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枕流王

指数 枕流王

枕流王(),是第15任百济国王,384年—385年在位。.

目录

  1. 8 关系: 大韓民國歷史天竺帶方郡东晋百济辰斯王近仇首王晋孝武帝

  2. 385年逝世
  3. 百濟君主

大韓民國歷史

大韓民國于1948年8月15日由大韩民国建国总统李承晚在朝鮮半島南部正式建國。其建立源於1919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一個流亡政府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朝鲜半岛在日韩并合后,“--民族独立运动”興起。金九等人流亡中國並建立流亡政府。该临时政府未曾受到任何國家的认可。而中國国民政府當時雖然沒有正式承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其極大的幫助,如協助訓練地下武裝及情報人員,並幫助其在國際社會擴大影響。 日本全面侵華後,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隨當時抗日的中華民國政府于1940年到达中國重庆。並於1940年9月17日在重庆成立韓國光复军總司令部,李青天將軍出任總司令,李范奭將軍出任參謀長。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發表對日宣戰聲明書,正式對軸心國宣战。 1945年2月,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苏中3国共同托管。二战结束后,由於蘇聯和美國就朝鮮半島的共管無法達成共識,1948年,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範圍:蘇聯勢力範圍內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以及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大韓民國(簡稱--)。1950年6月25日,北韓進攻南韓,韓戰爆發。在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决议發動聯合國軍支援南韓。聯合國軍支援的南韓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北韓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南北韓分治後,南韓經歷民主與獨裁統治的反復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統治崩潰流亡夏威夷,民主的第二共和國建立並以尹潽善為總統,卻在不久后被朴正熙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到第五共和國,南韓都處於朴正熙及全斗煥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國開始逐漸建立起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 在外交方面,自韓戰後,南韓與美國建立軍事同盟關係,而美軍則一直駐紮在南韓境內。1992年8月盧泰愚大統領宣布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將上億美元的中國駐韓大使館資產移交給後者。1991年,南韓與北韓分別加入聯合國。目前,大韓民國與188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查看 枕流王和大韓民國歷史

天竺

“天竺”重定向至此,关于北京市顺义区下辖的乡级行政区请参阅“天竺地区” 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上古漢語擬音:)(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史記》曰:「張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唐初统称为「天竺」(中古漢語擬音:),是南方方言「Sindhu」的音譯;「贤豆」()、「狷篤」()、「乾篤」()等稱呼都是根據波斯语「Hindu」的音译,波斯人读「Sindhu」为「Hindu」,希腊人读「Hindu」为「Indu」。 山海經有記載「天毒國」,但是地理位置在朝鮮附近,不一定指印度。 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经,根据「Indu」读音正名为「印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身毒,或曰天竺,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歷史之音變過程爲:.

查看 枕流王和天竺

帶方郡

2世紀的朝鮮半島,當時仍處于東漢統治。 帶方郡是204~313年的百餘年間中原王朝在朝鮮半島中西部設置的軍事、政治、經濟的地方據點。統轄由樂浪郡南部分割出的數縣(晉代為七縣-《晉書・地理誌》)與濊族、南方的韓族諸國、東南海上的倭國等區域。東漢、魏、西晉時代對此郡的經營增強了對韓、倭等東夷的後進區域的影響,魏朝成為直轄領後起了中原文化的窗口的重要作用。郡首長為太守,下屬官吏及軍隊所在地為郡治。帶方郡治處於樂浪郡治(今平壤)以南,但具體位置存在不同說法。.

查看 枕流王和帶方郡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查看 枕流王和东晋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查看 枕流王和百济

辰斯王

辰斯王()是百济的第16任国王,385年—392年在位。.

查看 枕流王和辰斯王

近仇首王

近仇首王(),是第14任百济国王,375年—384年在位。近仇首王是第13任百济国王近肖古王的长子,第15任枕流王和第16任辰斯王的父亲,名須。 从王号上看来,近仇首王暗示为仇首王的直系后代。.

查看 枕流王和近仇首王

晋孝武帝

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东晋的第九个皇帝,在位时间是372年至396年。他是晋简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晋安帝和晋恭帝的父亲,母李陵容。.

查看 枕流王和晋孝武帝

另见

385年逝世

百濟君主