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織女一

指数 織女一

織女一又稱為織女星或天琴座α(α Lyr,α 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恆星,在夜空中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恆星,僅次於大角星。它與大角星及天狼星一樣,是非常靠近地球的恆星,距離地球只有25.3光年;它也是太陽附近最明亮的恆星之一。在中國古代的「牛郎織女」神話中,織女為天帝孫女,故亦稱天孫。 天文學家對織女星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因此它「無疑是天空中第二重要的恆星,僅次於太陽」。織女星大約在西元前12,000年曾是北半球的極星,但因歲差現象地球自轉軸傾斜,再加上日月對地球各部份的引力並不一致,使地球自轉軸緩慢轉圈,週期約兩萬六千年,稱為歲差現象。,它在13,727年會再度成為北極星,屆時它的赤緯會達到+86°14'。織女星是太陽之外第一顆被人類拍攝下來的恆星,也是第一顆有光譜記錄的恆星。它也是第一批經由視差測量估計出距離的恆星之一。織女星也曾是測量光度亮度標尺的校準基線,是UBV測光系統用來定義平均值的恆星之一。在北半球的夏天,觀測者多半可在天頂附近的位置見到織女星,因為身為天文學上星等的標準,其視星等被定義為0等,因此天文學家會以織女星作為光度測定的標準。 織女星的年齡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但是因為它的質量是太陽的2.1倍,因此它的預期壽命也只有太陽的十分之一;這兩顆恆星目前都在接近壽命的中點上。織女星的光譜分類為A0V,其溫度比天狼星的A1V高一點。它仍处於主序星階段,透過把核心內的氫聚變成氦來發光發熱。織女星比氦重(原子序數較大)的元素豐度異常的低,織女星光度有輕微的周期性變化,因此天文學家懷疑它是一顆變星。它的自轉相當快速,赤道自轉速度是每秒274公里。離心力的影響導致恆星的赤道向外突起,溫度的變化通過光球表面在極點達到最大值。地球上的觀測者視線正朝著織女星的極點。天文學家經過測定後,得知織女星每12.5小時自轉一周,整顆恆星呈扁平狀,赤道直徑比兩極大了23%。 天文學家觀測到織女星紅外線輻射超量,顯示織女星似乎有塵埃組成的拱星盤。這些塵粒可能類似於太陽系的柯伊伯带,是岩屑盤中的天體碰撞產生的結果。這些由於塵埃盤造成紅外線輻射超量的恆星被歸類為類織女恆星。織女星盤的分布並不規則,顯示至少有一顆大小類似木星的行星環繞著織女星公轉。.

174 关系: Ap和Bp星加利福尼亞大學埃及原子量原子核原行星盤半径卡巴拉印度印度历史南极洲古埃及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夏威夷州夏季夏季大三角大角星天琴座天琴座流星雨天球天秤座α天狼星天頂天體光譜學天鷹座天鸽座天鹅座天鉤五天津四天文学家天文單位天文攝影太阳半径太阳系太陽系外行星外星黃道塵威廉·哈金斯对流层对数小行星小时岩屑盤岩石行星巴耳末系巴比伦中世纪中國主序星七夕三角形...广博仙人乔治·邦德亚述亨利·德雷伯企鵝咖啡館樂團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开尔文彗星依巴谷星表微米德国俄耳甫斯地球北半球北极星北河二北河二移動星群圆的面积哈佛大学天文台元素光年光度光球C/1861 G1玻里尼西亞碳氮氧循環科学家类地行星紅外線天文衛星紅外過量紅巨星織女星運載火箭红外线红色纳米绝对温度羅馬帝國疏散星团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留蘭香牧夫座λ型星牛宿牛郎织女白矮星面积角秒视差视星等高分辨率天文中心高斯 (单位)變星豎琴質子质子-质子链反应軌道傾角黑体轨道共振農曆阿卡德語阿方索十世 (卡斯蒂利亞)阿拉伯人阿拉伯语赤纬赤经赤道藍色银道坐标系银河系重力加速度重力昏暗自行至點金屬量英国離心力雪佛兰進動HDHRSAO星表UBV测光系统X射线柯伊伯带恒星恒星光谱恆星亮度列表恆星自轉揚斯基核聚变梯度極星欧洲空间局歲差 (天文)汽车河鼓三河鼓一河鼓二洛克希德公司木星月球指极星星群星际物质流星流星雨海王星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日冕日本摩诃婆罗多扩散作用拜火教拉丁语 扩展索引 (124 更多) »

Ap和Bp星

Ap和Bp星是A型和B型特殊恆星(因此註記為p),光譜中顯是有過多的稀土金屬元素(像是銪)或其他的像是鍶)。這些恆星的自轉速度比一般A和B型的恆星要慢,雖然仍有一些可以高達≈ 100公里/秒^。它們也有很強的磁場,有些可以達到 ≈ 4萬G(4T)。過剩的化學元素在空間中的位置顯示出與磁場的幾何連接。 有些這一類的恆星會在徑向速度上出現數分鐘的脈衝變化。 研究這些恆星的高解析光譜時,會配合使用研究恆星自轉以推論表面地圖的都卜勒成像。.

新!!: 織女一和Ap和Bp星 · 查看更多 »

加利福尼亞大學

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简称加州大学(UC),是美國加州的一个公立大學系统。它是组成加州公立高等教育体系的三个大学系统之一。另两部分分别是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系統和。相对其他两个系统,加大更注重高等研究領域,屬性上屬研究型大學。 加州大學系統總共有十個校區。加州大學也簽約管理三個美國能源部的國家實驗室。它拥有的诺贝尔奖得主不少于120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357位,佔美国国家科学院总院士2039位的近1/5;拥有全职学生23.8多万人,有6所加州大学为美國大學協會成员。.

新!!: 織女一和加利福尼亞大學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織女一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原子量

原子量(atomic mass),也称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符号ma,是指單一原子的質量,其單位為原子质量单位(符號u或Da,以往曾用amu) ,定義為一个碳12原子靜止質量的。原子質量以質子和中子的質量為主,元素的原子量几近等于其質量數。 若將原子量除以原子质量单位,會得到一個無因次量,這個無因次量稱為「相對同位素質量」(relative isotopic mass)。因此碳12的原子量是12u或是12 Da,而一個碳12原子的相對同位素質量就是12。.

新!!: 織女一和原子量 · 查看更多 »

原子核

原子核(德语:Atomkern,英语:Atomic nucleus)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位于原子的中央,占有原子的大部分质量。組成原子核的有中子和質子。当周围有和其中质子等量的电子围绕时,构成的是原子。原子核極其渺小,如果将原子比作一座大廈,那麼原子核只有大廈裡的一張桌子那麼大。.

新!!: 織女一和原子核 · 查看更多 »

原行星盤

原行星盤(Proplyd or Protoplanetary Disc)是在新形成的年輕恆星(如金牛T星)外圍繞的濃密氣體,因為氣體會從盤的內側落入恆星的表面,所以可以視為是一個吸積盤。但是,不能將這個過程與恆星形成時的吸積混淆在一起。 環繞金牛座T的原行星盤,溫度與大小都與雙星周圍的盤不同。原行星盤的半徑可以達到1,000天文單位,但是溫度並不高,在它們最內側的溫度也不過1,000K,並且經常有噴流伴隨著。 典型的原行星盤來自主要是氫分子的分子雲。當分子雲分得的大小達臨界質量或是密度,將會因自身重力而塌縮。而當雲氣開始塌縮,這時可稱為太陽星雲,密度將變得更高,原本在雲氣中隨機運動的分子,也因而呈現出星雲平均的淨角動量運動方向,角動量守恆導致星雲縮小的同時,自轉速度亦增加。這種自轉也導致星雲逐漸扁平,就像製作意大利薄餅一樣,形成盤狀。從崩塌起約十萬年後,恆星表面的溫度與主序帶上相同質量的恆星相同時,恆星將變得可以被看見,就像金牛座T的情況。吸積盤中的氣體在未來的一千萬年中,盤面消失前,仍會繼續落入恆星。盤面可能是被年輕恆星的恆星風吹散,或僅僅是因為吸積之後,單純的停止輻射而結束。發現的最老的原行星盤已經存在了二千五百萬年之久。 太陽系形成的星雲假說描述原行星盤如何發展成行星系統。靜電和引力互相作用在盤面上的塵埃粒子和顆粒,使它們生常成為星子。這個過程與會將氣體吹散的恆星風競爭,將氣體累積並將物質拉入金牛座T的中心。 在我們的銀河系內,已經觀測到一些年輕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第一個是在1984年發現的繪架座β,最近的則是哈伯太空望遠鏡發現在獵戶座大星雲內正在形成的原恆星盤。 天文學家已經在距離太陽不遠的恆星,天琴座織女星、北冕座貫索四、和南魚座北落師門,發現大量的原行星盤材料,或許本身就已經是原行星盤。 包含織女和北落師門的北河二共同運動星團被分辨出來。利用希巴古衛星資料,估計北河二星團年齡約二億年(誤差約一億年),這顯示以紅外線觀察到的織女和北落師門周圍的殘餘物質可能已成星子,而不僅僅是原行星盤了。哈伯太空望遠鏡已經成功的觀測北落師門的原行星盤,並證實猜測。.

新!!: 織女一和原行星盤 · 查看更多 »

半径

在一个圆中,从圆心到圆周上任何一点所连成的线段称为这个圆的半径,同时,这个线段的长度(也就是圆心到圆上任意一个点的距离)也被称为半径;在数学裡常以r来表示作为长度的半径。.

新!!: 織女一和半径 · 查看更多 »

卡巴拉

卡巴拉(Kabbalah;קַבָּלָה,字面意思是“接受/傳承” )是與猶太哲學觀點有關的思想,用來解釋永恆的造物主與有限的宇宙之間的關係。雖然它被許多教派所引用,但它本身並未形成宗派,而僅僅是傳統猶太教典之内的类别的經典。猶太教中稱傳統的卡巴拉主義者為“Mekubal”(מְקוּבָל)。與猶太教哲學形成猶太教神學的兩大面向。 卡巴拉旨在界定宇宙和人類的本質、存在目的的本質,以及其他各種本體論問題。它也提供方法來幫助理解這些概念和精神,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實現。 卡巴拉剛發展時,完全屬於猶太人的思想領域,也經常以傳統猶太思想來解釋和說明其深奧的學說。這些學說因而被卡巴拉人士用來描述《塔納赫》(希伯來聖經正典)和傳統的拉比文獻,並解釋猶太教儀式的涵義。.

新!!: 織女一和卡巴拉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織女一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历史

印度地区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较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

新!!: 織女一和印度历史 · 查看更多 »

南极洲

南极洲(Antarctica)是地球最南端的洲,位於南半球的南極區,是地理南极的所在地。南极洲大部分区域都在南極圈内,四周被南冰洋环绕。南极洲是世界上的第五大洲,其面积约为14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亞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是大洋洲的两倍。除了南极半岛最北端的部分区域之外,全洲約98%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1.9公里的冰层覆盖着。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寒冷、乾燥、多風的大洲,是唯一橫跨所有經線的洲,也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它沿岸地区的年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内陆地区更少。到了第三季(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时,南极洲的平均温度低至-63℃,最低温度可達-89.2℃。南極洲的本地物种有各类藻類、细菌、真菌、植物(包括苔藓)、原生生物以及一些可以适应寒冷环境的动物,例如企鵝、海豹、線蟲、緩步動物、蟎等。南极洲沒有永久居民,但每年居住在這裡的科研人员有一千至五千人。 儘管很久之前已經有關於「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的神話故事與臆想,但直至1820年,俄羅斯探險家米哈伊尔·拉扎列夫和法比安·戈特利布·馮·別林斯高晉乘着沃斯托克號和战船来到芬布爾冰架时,人类才第一次目睹它的真容。由於南极洲氣候惡劣、資源缺乏以及地理孤立性,南極洲在十九世纪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目。 南极洲现在是法律意义上的共管领土,由南极条约体系的成员国协商管辖。1959年,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随后有38个国家签署。該條約意在支持科學研究及保護南極生物地理分布区,并禁止在南极洲进行的一切军事活动、核爆炸试验以及处理放射物的行为。截至2016年,南极洲已建有135座常设科學考察站,陆续吸引了四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到這裡進行科學實驗。.

新!!: 織女一和南极洲 · 查看更多 »

古埃及

古埃及(مصر القديمة)是位於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以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才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遊牧民族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多文化圈。約西元前6000年,因為地球軌道的運轉規律性變化、間冰期的高峰過去等客觀氣候因素,北非茂密的草原開始退縮,人們放棄游牧而開始尋求固定的水源以耕作,即尼羅河河谷一帶,公元前4千年后半期,此地逐渐形成国家,至公元前343年为止,共经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古埃及歷史”一节)。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公元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領域由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亚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杨洪强编著,《古埃及文明-全球史之四》,2005年 在社會制度方面,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古埃及又称为法老时代或法老埃及江晓原,12宫与28宿: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45-64 ISBN 7-5382-7184-8。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古埃及跟很多文明一樣,具有保存遺體的喪葬習俗,透過這些木乃伊的研究能一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对古埃及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时,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淹没农田,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交通的便利,使人们比较容易的来往于河畔的各个城市之间。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北面和东面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而西面则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东北部有一个通道通过西奈半岛通往西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进入埃及,从而保证古埃及文明的穩定延续。相比较起来,周围相对开放的同时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则经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兩者對後世所帶來的價值觀也完全不同。.

新!!: 織女一和古埃及 · 查看更多 »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缩写为SST),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2003年发射的一颗红外天文卫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空间望远镜。.

新!!: 織女一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夏威夷州

夏威夷州(夏威夷語:Mokuʻāina o Hawaiʻi,State of Hawaii)在1959年8月21日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由夏威夷群島所組成,位於北太平洋中,所在的大洲是大洋洲。距離美國本土3,700公里,屬於太平洋沿岸地區。首府為檀香山。在1778至1898年間,夏威夷也被稱為「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 夏威夷是距今最近加入美國的州份,與美國其他各州有著明顯的區別:它除了是美國最南方的州外,也是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它與阿拉斯加州是美國各州中,僅有的兩個不與其他各州相連的州份,也是美國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土地位在美洲大陸的州。論美國所有領土而言,夏威夷州是除了美國海外屬地和群島以外,最南端的一州,但非最南端的領土(美國最南端的領土在美屬薩摩亞群島)。在族群分佈上,它是兩個非白種人居多數州份的其中之一,比起其他各州,夏威夷州擁有最大的亞裔人口比例。生態及農業方面,它是全世界擁有最多瀕危物種的地方,也是美國唯一生產咖啡具有工業規模的州份。.

新!!: 織女一和夏威夷州 · 查看更多 »

夏季

夏季是一年四季的第二季,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同时也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此外,由於夏季時全球大部份學生都放暑假,因此也是相當旺盛的旅遊季節。以北半球為例,除了赤道一帶其他地方都有夏季:曼谷夏季約八個月、北極夏季約五個月(另外七個月為冬季)。.

新!!: 織女一和夏季 · 查看更多 »

夏季大三角

夏季大三角星際圖 夏季大三角(又名:夏秋大三角)是在天球上想像出來的三角形,由天琴座的織女星、天鷹座的牛郎星及天鵝座的天津四組成,其中织女星位于这个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上。這三顆星分别是它们所在星座中最明亮的星。.

新!!: 織女一和夏季大三角 · 查看更多 »

大角星

大--星(α Boo / 牧夫座α)英文名Arcturus(),是牧夫座中最明亮的恆星。以肉眼觀看大角星,它是橘黃色的,視星等-0.04,是全夜空第3亮的恆星,僅次於-1.46等的天狼星與-0.86等的老人星。雖然半人馬座的南門二(半人馬座α星)視星等是-0.27等,但它是由-0.01等的α1和+1.33等的α2組成的聯星,個別的亮度都低於大角星,只因為它們太過接近,所以肉眼無法分辨出來。因此,南門二雖然是相當明亮的恆星,但半人馬α1比大角星暗了一些,只是全天第4亮的恆星。大角星和南門二都位在本星際雲(Local Interstellar Cloud)中。 大角星雖然位於北半球,但距離天球赤道的緯度少於20度,因此在南北兩個半球都能看見。大角星大約在4月30日的子夜中天,因此在北半球的春天,南半球的秋天可以看見這顆恆星。北半球的觀察者可以沿著北斗星弧狀的柄來找到大角星。順著這個弧線繼續延伸,也可以觀測到角宿一。大角星與室女座角宿一、獅子座五帝座一共同組成春季大三角,如果再加上獵犬座的常陳一就成為春季大鑽石。.

新!!: 織女一和大角星 · 查看更多 »

天琴座

天琴座是北天银河中最灿烂的星座之一,因形状犹如古希腊的竖琴而命名。它是古希腊天文學家托勒密列出的48个星座之一,也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定的88個現代星座之一。雖然天琴座面積不大,但並不難辨認,因為它的主星织女星是“夏季大三角”的頂点之一。 由北面开始順時針方向,天琴座被天龙座、武仙座(海格力斯)、狐狸座及天鹅座所包圍。中心位置:赤經18時50分,赤緯36°。座內目視星等亮於6等的星有53顆,其中亮於4等的星有8顆。.

新!!: 織女一和天琴座 · 查看更多 »

天琴座流星雨

天琴座流星雨是出現在每年的4月15日至4月28日的著名流星雨,最大期在4月22日,因此也稱為4月天琴座流星雨,而因輻射點在天琴座α(织女星)附近,所以也稱為天琴座α流星雨。這個流星雨已經被觀察了2,600年之久,他的母體是C/1861 G1 佘契爾彗星。 中國的古籍《左傳》記錄了在西元前687年(在儒略曆之前)出現的天琴座流星雨: 這個日期對應至格曆中的5月22日。 每年的4月下旬,地球會穿越佘契爾彗星(C/1861 G1)彗尾留下的塵埃帶,這樣的遭遇導致了天琴座流星雨的產生,高峰出現在4月22至23日。 無論在何處,最佳的觀測時間是在4月22日和4月23日的黎明之前。如果從凌晨2點一直觀看到日出,至少可以看見一打以上的流星。這個流星雨通常每小時可以看見5至20顆不等的流星,這些流星看起來好像都是從織女星那兒飛出來的,而到鄉村將能比在城市中看見的更多。 事實上,盯著織女星會看不見流星,因為流星來自佘契爾彗星留下的塵埃。每年4月當地球穿越這些多塵埃的地帶時,大部分的大小還不到穀粒般的顆粒,就會以49Km/s的速度撞擊到地球的大氣層,並瓦解成一束束的光紋 —— 流星。 天琴座流星雨的流星通常都有如北斗七星中星星般明亮,可以說是中等的亮度,但是有些會特別耀眼,甚至比金星還亮。這些天琴座火球可能會一分為二或是照印出影子,並且留下的煙塵痕跡可以殘留數分鐘之久。 通常,這個流星雨都很壯觀。幾乎每年的4月在高峰期每小時都能見到5顆至20顆以上的流星,但是如果地球通過的是彗星才還密度異常高的地區,流星的數量還會增加。在1982年,觀測者就記錄到每小時90顆流星的數量,而1803年里士滿(Richmond)的大爆發,讓在維吉尼亞的新聞工作者寫下如下的報導: 織女星是一顆發出藍白色光輝的亮星,實際上比太陽大三倍,距離地球25光年遠,在14,000年前曾經是北極星。由於地球自轉軸的搖擺,現在的北極星是勾陳一,但以後還會是織女星。在卡爾沙岡的作品《接觸未來》中,你可能知道織女星是外星人向地球傳送訊號的來源。.

新!!: 織女一和天琴座流星雨 · 查看更多 »

天球

天球(英語:Celestial sphere),是在天文學和導航上想出的一個與地球同圓心,並有相同的自轉軸,半徑無限大的球。天空中所有的物體都可以當成投影在天球上的物件。地球的赤道和地理極點投射到天球上,就是天球赤道和天極。天球是位置天文學上很實用的工具。 在亞里斯多德和托勒密的模型,天球想像成實際的物體,而不僅僅是一個幾何的投影(參見天球模型)。.

新!!: 織女一和天球 · 查看更多 »

天秤座α

#重定向 氐宿一.

新!!: 織女一和天秤座α · 查看更多 »

天狼星

天狼星(Bd:α CMa)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其視星等為-1.46,幾乎為第二亮恆星老人星的兩倍。它的英文名稱為Sirius,讀法為/sɪɹiəs/,源自古希臘語的Σείριος。天狼星根據拜耳命名法的名稱為大犬座α星。我們肉眼以爲是一顆恆星的天狼星,實際上是一個聯星系統,其中包括一顆光譜型A1V的白主序星和另一顆光譜型DA2的暗白矮星伴星天狼星B(Bd:α CMa B)。 天狼星如此之亮除了因爲其原本就很高的光度以外,還因爲它距離太陽很近。天狼星距離地球約2.6秒差距(約8.6光年),並是最近的恆星之一。天狼星A的質量為太陽的兩倍,而絕對星等為1.42等。它比太陽亮25倍,但光度明顯比其它亮星較暗,如對比老人星或參宿七。此雙星系統有約二億至三億年歷史,而初期是由兩顆藍色的亮星組成。更高質量的天狼星B耗盡了能源,成爲一顆紅巨星,然後又漸漸削去外層,約在一億二千萬年前坍塌成爲今天的白矮星狀態。 中國古代星象學說中,天狼星是「主侵略之兆」的惡星。屈原在《九歌·東君》中寫到:「舉長矢兮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擬位於楚國西北的秦國;而蘇軾《江城子》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以天狼星比擬威脅北宋西北邊境的西夏。.

新!!: 織女一和天狼星 · 查看更多 »

天頂

天頂是在天球座標系統中位於觀測者正上方的點。在地平座標系統中,此點的高度為90度。.

新!!: 織女一和天頂 · 查看更多 »

天體光譜學

天體光譜學是天文學使用的光譜學技術。研究天體的電磁輻射光譜,包括可見光,是來自恆星和其它天體的輻射。光譜學可以用來推導出遠距離恆星和星系的許多性質,像是它們的化學組成,但也可以從都卜勒頻移測量它們的運動。.

新!!: 織女一和天體光譜學 · 查看更多 »

天鷹座

天鹰座是赤道带星座之一;在天箭座之南,人马座之北,大部分在银河内。.

新!!: 織女一和天鷹座 · 查看更多 »

天鸽座

天鸽座为南天星座之一。在天兔座之南,雕具座和船尾座之间。.

新!!: 織女一和天鸽座 · 查看更多 »

天鹅座

天鵝座(白鳥座、Cygnus)是北天星座之一。天鵝座的中心部分別名北十字星,相對於南十字星。天鵝座α星是全天21個1等星之一,天鵝座α星、天琴座的天琴座α星、天鷹座的天鷹座α星3個1等星組成夏季大三角。.

新!!: 織女一和天鹅座 · 查看更多 »

天鉤五

天鉤五 (α Cep / 仙王座α) 是仙王座內的一顆恆星,英文的專屬名稱是Alderamin。.

新!!: 織女一和天鉤五 · 查看更多 »

天津四

天津四(英語:Deneb)即天鵝座α星(α Cygni),在星官天津中排名第4,是天鵝座最明亮的一顆恆星,亮度在全天空排名第十九位。天津四是一顆藍白色的超巨星,它的視星等為1.25等,也是已知最明亮的恆星之一。天津四與位於天鷹座的河鼓二(牛郎星),及天琴座的織女星,組成著名的「夏季大三角」。.

新!!: 織女一和天津四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新!!: 織女一和天文学家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新!!: 織女一和天文單位 · 查看更多 »

天文攝影

天文攝影為一特殊的攝影技術,可記錄各種天體和天象,月球、行星甚至遙遠的深空天體。天文攝影不一定要在夜間進行,一些特殊的天象如日食就需在日間拍攝。所需的器材因拍攝對象而異,簡單如一台配備標準鏡頭的單鏡反光機(SLR,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複雜如連接到望遠鏡的冷卻CCD相機,都可進行拍攝。除了天文台,全球有數量龐大之天文愛好者積極投入這活動,甚至視之為興趣。 一幅成功之天文攝影照片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部分作品更可用作科學研究。例如流星雨照片可供天文學家推算出流星雨輻射點的準確位置,部分超新星爆炸甚至記錄在感光板上多年方由學者辨認出來。 近十幾年由於數碼相機、冷凍式電荷耦合元件(CCD)與摄像头等電子感光元件的發展與普及,另外相關的影象擷取與處理技術之躍進,絕大部分傳統底片之愛好者轉而以此作為天文攝影之主要工具,影象無論清晰度與層次感亦比傳統底片有很大進步,感光度亦大為上升至ISO 204,800(如佳能 EOS-1D X),普通入門機種亦有ISO 12800的高感光度;另外亦發展固定波段假色合成與多重疊加技術,效果迫近望遠鏡的解析度極限之餘,可操作性亦比底片時代便捷很多,故數碼天文攝影亦已成為主流天文攝影項目之一。.

新!!: 織女一和天文攝影 · 查看更多 »

太阳半径

太陽半徑是天文學中的長度單位,使用目前太陽的半徑為基準來表示恆星大小: 太陽的半徑大約是695,500 公里(432,450英里)或大約地球半徑的110倍,或是木星平均半徑的10倍。 由於自轉的緣故,從極點至赤道的半徑有些微的差異,它的扁率約為十萬分之一。 在2003年和2006年,SOHO太空船利用水星從太陽表面的前方經過的水星凌日時間測量太陽的半徑。測量太陽半徑的結果是。.

新!!: 織女一和太阳半径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織女一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或系外行星,指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截至2018年5月5日,已經被確認的系外行星總共有3767顆(另有超過2300顆尚未被確認),當中至少有77%是透過凌日現象發現的;這些行星分屬2816個行星系,其中有628個多行星系。克卜勒任務已經檢測到18,000顆行星候選者,包括262顆位於潛在適居帶的候選者。 在銀河系,估計有數十億顆恆星(若每顆恆星都至少有一顆行星,將導致有1,000億至4,000億顆行星),不只在恆星周圍有行星,也有自由移動的行星質量天體,而已知最靠近的系外行星是比鄰星b。 幾乎所有已經發現的系外行星都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內,但是有少量的銀河系外行星可能可以被檢測出來。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在2013年1月提出的一份報告中提到:估計在銀河系內「至少有170億顆」地球尺度的系外行星。 數百年來,許多哲學家和科學家都認為在太陽系以外應該也有行星的存在,但是沒有辦法知道行星有多普遍,或是與太陽系行星的相似度又是如何。在19世紀,許多的偵測方法被提出來,但最終所有的天文學家得到的結果都是否定的。第一個被確認的檢測出現在1992年,發現有幾顆質量類似地球的天體環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在主序帶恆星發現行星的第一個偵測結果出現在1995年,在鄰近的飛馬座51發現了以4天週期公轉一週的巨大行星。由於觀測技術的進步,自此之後偵測到的數量與效率迅速的增加。有些系外行星被大望遠鏡直接拍攝到影像,但絕大多數的系外行星都是經由徑向速度測量檢出的。除了系外行星,「系外彗星」(在太陽系之外的彗星)也被發現,也許在銀河系內也是很普遍的。 最常見的系外行星是巨大的行星,相信是類似於木星或海王星,但這也反應了取樣偏差,因為大質量的行星比較容易被觀察到。一些相對比較輕的系外行星,質量只有地球的幾倍(現在所謂的超級地球);如眾所周知,在統計上的研究表明它們的數量應該超過巨大的行星。雖然現在已經發現一小撮包括地球大小和更小的行星,似乎表現出其它的地球類似體屬性。也存在著有這行星質量的天體環繞著棕矮星和不受到恆星拘束在太空中自由移動的行星;然而,「行星」這個名詞尚未應用在這些天體上。 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特別是軌道位於適居帶,極有可能有液態水存在表面的那些行星(還因此可能有生命),提高了搜尋外星生命的興趣。因此,尋找太陽系外的行星還包括適居行星,在太陽系外的行星適合承載生命的研究中,被考慮的因素相當廣泛。 在2013年1月7日,來自克卜勒任務太空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KOI-172.02,一顆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候選者,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適居帶中環繞著,可能是「存在著外星生命的主要候選者」。.

新!!: 織女一和太陽系外行星 · 查看更多 »

外星黃道塵

外星黃道塵是填充在系外行星系統面上,大小在1至100微米的無定形碳和矽酸鹽塵埃顆粒。它是系外行星類比於太陽系中觀察到的黃道塵,特別是在小行星主帶內觀察到大小在1至100微米的顆粒。相較於黃道塵,這些顆粒可能來自於彗星的釋氣,或是更大的天體,像是小行星之間的碰撞。外星黃道塵雲的成分往往是被檢測到過多紅外線發射主序星周圍的岩屑盤。通常,外星黃道塵是指這些岩屑盤在距離恆星幾個天文單位之內,溫度最高和最內側的部分。這些外星黃道塵的形狀可以顯示系外行星在動力學上的影響,和指出行星的存在。因為它通常位於一顆恆星的適居帶附近,外星黃道塵可能是企圖捕捉類地行星影像時重要的噪音來源。.

新!!: 織女一和外星黃道塵 · 查看更多 »

威廉·哈金斯

威廉·哈金斯爵士,OM,FRS(Sir William Huggins,),英国天文学家,與他的妻子瑪格麗特·林賽·哈金斯都是光譜學的先驅。 他建造了一座私人的天文台,並進行各種不同天體光譜的發射線和吸收線的觀察。他是第一個區分出星雲和星系之間有差異的人。例如,獵戶座大星雲有單純的發射譜線,是典型的氣體特徵;仙女座星系的譜線特徵如同恆星。 哈金斯在1900至1905年間擔任皇家學會的主席。.

新!!: 織女一和威廉·哈金斯 · 查看更多 »

对流层

对流层(英文:Troposphere)是地球大氣層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層,也是地球大氣層裡密度最高的一層。它蘊含了整個大氣層約75%的質量,以及幾乎所有的水蒸氣及氣溶膠。 對流層從地球表面開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對流層頂,即平流層的起點為止。对流层的上界随地球緯度、季节的不同发生变化。就纬度而言,对流层上界在低緯度地區平均为16-18 km,在中緯度的地區则为9-12 km,而在高緯度地區只有7-8 km。在高緯度的地區,因為地表的摩擦力會影響氣流,形成了一個平均厚2公里的行星邊界層。這一層的形成主要依靠地形而有所不同,而且亦會被逆流層的分隔而與對流層的其他部份分開。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天气变化最复杂的一层,人类在航空中遇到的几乎所有天气变化都出现在这一层。它在气象学上的主要特点有: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风向和风速经常变化;空气上下对流剧烈;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新!!: 織女一和对流层 · 查看更多 »

对数

在数学中,真数 x(对于底数 )的对数是 y 的指数 y,使得 。底数  的值一定不能是1或0(在扩展到复数的复对数情况下不能是1的方根),典型的是、 10或2。数x(对于底数β)的对数通常写为 稱作為以β為底x的對數。 当x和β进一步限制为正实数的时候,对数是1个唯一的实数。 例如,因为 我们可以得出 用日常语言说,以3为底81的对数是4。.

新!!: 織女一和对数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新!!: 織女一和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小时

小时(hora,常见符号为“h”)是一个时间的计量单位。当前的用法中,1小时等值于60分钟,也等值于3600秒,约是一个平太阳日的二十四分之一。 在协调世界时(UTC)时刻系中,为与世界时相协调,还存在正负闰秒,及一小时的长度可能多一秒或少一秒。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不是小时,小时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

新!!: 織女一和小时 · 查看更多 »

岩屑盤

岩屑盤是由塵埃和岩屑組成,環繞在恆星周圍成盤狀的星周盤,在年輕的和發展中的恆星都曾經發現過,而且至少也已經發現一顆中子星有岩屑盤環繞著。它們在行星系形成的過程,可以被視為是原行星盤的階段。它們也可能是星子在碰撞階段產生和剰餘下來的殘骸。 迄2001年,可能有岩屑盤的候選者已經超過900顆恆星。它們通常都是在紅外光觀察時特別明亮的恆星系,並且看起來發射出過量的輻射。這些過量的紅外線輻射都是由恆星發射出的能量被星周盤吸收,然後再以紅外線輻射出來的。 在聯星系統中,當主星在被掩蔽的情況下,有些岩屑盤的影像可以直接被觀測到。.

新!!: 織女一和岩屑盤 · 查看更多 »

岩石行星

#重定向 类地行星.

新!!: 織女一和岩石行星 · 查看更多 »

巴耳末系

巴耳末系或巴耳末線是原子物理學中氫原子六個發射譜線系列之一的名稱。 巴耳末系的計算可以使用約翰·巴耳末在1885年發現的巴耳末公式- 一個經驗式。 來自氫原子所發射的光譜線在可見光有4個波長:410奈米、434奈米、486奈米和656奈米。它們是吸收光子能量的電子進入受激態後,返回主量子數n等於2的量子狀態時釋放出的譜線。.

新!!: 織女一和巴耳末系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

巴比伦(阿拉伯语: بابل, Bābil; 阿卡德语: Bābili(m); 苏美尔语语标符号: KÁ.DINGIR.RAKI; 希伯来语: בָּבֶל, Bāḇel; 古希腊语: Βαβυλών Babylṓn)原本是一个闪语族阿卡德人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国。 它起初是一个低级行政中心。公元前1894年在由移民者建立的阿摩利人王朝的手里巴比伦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巴比伦人在他们的历史上相对更多地被其它移民王朝统治,例如加喜特人、阿拉米人、埃兰人与迦勒底人。两河流域的同胞亚述人也统治过巴比伦。 巴比伦城市遗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伦省的希拉被发现,位于巴格达以南约八十五公里处。这个举世闻名城市的遗址地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现在仅留存着由破损的土砖建筑物构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着幼发拉底河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两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来抵御季节性的洪水。 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巴比伦最初是一个小城镇,在公元前二千年初变得兴盛。在阿摩利人巴比伦第一王朝于公元前1894年兴起时它作为一个小城邦获得独立。巴比伦宣称自己是苏美尔-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继承者。尽管在那时候它还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圣城”尼普尔黯然失色。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一个名叫汉谟拉比的亚摩利人国王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巴比伦帝国。从这时候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被人称作巴比倫尼亞,巴比伦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变得越来越雄伟。 巴比伦帝国随着灭亡而快速瓦解。之后,巴比伦在亚述人、加喜特人和埃兰人的统治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被亚述人毁灭并重建后,巴比伦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39年之间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这个帝国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角的迦勒底人建立。新巴比伦帝国最后一个国王是一个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的亚述人。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在衰落后又被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古王朝、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统治。.

新!!: 織女一和巴比伦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新!!: 織女一和中世纪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織女一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主序星

主序星在可顯示恒星演化過程的赫羅圖上,是分布在由左上角至右下角,被稱為主序帶上的恆星。 主序帶是以顏色相對於光度繪圖成線的一條連續和獨特的恆星帶。這個色-光圖就是後來埃希納·赫茨普龍和亨利·諾利斯·羅素合作發展出來,著名的赫羅圖。在這條帶子上的恆星就是所謂的主序星或"矮星"。 恆星形成之後,它在高熱、高密度的核心進行核聚变反應,將氫原子轉變成氦,並且創造出能量。在這個生命期階段的恆星,座落在在主序帶上的位置主要是依據它的質量,但化學成分和其它的因素也有一些關係。所有的主序星都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它來自炙熱核心向外膨脹的熱壓力與來自外圍包層向內擠壓的重力壓維持著平衡。在核心溫度和壓力與能量孳生率有著強烈的相關性,並有助於維持平衡。在核心孳生的能量傳遞到表面經由光球輻射出去。能量經由輻射或對流傳遞,而後著在其區域內會產生階梯狀的溫度梯度,更高的透明度,或兩者均有。 基於恆星產生能量的主要過程,主序帶有時會被分成上段和下段。質量大約在1.5太陽質量以內的恆星,將氫聚集融合成氦的一系列主要程序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超過這個質量在主序帶的上段,核融合主要是使用碳、氮、和氧原子,經由碳氮氧循環的程序,將氫原子轉變成氦。質量超過太陽10倍的主序星在核心區域會產生對流,這樣的活動繪激發新創建的氦外移,並維持發生核融合所需要的燃料比例。當核心的對流不再發生時,發展出的富氦核心的外圍會被氫包圍著。質量較低的恆星,核心的對流區會逐步的縮小,大約在2太陽質量附近,核心的對流區就會消失。在這個質量以下,恆星的核心只有輻射,但是在接近表面會有對流。隨著恆星質量的減少,對流的包層會增加,質量低於0.4太陽質量的主序星,全部的質量都在對流。 通常,質量越大的恆星在主序帶上的生命期越短。當在核心的核燃料已被耗盡之後,恆星的發展會離開赫羅圖上的主序帶。這時恆星的發展取決於它的質量,質量低於0.23太陽質量的恆星直接成為白矮星,而質量未超過10太陽質量的恆星將經歷紅巨星的階段;質量更大的恆星可以爆炸成為超新星,或直接塌縮成為黑洞。.

新!!: 織女一和主序星 · 查看更多 »

七夕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七娘生,是发源于中国周朝時期的一個傳統節日,相傳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能被追溯至東周的春秋战国时期。當時的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织女星,被推断為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大约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社会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托言天上星宿以追求慰藉。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织女星與兩旁两颗较暗的星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在此东面可见牛郎星。汉朝以後,開始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適齡男女的节日。 目前成為華人地區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日期被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主要的習俗是乞巧、祈願、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結紮巧姑等。甚至流傳到日本,惟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後把七夕節改为阳历的7月7日,亦是来自于牛郎與織女的传说。.

新!!: 織女一和七夕 · 查看更多 »

三角形

三角形,又稱三邊形,是由三条线段顺次首尾相连,或不共線的三點兩兩連接,所组成的一个闭合的平面图形,是最基本和最少邊的多边形。 一般用大写英语字母A、B和C为三角形的顶点标号;用小写英语字母a、b和c表示边;用\alpha、\beta和\gamma給角標號,又或者以\angle ABC這樣的顶点标号表示。.

新!!: 織女一和三角形 · 查看更多 »

广博仙人

廣博仙人(天城體:व्यास vyāsa,音譯為毗耶娑)著名的仙人,被認為是往世書的作者,並將最原始的吠陀經編撰出四大部。他也被說成是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的作者。沒有什麼證據說明毗耶娑這個人物確實存在過。「毗耶娑」在梵語裡的字面意思是「分開者」,一些學者因此推定這個人名實際上只是「編寫者」的意思,而典籍本身是由印度各地許多不同的作者分別寫成的。 《摩訶婆羅多》裡說廣博仙人又名島生黑仙人,因為他出生於一個島上,而且膚色黝黑。傳說他是著名的苦行者破灭仙人與一個生於魚腹的美貌少女貞信的私生子。貞信後來嫁給俱盧國福身王,做了王后,給福身王生了兩個兒子。福身王死後,兩個兒子先後繼位,又相繼死去,無兒無女。為免絕後,貞信太后召來私生子島生黑仙人,讓他根據當時的借種生子法與他的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的遺孀們同房,生子傳宗接代。持國和般度的兒子們後來為爭奪王位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的戰爭——俱盧大戰。島生黑仙人以孫子們的戰爭事蹟為題材,創作了史詩《摩訶婆羅多》,並讓弟子們將詩篇傳揚於世。.

新!!: 織女一和广博仙人 · 查看更多 »

乔治·邦德

乔治·菲利普斯·邦德(George Phillips Bond,),美国天文学家,他的父亲威廉·邦德也是一位天文学家,父子两人共同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

新!!: 織女一和乔治·邦德 · 查看更多 »

亚述

亞述(ܐܬܘܪ;Assyria)是興起於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帶)的國家,使用的語言有阿拉米語,阿卡德語等。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國都定於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 亞述人在兩河流域古代歷史上頻繁活動時間前後約有二千年。後來亞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獨立的國家了。 在兩河文明的幾千年--史上,亞述可以說是歷史延續最完整的國家,歷史學家掌握有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到前605年連續的亞述國王名單。 虽然二千多年之间,亚述有时强大,有时則沦为他国的属地,但作为独立的国家和相对独立地区的亚述,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公元前900年前后,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成为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然后最終于公元前605年灭亡,国家随之消失。但亚述民族仍然顽强地在其祖居地生活至今,当今的亚述人是信奉各东方礼教会的基督徒,語言為现代阿拉米语。.

新!!: 織女一和亚述 · 查看更多 »

亨利·德雷伯

亨利·德雷伯(Henry Draper,),美国医生、天文学家,天体摄影的先驱。 亨利·德雷伯的父亲約翰·威廉·杜雷伯是一位医生、化学家、植物学家,是纽约大学的教授,同时也在1839年到1840年冬天第一个用望远镜拍摄月亮的人O'Dell, C. Robert, 2003, Orion Nebul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857年,20岁的亨利·德雷伯毕业于纽约大学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生,1859年成为纽约大学医学院的院长。1867年德雷伯结婚,妻子是一位富有的社会名流。 亨利·德雷伯是天体摄影的先驱者之一,他年轻时访问了欧洲,回国后在家里建立了美国第一座专门用于天体摄影的天文台,并自制反射望远镜。1863年,他拍摄了很多高质量的月亮照片。1872年8月他拍摄了织女星的光谱,这是人类拍摄的第一张恒星光谱的照片。1874年金星凌日时他组织了一支考察队进行拍摄,获得了美国国会颁发的奖章。1880年9月30日,德雷伯使用克拉克兄弟制造的11英寸折射望远镜曝光了50分钟,拍摄了第一张猎户座大星云的照片。除此之外他还拍摄了木星、火星、金星以及其它很多亮星的光谱。 1882年,德雷伯因肺炎去世,终年45岁。去世后,他的遗孀Anna Mary Palmer设立了亨利·德雷伯獎章,奖励在天文学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她还资助了哈佛大学天文台的爱德华·皮克林、安妮·坎农等人编制收录恒星光谱的亨利·德雷伯星表。月球上的德雷伯环形山也以他的姓氏命名。.

新!!: 織女一和亨利·德雷伯 · 查看更多 »

企鵝咖啡館樂團

企鵝咖啡館樂團是出身古典音樂的樂手與作曲者Simon Jeffes(英國, 1949年-1997年)為首所組成的一個樂團。只有Jeffers和共同組團的大提琴手Helen Liebmann是核心成員,其它合作的樂手則依據每一次不同的主題與樂風而更換。他們的音樂十分多元,不容易用一個特定的樂風將其歸類;但大概說來,是類似充滿活力的鄉村音樂再搭配上簡約音樂家Philip Glass的感覺。1997年Jeffes死於腦瘤。企鵝咖啡館樂團二十四年的表演生涯宣告結束。.

新!!: 織女一和企鵝咖啡館樂團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

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Friedrich Wilhelm Bessel,),德国天文学家及數學家。他精确测定了岁差常数和恒星视差。 贝塞尔出身贫寒,少年时只读过4年书。15岁在商行当学徒,尤其对国际贸易感兴趣。此后,他逐渐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开始自学数学和天文学。 1810年,他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任命为柯尼斯堡天文台台长,直到去世。.

新!!: 織女一和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 · 查看更多 »

开尔文

开尔文(Kelvin)是温度的计量单位。它是國際單位制(SI)的七个基本單位之一,符號为K。以开尔文计量的温度标准称为热力学温标,其零点为绝对零度。在热力学的经典表述中,绝对零度下所有热运动停止。1开尔文定义为水的三相点與绝对零度相差的。水的三相点是0.01°C,因此温度变化1攝氏度,相当于变化了1开尔文。 开氏温标得名自英國工程师和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第一代开尔文男爵(1824–1907)。.

新!!: 織女一和开尔文 · 查看更多 »

彗星

彗星(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他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但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6公里。 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 。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歐特雲,這是在古柏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引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著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只在於存在著包圍彗核的大氣層,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擴散著。這些大氣層有一部分被稱為彗髮(在中央包圍著彗核的大氣層),其它的則是彗尾(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電漿和光壓作用,從彗髮被剝離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通常呈線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為已經接近太陽許多次,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可揮發的氣體和塵埃,所以就顯得類似於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認為與彗星有著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軌道內側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陽系的外側。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 ,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94顆,其中大約有1,500顆是克魯茲族彗星和大約484顆短週期彗星,而且這個數量還在穩定的增加中。然而,這只是潛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數量:估計在外太陽系的儲藏所內類似的彗星體數量可能達到一兆顆。儘管大多數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夠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會有一顆裸眼可見的彗星,其中特別明亮的就會被稱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學家的報告首次明確的指出在矮行星穀神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有水氣存在。這項檢測是通過赫歇爾太空望遠鏡使用遠紅外線技術完成的。此一發現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會有這種典型的"噴流萌芽和羽流"。根據其中一位科學家的說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隔是越來越模糊了"。 古代也有彗星出现的记录,古人一般認為彗星是凶兆。.

新!!: 織女一和彗星 · 查看更多 »

依巴谷星表

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Tycho-1)是歐洲太空總署的依巴谷衛星成果的主要產物。這顆衛星在1989年11月至1993的3月的四年任務中,傳回了許多高精度的科學數據。 依巴谷星表至少列出了118,000顆天體測量學上精確度在千分之一弧秒恆星,而第谷星表 列出的則略微超過1,050,000顆恆星。 這份星表包含很大數量的高精密度天體位置和測光數據。另外伴生的附錄是變星、雙星和聚星的特性數據,和太陽系的天文測量和測光數據。主要的部分提供了可以印製和以機器閱讀的版本。 全球性的數據分析,需要處理1,000兆比特未經加工的衛星原始數據,這是一件複雜且需要漫長時間的工作,由NDAC和先進科學和技術基金會承擔,共同製做出依巴谷目錄。第四個參與合作的科學機構是INCA,負責撰寫依巴谷衛星的觀測程式和編譯成最佳化的數據選擇,在發射前就先安置在衛星的輸出目錄中。依巴谷和第谷星表的成果使歐洲太空總署等四個團體的繁雜工作得到形式上的正式結束。.

新!!: 織女一和依巴谷星表 · 查看更多 »

微米

微米(Micrometer、㎛)是长度单位,符号µm。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10-6,此即為「微」的字義)。此外,在ISO 2955的国际标准中,“u”已经被接纳为一个代替“μ”来代表10-6的国际单位制符号。微米是红外线波长、细胞大小、细菌大小等的数量级。.

新!!: 織女一和微米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織女一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俄耳甫斯

俄耳甫斯(希臘文:Ὀρφεύς),阿波罗与缪斯女神中的卡利俄珀所生,音乐天资超凡入化。他的演奏让木石生悲、猛獸驯服。伊阿宋组织阿耳戈英雄远征,去涛汹地险的黑海王国寻取金羊毛。俄耳甫斯踊跃参加,在征途中用神乐压倒了塞壬的艳迷歌声,挽救了行将触礁的征船和战友。塞壬们沮丧不堪,纷纷投海自尽。 音乐也使他痛心:寧芙欧利蒂丝倾醉七弦竖琴(里拉)的恬音美乐,投入英俊少年的怀抱。婚宴中,女仙被毒蛇噬足而亡。痴情的俄耳甫斯冲入地狱,用琴声打动了冥王黑帝斯,欧利蒂丝再获生机。但冥王告诫少年,离开地狱前万万不可回首张望。冥途将尽,俄耳甫斯遏不住胸中爱念,转身确定妻子是否跟随在后,却使欧利蒂丝堕回冥界的无底深渊。 悲痛欲绝的少年隐离尘世,山野漂泊中遇到崇奉酒神戴歐尼修斯及醉里痴狂的一帮色雷斯女人,不幸死在她们手中。砍下的头颅虽被抛入河流,口里仍旧呼唤着欧利蒂丝的名字。缪斯女神将他安葬后,七弦琴化成了苍穹间的天琴座。 根据俄耳甫斯留下的诗篇,古希腊出现过一个以他為名的玄秘教派。按该宗密论,神王宙斯与泊瑟芬生下戴歐尼修斯·扎各琉斯,打算让他承接自己的权位。泰坦众神谋害这位嗣子,将他撕成碎片嚼咽为食。雅典娜抢下了兄弟的心脏带给宙斯,神王吞入腹中,吐生了新的戴歐尼修斯,并用雷电将泰坦神炸成齑粉,从中糅造出人类。人类的双重内在,一半来自泰坦的俗性,一半来自他们嚼食戴歐尼斯所获的神质。.

新!!: 織女一和俄耳甫斯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織女一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北半球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半球。 地球上大部份的陸地(亞洲大部份、歐洲全部、非洲北半部、北美洲全部、南美洲極北部)及人口都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冬季通常是1月至3月,夏季通常是7月至9月,與南半球四季相反。 北半球的海洋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 在北半球,朝南向陽。.

新!!: 織女一和北半球 · 查看更多 »

北极星

北極星是指最靠近北天極的恆星,是北半球能见到的極星。現在的北極星是小熊座α星。 由於歲差的關係,不同时期的北極星是不同的。約4800年前,當時的北極星是天龍座α星。古希臘時代,北極星是小熊座β星。到2100年左右,目前的小熊座α和北極的夾角才會變成最小(只有27'38")。到31世紀後,少衛增八(仙王座γ)將會成為北極星。14000年左右,天琴座α星(織女星)將成為北極星。.

新!!: 織女一和北极星 · 查看更多 »

北河二

北河二(α Gem /双子座α)是一颗位于双子座的恒星,是一顆著名的聚星,共為六顆星所組成,英文名Castor。 北河二與北河三(双子座β,英文名Pollux)都是冬季夜空中的亮星之一。這兩個亮星在許多民族的神話中都視為一對。虽然在拜耳命名法中,北河二被命名为α星,但在视星等上,β星(北河三)却比它光亮。.

新!!: 織女一和北河二 · 查看更多 »

北河二移動星群

北河二移動星群是一個移動星群,這是有著共同的起源,在空間中以共同的速度運動的一群恆星。被辨識出屬於這一集團的恆星有北河二、北落師門、織女一、天鈎五(仙王座α)和天秤座α,它們都有相似的年齡。.

新!!: 織女一和北河二移動星群 · 查看更多 »

圆 (Circle),根據歐幾里得的《几何原本》定義,是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此外,圆的第二定义是:「平面内一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的比,等于一个常数,则此动点的轨迹是圆。.

新!!: 織女一和圆 · 查看更多 »

圆的面积

一个半径为 r 的圆的面积为 πr2。这里的希腊字母π,和通常一样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即為圆周率。 现代数学家可以用微积分或更高深的后继理论实分析得到这个面积。但是,在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在《》中使用欧几里得几何证明了一个圆周内部的面积等於一個以其圓周長及半徑作為兩個直角邊的直角三角形面積。周长为 2πr,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為兩直角邊乘積的一半,得出圆的面积为 πr2。中國古代流傳之《九章算術·方田》章中的圓田術對圓面積計算的敘述為“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魏晉時代的劉徽注解《九章算術》時,則以“窮盡”割圓術提供了相同結果的證明。 除了这上述古老和现代的方法,我们也考察一些具有历史和实际兴趣的不同方法,其中有精确的也有近似方法。.

新!!: 織女一和圆的面积 · 查看更多 »

哈佛大学天文台

哈佛大学天文台(Harvard College Observatory,缩写为HCO)座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建立于1839年,是美国建立的第一座大型天文台,是哈佛大学艺术和科学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并为哈佛大学天文系的教学活动提供设备等方面的支持。1973年,哈佛大学天文台与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共同组成了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

新!!: 織女一和哈佛大学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元素

#重定向 化學元素.

新!!: 織女一和元素 · 查看更多 »

光年

光年(light-year)是長度單位之一,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9.46兆千米(9.46千米或英里。 光年一般用於天文學中,是用來量長度很長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 天文學中另三個常用的單位是秒差距、天文單位與光秒,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一天文單位為149,597,870,700公尺,一光秒是光一秒所走的距離為299,792,458公尺。 例如,世界上最快的飛機可以達到每小時1萬1260千米的時速(2004年11月1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飛機最高速度紀錄是1萬1260千米/小時),依照這樣的速度,飛越一光年的距離需要用9萬5848年。而常見的客機大約是885千米/小時,這樣飛行1光年則需要122萬0330年。目前人造的最快物體是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極軌道的朱諾號(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最高速度為73.61千米/秒(即約26萬5000千米/小時),這樣的速度飛越1光年的距離約需要4075年的時間。.

新!!: 織女一和光年 · 查看更多 »

光度

光度在科學的不同領域中有不同的意義。.

新!!: 織女一和光度 · 查看更多 »

光球

光球是恒星向外輻射出光線的區域。它從天體的表面向內延伸,直到氣體變得不透明的區域,大约相當於光深度(光的減弱距離以自然對數形式表示)2/3的位置。換言之,光球是天體外層對普通的光線透明,光子的平均散射次数小于1的區域。恆星輻射的總能量相當於在該半徑處氣體輻射的總能量。由於恆星沒有固體的表面(除了中子星),光球通常指的就是太陽或恆星可以被看見的視覺表面。這個字的英文源自古希臘的字根φως¨- φωτος/photos和σφαιρος/sphairos,意思就是光和球,事實上就是被觀察到表面發光的球體。.

新!!: 織女一和光球 · 查看更多 »

C/1861 G1

C/1861 G1 (佘契爾)彗星是A.E.佘契爾發現的一顆長週期彗星,它是天琴座流星雨的母體。Carl Wilhelm Baeker也獨立的發現這顆彗星。.

新!!: 織女一和C/1861 G1 · 查看更多 »

玻里尼西亞

玻里尼西亞地圖。玻里尼西亞的三個端點分別是夏威夷群島、紐西蘭及復活節島。 右 玻里尼西亞(Polynesia,是從希臘語名稱Πολυνησία而來,poly相當於眾多之意,而nesi則相當於島)是由位於太平洋中南部,大致在180°经线以东和南北纬30°之间;一大群超過1,000個以上的島嶼所組成,陆地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島嶼零星分布,人煙稀疏。 數百年前,善於航海的玻里尼西亞人經過遠洋航行到達這些無人島嶼並在此定居,成為玻里尼西亞各島嶼的最初居民,如新西蘭的毛利人等。.

新!!: 織女一和玻里尼西亞 · 查看更多 »

碳(Carbon,拉丁文意為煤炭)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C,原子序数為6,位於元素週期表中的IV A族,屬於非金屬。每個碳原子有四顆能夠進行鍵合的電子,因此其化合價通常為4。自然產生的碳由三種同位素組成:12C和13C為穩定同位素,而14C則具放射性,其半衰期約為5,730年。碳是少數幾個自遠古就被發現的元素之一(見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碳的同素異形體有數種,最常見的包括:石墨、鑽石及無定形碳。這些同素異形體之間的物理性質,包括外表、硬度、電導率等等,都具有極大的差異。在正常條件下,鑽石、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熱導率是已知材質中最高的。 所有碳的同素異形體在一般條件下都呈固态,其中石墨的熱力學穩定性最高。它們不易受化學侵蝕,甚至連氧都要在高溫下才可與其反應。碳在無機化合物中最常見的氧化態為+4,並在一氧化碳及過渡金屬羰基配合物中呈+2態。無機碳主要來自石灰石、白雲石和二氧化碳,但也大量出現在煤、泥炭、石油和甲烷水合物等有機礦藏中。碳是所有元素中化合物种类最多的,目前有近一千萬種已記錄的純有機化合物,但這只是理論上可以存在的化合物中的冰山一角。 碳的豐度在地球地殼中排列第15(见地球的地殼元素豐度列表),並在全宇宙中排列第4(见化學元素豐度),名列氫、氦和氧之下。由於碳元素極為充沛,再加上它在地球環境下所能產生的聚合物種類極為繁多,因此碳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學根本。.

新!!: 織女一和碳 · 查看更多 »

碳氮氧循環

碳氮氧循環(CNO cycle),有時也稱為貝斯-魏茨澤克-循環(Bethe-Weizsäcker-cycle),是恆星將氫轉換成氦的兩種過程之一,另一種過程是質子-質子鏈反應。 在質量像太陽或更小些的恆星中,質子-質子鏈反應是產生能量的主要過程,太陽只有1.7%的4氦核是經由碳氮氧循環的過程產生的,但是理論上的模型顯示更重的恆星是以碳氮氧循環為產生能量的主要來源。碳氮氧循環的過程是由卡尔·冯·魏茨泽克和漢斯·貝特 在1938年和1939年各別獨立提出的。 碳氮氧循環的主要反應如下"Introductory Nuclear Physics", Kenneth S. Krane,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88, p.537: 這個循環的淨效應是4個質子成為一個α粒子、2個正電子(和電子湮滅,以γ射線的形式釋放出能量)和2個攜帶著部分能量逃逸出恆星的微中子。碳、氮、和氧核在循環中擔任催化劑並且再生。 有一個較小分支的反應,在太陽核心中發生的只佔了0.04%的量,最後的產物不是12碳和4氦,而是16氧和一個光子,取代進行的過程如下: 同樣的,碳、氮、和氧在主要的分支,而在較小分支上的氟也僅僅是穩定狀態的催化劑,不會在恆星內累積。 碳氮氧循環的主要分支稱為碳氮氧-I,小的分支稱為碳氮氧-II,在更重的恆星內還有碳氮氧-III和碳氮氧-IV兩個次要的主分支,它們開始於碳氮氧-II反應的最後階段,結果是以18氧和γ射線取代原本的14氮和氦核: 和 氧氟循環: 此處,所有參與反應的"催化劑"(碳、氮、氧的核)數量都是守恆的,而在恆星演化中核的相對比例是會改變的。無論最初的結構是如何,當這個循環在平衡狀態下,12碳/13碳核的比例是3.5,而14氮成為數量最多的核。在恆星的演化中,對流會將碳氮氧循環的產物從恆星的內部帶到表面並混合,改變觀測到的恆星成分。在紅巨星,相較於主序星,能觀測到較低比例的12碳/13碳和12碳/14氮,這些都可以證明核融合在恆星內部進行能量的世代交替。.

新!!: 織女一和碳氮氧循環 · 查看更多 »

科学家

科学家是一个泛称,广义上指使用系统化的活动来发现新知识的人。狭义的定义指使用科学方法做研究,并且在一定的领域取得重要影响或者贡献的科研工作者。 科学家一般是某个,或者多个科学领域里的专家。.

新!!: 織女一和科学家 · 查看更多 »

类地行星

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又稱地球型行星(telluric planet)或岩石行星(rocky planet)都是指以硅酸鹽岩石為主要成分的行星。這個項目的英文字根源自拉丁文的「Terra」,意思就是地球或土地。由於大眾媒體的流行,加上對象是行星,因此在二合一下採用「類地」行星這個譯名。類地行星與氣體巨星有極大的不同,氣體巨星可能沒有固體的表面,而主要的成分是氫、氦和存在不同物理狀態下的水。 截至2013年11月4日,根據開普勒太空任務的數據,銀河系估計共有逾400億圍繞著類太陽恆星或紅矮星公轉,位於適居帶內,且接近地球大小的类地行星存在。其中約110億顆是圍繞著類太陽恆星公轉。而最近的一個距離地球12光年。.

新!!: 織女一和类地行星 · 查看更多 »

紅外線天文衛星

紅外線天文衛星(Infrared Astronomical Satellite,IRAS)是在太空中的天文台,以紅外線巡天,執行勘查整個天空的任務。.

新!!: 織女一和紅外線天文衛星 · 查看更多 »

紅外過量

紅外過量是天文學上對能量來源,通常都是恆星,測量時,該天體輻射出比被視為黑體的恆星所預期更多的紅外線流量。紅外過量通常是星周塵和初期恆星體共通的現象,也出現在恆星演化的漸近巨星分支和更老的的天體。 此外,監測恆星的紅外過量現象是搜尋外星文明的一種可能的方法,可以搜尋到假設性的外星文明大型工程,例如戴森球或戴森群.

新!!: 織女一和紅外過量 · 查看更多 »

紅巨星

红巨星是巨星的一种,是恆星的一種衰變狀態,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存在期只有数百万年不等。质量通常约为0.5至8个太阳质量,质量更大的称为红超巨星,質量再大的為紅特超巨星。.

新!!: 織女一和紅巨星 · 查看更多 »

織女星運載火箭

織女星運載火箭(Vettore Europeo di Generazione AvanzataESA: Antonio Fabrizi: from 'nuts and bolts' to Europe’s launchers of today and tomorrow ,Advanced Generation European Carrier Rocket,歐洲新一代運載火箭)屬一次性使用運載系統,,她的名稱源自織女星-天琴座最明亮的一顆星星。由義大利太空總署及歐洲太空總署自1998年合作研發,並於2012年2月13日首次發射並成功達成預定軌道,亞利安太空公司也宣布在2018年之前會持續發射織女星運載火箭, media release, 20 November 2013, accessed 22 November 2013。 其設計用來發射重量介於300公斤到2500公斤之間的科學衛星或地球觀測衛星,並可將此類衛星送至太陽同步軌道或低地球軌道,織女星運載火箭為無輔助火箭的三節式固態火箭及第四節液態火箭,P80固態火箭為其第一節;契法羅23火箭為第二節;契法羅9火箭為第三節;而末端節的液態火箭稱之AVUM,P80固態火箭的技術也將應用在未來的亞利安火箭上,整個織女星運載火箭中,義大利為資金主要貢獻者,提供65%左右的資金援助,其他資金貢獻有法國約12.43%;比利時約5.63%;西班牙約5%;荷蘭約3.5%;瑞士則只有1.34%;瑞典更少,僅僅貢獻0.8%,其中比利時、法國、義大利及荷蘭參與P80固態火箭的研製。.

新!!: 織女一和織女星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红外线

红外线(Infrared,简称IR)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長在760奈米(nm)至1毫米(mm)之間,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非可見光,對應頻率約是在430 THz到300 GHz的範圍內。室溫下物體所發出的熱輻射多都在此波段。 红外线是在1800年由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他發現有一種頻率低于紅色光的輻射,雖然用肉眼看不見,但仍能使被照射物體表面的溫度上昇。太陽的能量中約有超過一半的能量是以红外线的方式進入地球,地球吸收及發射紅外線輻射的平衡對其氣候有關鍵性的影響。 當分子改變其旋轉或振動的運動方式時,就會吸收或發射紅外線。由紅外線的能量可以找出分子的振動模態及其偶極矩的變化,因此在研究分子對稱性及其能態時,紅外線是理想的頻率範圍。紅外線光譜學研究在紅外線範圍內的光子吸收及發射。 红外线可用在軍事、工業、科學及醫學的應用中。紅外線夜視裝置利用即時的近紅外線影像,可以在不被查覺的情形下在夜間觀察人或是動物。紅外線天文學利用有感測器的望遠鏡穿透太空的星塵(例如分子雲),檢測像是行星等星體,以及檢測早期宇宙留下的紅移星體。紅外線熱顯像相機可以檢測隔絕系統的熱損失,觀查皮膚中血液流動的變化,以及電子設備的過熱。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可见光强,像紅外線導引常用在飛彈的導航、熱成像儀及夜視鏡可以用在不同的應用上、红外天文学及遠紅外線天文學可在天文學中應用红外线的技術。.

新!!: 織女一和红外线 · 查看更多 »

红色

紅色,是以通過能量來激發觀察者的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顏色,波長大約為630到750納米,類似於新鲜血液的顏色,是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普通人是無法看到波長長過紅色的射線,而這類射線一般被稱為紅外線。.

新!!: 織女一和红色 · 查看更多 »

纳米

纳米(符號 nm,nanometre、nanometer,字首 nano 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侏儒」的意思),是一个長度單位,指1米的十億分之一(10-9m)。 有時候也會見到埃米(符號 Å)這個單位,為10-10m。 1納米(nm).

新!!: 織女一和纳米 · 查看更多 »

绝对温度

#重定向 开尔文.

新!!: 織女一和绝对温度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新!!: 織女一和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疏散星团

疏散星團,也稱為銀河星團,是由同一個巨分子雲中的數百顆至數千顆恆星形成的集團。在銀河系中發現的疏散星團已經超過1,100個,並且被認為還存在更多。它們環繞著銀河中心運轉時,只靠著微弱的引力吸引維繫在一起,並且很容易因為與其它集團或氣體雲的近距離接觸而瓦解。疏散星團的壽命通常只有幾億年,但少數質量特別大的可以存活數十億年。相較之下,質量更大的球狀星團,擁有更多的恆星,成員彼此間的引力極為強大,可以存活的時間也更長。只有在星系的螺旋臂和不規則星系能發現疏散星團,它們只存在於恆星形成活躍區。 年輕的疏散星團可能仍然在它們形成的分子雲中,照亮它們在分子雲內創造出來的H II區。隨著時間推移,來自星團的輻射壓會將分子雲吹散。通常情況下,在輻射壓將氣體驅散之前,大約有10%質量的氣體能凝聚形成恆星。 疏散星團是研究恆星演化的關鍵天體。因為集團中的恆星成員年齡和化學成分都相仿,它們的特性(像是距離、年齡、金屬量和消光)也比單獨的恆星容易測量。有些疏散星團,像是昴宿星團、畢宿星團或英仙α星團,都可以用裸眼直接看見。還有一些,例如雙星團,則幾乎不用儀器也可以察覺它們的存在,而使用雙筒望遠鏡或光學望遠鏡還可以看見更多,野鴨星團,M11,就是個例子。.

新!!: 織女一和疏散星团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

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Василий Яковлевич Струве,),德語名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威廉·馮·斯特魯維(Friedrich Georg Wilhelm von Struve),俄国天文学家,波羅的海德國人,生於阿通納(今漢堡市的一個區)。普尔科沃天文台的创建者和首任台长。他的贡献主要在天体测量学和恒星天文学方面。他的一个儿子,两个孙子、两个曾孙和一個玄孫也都是天文学家。.

新!!: 織女一和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 · 查看更多 »

留蘭香

留兰香(学名:Mentha spicata),又名绿薄荷、香薄荷、荷兰薄荷、青薄荷、香花菜、鱼香菜。是一种脣形科直立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香味,茎、叶经蒸馏可提取留兰香油。.

新!!: 織女一和留蘭香 · 查看更多 »

牧夫座λ型星

牧夫座λ型星是表面層鐵峰頂元素異常低的一種特殊恆星。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這是從它金屬低的星周盤吸積的結果。它的原型是牧夫座λ星。.

新!!: 織女一和牧夫座λ型星 · 查看更多 »

牛宿

牛宿,牛金牛,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第二宿。.

新!!: 織女一和牛宿 · 查看更多 »

牛郎织女

牛郎織女是中國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部份人譽為中国文化中的神话爱情经典。七夕這個中國傳統節日便是從牛郎織女的故事而來的。.

新!!: 織女一和牛郎织女 · 查看更多 »

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简并态物质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p. 1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 §1.

新!!: 織女一和白矮星 · 查看更多 »

面积

面積是一個用作表示一個曲面或平面圖形所佔範圍的量,可看成是長度(一維度量)及體積(三維度量)的二維類比。對三維立體圖形而言,圖形的邊界的面積稱為表面積。 計算各基本平面圖形面積及基本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公式早已為古希臘及古中國人所熟知。 面積在近代數學中佔相當重要的角色。面積除與幾何學及微積分有關外,亦與線性代數中的行列式有關。在分析學中,平面的面積通常以勒貝格測度(Lebesgue measure)定義。 我們可以利用公理,將面積定義為一個由平面圖形的集合映射至實數的函數。.

新!!: 織女一和面积 · 查看更多 »

角秒

角秒,又稱弧秒,是量度平面角的單位,即角分的六十分之一,符號為″。在不會引起混淆時,可簡稱作秒。「角秒」二字只限用於描述角度,不能於其他以「秒」作單位的情況使用(如時間)。.

新!!: 織女一和角秒 · 查看更多 »

视差

視差是從兩個不同的點查看一個物體時,視位置的移動或差異,量度的大小位是這兩條線交角的角度或半角度。這個名詞是源自希臘文的παράλλαξις(parallaxis),意思是"改變"。從不同的位置觀察,越近的物體有著越大的視差,因此視差可以確定物體的距離。 从目标看两个点之间的夹角,叫做这两个点的视差角,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作基线。 天文學家使用視差的原理測量天體的距离,包括月球、太陽、和在太陽系之外的恆星。例如,依巴谷衛星測量了超過100,000顆鄰近恆星的距離。這為天文學提供了測量宇宙距離尺度的階梯,是其它測距方法的基礎。在此處,"視差"這個名詞是兩條到恆星的視線交角的角度或半角度。 一些光學儀器,像是雙筒望遠鏡、顯微鏡、和雙鏡頭單眼反射相機,會以略為不同的角度觀看物體,都會受到視差的影響。許多動物的兩隻眼睛有著重疊的視野,可以利用視差獲得深度知覺;此一過程稱為立體視覺。這種效果在電腦視覺用於電腦立體視覺,並有一種裝置稱為視差測距儀,利用它來測量發現目標的距離,也可以改變為測量目標的高度。 一個簡單的,日常都能見到的視差例子是,汽車儀表板上"指針"顯示的速度計。當從正前方觀看時,顯示的正確數值可能是60;但從乘客的位置觀看,由於視角的不同,指針顯示的速度可能會略有不同。.

新!!: 織女一和视差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織女一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高分辨率天文中心

分辨率天文中心(Center for High Angular Resolution Astronomy,缩写为CHARA)是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在加利福尼亚的威尔逊山天文台建造的光学干涉仪,工作在可见光以及近红外波段,由6架1米口径的望远镜组成,排列成Y字形,等效分辨率最高可相当于一台口径330米的望远镜。6台望远镜采集的光束经过真空管道传输到一个光束合成设备中,最终获得高分辨率的干涉图像,在近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0.0005角秒。 高分辨率天文中心成立于1984年,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于1996年7月13日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动土兴建,最初设计有5台望远镜。1998年7月,凯克基金会提供了150万美元用于建造第6台望远镜以及改造光束合成设备。1999年,南边的两台望远镜获得了一幅干涉图像。2000年10月4日,高分辨率天文中心正式启用,2001年9月19日使用331米长的基线拍摄了第一幅干涉图像,这是世界上在光学波段能够使用的最长基线。截至2005年,6台望远镜中的4台已经开始工作。 该干涉仪有助于促进许多天文学分支领域的研究,特别适合于恒星天文学的研究,例如测量恒星的直径、距离,拍摄恒星表面活动的图像等,并且有望直接拍摄太阳系外行星。.

新!!: 織女一和高分辨率天文中心 · 查看更多 »

高斯 (单位)

斯简称高,是CGS制中磁感应强度或磁通量的单位,为纪念德国数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而得名,常用符号G或Gs表示。.

新!!: 織女一和高斯 (单位) · 查看更多 »

變星

變星是指亮度與電磁輻射不穩定的,經常變化並且伴隨著其他物理變化的恆星。 多數恆星在亮度上幾乎都是固定的。以我們的太陽來說,太陽亮度在11年的太陽週期中,只有0.1%變化。然而有許多恆星的亮度確有顯著的變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變星。 變星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兩種形態:.

新!!: 織女一和變星 · 查看更多 »

豎琴

豎琴,是一種大型撥弦樂器,是現代管弦樂團的重要樂器之一。豎琴可作獨奏、重奏和合奏,屬多功能的複音樂器。其流傳地區甚廣,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地區亦有出現豎琴類的樂器。豎琴在古埃及稱為貝尼琴,古希臘和古羅馬稱為里拉琴,中國又有一種稱之為箜篌的豎琴。.

新!!: 織女一和豎琴 · 查看更多 »

質子

|magnetic_moment.

新!!: 織女一和質子 · 查看更多 »

质子-质子链反应

#重定向 質子﹣質子鏈反應.

新!!: 織女一和质子-质子链反应 · 查看更多 »

(英语:Hawk)在鳥類的分類上指鷹屬(英语:Accipiter)的猛禽,也是小型鷹科猛禽的泛稱。 而中文中較廣義不準確的用法也將鹰科、较大的隼科與鴞形目的鸟类俗称为鹰。 鷹為肉食性,嘴弯曲锐利,方便撕開及進食肉塊,脚爪具有钩爪,性情凶猛,食物包括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其他鸟类以及鱼类,白天活动。牠們還有極為銳利的視力使牠們非常善於狩獵。鷹可以從很遠的地方,看見可能的獵物,這樣特殊的視力主要是因為它們有極大而且特殊的瞳孔,可以讓進入眼睛的光線產生的繞射達到最小的程度。鷹的雌鳥體型通常比雄鳥大。 年幼的鷹會被親鳥餵養至足以離開巢中,年輕的鷹會在約6周大的時候離巢,以本能來捕獵。鷹以腳爪來殺死獵物,而隼則是用腳爪抓取獵物,用喙殺死獵物。雖然鷹一般被描述成是暴力的掠食者,但有些種類的習性是優雅而安靜的。鷹最喜好在夜晚將近,天色開始變暗時的白天狩獵。鷹的移動方式主要是靠飛行,首先迅速地拍翅,接著開始滑翔。鷹在求偶後會共同照顧蛋直到蛋孵化。有些鷹的物種則是傾向終生只會有一個配偶。.

新!!: 織女一和鹰 · 查看更多 »

軌道傾角

軌道傾角通常是參考平面和另一個平面或軸的方向之間的夾角。軸傾斜的表示法是行星的自轉軸和通過行星的中心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線之間所夾的角度。.

新!!: 織女一和軌道傾角 · 查看更多 »

黑体

黑体可以指:.

新!!: 織女一和黑体 · 查看更多 »

轨道共振

軌道共振是天體力學中的一種效應與現象,是當在軌道上的天體於週期上有簡單(小數值)的整數比時,定期施加的引力影響到對方所產生的。軌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類似於推動兒童盪的鞦韆,軌道和擺動的鞦韆之間有著一個自然頻率,其它機制和“推”所做的動作週期性的重複施加,產生累積性的影響。軌道共振大大的增加了相互之間引力影響的機構,即它們能夠改變或限制對方的軌道。在多數的情況下,這導致“不穩定”的互動,在其中的兩者互相交換動能和轉移軌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諧振系統可以穩定和自我糾正,所以這些天體仍維持著共振。例如,木星衛星佳利美德、歐羅巴、和埃歐軌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的2:3共振。土星內側衛星的不穩定共振造成土星環中間的空隙。1:1的共振(有著相似軌道半徑的天體)在特殊的情況下,造成太陽系大天體將共享軌道的小天體彈射出去;這是清除鄰居最廣泛應用的機制,而此一效果也應用在目前的行星定義中。 除了拉普拉斯共振圖(見下文)中指出,在這篇文章中的共振比率應被解釋為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完成軌道數的比例,而不是作為公轉週期比(其中將會呈反比關係)。上面2:3的比例意味著在冥王星完成兩次完整公轉的時間,海王星要完成三次完整的公轉。.

新!!: 織女一和轨道共振 · 查看更多 »

農曆

農曆,是現今東亞地區民間傳統廣泛使用的陰陽合曆。古代相傳為黃帝時代或者夏朝創制,又稱黃曆、夏曆「冬至月定為子月」,「自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改曆以來,至今大都採用夏代的建寅制,即取冬至起的第3個月為正月」。。中華民國成立後,由孫中山宣佈採用西方格里曆,而華夏傳統曆法則被稱為舊曆、傳統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以西曆為「公曆」,舊曆改稱「農曆」。在汉语,西曆也称阳历,因此農曆常习惯上称为阴历,然而此曆其實為陰陽合曆。 農曆是陰陽曆:「陽」以冬至回歸年為基準確定歲實,配合太陽季節陽光分一歲為二十四節氣;「陰」根據月球運行定朔望月。中國現存曆書最早是西漢版本之《夏小正》,漢武帝時期制定之《太初曆》已經有相當完善之曆法規則,自此大都採用「夏正」,即以建寅月為正月;之後定朔定氣規則又多次修改。現行農曆版本是依據既定基本規則,運用現代天文學成果修訂,完全依照天文數據計算得來。 農曆和西曆、伊斯蘭曆一樣,是現在應用廣泛的曆法之一。在華人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朝鮮、韓國、越南、以及全世界海外華人社區,農曆廣泛應用於生日標記、各種民俗活動節日等,比如「年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慶活動,被視為中華文化象徵。.

新!!: 織女一和農曆 · 查看更多 »

阿卡德語

阿卡德语(lišānum akkadītum,𒀝𒂵𒌈,ak.kADû,Akkadian)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使用的一种亚非语系闪族语言。作为已知最早的闪族语言,阿卡德语使用源于古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书写。该语言得名于两河文明名城阿卡德。江慧真/台北報導,"芝加哥亞述字典重現古阿卡德語", 中國時報,2012-08-05/00:59.

新!!: 織女一和阿卡德語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十世 (卡斯蒂利亞)

阿方索十世(Alfonso X de Castilla,又名el Sabio(智者),),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在位时间为1252年-1284年。阿方索十世为斐迪南三世與霍亨斯陶芬家族出身的妻子的長子,在托萊多出生。他在位期间,同时担任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莱昂王国国王、加利西亚王国国王。因為他的外祖父士瓦本公爵菲利普曾是神聖羅馬皇帝的對立國王,所以阿方索十世曾经试圖競選神聖羅馬皇帝,但1257年和1272年两次竞选均告失败。 由西奧博爾德一世作為納瓦拉國王的選舉結束後,阿方索十世的父親斐迪南三世試圖安排他與西奧博爾德一世的女兒納瓦拉的布蘭奇結婚,但此舉並不成功。因此,在1240年,他娶了吉蘭代古斯曼,但後來他們被宣布婚姻無效,又宣布其子女皆為私生子。在同一時期(1240年至1250年),他和他的父親一起征服了幾個穆斯林在安達盧斯的據點,如穆爾西亞、阿利坎特和加迪斯。 1249年,阿方索十世迎娶阿拉貢國王詹姆斯一世與匈牙利的約蘭德所生的女兒維奧蘭特,他們在三年前(1246年)訂婚。1252年,斐迪南三世逝世,阿方索十世繼承了他父親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的王位。次年(1253年),他入侵及佔領葡萄牙阿爾加維地區。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三世被迫割地,但他獲得阿方索十世提出的一項協議,條件是他同意娶阿方索十世的私生女比阿特麗斯;結婚後,被佔領的土地將被送回給他倆的繼承人。1263年,阿方索十世兌現承諾退回阿爾加維與葡萄牙。 1254年,阿方索十世簽署了與英國國王和阿基坦公爵亨利三世的聯盟條約,在戰爭中支持亨利三世對抗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在同一年,阿方索的妹妹,卡斯蒂利亞的埃莉諾與亨利三世的王位繼承人愛德華一世結婚。阿方索十世永遠放棄自稱擁有加斯科尼公國,由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與英格蘭和加斯科尼的埃莉諾的結婚開始,卡斯蒂利亞一直聲稱擁有此地。 1256年,在荷蘭的威廉二世去世後,阿方索通過他的母親是皇帝紅鬍子腓特烈的兒子士瓦本的菲利普的女兒而擁有霍亨斯陶芬家族後裔的身份,聲稱代表士瓦本主線去繼承羅馬人民國王的王位。阿方索其實是受到選帝侯的誤導,將選舉變成了複雜的計劃,浪費了大量金錢作為選舉費用,但從未真正擁有羅馬人民國王的地位。他的對手康沃爾的理查卻於1257年前往德國的亞琛加冕為羅馬人民國王。阿方索卻從來未有到德國。他最初的支持者教皇亞歷山大四世亦因阿方索的盟友而轉為不支持他。最後在理查去世後,哈布斯堡王朝的魯道夫王子於1272年當選,由羅馬教皇格雷戈里十世宣布廢黜阿方索十世,1275年阿方索經過和教皇漫長的談判,終於放棄羅馬人民國王的頭銜。 為了獲得金錢去選舉,他將貨幣貶值,然後努力以關稅壓抑通漲。這樣他毀了領地內的小商家,亦冒犯了農民。他試圖通過零星的暴力行為嚇住貴族,但是他們終於在1272年背叛了阿方索十世。這次叛亂最終在1273年由阿方索十世的兒子斐迪南解決。 1273年,阿方索十世創建了梅斯塔,協會約有3000名的在卡斯蒂利亞牧羊人參與,這是作為對傳統羊毛出口國英格蘭減少羊毛出口所作出的反應。該組織後來成為國家中非常強大的勢力(因羊毛成為卡斯蒂利亞第一大出口商品),並最終被因為其特權而成為卡斯蒂利亞經濟的致命傷。再者,其中一個副作用是迅速擴大羊群被抽出送到卡斯蒂利亞的農田中放牧。 阿方索十世的長子斐迪南王子,在1275年死於抵抗摩洛哥和格拉納達入侵的戰鬥中,留下兩個仍是嬰兒的兒子。阿方索的第二個兒子桑喬王子,自稱是新的繼任者,基於他要求以卡斯蒂利亞傳統習俗,認為以血脈接近及父系資歷等都應優先於斐迪南王子的兒子。阿方索十世卻傾向於將王位傳給他的孫子,但是桑喬得到貴族的支持。一場慘烈的內戰爆發導致阿方索十世在1282年被迫接受桑喬作為他的繼承人,而不是他年輕的孫子,當時只有城市塞維利亞,穆爾西亞和巴達霍斯仍然對他效忠。阿方索十世當時試圖推動民族團結運動,卻使摩爾人支持了他的兒子和貴族,而當他自己與摩洛哥馬林王朝蘇丹阿布優素福結盟時,阿方索十世被譴責為宗教敵人。1284年,他在被打敗和被遺棄在塞維利亞而逝世,只留下一份排除桑喬繼承的遺囑,因而再引發內戰。 阿方索十世對文化貢獻很大,他的作品由拉丁文、希伯來文以及阿拉伯文的作品翻譯或改寫而成的。他也是當時歐洲最有學問的國王之一,所以被稱爲“智者”。他的國家成爲歐洲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阿方索十世建立托萊多翻譯學校,把許多東方作品翻譯成拉丁文。這所翻譯學校爲西班牙帶來文化的繁榮。他的主要作品有歷史著作《世界歷史》和《西班牙編年通史》。法學的巨著包括《法典七章》,阿方索十世將從羅馬法律條文中得到啓迪的東西進行整理收集並加以系統化。這部作品使人們瞭解到當時的生活習俗,它也是西班牙散文作品中的瑰寶。科學著作則有《阿方索星表》而娛樂方面的著作有《對弈集》。 Category:卡斯蒂利亞君主 Category:天文學相關人物.

新!!: 織女一和阿方索十世 (卡斯蒂利亞)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人

有三种方式可以判断一个人多大程度上是阿拉伯人。.

新!!: 織女一和阿拉伯人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语

阿拉伯语( al-ʻarabīyah 或者 ʻarabī )是除了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纪的古典阿拉伯语。它包括书面语及流通于中东、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马里半岛)的各种口语。阿拉伯语属于亚非语系。 阿拉伯语的书面语称为“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或“书面阿拉伯语”。书面阿拉伯语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场合使用的阿拉伯语,用于大多数书面文件和讲座、新闻广播等正式讲话。但这亦因国家而异。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之前,曾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一段时间。 阿拉伯语属于,与亚拉姆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和腓尼基语相近。阿拉伯语书面语不同于其所有地方的口语,且更为传统和保守。两者是双层语言的关系,用于不同的场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语无论是书写还是口头形式,都无法互通。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语被当作是一个整体。即是说,纯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它们是不同的语言;但是从政治及民族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一个整体。如果阿拉伯语被当作一个整体,则世界上估计有4.22亿人以其为母语。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语当作是不同的语言,则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种,因为它们是方言连续体,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其中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大约五千四百万人以其为母语——多于其他任何一种闪米特语言。 阿拉伯语是美国使用人数第12多的语言。 现代的书面语(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源于古兰经的语言(即古典阿拉伯语),用于学校教学及工作、政府、媒体等场合。两者合起来被称为书面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的语法与古典阿拉伯语大体相同,词汇也有相同之处。但古典阿拉伯语的一些语法结构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再使用,在口语中不使用的词汇也不在现代书面语中使用。而且现代书面语从口语中借入了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新的词汇大多用来表达近现代出现的概念。 阿拉伯语用阿拉伯字母从右往左书写。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可用拉丁字母从左往右书写,但没有统一的形式。 阿拉伯语往伊斯兰世界的语言(如波斯语、土耳其语、索马里语、波斯尼亞語、哈萨克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马来语和豪萨语)輸出了大量词汇。中世纪时期,书面阿拉伯语成了欧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这导致许多欧洲语言也从阿拉伯语中借入了大量词汇。阿拉伯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羅曼語族的语言(特别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羅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响很大。 阿拉伯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词汇,如早期从希伯来语、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中期从土耳其语,当代从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和法语)。.

新!!: 織女一和阿拉伯语 · 查看更多 »

赤纬

赤纬(英文Declination;縮寫為Dec;符號為δ)是天文学中赤道座標系統中的两个坐标数据之一,另一个坐标数据是赤经。赤纬与地球上的纬度相似,是纬度在天球上的投影。赤纬的单位是度,更小的单位是“角分”和“角秒”,天赤道为0度,天北半球的赤纬度数为正数,天南半球的赤纬的度数为负数。天北极为+90°,天南极为-90°。值得注意的是正号也必须标明。 例如,织女星的确切赤纬(曆元2000.0)为+38°47'01"。 在观测者天顶的赤纬与該觀測地的纬度相同。.

新!!: 織女一和赤纬 · 查看更多 »

赤经

赤經(英文Right ascension;縮寫為RA;符號為α)是天文學使用在天球赤道座標系統內的座標值之一,通过天球两极并与天赤道垂直,另一個座標值是赤緯。.

新!!: 織女一和赤经 · 查看更多 »

赤道

赤道通常指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长。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绝对的球体的话,赤道距离南北两极相等。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赤道的78.7%被海洋覆盖,余下的21.3%为陆地。除地球外,其他行星及天体也有类似的赤道。.

新!!: 織女一和赤道 · 查看更多 »

藍色

蓝色是一种颜色,它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中的其中一元,在这三种原色中它的波长最短(约470-440纳米)。 由于空气中灰尘对日光的瑞利散射,晴天的天空是蓝色的。由于水分子中的氢-氧键对约750纳米的光的吸收,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呈蓝色,由于氘-氧键吸收波长比较长的光(约950纳米),因此重水是无色的。 蓝色的互补色是橘色。.

新!!: 織女一和藍色 · 查看更多 »

钙(Calcium)是一種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Ca,原子序数是20。鈣是银白色的碱土金属,具有中等程度的軟性。雖然在地殼的含量也很高,為地殼中第五豐富的元素,占地殼總質量3%,因其化學活性頗高,可以和水或酸反應放出氫氣,或是在空氣中便可氧化(形成緻密氧化層(氧化鈣)),因此在自然界多以離子狀態或化合物形式存在,而沒有单质存在。在工業的主要礦物來源如石灰岩、石膏等,在建筑(水泥原料)、肥料、制鹼、和医疗上用途佷广。.

新!!: 織女一和钙 · 查看更多 »

铁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Fe,它的原子序数是26,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它是过渡金属的一种。铁是最常用的金属,是地球外核及內核的主要成份,是地殼上豐度第四高的元素和第二高的金屬。鐵常出現在类地行星中,因為鐵是高質量恆星核融合後的產物,鎳-56是放熱核融合反應的最後一個產物,之後會衰變成最常見的鐵同位素。 铁和其他8族元素相同,其氧化態範圍很廣,由−2到+6,但其中+2和+3是最常見的氧化態。在流星体及低氧的環境下,鐵會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但是鐵很容易和氧氣和水反應。鐵的表面是有光澤的銀灰色,但在空氣中鐵會反應生成水合的氧化鐵,一般稱為铁锈。許多金屬在氧化後會形成钝化的氧化層,保護內部的金屬不被氧化,但氧化鐵的密度較鐵要低,因此氧化鐵會剝落,無法保護內部的鐵不受腐蝕。.

新!!: 織女一和铁 · 查看更多 »

银道坐标系

銀道座標系,是以太陽為中心,並且以銀河系明顯排列群星的平面為基準的天球坐標系統,它的「赤道」是銀河平面。相似於地理坐標,銀道坐標系的位置也有經度和緯度。 許多的星系,包括我們太陽和地球所在的銀河系皆為盤狀結構:我們能看到的多數銀河系物質(除了暗物質)都緊挨著這個銀道面。銀河系本身也像地球一樣有著自轉軸,銀道坐標系利用本身特性來定義坐標系統,也就是以太陽相對於銀心(銀河系中心)轉動來決定銀河系自轉。 在任何天球坐標系都需要定義赤道和極點。銀道坐標系也一樣,需要一條垂直於赤道的子午線作為銀經的起點。經由國際會議決定銀道坐標系的銀緯和銀經分別以「b」和「l」標示,銀極的銀緯(b)是90°(b.

新!!: 織女一和银道坐标系 · 查看更多 »

银河系

銀河星系(古稱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 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億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恆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恆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恆定的速度違反了开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質量。這些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新!!: 織女一和银河系 · 查看更多 »

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是一個物體仅受重力作用的情況下所具有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會隨高度增加而下降。 假設一個質量為m的質點與一質量為M的均勻球體的距離為r時,質量所受的重力大小為: 其中G為重力常數。 根据牛頓第二定律 可得重力加速度為 和质量没关系.

新!!: 織女一和重力加速度 · 查看更多 »

重力昏暗

重力昏暗,也相對的被稱為重力增亮,是一顆恆星快速自轉使它的形狀成為扁橢球體時,例如獅子座的軒轅十四,造成的一種天文現象。 當恆星成為扁橢球體,它的赤道直徑會遠大於極直徑。結果是極區有較大的表面重力、溫度和亮度。因此,極區是重力增亮,而赤道呈現重力昏暗。 恆星成為扁橢球體 (並且因而產生重力昏暗) 是因為自轉產生的離心力 (慣性力) 在恆星上創造了向外的額外力量。離心力以數學表示為: 此處m是質量 (在本例中是恆星的小體積元素), \Omega是角速度,和 \rho是與自轉軸的距離。以恆星為例,\rho的值在赤道最大,並且在極點最小。這意味著在赤道相較於極點有著較大的離心力。離心力將質量推離自轉軸,其結果是整體的氣體壓力在赤道減少。這會造成在赤道的氣體密度減少,並且溫度也較低。.

新!!: 織女一和重力昏暗 · 查看更多 »

自行

自行是恆星相對於太陽系的質量中心,隨著時間變化的推移所顯示出在位置在角度上的改變,它的測量是以角秒/年為單位(3600角秒才等同於角度的1度)。反之,徑向速度是在視線方向上天體接近或遠離的速度,隨著時間推展的變化率,通常是測量輻射中的都卜勒頻移。自行不是恆星的本質(即恆星的內稟性質),因為它包含了太陽系本身運動的元素在內。由於光速是有限的,遙遠恆星的真實速度很難觀測得到,觀測自行反映的是恆星當時輻射光的運動。 自行的測量需要排除下列會影響觀測天體位置座標值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有:.

新!!: 織女一和自行 · 查看更多 »

至點

二至點(亦稱至點)可以是太陽在一年之中離地球赤道最遠的兩個事件中的任何一個,英文的字源(solstice) 來自拉丁文的太陽(sol)和保持直立(sistere),因為在至點時太陽直射的地球緯度是他能抵達的最南或最北的極值,而至點所在之日是一年之中日夜長短差異最大的一天。至點和分點通常與季節有關,在一些區域他們被做為季節的起點或分界點,有些區域則將之作為中間點。例如在北半球的英國,在六月至點前後的一段時期被稱為仲夏,而仲夏日被訂為夏至之後2或3日的6月24日。.

新!!: 織女一和至點 · 查看更多 »

金屬量

金屬量是天文學和物理宇宙學中的一個術語,它是指恒星之內除了氫和氦元素之外,其他的化學元素所占的比例(這個術語不同於一般所認知的“金屬”,因為在宇宙中氫和氦的組成量占了壓倒性的大數量,天文學家將所有更重的元素都視為金屬。) 。例如,碳化合物含量較多的星雲被稱為“富金屬”,但在其他的場合都不會將碳當成金屬。 一個天體的金屬量也許可以提供年齡的訊息。當宇宙剛形成時,依據大霹靂的理論,它幾乎完全都是氫原子,經由太初核合成,創造出相當大比例的氦和微量跡證的鋰。最初的恒星,被認為是第三星族星,完全不含任何金屬。這些恒星的質量是難以置信的巨大,因此在短促的恒星演化中經由核融合創造出週期表內比鐵輕的元素,然後經由壯觀的超新星將元素散佈在宇宙中。雖然,它們存在於主流的宇宙起源模型,但直至2007年,仍未發現第三星族星。下一代的恒星於第一代恒星死亡釋出的物質中创造出来,被觀測到最老的恒星,被認為是第二星族星,有非常少量的金屬;後續世代出生的恒星,因由先前世代的富含金屬的塵埃中创生出来,金屬含量越來越豐富。而當這些恒星死亡時,它們會將更豐富的金屬,經由行星狀星雲或超新星散佈到外面的雲氣中,讓新誕生的恒星有更豐富的金屬。最年輕的恒星,包括我們的太陽,含有的金屬最豐富的恒星,被認為是第一星族星。 橫跨銀河系,金屬量在銀心是最高的,並向外逐漸遞減。在群星之間的金屬量梯度隨恒星的密度變化:在星系的中心有最多的恒星,隨著時間的過去,有越來越多的金屬回到星際物質內,並且成為新恒星的原料。由相似的機制,較大的星系相較於較小的星系,也會有較高的金屬量。在兩個環繞著銀河系的小不規則星系,麥哲倫雲的例子中,大麥哲倫星系的金屬量是銀河系的40%,小麥哲倫星系的金屬量是銀河系的10%。.

新!!: 織女一和金屬量 · 查看更多 »

镁(Magnesium)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Mg,它的原子序数是12,是一種银白色的碱土金属。鎂是在地球的地殼中第八豐富的元素,約佔2%的質量,亦是宇宙中第九多元素。.

新!!: 織女一和镁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織女一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離心力

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是一种虚拟力或称惯性力,它使旋转的物体远离它的旋转中心。在牛顿力学里,离心力曾被用于表述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一个非惯性参考系下观测到的一个惯性力,和向心力的反作用力。在拉格朗日力学下,离心力有时被用来描述在某个广义坐标下的广义力。 在通常语境下,離心力並非真實的存在。它的作用只是为了在旋转参考系(非惯性参考系)下,牛顿运动定律依然能够使用。在惯性参考系下是没有惯性力的,在非惯性参考系下(如旋转参考系)才需要有惯性力,否则牛顿运动定律不能使用。.

新!!: 織女一和離心力 · 查看更多 »

雪佛兰

雪佛兰汽车公司(Chevrolet),亦作雪佛莱或雪福蘭,創辦通用汽車的美國人威廉·杜兰特因為與通用汽車大股東杜邦家族不合,離開通用汽車後與瑞士赛车手兼工程师路易斯·雪佛兰於1911年在美國底特律创立,美國人常暱稱雪佛蘭為Chevy。.

新!!: 織女一和雪佛兰 · 查看更多 »

進動

進動(precession)是自轉物體之自轉軸又繞著另一軸旋轉的現象,又可稱作旋進。在天文學上,又稱為「歲差現象」。 常見的例子為陀螺。當其自轉軸的軸線不再呈鉛直時,即自转轴与对称轴不重合不平行时,會發現自轉軸會沿著鉛直線作旋轉,此即「旋進」現象。另外的例子是地球的自轉。 對於量子物體如粒子,其帶有自旋特徵,常將之類比於陀螺自轉的例子。然而實際上自旋是一個內稟性質,並不是真正的自轉。粒子在標準的量子力學處理上是視為點粒子,無法說出一個點是怎樣自轉。若要將粒子視為帶質量球狀物體來計算,以電子來說,會發現球表面轉速超過光速,違反狹義相對論的說法。 自旋的進動現象主要出現在核磁共振與磁振造影上。其中的例子包括了穩定態自由旋進(進動)造影。 進動是轉動中的物體自轉軸的指向變化。在物理學中,有兩種類型的進動,自由力矩和誘導力矩,此處對後者的討論會比較詳細。在某些文章中,"進動"可能會提到地球經驗的歲差,這是進動在天文觀測上造成的效應,或是物體在軌道上的進動。.

新!!: 織女一和進動 · 查看更多 »

HD

HD是拉丁字母缩写,可以指:.

新!!: 織女一和HD · 查看更多 »

HR

HR、Hr或hr可以指:.

新!!: 織女一和HR · 查看更多 »

SAO星表

SAO星表(The 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Star Catalog / 史密松天体物理台星表)是一个天体测量星表,在1966年由史密松天体物理台出版,共包含258,997颗恒星。该星表由之前的一些星表编纂而成,但仅收录9.0等以上且已经精确测量过自行的恒星。SAO星表里的星名由字母SAO开头接着数字序号表示,恒星以赤纬分区,每10度为一区,共分为18区,在每一区中的恒星依照赤经位置来排序。SAO星表较大的变动是增加了一些HD星表没有的资料:恒星的自行,因为这是很有用的资料;与HD星表和巡天星表序号的交互参照,在最后的一版中仍然被保留着。.

新!!: 織女一和SAO星表 · 查看更多 »

UBV测光系统

UBV测光系统,是一种天文学上常用的三色宽带测光系统,是国际上的标准测光系统。UBV测光系统是1950年代由美国天文学家约翰逊和摩根(W.W.Morgen)使用麦克唐纳天文台口径为33厘米和2.08米的反射望远镜,加U、B、V三个波段的滤光片创立的,因此又称约翰逊-摩根系统(Johnson-Morgan system)。UBV测光系统的星等值常用V星等和色指数B-V和U-B表示。为确定其零点,选取了6颗光谱類型为A0V的恒星,取其平均色指数为零。 UBV测光系统要求使用RCA 1P21型光电倍增管,其中U波段波长为360纳米左右,使用标准的Corning 9863滤光片测得,为近紫外线成份,所得为紫外星等。B波段波长为440nm左右,使用标准的Corning 5030滤光片加厚度为2毫米的Schott GG 13测得,测量蓝色成分,所得为蓝色星等。V波段波长为550nm左右,使用标准的Corning 3384滤光片测得,测量黄、绿色成分,和人眼所见亮度接近,所得为可见星等。 类似的测光系统还有更复杂的uvby测光系统和Stebbins-Whitford-Kron六色(UVBRGI)系统等。.

新!!: 織女一和UBV测光系统 · 查看更多 »

X射线

--(X-ray),又被称为爱克斯射线、艾克斯射线、伦琴射线或--,是一种波长范围在0.01纳米到10纳米之间(对应频率范围30 PHz到30EHz)的电磁辐射形式。X射线最初用于医学成像诊断和X射线结晶学。X射线也是游離輻射等这一类对人体有危害的射线。 X射線波長範圍在較短處與伽馬射線較長處重疊。.

新!!: 織女一和X射线 · 查看更多 »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Kuiper belt),又稱作倫納德-柯伊伯带,另譯庫柏帶、--,是位於太陽系中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单位)外側的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带的假說最先由美国天文學家弗雷德里克·倫納德提出,十几年後杰拉德·柯伊伯證實了该观点。柯伊伯帶类似于小行星带,但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帶宽20倍且重20至200倍。如同主小行星帶,它主要包含小天体或太阳系形成的遗迹。虽然大多数小行星主要是岩石和金属构成的,但大部分柯伊伯带天体在很大程度上由冷冻的挥发成分(称为“冰”),如甲烷,氨和水组成。柯伊伯带至少有三顆矮行星:冥王星,妊神星和鸟神星。一些太阳系中的衛星,如海王星的海卫一和土星的土卫九,也被认为起源于该区域。 柯伊伯带的位置處於距離太陽40至50天文单位低傾角的軌道上。該處過去一直被認為空無一物,是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裡滿佈着直徑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微行星。柯伊伯带的起源和確實結構尚未明確,目前的理論推測是其來源於太陽原行星盤上的碎片,這些碎片相互吸引碰撞,但最後只組成了微行星帶而非行星,太陽風和物質會在在此處減速。 柯伊伯带有时被误认为是太陽系的邊界,但太阳系还包括向外延伸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如哈雷彗星。自冥王星被發現以來,就有天文學家認為其應該被排除在太陽系的行星之外。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內大的小行星大小相近,20世紀末更有主張該其應被歸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應被當作是其伴星。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將冥王星剔出行星類別,并和谷神星与新发现的阋神星一起归入新分类的矮行星。 柯伊伯带不应该与假设的奥尔特云相混淆,后者比前者遥远一千倍以上。柯伊伯带内的天体,连同离散盘的成员和任何潜在的奥尔特云天体被统称为海王星外天体(TNOs)。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體,而第二大知名的海王星外天体,則是在离散盘的阋神星。.

新!!: 織女一和柯伊伯带 · 查看更多 »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新!!: 織女一和恒星 · 查看更多 »

恒星光谱

在天文學,恆星分類是將恆星依照光球的溫度分門別類,伴隨著的是光譜特性、以及隨後衍生的各種性質。根據維恩定律可以用溫度來測量物體表面的溫度,但對距離遙遠的恆星是非常困難的。恆星光譜學提供了解決的方法,可以根據光譜的吸收譜線來分類:因為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只有特定的譜線會被吸收,所以檢視光譜中被吸收的譜線,就可以確定恆星的溫度。早期(19世紀末)恆星的光譜由A至P分為16種,是目前使用的光譜的起源。 恒星光谱分类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对50万颗恒星进行了光谱研究。他们根据恒星不同的谱线进行了分类,结果发现它们与颜色也有关系.

新!!: 織女一和恒星光谱 · 查看更多 »

恆星亮度列表

亮星之所以亮是因为它们的光度较高且/或离地球距离较近。以下是在可见光波段从地球看起来视星等亮于+2.5的恒星列表。由于随着视星等的增加,可观测恒星的数目将大大增加,因此此处只列出前100颗。实际上,整个天空亮过视星等+11的恒星几乎都记录在案了,对更暗天体的探索也在持续之中。 相較之下,太陽系中非恆星的天體最亮光度在視星等+2.50等以下有月球(-12.7)、金星(-4.6)、木星(-2.9)、火星(-2.9)、水星(-1.9)、土星(-0.2)。 以下列表中的恆星視星等無法準確判定有如下原因:.

新!!: 織女一和恆星亮度列表 · 查看更多 »

恆星自轉

恆星自轉是恆星相對於軸的角運動,自轉的速率可以從恆星的光譜測量,或是經由表面明顯的特徵運動量測。 恆星自轉產生的離心力可以造成赤道隆起。如果恆星不是固體,便可以用不同的速度轉動,因此恆星赤道和高緯度可以有不同的角速度。自轉速率上的差異在恆星磁場發電機上也許是重要的角色。 恆星的磁場會與恆星風產生交互作用,當恆星風離開恆星會使恆星的角速度減慢。磁場與恆星風的交互作用對恆星的自轉產生制動,結果是恆星的角動量會轉移給恆星風,於是隨著時間的過去,恆星自轉的速率逐漸減慢。.

新!!: 織女一和恆星自轉 · 查看更多 »

揚斯基

揚斯基(Jansky,符號Jy)是一個非國際標準制的光谱光通量密度單位,或是光谱辐照度單位,等效於10−26瓦特每平方米每赫茲。一個光源的通量密度S是光谱辐照度B在立體角下的積分: S.

新!!: 織女一和揚斯基 · 查看更多 »

核聚变

--,是将两个较轻的核结合而形成一个较重的核和一个很轻的核(或粒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在此过程中,物质没有守恒,因为有一部分正在聚变的原子核的物质被转化为光子(能量)。核聚变是给活跃的或“主序的”恆星提供能量的过程。 两个较轻的核在融合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两个轻核在发生聚变时因它们都带正电荷而彼此排斥,然而两个能量足够高的核迎面相遇,它们就能相当紧密地聚集在一起,以致核力能够克服库仑斥力而发生核反应,这个反应叫做核聚变。 舉個例子:两个質量小的原子,比方說兩個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會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中子和氦-4,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 原子核中蕴藏巨大的能量。根据质能方程E.

新!!: 織女一和核聚变 · 查看更多 »

梯度

在向量微积分中,标量场的梯度是一个向量场。标量场中某一点的梯度指向在這點标量场增长最快的方向(當然要比較的話必須固定方向的長度),梯度的絕對值是長度為1的方向中函數最大的增加率,也就是說 |\nabla f|.

新!!: 織女一和梯度 · 查看更多 »

極星

極星大約位於地球的自轉軸指向且肉眼可見的恆星,特別是明亮的恆星;也就是說,極星是最靠近天極且明顯可見的恆星,並且當從地球的南極或北極觀看時,這些星幾乎就在頭頂的正上方(相似的觀念也適用於其它的行星)。 極星這個名詞通常指的就是北極星,也就是目前最靠近北極的亮星,也就是所知的勾陳一。南天極目前缺乏像北極星這樣的亮星來標示其位置,目前,最靠近天球南極且肉眼可見的恆星是暗淡的南極座σ,它有時也被稱為 南極星。 當其它的恆星在夜空中的位置明顯的改變時,它們看來都是繞著天球極點在旋轉,極星的視位置在理想中應該是固定不變的。這使他們在天文航海上特別有用:它們各自獨立的指示出地極的方向,而且它們的高度也可以測定地理的緯度。 因為天極的位置會緩慢但持續的在群星中漂移,極星的身分也會隨之改變,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自轉軸的進動,這導致地軸的址相隨著時間而改變。如果恆星在太空中是固定的,進動將造成天極以大約26,000年的周期繞著天球上一個假想的圓,而在不同的時間會接近不同的恆星。但是,恆星彼此之間也有相對的運動,也就是所謂的自行,則是造成極星漂移的另一個原因。.

新!!: 織女一和極星 · 查看更多 »

橋或橋梁是跨越峽谷、山谷、道路、鐵路、河流、其他水域、或其他障礙而建造的結構,是一種由水面或地面突出來的高架,用來連着橋頭橋尾兩邊路。橋的目的是允許人、車輛、火車或船舶穿過障礙。橋可以打橫搭着谷河或者海峽兩邊,又或者起在地上升高,檻過下面的河或者路,讓下面交通暢通無阻。 “橋”原本是一種高大的樹(參見喬木),因為夠高大,砍下來就夠長放在河面,可以連着兩邊岸,即獨木橋。啟閉式橋梁給大船通過的空間。 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如道路、铁路、水道等)或者其他设施(如管道、电缆等)跨越天然障碍(如河流、海峡、峡谷等)或人工障碍(高速公路、铁路线)的构造物。.

新!!: 織女一和橋 · 查看更多 »

欧洲空间局

欧洲空间局(Agence spatiale européenne,缩写:ASE; European Space Agency,缩写:ESA)是由欧洲数国政府組成的的國際空间探测和开发组织,总部设在法国首都巴黎。欧洲空间局负责亞利安4号和亞利安5号火箭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开发。 欧洲空间局的前身,--(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ESRO)经过1962年6月14日签署的一项协议,于1964年3月20日建立。如今它仍旧是ESA的一部分,称为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位于荷兰诺德韦克。 ESA目前共有19个成员国: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羅馬尼亞以及英国;另外,加拿大是ESA的準成員國(Associate Member)。法国是其主要贡献者(参见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目前,ESA与欧盟没有关系。歐盟轄下另有歐盟衛星中心(European Union Satellite Centre)。 ESA共有约2200名工作人员。其2011年的预算约为40亿欧元。 ESA的发射中心(欧洲航天发射中心)位于南美洲北部大西洋海岸的法属圭亚那,占地约90600平方公里,属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领导,主要负责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探空火箭的发射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运载火箭的试验和发射。由于此地靠近赤道,对火箭发射具有很大益处:纬度低,从发射点到入轨点的航程大大缩短,三子级不必二次启动;相同发射方位角的轨道倾角小,远地点变轨所需要的能量小,增加了同步轨道的有效载荷;向北和向东的海面上有一个很宽的发射弧度;人口、交通、气象条件理想等。目前,航天中心有阿里安第一、第二、第三发射场,是欧洲航天活动的主要基地。控制中心則位於德國的達姆施塔特。.

新!!: 織女一和欧洲空间局 · 查看更多 »

歲差 (天文)

歲差(axial precession,字面意義為「(自轉)軸進動」),在天文學中是指一個天體的自轉軸指向因為重力作用導致在空間中緩慢且連續的變化。例如,地球自轉軸的方向逐漸漂移,追蹤它搖擺的頂部,以大約25,800年的週期掃掠出一個圓錐(在占星學稱為大年或柏拉圖年)。「歲差」這個名詞通常只針對長期運動,其他在地軸準線上的變動 -章動和極移- 規模要小了許多。 在歷史上,地球的歲差被稱為分點歲差,這是因為 分點沿著黃道相對於背景的恆星向西移動,與太陽在黃道上的運動相反。在非技術的討論中仍沿用此一名詞,這點在詳細的數學中是不存在的。在歷史上,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lanetarium, accessed 30 December 2008,記載喜帕恰斯發現分點歲差,雖然確實的時代和日期並不清楚,但由托勒密認為是他所做的天文觀測推測,期間在西元前147年至127年。 在19世紀的前半世紀,由於對行星之間引力計算能力的改進,人們發現黃道本身也有輕微的移動,在1863年之際這稱為行星歲差,而占主導地位的部份稱為日月歲差(lunisolar precession)。它們合起來稱為綜合歲差,並且取代了分點歲差。日月歲差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的引力作用造成的,引發地軸相對於慣性空間的轉動。 行星歲差(actually an advance)是由於其它行星對地球和軌道面(黃道)的引力有小角度造成的,導致黃道面相對於慣性空間的移動。日月歲差比行星歲差強大了500倍。除了月球和太陽,其它行星也會造成地軸的運動在慣性空間中產生微小的變化,在對比時會造成對日月歲差和行星歲差的誤解,所以國際天文聯合會在2006年將主要的部分重新命名為赤道歲差,而較微弱的成份命名為黃道歲差,但是兩者的合稱仍是綜合歲差。.

新!!: 織女一和歲差 (天文) · 查看更多 »

氫是一種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為H,原子序為1。氫的原子量為,是元素週期表中最輕的元素。單原子氫(H)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化學物質,佔重子總質量的75%。等離子態的氫是主序星的主要成份。氫的最常見同位素是「氕」(此名稱甚少使用,符號為1H),含1個質子,不含中子;天然氫還含極少量的同位素「氘」(2H),含1個質子和1個中子。 氫原子最早在宇宙復合階段出現並遍佈全宇宙。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之下,氫形成雙原子分子(分子式為H2),呈無色、無臭、無味非金屬氣體,不具毒性,高度易燃。氫很容易和大部份非金屬元素形成共價鍵,所以地球上大部份的氫都以分子的形態存在,比如水和有機化合物等。氫在酸鹼反應中尤其重要,因為在這類反應中各種分子須互相交換質子。在離子化合物中,氫原子可以獲得一個電子成為氫陰離子(H−),或失去一個電子成為氫陽離子(H+)。雖然在一般寫法中,氫陽離子就是質子,但在實際化合物中,氫陽離子的實際結構是更為複雜的。氫原子是唯一一個有薛定諤方程式解析解的原子,所以對氫原子模型的研究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6世紀,人們通過混合金屬和強酸,首次製備出氫氣。1766至1781年,亨利·卡文迪什第一次發現氫氣是一種獨立的物質,燃燒後會產生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根據這一性質,將其命名為「Hydrogen」,在希臘文中意為「生成水的物質」。19世纪50年代,英国医生合信编写《博物新编》(1855年)时,把元素名翻译为“轻气”,成為今天中文「氫」字的來源。 氫氣的工業生產主要使用天然氣的蒸汽重整過程,或通過能源消耗更高的水電解反應。大部份的氫氣都在生產地點直接使用,主要應用包括化石燃料處理(如裂化反應)和氨生產(一般用於化肥工業)。在冶金學上,氫氣會對許多金屬造成氫脆現象,使運輸管和儲存罐的設計更加複雜。.

新!!: 織女一和氢 · 查看更多 »

氦(Helium,舊譯作氜)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He,原子序数是2,是一种无色的惰性气体,放电时发橙红色的光。在常温下,氦是一种极轻的无色、无臭、无味的单原子气体。氦在空氣中含量較少,但在宇宙中是第二豐富的元素,在银河系佔24%。.

新!!: 織女一和氦 · 查看更多 »

氧(IUPAC名: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原子序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会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地球地殼中近一半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通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污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3年或之前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因為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所以一般被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之時,人們曾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許多化學詞彙都在清末傳入中國,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被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料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新!!: 織女一和氧 · 查看更多 »

氮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N;原子序数是7。在自然界中氮单质最普遍的形态是氮气,这是一种在标准状况下无色无味无臭的雙原子气体分子,由于化学性质稳定而不容易发生化學反应。氮气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佔總體積的78.09%。1772年在苏格兰爱丁堡,由丹尼尔·卢瑟福分離空氣後发现。氮属于氮族元素中的一种。 氮是宇宙中常見的元素,在銀河系及太陽系的豐度排第七名。其生成的原因推測是由於超新星中碳和氫產生的核融合。由於氮元素及其和氫、氧形成的常见化合物都极易揮發,因此在內太陽系中的類地行星中氮元素較不常見。不過和地球一样,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大氣層中,气态的氮及其化合物很常见。 很多工业上很重要的化合物(比如氨、硝酸、用作推进剂或炸药的有机硝酸盐以及氰化物)都含有氮原子。氮原子之间具有非常牢固的化学键,无论是在工业中或是在生物体內,将转化为有用的含氮化合物都是很不容易的。相应的,当含氮化合物燃烧,爆炸或分解时会产生氮气,并通常可以释放大量有用的能量。合成产生的氨和硝酸盐是关键的工业化肥料,而硝酸盐肥料是引起水系统富营养化的关键污染物。 含氮化合物除了作为肥料和能量储存的功用之外还有其他多种用途。氮是克維拉纤维和氰基丙烯酸酯强力胶水等多种材料的组成部分。在各种药学药品的大类中(包括抗生素)都含有氮元素。许多药物都是天然含氮信号分子的类似物或前体药物。比如,有机硝酸盐硝酸甘油和硝普钠在体内代谢产生一氧化氮以控制血压。植物中的生物鹼(经常是防卫性化合物)根据定义是含有氮的,许多知名的含氮药物(比如咖啡因和吗啡)是生物碱或是合成的天然产物类似物,像许多植物生物碱一样用作于动物体内的神经传导物质的接收器上(例如合成苯丙胺)。 氮主要存在于所有的有机体的氨基酸(以及蛋白质)和核酸(DNA和RNA)之中。人类身体中的3%的重量都是氮元素构成的,其含量仅次于氧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氮循环是指氮元素从空气进入生物圈和有机化合物中然后再返回大气的转移过程。.

新!!: 織女一和氮 · 查看更多 »

汽车

汽車或稱機動車(英式英语:car;美式英语:automobile;美国口语:auto),即本身具有動力得以驅動,不須依軌道或電纜,得以動力行駛之車輛。廣義來說,具有四輪或以上行駛的車輛,普遍多稱為汽車。雖然,長久以來學術各界對「誰是第一位汽車發明者」皆有不同的看法及論述,未有完全一致性的看法,但是,絕大部份學者皆將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視為第一位發明者。賓士製造了三輪汽車以後,戈特利布·戴姆勒首先製造四輪汽車,美國人亨利·福特首先大量生產平價汽車,是使汽車得以普及化的人。.

新!!: 織女一和汽车 · 查看更多 »

河鼓三

河鼓三(γ Aql/天鷹座γ),英文名Tarazed,是位于天鹰座的一个恒星。视星等2.71,所以可以很容易用肉眼看见。视差测量显示它距离太阳大约395光年.

新!!: 織女一和河鼓三 · 查看更多 »

河鼓一

河鼓一(天鷹座β),又名BD+06 4357,HD 188512、SAO 125235、HR 7602,是天鷹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3.71,位于銀經46.13,銀緯-11.09,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織女一和河鼓一 · 查看更多 »

河鼓二

河鼓二,即著名的“牛郎星”,“天鹰座α”(Altair),又叫“牵牛星”或“大将军”,在日文中称作“彦星”。 排名全天第十二的明亮恒星,白色。在星空观测中,是夏季大三角中的一角。它和天鹰座β、γ星的连线正指向织女星。西方称呼此星为Altair,是阿拉伯语的“飞翔的大鹫(Al nasr-l'tair:النسر الطائر)”的缩写。 位置:赤经19时48.3分,赤纬8度44分。.

新!!: 織女一和河鼓二 · 查看更多 »

洛克希德公司

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Corporation)創立於1912年,是美国一家主要航太工業公司,1995年與马丁·玛丽埃塔共同合并为洛克希德·马丁。.

新!!: 織女一和洛克希德公司 · 查看更多 »

木星

|G1.

新!!: 織女一和木星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織女一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指极星

指极星是指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两颗星。通过天璇与天枢联线的五倍延长线可找到北极星。.

新!!: 織女一和指极星 · 查看更多 »

星群

星群是天文學中出現在地球的星空中一種非正式星座型態的恆星集團。像星座一樣,它們基本上是由一些在相同方向上的恆星組成,但沒有物理上的實質關聯性,經常在與地球的距離上有著顯著的不同。一個星群可以由同一個星座的恆星組成,也可以是來自多個不同星座的恆星。它們主要由簡單的形狀或少數的恆星構成,使它們的樣式很容易辨認,因此對正在學習辨認星座與在觀看夜空的初學者特別有用。.

新!!: 織女一和星群 · 查看更多 »

星际物质

星際物質(缩写为ISM)是存在於星系和恆星之間的物質和輻射場(ISRF)的总称。星際物質在天文物理的準確性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因為它是介於星系和恆星之間的中間角色。恆星在星際物質密度較高的分子雲中形成,並且經由行星狀星雲、恆星風、和超新星獲得能量和物質的重新補充。換個角度看,恆星和星際物質的相互影響,可以協助測量星系中氣體物質的消耗率,也就是恆星形成的活耀期的時間。 以地球的標準,星際物質是極度稀薄的電漿、氣體、和塵埃,是離子、原子、分子、塵埃、電磁輻射、宇宙射線、和磁場的混合體。物質的成分是99%的氣體和1%的塵埃,充滿在星際間的空間。這種極端稀薄的混合物,典型的密度從每立方公尺只有數百到數億個質點,以太初核合成的結果來看氣體的成分,在數量上應該是90%氫和10%的氦,和其他微跡的「金屬」(以天文學說法,除氢和氦以外的元素都是金屬)。 2013年9月12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式宣布,旅行者1号在2012年8月25日已经达到了星际物质(ISM),使其成为第一个这样做的人造物体。星际等离子体和灰尘会被研究直到任务结束的2025年。.

新!!: 織女一和星际物质 · 查看更多 »

流星

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 在接近星球时由于受到星球引力的攝動而被星球吸引,从而进入星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流星包括单个流星(偶发流星)、火流星和流星雨三种,比綠豆大一點的流星體進入大氣層就能形成肉眼可見亮度的流星。若流星体在摩擦中尚未完全燃烧尽而落在地面上,则成为陨石或陨铁。而每年的一定時期,當地球進入環繞太陽運行的流星體時,晚上天空將看到少至數顆,多至數百顆流星在一個星座方向迸發出來,這就是流星群(一晚出現上百顆以上的流星群可稱流星雨)。 每天都有上百亿顆流星体进入地球的大气层,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

新!!: 織女一和流星 · 查看更多 »

流星雨

流星雨是在夜空中有許多的流星從天空中一個所謂的輻射點發射出來的天文現象。這些流星是宇宙中被稱為流星體的碎片,在平行的軌道上運行時以極高速度投射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束。大部分的流星體都比沙礫還要小,因此幾乎所有的流星體都會在大氣層內被銷毀,不會擊中地球的表面;能夠撞擊到地球表面的碎片稱為隕石。數量特別龐大或表現不尋常的流星雨會被稱為流星突出或流星暴,可能會每小時出現的流星會超過1,000顆以上。.

新!!: 織女一和流星雨 · 查看更多 »

海王星

海王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體積是太陽系第四大,但質量排名是第三。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顿(Neptunus)命名,因為尼普顿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Unicode編碼U+2646),是希臘神話的海神波塞頓使用的三叉戟。 作爲一個冰巨行星,海王星的大氣層以氫和氦為主,還有微量的甲烷。在大氣層中的甲烷,只是使行星呈現藍色的一部分原因。因為海王星的藍色比有同樣份量的天王星更為鮮豔,因此應該還有其他成分對海王星明顯的顏色有所貢獻。 海王星有太陽系最強烈的風,測量到的風速高達每小時2,100公里。 1989年航海家2號飛掠過海王星,對南半球的大黑斑和木星的大紅斑做了比較。海王星雲頂的溫度是-218 °C(55K),因為距離太陽最遠,是太陽系最冷的地區之一。海王星核心的溫度約為7,000 °C,可以和太陽的表面比較,也和大多數已知的行星相似。 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 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畫的觀測發現的行星。天文學家利用天王星軌道的攝動推測出海王星的存在與可能的位置。迄今只有航海家2號曾經在1989年8月25日拜訪過海王星。2003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提出有如卡西尼-惠更斯號科學水準的海王星軌道探測計畫,但不使用熱滋生反應提供電力的推進裝置;這項計劃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學院一起完成。.

新!!: 織女一和海王星 · 查看更多 »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Stefan-Boltzmann law),又称斯特藩定律,是热力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其内容为: 一个黑体表面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辐射出的总能量(称为物体的辐射度或能量通量密度)j*与黑体本身的热力学温度T(又称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 其中辐射度j*具有功率密度的量纲(能量/(时间·距离2)),国际单位制标准单位为焦耳/(秒·平方米),即瓦特/平方米。绝对温度T的标准单位是开尔文,\epsilon为黑体的辐射系数;若为绝对黑体,则\epsilon.

新!!: 織女一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 查看更多 »

日冕

日冕(Corona,拼音:rì miǎn)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其内部分别为光球层和色球层),厚度达到几百万公里以上。日冕温度有100万摄氏度,粒子数密度为1015m3。在高温下,氢、氦等原子已经被电离成带正电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这些带电粒子运动速度极快,以致不断有带电的粒子挣脱太阳的引力束缚,射向太阳的外围。形成太阳风。日冕发出的光比色球层的还要弱。 日冕可分为内冕、中冕和外冕3层。内冕从色球顶部延伸到1.3倍太阳半径处;中冕从1.3倍太阳半径到2.3倍太阳半径,也有人把2.3倍太阳半径以内统称内冕。大于2.3倍太阳半径处称为外冕(以上距离均从日心算起)。广义的日冕可包括地球轨道以内的范围。 白光日冕有3个分量:.

新!!: 織女一和日冕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織女一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摩诃婆罗多

《摩訶婆羅多》(महाभारतम्,拉丁字母轉寫:,;),一般梵译(按唐音译)作“摩诃婆罗多”,但也有按今音(现代印度和印度教一般用今音译)译作「瑪哈帕臘達」或“玛哈巴如阿特”的,乃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詩之一,成書於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5世紀之間,與另一經典《罗摩衍那》齊名。 《摩诃婆罗多》全长74000颂(“”,古印度常用的诗体单位,每颂两行32个音节),此外还有一些散文句,总共有180万个单词,是世界上第三长的史诗,是《罗摩衍那》的四倍。相当《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总合的10倍。世界上只有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和吉尔吉斯族的史诗《玛纳斯》可以与之媲美,如果持续不断地念颂,得两个星期才能念完。 《摩诃婆罗多》对于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第六章中的《薄伽梵歌》已经成为印度教的经典。 “摩诃婆罗多”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王後裔”,摩訶(Mahā)是偉大的意思,讲述的据说是创立印度王国的婆罗多王後裔的故事,在古代印度以口頭吟誦的方式創作流行,後來流傳到亞洲各國如印尼、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度,是亞洲文化的遠古源頭之一。 根據印度民間說法,該史詩的原始作者為广博仙人,抄錄者為象頭神;但因此人可能源自传说,故現今無法考證;而原始故事則一直在民间流行,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元前八、九世紀。.

新!!: 織女一和摩诃婆罗多 · 查看更多 »

扩散作用

扩散作用是一个基于分子热运动的输运现象,是分子通过布朗运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输运的过程。它是趋向于热平衡态的驰豫过程,是熵驱动的过程。菲克定律是扩散作用的近似描述,实际过程是从高化学势区域向低化学势区域的转移。扩散作用的速率和混合物的浓度梯度一般不太大,因此通常可以用近平衡态热力学理论进行处理。 扩散作用有多种微观解释,较有影响力的是分子动理论的解释和随机行走模型的解释。.

新!!: 織女一和扩散作用 · 查看更多 »

拜火教

#重定向 琐罗亚斯德教.

新!!: 織女一和拜火教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織女一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HD 172167HR 7001SAO 67174天琴座α天琴座α星織女星織女星b织女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