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加士居道

指数 加士居道

加士居道(Gascoigne Road),是香港的一條主要道路,位於九龍京士柏及油麻地以南。以港督卜力爵士任內英軍司令加士居爵士(Major-General Sir William Gascoigne)而命名。道路地底為港鐵觀塘綫的管道。.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33 关系: 加士居卜力中九龍幹線九龍京士柏伊利沙伯醫院佐敦站彌敦道何文田循道中學土地審裁處勞資審裁處瓶頸荃灣綫西九龍走廊西洋波會香港香港5號幹線香港基督教青年會香港女童軍總會香港巴士觀塘綫路政署投石號紀念碑架空道路東九龍走廊油尖旺區油麻地油麻地警署渡船街 (香港)港鐵漆咸道海底隧道 (香港)

  2. 九龍街道
  3. 油麻地
  4. 香港5號幹線

加士居

加士居爵士(Sir William Julius Gascoigne,)英國陸軍少將。1863年加入蘇格蘭燧發槍衛隊(Scots Fusilier Guards)。 1867年被任命副官。1895年至1898年出任加拿大民兵司令(General Officer Commanding the Militia of Canada)。1898年至1902年派駐香港,出任駐中國和香港英軍司令,並且成為最後一任的副港督。1899年,《香港英新租界合同》簽訂後,新界原居民反抗香港政府接管新界,港督卜力遂派加士居指揮英軍出動平息混亂,協助接管新界,恢復新界秩序。現時九龍的加士居道就是以他命名。.

查看 加士居道和加士居

卜力

卜力爵士,GCMG,DL(Sir Henry Arthur Blake,別名卜公,),是英國派駐香港的第十二任港督(1898年-1903年)。.

查看 加士居道和卜力

中九龍幹線

中九龍幹線(英文:Central Kowloon Route)是香港6號幹線的一部份,貫通九龍西油麻地、何文田、土瓜灣、啟德至九龍東的九龍灣,全線均為三線雙程分隔公路,全長4.7公里,包括長3.9公里的隧道。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於2016年1月15日授權進行工程,預計需時七年多完成,最快2025年竣工。2002年時工程預計造價為約100億元,政府於2016年《財政預算案》中公佈項目造價升至437億元。對於造價飆升,當局解釋100億元只屬初步估算,其後有就設計作出改善及加設新設施,惟有意見認為政府「報大數」,以避免工程一旦超支時難以要求立法會追加撥款。 中九龍幹線與3號幹線西九龍公路交匯,從西九龍填海區開始,經過甘肅街、加士居道地底穿越港鐵荃灣綫隧道下方、油麻地、何文田、土瓜灣至九龍灣,最後到達啟德發展區的都會公園附近,連接東南九龍T2主幹道往觀塘及將軍澳。該幹線可以減輕太子道、漆咸道、龍翔道、呈祥道、界限街、加士居道及亞皆老街各幹道擠塞情況。路政署預計中九龍幹線通車後,道路使用者在繁忙時間取道中九龍幹線,行程約為5分鐘,比較現時節省25至30分鐘。.

查看 加士居道和中九龍幹線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查看 加士居道和九龍

京士柏

京士柏(King's Park)是香港九龍油尖旺區的一個地方,以加士居道、公主道/衛理道及窩打老道為界。 京士柏主要由信旗山、京士柏山兩座小丘、火棚及皇囿組成。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期,皇囿一帶被駐守槍會山軍營的駐港英軍用作練靶場之用。當射擊進行期間,英軍便會在其北面的一座山丘掛起紅色的警示旗幟,信旗山因而得名。京士柏一名沿自其英文「King's Park」的諧音直譯,因英皇愛德華七世而起得名,早年曾經意譯為皇囿,香港日佔時期改名為九龍競技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舊名太艱深,改為以粵語音譯為京士柏。.

查看 加士居道和京士柏

伊利沙伯醫院

伊利沙伯醫院(簡稱伊院,Queen Elizabeth Hospital、QE,醫院管理局內部代碼:QEH)是香港一所大型公立地區綜合性全科醫院,設有24小時急症室服務,佔地7公頃,位於九龍油尖旺區的京士柏南部、加士居道及衛理道一帶,並鄰近佐敦。 伊利沙伯醫院於1963年啟用,當時由醫務衛生署(後改稱衛生署)管理,以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命名,藉以紀念。1992年由醫院管理局接管,屬於九龍中聯網的龍頭醫院,目前由醫院管理局和伊利沙伯醫院管治委員會共同進行管理。該院目前設有1841張病床。現時伊利沙伯醫院的行政總監是盧志遠醫生。.

查看 加士居道和伊利沙伯醫院

佐敦站

佐敦站(Jordan Station)是港鐵荃灣綫的一個車站,位於九龍油尖旺區佐敦彌敦道與佐敦道交界地底,1979年12月16日啟用,承建商是日本西松建設株式會社。 雖然本站處於佐敦道附近而被命名為佐敦站,但本站所處的地區的正式名稱為官涌。就如香港其他地區一樣,都因為鐵路站的命名和選址而影響周邊地區發展,很多香港人已經將此站周圍稱為佐敦,而非官涌。位處東角的銅鑼灣站和大角嘴的奧運站也有類似的「站名取代地名」情況。.

查看 加士居道和佐敦站

彌敦道

彌敦道(Nathan Road)位於香港九龍,連接旺角與尖沙咀兩大主要商業區,為香港最著名的道路之一,以港督彌敦爵士命名。道路南北走向,南起梳士巴利道,北接長沙灣道及大埔道,經過佐敦及油麻地一帶,是九龍油尖旺區的骨幹道路,全長約3.6公里。港鐵觀塘綫及荃灣綫太子站至尖沙咀站段均通過此路地下。 彌敦道連同大埔道的九龍段是九龍半島的中軸線。香港歌手洪卓立有一首歌曲以「彌敦道」為名。.

查看 加士居道和彌敦道

何文田

何文田(Ho Man Tin,舊作Ho Mun Tin)為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城區西部的谷地,位於旺角之東南,京士柏之北,是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包括窩打老道山、何文田山道,區內主要幹道包括培正道、佛光街、忠孝街、公主道、窩打老道等,1號幹線穿越何文田。 何文田的居民以中產階級為主,私人和居屋屋苑林立,但也有公共屋邨。香港公開大學總校舍位於何文田。位於何文田附近的加多利山及嘉道理道更是綠樹成蔭,環境清幽,擁有多座西式別墅。何文田山道是九龍半島一個高尚住宅區域之一,附近的樓價亦一直居高不下,住戶包括多位各界名人以及演藝界名人。.

查看 加士居道和何文田

循道中學

循道中學(Methodist College)是一所位於香港九龍京士柏的男女資助英文中學。該校由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於1958年11月1日創辦,由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主持啟鑰禮。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廿二所補助學校之一,亦是教育局特許的114間英文中學之一。循道學校為其直屬小學。 辦學宗旨是為承擔基督教育使命,培育學生靈、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達到全人教育之目的。.

查看 加士居道和循道中學

土地審裁處

土地審裁處是具備原訟和上訴的司法管轄權的香港司法機構,位於九龍京士柏加士居道38號(即前南九龍裁判法院舊翼)。.

查看 加士居道和土地審裁處

勞資審裁處

勞資審裁處(Labour Tribunal)屬香港司法機構,專門處理勞方和資方在金錢上之爭議。 值得留意的是,訴訟雙方在勞資審裁處是不能聘用律師的,而勞資審裁處的上訴案件會轉至高等法院原訟法庭。.

查看 加士居道和勞資審裁處

瓶頸

(Bottleneck,亦有称頸瓶),有如下意思:.

查看 加士居道和瓶頸

荃灣綫

荃灣綫(Tsuen Wan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綫之一,路綫編碼為TWL,連接香港島中西區的中環站,與新界荃灣區的荃灣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荃灣綫於1982年5月17日全綫通車,為前香港地鐵網絡中第二條通車的路綫。荃灣綫以北端的總站設於荃灣站而命名。荃灣綫共有16個車站,包括8個轉車站(尖沙咀站/尖東站包括在內),在路綫圖中以紅色代表。.

查看 加士居道和荃灣綫

西九龍走廊

西九龍走廊(West Kowloon Corridor)及西九龍走廊西(West Kowloon Corridor West),簡稱西橋,是連接油麻地至荔枝角的主幹道,亦是香港5號幹線的一部份。西九龍走廊長約3750米,連接旺角渡船街及長沙灣荔枝角道。西九龍走廊西則長約1280米,連接渡船街北行線及西九龍走廊北行線。「西九龍走廊」一名一直為香港人所用,但直至2007年4月27日及9月21日,香港政府才把這道路的名稱刊憲。 多條來往新界西(元朗、屯門、荃灣、葵涌)至九龍南(旺角、佐敦)或港島的紅色公共小巴線,均途經西九龍走廊,不經長沙灣和深水埗,以節省行經荔枝角道和長沙灣道所造成的擠塞時間,使車程大大少於大部份專利巴士線。此外,為減輕西九龍走廊往海底隧道及土瓜灣噪音,政府已在油麻地部分架設隔音板,而大角咀道上方架空天橋的最左線因靠近民居亦劃為路肩。.

查看 加士居道和西九龍走廊

西洋波會

西洋波會(Club de Recreio)是香港一個草地滾球組織,由葡萄牙裔香港人所組成,位於九龍京士柏加士居道20號,近衛理道交界。由於地理位置相近,所以有部份人會與附近的九龍草地滾球會混淆。在二次大戰前,曾派出足球隊參加香港足球總會舉辦的足球聯賽。.

查看 加士居道和西洋波會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加士居道和香港

香港5號幹線

5號幹線是香港九龍西區的一條主要幹線。連接九龍東牛頭角和新界西荃灣。當中包括一條免費隧道:啟德隧道。它是連接九龍東和新界西的主要幹道。 這條幹線途經的路段有:(荃灣方向顯示)啟福道、啟德隧道、東九龍走廊、漆咸道北、漆咸道南、加士居道天橋、渡船街天橋、西九龍走廊、荔枝角道、荔枝角大橋、葵涌道以及荃灣路(快速公路路段)。同時分別與1號幹線、2號幹線、3號幹線、7號幹線和9號幹線連接。於西行方向漆咸道北與蕪湖街交界是全條幹線唯一設有交通燈的路段,由於受紅磡海底隧道及加士居道天橋塞車的影響,因此在日間長期擠塞。.

查看 加士居道和香港5號幹線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YMCA of Hong Kong)於1901年成立,為香港註冊慈善團體,總部設於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香港基督教青年會於20世紀初成立時,會員大多數為外國籍,因此有「西青」之稱,也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有所區別。現時該會的簡稱則為「港青」。.

查看 加士居道和香港基督教青年會

香港女童軍總會

香港女童軍總會(Hong Kong Girl Guides Association)是香港的女童軍組織。.

查看 加士居道和香港女童軍總會

香港巴士

巴士是香港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之一,也是香港每日載客量最多的公共交通系統,每日載客接近650萬人次。  .

查看 加士居道和香港巴士

觀塘綫

觀塘綫(Kwun Tong Line)是港鐵營運的鐵路綫之一,連接九龍九龍城區的黃埔站,與新界西貢區的調景嶺站,屬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這條路綫於1979年通車,為前地鐵系統中首條通車的路綫,由於當時東端的總站設於觀塘區的觀塘站,因而得名。.

查看 加士居道和觀塘綫

路政署

路政署(Highways Department,縮寫:HyD)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轄下的部門,專責香港道路系統的策劃、設計、興建及維修事務,並且協助規劃香港鐵路網絡及統籌部分掘路工程。路政署設有總辦事處、市區及新界兩個路政區、主要工程管理處、港珠澳大橋香港工程管理處及鐵路拓展處。.

查看 加士居道和路政署

投石號紀念碑

投石號紀念碑是香港一座紀念碑,因其原設置於九龍佐敦加士居道與佐敦道交界,又得名加士居道紀念碑。該紀念碑於1908年豎立,紀念於丙午風災期間法國魚雷艇「投石號」(La Fronde)沉沒而罹難的法籍船員。.

查看 加士居道和投石號紀念碑

架空道路

架空道路,又稱-- 、行車天橋(澳門、香港和新加坡)、高--架--橋(台灣與中國大陸),或簡稱為高架,是主要或僅供車輛行駛使用的立體式道路,為高架橋的形式之一,常運用於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

查看 加士居道和架空道路

東九龍走廊

東九龍走廊(英文:East Kowloon Corridor)是香港5號幹線的一部份,連接九龍馬頭圍及何文田。全線均為四線雙程分隔的高架公路。 東九龍走廊全長1.5公里,由啟德隧道西端出口位於馬頭圍的新山交匯處開始,車輛亦可由新山道駛入,沿著九龍城道以及漆咸道北至近何文田的佛光街天橋為止,近何文田的出口則匯入漆咸道北。東九龍走廊位於啟德隧道隧道管制區內,區內所有的管理和執行道路法例的工作由啟德隧道負責。 東九龍走廊南北行原本均屬紅色公共小巴禁區,但自2016年2月起,運輸署決定撤銷該路北行的禁區。.

查看 加士居道和東九龍走廊

油尖旺區

油尖旺區(Yau Tsim Mo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處九龍半島西南部。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統計,油尖旺區的人口有342,970人。油尖旺區是香港十八區中面積最小的一個。.

查看 加士居道和油尖旺區

油麻地

油麻地(Yau Ma Tei),本名油蔴地,是位於香港九龍西部的地區,行政上屬於油尖旺區,其傳統範圍北至登打士街與旺角分界,南至柯士甸道接尖沙咀和佐敦。而區內的廣華醫院亦是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的出生地。.

查看 加士居道和油麻地

油麻地警署

油麻地警署 (官方名稱:油麻地分區警署)是香港警務處於西九龍總區油尖警區的油麻地分區警署,屬於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於2016年4月至5月期間搬遷。並於2016年5月22日,位於九龍油麻地友翔道3號的新警署正式投入服務。.

查看 加士居道和油麻地警署

渡船街 (香港)

渡船街(Ferry Street)位於香港九龍西近油麻地渡船角一帶,是連接旺角、尖沙咀及紅磡的主幹道。北接旺角奶路臣街、塘尾道及櫻桃街的街口,南接佐敦道及廣東道的街口。昔日的渡船街位於舊油麻地避風塘海邊。西九龍未填海前,這裡是九龍的海旁。.

查看 加士居道和渡船街 (香港)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查看 加士居道和港鐵

漆咸道

漆咸道(Chatham Road)是香港九龍區的一條主要道路,分為漆咸道南(Chatham Road South)及漆咸道北(Chatham Road North)兩段。漆咸道以前由訊號山一帶連接到紅磡及老龍坑一帶,現時已延長至土瓜灣。延長段由於其地理位置,所以命名為漆咸道北,而原來的一段則更名為漆咸道南。 漆咸道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南至梳士巴利道,北至加士居道、公主道及康莊道交界。漆咸道北則由康莊道橋底向北伸延,連接馬頭圍道及東九龍走廊往九龍灣與觀塘。介乎加士居道至康莊道之間的漆咸道南,和介乎康莊道至東九龍走廊之間的漆咸道北是香港5號幹線的一部份,由於可經康莊道連接紅磡海底隧道前往香港島,該段道路交通經常嚴重擠塞。.

查看 加士居道和漆咸道

海底隧道 (香港)

海底隧道(Cross-Harbour Tunnel),簡稱紅隧、海隧,因隧道在九龍的出入口位于紅磡灣,故多稱為紅磡海底隧道,是香港首條連貫香港島銅鑼灣和九龍紅磡灣的過海行車隧道,是香港以至世界最繁忙的行車隧道之一。隧道人員獲授權執行香港法例368章《行車隧道(政府)條例》。.

查看 加士居道和海底隧道 (香港)

另见

九龍街道

油麻地

香港5號幹線

亦称为 加士居道天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