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亚述

指数 亚述

亞述(ܐܬܘܪ;Assyria)是興起於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帶)的國家,使用的語言有阿拉米語,阿卡德語等。公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國都定於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蘇爾附近)。 亞述人在兩河流域古代歷史上頻繁活動時間前後約有二千年。後來亞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獨立的國家了。 在兩河文明的幾千年--史上,亞述可以說是歷史延續最完整的國家,歷史學家掌握有從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到前605年連續的亞述國王名單。 虽然二千多年之间,亚述有时强大,有时則沦为他国的属地,但作为独立的国家和相对独立地区的亚述,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公元前900年前后,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成为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然后最終于公元前605年灭亡,国家随之消失。但亚述民族仍然顽强地在其祖居地生活至今,当今的亚述人是信奉各东方礼教会的基督徒,語言為现代阿拉米语。.

78 关系: 加喜特人埃及埃塞俄比亚埃勃拉埃蘭叙利亚大英博物馆天使孟菲斯 (埃及)宁录安那托利亞尼尼微巴別塔巴勒斯坦巴比伦巴比倫尼亞希西家幼发拉底河亚述君主列表亚述巴尼拔亚述人亞美尼亞亞拉姆語底格里斯河以賽亞書以色列伊朗高原伊拉克弗里吉亚人創世記犹太人科萨巴米坦尼米底王国美索不达米亚猶大王國烏拉爾圖聖經馬爾都克·阿帕爾·伊丁二世高等教育出版社貝督因辛那赫里布迦勒底胡里特人阿卡德国王阿卡德語阿尔贝拉阿萨尔哈东阿达德尼拉里一世阿淑尔乌巴里特一世...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阿拉伯阿拉米人阿拉米語阿拉米语赫梯薩爾貢二世閃米特人那波帕拉薩爾腓尼基苏美尔语耶和华耶路撒冷楔形文字殖民地沙姆希阿达德一世沙尔马那塞尔三世沙马什·舒姆·乌金波斯波斯人法老挪亞札格羅斯山脈新巴比倫王國新王國時期摩苏尔撒馬利亞政府 扩展索引 (28 更多) »

加喜特人

加西特王朝,是西亚两河流域古代王朝。公元前16世纪由加喜特人,克喜特人,喀西特人(Kassites)建立。又称加喜特巴比伦、巴比伦第三王朝。 加喜特人可能原居于札格罗斯山脉中部,其語言由於語料缺乏而仍未歸類,但其部份統治者有印歐人名字。.

新!!: 亚述和加喜特人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亚述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የኢትዮጵያ ፈደራላዊ ዲሞክራሲያዊ ሪፐብሊክ,),通称埃塞俄比亚(ኢትዮጵያ,,),是位於非洲之角的主權國家。北部與東北部與厄立特里亚接壤,東部與吉布提及索马里接壤,西部與苏丹及南苏丹接壤,南部與肯尼亚接壤。埃塞俄比亚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內陸國家,以及繼尼日利亚以后,人口最多的非洲國家,有接近1億居民。埃塞俄比亚土地面積為110萬平方公里,首都及最大城市是亚的斯亚贝巴。 19世紀末列强瓜分非洲,埃塞俄比亚是唯一成功擊敗歐洲殖民勢力,保护並維持其君主制國统的非洲國家。1974年,一次軍事流血政變將1930年代以來一直統治衣索比亞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推翻以後,衣索比亚廢除君主制,建立由门格斯图掌握实权的军政府,并成為名义上的社會主義國家,直至1990年才宣布放棄社会主義制度。1991年,亲阿尔巴尼亚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通过武装斗争上台,执政至今。非洲联盟总部位于该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在1980年代以前,埃塞俄比亚居住着大量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稱為贝塔以色列,在以色列立國後,他们便逐渐離開埃塞俄比亚移居以色列。.

新!!: 亚述和埃塞俄比亚 · 查看更多 »

埃勃拉

埃勃拉,西亚古国,存在时期大致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初。位于今叙利亚沙漠中的马尔狄赫荒丘。.

新!!: 亚述和埃勃拉 · 查看更多 »

埃蘭

埃蘭(Elam),又譯以攔或厄藍或伊勒姆,是亞洲西南部的古老君主制城邦國家,在今天伊朗的西南部,波斯灣北部,底格里斯河東部,現為伊朗的胡齊斯坦及伊拉姆省。 埃蘭是伊朗的最早文明,起源於伊朗高原以外的埃蘭地區。一般認為埃蘭國名出自境內Haltamti城邦(意謂“神的國家”)。此名在《聖經》廣為流傳,故沿用至今。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以善戰的人民著稱,聖經記載是諾亞兒子閃的兒子和後裔。 埃蘭地區曾有許多君主制城邦国,其中最重要的有阿萬(Awan),蘇薩(Susa),西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 埃兰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中埃兰时期与新埃兰时期。.

新!!: 亚述和埃蘭 · 查看更多 »

叙利亚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al-Jumhūrīyah al-ʻArabīyah as-Sūrīyah),通称叙利亚(Sūriyā),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属于中东阿拉伯国家,首都大马士革。叙国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同黎巴嫩和以色列为邻,西濒地中海。1944年1月1日宣布独立,1946年4月7日被联合国及世界各国认可为正式独立国家,现任总统為巴沙尔·阿萨德。.

新!!: 亚述和叙利亚 · 查看更多 »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一座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博物馆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1000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後,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楼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裡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劃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2002年博物馆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馆员抗议裁员,博物馆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几个星期后,一个希腊雕像失窃,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员的缺乏。.

新!!: 亚述和大英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天使

天使(angel),本指上天的使者,在其它不少宗教中也有類似概念,並汉譯為“天使”。.

新!!: 亚述和天使 · 查看更多 »

孟菲斯 (埃及)

孟斐斯或孟菲斯(ممفس;埃及阿拉伯語:ممفيس;Μέμφις)曾是的都城,也是下埃及的第一个诺姆。它的遗迹位于拉希納村附近,开罗南方20公里处。 根据曼涅托的叙述,这座城市是由法老美尼斯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建立的。它是埃及古王国的首都,并直到古地中海时期都是一座重要的城市。它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河口占据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并是一系列重要活动的故乡。城市里有许多的工坊,工厂,以及仓库,人们在此将商品和食物运往整个王国。在巅峰时期,孟菲斯是商业,贸易和宗教中心。 一般认为孟非斯的保护神是卜塔,他同时也是工匠们的保护神。他的神庙Hut-ka-Ptah(意为“卜塔灵魂的所在”)是城市中最为杰出的建筑物之一。曼涅托将这座神庙的名称翻译成希腊文Aί γυ πτoς(Ai-gy-ptos),这个词被认为是现代埃及在英文中的名字(Egypt)的词源。 孟菲斯的历史和古埃及历史息息相关。它最终的衰落被认为是后来建造的亚历山大港在经济上超过它的重要性的结果。而它在宗教上的重要性也在Thessalonica法令发布之后,人们逐渐抛弃古代宗教而逐渐消散。 现在这座古代都城的遗址能让人们一窥它曾经的荣耀。自1979年以来,它就和吉萨的金字塔一同被认定为世界遗产。目前它作为生态博物馆開放給人们参观。.

新!!: 亚述和孟菲斯 (埃及) · 查看更多 »

宁录

宁录是圣经创世记中记载的一个人物的外号,是挪亚的曾孙。聖經以外的傳統說他总是跟作对。.

新!!: 亚述和宁录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新!!: 亚述和安那托利亞 · 查看更多 »

尼尼微

尼尼微(阿拉米语:ܢܝܢܘܐ ;英语:Nineveh)為古代亞述帝國的重鎮之一,於底格里斯河東岸,在今日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附近。 自公元前11世紀起即成為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於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王辛那赫里布最為繁榮,特別是亞述的國家圖書館的數千泥板文書,為古美索不達米亞史中極珍貴的資料。但於公元前612年,伊朗高原強國米底和新崛起的新巴比倫王國聯合圍攻尼尼微,並成功攻陷尼尼微。公元前605年強盛一時的亞述帝國正式滅亡,尼尼微隨之沒落。 尼尼微后来几易其主,遗址位于今伊拉克尼尼微省。时至今日,尼尼微附近地区仍然生活着大量亚述人,当代亚述人仍使用古老的阿拉米语,信仰东方礼的基督教。 尼尼微据信曾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约50年。.

新!!: 亚述和尼尼微 · 查看更多 »

巴別塔

巴别塔 (ܡܓܕܠܐ ܕܒܒܠ,Maḡdlā d-Bāḇēl מִגְדַּל בָּבֶל,Migdal Bāḇēl);也译作巴貝爾塔、巴比伦塔,或意译爲通天塔),本是犹太教《塔納赫·创世纪篇》(该书又被称作《希伯来圣经》或者《旧约全书》)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人类产生不同语言的。 在这个故事中,一群只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大洪水”之后从东方来到了示拿(שנער)地区,并且决定在这修建一座城市和一座“能够通天的”高塔;上帝见此情形,就把他们的语言打乱,让他们再也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还把他们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根据一些现代学者的看法,巴别塔和一些已知的建筑物之间存在联系,其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就是“神庙”,一座由巴比倫尼亞国王那波帕拉薩爾修建献给美索不达米亚的神马尔杜克的塔庙(大约是在公元前610年建造)。 这座“巴比伦大金字塔 ”高。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1年左右下令拆毁这座神庙好在原址上建造他的陵墓。 在苏美尔故事《》中也出现了相似的情节。.

新!!: 亚述和巴別塔 · 查看更多 »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國(دولة فلسطين)是一個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約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帶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2007年6月因內部兩大勢力嚴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即「哈馬斯」)佔有加沙地帶,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即「法塔赫」)主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則管治約旦河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監督。 1967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区面积6242平方公里,包括约旦河西岸地区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面积220平方公里),及加沙地区363平方公里。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组織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在國際承認巴解下,該國已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投票表決,接納巴勒斯坦為該組織正式會員,這是巴勒斯坦以正式成員國的身份加入的首個聯合國機構。 2012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表決巴勒斯坦國升格為「非會員觀察國」的提案时,雖然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仍以138票支持,41票棄權、9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67/19号决议。截至2015年9月,已经有136个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70.5%)承认巴勒斯坦國为一个獨立國家。.

新!!: 亚述和巴勒斯坦 · 查看更多 »

巴比伦

巴比伦(阿拉伯语: بابل, Bābil; 阿卡德语: Bābili(m); 苏美尔语语标符号: KÁ.DINGIR.RAKI; 希伯来语: בָּבֶל, Bāḇel; 古希腊语: Βαβυλών Babylṓn)原本是一个闪语族阿卡德人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国。 它起初是一个低级行政中心。公元前1894年在由移民者建立的阿摩利人王朝的手里巴比伦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巴比伦人在他们的历史上相对更多地被其它移民王朝统治,例如加喜特人、阿拉米人、埃兰人与迦勒底人。两河流域的同胞亚述人也统治过巴比伦。 巴比伦城市遗址在今天伊拉克巴比伦省的希拉被发现,位于巴格达以南约八十五公里处。这个举世闻名城市的遗址地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现在仅留存着由破损的土砖建筑物构成的大型土墩和碎片。城市沿着幼发拉底河建造,被左、右河岸平分成两部分,配有陡峭的河堤来抵御季节性的洪水。 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巴比伦最初是一个小城镇,在公元前二千年初变得兴盛。在阿摩利人巴比伦第一王朝于公元前1894年兴起时它作为一个小城邦获得独立。巴比伦宣称自己是苏美尔-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继承者。尽管在那时候它还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圣城”尼普尔黯然失色。大约也是这个时候,也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一个名叫汉谟拉比的亚摩利人国王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巴比伦帝国。从这时候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被人称作巴比倫尼亞,巴比伦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变得越来越雄伟。 巴比伦帝国随着灭亡而快速瓦解。之后,巴比伦在亚述人、加喜特人和埃兰人的统治下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被亚述人毁灭并重建后,巴比伦于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539年之间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这个帝国由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南角的迦勒底人建立。新巴比伦帝国最后一个国王是一个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的亚述人。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巴比伦在衰落后又被阿契美尼德帝国、塞琉古王朝、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和萨珊王朝统治。.

新!!: 亚述和巴比伦 · 查看更多 »

巴比倫尼亞

巴比倫尼亞是美索不達米亞中南部(現今伊拉克)的一個古代文化地區,其首都為巴比倫。漢摩拉比於蘇美爾和阿卡德帝國之地建立了巴比倫尼亞,亞摩利人成為了閃米特人的一支,巴比倫尼亞採用了閃米特的阿卡德語作為官方語言,並保留了當時不再當為口語的蘇美爾語作宗教用途。阿卡德及蘇美爾文化於後期巴比倫亞文化中舉足輕重,巴比倫尼亞地區即使在外族統治時,仍然是該地重要的文化中心。 最早記載「巴比倫尼亞」一地的文字,可追溯至前23世紀的薩爾貢時期的一塊版匾。 B B.

新!!: 亚述和巴比倫尼亞 · 查看更多 »

希西家

希西家王 (חזקיה)是猶大末年的君主,也是猶大國歷史中極尊重上帝的君王,在位29年。終年54歲。他在位的年份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715年-前687年;另一種是前716年-前687年。他的德行在其前後的猶大列王中,没有一個能及他。其希伯來名字的意思是“被神加力量”。.

新!!: 亚述和希西家 · 查看更多 »

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Euphrates.,الفرات / al-Frat,Fırat)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东面的底格里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被认为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對中東地區尤其是伊拉克的歷史有深遠影響。 发源于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的山区,依赖雨雪补给;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下游在库尔纳与底格里斯河合流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新!!: 亚述和幼发拉底河 · 查看更多 »

亚述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亚述和亚述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亚述巴尼拔

亚述巴尼拔(阿卡德語:Aššur-bāni-apli,亚述国王(前669年或前668年-前627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亚述的疆土和军国主义达到了崩溃前的顛峰。 亚述巴尼拔为前任国王阿萨尔哈东之子,母亲纳齐亚·扎库图。亚述巴尼拔於伊萨尔哈东于远征古埃及时突然去世后即位。 亚述巴尼拔继承了父親的巨大帝国,其疆域从埃及北部直抵伊朗高原。他继续执行穷兵黩武的政策。到前652年,已經征服了整个古埃及,并把安纳托利亚的的奇里乞亚也纳入帝国疆土。 亚述巴尼拔鼓励文化,亚述统治地区的文学和艺术在他在位时期取得了辉煌的发展。亚述巴尼拔是古代中东少有的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统治者。他的抄写员们建立了西亚史上第一座有系统性的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泥版文献,包括史诗、学术著作和祭祀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吉爾伽美什史詩》。亚述巴尼拔位于尼尼微的王宫由一系列恢弘的浮雕所装饰,这些浮雕生动表现了战争、狩猎以及王室生活的情景。 但在亚述巴尼拔统治时期,亚述帝国已经显现出衰落的前兆。前652年,亚述巴尼拔的兄弟沙马什-舒姆-乌金起义。占领了巴比伦,自称为巴比伦国王,并且得到了帝国统治下的迦勒底人、阿拉米人、埃兰人和阿拉伯部落的广泛支持。亚述巴尼拔经过多年战争才把叛乱镇压下去。为了惩罚埃兰人,他于前647年把埃兰最主要的城市苏萨完全毁掉了。这次起义严重消耗了亚述的力量,她从此失去了扩张的能力,只能对新兴的强国(米底和新巴比伦王国)進行一些防御战争。 前627年,亚述巴尼拔去世,其子亞述-埃提爾-伊蘭尼繼位。 在旧约全书中,亚述巴尼拔被称做亚斯那巴。见以斯拉记4:10。.

新!!: 亚述和亚述巴尼拔 · 查看更多 »

亚述人

亚述人(阿拉米语:ܥܡܐ ܐܬܘܪܝܐ ;英语:Assyrian people ;希伯来语:אשורים ;阿拉伯语:الآشوريون ),又称叙利亚人(Syriacs),是主要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北部的一个民族集团,屬於阿卡德人的分支,使用阿卡德語亞述方言。亚述人在西亚拥有近4000年的悠久历史。上古时代的亚述人軍國主義盛行,战争频繁,地跨亚非的亚述帝国盛极一时。后来亚述人在外族的入侵下逐渐失去独立。.

新!!: 亚述和亚述人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亚述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亞拉姆語

阿拉姆語(ܐܪܡܝܐ;亦汉譯為亚拉姆語、亞蘭語、阿拉米語、阿拉美語或阿辣米语,下稱阿拉姆語)是闪米特语族(閃族)的一种语言,与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相近。.

新!!: 亚述和亞拉姆語 · 查看更多 »

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دجلة、Dijlah,Tigris)是中东名河,与位于其西面的幼发拉底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源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流经伊拉克,最后与幼发拉底河合流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底格里斯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亿立方米,为西南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底格里斯河的中下游都位於伊拉克境內,令原本位處乾旱氣候地區的伊拉克擁有水源豐富的河流,主要城市都在該河流的流域範圍,是伊拉克人口的主要集中地。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

新!!: 亚述和底格里斯河 · 查看更多 »

以賽亞書

《以賽亞書》或天主教译作《依撒意亞先知書》(ספר ישעיה / Sefer Y'sha'yah)是《聖經》的第23本書(天主教聖經第29本),由先知以賽亞執筆,大約在公元前723年之後完成。記載關於猶大國和耶路撒冷的背景資料,以及當時猶大國的人民在耶和華前所犯的罪,並透露耶和華將要採取判決與拯救的行動。在第53章整章描述大約在700年之後將臨的彌賽亞耶穌的遭遇與人格特質。 主題:耶和華藉著成為肉體、釘死十架、復活、升天、並再來的基督所施的救恩。.

新!!: 亚述和以賽亞書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亚述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 University of Texa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07),它是由於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摺山脈帶地形。 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其東部邊界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將伊朗與印度分開;其西部邊界是扎格羅斯山脈,它將伊朗高原與底格里斯河谷分開;其南部邊界是印度洋和波斯灣;其北部邊界是阿拉斯河、里海、科彼特山鏈、阿姆河以南的帕羅帕米蘇斯山。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濶的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從伊朗高原各山脈內坡流出的河流,全都消失在這個乾燥貧瘠的盆地之中。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里海、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區。伊朗高原的總面積有370萬平方公里。 按照自然地理環境,伊朗高原可以劃分為五個特征明顯的自然地區:.

新!!: 亚述和伊朗高原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新!!: 亚述和伊拉克 · 查看更多 »

弗里吉亚人

弗里吉亚人是古代居住在小亚细亚中西部弗里吉亚地区以及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民族。 弗里吉亚人是一个印欧语系的民族,他们的语言称为弗里吉亚语,与色雷斯语、亚美尼亚语和希腊语比较接近。弗里吉亚人原居巴尔干半岛中部,约在前1200年左右迁入弗里吉亚(但并不是整体迁徙)。他们在公元前8世纪时在弗里吉亚建立了一个王国,即弗里吉亚王国。弗里吉亚王国在约前690年被其邻国吕底亚兼并,后又先后成为波斯帝国、帕加马和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弗里吉亚语一直存在到公元6世纪,此后弗里吉亚人已完全被周围的民族所同化。 弗里吉亚人佩戴著名的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category:歐洲古代族群 category:亚洲民族 Category:弗里吉亚.

新!!: 亚述和弗里吉亚人 · 查看更多 »

創世記

《创世记》(בראשית,意為“在开始之时”;唐朝景教譯《渾元經》)是《希伯来圣经》的第一卷书。传统上远古的近东地區通常以书的首几个字为该书的名字。.

新!!: 亚述和創世記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亚述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科萨巴

#重定向 杜尔舍鲁金.

新!!: 亚述和科萨巴 · 查看更多 »

米坦尼

米坦尼王國極盛時期疆域(以深黃色標示),約西元前1400年 米坦尼(Mitanni)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古老國家,由胡里特人(Hurrians)在大約前1500年所建立,領土範圍在現在的美索不達米亞,於前14世紀國力達到頂峰,當時佔有目前的土耳其東南部、敘利亞北部與伊拉克北部,首都瓦舒戛尼(Washukanni)的位置則尚未確定。在亞述的國王亞述尼拉里五世時期,米坦尼被亞述人所攻陷,成為亞述王國的一部份。.

新!!: 亚述和米坦尼 · 查看更多 »

米底王国

米底王国或米底亚王国(Median dynasty),又称玛代王国(Mādai),是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领土面积最大时西起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亞,东至阿拉霍西亚西部。他们隶属印欧语系,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但是亚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米底国家。.

新!!: 亚述和米底王国 · 查看更多 »

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阿拉米语:ܒܝܬ ܢܗܪܝܢ,Μεσοποταμία,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Mesopotamia)是古希腊对两河流域的称谓,意为“(两条)河流之间的地方”,这两条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它大体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氾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迦勒底人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史前的欧贝德、早期的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时期。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为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逐渐被破解,尘封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发明的楔形文字、公元前2100年左右尼普尔的书吏学校、三四千年前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文学作品、2600多年前藏有2.4万块泥板书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有前言和后记及282条条文构成的《汉谟拉比法典》、有重达30多吨的人面带翼神兽守卫的亚述君王宫殿、古巴比伦人关于三角的代数的运算、公元前747年巴比伦人对日食和月蚀的准确预测、用琉璃砖装饰的新巴比伦城和传说中的巴别塔和巴比伦空中花园,以及各时期的雕塑和艺术品,这些成就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这个古老的文明。.

新!!: 亚述和美索不达米亚 · 查看更多 »

猶大王國

大王國(מַמְלֶכֶת יְהוּדָה )(前931年-前586年)是一個於前10世紀至前6世紀存在的中東國家,首都耶路撒冷,與首都在撒馬利亞的“北国以色列”同时從原來的以色列王國分裂出去,也被称为“南国猶大”。.

新!!: 亚述和猶大王國 · 查看更多 »

烏拉爾圖

烏拉爾圖(阿拉姆語:Urarṭu)是一個古代王國,位於黑海東南部和裏海西南部的山區,中心位置在亚美尼亚高原的凡湖周围。歷史可以追溯至前860年。阿尔吉什提一世与萨尔杜里二世在位时国势强盛,前840年人口有80万人,到前743年人口达到160万人。公元前6世纪被米底亚王国所灭。其文化受到两河流域影响。烏拉爾圖王國使用的語言屬於黏着语,不屬於蘇美爾語及印歐語系。文字使用楔形文字。.

新!!: 亚述和烏拉爾圖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亚述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馬爾都克·阿帕爾·伊丁二世

#重定向 麦若达赫·巴拉丹二世.

新!!: 亚述和馬爾都克·阿帕爾·伊丁二世 · 查看更多 »

高等教育出版社

等教育出版社,簡稱高教社,是一家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成立于1954年5月,主要出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及社会教育等教育类、专业类、科技类出版物。.

新!!: 亚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貝督因

#重定向 貝都因人.

新!!: 亚述和貝督因 · 查看更多 »

辛那赫里布

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中文圣经中译作西拿基立,),為亞述帝國的國王(統治時期:前705年-前681年),也是薩爾貢二世之子。在辛那赫里布的年代,他攻占並焚烧了75座城市,人和財物都被擄走,并且辛那赫里布曾經于前689年毁壞過巴比倫。.

新!!: 亚述和辛那赫里布 · 查看更多 »

迦勒底

迦勒底(一譯加爾底亞,阿拉伯語:‎,Kāldān),是一個古代地區的名稱,屬巴比倫尼亞南部,即現今伊拉克南部及科威特。公元前625年至前539年期間開始有部落進入該區居住,這些部落的住民就被稱之為迦勒底人、加爾底亞人或新巴比倫人。 在《舊約聖經》中,迦勒底是新巴比倫的同義詞。大約在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奪得巴比倫尼亞的王位,建立了迦勒底王朝,亦即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時,帝國版圖大為擴張,勢力達至頂峰,征服猶大王國,並攻佔了耶路撒冷。.

新!!: 亚述和迦勒底 · 查看更多 »

胡里特人

胡里特人是一个民族,据信由亚美尼亚山地迁徙而来。他们使用一种有主动格的胶着语,一般称为胡里特语,与烏拉爾圖语有亲缘关系。相邻近的亚美尼亚语也与胡里特语有类似之处。 T. V. Gamkrelidze and V. V. Ivanov, The Early History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 在前16到14世纪,胡里特人可能建立了米坦尼王國。 布罗代尔,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 胡里特人善于制陶,他们的陶器在埃及新王国颇受欢迎。他们的炼铜技术和驯马术也颇有名。在公元后的第一个千年中,他们慢慢被同化。 https://web.archive.org/web/19991127182715/http://www.xs4all.nl/~tank/kurdish/htdocs/his/orig.html.

新!!: 亚述和胡里特人 · 查看更多 »

阿卡德国王

#重定向 萨尔贡大帝.

新!!: 亚述和阿卡德国王 · 查看更多 »

阿卡德語

阿卡德语(lišānum akkadītum,𒀝𒂵𒌈,ak.kADû,Akkadian)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使用的一种亚非语系闪族语言。作为已知最早的闪族语言,阿卡德语使用源于古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书写。该语言得名于两河文明名城阿卡德。江慧真/台北報導,"芝加哥亞述字典重現古阿卡德語", 中國時報,2012-08-05/00:59.

新!!: 亚述和阿卡德語 · 查看更多 »

阿尔贝拉

埃尔比勒(Erbil或Arbil),是伊拉克北部的一座大型城市,為伊拉克庫爾德斯坦首府,其位置在摩蘇爾以东约80公里。根據2013年的統計,該城人口約150萬人。.

新!!: 亚述和阿尔贝拉 · 查看更多 »

阿萨尔哈东

阿萨尔哈东(阿卡德語:Aššur-ahhe-iddina),(),亚述国王(前681年~前669年在位)。名亚述-阿哈-丁(阿卡德語:Aššur-aha-iddina)。在旧约和希腊语文献中,他被称做以撒哈顿。 阿萨尔哈东为前任國王辛那赫里布之子,母親納齊亞。辛那赫里布死于宫廷政变;阿萨尔哈东在与诸兄弟的内战中击败对手登上王位。 阿萨尔哈东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他与阿拉伯人和腓尼基城邦都打過仗。在这些征战中最重要的是从前675年开始的对埃及的远征。前673年,他一度被第二十五王朝(努比亚王朝)的法老塔哈尔卡所击退。但前671年,阿萨尔哈东打败了塔哈尔卡,征服了包括孟斐斯在内的整个埃及北部。他随即自称为「上下埃及和努比亚之王」。 阿萨尔哈东其它军事行动主要是对帝国反叛的地区进行再镇压。前673年至前672年,他曾与乌拉尔图联合行动,以追捕逃亡的奴隶和自由民。在这一时期,米底亚在斯基泰人的支持下脱离了亚述的统治,逐渐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公元前670年人口达到700万人.

新!!: 亚述和阿萨尔哈东 · 查看更多 »

阿达德尼拉里一世

阿达德尼拉里一世(活动时期公元前13世纪)亚述中王国的国王(按不同的年代系统,在位时间为前1307年~前1275年或前1295年~前1263年)。他是最早的可以得知其在位时代具体编年的亚述君主之一。 阿达德尼拉里一世是一个好战的国王,他为亚述国家带来了一系列军事成果。在他的统治下,亚述王国开始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扮演重要角色。 阿达德尼拉里一世首先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一些保存下来的记载提到,他在卡尔-伊什塔尔战役中打败了加喜特人的国王纳齐马鲁塔什。在与西亚另一重要国家米坦尼的战争中,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彻底击败了米坦尼国王沙图瓦拉一世,迫使米坦尼臣服于亚述;由于这一胜利,他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但是,在与赫梯的战争中,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又失掉了大部分获得的地盘。在东方,阿达德尼拉里一世成功地防御了山地部落的侵袭。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阿达德尼拉里一世的一柄青铜剑。.

新!!: 亚述和阿达德尼拉里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淑尔乌巴里特一世

阿淑尔乌巴里特(Ashur-uballit I)是亚述帝国的一位国王,他在位时间为前1365年-前1330年,或前1353年-前1318年。他的统治标志着亚述击败米坦尼国王沙图瓦拉二世(Shuttarna II)获得独立,并由此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帝国。后来由于喀西特王朝的布尔那布瑞亚什二世(Burnaburiash II)的去世,巴比伦陷入混乱,阿淑尔乌巴里特一世将库瑞噶尔祖二世 (Kurigalzu II)推上巴比伦王位,由此开始了后来一系列的亚述干预巴比伦事务。.

新!!: 亚述和阿淑尔乌巴里特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

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音译Aššur-nâṣir-apli,意为“亚述继承人的守卫者”)(),是一位亚述国王(公元前883年-公元前859年)。 公元前883年,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继承其父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二世(Tiglathi-Nin II)的王位成为亚述国王。在位期间,他开始其庞大的扩张计划,首先他征服了那依瑞(Nairi)以北的地域,随后是哈布尔河(Khahur)和幼发拉底河间的阿拉米人。他残酷地镇压了当地人的抵抗,根据他的碑文记载,“我(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把他们的青年人和老人关为囚徒,并砍下一些人的手脚,割下一些人的耳朵、鼻子、嘴唇,青年人的耳朵和老年人的手堆放在他们的城市面前,我把他们的青年男女统统投入火中烧死,并焚毁他们的城市。”这场胜利之后,他未遭遇反抗地进军到地中海,沿途十多个小国王臣服于他。回国后,他建造了一座新都城——尼姆鲁德。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死后,他的儿子沙尔玛内塞尔三世(Shalmaneser III)继承了王位。.

新!!: 亚述和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

可以指现代国家:.

新!!: 亚述和阿拉伯 · 查看更多 »

阿拉米人

阿拉米人(,又译为亞拉米人、亚兰人、阿拉姆人、亚拉姆人、阿拉美亚人)是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生活在今叙利亚南部及幼发拉底河中上游一带(即《圣经》中提到的亚兰地区)的半游牧民族,属于闪族的一支。曾建立过大马士革王国等政权,据《圣经》中提到,其经常与以色列交战。 阿拉米语在前1000年至公元7世纪是西亚的国际性语言,目前仍在使用,是世界上少数存活了上千年的古老语言之一。阿拉米人后裔在7世纪中叶之后受到阿拉伯人的许多影响,但仍然继续使用阿拉米语。但后来,很多阿拉米人后裔在加入伊斯兰教以后便放弃了原有的文化习俗和语言民族认同,成为了阿拉伯人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等地还有许多的古阿拉米人后裔,他们仍有阿拉米人民族认同。他们主要信奉基督教,其教会语言仍是阿拉米语(Aramaic),当今他们的语言宗教和风俗生活与亚述人极相似,有时这些古阿拉米人的后裔和亚述人被看做是同一个民族。 分类:闪米特人.

新!!: 亚述和阿拉米人 · 查看更多 »

阿拉米語

#重定向 亞拉姆語.

新!!: 亚述和阿拉米語 · 查看更多 »

阿拉米语

#重定向 亞拉姆語.

新!!: 亚述和阿拉米语 · 查看更多 »

赫梯

西臺(Hittite,--)是一個位于安纳托利亚的亚洲古国。讲赫梯语的赫梯人和前20世紀迁来的讲印欧语系涅西特语的涅西特人共同创造了赫梯国家。前20世紀兴起于小亚细亚这一古老的文明地区。小亚细亚是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爱琴文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戰的民族,世代征战让赫梯人认识到没有强劲的军队是不行的。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

新!!: 亚述和赫梯 · 查看更多 »

薩爾貢二世

薩爾貢二世(Sargon II)(),為亞述帝國的國王(統治時期:前722年-前705年),前722年開始與薩爾瑪那薩爾五世共同攝政,直到前709年薩爾瑪那薩爾五世去世後才單獨統治亞述。目前並不清楚他是否是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的兒子或是一位「篡位者」,不過他忠實地繼承了自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以來的統治風格。在他統治時期,亞述打敗了以色列王國、埃及,並鎮壓了埃及支持的敘利亞人和腓尼基人的起義,這時亞述帝國進入了顛峰時期。.

新!!: 亚述和薩爾貢二世 · 查看更多 »

閃米特人

閃米特人(שמיים),又稱閃族人或闪姆人,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沙漠的遊牧民族,相傳挪亞之子閃(Shem)即為其祖先。阿拉伯人、猶太人及敘利亞人都是閃米特人。今天生活在西亞北非的大部份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 閃米特是西亞民族的語言、文化的一個的分支。尽管人類遺傳學與歷史學上使用「種族」這個字眼有著眾多的爭議,閃米特這一語族的定義卻很明確,包括古代两河流域的阿卡德語跟其延伸的兩種方言所分化的語言──亞述語和巴比倫語,以及現代的阿拉伯語、埃塞俄比亚的阿姆哈拉語、亞拉姆語(亚兰语)、希伯來語和馬耳他語等。.

新!!: 亚述和閃米特人 · 查看更多 »

那波帕拉薩爾

那波帕拉薩爾(Nabopolassar,阿卡德語:Nabû-apal-usur)是新巴比倫王國的開國君主,在位年期為前626年-前605年,在位22年。他在巴比伦国王坎达拉努死后夺取王位,与亚述进行七年的战争。他通过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与一位米底王国公主建立婚姻的机会与对方结盟,并于公元前612年占领亚述都城尼尼微。实现了对两河流域的统治。同时,他与进入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埃及军队发生战争,却失败退回,直至公元前605年埃及被其子于卡尔加美什之战中击败。他在位时期对巴比伦的纪念碑进行整修,为后继者承袭。.

新!!: 亚述和那波帕拉薩爾 · 查看更多 »

腓尼基

腓尼基(腓尼基语:;Phoenicia;Φοινίκη;فينيقية;埃及语:fnḥw (fenkhu))是古代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地区,其范围接近于如今的黎巴嫩和叙利亚。腓尼基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乃犹太人的近邻。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他们的腓尼基字母,與希伯来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同源。.

新!!: 亚述和腓尼基 · 查看更多 »

苏美尔语

蘇美爾語(/eme-ĝir15,意為「本地語言」)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蘇美爾人使用的一種孤立语言,屬於從公元前第三千紀起兩河流域大範圍的文化交流造成的蘇美爾-阿卡德雙語社會(bilingualism)中流通語言的一種,在這個過程形成的途中,屬於孤立語的蘇美爾語在詞彙、句法、形態、音系等方面都對屬於東閃米特語的阿卡德語造成了重大影響。 在大約公元前2000年的時候,蘇美爾語的地位逐漸被阿卡德語替代。但它作為書面、文學、科技、宗教語言在兩河流域一直被使用到公元1世紀左右。.

新!!: 亚述和苏美尔语 · 查看更多 »

耶和华

#重定向 耶和華.

新!!: 亚述和耶和华 · 查看更多 »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help,拉丁化:Yerushaláyim;help,拉丁化:al-Quds,漢譯:古都斯或古德斯,意為「神聖的」;唐朝時期的景教徒曾根據敍利亞語「Ūrišlem」譯作烏梨師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座城市,位於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古代巴勒斯坦中部的全球宗教重镇,也是完整保留人类信仰文明演进史的一个历史城市。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聖地。自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建成第一圣殿起,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自從公元前10世紀:.

新!!: 亚述和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源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蘇美爾人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並不一定屬於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西臺人和波斯帝國同樣採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採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語差異相當多。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桿或木棒來壓印在泥板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隨著文明演變,逐渐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為音節符號。 英語的cuneiform源於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意思是“钉头文字”)。.

新!!: 亚述和楔形文字 · 查看更多 »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新!!: 亚述和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沙姆希阿达德一世

沙姆希阿达德一世(Shamshi-Adad I)是古亚述的一位国王,按亚述学的低年表其在位时间为前1813年-前1781年。他使古亚述达到鼎盛,曾一度控制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去世后,亚述被汉谟拉比的巴比伦所败,并在整个古巴比伦时期处于臣服地位。.

新!!: 亚述和沙姆希阿达德一世 · 查看更多 »

沙尔马那塞尔三世

沙尔马那塞尔三世(Shalmaneser III)(),是一位亚述国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58年-公元前824年,其父为亚述的重要国王阿淑尔纳西尔帕二世。沙尔马那塞尔三世继续开动其父的亚述战车,一生指挥了34次战役,超过其父两倍,“沙尔马那塞尔三世”这个名字出现在铭文和编年史中的次数比任何一位亚述君主都多。他在尼姆鲁德(Nimrud)修建了巨大的要塞型宫殿,被现代考古学家称为“沙尔马那塞尔堡垒”。沙尔马那塞尔三世死于年老体衰,在其统治末年,他的一个儿子挑起了长期的叛乱和内战。.

新!!: 亚述和沙尔马那塞尔三世 · 查看更多 »

沙马什·舒姆·乌金

沙马什·舒姆·乌金(Shamash-shum-ukin),()(公元前668年—公元前648年在位)。亚述人所拥立的巴比伦第九王朝的国王之一。为以撒哈顿之子,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之弟。曾纠合阿拉伯各部族发动叛乱,进攻亚述巴尼拔。公元前648年,沙馬什·舒姆·烏金被包围巴比伦城裡,他纵火自尽,连同宫殿、财宝和姬妾一起付之一炬。.

新!!: 亚述和沙马什·舒姆·乌金 · 查看更多 »

波斯

在的伊朗在世界上的位置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是伊朗歷史的一部份。历史上在这一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全盛時期領土東至印度河平原,西北至小亚细亚、欧洲的马其顿、希腊半岛、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或也门。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新!!: 亚述和波斯 · 查看更多 »

波斯人

波斯人是指以波斯語作為母語的人們,波斯人一詞具有超族群的意義,他們在歷史上屬於伊朗人的一部分。波斯人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雅利安人,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至1500年抵達大伊朗地區。約公元前550年,古波斯人在伊朗南部波西斯地區(包含今法爾斯省)透過征服及同化當地的伊朗人及非伊朗人族群來向伊朗高原散播他們的語言及文化。即使面對马其顿、阿拉伯、蒙古、突厥等勢力的入侵,同化依舊持續進行,直至伊朗伊斯蘭化。 隨著時日的推移,大量的方言及區域性特性湧現,二十世紀的伊朗及阿富汗以波斯人自居,反映出後奧斯曼土耳其、歐洲、高加索及阿拉伯世界的演化。最後的波斯帝國阿夫沙爾王朝、赞德王朝及卡札爾王朝瓦解後,高加索地區及中亞或獨立,或併入俄羅斯帝國。 波斯人是不拘一格的民族,以波斯語為共同的傳統。中亞的許多人種如哈扎拉族仍殘留下其蒙古祖先的影子。波斯語是伊朗高原的通用語言,因此被許多民族視為第二語言,如突厥人及阿拉伯人。伊朗的大部分波斯人信奉什葉派,東部則有遜尼派的追隨者(除了法爾西萬人(Farsiwans)及大部分哈扎拉族人),另有少數波斯人信奉巴哈伊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及猶太教。 西方堅稱波斯人是一個種族分類,但波斯人在大體上是泛民族族群,包括那裡很少自稱為「波斯人」、有時以「伊朗人」自居的人們。波斯人及伊朗人二詞共通的用法已延續了多個世紀,縱使伊朗人實際上帶有不同的意思,伊朗人包括了那些使用不同語言但帶有關係的族群。作為泛民族族群,將波斯人定位為一個民族可帶來問題,因波斯人實際上是多樣性的族群。.

新!!: 亚述和波斯人 · 查看更多 »

法老

法老(希伯來语:פרעה,希腊语:Φαραώ,埃及文转写:pr ʿ3)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从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作为颂词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将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是国家政权的最高代表,掌握军、政、神权。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新!!: 亚述和法老 · 查看更多 »

挪亞

挪亚,或诺厄(天主教思高版翻译)(希伯來文:נוֹחַ,英文:Noah)是《圣经·創世記》和《古兰经》中的一个人物。原文在《創世紀》5:28-9:29及《古兰经》中多处。.

新!!: 亚述和挪亞 · 查看更多 »

札格羅斯山脈

札格羅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波斯語:شتهکوههای زاگرس;阿拉伯語:سلسلة جبال زاجروس;庫德語:Çîyayên Zagrosê),是伊拉克與伊朗境內最大的山脈,由西北土耳其與兩伊邊境庫爾德斯坦,至東南方波斯灣和荷姆茲海峽,綿延約一千五百公里,寬三百多公里。 山脈是由於亞歐板塊受阿拉伯板塊的衝撞而形成的;形成的過程在原本的沉積岩層產生大規模皺摺地形。山脈形成的地質年代與阿爾卑斯山相同,同屬漸新世(Oligocene)到中新世(Miocene)。風化作用將泥岩等較軟的岩層侵襲掉,留下石灰岩與白雲石等較硬的岩層。這種風化的差異,使得札格羅斯山區形成許多直條狀的山脊。沉積與板塊作用將許多古代有機物封鎖於地下變成石油,札格羅斯山區是波斯灣地區的重要產油區。伊朗的主要油田是分佈於札格羅斯山脈西部的中央丘陵山麓。若干石灰岩含有豐富的化石,曾經有探險隊在三千公尺的岩層中發現了重達兩公斤的蝸牛化石,證明此處五千萬年前是位於深海海底。 鹽丘(salt dome)與鹽川(salt glacier)是札格羅斯山脈地區常見的景觀;鹽丘是石油探勘的重要依據,由於鹽層具有非滲透性,可使油礦保持在岩層中。 山勢西高東低,最高峰阿拉拉特山位於土耳其境內,而扎尔德峰(Zard Kuh:4,548m)是分佈於伊朗境內的札格羅斯山脈最高峰,第二高峰稱為迪納峰。往東南越來越低,到伊朗法爾斯省只有四千公尺以下的山峰。 西部平行山脈間的河谷山麓,海拔高,氣候較溫和,是伊朗主要的人口密集區。.

新!!: 亚述和札格羅斯山脈 · 查看更多 »

新巴比倫王國

没有描述。

新!!: 亚述和新巴比倫王國 · 查看更多 »

新王國時期

新王國時期是古埃及的一個時期,起於公元前16世紀至前11世紀,涵蓋了第十八王朝、第十九王朝及第二十王朝。 在新王國時期的埃及對外擴張勢力,但人民的精力却為戰事所消耗,文化的進步也因此遲滯了。此時埃及的國都已由孟斐斯移至尼羅河上流的底比斯。最著名的對外擴張的國王是圖特摩斯三世。他組編了一支强而有力的軍隊,自己做了大將,把埃及的版圖向東邊擴張到亞洲的幼發拉底河,向南邊擴張到紅海的南口。.

新!!: 亚述和新王國時期 · 查看更多 »

摩苏尔

摩苏尔(الموصل ,阿拉米语:ܡܘܨܠ,中文古称毛夕里),是伊拉克北部城市,位于巴格达西北396公里,为尼尼微省首府,市区跨底格里斯河两岸。细平布(Muslin)是摩苏尔的特产,因此地而得名,另外,摩苏尔的大理石也很有名。.

新!!: 亚述和摩苏尔 · 查看更多 »

撒馬利亞

撒馬利亞(Samaria,希伯来语Shomron שומרון),是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王國分裂后,北部十个支派形成北國以色列的首都。 以色列王國经过了大卫和所罗门的全盛时期,但在公元前931年所罗门死后,其12部族发生分裂,北部十个支派形成北國以色列。南部两个支派形成犹大国(南国),首都繼續在原統一王國耶路撒冷。 与南国犹大国不同,北国以色列人及撒馬利亞人不再受到宗教的约束。他们受原迦南住民影响,崇拜偶像,与异族通婚。为南国犹大人所不认同。根据旧约圣经记载,北国以色列因此受到上帝耶和华的惩罚,被亚述帝国消灭,比南国犹大国早灭亡136年。(以色列国722B.C 亡国,犹大国586 B.C 亡国).

新!!: 亚述和撒馬利亞 · 查看更多 »

政府

政府是一个政治体系,於某个區域訂立、執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机构。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行政机关;在内阁制国家,“政府”一词也用來指代表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核心,即“内阁”。 政府也是一种权力分配的格局。不仅是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甚至也包括了政府各部门单位之间以及公务员之间的权力分配。 政府是组成国家整体的一个幫派,政府隶属于国家。因此执政政府的倒台或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灭亡,而如果国家灭亡了,政府也就不可能存在。公民对于国家的合法性存在认同性高于对政府的认同性。 政府也是一种组织,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组织,政府权力的取得必须具有合法性,同时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权力只为权力来源负责,政府也不例外。如果政府的权力来源恰好是国民或公民,政府就对国民公民负责,为公共利益服务。 政府依照法律行使执法权,如果超出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就是“滥用职权”;如果没有完全行使执法权,就是“不作为”。两者都是政府的错误。.

新!!: 亚述和政府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亚叙亚息亚西利亚亚述王国亞朮加瑟人阿淑尔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