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宗庙

指数 宗庙

宗庙是漢字文化圈国家君主、貴族供奉祖先灵位的祠庙。“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说。宗庙在中国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明清时期宗庙被称为太庙。位于河南安阳境内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迄今发掘出来的最早的宗庙遗迹。上古至中古時期只有皇室和貴族才可以有宗廟,數目也有嚴格規定,不能僭越,《禮記·王制》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當時平民沒有設置宗廟的權利,《荀子·禮論》載:“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 在古代,宗廟被視為國家的象徵,常與「社稷」並稱,毀壞宗廟往往會受到重罰。如《唐律疏議》把毀壞宗廟視為「謀大逆」之罪。.

62 关系: 历代帝王庙南京市司母辛鼎君主夏朝大夫天子天安门天王寺太庙宗庙礼制宗廟 (首爾)宗廟祭禮 (朝鮮王朝)安阳市寺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國世界遗产三皇五帝平民京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应天府伊势神宫北京太庙北京市圓覺寺 (那霸市)儒教商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石清水八幡宮琉球国社稷祠堂祖先第一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牌位盘庚迁殷韩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荀子順天府顺化皇城首尔诸侯貴族舉事阮朝...李成桂殷墟河南省清朝漢字文化圈朝鲜半岛朝鲜宫廷音乐朝鲜王朝星期日明朝新罗 扩展索引 (12 更多) »

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是中国明朝、清朝皇家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场所。.

新!!: 宗庙和历代帝王庙 · 查看更多 »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新!!: 宗庙和南京市 · 查看更多 »

司母辛鼎

司母辛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其腹部著有「司母辛」的铭文,現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河南安阳小屯5号墓发掘出土。通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被认为是祭祀武丁“诸妇”妇好,母辛其子是对妇好的尊称。 Category:商朝王室 S S S.

新!!: 宗庙和司母辛鼎 · 查看更多 »

君主

君主是指從一個家庭或家族中挑選成員來任職的國家元首或政權領袖。其職位之傳承以直系血親世襲為主,也可採選舉或禪讓方式產生;其中實行世襲制度者若無直系血親之繼承人,一般多由其親屬中遴選血親較近者而繼承之。 採用君主統治方式的政體稱為君主制,在現代社會中多與共和制相對;而利用君主之權力進行統治的家族團體,則稱為王室/皇室。.

新!!: 宗庙和君主 · 查看更多 »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新!!: 宗庙和夏朝 · 查看更多 »

大夫

大夫可以指:.

新!!: 宗庙和大夫 · 查看更多 »

天子

天子,中國共主及帝王之頭銜,意指上天之兒子,象徵統治天下之權力源自上天。 黃帝、堯、舜都被尊為天子。周朝以「天子」為君主正式名號。自秦始皇始,中國統治者都冠上皇帝頭銜,也稱天子,類似於單-于-、天皇、可汗等稱號。天子的命令又稱「聖旨」,即“德为圣人”的旨意。明清兩朝皇帝使用的「奉天承運皇帝」一辭,彰顯了帝王權力受命於天,西方稱君權神授。「天」在此意為「天神」或「上帝」、「天公」。.

新!!: 宗庙和天子 · 查看更多 »

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中國北京市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設計者為明代的御用建築匠師蒯祥。天安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時稱為承天門。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1925年10月10日,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开国大典,它由此被设计入国徽,並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之一。1961年,天安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佈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新!!: 宗庙和天安门 · 查看更多 »

天王寺

天王寺位于中国山西省长子县城内南街,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王寺始建于唐永徽年间,现仅存中殿和后殿,均为金代遗构。中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栱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六椽栿通达前后檐。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四柱。.

新!!: 宗庙和天王寺 · 查看更多 »

太庙

太庙是中國、越南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而帝王将相的神主被供奉入太庙的仪式则称为升祔礼。.

新!!: 宗庙和太庙 · 查看更多 »

宗庙礼制

宗庙礼制是漢字文化圈国家君主在宗廟举行的祭祖儀式,各地歷朝的儀式均有變化,其中以韩国的宗庙祭礼最为著名。韩国的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 宗庙和宗庙礼制 · 查看更多 »

宗廟 (首爾)

宗庙是韩国首尔供奉朝鲜王朝君主和王妃的灵位的儒教祠庙。宗庙1394年由朝鲜太祖李成桂下令修建。作为世界最古老的皇家儒教祠庙,宗庙199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宗庙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祭祀朝鲜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仪式——宗庙祭礼。宗庙祭礼的音乐是朝鲜宫廷音乐的一种,被称为宗庙祭礼乐。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 宗庙和宗廟 (首爾) · 查看更多 »

宗廟祭禮 (朝鮮王朝)

宗庙大祭又称宗庙祭礼是韩国宗庙祭祀朝鲜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仪式。宗庙祭礼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宗庙祭礼的音乐是朝鲜宫廷音乐的一种,被称为宗庙祭礼乐。2001年,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宗庙,在1995年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宗庙和宗廟祭禮 (朝鮮王朝) · 查看更多 »

安阳市

安阳市,古称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北部。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闻名,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的建都史除在殷建都的商朝外,还有在邺建都的六个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权,为“七朝古都”。 安阳是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以及京港澳高速公路上处于石家庄与郑州之间的重要城市,西倚太行山,北临漳河,洹河从市区北部蜿蜒而过。现下辖4区、1县级市、4县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352平方公里,人口511.7万。2009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2011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新!!: 宗庙和安阳市 · 查看更多 »

寺庙

寺庙,即寺院(佛寺)與庙宇的合称,有時統稱為廟、廟宇,台灣常稱宮廟,一般專指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贤哲、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實際上不限於佛寺與廟宇,還包括祠、道觀等。功能包括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的寺廟。一般所稱寺廟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但一些名人的家廟由於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同時有著寺廟的性質。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三教合流、佛道雙修、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寺廟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寺廟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新!!: 宗庙和寺庙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宗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宗庙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Patrimoine mondial),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學文化组织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複合遺產三大類。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協力組織,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與保護工作。.

新!!: 宗庙和世界遗产 · 查看更多 »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帝王」。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被稱為傳說時代,在夏朝之前。其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及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相似之處。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惟歸誰人說法眾多。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時代遠早於五帝時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000至5,000年至7000至8000年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三皇五帝時期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發展,例如鑽木取火、行醫等,皆對後世的中國文化有遠大的影響。.

新!!: 宗庙和三皇五帝 · 查看更多 »

平民

平民是指普通市民、公民,指不是奴隸但沒有任何特權或官職的自由人,因此除了貴族、高級官員、奴隸外,都稱平民。 在軍事上,指的是,或者是非參與戰鬥的人員。.

新!!: 宗庙和平民 · 查看更多 »

京畿

京畿一词用于漢字文化圈, 意指一國的國都和其周圍的地方。.

新!!: 宗庙和京畿 · 查看更多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重定向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新!!: 宗庙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查看更多 »

应天府

应天府,可以指:.

新!!: 宗庙和应天府 · 查看更多 »

伊势神宫

伊勢神宮是位於日本三重縣伊勢市的神社,被定為之本宗,即神社本廳所屬所有神社的中心。正式名稱為神宮,在與其餘神宮區別時才會冠上地名。無神階,于明治時代至戰前為止,在之近代社格制度中,被視為特別的存在,而不定社格。.

新!!: 宗庙和伊势神宫 · 查看更多 »

北京太庙

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总面积139,650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门为西南侧太庙街门(该门现被一分为二,外部作为商店使用,不能进入),南门于民国时期作为公园时开辟,现为太庙主要游人入口。太庙四周有三重围墙。主要建筑为前殿、中殿、后殿三大殿及配殿,南端有琉璃砖门一座、大戟门一座并小戟门东西各一座,两门之间有七座石桥。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间曾多次重修,乾隆元年(1736年)大加修缮,历时四年,乾隆退位前又将三进大殿及配殿全部扩建。 殿宇均为黄琉璃瓦顶,建筑雄伟壮丽。正殿原为九间,清代改为十一间,进深四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其主要梁柱外包沉香木,其余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天花板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 太庙虽经清代改建,其规则和木石部分,大体保持原构,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以古柏著名,树龄多达数百年。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5月1日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新!!: 宗庙和北京太庙 · 查看更多 »

北京市

北京市,简称“京”,(汉语拼音:běi jīng;英语:Beijing;邮政式拼音:Peki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河北省,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有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等五个朝代在此定都,以及数个政权建政于此,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宗室召公奭于燕国,是为北京建城之始。金中都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金中都为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8个世纪里,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北京古迹众多,著名的有紫禁城、天坛、避暑山莊、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今日的北京,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座落于北京市区;金融街是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办公地点和金融业聚集地;北京商务中心区是北京经济的象征;798艺术区是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中心;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水立方”、中国尊等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成为古老北京新的名片。每年有超过2亿9400万人到北京旅游。.

新!!: 宗庙和北京市 · 查看更多 »

圓覺寺 (那霸市)

圓覺寺()是沖繩縣那霸市首里城北面的一個已不存在的臨濟宗寺院。 圓覺寺建於1494年(弘治7年),由琉球第二尚氏王朝尚真王模仿日本鎌倉的圓覺寺建立。在第二尚氏王朝國王的支持下,圓覺寺曾一度十分繁榮,被琉球人稱作「大寺院」()。寺前的圓鑑池是當年琉球國王招待並宴請中國冊封使的地方,在琉球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一席之地。 1879年,琉球為日本所滅。1933年(日本昭和8年),圓覺寺佛殿、三門、方丈等殿被日本列為國寶。沖繩島戰役中,圓覺寺被毀,僅存放生橋。戰後,總門被復原,其他地方現在則為沖繩縣立藝術大學的一部分。.

新!!: 宗庙和圓覺寺 (那霸市) · 查看更多 »

儒教

*儒家.

新!!: 宗庙和儒教 · 查看更多 »

商朝

商朝又称殷、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標誌着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为殷、殷商。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系統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獻记载資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錄,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领商汤於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後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於牧野之戰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擊敗而亡。 商朝具有豐富的考古学發現,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陽市、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還發現大量商朝文化遺產。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遷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對此看法比较一致。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後,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文化。.

新!!: 宗庙和商朝 · 查看更多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并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新!!: 宗庙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查看更多 »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新!!: 宗庙和国家 · 查看更多 »

石清水八幡宮

石清水八幡宮(石清水八幡宮)是位在日本京都府八幡市的神社。與宇佐神宮等並列日本三大八幡宮。為勅祭社、二十二社之一、舊社格為官幣大社(現神社本廳的別表神社)。僅次於伊勢神宮,是日本的國家第二等宗廟。 曾在二戰日本戰艦扶桑號設立分支。.

新!!: 宗庙和石清水八幡宮 · 查看更多 »

琉球国

琉球国(),又稱琉球王國,是琉球历史上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两个朝代的统称和共有国号,也包括早期三山时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作为其共同的对外自称)。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臺灣和九州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朝贡,遭日本薩摩藩入侵後也向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諸島外部勢力的入侵,特別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後,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內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871年,日本在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為琉球藩。1879年3月11日,日本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編入鹿兒島縣;同年,以琉球之地設置沖繩縣。.

新!!: 宗庙和琉球国 · 查看更多 »

社稷

稷是中國古代君主的祭壇。“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类農作物粟(即小米),亦指農作物之神后稷。中國古代國君都祭社稷,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後來就用“社稷”代指“國家”。 炎帝号神农氏,是从事农业的氏族部落。其后裔较著名的有烈山氏,以善于烧山种田而闻名。其子柱能植百谷百蔬,故祀以为稷。稷被尊奉为谷物之神。炎帝后裔还有共工氏,以善于平治水土著称。其子曰后土,后来被尊奉为土地之神——社。对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土地和粮食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兴衰存亡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在中国社稷即国家的代名词。 在周代,社和稷被一起崇拜,合稱「社稷」。周天子會在冬至和夏至每年兩次祭祀社稷。社稷在露天的祭壇崇拜,祖先則進入祖廟崇拜。社稷之壇在王宮之西,祖廟在王宮之東,二者構成國家的一對象徵。 《周礼·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國家的國君,稱為社稷主;中國的天子,稱為天下主。社稷主的名號是侯;天下主的名號是王。誰夠資格稱為天下主?誰夠資格稱為社稷主?乃是有條件的,《老子》第七十八章說:“是以聖人--: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主。正言若反。”不論是天下主或是社稷主,都必須承擔危難災禍屈辱,而不是坐享安榮舒適。 现今北京中山公园内,仍有社稷坛及国土象徵的五色土。.

新!!: 宗庙和社稷 · 查看更多 »

祠堂

堂,又稱家廟、祖堂、公廳,是基於宗法制度,用于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其又具有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功能 用于举办家族内子孙的婚、丧、寿、喜等事。还可以作為私塾使用。 祠堂可分為宗祠和家祠(或支祠)兩類,宗祠是的祠堂,家祠、支祠則是分家所建供奉分房的祖先。 皇室的祠堂稱為宗廟。.

新!!: 宗庙和祠堂 · 查看更多 »

祖先

先是與後代相反的概念。然而,很多時候所指的祖先,通常都是最少隔幾代,年代久遠的則稱為遠祖。在很多父系社會,狭义的祖先一词只代指父親那邊的祖先。 如果兩個人有共同的祖先,即是代表他們有血緣關係。在演化論上,幾個物種有同一演化祖先,它們便是該祖先物種的後代。 中国古代尊称去世祖先为“皇”,如皇考(对亡父的尊称)、皇姑(对丈夫亡母的尊称)、皇祖(远祖,称高祖以上的祖先)、皇舅(女子称丈夫的亡父)等。 很多文化均有敬仰祖先的傳統,不論死活也要表現恭敬。有些民族還有祖先拜祭的習俗(如清明掃墓、祭拜神主),以維繫整個家族及社會秩序。.

新!!: 宗庙和祖先 · 查看更多 »

第一尚氏王朝

#重定向 第一尚氏.

新!!: 宗庙和第一尚氏王朝 · 查看更多 »

第二尚氏

二尚氏是對從始祖尚圓王即位的1469年(成化六年)到琉球廢藩置縣的1879年的410年間統治琉球國的王室及其姓氏的通称。是琉球最後的王朝。正式名稱為尚氏,為了與第一尚氏做區別,一般稱其為第二尚氏,又稱伊是名王統。第二尚氏從初代尚圓王到末代尚泰王,共傳位十九代。其王室家紋為「左三巴」,又稱「左御紋」().

新!!: 宗庙和第二尚氏 · 查看更多 »

牌位

位在東亞傳統禮儀和習俗中,是用以祭奠列代神明、聖賢、祖先及亡者的木牌, 上面書寫及雕刻神靈、先人或亡者的名諱,以及寫上一些吉祥話,象徵祂的神靈附着於此受人崇拜。可是,現代的牌位已經不侷限採用傳統的檀木、檜木、沉香木等木材製作,亦有以仿玉、玻璃鋼、壓克力等合成材料製作的產品。 牌位在日、韓語中稱爲「位牌」,在中國一般亦稱爲「神座」、「神牌」、「神主」、「神位」、「祿位」、「香位」、「靈位」、「蓮位」或「木主」 、福州民系稱為「牌套」(pe2-tʰɔ5);神位裝置於小闈閣內時稱爲「神龕」,供奉祖宗牌位的闈閣通常也稱為「祖龕」。.

新!!: 宗庙和牌位 · 查看更多 »

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為发生在前1300年左右,中国商朝的一个历史事件。 商朝君主盤庚曾从奄(今山东省曲阜市)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历史上被成为“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继续“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經歷了一段繁盛時期,故後世又稱商為「殷商」。盤庚遷殷為九世之亂畫下句點。 Category:商朝政治 Category:安阳历史 Category:商朝历史事件.

新!!: 宗庙和盘庚迁殷 · 查看更多 »

韩国

#重定向 大韩民国.

新!!: 宗庙和韩国 · 查看更多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重定向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新!!: 宗庙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查看更多 »

荀子

荀子(),名荀況,受尊稱為荀卿,因漢代人避漢宣帝劉詢的諱,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代儒家學者和思想家,趙國人,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楚國蘭陵令,到趙國、秦國遊說諸侯,宣揚儒學和傳授六經,批評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學派,有韓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後世編為《荀子》一書。荀子祖述孔子,重視道德倫理,提倡仁義、禮義和忠信,集先秦禮論之大成,重視以禮修身和禮制教育。他相信性惡論,人與生俱來本無道德,若放縱情欲不加節制,將互相仇恨和鬥爭;道德價值是後天人為建構的,由聖人創造,以規範和美化人性。荀子重視人的理性和學習能力,認為善行是後天學習而得的,人人都有學習禮義的能力;君子應憑著個人修養,鍥而不捨的努力,日積月累養成美德。政治上荀子提調尊君,強調君主確立社會秩序與道德教化的作用,彰顯儒家的聖王理想與政教合一的觀念。荀子主張任用賢能,國君把政務交與大臣處理;國家要控制思想,打擊異端邪說,以法律補充禮制以維繫社會秩序。自然論方面,荀子傾向唯物主義,認為天地並無意志,不信天人感應和鬼神之說,提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荀子受譽為一代大儒,地位崇高,對後世特別是漢代的儒學思想與政治文化影響頗深,在宋、元、明三朝曾從祀於孔廟;但因其性惡論及曾抨擊孟子,自宋代以來也受不少儒者批評,被視為孔門異端和法家先驅。.

新!!: 宗庙和荀子 · 查看更多 »

順天府

順天府,中国明清行政区划单位之一,相当于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市区,但管辖面积不同。“順天府”也指该地区地方政府衙門,相当于现今北京市政府。.

新!!: 宗庙和順天府 · 查看更多 »

顺化皇城

順化皇城(),又稱大内(),位于越南承天順化省順化市,坐落於順化京城()中央,是越南部分皇朝的首都,也是越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

新!!: 宗庙和顺化皇城 · 查看更多 »

首尔

#重定向 首爾.

新!!: 宗庙和首尔 · 查看更多 »

诸侯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主要是指中国历史周朝時分封制之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君主最高统治者被赐与“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世爵。 少数时期,与中原朝廷对抗的軍閥割据势力,也被稱為諸侯。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張魯、張繡、劉表、劉焉、馬騰、韓遂等地方將領,晚唐以武力自居,不理會朝廷的軍事藩鎮河北三鎮,五代十国南方的吳越、南吳、閩國、南唐、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等政權,或者元朝末年的陳友諒、張士誠羣雄等。.

新!!: 宗庙和诸侯 · 查看更多 »

貴族

貴族指的是奴隶制、封建制、君主制、教会制、种姓制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特有的群体,通过血缘、姓氏等某种特有的制度来继承知识、权力、财富而形成的传统。通常贵族财富多于其他人。在現時,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有完整的贵族传统。 貴族同其他阶级的最明显区别是拥有世袭爵位或者拥有对世袭爵位的继承权,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不被認為是貴族;其他勋位、荣誉称号的拥有者也不被认为是贵族。高级官僚往往可以凭借贡献获得赐爵,大多是终身爵位;军事将领可以凭借战功获得封爵或赐爵,或是世袭爵位,或是终身爵位。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袭爵位,則通常被看做是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的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中的邊緣者。.

新!!: 宗庙和貴族 · 查看更多 »

舉事

舉事,或稱起事,指使用武力推翻、脫離或反抗現政權的行為,是中性詞;故此也可以作為褒義詞「起義」或貶義詞「暴動」的委婉表述。使用上,如要強調舉事者以使用武力為手段,可加上「武裝」或「武力」二字在前,即「武裝起事」、「武裝起義」或「武裝暴動」。.

新!!: 宗庙和舉事 · 查看更多 »

阮朝

阮朝()是越南历史上最后的朝代,1802年至1804年使用南越国号(阮世祖朝贡之时自称“南越国长”),1804年至1839年使用国号越南()、大越南(),1839年,明命帝阮福晈将国号改为大南()。 阮朝前身為郑阮纷争时的阮氏广南国,存在於1558年至1777年,而後於1802年,滅西山朝正式建國统一越南,直至1945年最後一位皇帝保大帝退位,王朝正式结束。阮朝的历史是越南历史上较动荡的一段时期,此时期的历史与中国清朝的衰落和法国在中南半島的崛起紧密相关。 阮朝的历史可被分为两段时期,独立时期与殖民时期。独立时期(1802年-1883年),阮朝对越南有着绝对的统治权,但是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势力逐渐崛起,威胁到了阮朝的统治,在独立时期末,阮朝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交趾支那(南圻)、东京(北圻)和安南(中圻),其中交趾成为法国殖民地、安南和东京则成为法国的保护国,阮朝朝廷的权力随之减弱。殖民时期(1883年-1945年),法国殖民势力逐渐取得越南的统治权,阮朝朝廷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在这段时期的越南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越南一度被日本占领。.

新!!: 宗庙和阮朝 · 查看更多 »

李成桂

朝鲜太祖(;),諱李成桂(),字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朝鮮王朝的开国之君,庙号太祖,谥号康獻至仁啓運聖文神武大王(),累諡為康獻至仁啓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光武三年(1899年),高宗追尊他為皇帝,改諡至仁啓運應天肇統廣勳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高皇帝()。 李成桂祖籍全罗道全州李氏。其父李子春是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戶兼达鲁花赤。1356年,李成桂与李子春帮助高丽恭愍王收复双城总管府后归附高丽。由于在随后抵御蒙元和红巾军的入侵中李成桂战功显赫而被提拔。1388年,李成桂由于不肯奉命发兵辽东,而起兵谋反。1392年,在高丽权臣郑道传的辅佐下,李成桂自立为王,创建朝鲜王朝。即位后,李成桂清除了原高丽禑王的势力,并通过招抚、武力征服朝鲜半岛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辖,使其疆域达到图们江。《朝鲜王朝太祖实录》:“上即位,量受万户、千户之职,使李豆兰招安女真...

新!!: 宗庙和李成桂 · 查看更多 »

殷墟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中叶,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1961年,殷墟成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宗庙和殷墟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宗庙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宗庙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Sinosphere)有時稱為東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中華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共同使用漢字、文言文作為書面語之文化圈。日-zh-hans:朝;zh-hant:韓-越大多不使用漢語雅言作為口頭語言交流媒介,故漢字文化圈範圍大於漢語圈(Sinophone)。 涵蓋國家包括中國以及歷史上曾受中國皇帝冊封或曾向中國王朝朝貢之周邊國家或民族。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農耕民族,存在冊封體制,從中國歷代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中華法系,並發展出相似之文化和價值觀,但與中國保持著相對政治獨立。漢字文化圈所覆蓋地域與現代劃分之東洋地區很大程度重合,包括了中國大陸、澳門、香港、臺灣等漢語地區,古代的越南(京族)、朝鮮半島(朝鮮族)、日本列島(大和族)、琉球群島(琉球族)等。日本歷史學者西嶋定生提出之「東亜(東洋)世界論(冊封體制論)」,形成了歷史學上之「文化圈」概念模型。 漢字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半島、日本、蒙古等地,歷史上完全使用漢字或與本國固有文字混合使用,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稱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但漢字文化圈並不使用漢語雅言作為口頭媒體。另外,有些遊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雖然位於漢字文化圈地區內,但不使用漢字。在現代-zh-hans:朝鲜;zh-hant:韓-語、越南語和日本語中,六成以上詞彙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之漢字詞所組成。另外日本假名和越南喃字皆是從漢字衍生之文字,朝鮮半島諺文雖為自創文字但亦能跟日文假名一樣和漢字一同混合使用。東洋世界各國歷史上都曾經使用過漢字。聯合國成立後,中文為聯合國六種正式語言之一。.

新!!: 宗庙和漢字文化圈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宗庙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朝鲜宫廷音乐

朝鲜宫廷音乐是朝鲜传统音乐的一种,主要指朝鲜王朝的宫廷音乐。人们对朝鲜王朝以前的朝鲜半岛宫廷音乐知之甚少。朝鲜宫廷音乐包括雅乐、鄉樂和唐乐。其中雅乐是从中国引进;鄉樂为朝鲜半岛本地音乐;唐乐最初是新罗从唐朝宫廷引入,后又融合朝鲜半岛当地音乐。 宗庙祭礼乐作为朝鲜宫廷音乐与宗庙祭礼一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正乐是朝鲜半岛另一种类型的贵族音乐。.

新!!: 宗庙和朝鲜宫廷音乐 · 查看更多 »

朝鲜王朝

朝鮮王朝(,1392年-1897年),又称朝鮮国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今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東北: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明神宗《平倭诏》:“朕念朝鲜,世称恭顺”()、李氏朝鮮,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制王朝,歷经27代君主共五百馀年,国土大体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 1388年,受高丽禑王之命进攻辽东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发动政变威化岛回军,并废黜王禑而立其子王昌为王,控制高麗王朝军政大权。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讓王,在松京(后改名开京,今开城)寿昌宫自立为王,并由明太祖定國號為「朝鲜」《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223闰十二月乙酉条:“高麗權知國事李成桂,欲更其國號,遣使來請命。上曰:‘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羙。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1395年迁都于汉阳,將國都更名為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漢城。 朝鲜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世宗大王时期,朝鲜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谚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条件。朝鲜为明朝的不征國之一。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19世纪开始,朝鲜的内部纷争使国家日益衰落。甲午战争后,高宗于1897年称帝登基,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结束了与清朝的宗藩关系。1910年,大日本帝国侵吞朝鲜半岛,实行日韓合併,大韩帝国灭亡,李家王朝告終。.

新!!: 宗庙和朝鲜王朝 · 查看更多 »

星期日

星期日,又稱星期天、週日、日--日。是指的是星期六与星期一之間的那一天,在世界大部分国家中星期日是一星期的第一天,是希伯来历一星期的第一天。星期日的拉丁语名字是dies solis,意思是“太阳日”;法语是dimanche,来源于拉丁语词,意思是“主的日子”;英语是Sunday,来源于“太阳日”;俄语是воскресенье,意思是“礼拜日”。 在古代中國、台灣日治時期和現在的日本、韓國、朝鮮,一星期以「七曜」來分別命名,星期日叫日曜日(韓語:일요일)。在中国民间稱禮拜天,也有簡稱禮拜,在臺灣話也簡稱拜日/禮拜。 然而,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8601將星期日定為一星期的第七天即最後一天。 在泰国,星期日的代表色是红色。.

新!!: 宗庙和星期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明朝.

新!!: 宗庙和明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宗庙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宗庙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宗庙 (消歧义)宗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