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63 关系: 坦普爾·塔特爾彗星,塔特爾彗星,夏朝,天琴座流星雨,天頂每時出現率,天龍座流星雨,天文現象,太陽,夜空,奧伯斯彗星,寶瓶座δ南流星雨,寶瓶座η流星雨,小熊座流星雨,小行星,小行星3200,小行星5335,中國,一起又看流星雨,一起来看流星雨,彗星,地球大气层,國際天文聯會,國際流星組織,哈雷彗星,勇气号火星探测器,C/1861 G1,火流星,竹書紀年,罗伯特·麦克诺特,甲烷,牧夫座流星雨,白羊座流星雨,隕石,象限儀座流星雨,賈可比尼-秦諾彗星,麒麟座α流星雨,軌道,黃道塵,軒轅十二,輻射壓,輻射點,轨道共振,龐士-溫尼克彗星,航天动力学,船尾座π流星雨,金牛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陨石雨,PDF,恩克彗星,... 扩展索引 (13 更多) »
- 太阳系天文现象
- 流星體
- 进入大气层
坦普爾·塔特爾彗星
#重定向 坦普爾-塔特爾彗星.
塔特爾彗星
8P/塔特爾彗星是一顆太陽系內的週期彗星,他目前正在接近近日點,在2007年12月初,北半球的觀測者就已經可以用小望遠鏡在北極星 附近看見這顆彗星。他將在2008年1月2日以0.25天文單位的距離掠過地球,稍後的一個月將成為南半球觀測者的最愛。 8P/塔特爾彗星是12月下旬小熊座流星雨的母彗星。 因此預測2007年的小熊座流星雨會因為母彗星的回歸而較為狀觀。.
查看 流星雨和塔特爾彗星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查看 流星雨和夏朝
天琴座流星雨
天琴座流星雨是出現在每年的4月15日至4月28日的著名流星雨,最大期在4月22日,因此也稱為4月天琴座流星雨,而因輻射點在天琴座α(织女星)附近,所以也稱為天琴座α流星雨。這個流星雨已經被觀察了2,600年之久,他的母體是C/1861 G1 佘契爾彗星。 中國的古籍《左傳》記錄了在西元前687年(在儒略曆之前)出現的天琴座流星雨: 這個日期對應至格曆中的5月22日。 每年的4月下旬,地球會穿越佘契爾彗星(C/1861 G1)彗尾留下的塵埃帶,這樣的遭遇導致了天琴座流星雨的產生,高峰出現在4月22至23日。 無論在何處,最佳的觀測時間是在4月22日和4月23日的黎明之前。如果從凌晨2點一直觀看到日出,至少可以看見一打以上的流星。這個流星雨通常每小時可以看見5至20顆不等的流星,這些流星看起來好像都是從織女星那兒飛出來的,而到鄉村將能比在城市中看見的更多。 事實上,盯著織女星會看不見流星,因為流星來自佘契爾彗星留下的塵埃。每年4月當地球穿越這些多塵埃的地帶時,大部分的大小還不到穀粒般的顆粒,就會以49Km/s的速度撞擊到地球的大氣層,並瓦解成一束束的光紋 —— 流星。 天琴座流星雨的流星通常都有如北斗七星中星星般明亮,可以說是中等的亮度,但是有些會特別耀眼,甚至比金星還亮。這些天琴座火球可能會一分為二或是照印出影子,並且留下的煙塵痕跡可以殘留數分鐘之久。 通常,這個流星雨都很壯觀。幾乎每年的4月在高峰期每小時都能見到5顆至20顆以上的流星,但是如果地球通過的是彗星才還密度異常高的地區,流星的數量還會增加。在1982年,觀測者就記錄到每小時90顆流星的數量,而1803年里士滿(Richmond)的大爆發,讓在維吉尼亞的新聞工作者寫下如下的報導: 織女星是一顆發出藍白色光輝的亮星,實際上比太陽大三倍,距離地球25光年遠,在14,000年前曾經是北極星。由於地球自轉軸的搖擺,現在的北極星是勾陳一,但以後還會是織女星。在卡爾沙岡的作品《接觸未來》中,你可能知道織女星是外星人向地球傳送訊號的來源。.
查看 流星雨和天琴座流星雨
天頂每時出現率
天頂每時出現率(Zenithal Hourly Rate,簡稱 ZHR)2017年12月21日,國際流星組織流星雨日曆由2018年起,採用香港天文學會.
查看 流星雨和天頂每時出現率
天龍座流星雨
天龍座流星雨,過去曾非正式的被稱為賈可比尼流星雨(Giacobinids,舊譯為加克敏流星雨),因為它的母彗星是21P/賈可比尼-秦諾彗星 ;而正式命名則是因為這些流星看似都來自天龍座。這個流星雨出現在每年的10月初,最佳的觀測日期在10月7日至9日,而最佳的觀測時間則是天剛黑的數小時內,選擇天空乾淨且黑暗無光害的場所。在1933年和1946年 的天龍座流星雨曾有高達每小時數千顆流星的天頂每時出現率。罕見的爆發可能是地球穿越了彗星殘骸碎片密集處造成的,例如在1998年,流星數量也曾突然飆升,在2005年也再次飆升(極引人注目)。 天龍座流星雨的爆發如預期的在2011年10月8日發生,但炫目的上弦月使目視的流星數量銳減。在2012年的雷達觀測,也測到每小時超過1000顆的流星。2012年的爆發,可能是母彗星在1959年遺留的狹窄灰塵和岩屑造成的。.
查看 流星雨和天龍座流星雨
天文現象
天文現象是天體到了某個特定位置(客觀上的位置)或狀態而造成的特殊現象。有些天文現象是占星術上的熱門話題,事實上觀測天文現象是研究和拍攝天體的好機會,例如小行星掩星的聯合觀測可測定小行星的形狀和大小。 可預測之天象包括:.
查看 流星雨和天文現象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查看 流星雨和太陽
夜空
夜空通常是用來形容在夜晚看見的天空的一個專用術語。這個名詞常與天文學中的天體,像是恆星、月球和行星,這些在日沒之後就能在夜晚晴朗的天空中看見的天體聯結在一起。 夜空和對它的研究,從古至今都是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在過去,例如,農民就以夜空的狀態當日曆,來決定植物種植的時間。許多文化也將天空中的星座和亮星圖繪與神、神話和傳說等聯結在一起。 占星術在古代的發展相信通常是基於天體對地球上事物的影響和所傳遞的訊息。對夜空和天體的科學性研究和觀察,同時也使天文學成為一門科學。 夜空中天體的可見性受到光汙染的影響。在歷史上,夜空中的月球會增加環境的照明而妨礙天文觀測。然而,隨著人工光源增加所造成的光汙染,已使得觀察天空的問題日趨嚴重。特殊的濾色片和對燈具的改善有助於舒緩這方面的問題,但是無論對專業或業餘的光學天文學家,最好的觀測地點還是位於遠離城市的地區。.
查看 流星雨和夜空
奧伯斯彗星
13P/奧伯斯彗星是太陽系內的一顆週期彗星。 奧伯斯在1815年3月6日在德國的不來梅發現這顆彗星。它的軌道最早是由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在3月31日算出的,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爾 算出它的軌道週期為73.9儒略年,而其它的天文學佳算出的結果則介於72和77儒略年之間。 這顆彗星上次是在1956年回歸,下次的回歸是2024年,但在2094年1月10將是最接近地球的時刻。 有人猜測 13P/奧伯斯彗星會在火星上產生來自大犬座的軍市一(大犬座貝塔星)為輻射點的流星雨。.
查看 流星雨和奧伯斯彗星
寶瓶座δ南流星雨
寶瓶座δ南流星雨是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流星雨,極大期在7月28或29日,但是母體尚不清楚是哪一顆彗星,頭號的候選者是96P/梅克賀茲一號彗星(1994o),但在1994年觀測到這顆彗星已經分裂成數塊碎片,不過2007年還是回歸了。 寶瓶座δ南流星雨的名稱來自於它的輻射點位在寶瓶座最亮恆星之一的δ星附近。與寶瓶座δ星相關的流星有兩個分支:南支和北支。寶瓶座δ南流星雨是較明顯的一支,每小時約可以看見15至20顆的流星,而在極大期時可以達到60顆。平均的輻射點位於赤經.
查看 流星雨和寶瓶座δ南流星雨
寶瓶座η流星雨
寶瓶座η流星雨(Eta Aquarids)是與哈雷彗星有關聯的流星雨。 這個流星雨從每年的四月底至五月初出現,高峰期在5月4日。因為輻射點出現在寶瓶座的一顆亮星η星附近而得名。寶瓶座η流星雨不是很壯觀的流星雨,高峰期每小時約可以看見12顆流星左右。在2005年,因為出現在新月的日期附近而有利於觀測。 寶瓶座η流星雨適合在黎明前觀賞,但是最好要避開城市的燈火。.
查看 流星雨和寶瓶座η流星雨
小熊座流星雨
小熊座流星雨(Ursids,URS)在每年的12月17日開始活躍,大約可以持續一星期左右,在12月25日或26日結束。 這個流星雨因為輻射點接近小熊座的北極二(小熊座β星,帝)而得名。.
查看 流星雨和小熊座流星雨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查看 流星雨和小行星
小行星3200
3200 Phaethon ( ,有時被不正確的拼成Phaeton)是一顆阿波罗型小行星。它的天文学临时编号是1983 TB。它有著不尋常的軌道,它比任何已經命名的其他小行星更靠近太陽(雖然有其他尚未命名的小行星會更靠近太陽,目前已知至少有三顆,其中一顆已經有永久序號:(137924) 2000 BD19).
查看 流星雨和小行星3200
小行星5335
達摩克里斯 (5335,dam'-ə-kleez) 達摩克小行星的原型,它們是核心不活躍的長週期彗星哈雷彗星家族的成員。這顆小行星於1991年被發現,並被以希臘神話中的達摩克里斯來命名。 當達摩克里斯在1991年被羅伯特·H.·麥坎納發現時,他發現它的軌道與過去已知的小行星都不一樣。達摩克里斯的近日點在火星的軌道附近,而遠日點在天王星的附近,他似乎是從外太陽系的圓軌道轉換成橢圓軌道進入內太陽系。 鄧肯·史提爾、傑拉爾德·漢恩、馬克·貝利和 David Asher推導出動力學上長期演變的結果,發現一個可能成為越地小行星 (Earth-crosser asteroids)的好方法,並且在這樣的軌道上經度過了四分之一的生命期。達摩克里斯在成為目前的狀態之前,因為它的軌道高度傾斜,使它不會接近木星或土星,因而曾經有數萬年是在穩定的軌道上運轉。 有一些猜測認為在火星上也許可以看見達摩克里斯造成的天龍座流星雨。.
查看 流星雨和小行星5335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流星雨和中國
一起又看流星雨
是《一起来看流星雨》的續集,湖南衛視拍摄的青春校園勵志偶像劇,於2010年8月9日播出,2010年8月30日結束。韓國CHING于2011年8月播出。.
查看 流星雨和一起又看流星雨
一起来看流星雨
,中国湖南卫视制作的一部校园偶像剧。。本剧由快乐男声和一批新演员出演。.
查看 流星雨和一起来看流星雨
彗星
彗星(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他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但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6公里。 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 。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歐特雲,這是在古柏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引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著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只在於存在著包圍彗核的大氣層,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擴散著。這些大氣層有一部分被稱為彗髮(在中央包圍著彗核的大氣層),其它的則是彗尾(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電漿和光壓作用,從彗髮被剝離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通常呈線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為已經接近太陽許多次,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可揮發的氣體和塵埃,所以就顯得類似於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認為與彗星有著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軌道內側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陽系的外側。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 ,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94顆,其中大約有1,500顆是克魯茲族彗星和大約484顆短週期彗星,而且這個數量還在穩定的增加中。然而,這只是潛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數量:估計在外太陽系的儲藏所內類似的彗星體數量可能達到一兆顆。儘管大多數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夠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會有一顆裸眼可見的彗星,其中特別明亮的就會被稱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學家的報告首次明確的指出在矮行星穀神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有水氣存在。這項檢測是通過赫歇爾太空望遠鏡使用遠紅外線技術完成的。此一發現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會有這種典型的"噴流萌芽和羽流"。根據其中一位科學家的說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隔是越來越模糊了"。 古代也有彗星出现的记录,古人一般認為彗星是凶兆。.
查看 流星雨和彗星
地球大气层
地球大氣層,又稱大氣圈,因重力關係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氣體,它们也可視同大气圈的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這些混合氣體即稱為空氣,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熱层、其中99%在低於25~30公里以內,地球高密度大氣的氣壓也相當驚人,海平面每平方公尺所受空氣擠壓高達11公噸,每立方公尺的空氣質量可達1.29kg之多。大氣層保護地表避免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尤其是紫外線;也可以減少一天當中極端溫差的出現。.
查看 流星雨和地球大气层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查看 流星雨和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流星組織
國際流星組織 (英文:International Meteor Organization,IMO) 成立於1988年,擁有數百位會員。國際流星組織是因應日漸增多的國際合作業餘流星工作需求而成立的。他們以多種方法蒐集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星觀測,確保对流星雨和彗星與星際塵埃的關聯性进行全面的研究。 國際流星組織出版的會刊是WGN(雙月刊),並在每年九月召開一年一度的國際流星會議(International Meteor Conference,IMC)。.
查看 流星雨和國際流星組織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正式名稱是1P/Halley)是著名的短周期彗星,每隔75-76年就能從地球上看見,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週期彗星,人一生中可能经历两次他的来访。其他能以裸眼观察的彗星可能會更壯觀和更美麗,但可能要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 至少在西元前240年,或許在更早的西元前466年,哈雷彗星返回內太陽系就已經被天文學家觀測和記錄到。在中國、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英國人愛德蒙·哈雷最先使用開普勒第三定律估算出他的週期,1758-1759年彗星再次来临的时候,這顆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以纪念哈雷的工作。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歸將在2061年。 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時,人类第一次用太空船詳細觀察彗星,得到了第一手的彗核結構與彗髮和彗尾形成機制的資料。這些觀測支持一些彗星結構的假設,如弗雷德·惠普的「髒雪球」模型比较正確地预测了哈雷彗星是揮發性冰——水、二氧化碳、和氨-和宇宙塵埃的混合物。資料使科学家建立了更准确的模型;例如,哈雷彗星的表面大部分是宇宙塵埃,沒有揮發性物質,並且只有一小部分是冰。.
查看 流星雨和哈雷彗星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Spirit, MER-A),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的第一部火星漫游车。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旨在将勇气号和机遇号两部双胞胎火星车送往火星,对火星这颗红色行星进行详细考察。.
查看 流星雨和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C/1861 G1
C/1861 G1 (佘契爾)彗星是A.E.佘契爾發現的一顆長週期彗星,它是天琴座流星雨的母體。Carl Wilhelm Baeker也獨立的發現這顆彗星。.
火流星
火流星是與流星和隕石有關的一個術語。因此,使用這個術語的團體和單位,對於這個名詞的定義尚未完全達成共識。 對於火流星的描述,一個依據視星等的定義是亮度達到-14等或更亮的火球:156。另一個定義是任何可以撞擊形成大火山口的天體,而無須知道它的成分(例如,是否是一顆岩石或金屬的小行星,還是冰彗星)。 bolide這個字源自希臘文的βολίς bolis,他的意思是飛彈。.
查看 流星雨和火流星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中國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汲冢书”的一部分,原無書名,因其編年體體例而命名為《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不作为姓氏音Fōu或Biāo、「ㄈㄡˉ」或「ㄅㄧㄠˉ」)所發現的古代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編年體。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裡,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竹书纪年於宋朝散佚。20世纪前后,经朱右曾与王国维等人考察先宋文献,重新輯錄了古本的主要内容。.
查看 流星雨和竹書紀年
罗伯特·麦克诺特
罗伯特·麦克诺特(Robert H. McNaught ,1956年出生于苏格兰)是一名苏格兰裔澳大利亚天文学家,现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体物理学研究学院。 他是一名多产的彗星和小行星发现者,也是的参与者。 他最著名的发现是2006年8月7日发现的大彗星麦克诺特彗星(C/2006 P1)。 为了表彰他对天文学的贡献,小行星3173以他的名字McNaught命名。.
查看 流星雨和罗伯特·麦克诺特
甲烷
烷(化學式:;英文:Methane),是結構最簡單的烷類,由一個碳原子以及四個氫原子組成。它是最簡單的烴類也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在地球上有很高的相對豐度,使之成為很有發展潜力的一種燃料,但在標準狀態下收集以及存儲氣態的甲烷是一個十分有挑戰性的課題。 在自然狀態下,甲烷可以在地底下或者海底找到,而大氣中也含有甲烷,這些甲烷稱為大氣甲烷。在原始大氣中,甲烷是主要成分之一。自1750年以來,地球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加了約150%,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並佔總長壽命輻射以及全球所有溫室氣體的20%(不包括水蒸氣)。在太空中,不少星體的表面和大氣中也有甲烷。 甲烷的結構是由一個碳和四個氫原子透過sp3混成的方式化合而成,並且是所有烴類物質中,含碳量最小,且含氫量最大的碳氫化合物,因此甲烷分子的分子結構是一個正四面體的結構,碳大約位於該正四面體的幾何中心,氫位於其四個頂點,且四個碳氫鍵的鍵的鍵角相等、鍵長等長。標準狀態下的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一些有機物在缺氧情況下分解時所產生的沼氣其實就是甲烷。.
查看 流星雨和甲烷
牧夫座流星雨
6月牧夫座流星雨是發生在每年6月26日至7月2日的流星雨,通常的活動性並不明顯,天頂每時出現率(ZHR)通常只有1或2顆。但是,在某些年份曾有出人意料之外的大爆發,像是1916年就是在未被注意下的出現,最近的一次則發生在1998年,ZHR值就高達100。這個流星雨發生在地球穿越7P/龐士-溫尼克彗星(繞著太陽週期6.37年的一顆短週期彗星)的軌道之際。.
查看 流星雨和牧夫座流星雨
白羊座流星雨
白羊座流星雨正確的名稱是白晝白羊座流星雨(00171 ARI) Daytime Arietids, 出現在每年的5月22日至7月2日之間,最大期在6月7日。輻射點在英仙座zeta附近,是一年之中最壯觀的白晝流星雨。它的來源還不清楚。 最早注意到這個流星雨的是在英國的卓瑞爾河岸天文台於1947年的夏天,當地球穿越星辰間密集的二條流星體流時,引發了平均每小時60顆流星的流星雨,而它的來源只像天空中的白羊座和英仙座的方向上。但是,在流星雨發生的最高潮時,這兩個星座都是位在鄰近太陽的方向上,所以很難用肉眼來觀察這個流星雨,而在流星雨初期出現的流星也只能在日出前一小時,也就是黎明時才能觀測到。.
查看 流星雨和白羊座流星雨
隕石
隕石是小塊的固體碎片,它的來源是小行星或彗星,起源於外太空,對地球的表面及生物都有影響。在它撞擊到地表之前稱為流星。隕石的大小範圍從小型到極大不等。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由于摩擦、壓力以及大氣中氣體的化學作用,導致其温度升高并发光,因此形成了流星,包括火球,也稱為射星或墬星。火流星既是與地球碰撞的外星天體,也是異常明亮的流星,而像火球這樣的流星無論如何最終都會影響地球的表面。 更通俗的說法,在地球表面的任何一顆隕石都是來自外太空的一個天然物體。月球和火星上也有發現隕石。 被觀察到穿越大氣層或撞擊地球隕石稱為墬落隕石,其它的隕石都稱為發現隕石。截至2010年2月,只有大約1,086顆的墬落隕石的標本被收藏 ,但卻有38,660顆被確認的發現隕石.
查看 流星雨和隕石
象限儀座流星雨
象限儀座流星雨(Quadrantid)是出現在一月初的大流星雨。 雖然這個流星雨的輻射點位於牧夫座的區域內,但名稱卻來自一個已經廢棄的星座——象限儀座,有一部分是現在的牧夫座。 最近的研究曾試圖去辨識象限儀座流星雨的母體(參考),可能是小行星,而再往前追溯可能是彗星C/1490 Y1,在500年前的中國、日本和韓國天文學家都有觀測的紀錄。 觀測象限儀座流星雨的最佳時刻是每年的1月3日,而在1日至5日都可能會出現。輻射點在子夜之後升起,根據一些網站的預報,在2008年以1月4日為最佳觀測時間,最佳的地點則在美國東部和西歐 。NASA將使用一架灣流V型飛機研究這次的流星雨。.
查看 流星雨和象限儀座流星雨
賈可比尼-秦諾彗星
21P/賈可比尼-秦諾彗星(Comet Giacobini-Zinner)是太陽系內的一顆週期彗星,在1900年12月20日被法國尼斯的米歇爾·賈可比尼在寶瓶座內發現。 在兩度回歸之後,在1913年10月23日才又被德國班堡的安斯特·秦諾於觀測變星時在玉夫座β附近再發現。當時,這顆彗星的光度可以達到8等,但是在1946年,他承受了一連串的爆炸,曾使它的亮度達到5等。 它是賈可比尼流星雨的母體,它也是國際彗星探測太空船的探測目標,這艘太空船在1985年9月11日穿越這顆彗星的離子尾。.
麒麟座α流星雨
麒麟座α流星雨或11月的麒麟座流星雨是一個國際縮寫為AMO的流星雨:不要與另一個國際縮寫為MON的麒麟座流星雨混淆了。這個流星雨出現在每年的11月15日至25日,高峰期出現在21或22日。流星的速度約為 65公里/秒,通常的ZHR非常低,但在某些場合中,它原本是顯著的流星雨,而它的特點是持續時間不少於半小時:這種類型的流星雨,稱為爆發型,在1925、1935、1985和1995都曾發生。在1995年的爆發已經可以確認 輻射點和峰期的太陽黃經,在不到一小時的簡短與有效的爆發時間內,輻射點被確認是麒麟座α星。但母天體,可能是彗星,仍然未能確認。.
查看 流星雨和麒麟座α流星雨
軌道
軌道可以指:.
查看 流星雨和軌道
黃道塵
黃道塵,也稱為黃道雲,是太陽系內散佈在黃道面附近形成薄煎餅狀雲氣的集合體,因為所處的位置與行星所在的黃道一致因而得名。這些塵埃粒子的直徑介於1至300微米之間,來源是彗星由彗尾拋出的顆粒,或是小行星碰撞產生的碎屑。於1934年被德國天文學家Walter Grotrian發現。 在2007年8月,皇后合唱團的首席吉他手布賴恩·梅摒棄了從事36年的音樂生涯,以在黃道塵的徑向速度遞出了博士論文。之所以以此為題的一個原因可能是這個題目幾乎沒有人從事研究,而在近年來這已是過時的題目了。 臨近恆星環繞著的黃道塵稱為外星黃道塵,來自其中的雜訊所形成的影像,可能是系外行星存在的直接影像。.
查看 流星雨和黃道塵
軒轅十二
軒轅十二 (γ Leo / 獅子座 γ) 是在獅子座的一對聯星,在西方的固有名稱是Algieba或Al Gieba.
查看 流星雨和軒轅十二
輻射壓
輻射壓(Radiation pressure)(亦稱光壓)是電磁輻射對所有暴露在其下的物體表面所施加的壓力。如果被吸收,壓力是流量密度除以光速;如果完全被反射,輻射壓將會加倍。例如,太陽輻射的能量在地球的流量密度是1370 W/m2,所以吸收狀態下的輻射壓是 4.6 µPa(參考氣候模型)。.
查看 流星雨和輻射壓
輻射點
輻射點或視輻射點是流星雨在天空中的發源處,流星看起來似乎都來自該處(對行星上的觀測者)。例如,英仙座流星雨看起來就像是來自於英仙座。 觀測者看見流星在天空中飛過,往回追溯流星的來向,似乎集中在一個點(其實基本上是屬於平行的,不會有交集),這個點就稱為輻射點。如果一顆流星的路徑回溯之後不能指向輻射點,這顆流星就不屬於這個流星雨,稱為散亂流星或偶發流星。.
查看 流星雨和輻射點
轨道共振
軌道共振是天體力學中的一種效應與現象,是當在軌道上的天體於週期上有簡單(小數值)的整數比時,定期施加的引力影響到對方所產生的。軌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類似於推動兒童盪的鞦韆,軌道和擺動的鞦韆之間有著一個自然頻率,其它機制和“推”所做的動作週期性的重複施加,產生累積性的影響。軌道共振大大的增加了相互之間引力影響的機構,即它們能夠改變或限制對方的軌道。在多數的情況下,這導致“不穩定”的互動,在其中的兩者互相交換動能和轉移軌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諧振系統可以穩定和自我糾正,所以這些天體仍維持著共振。例如,木星衛星佳利美德、歐羅巴、和埃歐軌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的2:3共振。土星內側衛星的不穩定共振造成土星環中間的空隙。1:1的共振(有著相似軌道半徑的天體)在特殊的情況下,造成太陽系大天體將共享軌道的小天體彈射出去;這是清除鄰居最廣泛應用的機制,而此一效果也應用在目前的行星定義中。 除了拉普拉斯共振圖(見下文)中指出,在這篇文章中的共振比率應被解釋為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完成軌道數的比例,而不是作為公轉週期比(其中將會呈反比關係)。上面2:3的比例意味著在冥王星完成兩次完整公轉的時間,海王星要完成三次完整的公轉。.
查看 流星雨和轨道共振
龐士-溫尼克彗星
7P/龐士-溫尼克彗星是我們太陽系內的一顆週期彗星。 在1819年6月12日首度在法國馬賽發現這顆彗星,然後,在1858年3月9日,在德國波昂再度發現這顆彗星。這顆彗星被認為是6月下旬的6月牧夫座流星雨的母體。.
查看 流星雨和龐士-溫尼克彗星
航天动力学
航天动力学是研究航天器和运载器在飞行中所受的力及其在力作用下的运动的学科,又称星际航行动力学、天文动力学和太空動力學。航天动力学研究的运动包括航天器的质心运动,称轨道运动;航天器相对于自身质心的运动和各部分的相对运动,称姿态运动;以及与航天器发射、航天器轨道机动飞行有关的火箭运动。航天器的飞行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查看 流星雨和航天动力学
船尾座π流星雨
船尾座π流星雨(Pi Puppids.)是與週期彗星26P/Grigg-Skjellerup 有關的流星雨,大約出現在每年的4月23日,但只有母彗星回歸的那一年出現的流星數量才會較多。 由於受到木星對這顆彗星軌道攝動的影響,很難預測每次母彗星接近地球時的流星雨強度。上次母彗星在2003年回歸,而最近一次是2008年。 這個流星雨因為輻射點接近船尾座的π星而得名,它在天球上的赤道座標大約是赤經112度,赤緯-45度,使得這個流星雨比較適合在南半球觀測。 這個流星雨在1972年才被發現,大約每5年出現一次 - 彗星回歸通過近日點的週期,但是每小時出現的流星數量並不多。.
查看 流星雨和船尾座π流星雨
金牛座流星雨
金牛座流星雨是個與恩克彗星相關聯的流星雨,因為輻射點看似來自天空中的金牛座而得名。因為出現的時間在十月底至十一月初,適逢萬聖節的時段,因此也被稱為萬聖節煙火。 恩克彗星和金牛座流星雨都被認為是另一顆出現在20,000至30,000年前的大彗星分裂之後的殘骸,散佈出的物質有些成為一般的彗星,有些則因為接近地球或其他行星的引力場受到吸引而成為流星(Whipple, 1940; Klačka, 1999)。總而言之,這股湍流是太陽系內最大的一支,因此地球得花費數星期的時間才能穿過這股湍流,導致流星雨的活動會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遠比一般的小流星雨要長許多。金牛座流星雨的顆粒也由比較重的物質構成,以小的小卵石為主,而不是一般的塵埃顆粒。 通常,金牛座流星雨出現時,每小時可以看見7顆左右的流星緩慢的掠過天際,這些流星的速度大約是27Km/Sec(或是每小時65,000英里)。如果夠大的話,其中有些會成為壯觀的爆發流星(bolide.),甚至會發出聲音。 由於行星引力場的影響,隨著時間的進展,在觀測上金牛座流星雨被標示為南北兩支,分別稱為金牛座南流星雨和金牛座北流星雨,但實際上這是這股湍流橫亙在空間中的兩個橫斷面。 另外還有輻射點靠近金牛座β星的一支出現在6月到7月,有些天文學家認為通古斯事件與這個流星雨有關。但是這是一支出現在地球的白天流星雨,因此不能進行目視觀測。出現在10月至11月的金牛座南流星雨和金牛座北流星雨則可以用肉眼來觀測。 金牛座流星雨的活動周期大約在2,500至3,000年之間,在核心部分接近地球時能產生更壯觀的流星雨。事實上,因為被分成兩支(白天和夜晚;每一支又分成南支和北支),在3,000年週期中的高峰期相距有數個世紀。有些天文學家注意到一些由巨石構成的,像是巨石陣的結構,與這個周期的極大期有所關聯。 下一次的極大期大約會出現在西元3,000年,所以可能這個流星雨與伯利恆之星也有關係,因為它上的極大期就出現在西元元年。金牛座流星雨因為恩克彗星的彗尾與地球遭遇而受到破壞 。 在地球穿越金牛座流星雨的湍流時,可能會因為通過較為稠密的區域,造成較多的物質撞擊到地球,而形成多個不同的極大期。 也有人認為當初的大彗星出現在肥沃月灣文化的銅器時代,因此對古老的銅器時代的崩潰要負起責任:可能有一顆巨大的流星撞擊在伊拉克。萬字旗(卍)的起源可能也與恩克彗星有關。.
查看 流星雨和金牛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学名Perseids)是以英仙座γ星附近为輻射點出现的流星雨,也称英仙座γ流星雨。每年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后出现,于8月13日达到高潮。与象限仪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年度三大流星雨。.
查看 流星雨和英仙座流星雨
陨石雨
石雨,是一种天文自然奇观。当大块流星体受地球引力摄动而冲向地球,與大气的摩擦在下落过程中发生爆裂,分裂成许多小块,一齐飞流直下,宛如暴雨、冰雹一般散落地面。流星体未落入地表的情况被称作流星和流星雨,而有碎片落在地表的情况则被人们称之为陨石和陨石雨。如有嚴重的陨石撞击地面,除可能伤害人畜和造成地震等灾害外,还可能在地貌上造成陨石坑群。 中國曾在1976年於吉林有過著名的「吉林陨石雨」。現中國的白洋淀流域区的特殊地貌-碟形洼地及碟形群体,相信就是古代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留下的。.
查看 流星雨和陨石雨
#重定向 可移植文档格式.
查看 流星雨和PDF
恩克彗星
恩克彗星(2P/Encke)是继哈雷彗星之后,第二颗按预言回归的彗星,其近日点和远日点分别为0.3380AU和4.0937AU,离心率0.8474,周期3.2984年,是所有彗星中最短的,亮度微弱,凝聚度较小,一般不产生彗尾。.
查看 流星雨和恩克彗星
揮發成份
揮發成分在行星科學中是存在於行星和/或衛星的地殼和/或大氣中,具有低沸點的一群化學元素和化合物,例子包括氮、水、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所有包含C、H、O和/或N,以及二氧化硫。在天體地質學,這些化合物在固體狀態的情況下,通常包括相當大比例的衛星和矮行星的地殼。 相較於揮發成分,那些高沸點的元素和化合物被稱為。 行星科學家通常將熔點異常低的物質分類為揮發成分,像是氫和氦,還有氣體 (像是在氣體巨星),雖然這些揮發成分的熔點大約在100K以上,通常被稱為冰。"氣體"和"冰"這個術語在這篇文章中適用於可能是固體、液體或氣體的化合物。儘管絕大多數的"氣體"與"冰"是在它們內部,越接近核心越密集的熱、高密度流體,因此,木星和土星被稱為"氣體巨星",而天王星和海王星被稱為"冰巨星"。 地球的衛星被認為只有很少的揮發性物質:它的地殼包含被拘束在岩石中的氧化物 (例如矽酸鹽),但氫、氮或碳的數量可以忽略不計。.
查看 流星雨和揮發成份
桀
桀(),中國夏朝第十七任君主,亦是最後一任君主,华夏族,名履癸,發之子。 传统史书將桀描述成一個暴君:他對政事不聞不問、沉溺女色之餘,還施行暴政。《通鑑外紀》載:“(桀)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結果商汤起兵,湯誓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桀伐有娀氏於有娀之墟鳴條(今山西安邑);在鸣条之战,桀戰敗,夏朝就此滅亡。桀哀叹說:“孤悔不遂殺湯於夏台使至此。”不久病死于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後世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說法。亦有把桀亡國的原因推給其妃妺喜。.
查看 流星雨和桀
梅克賀茲一號彗星
96P/梅克賀茲一號彗星在1986年5月12日被所發現的一顆短週期彗星,它在2002年進入太陽和太陽風層探測器(SOHO)的視野,在LASCO C2和C3的影像中都能見到。该彗星于1986年6月6日在距地球处掠过。该彗星最近一次到达近日点的时间是2017年10月27日,而下一次到达近日点的时间是2023年1月31日。据估计,该彗星的直径为。.
查看 流星雨和梅克賀茲一號彗星
氨
氨(Ammonia,或称氨氣、阿摩尼亞或無水氨,分子式为NH3)是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單位体积水可溶解700倍体积的氨。氨對地球上的生物相當重要,是所有食物和肥料的重要成分。氨也是很多藥物和商業清潔用品直接或间接的組成部分,具有腐蝕性等危險性质。 由於氨有廣泛的用途,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多的無機化合物之一,約八成用於製作化肥。2006年,氨的全球產量估計為1.465億吨,主要用於製造商業清潔產品。 氨可以提供孤電子對,所以也是路易斯鹼。.
查看 流星雨和氨
水
水(化学式: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中國古代五行之一。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
查看 流星雨和水
木星
|G1.
查看 流星雨和木星
流星
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 在接近星球时由于受到星球引力的攝動而被星球吸引,从而进入星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流星包括单个流星(偶发流星)、火流星和流星雨三种,比綠豆大一點的流星體進入大氣層就能形成肉眼可見亮度的流星。若流星体在摩擦中尚未完全燃烧尽而落在地面上,则成为陨石或陨铁。而每年的一定時期,當地球進入環繞太陽運行的流星體時,晚上天空將看到少至數顆,多至數百顆流星在一個星座方向迸發出來,這就是流星群(一晚出現上百顆以上的流星群可稱流星雨)。 每天都有上百亿顆流星体进入地球的大气层,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
查看 流星雨和流星
流星体
流星體是太陽系內,小至沙塵(sand),大至巨礫(boulder),成為顆粒狀的碎片。流星體進入地球(或其它行星)的大氣層之後,在路徑上發光並被看見的階段則被稱為流星。許多流星來自相同的方向,並在一段時間內相繼出現,則稱為流星雨。.
查看 流星雨和流星体
流星雨列表
以下是全年主要的流星雨列表:.
查看 流星雨和流星雨列表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正式的名稱是109P/斯威夫特-塔特爾)是路易斯·斯威夫特在1862年7月16日和霍勒斯·帕內爾·塔特爾在1862年7月19日先後獨立發現的。 這顆彗星在1992年回歸時,再度被日本的天文學家木内鶴彦發現。 這顆彗星的軌道最終會與地球或月球撞擊,但不會在最近的一千年內發生。在1992年的回歸,這顆彗星通過近日點的時間與預測的相差了17天。然後也注意到,下一次的回歸(2126年8月14日)可能也會有15天的差異,而這顆彗星很可能會撞擊到地球或月球。由於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的固體核心與造成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的大小相似,因此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這促使業餘天文學家兼作家的Gary W.
散亂流星
散亂流星也称偶发流星是不属于任何流星雨的流星。 从地球表面看上去散亂流星在天球上的轨迹似乎没有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散亂流星的流星体不像流星雨中的流星体那样在同一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转,而是在個別的轨道上运行。 S S.
查看 流星雨和散亂流星
数量级
數量級是指數量的尺度或大小的级别,每个级别之间保持固定的比例。通常采用的比例有 10,2,1000,1024, ''e'' (欧拉数,大约等于 2.71828182846 的超越數,即自然對數的底)。 通常情况下,数量级指一系列 10 的冪(次方),即相邻两个数量级之间的比为 10。例如说两数相差三个数量级,其实就是说一个数比另一个大 1000 倍。本文主要描述十进制下的数量级,并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查看 流星雨和数量级
114P/懷斯曼-史基福彗星
114P/懷斯曼-史基福彗星是我們太陽系的一顆周期彗星。 它是珍妮佛·懷斯曼於1987年1月在羅威爾天文台的布萊恩·A.·史基福於1986年12月28日拍攝的兩張乾板上發現的。懷斯曼和史基福在1987年1月19日確認這是一顆彗星。 114P/懷斯曼-史基福彗星被認為是第一次在火星拍攝到的流星的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