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1 关系: 加密,名人,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世界人权宣言,人权,人格,病歷隱私權,联合国,非政府组织,路易斯·布蘭迪斯,臺灣媒體亂象,法律,无所隐瞒论,政府。
- 人權
- 公民權利與自由
- 數位權利
- 身份管理
- 隱私權法
加密
在密码学中,加密(Encryption)是将明文信息改變為難以讀取的密文內容,使之不可读的过程。只有擁有解密方法的對象,經由解密過程,才能將密文還原為正常可讀的內容。.
查看 隐私权和加密
名人
名人」可以指:.
查看 隐私权和名人
学说
學說可能是指:.
查看 隐私权和学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9月20日,首部宪法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又经历了两次修改。现行的八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当日公布施行。八二宪法其后又经过了多次修正,形成了宪法现行文本。 现行宪法全文共4章、143条,阐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彰显了民主集中制的理念,明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主的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结构,明示了中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并明列其基本国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所适用的犯罪和刑事责任的法律体系。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基本法律。此外,还有单行刑法、附属刑法,但一般只是重申刑法的内容,没有规定新的罪名及犯罪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审查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对互联网进行网络内容审查,这是一种行政行为,力度和标准有别于绝大多数国家,引起争议并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根据《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自2014年8月26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简称国家网信办,与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牌子挂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中国大陆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并负责监督管理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而制订的一部法律。于2015年6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草案公开发布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2016年11月7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17年6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调整国内外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1986年4月12日由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并发布,1987年1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总计156条,分别由基本原则、公民(自然人)、法人、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附则共9个章节组成。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制定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将逐渐被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为首的“民法典”模式的法律取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制定的针对中国内地范围内的未成年人的普通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是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15年7月1日颁布的法律。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過,內容共有7章,中國政府官方媒體稱該法對「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個「國家安全任務」進行了明確規範。.
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在法國巴黎夏樂宮通过的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联合国大会第217号决议,A/RES/217),共有30條。宣言起草的直接原因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省,是第一份在全球範圍內表述所有人類都應該享有的權利的文件。其由联合国出版在其自己網站上。 《世界人權宣言》與《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兩公約)和其他兩個可選協約一起包含在國際人權法案中,兩個公約都是在1966年通過。.
查看 隐私权和世界人权宣言
人权
人權(基本人權、自然權利及人類基本權利)指“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而應享有的權利”。人權的許多價值以強化人的能動性並以普世(或曰普適)原則要求所有人應享有此天赋權利。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權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没有人權,就没有自由、平等、民主、宪政和博爱。鉴於人類中資源有限的個體實力不足以防止自身的平等權受到侵犯,甚至被迫放弃这一权利,故而与人权相关联的集体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外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义务。任何集体也享有代为捍卫该集体之内的个体之平等权利的集体权利,但是集体权利不属于人权,更不被允许作为用于限制人权的手段。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確立了維護和保會是否保障人權的常成為憲法、國際法及國際社會評判的重要規範性價值標准。 在保護人權的法律實踐上,憲法及國際法的界定也存在政治及學術爭議第164頁:...
查看 隐私权和人权
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譯為性格,指人类心理特徵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区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徵和行为模式。西方語言中「人格」一詞(例如法文的personnalité、英文的personality),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會功能。.
查看 隐私权和人格
病歷隱私權
病患隱私權,又称为病歷隱私權或醫療隱私權,是信息隐私权的一種,隐私权是患者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病人的病情和健康状况被视作私人信息和秘密,因此受到隐私权的保障,非经同意不得泄漏病人医疗上的秘密。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有为保密的义务。同时,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限制。.
查看 隐私权和病歷隱私權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查看 隐私权和联合国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NGO, Organisation Non Gouvernementale,缩写:ONG)是一类不属于任何政府、不由任何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国家政府。虽然从定义上包含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但该名词一般仅限于非商业化、合法的、与社会文化和环境相关的倡导群体。非政府组织通常是非营利组织,他们的基金至少有一部分来源于私人捐款。现在该名词的使用一般与联合国或由联合国指派的权威非政府组织相关。 由于各国文化、法律等的差异,不同国家对这个概念的指称所适用的对象范围也各不相同。美国一般称之为“非營利组织”、“独立组织”或“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英国称之为“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还有许多国家则用“社团”称之。 由于认为“非政府组织”被滥用了,因为它可以涵盖一切非政府的组织,一些非政府组织倾向于使用“民间志愿”组织(Private voluntary organization,PVO)。 据一份1995年联合国关于全球管理的报告统计,有接近29000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国家级的更多。据估计,美国有两百万个非政府组织,大部分是过去30年成立的。俄罗斯至少有65000个。每天都有数十个非政府组织成立,光肯尼亚每年就有240个非政府组织新成立。.
查看 隐私权和非政府组织
路易斯·布蘭迪斯
路易士·布蘭戴斯(Louis Dembitz Brandeis,)美國律師,1916年獲伍德羅·威爾遜總統提名為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直到1939年。是第一位擔任此職的猶太裔人士。最為人知的是他將實驗室方法帶入法庭。 1939年退休,威廉·道格拉斯接任他的席位。.
查看 隐私权和路易斯·布蘭迪斯
臺灣媒體亂象
台灣媒體亂象主要指台灣於1980年代解嚴後,由於商業媒體(特指新聞媒體)利用暴力、血腥、煽情、炒作與捏造新聞等違反媒體倫理手段增加收視率或報刊發行量之現象。該亂象促使部份人士成立媒體批評團體並對媒體進行監督和批判。如1999年成立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00年八掌溪事件後成立之「與媒體對抗」運動及2002年成立之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等。媒體批評團體反對爆料公社為目標進行大清洗,有些側重人民媒體素養之提昇,有些則偏向批判商業化之媒體環境並要求健全公共媒體空間 。.
查看 隐私权和臺灣媒體亂象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查看 隐私权和法律
无所隐瞒论
无所隐瞒论(Nothing to hide argument)是一种观点,认为政府的大规模监控项目不是侵犯隐私,因为政府的监控旨在揭露不正当的、不法的行为,而不法的行为是不该隐瞒的,一经发现自然应当公开才是,因此公民无需担心政府的监控。许多支持该论点的人宣称“我没什么可藏,我光明磊落,政府监控就监控吧,我不在乎”,或者“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查看 隐私权和无所隐瞒论
政府
政府是一个政治体系,於某个區域訂立、執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机构。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行政机关;在内阁制国家,“政府”一词也用來指代表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核心,即“内阁”。 政府也是一种权力分配的格局。不仅是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甚至也包括了政府各部门单位之间以及公务员之间的权力分配。 政府是组成国家整体的一个幫派,政府隶属于国家。因此执政政府的倒台或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灭亡,而如果国家灭亡了,政府也就不可能存在。公民对于国家的合法性存在认同性高于对政府的认同性。 政府也是一种组织,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组织,政府权力的取得必须具有合法性,同时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权力只为权力来源负责,政府也不例外。如果政府的权力来源恰好是国民或公民,政府就对国民公民负责,为公共利益服务。 政府依照法律行使执法权,如果超出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就是“滥用职权”;如果没有完全行使执法权,就是“不作为”。两者都是政府的错误。.
查看 隐私权和政府
另见
人權
- “武装冲突中的法治”项目
- Fairview
- 世界人权大会
- 人权
- 人权观察
- 人格性
- 人權教育
- 人權運動
- 人身保護令
- 人道主义
- 免於恐懼的自由
- 全球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
- 公眾利益
- 冤獄
- 剥夺政治权利
- 国际人权法
- 國際人權日
- 國際失蹤者日
- 土地法
- 大规模监控
- 少数群体
- 平等主義
- 思想自由
- 性別平等
- 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
- 无罪推定原则
- 普遍管辖权
- 最低生活保障權
- 正当防卫
- 神圣的人
- 穿着权
- 米兰敕令 (君士坦丁)
- 網路人權
- 自由之家
- 藏人行政中央
- 被遺忘權
- 言論自由
- 身份認同政治
- 轉型正義
- 隐私
- 隐私权
公民權利與自由
數位權利
身份管理
隱私權法
- 安全港原則
- 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
- 隐私
- 隐私权
亦称为 個人私隱,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