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6 关系: 努玛·庞皮里乌斯,努马·庞皮里乌斯,埃涅阿斯,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布里斯库斯,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苏培布斯,卢基乌斯·尤尼乌斯·布鲁图,卢基乌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古罗马,台伯河,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安古斯·馬奇路斯,世袭,伊特鲁里亚人,地中海,区会议,共和制,玛尔斯,罗马,罗马人民大会,罗马共和国,罗马国王,罗马的建立,罗马执政官,罗慕路斯与雷穆斯,羅馬帝國,羅馬元老院,特洛伊,選舉君主制,萨宾人,部落,阿尔巴朗格,铁器时代,雷亚·西尔维亚,氏族,浮士德勒,拉丁人。
- 前509年
- 前750年代
- 古意大利历史
- 罗马王国
努玛·庞皮里乌斯
#重定向 努马·庞皮里乌斯.
努马·庞皮里乌斯
努瑪·龐皮留斯(Numa Pompilius,),羅馬王政時期第二任國王。跟初代國王羅慕路斯以發動戰爭擴大羅馬不同,在其43年的統治中沒有進行一次戰爭並充實內政。.
埃涅阿斯
埃涅阿斯(希臘文:Αινείας,Aineías),也譯作「伊尼亞斯」,特洛伊英雄,宙斯7世孙,达耳达诺斯6世孙,厄里克托尼俄斯2世5世孙,特洛斯玄孙,阿萨剌科斯曾孙,卡皮斯孙,安基塞斯王子與愛神阿佛洛狄忒(相對於羅馬神話中的愛神維納斯)的兒子。埃涅阿斯的父親與特洛伊末代國王普里阿摩斯有著疏堂兄弟的關係。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描述了埃涅阿斯從特洛伊逃出,然後建立羅馬城的故事。他在希臘與羅馬神話及歷史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也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莎士比亞的《特洛伊圍城記》中出現。.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埃涅阿斯
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布里斯库斯
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布里斯库斯(Lucius Tarquinius Priscus),(),罗马王政时代的第五任君主,伊达拉里亚人。原名卢科莫。希腊人之子,早年曾随其父迁至伊特鲁里亚的塔爾奎尼亞居住,并与女先知塔纳奎尔结婚。后在其劝说下移往罗马城,并更名为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布里斯库斯。他凭借担任罗马国王安库斯·马基乌斯的王子监护人的身份在老国王死后夺取王位。在位期间创设了罗马竞技会,罗马城墙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修建,并成功地使其女婿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在他被刺后承袭其位。.
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苏培布斯
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苏培布斯(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罗马王政时代第七任君主,前535年登基,前509年被革命推翻。 苏培布斯是罗马第五代国王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布里斯库斯之子,据传他杀死了前任国王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以登上王位。他在妻子的建议下由伊特鲁里亚移居罗马。关于苏培布斯的现存史料不多,他被描述为暴君和独裁者。他把很多精力用于战争,吞并了不少邻近的拉丁城镇。 公元前509年苏培布斯之子,因为强奸的妻子,盧麗霞不甘受辱而自害,造成事變,最後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的儿子卢基乌斯·布鲁图發起兵變,苏培布斯被驱逐出罗马。 罗马人民决定不再实行君主制,而是选出两名(后改名为执政官)来治理国家,任期一年。第一任执政官是卢基乌斯·布鲁图和卢基乌斯·塔奎尼乌斯·克拉第努斯,罗马共和国成立。.
卢基乌斯·尤尼乌斯·布鲁图
#重定向 卢基乌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
卢基乌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
鲁基乌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拉丁语:Lucius Junius Brutus)是罗马共和国的建立者,传统上被认为是其第一个执政官(公元前509年)。他被称为是罗马尤尼亚氏族的一位祖先,该氏族的后代包括刺杀了凯撒的马尔库斯·尤尼乌斯·布鲁图。.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古罗马
台伯河
台伯河 (Tiberis,Tevere,Tiber),一名特韋雷河,位於意大利中部,全長406公里,是該國第三長的河流。台伯河的源頭是亞平寧山脈的(Mount Fumaiolo)西坡,流入艾米利亞-羅馬涅將達最高點,然後流經翁布里亞及拉齊奧,最後流入第勒尼安海,其流域所覆蓋範圍估計達17,375平方公里。 意大利首都羅馬位於河口以上25公里的東岸,而台伯河亦由於為羅馬提供水源而聞名於世。.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台伯河
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
#重定向 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
安古斯·馬奇路斯
安古斯·馬奇路斯(Ancus Marcius),羅馬王政時期第四任國王。 Category:罗马国王 Category:前640年出生 Category:前617年逝世.
世袭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传承顺序以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最为常见。 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的早期都曾出现过世袭制度的统治政权,其中多数为封建世袭制度。是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在理论上来讲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而现代政治中,部分国家的公职人员也有出現世袭的情況,如议员。.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世袭
伊特鲁里亚人
#重定向 伊特拉斯坎文明.
地中海
地中海(英文:Mediterranean),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以及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东西长约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大约为1800公里,面積251.6万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地中海的平均深度是1500米,最深處为5267米。 地中海西部通过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过土耳其海峡(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马尔马拉海)和黑海相连。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接通了地中海与紅海。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其附属的大西洋却是年轻的海洋。地中海处在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是世界最强地震带之一。地中海地区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 地中海作为陆间海,风浪较小,加之沿岸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为沟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促进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发展。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沿岸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乾燥,冬季温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里光热充足,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地中海
区会议
#重定向 罗马人民大会#區會議.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区会议
共和制
共和制(Republic),是一種政體。與神權及君主制政權的正當性、取得方式和政體形式不同,該政體下國家的最高執政者不是君主,而是依法律選出的最高執政者。施行共和制的国家通常称作「共和国」。世界上的206個國家中,有135個國家的官方名稱中有「共和国」(「republika」、「république」、「республика」、「جمهورية」等等」)字樣。 古代及現代的共和制不論在意識形態或是組成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在歐洲古典時代及中古時期,許多國家都想建立羅馬共和國的體制。義大利中古時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傳統類似現在的「公民人文主義」,有時也用來表示直接從像撒路斯提烏斯及塔西陀等古羅馬政治家傳下來的制度。不過受希臘影響的羅馬作家,例如波利比烏斯及西塞羅有時也用這個詞來翻譯希臘文中的πολιτεία,這個詞可能是指一般性的政體,但也可能是指不對於羅馬共和制的特定政體,共和制不完全等同於雅典式民主的古典民主,不過有一些民主的概念在內。 共和制在十九世紀初開始在歐洲盛行,最後取代了許多國家的君主專制。在現代的共和國中,政府是依宪法,由公民选举產生的。孟德斯鸠將所有公民共同統治國家的民主,以及只有部份人統治國家的贵族政治及寡頭政治都視為共和國的政體。 大多數的共和國是主权国家,不過也有一些半主权的政體稱為共和國。例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四条提到:「保證本聯邦各州實行共和政體」(guarantee to every State in this Union a Republican Form of Government)。同様的,蘇聯的苏联宪法也將政體描述由15個苏联加盟共和国組成的聯邦,而且其中的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當時在聯合國中就已有席次。 在政治思想上,共和主義指以共和制來治國的一個意識型態。在現代國家興起後,共和主義在世界各國的實踐及理論發展上各異,但大多數有幾項特徵:人民不是統治者的所有物或附屬品,並且大多有一有效憲法確定人民基本的權利不受政府侵犯。政府權力是公有物,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共和制
玛尔斯
玛尔斯(拉丁語:Mars),羅馬神話中的战神,朱比特與茱諾之子,貝羅納之丈夫,维纳斯的情人,他是羅馬軍團崇拜的戰神中最重要的一位,重要程度僅次於朱比特。瑪爾斯的節日是在三月和十月。拉丁语的「火星」和英語的「March」正是源自瑪爾斯。但拉丁語「Mars」一詞並非源自原始印歐語,似乎是從伊特拉斯坎神話中的瑪里斯(Maris)拉丁化而成的。起初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繁殖與植物之神,同時亦是牲畜、農田與農夫的守護神。在公元前2世紀,大加圖曾說「好好飼養你的牲畜,每年要向瑪爾斯·西爾瓦諾斯(Mars Silvanus)奉獻。」後來,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瑪爾斯成為了戰爭的象徵,等同希臘神話中的阿瑞斯。但與阿瑞斯不同,瑪爾斯一般備受敬畏,跟朱庇特一樣是最受尊崇的神祇。 玛尔斯被視為是傳說中建立罗马的羅穆盧斯和瑞摩斯的父親,所以罗马人有时自称為“玛尔斯之子”。 在许多欧洲语言,星期二是由玛尔斯而来,意为玛尔斯之日或者火星之日,如意大利语(martedi)、西班牙语(martes)、法语(mardi)。.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玛尔斯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罗马
罗马人民大会
罗马人民大会是古罗马时期羅馬共和國的立法機構。会议推行直接民主制,权力建立在普通公民的基础之上,而经选举产生的代表掌握权力,罗马人民大会与罗马元老院的组成是当今议会兩院制的雛形。大會授與正式的政府權力,設給四個獨立分開的人民會議—區會議(Comitia Curiata),百人會議(Comitia Centuriata),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以及平民會議(Concilium Plebis)。拉丁文Comitia有時被翻譯,在英文中,為Comices。与近代議會不同,大会兼有立法、司法與選舉的功能。就像行政長官處置 - 雖然沒有權力分立,但體制存在制衡,在羅馬共和國中是非凡出眾地精心結構的。他們擁有權力去制定追溯法令(ex post facto),溯及既往地,使既成法律不合法。注意羅馬元老院是審議法律的最高權力機構,但並未擁有立法或司法的權力。.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罗马共和国
罗马国王
羅馬國王(rex, regis)指的是罗马王国的七位國王。前四位国王是罗马人公社的军事首领,后三位国王是伊特鲁里亚人的塔奎尼乌斯王朝的君主。.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罗马国王
罗马的建立
罗马的建立曾有考古学方面的研究,但更多资料的是建立在神话传说故事。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罗慕路斯与雷穆斯,他们由一头母狼喂大。另根据研究, 另有一种说法称,罗马是由特洛伊战争难民埃涅阿斯逃到当地后其后人建立的。.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罗马的建立
罗马执政官
執政官(consul,縮寫为cos.)是羅馬共和國通過選舉產生的最高的職務,而在羅馬帝國是委任的職務。在拉丁语中,consules的意思是「那些走在一起的人」。.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罗马执政官
罗慕路斯与雷穆斯
罗慕路斯(Romulus,约前771年出生,约前717年7月5日逝世)与瑞摩斯(Remus,约前771年出生,约前753年4月21日逝世)是罗马神话中罗马市的奠基人。在罗马神话中他们是一对双生子。他们的母亲是女祭司雷亚·西尔维亚,他们的父亲是战神玛尔斯。按照普魯塔克和蒂托·李维等的传统罗马历史记载罗穆卢斯是罗马王政时代的首位国王。 兄弟俩人后来因为就谁获得当地神的支持应该给新建的城市命名的问题而发生争执,甚至爆发战斗,结果罗穆卢斯将瑞摩斯杀死。此后罗穆卢斯还创立了罗马军团和羅馬元老院。通过抢劫附近的萨宾人的妇女他为新建的城市增加了人口,由此将罗马人与萨宾人融合为一个民族。罗穆卢斯成为古罗马最大的征服者,将大量地区及其居民纳入罗马的统治范围。 罗穆卢斯死后他被提升为象征罗马人的神奎利努斯。大多数人认为罗穆卢斯和瑞摩斯是传说人物,他们是从罗马这个名字引申出来得,而罗马原来可能是“河流”的意思。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罗穆卢斯的确是一个历史人物。这个理论的原因之一是1988年在罗马市帕拉蒂尼山北坡发现的“罗穆卢斯墙”(Murus Romuli)。.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羅馬帝國
羅馬元老院
羅馬元老院(Senatus)是一個審議的團體,它在羅馬共和国與羅馬帝國的政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羅馬元老院
特洛伊
特洛伊(古希臘語:Τροία,或Ίλιον,拉丁語Troia,或Ilium),古希腊时代小亚细亚(今土耳其位置)西北部的城邦,其遺址於公元1871年被發現。诗人荷马创作的兩部西方文学史最重要的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特洛伊戰爭,便以此城市為中心。19世紀之前一直被科學家視為虛構傳說的城市。 公元1871年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施里曼發現特洛伊城遺址废墟,其後於同址發現更多不同時代的城市遺址。其中被考古學家命名為“特洛伊Ⅶ”的遺址,被認為是荷马史诗時期的特洛伊城,但至今仍有爭議。据考古研究,此城毁灭于公元前13世纪。 史诗中特洛伊的遺址位於現今土耳其西北面的恰納卡萊省的(Hissarlik,北緯39°58′度,東經26°13′度),於愛達山的西南面,离達達尼爾海峽不远。於羅馬帝國時期,奧古斯都曾於此處建成一座名為“Ilium”的城市,直至君士坦丁堡建成後於拜占庭帝國時期迅速沒落。.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特洛伊
選舉君主制
選舉君主制(elective monarchy),一種君主制國家,不同於世襲君主制,它以選舉方式來產生下一任君主。但是它進行選舉的方式,候選人資格,與選舉者的資格,則依每個國家不同的情況而定。 在歐洲歷史上,神聖羅馬帝國就是採用選舉君主制的一個例子。梵蒂崗的教宗选举則是另一個例子。威尼斯共和国也采用选举的方式选出其总督。 另外,蒙古帝國由成吉思汗開始到忽必烈的歷代大汗都需要庫力臺大會由各宗王和大臣選舉出來。 現代國家已很少實行選舉君主制。除了教宗之外,現時的馬來西亞最高元首也是在統治者會議中選出的。雖然馬來西亞按照1957年至1994年所形成的最高元首輪任次序來順序推選其最高元首,但這種選舉並不是有競爭的選舉。同時,馬來西亞森美蘭的最高統治者是由四位酋長從四位王子中選出。.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選舉君主制
萨宾人
萨宾人是生活在亚平宁半岛拉丁平原附近的一个部族,和拉丁人一起同为古罗马文明的创立者,罗马最早的三百名元老中即有一百名来自萨宾。 罗马人和萨宾人之间曾冲突不断,相传有次罗马人劫掠了大批萨宾妇女为妻,萨宾人于是进攻罗马进行报复,已为人妻人母的萨宾妇女苦劝丈夫与父兄和好,最终促成两个部族融合。法国大革命时期画家大卫的画作《萨宾妇女》反映的即是这个主题。.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萨宾人
部落
部落是一種社群,由两个或以上的氏族组成。有的部落在氏族之上还有中间环节胞族。大體來說,一般認為其成員為同一祖先之後裔。他們通常佔據於一特定地理區域,擁有文化、宗教、語言以及價值觀上的同質性,而且在政治上由一頭目或首領統一領導。.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部落
阿尔巴朗格
阿尔巴朗格(意大利语一般写作Albalonga)是古代拉齐奥王国的城市,它位于意大利中部,古代罗马的东南方阿尔班山上。在公元前7世纪,它被罗马毁灭。在传说里,罗马的建立者罗慕路斯与雷穆斯就是来自于阿尔巴朗格的王族。.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阿尔巴朗格
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是考古學上继青铜时代之后的一个人类社会发展时代。这是在实际上所说的铁器时代是指的早期阶段,在晚期各国都已经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也就多以各国的朝代来称呼其时代。当时人們已能冶铁和製造鐵器作为生产工具。其與之前時代的主要區別在於農業發展,宗教信仰與文化模式。 鐵器時代是在三時代系統中最後的主要時期,三時代系統是丹麥考古學家克里斯蒂安·于恩森·汤姆森在1836年時所提出,共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不同地區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有所不同,即使同在歐洲,日耳曼地區和羅馬進入鐵器時代的時間亦有所不同。世界上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是赫梯王国,大约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年左右。中国在春秋(公元前五世纪)末年,大部分地区已使用铁器。 雖然各地區進鐵器時代的時間不盡相同,亦難以以準確的年份標示,但鐵器時代與之前時代的區別仍是十分明顯的。鐵器時代是指已經能運用很複雜的金屬加工來生産鐵器。鐵的硬度,高熔點與鐵礦的高蘊含量,使得鐵相對青銅來說來得便宜及可在各方面運用,所以其需求很快便遠超青銅。 在美洲及大洋洲的鐵器時代並不是發展自青銅器時代,因為鐵的運用是由歐洲探險家傳入的。.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铁器时代
雷亚·西尔维亚
雷亚·西尔维亚(拉丁语:Rhea Silvia)是罗马神话中建立罗马市的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兄弟的母亲。雷具有特洛伊王室的血緣,相傳她與戰神交合,生下了羅穆盧斯和瑞摩斯兩兄弟。 Category:罗马神话.
氏族
氏族之成员一般有一共同祖先或有一想象的共同祖先,其成员一般不會是另一个氏族的成员,成员之间有特别密切的关系、权利和义务,氏族有自己独特的称号,一般来说氏族内部成员之间不通婚。氏族一般作为部落的成员而存在。 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依照计算其世系划分氏族的方式可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子女成为母亲所在氏族成员的是母系氏族,子女成为父亲所在氏族成员的是父系氏族;氏族为母系氏族的社会状态为母系社会,氏族为父系氏族的社会状态为父系社会;一般认为母系社会早于父系社会,父系氏族是由母系氏族演化产生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公共事務由選舉的氏族長管理,重大事情由氏族成員會議決定。 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和阶级关系逐渐确立,氏族制度开始解体,形成一夫一妻制家庭为单位、按地域原则结成的农村公社。.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氏族
浮士德勒
浮士德勒(英文 Faustulus),是罗马神话中救回罗慕路斯与雷穆斯的牧羊人。他在帕拉蒂尼山上从一头母狼那里发现了他们,并与妻子阿卡·劳伦缇雅养大了这对孩子。在神话的另一版本中,阿卡·劳伦缇雅是妓女(拉丁语lupae,或为“母狼们”)。浮士德勒的名字后来被罗马贵族所称颂,甚至将他的形象与母狼和两名婴儿刻在银币上。.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浮士德勒
拉丁人
拉丁民族原指古代定居義大利半島中西部拉丁姆平原的部落民族。其先民為西元前一千年左右由歐洲大陸遷來的印歐人。使用印歐語系的拉丁語。現在泛指受拉丁語和羅馬文化影響較深的操印歐語系語言的民族,如義大利人、法蘭西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羅馬尼亞人等。.
查看 罗马王政时代和拉丁人
另见
前509年
前750年代
古意大利历史
罗马王国
亦称为 罗马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