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3 关系: 九龍,九龍巴士,九龍西選區,美孚巴士總站,荔枝角,荔枝角灣,荔枝角道,香港,香港5號幹線,香港歷史,葵青區,葵涌道,深水埗區。
- 1968年完工橋梁
- 1968年香港建立
- 荔枝角
- 葵涌
- 香港5號幹線
- 香港橋梁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九龍
九龍巴士
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簡稱九巴;The Kowloon Motor Bus Co.,縮寫:KMB)為載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旗下,是香港首間專營公共巴士業務的公司,於1933年成立;主要經營九龍及新界的專利巴士服務,截至2016年年底現經營384條巴士路線及共有3,920部巴士,當中3,756部雙層及164部單層巴士,是香港最大的專營巴士公司。2014年會計年度日平均載客量為261.7萬人次。.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九龍巴士
九龍西選區
九龍西選區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選區之一,範圍包括整個九龍半島和新九龍西部以及地理上處於九龍東的啟德,即包括九龍城區、深水埗區及油尖旺區。.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九龍西選區
美孚巴士總站
美孚巴士總站(英文:Mei Foo Bus Terminus)是香港深水埗區其中一個主要的巴士總站,位於荔枝角大橋橋底,鄰近美孚新邨及港鐵美孚站。 巴士總站於1970年代落成,是九龍市區巴士路線的主要巴士總站之一。初時名為荔枝角(橋底)巴士總站,直至1980年代,香港地鐵荔灣站更名為美孚站後,本站在1985年5月31日才正名為美孚巴士總站。現在以美孚為終點站的巴士路線甚多,目的地差不多涵蓋全香港主要地區,亦是通宵巴士主要轉乘站。.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美孚巴士總站
荔枝角
荔枝角(Lai Chi Kok)位處界限街以北,新九龍的一部分,行政上屬於深水埗區。.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荔枝角
荔枝角灣
荔枝角灣(簡稱荔灣;Lai Chi Kok Bay)是香港昔日海灣,位於九龍荔枝角西北,九華徑以南,1980年代因進行填海工程消失。 荔枝角灣填海前主要用作康樂用途,20世紀初葉至中葉有大量泳棚供人遊泳,也有小艇出租。荔園遊樂場和宋城都建在灣畔。 橫跨荔枝角灣之荔枝角大橋1968年通車,是香港首條跨海大橋。 荔枝角灣水體的位置現在是荔枝角公園(附設硬地足球場、游泳池、圖書館和體育館)、港鐵美孚站和美孚新邨的一部分。而荔枝角灣社區已經由旅遊點轉型為純住宅區。值得留意的是,以前新界葵青區與九龍深水埗區的分界線以呈祥道和荔景山路劃分,以南劃歸深水埗區,以北則歸葵青區;本來荔園遊樂場位於荔景山路以北,但因為進行改道工程的關係,荔景山路亦被進一步移向更北之位置近九華徑,而葵青區與深水埗區之間的區界卻沒有跟隨荔景山路北移,所以就引發混亂,不過由於是在呈祥道以北,故此劃歸葵青區;而同樣位於呈祥道以北的盈暉臺在2007年納入深水埗區,區界因此而修改為盈暉臺和清麗苑以北。.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荔枝角灣
荔枝角道
荔枝角道(英文:Lai Chi Kok Road)是香港九龍的一條主要道路。其定線與長沙灣道平行,都是連接深水埗、長沙灣及荔枝角一帶。道路南端連接旺角彌敦道,北端連接葵涌道,全長約3.6公里,由西九龍走廊至荔枝角大橋的一小段屬於5號幹線的一部份。.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荔枝角道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香港
香港5號幹線
5號幹線是香港九龍西區的一條主要幹線。連接九龍東牛頭角和新界西荃灣。當中包括一條免費隧道:啟德隧道。它是連接九龍東和新界西的主要幹道。 這條幹線途經的路段有:(荃灣方向顯示)啟福道、啟德隧道、東九龍走廊、漆咸道北、漆咸道南、加士居道天橋、渡船街天橋、西九龍走廊、荔枝角道、荔枝角大橋、葵涌道以及荃灣路(快速公路路段)。同時分別與1號幹線、2號幹線、3號幹線、7號幹線和9號幹線連接。於西行方向漆咸道北與蕪湖街交界是全條幹線唯一設有交通燈的路段,由於受紅磡海底隧道及加士居道天橋塞車的影響,因此在日間長期擠塞。.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香港5號幹線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原住民,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位於汉族地區南部沿海的一個農業、捕魚及產鹽之處。其後大英帝國佔領香港,沒收原居民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而成為自由港,香港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香港建立英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概念,惟「香港」經由英國發展已經不僅再是一個小漁港,它屬於亞洲中心位置,南海内海。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為今日的鴨脷洲内小型漁村。直至1841年香港開埠後初期,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並且慢慢由漁村發展成為城鎮。其繼香港島後,九龍半島亦分別為永久英屬領土;及後為《新界拓展條約》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但英國從未交過租金。1953年,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更為香港進行加冕香港典禮為英國永久屬地。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制定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以保障香港人五十年不變,亦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香港歷史
葵青區
葵青區(Kwai Tsi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位於新界南部,是新界面積最小的一區,原本屬於荃灣區,於1985年4月1日從荃灣區中獨立,即現在的葵涌和青衣範圍。其區議會最初稱為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於1985年4月1日改稱為葵青區議會,面積約21.82平方公里。據2016年中的統計,葵青區的人口有520,572人。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亦位於此區,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時也必須經過此區及荃灣區,眾多工商大廈座落此區。.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葵青區
葵涌道
葵涌道(英文:Kwai Chung Road),是香港葵青區及深水埗區的一條主要道路,荔景站以南路段為5號幹線的一部份,位於新界葵涌,連接荔枝角大橋及青山公路荃灣段。由荔枝角大橋至荃灣路一段為四線至五線雙程分隔道路,葵芳至青山公路葵涌段及昌榮路為三線雙程,部份路段為高架道路。.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葵涌道
深水埗區
深水埗區(Sham Shu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行政區之一,位處九龍西北。北面以琵琶山、尖山(以尖山隧道九龍出入口)和筆架山與沙田區為界,南以界限街與油尖旺區為界,西面以昂船洲新填海區及西北面以呈祥道和荔景山路與葵青區為界、東面以港鐵東鐵綫路軌與九龍城區接壤。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深水埗區的人口有405,869人,面積約948公頃。.
查看 荔枝角大橋和深水埗區
另见
1968年完工橋梁
1968年香港建立
荔枝角
- 曼克頓山
- 清麗苑
- 盈暉臺
- 美孚中
- 美孚北
- 美孚南
- 美孚新邨
- 美孚碼頭
- 美孚站
- 荔園
- 荔枝角
- 荔枝角中
- 荔枝角公園
- 荔枝角北
- 荔枝角南
- 荔枝角大橋
- 荔枝角灣
- 荔枝角道
- 華荔邨
- 葵涌道
- 蝴蝶谷
- 長沙灣道
- 青山公路
葵涌
香港5號幹線
香港橋梁
- 伶仃洋大橋
- 寮肚橋
- 將軍澳跨灣連接路
- 昂船洲大橋
- 松仔園
- 汀九橋
- 汲水門大橋
- 沙燕橋
- 港珠澳大橋
- 羅湖橋
- 荔枝角大橋
- 葵青橋
- 長青橋
- 青荃橋
- 青衣南橋
- 青馬大橋
- 香港橋樑
- 香港特色街道名稱
- 鴨脷洲大橋
- 龍津石橋
亦称为 荔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