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威德王 (百濟)

指数 威德王 (百濟)

威德王(;)是百濟第二十七代王,公元554年至598年在位。根據《三國史記》記載,威德王名扶餘昌(),在《隋書》和《日本書紀》中以余昌之名登場。《三國遺事·王曆》則稱他名叫扶餘高或扶餘明。 威德王是聖王的元子。在位期間,向日本傳輸經論,大量派遣學者以及律師、禪師、比丘尼、呪禁師等僧侶集團,並派遣製造佛像的技術者和建造寺刹的木工。此後,又派遣金屬工藝師和造瓦技術者渡海赴日本。583年,在敏達天皇的邀請下,威德王派遣高僧日羅赴日本。584年,贈送給日本彌勒石像一尊。588年,威德王向日本贈送佛舍利以及僧侶六名,並派遣鑪盤博士白昧淳、瓦博士麻奈文奴、陽貴文、昔麻帝彌等四人,以及畫工一人,為日本提供了建設寺刹的必要技術者,向日本傳播百濟的工藝美術。.

44 关系: 南北朝南朝陳大伽倻大韩民国崇峻天皇三國遺事三国史记伽倻忠清南道北周北齐冊封琳聖太子羅濟同盟熊津異斯夫百濟聖王百濟惠王百济花郎 (電視劇)隋书隋滅陳之戰隋朝隋文帝韓國放送公社聖德太子高句丽高緯舍利阿佐太子薯童謠 (電視劇)肖像畫金敏俊耽羅漢江 (韓國)朝貢斯多含新罗日本日本書紀政旭敏达天皇扶餘郡554年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威德王 (百濟)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南朝陳

#重定向 陳 (南朝).

新!!: 威德王 (百濟)和南朝陳 · 查看更多 »

大伽倻

大伽倻是伽倻的其中一個城邦王國,現址位在韓國慶尚北道高靈郡。 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大伽倻從伊珍阿豉王(이진아시왕)至道設智王(도설지왕)為止,國祚達520年。大伽倻一共有16任國王,但僅其中五位被記錄,分別是首任國王伊珍阿豉王、第三任(一說第四任)國王錦林王(금림왕)、第六任(一說第七任)國王嘉悉王(嘉實王、가실왕)、第九任國王異腦王(이뇌왕)、第16任國王道設智王。此外,還有一位順序未確定的荷知王(하지왕),曾於西元479年時派遣使者前往南齊。根據《南齊書》記載,齊高帝蕭道成下詔:「量廣始登,遠夷洽化。加羅王荷知款關海外,奉贄東遐。可授輔國將軍、本國王。」,稱伽倻為「加羅」。 西元五世紀,大伽倻發展迅速,成為伽倻諸國的領頭羊,部分原因可歸功於進步的煉鐵工藝。但同時,大伽倻的發展受到鄰近國力更加強大的百濟與新羅制約。附帶的歷史記載和考古證據顯示,大伽倻及伽倻的貴族社會階級高度分明。 西元481年,荷知王聯合百濟、新羅攻打高句麗。西元554年,大伽倻和百濟進攻新羅,但兩國雙雙戰敗,蒙受龐大的損失。如此也讓大伽倻失去了伽倻諸國的領導地位,由阿羅伽倻所取代。 西元562年,大伽倻被新羅將軍異斯夫征服。.

新!!: 威德王 (百濟)和大伽倻 · 查看更多 »

大韩民国

大韓民國(,國際音標:,简稱韓國()、南--韓,是位于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民主共和國家,首都為首爾。韓國三面環海,西南瀕臨西海,東南緊接朝鮮海峽,東邊是韩国東海,北面隔著三八線朝韓非軍事區與朝鲜相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約45%),人口約5,000萬。 韓國是20國集團和經合組織(OECD)成員之一、亞太經合組織(APEC)和東亞峰會的創始國,亦是亞洲四小龍和未來11國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經濟戰略,推動了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締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蹟” 。目前韓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計算在世界排名第11,按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世界排名第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27,600美元,名列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發達國家名錄。 韓國政治體系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韓國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拥有最高行政权,自1987年起由韓國國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能連任。韓國國會為一院制立法机关,通过單一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结合的方法選舉,每届任期为四年。韓國司法機構獨立於行政機構和立法機構,其最高司法机构是大法院,成员由总统任命并由国会批准。另外韓國还设有宪法法院,用于保护宪法和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 韓國實行多黨制,其中中間偏右的自由韩国党和中間偏左的共同民主黨是韓國兩個最大的主流政黨,左右着韓國的政壇。.

新!!: 威德王 (百濟)和大韩民国 · 查看更多 »

崇峻天皇

崇峻天皇(,),日本第32代天皇(587年8月2日—592年11月3日在位)。在位期间,以苏我马子为大臣。内外政策均受大臣制约,彼此渐生间隙。崇峻欲除马子,却反被马子派遣的东汉直驹所杀。.

新!!: 威德王 (百濟)和崇峻天皇 · 查看更多 »

三國遺事

《三國遺事》是由高麗時代国师一然(1206年--1289年)所編撰,以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為記述對象的史書。 該書由五卷、九篇、一百四十四個條目所構成,九篇的篇目分別為王曆、紀異、興法、塔像、義解、神咒、感通、避隱、孝善。坛君传说首次出现于此书。 《三國遺事》是朝鮮半島繼《三國史記》之後第二早的史書,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許多神異的民間傳說。.

新!!: 威德王 (百濟)和三國遺事 · 查看更多 »

三国史记

《三國史記》是高丽宰相金富轼奉高麗仁宗之命所编撰的高丽官修正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完整史书。《三国史记》共50卷,约27万字,以中国正史的体例记述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的历史。中国正史在记述多国并存的时期会以一国为主,比如《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蜀、吴都以魏年号纪年。但《三国史记》突破了这样观念,以平等的态度对三国,三国各有本纪,各以自己的君主纪年,均称“我国”。全书由新羅本紀(12卷)、高句麗本紀(10卷)、百濟本紀(6卷)、年表(3卷)、雜志(9卷)、列傳(10卷)等六個部分構成。《三国史记》与中国的《史记》一样都以教化为原则,以塑造人物为写作方法,以道德精神为取人标准,而不是像一般的中国正史那样以纪实为写作方法,以对历史贡献的大小为取人标准。因此《三国史记》保留了《史记》亦文亦史的风格。 《三国史记》主要参考引用了朝鲜半岛历史上已失传的《旧三国史记》、《新罗古记》、《花郎世记》、《海东古记》、《高丽古记》、《百济古记》、《三韩古记》等史籍,同时也参考了中国的历史典籍包括《魏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是朝鲜半岛第一部将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结合起来的史书。在两国史料记载有冲突时,金富轼更信任本国史料。《三国史记》明确指出本国史料与中国史料的校正有34处,其中11处否定中国记录,8处质疑中国记录,15处两存之。.

新!!: 威德王 (百濟)和三国史记 · 查看更多 »

伽倻

伽倻(42年-562年),亦称加耶、伽耶(가야),是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流域由弁韩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联盟,由许多小的城邦组成。伽倻后被朝鲜半岛三国之一的新罗所吸收。.

新!!: 威德王 (百濟)和伽倻 · 查看更多 »

忠清南道

忠清南道(),是一个位于朝鲜半岛中部西南的韩国行政道,面积8,598平方公里,人口超200万,首府位于洪城郡,由8个市,7个郡,25个邑,136个面和46个洞组成。 天安市是三韩时期马韩中心“月支国”的所在地。扶余郡(原泗沘)和公州市(原熊津)是古百济国的首都。扶余郡建有收藏百济文物的国立扶余博物馆,并每年举办。公州建有,主要收藏百济武宁王陵的出土文物。 忠清南道首府原为大田。1989年,大田市与忠清南道分离,升级为大田直辖市。不过,忠清南道道厅仍在大田,直至2012年12月28日迁至位於洪城郡的。2012年7月1日,道內燕岐郡和公州市的部分地区与忠清北道清原郡的一部分地区合并成为世宗特别自治市。.

新!!: 威德王 (百濟)和忠清南道 · 查看更多 »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新!!: 威德王 (百濟)和北周 · 查看更多 »

北齐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新!!: 威德王 (百濟)和北齐 · 查看更多 »

冊封

册封原意是指「册命封爵」,是指君主制國家中君主授予他人封爵名號的典禮或行為,並會有授予封爵的詔書,這種詔書叫“冊文”,簡稱“冊”。一般會舉行一定儀式對受封者宣讀詔書授給封爵。皇后、太子等則是冊立。 中央政權的君主同周边诸国的君主结成「名义上」的君臣关系。以此形成的国际关系叫作朝貢体制。.

新!!: 威德王 (百濟)和冊封 · 查看更多 »

琳聖太子

琳聖太子是日本氏族大內氏傳說中的祖先,相傳是朝鮮三國時代百濟聖明王的第三皇子。 根據15世紀末葉寫成的《大內多多良氏譜牒》的說法,琳聖太子於推古天皇十九年(611年)從百濟而來,在周防國多多良濱(今山口縣防府市)登陸。聖德太子賜予他多多良姓和大內縣的領地。此後,琳聖太子便定居於該地,成為大內氏的祖先。 根據下松市的民間傳說,595年,周防國鷲頭莊青柳浦的松木上有大星(一說為北辰星)降下,發出光輝七日七夜不滅,告知人們百濟皇子即將到來。三年後,琳聖太子來到此地。人們為了紀念這件事,在大星降落之處建立神社祭祀大星,此地也被稱為「星が降った松」、「降り松」或「下松」。這就是下松市一名的由來。 「琳聖太子」一名,不論是在日本史料還是朝鮮半島史料中都沒有記載。而根據現代的研究,大內氏是由周防國的在廳官人而崛起成為當地豪族的。以琳聖太子為祖先的說法是從大內氏當主大內義弘一代才出現的。當時大內義弘非常重視對高麗王朝的貿易,很可能是大內義弘為了拉近與高麗王朝的關係才捏造了琳聖太子這個人物。 根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1399年(朝鮮定宗元年、日本應永六年),大內義弘發動應永之亂期間,曾向朝鮮派遣使節,自稱是百濟琳聖太子的後代,並以協助朝鮮擊退倭寇為名義,要求朝鮮分賞土地,被朝鮮拒絕了。 大內政弘擔任大內氏當主的時候,自稱是渡海來到日本的百濟人末裔,興福寺尋尊和尚在1472年(文明四年)所著的《大乘寺院社雜事記》中,有「大內本來非日本人……或又--高麗人」的記載。 今山口縣山口市大內御堀的乘福寺內有琳聖太子的供養塔。.

新!!: 威德王 (百濟)和琳聖太子 · 查看更多 »

羅濟同盟

羅濟同盟(나제동맹)指的是朝鮮三國時代新羅與百濟為了聯合對抗高句麗而組成的同盟。歷史上的羅濟同盟共先後有兩次。 第一次羅濟同盟建立於366年,百濟的近肖古王與新羅的奈勿尼師今為了共同對抗高句麗而組成聯盟。371年,近肖古王率軍攻擊平壤城,高句麗的故國原王陣亡,便是此次羅濟同盟的一大戰果。然而在4世紀末期,新羅與高句麗關係接近,導致羅濟同盟被破壞。 第二次羅濟同盟建立於433年,當時百濟的毗有王與新羅的訥祇麻立干都感受到高句麗南進政策對自己國家的威脅,因此結成軍事攻守同盟。475年,高句麗長壽王攻打百濟,破其都城慰禮城,百濟的蓋鹵王戰死。在新羅的幫助下,文周王遷都到熊津,重建百濟。此後同盟關係被延續,493年,百濟的東城王與新羅結為姻親關係。551年,百濟聖王率領百濟、新羅、伽倻聯軍,自高句麗手中奪回漢江流域。然而553年,新羅真興王又將百濟的漢江流域奪去,同盟關係破壞。554年,聖王親征新羅,戰敗身亡。此後直至百濟滅亡,兩國都是敵對關係。.

新!!: 威德王 (百濟)和羅濟同盟 · 查看更多 »

熊津

津(웅진)是百济中期的首都名字,它的位置在今天韓國公州市,位於首都首爾以南150公里。百濟語发音为古莫那羅(곰나루),韩语中곰意为熊,나루意为国、国家。 475年高句麗长寿王南扩占领百济旧都慰禮城(今首尔)。百济文周王再次迁都熊津。西元538年,百濟聖王將都城自熊津(今公州市)遷移至泗沘。660年 唐朝灭亡百济,并在百济故地建立设置了5个都督府:“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纳入唐王朝直接管理。但随着后来的百济复国运动,唐朝在665年把五个都督府统一合并为熊津都督府。罗唐战争后,唐朝最终退出朝鲜半岛。熊津被统一新罗并入版图之中,新罗在熊津州設置都督府。757年 - 改称熊川。高麗時改称公州。詳见「公州市」。.

新!!: 威德王 (百濟)和熊津 · 查看更多 »

異斯夫

斯夫(生卒年不詳)是6世紀時期新羅的將軍、政治家。他以征服现今的独岛和郁陵岛而为人所熟知。姓金,別名(諱)苔宗。《三國遺事》作朴伊宗,在《日本書紀》裡則以伊叱夫禮智干岐或伊叱夫禮知奈末的名字登場。他是新羅第17代王奈勿尼師今的第4世孫,曆仕智證麻立干、法興王、真興王三代,也是真興王母親只召太后的第二任丈夫。.

新!!: 威德王 (百濟)和異斯夫 · 查看更多 »

百濟聖王

聖王(;)是百濟第二十六代王,523年至554年在位。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聖王名叫扶餘明襛(),《三國遺事》作明穠,《梁書》作明。《三國史記》評價他「智識英邁,能斷事」。 聖王是武寧王長子,在《日本書紀》裡也被稱作聖明王、明王。其在世期間使用聖明王或聖王作為尊號,這一尊號來源於佛教的轉輪聖王。他以佛教的轉輪聖王自居,積極活用佛教的思想來確立王室的權威。在位期間,向倭國輸出佛像和佛經,以及佛經中宣傳的謙益仁道。聖王歡迎對佛經的翻譯,在位期間佛教繁盛,並為教團的整備作出努力。此外招聘工匠和畫師,在各地建立寺刹。.

新!!: 威德王 (百濟)和百濟聖王 · 查看更多 »

百濟惠王

惠王(),或稱獻王,名扶餘季。是百濟第二十八代王,598年至599年在位。在《日本書紀》中,他以餘惠之名登場。 《三國史記》記載惠王為聖王第二子,即二十七代王威德王之弟。《日本書紀》記載惠王是威德王之弟。《東國通鑑》則記載惠王為威德王第二子。《三國遺事》亦記載惠王為威德王之子。《隋書》百濟傳則無惠王。 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在聖王陣亡之後,他曾被威德王派往倭國報告此事。威德王死後,由惠王繼位。在位期間正值百濟國力衰退,內有貴族之間的紛亂,對外方面,今首爾之地為新羅所侵奪,黃海沿岸則受高句麗掌控,因而失去直接與中國貿易的管道,對倭國(日本)政局的影響力亦大不如前。.

新!!: 威德王 (百濟)和百濟惠王 · 查看更多 »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新!!: 威德王 (百濟)和百济 · 查看更多 »

花郎 (電視劇)

《花郎》(화랑,Hwarang: The Poet Warrior Youth)為韓國KBS於2016年12月19日起播出的月火連續劇,由朴敘俊、高雅羅、朴炯植及徐睿知主演。由《最佳李純信》《王的面孔》尹成植導演執導與新人編劇朴恩英聯手打造。此劇集講述兩個在新羅時代的花郎無名(朴敘俊 飾)和真興王(朴炯植 飾)共同愛上一個受制於骨品制度而不能與他們結婚的女子娥露(高雅羅 飾)的故事。 此部戲劇於2016年3月底開始拍攝,採取100%先拍後播的製作方式。9月1日所有演員拍攝正式殺青,12月19日首播。。.

新!!: 威德王 (百濟)和花郎 (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隋书

《隋书》,唐魏徵等撰。隋文帝時,王劭已撰成《隋書》八十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首先提出修 齊、梁、陳、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隔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数年仍未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歷史。.

新!!: 威德王 (百濟)和隋书 · 查看更多 »

隋滅陳之戰

隋滅陳之戰是南北朝末期的統一戰爭。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後,權臣楊堅於隔年廢北周靜帝自立,建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內部、解決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併吞西梁後,隋文帝於588年,下令楊廣統籌九路隋軍南征陳國,589年1月20日打敗陳後主陳叔寶,陳亡。並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隋朝幾統一漢地,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灭陈后,晋王杨广因为贺若弼率军与陈军先期决战,违犯了军令,下令将他收捕送交执法官吏。隋文帝派遣驿使传令召贺若弼入朝,并给杨广下诏书说:“这次平定江表地区,全仗贺若弼和韩擒虎二人之力。”还下令赏赐贺若弼布帛等物一万段。不久又赐给贺若弼和韩擒虎诏书,赞美他们二人的功绩。.

新!!: 威德王 (百濟)和隋滅陳之戰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威德王 (百濟)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人(今陕西省华阴),隋朝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廟号高祖,西元581年3月4日-西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小字为那羅延(梵语,意为金剛不壞),鮮卑赐姓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掌权之後,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分治二百七十三年的中原和江南地區。.

新!!: 威德王 (百濟)和隋文帝 · 查看更多 »

韓國放送公社

韓國放送公社(,Korean Broadcasting System),官方中文翻译为韩国广播公司,简称韩国放送、KBS,為大韓民國最早的公營電視台與廣播電台,與文化廣播公司(MBC)、SBS株式會社(SBS)並列為大韓民國三大無線電視台。廣播頻道於1927年開播,電視頻道於1961年開播。其最為所人知的就是每晚的新聞播報和大型電視劇。其營運交由獨立公家機構,收入來自政府和所委任的電視機許可證服務費。每日開播及收播時,以大韓民國國歌作為開播曲及收播曲。.

新!!: 威德王 (百濟)和韓國放送公社 · 查看更多 »

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即敏達天皇元年正月初一-推古天皇二十九年二月廿二(也有二十九年二月初五之說,見《日本書紀》))是日本飛鳥時代視為皇族的人物,天皇推古朝的改革推行者。 用明天皇的二皇子。母親為欽明天皇皇女-穴穗部間人皇女(穴穂部間人皇女),姑姑為推古天皇。 本名厩户(厩戸),因相傳他於馬房前出生。但較為有力的說法是在出生地附近有著厩户(厩戸)這個地名,引此而取名。別名豐聰耳(豊聡耳)、上宮王(上宮王)。 《古事記》中記載為上宮之厩戶豐聰耳命(上宮之厩戸豊聡耳命)。 《日本書紀》中亦有《厩戸皇子》一條記載為豐耳聰聖德(豊耳聡聖徳)、豐聰耳法大王(豊聡耳法大王)、法主王(法主王)。聖德太子這個名稱雖於平安時代開始被廣泛的使用而為普遍性的稱呼,但因為是後世添上的尊稱(諡名)的緣由,近年日本有部份教科書中將稱號變更為「厩戶王」(厩戸王)。詳細參見#名稱相關章節。 大和時代豪族政爭,用明天皇二年蘇我馬子滅物部氏,崇峻天皇五年崇峻天皇遭暗殺,蘇我氏外孫女豐御食炊屋姬即位為推古天皇,由厩户皇子以皇太子之位輔政。聖德太子輔政後即大力進行改革,並遣使入隋、唐學習中國制度。後推行新政,制定冠位十二階、頒佈憲法十七條、採用曆法、編修國史、使用天皇名號、興隆佛教。聖德太子是從1958年到1983年間流通使用的日本銀行券10,000日圓的幣面人物。 聖德太子的確實逝世日期傳疑。有說法指應該為推古天皇29年2月5日。.

新!!: 威德王 (百濟)和聖德太子 · 查看更多 »

高句丽

句丽(、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韩文:고구려)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骊”最早見於《漢書》,“句骊”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骊”作為“高句骊”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称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引用记载(一些史籍推论是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建立高句丽。高句丽建国后,迅速扩张,逐步吞并了其周边的扶餘、沃沮、东濊並吞併汉四郡。5世纪好太王和长寿王统治期间,高句丽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的1个世纪里,保持了在朝鲜半岛对新罗、百济的压倒性优势,控制了今朝鲜半岛大部和今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隋唐时期,高句丽不断与隋唐王朝交战,国力陷落,668年八月为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有三万多户高句丽人被唐迁移至唐朝,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留在原地的高句丽遗民被渤海国和新罗吸收。 高句丽立国700余年,曾成功在与倭和与隋战争中获胜,在东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高句丽独特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丽争议浮出水面,由于高句丽本源于中国境内,后扩展至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国土橫跨今日的中國东北、-zh-hans:朝鲜;zh-hant:朝鮮;-大部及-zh-hans:韩国;zh-hant:韓國;-北部。三国都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权。另外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高句丽、扶余可能为日本民族的起源。.

新!!: 威德王 (百濟)和高句丽 · 查看更多 »

高緯

#重定向 齐后主.

新!!: 威德王 (百濟)和高緯 · 查看更多 »

舍利

舍利(शरीर ,漢語拼音:Shèlì),又作堅固子、舍利子、設利羅,意为尸体或身骨,常指骨灰。其中有的结晶体形色各异。最早指佛陀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遺留的固体物,后来也指高僧圓寂火化剩下的骨烬,通常埋葬于塔中。.

新!!: 威德王 (百濟)和舍利 · 查看更多 »

阿佐太子

阿佐太子()是朝鮮三國時代百濟威德王的兒子。他將肖像畫傳入日本。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阿佐太子於597年4月渡海來到日本,為聖德太子父子繪製了肖像畫。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幅肖像畫「唐本御影」。在這幅肖像畫中,聖德太子居中,其左右分別是聖德太子的兩個兒子山背大兄王和殖栗王。這幅畫像藏於法隆寺,後來在1878年被獻給了日本天皇。 也有學者認為,「唐本御影」中正中間的人物不是聖德太子,而是阿佐太子本人。.

新!!: 威德王 (百濟)和阿佐太子 · 查看更多 »

薯童謠 (電視劇)

《薯童謠》(),是韓國SBS自2005年9月5日起播出的月火劇,亦為SBS創社15週年大河劇,以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的歷史人物百濟武王及新羅善花公主的故事為骨幹。 這套劇在2006年曾在華娛衛視播放。香港的無綫收費電視及有線電視娛樂台也購買了本劇的香港播映權,也正在播放中。2006年8月,緯來電視購買本劇的台灣播映權,安排在緯來戲劇台晚間黃金時段播映本劇。緯來綜合台播映本劇時,改名《百濟王子 薯童》。.

新!!: 威德王 (百濟)和薯童謠 (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肖像畫

#重定向 肖像.

新!!: 威德王 (百濟)和肖像畫 · 查看更多 »

金敏俊

金敏俊(김민준,),韓國男演員,自2009年起以Vesper MJ之名在俱樂部擔任DJ。.

新!!: 威德王 (百濟)和金敏俊 · 查看更多 »

耽羅

耽羅(탐라),是曾位於今日濟州島的古國名。耽羅國首次出現在歷史上,是記載在中國的《三國志》當中。統治者頭銜星主。又有“涉罗”、“聃牟罗”、“儋罗”、“耽浮罗”、“托罗”、“屯罗”、“剡罗”、“剡罗罗”、“岛国”、“濟州夷国”等多个称呼。根据韩致奫在《海东绎史》中提供的解释说:东国方音(即朝鮮語)称‘岛’为‘剡’(今朝鲜语섬),称‘国’为‘罗罗’(今朝鲜语나라),‘耽’、‘涉’、‘儋’皆为‘剡’ 的谐音。“耽罗”就是“岛国”的意思。 根據《三國史記》的紀錄,耽羅國曾於476年服屬於百濟,並遣使朝貢。660年百濟亡國之後,耽羅陷入混亂。《日本書紀》記載,曾有遣唐使偶然漂至耽羅國,當時舉國上下因懼怕日本攻來,故曾對日本朝貢。朝鮮半島三國統一後,耽羅轉服屬於新羅。當時耽羅國王號稱「星主」,據說此稱號為新羅文武王所賜。 新羅滅亡後,耽罗短暂取得了三年的独立,938年耽羅又服屬於高麗。1105年,高麗在當地置耽羅郡,1121年改名濟州。 1271年,反抗元朝统治的高丽三别抄军侵入耽罗,驱逐耽罗国王,以其作为抗元根据地。1273年,元朝攻灭三别抄的势力,在耽罗设置達魯花赤。1274年,耽羅成為元朝的直轄地耽罗军民总管府,蒙古人看中此地,用來牧馬,是蒙古馬與韓國果下馬配種的地方。元朝派遣蒙古人来耽罗驻军并牧马,这些蒙古人被高丽人称为“牧胡”。1294年元成宗即位后,在高丽国王的请求下,元朝将耽罗歸還高丽,處於元與高麗共治。元朝末期,高丽恭愍王实行叛元政策,驱逐元朝在耽罗的势力。岛上的牧胡三千余人起兵反抗,恭愍王派遣崔莹等人镇压,平定了牧胡之亂。1404年取代高麗的朝鮮王朝朝廷下令廢除星主,1406年置濟州牧使。.

新!!: 威德王 (百濟)和耽羅 · 查看更多 »

漢江 (韓國)

漢江(),是朝鮮半島一條主要河流,也是朝鮮半島上第四長的河流,僅次於鴨綠江、圖們江與洛東江。漢江是由起源於大德山(又名太白山)的南漢江和起源於朝鮮金剛山的北漢江(金剛江)所組成的。而南漢江和北漢江這兩條主要河流在京畿道匯合,此時它被稱為漢江。然後漢江流經過首爾,最後注入黃海(韓國人稱為西海)江華灣。漢江河口擁有廣泛的海灘,在那裡可以看見沿海的南北韓非軍事區劃分南北韓的界線。 漢河及其周圍地區在韓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朝鮮三國時代時各國都努力想要控制這片土地,因為這裡的河流被當作前往中國的貿易路線(經由黃海)。然而,目前漢江已不再積極用於航運用途,因為它的河口位於兩韓邊境及三八線非軍事區,所以禁止任何平民進入。 韓國人曾經擔心朝鮮可能襲擊漢江上游的水壩引起大洪水來破壞首爾,雖然直到目前為止皆未發生。.

新!!: 威德王 (百濟)和漢江 (韓國) · 查看更多 »

朝貢

朝贡(tributum),又稱進貢,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順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也會向宗主國獻上禮物。這些禮物稱為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朝贡体系也称“宗藩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为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古代历史当中。.

新!!: 威德王 (百濟)和朝貢 · 查看更多 »

斯多含

斯多含(朝鮮語:사다함,),韓國新羅時代隸屬花郎組織的武將,也是目前保存資料所記載的最早的花郎成員。他是新羅第十七任君主奈密王的七世玄孫,本姓金。.

新!!: 威德王 (百濟)和斯多含 · 查看更多 »

新罗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消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 威德王 (百濟)和新罗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威德王 (百濟)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書紀

《日本書紀》是日本留傳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國史之首,原名《日本紀》,-舍-人親王等人所撰,於西元681年至720年(養老4年)完成。記述神代乃至持統天皇時代的歷史。全三十卷,一和二卷讲神代,三到三十卷从神武天皇讲到持統天皇,採用漢文編年體寫成。系譜一卷,如今已亡佚。.

新!!: 威德王 (百濟)和日本書紀 · 查看更多 »

政旭

政旭(정욱,),韓國男演員。1966年KBS特别招募演员。育有一兒一女,儿子是企业家政有灿。.

新!!: 威德王 (百濟)和政旭 · 查看更多 »

敏达天皇

敏达天皇(;538年?—585年9月14日?)是日本的第30位天皇,他的统治时间是从572年到585年。钦明天皇的次子,母亲石姬皇女(宣化天皇之女)。 569年敏达天皇被钦明天皇立为太子。572年钦明天皇薨,敏达天皇登基。 敏达天皇试图加强日本在朝鲜的影响,但没有成功。在宗教上他偏向神道教。585年在日本瘟疫蔓延,他因此禁止佛教,但同年天皇死于瘟疫。 敏达天皇的第一位皇后在他登基四年後便逝世,他的第二位皇后是后来的推古天皇。他们的儿女中包括皇极天皇。.

新!!: 威德王 (百濟)和敏达天皇 · 查看更多 »

扶餘郡

扶餘郡(),為大韓民國忠清南道轄下的一個郡,曾為百濟的都城–泗沘。面積624.51平方公里,人口82,54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4人(2005年4月)。扶餘郡下轄有1邑15面,郡廳設於扶餘邑。.

新!!: 威德王 (百濟)和扶餘郡 · 查看更多 »

554年

没有描述。

新!!: 威德王 (百濟)和554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百濟威德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