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62 关系: A,加里西亞語,加泰罗尼亚语,基督教,埃涅阿斯纪,原始印歐語,卡尔·林奈,卡图卢斯,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卡洛林文艺复兴,卢克莱修,印度,印度-雅利安语支,印度-伊朗语族,印欧语系,南美洲,及時行樂,古希臘語,古代汉语,古典拉丁語,古愛爾蘭語,台伯河,变位,变格,同源词,合众为一,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塞音,塔西佗,多倫多大學,大仲马,天主教,天主教會,奥克-罗曼语,奥克语,奥斯坎语,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威尼斯,威尼托语,威尔士语,威廉一世 (英格兰),媒介语,宾格,宗教,小寫字母,小普林尼,尤利烏斯·凱撒,尤维纳利斯,尼古拉·哥白尼,属格,... 扩展索引 (212 更多) »
- 屈折語
- 梵蒂岡語言
- 法國語言
- 羅馬尼亞語言
- 義大利語言
- 葡萄牙语言
- 西班牙語言
A
A/a 是拉丁字母的首字母,来源于拉丁语中有低元音和音值的希腊字母α。其可从伊特鲁里亚语和希腊语α追溯到闪含语的'âlep(用于声门塞音)。其希腊名源自闪含语,而闪含语是因希伯来语而闻名的。古英语的和音变为现代的和,前者原由a和e连写的æ表示。在其他语言(例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德语)中,A的音也与拉丁语相同。 可以确定A最早源于腓尼基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Aleph"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ume 1, 1962.
查看 拉丁语和A
加里西亞語
#重定向 加利西亞語.
查看 拉丁语和加里西亞語
加泰罗尼亚语
加泰罗尼亚语(Català;國際音標:),又譯為加泰蘭語、加泰隆語,简称加语,是屬於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的語言,使用人口約一千兩百萬,主要分布於加泰罗尼亚、巴倫西亞自治區、巴利阿里群岛、阿拉貢、魯西永、安道尔以及薩丁尼亞島西岸的阿尔盖罗,其中大部分在加泰罗尼亚。在瓦倫西亞自治區又称為「瓦伦西亚语」(Valencià)。 以加泰罗尼亚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僅有安道尔,但在加泰罗尼亚、瓦伦西亚、巴利阿里群岛等西班牙自治區也具备官方语言的地位。.
查看 拉丁语和加泰罗尼亚语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查看 拉丁语和基督教
埃涅阿斯纪
《埃涅阿斯紀》(Aeneis; Aeneid)是诗人維吉爾于公元前29-19年創作的史詩,叙述了埃涅阿斯在特洛伊陷落之后辗转来到意大利,最终成为罗马人祖先的故事。 史诗共9896行,分十二卷。按故事說,可以分成前後兩部分,各六卷。也有人把它分成三部分,各四卷。分成兩部分的理由是前半仿古詩人荷馬的《奥德修記》,寫埃涅阿斯的流浪;後半仿《伊利亞特》,寫埃涅阿斯與图尔努斯的戰争。分成三部分的理由是第一部分以特洛伊的陷落和狄多的悲剧为中心;第二部分是过渡,写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结盟,准备战争;第三部分写战争。 传说中的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王子,是爱神阿佛洛狄忒的儿子,曾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出场。他和罗马的联系在之前是模糊的,维吉尔将特洛伊的毁灭、埃涅阿斯的逃亡和罗马的建立联系起来,写成了震撼人心的罗马史诗,解释了布匿战争,颂扬了罗马的传统精神。.
查看 拉丁语和埃涅阿斯纪
原始印歐語
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 PIE)是後世語言學家根據現時印歐語系諸語的特色,透過比較語言學的方法而所倒推出來的假想語言。這種假想語言被認為是現時印歐語系諸語的共同祖先。雖然原始印歐語沒有得到直接證實,但其基本的發音和辭彙都通過比照法重構了出來。 標準慣例是將未證實的形式用星號標記岀來:*ṷódōr(“水”,比較英語的water)、*ḱṷon(“狗”,比較英語的hound)、*treḭes(“三”,陽性,比較今日英語沒有詞性的three)等。現代印歐語的很多詞都是從這些“原始詞”經過有規律的語音變化發展而來(比如格林定律)。 所有的印歐語都是屈折語,不過很多現代印歐語(包括近代英語),都已經失去了大多數屈折變化。通過比較重建法,有很大可能後期的原始印歐語是屈折語(後綴比前綴多)。然而,經過詞內重建和分析那些重建後看起來最古老詞的各種形態,最近語言學者發現早期原始印歐語很有可能是詞根屈折語,像原始閃米特語一樣。 其他一些學者認為,高加索語系和印歐語系是最近的近親,尤其是在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使用的西北高加索語言。雖然列出一些事實證據,但這種假設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
查看 拉丁语和原始印歐語
卡尔·林奈
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也譯為--,受封貴族前名为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由于瑞典学者阶层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罗卢斯·--烏斯(Carolus Linnaeus),瑞典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医生,瑞典科学院创始人之一,並且担任第一任主席。他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命名法二名法的基础,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也被认为是现代生态学之父之一。他的很多著作使用拉丁文撰写,他的名字在拉丁语中是Carolus Linnæus(在1761年之后为Carolus a Linné)。 1707年,林奈出生于瑞典南部斯莫蘭的一个小乡村里。林奈在烏普薩拉大學接受了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并在1730年开始教授植物学。1735年至1738年之间,他居住在国外和做研究。他在荷兰出版了第一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之后,他回到瑞典的乌普萨拉,担任了医学和植物学教授。在1740年代,他旅行遍及瑞典各地,搜集和分类各种植物和动物。在1750年代和1760年代,他继续搜集和分类各种动植物,并将成果出版了好几卷。当他逝世的时候,他已经是欧洲最受赞誉的科学家之一。 瑞士哲学家卢梭在给林奈的信中写到“告诉他我知道地球上没有人比他更伟大”。德国学者歌德写过:“除了莎士比亚和斯賓諾莎,再没有其他的先人对我的影响比林奈更强。”瑞典作家斯特林堡说过:“林奈实际上是个诗人,只不过碰巧成为了一个博物学家。”除了这些赞誉,林奈还被称为“植物学王子”,“北方的博物志”,以及“第二个亚当”。Broberg (2006), p.
查看 拉丁语和卡尔·林奈
卡图卢斯
卡图卢斯(Gaius Valerius Catullus,约公元前87年—约前54年),古罗马诗人,生于山南高卢的维罗纳。在奥古斯都时期,卡图卢斯享有盛名,然而后来慢慢被湮没。现在所有卡图卢斯的诗歌版本均源自14世纪在维罗纳发现的抄本。他继承了萨福的抒情诗传统,对后世诗人如彼特拉克、莎士比亚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查看 拉丁语和卡图卢斯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约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Karl Friedrich Gauß;),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生于布伦瑞克,卒于哥廷根。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Dunnington, G. Waldo.
卡洛林文艺复兴
卡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發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的卡洛林王朝,由查理曼及其後續者在歐洲推行的文藝的復興運動,主要的進步在文學、藝術、宗教典籍、建築、法律哲學。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 當時歐洲普遍處於文盲或半文盲狀態,除了教士以外,幾乎沒有人會讀書,而低级教士的--也是很低的,同樣缺乏教育。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查理曼廣納歐洲的優秀學者来到帝国,恢復和興辦學校與圖書館,形成了文藝復興的局面。.
查看 拉丁语和卡洛林文艺复兴
卢克莱修
提图斯·盧克萊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約前99年~约前55年),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詩人和哲學家,以哲理長詩《物性論》(De Rerum Natura)著称于世。.
查看 拉丁语和卢克莱修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查看 拉丁语和印度
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雅利安语支(Indo-Aryan languages)是印度-伊朗语族的分支,属于印欧语系的一部分,分布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是雅利安人在前20世纪带到南亚的语言。 這個语族的語言有超過200種,其中使用人数多于1千万的语言,就包括了印地语、孟加拉语、马拉地语、西旁遮普语(Lahnda)、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东旁遮普语、博杰普尔语、迈蒂利语、信德语、阿瓦德语、尼泊尔语、阿萨姆语、吉大港语(Chittagonian)、西莱基语(Siraiki)、僧伽罗语、哈里亚纳语(Haryanvi)、马尔瓦里语(Marwari)、摩揭陀语(Magadhi)、恰蒂斯加尔语(Chhattisgarhi)和塞海蒂语(Sylheti)等。 现代的大部分雅利安语言源自梵語,只有克什米尔语和信德语保留少数比梵語还要原始的特征。.
查看 拉丁语和印度-雅利安语支
印度-伊朗语族
#重定向 印度-伊朗语族.
查看 拉丁语和印度-伊朗语族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之一。欧洲、美洲、南亚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印欧语系包括約443种(SIL統計)語言和方言,使用人數大約有20億。.
查看 拉丁语和印欧语系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查看 拉丁语和南美洲
及時行樂
#重定向 活在當下.
查看 拉丁语和及時行樂
古希臘語
λληνικὴ γλῶττα |region.
查看 拉丁语和古希臘語
古代汉语
古代漢語是与现代漢语相对而言的,它是汉族祖先及其后代在古代的语言。一般人心目中的古代汉语的面貌在语音上为唐诗宋词等韵文,文字上体现为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人的书法作品,词汇和语法则为先秦到明末清初的文言文。.
查看 拉丁语和古代汉语
古典拉丁語
古典拉丁語(Latina Classica)為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與標準語,盛行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 在古典拉丁語,C和G總是發 和 的音,和現代的羅曼語族諸語言有所不同,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幾乎以C來取代K字母,可以說仍然保留了相當程度的古拉丁文特色。 在此時期,大致相當於拉丁語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前90年~公元14年屋大維去世)。拉丁語已經形成有統一規範的標準語,詞彙豐富,句法完善,表現力強。.
查看 拉丁语和古典拉丁語
古愛爾蘭語
古愛爾蘭語是最古老的愛爾蘭語,為一種或多或少可從其相關資料重建的一種古老語言。它的時間約為6世紀到10世紀,並在之後派生為中古愛爾蘭語。 古愛爾蘭語首次被發現在一些6世紀的拉丁文宗教手稿的頁邊空白處。除此之外,有很多早期的愛爾蘭文學經典如11世紀的《牛皮書》(Lebor na hUidre)和12世紀的《倫斯特集》(Book of Leinster) ,雖然都是在中古愛爾蘭語的時代記錄的,但他們在特性上,實際上都是古愛爾蘭語。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古愛爾蘭語是現代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和曼島語的原型,但它和後三者分屬不同且獨特的語言。概括地說,古愛爾蘭語比它的後裔擁有更多的屈折變化,在語音及文法結構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研究方面,現今我們所認識的古愛爾蘭語,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少數學者的研究結果,如 Rudolf Thurneysen 博士(1857-1940)和 Osborn Bergin。直到今日,這些學者的著作仍被視為古愛爾蘭語愛好者的必讀資料。 另外我們還從發現於愛爾蘭島和西不列顛島的歐甘銘文上主要為人名的殘篇斷簡發現一種更古老形式的愛爾蘭語,約使用於4世紀,稱為原始愛爾蘭語。.
查看 拉丁语和古愛爾蘭語
台伯河
台伯河 (Tiberis,Tevere,Tiber),一名特韋雷河,位於意大利中部,全長406公里,是該國第三長的河流。台伯河的源頭是亞平寧山脈的(Mount Fumaiolo)西坡,流入艾米利亞-羅馬涅將達最高點,然後流經翁布里亞及拉齊奧,最後流入第勒尼安海,其流域所覆蓋範圍估計達17,375平方公里。 意大利首都羅馬位於河口以上25公里的東岸,而台伯河亦由於為羅馬提供水源而聞名於世。.
查看 拉丁语和台伯河
变位
变位(英文: conjugation、拉丁文:conjugatio)是指动词根据人称、数、性、时态、体、式的不同而产生的词形变化。变位是语法学中属于动词的特有范畴。静词的词形变化不能称为变位,而往往称为变格。.
查看 拉丁语和变位
变格
变格(declension)是指名词、代词、冠词、形容词在句子中为了实现特定的语法功能而产生的词形变化。 词通过变格能够反映:.
查看 拉丁语和变格
同源词
同源词(cognate)也稱同源字,在语言学里指拥有同一个词源的词汇。这可以指一个语言里的不同的词,比如英语的“shirt”(衬衫)和“skirt”(裙子),他们都是从原始印欧语的词汇“”而引来。漢字同源詞是指由同一語源派生出來的新的詞語,其音和義都來源於它的根詞,所以他們彼此之間產生了音近義通的關係,這種由同一語源派生出來、具有歷史淵源關係因而音近義通的一組詞叫同源詞。同源词也可以指不同语言的同词源词汇,比如英语的“night”(夜晚)和德语的“Nacht”(夜晚)都是从原始印欧语(夜晚)引来。“同源词”通常不用来称呼当代的借词。 同根词(paronym)指拥有用一个字根的词汇。从词源的视角而看,这概念与同源词几乎同意。.
查看 拉丁语和同源词
合众为一
“合众为一”(E pluribus unum,Out of Many, One)是美国国徽上的格言之一,出现在国徽的正面。该格言由皮埃尔-尤金·迪西默蒂埃(Pierre Eugene du Simitiere)提议,于1776年被加入美国国徽,并于1782年经国会法案决议采用。“合众为一”最先出现在一首名为《Moretum》的诗歌当中,相传该诗为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所作,但他可能并非真正的作者。在诗歌中,“color est e pluribus unus”描述了将各种颜色混为一色。.
查看 拉丁语和合众为一
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
坎特伯雷的圣奥斯定(St.,俗译奥古斯丁,?-604年5月26日)是本篤會的修士和天主教会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597年,奥斯定等人奉教宗大額我略一世之命,往英格蘭傳揚福音。後來天主教會在英格蘭立了根基,建立了第一間座堂,設神學院。倫敦、罗彻斯特等地,都成立了教區。奧古斯丁还幫助肯特君王訂立法律,興辦學校,出版書籍。 奥斯定被认为是“英格兰的宗徒”,他的纪念日位于5月26日(圣公会、东方正教会)与5月27日(罗马天主教会)。.
塞音
塞音(sè yīn)(爆破音、闭塞音、塞爆音;英文:Plosive Consonant)。辅音发音方法的一种。发音时气流通路闭塞,然后突然打开发出聲音。一般的鼻音也可以归入塞音,因为发音时气流通过鼻腔,但是口腔中的气流通道被阻碍。.
查看 拉丁语和塞音
塔西佗
#重定向 塔西陀.
查看 拉丁语和塔西佗
多倫多大學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倫多市,与安大略省政府及议会环绕在市中心的女王公园四周,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圣乔治校区(St.George Campus, UTSG)为主,密西沙加校区(Mississauga Campus, UTM)和士嘉宝校区(Scarborough Campus, UTSC)为辅的,以「一主两翼」为格局的世界知名研究性大学。學校始於1827年英國乔治四世頒佈的皇家憲章,是殖民時代上加拿大最早建立的高等學府。它早期名為「國王學院」,直至於1849年脫離聖公會而成為非宗教大學,並改為現名。受英國大學制度影響,多倫多大學是美洲少數實行獨立書院制的學府,各書院享有高度自治權。 在学术及研究方面,多伦多大学一直处于加拿大國內及國際上领先的位置。其经费、捐款、国家教授奖项、研究出版量及藏书量皆為加拿大之首。它于过去一世纪的主要贡献包括发现胰岛素及干细胞,发明电子起搏器、多点触控技术、电子显微镜、复制T细胞、飞行员衣,以及发现首个经核证的黑洞。多伦多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仅两名在美国本土外成员之一。多伦多大学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在北美仅次于哈佛大学,引用数量位居世界前五。 据2006年统计,多伦多大学教授中包括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院士15名(占加拿大总数65%),美国科学促进会外籍院士20名(占加总数28%)。并在1980至2006年间,累计获得盖尔德纳(Gairdner)基金会国际奖11次(占加总数52%),被授予古根海姆研究员头衔44人(占加总数44%),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16人(占加总数42%),美国国家学院外籍院士10人(占加总数36%)及斯隆(Sloan)研究员23人(占加总数30%)。.
查看 拉丁语和多倫多大學
大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原名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豪,世界文学名著《基度山恩仇記》的作者。 大仲马自学成才,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最著名的作品除了《基度山恩仇記》之外,還包括《三剑客》、《二十年后》和《布拉热洛纳子爵》,即达尔达尼央浪漫三部曲。他一生創作甚多,著有150多部小說,90多個劇本等,其實大多數是他為了還債,聘用其他文人所寫,掛名「大仲馬著」以便行銷,因此被攻擊為「小說製造工廠的廠長」。 「仲马」的译名,是清末翻译家林纾依福州話的語音所译。其子「小仲馬」也是法国著名文学家、《茶花女》的作者。为区分兩人,遂稱其子為小仲馬,称之为大仲马(Dumas, père)。.
查看 拉丁语和大仲马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查看 拉丁语和天主教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查看 拉丁语和天主教會
奥克-罗曼语
#重定向 奥克-罗曼语支.
查看 拉丁语和奥克-罗曼语
奥克语
奥克语(Lenga d'òc),或奥克西当语(Occitan,,又译歐西坦語),是印歐語系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主要通行於法國南部(特別是普羅旺斯及卢瓦尔河以南)、意大利的奥克山谷、摩纳哥以及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的阿兰山谷。.
查看 拉丁语和奥克语
奥斯坎语
奧斯坎語是奧斯坎人所操的語言,它是屬於印歐語系意大利語族薩貝利克語支的,同語支的還有拉丁-法利希語和翁布里亞語,奧斯坎人分佈於萨莫奈、坎帕尼亞、盧卡尼亞、阿布魯索。奧斯坎語因公元前五世紀初的牌銘而聞名,其中兩個最重要的牌銘是:班迪納牌銘和賽普斯·阿貝拉努斯牌銘。奧斯坎語使用的是拉丁字母和希臘字母,同時也曾使用過古意大利字母。 奧斯坎語有六種方言,包括:薩姆尼特方言,馬魯齊內方言,貝利涅方言,維斯蒂尼方言,薩比內方言,馬爾斯方言。 奧斯坎語與拉丁語有許多共同點,但也有許多顯著區別,很多常見拉丁語詞組缺失並使用完全不同的詞來。例如:拉丁語的volo,velle,volui,和來自普魯東-印歐語系的詞根wel(將,會),奧斯坎語裡就是緣自*gher的herest(他想,他希望),與拉丁語的vult完全不同,又如「地方、位置」一詞,拉丁語是locus,奧斯坎語是slaagid。 在語音體系方面,奧斯坎語和拉丁語也有不同:奧斯坎語用p替換拉丁語的qu(奧斯坎語pis,拉丁語quis);用b替換v;用f替換b或d(奧斯坎語mefiai,拉丁語mediae)。 就目前所知,在意大利語族的所有語言中,只有奧斯坎語保留了完整的雙元音系統,在這一方面,只有希臘語可與之相比。.
查看 拉丁语和奥斯坎语
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
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古亞美尼亞语:Կիլիկիոյ Հայկական Թագաւորութիւն, 转写:Kilikio Haykakan T’agavorout’ioun),是由中世纪中期塞尔柱人入侵亞美尼亞时逃亡的亚美尼亚难民组成的国家。 Poghosyan, S.; Katvalyan, M.; Grigoryan, G.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查看 拉丁语和威尼斯
威尼托语
威尼托語並非威尼斯語:威尼托語是威尼托人所講的一種語言,從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二世紀羅馬時代之初的碑文中人們發現了這種語言,直到公元二世紀,宗教崇拜中還發現有使用這一語言的痕跡。 威尼托語是一種顎音類語言,它和其他印歐語系語言的聯繫還在研究中,但據現今的研究成果證實,威尼托語和意大利語是同族,利布爾尼安語除外。 威尼托語有六到七個名詞格和四個動詞變位(同拉丁語類似),有很多拉丁語和伊魯特里亞語藉詞。.
查看 拉丁语和威尼托语
威尔士语
威爾斯語(Cymraeg 或y Gymraeg )是英國威爾斯的传统语言,属于凱尔特语族,接近布列塔尼语和康沃尔语。 如今仍然有580,000多人使用威爾斯语,占威尔士人口的20%。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Patagonia)也有一些威尔士移民保留自己的语言。威尔士语在英格兰接近威尔士的边界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威尔士裔群体中也有使用。 最近由威爾斯語言局於2001年普查的數據,指出有58.24萬人可以說威尔士語,而45.8萬人可以說、讀及寫。對比起1991年的50.8萬(人口比例18.7%)為少。英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导致威尔士语使用者数量减少,但1993年英國颁布的《威尔士语法案》賦予威尔士语在威爾斯擁有與英語平等的地位,使得行政各个部门必须提供双语服务,交通標示也使用雙語;这之后威尔士语使用人数下降的趋势减缓了。.
查看 拉丁语和威尔士语
威廉一世 (英格兰)
威廉一世(古诺曼语: Williame I;英语:William I;法語:Guillaume Ier;),通常被称为征服者威廉(英语:William the Conqueror),有时被称为杂种威廉(英语:William the Bastard),是第一位诺曼英格兰国王,他从1066年开始统治英格兰,直到1087年去世为止。他是维京掠夺者的后裔,从1087年起为诺曼底公爵威廉二世(英语:William II)。威廉经过长期的努力而确立自己的权力,到了11世纪60年代,他稳固在诺曼底的统治,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他的余生则是巩固在英格兰的统治,以及解决其长子罗贝尔二世给他带来的麻烦。 威廉是终身未婚的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一世和情妇之子。1066年,威廉要求成为英格兰国王。他率领一支由诺曼人、布列塔尼人、佛兰芒人和法国人(来自巴黎和法兰西岛)组成的军队入侵英格兰,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胜哈罗德二世的英国军队,随后镇压英国人的反抗,这就是著名的诺曼征服,他也得名“征服者威廉”。 他将诺曼-法兰西文化带到英格兰,对后来的英格兰中世纪时期产生影响。影响包括统治者的改变,对英语的改变,社会和教会的上层等级的变化,并且采用一些大陆上教会改革的观点。影响的详细情况和程度多年来被学者争论。.
媒介语
所谓媒介语,是指为了机器翻译的需要,人工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提供在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用的算法。 对媒介语的要求,是国际交流频繁的情况下,机器翻译向多语种发展的一种需求。例如,没有媒介语,那么在四种语言之间互译就需要12种算法。而使用媒介语则4种语言互译只需要8种算法。这样对于机器翻译来说简单了许多。.
查看 拉丁语和媒介语
宾格
宾格(accusativus, accusative case,又称:直接受格)表示一个动词直接宾语的名词或一个前置词的宾语。 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宾格,但通过名词变格表达宾格的语言比较少,其中包括拉丁语、希腊语、德语、俄语、芬兰语、维吾尔语、蒙古语、满语、土耳其语、冰岛语、古典阿拉伯语、波兰语、匈牙利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阿尔巴尼亚语、羌语、锡伯语、鄂伦春语、赫哲语、韩语和藏语(通过变化施动者为具格而间接体现宾格)等等。世界语也用名词变格表达宾格。 不通过变格体现宾格的语言,则会使用虚词和语序来表达这个意义。例如:漢語, 英语、荷兰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泰语、越南语等等。 例如,名词词尾变化较少的英语,在少数一些代词中存在宾格(例如whom是who的宾格形式;him是he的宾格形式)。但是在英文的名词中,主格和宾格形式完全一致,没有任何变化,因此必须通过“SVO”的结构,区分主语和宾语。德语或拉丁语就不需要这样。 舉例來說,「The hunter kills the tiger.(猎人杀死老虎。)」與「The tiger kills the hunter.(老虎杀死猎人。)」此二句中,主语及宾语完全是由语序的正反区别的(和汉语一致),因此这两句的主宾相反是因为语序相反造成的。 以德語舉例,「Der Jäger tötet den Tiger.」與「Der Tiger tötet den Jäger.」(語意同上)此二句中,主语及宾语是由名词的变格(在此二句中体现在冠词上)区别的,因此这两句的主宾相反不是因为语序相反造成的,而是名词的格位不同造成的。因为在德语中,將这两句话颠倒,意思也完全不变(和汉语相反):「Den Tiger tötet der Jäger.」與「Den Jäger tötet der Tiger.」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和前述两句话意义相同。 在英語裡,who / whom和he / him在不仅仅是主格和宾格的关系,也是主格和与格的关系(例如:「I gave him the present.」);在古英语中有很明显的区分,him是与格,hine是宾格,这个双重性使得很多學習英语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英语中宾格和与格的不同。.
查看 拉丁语和宾格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查看 拉丁语和宗教
小寫字母
小写字母,亦作小写体,是罗马字母、希腊字母、西里尔字母等字母表中所存在的两种字母形式之一,如罗马字母表中第一个字母有两种形式,大写为A,小写则为a。在使用这几种字母表的语言当中,大写字母主要用于每一句开头的第一个字母、专用名词的第一个字母、以及需要特別强调的字句,小写用于其他情况。各语言也有各自特有的规则,如德语中每一个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都用大写书写。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字母表只有大写字母,希腊字母及罗马字母的小写是在中世纪时期渐渐发展出来的。早期的小写体是大写体的手写体,由于其书写速度快,形状渐渐变圆(如ΑΒΓΔΕΖΗΜΞΡΣΥ变成αβγδεζημξρςυ),去繁从简(如ΑΝΣΥΩ变成ανςυω),但为了避免连笔字母之间发生混淆,也出现了一些附加符号,如 ΛΨ的小写λψ向上延伸的线。同时在书写过程中,很多小写字母的笔画开始向下延伸,突破大写字母的下限,如ΒΓΖΗΜΞΡΣΦΧΨ的小写体βγζημξρςφχψ。但也有一些小写字母除了较小以外,和大写并无分别(如ΘΙΚΟΠΤ变成θικοπτ)。 大小写的并用,源于把词首、句首字母写得较大的习惯,后来这些较大的字母便统一成古希腊、罗马时期所使用的字体,即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大写字母,大小写字母使用的规则是近三百年才渐渐统一的,因此也造成各语言的大小写规则不尽相同。 Category:字母.
查看 拉丁语和小寫字母
小普林尼
尤斯·普林尼·采西利尤斯·塞孔都斯(拉丁语: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61年8月25日至62年8月24日之间出生于今天意大利科莫,约113年逝世于比西尼亚-潘图斯),也被称为小普林尼,是一位罗马帝国律师、作家和議員。他被认为是一位诚实而低调的人物,坚持执行追查基督徒的政策。他的很多信件流传了下来,成为研究当时历史的珍贵资料。.
查看 拉丁语和小普林尼
尤利烏斯·凱撒
乌斯·尤利乌斯·凱撒¹(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²,),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军事统帅、政治家,為羅馬尤利乌斯家族成员。 凱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大祭司、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用了8年時間征服高卢全境(现在的法国),亦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西元前49年,他率军佔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凱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凱撒身后,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且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Imperator)。.
查看 拉丁语和尤利烏斯·凱撒
尤维纳利斯
尤维纳利斯(Decimus Iunius Iuvenalis,英语常记为 Juvenal),生活于1-2世纪的古罗马诗人,作品常讽刺罗马社会的腐化和人类的愚蠢。 Category:古罗马作家.
查看 拉丁语和尤维纳利斯
尼古拉·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Mikołaj Kopernik,)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倡日心说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临终前发表了《天體運行論》一般認為他著的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它开启了哥白尼革命,并对推动科学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哥白尼出生于皇家普魯士,该地区自1466年隶属于波兰王国。哥白尼获得了教会法规博士学位,同时也是一名医生,通晓多国语言,了解经典文学,能够胜任翻译,做过执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经济学家(后续几项都没有学历学位)。1517年,哥白尼总结了货币量化理论,成为当今经济学的重要基础之一。1519年,哥白尼在托马斯·格雷沙姆之前总结出了劣幣驅逐良幣理论的前身。.
查看 拉丁语和尼古拉·哥白尼
属格
属格(英:genitive case;拉:casus genitivus),亦称所有格、领格,是指名词的语法上的格。属格表示一个名词的所属,例如一个名词提及的对象拥有其它的一些属性。有格范畴的语言一般都有属格,例如:拉丁语、希腊语、德语、俄语、芬兰语、梵语、蒙古语、藏语等等。 一个普遍的误解是在英语中只存在一个以“'s”结尾表示所属的属格。然而,语言学家已经表明英语的所有格完全不是一个格,而是一个独立的词并且在书写和发音上都不是前一个词的一部分,这可以有下面这个句子表明:The King of Sparta's wife was called Helen.(斯巴达国王的妻子叫做海伦。)如果“'s”是属格,那么“妻子”(wife)就属于“斯巴达”(Sparta),但是“'s”并不是只表示“斯巴达”(Sparta),而是表示“斯巴达国王”(King of Sparta)。 上面这个例子并不表明英语没有自己的属格;但是它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另一个形式。在古英语中,ban的属格形式是banes。后来在现代英语中,这个发展成为了使用“'s”表示的“bone's”。在18世纪,人们对此的解释是省略号代替了一个属格代词,就像“the King's horse”是“the King, his horse”的缩写。但是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人们更相信是省略号代替了古英语中的“e”。 在克丘亚语中,由在词尾加上词缀p或pa来表示属格,比如Inti(太阳)的属格就是Intip(太阳的)。 在天文学上,知道星座拉丁文名字的属格形式是重要的,因为在命名恒星的时候都会用到它们。在拜耳命名法中,我们会以一颗星所处星座名称的属格再加上一希腊字母来为它命名。例如,双子座的拉丁名Gemini的属格形式是Geminorum,那么按照命名法,双子座中最亮的星北河二(Castor)又叫做αGeminorum。参看恒星命名法。.
查看 拉丁语和属格
屈折语
屈折語(fusional Language,或稱inflectional Language)為綜合語(synthetic language)之一種。屈折語和同为综合语的黏著語之間的分別在於屈折语的詞素趨向連在一起,較為難以分割,意即屈折語的一個詞綴經常同時表達多種意思,而黏着語的一個詞綴一般傾向於只表達一種意思。不過黏著語和屈折語之間的界限很多時候並不明顯,因此可將黏著語和屈折語之間的關係視為一個連續體,而很多語言則落於「完全的」黏著語和「高度的」屈折語之間。 拉丁語、俄語、德語及波蘭語等是頗為典型的屈折語,而大多數的印歐語系語言在一定程度上都算是屈折語。然而屈折語並不只存在於印歐語系的語言,其他語系的語言亦有可能在某程度上算是屈折語,像芬烏語系中的某些薩米語,如斯科爾特薩米語(Skolt Sami)即為其例,而亞非語系的很多語言也算是屈折語。 古英語亦為一種屈折語,雖然現代英語保有部份屈折語的詞形變化,如動詞第三人稱現在時單數形結尾加-s的規則,但現代英語的詞形變化已大量减少。有學者認为法語和保加利亞語的變格規則已大大簡化,故法语及保加利亚语的語法基本上朝向分析語的方向發展。.
查看 拉丁语和屈折语
居普良
塔修斯·凱斯利烏斯·西普里亞努斯(Thascius Caecilius Cyprianus),英語化後成為居普良(Cyprian, 約200年-258年),聖公會譯聖西浦廉,又譯西普里安,迦太基教會主教,基督教會殉教聖人,是對基督教教會論影響深遠的拉丁教父。他的教會合一觀念是促成拉丁教會統一在羅馬主教之下的重要思想力量。他的名言:「不以(大公)教會為母的,就沒有上帝為父」和「在教會之外沒有救恩」,都極力強調大公教會在信仰上的必要性。但他所主張的體制卻又不是天主教的教宗制,而是主教聯盟,就是以各地主教組成的團契為全教會的最高領導中心。.
查看 拉丁语和居普良
屋大维
#重定向 奥古斯都.
查看 拉丁语和屋大维
巴魯赫·斯賓諾莎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Benedictus de Spinoza,),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查看 拉丁语和巴魯赫·斯賓諾莎
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书名或譯作「天主之城」,為希坡的奥古斯丁所著。當時羅馬城已被哥德蠻族攻破。人們把羅馬帝國的衰退歸咎於基督徒之離棄傳統多神宗教。奧古斯丁覺得有必要著書回應此攻擊,於是提筆寫作此書,時當公元413年。 奧古斯丁在書中說明,羅馬的衰退是肇因於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羅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於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歸屬的不是羅馬帝國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別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點在於對自己的愛,後者則是結合於對上帝的愛和因此而生的對彼此的愛。在對比這兩個城從起源到結局的過程中,他對人類的群體生活有深入的討論,也建構了基督教的歷史觀。 本書標題取自《詩篇》第八十七篇第三節:「上帝的城啊!有榮耀的事乃是指著祢說的(Gloriosa dicta sunt de te, civitas Dei!)。」本書內容共分二十二章。第一部份一至十章主要在駁斥對基督教不實的攻擊,第二部份十一至二十二章則說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進展和結局。.
查看 拉丁语和上帝之城
与格
与格(casus dativus; dative case)、或謂第3格,是指名词的语法上的格。与格通常表示动词的间接宾语。与格存在于古希腊语、拉丁语、俄語、古英语和德语中。在德语中,一些介词要求其后的名词使用与格,例如 "aus", "außer", "bei", "mit", "nach", "seit", "von" 和 "zu" 之后,总是跟随与格。 在克丘亚语中,用在词尾加上-paq来表示与格,比如wasi(房屋)的与格就是wasipaq。 在现代英语中,与格不再是英语语法的一部分,它只出现在一些表达用语中。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单词methinks(据我看来)。它来源于古英语的与格形式变化:me(与格的人称代词)+thinks(to seem,与动词词组to think很接近的一个词组)。 与格在英语中可以不要前置词,例如在“He built me a snowman.”中一样。在这个例子中,“me”是与格。.
查看 拉丁语和与格
中古英语
中古英语是指1066年到1489年间所使用的英语。这个时期的英语和古英语相比,在读音和拼写,词汇和语法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大部分古英语词汇被淘汰,转而吸收了很多法语和拉丁语的词汇。.
查看 拉丁语和中古英语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查看 拉丁语和中世纪
中美洲
中美洲是一個地理概念,依據不同的劃分法,屬於北美洲或南美洲的一部份,一般指連接北美洲與南美洲之間的地峽,現有七至八個國家。.
查看 拉丁语和中美洲
主格
主格(casus nominativus; nominative case)是指名词的语法的格。主格通常表示动词的主语。 主格在拉丁语和古英语中都有。现在的英语中仍然存在于与宾格相反的主格代名词:I(宾格为me)、we(宾格为us)、he(宾格为him)、she(宾格为her)以及they(宾格为them)。古英语的用法包括ye(宾格为you)以及单数第二人称代词thou(宾格为thee)。.
查看 拉丁语和主格
希伯来语
希伯来语( -,读音:)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為具有古代猶太民族(以色列民族或希伯來民族)意識之現代人民的民族語言、也是犹太教的宗教语言。过去2500年,希伯来语主要用于《圣经》与相关宗教方面的研究,自从20世纪特别是以色列复国以来,“希伯来语”作为口语在犹太人中复活,渐渐取代阿拉伯语、拉迪諾語和意第绪语,以色列復国后将“希伯来语”定为官方语言之一,採用希伯来语字母書寫;另一种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希伯来語亦如同其它大部分的閃語族语言般,其拼寫法為橫寫由右到左。.
查看 拉丁语和希伯来语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查看 拉丁语和希腊
希腊字母
希臘字母源自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只有辅音,從右向左寫。希臘語的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因為希臘人的書寫工具是蠟板,有时前一行從右向左寫完後順势就從左向右寫,變成所謂“耕地”式書寫,後來逐漸演變成全部從左向右寫。字母的方向也顛倒了。罗马人引進希臘字母,略微改變變為拉丁字母,在世界廣為流行。希臘字母廣泛應用到學術領域,如數學等。.
查看 拉丁语和希腊字母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查看 拉丁语和希腊语
布列塔尼半岛
布列塔尼半岛(Bretagne,;Breizh,;加洛語:Bertaèyn)是法国西北部历史上的一個半岛,文化及行政上的一個地區名稱。布列塔尼半岛的北部面向英倫海峽,南部對着比斯開灣,古城阿摩里卡,范围包括塞纳河和罗亚尔河之间的沿海地区。整個半島的面積有34,023 km²。 凯尔特人是布列塔尼半岛最早的居民,而布列塔尼亦是昔日的六個凱爾特邦國之一。後來布列塔尼半岛被凯撒征服,成为罗马的鲁格顿西斯行省。5世纪时,不列颠人入侵,所以这块西北端地区被称作布列塔尼,外號小不列顛(與大不列顛相對)。 布列塔尼半岛由克洛维一世征服,但无论是墨洛温王朝还是加洛林王朝都未能完全統治此地域。13世纪法国提出领土要求,但一直到15世纪,这里还是独立的邦国。1532年,布列塔尼與法蘭西王國聯合,失去其公國的地位,布列塔尼半岛被併为法国的一个省,其省級地位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查看 拉丁语和布列塔尼半岛
书面语
书面语是一種透過文字系統來表達的語言,以书写及阅读來傳達意義。書面語是一種人為發明下的產物,基於某個特定的口语之後發展出來,因此沒有任何一種自然語言是只有書面語而沒有口語的。幼童不需要經過主動學習,只要生活在以口語對話的社會環境中,就能夠自然學會口語;但是必須透過教育手段,經過識字及閱讀、寫作課程後,幼童才能夠學會書面語。 由於書面語是人們在文本上交流所使用的語言,相對於口語,有其內在的穩定性。這體現在空間與時間兩個跨度上:.
查看 拉丁语和书面语
年代记
年代记(Chronicle)是一种用年代来排序的来记录历史事实和事件的文献记载方法。通常同时考虑历史上重要事件和本地事件的权重,此用来记录发生的和年代记编纂者的观点。对比故事或历史,可以对作者认为并非重要的事件进行有意义的阐述。.
查看 拉丁语和年代记
亚美尼亚语
亞美尼亞語(Հայերեն或Hayerēn)是亞美尼亞共和國及不被普遍承认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的官方语言,屬於印欧语系的一支,但它沒有任何近似語言,其38個字母的拼音系統更是獨特的,不少語言學家因此對亞美尼亞語產生興趣。 亞美尼亞語目前廣泛被亞美尼亞人使用。 語言學家將亞美尼亞語歸為印歐語系的一個獨立語族。亞美尼亞語與希臘語有一些共有衍徵。部分語言學家將亞美尼亞語、弗里吉亞語(Phrygian)及印度-伊朗語族歸類於印歐語系之下,因為它們有一些共有衍徵。最近亦有一些語言學家提出將希臘語、亞美尼亞語、弗里吉亞語(Phrygian)及阿爾巴尼亞語歸入印歐語系下的一個「巴爾幹語族」(Balkan)。 亞美尼亞語有一個漫長的文學史,其現存最古老的文學作品是五世紀的聖經翻譯。它的詞彙在其歷史上受伊朗的語言影響,特別是帕提亞語(Pathian),此外還受希臘語,拉丁語,古法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土耳其語和其他語言影響。現代亞美尼亞語有兩種規範的形式,東亞美尼亞語和西亞美尼亞語,兩者都可以用於理解當代亞美尼亞方言。幾乎絕跡的Lomavren語是一個深受羅姆語(吉普賽語)影響的方言,使用亞美尼亞語的語法及大量由羅姆語演變而來的詞彙,例如數字。.
查看 拉丁语和亚美尼亚语
亚洲人
亞洲人可以指:.
查看 拉丁语和亚洲人
康涅利乌斯·尼波斯
康涅利乌斯·尼波斯(Cornelius Nepos,约100 BC-约25 BC,或譯內珀斯)是古罗马的传记作家。出生于山南高卢的小镇荷斯提利亚(Hostilia,今奥斯蒂利亚)。对其高卢血统,古罗马作家屡有提及。罗马著名作家老普林尼曾在其著名的《自然史》中把他称为Padi accola (波河的居民) 。尼波斯是古典文学上重要的文学人物,其传记作品早在奥古斯都时代就开始获得赞誉。他是罗马诗人卡图卢斯的朋友;后者在其诗集的第一卷开篇中将其作品献给尼波斯:.
人称
人称是与语言中的行为动作相关的话语角色。“妈妈餵宝宝吃饭”和“我餵你吃饭”,意思可能相同,但前者是用有词汇意义的名词来表示与“餵”相关的人的具体身份,后者才是用功能性的形式来表示话语角色这一抽象概念。话语角色的确定取决于具体的交际事件,因此人称是句子进入交际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称范畴的表达可以通过独立的代词或不独立的附缀和屈折形式等来表达。狭义的人称范畴就指动词的屈折变化所表示的诸类人称意义。一般来说,独立的人称代词比不独立的形式区分的意义更多。如英语中,人称代词区分I/you/he/she/it/we/they等,还有格的变化;在be动词里,就只区分am/are/is;在现在时单数的动词后,只有第三人称加-s,也不区分性。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在表示与“性数格时体态”等形态语法范畴并列时,人称可以省称为“身”。.
查看 拉丁语和人称
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humanities),又譯人文學,是以觀察、分析及理性批判來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人类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歷史、語言学等)和知识的总称。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于这个词的注解有很多,宋代程颐《伊川易传》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见《伊川易传》卷二)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的人文概念是指人的各种属性。 到了近代,人文这个词被用来翻译“Humanism”,也就是人文主义,这个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在超越和反对中世纪欧洲宗教传统的过程中,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学习典范,以此回归世俗。这些人就被称为“人文学者”,到19世纪的欧洲又有所谓的人文学科,20世纪英美的大学裡面也开始出现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意思不是说人文的东西用一种科学的理论来解释,而是说对于人的各方面的一种求知、对于人的知识的一种探讨。 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在传统和西方的影响下,对于人文、人文主义和人文学科这几个紧密相关的词汇内涵的理解经历了很多变化。.
查看 拉丁语和人文学科
伊丽莎白二世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本名伊丽莎白·雅莉珊德拉·玛丽(Elizabeth Alexandra Mary),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联合王国,和其他十五個國家的君主,以及大英國協的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從西元1952年即位至今,現時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十二个在她即位后获得独立國家地位的牙买加、巴巴多斯、巴哈马、格林纳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及圣基茨和尼维斯的女王,是英國史上最長壽和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伊丽莎白二世生于伦敦,为约克公爵及公爵夫人(日后的乔治六世及伊丽莎白王后)长女,在家中接受私人教育。1936年爱德华八世退位,佐治六世即位,伊丽莎白亦由此成为王位推定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开始履行公共职责,并于服役。1947年伊丽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成婚,两人育有四名子女:查尔斯王子、安妮公主、安德鲁王子和爱德华王子。 伊丽莎白二世为首位对爱尔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英国君主,并先後接见和造访了五位教宗。於其在位期間的重大宪政变革包括英国权力下放、加拿大及非洲去殖民化,其統治下的国家亦经历了诸多战争及冲突。而伊丽莎白二世亦為现今为世界最年长的在位君主和英国历史上最为年长的君主。2015年她超越其外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世界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国家元首;2016年10月13日,由於泰國國王拉瑪九世辭世,成為現時統治國家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也是首位舉辦過兩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國家元首。 女王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包括其子女、孙子女和曾孙子女的出生及婚嫁,其(1953年),登基(1977年)、(2002年)及钻禧纪念(2012年),亦经历了父亲的早逝,菲利普亲王之舅蒙巴顿勋爵遇刺(1979年),其子女婚姻的破裂(1992年),前王儲妃戴安娜的过世(1997年)及其母后伊麗莎白王太后和王妹瑪格麗特公主的過世(2002年)。虽然国内仍存在一定共和主义,对英国王室时有批判,但伊丽莎白个人仍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表現出君主本身的特殊性。.
查看 拉丁语和伊丽莎白二世
伊特拉斯坎文明
伊特鲁里亚文明(Etruscan civilization)是伊特鲁里亚地區(今意大利半島及科西嘉島)於公元前12世紀至前1世紀所發展出來的文明,其活動範圍為亚平宁半岛中北部。.
查看 拉丁语和伊特拉斯坎文明
伊比利亚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位於欧洲西南角,东面和南面临着地中海,西边是大西洋,北临比斯开湾,在东北部由比利牛斯山脉与欧洲大陆连接。主要包括当今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法国的一小部分地区、以及直布罗陀。其总面积约 582,000 平方公里。.
查看 拉丁语和伊比利亚半岛
伊朗语支
伊朗语支,亦作伊蘭語,是印欧语系的一个分支,属于印度-伊朗语族,分布在伊朗(波斯)、巴基斯坦、伊拉克、土耳其、高加索、中国新疆等地。该语族包括波斯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俾路支语、奥塞梯语、塔吉克语等语言,在中国另外有回回语-中国回族人及其中亚东干人使用的东部波斯语方言。.
查看 拉丁语和伊朗语支
弗兰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Francis Bacon, 1st Viscount St Alban,),著名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科學家、法學家、演說家和散文作家,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
查看 拉丁语和弗兰西斯·培根
弗拉维乌斯·韦格蒂乌斯·雷纳图斯
#重定向 普布利乌斯·弗莱维厄斯·维盖提乌斯·雷纳特斯.
体 (语法)
体(又稱體貌、動貌詞)是一種語法范畴,表示事件的內部時間結構,例如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 注意区分, Grammatical aspect 是指"貌", 而Lexical aspect是指"体".
查看 拉丁语和体 (语法)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查看 拉丁语和德国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查看 拉丁语和德语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查看 拉丁语和俄语
圣奥古斯丁
#重定向 希波的奥古斯丁.
查看 拉丁语和圣奥古斯丁
圣书体
圣书文(或称圣书字),原译圣书体,被希腊人用来特指埃及象形文字系统中的碑铭体字体,后来也被用来代指埃及象形文字系统中的所有三种字体的文字。圣书文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种文字体系,属于语素文字,主要由音符(表音),意符(表意)和限定符构成。有三种字体,其中碑铭体被视为正规体也被称为圣书体,又有草体的僧侣体和简化的大众体(或称世俗体)。值得注意的是圣书体的象形主要还是“以形表音”,实质上是在記錄语音,这与东亚指示会意文字“以形表意”的象形不同。.
查看 拉丁语和圣书体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查看 拉丁语和地中海
医学
醫學是以診斷、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和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的應用科學。狹義的醫學只是疾病的治療,但也有說法稱預防醫學為第一醫學,臨床醫學為第二醫學,复健醫學為第三醫學。醫學的科學面是應用基礎醫學的理論與發現,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學、解剖、病理學、藥理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等,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然而,医学也具有人文與藝術的一面,它關注的不僅是人体的器官和疾病,而是人的健康和生命。「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是廣為接受的理論,而其他如「生理心理靈性社會的照顧」、「全人、全隊、全程、全家的醫療」也都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理論。随着醫學模式的转变,醫學的人文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醫學倫理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是四初確原則方法論:「自主、行善、不傷害、正義」。 在人類社會中,醫學已經存在數千年之久。现代医学起源於17世紀科學革命後的歐洲,以科學的过程及办法來進行醫學治療、研究與驗證。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預防醫學、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等。在現代醫學興起前發展的醫學,稱為傳統醫學;現代則以替代醫學的形式在科学医学尚未普及的地区繼續存在。.
查看 拉丁语和医学
圖拉真
图拉真(Trajan, Marcus Ulpius Nerva Traianus,),罗马帝国皇帝(98年-117年),羅馬帝國五贤帝之一。 圖拉真在53年出生於西班牙贝提卡的意大利卡,是第一位義大利以外出生的羅馬皇帝。他在位時立下顯赫的战功,使羅馬帝國的版圖在他的統治下達到了極盛。他曾經建立圖拉真柱記載自己的功績。元老院曾贈給他「最優秀的第一公民」(Optimus Princeps)的稱號。.
查看 拉丁语和圖拉真
北日耳曼语支
斯堪的那维亚语支或北日耳曼语支,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一个分支,包括通行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芬兰的一部分地区,以及法罗群岛和冰岛的语言。 北日耳曼语支还可以细分为两个分支,分别是“西北日耳曼支”和“东北日耳曼支”。其中“东北日耳曼支”受低地德语的影响非常显著,包括丹麦语、瑞典语以及这两种语言的各种方言和变种。“西北日耳曼支”包括法罗语、冰岛语和挪威语。除了地域上的划分外,还有另外一种按照语言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来划分的方式,即将挪威语、丹麦语和瑞典语称作“内陆斯堪的纳维亚语”,而将法罗语和冰岛语称作“海洋斯堪的纳维亚语”。由于在历史上丹麦曾长期统治挪威,因此将挪威最早出现的所谓“书面挪威语”(Bokmål)和今日的官方挪威语,都被视为“内陆斯堪的纳维亚语”。 出于同样的原因,丹麦语和挪威语的相似程度要高于这两种语言和瑞典语的相似程度。由于在历史上挪威和丹麦长期的政治同盟关系,挪威书面语和丹麦语的词汇非常相似。此外,由于丹麦语的独特发音规律,瑞典人通常会认为挪威语比丹麦语更容易听懂。 由于历史上的独特的亲缘关系,与其说挪威语、瑞典语和丹麦语是三种不同的语言,不如说他们是一种“内陆斯堪的纳维亚语”的三种不同的方言。政治上的独立致使这里的人们将三种语言分别当作独立的语言来看待。1814年挪威脱离丹麦的统治而独立后,一种以海岛方言为基础的“新挪威语”(Nynorsk)出现了。“新挪威语”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以语言独立来标榜政治独立的佐证。.
查看 拉丁语和北日耳曼语支
呼格
呼格(casus vocativus;vocative case)為名詞的格表示法,用來對人(動物、物件等)的稱呼,或者有時作為名詞的限定詞使用。呼格的用法是一種直接式的表達法,在一群人中所談到的個體「人」是置於句子中來表示的。舉例說明,在一句子中,「I don't know, John」(我不知道,約翰),“約翰” 就是呼格的表示法指出所談到的人。 在歷史上,呼格為「格(case)」在印歐語系裡的語法元素,也存在於拉丁語、梵文、古典希臘語中。雖然在很多的印歐語言中已遺失掉了,不過在一些語言當中仍然保留呼格的用法。像是現代希臘語與斯拉夫語族中,諸如:波蘭語、俄羅斯语、捷克語、塞爾維亞語、克羅地亞語、波斯尼亞語、烏克蘭語;及現代凱爾特語族中,諸如:苏格兰盖尔语、與愛爾蘭語等。在羅曼語族中呼格被保存在羅馬尼亞語裡。.
查看 拉丁语和呼格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查看 拉丁语和哲学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為一所本部坐落於-zh-hans:麻省; zh-tw:麻薩諸塞州; zh-cn:马萨诸塞州; zh-hk:麻省-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其因歷史、學術影響力、財富等因素而獲評為世上最享負盛名的學府之一。 哈佛於1636年由當地的殖民地立法機關立案成立,迄今為全美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並擁有北美最古老的校董委員會。 其最初稱之為「新學院」,該機構為了感謝一名年輕的牧師約翰·哈佛所作出的捐贈,而改名為「哈佛學院」。雖然從沒有與任何宗教派別有正式的聯繫,但早期的學院還是以培養公理會及一位論派神職者為主要職責。可是自18世紀起,其課程與學生群體的宗教性質漸漸淡化,而19世紀的哈佛則進一步成為了的文化起源地。美國南北戰爭後,當時的校長查爾斯·艾略特將哈佛各個學術機構綜合成了一所研究型大學,並增添了小班授課以及入學考試,而這些模式同時也影響了國家的中高等教育政策。此校亦為美國大學協會其中一個原始成員,並在經濟大蕭條及二次大戰後進一步修改了課程及收生政策。後與拉德克利夫學院合併成為了男女校。 校方目前共有十所學院及一所高等研究院。這些單位偏佈鄰近各區:其本部位於劍橋的;醫學、公共衛生及牙醫學院位於波士頓的長木醫學區;而包括哈佛體育場在內的大學體育設施以及商學院則在。哈佛同時擁有龐大的資產,每年所收到的捐款回贈數目長期位列全球教育機構之首。 哈佛大學為全美最難入讀的學府之一。 學校的研究生課程較為多元化,而本科教育則主要集中在文理學範疇。校方在2007年起實行了財政援助政策,家庭年收入低於一定數目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學費豁免。 哈佛擁有全美最古老的圖書館系統,這同時也是全球最具規模的私立及大學圖書館系統,館藏量逾1600萬冊。 其為常春藤盟校成員之一,現共有42支參與不同運動競賽的代表隊,屬全美大學體育協會甲組。除了體育,學生的課外生活還包括各個學會所舉辦的活動。哈佛校友涵蓋8名美國總統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其亦培養了62名富豪企業家及335位羅德學者,人數均為全美最多;另也有15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現在或曾經在哈佛學習或工作。.
查看 拉丁语和哈佛大学
唇音
唇音通常指嘴唇成阻形成的辅音。单纯的唇音有双唇音和唇齿音,前者(如p、b、m等)的部位是双唇,后者(如f、v等)的部位是上齿和下唇。舌尖和嘴唇成阻的辅音叫做舌唇音,但通常不被认为是唇音,因为主动发音部位是舌头。.
查看 拉丁语和唇音
凯尔特语族
凱爾特語族是印歐語系下的一族語言。古時曾在西歐廣泛使用,但今日使用此族語言的人口只存在於不列顛群島上的一些地區和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上。.
查看 拉丁语和凯尔特语族
公共汽車
--是一種以中型或大型汽車(大客車/巴士)作為運送手段,以運輸大量乘客的的大眾運輸服務。.
查看 拉丁语和公共汽車
元音
元音,或称--,是音素的一种,与辅音相对。元音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 发元音时,气流从肺部通过声门冲击声带,使声带发出均匀震动,然后震音气流不受阻碍地通过口腔、鼻腔,通过舌、唇的调节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元音时声带必然震动,这叫做浊音。也有的语言发元音时声带不振动,发出清元音(voiceless vowel)。 元音并非在所有的语言中都与元音字母一一对应,一些元音字母的组合也可以表示特殊的元音,比如汉语中的某些複韵母;某些语言中一些元音字母在某些情况下不发音,如法语中元音字母“e”在词末。 元音分兩大類: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大多數元音都是舌面元音,如國際音標的、、、、等等,而漢語很多方言中有一類在其它語言中很少見的舌尖元音,發音時舌尖緊張,包括平舌音(或者稱舌尖前音)如漢語拼音zi、ci、si的韻母,和翹舌音(或者稱捲舌音、舌尖後音)如漢語拼音zhi、chi、shi、ri的韻母。 在元音四角圖中,橫軸代表是元音舌位,縱軸代表的是元音高度。.
查看 拉丁语和元音
元音長度
長元音(vowel length)是指一種持續時間較普通元音發音時較長的元音。與長元音相對的發音時較短的元音稱為短元音。.
查看 拉丁语和元音長度
剑桥大学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勳銜:Cantab)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劍橋市的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劍橋為英語世界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這些學者本為牛津大學的一員,但後因與牛津鎮民發生衝突而移居至此。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並經常獲合稱為「牛剑」。 劍橋大學由31所成員書院及6所學術學院組成。雖大學本身為公立性質,但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書院則屬私立機構。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工作有別於負責教研的大學中央。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並與產業聚集地的發展息息相關。 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堂,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劍橋大學校友包括多位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作家、哲學家。共有116位諾貝爾獲獎者、15位英國首相、10位菲爾茲獎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查看 拉丁语和剑桥大学
勒内·笛卡儿
#重定向 勒内·笛卡尔.
查看 拉丁语和勒内·笛卡儿
图尔
图尔(法语:Tours;Teurgn)為法国一座古老城市。目前為安德尔-卢瓦尔省首府,人口136,500(2005年估计)。.
查看 拉丁语和图尔
B
B (音讀 bee)是的第二個字母。B這個字母可以用來表示双唇音,但以濁雙唇塞音作為最常用的用法。.
查看 拉丁语和B
C
C,c是拉丁字母中的第3个字母。在伊特鲁里亚语中,爆破辅音没有明显的发音,所以他们把希腊语中的Γ, γ(Gamma)来书写他们的/k/。开始的时候,罗马人同时使用它来书写/k/和/g/,后来在它的右中部加了一横杠变成G。可能在更早的时候,只有/g/,而用K表示/k/。 一些学者表示,闪族语的ג是骆驼的图形。/k/在拉丁语中发展成上腭音和软腭音音位变体,这可能是由于伊特鲁里亚语的影响。因此,今天的C有很多不同的音值:在法语和西班牙语中为:和,在意大利中的和(像英语中的CH)等等。.
查看 拉丁语和C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查看 拉丁语和犹太人
皈依
依(saranam gacchami),又作歸依、歸信,佛教術語,是成為佛教徒之前的宣誓儀式。佛教信徒在完成皈依儀式後,就是正式佛教徒,依性別可以稱為「優婆塞」或「優婆夷」。在上座部佛教及大乘佛教的多數派別,都主張三皈依(Tisarana),即皈依佛、法、僧等三寶,又稱歸依三宝,誓願終生信從三宝,直至未来解脱成佛。藏傳佛教則加上皈依上師,成為四皈依。 有時把信奉一種宗教,統稱為皈依,比如「伊凡卡·川普原為基督教長老宗信徒,2009年皈依猶太教,與夫婿成婚。」、「历史上对君士坦丁大帝为何皈依、是否真正皈依基督教的猜测从未停止过。.
查看 拉丁语和皈依
现代汉语
#重定向 現代標準漢語.
查看 拉丁语和现代汉语
礼拜
拜可以指:.
查看 拉丁语和礼拜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查看 拉丁语和神學
祖語
語(proto-language)或原始语,歷史語言學的重要概念,指同一系屬中若干相關語言的共同祖先——一種古代語言,或者是處於語言起源的某一階段的尚不能稱作「語言」的一個溝通體系。.
查看 拉丁语和祖語
科学
科學(Science,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查看 拉丁语和科学
立陶宛语
立陶宛语(lietuvių kalba)是立陶宛的官方语言以及欧盟的官方语言之一。在立陶宛大约有290万人以其为母语,而在海外约有二十万。立陶宛语是现存的两种波罗的语族之一(另一种是拉脱维亚语,与立陶宛语能部分相互理解)。波罗的语族隶属于印欧语系。立陶宛语常被认为是现存的印欧语言中最为保守的一种,保留了原始印欧语中很多在现今印欧语言中已经流失的特征。.
查看 拉丁语和立陶宛语
约翰·德莱顿
约翰·德莱顿(英文:John Dryden,1631年-1700年),英国著名诗人、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是1668年的英國桂冠詩人。 他被當做是王政復辟時期的主要詩人,以至於這一段文學史被稱為德萊頓時代。沃爾特·司各特稱他為“光榮約翰”。.
查看 拉丁语和约翰·德莱顿
维吉尔
普布利乌斯·维吉利乌斯·马罗(Publius Vergilius Maro,),英語化為维吉尔(Vergil或Virgil),是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诗人。其作品有《牧歌集》(Eclogues)、《农事诗》(Georgics)、史詩《埃涅阿斯纪》(Aeneid)三部傑作。《维吉尔附录》可能也是他的作品。 维吉尔被奉为罗马的国民诗人、被当代及后世广泛认为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因在《牧歌集》中预言耶稣诞生被基督教奉为圣人。其《埃涅阿斯纪》影响了包括贺拉斯、但丁和莎士比亚等许多当代与后世的诗人与作家。《埃涅阿斯纪》在中世纪被当作占卜的圣书,由此衍生出“维吉尔卦”。在但丁的《神曲》中,维吉尔也曾作为但丁的保护者和老师出现。.
查看 拉丁语和维吉尔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查看 拉丁语和罗马共和国
罗马王政时代
罗马王政时代或罗马王国(REGNVM ROMANVM)是指前753年到前509年这一时期的古罗马,此时的罗马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尚未建立共和国。 罗马王国时期,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人民代表会议。王是由选举产生的,元老院相当于王的顾问团,开始是100人,成员都是贵族,由王指定。 和许多其他同时代的意大利城邦国家不同, 罗马的君主制不完全是世袭的。 当一个王去世时,罗马就进入了空位时期,此时的罗马暂时由一名临时执政者统治,临时执政者将有权提名下一位王的人选。临时执政者由元老院提名,任期不确定。一旦临时执政者找到了一个王的候选人,他要将这个人选提交给区会议,一个人民的大会。如果这个人选被区会议通过, 元老院将批准这个投票。从理论上讲,人民选举出了他们国王,但实际上整个过程被元老院掌控着。.
查看 拉丁语和罗马王政时代
罗马斗兽场
羅馬競技場(Colosseo,Colosseum,又譯作罗马--鬥獸场、罗马大角鬥场、罗马圆形競技場、科洛西姆或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nfiteatro Flavio / Amphitheatrvm falvvm)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鬥场,建於公元72年-82年间,现仅存遗迹位於現今意大利罗马市的中心。羅馬競技場是卵形的圓形劇場,也是目前最大的圓形劇場,使用材料包括洞石、凝灰岩及砖饰面的混凝土。 羅馬競技場估計可以容納五萬至八萬名觀眾,平均觀眾約六萬五千人, The Local。罗马斗兽场用來進行角鬥士的比賽、(不過只有短暫的時間,後來斗兽场地下室就開始安裝其他的設備了)、處決、重要戰役的歷史重演、以及演出以羅馬神話為基礎的戲劇。在中世紀前期已不再將羅馬競技場用在娛樂用途,後來用作住宅、工作坊、聖職人員宿舍、防御工事、採石場以及基督教聖地等用途。 罗马斗兽场中有部份因為地震以及盜石賊的破壞而受損,不過仍然是羅馬帝國的代表性建築物。罗马斗兽场是羅馬著名的之一,也和天主教教會有關,教宗在每年聖週五帶領的苦路遊行都會從罗马斗兽场附近開始。義大利版本的5歐分硬幣上面就是以罗马斗兽场為主題。罗马斗兽场也列名在中古世界七大奇蹟及世界新七大奇蹟中。1980年,罗马竞技场以罗马历史中心,该城中享有治外法权的圣座房地产和城外圣保禄大殿之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 拉丁语和罗马斗兽场
罗曼什语
羅曼什語(Romanche,Rätoromanisch,Romancio,Rumantsch / Romontsch / Rumauntsch,中文也译作列支罗曼语、拉丁罗曼语、罗曼列支语)屬印歐語系罗曼语族,是瑞士四種官方語言之一,通行於格勞賓登州。.
查看 拉丁语和罗曼什语
罗曼语族
罗曼语族(又稱羅馬語族、拉丁语族),属於印欧语系,是从意大利语族衍生出来的现代语族,主要包括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现代诸语言。操罗曼语族语言的人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拉丁人”。罗马帝国瓦解之后,原本统一的拉丁语也随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各类方言。这些方言就是今日罗曼诸语言的雏形。 尽管如此,现代罗曼语族诸语言和古老的拉丁文之间已经存在很大不同了。比如,现代罗曼语多以冠词和介词来替代拉丁文詞尾复杂的格变化;现代罗曼语用助动词来构成复合时态,这也是拉丁文不具备的。 尽管都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罗曼诸语言之间仍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包括:历史传统的彼此隔绝、古罗马帝国治前的地域性古语的影响、罗马帝国覆灭后频繁的战争和社会变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各种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共融,等等。.
查看 拉丁语和罗曼语族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查看 拉丁语和美国
羅馬尼亞語
羅馬尼亞語(limba română,國際音標:)属于罗曼语族的東羅曼語支。它是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的官方语言,被大约两千四百万人当作母語,其中大部分聚集在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两国,同时也有大约四百万人把罗马尼亚语当作第二語言。罗马尼亚语也是欧盟的官方语言之一。 为了在各种方言之间做出分别,罗马尼亚语也被称作为达哥罗马尼亚语(Daco-Romanian)。在苏联时期,在摩尔多瓦也将罗马尼亚语稱为“摩尔多瓦语”,不过摩尔多瓦的宪法法庭已于2013年判定“(摩尔多瓦)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罗马尼亚语”。 罗马尼亚语的使用者分散在世界各地,例如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乌克兰,保加利亚,美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希腊,土耳其,以色列,俄罗斯,葡萄牙,英国,賽普勒斯,法国,德国等国家。.
查看 拉丁语和羅馬尼亞語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查看 拉丁语和羅馬帝國
翁布里亚语
翁布里亚语是一门已经灭绝的语言,曾在古意大利的翁布里亚地区使用,操这种语言的人被称作翁布里人,他们曾经生活在特维雷河的上游东部地区。 翁布里亚语由流传至今的三十座牌铭而为人所知,其中最大的一座“伊库维牌铭”(Tabulae Iguvinae),由七个青铜金属板构成,用古意大利字母书写,刻于公元前七到一世纪,记录有关古老仪式,并刻有一些教士的塑像。 现今翁布里亚语用来指称意大利翁布里亚大区所讲的翁布里亚方言。.
查看 拉丁语和翁布里亚语
絕跡語言
絕跡語言(extinct language),又稱滅絕語言、灭亡语言、死語,指一種已經不再有人以之作為母語的語言。根據估計,每兩星期就有一種人類的語言滅亡,變成絕跡語言。 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中,某些帝國需藉助之前已滅亡帝國的威名來保持自己的勢力,跟這個已滅亡帝國有關的語言就得以持續被使用在科學、律法、或宗教等各種方面,即使它已經是個絕跡語言,這樣的絕跡語言就仍然會被保存下來,並繼續以非母語的方式使用,例如拉丁語與古希臘語被用來造科學方面的新詞,而其他如文言文、古教會斯拉夫語、阿維斯陀語、科普特語及吉茲語則仍然用於宗教儀式上。 其他有些組織則會為了特定情境、文化的氣氛營造,而偶爾使用這些絕跡語言,例如美國童子軍就會在他們一個童軍儀式「聖箭盟」裡使用一種北美印地安人的絕跡語言倫尼萊納佩語。.
查看 拉丁语和絕跡語言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查看 拉丁语和瑞士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查看 拉丁语和瑞典
生物学
生物学研究各種生命(上图) 大肠杆菌、瞪羚、(下图)大角金龟甲虫 、蕨類植物 生物學(βιολογία;biologia;德語、法語:biologie;biology)或稱生物科學(biological sciences)、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是自然科學的一大門類,由經驗主義出發,廣泛研究生命的所有方面,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佈、構造、發育、功能、行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以及生物分類學等。現代生物學是一個龐大而兼收並蓄的領域,由許多分支和分支學科組成。然而,盡管生物學的範圍很廣,在它裡面有某些一般和統一概念支配一切的學習和研究,把它整合成單一的,和連貫的領域。在總體上,生物以細胞作為生命的基本單位,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元,和進化是推動新物種的合成和創建的引擎。今天人們還了解,所有生物體的生存以消耗和轉換能量,調節體內環境以維持穩定的和重要的生命條件。 生物學分支學科被研究生物體的規模所定義,和研究它們使用的方法所定義:生物化學考察生命的基本化學;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物分子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植物學研究植物的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檢查所有生命的基本組成單位,細胞;生理學檢查組織,器官,和生物體的器官系統的物理和化學的功能;進化生物學考察了生命的多樣性的產生過程;和生態學考察生物在其環境如何相互作用。最終能夠達到治療診斷遺傳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人類生活、保護環境等目的。.
查看 拉丁语和生物学
生物分類法
生物分类法(Taxonomy),又稱科學分類法,是用生物分类学方法來對生物的物種分组和歸類的辦法。以级别为基础的系统层次结构中使用的的一个固定数量的层次,域,界,門,綱,目,科,属,种。无级别系统使用任意数量的层次。分类的群体被称为分类单元。 現代生物分類法源於林奈的系統,他根據物種共有的生理特徵分類。在林奈之後,根據達爾文關於共同祖先的原則,此系統被逐漸改進。近年來,應用了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基因組DNA,正在大幅改動很多原有的分類。 生物分類法屬於系統分類學。.
查看 拉丁语和生物分類法
特土良
昆圖·塞普蒂米烏斯·佛洛倫特·特爾土良諾(Quinto Septimius Florente Tertuliano),英語化後被稱為特土良(Tertullian ,,),或譯戴都良、特图里安、德爾圖良,北非柏柏爾人,生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迦太基城,為基督教會主教,是早期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护教士。 特土良出身柏柏爾人,終身都生活在迦太基,因理论贡献被誉为拉丁教父和西方基督教神学鼻祖之一。特土良所使用的神學方法,主要以寫作思辯性的基督教神學與反對異端的著作為主。有人稱特土良是「希臘最後一位護教士」,亦有人說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 特土良對於三位一體與基督的神人二性,這二個教義的闡明,為後來東方與西方兩個教會的正統教義奠定了基礎。因他首先發現理性有極限,人在衝破這個極限的時候,就應該有信仰做指南,發展人生的未來,他以為在人性的能力中,除了感官之外,還有理性,在理性之上,還有信仰,人的感觀所不能達到的極限,由理性可以補足,在理性所不能達到的極限,便由信仰可以補足。當他在世上的年日,那些新約書信的原本仍然存在,他稱基督宗教的經典為《新約》。他的著作中曾引用《新約》一千八百多處,有消極反對當時的異端又有「護教學」,積極的為教會的學說辯護,將自己的信仰用希臘哲學,羅馬辯論的形式表現出來。.
查看 拉丁语和特土良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非正式:Oxford University,或:Oxford;勳銜簡稱:Oxon)位於英格蘭牛津市。是一所世界聞名的公立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它是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世上現存第二古老持續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雖然大學的實際創立日期難以考證,但授課紀錄最晚可上溯到1096年。 牛津大學的師生人數自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國學生前往巴黎大學就學後就開始迅速上升。1209年,牛津師生與鎮民的衝突使一些牛津學者另闢蹊徑,他們遷離至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後來的劍橋大學。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管理架構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兩校同時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故常被合稱為「牛劍」。 牛津大學由38所獨立書院及4所學術學院組成。 各個書院為獨立的行政機構並隸屬於大學。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而學術學院則負責安排教職員講課及指導研究項目,另負責編制課程及給予學術指引。牛津大學並沒有獨立於城鎮的主校區,大樓和設施散見整個牛津鎮。 大學的本科教育包括書院的每週輔導課程,以及由學術學院提供的學科課程。上課地點除了書院外,還包括由校方提供的講堂、課室及實驗室。牛津大學同時為兩個著名獎學金計劃的舉辦地:一為於2001年設立的克拉倫登獎學金;另一為羅德獎學金。牛津同時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大學出版社,及全英最大型的大學圖書館系統。牛津大學培養眾多社會名人,當中包括26位英國首相、29位諾貝爾獎得主(只計算學生;連教職員計算則達69位)、6位图灵奖得主及多國領袖與政治要員。。牛津大学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文學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查看 拉丁语和牛津大学
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Αργυρόν Γένος)是来自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词汇,尤其是在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中被使用。根据该著作,人类世纪划分为五个时代,其中白银时代为第二个时代,在黄金时代之后、青铜时代之前。这段时期里的人类会经历过一百多年的漫长童年,之后迅速长大并死亡。 克洛诺斯被流放后,世界被宙斯所统治。奥林波斯十二神为第二世代的神的统治者,开创了白银时代。之所以被称为白银时代,是因为这时期的人类不如黄金时代的人类尊贵。 在这个时代,宙斯减少了春天,并将一年重构为四季,因此人类第一次需要寻找躲避的房子,并用劳动来获取食物。 后来由于人类不敬神,引起宙斯的愤怒,通过大洪水毁灭了人类。 Category:希臘神話.
查看 拉丁语和白银时代
D
D, d是拉丁字母中的第4个字母。 闪族语的Dâlet可能是从雨或门的缩略图中发展而来的。.
查看 拉丁语和D
E
E, e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5个字母。 它来源于一个与它形状和功能相像的希腊字母Epsilon(Ε, ε)。 闪族语单词 hê 可能是第一个用来表示起到或称呼人的单词。在闪含语中,这个字母发作/h/(在其它语言中可以发作/e/),在希腊语中 hê 变成 Εψιλον(Epsilon)发作/e/。伊特鲁里亚人和罗马人都这样使用它。由于元音大推移,英语的用法比较特殊,英语me或bee中把它发作/i:/,而在bed中的用法则相当接近拉丁美洲和欧洲的用法。 与其他拉丁字母元音一样,e有长元音(例如英语的 they)和短元音的变体(例如英语的 pet)。在其它语言中这个字母可能有很多音值,有时候要用重音符(ê,é,è,ë)来区分它们。 在电脑中,这个字母大写形式的ASCII码为69,小写为101。这个字母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字母,而很多的相关语言中,这个字母可以作为密码学的提示字母。.
查看 拉丁语和E
聲門音
聲門音(glottal consonant、聲門輔音,古漢語:喉音),現代亦稱「喉音」,是用声门發出的辅音。許多語音學家認為它們,或則至少是所謂的摩擦音,或是一種「過渡狀態的喉音」且沒有一絲如其它輔音該有的語音;事實上,有些人認為他們一點也不像是輔音。然而,在語言學上聲門塞音至少表現出像是典型的輔音、比如在南島語系的鄒語裡。.
查看 拉丁语和聲門音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查看 拉丁语和荷兰
荷蘭語
荷兰語(Nederlands),又稱尼德蘭語,属於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主要通行於荷蘭,在比利時與蘇利南有六成人口使用它,這三個國家共同組成荷蘭語聯盟。是荷蘭、比利時、苏里南和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官方語言。在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的佛兰德斯地区通用。欧洲约有2300万人以荷兰语为第一语言,還有曾經被荷蘭統治了四個世紀的印度尼西亞也有日常的使用。 "1% of the EU population claims to speak Dutch well enough in order to have a conversation." (page 153) 荷兰语字母表由26或27個拉丁字母组成,除A至Z外,在Y后面有一个 IJ 。荷兰语有时用 IJ 代替Y。 荷兰语与英语和德语接近,同属西日耳曼语支。荷兰语是由古代低地德语诸方言演变而来,最早的荷兰语文献可追溯到12世纪的佛兰德斯。当代荷兰语是五种方言群体的集合:中西部方言(包括南、北荷兰省,乌德勒支,海尔德兰的大部和西兰的岛屿等地区使用的方言),东北方言(格罗宁根、德伦特、上埃塞尔和海尔德兰东部使用的方言),中南部方言(北博拉班特及其周边的林堡地区,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博拉班特和东弗兰德斯),西南部方言(西弗兰德斯)和东南部方言(荷兰的林堡地区大部和比利时的同名地区)。东北方言通常被称为萨克森方言,东南方言被称为东部低地法兰科方言,其他的三个群体则被称为西部低地法兰科方言。荷兰的弗里斯兰省的语言通常单独列为一种语言:弗里斯兰语。南非荷兰语是17世紀殖民者所說的荷蘭語的變種,有相當數量的馬來、班圖諸語言的借詞和語法散佈其中,南非白人的祖先名為布爾人,其名稱的由來是來自荷蘭語中boer(農夫)這個單詞。 荷蘭語的舌後音較德語、俄語等多,除了ch發舌後音外,連g也是發舌後音的。.
查看 拉丁语和荷蘭語
萊昂哈德·歐拉
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台灣舊譯尤拉,)是一位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近代数学先驱之一,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俄国和普鲁士度过。 欧拉在数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微积分和图论都做出过重大发现。他引进的许多数学术语和书写格式,例如函数的记法"f(x)",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他还在力学、光学和天文学等学科有突出的贡献。 欧拉是18世纪杰出的数学家,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多产作者,其学术著作約有60-80冊。法国数学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曾这样评价欧拉对于数学的贡献:“读欧拉的著作吧,在任何意义上,他都是我们的大师”。.
查看 拉丁语和萊昂哈德·歐拉
萨卢斯特
#重定向 撒路斯提乌斯.
查看 拉丁语和萨卢斯特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查看 拉丁语和非洲
颚音
#重定向 顎音化.
查看 拉丁语和颚音
颤音
#重定向 顫音.
查看 拉丁语和颤音
西塞罗
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其名在拉丁语中读为(音译为基凯罗),西塞罗为英文音译,),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他出生于騎士阶级的一个富裕家庭,青年投身法律和政治,其后曾担任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同时,因为其演说和文学作品,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好的演说家和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危机中,他是共和国所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忠诚辩护者,马克·安东尼的政敌。他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后被马克·安东尼派人杀害于福尔米亚。 西塞罗因其作品的文学成就,为拉丁语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在当时是罗马著名的文学人物,其演说风格雄伟、论文机智、散文流畅,设定了古典拉丁语的文学风格。西塞罗也是一位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者。他通过翻译,为罗马人介绍了很多希腊哲学的作品,使得希腊哲学的研究得以在希腊被罗马征服之后得以延续。 西塞罗在古罗马时代的影响在中世纪时代渐渐衰落,但在文艺复兴时被重新振兴。彼特拉克在14世纪重新发现了西塞罗的书信,由此开始了文艺复兴学者对西塞罗的重新研究。因此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西塞罗的复兴。西塞罗的影响在启蒙时代达到了顶峰,受其政治哲学影响者包括洛克、休谟、孟德斯鸠等哲学家。亚当斯、汉密尔顿等人也常在其作品中引用西塞罗的作品。 西塞罗深远地影响了欧洲的哲学和政治学说,并且至今仍是罗马历史的研究对象。.
查看 拉丁语和西塞罗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查看 拉丁语和西班牙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Español),也称卡斯提亞語(Castellano),简称西语,是起源於西班牙卡斯提亞地方的語言,為罗曼语族的分支。除了發源地西班牙之外,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国家,约有4亿人使用。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排名,西班牙语为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現代標準漢語,總使用人数排名則為世界第三,僅次於漢語及英語。 西班牙语是除英語、法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同時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的母語或第二語言是西班牙語,另外有二千萬的學生將西班牙語當作外語學習。.
查看 拉丁语和西班牙语
西欧
西欧是指欧洲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习惯上,本区又可以分为北欧、西欧、南欧三部分。本区位于歐亞大陸西部、大西洋东岸,大部分位于北纬35°~60°属北温带。 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在冷战时期通常也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叫西欧。.
查看 拉丁语和西欧
西方世界
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也称西洋、西方国家、西方文化区,旧称泰西,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间有不同定义。这些国家文化與文字皆是一脉相承。 西方的概念根源於希臘文明、羅馬帝國及後來的基督教,經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及通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擴張形成當今西方世界。冷战時期,西方的觀點確立於深受基督教文化及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反對共產主義的资本主義國家,形成反共陣營,有別於政治經濟方面不同的共產主義國家。 這個詞原本字面意思是一個地理概念,15世紀以來西歐人相對於將看到的西亚、南亚與东亚當作東方。在當代文化含義裡,這句西方世界除包括歐洲也包括歐洲殖民時期源自大量歐洲的祖先人口移民至美洲及大洋洲的國家。 西方世界也是古代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现代用法则与“西方世界”同义,明朝初期以婆罗洲島中间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查看 拉丁语和西方世界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
庫斯·奧列里烏斯(Marcus Aurelius,),全名為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安敦宁·奧古斯都(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擁有凱撒稱號(Imperator Caesar)的他是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最後一個皇帝,於161年至180年在位。有「哲學家皇帝」的美譽。 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是羅馬帝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其统治时期被认为是罗马黄金时代的标志。他不但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成就的思想家,有以希臘文寫成的关于斯多葛哲学的著作《沉思錄》(Τὰ εἰς ἑαυτόν)傳世。在整個西方文明之中,奧列里烏斯也算是一個少見的賢君。.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簡稱港大(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HKU),是香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學,大學本部位於香港島的薄扶林。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並於1912年3月11日正式辦學,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立之初,更是大英帝國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 香港大學創立於殖民地時期的香港,其溯源是1887年成立的華人西醫書院,該校後來併入香港大學並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與文學院及工程學院一同被認為是香港大學的創校學院。香港大學在日佔時期遭受嚴重破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大學於1948年恢復運作,其後多所學院及學術部門相繼成立。港大創校以來一直採用英文教學,香港大學現在共有十所學術學院,香港大學作為跨學術領域的綜合大學,其以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工程學、會計學、生命科學及醫學見長。港大醫學院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鑑定及上報冠狀病毒(非典型肺炎病原體)的研究單位。香港大學自創校以來一直為香港社會培養出各界的著名人士,香港大學的排名在香港高等院校中長期名列前茅,亦曾持續位於《QS》及《泰晤士》綜合排名的亞洲三甲之列。港大牙醫學院於2016年及2017年全球排名第一,而港大教育學院於2017年為亞洲第一。.
查看 拉丁语和香港大學
马提亚尔
提亚尔(Marcus Valerius Martialis),(),古罗马文学家,曾經往返于西班牙至罗马城两地。早年生活贫寒,后來凭借诗歌而闻名于世。其作品取材广泛,短小精悍,經常为时人所称道,其作品亦流传至今。.
查看 拉丁语和马提亚尔
語序
語序(word order)是一種文法上的詞彙的順序,任何語言都有主詞、受詞、動詞之分,因此就出現了語序和語法格的問題,多數的語言都有一種主要的語序,如漢語、英語等,但是有時不只有一種,像德語、荷蘭語等語言有次要的語序,另一方面,有些語言由於格變化相當地清楚因而語序相當地自由,像排灣語、拉丁語、芬蘭語等,德語在相當程度上也是如此,不過德語的語序並非完全地自由,動詞不能任意變換位置(主句第一個動詞(包括助動詞)固定在第二位,主句第二個動詞(包括助動詞)之後的動詞(包括助動詞)及子句的所有動詞放在最後),且德語除了陽性單數以外,其餘狀況的主賓格同形。許多語言同時具備格變化和特定的語序。.
查看 拉丁语和語序
語言
语言,广义而言,是用於沟通的一套方式,有其符号与处理规则,一般称为文法。符号通常称为文字,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进行传递。 語言用來傳遞已知或未知事物的含義。 “語言”一詞可以更廣義的理解為已知或未知世界的基礎構成系統。 嚴格來說,語言是指人類溝通所使用的語言——自然語言。在一個先進的社會中一般人都必須透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 語言學就是從人類研究語言分類與規則而發展出來的。研究語言的專家被稱呼為語言學家。 當人發現了某些動物如海豚能夠以某種方式溝通,就誕生了動物語言的概念。 20世紀由於電腦誕生,人需要給電腦指令。這種對機器的「單向溝通」就成電腦語言。.
查看 拉丁语和語言
諾曼人
诺曼人 (诺曼语: Normaunds;法语:Normands;拉丁语:Normanni)为古代欧洲民族,起源于丹麦、冰岛、挪威等地,原属诺斯人中的("Norman"一词由"Norseman"演变而来.
查看 拉丁语和諾曼人
諾曼語
诺曼语(normand)是羅曼語族的一种语言,分布于法国诺曼底地区及英属海峡群岛,是奥依語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但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濒危语言名单,使用人數不明,有滅絕的可能。.
查看 拉丁语和諾曼語
高盧戰記
《高盧戰記》(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凱撒描述自己从前58年到前50年擔任高盧行省省長時遭遇到種種事件的隨記。 全書共分成8卷,每章各描述整年凱撒遭遇的種種大事,其中包括戰事、舉辦祭典、巡迴裁判等行省大事。前七卷(即前58年至前52年這七年)為凱撒本人親筆著作,最後一卷(即前51年與前50年這兩年)則由凱撒的幕僚兼好友奧盧斯·伊爾久斯(Aulus Hirtius)補充。 公元前52年—前51年,凱撒壓制住高盧領袖——維欽托利所發起的聯合作戰,高卢基本平定。而同時他在羅馬的政治地位也開始動搖,前三頭同盟之一的克拉蘇於安息戰死,龐培表面雖沒跟凱撒決裂,卻在共和派元老貴族指摘凱撒時不為其辯護而袖手旁觀。《高盧戰記》即是凱撒為了反駁共和派元老的政治攻擊,並作为自己在羅馬的擁護者的宣傳守則。书中对于每次战事不得不爆发的原因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用以辩护凯撒多次违反了他自己在担任罗马执政官时通过的《尤理亚反贿赂法》的问题。.
查看 拉丁语和高盧戰記
词形变化
在語法學中,詞形變化或屈折變化(Inflection or inflexion)指單詞(或詞根)的變化,以導致語法功能改變,進而使其代表的意義也有所改變。印歐語屈折變化又可以分為變位和變格,前者指動詞的時、體、式、態等範疇的變化,或後者則指名詞、代詞、形容詞的格、數和性等範疇的不同而導致的變化,日語則無變位變格之分,詞形變化皆叫活用。其中表示該詞彙基本概念的部份稱為詞幹。.
查看 拉丁语和词形变化
语气
语气(modus,mood, mode)或語式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说明动作或过程的进行方式,也就是说话者对行为或动作的态度。一般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虚拟语气等。 尽管在许多语言(包括英语以及大多数其他现代印欧语言)中,一个词语组合可以同时表达多种含义,但是语气不同于时态或语法学中的“体”。.
查看 拉丁语和语气
语态
语态(genus verbi,voice)是在语法学中描述句子中动词和参与此动作之主语之间关系的一个术语。当主语是动作的发起者(或之一)时,称为主动语态;如果主语为动作之承受者,称为被动语态。例如:“猫吃老鼠。”这句话是主动语态,而“老鼠被猫吃。”则是被动语态。 通常,反转一个句子的语态会导致主语和宾语的换位。即,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主语,而主动句的主语变为被动句的宾语。.
查看 拉丁语和语态
贺拉斯
昆图斯·贺拉斯·弗拉库斯(拉丁语: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希腊语:Οράτιος,前65年12月8日意大利韦诺萨 - 前8年11月27日意大利罗马),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著名的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诗艺》等。 他是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之一。 作为翻译家,受西塞罗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影响,用相当的篇幅谈了创作中语言的使用和翻译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查看 拉丁语和贺拉斯
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為MIT)是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成立於1861年,當時目的是為了響應。學校採用了辦學,早期著力於應用科學與工程學的實驗教學。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在二戰及冷戰期間,致力開發電腦、雷達及慣性導航系統技術;戰後的防禦性科技研究使學校得以進一步發展,教職員人數及校園面積在的帶領下有所上升。大學於1916年遷往現在位於查爾斯河北岸的校址,沿岸伸延逾,佔地。 擁有6間學術學院、32個學系部門的麻省理工學院常獲納入全球最佳學府之列。學校一直聞名於物理科學與工程學的教研,但在近代亦大力發展諸如生命科學、經濟學、管理學、語言學等其他學術範疇。別名「工程師」的麻省理工體育校隊合計31支,涵蓋不同項目,學生因此可參與不同類型的跨校體育聯賽。 ,著名麻省理工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包括了91位諾貝爾獎得主、52位國家科學獎章獲獎者、45位羅德學者、38名麥克阿瑟獎得主、6名菲爾茲獎獲獎者、25位图灵奖得主。此校同時具很強的創業文化,由其校友所創辦的公司利潤總值相當於全球第十一大經濟體。.
查看 拉丁语和麻省理工学院
黑海
黑海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陆间海,被欧洲、高加索和安那托利亞半岛所包围。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的爱琴海区域相联。西亚和东欧被这一系列水体分隔开来。黑海在北面通过刻赤海峽与亞速海相连。流入黑海的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和第聂伯河。沿海国家有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沿海重要城市有伊斯坦布尔、布尔加斯、瓦尔纳、康斯坦察、图尔恰、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巴统等。 黑海的面积有(不包括亞速海)Surface Area—,最大深度为Maximum Depth—,体积为。黑海形成一个东西向的椭圆形凹陷。黑海的南面是本廷山脈,东面是高加索山脉,西北面是宽阔的低地。黑海东西向最宽有大约。.
查看 拉丁语和黑海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χρύσεον γένος)是来自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词汇,尤其是在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中被使用。在这个著作中,将人类世纪划分为五个时代,其中黄金时代是第一个时代,之后逐渐堕落。黄金时代被克洛诺斯统治,在此之后依次为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 黃金時代是唯一在克洛諾斯統治下的時代。其被描寫為人類生活在神之間,並和神祇們任意來往。整個時代充滿了和平和和諧。人類並不需要為了養活自己而辛勤勞動,因為土地會自己長出食物。人類可以以年輕的外貌度過漫長的歲月,當時間到了的時候,他們會和平虔誠地接受死亡,他們的靈魂會變成精靈環繞著土地。柏拉圖在《克拉底魯篇》中再次闡述了人類的黃金時代。他闡明赫西俄德使用黃金這一詞,並不是指人類是用黃金製作的,而是指當時人類的美好和高貴。他將這些人類描述為地球的精靈(Daemons),因為希臘語中δαίμονες(daimones,精靈)是從δαήμονες(daēmones,智慧或知識)中派生出來的。神對這些人類是仁慈的,讓他們遠離疾病,並守護着他們。 Category:希臘神話.
查看 拉丁语和黄金时代
鼻音
鼻音是按發音方法分類的一類輔音。發音時,口腔中的氣流通路被阻塞,軟顎下垂,氣流通過鼻腔,與氣流從口腔流出的口腔輔音相對。 (少數的擠喉音可能同時具有口腔輔音與鼻音的性質。)一般的鼻音也可以視為塞音的一種,因為發音的時候,氣流通路被阻礙。有些發音方法會與鼻音混淆,例如半母音。 中古漢語的明、泥、日、疑等聲母,普通話的m、n都是鼻音。 唇齒鼻音通常見於同位異音,幾乎沒有作為獨立音素出現。 從聲譜圖上觀之,鼻音的第一共振峰所處的頻率會移至較低頻的位置(約在250Hz),而零點的產生會造成鼻音在第一共振峰頻率以上的能量,有大幅衰減的現象發生,此能量衰減的現象若與鼻音相鄰的元音相互對照,會更形明顯,因此這種能量衰減的現像是辨別鼻音的方法之一。.
查看 拉丁语和鼻音
齿音
齿音(或舌尖前音、舌齒音)是舌尖音的一种。发音时,舌尖接触上门牙。若发音时舌尖在上门牙和下门牙之间则又称为齿间音(Interdental)。 齿擦音(国际音标为θ和ð)出現在英語、冰島語等語言中,如英语中常见为齿间擦音和。现代标准汉语的s是齿擦音而不是齿龈擦音,因而又称作舌尖前音, 与舌尖中音、舌尖後音相对而言。 齿塞音、鼻音、边音的附加符号即在辅音下加一个形如“横卧的左方括号”(英语称bridge)的符号:.
查看 拉丁语和齿音
达尔马提亚语
达尔马提亚语(Dalmatian)是一门已灭绝的罗曼语言,最初在克罗地亚的达尔马提亚和黑山共和国使用,其拉古萨方言还曾是拉古萨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尽管多数居民都讲克罗地亚语或意大利语),但1898年6月10日随着最后一位使用者Tuone Udaina死于工业爆炸,语言也随即灭亡。 以前曾以为达尔马提亚语同时具有罗马尼亚语和意大利语的一些特征,可以将两者联系起来,后来发现它与周边的罗马尼亚语方言关系实际不很接近。它是唯一一门只将/i/(非/e/)前的/k/,/g/颚化的罗曼语,其他的罗曼语言大多将两者都颚化了,仅撒丁语没有颚化的痕迹。达尔马提亚语也有一些南斯拉夫语言的借词。 语法方面,达尔马提亚语和其他罗曼语一样,将拉丁语的屈折系统大大简化,名词变格基本完全丢失,动词变位也有很大简化,但仍有对人称和数的一致。定冠词在达尔马提亚语中是前置的,与后附着的罗马尼亚语不同。.
查看 拉丁语和达尔马提亚语
辅音
輔音,或称子音,在發音語音學中是語音的一類,與元音相對,發音時氣流在發音器官某一部分受到完全或部分阻礙。.
查看 拉丁语和辅音
近代
近代可以指:.
查看 拉丁语和近代
近音
近音(前稱無擦通音)在語音學中是指一類介乎元音和輔音的聲音。發近音時,兩個發音部位彼此靠攏,組成聲腔並且收窄,但仍然有足夠空間予氣流流動,產生的湍流較弱。(如果聲腔收窄程度加劇,湍流會產生,形成擦音。)由於近音和元音相似,故此清音的近音比較少見。近音除了可以是中央輔音,亦可以是邊音。如果是邊音的近音,可以直接簡稱為邊近音。.
查看 拉丁语和近音
舌根音
舌根音是按发音部位分类的一类辅音。汉语中,“舌根音”往往指“舌面后音”(软腭音)。但在一般语音学家的术语里,“舌根”位于“舌面后部”的后下方,与“咽壁”等被动发音部位相对。.
查看 拉丁语和舌根音
阿尔巴尼亚语
阿尔巴尼亚语(Gjuha shqipe 或 Shqip )属印欧语系。使用者約五百萬人,主要分布在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馬其頓以及希臘。其他東南歐國家如蒙特內格羅的阿爾巴尼亞族裔亦有使用。它有幾種方言,之间有一些区别:Tosk,用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和中部以及在希腊西北部的阿尔巴尼亚少数群体中;Gheg(或Geg)使用于阿尔巴尼亚北部(包括首都地拉那)以及馬其頓的阿尔巴尼亚人中。阿爾巴尼亞語可能主要来源于二千年前用于该地区的伊利里亞语,以及其他一些印欧语系的亚族中。 最早提及有關阿爾巴尼亞語的文件,為杜布羅夫尼克的一份犯罪紀錄,紀錄於13世紀晚期。.
查看 拉丁语和阿尔巴尼亚语
阿罗马尼亚语
阿罗马尼亚语,又称马其顿-罗马尼亚语、瓦拉几语,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东罗曼语支,是一种主要分布在东南欧的语言,使用人口约30万。阿罗马尼亚语属广义的罗马尼亚语,与罗马尼亚语(达科-罗马尼亚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则在于罗马尼亚语受斯拉夫语族影响较深,而阿罗马尼亚语主要受希腊语的影响。.
查看 拉丁语和阿罗马尼亚语
阿拉贡语
阿拉贡语(阿拉贡语:aragonés)是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的语言之一,主要使用者為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区北部地區的居民。阿拉贡语在当地口语中也称 fabla。.
查看 拉丁语和阿拉贡语
阿普列尤斯
鲁齐乌斯·阿普列尤斯(Lucius Apuleius,约124年-约189年)是古罗马作家、哲学家。柏柏尔人。出生于北非的官吏家庭。曾在雅典学习柏拉图主义哲学。著有小说《金驴记》(Metamorphoses,一译“变形记”)讽刺罗马帝国的社会生活。.
查看 拉丁语和阿普列尤斯
薩丁尼亞語
薩丁尼亞語(撒丁语:sardu或limba sarda或lingua sarda)分布於義大利的薩丁尼亞島上,屬於印歐語系羅曼語族。薩丁尼亞語之下的諸“方言”差異程度頗大,因此“薩丁尼亞語”一詞指的是一種語言還是幾個獨立語言的統稱還無定論。在薩丁尼亞語之下列了四個獨立的語言:Campidanese、Gallurese、Logudorese、及Sassarese。也有一些人認為Gallurese與Sassarese不屬於薩丁尼亞語而是屬於科西嘉語的方言。.
查看 拉丁语和薩丁尼亞語
閃米特人
閃米特人(שמיים),又稱閃族人或闪姆人,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沙漠的遊牧民族,相傳挪亞之子閃(Shem)即為其祖先。阿拉伯人、猶太人及敘利亞人都是閃米特人。今天生活在西亞北非的大部份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 閃米特是西亞民族的語言、文化的一個的分支。尽管人類遺傳學與歷史學上使用「種族」這個字眼有著眾多的爭議,閃米特這一語族的定義卻很明確,包括古代两河流域的阿卡德語跟其延伸的兩種方言所分化的語言──亞述語和巴比倫語,以及現代的阿拉伯語、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語、亞拉姆語(亚兰语)、希伯來語和馬耳他語等。.
查看 拉丁语和閃米特人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查看 拉丁语和葡萄牙
葡萄牙語
葡萄牙語(葡语:Português,簡稱:葡語),是羅曼語族的一種語言。葡語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七的語言,使用地區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幾內亞比索、東帝汶和澳门,共計九個國家或地區。超過兩億人口以葡萄牙语为母語。 由於葡萄牙從15世紀和16世紀開始向外進行殖民擴張,建立了包括美洲的巴西、亞洲的澳門的殖民統治,葡萄牙語也成為某些地區最常用的第二外語,如西印度的達曼-第烏聯邦區,以及馬來西亞的马六甲州。 最古早的葡萄牙語,源於中世紀的加里西亞王國所使用的一支通俗拉丁語變體。今日的母語人口約為2.1億左右,若包含第二語言使用者則約為2.4億人,通常被列為母語人口世界第6或第7多的語言。葡萄牙語使用區域佔地相當廣泛,同時主要因為巴西眾多的人口,葡萄牙語也是南半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和拉丁美洲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語言。 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曾把葡萄牙语称作“甜蜜的语言”,巴西诗人奥拉沃·比拉克则把葡萄牙语比作“última flor do Lácio, inculta e bela”,意即“拉齐奥最后一朵绚烂的野花”。 葡語界目前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曾說:「世上沒有葡萄牙語這種語言,而是有很多語言使用葡語。.
查看 拉丁语和葡萄牙語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Napoli;那不勒斯语:Nàpule)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于100万。那不勒斯都会区有大约380万人口,是仅次于米兰和罗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会区和欧洲第15大都会区。那不勒斯地区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那不勒斯位于那不勒斯湾的北岸,其东西两侧分别是两个火山区域:维苏威火山和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区。因此,该市自古至今不断受到火山活动和地震的威胁。 那不勒斯始於前600年,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萨饼起源于那不勒斯。音乐是那不勒斯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吉他和曼陀林,以及对歌剧和拿波里民谣的重大贡献。 在其存在的2500余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市为古希腊人所创建,在“大希腊”中扮演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今天,那不勒斯仍是繁荣的地中海港口和商业城市,高速铁路和地铁网伴随着都会区的扩张。另一方面,黑手党组织克莫拉继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妨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查看 拉丁语和那不勒斯
腓尼基
腓尼基(腓尼基语:;Phoenicia;Φοινίκη;فينيقية;埃及语:fnḥw (fenkhu))是古代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其范围接近于如今的黎巴嫩和叙利亚。腓尼基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乃犹太人的近邻。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他们的腓尼基字母,與希伯来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同源。.
查看 拉丁语和腓尼基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英語發音)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煉金術士。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皇家学会院士和网民投票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查看 拉丁语和艾萨克·牛顿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拉丁语和英国
英国君主
英国君主(Monarch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英国及其海外领地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君主的头衔为“国王”(King)或“女王”(Queen)。现任君主和国家元首为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继承其父乔治六世登基为英国女王。 君主及其近亲具有一系列的官方、礼仪、外交和代表性权力。在君主立宪体系之下,君主的职责仅限于授勋及嘉奖和任命首相。根据传统,君主亦为。现今英国政府的行政权力名义上仍旧通过君主的皇家特权来行使,但事实上这一权力仅能根据国会立定的法律行使,并且受到传统与先例的限制。 英国的君主政体可以追溯至及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诸多。这些政权至公元10世纪已统一为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1066年在诺曼征服英格兰的过程中,最后一位加冕盎格鲁-撒克逊君主哈罗德二世于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败并战死,英格兰王权由此转移至胜者威廉及其后裔手中。 13世纪,威尔士公国成为英格兰的从属国。同一时期,《大宪章》开始对英格兰君主的政治权力进行限制。 1603年,苏格兰君主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称詹姆斯一世,由此英格兰与苏格兰开始为同一君主统治。1649年至1660年,英国君主制传统为共和制的英格兰联邦所打断。1701年的《》(现今仍旧有效)将信仰罗马天主教或与天主教徒结合者排除于王位继承顺位之外。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1801年,爱尔兰王国加入联邦,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由此成立。英国君主成为大英帝国的名义元首,这一帝国于1921年达到其领土最大范围,囊括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领土。 1920年代,爱尔兰六分之五的领土宣布脱离联邦,成立爱尔兰自由邦。1926年的《》承认帝国各自治领将各自发展为独立自治国家,但仍旧为英联邦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多数的英国殖民地和领地独立,基本宣告了帝国时代的终结。乔治六世及其继承者伊丽莎白二世使用了英联邦元首这一称号,象征其独立成员国的自由联合。 英国和十五个英联邦国家共享一个君主,称英联邦王国。“英国君主”一词仍旧用于形容这一体系下的君主和政体,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为独立主权国家,在不同国家君主的官方亦有所不同。.
查看 拉丁语和英国君主
英国人
英國人(British people)是指持有英國國籍的人或英國公民。 不列顛人(Britons)最初是指原居於不列顛群島的凱爾特人,後為盎格魯撒克遜人所使用而轉為大不列颠岛上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及其後代。.
查看 拉丁语和英国人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查看 拉丁语和英语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查看 拉丁语和英格兰
英文字母
英文字母,即現代英語所使用的二十六個字母。現在的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也就是基本拉丁字母的二十六個字母。.
查看 拉丁语和英文字母
通俗拉丁语
通俗拉丁語(拉丁文:sermo vulgaris,意为“通俗话”,又叫民间拉丁語,或流行拉丁語),是古典拉丁語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等地的民间通俗变体。中世紀早期開始分化,至九世紀成為羅曼語支的一支。 通俗拉丁語的語法比古典拉丁語简单得多,在語言学上体现了古典拉丁語作为一种综合語到今日的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等語言作为一种分析語的过渡。 今日罗曼語族诸語言都是直接从通俗拉丁語演变而来。.
查看 拉丁语和通俗拉丁语
老普林尼
蓋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常稱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古羅馬作家、博物学者、军人、政治家,以《自然史》(一译《博物志》)一書留名後世。其外甥为小普林尼。 老普林尼是罗马骑士与元老院议员加伊乌斯·凯奇利乌斯的外孫。他出生在科莫,而非訛傳的维罗纳。学过法律,任西班牙代理总督,后担任那不勒斯舰队司令。老普林尼在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不幸被火山噴出的毒氣毒死。 其一生著有7部著作,其中六本散失,僅剩片段。。.
查看 拉丁语和老普林尼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查看 拉丁语和耶稣
耶鲁大学
耶魯大學(英文:Yale University)是一所坐落於美國紐黑文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學校最初於1701年10月9日,以“大學學院”之名成立,是全美第三古老的高等學府。校方為了感謝伊利胡·耶魯(英屬東印度公司總裁)的捐助,而在1718年改名為“耶魯學院”。學院最初旨在為公理會培養神學與聖典語言學人才,其後自1777年起加入了人文與科學教育課程。19世紀期間,學校增設了多所研究生與專業學院,更於1861年頒發了美國第一個博士學位。1886年,耶魯正式以現代大學的運作模式辦學。 耶魯大學的各個學術單位被歸入12所學院裡:最原始的本科學院、文理研究院及10所專業學科學院。儘管大學是由耶魯校董會所管理,但每個學院都有權編制、修改及監察自己的學位課程。除了紐黑文市中心的中央(本部)校園外,耶魯還在該市的西部建設了多個體育場所(包括了)及西黑文校園,亦在新英格蘭地區擁有多個森林與自然保育區。截至2015年6月30日,耶魯的捐款回贈達到二百五十六億美元,金額在全球教育機構中位列第二。 耶魯的--教育為博雅模式,並提供多個,附設住宿學院系統;研究或專業學科課程的模式則各有不同。幾乎所有的大學教職員都會參與教授本科課程。館藏逾1500萬冊,是全美第三大的圖書館系統。除了學習外,學生還能通過名為“耶魯牛頭犬”的校隊參與各種跨校體育競賽,也能加入各個學會。 畢業於耶魯大學的著名人士來自不同學術範疇:這包括了5位美國總統、15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多個國家政治要員及13位在世的億萬富豪。另也有60名諾貝爾獎得主及230位羅德學者是此校的師生或校友。.
查看 拉丁语和耶鲁大学
耶柔米
耶柔米,天主教譯聖熱羅尼莫或聖葉理諾,也译作圣杰罗姆(約;英文:Jerome(以前叫 Saint Hierom);拉丁文:Eusebius Sophronius Hieronymus;希臘文:Εὐσέβιος Σωφρόνιος Ἱερώνυμος)是古代西方教會領導群倫的聖經學者,公元340年生於的一個基督徒家庭。耶柔米很早就显露出对藏书的热情,并建立了古典晚期最卓著的私人图书馆(由学生时代的异教文学经典开始,逐渐包含大量的基督教圣经与神学作品);他在罗马接受教育,去莱茵河边寻求仕途,并在皈依苦修理念后前往叙利亚的荒漠地区苦行,晚年時(386年-420年)定居於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過苦修隱居的生活。 在早期的拉丁教會他被尊為四位西方教會聖師之一,這個約定俗成的稱號後來被教宗鮑尼法八世列為正式頭銜。.
查看 拉丁语和耶柔米
F
F, f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6个字母,它来源于表示音值 /f/ 的组合FH。 这个字母是由伊特鲁里亚人发明的,在伊特鲁里亚语中,F发与希腊语相同的 /w/(而在希腊语中叫做Digamma的字母Ϝ则消失了,因为这个音位在希腊语中消失了)。F的原型是闪族语中的字母 wâw,它也发作 /w/,这可能可以提供一个线索。.
查看 拉丁语和F
G
G, g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7个字母。 字母G是由罗马人发明的,因为他们感觉到C对于表达发音/k/和/g/来说并不足够。这时G取代了原来的字母Z来表达发音/g/。就如同发音/k/的发展那样,/g/也发展成上腭音以及软腭音的变体。这就是为什么今天G在所有罗马语系的语言和英语中有这么多不同的发音。.
查看 拉丁语和G
H
H, h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8个字母。由希腊字母Η演变而成。拉丁字母Η和西里爾字母Η,除了形狀相似外,並無其他關係。 闪族语字母ח(Ħêt)可能表示音位/χ/(咽部辅音摩擦音,国际音标为)。这个字母的形式可能表示一个篱笆。在早期的希腊语中H表示/h/,但是后来,Η或η(Êta)表示了/E:/。在现代希腊语中 ,这个音位与/i/结合起来,类似于英语中EA /E:/和EE /e:/都表示发音/i:/。在伊特鲁里亚语和拉丁语中,仍然保留着/h/的发音,但是在所有的罗曼语系语言中,发音都丢失了,只有罗马尼亚语从邻近的斯拉夫语言中借来了/h/这个发音,以及在一些使用西班牙语的国家,西班牙语的/x/发展成为的语音变体。.
查看 拉丁语和H
I
I, i 是拉丁字母的第9个字母,源于希腊字母 Ι, ι(Iota),与伊特鲁里亚字母一样表示音值/i/。在拉丁语(包括当代拉丁语)还表示/j/(例如英语 Yoke 中的 Y)。在闪族语,/j/是 Jôd 的普遍发音,/i/只用于外来语。在英语表示不同发音,包括长音和短音。 拉丁Ɩ, ɩ,非洲语言。 在土耳其语字母,有点的“İ”、“i”与没有点的“I”、“ı”是两个不同字母。 在北约音标字母,I表示为India,或更少见的,表示为Indigo。.
查看 拉丁语和I
K
K, k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1个字母。它来源于希腊字母的Κ或κ (Kappa),而希腊语的这个字母又来源于闪族语字母Kap,表示一支张开的手。 虽然拉丁语转用字母C而完全抛弃字母K,但闪族语字母的音值/k/在很多古典语言和现代语言中得到保留。因此,罗曼语族的字母K只用来拼写外来语。.
查看 拉丁语和K
L
L, l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2个字母。 L来源于闪族语Lamed,表示音值/l/,这与希腊语字母Lambda Λ(大写)或 λ(小写)是一样的,与伊特鲁里亚语和拉丁语字母相同 。在参考书中,它也可以拼作el或ell。.
查看 拉丁语和L
M
M, m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3个字母,在古典语言和现代语言中都发双音。它起源于希腊的Μ, μ。闪族人起初用它来表述水。 漢語拼音有一個 Unicode 未收的帶重音符的 m (̀)用來表示「呣」的發音。.
查看 拉丁语和M
N
N, n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4个字母。 闪族语中的 Nûn 可能是表示“蛇”的图形,它的音值是/n/,这与希腊语、伊特鲁里亚语、拉丁语和所有当代语言的发音是一样的。希腊名称是:Nυ,Ny。.
查看 拉丁语和N
O
O, o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5个字母。 在希腊语 Ο (Omicron)、伊特鲁里亚语和拉丁语中,O表示元音/o/。虽然闪族语字母Ayin在一些字母表中被用来作为转写,但是它的通常都作为辅音使用,如阿拉伯字母ع 'ʿAyn'。 在北约音标字母中,O被稱為Oscar。.
查看 拉丁语和O
P
P, p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6个p字母。 来源于以前字母表的闪族语 Pê(嘴)、希腊语Π或π(pi)、伊特鲁里亚语和拉丁语的字母都用来表示/p/,清辅音。但是使用阿拉伯语的人通常很难发这个音,他们使用类似于的音来代替。 L.
查看 拉丁语和P
Q
Q, q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7个字母。 在闪族语中,字母Qôp表示。希腊语中(称为Qoppa)可能是包括和的唇化塞音,后各变成和。所以Qoppa变成两个字母:Qoppa只表数字,Φι(Phi)表送气音,而后在现代希腊语中变为。伊特鲁里亚语Q只与V连用,表示和V。有学者表示Q和Phi无关 很多现代歐洲语言中Q显多余。在罗曼语族和日耳曼语族中,几乎均缀u。英语最常为复辅音(同意大利语),在德语中为,在法语、西班牙语和加泰罗尼亚语中表示(在西班牙语中,“qu”在i和e前代替c表示,因为ce、ci中c为摩擦音。在阿塞拜疆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鞑靼语、哈萨克语中,Q发音同闪族语q。而在后者中,q一般为清小舌塞音。國際音標之为清小舌塞音。.
查看 拉丁语和Q
R
R,r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8个字母。 R通常在語言中的發音屬於流音輔音,不過在歐洲,不同的語言之間存在着許多不一樣的發音方式。隨著印刷術和書寫方式的演變,曾經有一段時間R存在著一個變體叫做半r,今日,它已經隨著時間與長s一同消失在語言體系了。.
查看 拉丁语和R
S
S, s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19个英文字母。 闪族语的 Šîn(弓)的发音与现代英语中的连音SH的发音相同,都发作。在希腊语中,只用一个音位而没有,所以希腊语中的σιγμα(sigma)用来表示希腊语中的发音。sigma这个名字可能来源于闪族语字母"Sâmek"而不是"Šîn"。在伊特鲁里亚语和拉丁语中,的音值仍然保留着,只是到了现代,S开始表达其他的发音,像在匈牙利语中的或英语、法语和德语中的(在英语中的rise;法语中的lisez、“读!(命令式,复数)”;德语中的lesen,“读”)。 s的另一个古语形式 ſ 称为长s(long s)或中间音s。它用于词语的开始或中间;现代形式的短音s或结尾s用于单词的结尾。ſs和在一起后来变成德语中的ess-tsett(ß)。 在北约音标字母中,使用Sierra表示字母S。.
查看 拉丁语和S
T
T, t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20个字母。 Tâw 是西方闪族语字母表和希伯来字母的最后一个字母。闪族语的Taw的音值、希腊字母Ταυ(Tau)以及伊特鲁里亚字母和拉丁字母的T都曾发作/t/。 北约音标字母以Tango来表示字母T。.
查看 拉丁语和T
V
V, v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22个字母。 就像F那样,在希腊语中,Υψιλον(Ypsilon)也来源于闪族语的Waw。伊特鲁里亚人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字母变成了V。它在伊特鲁里亚语中的发音是;但是因为拉丁语缺乏表达的字母,罗马人把V用来表达和。在罗曼语系中,V用来表达从中发展而来的,就像德语字母W,开始用于发像英语字母的音,但在后来在中高地德语(Middle High German)时代后变成发音了。与此同时,V在德语中的发音用于表达与在英语中相同的发音,但是德语的Vau很快就再次用于表达了(相同的情况现在可能正在荷兰发生)。.
查看 拉丁语和V
Veni, vidi, vici
#重定向 我來,我見,我征服.
X
X, x (英文:ex;中文音译:亞克斯)是拉丁字母中的第24个字母。在北约音标字母中使用X-Ray来表示X。 /ks/音在古代的西部希腊语中用“Χ”(Chi)字母来表示;而在古代的东部希腊语中用“Ξ”(Xi)字母来表示,“Χ”(Chi)字母只表示/x/。 结果,现代希腊语采用了东方式的写法,但西方式的写法却传入了意大利半岛的伊特鲁里亚。因此它在伊特鲁里亚语中表示/ks/,在拉丁语中表示/ks/和/gs/;相反的,源自东希腊语的斯拉夫字母却继承了东希腊语的读法,以致现时东方的阿塞拜疆语,乌兹别克语、鞑靼语、维吾尔语都把X来标记/x/音。不过,有学者表明拉丁字母的X并不等同于希腊字母Χ。葡萄牙语中x表示。 但是对于字母Ψ (Psi),Χ (Chi, Khi) 和 Ξ (Xi) 是来源于希腊语还是闪族语则仍有争论。.
查看 拉丁语和X
Y
Y, y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25个字母。 在希腊语中,Υψιλον(Upsilon)曾经发作/u/(后来变成/y/,现在发作/i/)。罗马人直接借用了希腊语的Y,因为他们感到V不再完全相当于希腊语的/y/,並稱之為"I graeca"("希臘的I"),造就出現代拉丁語系中"Y"的名字:西班牙语"I griega",加泰罗尼亚语I grega,法语I grec(都表示“希腊语的I”)。而英语中Y的名称/waɪ/,則是因為早期將"Y"認為是上面"V"/w/、下面I/i/的組合,所以發音為/wi:/,而其長母音/i:/經歷母音大推移後成了/aɪ/,從此Y在英語中變為/waɪ/。在很多其他欧洲语言中,这个希腊字母的名称仍然保留着。字母Y起初是用来表示元音的,现在则同时表示元音和辅音。 在北约音标字母中,用Yankee表示字母Y。.
查看 拉丁语和Y
Z
Z, z是拉丁字母中的第26个字母,也是最后一个字母。 这个字母的英语念法有2种:英國等大部份英語口音会念作 /zɛd/;唯獨美国会念作 /ziː/;德国人会念作/tsɛt/;还有一种很古老的念法,作 /ˈɪzɚd/(izzard)。部分粤语区華人也會讀成/ˈɪzɚd/(izzard)。 在拉丁语和西班牙语,这字母称为zeta,与希腊语ζ的读法一样。 在北约音标字母中,使用Zulu表示字母Z。 在書寫Z時為了避免與數字2混淆,會在中間加上一小撇。(Ƶƶ).
查看 拉丁语和Z
柏拉图
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並創辦了著名的学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史稱「西方三聖賢」或「希臘三哲」。.
查看 拉丁语和柏拉图
杰弗里·乔叟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英国中世纪作家,被譽為英國中世纪最傑出的詩人,也是第一位葬在西敏寺詩人角的詩人。 杰弗里·乔叟為有名的作家、哲學家、鍊金術士及天文學家,曾和十歲的兒子路易斯合著有關星盤的科學論文。杰弗里·乔叟也擔任過官僚,朝臣和外交官。 杰弗里·乔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摆脱了旧时代诗作的脱离现实,矫揉造作的风格,通过塑造三十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揭露了僧侣阶层的腐朽,严肃的考虑妇女问题,反映了当时各色各样的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全貌,因此杰弗里·乔叟被认为是英国中世纪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
查看 拉丁语和杰弗里·乔叟
格
格可以指:.
查看 拉丁语和格
格 (语法)
格(casus,case),也叫语义格,是名词或代名词因语义角色不同而变化。例如现代英语,第一人称单数「我」,在做施事(动作的发出者)的时候叫做「I」,而做受事(动作的承受者)的时候,叫做「me」。有些语言之格比較复杂,例如名词作工具时,词形变化,是爲工具格。 不同语言之间的格数也不一样。.
查看 拉丁语和格 (语法)
格拉斯哥大學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位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創立於1451年,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為全球65名,英國前10名頂尖世界名校 。蘇格蘭歷史第二悠久、全英國校齡第四的一所久负盛名的公立大學。格拉斯哥商學院位居全歐洲第8名,全球排名前50名,金融碩士排名中位居世界第48名,2014年度英國官方(REF)研究實力為全英國第13名。在近六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格拉斯哥大學培養出许多知名人物,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热力学温标概念的开尔文,蒸汽机的改良者詹姆斯·瓦特,以及外科手术消毒技术创立者约瑟夫·李斯特等, retrieved 22nd April 2006 (dead link),更培养出四名现代高等教育大学的创始人。當中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33年被格拉斯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格拉斯哥大学,同时也是国际大学组织Universitas 21的缔造者之一, retrieved 22nd April 2006 (dead link) ,以及英国精英大学集团罗素集团的缔约成员, retrieved 22nd April 2006。 格拉斯哥大学最近被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选为2006/2007年苏格兰年度大学。.
查看 拉丁语和格拉斯哥大學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查看 拉丁语和梵语
梵蒂冈
梵蒂岡城國(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通稱梵蒂岡,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內陸城邦國家(國中國),為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亦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也是一个国际公认主权实体)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城內建物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以及教宗的主要居所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视其使用的場合而定。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岡常以義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義大利加入歐元區後,梵蒂岡與歐盟簽訂特別協議,發行小量鑄造的屬於梵蒂岡的硬幣,作流通和收藏之用。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會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现有十多亿天主教教徒,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對世界擁有重大的影響力。.
查看 拉丁语和梵蒂冈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查看 拉丁语和欧洲
欧洲人
#重定向 高加索人種.
查看 拉丁语和欧洲人
武加大译本
《圣经武加大译本》(Biblia Vulgata),又譯《拉丁通俗譯本》,是一个5世纪的《圣经》拉丁文译本,由耶柔米自希伯來文(舊約)和希臘文(新約)進行翻譯。8世纪以后,该译本得到普遍承认。1546年,特伦特宗教会议将该译本批准为权威译本。現代天主教主要的聖經版本,都源自於這個拉丁文版本。.
查看 拉丁语和武加大译本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查看 拉丁语和汉语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查看 拉丁语和波兰
波罗的语族
波羅的語族是印歐語系下的一族語言,使用地區處於北歐波羅的海沿岸。.
查看 拉丁语和波罗的语族
波斯语
波斯语(波斯語:فارسی / Fârsî;阿拉伯语:لغة فارسية)屬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語族伊朗语支,是一种形成于8至9世纪间的文学语言。是今天伊朗的官方语言,作为其分支的达利语和塔吉克语分别是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官方语言。 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现代波斯语中,有近60%的词汇来自属于闪含语系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用波斯-阿拉伯字母拼写。.
查看 拉丁语和波斯语
泰伦提乌斯
泰伦提乌斯(拉丁语Publius Terentius Afer,公元前195/185-公元前159/161)是一位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剧作家。柏柏尔人后裔。他的喜剧在公元前170–公元前160首次得以演出。.
查看 拉丁语和泰伦提乌斯
法利斯克语
法利斯克语(Lingua Falerica;又稱:法利希語)是古代法利希人的一种已经灭亡的语言。它与拉丁语一同构成了拉丁-法利希语支。 法利斯科語雖然逐漸充滿拉丁語詞,但至少存在至約公元前150年。.
查看 拉丁语和法利斯克语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拉丁语和法国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查看 拉丁语和法语
淡江大學
淡江大學(Tamkang University),簡稱淡江、淡大,是中華民國新北市淡水區一所私立大學,前身為1950年創立的「淡江英語專科學校」。1958年改制「淡江文理學院」,1980年改名大學,現為境內EUTW、U12成員,以及國際大學協會成員。.
查看 拉丁语和淡江大學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拉丁语和清朝
會議
會議 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社交、公關、政治、意見交流、訊息傳播及溝通的活動,由兩位或多位人士參與。.
查看 拉丁语和會議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或 ;Godefroi Guillaume Leibnitz,,),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獲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律師,經常往返於各大城鎮;他許多的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他也自稱具有男爵的貴族身份。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積分的数学符号被更廣泛的使用,萊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 莱布尼茨对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提出了一些后来涉及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地质学、概率论、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概念。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莱布尼茨对如此繁多的学科方向的贡献分散在各种学术期刊、成千上万封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中,其中約四成為拉丁文、約三成為法文、約一成五為德文。截至2010年,莱布尼茨的所有作品还没有收集完全。 2007年,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图书馆暨下薩克森州州立圖書舘的莱布尼茨手稿藏品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记忆项目。 由於莱布尼茨曾在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萊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Je pense, donc je suis)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命题,又称为“笛卡尔的cogito”。“我思故我在”是中国国内旧译,与笛卡尔的原意并不完全相符。王太庆先生将之译为“我想,所以我是”笛卡兒認為这是一個絕對可靠的真理與第一原理,並由此發展出其哲學思想。.
查看 拉丁语和我思故我在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拉丁语和明朝
昆提利安
库斯·法比尤斯·昆提利安(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公元35-100年)是一位羅馬帝國西班牙行省的雄辩家、修辞家、教育家、拉丁语教师、作家。69至88年教授修辞学,成为罗马第一名领受国家薪俸的修辞学教授,并且是著名的法庭辩护人。 他的著作有《雄辩家的培训》以及《长篇雄辩术》、《短篇雄辩术》。 他的著作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广泛运用,他的教育思想受到15世紀至16世纪人文主义者的重视,并从而对现代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有极大影响。.
查看 拉丁语和昆提利安
海因里希·海涅
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出生时用名哈利·海涅(Harry Heine),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诗人和新闻工作者之一。海涅既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的超越者。他使日常语言诗意化,将报刊上的文艺专栏和游记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赋予了德语一种罕为人知的风格上的轻松与优雅。作为批评家、热心于政治的新闻工作者、随笔作家、讽刺性杂文作家、论战者,他既受喜爱,又遭惧怕。他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德国诗人中的一员。海涅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可能是由门德尔松为之作曲的通过音乐传播的《乘着歌声的翅膀》。.
查看 拉丁语和海因里希·海涅
斯拉夫语族
斯拉夫語族是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產生於斯拉夫民族。可分為東斯拉夫語支、南斯拉夫語支及西斯拉夫語支,東斯拉夫語支及南斯拉夫語支使用西里爾字母,但有一例外,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原是同一种语言,由于宗教的原因,塞尔维亚语用西里尔字母书写,克罗地亚语用拉丁字母书写,两种字母可以自由转写。波斯尼亚语和斯洛文尼亚语用拉丁字母书写(見),西斯拉夫語支使用拉丁字母。.
查看 拉丁语和斯拉夫语族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查看 拉丁语和新約聖經
新拉丁语
新拉丁语(Lingua Latina temporis humanistici、New Latin 或 Neo-Latin)指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後,20世紀前(約1375年至1900年之間)這段時間在學者間與科學文獻上使用的拉丁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拉丁语作家,因不滿中古拉丁语脱离古典拉丁语發展,以古典拉丁文为范式,發展出的較规范和纯洁"新拉丁语" ,以期在重構古典拉丁文之外建構新拉丁文。.
查看 拉丁语和新拉丁语
方位格
方位格(locative case,位置格、處所格、第六格)是指示方位的格。它含糊對應於英語前置詞“in”、“on”、“at”和“by”。方位格同方向格(lative case)和分離格(separative case)一起屬於普通局部格。.
查看 拉丁语和方位格
方言
方言指的是一個某種語言的變體,但有時也可以指地方上使用的語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所謂的「語言」和「方言」進行定義時,無論是採用社會語言學者「相互理解性」的判別標準,或者是歷史語言學者「歷史發展關係」的判別標準,我們都無可避免會碰到準則上相當程度的任意和困難。因此,多數人同意,實際上,判別語言和方言的標準往往是政治性的,如果某種語言完成标准化(特別是指書面標準化)的程序,我們通常將其稱之為「語言」(其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標準化方言」);如果某種語言沒有完成這個程序,則我們通常將其稱為「方言」(本質上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非標準化方言」)。.
查看 拉丁语和方言
文献
文献(文件;文書;document)在现代的解释为“记录有信息和知识的一切有形载体”。具体地,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的结合体。 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指典籍,献指人才。朱熹《论语集注》中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后该词向偏义词演化,偏重于“文”,单指典籍。 从学术的角度看,文献是为官方或民间收藏的用来记录群体或个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以及宗教等方面活动的文字或其它载体的材料。《书经》被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档案。商代的甲骨文档案是中国目前能见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
查看 拉丁语和文献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通称为文艺复兴,简称为文复,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基本上以復興古羅馬為名,動機大致上是要改變中世紀社會逐漸嚴重的腐敗,卻不是將古羅馬原樣重現,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所以做出實際上是一種徹底不同的新型態文化變革,其中雖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和承接,卻在绘画方面透過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中古時代教育变革,乃至於人體結構、化學、天文技術的知識的追求等等,這些極重要的近代科學發展,除了打破神權時代,也打破了希臘羅馬的古文化。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巨大變革,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博学家做出的創新贡献。 一般认为,文复始于14世纪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但对此尚有质疑之声。就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特点而言,多种理论已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其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有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和公民的特点;当地的政治结构;当地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的赞助Strathern, Paul The Medici: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2003);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及书籍。Encyclopedia Britannica,Renaissance,2008,O.Ed.Har, Michael H.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Scarecrow Press Incorporate,1999,ISBN 978-0-8108-3724-9.Norwich, John Julius,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1997,Knopf,ISBN 978-0-679-45088-7.史学上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很多且颇为复杂,而“文艺复兴”作为词汇的作用,及其作为历史过渡期的意义,都引发了史学家的诸多争论。Brotton, J., The Renaissa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UP, 2006.
查看 拉丁语和文艺复兴
日耳曼语族
日耳曼語族是印歐語系的一支,是居住在北部歐洲日耳曼民族的語族。這一族語言有鮮明的特徵,最著名的有關於輔音演變的格里姆定律。.
查看 拉丁语和日耳曼语族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查看 拉丁语和旧约圣经
时态
时或时态(tempus、tense)在语法裡是表示行为发生的时间和说话时的关系。一般分为過去时、現在时、将来时,通常也有與表示動作進行或終止的進行式和完成式等體貌一起相連用的情況。注意时态和句式是两个概念,過去时、現在时、将来时不能写为“過去式”、“现在式”、“将来式”。 時態連同語氣、語態、體貌和人稱為動詞形式至少可能能夠表現出的5種語法特性。 有些語言,沒有時態的使用,如分析語的中文,但必要時,仍有時間副詞的輔助。也有些語言,如日文,形容詞的詞形變化能表達出時間上的資訊,有著類似動詞的時態性質。還有些語言,如俄語,一個單詞就能表現出時態和體貌。.
查看 拉丁语和时态
擦音
在语音学上,擦音 (或摩擦音、fricative consonant) 是辅音的一种发音方法。发音时,兩個發音器官彼此靠攏,形成狹窄的通道,气流通过时造成湍流发生摩擦,发出噪音。与塞音不同,擦音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擦音下另有一類有噝擦音,發音時除了氣流在窄道間摩擦外,舌頭拉長,將氣流帶到牙齒的尖處造成更高頻率的湍流。.
查看 拉丁语和擦音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根据某些分类法,意大利-西罗曼语支(Italo-Western languages)是罗曼语族最大的一个分支。它又可进一步分为意大利-达尔马提亚语支与西罗曼语支,前者主要包括意大利语、西西里语、那不勒斯语,后者主要包括阿拉贡语、奥克语、加泰罗尼亚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利西亚语等较西部的罗曼语。.
意大利半島
義大利半島(Penisola italiana),又名亚平宁半岛 (Apennines)(Penisola appenninica)是南欧洲三大半岛之一,位居三大半島的中間,在地中海之北。亞平寧半島北起波河流域,南至地中海中心,長達1000公里。 意大利半島西面為第勒尼安海,南面為爱奥尼亚海,東面為亚得里亚海;整個亚平宁山脉橫亙其中,意大利的大部分国土也在其中,也因此得名。除了義大利,半島上還有聖馬力諾及梵蒂冈兩個國家。此外,此半島長期以來有靴子(Lo Stivale)這個暱稱,這個名稱來自於它的形狀。卡拉布里亚被形容是足尖,薩蘭托被形容為足跟,加爾加諾(Gargano)則是馬刺。 Category:意大利半岛.
查看 拉丁语和意大利半島
意大利语
意大利语(Italiano)隸屬於印欧语系的羅曼語族。现有约7千万人日常用意大利语,大多是意大利居民。另有28个国家使用意大利语,其中4个立它为官方语言。正规意大利语源自於托斯卡納語中的佛羅倫斯方言,发音在于意大利中北部方言之间。正规版近来稍微加进了一些经济中心米兰的口音。在作曲領域中,亦使用為數不少的意大利文字詞。 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一样,有长辅音。其他的拉丁语族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已无长辅音。.
查看 拉丁语和意大利语
意大利语族
義大利語族是印歐語系下的一族,屬於顎音類語言。由其下的通俗拉丁語衍生出羅曼語族。.
查看 拉丁语和意大利语族
数 (语法)
在语言学中,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都有数的区别。一般分为单数和众数(复数),但是部份的語言亦具有雙數(例如阿拉伯語),更有少數的語言具有三數(例如多羅馬科語)、微數(Paucal,代表「少數的」)等。.
查看 拉丁语和数 (语法)
拉丁-法利希语支
拉丁-法利希語支是印歐語系意大利语族的一個分支,包括拉丁語和法利希語。這些語言在意大利和拉齐奥地區使用,之後拉丁語成為羅馬帝國的唯一通用語言。法利希語的使用者逐漸減少並消失;而拉丁語的民間通俗變體──通俗拉丁語,中世紀早期開始分化,至九世紀成為羅曼語族,從而發展成西歐的40多種語言。.
查看 拉丁语和拉丁-法利希语支
拉丁字母
拉丁字母(也稱為罗马字母)是多數歐洲語言采用的字母系统,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文字系統。拉丁字母作為羅馬文明的成果之一,隨著征服推廣到西歐廣大地區。.
查看 拉丁语和拉丁字母
拉丁人
拉丁民族原指古代定居義大利半島中西部拉丁姆平原的部落民族。其先民為西元前一千年左右由歐洲大陸遷來的印歐人。使用印歐語系的拉丁語。現在泛指受拉丁語和羅馬文化影響較深的操印歐語系語言的民族,如義大利人、法蘭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羅馬尼亞人等。.
查看 拉丁语和拉丁人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簡稱拉美,是美洲的一部分,狭义上包括了以拉丁語族(也称罗曼语族,主要是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法语)语言为官方语言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广义上包括了美国以南的全部美洲国家与地区。拉丁美洲拥有占地球陆地表面积将近13%的19,197,00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截止2013年,拉丁美洲的人口估计超过6亿。在2014年,拉丁美洲有着5.573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则是7.532万亿美元。单词拉美最早在1861年被一本叫做《拉丁种族的审查》的致力于泛拉丁化的杂志提出。.
查看 拉丁语和拉丁美洲
拉丁语发音
拉丁語發音(Latin spelling and pronunciation;Latin spelling、Latin orthography、Latin pronunciation)拉丁语是一种日常口语已经消亡的西方古典语言,今天一般只作为文献语言供研究,或由其他语言借入部分词汇使用,因而现在的所谓拉丁语发音实际是指拉丁文读音,即今人根据拉丁文书面材料诵读时的发音。 按照个别音位实际发音的不同,可以将拉丁语发音大体分为通用式、教会式和古典式三种风格。教会式是梵蒂冈的天主教教廷实际使用的发音(拉丁语仍然是梵蒂冈的官方语言);古典式是现代语言学家根据古文献和现代通俗拉丁语推测的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拉丁语读音,其中20世纪初的德国学者用力最勤,对这种风格的见解也最多;通用式是各国各学界在实用中使用的风格,大体上参照教会式并受各自母语影响,其中欧洲大陆的植物学界内部较为统一(基本上是教会式),并影响到其他国家的植物学界(包括英国、美国和东亚的中国和日本),而英美的法律界和微生物界多用拉丁借词和习语,鲜有长篇大论,故更偏好按英语的读音规则拼读,比如将Caesar(凯撒)读成 (IPA),这种风格藉助英语而影响颇大,但一般认为不是真正的拉丁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基本都可以按照“一字母一音”来拼读,因而大部分拉丁语词典不会标注国际音标。 拉丁语的元音有长短之分。在前后其他发音相同的条件下,同一位置上相同音素的长元音和短元音能够区别意义。大部分元音都是短元音。长元音的出现及其位置,有时有一定规律,但大多数仍需在学习时个别记忆。现代的拉丁语词典采用两种附加符号予以标记,即长音符号和短音符号——后者只在有必要特别标明的元音上使用。标记长短音之外,还可以用撇号(')表明前一音节重读,以及分音符(¨)标明此元音独立发音,不与之前的元音构成双元音,如:aloë(芦荟)。古代文献和现代普通读物一般不使用变音符号。 拉丁语的词重音不区别意义,但位置是固定的。单音节词内部无所谓轻重音。多音节词的重音位置通常不外乎倒数第二或第三个音节上,而且与音节的长短有关。音节的长短则既与元音的长短有关——含有长元音的音节一定是长音节,又与音节的构成有关——短元音后接两个辅音时(不含塞+流音组合(P/T/C/K/B/D/G+L/R),而QU和送气音PH TH CH为单辅音)亦是长音节。在一个包含三个或三个音节以上的词中,倒数第二个音节如果是长元音就读重音,如果是短元音,重音就移动到倒数第三个音节上。 拉丁语还存在大量(或稱語流音變、連讀音變)现象,但在今天能看到的文献中,大部分音变已经反映在了文字拼写上,只有少数例外。这种正字法虽然方便了诵读,但也为掌握拉丁语语法制造了不小的困难。.
查看 拉丁语和拉丁语发音
拉丁语语法
拉丁语分为古典拉丁语(Latina Classica)和通俗拉丁语(Sermo Vulgaris)。古典拉丁语是古罗马的官方语言,在恺撒和西塞罗的时代成熟。拉丁语后来逐渐化分为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但同时对亲属关系并不十分相近的英语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通俗拉丁语以及拉丁语的语言后裔对古典拉丁语做了很多的修改和简化,比如古典拉丁语的中性词在拉丁语的后裔语言中已经不存在了,(罗马尼亚语除外)。本页介绍的是古典拉丁语语法。.
查看 拉丁语和拉丁语语法
拉丁民族
#重定向 拉丁人.
查看 拉丁语和拉丁民族
拉丁文常用短语
#重定向 拉丁語短語列表.
查看 拉丁语和拉丁文常用短语
拉克坦提乌斯
拉克坦提乌斯(Lactantius,)。古罗马基督教作家之一,曾于古罗马高层中供职。他著有大量解释基督教的作品,博采众长,富于变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仍具有广泛影响力,被后人多次再版发行。.
查看 拉丁语和拉克坦提乌斯
拉齐奥
#重定向 拉齐奥大区.
查看 拉丁语和拉齐奥
拉齐奥 (古代罗马)
拉齐奥(Lătĭŭm)或被译作“拉丁姆”,是意大利中西部的一个区域,在那里罗马城建立并扩展至罗马帝国首都。 這裡的居民在羅馬王國被建立前使用的語言,即為拉丁文的前身。.
性 (语法)
性(genus,gender)在語法中是指一個名詞或代詞的類別,以及形容詞、冠詞或動詞在與名詞或代詞搭配時發生的屈折變化。因此,性對於名詞或代詞來說是一種分類,而對於形容詞、冠詞或動詞來說是一種屈折,兩者的意義是不同的。不過在名詞中,一些指人或生物的名詞也可以看作有性的屈折,如德語中的der Student(大學生)-die Studentin(女大學生),der Löwe((雄)獅) -die Löwin(雌獅),但也可以把這些屈折看作是不同的詞彙。 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有性这一语法范畴。有性的语言主要存在於印歐語系與闪含語系當中。 不同性的名词,在进行屈折变化时,往往遵循不同的规则。如拉丁语的阴性名词绝大多数都遵循第一变格法,而阳性名词中不少以-us结尾的词和绝大多数的中性名词则遵循第二变格法。因此,掌握名词的性,是正确将其变格的先决条件之一。 有些语言中的形容词或冠词在修饰名词时,会随名词的性的不同而改变词尾,这就是形容词或冠词的性。大多数语言的动词没有性的屈折,只有少数语言的动词才有这一特点,如俄语的谓语动词的过去时也有性的屈折: 一些語言有三個性,即陽性、陰性和中性,如德語、拉丁語和俄語。另一些語言則只有兩個性,如法語只有陽性和陰性,瑞典語只有通性(由陽性與陰性合併而來)和中性。 一般表示人或生物的名詞的性和其天然性別一致。例如俄語的отец(父親)是陽性名詞;мать(母親)是陰性名詞。但表示物體的名詞其屬性卻不一定是中性,而且在不同的語言中情況也不同,如太陽在法語中(Soleil) 是陽性,在德語中(Sonne) 是陰性,在俄語中(солнце) 卻是中性。 有些語言中,名詞的性可以由其詞形或詞綴分別,例如在義大利語中,以o結尾的大多是陽性名詞,a結尾的則大多是陰性名詞。德語中Mädchen(女孩)一詞是中性,那是因為-chen有「小」的意思,因此帶有此後綴的詞都歸入中性。 但許多語言中名詞的性與詞形常常沒有聯繫,因此只能硬性記誦。 在另一些语言中,则很少有性的区别。例如英語的名词一直到十一世紀為止,與當今的德語相似,有完整的三個性別的系統,且名詞會有字尾變化,因此很容易就能看出其性別。然而在1066年諾曼人攻下英國後,這套字尾系統很快地瓦解,而失去了字尾,新一代英語的使用者便很難判斷名詞的性別,於是有越來越多人將無明顯性別規律的非動物物體稱為"it"(中性的「它」),於是,在幾個世紀中,新的系統-將幾乎所有非動物物體用「它」稱呼的系統-變成形了。現今的英文,僅指人的代詞與極少數的名詞(例如船隻)時還有性的區別。 漢語中更只有個別情況才有性的區別,一個例子是第三人稱代詞“他”(陽性)、“她”(陰性)和“它”(用於非人類事物,繁體漢字中還有--、--),但這也僅僅是爲了摹仿西方語言,而人爲製造的文字上的區別(例如中文本無“她”的用法,是由劉半農在五四運動時提出),在口語中,這幾個代詞的讀音則毫無二致。對於這些語言來說,可以認為並不存在性這個語法範疇,凡是可以解釋為性的區別的詞彙,都可以作不同的詞彙看待。而日本語和韓語名詞也不存在性的區別。.
查看 拉丁语和性 (语法)
普劳图斯
普劳图斯(Titus Maccius Plautus,约),古罗马剧作家,他的喜剧是现在仍保存完好的拉丁语文学最早的作品。同时他也是音乐剧最早的先驱者之一。古代以他的名义流传的剧本有130部,现存21部喜剧。代表作有《吹牛军人》、《撒谎者》、《俘虏》等。.
查看 拉丁语和普劳图斯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又译普林斯敦大学,常被直接称为普林斯顿,是一所位於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现为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 普林斯顿历史悠久。它成立于1746年,是九所在美国革命前成立的殖民地学院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在1747年移至纽瓦克,最终在1756年搬到了现在的普林斯顿,并于1896年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虽然其旧校名是“新泽西学院”,但它与今天位于邻近的尤因镇(Ewing Township)的“新泽西学院”没有任何关联。此外虽然它最初是长老制的教育机构,但学校从没有跟任何宗教机构有直接的联系,而现在对学生亦无任何宗教上的要求。 普林斯顿现提供各种有关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学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它并没有医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及商学院,但能在政治及工程上提供专业课程。大学也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及普林斯顿宗教学校有联谊。至今,已经有63位诺贝尔奖得主、17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14名菲尔兹奖得主,13名图灵奖得主,及3名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夺得人曾经或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或教职员。另外,普林斯顿也是获得最多捐款的学术机构之一。.
查看 拉丁语和普林斯顿大学
另见
屈折語
- Ithkuil
- 丹麦语
- 乌尔都语
- 僧伽罗语
- 印地语
- 国际语
- 威尔士语
- 尼泊尔语
- 屈折语
- 希伯来语
- 希腊语
- 德语
- 意大利语
- 愛爾蘭語
- 拉丁语
- 挪威语
- 提格利尼亞語
- 斯拉夫语族
- 旁遮普語
- 普什图语
- 標準德語
- 法语
- 納瓦荷語
- 美國手語
- 苏格兰盖尔语
- 英语
- 葡萄牙語
- 西班牙语
- 豪萨语
- 賓夕法尼亞德語
- 辛达林
- 阿姆哈拉语
- 阿拉伯语
梵蒂岡語言
法國語言
- 利古里亚语
- 勃艮第语
- 卢森堡语
- 哥德語
- 奥依语
- 奥克-罗曼语支
- 奥克语
- 奥弗涅方言
- 尼斯方言
- 巴斯克語
- 布列塔尼语
- 意第緒語
- 拉丁语
- 法兰克-普罗旺斯语
- 法兰克语
- 法國語言
- 法语
- 温州话
- 瓦隆语
- 科西嘉语
- 罗姆语
- 諾曼語
- 阿尔萨斯语
羅馬尼亞語言
義大利語言
葡萄牙语言
西班牙語言
亦称为 Latin,拉丁。
,屈折语,居普良,屋大维,巴魯赫·斯賓諾莎,上帝之城,与格,中古英语,中世纪,中美洲,主格,希伯来语,希腊,希腊字母,希腊语,布列塔尼半岛,书面语,年代记,亚美尼亚语,亚洲人,康涅利乌斯·尼波斯,人称,人文学科,伊丽莎白二世,伊特拉斯坎文明,伊比利亚半岛,伊朗语支,弗兰西斯·培根,弗拉维乌斯·韦格蒂乌斯·雷纳图斯,体 (语法),德国,德语,俄语,圣奥古斯丁,圣书体,地中海,医学,圖拉真,北日耳曼语支,呼格,哲学,哈佛大学,唇音,凯尔特语族,公共汽車,元音,元音長度,剑桥大学,勒内·笛卡儿,图尔,B,C,犹太人,皈依,现代汉语,礼拜,神學,祖語,科学,立陶宛语,约翰·德莱顿,维吉尔,罗马共和国,罗马王政时代,罗马斗兽场,罗曼什语,罗曼语族,美国,羅馬尼亞語,羅馬帝國,翁布里亚语,絕跡語言,瑞士,瑞典,生物学,生物分類法,特土良,牛津大学,白银时代,D,E,聲門音,荷兰,荷蘭語,萊昂哈德·歐拉,萨卢斯特,非洲,颚音,颤音,西塞罗,西班牙,西班牙语,西欧,西方世界,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香港大學,马提亚尔,語序,語言,諾曼人,諾曼語,高盧戰記,词形变化,语气,语态,贺拉斯,麻省理工学院,黑海,黄金时代,鼻音,齿音,达尔马提亚语,辅音,近代,近音,舌根音,阿尔巴尼亚语,阿罗马尼亚语,阿拉贡语,阿普列尤斯,薩丁尼亞語,閃米特人,葡萄牙,葡萄牙語,那不勒斯,腓尼基,艾萨克·牛顿,英国,英国君主,英国人,英语,英格兰,英文字母,通俗拉丁语,老普林尼,耶稣,耶鲁大学,耶柔米,F,G,H,I,K,L,M,N,O,P,Q,R,S,T,V,Veni, vidi, vici,X,Y,Z,柏拉图,杰弗里·乔叟,格,格 (语法),格拉斯哥大學,梵语,梵蒂冈,欧洲,欧洲人,武加大译本,汉语,波兰,波罗的语族,波斯语,泰伦提乌斯,法利斯克语,法国,法语,淡江大學,清朝,會議,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我思故我在,明朝,昆提利安,海因里希·海涅,斯拉夫语族,新約聖經,新拉丁语,方位格,方言,文献,文艺复兴,日耳曼语族,旧约圣经,时态,擦音,意大利-西罗曼语支,意大利半島,意大利语,意大利语族,数 (语法),拉丁-法利希语支,拉丁字母,拉丁人,拉丁美洲,拉丁语发音,拉丁语语法,拉丁民族,拉丁文常用短语,拉克坦提乌斯,拉齐奥,拉齐奥 (古代罗马),性 (语法),普劳图斯,普林斯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