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柏林圍牆

指数 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是德国分裂期间,东德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全封闭的边防系统。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67.8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或“强化边境”(Befestigte Staatsgrenze),其目的是阻止东德居民逃往西柏林以前往西德。由于柏林墙把西柏林地区如孤岛一般包围封锁在东德范围之内,因而也被称之为“自由世界的橱窗”(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墙修建之前,约有350万东德居民逃离苏联占领区以及之后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其中1949年到1961年间约260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波兰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视为通往西方的通道。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西德和其他西欧国家。柏林墙修建后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1960年起《开枪射击令》生效,东德边防军允许对非法越境者开枪射击,此举于1982年甚至通过立法被合法化。据截止2009年的统计,被枪杀人数约在136至245人之间,确切死亡人数目则不得而知。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变革,邻国波兰和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数周的抗议活动后,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西德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因故在东德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随后数周中欣喜的人群凿下柏林墙作为纪念品,1990年6月东德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柏林墙的倒塌为结束东德共產党的独裁统治,东德政府的倒台以及两德统一铺平了道路,一年后的1990年10月3日两德最终统一。.

120 关系: 劍橋大學出版社原臺灣教育會館反动史塔西叛逃共和国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君特·沙博夫斯基坦克塗鴉奥伯鲍姆桥容克安莎通讯社安格拉·默克爾尤里·安德罗波夫尼德尔克尔新纳大街工人阶级战斗队中華民國东德边防军东边画廊东柏林东欧东欧剧变三八线下水道平克·弗洛伊德康拉德·舒曼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伦纳德·伯恩斯坦开枪射击令德國國內邊界德國公共廣播聯盟德國統一日德國聯邦國防軍德國馬克德國電視二台德国德国国会德国统一社会党德意志之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地道地雷匈牙利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國史館國家人民軍 (東德)冷战军国主义啤酒館政變...兩德統一克里斯·格弗罗伊勃兰登堡门图片报火焰喷射器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二次世界大战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納粹德國约翰·肯尼迪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维利·勃兰特罗纳德·里根美國美元美国国务卿美国总统炮兵瓦爾特·烏布利希装甲车装甲运兵车西德西柏林鴨涌河迷墙茲林Z 142防火长城蘇聯赫鲁晓夫间谍肯尼迪铁丝网铁幕臺北腓特烈大街苏联共产党苏联驻德国集团军英國皇家空軍英国选帝侯大街Ich bin ein BerlinerStasi柏林柏林封鎖查理檢查哨推倒這堵牆林登·约翰逊捷克斯洛伐克東德東方集團榴弹发射器歷史頻道水晶之夜民主德国人民警察民主德国边防军气球 (航空器)汉堡波兰人民共和国波茨坦波茨坦广场波恩法国深圳河潜水斯大林施普雷河曼海姆1848年革命 扩展索引 (70 更多) »

劍橋大學出版社

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隸屬於英國劍橋大學,成立於1534年,是世界上僅次於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第二大大學出版社。.

新!!: 柏林圍牆和劍橋大學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原臺灣教育會館

原臺灣教育會館,現名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是一座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泉州街交會路口的建築物。該建物建立於1931年,現為臺北市定古蹟。.

新!!: 柏林圍牆和原臺灣教育會館 · 查看更多 »

反动

反动原指物理学上的反向运动。用于历史学上意指与历史发展方向相悖的行为与言论。.

新!!: 柏林圍牆和反动 · 查看更多 »

史塔西

国家安全部(Ministerium für Staatssicherheit,缩写为MfS)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安全机构,通称“史塔西”(Stasi,,或译--),来自德语“国家安全”(Staatssicherheit)的縮寫,成立于1950年2月8日。史塔西被认作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史塔西总部位于东柏林,在柏林的利希滕贝格区设有分局,而且其办事处和下属机构更是遍布整个柏林。在民主德国政权存在的40年里,部长埃里希·梅尔克在位时间长达32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安全部部长。 史塔西的格言是“党的剑与盾”(Schild und Schwert der Partei),其中党所指为东德执政的德国统一社会党,这一格言描述了其在东德政治中的作用。史塔西主要负责压制国内的政治异议者以及担任统一社会党对东德国民的监视工具,这有助于统一社会党权力的巩固。对反对派、活跃分子及不同政见者也会采用恐吓的方式加以威胁。史塔西也负责东德的国际情报收集,国家人民军中也有史塔西的单位。尽管该机构以“史塔西”之称闻名于世,其内部工作人员却并不会使用这一贬称。.

新!!: 柏林圍牆和史塔西 · 查看更多 »

叛逃共和国

叛逃共和国(Republikflucht),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東德)政府用来指代該國國民未经授权而越境前往西方的行為,從事此種行為的人称作“叛逃共和国者”(Republikflüchtlinge),以及脫東者、東德難民等別稱。 据估计,1945-1961年逃离苏占区(其后为东德)的人数约在300至350万之间。柏林墙修築后,通过东德边境成功前往西方的人数下降为每年数百人。 1955年统一社会党的一个宣传册以戏剧化的语言描述了“叛逃共和国者”:.

新!!: 柏林圍牆和叛逃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部分國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為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也是與軸心國對立的陣營。同盟國組成及加入盟軍的國家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都遭到了軸心國的武力侵略,或是基於擔心軸心國會控制整個世界的原因。 最初於戰爭爆發的時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國、波蘭及英國,旋即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自治領及南非聯邦)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和中華民國加入同盟國。同時1941年後,英聯邦、美國及蘇聯的領袖被稱為「三巨頭」,擔任著同盟國的領導角色。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華民國與日本開戰(抗日戰爭),牽制了日本陸軍的行動,在當時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並加入了緬甸戰場協助英軍。中華民國和三巨頭(英國、美國、蘇聯)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称为「世界權力的托管人」,後來被称为同盟國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中美英蘇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聯合國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其他盟國包括比利時、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亞、希臘王國、英屬印度、墨西哥、荷蘭、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於1941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同盟國設計了一個名字,稱為「聯合國」。後來在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共同宣言》,成為了現代聯合國的基礎。於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的繼任人哈里·S·杜魯門總統向中、法、蘇、英、美的外長提出各國應該「商定一份和平條約及歐洲國家邊界的解決方法」,從而導致了外長理事會的建立。.

新!!: 柏林圍牆和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君特·沙博夫斯基

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是前東德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的官員。1989年11月,他在記者會上提前宣布,允許德國所有居民可以立即合法進出東德。這項宣布造成德國民眾自發上街,自行拆除柏林圍牆和兩德邊界,意外開啟兩德統一的序幕。.

新!!: 柏林圍牆和君特·沙博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坦克

坦--克,或者稱為戰--車。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強大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具威脅的反抗力量。坦克一般裝備一門大口徑火炮(視坦克類型而定,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防空或同軸機槍。坦克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火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

新!!: 柏林圍牆和坦克 · 查看更多 »

塗鴉

塗鴉指在公共、私有設施或牆壁上的人為和有意圖的標記。塗鴉可以是圖畫,也可以是文字。未經設施擁有者許可的塗鴉一般屬违法或犯罪行為。 「塗鴉」一詞除了作為"Graffiti"的中譯外,中國書法的題字,也有在下款署以「某某塗鴉」代替「某某題」的做法,以示謙卑(習慣上,書法到了一定水平的才能署以「某某題」)。 塗鴉早於一些文明古國如古希臘和羅馬帝國便有存在。如果把塗鴉定義得再廣一些,史前時期的人們在洞穴中塗上的壁畫也可算是塗鴉。 時至今日,「塗鴉」在一定程度上為這種街頭藝術賦予一定認受性。不然,這些作品的稱呼將會是「亂畫」「畫狗屎」或「塗污」。 塗鴉在英語中是以複數Graffiti表示。其單數詞為graffito。兩字均由意大利文借用得來,並且都是起源於希臘文γραφειν(graphein),意指「書寫」。關於這個字何時和如何改為代表「塗鴉」的意思,歷史學家並沒有定論。.

新!!: 柏林圍牆和塗鴉 · 查看更多 »

奥伯鲍姆桥

奥伯鲍姆桥(Oberbaumbrücke),或譯上樹橋,是柏林的施普雷河上的一座双层桥梁,该市的地标之一。它连接过去被柏林墙分割的腓特烈斯海因和克罗伊茨贝格两区,已经成为柏林统一的重要标志。.

新!!: 柏林圍牆和奥伯鲍姆桥 · 查看更多 »

容克

容克(德語:Junker)是指以普魯士为代表的德意志東部地区的贵族地主。在德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容克地主长期垄断军政要职。是德国军国主义政策的主要支持者,主要的特點就是在名字中會有一個 VON (馮)。 容克地主在经济上掌握大部分土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地主相比较,德国的容克地主们更勤恳,同时思想较为保守。在十九世纪,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容克地主逐渐开始从事资本主义经营,在德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一方面农商并举,大量加入工业和银行业,同时又改变农业经营形式,由收租的地主变成农业企业家。同时,资产阶级则力图挤入贵族行列。最终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日益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軍(主要是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其后,东普鲁士北部被苏联吞并成为加里宁格勒州,南部划给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被驱逐或流放,丧失了土地的容克地主阶层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新!!: 柏林圍牆和容克 · 查看更多 »

安莎通讯社

全国报业联合社(Agenzia Nazionale Stampa Associata),缩写音译为安莎社(ANSA),是意大利最大的通讯社,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罗马。使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英语对外发布新闻和评论文章。.

新!!: 柏林圍牆和安莎通讯社 · 查看更多 »

安格拉·默克爾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婚前姓卡斯納(Kasner),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籍女性政治家,现任德国联邦总理。2005年,她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性聯邦总理,她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总理。 2015年12月,默克尔当选《时代周刊》2015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总编赞扬她在欧洲主权债务、中东难民及俄罗斯干预乌克兰等危机期间所展现的非凡领导能力。近年,默克尔處理歐洲難民危機的表現受到爭議及批評。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批評德國總理默克爾為代表的難民政策,某些政治人物認為這樣的政策应证了右派民粹主義的預言,而造成了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

新!!: 柏林圍牆和安格拉·默克爾 · 查看更多 »

尤里·安德罗波夫

#重定向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新!!: 柏林圍牆和尤里·安德罗波夫 · 查看更多 »

尼德尔克尔新纳大街

尼德尔克尔新纳大街(Niederkirchnerstraße),原名阿尔布雷希特王子大街(Prinz-Albrecht-Straße)是德国首都柏林的一条街道。这条大街东西走向,从威廉大街到波茨坦广场附近,构成米特区和克罗伊茨贝格两区的边.

新!!: 柏林圍牆和尼德尔克尔新纳大街 · 查看更多 »

工人阶级战斗队

工人阶级战斗队(Kampfgruppen der Arbeiterklasse,KdA)是东德的一个准军事部隊,成立于1952年并于1990年初解体,其成员最多达到过400,000人。.

新!!: 柏林圍牆和工人阶级战斗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柏林圍牆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东德边防军

#重定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

新!!: 柏林圍牆和东德边防军 · 查看更多 »

东边画廊

东边画廊(East Side Gallery)是德国柏林磨坊街(Mühlenstrasse)柏林墙上的艺术作品展示区,该段柏林墙位于柏林腓特烈斯海因-克罗伊茨贝格,沿施普雷河一侧修筑(边界为施普雷河中心),全长1.3公里。该地成为了流行的自由象征和纪念地。该段柏林墙因靠近东柏林市区分界线,亦被称作“腹地墙”(hinterland mauer)。 东边画廊收录了1990年在柏林墙东侧绘制的105幅绘画作品。2009年5月全面修复时,作品中的三分之二被损毁破坏,三分之一被非营利组织保护起来。.

新!!: 柏林圍牆和东边画廊 · 查看更多 »

东柏林

25px 本條目是指冷戰時期的東德首都。關於其他的同名事物,請參見。 东柏林(Ost-Berlin)是对1949-1990年间柏林东部地区的称呼,亦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首都,源于1945年苏联武装力量设立的苏联占领区。.

新!!: 柏林圍牆和东柏林 · 查看更多 »

东欧

東歐,多半是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西的歐洲,直至德國、瑞士、義大利(不含);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划分方法: 自然地理方面的東歐,是指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響,接近烏拉爾山、乌拉尔河和伏爾加河(窩瓦河)流域,實際上主要是指俄羅斯聯邦和哈萨克斯坦的歐洲部分和其他獨立國協的歐洲會員國家。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遭蘇聯併吞,或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政治上由共产党一黨專政,經濟上多採用計划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这点与西欧相反。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无神论。 本條目再把東歐分為兩區:東歐和獨立國家國協(以下內容,簡稱為國協)。.

新!!: 柏林圍牆和东欧 · 查看更多 »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革命、蘇東波,西方社会称之为1989年系列革命)指在1990年前后东欧和中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生反对派推翻共产党政权的急剧政治变化。 1989年2月,波兰团结工会取得合法地位后,剧变开始。其后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以1989年六四事件为起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现大范围反对当局执政的抗议活动。1989年6月4日,波兰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执政党波兰统一工人党。同月,匈牙利亦开始拆除其部分边境设防,大量东德居民经由该国流入西德。这加剧了东德内部的不稳定情绪,莱比锡等地出现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最终致使柏林墙倒塌,两德合并。而苏联在八一九事件后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分裂。 这场剧变最终以蘇共亡黨、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1990到1992年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相继成为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亦走向分裂。域外的柬埔寨、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相继宣布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 在东欧剧变后,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东欧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巴尔干地区亦饱受战乱摧残。美国的世界权力范围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美国文化、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继而传播至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西方许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把他们的指导思想转变为社会民主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亦向东欧扩张,欧洲一体化进程因而加快。.

新!!: 柏林圍牆和东欧剧变 · 查看更多 »

三八线

三八线,是1945年苏联和美国在从日本手中收复朝鲜半岛过程中,按土地面积大致相等原则,沿北纬38度线在地图上随手划定的一条受降分界线。值得注意的是,该线严格上并非停战分界线,朝鲜和韩国两方的界线是根据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划设的軍事分界線(又稱作停戰線)。 根据朝鮮停戰協定的规定,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間以全長247公里(154英哩)的实际控制区划定界線。該線大致依照北纬38度线划定,但主要根据双方于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时的实际控制线,军事分界线兩側是朝韓非軍事區。其中,由朝鮮實際控制的開城市就位於北緯38度以南。 由于南北韓均宣称拥有朝鲜半岛全境,因此这条軍事分界线并不被双方視為“国界”。在黃海上,兩韓以事實上的「海上軍事劃界線」分隔,稱為北方界線,1953年由聯合國軍劃定。然而北方界線並未有在停戰協定中提及,因此不被北韓承認。.

新!!: 柏林圍牆和三八线 · 查看更多 »

下水道

下水道是都市公共設施之一,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出现。以功能可分為污水下水道和雨水下水道。.

新!!: 柏林圍牆和下水道 · 查看更多 »

平克·弗洛伊德

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是一支於倫敦成立的英國搖滾樂團,他們最初以迷幻搖滾與太空摇滚音樂贏得知名度,而後逐漸發展為前衛搖滾樂團,並獲得國際聲譽。平克·佛洛伊德以哲學的歌詞、音速試驗、創新的專輯封面藝術與精緻的現場表演聞名。他們是流行音樂史上最具商業成功與音樂影響力的搖滾樂團之一,在全球坐擁超過2.5億的唱片銷售量,仅美國就有7450萬。平克·弗洛伊德於1996年與2005年分別入主美國摇滚名人堂和英國音樂名人堂。 平克·佛洛伊德於1965年由在學學生席德·巴雷特、尼克·梅森、羅傑·華特斯及理查德·赖特組建。1960年代晚期,樂團在倫敦地下音樂圈的現場演出獲得聲望,並在巴雷特的領導下發表了兩張暢銷單曲以及他們成功的處女專輯《黎明門前的風笛手》(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1967)。1967年12月,大衛·吉爾摩作為第五名成員加入;1968年4月,巴雷特因日趨惡化的精神狀態離開了樂隊。華特斯成了團內的首席歌詞作者,並到1970代中期成為樂隊佔主導地位的創作者,構思設計了他們在評論與商業上取得成功的概念專輯《月之暗面》(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1973)、《愿你在此》(Wish You Were Here,1975)、《动物》 (Animals,1977)、搖滾歌劇《迷牆》(The Wall,1979)和《最终樂章》(The Final Cut,1983)。 賴特1979年離開樂隊,隨後華特斯於1985年單飛。吉爾摩與梅森維持著平克·弗洛伊德;賴特重新作為客席樂手加入,而後正式恢復团员地位。三人又製作了兩張專輯,《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喪失理性的一瞬”,1987)與《藩籬之鐘》(The Division Bell,1994),並巡迴演出到1994年。約20年的爭執後,平克·弗洛伊德與華特斯於2005年在Live 8慈善演唱會上復團演出,但吉爾摩與華特斯表明他們沒有任何重組樂隊的計劃。巴雷特與賴特分別於2006和2008年去世。2014年11月,平克·弗洛伊德發表了由1993-1994年期間錄音材料錄製而成的新錄音室專輯《無盡之河》(The Endless River)。.

新!!: 柏林圍牆和平克·弗洛伊德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舒曼

汉斯·康拉德·舒曼(Hans Conrad Schumann,)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东德逃亡者之一。.

新!!: 柏林圍牆和康拉德·舒曼 · 查看更多 »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是蘇聯元帥、司令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帶領蘇軍縱橫「德蘇戰場」,解放了许多東歐國家使之脫離軸心國佔領,并攻佔納粹德國首都柏林,戰後擔任蘇聯華沙公約組織司令員,並於任內派出數個蘇軍步兵師鎮壓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

新!!: 柏林圍牆和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 查看更多 »

伦纳德·伯恩斯坦

雷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生名「路易斯」(Louis Bernstein,後於16歲時更為現名),生於美國麻省劳伦斯,猶太裔美國作曲家、指挥家、作家、音樂講師和鋼琴家。.

新!!: 柏林圍牆和伦纳德·伯恩斯坦 · 查看更多 »

开枪射击令

开枪射击令(Schießbefehl)是指东德边防军的一项指令,该命令允许边防军对非法穿越德国国内边界的东德难民予以枪击拦截。该命令在1960年至1989年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最终在1982年通过《边境法案》(Grenzgesetzes)第27条加以合法化。.

新!!: 柏林圍牆和开枪射击令 · 查看更多 »

德國國內邊界

德國國內邊界,又稱兩德邊界(innerdeutsche Grenze 或 deutsch–deutsche Grenze,最初也稱 Zonengrenze),即1949年至1990年間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二國的國界。它从波羅的海一直延伸至捷克斯洛伐克,總長,其中不包括意義相似的柏林圍牆。 它在1945年7月1日正式設立,作為西方国家和蘇聯在德佔領區的界線。它的東側築有連綿高聳的金屬柵欄和圍牆、有刺鐵絲網、警鈴、壕溝、瞭望塔、自動餌雷及雷區,徹底阻絕人及車輛的穿越,是當代全世界防禦工程最浩大的國界之一。東德在國界部署了五萬名東德武裝衛兵鎮守,緊鄰上萬名西德、英國與美國兵力。在國界二側的內陸,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華沙公約組織駐紮超過百萬的軍力,以備戰事一觸即發。 兩德邊界是溫斯頓·邱吉爾「鐵幕」一喻的實體呈現,在冷戰期間分隔蘇聯和西方世界,同時也象徵著界隔二種截然不同的思想體系——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它由東德自1952年至1980年代晚期分期建成Faringdon (1986), p. 284.

新!!: 柏林圍牆和德國國內邊界 · 查看更多 »

德國公共廣播聯盟

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beitsgemeinschaft der öffentlich-rechtlichen Rundfunkanstalt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缩写:ARD),又譯為德國公共廣播聯盟,简称“德广联”,是德国公共廣播機構所组成的合作组织。 目前德广联由九个州立广播公司联合组成,德国电视一台是其合作制作的电视台,除此之外这些州立广播公司还制作自己的、地方性的电视台和广播节目。德国外国广播电台德國之聲也是德广联的成员。德广联、德國電視二台和德国广播电台是德国公共广播的三个组成部分。.

新!!: 柏林圍牆和德國公共廣播聯盟 · 查看更多 »

德國統一日

德国统一日(德语:Der Tag der Deutschen Einheit),即現代德国的国庆节,此為两德统一後的德國聯邦政府所規定的全国法定假日,目的是为了纪念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原西德)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原东德)正式宣布统一的国家性节日。同时,这一天也是德国五个新联邦州的成立日。.

新!!: 柏林圍牆和德國統一日 · 查看更多 »

德國聯邦國防軍

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武装部隊,由陸軍、海軍、空軍三大軍種及基础军(後勤、防諜、憲兵等支援部隊)、中央醫療軍(軍醫部隊)兩大跨軍種部隊組成。.

新!!: 柏林圍牆和德國聯邦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德國馬克

德国马克( ,,简写为"DM")是德国在2002年欧元使用前的法定货币。英语中,通常被称为"Deutschmark",而德国人一般叫或者。1948年,它首先在盟军占领区发行,以替代原先的帝国马克,并在之后作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法定货币,直到1999年被欧元替换;它的 硬币与纸币继续流通,直到2002年欧元纸币与硬币的发行。欧元引入后,德国马克不再是法定货币——与其他欧元区国家一样,欧元与原来的货币混合流通了两个月。在2002年2月28日以前,马克硬币和纸币继续在德国作为有效的支付形式。 德意志联邦银行保证全部的德国马克现金可以在任何联邦银行的网点进行无限期兑换。纸币甚至可以用邮件寄到银行。 1998年12月31日,欧洲中央银行(ECB)确定了欧元与马克的兑换比率,自1999年1月1日起,马克与欧元的比价固定为DM 1.95583.

新!!: 柏林圍牆和德國馬克 · 查看更多 »

德國電視二台

德国电视二台(德语: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缩写ZDF)是德国的一个公共电视台,也是欧洲最大的电视台之一。它与德國公共廣播聯盟和德国广播电台是德国公共广播的三个组成部分。.

新!!: 柏林圍牆和德國電視二台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柏林圍牆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国会

#重定向 德国联邦议院.

新!!: 柏林圍牆和德国国会 · 查看更多 »

德国统一社会党

德国统一社会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为SED)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长期执政党,1946年由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两党在德国苏联占领区的组织合并而成。 虽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名义上是一个多党制国家,但实际政治权力集中在统一社会党手中,东德的其他政党起到卫星党的作用。1980年代,统一社会党拒绝效仿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推行经济改革和開放政策,仍坚持国家的民主集中制管理,直到兩德統一。.

新!!: 柏林圍牆和德国统一社会党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之歌

《德意志之歌》(Das Deutschlandlied)或《德意志人之歌》(Das Lied der Deutschen)是德國的現行國歌。 曲譜為著名古典音樂家海頓於1797年所做,後正式定為奥地利帝國國歌(《帝皇頌》)。德國版歌詞為自由主義詩人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教授(Prof.

新!!: 柏林圍牆和德意志之歌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Grenztruppen der DDR)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東德)的边防部队。该部队隶属于(MfNV),负责保卫和监视东德国境。 德国国内边界和柏林墙的防务由该部队承担,其人数最高曾达到约47,000人,是华约国家中人数仅次于苏联的边防军。.

新!!: 柏林圍牆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 · 查看更多 »

地道

地道可能指:.

新!!: 柏林圍牆和地道 · 查看更多 »

地雷

地雷是一種放置或埋在地下的爆裂物,經常被用來殺傷經過的敵方人員或車輛,是一種被動式的陸戰軍事武器。.

新!!: 柏林圍牆和地雷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柏林圍牆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Magyar Népköztársaság)为1949年到1989年间在匈牙利存在的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新!!: 柏林圍牆和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新!!: 柏林圍牆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國史館

國史館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最高史政機關,為總統府直屬機構,以修纂國家歷史、史料整理、史料文物採集,以及行憲以來歷任已卸職之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為主要任務。由於1949年中國大陸易幟,部分中華民國政府史料及檔案保留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新!!: 柏林圍牆和國史館 · 查看更多 »

國家人民軍 (東德)

國家人民軍(德語:Nationale Volksarmee,簡稱NVA)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軍隊,由陸軍(Landstreitkräfte)、人民海軍(Volksmarine)、空軍(Luftstreitkräfte)及邊防軍(Grenztruppen)所組成。.

新!!: 柏林圍牆和國家人民軍 (東德) · 查看更多 »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新!!: 柏林圍牆和冷战 · 查看更多 »

军国主义

軍國主義(Militarism),是一種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保證軍事力量視作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

新!!: 柏林圍牆和军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啤酒館政變

啤酒馆政变(又称啤酒馆暴动、慕尼黑政变;德语称作Hitlerputsch或Hitler-Ludendorff-Putsch,Putsch意思是政变)在1923年11月9日晚上发生,由德国纳粹党在慕尼黑的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发动,並計畫仿效先前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向羅馬進軍,進行類似行動推翻魏玛共和国。但最后失败。主要策划者包括纳粹党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一战德军名将埃里希·鲁登道夫及其他战斗联盟(Kampfbund)的成员(由纳粹党、冲锋队、Oberland League与Reichskriegsflagge等组织组成)。 政变失败后三天,希特勒被判叛国罪。他的部分同党被捕,也有些逃到奥地利。魏玛共和国政府捣破纳粹党的总部,并查封了党报《人民观察家报》。 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与其部下鲁道夫·赫斯被判监五年,魯登道夫則被判無罪。在牢狱中,赫斯担当秘书,协助希特勒撰写了《我的奋斗》,作为后者的自传与政治思想的代表作。這次政變雖被鎮壓,卻提高了希特勒在黨內的地位。同時希特勒明白不能以武力夺权,而是应该用合法的途径。希特勒最后在该年12月獲釋,但赫斯则坐牢七年半。 啤酒館政變的結果是納粹的發展和促進。 事件中,有16位纳粹党的支持者身亡。希特勒在《我的奋斗》的前言中提及他们的名字,并讚賞他们是烈士。1935年,以上死者葬於慕尼黑一个装修华丽的墓室中。1947年,盟军破壞墓室,并把遗骨四散。.

新!!: 柏林圍牆和啤酒館政變 · 查看更多 »

兩德統一

兩德統一(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1990年10月3日透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方式完成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的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原東德脫離華沙條約組織。.

新!!: 柏林圍牆和兩德統一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格弗罗伊

克里斯·格弗罗伊(Chris Gueffroy,)是最后一名在在试图翻越柏林墙离开东柏林前往西柏林的途中。他也常常被认为是最后一个死于翻越柏林墙的人,而实际上他仅仅是最后一名被射杀的人。1989年3月8日试图以热气球飞过柏林墙的过程中不幸坠毁的则是实际上最后一个死于越过柏林墙的人。.

新!!: 柏林圍牆和克里斯·格弗罗伊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门

布蘭登堡門()是位於德国首都柏林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勝利。 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国的國家象徵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欧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

新!!: 柏林圍牆和勃兰登堡门 · 查看更多 »

团,或稱團體,是某些組織的名稱,很多組織皆以團為名,如社團;有時也指一些一同進行活動的人,如旅行團。此外也可以指:.

新!!: 柏林圍牆和团 · 查看更多 »

图片报

《图片报》(Bild),德国的日报,由阿克塞尔施普林格股份公司发行,报社总部位于汉堡。《图片报》是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拥有大批读者,对舆论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该报为小型报(四开报)。这份报纸的风格曾遭到许多批评。.

新!!: 柏林圍牆和图片报 · 查看更多 »

火焰喷射器

火焰喷射器,或称喷火器,是一种用来喷射长距离可控火焰的装置。 火焰噴射器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會發射出一道燃燒中的可燃液体;第二類會發射出燃燒中的氣體。大部份的军用火焰噴射器會使用流質燃劑;但商用的火焰噴射器則主要使用較安全的高壓丙烷及天然氣作燃料。火焰噴射器多用於軍事及其它一些需要有受控火焰的方面,例如甘蔗園及土地管理中。火焰喷射器既可设计为用人员携带,也可以装置于车船中。.

新!!: 柏林圍牆和火焰喷射器 · 查看更多 »

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是貝多芬於1818至182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亦屬於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 該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約一小時。貝多芬也是首個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的主流作曲家。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詩句改編而成。該作品的別稱“合唱”由此而來。 時至今日,《第九交響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該曲第四樂章部分樂段經指揮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整理後,以《歡樂頌》(Ode to Joy)之名成為歐洲聯盟的官方盟歌。於2003年,交響樂的手稿在倫敦的蘇富比拍賣行以33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印證了其價值。正如蘇富比的手稿部負責人史提芬·路博士(Dr.

新!!: 柏林圍牆和第9號交響曲 (貝多芬)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柏林圍牆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hail Sergeyevich Gorbachov,),前苏联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85年上台,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1990至1991年间出任唯一一任的苏联总统,也是唯一一位在十月革命后出生的苏联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在其总书记任内推行開放政策,1987年和1989年两度当选美国時代年度風雲人物,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截至目前,他是继埃贡·克伦茨(东德)、汉斯·莫德罗(东德)、洛塔尔·德迈齐尔(东德)、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蘇聯)、伊萬·斯捷潘諾維奇·西拉耶夫(蘇聯)、(匈牙利)之后,少数还健在的前东方集团的领导人之一。 戈尔巴乔夫的头上有一个显著的胎记,为其广为人知的外貌特征,被中國网友戏称为“地图头”。.

新!!: 柏林圍牆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柏林圍牆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约翰·肯尼迪

约翰·費茲傑拉爾德·肯尼迪(英语:John Fitzgerald Kennedy,),通常被称作约翰·F·肯尼迪(John F. Kennedy)、JFK 或杰克·肯尼迪(Jack Kennedy),也译作--,美国第35任总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肯尼迪政治家族成员,被视为美国自由派的代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擔任美軍軍官,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军船员,因而获颁紫心勋章,而後從政,1946年至1960年期间先后推任众议员和参议员,1960年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國首位,亦為唯一一位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任期从1961年1月20日开始直到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为止,任内的主要事件包括:試圖廢除聯邦儲備委員會、猪湾入侵、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圍牆的建立、太空競賽、越南战争以及美国民权运动。 由於在古巴危機高峰期間的應對沉著,以及在蘇聯人進入宇宙後全力支持科技競爭,他此後決定的政策方向日後引領NASA成功達成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壯舉,美國人也收穫大量的高科技優勢,在针对总统功绩的排名中,通常僅被史學家列在排名中上的位置,但他在大眾文化中的地位卻更高,一直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這和他在冷戰期間太空計畫的關鍵地位極有關連。此外,肯尼迪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官方在随后的调查报告表明,李·奥斯華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但奥斯華亦隨即被另一位刺客傑克·魯比刺殺,使得案件真相撲朔迷離。肯尼迪遇刺案被视为对美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因为这一事件在其后数十年中一直影响了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新!!: 柏林圍牆和约翰·肯尼迪 · 查看更多 »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олотов,),原名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斯克里亚宾(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крябин),早年参加革命时,将姓氏改为“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取“锤子”之意(俄文“锤子”为молот)。1930年-1941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1942年-1957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1946年后改称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39年-1949年及1953年-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员(1946年后改称外交部长),1957年6月被降为驻蒙古大使,1964年被开除党籍,勒令退休。1984年恢复党籍。.

新!!: 柏林圍牆和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 查看更多 »

维利·勃兰特

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亦作威利·布朗特,),德国政治家,曾任联邦德国(西德)总理。.

新!!: 柏林圍牆和维利·勃兰特 · 查看更多 »

罗纳德·里根

罗纳德·威尔逊·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美國政治家,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長(1967年-1975年)。踏入政壇前,雷根也曾擔任過運動廣播員、救生員、報社專欄作家、電影演員,他的演說風格高明而極具說服力,被媒體譽為“伟大的溝通者”,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列根在1980年的選戰中擊敗了當時民主黨的總統吉米·卡特,共和黨也在同年選舉贏得了26年來首次在參議院過半數的席次。雷根推行的經濟政策為供應面經濟學,被人稱為雷根經濟學,將所得稅降低了25%、減少通貨膨脹、降低利率、擴大軍費開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國債,排除稅賦規則的漏洞,繼續對商業行為撤銷管制,使美國經濟在歷經1981-1982年的急劇衰退後,於1982年開始了非常茁壯的經濟成長。他始終強調他對於聯邦政府在处理問題上的能力抱持著懷疑態度,尤其是在經濟問題方面。他的解決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並減少稅率和商业管制,以此讓自由市場機制能自動修正所面臨的問題。他在就職典禮那天說道:“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共和黨的支持者盛讚他振奮了美國人在1980年面臨的低落士氣和挫折感,並且讓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對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擴張軍備,對蘇聯的政策則由原本的圍堵改為直接的對抗。雷根在政治意識形態上貫徹了反共主义與民主资本主义。 許多的觀察家,尤其是美國的保守派,稱讚雷根是美國得以拖垮蘇聯的主要功臣。歷史學家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一些人認為雷根是促使蘇聯於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一些人則認為蘇聯於他任內開始的轉變,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巧合。雷根兩屆任期完滿結束後,其副總統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於1988年的選戰中,挾著雷根的高昂人氣而大獲全勝並於翌年上半年升為總統,實現世代交接。雷根的總統任期影響美國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美國的80年代也常被稱為“雷根時代”,其右翼及保守派的思想哲學至今仍是美國保守派的標誌。另一方面,部分左派觀點認為雷根的政策為日後美國經濟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埋下伏筆,甚至進一步影響21世紀的全球,基督教右派及新保守主義亦在此時取得影響力,改變共和黨日後的政治生態。.

新!!: 柏林圍牆和罗纳德·里根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柏林圍牆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元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ISO 4217代码:USD),又稱美圓、美金,(美國)聯邦儲備票據,是美国作為存款債務的官方货币。它的出现是由于《1792年铸币法案》的通过。它同时也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目前美元的发行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控制。美元通常可以使用符号“$”来表示,而用来表示美分的标志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美元取的ISO 4217标准代号为USD。.

新!!: 柏林圍牆和美元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务卿

美國國務卿(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直译为国务部长,是美國國務院的首長,同時為美國內閣成员,主管美国外交事务,相当于美国外交部长,但是其地位要比其他内阁部长高,是所有內閣成員中的首席。.

新!!: 柏林圍牆和美国国务卿 · 查看更多 »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新!!: 柏林圍牆和美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炮兵

炮兵是指以火炮、火箭和飛彈等为基本装备,用火力进行战斗的兵种。由地面炮兵和高射炮兵组成,需要强大的火力和较远的射程,是战斗中的火力突击力量。主要用于支援和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 炮兵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在明永乐年间,京军中就有规模使用火炮的部队(神机营)。 在現代軍隊,砲兵屬於陸軍等部隊的兵種之一。在日本陸上自衛隊中,則將砲兵部隊稱為特科。 vi:Pháo Category:炮兵.

新!!: 柏林圍牆和炮兵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烏布利希

瓦爾特·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德國共產政治家。他亦是首位東德領導人(統一社會黨總書記)。烏布利希在萊比錫出生。他的父親是一個裁縫,而父母都是社會民主黨的活躍份子。烏布利希少時於德國國民學校上學,並學會了木匠的手艺。之後,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5年至1918年)其間在波蘭、塞爾維亞及西部前線服過兵役。1973年因中风,逝世于东柏林。 Category:東德政治人物 Category:蘇聯英雄 Category:萊比錫人 Category:德國共產主義者 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 Category:德国统一社会党党员 Category:国际列宁学校校友.

新!!: 柏林圍牆和瓦爾特·烏布利希 · 查看更多 »

装甲车

裝甲車輛是具有裝甲防護的各種履帶或輪式車輛統稱。坦克也是裝甲車輛的一種,但是在習慣上通常因作戰用途另外獨立分類,而裝甲車輛多半是指防護力與火力較坦克弱的車種。裝甲車的特性為具有高度的越野機動性能,有一定的防護和火力,分為履帶式和輪式兩種,一般軍用裝甲車會裝備一至三門中小口徑火炮及數挺機槍,一些還裝有反坦克導彈,結構以裝甲車體、武器系統、動力裝置等組成。為了增強防護和方便成員下車戰鬥。 大多數軍用裝甲車輛可以在水上行駛,可以執行運輸、偵察、指揮、救護、伴隨、支援坦克及步兵作戰等多種任務,還有執行專門任務的裝甲車輛,如裝甲回收車、裝甲指揮車、裝甲掃雷車、裝甲架橋車等。在警用領域多用於鎮壓暴亂等問題。.

新!!: 柏林圍牆和装甲车 · 查看更多 »

装甲运兵车

#重定向 装甲输送车.

新!!: 柏林圍牆和装甲运兵车 · 查看更多 »

西德

西德(Westdeutschland),或聯邦德國,是对1949年5月至1990年10月之間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之俗稱。.

新!!: 柏林圍牆和西德 · 查看更多 »

西柏林

西柏林(West-Berlin;West Berlin;Berlin-Ouest)是对1949到1990年间柏林市西部地区的称呼。西柏林是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美英法占领区,这一地区在此期间很大程度上与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相结合,但是在法律上并不属于西德的一部分。相對於西柏林,柏林的苏联占领区被稱為东柏林,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將東柏林定為首都;但西方國家认为柏林在法律上仍为四国联合占领区,因此不承认东柏林的首都地位。1961年起修筑的柏林墙将西柏林完全与其相邻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隔绝开来,直到冷战结束、柏林墙被拆毁为止。随着1990年兩德統一,西柏林作为一个特别地区的地位也就此消失,柏林重新成为统一后德国的首都。.

新!!: 柏林圍牆和西柏林 · 查看更多 »

鴨涌河

涌河(Canal Dos Patos),又稱鴨涌運河,是一條位於澳門和中國大陸(廣東省)的水道。發源於澳門半島關閘,最後進入澳門青洲西岸附近的內港。 澳門本無天然的河流,而鴨涌河在古時並不存在,但於1970年代後期,珠海市方面不斷填海,故此做成一條狹窄的人工河道,形成今日的鴨涌河。.

新!!: 柏林圍牆和鴨涌河 · 查看更多 »

連是现代陸軍、海軍陸戰隊等軍種的一種编制,由若三到六个排组成,人數大約在80-250人之間。譬如在三三制的編制下,一個連由三個排加上其他直屬單位共同組成。雖然連的組成在國家,單位類型會有所不同。但大多不會差太大,好幾個連合在一起,形成為營,在軍事上連算是軍隊運作上的基礎。 在现代军队编制中,连作为一个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斗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连的指揮官由军官担任,称为连长,军衔一般是上尉或者少校,副連長及輔導長军衔一般是上尉或中尉。 有些军事單位也把連称为中队。例如中華民國國軍有少數連級「中隊」的編制,差異則是編裝略簡。 在空軍的體系中,小隊(中華民國空軍稱為「分隊」)(flight)與連相當。.

新!!: 柏林圍牆和连 · 查看更多 »

迷墙

《迷墙》(The Wall)是英国前卫摇滚乐团平克·弗洛伊德的第9张录音棚专辑,这是一张概念专辑與摇滚歌剧,于1979年发行。1999年,鉴于《迷墙》双张专辑在美国的1150万的销量,美國唱片業協會鉴定其为雙鑽石专辑。在1980年早期,这张专辑在《告示牌雜誌》上连续15个星期占据首位并停留在榜上两年之久。专辑在英国的最高排名则为第三。“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是乐團唯一同時在英国和美国两国均是冠军的单曲。在世界范围,这张专辑出現了很多首畅销单曲,包括“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 “Young Lust”, “Hey You”, “Comfortably Numb”和“Run Like Hell”。在这张专辑的录音过程中,Roger Waters对艺术处理和控制有着很高的要求,曾导致乐队内部关系紧张。这张专辑被1001 Albums You Must Hear Before You Die一书收录。2003年,《滾石雜誌》把它排在史上最偉大的500大專輯第87位。《迷牆》作為一張對於全球音樂界影響力極大的唱片,時至今日仍舊吸引不同年齡層的樂迷;甚至於影響了此後數代的音樂人。.

新!!: 柏林圍牆和迷墙 · 查看更多 »

茲林Z 142

#重定向 茲林Z 42.

新!!: 柏林圍牆和茲林Z 142 · 查看更多 »

防火长城

防火长城(Great Firewall (of China),常用简称:GFW,中文也称中国国家防火墙,中国大陆民众俗称墙、防火墙、功夫网等等),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其互联网边界审查系统(包括相关行政审查系统)的统称。此系统起步于1998年,其英文名称得自于2002年5月17日Charles R. Smith所写的一篇关于中国网络审查的文章《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2008年1月30日新增。,取與Great Wall(长城)相谐的效果,简写为Great Firewall,缩写GFW。隨着使用的拓广,中文「墙」和英文「GFW」有时也被用作动词,网友所說的「被墙」即指网站内容被防火长城所屏蔽或者指服务器的通讯被封阻,「翻墙」也被引申为突破网络审查浏览境内外被屏蔽的网站或使用服务(如被GFW屏蔽的网盘Dropbox)的行为。.

新!!: 柏林圍牆和防火长城 · 查看更多 »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新!!: 柏林圍牆和蘇聯 · 查看更多 »

赫鲁晓夫

#重定向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新!!: 柏林圍牆和赫鲁晓夫 · 查看更多 »

间谍

谍是指潜入敌对势力或竞争对手从事秘密刺探情报或是进行破坏活动工作的人,以此来使其所效力的一方有利。古代亦稱作細作。打入敵方组织內部并取得公开合法身份的稱為臥底。根据业务领域不同,间谍可分为军事间谍与工业间谍(或稱商業間諜、經濟間諜);根据秘密工作性质不同,可分为情报间谍(刺探情报)、行动间谍(颠覆、破坏、宣传煽动等)、联络间谍(策反勾连)等。间谍为多方势力同时服务,称为“多重間諜”或“多面諜”。反间谍,也称“反谍(报)”、防諜、肃伪。 法律意义上,间谍一般指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勾连策划、配合的活动。境内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经济间谍活动不构成刑事法律概念的“间谍”。.

新!!: 柏林圍牆和间谍 · 查看更多 »

肯尼迪

肯尼迪(Kennedy)是祖籍爱尔兰苏格兰地区的姓氏。可以指:.

新!!: 柏林圍牆和肯尼迪 · 查看更多 »

铁丝网

#重定向 有刺铁丝网.

新!!: 柏林圍牆和铁丝网 · 查看更多 »

铁幕

铁幕(英语:Iron Curtain)指的是冷战时期将欧洲分为两个受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当时,铁幕以東的东欧属于苏联(共產主义)的势力范围,包括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東德、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後與蘇聯鬧翻)及南斯拉夫(不與蘇聯同盟)和部份奧地利領土,這些國家為了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則組成華沙公約組織。而西欧则属于美国(資本主义)的势力范围,包括英國、法國、西德、義大利、冰島、挪威、西班牙、葡萄牙、丹麥、比利時、荷蘭、愛爾蘭(中立國)、瑞典(中立國)、芬蘭(中立國但在立場上暗自傾向蘇聯)、瑞士(中立國)、奧地利(中立國)、希臘(南歐)和土耳其(南歐及小亞細亞)及其他位於西歐的微型國家(梵蒂冈)等國,這些國家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新!!: 柏林圍牆和铁幕 · 查看更多 »

臺北

--北(Tâi-pak,俗體字書寫作--北)是臺灣的地理名詞,詞義為「臺灣之北」;原本指稱北臺灣,19世紀末臺北建城後,漸用於專指以此城池為中心發展的都市。 「臺北」依照定義的不同涵蓋不同的範圍。行政區的臺北指臺北市,都會區的臺北則指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人口約700多萬人,有的機構定義臺北都會區會再加上桃園市,人口超過920萬人,面積3678平方公里,為世界第50大都會區。.

新!!: 柏林圍牆和臺北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大街

腓特烈大街(Friedrichstraße)是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区重要的文化和商业街,街名取自普魯士第一位君主腓特烈一世,构成腓德烈城(Friedrichstadt)的核心。它北起老米特区的北部(再向北称为 Chausseestraße),南到十字山区的。由于该路为南北走向,它与莱比锡大街和菩提树下大街等东西向主轴线道路交汇。地铁U6线在地下运行。在冷战期间,該街以柏林墙上的查理检查站一分为二。 腓特烈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传统商业街,位于平行的威廉大街(1945年以前旧行政区Regierungsviertel的心脏)以东3个街块。 腓特烈大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损严重,在柏林分治期间只得到部分重建。西柏林部分,一部分重建为住宅街;1960年代末,腓特烈大街末端昔日的贝勒联盟广场(Belle-Alliance-Platz)的遗址,更名为Mehringplatz並完全拆除,代之以混凝土住宅和办公室。这一地区虽然处于中心位置,仍然相对较贫穷。 在东柏林部分,将街道拓宽成四车道,和莱比锡大街一样;菩提树下酒店(2006年拆除)和原来的Lindencorso(1991年拆除)是仅有的建于这一时期,配合街道拓宽而建的建筑。柏林大酒店是东德顶级的5星级酒店,1987年建于菩提树下酒店对面。拟定了该街进一步的重建计划,1990年两德统一时工程正在进行,当时东德Plattenbau为基础的建设停止,随后废除,只有少数已经完成使用的建筑物亦未能幸免。已完成的柏林赌场位于莱比锡大街拐角处,于1994年拆除。 腓特烈大街在1990年代经过了重建,当时,这是该市最大的建设项目;工程继续向腓特烈大街车站以北扩展。许多著名建筑师促成了计划,其中包括让·努韦尔,他设计了老佛爷百货公司分店;菲利普·约翰逊,设计了查理检查站附近的美国商业中心。对于重建工程毁誉参半,但是这条街重新成为受欢迎的购物目的地。 在冷战和柏林分治时期,該街上腓特烈大街车站尽管设在东柏林,但是为两条交叉的西柏林快鐵线和西柏林地铁U6线所利用,同時也與查理檢查哨並列為重要的邊境關卡。这个车站充当这些线路的换乘站,火车在此停靠,但腓特烈大街底下的其他所有东柏林车站是封锁的幽灵车站,西柏林來的地鐵列車均過站不停。在腓特烈大街车站,西柏林乘客可以从一个站台转移到另一个站台,但是没有适当的文件,不能离开车站。这个车站的一部分对西柏林线路开放,但是戒备森严,较小的一部分月台則充当东柏林快鐵终点站,兩者之间进行了封锁。.

新!!: 柏林圍牆和腓特烈大街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新!!: 柏林圍牆和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苏联驻德国集团军

#重定向 苏军驻德集群.

新!!: 柏林圍牆和苏联驻德国集团军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空軍

英國皇家空軍(英文:Royal Air Force,RAF)為英國軍隊的航空作戰軍種,創設於1918年4月1日,為世界上第一支編成獨立軍種的空軍。在一战胜过同盟国后,英国皇家空军成为了该时期最庞大的空军。自创设以來,英国皇家空军在英國軍事史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列颠战役。据2007年统计,皇家空軍有1000架以上飛行器,及45710位常備兵員。.

新!!: 柏林圍牆和英國皇家空軍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柏林圍牆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选帝侯大街

选帝侯大街(Kurfürstenstraße)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米特区的分区蒂尔加滕境内,并组成分区舍嫩贝格与市辖区滕珀尔霍夫-舍嫩贝格之间的分界。虽然道路用地及人行道归属蒂尔加滕管辖,但其南部地块隶属于舍嫩贝格。选帝侯大街站服務該街。.

新!!: 柏林圍牆和选帝侯大街 · 查看更多 »

Ich bin ein Berliner

#重定向 我是柏林人.

新!!: 柏林圍牆和Ich bin ein Berliner · 查看更多 »

Stasi

#重定向 史塔西.

新!!: 柏林圍牆和Stasi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柏林圍牆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柏林封鎖

柏林封锁(德語:Berlin-Blockade,1948年6月24日-1949年5月12日)是冷战时期的第一次重大国际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处于多国占领下的德国,因冷戰令蘇聯和西方國家關係惡化,苏联遂封锁了西方盟国通向在其管制下的柏林地区的道路和铁路。迫使西方力量同意让苏联與其佔領区向整个柏林供应食物和燃料,使苏联在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城市。 為了防止城市落入蘇聯手中,英美為首的西方陣營开展了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運輸行動:柏林空運(Berlin Airlift;Berliner Luftbrücke),为西柏林提供物资供给。英国皇家空军和刚刚成立的美国空军等盟國空軍部隊在1年内进行了278,228次飞行,向柏林提供了2,326,406吨的物資,包括燃料和食物。除了英美空軍,还有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加拿大皇家空军、新西兰皇家空军和南非空军参加了整个空运。 到了1949年春天空运的成果开始显现,4月份后通过空运投下的物资甚至超过了之前通过铁路向城市运送的货物,柏林空运的成功让之前不相信其可能有所作为的苏联感到耻辱。封锁在1949年5月被解除,并导致了3个独立的德意志国家的建立:柏林從法理上一分為二,西柏林獨立,並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形成特殊的同盟關係;東柏林則併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領土。。作为对空运的纪念,原先柏林西部的3个机场在其后的50年裡依然作为德国的重要国门。.

新!!: 柏林圍牆和柏林封鎖 · 查看更多 »

查理檢查哨

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或稱為C檢查哨,又譯查理檢查站),位於柏林市中心的腓特烈大街上,是冷戰時期柏林圍牆邊東德與西柏林進出的一個檢查點。该检查站通常为盟军人员和外交官使用。從這個檢查哨往北去,即進入民主德国的首都東柏林,反之往南則是進入联邦德国的西柏林。柏林圍牆拆除後,此檢查哨一度被拆除,而后又被复建,成為柏林旅遊的重要景點。在查理檢查哨邊有一博物館,即查理檢查哨博物館(Haus am Checkpoint Charlie museum),展出内容为与柏林墙及两德分裂时期有关的历史资料和物件。 在检查哨附近还设有贴着美苏士兵照片的立牌。.

新!!: 柏林圍牆和查理檢查哨 · 查看更多 »

推倒這堵牆

#重定向 推倒這堵牆!.

新!!: 柏林圍牆和推倒這堵牆 · 查看更多 »

林登·约翰逊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时常缩写称LBJ,美国政治人物,1963年至1969年擔任第36任美国总统,1961年至1963年于约翰·肯尼迪任下为第37任美国副总统。约翰逊为民主党人,来自德克萨斯州,1937年至1949年任众议员,1949年至1961年任参议员。在参议院中他六年任多数党领袖,两年任少数党领袖,两年任多数党党鞭。 约翰逊于1960年参加美国总统选举,未获成功,但此后民主党候选人兼马萨诸塞州联邦参议员约翰·肯尼迪选定其为竞选伙伴。两人在大选中险胜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约翰逊亦于1961年1月20日就职为美国副总统。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约翰逊接任美国总统一职,并于1964年总统选举中横扫共和党候选人兼亚利桑那州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连任总统职位。约翰逊以其专横粗暴性格闻名,不时通过“约翰逊待遇”(Johnson treatment)迫使有权势的政客支持推动其立法。 约翰逊提出了“伟大社会”这一立法举措,推动维护民权、公共广播、联邦医保、、教育援助、艺术、城市及乡村发展、公共服务及“”。在约翰逊任内,向贫穷宣战政策及经济的发展使数百万美国人脱离了贫困阶层。约翰逊同时签署了一系列民权法案,禁止在公共设施、跨州贸易、工作场所及住房领域进行种族歧视,《选举权法案》则取缔了南方一些州对非裔美国人选举权进行的限制。《》则改革了美国的移民体系,以种族为尺度的移民配额制度终结,以国籍为尺度的制度开始实施。 在约翰逊任内,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参与程度逐渐升级。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赋予约翰逊在不经宣战许可的情况下即可在东南亚使用武力的权力。在越美国军事人员数量大幅度上升,自1963年的16,000名非战斗顾问增加至1968年年初的550,000人,大量军事人员直接参与战斗。美军损失数额亦大幅上升,和平进程逐渐陷入僵局,对于战事的不满情绪导致大规模反战运动在美国大学校园及海外地区集中爆发。 1965年起,多数大城市爆发夏季骚乱,犯罪率大幅提升,其政敌开始呼吁施行“法律与秩序”政策。约翰逊上任初期广受民众欢迎,但越南战争及国内社会不稳定导致其支持率逐渐下跌。1968年民主党内部发生分裂,其反战派系对约翰逊进行批判。1968年约翰逊在新罕布什尔州民主党总统初选中惨败,由此亦宣布放弃竞选连任。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在大选中胜出,统治美国总统政治长达36年的新政联盟就此崩溃。1969年1月约翰逊离职,返回其德克萨斯州牧场度过余生,1973年1月22日因心脏病过世,享年64岁。 史学家称新政时期后的美国现代自由主义在约翰逊任内达到了顶峰。由于其在国内政绩优异,推动立法对民权、枪支管制、及社会保险等有重大影响,许多史学家对其评价仍旧颇为积极,在美国总统排名中依旧较为靠前。.

新!!: 柏林圍牆和林登·约翰逊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新!!: 柏林圍牆和捷克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德語縮寫:DDR)、「東德」或「民德」,是存在于1949年到1990年的一个中欧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10月7日在德国苏占区成立,首都为东柏林。民主德国位于现今德国的东北部,面积为107,771平方公里,与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波兰接壤,北部为波罗的海。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时与西德合併。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被大多数人视作苏联的一个卫星国。1948年苏联占领当局将权力移交给德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随后在1949年成立。东德人口的很大一部分都不认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1953年发生了六一七事件,苏联驻德部隊参与了镇压。东德成立初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外逃问题,在1950年代有270万东德居民由于政治或经济因素非法越境到西德。除建立两德边境外,1961年东德政府沿西柏林边境修建了柏林墙以阻止东德居民通过西柏林逃往西方,并对越境者加以射杀。另外,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史塔西对整个社会的异见者和社会活动进行着严密的监控和压制。国家教育机构被要求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培养社会主义特性的人才。政治权力在1989年前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掌握,其对各岗位的干部选拔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他政党仅能通过统一社会党领导的国家阵线参与政治活动。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依照五年计划组织生产并分配消费品。其国民经济高度国有化,对先前的私有企业进行了强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以人民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贸易组织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集体生产单位替代。东德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且与西德相比具有较高的妇女就业率,东德也成为了当时东方阵营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家对日用消费品采取補貼措施以降低物价,然而国民经济无法满足居民对部分食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不得不通过从西方进口,同时增加了国家的债务。 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经济上的问题导致了东德居民的不满情绪,在昂纳克拒绝效仿苏联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后,东德的离境人数开始增加,并爆发了持续的抗议活动。1989年发生了一场非暴力的革命,当时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領導的苏联政府拒绝干涉这一事件。这场革命结束了统一社会党专制,次年举行了自由选举,随后--国际协商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最後东德于1990年10月3日併入西德成为一个统一的德国。.

新!!: 柏林圍牆和東德 · 查看更多 »

東方集團

東方集團为冷战期间西方阵营对中欧及东欧的前社會主义国家的称呼,其范围大致为苏联及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与这一称呼类似的“苏联集团”和“蘇東集团”同样代指与苏联同盟的国家,但这两者通常也包括中东欧之外的国家。 1949年时,東方集團包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波兰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等社會主义國家。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虽然也是社會主義国家,但因为和苏联有矛盾,1949年时被逐出了東方集團。雖然1955年南斯拉夫與苏联关系正常化,但南斯拉夫并没有重新加入東方集團。.

新!!: 柏林圍牆和東方集團 · 查看更多 »

榴弹发射器

榴弹发射器是一种可以把特制榴弹或手榴弹发射得比用手更远、更精确、更快速发射的小火器。榴弹发射器可以是一件单独成型的武器,亦可以是一个附加在步枪上的武器。 榴弹发射器可以是一件獨立的武器(可以是一次射擊或可再裝填)或步枪槍管底下的附件。二者中選擇一種,很多步枪是可以設計去在槍口發射枪榴弹。大型榴弹发射器可能是架設在運載工具或三腳架上。 榴彈發射器最初出現在十六世紀。.

新!!: 柏林圍牆和榴弹发射器 · 查看更多 »

歷史頻道

歷史頻道(英文:History)是美國一個專門播放歷史相關紀錄片的電視頻道,於全球各地設立多個版本,部份更會播放人物史、軍事歷史、工程發明等電視節目。歷史頻道成立於1995年1月1日,由「Arts & Entertainment」聯營公司(Hearst、美國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和天空(Sky)新聞集團所創立和營運;及後擴展至世界各地,包括英國、亞太區等。.

新!!: 柏林圍牆和歷史頻道 · 查看更多 »

水晶之夜

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或譯为“碎玻璃之夜”,是指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納粹黨員與党卫队襲擊德國全境的猶太人的事件。這被認為是對猶太人有組織的屠殺的開始。.

新!!: 柏林圍牆和水晶之夜 · 查看更多 »

民主德国人民警察

#重定向 德国人民警察.

新!!: 柏林圍牆和民主德国人民警察 · 查看更多 »

民主德国边防军

#重定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防军.

新!!: 柏林圍牆和民主德国边防军 · 查看更多 »

气球 (航空器)

氣球(balloon)是娛樂性航空器的一种,它配备有用來填充氣體的袋狀物,当充入氣體的密度小於其周圍的環境的氣體密度,且由此壓力差產生的静浮力大於氣球本身與其搭載物的重量時气球就可浮升。气球作为一种娛樂性交通工具可用来运载观测仪器和遊客,只装载设备的无載人气球经常用于对高空大气环境的科学研究,有时也用于测定宇宙射线。另外,用作娛樂性熱氣球的例子有海洋公園。.

新!!: 柏林圍牆和气球 (航空器) · 查看更多 »

汉堡

漢堡(;, 当地发音:; 低地德语/低地撒克逊语:Hamborg)),全称为汉堡汉萨自由市(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汉堡宪法 ,位于德国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汉堡拥有近180万人口,是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欧盟第八大城市。作为一個城邦,其行政级别有其联邦州议会和州立法委员会。汉堡及其周围城镇共有274万人口,而汉堡大城市群则有500万人口。 汉堡港位于易北河出海口,是德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第20大港口。同时因为包括汉堡机场和众多轨道交通,汉堡是欧洲物流的最重要的枢纽之一。汉堡经济主要为高科技经济,包括航空航天工程企业(空中客车)、生命科学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制成品企业(拜尔斯道夫和联合利华),同时作为一个媒体中心其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

新!!: 柏林圍牆和汉堡 · 查看更多 »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是二战后在波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波兰统一工人党为执政党。在1944至1952年间的正式名称为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1952至1989年的正式名称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语: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 苏联对波兰的内政和外交有一定的影响,苏联一直在波兰驻有军队。1945年波兰军队80%的军官都由苏联将军和顾问组成。.

新!!: 柏林圍牆和波兰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波茨坦

波茨坦(Potsdam、Poczdam、Postupim)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州府和不隶属于县的城市,其北部与柏林相邻(到柏林市中心约26公里)。波茨坦坐落于哈韦尔河边,是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地区的一部分,它是勃兰登堡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该州的一个中心。 波茨坦曾经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点。波茨坦之于德国正如温莎之于英国:其为普鲁士国王和德国皇帝的夏宫所在,直到1918年。城市内有众多湖泊和独特的文化历史建筑,特别是德国境内最大的世界遗产,無憂宮以及周边的公园。而波茨坦会议,二战同盟国之间在二战后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则是在市内的另一座宫殿,塞琪琳霍夫宫召开的。.

新!!: 柏林圍牆和波茨坦 · 查看更多 »

波茨坦广场

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是德國柏林中部一個重要的廣場和交通枢纽,位于勃兰登堡门和德国国会大厦以南大约1公里,靠近蒂尔加藤公园的东南角,以其西南方25公里处的城市波茨坦命名,此处原是前往波茨坦的旧道路通过柏林城墙处的波茨坦门。曾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波茨坦廣場是歐洲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处被彻底摧毁成为废墟,随后在冷战时期,柏林墙在其原址上将其分为两半。但自柏林墙倒塌以后,再度发展为该市闪耀的新的核心和新柏林最显著的标志。主要建筑包括索尼中心和铁路塔等。.

新!!: 柏林圍牆和波茨坦广场 · 查看更多 »

波恩

波恩(Bonn),官方称波恩联邦市(Bundesstadt Bonn),是德國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南部莱茵河畔的一个城市,前西德的首都,位於科隆以南约30公里,科布伦茨以北约60公里,人口約30万,为北威州十大城市之一,至今仍是德國重要的政治中心。 拥有2000年历史的波恩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曾是科隆公国的首都,直至18世纪末。1770年12月16日作曲家贝多芬出生在这座城市。 1949年到1990年波恩是联邦德国(西德)首都,遷移到柏林前仍是政府所在地。当前波恩还驻有6个联邦部门,其他政府部门在此也仍有办事机构,这使得波恩成为德国第二大政治中心。1996年开始联合国的环境和发展事务组织也驻在这里,2006年11月「UN-Campus」在前政府区正式落成,成为13个联合国驻波恩机构的办公地。除此之外,前政府区目前还设有一些德国大型跨国企业的总部,例如德国电信和德国邮政,以及德国之声电台和波恩国际会议中心。.

新!!: 柏林圍牆和波恩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柏林圍牆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深圳河

深圳河(Sham Chun River/Shenzhen River),珠江三角洲水系,發源於梧桐山,流经深圳市区和香港,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深圳湾,出伶仃洋。是被訂為香港與中國大陆的邊境的河流(中下游),位於香港和廣東省深圳市之間,原屬於香港管轄範圍,香港回归后中心线以北划归深圳市管辖。羅湖橋和福田口岸邊境大樓等均橫跨於深圳河上。事實上,現時的邊界除了深圳河外,還有沙頭角河和中英街。 深圳河於歷史上稱為明溪,自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起,更改稱為深圳河,作為英國租借香港新界部份的99年界限時期的界河。深圳河是香港最長的河流。.

新!!: 柏林圍牆和深圳河 · 查看更多 »

潜水

潛水泛指所有的水面下活動。包含使用壓縮機由水面供氣的潛水;由潛水員自行攜帶呼吸系統的水肺潛水;以及不攜帶呼吸系統,僅使用輕裝備的自由潛水。.

新!!: 柏林圍牆和潜水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柏林圍牆和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施普雷河

施普雷河(德语:Spree,索布语: Sprjewja, 捷克语: Spréva)是条流经德國萨克森自由州、勃兰登堡、柏林和捷克烏斯季州的河流,哈弗尔河的左支流,之后汇入易北河,注入北海。全長403公里,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發源於勞西茨山北麓,向北流經寛闊的沼澤,形成多个湖泊,在柏林施潘道區滙入哈韋爾河,春季為洪水期。科特布斯附近年平均流量12米3/秒。呂本以下153公里可通航。.

新!!: 柏林圍牆和施普雷河 · 查看更多 »

曼海姆

曼海姆(Mannheim)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继斯图加特和卡尔斯鲁厄之后的第三大城市,人口约31万,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城市路得维希港隔莱茵河相望。曼海姆是一座大学城,这座曾经的普法尔茨皇城如今也是欧洲都市圈莱茵-内卡三角(Rhein-Neckar-Dreieck)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新!!: 柏林圍牆和曼海姆 · 查看更多 »

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英语: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英语: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裝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第一场革命于1848年1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爆发。随后的法国二月革命更是将革命浪潮波及到几乎全欧洲。但是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1848年革命还是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并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新!!: 柏林圍牆和1848年革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Berlin Wall反法西斯防卫墙反法西斯防衛牆柏林墙柏林墙事件柏林墙倒塌柏林圍牆倒塌柏林围墙柏林牆柏林牆倒塌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