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李漢 (唐朝)

指数 李漢 (唐朝)

李漢,字南纪,唐朝宗室、官员。 嗣雍王李道明六世孙。少年时为韩愈弟子,通古学,属辞雄蔚,为人刚,略类愈。韩愈很喜欢他,把女儿嫁给他。擢进士第,迁累左拾遗。唐敬宗时(824年—827年),侈宫室。舶买献沉香亭材,唐敬宗同意,李汉谏曰:“以沉香为亭,何异瑶台琼室乎?”是时,政事谬僻,李汉言切,多所救补。坐婞讦出佐兴元幕府。 827年,唐文宗立,召为屯田员外郎、史馆修撰。论次《宪宗实录》,书宰相李吉甫事不假借,其子李德裕恶之。至李宗闵主政,擢知制诰,稍进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曾上奏李德裕厚賂仲陽,暗中勾結漳王李凑,圖為不軌。李德裕辅政時,出京为汾州刺史,再以不孝之罪絀免,改汾州司马。大和九年(835年)八月,與杨虞卿、萧瀚皆再贬。皇帝甚至下令二十年內不得用。但不久改绛州(今山西新绛)刺史。大中(847年-859年)年間,召拜宗正少卿,卒於任上。 当李汉为中丞,表亲孔温业为御史,等李汉晚见召,孔温业已为中丞,每燕集,人以为荣。.

目录

  1. 26 关系: 司马吏部侍郎大中 (唐朝)大和 (唐朝)宗室屯田员外郎幕府御史御史中丞修撰刺史唐朝唐文宗唐敬宗绛州韩愈萧瀚表字进士李吉甫李德裕李凑李道明汾州新唐书拾遺 (官名)

司马

司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职权。.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司马

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別名吏侍、二銓、小天官、小宰、天官之貳、天官貳卿、倅天官、藻鏡,掌管文官任免、考課、升降、勛封、調動等事務。「吏部」乃六部之一,東漢始置吏曹,改自尚書常侍曹,魏晉以後稱吏部。隋唐列為“尚書省”六部之首。「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是部長。今日,这一职位相当于中华民国銓敘部、考選部次長、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吏部侍郎

大中 (唐朝)

大中(847年正月—860年十月)是唐宣宗的年號,共计14年。 大中十三年八月唐懿宗李漼即位沿用。.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大中 (唐朝)

大和 (唐朝)

大和(或作太和,827年二月—835年十二月)是唐文宗的年號,共计9年。.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大和 (唐朝)

宗室

宗室,是中國、、朝鮮、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對君主父系男性血親及后代的稱呼。一般情況,是以与君主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中國歷史上就此规定不一。 中国历代均专设官府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宗正」、「宗正寺」、「宗人府」等。 宗室的女性后代称为宗女或宗室女。不同的朝代,按相关的制度,宗女会享有册封、俸禄。但因為東亞為父系社會,奉行长子继承制,女性无继承权,宗女后代并不能继承宗室待遇,.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宗室

屯田员外郎

#重定向 屯田司.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屯田员外郎

幕府

幕府是東亞古代的政治機構,隨著時代、地域,幕府的職能有很大變化。.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幕府

御史

御史是中國歷史的一種官名,原為史官、與負責文書的官職,後改為監察官,其首領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後代的刺史(刺御史)、巡按(巡按御史)等都來自御史。類似於近代世界各國的监察机关。其主要任務為防範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權益、或者是成為貪贓枉法的貪官污吏。.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御史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中国古代官名,為一種御史。秦始置。類似於近代:督察處、政風廉潔處、最高人民检察院、廉政公署。防範朝廷主官侵害人民權益、貪官污吏、貪贓枉法。.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御史中丞

修撰

修撰,中國古代官職之一。.

查看 李漢 (唐朝)和修撰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刺史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唐朝

唐文宗

唐文宗李昂(原名涵,),唐穆宗第二子,母侍女萧氏。唐敬宗之弟。他是唐朝第17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30岁。.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唐文宗

唐敬宗

唐敬宗李湛(),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16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15歲即位,824年—827年在位,在位3年,得年17岁。.

查看 李漢 (唐朝)和唐敬宗

绛州

绛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置,治所在龙头城(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后徙治柏壁城(今山西省新绛县西南),建德六年(577年)又徙治玉壁城(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徙治临汾县(后改为正平县,即今新绛县)。大业三年(607年),改为绛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为绛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绛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绛州。属辽东道。户八万二千二百四,口五十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一。下领七县: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绛县、闻喜县、垣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曲沃、稷山、绛县、新绛、翼城、万荣、河津、襄汾、夏县、垣曲、闻喜等县市地。 金朝兴定二年(1218年)升为晋安府。元朝初年,为绛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焉。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后改晋宁路)。下领七县: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稷山县、绛县、垣曲县。 明朝初年,省正平县入州。属平阳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绛州直隶州。1912年废州,改本州为新绛县。.

查看 李漢 (唐朝)和绛州

韩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稱「韓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東漢、魏、晉、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查看 李漢 (唐朝)和韩愈

萧瀚

萧瀚,本名叶菁,号雲邊居士,浙江天台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大陆《财经》杂志专栏作家.

查看 李漢 (唐朝)和萧瀚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查看 李漢 (唐朝)和表字

进士

进士原是科舉的科目之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到了元朝以後,惟存進士一科,遂成為科舉功名的最高等級。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查看 李漢 (唐朝)和进士

李吉甫

李吉甫()字弘宪,唐朝政治家、学者。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出自趙郡李氏西祖,其父李棲筠,代宗時代曾任御史大夫,长子李德脩官拜楚州刺史,次子李德裕則於武宗時代拜相,是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袖。.

查看 李漢 (唐朝)和李吉甫

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州贊皇縣(今属河北省)人,唐朝宰相、詩人,爵至衛國公,因此又號李衛公。唐憲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領袖人物。.

查看 李漢 (唐朝)和李德裕

李凑

李湊(),唐穆宗第六子,生母不详。 生年不详,当在814年后。長慶元年(821年)三月,李湊被封為漳王。與長兄唐敬宗李湛(封景王)、次兄唐文宗李涵(封江王)、五兄唐武宗李炎(封穎王)及弟李溶(封安王)等同封。年少時雅裕、有尋矩。 及至其兄唐文宗即位後,深感宦官王守澄的威脅,所以秘密與宰相宋申錫暗中策劃除掉宦官,卻為王守澄門客鄭注探聽出來以告王守澄,王守澄遂謀先事殺宋申錫。王守澄又以漳王賢明及有聲望,因而意欲株連大臣族夷漳王。 大和五年(831年),王守澄乃令神策虞候豆盧著上飛變,且言:「宮史晏敬則、硃訓與申錫暱吏王師文圖不軌,訓嘗言上多疾,太子幼,若兄終弟及,必漳王立。申錫陰以金幣進王,而王亦以珍服厚答。」 當即捕硃訓等系神策軍獄中屈打成招,唐文宗因此宣佈李湊及宋申錫罪狀。諫官群伏閤力諫,爭取將獄事移到外庭來覆按。鄭注等懼怕覆按事洩,乃請下詔貶漳王。唐文宗中計,因此廢黜李湊為巢縣公。命中人持詔即賜,且慰曰:「國法當爾,無它憂!」 大和九年正月(835年)李湊薨,追贈齊王。鄭注後來因甘露之变被誅,唐文宗因為自己不英明並哀痛李湊被讒而死,開成三年(838年)追贈李湊為懷懿太子。.

查看 李漢 (唐朝)和李凑

李道明

李道明,唐朝宗室,淮阳郡王,唐高祖李渊的五叔李绘的孙子。李道玄的弟弟。 其兄李道玄无子,以李道明嗣淮阳王,迁左骁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李道明与武卫将军慕容宝节送自己的女儿弘化公主於吐谷浑,他说出了公主非唐太宗之女,夺淮阳王,最后为郓州刺史。六世孙李汉。.

查看 李漢 (唐朝)和李道明

汾州

汾州,中国北魏时设置的州。 北魏置汾州,北齐置南朔州,北周改曰介州。隋朝时为西河郡。义旗初,依旧领四县:隰城县、介休县、孝义县、平遥县。其年,割介休县、平遥县属介休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以介休郡为介州,西河郡为浩州。三年(620年),改浩州为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水县来属。贞观元年(627年),省介州,以介休县、平遥县属汾州。文水县还属并州。贞观十七年(643年),以废吕州之灵石县 来属。天宝元年(642年),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汾州。旧领四县,户三万四千九,口十万六千三百八十四。天宝年间,领五县:西河县(隰城县)、孝义县、介休县、平遥县、灵石县。户五万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万二百三十三。。1263年,元政府将隰州温泉县省入隰州,汾州孝义县,霍州灵石县,大部在孝义县。明洪武元年(1368),省西河县置汾州(直隶州),兼领平遥、介休、孝义三县。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汾州为汾州府,依廓设汾阳县,府属冀南道,府、道治所皆驻县城内。即今山西省汾阳市。.

查看 李漢 (唐朝)和汾州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查看 李漢 (唐朝)和新唐书

拾遺 (官名)

拾遺,唐代言官,職掌規諫朝政缺失。 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年)設置拾遺,置左拾遺於門下省、右拾遺於中書省,職掌與左右補闕相同,位從八品上。北宋改為左右正言。明初建文帝又設拾遺,至成祖時廢除。唐朝詩人陳子昂、杜甫均曾擔任拾遺的官職,後人稱之陳拾遺、杜拾遺。.

查看 李漢 (唐朝)和拾遺 (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