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彗星

指数 彗星

彗星(Comet,有時也被誤記為慧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他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髮,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但大部分都不會超過16公里。 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 。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歐特雲,這是在古柏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引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著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來自太陽系外,在銀河系內可能是常見的系外彗星也曾經被檢測到。 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只在於存在著包圍彗核的大氣層,未受到引力的拘束而擴散著。這些大氣層有一部分被稱為彗髮(在中央包圍著彗核的大氣層),其它的則是彗尾(受到來自太陽的太陽風電漿和光壓作用,從彗髮被剝離的氣體、塵埃、和帶電粒子,通常呈線性延展的部分)。然而,熄火彗星因為已經接近太陽許多次,幾乎已經失去了所有可揮發的氣體和塵埃,所以就顯得類似於小的小行星。小行星被認為與彗星有著不同的起源,是在木星軌道內側形成的,而不是在太陽系的外側。主帶彗星和活躍的半人馬小行星的發現,已經使得小行星和彗星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 ,已經知道的彗星有4,894顆,其中大約有1,500顆是克魯茲族彗星和大約484顆短週期彗星,而且這個數量還在穩定的增加中。然而,這只是潛在彗星族群中微不足道的數量:估計在外太陽系的儲藏所內類似的彗星體數量可能達到一兆顆。儘管大多數的彗星都是暗淡和不夠引人注目的,但平均大概每年會有一顆裸眼可見的彗星,其中特別明亮的就會被稱為"大彗星"。 在2014年1月22日,ESA科學家的報告首次明確的指出在矮行星穀神星,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有水氣存在。這項檢測是通過赫歇爾太空望遠鏡使用遠紅外線技術完成的。此一發現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為彗星,不是小行星,才會有這種典型的"噴流萌芽和羽流"。根據其中一位科學家的說法:"彗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區隔是越來越模糊了"。 古代也有彗星出现的记录,古人一般認為彗星是凶兆。.

249 关系: A/2017 U1千克反照率古英语双筒望远镜双曲线启示录吻切軌道吉爾伽美什坦普尔1号彗星坦普爾-斯威夫特-林尼爾彗星塞內卡塵埃大彗星大气层天堂之門天問 (塞內卡)天王星天文学家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天文物理期刊太阳系太阳风太陽太陽系小天體太陽輻射奥尔特云妮可-雷訥·勒波特威斯特彗星宇宙戰艦大和號小行星小行星118401小行星14827小行星2060小行星3552小行星4015小行星60558小行星帶尼古拉·哥白尼岩石上帝不稳定性中國常用的天文學符號主帶彗星希爾球希腊希腊语布朗大学...一氧化碳乾冰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乙烷乙醇亚历克西斯·克劳德·克莱罗亚利桑那大学亚里士多德亞瑟·查理斯·克拉克二體問題二氧化碳以諾書伊曼努尔·康德伽利略·伽利莱弓形震波引力引力坍缩开普勒定律你的名字彗尾彗翎彗髮彗核彗星133P彗星67P彗星塵彗星列表德语土星地球包瑞利彗星國際天文聯會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喬托號喷气推进实验室哈勃空间望远镜哈特雷二號彗星哈雷彗星儒勒·凡尔纳凶兆兰登书屋光子光解克罗地亚克魯茲族彗星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国际空间站C/1956 R1C/2011 W3Charlotte (動畫)矮行星石油玻璃隕石火星火流星班尼特彗星硫化銅离子科学美国人科幻空间探测器穀神星第谷·布拉赫系外彗星系外行星偵測法紫外线約翰·赫維留維加計劃约翰·弗朗茨·恩克约翰内斯·开普勒维尔特二号彗星罗伯特·胡克罗马数字美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羅塞塔號烏魯克甲烷甲骨文甲醇甲醛甘氨酸电离层焦油熄火彗星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牛津英語詞典瀝青白矮星白羊座流星雨百武二號彗星EPOXI隕石遠紅外線天文學遠日點預知頭髮行星视差马克·吐温魯文公说文解字象限儀座流星雨鳥嘌呤贝叶挂毯超能力麥克諾特彗星軌道離心率軌道根數黑体辐射黄道輻射壓迷蹤彗星近地小行星近日點霍姆斯彗星航天器舒梅克·利維九號彗星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钱锺书银河系脱氧核糖核酸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金星釋氣腺嘌呤艾萨克·牛顿英仙座流星雨英語離心率離散盤通古斯大爆炸週期彗星列表P/2007 R5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Uppsala UniversityX射线抛物线柯伊伯带柯侯德彗星极光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恩克彗星揮發性核糖核酸梅克賀茲一號彗星椭圆業餘天文學橢圓軌道欧洲南方天文台欧洲空间局比拉彗星氣體巨星氨基酸氰化物水蒸气水星池谷-關彗星法语深空一號潮汐力木星末日救未來月球朵貝·楊笙有机化合物望远镜星尘号星等星系春秋 (史書)流行文化流星流星雨海王星海爾-博普彗星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新科學人施瓦斯曼-瓦茨曼3號彗星撞擊事件撒克遜人攝動愛德蒙·哈雷扬·奥尔特拱點拉丁语拉朗德曲線擬合曆元晋书1680年大彗星1811年大彗星1882年大彗星1910年1月大彗星2061太空漫遊29P/施瓦斯曼·瓦茨曼 扩展索引 (199 更多) »

A/2017 U1

#重定向 奥陌陌.

新!!: 彗星和A/2017 U1 · 查看更多 »

千克

--( → ,,單位符号kg),又称--,国际单位制中質量的基本單位。在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中,千克是唯一一個带有词头的基本單位。 目前,千克是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中唯一仍使用实物进行定义的单位,即被定义为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2011年国际度量衡大会(CGPM)会议原则性同意以普朗克常数重新定义千克,并计划于2018年会议上做出最终决定。.

新!!: 彗星和千克 · 查看更多 »

反照率

反照率(albedo)通常是指物體反射太陽輻射與該物體表面接收太陽總輻射的兩者比率或分數度量,也就是指反射輻射與入射總輻射的比值。 反照率或反射係數,是從拉丁文的“白反照”("albedo whiteness"),或“反射的陽光”衍伸出來的,意思是漫反射或是表面反射的能力。 它是從表面反射輻射與入射輻射的比率,是無量綱量。其性質以百分比來表示,度量上從完全黑的表面反照率為0,至表面完美的白色反照率為1。 註解:因為它是以全部的反射輻射對入射輻射,所以包括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射輻射對入射輻射的它將包括彌漫性和鏡面反射輻射反映。它們共同承擔表面的反射,然而我們通常假設只有完全漫射或只有完全的鏡面反射,以簡化計算。 反照率取決於輻射的頻率。當引用時未加說明,通常是指適當且平均跨越可見光的光譜。一般情況下,反照率取決於入射輻射的方向分布,除了朗伯表面,其分散是以餘弦函數輻射在所有的方向上,因此反照率是獨立分布的事件。在實務上,雙向反射分布函數(BRDF)可能需要精確的表面特徵的散射特性,但反照率是非常有用的一次近似值。 反照率在氣象學、天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LEED可持續系統性的評量建築物,計算表面的反射率。地球的整體平均反照率,是行星反照率,因為雲層的覆蓋,是30到35%,但由於不同的地質環境特徵,局部的表面有廣泛的不同。 約翰·海因里希·朗伯在1760年將Photometria這個名詞引入光學。.

新!!: 彗星和反照率 · 查看更多 »

古英语

古英语(Ænglisc,Old English)或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Saxon)是指从449年到1066年间在對應於今天英格蘭和蘇格蘭東南部的人說的英语。古英語屬於西日耳曼語,和古弗里西語及古撒克遜語有密切關係。古英語和近代英语无论在读音、拼写、词汇和语法上都很不一样。古英语的语法和、德语及冰島語比较相近,形态变化很复杂。.

新!!: 彗星和古英语 · 查看更多 »

双筒望远镜

双筒望远镜(或直接簡稱雙筒鏡,也稱之為野外鏡)是将两个相同的或者镜像对称的望远镜并排連在一个架子上使得它们始终对准同一方向而制成的望远镜。使用者可透过它同时以双眼观察远处景象。双筒望远镜比单筒望远镜提供更高的深度和距离感。雙筒鏡也可以成由兩個短的折射望遠鏡組合,用於觀看遙遠目標的設備。 最常见的双筒望远镜的大小正好适合双手托拿,它包括内部的反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缩短望远镜的长度,使它短于透镜的焦距。此外它还可以增大物镜之间的距离来改善深度感。所有常见的双筒望远镜是伽利略式的,或者使用稜镜来呈现一个正像。 大的双筒望远镜比较重,不易稳定地拿住,因此一般被固定在三腳架上或其它支柱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制造过非常大的(10吨),其物镜的距离相当远的(15米)大型双筒望远镜来确定25公里以外的海上目标的距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筒望远镜是位于美国亞利桑那州的大雙筒望遠鏡(Large Binocular Telescope,LBT)。.

新!!: 彗星和双筒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双曲线

在数学中,双曲线(ὑπερβολή,意思是超过、超出)是定义为平面交截直角圆锥面的两半的一类圆锥曲线。 它还可以定义为与两个固定的点(称为焦点)的距离差是常数的点的轨迹。这个固定的距离差是a的两倍,这里的a是从双曲线的中心到双曲线最近的分支的顶点的距离。a还称为双曲线的半实轴。焦点位于贯轴上,它们的中间点称为中心。 从代数上说,双曲线是在笛卡尔平面上由如下方程定义的曲线 使得B^2>4AC,这裡的所有系数都是实数,并存在定义在双曲线上的点对(x,y)的多于一个的解。 注意在笛卡尔坐标平面上两个互为倒数的变量的图像是双曲线。.

新!!: 彗星和双曲线 · 查看更多 »

启示录

《啟示錄》(ΑΠΟΚΑΛΥΨΙΣ ΙΩΑΝΝΟΥ;天主教《思高聖經》汉译作《若望默示錄》;唐朝景教譯作《啟真經》),是《新約聖經》收錄的最後一個作品。作者拔摩島的約翰,基督教會傳統上相信即是耶穌的門徒約翰。主要是對未來的預警,包括對世界末日的預言:接二連三的大災難,世界朝向毀滅發展的末日光景,並描述最後審判,重點放在耶穌的再來。 “啟示”一词在希臘文為“阿波卡利普西斯”(Αποκάλυψις,a‧po‧ka′ly‧psis),意思是揭示、揭開之意。 《啟示錄》主題:照神永遠的經綸作神行政中心的基督。.

新!!: 彗星和启示录 · 查看更多 »

吻切軌道

吻切軌道(osculating orbit)是太空中的天體在給定時間瞬間的克卜勒軌道(即橢圓或其他二次曲線)。這是在天文學,特別是天文動力學,當中心的天體不受到攝動時,這就是當前的軌道向量狀態(位置和速度)的軌道。 一個吻切軌道和該天體的位置能以六個標準的克卜勒的軌道要素(吻切要素)充分的描述,只要知道相對於中心天體的位置和速度,就很容易計算。在沒有攝動的情形下,吻切要素將保持不變。然而,真正的天體軌道都會經歷攝動,這會導致吻切要素的改變,而且有時會非常的快速。在一般性運動(因為它們主要是行星、月球和其他行星的衛星)的天體力學分析中通常會排除,可以由一組平均要素與長期和週期性的項目描述。在小行星的情況,已經展出一套新的自身軌道要素系統,使它們軌道最重要的形式能夠呈現。 "吻切"這個字源自拉丁文,意思就是吻,它是用於文章前後實質的關聯上。在時間上的任何一點,一個天體的吻切軌道是與它真實軌道相切的,天體就位於這個切點上--並且如果將攝動移除掉,會有著相同的曲率。 攝動導致吻切軌道的改變可以肇因於:.

新!!: 彗星和吻切軌道 · 查看更多 »

吉爾伽美什

根據蘇美爾王表,吉爾伽美什(阿卡德語:,又譯為鳩格米西或基加美修)是之子、烏魯克第五任國王(早王朝第二,烏魯克第一王朝),統治期大約在公元前2600年。他是著名古代文學《吉爾伽美什史詩》的主角,被寫成是女神寧松之子。在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吉爾伽美什是擁有超人力量的半神(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即擁有神的智慧及力量,但沒有神的壽命),建造城牆保護人民免受外來攻擊。根據「Tummal刻文」,吉爾伽美什及其子Urlugal,重建女神寧利爾的聖殿,聖殿設於Tummal,該地是尼普爾城的聖域。.

新!!: 彗星和吉爾伽美什 · 查看更多 »

坦普尔1号彗星

坦普尔1号彗星是一颗周期彗星(先前编号为9P/Tempel 1)。它是1867年4月3日由一名在马赛工作的德国天文学家恩斯特·威廉·勒伯莱希特·坦普尔(Ernst Wilhelm Leberecht Tempel)所首次发现的。当初在发现时,坦普尔1号彗星每5.68年内接近一次近日点。在随后1873年至1879年的观测中发现,坦普尔1号彗星的轨道有时非常接近木星以至于其轨道周期因受引力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情况在1881年发生了一次,轨道周期延长为6.5年。同时近日点也发生了改变, 距离增长了5000万千米,这导致这颗彗星从地球看来更不易见。以至当年的天文学家因为无法继续跟踪其轨道而断言其已经解体。坦普尔1号彗星直到1960年代才被美国天文学家布萊恩·馬斯登(Brian G. Marsden)在考虑木星扰动后借助精确的彗星轨道计算而重新“发现”。它现在的轨道周期是5.5年。 坦普尔1号彗星并非是一颗明亮的彗星;其最大星等大约为+11,远远低于裸眼可视范围。经由哈勃天文望远镜使用可见光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红外线观测後,其大小据信约为14乘4千米(8.7乘2.5英里)。这些观测也发现其反照率只有4%。自转周期为两日。 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当天(PDT时间2005年7月3日),NASA发射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地面和太空望远镜在撞击发生时观测到彗星亮度增大了一些数量级, 深度撞击号观测器记录下了撞击处发出的明亮光芒.

新!!: 彗星和坦普尔1号彗星 · 查看更多 »

坦普爾-斯威夫特-林尼爾彗星

11P/坦普爾-斯威夫特-林尼爾彗星是我們太陽系內的一顆週期彗星。 這顆彗星最初是坦普爾在馬賽於1869年11月2日發現的。然後,路易斯·斯威夫特在沃納天文台於1880年10月11日發現了一顆彗星,並被認定是同一顆彗星。 從1908年起,這顆彗星就未曾再被觀測到,但是在2001年12月7日,林肯近地小行星搜尋計畫(縮寫LINEAR的中文發音為林尼爾)發現在9月10日和10月17日觀測到的一個天體影像,被證實就是這顆消失的彗星。但自2002年起這顆彗星再度失蹤。這顆彗星於2008年的回歸也成為未能順利觀測到的鬼影,因為當它通過近日點時是在太陽的另一側。.

新!!: 彗星和坦普爾-斯威夫特-林尼爾彗星 · 查看更多 »

塞內卡

卢修斯•阿奈乌斯•塞內卡(拉丁语:Lucius Annaeus Seneca,),古羅馬時代著名的科爾多瓦斯多亞學派哲學家、政治家、劇作家。曾任尼祿皇帝的導師及顧問,62年因躲避政治鬥爭而引退,但仍於65年被尼祿逼迫,以切開血管的方式自殺。.

新!!: 彗星和塞內卡 · 查看更多 »

塵埃

塵埃可以指:.

新!!: 彗星和塵埃 · 查看更多 »

大彗星

大彗星是對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特別明亮和狀觀的彗星,以過去的數字來看,平均約10年才會出現一顆。 要預測某顆彗星是不能成為大彗星是很困難的,有許多因素都會造成彗星的光度與預測的不同。一般而言,有巨大或活躍核心的彗星,如果夠接近太陽,從地面觀察時在最亮的時刻又沒有被太陽遮蔽掉,它就有機會成為大彗星。 彗星在被發現後,會以發現者的名字做為正式的名稱,但有些特別亮的反而會以最明亮的年份直接稱為XX年大彗星。.

新!!: 彗星和大彗星 · 查看更多 »

大气层

大氣層,均源自及也許是一層受到重力吸引聚攏在擁有巨大質量天體周圍的氣體,而如果重力夠大且氣體的溫度夠低,就能長期保留住。有些行星擁有許多不同的主要氣體,並且有非常深厚的大氣(參見氣體巨星)。 恆星大氣層這個名詞描述的是恆星外面的區域,典型的範圍是從不透明的光球開始向外的部份。相對來說是低溫的恆星,在它們外面的大氣層也許可以形成複合的分子。地球大氣層,不僅包含有多數有機體呼吸所使用的氧和植物與海藻和藍綠藻行光合作用所使用的二氧化碳,也保護生物的基因免於受到太陽紫外線輻射的傷害。它目前的組成是古大氣層生活在其中的有機體經過數億年的生物化學修改後的結果。.

新!!: 彗星和大气层 · 查看更多 »

天堂之門

天堂之门(Heaven's Gate)是美国一个以圣地亚哥作为主要活动区域的千禧年主义不明飛行物體宗教组织,由和在1970年代早期创立。在1997年3月26日,39名相信他们能通过集体自杀来进入跟随在海尔-博普彗星之后的外星飞船的该宗教成员的遗体被警察发现。.

新!!: 彗星和天堂之門 · 查看更多 »

天問 (塞內卡)

《天問》是塞內卡大約在西元65年撰寫的一本自然界的百科全書,但是這本書比大約十年之後老普林尼寫的博物誌簡短。.

新!!: 彗星和天問 (塞內卡) · 查看更多 »

天王星

天王星是從太陽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其體積在太陽系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其英文名稱Uranus來自古希臘神話的天空之神烏拉諾斯(),是克洛諾斯的父親,宙斯的祖父。与在古代就为人们所知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的亮度也是肉眼可見的,但由於較為黯淡以及緩慢的繞行速度而未被古代的觀測者认定为一颗行星。直到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耳爵士宣布發現天王星,从而在太陽系的現代史上首度擴展了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天文學符號為、♅(♅,Unicode編碼U+2645)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和大氣構成不同於更巨大的氣體巨星,木星和土星。同樣的,天文學家設立了不同的「冰巨行星」分類來安置她們。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結成的「冰」,與可以探测到的碳氫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49K(−224℃)。其外部的大气层具有複杂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相比较而言,天王星的内部则是由冰和岩石所构成。 如同其他的巨行星,天王星也有環系統、磁層和許多衛星。天王星的環系統在行星中非常獨特,因為它的自轉軸斜向一邊,幾乎就躺在公轉太陽的軌道平面上,因而南極和北極也躺在其他行星的赤道位置上。從地球看,天王星的環像是環繞著標靶的圓環,它的衛星則像環繞著鐘的指針(雖然在2007年與2008年該環看來近乎水平)。在1986年,來自太空探测器航海家2號的影像资料顯示天王星實際上是一顆平平無奇的行星,在其可見光的影像中沒有出现像在其他巨行星所擁有的雲彩或風暴。然而,近年內,隨著天王星接近晝夜平分點,地球上的觀測者发现天王星有季節變化的迹象和漸增的天氣活動。天王星上的風速可以達到每秒250公尺。 在西方文化中,天王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以希臘神祇命名的行星,其他行星都依照羅馬神祇命名。.

新!!: 彗星和天王星 · 查看更多 »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新!!: 彗星和天文学家 · 查看更多 »

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

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英文: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是一家欧洲的纸质学术期刊,领域为理论、观测以及仪器方面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

新!!: 彗星和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 · 查看更多 »

天文物理期刊

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是在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領域重要的研究期刊,于1895年創刊,至2008年底都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發行;2009年1月起改由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發行。編輯部附屬美國天文學會之下,每月出版三冊,刊載的內容主要為最新的天文物理發展、發現、及学说。.

新!!: 彗星和天文物理期刊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彗星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阳风

太陽風(solar wind)特指由太阳上層大氣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非出自太陽的类似带电粒子流也常稱爲“恆星風”。 在太陽日冕层的高温(几百万開氏度)下,氢、氦等原子已经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质子、氦原子核和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等。这些带电粒子运动速度极快,以致不断有带电的粒子挣脱太阳的引力束缚,射向太陽的外围,形成太陽風。 太陽風的速度一般在200-800km/s。 一般認為在太阳极小期,從太陽的磁場极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陽風,從太陽的磁场赤道附近吹出的是低速太陽風。太陽的磁場的活动是會變化的,週期大約為11年。 太陽風一词是在1950年代被尤金·派克提出。但是直到1960年代才證實了它的存在。長期觀測發現,當太陽存在冕洞時,地球附近就能觀測到高速的太陽風。因此天文学家認為高速太陽風的產生與冕洞有密切的關係。太阳表面的磁场及等离子体活动对地球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太阳发生强烈的活动时,大量的带电粒子随着太阳风吹向地球的两极,就会在两极的电离层引发美丽的极光。.

新!!: 彗星和太阳风 · 查看更多 »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新!!: 彗星和太陽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小天體

太陽系小天體(small Solar System Body, SSSB)是國際天文聯會在2006年重新解釋太陽系內的行星和矮行星時,產生的新天體分類項目。 其他所有環繞太陽運轉的天體都將歸屬到這個分類下:太陽系小天體……,在目前包括在內的有大多數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多數的海王星外天體(TNO)、彗星和其他的小天體。 這包含:.

新!!: 彗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 查看更多 »

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Solar radiation)指太陽從核融合所產生的能量,經由電磁波傳遞到各地的輻射能。太陽輻射的光學頻譜接近溫度5800K的黑體輻射。大約有一半的頻譜是電磁波譜中的可見光,而另一半有紅外線與紫外線等頻譜。如果紫外線沒有被大氣層或是其他的保護裝置吸收,它會影響人體皮膚的色素的變化。 測量上通常都用全天日射計與銀盤日射計(Silver-disk pyrheliometer)等儀器來測量太陽輻射。.

新!!: 彗星和太陽輻射 · 查看更多 »

奥尔特云

奧爾特雲,又稱奧匹克-奧爾特雲,在理論上是一個圍繞太陽、主要由冰微行星組成的球體雲團。奧爾特雲位於星際空間之中,距離太陽最遠至10萬天文單位(約2光年)左右,也就是太陽和比鄰星距離的一半。同樣由海王星外天體組成的凱伯帶和離散盤與太陽的距離不到奧爾特雲的千分之一。奧爾特雲的外邊緣標誌著太陽系結構上的邊緣,也是太陽引力影響範圍的邊緣。 奧爾特雲由2個部份組成:一個球形外層和一個盤形內層,後者又稱希爾斯雲(Hills cloud)。奧爾特雲天體的主要成份為水冰、氨和甲烷等固體揮發物。 天文學家猜測,組成奧爾特雲的物質最早位於距太陽更近的地方,在太陽系形成早期因木星和土星的引力作用而分散到今天較遠的位置。目前對奧爾特雲沒有直接的觀測證據,但科學家仍然認為它是所有長週期彗星、進入內太陽系的哈雷類彗星、半人馬小行星及木星族彗星的發源之地。奧爾特雲外層受太陽系的引力牽制較弱,因此很容易受到臨近恒星和整個銀河系的引力影響。這些擾動都會不時導致奧爾特雲天體離開原有軌道,進入內太陽系,並成為彗星。根據軌道推算,大部份短週期彗星都可能來自於離散盤,其餘的仍有可能來自奧爾特雲。.

新!!: 彗星和奥尔特云 · 查看更多 »

妮可-雷訥·勒波特

妮可-雷訥·勒波特 (née Étable;1723年1月5日–1788年12月6日) 是法國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她預測了哈雷彗星的回歸、計算日食的時刻和編製星表。她是貝濟郡科學學院的成員。.

新!!: 彗星和妮可-雷訥·勒波特 · 查看更多 »

威斯特彗星

威斯特彗星(Comet West、C/1975 V1)為一顆非週期彗星,被認為是20世紀最漂亮的彗星之一。歐洲南天天文台的丹麥天文學家李察·M·威斯特(Richard M. West)於1975年11月5日在經過曝光後的底片上首度發現威斯特彗星,後來又於1976年8月所攝得的底片上發現了它的蹤跡。威斯特彗星有時也被稱為大彗星。.

新!!: 彗星和威斯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宇宙戰艦大和號

《宇宙戰艦大和號》(原題:宇宙戦艦ヤマト)是日本动画制作公司オフィス・アカデミー/ウエスト・ケープ・コーポレーション1970年代起製作的動畫系列作品,同時也是劇中登場的宇宙戰艦及主题歌名称。日本的日本电视台、读卖电视台、富士电视台相继播出过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的相关作品。 台灣的中華電視公司播出電視版第一、二部時的譯名則為《宇宙戰艦》。.

新!!: 彗星和宇宙戰艦大和號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新!!: 彗星和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18401

118401 LINEAR (臨時編號) 是一顆主帶小行星和主帶彗星 (176P/LINEAR) ,它是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 (LINEAR) 位於新墨西哥州索柯洛的1米望遠鏡在1999年9月7日發現的小行星:(118401) 林尼爾,並且在2005年9月7日被亨利·謝和大衛·朱維特在夏威夷追蹤計畫中使用位於毛納基山的雙子北8米望遠鏡發現它也是一顆彗星狀的天體,並且在2005年12月24-27日和12月29日分別得到夏威夷大學的2.2米 (88英吋) 望遠鏡和雙子星望遠鏡的證實。史匹哲太空望遠鏡估計 (118401) 林尼爾的直徑大約是4.0±0.4公里。 主帶彗星的獨特之處是軌道平坦 (在行星軌道平面內)、接近圓形 (離心率低)、像小行星的軌道,並且不是細長的,而所有其它彗星軌道的特徵經常是傾斜的。由於 (118401) 林尼爾可以生成彗髮 (離開彗星的沸騰蒸氣),它必須是冰凍的小行星。當一顆典型的彗星接近太陽時,冰會受熱昇華 (直接從冰成為氣體),排洩出氣體和塵埃進入太空,創造出一條尾巴和使物體的外觀變得模糊。遠離太陽時,昇華停止,剩餘的冰再度凍結,直到彗星下一次再度接近太陽。與此相反,小行星帶上的天體本質上有著接近圓形的軌道,並且被約束在太陽系的內側,預料大部份的冰都已經被烤乾了。 因此,認為 (建議) 主帶彗星是太陽系內近期碰撞的證據,使得內部的冰曝露在太陽的輻射下。一個很好的問題是:"主帶彗星的彗髮可以維持多久?",估計短週期彗星在它們的冰昇華和進入休眠之前,可以維持10,000年的活動。 另外4顆在分類上暨是小行星又是彗星的天體是:(2060) 凱龍 (95P/開朗)、(4015)威爾遜-哈靈頓 (107P/威爾遜-哈靈頓)、 (7968) Elst-Pizarro (133P/Elst-Pizarro)、和(60558) Echeclus (174P/Echeclus)。作為雙重狀態的天體,對 (118401)林尼爾的天體測量觀測,必須使用小行星名稱提出報告。 (118401)林尼爾在2011年7月2日通過近日點。.

新!!: 彗星和小行星118401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4827

#重定向 睡神星.

新!!: 彗星和小行星14827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2060

2060 凱龍 (,或是Χείρων),是查爾斯·科瓦爾在1977年於外太陽系發現的小行星(回溯發現影像已追溯到1895年),它是第一顆被發現軌道在土星和天王星之間的新族群半人馬小行星的一員。 雖然他最初被分類為小行星,稍後發生它究竟是小行星還是彗星的爭議。如今,它被分在這兩類當中,做為彗星的名稱是 95P/開朗 。 凱龍是依據希臘神話中的半人馬-zh-hans:喀戎;zh-hk:奇倫;zh-tw:凱隆;-(英文:Chiron)命名的。在1978年發現的冥王星衛星名為凱倫(英文:Charon),不要將兩者搞混了。.

新!!: 彗星和小行星2060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552

小行星3552(唐吉訶德星,英文:3552 Don Quixote)是一顆小的主帶小行星、阿莫爾型小行星、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潛在威脅天體的小行星。它有著像彗星軌道的高傾角和大約19公里的直徑,它的自轉週期為7.7小時。它是保罗·维尔特在1983年發現的,並且以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小說唐吉訶德(1605年)的同名主人公命名。 唐吉訶德被懷疑是一顆熄火彗星。唐吉訶德經常受到木星的攝動。.

新!!: 彗星和小行星355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015

威爾遜-哈靈頓彗星是一顆週期彗星 (指定的形式為107P/威爾遜-哈靈頓)。 很少有其它的彗星有這樣的區分,事實上它也是小行星 (4015) 威爾遜-哈靈頓。順便一提,它也是目前英文名字最長的小行星 (共有17個字母)。 在1949年11月19日,艾伯特·喬治·威爾遜和羅柏特·G·哈靈頓在帕洛瑪天文台發現時它被歸類為彗星,但只獲得三次的攝影觀測,這顆彗星就失蹤了 (觀測的精確度不足以獲得軌道,以確定彗星未來的動向。參見失蹤的彗星)。 在1979年11月15日,帕洛瑪天文台的埃莉諾·F.·何琳 發現一顆越火星小行星,它被賦予1979 VA的臨時名稱,然後在1988年12月20日再被觀測到後,被賦予正式編號為4015。 在1992年8月13日,(4015) 1979 VA被報導與107P/威爾遜-哈靈頓是同一顆天體。當時,已經累積了足夠的小行星觀測資料,可以獲得精確的軌道,並搜尋舊的攝影乾片,從1949年的乾版中再發現丟失的彗星影像。 儘管1949年的影像顯示出彗星的容貌,但之後所有的影像顯示的都只是恆星的圖像,這表明可能是處於非活動狀態的彗星,只有很少的噴出物。 0.624的離心率,遠高於典型的小行星帶小行星,而比較像典型的週期彗星。 還有4顆在分類上暨是小行星又是彗星的天體是:(2060) 凱龍 (95P/開朗)、(7968) Elst-Pizarro (133P/Elst-Pizarro))、(60558) Echeclus (174P/Echeclus)、和(118401) 林尼爾 (176P/林尼爾)。作為雙重狀態的天體,對 (4015) 威爾遜-哈靈頓的天體測量觀測,必須使用小行星名稱提出報告。.

新!!: 彗星和小行星4015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0558

60558厄開克洛斯 (或 ,來自),是在外太陽系的半人馬小行星,它是太空監視在2000年發現的,最初被分類為小行星,臨時名稱是 (也可以寫成2000 EC98)。在2001年,法國貝桑松 (Besançon) 天文台的魯斯洛 (Rousselot) 和佩蒂特 (Petit) 的研究沒有發現彗星活動的證據,但是2005年12月下旬和2006年初發現有彗星的彗髮 。小天體命名委員會 (CSBN) 給了它彗星的名稱: 174P/厄開克洛斯 (Echeclus)。.

新!!: 彗星和小行星6055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帶

#重定向 主小行星帶.

新!!: 彗星和小行星帶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Mikołaj Kopernik,)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倡日心说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临终前发表了《天體運行論》一般認為他著的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它开启了哥白尼革命,并对推动科学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哥白尼出生于皇家普魯士,该地区自1466年隶属于波兰王国。哥白尼获得了教会法规博士学位,同时也是一名医生,通晓多国语言,了解经典文学,能够胜任翻译,做过执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经济学家(后续几项都没有学历学位)。1517年,哥白尼总结了货币量化理论,成为当今经济学的重要基础之一。1519年,哥白尼在托马斯·格雷沙姆之前总结出了劣幣驅逐良幣理论的前身。.

新!!: 彗星和尼古拉·哥白尼 · 查看更多 »

岩石

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礦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单矿岩,如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石英岩由石英组成等;有数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复矿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辉长岩由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组成等等。没有一定外形的液体如石油、气体如天然气以及松散的沙、泥等,都不是岩石。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其中,长石是地壳中最重要的造岩成分,比例达到60%Feldspar.

新!!: 彗星和岩石 · 查看更多 »

帚或作--,俗稱掃帚、掃把、笤帚等,為清潔工具之一。.

新!!: 彗星和帚 · 查看更多 »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新!!: 彗星和上帝 · 查看更多 »

不稳定性

在許多領域中,不穩定是指一個可由其輸出或內在狀態描述的系統,其狀態可能會不受限制的成長(有時會稱為發散)。另一個對應的詞是,穩定有許多種定義,其中一種定義是指對系統施加一個小型的外擾,使系統離開一平衡狀態,外擾去除後,系統會回到原來的平衡狀態。 以右圖為例:.

新!!: 彗星和不稳定性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彗星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常用的天文學符號

這些是經常用在天文學,特別是專業天文學上的標誌或符號。.

新!!: 彗星和常用的天文學符號 · 查看更多 »

主帶彗星

主帶彗星是在主要的小行星帶內的天體,但在部分的軌道上會呈現出彗星的活動和特徵。噴射推進實驗室定義主帶小行星是轨道半長軸大於2天文單位,但不超過3.2天文單位的小行星,而近日點 (最接近太陽的距離) 不小於1.6天文單位。.

新!!: 彗星和主帶彗星 · 查看更多 »

希爾球

希爾球,又稱洛希球,粗略來說,是環繞在天體(像是行星)周圍的空间区域,那裡被它吸引的天體(像是衛星)受到它的控制,而不是被它繞行的較大天體(像是恆星)所控制。因此,行星若要能保留住衛星,則衛星的軌道必須在行星的希爾球內。同樣的,月球也會有它的希爾球,任何位於月球的希爾球內的天體將會成為月球的衛星,而不是地球的衛星。 更精確的說法,希爾球約為一個小天體在面對著一個大許多的天體的重力影響下,只會受到攝動影響的引力球範圍。這是美國天文學家喬治·威廉·希爾以法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洛希的工作為基礎所定義的,由於這個緣故,它有時也被稱為洛希球。 為了說明,以考慮木星環繞著太陽為例,對太空中任何的點,可以計算下面三種力的總和:.

新!!: 彗星和希爾球 · 查看更多 »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新!!: 彗星和希腊 · 查看更多 »

希腊语

希臘語(Ελληνικά)是一种印歐語系的语言,广泛用于希臘、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等国,与土耳其包括小亚细亚一帶的某些地区。 希臘语言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古希臘語原有26个字母,荷马时期后逐渐演变并确定为24个,一直沿用到現代希臘語中。后世希腊语使用的字母最早发源于爱奥尼亚地区(今土耳其西部沿海及希腊东部岛屿)。雅典于前405年正式采用之。.

新!!: 彗星和希腊语 · 查看更多 »

布朗大学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Universitas Brunensis),简称布朗(Brown),位于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市,是美国八所著名常春藤盟校之一。布朗大学也是美国第一所可以接受任何宗教背景的学生入学的高校。学校前身为1764年创建的美洲新英格兰英属罗德岛和普罗维登斯殖民地学院(College in the English Colony of Rhode Island and Providence Plantations, In New England, In America)。布朗大学的入学竞争极为激烈,本科生入学率仅为7%,部分专业录取率不足5%,这是全美所有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中列于第6最低的接受率。 布朗大学的资金资助项目每年以奖学金、助学金、贷款等形式向学生提供大约7亿美元的资助,这使得超过50%的学生可以获得资助。布朗大学于1847年在所有常春藤盟校中最早成立了面向本科生的工程系,它同时也是最早开始重视传媒教育的高校。該校共有8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两位校友。.

新!!: 彗星和布朗大学 · 查看更多 »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分子式CO,是無色、無嗅、無味的无机化合物氣體,比空氣略輕。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易溶于氨水。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 一氧化碳是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也可以作为燃料使用,煤和水在高温下可以生成水煤气(一氧化碳与氢气的混合物)。有些現代技術,如煉鐵,還是會產生副產品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可用作身體自然調節炎症反應的三種氣體之一(其他兩種是一氧化氮和硫化氫)。 由于一氧化碳与体内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较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慢3600倍,当一氧化碳浓度在空气中达到35ppm,就会对人体产生损害,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又称煤气中毒)。 雖然一氧化碳有毒,但動物代謝亦會產生少量一氧化碳,並認為有一些正常的生理功能。.

新!!: 彗星和一氧化碳 · 查看更多 »

乾冰

乾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在正常气压下,二氧化碳的凝固点是攝氏負78.5度,在保持物體維持冷凍或低溫狀態下非常有用。其無色、無味、不易燃、略帶酸性。乾冰的密度各不相同,但通常約為1.4至1.6 g/cm3。乾冰能夠急速的冷凍物體和降低溫度並且可以用隔離手套來做配置。現在乾冰已經廣泛的使用在許多層面,乾冰在增溫時是由固態直接昇華為氣態,直接轉化為氣體而省略轉為液態的程序,因此其相變並不會產生液體,也因此稱做“乾冰”。要將二氧化碳變成液態,就必須將氣壓增強至5.1大氣壓才會出現液態二氧化碳。.

新!!: 彗星和乾冰 · 查看更多 »

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

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意大利文: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法文名让-多米尼克·卡西尼(Gian Domenico Cassini或Jean-Dominique Cassini),是一位在熱那亞共和國(今意大利境內)出生的法国籍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师。 卡西尼1625年出生于熱那亞共和國的佩里納爾多(即今意大利因佩里亞省佩里納爾多),在1648年至1669年期間曾在旁扎诺天文台工作。1640年起,担任博洛尼亚大学天文学教授,並在1671年巴黎天文台落成后成為该台的第一任總監直到去世。1673年加入法国国籍,改名为法文,即让-多米尼克·卡西尼,又称卡西尼一世(Cassini Ier,其曾孙与其同名,称卡西尼二世)。 卡西尼被认为与胡克同时发现了大红斑(1665年)。卡西尼是第一个发现土星的四个卫星(土卫八、土卫五、土卫四、土卫三)的人。1690年,他在觀測木星的大氣層時發現木星赤道旋轉得比兩極快,因此發現了木星的較差自轉。1675年,他发现土星光环中间有条暗缝,这就是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著名的卡西尼环缝。他猜测,光环是由无数小颗粒构成。两个多世纪后的分光观测证实了他的猜测。1671年到1679年,他仔细观测了月球的表面特征,1679年送呈法国皇家科学院一份大幅月面图,在一个多世纪内始终没人能在这方面超过他。1683年3月起,卡西尼研究了黄道光,认为它是由于行星际尘埃反射太阳光引起的,不属于大气现象。 卡西尼是一位保守的天文学家,他拒绝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也反对开普勒定律、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光速有限说。卡西尼於1711年失明,次年(1712年)逝世于法国巴黎。除了天文學的貢獻以外,他亦曾被教宗委任治理波河的防治、管理及防汛工程。 当代人类探测土星的探测器“卡西尼号”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彗星和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 · 查看更多 »

乙烷

乙烷是化学式为C2H6的烷烃。乙烷中的所有分子由共价键结合,通常在分子的书写中为了表现两个C(碳原子)之间只有一个化学键,写作CH3-CH3。它是由两个碳原子组成的烷烃中唯一的脂肪烃。 在标准状况下乙烷为可燃气体,无色无味,在一定的浓度下如遇火可产生爆炸。 工业生产的乙烷是从天然气分离出来的或者是煉油廠的副产品。在石油化工中它是生产乙烯的原材料。.

新!!: 彗星和乙烷 · 查看更多 »

乙醇

乙醇(Ethanol,結構简式:CH3CH2OH)是醇类的一种,是酒的主要成份,所以也俗稱酒精,有些地方俗稱火酒。化學結構通常縮寫為, 或 EtOH,Et代表乙基。乙醇易燃,是常用的燃料、溶剂和消毒剂,也用于有机合成。工業酒精含有少量有毒性的甲醇。医用酒精主要指体积浓度为75%左右(或质量浓度为70%)的乙醇,也包括医学上使用广泛的其他浓度酒精。 乙醇与甲醚是同分异构体。.

新!!: 彗星和乙醇 · 查看更多 »

亚历克西斯·克劳德·克莱罗

亚历克西斯·克劳德·克莱罗(Alexis Claude Clairault,)是一位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新!!: 彗星和亚历克西斯·克劳德·克莱罗 · 查看更多 »

亚利桑那大学

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坐落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圖森市,是為了高等教育和研究而設立的贈地大學及太空輔助公立機構,是美國西南最富盛名的大學之一。亞利桑那大學始創於1885年,由於地緣因素,該校的天文、地質、地理等學科有著雄厚的科研實力,而建築學、人類學、社會學和哲學在美國也名列前茅,被譽為“公立常青藤”大學之一,同時也是美國大學協會成員。.

新!!: 彗星和亚利桑那大学 · 查看更多 »

亚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Aristotélēs,),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圖的學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的著作包含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形而上學、詩歌(包括戲劇)、音乐、生物學、經濟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倫理學。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形而上学。 亞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學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其影響力延伸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雖然最終被牛頓物理學取代。在動物科學方面,他的一些意見仅在19世纪被确信是準確的。他的学术领域还包括早期关于形式逻辑理论的研究,最终这些研究在19世纪被合并到了现代形式逻辑理论裡。在形而上學方面,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和神學思想在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傳統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世紀,它繼續影響着基督教神學,尤其是天主教教會的學術傳統。他的倫理學,虽然自始至终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后来也随着新兴現代美德倫理的到来获得了新生。今天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仍然活躍在學術研究的各个方面。在經濟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對於經濟活動的分類與看法持續影響到中世紀與重農主義,直到被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派取代為止。雖然亞里士多德寫了許多論文和優雅的對話(西塞羅描述他的文學風格為“金河”),但是大多數人認為他的著作现已失散,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原创作品保存了下來。.

新!!: 彗星和亚里士多德 · 查看更多 »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爵士,CBE(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是英國作家、發明家,尤其以撰写科幻小說闻名。他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茵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 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品是《2001太空漫遊》。該書由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于1968年拍攝成同名電影,成为科幻電影的經典名作。克拉克于2008年3月19日在斯里兰卡辭世,享壽90歲。他在临终前剛完成最後一本書《The Last Theorem》的校對工作,该書已於2008年出版。.

新!!: 彗星和亞瑟·查理斯·克拉克 · 查看更多 »

二體問題

在經典力學裏,二體問題(two-body problem)研究兩個粒子因彼此互相作用而產生的運動。這是個很重要的天文問題,常見的應用有衛星繞著行星公轉、行星繞著恆星公轉、雙星系統、雙行星、一個經典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等等。 二體問題可以表述為兩個獨立的單體問題,其中一個是平凡的單體問題,另外一個單體問題研究一個粒子因外力作用而呈現的運動。由於很多單體問題有精確解(exact solution),即不需借助近似方法就可得到問題的解答;其對應的二體問題連帶地也可解析。顯然不同地,除了特別案例以外,三體問題(或者更複雜的多體問題)並沒有精確解。.

新!!: 彗星和二體問題 · 查看更多 »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IUPAC名:carbon dioxide,分子式:CO2)是空氣中常見的化合物,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空氣中有微量的二氧化碳,約佔0.04%。二氧化碳略溶於水中,形成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 在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是sp杂化轨道与氧原子成键。碳原子的两个sp杂化轨道分别与两个氧原子生成两个σ键。碳原子上两个没有参加杂化(混成)的p轨道与成键的sp杂化轨道成90°的直角,并同氧原子的p轨道分别发生重叠,故缩短了碳氧键的间距。 二氧化碳平均约占大气体积的400ppm,不過每年因為人為的排放增加,比率還在逐步上升。2018年4月大氣二氧化碳月均濃度超過410ppm,為過去80萬年來最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随季节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当春夏季来临时,植物由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其含量随之减少;反之,当秋冬季来临时,植物不但不进行光合作用,反而制造二氧化碳,其含量随之上升。 二氧化碳常壓下為無色、無味、不助燃、不可燃的氣體。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自1900年至2016年11月增長了約127ppm。.

新!!: 彗星和二氧化碳 · 查看更多 »

以諾書

以諾書(መጽሐፈ ሄኖክ,mets'iḥāfe hēnoki;Book of Enoch)是啟示文學作品之一,自称記載了在大洪水之前以諾與上帝同行三百年(詳見以諾)期间所見的異象。以諾書分成以諾一書(1 Enoch)、以諾二書(2 Enoch)和以諾三書(3 Enoch)三本。大部份的基督教會以及現代的猶太教团体多視其為偽經。.

新!!: 彗星和以諾書 · 查看更多 »

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為啟蒙時代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義務主義等諸多流派。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认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為數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新!!: 彗星和伊曼努尔·康德 · 查看更多 »

伽利略·伽利莱

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 ;)Drake(1978, p.1).伽利略出生日期用的是儒略曆,當時所有基督教國家都使用這個曆法。義大利及幾個天主教國家於1582年改用公曆。除非特別註明,條目中的日期皆為公曆。,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進望遠鏡和其所帶來的天文觀測,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做实验证明,感受到引力的物体并不是呈等速運動,而是呈加速度運動;物體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會保持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不變。他又發表惯性原理阐明,未感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会保持不变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伽利略被譽為“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現代物理學之父”、“科學之父”及“現代科學之父”。Finocchiaro (2007).

新!!: 彗星和伽利略·伽利莱 · 查看更多 »

弓形震波

弓形激波(Bow shock)是太阳风与行星的磁层顶相遇处形成的激波。一个已经被深入研究的例子是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遇时形成的弓形激波。地球的弓形激波距离地球大约9万公里,厚度大约为100-1000公里 弓形激波的判别条件是此处流体的整体速度从超音速降低到亚音速以下。等离子体的声速为 其中cs为声速,\gamma是等压热容与等体热率之比,p是压强,\rho是等离子体的密度。 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沿着螺旋性的轨迹沿磁力线运动,它们围绕磁力线的运动类似于普通气体当中的热运动,平均热运动的速度近似为声速。在弓形激波处整体速度降低到粒子围绕磁力线的运动速度以下。 人们设想太阳在星际介质中运动时同样会形成弓形激波,这种假设的前提是星际介质相对于太阳的运动速度是超声速的,因为太阳风就在以超声速从太阳表面吹出。在日球顶处星际介质与太阳风的压力达到平衡,太阳风在终端激波处降为亚音速。弓形激波的位置距离太阳大约230天文单位。 赫比-阿罗天体周围也存在弓形激波。由于它们的星风与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更为剧烈,它们的弓形激波是可以在可见光波段观测到的。.

新!!: 彗星和弓形震波 · 查看更多 »

引力

重力(Gravitation或Gravity),是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也是物体重量的来源。 引力与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及强相互作用力一起构成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在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引力是最弱的一种,但同时也是一种长程有效作用力。在现代物理学中,引力一般由广义相对论来精确描述,认为引力反映了物体的惯性在弯曲时空中的表现。而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则是对引力在通常物理条件下的极好的近似描述。 在地球上,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赋予了物体的重量,并使物体落向地面。在宇宙中,引力让物质聚集而形成天体,同时也让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形成按照轨道运转的天体系统。此外,月球以及太陽对地球上海水的引力,形成了地球上的潮汐。.

新!!: 彗星和引力 · 查看更多 »

引力坍缩

引力坍缩(英文:Gravitational collapse)是天体物理学上恒星或星际物质在自身物质的引力作用下向内塌陷的过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恒星本身不能提供足够的作用力以平衡自身的引力,从而无法继续维持原有的流体静力学平衡,引力使恒星物质彼此拉近而产生坍缩。在天文学中,恒星形成或衰亡的过程都会经历相应的引力坍缩。特别地,引力坍缩被认为是Ib和Ic型超新星以及II型超新星形成的机制,大质量恒星坍缩成恆星黑洞时的引力坍缩也有可能是伽玛射线暴的形成机制之一。至今人们对引力坍缩在理论基础上还不十分了解,很多细节仍然没有得到理论上的完善阐释。由于在引力坍缩中很有可能伴随着引力波的释放,通过对引力坍缩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以预测其释放的引力波波形是当前引力波天文学界研究的课题之一。.

新!!: 彗星和引力坍缩 · 查看更多 »

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定律是开普勒所发现、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他於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科學雜誌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於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开普勒幸运地得到了著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所观察与收集、且非常精确的天文資料。大约于1605年,根据布拉赫的行星位置資料,开普勒发现行星的移动遵守著三条相当简单的定律。同年年底,他撰寫完成了發表文稿。但是,直到1609年,才在《新天文学》科學雜誌發表,這是因為布拉赫的觀察數據屬於他的繼承人,不能隨便讓別人使用,因此產生的一些法律糾紛造成了延遲。 在天文学与物理学上、开普勒的定律给予亚里士多德派与托勒密派极大的挑战。他主张地球是不斷地移动的;行星轨道不是圓形(epicycle)的,而是椭圆形的;行星公转的速度不等恒。这些论点,大大地动摇了当时的天文学与物理学。经过了几乎一個世纪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的研究,物理学家终于能够運用物理理论解释其中的奧秘。艾萨克·牛顿應用他的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严格地証明了开普勒定律,也让人们了解了其中的物理意义。.

新!!: 彗星和开普勒定律 · 查看更多 »

你的名字

#重定向 你的名字。.

新!!: 彗星和你的名字 · 查看更多 »

彗尾

彗尾和彗髮是彗星在內太陽系受到太陽照射,從地球可以看見的結構,是由直接反射陽光的灰塵和從發射出光輝的離子化氣體兩種形成來源結合成的。多數的彗星都很暗淡,必須用望遠鏡才能看見,但是每十年左右,都會有幾顆亮到可以用裸眼直接看見的彗星。 每顆彗星的氣體和塵埃噴流形成的彗尾都是獨特的,指向的方向也都略有不同。塵埃尾會被拖曳在彗星軌道的後方,他經常會因為曲線的形狀而形成反尾。同時,由氣體構成的離子尾永遠都指向背向太陽的方向,因為這些氣體受到太陽風的影響遠比塵埃來得強烈,跟隨的是磁力線,而不是軌道的路徑。從地球觀測的視差有時會使彗尾看似指向相反的方向。 彗星固體的核心大小一般不會超過50公里的直徑,但是彗髮可以比太陽還要大,並且彗尾的長度可已超過1天文單位(1億5千萬公里)或是更長 。 對反尾的觀測在太陽風的發現上有著重大的貢獻。古中国在对彗星的长期观察中,注意到彗尾总是背向太阳,西元653年正史描述当彗星早上出现时,它的尾指向西,而当它晚上出现时,它的尾巴指向东,古書推斷是太阳的气将彗尾吹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離子尾的形成是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對彗髮產生光電效應的結果。一旦質點被游離,它們會獲得淨值為正的電荷,並且產生"誘導磁層"包圍著彗星。彗星和誘導磁場對向外流動的太陽風粒子形成一個障礙,彗星在軌道上相對於太陽風的速度是超音速的,因此在太陽風流動方向的彗星前端形成弓形震波。在這個弓形震波,彗星高濃度的離子(稱為"吸合離子")聚集並"載入"活動中的電漿與太陽磁場,而這些場線披覆在彗星的周圍形成了離子尾 。.

新!!: 彗星和彗尾 · 查看更多 »

彗翎

彗翎是天文學上用來描述彗星三種指向不同方向彗尾的名詞之一,是彗星在經過太陽附近時出現的一種現象。彗翎是從彗髮出發,指向太陽方向的彗尾,也稱為反尾,這是因為幾何關係而不同於其他的彗尾:離子尾和塵埃尾。彗翎是由顆粒較大的塵埃粒子形成的,它幾乎不受太陽風和輻射壓的影響,並且往往形成碟狀留在彗星的軌道平面上。當地球經過彗星的軌道平面時,可以從側面看見這個碟型物,並且呈現細長的形狀。有時可以從另一個方向上看見,但經常會沉浸在塵埃尾當中。因此,只有在地球通過彗星軌道平面的短暫時間內,可以看見彗翎的出現。 多數的彗星未能充分的發展出可以被看見的彗翎,但是包括1957年的阿蘭德-羅蘭彗星和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都曾有值得注意且明顯的彗翎。.

新!!: 彗星和彗翎 · 查看更多 »

彗髮

彗髮,是環繞在彗核周圍的雲狀物。彗星在繞太陽的軌道上運轉,當接近太陽時,太陽的熱力會使彗核物質熔解並昇華為氣體,就形成了彗髮;但要--意的是,彗髮並不包括彗尾(下段另述)。 彗髮的成分通常是冰與塵埃。 当彗星处于距离太阳的3-4个天文单位内时,从彗核流出时的挥发物中的水占据比例高达90%。在H2O母体分子主要是通过光解和一个更小的程度上被破坏。相比光化学,太阳风在水的破坏起到一个小角色。大的塵埃顆粒會沿著軌道散佈,而小的顆粒會被來自太陽的光壓推離,成為拖曳在後的彗尾。 彗髮使得彗星的外觀在望遠鏡的觀測下呈現「模糊」的容貌,因而很容易與恆星區別。美國的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星塵號太空船曾經深入威爾德二號彗星探測,並帶回彗髮中的顆粒樣本。.

新!!: 彗星和彗髮 · 查看更多 »

彗核

彗核通常被認為是彗星中心的固體部份,核心是由岩石、塵埃和冰凍的氣體組合成的一顆小行星。當被太陽加熱時,氣體昇華或是被點燃,成為環繞在核心周圍的大氣層,稱為彗髮。由太陽的輻射壓和太陽風施加在彗髮的力量導致一條極大且背向太陽彗尾。 因為有些彗星曾無緣無故的分裂開來,因此天文學家相信彗核是易碎的。 多數彗星的彗核直徑被認為大約或小於10英哩(16公里),但是,我們已經知道的彗星直徑從100米到40公里都有。 哈雷彗星的核像馬鈴薯(16×8×8),由等量的冰和塵埃組成,而冰的80%是水冰,15%是一氧化碳,其餘的幾乎都是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科學家相信其他彗星的化學成分也類似哈雷彗星。哈雷的彗核是極度的攸黑,天文學家相信,或許其他彗核也是,覆蓋在大部分是冰核心外面的是塵埃和岩石組成的黑色外殼,只有當彗星外殼上的孔洞朝向太陽時,內部才會被陽光加溫,氣體才會被釋放出來。 在2001年,當深空1號太空船飛越過包瑞利彗星時,發現他的彗核(8×4公里)大約是哈雷彗星的一半大。包瑞利彗核的形狀也像是馬鈴薯,並且表面也是黑暗的。也像哈雷一樣,包瑞利彗星只有在外殼的孔洞暴露在陽光下時,才會有一小部分的區域釋放出氣體。 海爾-波普彗星的彗核直徑估計在30-40公里之間,因為他的彗核特別大,能釋放出大量的氣體和塵埃,使得海爾波普在裸眼的觀察下顯得特別明亮。 维尔特二号彗星的彗核直徑大約5公里, P/2007 R5的彗核直徑大約在100-200米,.

新!!: 彗星和彗核 · 查看更多 »

彗星133P

彗星133P(133P/Elst-Pizarro),是一顆週期彗星。 於1979年發現,最初認為是小行星,臨時名稱為1979 OW7,其後編為7968。它的軌道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離心率為0.165。但在1996年,由天文學家艾瑞克·怀特·埃尔斯特和Pizarro拍得的照片顯示,該天體在通過近日點時出現彗尾。 除此彗星外,尚有四顆天體同時列入小行星和彗星的名單中,分別為(2060)開朗.

新!!: 彗星和彗星133P · 查看更多 »

彗星67P

#重定向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

新!!: 彗星和彗星67P · 查看更多 »

彗星塵

彗星塵指的是宇宙塵,它的來源是彗星。彗星塵可以提供彗星起源的線索。.

新!!: 彗星和彗星塵 · 查看更多 »

彗星列表

彗星列表分为两部分:周期彗星和非周期彗星。在正式名称中,周期彗星以P开头,非周期彗星以C开头,丢失的彗星以D开头。.

新!!: 彗星和彗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彗星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土星

土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阳距离(由近到远)位於第六、体积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属氣體(類木)巨星。古代中国亦称之填星或鎮星。 土星是中国古代人根据五行学说结合肉眼观测到的土星的颜色(黄色)来命名的(按照五行学说即木青、金白、火赤、水黑、土黄)。而其他语言中土星的名称基本上来自希臘/羅馬神話传说,例如在欧美各主要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中土星的名称来自于羅馬神話中的农业之神萨图尔努斯(拉丁文:Saturnus),其他的还有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泰坦族,宙斯的父親,一说其在罗马神话中即萨图尔努斯)、巴比倫神话中的尼努尔塔和印度神话中的沙尼。土星的天文学符號是代表农神萨图尔努斯的鐮刀(Unicode: )。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痕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覆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时会有長时间存在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快速。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環系統,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有62顆。其中,土卫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衞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4KM),比行星中的水星還要大;並且土卫六是唯一擁有明顯大氣層的衛星。.

新!!: 彗星和土星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彗星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包瑞利彗星

包瑞利彗星(正式名稱是19P/包瑞利彗星)是一顆週期彗星,深太空1號太空船曾經拜訪的彗星。.

新!!: 彗星和包瑞利彗星 · 查看更多 »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新!!: 彗星和國際天文聯會 · 查看更多 »

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

喬凡尼·維爾吉尼奧·斯基亞帕雷利(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意大利天文學家及科學史家。他以對火星的研究而聞名於世。.

新!!: 彗星和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 · 查看更多 »

喬托號

喬托號(Giotto)是一艘歐洲太空總署所發射的太空船,主要任務是探測哈雷彗星。喬托號於1986年3月13日成功以596公里的距離通過哈雷彗星的核心。喬托號是為了紀念義大利畫家喬托·迪·邦多納而命名的,他曾在1301年觀測過哈雷彗星,並視為伯利恆之星。.

新!!: 彗星和喬托號 · 查看更多 »

喷气推进实验室

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常縮寫為JPL)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下属机构,负责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和管理无人太空探测任务,行政上由加州理工学院管理,始建于1936年。.

新!!: 彗星和喷气推进实验室 · 查看更多 »

哈勃空间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是以天文學家愛德溫·哈伯為名,在地球軌道的望遠鏡。哈勃望远镜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美国马里兰州的霍普金斯大学内)的指令并将各种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回地球。由于它位于地球大氣層之上,因此獲得了地基望遠鏡所沒有的好處:影像不受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絕佳,且无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線。於1990年發射之後,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它成功弥补了地面觀測的不足,幫助天文學家解決了許多天文学上的基本問題,使得人类对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此外,哈勃的超深空視場则是天文學家目前能獲得的最深入、也是最敏銳的太空光學影像。 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康普頓γ射線天文台、錢德拉X光天文台、史匹哲太空望遠鏡都是美國太空總署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一部分。哈勃空间望远镜由NASA和ESA合作共同管理。.

新!!: 彗星和哈勃空间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哈特雷二號彗星

哈特雷二號彗星,正式名称为103P/Hartley,是一颗周期为6.46年的短周期彗星 ,1986年由马尔科姆·哈特雷在澳大利亚赛丁泉天文台的施密特望远镜单元发现。 它的直径约为1.2 到1.6 km。2010年11月4日,它被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所飞掠过,它们之间的最近距离不到700km。 这是EPOXI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 彗星和哈特雷二號彗星 · 查看更多 »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正式名稱是1P/Halley)是著名的短周期彗星,每隔75-76年就能從地球上看見,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從地球看見的短週期彗星,人一生中可能经历两次他的来访。其他能以裸眼观察的彗星可能會更壯觀和更美麗,但可能要數千年才會出現一次。 至少在西元前240年,或許在更早的西元前466年,哈雷彗星返回內太陽系就已經被天文學家觀測和記錄到。在中國、巴比倫、和中世紀的歐洲都有這顆彗星出現的清楚紀錄,但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是同一顆彗星的再出現。英國人愛德蒙·哈雷最先使用開普勒第三定律估算出他的週期,1758-1759年彗星再次来临的时候,這顆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以纪念哈雷的工作。哈雷彗星上一次回歸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歸將在2061年。 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時,人类第一次用太空船詳細觀察彗星,得到了第一手的彗核結構與彗髮和彗尾形成機制的資料。這些觀測支持一些彗星結構的假設,如弗雷德·惠普的「髒雪球」模型比较正確地预测了哈雷彗星是揮發性冰——水、二氧化碳、和氨-和宇宙塵埃的混合物。資料使科学家建立了更准确的模型;例如,哈雷彗星的表面大部分是宇宙塵埃,沒有揮發性物質,並且只有一小部分是冰。.

新!!: 彗星和哈雷彗星 · 查看更多 »

儒勒·凡尔纳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或譯朱爾·凡爾納,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诗人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凡尔纳生于南特港资产阶级家庭,受训传承父亲的律师职业,但在青年时期退出,为杂志和剧院写作。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大大小小的科幻小说,专辑由皮埃尔-儒勒·赫泽尔(Pierre-Jules Hetzel)出版商出版,收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 在法国和欧洲,凡尔纳是公认的重要文学作家,在文学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里具有重要影响。他的名声在英语世界里待遇不同,由于几经改编,常被认为是流行文学或儿童文学作家。自1979年来,凡尔纳是翻译量第二大的作家,排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威廉·莎士比亚之间。 他以其大量著作和突出贡献,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该头衔也被授予H·G·威尔斯和雨果·根斯巴克.

新!!: 彗星和儒勒·凡尔纳 · 查看更多 »

冰,也就是凍結成固態的水。取決於冰內含的雜質(如土壤或氣泡顆粒),冰可以是透明的、或著帶有一點不透明的藍白色。 在太陽系中冰的含量非常豐富。從最接近太陽的水星,到離太陽極遠的歐特雲,都會生成冰。在太陽系以外的地方,英文稱“凍結成固態的水”為"interstellar ice"(星際冰)。冰在地球表面存量極大 - 尤其是在極地地區和雪線以上- 而且,作為地表沉澱物和沉積物的一種常見形式,冰在地球的水循環和氣候上起著關鍵的作用。它可能以雪花、冰雹、霜、冰錐或冰柱......等形式出現。 冰分子可依溫度和壓力,表現出高達十六種不同的形態(分子堆疊形狀)。當水被迅速冷卻後,根據其經過的壓力和溫度,可生成多達三種不同型態的“冰”。當水慢慢冷卻,到達20K以下(約−253.15℃)時,量子穿隧效應可能引起宏觀的量子現象。幾乎所有在地球表面和大氣層裡的冰,都是六角形晶體結構; 相較之下,地表只會產生微量的立方體形冰。其中最常見的生成方式為:當液態水在標準大氣壓(1atm)下冷卻到低於0°C(273.15K,32°F)時,產生六角形晶體冰。冰也可通過水蒸汽直接沉積(凝華),如霜的形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冰變成水的過程被稱為熔化,而從冰直接變成水蒸的過程則被稱為昇華。 冰在各種地方都被廣泛地運用著,包括製冷、冬季運動、和做成冰雕等。.

新!!: 彗星和冰 · 查看更多 »

凶兆

凶兆可以指:.

新!!: 彗星和凶兆 · 查看更多 »

兰登书屋

兰登书屋(Random House)是德国媒体集团贝塔斯曼旗下的一家出版社,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书屋于1927年成立,创始人是貝內特·瑟夫(Bennett Cerf)和唐納德·克洛普弗(Donald Klopfer),並在1998年時為贝塔斯曼收購。.

新!!: 彗星和兰登书屋 · 查看更多 »

光子

| mean_lifetime.

新!!: 彗星和光子 · 查看更多 »

光解

#重定向 光分解作用.

新!!: 彗星和光解 · 查看更多 »

克( →, →,符号 g),为质量单位,相等于千分之一公斤。一克等于国际千克原器质量的1‰。.

新!!: 彗星和克 · 查看更多 »

克罗地亚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listen,一般通稱「克羅埃西亞」)是一個位於中歐、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交會處的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首都與最大城市為萨格勒布。克國將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與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札格瑞布,其領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克羅埃西亞氣候多樣,同時具備大陸性與地中海型氣候,並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擁有。2017年克羅埃西亞人口約為415萬人,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自從克羅埃西亞由南斯拉夫獨立後至今該國如同大部分巴爾幹半島國家一樣人口持續減少。 克羅埃西亞民族自西元7世紀遷移到現在的克國領土生活,他們於9世紀時建立了兩個公國,後於925年由將其立為,並成了第一位國王。克羅埃西亞王國維持著近兩個世紀的國家主權,並在與時期發展到鼎盛。1102年,克羅埃西亞以共主邦聯的身份併入了匈牙利中。146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了波士尼亞,對克羅埃西亞構成相當的威脅,隨後前者又繼續擴張,克羅埃西亞於是與鄂圖曼帝國展開。面對帝國的威脅,1527年,克國議會推選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國王——斐迪南一世為克羅埃西亞國王,隨後約四百年裡,克羅埃西亞的統治權在匈牙利與奧地利之間多次易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獨立出了包括克羅埃西亞領土在內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這個短命的政權後來成為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王國被支解,納粹德國於當地扶持了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滅亡,克人成立共和國加盟「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宣佈自南斯拉夫聯邦,其宣言於同年10月8日開始生效。隨後爆發與反對國家分裂的聯邦軍之間的戰爭,經過長達四年的戰事,克國取得了勝利,成為主權國家。 克羅埃西亞至今已是個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國民擁有和免費的,國家也積極透過企業和公家機關推展文化、媒體與出版產業。克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其次為工業和農業,國家也掌控了部份的經濟結構,並給予大量的財政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該國列為新興發展中的經濟體,而世界銀行也將其評作高收入國家。克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為歐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國政府開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特別是一帶的交通線。克國同時也為聯合國、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和地中海聯盟的成員國,2013年7月1日還加入了歐盟,成為其第28個成員國。克羅埃西亞也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部隊事務,同北約駐軍於阿富汗,亦於2008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安理會的非常任理事國。.

新!!: 彗星和克罗地亚 · 查看更多 »

克魯茲族彗星

克魯茲族彗星(Kreutz Sungrazers)是掠日彗星的一種,其近日點極接近太陽是它們軌道的特性之一。它們相信全來自多年前一顆大彗星分裂而成的碎片,而德國天文學家克魯茲首先注意到這些彗星的共通點,因此被稱為「克魯茲族彗星」。 不少克魯茲族彗星的成員均為歷史上出現的大彗星,白天在太陽隔鄰也能看到。對上一顆大彗星是1965年出現的池谷·關彗星,是20世紀中最亮的彗星之一。 自從1995年SOHO衛星發射以來,不少較小的克魯茲族彗星得以被發現,部分甚至能到達太陽表面。它們在經過近日點時全為太陽所摧毀,無一生還。不少業餘天文愛好者透過SOHO於互聯網發佈的圖片找到不少彗星。.

新!!: 彗星和克魯茲族彗星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土卫六的发现者。他还发现了猎户座大星云和土星光环。.

新!!: 彗星和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 查看更多 »

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Station spatiale internationale,缩写为SSI;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缩写为ISS;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сми́ческая ста́нция,缩写为МКС)是一个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科研设施,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载人的空间站。空间站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研究實驗室,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气象学等,目前由六个国家或地区合作运转,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发機構、加拿大太空局、巴西航天局和歐洲太空總署(成员国英国、爱尔兰、葡萄牙、奥地利和芬兰没有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希腊和卢森堡则是在计划开始之后加入欧洲空间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曾表达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的意向,但由于美国担心中国获得美国的相关空间技术,最終被排斥在外。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多国的宇航员登上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但均为美国或俄罗斯主导的太空计划,其中还包括七名太空游客。 从1998年11月15日国际空间站第一个部份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升空。到2010年6月,空间站已经在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转了66000圈。国际空间站原计划在2020年后结束使命,脱离轨道,直接坠入大海。负责国际空间站与地面之间运输的太空船有联盟号、进步号、自动运载飞船、H-II運輸載具、龙飞船、发现号航天飞机、奋进号航天飞机等。目前国际空间站仍在建设之中,最多可承载六名乘员(長時間),大部分实验设施也已经投入使用。由于大气阻力和重新启动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实际高度常发生漂移。.

新!!: 彗星和国际空间站 · 查看更多 »

C/1956 R1

#重定向 海爾-博普彗星.

新!!: 彗星和C/1956 R1 · 查看更多 »

C/2011 W3

C/2011 W3(洛弗乔伊)是由澳大利亚天文爱好者特里·洛弗乔伊在2011年11月27日发现的周期彗星。这是洛弗乔伊独立发现的第三颗彗星,也近40年来在地面上发现的第一颗克鲁兹族彗星。2011年12月16日协调世界时00:35,彗星在太阳日冕中通过近日点,距离太阳表面约140,000公里。虽然科学家认为在彗星在撞击日冕后将会被毁灭,但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之后的摄像画面发现虽然彗星在日冕中丧失大部分物质,但依然顺利通过近日点,存活离开了太阳。 2011年12月3日,STEREO-A卫星开始对彗星进行观测,12月14日,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SOHO卫星)开始捕捉彗星接近太阳的画面。在彗星接近近日点的过程中,STEREO-A、SDO、SOHO、日出和Proba-2等5颗卫星的18种仪器对其进行联合研究。在达到近日点之前,C/2011 W3(洛弗乔伊)的彗核直径估计约为100-200米。但由于彗星经过近日点后并没有被毁灭,所以现在估计在通过近日点之前,彗核的直径至少为500米。彗星在撞击日冕前,视星等达到最亮的-4等,和金星的亮度差不多,它是2007年亮度达到-6等的大彗星麦克诺特彗星之后出现的最亮彗星。12月21日开始,C/2011 W3在南半球可以在日出前肉眼直接看到。 2015年10月23日科學家在彗星上發現構成兩種構成生命所需的複雜分子(酒精乙醇和簡單糖類乙醇醛)。.

新!!: 彗星和C/2011 W3 · 查看更多 »

Charlotte (動畫)

| | 《Charlotte》(,中文译夏洛特)是一部由Key與P.A. Works聯合製作的原創電視動畫,於2015年7月份开始在日本各大獨立電視網和Animax Asia首播,同時北美、中國大陸、澳洲和紐西蘭亦有多個頻道提供網上串流播放。 本劇劇本由麻枝准創作,動畫由淺井義之監製,角色原案則由Na-Ga負責;麻枝同時也擔當了動畫片頭曲、片尾曲以及數首插曲的作曲作詞人。麻枝和Na-Ga同屬視覺小說開發公司Key出身,而本作是Key自2010年的《Angel Beats!》後推出的第二部原創動畫作品,以慶祝Key創社十五週年。本劇同時亦有兩個漫畫系列在ASCII Media Works的《》上連載。 本劇以主角乙坂有宇的成長和人際關係作為焦點,講述了一群擁有不完整特殊能力的青少年在面對眼前殘酷命運時合力抵抗的經歷,劇中多名感情多面且豐富的角色令此劇成為一部帶有喜劇元素的青春故事。 本劇在媒體與觀眾之間的評價兩極。本作的作畫、角色塑造和情節起伏獲得了評論家積極的評價,而負面評價則主要出於故事後期出現的急速轉折以及時間分配上的不均。然而本劇憑著龐大的網絡迴響以及Key社的品牌效應,成為了2015年7月啟播同期動畫中最受歡迎的作品;動畫第一卷的BD影碟銷量名列Oricon公信榜冠軍,持續收看率、劇中角色和主題曲也於各項網上評選中名列前茅。.

新!!: 彗星和Charlotte (動畫) · 查看更多 »

矮行星

行星(別稱中行星、準行星、侏儒行星)是具有行星級質量,但既不是行星,也不是衛星的太陽系天體。也就是說,它是直接環繞著太陽,並且自身的重力足以達成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通常是球體),但未能清除鄰近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和物質。 矮行星這個項目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2006年8月通過環繞太陽天體的三種分類定義的一部分,導致新增加了發現的比海王星離太陽更遠的天體,其大小足以和冥王星匹敵,並且最後質量超過冥王星的天體,例如鬩神星。2006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行星定義上決議將矮行星排除在外,對此學界評價兩極。天文學家麥克·布朗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而他是鬩神星和其它新矮行星的發現者。但拒絕接受這樣定義的阿蘭·斯特恩(Alan Stern),卻是在1991年4月創造矮行星這個名詞的天文學家。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目前承認的矮行星有5顆:、冥王星、、和。布朗批評官方的認可:「一個理性的人可能會認為,太陽系裡面只有5顆符合IAU定義的已知矮行星,但這些理性的人將無從修正。」 在另一份有數百顆已知的天體列在其中的清單,被懷疑都是太陽系的矮行星,估計在完整的探索過整個古柏帶之後,可能會發現200顆矮行星,而在探索過古柏帶以外的區域後,矮行星的總數可能超過10,000顆。個別的科學家認定的還有一些,麥克-布朗在2011年8月發表的清單中,從幾乎可以肯定到有可能是矮行星,就有390顆候選天體。布朗目前標示的11顆已知天體 -除5顆是已經被IAU認可的之外,還有(225088) 2007 OR10、、、、(307261) 2002 MS4和—是「幾乎可以確定」的,另外還有12顆是極有可能的Mike Brown, Accessed 2013-11-15。斯特恩也指出還有十多顆已知的矮行星Alan Stern,, August 24, 2012。 然而,只有兩顆天體,穀神星和冥王星,有足夠詳細的觀測資料可以確定它們符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接受鬩神星是矮行星,是因為它比冥王星更大。他們附帶決議尚未命名的海王星外天體,它們的絕對星等必須大於 +1(這意味著假設幾何反照率 ≤ 1,直徑就必須≥838公里),就會據以假設是矮行星來命名。目前,只有鳥神星和妊神星是依據這個程序被承認是矮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沒有討論其它可能是矮行星天體的相關問題。 在其它行星系統的分類中,並未列出矮行星的特徵。.

新!!: 彗星和矮行星 · 查看更多 »

石油

石油(英語、拉丁語:petroleum,拉丁語詞源petra(岩石)+oleum(油)竇耀逵、張怡容,《中國大百科全書》-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的區分。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今天88%开采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为化工业的原料。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许多人担心石油用尽会对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石油因其價值高昂,又被称为黑金。 在中东地区波斯湾一带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有丰富的储藏,而在俄罗斯、委内瑞拉、加拿大、利比亚、尼日利亚、美国、墨西哥、哈萨克、中国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储藏。委内瑞拉拥有世界最高的石油储量。 石油的常用衡量单位“桶”为一个容量单位,即。因为各地出产的石油的密度不尽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尽相同。一般地,一吨石油大约有。.

新!!: 彗星和石油 · 查看更多 »

玻璃隕石

玻璃陨石,中国古代称雷公墨,是一类天然形成的玻璃物体,目前一般认为是大型陨石碰撞地表时,地表岩石和陨石被快速加热融化溅起后,下落并冷却而形成,但也有少数研究人员认为其是在地外形成后降落到地球的。外观类似黑曜岩,故又称似黑曜岩。 玻璃陨石的外形多为球状、哑铃状、液滴状、纽扣状和不规则形状,内常含有气泡空腔。陆上找到的玻璃陨石直径一般几毫米到十几厘米,海洋沉积物中的微玻璃陨石则有些只有40微米大小。外观黑色、褐色或深绿色,半透明;易碎,断口常为贝壳状。 比重2.3-2.6,折射率1.48-1.62。化学成分上含二氧化硅很高,还可能含有焦石英、柯石英、斜锆石和铁镍金属等,含水则很少(平均含水量0.005%).

新!!: 彗星和玻璃隕石 · 查看更多 »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新!!: 彗星和火星 · 查看更多 »

火流星

火流星是與流星和隕石有關的一個術語。因此,使用這個術語的團體和單位,對於這個名詞的定義尚未完全達成共識。 對於火流星的描述,一個依據視星等的定義是亮度達到-14等或更亮的火球:156。另一個定義是任何可以撞擊形成大火山口的天體,而無須知道它的成分(例如,是否是一顆岩石或金屬的小行星,還是冰彗星)。 bolide這個字源自希臘文的βολίς bolis,他的意思是飛彈。.

新!!: 彗星和火流星 · 查看更多 »

班尼特彗星

--(C/1969 Y1)為長週期彗星,由約翰·班尼特(John Caister Bennett)於1969年12月28日所發現,當時彗星距離太陽約有2天文單位(AU)。1970年3月20日彗星通過近日點,3月26日彗星最接近地球,從2月上旬一直到5月中旬都可以用肉眼直接觀測彗星,彗星最大亮度約為0等http://www.cometography.com/lcomets/1969y1.html。班尼特彗星最後一次被觀察到是在1971年2月27日.

新!!: 彗星和班尼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硫化銅

硫化铜是一种铜和硫的化合物,化学式CuS,在自然界中以深蓝色的靛铜矿形式存在。它是一种中等导电性的的导体。Wells A.F. (1962) Structural Inorganic Chemistry 3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硫化氢气体通入铜盐溶液时可形成硫化铜的胶状沉淀。 目前也有研究發現硫化铜可用在催化 和光电性 的應用上。.

新!!: 彗星和硫化銅 · 查看更多 »

离子

離子是指原子或原子基团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而形成的带电荷的粒子。得失电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过程的能量变化可以用电离能来衡量。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或原子团带上电荷。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通过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与分子、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新!!: 彗星和离子 · 查看更多 »

科学美国人

《科学美国人》(英文原名:Scientific American,缩写:SciAm)是一本美国的科普杂志。 自1845年創刊以來,許多具聲譽的科學家都曾投稿發表於該刊物。該刊物亦是美國境內最古老的連續出版月刊雜誌。 《科学美国人》在2005年12月時每個月約有555,000份美國國內發行量,以及90,000份的國際發行量。雖然被認為是高水準的期刊,但這本雜誌並不採用類似《自然》杂志同行評審的方式審查稿件,而是提供一個論壇来呈现科學理論和科学新發現,並以更大的讀者群為其目標。.

新!!: 彗星和科学美国人 · 查看更多 »

科幻

#重定向 科學幻想.

新!!: 彗星和科幻 · 查看更多 »

空间探测器

探测器(space probe)也称深空探测器,是用于探测地球以外天体和星际空间的无人航天器。空间探测器的基本构造多与人造地球卫星相近,但探测器通常用于执行某一特定探測或調查的任务,因而会携带相应的特殊设备。由于离地球较远通信不畅,空间探测器通常有较完备的自动化系统,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以便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按實際情況來進行任務。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 。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搜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在机械领域GPS则有另外一种含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 简称GPS)。另外一种含义为G/s(GB per second)。GPS(Generalized Processor Sharing)广义为处理器分享,网络服务质量控制中的专用术语。.

新!!: 彗星和空间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穀神星

星(Ceres,; 小行星序號:1 Ceres)是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最亮的天體。它的直徑大約是,使它成為海王星軌道以內最大的小行星。在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排名第35,是在海王星軌道內唯一被標示為矮行星的天體。穀神星由岩石和冰組成,估計它的質量佔整個主小行星帶的三分之一。穀神星也是主小行星帶唯一已知自身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天體。從地球看穀神星,它的視星等範圍在+6.7至+9.3之間,因此即使在最亮時,除非天空是非常的黑暗,否則依然是太暗淡而難以用肉眼直接看見。1801年1月1日意大利人朱塞普·皮亞齊在巴勒莫首先發現了穀神星。最初被當成一顆行星,随着越來越多的小天體在相似的軌道上被發現,因此在1850年代被重分類為小行星。 穀神星顯示已經有區分成岩石、核和冰的地函,並且在冰層之下可能留有液態水的內部海洋。表面可能是水冰和不同的水合物礦物,像是黏土和碳酸鹽,的混合。在2014年1月,在穀神星的幾個地區都檢測到排放出的水蒸氣。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在主小行星帶的大天體床不會發出水蒸氣,因為這是彗星的特徵。 美國NASA的機器人曙光號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繞行穀神星的軌道。從2015年1月,曙光號就以前所未見的高解析度傳回影像,顯示表面有著坑坑窪窪。兩個獨特的亮點(或高反照率特徵)出現在撞擊坑內(不同於早些時候哈伯太空望遠鏡在一個撞擊坑中觀測到的影像。);出現於2015年2月19日的影像,導致考慮可能有冰火山 或釋氣的發想。在2015年3月3日,NASA的一位發言人說,這些點符合含冰或鹽的反光物質,但不太可能是冰。在2015年5月11日,NASA釋放出高解析的影像,顯示不是一個或兩個點,實際上在高解析的影像上有好幾個。在2015年12月9日,NASA的科學家報導,穀神星的亮斑可能是一種類型的鹽類,特別是“滷水”,包括硫酸鎂等硫酸水合物(MgSO4·6H2O);也發現這些斑點與富含氨的黏土相關聯。2015年10月,NASA釋出了由曙光號拍攝的真實色彩穀神星影像。.

新!!: 彗星和穀神星 · 查看更多 »

第谷·布拉赫

谷·布拉赫(Tycho Brahe,),丹麥貴族,天文學家兼占星術士和煉金術士。他最著名的助手是克卜勒。.

新!!: 彗星和第谷·布拉赫 · 查看更多 »

系外彗星

系外彗星或太陽系外彗星是在太陽系之外,環繞著其它恆星的彗星。第一個系外彗星系是在1987年發現的,它環繞著繪架座β (老人增四),一顆非常年輕的A型主序星。迄2013年1月7日,總共已經發現了10個這樣的系統。 天文學家使用德州麥克唐納天文台2.1米的望遠鏡發現了最後的6個彗星系統。在檢測用的望遠鏡中,發現暗淡的吸收線,被發現夜復一夜的變化著,因此天文學家認為這是"起源於撒向母恆星的彗星,因為被加熱而產生大量氣體雲造成的"。所有的系外彗星都是最近才檢測到的 - 換句話說,"鯨魚座49 (HD 9672)"、"狐狸座5 (HD 182919)"、"仙女座2"、"HD 21620"、 "HD 42111"和"HD 110411" - 被環繞的都是非常年輕的A型恆星。 系外彗星連結了研究人員對行星形成理解的重要環結。天文學家巴里·威爾士 (Barry Welsh) 對這種連結做了如下的描述: “星際塵埃在重力的影響下成為小滴,這些小滴繼續成長成為岩石,岩石結合在一起成為更大的個體 -星子 (微星) 和彗星- 並且在最後,會成長為行星”。.

新!!: 彗星和系外彗星 · 查看更多 »

系外行星偵測法

任何行星相對於其母恆星都是極其微弱的光源。要在母恆星耀眼的光輝內同時檢測出這種微弱的光源,都有其內在的困難。因為這種緣故,只有很少的太陽系外行星被直接觀測到。 取而代之的,天文學家通常都訴諸間接的方法來偵測太陽系外的行星。目前,有好幾種間接的方法都取得了成功。.

新!!: 彗星和系外行星偵測法 · 查看更多 »

紫外线

紫外線(Ultraviolet,簡稱為UV),為波長在10nm至400nm之間的電磁波,波長比可見光短,但比X射線長。太陽光中含有部分的紫外線,電弧、水銀燈、黑光燈也會發出紫外線。雖然紫外線不屬於游離輻射但紫外線仍會引發化學反應與使一些物質發出螢光。 而小于200纳米的紫外線輻射會被空氣強烈的吸收,因此稱之為真空紫外線The ozone layer protects humans from this.

新!!: 彗星和紫外线 · 查看更多 »

約翰·赫維留

没有描述。

新!!: 彗星和約翰·赫維留 · 查看更多 »

維加計劃

維加計劃(英語:Vega program,俄語:Вега)是前蘇聯於1986年探測金星,並同時觀測哈雷彗星的任務。該計畫的載運火箭以及兩台無人探測器(Vega 1)和(Vega 2)是由蘇聯製造,至1984年12月止參加該探測計劃的其他國家有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和西德。該計劃分成探測金星與飛掠哈雷彗星兩個部分。 美國於1981年取消哈雷彗星探測任務後,維加計劃是較晚進行變更以飛掠哈雷彗星的任務。而金星計劃的較晚期任務被取消,維加1號的金星探測部分也減少。因為這樣,該任務的名稱「Vega」是來自於俄語「Венера」(Venera,金星)和「Галлей」(Gallei,哈雷),因此該計劃也被稱為金星-哈雷計劃;部分中文資料將該計劃翻譯為「織女星計劃」實為錯誤。兩個探測器的設計是基於金星9號和金星10號。 維加計劃的兩個探測器分別發射於1984年12月15和21日發射。因為任務的更改,維加計劃的探測器因此成為於哈雷彗星於1985/1986年接近近日點期間進行探測的「哈雷艦隊」的一部分。.

新!!: 彗星和維加計劃 · 查看更多 »

约翰·弗朗茨·恩克

约翰·弗朗茨·恩克(Johann Franz Encke,),德國天文學家,出生在漢堡,數學家高斯的學生之一,曾經計算過彗星的週期,這顆彗星後來被命名為恩克彗星,也是已知公轉週期最短的彗星之一。 E E E E E E E Category:皇家奖章获得者.

新!!: 彗星和约翰·弗朗茨·恩克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开普勒

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德国天文學家、數學家。开普勒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他最為人知的成就為开普勒定律,這是稍後天文學家根據他的著作《新天文学》、《世界的和諧》、《哥白尼天文学概要》萃取而成的三條定律。這些傑作對艾薩克·牛頓影響極大,啟發牛頓後來想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开普勒曾在奥地利格拉茨的一家神学院担任数学教师,成为汉斯·乌尔里奇·艾根伯格亲王(Hans Ulrich von Eggenberg)的同事。后来,他成了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助手,并最终成为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及其两任继任者马蒂亚斯(Matthias)和费迪南二世的皇家数学家。他还曾经在奥地利林茨担任过数学教师及华伦斯坦(Wallenstein)将军的顾问。此外,他在光学领域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发明了一种改进型的折光式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并提及了同时期的伽利略利用望远镜得到的发现。 开普勒生活的年代,天文学与占星学没有清楚的区分,但是天文学(文科中数学的分支)与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分支)却有着明显的区分。因為宗教信仰,克卜勒將宗教論點和理由寫進他的作品。因為相信上帝用智慧創造世界,人只要透過自然理性之光,也可理解上帝創造的計畫。。开普勒将他的新天文学描述为“天体物理学”、“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旅行”、“亚里士多德宇宙论的补充”、通过将天文学作为通用数学物理学的一部分改变古代传统的物理宇宙学。.

新!!: 彗星和约翰内斯·开普勒 · 查看更多 »

维尔特二号彗星

维尔特二号彗星(官方标记为81P/Wild)是一颗由瑞士天文学家保罗·维尔特于1978年发现的彗星。 据信在它45亿年的生命里,维尔特2号可能曾有更远和圆的轨道。1974年它在距离行星木星1百万公里的位置上飞过,木星强大的引力摄动改变了它的轨道,把它拉向内太阳系。它的轨道周期从43年缩短至6年,其近日点被缩短为1.59个天文单位。 维尔特2号2004年1月2日被飞船星尘号访问,星尘号收集了它彗髮中的颗粒样品,并于2006年1月16日返回地球。 星尘号近距离拍摄的总计72张照片显示--表面上有很多平坦坑底的洞,这些坑有完整边缘,直径从很小到2公里不等。彗星直径大约5公里。这些特性表明,这些坑洞由天体碰撞或者排出气体而成。星尘号飞过期间发现了至少10个活跃的气孔。.

新!!: 彗星和维尔特二号彗星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胡克

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又譯虎克,),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弹性的基本定律——胡克定律,且提出了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关系。在机械制造方面,他设计制造了真空泵、显微镜和望远镜,并将自己用显微镜观察所得写成《显微术》一书;“细胞”的英文:cell,即由他命名。中文翻譯後即稱為細胞。在新技术发明方面,他发明的很多设备至今仍然在使用。除去科学技术,胡克还在城市设计和建筑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但由于与牛顿的论争导致他去世后鲜为人知,近来对胡克的研究逐渐兴起。胡克也因其兴趣广泛、贡献重要而被某些科学史家称为“伦敦的莱奥纳多(达芬奇)”。.

新!!: 彗星和罗伯特·胡克 · 查看更多 »

罗马数字

罗马数字是古罗马使用的记数系统,现今仍很常见。.

新!!: 彗星和罗马数字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彗星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彗星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羅塞塔號

羅塞塔號(Rosetta)是歐洲太空總署組織的機器人空间探测器計劃,研究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2004年3月2日在蓋亞那太空中心發射,10年8個多月後進入彗星軌道,隨後其所攜帶的菲萊登陸器則於2014年11月12日在彗星上著陸。在2014年8月6日它接近到彗星約的距離,並降低其相對速度為,從而成為意圖會合彗星而進入其軌道的第一個航天器。經過進一步的機動,計劃是接近到後和大約6週後進入軌道。它是歐洲太空總署基礎任務的一部分,和它是被設計成既軌道環繞彗星又登陸彗星的第一個任務。 羅塞塔號于2004年3月2日格林威治時間07:17由亞利安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在2014年8月6日到達彗星。羅塞塔號由兩個主要部件組成:羅塞塔探測器,其中帶有12個儀器,及菲萊登陸器,其中帶有另外的9個儀器。羅塞塔號的任務將軌道環繞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17個月,並且被設計來完成對於彗星有史以來嘗試的最詳細的一個研究。任務是被從在德國達姆施塔特的歐洲太空運營中心(ESOC)控制。 探測器以羅塞塔石碑為命名,希望此任務能幫助解開行星形成前的太陽系的謎。而登陸器以尼羅河中小島的名字菲萊命名,有一塊方尖碑在那裡被發現且協助解讀羅塞塔石碑。對羅塞塔石碑和方尖碑的象形文字的比較,催化埃及的書寫系統的解密。同樣,人們希望這些飛船將導致更好的理解彗星和早期太陽系。 在它飛向彗星的途中,飛船已經完成2小行星的飛掠任務。在2007年,罗塞塔号还进行了火星重力助推变轨(飞越)。 罗塞塔号的菲莱登陆器于2014年11月12日在彗星上登陆,就是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彗星上的成功受控登陆的探测器。天体物理学家伊丽莎白·皮尔逊说,虽然菲莱登陆器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是轨道器罗塞塔号是任务的主力,并且它的工作将继续。.

新!!: 彗星和羅塞塔號 · 查看更多 »

烏魯克

烏魯克(楔形文字: /URUUNUG; وركاء/; 蘇美爾語: Unug; 阿卡德語: Uruk; 阿拉米語/希伯來語: אֶרֶךְ/; 古希臘語: Ὀρχόη/;Ὠρύγεια/; 拉丁語: Ōrugeia)美索不達米亞西南部蘇美人的一座古代城市,為蘇美爾與后期巴比倫尼亞的城邦之一,位於幼發拉底河東岸,距現在的伊拉克穆薩納省薩瑪沃鎮約30公里。 烏魯克屬於烏魯克時代的標誌性城址,在公元前第四千紀中期蘇美的城市化進程中位于先鋒地位。烏魯克於公元前2900年最為興盛,可能有50,000至80,000名居民在6平方公里的城牆範圍內居住,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城市。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烏魯克在與埃蘭的爭霸中逐漸喪失了自己原本在兩河流域的首要地位,最終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前後被廢棄。 烏魯克一般作為史詩《吉爾迦美什敘事詩》中的主角吉爾迦美什所統治的城市而為人所知,它亦被認為是《舊約聖經·創世紀》中所記載的以利(Erech),是寧录(Nimrod)在示拿地建立的第二座城市。 烏魯克遺址與1849年被威廉·羅夫托斯(William Loftus)發現。一般認為阿拉伯語中對巴比倫尼亞的稱呼伊拉克(العراق/)即通過阿拉米語與中古波斯語,最終源自烏魯克的名字。.

新!!: 彗星和烏魯克 · 查看更多 »

甲烷

烷(化學式:;英文:Methane),是結構最簡單的烷類,由一個碳原子以及四個氫原子組成。它是最簡單的烴類也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在地球上有很高的相對豐度,使之成為很有發展潜力的一種燃料,但在標準狀態下收集以及存儲氣態的甲烷是一個十分有挑戰性的課題。 在自然狀態下,甲烷可以在地底下或者海底找到,而大氣中也含有甲烷,這些甲烷稱為大氣甲烷。在原始大氣中,甲烷是主要成分之一。自1750年以來,地球大氣中的甲烷濃度增加了約150%,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並佔總長壽命輻射以及全球所有溫室氣體的20%(不包括水蒸氣)。在太空中,不少星體的表面和大氣中也有甲烷。 甲烷的結構是由一個碳和四個氫原子透過sp3混成的方式化合而成,並且是所有烴類物質中,含碳量最小,且含氫量最大的碳氫化合物,因此甲烷分子的分子結構是一個正四面體的結構,碳大約位於該正四面體的幾何中心,氫位於其四個頂點,且四個碳氫鍵的鍵的鍵角相等、鍵長等長。標準狀態下的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一些有機物在缺氧情況下分解時所產生的沼氣其實就是甲烷。.

新!!: 彗星和甲烷 · 查看更多 »

甲骨文

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但大部分还没有被释读出来。 商代文字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西周文字,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現代成熟的今文字或說楷書即由商代文字漸漸演變而來。除了甲骨文,商代文字也包括商代金文,是通常比甲骨文更正式的書體。 一般認為,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國都遺址“殷墟”的所在地。百餘年來,當地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十萬塊。此外,在河南、陝西其他地區也有甲骨文出現,年代從商晚期(约前1300年)延續到春秋。 甲骨文的發現,促進了各國學者對中國上古史和古文字學等領域的深入研究,并開創了一門嶄新學科——甲骨學。 2006年時,有考古學者、古文學者指出,陶文可與甲骨文同爭中國及東亞最早文字。.

新!!: 彗星和甲骨文 · 查看更多 »

甲醇

醇(英語:Methanol,或Methyl alcohol;分子式:CH3OH或MeOH)又稱羥基甲烷、木醇(wood alcohol)與木精(wood spirits),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為最簡單的醇類。甲醇有「木醇」與「木精」之名,源自於曾经其主要的生產方式是自(為木材乾餾或裂解的產物之一)萃取。現代甲醇是直接從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氫的一個催化作用的工業過程中製備。 甲醇很輕、揮發度高、無色、易燃,并有獨特的非常相似乙醇(飲用酒)的氣味。 但不同於乙醇,甲醇有劇毒,不可以飲用。通常用作溶劑、防冻剂、燃料或变性劑,亦可用於經過酯交換反應生產生物柴油。 甲醇可以在空氣中完全燃燒,並釋出二氧化碳及水: 甲醇的火焰近乎無色,所以燃點甲醇時要格外小心,以免被燒傷。 不少細菌在進行缺氧新陳代謝時會產生甲醇。因此,空氣中存有少量的甲醇蒸氣,但幾日內就會在陽光照射之下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為二氧化碳。.

新!!: 彗星和甲醇 · 查看更多 »

甲醛

醛(Formaldehyde),化学式HCHO,質量30.03,又称蚁醛,天然存在的有機化合物。有特殊刺激气味的无色气体,对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體積百分比40%的甲醛水溶液稱100%福馬林(Formalin)。气体相对密度1.067(空气.

新!!: 彗星和甲醛 · 查看更多 »

甘氨酸

氨酸(glycine,简写为Gly或G),即胺基乙酸,是20个蛋白氨基酸中分子量最小的一个。它是白色或浅黄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甘氨酸的侧键是一个氢原子。甘氨酸的α碳连接两个氢原子,故不是旋光异构体。由于甘氨酸的侧键非常小,它可以占据其它氨基酸无法占据的空间,比如作为胶原螺旋内的氨基酸。 在一些蛋白质中(比如细胞色素、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它随着进化的演变变化相当小,因为假如一个比较大的氨基酸取代它的话整个蛋白质的结构就会变化。 大多数蛋白质只含少量甘氨酸,膠原蛋白是一个重要的例外,它含三分之一的甘氨酸。.

新!!: 彗星和甘氨酸 · 查看更多 »

电离层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被太阳射线电离的部分,它是地球磁层的内界。由于它影响到无线电波的传播,它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新!!: 彗星和电离层 · 查看更多 »

焦油

油是一种黑色的粘稠液体,是有机物经过加热干馏的产物,常见的为用煤炼焦产生的煤焦油,但木材干馏也会产生木焦油,此外泥炭干馏,石油分馏产生的重油也被称为焦油。焦油可做為防腐剂。 煤焦油含有高浓度的苯,因此有毒,是多种化工产品的原料。 木焦油有清香的味道,在欧洲古代用于涂布船只、屋顶以防水,此外还用作糖果、酒和其他食品的添加剂,增加香味。菸草燃燒時會產生焦油。 焦油还可以作为治疗某些皮肤病的药品。在古代芬兰也用作药品,芬兰有一句谚语:“如果桑拿浴、酒和焦油都不起作用,这种病就没法治了。” 古代埃及制作木乃伊曾有涂布焦油的。 8世纪时的巴格达就曾经用焦油铺路,现代广泛地使用沥青,在沥青不足的情况下也有用重油的。.

新!!: 彗星和焦油 · 查看更多 »

熄火彗星

火彗星是已經耗盡掉絕大部份揮發性冰,只留下一點的彗尾或彗髮的彗星。在彗核內的揮發性物質蒸發掉之後,剩下的就是惰性的岩石或是類似於小行星的礫石。在它們要成為熄火彗星之前可能會經歷一個過渡階段,因為一顆彗星可能會因為揮發性物質被處於非活動狀態的表面層密封在下方,而在休眠並不是熄火。.

新!!: 彗星和熄火彗星 · 查看更多 »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Newton's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指出,兩個質點彼此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力,是與它們的質量乘積成正比,並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平方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是由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稱之為歸納推理的經驗觀察得出的一般物理規律。它是經典力學的一部分,是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首次發表的,并於1687年7月5日首次出版。當牛頓的書在1686年被提交給英國皇家學會時,羅伯特·胡克宣稱牛頓從他那裡得到了距離平方反比律。 此定律若按照現代語文,明示了:每一點質量都是通過指向沿著兩點相交線的力量來吸引每一個其它點的質量。力與兩個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關於牛頓所明示質量之間萬有引力理論的第一個實驗,是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於1798年進行的卡文迪許實驗。這個實驗發生在牛頓原理出版111年之後,也是在他去世大約71年之後。 牛頓的引力定律類似於庫侖電力定律,用來計算兩個帶電體之間產生的電力的大小。兩者都是逆平方律,其中作用力與物體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庫侖定律是用兩個電荷來代替質量的乘積,用靜電常數代替引力常數。 牛頓定律的理論基礎,在現代的學術界已經被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取代。但它在大多數應用中仍然被用作重力效應的經典近似。只有在需要極端精確的時候,或者在處理非常強大的引力場的時候,比如那些在極其密集的物體上,或者在非常近的距離(比如水星繞太陽的軌道)時,才需要相對論。.

新!!: 彗星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 查看更多 »

牛津英語詞典

《牛津英語詞典》(英語: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是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卷詞典,被視為最全面和權威的英語詞典。不少對英語詞彙的學術研究都以牛津詞典作為切入點。而詞典對詞彙拼法的要求,影響了不同地區的書面英語。 截至2005年11月30日,該詞典收錄了301,100主詞彙,字母數目達3億5千萬個。詞典亦收錄了157,000個以粗體印刷的組合和變形,以及169,000個以粗斜體印刷的短語和組合,令詞典收錄的詞彙達到616,500個。另外,詞典共列出137,000條讀音、249,300個詞源、577,000個互相參照和2,412,400句例子。牛津詞典旨在收錄所有已知詞彙的用法,以及詞彙在不同地區之英語的變化(請參看1933版詞典的前言)。第一版前後花了71年編寫,其中22年是準備工作(1857年至1879年)。在實際編輯的49年間(1879年至1928年),共用了4個主編,每名主編約有6個助手,還有在英美登報招募的約1,300個義工提供引句。.

新!!: 彗星和牛津英語詞典 · 查看更多 »

瀝青

瀝青,是高黏度有機液體的一種,表面呈黑色,可溶於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它們多會以柏油或焦油的形態存在。 沥青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三种:其中,煤焦沥青是炼焦的副产品。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天然沥青则是储藏在地下,有的形成矿层或在地壳表面堆积。Buton Asphalt Indonesia.

新!!: 彗星和瀝青 · 查看更多 »

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简并态物质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p. 1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 §1.

新!!: 彗星和白矮星 · 查看更多 »

白羊座流星雨

白羊座流星雨正確的名稱是白晝白羊座流星雨(00171 ARI) Daytime Arietids, 出現在每年的5月22日至7月2日之間,最大期在6月7日。輻射點在英仙座zeta附近,是一年之中最壯觀的白晝流星雨。它的來源還不清楚。 最早注意到這個流星雨的是在英國的卓瑞爾河岸天文台於1947年的夏天,當地球穿越星辰間密集的二條流星體流時,引發了平均每小時60顆流星的流星雨,而它的來源只像天空中的白羊座和英仙座的方向上。但是,在流星雨發生的最高潮時,這兩個星座都是位在鄰近太陽的方向上,所以很難用肉眼來觀察這個流星雨,而在流星雨初期出現的流星也只能在日出前一小時,也就是黎明時才能觀測到。.

新!!: 彗星和白羊座流星雨 · 查看更多 »

百武二號彗星

武二號彗星(C/1996 B2)是一顆非週期性彗星,由日本鹿兒島業餘天文學家百武裕司於1996年1月30日在日本鹿兒島縣發現,是他发现的第二顆彗星。該彗星於1996年3月25日最接近地球(距離地球約135萬公里),該彗星由2月初的10等猛增至3月底的0等。藍綠色彗頭配以3月底時彗尾長達120度,細長的藍色彗尾橫跨北斗七星至半個天空,令不少親眼目睹的天文愛好者著迷,同年5月1日通過近日點。 3月25日,哈伯望遠鏡拍攝到百武彗星彗核物質分裂的樣子,同時地面天文愛好者亦拍攝到此現象。3月26日至28日,美國和德國的天文學家使用伦琴X射线天文卫星(ROSAT)發現彗星的X射線辐射,這是人類首次探測到彗星發射X射線,且其強度也是天文學家始料不及的。百武彗星的X射線是在彗星內部形成還是太陽風與彗星物質的猛烈撞擊還沒有定案。 另外,美國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的天文學家分析次毫米波段的觀測資料,在百武彗星上所觀測到的氫和氘(即重氫)比例計算,推斷地表水份來源,和地球形成過程中,某時期內有眾多彗星隕落地球的假設依據。欧洲南方天文台針對百武彗星上所含元素的分析,氨、烷類以及氫氧化物等有機物所佔的比率不少。 2000年尤利西斯号探测器的研究小組公佈,報道探測器在1996年5月1日穿越百武彗星離子尾的質譜分析;測量到大量C+、O+及不太多的C2+、O2+、N+、OH+、H2O+。 這顆彗星的公轉週期極長,對照上一次回歸的時間約為17000年前,由於受行星引力影響致其軌道改變,因此以後十萬年內回歸的機會很少。 百武裕司發現的第一顆彗星編號為C/1995 Y1(1995年12月25日在鹿兒島縣發現,當時光度10.5等),1996年2月24日過近日點,由於此彗星光度不亮(最亮也只有7.8等),普通小型望遠鏡也難以看到,因此不受天文愛好者注目,而第二顆明顯比第一顆亮得多而更為人熟悉,因此「百武彗星」通常是指第二顆。.

新!!: 彗星和百武二號彗星 · 查看更多 »

EPOXI

EPOXI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一项无人太空探测任务,由马里兰大学主导。探测任务使用已有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进行一系列新的观测。它最初对地外行星进行研究,之后在2010年11月4日进行了对哈特雷2号彗星的近距离探测。 新任务原本准备在2007年7月3日对Boethin彗星进行飞掠,但是由于那时该彗星由于轨道无法精确计算,任务随后被更改为飞掠哈特雷2号彗星。.

新!!: 彗星和EPOXI · 查看更多 »

隕石

隕石是小塊的固體碎片,它的來源是小行星或彗星,起源於外太空,對地球的表面及生物都有影響。在它撞擊到地表之前稱為流星。隕石的大小範圍從小型到極大不等。當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由于摩擦、壓力以及大氣中氣體的化學作用,導致其温度升高并发光,因此形成了流星,包括火球,也稱為射星或墬星。火流星既是與地球碰撞的外星天體,也是異常明亮的流星,而像火球這樣的流星無論如何最終都會影響地球的表面。 更通俗的說法,在地球表面的任何一顆隕石都是來自外太空的一個天然物體。月球和火星上也有發現隕石。 被觀察到穿越大氣層或撞擊地球隕石稱為墬落隕石,其它的隕石都稱為發現隕石。截至2010年2月,只有大約1,086顆的墬落隕石的標本被收藏 ,但卻有38,660顆被確認的發現隕石.

新!!: 彗星和隕石 · 查看更多 »

遠紅外線天文學

遠紅外線天文學是天文學和天文物理的分支,主要的觀測對象是以遠紅外線輻射可以看見的天體(波長從30微米到接近次微米的450微米)。 在遠紅外線,恆星不會特別明亮,但是可以觀測到非常低溫的天體(140K或更低溫的),而在短波的觀測中是看不見這些天體的。 在銀河系和銀河附近星系內巨大、低溫的氣體和塵埃,散發出遠紅外線的光。在這類雲氣中的某一些,新的恆星正在其中誕生。遠紅外線的觀測可以在這些原恆星因收縮輻射出熱量而可見之前就偵測到她們。 我們銀河系的中心在遠紅外線的波段上是閃閃發光的,因為在塵埃密集且厚實的雲氣中埋藏著恆星。這些恆星加熱了塵埃,使她們因輻射出紅外線而顯得明亮。 除了我們自己銀河系的平面,在天空中最明亮的遠紅外線光源是被稱為M82星系的中心區域。M82核心輻射出的紅外線能量非常多,相當於我們銀河系所有恆星輻射出能量的總和。這些遠紅外線的能量來自於被隱藏在視線中使塵埃被加熱的物體。許多星系(" 活躍星系 ")有活躍的核心被隱藏在濃厚塵埃區域中。換言之,被稱為星爆星系的,有異於尋常大量正在形成的恆星加熱了星際塵雲,使這些星系在遠紅外線下遠比一般的星系更為明亮。 地球的大氣層遮蔽掉了絕大多數的遠紅外線,所以在地面上只能利用高山上天文台的望遠鏡觀測次微米波,像是詹姆斯·克拉克·馬克斯韋爾望遠鏡、加州理工學院次毫米天文台(已除役)、和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均在毛納基山)。許多遠紅外線天文學的觀測由人造衛星來進行,像是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紅外線天文衛星、紅外線太空天文台、ASTRO-F和赫歇爾太空天文台,還有同溫層紅外線天文台望遠鏡。.

新!!: 彗星和遠紅外線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遠日點

#重定向 近日點和遠日點.

新!!: 彗星和遠日點 · 查看更多 »

預知

知(precognition),是一種超感官知覺,讓「感知者」能「感知」到(而不是由已有的知識推理出)未來會發生的事。又稱特異功能。 有個相關的詞叫「預感」,是指一種人心中關於未來事件的資訊。這種資訊比較接近感覺而非知識。有些人認為這些都算是透視的特例。 就像所有的超能力現象一樣,科學界內對此現象有很多爭議。甚至超心理學界內也有。對於此現象是否存在,以及驗證類似現象的實驗是否有效等等都有爭議。 對於已發生的過去,已成為唯一的歷史。但對於未來則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因此任何預知的行為都無法達到100%的準確性,只能感覺到有可能發生的其中一種,且還受到觀測者立場的影響,無人可及全貌。.

新!!: 彗星和預知 · 查看更多 »

頭髮

頭髮,或稱髮,是指長在人類頭部上的毛髮。頭髮的顏色及其他特徵是由基因決定,一般而言常見的有黑色、金黃色、棕色及紅色等,當人類老化時,頭髮通常會變成銀白色。不同民族的頭髮硬度、自然卷曲度也不同。頭髮由角蛋白所組成。 只有人类的头发才会始终生长,所以人类需要时常理发,而动物界则没有这种现象。其中原因尚不清楚。 头发可以保护头部和大脑。夏天可防烈日,冬天可御寒冷。细软蓬松的头发具有弹性,可以抵挡较轻的碰撞;还可以帮助头部汗液的蒸发。目前尚不清楚头发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

新!!: 彗星和頭髮 · 查看更多 »

行星

行星(planet;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由西向東)。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空间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已知最熱的行星(2040攝氏度)。 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迫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与恒星的相对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内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類瞭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后被排除出行星行列,2008年被重分類為类冥天体,属于矮行星的一种)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截至2013年7月12日,人類已發現2000多顆太陽系外的行星。.

新!!: 彗星和行星 · 查看更多 »

视差

視差是從兩個不同的點查看一個物體時,視位置的移動或差異,量度的大小位是這兩條線交角的角度或半角度。這個名詞是源自希臘文的παράλλαξις(parallaxis),意思是"改變"。從不同的位置觀察,越近的物體有著越大的視差,因此視差可以確定物體的距離。 从目标看两个点之间的夹角,叫做这两个点的视差角,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作基线。 天文學家使用視差的原理測量天體的距离,包括月球、太陽、和在太陽系之外的恆星。例如,依巴谷衛星測量了超過100,000顆鄰近恆星的距離。這為天文學提供了測量宇宙距離尺度的階梯,是其它測距方法的基礎。在此處,"視差"這個名詞是兩條到恆星的視線交角的角度或半角度。 一些光學儀器,像是雙筒望遠鏡、顯微鏡、和雙鏡頭單眼反射相機,會以略為不同的角度觀看物體,都會受到視差的影響。許多動物的兩隻眼睛有著重疊的視野,可以利用視差獲得深度知覺;此一過程稱為立體視覺。這種效果在電腦視覺用於電腦立體視覺,並有一種裝置稱為視差測距儀,利用它來測量發現目標的距離,也可以改變為測量目標的高度。 一個簡單的,日常都能見到的視差例子是,汽車儀表板上"指針"顯示的速度計。當從正前方觀看時,顯示的正確數值可能是60;但從乘客的位置觀看,由於視角的不同,指針顯示的速度可能會略有不同。.

新!!: 彗星和视差 · 查看更多 »

马克·吐温

克·吐温(Mark Twain,),原名塞姆·朗赫恩·克列門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其幽默、機智與名氣,極其知名。其交友廣闊,、布克·華盛頓、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裡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馬克·吐温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其於1910年去世,享年七十四歲,安葬於紐約州埃尔迈拉。.

新!!: 彗星和马克·吐温 · 查看更多 »

魯文公

魯文公,姬姓,名興,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十九任君主。他為魯-釐-公兒子,承襲--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18年。 在位期間執政為孟穆伯、东门襄仲、叔孫庄叔、季文子、臧文仲。.

新!!: 彗星和魯文公 · 查看更多 »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一部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全書共分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說解共用133,441字,原書分為目錄一篇和正文14篇。原書現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內容被漢朝以後的其他書籍引用,並有北宋徐鉉於雍熙三年(986年)校訂完成的版本(稱為“大徐本”)流傳至今。宋以後的說文研究著作多以此為藍本,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是中國現存最早字典。.

新!!: 彗星和说文解字 · 查看更多 »

象限儀座流星雨

象限儀座流星雨(Quadrantid)是出現在一月初的大流星雨。 雖然這個流星雨的輻射點位於牧夫座的區域內,但名稱卻來自一個已經廢棄的星座——象限儀座,有一部分是現在的牧夫座。 最近的研究曾試圖去辨識象限儀座流星雨的母體(參考),可能是小行星,而再往前追溯可能是彗星C/1490 Y1,在500年前的中國、日本和韓國天文學家都有觀測的紀錄。 觀測象限儀座流星雨的最佳時刻是每年的1月3日,而在1日至5日都可能會出現。輻射點在子夜之後升起,根據一些網站的預報,在2008年以1月4日為最佳觀測時間,最佳的地點則在美國東部和西歐 。NASA將使用一架灣流V型飛機研究這次的流星雨。.

新!!: 彗星和象限儀座流星雨 · 查看更多 »

鳥嘌呤

鳥嘌呤(Guanine,又稱鳥糞嘌呤)是五種不同碱基中的其中之一,並同時存在於脱氧核醣核酸(DNA)及核醣核酸(RNA)中。鳥嘌呤是嘌呤的一種,並與胞嘧啶(cytosine)以三個氫鍵相連。.

新!!: 彗星和鳥嘌呤 · 查看更多 »

贝叶挂毯

贝叶挂毯(Bayeux Tapestry),也译作巴约挂毯,又称作玛蒂尔德女王(la reine Mathilde),創作於11世纪。貝葉掛毯長70公尺,寬0.5公尺,而现今只存62公尺。掛毯上共出現623个人物,55只狗,202只战马,49棵树,41艘船,超過500只鸟和龙等生物,约2000个拉丁文字,描述了整个黑斯廷斯战役的前后过程,其中包括1066年4月出现在天空中的哈雷彗星。史载是征服者威廉的异父弟巴约大主教巴约的厄德(Odon de Bayeux)为纪念巴约圣母大教堂建成所织。现保存于法国下诺曼底的巴约(Bayeux)。.

新!!: 彗星和贝叶挂毯 · 查看更多 »

超能力

超能力(psi/parapsychology/superpowers),又称为特異功能,是指心靈感應、透視、預知、念力、意影、特殊体质(身體著火、發電)等的超自然能力,被歸類於超心理學。.

新!!: 彗星和超能力 · 查看更多 »

麥克諾特彗星

麥克諾特彗星(正式編號:C/2006 P1)是一顆由澳大利亞的天文學家罗伯特·麦克诺特在2006年8月7日發現的彗星。它在2007年1月上旬,過近日點前亮度大增,是30年來最亮的彗星(只計最亮光度);也是70年來第二亮的,僅次於1965年達-17等的池谷·關彗星;比1947年的南天大彗星C/1947 X1、1976年的威斯特彗星C/1975 V1、1996年的百武彗星以及1997年的海爾·博普彗星都還要亮。一月底前在南、北半球較高緯度地區,白天肉眼可見。.

新!!: 彗星和麥克諾特彗星 · 查看更多 »

軌道離心率

在天文動力學,架構在標準假說下的任何軌道都必須是圓錐切面的形狀。圓錐切面的離心率,軌道離心率是定義軌道形狀的重要參數,而且定義了絕對的形狀。離心率可以解釋為形狀從圓形偏離了多少的程度。 架構在標準假說下,離心率(偏心率,e\,\!)是嚴格的定義了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並且有如下的數值:.

新!!: 彗星和軌道離心率 · 查看更多 »

軌道根數

軌道根數(或稱軌道要素或軌道參數)是對選定的两個質點,在牛頓運動定律和平方反比定律的重力吸引下,確認特定軌道所必須要的參數。由於運動的方式有許多種的參數表示法,依照你所選定的測量裝置不同,有幾種不同的方式來定義軌道根數,但都是描述相同的軌道。 這個問題包含三個自由度(軌道上的三個笛卡兒座標系),所以每個獨立的开普勒轨道(未受到攝動)經過解析後,可以由原始的笛卡尔數值以六個參數明確地定義天體的姿態和速度。因此,所有的軌道元素組合都明確的含有這六個元素。在數學上的明確解釋和討論可以參考以下的論述(參見:軌道狀態向量)。.

新!!: 彗星和軌道根數 · 查看更多 »

黑体辐射

黑体辐射指处于热力学平衡态的黑体发出的电磁辐射。黑体辐射的电磁波谱只取决于黑体的温度。 另一方面,所謂黑體輻射其實就是光和物質達到平衡所表現出的現象。物質達到平衡,所以可以用一個溫度來描述物質的狀態,而光和物質的交互作用很強,如此光和光之間也可以用一個溫度來描述(光和光之間本身不會有交互作用,但光和物質的交互作用很強)。而描述這關係的便是普朗克分佈(Planck distribution)。黑体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仅与温度有关。 黑体不仅仅能全部吸收外来的电磁辐射,且散射电磁辐射的能力比同温度下的任何其它物体强。 对于黑体的研究,使自然现象中的量子效应被發现。 黑体作为一个理想化的物体,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现实中物体的辐射也与理论上的黑体辐射有所出入。但是,可以观察一些非常类似黑体的物质发出的辐射,例如一顆恆星或一個只有單一開口的空腔所发出的辐射。舉個例來說,人們觀測到宇宙背景輻射,對應到一個約3K的黑體輻射,這暗示宇宙早期光是和物質達到平衡的。而隨著時間演化,溫度慢慢降了下來,但方程式依然存在。(頻率和溫度的效應抵銷).

新!!: 彗星和黑体辐射 · 查看更多 »

黄道

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它是黄道坐标系的基准。另外,黄道也指太阳视运动轨迹所在的平面,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共面(看起来像是太阳绕着地球转)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并不能经常被观测到,地球自转产生了日出与日落的变化,这掩盖了太阳相对其他星星运动的轨迹。 黃道是在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看起來它在群星之間移動的路徑,明顯的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經過的路徑。更明確的說,它是球狀的表面(天球)與黃道平面的交集;以幾何學來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平均軌道平面。 西方的黃道(ecliptic)一詞是從蚀(eclipse)發生的地方延伸出來的。 由于地球公转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摄动,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平面,即在空间产生不规则的连续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多项短周期的和一项缓慢的长期运动。短周期运动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运动的轨道平面称为瞬时平均轨道平面。.

新!!: 彗星和黄道 · 查看更多 »

輻射壓

輻射壓(Radiation pressure)(亦稱光壓)是電磁輻射對所有暴露在其下的物體表面所施加的壓力。如果被吸收,壓力是流量密度除以光速;如果完全被反射,輻射壓將會加倍。例如,太陽輻射的能量在地球的流量密度是1370 W/m2,所以吸收狀態下的輻射壓是 4.6 µPa(參考氣候模型)。.

新!!: 彗星和輻射壓 · 查看更多 »

迷蹤彗星

迷蹤彗星是之前曾經發現的彗星,但在最近該通過近日點的時刻卻失蹤了。一般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觀測資料可以計算可靠的軌道,和預測他的位置。 迷蹤彗星相較於迷蹤小行星,雖然因為非重力的因素,像是彗核的氣體噴發,會影響彗星的軌道,使彗星的軌道計算有所不同。但有些天文學家專注在這個領域,像是布萊恩·馬斯登就成功的預測了1992年回歸,但一度失蹤的週期彗星P109/Swift–Tuttle。.

新!!: 彗星和迷蹤彗星 · 查看更多 »

近地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s,NEAs)指的是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的小行星。这类小行星可能会带来撞击地球的危险。同时,它们也是相对容易使用探测器进行探测的天体。事实上,访问一些近地小行星所需的推进剂比访问月球还少。NASA的會合-舒梅克號已经访问过爱神星,日本的隼鳥號也成功的登陸糸川,現已返航并帶回物質樣本。 目前已知的大小4千米的近地小行星已有数百个。可能还存在成千上万个直径大于1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数量估计超过2000个。 天文学家相信它们只能在轨道上存在一千万至一亿年。它们要么最终与内行星碰撞要么就是在接近行星时被弹出太阳系。该过程可能会消耗大量小行星,但似乎小行星来源仍然在不断补给。.

新!!: 彗星和近地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近日點

#重定向 近日點和遠日點.

新!!: 彗星和近日點 · 查看更多 »

霍姆斯彗星

17P/霍姆斯是我們太陽系的一顆周期彗星,於1892年11月6日首度被英國天文學家埃德溫·霍姆斯發現。在2007年10月,它的星等在42小時內由17等爆增至約2.8等。這個變化相當於增加了50萬倍的光度,並且成為最有名的爆發彗星。 在2007年11月9日,這顆彗星的彗髮 - 包圍在彗核外面的稀薄灰塵 -直徑超過了太陽,成為太陽系內最巨大的天體(雖然,以太陽系的標準,彗星的質量是微不足道的。)。.

新!!: 彗星和霍姆斯彗星 · 查看更多 »

航天器

航天器又名--、太空船或太空飛行器,是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中,基本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运动的各种飞行器。航天器与自然天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受控改变其运行轨道或进行回收。常见的航天器包括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航天飞机和各种空间站等。航天器要完成其任务必须具备发射场、运载器、航天测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用户站台以及回收设施等的配合。如果需要載人,更需要攜帶維生資源、生命維持系統、成員觀察訓練程序的協助。 Noun.

新!!: 彗星和航天器 · 查看更多 »

舒梅克·利維九號彗星

#重定向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

新!!: 彗星和舒梅克·利維九號彗星 · 查看更多 »

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

#重定向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

新!!: 彗星和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 · 查看更多 »

钱锺书

#重定向 錢鍾書.

新!!: 彗星和钱锺书 · 查看更多 »

银河系

銀河星系(古稱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 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億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恆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恆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恆定的速度違反了开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質量。這些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新!!: 彗星和银河系 · 查看更多 »

脱氧核糖核酸

--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縮寫:DNA)又稱--氧核醣核酸,是一種生物大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主要功能是資訊儲存,可比喻為「藍圖」或「配方」。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構細胞內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質與核醣核酸所需。帶有蛋白質編碼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本身構造發揮作用,有些則參與調控遺傳訊息的表現。 DNA是一種長鏈聚合物,組成單位稱為核苷酸,而糖類與磷酸藉由酯鍵相連,組成其長鏈骨架。每個糖單位都與四種鹼基裡的其中一種相接,這些鹼基沿著DNA長鏈所排列而成的序列,可組成遺傳密碼,是蛋白質氨基酸序列合成的依據。讀取密碼的過程稱為轉錄,是根據DNA序列複製出一段稱為RNA的核酸分子。多數RNA帶有合成蛋白質的訊息,另有一些本身就擁有特殊功能,例如核糖體RNA、小核RNA與小干擾RNA。 在細胞內,DNA能組織成染色體結構,整組染色體則統稱為基因組。染色體在細胞分裂之前會先行複製,此過程稱為DNA複製。對真核生物,如動物、植物及真菌而言,染色體是存放於細胞核內;對於原核生物而言,如細菌,則是存放在細胞質中的拟核裡。染色體上的染色質蛋白,如組織蛋白,能夠將DNA組織並壓縮,以幫助DNA與其他蛋白質進行交互作用,進而調節基因的轉錄。.

新!!: 彗星和脱氧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是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的三卷本代表作,成书于1686年。1687年7月5日该书的拉丁文版首次出版发行。Among versions of the Principia online:.

新!!: 彗星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查看更多 »

金星

金星(英語、拉丁語:Venus,天文符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是從太陽向外的第二顆行星,軌道公轉週期為224.7地球日,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在中國古代稱為太白、明星或大囂,另外早晨出現在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稱長庚。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太白為白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金星。它的西文名稱源自羅馬神話的愛與美的女神,维纳斯(Venus),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它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體,視星等可以達到 -4.7等,足以照射出影子。由於金星是在地球內側的內行星,它永遠不會遠離太陽運行:它的離日度最大值為47.8°。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它的大小、質量、體積與到太陽的距離,均與地球相似,所以經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在其它方面則明顯的與地球不同。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行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2倍。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金星沒有將碳吸收進入岩石的碳循環,似乎也沒有任何有機生物來吸收生物量的碳。金星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阻擋了來自太空中,可能抵達表面的可見光。它在過去可能擁有海洋,並且外觀與地球極為相似,但是隨著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溫度上升而全部蒸發掉了B.M. Jakosky, "Atmospheres of the Terrestrial Planets", in Beatty, Petersen and Chaikin (eds), The New Solar System, 4th edition 1999, Sky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新!!: 彗星和金星 · 查看更多 »

釋氣

釋氣 (有時稱為氣體揮發,特別是參考室內空氣品質) 是一些材料因為分解、通風、或吸收所釋放出的氣體。例如,研究顯示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有時和海洋的釋氣有所關聯。它可以包含昇華和蒸發等,一種物質變成氣體的相變,以及脫附,來自容器裂縫或內部的氣體產品滲漏造成的緩慢化學反應。沸騰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單純的釋氣現象,因為它是由相同物質的液體相變成為蒸氣的作用。.

新!!: 彗星和釋氣 · 查看更多 »

腺嘌呤

腺嘌呤(Adenine,簡稱A,旧称维生素B4)是一種嘌呤,在生物化學上具有許多不同的功用。於細胞呼吸中,是以富有能量的腺苷三磷酸(ATP),以及輔因子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等形式發生作用。並且在蛋白質生物合成過程裡作為DNA與RNA的組成物。.

新!!: 彗星和腺嘌呤 · 查看更多 »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英語發音)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煉金術士。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皇家学会院士和网民投票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新!!: 彗星和艾萨克·牛顿 · 查看更多 »

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学名Perseids)是以英仙座γ星附近为輻射點出现的流星雨,也称英仙座γ流星雨。每年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后出现,于8月13日达到高潮。与象限仪座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年度三大流星雨。.

新!!: 彗星和英仙座流星雨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彗星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離心率

離心率又稱偏心率,是指圆锥曲线上的一点到平面内一定点的距离与到不过此点的一定直线的距离之比。其中此定点称为焦点,而此定直线称为准线。 设一圆锥曲线C由C: d(P,M).

新!!: 彗星和離心率 · 查看更多 »

離散盤

黃道離散天體 (scattered disc objects)是在太陽系最遠的區域(離散盤)內零星散佈著,主要由冰組成的小行星,是範圍更廣闊的海王星外天體(trans-Neptunian objects(TNO))的一部分。離散盤最內側的部分與柯伊伯带重疊,但它的外緣向外伸展並比一般的古柏帶天體遠離了黃道的上下方。.

新!!: 彗星和離散盤 · 查看更多 »

通古斯大爆炸

通古斯大爆炸(Тунгусский метеорит)是1908年6月30日上午7時17分(UTC 零時17分)發生在現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埃文基自治區上空的爆炸事件。爆炸發生於通古斯河附近、貝加爾湖西北方800公里處,北緯60.55度,東經101.57度,當時估計爆炸威力相當於2千萬噸TNT炸药,超過2,150平方公里內的8千萬棵樹焚毀倒下。 據報導,當天早上在貝加爾湖西北方的當地人觀察到一個巨大的火球劃過天空,其亮度和太陽相當,幾分鐘後,一道強光照亮了整個天空,稍後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將附近650公里內的窗戶玻璃震碎,並且觀察到了蕈狀雲的現象,這個爆炸被橫跨歐亞大陸的地震监测点所記錄,其所造成的氣壓不穩定甚至由在當時英國剛被發明的氣壓自動記錄儀所偵測。在事发後数天内,亚洲与欧洲的夜空呈现出暗红色Watson, Nigel.

新!!: 彗星和通古斯大爆炸 · 查看更多 »

週期彗星列表

本條目列出太陽系內經國際天文聯會給予永久編號的週期彗星。截至2014年末,太陽系內擁有永久編號的週期彗星共有314顆。 週期彗星指的是任何軌道週期小於200年,或其兩次通過近日點時都被觀測到的彗星(如池谷-張彗星)。(有時「週期彗星」也用來指任何擁有週期性軌道的彗星,儘管它的週期可能超過200年。) 彗星通常會在它第二次通過近日點時獲得永久編號,所以有不少未獲永久編號的彗星,例如P/2005 T5 (Broughton)。如果彗星在經過近日點幾次以後無法再觀測得到,或者因各種原因已經被毀滅,它的編號字母就會變為「D」。同樣,擁有永久編號的彗星在消失以後,編號中原有的「P」就會換為「D」,如3D/Biela(比拉彗星)和5D/Brorsen(布羅森彗星)等。 彗星一般會以發現者來命名,有少數彗星以進行軌道計算的人命名,如2P/Encke(恩克彗星)和27P/Crommelin(克羅瑪林彗星)。由於各大行星對彗星的攝動效應會隨時間遞增,所以一顆彗星的長期軌道是很難計算的。在電腦計算時代之前,有些天文學家會為此奉上整個職業生涯。然而,一些彗星還是因為氣體及其他物質的噴發而改變了軌道,以致後來的天文學家無法再觀測到它。與長週期彗星不同的是,有永久編號的彗星下一次經過近日點的時間和位置可以非常精准地計算出來。 不少週期彗星都擁有重複的名稱,例如9個舒梅克-李維彗星和24個尼特彗星。國際天文聯會利用開頭的數字(如181P和192P)進行區別,而在一些出版物中,擁有同一個名稱的週期彗星會有自己的一套序號(181P和192P分別亦稱舒梅克-李維6號彗星和舒梅克-李維1號彗星)。非週期彗星則排列在這種序號之間:C/1991 B1排在2號和3號之間,C/1991 T2在5號和6號之間,C/1993 K1和C/1994 E2則在9號以後。 在彗星的正式編號中,位於「/」之前的字母分別為:「C」表示非週期彗星,「P」表示週期彗星,「D」表示已無法找到或已解體的彗星,「X」表示無法準確計算彗星軌道(通常適用於歷史上較早發現的彗星),最後「A」表示誤認為彗星的小行星。 有些彗星目錄會為週期大於30年的彗星標上「C」,直到它的回歸能夠被確認為止。.

新!!: 彗星和週期彗星列表 · 查看更多 »

P/2007 R5

P/2007 R5 (SOHO),又名P/1999 R1及P/2003 R5,是首顆由SOHO衛星發現並被證實的週期彗星。 這顆彗星的週期性是由德國研究生及小行星發現者Sebastian F. Hönig預測,及至2007年由SOHO及中國業餘天文愛好者周波所確認。在經SOHO發現的1,300多顆彗星中,大多數均為長週期掠日彗星,這顆彗星是首顆被證實的短週期SOHO彗星,其公轉週期錄得為4.01年。.

新!!: 彗星和P/2007 R5 · 查看更多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重定向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新!!: 彗星和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查看更多 »

Uppsala University

#重定向 乌普萨拉大学.

新!!: 彗星和Uppsala University · 查看更多 »

X射线

--(X-ray),又被称为爱克斯射线、艾克斯射线、伦琴射线或--,是一种波长范围在0.01纳米到10纳米之间(对应频率范围30 PHz到30EHz)的电磁辐射形式。X射线最初用于医学成像诊断和X射线结晶学。X射线也是游離輻射等这一类对人体有危害的射线。 X射線波長範圍在較短處與伽馬射線較長處重疊。.

新!!: 彗星和X射线 · 查看更多 »

抛物线

抛物线是一種圓錐曲線。在一個平面内,拋物線的每一點Pi,其與一個固定点F之間的距離等於其與一条不經過此点F的固定直线L之間的距离。这固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固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新!!: 彗星和抛物线 · 查看更多 »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Kuiper belt),又稱作倫納德-柯伊伯带,另譯庫柏帶、--,是位於太陽系中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单位)外側的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带的假說最先由美国天文學家弗雷德里克·倫納德提出,十几年後杰拉德·柯伊伯證實了该观点。柯伊伯帶类似于小行星带,但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帶宽20倍且重20至200倍。如同主小行星帶,它主要包含小天体或太阳系形成的遗迹。虽然大多数小行星主要是岩石和金属构成的,但大部分柯伊伯带天体在很大程度上由冷冻的挥发成分(称为“冰”),如甲烷,氨和水组成。柯伊伯带至少有三顆矮行星:冥王星,妊神星和鸟神星。一些太阳系中的衛星,如海王星的海卫一和土星的土卫九,也被认为起源于该区域。 柯伊伯带的位置處於距離太陽40至50天文单位低傾角的軌道上。該處過去一直被認為空無一物,是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裡滿佈着直徑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微行星。柯伊伯带的起源和確實結構尚未明確,目前的理論推測是其來源於太陽原行星盤上的碎片,這些碎片相互吸引碰撞,但最後只組成了微行星帶而非行星,太陽風和物質會在在此處減速。 柯伊伯带有时被误认为是太陽系的邊界,但太阳系还包括向外延伸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如哈雷彗星。自冥王星被發現以來,就有天文學家認為其應該被排除在太陽系的行星之外。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內大的小行星大小相近,20世紀末更有主張該其應被歸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應被當作是其伴星。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將冥王星剔出行星類別,并和谷神星与新发现的阋神星一起归入新分类的矮行星。 柯伊伯带不应该与假设的奥尔特云相混淆,后者比前者遥远一千倍以上。柯伊伯带内的天体,连同离散盘的成员和任何潜在的奥尔特云天体被统称为海王星外天体(TNOs)。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體,而第二大知名的海王星外天体,則是在离散盘的阋神星。.

新!!: 彗星和柯伊伯带 · 查看更多 »

柯侯德彗星

柯侯德彗星,天文學的名稱是 C/1973 E1、1973 XII、和1973f,是捷克天文學家柯侯德在1973年3月7日最初發現的,它在當年 (1973年) 12月28日通過近日點。.

新!!: 彗星和柯侯德彗星 · 查看更多 »

极光

極光(Aurora)是在高緯度(北極和南極)的天空中,帶電的高能粒子和高層大氣(熱層)中的原子碰撞造成的發光現象。帶電粒子來自磁層和太陽風,在地球上,它們被地球的磁場帶進大氣層。大多數的極光發生在所謂的“極光帶”,在觀察上,這是在所有的經度上距離地磁極10°至20°,緯度寬約3°至6°的帶狀區域。太陽風受到地球的磁場導引直接進入大氣層。當磁暴發生時,在較低的緯度也會出現極光。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在英、法等许多西方语言中,人们遵照伽利略的习惯,直接用奥罗拉(Aurora)女神的名字来称呼极光现象。.

新!!: 彗星和极光 · 查看更多 »

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

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Lincoln Near-Earth Asteroid Research,LINEAR) 計畫是由美國空軍、美國太空總署及麻省理工大學的林肯實驗室所組成,而其簡稱多譯為「麗妮兒或林尼爾」。該小組成立於1998年,其目的是尋找及記錄對地球存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從1998年起,很負責的檢測出大部份的小行星,直到被卡特林那巡天系統超越。迄2007年12月31日,LINEAR已經檢測到226,193顆新天體,其中包括2019顆近地小行星和236顆彗星。LINEAR所有的發現都是使用機器人望遠鏡。 最初的測試場所可以回溯到1972年,而在1980年代初期,原型建設完成,林肯實驗室的實驗測試系統:ETS(新墨西哥州,MPC天文台代碼704)。1996年,LINEAR計畫開始運作一個近地天體(NEO) 的發現裝置,使用1米口徑的地基光電深空監控(Ground-based Electro-Optical Deep Space Surveillance,GEODSS)望遠鏡。這種廣角的光學望遠鏡是空軍設計來觀察地球軌道上的太空船。LINEAR計畫使用的GEODSS是林肯實驗室實驗測試網站位於新墨西哥州索柯洛白砂導彈靶場的儀器,然後資料送至位於麻塞諸塞州列星頓漢斯科姆空軍基地的林肯實驗室。 在1997年3月至7月,一個1024 × 1024 像素的電荷耦合元件(CCD)檢測器進行視野測試,而這個探測器的視野僅約望遠鏡視野的五分之一,就發現了4顆近地天體。在1997年10月,一個由1960 X 2560像素構成的CCD,完整的涵蓋了望遠鏡2平方度的視野,在使用中共成功的發現9顆新的近地天體。從1997年11月至1998年1月的,在這兩個大型和小型的CCD檢測器的使用期間,又增加了5顆近地天體。 從1999年10月開始,第2架1米望遠鏡也加入搜尋的工作。在2002年,第3架口徑0.5米的望遠鏡被加入線上以提供這兩架1米望遠鏡發現天體的後續追蹤。目前,LINEAR望遠鏡每天晚上沿著黃道觀察預測中最可能有近地天體進入的區域五次,以搜尋這些區域內的近地天體。CCD的靈敏度,和相對快速的資料輸出,使LINEAR每個夜晚的檢測都可以覆蓋大部份的天空。目前,LINEAR計畫仍然負責近地天體的主要發現。 這個計畫的首席研究員是格蘭特·斯托克,共同研究員包括珍妮佛·埃文斯和埃里克·皮爾斯。 除了發現數以萬計的小行星(迄2007年12月31日為225,957顆小行星),LINEAR也發現、共同發現或再發現一些週期彗星,包括:11P/坦普爾-斯威夫特-林尼爾彗星、146P/Shoemaker-LINEAR、148P/Anderson-LINEAR、156P/Russell-LINEAR、158P/Kowal-LINEAR、160P/林尼爾(LINEAR 43)、165P/林尼爾(LINEAR 10)、和176P/LINEAR(LINEAR 52,118401 LINEAR:在分類上暨是彗星也是小行星的5顆天體之一)。.

新!!: 彗星和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 · 查看更多 »

恩克彗星

恩克彗星(2P/Encke)是继哈雷彗星之后,第二颗按预言回归的彗星,其近日点和远日点分别为0.3380AU和4.0937AU,离心率0.8474,周期3.2984年,是所有彗星中最短的,亮度微弱,凝聚度较小,一般不产生彗尾。.

新!!: 彗星和恩克彗星 · 查看更多 »

揮發性

揮發性,在化學、物理和熱力學的領域中,是指物質汽化的程度。在某一溫度下,蒸氣壓越高的物質越容易汽化,也就是揮發性越高。 揮發性通常用來指液體,但也可用來描述一些不須經過液態就可以直接汽化的固體物質,如乾冰、氯化銨。 Category:物理化学 Category:熱力學 Category:化學性質 hu:Illékonyság (kémia).

新!!: 彗星和揮發性 · 查看更多 »

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簡稱RNA,是一類由核糖核苷酸通過3',5'-磷酸二酯鍵聚合而成的線性大分子。自然界中的RNA通常是單鏈的,且RNA中最基本的四種鹼基爲A(腺嘌呤)、U(尿嘧啶)、G(鳥嘌呤)、C(胞嘧啶)通過轉錄後修飾,RNA可能會帶上(Ψ)這樣的稀有鹼基,相對的,與RNA同爲核酸的DNA通常是雙鏈分子,且含有的含氮鹼基爲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鳥嘌呤)、C(胞嘧啶)四種。 RNA有着多種多樣的功能,可在遺傳編碼、翻譯、調控、基因表達等過程中發揮作用。按RNA的功能,可將RNA分爲多種類型。比如,在細胞生物中,mRNA(信使RNA)爲遺傳信息的傳遞者,它能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因爲mRNA有編碼蛋白質的能力,它又被稱爲編碼RNA。而其他沒有編碼蛋白質能力的RNA則被稱爲非編碼RNA(ncRNA)。它們或通過催化生化反應,或通過調控或參與基因表達過程發揮相應的生物學功能。比如,tRNA(轉運RNA)在翻譯過程中起轉運RNA的作用,rRNA(核糖體RNA)於翻譯過程中起催化肽鏈形成的作用,(小RNA)起到調控基因表達的作用。此外,RNA病毒甚至以RNA作爲它們的遺傳物質。 RNA通常由DNA通過轉錄生成。RNA在細胞中廣泛分佈,真核生物的細胞核、細胞質、粒線體中都有RNA。.

新!!: 彗星和核糖核酸 · 查看更多 »

梅克賀茲一號彗星

96P/梅克賀茲一號彗星在1986年5月12日被所發現的一顆短週期彗星,它在2002年進入太陽和太陽風層探測器(SOHO)的視野,在LASCO C2和C3的影像中都能見到。该彗星于1986年6月6日在距地球处掠过。该彗星最近一次到达近日点的时间是2017年10月27日,而下一次到达近日点的时间是2023年1月31日。据估计,该彗星的直径为。.

新!!: 彗星和梅克賀茲一號彗星 · 查看更多 »

椭圆

在数学中,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之轨迹。 根據該定義,可以用手繪橢圓:先準備一條線,將這條線的兩端各綁在固定的點上(這兩個點就當作是橢圓的兩個焦點,且距離小於線長);取一支筆,用筆尖将線繃緊,這時候兩個點和筆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兩邊);然後左右移動筆尖拉著線開始作圖,持續地使線繃緊,最後就可以完成一個橢圓的圖形了。.

新!!: 彗星和椭圆 · 查看更多 »

業餘天文學

業餘天文學,是對觀察天體有興趣且樂在其中的人所從事的行為。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天文愛好者所從事的夜空或白天觀測目標或攝影活動,通常使用可移動式望遠鏡、雙筒望遠鏡和肉眼進行觀察。 一些天文愛好者常進行大型的集體觀星活動(連續數天),借此互相觀摩經驗和聚會,使用望遠鏡心得等;這樣的集體活動被稱爲交流會(star party),尤以美、日較流行,中國亦已興起此活動。.

新!!: 彗星和業餘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橢圓軌道

橢圓軌道在天文學或天體力學是軌道離心率小於1的克卜勒軌道,包括特別的離心率為零的圓軌道。在嚴格的意義上,它是一個離心率大於0且小於1(因此不包括圓軌道)的克卜勒軌道。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它是一個包括負能量的克卜勒軌道,這包括軌道離心率等於1的徑向橢圓軌道(拋物線軌道)。 有著負能量的兩個天體,在重力的二體問題遵循相似的橢圓軌道,有著相同的軌道週期,圍繞著彼此的質心。同樣的,一個天體的位置相對於另一個天體也遵循著橢圓軌道。 橢圓軌道的例子包括:赫曼轉移軌道、莫尼亞軌道和騰卓軌道(tundra orbit)。.

新!!: 彗星和橢圓軌道 · 查看更多 »

欧洲南方天文台

歐洲南天天文台()是為在南半球研究天文學,在政府間組織的一個研究機構,由15個國家組成和支援的一個天文研究組織。它成立於1962年,目的是為歐洲天文學家提供先進的設施和捷徑以研究南方的天空。這個組織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附近的加興,雇用了約730名工作人員,每年並接受成員國約1億3100萬歐元的經費。 歐洲南天天文台建設和經營一些已知規模最大和技術最先進的望遠鏡,包括首創主動光學技術的新技術望遠鏡、和由4個8米等級的望遠鏡和4個1.8米輔助望遠鏡組成的甚大望遠鏡。目前由ESO進行的計畫包括亞他加馬大型毫米波陣列和歐洲極大望遠鏡。 ALMA是下一個十年最大的地面天文專案,將成為在毫米與次毫米波尺度下觀測的主要新工具。他的建設正在進行中,預計於2013年完成。ALMA專案是歐洲各國、亞洲、北美洲和智利之間的國際合作計畫。歐洲執行權由ESO代表行使,並且還主持ALMA區域中心。 E-ELT是40米等級的望遠鏡,目前還在細部設計階段,將是世界上觀測天空最大的巨眼。 歐洲極大望遠鏡,它將極有力的推動天文物理學的知識,能夠仔細研究的天體,包括圍繞著其它恆星的行星、宇宙中的第一個天體、超大質量黑洞、和主宰宇宙的暗物質與暗能量的自然本質和分布。從2005年底,ESO就一直與工作和使用社群的歐洲天文學家和天文物理學家共同來定義此新的聚型望遠鏡。 ESO的觀測機構已經作出許多重大的天文發現和一些天體目錄。最近的研究結果包括發現最遙遠的伽瑪射線暴和我們的星系,銀河系,中心有黑洞的證據。2004年,甚大望遠鏡讓天文學家獲得第一張在173光年外環繞著的棕矮星的系外行星2M1207b軌道的絕佳影像。安裝在ESO另一架望遠鏡上的儀器,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發現許多的系外行星,包括迄今發現最小的系外行星格利澤581c。甚大望遠鏡還發現迄今距離人類最遙遠星系的候選者阿貝爾1835 IR1916。.

新!!: 彗星和欧洲南方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欧洲空间局

欧洲空间局(Agence spatiale européenne,缩写:ASE; European Space Agency,缩写:ESA)是由欧洲数国政府組成的的國際空间探测和开发组织,总部设在法国首都巴黎。欧洲空间局负责亞利安4号和亞利安5号火箭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开发。 欧洲空间局的前身,--(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ESRO)经过1962年6月14日签署的一项协议,于1964年3月20日建立。如今它仍旧是ESA的一部分,称为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位于荷兰诺德韦克。 ESA目前共有19个成员国: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羅馬尼亞以及英国;另外,加拿大是ESA的準成員國(Associate Member)。法国是其主要贡献者(参见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目前,ESA与欧盟没有关系。歐盟轄下另有歐盟衛星中心(European Union Satellite Centre)。 ESA共有约2200名工作人员。其2011年的预算约为40亿欧元。 ESA的发射中心(欧洲航天发射中心)位于南美洲北部大西洋海岸的法属圭亚那,占地约90600平方公里,属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领导,主要负责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探空火箭的发射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运载火箭的试验和发射。由于此地靠近赤道,对火箭发射具有很大益处:纬度低,从发射点到入轨点的航程大大缩短,三子级不必二次启动;相同发射方位角的轨道倾角小,远地点变轨所需要的能量小,增加了同步轨道的有效载荷;向北和向东的海面上有一个很宽的发射弧度;人口、交通、气象条件理想等。目前,航天中心有阿里安第一、第二、第三发射场,是欧洲航天活动的主要基地。控制中心則位於德國的達姆施塔特。.

新!!: 彗星和欧洲空间局 · 查看更多 »

比拉彗星

比拉彗星 (3D/Biela) 是一顆已消失的短週期彗星,它以一位奧地利業餘天文學家來命名。 1772年,法國天文學家梅西爾(Charles Messier)首度發現該彗星,到1826年2月,彗星通過近日點,由奧地利人比拉 (Wilhelm von Biela) 再度发现,并且計算出軌道及其公轉週期6.6年。這是第三顆有記錄的週期彗星。 1846年,該彗星被發現分裂為兩塊碎片,分别有各自的彗髮和彗核。1852年仍可以找得到,之後則再也找不到其蹤影。1872年11月27日,在仙女座的位置上,出現了壯觀的流星雨,被認為是比拉彗星的殘骸。仙女座流星雨在19世紀每年仍可見到,但現在已變得微弱,幾乎不可見。 民间有說法指比拉彗星的分裂是地球上數場大火的凶兆,但此說法被認為沒有直接科學根據。 一顆名為207P/NEAT的週期彗星擁有與比拉彗星相似的軌道,被認為有可能是比拉彗星的殘骸之一。.

新!!: 彗星和比拉彗星 · 查看更多 »

氣體巨星

#重定向 氣態巨行星.

新!!: 彗星和氣體巨星 · 查看更多 »

氨(Ammonia,或称氨氣、阿摩尼亞或無水氨,分子式为NH3)是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單位体积水可溶解700倍体积的氨。氨對地球上的生物相當重要,是所有食物和肥料的重要成分。氨也是很多藥物和商業清潔用品直接或间接的組成部分,具有腐蝕性等危險性质。 由於氨有廣泛的用途,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多的無機化合物之一,約八成用於製作化肥。2006年,氨的全球產量估計為1.465億吨,主要用於製造商業清潔產品。 氨可以提供孤電子對,所以也是路易斯鹼。.

新!!: 彗星和氨 · 查看更多 »

氨基酸

胺基酸是生物學上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它是由胺基(-NH2)和羧基(-COOH)的官能團組成的,以及一個側鏈连到每一個胺基酸。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賦予蛋白質特定的分子結構形態,使他的分子具有生化活性。蛋白質是生物体內重要的活性分子,包括催化新陳代謝的酶(又称“酵素”)。 不同的胺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蛋白質的原始片段),是蛋白質生成的前.

新!!: 彗星和氨基酸 · 查看更多 »

氰化物

--是特指带有氰离子(CN−)或氰基(-CN)的化合物,其中的碳原子和氮原子通过參键相连接。这一參键给予氰基以相当高的稳定性,使之在通常的化学反应中都以一个整体存在。因该基团具有和卤素类似的化学性质,常被称为拟卤素。通常为人所了解的氰化物都是无机氰化物,俗稱山奈或山埃(來自英語音譯“Cyanide”),是指包含有氰根离子(CN−)的无机盐,可认为是氢氰酸(HCN)的盐,常见的有氰化钾和氰化钠。它们多有剧毒,故而为世人熟知。另有有机氰化物,是由氰基通过单键与另外的碳原子结合而成。视结合方式的不同,有机氰化物可分类为腈(-CN)和异腈(-NC),相应的,氰基可被称为腈基(-CN)或异腈基(-NC)。.

新!!: 彗星和氰化物 · 查看更多 »

水蒸气

水蒸氣(也称氛气),是水(H2O)的气体形式。当水达到沸点时,水就变成水蒸氣。水蒸气在空气中是无色的。在海平面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C或212°F或373.15K。当水在沸点以下时,水也可以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氣。而在極低壓環境下(小於0.006大气压),冰會直接升华變水蒸氣。水蒸气之密度为 0.59764 千克/立方米(100°C/212°F,101330Pa)。 水蒸氣可能會造成温室效应,是一种温室气体。.

新!!: 彗星和水蒸气 · 查看更多 »

水星

水星(Mercurius),中國古稱辰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為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 ,軌道週期是87.969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转速度遠遠超過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運動使它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墨丘利,是快速飛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氣層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區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極區气温則終年維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外觀看起來與月球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几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来说,一天相当于兩年。 因為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金星也一樣),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从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 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从技術角度上讲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新!!: 彗星和水星 · 查看更多 »

池谷-關彗星

池谷-關彗星 (C/1965 S1) 是一顆由日本業餘天文學家池谷薰和關勉於1965年9月18日發現的非週期彗星,於10月21日過近日點(與太陽表面距離約45萬公里)並預料其光度會大增。 到了預定的日子,彗星於日本時間中午通過近日點,一如預期所料,該彗星在空中異常光亮,其視星等達-17等,比滿月的光度還要高60倍,在白天也能看見它在太陽隔鄰,因此它是近千年來最光亮壯觀的彗星之一。 該彗星於通過近日點前分裂為三塊碎片,其軌跡大致相同,在十月尾日子的早上可以看到光亮的彗尾。至1966年初,它與太陽的距離漸遠,光度也隨之轉暗。 池谷·關彗星屬於克魯茲族彗星 (Kruetz),是由一顆大型掠日彗星,因過於接近太陽而分裂出來的多塊碎片之一,它於1106年解體。 Category:彗星 Category:1965年发现的天体.

新!!: 彗星和池谷-關彗星 · 查看更多 »

法语

法語(le français 或 la langue française)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法語是除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法語也是聯合國、歐盟、北約、奧運會、世貿和國際紅十字會等的官方語言及正式行政語言。法語在11世纪曾是除了中古漢語以外,當時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現時全世界有約一億人将法语作为母语,另有2.8億人使用法语(包括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的人);这些数字目前仍在增長中,尤其是在非洲大陸。法語被广泛使用,其程度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語。法国法语和魁北克法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法语分支,尽管它们從同一法语方言分化而成,但以两者互相溝通时则会有障礙,这是因為兩者在發音以及少数语法上有所区别。.

新!!: 彗星和法语 · 查看更多 »

深空一號

深空一號(Deep Space 1)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探測小行星與彗星的計畫,於1998年發射升空。在2001年之後,科學家決定讓深空一號繞行太陽。.

新!!: 彗星和深空一號 · 查看更多 »

潮汐力

潮汐力或引潮力是萬有引力的效果,它使得潮汐發生。它源於在一個星體的直徑上各點的引力場不相等。 當一個天體甲受到天體乙的引力的影響,力場在甲面對乙跟背向乙的表面的作用,有很大差異。這使得甲出現很大應變,甚至會化成碎片(參見洛希極限)。除非引力場完全相等,否則這些應變還是會出現。 潮汐力會改變天體的形狀而不改變其體積。地球的每部分都受到月球的引力影響而加速,在地球的觀察者因此看到海洋內的水不斷重新分布。 當天體受潮汐力而自轉,內部摩擦力會令其旋轉動能化為內能,內能繼而轉成熱。若天體相當接近系統內質量最大的天體,自轉的天體便會以同一面朝質量最大的天體公轉,即潮汐鎖定,例如月球和地球。.

新!!: 彗星和潮汐力 · 查看更多 »

木星

|G1.

新!!: 彗星和木星 · 查看更多 »

末日救未來

《天地大冲撞》(Deep Impact)是一部美国科幻灾难电影。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和梦工场于1998年5月8日发行。由米米·利达(Mimi Leder)执导,勞勃·杜瓦和蒂雅·李欧妮主演。.

新!!: 彗星和末日救未來 · 查看更多 »

月球

没有描述。

新!!: 彗星和月球 · 查看更多 »

朵貝·楊笙

朵貝·瑪麗卡·楊笙(Tove Marika Jansson,)是一位母语为瑞典语的芬蘭作家、小說家與畫家、插畫家和连环画漫画家。在1966年,她作为儿童文学作家获得了国际安徒生文学奖。她出生和成长在艺术家庭,于1930年到1938期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学习绘画艺术,然后又去法国巴黎继续艺术之路。她第一个个人画展举办于1943年。与此同时,她开始给出版社撰写短篇小说和文章,做书籍封面设计,和一些相关的工作。此后的一生,她一直坚持着艺术家的状态,同时也坚持着写作。她最著名的作品是《姆明》系列作品。.

新!!: 彗星和朵貝·楊笙 · 查看更多 »

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Organische Verbindung;英語:organic compound、organic chemical),简称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但是碳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鹽、 碳酸氢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鹽、金屬碳化物(如電石)等除外。有机化合物有时也可被定义为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有机物是生命產生的物質基礎,例如生命的起源——胺基酸即為一有機化合物。.

新!!: 彗星和有机化合物 · 查看更多 »

望远镜

望遠鏡是一種可以透過遙控方式收集電磁波(例如可見光)以協助觀察遠方物體的工具。已知能實用的第一架望遠鏡是在17世紀初期在荷蘭使用玻璃透鏡發明的。這項發明現在被應用在陸地和天文學。 在第一架望遠鏡被製造出來幾十年內,用鏡子收集和聚焦光線的反射望遠鏡就被製造出來。在20世紀,許多新型式的望遠鏡被發明,包括1930年代的電波望遠鏡和1960年代的紅外線望遠鏡。望遠鏡這個名詞現在是泛指能夠偵測不同區域的電磁頻譜的各種儀器,在某些情況下還包括其他類型的探測儀器。 英文的「telescope」(來自希臘的τῆλε,tele "far"和 σκοπεῖν,skopein "to look or see";τηλεσκόπος,teleskopos "far-seeing")。這個字是希臘數學家乔瓦尼·德米西亚尼在1611年於伽利略出席的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的一場餐會中,推銷他的儀器時提出的。在《星際信使》這本書中,伽利略使用的字是"perspicillum"。.

新!!: 彗星和望远镜 · 查看更多 »

星尘号

星尘号(Stardust)是一个美国发射的行星际宇宙飞船,主要目的是探测维尔特二号彗星。首次完成从彗星采样返回任务。 1999年2月7日由NASA发射升空。返回舱于2006年1月15日在美国犹他州着陆。主探测器于2011年2月15日飞掠坦普尔一号彗星,3月24日停止工作。.

新!!: 彗星和星尘号 · 查看更多 »

星等

星等(magnitude),為天文学术语,是指星体在天空中的相对亮度。一般而言,这也指“视星等”,即为从地球上所见星体的亮度。在地球上看起来越明亮的星体,其视星等数值就越低。常见情况下人们使用可见光来衡量视星等,但在科学探测中,红外线等其它波段也有用到。不同波段探测到的星等数据会有所不同。一颗星星的星等,取决于它离地球的距离、它本身的光度(即为绝对星等)、星际尘埃遮蔽等多重因素。一般人的肉眼能够分辨的极限大约是6.5等。.

新!!: 彗星和星等 · 查看更多 »

星系

星系(galaxy),或譯為銀河,源自於希臘语的「γαλαξίας」(galaxias)。廣義上星系指無數的恆星系(當然包括恆星的自體)、塵埃(如星雲)組成的運行系統。參考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包含恆星、星團、星雲、氣體的星際物質、宇宙塵和暗物質,並且受到重力束縛的大質量系統,通常距離都在幾百萬光年以上。星系平均有數百億顆恆星,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單位。。典型的星系,從只有數千萬(107)顆恆星的矮星系到上兆(1012)顆恆星的橢圓星系都有,全都環繞著質量中心運轉。除了單獨的恆星和稀薄的星際物質之外,大部分的星系都有數量龐大的多星系統、星團以及各種不同的星雲。 歷史上,星系是依據它們的形状分類的(通常指它們視覺上的形狀)。最普通的是橢圓星系,有橢圓形狀的明亮外觀;螺旋星系是圓盤的形狀,加上彎曲的塵埃旋渦臂;形狀不規則或異常的,通常都是受到鄰近其他星系影響的結果。鄰近星系間的交互作用,也許會導致星系的合併,或是造成恆星大量的產生,成為所謂的星爆星系。缺乏有條理結構的小星系則會被稱為不規則星系。 在可以看見的可觀測宇宙中,星系的總數可能超過一千億(1011)個以上。大部分的星系直徑介於1,000至100,000秒差距,彼此間相距的距離則是百萬秒差距的數量級。星系際空間(存在於星系之間的空間)充滿了極稀薄的電漿,平均密度小於每立方公尺一個原子。多數的星系會組織成更大的集團,成為星系群或團,它們又會聚集成更大的超星系團。這些更大的集團通常被稱為薄片或纖維,圍繞在宇宙中巨大的空洞週圍。 雖然我們對暗物質的了解很少,但在大部分的星系中它都佔有大約90%的質量。觀測的資料顯示超大質量黑洞存在於星系的核心,即使不是全部,也佔了絕大多數,它們被認為是造成一些星系有著活躍的核心的主因。銀河系,我們的地球和太陽系所在的星系,看起來在核心中至少也隱藏著一個這樣的物體。.

新!!: 彗星和星系 · 查看更多 »

春秋 (史書)

#重定向 春秋 (书).

新!!: 彗星和春秋 (史書) · 查看更多 »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英語:Popular Culture或Pop Culture),又稱為通俗文化及大眾文化,指在現代社會中盛行的地區上文化,包括想法、觀點、態度、模因、图像及其他現象等。在中文裡沒有對應詞,只有像時尚般的相似詞。流行文化的內容主要由散播文化製品的工業(傳媒)來塑造並傳播,例如摄影電影、電視、出版社等媒體。實際上,流行文化並不只是大眾傳媒的生產物,而是由大眾與傳媒間互動所產生的,即:大眾影響傳媒,傳媒又反過來影響大眾。因此流行文化本身是雙向的、不斷更新成長的。.

新!!: 彗星和流行文化 · 查看更多 »

流星

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 在接近星球时由于受到星球引力的攝動而被星球吸引,从而进入星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流星包括单个流星(偶发流星)、火流星和流星雨三种,比綠豆大一點的流星體進入大氣層就能形成肉眼可見亮度的流星。若流星体在摩擦中尚未完全燃烧尽而落在地面上,则成为陨石或陨铁。而每年的一定時期,當地球進入環繞太陽運行的流星體時,晚上天空將看到少至數顆,多至數百顆流星在一個星座方向迸發出來,這就是流星群(一晚出現上百顆以上的流星群可稱流星雨)。 每天都有上百亿顆流星体进入地球的大气层,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

新!!: 彗星和流星 · 查看更多 »

流星雨

流星雨是在夜空中有許多的流星從天空中一個所謂的輻射點發射出來的天文現象。這些流星是宇宙中被稱為流星體的碎片,在平行的軌道上運行時以極高速度投射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束。大部分的流星體都比沙礫還要小,因此幾乎所有的流星體都會在大氣層內被銷毀,不會擊中地球的表面;能夠撞擊到地球表面的碎片稱為隕石。數量特別龐大或表現不尋常的流星雨會被稱為流星突出或流星暴,可能會每小時出現的流星會超過1,000顆以上。.

新!!: 彗星和流星雨 · 查看更多 »

海王星

海王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體積是太陽系第四大,但質量排名是第三。海王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7倍,而類似雙胞胎的天王星因密度較低,質量大約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以羅馬神話中的尼普顿(Neptunus)命名,因為尼普顿是海神,所以中文譯為海王星。天文學的符號(♆,Unicode編碼U+2646),是希臘神話的海神波塞頓使用的三叉戟。 作爲一個冰巨行星,海王星的大氣層以氫和氦為主,還有微量的甲烷。在大氣層中的甲烷,只是使行星呈現藍色的一部分原因。因為海王星的藍色比有同樣份量的天王星更為鮮豔,因此應該還有其他成分對海王星明顯的顏色有所貢獻。 海王星有太陽系最強烈的風,測量到的風速高達每小時2,100公里。 1989年航海家2號飛掠過海王星,對南半球的大黑斑和木星的大紅斑做了比較。海王星雲頂的溫度是-218 °C(55K),因為距離太陽最遠,是太陽系最冷的地區之一。海王星核心的溫度約為7,000 °C,可以和太陽的表面比較,也和大多數已知的行星相似。 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 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畫的觀測發現的行星。天文學家利用天王星軌道的攝動推測出海王星的存在與可能的位置。迄今只有航海家2號曾經在1989年8月25日拜訪過海王星。2003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提出有如卡西尼-惠更斯號科學水準的海王星軌道探測計畫,但不使用熱滋生反應提供電力的推進裝置;這項計劃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學院一起完成。.

新!!: 彗星和海王星 · 查看更多 »

海爾-博普彗星

海爾-博普彗星(英文:Comet Hale-Bopp,編號:C/1995 O1)是一顆長周期彗星,於1995年由兩位美國業餘天文學家共同發現,於1997年4月1日過近日點。 1995年7月23日,美國人艾倫·海爾和湯瑪斯·博普分別獨立發現該彗星,它是眾多由業餘天文學家發現的彗星當中,距離太陽最遠的(於木星軌道外被發現)。與哈雷彗星比較,若把兩顆彗星放在同一軌道上,海爾-博普彗星的亮度會超過前者千倍。 通常彗星在木星軌道外會比較不顯眼,但海爾-博普彗星則例外,該彗星過近日點時光度為-1.4等,縱使在城市中亦能以肉眼看見,是自1975年最亮的彗星,因此它成為了近二十年來最壯觀的彗星之一。根據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影像,海爾-博普彗星的直徑估計約40公里,屬於大型彗星。 海爾-博普彗星的出現也引起了一些恐慌。 直至2006年1月仍有日本天文愛好者在澳大利亞拍攝到該彗星的身影;經初步計算,海爾-博普彗星於二千多年後會回歸。.

新!!: 彗星和海爾-博普彗星 · 查看更多 »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正式的名稱是109P/斯威夫特-塔特爾)是路易斯·斯威夫特在1862年7月16日和霍勒斯·帕內爾·塔特爾在1862年7月19日先後獨立發現的。 這顆彗星在1992年回歸時,再度被日本的天文學家木内鶴彦發現。 這顆彗星的軌道最終會與地球或月球撞擊,但不會在最近的一千年內發生。在1992年的回歸,這顆彗星通過近日點的時間與預測的相差了17天。然後也注意到,下一次的回歸(2126年8月14日)可能也會有15天的差異,而這顆彗星很可能會撞擊到地球或月球。由於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的固體核心與造成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的大小相似,因此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這促使業餘天文學家兼作家的Gary W. Kronk要搜尋這鬼魅般彗星過去的經歷。他發現這顆彗星很像中國在69年和188年觀測到的,並且很快的得到布萊恩·馬斯登的證實。導入這些資訊重新計算它的軌道,顯示這顆彗星的軌道比預期的更為穩定,對地球的威脅因而消失。.

新!!: 彗星和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 查看更多 »

新科學人

《新科學人》(也作《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創刊於1956年,由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Ltd.出版發行的國際性科學雜誌。每週發刊一次。並於1996年設立網路版,每日發佈科學新聞。 它並不是同行評審的科學期刊,不過仍廣為科學和非科學領域的人士閱讀,以接軌非專門或有興趣領域的最新發展。.

新!!: 彗星和新科學人 · 查看更多 »

施瓦斯曼-瓦茨曼3號彗星

#重定向 施瓦斯曼-瓦赫曼3號彗星.

新!!: 彗星和施瓦斯曼-瓦茨曼3號彗星 · 查看更多 »

撞擊事件

天文學上的撞擊事件(Impact event)是指地球或其他行星和小行星、彗星等其他天體互相碰撞的事件。根據歷史記載,有數百個在特定地區造成死傷以及財物損失的小型撞擊事件(包含火流星爆炸)被記錄下來。在海洋發生的撞擊事件可能造成海嘯對海洋和海岸造成損害。 最近的一次重大撞擊事件發生在700 BC爱沙尼亚的卡里,形成卡里隕石坑。 自從撞擊事件研究成為現在科學界的顯學後,在許多科幻作品中撞擊事件是重要的情節和背景知識。.

新!!: 彗星和撞擊事件 · 查看更多 »

撒克遜人

撒克遜人(英語:Saxons,德語:Sachsen),日耳曼蛮族之一,早年分部在德国境内的下萨克森一带,公元5世纪入侵不列颠岛。中文史学界以“撒克逊人”指登陆不列颠岛的部分,也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先祖;而以“萨克森人”指留在德国境内的另一部分。.

新!!: 彗星和撒克遜人 · 查看更多 »

攝動

攝動(Perturbation)是天文學上的一個術語(專有名詞),是用來描述一個大質量天體受到一個以上質量體的引力影響而可察覺的複雜運動。 這種天體的複雜運動可以分成不同的成分而加以描述。首先,假設它的運動只受到一個天體的引力影響,因此它的運動是必然的結果。以其它的方法表示,這種運動可視為二體問題的解,或是為受到攝動的克卜勒軌道。然後,假設上未受到攝動的運動和實際的運動之間的差別,這是由於來自額外的一個或多個物體的引力效應,就是所謂的攝動。如果只有另一個影響較顯著的天體,則這種攝動的解稱為三體問題;如果有多個物體都有顯著的影響,這種運動可以作為更高階的代表,稱為多體問題(N體問題)。 當年,牛頓在導出他的引力運動時,就已經承認攝動的存在,並知道這種計算的複雜和困難。從牛頓的時代開始,已經發展出一些數學上的技術來分析攝動,它們可以分為兩大類:一般攝動和特殊攝動。分析一般攝動的方法,運動的常微分方程可以得到解答,通常是一系列的逼近,還有使用三角函數或代數的結果,再使用許多不同的設定,通常就可以得到不同設定條件下的解。從歷史上看,一般攝動是先被研究的,因為特殊攝動的方法:數值資料、表示位置的值、速度和加速度的影響,是建立在微分方程數值積分的基礎上。 許多系統都涉及多體引力,存在於其中的一個物體是佔有引力優勢的主導者(例如,恆星系,在這樣的案例中是恆星和它的行星;或是行星系,在這樣的案例中是行星和它的衛星)。然後,其它的引力影響,相較於未受攝動的行星,可被視為導致行星受到攝動;或是,衛星,各自環繞著主要的天體。 在太陽系,許多的攝動是由周期性的元件造成的,所以攝動的天體依照軌道的周期性或準周期的,長時間的周期-像是月球在它的強擾動軌道,這是月球運動說的主題。 行星會在其它行星的軌道導致周期性的攝動,天王星的軌道受道攝動的結果,導致1846年的發現海王星。 行星相互間的攝動會導致其軌道要素長期的準周期變化。金星目前有著最小的離心率,也就是說它的軌道是行星軌道中最接近圓形的。再過約25,000年,地球的軌道將會比金星的更圓(低離心率)。 太陽系內許多小天體的軌道,像是彗星,經常會受到巨大的攝動,尤其是通過氣體巨星的引力場時。雖然這些攝動有很多是周期性的,但也有些不是,並且這些特別可能代表著混沌運動。例如在1996年4月,木星的引力場影響到海爾-博普彗星軌道的周期從4,206年縮減為2,380年,並且這些變化將不會在任何的周期基礎上被還原。 在太空動力學和人造衛星的事件中,軌道的攝動通常來自大氣拖曳和太陽輻射壓力。.

新!!: 彗星和攝動 · 查看更多 »

愛德蒙·哈雷

愛德蒙·哈雷(,)是一位英国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曾計算出哈雷彗星的公轉軌道,並預測該天體將再度回歸。他也是第二任英国皇家天文學家,繼承天文學家约翰·弗兰斯蒂德。.

新!!: 彗星和愛德蒙·哈雷 · 查看更多 »

扬·奥尔特

扬-亨德里克·奥尔特(Jan Hendrik Oort,),荷兰天文学家,在銀河系結構和动力学、射电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新!!: 彗星和扬·奥尔特 · 查看更多 »

拱點

拱點(apsis,複數為apsides)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轨道的极端点;在天文學中,这个词是指在橢圓軌道上運行的天體最接近或最遠離它的引力中心(通常也就是系統的質量中心)的點。 最靠近引力中心的點稱為近拱點(periapsis)或近心點(pericentre),而距離最遠的點就稱為遠拱點(apoapsis)或遠心點(apocentre)。連接近拱點和遠拱點的直線稱為拱點線,是橢圓的長軸,也是橢圓內最長的直線段。 連接近拱點與遠拱點的直線稱為拱點線。橢圓的長軸與拱點線同線。 以下是用於辨識橢圓軌道的項目:.

新!!: 彗星和拱點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彗星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拉朗德

#重定向 傑羅姆·拉朗德.

新!!: 彗星和拉朗德 · 查看更多 »

曲線擬合

曲線擬合(fit theory),俗稱拉曲線,是一種把現有數據透過數學方法來代入一條數式的表示方式。科学和工程问题可以通过诸如采样、实验等方法获得若干离散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往往希望得到一个连续的函数(也就是曲线)或者更加密集的离散方程与已知数据相吻合,这过程就叫做拟合 (fitting)。 本條目講述如何透過拉曲線的方法來進行插值法運算及遞歸分析的基礎。.

新!!: 彗星和曲線擬合 · 查看更多 »

曆元

曆元,在天文學是一些天文變數作為參考的時刻點,例如天球座標或天體的橢圓軌道要素,因為這些會受到攝動而隨著時間變化。這些會隨著時間變動的天文變量可能包括天體的平黃經或平近點角、軌道相對於參考平面的交點、軌道近日點和遠日點或拱點的方向、其軌道半長軸的大小等等。 在中國古代曆法中,則為曆法起算的基準點。对天球坐标来说,其他时刻天体的位置可以依据岁差和天体的自行而计算出。在轨道根數的情况下,就必须考虑其他物体产生的扰动才能计算出另一时刻的轨道根数。 现在使用的标准曆元是J2000.0,即TT(Terrestrial Time)时间2000年1月1日12:00。前缀「J」代表这是一个儒略曆元(Julian epoch)。在使用J2000.0前的标准曆元是B1950.0,前缀「B」代表这是一个贝塞耳曆元(Besselian epoch)。 贝塞耳曆元在1984年前使用,而现在使用的是儒略曆元。 亨利·德雷伯星表使用B1900.0,B1900.0纪元在天文学上使用。因为恒星的赤经和赤纬会因岁差之缘故改变,天文学家经常定义某一纪元作为参考点。B1900.0纪元标准已经被后继标准所取代:B1950.0以及现在使用的J2000.0纪元标准。前缀"B"代表这是一个贝塞耳纪元而非一个儒略纪元。 对轨道参数的曆元经常会同时给出TT时间,有如下几种格式:.

新!!: 彗星和曆元 · 查看更多 »

晋书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新!!: 彗星和晋书 · 查看更多 »

1680年大彗星

1680年大彗星(C/1680 V1),也稱為基爾希的彗星或牛頓的彗星,因為是第一顆由望遠鏡所發現的彗星而聲名大噪。它是德國天文學家在1680年11月14日發現的,特別的是,它成為17世紀最明亮的彗星,一度即使在白天也能看見,並有著壯觀的彗尾。 1680年大彗星在11月30日從距離地球0.4天文單位之處通過,並且在1680年12月18日以令人難以置信的近距離,0.006天文單位(898,000公里),通過近日點,而在再度返回外太陽系的途中,於12月29日達到最大亮度,最後的觀測日期是1681年3月19日,在2010年12月,這顆彗星距離太陽大約252.1天文單位。 1680年大彗星在1680年至1681年被發現,後來被稱為Gottfried Kirch彗星,傳教士尤西比奧·基諾(Eusebio Francisco Kino)繪製了這顆彗星的路徑,並用來讚美耶穌。當基諾延遲從墨西哥離職時,他於1680年晚期在Cadíz開始觀測這顆彗星。當他抵達墨西哥城時,他發表了它的《Exposisión astronómica de el cometa》(Mexico City, 1681),提出他的觀測結果。基諾的《Exposisión astronómica》是歐洲人在新世界最早發表的科學論文。 雖然1680年大彗星無可否認是一顆掠日彗星,但它可能不屬於克魯茲家族。除了它的亮度,它還因為被艾薩克·牛頓用來測試和驗證克卜勒定律而受到矚目。.

新!!: 彗星和1680年大彗星 · 查看更多 »

1811年大彗星

1811年大彗星(C/1811 F1)為一顆19世紀的長週期彗星,為法國天文學家奧諾雷·弗洛熱爾格(Honore Flaugergues)在1811年3月25日所發現,當時彗星距離太陽為2.7天文單位(AU)。彗星在1811年9月12日通過近日點,彗尾長度超過60度。在1811年10月,彗星達到最大亮度0等。.

新!!: 彗星和1811年大彗星 · 查看更多 »

1882年大彗星

1882年大彗星(正式名稱為C/1882 R1、C/1882 II及C/1882b)為的長週期彗星,屬於克魯茲族彗星(這種彗星會以不到1個太陽半徑的距離通過太陽的光球)。1882年大彗星的亮度在1882年9月達到頂點,在近日點時,位在太陽附近的彗星,甚至可以被人用裸眼來觀測。.

新!!: 彗星和1882年大彗星 · 查看更多 »

1910年1月大彗星

1910白晝大彗星(The Great Daylight Comet of 1910)亦可稱為一月大彗星(Great January Comet),是一顆於1910年1月可見的大彗星;根據記載,其最高視星等可能超越了金星。著名的哈雷彗星於同年五月回歸,不過明亮的一月大彗星顯然搶走不少哈雷彗星的丰采:1986年哈雷彗星再度回歸,據許多老者敘述,相比之下一月大彗星更為明亮。.

新!!: 彗星和1910年1月大彗星 · 查看更多 »

2061太空漫遊

《2061:太空漫游》(2061: Odyssey Three)是一本科幻小说,作者亞瑟·克拉克。这本小说是2001:太空漫游系列的第三本。 Category:2001:太空漫游系列 Category:外星科幻小說 R Category:亞瑟·查理斯·克拉克 Category:1980年代科幻小說 Category:2060年代背景作品.

新!!: 彗星和2061太空漫遊 · 查看更多 »

29P/施瓦斯曼·瓦茨曼

#重定向 29P/施瓦斯曼-瓦赫曼彗星.

新!!: 彗星和29P/施瓦斯曼·瓦茨曼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周期彗星扫帚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