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民主党 (美国)

指数 民主党 (美国)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是美國的一个政黨,與共和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 1828年第七任美國總統安德鲁·杰克逊創建民主黨,1848年成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為首任主席,但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托马斯·杰斐逊於1792年創立的民主共和黨。 民主党在建立之初主要为保障美国农业发展。因此民主党在19世纪中期通过法案强制驱逐印第安人,发动美墨战争,获得大量土地以供农耕。在美国内战中则支持奴隶制以维护成型的农业体制。20世纪初,民主党支持维护工人权利,创建了联邦储备系统,并通过了反垄断法。自從1932年以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總統推行新政並稱之為美國的自由主義,成為了之後民主黨的主要政策走向。逐渐将民主党根基由银行和商人向工农倾斜。新政一直到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及越戰導致在民主黨內部引發了對國外軍事干預的立場及國內政策嚴重分歧,這種分歧導致之後民主黨失去執政地位,但民主黨維持對國會兩院的控制權直至至1995年。比尔·克林顿1993年上台後,由於共和黨1995年起控制國會兩院,民主黨轉走溫和中間路線,吸引不少中產及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2009年巴拉克·歐巴馬領導民主黨重新上台後,民主黨加強其自由派和進步主義路線,強調對少數族群的支持(包括非裔、拉美裔少數族裔及LGBT族群),但同時失去不少白人藍領階層的支持,導致2017年再度成為在野黨。.

目录

  1. 294 关系: 加利福尼亚州加拿大劉醇逸城市埃德蒙·马斯基埃莉诺·罗斯福偉大社會华盛顿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印第安人迁移法案南北战争南斯拉夫古巴导弹危机古典自由主义史蒂芬·道格拉斯吴振伟同性婚姻吉米·卡特君主主義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堕胎墨西哥夏威夷州大萧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太空競賽外判奧斯陸協議女權主義女性參政權奴隶制度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威廉·麦金莱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孟昭文宾夕法尼亚州宗教安德鲁·约翰逊安德鲁·杰克逊安然公司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富兰克林·皮尔斯尤里西斯·格兰特尤金·麥卡錫尼加拉瓜岱頓協定工廠工会巴拿马运河条约不问,不说... 扩展索引 (244 更多) »

  2. 中左翼政党
  3. 美国政党
  4. 美国民主党
  5. 馬丁·范布倫

加利福尼亚州

加利福尼亚州(State of California),簡稱加州,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州。面積位列美國第三;人口為3,930萬,位列美國各州第一。州首府是沙加緬度。在地理、地貌、物產、人口構成方面都具有多样化的特點。加州有一别名叫做“金州”(The Golden State),邮政缩写是CA,此外尚有英文昵称为Cali。 大洛杉矶地区及舊金山灣區分別為美國第二及第五大都會區,人口分別為1,870萬及880萬人。洛杉矶為加利福尼亞州,且為美國第二大城市,僅次於纽约。洛杉矶县為;聖貝納迪諾縣為美國面積最大的縣。 加利福尼亞州地區生產總額達$2.67兆美元,居各州第一位。與國家相比,加利福尼亞州位居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人口居世界第36位。大洛杉矶地区及舊金山灣區為美國第二及第三大都會區經濟體。舊金山灣區為美國人均生產總額最高的地區,世界市值前十大公司有4家總部位於此地區,世界前十大富豪有4位亦居住於此地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加利福尼亚州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加拿大

劉醇逸

劉醇逸(John Chun Liu,),生於台灣,美國政治人物,為美國民主黨成員,曾任紐約市主計長,是第一個出任這個職位的台灣裔與亞裔人士。2013年宣布競選紐約市長,是紐約首次有台裔候選人參與市長選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劉醇逸

城市

城、市、都、城市或都市是為人口较為稠密、工商業較為發達的地区,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機能分區,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城市中有楼房、街道和公園等基礎建設。 一般而言城市會有較完善的公共卫生設備、公用事業、土地規劃、住宅及運輸系統。密集的開發方便人們的互動,也便於商業活動的進行。大都市一般會有對應的郊區及卧城。大都市一般也都有其市区,許多人住在郊區,每天通勤到市区上班。若一個城市已擴展到其他都市接壤,此一區域就會形成集合城市。.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城市

埃德蒙·马斯基

埃德蒙·西克斯图斯·马斯基(Edmund Sixtus Muskie,),美国政治家,曾任缅因州州长和第58任美国国务卿。 Category:20世纪律师 Category:美国环保人士 Category: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人物 Category:波蘭裔美國人 Category:安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者 Category:美國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 Category:美国民主党联邦参议员 Category:美国民主党州长 Category:總統自由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美國海軍軍官 Category:美国国务卿 Category:緬因州聯邦參議員 Category:缅因州众议员.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埃德蒙·马斯基

埃莉诺·罗斯福

安娜·埃莉诺·罗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是一位美国政治人物。第3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妻子,即為前美國第一夫人之一,从1933年3月至1945年4月羅斯福经历四个总统任期,因此其夫人也是美国任职时间最长的第一夫人。二戰後她出任美國首任駐聯合國大使,並主導起草了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同時也是女性主義者,并大力提倡保護人權。哈里·S·杜鲁门总统在赞扬她的人权成就时称她为“世界第一夫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埃莉诺·罗斯福

偉大社會

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或譯為大社會計畫或大社會,是在1960年代,由美国总统林登·詹森和其在国会的民主党同盟提出的一系列国内政策。1964年,约翰逊发表演说,宣称:“美国不仅有机会走向一个富裕和强大的社会,而且有机会走向一个伟大的社会。”由此所提出的施政目标,便是“伟大社会”。.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偉大社會

华盛顿州

华盛顿州(State of Washington)是一個位於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州,北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南接俄勒岡州,東臨愛達荷州,西鄰太平洋。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成立,亦是唯一以總統名稱命名的州。並於1889年11月11日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第42個州。 本州共轄有共有39个县。.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华盛顿州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华盛顿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是美国的首都,原稱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缩写为 D.C.),以及簡稱華盛頓(Washington)、特區(the District)等。中文通常簡稱華府。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大多數美国聯邦政府機關、與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银行、國際貨幣基金、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並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蹟。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最富裕、財富高度集中的地区;該地區2015年的人均生产总值爲181,185美元,冠绝全美。 1776年美國獨立時的首都是費城,之後因獨立戰爭和國家新立而屢有變遷,到1785年開始紐約被定為美國的首都。1790年7月1日,国会通过《》,决定将首都从纽约迁至波多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亚河汇合处附近;但完成正式遷都前先由費城暫代首都。1800年,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從權充十年首都的費城遷往建設完成的華盛頓,華盛頓開始作為美國首都正式運作至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实际上是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聯邦地區,因此不屬於美国的任何州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於美國東岸的中大西洋地區,屬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兩州界河波多马克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特區,形成特区西面的天然界限。成立之初,哥伦比亚特区是一个边长10英里(16公里)的長方形区域,不仅包括了特区现在的全部范围,还包括波多马克河西岸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县,即今日的阿灵顿县以及亚历山德里亚市。特区成立后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为国会过度重视东岸以及蓄奴等问题,发起了回归弗吉尼亚的运动,經他们多次请愿,美国国会于1846年7月9日通过法案,并经弗吉尼亚人民大会批准,将波多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还弗吉尼亚。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鎮、华盛顿市及华盛顿县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其中建立於1791年的华盛顿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對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後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依據一項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區於1878年合并为华盛顿市,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合稱。.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印第安人迁移法案

《印第安人迁移法案》,作为美国政府的印第安人迁移政策的一部分,于1830年5月26日由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签署为法律。.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印第安人迁移法案

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或稱美國内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内战,發生於1861至1865年期間。參戰雙方為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 據估計約有10%的20-45歲北方男性和30%的18-40歲南方白人男性在戰爭中死亡。.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南北战争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爾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是1929年至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數個國家的總稱。以从鄂圖曼土耳其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隨著鄂圖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戰敗,塞爾維亞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人地區合併,創建了南斯拉夫聯邦。 1992年至2003年間,南斯拉夫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此聯邦政體也因此而逐渐解體,南斯拉夫也随之成為歷史名詞,2006年随着黑山的公投和獨立,鬆散聯盟塞爾維亞和黑山也宣告終結。.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南斯拉夫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Cuban Missile Crisis),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加勒比海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與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古巴导弹危机

古典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在中文被混乱了,可以有兩種涵義:.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古典自由主义

史蒂芬·道格拉斯

#重定向 史蒂芬·A·道格拉斯.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史蒂芬·道格拉斯

吴振伟

吳振偉(英文名:David Wu,),出生于台湾新竹市(當時屬於新竹縣),美國聯邦眾議員,代表俄勒岡州第一選區(波特蘭西北),民主党籍。為美國史上首位台裔國會議員。2011年,涉入性醜聞案後辭職。.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吴振伟

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same-sex marriage),或稱為同志婚姻(gay marriage),是指性別相同的人互相締結為婚姻的關係,當中亦可能會舉辦民事或宗教儀式。婚姻平權(marriage equality)則是指所有人不分性傾向或性別皆享有彼此締結法定婚姻的權利。 截至2017年,以下國家的法律已經正式認可同性婚姻(25個,包含尚未全區域執行的國家):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岛、愛爾蘭、盧森堡、马耳他、墨西哥同性婚姻在墨西哥城、、、、、、、、、、、下加利福尼亞州、恰帕斯州及普埃布拉州全境有立法,在克雷塔羅州則是部分市镇有立法。墨西哥全國都承認在該些轄區進行的同性婚姻。、荷兰同性婚姻在荷蘭本土全域有立法。阿魯巴、荷屬聖馬丁以及库拉索皆承認在那舉行的同性婚姻。、紐西蘭同性婚姻在紐西蘭本土全域有立法,但其法律效力不及於托克劳、库克群岛以及紐埃。、挪威、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国同性婚姻在 英格蘭、威爾斯以及蘇格蘭全域有立法;但在北愛爾蘭則無。 同性婚姻在以下英国海外领地有立法:,, 、、、、 、以及以及英国皇家屬地、曼島。、美国同性婚姻在美国50個州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除美屬薩摩亞以外的所有領土全域有立法。一些美洲原住民管轄區亦承認同性婚姻。、烏拉圭。而亞美尼亞、愛沙尼亞和以色列則承認在其他國家结婚的同性伴侶的法律效力。對於台灣和奧地利而言,同性婚姻分别在2017年5月和12月經其憲法法院確立通過同性婚姻的法律裁決,在其憲法法院限定日期內會完成同性婚姻的法制化台灣和奧地利的憲法法院給各自的立法機構提供一個寬限期,讓其能實施相關法律之修正或制定 (奧地利的寬限期直至2019年1月為止;台灣則直至2019年5月為止)。寬限期結束後,同性婚姻便會得到法律認可。。此外在哥斯达黎加提出動議之後,美洲洲際人權法院於2018年1月9日確立通過一項有利於同性婚姻的裁決,預計這將有助於美洲若干國家承認同性婚姻該些國家為已簽署並承認法院管轄權的國家,包括巴貝多、玻利維亞、智利、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和蘇利南。 多米尼克、格瑞那達和牙買加也是該公約的簽署國,但都尚未承認法院的管轄權。.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同性婚姻

吉米·卡特

小詹姆斯·厄尔·“吉米”·卡特(James Earl "Jimmy" Carter, Jr.,),是美国的第39任总统。他早年一直在军队中服役,曾任喬治亞州州长。1976年代表民主黨当选总统,在任期间,卡特創建了兩個新的內閣部門,能源部和教育部。外交方面,卡特积极调停以色列和埃及之间的战争,美国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关係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卡特跟其他国家外交时注重人权保障,曾施壓當時由軍事強人朴正熙執政的韓國政府改善人权。任內面對持續性的“滯脹” ,高通膨,高失業率和經濟緩慢成長的組合,他为了阻止通货膨胀,曾将利息增加到最高20%,引起了部分民眾的反对。1979年他签署移交巴拿馬運河主權移議,同年蘇聯進兵阿富汗,卡特下令對蘇聯採取糧食禁運,抵制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並撤銷雙方所簽署的限制戰略武器條約。1980年,伊朗霍梅尼政权绑架人质,卡特派遣部隊救援但失败,因此他同年在竞选連任时输给了罗纳德·里根,人質危機經444天後直至他卸任當天才解決。 卸任后,卡特積極參與调停各种战争及人質危機的斡旋工作,反对美国小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200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吉米·卡特

君主主義

君主主義(Monarchism)指主張恢復君主制(在仍然實施君主制的國家,則保衛現有的君主制,又或是君主立憲制的支持者)的一種政治運動、思想,護君主政體或奉行君主原則的政治信念。君主主義者(Monarchist)則指這種運動的參與者,與保皇黨不同。.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君主主義

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

#重定向 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

堕胎

墮胎(abortion),又稱人工流產,或是誘導性流產(Induced abortion)。指的是在胚胎或胎兒自己能存活之前,以切除或強制的手段移出子宮的方式,終止懷孕狀態。相對的,自然發生的中止懷孕現象則通常稱為流產(miscarriage)。如果在胎兒已經可以自行存活的時候做類似的程序,在醫學上稱為「晚期中止妊娠」(late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LTOP)或晚期墮胎(late-term abortion)。 現代醫學藉由藥物或手術來誘發流產。在第一孕期(孕期的前三個月),有兩種藥物和手術一樣有效,分別是RU486和前列腺素 。而在第二孕期(孕期第三到第六個月),雖然使用藥物仍能有效導致流產,但使用手術產生後遺症的風險較低。在墮胎後可以立即開始使用複合口服避孕藥以及子宮避孕器避孕。在已開發國家中,藉由醫學達成安全且合法的墮胎已行之有年。單純的墮胎並不會造成長期心理衛生或身體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提倡全世界的婦女都應該享有一樣好的安全合法墮胎方式。話雖如此,每年仍在全球發生,仍造成大約47,000例的產婦死亡及約500萬名產婦住院。 根據估計,每年全球墮胎案例有4400萬,將近一半是在不安全的情況下施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由于以往進行的一孩政策(每對夫婦只容許有一個子女),中国每年人工流产至少1300万例,位居世界第一。。在接受了幾十年重視家庭計畫的教育,和生育控制及避孕技術提升之後,墮胎率在2003年到2008年之間有微幅下降。截至2008年,全世界有40%的女性可以在「無理由限制」的情況下合法進行人工流產。然而,懷孕之後何時可以進行人工流產的限制仍然存在。 墮胎的相當悠久。自古以來,一直以來流傳有許多方式執行,包含草藥、利用尖銳工具、人為創傷,以及其他傳統方法。 關於墮胎的法律規範、執行的頻率、和它背後的文化種族意涵在世界各處都不盡相同。在中国,人们对堕胎的反对较受基督教教義影響的西方国家低,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很多人采取自愿堕胎,部分是嬰兒的性別因素(重男輕女)也有人被计生部门实行强制堕胎(如殘疾等)。 墮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是完全合法的,例如因亂倫、強姦而懷孕、胎兒本身有異常、社會經濟因素、或是危及母體健康。世界上許多地方,關於墮胎的道德、倫理以及合法性等議題仍存在公開而激烈的。反對墮胎者大多認為胚胎或胎兒為具有生存權的人類,墮胎等同於謀殺。而支持的人則強調女性有決定自己人身健康的權利,以及強調普遍的人權。.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堕胎

墨西哥

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通稱墨西哥(México ),是北美洲的一个联邦共和制主权国家,北部同美国接壤,南侧和西侧滨临太平洋,东南为伯利兹、危地马拉和加勒比海,东部则为墨西哥湾。其面积达近二百万平方公里(超过760,000平方英里),为美洲面积第五大国家和世界面积第十四大国家。其总人口超过1.2亿,为世界第十人口大国,西班牙语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及拉丁美洲第二人口大国。墨西哥为联邦国家,包括三十二个州;其首都和最大城市墨西哥城亦为一州。 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为诸多先进的中部美洲文明发源地,如奥尔梅克、托尔特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玛雅和阿兹特克等。1521年,西班牙帝国以墨西哥-特诺奇提特兰为基点征服并殖民了这一地区,并将之建制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1821年,在墨西哥独立战争之后,这一辖区宣布独立并受承认为墨西哥。独立后的墨西哥经历了一段动荡期,经济和政治均不稳定。美墨战争(1846–48)后其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9世纪的墨西哥经历了糕点战争、法墨战争、内战、两个帝国以及一段独裁时期。1910年开始的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的订立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西哥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世界第十五大,国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十一大。墨西哥经济与其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贸易伙伴紧密相关,尤其是美国。自1994年起,墨西哥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首个拉丁美洲成员国。世界银行将其归为中高收入国家,分析人士亦称其为一新兴工业化国家。估计至2050年,墨西哥将成为全球第五或第七大经济体。该国被认为是一地域大国和中等强国,并时常被认为是一新兴强国。墨西哥文化历史遗产丰富,拥有美洲数量第五多和世界第六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2015年其为世界访客数量第十的国家,国际来访人次达2910万。墨西哥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G20峰会和团结谋共识成员国,2014年起成為法语圈国际组织观察员。.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墨西哥

夏威夷州

夏威夷州(夏威夷語:Mokuʻāina o Hawaiʻi,State of Hawaii)在1959年8月21日成為美國的第50個州,由夏威夷群島所組成,位於北太平洋中,所在的大洲是大洋洲。距離美國本土3,700公里,屬於太平洋沿岸地區。首府為檀香山。在1778至1898年間,夏威夷也被稱為「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 夏威夷是距今最近加入美國的州份,與美國其他各州有著明顯的區別:它除了是美國最南方的州外,也是美國唯一一個全部位於熱帶的州;它與阿拉斯加州是美國各州中,僅有的兩個不與其他各州相連的州份,也是美國唯一一個沒有任何土地位在美洲大陸的州。論美國所有領土而言,夏威夷州是除了美國海外屬地和群島以外,最南端的一州,但非最南端的領土(美國最南端的領土在美屬薩摩亞群島)。在族群分佈上,它是兩個非白種人居多數州份的其中之一,比起其他各州,夏威夷州擁有最大的亞裔人口比例。生態及農業方面,它是全世界擁有最多瀕危物種的地方,也是美國唯一生產咖啡具有工業規模的州份。.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夏威夷州

大萧条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是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大萧条的开始时间依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但绝大多数在1930年起,持续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大萧条是二十世纪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强度最大的经济衰退。Charles Duhigg, "Depression, You Say? Check Those Safety Nets", New York Times, March 23, 2008 在二十一世纪,大萧条常被立为世界经济衰退的标杆。大萧条从美国开始,以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下跌开始,到10月29日成为1929年華爾街股災,并席卷了全世界。大萧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人均收入、税收、盈利、价格全面下挫,国际贸易锐减50%,美国失业率飙升到25%,有的国家甚至达到了33%。 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全部遭到重创,特别是依赖重工业的地区。许多国家实际上无法进行建筑工程。农产品价格下降约60%,重击农业。由于没有可替代的工种,第一产业中的经济作物、采矿、伐木等部门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 有的经济体在30年代中期开始恢复。大多数国家直到二战结束后得以复苏。 与其他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一样,不同经济学派对大萧条的根本原因解释迥然不同。整體而言,市场派学者认为大萧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错误管制将一个正常的衰退扩大为大萧条,而政府派的学者认为大萧条显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的缺陷,呼吁更多的政府管制和干预。.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大萧条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英文: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縮寫:WMD)又稱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或者核生化武器,是用来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一般针对的是平民,但是也可以针对军事人员。一般而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具备实用性,因为一旦使用就会遭到强烈的反弹和灾难性后果。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但是今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般只指以下三种(總稱為NBC):.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太空競賽

太空竞赛(Space Race、Космическая гонка)发生于二十世纪(1955年-1972年),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冷战对手为了争夺航天实力的最高地位而展开的竞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国的太空竞赛就以导弹为主的核軍備競賽拉开了帷幕,技术及人员的俘获使其成为可能。技术优势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意识形态先进的象征。太空竞赛展开开拓性的努力,向月球、金星、火星发射人造衛星,无人驾驶空间探测器,以及向近地轨道和月球发射载人飞船。这项竞赛开始于1955年8月2日,在这四天前,美国发表声明,计划在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苏联对此回应,声称在不久的将来苏联也将发射卫星。1957年10月4日,史普尼克1號的轨道运行使苏联此次赢得了胜利,随后,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成员,使苏联再次打败美国。1969年7月20日,伴随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太空竞赛达到顶峰。1972年4月,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达成合作协议,并在1975年7月,美国航天人员与苏联航天人员在地球轨道相遇,双方局面得到一定时期的缓和。 太空竞赛促进了地球通讯和气象卫星的发展,以及国际空间站的持续太空移民。同时,太空竞赛也增加了在教育科研发展领域的支出,促进了衍生技术的发展。.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太空競賽

外判

委外或稱外包(outsourcing,政府的委外經營Operate-Transfer)為於1980年代流行起来的商業用语,是商業活動決策之一,指將承包合約之一部或甚至全部,委託或發交給承包合約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節省成本、或集中精力於核心業務、或善用資源、或為獲得獨立及專業人士的專業服務等。外包和離岸委外经常被混用,委外的承包合約當事人主要是借用第三方的時間、人力資源、及核心業務能力或資源,以完成特定的製程、或商業流程;選用的第三方以國境內,易於掌握及監督其工作方式及工作進度為主。而離岸外包是指國土以外,能自行治理,完成特定的企業主要活動;換言之,其承包之第三方為國外公司,能獨力完成製造加工、行銷、銷售、客戶服務,或主要之支援服務例如產品開發為主。.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外判

奧斯陸協議

奧斯陸協議 (,,),指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秘密會面後達成的和平協議。此后的9月13日,雙方於美國白宮草坪簽署了《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被認為是以巴和平進程中的里程碑。但在協議簽署後兩年,拉賓遭以色列右翼激进分子刺殺,其後巴勒斯坦極端勢力亦連續發動針對以色列的襲擊事件,街頭衝突逐漸演變成雙方武裝對抗,奧斯陸協議的執行遭無限期擱置。 Category:1993年國際關係 Category:1993年以色列 Category:1993年挪威 Category:巴以冲突 Category:以色列條約 Category: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Category:挪威外交史 O Category:1993年8月.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奧斯陸協議

女權主義

#重定向 女性主義.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女權主義

女性參政權

女性參政權(Women's suffrage,Woman suffrage),又稱婦女參政權,意指在民主社會中,允許女性擁有平等參與選舉投票以及擔任候選人的政治權利。在人類歷史的多數時期中,女性大多都不被允許參與政治。在法國大革命之後,伴隨民主理念與女權主義理念的興起,歐洲開始有人推動讓女性擁有同等的投票權,被認為是婦女權利的一部份。19世紀開始,隨著兩性教育平等的推廣,更多女性懂得投入推動女性參政權的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推廣到全世界。.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女性參政權

奴隶制度

奴隶制為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視為是奴隶主的財產,沒有自己的人格、自由、權利,可以買賣,且奴隶主可強迫奴隶无报酬工作,且无人身自由。如果人類社會中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主要是奴隶,馬克思主義將這種社会稱為奴隶社会。 古希臘、古埃及、罗马帝国、古巴比伦、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国、法国、俄国的殖民地都有奴隶制。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社会都曾经认可制度性奴隶制;在近代,奴隶制被所有国家废除,但是即使如此,沒有合約精神的勞動關係仍然存在,债奴、契约劳工、农奴、被俘家仆、被收养为奴的儿童、童兵、强迫婚姻依然广泛存在。现在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是非法的,但估计世界上仍有二千七百万人是事實上的奴隶,毛里塔尼亚是最后宣布废奴的行政地区(1981/2007),但是根据估算约有10%-20%的人口依然为奴。 奴隶制的出现早于成文记录,在许多文明中广泛存在。当今很多奴隶是债奴,主要分布在南亚,是由于债务缠身所致,很多甚至世代为奴。人口贩卖主要是指代强迫妇女和儿童进入色情行业工作。.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奴隶制度

威廉·詹宁斯·布莱恩

威廉·詹宁斯·布莱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美国政治家、律师。能言善辯,曾三次代表民主党竞选总统(1896、1900、1908),均失败。他是美国现代20世紀首位民粹主义总统侯選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威廉·詹宁斯·布莱恩

威廉·麦金莱

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一译威廉·麦金利,第25任美国总统。他领导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击败西班牙,提高关税,保护美国工业,维持金本位制度,反对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虽然他的总统任期因為刺杀事件的发生而缩短,但是他仍然开创了一个共和党执政三十多年的时代。 他是最后一名参与过美国内战的总统,以列兵军衔参军,以少校军衔退伍。内战后,麦金莱到俄亥俄州坎顿从事法律工作,娶艾达·萨克斯顿为妻。1876年,他入选国会,成为共和党在关税问题上的专家,他保证,提高关税会为美国带来繁荣。他在1890年的大选中遭到了惨败,因为他在同年提出的麦金莱关税法案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且执政民主党重新划分了选区,使得形势对他不利。1891年,他获选为俄亥俄州州长,上任后的取态中立,既不倾向于资本家,也不倾向于劳动工人。1896年,麦金莱在顾问马克·汉纳的帮助下,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得到了共和党总统提名。他举行了一次前廊竞选运动,主张推行硬通货政策、高关税政策,并承诺,提高关税会使得美国经济再次繁荣起来。最终,麦金莱击败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当选总统。 美国经济在麦金莱时期快速增长。1897年,共和党议员纳尔逊·丁利提出了丁利关税法案,法案的目的是保护制造业者与工厂工人,让他们免受外国同行的危害。这个法案得到了麦金莱的全力支持。1900年,他确保了国会顺利通过金本位法案。麦金莱希望西班牙能赋予古巴独立地位,而非镇压当地的叛乱。美西谈判失败后,他向西班牙发动了美西战争。美国很快在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西班牙在和谈后交出了波多黎各、關島与菲律宾等主要海外殖民地。美国虽然承诺会赋予古巴独立地位,但是古巴仍然由美军控制了一段时间。1898年,美国又吞并了独立的夏威夷共和国,使夏威夷从此成为美国的领土。 麦金莱在1900年大选中,通过以无政府主义、经济繁荣与自由铸银为重点的竞选运动,取得了民众支持,再次击败了布莱恩。1901年,他被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顶替了他总统的位置。历史学家认为,他参加的第一场总统选举,也就是1896年的大选,是一场重新转型的选举,标志着内战后的第三政党系统让位予进步时代的第四政党系统。麦金莱在美国总统历史排名居中。.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威廉·麦金莱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 ,)是第27任美国总统。他当过律师、美國首席大法官和戰爭部长。.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孟昭文

孟昭文(Grace Meng,),生於美國紐約市皇后區,曾是一名律師,曾任紐約州州眾議員。在2012年11月,代表民主黨,當選美國聯邦眾議員。她是第三位華裔眾議員(第一位女性華裔眾議員為趙美心),也是第一位台灣裔女性聯邦眾議員和第二位臺灣裔(第一位臺灣裔眾議員為吳振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孟昭文

宾夕法尼亚州

宾夕法尼亚州(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是美國的州份之一,正式名称为“宾夕法尼亚联邦”,俗称“里程碑”州。中文簡稱賓州。 這個州的名稱起源于英国移民威廉·賓,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為償還其父親的債務而授予大片林地,拉丁文中的意思是“賓的林地”。 州内最大的两个城市也是美国的大城市,是费城和匹兹堡,费城是美国独立战争时起草独立宣言和联邦宪法的地方,所以宾夕法尼亚州也被称为“美国的摇篮”,匹兹堡曾经是著名的钢铁城。 本州的行政區劃,共管轄了67個郡。.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宾夕法尼亚州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宗教

安德鲁·约翰逊

安德魯·约翰逊(Andrew Johnson,),美國政治人物,第17任總統。.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安德鲁·约翰逊

安德鲁·杰克逊

安德魯·傑克森(Andrew Jackson,),美國軍人、政治人物,第7任美國總統、首任佛羅里達州州長、紐奥良之役戰爭英雄、官拜少將,並為民主黨創建者之一,在美國政治史上,1820年代起至1860年的第二黨體系(Second Party System)以他為象徵,他也是美國早年的民粹主義倡導者,傑克森民主因他而得名。他是首位成功通過民粹主義、而非依靠政治精英取得權力的總統。傑克森總統在職期間最受人爭議者,或為其印地安人相關政策。傑克森為印地安人排除政策之倡議者,他於1830年簽署《印地安人排除法案》成為一項法律。.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安德鲁·杰克逊

安然公司

安隆公司(Enron Corporation,--;股票代码:),曾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的能源类公司。在2001年宣告破产之前,安然拥有约21000名雇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010亿美元之巨。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真正使安隆公司在全世界声名大噪的,却是这个拥有上千亿资产的公司2002年在几周内破产,持续多年精心策划、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丑闻。安隆欧洲分公司于2001年11月30日申请破产,美国本部于2日后同样申请破产保护。目前公司的留守人员主要进行资产清理、执行破产程序以及应对法律诉讼。从那时起,“安隆”已经成为公司欺诈以及堕落的象征。.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安然公司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部分美國人通常以其姓名縮寫FDR稱之)第32任美國總統,是美國1920至1930年代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心人物之一。从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出任四屆美國總統,且是唯一連任超過兩屆的美國總統。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業救濟與復甦經濟,並成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NRA)和(AAA)等機構來改革經濟和銀行體系。雖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美國的經濟仍未能完全復甦,但是他所發起的一些計划,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仍繼續在國家的商貿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在其任內設立的一些制度,包括和(NLRB)等等,仍然保留至今。 早在1941年12月以前,英國正與納粹德國作戰,而美軍還未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羅斯福已經利用租借法案向邱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及英國軍方提供援助。在後方,他引進了價格管制和配給,並將大約11萬日裔美國人遷往收容所。1941年羅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國轉變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羅斯福與他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緊密合作,使美國成為同盟國主要的軍火供應商和融資者,也使得美國國內產業大幅擴張,實現充分就業,並為非裔和婦女製造了新的機會。而隨著經濟漸有起色,國會內的保守派聯盟(Conservative Coalition)主張失業已經消失,促使不少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與平民保育團(CCC)等救濟計畫被解散。踏入二戰後期,同盟國逐漸扭轉形勢後,羅斯福對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影響力在雅爾達會議及聯合國的成立中尤其明顯。後來,在美國協助下,盟軍擊敗納粹德國、意大利和日本。 羅斯福曾促成了政黨重組,大膽地利用聯邦政府導致新政聯盟的建立,政治學家稱之為「第五政黨制度」。該聯盟主導美國政治近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羅斯福推出的新政,影響到所有的收入群體。雖受保守派的強烈反擊,但羅斯福領導的新政聯盟仍常佔優勢,直到他在1937年試圖打發走最高法院。他與其妻埃莉諾·羅斯福至今仍是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的典範。羅斯福政府重新定義了自由主義,並根據他的新政聯盟重組了民主黨。 羅斯福是第一位將飛機作為交通工具的美國總統,1943年他到摩洛哥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為了避免乘坐客輪可能遭到納粹德國潛艇襲擊的威脅,他搭乘了波音公司的波音314「狄克西快艇號」,飛行了5,500英哩抵達目的地。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是第26任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經常称呼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美國在線曾于2005年舉辦“最偉大的美國人”票選活動,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富兰克林·皮尔斯

富兰克林·皮尔斯(Franklin Pierce,),美国政治人物、陸軍退役准將,民主黨黨員,第14任美国总统(1853年-1857年)。皮尔斯是美国第一位出生于19世纪的美国总统,任內試圖解決美國南北之間的衝突,但最終失敗。而他任內簽訂的內布拉斯加法案成為他最為非議的法案,也使他成為廢奴主義者眾矢之的,該法案也成為美國內戰的導火線。皮尔斯被認為是最差的美國總統之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富兰克林·皮尔斯

尤里西斯·格兰特

#重定向 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尤里西斯·格兰特

尤金·麥卡錫

尤金·约瑟夫·“吉恩”·麥卡錫(英文名:Eugene Joseph "Gene" McCarthy,),美国政治家,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国会议员。1949年至1959年任联邦众议员,1959年至1971年任联邦参议员。 在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麦卡锡试图获得民主党候选人提名未果,他的竞选纲领是反对越南战争。他总共五次参加美国总统大选,然而未获本党提名。1980年大选中,他支持里根。.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尤金·麥卡錫

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共和国(República de Nicaragua),通稱尼加拉瓜,是位於中美洲的一個國家,為中美地峡面積最大的國家,北鄰洪都拉斯,南邊是哥斯達黎加,東臨加勒比海,西面太平洋。尼加拉瓜國土可分為三個主要地理區,分別為太平洋低地區、較為濕涼的中部高地區以及加勒比海低地區。尼加拉瓜近太平洋地區有中美洲最大的2個淡水湖-馬那瓜湖及尼加拉瓜湖。尼加拉瓜首都是马那瓜。溫暖的熱帶氣候、生物多樣性及活火山等為尼加拉瓜主要的旅遊景點。.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尼加拉瓜

岱頓協定

《岱頓協定》,又稱《巴黎議定書》、《岱頓·巴黎協議》等,是波斯尼亞戰爭中交戰各方在1995年12月14日於巴黎所簽訂的協定,同意中止這場長達三年八個月的血腥內戰,因1995年11月進行協議時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岱頓市的萊特-特派森空軍基地因此得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岱頓協定

工廠

工廠(有時又作工場)又稱製造廠,是一所用以生產貨物的大型工業樓宇。大部分工廠皆設有以大型機器或設備構成的生產線。.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工廠

工会

工会(trade unions),工会原意是指基于共同利益而自发组织的社會团体。这个共同利益团体(诸如为同一雇主工作的员工,在某一产业领域的个人。)可以与雇主集體談判工资薪水、工作时限和工作条件等等。(工会成立的主要意图)。这些组织和联合会最常见的共同目标是“保持或改善雇佣待遇”。 ch.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工会

巴拿马运河条约

《巴拿马运河条约》(Torrijos–Carter Treaties,Tratados Torrijos-Carter),又称《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是巴拿马军政府领导人奧馬爾·托里霍斯与美国总统卡特于1977年9月7日签订的关于巴拿马运河主权过渡的条约,以取代原1903年签订的旧条约。同年10月1日新条约生效,有效期到1999年12月31日。新条约规定,巴拿马运河由两国官员组成的运河管理委员会管理,运河区的司法和移民机构、海关、邮局等逐步交由巴拿马管辖和经营,新条约期满后,由巴拿马承担运河的管理和防务。 Category:美國條約 category:巴拿馬條約 Category:巴拿馬-美國關係 Category:巴拿马运河区 Category:交通條約.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巴拿马运河条约

不问,不说

不问,不说(Don't ask, don't tell)是美軍1994年2月28日,至2011年9月20日間对待军队内同性恋者的政策,由時任美國總統的比尔·克林顿提出。不问,是指美国政府虽不支持同性恋者参军,但军队中的长官不得询问军队成员的性倾向,也不得在没有掌握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对军队成员的性取向进行调查。不说,即为,只要同性恋者不公开自己的性取向,长官就不会试图揭露、驱逐同性恋者。但在此期间,仍有军队长官对疑为同性恋者进行未经授权的调查,引起部分服役人员的不满,他们将该政策扩张为“不问,不说,不要从事,不要骚扰”。其中最核心的是,有不少同性恋軍人因公開性傾向而被除役。 此项政策禁止军事人员歧视或骚扰军队内部非公开的同性恋或双性恋者,而将公开的同性恋和双性恋者排除在外,原因则是他们的存在对美国军队的士气、秩序和纪律造成巨大的威胁。该政策于2011年9月20日废除,此后,美国的同性恋者正式可以公开服役。.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不问,不说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帝国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間偏左

中間偏左,又称中左翼,是用來描述或表示其政治立場的名詞,政黨或組織(如智庫)其觀點在政治光譜中,從中間延伸到左邊,但不包括極左派立場。Oliver H. Woshinsky.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中間偏左

中间派

中间派是政治派别的一种,其政治观点介乎于左派和右派之间,一般主张以中庸的态度解决问题。在民主国家的选举中,中间派选民通常是受到各方重点关注和拉拢的。 中间派通常反对过度激进和过度保守,主张采取各方面比较平衡的政策,反对以固定的社會主义或資本主义来指导和制订政策,而认为政策应根据情况不同而随机应变,以取得最佳效果为目标。 此外,中間派在難以用左派和右派去界定兩大政治勢力中,或是在兩大政治陣營之中取平衡,獲最大政治利益。 中间派在政治上又可以细分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中间派

丹尼尔·奥尔特加

何塞·丹尼尔·奥尔特加·萨韦德拉(Jose Daniel Ortega Saavedra;)生於拉利伯塔德。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的领袖,現任尼加拉瓜總統。.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丹尼尔·奥尔特加

丹內爾·馬洛伊

丹內爾·馬洛伊(Dannel Malloy;)是美國政治人物。現任康涅狄格州州長、美國民主黨州長協會主席。 丹內爾·馬洛伊的黨籍是民主黨。他在踏入政壇之前是一位律師。.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丹內爾·馬洛伊

希拉里·克林顿

希拉里·黛安·羅德姆·克林顿(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是美國律師和民主黨政治人物,生於伊利諾州芝加哥。曾任美国国务卿、纽约州联邦参议员、美国第一夫人、阿肯色州第一夫人,丈夫是美国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 2008年,首度參與民主黨總統初選,雖然在民選得票領先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但最終在黨代表票數败给奥巴马。在奥巴马当选总统后被任命为美国史上第三位女性国务卿。 2016年,再次參與民主黨總統初選並勝出,成為美國史上首位女性主要政黨總統候選人。同年年底总统选举中領先共和黨對手唐納·川普近287萬普選票,但川普掌握過半選舉人票而使她敗選。.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希拉里·克林顿

希拉蕊·柯林頓

#重定向 希拉里·克林顿.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希拉蕊·柯林頓

九一一袭击事件

九一一袭击事件(亦稱“9·11”恐怖袭击事件、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或简称9·11事件、九一一事件、9月11日攻擊)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系列自杀式恐怖袭击事件,基地组织承認發動;当天早晨,19名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持4架民航客机。劫持者故意使其中两架飞机分别冲撞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造成飞机上的所有人和在建筑物中许多人死亡;两座建筑均在两小时内倒塌,并导致临近的其他建筑被摧毁或损坏。另外劫机者亦迫使第3架飞机撞向位于弗吉尼亚州-zh-hans:阿灵顿县;zh-tw:阿靈頓郡;zh-hk:阿靈頓縣-的五角大楼,此一袭击地点临近华盛顿特区。在劫机者控制第4架飞机飞向华盛顿特区后,部分乘客和机组人员试图夺回飞机控制权。最终第4架飞机于宾夕法尼亚州-zh-hans:索美塞特县;zh-tw:桑莫塞郡;zh-hk:索美塞特縣;-的乡村尚克斯维尔附近坠毁。4架飞机上均无人生还。 世貿現場中,包括劫机者在内,总共有2,749人在这次袭击中死亡或失踪。绝大多数的伤亡者为平民,其中有87个不同国家的公民。另外根據验尸官确认,至少有1人因暴露于世贸中心倒塌时的烟尘中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作为对这次袭击的回应,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入侵阿富汗以消灭藏匿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塔利班,并通过《美国爱国者法案》;其他国家也加强反恐立法,并扩大执法权。美国一些证券交易所在袭击发生後的當週內都处于关闭状态,股市在重新开始股票交易後曾經急挫,尤其是航空和保险相關類別的股票。价值數十亿美元的办公场所在这次袭击中被摧毁,連同損失的技術人才的生命與家庭社會負擔,為曼哈顿下城经济乃至於美國经济帶來严重破坏。 而五角大楼的损毁部分在1年内清理并修复完毕,在其西南面建造五角大楼罹难者纪念园。2006年一幢新办公楼于世界贸易中心七期原址完工。世界貿易中心一期也在原址重建,重建大楼原名为“自由塔”,高1,776-zh-hans:英尺;zh-hant:英呎-(541-zh-hans:米;zh-hant:公尺-),2009年改称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2014年完工,成为美国第一高楼,原本在2007年至2012年还将建造另外3座大楼,但最终因故延期。 这次事件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以大型潜艇搭载的水上飞机和“气球炸弹”空袭美国後,美国本土首次遭受來自空中的袭击,也是繼珍珠港事件後,外国势力首次对美国领土造成重大傷亡的袭击。九一一事件中死亡或失踪的总人數至少有2,996人,較珍珠港事件中的2,403人多593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九一一袭击事件

平权法案

#重定向 肯定性行动.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平权法案

年龄

生物或非生物的存在时间,以十进制计算。.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年龄

幹細胞

幹細胞(stem cell)是原始且未特化的细胞,它是未充分分化、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的一类细胞。干细胞存在所有多細胞組織裡,能經由有絲分裂與分化來分裂成多種的特化細胞,而且可以利用自我更新來提供更多幹細胞。對哺乳動物來說,幹細胞分為兩大類:胚胎幹細胞與成体干细胞,胚胎幹細胞取自囊胚裡的內細胞團;而成体干细胞則來自各式各樣的組織。在成體組織裡,間葉幹細胞與前体细胞擔任身體的修復系統,補充成體組織。在胚胎發展階段,幹細胞不僅能分化為所有的特化細胞- 外胚層,內胚層和中胚層(參考人工多能幹細胞),而且能維持新生組織的正常轉移,例如血液、皮膚或腸組織。 因為1960年代与詹姆士·堤尔在多倫多大學的發現,開啟了研究幹細胞的大門。幹細胞如今能以人工的方式生長或轉變成數種特化細胞,經由細胞培養能形成各種特定組織(像是肌肉或神經)的組成細胞。可塑性高的成體幹細胞已常態地運用在醫療上。幹細胞的來源有很多,包括脐带血與骨髓。利用胚胎细胞培养與由取得的胚胎幹細胞成長為具治療性的複製體,也可望躋身未來的醫療方式之列。 医学研究者认为干细胞研究(也称为再生医学)有潜力通过用于修复特定的组织或生长器官,改变人类疾病的应对方法。但是美國政府的国家卫生研究院报告指出,“重要的技术障碍仍然存在,通过多年的集中研究才能克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幹細胞

乔治·麦戈文

乔治·麦戈文(George McGovern,),美国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美国众议员、参议员。 他是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在此次选举当中,乔治·麦戈文最终败于共和党总统尼克松。 麥戈文支持墮胎的權利,反對越南戰爭,這使他在1970年代成為美國自由派的標志性人物。 1962年首度當選參議員,1968年及1974年成功連任,但在1980年選舉中落敗。 Category:美國循道宗教徒 Category:美國反伊拉克戰爭人士 Category:美國男作家 Category: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人物 Category:加拿大裔美國人 Category:爱尔兰裔美国人 Category:美国政治作家 Category: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Category:美国民主党联邦参议员 Category:美国民主党联邦众议员 Category:美国自由主义 Category:美國西北大學校友 Category:卡加利人 Category:總統自由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航空獎章獲得者 Category:傑出飛行十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美國陸軍航空軍軍官 Category:南達科他州聯邦參議員 Category:美国自传作家.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乔治·麦戈文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喬治·赫伯特·華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美国政治家,前美国总统。歷任美国副总统、美国国会众议员、美國駐華大使、中央情报总监。常稱為老,以便與同樣擔任美國總統的長子小布什作區別。 老布什任內最為人知的政績,莫過於1991年海湾戰爭。他在任內成功擊敗伊拉克,並向伊拉克實施經濟制裁。任內蘇聯解體,冷戰告終,美國霸權及世界警察的地位確立。於1992年大選中败于比尔·克林顿,谋求連任失敗。.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乔治·沃克·布什

--(英语:George Walker Bush,/ˈdʒɔrdʒ ˈwɔːkər ˈbʊʃ/,),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为美國第43任总统。 布什在2001年1月20日就職在擔任總統之前,於1995年至2000年間擔任第46任德克萨斯州州長。布什家族很早就開始投入共和党以及美國政治,布什的父親是之前曾擔任第41任總統的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他的弟弟傑布·布什也曾擔任佛羅里達州的州長,由於與父親同樣擔任過美國總統,因此又常被稱為小布什以區別,而他父親就被稱為老布什。 小布什任內遭遇了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他因此發動了一連串反恐戰爭。在2001年10月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以推翻塔利班政權並剷除基地組織勢力,接著他在2003年3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萨达姆政權。 在經過激烈的選戰後,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擊敗民主黨參選人約翰·凱利當選連任,他获得连任,並成功贏得普選和選舉人票。任內小布什推行了1.3兆元的減稅計畫、醫療保險和社會福利體制的改革,同時也推行了社會保守主義的政策,例如禁止晚期墮胎的法案、以及反對承認同性婚姻的聯邦法案提議。近年來,布什政府在反恐戰爭的正當性、关塔那摩湾事件、虐囚门事件、以及颶風卡特里娜救災工作的處置上遭遇到眾多批評,執政民調認可度在911事件之後也有逐漸下滑的趨勢。 在-zh-hans:美国在线;zh-hant:美國在線;zh-hk:美國線上;zh-tw:美國線上;zh-mo:美國線上;-于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布什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六位,且此时小布什仍在總統任內。.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乔治·沃克·布什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美国军人及開國元勳其中一員,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美国宪法起草人之一与第一任美国财政部长。.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亚拉巴马州

阿拉巴马州(Alabama,,又译作--)是美國東南部地區一個聯邦州。北接田納西州,東鄰喬治亞州,南至佛羅里達州和墨西哥灣,西臨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是各州當中面積第30大以及人口第24大的州。阿拉巴馬州的全長1500英哩,是所有州份當中最長的。 阿拉巴馬州譽為「金色啄木鳥之州」,其名來自州鳥。同時阿拉巴馬州亦以「迪克西的心臟」和「棉花之州」為人所知。州樹是長葉松,而州花是山茶花。阿拉巴馬州的州府位於蒙哥馬利,按人口計算最大城市是伯明翰,該城長期都是州內最工業化的城市;按面積計算最大城市是亨茨維爾。最老的城市是莫比爾,1702年由法國殖民者建立,作為法屬路易斯安那的首府。 自南北戰爭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阿拉巴馬州與其他美國南部州份一樣遭遇經濟困難,其中一個原因是長期依賴農產品。與其他南部州份一樣,阿拉巴馬州議員在進入二十世紀時以及許多貧窮的白人。雖然工業和都市中心快速發展,白人自1901年起到1960年代一直壟斷郊區利益,市區利益和非裔美國人的代表性嚴重不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拉巴馬州將經濟由主產農業變得多元化。21世紀的州經濟是基於管理、汽車、金融、製造業、航天、提煉礦產、醫療、教育、零售以及科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亚拉巴马州

亨利·克莱

亨利·克莱(Henry Clay,),美国参众两院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与演说家之一。輝格黨的创立者和领导人。美国经济现代化的倡导者。他曾经任美国国务卿,並五次参加美国总统竞选。尽管均告失败,但他仍然因善于调解冲突的两方,並数次解决南北方关于奴隶制的矛盾维护了联邦的稳定而被称为“伟大的调解者”,並在1957年被评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五位参议员之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亨利·克莱

亨利·阿加德·华莱士

亨利·阿加德·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农业部部长、美国副总统和美国商务部长。.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亨利·阿加德·华莱士

康乃狄克州

康乃狄克州(State of Connecticut),,是美國東北部的一州,也是新英格蘭區域中最南的一州。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是13州聯盟之一。州花山桂,州鸟美洲知更鸟,州树白橡。美國海軍曾以該州名稱分別命名康涅狄格號戰艦(BB-18)、(SSN-22)。.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康乃狄克州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人权

底特律

底特律(Detroit ,Détroit)是美国密歇根州最大的城市,也是韦恩县的县治所在。1701年由法国毛皮商建立,是位于美国中西部,加拿大温莎以北、底特律河沿岸的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世界传统汽车中心以及音乐之都。城市得名于连接圣克莱尔湖和伊利湖的底特律河,它源自法语“Rivière du Détroit”,意为“海峡之河(River of the Strait)”。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的统计数据,底特律以713,777的人口位列全美第18大城市,但是这个数目已不及1950年代人口顶峰时期的一半。底特律成为美国过去50年中城市人口削减最多的城市之一。 底特律的城市治安声名狼藉,而种族问题还依然困扰着整座城市。同时,由于财政预算不足,城市的公共服务也不断变糟。2013年7月18日,底特律宣布破产,並於同年12月3日獲法院批准,成為美國史上首座申請破產的最大城市。.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底特律

伊利诺伊州

伊利諾州(State of Illinois),又譯為--,是一個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州,州名源自曾在此居住的伊利尼維克(Illiniwek)印第安人部落。「Illinois」這個名字就是法國殖民者根據此部落名稱變形得來。伊利諾州的州府是位于该州南部的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伊利諾州的美国邮政縮寫代碼为「IL」。.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伊利诺伊州

伊朗人质危机

伊朗人质危机(Iran hostage crisis,波斯语:تسخیر لانه جاسوسی امریکا)或称伊朗人质事件,為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兰革命后,被占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危机。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競选连任失败。 1980年伊朗駐英國大使館人質事件與本次事件同時發生。.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伊朗人质危机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伊拉克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伊拉克战争

伍德罗·威尔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美国第28任总统。此前,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 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领袖,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由于前總統西奥多·罗斯福和時任總統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他最終以四成普選票及四十州的選舉人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成為1897年至1933年為間唯一一位民主黨總統。迄今为止,他是唯一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律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 在第一个任期中,威尔逊支持民主党控制的议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联邦农田贷款法案(Federal Farm Loan Act),还通过新的收入法在联邦一级开征收入税,以及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但他同时因为支持在联邦政府机构中实施种族隔离,导致大批黑人员工被解职,而遭到当时民权团体的批评。 1916年美国总统选举勉强胜出后,威尔逊第二个任期的中心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他在竞选时打出“他让我们远离战争”(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美国的中立政策却未能持久。德国经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发送给墨西哥、保证其若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重新获得被美国占领之北方数州的电报,以及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促使威尔逊多次对德国给予警告,并最终于1917年4月要求国会宣战。不过威尔逊主要是关注参战的外交和财政面,而把作战任务交给军事部门。在大后方,他于1917年发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实际有效的征兵,通过建立自由公债(Liberty Bonds)筹集数十亿战争资金,设立战争工业委员会(War Industries Board),促进工会运动,通过史密斯-莱佛法案(Smith-Lever Act)监督农业和食品生产,控制铁路运输,通过首个联邦级致幻药物取缔法案,并镇压反战运动。此外在他的任期内普遍实现妇女选举权。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威尔逊亲自主导对德交涉和协定停火。他发表十四点和平原则,从中阐述他所认为的能够避免世界再遭战火的新世界秩序。1919年赴巴黎筹建国际联盟以及拟定凡尔赛条约,并尤其关注自战败帝国中建立新国家的问题。后主要由于他对创建国联的贡献,于1920年被授予191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在与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围绕美国加入国联一事而进行激烈斗争时,因中风而昏倒。由于拒绝妥协,威尔逊最终未能使加入国联案在参院通过。尽管没有美国的加入,国联还是于1920年成立。威尔逊所秉持的国际主义,也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来为民主而战斗。这成为以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颇有争议的理念,持久地为理想主义者所效仿,却为现实主义者所排斥。.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伍德罗·威尔逊

伯尼·桑德斯

伯納德·“伯尼”·桑德斯(Bernard "Bernie" Sanders,),猶太人,美國聯邦參議員,代表佛蒙特州,2013–2015年擔任參議院退伍軍人委員會主席、2015年起擔任參議院財政預算委員會在野黨派領袖(副主席)。他是美國國會史上任期最長的無黨派獨立議員,並一直保留無黨派身份,但一直與民主黨黨團合作。 桑德斯自認是民主社會主義者,喬姆斯基認為他「簡而言之,是羅斯福新政主義者」。他沒有加入民主黨,不屬任何政黨,並以無黨派獨立人士身份成為美國眾議員,任期長達十六年,但一直與民主黨黨團合作。 2006年桑德斯在當選美國參議員後,加入民主黨黨團運作,故在委員會編排方面被算作民主黨一員。 2015年4月30日,宣布以民主黨人身分參與角逐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他是首位猶太人加入民主黨成功勝出初選州份的總統參選人,並加入進步主義路線,但最終敗給希拉里·克林頓。.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伯尼·桑德斯

弗吉尼亚州

維吉尼亞州(),正式名称为維珍尼亞聯邦,是美国东部的一个州,美国开国时十三州之一。 維吉尼亚州域范围位于北纬36°31'至39°37',西经75°13'至83°37'之间,其北部地区与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相邻。该州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发源地之一,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全州总人口818.6万,实现GDP总量3970亿美元。.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弗吉尼亚州

弗朗西斯·普雷斯顿·布莱尔

老弗朗西斯·普雷斯顿·布莱尔(Francis Preston Blair Sr.,),美国新闻记者、政治家。.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弗朗西斯·普雷斯顿·布莱尔

休伯特·汉弗莱

小休伯特·霍拉蒂奥·汉弗莱(Hubert Horatio Humphrey, Jr.,),美国民主黨籍政治人物,曾任明尼蘇達州聯邦參議員,1965年至1969年間出任第38任美国副总统。 汉弗莱支持富兰克林·罗斯福推行的新政。他在1948年民主黨全國大會發表關於民權的講話後,受到全國的注目。其後他當選參議員。 1968年美國總統選舉,在林登·詹森總統退出初選後,他代表民主黨出馬角逐美國總統,因為他越戰的立場,期間8月芝加哥舉辦的民主黨全國大會示威引發的嚴重暴力衝突,雖然其後他調整部分立場,但最後仍以些微差距敗給共和黨候選人理查·尼克森。.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休伯特·汉弗莱

佛罗里达州

佛羅里达州(State of Florida)是美国最南端的一个州(夏威夷除外),亦属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第四多的州,为著名的避寒圣地。中文俗称为佛州,佛罗里达。州府位于塔拉赫西,最大的城市为杰克森维尔,最大的都会区为迈阿密都会区。佛羅里达吸引了不少名人和运动员来这里度假,以高尔夫球、网球、、赛车著称。.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佛罗里达州

佛蒙特州

佛蒙特州(State of Vermont)是美国第14个州,以其美丽的景色、奶制品、枫糖浆和激进的政治而著称。 佛蒙特總共擁有14個郡。這14個郡,轄下有255個政治單位或地區,其中有237個為城鎮、9個為城市、5個為未組成社團區域。.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佛蒙特州

德克薩斯州

#重定向 德克萨斯州.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德克薩斯州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ˈaɪzənˌhaʊ.ər/ EYE-zən-how-ər,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國政治人物和陸軍將領。他曾在1953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位總統,亦是美國歷史上的九位五星上將之一。 艾森豪威尔生於美國德克萨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德國移民後裔家庭,本名大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avid Dwight Eisenhower),後來才改名為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艾森豪威尔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195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軍中的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Ike)。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1944年至1945年間對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進攻行動。1951年又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和徹底的顛覆,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為重視已建立之體制並加以維護或者小修小補,並且尊重傳統為不同時代所累積智慧結晶而非累贅。 保守主義者隨著在地區、時代等性質的不同,彼此抱持的觀點或關注的議題可能不同或甚至對立。如英美現今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對抗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或僅僅只是大政府的左派價值觀),甚至是反全球化,例如退出不必要的國際組織等。英美的部分進步保守主義者可能相對的支持有限度市場管控和社會福利政策,改以法律約束公平競爭的型態;現在歐洲國家的保守派跟大洋洲國家的保守派在對待外來移民的議題方面,比北美洲國家的保守派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外來文化上是可能比較開放,雖然他們也會關心商業活動的發展,不過他們也較少反對或有限度支持福利國家政策的相關目標。.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保守主义

俄勒冈州

俄勒冈州(State of Oregon)是美国的一个州,位于美国西北的太平洋沿岸,西临太平洋、北接华盛顿州、东面是爱德荷州、南面是加利福尼亚州和内华达州。2012年人口3,899,353。州别称:海狸州,邮编代号OR。本州的行政區劃,共管轄36個郡。.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俄勒冈州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Accord de libre-échange nord-américain,ALÉNA,Tratado de Libre Comercio de América del Norte,TLCAN) 是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在1992年8月12日签署了关于三国间全面贸易的协议。与欧盟性质不一样,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不是凌驾于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上的一项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並同時宣告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 ,NAFTA)正式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擁有4.5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約17.3萬億美元,年貿易總額1.37萬億美元,其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都超過歐洲聯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北美自由贸易协议

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Tuaisceart Éireann;Norlin Airlann)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实体之一,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面积14,139平方公里,首府是贝尔法斯特。.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北爱尔兰

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开后组成的跨政府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其主要任務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的成立目的如《》所述,包括透過集体安全及軍備控制來預防戰爭,藉由談判及仲裁來平息國際間的紛爭。国际联盟及其他同時期的條約也提到勞動條件、對原住民的公平待遇、人口走私与贩毒、軍備交易、公眾衛生、戰俘待遇,以及保護歐洲的少數族群。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期间,國際聯盟达到極盛時期,会员国数量高达58個。 國際聯盟所体现的外交思维反映了數百年來世界外交方式上的根本性轉變。國際聯盟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而需要依靠當時國際間的大国執行其決議、維持經濟制裁,或是在必要時提供軍隊,然而這些大國未必願意這麼做。經濟制裁也會傷害國際聯盟的成員,因此這些國家不願意配合。美國則因為參議院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一開始就沒有加入國聯。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時,國際聯盟指責義大利軍隊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醫療帳篷作为攻擊目標,贝尼托·墨索里尼则回應称:「國際聯盟在麻雀大声喊叫時運作的很好,但在老鹰掉下来時一點用都沒有」。 在1920年代國際聯盟有顯著的成功,也有一些早期的失敗案例,但國際聯盟終究未能阻止轴心国在1930年代的侵略行爲。德國、日本、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均退出了国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發證實,國際聯盟無法起到維護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戰再度發生的作用。國際聯盟歷時26年,後來被1946年4月20日成立的联合国所取代。此外,联合国繼承了一些國際聯盟成立的機構及組織。.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國際聯盟

國際關係現實主義

#重定向 現實主義 (國際關係).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國際關係現實主義

刘易斯·卡斯

刘易斯·卡斯(Lewis Cass,),美国军官、政治家,曾任密歇根领地总督(1813年-1831年)、美国战争部长(1831年-1836年)、美国参议员(1845年-1848年、1849年-1857年)和美国国务卿(1857年-1860年)。 C C Category:美國1812年戰爭人物.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刘易斯·卡斯

喬·李伯曼

--·伊萨多·「喬」·李伯曼(Joseph Isadore "Joe" Lieberman,)是美國康乃迪克州的政治人物。他在1988年被選為參議員,在2006年選舉獲勝後已經是連任第四屆任期了。李伯曼在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是民主黨的副總統候選人,擔任艾爾·高爾的競選搭檔,這也使他成為第一個美國主要政黨中出現的猶太人副總統候選人。 在2000年總統選舉失敗後,李伯曼繼續擔任參議員職位。在2006年競選連任的國會選舉中,李伯曼輸掉了民主黨的初選,但執意脫黨參選,在名為「康州李伯曼黨」標誌下投入競選,最後贏得選舉。在參議院紀錄中,李伯曼的黨籍被記載為「獨立民主黨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喬·李伯曼

喬治·麥克萊倫

#重定向 乔治·B·麦克莱伦.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喬治·麥克萊倫

喬治·麥高文

#重定向 乔治·麦戈文.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喬治·麥高文

喬治·M·達拉斯

喬治·米芬·達拉斯(George Miffin Dallas,),美國政治人物,民主黨人,曾任美國第11任副總統(1845年-1849年)、聯邦參議員、駐俄羅斯大使、駐英國大使等職,出身賓夕法尼亞州。 Category:賓夕法尼亞州聯邦參議員 Category:普林斯顿大学校友 Category:宾夕法尼亚州民主党人 Category:美国民主党副总统 Category:美國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 Category:美國聖公宗教徒 Category:美国民主党联邦参议员.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喬治·M·達拉斯

喬治亞州

佐治亚州(State of Georgia),又譯--,簡稱喬州,是美國東南方的一個州,郵政簡寫是GA。該州也是美國獨立時期13州的成員之一。首府為亞特蘭大。在13州中排名第4,1788年1月2日加入獨立戰爭。2000年的人口統計該州有818萬6453人。2004年的人口是882萬9383人,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為968萬7653人,是美國人口成長速度最快的一州。佐治亚州同時也以桃子州或南方帝國之州的暱稱聞名。 該州的州歌,《佐治亚在我心》(Georgia on My Mind)是由豪吉·卡邁克寫的,起初是寫給一位名叫「佐治亚」的女性。後來被佐治亚州本地歌手雷·查爾斯傳唱,而透過投票變成了該州州歌。佐治亚州的州鳥是棕色長尾鳥。州花是查拉幾玫瑰。 美國海軍曾亦以佐治亚州替一艘戰艦(USS Georgia BB-15)與一艘核子彈道飛彈潛艇(USS Georgia SSGN-729)命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喬治亞州

單邊主義

單邊主義與多邊、雙邊主義都是國際關係中用來定義外交政策行為模式的專有名詞。 單邊主義指的是國際社會中實力地位較強的某一個國家,為了落實外交政策而忽視多數人民意願,違反國際社會潮流,不顧他國利益,拒絕採取協商途徑,憑藉自己的力量我行我素的行為。 但在事实上,单边主义往往被当作负面标签,直接往政治对手身上贴,以达到丑化该国政治形象的目的。 Category:外交政策.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單邊主義

傑羅丁·費拉羅

傑羅丁·安妮·費拉羅 (Geraldine Anne Ferraro,),美國政治人物、法律界人士及前外交官,民主黨籍,是該國第一位在主要政黨名單上參選副總統的女性(1984年,其搭擋為沃爾特·蒙代爾)。曾任紐約州第九國會選區眾議員(1979年—1985年)及美國駐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大使(1993年—1996年)。 在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作為希拉里·克林頓的助選團財務委員會成員,由於指黨內主要對手巴拉克·奧巴馬因其種族得益而被迫辭職。 費拉羅在1998年證實患上多發性骨髓瘤,抗病逾12年,終在2011年3月26日病逝,終年75歲。.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傑羅丁·費拉羅

哈利·S·杜鲁门

#重定向 哈里·S·杜鲁门.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哈利·S·杜鲁门

哈里·瑞德

哈里·梅森·瑞德(Harry Mason Reid,)是美國政治人物,前任參議院少數黨領袖,從1987年到2017年擔任內華達州的資深聯邦參議員,屬民主黨。.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哈里·瑞德

哈泼斯

#重定向 哈泼斯杂志.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哈泼斯

唐納·川普

唐納德·約翰·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是美国企業家、电视名人、政治家和現任美國總統。他生于紐約市皇后区,为特朗普集團前任董事长兼總裁及特朗普娱乐公司的創辦人,在全世界经营房地产、赌场和酒店(就任美國總統後表示会把集團交給他兩名兒子小唐納·川普及艾瑞克·川普管理,只保留属于自己的股份)。 1996年至2015年间,他拥有美国小姐和環球小姐选美比赛,还在2004年至2015年间主持了NBC的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系列节目“谁是接班人”。2017年时,《-zh-cn:福布斯; zh-sg:资本家杂志; zh-hk:福布斯; zh-tw:富比士;-》将他列为世界上第544富有的人(美国第201),拥有35亿美元的净资产。 川普在1987年第一次公开表达对竞选公职的兴趣。他在2000年赢得了两场改革党的總統初选,但在早期就退出了竞选。2015年6月,他开始了自己的2016年总统选举活动,并迅速成为共和党初选中17位候选人中的领先者。他最后的竞选对手在2016年5月中止了竞选活动,7月时他在共和黨全國黨代表大會上獲得共和黨提名為正式的總統候選人,同时由印第安纳州州长迈克·彭斯作为他的竞选搭档。他的竞选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媒体报道和国际关注。他在采访、社交媒体或竞选集会上的部分言论頗具争议性,并带来了大量。 川普在2016年11月8日掌握過半選舉人票而赢得了大选,擊敗民主党对手希拉蕊·克林顿。他成为了美國历史上最年長、最富有的总统,以及第一个先前没有担任过任何军职或公职的人,他也是第五位获得普选票数少于对手但当选总统的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唐納·川普

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le Traité de Versailles,Treaty of Versailles),全称《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Traité de paix entre les Alliés et les Puissances associées et l'Allemagne,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Germany),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签订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7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得到国际联盟的承认后,《凡爾賽條約》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在凡爾賽和約的眾多條款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項莫過於第231條款。該條款迫使德國承認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合約也限制德國的軍事能力,使其割讓領土,以及迫使他們支付巨額的賠款。在1921年時,德國所要負擔的賠款高達1320億馬克(爾後減免至314億馬克)。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包含著名的約翰·凱因斯,都認為凡爾賽條約太過苛刻,賠款金額過於高昂並且容易產生不良後果。但是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就認為條約對德國非常寬容。.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凡尔赛条约

全球变暖

--,或稱--,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為公地悲劇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变暖效应。 目前學界已有共識認為人為活動導致全球暖化是事實,「全球暖化存在,且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這點,在學術界當中是沒有爭議且有著強烈的共識的,超過97%的氣候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近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 在1906至2005年間,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因此推論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变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據資料顯示 ,大氣中一氧化二氮(N2O)的含量比18世紀中葉(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從275ppbv增加到310ppbv,二氧化碳(CO2)的含量從280ppmv增加到360ppmv,甲烷(CH4)從700ppbv增加到1720ppbv,這些增長趨勢主要緣于人類的活動。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变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高。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八大工業國家的研究團體所確認。 美國賓州大學的科学家在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设立4个7米高和一个27米高的采样塔,每小时采样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如右图) 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與氣溫上升,實際上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从工业革命开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虽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并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逐步增加。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英国東安格-里-亞大學联合研究的结果,在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温度变化情况见下图。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带来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氣候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变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变暖。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全球变暖

公平貿易

公平貿易是一種有組織的社會運動,在貼有公平貿易標籤及其相關產品之中,它提倡一種關於全球勞工、環保及社會政策的公平性標準、以生產者的利益為中心,其產品從手工藝品到農產品不一而足,這個運動特別關注那些自發展中國家銷售到發達國家的外銷。 公平貿易運動,試圖透過與被邊緣化的生產者及勞工的緊密合作,將他們從易受傷的角色,轉化成為經濟上的自給自足與安全,它也試圖賦權他們,使他們成為其自己組織的利害關係人,同時在全球市場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以促進國際貿易的公平性。 公平貿易運動的組成份子,包括了範圍廣泛的一些國際宗教、發展援助、社會及環境組織,像是樂施會、國際特赦組織或天主教國際明愛會(Caritas International)等等。 公平貿易以一種致力於發展的努力,極具爭議性,同時引發了政治光譜左右兩極的批評,有些經濟學家及保守智庫,認為公平貿易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補貼,妨礙經濟成長,最终并不会让生产者受惠,某些左派則批判公平貿易不夠激進。 在2005年,全世界公平貿易的銷售約為十一億英鎊,每年約成長37%Fairtrade Labelling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2006).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公平貿易

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或稱政府學校、公辦學校或官立學校,是由政府所開辦的學校,其辦學資金全部或主要由政府撥付,所以其學費一般較私立學校低。這些學校所聘任的人員,亦可能具有公務員身份,視乎地區而定。這類學校的辦學層次可以包括特殊教育、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公立學校

公民自由

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往往指公民的政治自由。公民自由限制了政府的權力,防止政府濫用權力和干擾其公民的生活。 基礎的公民自由包括了集會自由、宗教自由、言論自由。同時公民也有權要求合法訴訟程序、公平的審判過程、隐私权、和自我防衛的權利。許多世界上的民主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歐洲,都有著各自的憲法以保障公民自由,而民主政府也有責任保護這些公民自由,相反的權威主義國家便缺乏這些保護、政府甚至會主動侵犯這些自由。 某些自由是否屬於公民自由也存在爭議,而它們是否該被保護也是爭論的議題。有爭議的例子包括了生育權、LGBT权益、以及持有槍械的權利。除此之外,即使是被法律保護的公民自由有時候也會被廢止,尤其是在戰爭的時期。.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公民自由

共和黨 (美國)

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又常被稱為大佬黨(Grand Old Party,簡稱GOP)是美國的一个政黨,與民主黨並列為美國當代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目前為美國執政黨,並擁有美国國會參眾兩院多數黨地位,34个州的執政权,並控制绝大部分的州議会。 1854年創黨以來,由共和黨首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至今,30任美國總統有19位都是共和黨人。共和黨創立時的早期,結合了當時反對奴隸制擴張的政治勢力,並且將黨的價值奠基於「個人自由」和「國家團結」之上。而在當代政治中,共和黨則被視為是社會保守主義(也就是文化保守主義,包括維護「家庭價值」)、經濟古典自由主義(包括支持「保守財政政策」)的右派政黨。.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共和黨 (美國)

共和黨革命

共和黨革命,是指美國的共和黨在1994年中期選舉中,在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紐特·金瑞契的領導的共和黨革命下,成功重奪美國國會眾議院及參議院控制權,終結民主黨對國會長達40年的控制權,民主黨在參議院失去8席,眾議院失去54席。共和黨自1952年以來首次全面控制國會,也奪得過半的州長席次,並首度成功控制超過一半的州議會席位。之後12年,共和黨控制國會眾議院及參議院。這是共和黨的保守主義復興,保守派從此成為共和黨的主流勢力。.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共和黨革命

克里斯多夫·杜德

克里斯多夫·杜德(Christopher Dodd,)是美國的政治人物。隸屬民主黨籍,杜德從1981年到2011年是康乃迪克州的參議員,曾參與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初選。.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克里斯多夫·杜德

勞埃德·本特森

小勞埃德·米拉德·本特森(Lloyd Millard Bentsen, Jr.,),美國政治人物,民主党人,在1971年至1993年間曾擔任四屆德州美國參議員。在1949年至1955年,他曾出任美國眾議員。1988年,曾獲得民主黨的副總統競選提名。他曾擔任了美國參議院財經委員會主席。在比爾·柯林頓執政時期,更擔任約兩年的美國財政部長。.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勞埃德·本特森

国际关系

#重定向 國際關係學.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国际关系

理查德·尼克松

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美国政治家,曾于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1974年时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至今唯一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于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还曾任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和联邦参议员。 尼克松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他于1934年从惠提尔学院毕业,1937年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然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法律工作。1942年,他和夫人帕特·尼克松搬到哥伦比亚特区为联邦政府工作,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尼克松获选成为代表加利福尼亚州第十二国会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又于1950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阿尔杰·希斯伪证案让他成为反共主义的领导人物,也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家。尼克松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获胜后当了8年副总统。1960年他参选总统,但以微弱劣势不敌约翰·F·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胜出。 尼克松起初加大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力度,不过之后还是在1973年中止美国介入。1972年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新的篇章,同年还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国内政策方面,他领导的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州权,侧重将权力发放各州而不是向中央集中。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载人太空探索。1972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连任。 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启。国内政治方面,水门事件不断发酵,导致他失去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临国会弹劾罪名几乎必然会成立导致撤职压力的尼克松宣布辞职。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职位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辞职后,尼克松编写九部著作,走访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恢复自己的公众形象。1994年,尼克松因中风陷入昏迷,于4天後逝世,享年81岁。.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理查德·尼克松

理查德·门特·约翰逊

查德·门特·约翰逊(Richard Mentor Johnson,),美国政治家,美国民主-共和党、美国民主党成员,曾任美国众议员(1807年-1819年)、美国参议员(1819年-1829年)和美国副总统(1837年-1841年)。 约翰逊是唯一一位由美国参议院根据《美国宪法第十二修正案》选举产生的副总统。.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理查德·门特·约翰逊

社会保障

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指社会保险或保障机制,帮助公民面对某些社会风险如:失业、疾病、事故、衰老、死亡等,或是保障基本的生存资源如教育、医疗等。 社会保障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互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内容。现代社会保险由奥托·冯·俾斯麦于19世纪在德国创立。.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社会保障

社会自由主义

會自由主義(social liberalism),又稱新政自由主義(New Deal liberalism)、現代自由主義(modern liberalism)、左翼自由主義(Linksliberalismus)、革新自由主義(reform liberalism)或福利自由主義(welfare liberalism)是一種偏向社會公平及經濟干預的自由主義,接近社会民主主义及進步主義,其學說在經濟上採取凱恩斯主義的消費方經濟學,強調政府干預市場;社會哲學上它看重公平多於效率,主張發展福利主義和社會規劃。社會自由主義總是与福利國家相聯繫。.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社会自由主义

社會民主主義

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是一種支持通過在自由民主體制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通過經濟干預和社會干預的手段促進社會正義的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支持代議制和參與民主。社會民主主義主張進行,通過調控手段使經濟發展符合大眾。建設福利國家亦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目標之一。社會民主主義希望使資本主義社會能更加民主、公正、團結。20世紀後半段,西歐和北歐國家,尤其是實行北歐模式的北歐國家,都深受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 社會民主主義起源於一種在已有政治框架下,通過和平方式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實現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如革命社會主義那樣通過革命實現)的意識形態。二戰結束後,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均表示不接受當時蘇聯斯大林主義的政治經濟體制。一些黨派稱目標是採用與蘇聯不同的方法過渡到社會主義,而一些黨派則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混合體系。在這一時期,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執政時通常會採用混合經濟體制,在經濟主體爲私有制的前提下,將部分產業置於國家的控制下。這種經濟體制與凱恩斯主義的主張有些類似。同時,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提出國家干預和建設福利國家的主張。這樣的經濟體制已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有本質上的不同。這些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已拋棄早期社會民主主義轉變資本主義體制(比如要素市場、私有制,以及僱傭勞動)的目標。 今日,社會民主主義主要的議題包括消除社會不平等、貧困,以及特權階級對他人的壓迫。同時,社會民主主義者還主張建立面向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比如、兒童保育、義務教育、、等體系。社會民主主義亦與工人運動和工會有緊密聯繫。社會民主主義者支持工人的談判權,希望能將政治上的民主決策權延伸到經濟中,促進僱工及其他經濟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決策。 「第三条道路」吸收了社會民主主義中關於社會福利的部分主張,並將之與右派經濟體系融合。.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社會民主主義

禁酒令

禁酒又稱禁酒令,就是禁止製造、運輸、進口、出口、銷售、飲用酒(即含酒精飲料)的情形。一般與宗教信仰、政治與醫療有關。各國歷史上行使禁酒令的時期為禁酒令時期。由於禁酒政策在西方社會並不成功,當代禁酒運動(反對者稱為〔Neo-prohibitionism〕)只能要求立法限制或倡導移風易俗,以減少酒的銷售與消費。 在很多宗教都是禁酒的,包括了佛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但在伊斯蘭世界是多以法律的明文禁止平時買賣酒類的,即使不完全禁酒的地區,酒也是需要牌照才買到的奢侈品,或專供外國人購買的持牌專用店才可以售賣。實際上因為醫療和衛生關係,三大宗教信徒使用酒精是。.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禁酒令

福利

福利可以指:.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福利

種族

#重定向 人種.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種族

競爭法

爭法(Competition Law)是一種法律,透過規範企業的反競爭行為,以達成促進或維持市場競爭之目標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競爭法

第三条道路

三条道路(Third Way),又称新中间路线(Middle Way),是一种走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中间的一种政治经济理念的概称。它由中间派所倡导,是社会民主主义的一个流派,英国工党称其为「现代化的社会民主主义」。它的中心思想是既不主张纯粹的自由市场,也不主张纯粹的社會主義,主张在两者之间取折衷方案。.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第三条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约翰·卡德威尔·卡尔霍恩

约翰·卡德威尔·卡尔霍恩(John Caldwell Calhoun,),美国政治家,南卡罗来纳州人。他是19世纪前半叶最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之一。 虽然卡尔霍恩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十年就逝世了,但他是后来短命的美利堅聯盟國的主要精神设计师。卡尔霍恩享有“铸铁人”之称,原因是他毫不动摇地坚持他的信仰。他提出了无效论的理论。这个极端理论的内容是任何州在认为任何联邦法律违反宪法的话可以宣称这个法律无效。他是奴隶制的强烈支持者。他维护奴隶制,说奴隶制是一个“正当的财产”,而不是一个必要的坏事。他对奴隶制的强烈维护是南方针对北方不断增强的反奴隶制态度开始威胁退出联邦的因素之一。 卡尔霍恩的这个遗产使得他与南方反叛息息相连。但是卡尔霍恩生前却始终为联邦政府服务。他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任多个高职。他是第七任美国副总统:首先任约翰·昆西·亚当斯(1825年至1829年)、后来任安德鲁·杰克逊(从1829年至1832年)的副总统。1832年辞职后任美国参议院议员,在参议院里他的势力更加加强。从1810年到1817年他还曾任美国众议院议员,从1817年到1824年美国战争部部长,从1844年到1845年美国国务卿。.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约翰·卡德威尔·卡尔霍恩

约翰·南斯·加纳

约翰·南斯·加纳三世(John Nance Garner III),绰号“仙人掌·杰克”(Cactus Jack),(),美国政治家,曾于1931年至1933年间出任第44任美國眾議院議長,并在1933年至1941年间出任第32任美国副总统。他是羅斯褔政府執政時,是反對罗斯福新政的代表人物。.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约翰·南斯·加纳

约翰·威廉·戴维斯

约翰·威廉·戴维斯(英语:John William Davis,),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克拉克斯堡,美国政治家、外交官、律师。曾担任美国众议院议员(1911年-1913年)、首席检察官以及美国驻英国大使。在其60年的律师生涯中,共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庭上担任辩护律师140次。 戴维斯在1924年总统大选时被提名为民主党的候选人,但后来败给取得连任的共和党候选人卡尔文·柯立芝。他被认为是民主党最后一个保守主义总统候选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约翰·威廉·戴维斯

约翰·布雷肯里奇

约翰·布雷肯里奇(John Breckinridge,),美国政治家,美国民主-共和党成员,曾任美国参议院议员(1801年-1805年)和美国司法部长(1805年-1806年)。.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约翰·布雷肯里奇

约翰·克里

约翰·福布斯·克里(John Forbes Kerry;)是美國民主黨政治人物,曾任第68任美国国务卿。他於1985年至2013年間擔任代表麻萨诸塞州的聯邦參議員,並曾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主席。凱瑞是民主黨在2004年的總統候選人,但敗給了競選連任的乔治·沃克·布什。 2012年12月21日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提名凱瑞為接替希拉蕊·柯林頓的國務卿人選。凱瑞於2013年1月29日由參議院以94-3的投票結果獲得同意出任國務卿,自2月1日起就任到2017年1月20日政權交接為止。.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约翰·克里

约翰·C·布雷肯里奇

约翰·卡贝尔·布雷肯里奇(John Cabell Breckinridge,),美国政治家,美国民主党成员,曾任美国众议院议员(1851年-1855年)、美国副总统(1857年-1861年)、美国参议院议员(1861年)和美利坚联盟国战争部长(1865年)。 布雷肯里奇36岁宣誓就任美国副总统,是讫今为止美国最年轻的副总统。在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民主黨分裂,布雷肯里奇為南方民主黨人代表,拿下18.1%得票率、南方11州,僅次於亞伯拉罕·林肯的39.8%、17州。 布雷肯里奇的祖父约翰·布雷肯里奇是美国参议员、美国司法部长,其子克利夫顿·R·布雷肯里奇是美国众议员,其曾孙邦尼·布雷肯里奇是导演。 B B B B B B B B B B.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约翰·C·布雷肯里奇

约翰·爱德华兹

约翰尼·里德·“约翰”·爱德华兹(英语:Johnny Reid "John" Edwards,),美国民主党前参议员,2004年美国民主党副总统选举候选人(參議員约翰·克里为民主党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候选人),在角逐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候选人提名期間,於2008年1月30日宣佈退出總統競選。.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约翰·爱德华兹

约翰·肯尼迪

约翰·費茲傑拉爾德·肯尼迪(英语:John Fitzgerald Kennedy,),通常被称作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JFK 或杰克·肯尼迪(Jack Kennedy),也译作--,美国第35任总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政治家族成员,被视为美国自由派的代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擔任美軍軍官,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而後從政,1946年至1960年期间先后推任众议员和参议员,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國首位,亦為唯一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任期从1961年1月20日开始直到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为止,任内的主要事件包括:試圖廢除聯邦儲備委員會、猪湾入侵、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圍牆的建立、太空競賽、越南战争以及美国民权运动。 由於在古巴危機高峰期間的應對沉著,以及在蘇聯人進入宇宙後全力支持科技競爭,他此後決定的政策方向日後引領NASA成功達成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壯舉,美國人也收穫大量的高科技優勢,在针对总统功绩的排名中,通常僅被史學家列在排名中上的位置,但他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卻更高,一直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這和他在冷戰期間太空計畫的關鍵地位極有關連。此外,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官方在随后的调查报告表明,李·奥斯華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但奥斯華亦隨即被另一位刺客傑克·魯比刺殺,使得案件真相撲朔迷離。肯尼迪遇刺案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约翰·肯尼迪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纽约

纽约州

纽约州(State of New York),暱稱帝國州(Empire State),是美国东北部的一个州,首府是奧爾巴尼,由上州、紐約市及郊縣(下州)所組成。 纽约州西部及北部与加拿大接壤,东邻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佛蒙特州(即“新英格兰三州”)和大西洋,南接宾夕法尼亚州和新泽西州,西北部連接五大湖之一的安大略湖。通常人们说起纽约州时不能像称呼美国绝大多数州那样省略最后的“州”(State)字,因为简单地说纽约多指纽约市。.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纽约州

罗纳德·里根

罗纳德·威尔逊·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國政治家,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長(1967年-1975年)。踏入政壇前,雷根也曾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伟大的溝通者”,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列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當時民主黨的總統吉米·卡特,共和黨也在同年選舉贏得了26年來首次在參議院過半數的席次。雷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雷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劇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处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商业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共和黨的支持者盛讚他振奮了美國人在1980年面臨的低落士氣和挫折感,並且讓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對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擴張軍備,對蘇聯的政策則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的對抗。雷根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了反共主义與民主资本主义。 許多的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稱讚雷根是美國得以拖垮蘇聯的主要功臣。歷史學家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一些人認為雷根是促使蘇聯於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一些人則認為蘇聯於他任內開始的轉變,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雷根兩屆任期完滿結束後,其副總統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於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雷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勝並於翌年上半年升為總統,實現世代交接。雷根的總統任期影響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美國的80年代也常被稱為“雷根時代”,其右翼及保守派的思想哲學至今仍是美國保守派的標誌。另一方面,部分左派觀點認為雷根的政策為日後美國經濟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埋下伏筆,甚至進一步影響21世紀的全球,基督教右派及新保守主義亦在此時取得影響力,改變共和黨日後的政治生態。.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罗纳德·里根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救濟主要針對窮人與失業者,復興則是將經濟恢復到正常水準,針對金融系統的改革則試圖預防再次發生大蕭條。新政讓政治版圖重新排列,民主黨在國會兩院作為多數(只在1947-1949年及1953-1955年失去控制權),以及在1933年至1969年間九個總統任期中七次掌握了白宮,其根基為自由主義思想、南方白人、傳統的民主黨員、大城市中的技師、以及近期被賦予權力的勞工聯盟及少數族群。共和黨則分裂為兩派:一派為反對整個新政的保守主義者,他們認為新政是商業與經濟成長的敵人;另一派則接受部分的新政,並試圖使之更有效率。政治版圖的重劃,形成了「新政聯盟」,他們主宰總統大選直至1960年代;而反對派的保守派聯盟則在1937年到1963年間主掌國會。1936年之前,「自由派」通常指新政的支持者,而「保守派」則指其反對者,兩派均有民主黨和共和黨成員。 許多歷史學家會將「第一次新政」(1933-1934年)與「第二次新政」(1935-1938年)做區分,後者更為偏向自由主義而更具爭議性。「第一次新政」處理的範圍很廣泛,從金融與鐵路到工業與農業,他們都要求經濟上的協助以生存。舉例來說,聯邦緊急救援署提供給各州與城市5億美元用於救濟。「第二次新政」則包括了確保組織工會的《》、公共事業振興署(聯邦政府成為最大的單一雇主)、《》、以及幫助佃農與移工的新計畫。新政中最後一項重要的立法為1937年美國住宅局與的建立,以及1938年的勞動公平標準法,設定了多數勞工的最高工時與最低薪資。 1937-38年間經濟的下跌,以及美國勞工聯合會與產業工會聯合會的分裂,導致共和黨贏得了1938年的國會選舉。保守的共和黨員與民主黨員加入了非正式的保守派聯盟。在1942-43年間,他們停止了諸如公共事業振興署與平民保育團等救濟計畫,並阻擋了多數自由主義性的提案。羅斯福自己則將注意力轉移到戰爭的準備,並且分別在1940年與1944年再度贏得選舉。美國最高法院宣布與《》違憲,不過後者後來重審並且獲得支持。羅斯福之後第一位共和黨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也大體上保留了完整的新政各措施,甚至擴張了其中某些領域。1960年代中,林登·詹森總統的偉大社會計畫便是受到新政的啟發,大幅地擴張自由主義式的計畫,而共和黨的理查·尼克森總統也大致保留了這項政策;但是在1974年之後,減少對經濟的干預獲得了兩黨的支持。新政中規範金融業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1990年代取消。 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农业调節法》、《》、《社会安全法》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基本结束,但罗斯福新政时期产生的一些制度或机构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罗斯福新政

美墨戰爭

美墨战争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于从1846年至1848年爆发的一场战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墨戰爭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國

美國人

美國人,是世界上對於與美國有關的人士的指稱,通常是指美國公民、美國國民,或者祖先、直系尊親屬是美國公民或國民的其他地區人士。依據美國公民出生地原則,一般來說,出生於美國各州或屬地,就可以取得美國的公民權。 美国种族中,白人(含伊比利裔和拉丁美洲裔白人,約9%)約佔80%,黑人約佔12.9%,混血及其他人种約佔9.1%,亞洲人約4.4%,美國原住民(印第安人)約佔0.9%,夏威夷与其他太平洋岛屿原住民:0.2% 美国白人主要是英国移民、爱尔兰移民和德国移民的后裔,拉丁裔美国人主要是墨西哥移民、波多黎各移民和古巴移民的后裔,亚裔美国人主要是东亚三国移民、菲律宾移民、越南移民的后裔。.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國人

美國眾議院議長

美國眾議院議長(Speaker of the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是美国众议院的首席、主持美國國會的權力核心人物,在美國總統繼任順序中,眾議院議長是继美国副总统后的第二顺位继承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國眾議院議長

美國能源部

美國能源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主要負責美國聯邦政府能源政策制定,能源行業管理,能源相關技術研發、武器研製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國能源部

美國醫療改革

美國醫療改革是美國十分具爭議的社會議題之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國醫療改革

美國政黨

美國一直有兩大主要政黨。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最大的兩大政黨一直是民主黨和共和黨。目前共和黨是美國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多數黨。除兩黨外,還有三個較大的政黨,分別為自由意志黨、綠黨和憲法黨。.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國政黨

美國愛國者法案

《美國愛國者法案》(USA PATRIOT Act)是2001年10月26日由美國總統乔治·沃克·布什簽署頒佈的國會法案,正式的名稱為「Uniting and Strengthening America by Providing Appropriate Tools Required to Intercept and Obstruct Terrorism Act of 2001」,中文意義為「透過使用適當之手段來阻止或避免恐怖主義以團結並強化美國的法律」,取英文原名的首字縮寫簡稱為「USA PATRIOT Act」,而「patriot」也是英語中「愛國者」之意。 2015年5月30日,美國參議院沒有就延長本法案的決議達成一致意見,故本法案於6月1日起失效;6月2日,作为对爱国者法案的代替,修改了部分内容,尤其是第215段,終止了NSA的電話監控的《》在国会通过,效力至2019年。該法案英文名稱為「Uniting and Strengthening America by Fulfilling Rights and Ending Eavesdropping, Dragnet-collection and Online Monitoring Act」,中文直譯改為「透過完善人權與結束竊聽、警網搜索和網路監視以團結並強化美國的法律」,也一樣畫葫蘆取其字首組成「USA FREEDOM Act」,「freedom」即是英文的「自由」之意。.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國愛國者法案

美國愛國法

#重定向 美國愛國者法案.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國愛國法

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

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Nineteenth Amendment;Amendment XIX)禁止任何美國公民因性別因素被剝奪選舉權。修正案於1920年8月18日達到足夠數量的州認可後生效。憲法原文把選舉資格的認定交給了各州,但直到1910年代多數州仍剝奪女性的選舉權。第十九修正案是美國女性選舉權運動的頂點,在這之前支持者已多次在地方和國家層級爭取這個權力。修正案實質上推翻了(Minor v.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

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

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 (Eighteenth Amendment;Amendment XVIII) 宣告酒類釀造、運輸和銷售是違法的(但是可以私下擁有和私下飲用),實質上頒布了酒類飲料的禁制令。另外制定的沃爾斯泰德法則頒布了執行第十八修正案的細節,並定義何種「致醉」酒類飲料是被禁止的,以及何種是被排除於禁酒令外的,如藥用或宗教儀式用酒類。這修正案是第一個設定生效緩衝期限、並是第一個設定同意期限的修正案。第十八修正案在1919年1月16日達到足夠數量的州認可,並於1920年1月17日生效。 在修正案生效後,警察、法院、和監獄被禁酒令相關的新案件淹沒;組織犯罪以倍數成長,收賄貪污在執法人員間快速的擴散。最後,第十八修正案於1933年第二十一修正案生效後被廢除,是至今唯一被廢除的憲法修正案。.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

美利堅聯盟國

美利堅聯--盟國(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CSA),或稱美利堅諸州同盟、美利堅邦--聯或迪克西(通俗說法),是自1861年至1865年由11个美国南方蓄奴州宣布从美利堅合眾國分裂而出的政权。它位於北美洲,由今天美國南部的一部分地域组成。在其短暫的存在期間中,一直為著自身存亡與合眾國作戰,故聯盟國並無確切的北部邊界。其南部邊界與墨西哥北界一致,東西邊界則是墨西哥灣和大西洋。 聯盟國單方面獨立後,大部分時間與北方合眾國亚伯拉罕·林肯领導的联邦政府進行內戰,多處於防禦態勢。只有羅伯特·李將軍麾下的北維吉尼亞軍團曾短暫的入侵合眾國領土。1865年南北戰爭失利後,聯盟國被合眾國併吞,美國重新統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利堅聯盟國

美国参议院

美利堅合眾國參議院(United States Senate)是美國的立法机构──美國國會的兩院之一,另一院為眾議院。 參議院的組成和權力建基於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美國每一州於聯邦參議院中均有兩位議員作為代表,與各州人口無關,所以全院員額為100名議員。參議員任期為六年,相互交錯,每隔兩年改選約三分之一的席位。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第四節,美國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议长,但無參議員資格;且除非是為了在表決平手時打破僵局,否則不得投票。 參議院公認較眾議院更為審慎;參議員名額較少而任期較长,容許學院派看法與黨派之見,較眾議院更易置外於公共輿論。參議院擁有若干表列於憲法而未授予眾議院的權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憲法明列總統在批准條約或任命重要人事時,須「採酌參議院之建議並得其認可」。 兩院制的國會是於制憲會議中所訂立的康乃狄克協議所得的結果。依該協議,各州在眾議院中的代表權以人口為基礎,但在參議院中具均等代表權。憲法規定法律之制定須經兩院通過。參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較眾議院單獨擁有的權力更為重要,使得參議院(上議院)所負的責任較眾議院(下議院)更廣泛,亦更具政治影響力。 參議院承襲古羅馬元老院之名,其議場建築物分佈在國會山莊北部。眾議院的建築物則分佈在國會山莊南部,詳見。.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参议院

美国众议院

美利堅合眾國眾議院(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為美國國會兩院之一,另一院為參議院。美國各州在眾議院中拥有的席位比例以人口為基準,但至少會有一名議員。 院內議員總數經法律明定為435名。眾議員任期兩年,无连任限制。眾議院議長由眾议员选举产生,傳統上為多数党之領導人。然而多數黨領袖另由該多數黨於院內之第二重要議員擔任。據美國總統繼位條例,眾議院議長繼任總統之順序仅次於兼任参议院议长的副总统,為政壇上第三重要的領袖人物。 兩院制國會的起源是因為建國者希望擁有一個貼近且跟隨民意公論的“人民議院”,代表各州政府、以制衡不太受大众情绪干扰的參議院。憲法規定法案須經兩院批准方能通過。 眾議院一般被認為較參議院更具黨派色彩。憲法制定者中有很多人企圖讓參議院(1914年前是由州議會選舉)成為眾議院(公民直選)的制衡機構。於是“建議與同意”權(如批准條約的權力)授權僅由參議院單獨行使。眾議院也有其獨有的權力:倡議歲入法案之權、彈劾政府官員、以及在選舉人團僵持不下時選舉總統。然而,所有這些權力都可由參議院制衡(counter-check)。參議院一般較眾議院及眾議員更具威望。參議員任期較長、人數較少、且(多數情況下)較眾議員代表更多的選民。 眾議院會議廳位於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莊南翼。參議院在同一建築物的北翼開會。.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众议院

美国内政部

美国內政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DOI)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個部門,负责管理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開採和保护美國的自然资源,并负责有关美國原住民、阿拉斯加原住民、夏威夷原住民和美国岛屿地区领土事务。字面上雖然是內部事務部,但这与大多数国家的内政部负责警察或安全事务不同。 通常美国內务部的部长都由来自美西的人士担任。这是由于大部分的國有地在美国西部。目前的部长是来自蒙大拿州的瑞安·津凱(Ryan Zinke),於2017年3月1日上任。.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内政部

美国军事援助越南司令部

美国军事援助越南司令部(Military Assistance Command, Vietnam,mack vee),简称为美国军援越南司令部或美军援越司令部,是越南战争期間,驻扎在越南共和国境內所有美軍部隊的指揮机构。1967年戰勢升級後的規模高峰期,美軍援越司令部在全南越下轄的美軍總數達到50萬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军事援助越南司令部

美国商务部

美国商务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是美国联邦行政部门之一,负责美国国际贸易、出口管制、贸易救济措施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商务部

美国副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副总统,简称美国副总统,是美国总统的第一继任人选。当在任的美国总统出缺(於任内死亡、辞职或者遭到弹劾)时,副总统将继任,成为新一任的美国总统。目前美國聯邦政府行政機關中,只有總統及副總統兩個職位是由選舉產生的。根据美国宪法的第一條第三款第四節,副总统兼任「美国参议院议长」一职。通常情况下,其在参议院不具有投票权,仅当参议院的100位议员表决结果为平局时,副总统的投票有實際决定權,即關鍵性的一票。因此,副總統是整個聯邦政府內唯一屬于兩個权力機關(立法、行政)的官員。副总统可能会被总统委任以其他权力,但是美国宪法规定,副总统不得拥有行政实权,所以在这些时候,副总统仅仅是作为总统的代表人来行使相关权力。总而言之,副总统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质意义。 其办公室位于白宫西厢办公室。1974年开始,副总统一家的居所位于美国海军天文台。 美國現任副總統為邁克·彭斯。.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副总统

美国国会

美国国会(United States Congress)是《美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机構,位於國會大廈。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其中立法权力归国会;行政权力归美国总统;司法权力归美国联邦法院。国会由經直接選舉產生的參議院议员與眾議院议员组成,每个议员代表其选区内的选民,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国会议员代表整个国家的选民,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與人民的行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国会

美国绿党

合众国绿党(Green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简称美国绿党(GPUS),是一个在1991年由美国众多州的绿党自愿结合形成的全国性政党。伴随着美国绿党(GPUS)的建立,原先注重于非选举运动的USA绿党(Greens/Green Party USA)的影响力受到削弱,而绿党(GPUS)也逐渐成为全美最主要的国家级绿色组织。作为这类组织的先驱,国家绿党协会(Association of State Green Parties,ASGP)早在在1996年和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就获得了大众的关注。绿党目前在美国参众两院中都没有代表,同时也没有获得任何州级的可通过选举获得的席位。在州级的立法机构中,绿党也仅仅在阿肯色州的众议院中获得一个席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绿党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重定向 联邦储备系统.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美国驻华大使列表

美國駐華大使列表,指美国派駐在大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代表列表。美國對華派出外交使節始于清朝的19世纪。1844年美國向中國派出顧盛為專員(Commissioner),負責談判望廈條約。由1844年至1857年,美國向中國派出的最高使節皆為專員。1858年起派出的為特命全權公使,至1935年改為特命全權大使。1912年,中国数千年的帝王專制统治结束,中华民国成立,成为中國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美國於溥儀2月宣佈遜位後與中國的關係暫時中斷。1913年中承認中華民國並再派出大使。1913年至1928年,美國承認的中華民國政府為北京之北洋政府。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後,美國首先於6月予以承認,公使改駐南京。1937年起隨國府遷往重慶,至1946年遷回南京。 1949年,中国国民党将中华民国政府由中国大陆迁往台北,中国共产党等民主党派在北京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國駐華大使於1949年8月離開南京。1953年前,美僅對華派出临时代办,未派大使,至1953年方再向中华民国派出大使駐在台北。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使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美國自1972年起與北京關係走向正常化,駐華大使仍駐台北;但同時向北京派出聯絡處主任,地位與駐華大使相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於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美国驻华大使馆現设于北京市安家楼路55号;原先在台業務則改由美國在台協會負責辦理。.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驻华大使列表

美国选举人团

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是美國總統選舉的方式,是一種間接選舉,旨在選出美国總統和副總統。根據《美國憲法》,各州公民先選出該州的選舉人,再由選舉人代表該州投票;由於美國是聯邦制國家,並考慮到各地的特定地理及歷史條件,採取選舉人團制度用以確保各州的權益,並且代表為50州共同推舉的聯邦總統。.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选举人团

美国最高法院

美国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一般是指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美国最高级别的联邦法院。根据1789年《美国宪法第三条》的规定,最高法院对所有联邦法院、州法院和涉及联邦法律问题的诉讼案件具有最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斟酌决定权的)上诉管辖权,以及对小范围案件的具有初审管辖权。在美国的法律制度中,最高法院通常是包括《美国宪法》在内的联邦法律的最终解释者,但仅在具有管辖权的案件范围内。法院不享有判定政治问题的权力;政治问题的执法机关是行政机关,而不是政府的司法部门。 根据联邦法规,法院通常由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和八位由总统提名并由参议院表决同意后任命的法官组成。一旦任命,法官享有终生任期,法官保留他们的职位直到去世、辞职、退休或弹劾(不过至今未出现法官被罢免的情况)。在现代话语中,法官通常分为倾向保守,适度或自由的法律哲学和司法解释。每位法官都有一票投票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期有很多案件得到全票通过,但最受人瞩目的裁定不过一票之差,因此透露了法官的思想信仰及背后的哲学或政治类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在华盛顿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办公。 最高法院有时会俗称为SCOTUS(美国最高法院的首字母缩写),类似于其他首字母的缩略词,如POTUS(美国总统)。.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最高法院

美国政党列表

这个美国政党列表包含了以前和目前存在于美国政治的政党。.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政党列表

美国政治

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共和國家,總統、國會及法院依據美國憲法共同擁有聯邦政府的權力。與此同時,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共同擁有主權。 美国两大政党分別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兩党自美國內戰後一直主導及控制美國的政治。另外还有一些政治影响力较小的党派,包括自由意志黨等,但那些黨派未能在全國範圍中取得勝利,這在選舉人票中可以反映。 十八岁以上公民几乎均拥有选举权,十八岁以上公民有罪犯记录的没有选举权(各州法律不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五十万人有投票權,在美國國會擁有無投票權的三名眾議員。.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政治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美国总统

羅伯·甘迺迪

#重定向 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羅伯·甘迺迪

羅訴韋德案

罗诉韦德案(Roe v. Wade),又译为露對威德案,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於1973年對於婦女墮胎權以及隱私權的重要案例,對於婦女墮胎的問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承認婦女的墮胎權,受到憲法隱私權的保護。此外最高法院對墮胎權的限制應採取嚴格審查標準,並提出「三階段標準」。最高法院的判決至今仍受到美國的社會爭議,部分反墮胎團體一直爭取推翻判決,而支持墮胎權的人士則要求維持最高法院的判決。判決後各州均制定不同的法律,惟限制不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羅訴韋德案

猪湾事件

豬玀灣事件(Bay of Pigs Invasion、Invasión de Bahía de Cochinos),又称吉隆滩事件,是1961年4月17日,在中央情报局的協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豬灣(吉隆滩,Playa Girón),向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發動的一次失敗的入侵。猪湾事件標誌着美国反古巴行動的第一个高峰。 在聯合國安全理事会针对美国的这次進攻是否合法的討論中,古巴指责美国非法进攻的提议被美国否决。 對美国来说这次未成功的进攻不但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而且也是一次政治上的失误。国内外对这次进攻的批评非常强烈,刚刚上任90天的约翰·肯尼迪政府为此大失信誉,相反的卡斯特罗政权和古巴革命得到鞏固。由于古巴担心美國再次进攻,因此古巴开始與蘇聯靠近,最终导致了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猪湾事件

生育控制

生育控制(英語:Birth control)也稱為避孕,是避免懷孕的方式或是設備。而計劃生育即對生育子女的數量和時間做出計劃,其中也會包括取得及使用避孕設備或方式。從遠古時代以來,人類就嘗試用多種方式避孕,但一直到20世紀才出現有效的方式。有些文化因為宗教因素、道德因素或是政治因素,會限制避孕或不鼓勵避孕。 最有效的避孕方式是男性輸精管結紮術及女性輸卵管結紮術等絕育手術、子宮避孕器(IUD)及。 --> 再來就是許多,包括复合口服避孕药、避孕贴、及。 --> 效果比較差的方式包括保險套、避孕海绵、避孕隔膜等物理性阻隔方式、及推算安全期避孕法。 --> 效果最差的方式包括以及男性進行体外排精(在射精前將陰莖移出陰道)。 -->其中絕育手術是最有效的,但多半是不可逆的。其他的方式都是可逆的,多半是停止避孕方式即可。像使用男性或女性保險套的安全性行為也可以預防性傳染疾病。 其他的避孕方式不一定可以預防性病傳播。若是已經有未避孕的性行為,在幾天內進行紧急避孕也可以避免懷孕。有些人認為禁慾也是一種避孕的方式,但也有人認為對青少年教導不含避孕方式的純潔教育,可能會因無法遵守,仍有性行為,而又沒有避孕的情形下造成未成年懷孕。 未成年懷孕造成不好影響的風險較高。 -->良好的性教育以及讓避孕用具容易取得,可以減少此年齡層非計畫性懷孕的比例。大多數的避孕方式,都一樣適用在年輕人身上, 但像子宮避孕器、及等對降低未成年懷孕較有幫助。 產婦在分娩之後若沒有哺乳,在四到六週後就可能因為性行為而再次懷孕,-->有些避孕方式可以在分娩後立刻進行,有些方式則需要在分娩後延後一段時間(最長六週)後才能進行。-->若是在哺乳的女性,比較建議用仅孕酮避孕的方式,較不建議用复合口服避孕药。--> 若是已到更年期的女性,建議在最後一次月經結束後一年之內都要進行避孕。 在開發中國家約有2.22億的女性想要避孕,但並未使用任何一種現代的避孕方式。因為避孕,開發中國家孕产妇死亡的比例降低了四成(2008年約減少了27萬人死亡),若所有想要避孕的女性都可以使用現代避孕方式,孕产妇死亡比例可降低七成.。藉由延長二次懷孕之間的間隔時間,避孕可以改善成年婦女分娩的結果,並提高其新生兒的存活率。在開發中國家,隨著避孕較容易進行,女性的收入、資產、身高體重指數、及其兒女的就學及健康情形都有改善。避孕可以使需撫養的兒女數量減少、婦女參與勞動力的比例提高,需使用的稀缺資源也減少,甚至可以增加經濟成長。.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生育控制

特拉华州

特拉华州(State of Delaware),或譯德拉維爾州,為美國的一州,是最早加入美國聯邦的州,所以又有「第一州」這個稱呼。「第一州」這個稱呼來自於特拉华州是第一個複決通過目前美國憲法,並加入現今美國聯邦體系的州;該州於1787年12月7日加入美國聯邦。该州州名根据特拉华男爵的爵位称号命名,特拉华湾亦据此命名。它也是美國第二小的州份,僅略大於羅德島州,也是仅有的两个小於一萬平方公里的微型州份。.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特拉华州

隐私权

隱私權,指個人人格上的利益不受不法僭用或侵害,個人與大眾無合法關聯的私事,亦不得妄予發布公開,而其私人活動,不得以可能造成一般人的精神痛苦或感覺羞辱之方式非法侵入的權利。是为众多法律系统所支持的一种人身基本权利。由于它的存在,政府和民间团体的某些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隐私权

芝加哥

芝加哥(Chicago)位于美国中西部,属伊利诺伊州,為库克县縣治,东临密歇根湖,辖区内人口约290万。芝加哥及其郊区组成的大芝加哥地区,人口超过900万,是美国仅次于紐約、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也是美國第二繁忙的机场。芝加哥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為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樞紐。芝加哥同時也是美国主要的金融、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自1837年建市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之一。芝加哥常见的别名包括:“风城”等。 2014年全球城市排名中排名第7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芝加哥

銀行

銀行是以支付、存款、储蓄 、貸款、电汇等業務,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機構。.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銀行

韦斯利·克拉克

韦斯利·坎内·克拉克(Wesley Kanne Clark,),美国退役四星上将,曾参与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内初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韦斯利·克拉克

聯邦黨

聯邦黨(英语:Federalist Party),又叫聯邦同盟黨,美國開國政黨,1789年至1824年存在。由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所共同成立。 聯邦黨執政時主張增強聯邦政府的權力,反對參與歐洲戰爭。主要的支持者來自新英格蘭和一些南方較有錢的農民。其競爭對手為民主共和黨,民主共和黨支持與法國結盟,對英國開戰。聯邦黨在美國和英國1812年戰爭後失勢。 虽然沒有直接继承的後繼政黨,但聯邦黨可以说是後來的國民共和黨、輝格黨和共和黨的前身,為美國後來兩黨制打下基礎。.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聯邦黨

联邦储备系统

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Fed、美聯儲)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依據美國國會通過的1913年《聯邦準備法案》而創設,以避免再度發生類似1907年的銀行危機。整個系統包括聯邦準備系統理事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聯邦準備銀行、約三千家會員銀行、及3個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uncils)。.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联邦储备系统

達拉斯

达拉斯(Dallas),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第三大城市,美国第九大城市,达拉斯县首府,城市面积共。美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06年7月1日,达拉斯的人口为1,248,810人。达拉斯与沃斯堡、阿灵顿组成达拉斯-沃斯堡-阿灵顿城市群,覆盖12个县,总人口615万人(2007年数据),是美国第四大城市群。1999年,达拉斯被拉夫堡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列为第三类世界级城市,即小型世界级城市。.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達拉斯

萊文斯基醜聞

萊溫斯基醜聞,又稱拉鏈門事件,是1998年第42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和白宫女实习生萊溫斯基之间的性醜聞。该事件引发了一系列调查和对克林顿的弹劾案。.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萊文斯基醜聞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薩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是美国国会根据安然有限公司及世界通讯公司等财务欺诈事件破产暴露出來的公司和證券監管問題所立的監管法規,简称《SOX法案》、《索克思法案》或《塞班斯法案》。 法案全稱《2002年上市公司會計改革和投資者保護法案》(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Reform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Act of 2002),由参议院銀行委員會主席薩班斯(Paul Sarbanes)和众议院主席迈克·奥克斯利联合提出,又被稱作《2002年薩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該法案對美國《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做出大幅修訂,在公司治理、會計職業監管、證券市場監管等方面作出了許多新的規定。.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1955年—1968年)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部分,于1950年代興起,直至1970年代,是美国黑人为争取与白人同等的地位而发起的群众性斗争运动,乃是經由非暴力的抗議行動,爭取非裔美國人民權的群眾鬥爭,這個全國性政治運動除了黑人外,亦有不少白人支持。 195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定教育委員會種族隔離的學校違法,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公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1963年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廣場聚集二十五萬名群眾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為民權運動的高峰,其他參與的著名人物還有麥爾坎·X等人。運動在1968年反越戰時達到最高峰,雖然同年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遭到刺殺,但運動成功促使南方廢除實行一個世紀的種族隔離。.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非裔美国人

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指美國人口中的黑人,又稱為美国黑人。以前人种学家称呼黄、白、黑三个人种为“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种”。尼格罗(negro)是拉丁语,詞義为“黑色的”,在美国种族歧视猖獗時,逐渐演变成对黑人的誣衊语言,等同於“黑鬼”。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崛起後,这个单词被摒棄,黑人采用“黑色的”(black)自称。不過1960年代後,因为以肤色称呼人种被认为是不够政治正确,这个单词也被摒棄,而改为“非洲的”,因为黑人的祖先都来自非洲。.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非裔美国人

颶風卡特里娜

#重定向 飓风卡特里娜.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颶風卡特里娜

西奥多·罗斯福

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姓名縮寫為TR,),又譯--,暱稱泰迪(Teddy),人稱老羅斯福,第26任美國總統、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紐約市羅斯福家族出身。 西奥多·罗斯福曾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參與美西戰爭,1900年當選副總統。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歷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政策,使他成为美国歷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美國進步時代的領導者之一。 西奥多·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礦物、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勞工與資本家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時也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1908年他放棄爭取連任。 卸任后,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有意再参选总统,但与共和党意见有分歧,于是脱党,代表进步黨参选总统,试图东山再起;由於共和黨分裂,造就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勝出,但西奥多·罗斯福取得88張選舉人票,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第三黨取得最多的一屆,他从此退出政坛。 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堂弟、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裡常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是總統山上四個總統雕像之中唯一的20世纪总统,與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並駕齊驅。学者们普遍认为,他是现代美国的塑造者。也有人批评他的干涉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即便如此,历史学者评论美国总统时,他总在最出色的五位之中。2006年6月26日,他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西奥多·罗斯福

马丁·范布伦

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美国第八任副总统(1833年-1837年)及第八任总统(1837年-1841年)。他是《美国独立宣言》正式签署后出生的第一位总统。 1812年首度參選紐約州議員並當選且在1816年連任,任內大力推動伊利運河的建造,伊利運河全長為584公里(363英里),12公尺(39英尺)寬、1.2公尺(4英尺)深。是第一條提供美國東海岸與西部內陸的快速運輸捷徑,不只加快運輸的速度,也使沿岸地區與內陸地區的運輸成本減少了95%。,促使紐約市取代費城成為北美最大的海港,快捷的運河交通使得紐約州西部更便於到達,因此也使中西部人口快速成長。同時也主張廢除因欠債而坐牢的刑罰,這一切使范布倫受民眾愛戴,並在1815年同時成為紐約州檢察長。 1821年當選參議員,使用兩面討好的手段來處理奴隸制議題,是議員中反對約翰·昆西·亞當斯總統的領袖,同時也積極反對美國參加巴拿馬會議,在1829年一月當選紐約州州長,任內推動安全基金計畫(the Safety Fund Plan),要求各銀行要成立準備金來作為倒閉後清償之用,為一項劃時代的金融改革。 安德魯·傑克遜在1829年上任後提名其為國務卿,而其也辭去州長以就職,在任內的1830年和土耳其談判使其給予美在黑海航行權,同年與英訂約恢復對西印度群島的貿易,也幫助獲得法國政府賠償拿破崙時代時美國公民的損失。1831年內閣大改組,向總統請辭獲准,改任駐英大使卻在國會以一票之差無法就職,1832年當選副總統,大力支持總統傑克遜的政策。 1836年,范布倫當選為美國第八位總統。就職後不久,美國就陷入了經濟衰退。由於各州銀行大量發行紙幣,價值遠遠超過了手中掌握的金銀幣,加上農產歉收與對英貿易入超,造成通貨膨漲與銀行擠兌,為此,銀行宣布停止紙鈔與金銀幣的兌換,然而問題並無解決,高達900家州銀行紛紛倒閉,工廠關門,大批勞工失去工作並製造騷亂。聯邦政府本身也因為銀行倒閉損失了九百萬美元。商界批評前總統傑克遜下的要求購買國有地,一律用金銀幣,不能使用紙鈔的政令導致經濟衰退,然而范布倫決定繼續執行傑克遜的政令,禁止使用紙鈔購買國有地。隨著經濟進一步惡化。范布倫召集國會特別會議並強調「銀行界的過量活動和商界的過度交易」是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要求國會推遲將聯邦政府的結餘資金交給各州,還要求國會通過立法允許政府把聯邦資金留給財政部管理,不交給私有銀行。也就是所謂的「獨立財政」法案。但直到1840年6月,國會才通過立法,允許財政部保留政府資金,美國1837年開始的經濟衰退持續了六年 1837年,加拿大因反對英國統治而革命,美國基於同情以凱洛琳號運送物資援助,卻遭英國的加拿大民團扣押,還打死了一個美國人,是為凱洛琳事件,對此范布倫譴責其「最令人憤怒的暴行」,且派兵集結該地,英美關係因此惡化直到1842年簽訂條約劃定了邊界。 由於1783年巴黎和約沒有明確規定美國和加拿大邊界的確切位置。在阿魯斯圖克河流域耕種的緬因州農民與新不倫瑞克省的加拿大伐木工人雙方不斷發生衝突。1838年,一群緬因州農民試圖把伐木工人趕走時被加拿大人逮捕。於是,緬因州和新不倫瑞省政府分別召集民兵進行自衛,使衝突擴大。范布倫遂指派溫菲爾德·斯科特將軍率領聯邦部隊進入阿魯斯圖克地區,英國亦從魁北克抽調部隊,推進此地區。而後雙方開始和談,並於1839年3月21日達成停戰協議,雙方同意成立邊界委員會解決糾紛,在1842年雙方簽訂韋伯斯特—阿什伯頓條劃定了分界線。 1835年德克薩斯革命爆發,在1836年獨立成為德克薩斯共和國,並為防範墨西哥而要求與美合併,但范布倫因奴隸制問題而拒絕,直到1845年德克薩斯才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28個州。 1840年因經濟問題連任失敗。 Category:美国总统 Category: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Category:美國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 Category:1840年美國總統選舉 Category:1836年美國總統選舉 Category:1832年美國總統選舉 Category:美國駐英國大使 Category:紐約州州長 Category:紐約州聯邦參議員 Category:紐約州參議員 Category:紐約州檢察總長 Category:美國民主黨州長 Category:美国民主党副总统 Category:美國新教徒 Category:荷兰裔美国人 Category:19世纪美国政治家 Category:美國民主共和黨聯邦參議員 Category:18世纪美国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马丁·范布伦

马克·沃纳

克·罗伯特·沃纳(Mark Robert Warner,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美国政治家、商人,美国民主党成员,曾任(2002年-2006年)。.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马克·沃纳

马里兰州

里兰州(State of Maryland),是美国的一州,屬於美國中大西洋地區,其西邊與南邊與西維吉尼亞州、維吉尼亞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接壤,北方是賓夕法尼亞州,東鄰為德拉瓦州。馬里蘭州是第七個通過美國憲法的州,有三個常見的暱稱:老戰線州(the Old Line State)、自由之州(the Free State)、切薩皮克灣州(the Chesapeake Bay State)。本州郵政縮寫為MD。 馬里蘭州也被認為是美國宗教自由的誕生地。"George Calvert and Cecilius Calvert, Barons Baltimore" William Hand Browne, Nabu Press(August 1, 2010), ISBN 117662539X ISBN 978-1176625396"Reconstructing the Brick Chapel of 1667" Page 1, See section entitled "The Birthplace of Religious Freedom" 這可追溯自英國殖民時代早期由將本州建立為天主教徒的避難處。 馬里蘭州是美國土地面積最小以及人口密度最高的州之一。本州最大的城市為巴爾的摩,首府為安納波利斯。雖然官方宣稱馬里蘭州得名自亨利埃塔·瑪麗亞,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本州名稱是由第一代巴爾的摩男爵1632年去世前依照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所命名。不過實情可能難以得知。 馬里蘭州的家戶收入中位數為全美最高,就此而論,其為美國最富裕的州。.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马里兰州

马歇尔计划

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後美国對战争破壞後的西欧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除了歐洲,同期類似的經濟援助在韓戰後也在亞洲第一島鏈與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實施,受援範圍大部分是今日美國的盟邦。 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憑藉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为幫助其欧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国国务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国国务院的眾多官員,特別是威廉·克莱顿和乔治·凯南。 重建計劃於1947年7月在一個由歐洲各個國家普遍參加的會議上首次提出。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條件是蘇聯必須進行政治改革,並允許西方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復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美國提出了一些蘇聯较难接受的條款,而蘇聯和東歐想當然地拒绝了该援助计划,最終使蘇聯和東歐各國被排除在援助範圍之外。該計劃於1947年7月間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财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若考慮通货膨胀因素,那麼這筆援助相當於2006年的1300億美元。 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余年時間裡,整個西歐重新整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有部分的關係。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关税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繫日趨緊密並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近年來历史學家又開始注意對於馬歇爾計劃的深層動機及影響的研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馬歇爾計劃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實應歸功於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這一政策下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而當下也有某種意見認為,美國施行該計劃的本意是為了通過援助使歐洲經濟恢復,並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時也可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佔領歐洲市場。但事實上歐洲經濟後來的發展趨勢並未使其成為美國的附庸,反而通過一體化等途徑成為了世界經濟舞台上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在美國國內也有不少批評意見認為馬歇爾計劃開了使用本國纳税人金錢援助他國的先例。.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马歇尔计划

(学名:Equus africanus asinus)是常见的马科马属家畜,是非洲野驴被人类驯化所形成的亚种,和马体形相似,但耳朵长,尾巴有尾柄,类似牛尾巴。.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驴

詹姆斯·布坎南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美国第15任總統。在任期內最受批評的是他無法調和南北之間的衝突,身后亦因此臭名昭著。.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詹姆斯·布坎南

詹姆斯·米德尔顿·考克斯

詹姆斯·米德尔顿·考克斯(James Middleton Cox,),美国民主党籍政治人物,曾任美国众议院议员(1909年-1913年)和俄亥俄州州长(1913年-1915年、1917年-1921年)。 考克斯是1920年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候选人,敗給共和黨的哈定。 Category:1920年美國總統選舉 Category: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Category:美国民主党联邦众议员 Category:俄亥俄州州長 Category:美國民主黨州長 Category:美國記者 Category:美國聖公宗教徒 Category:俄亥俄州代顿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詹姆斯·米德尔顿·考克斯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

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第11任美国总统,任期自1845年3月4日至1849年3月4日。波尔克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梅克伦堡县的派恩维尔,但他大部分时光是在田纳西度过的。民主党人士。就任总统前曾当过众议院议长(1835-1839)和田纳西州州长(1839-1841),是唯一擔任過眾議院議長的美國總統。 波尔克是安德鲁·杰克逊的坚定支持者,并且是美国内战之前最后一位“强势”总统。波尔克因其成功的外交政策而出名。他曾扬言要与不列颠开战,之后退而与英国瓜分了西北地区的所有权。由于成功领导了美墨战争,知名度进一步上升。他降低了关税,并制定了一套一直沿用到1913年的财政制度。在作为“黑马”赢得1844年的选举後,他是第一位没有寻求连任而直接退休的总统。任期结束三个月後,因染霍乱去世。 作为一位致力于领土扩张(或“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民主党人,他不顾辉格党人的反对,坚持推行了对美国领土的第二大规模的扩张。波尔克稳固了俄勒冈地区(包括华盛顿、俄勒冈和爱达荷),总计285000平方英里(738000 km²);并通过美墨战争末期的《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购入了525000平方英里(1360000 km²)的领土。 领土扩张引发了关于是否在新领土内允许奴隶制的争议。1850年妥协案为争论作出了不适当的仲裁,而最后问题不得不在合众国内战的战场上才得到最终解决。波尔克批准了沃克关税,这使得1861年之前整个美国处于近乎自由的贸易时期。他监督了美国海军学院和史密森尼学会的建立,华盛顿纪念碑的动土,以及美国第一批邮票的发行。这批邮票是由他的邮电部长卡夫·约翰逊引入的。他还是首位在职时经常拍照的总统。鉴于他制定这些议程、并将它们全部付诸达成,对其能力的认可使学者们将他在美国最伟大总统排名中排在第8到第12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

詹姆斯·麦迪逊

詹姆士·麥迪遜(James Madison Jr.,), 是位美國政治家、開國元勛、第四任總統 (1809年-1817年)。因在起草和力薦《美國憲法》和《權利法案》中的關鍵作用被譽為“憲法之父”。 麥迪遜出生於弗吉尼亞州富裕的種植園家庭,於獨立戰爭期間任大陸會議和弗吉尼亞下議院成員。在1780年代末期,他協助組織制憲會議,制定新憲法來替換失靈的邦聯條例。會後,麥迪遜成為修憲運動的領袖之一。他與約翰·傑伊及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共同編寫《聯邦黨人文集》,力挺憲法。 1788年憲法通過之後,麥迪遜選入眾議院。期間,他成為喬治·華盛頓總統親密的顧問,是第一屆國會最突出的成員之一,協助通過法案,建立新政府。因起草前十條憲法修正案,麥迪遜也被譽為“權利法案之父”。雖然新憲法建立了強有力的聯邦政府,但在華盛頓任期內,麥迪遜反對財務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主張的中央集權。為了反對漢密爾頓,托馬斯·傑佛遜和漢密爾頓成立了民主共和黨,與漢密爾頓的聯邦黨抗衡,成為國家第一對主要政黨。在傑佛遜1800年勝選後,麥迪遜被任命為國務卿(1801-1809年)。在任內,麥迪遜主持購買路易斯安那,將國土面積翻倍。 麥迪遜在1808年勝選接任,並於1812年連任。因外交抗爭和貿易禁運失敗,美國與英國卷入1812年戰爭。由於美國軍力財力不強,戰爭打得一塌糊塗。麥迪遜不得不違心支持強大的國家政府和軍隊,以及國家銀行。史學家常視麥迪遜為優秀總統。.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詹姆斯·麦迪逊

骆家辉

骆家辉(Gary Faye Locke,),出生于美國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美国华人政治家、執業律師,1997年至2005年间擔任华盛顿州州长,為全美首位華裔州长。 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為第36任聯邦商務部長。2011年3月9日,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正式提名駱家輝出任美國駐華大使,同年7月27日聯邦参议院一致通过此一任命,駱家輝因此成为史上首位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華裔人士。北京时间2013年11月20日上午,骆家辉发表声明,宣布将在2014年年初辞去美利坚合众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一职,并于2014年2月正式卸任,美国资深参议员马克斯·博卡斯继任为新一任驻华大使。.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骆家辉

謝羅德·布朗

謝羅德·坎貝爾·布朗(Sherrod Campbell Brown;),是一位美國民主黨政治人物,自2007年成為俄亥俄州聯邦參議院議員。此前他曾是美國眾議院1993年至2007年期間代表議員、第47任(1983年-1991年任職)及俄亥俄州眾議院1975年至1982年期間第六十一選區議員代表議員。 布朗在中勝過兩屆共和黨籍州聯邦參議院議員麥克·迪懷恩而獲得議席,也在擊敗共和黨挑戰者、擔任的連任。在參議院裡,他是和的主席;也是 、和的成員。2015年1月開始,布朗擔任的。.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謝羅德·布朗

財政預算案

--財政預算案是一個組織財務管理的工具,也是一份財務管理文件,其內容預先列出該組織在指定期間活動的收入及支出預算。是一份用貨幣數字量化表達的文件。它相對於財務報表及財務分析文件,它們有先後之間的互聯關係。它的出現,可以加強該組織財務管理的監察能力,及提高透明度。.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財政預算案

費城

費城(Philadelphia),即費利德菲亞,也常被簡稱為費利(或菲利,Philly) ,中文又音譯為非拉鐵非和菲拉德爾斐亞,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都市,同時是美國第五大城。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費城人口为1,526,006人。費城市中心的人口在全美國排名第五,僅次於紐約、洛杉矶、芝加哥和休斯顿。以現在美國官方的定義而言,費城都會區的面積大小排名全美第四,共約620萬人居住其中,但若以其他定義來衡量,費城排名第六,次於舊金山灣區與華盛頓-巴爾的摩都會區。費城是德拉瓦河谷都會區的中心城市。 費利德菲亞即希臘文「友愛」的意思,是傳教士命名的,費城是美國最老、最具歷史意義的城市,它在美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18世紀時,費城是美國第二大城與人口最多的城市,在當時,它的政治與社會重要性超過紐約與波士頓。班傑明·富蘭克林對費城的興起貢獻良多。從1854年起,費城市和費城縣為兩個並行的地方政府,而從1952年起,市與縣共有一個政府組織,但費城縣仍屬賓州州政府下的一個獨立的縣。 自從1854年通過「合併法案」(Act of Consolidation)後,費城市的邊界就與費城縣相同。在此之前,費城市只在南街(South Street)、葡萄街(Vine Street)與德拉瓦河與斯库基尔河(Schuylkill River)之間的區域。費城後來擴張至周圍的西費城(West Philadelphia)、北費城(North Philadelphia)與東北費城(Northeast Philadelphia),同時也包括了幾個小型的聚落如羅布魯(Roxborough)、馬拉揚克(Manayunk)、艾利山(Mount Airy)與栗樹丘(Chestnut)。費城同時是全美最大的大學城(college town)之一,拥有许多高等学府,其中包括常春藤盟校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国家第一所医学院和法学院兼缘于此校。有超過120,000名大學生就讀市區的學院與大學,週遭的都會區也有接近300,000名的大學與學院學生。.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費城

贝拉克·奥巴马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是美國政治人物,从2009年至2017年任第44任美國總統。他是首位美国非裔总统。2005年至2008年代表伊利诺伊州担任美國聯邦參議員,从1997年至2004年担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 奥巴马出生於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他在夏威夷长大,但童年时期也在华盛顿州和印度尼西亚分别生活了一年和四年。在1983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他在芝加哥做一名社区活动组织者。1988年奥巴马进入了哈佛法学院,在那成为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第一名非裔总编辑。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民权律师,并从1997年至2004年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任宪制性法律教授。1997年当选伊利诺州参议员,并担任职务直至2004年参选联邦参议员。同年因意想不到的参议员初选胜利,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和以绝对优势胜出参议员选举,成为全美知名的政治人物。2007年2月10日,他正式宣佈参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同年6月赢得民主党初选,並在联邦选举中战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約翰·麥凱恩获得了胜利。2009年10月9日,获頒诺贝尔和平奖。 2017年1月,奧巴馬以60%的民意支持率结束任期。現定居华盛顿特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贝拉克·奥巴马

贪污

貪污是指身在某特定職位的人員利用职务便利不正當地取得财产的一種行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贪污

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通常簡稱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產業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它与自由贸易模式正好相反,后者使进口产品免除关税,让外国的产品可以与国内市场接轨,而不使它们负担国内制造厂商背负的重税。 贸易保护主义经常被人们与重商主义和联系起来。重商主义认为保持一个可观的贸易顺差对一个国家是很有利的。 取决于是否征收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有两个分支:传统贸易保护主义(有意征收关税)和现代贸易保护主义(无意征收关税)。.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贸易保护主义

贖罪日戰爭

贖罪日戰爭(מלחמת יום הכיפורים;又稱第四次中東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戰爭的頭一至兩日埃敘聯盟佔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周,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原來的停火線蘇伊士運河。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已經殲滅了一隊埃及軍隊。 戰爭對多個國家有深遠的影響,相比六日戰爭埃敘約聯盟的慘敗,阿拉伯世界為戰爭早期的進展,心理上感到安慰。這種心態為未來的和平進程以及埃及的門戶開放政策舖路。《大衛營和約》令以埃關係正常化,埃及成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同時埃及幾乎完全脫離蘇聯的勢力範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贖罪日戰爭

越南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通稱越南(),是位於东南亚中南半島東端的社会主义国家,北邻中國,西接柬埔寨和老挝,拥有超過9,500万人口,位居世界第15名。越南的首都是河内,最大城市是胡志明市。越南实行一黨制,执政党越南共产党是目前越南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党。越南為東南亞國家聯盟、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成員,是未来11国之一。 越南北部古为百越地,南部为占婆之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灭亡后,越南北部被置于中國皇朝統治之下达数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大量输入越南。10世纪越南摆脱中国统治正式建国,其后经历多个朝代,有分有合,15世纪时曾经被明朝直接统治20多年。19世纪中晚期,法国征服越南,对越施行殖民统治。1945年8月,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1954年,越南独立同盟会在奠边府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势力撤离并承认越南独立,随后的日内瓦会议约定以北纬17度线为界两越分立,北方由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越南国及越南共和国(南越)。翌年越南战争爆发,由西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对抗东方阵营国家支持的北越。美国在战争中蒙受严重损失,逐步退出战场。1975年4月30日,北越攻占南越首都西贡,自此成功统一全国。 越南统一后,仍面临着经济落后的问题。1986年越领导层决定实施革新开放,从单一的计划经济,开放为市场经济,并发展多元化商品经济,此后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冷战结束后,越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摆脱外交困境,1995年加入东盟,1998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但越南仍在贫富差距、医疗卫生和性别平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越南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National Front for the Liberation of Southern Vietnam),西方及當時的南越習稱為“越共”(Viet Cong),是越南戰爭期間,越南劳动党在南越成立的反抗南越政权的统一战线组织。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1960年12月20日成立并发布十点纲领,纲领号召成立的一支人民军队,目標是“推翻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越南南方的反动统治,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在南方实现独立民主、改善民生、和平中立,进而和平统一祖国”。 1961年2月15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把越南共和國境內各地的人民武装统一组成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從事游擊戰。1961年10月30日律师阮友寿从富安省绥和市越狱成功,11月抵达西宁省北部的越共根据地就任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主席。1975年4月30日推翻越南共和國後,成立“越南南方共和國”过渡政權,翌年併入北越,越南正式統一。 越共的兵力一直以來都是各方軍事家頗感興趣的議題,其中參與分子有平民、學生、前南越軍人等各種對南越政府不滿的人士;但由於成分相當複雜,戰爭的減員死亡與群眾的投奔加入,同時又擅長隱匿與游擊戰,其兵力是否真有此數,也是頗大的疑問。其所使用的武器種類繁雜,先進者有繳獲自美軍,也有蘇聯援助的,衣著輕裝,軍糧粗劣而少量。擅長夜襲、地道、叢林伏擊等戰術,常埋設陷阱與炸藥,並活用局部優勢,因此常給人好打人海戰術的印象。儘管越共在戰爭中犧牲巨大,兵力卻也愈打愈多,武器在越戰後期也有大幅改善。 雖與北越的越南人民军同由越南共产党領導,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名義上是独立的。该组织幕后的直接领导机构是越南劳动党南方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越南共和國軍

越南共和國軍(,簡稱QLVNCH;Republic of Vietnam Military Forces,縮寫RVNMF)是越南共和國(南越)的國家軍隊,常稱作南越軍、南越政府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稱其“南越伪军”。自1955年10月法國殖民時期結束、越南國成立而開始負責越南南部的防衛任務,直至1975年4月西貢陷落、越南戰爭結束後瓦解為止。.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越南共和國軍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简称越戰,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其本质为受美国等民主主義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對抗受苏联等共產主義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战争。其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为深远的戰爭,最终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综合国力随之削弱,冷战的优势逐渐为苏联占据。 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松执政后期,迫于国内迭起不断的反战运动、前线战事的吃紧以及同苏联长期对抗的需要,遂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和越共游擊隊最终于1975年占领南越首都西贡,南越政权垮台,一年后南北越统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越南战争

身心障礙

身心障礙,是指由于先天或中途發生生理和心理损伤,造成个人在社会生活方面不能充分使用自己能力的状态。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为了使残疾人过上尽量正常的生活,对其保护逐渐加强,包括:康复、生活及就學補助、福利,特殊教育等服务;经济上的优惠,例如降低税收;以及立法嚴禁歧視、工作保護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身心障礙

麻薩諸塞州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又稱--、--或者--;正式名稱為--,位於美國東北部,為美國獨立時最初的13州的一州,也是新英格蘭地區六州裡人口最密集的一州。根據美国2014年人口估算顯示,該州共有人口674.5萬。波士頓為馬薩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麻薩諸塞州

輝格黨 (美國)

輝格黨(Whig Party)是美國一個已消失的政黨,1833年至1856年間持續運作,反對安德魯·傑克森總統及其創建之民主黨所訂立之政策。具體的說,輝格黨擁護國會立法權高於總統內閣的執行權,贊同現代化與經濟發展綱領。 該黨自選『輝格』為名,附和反對英國王室君主專權的輝格黨,反對總統專權獨斷。 輝格黨黨員中有許多傑出的全國性政治人物,如丹尼爾·韋伯斯特與威廉·亨利·哈里森,以及卓越的領導者,肯塔基的亨利·克雷。包括哈里森在內,輝格黨可以數出數名戰爭英雄,如贊崔利·泰勒與溫菲爾德·史考特。在輝格黨時期曾任眾議員的亞伯拉罕·林肯也是輝格黨黨員。 在其存續的26年間,輝格黨有四名美國總統,威廉·亨利·哈里森(1841年)、約翰·泰勒(1841-1845)、扎卡里·泰勒(1849-1850)與米勒德·菲爾莫爾(1850-1853),哈里森和扎卡里·泰勒皆逝於任內。而約翰·泰勒於繼哈里森之職上任四個月後,即遭開除黨籍。 該黨最終因是否同意奴隸制度擴展至新領土之爭而瓦解。黨內為此爭議生極深的裂痕,因而於1852年總統選舉中棄現任總統菲爾摩於不顧,改提名史考特參選。輝格黨自此未曾再產生出任何一位總統,其票源流失至主張保護本土文化的一無所知黨、反對蓄奴的共和黨、甚至其所憎恨之民主黨。不少輝格黨員轉投共和黨,使共和黨在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林肯當選後,繼承了它的政治地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輝格黨 (美國)

迪克斯

迪克斯(德语:Diex)是奥地利克恩顿州弗尔克马克特县的一个市镇。总面积54.9平方公里,总人口837人,人口密度15.2人/平方公里(2005年)。.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迪克斯

迈克尔·布隆伯格

迈克尔·鲁本斯·布隆伯格(Michael Rubens Bloomberg,),美國商人,第三代沙俄猶太移民,彭博有限合夥企業创始人,2001年至2013年間擔任纽约市市长,C40城市气候领导组织主席。2016年初,彭博曾考慮以無黨籍身分競選美國總統。.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迈克尔·布隆伯格

迈克·格拉韦尔

莫里斯·罗伯特·“迈克”·格拉韦尔(Maurice Robert "Mike" Gravel,)生於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美国房地产商、作家、政治人物,美国民主党籍,美国参议院前议员,曾角逐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候选人提名。 Category:美国民主党联邦参议员 Category:阿拉斯加州眾議院議長 Category:阿拉斯加州眾議員 Category:美國民主黨員 Category:美國政治作家 Category:美國企業家 Category:美國陸軍軍官 Category:美國自由意志主義者 Category:美國反伊拉克戰爭人士 Category:哥倫比亞大學校友 Category:法國裔美國人 Category: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人 Category:阿拉斯加州民主黨人 Category:失读症患者.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迈克·格拉韦尔

进步联盟

#重定向 進步聯盟.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进步联盟

霍勒斯·格里利

霍勒斯·格里利(Horace Greeley,),美国著名报人,编辑。《纽约论坛报》的创办者。自由共和党的资助人之一,政治改革家。1840年代到1870年代论坛报在其主持下取得巨大成功,成为美国新闻史早期著名的“三大便士报”之一。格里利也因此成为最为优秀的报刊编辑人士。同时格里利也是一位著名政治领袖,在废除奴隶制和社会改革上支持辉格党和共和党。其晚年出于对尤利塞斯·S·格兰特共和党政府腐败做斗争的目的,1872年被提名为新自由共和党主席参加美国大选,尽管也获得了民主党的支持,但却遭到了一边倒的失败。今天美国有多个地名、学校以其命名,纪念物也散布在美国各处。.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霍勒斯·格里利

蘭希·佩洛西

蘭希·佩洛西(全名Nancy Patricia D'Alesandro Pelosi,南希·帕特里夏·达历山德罗·佩洛西,),美國政治人物,現任美國眾議院少數黨領袖,第60任美國眾議院議長。.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蘭希·佩洛西

阿富汗戰爭 (2001年)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 - 至今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奧薩瑪·賓拉登等蓋達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其的支援,2009年12月1日新就任的美国总统巴拉克·歐巴馬宣布在6个月内向阿富汗增兵30,000人,2011年5月1日奧薩瑪·賓拉登被美軍擊斃,2011年7月美軍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战场撤出,塔利班至今仍在談判。.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阿富汗戰爭 (2001年)

阿富汗战争 (1979年)

#重定向 苏联-阿富汗战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阿富汗战争 (1979年)

阿尔·戈尔

小艾伯特·阿诺德·“阿尔”·戈尔(Albert Arnold "Al" Gore, Jr.,),美國政治家,曾于1993年至2001年间在比尔·克林顿執政时期担任美国副总统。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成为一名国际上著名的环境活动家,由于在环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上的贡献受到国际的肯定,因而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共同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戈尔任副總統前,曾出任过美国国会众议员(1977年至1985年)及美国国会田纳西州参议员(1985年至1993年)。他的父親亦曾任三屆国会參议员。.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阿尔·戈尔

阿尔本·W·巴克利

阿尔本·威廉·巴克利(Alben William Barkley,),美国律师、政治家。 曾任四屆美國肯塔基州聯邦參議員,在1948年大选中作为哈利·S·杜魯門的搭档参选并获胜利,1949年至1953年間出任第35任美国副总统。 Category:美国民主党联邦参议员 Category:肯塔基州律师 Category:肯塔基州民主党人 Category:肯塔基州县法官 Category:埃默里大學校友 Category: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校友 Category:美国民主党副总统 Category:美國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 Category:美国禁酒活动家.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阿尔本·W·巴克利

阿布拉莫夫

#重定向 杰克·阿布拉莫夫.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阿布拉莫夫

阿德萊·史蒂文森

阿德萊·史蒂文森(Adlai Ewing Stevenson II,),美國政治家,以其辯論技巧聞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阿德萊·史蒂文森

阿肯色州

阿肯色州(State of Arkansas),是美国南部的一个州份,位處密西西比河中下游,北接密苏里州,西界俄克拉荷马州,南邻路易斯安那州,西南与得克萨斯州接壤,东隔密西西比河与田纳西州和密西西比州相望。其面积137,539平方公里,在五十個州內列第29位。2017年人口超過3百萬,人口排名33。其首府是小石城。 该州的邮政缩写是AR。本州下轄共75個縣,詳見阿肯色州行政區劃。.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阿肯色州

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州(Alaska,)是美國位於北美洲最西北端的聯邦州。州以東與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育空地區相鄰,最西端位於阿圖島,並與俄羅斯在白令海峽以西有一海上邊界。以北有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是北冰洋最南的部分。太平洋位於其南側和西南側。此州也是美國最大的州,也是第7大行政區劃。另外,阿拉斯加州也是人口第3少和最稀疏的州份。然而阿拉斯加仍然是北美洲北緯60度線以北人口最多的領土,其人口(根據2015年美國人口普查局調查有738,432人)比加拿大北部及格陵蘭的總和還要多四倍餘。阿拉斯加州接近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阿拉斯加州經濟分別由漁業、天然氣和石油工業壟斷,該州有許多此類資源。軍事基地和旅遊業也貢獻了一定部分的。 美國在1867年3月30日以720萬美元自俄羅斯帝國購買阿拉斯加,大約每英畝2美分(每平方公里4.74美元)。購下後經過若干次行政易手,在1912年5月11日成為建制領地。此州在1959年1月3日加入美國,成為第49個州。.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阿拉斯加州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蘇聯

赫伯特·胡佛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曾為自己取漢名胡華,中國大陸後來改譯為胡佛,第31任美国总统。共和党籍。除从事政治外,还是采矿工程师和作家。曾任沃伦·G·哈定和卡尔文·柯立芝两届总统的商务部长,其间打出“经济现代化”的旗号推动政府干预经济。1928年大选,此前从未经选举而担当政府职位的胡佛轻松赢得党内提名,并在国内一片欣欣向荣的乐观气氛中完胜民主党候选人阿尔·史密斯当选总统。他是美国迄今为止由内阁部长直接升为总统的唯一一人,也是迄今唯一能够流畅使用汉语的美国总统。 胡佛作为专业工程师,奉进步主义思潮所提倡的效率运动(Efficiency Movement)为圭臬,深信政府和经济充斥着低效与浪费,其改善则需籍由有关专家对这些问题的识别并解决。当选八个月后,1929年10月,华尔街金融恐慌爆发。胡佛试图通过市场的自由運作来战胜随后而来的大萧条,但他的政策在其任期内并未带来任何起色。 1932年美國經濟很差,但胡佛依然有大多數報紙的支持,因報社老闆多為共和黨人,但总统选举最終仍被富兰克林·罗斯福所击败,結束共和黨自1860年來的長期執政。历史学家大多相信胡佛输掉连任主要是因为他未能抑制经济下滑和人们对禁酒法的普遍反对。胡佛的其他缺点还包括缺乏吸引对选民的魅力,以及不善于与其他政治家合作等。因此,在今天对美国总统的历史排名中,胡佛的排位通常都很低。.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赫伯特·胡佛

藍領

藍領(Blue-collar worker)是一個西方傳來的生活型態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從事勞動工作的雇員,典型的代表可能是工廠作業員,藍領經常被用來與白領比較,藍領族的生活型態很明顯的不是在辦公桌前從事文書工作。 “蓝领”一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西方普遍对其的普遍定义是,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的工作者,特别指称工作时间要求穿工作服的阶层,他们一般拿“周薪”或“时薪”。蓝领的典型职业有工厂的技术人员、医院的护理人员、维修人员和客服人员等。 对蓝领群体的具体界定随着时间推衍不断变化,一般来说:18-60岁,参加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也屬專業人員的一種。本质特征是具有统一的生产技能和职业规范,具有一定的组织化水準。.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藍領

蒂姆·凯恩

蒂莫西·迈克尔·“蒂姆”·凯恩(Timothy Michael "Tim" Kaine,)生於明尼苏达州圣保罗,美国律师、政治人物,現任維吉尼亞州聯邦參議員。 曾任传教士,從政後曾擔任里士满市长、弗吉尼亚副州长、弗吉尼亚州州长。2016年獲希拉里·克林顿选择作为民主党副总统参选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蒂姆·凯恩

肯尼迪遇刺

#重定向 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肯尼迪遇刺

肯·薩拉查

肯·薩拉查(Ken Salazar,)美國政治人物、農場經營者、以及環境保護主義者,也是第50任美國內政部長。此前他擔任科羅拉多州的參議員,隸屬民主黨籍。薩拉查原先擔任科羅拉多州的檢察長,接著在2004年贏得了參議員的選舉,並於2009年巴拉克·歐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後擔任內政部長的職務,直至2013年。.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肯·薩拉查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自由主义

自由党 (美国)

#重定向 自由意志党.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自由党 (美国)

自由意志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又常被譯為自由人主義、放任自由主義、自由意志論、自由至上主義、自由至上論。自由意志主義是一種主張只要個人不侵犯他人的同等自由,個人應該享有絕對的自由以其自身和財產從事任何活動的政治哲学。自由意志主義者的基本準則為:任何人類的互動行為都應該出於雙方的自願和同意,任何利用暴力或詐欺手段侵犯他人權利和財產的舉動都是違反了這種準則。因此除了對付他人先行侵略的反擊外,自由意志主義者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自由意志主义”肯定的不是自由本身,而是某种类型的自由,其范围是由自我所有论(the thesis of self-ownership)所界定的。.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自由意志主義

金本位

金本位是一種贵金屬貨幣制度,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金本位制度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含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值-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 金本位制總共有三種實現形式: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兌匯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最具有金本位制的代表性。.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金本位

艾奥瓦州

愛荷華州(State of Iowa),是位於美國中西部大平原的一個州份;20世纪中后期,艾奥瓦州由农业经济為主过渡到多元化经济,如高级制造业,金融保险,生物技术和绿色能源产品等;艾奥瓦州被列为美国治安最好的州之一。首府為德梅因。.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艾奥瓦州

艾尔弗雷德·E·史密斯

艾尔弗雷德·伊曼纽尔·“阿尔”·史密斯(Alfred Emanuel "Al" Smith,),美國政治家,民主黨成員。 他曾經兩度出任紐約州州長,並且是民主黨1928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他也是美國民主黨首個信奉天主教的總統候選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艾尔弗雷德·E·史密斯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英国

電痙攣療法

電痙攣療法(英語: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簡稱ECT),又稱電療法。是經由電擊腦部的方式来誘發痙攣,以治療精神疾患的方式。乃精神科用來治療嚴重憂鬱症、雙極性情感疾患和精神分裂症的物理治療法,尤其當所有藥物和心理療法都無效時。它起源於1930年代,現代在麻醉和肌肉鬆弛劑的使用下,已相當安全。並成為患有精神病患的懷孕婦女之較安全的療法(因為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對胎兒造成傷害和畸胎,而電療法只作用在腦部,因而相對較安全)。早年則因沒有麻醉因而易有抽搐造成的骨折或牙齒斷裂的併發症。 醫師和患者認為它會造成心智功能的傷害。 目前的電療法因先須麻醉和肌肉鬆弛,因此病患在治療過程不會感覺到痛苦和不適。相對地,若未經由麻醉和肌肉鬆弛,則稱為直接電療,在大部份國家被認為是非法的,但在少數國家仍被用來治療精神病患。.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電痙攣療法

進步主義

進步主義是一種在19世紀末至今從北美開始的政治運動和意識形態。進步主義者們支持勞動人權和社會正義的持續進步,他們也是福利國家和反托拉斯法最早的擁護者之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進步主義

LGBT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1990年代,由於「同性戀社群」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群體,「LGBT」一词便應運而生、並逐漸普及。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另外,也有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和/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LGBT現今已獲得了許多英語系國家中多數LGBT族群和LGBT媒體的認同及採用,成為一種非常主流的用法。坊間有不少LGBT的資源中心,提供不少有關LGBT的中文文章,包括醫學、心理學、社會科學及法律的文章,是一個研究LGBT議題人士搜尋資料的地方。 然而,「LGBT」的用法並非沒有爭議。部分雙性人(intersex)認為自己也屬於LGBT族群中,因此支持使用「LGBTI」。也有個別族群不認為自己和LGBT所涵蓋的其他族群有所關聯。有人基於「同性戀分離主義」思想,認為男、女同性戀者應脫離其他族群成為另一個團體,理由是跨性別和變性者与同性戀人士不同。有人則認為“LGBT”這個用語太過政治正確,企圖將多元性別族群劃入灰色地帶,意味著包含主流性別族群的問題和優先權都獲得了平等的考量。.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LGBT

LGBT權益

#重定向 各地LGBT權利.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LGBT權益

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是德国分裂期间,东德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全封闭的边防系统。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67.8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或“强化边境”(Befestigte Staatsgrenze),其目的是阻止东德居民逃往西柏林以前往西德。由于柏林墙把西柏林地区如孤岛一般包围封锁在东德范围之内,因而也被称之为“自由世界的橱窗”(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墙修建之前,约有350万东德居民逃离苏联占领区以及之后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其中1949年到1961年间约260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波兰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视为通往西方的通道。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西德和其他西欧国家。柏林墙修建后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1960年起《开枪射击令》生效,东德边防军允许对非法越境者开枪射击,此举于1982年甚至通过立法被合法化。据截止2009年的统计,被枪杀人数约在136至245人之间,确切死亡人数目则不得而知。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变革,邻国波兰和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数周的抗议活动后,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西德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因故在东德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随后数周中欣喜的人群凿下柏林墙作为纪念品,1990年6月东德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柏林墙的倒塌为结束东德共產党的独裁统治,东德政府的倒台以及两德统一铺平了道路,一年后的1990年10月3日两德最终统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柏林圍牆

查克·舒默

查爾斯·伊利斯·「查克」·舒默(Charles Ellis "Chuck" Schumer();),是美國政治人物,紐約州的資深聯邦參議員,隸屬於民主黨。現任參議院少數黨領袖。.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查克·舒默

枪械

半自動槍械 中國的鳥槍。 槍械(Gun)或稱銃械,簡稱槍或銃,其它舊稱有火銃、火槍、鐵炮,是所有(通常)依靠身管内的加压气体喷射抛射物来杀伤目标的远程兵器统称。根据发射动力来源,枪械分为火器(firearm)和气枪(airgun)两类,但近些年来不依赖高压气体而是用电磁力驱动抛射物的磁轨炮(railgun)和线圈炮(coilgun)也在研制中。 英文中“gun”一词多用来表达步兵携带的轻型枪械,但是有时亦用来表达大口径炮。一般来说,“gun”多指依靠抛射物动能杀伤目标的武器,而“cannon”则指发射爆炸性弹药的武器。而枪所发射的材料可以是多样的(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因此在枪炮口径区别上并无唯一标准。现在西方“gun”一般指利用火藥燃氣發射子彈,口徑定義於以下的火器类武器(等于及大於20毫米定義為火炮,此爲美國軍方和日本自衛隊的標准)。以發射槍彈,打擊無防護或弱防護的有生目標為主,是步兵的主要武器亦是其他兵種的輔助武器,在民間更廣泛用於治安、自卫、狩獵、体育运动以及各种犯罪行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枪械

林登·约翰逊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时常缩写称LBJ,美国政治人物,1963年至1969年擔任第36任美国总统,1961年至1963年于约翰·肯尼迪任下为第37任美国副总统。约翰逊为民主党人,来自德克萨斯州,1937年至1949年任众议员,1949年至1961年任参议员。在参议院中他六年任多数党领袖,两年任少数党领袖,两年任多数党党鞭。 约翰逊于1960年参加美国总统选举,未获成功,但此后民主党候选人兼马萨诸塞州联邦参议员约翰·肯尼迪选定其为竞选伙伴。两人在大选中险胜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约翰逊亦于1961年1月20日就职为美国副总统。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约翰逊接任美国总统一职,并于1964年总统选举中横扫共和党候选人兼亚利桑那州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连任总统职位。约翰逊以其专横粗暴性格闻名,不时通过“约翰逊待遇”(Johnson treatment)迫使有权势的政客支持推动其立法。 约翰逊提出了“伟大社会”这一立法举措,推动维护民权、公共广播、联邦医保、、教育援助、艺术、城市及乡村发展、公共服务及“”。在约翰逊任内,向贫穷宣战政策及经济的发展使数百万美国人脱离了贫困阶层。约翰逊同时签署了一系列民权法案,禁止在公共设施、跨州贸易、工作场所及住房领域进行种族歧视,《选举权法案》则取缔了南方一些州对非裔美国人选举权进行的限制。《》则改革了美国的移民体系,以种族为尺度的移民配额制度终结,以国籍为尺度的制度开始实施。 在约翰逊任内,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参与程度逐渐升级。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赋予约翰逊在不经宣战许可的情况下即可在东南亚使用武力的权力。在越美国军事人员数量大幅度上升,自1963年的16,000名非战斗顾问增加至1968年年初的550,000人,大量军事人员直接参与战斗。美军损失数额亦大幅上升,和平进程逐渐陷入僵局,对于战事的不满情绪导致大规模反战运动在美国大学校园及海外地区集中爆发。 1965年起,多数大城市爆发夏季骚乱,犯罪率大幅提升,其政敌开始呼吁施行“法律与秩序”政策。约翰逊上任初期广受民众欢迎,但越南战争及国内社会不稳定导致其支持率逐渐下跌。1968年民主党内部发生分裂,其反战派系对约翰逊进行批判。1968年约翰逊在新罕布什尔州民主党总统初选中惨败,由此亦宣布放弃竞选连任。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在大选中胜出,统治美国总统政治长达36年的新政联盟就此崩溃。1969年1月约翰逊离职,返回其德克萨斯州牧场度过余生,1973年1月22日因心脏病过世,享年64岁。 史学家称新政时期后的美国现代自由主义在约翰逊任内达到了顶峰。由于其在国内政绩优异,推动立法对民权、枪支管制、及社会保险等有重大影响,许多史学家对其评价仍旧颇为积极,在美国总统排名中依旧较为靠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林登·约翰逊

搖擺州

在美國總統政治中,搖擺州(Swing state,也稱游離州、戰場州或紫州)是指那些沒有一個單一的候選人或政黨擁有壓倒性支持度以取得選舉人票的州。這些州是兩個主要政黨在總統選舉中的爭取目標,因為贏得這些州的選舉人票對獲勝十分重要。非搖擺州有時也被稱為安全州,因為某候選人已有足夠支持,可以安全地假設他將贏得該州的選票。.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搖擺州

杰拉尔德·福特

小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Gerald Rudolph Ford, Jr.,),生于美国內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美国政治人物,美国第40任副总统和第38任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於美国海军服役。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战后福特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他在共和党内击败了当时在职的党魁,被选举为代表密歇根-zh-hans:大急流村; zh-hant:大湍城;-地区的众议员。1963年他被选为美国众议院少数党领袖直到1973年。在水门事件高潮时期,当时的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辞职后,福特被理查德·尼克松任命为副总统(任期为1973年12月6日-1974年8月9日)。1974年8月9日理查德·尼克松辞职后福特继任美国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未经选举就接任副总统以及总统的人。他与他的副总统纳尔逊·洛克菲勒是美国历史上僅有的两位并无经过选举就接任的总统和副总统。 福特执政期间,美国从越南撤军、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由于在美国国会内民主党占絕對多数,政府无法通過重要的法律。福特被迫用尽他的否决权。许多人对福特特赦尼克松也非常不满。在1976年大選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吉米·卡特以微弱优势击败了福特。.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杰拉尔德·福特

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Truman Doctrine of containment)是在美国总统杜鲁门任期内形成的美国对外政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核心。 希臘內戰期間,杜鲁门於1947年3月12日发表国情咨文,主張:“自由人民正在抵抗少數武裝份子或外來勢力征服之意圖,美國政策必須支持他們。”杜魯門认为,極權主義裹挾自由人民,形成對於國際和平與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他因此要求国会为援助土耳其和希腊政府,拨款4亿美元,防止当地落入共黨手中。一般认为,这是杜鲁门主义正式形成的起点。歷史學家認為,杜魯門主義“成為美國在世界各地援助反共政權(無論其多不民主)的先例,並建立一套針對蘇聯的全球軍事聯盟。” 美国為了防止共产主义在世界任何地方出现,因此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解救他们战后的贫困,以防止发生革命。美国也大力发展军备,仅在1948年一年内就将核武器的储备从13枚扩展到50多枚。因此杜鲁门主义也是冷战的开始,彻底改变了罗斯福时代的美国对外政策,奠定了战后世界的基本格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杜鲁门主义

格罗弗·克利夫兰

史蒂芬·格罗弗·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是第22和第24任美国总统,至今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两度当选且任期不连续的总统。他连续3次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获得多数普选票——分别是1884、1888和1892年——并且也是共和党在政治上占绝对优势的1861至1933年间除伍德罗·威尔逊以外唯一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的民主党人。 克利夫兰是亲商派波旁民主党的领袖,反对征收高额关税、自由铸造银币、通货膨胀、帝国主义以及对企业、农民和退伍军人提供补贴。对政治改革和财政保守主义的强烈批判立场使他成为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在这一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克利夫兰因其诚实、自强、正直,以及对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坚持而获得赞誉。他毫不留情地打击政治腐败、裙带关系和政党领袖对政治事务的插手。事实上,他身为改革者的威望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共和党中志趣相投的独立派在1884年大选中选择支持他而不是自己党派的候选人,使他最终赢得选举。 克利夫兰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开始后,美国受到1893年大恐慌的强烈冲击并出现严重经济衰退,总统无法扭转困境,这也导致民主党在1894年的选举中惨败,并且民主党中主张土地所有权再分配、支持自由铸造银币的一派占据了上锋。这一局面引发的政治重组结束了第三党系,拉开了第四党系和进步时代的序幕。 克利夫兰敢于做出艰难的决策,并因此招致许多批评。1894年,他插手干预普尔曼大罢工,以求保持铁路运输畅通,此举不但激怒了全美的工会组织,还让伊利诺伊州的民主党人感到不满;他支持金本位、反对自由铸造银币的立场也导致与党派中支持自由铸造银币一派的疏远。此外,还有批评人士指责他缺乏远见、对自己第二个任内全国性的经济灾难——衰退和罢工——表现得不知所措。即便如此,经过困难重重的第二个任期,他仍然有着诚信和品行良好的声誉。克利夫兰的传记作者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写道:“格罗夫·克利夫兰的伟大之处较为典型,并没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特质。其他普通民众通常不会有的那些秉赋,在他身上也没有。他诚实、勇敢、坚定、独立,并且拥有足够的常识,但是,他对这些品格的坚持程度是他人所不及的。”.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格罗弗·克利夫兰

橙縣

橙县(Orange County),又譯為--,可以指美國三個州的郡級行政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橙縣

比尔·克林顿

威廉·傑弗遜·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暱稱比尔(Bill),他的姓 Clinton 在--。他是美国律师、政治人物,民主党成员,曾長期擔任阿肯色州州长(1979年-1981年、1983年-1992年)和第42任美国总统(1993年-2001年)。 克林顿是美国历史上仅次于西奥多·罗斯福和约翰·甘迺迪的第三年轻(若已当选為準,則為第二年輕)的总统,也是首位出生于二战后婴儿潮中的总统。 克林顿被称为新民主党人,其領導和革新民主黨的执政理念也被稱为第三种道路和回歸中間路線。执政期间他着力加税和扩大联邦政府开支,导致政府多次停摆。1999年在克林顿执政下,美国经历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发展,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和国库盈余5590亿美元。克林顿在其第一個总统任期内由于推行讓美國醫療改革等政策的失败,共和党在事隔40年之后首次获得众议院的控制权。而在第二个任期内,克林顿因伪证罪和妨碍司法罪被众议院弹劾,但最终参议院否决了弹劾案。 克林顿以65%的民意支持率结束任期,创下了55年來二战后美国总统离任最高支持率纪录。此后,克林顿一直进行公开演讲和人道主义工作,成立了克林顿基金會,致力于艾滋病和全球变暖等国际问题的防治。2004年,克林顿出版了自传《我的生活》。 在美國在線于2005年舉辦的票選活動《最偉大的美國人》中,克林頓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第七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比尔·克林顿

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又称水门丑闻),是197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场政治丑闻。1972年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水门综合大厦发现被人侵入,然而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及内阁试图掩盖事件真相。直至窃听阴谋被发现,尼克松仍然阻挠国会调查,最终导致宪政危机。尼克松于1974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事件开始于1972年6月17日凌晨,當時美國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所在地水门综合大厦的保安人員偶然发现,從地下車庫通往大厦的門鎖,两次遭人以胶布贴住,因此报警。到場偵辦的两名便衣特警意外抓获5个潜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安装窃听器和拍攝文件的嫌犯。之后,联邦调查局找到了这伙人的活动资金,这些钱中有不少連号的百元大钞。由此追查发现,其来源竟然是尼克松的筹款组织:的政治捐款和经费本书共有两卷,共用同一个ISBN编码和国会图书馆编码E859.C62 1973。 1973年7月,案件的证据,包括前白宫幕僚在的证词都开始指向白宫幕僚。而受到调查的白宫幕僚为了脱身,主动交代理查德·尼克松总统上任后曾在整个白宫安装由语音自动启動的录音系统,并录下白宫中几乎所有的谈话。而根据对这些录音磁带进行监听后发现,尼克松在水门窃听案发前后,都曾经明示或暗示应该掩盖其上任后无论是由其本人还是下属所有过的一些并不完全合法的行动。经过一系列的司法诉讼,联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要求总统必须交出录音带,尼克松总统最终服从了最高法院的判决。 面对國會众议院几乎可以肯定通过的弹劾总统的动议,并且也很可能会被参议院定罪,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去美国总统职务 "Soon Alexander Haig and James St.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水门事件

民主共和黨

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是美國建國早期的一個政党。由美國開國元勳湯瑪斯·傑佛遜和詹姆斯·麥迪遜在西元1789年創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民主共和黨

民主黨全國委員會

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DNC)是美國民主黨的正式管理機構,負責為全國各州、地方和全國選舉的候選人協調競選策略,每四年組織一次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以確定該黨的總統選舉提名,以及制定美國民主黨的政綱。雖然其支援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但對總統當選人並沒有管理權。 委員會由全國各州民主黨分部的主席和副主席,以及在全國50個州及附屬地區選出的200名黨員組成,主席則由全體委員會成員選出;其亦會舉行籌款以支持活動。 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於成立,對應機構是共和黨全國委員會。 2017年2月25日,前勞工部長湯姆·佩雷斯當選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新一任主席。.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民主黨全國委員會

江俊輝

江俊辉(英文:John Chiang、)臺灣裔美國人,民主黨籍政治人物,自2015年1月5日起擔任加州。在此之前曾於2007至2015年間担任加州审计长、1997至2007年間担任加州平税局第四区的委员。.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江俊輝

汤姆·维尔萨克

托马斯·詹姆斯·维尔萨克(Thomas James Vilsack,),美国律师、政治家,美国民主党人,曾任艾奥瓦州州长(1999年-2007年),前任美国农业部长(2009-2017),他是奧巴馬政府中完成八年任期,未被撤換的內閣部長。.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汤姆·维尔萨克

沃尔特·蒙代尔

沃尔特·--·“--”·蒙代尔(Walter Frederick "Fritz" Mondale,),美国民主黨政治人物,第42任美国副总统,在擔任副總統前他代表明尼蘇達州任過兩屆聯邦參議員(1964年–1976年)。蒙代尔曾參與1984年美國總統選舉,但最後以懸殊差距敗於雷根。.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沃尔特·蒙代尔

波士顿

波士頓(Boston)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最大城市,其人口规模全美大都市排名第21。该市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创建于1630年,是美国最古老、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之一。波士顿是欧洲清教徒移民最早登陆美洲所建立的城市,在美国革命期间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源地,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航运港口和制造业中心。今天,该市是美国高等教育、医疗保健及投资基金的中心,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它的经济基础是教育、金融、医疗及科技,是全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少数大城市之一,并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该市位于大波士顿都会区的中心,这个都会区包括萨福克县的全部和剑桥、昆西、牛顿、萨默维尔、里维尔和切尔西等城市,以及一些小镇和远离波士顿的郊区,还包括了新罕布什尔州的一部分。.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波士顿

洛杉矶

洛杉磯(City of Los Angeles,缩写为L.A.),簡稱洛城,當地華僑亦稱羅省,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都市,也是洛杉矶县的县治,人口約397萬,為加州第一大城,同時也是美國人口第二大都市,僅次於紐約市。全市面积为469.1平方英里(1214.9平方公里)。由洛杉矶、長灘、安那翰3市組成的洛杉磯都會區擁有約1331萬的人口,涵蓋範圍更廣的大洛杉磯地區則達到1870萬,兩者在統計上均次於紐約都會區,為全美國第二大都會區。 洛杉矶在1781年由西屬上加利福尼亞總督建立。它曾先後屬於西班牙與墨西哥,但在1848年美墨战争結束後,墨西哥將包括洛杉磯在內的上加利福尼亞地區割让给美国。1850年4月4日,洛杉矶正式建市,比加州加入聯邦的時間早了5個月。時至今日,洛杉磯已發展成為全世界的文化、科学、技术、体育、国际贸易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还拥有世界知名的各种专业与文化领域的机构。整個大洛杉磯地區在电影、电视、音乐等文化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构成了洛杉矶的国际声誉和全球地位的基础。截至2014年,洛杉磯的達860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洛杉矶

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GHG)或稱溫室效應氣體,是指大气中促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自然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大約佔26%,其他還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亞氮(又稱笑氣,N2O)、以及人造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烴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縱使大部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碳循環中拿走,自從工業革命起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仍然導致大氣層內二氧化碳濃度由280ppm上升至400ppm。.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温室气体

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

温菲尔德·--·汉考克(Winfield Scott Hancock,)是已故美国陆军职业军官,188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他在陆军服役长达40年,曾經参与美墨战争,并且是南北战争时的北军少将,他以1863年亲自领军加入盖茨堡之役而闻名,被战友称为“卓绝的汉考克”。有军事历史学家这样写道:“在盖茨堡之役中,没有其他任何北军将领能够像汉考克这样,只是身处现场就能占据主导地位”。另一位历史学家写道:“他的作战技巧迅速就赢得了对手的钦佩,并称他是波多马克军团的雷霆”。内战后他继续服役,不但参与了美国南部的军事重建,还驻守着西部边疆。 汉考克有着盖茨堡战争英雄的崇高声誉,同时他的政治立场也很独特,既像北方共和党人那样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又坚持南方民主党人州权至上、有限政府的根本原则,这些因素让他在内战结束后的很长时间里多次有望竞争总统职位。在那个腐败横行的时代里,他的正直仿佛一座丰碑。总统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曾表示:“如果我们要对这样一位无论是作为军人还是平民都有突出表现的公众人物做出评判,我们首先并且主要会想到的就是他的男子气慨,他的正直、纯洁、对目标的专注和对职责无私的投入,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说,汉考克是彻头彻尾的十足真金”。1880年,在全国范围都拥有广泛支持的汉考克赢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但最终以微弱差距不敌共和党候选人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

最低工資

最低工資,又稱基本工资,是不少國家的勞工政策,為雇主與勞工間可以合法約定的最低薪資金額。雖然最低薪資在許多地方實行,最低工資的利弊仍有許多爭議。 支持者說最低工資會提昇生活水平、減少貧窮、減少貧富差距、提昇社會風氣、以及強迫企業變得更有效率。相對的,反對者說它會提昇貧窮、提昇失業率(特別是低技術或缺乏經驗的勞工)、並且對企業有害。.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最低工資

戴维营协议

戴维营协议(Camp David Accords)是有关中东问题的一项重要协议,因会议举行地點为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而被称为此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戴维营协议

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SALT)首度舉行於1963年,談判雙方的美蘇兩國,目的在於減少雙方毀滅性核子武器。迄今近50年以來,進行的相關協議有八種以上。除此條約,1980年代之前因大規模毀滅武器多集中於美蘇之核武存量,因此此類限武談判都集中於美、蘇兩國,如何避免核災難成了美蘇兩國的共識,也成為雙方談判的主要動因,而此談判即使於蘇聯解體後,迄今仍然持續。.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海地

海地共和国(République d'Haïti;Repiblik Ayiti)通称海地(Haïti,;海地語:Ayiti,),是位于加勒比海的島國。全境位於加勒比海第二大岛伊斯帕尼奥拉岛(又稱海地島)西半部,東与多明尼加共和国接壤。 海地人的原生種族為阿拉瓦克人,自西班牙入侵後原住民急速減少到已經滅絕,殖民主為了補充勞力並自非洲引進大量黑奴,海地從此變成黑人國家,開展農業經濟。在2012年,海地更宣布其有意尋求在非洲聯盟的準會員地位。海地为世上第一個非裔黑人主導,奴隸起義建國的國家,和加勒比地區第一個獨立的地區。海地也是美洲唯一以黑人為主體民族(95%以上)的共和國。然而,該國與隔壁拉丁裔為主的多明尼加發展上卻有著天壤之別;海地是美洲唯一的極度貧窮國家,2015年人均年收入804美元、處於低人類發展指數,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人均預期壽命只有42歲。.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海地

斯坦利·霍耶

斯坦尼·哈米爾頓·霍耶(Steny Hamilton Hoyer,),美國民主黨籍的美國眾議員,是自1981年出任馬里蘭州第五國會選區的代表。他是現任眾院少數黨黨鞭及候任眾院多數黨領袖。2006年11月16日,他在眾院民主黨黨團會議以149票比86票擊敗了來自賓州的約翰·穆爾沙當選為眾院多數黨領袖。.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斯坦利·霍耶

斯特罗姆·瑟蒙德

--·斯特罗姆·瑟蒙德(James Strom Thurmond,),美国政治家,于1947年-1951年任南卡罗来纳州州长。他在1954年当选参议员,1956年辞职但同年再次参选,连续在任长达47年之久。1948年瑟蒙德试图参选总统,未成。他原本是民主党人,但因为他和其他南方民主黨人强烈支持維持种族隔离政策,和当时民主党认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的立场有分歧,1957年民權法案表決前他發表長達24小時的冗長辯論。他于1964年民權法案后退出民主党并加入共和党。他于2003年退休,同年逝世,是唯一一位曾在任內超過100歲的参议员。 儘管瑟蒙德聲稱他從來不是信奉种族主义,並指出他反對民權法案是基于反對當時民主黨政府對地方州權的干涉。雖然他于1970年代逐漸立場溫和,但並未就早年的政治立場修正。.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斯特罗姆·瑟蒙德

新左翼

新左翼(New Left),又称新左派,是一个政治术语,笼统地描述自20世纪60年代后在各国兴起的左翼意识形态,与先前存在的传统左翼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别。“新左派”一词通常在不同国家的政治环境中都有着不同的具体定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新左翼

新英格蘭

新英格兰(New England),--,是位于美国大陆东北角、濒临大西洋、毗邻加拿大的区域。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美国的六个州,由北至南分別为: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麻薩諸塞州、罗德岛州、康涅狄格州。麻薩諸塞州首府波士顿是该地区的最大城市以及经济与文化中心。 近400年前的17世纪初,英格兰的清教徒们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迫害而来到新英格兰地区时,这片土地上已经有北美的原住民居住。在18世纪,新英格兰是最早表现出从英国统治下独立意志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之一——尽管新英格兰地区在后来的英美之间的1812年战争时持反战态度。19世纪,新英格兰在美国的废奴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美国文学和哲学的发源地、最早组织起免费公共教育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北美最早体现出工业革命成果的地区。 来自新英格兰地区的人常被称为New Englander。新英格兰地区和中大西洋地区合称东北地区。新英格兰地区也是大美国—加拿大东北大西洋区域的一部分。.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新英格蘭

新政

新政是指對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進行革新的運動。 比較著名的新政例子如慶曆新政、王莽新政、清末新政、美國罗斯福新政等,這些新政均對當時以及其後的社會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新政

日内瓦公约

《日內瓦(四)公约》(Les quatre Conventions de Genève) 包括1949年8月12日在日內瓦重新缔结的四部基本的国际人道法,為国际法中的人道主义定下了標準。它們主要有关战争受难者、战俘和战时平民的待遇。它們並不影響在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約》覆蓋的武器的使用及1925年在《日內瓦协议》中在對气体和生物武器的使用。 现在,《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指《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及后来产生的它们的共同附加议定书(已有三个,前两个是主要的)。.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日内瓦公约

日裔美國人

日裔美國人指具有日本血統的美國人,是屬於亞裔美國人群體的一部分。.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日裔美國人

旧金山

舊金山(San Francisco),正式名稱為舊金山市郡(City and County of San Francisco),是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都市,為加州唯一的行政區,中文--,亦別名「金門城市」、「灣邊之城」、「霧城」等。位於舊金山半島的北端,東臨舊金山灣、西臨太平洋,人口約86萬,為加州第四大城;其與灣邊各都市組成的舊金山灣區,人口總數達768萬,是僅次於大洛杉磯地區的美國西岸第二大都會區。 舊金山是北加州與舊金山灣區的核心都市,當地住有很多艺术家、作家和演员,在20世紀及21世紀初一直是美國嬉皮士文化和近代自由主義、進步主義的中心之一。舊金山也是聯合國的誕生地。舊金山是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以其涼爽的夏季、多霧、綿延的丘陵地形、,以及金門大橋、纜車、惡魔島監獄及唐人街等景點聞名。此外,舊金山也是五大主要銀行及許多大型公司、机构的總部所在,其中又以互聯網產業為最,包括盖璞、太平洋瓦電公司、Yelp、Dropbox、Pinterest、Twitter、优步、爱彼迎、Mozilla、維基媒體基金會、克雷格列表、Salesforce.com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旧金山

政党

政黨是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在代议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識形態,针对国家和社会議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綱展示願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都是结成政党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谋求公职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渠道。 老牌民主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之經驗表明,要在長期內保持民主鞏固,即意味着一個民主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遠離國內各種對政治秩序穩定之挑戰,就要促進強而有力之政黨之發展;因此,選舉制度要鼓勵此一發展,而不是加強和推進政黨分化。若在英國、美國,多數民眾無不隸屬於政黨,故多數黨執政,即為代表國民多數之意見;諸黨聯合,即為代表民眾全體之合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中國則不然,黨人之比數僅占國民全數一小部分,即使全國各黨各派聯合團結,論其數量,依然占國民全數很小一部分,这是特有之癥結。選舉制度還可以就排除那些只有少數人支持之政黨參選進行特殊設計,還可以推動或拖延政黨成為黨內領導人個人之競選工具。.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政党

政教分离

政教分離(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指的是國家政府權力(凱撒即世俗王權)與宗教機構權力(基督即教會)的分割;也可以是說,是指政府不支持或壓迫任何一個宗教機構,任何一個宗教機構也不可以代理政府的職權。.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政教分离

愛爾蘭

#重定向 爱尔兰.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愛爾蘭

托马斯·佩雷斯

托马斯·爱德华·“汤姆”·佩雷斯(Thomas Edward "Tom" Perez,)是一名美国律师、政治人物,前任美国劳工部部长,之前在美国司法部任助理检察长。2017年2月,当选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托马斯·佩雷斯

托马斯·R·马歇尔

托马斯·赖利·马歇尔(Thomas Riley Marshall,)是美国民主党政治家,曾于1913至1921年伍德罗·威尔逊执政期间担任第28任美国副总统。马歇尔曾是印第安纳州名律师,--在州内各地为其他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并组织党派集会而在政坛崭露头角,之后还因此当选第27任印第安纳州州长。担任州长期间,他提出渐进性质但也充满争议的州宪法,推动其它进步主义改革。共和党少数派则利用州法院阻止宪法修订。 马歇尔担任州长期间积累的声望和印第安纳州当时作为总统大选关键摇摆州的特殊地位共同影响,确保他于1912年成为威尔逊的竞选搭档,两人也在随后的普选中取胜。但是,两人的意识形态在第一个任期里就出现显著分歧,威尔逊因此严格限制马歇尔对行政部门的影响,还下令把副总统的办公室搬离白宫。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应总统要求在全美各地发表鼓舞士气的演说。战争即将结束时,威尔逊前往欧洲签订条约,马歇尔又根据总统要求成为首位主持内阁会议的副总统。主持联邦参议院议程期间,曾有少数反战参议员--冗长辩论阻挠议事,防止有利于美国参战的法案通过。为确保至关重要的战时法案通过,马歇尔促使参议院--程序性规则,允许在三分之二投票参议员支持的情况下中止冗长辩论,这项规则之后经过多次变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919年10月,威尔逊因中风而无法继续行使总统职责,由此引发的继任危机成为马歇尔担任副总统期间面临的最大挑战。威尔逊本人和第一夫人都不喜欢马歇尔,总统的顾问也认为副总统不是继任总统的恰当人选,他们因此和威尔逊夫人一起设法阻止马歇尔通过正式渠道得知总统病情,以此避免他继任。包括内阁成员及国会领导人在内的许多政要敦促马歇尔代理行使总统职责,但由于具体程序有欠明晰,担心确立影响恶劣的先例,马歇尔拒绝从命。行政部门群龙无首的情况导致组建国际联盟的条约无法通过,美国随即回归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此外,马歇尔担任副总统期间还曾遭遇刺杀,他和夫人洛伊丝一直没有子女,只在担任副总统期间收养过一个病重的孩子。 马歇尔有着众所周知的机智和幽默感,一次主持参议院辩论时,参议员约瑟夫·布里斯托正细数美国需要哪些东西,马歇尔这时插嘴打趣道:“这个国家真正需要的是一支上好的5美分雪茄。”引来一片笑声,这也是他最经久不衰的幽默之一。从副总统位置卸任后,他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开办律师事务所,并撰写了回忆录《往事》和多本法律著作。他继续巡游并公开演讲,于1925年在旅途中因心脏病发辞世,享年71岁。.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托马斯·R·马歇尔

托马斯·杰斐逊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美利堅合眾國第三任總統(1801年─1809年)。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及美国开国元勋中最具影響力者之一。其任期中之重大事件包括路易西安那購地案(1803年)、1807年禁運法案(Embargo Act of 1807)、以及路易斯與克拉克探勘(1804–1806)。 身為政治學家,傑佛遜秉持古典自由主义與共和主義(republicanism),制定維吉尼亞宗教自由法(Virginia Statute for Religious Freedom, 1779, 1786)。該法日後成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創設條文之基礎,傑佛遜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因他而得名。1792年他創立並領導民主共和黨(今日民主黨之前身),傑佛遜曾為第二任維吉尼亞州州長(1779年-1781年)、第一任美国國務卿(1789年─1793年)、與第二任美国副总统(1797年-1801年)。1800年傑弗遜擊敗競逐連任的亞當斯當選美國第三任總統,此後他領導的政黨統治美国達四分之一世紀,直至他的政黨1824年分裂為止。 除了政治事業外,傑佛遜同時也是農學、園藝學、建築學、詞源學、考古學、數學、密碼學、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專家;又身兼作家、律師與小提琴手;也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創辦人。許多人認為他是歷任美国总统中,智慧最高者。在1962年一個宴請4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晚宴上,约翰·-zh-cn:肯尼迪;zh-tw:甘迺迪-對滿堂社會菁英致詞說:“我覺得今晚的白宮聚集了最多的天份和人類知識——或許撇開當年傑佛遜獨自在这里吃饭的时候不计。” 在美国在线于2005年举办的票选活动《最伟大的美国人》中,托马斯·杰斐逊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人物第12位。.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托马斯·杰斐逊

托马斯·杜威

托马斯·愛德蒙·杜威(Thomas Edmund Dewey )是美国政治家,1943年到1955年期间担任纽约州州长,1944年和1948年期间两度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参选美国总统,但都败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托马斯·杜威

拜倫·多根

#重定向 拜倫·多甘.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拜倫·多根

拉尔夫·纳德

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رالف نادر,)是一个美国律师、作家,演说家、政治人物。.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拉尔夫·纳德

性取向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或稱性傾向、性向,是指一個人對特定性別的持久性情感、浪漫、與性吸引力。最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性傾向如同膚色,是個程度漸進的連續概念,屬於性別光譜的一環。每個人的性傾向位於從「只對異性感興趣」到「只對同性感興趣」之間的某個位置。 通常,性取向被歸為四類:異性戀(對異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同性戀(對同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雙性戀(對兩性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無性戀(對兩性均無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等概念。 此外為了避免性別二分法,亦有其他的分類方法:男性向(對男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女性向(對女性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雙性向(對兩性均能產生浪漫情感與性的吸引)、無性向(對兩性均無浪漫情感或性的吸引)。性傾向的多樣情況,在人類歷史和世界不同國家與文化中都有描述。研究表明,性傾向形成於童年或青少年早期。沒有科學研究足以證明「改變性傾向」的治療是安全或有效的;事實上,對於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這些治療通常帶來負面影響或心理陰影。 性傾向的定義並不單單含有或依賴於性行為,而是依賴並表現於一個人在性和浪漫情感上的持久性吸引,這包括一個人在愛、依附感、親密行為等非性方面的內在深刻需求,具體表現例如:非性愛慕、共同目標與價值觀、相互支持愛護、長久承諾等。一個禁慾或從未發生過性行為的人,並不一定是「無性戀」;一個跟同性發生過性行為的人,但缺乏浪漫或情感上的耐久吸引,並不是同性戀;一個跟異性發生過性行為的人,但缺乏浪漫或情感上的耐久吸引,也不是異性戀。 性傾向和其他跟性身份有關的幾個概念是相互區分的:「生理性別」(biological sex)是指男性或女性的解剖學、生理學、遺傳學特徵;「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指一個人將自己視為男性或女性的心理認同;「性別的社會角色」是指社會對出生男性、出生女性(排除雙性人)的行為期待和文化規範,也通常是性別刻板印象的來源。此外,有些社會尚有脫離男女二分的第三性性別角色。.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性取向

性別

#重定向 性别.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性別

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個人對自己的社會性別的親身經歷。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Expression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edited by Deana F. Morrow and Lori Messinger (2006), page 8: "Gender identity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personal sense of identity as masculine or feminine, or some combination thereof." 性別認同可能與出生時的性別指定相關,也可能與其不同。所有社會都有一套性別類別,可以作為與其他社會成員形成一個人的身份認同的基礎。在大多數社會中,社會性別與性別指定中的男性和女性之間存在基本的分歧,大多數人堅持着性別二元論,其中包括對生物性別和社會性別所有方面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期望:生物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在所有社會中,有些人不認同社會性別的某些(或全部)方面,尤其是基於生物性別的性別指定; 其中一些人是跨性別,性別酷兒者或非二元人群。有一些社會有第三性別分類。 核心的性別認同通常從三歲形成。三歲以後,改變是非常困難的,並試圖維持相同的性別指定可能導致性別不安。生物和社會因素都被認為影響性別認同的形成。.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性別認同

1812年战争

1812年战争,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与英國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 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地安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焚燒了當時還是木造建築的白宮前身。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战场、尚普蘭湖戰役、、新奧爾良戰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復原状。.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1812年战争

1964年民權法案

1964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美國國會於1964年通過的法案,內容規範了美國境內不得採取種族隔離,也規定對黑人、少數民族與婦女的歧視性作為是非法。它結束了美國自立國以來長期存在於學校、工作場所及公共空間的黑白種族隔離政策,被認為是人權進步的里程碑。 初期授予法案的執行力量較為薄弱,但後來逐漸得到支持。國會主張本法案的管轄權是基於美國憲法的數個不同部分而建立的。.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1964年民權法案

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二十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这是奥运会首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行。其主会场是莫斯科的中央列宁体育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4年美国总统选举

1984年美国总统选举,以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以取得49個州的選舉人票大比數勝出而告终。.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1984年美国总统选举

1988年美国总统选举

198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于当年11月8日举行,最终由共和党提名的候选人、時任美國副總統乔治·H·W·布什击败对手、麻省州長迈克尔·杜卡基思获胜。 仰賴雷根的高人氣,這次選舉結果,創下至今二戰以來,唯一一次同一個政黨取得三連勝的紀錄。 截至2017年,这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最后一次同时赢得普选票和选举人票而成为总统,同时也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最后一次在加利福尼亚、康涅狄格、特拉华、伊利诺伊、缅因(全州)、马里兰、新泽西和佛蒙特州胜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1988年美国总统选举

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

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最終由民主党候選人,時任阿肯色州州長比尔·克林顿勝出,擊敗時任總統乔治·H·W·布什。.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

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

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是美國在1996年11月5日举行的总统选举,由競逐連任的比爾·克林頓勝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

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

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是美国历史上选举结果最接近的几次之一,两个主要的参选人是德克萨斯州州长、共和党候选人乔治·W·布什,以及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民主党候选人艾爾·高爾。 最终的选举结果在经过三十六天的争议后才最终定案,最主要的争执焦点是佛罗里达州的选举结果,双方在这个州的得票数异常接近。當時由于雙方仍未取得過半选举人票,因此佛罗里达州的25张选举人票最终可以决定选举的胜负,而争议是在经过多次的反复点算普选票以及司法判决后才最终结束的。在 (Bush v.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

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

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於2004年11月2日舉行,時任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成功連任,這次他成功同時贏得普選票及選舉人票。2005年1月6日選舉人投票結束,確定總統人選,他於2005年1月20日宣誓就職。.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

2006年美國期中選舉

2006年美國中期选举於美國時間2006年11月7日舉行,這次期中選舉是為了改選美國眾議院全部435席眾議員、美國參議院100席的三分之一(三十三席)和三十六位州長。三十七個州也趁這機會就205個議題進行全民公決。.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2006年美國期中選舉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于2008年11月4日举行。总统是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副总统是总统的副手和联邦参议院议长。同一天,也进行了联邦众议院全部435个席位和参议院中37个席位的换届选举。 根据美国宪法第二章和第十二修正案,选举将决定美国选举人团成员,赢得选举人团多数票的总统候选人(赢得至少270票)将出任第44任美国总统。如果没有候选人取得选举人团多数票,则新总统由联邦众议院投票选出,而副总统由联邦参议院投票选出。当选总统及副总统将于2009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职。 2008年11月4日美國東部時間晚間11時,計票結果已經顯示巴拉克·欧巴馬以349比163選舉人票當選為美國第44任總統。最終結果為欧巴馬365票比麥凱恩173票選舉人票。.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2010年美國中期選舉

2010年美國中期選舉於2010年11月2日星期二舉行。將改選眾議院全部435個席位和參議院100個席位中的37席。38個州州長和48個地方議會也將進行改選。 最終民主黨失去眾議院的控制權,但保持參議院的控制權,民主黨亦於多個州份的州長及議會選舉落敗,但成功奪回加利福尼亚州的控制權。.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2010年美國中期選舉

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

#重定向 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

查看 民主党 (美国)和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

另见

中左翼政党

美国政党

美国民主党

馬丁·范布倫

亦称为 Democratic Party (United States),United States Democratic Party,美国民主党。

帝国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間偏左中间派丹尼尔·奥尔特加丹內爾·馬洛伊希拉里·克林顿希拉蕊·柯林頓九一一袭击事件平权法案年龄幹細胞乔治·麦戈文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乔治·沃克·布什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亚拉巴马州亨利·克莱亨利·阿加德·华莱士康乃狄克州人权底特律伊利诺伊州伊朗人质危机伊拉克伊拉克战争伍德罗·威尔逊伯尼·桑德斯弗吉尼亚州弗朗西斯·普雷斯顿·布莱尔休伯特·汉弗莱佛罗里达州佛蒙特州德克薩斯州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保守主义俄勒冈州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北爱尔兰國際聯盟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刘易斯·卡斯喬·李伯曼喬治·麥克萊倫喬治·麥高文喬治·M·達拉斯喬治亞州單邊主義傑羅丁·費拉羅哈利·S·杜鲁门哈里·瑞德哈泼斯唐納·川普凡尔赛条约全球变暖公平貿易公立學校公民自由共和黨 (美國)共和黨革命克里斯多夫·杜德勞埃德·本特森国际关系理查德·尼克松理查德·门特·约翰逊社会保障社会自由主义社會民主主義禁酒令福利種族競爭法第三条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约翰·卡德威尔·卡尔霍恩约翰·南斯·加纳约翰·威廉·戴维斯约翰·布雷肯里奇约翰·克里约翰·C·布雷肯里奇约翰·爱德华兹约翰·肯尼迪纽约纽约州罗纳德·里根罗斯福新政美墨戰爭美國美國人美國眾議院議長美國能源部美國醫療改革美國政黨美國愛國者法案美國愛國法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美利堅聯盟國美国参议院美国众议院美国内政部美国军事援助越南司令部美国商务部美国副总统美国国会美国绿党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国驻华大使列表美国选举人团美国最高法院美国政党列表美国政治美国总统羅伯·甘迺迪羅訴韋德案猪湾事件生育控制特拉华州隐私权芝加哥銀行韦斯利·克拉克聯邦黨联邦储备系统達拉斯萊文斯基醜聞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非裔美国人颶風卡特里娜西奥多·罗斯福马丁·范布伦马克·沃纳马里兰州马歇尔计划詹姆斯·布坎南詹姆斯·米德尔顿·考克斯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詹姆斯·麦迪逊骆家辉謝羅德·布朗財政預算案費城贝拉克·奥巴马贪污贸易保护主义贖罪日戰爭越南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越南共和國軍越南战争身心障礙麻薩諸塞州輝格黨 (美國)迪克斯迈克尔·布隆伯格迈克·格拉韦尔进步联盟霍勒斯·格里利蘭希·佩洛西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富汗战争 (1979年)阿尔·戈尔阿尔本·W·巴克利阿布拉莫夫阿德萊·史蒂文森阿肯色州阿拉斯加州蘇聯赫伯特·胡佛藍領蒂姆·凯恩肯尼迪遇刺肯·薩拉查自由主义自由党 (美国)自由意志主義金本位艾奥瓦州艾尔弗雷德·E·史密斯英国電痙攣療法進步主義LGBTLGBT權益柏林圍牆查克·舒默枪械林登·约翰逊搖擺州杰拉尔德·福特杜鲁门主义格罗弗·克利夫兰橙縣比尔·克林顿水门事件民主共和黨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江俊輝汤姆·维尔萨克沃尔特·蒙代尔波士顿洛杉矶温室气体温菲尔德·斯科特·汉考克最低工資戴维营协议战略武器限制谈判海地斯坦利·霍耶斯特罗姆·瑟蒙德新左翼新英格蘭新政日内瓦公约日裔美國人旧金山政党政教分离愛爾蘭托马斯·佩雷斯托马斯·R·马歇尔托马斯·杰斐逊托马斯·杜威拜倫·多根拉尔夫·纳德性取向性別性別認同1812年战争1964年民權法案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4年美国总统选举1988年美国总统选举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2004年美国总统选举2006年美國期中選舉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2010年美國中期選舉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