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宗室 (清朝)

指数 宗室 (清朝)

宗室(z),音譯烏克孫,俗名黄带子,是出身清朝皇族愛新覺羅氏嫡系的皇族成員所享有的稱號。沒有爵位的皇族宗室,可以在名字(gebu)之前冠上「宗室」,以表示其身份。.

目录

  1. 86 关系: 努尔哈赤劉小萌南京条约塔拜多罗贝勒多罗郡王大清會典太后女真奉恩辅国公奉恩镇国公嫡庶宣統帝退位詔書宗人府岳樂崇德巴雅喇不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國中国爵位世子世袭罔替乾隆乾隆帝庄亲王代善延信伊里布德格類和硕亲王入八分入八分公八旗觉罗学光绪克勤郡王固山贝子皇太極皇帝玉牒王爵睿亲王碩託礼亲王福滿穆昆紫带子猛瓘爱新觉罗氏... 扩展索引 (36 更多) »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a ;1559年-1626年9月30日),爱新觉罗氏,出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世家旁系,祖父觉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挥使,父亲塔克世为觉昌安第四子,努爾哈赤是嫡長子,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尔哈赤少年时曾以采人参为生,常到抚顺关马市进行贸易活动。后因父祖被明朝误杀,努尔哈赤遂以先人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复仇,开始了其建国称汗、征战一生之路。他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其他势力、海西女真诸部和部分野人女真部族,大体上统一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天命汗,建立后金,两年后誓师伐明,后金军在四年间接连攻占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地,并迁都沈阳。 由于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继承人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康熙元年又改为太祖高皇帝(a)。正因如此,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努尔哈赤也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他将来源于女真诸部的松散力量凝聚在八旗制度之下。努尔哈赤还令手下大臣、学者根据蒙古字母创制文字来拼读女真语(满语),解决了当时女真人(满洲人)书面交流只能使用蒙古文或汉文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努尔哈赤善于组织、长于用兵,一生少有败绩,且常有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之战,其进兵辽东时期所采用的屠杀和奴役人民的严酷手段给辽民带来了深重的磨难。.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努尔哈赤

劉小萌

劉小萌是一名歷史學家,專長為研究東北和滿族歷史。出生於北京市,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系,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史学硕士学位,师从王锺翰先生。1985年7月入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国通史室工作。1986年考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清史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为蔡美彪先生,1989年获博士学位。.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劉小萌

南京条约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条约》,清政府称之为“万年和约”,是大清首個因對西方列強戰敗而簽之條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在對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雙方代表在南京静海寺谈判并在泊于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军旗舰汗華囇號上签署《南京條約》,以確切文件達成開放通商,並且大清向英國割讓香港島。 1943年,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等國签订协议,廢除一些不平等條約內容,例如治外法權。 《南京條約》的原件之一由英國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原保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现寄存位於臺北市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南京条约

塔拜

塔拜(z;),努尔哈赤第六子。塔拜生于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二月十八,生母是钮祜禄庶妃。被封为辅国将军。清太宗崇德四年(1639年)八月初九,塔拜病死,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追封辅国公,朝廷賜予谥号為「慤厚」。.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塔拜

多罗贝勒

多罗贝勒(z),簡稱貝勒,为清朝宗室爵位。 贝勒一词原为明代女真贵族称号,即金代“勃極烈”的异译,汉译为“王”。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贝勒成为其宗室封爵名,在天命年间置四大貝勒共议国政。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其中设多罗贝勒封号,为第三等爵,位次多罗郡王而高于固山贝子,亦可用以册封蒙古贵族。「多羅」满语意為一隅、一角,相當於漢人的一鄉。 無論是皇帝的兒子還是其他皇族的兒子,都有可能被晉封貝勒。不過,任何爵位還是得經過皇帝的冊封,才能得到,也就是說,只有被冊封為『多羅貝勒』這個爵位的人,才能稱為『貝勒』,不是天生就能獲得,也並不侷限於皇子或是宗室。.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多罗贝勒

多罗郡王

多罗郡王(a),简称郡王,清朝宗室、蒙古新疆西藏外藩封爵之第二等。皇子、宗室子、外藩得封之,和硕亲王世袭者,承嗣者封多罗郡王。多羅為漢字「道路」的滿語讀音,此爵位系承袭于宋朝以前常先封年幼皇子為郡王加節度使(一道长官)的习惯。.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多罗郡王

大清會典

《大清會典》,簡稱《清會典》,是中國清朝中央政府官修、钦定的會典。.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大清會典

太后

太后,主要是東亞漢字文化圈中,現任君王尊封給其母、祖母、前任君王正配甚至是前前任君王正配,或是其他具有相當地位女性的位號。 在中國,太后的起源據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稱:「《史記秦本紀》曰:昭王母羋氏,號宣太后。王母於是始以為稱。」,認為太后一號始於戰國時期秦國昭襄王生母宣太后,後趙國趙孝成王即位時亦依秦國先例尊生母為太后(--)。後漢朝立,太后一號亦被沿用。雖難以考究《事物紀原》中關於太后一詞的起源之說是否正確,但可以肯定最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時就有太后出現,應當是世界上最早的太后。太者,大也,又基於漢字文化圈多半有以孝為天的思想(尤其是中國),因此太后的身分與地位總是凌駕於君王之上,甚至造成歷史上部份太后的專權。 奧斯曼帝國君主的生母有蘇丹皇太后的尊封。欧洲君主的母親,如果丈夫是前任君主亦会得到类似太后的头衔,反之则不一定。中文翻譯時西方世界與奧斯曼帝國等中東地區的君主的母親,会将稱為太后,君主母亲是退位君主亦不例外。.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太后

女真

女真(; 拼音: Rǔzhēn),又作女直與女贞,可能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至唐時期称黑水靺鞨,辽至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到明朝后期仍然自稱為女真,清朝时改为满洲。 “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依接近漢化程度及活動區域南北:多漢化程度、南境者為熟女真,少漢化程度、北境者為生女真。生女真活動在鄂霍次克海一帶,有人稱呼為通古斯。女直之名,见于《辽史》者,“又有北女直、南女直、长白山女直、鸭绿江女直、濒海女直,黄龙府女真,曷苏館女真,順化国女真,回跋女真,盖各就其地名之。”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渤海盛强,黑水役属之。渤海灭,复役属契丹。在南者系籍,号熟女直;在北者不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也。”而也有观点认为生女真和熟女真的方位不是一北一南,而是一东一西。《大金国志》云:“世居混同江之东长白山下;南邻高丽,北接室韦,西界渤海,东濒海。”按照《大金国志》的记载,完颜阿骨打所在的生女真的方位为朝鲜史所载的东女真(又称为东北女真)大致相同。.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女真

奉恩辅国公

奉恩辅国公(z)是清朝宗室、覺羅、外藩爵位,為六等爵,次於奉恩鎮國公、高於不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為入八分公當中最低等級的爵位。.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奉恩辅国公

奉恩镇国公

奉恩镇国公(z),清朝宗室、觉罗、外藩爵位,为五等爵,次于固山贝子、高于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为入八分公。除繼任者以外,其嫡出餘子年二十歲按例得推封一等輔國將軍。.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奉恩镇国公

嫡庶

嫡庶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度的一種,各妻子的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可分為正妻和妾,这种差别就是嫡庶之分。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正室以外的女性(包括妾、婢妾、情婦等)及其所生子女。在古代中國,嫡庶的差别在唐宋以前比较重要,经元明清而逐代减弱。在一些嫡庶差別不算很大的時代或家庭裡,妻妾之間會互稱「肩姐妹」。.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嫡庶

宣統帝退位詔書

《宣統帝退位詔書》是由清朝最後一位君主、同時也是中國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被承认的皇帝宣統帝溥仪於1912年2月12日(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所頒布的退位詔書,标志着大清帝國統治歷史之终结,也同时标志着在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宣告结束。計自努尔哈赤建後金國,至溥儀退位,王朝長達296年;若自順治帝清兵入關起算,則為268年。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湘、晉、贛、秦等行省相繼追隨革命,滿族大臣蔭昌鎮壓革命,但由於北洋軍皆袁世凱舊部,不易指揮,所以戰鬥失效。清廷命蔭昌署理陸軍大臣,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征討革命軍,袁世凱率北洋第一軍總統官馮國璋、北洋第二軍總統官段祺瑞奉命出征,但袁世凱權衡利弊,上台後採取剿撫兼施的策略,進而準備和革命黨談判,经过南北议和,袁世凱獲得黃興保証,將由自己擔任大總統,清室优待条件基本达成,但清朝核心內部依然糾葛,北洋军將領段祺瑞在袁世凱授意之下,與四十九名文武大員發了《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又接連通電脅迫,溥儀年僅6歲,無行為能力,由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另外,隆裕皇太后又頒布兩個相關詔書。.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宣統帝退位詔書

宗人府

宗人府是中国明清时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撰寫帝王族譜,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號、世襲爵位、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陳述請求,替他們向皇帝報告,引進賢才能人,記錄罪責過失之機構。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越南歷史上亦設有宗人府。.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宗人府

岳樂

岳樂(z;),一名岳洛。清太祖之孫,饒餘郡王阿巴泰第四子。清初宗室、親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岳樂

崇德

崇德(v;;元年:1636年-末年:1643年)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二个年号,清朝使用此年号共八年。 崇德八年八月清世祖即位沿用。.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崇德

巴雅喇

觉罗巴雅喇(z;),《清朝全史》记作“巴雅齐”,清显祖塔克世第五子,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异母弟,早年授台吉。.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巴雅喇

不入八分辅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a),清朝宗室爵位,为八等爵,次于不入八分镇国公、高于镇国将军,为不入八分公,超品。主要包括宗室特恩封公、亲王庶子封公、世子嫡子封公及有过降为公的镇国公,以及不入八分镇国公嫡子。.

查看 宗室 (清朝)和不入八分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a),清朝宗室爵位,为七等爵,次于奉恩辅国公、高于不入八分辅国公和镇国将军,为不入八分公中最高等,超品。主要包括宗室特恩封公、亲王庶子封公、世子嫡子封公及有过降为公的镇国公。.

查看 宗室 (清朝)和不入八分镇国公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查看 宗室 (清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查看 宗室 (清朝)和中國

中国爵位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世爵从夏商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结束。.

查看 宗室 (清朝)和中国爵位

世子

世子是东亚亲王继承人的正式封号。另外,对于贵族、高官的儿子们,也習尊称為世子,以示尊重,但这不是正式的称呼。 在汉朝初期,亲王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为「王太子」,后来为了与皇太子相区别,改为「世子」,后代延习不改。至清朝,定例:和硕亲王法定继承人封世子、多罗郡王法定继承人封长子。 朝鲜王朝因为是中国的藩属,所以其王位继承人也被称为世子(세자),尊称邸下(저하)。 越南鄭主的繼承人亦稱世子(Thế tử)。.

查看 宗室 (清朝)和世子

世袭罔替

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从魏晋时代开始,中国的世袭制度被进一步区分为世袭罔替和普通世袭,后者是世袭次数有限、而且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到了宋代,世袭罔替基本被取消,更出现了不能被继承的终身爵。明代,皇族封爵为世袭罔替。清代,世袭罔替的爵位主要为铁帽子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世袭罔替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查看 宗室 (清朝)和乾隆

乾隆帝

清高宗弘曆(a)(),又稱乾隆帝,爱新觉罗氏,諱弘曆,镶黄旗满洲人,汗號「腾格里特古格奇汗」(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号「乾隆」,廟號高宗(v),諡號簡稱純皇帝(v)。 乾隆帝乃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10月18日),在位至乾隆六十年(1735至1796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位于其子颙琰(即後來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89岁。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掌權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3年)。.

查看 宗室 (清朝)和乾隆帝

庄亲王

#重定向 莊親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庄亲王

代善

親王代善(a;),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元妃佟佳氏所生,1583年七月初三出生,清太宗皇太極之兄。他的後裔可以無限世襲禮親王王爵,是鐵帽子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代善

延信

延信(),滿洲愛新覺羅氏。清太宗皇太極曾孫、肅武親王豪格之孫、溫良郡王猛瓘第三子。 康熙二十七年(1687年),延信初封三等奉國將軍。累官至都統。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跟從撫遠大將軍貝子允禵率師討策妄阿喇布坦,駐守西寧。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授職為平逆將軍,率師取道青海到達西藏,擊敗策妄阿喇布坦部將策零敦多卜後,遂進入西藏。 西藏平定後。朝廷下詔曰:「平逆將軍延信領滿洲、蒙古、綠旗各軍,經自古未辟之道,煙瘴惡溪,人跡罕見。身臨絕域,殲夷醜類,勇略可嘉!封輔國公。」尋代行撫遠大將軍職務。 雍正元年(1723年),侄兒揆惠因罪被奪去爵位,朝廷議以延信承襲。其後進位為貝子,再進位為貝勒。再授為西安將軍。雍正五年(1727年),清世宗以延信與阿其那等結黨,又暗地結交允禵,偏袒年羹堯,入藏時侵吞公帑十萬兩,遂奪去其爵位,逮下由親王大臣按法處治。讞上延信黨援、欺罔、負恩、要結人心、貪婪亂政、失誤兵機等二十罪,按罪當斬。世宗下命幽禁延信,子孫降為紅帶子。.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延信

伊里布

--伊里布(z;),又名伊禮布,小金榜稱紅帶子伊禮布,字莘农,清朝政治人物,愛新覺羅氏,紅帶子,籍屬镶黄旗。签署《中英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之一。.

查看 宗室 (清朝)和伊里布

德格類

德格類(z;),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類生於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十三日,生母是繼妃富察氏。 最初授職為台吉。天命六年(1621年),領軍侵略奉集堡,即將退兵之時,有一士卒指出明兵所在,德格類偕同岳託、碩託進擊明兵,擊敗明將李秉誠。再偕同台吉寨桑古檢閱三岔河橋,至海州,城中官民張樂舁輿迎接德格類等,命令軍士不准擾民,不准掠奪財物,不准住宿城上,不准進入民居。翌日,遣視三岔河者還報橋毀及無舟楫渡河而退兵。天命八年(1623年),偕同阿巴泰討伐喀爾喀扎嚕特部。天命十一年(1626年),再跟從代善討伐扎嚕特部。 天聰三年(1629年),偕同濟爾哈朗侵略錦州,焚其積聚。論功行賞進爵位為和碩貝勒。天聰五年(1631年),清朝初設六部,命德格類掌管戶部事務。跟從大軍圍攻大凌河,德格類率兵策應,擊破明監軍道張春。同年十月,祖大壽投降,偕同阿巴泰等偽裝為明軍襲擊錦州,擊斬明兵甚眾。天聰六年(1632年),偕同濟爾哈朗等侵略歸化城。再偕同岳託侵城略地,自耀州至蓋州迤南。天聰七年(1633年),攻克旅順口。天聰八年(1634年),跟從大軍伐明,撫定蒙古來歸人戶。攻克獨石口。又攻打赤城,城並未攻拔而退兵。入保安州,會師於應州後退兵。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德格類逝世。皇太極到臨其喪禮,痛哭哀悼,漏盡三鼓才回去。又於中門設幄以祭奠,撤消庭饌三日。 同年十二月,莽古爾泰雖然已死,仍為親妹莽古濟格格屬下冷僧機控告莽古爾泰與德格類、莽古濟格格盟誓怨望,即將危及皇太極,以莽古濟格格的丈夫瑣諾木為證人,以大逆之罪削除莽古爾泰宗籍,德格類以同謀之罪,被追削貝勒之爵位。其子鄧什庫受牽連而被削去宗籍;德克西克,以侍衛跟從豪格征討張獻忠時戰死,世祖下詔其子輝爾食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俸祿。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聖祖下命恢復德格類一系宗籍,賜紅帶子為「覺羅」。.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德格類

和硕亲王

和硕亲王(a),简称亲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内扎萨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位。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在外扎萨克蒙古中為第二等爵,僅次於汗。清太宗仿明建制时于亲王前加号和硕,意思為方城或王國,亲王以下爵仅加号多罗或固山(旗),以示此亲王即旧和硕贝勒,地位尊崇。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和硕亲王

入八分

#重定向 入八分公.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入八分

入八分公

入八分公,清朝宗室贵族的等级,自亲王以下、辅国公以上,共8个等级的贵族统称“入八分公”,与之相区别的,有“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辅国、奉国、奉恩将军等爵,统称“不入八分公”。 凡入八分公爵者,均有资格参预朝政,或谓享有八种特权。“八分”的说法有多种 一说是册宝、家章、朱轮、紫缰、升阶、纳陛、角灯、尾枪。 一说是宝石顶、团龙褂、开气袍、紫缰、朱轮、门钉、茶壶、家将。 一说是宝石顶戴、双眼花翎、府邸、官属、团龙黼服、朝马、紫缰、豹尾枪。 入八分者按照爵位由高至低依次是:.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入八分公

八旗觉罗学

#重定向 八旗宗室觉罗学.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八旗觉罗学

光绪

光緒(a;;公元1875年至1908年)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載湉的年号,前後三十四年。同治、光緒兩朝,常被合稱為同光,如同光體、同光中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溥仪即位之初沿用。.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光绪

克勤郡王

多羅克勤郡王(v),清朝世袭多羅郡王,鑲紅旗旗主。 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长子岳托被清太宗皇太极封为成亲王。次年,被降爵。死后,追封克勤郡王。其子罗洛浑改为衍僖郡王、其孙罗科铎改为平郡王。乾隆时改回克勤郡王,得到世袭罔替郡王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一共传了十三代一位成亲王、一位衍僖郡王、六位平郡王、九位克勤郡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克勤郡王

固山贝子

固山贝子(a),简称贝子。固山即“旗”,贝子原为满语“贝勒”的复数,有王或诸侯之意。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固山贝子为四等爵,位次多罗贝勒而高于镇国公。.

查看 宗室 (清朝)和固山贝子

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极(z,),爱新觉罗氏,,是后金的第二代大汗和清朝开国皇帝,1626年10月20日至1643年9月21日在位,年号天聪(后金大汗时)、崇德(大清皇帝时),廟號太宗(v),谥号簡作文皇帝(v)。 皇太极早年译名不定,或作“黄台吉”、「洪太極」、“洪太主”、“洪佗始”等,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他是后金建立者努尔哈赤(尊为清太祖)第八子,在1626年努尔哈赤逝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当时后金的实际统治区域为现中国东北大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生产,持續增强兵力,为后来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皇太极除了发展实力之外,也不断发兵入侵明朝。1636年,远征蒙古的察哈尔部,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天賜聰慧」的可汗,即「天聰」義譯)。同年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在沈阳称帝,正式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又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定满语为国语。仿汉制(重用漢人范文程),立百官。此后又以朝鲜国拒绝朝贺为由,大举南下侵略朝鲜,迫其臣服,将明朝在清朝后方的这一个重要盟友势力铲除。 1643年,皇太极逝世。其弟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夺皇位,最终由第九子福临(顺治帝)继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

查看 宗室 (清朝)和皇太極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查看 宗室 (清朝)和皇帝

玉牒

玉牒,又稱玉譜,是中國、越南歷代皇家族谱。.

查看 宗室 (清朝)和玉牒

王爵

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僅次於整個國家的君主,高於公爵。中国近代最高等级的王爵称为亲王,因此“亲王”也用来翻译西方君主制国家相应的爵位。王爵和作为君主称号的“王”有所不同,前者是君主授予的爵位,而后者是一国的君主。.

查看 宗室 (清朝)和王爵

睿亲王

和硕睿亲王(a;“”意为“智者”,音译“莫尔根”),清朝世袭亲王。崇德元年(1636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被清太宗皇太极封为睿亲王。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剥夺封号。乾隆时多尔衮的后人得到世袭罔替亲王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一共传了十三代八位睿亲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睿亲王

碩託

碩託(a;),滿洲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孫、禮烈親王代善第二子。 碩託初授台吉之職。天命六年(1621年),跟從大軍伐明,攻打奉集堡。天命十年(1625年),偕三貝勒莽古爾泰救援科爾沁部。天命十一年(1626年),跟從代善討伐喀爾喀巴林部,又再討伐扎嚕特部,兩戰皆有軍功,授為貝勒。天聰元年(1627年),從二貝勒阿敏等討伐朝鮮。又從皇太極戰明軍於大凌河,圍攻錦州。天聰四年(1630年),大軍攻克永平後,偕同阿敏駐守當地。阿敏引還,碩託連坐被削去爵位。天聰五年(1631年),跟從大軍進攻錦州,明兵攻入阿濟格營中,碩託力戰傷股,皇太極親酌金卮慰勞他。明兵趨至大凌河,碩託擊敗張春,再傷其手。論功行賞其功勞,賞賜采緞十匹、布百匹。天聰八年(1634年),跟從代善自喀喇鄂博攻克得勝堡,又擊敗朔州騎兵。偕同其三弟薩哈璘侵略代州,攻拔崞縣,分兵攻克原平驛。再被封為貝子。 崇德元年(1636年),跟從太軍討伐朝鮮,圍攻南漢山城,擊敗援兵二萬餘人。崇德二年(1637年),偕同阿濟格攻克皮島。崇德三年(1638年),偕同濟爾哈朗攻打寧遠。崇德四年(1639年),因僭越皇太極,被降為輔國公。偕同阿爾格伐明,俘獲無算,論功行賞時,賞賜駝、馬各一匹。崇德五年(1640年)六月,跟從多爾袞圍攻錦州。又因離城長久駐扎,又派遣士卒私自回歸兩罪,朝廷評議削爵。皇太極責備他後,改為罰銀一千。再復封貝子。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駕崩,碩託與侄兒(薩哈璘之長子)阿達禮謀立睿親王多爾袞,被譴謫而死,以罪削爵,廢黜宗室資格。.

查看 宗室 (清朝)和碩託

礼亲王

#重定向 禮親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礼亲王

福滿

都督福滿(z),爱新觉罗氏,明朝建州左卫人。觉昌安的父亲,塔克世的祖父,努尔哈赤的曾祖父。1636年5月16日(清崇德元年四月乙亥朔十二日丙戌),皇太极追尊他为庆王。1648年12月18日(清顺治五年十一月辛酉朔五日乙丑),顺治帝追谥他为直皇帝,庙号兴祖。同时受追尊得还有努尔哈赤的高祖父清肇祖,也就是福滿之父。但是据后来修订的《满州实录》记载,福滿之父錫寶齊篇古是清肇祖都督孟特穆的孙子。 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福滿和錫寶齊篇古可能是虚构的人物。.

查看 宗室 (清朝)和福滿

穆昆

昆(a),滿族中一種血緣宗族的名稱,也成為滿族姓氏的來源之一。.

查看 宗室 (清朝)和穆昆

紫带子

紫带子通常是指清朝皇族中被黜退的一种。.

查看 宗室 (清朝)和紫带子

猛瓘

猛瓘(),又名猛峨,滿洲愛新覺羅氏。清太宗皇太極孫、肅武親王豪格第五子。 順治十四年(1657年),猛瓘被封為溫郡王。康熙十三年(1674年),猛瓘逝世,朝廷予以諡號「良」。長子佛永惠承襲為溫郡王爵位。.

查看 宗室 (清朝)和猛瓘

爱新觉罗氏

爱新觉罗氏(a),是清朝国姓。清朝皇室以《愛新覺羅宗譜》來記錄宗族成員。.

查看 宗室 (清朝)和爱新觉罗氏

莽古爾泰

莽古爾泰(a;),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五子,四大貝勒之一。.

查看 宗室 (清朝)和莽古爾泰

萨哈璘

萨哈璘(z;),漢譯又作薩哈連、薩哈廉。清朝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第三子,颖毅亲王。 初授台吉。天命十年(1625年),萨哈璘解察哈尔林丹汗对科尔沁之围。十一年(1626年),随父亲代善伐喀尔喀巴林部、扎噜特部,有功,授贝勒。天聪元年(1627年),随皇太极伐明,萨哈璘邀击塔山粮运,败明兵二万人。代善请班师,萨哈璘与岳讬主张进取,攻下遵化、通州、永平、香河。萨哈璘与济尔哈朗驻守永平,后来贝勒阿敏代他驻守。五年(1631年),初设六部,萨哈璘掌礼部事。六年,萨哈璘攻略归化城。七年(1633年),六月,萨哈璘主张宽朝鲜,拒察哈尔,专征明朝。八年,与多尔衮迎降将尚可喜,招抚广鹿、长山二岛户口三千八百余人。萨哈璘攻代州、崞县、大同。 九年(1635年),与多尔衮、岳讬、豪格等收降察哈尔林丹汗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萨哈璘与多尔衮、豪格攻山西。萨哈璘劝说皇太极加皇帝尊号,崇德元年(1636年),正月,萨哈璘病重,皇太极命希福探视,五月,萨哈璘去世。皇太极痛哭,褒奖萨哈璘明达敏赡,通满文、汉文、蒙古文义,多所赞助,追封颖亲王。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毅。 萨哈璘子三人:阿达礼、勒克德浑、杜兰(恩封贝勒,後降镇国公)。.

查看 宗室 (清朝)和萨哈璘

顺承郡王

顺承郡王,清朝世袭郡王。顺治五年(1648年),代善之孙、萨哈璘之子勒克德浑被顺治帝封为顺承郡王。得到世袭罔替郡王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一共传了十一代十六位顺承郡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顺承郡王

褚英

褚英(a;),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母哈哈纳扎清(元配)。.

查看 宗室 (清朝)和褚英

親王

#重定向 王爵.

查看 宗室 (清朝)和親王

覺羅

覺羅(v,或v),俗稱红带子,是清朝旁支皇族的稱號,冠在其名字(gebu)之前。當使用作為頭銜時,其意義與使用作為姓氏(哈拉)的覺羅不同。.

查看 宗室 (清朝)和覺羅

覺昌安

觉昌安(a,),中国明朝后期女真建州左卫领袖,明朝史料中譯為教場、叫場。 觉昌安曾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撫順等地劫掠;三十八年(1559年)向明朝地方官悔過入貢。萬曆初年為建州左衛督指揮,萬曆十一年(1583年),同其子塔克世赴古埒城试图劝降叛明的孙女婿阿台,不料尼堪外兰破城后纵兵屠城,觉昌安与塔克世均死难。1636年5月16日(清崇德元年四月乙亥朔十二日丙戌),皇太极追尊他為昌王,1648年12月18日(清顺治五年十一月辛酉朔五日乙丑),顺治帝追谥他为翼皇帝,廟號景祖。.

查看 宗室 (清朝)和覺昌安

豪格

豪格(a;),爱新觉罗氏,清太宗皇太极长子,母为皇太极继妃乌喇纳喇氏。谥肃武亲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豪格

豫亲王

和硕豫亲王(a),清朝世袭亲王。崇德元年(1636年),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被清太宗皇太极封为豫亲王。其子多尼改为信亲王、信郡王。乾隆时改回豫亲王,得到世袭罔替亲王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一共传了十代九位豫亲王、五位信郡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豫亲王

费扬果

费扬果(a;),又作费扬古,努尔哈赤的第十六子,也是最小的儿子。费扬果生于天命五年(1620年)十月,生母不详。费扬果在皇太极在位时,因犯罪被赐死,削除宗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追授红带子(为觉罗),有子四人。.

查看 宗室 (清朝)和费扬果

趙姓

趙姓,是一個漢姓,嬴姓十四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1位,亦是江西第42大的姓氏。宋朝時間,江西的趙姓人口在宋朝其他地區中排行第6位,佔宋朝趙姓人口的6.8%;明朝時,江西的趙姓人口在明朝其他地區中亦是排行第6位,佔明朝趙姓人口的6.1%。一些姓趙的名人包括成立南越國的趙佗、成立宋朝的趙匡胤和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務院總理的趙紫陽。2016年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中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赵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2.29%约2750万人,排名第七。.

查看 宗室 (清朝)和趙姓

趙爾巽

趙爾巽(),字次珊,号無補。中国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省鐵嶺。清末政治、軍事人物,曾任四川總督、湖广总督、東三省總督、清史馆馆长。《清史稿》的主修者,奉天講武堂的創辦人。遺著有《刑案新編》、《趙留守攻略》等。现有赵尔巽墓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神山村北。.

查看 宗室 (清朝)和趙爾巽

郡王

郡王是中國古代帝王敕封皇室成員、異姓功臣或外藩國王的一種爵位。郡王的地位僅次於親王,为封爵的第二等,別稱大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郡王

郑亲王

和硕郑亲王(a),清朝世袭亲王。崇德元年(1636年),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被清太宗皇太极封为郑亲王。其子济度改为简亲王,后来得到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乾隆时改回郑亲王,一共传了十代八位郑亲王、九位简亲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郑亲王

阎崇年

阎崇年(),中國歷史學家,漢族,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从事满学研究。 阎崇年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现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北京满学会会长。他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一百五十余篇。自2004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主讲「清十二帝疑案」,2006年9月1日起主讲「明亡清兴六十年」。 阎崇年本人的言论被汉民族主义者认为偏袒满清而遭到部分汉民族主义者的不满和抵制。.

查看 宗室 (清朝)和阎崇年

阶级成分

阶级成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根据经济状况,对全国人口进行划分的一种分类。 最开始是由于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需要对人的经济情况进行划分,以确定采取的政策。当时划分的标准是:.

查看 宗室 (清朝)和阶级成分

阿巴泰

阿巴泰(z;),满洲正蓝旗人,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1589年六月十六出生,母侧妃伊尔根觉罗氏。.

查看 宗室 (清朝)和阿巴泰

阿哥 (清朝)

阿哥(z,漢語拼音:à ge),又稱阿格,源自满语,原為满族的一種敬稱,在滿清入關後,成為清朝皇子的專屬稱呼。.

查看 宗室 (清朝)和阿哥 (清朝)

阿敏 (清)

#重定向 阿敏 (清朝).

查看 宗室 (清朝)和阿敏 (清)

肃亲王

和碩肅親王(a),清朝世袭亲王。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封为肃亲王。其子富绶改为显亲王,后来得到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乾隆时改回肃亲王,一共传了十代八位肃亲王、四位显亲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肃亲王

鄭天挺

鄭天挺(),原名慶甡,字毅生,原籍福建省長樂縣,1899年8月9日生於北京。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一生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大和南開大學等校從事歷史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清史探微》、《探微集》、《列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志要》、《及時學人談叢》等。鄭天挺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之一。 1938年後,鄭天挺轉治清史。 在那時,中國东北已經被日軍攻佔,而且建立了以溥儀為首的滿洲國。 為了針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东北而制造的“滿洲獨立論”,鄭天挺集中精力,先後發表了《滿洲入關前後幾種禮俗之變遷》、《清代皇室之氏族與血系》等重要論文。 利用大量歷史事實,証明清代皇室包含滿蒙漢三族的血統。 在入關前就和内地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他指出,“近世強以滿洲為地名,以統關外三省,更以之名國,于史無據,最為謬妄。” 有力地批駁了日本侵略者的謬論。 成功地維護中國國土完整。.

查看 宗室 (清朝)和鄭天挺

醇親王

和碩醇親王(a)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支皇室近支和硕亲王,共传两代:奕譞及其第五子載灃。.

查看 宗室 (清朝)和醇親王

金姓

金姓是一个常见姓氏,汉族、朝鲜族中都有大量的金姓人口,满族、回族等其他民族也有金姓存在。 金姓源流比较复杂:汉族金姓相传最早源于少昊金天氏,后世金姓多为改姓、赐姓及其他民族金姓汉化而来;朝鲜族金姓相传源于新罗国王金阏智及金官伽倻君主金首露;满族金姓为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式姓氏之一,满族中满族姓氏爱新觉罗氏、金佳氏、精吉氏等及蒙古姓氏阿穆尼布塔斯氏多同时使用汉姓金姓,近代上述姓氏中多有改专用金姓的,满族金姓中还包括旗化的汉族和朝鲜族;回族金姓主要源于祖上经名、赐姓及其他民族融入。 金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9位,是朝鲜半岛使用人口最多的姓氏,在中國使用人口数在各个姓氏中排第69位。.

查看 宗室 (清朝)和金姓

恭親王

和碩恭親王(a),是清朝亲王,前后共有两个互无关系的系统。 一是清朝降等承袭親王。康熙十年(1671年),清世祖第五子常寧被封親王,封號恭。降等承袭,每次襲封需遞降一級。一共传了十代十位。 二是清朝世袭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第六子奕訢被封親王,封號恭,死後諡號忠,允許世袭罔替,每次襲封不需遞降一級。一共传了四代三位。.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恭親王

杜努文

杜努文(),滿洲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曾孫、廣略貝勒褚英之孫、安平貝勒杜度第六子。 杜度諸子,惟杜努文並無戰功。順治二年(1645年),封為輔國公。順治五年(1648年)逝世。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追封為貝子,亦賜予謚號「懷愍」(與其弟薩弼有相同謚號)。其子蘇努,初襲鎮國公,事奉清聖祖,累進封為貝勒。雍正二年(1724年),蘇努因與廉親王胤禩為朋黨而坐事,被削爵,廢黜宗室資格。.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杜努文

汗可解為:.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汗

汉姓

汉姓,指的是汉民族以及采用汉族姓氏或汉族风格的姓氏(漢化的姓氏)的其他周边民族(如朝鮮族、京族等)的姓。汉姓一般由一个汉字组成(單姓),也有少部分以两个或以上汉字组成(複姓)。汉民族的传统姓名系统(汉名)中包括氏、姓、名、字、号等,但現在一般人只有姓與名,部分人或會使用化名、筆名、網名等。.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汉姓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清史稿

清兵入關

#重定向 明清战争.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清兵入關

清朝亲王列表

和硕亲王(简称亲王)为清朝宗室以及回部王公的最高爵位,外藩蒙古王公的第二等爵位(第一等为“汗”)。本条目列出了清朝历史上的宗室亲王,包括追封以及被夺爵的亲王,以及外藩亲王(包括外藩蒙古亲王和回部亲王。西藏王公中清朝始终未封亲王,最高仅封郡王)。有关外藩亲王的内容,可参见外藩蒙古王公、回部王公等。.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清朝亲王列表

清朝政府

清朝政府,或称清政府、清廷,是指大清的治權機構,始于后金政权,長達296年,至1912年宣统帝退位後终结。 清朝政府的行政架构始设于后金皇太极时期,天聪五年(1631年),设六部(暗部、道部、醫部、鬼部、兵部、咒部)。天聪十年(1636年)设立都察院。崇德二年(1637年)设立議政王大臣會議,这是后金时期和清初重要的决策机构。 順治元年 (1644年) 清军入关后,又增设多个行政机构。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仿照明朝内阁制度设立内阁,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等组成,负责起草、传达诏令,进呈题疏,代批拟旨等。清朝的内阁名义上居中央辅政机构之首,但没有明朝中后期内阁那样的实权,内阁的最高长官大学士,虽然品极位崇,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为皇帝缮写文书和谕旨而已。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内阁外另设立南书房,使之成为决策中心。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定名的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成为清中后期为皇帝服务的国家决策中心。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晚清时期,国内外环境剧变。光緒二十六年 (1900年) 庚子事变后,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二年 (1906年) 9月,政府下诏订定新中央官制,改六部为十一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末帝溥仪在1912年2月12日退位后,在北京紫禁城中依然保持着一个“逊清皇室小朝廷”,直至民國十三年 (1924年) 11月5日被迫出宫结束。 .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清朝政府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溥仪

滿族姓氏

滿族姓氏,為滿族使用的姓氏。這些姓氏有些起源於滿族本身傳統,也有蒙古姓氏轉化而成。此外,滿族也有使用漢姓的习惯,清末以及民國之後,多數滿族以漢姓為氏。.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滿族姓氏

济尔哈朗

#重定向 濟爾哈朗.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济尔哈朗

慶親王

和硕庆亲王(a),清朝世袭亲王。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被十五哥嘉庆帝顒琰封为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晋封庆亲王,其子依例降为郡王。后来其孙奕劻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懿旨封庆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得到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第十二位铁帽子王。前后一共传了四代三位庆亲王、二位庆郡王。.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慶親王

怡亲王

和硕怡亲王(a),清朝世袭亲王。雍正元年(1723年),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被四哥雍正帝胤禛封为怡亲王。后来得到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一共传了八代九位怡亲王。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变怡亲王載垣与郑亲王端华、肃顺被慈禧太后赐死,怡亲王被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由弘晓的玄孙载泰承袭,直到1864年才恢复为怡亲王,改由宁良郡王弘晈的玄孙載敦承袭。.

查看 宗室 (清朝)和怡亲王

亦称为 清朝宗室。

莽古爾泰萨哈璘顺承郡王褚英親王覺羅覺昌安豪格豫亲王费扬果趙姓趙爾巽郡王郑亲王阎崇年阶级成分阿巴泰阿哥 (清朝)阿敏 (清)肃亲王鄭天挺醇親王金姓恭親王杜努文汉姓清史稿清兵入關清朝亲王列表清朝政府溥仪滿族姓氏济尔哈朗慶親王怡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