏那曲地區西部與昌都地區西北部一帶各部落的稱呼。.

新!!: 駐藏大臣和霍爾三十九族 · 查看更多 »

阿汪洛绒益西丹比结存

阿汪洛绒益西丹比结存()藏族,理塘火竹仲堆人,第一世香根活佛。.

新!!: 駐藏大臣和阿汪洛绒益西丹比结存 · 查看更多 »

阿旺根敦

阿旺根敦(;),藏族,字云亭,西藏工布人,藏传佛教格鲁派喇嘛,汉藏语翻译,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駐藏大臣和阿旺根敦 · 查看更多 »

阿旺楚臣

阿旺楚臣(,)藏族,甘肃卓尼人,藏传佛教格鲁派喇嘛、雍和宫堪布。圆寂后被追认为第一世策墨林活佛。.

新!!: 駐藏大臣和阿旺楚臣 · 查看更多 »

赫德

赫德爵士,Bt,GCMG(Sir Robert Hart,),字鹭宾,生於英国北爱尔兰阿马郡,185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1854年5月,19歲時來到中國。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1861年-1911年)。著有《中国论集》等。.

新!!: 駐藏大臣和赫德 · 查看更多 »

赫特賀

赫特賀(),清朝官員,字蓉峰,蒙古鑲紅旗人。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進士。.

新!!: 駐藏大臣和赫特賀 · 查看更多 »

赵尔丰

趙爾豐(),字季和,祖籍山东莱州市,生于奉天鐵嶺(今辽宁省铁岭市),清漢軍正藍旗将领,曾镇压苗民、藏民起义。后调任四川,在保路运动中镇压保路运动人士,成为辛亥革命的一个诱因。辛亥革命后被斩首。 其父是山东泰安知府。趙爾豐共有兄弟四人,排行第三。次兄为《清史稿》的编纂者赵尔巽。.

新!!: 駐藏大臣和赵尔丰 · 查看更多 »

藏区

藏区(,拉萨音:),古称吐蕃,又譯圖博,位于青藏高原之上、喜馬拉雅山以北,是藏族以及門巴族、珞巴族的聚居地,現今亦有漢族及其他民族居民。西藏是地球地勢最高的地區,平均海拔有4900米,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稱。 藏區的不少地區終年積雪,因而被漢人習慣的稱為雪域()或雪域藏區()。藏區也是亞洲許多河流的發源地,因而西藏的環境與中國、印度等國水文關係匪淺。传统意义上的藏文化圈由以下三個部份组成:「安多」地區、「康区」以及「衛藏」。.

新!!: 駐藏大臣和藏区 · 查看更多 »

藏军

藏军()是1912年到1951年存在于西藏地區的陆军,受西藏政府领导。.

新!!: 駐藏大臣和藏军 · 查看更多 »

藏族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语的民族,自称“博巴”()。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西藏、川、青、甘、滇,境内人口约630万余人(2010年);在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边国家亦有分布;另有从中国境内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后代近20万。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藏族从此逐渐形成。藏族使用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气氛浓厚。常着藏袍。以糌粑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饮酥油茶、青稞酒。牧区多住帐篷,城镇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历新年为重要节日。 藏族文化悠久、灿烂而独特,文献众多,藏医药、藏历、歌舞、唐卡、金铜佛像等都独具特色。史诗《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藏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新!!: 駐藏大臣和藏族 · 查看更多 »

钟颖

钟颖(),字鼓明。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官员。同治帝的表兄弟。.

新!!: 駐藏大臣和钟颖 · 查看更多 »

那曲市

那曲市(,意思为“黑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那曲市人民政府驻色尼区。 那曲市地理位置东经83°55'-95°5',北纬29°55'-36°30'。面积39.23万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为36万人,其中藏族占99%。 那曲市同时也是名义上全世界陆地面积最大的城市级行政单位。.

新!!: 駐藏大臣和那曲市 · 查看更多 »

锡金历史

在中国古代书籍中,过去的锡金多被记载并称为哲孟雄(;其他:Dremojong)。錫金這裡流傳很多神話,但世袭君主国成立前的歷史記載不多。.

新!!: 駐藏大臣和锡金历史 · 查看更多 »

锡金王国

锡金王国是在1642年至1975年间存在的一个独立国家,由世袭的却嘉(国王)统治。1861年成为英国保护国,1950年又成为印度保护国。1975年正式被印度吞并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第12代却嘉(国王)佩登东杜南嘉流亡美国,组建锡金流亡政府,宣称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1982年,佩登东杜南嘉在美國紐約逝世,旺秋丹增郎加繼位。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此後锡金王室的王位不被任何国家政府承认。在文化和宗教方面,其与西藏和不丹联系甚密,从其首位国王由西藏迁移而来,和其与不丹有共同边界可以看出。.

新!!: 駐藏大臣和锡金王国 · 查看更多 »

锡金邦

锡金邦(,意为“米之谷”;सिक्किम,拉丁字母转写:)是印度的一个内陆邦。锡金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面与中国接壤,东面与不丹接壤,西面是尼泊尔,南面则与西孟加拉邦相邻。其人口約60萬。 锡金曾长期是一个世袭君主国——锡金王国。1975年4月14日,在印度的操纵下,锡金举行,依据投票结果废除君主制。同年5月16日加入印度,成為印度的第22个邦——锡金邦。第12代却嘉(国王)佩登东杜南嘉流亡美国,组建流亡政府,宣称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此後锡金流亡政府不被任何国家政府承认。.

新!!: 駐藏大臣和锡金邦 · 查看更多 »

锵清·阿旺钦若班桑

锵清·阿旺钦若班桑(,)藏族,籍贯不详,西藏贵族、噶厦官员。.

新!!: 駐藏大臣和锵清·阿旺钦若班桑 · 查看更多 »

鄂輝

鄂輝(v,),滿洲碧魯氏,滿洲正白旗人。 鄂輝自前鋒分發四川試用守備。七遷建昌鎮總兵。跟從大學士阿桂平定蘭州回亂,授予法什尚阿巴圖魯名號。再遷為成都將軍。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署理四川總督。將軍福康安征討臺灣亂民林爽文,乾隆帝命令鄂輝率領四川屯練降番濟師。再授職參贊,跟從渡海救援嘉義。鄂輝屯兵東莊溪橋,攻克牛稠山竹柵,嘉義圍遂解。逐賊匪至大排竹後殲滅。大軍攻打斗六門,賊匪自山下撲出,鄂輝督兵衝截,賊匪奔逸,鄂輝攻克大埔林、大埔尾二莊,賊匪遂潰。林爽文自所居大里杙奔內山番界,鄂輝逐之至集埔。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春天,詗知爽文所匿地為東勢角,福康安督師鄂輝及舒亮追捕,自歸仔頭至麻著社,分軍,鄂輝自撲仔離東山路進,舒亮直取東勢角。是役遂俘林爽文,暴亂因此而定。乾隆帝命臺灣嘉義立諸將帥生祠,鄂輝亦與有此榮耀。大軍退兵,將鄂輝之圖形紫光閣,賜雙眼孔雀翎、雲騎尉世職。鄂輝朝熱河行在。 廓爾喀入侵西藏,佔據濟嚨、聶拉木諸地。乾隆帝促使鄂輝回四川,與提督成德帥師赴援,又命侍郎巴忠往按。巴忠先前曾為駐藏大臣,學習西藏事務,示意噶布倫,令他賄賂廓爾喀交回入侵之地。鄂輝等遂與議和,上疏陳善後事。尋授職四川總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背盟,再次入侵濟嚨、聶拉木諸地。乾隆帝命將軍福康安督師征討廓爾喀,責令鄂輝誤用巴忠之議致令復生事,奪去其官職,授予副都統之職銜駐守西藏,聽從福康安指揮,福康安下令鄂輝督餉。工部尚書和琳彈劾鄂輝得到廓爾喀貢表不上奏,命令奪去他副都統職銜,逮赴前藏荷校以示懲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命令他罷師回京,授拜唐阿。加員外郎銜,遷為熱河總管。 嘉慶元年(1796年),命以侍衛之職到荊州跟從剿滅白蓮教教匪,立下戰功,以都統銜加太子少保,授職湖南提督。屢次大破賊匪,與額勒登保等攻克石隆山,斬殺賊匪首領石柳鄧,受封三等男爵。嘉慶二年(1797年),擢升雲貴總督。嘉慶三年(1798年),逝世,賜諡號「恪靖」,入祀賢良祠。其子鄂彌善承襲爵位。嘉慶四年(1799年),被追議在湖北軍中收受餽贈白金四千両之罪,鄂輝因此被撤出賢良祠不准入祀。.

新!!: 駐藏大臣和鄂輝 · 查看更多 »

金瓶掣籤

金瓶掣籤(),又称为金瓶掣簽和金瓶鑒別,乃是清朝乾隆帝所提出,訂於《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中,目的在用抽籤方式,以選定藏传佛教各大活佛的繼承人:轉世靈童。歷代達賴中,只有十世達賴、十一世達賴、十二世達賴由金瓶掣籤選定。.

新!!: 駐藏大臣和金瓶掣籤 · 查看更多 »

長庚 (清朝尚書)

长庚(),字少白,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江宁驻防出身,早年参与平定陕甘回乱,历任驻藏大臣、伊犁将军、成都将军、兵部尚书等职位,为末代陕甘总督。.

新!!: 駐藏大臣和長庚 (清朝尚書) · 查看更多 »

英國侵藏戰爭

英國侵藏戰爭是清代光緒年間英屬印度陸軍由錫金入侵西藏的戰爭。英國的直接目的是建立英屬印度与西藏之間的貿易與政治聯繫,戰略目的是防止俄国勢力進入西藏,威脅大英帝國皇冠的珠寶——英屬印度。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於英屬錫金與西藏的邊界糾紛,爆發隆吐山战役,英軍擊潰駐守爭議領土隆吐山的藏軍,佔領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戰後,清廷派駐藏大臣赴印度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和《中英藏印續約》,承認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由於西藏噶廈政府並未參與談判,因此拒絕依條約開放與印度的貿易,抵制畫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英國外交使團在榮赫鵬率領下由錫金進入西藏要求談判邊界與通商問題被拒,返回印度後英軍增兵,於次年(1904年)攻陷拉薩,英國稱之為「榮赫鵬遠征西藏」(Younghusband expedition to Tibet)。榮赫鵬與噶倫等官員簽訂《拉薩條約》,清廷駐藏大臣則拒絕簽署。英軍撤兵後,清廷派出代表與英國簽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英國承諾不侵佔西藏,清廷則保證不准其他國家侵佔西藏。 中國認為英國侵藏戰爭共有兩次:「隆吐山战役」是第一次英國侵藏戰爭,「榮赫鵬遠征西藏」是第二次英國侵藏戰爭;藏人將「榮赫鵬遠征西藏」稱為「木龍年戰爭」(),夏格巴·旺秋德丹所著《藏區政治史》稱為「榮赫鵬武裝使團」而不稱為「侵略」;英國將隆吐山战役稱為「遠征錫金」(Sikkim Expedition),英文史料中「英國侵藏戰爭」通常指「榮赫鵬遠征西藏」而不包括隆吐山戰役。.

新!!: 駐藏大臣和英國侵藏戰爭 · 查看更多 »

雍正帝

清世宗胤禛(z)(),又稱雍正帝,爱新觉罗氏,諱胤禛,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汗號「纳伊拉尔图托布汗」(Найралт Төв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雍正」,庙号世宗(v),谥号簡作宪皇帝(v)。 雍正帝乃康熙帝第四子,於西元1722年12月27日登基(農曆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置軍機處加強皇权,推行摊丁入亩、火耗歸公和打擊貪腐的王公官吏等一系列政策,对康雍乾盛世的延续具有重大作用。.

新!!: 駐藏大臣和雍正帝 · 查看更多 »

雪城 (西藏)

雪城是位于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脚下的一片面积五万平方米范围的区域,现今已改建成雪城博物馆。 在藏语中“雪”意为下方,专指山上城堡或宫殿正下方的村镇,这里特指布达拉宫下方的雪城。.

新!!: 駐藏大臣和雪城 (西藏) · 查看更多 »

陳法蓉

陳法蓉(Monica Chan,)出生於香港,香港資深女演員,1989年度香港小姐競選冠軍及國際華裔小姐競選亞軍。.

新!!: 駐藏大臣和陳法蓉 · 查看更多 »

松筠

松筠(v,),號湘浦,一說晚號百二老人,瑪拉特氏,蒙古正藍旗人,清朝名臣。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共五十二年。.

新!!: 駐藏大臣和松筠 · 查看更多 »

松溎

松溎(),伊爾根覺羅氏,字壽泉,清朝政治人物、繙譯進士。 咸丰十年,登繙譯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702003437-6號。同治元年,升翰林院编修、侍講、文淵閣校理。同治六年,升任翰林院侍讀、侍讀學士、任日講起居注官。同治十年,任詹事府少詹事、繙書房提調官。同治十二年,任詹事府詹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銜。同治十三年,署文淵閣直閣事,任駐藏辦事大臣。光緒五年,任刑部左侍郎,次年任鑲黃旗蒙古副都統。光緒八年,兼署禮部右侍郎、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光緒九年,兼署正白旗滿洲副都統。光緒十年,任吏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正黃旗滿洲副都統;同年改左侍郎、任經筵講官。光緒十一年,任崇文門副監督。光緒十三年,任管理戶部三庫大臣。光緒十四年,署刑部右侍郎。光緒十六年,署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光緒十七年,任左翼監督。光緒十八年,任工部尚書,兼署戶部左侍郎。光緒十九年,授鑲紅旗蒙古都統、刑部尚書。光緒二十三年,任工部尚書;光緒二十五年,兼署正黃旗漢軍都統;次年兼署鑲藍旗蒙古都統;光緒二十八年,兼署兵部尚書。光緒三十二年,任西安將軍。光緒三十三年,任荊州將軍。.

新!!: 駐藏大臣和松溎 · 查看更多 »

桂霖

桂霖(),字香雨,號方崖,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同治十二年,順天府鄉試中舉。同治十三年,登進士,即用主事。光緒二年,任禮部祠祭司主事。光緒七年,任禮部精膳司員外郎。光緒九年,任湖廣道監察御史;次年改掌河南道監察御史。光緒十年,任雲南大理府知府。光緒十三年,任雲南雲南府知府、雲南補用道。光緒十六年,任雲南迤南道。光緒十八年,任河南開歸陳許道。次年署河南按察使。光緒二十二年,任貴州貴西道。光緒二十八年,署貴州按察使。光緒二十九年,任駐藏幫辦大臣。.

新!!: 駐藏大臣和桂霖 · 查看更多 »

森巴戰爭

森巴戰爭,又称中国-锡克战争(चीन-शीख युद्ध),是清朝道光年間克什米尔的森巴部落入侵西藏的戰爭。戰爭始於森巴吞併西藏屬國拉达克王国,繼而入侵阿里。藏軍收復阿里後,在拉達克境內被森巴軍擊敗,於是雙方議和。森巴同意拉達克恢復向西藏朝貢,但此後西藏並未恢復對拉達克的控制。此戰之後,拉達克逐漸淪為英國屬地,成為英屬印度土邦的一部份。.

新!!: 駐藏大臣和森巴戰爭 · 查看更多 »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又称江孜宗山城堡、宗山遗址。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則市江孜县。 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定為西藏4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新!!: 駐藏大臣和江孜宗山抗英遗址 · 查看更多 »

汉传佛教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台灣、日本與越南等地。 印度的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汉传佛教。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自唐密在汉地消亡后,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漢傳佛教和其他各系佛教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素食、戒疤,南傳佛教不認同「南無阿彌陀佛」之用語,素食和戒疤也是漢傳佛教獨有,並非印度佛教的戒律。.

新!!: 駐藏大臣和汉传佛教 · 查看更多 »

波密县

波密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下属的一个县。县政府驻扎木镇()。.

新!!: 駐藏大臣和波密县 · 查看更多 »

波密土王

波密土王(),藏語稱為噶朗第巴、噶南木第巴,又譯作甘南木第巴,是1928年以前西藏波密的地方政權。.

新!!: 駐藏大臣和波密土王 · 查看更多 »

清代蒙古盟部旗列表

本表收入清代蒙古各盟、部落、旗。本表的簡表參見此處。.

新!!: 駐藏大臣和清代蒙古盟部旗列表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駐藏大臣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历史

清朝歷史,若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并建立后金开始,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结束,则历经十二帝,有296年的历史;如果从皇太极1636年称帝并建立大清开始,有276年的历史,相当于明朝;若从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开始,有268年的历史。 明朝末期,遼東羈縻衛所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在東北赫图阿拉建國稱汗,國號大金,舉兵反明,將大明視為南朝。162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称帝,改國號為大清。从此大清成为与大明并立的政权,并将入关作为战略目标。 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定都北京,从此清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并迅速统一了中国。1662年,康熙帝玄燁登基。康熙于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乱」。 1683年攻取被郑氏盘踞已久的台湾。后来打败了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軍隊,1689年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从此確立了中国与沙俄在東北的疆界,奠定了中国版图。然后三征噶爾丹并且創立了多倫會盟巩固了蒙古的稳定,使蒙古成为中国北方的长城。并且協助西藏的達賴七世入藏,加强了对藏区的管理。经济方面,鼓励开荒,减少农民赋税,实行“永不加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雍正帝在位时期,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并设立了军机处。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以管辖西藏事务。并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乾隆帝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1771年厄鲁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康雍乾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并且满蒙、满回联系得到加强,稳固了清朝统治。大清帝国达到了全盛时期,也是封建经济的全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1796年,嘉庆帝即位,他执政的二十五年间,统治上较无作为,并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清朝出现了统治危机。1821年,道光帝即位。英国向清朝大量输出鸦片,使清朝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朝社会各阶层深受鸦片毒害。1839年,道光帝决心禁烟,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即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之后,1840年英国对清朝宣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841年清朝战败求和,1842年与英国签定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历史。 1851年,咸丰帝即位,同年在广西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英法联军于1856年至1860年在美国、俄国的帮助下对清朝宣战,即「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攻占并焚毁了圆明园。后清朝被迫于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1861年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在恭亲王奕䜣的帮助下「垂帘听政」。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认识清朝的新变局,主张“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1868年清朝平定了多年的捻乱。左宗棠收复了新疆。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由于甲午一战清朝战败的震撼,1898年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宣布进行变法维新。但这次变法只持续一百零三天,后世称之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朝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1900年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进军中国,并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亡西安,史称“庚子之变”。1901年,清朝与列强签定了《辛丑条约》。 清朝统治日益腐败,致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各地组织反清团体,主张暴力推翻清朝。其中,孙中山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1905年,孙团结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仅仅两个月,全国就有十八个省宣布独立并支持革命,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灭亡。自此中国进入共和时期。.

新!!: 駐藏大臣和清朝历史 · 查看更多 »

清朝官職表

清朝官職表列舉出清代乾隆以後的官職,分為文官、武官,官階高低由秩品來區分。本表所列官職限於中央和行省地區。蒙古各盟、旗之官制參見清代蒙古官制;新疆回部各地官制參見伯克制;西藏官制參見駐藏大臣及噶廈;青海地區官制參見西寧辦事大臣。.

新!!: 駐藏大臣和清朝官職表 · 查看更多 »

清朝统一战争

清朝统一战争,是指来自满洲(今中国东北)的清朝政权进入山海关之后,为获得整个中国的统治权及取得更多疆域而發動的一系列战争。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向清朝投降。清朝势力正式入主中原,随后先后攻破各路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势力。1661年,攻取云南,中国本部全部归于清朝统治之下。清朝在三藩之乱中巩固了其在华南的统治地位,并在1683年攻取台湾,消灭南明最后一支势力。清朝又相继出兵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将它们归于自己统治之下,今日中国的版图大致在清朝时期形成。.

新!!: 駐藏大臣和清朝统一战争 · 查看更多 »

清朝行政区划

清朝版圖遼闊,民族眾多,在行政區劃上「因時順地、變通斟酌」。大體上,清朝在漢地實行行省制,在東北地區和新疆實行軍府制,在蒙古實行盟旗制,在西藏遵循元朝以來的行政區劃設置。 清末,在列強蠶食鯨吞的形勢下,邊疆各地依靠舊有的行政體制已無法維持有效的統治。光绪年間,新疆、台灣與奉天、吉林、黑龍江相繼建省,實行與漢地相同的行政體制。蒙古、西藏、海南也有建省之議,但在清朝滅亡之前未能實行。.

新!!: 駐藏大臣和清朝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清朝治藏歷史

清朝治藏歷史指清朝政府于1720年取得西藏后至1912年清朝灭亡前清政府與西藏的關係史。 自1720年代以来,清朝开始在西藏驻军,并设置驻藏大臣以統治西藏地区,到18世纪末清朝在西藏的权威达到顶峰。但由于清朝自鴉片戰爭、太平天國後開始衰落,清朝對藏的影響力從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逐渐削弱。1904年英國侵藏戰爭結束後,清朝採取一連串措施加強對於西藏的控制,這些措施於1910年鍾穎率軍進入拉薩達到頂峰,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随着驻藏大臣和驻藏清军被驅离而结束。.

新!!: 駐藏大臣和清朝治藏歷史 · 查看更多 »

溫宗堯

温宗尧(),汉奸。字钦甫,广东省广州府新宁县(今台山市)人,清朝末年、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駐藏大臣和溫宗堯 · 查看更多 »

有泰

有泰()字梦琴,蒙古正黄旗。清朝官员,曾任驻藏大臣。平措达吉、中德吉、旺宗、次旺、达瓦,驻藏大臣有泰评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2期.

新!!: 駐藏大臣和有泰 · 查看更多 »

成德 (鈕祜祿氏)

成德(),鈕祜祿氏,清朝政治人物,歷任駐藏大臣。為孝全成皇后之曾祖父。 初入锐健营为前锋。乾隆二十六年,任藍翎長。次年,升任副前鋒校。乾隆二十九年,任前鋒校。乾隆三十二年,任委署前鋒參領。乾隆三十五年,任四川城守營參將。乾隆三十七年,任貴州定廣協副將。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川川北鎮總兵。乾隆四十一年,任領隊大臣。乾隆四十四年,署四川提督。乾隆四十六年,任四川提督。征准噶尔、叶尔羌、缅甸、大小金川立功,赐号赛尚阿巴图鲁。乾隆五十三年,隨鄂輝巴忠征討後藏巴勒布。乾隆五十五年,任成都將軍。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任駐藏大臣。廓尔喀入侵后藏,成德率兵抵抗获胜。乾隆五十九年,署杭州將軍。嘉慶元年,署荊州將軍。諡威恪。 有子鈕祜祿艾圖布、鈕祜祿德克金布、鈕祜祿穆克登布。.

新!!: 駐藏大臣和成德 (鈕祜祿氏) · 查看更多 »

成德 (消歧義)

成德可以指:.

新!!: 駐藏大臣和成德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新龙县

新龙县()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雅砻江流域。人口约4.27万(2001年),海拔2760-5992米。.

新!!: 駐藏大臣和新龙县 · 查看更多 »

文寧

文寧(v;),又称文甯、文幹,他他拉氏,字蔚艾、蔚其,號遠皋,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駐藏大臣和文寧 · 查看更多 »

文康

文康,生卒年月不详,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别号燕北闲人,清朝小说家,满洲镶红旗人,祖父为大学士勒保,父英綬。 文康在世时间大致为道光初年到光绪初年,曾任理藩院郎中、駐藏大臣、徽州知府等职,晚年家道败落,撰写完成了小说《儿女英雄传》。.

新!!: 駐藏大臣和文康 · 查看更多 »

文碩

文碩,姓費莫氏,字俶南,清朝满族官員。 他任駐藏大臣期間,西藏政府在隆吐山設哨卡,阻斷藏印交通,引起英屬印度抗議藏軍越界。他支持西藏政府「隆吐山屬於西藏」的主張,反對清廷要求藏人撤卡,清廷將他調職,印度交涉無效後發動隆吐山戰役,藏軍戰敗。清廷派升泰為駐藏大臣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藏印條約》,劃定邊界,承認隆吐山屬於錫金,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

新!!: 駐藏大臣和文碩 · 查看更多 »

文蔚

文蔚(),費莫氏,滿洲正藍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累擢至兵部、工部侍郎,兼副都統、內務府大臣。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任參贊大臣,隨揚威將軍奕經赴浙江作戰。長谿嶺戰敗後,退守紹興。戰後,追論戰事失機,褫職下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釋放,予三等侍衛,充古城領隊大臣。咸豐初年,歷任喀拉沙爾、哈密辦事大臣、駐藏大臣、奉天府尹。五年(1855年),卒。.

新!!: 駐藏大臣和文蔚 · 查看更多 »

擦绒·旺秋杰布

擦绒·旺秋杰布(,转写dBang-phyug-rgyal-po,)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贵族,噶厦噶伦 。.

新!!: 駐藏大臣和擦绒·旺秋杰布 · 查看更多 »

拉達克

拉達克(,拉達克話國際音標:;印地語:लद्दाख़,烏爾都語:لدّاخ ,國際音標:;轉寫:Ladākh)是世界上最崎岖、最荒芜的山地之一。海拔在3000-7000米之间,大部分是人烟稀少的高地。位於克什米爾的東南部,現由印度控制,包括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巴里加斯。面積4萬5110平方公里。通行語言為藏語拉達克方言和烏爾都語。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傳統上還包括今天巴基斯坦控制的巴爾蒂斯坦。.

新!!: 駐藏大臣和拉達克 · 查看更多 »

拉萨历史

拉萨是藏區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萨處海拔3,650米,拉萨河流经此地,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气候适宜,藏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在此发展出丰富的文化。吐蕃帝国时期,拉萨曾作为都城。近现代以来,拉萨更成为西藏各种社会政治斗争的中心。.

新!!: 駐藏大臣和拉萨历史 · 查看更多 »

拉萨条约

《拉萨条约》(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Thibet)是于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9月7日英国入侵後與西藏代表签定的条约,当时清帝國政府并没有在条约上签字。但清帝國與大英帝國双方随后签定的《中英續訂藏印條約》包括附約《拉萨条约》。.

新!!: 駐藏大臣和拉萨条约 · 查看更多 »

1727年

没有描述。

新!!: 駐藏大臣和1727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西藏辦事大臣駐藏幫辦大臣駐藏辦事大臣驻藏大臣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