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韩愈

指数 韩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稱「韓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東漢、魏、晉、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169 关系: 劉叉南齐南朝陈南朝梁古文运动台城司马光吏部墓誌銘大學 (經傳)大顛天子奴婢孟子孟州市孟郊孔子宣城市宰相宜春市宗庙安徽省宋明理學富平县屏東縣崔群工资三平義中广东省京兆尹张耒佛教侍郎御史大夫侯景侯景之乱保安俱文珍國子監祭酒僧侣刺史刘宋刑部刑部侍郎周作人唐宪宗唐宋八大家唐穆宗出師表...內埔鄉八仙关中 (消歧义)元和 (唐朝)元朝兵部国子监皇甫湜王安石礼部祭十二郎文祖先章太炎章學誠炼丹監察御史随县节度使隋朝銀錢韩熙载韩颓当韩茂韩棱韩文公祠韩愈韶州韶关市韓弘韓王信韓湘子道教顾炎武行狀袁吉六袁州颍川郡裴度駢文談藝錄謝枋得魏了翁诸侯诸葛亮诗人诗歌谥号貞元 (唐朝)鳄目贾岛趙翼迷信过继进士錢仲聯錢穆茅坤郎中郡望舍利門第董晉 (唐朝)葉燮钱锺书蓝田县释迦牟尼长安苏轼苏洵老子陳堯佐陳情表陶榖陈寅恪陕西省柳宗元推官李實李德裕李翱李白李漢 (唐朝)杜甫杜牧梁启超梁武帝梦溪笔谈欧阳修武宁县死刑毛泽东江西省汴州汉朝河南省沈括法门寺洛邑淮南西路清異錄潮州 (古代)潮州市朱熹昌黎祠斯诺新唐书文 (貨幣)文史通義文章軌範收養散文敕書曹魏晋朝 扩展索引 (119 更多) »

劉叉

劉叉,河朔(今河北地區)人。 劉叉為人任俠好義,因喝酒殺人而亡命天涯,後遇赦。日後折節讀書,成為韓愈門客,作有《冰柱》、《雪车》二诗。因不满韩愈好撰谀墓之文,取其潤筆酬金數斤而去,回到齊魯,不知所终。《全唐詩》卷三百九十五存其詩一卷。.

新!!: 韩愈和劉叉 · 查看更多 »

南齐

齊(479年-502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二个朝代。为蕭道成所建。史称南齐(以与北朝的北齐相区别)或萧齐。 以齐为国号,源于谶纬之说。《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宋”(因为南朝宋皇族为刘姓)。.

新!!: 韩愈和南齐 · 查看更多 »

南朝陈

#重定向 陳 (南朝).

新!!: 韩愈和南朝陈 · 查看更多 »

南朝梁

#重定向 梁 (南朝).

新!!: 韩愈和南朝梁 · 查看更多 »

古文运动

古文運動為唐宋兩代改革文章體裁的運動,主要目的在於扭轉寫作駢文的風氣,改為學習三代兩漢的古文。 唐朝的駢文過度要求排比、對偶、用典以及格律,缺乏實用價值,於是唐初陳子昂開始提倡復古的言論,同時期的文人,例如李華和蕭穎士等也開始排斥駢儷浮華的風氣,這段時期可以稱為古文運動的先驅時期。.

新!!: 韩愈和古文运动 · 查看更多 »

台城

台城是東吳、东晋和南朝等"六朝"的朝廷禁省和皇宫的所在地,位于都城建康城内,遗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台”指当时以尚书台为主体的中央政府,因尚书台位于宫城之内,因此宫城又被称作“台城”《舆地纪胜》:“晋宋时谓朝廷禁省为台,故谓宫城为台城。”。台城是晋成帝时在孙吴苑城的基础上营建的,咸和六年(331年)十一月建成。开皇九年(589年)隋军攻入台城灭亡了陈朝,将建康的宫苑荡平为耕地。五代时的杨吴在建康城故址之上营建了金陵城,台城遗迹从此湮没了金陵文脉.

新!!: 韩愈和台城 · 查看更多 »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新!!: 韩愈和司马光 · 查看更多 »

吏部

吏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吏」指文職官員,多是「官吏」齊稱,相等於現代的文職公務員。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吏部,其首長為吏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吏曹,首長改稱吏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吏部的機構。.

新!!: 韩愈和吏部 · 查看更多 »

墓誌銘

墓誌銘為文体名,在墳墓中或墳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蹟所寫的一份簡介,尤其對於偉大或值得紀念的人其墓經常有墓誌銘,在中國和西方都有這種習俗的存在,另外中國古代還有祭文、行狀的寫法。但是近代中國已不流行寫墓誌銘。.

新!!: 韩愈和墓誌銘 · 查看更多 »

大學 (經傳)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內文的撰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之間,作者是誰尚未定論,推測是孔門之後的儒家學者所作,朱熹說是曾子所作。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开始推崇《大学》与《中庸》。北宋時司馬光編撰《大學廣義》,是為大學獨立成書之始。程顥、程頤又編撰《大學》原文章節成《大學定本》。南宋時朱熹編撰《大學章句》,並與《论语》、《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原不分章节。后来朱熹按其内容,朱熹《大學章句》,將《大學》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並說:「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朱熹《中庸章句序》也寫到《中庸》是「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但这种说法并不可靠。清代學者戴震小時问老師說:「此何以知其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但戴震接著指出周代離宋代有兩千年之遙,為什麼朱文公能知道這些事呢?問得老師無言以對。.

新!!: 韩愈和大學 (經傳) · 查看更多 »

大顛

潮州大顛和尚(),俗姓陳(一說姓楊),法號寶通,自號大顛和尚,唐代廣東潮陽人,禪宗祖師,為石頭希遷法嗣。.

新!!: 韩愈和大顛 · 查看更多 »

天子

天子,中國共主及帝王之頭銜,意指上天之兒子,象徵統治天下之權力源自上天。 黃帝、堯、舜都被尊為天子。周朝以「天子」為君主正式名號。自秦始皇始,中國統治者都冠上皇帝頭銜,也稱天子,類似於單-于-、天皇、可汗等稱號。天子的命令又稱「聖旨」,即“德为圣人”的旨意。明清兩朝皇帝使用的「奉天承運皇帝」一辭,彰顯了帝王權力受命於天,西方稱君權神授。「天」在此意為「天神」或「上帝」、「天公」。.

新!!: 韩愈和天子 · 查看更多 »

奴婢

奴婢是古代東亚律令制下与良民相对的贱民的一種,是指受特定主人役使者。奴是男性,婢是女性。奴婢没有选擇住处与职业的权利,他们可以被買賣,不可逃走,但主子也可能釋放他们。奴婢法律上介于人与物之间。.

新!!: 韩愈和奴婢 · 查看更多 »

孟子

孟子()名轲,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東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舆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亞聖」之尊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新!!: 韩愈和孟子 · 查看更多 »

孟州市

孟州市在中国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是焦作市下辖的县级市,总面积541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

新!!: 韩愈和孟州市 · 查看更多 »

孟郊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没有一首律诗。代表作有。 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孟郊早年生活贫困,曾遊歷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贞元中张建封镇守徐州时,孟郊曾往谒見。46岁(一说45岁),始登进士第,有詩《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語「走馬看花」由來)。”。然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贞元十七年(801年),任为溧阳尉。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韩愈称他为“酸寒溧阳尉”。元和元年(806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元和三年(808年)为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60岁时,因母死去官。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守兴元,又奏孟郊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不幸以暴病去世,孟郊的朋友韓愈等人湊了100貫為他營葬,郑余庆派人送300貫,“为遗孀永久之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唐人认为孟诗是“元和体”的一种,“元和已后”,“学矫激于孟郊”。韩愈说他:“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唐末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他为“清奇僻苦主”。宋诗人梅尧臣、谢翱,清诗人胡天游、江湜、许承尧,写作上都受到他的影响。对孟诗的评价,持褒义论的,韩愈、李观以后,有曾季貍、贯休、黄庭坚、费衮、潘德舆、刘熙载、陈衍、钱振鍠、夏敬观等;持贬义论的,有苏轼、魏泰、严羽、元好问、王闿运等。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苏轼称之“郊寒岛瘦”,后来论者便以孟郊、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代表。沈德潜评孟郊诗时说:“孟东野诗,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谢榛认为孟郊诗“苦涩如枯林朔吹,阴崖冻雪,见者靡不惨然”。又韩愈以散文著称,时有“孟诗韩笔”之誉。元好问甚至嘲笑他是“诗囚”。李观在《与梁肃补阙书》中说:“郊之五言诗,其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 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编刊,黄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见。陆心源所藏汲古阁影宋精本,今归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阁本,闵刻朱墨本。《四部丛刊》影印杭州叶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注释有陈延杰《孟东野诗注》,夏敬观选注《孟郊诗》。事迹可参考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夏敬观《孟东野先生年谱》、华忱之《唐孟郊年谱》。.

新!!: 韩愈和孟郊 · 查看更多 »

孔子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为宋国人,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学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远的影响,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新!!: 韩愈和孔子 · 查看更多 »

宣城市

宣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市境东临浙江省,北接江苏省,南依黄山市,西连池州市,西北与芜湖市、马鞍山市相邻,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翼。 宣城市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市辖区宣州为多朝府治所在地。宣城从唐代享盛誉,到明清不衰,是江南地区的人文文化中心之一,宣纸因在此集散而得名,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新!!: 韩愈和宣城市 · 查看更多 »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新!!: 韩愈和宰相 · 查看更多 »

宜春市

宜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部。.

新!!: 韩愈和宜春市 · 查看更多 »

宗庙

宗庙是漢字文化圈国家君主、貴族供奉祖先灵位的祠庙。“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说。宗庙在中国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明清时期宗庙被称为太庙。位于河南安阳境内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迄今发掘出来的最早的宗庙遗迹。上古至中古時期只有皇室和貴族才可以有宗廟,數目也有嚴格規定,不能僭越,《禮記·王制》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當時平民沒有設置宗廟的權利,《荀子·禮論》載:“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 在古代,宗廟被視為國家的象徵,常與「社稷」並稱,毀壞宗廟往往會受到重罰。如《唐律疏議》把毀壞宗廟視為「謀大逆」之罪。.

新!!: 韩愈和宗庙 · 查看更多 »

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安徽省大致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与北纬29°41′至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同时在地域文化上呈现出明显差异,从而孕育出了省内的四大文化圈,即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经济上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中部经济区,北部和南部分属中原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区。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与粤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自21世纪以来,安徽省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新!!: 韩愈和安徽省 · 查看更多 »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即為兩宋至明代的儒學。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鑒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儒學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學派、司馬光溫公學派、蘇軾的蜀學等派。 後來談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學、张载的關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後來洛學由朱熹發揚光大,在福建創出閩學,成為居正統之位的程朱理學。濂、洛、關、閩四學派,人稱理學四派。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一支流,有時會簡稱為理學,以便與陸象山(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相對。但其實心學亦屬於宋明理學的一支。.

新!!: 韩愈和宋明理學 · 查看更多 »

富平县

富平县是陕西省渭南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陕西中部,渭河平原北部。面积1233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76万,为陕西省人口最少的行政县,邮编711700,县政府驻杜村镇人民路。.

新!!: 韩愈和富平县 · 查看更多 »

屏東縣

屏東縣(排灣語:Qakaw;閩南語:Pîn-tong-kuān;六堆客語:Pinˇ dungˊ ian;馬卡道語:Akauw),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 本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紅豆、皮蛋、鹹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新!!: 韩愈和屏東縣 · 查看更多 »

崔群

崔群(),字敦詩。唐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 崔稹之子。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貞元八年進士,年僅十九歲,與韓愈為友,貞元十年中賢良方正科。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貞元十二年為宣歙觀察使從事。元和元年累遷右補闕。元和二年,召為翰林學士,歷官中書舍人。元和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长庆二年,授秘书监。太和五年,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太和六年(832年)八月卒,赠司空。.

新!!: 韩愈和崔群 · 查看更多 »

工资

工资(Salary),又名薪水,根據雇用合約,雇主週期性給付給勞工的報酬,是僱員勞動的代價,通常是以現金形式給付,屬於員工薪酬的主要部份。廣義上的工資,還包括各種以現金發放的薪酬,例如津貼。.

新!!: 韩愈和工资 · 查看更多 »

三平義中

三平義中禪師(),唐朝佛教禪宗高僧,俗姓楊,咸陽高陵(今陝西西安高陵)人,修道於閩南漳州三平山,人稱三平祖師,或作三坪祖師,封號廣濟大師。.

新!!: 韩愈和三平義中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韩愈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京兆尹

京兆尹,中國古代官職,相當於今日首都地區的行政首長。三國以後改稱京兆郡。.

新!!: 韩愈和京兆尹 · 查看更多 »

张耒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生於楚州淮陰(今江蘇淮安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北宋詩人。.

新!!: 韩愈和张耒 · 查看更多 »

佛(बुद्ध;IAST:Buddha;Buddho),又稱佛陀,佛教術语,意譯為「悟道者」,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佛有十個稱號,亦有三身。狹義而言,現在佛教的「佛陀」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不是神,而是一個多元文化教育家。廣義而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是成佛之因。 佛教分裂後菩薩成佛之道理論分裂成兩大不同菩薩道,傳統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和大乘菩薩道,其中大乘菩薩道和傳統佛教第一次結集經典不合。 上座部佛教《南傳菩薩道》說明修菩薩道必須必須先發願成佛,修行修到被佛授記未來一定成佛才能成為菩薩,菩薩必須累積十波羅蜜修行最少四大阿僧祇加上十萬大劫明昆尊者《南傳菩薩道》:在這部經的註釋中也有解釋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單只說到十波羅蜜中的佈施波羅蜜,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兩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萬次,或一千萬次,或十億次,或一千億次,或十萬億次就可成佛的。同樣地,我們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兩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萬天,或十億天,或一個月,或兩個月,或十萬億個月,或一年,或兩年,或十萬億,或一個大劫,或兩個大劫,或十萬億個大劫,或一阿僧祗大劫,或兩阿僧祗大劫,或三阿僧祗大劫就可成佛。(其他的波羅蜜,即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與捨也是同樣的情形。)事實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只有在這麼久的時間裡,非常恭敬、熱誠、認真、透徹與毫無間斷地圓滿諸波羅蜜之後才能成佛。這就是為什麼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這部經的疏鈔也強調只有至少修習諸波羅蜜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之後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他方法的。這是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才能成佛。菩薩在最後一世前修四念處最多只會證得第十一觀智行捨智不會覺悟不會證得道、果、涅槃。菩薩在最後一世無佛教時代會自修四念處《雜阿含經》(四九八):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然後無師自悟自證四道、四果、涅槃成為佛 。佛說過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已經「永無來生」《中阿含經》: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拔其根本,永無來生。,因此辟支佛和佛的阿羅漢弟子不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 大乘佛教主張,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除一闡提者﹞,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菩薩五十二階位,一一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 四念處、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於妙覺菩薩位下生人間示現成佛,今世可以一生成就,佛或最後身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圆满覺悟的聖者,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十號具足。.

新!!: 韩愈和佛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韩愈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侍郎

侍郎為中國、越南、朝鮮官制名稱,一般來說,創建於汉代,並沿用到20世紀初。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

新!!: 韩愈和侍郎 · 查看更多 »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為中國歷史的官職,三公之一,御史的首領,负责监察百官,大约相当于副丞相。 類似於近代:監察院、督察處、政風廉潔處、廉政公署。防範朝廷主官於侵害人民權益、貪官污吏、貪贓枉法。.

新!!: 韩愈和御史大夫 · 查看更多 »

侯景

侯景(),字萬景,朔方人(或說是雁門人),鲜卑化羯人,父親侯標,祖父乙羽周,南北朝侯景之亂的主角。.

新!!: 韩愈和侯景 · 查看更多 »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侯景勾结京城守将皇侄临贺王萧正德,举兵谋反的事件。侯景原为东魏大将,于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隊投降南梁,驻守寿阳。反叛中侯景攻陷南梁都城建康,纵兵抢掠,危害江南。侯景得势后,先立萧正德为帝,再杀萧正德立武帝太子萧纲为帝,又废萧纲立武帝曾孙萧栋。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中江南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士族门阀在此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而这之后陈霸先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最终取而代之建立南陈。.

新!!: 韩愈和侯景之乱 · 查看更多 »

保安

保安(英文:Security),或稱保全,是指保護事物遠離危險或招受損失的一種概念。一般來說,保安的概念跟安全相似,不過保安的著眼點是保護事物免受外來的傷害。保安亦指預防危險或突發情況的一種手段或措施,或進行保安工作的工作人員或職員。.

新!!: 韩愈和保安 · 查看更多 »

俱文珍

俱文珍(),唐代後期宦官,從義父姓,名刘贞亮。 《舊唐書》稱其「性忠正,剛而蹈義。」俱文珍個性專悍,监宣武军时,置亲兵千人,开宦官领兵先例。平涼劫盟时为吐蕃所俘。貞元十三年,韓愈曾作〈送汴州監軍俱文珍序〉,對俱文珍歌頌備至:「奋其武毅,张我皇威。遇变出奇,先事独运。……其監統中貴,必材雄德茂,榮耀寵光,能俯達人情,仰喻天意者,然後為之。」 永貞元年(805年)三月二十四日,同劉光錡、薛盈珍等挾立順宗長子廣陵王李淳為太子,更名為李純。是年七月召翰林學士衛次公、鄭絪、李程、王涯等入金鑾殿,迫起草詔書,由太子即位,即唐憲宗,尊唐順宗為太上皇,史稱「永貞內禪」。 元和元年(806年)王叔文被貶死,至此「永貞革新」以失敗收場。累遷至右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後來韓愈作《順宗實錄》,對俱文珍亦多加褒辭。俱文珍因擅杀东川节度使李康,又與另一位神策軍護軍中尉不合,激起眾怒,宮中的宦官亦群起攻之,漸失恩寵,元和八年(813年)死去。憲宗感念他的翊戴之功,贈開府儀同三司。.

新!!: 韩愈和俱文珍 · 查看更多 »

國子監祭酒

國子監祭酒,根據歷代正野史記錄來看,歷朝代,皆設立國子監祭酒的官位,代君主祭拜天冥地海瓏鳳鬼神,以酒灑天地,上供下施,以便餵養諸瓏鳳鬼神眾。叩謝天冥恩德已表國君最高無上大敬意義。為中國宋朝中央政府官職之一。在宋神宗元豐改制後始創,為國子監最高負責人,地位等同於國立大學校長。多由宰相兼領,其佐貳官為國子監司業。主掌國子、太學、武學、律學、小學的政令,以及課試、升黜、教導之事,同時也負責替學官打考績。此外,依照太學三舍法的規定,屬最低階的外舍太學生須於季終,依序接受學諭、學錄、學正、博士的考試,最終再由祭酒與司業加以考核,視其成績,決定是否可以升至內舍。 明、清時為中央政府官職之一,但品等僅為從四品。該官職隸屬於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主要任務為掌大學之法與教學考試,其上為監事大臣,轄下有監丞等輔佐官職。 至1913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才職廢除。 祭酒官職本意義,本為祀奉官,位置從四品至正五品左右不等,本來設置此位是宮廷在拜天謝地與佳節慶典時代天子國君監督各種禮儀與拜祭奉祀監察督導諸眾事,後並以代君叩謝天地用酒杯澆灌祭祀天地之祀奉官位,後調用與國師,太師,祭師身邊服務官僚屬體系,但,後來變成隨著歷史改變後來的高官帝王拿來被私用,反成私用祕書官。至於根據史料記錄,國子,意義本名為,代天子國君之代表,能稱國子爵。國子爵代國君祭祀天地扣拜瓏鳳鬼神,以情於理,皆本該然。 祭酒則是漢朝末年的官職,由曹操魏王所創,最早追溯可源與夏商周時代之官品職位役階。 與功曹、僕射等為同類官職,不同的是祭酒只封與文官,類似現在的辦公室主任或者秘書職務,沒有實際權力。曹操著名謀士郭嘉就曾經擔任軍師祭酒。後來演化為多功能官職,比如太樂祭酒、太常祭酒等等。可以理解為正位副職。.

新!!: 韩愈和國子監祭酒 · 查看更多 »

僧侣

僧侶可以指:.

新!!: 韩愈和僧侣 · 查看更多 »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新!!: 韩愈和刺史 · 查看更多 »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新!!: 韩愈和刘宋 · 查看更多 »

刑部

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之一,相當於現代的司法部。其長官為刑部尚书,相当于司法部長。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刑部,其長官為刑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刑曹,長官改稱刑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刑部的機構。.

新!!: 韩愈和刑部 · 查看更多 »

刑部侍郎

刑部侍郎,相当於现在的司法部副部长,雅稱小司寇、貳秋官、貳憲部。 「刑部」是六部(吏部即人事部、戶部即财政部加民政部、禮部即教育部加文化部、兵部即國防部、刑部即司法部、工部即建设部、(水利部加国土资源部等)之一,即今之司法部。“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尚書是部長,侍郎是副部長。.

新!!: 韩愈和刑部侍郎 · 查看更多 »

周作人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号知堂、药堂等。魯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新!!: 韩愈和周作人 · 查看更多 »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是唐朝繼唐太宗、唐玄宗以後歷史評價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曾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全國,史稱“元和中興”。.

新!!: 韩愈和唐宪宗 · 查看更多 »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別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新!!: 韩愈和唐宋八大家 · 查看更多 »

唐穆宗

唐穆宗李恒(),原名宥。唐宪宗第三子,母懿安皇后郭氏。他是唐朝第15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4年。.

新!!: 韩愈和唐穆宗 · 查看更多 »

出師表

《出師表》分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兩篇,是三國時期蜀汉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227年與228年)曹魏前,上呈給後主劉禪的奏章。.

新!!: 韩愈和出師表 · 查看更多 »

內埔鄉

內埔鄉(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nui puˊ hiongˊ)位於台灣屏東縣,地處屏東平原之上,地勢平坦,為全縣人口第二多的鄉鎮,僅次於屏東市。 客家居民約佔60%,分佈西南邊,閩南居民約佔35%,分佈東北邊。其他族群約佔5%。北有隘寮溪與三地門鄉、鹽埔鄉、長治鄉、麟洛鄉相接。 南繫東港溪為界,與萬巒鄉遙遙相對,東鄰山地與瑪家鄉為鄰,西與竹田鄉比鄰。鄰臺一線省道,北通麟洛鄉、屏東市,南往竹田鄉、潮州鎮。 內埔工業區呈南北狹長形,總面積為104.9公頃,區內有著名的屏東酒廠。行政區域圖酷似小臺灣,共有23村。.

新!!: 韩愈和內埔鄉 · 查看更多 »

八仙

八仙是中國道教及中國神話中的八位神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幼、貧賤富貴八種不同的人群,由於八仙均為凡人得道,所以個性與百姓較為接近,晚近為道教中相當重要的神仙代表,台灣許多地方都有八仙宮,迎神賽會也都少不了八仙。他們手持的法器或寶物,也稱為「八寶」。.

新!!: 韩愈和八仙 · 查看更多 »

关中 (消歧义)

中可以指:.

新!!: 韩愈和关中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元和 (唐朝)

元和(806年正月—820年十二月)是唐憲宗的年號,共计15年。 元和十五年闰正月唐穆宗李恒即位沿用。.

新!!: 韩愈和元和 (唐朝)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韩愈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兵部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長官為兵部尚書。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兵部,其長官為兵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兵曹,長官改稱兵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兵部的機構。.

新!!: 韩愈和兵部 · 查看更多 »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新!!: 韩愈和国子监 · 查看更多 »

皇甫湜

皇甫湜(777年—835年),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唐代文學家。是引發牛李黨爭的人物之一。 唐宪宗宰相王涯的外甥,元和三年(808年)与牛僧孺、李宗闵并登贤良方正科第三等,三人猛烈抨击时政,引起宰相李吉甫不满,舅王涯、裴垍被免去翰林学士之职,考官杨于陵、韦贯之也被外贬。皇甫湜补授陆浑尉,久久不得晋升。后官至工部郎中。裴度辟為判官。皇甫湜出韓愈門下,從韓愈學古文,思想傾向與韓愈相近,為文亦言聖道,但其闢佛不若韓愈積極。文章奇僻,今存詩三首,《全唐詩》僅收其《題浯溪石》一首。《答李生書》三篇,是皇甫湜文論的代表作,反覆論辯“奇”與“常”在文章中的關係。他說“夫意新則異於常,異於常則怪矣;詞高則出於眾,出於眾則奇矣。”又說:“夫文者非他,言之華者也,其用在通理而已,固不務奇,然亦無傷於奇也。”宋人輯有《皇甫持正文集》。 皇甫湜跟他的老師韩昌黎一樣,常給人家寫墓誌銘一類的文章,稿費不菲,價碼是“每字三匹絹,更減八分錢不得”。韓文公似特重皇甫湜,囑咐他寫墓誌銘,李翱只令作行狀。曾作《昌黎韓先生墓誌銘》、《韓文公神道碑》是研究韓愈的重要史料。.

新!!: 韩愈和皇甫湜 · 查看更多 »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新!!: 韩愈和王安石 · 查看更多 »

礼部

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時開始設立,在《周礼》中相当于春官,其長官禮部尚書,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禮部,其首長為禮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禮部改稱禮曹,首長改稱禮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禮部的機構。.

新!!: 韩愈和礼部 · 查看更多 »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唐代韓愈作品,寫於貞元十九年(按《文苑英華》說是寫於五月二十六日,應是筆誤,因為六月下旬十二郎還寫過信),文章中的十二郎是指韓愈的姪子韓老成(二哥韓介的兒子,過繼給了大哥韓會),十二是他在同輩中的排行。。十二郎與韓愈兩人自幼相守,由長嫂鄭氏撫養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長大之後,韓愈本人在外飄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孟郊告知韓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韓愈又疑問六月二十二日老成還在寫信,種種的疑點讓韓愈悲從中來。韓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

新!!: 韩愈和祭十二郎文 · 查看更多 »

祖先

先是與後代相反的概念。然而,很多時候所指的祖先,通常都是最少隔幾代,年代久遠的則稱為遠祖。在很多父系社會,狭义的祖先一词只代指父親那邊的祖先。 如果兩個人有共同的祖先,即是代表他們有血緣關係。在演化論上,幾個物種有同一演化祖先,它們便是該祖先物種的後代。 中国古代尊称去世祖先为“皇”,如皇考(对亡父的尊称)、皇姑(对丈夫亡母的尊称)、皇祖(远祖,称高祖以上的祖先)、皇舅(女子称丈夫的亡父)等。 很多文化均有敬仰祖先的傳統,不論死活也要表現恭敬。有些民族還有祖先拜祭的習俗(如清明掃墓、祭拜神主),以維繫整個家族及社會秩序。.

新!!: 韩愈和祖先 · 查看更多 »

章太炎

太炎,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顧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学大师、民族主義革命者、中華民國國語設計者。.

新!!: 韩愈和章太炎 · 查看更多 »

章學誠

學誠(),清代史學家、思想家。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

新!!: 韩愈和章學誠 · 查看更多 »

羊是對部份羊亞科動物的統稱,包括羊族(學名:Caprini)及部份其他羊科動物(例如藏羚),中國古代稱羶根、珍郎、卷婁、獨筍子。 羊族下包括綿羊、山羊、大角羊、蠻羊等。.

新!!: 韩愈和羊 · 查看更多 »

炼丹

古時炼丹术的传授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分為外丹和内丹,兩者用语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义完全不同,比如把人体比喻为烧炼丹丸的炉鼎,不過理論上還是具有相通性。.

新!!: 韩愈和炼丹 · 查看更多 »

監察御史

监察御史,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御史的一種,隋朝开始设置。為制衡行政機構主官的非常派朝廷或地方官員。監察御史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之權力,並對府州縣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在監察過程中對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防範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權益、或者是成為貪贓枉法的貪官污吏。 類似於近代世界各國的督察處、政風室、ICAC、查貪局、清廉會、廉政署、監察院等等。.

新!!: 韩愈和監察御史 · 查看更多 »

随县

随县,隶属于中国湖北省随州市,县名来自于西周封国“随”。全县面积5673平方公里,人口约98.83万。 辖19个乡镇,2个风景区和1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394个村(居)委会。.

新!!: 韩愈和随县 · 查看更多 »

节度使

节度使,中國、越南、朝鮮古代軍事將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後來在中國和越南成為地方军政长官,簡稱節度、節使、節帥。唐代驻守於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節的称為节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和安撫使等為節度使。.

新!!: 韩愈和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韩愈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銀錢

銀錢可以指:.

新!!: 韩愈和銀錢 · 查看更多 »

韩熙载

韓熙載(),字叔言,五代十国南唐宰相,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後唐同光进士。因父被李嗣源所杀而奔吴。南唐李昪时,任秘书郎,辅太子于东宫。李璟时,迁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拜中书舍人。 交泰元年(958年)货币贬值,提议铸铁钱,提高币值。一枚新大钱,当十枚旧钱;一枚新小钱,当二枚旧钱。仿“开元通宝”规格,徐铉为书篆文。新钱铸成,广为流通。韩熙载拜户部侍郎,充铸钱使。后升任兵部尚书,勤政殿学士承旨。 韩熙载博学,善文,史称“制诰典雅,有元和之风。”,工书法,与徐铉齐名,常替人做銘志碑記。熙载性放荡不羈,蓄有爱妓王屋山,經常在姬妾前,以手摸賓客的下體,議論生殖器的大小,以為笑樂。皇帝李璟賞賜他的金銀財帛,他全分給歌姬妾侍四十餘人,自己不留一錢。他自己經常飲食斷絕,三餐不繼時,便扮成乞丐,背起竹筐,走到各姬妾住處乞食。南唐後主李煜聽說韓熙載生活“荒縱”,派顧閎中夜入韓宅,窺看其縱情聲色的場面,目識心記,後畫成《韓熙載夜宴圖》。卒后追贈右仆射、同平章事,谥“文靖”。有《定居集》、《拟议集》(已佚)、《格言》50余篇。.

新!!: 韩愈和韩熙载 · 查看更多 »

韩颓当

韓頽當(),汉朝将领,韩王信的儿子。 前200年,韩王信逃到匈奴,在颓当城生下韩颓当。汉文帝时,他和韩王信太子的儿子韩婴归降汉朝。汉文帝封韩穨当为弓高侯,韩婴为襄城侯。 吴楚七国之乱时,韩颓当按例以列侯为将军击吴、楚,功冠诸军。 去世后,谥号壮,他的弓高侯传了三代,孙无子,国除。另有孽孙韩嫣、龙额侯韩说。.

新!!: 韩愈和韩颓当 · 查看更多 »

韩茂

韓茂(),表字元興,安定郡安武县(今甘肃省镇原县西南)人。。魏文成帝时尚书令。.

新!!: 韩愈和韩茂 · 查看更多 »

韩棱

#重定向 韓棱.

新!!: 韩愈和韩棱 · 查看更多 »

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位于中国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西麓中轴线上,现址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之后元、明、清各代均有续修,现主体基本为明、清建筑。是中国大陆现存的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久远的纪念唐代韩愈的专祠。“韩祠橡木”是潮州八景之一。 韩文公祠始建于宋真宗二年(999年),由时任潮州通判的陈尧佐在金山脚下的夫子庙正室东厢建成“韩吏部祠”,到了元祐五年(1090年),时任潮州知州的工涤将其移到潮州城南七里,苏轼为此撰写了《潮州昌黎伯文公庙碑》。直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时任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愈在潮州期间常来此地游玩且这里留存有其手植的橡木,韩文公祠应建于此才对,故将城南七里的公祠迁往今址。 韩祠存有清代重刻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饶宗颐行草录写的王大宝诗文《韩木赞》等古今碑刻。。 登上韩文公祠需要三段51+1+4共56级石阶,寓意韩愈贬为潮州刺史的时候51岁,在潮州期间有1年,活到56岁。.

新!!: 韩愈和韩文公祠 · 查看更多 »

韩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稱「韓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東漢、魏、晉、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新!!: 韩愈和韩愈 · 查看更多 »

韶州

韶州,隋朝时设置的州。 开皇九年(589年)改东衡州置。以州北韶石得名。治所在曲江县(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武水之西)。十一年废。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复置,仍治曲江县。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韶关、乐昌、仁化、南雄、翁源、始兴、乳源等市县地。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始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韶州。五代时南汉分南雄、始兴地置雄州,辖境缩小。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韶州路。为岭南军事戍守要地。.

新!!: 韩愈和韶州 · 查看更多 »

韶关市

韶关市(官方音译:Shaoguan,传统外文:Shiuchow、Shaokwan,粤音外文:Siu Kwa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广东、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城市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广东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中,日军占领广州后,韶关曾成为广东临时省会。.

新!!: 韩愈和韶关市 · 查看更多 »

韓弘

韓弘(),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世居滑州匡城(今河南長垣西南),宣武節度使劉玄佐的外甥。弟韩充为宣武节度使。 父韩海,游击将军赠太师。少孤,依母族。成為劉玄佐的幕僚,累奏試大理評事。又事劉全諒。貞元十五年(799年),劉玄佐死,其子劉士寧被逐。汴軍共推韓弘為留後,為汴州刺史兼宣武軍節度,殺兇卒之魁劉鍔等三百餘人,境內遂平。自试大理评事、检校工部尚书、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宋亳汴颍观察等使。累授检校左右仆射、司空。805年唐宪宗即位后,加同平章事。 元和十年(815年),改任淮西諸軍行營都統,韓弘以淮西諸軍十萬人,出擊吳元濟,韓弘自私,陰為逗撓計,想倚賊以自重,不願淮西速平。結果李光顏作戰最力,韓弘欲結其歡心,舉大-梁-城(今開封市)索得一美婦人贈之,光顏卻還美妓。韓愈作《平淮西碑》表揚戰功,文中大力稱讚韓弘的貢獻,韓弘贈絹五百匹給他以作潤筆之資。消灭吴元济后,以统帅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侍中,封許國公,罢行营都统。后守司徒兼中书令。 元和十三年(818年)秋,“下制罪狀李師道,令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兵共討之”,朝廷挾討平淮西之聲威,發五道兵討淄青李師道,韓弘“自將兵擊李師道,圍曹州(今山東荷澤)”。元和十四年(819年)李師道被殺,韓弘始入朝,皇帝待之甚厚。韓弘獻馬三千,絹五千,雜繒三萬。次年(820年),為河中節度使(河中晋绛慈隰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中书令河中尹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三千户)。長慶二年(822年)十二月逝世,年五十八。韓愈撰韓弘墓志銘。有子韓公武。.

新!!: 韩愈和韓弘 · 查看更多 »

韓王信

韓王信(),姬姓,韓氏,名信,為免與同時期另一名將,後封淮陰侯的韓信混淆,故通稱韓王信。他是秦末漢初將領,西漢初年被劉邦封為韓王,後投降匈奴,前196年與漢軍作戰時被柴武所殺。.

新!!: 韩愈和韓王信 · 查看更多 »

韓湘子

韓湘子,字清夫,是民間故事的“八仙”之一,拜呂洞賓為師學道。道教音樂《天花引》,相傳為韓湘子所作。後人認為韓湘子就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侄孫韓湘,但亦有人考證過後,認為這只是後人把兩件本來互不相關的事件張冠李戴而已。 韓湘(),字北渚,是韓愈的侄孫。長慶三年(823年)進士,官至大理丞。而另一位不知名的韓愈的「疏從子侄」則游手好閒,是《酉陽雜俎》提及能讓牡丹變色的人。.

新!!: 韩愈和韓湘子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韩愈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顾炎武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隸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新!!: 韩愈和顾炎武 · 查看更多 »

行狀

行狀,漢朝稱「狀」,元代以後稱之「行狀」或“行述”(也謂之“事略”)。敘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貫、事蹟的文章,留作史官提供立傳的依據。 行狀始於東漢,至魏晉南北朝開始流行,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先賢表謚,並有行狀,狀之大者也。”唐代則規定凡重要官員去世,都由家人簡錄其生平行事,報送中央修史機構存檔。行狀之撰寫遂大增,常由死者門生故吏或親友撰寫,也有出錢委託當時著名文豪代寫,文筆多有溢美之辭。唐代李翱曾為韓愈寫過行狀,但他在〈百官行狀奏〉寫道:“由是事失其本,文害於理,而行狀不足以取信。” 著名的行狀有〈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赴英州乞舟行狀〉、〈袁中郎行狀〉、〈司馬溫公行狀〉等,另有「逸事狀」只記逸事,富於文學色彩,是行狀的一種變體,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新!!: 韩愈和行狀 · 查看更多 »

袁吉六

袁吉六(),譜名仲谦,表字仲策,湖南省隆回县罗洪乡白莲村人,文史学家、教師。.

新!!: 韩愈和袁吉六 · 查看更多 »

袁州

#重定向 袁州区.

新!!: 韩愈和袁州 · 查看更多 »

颍川郡

川郡 穎川郡,常訛誤成“潁川郡”,是中国秦朝至唐朝设置的一个郡,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颍水流过境内而得名。 『說文解字注』 顈水。出潁川陽城乾山。東入淮。各本作乾山。韻會引作耿山。晉書音義引作陽城少室陽乾山。則兼用水經、漢志改說文也。爾雅音義引字林作陽城乾山。與今說文合。潁川以水名郡。字當從水。而漢碑郡名多從禾。葢漢時相習如此寫。 依據《說文解字》裡面的解釋,可見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書寫穎川的現象存在了。支持「穎川」的人認為,雖然穎川得名於潁水,但是潁水與穎川是不同的概念,潁水指的是潁水河流,穎川指的是河流兩岸廣闊的地帶。還舉例說明如舞陽縣、女陽縣等,都因㵲水、汝水而得名,卻不稱作㵲陽、汝陽(與現在的汝陽沒有關係)。並且漢代時候的石碑就有「穎」川的寫法了,所以郡望堂號為「穎川」不會錯。.

新!!: 韩愈和颍川郡 · 查看更多 »

裴度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东眷裴。中晚唐時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

新!!: 韩愈和裴度 · 查看更多 »

駢文

駢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式多為四六句及對仗,故又稱四六文、駢儷或駢體。具駢文特點而押韻者稱駢賦。駢文在文学界上長期為廣泛研究,然其因为文章受限於追求藝術技巧之故,适于写景而不适于敘事。.

新!!: 韩愈和駢文 · 查看更多 »

(学名:Equus africanus asinus)是常见的马科马属家畜,是非洲野驴被人类驯化所形成的亚种,和马体形相似,但耳朵长,尾巴有尾柄,类似牛尾巴。.

新!!: 韩愈和驴 · 查看更多 »

談藝錄

《談藝錄》,錢鍾書作品。 《談藝錄》一書最初寫於1939年冬,錢鍾書在湖南安化縣藍田鎮(今漣源)蓝田国立师院外文系任教之時,由冒景璠提議,每完成一稿,交由吳忠匡審校,“始屬稿湘西,甫就其半”。兩年後,回到上海,又補寫《談藝錄》另一半。1942年初稿完成,隨後又不断补充修订。1948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1983年再增補訂稿。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 夏志清認為:「錢著《談藝錄》是中國詩話裡集大成的一部巨著,也是第一部廣採西洋批評來譯註中國詩學的創新之作」。曹聚仁在《我與我的世界》(1972)一書中說:「勝利以後,回到上海,讀了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才算懂得一點舊詩詞」。然而,海外學者一開始對於《談藝錄》評價並不高。夏志清就說過,儘管該書「眼光正確,範圍驚人,旁徵博引……,卻沒有能替中國詩的急需重新估價立下基礎」。周振甫又著有《〈談藝錄〉補訂本的文藝論》。.

新!!: 韩愈和談藝錄 · 查看更多 »

謝枋得

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遠祖居會稽,信州弋陽(今屬江西)人,南宋移民、文學家,隱居福建建寧、泉州安溪、被元朝徵調至燕京,不降,絕食而死,門人私諡文節。.

新!!: 韩愈和謝枋得 · 查看更多 »

魏了翁

魏了翁(),字華父,號鶴山,蜀地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哲學家,蜀学集大成者,工書法,尤善篆書、行書。曾為礼部尚书、端明殿學士,贈太師,諡文靖。能填詞。 泉州泉安人尊魏了翁、其子魏國佐、其孫魏天忠三人為「九龍三公」,虔誠香火奉祀。.

新!!: 韩愈和魏了翁 · 查看更多 »

诸侯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主要是指中国历史周朝時分封制之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君主最高统治者被赐与“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世爵。 少数时期,与中原朝廷对抗的軍閥割据势力,也被稱為諸侯。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張魯、張繡、劉表、劉焉、馬騰、韓遂等地方將領,晚唐以武力自居,不理會朝廷的軍事藩鎮河北三鎮,五代十国南方的吳越、南吳、閩國、南唐、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等政權,或者元朝末年的陳友諒、張士誠羣雄等。.

新!!: 韩愈和诸侯 · 查看更多 »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期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时耕讀於南阳郡,地方上稱其卧龙、伏龙。後受劉備三顾茅庐邀請出仕,为促成孙刘联盟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乡侯,开府治理事务,辅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军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於五丈原,谥忠武。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裡忠臣与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新!!: 韩愈和诸葛亮 · 查看更多 »

诗人

诗人是创作诗歌的人,屬於文学家一類。詩人創作的作品可以是紀事性的,描述人物或故事,如荷馬的史詩;也可以是比喻性的,隱含多種解讀的可能,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歷史上自從有文字以來就開始有詩人,而不同國家和時代產生出許多不同的詩詞體裁。 英文的詩人(poet)一字來自於拉丁語的「poeta, poetae」,意指寫詩的人,或關於詩人的事。在中國,詩經和楚辭是現時所知的最早的詩詞集,孔子和劉向分別是詩經和楚辭的編撰者。中國的詩詞在唐朝和宋朝大盛,詩人輩出,唐代以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最為人所熟知。宋代詩人以寫詞為多,故又稱作「詞人」。古代的詩人對格律非常熟悉,無論在中國或西方詩詞都有特定的格式,例如唐代盛行的律詩,其對偶、押韻、聲調平仄的要求,都比小說或是散文來的嚴格。 中國的詩人通常賴以其它職業為生,如蘇軾本為翰林學士,岳飛本為將軍,但同時亦以詩作傳世。不少詩人亦是書法家,在不少中國建築,門柱上常常會有對聯,無論宮庭或一般文人皆愛在室內掛上字畫。每逢節慶喜喪之時,文人都喜歡題詩,亦常常立碑以紀念人物和事跡,這種傳統至今不絕,故此中國詩詞得以廣泛流傳。不少詩詞都是可以唱誦的,在宋代勾欄和教坊都是唱誦詩詞的地方。不少詩人對音樂亦有認識,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的音樂是詩人自己譜寫。.

新!!: 韩愈和诗人 · 查看更多 »

诗歌

詩(廣義),一般認為是一種內容與形式高度結合統一,并體現出“美感”、適宜吟詠的文學形式。詩能夠自成一格,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歌詞或散文詩,文字配上音樂則稱為歌。「詩」根源於簡潔、有力地想像覺察,或與經驗、想法、情緒反應作聯想,將意義、意識和潛意識的表現、象徵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樣、聲音和韻律等以某種規則加以重組安排。這種文學類型包含敘述性、戲劇性、諷刺性、訓誡式、情色和個人形式。 詩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早期企圖界定詩歌的有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主要聚焦於修辭以及戲劇、歌曲與喜劇中措辭的運用。後來人們認為詩的特點在於可以吟誦,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與韻律的要求,並強調詩的美感,稱為韻文,以此與散文相區別。至二十世紀中期,詩的定義轉為寬鬆,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

新!!: 韩愈和诗歌 · 查看更多 »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新!!: 韩愈和谥号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猪科.

新!!: 韩愈和豬 · 查看更多 »

貞元 (唐朝)

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是唐德宗的年號,共计21年。貞元這年號為唐太宗年號貞觀和唐玄宗年號開元合二為一,成為新年號貞元。.

新!!: 韩愈和貞元 (唐朝) · 查看更多 »

鳄目

鱷目(学名:Crocodilia)通称为鳄鱼,屬於脊索动物门蜥形綱。分佈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河川、湖泊、海岸中,現存24種。亚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新!!: 韩愈和鳄目 · 查看更多 »

贯是東亞古代度量衡的一种質量及货币单位,中國唐朝之前已經出現。一枚铜制铸币(方孔钱)为一文,一千文用绳子从中间的孔裏穿起来,称为一贯或一吊。在中國用作質量單位時,主要是計算貨幣的質量,較少涉及其他事物,但傳到日本後,除了是貨幣單位和計算貨幣質量外,還用作計算重量的度量衡(一貫等於100兩,大約為3.75公斤,舊時用來計算體重,現時則多為計算大體積物品的重量,例如刨冰用的冰塊),亦可當作計算握壽司的量詞。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其面值之一也叫“一贯”。开始是相当于一千文。不过后来由于贬值,最低降到价值一文左右。 历史上,铜钱的购买力由其和黃金、白银等貴金屬的兑换价决定,例如:.

新!!: 韩愈和贯 · 查看更多 »

贾岛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亦作阆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诗人,與韓愈同時。.

新!!: 韩愈和贾岛 · 查看更多 »

趙翼

趙翼(),字雲崧,號甌北,江蘇常州府陽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文學家、史學家。.

新!!: 韩愈和趙翼 · 查看更多 »

迷信

迷信(Superstition)是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Encarta百科全书上对“迷信”的定义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种行为或仪规具有神奇的效力。 “迷信”的本質是對事理的陳述不抱懷疑態度,就像科學家說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若只信其陳述,而不加考證,這就是一種對科學權威的迷信。破除迷信必須經過科學的考證步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科学本身与迷信、信仰或宗教有着重要区别。科学在本质上要求怀疑主义,并在实践中公开倡导怀疑主义。怀疑主义要求分析型思维以及批评型思维,要求怀疑一切,即不相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事物。对已经证实的事物,也要怀疑其时空的局限性及观察的准确性。未经证实的理论称作假说或猜想,而假说或猜想完全有可能被证明是錯誤的。錯誤的假说或猜想必须被抛弃。 廣義而言,所有的宗教信仰都包含著迷信成分,因其往往用一些難以考證的上古事件,或是阻止信徒質疑教義與神,沒有提出證據卻要求盲目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許多科學家認為,舉證神靈或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責任應在宗教人士,而不是要求科學證明其「不存在」,而宗教在過去千年來一直被認為是阻礙科學進步的阻力。.

新!!: 韩愈和迷信 · 查看更多 »

过继

过继,亦作過房、過嗣、立嗣(立繼及命繼),是传统宗族观念中的一种收養行为,主要目的出於「為宗」延續宗嗣,使祖先可繼續不受中斷地享有祭祀,故立男性繼承人而為之。又因考量祖先不受異類之奉祀,故也不許收養異姓為嗣。.

新!!: 韩愈和过继 · 查看更多 »

进士

进士原是科舉的科目之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到了元朝以後,惟存進士一科,遂成為科舉功名的最高等級。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新!!: 韩愈和进士 · 查看更多 »

錢仲聯

錢仲聯(1908年-2003年),原名萼孫,號夢苕。江蘇常熟虞山鎮人。曾任教於大夏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南京中央大學、蘇州大學等校。有“昆侖萬象一代詩豪”、“清詩功臣”之美譽。著有《人境廬詩草箋注》、《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劍南詩稿校注》、《鮑參軍集注》、《近代詩鈔》等書。.

新!!: 韩愈和錢仲聯 · 查看更多 »

錢穆

錢穆(),原名恩鑅,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中學創校人。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新!!: 韩愈和錢穆 · 查看更多 »

茅坤

茅坤(),字順甫,號鹿門,浙江歸安縣(今屬湖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文學家、藏書家,同進士出身。所評選《唐宋八大家文鈔》,完成於萬厯已卯(1579年)仲春,對後世文學史有很大影響。.

新!!: 韩愈和茅坤 · 查看更多 »

郎中

郎中可以指:.

新!!: 韩愈和郎中 · 查看更多 »

郡望

郡望,又称姓望或地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望族或该望族的发源地。 郡望始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氏,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们特意在姓氏的前面标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显示贵族身份,显示与同姓氏其他人的区别。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如陈郡有陈郡谢氏、陈郡袁氏等。同一姓氏,不同地区的家族,则使用各自的郡望,如崔氏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时期,门阀制度衰落,而社会上仍多称郡望。同时,唐代流行以本姓氏最著名士族使用的郡望标榜个人或家族。至明代,籍贯方才彻底替代郡望。 毛汉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时间纵度的血缘单位,强调郡望以区别于其他家族,犹如一家百年老店强调金字招牌一般,郡望与士族相始终。.

新!!: 韩愈和郡望 · 查看更多 »

舍利

舍利(शरीर ,漢語拼音:Shèlì),又作堅固子、舍利子、設利羅,意为尸体或身骨,常指骨灰。其中有的结晶体形色各异。最早指佛陀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遺留的固体物,后来也指高僧圓寂火化剩下的骨烬,通常埋葬于塔中。.

新!!: 韩愈和舍利 · 查看更多 »

門第

#重定向 士族 (中国).

新!!: 韩愈和門第 · 查看更多 »

董晉 (唐朝)

董晉(),字混成,唐河东虞鄉(今山西永濟)万岁里人。.

新!!: 韩愈和董晉 (唐朝) · 查看更多 »

葉燮

葉燮(),字星期,號己畦,浙江嘉興人。 葉紹袁之幼子。四歲時,其父授以《楚辞》,即能成诵。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初授宝应知县,康熙十四年,因得罪長官,遭罢职,遍游四方。晚年定居吳江橫山,世稱“橫山先生”,有弟子沈德潛等人。晚年游歷各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卒。著有《原詩》四卷、《己畦诗文集》二十一卷。.

新!!: 韩愈和葉燮 · 查看更多 »

钱锺书

#重定向 錢鍾書.

新!!: 韩愈和钱锺书 · 查看更多 »

蓝田县

蓝田县属于陕西省西安市管辖下郊区县。古时以盛产蓝田玉闻名,目前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

新!!: 韩愈和蓝田县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韩愈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金(gold)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Au(来自aurum),原子序数79。纯金是有明亮光泽、黄中带红、柔软、密度高、有延展性的金属。金在元素周期表中在11族,属过渡金属,是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几种元素之一。金在标准状况下是固体,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单质形式(自然金)存在,如岩石、地下及沖積層中堆积的砂金或金粒。金能和游离态的银形成固溶体琥珀金,在自然界中也能和铜、钯形成合金。矿物中的金化合物不太常见,主要是碲化金。 金的原子序数在宇宙中天然存在的元素中是较高的。据信这种重元素是在两颗中子星碰撞时的超新星核合成中产生,在太阳系形成前的尘埃中就已存在。由于地球形成之初还处于熔化状态,的金几乎都已沉入地核。因此,现在地球上地壳和地幔的金多是拜后来后期重轰炸期(约40亿年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赐。 金能抵抗单一酸的侵蚀,但却能被王水溶解(“王水”因此得名)。这种混合酸能和金反应生成四氯合金酸根离子。金也能溶于碱性氰化物溶液,这是其开采和电镀的原理。能夠溶解銀及卑金屬的硝酸不能溶解金,这些性質是黃金精煉技術的基础,也是用硝酸来鉴别物品裡是否含有金的原理,这一方法是英語諺語「acid test」的語源,意指用「測試黃金的標準」来測試目標物是否名副其實。此外,金能溶于水銀,形成汞齊(也是一种合金),但这并非化学反應。 金在有历史记载以前就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貴金屬,用于貨幣、保值物、珠寶和艺术品。以前国内和国际通常实行以金为基础的金本位货币制度,但1930年代时金币已停止流通。70年代,随着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结束,世界范围内的金本位制终于让位给法定货币制度。不过因其稀有,易于熔炼、加工和铸币,色泽独特,抗腐蚀,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等特点,金的价值不减。 底,人类总共开采18.36万公噸(相当于9513立方米)的金。 产量中的50%用于珠宝,40%用于投资,还有10%用于工业。 因其高延展性,抗腐蚀性,在大多数反应中的惰性和导电性,金一直在各类电子设备中用作耐腐蚀的电子连接器,这是它的主要工业用途。此外它还用于屏蔽红外线,生产和金箔,以及修补牙齿。有些金盐在医学上仍作为消炎药使用。.

新!!: 韩愈和金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韩愈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苏轼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學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繪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韻文散文造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与陸游并称「苏陆」;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郏縣。.

新!!: 韩愈和苏轼 · 查看更多 »

苏洵

苏洵(),字明允。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傳世。曾任校书郎、主簿等微官,追贈為光祿寺丞。.

新!!: 韩愈和苏洵 · 查看更多 »

老子

李聃,名耳,字伯陽、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华夏族,生于中夏东周末的某诸侯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時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李聃的學説後被庄周、楊朱等人發展,後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記载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和莊子同樣是道家的人物,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李聃被尊为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新!!: 韩愈和老子 · 查看更多 »

陳堯佐

尧佐(963年—1044年),字希元,阆州阆中新井县(今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人。北宋大臣,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致仕,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陈尧佐,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陈尧佐与长兄陈尧叟、弟陈尧咨皆中状元。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陈尧佐明吏事,工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

新!!: 韩愈和陳堯佐 · 查看更多 »

陳情表

《陳情表》是西晋人李密写给晉武帝的奏章。.

新!!: 韩愈和陳情表 · 查看更多 »

陶榖

陶榖,字秀實,邠州新平人(今陝西彬縣)。 本姓唐,是唐彥謙之孫,避石敬瑭之名而改陶氏。其父陶渙,官至夷州刺史。陶榖仕後晉時擔任知制誥、倉部郞中。後漢爲給事中。後周時爲兵部侍郞翰林承旨。入宋後為翰林學士。著有《清異錄》二卷。.

新!!: 韩愈和陶榖 · 查看更多 »

陈寅恪

陳寅恪(),字鹤寿(不常用),是一位籍貫江西省義寧州(今修水縣)、生於湖南長沙的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曾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亦為民初時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餘三人為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通曉二十餘種语言。其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學,著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与钱穆、陈垣、吕思勉并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新!!: 韩愈和陈寅恪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韩愈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參加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為當道者嫉恨,除短暫奉召入京外,終生未再北還。因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寓情山水而不忘國政,特別因首創“寓言”體,留下“黔之驢”“臨江之麋”“捕蛇者說”等小品而別具一格。其文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其出于河东柳氏,人称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復號柳柳州。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軍人物,並稱「韓柳」。韓文古,柳文秀。.

新!!: 韩愈和柳宗元 · 查看更多 »

推官

推官,唐代設置,最早是節度使、觀察使等官的屬官,多掌理司法,不繫京職,後期成為對法官的雅稱。清末,改稱推官為「推事」,民國初年仍稱法官為「推事」。在英國司法體系,「推事」則是一種職權低于「法官」的司法官員。.

新!!: 韩愈和推官 · 查看更多 »

李實

李實可以指:.

新!!: 韩愈和李實 · 查看更多 »

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州贊皇縣(今属河北省)人,唐朝宰相、詩人,爵至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領袖人物。.

新!!: 韩愈和李德裕 · 查看更多 »

李翱

李翱(),字習之,汴州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仆射房,是北魏司空、清渊文穆公李冲十世孙,北魏使持节、侍中、太傅、录尚书事、青州刺史、濮阳孝懿公李延寔九世孙,中书侍郎、左光禄大夫、清渊献侯李彬八世孙,清渊县侯李桃杖七世孙。.

新!!: 韩愈和李翱 · 查看更多 »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另郭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屬唐安西都護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有“詩仙”、“詩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躍于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义詩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稱為「三絕」。 李白的詩歌在唐朝已被選進殷璠編選的《河嶽英靈集》、於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寫本唐人選唐詩》、韋莊編選的《又玄集》和韋縠編選的《才調集》。 其作品想像奇特豐富,風格雄奇浪漫,意境獨特,清新俊逸;善於利用誇飾與譬喻等手法、自然優美的詞句,表現出奔放的情感。詩句行云流水,渾然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清趙翼稱:“李杜詩篇萬口傳”(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更被譜入曲)。李白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詩歌的巅峰。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2015年3月21日「世界詩歌日」,聯合國郵政發行一套郵票,分別選取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6種不同語言的代表性詩歌,於郵票畫面呈現。漢語詩歌選取李白的《靜夜思》。.

新!!: 韩愈和李白 · 查看更多 »

李漢 (唐朝)

李漢,字南纪,唐朝宗室、官员。 嗣雍王李道明六世孙。少年时为韩愈弟子,通古学,属辞雄蔚,为人刚,略类愈。韩愈很喜欢他,把女儿嫁给他。擢进士第,迁累左拾遗。唐敬宗时(824年—827年),侈宫室。舶买献沉香亭材,唐敬宗同意,李汉谏曰:“以沉香为亭,何异瑶台琼室乎?”是时,政事谬僻,李汉言切,多所救补。坐婞讦出佐兴元幕府。 827年,唐文宗立,召为屯田员外郎、史馆修撰。论次《宪宗实录》,书宰相李吉甫事不假借,其子李德裕恶之。至李宗闵主政,擢知制诰,稍进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曾上奏李德裕厚賂仲陽,暗中勾結漳王李凑,圖為不軌。李德裕辅政時,出京为汾州刺史,再以不孝之罪絀免,改汾州司马。大和九年(835年)八月,與杨虞卿、萧瀚皆再贬。皇帝甚至下令二十年內不得用。但不久改绛州(今山西新绛)刺史。大中(847年-859年)年間,召拜宗正少卿,卒於任上。 当李汉为中丞,表亲孔温业为御史,等李汉晚见召,孔温业已为中丞,每燕集,人以为荣。.

新!!: 韩愈和李漢 (唐朝) · 查看更多 »

杜甫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因其曾任左拾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與李白并稱「李杜」,為了與晚唐的两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稱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新!!: 韩愈和杜甫 · 查看更多 »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 其詩英发俊爽,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新!!: 韩愈和杜牧 · 查看更多 »

梁启超

梁启超(,署名作梁𠷠超),字卓如、任甫,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潮居都茶坑乡人,人稱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及发明家。 梁启超在青年时期曾經與老师康有為合作进行戊戌變法,事敗後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及張勳復辟等严词抨击,以及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新!!: 韩愈和梁启超 · 查看更多 »

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国皇帝,廟號高祖。 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蕭順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萧衍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本人私德也很好,也不太注重個人生活享受。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長达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新!!: 韩愈和梁武帝 · 查看更多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分为26卷,又《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因為写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新!!: 韩愈和梦溪笔谈 · 查看更多 »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新!!: 韩愈和欧阳修 · 查看更多 »

武宁县

武宁县是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所辖的一个县。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初具规模。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新!!: 韩愈和武宁县 · 查看更多 »

死刑

死刑(英文:Death Penalty 或 Capital Punishment)亦稱極刑、處決、正法、伏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遭受此種剝奪生命權的犯人通常都犯下了嚴重罪行。儘管對“嚴重罪行”的定義時常有爭議,但目前保有死刑的國家中,一般來说,“蓄意殺人”必然是死刑的一個重要理由。 據大赦国际資料,截至2009年4月30日世界上超过67%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其中废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国家多达92个,废止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为10个,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为36个(以过去10年未执行一例死刑为标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達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的國家為105個,其中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為59个。保持、恢復死刑制度的檢討在各國始終不斷,死刑存廢問題是難論是非對錯與治安相關數據佐證的價值觀之爭。 現今所有歐盟的成員國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即使當中不少國家的民眾支持死刑。.

新!!: 韩愈和死刑 · 查看更多 »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亦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战略家和思想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终身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被尊称为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暨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暨名誉主席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之一。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践过程中,早先曾借鑑斯大林主義探索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道路,後來其运用經驗和總結的成果被发展称作毛泽东思想,被後繼無產革命參考成為蘇共以外的另一重要左派思想。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他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游击战十六字诀和运动战战略、三个世界理论、矛盾论、实践论等,其核心内容为新民主主义和無產階級专政理论。此外,毛泽东在文學和书法方面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的专政統治和階級鬥爭備受批評,因主导或发动的反右运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等各类政治运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而使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新!!: 韩愈和毛泽东 · 查看更多 »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長江支流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46.58平方公里,2016年底人口4592.00万人江西省统计局:〈〉。省会为南昌。.

新!!: 韩愈和江西省 · 查看更多 »

汴州

汴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东魏置梁州、陈留郡,北齐废开封郡(辖开封县)入。北周宣帝(578年—579年)时,改梁州为汴州,因汴水而得名。治所在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隋朝开皇初年郡废,大业初年汴州废,浚仪县、开封县属荥阳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郑州的浚仪县、开封县,滑州的封丘县置。土贡:绢。户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六,口五十七万七千五百七。下辖六县:浚仪县、开封县、尉氏县、封丘县、雍丘县、陈留县。天宝初年,改为陈留郡。后复为汴州。延和元年(712年),州城由启封城迁到汴州城。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开封市、封丘县、尉氏县、杞县、兰考县等地。通济渠开通后,汴州作为东南物资北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原重要的经济都会。五代十国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为开封府,后来开封府俗称汴京。.

新!!: 韩愈和汴州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韩愈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韩愈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沈括

沈括(),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是中国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随母寿昌县太君许氏入籍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新!!: 韩愈和沈括 · 查看更多 »

法门寺

法门寺,又称法云寺、阿育王寺,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

新!!: 韩愈和法门寺 · 查看更多 »

洛邑

#重定向 雒邑.

新!!: 韩愈和洛邑 · 查看更多 »

淮南西路

淮南西路是中國宋朝(960年-1279年)的一个地方行政区。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淮南西路始建制,首府治寿州(后升为寿春府),以寿州、庐州(南宋首府)、蕲州、和州、舒州(后升为安庆府)、濠州、光州、黄州、无为军来属。後於宋朝滅亡後劃入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崇宁(1102年-1106年)年间,淮南东西兩路人口共计达到130万户。.

新!!: 韩愈和淮南西路 · 查看更多 »

清異錄

《清異錄》書名,宋陶穀撰,凡二卷。 《清異錄》分三十七門,內容包括〈天文〉、〈地理〉、〈君道〉、〈官志〉、〈人事〉、〈女行〉、〈君子〉、〈么么〉、〈释族〉、〈仙宗〉、〈草〉、〈木(竹附)〉、〈花〉、〈果〉、〈蔬〉、〈药〉、〈禽〉、〈兽〉、〈虫〉、〈鱼〉、〈肢体〉、〈作用〉、〈居室〉、〈衣服〉、〈装饰〉、〈陈设〉、〈器具〉、〈文用〉、〈武器〉、〈酒浆〉、〈茗荈〉、〈馔羞〉、〈薰燎〉、〈丧葬〉、〈鬼〉、〈神〉、〈妖〉等等,各為標題,每門雜采隋唐至五代典故,共有648條。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以為“不類宋初人語。”。“茗荈”一类是取自苏廙《十六汤品》。.

新!!: 韩愈和清異錄 · 查看更多 »

潮州 (古代)

潮州,中国古代的州。 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分循州置。治所在海阳县(今广东省潮州市)。以“潮流往复”得名。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平远、梅县、丰顺、揭西、普宁、惠来等市县以东地区。大业三年(607年),改义安郡。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潮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潮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潮州。韩愈曾贬为潮州刺史,有《祭鳄鱼文》。宋朝时置有银场、锡场。元朝时改为潮州路。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宋朝的州 Category:广东的州 Category:潮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591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279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韩愈和潮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潮州市

潮州市(官方音译:Chaozhou,拉丁化:Chauchowfu/Teochew,廣東拼音:Chiuchow)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部,与福建省比邻,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是中国十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同时还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瓷都等称号。潮州市下辖2个市辖区(湘桥区、潮安区)、1个县(饶平县)及1个县级管理区(枫溪区),共设9个街道办事处、41个镇、891个村民委员会、120个居民委员会。枫溪区由枫溪镇、潮州火车站区,以及由湘桥区凤新街道分出的池湖、蔡陇两个管理区组成,辖5个社区、26个村。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州市文物古迹众多,截止至2010年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广东文物古蹟荟萃之地。潮州位于韩江中下游,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西与广东省揭阳市的揭东区接壤,北连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 潮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成员城市之一,对外开放旅游城市,闽、粤、赣边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全市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和潮安区北部。全市总面积3679平方公里,2014年末户籍人口为268.8万人。 潮州市是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是粤东地区文化中心。历史上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也曾是及海外贸易的始发地。享有”南国邦郡“、“文化橱窗”、”华侨之乡“、“潮州菜之乡”、“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新!!: 韩愈和潮州市 · 查看更多 »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尤溪縣(今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學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窮困,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於建陽雲穀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新!!: 韩愈和朱熹 · 查看更多 »

昌黎祠

昌黎祠是位於台灣屏東縣內埔鄉的道教廟宇,緊鄰六堆天后宮,是台灣唯一主祀唐朝文學家韩愈的廟宇。曾經是內埔鄉一帶的文教中心。.

新!!: 韩愈和昌黎祠 · 查看更多 »

斯诺

Snow(斯诺),是很多人的姓氏,包括:.

新!!: 韩愈和斯诺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新!!: 韩愈和新唐书 · 查看更多 »

文 (貨幣)

文,亦作厘、錢或文錢,是一種貨幣單位,指一枚銅錢。為東亞(漢字文化圈)古代最小的貨幣單位,起源於中國北宋,在日本的室町時代傳入日本。在使用元作為貨幣單位的地區,一文等如一元或一貫的千分之一。.

新!!: 韩愈和文 (貨幣) · 查看更多 »

文史通義

《文史通義》是清朝史家章學誠的一本著作,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版,分〈內篇〉五卷,〈外篇〉三卷。在四庫全書中為史部史評類。全書內容廣泛,包括易教、書教、詩教、經解、言公、史德、方志等。“六經皆史”之說是全書重要命题。 章學誠著《文史通義》是因為校雠《汉书·艺文志》,為了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認為六經是古代實際政治社會發展的記錄,並不是「載道之書」,這種見解,根本推翻了「守六經以言道」的傳統觀點,給九十年後的國故整理與疑古風氣,提供了理論基礎。「六經皆史」同時還指出,單純的編纂和考證不算是史學,史學得有個人見解才成,所以在史學上便提出編修通史。他以為通史具有「六便」(免重復、均類例、便銓配、平是非、去牴牾、詳鄰事)和「二長」(即具剪裁、主家法)的特點。 章學誠在書中還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張,即編修一地的歷史演變。章學誠主張方志要立三書:記載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記載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記載文獻詩文的「文徵」。為了便於搜集文獻資料,章學誠還提出了各州縣建立志科的主張。 “六经皆史”并非是章学诚之独创,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庄子》之《天道》、《天运》诸篇,但章學誠的可貴處在於提出完善的哲学体系,也就是“即器明道”的理論。“道”与“器”将六经与史學联系起来。章氏以為“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反覆強調六经皆先王之政典,“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章氏再次重申:“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 嘉庆三年,章学诚以《文史通义》初刻稿呈送朱锡庚,當時章学诚被“盗卖毕公《史考》”流評所擾。嘉庆六年十一月,章学诚臨終前將全稿交給王宗炎校定,王宗炎編次三十卷,道光六年,宗炎未定稿而卒,稿本再歸沈曾植。道光十二年(1832年)出版。劉承幹據沈氏藏本重新增補,加入《和州志》三卷,《永清縣志》十卷,《乙卯劄記》、《丙辰劄記》、《知非劄記》、《閱書隨劄》和《信摭》各一卷,別為外編十八卷,定名《章氏遺書》,1920年出版。章学诚曾言:“尝谓百年而后,有能许《通义》文辞,与老杜歌诗同其沉郁,是仆身后之桓谭也。”.

新!!: 韩愈和文史通義 · 查看更多 »

文章軌範

《文章軌範》,南宋謝枋得编著的文選評集,其目的在於指導士子科舉考試。該書共七卷,選錄了漢、晉、唐、宋十五位作家的六十九篇作品,以韩愈《与--襄阳书》為開首第一篇,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及陶渊明《归去来辞》结尾;其中韓愈文最多,共三十二篇,蘇軾文十二篇,柳宗元、歐陽修文各五篇,蘇洵文四篇,大致以唐宋文為主。前二卷為放膽文,後五卷為小心文,放膽文前面又寫著“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此集皆麤枝大葉之文……”。 選文多有謝枋得批註圈點,闡明其篇章的“放膽”、“小心”、“幾字句”等法。卷六《岳陽樓記》,卷七《祭田橫文》、《上梅直講書》、《三槐堂銘表忠觀碑》、《後赤壁賦》、《阿房宮賦》、《送李應歸盤谷序》等七篇皆有圈点而无批注,因选注者尚無獨特之見解。而《前出师表》、《归去来辞》兩篇則連圈點也沒有,其門人王淵跋解釋說:「漢丞相、晉處士之大義清節,乃枋得所深致意,非附會也。」 《文章軌範》曾引用安子順之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不慈。.

新!!: 韩愈和文章軌範 · 查看更多 »

收養

收養又稱抱養、領養,係指將他人子女收為自己子女,中國古代又稱為螟蛉子,這是由於古人誤以為蜾蠃把螟蛉的幼蟲收養作己子,實際上牠們是用作給自己幼蟲的食物。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是一个弃婴,被周文王收为螟蛉子,列为文王的百子之末。 法律上,收養賦予被收養者和婚生子女具有相同權利義務的一種身分契約關係。由於收養會將本無真實親子血緣聯絡之人間,以規範而擬制具有親子關係,因此收養者與被收養者間又稱為法定血親或擬制血親。收養者為養父母,被收養者則為養子女,被收養者約可分為三種,一是繼子女(稱為「繼親收養」),二則是其他本有親屬的身分者(稱為「近親收養」),第三種則為本來即不具親屬或血緣關係之人,但都可因為有效的收養行為,而成立法律上之親子關係;被收養者之生父母稱為本生父母,而對本生父母而言,將子女被他人收養之情況稱為「出養」子女。一旦子女出養後,與其本生父母之親屬關係即處於暫時停止之狀態,互不負義務,也無法律上之權利,故也互無繼承之資格。.

新!!: 韩愈和收養 · 查看更多 »

散文

散文是一種文學形式,與之相對的稱為韻文或詩文。散文可分為廣義與狹義的解釋,其中,廣義散文最容易辨識與定義的方式,是“松散”的結構。也就是說,扣除其它文学形式重叠部分,運用普通語法結構,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束縛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都可稱為散文。除此,狹義散文是單指文學範疇內,結構鬆散之非韻文作品。文學專指的散文,歷代作品有著各時代不同流变的脉络,而正因為鬆散帶來的自由,散文作品表達出的思想通常有著丰富与圆满的特色。。.

新!!: 韩愈和散文 · 查看更多 »

敕書

敕書今簡作敕(異體字簡稱:勅、勑、飭)是君主制國家的一種文件。.

新!!: 韩愈和敕書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新!!: 韩愈和曹魏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韩愈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韩昌黎韩退之韓昌黎韓文公韓愈韓退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