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明朝王府

指数 明朝王府

明朝王府为明朝亲王、郡王理政及居住的府邸。依據《大明会典》,明代王府分为亲王府、郡王府两等。亲王府制度拟于宫室,有王城、四门、前三殿、后三宫、山川社稷坛、宗庙等建筑;郡王府为四合院式建筑。 明朝共实封亲王六十三位,在陕西、山西、北平、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四川、广东九布政使司、云南,及北平、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万全、辽东都指挥使司等地建造亲王府四十六处。浙江虽有亲王分封,但并未营建王邸,旋改封别处。另在广西有亲王府规格的靖江王府一座。 明朝两京十四布政使司中,福建、贵州、交趾,以及南京未设王府。北平布政使司后升为京师,燕王府拆除后翻建为今日的故宫。 明朝灭亡后,各地明朝所建的亲王府、郡王府多被焚毁或拆除。现仅存桂林靖江王府城门、殿陛,大同代王府九龙壁,襄阳襄王府绿琉璃影壁,钟祥兴王府凤翔宫,开封周王府龙亭,南阳唐王府王府山、新乡潞王府望京楼、安阳赵王府高阁寺、青州衡王府石坊、兰州肃王府大门遗址、成都蜀王府石柱、西安秦王府城墙等遗迹。.

299 关系: 卫河午門南直隶南阳市南陽府南明南明史南昌府古今图书集成叙州府名山藏吕洞宾大名府大同县大同市大同九龙壁大同府大理府大顺大明会典大明湖天安门太原城太原府太和門奉天殿孔雀石孔有德孙可望宁城县宣化宦官宮殿宗庙安阳山西布政使司岷州巩昌府中华门 (北京)中华民国临汾市临沂市常德府东昌府东昌区万全都指挥使司乐安县平阳府年羹尧广西师范大学...于右任交趾布政使司庆阳府延平郡王建宁建昌府建文建文帝张廷玉张献忠弘光帝开原市开封市开封府彰德府何乔远佛门八宝德安府德州後蜀保宁府忻州市地震北平府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北京皇城北直隶北镇市北斗七星周禮八旗兰州市典簿元顺帝兖州府前蜀国子监四合院四川布政使司四氧化三鉛石敬亭王守仁王世贞王府王府山 (南阳市)王府井王府井大街琉璃瓦硃砂碱式碳酸铜社稷坛福建布政使司端门绛州罪惟錄甘州甘肃省人民政府焦竑独秀峰节度使隆武隆武帝蟠龙韦州镇韩建韶州府鍾山荆南荆州荆州府靖难之役靖江王府青州市青州府衡州府衡王府石坊衢州府顺治行都指挥使司風水饶州府西安市西安府襄阳市襄阳王府绿影壁观音菩萨高麗贵州布政使司黄州府辰州辽东都指挥使司辽朝龙亭霍州市胡惟庸郭英都江堰市都指挥使司郑州市舍人阳曲县钟祥市钧州钱海岳蒲州铁岭卫蓝铜矿银川市鄭成功重庆市臺南市金箔金朝蕲州长史长治县长治市长沙市长沙府酌中志艮岳蛇山耿炳文陈梦雷陕甘总督陕西布政使司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抚州市李定国李自成杭州府桂林市桂林府武昌府永历帝永州府江西布政使司汝宁府汾州府汉中府河南布政使司沈阳市泽州洪承疇洛阳市湖广布政使司漳州市漳州府潞安府朱厚烷朱台浤朱宸濠朱守谦朱㮵朱寘鐇朱尚烈朱尚炳朱尚煜朱常瀛朱常泠朱常洵朱常淓朱常浩朱亨嘉朱以派朱企𨰘朱徽煠朱志均朱允熞朱允熥朱典楧朱瞻埏朱瞻埈朱瞻垍朱瞻堈朱瞻墡朱瞻墺朱瞻圻朱祐柄朱祐枟朱祐枢朱祐杬朱祐梈朱祐棆朱祐楎朱祐楷朱祐楒朱祐榰朱祐槟朱祐橓朱美圭朱翊镠朱由棷朱聿鏼朱见济朱高燧朱高煦朱鼒櫍朱载圳朱柏朱恭枵朱松朱标朱桢朱桱朱桂朱梓朱棡朱棣朱植朱椿 (明朝)朱楧朱楩朱楹朱榑朱模朱樉朱橞朱檀朱權朱有烜朱有爋朱济熺朱文圭朱憲㸅朔州成都市成都府明史明宪宗明中都明代宗明神宗明英宗明朝明朝藩王列表明朝藩王列表 (周王系)明惠宗昆明市济南市济南府浙江布政使司新鄉故宫承宣布政使司晋祠晋阳城 扩展索引 (249 更多) »

卫河

海河流域及其支流示意圖 卫河是海河的一條支流,经南运河流入海河。卫河发源于山西境内的太行山南端与河南省辉县苏门山百泉,卫河上游有三源:淇水、汤水、洹水。三源在辉县合河村汇流后称卫河。向东流经豫、冀、鲁三省14个市县,主要流经河南,几条支流如淇河、安阳河流入卫河,最后和漳河会合,形成河北和山东的分界线,进入南运河,最终汇入海河。.

新!!: 明朝王府和卫河 · 查看更多 »

午門

午门,为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上,故宫博物院,2013-10-16。.

新!!: 明朝王府和午門 · 查看更多 »

南直隶

南直隶是明朝时期,由中央六部直辖的江南、江淮等地共十四府四直隶州的统称。原名“直隶”,永乐十九年后,因废北平布政司,其所辖州府亦改为中央直辖。为区别两大直辖区,直隶故俗称南直隶,简称南直,或称南京。南直隶范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南直隶不同于一般承宣布政使司,其本身不属于行政区,范围内的十八府州直接向六部负责。.

新!!: 明朝王府和南直隶 · 查看更多 »

南阳市

南阳市,简称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南水北)。全市现辖2个市辖区、4个市级功能区、10个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已划出大片地区如泌阳)。 史前遗物有西峡恐龙蛋化石,与四川自贡出土的骨架相呼应。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后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阳郡治所所在地,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明为唐王藩封,今存王府山。历代以来,以南阳为封号者,不胜枚举。 古来以「楚风汉韵」知名。下辖内乡县令居豫鄂陜三省交界处,曾破格为五品(就中淅川是楚国源),今存完整清代县衙。白河流经市内为汉水最大支流。旧南阳府境内出土众多汉画砖,卧龙区有传承武侯祠(清康熙版刻已与医聖祠俱毀文革中),与色彩斑斓的独玉产地相去不远。为河南省内唯一长江流域地区(另信阳为淮河源)。 今南阳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有谓是古丝绸之路之源,断代可疑待考。 先秦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扣马谏王”、秦楚“丹阳之战”和三国故事“三顾茅庐”皆发生在秦汉南阳郡。古南阳孕育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浑天仪发明者张衡、陶朱公范蠡、兴周八百年的太公望姜子牙、名相五羖大夫百里奚等历史名人。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渠所在地,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宛西风景尤为秀美,(山茱萸等)特色中草药三分天下西峡有其二。.

新!!: 明朝王府和南阳市 · 查看更多 »

南陽府

南阳府,元朝时设置的府。隶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元朝,属于河南江北行省。明朝洪武初年,沿袭元朝设置,领州二个,县十一个:南阳县、镇平县、唐县、泌阳县、桐柏县、南召县、邓州(领内乡县、新野县、淅川县)、裕州(领舞阳县、叶县)。清朝初年沿袭明朝时辖区,领二州,十一县。道光中,淅川县升淅川厅。终清一朝,领二州、十县。考评:冲,繁,难。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废。.

新!!: 明朝王府和南陽府 · 查看更多 »

南明

南明(1644年-1662年)是明朝灭亡後,其皇族與官員在中國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的統稱,為時十八年。南明主要勢力有四系王,分別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魯王監國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鍵與紹武帝朱聿𨮁、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等。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南明大臣意圖擁護皇族北伐。經過多次討論後由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與劉良佐擁護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稱帝,即弘光帝,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或后明。1645年清軍攻破揚州,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後被送到北京殺害。弘光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然而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終無所成。1646年,清軍分別占領浙江與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死後,其弟朱聿在廣州受蘇觀生及廣東布政司顧元鏡擁立稱帝,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 1646年永曆帝獲得瞿式耜、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的加入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之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占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然而,各路明軍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孫可望等人的叛變,第二次反攻以節節敗退告終。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云南,永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達收留。後吴三桂攻入缅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後继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难,杀盡永曆帝侍從近衛,永曆帝最後被吴三桂以弓弦絞死,南明正式滅亡。此時反清勢力只剩夔東十三家軍與在金廈及台灣的明鄭王朝。.

新!!: 明朝王府和南明 · 查看更多 »

南明史

南明史可以指:.

新!!: 明朝王府和南明史 · 查看更多 »

南昌府

南昌府,南唐时设立府,至北宋初年废除。元朝,朱元璋将洪都府改为南昌府,明、清两代皆设,至民国初年废除。辖区与今日江西省南昌市相若。 南昌府:冲繁难,首府。下辖: 南昌县:冲繁难,倚郭(府东偏)。 新建县:冲繁难,倚郭(府西偏)。雍正七年末(1730)割星子县吴城镇复来属。府同知驻吴城镇。 丰城县:冲繁难。 进贤县:冲。 奉新县:冲。 靖安县:简。 武宁县:繁难。县丞驻木高。 义宁州:繁疲难。明宁州,嘉庆六年(1801)更名。州同驻查津。 铜鼓厅:简。明宁州铜鼓营,雍正元年(1723)移瑞州同知驻铜鼓城,仍属宁州(义宁州);光绪三十二年末(1907)于铜鼓营置厅,改属瑞州府,设抚民同知;宣统二年(1910)复属府。.

新!!: 明朝王府和南昌府 · 查看更多 »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圖書匯編》,是清康熙時期由福建侯官人陳夢雷所編輯的大型類書。 此書共有一萬卷,,分曆象、方輿、明論、博物、理學、經濟等六「彙編」、每編再分若干「典」,共三十二典,每典又分若干「部」,共6117部,每部酌情收錄匯考(按照時間排序的描述)、總論(權威但無法按年代排序的描述)、圖、表、列傳、藝文(詩詞,注重唐朝及以前的作品)、選句、紀事(不足以收入匯考中的歷史事件)、雜錄(因缺乏真實性、偏頗或是藝術性而排除在前幾項的其他內容)、外編(宗教或非正統哲學)等項古今圖書集成經緯目録簡介,。初版本分裝576函,,50多萬頁;共1.7億字,萬餘幅圖片,引用書目達六千多種。因《永樂大典》大多已燬,此書是現存最大部的類書。 陳夢雷在《松鶴山房集》卷二「進匯編啟」提到:「凡在六合之內,鉅細畢舉,其在十三經,二十一史者,隻字不遺。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刪一二」,清代重臣張廷玉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以一書貫串古今,包羅萬有,未有如我朝《古今圖書集成》者。」 多认为古今图书集成印制于武英殿;但据裴芹和苗日新考证,古今图书集成应是在熙春园(今清华大学内荒岛)上印制的。.

新!!: 明朝王府和古今图书集成 · 查看更多 »

叙州府

叙州府,明朝时设置的府。 洪武六年(1373年)改叙州路置,治所在宜宾县(今四川省宜宾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宜宾、自贡、隆昌、富顺、南溪、长宁、兴文、高县、珙县、筠连等市县地。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马湖府省入,辖境扩大至今沐川、马边、美姑、雷波、屏山等县。明、清均属四川省,1913年废。而叙府则成为今天宜宾市的代称。.

新!!: 明朝王府和叙州府 · 查看更多 »

名山藏

《名山藏》,明朝紀傳體史書,全書37記,109卷。明代何喬遠撰。 何喬遠“自少年則有意聞國家典故”,“或摘其斷璧碎金,或匯其竹頭木屑,無椽不購訪,無書不采摭,無日無月不易稿”,“又遍抄本朝實錄,著《典謨記》、《名臣記》,號《名山藏》”,前後撰寫二十餘年,仍未定稿。崇禎年間,他的門生何如源翻閱《名山藏》,何喬遠說:“此稿猶未定。吾每喜閱者任意刪改。雖未必盡合吾意,然再閱到此,合則從,不合則否,不輕意放過矣。” 《名山藏》專記明太祖至明穆宗事蹟,偶敘及神宗朝,重视民间资料的收集,在體裁上有所創新,如《方技記》專記明朝科技,《天因記》和《天驅記》專記明初開國事蹟,《王享記》專記明朝外交。此書有“务为深艰诡异之词”之病。有崇禎十三年(1640年)刻本。.

新!!: 明朝王府和名山藏 · 查看更多 »

吕洞宾

吕洞宾,原名呂--(--或作岩、--),字洞賓,以字行,道号纯阳子,綽號回道人,于唐德宗贞元十二載丙子年(796年)农历四月十四生于蒲州河中府永乐县招贤里(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县招贤村),著名道教仙人,八仙之一,五恩主之一,五文昌之一,全真派五陽祖師之一、鍾呂內丹派和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同時也是託夢之神、科考之神、文具之神、淘金之神、礦業之神、理髮之神,亦有醫神、武神與財神的性質。.

新!!: 明朝王府和吕洞宾 · 查看更多 »

大名府

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中国古代的重要府衙之一,在今天的邯郸市大名县,辖境大约相当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东部大名县等地、河南省濮阳市市区、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安阳市内黄县东部、滑县东部、新乡市长垣县东北、山东省东明县等地。.

新!!: 明朝王府和大名府 · 查看更多 »

大同县

#重定向 云州区.

新!!: 明朝王府和大同县 · 查看更多 »

大同市

大同市,简称同或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魏都”“煤都”和“凤凰城”之称。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北部边缘,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总人口331.81万,市区人口174万。大同古称平城、云中。历史上,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西京,明清重镇。.

新!!: 明朝王府和大同市 · 查看更多 »

大同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和阳街,建于明洪武年间,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代王府的照壁。大同九龙壁是中国现存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大的一座,比北京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早三百余年,大小约是北海的九龙壁的两倍。 大同九龙壁于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有“龙壁之城”的美称,现存有九座龙壁,大同九龙壁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

新!!: 明朝王府和大同九龙壁 · 查看更多 »

大同府

大同府,辽金明清时期设置的府。府治即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

新!!: 明朝王府和大同府 · 查看更多 »

大理府

大理府,明清雲南省的府,元时为大理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為府。領州四,縣三,長官司一。清代迤西道治所。提督駐。順治初,因明制。康熙五年(1666年),降北勝直隸州為州來屬。三十一年(1692年),仍直隸。領州四,縣三,長官司一:太和縣、雲南縣、浪穹縣、雲龍州、賓川州、鄧川州、趙州、十二關長官司。.

新!!: 明朝王府和大理府 · 查看更多 »

大顺

大顺可以指:;年號:.

新!!: 明朝王府和大顺 · 查看更多 »

大明会典

《大明会典》是明朝的法律之一。始制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2月成書。歷時195年始成。.

新!!: 明朝王府和大明会典 · 查看更多 »

大明湖

大明湖在山东省省会济南旧城北部,现在的市区中心,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另外两处名胜为趵突泉、千佛山。其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湖水面积约46万平方米,约占旧城的三分之一。 大明湖公园大门有郭沫若手书“大明湖”匾额,门首一副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新!!: 明朝王府和大明湖 · 查看更多 »

天安门

天安门坐落在中國北京市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設計者為明代的御用建築匠師蒯祥。天安門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時稱為承天門。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1925年10月10日,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开国大典,它由此被设计入国徽,並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之一。1961年,天安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佈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新!!: 明朝王府和天安门 · 查看更多 »

太原城

太原城或称太原府城,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境,是北宋时开始营造的城池,延续至今是为太原市旧城区。.

新!!: 明朝王府和太原城 · 查看更多 »

太原府

太原府是唐朝时设置的府。在今山西省境,唐(河东道)、晋(李克用父子)、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北宋、金朝,以及明、清均有设置,辖区范围包括太原市、忻州市、吕梁市、晋中市等地级市。.

新!!: 明朝王府和太原府 · 查看更多 »

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 是自天安门南侧向北进紫禁城时经过的第四道门(前三道依次为天安门、端门、午门)。 腦袋 太和门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奉天门”。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重建改稱「大朝門」,。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太和门”。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均曾重修。光绪十四年,太和门西侧的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三门均被焚毁,光绪十五年重建。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太和门护军值班房因护军熟睡,油灯点着门柱引发火灾。虽然派出了7000多人次救火,大火依然烧了两天,太和门被焚毁。刘北汜,可爱的北京系列:故宫春秋,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ISBN:7-5301-0201-X/K.6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为光绪帝大婚的吉日。按照清朝制度,大婚皇后须经太和门进宫。仅剩42天时间,重修太和门已来不及,清廷遂令北京的棚匠扎彩工,搭成一座彩棚太和门,以假乱真,在光绪帝大婚时使用。震钧《天咫偶闻》载:“……大婚,不及修建,乃以札彩为之。高卑广狭无少差。至榱桷之花纹,鸱吻之雕镂,瓦沟之广狭,无不克肖。虽久执事内廷者,不能辨其真伪。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风,不少动摇,技至此神也! ” 明朝时,太和门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太和门接受臣下朝拜及上奏,颁布诏令,处理政事。清朝初年,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进行。清朝顺治元年九月(1644年),清朝统治者定鼎北京之后,首位皇帝顺治帝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太和门左、右各设有一门,东为昭德门,西为贞度门。.

新!!: 明朝王府和太和門 · 查看更多 »

奉天殿

#重定向 太和殿.

新!!: 明朝王府和奉天殿 · 查看更多 »

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種天然的礦石,為水合鹼式碳酸銅,呈翠綠或草綠色的塊石,含71.9%CuO、19.9% CO2、能溶於酸。 孔雀石主要产于含铜硫化物矿床的氧化带,是原生含铜矿物氧化后形成的表生矿物;可以作为寻找原生铜矿床的标志;是炼銅的次要原料,块大色美的孔雀石可以用于琢磨各种装饰品,粉末用于制作颜料。 > File:Malachite-41365.jpg|切开的孔雀石钟乳石, 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科卢韦齐。5.9 × 3.9 × 0.7 cm.

新!!: 明朝王府和孔雀石 · 查看更多 »

孔有德

孔有德(),明末清初武将。辽东(今辽宁辽阳)人,原籍山东。.

新!!: 明朝王府和孔有德 · 查看更多 »

孙可望

孫可望(),明清之际陕西延长人。本名可旺,小名旺兒,張獻忠義子,軍事人物,原為流寇,後參加南明勢力,最後降清。.

新!!: 明朝王府和孙可望 · 查看更多 »

宁城县

宁城县()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4305平方千米,人口61万。邮政编码024200。县人民政府驻天义镇。.

新!!: 明朝王府和宁城县 · 查看更多 »

宣化

宣化,可以指:.

新!!: 明朝王府和宣化 · 查看更多 »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新!!: 明朝王府和宦官 · 查看更多 »

宮殿

宮殿通常指君主居住、使用的房屋,可由一座或多座房屋構成。在中文中最初是君主(皇帝、王)所用的建筑物的专称,一般称举行礼仪和办公用的主体建筑物为“殿”,而称生活起居的部分为“宫”。西方国家中,Palace泛指君主、贵族、主教或重要公衆人物所居住的房屋。 在國家首都的主要宮殿是全國的權力中心與象徵,如故宮。宮殿的象徵意義引申為政治或宗教的代號,如克里姆林宮和白宮。宮殿根據各國的環境情況而不同,如歐洲的宮殿不少被設計成城堡、堡壘形式,亞洲的宮殿有些設計成寺廟、塔狀的形式。 中國的宮殿則比較豐富,包括主要行政中心-皇宮,還有、行宮、花園等讓皇帝、皇族、貴族、官員休息或行樂的地方,都是大形的園林建築群。宫殿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就是由诸多宫殿组成的宫城。更一步扩展为皇城。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物依照所有者身份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宫殿的级别是最高的。.

新!!: 明朝王府和宮殿 · 查看更多 »

宗庙

宗庙是漢字文化圈国家君主、貴族供奉祖先灵位的祠庙。“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说。宗庙在中国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明清时期宗庙被称为太庙。位于河南安阳境内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迄今发掘出来的最早的宗庙遗迹。上古至中古時期只有皇室和貴族才可以有宗廟,數目也有嚴格規定,不能僭越,《禮記·王制》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當時平民沒有設置宗廟的權利,《荀子·禮論》載:“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 在古代,宗廟被視為國家的象徵,常與「社稷」並稱,毀壞宗廟往往會受到重罰。如《唐律疏議》把毀壞宗廟視為「謀大逆」之罪。.

新!!: 明朝王府和宗庙 · 查看更多 »

安阳

#重定向 安阳市.

新!!: 明朝王府和安阳 · 查看更多 »

山西布政使司

#重定向 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新!!: 明朝王府和山西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岷州

岷州,中国古代的州,在今甘肃省境。 北朝西魏文帝元宝炬于大统十年(544年)始置,治所在溢乐县(原临洮县),因县南一里有岷山,故名。辖今岷县、宕昌一带。其后时废时设,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改临洮郡置岷州,复溢乐县名并为州治。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直至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熙河之役”期间复归中原王朝统属。南宋初曾改名西和州。元代设岷州,为脱思麻路治所。明代设岷州卫辖于陕西都司。岷州为今岷县一带的行政区划名称沿用至1913年,后改称岷县。 Category:西魏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宋朝的州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明朝的州 Category:清朝的州 Category:甘肃的州 Category:定西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陇南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明朝王府和岷州 · 查看更多 »

巩昌府

巩昌府,金朝时设置的府。 正大中改巩州置,治所在陇西县(今属甘肃省),元朝初年改为巩昌路。明朝初年复为巩昌府,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境约当今甘肃省张家川、清水、两当、徽县等县以西,会宁、定西等县市以南,漳县、礼县、西和、武都等县以东及文县、康县以北地区。清属甘肃省。清时东境析出秦州,南境析出阶州,西境并入岷州、洮州两卫地,辖境约当今通渭、甘谷等县以西,会宁、定西等县市以南,临潭县、岷县以东及宕昌、西和等县以北地区。1913年废。 Category:金朝的府 Category:元朝的府 Category:明朝的府 Category:清朝的府 Category:甘肃的府 Category:定西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22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明朝王府和巩昌府 · 查看更多 »

中华门 (北京)

中华门指故北京皇城的正南门,原明代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改称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中华门与正阳门、天安门不同,不是城楼,而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此門曾是明、清、民国三朝的象徵性國門,平常日子不得開啟。.

新!!: 明朝王府和中华门 (北京)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

#重定向 中華民國.

新!!: 明朝王府和中华民国 · 查看更多 »

临汾市

临汾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位于黄河东岸、汾河下游,因临于汾河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新!!: 明朝王府和临汾市 · 查看更多 »

临沂市

臨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位于山東省东南部,黄海以西,因临沂河而得名,1994年12月由臨沂地區改制而來,是山東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古代政區主體隶属琅琊、沂州,是東夷文化和鳳凰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国書法名城,亦是近代著名的沂蒙革命老區、前中共中央華東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東省政府、山东军区等诞生地及所在地。1972年,因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而闻名于世。臨沂是第三批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第一個水生态文明城市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國家园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金刚石之都、世界滑水之城。辖區内山高水长,蒙山沂水甲天下,环境优美,宜居宜商。在福布斯大陸最佳商业城市评选中近三年连续入围50强。2013年1月,國家海关总署批准臨沂商城采用“旅游购物商品”贸易方式出口商品,臨沂成为继浙江义乌之后,全國第二個享受出口商品就地一次报检、一次通关政策的城市。如今臨沂已成为中國商贸物流之都。.

新!!: 明朝王府和临沂市 · 查看更多 »

常德府

常德府,中国南宋设置的府。.

新!!: 明朝王府和常德府 · 查看更多 »

东昌府

東昌府,明代及清代的府。 元朝时,为东昌路,明朝洪武初年,改为东昌府。治所在聊城县,下领三州、十五县: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莘县、清平县、冠县、临清州(丘县、馆陶县)、高唐州(恩县、夏津县、武城县)、濮州(范县、观城县、朝城县)。 清朝考评:衝,繁。隸濟東泰武臨道。初沿明制,領州三,縣五。雍、乾間,濮州、臨清州直隸,割范、觀城、朝城、夏津、丘。領州一,縣九: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茌平縣、清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高唐州、恩縣。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州厅改县,府废。.

新!!: 明朝王府和东昌府 · 查看更多 »

东昌区

东昌區可以指:.

新!!: 明朝王府和东昌区 · 查看更多 »

万全都指挥使司

万全都指挥使司,简称万全都司,明朝在今河北西北部地区设立的军政机构。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设置万全都司,治所在宣府卫(今河北省宣化)管辖今河北省内外长城中间的赤城、怀来以西和宣化、阳原以北地区。位于京师顺天府门户居庸关以外,在开平卫、兴和卫等迁徙废除后,地位非常重要,分屯设军,几倍于其他军镇。清朝初年废除。.

新!!: 明朝王府和万全都指挥使司 · 查看更多 »

乐安县

乐安县是中国江西省抚州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2413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34.9万。.

新!!: 明朝王府和乐安县 · 查看更多 »

平阳府

平阳府,中国古代的府。辖区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和运城市。.

新!!: 明朝王府和平阳府 · 查看更多 »

年羹尧

年羹尧(),字亮功、雙峯,号双峰,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间重要將領。原籍安徽怀远,改隶汉军镶黄旗,同進士出身。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之兄。 年羹尧与和隆科多在拥立雍正帝即位时发挥重要作用,人称“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曾平定青海叛乱,深得雍正赏识,官至抚远大将军、一等公,权倾一時。后来失势,被雍正帝賜死。.

新!!: 明朝王府和年羹尧 · 查看更多 »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学校现有王城、育才和雁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多亩。馆藏纸质图书272.64万册,中外文期刊5573种,电子图书15360GB,图书馆被确定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学校现有28个二级学院(含一个独立学院——漓江学院)和28个校属研究所。.

新!!: 明朝王府和广西师范大学 · 查看更多 »

于右任

--右任(),陕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别署“髾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右任早年係中國同盟會成員,民國成立之後長年在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尤其擔任監察院院長長達34年,是歷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長。同時也是中國近代知名的書法家。--右任長髯飄飄,是其一大特徵。.

新!!: 明朝王府和于右任 · 查看更多 »

交趾布政使司

#重定向 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新!!: 明朝王府和交趾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庆阳府

庆阳府,北宋时设置的府。 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阳军置,治所在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属永兴军路。金朝为庆原路治,下领:三县(安化县、彭原县、合水县)、二城、一堡、三寨、七镇,辖境约当今甘肃省庆阳、庆城、华池、合水等市县地。元朝时属巩昌都总帅府。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直隶陕西行省。洪武中复置安化县,环县、宁州归属庆阳府。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真宁县由宁州改属庆阳府。终明一朝,庆阳府下领一州(.

新!!: 明朝王府和庆阳府 · 查看更多 »

延平郡王

#重定向 延平王.

新!!: 明朝王府和延平郡王 · 查看更多 »

建宁

建宁可以指:.

新!!: 明朝王府和建宁 · 查看更多 »

建昌府

建昌府,可以指:.

新!!: 明朝王府和建昌府 · 查看更多 »

建文

建文(1399年-1402年6月)为中國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的年号,共四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不承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明神宗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詔恢復建文年號。 值得注意的是,明成祖一直没有明诏宣布革除建文年号。一些学者认为革除年号不是朱棣的本意,而只是臣下所为。也有人认为明成祖通过重修《太祖实录》和修纂《奉天靖难记》对建文朝历史肆意篡改,实际上相当于革除了建文年号,只是又不愿亲自公开实施而承担历史责任。.

新!!: 明朝王府和建文 · 查看更多 »

建文帝

明惠宗朱允炆(),或稱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在位期間進行一系列寬政、削藩的改革,史稱“建文改制”。由於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入南京應天府,是為明成祖,惠宗隨後下落不明。大臣梅殷諡其為「孝愍皇帝」,上廟號「神宗」,但不被成祖承認,故不使用。直到南明時,弘光帝追谥其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谥其為「恭閔惠皇帝」,故也作「明惠帝」。.

新!!: 明朝王府和建文帝 · 查看更多 »

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號研斋,諡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前期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总纂官,死后配享太庙。 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朝,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朝,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完善军机处制度。乾隆年间,加封太保,後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後仍依雍正帝遗命配享太庙,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漢族大臣。.

新!!: 明朝王府和张廷玉 · 查看更多 »

张献忠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明末民變首领之一。榆林府(今陕西省定边县)人,主要割据于四川,曾建立大西政权,後兵败被清军所杀。.

新!!: 明朝王府和张献忠 · 查看更多 »

弘光帝

明安宗朱由崧(),又稱弘光帝,為南明首位皇帝,原為福王。朱由--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堂兄弟,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思宗殉国後,朱由--在南京即位,改元弘光,在位僅一年。弘光元年清军南攻,朱由--被俘,押往北京,翌年被處決。南明永历帝为其上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溫恭仁孝簡皇帝。.

新!!: 明朝王府和弘光帝 · 查看更多 »

开原市

开原市是辽宁省铁岭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辽河中游东岸,邻接吉林省。.

新!!: 明朝王府和开原市 · 查看更多 »

开封市

開封(英文:Kaifeng)古稱老丘、啟封、大梁、浚儀、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地級市,地處河南省中東部,西與省會鄭州市毗鄰,東與商丘市相連,南接許昌市和周口市,北隔黃河與新鄉市相望。截至2016年,開封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下轄5個市轄區、4個縣,常住454.67萬人。 開封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相繼在此定都,北宋稱此為東京开封府。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更是當時繼唐朝首都長安後的世界第一大城市。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東京夢華”之美譽。 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豫劇發源於此。開封市內五湖四河環繞分佈,素有“北方水城”之稱。開封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菊花名城、中國書法名城,擁有國家5A、4A級旅遊景區8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 、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吸引著眾多海內外遊客。 開封是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城市,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城市。開封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

新!!: 明朝王府和开封市 · 查看更多 »

开封府

开封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首府名,治所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境内,管辖范围达今许昌市、郑州市、新乡市、周口市境。.

新!!: 明朝王府和开封府 · 查看更多 »

彰德府

彰德府,金朝时设置的府,在今河南省、河北省境。 金朝明昌三年(1192年)改相州置彰德府,治所在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境)。元朝至元初年,改为彰德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府,共领一州,六县:安阳县、临漳县、汤阴县、林县、磁州(领武安县、涉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鹤壁、林州、汤阴、安阳及河北省涉县、磁县、临漳、武安等市县地。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大名府内黄县划入,磁州归属广平府。终清一朝,下领七县:安阳县、临漳县、汤阴县、林县、武安县、涉县、内黄县,考评:冲,繁。1913年,全国废府,废。.

新!!: 明朝王府和彰德府 · 查看更多 »

何乔远

何喬遠(),字樨孝,號匪莪,隐居鏡山,人稱鏡山先生。明朝政治人物,福建泉州府晋江县衮绣铺东街菜巷(今日泉州市鲤城区)人。曾任主事、郎中、經歷、光祿寺少卿、光祿卿、通政使、南京工部侍郎等官。年七十四。贈工部尚書。著有《閩書》、《名山藏》等。.

新!!: 明朝王府和何乔远 · 查看更多 »

佛门八宝

佛门八宝,又称八吉祥,藏语称“扎西达杰”(Sarat Chandra Das (1902).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anskrit Synonyms. Calcutta, India: Bengal Secretariat Book Depot, p.69),是佛教中象征吉祥的、圆满、幸福八件法物,包括:.

新!!: 明朝王府和佛门八宝 · 查看更多 »

德安府

德安府,北宋设置的府。 宣和元年(1119年)升安州置,治所在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市)。属荆湖北路。辖区约今湖北省安陆、广水、应城、云梦、孝感等市县地。南宋咸淳间移治汉阳城头山(今武汉市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还旧治。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辖境扩大至今随州地。 明朝洪武初年,降为德安州,属黄州府。十三年(1380年)复为府,属湖广省。清朝顺治初期 ,沿用明朝制度,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1664年),属湖北省,终清一朝,下领随州及四县:安陆县、云梦县、应城县、应山县,考评:冲。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废。.

新!!: 明朝王府和德安府 · 查看更多 »

德州

德州可以指:.

新!!: 明朝王府和德州 · 查看更多 »

後蜀

後蜀(934年-965年,又稱孟蜀)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國之一,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樊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

新!!: 明朝王府和後蜀 · 查看更多 »

保宁府

保宁府,位于今四川省东北部,元、明、清时期设置的府。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州厅改县、废。.

新!!: 明朝王府和保宁府 · 查看更多 »

忻州市

忻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古相望,东临太行山与河北省接壤。.

新!!: 明朝王府和忻州市 · 查看更多 »

地震

地震(Earthquake)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突然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歷史曾記載的災害性地震主要由地殼突然運動所造成,地殼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破裂釋放出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果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 地震可由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烈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震中。.

新!!: 明朝王府和地震 · 查看更多 »

北平府

北平府是明朝初年設置的府,位於今北京市。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攻克元大都,废除大都路,八月,改设置北平府,十月隶属于山东行省。洪武二年,改属北平。治所在大兴县。领7县4州:大兴县(倚郭县)、宛平县(倚郭县)、良乡县、昌平县、顺义县、密云县、怀柔县,通州及其下辖漷县、蓟州及其下辖平谷县、涿州及其下辖房山县。次年,建立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升为北京,改为顺天府。 分类:明朝的府 分类:北京行政区划史.

新!!: 明朝王府和北平府 · 查看更多 »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

#重定向 大宁都指挥使司.

新!!: 明朝王府和北平行都指挥使司 · 查看更多 »

北京皇城

北京皇城位于明清北京紫禁城之外、北京内城之内。四周由城墙环绕,并设置城门,被称为皇城。 北京皇城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其范围南至东长安街、西长安街和毛主席纪念堂处;北至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东大街;西至府右街、灵境胡同、西黄城根南街、西黄城根北街;东至晨光街、东黄城根南街、东黄城根北街。面积约6.87平方公里。.

新!!: 明朝王府和北京皇城 · 查看更多 »

北直隶

北直隶,明朝的地理名词,原稱北平,并设北平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北平等处提刑按察使司和北平等处都指挥使司管理。永乐五年起改称北直隶,为八府、二直隶州统称,與南直隸並稱,是明朝南北两大直辖区之一。.

新!!: 明朝王府和北直隶 · 查看更多 »

北镇市

北镇市是中国辽宁省锦州市东部下辖的一个县级市。面积1782平方千米,人口53万。邮政编码121300。.

新!!: 明朝王府和北镇市 · 查看更多 »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是由大熊座的七顆明亮的恆星組成。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因為這七顆星較易被觀星者辨認出來,所以常被用作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誌,是一個重要的星群。 北斗七星之名始見於漢代緯書《春秋运斗枢》:“第一天枢,第二天璇,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瑤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北斗七星的中國星名由--口至斗杓連線順序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前四顆稱「斗魁」,有稱「璇璣」;後三顆稱「斗杓」。現代星名則命名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通過--口的兩顆星連線,朝--口方向延長5倍可以找到北極星,這兩顆也稱作「指極星」。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北斗七星,《甘石星經》:「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皇帝坐著北斗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把北斗星斗柄方向的變化作為判斷季節的標誌之一。古籍《鶡冠子》記載:「斗杓東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古代視北極星為皇帝的象徵,而北斗則是皇帝出巡天下所駕的御輦,一年由春開始,而此時北斗在東,所以上帝從東方開始巡視,故《易。傳》:「帝出乎震」,震卦在東。.

新!!: 明朝王府和北斗七星 · 查看更多 »

周禮

《周礼》又稱《周官》或者《周官经》,先秦典籍不见征引,全书的定型是在戰國时期,從書名來看應該是記載周代官制的書籍,但內容卻與周代官制不符,可能是一部理想中的政治制度與百官職守。相傳為周公所作《史記/魯周公世家》,「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大意是說,周公在天下已經安定之後(謂已平管蔡,天下來歸),為了要讓周朝廷之官政有次序,且能各別其職(官宜),於是制定《周官》。。魯在春秋時為周文化重鎮,時人曾有「周禮盡在魯矣」之說。 漢初無此書,西汉河间献王劉德以重金购得《周官》古文经后,献给了朝廷,深藏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漢代原稱《周官》,西漢劉歆始稱《周禮》,王莽時,《周官》才更名《周礼》、置博士授业,内容被公开,刘歆弟子杜子春,设私校传《周礼》之学,贾逵、马融、郑玄等竞相研习,鄭玄為之作註,鄭興作《周官解詁》。《周禮》一書稱得上善本又通行易得的版本是阮元《十三經註疏》中的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的《周禮注疏》和清孫詒讓《周禮正義》。 《周禮》通過介紹周代的官制,描繪出古代儒家對理想社會的總構思,是中国第一部记载國家政權組織機構及其職能的书籍。周禮與夏、殷之禮一脈相承,是對夏、殷之禮的繼承和發展。有學者在整理西周金文職官資料時,發現西周金文中的職官有許多與《周禮》所記相合。要想了解西周金文中的職官,「無法脫離《周禮》一書」。周禮所體現的制度設計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本源,包括器用、衣冠、官制、軍制、田制、稅制、禮制等國家政治制度。《周禮》與《儀禮》、《禮記》統稱“三禮”。唐代立為九經,也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劉歆最早奏請列《周官》於經而稱其為《周禮》,認為它是「周公致太平之跡」。漢時,列入古文經,與當時今文經講微言大義不同。《周禮》以及漢朝依《周禮》建立起來的各項制度,對唐朝以及宋朝、明朝的政治軍事經濟制度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周礼相当于一部政典,被認為是漢唐宋明得以世綿國祚的根源。.

新!!: 明朝王府和周禮 · 查看更多 »

八旗

八旗(a)是清朝特有的集军事、生产和行政管理于一体的社会组织,旗下之人称作“旗人”或“八旗子弟”。八旗的雏形来自于明代女真人(满洲人)的射猎小队“牛录”。努尔哈赤将这一制度进行了改善,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依位次,分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色,随后数十年的征战和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吸收了蒙古、汉人等族群而增设蒙古和汉军八旗,形成了一个以满洲为核心、蒙古、汉军为主体的多族群联合的社会集团。 八旗对清兵入關和此后维持政局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征平叛,无役不与,因此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家根本所系”。清廷在施政方面采取旗民分治的政策,在汉地的统治基本上沿用明制,而八旗在行政隶属上则独立于这一体系之外,因此又被称为“国中之国”。八旗子弟“生则入档,壮则当兵”,故以披甲从军为主要职业,此外还可选择出仕,他们在教育、科考、任职、律法等政治、经济领域均享有一定特权。自清中后期,由于八旗人丁的滋生而兵额有限,闲散旗人增多,从而导致了八旗生计问题突显。相对安逸的生活也造成了八旗兵丁逐渐疏于操练,给了湘军等汉人地方武装的崛起的机遇;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用新式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统治者尝试对八旗进行改制以适应时局,但都收效甚微,无法阻止清朝和八旗走向衰败。 民国初年,八旗衙门因《清室优待条件》获得保留部分职能。1938年,随着最后一支八旗组织新疆锡伯旗营被改编为县治,八旗正式成为历史。.

新!!: 明朝王府和八旗 · 查看更多 »

兰州市

兰州市,简称兰,别称金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省会,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中国重要铁路枢纽之一,有包兰铁路、兰新铁路、兰青铁路、陇海铁路、兰渝铁路交汇于此。.

新!!: 明朝王府和兰州市 · 查看更多 »

典簿

典簿,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在清朝,此官職為一普設性低階官職,品等為正七品或從七品。該官職主要從事掌奏文書的起稿校注,配置於國子監典簿廳、太常寺、光祿寺等等。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官職廢除。.

新!!: 明朝王府和典簿 · 查看更多 »

元顺帝

#重定向 元惠宗.

新!!: 明朝王府和元顺帝 · 查看更多 »

兖州府

兖州府是明代、清代在山东省设立的一个府。 元朝为兖州属济宁路,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济宁府降为济宁州,兖州则升为兖州府。在明代,兖州府驻滋阳县,共辖23县:滋阳、曲阜、宁阳、泗水、汶上、邹县、金乡、鱼台、嘉祥、单县、成武、曹县、定陶、巨野、郓城、寿张、阳穀、东阿、平阴、滕县、峄县、郯城、费县;四州:济宁州、东平州、曹州、沂州,辖区范围基本上相当于今日山东省南部。 清代,金乡、鱼台、嘉祥归济宁州;东阿、平阴、东平州归泰安府;曹州、单县、成武、曹县、定陶、巨野、郓城建立曹州府;沂州、郯城、费县建立沂州府;滋阳、曲阜、宁阳、泗水、汶上、邹县、寿张、阳穀、滕县、峄县十县为兖州府。.

新!!: 明朝王府和兖州府 · 查看更多 »

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贵州全部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千里。 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早在891年,王建就开始统辖全川。903年,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王建不服后梁统治,建国号“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917年,行刘备在成都称汉故事,改国号为汉,次年又恢复国号蜀。 王氏父子共统治两川35年。前蜀初年,王建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在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的情况下,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大大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强国。可是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后唐趁机伐蜀,蜀军溃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今日成都前蜀永陵(王建墓)規模頗可觀。.

新!!: 明朝王府和前蜀 · 查看更多 »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新!!: 明朝王府和国子监 · 查看更多 »

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合院式中国传统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一般人不得隨意進入,故古人有詩云:“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越深,越不得窺其堂奧。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在现代,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传统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传统四合院也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一些四合院被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有一些被拆除。.

新!!: 明朝王府和四合院 · 查看更多 »

四川布政使司

#重定向 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新!!: 明朝王府和四川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四氧化三鉛

四氧化三鉛,化學式PbO,可視為2·2PbO之複合物,俗稱鉛丹。常溫時為鮮紅色粉末。與油類相調和後,塗在鐵器上,可防止生鏽。 製備:由一氧化鉛在空氣中加熱至500℃製得: 产物中含有杂质一氧化铅,可用氢氧化钾溶液提纯: Category:氧化物 Category:铅化合物 Category:含铅矿物 Category:混合价态化合物.

新!!: 明朝王府和四氧化三鉛 · 查看更多 »

石敬亭

石敬亭(),字筱山,號筱珊,山东利津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新!!: 明朝王府和石敬亭 · 查看更多 »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号阳明子,諡文成。浙江餘姚縣(今浙江省宁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後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 明朝王府和王守仁 · 查看更多 »

王世贞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直隸太仓州(今江苏太倉)人,明朝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之一。.

新!!: 明朝王府和王世贞 · 查看更多 »

王府

王府,通常指为亲王或郡王建造的住宅,也指親王或郡王的家族。一些受冊封為王爵的藩屬國君主,其王室宮殿及朝廷也稱為王府,如琉球王府。除中國外,越南對內稱帝,亦有親王、郡王等王爵,因此亦有王府。中国古代建筑及越南古代建築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除君主居住的宫殿外,亲王府即是等级最高的建筑。若日后,他们成为君主,王府则被称为潜邸或潜龙邸。.

新!!: 明朝王府和王府 · 查看更多 »

王府山 (南阳市)

王府山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由明朝唐定王朱桱,于永乐六年(1408年)就任前由人工修建的王府后花园内的假山。.

新!!: 明朝王府和王府山 (南阳市) · 查看更多 »

王府井

#重定向 王府井大街.

新!!: 明朝王府和王府井 · 查看更多 »

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中部的一条大街,也是北京市的著名商业街,全长1.8公里,其中南段是王府井步行街。.

新!!: 明朝王府和王府井大街 · 查看更多 »

琉璃瓦

琉璃瓦,也作瑠璃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瓦作建材。琉璃瓦在唐朝已普遍用于屋顶,杜甫《越王楼歌》诗云“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到明代、清代,琉璃瓦更是宫殿、王府、祭祀建筑和庙宇的屋顶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 琉璃瓦亦傳至東亞其他地區(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續日本紀》記載,767年(日本奈良時代),平城京的東院玉殿屋頂以琉璃瓦建造。.

新!!: 明朝王府和琉璃瓦 · 查看更多 »

硃砂

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

新!!: 明朝王府和硃砂 · 查看更多 »

碱式碳酸铜

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也有写作CuCO3·Cu(OH)2,颜色翠绿,在自然界中铜通常以此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不溶于水。 碱式碳酸铜一般常称為銅鏽或铜绿。.

新!!: 明朝王府和碱式碳酸铜 · 查看更多 »

社稷坛

稷坛是祭祀社稷时所用的祭坛。中文的“社稷”一词指代国家。社,是社神,主管土地;稷,是稷神,主管五谷。由于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祭祀社稷。祭祀社稷通常由皇族主持,祈盼五谷丰登、国土太平。社稷坛是重要的礼制建筑,在古代都城规划设计中有重要的地位。 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的记载,历代王朝都在都城建造太庙和社稷坛,二者分居左右,但具体位置不尽相同。元代都城大都的太庙在当时的齐化门(今朝阳门)内,社稷坛在平则门(今阜成门)内,虽然也是设在大内宫城的左右,但离皇城较远。 祭祀社稷的活动各朝也不尽相同,分为分祭和合祭两种方式。明朝以前的社稷坛“社”“稷”分开建坛,祭祀行礼也是分开的。南京社稷坛最初也是东西对峙,到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固不可分,故让礼官奏议,合社稷共为一坛。遵照洪武十年以后的制式,北京社稷坛按照社稷合为一坛修建,即是今天人们所见的形制。 据明代的史料记载,社稷坛在明代先后有3处:.

新!!: 明朝王府和社稷坛 · 查看更多 »

福建布政使司

#重定向 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新!!: 明朝王府和福建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端门

端門,是位于天安門和午门之间的门,建筑结构及风格与天安門相同。.

新!!: 明朝王府和端门 · 查看更多 »

绛州

绛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置,治所在龙头城(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后徙治柏壁城(今山西省新绛县西南),建德六年(577年)又徙治玉壁城(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徙治临汾县(后改为正平县,即今新绛县)。大业三年(607年),改为绛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复为绛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绛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绛州。属辽东道。户八万二千二百四,口五十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一。下领七县: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绛县、闻喜县、垣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曲沃、稷山、绛县、新绛、翼城、万荣、河津、襄汾、夏县、垣曲、闻喜等县市地。 金朝兴定二年(1218年)升为晋安府。元朝初年,为绛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焉。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后改晋宁路)。下领七县: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稷山县、绛县、垣曲县。 明朝初年,省正平县入州。属平阳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绛州直隶州。1912年废州,改本州为新绛县。.

新!!: 明朝王府和绛州 · 查看更多 »

罪惟錄

《罪惟錄》,原名《明書》,作者查繼佐,為明朝—南明史事的紀傳體史書。傳世唯有一部,齊魯書社對其進行點校。.

新!!: 明朝王府和罪惟錄 · 查看更多 »

甘州

#重定向 甘州区.

新!!: 明朝王府和甘州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人民政府

肃省人民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1949年成立。1958年10月改称甘肃省人民委员会。1968年改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1979年11月,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撤销,复设甘肃省人民政府。.

新!!: 明朝王府和甘肃省人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焦竑

竑(),字弱侯,號澹園,又號漪園,世稱澹園或漪園先生、焦太史。明代南京人。 生於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年),自幼刻苦向學,博极群书。十六岁选为京兆学生员,二十五岁,中举。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年)會試北京,得中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二年(1594),擔任太子讲官。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任鄉试主考官,将落榜之徐光启提拔第一。由於個性梗介疏直,得罪不少政要。後來被曹大咸、楊廷蘭等彈劾,貶為福寧州同知。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赴福建福寧州任,一年後移官太僕寺丞,辭官,歸家不出。 焦竑与李贽過從甚密,“笃信卓吾之学”。他与李贽“相率而为狂禅,贽至于诋孔子,而竑亦至崇扬墨,与孟子为难”。焦竑善寫古文,家中藏書豐富,又喜著書。著有《國朝獻徵錄》、《焦氏藏書目》二卷、《澹園集》、《老子翼》、《莊子翼》、《楞嚴經精解評林》、《楞伽經精解評林》、《圓覺經精解評林》及《法華經精解評林》等。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去世。.

新!!: 明朝王府和焦竑 · 查看更多 »

独秀峰

峰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靖江王府内,孤峰挺秀,陡峭高峻,南朝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又以孤峰似披紫袍金衣得名紫金山。 在独秀峰下,唐有学宫,宋有铁牛寺,元称大圆寺,后改万寿殿,今已不存。峰顶有独秀亭,西麓有太平岩,东麓有读书岩,传为颜延之读书处,是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东麓旁有月牙池,月牙池畔有中山纪念塔。 独秀峰岩壁上有大量古代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1966年被列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作为“桂林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最早出自独秀峰读书岩洞口右上方的王正功(1133-1203)《鹿鸣宴劝驾诗》石刻。碑刻为两首诗,全文内容如下:.

新!!: 明朝王府和独秀峰 · 查看更多 »

节度使

节度使,中國、越南、朝鮮古代軍事將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後來在中國和越南成為地方军政长官,簡稱節度、節使、節帥。唐代驻守於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節的称為节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和安撫使等為節度使。.

新!!: 明朝王府和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隆武

隆武(1645年七月-1646年八月),南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意为“兴隆洪武”。1647年九月淮安起事者张华山用此年号起事《清史稿·世祖纪》。 《南明史》載,永曆二年八月林察航海成功後鄭成功奉朔改稱永曆。據《續明紀事本末》卷七記載,永曆二年八月林察航海成功後鄭成功始知永曆帝已即位。朱由榔的使節在十月到,晉鄭成功威遠侯,鄭成功奉朔改稱永曆。一說順治五年三月(明永曆二年)改奉永曆為正朔。另一說以隆武五年(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改奉永曆為正朔。.

新!!: 明朝王府和隆武 · 查看更多 »

隆武帝

明紹宗朱聿鍵(《思文大纪》,頁21-22),或稱隆武帝,小字長壽,南明第二任皇帝,原為唐王,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與明神宗同輩份),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1644年,明思宗在北京自缢,1645年弘光帝被俘,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称帝,改元為隆武並與同年開鑄「隆武通寶」,而弘光帝在翌年才被清廷所殺。 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擄殺,享年44岁。永曆帝即位后初上尊谥思文皇帝,永历十一年上廟號紹宗,改谥号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二》。朱聿键自奉甚俭,品格在南明诸君中是少見的優良。黄道周描述了隆武帝的为人:“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

新!!: 明朝王府和隆武帝 · 查看更多 »

蟠龙

在中国神话中,蟠龙是水龙,被认为居住在东方的湖中。與蛟龍一樣,和雨與水有很深厚的關係,但頂多只有保證所在的泉水不枯竭。因為蟠無法飛行,而且沒有長角,所以有人亦有蟠龙是雌性的蛟龍之說。清朝末年蟠龍被作為國家的象徵成為清代郵票的主題圖案,先後有三套不同的蟠龍郵票發行。.

新!!: 明朝王府和蟠龙 · 查看更多 »

韦州镇

韦州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新!!: 明朝王府和韦州镇 · 查看更多 »

韩建

韩建(《旧五代史》卷一十五《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字佐时,许州长社人(今河南省许昌市),晚唐军阀,最终成为篡唐的后梁的下属。他最为知名的是于乾宁三年(896年)至光化元年(898年)在自己的军部华州控制唐昭宗及在昭宗停留期间屠戮宗室亲王。.

新!!: 明朝王府和韩建 · 查看更多 »

韶州府

韶州府,明朝时设置的府。 洪武元年(1368年)改韶州路置,治所在曲江县(今广东省韶关市)。属广东省。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韶关市及曲江、仁化、乐昌、英德、翁源、乳源等县地。1912年废。 Category:明朝的府 Category:清朝的府 Category:广东的府 Category:韶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清远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368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2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明朝王府和韶州府 · 查看更多 »

螭(),或螭首,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石碑上部有时也有螭首。 《说文》中描述螭为一种黄色的龙,又叫地蝼。.

新!!: 明朝王府和螭 · 查看更多 »

鍾山

鍾山可以指:.

新!!: 明朝王府和鍾山 · 查看更多 »

荆南

荆南(924年-963年),又称南平、北楚,是五代时十国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荊南雖曰「十國」之一,但自始自終並未真正稱帝,事實上僅能算是一割據政權。高季兴所建。统治范围包括今湖北的江陵、公安一带。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当时荆南所辖的10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封为南平王,,史称「南平」。又以方镇名为「荆南」,后世以此称之。 荆南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向后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荆南;因此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氏对南北称帝诸国,一概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和维持商贸往来,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或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929年,高季兴死后,其子高从诲继位,重新向后唐称臣,因此后唐明宗始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武信(楚武信王),故南平又被称为北楚。后经高保融、高保勗,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宋太祖建隆四年荊湖之戰(963年)戰敗,纳地归降。 由高季兴公元907年担任节度使至荆南963年亡国,前后历五十七年。.

新!!: 明朝王府和荆南 · 查看更多 »

荆州

荆州,地理上可以指:.

新!!: 明朝王府和荆州 · 查看更多 »

荆州府

荆州府,元朝末年,由朱元璋设置的府。,属湖廣、湖北省。 韓宋龍鳳十年(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中興路設置荊州府,治所在江陵县(即今湖北省荊州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都市到監利縣的长江流域,属湖广布政司。清朝顺治初期 ,沿用明朝制度,仍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1664年),属湖北布政司,终清一朝,下领七县: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县、监利县、松滋县、枝江县、宜都县,考评:冲繁疲难。民国初年,全国废府,故废。.

新!!: 明朝王府和荆州府 · 查看更多 »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新!!: 明朝王府和靖难之役 · 查看更多 »

靖江王府

靖江王府,又称靖江王城,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明代藩王靖江王的王府,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1963年被列为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明朝王府和靖江王府 · 查看更多 »

青州市

青州市是中国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原益都县,1987年3月30日撤县设市。 青州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其范围远远超出今天的青州市。不过晋朝后,青州范围大大缩小,治所也迁移到今天的青州市境内,故而逐渐成为该地区的名称。 2008年,青州市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正式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县级市所拥有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11月18日,国务院正式将青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市境西南还有一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为云门山风景名胜区。.

新!!: 明朝王府和青州市 · 查看更多 »

青州府

青州府,明清时設置的府。 元朝时为益都路,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政权改益都路为青州府。下领一州,十三县:益都县、临淄县、博兴县、高苑县、乐安县、寿光县、昌乐县、临朐县、安丘县、诸城县、蒙阴县、莒州(沂水县、日照县)。 清代初期,領安東衞,州一,縣十三。雍正中,莒直隸,割蒙陰、沂水、日照,尋降並屬沂,增置博山。乾隆七年衛省。領縣十一:益都縣、博山縣、臨淄縣、博興縣、高苑縣、樂安縣、壽光縣、臨朐縣、安丘縣、昌樂縣、諸城縣。考评:衝,繁,難。登萊青膠道治所。副都統駐。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州厅改县,府废。.

新!!: 明朝王府和青州府 · 查看更多 »

衡州府

衡州府,元朝末年设置的府。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衡州路置,治所在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清朝乾隆中,分衡阳县东南乡置清泉县,同为府治)。属湖广省。终明一朝,共领一州(桂阳州,下领三县: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九县:衡阳县、衡山县、耒阳县、常宁县、安仁县、酃县、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辖境相当今湖南省衡阳、衡山、衡东、常宁、耒阳、安仁、炎陵、桂阳、嘉禾、蓝山、临武等市县地。 清朝时,属湖南省。雍正十年(1732年),桂阳州升为桂阳直隶州,府境南界北移至耒阳市、常宁市。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3年废衡州府。.

新!!: 明朝王府和衡州府 · 查看更多 »

衡王府石坊

衡王府石坊,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玲珑山南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2年6月12日,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

新!!: 明朝王府和衡王府石坊 · 查看更多 »

衢州府

衢州府,中国明清时的府。 元朝至正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龙游府置,治所在西安县(今浙江省衢州市)。辖境约今浙江衢州、常山、江山、开化等市县地。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至十五年,曾为浙闽总督驻地。「上八府」之一,下辖5个县:西安县(首县)、常山县、江山县、开化县、龙游县。与本省金华府、处州府、严州府,安徽省徽州府、江西省广信府、福建省建宁府毗邻。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废。.

新!!: 明朝王府和衢州府 · 查看更多 »

顺治

順治(p;;公元1644年至1661年)为中国清朝在清軍入關後第一位皇帝清世祖福临的年号,前后共18年。 顺治十八年正月清圣祖即位沿用。.

新!!: 明朝王府和顺治 · 查看更多 »

行都指挥使司

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是中國明朝设立在军务繁多、地处冲要的军事指挥机关。 行都司制度同都指挥使司,每个都司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下设经历司经历、断事官断事等。一共设立五个行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驻河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驻大同),福建行都指挥使司(驻建宁),湖广行都指挥使司(驻郧阳),四川行都指挥使司(驻建昌)。洪武年间改北平都指挥使司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永乐初改为大宁都指挥使司。.

新!!: 明朝王府和行都指挥使司 · 查看更多 »

風水

水,為五術之一的相術中的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古代稱勘舆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烏、青囊,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

新!!: 明朝王府和風水 · 查看更多 »

饶州府

饶州府,明朝时设置的府。明、清属江西省。 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饶州路为鄱阳府,寻改饶州府。治所、辖境同饶州路。下辖七县:鄱阳县、馀干县、乐平县、浮梁县、德兴县、安仁县、万年县。明朝中期,叶万春山寨、姚源洞起义,皆爆发于此。清朝时,饶州府评价:冲繁疲难。1912年废。.

新!!: 明朝王府和饶州府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明朝王府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西安府

西安府,明朝时设置的府。明清时为陕西省省会。明末李自成建为西京。 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路置,治所在长安县和咸宁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領六州,三十一縣。辖境约相当今陕西省彬县、周至县以东,铜川、韩城二市以南,镇安、山阳、商南等县以北。清代缩小至今周至、铜川、渭南、宁陕等市县地。1913年废。 清代為陝西省的行政區。衝,繁,疲,難。巡撫,布政、提學、提法三司,鹽法、巡警、勸業三道,提督,將軍,副都統駐。雍正三年,升商州、同州、華州、耀州、乾州、邠州為直隸州,割縣十七他屬。十三年,耀縣及同官縣還舊屬,白水縣改隸同州直隸州。乾隆四十七年,置孝義廳。嘉慶五年,置寧陝廳。領廳二,州一,縣十五:.

新!!: 明朝王府和西安府 · 查看更多 »

襄阳市

襄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於长江支流汉江的中游,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是1986年第二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襄阳自古分為汉水(沔水)南北两岸的襄城及樊城二城,隔汉江相望,二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後才將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改名为襄州区。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今天,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襄阳军分区、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政协襄阳市委员会均驻襄城。 襄阳市的发展肇始于西周分封邓国于今襄阳市区,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市域内现已查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址200多处,有些文物古迹堪称世界之最。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000年的历史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宋元襄樊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等。其间人文荟萃、灿若繁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轶闻传说,历来就有“文化古城”的雅称。 今日的襄阳,既有闻名于世的历史积淀出的深厚人文底蕴,又有汽车制造、航天装备等高新科技产业及都会发展,“新旧和谐共生”成为了本市最突出特色。.

新!!: 明朝王府和襄阳市 · 查看更多 »

襄阳王府绿影壁

襄阳王府绿影壁位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襄阳王府内,是中国现存影壁中最大的石雕龙壁。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英宗封其叔父朱瞻墡为襄阳王,共历七世八王。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后,在王府内称帝。后张献忠又将襄王府焚毁,现仅存绿影壁,余均为现代重建。影壁为四柱三间仿木结构,长26.2米,厚1.6米,高7.6米,须弥座,庑殿顶,壁心为绿矾石,并采用汉白玉镶边。影壁明间雕有二龙戏珠,两侧各有一龙,共有四条巨龙,周围边框有九十九条小龙。.

新!!: 明朝王府和襄阳王府绿影壁 · 查看更多 »

观音菩萨

#重定向 觀世音菩薩.

新!!: 明朝王府和观音菩萨 · 查看更多 »

高麗

麗可以指:.

新!!: 明朝王府和高麗 · 查看更多 »

贵州布政使司

#重定向 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新!!: 明朝王府和贵州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黄州府

州府,元朝末年设置的府。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黄州路置,治所在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属湖广行省。辖境约当今湖北省长江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地区。清朝时,属湖北省,下辖黄冈县(辖区为今黄州区、团风县和武汉市新洲区)、黄安县(今红安县)、麻城县(今麻城市)、罗田县(今罗田县)、蕲水县(今浠水县)、广济县(今武穴市)、黄梅县(今黄梅县)和蕲州(今蕲春县)。1912年废。.

新!!: 明朝王府和黄州府 · 查看更多 »

辰州

辰州,可以指:.

新!!: 明朝王府和辰州 · 查看更多 »

辽东都指挥使司

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明朝在辽东地区设立的军政机构。前期在建制上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又称山东行都司。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在辽东设置定辽都卫,六年(1373年)六月置辽阳府、县。八年(1375年),将定辽都卫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区相当今辽宁省大部。十年(1377年),府县都罢黜,只留下卫所。 从明英宗正统年间后,因东部蒙古兀良哈诸族南移,明朝疆域逐缩至辽河套地区(今辽河中游两岸地);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2年)年间,辽东全境为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统治的后金(清朝)逐渐所兼--。.

新!!: 明朝王府和辽东都指挥使司 · 查看更多 »

辽朝

遼朝(916年-1125年),國號大遼,又稱大契丹國(契丹國,契丹大字:),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從西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張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除了遼朝之外,契丹族尚建立相關國家。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史學界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徐俊(2000年):《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225頁–261頁。遼朝滅後晉,因此自居為繼承後晉正統。依據五行德運說的五行相生規律,後晉的「木」德之後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為德運,並相應以黑色為正色。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皇帝使農牧業共同發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較完整的管理體制。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祥地,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治,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成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英語作Cathay)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新!!: 明朝王府和辽朝 · 查看更多 »

龙亭

龙亭是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内的一处旅游胜地,位于市中心龙亭区。 龙亭是清代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建在72级台阶的巨大青砖台基上,坐北朝南。 龙亭座落在北宋皇宫的遗址上。北宋皇宫的建筑大部分毁于金兵之手,今已荡然无存。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此处建有周王府;1642年毁于黄河大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为贡院;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贡院内建万寿亭,后改称龙亭。 龙亭前以一条大道为界,东西分别为潘家湖与杨家湖。两湖以南,中山路北端,为仿建的“宋都御街”,包括樊楼以及艺术品商店。 File:Dragon Pavilion 2.jpg File:Dragon Pavilion 3.jpg Category:开封景点 Category:龙亭区 Category: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新!!: 明朝王府和龙亭 · 查看更多 »

霍州市

霍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的一个县级市,由临汾市代管。总面积为765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28.29万人。.

新!!: 明朝王府和霍州市 · 查看更多 »

胡惟庸

胡惟庸(),安徽定遠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遭明太祖處死。.

新!!: 明朝王府和胡惟庸 · 查看更多 »

郭英

郭英(),明朝军事将领。濠州(今安徽鳳陽)人。鞏昌侯郭興亲弟,郭宁妃兄。 郭英早年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负责宿卫。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洪武十七年(1384年)封武定侯。郭英身经大小五百余战,总计擒斩获俘人马一十七万余,身被七十余伤。因郭宁妃是他的同胞妹妹,因而备受朱元璋恩宠。靖难之役时,跟随朝廷大军征讨燕王朱棣无功。永乐元年(1403年)逝世,追赠营国公,谥威襄。.

新!!: 明朝王府和郭英 · 查看更多 »

都江堰市

都江堰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成都市西北的一个县级市,地理位置上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北缘,岷江流入成都平原的出山口。都江堰以及道教圣地青城山在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都江堰市也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靠近震源地而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震后都江堰市出台全方面的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9年经济已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在2015年GDP达到275.38亿,以第三产业增加值为主。 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历史悠久,在1988年以都江堰而易名为都江堰市至今。修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新!!: 明朝王府和都江堰市 · 查看更多 »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中國明朝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 明初,废元朝枢密(樞密院)、平章(同平章事)、元帅、总管、万户诸武官号,统兵五千人者授指挥,以下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不等。度山川形势,分设卫所(衛所制)。大致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人为千户所、百人为百户所。.

新!!: 明朝王府和都指挥使司 · 查看更多 »

郑州市

郑州市是中国河南省的省会,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现辖6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1个县,全市总面积7,567.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78.07平方公里,2012年市区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956.9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70.08万。居民以汉族为主,母语为中原官话的郑州方言。 郑州曾是包括出生于新郑的中华人文始祖轩辕氏所领的有熊国以及夏朝、商朝、管国、郑国和韩国在内的这些部落联盟或国家部分时期建政或建都所在地,因此被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商代亳都算起,郑州已经有3600多年的城建史。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又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清末,朝廷大臣盛宣怀奉旨勘察芦汉铁路时来到郑州,将郑州站辟为甲等火车站,直接影响了郑州近代发展进程。 郑州古代为“豫州”和“中州”的一部分,自古至今均为交通要塞,有“九州之中,十省通衢”之称,如今郑州北站仍是中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因商朝早期的都城在如今的郑州境内,郑州有“商都”的雅号。同时,郑州被认为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国务院确立的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因此“商都”也具有了“商业之都”的含义。郑州以打造都市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远景規劃到2020年,市区总人口达到150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800平方公里。.

新!!: 明朝王府和郑州市 · 查看更多 »

舍人

舍人,古代官称。原為旅店的主人或貴族家裡左右親信或門客,後來成為官職,前冠以頭衔,名称及职权不同。 舍人之名最早見於《周禮·地官》,是国君的亲近属官。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書舍人。《唐書‧職官志》列有中書舍人、太子中舍人、太子舍人、起居舍人、通事舍人、太子通事舍人。宋、元時稱顯貴子弟為「舍人」。明代稱應襲衛所職位的武官子弟為「舍人」或中書舍人。 宋朝以後,以「舍人」及「舍」稱官宦、世族、士紳、地主之家的子弟,,閩南則冠以「阿」字為首,故稱「阿舍」。.

新!!: 明朝王府和舍人 · 查看更多 »

阳曲县

阳曲县是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2062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4万人,县政府所在地为黄寨镇。.

新!!: 明朝王府和阳曲县 · 查看更多 »

钟祥市

钟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由荆门市代管辖。是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钟祥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之一。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曰:“惟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 古兰台位于钟祥郢中,是楚王的行宫。楚国著名的辞赋家宋玉、屈原均在此有着众多佳作传世,著名的楚辞《风赋》、《答楚王问》是宋玉在钟祥兰台宫所作,著名楚国歌舞家莫愁女出自钟祥。 明世宗嘉靖帝曾是这里的藩王,称为兴王。他因堂兄正德帝駕崩且无子嗣,而得以承继大统。嘉靖即位后,按皇陵规制为其父亲兴献王修建了显陵。这是明代规模最大的单体帝陵,2000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钟祥城区内还有元佑宫、兴王府等多处与嘉靖有关的古迹,于1994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钟祥位于汉水中游,江汉平原北部。跨东经112 07-113 00,北纬30 42-31 36。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平原、丘陵兼有,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961毫米。主要的农产品有稻谷、小麦、棉花、芝麻等。钟祥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磷矿石、累托石、硫铁矿、铝、硅、重晶石等6类27种,尤其磷矿石储量居全国第二。.

新!!: 明朝王府和钟祥市 · 查看更多 »

钧州

钧州,金朝时设置的州。 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颍顺州置,治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市)。辖今河南省禹州、新郑两市一带。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因避明神宗朱翊钧名讳,改名禹州。 Category:金朝的州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明朝的州 Category:河南的州 Category:许昌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郑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禹州市 Category:新郑市 Category:1184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57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明朝王府和钧州 · 查看更多 »

钱海岳

钱海岳()字腾英,江苏无锡人,南明史研究家,文革受难者。.

新!!: 明朝王府和钱海岳 · 查看更多 »

蒲州

蒲州,可以指:.

新!!: 明朝王府和蒲州 · 查看更多 »

铁岭卫

铁岭卫为公元1388年,明朝为取代元朝开元路设置管辖今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一个卫所,铁岭卫最初设在鸭绿江以东,后改置辽东奉集堡(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南奉集堡)和古银州(今铁岭市)。 元朝双城总管府的南界也叫铁岭卫(今咸镜道与江原道交界处),而铁岭是高丽原有地名。 明朝初年,明太祖意图收回铁岭(今咸镜道与江原道交界处)以北的元朝国土,“命户部咨高丽王:以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其土著军民女直、鞑靼、高丽人等,辽东统之。铁岭之南,旧属高丽人民,悉听本国管属。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复有所侵越。”。此举引起高丽强烈的不满,高丽表奏“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以至公崄镇,自来悉是本国之地”。高丽禑王以进攻中国的辽东地区的行动来对抗,是年四月,辛禑派都统使李成桂北渡鸭绿江进攻中国辽东。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士气低落,于是回师松京,废黜辛禑,流放崔莹。之后李成桂立辛禑之子辛昌为王,与明朝表示商意,并意图自立。此后明朝不再要求原铁岭以北鸭绿江以南之地,并将铁岭卫改置于辽东奉集堡(今辽宁沈阳东南奉集堡)。1393年,铁岭卫又从奉集堡移至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市)。.

新!!: 明朝王府和铁岭卫 · 查看更多 »

蓝铜矿

蓝铜矿又名石青,是一种含铜的矿物,深蓝色或浅蓝色,有玻璃光泽,其化学成分为 Cu3(CO3)2(OH)2,单斜晶系,晶体呈矩柱状或板状,集合体为簇状、放射状、钟乳状或粒状,硬度为3.5-4,比重为3.77-3.89。 蓝铜矿在各种语言中都是用蓝色来命名,希腊语为kuanos,拉丁语为caeruleum,英语为azurite,则是来源于阿拉伯语中的蓝色lazhward。 蓝铜矿常与孔雀石共生,数量多时可以作为铜矿,提炼铜,经研磨成粉末可以做蓝色颜料,是中国画中常用的一种颜料,根据其研磨的细腻程度,颜色略有差异,在中国画中分为头青、二青等。大而鲜艳的晶体也可作为宝石或观赏石,但因其质地软,易风化,不易保存。.

新!!: 明朝王府和蓝铜矿 · 查看更多 »

银川市

银川市,简称银,古称兴庆府、中兴路、宁夏省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银川平原中部,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银川市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永久举办地,是全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商业中心,历史上为西夏王朝首都。 全市总面积6,94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80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06平方公里。人口216.4萬,大部分为汉族,回族为53.38万人。银川自古有塞上明珠的说法,城西有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西夏王陵。市内多穆斯林风格建筑,拥有南关清真大寺、承天寺塔、海宝塔、西夏王陵、玉皇阁、鼓楼等众多著名古迹。.

新!!: 明朝王府和银川市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政权的将领。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Koxinga)、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现分屬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明鄭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澎湖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新!!: 明朝王府和鄭成功 · 查看更多 »

重庆市

重庆市,简称巴、渝,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首批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 、内陆开放高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温泉之都,中国著名三大火炉城市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1000多年,是巴渝文化属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重庆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道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指挥中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恢复设立重庆直辖市,6月18日正式挂牌。 重庆市地跨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的青藏高原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渝东接湖北、东南接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接四川,渝北接陕西,辖区东西长约470公里,南北宽约450公里,辖区总面积8.2403万平方公里。重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的组团式城市,其中主城区建成面积为877.78平方公里。 位于重庆主城区嘉陵江和长江以北的两江新区是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重庆拥有渝新欧铁路、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部地区第二座实行72小时免签的城市。.

新!!: 明朝王府和重庆市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新!!: 明朝王府和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金箔

使用玛瑙来贴金 金箔是一种黄金制品,通过锤打,使黄金变为极薄的薄片,常用于贴金。金箔有不同的纯度,常见的是22k金,含金量为91%,24k金为纯金。也有银色的金箔,含金量约为50%。 将金箔贴在物体表面称为贴金,传统的贴金要用手来完成,已经传承了数百年。.

新!!: 明朝王府和金箔 · 查看更多 »

金朝

金朝,国号大金(女真文: ;1122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女真人原為遼朝的藩屬,女真人首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於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立國。大金立國後,與北宋定「海上之盟」向遼朝宣戰,於1125年灭辽,然北宋两次战辽皆败,金隨即撕毀與北宋之約,兩次南下中原,於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時,領有華北地區以及秦嶺、淮河以北的華中地區,使南宋、西夏與漠北塔塔兒、克烈等政权和部落臣服而稱霸東亞。金朝佔領華北中原,因此以中國正統王朝自居。因其滅北宋,金朝從意識形態上認為宋朝正朔已亡,不承認南宋為正統,並根據五行相生的原則選取生自宋朝「火」德的「土」德為王朝德運。 金世宗與金章宗時期,金朝政治文化達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後期逐漸走下坡。金軍的戰鬥力持續下降,即使統治者施以豐厚兵餉也無法遏止。女真人與漢族的關係也一直沒有能夠找到合適的道路。金帝完顏永濟與金宣宗時期,金朝受到北方新興大蒙古國的大舉南侵,內部也昏庸內鬥,河北、山東一帶民變不斷,最終被迫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後為了恢復勢力又與西夏、南宋交戰,彼此消耗實力。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南北夾擊之下滅亡。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變不壞也。一说女真兴起于金水,故国号名金,在部份文献中,“金源”因此成為金朝的代稱,現代學者研究指出,「金」實為女真的漢譯,大金國意同「女真國」。 金朝作為女真族所建的新興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質濃厚。初期採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而後吸收遼朝與宋朝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機制得以精簡而強大。軍事方面採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先後打敗許多強國。經濟方面大多繼承自宋朝,陶瓷業與煉鐵業興盛,對外貿易的榷場掌控西夏的經濟命脈。女真貴族大肆占領華北田地,奴役漢族,使得雙方的衝突加劇。當金朝國勢衰退時,漢族紛紛揭竿而起。 金朝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逐漸趨向漢化,中期以後女真年輕人改漢姓、著漢服的現象普遍,金廷屢禁不止。金世宗積極倡導學習女真字、女真語,但仍無法挽回女真漢化的趨勢。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已盛行以雜劇的形式作戲。金代院本的發展,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醫學與數學都有長足的發展,金元四大家的學說為中醫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天元術的精進與《重修大明曆》的修編為後來元朝數學帶來重要的影響。.

新!!: 明朝王府和金朝 · 查看更多 »

蕲州

蕲 (qí) 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南朝陈置,治所在齐昌县(隋朝改蕲春县,今湖北省蕲春县西南蕲州镇西北,南宋移今蕲州镇)。唐朝时的辖境约今湖北省长江以北、巴河以东地区。元朝时,改置为蕲州路。明朝初年改蕲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复降为蕲州。辖境约当今湖北省长江以北、蕲春县以东地区。清朝时,不辖县。1912年废,改为蕲春县。 Category:南陈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五代十国的州 Category:宋朝的州 Category:元朝的州 Category:明朝的州 Category:清朝的州 Category:湖北的州 Category:黄冈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912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明朝王府和蕲州 · 查看更多 »

长史

長史是中國歷史上職官名,其執掌事務不一,相當於今天的秘書長一職,但多為幕僚性質的官員,亦稱為別駕。.

新!!: 明朝王府和长史 · 查看更多 »

长治县

长治县是中国山西省长治市所辖的一个县。面积为483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34万人。.

新!!: 明朝王府和长治县 · 查看更多 »

长治市

长治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太岳山之间。南界晋城市,西邻临汾市,北接晋中市,东与河北省邯郸市及河南省安阳市毗邻。全市总面积13,955平方公里,人口342.04万。.

新!!: 明朝王府和长治市 · 查看更多 »

长沙市

长沙市(湘语長沙話:tsã13 sɔ33 sɿ21;普通话:Chángshā shì),古又名潭州,别称星城,因地理特色和历史缘由而有“山水洲城”、“屈贾之乡”之名,又因岳麓书院而有“'''潇湘洙泗'''”之誉。长沙是中国湖南省省会,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湘浏盆地西缘,辖6市辖区、1县、2县级市。总面积11,820平方公里,主要人口为汉族,母语以新湘语长沙方言为主,浏阳市地区则通用赣语宜浏方言。 长沙有着两千多年的原址城建史,“长沙”一名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逸周书·王会》。秦代始设长沙郡,西汉时期建立长沙国,五代时期长沙为南楚都城。北宋时期设立的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留下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佳句。清末时长沙为中国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一,近代则成为了中国一大重要政治革命中心。谭嗣同等人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黄兴等人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口号在长沙创立华兴会,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核心人物也在此求学和开展政治运动。长沙于1937年成为抗日战争后方,迎来发展鼎盛期,但其后的“文夕大火”以及四次长沙会战摧毁了长沙的城建和经济基础,对其现代史造成了深重影响。 经过数十年恢复期,长沙于改革开放后期开始加速发展。2015年长沙设立了中国中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数据显示,长沙是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幅度最大的城市,多项相关人均指标亦常年位居中西部省会第一。长沙已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中成药及生物医药和新材料6大产业集群,此外还以传媒、出版为特色产业,湖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简称湖南卫视)收视率和影响力常年占据中国大陆省级卫视榜首。长沙有着杂交水稻育种、国内首台激光3D打印机等重大科研成果,以及设有以“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计算设备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2016年,长沙开通了中国第一条国产中低速磁悬浮铁路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 2017年11月1日,长沙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

新!!: 明朝王府和长沙市 · 查看更多 »

长沙府

长沙府,为五代十国之马楚、明朝和清朝的府,是湖南省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单位,以今长沙市辖域为中心,包括周边邻近地区。 五代后梁天成二年(927年),马殷建楚国,改潭州为长沙府,作国都。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复置潭州。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潭州府改名为长沙府,隶湖广布政使司,辖11县1州:长沙县、善化县、湘潭县、湘阴县、宁乡县、浏阳县、醴陵县、益阳县、湘乡县、攸县、安化县、茶陵州,府治长沙城。明朝属湖广布政司。清朝康熙年间,长沙府改隶属湖南省;民国元年(1912年),裁并长沙、善化两首县为长沙府直辖地,次年裁府留县。.

新!!: 明朝王府和长沙府 · 查看更多 »

酌中志

《酌中志》是明朝宦官刘若愚在狱中写的一部笔记体史书,主要记述天启年间魏忠贤與魏党历史,以及明朝皇宫的制度、习惯。因此书记载了很多当时的生活细节,对后来的历史文学作者也很有价值。.

新!!: 明朝王府和酌中志 · 查看更多 »

艮岳

艮岳,初名万岁山,后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因园林正门为华阳门亦名华阳宫,是北宋时期一座位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里城(汴京城有三围,从内到外依次是宫城、里城、罗城)东北部的大型人工山水皇家园林。宋徽宗赵佶的《御制艮岳记》载:“艮为地处宫城东北隅之意。”1127年金兵进攻汴京,艮岳被毁。艮岳修建之时,正值金兵北伺、内变频仍、内外交困之际,这项浩大的工程也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新!!: 明朝王府和艮岳 · 查看更多 »

蛇山

蛇山,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长江南岸边,与对岸的龟山隔江相望,又名黄鹄山,地处闹市,历来为武汉名胜。武汉长江大桥南端即蛇山脚下。全山长约1790米,海拔85米,宽约25—30米,兀起于地,黄鹤楼即在此山上。元末大汉国主陈友谅之墓,亦位于蛇山附近。 Category:武汉地理 Category:武昌区.

新!!: 明朝王府和蛇山 · 查看更多 »

耿炳文

耿炳文(),濠州(今安徽鳳陽)人,中國明朝开国军事将领,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長興侯。.

新!!: 明朝王府和耿炳文 · 查看更多 »

陈梦雷

梦雷(),中国清朝学者,字则震,号省斋,因康熙帝賜聯「松高枝葉茂,鶴老羽毛新。」故晚号松鹤老人。福建侯官县(今屬福州市)人。他是康熙九年進士,「讀書五十載」、「涉獵萬餘卷」,康熙四十年(1701年)受康熙帝委托,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历四年半而成。.

新!!: 明朝王府和陈梦雷 · 查看更多 »

陕甘总督

陝甘總督(v),正式官銜為總督陝甘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管理茶馬、兼巡撫事,始设于中國明朝时期,總管陝西和甘肅兩省的軍民政務,至清朝成为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

新!!: 明朝王府和陕甘总督 · 查看更多 »

陕西布政使司

#重定向 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新!!: 明朝王府和陕西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简称陕西省政府,成立于1950年1月10日,所在地为陕西省省会西安市。.

新!!: 明朝王府和陕西省人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明朝五个行都指挥使司之一,在河西走廊设置的行政区划。 元朝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甘州路。洪武五年(1372年)十一月置甘肃卫。二十五年(1392年)罢。洪武七年(1374年),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西安行都卫指挥使司。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自庄浪徙置於甘州。领十二卫,四守御千户所。距布政司(西安府)二千六百四十五里,属于右军都督府。下设甘州左衛、甘州右衛、甘州中衛、甘州前衛、甘州後衛、陝西甘肅衛、永昌衛、涼州衛、莊浪衛、西寧衛、山丹衛、肅州衛、鎮番衛、鎮夷千戶所、古浪千戶所、高臺千戶所。.

新!!: 明朝王府和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 查看更多 »

抚州市

抚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东部,东邻福建省南平市、三明市,南接赣州市。总人口400万。基本上为江右民系,通用抚州赣语。.

新!!: 明朝王府和抚州市 · 查看更多 »

李定国

李定國(),明末民變勢力之一大西軍將領,南明武將,明末清初重要的抗清將領。字鴻遠、寧宇。陝西延安人,一說榆林人。張獻忠義子,封為安西將軍。隆武二年(1646年)張獻忠戰死後,與孫可望等率部聯明抗清。永曆六年(1652年),入廣西,克桂林,乘勝北上,連克永州、衡陽,「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吞併中國西南七省,但遭孫可望嫉忌,退入廣西,再屯雲南。十年,密迎永曆帝入滇,封晉王。後孫可望降清,並向清朝献上了“滇黔地图”西南防務機密盡失,清軍大舉攻黔。他轉戰不利,退入緬甸繼續抗清。永曆十六年(1662年),永曆帝被殺,他忧愤至极,一个多月後病亡。.

新!!: 明朝王府和李定国 · 查看更多 »

李自成

李自成(),原名鸿基费密《荒书》记载,“自成产时,其父梦一黄衣人入其土窑,故小名黄娃子。”《明季实录》所收米脂县知县边大绶塘报稿中说:“闯贼李自成,幼曾为僧,俗名黄来僧”。又冯苏《见闻随笔》云:自成“小字磑生”;《鹿樵纪闻》卷下,《闯献发难》条,记“李自成,初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陕西米脂人,世居米脂李继迁寨。明末民变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皇帝。 原是陕北驿卒。崇祯帝采信大臣裁撤驿卒的建议,造成失业驿卒武夫起义,李自成参与起义军。高迎祥被明朝处死后,李自成稱闖王、李闖,成为明末民变领袖之一,率起义军于河南歼灭明军主力。1644年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後进攻明都北京,与崇禎帝谈判破裂后,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是為甲申之變,至此明朝滅亡。一片石战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称帝。.

新!!: 明朝王府和李自成 · 查看更多 »

杭州府

杭州府是中國明清時期浙江的一府。 元朝时为杭州路。龙凤十二年(1366年),朱元璋攻陷杭州,十一月,始设杭州府。明、清两代隶属于浙江布政使司,「下三府」之一,辖区相当于今日的杭州市北部。府治錢塘縣。錢塘、仁和二縣附郭。 下辖县:钱塘县、仁和县、余杭县、临安县、富阳县、新城县、於潜县、昌化县,以及海宁州。杭州府与本省湖州府、嘉兴府、绍兴府、严州府、金华府及安徽省徽州府毗邻。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杭州府。.

新!!: 明朝王府和杭州府 · 查看更多 »

桂林市

桂林市(邮政式拼音:Kweili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市境西界柳州市,南临来宾市、梧州市、贺州市,东接湖南省永州市,北邻湖南省邵阳市、怀化市。地处南岭山脉西南部桂东北山地区,湘桂走廊南端,北部为越城岭,东部为海洋山、都庞岭,西部为天平山。主要为丘陵地貌,中部为典型的岩溶峰林区。漓江、湘江为境内两大河流,中间有灵渠相连,全市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人口496.16万。桂林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新!!: 明朝王府和桂林市 · 查看更多 »

桂林府

桂林府,中国明朝时设置的府。明清时为广西省省会。1913年废。 洪武元年(1368年),改静江路为静江府,五年改名桂林府,治所在临桂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属广西布政司。領二州,七縣。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资源、龙胜、全州、兴安、灵川、灌阳、永福、阳朔等市县。 清朝时的桂林府,衝,繁,難。隸桂平梧鬱道。巡撫,布政、提學、提法,勸業、巡警道駐。順治初,因明舊為省治。乾隆六年(1741年),析義寧縣地置龍勝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桂平梧鬱兼管鹽法道,徙駐梧州。提督徙駐南寧。同年,析永寧州、永福縣、融縣、柳城縣、雒容縣四縣地置中渡廳。領二廳,二州,七縣:龍勝廳、中渡廳、永寧州、全州、臨桂縣、永福縣、灌陽縣、陽朔縣、義寧縣、興安縣、靈川縣。.

新!!: 明朝王府和桂林府 · 查看更多 »

武昌府

武昌府,中国元朝末年至清朝末年存在的一个府。.

新!!: 明朝王府和武昌府 · 查看更多 »

永历帝

明昭宗朱由榔(),或稱永曆帝,南明第四任皇帝(1646年12月24日-1662年6月1日在位),亦是最後一任皇帝。 1646年隆武帝被俘死,本為桂王的朱由榔自稱監國。不久,隆武帝弟唐王朱聿𨮁在廣東廣州繼位,以次年為紹武元年,是為紹武帝。數日後,朱由榔在廣東肇庆亦登極稱帝,年號永曆。紹武、永曆二帝為爭正統,隨即開戰,後永曆軍大敗。1647年,清軍攻陷廣州,紹武帝兵敗殉國,永曆帝自此成為南明唯一的統治者。1659年,清军攻陷昆明后流亡缅甸,永曆十五年(1661年)夏历十二月初三日被送交吴三桂,康熙元年四月十五日(1662年6月1日)遭縊死。死後,台灣的鄭氏政權仍沿用永曆年號至1683年清朝佔領台灣為止。.

新!!: 明朝王府和永历帝 · 查看更多 »

永州府

永州府,中国明清时设置的府。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永州路置,治所在零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辖境相当今湖南省祁东、新田两县以西湘江(包括潇水)流域。 清朝属湖南省。置衡永郴道,驻衡州府,领衡州府(衡阳县、清泉县、衡山县、耒阳县、常宁县、安仁县、酃县、桂阳州、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永州府(零陵县、祁阳县、东安县、道州、宁远县、永明县、江华县、新田县)、郴州(永兴县、宜章县、兴宁县、桂东县),雍正十年(1732年)增领桂阳州,更名衡永郴桂道。1913年废。.

新!!: 明朝王府和永州府 · 查看更多 »

江西布政使司

#重定向 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新!!: 明朝王府和江西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汝宁府

汝宁府,元朝时设置的府。1913年废。 至元三十年(1293年)升蔡州置,治所在汝阳县(今河南省汝南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京广铁路线以东,西平、项城等县市以南,安徽省颍河流域以西地。明朝以后,辖境不断缩小。 清初沿明制,領州二,縣十二。雍正二年(1724年),光州升光州直隸州。光山縣、固始縣、息縣、商城縣割隸。領州一,縣八:信陽州、汝陽縣、正陽縣、上蔡縣、新蔡縣、西平縣、遂平縣、確山縣、羅山縣。清代汝寧府,评价:衝,繁,難。隸南汝光道。汝南分防通判、新息分防通判駐。.

新!!: 明朝王府和汝宁府 · 查看更多 »

汾州府

汾州府是明、清兩朝设置的府,在今山西省境。 汾州府是山西省明清时期的九府十六州的大府之一,面积为14243平方千米,境内拥有蒙晋粮油通道和太原经汾州到平阳府及陕西西安府的官道,下属县汾阳,平遥,介休都曾经繁盛一时,是山西晋商重要的根据地。明洪武元年(1368),省西河县置汾州(直隶州)兼领平遥、介休、孝义三县。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升汾州为汾州府,依郭设汾阳县,除原汾州四县外,还有永宁州(辖宁乡县),临县,沁州(辖沁源县,武乡县),平阳府霍州灵石县也划归汾州府。又置冀南道,府、道治均驻县城。此前,县名虽未以汾阳冠名,而俗以汾阳为县别名。盖以县城居汾水之阳故。清康熙五年(1666)冀南道并入冀宁道,府县遂隶。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府治设汾阳县城。万历32年(1604),沁州重新恢复为省直隶州,脱离汾州府,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石楼县有平阳府隰州改属汾州府,万历四十三年(1615),灵石县改直隶为平阳府,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变。但在民国元年(1912)废府。.

新!!: 明朝王府和汾州府 · 查看更多 »

汉中府

汉中府,明朝时设置的府。 洪武三年(1370年)改兴元路置,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五年后,辖境约今陕西省秦岭以南,洵河流域以西,凤县、宁强等县以东地区。万历后东境缩至今佛坪、西乡、镇巴等县一带。领一州,八县。清朝继承明朝行政區劃,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置留坝厅。嘉庆七年(1802年),置定远厅。道光五年(1825年),置佛坪厅。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3年废。.

新!!: 明朝王府和汉中府 · 查看更多 »

河南布政使司

#重定向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新!!: 明朝王府和河南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沈阳市

沈阳市,简称--,旧称奉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省会及最大城市,中国东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商贸中心,副省级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沈阳位于东北平原南缘,南连辽东半岛,北依长白山麓,位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是中国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连接朝鲜半岛的重要枢纽。沈阳市现辖十区一市两县,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常住人口829.2万,按城镇人口计算,是东北地区的最大城市。2017年7月14日,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沈阳由原来的“东北地区中心城市”调整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联合国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沈阳市教育指数得分达到了中国大陆最高分,是唯一超过0.8的城市。沈阳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在全国排名第四位。 沈阳历史悠久,是国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沈阳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是有7200多年历史的新乐遗址。沈阳于汉代建侯城,经辽金元明历朝增筑,逐渐发展为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其继承人清太宗皇太极对沈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将其命名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z)。清朝入关后,沈阳转型为清朝的陪都直至民国。民国时期,沈阳的城市建设规模曾位居亚洲前列,并发展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中心。.

新!!: 明朝王府和沈阳市 · 查看更多 »

泽州

泽州,中国古代的州,立名于隋开皇三年,約當今日山西省晉城市。.

新!!: 明朝王府和泽州 · 查看更多 »

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人。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敗戰後降清,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大学士。洪在明代時以謀略聞名,討伐流寇、滿人屢戰皆捷,但在松錦之戰,兵敗投降滿清,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政治上,洪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文化上,洪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弘揚儒家學術,尊信孔孟,“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亦為满清统治汉人的統治基礎。清兵入關以後,洪承疇的功勞極大,可以說除了多爾袞及范文程以外,再無他人。.

新!!: 明朝王府和洪承疇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明朝王府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湖广布政使司

#重定向 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新!!: 明朝王府和湖广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漳州市

漳州市(Tsiang-tsiu-tsh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位于北緯23.6—25度,東經117—118度漳州平原上,鄰近厦門、汕頭两个經濟特区,是福建最南端的一个地級市。全市土地面积1.2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98万人,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万人。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确定并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明朝王府和漳州市 · 查看更多 »

漳州府

漳州府,中国明清时设置的府。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漳州路为府,属福建省。治所在龙溪县(今福建漳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及其西南地区。清辖境缩小,只相当今福建省九龙江中、下游流域及其西南地区。1913年废。 清朝时,漳州府府治仍为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市)。辖: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今福建省漳浦县)、南靖县(县治在今福建省南靖县靖城镇)、长泰县(今福建省长泰县)、平和县(今福建省平和县)、诏安县(今福建省诏安县)、海澄县(县治在今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东北岛屿上)共7县;云霄厅(今福建省云霄县)1散厅。 Category:明朝的府 Category:清朝的府 Category:福建的府 Category:漳州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368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明朝王府和漳州府 · 查看更多 »

潞安府

潞安府,明朝时设置的府。 明朝时,潞安府为丝织业的中心,有机户千家,以产“潞绸”著名。嘉靖八年(1529年)升潞州置,治所在长治县(即今山西省长治市)。辖境约当今山西省长治、襄垣、黎城、长子、屯留、平顺、壶关等市县地。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废。 Category:明朝的府 Category:清朝的府 Category:山西的府 Category:长治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52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13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明朝王府和潞安府 · 查看更多 »

朱厚烷

鄭恭王朱厚烷,是懿王朱祐檡嫡第四子,明朝第五代鄭王,於嘉靖六年(1509年)襲封鄭王。 他在位二十三年,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七月上書,請皇帝明世宗修德行,不要再迷信道教。同時進貢《居敬》、《窮理》、《克己》、《存誠》四箴言書及《演連珠》十章,以規諫世宗。當時世宗大怒,把朱厚烷的使者入獄。 當初,鄭簡王朱祁鍈有十個兒子:長子世子(鄭僖王)朱見滋,次子早夭,三子盟津恭懿王朱見濍,四子東垣端惠王朱見𣹟。而朱見濍的母親被鄭簡王寵幸,計劃為朱見濍奪嫡但不成功。後朱見濍竊去世子金冊,鄭簡王要求索回,他埋怨其父,不再朝見鄭簡王,行為日益惡劣,而鄭簡王上奏明憲宗,使朱見濍被革為庶人。 及後,鄭康王朱祐枔去世,無子,本以朱見濍之子朱祐橏嗣鄭王,但因他有罪被廢,所以以立東垣端惠王之子朱祐檡為鄭王,是為鄭懿王。嘉靖二十九年,朱見濍之子朱祐橏要求復郡王爵位,又怨朱厚烷不為他上奏,於是乘世宗大怒,上疏他四十條罪行,以叛逆罪為首告發。世宗下詔以駙馬中官聆訊,複報並無叛逆罪,但有以治宮室名號擬乘輿的罪行。明世宗大怒:「朱厚烷不理朕勸告,在鄭國中驕傲無禮,是大逆不道。」於是朱厚烷遭削爵,降為庶人,禁錮鳳陽。 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復朱厚烷的王爵,並增歲祿四百石,不過他自少至老都是穿布衣,吃清淡的飯菜。 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過世,諡號恭,長子端清世子朱載堉執意不襲封鄭王,因此十五年後由朱見濍孫子朱厚煒之子朱載壐嗣位,而朱載堉的子孫就嗣封東垣王。.

新!!: 明朝王府和朱厚烷 · 查看更多 »

朱台浤

慶定王朱台浤,明朝第六代慶王,恭王朱寘錖的庶第一子。弘治十六年(1503年)襲封慶王,在位二十一年。嘉靖三年(1524年),朱台浤因賄賂鎮守太監李昕、總兵官種勳,及在安化王之乱时曾向安化王朱寘鐇其行君臣礼,而廢為庶人,后迁往西安居住。此後慶國由慶府宗理朱寘銂管理。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上慈壽太后及慈仁太后徽號之名恩准恢復朱台浤冠帶。嘉靖三十年(1551年)朱台浤去世,一年後其次子朱鼒枋嗣位,並追復朱台浤王號,諡曰定。.

新!!: 明朝王府和朱台浤 · 查看更多 »

朱宸濠

朱宸濠(),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五世孫,繼為寧王。發動宸濠之亂,被贛南巡撫王守仁所俘,而後處死。.

新!!: 明朝王府和朱宸濠 · 查看更多 »

朱守谦

朱守謙(),安徽鳳陽人,祖父南昌王朱興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哥哥、父朱文正明史·卷116 诸王一。.

新!!: 明朝王府和朱守谦 · 查看更多 »

朱㮵

慶靖王朱㮵,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母余妃,明朝第一代慶王,王妃孫氏,涼州衛指揮使孫繼達之女。他在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九(1378年2月6日)出生,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1391年5月17日)受封慶王。 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初五(1392年5月26日)就藩寧夏,但因糧餉未足,明太祖就命朱㮵暫駐慶陽北方的韋州城。三年後(1395年)明太祖又詔王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四地的軍事,至洪武三十年(1397年)慶王邸始建成。 朱㮵十分好學和忠孝,四兄明成祖待他很好。自建文三年十二月二十一(1402年1月24日)遷慶國至寧夏後,明成祖下令朱㮵可在每年夏天去韋州度暑。後來在宣德初年(1426年)朱㮵曾以寧夏潮濕及水質不良為由請求明宣宗改慶國回韋州,可是明宣宗不許,只准如明成祖時一年到韋州一次。 他在位四十九年,在正統三年八月初三(1438年8月23日))去世,諡號慶靖王.

新!!: 明朝王府和朱㮵 · 查看更多 »

朱寘鐇

朱寘鐇(),庆靖王朱㮵後裔,其祖為靖王庶第三子安华恭懿王朱秩炵。封安化王,后因發動安化王之亂被賜死,爵除。.

新!!: 明朝王府和朱寘鐇 · 查看更多 »

朱尚烈

永興懿簡王朱尚烈(1384年9月29日-1417年2月22日),是明朝秦藩王朱樉之嫡二子,朱尚炳之弟。洪武十七年九月己酉生,永樂元年二月乙丑册封永興王,永樂十五年正月癸亥薨,諡號懿簡。享年三十三歲,在位十五年。由其子朱志㙸承襲永興郡王。.

新!!: 明朝王府和朱尚烈 · 查看更多 »

朱尚炳

朱尚炳()是明朝秦王朱樉长子,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孙,洪武十三年十月乙酉生,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丙寅襲封秦王。朱尚炳曾鎮壓沔縣人高福興的暴動。永樂九年(1408年),明成祖遣使者至西安,尚炳稱疾不出迎,見使者又傲慢,明成祖遂將王府官吏逮捕治罪,并賜朱尚炳書曰:“齊王拜胙,遂以國霸;晉侯惰玉,見譏無後。王勉之。”朱尚炳懼,來朝謝罪。次年三月乙未薨。諡號隱王。由其子秦僖王朱志堩繼承其位。.

新!!: 明朝王府和朱尚炳 · 查看更多 »

朱尚煜

保安懷僖王朱尚煜(),是明朝秦藩王朱樉之嫡三子,朱尚炳之弟。洪武十八年十月丙午生,永樂元年二月乙丑册封保安王,永樂八年正月己丑薨,諡號懷僖。得年二十五歲,在位八年。由其子朱志垌承襲保安郡王。.

新!!: 明朝王府和朱尚煜 · 查看更多 »

朱常瀛

桂端王朱常瀛(),是明神宗的第七子,母親是敬妃李氏。李敬妃生下他后不久就去世。.

新!!: 明朝王府和朱常瀛 · 查看更多 »

朱常泠

荊世子朱常泠,是荊恭王朱翊鉅之嫡第二子,明朝荊國世子。他何時受封荊世子已經不可考。其後朱翊鉅上奏朝廷,指朱常泠殘暴及恣意妄為,朝廷就廢為朱常泠庶人,卒年不詳。 後來朱翊鉅去世,其弟荊敬王朱常𣵧在萬曆三年(1575年)襲封荊王。.

新!!: 明朝王府和朱常泠 · 查看更多 »

朱常洵

朱常洵(),是明朝明神宗的三儿子,是神宗寵愛的鄭貴妃之子,在神宗支持下一度與皇長子朱常洛爭為皇太子,而慈聖太后、王皇后也支持立常洛,是為國本之爭,万历廿九年(1601年)朱常洵封為福王,崇祯十四年(1641年)被入侵的大順軍烹殺,清兵入關後,常洵子朱由崧成為南明弘光帝。.

新!!: 明朝王府和朱常洵 · 查看更多 »

朱常淓

朱常淓(),字敬一。潞简王朱翊鏐三子,母楊次妃。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袭封潞王。甲申之變後逃難,弘光帝被清兵所俘後,自稱監國,後被清兵攻破,斬於燕京。.

新!!: 明朝王府和朱常淓 · 查看更多 »

朱常浩

王朱常浩(),明神宗第五子、母周端妃。 常浩篤信佛教、不近女色,僅貪財,很不得神宗的欢心,因此二十五歲還尚未結婚。群臣們都上奏章請明神宗完成常浩的婚事,但明神宗都不理睬,常浩每天都向户部要結婚的費用,拿了十八万兩白銀藏在宫中,還說這點錢買冠服都不夠。 1627年到了封國漢中,除了上繳朝廷的稅外,再加課鹽稅等各種名目的稅,加重人民的負擔。 1637年王斌在漢中發動農民起事,朱常浩為逃避大順軍的追捕,南逃四川避難,受到總兵侯良柱援助到重慶。1644年張獻忠攻破重慶,走投無路的朱常浩及隨行人員被俘。張獻忠先斬四川巡撫陳士奇,欲斬朱常浩時,天無雲卻雷電大作,獻忠照樣斬了朱常浩及家屬與幕府官員與地方官吏等。然後,再砍斷了被俘明軍與居民三萬多人的手臂。.

新!!: 明朝王府和朱常浩 · 查看更多 »

朱亨嘉

朱亨嘉(),祖籍安徽鳳陽,父靖江荣穆王朱履祜。.

新!!: 明朝王府和朱亨嘉 · 查看更多 »

朱以派

魯安王朱以派(又作魯孝王),字衍宗,號乾山,明朝第十代魯王,肅王朱壽鏞庶三子。.

新!!: 明朝王府和朱以派 · 查看更多 »

朱企𨰘

岷顯王朱企钅豐,明朝第十代岷王,追封岷王朱幹坤嫡子,憲王朱定燿的庶孫。他何時受封常寧王已不可考,但又在崇禎四年(1631年)晉封岷王。他在位十二年。崇禎十六年(1643年)盜贼攻陷武岡,朱企𨰘被殺,兩年後其子朱禋嗣位。 |-.

新!!: 明朝王府和朱企𨰘 · 查看更多 »

朱徽煠

朱徽煠,明朝宗室。明太祖的孙子,岷王朱楩第四子,封广通王。 他二哥岷恭王朱徽煣嗣父位。朱徽煠有勇力,家人段友洪以技术得宠。段友洪致仕后说朱徽煠有异相,当主天下,遂谋乱。朱徽煠作敕,改元玄元,分遣段友洪及蒙能、陈添行入苗族地区,诱苗族以银印金币,发兵攻武冈。苗族首领杨文伯等不敢受。景泰二年(1451年)十月,事发后,段友洪被朱徽煣所执。都御史李实听说後,遣驸马都尉焦敬、宦官李琮徵朱徽煠入京师,除爵,幽于高墙之内。.

新!!: 明朝王府和朱徽煠 · 查看更多 »

朱志均

秦懷王朱志均(1403年-1426年)(《弇山堂別集》作朱志坸),是明朝秦藩王朱尚炳之子,朱志堩之兄,永樂元年四月受封渭南王,在永樂二十二年襲封秦王。 朱志均在宣德元年死,年二十四岁,諡號懷。未婚妻张氏,入宫守节终生。因他無兒子,所以他的弟弟秦康王朱志𡐤繼承他。 |- category:明朝宗室 Category:1403年出生 Category:1426年逝世 Category:明朝秦國藩王 Category:諡懷.

新!!: 明朝王府和朱志均 · 查看更多 »

朱允熞

朱允熞(),明朝太子朱標的第四子,惠帝朱允炆胞弟,母太子妃呂氏。.

新!!: 明朝王府和朱允熞 · 查看更多 »

朱允熥

朱允熥(或1415年),明朝第二次封的唯一一任吳王,明興宗朱標的嫡第三子,惠帝朱允炆异母弟,母孝康皇后常氏。.

新!!: 明朝王府和朱允熥 · 查看更多 »

朱典楧

伊哀王朱典楧,明朝第七代伊王,敬王朱訏淳的庶第一子。 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戊辰《明实录·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三》,以镇国将军受册为伊世子。妻子方氏为世子妃。弟朱典櫍亦受封为万安王。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父亲逝世。二十三年(1544年),襲封伊王,在位二十年。 朱典楧“愎而狠”,在位期间多折辱缙绅大夫。朝廷官员过洛阳不入朝者,必辱以非礼。嘉靖二十九年朱典楧上奏称“萧墙敝,请垣”,许之,于是侵占官民房屋街道,又夺郡治及学宫之地,以广宫所。设门楼三层、新筑重城,规制仿宫阙。又修建迎仙台、百花台、四季亭、石库拥翠坊、玉虬喷雪坊、乘风御气楼、小团殿、鸳鸯殿、腾光殿、洞天小景、清和宫、怀春宫、颐养宫、世嗣宫等,“崇台连城,拟帝阙”。又攘夺人妻女四百余口,夺民舍三千余处,诳胁人钱财三万两。又闭洛阳城门,大选民女十二岁以上者七百余人,留其姝丽者九十人,不留者令家属用银子赎还,厌恶者甚至委投于虎圈之中。 伊王诸不法事被上奏,令其拆毁违制建筑,归还所夺民女,交出教唆小人。朱典楧抗旨不从。河南府官员派士卒拆毁僭营宫室,伊王派数百人持械与之殴斗,洛阳城中大哗,称“伊王反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朝廷以淫暴而廢其為庶人,發配開封,圈禁于省城高牆。伊王府财产、禄米俸银尽数没收入官。后经河南巡抚迟凤翔奏请,将伊王府财产尽数变卖易银,留充各王府禄粮及军民赈济之用。又发伊王府库银三万两、仓粮四千余石佐之。王府违禁宝器及银八万两征入内库。隆武時追復朱典楧名號,補諡曰哀。.

新!!: 明朝王府和朱典楧 · 查看更多 »

朱瞻埏

衛恭王朱瞻埏(),明仁宗朱高熾庶十子、母恭肃貴妃郭氏。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封。自幼病弱,因此一直没有前往藩地。正統三年(1439年)去世,諡為衛恭王,没有子女。王妃杨氏殉葬,赐谥号贞烈。封国被撤除。 卫恭王妃杨氏,东城兵马指挥杨顺之女,正统二年七月册封卫恭王妃,正统三年十一月薨。 10 Category:明朝宗室亲王 Category:諡恭 Category:朱姓.

新!!: 明朝王府和朱瞻埏 · 查看更多 »

朱瞻埈

鄭靖王朱瞻埈,是明仁宗朱高熾庶第二子,明朝第一代鄭王,乃李賢妃所出。朱瞻埈於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十一(1424年11月1日)被封為鄭王。 明仁宗崩逝時,張皇后命令朱瞻埈和他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監國,直至明宣宗即位。後來宣宗親征樂安,仍命朱瞻埈和朱瞻墡守北京。 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埈就藩鳳翔府。正統八年(1443年)明英宗下詔改封至懷慶府,朱瞻埈先留在北京,次年(1444年)之國。 朱瞻埈個性暴厲,數次杖打打死人。明英宗以御史周瑛為他的長史,他的行為稍為收歛。他在位四十二年,在成化二年(1466年)過世,諡號靖,兩年後其子朱祁鍈就嗣位。 郑靖王妃秦雪怡.

新!!: 明朝王府和朱瞻埈 · 查看更多 »

朱瞻垍

梁莊王朱瞻垍,是明仁宗朱高熾庶九子,母恭肅貴妃郭氏,明朝第一代亦為唯一一代梁王。朱瞻垍在永樂九年六月十七(1411年7月7日)出生,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十一(1424年11月1日)受封梁王,宣德四年八月初三(1429年9月1日)就藩安陸州,居原郢靖王朱栋的旧王府。 王妃紀氏,紀詹之女,早逝;繼妃魏氏(1414-1451年4月18日),魏亨之女,1433年7月17日由梁王兄明宣宗册为继妃;妾张氏。 他在位十七年後,於正統六年正月十二(1441年2月3日)去世,諡號莊,年二十九歲,葬瑜靈山,梁庄王因没有儿子,梁國被撤除。只侧室张氏生有两个女儿:长封新宁郡主,配仪宾陈宾;次封宁远郡主,配仪宾张镒。张氏封为王夫人,在梁庄王死后掌管梁王府事务,成化十六年(1480年)去世,梁王府所遗留的庄园、田产等由襄王府带管。.

新!!: 明朝王府和朱瞻垍 · 查看更多 »

朱瞻堈

荊憲王朱瞻堈,明朝洪熙帝第六子,母亲順妃張氏。 朱瞻堈于1424年封到江西做荊王,1429年就藩建昌府(今江西南城)。王府就在縣城西南的天一山。在第十七年,宫中有巨蛇自房樑垂到地上,就請旨離開江西。1445年,他被徙封到湖北蕲州。1453年去世,諡號憲王。 荆宪王王妃周氏(-1484), 西城兵马指挥周义之女,宣德二年十二月册为荆宪王妃。.

新!!: 明朝王府和朱瞻堈 · 查看更多 »

朱瞻墡

朱瞻墡(),明仁宗第五子、母誠孝昭皇后張氏,永樂二十二年受封襄王。宣宗宣德四年就藩長沙,後因英宗第七子吉簡王朱見浚入主王府。故而在天顺元年改封在襄陽(今湖北襄樊)。朱瞻墡有賢名,故在仁宣乃至英景時代都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宗室人物。.

新!!: 明朝王府和朱瞻墡 · 查看更多 »

朱瞻墺

淮靖王朱瞻墺(1409年1月28日—1446年11月30日),是明仁宗的第七子,母亲是李賢妃。1424年被封為淮王,1429年就藩廣東韶關。後因韶關「多瘴癘」,1436年遷藩饒州府。朱瞻墺于1446年薨逝,諡號靖王。.

新!!: 明朝王府和朱瞻墺 · 查看更多 »

朱瞻圻

朱瞻圻,明朝漢王朱高煦的嫡次子。汉懿莊世子朱瞻壑之弟。 永乐年间封郡王,与世子朱瞻壑同随成祖在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瞻壑死后继封为汉世子。因追憾其父杀母,故屡次向成祖上奏其父之过恶,皆外人所不得闻者。明成祖称“尔父子何忍也”。朱高煦亦知此事。 及成祖北征晏驾,朱瞻圻在北京,凡朝廷之事辄潜遣人驰报朱高煦,一昼夜六七行,内有称“朝廷将发兵征乐安(朱高煦封地)”之语,意在挑唆朱高煦起兵造反。朱高煦亦每日遣数十人入京师,潜伺有变。 仁宗即位后,朱高煦进京朝觐,称朱瞻圻不孝,并将朱瞻圻向其通风报信的数十封密件呈交仁宗。仁宗召朱瞻圻,称“汝处父子兄弟间,谗构至此,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朱高煦则称“我其父也,尚于大行(明成祖)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其罪当诛!”仁宗称“稚子不足诛,遣凤阳守皇陵”,废其为庶人,令守陵凤阳,敕中都留守司分兵防护,诛其纪善李逊。仁宗随后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封朱高煦嫡三子朱瞻坦为汉世子,庶子朱瞻垐封济阳王,朱瞻域临淄王,朱瞻垶昌乐王,朱瞻墿淄川王,朱瞻坪齐东王,朱瞻壔任城王,朱瞻㙊海丰王,朱瞻垹新泰王。 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謀反失敗,囚禁在凤阳的朱瞻圻亦被處死。.

新!!: 明朝王府和朱瞻圻 · 查看更多 »

朱祐柄

荊世子朱祐柄,是荊王朱見潚之嫡第一子,明朝荊國世子。他在成化十九年九月庚申(1483年10月19日)受封荊世子。其後朱見潚被指作惡多端,朝廷就在弘治五年(1492年)廢為朱見潚和朱祐柄庶人,遷置武昌,卒年不詳。 兩年後,以堂弟都梁王朱祐橺受封荊王,以延荊國的國祚。.

新!!: 明朝王府和朱祐柄 · 查看更多 »

朱祐枟

雍靖王朱祐枟(),明憲宗第八子、母孝惠皇后邵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受封雍王。弘治十二年(1499年)就藩衡州。为人孝友恭敬,温文尔雅,好学。正德二年(1507年)去世,諡雍靖王。妃吴氏,锦衣卫指挥使吴玉次女。無子,封除。.

新!!: 明朝王府和朱祐枟 · 查看更多 »

朱祐枢

榮莊王朱祐樞(),明憲宗第十三子、母端妃潘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榮王。正德三年(1508年)就藩常德,嘉靖十八年(1539年)去世,諡榮莊王,子朱厚勳早卒,孫朱載墐嗣封榮王。 13 Category:明朝榮藩國王 Category:朱姓.

新!!: 明朝王府和朱祐枢 · 查看更多 »

朱祐杬

朱祐杬(),明憲宗第四子,明世宗之父,明孝宗異母弟。母親是邵宸妃,妻為蔣氏。 成化十二年七月初二日(1476年7月22日)生,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受封興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到封地湖廣安陸州(今鍾祥市)就藩。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逝世,明武宗朱厚照賜諡「献」,正德十五年四月初三日(1520年4月19日)葬于松林山之原。作有《恩纪诗》。 明武宗朱厚照駕崩以後,祐杬次子朱厚熜入繼大統,是為明世宗。世宗追祐杬為「皇考」,以孝宗為「皇伯考」,與群臣鬥爭,罷黜、拷打二百人,杖斃十數人,是為大禮議。.

新!!: 明朝王府和朱祐杬 · 查看更多 »

朱祐梈

汝安王朱祐梈(),明憲宗第十一子、母德妃張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汝王。弘治十四年(1501年)就藩衛輝,嘉靖二十年(1541年)去世,諡汝安王,無子封除。 11 Category:朱姓.

新!!: 明朝王府和朱祐梈 · 查看更多 »

朱祐棆

岐惠王朱祐棆(),明憲宗第五子、母孝惠皇后邵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受封岐王。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德安,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去世,諡岐惠王。 岐惠王妃为中兵马指挥王洵女,弘治六年四月十八日(1493年5月3日)封妃,十四年七月初八日(1501年7月22日)薨,与岐惠王合葬于京城西山之原。 岐惠王无子,国除。有两女。皇太后怜岐惠王两女早孤,接入宫中。岐惠王第二女为王妃王氏所生,生于1500年12月19日,秀丽聪慧,但于1503年7月12日即夭折,葬于其父坟侧。.

新!!: 明朝王府和朱祐棆 · 查看更多 »

朱祐楎

朱祐楎(),明憲宗第七子、母德妃張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受封衡王。弘治十二年(1499年)就藩青州,嘉靖十七年(1538年)去世,諡衡恭王,子朱厚燆嗣封衡王。 7 Category:明朝衡藩國王 Category:朱姓.

新!!: 明朝王府和朱祐楎 · 查看更多 »

朱祐楷

申懿王朱祐楷(),明憲宗第十四子、母恭妃楊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申王,未就藩敘州,弘治十六年(1503年)去世,諡申懿王,無子封除。 14 Category:朱姓.

新!!: 明朝王府和朱祐楷 · 查看更多 »

朱祐楒

朱祐楒(),明朝棗陽王。憲王朱瞻墡曾孫。 其擅長文學,熟通天文醫學。嘉靖初年(1522年)上疏請明世宗考其生父為興獻帝,明世宗因其議來自宗室,足以服眾,於是嘉獎。其還上書請廢除《宗人祿》,使宗室子弟能夠自己選擇職業謀生,賢者得以中第取功名。被明世宗給拒絕。當時的襄王朱祐櫍生病而不理王府事務,導致王府承奉邵亨仗著自己的權事,在外到處惹事生非,甚至還槌死了鎮寧王朱祐檽的舅舅,朱祐楒引誘其被捕并挖其目。后因此事下錦衣衛獄。后廢除爵位,明世宗因其此前上疏考其生父為興獻帝有功,而恢復其爵位。.

新!!: 明朝王府和朱祐楒 · 查看更多 »

朱祐榰

壽定王朱祐榰(),明憲宗第九子、母安妃姚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壽王。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藩保寧府,正德元年(1505年)改就藩德安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去世,諡壽定王,無子封除。朱祐榰死后葬于京师西山,与王妃徐氏和继妃吴氏合葬。王妃徐氏早于朱祐榰去世,先葬于湖广应山县石龙山,王薨无嗣,皇上命内臣迎葬于京师西山,并迁妃柩与王合葬。 9.

新!!: 明朝王府和朱祐榰 · 查看更多 »

朱祐槟

端王朱祐檳(),明憲宗第六子、母莊懿德妃張氏。生於成化十五年(1479年)正月初四日,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受封益王。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建昌府(今江西省撫州市),居住在原來的荊憲王朱瞻堈的府邸,生性儉約,衣服洗了又穿,每日都吃素食。愛好讀書史,愛民重士,無所侵擾。王妃彭氏,生四子二女。.

新!!: 明朝王府和朱祐槟 · 查看更多 »

朱祐橓

涇簡王朱祐橓(),明憲宗第十二子、母恭妃楊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涇王。弘治十五年(1502年)就藩沂州,嘉靖十六年(1537年)去世,諡涇簡王,子朱厚烇未封而卒,涇國封除。 12 Category:朱姓.

新!!: 明朝王府和朱祐橓 · 查看更多 »

朱美圭

朱美圭(《弇山堂別集》作朱美𡋣),是明朝晉藩王朱濟熺之子。他在永樂三年封世子,永樂十二年遭叔父朱濟熿誣陷而被廢,隨父親守墳。永樂二十一年復封平陽王。宣德十年襲封晉王。朱美圭在正統六年死,諡號晉憲王,他的兒子晉莊王朱鍾鉉繼承他。.

新!!: 明朝王府和朱美圭 · 查看更多 »

朱翊镠

朱翊鏐(),明穆宗第四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四歲時封潞王。最初因為是神宗皇帝的同母弟的關係,就住在北京的府邸,他的王店、王莊遍布京城內。就藩以後,全部還給官方。就由太監接管,變成了皇店、皇莊,自此莊田開始就由皇族佔有。 萬曆十一年二月,潞王娶順天府學生員李得時之女為王妃。萬曆十七年三月離開北京到封地河南省衛輝,要求給予贍田、食鹽,皆應允。因而獲得景王朱載圳的封地多至四萬頃、當地食鹽管理權利。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得知母后孝定太后駕崩,朱翊鏐悲慟廢寢食,不久即病逝,謚號簡王,葬於潞王陵。潞簡王墓位於河南省新鄉市北郊13公里處鳳凰山南麓,是中國目前保存現狀最好,佔地面積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被譽為"中原"定陵。 妾有楊次妃、賀次妃、孝定太后的宮女趙次妃;生四個兒子、四個女兒,第一子、第二子都夭折,第三子潞閔王朱常淓,第四子寶豐王朱常。女兒二位夭折,二位封郡主。 4 Category:明朝潞國藩王 Category:諡簡.

新!!: 明朝王府和朱翊镠 · 查看更多 »

朱由棷

衡王朱由棷,是憲王朱常㵂庶第三子,明朝第二次封第六代亦為末代衡王。朱由棷最初受封鎮國將軍,崇禎五年(1632年)四月襲封衡王,在位十二年。 清兵攻陷青州後,朱由棷逃亡,並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七月降清,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被清朝處死,明朝第二次封衡國滅亡。.

新!!: 明朝王府和朱由棷 · 查看更多 »

朱聿鏼

朱聿鏼是追封唐藩王朱器墭之子。崇禎九年因其兄唐王朱聿鍵違詔勤王,被降為庶人。聿鏼因而立為唐王。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破南阳府后,朱聿鏼被俘杀于唐王府中的麒麟阁内,弘光時上諡號唐愍王。 自清代以来朱聿鏼均被误载为“朱聿镆”。但是据《中國明朝檔案總匯.第84冊》中摘錄的崇禎十二年禮部題請敕諭諸藩手本底稿中明確開列唐王聿鏼的名封於後,因此確證“朱聿镆”为朱聿鏼的笔误。明清档案并记载朱聿鏼的世子在南阳府陷落后幸免于难,后辗转流落于襄阳府。其名字及后事均未留于史籍。 category:明朝宗室 Category:明朝唐國藩王 category:明朝被处决者 Category:諡愍.

新!!: 明朝王府和朱聿鏼 · 查看更多 »

朱见济

懷獻太子朱見濟(),明代宗朱祁鈺獨子,杭皇后所生。 朱見濟在正統十三年七月初二日出生。因伯父明英宗亲征蒙古被蒙古俘虏,父亲朱祁鈺即位,是为景泰帝。景泰三年四月乙酉(1452年5月11日),父亲废掉堂兄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朱見濟被立為太子。次年二月己亥(1453年3月21日)朱見濟就夭折,年五岁。諡號懷獻太子。天順元年(1457年),伯父明英宗复辟,将朱見濟追废为世子。直至南明灭亡,朱見濟也沒再被承认为太子。.

新!!: 明朝王府和朱见济 · 查看更多 »

朱高燧

趙簡王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嫡第三子,乃仁孝文皇后徐氏所出,明朝第二次封的趙王。.

新!!: 明朝王府和朱高燧 · 查看更多 »

朱高煦

朱高煦,乃明成祖朱棣第二子,封漢王,後謀反失敗,被明宣宗炮烙而死。.

新!!: 明朝王府和朱高煦 · 查看更多 »

朱鼒櫍

慶端和世子朱鼒櫍,明朝第六代慶王——慶定王朱台浤的長子。他於嘉靖十一年(1532年)十月封慶世子,以其視慶府事。而在《明實錄》記載他的資料可以追溯到嘉靖十八年。 後來其弟慶惠王朱鼒枋於嘉靖二十年(1541年)以桐鄉王改封世子,可知他在那時已經去世,諡曰端和世子。.

新!!: 明朝王府和朱鼒櫍 · 查看更多 »

朱载圳

朱載圳(),明世宗第四子、母盧靖妃。嘉靖十八年(1538年),封景王。 朱載圳贪婪蛮横而嘉靖帝骄傲暴躁,父子很不和睦,但嘉靖帝依然对儿子护短。時上止二子,長裕王載垕,次載圳。載垕母杜康妃無寵,而載圳母盧靖妃有寵,上惑於方士之說,不立太子,中外多憂疑。嘉靖四十年(1561年),遣載圳往就藩德安府(今湖北省境),謠言始靖。最初剛到封地時就要求多給莊田,戶部討論後同意。荊州的沙市不在景王的申請範圍之內,景王府派了人去收租,知府徐學謨堅決不給,又在漢陽的劉家塥收取柴火稅,推官吳宗周堅持反對,結果二人都受到處分。其他土田湖陂被侵奪了數萬頃。過了四年,朱載圳病死,明世宗闻讯對首輔徐階說:「這個兒子一直想圖謀太子之位,現在死了!」 朱載圳無子,歸葬京師西山,妃妾都被诏回京城景王旧府邸居住,封國除。.

新!!: 明朝王府和朱载圳 · 查看更多 »

朱柏

朱柏(),明朝湘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子,洪武四年(1371年)生,母胡順妃,豫章侯胡美之女。.

新!!: 明朝王府和朱柏 · 查看更多 »

朱恭枵

朱恭枵是明朝周王朱肅溱之子。他在萬曆十七年封世子,何年襲封周王卻未詳。朱恭枵在崇禎十七年三月死,諡號周孝王,世子朱紹烔不知所終。弘光時由世子之子周王朱倫奎繼承他。.

新!!: 明朝王府和朱恭枵 · 查看更多 »

朱松

韓憲王朱松,明朝第一代韓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子,洪武十三年(1380年)生,母周妃,王妃冯氏。.

新!!: 明朝王府和朱松 · 查看更多 »

朱标

朱標(),明太祖朱元璋嫡長子,洪武年間皇太子,明惠宗之父。.

新!!: 明朝王府和朱标 · 查看更多 »

朱桢

朱桢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明朝王府和朱桢 · 查看更多 »

朱桱

朱桱(),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母李賢妃。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唐王,在就藩前建造唐王府和王府山(王府花園的假山)。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南陽(今河南南陽)。永樂十三年薨,諡號定王。子靖王朱瓊烴嗣。 1644年甲申之變,流寇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縊。1645年南京失守,弘光帝被清兵所俘,朱桱的八世孫朱聿鍵、朱聿𨮁先後在福州和廣州稱帝,是為隆武帝、紹武帝。.

新!!: 明朝王府和朱桱 · 查看更多 »

朱桂

代簡王朱桂,是明太祖第十三子,他在洪武七年七月十八日(1374年8月25日)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封豫王,封国南昌。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改封代王,同年就藩大同。 他性格暴躁,建文元年(1399年)時,因罪被廢為庶人。 成祖即位後,恢復了朱桂的王爵。可是朱桂仍然沒有改進。成祖曾賜璽書給他說:「聞弟縱戮取財,國人甚苦,告者數矣,且王獨不記建文時耶?」又下令從今起王府不得擅役軍民、斂財物。當時朱桂已經多次被人控訴行為不軌,成祖賜敕列其32條罪狀,召朱桂入朝,可是朱桂不來。成祖第二次召他時,在中途把他遣還,把他的三護衛革去,直到永樂十六年(1418年)才恢復護衛。 朱桂的王妃是徐達之女、仁孝文皇后之妹。 朱桂在正統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446年12月29日)去世,諡曰簡,由孫朱仕㙻繼承王爵。.

新!!: 明朝王府和朱桂 · 查看更多 »

朱梓

潭王朱梓(),明太祖第八子,母達定妃。《明史》--一一六 他在1370年被封為潭王,1385年就藩長沙。為人「英敏好學」,善於文學。1390年,王妃--氏的父親-于-顯及兄弟-于-琥受「胡惟庸案」連累而被誅殺,朱梓恒內心不安,太祖遣使慰諭,召他入京見面。梓大懼,與妃俱自焚死。梓無子,封國撤除。 潭王本有字輩,曰:「福昌忻保定,嘉應必興隆,啟處詢從式,尊聞汝申貴。」但因封國撤除而不載於祖訓中。.

新!!: 明朝王府和朱梓 · 查看更多 »

朱棡

朱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

新!!: 明朝王府和朱棡 · 查看更多 »

朱棣

#重定向 明成祖.

新!!: 明朝王府和朱棣 · 查看更多 »

朱植

朱植(),明太祖第十五子,生母韩妃,為高麗美女,同母妹妹含山公主。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衛王,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遼王,王府位於廣寧(今遼寧北鎮)。 韓氏姿色嬌美,受明太祖寵愛,被封為妃子,韓氏生下兒子朱植,洪武十三年,韓氏又生下女兒含山公主。 因為封地接近東北邊境的緣故,朱植熟習軍旅,屢樹軍功。建文時,燕王朱棣起兵反,朝廷擔心距離朱棣不遠並擁重兵的朱植會支持朱棣,於是召朱植到南京。朱植服從建文帝的命令,從海路來到南京後,封地被改為荊州。朱棣奪得帝位後,埋怨朱植在靖難之變時不支持自己,所以不喜歡他。永樂十年(1412年)削其護衛,只留下軍校廚役三百人供他差使。 朱植在1424年去世,諡曰簡,長子世子朱貴煐早卒,由次子朱貴烚繼承王爵。.

新!!: 明朝王府和朱植 · 查看更多 »

朱椿 (明朝)

朱椿(),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母郭惠妃。封蜀王,諡號獻。.

新!!: 明朝王府和朱椿 (明朝) · 查看更多 »

朱楧

肅莊王朱楧(),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乃郜氏所出,初封漢王,後改封肅王,諡號莊王。 朱楧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漢王。1391年,與衛、谷、慶、寧、岷五王練兵臨清。明年改封肅王。又明年,受命驻平凉。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式就藩甘州。設立王署管理陝西行都司甘州五衛軍務。洪武三十年(1397年)令督军囤糧,並與長興侯耿炳文一同出征蠻族。建文元年(1399年)朱楧上表乞内徙,遂移封至蘭州。永樂六年(1408年),捶殺衛卒三人及受哈密國進马,逮其長史官屬。永樂十七年十二月庚寅過世。 14 Category:明朝肅藩國王 Category:諡莊 Category:朱姓.

新!!: 明朝王府和朱楧 · 查看更多 »

朱楩

朱楩(pián)(),明太祖第十八子,母周妃,封岷王,谥“莊”。.

新!!: 明朝王府和朱楩 · 查看更多 »

朱楹

安惠王朱楹,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二子,母不詳,明朝第一代亦為唯一一代安王。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1391年5月17日),朱楹受封安王。同年,徐达之四女册封为安王妃。永樂六年十月十九日(1408年11月6日),就藩平涼府。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楹去世。他在位二十六年,無功無過。無子,安國被撤除。 王妃徐氏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逝世《明实录·英宗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九》正统十四年六月......○己未,安惠王妃徐氏薨,妃中山武宁王达之女,洪武二十四年册封,至是薨讣闻 上辍视朝一日,遣中官致祭,命有司营葬......

新!!: 明朝王府和朱楹 · 查看更多 »

朱榑

齊恭王朱榑(),明太祖第七子,达定妃所生。洪武年间曾参与北征,因此自恃有军功。建文年间,因罪而被明惠帝借机削藩,废为庶人,禁锢在京城(今南京)四年。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恢复其地位,但数年后再度因行为不轨而被废为庶人,从此被软禁在南京至死。.

新!!: 明朝王府和朱榑 · 查看更多 »

朱模

瀋簡王朱模,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一子,乃趙貴妃所出,封瀋王。 朱模於1391年被封為瀋王,節制中衛元瀋陽路,在永樂六年1408年時封地由瀋陽遷山西潞州,但依舊叫瀋王,並於當年就藩,後潞州改為潞安府。在1431年過世,諡號簡。壽五十二,立四十一年。.

新!!: 明朝王府和朱模 · 查看更多 »

朱樉

朱樉()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次子。.

新!!: 明朝王府和朱樉 · 查看更多 »

朱橞

谷王朱橞,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母郭惠妃為滁陽王郭子興女,明朝第一代亦為唯一一代谷王,王妃周氏,兵馬指揮周鐸之女。他在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1391年5月17日)受封谷王,之所以稱作谷王,是因為就藩地宣府古名上谷郡。一作如意王。 他在位二十六年,並在洪武二十八年三月十二日(1395年4月1日)就藩宣府。建文四年二月初四(1402年3月7日)改封長沙,又增加歲祿二千石。 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1402年7月13日),靖難之役末期燕王圍攻南京城時,與李景隆共同投降並開其鎮守的南京金川門讓燕王軍隊進城,史稱金川門之變。 朱橞在封國日益無道,奪人民地田,侵吞稅款,又殺無罪之人。長史虞廷綱諫之,朱橞反誣虞廷綱誹謗,斬之。後來朱橞密謀謀反,被蜀獻王朱椿向明成祖告發,終於在永樂十五年二月初六(1417年2月22日)和二位兒子一起被明成祖削為庶人,与家人一同囚禁于徽州新安卫公署内,谷國被撤除。宣德三年(1428年)朱橞在囚禁中去世,其家属取赴京,后安置凤阳、庐州。.

新!!: 明朝王府和朱橞 · 查看更多 »

朱檀

朱檀(),又稱魯荒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母親是宁妃郭氏。洪武三年二月十七日(1370年3月15日)生,同年四月初七日(5月2日)册封為鲁王。洪武十八年十月二十一日(1385年11月23日)就藩兖州府。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390年1月2日)薨,年二十。墓在山東鄒城九龍山麓,1970年被發掘。.

新!!: 明朝王府和朱檀 · 查看更多 »

朱權

朱權(),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寧王,号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封地為寧國(今內蒙古寧城),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綁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後,將朱權改封於南昌,削其藩。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

新!!: 明朝王府和朱權 · 查看更多 »

朱有烜

順陽懷莊王朱有烜是明朝周定王朱橚之庶三子。他在洪武三十五年受封順陽王,並在永樂十三年去世,諡號懷莊。由於他無子,因此明朝順陽國撤除。 category:明朝宗室 Category:明朝順陽國藩王 Category:諡懷莊.

新!!: 明朝王府和朱有烜 · 查看更多 »

朱有爋

汝南王朱有爋(一作有;),明太祖孙,周定王朱橚第二子。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初五日生。洪武卅一年(1398年),年幼的有爋卻向新登基的建文帝告發其父朱橚谋反,建文因此將朱橚拘捕,削爵,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有爋封汝南王。 成祖發動靖難之變即位,复周王爵,有爋为其父所不容,遂改封云南大理。 宣德三年以罪削爵,封国撤除。.

新!!: 明朝王府和朱有爋 · 查看更多 »

朱济熺

朱济熺(),明朝晉恭王朱棡嫡長子,母王妃謝氏。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戊申生,其後封為晉王世子。幼時與日後的建文帝朱允炆、秦隱王朱尚炳、明仁宗朱高熾在南京讀書,手足情深。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襲封晉王。他一直對明成祖篡位心懷不滿,因此被成祖忌恨。其弟平陽王朱濟熿借機在明成祖前不斷詆毀。永樂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終于下詔革去他的晉王爵位,並命他去守其父的陵園,改立濟熿為晉王。《大政纪》称:“永乐十二年十一月甲午朔,降晋王济熺为庶人,俾与长子美圭同守晋恭王坟。敕谕曰‘尔谋为不轨,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论尔之罪,有不容诛重。念恭王手足之义,特全尔生,令守恭园。其闭门念咎,杜绝外交,改过迁善,以保令终慎之哉。’” 朱济熺被濟熿幽禁長達十年,後來被救出,在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享壽六十一,諡號定。朱濟熿後來因罪被廢為庶人,济熺之子、平陽王朱美圭被改封晉王。.

新!!: 明朝王府和朱济熺 · 查看更多 »

朱文圭

朱文圭,為明朝建文帝次子,母皇后马氏,兄朱文奎。文圭史稱建庶人。其叔父朱允熥被稱為吳庶人。.

新!!: 明朝王府和朱文圭 · 查看更多 »

朱憲㸅

遼愍王朱憲㸅,明朝第八代遼王,莊王朱致格的庶第一子。嘉靖十四年(1535年)十二月受封句容王,嘉靖十九年(1540年)晉封遼王,在位二十八年,後被罷為庶人。.

新!!: 明朝王府和朱憲㸅 · 查看更多 »

朔州

#重定向 朔州市.

新!!: 明朝王府和朔州 · 查看更多 »

成都市

成都市(四川话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5年常住人口1465.8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前367年)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截止2018年已有2385年历史;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建城伊始到现代数千年历史中,除白莲教时期几十年外,均保持着高度繁荣和发达,是全国生活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曾是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五个政权的都城,文化遗存丰富,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如今,成都所在的成渝经济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领先的区域。 成都市于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成都是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新!!: 明朝王府和成都市 · 查看更多 »

成都府

成都府,是一個唐朝时開始设置的府,沿用至1913年,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府名。 唐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为唐玄宗幸蜀驻跸之地升为成都府,建号南京;上元元年(760年)罢京号;其治所位在成都县、蜀县,並有剑南西川节度使駐紮,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成都、新都、郫县、温江、双流等市县級地方行政單位。1255年前後,蒙古入蜀,改为成都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恢復为成都府;辖境东起今四川省绵阳、德阳、简阳、资阳等市級地方行政單位,西至邛崃山、及仁寿、崇州等县市級地方行政單位,北至安县、茂县等县,南达内江、井研等市县級地方行政單位。 其在明清時期为四川省会。辛亥革命后,因全中国废府州厅,于1913年废。.

新!!: 明朝王府和成都府 · 查看更多 »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新!!: 明朝王府和明史 · 查看更多 »

明宪宗

明憲宗朱見濡(《明憲宗實錄》“英宗睿皇帝之长子,母今圣慈仁寿太皇太后,于丁卯十一月二日生。”),或稱成化帝,為明英宗皇長子,明朝第9代皇帝。谥号「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其年號成化有「成就德化」的意思。.

新!!: 明朝王府和明宪宗 · 查看更多 »

明中都

#重定向 明中都遗址.

新!!: 明朝王府和明中都 · 查看更多 »

明代宗

#重定向 景泰帝.

新!!: 明朝王府和明代宗 · 查看更多 »

明神宗

明神宗朱翊鈞(),或稱萬曆帝,為明朝第14代皇帝,年号万历,是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九岁的朱翊鈞登基,是为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谥号為「範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明神宗在位前十五年,明朝一度呈現中興景象,史稱萬曆中興,而在位中期亦主持了万历三大征,保護藩屬,巩固疆土。張居正死後始親政,因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徵礦稅亦被評一大病。萬曆年間也走向活潑和開放,利瑪竇覲見萬曆帝,開始西學東漸,但同時朝廷內東林黨爭開始萌芽、塞外又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在其晚年佔領明朝東北大部分地區,使明朝退守山海關,終走向滅亡的局面。.

新!!: 明朝王府和明神宗 · 查看更多 »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實錄》“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明朝的第6代與第8代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49年)年号,復位後使用天顺(1457年-1464年)年号,在位22年。.

新!!: 明朝王府和明英宗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明朝王府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明朝藩王列表

明制,亲王之嫡长子封世子,长孙封世孙,其余各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封长子,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以下依次封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 以下按照帝系及藩王世袭列舉明朝诸王,也可以見各藩王世系--链接。.

新!!: 明朝王府和明朝藩王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朝藩王列表 (周王系)

本頁面列出明朝自明太祖分封的周國藩王。.

新!!: 明朝王府和明朝藩王列表 (周王系) · 查看更多 »

明惠宗

#重定向 建文帝.

新!!: 明朝王府和明惠宗 · 查看更多 »

昆明市

昆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省会,是云南唯一的特大城市和中国西部第四大城市,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昆明素以“春城”著称,因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昆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云南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滇池,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众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明朝王府和昆明市 · 查看更多 »

济南市

济南市,別称“泉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省会,副省级城市,环渤海地区南翼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以及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北部战区陆军机关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九大跨省区分行之一的濟南分行也设立于此。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济南被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 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北临黄河,南依泰山。全市共辖7市辖区、3县,总面积7,998平方公里,人口723万(2016年)。济南分别与西南部的聊城市、北部的德州市和滨州市、东部的淄博市、南部的莱芜市和泰安市交界。济南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因境内泉水众多,故被称为“泉城”,其中“七十二名泉”,并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代刘凤诰诗)的美誉。 济南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主办城市、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主办城市、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主办城市、2015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主办城市。.

新!!: 明朝王府和济南市 · 查看更多 »

济南府

济南府,中国古代的府,在今山东省境。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齐州置,治所在历城县(即今山东省济南市)。下领五县:历城县、禹城县、章丘县、长清县、临邑县,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南、长清、齐河、禹城、临邑、济阳、章丘等市县地。宋代词人李清照、辛弃疾皆此地人。金朝时,下领七县、二十九镇:历城县、临邑县、齐河县、章丘县、禹城县、长清县、济阳县。海陵王时,耿京起义于此。元朝初年,为中书省济南路。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为济南府。明、清为山东省会。明朝时,济南府领四州,二十六县:历城县、章丘县、邹平县、淄川县、长山县、新城县、齐河县、齐东县、济阳县、禹城县、临邑县、长清县、肥城县、青城县、陵县、泰安州(新泰县、莱芜县)、德州(德平县、平原县)、武定州(阳信县、海丰县、乐陵县、商河县)、滨州(利津县、沾化县、蒲台县)。 清朝时,辖境扩大,约当今山东省北部,西至德州市、平原、齐河,东至临邑、邹平、淄博,南至胶济铁路南侧泰山、鲁山等山脉。清代的濟南府,考评:衝,繁,難。巡撫,布政、提學、提法、鹽運司,濟東泰武臨、巡警、勸業道駐。初沿明制為省治,領州四,縣二十六。雍正中,武定州、泰安州、滨州改为直隶州,割陽信、萊蕪、利津等九縣屬之。領州一,縣十五:历城县、章丘縣、鄒平縣、淄川縣、長山縣、新城縣、齊河縣、齊東縣、濟陽縣、禹城縣、臨邑縣、長清縣、陵縣、德平縣、平原縣、德州。1913年废。.

新!!: 明朝王府和济南府 · 查看更多 »

浙江布政使司

#重定向 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新!!: 明朝王府和浙江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新鄉

新鄉,可以指:.

新!!: 明朝王府和新鄉 · 查看更多 »

故宫

北京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清兩朝廿四位皇帝的皇宮。故宮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故宮现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两代宫廷收藏为基础;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与俄罗斯埃米塔什博物馆、法国羅浮宮、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館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 明初定都于南京应天府。建文年间,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变。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頒詔改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从各地迁入人口至北京。永乐五年闰七月,朱棣颁诏开始营建紫禁城。主持营建工程为泰宁候陈珪、工部侍郎吴中、刑部侍郎张思恭、设计师蔡信。著名的工匠如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以及大量工匠,在永乐五年五月到达北京。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时进行的,以原来的元大都城为基础改建。紫禁城工程开始後不久,即受到长陵建设及永乐八年、十一年两次北伐蒙古战役影响而放慢,至永乐十六年六月方才开始重新开工。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紫禁城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永乐迁都完成;同年五月遭雷擊,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未幾,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孙大章主编),第三章《宫殿》,第一节《北京紫禁城宫殿的复建与改建》。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以皇极门为常朝场所,以未被焚毁的建极殿为位育宫,作为顺治帝寝宫;摄政王多尔衮在武英殿办公。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门、天安门、外朝前三殿,将位育宫恢复为建极殿,改名为保和殿;又整修内廷、东路、和西路的建築。康熙六年重建端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部分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建築。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間對紫禁城大規模增建和改建。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徒林清率教眾攻打紫禁城。光绪十四年(1886年)太和门护军值班室发生火灾,由于救火设施不完善,大火烧了两天,贞度门、太和门、昭德殿被焚。此次损坏直到光绪二十年才修复完毕。 民国元年(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 2012年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十八万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一千五百万人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馆。2013年5月18日起,故宫博物院范围内禁绝明火,全体员工、在院合作单位和游客,不管在室内和室外,不分开放区与工作区,一律禁止吸烟、禁用明火。.

新!!: 明朝王府和故宫 · 查看更多 »

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為中国明清两朝的省级地方行政機關。 明朝時,承宣布政使司為国家一级行政区,是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的辖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俗稱「行省」、「省」,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事务。布政使司设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各一人,即一级行政区最高行政长官。而一省之刑名、军事则分别由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管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合称为「都布按三司」,皆為省级行政区最高機關,都布按三司職權相当于元朝的「某地等处行中书省」,但非行中书省此種中央軍事控制;三司品阶以都指挥使司最高,其首长都指挥使为正二品,布政司次之,左、右布政使均为从二品,提刑按察使司之长官提刑按察使为正三品。 清朝沿襲明制,保留各承宣布政使司,但只設一員布政使,並在布政使之上設置固定制的總督、巡撫掌管全省軍民事務。布政使成為巡撫屬官,專管一省或數個府的民政、財政、田土、戶籍、錢糧、官員考核、溝通督撫與各府縣。 越南後黎朝倣傚明制,設立“承宣”,其長官曰“承政”,故又稱“承政司”;阮朝後期倣傚清制,設立省,長官為巡撫、總督、布政使。 民國時廢除布政司制度,設省,中國首次出現以“省”為正式通名的行政區劃。.

新!!: 明朝王府和承宣布政使司 · 查看更多 »

晋祠

晋祠是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的祠堂,主要祭祀周朝晋国的开国诸侯叔虞及其母亲邑姜。晋祠是太原市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之一。.

新!!: 明朝王府和晋祠 · 查看更多 »

晋阳城

#重定向 晋阳古城遗址.

新!!: 明朝王府和晋阳城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